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学研究的基本方法范文

时间:2024-01-03 17:40:2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动物学研究的基本方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动物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篇1

关键词:动物学 课程教学 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3)05(b)-0144-03

动物学是研究动物的形态结构及其功能分类、进化及其基本的生命活动规律的一门学科,是动植物检疫和动物生物技术相关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既有理论教学、又有实验教学、野外实习等理论联系实际的活动。该课程内容繁多,知识面广,涉及动物解剖及组织胚胎学、动物地理学、分子生态学和分子进化生物学、发育生物学等多种学科的综合;其内容以动物的演化系统为主线,较系统地介绍动物界各主要类群的特征;重要代表动物的形态结构、生理机能、个体发育的特点;动物各门、纲、目的分类、生态及经济意义;动物界发生发展的基本规律及各门、纲的演化关系以及动物地理分布知识等。知识点分散而凌杂,需要记忆的东西较多,因而学生感到难学,老师也感到难教。为适应21世纪高等教育发展需要,“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广、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进一步提高动植物检疫和动物生物技术相关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与科研能力,改革传统的动物学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全面优化教学内容,合理设计教学方案,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使动物学的教学内容符合学科发展趋势和社会对人才培养需求。

1 优化动物学教学内容,突出授课重点

传统的动物学教学存在教学内容多,知识面广而学时数少的矛盾,教学内容较抽象,学生被动的接受现成的结论,主动参与教学的机会很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很难激发,知识的牢固性较差,极易忘记。教学方法以板书、挂图为主,这些媒体所承载的信息种类和信息量受到了很大的限制,学生的知识面比较狭窄。传统动物学教学侧重于动物形态结构、分类和分布的描述,知识内容详尽,但缺乏与生物学原理的有机联系,也缺乏对动物生命活动及其基本规律的讨论,而现代动物学则更多地注重功能生物学[1]。动物学的教学应与现代动物学紧密结合,动物学的教学内容应符合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与时俱进,确定动物学的教学内容。在教学实践中,结合学科发展趋势和社会对人才培养需求的改变,修改动物学教学大纲,以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普通动物学》(第二版)为本课程的教材,利用网络资源和图书资源等手段及时增加动物学前沿领域的新理论、新技术,拓宽学生视野。根据新的动物学教学大纲的要求,针对动植物检疫和动物生物技术相关专业的培养目标与就业方向,对《动物学》课程的课堂教学内容进行了调整与补充,积极开展实践教学研究,加强实践教学建设,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1.1 精简和整合教学内容

动物学教学内容由传统向现代化方向较变。课程内容包括绪论、原生动物门、多细胞动物的起源、多孔动物门、腔肠动物门、扁形动物门、原腔动物门、环节动物门、软体动物门、节肢动物门、棘皮动物门、半索动物门、脊索动物门、鱼纲、两栖纲、爬行纲、鸟纲、哺乳纲、动物进化等19个部分,共计26学时。本课程的知识模块顺序及对应的学时如表1。

动物学作为动植物检疫和动物生物技术相关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必须与我国的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相一致,在保证动物学课程有较系统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的前提下,适当的压缩一些动物形态结构、分类方面过细、过繁内容,将特种经济动物、动物地理学、动物生态学、动物进化等相关的动物学知识引入课程教学中来,特别介绍在细胞、分子水平渗入动物进化的研究而取得的成果,使学生接触现代动物学理论的研究热点和方法;讲述动物繁殖和发育时,联系试管婴儿、克隆动物、转基因动物、动物反应器等动物生物工程新成果。在有关章节加强保护生物学知识。这样不仅不会影响学生对动物学基本知识、基本理论的学习,而且还能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素质。

1.2 教材和参考书的选择

动物学课程在教材上一直借用综合性大学课本,因其篇幅大,内容太多,难与动植物检疫和动物生物技术相关专业的要求和学时数相适应。因此,在动物学系列课程的教学中,以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普通动物学》(第二版)为蓝本,围绕教学大纲,利用网络资源和图书资源等手段及时增加既能反映动物学前沿领域的新理论、新技术,又能适应学科交叉、拓宽学生视野的内容。该教材保留了传统的动物学系统特色,同时注入了国内外动物学研究现状、进展、发展趋势等,突出代表动物的科研价值,经济动物的综合利用途径等、内容深入浅出,图文并茂,极易与专业接轨,符合动植物检疫和动物生物技术专业培养计划和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使学生系统掌握各门及主要纲的特征和重要代表动物的形态结构、生理机能、个体发育的特点,基本掌握门、纲、目的分类、生态及经济意义,了解动物界发生发展的基本规律及各门、纲的演化关系等,为动物资源的保护,开发和持续利用,为农业和畜牧业的发展,为医药卫生准备必需的理论基础。另外,经筛选向学生推荐中文和英文参考书10部,供不同层次的学生参考。

2 改进教学方法,因材施教

教学方法是在教学活动中形成的并由人们自觉提炼的为实现一定教学目的而采用的调整和建构师生关系和活动的范式[2]。动物学涉课程及动物解剖及组织胚胎学、动物地理学、分子生态学和分子进化生物学、发育生物学等多门课程,教学内容繁多,知识点零散,课时少,学生难掌握。传统的教学方法必须改革,探索创新型教学方法。在动物学课程的教学中,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黑板+粉笔+挂图、标本、模型,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把教学时间主要集中于对重点问题的分析,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积极性。根据动物学课程自身的特点结合安徽省野生动物资源特点,课题组对教学内容进行模块划分,采用讨论教学法、比较法、因材施教法和启发式教学方法,介绍课程的框架,进行重点式讲解,就经典案例进行讨论,使学生学习由被动转变为主动,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实现学习的内在动力与学习的责任感相结合,从而提高教学效果和质量。

2.1 讨论教学法

在动物学教学过程中,改变传统教学中“以教师为中心”的“填鸭式”的教学模式, 形成“以学生为中心,教学为主导”的教学新模式,让学生从被动地接受式学习转变为主动地获取知识。鼓励学生创新思维,引导学生自己去探索、去钻研,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充分发挥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针对门课程的特点与学生的兴趣,设计一些问题,让学生试着自己去解决,在自身实践中体会和提高,有利于充分挖掘学生的学习潜力,促进教学内容的改革[3]。

2.2 比较法

比较法是根据一定的标准,找出事物的异中之同或同中之异的认识方法,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4]。在动物学教学中,有很多内容既有相似之处,又有不同之点,所以运用比较法是一种有效的、重要的教学方法[5]。运用比较法有利于知识进一步系统化,帮助学生识记、理解,综合运用动物学知识,突破难点,抓住重点,化难为易,从而提高教学效果。例如,在脊椎动物学的教学中,鱼纲、两栖纲、爬行纲、鸟纲和哺乳纲的心脏结构是一个重点,但学生往往难于掌握,容易把它们搞混淆。如果在教学中列出如下比较表,引导学生进行分析比较,将会有助于学生理解,提高识记速度(见表2)。

2.3 因材施教法

因材施教是教学中一项重要的教学方法,在教学中根据不同学生的认知水平,学习能力以及自身素质,教师选择适合每个学生特点的学习方法来有针对性的教学,发挥学生的长处,弥补学生的不足,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树立学生学习的信心,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6]。在动物学课程教学实践中认真分析学生的基础和需要,针对学生的特点进行有区别的教学:对反应迟钝的学生,要激励他们积极进行思考,勇于回答问题和进行争辩;对能力较强而态度马虎的学生,要给他们一点难度较大的作业,并严格要求他们注意精益求精;对语言表述缺乏条理的学生,要多让他们在课堂上作复述和发言,以克服其不足;对注意力不集中、学习不专心的学生,要多暗示、提醒、提问,培养他们的自控能力;对视、听觉不好的学生,要照顾他们坐在比较适合的地方;对学习感到很轻松或很困难的学生,要加强个别辅导,给能力强者开点“小灶”,增加课业,对困难者给予特殊帮助或补课。在教学中以敬业的精神,爱生的热情,良好的情绪感染学生,使学生以良好的心境投入学习。引导学生有效利用图书馆和网络资源,了解相关领域的研究进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献身科学事业的热情。不断改革考试方法,推行多元性的考试评估体系。例如:增加了综合分析试题,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还对学生的作业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在常规作业的基础上增加一些撰写小论文的内容等。通过论文、综合测评以及考试内容的改革,实现对学生能力的考核,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2.4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通过《动物学实验》、《动物学野外实习》和《社会实践活动》等三个实践教学环节,将理论教学内容具体化、可视化,做到理论联系实践、实践验证理论;还通过《动物学实验》教学案例实施,补充现行《动物学实验》有关教学的不足,引入新的研究成果和具有地方特色的内容。通过《动物学实验》综合性和创新性实验项目的实施,充分发挥学生主体及指导教师主导地位,以提高学生实践创新的能力。

3 利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改进教学手段

随着计算机的应用和发展,计算机辅助教学(Computer Assisted Instruction简称CAI)成为当今教育科学和技术手段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极大地改变了传统教学过程中被动教与学的呆板关系,优化了课堂教学,提高了教学的效果[7]。通过现代教育技术、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结合发展而来的多媒体教学方法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共享的优势,并结合计算机和投影等设备,通过图片、表格、文字和动画等形式将教学内容丰富多彩的展示在学生面前,并给学生带来视觉和听觉上新的感受。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发展学生的主体能力;同时由于多媒体信息量大,也能够优化教学过程[8-10]。动物学作为动植物检疫和动物生物技术相关专业的专业基础课之一,属于一门形态学学科,它以动物进化为主线,通过对代表动物的讲授,较系统地介绍各类群动物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分类、生态及经济意义等。在教学过程中涉及大量名词、图片、标本和模式图,内容繁多,用传统的教学手段不能很好地展示,影响了学生对动物学知识的掌握和学习的兴趣。为了使教学内容形象化、具体化,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课程组制作了《动物学》多媒体课件应用于动物学课程的教学中。例如鸟的双重呼吸这部分内容,学生比较难理解,适时地播放一个双重呼吸FLASH动画,学生会觉得比较形象,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从而提高了教学质量。同时利用网络资源,将《动物学》的电子教案、大纲、课件、习题等挂在网上,使学生不仅在课堂上增加感性认识,在课下也便于复习。另外,通过Email、QQ对学生的提问进行答疑、讨论,以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收到了良好的效果。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提高学生的记忆力、改变了学生传统的“二维”课堂学习模式:即边听边记,从而加强学生对知识内容的接纳和理解、提高他们课堂学习的效率。

参考文献

[1] 张晓红,张虎芳.普通动物学课程教学设计探讨[J].晋中学院学报,2006,23(3): 44-45.

[2] 阎金铎、潘仲茗.现代教学方法百科全书[M].河北教育出版社,1992:3.

[3] 肖明松,金光明,鲍方印,等.“淡水养殖学”课程教学的改革与实践[J].安徽科技学院学报,2012,26(4):80-83.

[4] 唐自杰.自学心理学[M].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出版,1987:158-163.

[5] 韩宗先.比较法在动物学教学中的作用及具体运用[J].涪陵师专学报(自然科学版),1997,13(3):122-126.

[6] 涂岚,廖先锋.论因材施教艺术在学生工作中的运用[J].德州学院学报,2012(12):19.

[7] 金显文,邓道贵,耿雪侠.CAI在动物学教学中的应用与研究[J].宿州学院学院,2008,23(3):129-130.

[8] 陈东.计算机多媒体教学改革的一些尝试[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版),2004, 20(3):98-100.

篇2

关键词:动物学;实验教学策略;实验效果;准实验设计;难度;区分度

中图分类号:G642.0?摇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26-0237-03

传统的动物学实验教学策略包括预习-讲解-操作-指导-作业,预习的针对性,讲解的精炼性、具体性、明确性,操作的主导性、明确性,指导的高效性,作业的反馈性等环节,都不同程度地存在一定问题,本课题研究要解决的问题是:(1)设计不同的动物学实验教学策略,供实验对比使用;(2)运用不同的动物学实验教学策略,进行动物学对比试验;(3)总结分析动物学对比试验结果,提出有利于学生动物学实验能力培养的实验教学策略。本课题研究,旨在通过对比试验,提出更加优化的实验教学策略。通过实验教学策略的改革与优化,更好地指导动物学实验教学的实践,发展学生的动物学实验能力。目前,有关动物学实验教学改革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实验教学理论[1,2]、实验教学途径[3,8]、实验教学设计[5]、实验教学评价[14]、实验教学技能[4-7]、实验教学方法[8-13]的改革等方面的研究,多基于课程教学的角度,而课堂教学层面的研究较少;研究方法多采用教学经验总结及教学行动研究,而教学实验研究较少,本研究立足于动物学实验课堂教学,采用实验的方法,对包括实验教学过程、模式、方法、评价、手段等内容在内的实验教学策略进行研究,旨在抓住动物学课堂实验教学这一主阵地,改革实验教学策略,提高动物学实验教学质量。

一、研究方法

教学实验法(准实验设计、非随机化控制组后测实验设计),非随机化分派受试者于实验组、控制组中,实验组接受实验处理后,让实验组、控制组均接受后测,以比较两组后测之差异。

1.实验设计。仅施后测的准实验设计。实验组是2010级生物2班;对照组是2010级生物1班;自变量――不同动物学实验策略,包括传统策略与改革策略;因变量――学生动物学实验效果,实验效果的评价主要通过后测均分体现,同时参考实验动作技能的规范熟悉程度、实验解剖成功率及当次实验作业完成情况。

