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发展现状及前景范文

时间:2024-01-03 17:40:4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中医药发展现状及前景,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中医药发展现状及前景

篇1

>> 中医药在海外的发展现状 中医药文化海外传播研究 中医药在欧盟面临的形势与挑战 中医药在结核病治疗中的应用及前景分析 高校图书馆与中医药文化传播 大文豪苏轼与中医药传播 IPTV平台在医院中医药文化传播中的应用 中医药在南非的发展现状及传播策略 中医药在非洲的发展现状及传播策略研究 虚拟仿真技术在中医药文化传播过程中的应用 与世界接轨的中医药 两委员呼吁“扩大中医药文化海外传播” 中医药在巴西 中医药在古巴 中医药在新加坡 中医药在墨西哥 新兴的中医药市场――泰国中医药市场的发展与准入 中医药教育与中医药经济的关系探讨 蜂蜜与中医药 《离骚》与中医药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3] 当然在西医标准下突破性的中医药成果还相对较少。

[4] Jun-Ying Fu et al., “Global Performanc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over Three Decades”, Scientometrics, Vol.90(2012).

[5] XinQi Dong et al.,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Use and Health in Community-Dwelling Chinese-American Older Adults in Chicago”,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Geriatrics Society, no. 12 (2015).

[6] Tina L. Rochelle and David F. Marks, "Health behaviors and us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mong the British Chinese", Journal of Cross-Cultural Psychology, vol.42(2010).

[7] 孙滔等:《中药赴欧有限前景》,载《财经》2012年第12期。

[8] Shirley Wang, “A Push to Back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with More Data”, http:///articles/a-push-to-back-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with-more-data-1415036616.

[9] Feiya Tao, “The Evolution of European Missionaries’ Views on Chinese Medicine”, Chinese Studies in History, vol.46(2012).

[10] Dennis Normile, “The New Fac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cience, vol.299(2003).

[11] Zhiguo Xu, “One Step at a Time”, Nature, vol.480(2011).

[12], Youyou Tu, "Artemisinin―A Gift from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o the World (Nobel Lecture)", 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 Vol.55(2016).

[13] David Winning, “Putting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o the Test”, The Wall Street Journal, http:///articles/SB10001424052748704615504576172060516209494.

[14] Patti Waldmeir, “China Looks to Traditional Medicine as Tonic to Boost Growth”, Financial Times, https:///content/5b1969f0-7bce-11e5-a1fe-567b37f80b64

[15] Alec Russell, “Rhino Poaching: Inside the Brutal Trade”, Financial Times, https:///content/f71d53ea-67b3-11e5-97d0-1456a776a4f5.

[16] Prescription for Extinction”, Economists, http:///news/international/21696967-misuse-traditional-asian-medicine-fuels-demand-endangered-beasts-prescription.

[17] 中商产业研究院:《2015?2020年中国中药行业市场发展前景研究报告》。

[18] Patti Waldmeir, “China Looks to Traditional Medicine as Tonic to Boost Growth”, Financial Times, https:///content/5b1969f0-7bce-11e5-a1fe-567b37f80b64

[19] Andrew Ward, “First approved Chinese herbal cure to hit British high street”, Financial Times, https:///content/9beb2e9c-3cfd-11e5-8613-07d16aad2152.

篇2

关键词:门诊中药房;管理;现状;优化策略

中医不仅具有预防和治疗疾病的作用,对于养生保健也具有良好的效果,是我国经历了几千年传承的的瑰宝。随着人们知识水平的提高,对中医的价值认识也逐渐加深。据有关临床统计资料表明,北京市慢性病患者中大约有接近50%在中医院就医,大约40%的患者初次就诊时选择中医或中西医结合医院[1]。门诊中药房是中药流通的主要窗口,也是医院所有服务部门中至关重要的部分,因此、高水平的中药房配药师、先进的管理模式是提高门诊中药房管理水平、患者的治疗效果以及保障患者用药安全的依据,只有采取先进、有效的管理手段才能提高门诊中药房的管理水平,促进医院乃至我国整个中医行业的发展。

1门诊中药房管理现状

1.1思想观念陈旧这主要是由于西医的冲击,加上社会习俗的影响,目前各大医院特别是综合性医院重医轻药、重西轻中的现象仍然存在,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药房在医院中的地位,挫伤了中药房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很多由于思想的狭隘性,在疾病治疗过程往往只看到西药治疗的短暂效果,而中药往往需要长期的调理,因此一些患者便认为中医效果比不上西药。患者的思想观念也就带动了医院的发展方向变化,一些医院虽然也对中药房的管理作了相关的改进,但受到4年观念的束缚,其发展前景并不乐观[2]。

1.2中药房的管理方式陈旧主要是由于对中医的轻视,因此在中药房的建设和管理上投入不够。目前大多数医院中药房的工作就是只保证药品供应及调剂,管理上也很被动,缺乏中医临床知识,无法介入医师处方是否安全、有效、经济方面的讨论,也制约了中药师开展中药临床药学研究工作。而如今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及疾病患者的增多,传统的管理模式已无法满足当前的需要,市场经济的发展就决定了一个项目需要长远的发展就必须采用先进的管理模式。因此,要推动门诊中药房的发展,以为患者提供更好的服务,就必须要根据实际情况对中药房的管理模式进行改进[3]。

1.3人员因素人是各项活动的主体,要推动药房工作的开展,就必须要从活动人员入手,尤其中药房工作人员在维护药品质量、保障患者生命健康及临床医疗服务的顺利进行等方面起着决定性作用。而据有关临床统计资料表明,目前中药房工作人员存在如下几个方面的问题:①专业水平不高,尤其是一些年轻的药师,在知识水平的更新在也比较缓慢;这一方面是由于如今的药物更新非常迅速,另一方面是由于患者的增多,药房工作人员的工作繁重,当然也不排除一些药房工作人员不思进取、满于现状等因素,这就使得药房工作人员的知识无法得到及时更新补充,对一些补充的新剂型以及新药缺乏认识;②药学服务不能直接体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难以得到医院的重视,导致药房工作人员学习积极性不高;③医院缺乏对门诊中药房的重视,在药房人员的安排上不协调,人手不够、药方人员工作单一等因素都使得在用药过程中缺乏安全指导等人性化服务,这样一来就容易形成恶性循环,降低患者对药师的信任度,最后对医疗服务的质量造成严重的影响[4]。

1.4管理系统不先进,质量管理体系不完善比如在西医方面目前都有了比较完善的HIS、LIS等系统,而对于中医管理的软件系统却比较缺乏,同时在硬件设施上也比较欠缺,且不同医院的临床诊疗科目和用药范围都不相同,药房设备、规模、药品及人员数量和品种差别也很大;另一方面则是中药房的质量管理体系还不够完善,主要是由于重西轻中的思想观念使得在中药房的建设和管理上比较缺乏,比如由于一些必要的药材养护技术和条件比较缺乏就导致了药材出现发霉、虫蛀等问题,如此一来,中药质量和治疗效果以及服务水平也就无从谈起。

2 门诊中药房管理优化策略

2.1 转变思想观念通过以上调查可知,导致目前中药房管理出现众多问题的原因主要是思想观念陈旧,存在重西轻中的思想,最终导致了人员建设、资源建设等众多方面比较缺乏。因此要优化管理策略首先是要转变思想观念,充分认识到中药的价值意义。中医药源远流长,在我国已经历了几千年的发展,不仅具有治疗疾病的作用,对于养生保健也具有良好的临床效果。而在目前,受重西轻中思想的影响,在中药房管理中,医院对中药房的管理投入比较缺乏,因此对中药房的人员们对中医药以及中药药学研究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就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2.2 加强中药房的建设投入,转变药房管理模式要加大中药房的人力资源及设备设施的建设投入,坚持以质量为核心的药品管理,所以药品质量必须放在首位。在日常工作中,要严格按照现代管理学的要求加强对药品质量的检查,建立健全质量管理体系,确保药品的安全性、稳定性、有效性、可控性。

2.3 加强药房人员的管理与教育首先是要提高工作人员的职业素养,让工作人员认识到药物质量的重要性,提高对患者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的重视度,提高自身的责任意识和安全意识,转变陈旧的思想观念,积极投身到推动中医事业的发展之中;其次是提高工作人员的专业水平,医院或科室可通过学习讲座、专业考试等方式提高工作人员对中药药材、药品管理及使用等相关知识的了解,通过不间断地学习提高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使工作人员不但能调配处方、管理药品,还能准确地为患者解答疑难,综合提高整体素质,从而提高中药房服务质量。

3讨论

中药房是医院重要的服务窗口,也是医院良好形象的展示点,为全院中药治疗的效果和中医发展奠定了基础,并肩负着为患者提供安全有效的中药服务及用药咨询等重要职责。因此,医院要认识到中药房管理的现状,及时发现管理中的问题和不足,积极采取有效的优化策略加强建设和管理,提高中药房管理水平,提高中医服务质量,推动医院乃至整个中医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汪东海,吴娟萍,杨莹诗.综合药房管理模式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药房,2005,21:1624.

[2]李会银.中药房中药饮片质量管理现状及对策[J].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2013,02:97.

