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空间安全培养方案范文

时间:2024-01-03 17:41:0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网络空间安全培养方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网络空间安全培养方案

篇1

作为一门综合性的新学科,网络空间安全覆盖物理层、网络层、数据层等多个层面的问题[1]。网络安全信息化领导小组于2014年2月正式成立[2],表明网络空间安全人才的培养迫在眉睫。2015年6月,教育部批示在工学中设立网络空间安全一级学科,学科代码为0839[3]。2016年6月,中央网信办《关于加强网络安全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的意见》(中网办发文[2016]4号)文件[4],至此国家对网络空间安全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和需求也提升至一个崭新的层面。

1 网络空间安全的教学体系

网络空间安全是一门交叉性学科,融合了数学、信息论、计算复杂理论、控制论、系统论、认知科学、博弈论、管理学、法学等学科知识,其研究内容不仅涉及非传统网络安全理论与技术,如网络安全、网络攻防、网络安全的管理、信息安全等,还囊括网络应用的安全,如数据的恢复与取证、舆情分析、工程系统和物联网安全等。与其他学科相比,网络空间安全不仅采用理论分析、实验验证、技术实现等常规手段,还采用逆向分析等技术,从攻方和守方两个不同的角度分析当前网络空间安全所面临的威胁[5]。网络空间安全的教学体系框架如图1所示。

2 课程改革的发展与建设

2.1 课程体系教学改革

现有的网络安全或信息安全教学体系分为两种,一种是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另一种是互联网在线教学。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可以实现良好的师生互动,但是授课内容大都是授课教师拟定,学生不能根据自身喜好、知识水平、技术能力等实际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课程。基于互联网的在线教学虽然解决了学习地域以及时间受限的问题,但是还存在缺少互动实践环节、不能及时巩固练习及反馈学习内容的问题。针对两种教学模式的固有缺点,结合网络空间安全的学习更需要可知、可感和可实践的特点,教师可尝试设计网络空间安全课程的实践教学模式,涵盖可实施性的应用教学案例,满足更轻量、更丰富且更自由的新型学习理念,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

2.2 实践教学课程建设

网络空间安全实践教学设计采用层层深入各个知识点、关键技术的原理演示与课后练习实践等多种教学模式,课程设计要能够理清网络空间安全学科涉及的各个主要教学内容,融合网络空间安全、网络安全和信息安全相互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实践教学的内容设计涵盖了学习者所需要的大部分重难点知识体系。学生既可以通过实践教学系统搭建仿真环境自主学习,又可以点播、跟踪指导教师授课视频进行学习,不断强化学习者对网络空间安全的整体规划意识。这个整体规划意识是网络空间安全、网络安全、信息安全相互之间的联系,三者之间存在相互区别又相互促进的关系。

每节课都提供详细的PPT教案与教学视频供学生学习,课程涵盖基本的知识量且在完成规定的授课学时后,还将课程进行深度与广度的拓展,如挖掘应用技术和国内外网络空间安全领域发展的最新进展,不仅为学生提供充足的、具有自主性的学习资源,还可为教师提供一次学习提高的机会。课程中除了知识讲解,还需设定学生提出问题并布置作业的模块。完善建设中的实践教学系统如图2和图3所示。

3 实践教学体系结构

文献[6]提出 “一个通过规则管理的虚拟的空间,这种空间称为‘网络空间’。网络空间的安全涉及设备层、系统层、数据层和应用层这四大层面上的问题,这是网络空间安全概念的初步定义。教学内容建设是课程建设的核心,综合考虑教学内容的可实践性、可扩展性、综合完备性等方面因素之后,我们利用网络自主学习的整体性原则,把网络空间安全课程的教学内容划分为设备安全、系统安全、数据安全和应用安全4个部分,每一部分重视和强化实践与实验环节,强调学生自学能力,以激发学生独立思考的思维。实践教学内容见表1。实践教学内容体系框架如图4所示。

4 实践教学任务规划

4.1 教学规划

综合表1和图4,具体的教学任务安排如下。

(1)设备安全:①防火墙建设与保护,如Linux防火墙配置、事件审计、状态检测等;②入侵异常检测,如HIDS部署实验、入侵行为检测实验、异常行为检测等;③容灾数据安全备份,如NAS存储、Linux RAID实验、IP SAN存储管理等;④通信安全,如语言保密通信实验、MAP信息安全传输、认证实验等;⑤服务器安全,如Linux日志管理、远程桌面安全配置、Windows网络管理等;⑥无线保护,如无线组测试、WEP密码破解测试、WPA配置测试等。

(2)系统安全:①操作系统安全,如Web安全配置、Linux用户管理、FTP服务安全配置等;②数据库安全保障,如MYSQL与SQLServer的安全审计、数据的安全备份与恢复等;③身份认证,如动态口令认证系统实验、人脸识别与检测编程实验等;④安全审计等,如文件事件审查、网络事件审查、主机监控实验等。

(3)数据安全:①密码学及应用,如密码学、PKI、PMI等;②密码破解,如Linux密码破解、Win密码破解、远程密码破解等;③信息防护,如图像信息和音频信息的隐藏与加密实验等。

(4)应用安全:①计算机病毒,如脚本病毒实验、木马攻击实验、PE型病毒实验等;②网络扫描与嗅探,如网络连通实验、路由信息探测实验、网络嗅探实验等;③逆向工程,如Aspck加壳、 Aspack反汇编分析、逆向工程高级实验等;④网络欺骗,如ARP_DNS欺骗实验、MAC地址欺骗实验、DOS攻击实验等;⑤缓冲区溢出,如缓冲区溢出初等级实验、缓冲区溢出中等级实验等。

4.2 实施路径

实施路径涉及教学内容的安排、教学大纲的撰写、实验验证与仿真、原理演示、实验步骤、复习讨论等方面,每一章节内容的路径设计如图5所示。

网络空间安全实践教学系统的设计具有以下4个方面的特点:①云部署,课程资源包部署于云端,可随时随地开展学习和分享;②进度掌控,随时掌握学习进度情况,通过作业了解学习效果;③断点保存,保存实验进度,分阶段完成课程;④灵活扩展,教师可灵活定制和调整课程,系统可灵活扩展和完善。

围绕网络空间安全学科,探索高校计算机专业在此领域的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建成一个高质量、可共享的课程体系和培养方案,课程的建设成果将开源开放。

篇2

关键词 网警职业素养 网络安全与执法 创新型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s.2016.05.021

Abstract Network security and administration major need to orient the talents training mode towards the requirements of Internet Police career, cultivate students adapting to four development trends, i.e. complementary ability of technology and administration, fusion situation of virtual and real society, technology advances characterized by innovation-driven, and narrowing the gap between theory and practice. The talents training mode builds the key blocks in enhancing the connotation of the major, promoting the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Innovative talents cultivation can link personnel training with future career achievement by combining teaching and research teams, encouraging students to participate in project, improving innovation environment in training base. Practices in Hubei University of Police demonstrate that advantages of the talents training mode, and worth exploring and studying.

Key words Internet Police Career Quality; Network Security and Administration Major; innovative personnel training

随着信息网络技术的进步和普及,网络空间安全问题已经引起越来越多的关注。网络安全与执法专业是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年)中作为公安技术类的新设专业(代码083108TK),本专业人才培养的任务,是要造就一大批能在执法机关从事与预防和打击网络空间犯罪、维护信息化社会治安相关的执法人员,以适应现实社会和谐发展和网络技术进步的需要。本文根据公安院校网络安全与执法专业的特点,结合对湖北省公安机关网警队伍建设和发展的调研,提出了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观点。并探讨网络安全与执法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就人才培养模式提出建议与对策。

1 网警职业素质需求与人才培养

为进一步了解当前湖北省互联网安全保卫现状,加强以网警职业素质需求为导向的专业建设,提升人才培养的目标性和针对性,为网警后备人才培养奠定良好的基础,课题组对湖北省部分地市县的公安机关网络安全保卫部门进行了调研。调研通过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单位,采用座谈、访谈等方式进行,数据收集与实地考察相结合。调研发现,近年来湖北网警队伍的战斗力不断增强,办理了一大批具有重大影响的案件,有力打击了网络空间犯罪。同时,致力于网警队伍的长远发展,有关部门制定并在实施队伍建设规划,实施严格的达标和考核机制,着眼更高标准、更强素质的目标,确保占领打赢网络安全保卫战的制高点。为这支队伍培养后备人才的网络安全与执法专业,是以在信息化虚拟社会中,维护国家安全与社会秩序的技术规律为研究对象的学科,包括预防和打击网络空间犯罪,保卫和维护虚拟社会治安秩序的一般技术规律、方法和理论,提高执法机关针对网络空间执法办案、实施有效虚拟社会管理的能力。网警职业素质需求决定着专业培养模式,课题组认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必须适应网警职业素质发展的四个趋势。

1.1 技术和管理两种能力相互补

网警担负着涉网案件办理、舆情管控、互联网单位安全管理等职责,除了必须具备政治、文化、身体等方面警察的一般素质,从工作岗位的不同来划分,为应对日益猖撅的网络犯罪,还必须同时拥有较高的管理(法律与办案)和技术(信息技术与计算机网络)技能,才能真正胜任保护信息网络安全、维护良好网络秩序、打击信息网络犯罪的工作。这两种能力的复合培养模式,使得本专业的明显区别于法学和信息安全专业的单一人才培养类型,网警不仅要懂得网络技术、侦察手段,还要熟知法律规定与办案流程,只有技术和管理两种能力良好互补,才能胜任岗位工作。

1.2 虚拟和现实两种社会相融合

涉网犯罪往往具有虚拟社会和现实社会相融合、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特点,犯罪现场是网络传输上的数据和代码,实施犯罪的是现实生活中的人。当前国家推进“互联网+”战略,电子政务、电子商务及网络基础设施普及,涉及网上交易、电子支付、网络隐私权等问题,安全知识缺乏的老年人、安全意思薄弱的互联网新手成为最大受害者。这就需要对多种公安技术学科进行系统研究和整合,理顺不同执法技术手段之间的关系,厘清不同执法技术手段的理论基础和应用范围,分析各种执法技术手段的共性和个性,从而更好地为公安机关培养网络保卫执法技术专业人才。

