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药现代化的认识范文

时间:2024-01-03 17:41:0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对中药现代化的认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对中药现代化的认识

篇1

关键词:中药;药性;理论;现代化;研究

中医是我国特有的医疗技术,其有着上千年的历史,在当前社会,中医技术沿用至今,具有较强的治疗效果,中医具有治本的功效,在医药西医治疗的基础上,有时会结合中医药物,有效提高了治疗的效果。为了促进中药的现代化发展,需要结合中药的药性理论,加强药性研究,应结合现代化的药性理论,这可以保证研究取得突破性的进展。结合现代化的研究技术以及设备,能更清楚的了解中药的有效成分,了解药物的药性,从而保证我国中药产品能尽快进入国际市场。

1、中药药性理论现代化研究的范围及意义

为了促进中药的现代化发展,必须对中药的药性进行细致的研究,了解中药的功能以及有效成分,在对中药进行研究时,主要是对其药性进行分析,这可以了解到药物发挥出的疗效,与作用。中药药性理论是指药性形成的机制以及运行的规律。中药药性理论现代化研究的范围包括药物的性质、应用的规律,药性是指药物的寒热温凉的性质,也是指其四气、五味、归经、毒性等,本文主要是对中药药性的四气与五味进行研究,药性理论是中医通过长期的实践得出的,在用药治疗的过程中,分析了药物本身具有的性质以及达到的治疗效果。中药的药性是中医治疗的主要依据,在对中药的药性理论进行现代化的研究时,需要结合中医临床用药的治疗经验,还要结合现代化的技术,这可以保证中药的现代化发展。

2、中药药性理论现代化研究的依据

中药药性理论与中医理论都是我国中医事业不断发展的重要理论基础,中医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在不断实践的过程中,中医也总结出了较多的经验,对中药的药性以及用药效果进行了总结,中医治疗需要有坚实的理论为基础,是建立在不断实践的基础之上。在长期的实践中发现,不同的病人对药物的反应有着差异性,在用药时,中医需要观察疗效,这有利于了解到中药的性质,可以总结出中医的药性理论,这对今后的治疗与用药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中药药性包括四气、五味等,在临床应用中,能了解到药物是否具有清热泻火的功效,可以实现对症下药。五味、升降浮沉、归经等理论的形成,也均来自于临床实践的总结。因此,中药药性理论的形成是以其临床实践为基础的。

中药药性理论的不断补充与完善,也有赖于中药的临床实践。因其在形成与发展过程中,经历了多次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循环往复过程,才使之逐步臻于完善。如“四气”理论,在《本经》中只有寒、热、温、凉四气,后又加上平性而称为五气,而后又在五气的基础上添加了“微”与“大”,使之进一步有了微温、大热、微寒、大寒等程度上的差异。五味也是如此,《本经》只有五味,后人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又总结出了淡味、涩味等。可见,药性理论的发展与完善,也是由抽象到具体、由简单到复杂、由片面到全面而逐步认识与深入发展的。

3、中药药性理论现代化研究的实质及应用性

3.1临床研究的应用性

中药药性理论的研究有较高的临床应用指导性,在临床实践中,广大医务工作者在辨证选药时,大多根据药性理论来指导临床用药。说明药性理论研究,也要以指导临床用药为目的。如药性寒凉的药可清热泻火,凉血解毒;药性温热的药可温里散寒,助阳回阳。辛味药能发散;甘味药能补益;咸味药能软坚等。然而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古代医家用药多以个人经验为主,定性强于定量,定性与定量均以个人经验为据,量效关系较为模糊,且笼统而随意性大。因此,我们可借鉴中药化学的研究,来认识中药的有效成分,并为其精确定性提供依据。

3.2炮制学研究的指导性

为了提供临床疗效,减少不良反应等,也需在中药药性理论的指导下,按要求进行炮制,否则将会直接影响药物的疗效。如同为治疗脾气虚弱,中气下陷之补中益气汤,有的医生开方使用后有效,有的则疗效欠佳,有的甚至无效。究其原因,与未按药性理论要求对方中某些药物进行规范化炮制有直接关系。按照方中药物组成的药性,黄芪当用蜜炙,白术当用麸炒。因为生黄芪功在走表,透达肌肤,走而不守,具有固表止汗,托毒排脓,利水消肿之功,为外科疮疡溃后托疮排脓生机之要药。而炙黄芪则重在走里,具有补益脾肺,益气生血之功,为常用的补虚益气之品。白术生用,功效重在燥湿利水,益气健脾,内含较多的挥发油,苍术醇、苍术酮,燥性较大,若经麸炒后,由于麸多孔,质松而有较好的吸附作用,可以吸附部分挥发油,其燥性相对较低,所以临床多用炒白术。

3.3中药现代化研究的方向性

在中药现代化研究过程中,当首先以药性理论的研究为基础与方向。如“四气”的实质就是需要认真考虑的药性理论研究方向,因为四气的研究也是中药药性理论研究的重点内容之一,许多学者从中药有效成分和中药药理方面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积累了许多经验和资料,在某些方面也体现了“四气”的实质。有的学者在研究中发现,温热类药物所含生物活性成分能提高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促进呼吸、循环、代谢系统的活动及内分泌系统的功能,并能为其提供营养物质或供给能量,从而显示出这类温热药物所具有的温热作用。如据药理研究证实,温热类药物的附子所含乌头原碱具有强心镇痛作用,中医所说的“亡阳虚脱证”,其表现形式主要为呼吸、循环衰竭,热量供应不足,故用具有强心镇痛作用的附子来回阳救逆。又如干姜含挥发油及姜辣素等成分,能兴奋呼吸中枢及血管运动中枢,升高血压,促进消化液分泌,旺盛消化吸收功能,所以干姜能回阳救逆,温中散寒,温肺化饮,鉴于上述药性理论的指导,证实了附子、干姜这类温热类药物的药理作用。

4、结语

通过本文的分析可以看出,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我国中医技术越来越高,对中药的应用越来越灵活,为了促进中医药事业更好的发展,并保证我国中药产品可以进入国际市场,相关研究人员需要对重要的药性理论进行现代化的研究,需要利用现代化的技术,还要结合以往的临床应用经验。在了解药物的药性后,可以做到对症下药,可以为用药提供理论指导,保证治疗的效果。做好对中药药性理论的现代化的研究,可以有效提高我国的中医治疗水平,帮助患者更快的解除病痛。■

参考文献

[1]却翎,王Z,祁燕,宋娜丽,唐志国,包・照日格图.中药药性理论现代研究概况[J].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10(06)

[2]王振国.中药药性理论现代研究:问题、思路与方法[J].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2011(03)

篇2

刘燕华在报告中透露,按照新的发展思路和工作重点,中国政府正在积极部署和推进中医药现代化工作。目前正在制定的“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已将中医药现代化作为未来中国科技发展的重点。“十一五”期间,中国将继续加大中医药的科技投入,全面推进中医药现代化和国际化进程。

回顾 中国行动可圈可点

推进中医药现代化,中国已经做了大量实质性的工作,这些都为全球进一步推进中医药现代化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刘燕华首先在报告中回顾了“中医药现代化的中国行动”。

2002年11月1日,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由科技部、卫生部等8部委(局)共同制定的《中药现代化发展纲要》,对2002年至2010年我国中药现代化发展的指导思想、方针原则、发展目标、重点任务做出了全面规划。这是我国第一部中药现代化发展的纲领性文件。

自“九五”开始,科技部联合有关部门和地方政府,在科技攻关和国家重点基础研究计划及其他科技计划中安排了一批重大项目,使中医药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其主要表现为:初步建立了中药产品创新技术平台,制定了一批质量标准,开发了一批中药新产品。

为推进现代中药产业发展,结合不同地区的资源特点和发展优势,“十五”期间我国筹建了14个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基地和8个中药材规范化种植基地,并突破了一批中药制药关键技术,中医药的基础理论有了很大进展,现代中药产业链日趋完善,现代中药产业的雏形初步形成。

2004年,全国中药工业总产值达958亿元人民币,比2003年增长18.3%,中药工业的净资产收益率、销售利润率、成本费用利润率均高于医药工业的平均水平。

分析 发展面临三大机遇

“随着中医药现代化的不断推进和国内国际形势的变化中医药现代化又迎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刘燕华在报告中分析认为,中医药当前正面临着三大新机遇。

市场对中医药发展的需求日益迫切。大量研究表明,中医药在防治肿瘤、肝炎等复杂性疾病,以及亚健康状态的调节等方面有着独特优势。同时,由于中医药的低成本、适用性广,人们对新剂型的中医药的需求愈显迫切。

对中医药的科学研究越来越深入。近年来,不仅中国,欧美许多发达国家也加强了对包括中医药在内的传统医药的研究。系统科学、信息科学以及生物技术等新学科、新理论和新技术的发展,也为中医药的深入研究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中医药发展的国际环境有了较大变化。2003年,WHO制定了新的全球传统医学战略规划。全球目前已有10多个国家制定了草药法规。世界草药市场年销售额正以每年10%~20%的速度递增。

刘燕华提醒,“认识传统中医药有个过程,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在有了认识之后,不加速实现现代化则是不可原谅的。机不可失,时不再来,只要我们抓住机遇,共同努力,相信传统医药一定会给人类健康带来福祉。”

解密 最新发展战略

篇3

    【关键词】  中医现代化 辨证论治 整体观 循证医学 蛋白质组学

    中医药现代化是中医药创新和发展的必由之路。目前,中医药现代化的探索工作有以下几个方向:(1)基因组学研究。国家人类基因组陈竺院士提出,我国将用已经掌握的人类基因组知识技术为平台,推动中医药的发展[1];(2)蛋白质组学研究。虽然蛋白质组学技术在中医药领域的应用刚刚起步,且目前多集中在对病理学、给药前后的生化指标变化等方面的研究,但已经展现了蓬勃的生命力和广阔的发展前景[2];(3)将现代医学中的生理学、病理学、药理学和解剖学等基础知识运用到中医的诊疗手段中;(4)采用实验室技术分析中药化学结构和提取分离有效成分。上述工作或许可以称之为中医药现代化的大胆探索。但实践证明,由于理论体系和医疗实践的截然不同,所得结论并未使中医药理论体系昭然天下,反而让研究人员自己都感到更加困惑,甚而使研究进程逐步偏离了中医药的本身。因此,仍然不能称之为中医药的现代化。由此看来,在促进中医药创新和发展的过程中,必须坚持某个"原则",而这个"原则"就是中医药自身独有的特点和发展规律,也是其优势所在。

    1  中医药自身的特点和发展规律

    1.1  整体观念与辨证论治

    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是中医药学的两大特色,它们是中医学的理论基础和临床治疗指南。

    整体观念的思维模式一方面注重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正如《中医基础理论》总结的"人体是一个以心为主宰,五脏为中心的有机整体"。人体的五脏六腑是这个整体中的一部分,通过全身经络而互相联系起来,既反映整个生命活动的信息,又受其他各部分活动的影响,所以《素问·灵兰秘典论》说:"凡此十二官者,不得相失也"。另一方面中医注重人体与周围环境的统一性。认为人是大自然的一部分,生命活动与自然运动规律相统一,人体的生理活动和病理变化乃至疾病的诊断、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是发展中医药学所必须继承的。在与现代生命科学的竞争发展中,只有坚持自己的特色,才能逐步吸收对方的优势而为己用,并最终超越对方。

    1.2  中医中药不可分

    目前有关中医药现代化的探索研究中,有一种明显的倾向,就是把中药独立于中医学进行单独研究,也就是上述的实验室采用分析中药化学结构和提取分离有效成分的探索方向。综观目前中医药领域,从教育的学科设置到院校的设立,都将中药设为中医学大专业下的一个分支学科,说明中药不应脱离于中医学独立存在。而将中药学更名为"生药学"的做法显然试图是把中药学从中医学中分离出来。

    中医经典着作中确实有诸如《神农本草经》、《本草纲目》等本草专着,但只要浏览一下,就可以发现,这些经典着作中都有相当大的篇幅论述中医理论,甚至中医临床。所谓的"中药学"的理论基础和"中医学"的理论基础其实是同源的,也是一致的。脱离了中医学,就不是中药;脱离了中药的中医,也不再是真正的中医了。将中药独立于中医学将使学中医专业的人不认识中药,不知道中药理论和应用;学中药的人根本不懂中医,只能成为了药物化学、药物动力学的专家。

