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生物学分析范文

时间:2024-01-03 17:40:2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系统生物学分析,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系统生物学分析

篇1

【关键词】初中生 数学 解题误区 系统分析

1.对待初中学生解题错误的态度。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害怕学生出现解题错误,对错误采取严厉禁止的态度是司空见惯的。在这种惧怕心理支配下,教师只注重教给学生正确的结论,而不注重揭示知识形成的过程,害怕启发学生进行讨论会得出错误的结论。长此以往,学生只接受了正确的知识,但对错误的出现缺乏心理准备,看不出错误或看出错误但改不对。持这种态度的教师只关心学生用对知识而忽视学生会用知识。例如,在讲有理数运算时,由于只注重得出正确的结果,强调运算法则、运算顺序,而对运用运算律简化运算注意不够,但后者对发展学生运算能力却更为重要。总之,这种对待错误的态度会给教学带来一些消极的影响。

事实上,错误是正确的先导,成功的开始。学生所犯错误及其对错误的认识,是学生知识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笔者至今仍然对学生时代的一节数学课记忆犹新。

当时老师讲过a2-b2=(a+b)(a-b)后,让学生自己分解x4-y4。很快大家就做完了。老师一边巡视一边督促检查。但在最后教师宣布只有1人做对时,我们都感到非常吃惊。我们把x4-y4分解为(x2+y2)(x2-y2)错在哪里呢?做对同学的答案是(x2+y2)(x+y)(x-y),两相对照,我们发现原来(x2-y2)还可以继续分解。于是,“分解因式要进行到每个因式都不能再分解为止”给每个同学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由此也可以看出,利用学生典型错误并进行正确诱导会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2.初中学生解题错误的原因。学生顺利正确地完成解题,表明其在分析问题,提取、运用相应知识的环节上没有受到干扰或者说克服了干扰。在上述环节上不能排除干扰,就会出现解题错误。就初中学生解题错误而言,造成错误的干扰来自以下两方面:一是小学数学的干扰,二是初中数学前后知识的干扰。

2.1 小学数学的干扰。在学习初中数学的初级阶段,学生学习小学数学形成的某些认识会妨碍他们学习代数初步知识,使其产生解题错误。

例如,在小学数学中,解题结果常常是一个确定的数。受此影响,学生在解答下述问题时会出现混乱与错误。原题是这样的:礼堂第一排有a个座位,后面每排都比前1排多1个座位,第2排有几个座位?第3排呢?设m为第n排的座位数,那么m是多少?求a=20、n=19时,m的值。学生在解答上述问题时,受结果是确定的数的影响,把用n表示m与求m的值混为一谈,暴露出其思考过程受到上述干扰的痕迹。

2.2 初中数学前后知识的干扰。随着学习的不断深入,初中数学知识本身也会前后相互干扰。

例如,在学有理数的减法时,教师反复强调减去一个数等于加上它的相反数,因而3-7中7前面的符号“-”是减号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紧接着学习代数和,又要强调把3-7看成正3与负7之和,“-”又成了负号。学生不禁产生到底要把“-”看成减号还是负号的困惑。这个困惑不能很好地消除,学生就会产生运算错误。

又如,了解不等式的解集以及运用不等式基本性质3是不等式教学的一个难点,学生常常在这里犯错误,其原因就有受等式两边可以乘以或除以任何一个数以及方程的解是一个数有关。事实也证明,把不等式的有关内容与等式及方程的相应内容加以比较,使学生理解两者的异同,有助于学生学好不等式的内容。

学生在解决单一问题与综合问题时的表现也可以说明这个问题。学生在解答单一问题时,需要提取、运用的知识少,因而受到知识间的干扰小,产生错误的可能性小;而遇到综合问题,在知识的选取、运用上受到的干扰大,容易出错。

总之,这种知识的前后干扰,常常使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出现困惑,在解题时选错或用错知识,导致错误的发生。

3.减少初中学生解题错误的方法。由上所述,学生不能顺利正确地完成解题,产生解题错误,表明其在解题过程中受到干扰。因此,减少初中生解题错误的方法是预防和排除干扰。为此,要抓好课前、课内、课后三个环节。

3.1 课前准备要有预见性。预防错误的发生,是减少初中学生解题错误的主要方法。讲课之前,教师如果能预见到学生学习本课内容可能产生的错误,就能够在课内讲解时有意识地指出并加以强调,从而有效地控制错误的发生。例如,讲解方程x/0.7-(0.17-0.2x)/0.03=1之前,要预见到本题要用分式的基本性质与等式的性质,两者有可能混淆,因而要在复习提问时准备一些分数的基本性质与等式的性质的练习,帮助学生弄清两者的不同,避免产生混乱与错误。因此,备课时要仔细研究教科书正文中的防错文字、例题后的注意、小结与复习中的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等,同时还要揣摩学生学习本课内容的心理过程,授业解惑,使学生预先明了容易出错之处,防患于未然。如果学生出现问题而未查觉,错误没有得到及时的纠正,则遗患无穷,不仅影响当时的学习,还会影响以后的学习。因此,预见错误并有效防范能够为揭示错误、消灭错误打下基础。

3.2 课内讲解要有针对性。在课内讲解时,要对学生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地讲解。对于容易混淆的概念,要引导学生用对比的方法,弄清它们的区别和联系。对于规律,应当引导学生搞清它们的来源,分清它们的条件和结论,了解它们的用途和适用范围,以及应用时应注意的问题。教师要给学生展示揭示错误、排除错误的手段,使学生会识别错误、改正错误。要通过课堂提问及时了解学生情况,对学生的错误回答,要分析其原因,进行有针对性地讲解,利用反面知识巩固正面知识。课堂练习是发现学生错误的另一条途径,出现问题,及时解决。总之,要通过课堂教学,不仅教会学生知识,而且要使学生学会识别对错,知错能改。

3.3 课后讲评要有总结性。要认真分析学生作业中的问题,总结出典型错误,加以评述。通过讲评,进行适当的复习与总结,也使学生再经历一次调试与修正的过程,增强识别、改正错误的能力。

篇2

[关键词]又A又B 格式 留学生 偏误 统计 分析

[中图分类号]H1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5)05-0060-02

“又A又B”格式作为汉语语法系统中简单且常用的语法格式。吕叔湘《现代汉语八百词》提出,“又A又B”表示几个动作、状态、情况累加在一起。[1]《现代汉语虚词例释》中指出“又A又B”格式表示两种以上动作、性质、状态、特点等同时存在。[2]张斌《现代汉语虚词词典》认为“又A又B”表示并列的事实和状态。[3]刘月华、潘文娱《实用现代汉语语法》认为“又A又B”表示两个或两个以上行为动作或性状同时发生或存在。[4]

研究“又A又B”格式的文章数量也不少,这些研究主要集中于从汉语本体的角度对“又A又B”格式的研究。但是,“又A又B”格式在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方面的研究受关注度较低,研究尚不够深入。本文通过“HSK动态作文语料库”中“又A又B”格式的语料收集与分析,对留学生“又A又B”格式使用偏误进行归类和数据分析,最后总结留学生“又A又B”格式偏误的总体分布。

一、“HSK动态作文语料库”中“又A又B”格式的偏误数量统计

笔者从“HSK动态作文语料库”中一共提取出438句有含“又A又B”格式的句子,剔除重复句子后,剩余有278句。其中,根据“又A又B”连接成分的不同,列表如下:

“又A又B”连接成分为同一成分的句子有265句,“又A又B”连接成分为异成分的句子有25句。从上表中,我们发现留学生使用“又A又B”格式时偏向于使用简单结构,因为连接成分为同成分的句子占例句总数的95.32%,而异成分的句子仅占例句总数的4.68%。其中“词+词”结构占例句总数的比例高达“58.27%”。例句总数出现这样的情况,这与“又A又B”格式的难度和留学生的学习策略有一定关系。因为“词+词”结构属于“又A又B”格式的简单用法,学生在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初级阶段就会学习,因此学生有可能偏向于使用简单的知识。

经过仔细甄别分析,“又A又B”格式语料句子中正确的句子有181句,错误的句子有121句,经过筛选区分错误和偏误句子后,得出和“又A又B”格式相关偏误的句子一共有80句。下面我们就各类型所出现的偏误数量及所占比例,列表如下:

从表2可以看出,“又A又B”连接成分为同成分时,“句子+句子”结构的总偏误率比较高,而“又A又B”连接成分为异成分时,“短语+词”结构所占总偏误率偏低,这主要是由于“句子+句子”占例句总数的比例比较高,而“短语+词”结构占例句总数的比例非常低。