1.3 以创新驱动为根本特点的技术进步

互联网时代以创新为最根本特征,理论、技术和应用的发展日新月异。在网络社会里,由于系统的复杂性、技术的脆弱性、网络的依赖性,每件事情都是互联的,每个人都是脆弱的,网络犯罪威胁到所有人。打击网络犯罪也必然依靠具有创新思维的网警,只有开展创新型专业人才培养,才能应对互联网社会飞速发展的挑战。以创新驱动为根本特点的技术进步要求培养学生必须具有创新思维的能力,及时跟踪和关注新型犯罪手段和方式的出现,并及时研发反制技术和手段。

1.4 缩小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之间的差距

网络安全与执法作为与刑事科学技术、行动技术并列的公安三大技术手段之一,涉及的学科、专业和技术体系越来越多。学校教育的有限时间要涵盖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安全、侦查学、治安学、社会学等多个学科专业的理论和知识体系,而且,由这些理论和知识体系产生的技能和技巧,在教学过程中具有某种稳定和不变的特性,并有可能在工作岗位上需要应用时就已经过时。各种网络应用不断推陈出新,变化无穷,传统犯罪和网络犯罪交织在一起。如何使课堂传授的知识和技能更好适应职业应用的发展和变化,成为亟待解决的课题。

改革公安院校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在网络安全与执法专业中进一步深化创新型人才培养,是培养适应网警职业素质发展趋势的后备人才的有效措施,目标是造就大量具有较强的通过自主学习掌握新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思路开阔,处理问题方法多样的创新型人才,这也是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根本出发点。

2 构建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基础

重在传承的导师制、重在实践的项目制和重在探索的创意制是主要的三种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导师制是以导师为中心,重在导师的指导,项目制是指把学生安排到项目任务里磨练提高,创意制也称为人才导向模式,是围绕人才有价值的创意,逐步深入,终有突破。在网络安全与执法专业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中,要整合这三个模式,通过导师制,落实项目制,实现创意制。这样才能自觉遵循人才培养规律,使创新型专业人才更多涌现出来,更快成长起来。同时,创新型人才培养需要创新的教学体系和机制作为基础,体现在下面三点。

2.1 课程体系的创新

要通过创新,形成有利于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结构优化、内容先进、能适应公安各级网络保卫执法部门人才需求的课程体系。要建立明显区别与相近专业和已有专业(例如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安全、侦查学、治安学等)的创新点,既保证不突破总教学时数,又涵盖充分的教学内容,既完成基本理论和技术的教学,又满足教学内容的先进性、时效性和实战性。在理论教学平台上,要搭建公安通修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包括专业选修课程)三个层次的阶梯式的公安理论课程体系。重点要围绕培养目标,体现在如何实现教学内容的科学取舍、不同课程的优化组合、课程之间的合理衔接、理论和实践环节的综合平衡等。

2.2 教学实施的创新

教学实施包括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和实验室建设等。在课程建设中,不管是面向工作流程的教学方法,还是面向工作目的教学方法,不管是启发引导式的教学方式,还是举例探讨式的教学方式,都要结合课程类型的不同,研究最有效和合理的创新思维。针对创新型教学,设计竞争、实战式的课程考核方式和成绩衡量标准,取代单一的试卷评分模式。同时现代教育技术、MOOC教育模式、网络课堂等方式的合理利用,都是创新模式的重要内容。在教材建设中,要加强整体规划和组织,对于新编专业必修课程教材,要体现创新性的原则,包括新技术新知识的比例、引用和案例的鲜活性和针对性、创新思维的培养方法等。实验室是校内实践教学的重要场所,是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本课题的创新研究围绕如何让学生多进实验室、乐进实验室为主题研究,包括激励措施、实验任务和课题,以及如何更好地实施导师制等。

2.3 能力培养的创新

能力培养要结合学生的特长进行创新。网络安全与执法专业覆盖的知识和技能极广,例如网络安全、计算机取证、犯罪调查、数据分析等。学生们不可能在很短的四年时间里把每一个领域都学深学透,因此要充分结合学生的基础和特长,引导他们在理解必要理论和技术的基础上,在某一领域深入钻研,使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掌握新知识的能力得到提高。让学生参与科研,参加创新竞赛,对于鼓励优秀学生,带动一般学生,激励后进学生,推进学生整体创新能力的培养大有裨益。让本科生深度参与科研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一方面,需要老师充分发掘每一个学生的创新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意思维,另一方面,让学生分步骤跨入科研大门,自主参与到科研活动中来。这些方式包括开设必要的选修课,组建学生科研小组,举办各类竞赛等,为学生踏上创新之路奠定坚实基础。

3 增强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特色

湖北警官学院借力导师制等有力的机制保证,依托电子数据取证湖北省协同创新中心等创新实践载体,探索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方式和方法,不断增强创新型人才培养增强的特色。

3.1科研和教学团队相结合

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将课程根据学科领域划分为课程群,老师根据承担的课程形成课程组,每个科研团队负责人同时也是相关课程群的负责人。这样就将科研和教学团队有效地结合到一起。目前已经建立了湖北省高等学校优秀中青年科技创新团队,信息安全精品课程教学团队,湖北警官学院网络侦查教学团队、计算机网络教学团队等。通过几年的努力,打造出由精通教学科研、擅长警务实战等各方面专长的老师组成的双师型师资团队。 3.2 融合教学科研与公安实战

老师们不仅开展科研教学,也参与指导、协助基层实战部门的侦查办案和电子数据取证司法鉴定工作。在此过程中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并积累了大量案例,并改编成案例训练库,为“信息安全”“计算机取证”“网络攻击与防范”等课程教学提供了大量鲜活的教学案例、实验内容和毕业设计题目,学生获得了良好的熏陶和锻炼。学生们还在实践中自己发现、研究和解决问题,例如针对具体任务需求开发软件、开展专题调研、编写软件指南和操作规程等,在实践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3.3 鼓励学生参与课题研究

不断完善和改进导师制,并鼓励和创造条件让学生参与协同创新中心的科研工作。老师们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发现和培养兴趣强烈、有特长并且学有余力的学生,利用每周四下午的固定时间,开展有针对性的辅导和讨论,让学生尽快进入角色。目前协同创新中心的所有团队都接收了学生进行科研实践训练。

3.4 完善创新实践基地环境

依托电子数据取证湖北省协同创新中心、湖北省法庭科学重点实验室、湖北三真司法鉴定中心、湖北省公安厅等协同单位,学院先后确定了45个长期的校内外实践教学示范基地,统一挂牌,集中管理。同时联合一线实战部门,制定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管理办法、实习实训大纲和科学的考核机制,推进实习实训的完善和升级。形成了校内校外紧密结合的实践教学新模式。

4 结语

2015年6月国家新增网络空间安全一级学科,以实施国家安全战略,加快网络空间安全高层次人才培养。而公安技术一级学科下的网络安全与执法本质上是一个由计算机学、电子信息学、法学和社会学等相关专业交叉而成的新专业,更强调技术和管理并重,过程和目的同构,有着独特的培养模式特征、丰富的内涵和外延,并且在不断兼容包并中发展创新。网络安全与执法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具有强烈时代特征和紧迫性,我们依旧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 胡军,夏英,王国胤,于洪.科研优势促进创新人才培养的思考与实践.计算机教育,2013.10.10(19).

[2] 宁滨.美国特色型大学创新人才培养的经验与启示.中国高校科技,2013.11.

[3] 丁烈云.质量、特色、创新,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的驱动力.中国高等教育,2013.13.14.

篇3

关键词 小学数学;网络学习空间;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6)21-0057-02

1 前言

数学思维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养成的,有些较难的数学过程,学生并不能很清晰地理解。而网络给现今学生的学习带来便利,网络能使抽象的数学具体化,网络教学的意义也是为了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能够利用网络完成自主学习,达到主动动脑的目的。这种学习方式强调数学观念的自主养成,培养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它既切合当前的教育特点,本身又不断开发和创新。对基于网络学习空间的小学数学教学,笔者给出几点策略和方法。

2 网络空间学习,激发求知欲

有时教师的提问会让学生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激疑才能激趣,教师的提问没有激起学生的疑惑感,提问也怕是浪费时间。因此,提问要合乎情理、引人思考。再者学生自己产生的疑问要比教师的提问更能引起学生重视,学习兴趣也会更浓烈。网络空间学习渗入教学课堂中去,通过简单的动画模式或者关卡模式,学生通过观看某一章节的内容,自己从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总结经验,学生学会思考方式,对课程掌握,教师也算达成教学目标,教学相对容易得多。

比如在教学元角分时,教师播放动画,讲述的是一只小企鹅去买文具,买了几支笔和几块橡皮,老板要10块两毛,小企鹅被难住了,但又不想求助老板,于是求助小朋友应该怎么给老板钱呢?这时学生内心产生不同的想法,有的说给老板102角钱,有的说给老板10个一块的再加2个一角钱,还有的说给老板11块钱让老板找零……视频继续播放,小企鹅想出来最便捷的方式,开心地买回文具。学生看得津津有味,教师通过运用网络技术使得学生主动投入学习中去,就充分认识了元角分。

3 网络空间学习,扩展知识面

计算机教学的使用能够给教学提供海量的信息资源,学生可以不局限于只从教师学习到课本知识,也能从网络中学习到课外知识,网络学习会全面剖析课本中遇到的难题,拓展新知识。网络资源的运用有助于学生进行自我学习,给学生带来不同体验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智力发展。

比如教学小学圆的周长时,给出圆周长的公式:圆周长=2πr。其中π的大小规定为3.14。很多学生不能理解这个公式的由来,π到底到多少位才算截止?为什么用π规定圆周率?这时网络正好是一个恰当的学习方式,教师指引学生运用网络技术查询学习中的难题,最好让学生每个人准备一个本子,记录学习中的问题以及通过网络查询得来的答案,大家可以共同学习和交流。

低年级学生对网络上的大部分知识缺乏学习主动性,而有些高年级的学生在网络学习中以学习为理由开小差。针对这些情况,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提问和难点制作教学网站,使学生有方向地探索学习内容。在网站中可以设计:疑问模块,每节课学生把自己的疑问写在网站上,网站可以匿名写,但每个学生都有登录时长的记录,教师根据学生留有的疑问进行答疑;练习模块,学生可以对平常所学知识进行训练,达到巩固知识的目的;模拟模块,每到一个单元末,学生可以参加模拟试题,根据模拟试题的错误点进行查漏补缺,发现本单元学习的不足;课外模块,既包括对所学知识的总结,又包括对旧知识的拓展,帮助学生发现和探索新知识;最后一个则是意见模块,学生对教师所讲的课留下自己的意见、建议和心得体会,教师通过观看学生的建议改进教学方式,完善课堂质量。学生在每个模块中都有相应的收获,可以依照自己的计划选择性地进入模块,提升知识水平,挖掘自身长处。