    中医中药是密不可分的整体,任何试图将中药独立于中医进行研究的探索都不可能反映中医的本来面目,反而给中医药的发展设置更多的障碍。

    1.3  临床疗效是中医实践应坚持的标准

    任何国家、任何民族的医学均来源于临床实践,中医也不例外。要检验一种治疗技术、治疗方法、治疗思想是否可取,必须以临床疗效作为标准。

    中医在其几千年的发展历程中,积累了很多经验,也产生了很多学说。经过反复的临床验证,有的得到了肯定,成为指导原则被记录到经典着作中;有的则被否定,逐渐退出历史舞台。目前临床上普遍使用的 "验方"、"验案"都是历史积淀的成果,是经得起实践检验的。

    目前西医为主流医学,当然是因为其确切的疗效。回顾其发展历程,也是经过了这个临床实践的筛选过程,才逐步确立了一个又一个的标准治疗方案。由于中西医是截然不同的两个体系,两者能否最终达至结合甚至融合,仍然有待实践验证。如果因为中医的理论、治疗方案、治疗措施不符合西医的体系就以"不科学"为由对中医进行批驳甚至否定,就好比是医学上的"种族歧视"。

    "科学"只是验证真理的途径,并不是鉴定真理的标准。如果以现有的或已知的科学理论和方法对中医进行"去粗取精",被"去"掉的"粗"也许就是中医的"精华"。

    2  遵循中医药自身发展规律,实现中医药的创新和发展

    2.1  发展整体优势,从宏观角度研究中医

    中医药学是以整体、辨证的观点去把握生命、健康、疾病与药物的关系,其特色是"天人相应"和整体调节。由于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的限制,中医学的整体观在很长时间内不会被当代科学所认识,甚至被认为是神秘的。

    中医药现代化研究尤其需要重视的是宏观整体优势与特色的发掘,重视解释证候、方剂乃至于中药等概念中有关的整体、系统、协调、整合等复杂性问题;应充分吸收、借鉴现代生命科学的新成果,弥补自身不足。

    可以说,中医药学是典型的复杂性科学。复杂性科学的研究成果能够为中医药学方法论的创新提供全新的视角。例如:复杂适应系统关于涌现的认识,可以考虑用来揭示方剂疗效机理、证候形成机理所包含的"多因微效"基础上系统的"涌现"。因为方剂疗效和复杂性疾病及其证候的形成,很可能是在微小的变动基础上系统"涌现"的结果[3]。

    蛋白质组学研究是对机体、组织或细胞的全部蛋白质的表达和功能模式进行研究。将传统的中医治疗过程与蛋白质组学研究相结合,从整体、宏观的角度揭示机体内蛋白质的表达情况,从而阐释以宏观辨证、整体观念为核心的中医理论体系。通过对机体功能的体现者--蛋白质进行研究,可以直接发现由于药物作用而差异表达或特异表达的靶蛋白质,验证中医"四诊法"的科学之处[2]。  2.2  中医药现代化不能走"医药分离"的道路

    从中医药现代化的多年实践来看,其基本思路是按西医科研模式,主要采取量化、直观化方法,通过动物实验与数据统计,研究中药的化学成分,提取其有效物质,制成针对某一疾病的"新型中药"。但是,中药的重要理论是四气五味,将中药的有效成分提纯后,它就不再具备四气五味等性能,不能参与中药处方的配伍,而应归于西药的化学成分范畴。因此,中药的现代化不能违背中医辨证立法、依法处方用药的原则。如果中药现代化走向简单模仿西药研究的道路,将使中药研究逐步失去自身理论基础、脱离特有临床经验体系的特点。其结果,不仅永远赶不上西药,而且将重蹈 "废医存药"覆辙,阻碍中医药学发展,难以实现中医药现代化。

    中医中药不分家,必须清楚认识到研究中药的药性理论与中医理论的关系,以及临床应用的规律。利用功能蛋白质组学技术,分析经这些单味药或复方药处理过的组织、细胞或体液表达的蛋白质组,并比较治疗前后蛋白质组的表达差异、鉴定其中发生相应变化的蛋白质,从蛋白质组水平上对中药的多环节、多靶点调整作用进行研究,可揭示中药单方、复方的作用机制,阐明药物作用的物质基础及内在的配伍规律,这无疑是中医药走向世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近年来,我国学者在这方面已作出了一定的研究 [2]。

    2.3  立足临床实践,提高中医药疗效

    医学的起源和发展都是以临床为立足点。回顾中医的发展历程,这一特点更为突出。可以说,中医的生命力就是体现在临床实践中。在以阐明中医药治病机理为目的的探索过程中,必须清醒认识到,中医药疗效如果得不到提高,即使机理再清楚也是徒劳。因此,切不可一味沉迷于基础研究,忽视临床实践。"纸上谈兵"不应为中医者所为。

    长期以来,我国中医药学的临床研究主要停留在临床观察和个案报道上。而且,中医对疾病证据的采集和分析多是从宏观入手,主观因素较多,对疾病的命名一般以主要症状为依据,缺乏系统性,难以建立统一的评价标准。而循证医学模式恰恰在这些方面有其独特的优势,能弥补中医之不足。循证医学采取完全随机、对照、双盲的科研设计和大规模、多中心、前瞻性的研究,以降低研究结果的片面性,提高可重复性。

    中医辨证论治与循证医学是一致的,都是来源于实践又应用到实践。遵循此模式所得结论经得起临床实践的检验。因此,应大力提倡采用循证医学的方法开展中医的辨证论治研究工作,以期使可靠的治疗方法规范化、普及化,提高中医药疗效。

篇4

但是,对于中药现代化,人们强调得更多的是如何采用各种规范以及何种新技术应用于中药产业,而对于知识产权在中药现代化中的作用却认识不够。实际上,知识产权已经成为物力、财力和人才之后的又一种新的经营资源,被人们称为“第四经营资源”。中药现代化将产生众多的技术创新与市场价值,而现代化的这些成果只有固化为受到法律保护的各种知识产权,才能真正保护中药企业的合法利益、规范中药市场秩序。

中医药理论与知识产权制度并不矛盾。专利制度的“三性(创造性、新颖性、实用性)”要求适用于所有行业,中医药行业也不例外。实际上,知识产权不仅可以作为中药现代化的表现形式,而且可以成为推进中药现代化的有效工具。经过数百年的发展,以专利保护制度为代表的知识产权制度已经发展成为一种促进产业步入良性循环发展的有效机制,成为促进技术创新的加速器。因为,一方面,知识产权制度通过给予发明人一定期限的垄断权利而鼓励人们发明创造的积极性;另一方面,通过公开发明内容,后人可以在更高水平的基础上进行新的发明与创造,既避免了社会的低水平重复,又减少了资源的浪费,从而推动社会快速向前发展。

二、继承和发扬中医药理论传统是中药现代化及其知识产权保护的基本原则

以知识产权制度作为中药现代化的工具,并不表明可以无须坚持中医药的基本特征了。目前,对中药未来的发展,有这样一种看法,就是认为中药应该按照西药的人体解剖学以及生化生理理论来加以改造,强调中药西药化,要求中药“与国际接轨”。其实,这样一种观念不但不会使中药得到发展,还可能导致中药与中医相分离,最终使中药走入死胡同。这是因为,中药知识产权具有不同于西药的特征,它与中医理论密不可分,脱离了中药的基本原则,药物也就不成其为中药了。实际上,在中医药的国际化与现代化过程当中,绝大部分标准规范,只能由中国自己利用知识产权制度的有效机制、依据几千年的中医药理论与实践来制定;并且要在此基础上,通过国际交流与合作,使之获得国际认可并成为国际植物药的规范与标准。

三、建立中药知识产权的创造、保护、有效利用以及人才培养体系

中药知识产权本身是个完整的体系,包括知识产权的创造、保护、有效利用以及人才培养等诸多环节,而每个环节又都包含众多的内容。因此,中药知识产权不仅仅是个保护的问题,必须将其作为一个完整的体系来对待。

(一)中药知识产权的创造

中药知识产权具有长链性(中药主要以动植物资源作为自己的原料来源。由动植物原料制造成中成药,必须经过诸多生产制作工序,其中的每个工序都可能包含诸多的知识产权内容,涵盖知识产权的各个方面。这就是中药知识产权的长链性)。由于历史传统,我国在这个长链中的每个环节都未能建立起现代规范科学的知识产权体系。与此同时,许多有关中药的知识与技术大都还是以比较原始的方式存在着,面临着如何以现代技术进行表述与改造的问题。因此,我国在中药知识产权方面将大有可为。

1.理清中药知识产权的链条,明确各环节的具体情况、技术创新内容以及知识产权的表述方式(专利、商标、著作权)。根据特点,可以将中药知识产权的链条连结成中药材资源及其生产、中药炮制与饮片加工制造、处方与配方管理、中药制药工程技术、中药质量控制与保障技术、中药产品的包装、中药基础研究、中药临床用途等几个环节。每个环节都可结合不同特点,选用不同形式的知识产权方式,对中药知识产权链条进行全方位的保护,使我国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对中药的国际贸易加以控制。

2.中医药知识产权要以现代科学技术为工具,选择那些共性的关键技术(根据有关专家的意见,这些共性技术主要包括指纹图谱技术、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技术、大孔吸附树脂分离技术以及膜提取分离技术等)为突破口,以克服中药知识产权的难表达性,并在一些重要领域取得战略性的知识产权优势。我国已有民方和验方十万个之多,我国必须在此基础上对所有民方和验方进行单方分解,对每种药材的有效部位、有效组分甚至是化合物结构及其各类药物特性进行分析,完成“现代李时珍”的创举。与此同时,按照现代科学技术,以现代科学范式对四气、五味、归经以及“君、臣、佐、使”等中医药基础理论与原则进行重新表述,为中医药知识产权的现代化与国际化提供操作规范以及可供国际交流的平台。

3.中医药信息资源将是创造中医药知识产权的重要领域,也将为中医药知识产权的创新和保护提供有效工具。目前,我国中医药信息资源的分布比较散乱,因此中医药信息资源的系统化将是一项非常紧迫的任务。建议由国家中医药管理机构成立医药分类以及数据库软件系统开发与管理的权威组织,建立包括中药材资源分布和中成药等在内的各类中医药信息标准数据库,完善数据库加工与检索系统,使中医药的知识产权的创造、利用与保护建立在现代信息技术的基础之上。

(二)中药知识产权的有效利用

我国中药行业的知识产权一直未能得到有效利用,造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一是我国中药企业习惯于以商业秘密的

方式进行保护,知识产权的数量少、质量不够,专利、商标等意识也强烈;二是非职务发明比例远远高于职务发明,不利于知识产权的利用;三是行政保护为企业提供了过度的保护,企业对现行的行政保护过于依赖;四是中医药的研发与产业化相互脱节。因此,要提高中药知识产权的利用效率,必须在这些方面加以改进与提高。

与此同时,要充分利用信息网络技术的优势,以加快中医药知识产权信息的检索、查新以及知识产权申请工作步伐。此外,进一步完善各类已完成与政府机构脱钩的中介性知识产权服务机构,建立健全中药知识产权服务体系。

(三)中药知识产权的人才培养体系

中药知识产权的人才培养体系由知识产权申请、、中药企业的知识产权管理以及司法等几个方面。我国知识产权的专业人员本来就非常缺乏,由于中医药行业的专业性,这方面的人才就更是稀少。为此,除了加快高等院校的中医药知识产权人才培养之外,还应当加快相关的人才培训步伐。

四、完善中药知识产权保护体系

完善中药知识产权保护体系的关键在于根据中医药知识产权特征,协调知识产权法律与行政保护法规之间的关系。

(一)中药知识产权的法律保护

从最近对商标法、著作权法以及专利法的修改情况来看,我国已经建立起了与WTO的TRIPS相一致的新的知识产权法律体系。现在的问题在于,知识产权这套制度如何与中医药行业自身的特点相结合。就专利制度而言,在中药专利的申请过程当中,可以考虑将中医药的理论与原则融入到专利的“创造性、新颖性、实用性”要求之中,制定适合中药专利审批的具体规则(为此,国家专利局可以考虑将隶属于“化学发明审查一部”的“中药处”单列出来,成为专司中药专利审查工作的“中药发明审查部”,从组织上保证中药专利审批制度的建立与完善),使得中医理论与中药本身都可借助专利机制而获得创新与发展(中医药理论的专利化问题,可以参考世界上某些国家的软件专利化的做法)。只有与现代专利制度对接,古老的中医药才能真正地获得新生。

