劳动保障研究范文
时间:2024-01-03 17:50:2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劳动保障研究,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劳动力市场在我国的经济体制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并且劳动力资源配置中发挥着基础性的作用,本文通过将传统的劳动监察机制与现代的网络化劳动保障监察机制进行深入的对比分析,推动信息化劳动监察体系的不断完善和发展。
【关键词】劳动保障 网络化 管理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逐渐实现了网络化,提升了工作生活的效率和质量,而信息化也有效地提升了政府在劳动市场监管工作方面的质量和水平。网络化建设已经成为劳动保障监察体系完善的重要内容,也是劳动保障监察的着手点和战略任务,极大地提升了政府对劳动力资源和劳动合同的监察质量和水平,有效地弥补了传统劳动保障手段中的不足,是劳动保障监察工作的创新性发展。
1 传统劳动保障监察方式网络方面存在的不足以及网络化建设
1.1 传统监察方式中网络化存在的不足
(1)对违法行为的监察不具有及时性和主动性。经常要靠群众对违法行为进行反映,传统书面审查主要是采集用人单位的基本信息,没有发挥网络的记录和共享作用,使得制约巡查、专项监察的人员以及各种条件会极大地增加调查的时间,监察工作失去及时性。
(2)案件的处理缓慢。传统的案件处理方式需要进行报批,期间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降低了监察工作的效率,没有发挥网络上下联系的作用,通过网络管理系统可以有效的节省报批的时间和效率。
(3)所需要的调查信息的共享性不够。有的调查信息不能通过网络进行信息查询,还要进行实地考察,同时受到部门权限的影响。
(4)劳动保障监察工作的宣传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不强。只是运用新闻媒体或是大型咨询活动进行宣传并不能够使得所有的用人单位和劳动者了解和遵守劳动保障监察制度,损害到劳动者的合法权益,没有重视网络的信息传播作用,可以利用网络对劳动保障监察宣传的内容进行有效的传播和接收。
1.2 网络化建设
(1)要加快网络建设,就要依靠省电子政务网络平台进行统一的劳动保障专网建设,将部、省、市、县等紧密的联系起来,地级以上的数据中心可以将各类社保经办机构、就业服务机构以及定点医疗机构等纳入网络体系之中,把就业培训机构、劳动保障监察机构等也纳入网络体系中,不断地向街道、小区以及农村等地扩展,形成完整的市域网。
(2)提升主干网络的性能。要保证主干网络畅通无阻,满足信息传递和接收以及各项数据监测的需要,并且强化对网络的监控和管理,与国家的电子政务网络体系相连接,完成财政、教育、卫生、民政等方面的信息交流与沟通。
(3)建立信息安全体系。建设劳动保障业务专网要加强安全防护,做好病毒防范、访问控制等工作,制定风险分析、安全审计等安全策略,实现管理和技术相结合,例如使用PKI/CA技术。
(4)建立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可以进行提供有关劳动保障的电话咨询服务,开通公益热线。强化劳动保障系统政府网站建设,为公众与政府进行信息互动创造条件。可以为街道、农村乡镇等提供计算机、摄录等信息设备,为各种管理服务提供物质保证。同时还可以办理劳动保障卡,可以跨地域使用。
如图1所示是某市用人单位在缴费结算期内向劳动监察部门申报的缴费信息和各社保部分申报的缴费信息比对。
2 劳动保障监察网络化管理的创新研究
(1)实施“两网”制度,发挥两网化的先导性,为网络化的管理提供可行性。“两网”制度就是发挥网格化管理和网络化监察的重要作用,使得省、市、乡能够适应劳动保障监察工作,建立健全乡镇级执法派出机构,实现细节化、动态化以及标准化的劳动保障监察,例如在杭州市,以杭州市的劳动保障监察队伍为主,管辖附近的13个区、县,对其网络体系进行全面有效地监察,并且加快完善街道劳动保障监察体系,实现网格化管理,将监察的权限下放,使得从大范围到小范围的劳动保障监察工作都可以认真落到实处。
(2)建立健全对违法行为进行监察的发现机制,通过网络信息实现发现的主动性和及时性。利用网络技术将需要的劳动保障监察机构的信息资料进行整理,通过将用人单位分支机构以及关联机构的用工情况进行认真的对比审查,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对于用人单位的劳动合同的合法性进行监察,并且将监察机构的整合信息与公安部门的信息相结合,主动发现劳动关系和劳动力资源使用中存在的违法行为。
(3)建立健全违法处理机制,确保处理工作的精确性和全面性。利用网络技术,使得数据中心可以给用人单位招聘或是辞退的员工发送注意事项以及劳动法律法规等信息,同时在两网化的体系中对用人单位的用工进行严格的监察,可以通过数据中心对违法行为进行动态监控,并及时和相关负责人联系,将违法用人单位进行依法处理。
(4)明确职责和权限,实行监察综合评价。上级劳动保障监察部门可以对下级的监察工作进行综合性的评价,深入研究数据中心的数据,结合案件类型、书面审查以及的方面的统计数据等进行全面的分析,做出最终的综合评价,并实行考核目标评估,实现向系统高效方面的转化。此外还要对用人单位的用工进行综合评估,根据书面审查和用人单位的实际情况进行评价,实现精细化管理。
3 结束语
强化对劳动资源的保障体系是当今政府所面临的重要任务,必须依法对劳动力市场的秩序和劳动关系等进行严格的管理和监督,通过进行劳动保障监察网络化建设,能够极大地提升政府进行劳动力监督的质量和水平,确保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
作者简介
郑家才,男,现供职于吉林省四平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监察支队。
篇2
一、建设基层乡镇劳动保障服务平台的必要性
1.有助于化解民生纠纷等问题
乡镇劳动保障涉及农村劳动者的根本利益,若服务不完善、不周到,则极易诱发各种民生纠纷,特别是现在全国性的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政策的实施,涉及到每一个家庭,或多或少会出现一些矛盾,这些都必须靠乡镇一级甚至是村一级工作人员去化解。例如,乡镇劳动者往往因用人企业改革而被迫下岗,企业无法为劳动者依法缴纳社会保险,由于利益格局的不公平、不合理而无法有效处理,进而引发损害农民务工者劳动权益的矛盾纠纷;再比如在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申领方面,由于某种原因没能通知到他本人造成延误领取或没有领取等这些矛盾在工作是常有发生。基于此,乡镇劳动保障服务平台的建设为解决这一纠纷提供了恰当的途径,通过同用人企业保持密切的对话,依照《劳动法》等相关规定化解纠纷和矛盾;通过和老百姓面对面的政策解释和交流,才能进一步化解矛盾,减少纠纷,确保劳动者依法参加社会保险,维护老百姓的权益,这也是乡镇维稳工作中一项重要内容。