2.减少误差的无关变量控制。①由同一教师按2种实验策略实施教学实验;②随机分派受试学生,确定实验组和对照组;③保证2组学生接受学习时间基本一致;④事先不通知学生接受实验,进行测验;⑤后测试题有一定难度和区分度;⑥教师对2组学生的辅导尽量等同。⑦应有实验重复;⑧实验条件基本一致;⑨由同一个教师按统一的评分标准进行后测阅卷。

3.统计方法:两个独立样本的平均数差异显著性检验。

4.后测试题难度和区分度的计算方法。①难度的概念:指题目的难易程度,或说测验的难易程度,常以试题的通过率作为难度的指标。一般规定难度在0.3~0.7为宜,0.5时最佳[1]。②难度计算方法。P=X/M(P代表难度;X为试题平均得分;M为试题满分)。③区分度的概念:指测验对考生实际水平的区分程度或鉴赏能力,它是题目质量和测验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区分度的衡量标准为:在0.4~1之间符合要求,区分度越接近1,则说明区分度越大[1]。④区分度计算方法。D=(PH-PL)(D代表区分度,PH表示接受测验的高分段学生的得分率,PL表示接受测验的低分段学生的得分率)[1]。

5.两种不同动物学实验策略的设计。传统的动物学实验教学策略包括:预习检查―实验讲解―实验操作及指导―实验作业;改进型动物学实验教学策略包括:预习检查―实验讲解―实验操作及指导―实验总结―实验作业―试验考核。

二、结果及分析

1.后测试题分析。用来衡量动物学实验效果的后测试题是自己编制的,为了说明该试题的科学性和可信度,对该试题的难度与区分度进行了分析,本测量试卷有三种题型,第一题选择题(20分),共10小题;第二题是问答题(10分),第三题是填空题(20分),共10小题,总分为50分。题目设计包括知识、能力、情感三个领域。各题难度及区分度见表1.本试卷难度为0.68,区分度为0.561,均符合要求,说明试卷设计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可以用来测量学生的实验效果。(一般规定难度在0.3~0.7为宜,0.5时最佳;区分度的衡量标准为:在0.4~1之间符合要求,区分度越接近1,则说明区分度越大[1]。)

2.后测实验成绩统计。对比试验后,按照统一的考试时间,对实验班(33人)与对照班(34人)进行了后测,实验班及参加试验的所有被试各分数段与对应人数见表2。实验班与对照班各题测验的得分情况见表3。实验组与对照组后测成绩分布见图1。

3.实验班与对照班后测成绩的比较。对实验班与对照班的后测成绩进行了两个独立样本的平均数差异显著性检验,结果见表3,检验表明:p

4.其他实验效果评价指标。评价学生动物学实验效果主要采用上述纸笔测验,还采用口试评价学生实验内容的掌握情况;辨认测验了解学生对实验标本结构的识别,观察学生实验动作技能的规范熟悉程度,比较了实验解剖成功率及实验态度,结果表明:实验班与对照班表现存在一定区别(表4)。

三、结论及建议

1.主要结论。①两种不同动物学实验策略的设计。分析总结现用的动物学实验策略,称之为传统的动物学实验教学策略,包括:预习检查―实验讲解―实验操作及指导―实验作业;反思传统的动物学实验教学策略的不足,构建了改进型动物学实验教学策略,包括:预习检查―实验讲解―实验操作及指导―实验总结―实验作业―试验考核。该实验策略是本次对比试验的自变量。②实验效果评价指标的选择。实验效果的主要评价指标是实验后测成绩,另外,还参考了实验动作技能的规范熟悉程度、实验解剖成功率、实验作业完成情况、实验态度、形态结构的辨认测验等手段。试图运用定量与定性结合的方法,考察学生知识、能力、技能和情感的变化,实验效果评价指标是本次对比试验的因变量。③研究结论。采用准实验设计的方法,对实验组(2010生物2班)和对照组(2010生物1班)进行了对比试验,结果表明:实验组的后测成绩与对照组的后测成绩差异显著,且差异极显著(p

2.教学分析。传统动物学实验教学策略与改进型动物学实验教学策略相比,在教学程序上缺少了试验考核和实验总结的环节,不能较好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学生学习缺少目标驱动,也没及时总结反思实验的成败与得失,既影响了学生实验学习的积极性,也影响了学生实验知识的学习和技能的培养。而采用改进型动物学实验教学策略教学,学生知道实验结果与实验目标的差距,能分享成功的喜悦,也有实验学习的动机和目标,知道学什么,学到什么程度,有没有学到要求的程度,因此,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果表现较好。

3.教学建议。①有关实验教学策略改进建议。根据对比试验的结果,有必要对传统动物学实验教学策略进行改革与完善。主要加强实验考核和实验总结环节的改革,实验考核包括实验过程的考核与实验效果的考核,实验过程的考核是试验考核的重点,建议每次试验设计该次实验的评价检核表,评价实验过程及技能水平。实验评价检核表是一种实践评价工具,包括操作过程检核和作品评价两部分,操作过程检核又分实验设计检核和实验步骤检核,评价等级只用通过及不通过表示,它所评价的表现行为特质通常不是属于连续性变量资料[1]。目前,实验过程评价占实验总成绩的60%,但缺少统一的评价标准,为使该过程的评价公平、公正、客观,应该加以研究,以减少评价的随意性。②建议设计实验检核表和实验反思,并增加到学生实验报告册里,调整学生实验报告册的内容及格式,以改变目前实验报告主要评价学生实验结果,而忽视实验过程评价的现状,从而真正提高学生实验学习水平。

参考文献:

[1]刘恩山.生物学教育研究方法与案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140-194.

[2]徐作英,王重力.中学生物学实验教学论[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3]郑清梅.延伸动物实验课堂,营造创新思维场所[J].生物学杂志,2010,27(5):102-107.

[4]杜晓光.动物学实验基本技能训练的教学研究[J].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2009,(3):124-137.

[5]马纲.动物学实验教学设计的探讨[J].实验室研究探索2009,28(7):120-176.

[6]耿雪侠.生物动物学实验教学改革的初步探讨[J].宿州学院学报,2009,28(2):58-67.

[7]田丽.改革动物学实验教学,提高学生综合技能[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9,0(12):84-96.

[8]黄斌.动物学开放实验教学的实践与探索[J].新乡学院学报(自然科学报)2009,25(4):78-93.

[9]魏伍川.改革动物学实验课教学,培养大学生创新素质方式探讨J].科教文汇(中旬刊),2008,26(8):35-43.

[10]张大治.《普通动物学》实验教学改革探讨[J].高等教育研究(成都),2008,23(7):134-145.

[11]张志强.提高动物学实验课教学效果的几点思考与体会[J].安徽农学通报,2008,12(9):96-112.

[12]韦仕珍.动物学实验教学改革探讨[J].河池学院学报,2008,12(S2):91-142.

篇3

【Key words】Animal biology; Curricular practical training; Reform in education

动物生物学课程野外实习是动物学课程教学的重要部分[1-2],是培养学生动物学实验技能的重要形式,能强化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能巩固知识与开拓学生视野,同时还能较好地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实际工作能力,可以很好地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3]。但部分高校动物学野外实习存在的问题仍很突出,其独特教学效果难以充分发挥,所以新形势迫切需要探索野外实习改革,提高实习效果。本文针对目前动物学野外实习的教学现状,根据多年的野外实习经验,提出相应措施及建议,加强学生野外实践技能的培养,切实保证野外实习教学质量[4],同时为高校进行实践教学改革,探索新的教学模式提供理论参考。

1 实习基地建设,实习远近点相结合

实习基地是动物学野外实习的主要活动场所,是野外实习的先决条件之一。建立野外实习基地,是保证实习质量的首要条件[5],建立一个高质量的实习基地对于保证野外实习的效果非常重要[6]。

实习基地建设应充分考虑到实习候选地的典型性、持续性与经济高效原则。首先,具有典型性原则,候选地的自然生态系统是生态系和生物种的储源地,具备丰富动物资源和生物种类的多样性,复杂多样的生态环境,学生对于海滨动物的形态特征、生活习性、对环境的适应及采集、鉴定和保护动物标本的方法等都能得到实习[7]。能满足动物生物学课程野外实习的需要[8]。其次要具备持续性原则,使实习可随时进行,实现常态化,实习基地建成后便于长期合作。同时,共建动物学野外实习基地时还要兼顾节约成本的原则,如交通便捷、食宿及医疗条件便利。使动物学野外实习符合质量高、规模大、成本低、经济高效的原则。

我校自2009年起与广东湛江雷州国家级白碟贝保护区签订了动物学野外实习基地共建协议。此地离学校较远,往返也只需要2天时间,并且提供住宿。另一实习点在湛江南三岛陈村(学院的养殖基地),距学校1小时车程,当天可以返回。近处实习,花费少,学生的吃、住、行等管理方便。这两个实习基地是动物学野外实习的理想地方。我校的学生2009年自后都到此进行野外实习,并已与其建立了稳定的实习基地的关系,取得良好的实习效果。

2 编制实习指导书和培训指导老师

动物学野外实习教材要求针对性强、地域性强和实用性强。良好的实习指导书和专业的指导教师是动物学野外实习效果实现的根本保障。余勉余编著的《广东省潮间带生物调查报告》偏重于广东珠三角一带[9],王友松编著的《南鹿列岛海滨生物实习指导》偏重于浙江地区[10],这两本书对于动物野外实习参考价值较大,但实用性不强。目前没有一本现成的、普遍适用湛江的动物学野外实习指导,这对实习带来不便。因此,根据当地动物地理分布类群的实际情况,编写适合于本地区使用的动物学野外实习教材,是非常重要的建设内容。所以,指导教师应结合当地实际,把自然地理概况、动物栖息地的观察、实习的基本方法,把历年采集的动物标本分类整理,把常见的动物的名称及简要识别特征编入实习指导,编写出适合自己的动物生物学野外实习指导书,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完成实习任务。

同时,要选派经验丰富的专业教师对实习指导教师进行专业培训[11],以提高他们的指导技能。通过培训,使指导教师明确实习目的、实习任务和实习过程,了解实习基地的地貌等基本情况,熟悉实习基地动物种类及分布情况,掌握各类动物标本采集、制作和分类鉴定的方法等。通过这样的培训节约了师资,解决了野外实习教师资源紧张的问题,提高了实习效果。

3 改进实习方法与科研项目相结合

参观实习是理论和实验课教学的延伸,是集中野外实习的良好补充,有利于学生了解动物的生活环境[12]。我校的水生生物博物馆建筑面积达5000多平方米,陈列面积3000多平方米。内有九间陈列室,共陈列珍贵的水生生物标本近3000种。

在动物学野外实习中,从科研的角度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为学生申报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撰写毕业论文等后续工作奠定基础,对动物学野外实习进行了改革。即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科学研究能力和实际操作技能,将野外实习和部分同学的毕业论文、老师的科研项目、本科生的创新实践、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等方面结合起来,以科研项目带动野外实习教学的方式,即指导教师设计小课题,学生围绕小课题进行调查研究。

篇4

[关键词]野生动物学 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 教学理念

[中图分类号] S85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3)10-0100-03

野生动物学是研究野生动物形态结构、分类、生态及管理等方面的科学,是农林院校森林资源保护与游憩、林学、生态学等专业的基础必修或专业限选课程之一。通过野生动物学教学,不但可使学生获得有关动物界的构成多样性、与人类的关系、动物进化发展规律等方面的知识,掌握野生动物学实验的基本操作方法,而且对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科学思维方法及创新精神等都具有重要作用,进而对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产生深远的积极影响。因此,有必要探讨在野生动物学教学中,如何改革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积极促进素质教育功能的实现。

一、课程内容的完善

本课程开设之初,主要教学方式为理论教学和实习教学,修订教学计划之后的课程内容包括理论教学、实验教学和实习等环节。理论教学基于教材,按照动物进化的顺序,选择代表性强的动物作为例子,系统地介绍各类动物的形态结构特征、生态习性、分类地位、经济价值和保护状况等,使学生在掌握野生动物学完整知识体系的同时,了解野生动物的多样性及保护现状。实验、实习教学根据不同专业的不同培养目标,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开设不同类型的实验、实习课程,如结合华南农业大学面积较大、鸟类资源丰富的实际,我们相应开设了“校园观鸟实习”课程,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实习热情。

二、重视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充分利用教学资源

针对不同专业的不同需要,华南农业大学农学院编制了相应专业的野生动物学课程多媒体课件,并制作了鸟类多样性、灵长类、两栖和爬行类等专题课件,有效地提高了理论教学水平和质量。华南农业大学农学院还创新实验教学方法,如在实验教学过程中由学生自主设计并实施实验,通过交流、讨论,进行实验总结,或自己独立进行动物的采集、饲养、分类鉴定等工作,在此过程中教师给予必要的指导。另外,华南农业大学林学院拥有全校最大的野生动物标本室,室内野生动物标本种类多、代表性强,并根据讲课进度定时为学生开放,让学生对课堂教授的理论知识“有据可循”,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一)采用启发式教学,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理论教学内容要注意联系实际,讲解时要条理分明,重点突出,生动易懂。难点内容可以通过由简到繁、由浅入深的传授方式,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及掌握程度。上课应避免教师一言堂,可以通过穿插学生搜集、制作PPT来讲解及课堂分组讨论,听取学生的听课反馈意见并积极改进等方法加强与学生的互动,尽可能做到多与学生交流。

