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子生物学的发展范文
时间:2024-01-03 17:40:4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分子生物学的发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 分子生物学 妇科 产前诊断 免疫遗传
中图分类号:Q7文献标识码:A
1 分子生物学与妇产科的基本情况概述
分子生物学的兴起是上世纪50年代以后的事情,但是自其兴起和发展以来,发展的巨大成就十分引人关注。六十多年来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繁荣的势头依然十分强劲。分子生物学研究要进行的问题在于对生命本质一致性的分析,学者们通过分子水平的研究,发现由最低级、最简单的单细胞生物到最复杂最高等的人的基本组成(这些组成主要由蛋白质、核酸、糖等三类物质构成)的构成与遗传信息的物质基础(主要包括DNA和RNA)、流向(中心法则)以及含义(遗传密玛)乃至能量转换的机理都是高度一致的,正是因此,人们才发现在分子水平层面,生物取得了相对的统一。分子生物学的这一成就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它使得基因在不同生物个体、种属之间的转移成为可能,从而大大的提高了生命科学各个分支学科以及整个生命科学的发展。在21世纪,分子生物学的发展将不断深入和扩大,关于脑的活动、生命发育、疾病免疫等复杂难题将成为分子生物学研究的重中之重。
要准确客观理解分子生物学对妇产科的影响,必须对妇产科的基本情况所有了解,在长期的医学研究和发展实践中,妇产科的研究和实践内容不断丰富和发展,如在生命发育阶段,对胎盘、胎儿生理、母体子宫平滑肌的功能调节以及分娩发动机制、早产等问题都有研究。在妊娠期目前对于绒毛外滋养细胞以及胎儿胎盘转运方面的问题也引起了学界的高度重视。在欧美国家,分子生物科学较为发达,对生物的基因芯片以及微RNA的研究不断深入,探讨了一些生物学的病理机制及治疗方法,典型的如子痫、慢性高原疾病、肥胖等问题。以世界卫生组织(WHO)为代表的一些研究结构对妇科流行病学、早产病因基因组研究以及基于循证医学早产临床干预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
2 分子生物学在妇产科领域的应用与发展分析
事实上,妇产科的发展历史较之于分子生物学要早很多,但是分子生物学兴起之后,对妇产科的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有些影响甚至可以说是革命性的。比如在女性的产前诊断中,分子生物学的兴起使得我们对一些具有严重出生缺陷或者遗传病等问题在宫内期即可作出诊断并及时采取科学合理的对策措施。分子生物学产生之前,该领域主要运用的是胎儿镜以及影像技术,但是,近年来,致病基因不断分离克隆,高危胎儿的基因突变分析不仅重要而且必须,分子生物学技术为此提供了可能性,如分子杂交、荧光原位杂交、PCR技术等分子生物学技术在单基因病以及染色体畸变的诊断中获得了较为广泛的应用。此外,一些全新的分子细胞遗传学技术,诸如端粒探针、锚定原位标记技术、基因组杂交等在妇产科的应用问题也已经被提上议事日程。笔者通过以上的分子生物学在产前诊断的应用问题的论述,已经很明显的说了分子生物学对提高植入前遗传诊断或用孕妇血中胎儿细胞诊断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当前,应用到妇产科的分子生物学技术是多种多样,纷繁复杂的,如索森印迹杂交(Southern blot hybridization)、聚合酶链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荧光原位杂交(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单链构象多态性(single strand conformation polymor-phism)、异源双链分析(heteroduplex analysis)、DNA序列分析、蛋白截短测试(protein truncation test)等等,不一而足。这些技术在妇产科的很多具体方面得到了应用与发展,如在遗传方面的研究,当前,我们已知一些遗传性肿瘤(视网膜母细胞瘤、Wilm氏瘤)的突变基因是按孟德尔方式遗传的。当然也有一些基因与肿瘤的易感性有关,但是其遗传方式都是孟德尔方式,分子生物学技术可以对这些基因可以进行产前检查。又如多聚合酶链反应这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广泛应用,对于一些妇产方面的疾病,比如Duchenne's肌营养不良症、囊性纤维化症、苯丙酮尿症、脆性X染色体综合征等进行诊断和治疗已经成为可能。再如,分子生物学在母婴感染传播方面的应用,超微量的DNA扩增技术具备敏感性、特异性以及简便性的优点在母婴感染传播方面的应用优势十分明显。分子生物学的应用使得对于母婴传播方面存在可能的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巨细胞病毒(CMV)、风疹病毒等进行一些提前的检测与预防成为可能。值得一提的是利用PCR技术还可以根据不同引物的特点进行预后。近年来,丙型肝炎病毒(HCV)的母婴传播已成为一个研究热点,PCR技术在这一领域也取得了诸多成就。此外,在妇科肿瘤基因研究方面,目前学界对肿瘤发生和发展的认识进入了分子水平。在分析肿瘤细胞中复杂的染色体异常组成以及对癌基因的定位及其抑制方面都有贡献。当前免疫遗传研究热点是人类白细胞抗原系统(human leucocyte antigen,HLA)与该病的关系。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应用使HLA分型研究从抗原水平进入到基因水平,使与疾病关联的HLA基因准确分型、定位。以上所举的一些也只是分子生物学在妇产科领域应用和发展的冰山一角,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分子生物学和妇产科的不断交叉融合,两个学科以及交叉部分都会取得更多崭新的成就。
参考文献
[1] 李隆玉,万建萍,钟传庆.子宫内膜癌发生分子机制及治疗的研究进展[J].中华肿瘤防治杂志,2008(19).
篇2
【关键词】医学分子生物学;教;课程设置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6-1959(2009)10-0245-02
分子生物学是研究生物大分子的结构、功能及基因结构、表达与调控的科学,从分子水平探讨生命现象的本质。医学分子生物学是研究人体在正常和疾病状态下生命活动及其规律,从分子水平开展人类疾病的预防、诊断和治疗研究的一门科学。分子生物学已成为生命科学领域的重要基础学科和前沿学科,广泛渗透到医学各学科领域,推动了医学各学科的发展,使医学科学从宏观到微观,从整体、细胞水平逐步进入了分子水平。医学各专业的学生,有必要很好地学习有关分子生物学基础理论,掌握必要的分子生物学实验技术,了解当今分子生物学的研究进展。加强医学分子生物学的教学,对培养具有广博知识的复合型医学高级人才具有及其重要的意义。近几年来,我们对医学分子生物学的教学进行了一些探索,取得较好的效果,积累了一些经验,特总结如下。
1 优化课程设置
医学教育的特点决定了医学分子生物学不同于综合性大学、农林、师范院校的课程,医学分子生物学偏重于与临床的结合,但又不能忽略基础知识的强化。正确处理分子生物学基础和临床应用的教学是解决医学分子生物学教学的关键[1]。为了和生物化学教学内容衔接,本课程不再讲授基因信息传递,仅讲授基因组的结构与功能,补充介绍网络生物信息资源。着重介绍分子生物学的基本技术和新技术,如PCR和各种衍生的PCR技术、DNA序列测定、分子杂交、基因工程、基因芯片等,并兼顾介绍一些新的技术如RNAi等。联系临床介绍癌基因与抑癌基因、基因诊断与基因治疗等。教师结合自身的科研经历展开授课,使课堂教学生动,给学生留下的印象深刻,让学生学有所获、学有所乐。
分子生物学是一门技术性很强的学科,如果只学习理论知识而不做实验,往往如空中楼阁,不知所云[2]?在坚持医学分子生物学理论教学的同时,通过开设相关实验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操作有机结合,有助于加深对医学分子生物学理论的理解,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体会到所学知识的应用价值,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在保证总课时36学时不变的情况下,调整了教学时数的分配,压缩理论课时,增加实验课时。将理论课由28学时减少到18学时,实验课由8h增加到18学时。将教师的科研成果应用于实践教学中,利用获得的重组DNA克隆作为实验材料,连续开设了质粒DNA的提取、感受态细胞的制备、质粒DNA的转化和筛选、核酸的体外扩增、DNA的琼脂糖凝胶电泳共六个实验。在实验中着重介绍每个技术的原理和应用,利用实验步骤中间隔的等待时间讲解一些背景知识和需要补充的理论知识,使实验课内容充实而饱满。实验完成后进行总结,分析成功的经验和存在的问题,找到实验失败的可能原因,有利于学生学习知识和积累经验,为今后的临床及科研工作奠定基础。
2 开展双语教学
双语教学是我国高等教育与国际接轨,迎接新世纪挑战和教育改革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当前教学改革的重点和热点[3]。分子生物学进展极为迅速,其中大多数信息储存在英文资料和文献中,如果采用英文资料和课件进行讲授,学生可更准确的把握其含义,并且可及时获得分子生物学的最新进展,有助于高素质复合型高素质人才的培养。我们在参考相关专业教材的基础上,选定了DNA序列测定、核酸分子杂交、PCR三章内容进行了双语教学,制作了中文和英文两个课件,教师采用英文课件授课,学生利用中英文两个课件进行复习,使学生既掌握了基本技术,又强化了自身的英文水平,教师的整体教学水平也得到了提高。
3 完善考核体系