教师建立网站,进一步提升教学质量,同时也激起学生的探索求知欲望。学生通过一系列的网上作业优化学习内容,把学习课本与运用网络相连接,有计划地完成任务,获得达成目标的成就感,增强进一步探索的求知欲。

4 网络空间学习,培养全面性

丰富的学习体验能够激发学习的求知欲。网站的信息量庞大,给学生带来前所未有的视觉和听觉的满足。教师指定学生浏览的网站,通过观察学生的兴趣热门点来找出学生喜爱的教学视频和图片。比如学习路程类型的应用题,教师可以引入龟兔赛跑的小故事,同样的故事主角,但不同的是故事型。教师播放自己做好的视频:这次兔子发奋图强,要雪耻,约乌龟再次赛跑,决不能像上回那样骄

傲;一个环形跑道长400米,兔子每分钟跑55米,乌龟每分钟爬25米,两只动物同时、同地、同方向出发,问经过多长时间,两只动物首次相遇?兔子和乌龟跑完一圈下来,谁能赢得比赛?这个故事的原型本身就吸引着学生的目光,学生可以从视频中看到要想兔子和乌龟相遇,那必然是兔子已经领先乌龟一圈,便很轻松地得出答案。还有的学生通过网络中的说法,联想到要是兔子让乌龟先跑,结果是怎么样?这样一道题激起学生无限的想象和兴趣[1]。

学生使用网络学习,可以实现资源展示和资源共享。当学到几何体这一课时,不少学生不能清晰地知道一些复杂的几何呈像,导致学习过程中断。这个时候,学生可以利用计算机自己动手绘制数学模型,通过体会模型中的长宽高以及重心位置,更加确切地了解模型本身。不少学生不会画,可以通过观察网络中的图片来了解几何体,画得好的学生的作品也可以上传到教师的计算机中,分享给大家欣赏。学生亲自动手操作,提高了对知识的认知能力,其他学生优秀作品上传有利于学生之间的借鉴。

网络营造了一种轻松的教学氛围,学生不必拘泥于想象事物,而是可以通过网络发现和理解事物。学生依照自己的选择去搜索相应的数学知识点,更愿意投身到学习中去,并不会感到厌烦。这种学习方式提升了学习的效率,自觉学习要比被动学习更加高效。学生在学习货币的认识时,可以自己上网浏览各种货币的价值面额,悉心记录下来本节课教师要求掌握的内容,把自己看到的货币种类与同学交流分享,课堂也就不会显得严肃,学习氛围轻松,他们也会乐于学习[2]。

5 结语

网络资源学习利用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计算机技能,如果教师过多地让学生使用计算机,只会耽误课堂正常课时,不利于教学开展。教师不能把传统教学方式完全摒弃,网络课堂应该注意使用时间,一来使用计算机时间太长,不利于学生视力健康,容易带来视觉疲劳;二来计算机的过度使用使学生无心听课,其结果适得其反。教师要为学生建立一个安全的网络环境,监督学生不浏览有害身心健康的网站,积极引导学生该做什么和不该做什么。

网络课堂是灵活多变的,因此要根据课堂发生的不同状况做出相应的应对措施,从而排除上课干扰因素,给学生创建一个智能课堂。网络平台学习要注意心得体会的交流,以便教师能够更好地保证课堂教学目标的实现和网络运用的质量。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跨境电商;国际经贸;人才培养

1跨境电商蓬勃兴起的原因

1.1信息通信技术的发展为国际经贸带来了便利

传统的国际经贸活动,是人员、商品和服务、单据、资金等的沟通和交流,这些沟通和交流除了买卖双方外,还涉及有关政府管理部门,如海关、商品检验检疫局、外汇管理局,也涉及其它一些市场主体,如船代货代公司、银行等。这些沟通和交流的多类别和多层次意味着大量甚至海量信息的传输。在通信信息技术欠发达的时代,国际经贸活动更依赖于人员面对面的沟通和交流。这种沟通和交流方式成本很高,代价昂贵,不但制约了国际经贸活动的拓展,还延长了国际经贸活动的周期。但通信信息技术发展到3G,特别是4G时代,沟通和交流在网上进行极为方便,即使是面对面的交流也可很容易地通过即时网络视频等手段进行,而且信息传输的成本大幅减低,几乎可忽略不计。各种市场主体通过网络有效连接,信息共享得以实现,越来越多的国际经贸活动可在网上进行,足不出户就可以完成。大量的国际经贸活动由线下转到了线上,跨境电商应运而生。随着5G时代来临,预计跨境电商发展会更上一层楼。

1.2消费的个性化和生产的柔性化

跨境电商主要分为两种模式,即B2B和B2C。B2B模式的特点是,在相应的跨境电商平台上,采购商和供货商分别原材料、大宗商品或大批量、大金额一般商品的供求信息,经信息甄别和匹配后,进出口双方达成外贸协议。达成协议后合同的履行、信用证的开立、进出口业务的流程由线上转向了线下。可见,B2B模式可视为跨境电商对传统进出口业务的一种替代。目前,B2B模式,从交易金额上看,占了跨境电商的大部分。但从跨境电商的交易频次和增长速度上看,无疑B2C模式是关注的重点。B2C模式是指商家对消费者,在传统的消费市场,消费者的选择是有限的、被动的,不能很好满足消费者个性化的需求。到了电商和跨境电商时代,由于网络空间的无限性,消费者搜寻商品的空间迅速扩大而搜寻成本急剧降低,消费的个性化或私人订制成为可能。另外,从商家角度看,通过分析消费者浏览和搜索习惯及大数据分析,商家可清楚了解消费者需求状况,进行零库存的柔性化生产,极大地降低了生产成本,从而在规模经济和私人订制之间找到了平衡。B2C模式对商家和消费者双方都是有益的,代表跨境电商内生增长的部分,有着广阔的增长潜力。

2跨境电商对国际经贸人才培养提出新的要求

传统的国际经贸人才培养,要求对外贸的诸多环节,如询盘、发盘、签订合同,开立信用证,生产、备货、仓储,商检、外贸运输,报关等熟悉和掌握外,对外语也有专门的要求,除要掌握公共英语外,还要掌握外贸英语函电、国际商务英语,对英语口语也有较高的要求,此外还要能熟练应用办公室软件。除这些基本要求外,跨境电商对国际经贸人才培养提出新的要求。

2.1更加关注消费者的需求

跨境电商是由电子商务跨境演变而来,而电子商务是由商贸活动由实体转为虚拟,由线下转到线上而来,电子商务可全年无休、每天24小时运行。网络空间不受一般时空的限制,移动通信和移动网络的发展以及智能手机的普及,消费者的需求越来越诉求于网络。跨境电商就是要充分利用网络关注和发掘消费者的需求,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国际经贸类专业一般都属于应用经济学学科,也研究消费需求,但主要从偏宏观的角度来研究,掌握的商品知识也主要是大宗商品或大类商品,对普通消费者或特定消费群体的消费需求研究不够深入,要想更深入地研究,就要多学习和应用管理学的相关知识。跨境电商的发展要求国际经贸类专业人才应当是和管理学交叉的复合型人才。

2.2掌握较高的计算机网络技术

跨境电商背景下,国际经贸人才对信息通信技术的掌握可远远不止是能熟练掌握办公软件那么简单。除对文字处理的能力,起码应具备图片编辑和处理的能力,商品的宣传、推广离不开更好视觉效果的实物图片。跨境电商对网络的依赖程度高,网络安全问题是重中之重,很多环节要用到密码,虽然计算机密码技术很专业,国际经贸人才不需要掌握,但一些常识性和一些基础性的知识还是要掌握的,否则有交易安全隐患。利用大数据技术分析商情,要掌握较多的专业软件的应用,有时还需自己编程。在可预见的未来,国际经贸人才最好还具备制作网站和网页的能力,自己开发App的能力,应用区块链技术的能力。所有这些都要求跨境电商背景下,国际经贸人才应掌握较高的计算机网络技术,国际经贸类专业人才又应当是和计算机科技交叉的复合型人才。

3国际经贸人才培养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

3.1实践教学环节不够严实

国际经贸人才培养体系长期以来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早期开设国际经贸类专业的高校一般都是重点院校,重点院校在教学过程中普遍重视理论素养的培养,对实践环节的重视程度就有所不足,这种现象延续至今。随着越来越多的高校开设国际经贸类专业,特别是众多的高职院校开设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为了增强专业的就业率和竞争力,高考录取批次相对较后的院校在国际经贸类专业的人才培养上相对更重视实践环节教学,主要表现在课时和学分的倾斜上,但效果往往也不尽如人意。其原因主要包括:学校对实践环节的教学目标和要求较低、实习单位对学生实践的期望值也较低,实践教学流于形式;国际经贸业务环节多、流程复杂,实践教学只涉及有限的几个步骤和环节,缺乏系统性;实践教学的很多环节在室内实验室进行,过度依赖实训软件和沙盒平台,缺乏真实性。总之,各层次培养国际经贸人才的院校一般都存在实践教学环节不严实的问题。

3.2人才培养方案实施存在滞后性

一般而言,各院校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在新生入学前就已制订完毕,在整个大学期间严格遵照人才培养方案实施各项教学。这样,人才培养方案在制订的时候,很可能不能详细考察到今后实践领域的重大变化,而国际经贸类专业是属于应用经济学学科,顾名思义有很强的应用性,而近些年,国际经贸领域内新生事物不断涌现,新的观念和新的实践层出不穷,这样国际经贸类人才培养方案实施就不可避免地存在滞后性。虽然在特殊情况下,培养方案也可作一定程度的调整,但临时调整和寻找合适的师资可能碰到现实的问题。国际经贸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和实施存在的时间差带来的问题不容小觑,在第一阶段就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4跨境电商背景下国际经贸人才培养体系优化的措施

4.1坚持理论和实践并重的导向

国际经贸类专业历史悠久,社会影响深远,专家众多,在长期的发展历程中,结合实践变化,形成了深厚的国际经贸理论基础,单是国际贸易理论,就已发展演进了五代。国际经贸类专业一般是非常重视理论教学的,作为大学生,掌握本专业领域的基本理论知识,既是专业要求,也是大学教育厚基础的精髓所在。然而“理论是灰色的,生命之树常青”,在国际经贸类专业越来越强调应用的背景下,人才培养体系应越来越贴近实际。相对而言,跨境电商是蓬勃发展的新生事物,在实践上和传统国际贸易有着很大的不同,如在客户寻找和商品推广上更依赖跨境电商平台;在相互交流和沟通方面更强调实效,客套和僵化的沟通模式会淡化;在货款支付方面对银行的依赖减少,部分交易支付方式直接和跨境电商平台的支付系统对接;报关方面也更灵活,部分进出口商品可能利用对跨境电商的支持政策,按行邮物品报关,关税可享受优惠;货物运输方面,也有多种物流方式可供选择,如国际邮政小包、E邮宝、国际快递公司、专线运输、外贸仓等形式。所有这些实践方面的变化都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4.2加强师资力量的培训