强化商标保护对中药产业的发展至关重要。当前,尤其要解决中药企业的“老字号”问题。长期以来,“老字号”已经成为困扰中药企业未来发展的一个潜在问题。例如,“同仁堂”是个已有300多年的中药老字号,但是,由于历史原因,现在除了北京同仁堂外,还有南京同仁堂、天津同仁堂等。这些“同仁堂”们都以中药为主业,但是相互之间却没有任何利益连带关系。因此,一旦哪个“同仁堂”出了什么质量问题,就很可能会产生连带影响,重演“冠生园陈馅月饼”的悲剧(2001年9月,南京冠生园食品有限公司使用“陈馅月饼”被媒体曝光,上海冠生园集团也受到“株连”,10天内月饼销售量急剧下跌50%。于是,上海冠生园首先站出来声明自己“与南京冠生园毫无关系”,后来四川新都冠生园又联合全国20多家冠以“冠生园”名称的食品企业,准备向南京冠生园“讨个说法”。

冠生园品牌系由1918年到上海经商的广东人冼冠生先生所创,最早经营粤式茶食、蜜饯、糖果。1925年前后,上海冠生园在天津、汉口、杭州、南京、重庆、昆明、贵阳、成都开设分店,在武汉、重庆投资设厂。其南京分店即是现“南京冠生园”的前身。1956年,冠生园进行公私合营。冼氏控股的冠生园股份有限公司解体,上海总部“一分为三”,各地分店成为隶属地方的独立法人,与上海冠生园再无关系。时至今日,全国已有数以百计的食品生产企业共占着这个知名商标的使用权)。对这个问题,可以考虑根据新商标法有关驰名商标、集体商标以及“权利在先原则”的规定,结合行政与市场手段,实现“老字号”的整合与一体化。

(二)中药知识产权的行政保护

中药的行政保护主要包括新药保护与品种保护制度。尽管行政保护的初衷是为了规范中药产品的市场秩序,但是由于行政保护实际上是一种全面的保护,因而对中药知识产权来说,也是一种有效的保护措施。现在的问题是,10多年前的行政保护制度到如今已经成为中药知识产权保护领域所面临的最大的问题,必须对其进行调整与改革。具体内容如下:

1.就中药而言,取消新药保护制度。新药保护政策主要是为了便于我国西药企业仿制国外专利药,但是,加入WTO之后,这种作用显然已不再存在了。2001年12月1日开始实施的新的《药品管理法》对此也没作要求。实际上,如果对品种保护政策进行修改,新药保护制度的某些功能完全可以合并到品种保护政策当中来。

2.修改中药品种保护条例。新的《药品管理法》明确规定,“国家实行中药品种保护制度”(第三十六条)。但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1993年的“中药品种保护条例”显然已经不适合WTO框架下的经济全球化的需要,因此必须对其进行修改。重要的是,中药品种保护的宗旨要从提高中药品种质量、维护中药企业利益转移到促进中医药现代化以及中药企业技术创新上来。为此,中药品种保护制度可做下列修改:

(1)调整保护范围。第一、被保护的必须是符合中医药基本理论与原则的中药品种,已经西药化的药品不能作为接受保护的中药品种。第二、取消第二条“申请专利的中药品种,依照专利法的规定办理,不适用本条例”,除了列入国家药品标准的中药品种外,还应当将获得发明专利的中药品种纳入其中,并且在一段相当长的时间内,逐渐过渡到专利中药品种上。第三、由于行政效力只在一国国内有效,因而品种保护仍然是在我国国内生产的中药品种。但是,在加入WTO之后的国际化经济环境下,这里的“国内生产”不仅包括内资企业,也会包括外资企业,从而体现WTO的“国民待遇”原则。这就表明,中医药产业的发展将采取开放政策,借助跨国制药企业的科技实力,让其与国内企业一道,为中医药的现代化发展而共同努力。另外,如果今后逐渐过渡到专利中药品种的话,中药专利的国际保护也将得到保障。同时,中药行业的低水平重复生产问题也将得到根本的解决。第四、中药保护品种必须体现环境保护的要求,鼓励开发野生中药材的人工制成品。中药品种保护必须用好世界贸易组织贸易技术壁垒协议(WTO/TBT)的有关措施,利用绿色技术管理体系保护我国中药产业。

(2)改善保护机制。第一、专利保护机制与分类保护相结合。利用专利保护机制的科学性,使中药创新进入一种良性循环;同时,根据中医药基本理论与原则所确定的中药品种的“三性(创造性、新颖性、实用性)”差异,对不同的专利中药品种实行分类保护。因为,专利制度实行的是无差异的等同保护,即对所有获得发明专利的产品一律实行20年的保护期限。不同的发明专利,其“三性”差异可能会比较大,在许多行业里,甚至还存在着垃圾专利的情况。以专利机制对中药品种进行分类保护的目的,就在于通过行政手段对真正的创新药品进行差异化保护,真正地促进中医药产业的现代化与科技创新步伐。第二、分类保护。行政保护自然要实行分类保护,可以考虑结合现有的新药保护和品种保护的分类标准,将其划分为4类或5类。

从实际效果来看,这套机制就相当于让专利保护与中

药品种保护成为中药的两种可供选择的保护方案。虽然法律效力高于行政效力,但是,由于目前我国知识产权法律在保护效率与力度方面尚嫌不足,而行政保护则具有便利、快捷的特点,因而能够适应企业对中药行政保护的依赖性。与此同时,如果行政保护程度高于专利保护的话,中药企业将优先选择中药品种保护。此外,由于中药行政保护结合了专利制度,因而避免了与WTO有关法律与原则的冲突。

(3)合并保护期限。合并新药保护与品种保护之后,行政保护的期限应该减少,但是必须长于专利保护的20年,以真正体现差异化保护的目的。在WTO的机制下,这种较长期限的保护将促进跨国制药企业进入中医药行业,传统的中医药理论也许会因此获得新生。

(4)改革管理机构。目前的中药品种保护审评工作由“国家中药品种保护审评委员会”具体负责。中编办明文规定,国家中药品种保护评审委员会为事业编制,经费自理。但是,品种保护整合了中医药知识产权与药政管理职能,就我国现实情况来看,显然属于政府职能。因此,将“国家中药品种保护评审委员会”定为“事业编制”且“经费自理”,会给具体的评审工作带来不利影响。

篇5

参与讨论的“战友”:

A:从事药物市场研究

B:医药网站负责人

C:从事植物药种植

D:中药师

E:中医药学院学生

F:药企研发人员

评论一:

民生篇

现代中药,还是传统汤药

A:

各位战友,在我看来,目前的中药制剂市场仍难以打开,撇开国外对我们的产品严加控制不说,只说国内,药品的安全性问题接连不断。比如2005年的莲必治注射液和2006年的鱼腥草注射液事件,使得人们对中药制剂越来越没有好感了。为什么祖宗沿用了这么久的方子都没事,到了现代,有了先进的技术后,它却反倒害人了呢?

B:

可不是,我们一想到中药,就是一个瓦罐,用三碗水把药材熬成浓浓的一碗汤药。熬药时,离老远都能闻到那股味道。这种方法对快节奏的现代生活而言,的确不方便,中药的使用者正在慢慢流失。

现在的人不是嫌中药苦,就是觉得中医难懂,诸如感冒这些小病,人们为了求快,宁愿吃抗生素或消炎药,偏偏看不见历史悠久且疗效确切的中药;要不就是吃了药不忌口,病没好就赖中药无效。前人耗尽心力总结出来的经典方剂,到现在都没人感兴趣了……

C:

中国是中药的发源地,很多道地药材都出自这里,按理说,我们的中药应该发展得最好。但是,在国际市场上,我国中药所占的销售份额还不足5%,而日本和韩国所谓的“汉方”产品,却占了将近90%。更无奈的是,在这5%的份额中,大多都是中药材原料,被国外买去制成“洋中药”,再返销回我国。

B:

对中药的认识,感觉中国南北有差异,即南方和北方人对中药所持的态度不同。在南方,主要是岭南地区,中药可谓深入人心,不仅拿来治病,还用来煲汤。在北方就不同了,人们连凉茶都不喝,更别说吃中药治病了。

…………

版主总结:

虽然我国应用中药的历史悠久,但现代条件下的中药研发及其市场的推广却起步不久,人们对中药的认识,大多还留在苦苦的汤药上。

向大众推广和普及中医药知识,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认知和接受中药。但是,老百姓对深奥绕口的医古文,只能无奈地摆摆手。所以,我们必须将实用的知识加以总结推广,以喜闻乐见的方式表现出来,如“冬吃萝卜夏吃姜,不劳医生开药方”这样的通俗化表述,就让老百姓容易记,喜欢记。

不只是实用的医学小知识,中药也在尝试以新面貌走进人们的生活,比如中成药,就避免了传统汤剂的烦琐程序。其实,中成药古已有之,如丸、散、膏、丹等便是。现代中成药主要是由原料药提取加工而成的,如片剂、胶囊、冲剂、口服液、滴丸、注射液等。这样的“中药”无须熬煮,使用和存贮都更方便,但其配方既定,无法随症加减,也限制了它适用的病症范围。另外,中成药少了煎煮时各种成分之间的相互响应,且有效成分的稳定性控制不好,这些可能是目前部分中成药疗效不明显,甚至出现不良反应的原因。这使老百姓犯难了,中成药确实方便,但是它在疗效上又有些不尽如人意,人们对中成药的态度开始摇摆。

近些年,市面上出现了以单味中药饮片为原料,经过提取、浓缩、干燥、制粒等过程而制成的“中药配方颗粒”。辨证及其相应的组方配伍是中医药的基础,单味中药配方颗粒以小剂量独立包装,可根据个人辨证情况进行配伍,用开水一冲即成,既保证了中药灵活组方的特色,又兼顾了中成药使用方便的优点。

但是,有人担心这么做是否失去了传统汤药的某些特殊反应。其实,中药配方颗粒只比中药饮片汤剂多了浓缩、干燥、制粒等工序,去除鞣质、淀粉、黏液质、色素、蛋白质等这些作用不大的物质,后续的工序对药品性状、成分的影响是微乎其微的。另外,对于传统煎煮时药材成分间的相互响应,也可在配方颗粒进行配伍后,通过浸泡来实现。不过,浸泡的温度、时间等因素,尚有待确定。让人欣慰的是,通过中药配方颗粒与传统饮片的药效比较,实验结果表明:在同等剂量下,两者药效没有显著性差异,有些配方颗粒的药效甚至比传统饮片还好。只要中药配方颗粒能经受住长期的临床使用考验,必定让更多的人接受它。

还有一点要提醒大家,虽然药店是购买中成药的主要途径,但由于辨证要求应在中医师指导下使用,即便在药店购买,也应向驻店医师或中药师咨询。

要安全,还是要有效

A:

“洋中药”在我国挺吃得开,如日本的“救心丹”、德国的“金纳多”等,人们都觉得进口的、大品牌的可信,用起来放心。国产的中药制剂就相形见绌了,不但产品质量参差不齐,连安全性都遭到质疑。

D:

中药配方颗粒在出口方面,往往过不了国外的质量检测关。比如某些方子含有朱砂,即汞的化合物,但国外通过化学检测,认为汞是有害物质,结果我们只好吃了个闭门羹。相反,日本、韩国生产的汉方药,却在国际上大行其道。

其实,一方面,日本所谓的汉方药,正是从我国带去的,由于没有我们所拥有的中医理论体系和实践法则,他们只能严格按照方子的组成来生产药物,而且应用也比较死板,不会根据体质和病情轻重用药;另一方面,日本的汉方药质量控制严格,无法对药量进行加减,如此一来,难免出现用药不当,造成医疗事故,而不明就里的人们往往会把责任直接归结到药物本身,将其妖魔化。这确实给中药扣了顶冤枉的大帽子。

中医药不是我们的国粹吗?为什么连我们都对中医药褒贬不一?从深层次可以看到,中医药不发展,跟不上历史前进的步伐,也会落伍,只能停留在历史长河的某个阶段。

…………

版主总结:

看来,我们必须面对我国目前在中药认识上的尴尬局面:一是上面提到的,民众对中药缺乏认知度;二是,作为中国的特色医药,中药的质量和安全性越发引人关注了。现在常用的中药饮片,除一部分符合国家标准外,不少还缺乏全面的质量监控,中药质量无法保证。这是怎么回事?