考试是督促学生学习的一个重要手段,考试目的是检测教育教学的效果。医学分子生物学是一门专业限选课,由于课时少,内容多,进展快,学生学习存在一定困难,有些学生并未引起足够的重视。如果只注重闭卷考试,会导致学生死记教材,不注重查阅文献和了解新进展,达不到创新性教育的目的。如果完全放弃闭卷考试,有些学生会放松对基本理论的学习,也达不到掌握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效果[4]。为此,我们结合课程的教学特点,制订了闭卷考试、实践考核与撰写综述相结合的医学分子生物学考核方案,规定闭卷考试成绩总成绩的70% ,文献综述占10% ,实验成绩占15%,平时成绩占5%,将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全面地体现在考核成绩中。并且在第一次开课就提出课程的考核方式和考核要求,让学生在学习上引起足够的重视。为防止学生直接下载或复印别人的同类文章,教师限定写作内容,稿件一律用手写,并附5篇以上文献(含英文文献2篇以上),抄袭稿件计零分。这种综合考核方式使学生既能掌握医学分子生物学的知识体系,又能准确把握医学分子生物学的脉络和发展动态,熟悉互联网资源的查询和利用,提高了学生的文献查阅能力和英语水平,从而改变学生“读死书、死读书”的现状。
经过几年的教学探索,我们积累了一些教学经验,初步建立了一套适于医学生的医学分子生物学教学体系,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当然,现有的教学中仍存在一些不足,需要进一步开展教学改革。我们将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扩大双语教学内容,不断丰富和更新教学体系,创新教学手段,增加分子生物学软件使用的培训,适当介绍国内外最新理论和技术,紧跟分子生物学不断发展的步伐,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目的,逐步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 万天云,王俐,昝玉玺,等.医学本科分子生物学教学改革探索[M].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2007,9(5):501-502
[2] 刘静,胡维新,罗志勇.开设硕士研究生分子生物学实验技术课程的几点体会[M].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2006,8(4):419-420
[3] 许晓源.医学院校英汉双语教学的探讨[M].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9,11(1): 80-81
篇3
分子生物学是一门在分子水平研究核酸和蛋白质等生物大分子的形态、结构、遗传信息传递规律及基因表达调控的科学。它是21世纪生命科学领域发展最迅速的学科之一,极大地推动着整个生命科学的发展[1]。目前,分子生物学是我国高等院校生物、医学类学生的专业必修课,也是化学、物理、材料等专业的选修课。
然而,从中国西部高校—塔里木大学生物类专业学生的分子生物学成绩,以及每年报考研究生的考试科目选择看,学生对分子生物学的学习效果和质量并不好。该校生物类专业学生每年分子生物学平均成绩均在70分左右,在他们报考研究生时,无论是否选择分子生物学相关专业,常常避开分子生物学考试科目。这对学生今后无论是在生物领域进一步深造,或在工作岗位应用分子生物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都带来了极大的问题和困难。
因此,为了解导致塔里木大学本科生物类专业学生学习分子生物学效果差的原因,也为今后教师更好地开展分子生物学教学工作和提高教学质量,本论文采用调查问卷的形式,对学生分子生物学的学习动机、学习兴趣、学习主动性、学习方式以及教学内容和方式等问题进行调查,在分析调查结果的基础上,为更好地进行分子生物学课程的教育教学改革提供有益思路和借鉴。
塔里木大学是一所偏重农业的综合性大学,分子生物学是该校生物技术和应用生物科学本科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程,在第三学年第一学期开设,总学时为60学时,教学周期为16周,每周上4节课。此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分子生物学的先导课程—生物化学、细胞生物学和遗传学,对核酸和蛋白质的结构具备一定的知识基础。本次问卷调查采用不记名方式,对象为塔里木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生物技术专业(简称生技)和应用生物科学专业(简称生科)2014届本科生,共4个班级97人。其中生技2个班,共51人,男生占64.7%,女生占35.3%,新疆生源占60%,疆外生源占40%;生科2个班,共46人,男生占52.2%,女生占47.8%,新疆生源占70%,疆外生源占30%。
一、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作为一种非智力因素,是引发和维持个体学习活动,并将学习活动引向一定学习目标的动力机制,通过学习兴趣和态度等间接地影响学习效果和学业成就[2]。调查发现,在对分子生物学重要性的认识方面,分别有97.1%和95.6%生技和生科的学生认为该课程对本专业重要或非常重要,分别只有2.9%和4.4%认为不重要。可以看出,这两个专业的绝大多数学生在学完分子生物学的先导课程后,对开设分子生物学的重要性有足够认识,说明他们具备学好分子生物学的潜质和基础,这为他们提供潜在的学习动力,只是由于其他因素这种动力尚未被激发出来。此外,个别学生对分子生物学的重要性认识尚有不足,这必然会导致他们学习动力的缺乏。因此,需要教师在开始讲授分子生物学绪论时,通过课程介绍以及列举实例等形式,详细讲述这门学科对整个生命科学的发展、生命奥秘的揭示、前沿技术的研发以及现代社会的影响,提高学生对分子生物学重要性的认识。由此看来,绝大多数生技和生科专业的学生虽然肯定了分子生物学课程的重要性,但总体成绩仍然较差,或不愿选择其作为自己喜好学科,说明对分子生物学重要性的认识并不是导致学生学习效果差的主要原因。
二、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导师,是一种积极探究的倾向,也是创新能力的源泉[3]。学生对某一学科感兴趣,就会持之以恒地专心致志钻研它,也会提高学习效果。调查显示,生技和生科对分子生物学感兴趣的学生分别占44.1%和42.3%,而超过一半的学生则没兴趣或不喜欢。进一步探究其不感兴趣的原因,两个专业分别有21.7%和22.1%的学生认为内容枯燥,28.3%和25.2%认为记忆内容多,21.7%和23.3%不知道如何学习,还有28.3%和29.4%觉得自己基础差,学不会。由此看出,没有兴趣是塔里木大学生技和生科专业学生对分子生物学学习效果差的主要原因,而该课程本身的内容枯燥、理论抽象、庞杂、不易记忆等特点是导致学生丧失学习兴趣的一个主要因素。兴趣是学习过程中最积极的因素,也是学生走向成才之路的最有效方法。然而分子生物学除上述特点外,随着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其新理论和新技术还在层出不穷,容易使学生产生畏惧心理,难以接受和掌握微观和抽象知识。另外,这门课程不但自身逻辑性很强,而且与其先导课程的连贯性也很强。若其先导课程没有学好,直接影响后续课程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例如,如果对生物化学中DNA和蛋白质结构没有理解的话,学生就很难掌握分子生物学中生物体如何通过DNA-蛋白质互作方式调控基因的表达,并由此产生恶性循环,久而久之最终导致学生对该课程丧失学习兴趣,甚至达到放任自流的程度。因此,想要学生学好分子生物学,就要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建立其自信心是关键,这也是提高分子生物学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教师可在讲好绪论、采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和注重理论与实践等方面,在今后的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分子生物学的兴趣和积极性。
三、学习主动性
学习主动性是影响学生学习效果和教师教学质量的另一关键因素[4]。本次调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包括学习习惯和作业处理两个方面。在学习习惯调查中,生技有22.8%的学生能主动自学(其中17.1%为看书学习,5.7%为上网学习),40%是自学结合教师授课,37.1%只听教师授课;生科有19.9%能主动自学(其中15.7%为看书学习,4.2%为上网学习),37.3%为自学结合教师授课,42.8%只听教师授课。
调查结果说明这两个专业学生的学习习惯均较差,大部分学生的主动学习意识不强,仍然依赖中学阶段教师授课为主的学习习惯,其中生科的学生主动学习意识更差。在对待不会做的作业时,生技有27.8%的学生通过自己看书解决,52.8%是向其他同学请教和讨论,13.9%则是抄袭他人的作业,5.6%是请教老师;生科专业学生的上述比例依次为25.2%、48.1%、23.4%和3.3%。显然,当遇到不会的作业时,两个专业的大多数学生主要是与同学讨论甚至抄袭作业方式解决,只有少数是通过自己看书或请教老师方式解决,说明大多数学生对待作业抱着消极和应付的态度,没有很好地利用作业对知识进行及时复习和巩固,日积月累,不会的问题越积越多,最终导致学生对该课程丧失信心、兴趣和学好的勇气,这是导致学生学习成绩差的一个重要因素。
一般来讲,如果学生对所学内容感兴趣,就会兴致勃勃地学习,当遇到困难时表现出顽强的钻研精神。否则,只是表面地、形式地去应付所学知识,一旦遇到困难则往往会丧失信心,不能坚持学习。因此,要使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就必须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改变学习习惯,这是学好分子生物学和提高学习成绩的可靠保障。
四、学习方式