(二)注重教学手段和课后交流及习题测试

多媒体教学可以容纳大量信息,使学生更多、更快接受知识。而传统的板书具有容易突出重点、难点,便于把握教学进度等优点,在教学中务必注意两者的有机结合,交替使用板书和多媒体教学,充分发挥两者的整体效应,扬长避短,从而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加强课后辅导与交流。课后将野生动物学讲义、课件、实验(实习)指导以及复习题等发到公共邮箱,方便学生登录浏览,学生可以采用电子邮件、短信留言等方式与授课教师在课余时间进行学习交流,还可以通过电话、网络等方式向教师提问题和建议,便于师生及时沟通,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督促教师及时弥补教学中的不足。

(三)重视实践性教学,提高实习质量

野生动物学野外实习是对理论教学、实验教学的巩固和延伸,能够有效地丰富学生知识,开阔学生眼界,提高学生科研能力,培养学生吃苦耐劳、团结合作的集体主义精神。

近年来,华南农业大学林学院逐步将野外实习转变为研究型、探索型和综合性实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促使学生主动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团队精神。在实习过程中,我们把加强对学生的技能训练与培养、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作为目的。在实习开始前,把根据实习地点编制的实习指导书和图鉴、检索表等资料尽早发放给学生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到标本室参观和熟悉标本。在理论教学中适当穿插实习相关的视频或专题;召开实习动员大会等。在实习过程中指导教师不再像以往一样逐个为学生讲解每种动物的相关信息,而是让学生作为主体,参考实习工具书(实习指导、检索表等)和利用实习工具(望远镜等)去发现问题和想方设法解决问题,而教师在此过程中主要是起指导作用。与此同时,要求学生记录和分析所观察到的动物的特征、习性等信息,通过自己查资料完成实习报告等。实习结束后,及时召开实结会,请学生代表汇报实结和心得,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观察、分析及解决问题的能力,真正实现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的有机结合。通过分析历届学生的实结,指导教师可以清楚地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不断改进,有助于提高实习教学的质量,达到实践教学的目的。

三、增强学科动态引导的教学理念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科研能力,是高校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在野生动物学教学中,充分利用学科特点,适当引入学科动态,不仅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研素质和创新精神。教师的观念或信念直接影响着教师的教学行为。因此,在教学实践中能够自觉引导学科动态的重要前提是,教师本身强化了学科引导的教学理念。

(一)理论教学内容应该与时俱进,适当增加野生动物学研究的最新进展和研究热点

在主要章节开宗明义之初,概括性地介绍相关领域的研究背景,可以使学生了解该领域的主要研究历史、现状及趋势,了解国内外著名人物及其成就等。野生动物机体是多层次、多侧面的结构体系,这就决定了野生动物学具有多层次、多交叉的特点,应从个体层次向微观深入到细胞和分子层次,向宏观扩展到群体和生态系统的层次,在更深意义上揭示动物生命活动规律和本质。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动物学研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并且正在以惊人的速度发展着。在宏观方面,由于许多新技术,如电子显微镜、X 射线衍射技术、激光技术、生物技术和电脑在动物学研究上的应用,使许多老的分科,如分类学、比较解剖学、胚胎学等研究方法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从定性范畴走向定量范畴。一些新领域被拓展,许多非生物学科在向生物科学延伸,形成了许多交叉型学科,进一步拓宽了动物学研究的领域。在微观方面,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对动物结构的研究更为精细,生命现象最终可以解释到分子水平,甚至用电子水平进行物理学研究,如基因工程技术可以使人们有可能改变、制造出新的理想物种,但这些新的成果在现行野生动物学教材中得不到应有的反映。因此,野生动物学的教学内容不仅要精选经典动物学的内容,还要反映有关野生动物学研究的新成果、新内容,并要及时向学生介绍野生动物学研究的最新进展和研究热点。如在讲述无脊椎动物时,教师可以结合自己的科研工作,介绍土壤线虫生活在土壤中的水膜里,全长仅有1毫米,细胞数量少,功能简单。因为它们主要以细菌等为食,所以室内容易培养。又因为全身半透明,在显微镜下可以清楚地看到线虫体内的消化道、生殖腺等器官。2002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分别授予悉尼・布雷内等三人,正是因为他们选择了线虫作为模式生物,发现器官发育和“细胞凋亡”过程中的基因规则,目前这些成果已用于研究治疗疾病的新方法。通过这些内容的讲解,学生会深切感受到,今天所学的课本知识是前人经过艰苦研究而逐渐积累起来的,而这些内容也会随着当今研究的深入和拓展而不断向前发展,这有利于学生树立动态的知识观念。同时,学生可以初步了解我国在该研究领域的主要成就和不足,进而激起创新的热情与志向,这为他们进一步查阅相关资料及学好该章节的内容奠定了基础。

(二)结合当地实际进行引导

在野生动物教学过程中,动物多样性状况及其保护、动物资源的开发利用等可以与当地实际联系,适当引导有关的研究、保护、生产等背景,以理论联系实际,了解当地的实际状况和有关部门所做的工作。如在讲鸟纲时,讲完我国现存鸟纲多样性状况之后,可介绍广东鸟类多样性研究的背景与现状。如广东车八岭自然保护区、广东内伶仃岛、广州市越秀公园、广州新垦红树林湿地等,随着广州城市化进程的发展,栖息在广州的各种鸟类也受到各种各样的影响,其群落分布也发生了变化。尽管对广州公园鸟类的调查有很多,但调查时间和地点较短较分散,很少体现鸟类群落的季节动态变化。因此,我们对上述公园的鸟类进行了连续一年(2008年1月~12月)的调查,共记录 71 种鸟。在工作者记录的鸟类中,雀形目鸟类 54 种,占 76.1%;非雀形目鸟类 17 种,占 23.9%。鸟类的多样性为 3.39,均匀度为 0.55,并发表相关论文2篇。通过这样的介绍,不但可使学生了解当地有关动物多样性的研究背景、尚待研究的空间,而且可以激发他们的创新热情,促使他们积极参与类似的研究工作。同样,这种结合当地实际的引导也可运用到野外实习或毕业论文中。实践证明,这种结合野外实习的课题研究卓有成效,实习完成后学生可以整理发表研究论文。这不但极大地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更重要的是初步掌握了相关研究的基本方法,对培养学生的科研素质、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等具有重要作用。

(三)结合科技创新活动进行引导

为了提高教师指导学生的积极性,为学生独立承担科研小课题搭建平台,华南农业大学林学院于2008年开始推行学生科技创新研究计划,其宗旨是训练学生的独立研究能力,培养开拓精神、激发创新意识,使学生尽早地参与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和社会实践等课外学术科技活动,并得到基本的科研训练。科技创新计划重点资助那些学术思想新颖、目标明确,具有创新性、探索性、研究方案可行的项目。申请者通常是项目小组(3~5人为一组),学生在导师指导下认真填写申请书,系教学委员会组织专家对项目进行公开答辩、评审,确定资助项目名单及资助金额。如在指导学生填写土壤动物方面研究的申请书时可以引导以下内容:2008年1~2月,我国南方地区发生罕见的冰雪灾害。持续近1个月的冰冻天气导致森林遭受严重破坏。南岭山地范围内的自然保护区森林植被遭受重创,尤其海拔450米~1100米范围内的森林受到整体性、毁灭性破坏,连片的森林乔木被毁损,形成了大量的残枝和凋落物。森林生态系统一旦产生过多的凋落物,就会极大地改变森林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甚至直接影响森林生态系统的演替进程和演替方向。已往对于地上生态系统的研究表明,这种大规模的雨雪冰冻对森林生物群落造成了强烈影响,从国内外研究的情况来看,尽管已经有人进行过暴雪等对凋落物及土壤动物影响的研究,但土壤动物作为生态系统重要组成部分,在经历了冰雪灾害之后其群落结构和功能会有怎样的变化?由此引导学生查阅相关的文献资料,确定研究方法,拟定研究方案,2006、2007级森游专业的十几名同学参与了上述科技创新研究,并已有3篇。这表明,在实践教学中适当引入恰当的学科动态内容,不仅可使学生较全面地掌握实验方法,同样也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创新积极性,对提高创新素质具有重要作用。

经过以上教学内容的完善和教学方法的探索,我们意识到高校教师应该及时更新教育理念,在教学中重视对学生能力和素质的培养,深入钻研教材,合理地设计教学方案,实行多种教学媒体有机结合,强化引导意识,强化培养学生的科研素质和创新精神的意识,从而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培养出社会需要的高质量的人才。

[ 参 考 文 献 ]

[1] 胡永婷,李颖靓,李彦明.浅谈提高普通动物学教学效果的途径[J].科教文汇,2009,(3):128.

[2] 温茹淑,方展强.新课标下高师《动物学》课程教学改革的尝试[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5,(4):492-496.

[3] 熊燕,乔惠理,张才乔,王宝青,符信贤.动物生物学教学内容和知识体系的构建初探[J].高等农业教育,2002,(2):45-46.

篇5

关键词:动物学教学;地方师范院校;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35-0049-02

动物学是高等院校生物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鞍山师范学院属于地方性高等师范院校,有其服务于地方区域经济的特点。为确保动物学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创新性,培养他们实践动手能力及在教学中主导的作用,提高教学质量,更好地提高师范生的教师从业技能,增强本专业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培养优秀中、小学生物教师,在动物学教学中进行多方面的改革尝试和探讨,为提高课程教学质量与教学水平具有一定的意义。

一、动物学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目前动物学课程教学中存在一些问题。教学体系仍以传统动物学为线索;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单一,虽然使用PowerPoint教学,但教学模式基本上仍以教师讲授为主的填鸭式课堂教学,由此产生几个问题:第一,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教师介绍的课堂知识,不能很好地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利于培养他们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创新思维能力;第二,目前的考试主要采用常规的闭卷方式,学生养成上课记笔记、考试背笔记的习惯,不能很客观地评价一个学生全面掌握本课程知识水平,也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深入钻研、探讨的思维方式。

二、动物学教学体系的改革

1.调整完善教学内容。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重视知识的基础性和内容的先进性相结合,学科的学术性和学生的可接受性相结合,精减课时,因材施教,留给学生一定的自学时间和空间,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在课程讲授过程中,对于部分继续攻读研究生的学生,相对要求较高,不但要求基本掌握动物学知识体系的内容,而且要及时了解动物学及生物学的最新研究动态,及时介绍本学科领域的最新科技成果。对于想要就业的同学,培养他们的教师从业技能,使其能高质量就业。

2.教学方法的改革。动物学课程已经使用了多媒体教学,这不仅使动物学的过程更加直观,而且大大地节约了课堂的时间,增大了信息量,但还远远不够,为此我们进行了一些改革:(1)模拟教学:由于本校是师范院校,大部分同学毕业后可能从事中小学生物教学工作。因此,在动物学理论课教学中,让学生选择一种比较感兴趣的动物,从其分类地位、外部形态、内部构造、经济价值及与人类的关系等方面入手,自己搜集材料备课,写讲义,自制幻灯片和板书相结合,在课堂上进行20分钟的讲解,并解答其他学生的提问,培养学生自己查找资料、备课、授课、课堂掌控等教师从业技能的提高。这种方法不但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同时培养了查阅文献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取得了极佳的教学效果。(2)采用启发互动式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新性。鼓励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针对教学中遇到的某个知识点或热点问题,4~5名同学组成讨论小组,鼓励学生进行同组讨论和交流,相互组别讨论和老师讨论等形式。把课堂教学从传统的单向传授变为双向互动过程,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教学中的活跃主体。(3)采用科研式的教学方法,加强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增加实验课中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比例,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如脊椎动物鱼纲实验――鲫鱼形态观察及解剖,通过一个实验,把鱼纲理论知识和脊椎动物标本制作结合起来,使学生从中体会到动物学课程的乐趣。由于学生毕业后大多会从事生物教学工作,鼓励和指导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生物模型或教具的制作,提高学生动手能力,例如制作DNA的双螺旋结构,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等,脊椎及无脊椎动物模型等,加强高校师范生培养与中学生物学教学的接轨,为毕业后从事生物教学工作积累丰富的经验。(4)以汉语教学为主,渐进式渗透英语的双语教学。由于动物学内容直观生动,和日常生活结合紧密,在授课过程中对动物学专业词汇采用中英文对照的方式,以增加学生的专业词汇量,同时搜集一些动物学相关的英语短文和英文资料,既有助于学生理解教学内容,又提高了学生的专业外语应用水平,为以后学习专业外语和研究生学习提供基础。(5)采用现代信息技术辅助手段,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利用互联网有效节约课堂时间,将相关的教学大纲、教案、习题、参考文献目录等内容在网上向学生开放,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同时推荐一些好的网站、动物学及相关学科专业的新近动态,借以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拓宽学生知识面,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课程,跟上生物学发展的步伐。(6)充分利用生物学野外见习机会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由于我校地处鞍山,具有丰富的生物资源,带领学生到千山风景区、海城市的九龙川风景区进行生物学野外实习。使学生热爱家乡,热爱大自然,热爱动物,把书本中死的理论知识和所见的有活力的动物有效地结合起来,在有限的时间内,使学生初步掌握野外使用采集工具的方法,培养吃苦耐劳精神和增强对环境及生物多样性保护意识的意识。(7)教学反馈。本课程在第三、四学期开设,在此阶段,学生对自己是否考研或就业有了初步的计划。在本课程结束时,对同学进行教学反馈问卷调查,内容包括教学内容接受情况、学生自我评价、个人未来规划、成绩自评、对本课的建议和意见等,以便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和教学内容的完善。

3.评价体系的改革。在课程评价方面,逐步建立了多元化及科学的评价体系。考核方式改革:考试成绩由三部分构成。理论课:闭卷考试考查学生对基础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按卷面80%计算;平时成绩20分,主要考查学生的出勤,课堂表现,回答问题,课堂讲授动物学小论文的准备、讲授、板书、解决问题情况等。实验课:考查学生课上实验操作、动手及创新的能力;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情况;按照小组进行生物模型或教具的制作情况。按照优、良、中、及、不及分等。根据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采取多方位的、全面客观的评定成绩。通过上述方法的改革,调动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了学生创新思维模式,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三、改革成效及一些思考

通过近四年的动物学课程实践教学改革,取得了初步成效,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有了明显提高,申请了校级教改项目。其中,2009级生物师范专业学生有7人考入动物学专业研究生进一步深造,有近10人从事中小学生物学教学工作,他们在工作单位受到领导和学生的一致好评。同时在教学改革中,教师必须加强业务学习、加快知识更新。开阔学术视野,才能对讲授课程的内容加以创新处理,使学生感受到所学的并不是枯燥乏味的概念和理论,而且教师科研的成果可以辅助教学内容的更新,丰富课程教学的内容。另外,教学改革还要求教师对其他知识,如计算机知识、多媒体技术、网络知识和外语知识等都有更高的要求。教师也要与时俱进,适应现代化的动物学教学工作。

参考文献:

[1]刘凌云,郑光美.普通动物学[M].第4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1-495.