原来,中药研究的规律、评审标准,中药质量控制,以及市场准入规则,大都没有量身定做的标准,只能先借用西药的标准,这样一来,就会出现“朱砂=汞=毒物”的误会。可是,一去掉“有害物质”,方子又不完整了,应有的疗效也没了。事实上,目前我国对中药的质量难以严控,在国外严苛的检验条件下,没有解释的根据,就连国内也会产生诸多问题。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于2002年6月1日正式颁布《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试行)》(即Good Agriculture Practices,简称中药材GAP),作为中药材生产和质量管理的基本准则。该规范对中药材人工种植生产过程的各个环节,均给予了明确的指导和严格的规定。我国要求药厂按照《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即Good Manufacturing Practice,简称GMP)生产药品,但有些药厂并未通过审核。而有GMP条件或条件相近的中药生产厂家,仍可生产中成药。可是各药厂规模不一,工艺差别巨大,即使提取工艺大致相同,但控制条件不同,如温湿度、提取时间、喷雾干燥的温度等,都可造成品质的差别。

另一方面,制作产品的原材料质量参差不齐,这是造成各药厂中成药质量差异的重要原因。目前,商品药材大部分来源于野生资源,一般认为野生的要比栽培的好,其实不然。中药材的质量形成与其生长的生态环境和生长周期有着密切联系,包括土壤、浇灌水的质量,周边环境是否有污染,肥料和农药的种类,采收后的初加工方式、贮藏和运输过程等,这些环节均会对中药材的质量和安全性造成影响。

即使是野生药材,如果生长的环境受到污染,或者种植不久就被采收了,那么质量也不见得会比栽培的好。这也就是许多药业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常遇到每批原料药材的质量参差不齐、质量难以控制的原因之一。

对于人工栽培,传统上,我国中药材种植多以农民自发为主,存在引种不纯、经营管理水平不一致、片面追求药材产量、农药和重金属含量超标、有效成分含量少等问题,同样也造成了中药质量的不稳定。

然而,现行的国家质量标准规定,只要某些成分达到规定的含量,即为合格产品。而这些成分并不能完全代表药材的质量,也不能充分体现药物的功效。

实施中药材GAP管理是大势所趋,会使中药质量得到保障,同时大大提升产品的竞争力,并将逐渐被国内外市场所接受。现在,国内50强的药业企业大都拥有固定的中药材生产GAP基地,提高了成药产品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我们自己的产品要做到让消费者信任,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作为消费者,购买中成药时,应尽量选择大厂家生产的产品或者老品牌。

编者寄语:

老百姓在想,喝汤药还是吃中成药;国家和药厂在想,怎样控制中药的质量,同时还在为通过国外的成分检测而伤脑筋。面对这古老的医药文化,真正觉得伤脑筋的恐怕是那些研发人员了。且看本期讨论的《研发篇》。

评论二:

研发篇

编者按:讨论似乎进入了更深的层次。

中医药不科学?

B:

不光是中药,中医在国内都不讨喜,网络上还出现了“万人签名呼吁取消中医药”的活动。虽然卫生部对此提议坚决反对,但不可否认,我们的传统医学和药物有时被刻意冷落了。有人说,中医只能算是经验医学。虽然抨击中医药者是对历史的无知,但是,中医药为什么会变成这样一种局面呢?

E:

没有中医理论的现代化,中药现代化就是一句空话,中药现代化不过是中药“西化”罢了。本来中医理论就建立在某种经验的基础上,感觉是一种比较人文的东西,药物研究则必须遵循科学的方法。如果单纯以传统中医理论指导中药现代化,反而会限制了它的发展。

…………

版主总结:

某些人认为,中医药多是经验性成分,甚至斥其不科学。其实,以中药的认识为例,中医药理论绝非是从偶然事件中感悟到的。追溯历史,中医对药性的理性认识,不只是神农尝百草,而是经过了漫长的临床使用过程,中间不断完善,从长期、大量的用药实践中建立起来的,其上千年的实践性是最好的佐证。同时,大量的现代药理研究证实,中药治疗疾病具有相应的物质基础。

即使是用现代的观念来看,中药的实践性也是符合统计学一般原则的。我们必须确立中医药理论对中药的指导作用,这也是中药研发中应该坚持的。某些人误读了中药现代化,现在的中药研究仍是要还原中药原貌,慎提“中药现代化”。

中医药讲究的是整体观和临床辨证论治,这也是开发中药要牢牢遵循的。所以,我们的研究重点应该在复方上,特别是传统经典方。应该看到,深厚的中医药理论以及对中药药性的实践认识,才是我国在中药开发上的优势所在,这是多少国外高新技术都不可以比拟的。

同时,如传统文化的回归与再创造一样,开发中药的价值不容置疑,但中医药理论经过这么长的历史沉淀,早已变得冗长和繁芜,门派众多,学说各异,有必要再提炼、再升华,浴火成金,以期古为今所用,今修古之谬,相须相使为用。

中药“西化”的事实

F:

看了战友们的帖子,到底怎样才能用中医理论指导来研究中药呢?非要按西药的标准才行吗?中药的成分那么复杂,能像化学药物那样弄吗?中医辨证这么多变,西药那套方法说得清吗?

真希望我们能有一套符合中医药理论的可行标准,中国自己说了算,而不是一味效仿西药的标准。我们中医药的疗效是经过上千年临床实践证明的,现在却得由小白鼠“点头”,才能让世界信服,中药研发被绑上了太多的枷锁。

E:

自古以来,我们应用中药都是建立在人体反应的基础上。因每个人的体质、病症不尽相同,复方是中医临床应用的主要形式,而不同中药在体内的相互作用是发挥药物作用的关键。现今,为了让小白鼠“点头”,我们绞尽脑汁设计实验,但对于那些人体里未知的因素,我们仍无计可施……

版主总结:

现在常有这种状况,在实验室中对适应证有效的复方,在临床上不一定有相应的效果;同样地,临床上的有效性,在实验室不能完全得到证明。这便是我们常说的“中药和小白鼠点头”的问题,造成沿用了几百年的方子,到了实验室却得不到有效的验证(对小白鼠无效)。中医认为,症状改善、临床好转,即可作为药效的指证。可是这样存在较多的主观性,也缺乏量化,需要改变。不过,量化、标准化不能简单地套用西药的评价标准。至于“需要小白鼠点头”的争论,正在探索中的“对证药物敏感的动物”,会是一个好的尝试。

这个问题的出现,是采用西药的评价标准来评判中药的必然结果。或许很多人不甘心,拥有千年历史的中药,到了实验室,面对现代手段时,显得那么苍白无力。不过,中药“西化”的事实至少能告诉我们,这些源远流长的植物中,到底含有什么成分;中药治疗疾病,不仅是针对病人的主观感觉,也要针对其客观指标的改善。这样的“西化”,为我们深入认识中药奠定了基础。

西药的评价标准是要保证药物的安全性。安全性是药物的第一特性,没这个基础,药效无从提起。现在中药新药申报中要求的药物急性毒性、长期毒性、特殊毒性等试验,基本能反映出中药对人体毒副作用的大小。

另外,虽然中药与西药的关系如同牧师与和尚,归属于不同的体系,但目的都是治疗疾病,药效也应该是一致的。现在对中药新药的审批,还须进行四期以人为对象的临床实验,一定程度上可以弥补实验室中缺少人体与中药响应的问题。

编者寄语:

既然中药为了向世界证明有效而不得不“西化”,那么,对于中药提取这一开发模式,是否也是“随大流”呢?

“随波逐流”的研究?

A:

曾听人这么抱怨过:“做学问的希望跟上研究潮流,研制新药的希望产品能卖得好,卖药材的就因为中药提取也赚了不少……”

B:

中药有效成分是中药发展的一个突破口?时下,很多人对提取中药有效成分产生了很大的兴趣。中药提取真的是发展的可行之道吗?

…………

版主总结:

首先,明确一个概念,我们说的有效成分,是指结构明确,含量达到一定要求(1类中药新药要求90%以上),并具有一定药效的成分。有效成分确实是现在中药研发的关注热点。

提取中药的有效成分,已有不少成功的例子,如黄花青蒿中分离的青蒿素,黄连中提取的黄连小檗碱。虽然利用高新技术,天然植物模式日趋成熟,但矛盾也逐渐扩大:跟西药的缺点一样,随着成分纯度的增加,其效能降低,毒副作用增加。

对于中药提取,并不能将其看做是“随大流”。这一趋势对中药的发展的确有不可小觑的影响。以有效部位、有效成分为目的的中药提取,属于1类、5类的中药新药开发范畴。事实上,中国与国外的提取工艺水平,在实验室水平上差距不大,同时,中国丰富的植物资源,特别是对传统中药材的研发,更是促进了有效成分的分离,中国每年新出现的有效成分可达上千种。通过理性的筛选,同时关注成分之间的协同作用,结合中医药理论的指导,说不定能让某种传统药物大放异彩。

但我们还要看到,对于有效成分的二次开发、合成等,我国仍落后于国外;在工业化生产方面,也有不小差距,主要表现在有效成分的单位得率、含量、质量控制、稳定性、农药残留、重金属含量等几个方面。如果要将中药提取进行到底,让中药更好地走出国门,就得更努力去克服这些困难。其实,西方国家也越来越感受到天然植物药的好处,越来越多人接受天然植物药。中药材如果规范化生产后,也会逐渐被国外所认可和接受的。

C:

如果中药的生产能够工业化,不是不好。但是就另一面来看,大量提取有效成分,必然需要大量的原材料,虽然我国是中药种植大国,但也经不起这么大的消耗。这中药提取利弊,还是得细细考量才行。

A:

国外制作汉方药也是靠提取成分后浓缩,生产出成药的。他们的资源不够,就来中国进口,结果他们把我们的资源买走,而我们却在购买他们的产品,这当中到底谁吃亏?保护我们的中药资源是很有必要的,不能“赔了夫人又折兵”。

…………

版主总结:

据统计,我国药用资源种类达12694种,其中85%是植物药。中药工业化是一种趋势,中药工业化带来的中药的方便使用、及时高效,在有效治疗表证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时也为国家、企业带来极大的利益。

中药工业化必然带来中药资源需求量的快速增长。现今,中国中药资源的消耗,一部分是本国所需,特别是近些年又大量开发保健品,使得中药材原料需求急剧增加,中药材价格疯涨就是一个表现;另一部分是作为原料或初级产物出口到国外,这部分也在逐年增长。

面对日渐短缺的中药资源,以及中药质量逐年下降的局面,是时候考虑中药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道路了。

首先是对中药种质资源和种植土壤的保护,特别是对道地药材的种质的保护。通过植物组织培养、野生纯化、复壮筛选、诱变育种等现代生物技术,培育大量优质的中药材种苗,才能保护现有的中药种质资源,补偿由于大量采挖而造成的资源匮乏,达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目的。其次是保护土壤、水源免受污染,肥料和农药都按规定使用。再就是注意药材的生长周期。比如三七花在种植当地就有这样的说法:“一年草、二年菜、三年宝”,就是说,三七花要经过三年才能做茶或药用。

要保护野生的中药材,就必须靠自己扩充资源。GAP实施后,许多药企已建起了自己的中药产品的原料GAP种植基地,作为主要的药材种植地,既可以满足工业化生产所需,又可以逐步减少对野生中药材资源的依赖。

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不能一味为了走出国门而损失宝贵的资源。对国外,尽量避免以原材料作为主要出口方式。对自己,要多开发中药的有效药用部位,改进提取工艺。由于大众已习惯了传统的某一药用部位,经常造成同一资源的浪费。如金银花的花蕾可入药,但其茎叶实为中药的忍冬藤;何首乌的块根可入药,其藤茎则为中药的夜交藤。而在产区,金银花收花或何首乌采收后,大量的忍冬藤和夜交藤就被废弃。实际上,已有文献报道,茎叶中的活性有效成分也不少,完全可以作为某一成分的提取原料而用于日化、兽医药等方面,实现资源的充分利用。

我们不反对中药生产工业化,但应该纠正那些对中药资源没有充分利用、掠夺式的开发。

篇6

这种严峻局面已经引起我国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从1998年开始,国家将“中药现代化研究与产业化开发”列入“九五”重中之重项目,对“九五”、“十五”期间的中药现代化计划提出了具体的目标与方案;在“十五”计划里,中医药产业化发展工程又被列入国家高技术产业发展计划中的生物技术产业的22个重大专项之一,对中医药的产业化给予了多方面的支持。但是,实际上,由于加入WTO后的市场环境的变化以及中药自身的特殊性,中药的知识产权问题将构成中药现代化的核心,对于如何实现中药由传统向现代的对接、如何实现中药从中国向世界的传播与扩散,都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必须从战略高度重视中药的知识产权问题,制定切实可行的政策措施。