学习方式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为完成学习任务,达到学习目标采取的方法、策略和途径的总称,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成绩[5]。本次调查学生的学习方式包括课堂笔记、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三个方面。在课堂笔记调查中,生技和生科分别有73.5%和70.2%的学生能主动记下教师授课要点,11.8%和12.7%是记下教师授课的部分内容,14.7%和17.1%是教师让记就记或从不记笔记。说明两个专业的大部分学生在课堂中均能做好笔记,其中生技学生记笔记的主动性高于生科专业学生。在对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的调查中,生技和生科分别有7.4%和6.1%的学生能进行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60.3%和57.2%偶尔会进行预习和复习,26.5和31.8%%则从不预习和复习,5.9%和4.9%在教师要求时会进行预习和复习。表明两个专业仅有少数学生能够积极进行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而绝大多数学生则缺乏这种学习方式。
然而进一步调查显示,两个专业都又有超过53%的学生认为“课前预习—课堂学习—课后复习”的学习方式更有利于对知识的掌握,学生在课前进行预习,带着问题课堂听教师讲解,逐渐使问题得到解决,再通过课后复习来巩固学习成果。但这与学生实际在分子生物学学习中的做法自相矛盾,原因可能由于学生对本课程不感兴趣,不愿意或不主动以这种方式学习。因此,培养和增强学生对本课程的学习兴趣或许是提高学习成绩和学习效果的根本途径。
五、教学内容
分子生物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除理论教学外,实验课程也占有重要的地位。在教学内容调查中,生技和生科都有超过68%的学生认为分子生物学的理论课和实验课应紧密结合,希望通过实际动手操作来验证和巩固理论知识。而塔里木大学分子生物学的理论课和实验课被安排在不同学期进行,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后,不能及时通过实验课的实践环节进行验证和巩固,只能靠死记硬背来记忆枯燥的概念和原理,学习效果自然不好。
因此,在制定教学大纲时,应尽可能安排分子生物学的理论课和实验课同步进行,或使学生进入实验室进行科研锻炼,这样不仅使其从枯燥的理论学习中解脱出来,在实验中的新发现和创新大大提高他们对本课程的学习兴趣,而且学生在获得一定技能后也能增强其将来走上社会的自信心,这种措施不失为提高学生对分子生物学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的最简单途径。另外,目前国内大多数高校所使用的分子生物学教材内容与其先导课程重复性较大,如DNA复制、RNA转录和蛋白质翻译等,这些重复内容占用了分子生物学很多教学课时,导致其最精华和最核心的内容(如基因表达调控等)课时较少。因此,在教学大纲修订时,还应对课程体系进行优化[6],强调重复内容在分子生物学和其先导课程各自的教学重点,这样既可有效避免课程间内容的重复,又可使课程体系间建立有机衔接,从而有效地突出了分子生物学的教学重点。
六、教学方式
合理的教学方式有利于促进学生的良好发展,是提高课堂实效性的关键,在学生获得知识、提高能力、获取学习方法的过程中,教师采用的教学方式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果[7]。调查发现,生技和生科分别有67.6%和72.5%的学生希望每章讲完后教师能帮其进行归纳和总结,便于他们理解和记忆。表明学生对教师的依赖很强,对所学知识梳理和总结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高。为此,教师在今后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引导学生自己及时对知识进行归纳和总结,必要时应教会他们归纳和总结的方法,如思维导图法[8],这样一方面使学生对所学知识加深记忆和巩固,另一方面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成为走上社会的一项潜在本领。另外,生技和生科分别有47%和41.6%的学生希望教师上课时引入课堂讨论。
课堂讨论是一种很好的教学组织形式,学生可以在轻松的氛围中达到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9]。对此,教师在今后的教学中可采用恰当的讨论方式,如“三明治”教学模式[10],这样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另一方面使学生在讨论中不但可以锻炼自己的口才,发挥个人魅力,而且学会尊重别人意见,接受别人批评,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调查还发现,生技和生科分别有50.1%和69.3%的学生希望能结合生产生活,多举实例。说明多数学生希望通过实际生活的例子形象地理解和掌握抽象的分子生物学知识,特别是生科专业的学生,由于这部分学生大多来自于新疆本地,更希望通过联系当地生产生活的实际,以便将来应用分子生物学知识和技术为本地发展服务。
总之,上述调查问卷说明,处于我国西部边陲的塔里木大学的分子生物学教学目前仍然面临着许多问题,如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主动性积和极性较低、学习方式不当等。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一方面是分子生物学本身知识枯燥难懂,学生难以理解和掌握,另一方面也可能与生源有关,生技和生科两个专业的学生大部分来自于新疆本地,中学阶段的整体教育水平低于疆外地区,造成学生的知识基础较差,这对需要具备雄厚知识基础的分子生物学来说更为困难。如何教好分子生物学,如何提高学生对本课程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是摆在所有分子生物学课程教师面前的一个共同问题[11]。
针对这种现状,必需进行分子生物学教学改革,教师在实际教学工作中,针对学生的特点和兴趣,结合当地生产生活实际,运用恰当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及时总结和整理知识,同步配以相应的实验课,相信这样不仅能极大提高学生对分子生物学的学习热情和兴趣,而且也能使学生把该课程真正运用到以后的科研、生产和生活实际,为国家和新疆地方发展培养更多、更高素质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篇4
1制定合理的带教计划,重点明确
实习学生在本院实习分子生物学的时间为4周。由于实习时间较短,带教老师应首先制定合理的带教计划,便于学生充分利用有限的时间掌握实习内容。在制定带教计划的过程中,不仅要结合学科的大纲要求,还应结合历届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实验室的基本情况,制定最合理、最贴近实际的带教计划。由于本实验室开展的检验项目较多,而学生实习时间较短,实习内容不可能面面俱到,因此在带教计划中将带教内容分为4个类别,即熟练掌握、基本掌握、熟悉和了解。例如,分子生物学实验室的分区制度、工作流程、乙型肝炎病毒DNA检测等纳入实习生应熟练掌握的内容。有侧重点的带教可以让实习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牢固掌握常用检测项目的原理、操作方法、注意事项、临床意义等,有助于学生在以后的工作中进一步由点到面地进行分子生物学检验知识的学习。
2注重岗前教育,树立整体意识
为引导实习学生转变角色,保证实习质量,岗前教育是必不可少的。分子生物学实验室对设备、环境和操作人员有较高的要求,因此在实习学生进入分子生物学实验室前,应首先对其进行岗前教育,包括分子生物学实验室基本情况、分区制度及相关工作流程等。并且要求学生实习前仔细阅读实验室管理文件和标准操作规程(SOP)文件,着重学习分子生物学实验室各区的工作制度、各项目检测操作规范、质量控制、生物安全防护及标本接收、处理和保存等内容,使学生对实验室工作有初步的认识。学生进入实验室后,带教老师应首先引导实习学生按照区域流向制度依次参观各实验分区,系统地向其介绍各检验项目的检测原理及临床意义。然后,根据带教计划的侧重点,选择常用检测项目,结合项目介绍主要相关仪器设备的工作原理、操作程序、日常保养及记录登记,让实习生树立整体意识,对实验室的工作有全面的了解。
3加强操作训练,培养质量控制理念
分子生物学的发展速度较快,学生在校园内依靠有限的教学设备和较少的实验课时难以掌握分子生物学的基本技术。因此,实习学生在进入临床实验室后,对很多仪器设备较为陌生,操作过程中难免存在不规范之处。再加上分子生物学检验对实验操作的要求比较高,因此在指导学生的过程中,应给予学生尽可能多的实践机会,使其不断进步。首先,带教老师必须从最基本的实验操作出发,边操作示范边讲解相关知识,重点强调操作要点和关键步骤,指出注意事项并说明原因。然后让学生实际操作,带教老师在旁给予指导,并当场纠正操作中出现的错误,让学生记忆深刻。通过操作示范和指导,带领学生逐步完成规定的实验操作项目。此外,带教老师应尽量多地创造机会让学生动手,加强对学生的监督,让学生能够熟练掌握各项目的检测操作步骤和操作规范,在短期内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准确的检验结果是检验医学的生命。检验结果出现较大偏差会对患者诊治产生影响,甚至引起医疗纠纷。分子生物学检验是繁杂有序且细致的工作,从标本接收、标本前处理、DNA提取、扩增分析到报告发放的任何一个环节都不得有误。因此,带教老师应注重培养学生全面的质量控制理念。带教老师在带教过程中,需要根据岗前教育的内容,对各个操作环节的影响因素进行细致分析,并向学生讲解相应的质控措施,重点说明标本质量判断标准、实验操作规范、仪器设备校准、质控参数设定、结果处理、报告审核与签发等内容。在学生进行实际操作时,带教老师应做到“放手不放眼”,对学生严格要求、持续关注,一方面保证检验质量,另一方面也能培养学生严谨的工作作风和良好的工作习惯。