篇3

关键词:保健食品 市场现状 需求预测

中图分类号:TS2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336(2014)10-0056-03

1 保健食品概述

1.1 保健食品的内涵及功效

保健食品是根据人体的生理需要,或某些人群的特殊生理需要,食用经过加工的药食两用制品以满足人体对某些营养物质的需求,从而实现特定的保健功效[1]。其保健功效主要体现在:免疫调节,调节血脂、血压、血糖,延缓衰老,健脑益智,改善记忆,改善视力,清咽利喉,促进泌乳,促进排毒,抗疲劳,抗辐射,抗突变,减肥美体,护肤美容,护肝益肾,改善睡眠,改善呼吸,防骨质疏松,润燥通便[2]。其特点:一是以食品为载体,适量加入药食同源之品,或有某些功能性成分,配方合理,科学加工而成,是食品的一种特殊类型[3];二是具有特定的保健功能,具有明显的改善机体素质的作用[4];三是适用于年老体弱,免疫力低下,病后康复等特殊需要的人群,经国家指定部门批准,发给保健品合格证书。保健食品是以增强保健功能,改善身体素质,辅助治疗疾病,增强免疫力,预防疾病,促进机体康复为目标,是有益人们健康的食品[5]。

1.2 保健食品的种类

与健康相关的食品具有多元化的特点,种类繁多。但从性能、特性、功效上划分,主要分为以下几种,(1)自然食品,指不含任何药物、添加剂的食品;(2)营养食品,指能补充和满足人体必需的各种营养成分的食品;(3)健康食品,指包括维生素类及各种营养提取和掺有植物提取物的食品;(4)有机食品,指用机肥栽培的农作物及蔬菜; (5)功能食品,指对人体具有特定保健功能的食品;(6)生态食品,指在无污染环境中生长的物质做原料制成的食品;(7)新资源食品,指新研发、引进的符合国家规定、要求的食品[6]。

1.3 最佳保健食品

(1)纯天然类保健食品;这类食品以“纯天然”为主要特征,不含任何药物或添加剂的保健食品,没有任何污染,既突出安全因素控制,又强调产品优质和营养,安全系数大,为人们所崇尚和需求[7]。(2)健脑益智类保健食品;人们对这类保健食品的需求超过单纯健体型保健食品的需求,为各类人群所需要。人们普遍认为健身必先健脑,健脑必然益寿。实践证明:深水海洋生物制品的健脑功效较明显,应为各类人群所首选[8]。(3)抗衰老类保健食品;这类食品已成为人们的主要需求。人们在日常饮食中虽然有抗衰老的作用,但还远远不能满足需要,要选择一些抗衰老类保健食品,进行补充,以延缓机体衰老的速度[9]。

2 我国保健食品市场发展现状

中国保健食品行业发展至今经历了几次大起大落。上世纪80年代末到1995年初,是保健食品行业的第一个高速发展期[10]。在这一阶段,由于保健食品的高额利润和相对较低的政策、技术门槛,涌现出大大小小3000多家保健食品生产企业。但仅仅建立在广告宣传和庞大营销攻势基础上的保健食品企业难以长久发展。1995年到1998年,保健食品行业经历了一个低谷期,企业数量和销售额大幅萎缩。1996年后,国家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有关保健食品行业的制度规定[11]。由于行业逐步规范和新一轮保健食品消费热潮的兴起,1998年至今,保健食品行业进入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速发展时期,无论企业数量还是年产值都达到了历史最高点。截至2012年底,全国保健食品生产企业共有2006家,2012年产值达2800多亿元。据对北京和天津两市的入户调查,约有75%的60岁以上被调查者经常服用保健食品[12]。

但目前我国生产的保健食品中,90%以上属于第一代、第二代产品,且产品功能主要集中在免疫调节、抗疲劳、调节血脂、改善骨质疏松、改善胃肠道功能、延缓衰老、补充营养等方面[13]。主要采取胶囊、片剂、口服液、颗粒剂(冲剂)等,这些剂型的产品占了近70%;而具有糖、罐头、饼干、蜜饯等一般食品形态的产品比例较小,仅占5%。而且也缺少针对患有肥胖症、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以及老年记忆障碍等特殊人群的功能食品[14]。

据业内人士介绍,保健食品企业习惯于“急功近利”,大多数厂家都希望尽快进入产品增长与成熟期,快速回收利润,因此,大部分企业要求3至6个月市场就必须达到盈亏平衡,稳重一点的大概是一年。并且,大部分厂家跟风操作,哪种类型的产品好销就上哪种产品,以赌博心理赢得市场,结果造成产品雷同,红极一时后“香消玉殒”,如保健食品行业里的知名品牌太阳神、飞龙、巨人、三株、珍奥核酸等,都是迅速崛起又快速没落[15]。

3 我国保健品市场存在的主要问题

3.1 生产成本低投入

业内人士透露,保健食品的科研经费应占其利润的3-5%,但一些保健食晶企业在科研上的投入不及利润的1%。一个保健食品从研制、开发、报批到生产出成品,一般只需数十万冗,而利润一般可达100-200%[16]。不仅是保健食品的生产企业利润高,保健食品的销售利润更是令人咂舌。

3.2 夸大宣传误导消费者

在各种媒体或户外广告中,名目繁多的保健食品广告愈演愈烈,而这种靠广告炒作起来的火爆效应背后,隐藏着种种虚假和误导消费者的不正当竞争行为。中国消费者协会与中国保健科技学会曾对保健食品宣传内容进行的一次调查表明:有70%以上的保健食品存在虚假宣传、夸大宣传的现象[17]。目前一些保健食品生产厂家和营销者利用消费者对药品和食品区分上的误区,利用有些消费者易受舆论影响的心理,采用狂轰滥炸的广告,对保健食品进行虚假的疗效宣传,让许多消费者对保健食品的“功效”深信不疑、趋之若鹜;而有的消费者对保健食品本来不太信任,但经不住广告的诱惑,最终还是买来一试[18]。

“只要您每年服用该口服液10盒以上,让您生命延长至少20年!”这是某报纸刊登的一种补气养血口服液的广告词。在这条广告中,该口服液可谓“神效”,宣称能治愈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及肾功能低下、呼吸及消化系统疾病等4大类40余种疾病。而该产品说明书中其“功能与主治”为:益气养血,健脾固肾,宁心安神;适用于气血不足,脾肾两虚,心神不宁引起的体倦乏力,头晕耳鸣,食欲不振,腰膝酸软,盗汗,心悸失眠。这些平常的描述远没有广告宣传的那么神奇[19]。

听课有奖、免费旅游、免费体检、家访送礼等等,这些都是保健食品企业和老年消费者建立联系的常用路数。一旦建立联系后,受过专门训练的销售人员便利用老年人比较孤独或者渴望治病、保健的心理,先以关心换取对方信任,然后夸大宣传、刻意推销,最后完成产品的销售。

3.3 保健食品添加有害物质

近几年,一些保健食品被检查出掺有违禁成分和有害物质。2006年4月,“利威牌康立舒胶囊”中被检出含有《食品卫生法》明确规定的禁止在食品中添加的“格列本脲”等化学合成药物。2008年7月,北京一消费者因长期服用排毒养颜胶囊导致继发性便秘而将生产企业告上法庭[20]。2011年11月,广州康美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等12家企业生产的24个品种系列的减肥类食品中被检出西布曲明、酚酞等违禁成分[21]。2012年3月,新华社报道,按照0.5毫克/千克的铅限量指标,有多个螺旋藻产品被查出铅含量严重超标[22]。

3.4 保健食品“套牌”盛行

一名保健食品商表示,保健食品行业“套牌”生产现象十分普遍,个别小厂从大厂借来批准文号,产品质量难以保证。一家号称是亚洲最大的保健食品生产基地的公司在其官网上清楚地写着“提供20余个健字号、50余个食字号的全程贴(套)牌服务”[23]。2005年7月1日正式施行的《保健食品注册管理办法(试行)》中,保健食品GMP认证制度被纳入强制性规定。根据《保健食品GMP审评方法及要求》的规定,经审查不符合GMP的保健食品生产企业,可以委托符合GMP的企业进行生产,受委托企业必须持有有效的保健食品生产许可证,委托生产的保健食品在产品包装标识及说明书上必须注明“委托XXX生产”,并注明受委托生产企业的地址[24]。国家食品药品监督总局一位工作人员表示,同一个保健品批准文号被多款产品使用(即套牌生产)是违法的,企业出租批准文号也是违法的。委托生产与租用批准文号不同,委托双方要签订相关合同。受委托方一般只承担生产过程中的相关责任,其他责任则由委托方承担[25]。

4 我国保健食品市场需求预测

通过对我国保健食品现状的研究,预计在未来几年,我国保健食品的总体价格将会下降,人们对保健食品的需求进一步扩大,保健食品厂家将会更加注重知识和品牌的宣传,采用更畅通的流通渠道,新资源、新技术和方便型的保健食品将会成为市场的主流,多样化的保健食品越来越多。具体表现如下。

4.1 保健食品市场将会扩大

目前,消费者对于保健食品的需求逐渐增大,原因是我国具有进补的传统,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自制补品费事,人们越来越趋向直接购买保健食品。另外,随着消费者心理的理性化,他们不轻信广告,注重口碑宣传,信赖知名度高、品质好的保健食品。在这种情况下,功效不明显、虚假宣传的保健食品将没有立足之地[26]。

4.2 保健品价格总体水平将下降

从事保健食品销售的人员透露,如某品牌600克蛋白质粉的进货价为110元,零售价为278元;400克壮骨粉的进货价为40.5元,零售价为148元;一品牌大蒜油软胶囊的进货价为27元,零售价则是88元[27]。从以上数据我们可以看出,保健食品利润巨大,价格较高。在这种高利润的情况下,必然会吸引许多企业加入到生产保健食品的行业中,在市场竞争条件下,就会降低保健食品价格。另外,由于保健食品具有较高的需求弹性,这就为降级提供了较大空间,目前,过多的消费者都是因为保健食品的价格太高而放弃消费或者少量消费,一旦保健食品降价,必然会带来更多的消费者,扩大消费市场。第三,保健食品逐渐从高消费品向普通消费品转变,这种转变的前提也是价格的降低,低价格已经成为未来保健食品的目标定位[28]。

4.3 高技术、新资源、方便剂型的保健食品越来越受欢迎

随着科技的进步,新资源受到人们的关注越来越多,利用新资源进行保健食品的开发,将是未来保健食品的发展方向,目前主要表现在海洋生物、昆虫和中药三方面。另外,像氨基酸、核酸产品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欢迎,原因是其可以直接被吸收,具有方便性[29]。

5 结语

保健食品真正的生命力在于它对人体健康的贡献度,在于它对人体健康的促进和保障作用。围绕新功能、新原料的应用技术进行创新才能为保健食品产业的健康发展注入活力。2012年1月,国家发改委、工信部联合印发了《食品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营养与保健食品制造业”首次被列为我国重点发展的行业。根据该规划,到2015年,我国营养与保健食品产业的产值将达到1万亿元,年均增长20%,形成10家以上产品销售收入在100亿元以上的企业[30]。在如此的利好背景下,我国保健食品行业应抓住机遇,乘势而上。

参考文献

[1]曹阳.我国保健品行业的规范与发展[J].中国药业,2008,12:58.