国际经贸人才培养体系,和其它人才培养体系一样,毫无疑问,师资是重中之重。鉴于国际经贸领域的复杂多变和新生事物的层出不穷,国际经贸专业师资的培训应常态化、制度化,这样师资才能紧跟时代的步伐,引领学生进行深入地专业学习和剖析新的变化形势,适应跨境电商的崛起。国际经贸领域师资培训方式可包括:参加国际师资交流、参加国内专家会议、参加专题培训、师资进企业挂职锻炼、校企联合培养双师型人才等。

4.3网络语境下学生相关知识的强化

跨境电商也属于“互联网+”的一种,离不开互联网络,网络相关知识和应用向国际经贸领域渗透非常明显和深入,国际经贸类专业学生必须充分适应,并强化相关网络应用知识的储备。国际经贸类专业在计算机公共课方面一般开设有计算机文化基础、计算机技术基础、计算机应用基础、办公自动化等课程,但在针对跨境电商方面是不够的。跨境电商的部分核心工作包括商品的销售和推广,如前文所述,可能涉及在跨境电商平台上开网店,甚至制作独立的网站和网页,虽然这些工作可以外包给相关公司,但这不但会增加费用成本,还可能无法突出网站的特色,而且网站的维护和更新也较为麻烦,如果学生能通过培训和自学相关网络知识,能够懂得和掌握制造网站的技能,则今后从事跨境电商就更能得心应手了。

篇5

(二)推进现代学徒制试点班独立运行

目前,学院在信息安全与管理专业的基础上与相关企业合作,成立了“信息安全与管理专业现代学徒制试点实验班”。将试点班招生计划纳入到学院的年度招生计划统一管理,并将这一举措向社会、考生公布,大力宣传。校企共同研究、制定招生与招工方案,并将试点专业、学制、培养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形式、就业方式、退出机制等信息告知学生和家长。校企共同制定试点工作实验班学生的遴选办法,制订学生、企业、学校三方相关协议。按照遴选办法对专业新生进行选拔,学生、企业、学校三方之间签订协议,以确保各方权益,在明确分组划分后,师徒之间签订培养协议。对签订协议的学生组建“信息安全与管理专业现代学徒制试点实验班”独立运行。

(三)实行校企“双导师”

培养制度落实“双导师”制,对试点工作实验班的学生进行有效的分组,为每组分配一名学院师傅和企业师傅作为学生的导师,建立学徒与导师的沟通平台,以便于定期沟通。在试点工作实验班成功运作的基础上,逐步过渡至招生录取、培养和企业用工一体化,真正实现“招生与招工一体化”。

(四)建立体现现代学徒制特点的管理制度

科学合理的教学管理与运行机制是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重要保障。因此,我们要创新考核评价与督查制度。做到学生自我评价、教师评价、师傅评价、企业评价、社会评价有机结合。建立定期检查、反馈等形式的教学质量监控机制。学徒在企业顶岗实习,校内导师可以跟随下厂指导,可以随时对学徒的学习成果检查。企业的人力资源部门定期做师傅与学生的互相评价,对学徒进行阶段性考核,发现问题立即整改。校企共同制定学徒管理办法,保障学徒权益,根据教学需要,科学安排学徒岗位、分配工作任务,保证学徒合理报酬。落实学徒的责任保险、工伤保险负责部门,确保学生在学徒过程中不出现人身安全。

篇6

目前全市中小学有信息技术教师54人,年龄在35至40岁之间,达到了40人,教师队伍相对比较年轻。通过加强信息技术课程建设来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开展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研究活动,举办网络备课活动,通过从教学设计到教学设计的实施(上课)的教学案例课,以快乐学习、合作学习和项目学习等多种教学方式提高信息技术教学设计能力和上课能力,突破信息技术课重视操作的教学局限,引领信息技术教师改变原有封闭、固守的课堂教学方式,创设民主、和谐、科学、快乐的教学气氛。

通过教研、培训、网络研修等方式全面加强了信息技术教师队伍建设,培养××市信息技术学科骨干教师、白山市信息技术学科骨干教师、吉林省信息技术学科骨干教师,使信息技术教师队伍素质在整体上有一个跨越式的提高。

二、教育科研课题引领教师开展网络研修

基于吉林省教育社区门户网站(*),以教育信息化为切入点,整合教育教学工作,进行有效的教育科研工作。结合我校确立的《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专业化建设课题研究方案》,引领信息技术教师深入开展“现代教育技术网络研修促进教师研修能力提高”子课题研究。开展吉林省教育资源库试点——信息技术课教研(××市)工作(*?action-mygroup-gid-220和××市教师研修论坛板块*),上传信息技术教学设计(教案)500多课时。全面规划××市中小学教师网络研修技术框架,组建××教育区域性教师网络研修模块(*),规划48个学校或教研圈子,注重网络研修的技术管理,组织9名信息技术教师申报吉林省教育信息网信息员并得到聘用,对吉林省教育社区网站进行全面管理,在技术上保障我市各校深入开展网络研修工作,为课题结题做好材料收集与过程管理工作。

为加强我市中小学教师网络研修工作,举办了全市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远程建立网络空间技术培训班。培训的主要技术规范是:依托吉林省教育社区门户网站(*,注册个人空间、管理个人空间、在空间信息、建立并管理学校圈子(博客群组)、在吉林省教育论坛主题信息等网络技术实际操作技能的培训。通过培训,提高信息技术教师的远程网络技术能力,为各校开展网络研修提供技术支持,目前全市有1330多名教师建立了自己的个人空间(博客),自主开展网络研修活动。

三、教育技术培训基地和学校网站建设全面发展

开放农村远程教育多媒体网络教室的使用,加强机房日常管理工作,保持室内及设备的清洁,注意防火,及时关闭电源。加强学校计算机系统维护和网络安全工作,保障学校机房及部室计算机网络正常使用,为全市中小学教师提供良好的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基地,创设了良好的教学研究网络环境和学校网络办公环境。

依托吉林省教育信息网加强××市教师进修学校网站建设(*),合理规划栏目,丰富模块内容,集成教育新闻资讯、教师网络研修、教师研修论坛、信息技术教育资源库建设为一体,及时学校公开的教育教学信息,在互联网搜索引擎中,“××市教师进修学校”相关信息已被百度、哥俗、雅虎等搜索网站收录,全面推介我市教育教学成果。

基于吉林省教育信息网自助建站系统(*)建立全市中小学校网站体系,创建了以××市教师进修学校网、××教育督导网、××市教育科研网为信息与网络研修为主核心网站,全面规划全市28个教育网站体系,集教育网站\个人空间\教育论坛为一体,整合教育新闻资讯\教师博客日志\教育论坛主题,初步建立教师网络研修“网站+空间(博客)+论坛”技术模式,指导全市中小学校建立网络研修网站,为全市中小学校提供技术支持,提高教师网络研修的技术含量。

四、教师信息化教育取得了丰富多彩的成果

2009年,组织我市中小学教师参加了由教育部信息中心和中国教育信息化杂志社组织的“惠普杯”中国教育信息化优秀论文评选活动,信息技术教师在技术上给予指导。论文围绕“加强体制机制建设、强化资源整合与应用、推进教育信息化健康发展”这个主题,结合当前我市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需要,涉及到推进教育信息化体制机制建设、整合教育信息化资源、服务教育管理体制的改革与创新、信息化建设对教学变革的影响、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及网络研修等方面,科学总结了教育信息化建设的经验。有61名教师的57篇论文参加评选,获吉林省教育信息化论文一等奖24篇,二等奖33篇;获国家教育部中国教育信息化论文二等奖2篇,三等奖6篇,优秀奖9篇,17篇论文由中国教育部主管、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主办的《中国教育信息化》杂志论坛专刊收录(2009年7月)。

在2009年第九届全国多媒体课件大赛吉林省赛区选拔赛中,我市有30名教师参加竞赛,有33人获一等奖,3人获优秀奖,获优秀指导教师奖3人,××市外国语学校被评为优秀组织单位。

篇7

关键词:网络文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空间

高等学校是为国家培养人才的重要基地,也是意识形态斗争的重要阵地。做好高校宣传思想工作,事关党对高校的领导,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全局。互联网已成为当前意识形态斗争的前沿阵地,加强高校网络文化建设,推进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形成网上网下“同心圆”[1],凝聚理想和共识,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要意义。

一、充分认识高校网络文化建设工作的重要性

创新高校网络文化建设是贯彻国家战略的主动之举[2]。当今时代,网络已成为人们获取信息、交流思想最为主要且最为广泛的手段和平台。一方面网络以其传播速度快、波及范围广、简单易上手的特点业已成为推广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有利武器。另一方面,网络信息冗杂、质量良莠不齐,虚假的、消极的、腐朽的思想和观念都会在无形之中侵蚀着青年学生的头脑,境外敌对势力更是意图借助网络对我国的青年学生进行意识形态上的污染和策反。众所周知,青年学生是意识形态斗争中最重要的争夺对象,谁能够牢牢把握住青年学生的思想,谁就能拥有未来的主导权。所以必须以直面挑战、主动而为的态度不断在内容与形式两方面加强创新网络文化建设工作,尤其要着力建设好满足学生思想文化需求、兼具教育性、引导性和安全性的网络阵地,形成以弘扬主旋律、坚持正确舆论引导为主,更加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高校网络文化氛围。创新高校网络文化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的创新之举。立德树人是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引导青年学生认同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重中之重。基于目前网络为人们生活带来的多样性变化及越来越深刻的影响,不仅要在立德树人的主要阵地———学校教育加强德育教育的工作力度,更要在网络上对青年学生进行正确方向的引导,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未来的接班人,形成线上和线下相互交融、默契配合、高度一致的立德树人教育体制。高校网络文化建设要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工夫,着力在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的网络世界中建立处处可及、时时可得的情境空间,引导学生通过网络文化的互动体验和共建共享,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于血脉、彰于言行,并为青年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搭建多维度的铸成模式。创新高校网络文化建设是服务学生成长的有力之举。在创新高校网络文化建设过程中要坚持和贯彻关怀学生、服务学生的宗旨,只有真正站在学生立场为学生考虑问题,并且通过贴近学生的实际学习生活的内容,运用通俗易懂、幽默风趣的语言表述形式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从而把握学生思想动态,为思想政治工作创立良好的工作前提。高校网络文化建设不仅要担负起引领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及德育的作用,更要成为学生成长之路的伙伴。根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的第38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调查显示,截至2016年6月,在中国7.10亿网民中以10—29岁的青少年为主,占据全部网民的51.3%,达到3.53亿[3],由此可见青少年是中国网民的主要群体,青年学生在生活上对网络依赖程度高,并且对网络有较高的敏感度,其对网络活动的参与热情是其他年龄阶段群体所难望其项背的。与传统PC互联网时代相比较,移动互联时代使青年学生获取各种资讯和服务的形式更加便捷化及多样化。通过将PC端向移动端逐渐转变,通过网络更好地服务学生,满足学生成长发展的需求,使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阵地对学生产生持久且深入的吸引力和影响力,使网络阵地的黏合力透过“眼球”直达“心灵”。