同成分中“句子+句子”结构的偏误数占总偏误数的比例最高,比例为“30.00%”,但是“句子+句子”结构仅占例句总数的“22.66%”。这个结构并不是“又A又B”格式中例句数量最多的,但是却是出现偏误最多的。我们认为这与“又A又B”格式的教学情况和留学生接触“又A又B”格式连接“句子+句子”这类结构相对较少有关。

“短语+短语”结构的偏误数量占其结构例句总数的比例高达78.57%,占所有偏误总数量的“27.50%”。虽然“短语+短语”结构占例句总数的比例不太高,但是仅28个例句中就有22个例句出现了偏误,这说明留学生对于“又A又B”格式中连接成分为短语的知识掌握得很薄弱。除了“短语+短语”结构以外,“词+短语”结构也出现了类似的情况,该结构的偏误占其例句总数的比例高达“69.23%”。“短语+词”的结构和“词+短语”结构的情况一样,例句总数少,但是出现的偏误多。而作为“又A又B”格式例句中比例数量最多的“词+词”结构,出现的偏误数量在总偏误数量中占的比例少于“句子+句子”结构和“短语+短语”结构,但是其偏误占该类例句的比例也有“12.35%”。

二、“HSK动态作文语料库”中“又A又B”格式的偏误类型

鲁健骥在其《外国人学习汉语的语法偏误分析》中分析了外国学生学习汉语的学习情况,他曾指出偏误基本可分为四种类型:“遗漏偏误、误加偏误、误代偏误、错序偏误”[5]。田善继在《非对比性偏误分析》中提出常见偏误现象可归为“替代、类推、简化、回避、诱发”五种形式。[6]

本论文借鉴前人的分类标准,同时结合“又A又B”格式的偏误情况,把留学生“又A又B”格式的偏误分为四大类:遗漏、误加、误代、错序。

(一)遗漏偏误

遗漏,也称为缺失或缺省,是指在词语或句中缺少了某些该用的成分。即在词语或句子中遗漏了某个或几个成分而导致的偏误。在“HSK动态作文语料库”中,留学生使用“又A又B”格式出现的偏误,遗漏偏误一共有8句,占了偏误总数的10.00%。根据遗漏偏误句子的具体情况,笔者对“又A又B”格式的遗漏偏误的情况进行统计。

从上表我们可以发现在遗漏偏误中,“‘又A又B’格式的遗漏”与“‘又A又B’格式搭配的成分遗漏”所占遗漏偏误类型的比例是一样的。同时,“‘又A又B’连接成分A、B词语的遗漏”数量较少。但总体而言,这三类遗漏偏误分布较均衡,没有出现极端的现象。

(二)误加偏误

误加,也称多余,是指在不应该使用某一词语或某种句法成分时使用了该词语或成分。在留学生使用“又A又B”格式出现的偏误中,误加偏误一共有25句,占了偏误总数的31.25%。笔者对“又A又B”格式的误加偏误的具体情况进行统计。

可以发现误加偏误中,“‘又A又B’格式的误加”和“‘又A又B’连接成分A、B词语的误加”占误加偏误总量的比例相当。这说明留学生在学习“又A又B”格式时,若出现误加偏误,“‘又A又B’格式的误加”和“‘又A又B’连接成分A、B词语的误加”出现的机率均等。

(三)误代偏误

误代,也称误用,是指由于从两个或几个形式中选用了不适合于特定语言环境的一个而造成的偏误。这两个或几个形式在意义、用法或者形式上有所关联,容易使学习者产生混淆。误代偏误一共有33句,其占留学生“又A又B”格式偏误总数的41.25%。笔者对“又A又B”格式的误代偏误的具体情况进行统计。

我们可以发现在误代偏误中,“‘又A又B’格式连接成分A、B的误代”占误代偏误总量的比例最大。从具体的例句中,我们看到这大部分是因为“又A又B”格式连接成分A、B与修饰成分搭配不当出现的偏误。“又A又B”格式连接成分A、B的误代偏误与“又A又B”格式并无太大的关系,而是留学生对词语搭配的掌握不够好造成的。

(四)错序偏误

错序,又称错位,是指句中的词语或成分位置不当。语序是汉语重要的语法手段之一,这也是汉语与其他语言有较大差异之处,因此学习者的错序偏误非常普遍。留学生在使用“又A又B”格式时,也出现了很多的错序偏误。笔者对“又A又B”格式的错序偏误的情况进行统计。

从上表中,我们可以发现,错序偏误中,“‘又A又B’格式与连接成分A、B搭配的错序”占错序偏误总量的比例最大。主要因为留学生未完全掌握“述语+又+补语,述语+又+补语”和“分句主语+又+谓语”这两种句序。

三、总结

从“HSK动态作文语料库”“又A又B”格式的偏误统计及分析中,我们可以发现留学生运用“又A又B”格式时确实存在大量偏误。我们发现误代偏误占总偏误数量最多,遗漏偏误占总偏误数量最少。虽然误代偏误的数量多但是与“又A又B”格式的相关性大的偏误仍占少数。除了遗漏偏误外,误加、误代、错序偏误也都是留学生常出现的情况。因而教师在教学前应多留意学生可能出现的偏误。

【参考文献】

[1]吕叔湘.现代汉语八百词[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

633-635.

[2]北京大学中文系1955/1957级语音班.现代汉语虚词例释[M].商务印书馆,1982:588.

[3]张斌主编.现代汉语虚词词典[M].商务印书馆,2001:

610.

[4]刘月华等著.实用现代汉语语法[M].商务印书馆,2001:

548.

篇3

[关键词] 生物药剂学分类系统;中药生物药剂学分类系统;构建分析

[收稿日期] 2014-07-18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81473362)

[通信作者] *董玲,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新剂型给药系统研究,Tel:(010)64286245,E-mail:

[作者简介] 刘洋,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药物代谢研究,Tel:(010)84738629,E-mail:

口服给药是临床治疗的主要途径。口服固体即释制剂在服用后,都会经历崩解、溶出、溶解后吸收的过程,虽然中医临床最常用的汤剂以液体形式使用,但其中成分也多数通过吸收而进入机体发挥疗效。然而药物中成分吸收的过程需克服多重屏障才能入血后分布到组织器官而发挥作用[1]。基于药物成分在胃肠道的吸收主要受其溶解性和肠渗透性影响的观点,Amidon等提出了生物药剂学分类系统(biopharmaceutics classification system,BCS)[2]的科学框架。用BCS理论来预测药物在胃肠道内的吸收并确定其限速步骤,进而考察体外溶出试验与体内吸收的相关性,以此确定是否可对口服固体即释制剂进行生物等效性豁免,在国外监管机构中应用广泛[3],但其研究与分类对象常适用于单一成分的化学药品。

伴随全球回归自然、崇尚天然药物潮流的兴起,中药成为继化学药物、生物制品后最具发展前景的药物[4]。但目前中药生物药剂学的发展相对缓慢,国内外与中药相关的BCS研究亦较少。已报道的有关中药的BCS实验性研究,其对象为中药内含单体成分[5-6],并未将中药多成分复杂环境的影响纳入到研究之中。考虑到中药多成分属性,前辈学者提出了“中药成分生物药剂学分类系统”[7]、“中药组分生物药剂学分类系统”[8]等概念,前者从单一成分具体研究点方面提出见解,对中药BCS研究有一定参考意义,而后者虽以中药整体开展BCS研究,但仅对中药组分及组分性质的评价指标“离散度”重点阐述,而将中药的本质多成分体系落实到BCS分类的内容涉及不多。

总体而言,现有中药领域的BCS研究尚无明确的学术思想、相关理论及研究方法,本研究在前期理论分析和实验探索[9-10]的基础上,借鉴BCS的科学框架和分类要素,按照中药多成分复杂体系的特点,构建属于中药的生物药剂学分类系统,从中药多成分吸收角度提出相关的学术思想、基本理论和研究方法。

1 中药生物药剂学分类系统(biopharmaceutics classification system of Chinese materia medica, CMMBCS)的构建

1.1 构建背景及可行性

1.1.1 中药的多成分本质属性

除了中药一类新药外,无论是单味中药材还是中药复方,临床过程的本质是多成分对机体的综合作用,因此中药本身为多成分体系。中医理论下,众多学者就多成分物质基础临床疗效的阐述,提出了“证治PK假说”、“中药复方霰弹理论”、“直接物质基础”、“功能组分”、“‘一二三四’广义成分论”等多种理论和研究方法,为多成分药效物质基础的研究奠定了基础[11]。现代医学生物学理论下,中药多成分显效研究由经典的拆方组方研究方法、血清药理学和血清药物化学等方法发展延伸到分子生物学、代谢组学等领域,并从不同维度完善和发展[12]。而多成分药物研究[13],尤其是多成分药物代谢研究的兴起[14],除多成分多靶点的作用被揭示外,更注重将具体的每一中药成分置于多成分环境中开展研究,并注重因成分间相互影响所引起的临床疗效表达和作用机制阐述。同时,亟待解决的多成分体外实验与吸收代谢后体内靶点的相关性问题,多成分到达靶点治疗的动态过程及成分靶点配伍和靶点分布问题,都需要以多成分为整体开展研究。