[2]王美云.我国保健食品产业的发展趋势[J].中国医药导报,2006,2:15.

[3]李庭春.我国保健品市场发展浅析[J].中国集体经济,2008,5:25.

[4]胡晓光.我国保健食品发展趋势刍议[J].首都医药,2009,03:256.

[5]孙秀敏.浅谈我国保健食品行业发展趋势[J].中国信息化,2013,01:36.

[6]赵静.保健品行业现状及发展趋势[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6,4.

[7]敬璞.保健食品在我国的发展[J].中国畜产与食品,1999,6(5):233.

[8]姜培珍,李洁.保健食品的发展趋势及法制管理[J].中国卫生监督杂志,1997,4(5):227.

[9]王林.保健食品选购指南[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0.

[10]张华.直销模式在保健食品市场的应用研究[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6,4.

[11]邓峰.广东省保健食品产品现况研究[J].中国食品卫生杂志,1999,11(4):53.

[12]姜培珍.上海城区居民对保健食品需求状况调查分析[J].中国食品卫生杂志,1998,10(6):53.

[13]张正.北京市保健食品发展现状研究[J].中国食品卫生杂志,1999,11(4):58.

[14]王瑾.我国保健食品企业营销战略分析[D].北京交通大学,2010,6.

[15]段颖.我国保健食品发展状况与对策研究[D].中国中医科学院,2006,5

[16]孙玉娟.保健品行业的规范管理问题[J].河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1:589.

[17]高广君.D公司益生菌保健食品上海市场营销策略研究[D].天津大学,2009,5.

[18]李桂生.A保健品企业学习型营销团队构建的研究[D].东南大学,2006,6.

[19]宁新美.解析中国保健品企业形象策划之成败[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5,5.

[20]兰培元.我国保健食品市场存在的问题及监管对策研究[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11,5.

[21]王小燕.我国中小保健食品企业营销战略研究[D].山西财经大学,2008,6.

[22]聂风.保健食品的消费现状及心理[J].现代预防医学,2007,02:361.

[23]邢冬青.对保健食品消费现状和监管的调查分析[D].山西医科大学,2011,05.

[24]张桂敏.中国保健品行业市场分析及发展策略[J].全国高校商务管理研究会第22次年会,2007,05:89-91.

[25]保健食品[J].食品文摘,1998,08:8.

[26]刘泽龙.国产保健食品实行备案管理的分析与思考[J].首都医药,2009,05:15.

[27]刘萍.保健食品行业发展现状及前景[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1,05:263.

[28]刘辉.保健食品市场现状及发展趋势[J].食品安全导刊,2011,08:362.

篇4

[基金项目] 中央民族大学2014年度自主科研计划项目(2014MDGLXYQN04);北京市教育委员会科技创新平台专项经费资助(PXM201401422607000049)

[通信作者] *张立东,主治医师,E-mail:

[作者简介] 叶华,博士,讲师,从事企业管理的教学与研究工作,Tel:13611247908,E-mail:

[摘要] 民族药产业面临市场空间狭小、资源枯竭、民族医学发展迟缓和后继乏人等诸多困境,前景堪忧。该文运用可持续发展理论分析当前民族医药产业的构成要素和发展存在的问题,为民族药产业摆脱困境并实现持久健康发展提出对策。民族医药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有赖于生态资源、民族医学、产业政策、人才培养和现代技术5大要素,通过企业、政府和公众三方共同努力可有效应对民族药产业发展的困境,最终实现民族药更好地服务于人类健康。

[关键词] 少数民族地区;民族医药;产业;可持续发展

民族医药发源于少数民族地区,是中国传统医药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藏药、蒙药、彝药、维药、苗药、傣药、土家族药等民族药物及其制品[1]。民族医药具有鲜明的地域性、民族传统和独特的医药理论和诊疗方法。据初步统计,全国55个少数民族,近80%的民族有自己的药物,其中有独立的民族医药体系的约占1/3[2],孕育出了诸多良药,如云南彝药中的云南白药、苗族药中的灯盏花系列药物等。民族医药为中华民族的健康繁衍作出了重大贡献。

少数民族地区是民族医药的发源地、主要使用区域和药材资源的战略储库,也是民族医药企业生长的沃土。近年来,涌现了一批知名度较高的民族医药企业,例如云南白药、晶珠藏药、贵州益佰等,但从总体看,少数民族地区民族医药企业一般规模较小,现代化水平不高,市场知名度低,在文化、管理、资金、技术、标准等方面仍存在较多的困难和挑战。同时民族药产业又面临应用市场空间狭小、资源枯竭、民族医学发展迟缓和后继乏人等瓶颈问题,严重制约民族医药产业发展。究其原因,一方面,可以归结为地理位置偏远和历史原因,经济和社会发展较为落后;另一方面,造成目前的发展困境,与重经济轻生态、重药轻医、重创新轻继承、重硬件投入轻人才培养、重眼前利益轻长远利益的片面发展观直接相关。因此,改变发展观是促进民族产业健康持续发展亟需解决的问题。

可持续发展是一种全面的发展理念[3],即能够满足当代人的需求而不损害后代人满足需求的能力。强调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保护等多方面的协调发展,兼顾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既要发展经济,又要保护好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注重发展的可行性、公平性和生态环境的可承受性,从而保证发展的可持续性,其核心思想见图1。构成民族医药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素主要有:生态环境、民族医学、人才培养、现代技术和政策法规,5个构成要素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见图2。

民族医药产业是少数民族地区的特色产业之一,对于区域经济发展、弘扬民族文化、促进民族健康卫生事业发展等方面有着重要作用。本文通过对5个要素的分析阐明民族医药产业可持续发展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对策,对于民族医药产业的长远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 民族医药产业可持续发展的背景

少数民族地区幅员辽阔,三级自治地方的总面积占全国国土总面积的近2/3,关系国家安全和民族团结,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少数民族地区生态环境多样,物产丰富,大部分野生药材资源分布在这些地区。野生药材不仅是人类防病治病的重要资源,更关系子孙后代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

随着人口剧增和老龄化社会的到来,人们崇尚自然、回归自然理念的提升,国内外市场对中药、民族药物及天然药物资源性产品的需求量激增。民族医药作为少数民族地区的特色和优势资源,多被视为发展区域经济的亮点。国家与地方政府大力支持民族医药产业的发展,2009年国务院《国务院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提出加快民族医药发展。四川、贵州等省份将中药产业定位为支柱产业,少数民族聚集的广西、贵州、内蒙古、青海、、宁夏等省份在“医药行业十二五发展规划”中均明确提出大力发展民族医药产业。但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管理同样落后,民族医药产业的快速发展往往以资源消耗和生态环境破坏为代价。

此外,少数民族地区缺乏支撑民族医药产业发展所必须的人才、技术、文化和配套政策,造成了民族医和民族药的发展缓慢,医药发展不均衡;药材资源利用率低,产品多为低附加值的初级产品;产品市场空间狭小,仅限于某民族区域内使用等一系列问题。

2 民族医药产业可持续发展的要素分析

2.1 生态环境 民族医药产业是资源依赖型产业,其所消耗的药材资源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医药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就无从谈起。药材资源具有蕴藏量有限、资源分散、生长周期长或不可再生的特点。目前,我国民族医药产业还主要依靠野生药材资源,在600余种常用药材中,纯依赖野生药材资源的占400余种,人工种养的品种约占200种[4]。

受片面发展观的影响,过分强调经济,对生态环境重视不够,乱砍滥伐、过渡采挖、盗猎现象严重。西部民族地区的药材资源呈现出迅速减少,甚至枯竭的态势,同时野生药材的需求还在不断增加,这种供求关系的失衡造成生态环境的恶化,也引发了野生药材价格的大幅上涨,药材价格的波动必然传导到下游产业,从而损害整个产业链条。

2.2 民族医学 民族医药不仅是资源依赖型产业,也是文化依赖型产业。由于民族医药标准化的道路还很长,在这一过程中民族药离开民族医寸步难行。民族医学理论体系和诊疗方法独特,其术语与传统的中医还不能接轨,更谈不上与现代医学接轨,因此必须由民族医指导使用。

由于地域偏远,语言独特,民族医学的传播、交流和发展受到了很大限制,流传的区域相对狭小。加之诸多的历史原因,许多具有宝贵价值的典籍已经遗失,许多没有文字记载的宝贵经验财富正随着民族医生的去世逐渐消亡[5],这些都给整理、继承和发展民族医学带来了困难,致使民族医学发展迟缓。同期民族药学与现代技术融合的速度较快,民族医学与药发展不平衡,甚至出现民族药脱离民族医学理论指导的趋势。

更为重要的是受现代科学的冲击和对于民族医学的偏见,很多人将民族医与不科学、巫医联系起来,这种观念使得的民族医学在非少数民族地区发展困难,限制了民族医学发展的空间。

2.3 科技创新 吸收借鉴先进的科学技术,不断创新是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推动力。民族医药体系较为封闭,应用的范围千百年来固守着自身生存与发展的地域空间,墨守着固有的诊治手段,创新能力不足。

从民族医药应用形式看,其中的大部分停留在较为原始状态,药物的加工离不开砍、削、捶、切、蒸、嚼、熬等,药物的应用形式多为外敷药糊、药丸、药酒、外贴药膏和汤剂等[6]。少部分品种发展成为成方制剂上市销售,目前国家药品标准共收载民族药约1 220种。从已经上市的民族药质量标准现状看,民族药存在严重标准缺失,药材基原不清,品种混乱,矿物药安全性研究薄弱等问题[7]。

从产业链条看,野生药材的采挖还很原始,药材的人工种养处于小农经济状态,规模化、规范化、集约化程度低,药材生产质量意识淡漠;药材炮制加工行业的质量标准还不完善,已有的炮制规范其质量控制水平一般也很低下;甚至有些品种还未建立炮制规范,提取物生产企业对药材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形式粗放,科技含量低,产品附加值低,资源消耗过大,环境污染严重;药品生产行业多数为中小企业,由于研发不足,生产的产品多停留在较原始的剂型。

