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药污染现状范文

时间:2024-01-03 17:40:5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农药污染现状,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农药污染现状

篇1

关键词:蔬菜产品;农药产品;治理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体制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蔬菜产业得到了快速发展,极大地丰富了人民的物质生活。但是,在蔬菜生产中还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其中农药污染问题已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和重视。

1 蔬菜产品农药污染现状

1、蔬菜中农药残留污染的现状

蔬菜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已经 开始注意蔬菜的质量问题,不但蔬菜的营养成分受到关注,其可能的污染更 被越来越多的人们所重视。80年代以来,温室、大棚等保护地蔬菜种植面积 迅速增加,重茬、连作导致蔬菜病虫害加重,因此造成每年总产量损失20% 以上。各地在防治蔬菜病虫害中,大量使用化学农药,长江流域城市一般每 年667平方米使用农药2-3kg,多的5kg以上;北方保护地蔬菜用量更大,据有 关单位调查,北京郊区菜地用量每667平方米9kg以上。多年来由于大量和连 续地使用化学农药,使得蔬菜病虫害对化学农药产生了普遍的抗药性,菜农 只能加大农药的使用量,由此,农药使用和依赖程度呈现出恶性循环状态。农药的大量使用,使得蔬菜中农药残留量超标问题突出。2000年5月份农业 部农药检定所组织北京、上海、重庆、山东和浙江等5省市的农药检定所,对50个蔬菜品种,1293个样品的农药残留进行抽样检测,农药残留量超标率 达30%,残留浓度高者为允许残留量的几倍甚至几十倍。蔬菜中农药残留量 的严重超标,导致中毒事故时有发生。1991年天津市韭菜中毒,仅南开医院 就收治100多人;1991年山东省博兴县湖滨乡“1605"污染韭菜,造成120人 中毒;1997年夏季高温季节,江苏省因发生食用农药残留超标的蔬菜而中毒 的事件,见诸报导的达70多起;1998年山东省宁津县一菜农违反国家农药安 全使用规定在韭菜上使用“1605",造成10余人中毒,1人死亡。据卫生部统 计数字,1999年我国由于农药残留引起的食品店菜性食物中毒菜有37起,急 性中毒的例子,还能引起我们的重视,而慢性中毒和蓄积性中毒的情况我们就不得而知,其实其结果会更加可怕。

2、蔬菜中农药残留量超标的原因分析

2.1农药产品结构不合理,剂型不配套 据统计,全世界农药市场的组成(以销售额计)为:杀虫剂占28%、杀菌剂占19%、除草剂占48%、其它占4%。而我国农药产品组成为:杀虫剂占72%、杀菌剂占11%、除草剂占15%、其它占2%。杀虫剂中有机磷农药占70%,有机 磷农药中高毒农药占70%,剧毒有机磷农药占整个农药产量的35%,占杀虫剂产量的48%。剧毒、高毒杀虫剂产量过大是造成蔬菜残留量超标而引起中毒 的客观原因。此外,在我国生产的所有农药制剂中,乳油、可湿性粉剂等剂 型占到60%以上,成为影响环境质量和人体健康的潜在因素。

2.2 菜农文化素质不高,农药知识缺乏,大多数菜农文化素质不高,对农药安全使用标准和农药合理使用准则,以及农药性质、如高毒、剧毒、内吸等特性缺乏了解,而随意加大使用剂量,甚至超范围使用。还有一些菜农在经济利益驱动下,违反国家有关规定,随 意在蔬菜、水果等作物上使用国家明文禁止使用的高毒、剧毒农药,致使蔬 菜中农药残量严重超标而导致食菜性食物中毒事故时有发生。

2.3 蔬菜中农药残留量超标问题尚未引起有关部门和菜农的高度重视 对蔬菜中农药残留量超标问题至今尚未引起各级领导部门和菜农的高度 重视。我国虽早已制定了《农药管理条例》、《农药管理条例实施办法》和 “农药合理使用准则”、“农药安全使用规定”等,但是由于对菜农进行科 学安全合理使用农药的知识宣传和技术指导不够,菜农对农药残留量超标问 题造成的后果认识不足;另一方面,我国现有在这方面的监督管理法规还很 不健全,对农药残留量检测结果超标的蔬菜,未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处罚措施,造成农药残留量超标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而且呈现出加重的趋势。

2 蔬菜产品农药残毒的治理对策

如何解决蔬菜产品中的农药污染问题,确保人们获得安全、优质的农副产品,是摆在植保植检工作者面前的一个严峻课题。笔者提出如下治理对策:

2.1 加大无农药污染防治技术的推广随着农村改革的深入,调动了农民种植蔬菜经济作物的积极性,露地栽培、保护地栽培和设施栽培全面发展,新的蔬菜种类、品种和种植格局不断更新,蔬菜生产规模迅速扩大。但是,由于蔬菜生态环境日趋复杂,而蔬菜植保技术的研究和推广工作明显滞后,缺乏有效的无害化病虫综合治理技术,制约了“放心菜”和外向型蔬菜产业的发展。因此,植保工作者应联合攻关,建立绿色食品蔬菜无害化生产、保护农业生态系统、保护环境有机结合的植保技术体系,做好宣传、培训和技术推广工作,提高农民素质,增加蔬菜生产的高科技含量,推动蔬菜产业健康发展

2.2 开展蔬菜农药残毒监测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农药管理条例》和有关法规、规章,农药管理机构应在蔬菜销售市场、生产基地和蔬菜集散地建立农药残毒快速检测站,对上市蔬菜进行检测和管理,阻止含有高残留农药的蔬菜流入市场。要加强立法和研究工作,使我国尽快形成一套完善、有效的监督、检测体系,使包括蔬菜在内的农副产品农药残留的抽样检测经常化、制度化,以便有效地控制农副产品中的农药残留量。

2.3 发展“精确农业”

多少年来,农民在进行农药喷洒时,总是按同一配比、同一剂量进行,不是按照病虫草害实际发生程度而灵活掌握药液喷洒量,结果造成投资增大和污染加重。目前,发达国家“精确农业”发展很快,尤其是在用药和施肥方面,采用地球卫星定位系统,获得作物种类、长势、病虫草害发生数量等基础数据,精确计算出用药的品种和数量,科学控制农药使用量。生产无农药污染的优质蔬菜必须向高科技发展,我们应在这方面进行研究、引进和尝试。

2.4 建立高标准的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

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建设必须以环境监测和职能部门对产品定期检验为保证。基地要远离工厂和城市“三废”排放物等影响蔬菜质量的环境。在生产过程中依靠先进的科学技术,逐渐形成一整套良性循环的生态系统。在管理上,各职能部门要严格依法管理,搞好基地周边环境的治理,避免受到新的有毒有害物污染;要指导农民采用工程技术、生物技术和农艺技术相结合的方法,施用有机肥料、生物肥料、生物农药,逐步减少化学肥料和化学农药的施用,必须施用时,要指导农民合理施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安全的农药和化肥,减少土壤污染,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降低蔬菜有害物质残留量;定期公布蔬菜上农药使用品种,制定农药使用计划和高效、低毒、无害化农药应用技术、病虫害综合治理技术、农作物无农药污染控害等项技术,并培训农民应用于蔬菜生产中。