2.为基层政府制定民生政策提供信息依据
如今,城市劳动保障服务平台日趋多元化,而在基层乡镇,劳动保障服务平台的建设则相对滞后,以致就业信息更趋分散化,市场供求相对脱节,造成农村劳动者无法及时获得就业信息和职业培训的机会。为此,构建乡镇劳动保障服务平台,着力扩大信息公布渠道,将乡镇政府所推行的最新就业政策及时公布,进而加强与基层劳动者的联系,为乡镇政府了解农村劳动者的就业状况提供了便利条件。
二、建设基层乡镇劳动保障服务平台的有效措施
1.注重专业人才的培养
乡镇劳动保障服务平台的成功建设,归根结底取决于人才。首先要构建完备的选人用人机制,在人才招聘上做足文章,选拔一批经得住时间检验,有志于在基层大有作为的人才,并对其在生活和工作上给予适当的优待。其次,要加大人才的培养力度,定期举行劳动保障政策培训,使其熟悉和理解中央和基层最新的劳动保障政策,鼓励人才加强理论学习和实践锻炼,逐步增强他们的理论政策水平;同时要提高人才应对复杂问题的能力和水平,掌握劳动保障服务的话语体系,以娴熟的沟通手法成功化解乡镇劳动保障方面的民生纠纷和矛盾;再次,要引领人才掌握现代化信息网络设备的应用方法,使之熟练掌握各种网络技术和办公软件的操作要领,同时要提高人才的政治责任感,增强主人翁意识,切实把劳动保障服务作为自己神圣的使命和职责。实践表明,唯有打造一支业务精良、政治思想合格、专业水平过硬的人才团队,才能协助乡镇做好劳动保障服务工作。
2.基层乡镇要完善组织机构
乡镇要依据规范要求,明确劳动保障服务平台的性质,统一设置机构名称,结合所辖区域的现实状况,如就业需求、居民数量、企业用工市场需求等,配置合理数量的专业职员,构建逐级劳动保障服务运作机制,明确机构所要完成的服务目标,在做好基层劳动者社会保险、就业信息收集和公布的同时,凸显劳动仲裁协调、劳动保障监察、劳动权益沟通对话、劳动技能培训、劳务输出等职能的发挥。在机构管理方面,基层政府要实施人、财、物一体化管理模式,尽量减少对上级政府的依赖,在实践中不断提高组织机构的管理效能,提高履职能力,使组织机构拧成一股绳,劲往一处用,力往同处使,形成政策透明、廉洁规范、办事高效、保障有力的现代化劳动保障服务机构。
为更好地满足农村居民劳动保障方面的需求,必须加强村级劳动保障平台建设,并将其作为乡镇劳动保障服务平台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首先,必须构建起劳动力资源类、就业培训类、社保类和政策类等基础性台账,推行动态化管理,精确把握村内的劳动保障现状。其次,要在村内构建劳动保障服务专栏,积极公开服务内容、政策制度及办理结果等信息,着力提高公开的实效性。再次,要加强村级劳动保障服务站的硬件设施建设,配备档案柜、桌椅等基本办公设施,并给予一定的工作经费补贴,以保障村级劳动保障服务平台的顺利运作。
3.提高思想观念的认识
构建乡镇劳动保障服务平台是党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征程上,立足于农村劳动保障的现实状况,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服务“三农”、实现共同富裕的一项重要决策。乡镇政府首先要深刻地认清劳动保障服务平台建设的重大意义和必要性,将其列为一项民生工程来抓,尤其在乡镇劳动保障服务所,要紧跟农村劳动保障改革的步伐,自觉协助乡镇政府共建劳动保障服务平台。乡镇政府必须依靠制度和行政力量,提高思想认识。具体地说,要构建一套完整的制度、章程体系,并设定相应的量化指标,将劳动保障服务平台统一纳入乡镇政府年度绩效考评体系中。例如,在年度内增加农村劳动者的就业数量、集中组织职业技能专项培训、增加务工人员招聘会的场次等,这些均可纳入绩效考评体系中,进而鞭策和激发基层政府建设服务平台的自觉性和创造性。与此同时,上级可对乡镇政府劳动保障服务平台的建设状况进行定期考核评价,把考核的结果同评优相挂钩,适当鼓励乡镇政府大胆创新,努力争先,进而打造符合本地乡情的特色化劳动保障服务平台。
4.全面贯彻执行相关制度规范
基层劳动保障平台的创建除了要完善组织机构外,也要着力解决制度规范的执行问题。首先,必须立足于基层农村现状,这就要求政府部门除要加强配备专门的劳动保障工作团队外,还要积极拓宽工作渠道,聘用各村责任心较强的村主任或村民就任劳动保障协管员,使劳动保障服务平台的建设更接地气、更贴合实际、要贴合农民群众,逐步形成网络化的组织机构。其次,要以“拿来主义”指导工作实践,引导劳动保障服务平台建设“走出去”,通过外出交流学习,借鉴平台建设成效显著的地区经验,实现以我为主、为我所用。例如,可把乡镇劳动保障服务所纳入统一管理的范畴,由县级劳动部门直管,以最大限度地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5.逐步扩大基层服务面
篇3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劳动与社会保障问题;对策研究
新农村建设涉及很多方面的内容,土地问题、就业问题、文化建设、养老保障问题问题。对于新农建设的内容虽然有了初步的方向,但是缺乏相应的计划和实施的条件。因此,需要更好的进行规划和调查研究,在此基础上进行深入的规划从而更好的实施。
一、 新农村建设中社会保障存在的问题
(一) 土地流转问题
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对于农民的土地进行了大量的征收和使用,导致农民失去大量的土地,土地是农民赖以生存的主要依靠,生活方式的转变让农民无所适从,新的科学技术手段的应用和农村生产生活的状态需要一定是时间的适应。保障农民的生活的基本条件,合理的利用土地资源,实现农村劳动力和生产方式的合理转变是实现农村建设,解决好农民土地问题的重要问题。
(二) 就业问题
农民就业问题一直是我们所关注的话题,解决好农民的就业问题能够充分的解决农村的剩余劳动力,解决农民的基本生活保障问题。但是农民就业面临的问题就是劳动力的职业素质相对不高,因此就需要国家和政府创设具体的实践的环境,为农村提供技术指导和职业培训,让农民能够有一技之长,自由的选择自己能够适应的工作,实现农村建设中的劳动力资源合理高效的利用,发展农村建设中的特色性就业渠道。
(三)文化建设问题
新农村建设要求的整体村容村风的建设,一个良好的文化氛围能够为农民的生活提供更好的环境,良好的文化素养能够提高农村整体的精神风貌。随着物质文化的高速发展,农民对于精神文化的满足也有了更高的追求,在农村范围内实现文化建设,大大的改善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提高农村发展的质量,丰富新农村建设的内容。改善人们对于农村和农民的看法,提高农民的文化生活水平,建设文明程度更高,精神文明状态更好的农村。
(四) 养老保障问题