2.4 专业人才 人才是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要素,教育是培养专业人才的重要途径。受人口基数、传承方式、教育水平等因素影响,民族医药专业人才缺乏。民族医药教育传承模式包括传统的祖传师承和现代的学院教育。

在理论体系尚不完备的民族医学中,祖传师承是民族医药人才培养的主要方式,例如侗医药、苗医药、彝医药。该模式存在法律争议,根据《执业医师法》的规定,民间的这种祖传师承模式不被承认,传承人的医疗行为不受法律保护,据统计84.15%的侗、苗、彝医药传承人不具备合法行医资格。此外,还存在传承人老龄化、受教育程度低和潜在传承人数量极少的问题,有些医学流派面临失传的风险[8]。

对于理论体系较为完备的民族医学,主要以学院教育作为人才培养模式,如蒙、藏医药建立了专门的学校或学院。学院教育虽然不存在失传的危险,但教学体系还不完善,存在重理论轻应用,重创新轻继承,重科研轻教学,重现代医学教育轻民族医学教育等问题。

2.5 政策法规 法规政策是民族医药发展的顶层设计,从宏观上调控产业的发展。我国各级政府历来重视民族医药的发展,制定了若干针对民族医药发展的政策法规。但总体上缺乏前瞻性、科学性、系统性和连贯性。

法律法规方面,关于野生药材保护的主要法规《野生药材资源保护管理条例》制定于1987年,制定时间较早,内容相对落后于现实情况,虽然对野生药材有了相应的法规,但针对道地药材的法律法规尚未出台,无法有效地保护道地药材,造成道地药材的濒危甚至是灭绝。从执行情况来看,对某些禁止没有规定或无法追究法律责任,造成有法不依情况普遍;从执法主体看,存在多头管理,主管部门不明确等问题,造成执法不严[9]。法律法规修订周期太长,不能适应资源保护的动态要求。

产业政策方面,针对民族医药产业,从国家到自治县制定了若干的扶持和保护政策,如国家层面的《国务院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少数民族事业“十二五”规划》等,省级政府制定的《广西壮族自治区发展中医药壮医药条例》、《青海省发展中药藏药蒙药条例》等,还有区或县级政府制定的《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发展藏医药条例》、《黔东南州苗医药侗医药发展条例》等。这些政策的初衷是加大民族医药的扶持力度,促进民族医药产业的发展,其中也都涉及保护药材资源的内容。从实施效果看,政策的实施可能促进了民族医药产业一时的发展,但由于政策的前瞻性不够,政策法规之间缺乏系统性,对民族医药的长远影响值得商榷。例如,很多政策都提到了培育民族药大品种和加快民族药质量标准提高,主要是基于经济效益和占领市场的考虑,大品种或列入国家药品标准都意味着药材需求量增加,政策制定时缺乏对于资源可持续利用的调研,新药开发立项或重大研究项目立项中也存在类似问题;民族药品的定价政策没有考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药材的定价机制不合理,不能体现“受益者付费和破坏者付费的原则”,不能有效保障生态环境,价格偏低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消费需求;在合理用药方面,由于国民认识偏颇,珍贵濒危药材及其中成药受到追捧,使用这类药材资源甚至成为社会地位的象征,这种潮流加剧了药材资源的枯竭。

3 民族医药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3.1 合理开发利用野生药材资源是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 第一,应加强资源的普查工作。目前第四次全国中药资源普查正在进行,只有摸清家底才能制定合理的资源保护和资源利用政策。但全国性的中药资源普查周期长,不利于及时了解资源动态。各地区应主动监测本区域药材资源的变化情况,创新资源调查机制,鼓励多方参与,特别是研发、生产和经营企业等利益相关方,利用新技术、新方法加强资源的动态监测。

第二,科学采挖,加强替代品研究。采挖野生药材要做好搞好撒种补播、轮采轮挖工作,把人工栽培与天然种植、人工驯养与天然放养有机结合[10]。因地制宜建设珍稀濒危药材野生抚育基地,促进资源修复和增长。加强药材可替代性研究,扩大药用部分,从同属植物中寻找功效相同(或相近)的物种替代濒危稀缺药材,或采用生物技术生产繁育濒危药材。利用少数民族地区独特的地理环境,搞好道地民族药材的人工种养,建设规模化栽培、养殖基地,逐步实现产业由依赖野生药材资源向以人工种养药材为主的转变。

第三,促进药材资源的合理利用。合理利用应综合考虑药材资源的消耗速度、储量和再生能力,关停一批高消耗、低产出、高污染的提取企业。对资源短缺及濒危的中药材,在其资源尚未恢复且未找到替代资源之前,应暂停其他相关品种的工业化生产[4]。

3.2 加强民族医学的整理和传承是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前提 第一,应加强民族医药典籍研究。以《四部医典》、《晶珠本草》、《蒙医金匮》等民族医药典籍记载和临床实际为依据,正本清源,核对、修订功能主治、用法用量、注意事项、处方配比等[11],指导民族药合理应用。

第二,开展民族医药古籍抢救性继承和整理工作。有文字记载的古籍应利用信息科学的手段加工处理,利用网络技术发动社会各方力量参与古籍的整理。对于口传古籍更要加强抢救性继承和整理,将口传古籍转化成书面文件。通过数字化的方式,使医药古籍可以永久保存,广泛流传。

第三,加强在世名老民族医的继承工作。尽快建立相关制度,建立传承工作室站加大投入,筛选优秀的传承人,通过师带徒,随师伴诊的方式继承,做好学术经验的发掘、整理;鼓励在世名医著书立说。

3.3 培养民族医药专业人才是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 第一,在完善民族医学理论的基础上,加强民族医药的学院教育。院校教育要把培养学生掌握民族医药理论和实用技术的能力作为第一要务,构建完整的教学体系。对于医学生的培养要突出经典理论学习,培养学生的民族医学思维方式;对于药学生的培养除了必要的医药理论学习外,应突出资源学、鉴定学、药物化学、药剂学等主干课程,提高学生对民族药的辨识、种植、开发、应用和质量控制等方面的认知水平和动手能力[12]。

第二,推进师徒传承教育。通过口传心授将民族药的理论、临床技能综合地传授给徒弟,是民族医药培养人才的传统做法。实践证明,师承教育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有效模式。徒弟在跟师过程中,能够实际接触病例,并得到老师的点拨,能在较短的时间内领悟老师的思维模式、治病遣方用药的精妙。

学院教育结合师承教育是传统医药学习的最佳路径,既可以避免学院教育的理论化、教条化,也可以避免师承教育在系统学习方面的不足。

3.4 制定系统科学的政策是引导民族医药产业健康发展的保证 第一,在政策制定时,应坚持可持续发展观念。应将“大力发展”民族医药产业调整为“适度发展”,应综合考虑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环境,坚持经济发展不能以资源破坏为代价,应将保护资源和生态放在第一位,在药材资源不能保证持续供给时,不应将民族医药产业作为区域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

第二,政策的制定应注重前瞻性、科学性、系统性和连贯性。以药材资源保护为例,新药、科研立项,首先要考虑药材资源的可承受性,避免药材资源的破坏;新药审评时,企业须提交药材资源的储备情况或开发计划、资源风险预警措施等资料,并进行现场检查,以此作为是否批准上临床的依据;国家标准不应增收野生资源已经严重减少且尚未实现人工种养的药材及相关中成药。药品定价要充分考虑生态补偿机制;要扭转以服用珍贵濒危药材为荣的错误观念等。

第三,制定的政策应权责分明。应当明确政府、企业和公众三者的关系,坚持以政府为引导,以企业为主体,动员公众积极参与的原则。企业作为社会化大生产的组织形式,是推动行业发展的主力。因此在政策设计时,一方面要保护公众利益,另一方面要充分调动企业的积极性。

3.5 与现代科技融合是民族医药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之路 药品作为关系人体健康的特殊商品,其安全、稳定和质量可控的要求离不开现代科学技术。因此,基础理论的研究、资源的开发利用、药物制剂的研发和药品的销售使用等都需要先进技术的支撑。现代医学研究能够证明民族医药的科学内涵,指导民族药更合理的应用,并拓宽其应用市场;现代栽培技术能够逐步实现药材的科学种植、养殖;组织培养技术为野生药材的繁育提供了新的方法;先进的药物分析方法为产品的质量控制提供保证;物联网技术能够降低医药物流成本等。民族医药产业发展,应当以技术为先导,通过技术水平的提高促进产业升级,走高产低耗的可持续道路。

总之,民族医药发展应当以企业为主体,以政策法规为引导,以药材资源为根本,以民族医学为指导,以科学技术为先导,以人才培养为核心。最终实现生态环境有效保护,资源合理开发利用,民族医学得以弘扬,民族医药与现代科技相融合,专业人才储备充足,为民族医药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撑。

[参考文献]

[1] 陈士奎,蔡景峰.中国传统医药概览[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1997.

[2] 曾育麟.民族药的概况及展望[J].药学通报,1981,16(1):3.

[3] 常江,王忠民.科学发展观对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创新与发展[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40(3):114.

[4] 周福成.保护药材资源引易产业发展――对中药民族药药材资源保护开发利用政策的建议[J].中国药物经济学,2008(6):43.

[5] 徐士奎,罗艳秋.从产业化角度打造民族医药发展载体[J].中国民族医药杂志,2006(5):82.

[6] 李如海,石钰,李凝.民族药新产品的制剂研究设计[J].中国民族药杂志,2011,10(10):51.

[7] 杨洋,张艺,黄宇,等.民族药质量标准研究现状及思考[J].中国中药杂志,2013,38(17):2878.

[8] 赵富伟,薛达元.中国民族医药传承危机研究[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s1):15.

[9] 黄璐琦,郭兰萍,桑滨生,等.我国野生药材资源管理制度的分析及建议[J].中国中药杂志,2009,34(15):1881.

[10] 胡书平,刘同祥.民族医药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20(1):76.