篇2

【关键词】农药危害;发展;控制

1.农药的发展概况

农药的发展大体经历了三个历史阶段,即天然药物时代(约19世纪70年代以前)、无机合成农药时代(约19世纪70年代至20世纪40年代中期)和有机合成农药时代。

2.我国化学农药污染的现状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药使用品种多、用量人,其中70%~80%的农药直接渗透到环境中,对土壤、地表水、地下水和农产品造成污染,并进一步进入生物链,对所有环境生物和人类健康都具有严重的、长期的和潜在的危害性。

在我国杀虫剂化学农药的70%以上,而其中高毒害杀虫剂有机磷又占70%以上。

3.农药的危害

3.1 农药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危害

农药既是重要的农业生产资料,又是对生物体有害作用的化学物质,即具有毒物的属性。农药可经消化道、呼吸道和皮肤三条途径进入人体而引起中毒,其中包括急性中毒、慢性中毒等。由于人们的生活方式不同,有误服、误食、食用不卫生的水果,蔬菜和不注重个人的清洁卫生的情况而引起药物性中毒,而有些农药能溶解在人体的脂肪和汗液中,特别是有机磷农药,可以通过皮肤进入人体,危害人体的健康。

3.2 农药对生态环境的污染

(1)农药污染对水环境的危害

有时为防治蚊子幼虫施敌敌畏,敌百虫和其他杀虫剂于水面;为消灭渠道、水库和湖泊中的杂草而使用水生型除草剂等造成水中的农药浓度过高,大量的鱼和虾类的水生动物死亡。还在一些农药药夜配制点有不少药瓶和其他包装物,降雨后会产生径流污染,施药工具的随意清洁也造成水质污染

(2)农药对农作物和土壤生物的影响

土壤农药对农作物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对农作物生长的影响和农作物从土壤中吸收农药而降低农产品质量。

(3)农药对大气的污染

由于农药污染的地理位置和空间距离的不同,空气中农药的量分布为三个带。第一带是导致农药进入空气的药源带。在这一带的空气中农药的浓度最高,之后由于空气流动,使空气中农药逐渐发生扩散和稀释,并迁离使用带。此外,由于蒸发和挥发作用被处理目标上的和土壤中的农药向空气中扩散。

4.农药污染的特点

化学农药对环境的污染主要是毒化大气、水系和土壤,造成对自然的污染,影响生活在自然界中的各种生物, 引起生物相的改变,敏感种的减少与消失,污染种的增多与加强。

5.实施持续植保,控制农药污染

尽管我国实施“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以来,在病虫害防治上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控制化学农药对环境污染的任务仍相当艰巨,我们必需实施持续植保,针对整个农田生态系统,研究生态种群动态和相关联的环境,采用尽可能相互协调的有效防治措施,充分发挥自然抑制因素的作用,将有害生物种群控制在经济损害水平下,使防治措施对农田生态系统的不良影响减少到最低限度,以获得最佳的经济、生态、社会效益。

5.1 建立有害生物防治新思想体系

生物防治是综合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利用生物防治作用来调节有害生物的种群密度,通过生物防治维持生态系统中的生物多样性,传统有害生物控制主要是通过抗病、虫品种植物检疫,耕作栽培制度以及物理化学防治等措施。

5.2 大力发展植物源农药

植物源农药具有在环境中生物降解快,对人畜及非靶标生物毒性低,虫害不易产生抗性,成本低,易得等优点,在克服害虫的抗约性及减少环境污染方面,植物源农药具有独特的优势。

5.3 研究开发有害生物监测新技术

要在植物病原体常规监测方法中的孢子捕捉、诱饵植株利用、血清学鉴定基础上开展病原物分子监测技术的研究,采用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监测病原物的种、小种的遗传组成的消长变化规律,为病害长期、超长期预测提供基础资料。

5.4 建立有害生物的超长期预测和宏观控制

为适应农业的可持续性发展,预测、预报应对有害生物的消长变化作出科学的判断,也就是要对有害生物消长动态实施数年乃至十年的超长期预测。要在更人的时空尺度内进行,其理论依据不单单只是与有害生物种群消长密切相关的气候因子,亦包括种植结构、环保要求、植保政策以及国家为实现农业生产持久稳定发展所制定的政策措施。

5.5 建立控制有害生物的长期性和反复性思想

自有人类栽培农作物历史以来,植物病、虫、草害无时无刻不制约着农产品的产量和品质,而品种抗病性的丧失、有害生物抗药性的产生、有害生物演替规律难以预料,以及病虫防治要求作物遗传多样化和生产栽培、商贸要求的品种单一化的矛盾等技术问题一直未能解决,同时一部分已被控制的有害生物在放松防治或环境条件改变后又会回升。交替变化的趋势说明了植物病、虫、草害防治具有长期性和反复性,因此植保工作要适应农业生产条件、生态环境、环保要求等的改变而变化,要树立持续的思想,在新形势下控制有害生物的危害。同时逐步建立科学完善的与持续农业发展方向相适应的植保技术支持体系和稳定的植保科技队伍,为在更高水平上保证农业生产持续、健康、稳定的发展做贡献。

参考文献

[1]国家环保总局.我国农药污染现状、存在问题及建议

篇3

关键词:农药污染;环境保护;防治建议

1 我国农药的使用存在着严重的污染问题

农药不合理使用将导致对人体健康和生态环境的危害。随着新世纪的到来,人们对环境质量和食品安全的要求越来越高。

农药的发展大体经历了三个历史阶段,即天然药物时代、无机合成农药时代和有机合成农药时代。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药使用品种多、用量大,其中70%~80%的农药直接渗透到环境中,对土壤、地表水、地下水和农产品造成污染,并进一步进入生物链,对所有环境生物和人类健康都具有严重的、长期的和潜在的危害性。

2 农药的危害表现问题分析

2.1 农药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危害

农药既是重要的农业生产资料,又是对生物体有害作用的化学物质,即具有毒物的属性。农药可经消化道、呼吸道和皮肤三条途径进入人体而引起中毒,其中包括急性中毒、慢性中毒等。由于人们的生活方式不同,有误服、误食、食用不卫生的水果、蔬菜和不注重个人的清洁卫生的情况而引起药物性中毒,而有些农药能溶解在人体的脂肪和汗液中,特别是有机磷农药,可以通过皮肤进入人体,危害人体的健康。

2.2 农药对生态环境的污染

在科学发展的今天,农药对生态环境的污染尤为严重。如果污染物的含量超过本底值,并达到一定数值就称为污染。污染物浓度超过卫生标准或生物标准,一般称之为污染或严重污染。这些都危害着人体健康,危害着生物和环境:

(1)农药对水环境的污染。在有机农药大量使用期,世界一些著名河流,如密西西比河、莱茵河等的河水中都检测到严重超标的六六六和滴滴畏。(2)农药对农作物和土壤生物的影响。土壤农药对农作物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对农作物生长的影响和农作物从土壤中吸收农药而降低农产品质量。农作物吸收土壤农药主要看农药的种类,一般水溶性的农药植物容易吸收,而脂溶性的被土壤强烈吸附的农药植物不易吸收。农药对微生物总数的影响,对土壤微生物影响较大的是杀菌剂,它们不仅杀灭或仰制了病原微生物,同时也危害了一些有益微生物,如硝化细菌和氨化细菌。随着单位耕地面积农药用量的减少,除草剂和杀虫剂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进一步地消弱,而杀菌剂对土壤微生物的负面作用将会更加地成为我们关注的对象。(3)农药对大气的污染。由于农药污染的地理位置和空间距离的不同,空气中农药的量分布为三个带,且污染程度不同。第一带是导致农药进入空气的药源带。在这一带的空气中农药的浓度最高,之后由于空气流动,使空气中农药逐渐发生扩散和稀释,并迁离使用带。在此带中,因扩散作用和空气对流,农药浓度一般低于第一带。第三带是大气中农药迁移最宽和农药浓度最低的地带。因气象条件和施药方式的不同,此带距离可扩散到离药源数百公里,甚至上千公里远。农药对大气污染的程度还与农药品种、农药剂型和气象条件等因素有关。易挥发性农药,气雾剂和粉剂污染相当严重,长残留农药在大气中的持续时间长。在其他条件相同时,风速起着重大作用,高风速增加农药扩散带的距离和进入其中的农药量。化学农药的大量使用不但造成了土壤、大气和水资源的污染,同时,在动、植物体产生了化学农药的残留、富集和致死效应,已经成为破坏生态环境、生物多样性和农业持续发展的一个重大问题,应当给予充分的重视。而如何解决这一问题也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焦点。笔者认为,在农业生产中,应该充分发挥农田生态系统中业已存在的害虫自然控制机制,综合运用农业防治、物理机械防治、生物防治和其他有效的生态防治手段,尽可能地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

3 基本结论与几点建议

我们必需实施持续植保,使植保作的功能兼顾持续增产、人畜安全、环境保护、生态平衡等多方面的要求。使防治措施对农田生态系统的不良影响减少到最低限度,以获得最佳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

3.1 建立有害生物防治新思想体系

生物防治是综合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利用生物防治作用物(天敌昆虫和昆虫病原微生物)来调节有害生物的种群密度,通过生物防治维持生态系统中的生物多样性,以生物多样性来保护生物,使虫口密度能持续地保持在经济所允许的受害水平以下。传统有害生物控制主要是通过抗病、虫品种植物检疫、耕作栽培制度以及物理化学防治等措施。

3.2 大力发展植物源农药

植物源农药具有在环境中生物降解快,对人畜及非靶标生物毒性低,虫害不易产生抗性,成本低,易得等优点。在克服害虫的抗约性及减少环境污染方面,植物源农药具有独特的优势。

参考文献

篇4

    1.农药的发展概况

    农药的发展大体经历了三个历史阶段,即天然药物时代(约19世纪7O年代以前)、无机合成农药时代(约19世纪7O年代至2O世纪4O年代中期)和有机合成农药时代。

    2. 我国化学农药污染的现状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药使用品种多、用量人,其中70%~80%的农药直接渗透到环境中,对十壤、地表水、地下水和农产品造成污染,并进一步进入生物链,对所有环境生物和人类健康都具有严重的、长期的和潜在的危害性。

    我国“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确立以来,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技术水平取得了较大的成就,但也存在化学农药用量过大,一些地区单纯依赖化学农药治虫防病等突出问题。我国白1983年始限制了有机氯的生产和使用,有机氯对环境的污染状况有了极大的改善,但在原有机氯重污染区,还将出现局部的、间歇性污染。

    我国化学农药生产企业的规模、设备和技术力量比较落后,化学农药品质还不能令人满意。近十儿年来,化学农约品种虽然发生了较火的变化,开发了不少新品种,但整体上还是以老的传统品种为主体,各类化学农药品种比例不合理、产品显老化、剂型单调。

    在我国,杀虫剂1 化学农药的70%以上,而其中高毒害杀虫剂有机磷又占70%以上;原约产量达万吨以上的品种有l2个,其中杀虫剂l1个,除草剂1个。农约剂 的开发与国外相比尚有很人的差距,在美国,原约与制剂之比为1:36,也就是说一种农药往往有36种制剂,日本为l:30,而我国仅为l:5,开发的余地很大。

    3.农药的危害

    3.1 农药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危害

    农药既是重要的农业生产资料,又是对生物体有害作用的化学物质,即具有毒物的属性。农药可经消化道、呼吸道和皮肤三条途径进入人体而引起中毒,其中包括急性中毒、慢性中毒等。由于人们的生活方式不同,有误服、误食、食用不卫生的水果,蔬菜和不注重个人的清洁卫生的情况而引起药物性中毒,而有些农药能溶解在人体的脂肪和汗液中,特别是有机磷农药,可以通过皮肤进入人体,危_害人体的健康。

    急性中毒多发生于高效农药,尤其是高毒有机磷农药和氨基甲酸农药。这两种农药急性中毒都引起头晕头痛、恶心、呕吐、多汗且无力等:严重则昏迷、抽搐、吐沫、肺水肿、呼吸极度困难、大小便失禁、甚至死亡。慢性中毒是经常连续、吸入或皮肤接触较小量农药;使毒物进入人体后逐渐发生病变和中毒症状。此过程一般发病缓慢,病程较长,症状难于鉴别,也往往被人们忽略。我国除农药研制,生产人员外,因运输、贮藏和使用接触农药的人数达几百万之多,是一个相当庞大的群体。又因农药使用人员的自我保护设施和自我保护意识较差等原因,引起药物中毒,危害生命。

    3.2 农药对生态环境的污染

    在科学发展的今天,农药对生态环境的污染尤为严重。这是为什么呢?其中就包括了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即可从本底值标准和农药卫生标准或生物标准两方面来理解农药污染。如果污染物的含量超过本底值,并达到一定数值就称为污染。污染物浓度超过卫生标准或生物标准,一般称之为污染或严重污染。这些都危害着人体健康,危害着生物和环境。

    3.2 .1农药对水环境的污染

    3.2.1.1 水体中农药的来源途径

    水体中农药的来源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向水体直接施用农药;含农药的雨水落入水体;植物或土壤粘附的农药,经水冲刷或溶解进入水体;生产农药的工业废水或含有农药的生活污水等都时刻危害着地表水和地下水的水质,不利于水生生物的生存,甚至破坏水生态环境的平衡。

    3.2.1.2 农药污染对水环境的危害

    在有机农药大量使用期,世界一些着名河流,如密西西比河、莱茵河等的河水中都检测到严重超标的六六六和滴滴滴。有时为防治蚊子幼虫施敌敌畏,敌百虫和其他杀虫剂于水面;为消灭渠道、水库和湖泊中的杂草而使用水生型除草剂等造成水中的农药浓度过高,大量的鱼和虾类的水生动物死亡。还在一些农药药夜配制点有不少药瓶和其他包装物,降雨后会产生径流污染,施药工具的随意清洁也造成水质污染。

    3.2.2 农药对土壤的污染

    3.2.2.1 土壤中农药的来源途径

    农药进入土壤的途径有三种情况:第一种是农药直接进入土壤包括施用的一些除草剂,防治地下害虫的杀虫剂和拌种剂,后者为了防治线虫和苗期病害与种子一起施入土壤,按此途径这些农药基本上全部进入土壤;第二种是防治病虫害喷撒农田的各类农药。它们的直接目标是虫、草,目的是保护作物,但有相当部分农药落于土壤表面或落于稻田水面而间接进入土壤。第三种是随着大气沉降,灌溉水和植物残体。