一、以知识产权作为中药现代化的表现形式及有效工具

千百年来,我们的祖先根据中医理论,经过无数次的实验与改进,已经形成了非常完整的中药制造体系,在植物的药学属性与药用植物选择、中药材栽培、种植、炮制、成药的加工等所有方面都已经初步建立了自己的规范。这些都构成中华民族造福于全人类的宝贵的知识财富。因此,中医药同样也是一种知识产权。中药知识产权涉及的范围非常广泛,包括专利、商标、著作权等诸多方面;内容包含中药材、饮片、处方、制药工程、文献及信息资源等。例如,由动植物原料制造成中成药,要经过诸多生产制作工序,像中药材生产、中药炮制与饮片、组方(处方与配方)、中药制药工程技术等,其中的每个工序都可能包含诸多的知识产权内容,涵盖知识产权的各个方面。因此,中药知识产权应该构成中药现代化的核心内容。

但是,对于中药现代化,人们强调得更多的是如何采用各种规范以及何种新技术应用于中药产业,而对于知识产权在中药现代化中的作用却认识不够。实际上,知识产权已经成为物力、财力和人才之后的又一种新的经营资源,被人们称为“第四经营资源”。中药现代化将产生众多的技术创新与市场价值,而现代化的这些成果只有固化为受到法律保护的各种知识产权,才能真正保护中药企业的合法利益、规范中药市场秩序。

中医药理论与知识产权制度并不矛盾。专利制度的“三性(创造性、新颖性、实用性)”要求适用于所有行业,中医药行业也不例外。实际上,知识产权不仅可以作为中药现代化的表现形式,而且可以成为推进中药现代化的有效工具。经过数百年的发展,以专利保护制度为代表的知识产权制度已经发展成为一种促进产业步入良性循环发展的有效机制,成为促进技术创新的加速器。因为,一方面,知识产权制度通过给予发明人一定期限的垄断权利而鼓励人们发明创造的积极性;另一方面,通过公开发明内容,后人可以在更高水平的基础上进行新的发明与创造,既避免了社会的低水平重复,又减少了资源的浪费,从而推动社会快速向前发展。

二、继承和发扬中医药理论传统是中药现代化及其知识产权保护的基本原则

以知识产权制度作为中药现代化的工具,并不表明可以无须坚持中医药的基本特征了。目前,对中药未来的发展,有这样一种看法,就是认为中药应该按照西药的人体解剖学以及生化生理理论来加以改造,强调中药西药化,要求中药“与国际接轨”。其实,这样一种观念不但不会使中药得到发展,还可能导致中药与中医相分离,最终使中药走入死胡同。这是因为,中药知识产权具有不同于西药的特征,它与中医理论密不可分,脱离了中药的基本原则,药物也就不成其为中药了。实际上,在中医药的国际化与现代化过程当中,绝大部分标准规范,只能由中国自己利用知识产权制度的有效机制、依据几千年的中医药理论与实践来制定;并且要在此基础上,通过国际交流与合作,使之获得国际认可并成为国际植物药的规范与标准。

三、建立中药知识产权的创造、保护、有效利用以及人才培养体系

中药知识产权本身是个完整的体系,包括知识产权的创造、保护、有效利用以及人才培养等诸多环节,而每个环节又都包含众多的内容。因此,中药知识产权不仅仅是个保护的问题,必须将其作为一个完整的体系来对待。

(一)中药知识产权的创造

中药知识产权具有长链性(中药主要以动植物资源作为自己的原料来源。由动植物原料制造成中成药,必须经过诸多生产制作工序,其中的每个工序都可能包含诸多的知识产权内容,涵盖知识产权的各个方面。这就是中药知识产权的长链性)。由于历史传统,我国在这个长链中的每个环节都未能建立起现代规范科学的知识产权体系。与此同时,许多有关中药的知识与技术大都还是以比较原始的方式存在着,面临着如何以现代技术进行表述与改造的问题。因此,我国在中药知识产权方面将大有可为。

1.理清中药知识产权的链条,明确各环节的具体情况、技术创新内容以及知识产权的表述方式(专利、商标、著作权)。根据特点,可以将中药知识产权的链条连结成中药材资源及其生产、中药炮制与饮片加工制造、处方与配方管理、中药制药工程技术、中药质量控制与保障技术、中药产品的包装、中药基础研究、中药临床用途等几个环节。每个环节都可结合不同特点,选用不同形式的知识产权方式,对中药知识产权链条进行全方位的保护,使我国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对中药的国际贸易加以控制。

2.中医药知识产权要以现代科学技术为工具,选择那些共性的关键技术(根据有关专家的意见,这些共性技术主要包括指纹图谱技术、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技术、大孔吸附树脂分离技术以及膜提取分离技术等)为突破口,以克服中药知识产权的难表达性,并在一些重要领域取得战略性的知识产权优势。我国已有民方和验方十万个之多,我国必须在此基础上对所有民方和验方进行单方分解,对每种药材的有效部位、有效组分甚至是化合物结构及其各类药物特性进行分析,完成“现代李时珍”的创举。与此同时,按照现代科学技术,以现代科学范式对四气、五味、归经以及“君、臣、佐、使”等中医药基础理论与原则进行重新表述,为中医药知识产权的现代化与国际化提供操作规范以及可供国际交流的平台。

3.中医药信息资源将是创造中医药知识产权的重要领域,也将为中医药知识产权的创新和保护提供有效工具。目前,我国中医药信息资源的分布比较散乱,因此中医药信息资源的系统化将是一项非常紧迫的任务。建议由国家中医药管理机构成立医药分类以及数据库软件系统开发与管理的权威组织,建立包括中药材资源分布和中成药等在内的各类中医药信息标准数据库,完善数据库加工与检索系统,使中医药的知识产权的创造、利用与保护建立在现代信息技术的基础之上。

(二)中药知识产权的有效利用

我国中药行业的知识产权一直未能得到有效利用,造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一是我国中药企业习惯于以商业秘密的方式进行保护,知识产权的数量少、质量不够,专利、商标等意识也强烈;二是非职务发明比例远远高于职务发明,不利于知识产权的利用;三是行政保护为企业提供了过度的保护,企业对现行的行政保护过于依赖;四是中医药的研发与产业化相互脱节。因此,要提高中药知识产权的利用效率,必须在这些方面加以改进与提高。

与此同时,要充分利用信息网络技术的优势,以加快中医药知识产权信息的检索、查新以及知识产权申请工作步伐。此外,进一步完善各类已完成与政府机构脱钩的中介性知识产权服务机构,建立健全中药知识产权服务体系。

(三)中药知识产权的人才培养体系

中药知识产权的人才培养体系由知识产权申请、、中药企业的知识产权管理以及司法等几个方面。我国知识产权的专业人员本来就非常缺乏,由于中医药行业的专业性,这方面的人才就更是稀少。为此,除了加快高等院校的中医药知识产权人才培养之外,还应当加快相关的人才培训步伐。

四、完善中药知识产权保护体系

完善中药知识产权保护体系的关键在于根据中医药知识产权特征,协调知识产权法律与行政保护法规之间的关系。

(一)中药知识产权的法律保护

从最近对商标法、著作权法以及专利法的修改情况来看,我国已经建立起了与WTO的TRIPS相一致的新的知识产权法律体系。现在的问题在于,知识产权这套制度如何与中医药行业自身的特点相结合。就专利制度而言,在中药专利的申请过程当中,可以考虑将中医药的理论与原则融入到专利的“创造性、新颖性、实用性”要求之中,制定适合中药专利审批的具体规则(为此,国家专利局可以考虑将隶属于“化学发明审查一部”的“中药处”单列出来,成为专司中药专利审查工作的“中药发明审查部”,从组织上保证中药专利审批制度的建立与完善),使得中医理论与中药本身都可借助专利机制而获得创新与发展(中医药理论的专利化问题,可以参考世界上某些国家的软件专利化的做法)。只有与现代专利制度对接,古老的中医药才能真正地获得新生。

强化商标保护对中药产业的发展至关重要。当前,尤其要解决中药企业的“老字号”问题。长期以来,“老字号”已经成为困扰中药企业未来发展的一个潜在问题。例如,“同仁堂”是个已有300多年的中药老字号,但是,由于历史原因,现在除了北京同仁堂外,还有南京同仁堂、天津同仁堂等。这些“同仁堂”们都以中药为主业,但是相互之间却没有任何利益连带关系。因此,一旦哪个“同仁堂”出了什么质量问题,就很可能会产生连带影响,重演“冠生园陈馅月饼”的悲剧(2001年9月,南京冠生园食品有限公司使用“陈馅月饼”被媒体曝光,上海冠生园集团也受到“株连”,10天内月饼销售量急剧下跌50%。于是,上海冠生园首先站出来声明自己“与南京冠生园毫无关系”,后来四川新都冠生园又联合全国20多家冠以“冠生园”名称的食品企业,准备向南京冠生园“讨个说法”。

冠生园品牌系由1918年到上海经商的广东人冼冠生先生所创,最早经营粤式茶食、蜜饯、糖果。1925年前后,上海冠生园在天津、汉口、杭州、南京、重庆、昆明、贵阳、成都开设分店,在武汉、重庆投资设厂。其南京分店即是现“南京冠生园”的前身。1956年,冠生园进行公私合营。冼氏控股的冠生园股份有限公司解体,上海总部“一分为三”,各地分店成为隶属地方的独立法人,与上海冠生园再无关系。时至今日,全国已有数以百计的食品生产企业共占着这个知名商标的使用权)。对这个问题,可以考虑根据新商标法有关驰名商标、集体商标以及“权利在先原则”的规定,结合行政与市场手段,实现“老字号”的整合与一体化。

(二)中药知识产权的行政保护

中药的行政保护主要包括新药保护与品种保护制度。尽管行政保护的初衷是为了规范中药产品的市场秩序,但是由于行政保护实际上是一种全面的保护,因而对中药知识产权来说,也是一种有效的保护措施。现在的问题是,10多年前的行政保护制度到如今已经成为中药知识产权保护领域所面临的最大的问题,必须对其进行调整与改革。具体内容如下:

1.就中药而言,取消新药保护制度。新药保护政策主要是为了便于我国西药企业仿制国外专利药,但是,加入WTO之后,这种作用显然已不再存在了。2001年12月1日开始实施的新的《药品管理法》对此也没作要求。实际上,如果对品种保护政策进行修改,新药保护制度的某些功能完全可以合并到品种保护政策当中来。

2.修改中药品种保护条例。新的《药品管理法》明确规定,“国家实行中药品种保护制度”(第三十六条)。但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1993年的“中药品种保护条例”显然已经不适合WTO框架下的经济全球化的需要,因此必须对其进行修改。重要的是,中药品种保护的宗旨要从提高中药品种质量、维护中药企业利益转移到促进中医药现代化以及中药企业技术创新上来。为此,中药品种保护制度可做下列修改:

(1)调整保护范围。第一、被保护的必须是符合中医药基本理论与原则的中药品种,已经西药化的药品不能作为接受保护的中药品种。第二、取消第二条“申请专利的中药品种,依照专利法的规定办理,不适用本条例”,除了列入国家药品标准的中药品种外,还应当将获得发明专利的中药品种纳入其中,并且在一段相当长的时间内,逐渐过渡到专利中药品种上。第三、由于行政效力只在一国国内有效,因而品种保护仍然是在我国国内生产的中药品种。但是,在加入WTO之后的国际化经济环境下,这里的“国内生产”不仅包括内资企业,也会包括外资企业,从而体现WTO的“国民待遇”原则。这就表明,中医药产业的发展将采取开放政策,借助跨国制药企业的科技实力,让其与国内企业一道,为中医药的现代化发展而共同努力。另外,如果今后逐渐过渡到专利中药品种的话,中药专利的国际保护也将得到保障。同时,中药行业的低水平重复生产问题也将得到根本的解决。第四、中药保护品种必须体现环境保护的要求,鼓励开发野生中药材的人工制成品。中药品种保护必须用好世界贸易组织贸易技术壁垒协议(WTO/TBT)的有关措施,利用绿色技术管理体系保护我国中药产业。

(2)改善保护机制。第一、专利保护机制与分类保护相结合。利用专利保护机制的科学性,使中药创新进入一种良性循环;同时,根据中医药基本理论与原则所确定的中药品种的“三性(创造性、新颖性、实用性)”差异,对不同的专利中药品种实行分类保护。因为,专利制度实行的是无差异的等同保护,即对所有获得发明专利的产品一律实行20年的保护期限。不同的发明专利,其“三性”差异可能会比较大,在许多行业里,甚至还存在着垃圾专利的情况。以专利机制对中药品种进行分类保护的目的,就在于通过行政手段对真正的创新药品进行差异化保护,真正地促进中医药产业的现代化与科技创新步伐。第二、分类保护。行政保护自然要实行分类保护,可以考虑结合现有的新药保护和品种保护的分类标准,将其划分为4类或5类。