二、高校网络文化建设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为全面分析当前高校网络文化建设的现状及深入剖析高校网络思政工作存在的一些问题,结合辽宁省高校大学生网络文化工作现状和网络媒体发展态势,研究对辽宁高校网络文化建设现状进行了调研,通过对相关调研数据的深入分析,进一步明确高校网络文化建设的核心问题。

(一)高校网络文化建设现状

调查显示:有独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题网站的高校占33.3%;无独立思政网站,但在学生工作部门网站有专题区的占58.3%。在高校网评机构方面,47.5%的高校设立了网络评论员队伍。评论员工作领导机构少部分高校为独立设置,不到10%,72%以上的高校领导机构都设置在学校党委宣传部或党委学生工作部(学生处)。高校网络评论员规模不一,20人以内的占六成,40人以上的约为14%。65%以上的学校成立了大学生网络文化工作室,56%以上的学校会不定期对网络评论员展开工作培训,21%以上的学校每年大型培训次数在1—2次。对于高校新媒体发展情况,85%以上开设了官方微信账号,51%开设了官方微博,57%的学校学生处开设了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公众微信号或微博账号,开通双微的高校数量还在不断增加。

(二)辽宁高校网络文化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

当前辽宁各高校已经形成了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普遍共识,也不断着手加强高校网络文化建设工作的力度,但在现实工作中还面临一些困惑和挑战。通过对调查数据及实地情况的考察,实际高校网络文化建设过程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1.人员投入和经费保障不足高校普遍反映,相对于新媒体的迅猛发展和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要求的日益提高,大部分高校在人员配备上并没有做出相应增加,专职工作人员较少,或者由其他岗位人员兼职,这严重影响了网络思政工作开展的力度和进程。高校在网络思政基础的硬件与软件平台建设、网络活动策划与组织、对网络专职人员培训等工作都需要必要的经费投入,但是大部分高校在这方面都缺乏专项经费投入,这也对网络思政工作的开展带来很大的影响。2.队伍能力水平有待提升现有网络思政工作队伍,多数由党委宣传部、学生处、辅导员等人员组成,他们对传统的宣传工作和学生工作的经验丰富,但对新媒体发展和传播特点还缺乏足够的了解,对在新媒体环境下如何开展针对学生进行思政工作的经验和技巧储备不足,在开展相对应的工作时显得捉襟见肘。同时,具有新媒体知识及相应工作经验的工作人员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认识却不够深入,无法将思政教育与网络有效的结合在一起,也是完备思政工作进展缓慢的原因之一。3.工作阵地和平台不够完善现阶段大多数高校中,依然以线下教育和PC端校园网、主题网站等传统网络平台为主要教育手段,面对自媒体时代,对于学生易于访问的移动客户端、微博、微信等具有互动性移动平台的发展准备不足。多数学校没有网络思政工作的手机客户端,还有相当一部分学校没有开通“双微”平台。建有移动客户端和“双微”平台的高校网络思政工作开展情况也极其不平衡,多数学校对新媒体的应用尚处于初级阶段,仅仅用以通知和新闻状态,对新媒体平台功能缺乏有效的发掘和运用。各高校新媒体平台处于极度分散状态,不同高校之间的新媒体平台缺乏交流合作,没有形成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合力。4.网络安全和舆情应对准备不足高校针对网络安全方面的投入、培训普遍不足,对新媒体条件下网络信息的反馈和响应速度不够重视,没有建立及时有效的监管机制。对网络舆论的过滤、热点问题的透析和难点问题的解读等方面缺乏深入研究和相配套的预案,不能针对舆论发展的不同时期和阶段作出相对应的解决方案,在应对网络舆论多所产生的漩涡时缺乏行之有效的方法,负面网络舆论难以得到及时有效的控制和正向引导。

三、高校网络文化建设工作对策分析

加强和改进高校网络文化建设,要紧紧围绕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宣传工作、凝心聚力共筑中国梦的根本任务,以做好高校网络文化平台为基础,以建设网络文化工作队伍为重点,以创新网络产品和舆论引导为核心,以改革完善奖励机制为保障,深入推进高校网络文化建设工作,搭建天朗气清的高校网络空间,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创造良好的育人环境[4]。

(一)加强高校网络文化建设,积极掌握主动权

高校各级各类网络平台是高校网络文化建设工作中的主要载体,通过建设特色突出的高校门户网站、主题教育网站、“两微一端”(微博、微信、移动客户端)平台,积极把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动权。高校必须进一步加强校园网的建设和管理工作,强化校园网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突出作用。高校要进一步推进“两微一端”建设,研究新媒体传播规律,适应移动互联网发展态势,主动的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融入到主流移动互联网平台,积极把握网络文化建设主动权。区分网络媒体不同场域,加强宣传思想工作,占领网络文化阵地。针对学校门户网站、思想政治教育主题网站、官方微信、官方微博等自办网媒形成的国家场域,要突出新闻宣传的权威性和公信力,发挥理论教育的深入性和说服力,放大正面舆论的导向性和凝聚力,实现主旋律的弘扬和正能量的传播。针对QQ群、微信群、朋友圈等同学同事组成的熟人社会场域,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要主动进入,营造理性讨论、平等沟通的交流氛围,成为大学生们熟悉、信任的网络“好友”,实现正确的舆论导向。针对社会公共的微博、博客、贴吧等陌生人社会场域,高校要广泛关注,发挥“草根”文化,及时研判舆情,把握动态,因势利导[5]。

(二)创新高校网络文化优秀作品产生和传播机制,牢牢把握主导权

通过突破高校在校园网络文化建设中不是网络语言表达理论知识、网站上文章无人点击浏览、缺乏具有针对性的评论和转发等等问题,针对用户的需求,以内容为主,明确正能量的总要求。要积极探索高校网络文化产品评价认证机制,尝试建立权威的网络认证平台,对优秀的、有影响的网络文化作品进行第三方认证,使认证结果公开化、合法化,推动其成为科高校研统计和校内聘职称评审的重要依据,打破网络文化作品无法作为科研成果的机制瓶颈,从而调动专业教师在网络上发文发声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唤醒高校师生中“沉默的大多数”,在网络上形成积极正面的舆论氛围[6]。在网络上举办丰富多彩的主题教育活动,引导青年学生积极参与到网络文化作品的创作当中去,在高校中营造出积极、健康的网络文化氛围。

(三)完善高校网络文化工作队伍建设,充分发挥育人合力

着力破解人才成长动力、环境难题,解决“有数量缺质量”“有高原缺高地”、勤奋有加能力不足等问题[7]。省级教育部门可探索成立高校网络文化建设研究会,集全省高校人才资源优势,开展高校网络文化理论研究、问题研讨、政策拟定、工作推进等工作。高校可以组建大学生网络文化工作室,建设一支由优秀网络文化工作者组成的网络建设、网络管理和网络评论员队伍。高校要进一步完善队伍建设、管理、培训和考评办法,把大学生网络文化工作室和网络评论员工作纳入日常工作范畴,计入工作量,并为工作室和网评工作开展创造良好条件。

(四)创新高校网络文化传播话语方式,注重教育实效

篇8

2014年4月,谷歌安全部门和芬兰安全检测公司科诺康同时发现Open SSL开源软件存在名为“心血”的安全漏洞。作为全球2/3以上互联网网站普遍采用的加密手段,Open SSL开源软件存在的安全漏洞,不仅会使网上银行、电子支付、门户网站、电子邮件等网站的用户敏感信息面临被窃取的危险,还会使网络服务器、路由器、移动智能终端等网络设备甚至国家关键信息基础设施面临受攻击的风险。此次曝光的“心血”安全漏洞虽为独立事件,但绝非偶然,这再次反映出美国政府在网络安全漏洞的获取、利用、顶层设计方面具备成熟的运行机制。

“心血”安全漏洞的形成原因及工作机理

Open SSL采用C语言开发,可以支持Linux、Windows、Mac OS等多种操作系统,具有优秀的跨平台性能,已成为目前互联网领域广泛使用的一种开源加密软件工具。用户在网站上的账户、密码及各类通信信息均通过该软件包进行加密。加密数据只有网络服务器这个接收者才能解密,不法分子即便监听用户与网络服务器之间的对话信息,也只能看见一行随机字符串,而无法获取用户实际的敏感信息。

此次Open SSL 1.0.2-beta及Open SSL 1.0.1系列(除1.0.1g外)多个版本存在的“心血”安全漏洞,使得Open SSL的加密功能基本无效,主要问题出在Open SSL实现传输层安全协议(TLS/DTLS)的心跳扩展代码中。当Open SSL的传输层安全协议被调用时,连接SSL一端的客户端向另一端的服务器发出一条简短的字符串(即“心跳信息”),以确认服务器在线并能获取响应;另一端的服务器会向客户端返回与“心跳信息”相匹配的信息。但是,在这个过程中,由于Open SSL未对客户端发送的字符串长度做边界检查,使不法分子可以截获正常“心跳信息”并修改其长度后发给服务器,欺骗网络服务器,从其内存中窃取相应长度的数据,并将相应空间的信息作为“心跳信息”返回给不法分子,这部分数据中,很可能包含安全证书、用户名与密码、聊天工具的消息、电子邮件以及重要的商业文档等信息。虽然不法分子利用该漏洞每次只能从服务器窃取64KB字节信息,但反复多次操作后,可以拼凑出更多用户的账户、密码、通信记录等多种敏感信息。