篇5

构建新型技术转移体系对提升辽宁科技创新水平的影响和建议高峰,陈岩,佟春杰

中医药国际标准制定方法和技术的示范研究王志伟

冈底斯成矿带铜铅锌矿资源进展与矿业基地建设思考李光明,刘波,段志明,张丽,董随亮

海岛海水资源综合利用技术应用研究邓一兵

南极大气过程、区域气候变化及气候模式研究卞林根,李士明

废旧轮胎超细粉碎与再生利用技术开发中国科技成果 刘双喜

食品快速检测与质量安全控制技术及设备开发研究王硕

千米级斜拉桥结构特性及体系研究与成果推广应用张喜刚

数字媒体服务示范工程孙朝晖,朱铁一

山区村镇地质灾害与工程防治技术研发杜修力

农村建筑防火与抗火技术研究与示范李引擎

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智能管理系统的开发与应用田建民

安全生产关键技术标准研制李湖生,王善文,李仲学,刘双跃,王庆,李晓飞,张延寿,南生辉,袁庆国,郭再富,李勤,张惠军,顾智世,周宏,王晓兵,梅建,高建明,邬开发,戎明彦,宁燕,傅雅慧

高效节能永磁同步电动机的设计谢卫,滕欣,李华

基于移动Agent技术的网络管理系统周恒

小球藻培养与应用的研究进展闫海,张可毅,王子敬,高郁晨,贾璇,何欢聚

综合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急性期)的研究王松龄,赵彦青,张社峰

面向世博应用的跨语言及跨媒体搜索云计算平台架构杨震

顺义规划新城场地稳定性评价研究贾三满,郭萌,王荣

天津市北大港水库分库后调度与水质探讨董立新,郭清平,白昊阳

质量互变定理及其对可拓学错误的识别陈守煜

关于会计信息质量问题的若干思考屈敏

城乡生活垃圾中废塑料高效稳定裂解技术与示范中国科技成果 周恭明

奥运封闭水体水质保持技术与示范张镭,林卫青,李炜,朱明权,卢士强,李丹,金焱

商品林重大生物灾害综合防治技术梁军,曹支敏

儿童免疫规划一体化信息服务平台的设计与实现李水旺,田智慧

淡水鱼类工厂化育苗技术示范陈成勋,郭永军,陶秉春,金万坤,王庆奎,季延斌,徐大为,邢克智

急性乙型病毒性肝炎应用中药免疫调节配伍治疗初探陈志强,陈峥,刘杰,唐先梅,徐寿文,刘彦斌,张三定

葡北二断块断层侧向封闭性研究刘洪涛,王延斌

公网移动安全接入系统司志刚,陈性元,鹤荣育,常朝稳,赵国磊

动力总成悬置扭矩轴三点布置研究初探许立峰,方俊,刘亚磊

AlN的合成与表征孙晶,谷林茂,徐祥云

500kV避雷器不拆引线试验方法魏丽峰,曹锐

330MW发电机转子匝间短路综合分析与预警研究杨勇,杨俊,郑晶晶

ABC分析法在车辆器材库存控制中的应用及其改进汪正西,吴巧云,王耀军

安定区退耕还林工程经济社会效益分析李广宇,陈晓妮,王芳,杨鑫光,支玲,秦全忠,陈正斌

论云南栽培茶树发展简史李光涛,任海涛,梁涛,李昌武,毛恩锦

启动居民消费关注老年消费市场卢丽华

中国在瓦斯研究史上发现的二定律及应用王子佳

福建省输日鳗鱼茶叶与蔬菜中农用化学品残留快速检测技术研究李耀平

第三代固体蓄电池-高能固体蓄电池

渊博的学识,无私的奉献中国科技成果 于静,金立刚

彰显针刀医学创新足迹——记国际著名针刀专家成树江院长吕志芳

左玉辉:保护环境科学发展赵书馨

"双跨科研人员":产学合作的生力军武夷山

产业集群培育常见问题辨析及协会作用张元智

产业集群风险防范与公共政策选择徐元旦

小城镇集聚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的优势与条件刘李峰,胡建坤,袁天远HtTp://

促进中部地区产业集群发展的思考王义高,王淑贤,王贇

西部传统特色产业集群的培植之路——以成都鞋业"一都两园"为例杨明娜

印度班加罗尔IT产业集群与区域知识创新效应魏晓燕

把技术植入非洲经济——中非科技合作新战略郭铁成,郭丽峰

中国农产品包装标识现状及制度取向分析冯忠泽,李庆江,黄玉萍

提高质量安全水平促进中国水产品出口孙琛,赵春年

煤及燃耗过程中产生的三废增值化利用海然,芦青,黄明

综合医院会诊联络精神医学临床实践常国胜,郭慧荣,李丽

宿主MHC分子在肿瘤免疫中的作用探讨邹雄

儿童应用两种睫状肌麻痹剂验光结果比较梁斗立,鲍东明,于雪冰,顾若姝,熊壮

以色列产学研合作创新的经验及其启示彭春燕

注入工业设计元素提升我国制造业素质中国科技成果 王义高

科技型企业安全性问题研究——以黑龙江为例唐现杰,徐泽民

瞄准国家需求破解冻土奥秘——记我国冻土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程国栋王进东

紫杉醇微乳制备的优化筛选方法吴科春,刘祥瑞,张烜,张强

真空玻璃开启玻璃工业未来之窗戴大祥

用电镀废水"零排放"技术创新电镀工业福龙五金电业(番禺)有限公司

科技特派员制度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张雨,高峰

"9210"工程在凉山州应用研究及推广邓波,曾文芹,顾林康

油井抽油机工况分析仪的设计刘贤锴

多点监测防盗报警器的设计与仿真李敏君,杨昕卉,张梅恒

围岩不良地质条件下洞口段开挖施工技术张忠林,周吉顺,杨学功

保障农产品从农田到餐桌的安全张玉香

"十五"国家重大科技专项——食品安全关键技术研究进展吴永宁,陈君石

无公害农产品认证检测现状、存在问题及发展建议丁保华

中国蔬菜质量安全的现状和发展展望周洁红

我国水产养殖领域质量安全认证宋怿

上海研发产业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杜德斌,盛垒,王勇,周天瑜

河南省技术引进现状、问题及对策吕玉花

促进北京创新型服务业健康发展的建议魏永莲

石家庄市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制约因素分析及对策研究田东良,郝桂琴

网络并行电法仪与稳态电法勘探方向中国科技成果 刘盛东,刘士刚,吴荣新,张平松,范一木

重庆铁山坪野外站观测研究——"敏感生态环境创新性监测"项目成果赵大为

建筑企业信息化建设对策初探姚光华

扶持中小型科技企业创新的新思路——新加坡实施GET-UP计划的启示杜谦

国际植物新品种保护及DUS测试张德纯

面向中国民航新一代旅客服务系统的中间件平台及其应用

GIS支持下城市交通需求分析软件系统开发

篇6

21世纪以来,中国对外贸易取得了可喜的成绩,经济总量排名世界第二,进出口贸易跃居世界第一,渐渐成为影响国际贸易的大国。面对中国连续的贸易顺差冲击,各国开始设置关税壁垒以外的一些新型贸易壁垒,形成新一轮的贸易保护主义,致使国内企业在出口过程中频频遭遇贸易制裁。目前,青海省主要出口的产品在质量和技术方面还不成熟,肯定会受到国际贸易大环境的影响;借鉴历年来省内外遭遇的贸易环境问题导致贸易受挫的经验教训,积极改进青海省出口贸易中存在的不足,推动青海省对外贸易又好又快的发展。

关键词:

国际贸易环境;出口贸易;影响

一、青海发展出口贸易的现状及必要性

(一)青海出口贸易发展现状

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青海省出口贸易飞速发展,至2014年,据青海省海关数据,青海出口贸易额达到11.28亿美元,比上年增长了33.2%,其中一般贸易出口额为9.32亿美元,比上年增长了63.5%;加工贸易出口额为3608万美元,比上年增长了16.5%;机电产品出口额为2.67亿美元,比上年增长了83.1%,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为1366万美元,比上年下降了44%;纺织纱线、织物及制品出口额为1.65亿美元,同比下降了8.2%;硅铁出口额为2.03亿美元,同比增长了49.2%;地毯出口额为4391万美元,同比下降了32.6%。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青海从没有出口贸易到出口原材料类型的资源密集型产品到初级工业制成品到现在出口的一些高兴技术产品、民族特色产品。高耗能的原材料出口在逐年减少,而加工工业品、高新技术产品、机电产品,名族特色手工产品出口额迅速增长。出口种类原来越多,贸易方式的多样化,出口的国家和地区也越来越多,从一开始的20多个国家(地区)发展为今天的120多个国家(地区),其中主要的出口市场还是日本、中国香港、巴基斯坦、欧盟、美国、澳大利亚等地;据统计,2014年青海对日本的出口贸易额为1.35亿美元,比上年增长了14.1%,对印尼的的出口额为2048万美元,同比增长了782.8%;对巴基斯坦出口额为9012万美元,比上年增长了12.6%;对美国的出口额为8444万美元,同比增长了68.9%;对澳大利亚的出口额为1484万美元,同比增长59.2%。从数据资料中可看出,近年来,青海对日本的出口贸易在大幅下降,对中国香港、巴基斯坦、澳大利亚、印尼等一些国家或地区的出口贸易保持快速增长的速度,前景是非常美好的。

(二)青海发展出口贸易的必要性

由于青海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处于高原地区,阳光充足,昼夜温差大,地貌垂直差异明显,而且大气、水体、土壤污染少,农产品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例如,蚕豆以其籽粒大而饱满、无虫蛀、颜色乳白鲜亮、富含蛋白质、低糖、低脂肪等都堪称高原绿色无污染的高品质产品,而油菜籽、藏药原材料、畜牧产品等都被公认为高营养价值高品质产品,深受广大国外消费者的喜爱;由于矿产资源丰富,工业原材料是青海外贸出口的主要力量,硅铁以及其他矿产资源的出口既增加了青海省的财政收入,又带动了青海一些相关产业的发展。在国民经济建设中占重要地位的45种矿产中,青海占有32种,其中18种的矿产保有储量排在全国前10位,矿产资源储量潜在总值达17.25亿元,占全国保有储量潜在价值的19.2%。而拉动经济增长的三个要素中,只有扩大出口才能给青海省带来更大的经济利益。再者青海省的产品在国外市场具有更远大的发展前景。青海发展出口贸易不仅可以创汇增加青海人民的收入,企业获取超额的利润,还可以促进青海工业的发展,产业结构的调整以及高新技术的引进,发挥资源优势最大化。