从实际效果来看,这套机制就相当于让专利保护与中药品种保护成为中药的两种可供选择的保护方案。虽然法律效力高于行政效力,但是,由于目前我国知识产权法律在保护效率与力度方面尚嫌不足,而行政保护则具有便利、快捷的特点,因而能够适应企业对中药行政保护的依赖性。与此同时,如果行政保护程度高于专利保护的话,中药企业将优先选择中药品种保护。此外,由于中药行政保护结合了专利制度,因而避免了与WTO有关法律与原则的冲突。

(3)合并保护期限。合并新药保护与品种保护之后,行政保护的期限应该减少,但是必须长于专利保护的20年,以真正体现差异化保护的目的。在WTO的机制下,这种较长期限的保护将促进跨国制药企业进入中医药行业,传统的中医药理论也许会因此获得新生。

(4)改革管理机构。目前的中药品种保护审评工作由“国家中药品种保护审评委员会”具体负责。中编办明文规定,国家中药品种保护评审委员会为事业编制,经费自理。但是,品种保护整合了中医药知识产权与药政管理职能,就我国现实情况来看,显然属于政府职能。因此,将“国家中药品种保护评审委员会”定为“事业编制”且“经费自理”,会给具体的评审工作带来不利影响。

篇7

关键词:天然药物 资源保护 中药现代化发展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4.03.526

【中图分类号】R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3-0339-01

中药走现代化发展之路,是建立于中医药理论、实践经验为基础上形成的药物发展模式。发挥传统重要的优势,并将其特色,结合现代科技,形成一套标准化、系统性的医药标准,成为集研究、生产、开发、销售为一体的中药管理模式[1]。中药是我国历史上一块经久不衰的丰碑,有着悠久的历史。我国地理环境多样,幅员辽阔,各地气候不一,从而形成多样性的生物环境,犹如天然宝库一般。近几年,人类对保健意识、回归自然意识的形成,让许多国家都在寻找天然药物。中药有副作用小、疗效独特的特点[2],获得国际上的广泛关注,天然药物被世界所认可的趋势逐渐形成。然而,天然药物资源正在逐渐减少,必须要建立保护意识,从源头开始保护中药资源,并将其特性发挥,挖掘中药的潜藏价值,实现中药现代化发展历程。

1 规范道地药物管理,提高中药质量

对中药材进行研究,是中药基础研究中的重要环节。中药的质量于疗效如何,与药材本身的质量有极大的关系。中药的本身质量,是我国中药走现代化发展历程的关键之一。天然药物也因其有优良的品质,而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与认可,但质量不达标,也会使得药效降低,或药性发生改变,疗效不佳,甚至会引发不良反应[3]。

道地药材是指在生态、天然环境下所生长的药材,其大多较为集中,且在栽培、采收、加工等过程中,针对不同药物的药性,其各项步骤都有讲究。同品种药材,生长于不同地方,其药效也各有不同,治疗针对性也有所偏差。

道地药材因品质佳、疗效显著而久负盛名,其经济效果极佳,优质的中药材,是对中药品质进行评价的标准[4]。目前,中药质量大不如前,大多采取人工种植方式,其土壤选择、品质选择、使用化肥与农药、采收不当等,都会直接影响药物本身的质量,还有许多人受利益驱使,以次充好,或者以非道地药材,冒充道地药材,从而导致人们对道地药材失去信任。地理标志的相关制度实施,让市场对道地药材的识别度有效提高,可对道地药材市场混乱情况进行有效的整治,使得道地药物在种植、选材、采收、加工等每一个步骤都在严格的管理模式下进行,从而保障道地药材的整体质量。

2 天然药物资源保护

2.1 天然药物资源的现状。我国许多山区天然药物资源及其丰富,但长期以来,人们都以地大物博的思想看待资源,缺乏对自然资源该有的忧患意识,缺乏自然资源管理,导致天然药物资源如今十分匮乏,正处于急剧流失状态。在许多天然药物聚集地区,出现对天然药物掠夺式采收的情况,导致许多原本常见的中药材成了稀缺资源,天然药物资源正逐渐枯竭[5]。

目前,我国稀缺植物已达上千种,其中被列为重点保护植物中的濒危植物达四百多种。野生资源目前十分稀缺,从而导致中药现代化发展之路受到制约,也让我国中药持续性发展之路遇到严重的阻碍。目前,天然药物市场可分位三个:欧盟、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天然药物市场;韩国、日本为代表的天然汉方市场;华裔为中心的传统中药市场。如今世界各国都已经对天然药物所存在的药物价值有了明确认识,也开始对天然药物愈加重视[6]。而这样的现象,也无形之中,为天然药物市场增加了巨大压力,我国的天然药物资源正在经受着严峻考验。

2.2 对天然药物资源加大保护力度。面对日益严峻的自然资源匮乏情况,应该增强对天然药物的保护观念,树立保护措施,并对相关保护措施加强实施管理,以《野生资源保护管理条例》为执行标准,依法对野生资源进行相应的管理。对稀缺野生资源应该加大种植力度,从而保障天然药物资源能走向可持续发展之路。可创建天然药材培养基地,对常用、稀缺的药材进行研究、种植、加工,从而对自然资源进行可持续性利用,提高自然资源的保护效果。

目前,因我国大气污染严重,工业化经济的扩张,对大自然进行侵占。导致大量的天然药材濒临灭种。面对这样的现状,许多人依然没有建立自然环境保护意识,导致环境污染愈演愈烈,为确保环境保护、自然保护的有效性,相关部门应该采取强硬的管理手段,遏制破坏自然资源行为。加大保护力度,不仅是制定法规,而是要提高监督力度,使其能够真正落实到位。并制定出相应的奖罚机制,对自然资源保护的重要性进行宣传,从而使得自然资源保护意识可以根深蒂固。

3 利用分子生物技术,形成中药现代化发展

在重症治疗区域,一直都是中药的薄弱区域。虽然中药疗效稳定、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但其见效慢、无急救效果,导致在临床上应用存在局限性。中药走现代化发展之路,必须拓展其应用领域,才能重新被医学界所接纳,应用于重症治疗区域。

现代生物技术的应用,通过对中药做研究,能以基因技术,将证侯相同药物基因组,以生物合成,从而研制新的中药成品。目前,中药质量不稳定,成为中药走现代化发展之路的关键性阻碍。使用基因技术,可对天然药物抗病毒、抗害虫能力进行提升,从而促进中药质量稳定性。此项技术的实施,不仅可对稀缺野生药材进行保留,也能大量繁殖,提高药物生长质量,与此同时,还能对中药中遗传的毒性去除,亦或是增强药材的药效,可创造处转基因药材,将天然药物的品种进行优化。对于许多濒临灭种的稀缺药材,也能有效的保留,成为挽救濒危药材的主要手段。在中药的现代化发展中,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分子生物技术应用于毒性较大的中药材中,能有效提高药物疾病治疗效果的同时,弱化其毒性,使其能够真正达到对症治疗的效果。许多中药材都含有毒性,过量使用或许会造成毒性反噬。在此情况下,为避免造成对患者生命安全的威胁,必须采取分子生物技术,对于常用,却有危险性药物进行研究,使其成为安全、有效的创新型药物。

4 结语

中药走现代化发展道路是必要趋势,只有走上现代化之路,才能使得中药真正走出低谷,发挥其特性,克服原本的弱项领域。中药在重症领域中,一直都不得重视,而仅局限于慢性疾病的治疗,导致中药的发展受到限制,无法真正发挥其效果。使用分子生物技术,可有效帮助中药走向现代化发展历程。

我国天然药材资源正逐渐匮乏,在此情况下,必须采取有效的保护措施,对天然药材资源进行保护,建立相应的制度,并将其有效的落实。建立珍惜野生资源种植基地,也能对稀缺资源进行保护,将珍惜物种进行保留。采取分子微生物技术,也能促进野生植物的繁殖,提高其种植质量,提高抗病菌能力和抗虫害能力,以此保证了药材质量关,促进药材的整体质量,增加产量,较少资金投入。从而使得中药能够进入国际市场,被国际市场所认可。

参考文献

[1] 王海东.新形势下中医药产业国际化之研究[D].南京中医药大学,2009

[2] 白军锋.陕南中药产业发展存在问题及解决途径[D].西北大学,2010

[3] 祖炬雄.湖南省中药材产业可持续发展探讨[C].//第十届全国中药和天然药物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9:94-96

[4] 吴晶,李欣.国外天然药物专利政策分析及对我国中药保护的启示[J].中草药,2010,41(11):1909-1912

篇8

关键词:中药产业 GM(1,1)模型 灰色关联分析

中图分类号:R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3)04-064-03

一、引言

2011年3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出台,将“支持中医药事业发展”作为完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的六项重点任务之一,力度前所未有。至“十一五”末,中药行业总产值为3172亿元,是“十五”期间的1.66倍。2011年,中药行业总产值达3349亿元,同比增长31.9%。在“十二五”期间我国对中药产业的资金扶持规模至少在1.35亿元,同比“十一五”期间2500万的扶持资金增加了1亿元,这使中医药产业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战略机遇期。同时随着人民健康意识的不断增强,疗效确切和费用低廉的中医药必将发挥更大的作用。中医药整体观理论思维、个性化辨证论治以及“治未病”健康保健方法的优势进一步凸显。国际客户群体与行业同行越来越重视和关注中医药,为中医药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强有力的技术支撑。但中医药发展也面临许多新问题。中医药特色优势尚未完全发挥,在防治重大疾病等方面的科技创新成效还不显著;继承不足、创新不够的问题还依然存在。而且随着发达国家对中医药重视程度的增加,对植物药的研究越来越深入,洋中药因科技含量高,产品符合国际标准,且在入世后药品进口关税壁垒大幅下降,对我国的传统的中药产业带来了巨大的冲击。所以,如何尽快完善我国中药产业结构的升级,实现中药产业的现代化,保证中药产业的良性发展,已成为了“十二五”期间,摆在我们面前的首要问题。

二、基于灰色GM(1,1)模型的中药产业发展预测研究

1982年我国学者邓聚龙教授首创了灰色系统理论,该系统能够用于数量较少、信息贫瘠的各类数据预测。其中GM(1,1)模型是目前应用频率较高的一种灰色模型,它由一个只包含单变量的一阶微分方程构成,基于随机的原始时间序列,按时间累加形成新的时间序列,并可用一阶线性方程微分方程的解来逼近。

(一)中药产业发展水平具体变量分析

为了对中药产业发展水平进行较精确的模拟,从而得到较准确的预测结果,本文结合中药产业特性,依据变量遴选的系统性、简要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原则,选取8个变量,以反映我国中药产业发展水平。其中,以中药材种植面积(X1)、中药产业总产值(X2)、中药产业销售产值(X3)和中药产业人均产值(X4)反映中药产业发展规模,以中药产业国内需求(X5)和中药材出口总额(X6)反映中药产业发展潜力,以资产负债率(X7)、成本费用利润率(X8)反映中药产业负债及盈利情况。

(二)中药产业GM(1,1)预测模型

1.数据预处理。本文收集获得2001—2010年10年间8个变量的数据(表1),并根据GM(1,1)模型要求进行序列光滑性检验。实际中常用光滑比(k)来反映序列光滑性,即序列中数据变化是否平稳。一般需满足ρ(k-1)ρ(k)

2.建立灰色预测模型本研究中,通过对序列算子进行替换,序列通过光滑性检验,可进行GM(1,1)模型预测。首先进行累加运算,计算出发展系数a和灰色作用量b。

A1=a1b1=-0.128107745.969749

A2=a2b2=-0.192108490.246329

A3=a3b3=-0.183016497.973328

A4=a4b4=-0.1220457922.215407

A5=a5b5=-0.177208472.947111

A6=a6b6=-0.0702919.4954

A7=a7b7=-0.01625611.261883

A8=a8b8=0.01081851.184159

由以上值可以得到8个变量的累加序列预测模型分别为:

x10k+1=6323.000842(1-e-0.128107)e-0.128107k

x20k+1=3085.929437(1-e-0.192108)e-0.192108k

x30k+1=3219.931775(1-e-0.183016)e-0.183016k

x40k+1=72754.185576(1-e-0.122045)e-0.1220456k

x50k+1=3208.1765(1-e-0.177208)e-0.177208k

x60k+1=145.564793(1-e-0.070291)e-0.070291k

x70k+1=704.549583(1-e-0.016256)e-0.016256k

x80k+1=-4679.465712(1-e0.0108181)e0.010818k

3.预测结果。根据上述模型,进行累减运算,可分别得到2011—2015年我国中药产业发展相关变量的预测值(表3)。

由表3数据分析可知,随着中医药“十二五”规划实施,中药种植面积将会迅速增加,至2015年预计比2010年种植面积计划增长94%;同时随着我国经济总量的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健康的要求越来越高,在未来5年内,中药总产值和中药产业销售产值的不断提高,增长约一番,说明中药产业作为传统的医药产品,人们对中药的认可程度在不断提升,而购买力也随着经济水平提高而加强。从中药产业发展潜力来看,无论是国内市场的整体需求还是国际市场的出口都增长较快,其中国内需求较2010年增长近140%,国际出口也将增长35%,中药产品在国内和国际上都将大有市场,但国际出口上升额的情况并不十分突出,说明国内的中药生产企业生产水平还是与国际化要求的水平有所差距,需要提高,只有不断提高生产要求与技术水平,中药产业才能更加做大做强,才能走向世界。