4科学考核,严把实习质量
在学生实习期满时,应按照要求对其进行考核。本实验室对实习生分子生物学检验的考核内容包括如下两方面。(1)基本操作考核:实习生需独自完成规定标本的乙型肝炎病毒DNA检测。带教老师根据学生的操作流程、操作规范程度、检测结果准确性进行打分。(2)理论考试:内容涉及分子生物学的基本理论、实验室分区、标本采集及保存、质量控制、常用检验项目的简要操作流程或项目检测的临床意义、污染预防措施等。通过考核,带教老师能了解实习学生对实习内容的掌握情况,对实习学生掌握不佳的知识点再加以指导,为保证实习质量把好关。
5引导学习前沿知识,培养科研思维
由于教材更新一般都滞后于学科的发展,因此为了弥补分子生物学教材和临床实践应用脱节的缺陷,带教老师还应尽量引导学生学习专业相关前沿知识,提倡学生广泛搜集、阅读文献和专业书籍,使学生能够了解最新的学科进展。当然,这对带教老师也提出了较高要求,需要不断加强学习,掌握新知识、新技术,为学生做好表率。此外,学生实习期间还需完成毕业论文,对于承担毕业课题指导任务的带教老师而言,还需注重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如果条件允许,带教老师可以让学生参与相关科研课题的研究,使其能够在完成毕业论文过程中,通过搜集、整理文献巩固基础理论知识,了解新的研究进展;通过实验设计熟悉和掌握多种实验方法;通过撰写毕业论文提高科研写作水平。科研和教学相辅相成,既丰富了分子生物学带教内容,又激发了学生的科研思维和提高了学生的科研能力。
6小结
篇5
关键词:分子生物学;双语教学;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19-0146-02
双语教学是我国大学教育进军国际化的一个重要举措和标志,同时也是我国高等校院培养具有国际竞争能力的高端人才的战略部署和实践手段[1]。为了促进我国高等院校学生,特别是研究生能够结合自身专业知识和专业外语学习及在实际科研工作中的运用能力,从而提高他们的外语水平,广东海洋大学研究生处对有条件进行双语教学的课程设立专项资金进行资助,以积极推进双语教学模式。学校研究生双语教学因开展时间较短,经验欠缺,再加上研究生的英文底子薄弱,因此在具体工作中存在很多问题和困难,这不仅表现在双语教学实践中,学生听不懂,更体现在教师很难选择出合适的教材,备课存在一定的难度,有些教师甚至不会讲。值得肯定的是,虽然双语教学仍然是摸着石头过河,改革推进较慢,但随着教学经验的日益丰富,教师出国培训机会的增多,教师双语教学能力会得到较大提升,可以实实在在地为研究生开展双语教学活动,为他们在英语听说读写等方面进行拓展训练,从而培养出一批有专业思想和语言优势的高素质创新型科研人才。
分子生物学是现代生命科学领域中最具有活力的前沿学科之一,其理论基础知识和相关技术手段几乎已应用到水产学科的所有领域[2]。然而,因分子生物学本身具有极强的抽象性和前瞻性,其研究的分子对象看不见,摸不着,且理论与技术进展日新月异,新的概念层出不穷,几乎该学科的所有重大研究成果是以学术论文的形式发表在高水平的英文期刊上,因此,国内高等院校特别是涉海、涉农高校在分子生物学教学和科研方面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存在较大差距,这决定我们只有借助熟练阅读英文文献、英文教材,才能快速地掌握该学科的前沿知识,追踪最新发展动态[3]。在分子生物学教学中采用中英文双语教学,查阅分子生物学领域的外文资料及与国外专家直接交流学习,是使研究生快速迈向信息化、国际化的重要手段。《分子生物学》是学校水产养殖和海洋生物学专业硕士生培养方案的重要基础课,从2013年开始,该课程实行双语教学。就近年来对《分子生物学》课程进行双语教学的体会和实践,本文主要阐述对该课程进行双语教学的一些思考。
一、重视研究生英语运用能力
语言不仅仅是一个交流工具,更是一个思想、文化和知识的传播载体。目前,学校水产学科专业硕士研究生的英语水平普遍较低,特别是英语听说能力严重不足,还有部分研究生的汉语基础运用能力也较薄弱。而在现实的教学科研工作中,硕士研究生的英语听说读写能力直接影响其获取分子生物学学科最前沿知识和最新科研成果的能力,因此,在《分子生物学》双语教学中,必须首先重视研究生的英语运用能力,建立科学的学生语言和知识评价体系。该体系需要以双语教学中知识点的掌握和语言能力的提升作为双重目标,重视对研究生英文运用能力的考核。具体的考核方式和考核内容应重点放在研究生运用英文进行遣词造句、固定语法搭配及时态、科技论文惯用语等方面,力求让他们在课外阅读到地道而写作规范的分子生物学领域的英文文献,同时,教师要给出某些实验结果,让学生模仿范文进行科技论文写作,以此手段提升他们的英语读写能力,具备迅速掌握分子生物学前沿知识的能力。
在《分子生物学》双语教学过程中,强调研究生与授课教师的互动性[4]。教师用英语教学时,对不常见的单词应板书,在内容讲授过程中要经常提问,让学生用英文回答;准许研究生在课堂上随时用英文提问,教师也要用英文对问题进行解答。上课前及时了解研究生整体专业知识和英语水平的差异,及时调整教学内容,认真听取他们对教学方法的意见和看法,从而调整教学过程中的语速、板书内容等,提升学生英语听说运用能力,达到与国外分子生物学专家直接交流及学习国外先进实验方法的能力。
二、师资培训及教材选择
加强《分子生物学》双语教学任课教师的英语口语表达能力是该课程双语教学成败的关键因素之一。在该课程双语教学任课教师的遴选中,应首先以分子生物学领域、有国外留学经历及博士学位的教师为先。目前,学校担任该课程的四名教师均在广东外语外贸大学进行过为期6个月的英语脱产学习培训,然后在国家留学基金的资助下赴英语国家进行过为期一年的分子生物学领域的研究访问,他们均有较好的听说读写能力,完全能满足担任《分子生物学》双语教学任课教师所应有的素质和条件。但在该课程的双语教学过程中,我们仍发现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为虽然教学语言是英文的,但思维方式仍是中式的,如一些专业名词用英文解释做得不够到位时,听课学生也无法真正理解,对一些最新的专业术语或最新的发展技术就连授课教师也无法进行流利的描述,所以对《分子生物学》双语教学授课教师进行师资培训非常必要。这种培训主要以请国际上在分子生物学领域研究处于前沿的科学家来校报告、座谈或派授课教师到该领域有建树的国外实验室进行研究访问,以期让教师能及时掌握国际前沿的分子生物学领域的知识和技术[5]。
分子生物学与多个学科有交叉,涵盖内容宽,技术应用广泛。目前,学校水产学科研究生《分子生物学》双语教学选用的是由Jocelyn E. Krebs等主编的Lewin's GENES X及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教学丛书系列之《分子生物学(第3版)》(英文)作为授课教材和补充教材,但在备课和授课过程中会发现两本教材内容过多,Lewin's GENES X在教材组织体系与我们的学习思维方式不匹配,而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教学丛书系列之《分子生物学(第3版)》(英文)对分子生物学基础知识薄弱的水产学科研究生而言过于深奥。为了更紧密地与学校水产学科相结合,本课程授课教师计划在现有选用教材的基础上做调整,自编Current Molecular Biology for Aquaculture,且每年更新,以便让研究生及时了解水产学科相关的分子生物学的发展前沿。
三、存在问题和建议
目前,我国高等院校高度重视双语教学,但仅从语言的运用和教学效果的好坏来评判,使得双语教学缺乏具体、规范的参考和评价标准。根据英文在课堂上的所占比例,我国高等院校的双语教学可以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种类型是全英文授课,授课教师以少数英文水平较高的教师和相关专业的外籍教师构成。目前,学校水产学科专业研究生《分子生物学》双语教学就属于这种类型。第二种类型是授课时中英文比例大致相等。比如课程上所使用的教材是英文,讲授时以中文为主;或使用的教材是中文,讲授时以英文为主。第三种类型是课程讲授主要以中文为主,英文仅用于组织教学用语及对专业名词的翻译和解释。比较这三种类型,显示最好的是采用第一种类型,但对授课教师和学生的英文能力要求也最高,普通高等院校学生无法达到这一要求,所以目前第二种类型的双语教学模式在我国高校中占主导地位。目前,学校水产学科专业《分子生物学》双语教学课程组师资优良,不像其他许多双语教学授课教师是在非自愿或自身专业知识条件不成熟的情况下被“赶鸭子上架”[6]的。但从近年来的双语教学效果来看未能达到预计,其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因为课程使用英文教学,导致大量的时间用于学生练习专业词汇的听说,而实际授课内容相应减少,即较之母语教学,同样的内容使用双语教学时所需的学时更长,这主要是因为师生使用外语交流不可能达到信息交流如直接传递的母语交流状态,因而使教学内容在量上被打了折扣[7]。二是课堂上师生用英文交流会阻碍师生对分子生物学重要内容或前沿技术的深入讨论,直接导致《分子生物学》双语教学中的授课内容出现介绍性多、描述性多而研究性少的弊端,阻碍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和对解决关键科学问题的思考。因此,本课程在被设为双语教学课程的同时应相应增加课时,最好先对学生的英文能力进行测评,选择20名左右语言能力不错的研究生进行试点上课,并与整班双语教学的教学效果进行纵向比较,从而探讨本课程的最佳双语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贾睿,蔡春尔,何培民.双语教学在分子生物学教学中的探索和应用[J].教育教学论坛,2014,(1):202-203.
[2]赵昶灵,萧凤回.农业院校研究生分子生物学双语教学模式与方法探索[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82-87.
[3]徐启江,丁国华.双语教学模式在分子生物学课程中的实践[J].中国林业教育,2008,(5):57-60.