    3.2.2.2 土壤农药对农作物和土壤生物的影响

    土壤农药对农作物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对农作物生长的影响和农作物从土壤中吸收农药而降低农产品质量。农作物吸收土壤农药主要看农药的种类,一般水溶性的农药植物容易吸收,而脂溶性的被土壤强烈吸附的农药植物不易吸收。

    在前苏联的实验资料中显示水溶性农药乐果很易被莴苣,燕麦和萝f、等作物吸收,作物与土壤中农药浓度之比为5.3—4.8。植物对乐果的吸收系数是很高的农作物还易从砂质土中吸收农药,而从粘土和有机质中吸收比较困难。蚯蚓是土壤中最重要的无脊椎动物,它对保持土壤的良好结构和提高土壤肥力有着重要意义。但有些高毒农药,比如毒石畏、对硫磷、地虫磷等能在短时期内杀死它。

    除此之外,农药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是人们关心的又一个农药对微生物总数的影响,对硝化作用、氨化作用、呼吸作用的影响。而对土壤微生物影响较大的是杀菌剂,它们不仅杀灭或仰制了病原微生物,同时也危害了一些有益微生物,如硝化细菌和氨化细菌。随着单位耕地面积农药用量的减少,除草剂和杀虫剂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进一步地消弱,而杀菌剂对土壤微生物的负面作用将会更加地成为我们关注的对象。 3.2.3 农药对大气的污染

    由于农药污染的地理位置和空间距离的不同,空气中农药的量分布为三个带。第一带是导致农药进入空气的药源带。在这一带的空气中农药的浓度最高,之后由于空气流动,使空气中农药逐渐发生扩散和稀释,并迁离使用带。此外,由于蒸发和挥发作用被处理目标上的和土壤中的农药向空气中扩散。由于这些作用,在与农药施用区相邻的地区形成了第二个空气污染带。在此带中,因扩散作用和空气对流,农药浓度一般低于第一带。但是,在一定气象条件下,气团不能完全混合时局部地区空气中农药浓度亦可偏高。第三带是大气中农药迁移最宽和农药浓度最低的地带。因气象条件和施药方式的不同,此带距离可扩散到离药源数百公里,甚至上千公里远。

    农药对大气污染的程度还与农药品种、农药剂型和气象条件等因素有关。易挥发性农药,气雾剂和粉剂污染相当严重,长残留农药在大气中的持续时间长。在其他条件相同时,风速起着重大作用,高风速增加农药扩散带的距离和进入其中的农药量。

    化学农药的大量使用不但造成了土壤、大气和水资源的污染,同时,在动、植物体产生了化学农药的残留、富集和致死效应,已经成为破坏生态环境、生物多样性和农业持续发展的一个重大问题,应当给予充分的重视。而如何解决这一问题也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焦点。笔者认为,在农业生产中,应该充分发挥农田生态系统中业已存在的害虫自然控制机制,综合运用农业防治、物理机械防治、生物防治和其他有效的生态防治手段,尽可能地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

    4.农药污染的特点

    化学农药对环境的污染主要是毒化大气、水系和土壤,造成对自然的污染,影响生活在自然界中的各种生物, 引起生物相的改变,敏感种的减少与消失,污染种的增多与加强。

    4.1 化学农药对生物的直接毒害

    化学农药人致分为三类,即杀虫剂、杀菌剂和除草剂。杀虫剂是非特效毒药,不是只对一种目标害虫,而是对所有的生命都有毒性,对人类的危害最大。现在全世界每年冈杀虫剂中毒者近百万人、死亡者数万人。有一些化学农药虽然急性毒性较低,但在施用后对环境具有严重的潜在危害,有较高的慢性或“三致”毒性, 即最终可能导致动物的致畸、致癌,甚至还可能损害生物体的遗传机制,引起基冈突变。

    4.2 化学农药的“3R”问题

    一是农药的不断使用,导致害虫抗药性增强,化学农药的使用逐渐失去了它正常的防治效果,从而只有通过不断加大农药的使用量和使用次数来达到除害的目的,这就加剧了化学农药对环境的影响:二是由于目前使用的杀虫剂,大多数还缺乏选择性,在杀死害虫的同时往往也将它们的天敌杀死或杀伤,因而造成害虫再猖獗为害及次要害虫上升为害;三是化学农药使用后会以各种形式残留在农作物和其它环境要素(土壤、农产品、地下水等)中,有了残留,也就有了生物富集问题。由于生物富集和食物链传递,积少成多,积低毒成高毒,从而对人体健康造成极大的潜在威胁。

篇5

关键词农药;生态环境;现状;对策

农业生产在我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随着人口的不断增加,农业经济的重要地位日益显现。为了保证农作物增产、农民增收,农药不可避免地使用在农业生产中。农药在防治农作物病虫害,保证农作物正常生长,提高单位面积产量上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但由于农药种类繁杂,长期使用或滥用会严重污染环境,给动植物和人类造成严重危害[1-2]。该文对农药的使用现状、造成环境影响及其未来的展望进行综合评述。

1我国农药使用现状

目前,世界上正在生产和使用的农药有几千种,我国每年的农药使用量在50万~60万t之间,使用面积达到了2.8亿hm2,使用的农药中有大约80%直接进入环境。

近年来,由于农药的频繁使用,导致各种害虫的抗药性逐渐增强,最终导致农药的使用次数和浓度不断增加。滥用和乱用高毒、高残留农药的现象频繁发生、屡禁不止,致使有害物质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的污染与危害。大量残留在蔬菜上的农药还会对人体产生直接毒害,如引起急性中毒或在人体内的长期富集,从而引发各种疾病,直接影响人类的健康。同时农药的使用使害虫的天敌和益虫数量急剧减少,生态系统的自然平衡被打破,形成了生态系统食物链的恶性循环。

目前在农业生产中使用的农药大致可以分为三大类,分别是杀虫剂、杀菌剂和除草剂,而其中最容易引起农药食物中毒的是有机磷类杀虫剂。

2农药对环境的影响

农药的使用不仅影响农作物本身的生产,同时还对周围的生态环境产生影响。农药的使用虽然可以使农作物的产量增加,但是其带来的负面影响不可小觑。

农药中有一部分的化学性质稳定,不容易被降解,水溶性低,脂溶性高,这些性质使这些农药不容易被微生物分解而残留在环境中,有的已经停止使用几十年的药物,至今在一些环境要素中还会检测到其残留物。世界卫生组织曾对19个国家的农药使用情况进行统计,统计数据表明,全世界每年大约有50万起农药急性中毒事件发生,大约4万人因为农药中毒而死亡。

农药的使用会给生物链带来严重的破坏。而使用高毒农药会使自然界中害虫与其天敌之间的平衡关系被打破。我国有十分丰富的生物资源,其中有许多受到保护的物种,但大量的农药进入环境后,生物多样性被破坏。许多高毒农药对与野生动物而言没有安全剂量的使用限制,例如呋喃丹的使用。据调查在多年使用呋喃丹的浙江省义乌市某甘蔗种植区内,在一个由低丘陵地、村庄、农田组成的约5 km2的区域环境中,仅发现1只麻雀;在多年使用呋喃丹的1 m2甘蔗地的耕作层土壤中,只发现3条蚯蚓,而在邻近未施用呋喃丹的对照地中有30多条。可见,一些农药试剂的使用会造成土壤功能退化,各种生物资源也直接或间接地受害。