篇6

1.1实验动物科学的概念

实验动物科学(Laboratory Animal Sciences)是以实验动物资源研究、质量控制和利用实验动物进行科学实验的一门综合性学科。在《学科分类与代码标准》(GB/T13745-1992)中,与实验动物科学有关的学科分别是“实验动物学”、“医学实验动物学”、“比较病理学”等,分别归属于动物学和基础医学等。实验动物科学诞生于20世纪50年代初期,现在已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综合性的基础科学,它是融合生物学、动物学、兽医学和医学等科学,并引用了其它自然科学的成就发展起来的。因此这门科学是综合性的,它所涉及到的知识面很广泛,不仅要以生物学、医学、药学、兽医学、畜牧学等为对象,以遗传学、育种学、病理学、生理学、营养学、微生物学等为基础,还要引用机械工程学、环境卫生学、建筑学等科学,对实验动物和动物实验方法进行开发和研究。简言之,实验动物科学是以生物特性、饲养繁殖、遗传育种、质量控制、疾病防治和开发应用的科学。

1.2实验动物科学的研究内容

实验动物学(laboratory animal science)是以实验动物为主要研究对象,并将培育的实验动物应用于生命科学等研究领域的一门综合性基础学科。概括地讲,实验动物学包括了实验动物繁育和实验动物应用两部分内容。前者主要围绕实验动物种质培育和保存、生物学特性、生活环境、饲养繁殖与管理、质量控制、野生动物及家畜禽的实验动物化等开展有关研究,使实验动物品种、品系不断增加,质量不断提高,最终达到规范化和标准化的要求。后者主要以各学科的研究目的为目标,研究实验动物的选择、动物实验的设计、试验方法与技术、动物模型的制造、影响动物实验结果各因素的控制以及在试验中实验动物反应的观察和结果外延分析等,以保证科研教学活动中动物实验的质量。实验动物学研究范畴包括实验动物生物学、实验动物环境生态学、实验动物遗传学、实验动物营养学、实验动物微生物学和寄生虫学、实验动物医学、比较医学、动物实验技术、实验动物福利、动物实验伦理学、动物实验替代方法学等内容。随着实验动物科学的发展,实验动物科学与生命科学、医学、药学、制药工业、化学工业、航空航天、环境保护、生物安全、生态保护等许多学科和行业结合越来越密切,已经起到举足轻重的支撑作用。

1.3实验动物科学的地位与作用

实验动物是“活的精密仪器和试剂”,是生命科学、医学和药学等诸多领域的科技支撑条件,是四大科技支撑条件中最不可控的条件。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世界经济科技一体化进程的推进,设备、试剂、信息已不是科学研究的制约因素,而实验动物已成为生命科学、医学、药学等领域影响研究课题的确立和研究成果水平高低的最重要因素。实验动物科学的发展直接将许多领域的研究引入新的境地。近交系动物的培育为遗传学研究、育种学研究和免疫学等研究开辟了新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手段。免疫缺陷动物的成功培育对于器官移植、组织细胞移植、肿瘤学研究、免疫学研究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基因工程动物使功能基因组学研究迅速发展,生物反应器和人工改造动物成为可能,为比较医学提供了研究基础,也成为揭示生命科学本质和了解病理机制的重要途径。

1.3.1实验动物科学是生命科学进步的基石

实验动物科学是现代科学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是生命科学研究的支撑,也是生命科学研究的前沿,生命科学的进步离不开实验动物科学的发展。实验动物科学已经融入到许多前沿科学中,例如,利用基因工程动物进行功能基因组研究;研究新药的靶基因、靶器官、作用机理和毒性作用,通过转基因技术研制现代医药工业的生物反应器等,通过病原微生物的感染动物模型,研究传播途径、传播规律,研究发病机制,研究预防、治疗措施,药物疫苗的创制与开发等。

1.3.2实验动物科学对于人类健康和医药学的进步起着关键性作用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作为医药学研究不可替代的重要支撑,尤其是与医学的进一步融合,比较医学和转化医学的发展和崛起,实验动物科学对于生命基本规律和机理的阐明,对于人类疾病的发病机理、治疗、药物研发所起的作用越来越不可或缺。

1.3.3普及实验动物科学知识

实验动物科技已成为保障现代科学实验研究的重要支撑条件。所以,普及实验动物科学知识,宣传我国实验动物科技成就,管理法制化、质量标准化、技术规范化行业特色,以及实验动物伦理、福利和替代研究进展,引导公众科学认识实验动物和动物实验,感受先进科学技术带给人类的福祉。支持和促进实验动物学发展,营造和谐、创新、可持续发展的社会环境。

总之,实验动物科学作为现代科学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衡量一个国家、地区或单位科学研究水平的重要标志,也与人们的生活和健康息息相关、紧密相连。实验动物科学的发展不仅仅是科学家的责任与义务,也是政府和全社会的责任与义务。

2 实验动物学科特点、发展动态、发展模式

2.1实验动物学科特点

实验动物是一种遗传限定动物,是根据科学研究需要在实验室条件下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人工驯养、繁殖和科学培育获得的动物。实验动物来源于野生动物、经济动物、观赏动物,又不同于野生动物、经济动物、观赏动物等“实验用动物”,它既具有野生动物的共性,同时又有生物学特性明确、遗传背景清楚、表型均一、对刺激敏感性和反应性一致的特点。这些自身特点有利于仅用于少量动物就能获得精确、可靠的动物实验结果,并具有良好的可重复性,因而广泛用于生物学、医学及药学科研与教学。

实验动物能复制多种疾病的模型。由于人类各种疾病的发生、发展十分复杂。要揭示疾病发生、发展的规律,不可能完全在人身上进行,以人为实验对象在道义上和法学上往往受到种种限制。人类的疾病均可利用现代医学实验技术通过实验动物复制和模拟出相应的人类疾病的动物模型,用实验动物模拟人类疾病过程,观察药物及其他各种因素对生物体机能、形态及遗传学的影响,既方便、有效、可比性高,又易于管理和操作。

实验动物作为生命科学研究的基础和重要支撑条件,它的重要性随着生命科学的飞速发展愈来愈得到充分的体现。可以说实验动物科技发展水平在某些领域的研究中,已经成为关键性的制约因素。实验动物科学的发展和水平的提高不断地将生命科学研究推向更高的层次,同时,生命科学的发展也给实验动物科学的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为实验动物科学的发展创造出更为广泛的发展空间。在一定意义上,实验动物科学的发展水平,代表着一个国家或地区生命科学的发展水平。

2.2国内外实验动物学科发展动态

2.2.1发达国家实验动物学科发展动态

世界上一些发达国家,如美、英、德、法、澳、日等国,对实物动物高度重视,均已实现实验动物生产的标准化、社会化和商品化。他们有完整的组织管理机构,其管理已纳入法制化管理轨道。目前,国际实验动物界共同关心的问题是围绕对动物福利的关注和满足科学研究对高质量的实验动物的需求两个方面。各国也相继制定了各种有关的法律法规。对实验动物的饲养管理与使用提出一系列规范化要求。

发达国家以美、欧、日本为代表,实验动物科学的发展经历了几十年的积累,已经形成了相对完善的学科体系,在科学研究、资源建设、技术平台建设、科学管理等方面都得到了全面发展。基本现状是:常用实验动物及相关产品的生产供应商品化、社会化,标准化质量管理行业化,实验动物保种和新资源开发政府资助的公益化,科学研究资助力度加大化,动物实验技术规范化。尤其在科学研究、保种育种和新资源开发方面,政府投入力度非常大,有利地促进了生命科学研究的发展,取得了丰硕成果。

2.2.2国内实验动物学科发展动态

为加快我国实验动物学科的发展,1988年,我国颁布《实验动物管理条例》,在此之后陆续颁布了10条配套法规,规范了实验动物管理、许可证制度、种质中心、质量检测网络和动物福利等方面。各省、市、自治区也结合各自实际情况制定了相应的管理法规和规章制度。已经形成了具有我国特色的实验动物法制化、规范化管理体制。

为保障实验动物质量,国家资助基本建成了包括啃齿类、实验犬、兔、禽类、小型猪和实验灵长类的国家动物种子中心和种植资源基地网络。成立了国家省市两级实验动物质量检测体系。已经形成低等级小动物使用量不断减少,SPF级、基因工程动物和疾病动物模型使用量不断增加的局面。调查发现,我国实验动物生产量已达到1900万只的规模,使用量也高达1600万只,高于欧盟25国的总和――1210万只,成为实验动物生产和使用大国。国内机构从原来单一的生产逐步向多元化发展,最直接地参与动物实验服务和拓展业务转向其他相关产品和业务。

2.2.3福建省实验动物学科发展动态

我省实验动物科技工作起步较早,在1993年就提出并实施省实验动物公共实验室建设计划。近年来,福建省科技厅先后资助建立了4个实验动物科技平台。动物实验服务体系基本建立。我省在实验动物工作在法制化管理、质量控制、资源建设和人才教育与培训等诸多方面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实验动物科学学科体系基本建立。

(1)实验动物管理体系现状。1988年颁布的《实验动物管理条例》明确规定,国家科委主管全国实验动物工作,省、自治区、直辖市科技管理部门主管本地区的实验动物工作,国务院各有关部门负责管理本部门的实验动物工作。按照职能分工,福建省科技厅主管全省实验动物工作,负责制定实验动物科技发展规划,印制、发放和管理实验动物许可证,以科技项目经费支持实验动物科学研究。1991年成立的福建省实验动物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省动管会”)由省科技厅等有关政府职能部门领导及专家组成,省动管会主要是宏观上对实验动物科技领域依法实施科学管理的执行机构。近年来,我省强化了实验动物法制化管理,调整了省实验动物管理委员会成员,颁发了《福建省实验动物许可证验收细则(修订)》、印发《福建省实验动物许可证管理办法》等文件,已经建立了较为完善的组织机构管理体系、政策法规体系和质量保障体系。

(2)构建了实验动物技术服务平台。近5年来,省科技厅采取“科学规划、统筹协调、激励共享、分期实施、滚动支持”的方式,累计资助1 500万元,先后建立了福建医科大学鼠类动物实验技术服务平台、福建中医药大学兔类动物实验技术服务平台、福建省人口与计划生育科研所非人灵长类实验动物技术服务平台和厦门大学转基因与基因敲除小鼠培育与研究共用技术服务平台。

(3)实行实验动物许可证制度及从业人员岗位资格认可证制度。实验动物许可证经审核合格由省科技厅发放认定,从业人员岗位资格认可证经培训考核合格由省实验动物管理委员会办公室发放认定,“十一五”期间,累计培训学员1 000余人次,有效提升从业人员素质。实验动物设施内环境指标检测报告由省实验动物质量检测中心出具(该中心于1996年通过福建省技术监督局计量认证,2001年被国家科技部认证为省级实验动物环境检测机构)。

(4)实验动物设施建设和资源发展迅速。截至2012年6月,全省饲育、使用实验动物的单位近50家,其中有34家取得实验动物许可证,生产使用实验动物达10余个品种品系,2011年动物的使用量约12万只,生产量约4万只,其中实验大小鼠用量占85%。全省共有实验动物设施12000m2,通过许可证评审并能正常开展工作的屏障系统以上级别实验动物设施6000m2。其中,福建中医药大学清洁级及SPF级动物实验设施达2100m2;福建医科大学已建成并通过验收的实验动物设施3000多m2,特别是正在施工的1200m2的GLP实验大楼,将为我省新药临床前安全性评价创造了条件;福州总医院1800m2和厦门大学6000m2的实验动物中心大楼已经建成。近期拟提交验收。这些都将为我省实验动物的科研及实验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5)建立福建实验动物信息网。经过多年的努力,建立了福建实验动物信息网,实现全省实验动物信息资源的整合;并通过与中国实验动物信息网、福建科技信息网和实验动物许可证管理系统的链接,实现信息共享。目前,实验动物信息网调研收集整理了大量第一手宝贵的资料,可为用户提供信息浏览、产品搜索和信息等服务,信息量包括政策法规、国家标准、许可证专栏、学习园地、知识之窗等12个栏目,现有信息已达20000余条。