二、影响青海出口贸易的国际贸易环境因素分析

当前的国际贸易环境随着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一体化大发展;跨国营销以及跨国公司的出现都大大的为国际贸易的发展开创了一个好的环境。世界贸易组织成立后,国际贸易环境得到有序的发展,WTO为世界各国提供了一个相对公平的国际贸易环境,促进了国际贸易的飞速发展。2001年中国加入WTO后,由于经济实力的增强,在世界贸易中处于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区域经济的发展为各个区域内国家的出口企业提供了一个良好的贸易环境,历经国际金融危机、欧洲危机之后、美元和欧元相继通过贬值来降低本国的进口,国际政治环境动乱,有些国家和地区的冲突不断,所以当前的国际贸易环境变幻莫测,看似平稳却暗藏危机,一些国家为了保护本国的名族工业,借口兴起了新一轮的贸易保护主义,导致贸易环境破坏,出口企业受挫。

(一)国际政治因素

当前世界形势总体属于和平稳定时期,战争冲突也比较少,但是还是有个别地区一直名族矛盾不断,新的军国主义者又开始冒出苗头;例如,2012年下半年中日问题的争端在一定程度上促使青海省向日本出口额大幅下降,一直以来,青海省对日本的出口额一直呈迅猛增长态势,但是2012年下半年以来,青海省对日本的出口贸易迅速下滑,2011年青海省对日本的出口贸易总额为20634万美元,比2010年同比增长了26.2%;然而,2012年青海省对日本的出口贸易总额下降到了18008万美元,同比下降了12.7%;2013年又大幅下滑到了11812万美元,同比下降34.3%;呈现出直线下滑的负增长态势。中东一直以来都是冲突较多的地区,而青海省地缘与中东接近,近年来也是青海省的主要出口市场之一,所以所面临的形势具有不确定性和一定的风险性。美国对中国实施的反倾销反补贴也使国内出口企业受损,究其原因,其中就有中国缺乏熟悉国际法律的高技术型人才,才屡屡遭遇制裁。所以说,国际政治法律因素也是一个影响青海出口贸易的基本因素。

(二)国际经济因素

国际经济环境一直都是影响进出口贸易的重要因素,它关系到一国出口的方向和策略,影响着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青海省出口过程中避免不了要考虑经济环境的变化,适时调整自己的出口策略,确保出口贸易的顺利增长。经济全球化时代的到来影响了世界经济格局的改变,掀起了一波又一波的危机浪潮。例如2008年美国华尔街爆发的金融危机,影响了全球经济的发展。青海2009年出口贸易深受影响,出口贸易增长及其缓慢,美国通过美元贬值,迫使人民币升值,持续的美元对人民币贬值引发了中国进出口的低迷,无形中使中国出口的产品价值缩水,价格升高;欧洲债务危机的蔓延是整个欧洲经济发展缓慢,对商品的需求量大大减少,也是导致青海省出口增长放缓的原因之一;还有主要发达国家为刺激经济增长普遍实行过于宽松的货币政策,释放出大量流动性货币。而近年我国经济成长性较好,对国际资本具有较强的吸引力。就短线因素而言,人民币汇率的升值及升值预期、国内较高的基准利率,以及离岸和在岸人民币之间的利差,为热钱提供了跨市场套利的空间,所以大量的热钱涌入中国市场,不得不让人担心这会引起新一轮的经济泡沫,促发经济危机。

(三)新贸易保护主义因素

快速的工业时代造成国际环境的严重破坏,人类开始担心自己赖以生存的环境,于是开始采取措施阻止环境的恶化,其中就包括一些技术革新问题,但是也有些国家为了保护本国的幼稚工业而借口设立一些规章制度,形成贸易壁垒,限制外来产品的进入。如日本、欧盟、美国等历年来设置的绿色贸易壁垒对中国的出口贸易频频出击。2005年欧盟实施农药最大限量残留标准检验,2014年又开始进行修订;美国对中国的反倾销一直以来都是有增无减的;2006年起,日本对进口的食品、农产品中农药化学品残留实施“肯定列表制度”,执行了新的残留限量标准,与原来的标准相比,新的标准和规则更加苛刻,更加严格,无疑给青海农产品的出口注入一股寒流。2006年青海对日本的出口贸易总额为1.87亿美元,到了2007年下滑到了0.76亿美元;日本“肯定列表制度”对每种食品、农产品涉及的残留限量标准平均为200项,有的甚至超过400项。因此,出口货物的通关速度将大大减慢,检测费用上升,出口成本大幅增加,直接影响青海省对日出口农产品企业的收益。

三、改善青海出口贸易国际贸易环境的对策

(一)从政府角度应对国际贸易环境变化的策略

青海省政府应该针对本省出口的产品以及出口方式,积极的引导,提供健全的检验认证机构,严格执行WTO规定的标准,为青海省的产品出口做好基本质量把关;积极参加各种商贸会,商展会。加大对青海省的宣传,例如在青海省省电视台播放青海省外向型产业及品牌宣传片等,吸引外商投资合作,拓宽经营渠道;继续充分利用“广交会”、“高交会”、“香港中医药展”、“清食展”等渠道,建立一个让企业稳定放心的出口平台,并加大对青海省特色产品的宣传等,为青海省出口企业寻求新的出口渠道,开拓更大的市场;政府作为一个中介式的机构,为进出口企业作担保,提供一个安全可靠的贸易环境;另外,及时关注国际政治经济环境,分析其中利弊,为出口企业出口方向做好市场调查;根据青海省出口的具体情况,有方向有目的的制定出口政策,做好出口退税工作,鼓励优势产业的出口,调整弱势产业的出口情况,完善出口制度。

(二)从企业角度应对国际贸易环境变化的策略

青海有进出口经营资格的企业1151家,有进出口业绩的企业142家。其中,有出口业绩的企业102家,出口上千万美元的企业27家。青海出口产品主要有机电产品、高新技术产品,山羊绒、地毯、硅铁、服装及衣着附件、帽类产品等。一般贸易占据出口贸易的主要地位,虽然2009年有所向下波动,一般贸易在青海出口贸易量中所占的比重最大。一方面,作为一般贸易的出口企业,应该积极配合政府的政策,充分发挥产业间合作共赢的关系,形成一个有利于青海省出口的体制,互通有无,互利共赢,创造新的贸易方式以及新型营销模式。例如,出口机电产品与高新技术产品可以合作,进行大市场营销策略,共享双方的营销渠道,出口方式,必定会节约很多出口成本,获得更多的净利润。而山羊绒、地毯以及服装衣着附件以及帽类产品可以形成一个名族特色出口产品行业规则,丰富行业内出口产品的名族文化内涵,共享出口经验以及出口渠道,严格把好质量关,保证出口的产品属于真正的具有名族文化的特色产品,这样才具有高的价值,慢慢在国际市场上形成品牌形象,创造更高的价值;另一方面,青海外贸企业需要做到改变出口产品的质量,克服贸易壁垒。例如,青海出口的农产品都是高原生态产品,但是农药成分还是相对较高,极容易遭到绿色和技术壁垒的限制。作为外贸企业可以引进一些高技术人才,懂得国际贸易法律以及贸易规则,不断改进企业的出口方式,适应国际环境的变化。培养和扩大以藏文化、特色民族文化、藏医药等为主的文化产品出口,加快服务贸易发展,尽量节约成本形成规模生产,继续提升出口产品的质量和对外发展水平,达到国家对外贸易转型升级专业型示范的标准,并进行一系列的国家级和省级认定工作,把自己培育成为具有出口竞争优势的大企业。

作者:蔡震 单位:青海大学财经学院

参考文献:

[1]裴长洪,付彩芳.当前我国外贸形势分析与预测[J].中国经贸导刊,2013(11).

[2]郭霞,沙鹏洲.青海对外经济发展现状分析[J].青海统计,2006(5):53-56.

[3]张鹊桥.浅析青海省进出口贸易形势及调整对策[J].青年科学,2009,(5):22-27.

[4]中国统计年鉴(2013)[M].中国统计出版社,2013.

[5]青海统计年鉴(2013)[M].中国统计出版社,2013.

[6]辛文琦.国际贸易环境分析[M].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10.12-31

篇7

[关键词] 黄芪产业;山西;创新驱动;对策思考

[Abstract] Shanxi,a traditional production area to produce genuine Astragali Radix of high quality,has experienced major changes in the pattern of resources. This area once accounted for half of Astragali Radix industry,but now only serves as the largest supply area of traditional wild Astragali Radix. Furthermore,the strategic position of Shanxi Astragali Radix industry will become more prominent and more important to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in face of the diversity of market demands,especially for the strong demands of high-end Astragali Radix. In addition,Astragalus industry involves the simultaneous development of the first,second and tertiary industries in many areas,and it is typical and representative in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ndustry development. However,the application and industrial development of Shanxi Astragali Radix have been restricted due to the problems such as blind promotion of transplanting cultivation technology,and lack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cluding efficacy investigation,safety evaluation,standardization and controllability studies. Therefore,we would analyze the production history,resource structure,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progress of industry development,scientific research foundation and existing problem in this paper,and put forward countermeasures for development and technical innovation in order to make Astragali Radix industry bigger and stronger through innovation-driven and make benefits for demos. This thought provides a reference for the exploratory development of other large varieties of Chinese medicinal materials.