“心血”安全漏洞可能产生的影响

由于“心血”安全漏洞属于内存泄露,可以从服务器内存中直接读取数据,即使入侵行为也不会在服务器日志中留下痕迹,所以无法确定哪些服务器曾被入侵。但从Open SSL的应用范围,可以判断“心血”安全漏洞可能产生的影响。

大范围波及互联网服务器及相关信息服务

2014年4月,英国Netcraft公司提供的网站服务器调查数据显示,全球约有66%的互联网活跃网站受“心血”安全漏洞影响。这些网站大都采用了基于Open SSL的Apache和Nginx等开源服务器。此外,由于Open SSL主要用于保护电子邮件服务器、聊天服务器、虚拟专用网络、网络应用和多种客户端软件,所以除互联网网站受到影响外,电子邮件、即时通信和虚拟专网(VPN)等信息服务都遭受了严重影响。

2014年4月9日,我国国家信息安全漏洞共享平台(CNVD)了关于“心血”漏洞的情况通报。根据监测结果,国内外一些大型互联网企业的相关VPN、邮件服务、即时聊天、网络支付、电子商务、权限认证等服务器受到漏洞影响,此外一些政府和高校网站服务器也受到影响。国内两大信息安全公司的监测数据显示,国内网站约有2.3万个(占其抽样的1.5%)和1.1万个(占其抽样的1.0%)服务器主机受影响,涉及大型电商网站、银行网银系统、第三方支付、微信、淘宝、社交网站、门户网站等等,以及126、163等邮箱、即时通信服务。截止4月10日,在全国存在“心血”安全漏洞的网站中,依然有近30%没有采取任何防护措施。

大量敏感数据可能遭窃取

目前,“心血”安全漏洞的验证脚本可以被不法分子广泛获取,而且不法分子可以针对这一安全漏洞进行大量的试验和尝试,可能导致使用Open SSL的站点遭到信息窃取。然而由于不法分子利用该安全漏洞对服务器进行信息窃取时不会留下任何痕迹,可能导致有些站点的大量敏感数据已经遭到窃取,却浑然不觉。

由于该安全漏洞给不法分子提供了读取网站服务器内存的权限,用户修改密码、发送消息、登录等请求以及很多操作会全部暴露出来,直接导致用户的证书密钥、用户名、密码、甚至是安全问题与答案、即时通信、电子邮件、业务关键文档和通信信息都可能遭窃。

国家关键信息基础设施或受影响

事实上,政府、金融、能源、交通、国防等诸多国家关键领域都有用到类似Open SSL的开源软件组件,由于这种组件功能专一、用途广泛,且具有不可替代性,一旦存在安全漏洞,将导致国家关键信息基础设施的底层通信、信息传输、上层应用等功能彻底瘫痪,甚至整个网络空间都将面临严峻的安全风险。

美国已建立完善的网络安全漏洞获取与应用机制

“心血”只是被曝光的众多安全漏洞之一。当前,大量类似Open SSL这样的开源软件包广泛应用于全球互联网服务器、路由器、移动智能终端以及国家重要信息基础设施。公开资料表明,美国长期以来通过植入、发掘、购买等多种方式获取安全漏洞,建立了一套相对完善的网络安全漏洞获取机制。

多管齐下获取安全漏洞

作为网络时代的领跑者,以及最早发现并应用网络技术的国家,面对日益复杂的网络安全威胁,美国政府一直将安全漏洞视为重要的网络战略资源,为掌握海量秘密漏洞不惜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

一是斥巨资与私营科技公司紧密合作,在软硬件产品或算法中植入安全漏洞、预置“后门”。美国政府与私营企业的合作由来已久,大约有数千家高科技公司作为“可信合作伙伴”为美国政府提供用户敏感信息,其中不乏谷歌、微软、思科等世界知名IT公司。例如,美国国家安全局每年为“信号情报”项目(SIGNIT)投入2.5亿美元,以合同授予的形式引诱国内科技公司在商用加密系统、网络系统、通信设备中植入隐秘漏洞,方便国家安全局获取用户信息。国家安全局曾与加密技术公司RSA达成1000万美元的协议,要求对移动终端广泛使用的加密软件预置2个精心设计的“后门”。

同时,国家安全局下属的“商用解决方案中心”长期与私营科技公司开展合作,表面上是对企业的IT产品进行安全评估,实际上是寻求如何在IT产品中植入安全漏洞。

二是建立官方专业技术团队,开展网络安全漏洞研究,不断挖掘和发现漏洞。美国政府十分重视利用专业技术团队的力量提升网络防御与攻击能力,充分吸收民间网络人才组建专门技术团队,并集结军方精锐网络力量挖掘和发现当前各类系统存在的安全漏洞。国家安全局下属的“获取特定情报行动办公室”(TAO)的“远程行动中心”拥有一个超过600名专业技术人员的团队。该技术团队建立了从网络设施到人、从内容到行为的完整体系,以网络获取技术为主线,以云计算和大数据分析技术为核心,利用先进的网络渗透、机器学习、数据分析等漏洞挖掘技术,不间断地寻找他国信息系统的安全漏洞,这已成为美国政府获取安全漏洞的重要渠道。

三是投入大量资金,长期从黑客手中购买漏洞。多年来,为第一时间掌握互联网、软件、服务器存在的安全漏洞,美国政府长期从贩卖漏洞的黑客手中购买安全漏洞。尽管平均每项安全漏洞的价格达到3.5~16万美元,苹果iOS系统安全漏洞的售价甚至高达50万美元,但美国政府为提升自身网络的防御和攻击能力,仍不惜重金,成为当前安全漏洞市场的最大买家。据国家安全局合同文件显示,该机构在2012年9月订购了法国安全公司VUPEN一年的“零日”漏洞。

充分利用安全漏洞资源,做到早发现、早修复、早利用

一是利用发现的安全漏洞,及时修复自身网络存在的安全问题,做好网络防御措施。据美国彭博新闻社报道,美国国家安全局早在2012年就发现Open SSL开源加密软件存在“心血”安全漏洞,但美国政府出于“维护国家安全威胁免受威胁”等因素的考虑,一直未将漏洞信息公之于众,为其利用该漏洞搜集情报提供了2年的时间窗口。当“心血”安全漏洞被私营企业发现后,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财政部、国土安全部等政府部门立即对网络系统开展了全面测试和修复。

二是利用安全漏洞制造网络监听工具,搜集海量机密信息。一旦美国国家安全局寻找到目标网络或计算机存在安全漏洞,就会借助软件设计师和工程师队伍设计的专用监听软件,通过电子手段入侵系统并持续搜集机密信息。自2009年开始,美国政府利用搜集华为公司相关技术中存在的安全漏洞,入侵华为网络设备并实施监控,试图找到华为与中国军方之间有联系的证据,同时监控华为高管的通信。

三是利用安全漏洞制造网络攻击武器,破坏关键基础设施。美国政府通过植入、发掘和购买等方式获得安全漏洞后,利用这些庞大的安全漏洞资源,研发制造极具杀伤力的网络武器,伺机将恶意软件植入目标国家的计算机、路由器和防火墙,在需要时利用先进的网络渗透与攻击技术实行谨慎而高效的网络监听或攻击,破坏他国关键信息基础设施。2010年,美国家安全局曾利用包括Windows字体漏洞在内的四个“零日”漏洞,制造出“震网”蠕虫病毒并向伊朗铀浓缩项目发动攻击,最终破坏了约1000台伊朗离心机。此外,美国家安全局在代号为“精灵”的项目中,利用掌握到的漏洞资源,将恶意软件秘密植入世界各地的计算机、路由器和防火墙,伺机发动网络攻击。至2013年底,该项目已控制了至少85000台计算机。此外,美国中央情报局还部署了名为“FoxAcid”的利用安全漏洞发动网络攻击的服务器平台,可对目标的状态、受攻击后的反应等进行判断,以选择最有效的漏洞进行攻击。

从国家层面加强网络安全立法和机构设置,为利用安全漏洞提供顶层保障

近年来曝光的每一例关于网络安全的问题,基本都是由美国官方或私营科技公司率先发现,其他国家只有在安全漏洞曝光或遭受攻击后才能了解安全漏洞的相关信息。事实上,美国从国家层面建立了一整套完善的安全漏洞监测、预警及响应体系,通过加强网络安全立法和组织机构设置,为美国率先获取和利用安全漏洞提供了顶层保障。

首先,重视网络安全战略建设,将网络安全由政策、计划提升到国家战略高度。从克林顿时期的《美国政府对关键基础设施的保护政策》、《信息系统保护国家计划》到布什时期的《保护网络空间的国家战略》,再到奥巴马政府的《网络空间国际战略》、《提升美国关键基础设施网络安全框架》等一系列文件的出台,可以看出,美国政府高度重视网络安全战略建设,将其视为影响经济发展和国家安全的关键因素,通过政策、计划、战略逐级递增的方式,不断提升美国网络安全的战略高度。同时,美国先后颁布了《计算机欺诈和滥用法》、《联邦信息安全管理法》、《关键基础设施信息法》等十多部有关网络安全的法律,这些法律从计算机与信息系统安全、基础设施安全、信息内容安全等多个层次构建了庞大的网络安全保护框架,将网络安全“威慑与防御”的理念贯彻在顶层战略的具体规划中,使美国成为网络安全领域颁布法律最多且体系最为完善的国家。

其次,美国政府将网络安全政策执行、管理与监督等权利分配给国土安全部、国防部、审计署、商务部及财政部等多个联邦政府部门。各联邦部门在网络安全管理方面分工明确,职责清晰,形成了美国网络安全管理的双层主体架构:第一层是白宫网络安全办公室,由白宫网络安全协调官协调和整合政府网络安全方面的所有政策;第二层是国土安全部和国防部,分别作为联邦政府网络安全的指挥中枢和掌管美军网络安全与网络作战指挥的司令部。

对我国网络安全漏洞应对机制的建议

虽然“心血”安全漏洞在曝光后迅速得到修复,但我国仍至少有3万台服务器受到影响。鉴于我国政府、金融、能源、交通、军工等关键行业所用的服务器、操作系统、芯片等软硬件产品和通用网络组件主要来自国外,无法实现安全可控,这些关键行业的信息基础设施都可能受到该安全漏洞的影响。因此,我国一方面要加强自主、安全、可控的软硬件技术与产品的研发,并逐步在关键领域实现替代,从根本上防御网络安全漏洞存在的威胁;另一方面,应加大对网络安全漏洞的监测、预警和响应力度,使我国能够及早发现网络安全漏洞,进而做到早修复。