研究发现,在珠穆朗玛地区东绒布冰川海拔高达6 500 m以上的地区出现有机氯农药痕迹,这表明残留农药在环境中的迁移使受污染区域加大,受污染的程度加重。因此,农药对环境的污染应该引起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3农药使用对策

针对我国农药使用对环境造成的各种污染问题,大力研发高效、低毒、低残留的生物农药势在必行。

首先,要增加对农药的科研投入,加强对安全农药的研究,以降低环境污染作为研究方向的一条重要标准。其次,限制使用高效低用量的农药,虽然降低了该类农药的使用量,但是其本身则有可能具有高毒的性质,因此对此类农药的使用应有所节制。第三,大力发展生物农药。生物农药概念是20世纪70年代中期被提出来的,美国环境保护局于1979年正式采用。生物农药包括3个类别:①微生物农药,包括细菌、真菌、病毒和原生动物等制剂;②农用抗生素,即微生物新陈代谢中产生的活性物质,具有致病杀虫的功效;③生化农药,指那些自然界存在的生物化学物质经人工或从自然界的生物源中分离或派生出来的化合物[4]。生物农药对于环境的影响甚微,在农业生产中可大力推广应用。最后,加强对农药使用者的宣传和培训,使农民充分认识到合理使用农药的重要性及使用化学农药的危害性,向其宣传生物农药在农业中的适用性,在主观上形成环保意识。

随着环保呼声的日益高涨,世界各国将会越来越重视农药的使用及对生物农药的研发,这在解决农产品的安全性、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发展生态农业等诸多方面将起着重要作用。

4参考文献

[1] 杜灿屏,刘鲁生,张恒.21世纪有机化学发展战略[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2.

[2] 肖军,赵景波.农药污染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及防治对策[J].安徽农业科学,2005,33(12):2376-2377.

篇6

关键词:食品安全 ; 化学品 ; 道德滑坡 ; 法律监管

一、我国食品安全存在的问题

从“苏丹红”,到2008年三聚氰胺事件,再到到近来的“一滴香”、“瘦肉精”、“牛肉膏”、“塑化剂”。我国食品安全事件进入高发期,民众对食品安全的关注也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一日三餐、从成人到婴儿,都要担心自己吃到身体里的东西是否含有有害添加剂。我们的食品从业人员的道德操守、监管制度、相关法律已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质疑。这些充分暴露出了中国食品安全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食品源头污染严重。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工业化水平的提高,工厂排放了大量的废水、废气,使周边环境受到严重的污染,比如很多有毒、有害物质渗透到土壤中,饮用水受到污染。人们在养殖禽、畜、水产品时,为了获取更多利润,使用激素或其他农药,以达到快速生长或者增加产量的目的,直接导致农畜产品受到污染。

(二)食品加工存在的问题。人们为了获得高额利润,加工时使用劣质材料,添加有毒物质,给食品安全带来了极大的危害。这种不安全食品渗透到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给人的身体健康带来了很大威胁。

二、食品安全问题形成的原因

(一)环境污染是造成食品安全问题的首要因素

一是工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三废”直接污染大气、水源、农田,给农作物的生长、发育带来影响,从而影响食品原料的安全。我国七大水系、湖泊、水库、部地区地下水和近岸海域已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二是滥用农药、兽药,农产品、禽畜产品中有毒有害物质残留量高、源头污染严重。在我国受农药污染的农田约1600万公顷,农药已成为我国农产品污染的重要来源之一。病原微生物引起的食源性疾病严重影响食品安全.常见的是有机氯农药和有机磷农药污染。有机氯农药是中国最早大规模使用的农药。有机磷农药由于其防治对象多,应用范围广,是中国目前使用量最大的农药。由于农民缺乏对农药残留特性和规律的认识,在某些农作物上使用禁用农药是造成食品中农药污染的根本原因。

(二)生产经营者法律意识淡薄是造成食品安全问题的直接因素

在食品安全管理中,普遍存在“守法成本高,违法成本低”的现象,即处罚力度过轻,风险与收益不成比例,在高额利润的引诱下,一些食品生产企业、不法商贩和部分从业者唯利是图,偷工减料、以次充好,制造食品的过程中使用不合格原料及应用新原料、新工艺,添加有毒物质,为谋取暴利置人民的生命健康于不顾。另外,有些经过合法登记的商家通过广告硬是吹嘘个“名牌”出来,其产品似乎为天外来物,功效神奇至极,药到病除。其实销售的产品不过是些普通的营养剂。

三、解决食品安全问题的对策

推进食品安全建设,必须采取相应对策,标本兼治,重在治本,防治结合,重在预防,健全工作机制,综合力量,形成整治力度,努力做好以下几个环节的重点整治。

(一)加强环境整治

一是保持干净卫生的水质。杜绝工业废水任意排放,规定排放标准,减少和消除污染源的排放,采用重复用水及循环用水系统,使废水排放减至最少或将生产废水经适当处理后循环利用;对可能出现的水体污染,要采取预防措施,对水体污染源进行全面规划和综合治理,将同行业废水集中处理,以减少污染源的数目。二是种植业要保护农作物的生长环境、土地不受污染,规范种子、肥料、农药、除草剂等投人品的质量。在农作物生长管理过程中,禁止污水灌溉;利用害虫综合防治以减少农药的施入量,对农药进行安全合理使用,制定农产品中的允许残留量标准,制定施药安全的间隔期,开发新农药;

(二)加强从业人员的社会责任和职业道德建设

正确引导食品从业人员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意识,做到诚信守法,健全制度,规范经营,开展承诺服务,自觉接受消费者监督和执法部门监管。引导食品从业人员树立以诚信守法为荣,以欺诈违规为耻的经营理念,建立信用自律和风险防范制度,着力打造诚信企业,深入推进食品行业信用体系建设,构建食品安全信用体系。以群体的力量迫使人们规范自己的行为,使不法商家做到自我规范。频繁的安全事件从侧面反映出目前诚信缺失的严重性。市场经济给人们带来了经济自由,但也使道德出现了趋利忘义的裂缝,并撕裂了诚信和利益之间原本的纽带。对利益最大化的狂热和尚不完善的获利机制思想引导下,假冒的东西就层出不穷的了。政府应在食品行业进行社会舆论引导,使企业自觉把对食品行业的道德评判升华为职业道德。同时作为一项诚信协议纳入到创办企业必备的条件中去,并用法律的形式加以确定。让广大食品生产企业都意识到只有大力发展无污染、安全、优质、营养的绿色食品,才能促进环境、资源、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良性循环。

参考文献:

[1]齐丽丽.关于食品安全问题及其对策的思考[J]文化商业2011,(3)

[2]周应恒.现代食品安全与管理[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8,(10).

[3]袁仲,杨继远.农药化肥污染与食品安全[J]农产品加工:学刊,2009,(7).

[4]王彬,赵家良.蔬菜农药残留现状及防控对策[J]云南农业,2009,(7).

[5]孙耀武.中国食品安全问题的原因及对策研究[J]市场论坛,2009,(2).

[6]张永建.客观认识中国食品安全问题[J]太原科技,2009,(1).

[7]杨欢进,牛建青.中国食品安全问题的成因及对策[J]社会科学论坛:学术研究卷,2009,(5).

[8]乔娟,李秉龙.中国食品质量安全问题的原因与对策探讨[J]中国畜牧杂志,2008,(8):23-26.