[Key words] Astragali Radix industry;Shanxi;innovation-driven;thinking and countermeasures

doi:10.4268/cjcmm20162429

S芪为常用大宗中药材,素有“十药八芪”之称,是中医补气圣药,被李时珍誉为“补药之长”。中国是商品黄芪唯一的产地和出口国,其出口量曾一度在我国中药材出口中排在1 000万美元以上的7个品种之首[1],至2013年出口额已达2 136.59万美元[2]。黄芪既是中药也是保健品原料,含黄芪的中成药多达200余种[1],以黄芪为原料的上市保健品达160余种[3],民间也将黄芪作为重要的滋补食材。除此之外,中兽药、饲料添加剂、化妆品中黄芪的应用数量也在不断增长。据近年中药材天地网统计,黄芪出口、药用、食用和其他用途的年需求量在3.5万t以上,位列40种大宗中药材品种的前10名[4]。黄芪产业涉及到一、二、三产业诸多领域同步发展,在中药材产业发展中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其产业化开发将在我国大健康产业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

山西作为优质道地黄芪的传统产区,曾经占我国黄芪产业的半壁江山,经历了资源格局的重大变化,目前只是传统芪商品的最大产地,面对多样性的市场需求,特别是对优质高端黄芪的强劲需求,山西黄芪产业的战略地位将更加突出,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拉动作用将更加明显。本文通过对山西黄芪生产历史、资源现状、科研基础以及所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山西黄芪药材大品种的科研思路与产业发展思考,旨在通过科技创新驱动,快速促进产业发展。

1 山西黄芪资源地位分析

1.1 山西黄芪生产历史及资源格局

我国黄芪资源分布区自解放以来,经历了从传统区到新产区,药材供应从传统的野生黄芪到栽培为主、野生为辅的重大变化,大致可分为3个时期[1]。20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中期,是黄芪资源的紧缺期,药材供应全部是野生或半野生的传统黄芪(种子直播,生长6年以上),主要为山西、内蒙古的蒙古黄芪Astragalus membranaceus var. mongholicus (Bge.),以及东北三省的膜荚黄芪A. membranaceus (Fisch.) Bge.。随着市场黄芪需求量的快速增加,传统野生黄芪因生长周期长不能满足市场需求,黄芪资源进入无序生产期,尤其是山西传统芪产量大起大跌,出口受阻,产业发展受到重创。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到2000年,是黄芪资源的扩张期,一方面由于国家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导向性,另一方面,育苗移栽技术的发展与推广,使得移栽黄芪凭借易种、易管理、易收的优点,种植面积迅速扩大,产量不断增加。特别是甘肃的自然条件非常适宜发展移栽芪,生长年限一般为2~3年,总产量已占到全国黄芪产量的60%以上,在药材供应方面,移栽芪的供应量超过了传统芪,甘肃也取代山西成为蒙古黄芪新的主产区,总资源量已能满足需求。21世纪以来,黄芪资源总量能完全适应市场需求,但其产业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移栽芪占黄芪总产量的80%以上,成为黄芪的主要商品来源,而仿野生种植的传统芪成为稀缺资源,在山西北部尚有一定规模,主要分布于恒山山脉及其周边县市,其优质商品“浑源芪”(或称“西芪”、“恒山黄芪”),以及周边管涔山的“大岚芪”[5],虽然供应量仅占总需求量的10%左右,但价格优势十分明显,外销价格是陕西生产的传统黄芪(壮芪)的2倍,是内蒙古生产的移栽芪的4~5倍,是甘肃生产的移栽芪的8~10倍[6]。目前,山西省野生黄芪分布面积约为200余万亩(1亩=667 m2),现有黄芪人工种植面积约20万亩,2015年,山西省传统鲜芪总产1 500 t,实现产值近5 000万元。

1.2 国家和地方政府的重视与科技投入保存了山西优质传统黄芪资源

“十五”末期,山西浑源黄芪得到科技部支撑计划“道地中药材规范化种植技术”项目的支持,“十一五”得到山西省科技厅中药材规范化种植基地建设“重大科技项目”支持,在科技的引领下,浑源黄芪种植基地于2009年取得国家GAP认证,逐渐受到各级政府的重视。“十二五”期间山西迎来了黄芪产业发展的良好机遇,省委、省政府提出了“一县一业”,“一村一品”的发展战略,大同市确定了“百园立农”重大工程,浑源黄芪产业示范园区建设被列其中,浑源县制定了专项规划《浑源县黄芪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此外,黄芪产业分别获得山西省政府的“道地中药材扶贫产业项目”,国家发改委的“中药材生产基地建设项目”,以及科技支撑重大项目“区域中药材规范化生产及大宗中药材综合开发技术研究”等的支持,才使山西传统黄芪这一优质资源的基因库、种植及加工技术等得以保存,在国际市场的占有率也稳步提升,为“十三五”的大健康产业提供了物质基础,为山西省的产业结构调整提供了方向。由此可见,虽然山西黄芪资源在全国黄芪产业中的地位(产量曾占据半壁江山且为优质黄芪主产区)发生了变化,但因其独特的恒山山脉自然环境和行业内的品质认同,受到国际市场的青睐,以及科技界的支持,使得恒山黄芪的优良种质资源得以保留并逐步扩大,成为传统黄芪商品的主要供应区。

2 山西黄芪产业发展进展

近5年来黄芪产业在种植技术、标准化、产业发展等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

2.1 山西的商品黄芪种植区划已明确,种植模式与商品规格对应格局形成,规范化生产水平不断提高

山西北部的恒山和管涔山坡陡干旱,有丰富的宜芪坡,特别适宜按传统方式种植主流品种的蒙古黄芪,即传统芪,其主要产地为浑源、应县、繁峙、大同、代县、五寨、宁武、阳高、天镇等,同时,这一地区的平地也适宜移栽芪生长;而山西晋东南太行山中段是传统绵黄芪的原产地,在陡坡山地适宜种植膜荚黄芪的传统芪,在平地可发展该品种的移栽芪。

上述2种生产模式的种植技术规范化水平不断提高,分别建立了传统芪与移栽芪不同的规范化标准操作规程。另外,山西的传统芪澄清了种质混杂问题,因膜荚黄芪为晚花型种质,且不耐旱,在恒山山脉不能产出成熟种子,又在干旱环境中极易死亡,故其种质资源为纯化的蒙古黄芪。但移栽芪因异地调种和生长年限短,存在蒙古黄芪与膜荚黄芪混杂的现象。移栽芪种植技术已基本研制出成套农机设备,将实现机械化生产。

2.2 质量标准建设取得进展

2014年,由山西大学、振东制药、丽珠医药集团合作起草的“恒山S芪”标准,被收载于新修订的山西地方药材标准中,不仅规定了基原、生长采收年限与产地范围,还增加了黄芪总多糖的含量测定,HPLC-UV黄酮类指纹图谱以及HPLC-ELSD全成分(黄酮类和皂苷类)指纹图谱,提升了黄芪含量测定项下毛蕊异黄酮葡萄糖苷的含量限度[7],体现了道地药材标准高于国家药典标准的特点。

2.3 以黄芪为基原的产品开发与转化研究,推动了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的有效转化

以山西传统芪为原料的中药大品种“参芪扶正注射液”和“黄芪多糖粉针”,促进了我省传统黄芪的产业发展。系列药膳、药茶、礼品芪的开发,与恒山和悬空寺旅游相结合,提升了传统芪的国内影响力。山西省黄芪药材自主消化能力也逐步提高,目前已形成20余个以黄芪为主药的中药制剂品种,如黄芪注射液、芪蛭通络胶囊、贞芪扶正颗粒、新血宝胶囊等,产值约5 000万元。另有正在研发中的新药黄芪总皂苷注射液、中兽药虎芪蓝口服液等品种,也将拉动黄芪产业发展。

2.4 龙头企业不断扩大规模,行业拉动和引领作用凸显

随着科技部积极推进中药大健康产业发展,发改委推进中成药大宗原料基地建设,国内中药大企业陆续进入黄芪产业,目前已初步形成了大型企业引领示范中小企业逐渐规范化的良好发展势头。省内非医药行业国新能源集团投入浑源县泽青芪业开发有限公司,扩大传统芪规范化种植基地规模达6万亩以上;山西振东道地药材开发有限公司在浑源新建5 000亩传统芪种植基地,并扩大饮片生产规模,特别建设了口服中药饮片GMP生产线,为生产口服饮品提供了产业化基地;国新能源集团正在与应县乾宝黄芪种植专业合作社商谈合作事宜,该合作社在应县已建设2万亩传统芪种植基地,另购置1座宜芪坡荒山,计划扩大面积;五寨县在龙头企业五寨县芪参中药材开发中心的带动下,全县已发展黄芪种植面积1.8万多亩,其中1.4万亩为传统芪,另有近5 000亩平地发展移栽芪;宁武县原同煤集团下属的忻州煤炭运销公司,看到黄芪产业的发展前景而转型,目前已成立宁武县康源种养殖专业合作社,已种植移栽芪600余亩,同时带动农户发展1 000亩,在荒山上试种传统芪200余亩,为恢复宁武黄芪种植业进行了有益的探索。省外丽珠药业集团早在2005年就成立了大同丽珠芪源药材有限公司,随着拳头产品“参芪扶正注射液”的用量急剧增大,为保证大品种原料供应,在科技部和发改委的持续支持下,丽珠药业集团也扩大了在浑源的黄芪种植基地规模,推动了黄芪产业的发展。同时,结合黄芪“补气圣药与补药之长”的文化内涵和北岳恒山及其悬空寺的自然人文风光,诸多企业联手打造“恒山-悬空寺-黄芪”精品旅游线路,提升了黄芪的影响力。

3 黄芪产业存在问题

3.1 移栽芪种植技术的突破与盲目推广,影响了优质传统道地芪的发展

我国黄芪产业规模在国际上具有独占性优势,是黄芪的唯一生产与出口国,规模上的优势得益于20世纪70年代后移栽芪种植技术的突破与推广,这一技术的发展显著缩短了黄芪的生长年限,也可实现机械化采挖,极大地降低了生产成本。但该技术的盲目推广也挫伤了优质道地传统芪的生产积极性,甚至失去了优质商品如“宁古塔芪(黑龙江)”、“卜奎芪(黑龙江)”、“口芪(内蒙古)”、“武川芪(内蒙古)”[5],致使传统芪产量锐减,而山西恒山山脉保留的优质传统黄芪药材几乎全部供应国外,故国内市场鲜见传统黄芪。