(6)充分发挥实验动物学会的作用。我省于1993年成立省级实验动物学会,业务主管部门为福建省科协。实验动物学会作为一个群众性的团体组织,充分发挥学会的专家团队作用,解决了我省专门从事实验动物科学高级专业技术人员不足的问题,极大地发挥学会在学术交流、科学普及、科技咨询等方面的作用。

(7)实验动物科学研究取得重要进展。据不完全统计,近5年我省实验动物科学获国家、省级科研项目(课题)12项,科研经费700万元,发表SCI论文10篇,核心期刊论文30余篇;其中,福建省科学技术厅和厦门大学联合创立的“福建省转基因与基因敲除小鼠培育与研究共用技术服务平台”继之前在省内率先成功完成了多个转基因小鼠品系的创建之后,最近又成功构建了福建省首例基因敲除小鼠,该项目得到了国内外同行的广泛关注与认可。

2.3国内外实验动物学科发展模式

2.3.1发达国家实验动物学科发展模式

发达国家的实验动物在市场经济制约下,已经成为专业化商品,并形成了实验动物产业,这一产业以实验动物的生产供应为主体,同时也包括相关产品如饲料、垫料、笼具、仪器设备及工程设施的商品化、社会化和产业化。这种在市场竞争下所形成的商品化生产供应和社会化服务的发展模式适应市场经济发展,也是我们发展实验动物科技可以借鉴的模式之一。

在美国,生物科学课题投资的40%涉及实验动物,而60%的生物学科研课题需要实验动物,国家卫生署每年用于实验动物的经费是4亿美元,全美有1300个有关实验动物科技工作的生产与研究单位。美国NIH实验动物资源中心和杰克逊实验室,是世界上最大的遗传保种和遗传研究中心,仅NIH实验动物资源中心就维持着250种近交系大小鼠。创立于40年代的美国查理士河公司的产品约占美国实验动物市场60%的份额,欧洲市场80%的份额。该公司在市场经济的竞争中,从一间车库开始,发展成为目前世界上最大规模的实验动物供应商,在18个国家和地区拥有独资和合资的分公司。

欧洲国家已建立全国性的、现代化的实验动物中心、研究中心及辅助用品的生产公司。而在上世纪50年代建立的英国实验动物中心和法国实验动物中心在70年代相继关闭,德国实验动物中心在经过严格审查后才得以保留。在欧洲产生这种局面的原因主要是由于这些机构的发展方向没能针对实验动物自身学科发展要求运转,偏离了对实验动物学科自身的研究,同时也偏离了市场经济的轨道,已经不再从事实验动物的研究。

日本于上世纪70年代起开始有计划地在各个国立研究机构和大学建立现代化的动物实验设施,并且很快实现实验动物的商品化、标准化。2000年5月建成的日本熊本大学动物资源开发研究中心保存有已育成的与人类疾病相近似的病理动物模型417种。在实验动物的生产、培育方面,日本在国际上占有明显优势。全国专门生产实验动物的公司有50多个,大小鼠每年使用数为1560万只,但40%的实验动物仍需要从美国进口。

2.3.2国内实验动物学科发展模式

经过20多年的努力,我国的实验动物科技工作取得长足的进步。目前我国大约有300多家有一定规模的实验动物生产单位,每年生产实验动物达1900万只,大小鼠品系50多个,其中SPF级动物产量占年产量的5%~8%,并逐年增加,在数量上基本满足科研需要。已经建立了国家啮齿类实验动物种子中心、国家实验动物质量检测中心和国家实验动物质量检测网络。各省市根据当地的具体情况,提出并建立适合实际的发展模式,已形成了地区性生产基地,开始向生产规模化、供应社会化方向发展。

(1)实验动物技术服务平台建设。近年来,国家和地方实验动物科技平台建设速度很快,已逐步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国家层面为加快实验动物标准化、规范化,全面提升我国实验动物整体水平,建立实验动物平台为全社会提供资源和技术服务支撑,初步建成的实验动物平台包括实验动物信息平台、实验动物遗传资源共享平台、实验动物种质资源的保存与共享平台、实验动物公共服务平台、灵长类GLP动物实验平台和比较医学技术共享平台。按照国家建立技术服务平台的要求,全国已有17个省(市、区)从本地实际需求出发立项建设实验动物平台,突出为本地产业和企业发展提供服务,突出为本地科技活动的中下游提供支撑,突出区域特色和优势。

(2)中外合资模式。上海西普尔一必凯实验动物有限公司成立于1989年10月,系上海市计划生育科学研究所与英国B&K环球有限公司合资的国内首家生产高质量实验动物的企业。主要从事大小鼠、犬、兔、猕猴等实验动物的繁育生产及全价颗粒饲料的生产,并向社会提供技术咨询服务。该公司每年向社会提供大小鼠达30万只和部分兔、犬、猴等标准化实验动物,并向国外出口,为探索中外合资模式发展我国实验动物产业积累了经验。

2.3.3福建省实验动物学科发展模式

《实验动物管理条例》颁布后,福建省科技厅于1 990年提出并实施实验动物重点实验室建设计划,通过重点实验室建设承担全省实验动物生产供应、检测和培训的发展模式,以期实现到2000年四大实验动物重点实验室联手建成能承担风险,有一定社会和经济效益、自负盈亏、全方位开放,全省性实验动物生产、供应、科研一体化的企业集团。该发展模式预期目标未能实现,但仍为我省实验动物事业的发展起到一定的作用。

为落实福建省“十一五”科技发展规划纲要,规范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与管理,促进科技资源的合理配置与共享,为科技创新活动提供良好条件,福建省科技厅采用“科学规划、统筹协调、激励共享、分期实施、滚动支持”的管理方式,先后扶持建立了鼠类、兔类、非人灵长类和转基因与基因敲除小鼠培育与研究共用四个技术服务平台。通过法律地位确立、政策法规确定和管理办法制定三个要素的有机组合,推动资源整合,促进实验动物生产、使用和研究、开发的有机结合。实践证明,实验动物科学的发展离不开法规制定、政策引导、监督管理和财政的资金扶持和培育。

3 福建省实验动物学科发展趋势预测

3.1实验动物的管理走向法制化

实验动物管理的法制化是推进依法行政的需要。按照《许可法》的要求,完善实验动物的法制化才能为在我省范围内实施实验动物管理行政许可提供法律支撑,这是加强生物安全和社会安全的需要,也是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通过实验动物的法制化可以有效促进实验动物产业化和生物技术产业发展。

3.2实验动物种质资源扩大和质量提高

我国自1997年开始,在实验动物种子资源的保存和利用方面投入大量的资金,设立了国家啮齿类实验动物种子中心和分中心,已经初步建立了种子网络体系。用于科研的实验动物种类,从啮齿类、兔、犬到实验非人灵长类动物不断扩大。实验动物使用总量下降,高质量实验动物使用量增加,实验动物品种、品系增加,用于科研方面的啮齿类普及清洁级,部分实验室将使用悉生动物和无菌动物。

3.3实验动物福利

动物实验替代方法的3R理论已被愈来愈多的科学家所接受,并在实际研究工作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对推动生命科学以及相关学科研究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探索能够达到相同目的或获得相同结果的动物实验替代方法是今后我省实验动物工作的发展趋势。

3.4实验动物标准化建设

实验动物标准化建设是实验动物科学发展的重点,质量管理是实验动物管理的核心。我国通过立法,实施实验动物的许可证制度和统一的国家技术标准,提高了实验动物的质量,保证了人员安全,也保护了动物福利,推动了实验动物学科的快速发展,但是,伴随着生命科学发展,实验动物标准化管理体系不健全等深层次的问题仍然存在,迫切需要加以系统研究和完善。

4 福建省实验动物学科面临的挑战

21世纪,科学技术的持续发展和世界经济一体化,对生命科学、医药研究提出了新的要求,为实验动物学的发展提出了挑战,当前我省实验动物体系存在品种资源短缺、创新能力不足、政策法规和质量标准体系不健全、保障体系薄弱、共享机制不完善等诸多问题。

4.1实验动物资源不能完全满足科学研究的需要

我省常用实验动物品种品系单一,规模偏小,有时需要从外省引进,实验动物资源不能完全满足科学研究的需要。

4.2实验动物标准化管理存在漏洞

实验动物法律法规体系不健全,个别单位存在有法不依、有标准不遵守现象。实验动物福利伦理认识程度低,缺乏实验动物福利伦理审查规范和机制。

4.3实验动物及其相关产品产业化、商品化、市场化程度低

符合质量要求的常用实验动物及相关产品的生产供应不足,缺少政府的扶持和资助,难以保持,更不能形成产业化局面。

4.4从业人员素质有待提高,高水平创新型人才匮乏

具有一定实验动物专业知识的技术人员,是保证实验动物科技工作质量的先决条件和基本保证。虽我省实验动物从业人员逐年增加,由于从业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和缺乏专业系统教育,省内符合第一任职要求的实验动物科技工作者少,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匮乏,有必要集中省内优势技术力量和资源,建立健全系统而科学的教学体系和教学内容,从而提高实验动物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

5 福建省实验动物科技面临的机遇

5.1时代机遇

随着比较医学和转化医学的发展和崛起,作为生命科学、医学研究不可替代的重要支撑的实验动物科学,对于人类疾病的发病机理、治疗、药物研发所起的作用越来越不可或缺。发达国家大型实验动物资源匮乏、动物实验成本高、动物保护主义运动影响以及动物福利和伦理学的要求,动物实验特别是大型实验动物临床前研究呈现出向中国、印度等发展中国家转移的显著趋势,为我国承接国际医药动物实验业务带来了机遇。

5.2政策机遇

目前,科技部正在努力打造科研基础平台,加强科研基础条件建设,以满足科技创新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为宗旨,加强我国实验材料资源的收集、抢救、整理、整合、保存,根据实验材料的描述标准和规范,实现实验材料的数据化,建立E平台,实现实验材料资源的信息共享和实物共享。我国科技规划中提出:在“十一五”期间,建立以国家实验动物种质资源中心为核心、20~30个功能独特的实验动物种源单位共同形成的结构完整、功能齐全、技术先进并与国际接轨的中国实验动物种质资源网络平台。在保证实验动物质量和实验动物品种(系)与类型多样性的基础上,实现实验动物种质资源共享。这无疑是实验动物科学发展的强大推动力。

5.3产业机遇

医药生物技术产业的快速发展,为实验动物科学发展提供了机遇。在发达国家,人口、健康和医药卫生高新技术发展迅速,其产业规模和产值迅猛增长。我国生物技术的应用和发展取得显著成绩,国家“863”计划、科技“攻关”计划都将生物技术列入重点支持领域。而医药、生物技术日新月异,对实验动物科学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6 福建省实验动物科学发展思路和目标

6.1发展思路

以提高我省生命科学研究和生物医药技术产业发展为目标,以实验动物技术服务平台建设为重点,大力推进实验动物资源整合和优化配置,加大实验动物科研及质量监控力度,完善法制建设,努力培育我省实验动物产业,走出既符合国情,又有福建特色的实验动物科技发展道路,为我省生命科学发展提供保障。

6.2发展目标

(1)到2015年,建立能生产并满足全省大动物和常用清洁级以上实验大小鼠需求量的供应体系。合格实验动物生产量达10万只,其中清洁级以上实验大小鼠8万只,普通级实验兔1万只,实验用猴和实验比格犬3000只。建成能满足我省生物医药产业发展需求的动物实验技术服务和信息服务平台,基本实现实验动物保种、繁殖、生产、供应与使用的标准化和社会化,为我省生命科学和生物医药发展提供有力的基础条件保障。

(2)实验动物质量保障体系基本建立。实验动物质量检测体系进一步完善,实验动物质量检测的快速诊断技术及其应急系统基本建立;基本形成实验动物检测、自检和抽检相结合的质量检测体系。

(3)实验动物科研水平显著提高。闽台实验动物科技创新暨转基因培育与研究技术服务合作基地的建立,转基因培育与研究共用技术、保种与生产能力进一步提升。到2015年底,基因工程小鼠达300种,开展转基因大鼠或转基因猪等转基因大动物的创建与研发;福建黄兔人工种群的生物净化暨实验动物化研究及应用取得实质性进展。

7 福建省实验动物科学发展的战略任务

7.1实验动物法制化管理体系的完善

法规制度体系建设。争取在2013年将《福建省实验动物管理办法》列入省政府立法计划项目,“十二五”期间完成省政府立法并实施;同时完善和修订相关管理制度并实施。

法制化管理体系的建设。充实和调整福建省实验动物专家组,真正发挥专家组在我省开展实验动物发展研究、为我省实验动物法制化管理和相关政策法规的制定等方面的指导和咨询作用。

建立管理信息系统。在现有的福建实验动物信息网页上增加实验动物学会活动窗口,加强实验动物信息网后台管理建立实验动物信息网的专业信息平台,加大实验动物科技宣传力度,使社会各方全面、准确地理解和执行国家实验动物管理条例。

实施应急反应体系。为控制实验动物疫病的发生和传播,保证实验动物质量及其动物实验结果的准确可靠,建立和完善与相关部门联动机制,制定和重大实验动物疫病控制应急预案,形成全省性的重大动物疫病控制应急体系,保证和促进实验动物持续健康发展。

7.2加强行政执法管理力度

在科技计划立项、成果管理活动中加强有关实验动物质量和动物实验条件的审核,强化监督管理,切实有效地发挥其职能。应用不合格实验动物或未取得实验动物使用许可证进行的科学实验、检定,其实验、检定结果无效,科研项目不予以立项。