1.1.2 中药BCS研究的难点

虽然BCS被广泛应用于化药的研究,但中药的特殊性在于每种中药成分处于被其他成分影响的多成分环境中,受其他成分影响可能改变其溶解性和渗透性。在多成分环境下,溶解性和渗透性一旦改变,化学成分的BCS归属也随之改变,显然化药的BCS不完全适用于中药。同时,由于中药区别于化药的特殊性与其多成分的复杂性,及由此引起的安全性、稳定性和生物利用度等问题,更使得研究工作量大、周期长、投入多,均为中药进行BCS的研究带来诸多困难。

1.1.3 构建的可行性及意义

作为多成分属性的中药,其口服吸收进入机体的基本过程与化药并无差别。中药的药效物质基础是其所含的化学成分,除直接作用外,口服吸收进入血液而发挥疗效的成分众多,但中药成分吸收的本质属性是成分的溶解性和渗透性,而多成分环境下的中药成分溶解性和渗透性变化是可测的。由此提示构建中药生物药剂学分类系统是可行的。

借鉴化药BCS理念、方法和技术,开展符合多成分特点的中药生物药剂学分类系统的研究,不仅可对中药口服吸收性质进行系统科学地论述,也可揭示中药多成分环境下的作用特点、规律及其疗效机制,为阐明中药科学问题提供参考和支持。

1.2 中药生物药剂学分类系统(CMMBCS)的概念及特点

1.2.1 概念

本研究锁定中药多成分吸收相互影响的科研方向,首次提出“中药生物药剂学分类系统(biopharmaceutics classification system of Chinese materia medica, CMMBCS)”,它是指中药口服使用时,根据其内含成分的水溶解性和肠渗透性,对中药进行分类的一种科学框架或方法。

1.2.2 特点

由于药物在模拟肠道环境不同释放介质中的溶解度及其溶出度间有直接的关系,根据溶解度即可预测药物的溶出度性质,故在生物药剂学研究中可有针对性的开展溶解度和渗透性2个指标的研究。鉴于中药为多成分复杂体系,CMMBCS研究分为定性和定量2个层次进行:在多成分环境下,在定性锁定可吸收成分的基础上,定量测定可吸收成分的水溶解性和肠渗透性数据从而进行科学归类,同时通过建立溶出度和溶解度的关联关系而完善CMMBCS。

BCS的分类归属是单一成分在不受其他成分影响的环境下测定的,而可依据溶解性和渗透性分类的不止是单成分,还包括多成分。CMMBCS的分类归属是由其自身性质和所处多成分环境共同决定的,既要考虑成分自身的溶解性和渗透性,即BCS分类归属,还要考虑成分自身受其他成分影响(比如:增溶、外排转运蛋白抑制或诱导)而造成的溶解性和渗透性变化,即CMMBCS分类归属,这也是CMMBCS与BCS之间存在差异的原因。本研究将化药BCS的单一成分研究层面,扩展到中药多成分层面;将中药由多成分研究层面,扩展到中药整体研究层面,这也是CMMBCS突出特点及优势之处。

2 CMMBCS研究思路与方法

2.1 多成分环境下CMMBCS研究

2.1.1 理论基础

2.1.1.1 围绕BCS的吸收研究为核心 BCS在生物药剂学的研究范围中指向药物吸收,并通过影响药物吸收的溶解性和渗透性2个主要因素将药物进行科学分类。CMMBCS贯彻BCS以吸收为核心的分类理念,同时结合中药临床疗效实际,按照中药多成分复杂体系的特点,以“溶解性”和“渗透性”作为实验内容和数据依据。

2.1.1.2 口服中药产生疗效时的归类基础 口服中药疗效的表达,是多成分通过多途径作用后的效应叠加,其中有吸收入血后被运载到效应部位发挥疗效的成分,也有作用于肠道菌群、刺激肠道免疫应答、物理作用刺激肠道功能变化显效等不吸收情况而发挥疗效的成分。故对中药疗效物质基础的认知,应建立在中药成分消化道吸收归类基础上,需将成分归类为消化道吸收部分和不吸收部分2类情况。

口服中药产生的疗效,可以通过药效学实验进行系统研究,即使有些药效的具体分子机制不明,但药效产生的具体部位多很明确。针对于某种疗效,作为药效物质基础的化学成分发挥作用可分为3类情况:一是药效完全由消化道吸收成分到达作用部位后起效,如川芎中消化道吸收后进入中枢神经系的成分;二是药效完全由不吸收成分通过肠道免疫应答、菌群影响和物理作用而起效,如黄芪中消化道不吸收的成分;三是药效源于吸收成分到达作用部位与不吸收成分的肠道内作用叠加,如桑叶中黄酮类吸收成分降糖,多糖、生物碱等不吸收成分抑制α-葡萄糖苷酶降糖的作用叠加。

2.1.1.3 多成分背景下BCS研究 BCS目前在化学药物研究工作开始前的单一化合物结构清楚,不必进行定性研究的重复性工作,其应用主要以定量研究数据作为生物药剂学分类的依据。而由于中药的多成分属性,在研究工作前期,中药中多成分结构未知,故而确定CMMBCS研究中应以吸收与否为界,分别定性研究吸收成分与非吸收成分,然后再对吸收成分的吸收程度定量研究。

此外,在定性研究时,所面对的中药成分有些是先代谢再吸收、或者代谢与吸收同时进行的动态过程,而且还要面对多成分环境下其他成分对于消化道转运蛋白及肠壁细胞内代谢酶的竞争性抑制、诱导等情况,所以在吸收研究时还要充分考虑代谢对吸收的影响。

2.1.2 研究方法

对于中药这样一个复杂系统而言,单独对有效成分研究则脱离了复杂体系这一主体,对整体进行研究则不容易分清主次,将复杂体系中非线性规律部分降价、降维为线性规律研究,多个线性规律的综合研究与分析有助于对复杂体系的认识[15]。因此,中药研究应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和由一般到普遍的思路进行研究,宜由复杂系统的基本单元再到高层结构递进式研究[16],故对中药疗效机制等研究应在单一具体成分准确认知的基础上,以多成分为整体进行研究。

本研究创新性提出采用“多成分层次差异比较法”,首先对多成分中的主要单一成分开展生物药剂学主要参数中的溶解度、溶出度和渗透性研究,并进行分类归属,作为底层基础研究;进而将其置于多成分环境中进行实验,通过多成分环境中目标化合物的定性锁定、定量测试和数学分析,开展多成分环境对这些参数的影响研究,并进行分类归属,作为顶层研究;最后对每一单成分在“多成分环境”中的变化作为研究对象,考察底层与顶层差异变化的数据特征,作为中间层分析而阐述中药的科学问题。通过“多成分层次差异比较法”研究并构建数学模型,从单一成分固有性质到多成分环境下变化的数据中挖掘出中药生物药剂学的本质特色属性,评价中药成分吸收情况,明确吸收受限成分的影响因素,提出改善方向,并证实成分配伍影响吸收的趋势。

2.1.3 多成分CMMBCS具体框架

2.1.3.1 多成分环境下单成分分类基础框架 针对于具体单一成分,在多成分环境下,除成分自身溶解性和渗透性外,充分结合多成分环境造成的溶解性和渗透性各自提升度为分类基础,以经典四分相限图表示(图1)。该框架的构建为下一步的理论构建与研究奠定基础,此外为了长期积累数据的实验方法一致性,CMMBCS采用相应的数据采集实验技术如体外溶出试验、在体实验等,期待未来通过数据挖掘,界定溶解性和渗透性的具体量化标准。

图1 多成分环境下单成分分类基础框架

Fig.1 The basic framework of single component in multicomponent environment

2.1.3.2 多成分CMMBCS理论研究框架 整体结合单一成分固有性质,研究中药多成分吸收代谢的生物药剂学属性,以阐述中药疗效产生的影响因素;单一成分的固有性质(BCS归类)如在多成分环境下发生变化而表现综合性质(CMMBCS归类),就使吸收进入机体产生疗效的物质基础发生变化。而多成分显效也不只是各单一成分的疗效简单叠加,可能还涉及因吸收代谢变化而形成的吸收后配伍比例组合,从而实现更复杂的疗效呈现。在理论基础及“多成分层次差异比较法”指导的前提下,提出多成分CMMBCS的理论研究框架(图2)。