[4]黄升谋,林淦.分子生物学双语教学方法探讨[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06,(8):153-155.
[5]葛亚东,葛雅丽,王鹏,等.分子生物学国家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细胞生物学学报,2013,(8):1251-1254.
篇6
【关键词】分子生物学技术;实验教学;教学模式
基金项目:郑州师范学院校级课题项目(项目批准号:2012076)。
分子生物学技术是我国综合、师范、医药、农林类院校生物专业必修的一门基础课,也是生命科学的带头前沿学科,课程地位十分重要。我校是一所师范类的本科院校,在生物技术与应用专业开设了分子生物学技术课程。本课程内容主要包括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基础理论、基本技术以及当前分子生物学技术研究的前沿领域。了解或掌握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基础理论、基本技术及其研究方法对高级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然而,分子生物学技术的理论知识抽象、有深度、内容多,而且教学时间短(54学时),教学效果往往不尽人意。如何利用有限的教学时间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是教师们最关心的问题。作为一名分子生物学技术课程的老师,就我院学生的情况在分子生物学技术课程教学方面存在的问题及教学改革的思路及对策谈几点看法。
一、分子生物学技术课程特点及存在的问题
(一)分子生物学课程特点
分子生物学是在生物化学的基础上发展、向生命科学各个领域拓展而形成的,是研究核酸、蛋白质等生物大分子的结构、功能及其相互间作用规律的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随着这门学科的飞速发展,使人类从分子水平上真正揭开生物世界的奥秘,由被动地适应自然界转向主动地改造和重组自然界[1]。另外,近年来的诺贝尔医学和生理学奖绝大多数都颁给了分子生物学相关的研究领域,这表明了分子生物学在整个生命科学中的重要地位。
(二)分子生物学技术教学存在的问题
1.过分依赖现代化教学手段
分子生物学技术内容庞杂、抽象,较难理解,并且涉及大量的实验技术和操作,在有限的时间内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大量的知识和技术是很难的,导致教学效果很不理想。随着多媒体技术进入课堂,教学效果有明显提升。该技术可将抽象的、理论的东西形象化,将空间的、难以想象的内容具体化,还可以在课件中展示自然界的直观现象、模拟实验过程和再现研究过程,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2]。但这也很容易产生一些负面效果,一是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交流及互动的环节减少;二是学生无法及时消化吸收大量的课堂信息。
2.理论与实验教学比例失调严重
分子生物学技术课程是一门实验技术类课程,在我国师范类高校中分子生物学技术课程实验课时普遍较低,特别是处于本科发展起步阶段的师范院校,实验能力的培养得不到重视,特别是我院开设的这门课程,理论内容在一学期内都很难讲授完,几乎没有时间安排学生实验,更不要说让学生系统的掌握一项分子生物学技术了。由于实验课时很有限,很难保证学生对基本实验技能的掌握,对理论内容的理解也是一知半解,囫囵吞枣,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逐渐丧失。
3.综合型和研究型实验缺乏
综合型实验是将某几个相关的实验内容结合,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进行综合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研究型实验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分析和解决实际应用问题,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3];而知识验证型实验主要是验证知识、帮助学生理解分子生物学技术基本理论和实验技能,仅能够对学生的动手能力以及固定的实验操作进行培训。目前,实验课程的教学以知识验证型实验为主,缺乏综合型、研究型实验,不利于培养学生自主思考、自主设计、自主解决问题等实验能力。
4.实验教学经费匮乏
学校每年都在扩招,我院每次上学生实验课实验室内人数都在25个左右,又由于实验经费很有限,而分子生物学技术实验用的仪器设备、实验耗材和试剂都比较昂贵,根本无法让每一位学生都进行实验操作。结果导致实验课上只有几个学生经常动手操作,其他大多数学生坐等结果,这种现象严重影响了学生对实验课的兴趣,不利于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二、分子生物学技术课程实验能力培养目标
分子生物学技术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学生通过学习该课程不仅应掌握重要的理论知识,而且应掌握一些实验技术,更重要的是具备解决实际应用问题的能力。这种能力的培养单靠理论教学无法完成,必须将实验教学纳为课程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实验教学可以将理论和实际运用结合起来,使理论内容易于被学生理解和掌握,提高学生的动手实验能力、专业应用能力,逐步建立独立的科研和工作方法,为继续深造发展和将来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分子生物学技术课程的教学不仅要注重培养学生深厚的专业知识,更要注重培养学生运用专业知识和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本课程建设必须紧密结合教学实践。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需要通过一系列的实验项目和课程设计分阶段完成,以基础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操作为基础,循序渐进地构建分层次的能力,由浅入深地不断提高。
三、分子生物学技术教学改革的思路与对策
1.充实理论内容,采用互动式教学法
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新知识、新理论、新成果不断涌现,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必须敏锐把握学科发展前沿并及时充实到教学内容中,使学生对分子生物学技术课程有一种开放和发展的心态[4]。另外,只有与人类自身密切相关的知识,才能引起学生更大的兴趣,才能变灌输为启发,同时也才能使该课程为社会科学发展发挥更大的作用。在授课过程中,适当增加一些与疾病发生原理、药物和保健品开发、个体发育、生殖健康、生产生活和生活质量等有关的分子生物学技术研究内容,让学生觉得这门抽象的课程与自己的生活息息相关。进而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独立性。
更重要的是,在教学方式上可采取课堂讨论、提问的互动式教学方法,同时与讲授教材、新进展专题系列报告的传统教学方法相结合。课堂讨论与课堂提问的互动式教学可以将分子生物学技术理论内容分成几个部分,同时将学生分成相应的组,每组同学准备一部分的内容,也可以让每一位同学准备一章理论内容或者自己感兴趣的专题报告,并选择在课堂上向全体同学讲解该部分内容,其他同学就该部分内容提出问题,所提问题由该组同学回答,不能回答的问题下一次课回答,最后由教师解答疑问并总结。
2.增加实验课时数和教学经费,充实实验内容
增加实验课时数,是进行分子生物学技术实验教学改革的前提条件。分子生物学技术发展迅速,运用广泛,是生物技术类学生进行实验和科研的重要手段。就目前的课时数而言,根本无法满足分子生物学技术实验教学需要。增加课时数,一方面可以适当增加些基础性实验,让学生学会分子生物学技术常规仪器设备的使用、试剂的配制及一些基本的实验方法,例如:基因克隆涉及的核酸提取、PCR、凝胶电泳等;另一方面教师可根据自己科研项目引导学生设置一些探究性实验,让学生查阅文献资料,自拟实验方案,制定技术路线,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讨论,撰写实验研究报告,这样有助于学生科技创新实验活动和自主能动性的发挥。
但是,由于分子生物学技术实验所需仪器设备、耗材以及试剂都比较昂贵,目前的实验教学经费不足以满足让每一位学生都能进行实验操作的需求。在这种情况下,一要积极申请实验教学经费,使学校加大对实验教学经费的投入;二每次进行实验准备前,可以通知学生,让无课并且有兴趣的学生参与到实验准备工作中来,使学生既可以熟练掌握仪器使用及试剂配制,又可增强其责任感,使其在进行实验时,能更加珍惜实验仪器和试剂,认真做好实验。
3.科研课题和实验教学紧密结合
高校要进行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科研是关键。将科研课题以及科研成果应用于实验教学,能帮助学生及时了解最新科研动态及科研成果,提高学生对科研的兴趣,为其今后的发展方向提供有价值的参考[5]。本院有多位教师承担着校级、省部级及国家级科研项目,可以让有科研课题的教师带领一部分学生做科研,使学生熟练掌握与分子生物学技术课程基本实验方法的同时,建立科研思维。这样,可以真正做到实验教学紧密联系科研,以科研促教学,使学生参与到科研中,既可以让学生了解实验的全过程,又可以发挥其主观能动性,掌握实验技巧以及实验以外的其它知识技能。
4.培养学生阅读文献的习惯
查阅有关分子生物学技术研究新进展的文献,通过对学生进行重点讲解,让学生感受理论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同时,也培养学生阅读文献的能力,使其了解当今生命科学发展的进展和热点问题。向学生介绍分子生物学技术研究领域一些重要的期刊,比如英文的期刊Pubmed (http: / / ncbi.nlm.gov/pumbed),Science Direct电子期刊(http: / / sciencedirect. com),Wiley Inter Science电子期刊(http: / / interscience. wiley. com/ journal finder. html)等;还有一些中文的期刊:中国知网、维普中文期刊、万方数据库等,选择代表性的数据库给学生演示一下如何查文献,尤其是自己对某方面研究感兴趣的文献,给学生提供了一个搜集学习资料的手段。通过查阅相关的文献,仔细阅读并逐渐地提炼自己的想法,本身就是一个不断学习和创新的过程,对学生以后毕业论文和进行科学研究论文的写作都是非常有帮助的。
5.构建多元化的考核方式
教师对所讲授课程进行考核是衡量学生对知识内容掌握情况的一种基本方法。考核方式多种多样,但怎样的考核方式才能真正起到衡量学生对一门课程知识的掌握情况,是值得我们每位教师思考的问题。为了减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平时不努力,考前突击的情况,我们增大了平时成绩的比重(30%)。平时成绩由听讲、回答问题、作业、查阅文献资料的总结报告4个方面组成;由于平时成绩所占总评成绩比重较高,学生上课听讲大都认真专注,每次理论课后学生都按时复习课堂讲授重点并按时完成作业;实验的设置也增进了学生对分子生物学技术部分理论知识的理解,从近5年的考试成绩来看,学生对本课程要求必须掌握的理论知识考试成绩有较大提升,且对基本实验技术理解更加深入。
四、结语
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对教师的理论和实验教学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理论教学可以使学生具备基本的知识内容,实验教学可以更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实践、探究和创新能力,因此加强分子生物学技术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扎实的生物技术技能的立足点。本文结合本校实际情况仅对分子生物学技术课程教学改革提出了一些观点和经验,如何顺应分子生物学技术飞速发展的需要,仍需我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进行总结和思考。
参考文献:
[1]朱玉贤,李毅.现代分子生物学[M].2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1-3.