[9]戈福林.中国食品安全监管现状及其原因分析[J]内江科技,2008,(34).

篇7

为了解本地蔬菜田根结线虫的防治情况,笔者通过上门咨询、问卷调查、田间调查等方法对洛阳市主要蔬菜种植基地的200余户蔬菜种植户进行了调查,初步摸清了近年来洛阳市蔬菜田根结线虫的防治现状。

1、防治手段简单

根结线虫的防治措施包括轮作、种植抗性品种、土壤改良、生物防治、化学防治、高温闷棚等,只有综合使用以上各项措施才能长期有效地控制根结线虫的危害。但是可供轮作作物普遍经济效益低,抗病品种价格高昂,生物防治短期效果差,而且这些措施的综合使用对技术水平要求高。出于降低成本和操作简便方面的考虑,农户多以化学防治为主。

2、农民缺乏安全合理用药的意识,过于依赖高毒高残留农药

虽然农业部已经规定禁止在蔬菜上使用高毒高残留农药,但目前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价格高昂,一些菜农为降低成本就不顾农药的毒性和可能造成的恶果,滥用高毒、高残留农药,这是导致蔬菜农药污染严重的主要原因。如调查发现农户防治时主要使用神农丹、丙线磷、甲基异柳磷等药剂,这些高毒甚至剧毒农药严重影响食品安全,尤其是神农丹毒性高,残效期长,调查中发现了因在黄瓜上违规使用神农丹导致发生中毒的情况。而防治效果较好、毒性较低的福气多(噻唑膦),由于价格昂贵,农户普遍不愿使用。近年来阿维菌素的应用面积逐渐增大,但也因成本较高,普遍存在用量不足而效果不佳的现象。洛阳地区蔬菜田用药情况见表l。

3、过量施药现象普遍存在

商品农药的厂家很多,经常存在同一化学成分,有多种剂型和商品名称,这很容易使菜农对农药产品性能不了解,给选购带来不便。一些菜农由于缺乏农药知识,为了提高农药的药效,随意加大药量,造成无效防

治、多次防治的局面,不但污染了环境,还会对蔬菜造成药害,增加农药的残留量,引起蔬菜的农药污染。

4、忽视农药安全间隔期

篇8

P键词 农业面源污染;现状;治理对策;云南牟定

中图分类号 X59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7)01-0186-02

随着大量农膜、化肥、农药应用于农业生产,在大幅提高粮经作物产量的同时加重了环境污染,影响了农产品质量安全。特别是农作物秸秆因利用率低而被大量焚烧,既影响空气质量,也诱发多种疾病,使农田生态环境恶化,还存在很多安全隐患。本文就农膜、化肥、农药的使用及焚烧秸秆对环境造成的污染进行分析,并提出合理利用和治理对策。

1 农业面源污染的现状和危害

1.1 废弃农膜污染

牟定县常年种植水稻6 000.00~6 333.33 hm2,薄膜育秧600.00~633.33 hm2,需用薄膜135~143 t;常年种植烤烟3 333.33~3 666.67 hm2,需用地膜250~275 t;常年推广玉米地膜覆盖栽培2 333.33~4 000.00 hm2,需用薄膜175~300 t;常年推广蔬菜地膜覆盖栽培666.67~1 000.00 hm2,需用地膜50~75 t;常年种植西瓜166.67~200.00 hm2,需用薄膜150~180 t。这些用于农作物生产的塑料薄膜除水稻育秧、蔬菜大棚可以重复和连续利用外,其余都无法重复和连续利用,回收率不到10%。虽然农户会对用于农作物种植的薄膜进行清理,但一方面难于清理干净,另一方面因无回收价值而随意堆放和向河道倾倒。塑料薄膜是一种极难降解的材料,其残片滞留在土壤中会造成土壤通透性变差,导致根系难以穿插、生产过程中添加的增塑剂v邻苯二甲酸酯类化合物w对农作物有很强的毒害作用,导致叶片枯黄,光合作用受阻,另外,随意堆放和向河道倾倒废旧塑料薄膜易被家畜和水生生物误食,轻则造成家畜和水生生物消化不良,生长发育迟缓,重则死亡[1]。

1.2 化肥污染

牟定县总耕地面积1.32万hm2,年施用化肥量23 760 t,而且化肥的施用量还在逐年提高。化肥的施用大幅提高了农作物产量,但也对土壤和农产品的质量造成了不良影响。过量施用化肥有诸多不良影响。一是导致亚硝酸盐含量超标。硝酸盐还原后形成的亚硝酸盐会使人窒息死亡,具有致癌作用,能提高人类患癌症的几率;二是过量施用氮肥使禾本科作物籽粒含氮量和蛋白质含量增加,导致氨基酸含量和比例发生变化,降低营养成分;三是过量施用磷肥对蔬菜、果树的果实大小、着色、形状、香味等有不良影响;四是影响土壤质量,单独施用化肥会导致土壤结构变差、容重增加、孔隙度降低,使土壤有机质含量上升速度减缓甚至下降,部分成分含量相对较低或养分不平衡,有益微生物的总量减少;五是部分化肥中含有污染成分,过量施用化肥会对土壤产生相应的污染;六是化肥在雨水的冲刷下流入河道、库塘,会使水体富营养化,导致类藻、水葫芦等有害生物暴发,鱼、虾等水生动物死亡[2]。

1.3 农药污染

牟定县总耕地面积1.32万hm2,一年种植两熟粮食作物或经济作物,常年使用农药200 t。在农作物病虫害防治中,农药发挥了重要作用,使粮经作物的产量增长了近1倍。但随着农药长期、大量、不合理地使用,导致环境污染越来越重,对人体健康的危害越来越大,人畜中毒事件时有发生。大量使用农药会产生不良影响。一是污染大气、水环境。喷施在农作物上和进入土壤的农药能通过蒸发、蒸腾飘散在大气中,吸附在尘埃上随风飘散。大气中的农药又通过降雨流入水体,污染水环境,对人畜、水生生物造成危害。二是农药积累在可食用的果实、根茎、叶片中,对人畜造成危害。广泛使用的有机磷、有机氯农药会引起人畜神经功能紊乱,易致癌、致畸、致突变。三是增强病菌、害虫的抗药性。长时间使用同一种农药会增强病菌、害虫的抗药性,形成恶性循环。四是杀伤有益生物。大多数农药具有无选择性杀伤各种生物的性能,会导致青蛙、鸟类、蚯蚓等有益生物减少或灭绝。五是农药会阻碍农作物根系对土壤水分的吸收,造成弱苗、死苗、倒伏和减产[3]。

1.4 秸秆焚烧

牟定县常年种植粮经作物2.75万hm2,共产生秸秆165 200 t,其中99 120 t用作饲料,3 200 t还田,350 t用作燃料,800 t随意堆放,61 700 t被焚烧。秸秆焚烧会产生不良影响。一是污染空气。焚烧秸秆使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硫化物增多,使人咳嗽、流泪、精神烦躁,诱发支气管炎、哮喘和肺病。二是引起火灾和交通事故。在村庄周围焚烧秸秆易引发火灾,在公路两旁焚烧秸秆产生的烟雾使能见度降低,严重影响交通安全。三是使土壤有机质减少,盐碱度增高。焚烧秸秆使氮素养分丧失殆尽,只剩下钾素和呈不溶解状磷素,难于被农作物吸收。并且使土壤的盐碱度增高,种子的发芽率降低,出苗稀少、苗黄苗弱。四是使地温升高,加速地下害虫的孵化,对农作物幼苗造成危害。五是引起鸟类、蛇类逃迁,害虫、鼠害加重,使农田生态环境恶化。