图2 多成分CMMBCS理论研究框架

Fig.2 The CMMBCS theoretical research framework of multicomponent

在理论研究框架中,CMMBCS-Ⅰ及BCS-Ⅰ的所指都为:溶解性高、渗透性高的成分;CMMBCS-Ⅱ及BCS-Ⅱ的所指都为:溶解性低、渗透性高的成分;CMMBCS-Ⅲ及BCS-Ⅲ的所指都为:溶解性高、渗透性低的成分;CMMBCS-Ⅳ及BCS-Ⅳ的所指都为:溶解性低、渗透性低的成分。

2.1.4 研究内容

多成分环境下中药成分的BCS属性通过溶解度、溶出度及肠渗透性实验进行研究,采集平衡溶解度、特性溶出速率、有效渗透系数(Peff)、药物最大吸收量(MAD)和吸收百分率(Fa)等关键参数的实验数据并构建数学模型进行分析。总体步骤为:首先展开单一成分实验,对基础数据进行采集,研究单一成分环境对目标成分的影响;进而加入其他成分建立多成分环境,研究多成分环境对目标成分的影响;第三步,进行单一成分在药材中多成分环境下的实验,研究单味药材对目标成分的影响;第四步,进行单一成分复方制剂中多成分环境下的实验,研究复方环境对目标成分的影响。通过这种分层递进式研究进一步明确目标成分相关特性是否影响目标成分在机体内的吸收,进而可以从单一成分固有性质到多成分环境下变化的数据中挖掘出中药生物药剂学的本质特色属性。

2.2 中药整体CMMBCS研究

2.2.1 中药整体性研究内涵

CMMBCS对中药整体性研究是以中药多成分环境下BCS属性的变化及规律系统研究为基础,充分利用多成分环境下CMMBCS研究理论与结果,将中药及复方作为一个多成分集合体进行BCS整体性研究。

2.2.2 研究方法

多成分层次差异比较法实际上仍是在单一成分研究的基础上再对其多成分环境下的特性和规律进行研究,依旧是自下而上的研究模式,是针对中药复杂环境而采用的研究方法。而中医药理论提倡整体观念,中药复方则体现了中药配伍的整体性,遵从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和由一般到普遍的思路,最终仍要回归到以中药或复方为整体的研究中去。因此,本研究亦采用了“中药整体CMMBCS研究方法”,建立中药代表性目标成分、多成分背景下目标成分、复方整体3个层次的CMMBCS研究体系;利用数学建模方法,探讨建立中药代表性目标成分、多成分背景下目标成分、复方整体3个层次之间的内部规律,从而建立CMMBCS预测模型。

2.2.3 研究内容

中药整体性研究涉及中药多成分间接溶解度研究和中药多成分肠渗透性研究两部分。中药多成分间接溶解度研究方法是将复方中各味药材及复方整体提取物制成制剂,采用整体IDR(特性溶出速率)实验方法对上述药物制剂中所有可检测成分进行整体实验研究,进而对中药中所有可检测成分的溶解度高低进行间接判定。中药多成分肠渗透性研究方法是将中药提取物作为整体,进行大鼠肠渗透性研究,可以间接测定中药中所有可检测成分的渗透性,采用相关性分析和Mahalanohis距离等方法,从CMMBCS角度,同时结合成分定性及定量结果,筛选出中药征指标性成分。针对上述确定的中药特征指标成分,建立中药整体CMMBCS吸收特征,从CMMBCS角度,为药材质量控制提供依据,阐述中药复方配伍的合理性。

3 小结与展望

中药生物药剂学分类系统(CMMBCS)考虑到以溶解性和渗透性分类的不止是单成分,还包括多成分,将化药BCS的单一成分研究层面,扩展到中药多成分层面;此外,因多成分间代谢相互作用,在研究吸收的同时兼顾代谢的研究,这是该理论研究的特色所在。通过中药中多成分间相互作用的研究,如某一或某几个成分对环境中其他成分溶解性或渗透性的提升或抑制,可进一步考察其吸收或代谢的内在规律及作用机制;考虑到中药“黑箱”内部的复杂性,以中药多成分本质属性为切入点,进而将中药整体作为研究对象,通过特征性指标监测,可考察药材质量,也为阐释中药的科学性和合理性提供理论基础。同时,中药研究工作庞大而繁杂,多学科知识交杂应用,需要各领域的专家学者及研究人员多种观点的交流碰撞,作者在此提出观点,望与各界专家学者交流探讨,不断丰富与完善中药的科学内涵,共同推动中药事业的蓬勃发展。

[参考文献]

[1] 李芸霞,彭成.中药口服吸收屏障研究方法[J].中药与临床,2010,1(3):55.

[2] Amidon G L, Lennerns H, Shah V P, et al. A theoretical basis for a biopharmaceutics drug classification: the correlation of in vitro drug product dissolution and in vivo bioavailability[J]. Pharm Res,1995,12(3):413.

[3] 张宁,平其能.口服仿制药生物等效豁免体系构建探讨[J].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2009(6):543.

[4] 彭恩兰.中药现代化与国际化的思考[J].江西中医学院学报,2012,24(1):85.

[5] Zhang J, Liu D, Huang Y, et al. Biopharmaceutics classification and intestinalabsorption study of apigenin[J]. Int J Pharm,2012,436(1):311.

[6] Smetanova L, Stetinova V, Kholova D, et al. Caco-2 cells and biopharmaceutics classification system (BCS) for prediction of transepithelial transport of xenobiotics (model drug: caffeine)[J]. Neuro Endocrinol Lett,2009,30:101.

[7] 平其能.中药成分的胃肠转运与剂型设计[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0:21.

[8] 刘丹,郁丹红,孙娥,等.中药组分与组分生物药剂学分类系统构建[J].中国中药杂志,2012,37(19):2997.

[9] Li H, Dong L, Liu Y, et parison of two approaches of intestinal absorption by puerarin[J].J Pharmacol Toxicol Methods,2014,25,70(1):6.

[10] Li H, Dong L, Liu Y, et al. Biopharmaceutics classification of puerarin and comparison of perfusion approaches in rats[J]. Int J Pharm,2014,15,466(1/2):133.

[11] 徐彬.中药复方药效物质基础研究的概述[J].医学综述,2014,20(1):126.

[12] 李花,陈玉文.中药有效成分辨识的研究进展[J].中国药业,2014,23(5):3.

[13] Keith C T, Borisy A A, Stockwell B R. Multicomponent therapeutics for networked systems.[J]. Nat Rev Drug Discov,2005,4(1):71.

[14] 刘洋,翟华强,赵保胜,等.多成分药物代谢学术思想在中医临床药学研究中的应用分析[J].中国中药杂志,2014,39(7):1335.

[15] 张伯礼,王永炎.方剂关键科学问题的基础研究――以组分配伍研制现代中药[J]. 中国天然药物,2005,3(5):258.

[16] 王耘,史新元,乔延江.中药复杂性研究的内容与方法[J].中国天然药物,2005,3(5):262.

Construction of biopharmaceutics classification system of

Chinese materia medica

LIU Yang, WEI Li, DONG Ling*, ZHU Mei-ling, TANG Ming-min, ZHANG Lei

(Beijing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Beijing 100102, China)

[Abstract] Based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multicomponen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nd drawing lessons from the concepts, methods and techniques of biopharmaceutics classification system (BCS) in chemical field, this study comes up with the science framework of biopharmaceutics classification system of Chinese materia medica (CMMBCS). Using the different comparison method of multicomponent level and the CMMBCS method of overall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he study constructs the method process while setting forth academic thoughts and analyzing theory. The basic role of this system is clear to reveal the interaction and the related absorption mechanism of multicomponent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t also provides new ideas and methods for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Chinese materia medica and the development of new drug research.