[2]王玲,秦永燕.分子生物学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当代教育论坛,2008(4):99-100.
[3]邓磊,赵文吉,胡德勇.遥感课程实践教学模式探索与教改实践[J].科技创新导报,2012 NO.07,136-137.
[4]范纯新,郭弘艺,唐文乔.细胞生物学教学存在的问题与改革思路[J].中国校外教育,10/2011,76,112.
篇7
一、“分子生物学”教学内容
“分子生物学”(Molecular Biology)是从分子水平研究生命现象、生命本质、生命活动及其规律的科学。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知识与信息日新月异,分子生物学的发展也随之突飞猛进,各种新技术不断被建立、各种新理论不断被提出。分子生物学涵盖面也非常广,与生物化学和细胞生物学等生命科学主干课程有一些交叉。为了避免重复,我们将学习内容主要集中在从生物大分子的水平来阐述从DNA到RNA到蛋白质的基因表达的重要生命过程,以及研究这些重要生命过程所使用的最基本最常用的分子生物学技术。
二、选择《分子生物学》教材
目前,国内高校《分子生物学》教材包括英文原版教材和各类医学院所使用的教材在内共有几十种之多,各高校因地制宜,因人制宜选择适合自己的教材。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分子生物学课程自1986年开设,1990年成为武汉大学专业基础课主干课程,自1995年开始实行双语教学至2001年,其间所使用的教材为郜金荣、叶林柏主编的《分子生物学》。
从2001年开始,我们组织了新的分子生物学教学小组,以创新教育理念为指导思想,充分考虑到学生们所面临的国际竞争形势,对“分子生物学”教学进行大胆改革。因此,2002年采用全英文教学法来讲授“分子生物学”本科课程,选用了英国利物浦大学的英文教材Instant Notes in Molecular Biology(Turner etal.)《分子生物学》精要速览。该教材具有条理清晰,非常简明,容易理解的特点,而且该教材有中文译本,可以帮助学生快速准确获得生字信息而省去了翻字典的麻烦,这对英文功底一般的学生无疑是一个极大的帮助。中文译本也是目前为止七校联合班所使用的主要教材。2005年,我们分子生物学教学组对教材进行又一次更新,选用了英文原版教材Molecular Biologyof the Gene(Watson et al)基因的分子生物学。此教材也有中文译本。该教材内容丰富全面,编入了当代分子生物学研究的最新研究成果,而且附有光盘,用彩色动画的方式细致地描述了每一章节中的学习重点和难点。是一本重点大学生命科学院较为理想的教材。
三、七校联合班教学的特殊性与挑战
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的“分子生物学”课程除了针对生命科学学院的本科生英文教学外,还有针对其他学院和大学的双语教学。如武汉大学药学院、武汉大学东湖分校,七校联合班包括来自华中科技大学、武汉理工大学、中南财经大学、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华中农业大学,武汉大学化学与分子学院、医学院、水电学院等双学位本科生,影响范围覆盖整个武汉地区的高校,每年有400多人接受教育。
在七校联合班教学过程中,由于各校学生的学习基础和综合实力相差甚远,专业背景也各不相同,因此,给教学工作带来了极大的困难和挑战,所选的教材既不能太难,又不能过于简单,太难,很大一部分学生学习会跟不上,过于简单往往不能覆盖学科前沿知识。我们的解决办法是以《分子生物学》精要速览为主,以《基因的分子生物学》为辅。这样能兼顾大多数同学的需要。新教材中有许多知识点是其他教材所没有的,如介绍小分子干扰RNA(SiRNA)产生的原理和应用;描述mRNA的结构,新研究发现mRNA在细胞中大部分时间应该是环状的,而大多数教材将其错误地描述成线性结构。此外,我们也为七校联合班制定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四、七校联合班教学方法
1.多媒体教学。因多媒体教学内容丰富、信息量大、有课堂教学中图文声并茂等优势,是目前高校教学所使用的主要方式,也是“分子生物学”多年来一直使用的主要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中所播放的动画和小电影能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激发学生的听课兴趣和注意力,所学知识容易记得牢。
2.为七校联合班开辟专用《分子生物学》网盘。由于学生分别来自七个不同的学校,课件传递和课外交流不如本校学生方便,开辟专用网盘是目前为止比较有效的方法,网盘与网页不同,不需要人制作和维护,只要输入密码,老师和学生都可以登陆。老师将课件上传,学生能方便地下载。网盘也可以用于通知和不同学校间学生的交流。
3.教学互动。新教材带有电脑使用光盘,以彩色动画的方式细致地描述了每一章节中的学习重点和难点,紧接着有两种类型的知识应用题(Apply yourknowledge),用于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程度和应用。共有两种题型:传统问答题(Questions),和游戏题(Games),都是由文字和图画组成,寓教于乐,学生们都很喜欢。每次下课前,预留10分钟请两位同学上台作应用题,一位负责讲解,一位负责电脑操作。这样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篇8
关键词:分子生物学;教学方法;实践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4)06-128-02
21世纪科技快速发展,被誉为是生命科学的世纪。分子生物学就是在生命科学发展过程当中诞生的一门知识面覆盖广、实验性极强的新兴学科,是从分子水平上揭示生命的奥秘,是生命科学的带头学科和前沿,与信息技术、材料技术并列为当今世界三大新兴技术,已经广泛渗透并应用到医学、农业、工业等各个领域,成为研究其他各个学科的基础和手段[1,2]。该门课程既有抽象、前沿的知识点,又有技术性极强的实验内容。如何让理论与实践完美的对接与碰撞,实现“转基因重组”,如何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如运用多媒体手段、互联网等提升教学水平,如何利用幽默的语言和多变的教学方式让枯燥、抽象的分子生物学课程“焕然一新”,创造出别样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全面的理解分子生物学的基本知识、原理和技能,激发起他们对该门学科的兴趣,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是我们在教学工作中一直思考和探索的问题。作为农科类高校,多年来,我校在注重学生理论知识的掌握下不断加强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依据该学科的特点和农科类专业培养人才的目标和学校制定的教学计划与改革要求,在实践教学中不断进行改革探索,并取得了不错的教学成果。
1 分子生物学教学方法与实践教学现状
目前,农业院校分子生物学的教学课时一般都在30~40学时,我校园艺专业分子生物学作为一门专业选修课,课程设置是理论32学时,实验10学时。而分子生物学理论内容抽象难懂,实验性强,但实验都依附于理论课的内容,大多为一些基础的验证性实验,例如植物DNA的提取、PCR、蛋白质的提取与纯化、基因克隆等,学生只要按照老师设计好的实验步骤进行操作即可,这样就缺少了学生主动思考的环节,只是被动的接受,并且在本科教学中又受到学时少和学生人数多的影响,学生不可能全部进行操作。并且现在主要以理论课的考查为主,实验成绩占的比重小,直接导致学生实验课积极性不高,从而减弱了他们的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2 分子生物学教学方法与实践教学改革内容
分子生物学是一门基础性学科,其技术广泛的应用在现代农业上。作为农科类高校,为培养高素质的农科类高素质人才,实现农学与分子生物学有机结合,现进行以下5个方面的教学改革。
2.1 统筹安排教学内容,构建完善的理论教学体系 分子生物学主要包括重组DNA技术、基因表达调控、结构分子生物学和基因组、功能基因组与生物信息学这4个方面的研究[2]。我校农学院园艺专业这门课课程时间安排在第三年第一学期,学生已经学习了一些基础性学科,如生物化学、遗传学、植物生理学等,而分子生物学与这些学科有密切的联系,在内容上相互渗透,并有一定的重复性,所以在授课时要突出重点难点,对每一章节的内容有所取舍,避免交叉重复。再如“复制、转录及翻译的全过程”、“核酸的结构特点”等内容在生物化学和遗传学中已经详细的讲过,因此在分子生物学这门课的讲授过程中要淡化这些重复的内容,把重点放在整个分子的机制上,从而使得教学内容和教学时间得到合理的优化[3]。
2.2 优化整合实验内容,建立完整的实验体系 分子生物学实验性很强,因此实验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占据重要地位,也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关键环节。根据本学科的特点,精心筛选整合实验内容,从验证、综合和探索3个方面构建实验教学体系,并且鼓励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案,老师只是给予适当的提示,充分发挥学生在实验中的主动性,打破传统的教学方式。
为此,我们从实验教学内容、思路设计、结果评价3方面进行改革,将原先分散单独的实验内容连贯起来,确保实验的综合性和连续性。在教学方式上,一个班级30人,如果简单重复做一个完全相同的实验,意义不大,也是对人力资源的浪费。将一个班级分成若干个小组,通过实验的合理设计,创造不同的变化,每个小组之间的结果又可以相互比较,不仅提高了教学的效果,而且锻炼了学生科学分析问题的能力。
2.3 以科研促进教学,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钱伟长院士说:“大学必须拆除教学与科研之间的高墙,教学没有科研做底蕴,就是一种没有观点的教育,没有灵魂的教育。”[4]说明教学和科研是不可分割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教学是基础,是核心;科研则是教学的延伸与发展[5]。在授课过程中,应该根据本课程的特点,充分发挥授课老师的科研优势,将其研究的内容适时的渗透到课堂教学中,并让学生参与到相关的科研活动中,这样既有利于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够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