农村中大量的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导致农村建设的过程中劳动力不足。不仅仅如此,劳动力的转移带来的更多的是农村空巢老人的增加,老年人没有子女在身边的照顾,缺乏基本的养老保障。政府需要做出更大的努力,关注老年人的基本生活,建设老年人的养老保障体系成为了农村养老保障问题的重要问题。同时在政策上需要专门注重老年人的生活保障和人文关怀方面,对于基层的发展情况需要更深入的了解,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为农民生活排忧解难。
二、改善我国新农村建设中老与社会保障问题的措施
通过以上问题的分析,提出了具体的解决方案和措施,改善农村建设的额总体环境,为农村发展做出最大程度的保障。
(一)给农村失地人口提高基本生活保障
随着城镇化的推进,越来越多的地区开始了新农村建设,在这一过程中,城镇建设用地,工厂建设,城市扩建等因素造成了越来越多的农用土地被征收,这样增大了农村富余劳动力,以及失地人口的基数。为了稳定社会,提高农村人口的收入,就必须要在保障失地人口基本生活基础上,给他们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新农村建设的目的在于给农村人口提供更好的生活环境,更高的医疗水平,因此劳动与社会保障就必须要成为新农村建设的坚实后盾。
(二)给农村富余劳动力提供就业培训
劳动与社会保障制度的目的在于保障人民生活的基本水平,更高的要求就是要给人民提供更好的劳动机会,保障劳动的公平性和收益性。因此要给农村富余劳动力提供就业指导与培训。提高农村劳动力的知识文化水平,以及专业技能,有良好的素质能够在就业领域大放异彩,更好的把握就业机会,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必然造成农村劳动力的赋予,解决劳动力的转移,成为了劳动保障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
(三)建设良好的新农村氛围
文化建设在新农村建设中也是重要的问题之一,建设良好的文化氛围,给农村带来新的文化气息,将文化底蕴加入的社会建设当中。 从观念上改变落后的农村,建设成为具有新时代气息的新农村。需要大批的知识分子投入到农村建设中,在卫生、文化、教育领域支持新农村建设,这些下乡支教是人员,需要一个良好的社会保障,让有贡献的人得到应有的报酬,吸引越来越多的人才流向新农村建设的第一线。
(四)完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
农村问题是国家的根本问题,严老问题的解决关系到新农村建设中的成就。由于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涌入,农村留守老人问题浮现出来,成为推进新农村建设进程中的重要问题。农村养老保险政策应当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进一步完善,这是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手段,更是缩小农村与城市收入差距的基本手段,保障国计民生。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不健全,给农村的现代化带来了相当的阻碍。完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迫在眉睫。
新农村建设的道路还很漫长,还有许多的问题需要我们去发现和研究,更多的关注农民的劳动和社会保障问题关乎社会的稳定和谐,对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很重要的影响。(作者单位:沈阳师范大学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梅龙生.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制度的重构[J].河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9(01)
[2]郭旺,李娟.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 2009(11)
[3]韩央迪.农民社会保障的制度实践与发展困境——基于北京市三区县的实证研究[J].人口与经济.2009(01)
篇4
[关键词]社会保障;劳动就业;劳动力
[DOI]1013939/jcnkizgsc201607037
1前言
劳动与社会保障是国家和社会为了保障国民的基本生活需要,提高居民生活水平而建立的一种保障制度。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社会保障作为一种弥补市场发展缺陷的政府行为正日益显示出其重要意义。从劳动就业与社会保障之间的关系来看,社会保障与劳动就业相互影响,互为基础,劳动就业为社会保障提供一定的经济和物质基础,而反过来,社会保障为劳动就业者提供有力支持,保证劳动力的合理流动,在促进劳动就业方面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鉴于此,文章将从社会保障和劳动就业之间的相关性入手,对其作一定程度的分析。
2社会保障与劳动就业相关性的体现
21社会保障影响劳动力的供给
211社会保障过度将对劳动力的供给产生制约作用
任何事物都有一定的限度,社会保障也是一样。就社会保障与劳动就业的关系来看,如果超过了这个限度,就会对劳动力的供给产生一定的影响。社会保障中的保障项目偏多,保障水平相对来说一直居高,劳动者遇到就业风险之时在社会保障方面获得的待遇与自己的劳动所得没有太大的差距是社会保障过度的体现。在过度保障的影响下,保障待遇提升,各种福利也随之而来。那些在失业边缘徘徊的就业劳动者,宁愿选择失业,利用社会保障制度得到失业救济金和保障金,获取失业人员应有的特殊待遇,例如教育和住房福利、医疗救助等,也不愿意选择重新就业去接受就业培训,更失去了参与社会劳动的积极性。用比较实际的话形容就是出现了一些“社会就业消极”现象,失业者在社会保障的庇佑下,行为懒散,逐渐丧失了劳动积极性,对劳动力供给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
212社会保障不足牵制着劳动力的供给
在劳动就业方面,社会保障不足会严重牵制劳动力的供给。一方面,社会保障不足会给劳动者带来更大的社会风险。在现代经济发展条件下,受到社会加快工业化以及城市化发展进程的影响,劳动力在由农村转移到城市的过程中,最基本的土地保障会也失去。各种社会风险,例如养老、医疗、就业、工伤等也随之而来。如果劳动者还是仅仅靠自己的工资收入,各种潜在的社会问题就会随之出现,导致劳动者难以应对。因此,劳动者急需要借用社会、政府、企业的力量,促使多方联合来为其提供社会保障,稳定他们的基本生活。另一方面,社会保障的不足会使劳动者把精力投入到其他社会事物之中,而降低了参与社会劳动的力度。同时,社会保障的不足使劳动者难以获得适应现代化经济发展的劳动知识方面的培训,受劳动者本身所具有的劳动技能的限制,社会发展也在一定程度上受到阻碍,从而影响到劳动力的供给。