篇4

【关键词】普通高中学业水平测试 物理 质量分析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资助, 课题编号:D/2011/01/056。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11-0165-02

2013年江苏省学业水平测试(物理卷)保持了多年坚持的稳定性,对发挥学业水平测试功能、指导高中物理教学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今年试卷的稳定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试卷的题型结构稳定。2013年江苏省学业水平测试(物理卷)由单项选择题(第1题―第23题)、填空题(第24题―第25题)、计算或论述题(第26题―第28题)这三部分组成。单项选择题23道,每题3分,计69分;填空题2道,第24题4分,第25题6分,计10分;计算或论述题3道,第26题6分,第27题7分,第28题8分,计21分;全卷共100分。今年试卷的题型结构没有变化,与《学业水平测试说明》完全一致。

二是考查的内容结构稳定。2013年江苏省学业水平测试(物理卷),物理1模块考题41分,占41%,物理2模块考题40分,占40%,必选模块1-1(或必选模块3-1)考题19分,占19%,符合4:4:2的比例要求。与2012年江苏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测试考试说明中有关试卷各部分知识的占分比例要求高度一致。

三是试卷风格稳定。2013年江苏省学业水平测试(物理卷),继续保持突出对物理必修模块主干知识的考查,注重对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必备基本能力进行全面的考查的风格特点,对中学物理教学具有良好的导向作用。

一、数据统计分析

非选择题得分情况统计:

总分:31

均分:17.90

得分率:57.74%

二、试卷试题分析

1.试卷知识的覆盖面广

2013年江苏省学业水平测试(物理卷),涉及的知识点多,知识的覆盖面广。试卷考查了物理学科必修1、必修2、选修1―1(或选修3―1)三个模块共60个知识点中42个(其中A级知识点28个,B级知识点7个,C级知识点5个, 级知识点2个)。全卷试题对《学业水平测试说明》中规定知识点的总覆盖率为70%(其中对A级知识点的覆盖率为65%,对B级知识点的覆盖率为100%,对a级知识点的覆盖率为40%)。同时,试题覆盖了必修教材所有章节的内容和选修教材大部分章节的内容。

2.突出对基础知识、重点知识的考查

2013年江苏省学业水平测试(物理卷)选择题中,大部分是考查基础知识、基本能力的,考查中学物理中应知应会的知识和方法,试卷突出了基础知识、基本概念、基本规律的考查。如第1题,考查力学单位制的三个基本单位;第2题,结合实际考查对惯性的理解等等。试卷突出考查了《学业水平测试说明》中重点知识点,如物理1中直线运动、牛顿运动定律,物理2中抛体运动、匀速圆周运动,机械能守恒定律等这些重点知识内容。

3.试卷注重对学生思维方法和能力的考查

试卷考查了最基本、最常用的处理物理问题的方法。如第4题力的合成与分解的方法,第25题“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关系”中研究问题的控制变量法等等。通过考查有关知识及其运用来鉴别考生能力的高低。

4.试卷注重联系生活的实际

新课程强调物理学习要“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2013年江苏省学业水平测试(物理卷)试题关注了考生联系生活实际能力的考查。例如第3题:在公交车急刹时出现的情景,考查惯性现象的应用;第11题:小朋友在荡秋千的情景,考力做功的情况;又如第14题:喜气的日子挂灯笼,考查受力的情况分析;再如第26题:以我国歼―15舰载战斗机首次在“辽宁舰”上成功降落为情景,考查匀变速运动加速度的计算,运动位移的计算等,这些情景都来自考生的身边。

5.试卷追求稳定,适度创新

2013年江苏省学业水平测试(物理卷)追求稳定的同时,又有适度的创新。如第20~23题,这4题的情景来源于同一份材料,从这份材料的不同方面设置问题,有新意。

三、反映的问题

1.试卷中反映的问题

2013年的江苏省学业水平测试(物理卷)整卷缺少控制优分率的考题,我们来看一下各题的得分率:

没有一道考题的得分率低于30%的,最低的得分率是第27题,得分率也近35%,优分率没有得到有效的控制,试卷增加一两道控制优分率的考题会更好。

2.从阅卷中反映出来学生的问题

1)对基础知识、基本概念掌握不扎实,对概念和规律的理解不深入。

从考生的答题情况看,绝大多数错误的产生是由于考生基础知识不扎实,没有深入理解基本物理概念和规律而造成的。如26题,常见的错误把牛顿第二定律公式写成F=■mv2等,这些最基本的知识,还有些考生没掌握。

2)对物理数据的运算和处理能力,以及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较差。

从考生答题情况看,考生因对物理数据的运算和处理能力,以及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较差而产生的错误不少。如26题,28题,常见的错误:对有效数字的书写不当而造成不应该的失分,还有些考生对幂次的运算出现差错。还有一些考生能列出解题所需的两个过程方程和两个状态方程,但没能推导出几个所求物理量的表达式。

3)对新的情景题与开放型试题不适应。

每年的高考题中常设计一些新的情景,在中学教材或一些教学参考书中很难看到的一些物理情景,大多数考生对此类习题不适应,这类习题一般得分率低,反应出现在教学中应试训练的弊端,学生的创新能力差。如28题,本题大部分考生的错误在不知道求什么,很少考生能判断出无论运动员以多大速度从A点水平跃出,他们落到斜坡时的速度方向都相同。

4)对物理过程的图景分析不清。

如果对物理问题的过程图景分析不清,就不可能正确地解答物理问题。考生因对物理过程的图景分析不清而失分很多。如27题,要求出w大小的范围,不知道小球在最高点时,可以求出 w的最大值。

四、几点建议

江苏省学业水平测试的命题是要保证合格率,限制优分率的。要求一份试卷95%以上的考生考及格,10%左右的考生考优秀比较困难。要放开命题教师的手脚命制好的试卷,建议用比例的方法划分优秀率。合格按考分划分符合学业水平测试的性质,优秀是相对的,可以按比例划分等第。

此外,在中学物理教学中要加强对基础知识,基本概念的教学,使学生对概念和规律的理解更深入,还要加强对数据的运算和处理的训练,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2013年江苏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测试(必修科目)说明.

[2]邓海霞,梁德清.2002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专科招生广西统一考试物理科质量分析[J].广西物理,2002,23(4):46-53.

[3]王后雄,漆应该.新课程下高考物理质量评价标准及试卷结构技术指标构想[J].中国考试,2007(7):19-25.

[4]韦中庆,韦程东.Spss软件在高中数学试卷质量分析中的应用[J].大众科技,2012,6(14):16-50.

[5]姜刚.深化考试内容与形式改革 切实提高命题专业化水平[J].中国考试,2013,1:3-8.

作者简介:

施凤丽(1989―),女,江苏苏州人,南京师范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教育技术学。

篇5

一、前期准备

在还没正式半自动细菌鉴定及药敏分析的时候,学生学习重视前期准备工作,熟悉各种与医学微生物学相关的操作方法、操作技术等,如细菌形态检查,需要通过取材、图片和镜检等多个步骤来完;药物敏感试验、细菌分离培养,等等。同时,对半自动细菌鉴定及药敏分析的相关原理、配套试剂盒说明等资料有比较全面的了解,才能在自学、查询其它资料等的过程中掌握更多实验方面的知识,从而为半自动细菌鉴定及药敏分析实验顺利、安全实施奠定坚实基础。

二、实验设计

一般情况下,细菌鉴定是从粗向着细方向发展的,其整个过程有着较强复杂性。因此,需要将待检标本的各种细菌分离培养、纯化,才能对纯化后的细菌进行进一步鉴定,以便确定这些细菌属于哪个课、哪一种等。通常情况下,细菌的初步鉴定是通过手工操作方式,从细菌的培养特点、形态染色性、部分生化试验上来判定的。所以,操作过程比较麻烦,但在合理应用半自动细菌鉴定及药敏分析系统的情况下,整个操作过程则变得非常便捷、简单。在初步鉴定每个待检标本时,需要使用合适的试剂盒,并把学生合理分为四个实验小组,以在教师提供两组待检标本的情况下,确保两组实验可以有效对比。与此同时,具体的实验方案需要每个小组自己设计,以在教师的指导、审核下进行完善,以便更好的解决实验过程中学生遇到的相关问题,从而确定最终的实验流程。

三、实施流程

第一次:在待检标本被分类培养后,根据他们的种类选择最合适的培养基,并将其制作出来。一般各小组的分工由组长来安排,以及时完成培养基的如下几个操作:一是,称量;二是,将培养基加热,使其融化;三是,用高压对培养基进行杀菌;四是,将培养基倾注到平的器皿中,等等。在完成上述操作后,需要在已经准备好的固体培养基上进行待检标本的划线接种。在整个操作过程中,学生是主要操作人员,教师只是负责指导、改正、解答等,如果有空闲的时间,还可以让学生借助计算机进行上述实验的模拟训练,以便学生更加熟悉整个实施过程。

第二次:细菌形态染色、初步生化实验。将已经分离培养和纯化的细菌菌落取出一定量,对其进行革兰染色和镜检,并进行一些定科生化试验,如粪便标本中有肠杆菌科细菌,需要进行触酶试验、氧化酶试验、硝酸盐还原试验等。在实际操作学生与教师的操作流程与第一次是一样的。