加大实验动物质量管理力度,优化资源配置,完善省实验动物质量监督检测体系,建立实验动物质量抽查和报告制度。全面推行实验动物许可证制度,严禁未取得生产许可证或不合格的动物进入流通渠道。

加强本省行政区域内实验动物行政执法工作力度,建议设立实验动物质量监督员、实验动物信用管理、实验动物质量通报和信息公开制度,接受社会监督。

7.3健全实验动物质量保障体系

7.3.1规范实验动物质量检测管理。省实验动物质量检测中心必须进一步规范质检工作,加强实验动物监测与管理,严格执行许可证制度,开展实验动物质量检测新项目、新方法、新技术的研究。

7.3.2全面实施实验动物国家新标准。为保证对新版标准的贯彻实施,应开展实验动物国家新标准宣贯会,全新解读新版国家标准内容和标准编制中规范性技术要素的确定,推动实验动物质量的提高及动物实验技术的创新和发展,以满足实验与科研工作的需要。

7.3.3加强从业人员队伍建设。我省缺乏掌握实验动物科技管理技术的高端人才和复合型人才;从业人员的学历层次、专业化水平和整体素质有待提高。必须进一步加强从业人员队伍建设,努力提高从业人员的政治思想素质、职业道德水准和业务技能,建立技术力量雄厚、人才结构合理的创新团队,为我省实验动物科技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

7.4实验动物技术服务平台建设

7.4.1建立闽台实验动物科技创新暨转基因培育与研究技术服务合作基地。随着海峡两岸整体经济水平和科技能力的提升,生物技术领域和产业领域等也将逐步提出对转基因/基因剔除小鼠模型动物的需求。所以,开展转基因培育与研究共用技术、保种与生产,供应生命科学研究所需要的特种实验动物、以满足实验动物科技日新月异的发展需要。

7.4.2建立开放系统动物实验技术服务基地。随着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省内对大动物实验的需求将逐年增加,所以,开展大动物(犬、猪、羊)动物实验技术服务、动物实验技术培训、实验动物共享数据库、实验动物设备设施共享、大动物调剂供应,以满足省内动物实验所需的大动物(犬、猪、羊)逐年上升的需求。

7.4.3建立福建实验动物科普、伦理和远程教育基地。通过该基地建设,提高实验动物管理工作质量和水平,维护动物福利,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适应科学研究、经济建设和对外开放的需要。同时向公众开放陈列室和其他场地、设施,举办讲座和提供咨询。

7.4.4建立实验兔繁育及福建黄兔实验动物化研究技术服务基地。在省内使用量较大的单位建立生产常用实验兔基地,承担我省实验兔的生产、供应和满足福州市区实验兔调剂服务及周边实验兔的需求,以解决目前全省所使用的实验兔不达标的问题。同时,开展福建黄兔人工种群的生物净化暨实验动物化研究及应用,提升福建实验动物科技水平。

7.4.5加强常用动物和饲料的生产供应。充分利用鼠类技术服务平台现有条件和人才优势,在其生产清洁级实验大小鼠的基础上,通过加大扶持力度,形成年产超5万只清洁级以上实验大小鼠的生产能力。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建立5万只以上规模的实验兔繁殖基地。依托有条件的单位建立标准化实验动物饲料的生产车间,年产各类实验动物饲料500吨,以满足科研、生产及部分教学工作的需要。

7.5实验动物信息服务平台建设

7.5.1数据信息服务平台建设。以国家科技基础数据平台为基础,开发福建实验动物专家数据库、相关联企事业单位数据库、实验动物品种品系资源数据库,整合信息资源;建立实验动物管理、科研、生产、使用或经营管理集成性网络服务平台,提供远程、互动、及时、高效的网络服务;根据服务对象的具体需求,开展查新、咨询、策划、信息、实验动物及其相关产品推介、交流合作等多方面的个性化信息服务。

7.5.2实验动物、饲料供需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建立市场调研系统,对实验动物进行分类市场调查,定期向相关服务群体提供行情报告;建立网络性的共性市场开发平台,接受供需双方的委托,对服务群体及服务需求进行市场调查分析,组织实验动物及其相关产品的供需信息。通过信息平台,协调解决实验动物来源和供应问题,合理引导和培育实验动物市场。

7.5.3实验动物从业人员远程培训和上岗考试平台。通过该平台的建设,将提供最优秀的实验动物科技培训资源,该平台只要有因特网的地方就可以接受培训和考试,不受时间、地点限制,同时结合从业人员水平层次的不同,提供个性化学习和课程答疑服务。该平台根据福建实验动物科学管理的工作要求,结合实验动物从业人员上岗管理实际,主要用于实验动物从业人员培训和上岗资格认证考试,到2015年底,使我省实验动物从业人员的持证上岗率达到95%以上。

8 福建省实验动物学科发展的战略对策

8.1加强法制化管理

贯彻国家有关实验动物法律、法规,建立和完善福建省实验动物科技管理的法规性文件,加大执法力度。加强各部门之间的协调,在省科技、教育、农业、医药卫生等行业坚决按实验动物许可证制度的要求,在科研立项、成果评价、、新药研究、行业验收与认证工作及安全性评价等工作中逐步实行实验动物一票否决制。

8.2加强实验动物从业人员培训

要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稳定现有的实验动物从业人员队伍。采取多种形式,加强和规范实验动物技术人员的培训和考核,提高实验动物技术队伍的整体水平。为从事实验动物的管理人员提供学习机会,尤其是对单位法人或主管领导进行必要的实验动物法规和基本知识培训,促进科学管理。

8.3加大投资力度,统筹规划,合理布局

我省每年用于实验动物生产、新品种的培育及动物模型的研究经费十分有限,制约了实验动物学科的发展。应开辟资金渠道,通过地方匹配投资、争取国家财政经费和吸收社会资金等多种方式,加大实验动物的投入强度,逐步形成实验动物多元化投入格局。建议设立实验动物专项发展基金,纳入省级科技计划,以不断加大财政投入,为实验动物科研和实验动物学科发展中出现的问题提供坚实的资金支持。

8.4在省科技计划项目中报指南中增加实验动物科学研究内容

为进一步提升实验动物研究水平,加强和完善实验动物技术服务平台的功能,推进我省生命科学研究和生物医药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建议将实验动物科学研究内容列入省社会发展科技项目支持重点、软科学研究项目和省基金项目资助范围。

8.5建立确保平台良性运行的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

平台必须制定科学的管理制度,明确平台建设单位的权利和义务,制定相应的绩效考核和评价制度,采取优胜劣汰的动态管理方法。日常运行经费应通过开展各类创新服务和承担企业、政府委托的科技项目,以及当地政府支持和企业资助等途获得,通过平台良好的服务和管理,来获得平台自我发展的资金保障。

8.6重视学会的工作,支持学会开展工作

省实验动物学会是实验动物与动物实验人才集中的地方,学会要积极努力,将省内从事生命科学研究的专家组织起来,开展多学科的学术交流与培训活动,取长补短,共同促进实验动物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同时,还应加强彼此之间联系与协作,使实验动物事业更好地为生命科学研究服务。

8.7加强闽台间的学术交流,追踪国际发展趋势

通过近年的努力,我省的实验动物工作已取得长足的进步,从而为我省开展闽台间实验动物科技的交流创造了条件。我省应加大宣传力度,利用现有资源的优势,吸引更多的项目,包括高科技项目到我省进行实施,以利于追踪国际生命科学的发展趋势。

篇7

关键词:实验动物;实验动物医学;课程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34-0249-02

实验动物的质量直接关系到科学研究结果的准确性、可靠性和可重复性。实验动物在感染,特别在是隐性感染状态下,往往会从免疫调节、代谢产物调节和与宿主细胞间的相互作用等多个方面导致科学试验失败,或导致科学研究结果不准确和不可重复,造成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的严重浪费,严重阻滞了实验动物行业的健康发展。作为我国最早开设实验动物专业的高等院校,扬州大学实验动物学系在实验动物专业设置、本科教学及人才培养方面进行了大量尝试,取得了较好的成效。本文结合扬州大学兽医学院实验动物学系近年来开设实验动物医学课程的经历,谈谈实验动物医学的研究范畴,课程开设的目的意义,课程内容设置、讲述重点及在课程教学过程中的一些体会,以期为更好地培养实验动物专业学生提供一些借鉴。

一、实验动物医学研究范畴

实验动物医学是美国兽医协会认可的兽医学范畴中的一个专业领域,其职责范围涉及作为生物医学业务活动对象的各种动物的疾病诊断、治疗和预防,其中也包括探索尽量减轻科研用动物的疼痛或不适的各种方法,以及鉴定影响利用动物开展科学研究的各种因素。实验动物是指经人工培育和人工改造,对其携带的微生物和遗传、营养、环境实行控制,来源清楚、遗传背景明确,用于科学研究、教学、生产、检定及其他科学试验的动物。众所周知,标准化实验动物是获得可靠试验结果的有力保障和支撑,绝大多数重要的生命科学相关成果的取得都取决于以标准实验动物进行的动物试验,也正是动物试验推动了实验动物医学的发展,促使了科研工作者对实验动物病原学、流行病学、诊断措施和防控策略,以及病原感染对科学研究的潜在性干扰,逐步形成了实验动物医学的研究范畴。

二、实验动物医学的学习和教育

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实验动物医学的发展历程较短,其发展主要伴随实验动物学的发展,也是实验动物学中微生物质量控制的延伸、丰富和拓展。目前,国内外尚未有专门的实验动物医学教程,实验动物从业人员对实验动物医学的学习主要依赖于继续教育、会议交流、通讯咨询、相关论文杂志、课题研究,以及通过从工作中学习或通过各类交叉学科的培训等方式,从而达到对实验动物医学相关内容的了解、理解和掌握,并进而推动实验动物行业整体健康发展,近些年来,随着生命科学的蓬勃发展,对实验动物质量的日趋严格,也加快了实验动物医学的发展,增加了实验动物医学再教育和自我提高的机会。

三、实验动物医学课程设置的目的和意义

为系统性建设实验动物专业课程,推动实验动物科学事业更好、更快地发展,以实验动物主要易感病原为主体,以实验动物感染病原后的对科学研究的干扰为抓手,驱动学生深层次理解实验动物感染病原微生物对科学研究和生产检定产生干扰的危害性;促进实验动物专业学生深入理解实验动物微生物检测国家标准中规定的必须和必要检查项目的意义以及标准制定的依据;推动学生更好地理解实验动物的环境要求,实验动物设施,实验动物设施的建设及实验动物的饲料、饮水和垫料管理等授课内容;进一步明确实验动物标准化对生命科学相关行业健康发展的重要意义。

四、课程内容和设置

1999年,扬州大学依托兽医学院,在科技部的大力支持下,在全国率先设置了实验动物学专业,经15年的探索和经验积累,已经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专业方向,培养了一大批专业性人才,为我国实验动物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实验动物学》是实验动物专业的主干课程,其主要讲述实验动物学相关概念、实验动物的环境与设施、实验动物遗传、繁殖与繁育体系、实验动物的饲养管理及常规实验动物等内容。因课时量限制,实验动物的微生物质量控制基本不作讲述。然而,近些年来全国实验动物微生物的质量检查结果不容乐观,实验动物群体如啮齿类动物感染重要病原的比例仍然较高,且经常能听到客户对实验动物质量问题的反馈,这已经对实验动物行业造成了较大的影响。因此,为从实验动物微生物质量角度更好地掌握实验动物学的内容,及时发现实验动物的微生物和寄生虫感染,规避其影响科学研究的风险,减少人、财、物力的浪费,扬州大学实验动物学系于2010年开设了《实验动物医学》课程。由于没有参考教材,讲授内容主要依据《Laboratory Animal Medicine 2nd edition》和《Natural Pathogens of Laboratory Animals Their effects on Research》两本英文原版书籍,同时结合国外著名大学实验动物机构网站以及扬州大学实验动物学系的相关研究结果,自编了《实验动物医学》讲义。以啮齿类动物(大鼠、小鼠、仓鼠、豚鼠和兔)、犬及非人灵长类动物为对象,主要讲述病原特性、流行病学(重点讲述传播途径和易感动物品系)、临床表现、病理变化、诊断、防控,着重阐述病原感染对科学研究的干扰。目前,课程设置为40个学时,其中理论课24学时,实验课16学时,实验课程紧扣理论课程,实验课主要以病原模拟感染实验动物,从临床表现、诊断和对科学研究产生干扰等方面进一步掌握理论课程所授内容,较好地做到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五、教学体会

自2010年起,扬州大学实验动物学系自设了实验动物医学课程,坚持从英文原版书籍及原始文献中汲取营养,坚持不断修改教学大纲、完善教学内容;坚持以更好地掌握实验动物专业内容和技能为宗旨,从无到有,由点到面,逐步积累,初步形成了实验动物医学的课程体系,明确了授课的侧重点,有效地补充了本专业的授课内容,丰富了本专业的教学内容,拓展了实验动物专业的研究方向。我们认为,要上好实验动物医学这门课,首先要充分了解实验动物学这门主干课程,实验动物学课程是本专业的基石,充分掌握实验动物学课程内容,才能更好地有侧重点地阐述实验动物医学的相关内容;其次,充分利用网络资源,跟踪实验动物病原的研究进展,不断更新和完善教学大纲及授课幻灯,挖掘与本专业相关的经典案列,活跃课堂,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最后,坚持理论课和实验课相结合,理论课讲解概念、方法和基础理论知识,实验课以动物实验推动学生进一步理解理论课的内容,相辅相成。经过5年的探索,我们初步建立了实验动物医学课程的讲授体系,促进了学生对实验动物相关知识的掌握和应用,师生反映效果较好。

参考文献:

[1]隋丽华,范薇,杨敬,等.实验动物微生物、寄生虫抽样调查及分析[J].实验动物与比较医学,2008,28(4):259-62.