22社会保障中的财务基础与劳动就业
就社会保障而言,社会分配的不断积累和相应的物质财富是其建立的基础,而社会保险则是社会保障的核心,劳动者又是社会保险的主要对象。社会采用一定的手段不断扩大劳动者的就业,就是为了向劳动者提供广泛的就业机会。从某种程度上来讲,劳动就业增进了各方面的收入和积累,对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反过来,通过劳动就业所获得积累和收入也为社会保障提供了一定的经济条件,有利于促进社会保障的实施。如果企业和相关劳动者有能力承担缴费义务,并且能够为社会保障提供资金支持,那么参与社会保障的人就会普遍增加,劳动就业率也会随之提高,社会保障资金也有了一定的筹措渠道。对社会保障而言,只有拥有基金支持,才能提供支付保障,社会保障体系才能正常运行,而社会保障的各种有效功能才能得以实现。
23社会保障与劳动力需求
社会保障影响着劳动力的需求,具体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社会保障促进劳动力的需求。社会保障的实施为劳动者提供就业岗位,在一定程度上促进经济的发展。一方面,社会保障对经济发展具有稳定作用。处在经济发展的上升期,劳动就业率就会提升,而社会保障的支出也会相应的降低,这个时候,社会保障就在积累社会财富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当经济发展处于滑坡时期,社会需求不足,劳动者的失业率增加,这个时候可以把社会财富利用社会保障支出的形式进行分配。社会保障支付在稳定经济发展、保障民生、增加社会需求等方面起到了关键性作用。另一方面,积累社会保障资金,为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一定的资金支持。投资可以有效拉动经济发展,因此,可以适当加大对社会保障基金的经济投入力度:一方面,可以促进经济的有效增长;另一方面,为劳动者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其次,实施社会保障的过程中,经济成本和经济负担会随之增加,严重制约劳动力需求。社会保障过度会对劳动力需求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这种影响有两方面的体现:首先,从企业的角度来看,在社会保障方面的缴费过高会使劳动力的成本增加,基于企业成本节约的视角,企业会考虑减少劳动用人。并且过高的缴费成本会增加企业的劳动成本,从而影响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企业出于自身的发展考虑,自然会缩减规模,降低劳动力需求。其次,社会经济的承受能力达不到过高的社会保障水平,企业会因此承受更多的保障费用,社会财富中用于保障支出的部分就会增加。支出的过度会影响到资本投入,进而对经济发展产生制约,最终影响到社会对劳动力的需求程度。
24社会保障与劳动力流动
社会保障是公民,包括企业职工,不同行业、不同职位的从业人员应当享有的基本权利。只有合理公平的社会保障制度才能有效促进劳动力的合理流动。如果从事不同行业,不同职位的劳动人员享有的社会保障待遇差异过大,劳动者在选择工作岗位时,会出于劳动稳定性和劳动安全的角度考虑倾向于社会保障待遇较好的企业,这种保障待遇的不公平性和差异性影响了劳动力在不同岗位之间的合理流动,增加了“摩擦性失业”的概率,进而对整个社会的劳动就业产生影响。就现在的经济发展而言,优化配置劳动力资源,促进劳动力的合理流动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有利于促进劳动力资源的优化配置,从而实现劳动力在市场经济中的合理流动。通过社会保障制度,劳动者可以以市场需要为依据,在不同岗位、不同行业之间自由流动,促使更多富余劳动力在流动中找到适合自己的岗位,同时也使得不同行业的优秀人才真正得到利用,从而实现其价值,为社会贡献更多的财富。另外,劳动力也不会因为自由流动的影响,而失去社会保障或者使得保障水平降低。
3总结
总的来说,社会保障与劳动就业之间具有相互依存的关系,社会保障对劳动力的供给以及劳动力的需求具有重要影响,社会保障中的财务基础有利于降低劳动就业中的社会风险;而反过来,劳动力的供给以及劳动就业也影响着社会保障的实施力度和社会保障的经济基础。鉴于社会保障与劳动就业之间的相关性,在市场经济发展条件下,一定要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为劳动者建立有力的社会保障,促进劳动力在市场经济中的合理配置,实现劳动力的自由流动,不断为社会增加财富,同时也有利于促进社会保障的有效实施。
参考文献:
[1]于峰关于我国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的分析[J].企业文化旬刊,2014(11)
[2]顾乐平我国当前的劳动就业问题与社会保障[J].经济视野,2013(11)
[3]乔正楣落实劳动就业社会保障初探[J].新西部:理论版,2013(19):5
篇5
1、劳动就业与社会保障协调发展的重要意义
从上面可以看出来就业与社会保障是社会民生都两大基石,直接关系着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问题,但是这二者也只有协调发展才具备这些功效,总体而言,两者协调发展具备如下重要意义。
1.1确保社会稳定、和谐的发展。一直以来,经济都是增加就业最有效都动力,经济增长会带动社会各个行业大力发展,必然也会增加工作岗位,就能够吸纳更多的就业人员。而且劳动就业不仅仅体现在经济意义上,就业后的劳动者能够为社会提供各种商品及服务,同时也得到相应的劳动收入,创造了社会经济价值同时也展示出自身人生价值与社会价值。但是也只有乐业能够安身立命,就业与经济增长相辅相成。一旦经济发展起来及能够创造更多岗位,才能够吸纳更多就业者来增长经济。从发展历史来看并不是如此,当经济增长到一定程度就极难再提升,因此要想彻底除掉失业是绝对不可能,就需要社会保障来确保劳动者权利,这样才能让劳动者创造出更高经济价值。但是市场经济衍生出千变万化的市场需求,各个企业时刻都在根据市场调整产品、产业结构,因此劳动者时刻都有可能被解聘或者就业。而且信息时代推动来知识经济增长,科学技术极大影响到了生产力,逐渐成为了生产主导因素,而劳动者也从过去体力型转变成科技型、知识型高科技人才。在这种情况下,假如没有合理的社会保障必然导致一部分无技术、无知识的劳动者失业,也就不可能再次完成转岗培训,更不能够增强其科技能力,转岗就业必然成为空谈。