第三次:进行初步鉴定、选择合适的试剂盒加样。在分析第二次试验的结果后,选择出合适的试剂盒,并根据试剂盒的情况将分离的菌株配置成浓度为0.5麦氏比的菌液,以在试剂盒的药敏试验孔、生化反应孔加入菌液后,进行试剂盒的加样培养。一般情况下,加样试剂盒要放在温度为35摄氏度的温箱中,并保持16到18小时的时间。其中,教师与学生需要完成的操作与上述两个步骤是一样的。

第四次:在观察试剂盒后,将其结果输入到计算机中,以便根据自动分析结果进行最后的鉴定。在完成所有操作后,每个小组的学生需要对实验结果进行一定讨论,以便与预期结果进行可靠性对比,最终将实验结果、实验设计等呈现在实验报告上。通常教师对学生进行评价都是将实验报告作为参考依据的,对于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有着极大影响。所以,对整个实验进行比较完整的总结,并详细的叙述实验过程的注意事项,以及学生遇到的相关问题,对于促进微生物实验教学效果进一步提高有着极大影响。

篇6

关键词:高校学生宿舍;桶装饮用水;微生物检测;结果分析

生活饮用水卫生与高校学生身体健康密切相关,为了解高校学生桶装饮用水微生物情况,我们于2011年10月对某高校学生宿舍桶装饮用水微生物情况进行检测,现将结果分析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某高校学生宿舍桶装饮用纯净水20份,桶装饮用矿化水20份,分别于使用前与通过饮水机使用3d后取样。

1.2方法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生活饮用水标准检验方法》(GB/T5750.12-2006)中的平皿计数法和滤膜法检测菌落总数和总大肠菌群。按照《瓶(桶)装饮用水卫生标准》(GB19298-2003)判定结果,菌落总数≤50cfu/mL为合格,总大肠菌群≤3MPN/100mL为合格。

1.3统计分析 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

2结果

使用前40份水样菌落总数在0~61cfu/mL,矿化水超标1份,合格率97.5%;使用前40份水样总大肠菌群未检出,合格率100.0%。使用3d后40份水样菌落总数在11~177cfu/mL,超标9份,合格率77.5%。矿化水菌落总数在18~132cfu/mL,超标3份,净化水菌落总数在11~177cfu/mL,超标6份。使用后40份水样总大肠菌群未检出,合格率100.0%。使用前与使用后菌落总数合格率有统计学差异(χ2=7.314,P0.05),见表1。

3讨论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高校学生从饮用茶水炉开水逐渐向饮用桶装水转变,虽然桶装饮用水方便快捷,但是存在微生物污染问题[1]。本次调查结果显示使用前饮用水合格率较高,与学生选用正规厂家产品有关。使用后合格率只有77.5%,分析原因与使用饮水机有关,检测使用的饮水机均未采取消毒措施,而且,有上届学生使用后留下的饮水机,使用时间过长。本次检测矿化水与净化水合格率无统计学差异,表明微生物污染与水质无关。

为确保学生饮用水安全健康,建议:①选用正规厂家桶装水,确保学生能饮用到安全可靠的桶装水。②卫生部门指导学生正确使用桶装饮用水和饮水机:桶装水在饮用之前加热,使饮水消毒;桶装水在开封后3~7d饮用完[2,3];饮水机定期进行彻底消毒。③卫生监督部门加强对学生饮用水的监督检测。

参考文献:

[1]吴清平,张永清,张菊梅.饮用水微生物安全风险控制[J].食品研究与开发,2009,30(11):188-191.

篇7

关键词 药物经济学 成本-效用分析 最小成本分析 儿童原发性生长激素缺乏症 人生长素

中图分类号:R95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6-1533(2012)07-0019-03

随着药物经济学的发展,合理用药的标准在安全性、有效性的基础上增加了经济性,寻找疗效显著且成本适中的治疗方法是药物经济学研究的主要内容[1]。

儿童原发性生长激素缺乏症(growth hormone deficiency,GHD)是常见内分泌疾病之一,临床主要表现为生长发育迟缓、身材矮小、面容幼稚和皮下脂肪较多等。重组人生长素可刺激骨骺软骨细胞分化、增殖,刺激软骨基质细胞增长,引起线性增长加速,与垂体分泌的生长激素作用相似,故可用于替代治疗因生长激素分泌减少或缺乏所致的生长激素缺乏症。目前,我国重组人生长激素主要生产企业有5家,均为普通剂型,长效重组人生长激素则完全依靠进口。本研究对国产人生长激素和进口长效人生长激素治疗儿童原发性生长激素缺乏症的用药方案进行经济学分析,为临床用药提供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数据来源

文中数据均来源于近年来关于普通人生长激素及进口长效人生长激素治疗儿童原发性生长激素缺乏症的文献[2-14]。入选文献均有身高、体重、骨龄和生长速度等详细临床信息,采取了科学严谨的统计方法,治疗时间在6~12个月。

1.2 用药方案

普通人生长激素于每晚临睡前脐周皮下注射,剂量为0.1 IU/ (kg・d);进口长效人生长激素每月注射2次,每次剂量为0.15 IU/ (kg・d)。两组给药方案疗程均为6 ~12个月。患者每3个月测量一次身高,通过计算疗程后的生长速率,比较治疗前后生长速率(GV),观察疗效。

1.3 成本的确定

成本是指某一特定非药物或药物治疗方案所消耗资源的总价值,包括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直接成本由直接医疗费用和非医疗费用组成,包括药品费、检查费和材料费等。间接成本包括劳务费、固定资产折旧费和管理费等。由于检查费、材料费是一致的,本研究仅从患者在6个月或12个月内使用的药物总费用上进行比较。为使分析结果有一定参考意义,药费按2010年1月的药品价格统一计算。规格为4 IU的重组人生长激素国家限定最高价格为93.3元/支,进口长效人生长激素约在1 000元/支。两组治疗方案的直接成本分别为:A组=93.3×365=34 054.5元/年;B组= 1 000×24=24 000元/年。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效果评价

以治疗前后的生长速率增长值GV作为判断药物疗效的指标,结果见表1。

2.2 最小成本分析(CMA)

采用成本最小法进行分析,比较相同单位疗效的成本,结果见表2。无论是6个月疗程还是12个月疗程,普通人生长激素组的最小成本均明显低于进口长效人生长激素组。

2.3 成本效用分析(EUA)

药物经济学的效用指患者或社会对一种药物治疗后带来的特殊健康结果或健康状况的一种偏好。从患者主观角度来评价药物效果的效用指标是质量调整生命年(quality adjusted life year,QALY)。从文献中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治疗副作用并进行发生率的统计,结果见表3。

设健康状态权重为1,将各项副作用在患者感受中的权重进行平均分布,计算A、B两组的质量调整生命年和成本效用比率(CUR),结果见表4。成本-效应比率(CUR)表示项目获得每个单位的QALYs所消耗的成本量。CUR值越高,表示项目效率越低;CUR值越低,表示项目效率越高。人生长激素的长效制剂的成本效用比率显著优于其普通制剂。

3 讨论

本研究对两种用药方案治疗儿童原发性生长激素缺乏症的经济效果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重组人生长激素及长效制剂均可使患者的生长速率明显提高。从药物经济学的角度分析,虽然普通剂型组相同单位疗效的成本明显低于其长效制剂,但从成本效用分析结果来看,长效人生长激素具有更加良好的成本效用比,由于减少注射次数由每天1次到每月2次,长效制剂在患者体验和对社会的影响上有着巨大的优势。

我国约有1.2%的儿童患有矮小症,其中约有1/3的儿童矮小患者属于病理性,需要使用生长激素治疗。假定生长激素现行价格不变,按照10%矮小症患者单疗程使用生长激素治疗的前提进行推算,我国生长激素产品的国内市场容量就高达39亿元。目前,国产长效人生长激素尚处于临床研究阶段初期,一旦研制成功并正式投产,必将显著降低用药成本,不仅造福患者,也使研发企业在竞争激烈的医药市场中抢占先机。

参考文献

[1] 陈文. 药物经济学研究荟萃[M]. 上海:第二军医大学出版社, 2006:1.

[2] 张旭, 刘迎新, 常琦. 金磊生长素治疗生长激素缺乏症60例疗效观察[J]. 中国误诊学杂志, 2005, 15(17): 3528-3259.

[3] 唐丹. 重组人生长激素治疗生长激素缺乏症20例[J]. 中国药物经济学, 1997, 77(6): 468-469.

[4] 王峻峰, 史轶繁, 高素敏, 等. 思增(SAIZEN)治疗生长激素缺乏症21例[J]. 中国新药杂志, 1995, 4(2): 39-41.