3.2 黄芪产业发展的科技问题研究不足

3.2.1 黄芪有效性研究匮乏,影响黄芪原料的选择

黄芪具有“补气升阳、固表止汗、生津养血、利水消肿、行滞通痹、托毒排脓、敛疮生肌”等功效,是典型的“一药多效”中药,且兼有“补益”与“祛邪”2个相反的功能,而商品药材分传统芪与移栽芪2种种植方式,且又有种质资源不同的蒙古移栽芪和膜荚移栽芪之分,这些不同的商品在R床针对不同病证,是否应该区别应用?生产企业如何选择原料药也没有科学的选择依据。这些基本科学问题制约了黄芪产业的发展。

3.2.2 系统的安全性评价空缺,限制了黄芪的应用

与人参相比,黄芪的药性温和,几乎没有“上火”问题[8],但因缺乏系统的黄芪安全性评价技术报告,以及适用人群研究,虽然民间早有食用黄芪的习惯,也有药膳[9]、药茶[10]、饮料[11]、酒[12]等食品方面的研究专利,却遭遇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政策法规限定,因而,黄芪只能用在保健品配方中,尚不能用于食品中,阻碍了新食品的批准上市,限制了应用范围。

3.2.3 可控性与标准化研究缺乏,不利于药材质量控制

3.2.3.1 种质资源方面 因膜荚黄芪为晚花型种质,且不耐旱,在恒山山脉不能产出成熟种子,又在干旱环境中极易死亡[13],所以恒山山脉的传统黄芪种源为较纯的蒙古黄芪,但没有像大宗粮食那样进行良种的标准化生产、检验、贮藏与使用,更没有进行品种鉴定或选育新品种,不利于药材质量的控制。

3.2.3.2 种植技术方面 传统芪也有2种生产方式,一种是完全的仿野生种植,在宜芪坡上依靠黄芪种子的自然脱落,布局分散,有众多的伴生植物自然生长,特等商品率高,几乎无病虫害问题,但产量低,生长年限不明确。另一种是半野生种植,在宜芪坡上经过了整地除草、施肥等措施,按合理的种植密度直播(穴播或条播),生长年限明确,产量大,易采挖,性状特点与野生黄芪相似,但开始出现病虫害问题,且特等商品率不如完全仿野生种植方式高。移栽芪的产品为统货,几乎无特等和一等商品黄芪,且易发生土传病害,导致农药的使用。而且,高原鼢鼠对黄芪产量的危害严重,尚无有效治理办法。

3.2.3.3 采收加工技术方面 传统芪的采收困难与浪费严重,是制约山西传统黄芪产业规模的瓶颈,采用挖掘机采挖虽解决了人工问题,但1 m以下的药材难以实现机械化采挖,最终留在地里被遗弃,浪费严重。加工时从上侧根剪下的根条与主根一起按粗细分等级,忽略了主根与侧根、根的上段与下段实际生长年限的差异及其对品质的影响,这些加工环节的控制在不同的种植基地不同,等级标准在不同的合作社也不同,导致市场定价的依据不同,影响了山西黄芪的整体定价。

3.3 产品研发不足,资源未得到充分利用

据统计,黄芪配伍的上市中成药有200余种,保健品有160余种,还有中兽药近50种,具有广阔的市场需求。但因原料药选择没有科学依据,且传统芪生产成本高、价格昂贵,限制了中药企业的发展应用。另外,对黄芪产品研发能力不强,投入不足,缺少新产品和对市场的深度开发,产业化程度低,高附加值产品少,使得黄芪市场整体上处于卖原料阶段,最终导致黄芪产业发展缓慢,缺乏国际竞争力。这一现象使得药农的价值不能得到相应的体现,因而挫败了其种植和发展野生黄芪资源的积极性。

4 黄芪产业发展对策思考

4.1 利用标准策略树立“传统芪”品牌,大力发展优质传统黄芪

结合国家中药标准行动计划,针对国家药材商品规格等级标准不完善问题,即市场有“传统芪”与“移栽芪”的规格之分,却没有构建相应的标准,率先创立黄芪商品规格标准,区分“传统芪”与“移栽芪”,同时在“传统芪”内设立等级标准,通过标准策略,充分利用山特的自然优势,重点发展优质 “传统芪”,树立品牌,适度发展 “移栽芪”,使山西黄芪药材产业定位于高端市场。

4.2 推进黄芪成为新资源食品,促进资源转化

黄芪虽在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可用于保健品的原料目录中,但未进入药食两用目录,限制了资源的利用。然而黄芪的食用历史悠久,却缺乏系统的食用安全性评价,参照人参的研究思路,有望推进黄芪进入新食品原料目录,以促进资源转化。

4.3 发挥科技创新驱动,保障优质黄芪原料,延伸产业链

围绕黄芪产业链凝练创新链,体现从基础研究到科技攻关再到产品开发的思路,“研究清楚几个科学问题”,“攻破几个难点技术”,“开发出几个在市场占有绝对优势的重大产品”,建立完善的黄芪产业创新研发体系。

4.3.1 资源与种植领域

种质资源和新品种选育研究:分别在恒山与太行山中段建立省级蒙古黄芪与膜荚黄芪种质资源圃,利用现代生物育种技术,选育分别适用于山地和平地的黄芪新品种,逐步实现黄芪种植标准化。建立健全良种繁殖基地和种子种苗标准化生产贮运体系以及相应的种植档案。

山地传统芪仿野生种植技术的SOP制定与集成:攻克仿野生黄芪种植技术的种子萌发、伴生植物与病害预防、高原鼢鼠的防控、采挖机械研制与使用、黄芪资源的循环利用(秸秆焚烧入土为肥等)等关键制约技术,提高传统黄芪产量和高等级商品率。

传统芪与移栽芪的鉴定方法研究以及黄芪商品规格与等级标准的建立:发现传统芪与移栽芪的差异化学成分,建立从性状到显微、理化、分子标记等的鉴定方法,建立传统黄芪规格等级分级标准,拉动黄芪产业的发展。

4.3.2 作用机制与物质基础领域

黄芪“补气圣药、补药之长”、“一药多效”等重要传统功效的科学诠释和物质基础研究: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加强实验室研究与临床研究的结合,利用中药学、生物学、医学等多学科多种研究方法,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重点诠释黄芪传统功效的科学内涵,进而指导其临床使用。利用组学技术和分子药理相结合,通过建立“气虚”相关模型和不同功效对应的疾病模型,采用配伍对比分析手段,科学阐述黄芪“补气圣药、补药之长”的物质基础和作用机制。另外,比较研究传统芪与移栽芪,发现二者发挥各种药效的主要成分及差异,比较主要功效的异同性,为指导临床合理用药及中成药选择适宜的原料提供依据。

4.3.3 产业转化领域

4.3.3.1 口服饮片与食品等产品开发 借鉴人参、三七、阿胶等药材开发的成功经验,拓展黄芪在精深食品开发中的应用,结合山西杂粮、干果等资源,开发可供口服的卫生黄芪饮品或即食饮品,以及药膳、药茶、药粥、药酒等方便食品,利用日常膳食调节人体免疫力,增强体质,预防疾病。

4.3.3.2 含S芪药品和保健食品开发与应用 依托黄芪保健品与药材原料,对已批准含黄芪的160余个保健品以及200余个成药进行系统梳理,筛选出疗效和市场好的品种进行研究,培育大品种,促进对山西传统芪的利用。同时,针对慢性病和亚健康人群研发新药和保健品,促进资源转化。

4.3.3.3 黄芪美白润肤、抗衰老物质基础和作用机制研究 按功能性化妆品的要求,系统研究黄芪中抗皮肤衰老和美白润肤的物质基础和作用机制,为申报相关化妆品原料和特殊化妆品提供依据。

4.3.3.4 含黄芪的中兽药品的有效性再评价 我国兽药药典中收载了近50个含黄芪的中兽药品种,对提高畜禽的免疫力、抗菌消炎均有一定的作用。中兽药的使用将大大减少抗生素和化学药的带来的副作用,提高食品安全性,系统评价已上市含黄芪的中兽药疗效,也将拉动黄芪产业的发展。

总之,黄芪作为重要的中药材大品种,科技创新不仅是产业发展的需要,更是临床应用和养生保健的需要,为了充分发挥黄芪“补药之长”的作用,除继续加强种植技术和产品研发两方面外,还应加强对其传统功效的科学内涵诠释,科学指导临床应用,发现黄芪的独特性,开发出适应不同需求的高技术产品,做大做强产业,造福人民。

[参考文献]

[1] 秦雪梅,李震宇,孙海峰,等. 我国黄芪药材资源现状与分析[J]. 中国中药杂志,2013,38(19): 3234.

[2] 王鹏,宁潞宏,李安平,等. 黄芪出口价格趋势分析[J]. 中国现代中药,2014,16(7): 577.

[3] 刘霜琪,李冰菲,苏慧,等. 中药黄芪在保健品中的应用概述[J]. 黑龙江科技信息,2016(6):75.

[4] 鲁振坤. 六大因素助推黄芪价升[J]. 中国现代中药,2011,13(4): 57.

[5] 秦雪梅,何盼,李震宇,等. 黄芪的名称考证[J]. 中药材,2014,37(6): 1077.

[6] 朱占梅. 大同市中药材生产调查分析[J]. 农是论衡,2014(5): 7.

[7] 杜国军. 恒山黄芪道地药材质量标准研究[D]. 太原: 山西大学,2012.

[8] 苏鑫,孙大中. 服用人参 “上火” 之理论释析[J]. 中华中医药杂志,2015,30(2): 494.

[9] 周然,冯前进,冯玛莉,等. 黄芪保健养生粥及其制备方法: 中国,201310106336.1[P]. 2013-06-19.

[10] 马金成,成根杰. 补气养生中药茶: 中国,20131033499.6[P]. 2013-12-25.

[11] 王国平,任连生,杨喜华,等. 一种具有降脂功能的保健饮料及其制备方法: 中国,201310226477.7[P]. 2013-09-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