1.2充分挖掘劳动就业潜力降低失业率。一场金融风暴席卷全球,世界各国经济都受到极大影响,自然失业率快速增加。经济复苏之后虽然极大提升来经济,但是许多行列依然处于疲惫之态,失业率依然居高不下。但是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两者协调发展,让就业者大胆投身人力市场寻找就业机会,挖掘各种潜在的就业机会,有效降低来失业率。其一通过项目推动战略,为就业市场创造出新就业机会,有效推动了全民创业,通过创业带动了就业。有了社会保障做后盾,过去劳动者担心拿不到钱,得不到相应报酬企业也敢涉入,这样有效降低了失业率。
1.3促进了社会的和谐。两者协调发展体现出以人为本的宗旨,降低了社会压力,并缓解社会上存在的诸多矛盾,促进了社会和谐。一旦社会上财富分配出现严重不公平,贫富差距比较悬殊,必然可能造成社会动荡不安,极大影响到社会稳定,和谐更是无稽之谈。但是通过有效劳动就业,必然让人们都能赚钱,有效缩短了贫富差距,而社会保障更是缓解了许多问题,比如基金筹集问题、体制问题、失业保险问题等。惠及到了低收入劳动者,维持了社会稳定,推动了社会经济发展。
2、结束语
篇6
关键词:兼职;大学生;法律
一、大学生劳动者主体资格界定
关于大学生能否作为劳动法意义上的劳动者享有劳动法的保护的问题,学术界有着不同的观点。
(一)非劳动法意义上的劳动者
其理由可归纳为三点:
首先,从现行法律规范寻求依据。根据1995年原劳动部颁布的《关于贯彻执行劳动法若干问题的意见》第12条规定“在校生利用业余时间勤工助学,不视为就业,未建立劳动关系,可以不签订劳动合同”。因为劳动法至今是一部有效的法律,新的文件只要与其不相抵触,依然是有效的。因此,大学生利用课余时间从事的劳动不视为就业。
其次,从劳动法律体系的保障措施来看。劳动法对劳动者的保护包括了一系列的措施,如劳动合同制度、基准工资制度、休息休假制度、保险福利制度等。如果将全日制大学生也作为劳动法意义上的劳动者,势牵涉到最低工资、最高工时、社会保险缴纳等一系列问题,目前将大学生纳入并不合时宜。
最后,劳动法意义的劳动者是一个狭义的概念,不能将社会学意义的“劳动者”简单引入劳动法的范畴,否则会导致劳动法的调整对象无限扩大。大学生不能成为劳动法意义上的劳动者,主要因为大学生的身份是学生,其主业是学习,大学生外出打工或勤工俭学,只能算新生劳动力在接受教育阶段的一种锻炼,不是就业行为,更不能作为一种谋生手段,而且大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受校方各种管理度的约束,其行为自由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并不完全符合劳动法意义上劳动者的主体资格。
(二)视为为劳动法意义的劳动者。
1.从劳动者的构成要素分析。在劳动法上,劳动者的主体资格主要取决或者受制于下述因素:第一,年龄,年满 16 周岁;第二,健康,在劳动法中,要求劳动者必须具备自己所从事的职业所必需的健康条件;第三,智力,从精神健全、文化水平和技术水平三个层面去考察,不同的职业有不同的要求;第四,行为自由,公民必须能够有足够的自由支配自己的行为。从这四个方面分析大学生完全可以构成劳动法意义上的劳动者。
2.从法律依据来看。现行立法并没有完全将大学生排除在劳动法保护之列。1995年8月4日,劳动部颁发的309号意见第十二条规定:“在校生利用业余时间勤工助学,不视为就业,未建立劳动关系,可以不签订劳动合同。”但意见未排除大学生建立劳动关系的可能,因为该条文只说未建立劳动关系可以不签劳动合同,那也就是说还有另一种情形,即建立劳动关系。 意见中列举的几类不适用劳动法的人并没有包括在校大学生。2008年1月1日生效的《劳动合同法》也没有将大学生排斥出劳动者的行列。
二、兼职大学生劳动法律关系性质的界定
全日制大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在校外用人单位从事有报酬的劳动,如何定性这一法律关系成为理论界争论的又一焦点。大学生和用人单位发生纠纷时是否能按照劳动法律体系下的劳动关系处理,还是定性为其他法律关系,存在着不同的说法。
(一) 劳动关系
在校大学生与用人单位之间形成事实劳动关系,应当受到劳动法的保护。
第一,《关于贯彻执行劳动法若干问题的意见》第 12 条的规定没有对已经成年的大学生个人的人格给予重视,不利于大学生的成长,更不利于保护兼职的在校大学生的劳动权益,并且违背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以下简称《劳动法》)第 46 条“工资分配应当遵循按劳分配的原则,实行同工同酬”的规定,应予修改。
第二,根据原劳动和社会保障部 2005 年的《关于确立劳动关系有关事项的通知》第 1 条的规定,同时具备下列情形的,劳动关系成立:用人单位和劳动者符合法律、法规规定的主体资格;用人单位依法制定的各项劳动规章制度适用于劳动者,劳动者受用人单位的劳动管理,从事用人单位安排的有报酬的劳动;劳动者提供的劳动是用人单位业务的组成部分。因此从事实劳动关系的法律构成要件分析,大学生为用人单位提供的劳动服务,已经具备了事实劳动关系的构成要素。
(二)劳务关系
学理上,劳务关系是指劳动者与用工者依约定,由劳动者向用工者提供一次性的或者特定的劳动服务,用工者依约向劳动者支付劳动报酬的一种有偿服务的法律关系。劳务关系与劳动关系的相似在于二者都源于一种劳动与报酬的交换关系,但是二者最本质的区别就在于以下两点:一,在性质上。劳动关系是一种不平等的关系,是劳动者要服从用人单位的指挥管理而用人单位支付相应报酬的稳定关系;劳务关系是平等主体之间灵活的契约关系提供,劳务的一方只要按照要求完成工作任务即可,另一方无权做出额外要求。二,在当事人的责任承担上。劳动关系一经建立,用人单位必须依照法律规定为职工承担社会保险义务,用人单位侵犯劳动者权益时,依照法律规定用人单位要承担民事责任或行政责任,甚至是刑事责任;但对于劳务关系,雇主不承担被雇佣者的社会保险义务。当雇主侵犯被雇佣者权益时,雇主一般承担民事责任。大学生校外兼职是利用余时间的一种勤工俭学行为,雇主在这种较为灵活的用工过程中不便长期承担较为固定的社会保险义务,除去因严重侵害大学生人身及其它方面权益所应承担的刑事或行政责任,雇主一般只承担民事责任。所以,大学生校外兼职可算是一种劳务关系,应受民法保护。
(三)非标准劳动关系
有些学者认为兼职大学生与用人单位之间形成一种非标准劳动关系,这种非标准劳动关系是与标准劳动关系相区别而存在的,即与一重劳动关系、八小时全日制劳动、遵一个雇主的指挥等相对。区别于标准劳动关系的劳动关系存在由来已久。非典型劳动关系在我国也就是在市场经济体制转型中表现出来的灵活就业。灵活就业方式主要包括非全日制就业、短期就业、派遣就业、季节性就业、兼职就业、远程就业等多种就业形式。我国劳动合同法将非全日制用工纳入其调整范围,一定意义上来说即是典型劳动关系与特殊劳动关系的融合。我国原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关于灵活多样就业形式问题研究》课题组将灵活就业界定为在劳动时间、劳动报酬、工作场所、保险福利、劳动关系等几个方面)不同于建立在工业化和现代化工厂制度基础上的,传统的主流就业方式的各种就业形式的总称。该种观点认为在灵活就业逐渐成为政府倡导和民众的选择时,大学生的这种灵活的劳动方式亦可涵盖其中。