[5] 杜敏联. 基因重组人生长激素和儿童生长迟缓的治疗[J]. 中国实用儿科杂志, 2005, 20(8): 463-466.

[6] 王凌飞, 杨美琳. 重组人生长激素治疗60例儿童生长激素缺乏症疗效分析[J]. 实用诊断与治疗, 2006, 20(9): 673-674.

[7] 陈若华, 蒋瑾瑾, 蔡斌. 生长激素治疗儿童生长激素缺乏症的疗效观察[J]. 中华临床医师杂志, 2008, 2(7): 793-796.

[8] 潘桂梅, 董青, 张颖, 等. 国产重组人生长激素治疗特发性矮身材患儿的疗效[J]. 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2007, 22(8): 591-592.

[9] 朱蓓. 国产重组人生长激素治疗儿童生长激素缺乏症16例[J]. 实用医学杂志, 2006, 22(18): 2191.

[10] 林艳, 李珊, 阮莉莉. 重组人生长激素治疗特发性矮小儿童12例[J]. 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2003, 18(7): 559-560.

[11] 于宝生, 李述庭, 张永泉. 重组人生长激素治疗生长激素缺乏症疗效观察[J]. 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2003, 18(8): 598-599.

[12] 江静, 王德芬, 陈凤生. 重组人生长激素治疗生长激素缺乏症86例疗效分析[J]. 上海医学, 2001, 24(11): 664-666.

[13] 刘春艳, 于晓波, 武晓晖. 国产重组人生长激素治疗儿童生长激素缺乏症临床疗效观察[J]. 中国药房, 1999, 22(4): 23-24.

篇8

【关键词】 缺勤;空气污染;对比研究;学生

【中图分类号】 R 339.35 X 1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9817(2010)07-0820-02

Prevalence of Pupils' Illness-induced Absence in Air Pollution Area in Tangshan/AN Feng-mei, GAO Hong-xia, WANG Xi, et al. Department of Preventive Medicine, North China Coal College, Tangshan(063000), Hebei Province,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the prevalence of pupils' illness-induced absence in air pollution area in Tangshan, and to explore the feasibility of taking pupils' illness-induced absence as a sensing index to public health of air pollution. Methods Totally 1 332 pupils, who reside in industrial area, clean area, sowntown and near traffic center respectively were chosen. The prevalence rate of pupils' illness-induced absence was investigated. ResultsAfter individual physiology factors and indoor air pollution being balanced, the illness-induced absence rates were 32.6%, 30.2%, 40.1% and 24.8%, respectively(P

【Key words】 Absenteeism; Air pollution; Comparative study; Students

空气污染是危害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重要公共卫生和社会问题。中国环境与健康领域的第1个纲领性文件《国家环境与健康行动计划(2007-2015年)》于2007年11月22日启动,其阶段目标是,2010-2015年我国将开展实时、系统的环境污染及其健康危害监测,建立国家环境污染及其健康危害的监测网络和预警体系,其中包括确定人群健康监测指标,建立空气污染与健康监测网络。

目前基于临床资料的研究大气污染对健康影响的指标主要是门诊量、入院率、死亡率[1-4] ,但混杂因素很难控制,如人口的流动性、病人的职业接触史、吸烟史、饮酒史、年龄等。该研究以敏感人群小学生为研究对象,在排除小学生的生理因素及其家庭室内污染因素干扰的条件下,了解不同大气污染区小学生因病缺课情况,探讨其作为反映大气污染影响人群健康的监测指标的可行性。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根据唐山市1993-2001年连续9 a的大气监测资料,分别在环境污染程度不同的工业区(重工业所在区域)、清洁区(远离重工业,以大规模住宅小区为主)、商业区(综合性经营、个体餐饮网点密集区),以及交通区各选取1所小学(学校距大气常年监测点1 000 m以内),采用整群抽样法,抽取7~14岁的小学生共1 332名为研究对象,入选者均无胸肺疾患,且在该地区居住时间大于3 a。

1.2 方法 按统一拟定的调查表以问卷的方式进行调查,内容包括学生的一般情况、家庭生活环境及患病情况,近1 a的缺课情况,同时测量其身高、体重、胸围。其中因病缺课情况排除事假、外伤等伤害事故、食物中毒等意外原因发生的缺课。采用1次因病缺课为一病例(次数),另一种疾病或同疾病再发生1次则为又一病例(次数),小学生人均因病缺课率=小学生因病缺课人次/同期监测总人数×100%[5]。在研究大气污染的影响时,必须排除生理因素、家庭因素及室内污染因素的混杂作用[6-9],本次调查将室内污染因素中的有关变量经整理、分类、量化后合并成新变量[10],包括人均收入居住条件指数(LICD)、吸烟指数(PSMK)和室内空气污染指数(NAP),以得分绝对值衡量严重程度,得分越高,情况越差。

1.3 统计方法 用Excel建立数据库,采用SAS软件进行分析。均数比较用方差分析,百分率的比较用χ2检验。

2 结果

2.1 大气污染状况分析 工业区、商业区、交通区的二氧化硫(SO2)、氮氧化物(NOX)、总悬浮颗粒物(TSP)均高于清洁区(P值均

2.2 各区小学生生理因素及家庭因素、室内污染因素比较 对各区小学生进行比较(表2,3)发现,各区小学生间的生理因素、家庭因素、室内污染因素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

2.3 各区小学生因病缺课情况比较 表4显示,各区小学生因病缺课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07.05,P

3 讨论

因病缺课率是小学生体质的综合反映,是小学生健康受影响的一个重要指标[11-12]。调查结果表明,工业区、交通区小学生因病缺课率高于清洁区,表明大气污染可使小学生因病缺课率增加,其原因可能是污染物长期反复作用于机体,致使机体的防御机能下降,综合体质减弱,易患各种疾病[13-14],导致因病缺课率上升。表明小学生因病缺课率可以作为反映大气污染影响人群健康的监测指标,其特点有:(1)敏感性强: 小学生正处于生长发育期,户外活动时间长,易受外界不良因素的影响,是大气污染的敏感人群,因此实用性和敏感性强。(2)有效避免混杂因素的干扰:在大气污染对人群健康影响的研究中,一般要求研究对象在所研究区域居住时间至少3 a[6],而原有指标入院率、急诊病人数、门诊量等易受流动人口与异地就诊、病人的职业接触史、吸烟史、饮酒史、年龄等多种混杂因素影响,且混杂因素很难控制;而用小学生因病缺课率这一指标,因小学生就近入学,居住地点相对稳定(其迁移情况学校可及时掌握),无职业接触史、吸烟史和饮酒史,因此有效避免了混杂因素的干扰。(3)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规范性强。现有指标门诊量、入院率、死亡率等,资料来源于医院,受医院管理水平的影响大,且病人构成复杂;而小学生因病缺课率情况,在国家统计局批准的学校卫生情况报表中[15],使因病缺课率这一指标的资料完整、规范。(4)反映情况及时、快捷,易于收集、管理和比较。学校卫生情况报表由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逐级上报,使因病缺课率这一指标具有反映情况及时、方便、快捷,易于收集、管理和比较等优点。

综上所述,用小学生因病缺课率作为反映大气污染影响人群健康的监测指标应该是切实可行的,其应用中的有关问题有待进一步探讨。

4 参考文献

[1] GOLDBERG MS, BURNETT RT.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daily mortality and ambient air particle pollution in Montreal, Quebec 1.nonaccidental mortality. Envir Rpcen, 2001,86(1):12-25.

[2] 孙惠乐,刘燕,梁晓梅.空气污染对日门诊量的影响.环境与健康杂志,2003,20(5):289-291.

[3] 张金良,周瑾,谢绍东,等.北京市空气质量与每日居民死亡关系的研究.环境与健康杂志,2003,20(2):75-78.

[4] 邓晓为,张燕萍,段青.太原市空气污染与儿童门诊量相关性研究.环境与健康杂志,2002,19(1):44-49.

[5] 布坤涛.4所中小学校学生因病缺课分析.中国校医,2005,19(2):138-139.

[6] 姚志麟,陈秉衡.环境卫生学.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7:323-325.

[7] 高红霞,冯福民.唐山市工业区大气污染对儿童健康影响的研究.环境与健康杂志,2000,17(3):349-354.

[8] 高红霞,张艳淑,高云霞,等.空气污染对儿童部分免疫及肺通气功能的多因素分析.环境与健康杂志,2002,19(3):204-206.

[9] 钱建明.肺功能正常值测定方法―相对比法.中国卫生统计,1985,2(1):43.