加强各部门之间信息共享和协同行动,提升网络安全态势的整体感知能力,及时实施应急响应和威慑反制措施

从“蠕虫”病毒到“震网”攻击,再到此次存在时间长达2年的“心血”安全漏洞,美国一直以来都是病毒、木马、漏洞等网络武器的第一发现者和网络攻击发起者,这些“成绩”的取得都直接归于美国所建立的成熟的网络安全监测机构。因此,我国应通过网络安全监测机构建立关键领域网络安全漏洞库,并及时将安全漏洞在不同部门之间共享,切实提高网络安全态势的感知能力和应急响应能力。

结合实际情况,坚持发展自主可控的软硬件产品,着力推进国产软硬件产品系统性替代

发展和应用自主可控的元器件、芯片、操作系统、数据库、服务器等软硬件产品,是保障我国网络安全的根本方法。我国应该结合实际情况,寻找适合自身需求的软硬件产品。例如,在桌面操作系统方面,我国不需要重新研发类似Windows这样的操作系统,基于Linux开发的操作系统在可用性、易用性、适用性等方面基本具备替代能力。虽然国内厂商的研发能力、产品技术、生态环境与国外产品存在一定的差距,但国产操作系统、数据库、服务器已基本能够满足大部分用户90%以上的需求。然而,很多行业部门在实际选择中出于风险和安全考虑,仍偏向使用国外产品。因此,我国应通过优化政府采购政策等方式,加大国产软硬件产品在政府、金融、能源、交通、军工等关键行业的应用比例,逐步推进国产软硬件产品的替代步伐。

正确认识开源软件的安全性,通过第三方评测机构对关键行业重要信息基础设施所用的开源软件开展评估

开源软件采用的“同行评议”方式,使得众多开发者持续对软件代码进行修改和完善,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有效消除软件内部存在的缺陷。但正是由于行业内对Open SSL这类全球广泛应用的开源软件安全性的信任,使得某些明显漏洞在开源软件中长期存在。因此,我国应该了解和掌握开源软件在政府、金融、能源、交通、军工等关键行业重要信息基础设施中的应用情况,通过第三方评测机构对上述行业所使用的开源操作系统、数据库、服务器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开展评估,及时修复发现的安全漏洞,满足党政军及国家关键基础设施等重要信息系统的运行需求,应对他国持续、有预谋、高强度的网络空间攻势。

篇9

今天,人们可以在新媒体世界里享受信息的盛宴,然而,新媒体信息传播更需要科学管理与法治建设。

新媒体时代,一个极小的事件,都有可能迅速传播,从而引发舆论危机,轻则因谣言而产生误会,重则引起群众的骚乱,甚至因为居心不良者推波助澜而引发社会动荡。新媒体在释放信息能量的同时,也给管理者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2013年,新媒体传播虚假信息案件屡屡发生,公安部依法查处个别不法分子私自建立专门用于谣言传播和实施新闻敲诈勒索的网站,其中查处的网站有“今日焦点网”、“社会焦点网”、“环球视点网”等11个“权威”网站,同时在全国范围掀起了打击网络谣言与虚假信息传播的,其中河南批捕131人、山西刑拘49人、陕西批捕22人等。

新媒体网络传播依托的是虚拟社会空间,但在一定意义上讲,这个虚拟空间中传递着的是真实社交活动。新媒体网络空间的公共秩序与现实中的公共秩序同等重要,其文明秩序和安全也需要法治保障与科学管理。因此,在一定层面上讲,对新媒体进行管理是必然的。或许,当任何一种新事物的影响力扩展到社会各个层面时,都必须加以限制,以保证良性秩序的实现。

新媒体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不断有新应用出现,这自然使人们应接不暇,政府相关部门似乎也忙成一团。关于微博的管理方案与构架刚刚建立,关于微博管理的培训还没有消化,微信又来了。政务微博才正式上岗没多久,是不是马上就要被政务微信给替代了呢?人们常说,只有变化是硬道理,只有“变”才是唯一不变的,这就是新媒体发展的常态。只是这种“变”,与政府管理机制的稳定性与阶段性有着不可协调的矛盾,因此,如果想管理好新媒体,似乎首先要克服这种矛盾,以应变的姿态对付常变的对象。

今年,是政府部门尝试应变而且以新的姿态面对新媒体发展的一年,也是新媒体法规法制建设最不平凡的一年。这一年,问题的呈现已经非常明显,网络信息传播领域中的大小案件不断,而且政府在处理网络信息传播案件的方法上显示出前所未有的判断与决断能力。“净网2014”专项行动等,已经让我们初步见识了新媒体治理中的刀光剑影,监管部门的磨刀霍霍也可以让我们预见政府的决心与方向。

无论是新媒体科学管理,还是新媒体的法治建设,都要在保障公民言论自由的情况下,有效地规制网络行为,防止其侵犯他人的合法权益。这里,需要强调的是新媒体科学管理与法治建设中关于自由与秩序的辩证关系。

在我国,现行宪法从根本大法层面明确了言论自由的界限,分别在第35条和第51条规定了言论自由与不可损害他人利益为前提的原则,新媒体作为信息传播的载体,需遵循宪法有关规定。2013年9月,在第五届中英互联网圆桌会议上,中国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主任鲁炜发表了以《网络空间的自由与秩序》为题的主旨演讲,阐述互联网秩序构建的六原则:互相尊重、信息共享、传播正能量、文明和谐、维护安全、依法治理。这道出了网络信息与文化传播的基本原则,这不仅是国家间的,更是每个互联网使用者个人应该坚持的原则。这六大原则说到底还是依法治理的原则,是科学管理的原则。科学管理最终建立在对自由和秩序的辩证理解之上,对新媒体的科学管理也应建立在这一基础之上。

西方发达国家在新媒体方面运用得比较早,他们在新媒体管理上的相关经验可供我们借鉴。如英国对网络信息内容进行详细分类,实行严格的分级和信息过滤,英国的《猥亵物出版法》和《公共秩序法》、法国的民法和商法都根据互联网的特点进行修订。德国第一个出台专门针对互联网内容管理的《信息和通信服务规范法》,日本出台《不良网站对策法》,综合运用法律调控、行政介入、行业自律三种方式进行管理,韩国等国家也积极制定互联网发展战略和相关法律法规。德国联邦法院于2013年下令谷歌必须从自动搜索中删除含诽谤性的搜索结果,对网络传播不良信息和有害信息开展强制性审查和监控。西方发达国家都在强化新媒体网络信息传播的法律方面做了实际的工作,不仅将现行法律延伸到互联网管理,还在新媒体信息传播方面进行细化。

近年来,我国在新媒体信息传播科学管理与法治建设方面也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首先,全国首个网站联合辟谣平台成立。这一平台是2013年8月在北京市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和首都互联网协会的指导下而成立的,是中国互联网史上第一个在管理部门与行业组织指导下由行业领军网站联合建设的辟谣平台。首个网站联合辟谣平台的成立是网络大数据结构以开放平台方式对网络信息传播管理的一次积极探索。

其次,在法律与科学管理的探索上,我国的司法也迈出关键性步伐。2012年12月17日,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侵害信息网络传播权民事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2013年9月9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利用信息网络实施诽谤等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2013年9月18日,最高人民法院出台《关于审理编造、故意传播虚假恐怖信息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2014年10月9日,最高人民法院公布《关于审理利用信息网络侵害人身权益民事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

相比新媒体的发展步伐,这些努力还远远不够,针对当前新媒体发展现状,笔者认为至少在以下三个方面还需要继续努力:

第一,政府在新媒体管理的机制体制与分层管理制度上还需要进一步完善,相关机构的工作机制及其功能构成等因素还需要进一步的科学探索。世界各个国家对新媒体采取的管理政策有所不同,但设置专门机构与利用法律为主要手段对新媒体进行管理已是较为通行的做法,英美等国纷纷合并管理机构对新媒体上的业务进行统一管理,我国也有类似举措。2011年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成立,推动了互联网信息传播法制建设;2014年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成立,强调在国家层面上统筹协调各个领域的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重大问题。这些努力说明中央对网络信息传播的重视,但是对新媒体的统一管理体制与分层管理制度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政府监管体制、制度设计、监管力度等仍然是我国新媒体科学管理的瓶颈之一,不仅各要素需要进行缜密安排,同时也需要增强工作弹性。

第二,新媒体领域细分的法律制度还有待进一步完善。新媒体是当代科技创新的产物,对于社会来说也是一场变革,因此新媒体所带来的很多问题必然是新问题,这些新问题大多数是过去的通行法律所不能覆盖的,很容易在管理上出现诸多漏洞,因此有必要针对新媒体制定专门的法律法规。适当的时候还需要根据新媒体传播的特点和发展趋势,制定覆盖性更强与适用面更广的新媒体专门法规。当前,可以根据新媒体管理的实际情况,修订完善已有法律法规,进一步提高法律层级,同时加强对现有法律适用于新媒体管理的延伸和司法解释工作,可在宪法以及新媒体通则的指导下制定和完善,制定具体的法律、法规、条例、办法,从而对新媒体相关各方的权利和义务进行界定。其中,民法、刑法等现行法律中的相关条款,可以延伸到新媒体的管理,也可以进一步细化《关于加强网络信息保护的决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等文件中涉及新媒体的方面,增强已经出台的法规条款的可操作性,还可针对某些细节问题做专门司法解释,以增强科学管理的法理依据和成效。

第三,加强宣传,推动行业自律,提升网民媒介素养,从社会整体层面强化民众对新媒体的认知。首先,在新媒体普及运用的同时,也需要普及人们对新媒体的认识,加强新媒体传播特点与知识宣传,提高民众媒介素养,培养网民信息传播的理性态度。新媒体缩短了从信息源到信息传播的路径和时间,以单向跟随关系简化了社交关系,以关注与被关注形成了独特的信息分享与流动模式,正是这种特点容易引发信息的爆发式转发。但是,普通网民对这些特点的认识并不深刻,在发言与转发行为方面大多还处于新奇阶段,在信息传播时常常存在随意、盲目跟帖和任意转发现象,尤其是粉丝。网民需要认识到这种特点,意识到发帖、回复、转帖等网络行为可能引发一定的社会后果。