三、兼职大学生劳动权益保障体系的构建
篇7
“农村富,主要靠劳务”,__区劳动和社会保障局结合实际,积极主动与区劳务输出中心、经贸局等单位联系,精心组织,认真策划,统筹安排,在今年1-2月份重点组织了以做好进城务工农民、农村富余劳动力的有序流动和转移就业为主的“春风送岗位”活动和“就业援助月”活动,重点帮助因企业关闭、停产或裁员而失去工作的城镇新增失业人员,特别是其中新出现的就业困难人员和零就业家庭。
一、“春风送岗位”活动。
春风送岗位活动期间共发放“春风卡”等政策宣传材料2500余份,提供有效就业岗位253个,组织了3场专场招聘会,为355名农村富余劳动力提供了免费职业介绍,帮助了115名农村富余劳动力实现了转移就业(输送转移到省外的主要在山东青鸟,广东等地就业)。组织了69名农民工报名参加了培训(神骏驾培基地、安通公司、农机学校学习驾驶专业,以劳养武基地保安专业,东隆公司建筑专业)。
二、“就业援助月”活动。
通过深入企业调查研究,到社区入户走访,召开企业、社区等有关工作人员座谈会,了解企业失业职工的各种情况、就业愿望、现有技能等情况。积极寻求岗位和帮扶企业的相关政策,帮助企业和失业职工渡过难关。共发放政策宣传材料1028份,并通过多种途径成功帮助援助对象212人实现就业再就业。
篇8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建设为目标,坚持科学发展、统筹城乡、以人为本,加强机构、制度、基础设施和队伍建设,把乡镇村劳动保障工作平台建成设施完备、制度健全、职责明确、运作高效、服务到位、覆盖城乡的工作新体系。
二、工作目标
12月底,全县乡镇劳动保障工作平台,全部配齐专职工作人员;建立村级劳动保障工作平台,力争县乡镇村级建站率达到90%(2010年达到100%),逐步形成城乡一体、上下贯通、联系到户、服务到人的公共就业服务工作体系。
三、乡镇村劳动保障所(站)建设标准
(一)机构设置
统一冠名为依兰县××乡(镇)劳动保障事务所、××村劳动保障工作站。乡镇劳动保障事务所和村劳动保障工作站隶属乡镇政府和村委会领导,接受县劳动保障部门业务指导。
(二)工作职责
乡镇村劳动保障事务所(站)主要工作职责:乡镇村劳动保障工作机构,应承担乡镇、村就业服务和劳动保障的基础统计、信息查询、政策宣传咨询、用工求职登记等服务工作。积极开展农村劳动力资源调查,建立农村劳动力资源台帐和数据库,全面了解掌握有转移愿望和已经外出务工人员的基础情况,做好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动态管理、培训、转移、维权等工作,积极开展乡(镇)、村就业困难人员的各项就业援助工作。
(三)人员配备
乡镇劳动保障事务所所长由副乡镇长担任,配备1名专职劳动保障工作人员;村劳动保障工作站站长由村会计担任。乡镇、村劳动保障工作人员名单、联系电话需报市、县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备案。
(四)工作制度
由县就业局帮助建立完善乡镇村劳动保障所(站)工作职责、服务项目、服务规范、工作流程、工作台帐、工作考核等工作制度,并对专兼职工作人员进行业务培训。逐步实现乡(镇)村劳动保障所(站)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和高效化。
(五)办公场所
各乡镇劳动保障事务所面积不低于40平方米,村劳动保障工作站要有一定面积的固定公共服务场所,配备办公桌椅、1台计算机、1台打印机、电话等。建立“一站式”服务窗口,窗口有服务柜台,有政策宣传栏、信息公告栏。有条件的乡镇村劳动保障工作平台要与市、县劳动和社会保障就业部门、人力资源市场实现网络连接,纳入全市劳动保障信息网络系统管理。
(六)资金渠道
按照省人保厅文件要求,村兼职工作人员每人每月补贴100元由再就业资金解决;乡镇、村劳动保障工作平台网络建设费由再就业资金解决。
四、推进步骤
(一)准备阶段
制定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乡镇村劳动保障工作平台建设实施方案》,成立乡镇村劳动保障平台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组长由县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局长担任,副组长由县财政局副局长、县劳动就业局局长担任,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县劳动就业局,抽调专人负责乡(镇)、村劳动保障工作平台推进工作。
(二)实施阶段
按照工作目标及建设标准,组织实施好乡镇和村劳动保障工作平台的建设工作。确定专兼职工作人员。县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要积极组织实施对乡镇和村级兼职工作人员的配备考核和培训工作,并将劳动保障平台建设的实施情况在每月25日上报市就业管理局。完善现有的工作设施和办公设备。乡镇劳动保障事务所要在原有的基础条件下,提高软硬件的建设标准,村级劳动保障工作站正式挂牌并开展工作。
(三)检查验收阶段
对照方案要求,对乡镇、村劳动保障平台建设工作情况进行自检自查,并于12月10日前形成数字准确、客观真实的自检自查报告上报市就业管理局。
五、保障措施
(一)统一认识,加强组织领导。加强乡镇、村劳动保障工作平台建设,是事关加快统筹城乡劳动保障事业发展全局的大事,要加强组织领导,采取切实有力的措施,按时完成乡镇、村劳动保障工作平台的建设目标任务。
篇9
今年1月1日是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以下简称《劳动法》)五周年。作为贯彻实施《劳动法》重要内容的劳动保障年检工作,从1996年建立以来,对规范各用人单位的劳动保障管理行为,督促检查用人单位贯彻落实《劳动法》等劳动和社会保障法律、法规的情况发挥了重要作用,已成为实施对各类企业劳动保障监察的重要基础性工作。为做好2000年的劳动保障年检工作,现将有关问题通知如下:
一、根据今年全市劳动保障监察工作的总体安排经研究决定:全市劳动保障年检时间从2000年2月15日开始,于4月底结束。
二、根据在新形势下劳动保障行政部门调整工作职能的需要,为保证劳动保障年检工作的严肃性,今年劳动保障年检在“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年检情况”栏目中,要启用新的印章,具体为“***区、县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劳动保障年检专用章”、“劳动保障年检合格”、“劳动保障年检连续三年合格专用章”(证章样式由市劳动保障局统一刻制)。
对于连续三年劳动保障年检合格的用人单位,加盖“劳动保障年检连续三年合格专用章”。其余均加盖“劳动保障年检合格章”。在“受理”栏目中监察员签字必须两人以上。