2 农业面源污染的治理对策

2.1 控制农用薄膜用量,减少污染

一是农业部门要引导农民及时清理用于农作物栽培的塑料薄膜,通过及时清理,降低其残片在土壤中的含量;二是完善废弃塑料薄膜的回收工艺,使得其可以被再利用;三是通过技术革新,研制易分解、残留率低的新型农膜,同时使用易降解的增塑剂,减少其毒害作用。

2.2 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提高科学施肥水平

一是改变传统的施肥方式,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变盲目施肥为优化配方施肥。在测土配方施肥过程中要充实完善施肥参数,增加环境条件分析项目(如水质、土壤有害物质含量、化肥、农药污染等),优化测土配方施肥。二是增加有机肥在配方施肥中的比重。有机肥具有多种优点,可以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三是要加大微生物肥的示范和推广。微肥能平衡作物所需的养分,提高化肥和有机肥的利用率,改善土壤理化性状,使土壤能供给农作物各种养分,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同时还能分解土壤中的有害化学物质和杀死有害菌群,减少化肥、农药的残留量及有害病菌。四是要协调大量元素与微量元素之间的关系。增施或喷施微量元素生长剂及复合生物生长剂,促进农作物体内的营养快速转化,提高作物的抗逆性,提高产量和品质[4]。

2.3 控制农药用量,优化种植技术

一是加大农药管理执法的力度,严厉打击制售高剧毒农药的违法行为,杜绝高剧毒农药的使用,确保农产品质量的安全。二是推广生物防治技术。利用赤眼蜂、瓢虫等有益昆虫防治害虫和杀螟杆菌、苏云杆菌、青虫菌等防治玉米螟、松毛虫、稻苞虫等。三是大力推广物理防治技术。根据害虫的生态习性,使用诱饵、光线、黄板、诱虫灯等进行诱杀,减少农药的使用量。四是大力推广低毒、低残留的生物农药,如用井冈霉素预防和防治稻曲病就取得了显著成效。制约生物农药大面积示范推广的因素是价格过高,要采取政府主导的价格调控,给予生产企业或农户适当补助。五是大力推广农作物品种多样性优化栽培和立体间套种技术。农作物品种多样性优化栽培和立体间套种技术是根据遗传多样性、病害流行学和立体空间的优势等基本原理控制病虫害的发生和蔓延,是一项节本增效率、符合无公害农业发展方向的技术。通过对相同作物不同品种的优化栽培、不同作物的间套种对病菌和害虫阻隔,控制其传播和危害,减轻病虫造成的产量损失。据牟定县多年对水稻品种多样性优化栽培、旱粮立体间套种的病虫害发生及产量损失的调查,水稻品种多样性优化栽培平均增产糯谷750 kg/hm2,平均增产值2 625元/hm2,减少稻瘟病的防治用药1~2次,减少防治成本和劳力投入450元/hm2,旱粮立体间套种平均增产量5 910 kg/hm2,平均增产值10 336元/hm2,增产效果和生态效益显著。六是提高病虫草鼠害防治预测预报的准确性,使农民及时准确地掌握病虫草鼠的防治适期,提高防治的效果,减少农药使用量和对环境的污染。六是集中科技力量,开发高剧毒农药的替代农药,满足农业生产对病虫草鼠害防治的需求。

2.4 加大秸秆还田力度,提高秸秆综合利用率

一是机械切碎还田。利用机械把秸秆切碎,耕作时深翻严埋,利用土壤微生物对其进行分解,增加土壤有机质的含量。二是大力发展养殖业,提高秸秆过腹还田的能力。对秸秆进行氨化处理,使其成为易于家畜消化吸收、口感好的优质饲料。三是人工切碎田。用铡刀把秸秆切碎覆盖还田能提高地温,减轻霜冻的危害。四是用于培育食用菌。把秸秆粉碎后与其他配料进行配比用作食用菌栽培的基料。五是用于制取沼气。把秸秆作为沼气池的填充物制取沼气,用于农村居民做饭和照明,沼液可作为肥料还田。六是加强秸秆气化技术的研发和推广,简化技术,降低成本,解决农村燃料不足的难题,缓解煤、气、电的供应压力,减轻环境污染,把农村建设成为环境友好型农村。

3 参考文献

[1] 欧寿铭.废弃塑料制品污染的防治措施[J].农业环境保护,1996(3):141-142.

[2] 罗万友.过量施用化肥的危害及对策[J].农村科技,2006(9):22.

篇9

1.1 广泛性 

农业面源污染没有固定的污染源,随着农药化肥的过量使用,超过了自然自身的承载能力,而且会随着地表径流进入到水体中,在地表层广泛分布,给生态环境的影响是深远而广泛。 

1.2 潜伏性 

农业面源污染的潜伏周期长,例如,农药和化肥的过量使用会造成水体污染,随着降雨和地表径流影响水体安全,而且农药和化肥在农田中存在的时间长短决定了农业面源污染形成具有潜伏性。 

1.3 随机性 

导致农业面源污染的因素具有很大的随机性和不确定性,除了受区域降水过程及气象因素有关外,还与土壤结构、地质地形地貌、农作物类型等众多因素密切相关,这就导致了农业面源污染具有很强的随机性,也是其難以治理的重要原因之一。 

1.4 模糊性 

农业面源污染主要来自农药、化肥的施用,但导致农业面源污染除了农药化肥外,还有农药化肥的施用量,农作物的类型、生长季节、土壤的性质,使用方式和降水条件等,这些因素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又会导致农药和化肥养分的流失具有很大的差异性,因此,判断农业面源污染的总体状况具有较强的模糊性。 

2 农业面源污染来源分析 

2.1 农药污染 

我国是农药生产和消费第一大国,每亩耕地年均施用农药的有效成分约为0.8kg,喷洒的农药中约有六七成进入到环境中,其中仅有30%左右的农药被农作物吸收,其他会直接降落到地面或飘游于空气中,农药的过量施用和较低的利用率导致了土壤水体以及农作物的污染,导致了过半数的水体和大量城市地下水发生污染。 

2.2 化肥污染 

为此,我国的化肥施用量每年都呈大幅增加态势,2014年达到了6 800万t,较2013年的5 912万t,增长了15%,而化肥的利用率却处于较低水平,其中,氮肥的利用率为30~50%,磷肥的利用率为10~20%,钾肥的利用率约为35~50%。部分化肥会随着降雨、灌溉以及地表径流进入到河、湖、水库中,造成水体富营养化。 

2.3 养殖场污染 

2013年,我国的水产品总量达6 172万t,人工养殖占73.6%。畜禽养殖中排放的粪便中含有大量氮、磷化合物,会使生物耗氧量BOD和化学耗氧量COD流失量逐年增加(仅2010年,COD流失量就达728.25万t,BOD流失量达498.83万t)。造成地表水和地下水体污染,水产养殖中投放的饵料、鱼药也是加剧水环境污染的重要因素。 