2.4 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率 现如今,多媒体教学是课堂教学发展的新趋势,它集图像、文字、声音、动画、视频为一体,形象生动的展现一些条条框框规律性的问题,使学生很容易接受新的知识,并且更能够理解其中的奥秘[6]。特别对于分子生物学这门学科来说,它枯燥乏味、抽象难懂,而运用多媒体技术,从声、像、音等方面来刺激学生的感官,则可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活跃课堂氛围,生动、快速、准确、科学的传达所教学的内容。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能够在有限的课时内传达更多的信息,弥补传统教学的缺陷,提高教学效率。
2.5 课程考核机制 伴随着教学方法的改进,课程组也积极的探索课程考核机制的改革,力求从全方位来考察学生的综合能力,改变传统的应试教育,而不是简单地只把期末考试成绩作为最终成绩。将该课程的考核分为实验成绩、理论成绩和日常出勤和作业完成情况3部分,分别占40%、40%和20%,相对以往的教学更加注重了实验课的考核,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实验动手操作能力。实验课学生成绩考核标准:(1)平时的实验态度(20%):包括实验过程是否积极参与,与团队的协作完成情况;(2)基本的实验操作(40%):包括实验素养、操作过程与仪器的正确使用情况;(3)实验设计(40%):包括自主设计实验步骤、实验过程等。
总之,通过对学生动手能力、操作能力、创新能力等多角度的考核,从而合理地评定学生的课程成绩,做到公平、公正。
3 分子生物学教学方法与实践教学改革成效
3.1 确立了改革的方向和目标 分子生物学发展迅速,内容更新快,传统的教学方法已经不能适应该学科的发展。多年来,课程组一直在探索其改革的目标和方向,不断地学习和借鉴其他农学院校的课程设计,总结他们的改革经验,确定了以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和培养高素质人才为目的的改革方向,在教学过程中,将理论与实验两大教学体系有机结合,充分体现学生的主动性,科学合理的安排各个教学实践内容,不断的优化建立起来的实验教学体系。
3.2 科研与教学完美结合,构建了较高层次的实验体系 分子生物学实验优化整合后,整个实验涵盖分光光度技术、离心技术、电泳技术、PCR技术和基因重组技术等,构成了较高层次的实验教学体系,提高了实验教学水平,适应了学科的发展,并且实验教学与教师自身的科研项目完美结合,以科研优势促进人才的培养。
4 结语
以上是我们在分子生物学教学方法和实践教学改革方面的一些探索与经验总结,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教学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长期不断的进行实践、探索和总结。对于分子生物学这门内容更新速度快、概念抽象、实践应用性强的学科来说,我们将以培养“创新型、应用性”人才为目标,不断的深化理论和实践改革,推进分子生物学课程改革更上新的台阶。
参考文献
[1]郝福英,周先碗,黄玉芝,等.生命科学实验技术[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2]李彦杰.地方高校《分子生物学》理论教学改革初探[J].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22(6):65-66.
[3]朱玉贤,李毅,郑晓峰,等.现代分子生物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
[4]姜寒玉,司怀军,魏小红,等.分子生物学教学方法初探[J].教育教学论坛,2012(34):96-97.
[5]白朴存,李春萍,宋银敏.科研促进本科教学的研究与实践[J].内蒙古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
篇9
【关键词】分子生物学;临床医学;检验;技术
【中图分类号】R-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4-0257-02
当蛋白质和核酸成为科学家科研工具下的研究对象时,可能不会有人会预料到几十年后的今天,临床医学有多种重要检验手段来为患者提供治疗疾病的科学依据。比如,分子蛋白组比对分析为遗传学的亲子鉴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现如今,它是唯一主要的检验手段;再如,分子芯片技术被广泛应用到医疗器械上,为医务人员提供便捷而且准确的检验结果。当然,历史的足迹是向前走的,所以我们也不能固步自封的仅仅以此为这就是最完美的检验技术,在全面发展的分子生物技术领域横向扩张,推动博大精深的分子生物学迈向辉煌。
1、临床医学中所运用到的分子生物学技术
1.1 分子生物传感器技术
分子生物学在生物体细胞内以电信号为主要代表形式。对于待检测物质而言,分子生物学通过生化技术将分子鉴别物质贴合在换能器上,这些鉴别物质包括在抗原、活性蛋白酶 、以及抗体核酸等在分子生物领域具有靶向功能的识别元件。当需要检测的物质在分子生物传感器上和鉴别物质融合,产生一些靶向性反应时,传感器上电信号敏感元件就会产生波动,从而输出需要检测物质的检测结果。这种分子生物学传感器技术广泛用于临床医学中,比如,手术室里的多种精密特定功能的医疗设备,还有ICU病房中监控病人生命特征的仪器都是使用分子生物传感器的缩影。
1.2聚合酶链式反应技术(PCR)
对于某些特殊的脱氧核糖核酸(即DNA)的合成,是需要在生物体外环境中通过一系列的合成酶反应,以及在高中低多种不同的温度中产生出变性、延伸、退火等多个周期变化促使待合成DN段快速的增长,这便是分子生物学的聚合酶链式反应技术,也是分子生物学中最重要的核心技术之一。现如今有很多根据聚合酶链式反应技术而衍生发展出来的新技术,比如像原位PCR技术、连接酶反应、实时定量PCR等等。这些新兴的诸多技术相对于传统的检验技术而言,具有很多优势:针对性大大加强、可控性显著提升、节约大量时间和成本等。聚合酶链式反应技术既能够运用在基因分离、RNA序列分析上,对于DNA和RNA病理诊断也有很好的临床经验;现如今仅仅在短短的10分钟就可以监测到待测血样中的的HCV及DNA的转录,这些都是由寡核苷酸完善传感器技术而得来的技术成就。
从人类基因图谱研究计划诞生以来的几十年间,分子生物学技术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人类已经弄清楚了很多种动植物的基因序列,虽然弄清楚了这些基因序列,可我们对于这些研究的基因序列在所属的生物体中所具有的重要功能仍然是模糊一片,尚未可知。所以,聚合酶链式反应技术应用的基因生物芯片脱颖而出,检测便捷、效率高能够在短时间内分析出海量的遗传信息。众多的探针分子被集成在支持物上,待与被检测物资融合反应后,由仪器收集到光电信号从而得出待测样品的检验结果。目前,科研人员主要将精力集中在病原菌基因检测的研究方向,很多种微生物的基因样本被集成在一张生物技术芯片上,在反转录基因技术的支持下,临床医护人员就可以观察病人的病原体发展进程、感染状态和病人的反应情况,从而制定出相应的治疗方案。
1.3分子蛋白组学
越来越多的科研工作人员投入到病原体和人类基因序列的科研攻关中来,导致分子蛋白组的研究突飞猛进。对于分子蛋白组学研究为临床医护人员发现了早期诊断和早期检测的生物标志物。在此基础上更加精细的了解了疾病的演化历程,从而也推动了针对该疾病的药物的研发。现如今,人体各个局部的器官的癌细胞发展是摆在科研人员和医护人员面前的一大难题。虽然生物分子蛋白组在此项困难面前小有探索,但由于癌细胞的病原诱因极为繁多复杂,而在早期应对的过程中诊断和治疗都有着这样或那样的缺陷。对于其他的关于生物研究方法而言,生物蛋白组学更贴近生命本源,实用性较强,其便于开展早期的检测和诊断,从而引导治疗。目前很多分子蛋白学组可以在各种各样的条件下取得分子蛋白的数据,这些数据包含分子改变以前以及改变以后,还包括很多经过翻译和修饰后的状态数据。这些都仅仅只是后期的对分子蛋白的研究,最主要的还是从源头上弄清楚,所以医学临床检测蛋白技术也是重点。以此分析在病理状态下的分子蛋白的裂解情况和活性特征。还有就是分子蛋白在不同的疾病和生命体当中所处在的位置和作用。分析分子蛋白复合物和分子蛋白――蛋白相互作用这两种方法已经成为主要的研究手段。
1.4分子生物纳米技术
随着分子纳米技术的逐步深入,临床医学也运用了很多纳米技术的药物,很多纳米装置也被广泛用于控制疾病,可以说纳米技术改变人类的生命系统。纳米技术可以用于检测人体内生化成分的状态数据,判断是否为机体提供其所需的微量元素;纳米技术还可以修整病变的基因,提前消除癌症的可能。分子纳米技术相比于古老的微量滴定板技术,分子纳米技术可以将具有特异性的抗体或者是抗原拴在纳米级别的物质表面,在特定酶或者荧光染料的基础上,对机体或病原做出有效的应对,纳米技术拥有全面的优势。
2、对于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展望
在未来的研究领域里,在以全自动化为主导的大背景下聚合酶链式反应技术和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技术必定会是研究的重点项目。关于聚合酶链式反应技术污染问题也是亟需解决的问题,和聚合酶链式反应技术一起衍生出来的LCR也是一个研究方向。临床医学也可以逐步接受SDA和TAS,另外3SR也是一项重点技术,这些新的技术都可以是未来的研究方向。
总结
在分子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有必要解决新的科研技术到临床医学应用的接驳问题上来。新技术发展得再好再高端,如果无法运用到实际领域,也无非是鸡肋一块。所以需要大力获取新技术在临床医学上的经验,在保证新技术安全运用到病患身上的同时,也要及时地记录新技术所收集到的数据,以便未来开发更加实用的技术推广到临床医学上来。
参考文献:
[1]王海英.分子生物学技术在医学检验中的应用进展[J].当代医学,2011,06:16.