其次,还要加强行业自律,充分发挥新媒体行业协会的作用,做好对企业与网民的宣传。如英国1996年成立“网络观察基金会”,承担了网络监管的诸多工作;加拿大也有民间机构制定了若干自律性的道德规范,要求网民与企业进行自我管理;在德国,五大网络运营商与政府签订自律条款,根据社会需要依法对信息进行相关管理,这些都是值得借鉴与尝试的方法。

对新媒体的科学管理与法治建设,最终是为了维护社会秩序与公众利益,是为了使网民更加自如地参与新媒体信息传播。新媒体信息传播是公共资源平台,如果这一平台的秩序遭到破坏,最终的受害者将是网民自身,因此,共同维护健康的网络文化生态才是网民应有的理性态度。

篇10

关键词: 和谐社会; 网络行为; 网络道德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9-8631(2010)04-0086-02

互联网在我国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随着互联网的兴起,网上形形的网址相互交织,它在大学生学习知识、交流思想、休闲娱乐等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为人们提供了查寻信息的最快途径,其影响是全方位和多方面的。在具有开放性、实效性、交互性、虚拟性特点的网络社会里,人们可以在网上自由获取知识、阅读新闻、广交天下朋友,甚至可以随心所欲地发表言论、玩游戏、看电影等而受到现代人尤其是青年大学生的青睐与热捧。大学生既是最容易接受网络的群体,也是最容易受到网络不健康现象侵害的群体。他们极易在网络中迷失自我,出现道德失范甚至违法犯罪等社会问题。在信息时代的背景下,如何培养大学生健康的网络道德,是教育界共同关心的话题。

一、当代大学生上网的现状调查与分析

2010年1月15日,中国互联网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京《第2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数据显示,到2009年12月31日,我国网民总人数达到3.84亿,其中学生网民占28.8%,大学生上网率超过85%。大学生网民在看新闻、查阅信息、收发邮件、下载软件或资料、跟帖“灌水”、交友聊天和娱乐休闲等常规上网任务已成为一种普遍现象。QQ聊天是大学生网民最主要的网聊工具之一,由于能够随时传递消息,从而也最受到大学生的青睐,使用聊天室、BBS和其他网聊工具的也占一定数量。交流思想感情和相关信息是网聊的经常性话题,同时也有少量的胡扯和对骂现象。

从网上调查的数据看,大学生的网络行为主流是积极、健康的,大部分学生上网一方面是为了获取对自己专业学习、能力培养等方面有益的信息,以开阔视野,扩大知识面;另一方面是为了通过网络这一特殊媒介,与他人交流和沟通思想感情。但也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上网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娱乐、消遣,少数大学生的网络行为甚至偏离正确方向而走向损害他人利益、危害国家和社会公共利益的道路。比如:个别大学生通过网络表现出的心理宣泄,迷恋网络成瘾、网络行为不良,网络价值观念比较模糊等,而使得自身的言行缺乏约束。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 大学生上网呈“迷恋”倾向。大学生之所以迷恋网络,既有网络自身的因素,又有大学生自身的内在因素。在网络社会中,人的活动被带到一个没有可见“警察”的社区,网络空间的虚拟性,各种各样的信息可以在这一空间里自由流动,网络行为的匿名性,上网者可以以“隐形人”的身份在网上交流,在一定程度上摆脱了现实社会中方方面面的束缚。迷恋网络游戏成瘾,网络聊天成瘾,浏览不良信息成瘾,看网络电影成瘾,借助网络影视播放器,可以方便、经济、不受时空限制地选择自己想看的影片。

2. “网虫”现象呈普遍趋势。互联网对个体心理的负面影响,主要在于网络空间这一虚拟世界的特征,使人们的网络行为具有了虚拟实在的特征。网络对网民心理的主要影响表现为人际交往障碍,孤僻、冷漠、缺乏人情味等不良性格特征的形成,以及对网络这一虚拟世界的依赖性、对现实世界的厌恶感等“网虫”(即只喜欢网络虚拟世界生活,而不喜欢现实的生活)。这种情况对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将产生重大影响,广大教育工作者必须高度重视。

3. 网络道德观念呈下滑趋势。道德信念是人们对于某种人生观、道德理想和行为原则的正确性和正义性深刻而有根据的笃信,以及由此产生的对某种道德义务的强烈责任感。我国当前正处于社会全方位变革时期,主流道德一统天下的格局日益受到冲击,社会道德价值呈多维化趋势,网络上各种思潮泛滥,使得不同政治文化、道德观念、价值取向和生活方式都严重冲击着当代大学生的头脑。加上学校重道德理论灌输,轻道德实践,轻视培养学生的道德辨析力、选择力和创造力,使大学生难以给自己一个准确的道德价值定位。

4. 网络道德行为失范现象严重。网络失范行为是指大学生在使用网络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一切违反道德和违法犯罪的非理,行为程度和性质从网络失德到网络违法直至犯罪。如滥用信息技术制造传播信息垃圾和计算机病毒;编造虚假信息对他人进行诽谤或制造社会混乱;利用网络进行欺诈、诈骗;浏览、下载、传播黄、赌、邪信息;窃取他人商业秘密或公开兜售、抄袭他人论文等智力成果,侵犯别人的知识产权;非法侵入、攻击或破坏他人信息系统等。这些现象在大学生网民中的普遍程度令人吃惊。更为严重的是,许多学生对上述行为缺乏最基本的是非认知和价值判断。所以,大学生网民既可能是网络健康文化的主要创造力量,也可能是网络不良文化的制造者和受害者。

二、加强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重要性和迫切性分析

网络生活已经成为青年大学生日常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并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影响着大学生的认知、情感和心理,成为影响青年大学生理想信念、道德素养、行为规范的一个重要途径。中国大学生群体网络生活方式的质量高低、文明与否,不仅影响到我国大学校园的网络文化建设,甚至会影响到整个社会乃至国家的未来。网络如同一把双刃剑,既有巨大的使用价值,同时也存在值得警惕的负面效应。所以,面对当前学生的网上道德失范现象,要在大学生中间倡导并建设网络文明,培养健康的网络生活方式,高校务必要加强思想政治工作进网络的工作,加强网络道德教育尤为重要。

1. 网络道德教育与现实公民道德教育一脉相承

《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明确指出:计算机互联网作为开放式信息传播和交流工具,是思想道德建设的新阵地。要加大网上正面宣传和管理工作的力度,要引导网络机构和广大网民增强网络道德意识,共同建设网络文明。加强公民道德建设是落实以德治国方略的重大举措,是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的重要保证。实施网络道德教育,规范网络道德行为,是社会主义公民道德建设在网络领域的具体体现和必然要求。如果无视网络道德建设,各种各样不道德、不文明的网络行为就会此起彼伏,层出不穷,网络的科学先进性就会被道德失范的网络行为扼杀。由于网络世界的虚拟性,人们可以在互联网上突破时空的限制,摆脱现实世界的约束,与他人任意交流自己的情感,虚拟和现实的矛盾,带来了人格冲突的加剧。因此,进行网络道德教育,加强网络道德建设已迫在眉睫。

2. 网络道德行为是现实生活道德行为的体现

网络行为是网络社会所特有的交往方式。同现实社会中的交往行为相比较,网络行为具环境特殊,方式特殊等特点。网络社会的交往以符号为媒介,使得人与人之间的现实交往接触越来越少,简化为“人―机”交流,“人―网”交流。此时的人以“匿名性”的“网络人”面目出现,通过网络使得人们之间的交往无限扩大,具有很大的随意性和不确定性,各种伦理道德冲突也更加明显。网络行为的特殊性决定了网络交往所遵循的道德规范亟待解决。传统的道德规范在评价网络行为时遇到了困难,例如它无法判定网络攻击的正当性。因此,实施网络道德教育是规范网络行为的迫切要求。

3. 网络道德教育是实现和谐社会的根本要求

网络的出现使得全球化的资源共享变为现实,在世界的每一个角落都可以借助互联网来进行国际贸易活动、远程教育活动。现在的大学生是网络中的主力军,但是,失范的网络道德行为却可以断送网络的科学先进性。网络黑客的频频出现,造成了世界范围网络世界的大混乱。网络道德的失范,造成了人们思想精神和日常生活的大动荡,因此,要把网络的科学先进性充分发挥,使之为人类社会造福,就必须加强网络道德教育,这也是保证网络科学先进性的内在要求。

三、构建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思考

高等学校作为培养各类高素质人才的主要基地,应紧紧围绕学校培养人才这个根本和中心工作,打造教育教学的网络平台,努力营造一种积极、健康、向上的校园网络文化氛围,开展融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娱乐性和服务性于一体的网络文化活动;开展网上专项服务,及时解决实际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积极开展网络道德教育。积极开展网络道德教育,规范大学生的网络道德行为迫在眉睫。

1. 树立网络安全“依法管理”意识。在大学生教育过程中可以在“两课”教学里增加网络道德教育,把法制教育和网络道德教育结合起来,引导学生上网的法制意识、责任意识、政治意识、自律意识和安全意识,必要时网络管理人员可化名参加学生的网上活动,参加讨论,保证其向深入健康的方向发展。

2. 高校切实出善的网络监管制度。道德对人们行为的调整主要是通过舆论和良知,而在网上道德调控作用的发挥受到了一定程度的限制。由于网络社会的交际主体没有了谈话对象所带来的自然限制,违反道德的人又可以随意掩藏自己的身份,逃避公众舆论的监督和制裁。因此,道德对上网者行为的约束只能通过良知。这一方面说明了道德建设任重道远,道德教育必须做实做深,另一方面也说明网络社会比现实社会更需要依法治理。从目前的情况看,网络上出现的各种问题都和监督缺位、管理不到位以及惩处不力有关。因此,我们在进行网络道德教育的同时,还必须加强网络制度建设,建立和健全网络管理规定和具体使用制度。

3. 引导大学生树立网络安全防范意识。让大学生自觉树立起网络道德责任意识,提高网络道德自律。高校应该积极开展网络思想道德教育,把学习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倡导公民基本道德规范融入网络道德教育之中,增强广大学生的网络政治意识、法律意识、责任意识、安全意识和自律意识,提高大学生的网络道德素质。学校应加强对校园网的管理,加强正面引导和信息监控,及时发现和纠正错误信息,确保网络安全。

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是一个综合性的系统工程,我们需要结合国情、校情实际,采取相应措施,加强互联网管理,使互联网在培养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中发挥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 陈彬,陈冬林,陈钦华.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的原因和教育对策[J].考试周刊,2010(15).

[2] .在全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EB/OL].人民网,2005.

[3] 曼纽尔・卡斯特.网络社会的崛起[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4] 赵俊萍.对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探析[J].太原大学教育学报,200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