[2]李厚达.实验动物学[M].第2版.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7.

[3]熊忠良,赵海忠,甘伏生.实验动物在兽用生物制品研究和生产中的应用[J].畜牧与兽医,2011,43(1):84-87.

[4]James G. Fox,Lynn C.Anderson,Franklin M.Loew,Fred W. Quimby. Laboratory Animal Medicine 2nd edition[M].California:Academic Press,2002.

[5]David G.. Baker. Natural Pathogens of Laboratory Animals-Their Effects on Research[M].Washington:ASM Press,2003.

[6]McCaskey SJ,Rondini EA,Clinthorne JF,et al. Increased presence of effector lymphocytes during Helicobacter hepaticus-induced colitis[J]. World J Gastroenterol,2012,18(13):1459-1469.

[7]高正琴,岳秉飞,贺争鸣.首次从中国小鼠中分离到肝螺杆菌及其鉴定[J].中国共患病学报,2008,25(3):210-213.

[8]Zhang Q,Xu X,Yuan Y,et al. IPS-1 plays a dual function to directly induce apoptosis in murine melanoma cells by inactivated Sendai virus[J]. Int J Cancer,2014,134(1):224-34.

篇8

关键词:梓人,筍遽,动物学

 

《周礼·考工记》一书的成书年代不可考,现代科学史家众说纷纭,这篇文章中暂以先秦时期为基础讨论。《周礼·考工记》是先秦时期一部重要的科技专著,是我国目前所见年代最早的手工业技术文献,书中介绍了先秦大量的手工业生产技术、工艺美术资料;长久以来对《周礼. 考工记》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文本的考订注释和资料确证上,对美学思想在一些艺术史、艺术门类的研究中偶尔提及。

在读《周礼·考工记》中梓人篇知梓人为对古代木工的一种称呼,制造乐器悬架、饮器、箭靶等,一般以梓木为原料。梓木是一种落叶乔木,叶子对生,稍有掌状浅裂,圆锥花序,花黄白色。木材可以做器具,为速生数种,可以做行道树,产于我国长江流域以北地区。梓人的称谓是来自于使用的木材,看来在先秦时期,是有大量的梓木被广泛的用于制作器材。但是在这里存在一个问题,在《周礼·考工记》中攻木之工分为:轮、舆、弓、庐、匠、车、梓。同是利用木材制造器具,为何名字所称各不相同呢?如果按制作的器具来分类和确定木工名称的话,而为什么单把制作乐器悬架、饮器、箭靶归于梓人呢?《周礼·考工记》中有这样一段话:“国有六职,百工与居一焉。或坐而论道,或作而行之,或审曲面执,以饬五材,以辨民器,或通四方之珍异以资之,或饬力以长地财动物学,或治丝麻以成之。坐而论道,谓之王公;作而行之,谓之士大夫;审曲面执,以饬五材,以辨民器,谓之百工;通四方之珍异以资之,谓之商旅;饬力以长地财,谓之农夫;治丝麻以成之,谓之妇功。”从这段文字总结,作者首先以人进行了第一步分类,从而引出以材料对百工的第二步分类,更具体化了“考工记”所要考据的内容。如“凡攻木之工七,攻金之工六,攻皮之工五,设色之工五,刮摩之工五,搏埴之工二。”那么第三步就是以制作技术和制作艺术来划分的类别,如“攻木之工:轮、舆、弓、庐、匠、车、梓;攻金这工:筑、冶、凫、段、桃;攻皮之工:函、鲍、韗、韦、裘;设色之工:画、缋、锺、筐、荒;刮摩之工:玉、雕、矢、磬;搏埴之工:陶、瓬。”这就可以理解为什么把“筍遽、饮器、箭靶”归属于梓人了,本人认为梓人所考究的是制作艺术性。

“ 梓人为筍虡。” 筍虡为悬挂钟、磬的架子,横梁叫筍,竖直的柱子叫虡。对于磬架在制作工艺上没有什么难度,就对磬架的艺术形态上进行了大篇幅的描述。

“ 天下之大兽五:脂者、膏者、臝者、羽者、鳞者。宗庙之事,脂者、膏者以为牲,臝者、羽者、鳞者以为筍虡。”脂者:牛羊一类有角的动物;膏者:猪、熊等无角的动物;臝者:在《十三经今注今译》中认为臝者是指短毛野兽,如虎豹之类。而在戴吾三著的《考工记图说》中认为臝者是指人类。他是根据苟萃华等从动物学分类学上考证,认为臝是指裸身的人。并且和湖北随县曾侯乙墓出土的六具钟虡中有塑以青铜武士像作为虡加以证实来说明。羽者是指鸟类,鳞者指的是蛇或鱼之类的水生动物吧。从这段文字的表述可以发现,在先秦时期已经对动物进行了基本的分类。而且把“脂者、膏者以为牲,臝者、羽者、鳞者以为筍虡”加以区别,这可能一方面是出于当时严肃的祭祀礼仪的考虑,另一方面也可能是古代审美观点出发考虑。但是无形之中说明了古人的思想,在对待动物也不是同等待遇,也分三六九等。认为“脂者、膏者”上不了大雅之堂,不能雕刻于筍遽之上。

“外骨、内骨、却行、仄行,连行、纡行,以脰鸣者,以注鸣者,以旁鸣者,以翼鸣者,以股鸣者,以胸鸣者,谓之小虫之属,以为雕琢。”外骨指有坚硬外壳的动物,如龟;内骨指鳖。却行指蚯蚓;仄行指螃蟹;连行指鱼类;纡行指蛇类;以脰鸣者指用颈部发声的,如蛙;以注鸣者指用口发声的,如蠑螈(蜥蜴);以旁鸣者指用振动肋部发声的,如蝉类;以翼鸣者指的是用翅膀振动发声的,如金龟子;以股鸣者指用大腿和腹部摩擦而发声,如蟋蟀动物学,织布娘等;以胸鸣者指的是灵龟类动物;这些小虫作为筍虡的细部刻饰。这段文字的描述主要是以水生动物学和昆虫学的角度对动物进行了分类。

“厚唇弇口,出目短耳,耀后,大体短脰,若是者谓之臝属。恒有力而不能走,其声大而宏毕业论文范文。则于任重宜;大声而宏,则于钟宜。”是说唇边肥厚,覆盖于口,眼突耳小,胸部突出,后尾向斜上翘,体态庞大,脖子很短,这些都属于裸身动物。这些动物的声音大并且洪亮,有力量但不能疾走,适宜承受重物。声音大而且洪亮,适合与钟相配。“若是者以为钟虡,是故击其所县而由其虡鸣。”是说如果把这些动物作为虡的话,敲击钟的响声就像是这些动物发出的声响。这段描述是以哺乳动物为对象,形态逼真,效果突出。

“锐喙,决吻;数目,鵳脰;小体,蹇腹;若是者谓之羽属,恒无力而轻,其声清阳而远闻。无力而轻,则于任轻宜;其声清阳而远闻,则于磬宜。若是者以为磬虡,故及其所悬而由其虡鸣。小首而长,抟身而鸿;若是者谓之鳞属,以为筍。”是说嘴尖而锐利,脖子长而身体短小,腹部凹陷。这些都属于禽类动物。这些动物没有力气但动作敏捷,鸣声清阳而传的远,适宜承受轻的物体。这些动物的鸣声清阳而传的远,所以适宜作磬的虡。如果作磬虡,敲击磬发出的声音就像这些动物发出的声音一样清阳而传的远。头小而身长,旋转身体而气势鸿大,这些动物称为鳞,可以刻在筍上。那么羽属可以判断是飞禽类,鳞属在这里不一定指的是鱼类,也许有类似于恐龙的动物。随着进化和演变而不复存在。

“凡攫杀、援噬之类,必深其爪,出其目,作其鳞之而。深其爪,出其目,作其鳞之而,则于视必拨尔而怒。苟拨尔而怒,则于任重宜动物学,且其匪色,必似鸣矣。爪不深,目不出,鳞之而不作,则必颓尔如委矣。苟颓尔如委,则加任焉,则必如将废措,其匪色必似不鸣矣。”是说凡是雕刻搏杀和援噬之类的图案,一定要雕刻的脚爪藏而不露,眼睛凸起,鳞片和胡须向上翘着,看起来像发怒的样子。如果是发怒的样子,看起来能承担大的压力,再涂上颜色,看起来就更像发出声响的样子了。如果雕刻的爪子不深藏,眼睛不凸起,鳞片和胡须不翘起,则看起来萎靡不振。如果看起来就萎靡不振,上面再加上物体,则更加萎靡不振了,即使涂上色彩也看起来不会发出好的声响。这就是为什么要从艺术形态上描述了,是要告诉后人怎样把器具做的更加形象贴切。古人在制作筍遽时的匠心独运在这里体现的淋漓尽致。

文章篇幅不长,却体现了实用和美观相统一的装饰准则,详细的研究了鸟兽鱼虫等各种大小动物的形态、习性、动作和鸣叫方式的特点,加以分类。对研究早期动物和现代动物的区别,发现动物进化的规律是有帮助的。另一方面在表现艺术上的处理方法让我们认识到古代艺术上的造诣,和现代艺术表现手法有相似之处——神形兼备。但是就关于“臝属和鳞属”类动物存在一定得争议,以后进一步加以关注和研究。

参考文献:

[1]闻人军译注:《考工记译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

[2]董杰.《<大测>中的三角公式辨析》.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第6期.

[3]李秋芳:《20世纪<考工记>研究综述》.中国史研究动态,2004年第5期.

[4]戴吾三,高瑄:《<考工记>的文化内涵》.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年第2期.

篇9

[关键词]:基于工作过程教学 经济动物学 教学案例 难度系数

当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和本科教育改革的过程中,专业课如何有效地进行教学,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中困扰我国高等教育专业课教学的难点之一,用什么样的教学方式能使教学既富有吸引力又能满足教学的目标,使课堂教学和生产实践密切结合起来?为此,目前将基于工作过程教学模式引入专业课教学中进行研究已经成为教学研究的热点。基于工作过程教学模式,是一种以生产环节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在教学中教师的主导作用是紧紧围绕生产环节展开的,学生的主体作用也是在教师的主导作用下围绕生产环节而体现的教学活动。基于工作过程教学模式具有系统性、整体性和相互关联的特点,与现实生活和生产实际紧密相关,是融合了探究教学法和问题教学法的教学方法,该过程就是发挥学生积极性、主动性和培养创造性的过程。由于牧医类生产课程有其自身的特点,为进一步探究基于工作过程教学模式的适用性和教学效果,从畜牧兽医专业课的角度积极参与到教学改革中来,本文结合学院2010~2011年度教学立项,于2010~2011(1)学期,以动物科学07级55班为对照班级(常规教学),动物科学09级(专本)48班为试验班级,在经济动物学教学中进行了教学试验。

一、教学实施

1.试验班级及课程基本情况

2.课堂教学实施

经济动物学课程于2010年8月至2011年1月对动物科学07级55班、动物科学09级48班进行授课,以动物科学07级55班为对照班级,动物科学09级(专本)48班为试验班级。在试验班级教学过程中,各部分教学内容紧紧围绕生产过程、生产环节、生产任务目标,基于工作过程进行,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启发学生的思考和提高对知识的综合能力,对于综合性内容,合理使用来源于生产实践、教师多年累积的解决生产中疑难问题等有代表性的教学案(表2),在案例使用的技巧上,通常采用首先提出问题集体分析,然后学生代表在教师引导下进行分析解答,最后由教师进行归纳分析和总结,最终形成与生产过程、生产环节密切相关的针对性较强的综合性的知识内容。对照班级的教学内容与试验班级相同,严格按照教学大纲内容和顺序进行,以知识内容为核心进行教学,注重传授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

二、教学效果分析

1.试题改革

为了验证实际教学效果,真实反映教改情况,测验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大纲和授课计划规定的授课范围内,试题类型增加了解释现象题、辨析题、综合性试题等题型,在填空、选择等传统题型上也减少了一些单纯记忆性的内容,而增加了知识性、理解性以及对提高专业能力关系密切的内容。

2.成绩统计及曲线分布(表3、图1、图2)

3.试题分析

第一题是选择题,分值是40分,侧重基础知识的考察,不但考察学生的记忆能力,而且还测试学生的判断、理解能力和应变能力;该题55班平均分为28.8分,难度系数为0.28,48班平均分为30.58分,难度系数为0.24;说明该题难度并不大,但55班学生综合性基础知识掌握扎实程度较48班略差。

第二题是填空题,分值是10分,侧重基础知识的考察;该题55班平均分为7.49分,难度系数为0.25,48班该题平均分为8.21分,难度系数为0.18,说明学生基础知识比较扎实,反映出该题难度系数不高,而对试验班级来讲由于知识掌握较好难度系数更低。

第三题是名词与专业术语解释题,分值是10分,侧重基础知识、记忆能力、理解能力的考察;该题55班平均分为4.8分,难度系数为0.52,48班该题平均分为8.19分,难度系数为0.18;表明试验班级48班成绩明显高于对照班级,难度系数明显低于对照班级,反映出试验班级对名词与专业术语知识的理解比较深透,而对照班级主要以记忆为主,因此,抓住专业术语关键得分点的能力偏低,反映出难度偏高。