三、通过三年的年检实践并根据形势的变化,新的劳动保障年检证书对一些栏目进行了必要调整,各用人单位要按照新的证书格式要求认真填写,逻辑关系要准确,数字要真实。原“劳动年检证书”(含三年合订本)停止使用。各区、县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在报领新的“劳动保障年检证书”时,要根据去年年检数及今年实际新增数申报。
四、为了使劳动保障年检工作与全市劳动保障中心工作和重点任务紧密结合,在今年的年检工作中要把用人单位办理参加社会保险登记和社会保险费缴纳、下岗职工的基本生活费保障、离退休人员按时足额发放离退休费情况、下岗职工的再就业安置和培训情况、劳动合同的签订情况、招用外地来京务工人员的情况作为重点。凡有一项达不到法律、法规、规章规定要求的劳动保障年检一律不得通过,并要对年检不合格的用人单位以统一采取下达“限期整改通知书”的形式,对其提出硬性的整改要求。对于用人单位涉及参加社会保险登记和缴纳社会保险费的违法行为,可按《社会保险费征缴监督检查办法》中的有关规定和程序,在其违法行为逾期不改的情况下,一律予以行政处罚。情节特别严重的除给予处罚外,还要对其进行新闻曝光。
五、劳动保障年检是劳动保障监察工作的重要基础,要通过劳动保障年检及时发现用人单位在劳动保障工作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和隐患。因此,用人单位除如实填写“劳动保障年检证书”,按京劳监发318号文件要求提供所需材料外,还应提供:进入再就业服务中心的职工人数;本年度即将终止劳动合同的职工人数情况;使用外地务工人员的岗位及人数情况;签订“协议保留社会保险关系”、以及“劳务输出”人员的情况。相关材料各区、县劳动和社会保障局要进行备案。
六、各区、县劳动保障局要积极采取措施,加大劳动保障年检力度。要及时与所在地区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取得联系,尤其要了解掌握近年来本区、县新发展的各类企业的数量和名单。要充分利用新闻媒体,进一步加强劳动保障年检工作的宣传,使劳动保障年检覆盖面逐年提高。对于新参加年检的用人单位要进行劳动法律、法规、规章培训,并将新参检用人单位的基础资料进行备案。对于不按时参加劳动保障年检的要按有关规定查处,对年检不合格的用人单位要在辖区内进行通报,并将其做为劳动保障监察执法的重点,对于违法行为要依据有关规定和程序给予行政处罚。
七、要坚持为企业服务的精神,各区、县劳动保障部门要借鉴前几年开展劳动保障年检工作的成功做法,本着既严肃执法又要为企业服务的原则,在年检中要注意加强对新参检单位的劳动保障政策的宣传和指导,引导和帮助有关企业改进劳动保障管理工作,使他们认识到规范企业的劳动保障行为,也是保持企业健康发展的需要。要区分具体情况尽可能的简化相关程序和手续,树立劳动保障行政执法部门的良好形象。
篇10
(一)就业再就业工作全面推进(略)
(二)社会保险征缴办法得到创新发展(略)
(三)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制度在全省率先起步(略)
(四)城镇居民合作医疗制度开始试行(略)
二、分析当前形势,牢牢把握大局,理清劳动保障工作思路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劳动保障工作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进一步完善大社保体系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是维护和发展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客观需要。当前扩大就业所面临的压力日益加大,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的任务十分艰巨。新形势下的劳动保障工作,领导更加重视、百姓更加关注,各方面都提出了更高的期望和要求:
一是从上级政府的工作要求来看:随着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理念的提出和不断发展,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十分重视社会保障工作,对我们劳动保障工作的要求越来越高,下达的任务越来越重。中央和省都通过了劳动保障“十一五”规划纲要,加强了对今后五年劳动保障事业发展的规划和指导。省政府最近召开的全省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会议,更是对抓好今后的社保工作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并连续下发了六个关于劳动保障工作的重要文件。
二是从人民群众的保障需求来看: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社会保障意识日益增强,对社会保障权益越来越重视。与此同时,广大群众对维护自己合法劳动权益的意识越来越强烈,维权行动明显增加。据市劳动保障局统计,立案的劳动保障举报投诉案件从20*年的533件上升到了2005年的2227件,立案的劳动争议仲裁案件从762件上升到了1360件,劳动合同签订率也从75%上升到了87.5%。
三是从社会保障的自身发展来看:我市社会保障体系从无到有,经过长期的创新发展,不断健全和完善。社会保险体系的险种由养老、医疗逐步发展到养老、医疗、工伤、失业、生育五大保险,保障对象从单一的就业人群逐步向全体人民转变,保障区域也从城市逐步拓展到了农村,大劳动保障的格局已经初步形成。在新时期新形势下,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无论是基本原则、体系构建、制度安排,还是运行管理,都面临着承前启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历史重任。
总而言之,我国经济社会处于重要的转型时期,劳动保障工作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但是,机遇与挑战并存,劳动保障形势也更加严峻,困难和问题也更加多。从事劳动保障工作的同志务必保持清醒的头脑,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劳动保障工作全局,全面理清今后一个时期的工作思路,当前尤其要把握好以下三点:
一要坚持执政为民,转变职能,把劳动保障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社会保障是社会稳定“安全网”、经济运行“减震器”和社会公平“调节器”,抓好社会保障工作是政府切实履行职责、体现执政为民的重要内容。要切实转变政府职能,把社会保障工作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来抓,充分发挥其在加强社会管理、提供公共服务中的重要作用。各级政府要积极调整公共财政支出结构,逐步形成劳动保障财政投入的良性增长机制,为劳动保障事业发展提供强大支撑。