篇10
关键词:分子生物学;教研一体化;创新;综合能力
2015年5月4日,国务:颁布了叶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施意见曳,明确了以素质教育为核心,以创新人才培养为导向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在创新教育改革的大趋势下,高等教育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人才,为完成这一任务,学生专业理论知识的掌握和实践能力的加强要实现高度的平衡。然而如何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加强专业课课程的学习呢钥根据分子生物学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探索和分析了通过教师科研与专业课教学相结合的方式,改革专业课教学模式及考核方式对培养学生综合能力、提高分子生物学教学效果,促进学校发展的作用。
1传统分子生物学教学方法的弊端
分子生物学是在分子水平上研究生命活动及其规律的科学,主要研究核酸、蛋白质等生物大分子的结构、功能及其相互作用,内容繁多、抽象,不易理解[1]。传统的分子生物学教学只注重知识的传授,习惯于以灌注的方式增加学生的知识。这种满堂灌的教学方式不仅使学生思路闭塞,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创造性,而且容易使学生产生枯燥厌烦情绪。很多情况下学习仅仅是为了应付考试,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这门课程的教学效果。分子生物学是一门实验科学,任何理论的提出都必须以实验依据为基础[2]。要加深学生对分子生物学理论的理解,增加对理论知识的感性认识,最有效的途径是让学生把所学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解决实际问题[3]。因此,分子生物学的实验教学就显得尤为重要。为适应分子生物学日新月异的发展,早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各大高校就对生物专业的本科生开设了分子生物学实验课程,但是传统的分子生物学实验课教学却存在很多不足:一是实验课的配套教材多年不变、实验设备老化、实验内容陈旧,与飞速发展的前沿理论和技术严重脱节,导致教学脱离实际;二是对实验课程的设置而言,由于需要较高的经费投入和师资不足等原因,很多实验只停留在实验理论的讲授和实验演示阶段;三是学时安排使得上课时间较为分散,实验内容的设置不具有连贯性和完整性。总之,当前的分子生物学实验教学已经不能满足大学本科生对实验理论与实际操作的需求。为紧跟生命科学发展的步伐,分子生物学在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模式上都需要进行改革。最简单有效的办法就是利用教师的科研平台,让学生在学习专业课的同时参与相关教师的科研项目,通过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提高专业课的教学效果和学生实践创新的能力。
2实现教研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措施
为了有效开展教研一体化,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专业课的教学效果,为大学生提供一个从事基础科研活动的锻炼机会,应该采取以下一些符合教学实际、适于大学生参与的支持性和保障性措施:一是做好宣传工作,鼓励、吸纳对分子生物学理论知识有一定基础并对本学科实验技术感兴趣的本科生参与,组建科研创新团队,营造良好的科研学术氛围,打造研究型、开放式的教学新模式。二是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和科研环境,将教学与教师的科研项目相结合,设置教学科研一体的教学体系。教师在讲授专业课的同时,把本专业最新的研究动态和研究成果渗透到分子生物学的理论教学中,使学生及时感受世界前沿知识的变化和魅力,大大提高学生的科研意识与专业兴趣,为以后从事分子生物学方面的相关工作奠定基础。三是教师结合学生在课堂上所学的知识及其所具备的能力,把握难度适宜、有利于理论知识掌握和培养能力的原则将课题进行合理划分,并对学生做出明确的分工[4]。四是设计课题研究方案前,要求学生认真地收集归纳与课题有关的文献资料,自己动手设计实验方案,分析实验方案在理论上的优缺点、可行性和科学性。通过这样的形式,锻炼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为学生营造一个严谨、求真、创新、充满挑战、充满活力的学术氛围,将繁重枯燥的科研活动转变为学生展现自我创新能力的舞台。五是改革分子生物学专业课课程考核方式,不再采取单一的平时成绩加期末考试成绩的形式,而是把平时成绩、考试成绩,并结合学生参与教师科研项目的情况、科研活动的成果、科研论文的撰写情况等都作为考核的内容。如此全面系统的考核,一方面有利于对学生进行客观的评价;另一方面可以肯定学生进行科研活动所付出的努力和取得的成果,从而激励学生理论课学习的热情,提升专业课教学质量,增加学生从事科研活动的积极性。
3教学科研一体化教学模式的优势
3.1有助于提高学生对理论知识学习的热情
科学研究的过程需要丰富的理论知识作为支撑,同时科学研究的顺利开展,要求学生必须学好学精理论知识,从而充分调动学生对理论知识学习的积极性和热情,强化理论课教学的效果。
3.2弥补了实验课教学的不足
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是对大学生素质评价的重要指标。长期以来,分子生物学实验教学中开设的多数为验证性实验,学生仅仅是根据教材上的方法按部就班地进行操作,撰写报告,既不能从实验数据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也不能从实验过程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缺乏创新能力的锻炼。教师对于实验教学的要求也仅限于实验数据处理和实验报告的完成[5],这种教学方式压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扼杀了学生的创新能力,违背了野培养造就具有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冶[6-7]这一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主题。教学科研一体化,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观察、分析、查阅文献的能力,还能训练其写作与语言表达能力,使学生从单一型向复合型、从封闭型向开放型、从知识简单型向综合创新能力型转变[8],促进其创新能力的发展。同时,学生参与科研活动的过程不仅是对勇于克服困难、吃苦耐劳、无私奉献等个人品质方面的一种锻炼,亦是对他们在研究团队中相互配合、资源共享的大局意识和协作精神的培养。国外学者万科特和奥雷维克孜(PhilipWankatandFrankReovicz)指出:野大学生参与科研项目,可以培养他们的实验技能、计算机技能、时间管理技能以及项目设计和按时完成任务的技能。每周例会的课题报告,可以培养学生非正式的口头表达能力,撰写科研报告是练习写作能力的好机会,参加学术会议则有助于交流技巧的提高冶[9],这些更是传统的实验教学所不能达到的高度。
3.3不仅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切身利益,对学校和高校教师而言也是必不可少的
通过科研与教学的结合,一方面高校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学生资源保证在繁重的教学压力之下进行个人学术的开展;另一方面也使教师的授课不再是一个单调的、乏味的过程,而是有着许多实例的、生动的、有深度和广度的教学过程。学生普遍反映,这种将科研渗入到教学中的方式,十分容易接受,对所学理论知识的理解也更加深刻。另外,教研一体化模式符合国家的教育改革方针,也进一步提升了大学的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
4结语
教学和科研是高等:校的2种基本职能,都是培养高级人才的重要途径。它们之间是密切相关、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教研一体化模式不仅仅适用于分子生物学课程,它是普适性的。在高等:校的教育工作中,应该把科研与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坚持以教学传授知识,以科研创新意识,形成教学科研一体化模式,使教学科研实现良性互动,相得益彰,最终实现大学的可持续发展。
5参考文献
[1]朱玉贤.现代分子生物学[M].2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江渝,彭家和,钟小林,等.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课程必须适应现代化要求[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2004,6(4):355-356.
[3]戚晓利,张丽敏,薛春梅,等.分子生物学教学改革的探索[J].生物学杂志,2003,20(6):51-52.
[4]秦刚.关于大学生参与科研活动的探讨[J].科技信息,2006(9):90-91.
[5]蒋曹德,廖志华,杨应斌,等.分子生物学创新实验教学模式的探索[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7(2):200-202.
[6]周伟国,丁金昌.高校考试改革:致力于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J].高等农业教育,2003(3):45-48.
[7]朱洪波.论高等学校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性[J].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2(2):112-117.
[8]杨牧磊.大学生科研能力培养途径的探讨[J].大理学:学报,2008,7(7):81-84.
- 上一篇:生物遗传现象教案
- 下一篇:关于爱护小动物的演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