第四至第六题侧重考察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联系生产实践的能力,以及对重点知识的掌握情况;其中第四题是简答题,分值是20分,55班该题平均分为14分,难度系数为0.3,48班该题平均分为15.38分,难度系数为0.23;第五题是解释现象题,分值是4分,55班该题平均分为1.74分,难度系数为0.56,48班该题平均分为2.52分,难度系数为0.37;第六题是辨析题,分值是6分,55班该题平均分为3.55分,难度系数为0.41,48班该题平均分为4.15分,难度系数为0.31;这三道题试验班级48班学生成绩都高于对照班级,难度系数都低于对照班级,说明试验班级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相对较强。

第七题是毛色育种题,分值是10分,侧重考察学生基础知识的扎实程度和学习态度认真程度,以及对重点知识的掌握情况;55班该题平均分为5.68分,难度系数为0.43,区分度为1.02,48班平均分为6.79分,难度系数为0.32,区分度为0.97;表明该题难度系数基本正常,而该题区分度都较强,试验班级低于对照班级,说明试验班级对基础知识掌握的扎实程度和学习态度认真程度好于对照班级。

4.试卷分析

从统计分析结果来看,55班平均分为66.5分,其中90分以上学生0名,占0%,80~89分1人,占2.7%,70~79分15人,占40.5%,60~69分15人,占40.5%,59分以下6人,占16.2%。成绩总体特点是60~79分比例较高,80分以上比例低,不及格比例比较正常,略显偏高。48班平均分为75.81分,其中90分以上学生1名,占3.85%,80~89分9人,占34.62%,70~79分9人,占34.62%,60~69分6人,占23.1%,59分以下1人,占3.85%。成绩总体特点是70~89分比例较高,占69%,90分以上和不及格比例各占3.85%,曲线基本符合正太分布。

三、结论

从试题分析和试卷分析结果不难看出,基于工作过程以生产环节为中心进行教学,在教学中广泛使用教学案例,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效果是明显的,特别是对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效果显著,有利于学生毕业后尽快适应岗位需要。

参考文献:

[1]陈东.基于工作过程设计职业教育课程――德国基于工作过程的学习领域框架教学计划分析[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22).

[2]高文玉.基于工作过程开展牧医类生产课教学的思考[J].黑龙江畜牧兽医,2010,(1).

[3]张家军,靳玉乐.论案例教学的本质与特点[J].中国教育学刊,2004,(1).

篇10

高二语文《动物游戏之谜》原文

在缅甸的热带丛林里,高达十几米的树顶上,两只叶猴跳荡着、嬉闹着。它们依仗长尾巴出色的平衡功能,在树枝上玩着“走钢丝”和“倒立”的把戏;它俩相互推挤,好像竭力要把对方推下树去,可被推的一方总是抓住树枝,巧妙地跳开去,绝不会失足坠地……它们是在打架吗?

在北极地区的冰雪陡坡上,一群北极渡鸦发出欢快的聒噪声。它们飞上坡顶,像小孩坐滑梯一样一只挨着一只滑雪而下,滑到坡底后,又飞上去……它们是在表演吗?

在美洲巴塔哥尼亚②附近的大海里,每当刮起大风时,成群的露脊鲸把尾鳍高高举出水面,正对着大风.以便像船帆似的.让大风推着它们,得意洋洋地“驶”向海岸。靠近海岸后,这些巨大的海兽又会潜回去,重复刚才的举动……露脊鲸又是在干什么呢?

动物学家对此做出的解释也许会使我们吃惊:这些动物是在游戏!并不是童话故事中拟人化的“游戏”,而是实实在在的游戏,是与人类儿童的游戏行为有着相似特征的游戏行为。动物的游戏行为,被认为是动物行为中最复杂、最难以捉模、引起争论最多的行为。

研究动物行为的科学家,按照动物游戏的形式,把它们分成三种最基本的类型:单独游戏、战斗游戏、操纵事物的游戏。

单独游戏的特征是无需伙伴,动物个体可以独自进行。单独游戏时,动物常常兴高采烈地独自奔跑、跳跃,在原地打圈子。例如,马驹常常欢快地连续扬起前蹄,轻盈地蹦跳;猴类喜欢在地上翻滚,拉着树枝荡秋千……单独游戏时动物显得自由自在,这是最基本的游戏行为。

战斗游戏得由两个以上的个体参加,是一种社会行为。战斗游戏时,动物互相亲密地厮打,看似战斗激烈,其实极有分寸,它们配合默契,绝不会引起伤害。研究者认为,战斗游戏可能要比真的战斗更为困难,因为这种游戏要求双方的攻击有分寸,对伙伴十分信赖,动物严格地自我控制,使游戏不会发展成真的战斗。

操纵周围事物的游戏,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动物支配环境的能力。北极熊常常玩这样的游戏:把一根棍子或石块衔上山坡,从坡上扔下来,自己跟在后面追,追上石块或棍子后,再把它们衔上去。野象喜欢把杂草老藤滚成草球,然后用象牙“踢”草球。

近二十年来,动物的游戏行为引起了研究者的极大兴趣,成为行为研究中最有争议的领域。争议的焦点,是动物为什么要进行游戏。

生物世界有一条普遍规律,就是尽可能节省能量。在动物身上,无论从形态结构、生理过程,还是行为方面去分析,尽可能节省能量的例子比比皆是。那么,动物为什么要消耗大量能量来进行这种没有明确目的的游戏呢?对此,研究者有着不同的看法。

著名的黑猩猩研究者珍妮•古多尔③发现,幼小的黑猩猩常常玩这样的游戏:用手掌舀一点水,用牙齿嚼

烂树叶,来汲取手掌中的水。而成年黑猩猩在干旱的季节,就是用嚼烂的树叶汲取树洞中的水解渴的。根据这样的发现,一些科学家认为,游戏行为是未来生活的排演或演习,游戏行为使得动物从小就能熟悉未来生活中要掌握的各种“技能”,例如追逐、躲藏、搏斗等等,熟悉未来动物社会中将要结成的各种关系。这对于动物将来的生存适应是非常重要的。这种假说可以称为“演习说”,基本观点是“游戏是生活的演习”。

有一些科学家不同意“演习说”。他们指出,游戏行为并不限于幼小动物,成年动物也同样需要。他们举出不少成年动物游戏的例子。对于成年动物来说,不存在用游戏来演习生活的需要。他们还指出,有些动物的游戏与生存适应毫无关系,例如河马喜欢玩从水下吹起浮在水面上的树叶的游戏,渡鸦喜欢玩从雪坡上滑梯的游戏等。这些科学家认为,动物游戏是为了“自我娱乐”,而“自我娱乐”是动物天性的表现,正像捕食、逃避敌害、繁殖行为等是动物的天性一样。越是进化程度高、智力发达的动物,这种“自我娱乐”的天性越强。游戏正是这种自我娱乐的集中表现。通过自得其乐的游戏,使动物紧张的自然竞争生活得到某种调剂和补偿,使它们在生理上、心理上容易保持平衡,从而得到一定的自我安抚和自我保护。因而,不仅幼小动物,成年动物也需要游戏。以上假说可以称为“自娱说”。

不久前,美国加州大学神经生理学家汉斯•特贝、哈佛大学社会生物学家斯塔•阿特曼等提出一种引人注目的新假说——“学习说”。他们认为,游戏是一种实践性很强的学习行为。特贝曾经在卡那里群岛④上研究黑猩猩的学习行为。他发现,如果给黑猩猩一根棍子,它们就会用棍子做出各种游戏行为:会用棍子互相赶来赶去,像人们赶鸭子似的;也会用棍子去取挂着的食物。经历过这种游戏的黑猩猩,在今后生活中容易学会使用棍子。同样,“捉迷藏”和追逐游戏,也使动物学会利用有利地形保护自己的本领。游戏的实践性强,能产生直接的效果反馈,对锻炼动物的速度、敏捷、隐蔽、争斗、利用环境等能力很有效。游戏向动物提供了大量机会,使它们能把自身的各种天赋技能和复杂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巧妙地结合起来,因而无论对幼小动物还是成年动物,游戏都是一种十分重要的学习行为。

美国爱达荷大学的约翰•贝叶和加拿大动物学家保尔•赖特认为,游戏不仅是学习,而且是“锻炼”。贝叶注意到,西伯利亚羱羊⑤的游戏带有明显的锻炼倾向:它们选择游戏场地时,似乎总是从“实战”出发,选择在坎坷的斜坡上奔跑追逐,在陡峭的悬崖上跳跃,好像是在锻炼它们逃避敌害的能力。赖特发现,哈得逊湾⑥的北极熊冬季生活艰难,要花很大力气去捕捉海豹、鱼类,过着紧张的流浪生活。到了夏季,冰雪消融了,北极熊转移到陆上生活,这时,食物来源丰富了,北极熊不必为猎食而整天奔波。它们吃饱喝足了,就进行各种游戏,如摔跤、奔跑、追逐、滑坡等。夏季游戏好像体育运动,使北极熊在食物丰富的季节保持了身体的灵活和力量,这对于它们冬季捕食显然大有好处。因此,这两位学者提出“锻炼说”来补充“学习说”。

这几种假说,哪一种更有道理?动物的游戏,究竟是为了“演习”,为了“自娱”,为了“学习”,还是为了“锻炼”?研究者们各执己见,众说纷纭。而且,目前这些假说都难以圆满解释的问题是,动物在游戏行为中表现出来的智能潜力、自我克制能力、创造性、想像力、狡猾、计谋、丰富多彩的通信方式等,都远远超出人们对它们的估计。英国动物生态学家罗伯特•亨德指出:动物的游戏行为是如此复杂的行为,甚至要给这种游戏行为下一个确切的定义也很不容易。游戏行为有点儿像体育运动,有点儿像演戏,它既无目的,又无结果,在动物行为中即兴发生,没有一定模式,没有不变的规则,内容复杂多变,实在令人捉摸不透。亨德和所有研究动物游戏行为的专家都相信,要解开动物游戏的所有秘密,还需要做更加深入的研究。

高二语文必修三《动物游戏之谜》文章分析

结构分析

第一部分(1~4段)列举动物游戏的现象。

第二部分(5~8段)游戏类型及特征。

一层(5段):写动物游戏的类型。

二层(6~8段):介绍动物游戏的特征。

第三部分(9~15段)介绍现今世界上对动物游戏研究的几项结果。

一层(9段)指出动物游戏行为引起研究者的兴趣。

二层(10~14段)介绍人们对动物游戏行为的几种看法

三层(15段)指出要解开动物游戏的秘密,还要深入研究。

写作特色

1、综合运用多种说明方法。如举例子,作诠释,下定义,作比较。

2、语言准确、平实、通俗易懂。

语言特色

科普文章的语言,很注重准确、概括,避免含糊、偏颇。如“战斗游戏时,动物互相亲密地厮打,看似战斗激烈,其实极有分寸,它们配合默契,绝不会引起伤害”。“厮打”表现动物战斗游戏的高仿真和动物行为的特点,这样的例子在课文中还有很多,可以深入体会。

高二语文必修三《动物游戏之谜》问题探究

1、科学研究的思维过程一般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那么,本篇文章中作者提出了怎样一个问题,请同学们阅读课文并从文本中找出。

明确:动物为什么游戏。

2、在回答动物为什么游戏之前,作者向我们展示了动物游戏的方式,请同学们结合我们身边的动物并找出动物游戏的几种方式。

明确:动物游戏的方式有单独游戏、战斗游戏、操纵游戏。

3、初步了解了动物游戏的方式之后,我们再来一起研究动物为什么游戏。请同学们阅读文章,找出关于动物游戏的几种学说。

明确:动物游戏的学说有演习说、自娱说、学习说、锻炼说。

4、动物游戏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关于动物游戏的学说也是多种多样的,你同哪种学说,请结合自身知识加以说明。

明确:学生自由讨论并举例说明,学生可赞同一种学说,也可将两种或多种学说结合起来。言之有理即可。 各种学说,众说纷纭。我们无法确定问题的答案,要解开动物游戏之谜,还需要我们更深入的研究。

5、人类是如何看待动物的这些游戏行为的?

“游戏”一词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为:

⑴娱乐活动,如捉迷藏、猜灯谜。某些非正式比赛项目的体育活动如康乐球等也叫游戏。

⑵玩耍,几个孩子正在大树底下游戏。傲慢地生活在地球上的人类曾认为,只有人类才是有智慧的生命体,而其他动物不过是受制于条件反射、具有生理反应的简单生命。只有人类才会思考、才会有超出生理反应以外的各种行为。现在动物学家注意到动物具有游戏的天性,虽然还没有确定的答案,但是承认动物在游戏,承认动物具有一定的智力潜能、创造性和多样的交流方式,承认动物也是具有智慧的生命体,这本身就是认识上的进步。这种进步带来的影响是巨大而深远的,在生命伦理和生态环境等多领域具有重要意义。人类将因此重新定义动物,重新审视和动物的关系,进而重新认识自己。

6、如何对待与我们同处在一片蓝天下的生灵?

明确:尊重生命善待生命。

猜你感兴趣:

1.高二语文必修三《离骚》原文及注释

2.高中语文必修三《动物游戏之谜》教案

3.人教版高二语文《动物游戏之谜》说课稿

4.高二语文必修三《动物游戏之谜》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