二要坚持城乡统筹,探索机制,为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破好题。从事劳动保障的同志要对农村社会保障工作有一个客观的认识,既要看到我市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已经初步形成,又要看到农村社会保障体系还处在低水平阶段。各级各部门要深刻把握“两个趋势”的重要论断,以当前我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实验示范区建设为契机,顺势而为,加快推进新农村社会保障工作。坚持“多条腿走路”,在政府和全社会给予必要支持的同时,要看到“农民生活资料与生产资料紧密联系、土地是其最基本的社会保障”的特点,统筹兼顾好推进城市化与保护农民土地权益的关系,研究与农村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切入点和运行机制,推动城乡社会保障工作协调发展。
三要坚持实事求是,稳步推进,走劳动保障事业可持续发展之路。社会保障工作是一项长期的、系统的、复杂的工程,劳动保障工作也有一个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劳动保障工作不能吃光祖宗饭,也不能断绝子孙粮,要为政策制度的后续发展留下空间和余地。出台政策的基本点是,制度从体系上要不断健全,水平起步时可低一点,以后可逐步提高,一下子很高,要调整下来很困难。要深入调查研究,把握好节奏,有条不紊、循序渐进推进劳动保障工作。
“十一五”时期我市劳动保障工作的总体思路是,从维护劳动者切身利益入手,逐步形成扩大就业和稳定劳动关系、完善社会保险体系相互促进的劳动保障工作新机制,建立健全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比较完善的劳动保障运行机制,逐步实现城乡就业比较充分、社会保障比较健全、劳动关系比较和谐、分配格局比较合理、管理服务规范高效的目标,为我市加快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快实现全面小康社会作出新的贡献。
三、贯彻省府要求,突出工作重点,开创劳动保障工作新局面
结合省政府文件精神,再强调一下当前几个重点问题:
(一)关于推进工伤保险扩面工作。今后三年,省里要组织实施推进工伤保险参保率的农民工“平安计划”,我市到20*年底的参保任务是50万人,而目前参保人数仅为20万,差距很大。工伤保险扩面工作成为当前我市社会保险工作的头等大事。现在职工的主体是农民工,农民工进城打工,是想赚点钱改善一下生活,但同时面临的风险也很大,如果没有参加工伤保险,一旦出现工伤,不仅钱赚不到,日后的生活也会没有着落。设身处地为农民工想一想,五大保险中,工伤保险是第一需要,是当务之急。去年年底我们研究决定,工伤保险也实行申报参保,让未参加养老保险的农民工先行参加工伤保险。工伤保险是社会保险工作的牛鼻子,牵住了,就能拉动其他社会保险工作的进展。参加工伤保险,职工个人不缴费,用人单位缴很少的费,职工和用人单位的积极性都很高,工伤扩面难度不大。工伤保险参保率上去了,劳动合同签订率就上去了,其他社会保险也能逐步跟上去。因此,工伤保险扩面,不仅是上级的要求,而且是广大职工的呼声,是我们加强社会保险工作的需要,各级各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加快推进。
(二)关于做实养老保险个人帐户。做实养老保险个人帐户是为老龄化高峰的到来提前做好准备。做实养老保险个人帐户,要求各级政府切实加大对养老保险的财政资金支持力度。省政府对做实个人帐户的目标已经有明确的规定,劳动保障和财政地税部门要按照省政府的要求,认真调研分析,把帐算好,根据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结余能力和财力状况,研究确定起步比例,逐步做实养老保险个人帐户。
(三)关于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工作。建立市区城镇居民合作医疗保险制度是今年市政府的为民办实事项目之一,领导重视、群众关注,必须确保明年1月1日前实施。近段时间,市劳动保障局、吴兴区、南浔区工作抓得很紧,推得很快。尽管区里的实施主体是卫生部门,但是区人力资源部门要关注进展,大力配合,在机构设置、人员编制上给予必要的支持。
(四)关于完善“五费合征”工作。我市“五费合征”工作在全省先行一步,积累了不少经验。目前,我市的“五费合征”工作仅是初步的,参加各大社会保险的人员是不一致的。省里提出了“五统一”规范要求,即参保登记统一、征收机构统一、缴费基数统一、征缴流程统一、数据信息统一。下一步要加快各大社会保险的扩面工作和费源的监管工作,同时要研究医疗保险和其他保险的基数统一问题。
(五)关于维护职工的合法劳动权益。各级党委、政府历来高度重视维护广大职工特别是农民工的合法权益。国务院、省政府先后发文要求切实解决农民工问题,国务院是40条,省政府是31条,各级各部门要采取有效措施切实解决农民工问题。10月8日中央将召开十六届六中全会,主要是研究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问题。劳动关系是人最基本的社会关系之一,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劳动关系不和谐,和谐社会建设将无从谈起。要看到部分企业违反劳动法的现象还比较突出,维护劳动者权益的工作任务很重。非法使用童工是一条高压线,要重点地区重点查,发现一起,查处一起,必打、必严惩,这是一条底线。对于其他问题,劳动保障部门要做到“民求必助、民告必查、违法必究、执法必严”,对严重违法的要严厉打击。
(六)关于劳动保障平台建设。平台建设内容比较多,比如去年我们实施了“金保工程”一期工程,提高了信息化管理水平,陈加元副省长和市里一些领导去看了,给予了充分的肯定。现在还有乡镇劳动保障平台、各县区工伤与仲裁机构的建设问题,等等。目前,劳动保障平台的“六到位”考核已经纳入到新农村建设考核体系,各县区要高度重视这个问题。明年市里将加大对劳动保障平台建设的考核力度,县区综合考核劳动保障部分要拿点分数出来加强考核。同时,市、区两级政府都出点钱,安排一个计划,把乡镇(街道)的劳动保障平台场所落实好。
- 上一篇:建筑施工临时用电安全管理
- 下一篇:多媒体技术的应用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劳动实践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