从资本负债率和成本费用利润率来看,到2015年分别为43.74和14.26,资本负债率较2010年的45.54略有下降,说明中药产业有着较好的偿债能力,成本费用利润率较2010年的13.11有所上升,表明中药企业投入的生产成本及费用的经济效益较高,同时也反映中成药企业降低成本所取得的经济效益较高。足见在中药现代化政策下,中成药企业的增收节支、增产节约效益有所提高,企业获利能力加强。

根据预测结果,结合2001—2010年变量数据,计算得到各个变量从2002—2015年的年增长率,选择有代表性的中药产业总产值、中药产业销售产值得到其增长率折线图,可见我国中药工业总产值和销售总产值将以年均20%的增长率稳步增长,体现我国中药产业整体发展良性(图略)。

4.灰色关联度分析。从以上8组原始数据及预测数据,可以看出未来几年我国中药产业市场的发展前景,但应深入分析哪些因素影响中药产业发展的本质,即哪些是主要因素,哪些是次要因素,哪些没有必然联系。本文采用灰色关联度分析的方法来研究因素的主次问题。灰色关联度分析是灰色系统理论的主要内容之一,主要根据序列曲线几何形状的相似程度来判断其联系是否紧密,曲线越接近,相应序列之间的关联度就越大,反之则越小。从已有的8个变量数据中,选取对中药产业市场影响较大的中药产业总产值作为目标考察对象,在因素的选择上,为了尽量全面分析因素对中药产业总产值影响,分别选了中药种植面积、人均产值、国内市场需求以及出口总额来分析比较这4种因素哪种对中药产业总产值的影响。

(1)无量纲化处理。由于各因素所代表的实际意义不同,导致数据量纲也不一定相同。因此,为保证因素具有等效性和同序性,需要对原始数据进行无量纲化处理。实际研究中经常采用对原始数据进行初值化处理。无量纲化采用的公式为xi'k=xikxi1,i=1,2,···n;k=1,2,···m。

(2)灰色关联分析。对数据进行无量纲化处理后,得到新序列,由公式ξOik=min+ρmaxOik+ρmax计算灰色关联系数,其中min和max分别为绝对差中的最大值与最小值,p为分辨系数,其作用在于提高关联系数之间的差异显著性,p在[0,1]范围内取值,一般情况取0.5,计算得到关联矩阵后进而计算关联度:γOi=1mk=1mξOik。

结合2001—2010年变量数据以及灰色模型预测2011—2015年数据,得到中药产业灰色关联系数(表4):

从而可以得到中药材种植面积,中药产业人均产值,国内市场需求以及出口总额对中药产业总值的关联度为:0.8514,0.7685,0.8790,0.6966。

5.结果分析。从灰色关联分析结果可以看出中药材种植面积、国内市场需求与中药产业发展的关联度最高,这说明这两项因素对中药产业总产值影响最大;而中药产业人均产值、中药材出口总额的关联度较低,但并不是完全不相关,这说明这两项因素对中药产业总产值有一定影响,但不是很大。可见中药产业市场发展迅速,供需都不断扩大,政府应鼓励各地广泛发展适合当地种植的中药品种产业基地,并给予一定的扶持,提高我国中药产业的发展水平。中药产业人均产值和中药材出口总额相对中药产业总产值相关度较低,说明由于科技的发展,产业的自动化不断加强,人力资源对产业竞争力影响逐级降低。同时中药在国外有一定市场,且在不断被国外所认可,但这并不是主要因素,中药产业发展主要市场还是在国内,只有掌握国内市场的方向,才能带动中药产业的发展。

三、结论

本文通过灰色GM(1,1)模型,预测“十二五”期间我国中药产业发展趋势,同时对中药产业发展影响因素进行灰色关联度分析。由预测结果可见,我国中药产业发展前景良好,因此,在国家药物政策逐步完善,“十二五”规划大力扶持中医药产业的时代背景下,为保证中药产业持续良性发展,本文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如下:

(一)基于科学分析制定中药产业发展战略

中医药产业是构成中国软实力的重要内容,在当前形势下,应结合中医药“十二五”规划,基于科学的分析来制定中药产业发展战略,以统一和提高对中药产业发展重要性的认识。政府在促进中药产业发展的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资本市场方面,政府在政策制定时,针对中药企业的上市融资、兼并收购、国外市场开放、外资并购等,可提供积极政策扶持,引导资金合理流入中药产业;大力推动中药的现代化、国际化,对中医药概念和事务制定统一的国际标准,对中药实现严格的质量控制;重视中医服务业的研究,可以将中医药和中医药服务融为一体,中医的服务和保健市场未来将有很大潜力。在国际医药市场,可以继续尝试“以医带药”的模式,通过增开诊所,让消费者在医疗体验中认知中医中药。

(二)通过政策引导、财政补助等方式提高国内总需求

目前,医药卫生工作已从单纯性防病治病逐步过渡到维护和增强人们健康,提高人们生活质量的轨道上来。国内中药市场需求正在呈现出快速健康发展的新趋势。本文分析结果来看,中药主要市场还是在国内,只有掌握国内市场的方向,才能带动中药产业的发展。由于农村医保的普及,农村药品消费不断增长以及全国人口老龄化的加剧,老年人和农村居民将成为消耗医药卫生资源最多的人群,应在政策上鼓励并扶持针对老年人慢性疾病的中药饮品的研究,同时增加医保目录中中药的数目,扩展中药产品需求;在中药服务方面可以通过以中医医院为主,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相配合,建立中医医疗机构为补充的基层中医药服务网络,基本满足城乡居民对中医药医疗保健服务的需求,使城乡居民看中医更方便、更有效、更便宜,通过中医预防保健不生病、少生病或延缓生病。

(三)依靠科学规划与技术辅导提高中药材种植面积

中药材种植已有200余年的历史,但长期处于自发、分散状态,由于质量无法得到有效控制,加之野生药材资源遭受乱采乱伐,品种和产量逐渐减少。由本文预测关联结果看,中药种植对我国中药发展影响较大,应通过当地政府的鼓励和支持,促使有条件的农村地区积极开展中药材种植、加工,大力扶持中药基地的建设。我国地域面积广阔,自然条件差别较大,同一品种的药材在不同的地区生产,其质量可以相差几倍,应针对地域差别积极探索中药种植、加工等的新型技术。同时,对中药材加强各流通环节的质量保障工作,对中药市场进行宏观的调控,在国际医药产业竞争日趋激烈的挑战下,创立民族品牌的中药。

参考文献:

1.郑利.当前我国中药产业的发展战略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2.

2.冯夏红,孙宏,林秀玉.中药企业创新策略浅析[J].中医药学刊,2005,23(4):694-697.

3.邓聚龙.灰色理论基础[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2.

4.白玉金,刘润兰.中药知识产权保护的现状及存在问题[J].山西中医学院学报,2003(4):1.

5.邹樵,赵宏中.中药产业国际化与现代化探讨[J].医学与社会,2004(2):21-23

6.徐爱军.竞争优势理论与我国中药出口发展战略[J].江苏统计,1999(6):15-18.

7.白根本,吴妍青.促进中药产业的现代化[J].中国创业投资与高科技,2005(10):26-27.

8.王丽华,杨志勋.我国中药产业的国际竞争力研究[J].国际贸易问题,2003(2):28-32.

9.刘宝成,何敏.中药国际化市场战略分析[J].中国医药报,2004.8.17

10.马爱霞,邹子健等.我国中药产业现代化发展评价[J].中国药房,2009,20(18):1361-1364.

篇9

随着我国对中药现代化建设步伐的加快,中草药种植已被各界关注,而现代中药的兴起无疑给我国中药材种植业带来新的发展,目前各地政府相继出台相关政策,鼓励和引导农民积极种植中药材,大力支持中药材种植产业发展。近几年来,各地抓住退耕还林和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机遇,加大中药材生产布局调整的力度。[1]作为中药材主产区的山东省相继出台了大力支持中草药种植的政策,以市场为导向,因地制宜地制定了中草药产业发展规划,明确产业发展重点,逐步形成了一批大的中药材优势和特色产区。

1山东省中草药种植现状

1.1山东省中草药资源和品种现状

山东省位于北半球中纬度地带,地处中国东部、黄河下游;鲁中南山地丘陵区、鲁东波状丘陵区、鲁西北平原区;水系发达,气候温和,降水量集中,四季分明,属暖温带季风气候类型,优越的地理环境,使之成为我国中草药资源大省之一。省内中药资源丰富,有天然药材资源1470种,占全国中药资源种类的10%以上,其中植物类药材达1299种。大量收购的中药材390多种,地产药材200多种。许多中药品种在国内享有盛誉甚至闻名于世界,有的品种有着悠久的使用历史。我国的“东方药物巨典”《本草纲目》就记载了山东产金银花、北沙参、丹参、瓜蒌等地道药材,其种植和加工历史也源远流长。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1995年以后,山东省中药产业得到了快速发展,已具有一定规模,成为拉动农民增收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力量。省内中药材种植面积由20世纪初的30万亩左右,发展到目前的180万亩以上,约占全国中药材种植总面积的10%,产值近90亿元。全省中药材种植品种70余个,其中实现规模化种植的20多个,金银花、丹参、桔梗、黄芩、西洋参、丹皮、徐长卿、栝楼、山楂、银杏叶等主要道地药材的产量和质量在全国名列前茅。

1.2中草药种植生产区域和规模情况

中药材种植栽培已成为促进山东农业发展的优质项目,中药材的规范化种植前景广阔。种植区域由上世纪末的沂蒙山区、胶东半岛的文登、鲁西南的菏泽为主的传统产区,扩展至全省各市。省内除聊城、德州、滨州未有中草药基地外,其他14个地市均有不同规模种植,并逐步形成临-日-潍-淄、济-泰-莱、威-烟-青、菏-济、东营5个大的中草药种植分布区域。其中临-日-潍-淄药材种植面积最大,约占全省面积的90%,区内群山连绵、丘陵纵横,盛产金银花、山楂、丹参、黄芪、桔梗、徐长卿等优势特色药材品种;另外,文登西洋参、菏泽丹皮、平邑金银花、郯城银杏叶、莒县黄芩等品种,当地的种植面积分别占全省同品种种植面积的95%、85%、75%、70%、60%。山东省产区的金银花、丹参、桔梗、西洋参等中药材年交易量分别占全国同期同品种交易量的60%、50%、50%、30%以上。[2]

《山东省中药材产业发展规划(2014― 2020年)》中确定重点建设鲁中南山区、胶东半岛、鲁西南、黄河三角洲、微山湖与东平湖五大中药材生产区,重点培育金银花、丹参、桔梗、黄芪等中药材优良品种20个以上。

“公司+基地+农户”和“合作社+基地+农户”正在成为省内中草药产业的主要发展模式。省内现有中草药种植专业合作社200余家,中药材销售专业合作社(公司)约300家;现有以中药材种植、提取、销售为主业的规模以上龙头企业20多家。建立万亩以上规模的中药材种植基地10处以上,通过中药材GAP(良好农业规范)现场认证的有6处。

2中草药种植产业化发展亟须解决的问题

2.1中草药种植技术人才缺乏,缺少专门技术指导,生产科技含量较低

中草药种植只要有土地和人力就可以种植,但中草药种植有特定的技术要求和操作管理规范,只有规范的生产,才能得到质量稳定、均一可控的药材。而我省不少中草药主产区缺少中草药种植技术人才,缺少对种植户的技术指导,药农在田间管理上比较粗放,使用化肥、农药没有标准,造成中草药出现农残、药残、重金属超标,与GAP技术规范存在不小差距。