[10]宋宏,蔡承铿,任铁玲,等.石油化工企业外环境空气臭氧水平与儿童健康关系的研究.环境与健康杂志,1998,15(2):621-626.

[11]QIAN ZM, CHAPMAN RS, TIAN QX, et al. Effects of air pollution on children's respiratory health in three Chinese cities. Arch Envi For Health, 2000,55(1):126-133.

[12]王少利,郭新彪,张金良.北京市大气污染对学龄儿童呼吸系统疾病和症状的影响.环境与健康杂志,2004,21(1):41-43.

[13]徐秀娥,谢国辉.南雄市中小学生因病缺课情况分析.中国学校卫生,2005,26(1):63-64.

[14]刘美娟,董光辉,潘国伟,等.鞍山市大气污染对儿童呼吸系统健康的影响.环境与健康杂志,2006,23(3):198-200.

篇9

 

关键词:  代谢组学 中医药现代化 证 疗效评价 中药新药

1  代谢组学与中医药学理论体系的联系

   

中医药学是有着数千年历史的古老科学,在历代医家不懈的医疗实践中,形成了以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为特点的理论体系。所谓整体观念,是关于人体自身的完整性及人与自然和社会环境统一性的认识,是整体思维方法在中医理论中的体现。中医药学非常重视人体的统一性和完整性,认为人体的每个局部都是整体的一部分,都具有整个生命的全部信息;另一方面注重人体与环境的统一性,认为人的生命活动与自然运动规律相统一。这种观念贯穿于中医学对人体的生理活动和病理变化乃至疾病的诊断、预防和治疗等各个方面的理性认识之中。近年来,中医药现代化研究已经成为学术科研上的焦点问题,学者们力图用现代科学方法论来衡量和改造中医药学,却出现了中医药学在现代科学面前无法证明其科学性的尴尬局面[2]。这都是由于现代医学的方法论与中医药学的方法论之间存在着明显的鸿沟,中医药学研究用的是整体思辨的网状思维模式,它注重把握事物之间的联系,而不是事物本身,因而其知识结构是综合的、整体性的;同时,中医药学善于把人与环境因素综合地加以考虑,其思维呈网状结构。而现代医学研究是还原分析的链式思维模式,它是建立在实验分析基础上的,注重研究事物本身的特性,往往忽略了事物之间的联系,其知识结构是分析性的、局部的。然而,人体本身是一个复杂的整体,人体的复杂性及疾病的联系性,与中医的整体网状思维模式接近现代医学,也正由一元化向多元化转变,由单一性向系统型转变。基因组计划基本完成,标志着生物学研究进入了“后基因时代”,而系统生物学研究是后基因时代的最主要研究任务。基因组学、转录组学、蛋白质组学及代谢组学都是系统生物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基因组学、转录组学和蛋白质组学分别从基因、mRNA、蛋白质层面探寻生命的活动,然而,代谢物是生命活动的最终产物,代谢物的水平可以被看作是基因或环境发生变化时生物体作出的最终的应答,正如Oliver Fiehn所认为的“代谢物是基因型到表现型之间的桥梁”[3],“基因组学和蛋白质组学告诉你可能发生什么,而代谢组学则告诉你已经发生了什么”[4]。因此,代谢组学是系统生物学研究的终点。总之,代谢组学属于全局系统生物学(Global systems biology)研究方法,与中医药学的整体观念相对应;且代谢组学研究的目标是代谢物,而“代谢物是基因型到表现型之间的桥梁”,其研究更接近表现型,由此,代谢组学用于中医药现代化研究具有不可比拟的优势。

2  代谢组学与“证”的现代研究

辨证论治是中医学认识和治疗疾病的基本思路,是中医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之一。“证”是辨证论治的起点和核心。所谓“证”,是指在致病因素作用下,机体内外环境各系统之间相互关系发生紊乱所产生的综合反应,是反映疾病处于某一阶段病因、病性、病位、病势等病理要素的综合性诊断概念。因此,“证”的现代研究是中医药现代化研究的核心任务。近年来,学者们对“证”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证候的标准化、客观化、证候的本质、计量诊断、证候的动物模型等方面。其中证的标准化、规范化是进行“证”的其它方面研究的基础,如果对证候没有一个客观的尺度加以评价,其它方面的研究也就无法进行。每一个证候都有其外象(外候)与内涵,证的标准化研究中,对其外候的研究主要是根据中医文献及临床资料,并结合临床流行病学研究,制订某些证的诊断标准,使辨证达到规范化,并将现代医学的实验指征结合到证的研究标准之中;但外候是用四诊——望、闻、问、切所获得的信息进行整理而得,很难量化,即使用流行病学方法加以分析,亦是靠专家经验打分,最多亦只是半定量。这种诊治的准确性很大程度上依赖医生的诊疗经验,无论在准确性、稳定性、敏感性等方面都更多地受到医患双方主观因素的影响。因此,从证的内涵方面去制定“证”的诊断标准十分有意义。近年来,学者们致力于探索证候的高特异性和高灵敏性的指标,试图建立证候实验诊断单个金指标,然而,由于证的整体性、动态性和异病同证、同病异证等特征,不可能用单一指标作定性、定量、定位的说明。据此,证候客观化研究采用综合指标,精选非特异指标进行特异组合,建立能反映证本质并能区别它证的定性、定量、定位综合实验指标,辅助四诊,确定证候诊断具有重要的意义。代谢组学正具备反映和解决这些问题的“组”、“群”、“谱”集成的分析功能。它能够通过检测不同时间患者的尿液或血液,对这些代谢产物进行分析,从而确定不同的证所对应的代谢组,使“证”可以得到客观化的表述。另外,利用代谢组学方法,通过研究代谢物图谱随时间的变化,能够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疾病过程中“证”的变化与机体内物质的代谢途径和代谢状况的关系,还有助于疾病生物标记物的发现和辅助诊断,使诊断、治疗达到个体化。其准确性依赖于仪器的性能,可以提高诊治的科学化、定量化,避免了人为因素的误诊。

篇10

摘 要:水稻是世界超过半数人口的主要粮食作物,占世界人口60%的亚洲,其水稻种植面积超过世界的90%。性状受到众多因素的控制,通过对单个基因或单个合成/信号转导途径的研究往往无法阐明控制这些性状的生理学/生物化学机理,因此,以系统生物学手段从整体上对上述性状的形成及其调控进行研究就显得尤为必要。代谢组学利用高通量、高灵敏度与高精确度的现代分析手段,对细胞及组织器官的代谢物的整体组成成分进行动态分析,在此基础上借助多变量统计分析方法,解析生物体在各种环境因子的作用下产生的生理、病理及发育变化的物质基础。该研究利用代谢组学手段全面、系统研究正常和逆境条件下水稻产量及抗性形成过程各关键阶段(如水稻种子萌发、剑叶形成、灌浆过程等)代谢产物及代谢途径的动态变化,将能揭示水稻产量和抗逆的代谢生物学基础,为作物遗传改良提供新思路。通过研究,建立了在单次分析中定量水稻中>600种(包括类黄酮、生物碱、萜类等)代谢物的高通量代谢组学分析方法;建立>1000种代谢物的水稻代谢组学数据库;定位超过2000个水稻代谢QTL(mQTL),鉴定其中部分mQTL基因;构建了水稻发芽种子和剑叶的代谢调控网络。

关键词:水稻 代谢组 QTL

Abstract:Rice (Oryza sativa)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crops that feed more than half of the world’s population. Asia that has 60% of the people in the world has 90% of the land of cultivate rice across the world. Agro-traits are controlled by multiple factors and these factors are difficult to identified by examining single gene or pathway. It is therefore crucial to investigate them by a systematic approach. Metabolomics is a modern omics technology of high-throughput and resolution that measure the dynamic levels of small molecular in cells and tissues of an organism. It can be applied to the investigation of metabolic mechanism of physiological and developmental processes. In this study, metabolic profiling of tissues (germinating seedling, flag leaf, and spikelet) in normal and stressed conditions was used in combination with genomic strategy to elucidate the mechanism of yield and stress resistance, which would benefit the genetic improvement of crops such as rice. A novel LC-MS based metabolomics strategy was established to measure the levels of over 600 metabolites including flavonoids, alkaloids, terpenoids etc. A metabolic database was built containing more than 1000 different metabolites in rice. Over 2000 metabolic QTL (mQTL) was mapped using a recombinant inbred line population. The candidate genes underlying some of the mQTL were identified and the corresponding metabolic pathways were reconstructed in rice seedling and flag leaf.

Key Words:Oryza Sativa;Metabolomics;QTL

阅读全文链接(需实名注册):http:///xiangxiBG.aspx?id=3813&flag=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