3 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对策 

3.1 积极倡导科学生产 

积极推广配方施肥,根据农作物的特性、土壤的供肥能力等,确定土壤中使用的氮、磷、钾等其他微量元素的合理施肥量,维持土壤的肥力水平,提升肥料的使用效率。积极发展生态农业,加大生态农业优化模式和技术的推广应用,鼓励农户积极使用生物肥料,减少化肥的使用量。大力推广低毒、无毒农药的研制和使用,倡导综合防治病虫害,减少农药对环境污染。做好水产养殖的污水收集、处理,以及循环利用,减少水体污染。 

3.2 加大治理保障力度 

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涉及到农业、环保等各个部门,需要政府牵头主导,加大治理的外在保障力度。将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纳入部门考核的重要内容,要求各部门切实履行承担污染治理的责任。加大资金保障力度,建立和完善合理的投融资体制,按照“谁投资、谁经营、谁受益”原则,鼓励不同市场主体参与到农业面源污染治理中,并从财政和税收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 

3.3 提高公众环保意识 

加大环保知识的宣传普及力度,提高公众特别是普通农户的环境保护意识,加大农户尤其是农业种植大户和养殖大户的环保知识培训,帮助他们掌握生态种植和养殖的专业技术,并提供后期技术指导和服务,从源头减少农业面源污染。 

参考文献: 

篇10

一、祁县农业环境基本概况

祁县位于晋中盆地中部,全县辖6镇2乡160个行政村,国土总面积834.3平方公里,耕地面积48.3万亩,地理位置介于东经112°11′30″-112°42′与北纬37°5′24″-37°30′之间。祁县属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0.2℃,大于10℃的积温3502℃,无霜期171.2天,年降水量404.2mm,主要集中在7、8、9三个月,雨热同季,适于作物的生长。2010年人均纯收入7100元,总人口25.9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0.9万人,全县果园面积20万亩,玉米面积26.3万亩。

二、农业污染源普查结果分析

此次普查工作的时间为2007年12月31日,资料时期是2007年度,2008年全面完成入户普查、数据上报总结等工作。我县开展农业污染源普查从成立机构,制定方案到选聘普查员和入户调查,普查表格填写及数据输入上报等一系列工作完成,历时7个月,涉及8个乡镇,100多个行政村。普查种植业典型户409户,畜禽养殖业775户,共1184户典型农户。普查的总体情况是:2007年祁县耕地总面积为365011亩,氮肥施用量为9400.5吨,磷肥施用量为3874.38吨;使用的农药主要是毒死蜱、阿特拉津、2,4-D丁酯、丁草胺、乙草胺、氟虫腈、克百威、吡虫啉等;秸秆焚烧0.1万吨。农膜使用量117.32吨、残留量50.04吨。畜禽养殖业总体情况:养殖场19个、养殖小区32个、养殖户数量724个。其中调查的6个养猪场中,年存栏量7378头,年出栏量5448头,污水排放量255立方米,固体废物利用量8168吨,COD排放量68.79568吨,总氮排放量13.36644吨,总磷排放量0.95894吨,铜排放量0.02316吨,锌排放量0.03436吨,氨氮排放量1.89288吨。

三、农业环境保护现状

经普查发现对农业环境造成污染的种类主要有:

一是农药污染。农民常用农药品种有:毒死蜱、阿特拉津、2,4-D丁酯、丁草胺、乙草胺、氟虫腈、克百威、吡虫啉等,一些农民为了达到速效防治病虫害的目的,使用农药不按有关规定,超剂量、超范围使用;还有极少数人不按规定的安全间隔期使用农药;甚至还有少数农民仍使用少量的高毒、高残留农药,农药的不合理使用,导致病害虫抗药性增强,使蔬菜、水果的农药污染加重,这给人类的生态环境带来了严重的污染。

二是化肥污染。2007年全县施用氮肥为9400.5吨,磷肥为3874.38吨,他们在施肥过程中,往往过量施用,由于农作物使用农家肥没有化肥见效快,农民投省事、省力,积农家肥做肥料的越来越少,化肥使用量越来越多。大量施用化肥减少了传统农业中有机肥的投入,使土壤有机质含量下降、质量变劣,直接影响到农产品质量安全,严重影响到人民群众的身心健康。

三是地膜污染。据调查我县2007地膜使用量119.24吨,地膜残留量50.87吨。残留地膜属于有机高分子化学聚合物,在土壤中难降解,残留于土壤中会破坏耕层结构,影响土壤通气和水肥传导,对农作物生长发育不利,即使降解也会释放有害物质,如果地膜逐年在土壤中积累,不仅会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而且农膜中所含的联苯酚、邻苯二甲酸酯等还会对农产品带来污染,严重危害人类健康。

四是禽畜粪便污染。从以上调查的6个养猪场污染源有排放中可以看出:一些养殖场的粪便采用水冲的方式和垫草垫料方式清粪,畜禽养殖场粪便的无序排放,对农业环境造成了严重的污染,其危害主要是传播“人畜共患病”。全世界约有“人畜共患疾病”250种,我国共有“人畜共患疾病”120多种;其次是造成空气恶臭。畜禽粪便在微生物的作用下,发酵时会产生大量的氨气、二氧化硫、粪臭素、甲烷、二氧化碳等有害恶臭气体,这些气体严重影响降低了畜产品质量,污染了畜禽养殖场周围的空气质量,危害饲养人员及周围居民的身体健康;再次是造成农村水质下降。一头(只)畜禽就是一个污染源,一个畜禽饲养场就是一个污染排放场。若不经处理,排入河流或水库,将使水体变色、发黑,引起藻类、杂草疯长、部分水生生物死亡、威胁鱼类生存,使农作物陡长、倒伏、贪青、晚熟、不熟,甚至毒害作物出现死亡,危害了广大农民的身心健康。

五是农田秸秆焚烧的污染。秸秆污染主要是秸秆焚烧,秸秆在燃烧过程中,烟尘弥漫,浓烟滚滚,并能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从而破坏了臭氧层的温室气体,造成空气污染,破坏土壤有机质,从而形成土壤板结,对农业种植有害无利。上述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污染了我县的农业环境。

四、治理农业环境污染的综防措施

1、营造氛围,加大宣传,提高全民环境保护意识。充分利用各种媒体,采取多种形式,广泛深入地向农民进行农业环境保护知识的宣传,宣传农业环境污染的严重性,树立生态意识和环境意识,在提倡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同时,提倡生态文明:鼓励公众参与,实现社会化的环境监督和管理。

2、加强基本农田环境保护监测工作。建议各级农业部门,制定基本农田保护区耕地环境质量监测规划,进一步完善农业环境保护监测体系建设。

3、合理施肥,正确用药。在农业生产中,为减少氮肥污染,减少化肥氮肥用量,可采取增施有机肥、补钾、平衡施肥、优化耕作制度等措施。积极推行测土配方施肥和减量增效技术,引导农民科学施肥。合理使用农药,建立健全农作物病虫害测报体系,大力推行物理防治、生物防治等控害措施,推广“以虫治虫”、“以菌治虫”、“灯光诱杀虫”,以及“性诱剂杀虫”等措施,提倡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生物农药、植物源农药,减少剧毒、高毒、高残留农药,从而降低农产品的农药残留。

4、坚持农用残膜的集中回收。提倡人工到田间地头拣残膜,以尽可能降低农用地膜在农田的残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