目前由于普通药农缺乏科学的种植知识和技能,省内优势中药材已出现较为严重的品种退化、农药残留超标等问题,致使出口的药材被外商退货,造成极大的经济损失;缺乏指导农民种植药材的科技人才、市场缺乏熟悉中药材鉴定的高层次人员,致使中药材的优劣真伪难辨,从而使原本得天独厚的资源不能体现出其优势,也就无法转化为财富,因而严重制约着中药的产业化和现代化进程;指导农民科学规范地种植和鉴别中药材的高层次人才奇缺,以致中药材产品质量不稳定、产业开发滞后,产业效益较低。[3]

2.2中草药种植产业信息不对称、缺乏统筹规划

市场宏观调控不足,产供销信息不畅。全省尚未建立规范统一的中药材市场供求信息平台,药农的种植、销售等存在很大盲目性。药材属于特殊农产品,主要应用在医学领域,不像水果蔬菜是生活必须品,药农对外界市场信息不够了解,种植中药材主要受药材行情利好影响,盲目跟风、一哄而上,少有人会对药材未来的走势考虑。常言道“药少了是宝,多了是草”,药贱伤农、血本无归的情况时有发生。

企业不了解最新科研成果,中草药的种植方法相对滞后,导致中成药的科技含量过低,中草药种植企业在技术、人才、信息等创新资源的拥有量严重不足,创新能力提升较慢,而科研机构偏重基础研究,科研成果的市场转化率低。新产品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缺乏规范、可靠的科学数据,从原材料到成品缺少可控的质量标准,在中草药的作用机制、物质基础、应用理论及新技术、新方法的应用等方面研究不够深入,未能全面利用现代化农业的手段实现技术创新。

2.3中草药种植产业化水平较低,产业链条较短

中草药种植产业链按龙头企业和参与者不同,分为龙头企业带动型(企业+基地+农户)、中介组织带动(合作经济组织+农户)、专业市场带动型(生产者与市场经营者通过合同构成稳定的购销关系)以及其他类型。目前省内龙头企业数量较少,少龙头企业带动,对当地农村经济和药农增收的引导、带动作用小,还未真正形成中草药种植产业特色;且龙头企业本身发展处于摸索阶段,也存在管理水平低、产品成本高、创新能力弱、缺乏可持续发展能力等问题;中草药种植模式仍保留着分散、粗放的小农经济模式,多以农户和小型种植企业为主,受限于其获得市场信息的不完全性或错误性,决策结果不能达到最优,使其对市场风险承受能力较弱,市场竞争力较低。

大部分药材产业链较短,产业链一般分为上游、中游、下游三个部分,只有当中游和下游通畅时,上游之水才能顺流而下。而省内的中药行业主要以原料和初级产品出售,精深加工程度较低,对中草药的需求有限,企业竞争力不强,年销售收入过千万元的企业不足20家,还未产生强大的经济拉动力。

3产业化发展措施

3.1健全产业链建设,推动中药材的深加工与综合开发

任何一个产业的发展都离不开相关产业大拉动,在推进上游产业的发展的同时,加快发展中、下游产业发展。推进中药材种植基地建设是重点,推动中药材的深加工与综合开发是关键。继续推行“企业+基地+农户”“ 合作社+基地+农户”等模式,推进中药生产和中药材加工企业在中药材产区建设稳定、可控的中药材种植基地,促进道地和优势中药材向最佳种植区域集中。

中药材加工企业应积极引进先进设备,改进加工工艺,提高收率,提高药材的利用率,减少浪费,并在规范化生产中药饮片、中成药等传统产品外,以金银花、丹参、桔梗、牡丹、栝楼、北沙参、西洋参等药材为重点,积极开展功能饮料为主的饮料、茶叶、功能性食品等延伸性产品研发;探索中药材非药用部位综合利用途径,加强中药材在中兽药、食品添加剂、饲料添加剂、化妆品等方面开发利用,将中草药制成高附加值的产品出口,创造更大的价值,培育几家过亿元的中药材精深加工龙头企业。

3.2大力推行中药材规范化种植,实施品牌培育战略

中药材的种植是中药药品研制、生产、开发和应用整个过程的源头,只有首先抓住源头,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中药质量和中药标准化以及中药现代化问题,因此,中草药的规范化种植对于推动我国中医药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我国自2003年开始建设中药材GAP基地已来,中药材的规范化种植在较短的时间内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中药材生产管理水平得到了有效提高,要想取得中药现代化建设的突破性进展,就必须大力推行中药材的规范化种植,这是实现中药现代化的基础保障。只有规范化种植才能保证中药材质量稳定均一,因此,中药材种植中要树立品牌意识,突出规范化种植药材的质量优势,让消费者认识到品牌中药材的重要性,即“好药材才能制造好中药”。此外,应立足道地及优势中药材资源,建立道地药材的规范化种植基地,发挥道地药材在临床上特有的疗效,以便增强中药材的品牌效益,提高中药材价格竞争优势,使患者和基地利益最大化。

3.3推进中药材市场体系建设,健全产业发展体系

立足现代化、规模化、信息化的功能定位,加强中药材交易市场基础设施和信息系统建设,完善市场的信息、包装、仓储、冷藏、运输等功能,提高辐射能力。加强人才培养,加大科技推广力度,采用专业培训、科技下乡等方法,培养一支用用现代科技知识管理的产业发展主力军。加强中草药种植宣传,带动周边群众参与到中草药种植,增加农民收入,同时完善“企业+基地+农户”“合作社+基地+农户”等模式,发挥种植基地和专业合作社的引领作用,建立起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合作机制,推动中草药种植产业稳定发展。提升中药材产业在农业公共服务中的地位,强化高等院校、科研单位、生产企业与广大药农的紧密合作关系,增加中草药产业化的科技投入,运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4,5]

4结论

随着中医的不断普及,中草药种植产业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规范种植中草药是对于中草药种植产业的最基本要求。良好的基地环境,有效的基地运行模式、质量溯源的安全意识,不断建全的中药材的产业链、战略品牌的培育等均在一定程度上支撑着中草药种植业的成功大厦,基本达到了中草药种植产业的要求,同时也在某些方面提示着中草药种植业应该关注的重点。因此通过正确地认识和掌握中草药种植业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寻求有效措施,把握其发展脉搏,进而保障中草药种植产业的健康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周成明,靳光乾,付建国,等.对中药材产业现状和发展的思考与建议[J].中医药发展论坛,2004,8(8):659-663.

[2]王志芬,刘喜民.山东中药材种植的现状及其发展[J].科技致富向导,2009(11):5-6.

[3]李祺,刘盈.我国中药产业链问题与成因分析[J].中国中药杂志,2010,8(35):2214-2217.

[4]刘树震,赵红艳,刘孟建,等.济南市中药材产业现状及发展探析[J].山东农业科学,2013,45(4):123-125.

篇10

 

《中药学》是中医药院校各专业学生的重要课程之一,具有较强的专业性与实用性,是中医辨证施治、理法方药的重要环节,也是中药与临床应用联系的桥梁课程。但中药学因涉及的药物数量多、药物间的联系不明确、功效范围广,给中医药专业学生学习增加了较大难度,学生普遍反映中药学难学、难记、难应用,传统教学存在重理论、轻实践,讲为主、学为辅的现状。如何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及学习效率,是广大教学工作者不懈追求的目标。本文结合自身教学模式与经历,谈谈个人对中药学课程教学改革的体会。

 

1 结合课程特点进行针对性教学

 

中药学是中医药学科各专业的基础课,以介绍中药的基本理论及各药物的来源、采制、性能、功效及临床应用为核心内容。课程与中医基础理论知识联系紧密,并涉及传统文化,且理论复杂,药味众多,每一味中药其性能功效各不相同或同中有异。因此,在授课过程中要联系中医基础理论知识,采用案例教学法增强学生对中药学知识的领悟,采用“精讲-自学-讨论”模式教学,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另外,每味中药在一定程度上其药性、功效与应用之间存在因果关系,教学中要合理利用这种关系,在推理中学习中药,让学生从死记硬背转为活学活用。针对中药数量多、容易混淆的特点,授课时要应用一些容易使同学们记忆的方法,比如采用对比教学法,将中药知识总结成顺口溜或歌诀,帮助记忆提高教学效果[1]。

 

2 结合专业特点进行针对性教学

 

中药学课程是中医药相关专业的基础课程,而专业特点的不同也导致该课程在授课中也应有所差异。

 

2.1 医学类专业 医学类专业的学生,相对来说中医基础理论知识较为扎实,在授课中可适当利用中医理论知识对中药的药性、功效与临床应用进行推理,适当兼顾临床案例分析,使学生身临其境的体会到学习中药是在遣方用药、救治患者,让学生切实加强学以致用。目前,医学类学生的培养偏重于临床技能的培养,忽视了中药植物与中药饮片识别以及药学技能训练,造成了医学类学生不认识中药、不懂药物的性能,出现“用药不识药”的尴尬现状。针对这一类学生,在讲授药物功效、主治及临床应用的同时,还要适当介绍药物的来源、鉴别特征、炮制方法及其炮制对性能的影响等内容。

 

2.2 药学类专业 药学类专业的学生,对中医理论的基础了解不深,在讲授时尽量结合临床常见病例进行介绍,讲授中医辨证施治的思路、中药材的选择依据和选择方法,增强学生对“医药不分家”认识与体会,进而培养学生整体分析、解决问题的中医思维模式。另外,药学类专业的学生毕业后多从事药物检验、生产、研发、销售等相关工作。授课时除了重点讲解功用之外,还可以穿插药物检验、生产、研发、销售等相关的知识,有助于培养“医理通,药性熟”的中医药复合型人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坚定专业信心与学业规划。

 

3 加强中药学课程的实践教学

 

要培养高素质的中医药人才,提高中药学教学质量,就必须加强中药学实验课程。将理论与实验实际相结合,提高教学效率,改善教学效果,促进教与学之间的信息沟通与反馈,同时提高学生学以致用和中医药思维的能力。在实验内容的设计上,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2]:①带学生上山采药或到药草园实习,并制作标本,让其了解药用植物的生长形态、生长习性及药用部位,有利于增强学生对中药的认识,加深对药物知识的理解和应用;②强化中药材的感性认识,通过手摸、鼻闻、口尝等方式获知药物的真实性味,再与教材记载的性味进行比较,从而分析药物的性能、功效,进而分析临床主治病症;③开展模拟中药房的实训,培训学生的调剂技能,培养学生“安全、有效、合理用药”的理念,同时强调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使学生深刻认识到医药工作关系到大家的生命安全;④ 针对医学类的学生,开展中药炮制实验,让其体会到不同制药辅料、不用加工工艺对药物性能的影响。

 

4 引入中医药文化,丰富教学内涵

 

中药学不仅是一门学术技艺,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且理论知识与中医学相辅相成,并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理论体系。在这个体系中,对于药物的性能、功效与运用都有自己的称谓。如 “相反”、“凉血”、“温中散寒”等,可以通过生活常识理解其意义,而如“开窍”、“息风止痉”、“养心安神”等中药术语则与现代医学的称谓相差加大。学生对祖国丰富的文化内涵知之甚少,对中药文化的了解和认识不深,在一定程度上缺乏全面深刻的理解,甚至存在误解。因此,中药学课程教学中需要渗透传统文化,承担起弘扬中药传统文化的重任,培养学生的文化自豪感,拓展传统文化知识,强化传统文化意识。如在课堂教学中引入中药故事、引入诗文、鼓励学生创作中药故事等,增加教学互动性,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3],从而丰富教学内涵,提高中药学课程教学质量。

 

5 适当介绍现代研究

 

随着中药研究的不断深入和发展,中药学与许多自然科学分支形成了紧密相连的知识网络,新的成果、新的应用不断涌现,及时吸收交叉学科内容和中药学最新研究成果,将传统认识与现代认识相结合,引导学生关注中药现代化趋势,有助于学生对中药学知识的运用,开阔学生视野,培养科研意识颇有裨益。如从黄连、三颗针等中药中提取的黄连素,作为抗病原微生物,对如痢疾杆菌、结核杆菌、肺炎球菌、伤寒杆菌及白喉杆菌等都有抑制作用,常用于治疗腹泻。药理研究证实黄连素还具有显著的降糖调脂、抗心力衰竭、抗心律失常、降低胆固醇、抗制血管平滑肌增殖、改善胰岛素抵抗、抗血小板、抗炎等作用。

 

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医药教育教学在不断进步,为适应中医药产业发展的需要,教学改进亦应与时俱进。在教学中,要针对课程特点及学生专业,在中医药的文化背景下,将中医药发展形成的新知识、新成果、新技术引入教学内容,集成、整合、深化已有教学改革成果,重视对学生创新思维、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的培养。这样既保证了学生掌握相关知识,又能使学生将知识融会贯通、综合运用,培养了学生的中医药思维和中医药辨治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