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资源的开发范文
时间:2024-01-03 17:40:1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教学资源的开发,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微课;教学资源;教学模式;网络教学
当今社会已进入一个追求信息交流快速、高效的“微时代”,继“微博”、“微电影”等“微”媒体形式之后,“微课”作为一种新型的“微”教学手段已成为教育界广泛关注的热点。但从目前的现状来看,广大师生对“微课”的认识还比较模糊,在教学模式创新和学生自主学习方面的作用还远没有发挥出来。本文对“微课”的发展历程和提高“微课”质量的主要途径进行探讨,以期通过“微课”教学将网络教学与课堂教学有机结合起来,促进教学模式的改革创新,提高教育信息化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
一、“微课”的发展历程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和开放教育理念的发展,教学模式正在从基于传统课堂教学的以“教”为中心的知识传递模式逐步向基于信息化环境的以“学”为中心的问题探究模式转化,逐渐产生了与快节奏、网络化的现代生活相适应的课程教学“微”理念及“微”教学模式,以及随之而来的“微课”教学资源。
1998年,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推出了微型课程(Micro-Lesson)项目[1],针对以信息技术为支撑的完整教学活动开发小型教学材料,以促进信息技术更好地整合于教与学。2005年,奥地利学者Theo Hug提出了微型学习(Micro-Learning)的观点,认为微型学习是处理比较小的学习单元并且聚焦于时间较短的学习活动。奥地利学习研究专家 Lindner 将微型学习描述为一种指向存在于新媒介生态系统中,基于微型内容和微型媒体的新型学习。[2]这种微型学习符合建构主义和联通主义的现代学习理论。微型学习主要依靠手持移动设备,以“微”视频为主要形式,传播短小的、松散的、实用的片段化微型学习内容,满足学习者随时随地的学习需求。2008年,美国新墨西哥州圣胡安学院的 David Penrose 提出了微课程(Micro-lecture)的概念[2],他将教学视频与课程任务上传到课程管理系统,指导学生根据学习的需要搜索相应的资源,使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有更多的主动权,自主地挖掘所需的知识点、有针对性地围绕主题开展学习,从而有效地节约学习时间。近几年,北美教育界提出了翻转课堂(“inverted classroom”或““flipped classroom”)的概念,成为颠覆传统教学流程的一种新教学模式。[3][4]翻转课堂是由课程教师提供以教学视频为主要形式的学习资源,把知识传授的过程从课堂翻转到课下,学生在上课前完成对教学视频等学习资源的自主学习,而把原来通过课外作业和练习等来完成的知识内化过程放到课堂上,课堂的大部分时间用于学生的作业答疑、小组的协作探究以及师生之间的深入交流等。“翻转课堂”将传统的“教师课堂讲授+学生课外作业”的教学过程转变为“学生课外自主学习+师生课堂交流探究”,因此,必须以完整的课外学习资源为支撑,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一种短小精悍的教学视频(也就是“微课”),通常针对某个特定的主题,长度维持在10分钟左右,可通过媒体播放器控制播放过程,便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做笔记和进行思考,在遇到问题时可以通过网络与教师或同伴进行在线交流寻求帮助,还便于学生进行阶段性的复习和巩固,非常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
2010年,我国广东省佛山市教育局在国内率先将“微课”作为基础教育资源加以建设,并已取得区域资源建设的成果。佛山市教育局胡铁生[5]认为,“微课”是以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反映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针对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教与学活动的新型教学资源。“微课”的核心内容是课堂教学视频(课例片段),同时还包含与该教学主题相关的教学设计、素材课件、教学反思、练习测试及学生反馈、教师点评等教学支持资源,它们以一定的结构关系和呈现方式共同营造了一个半结构化、主题突出的资源单元应用环境。目前,我国的“微课”教学资源开发与应用已在基础教育、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等各类院校逐步开展,但尚处于起步阶段,主要被用于教师网络培训,作为教学观摩和学习交流的手段之一,而在学生自主学习等教学模式创新方面的作用还远没有发挥,质量还有待提高。因此,必须从以“学”为本的理念出发,提高对“微课”教学资源开发的认识,将“微课”作为网络课程共享资源的主要建设内容,以“微课”的应用来推动向以“学”为中心的混合教学模式乃至自主学习模式逐步转化。
二、提高“微课”教学资源开发质量的有效途径
1.坚持以“学”为本
为了突出“微课”快速高效、灵活简便的特点,依据人的注意力集中时长和认知规律,一段“微课”视频长度通常控制在10分钟左右,不超过20分钟(对于中、小学生不宜超过10分钟)。因此,必须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针对学生的“学”,明确每一段“微课”视频的观看者想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什么,从标题到内容都要有很强的针对性,从而方便学生根据学习进程自主选择所需的学习内容进行碎片式学习。要将“微课”的重心放在如何使观看者更好地获取专业知识和掌握专门技能上,把观看者的注意力引入实质性的内容中去,抓住学生的兴趣点,使学生在短时间内针对主题内容高度集中注意力,如同亲临现场聆听教师对某个问题的讲解一样。如果将“微课”视频等同于普通的课堂录像,简单地用视频记录来反映教师的上课过程,成为传统课堂教学的翻版,讲述死板单调,形式过于简单,使观看“微课”视频的学习者尤如一个旁观者,就不能达到引人入胜的效果。
2.优化教学设计
“微课”不是现实课堂中一堂课的浓缩复制,题目不能太大,包含的教学内容不能过于复杂和众多,否则在短时间内难以讲清。“微课”制作者应该根据知识内容的不同,灵活掌握时间划分,精心选择教学中的重点、难点内容,确定“微课”的标题,包含的知识点、技能点要足够细,学习内容要精练,确保在一段“微课”上能讲清讲透。传统课堂上一节课的内容可分成几个微课视频。每一段“微课”视频的片头要短,开头以提出问题等形式直接切入正题,或针对核心概念进行情境引入,迅速抓住学生的注意力;然后,以解答问题的形式,简捷有效地把知识点、技能点详细展开,综合运用视听技术手段把内容聚焦在核心内容上,对重点知识点和主要操作步骤,通过重复、特写、慢放、字幕等形式强调关键信息,并综合运用文字、图片、声音、动画等形式,把枯燥、复杂的学习内容采用简明化、艺术化、趣味化的手段加以呈现;结尾处可对要点进行简要的小结和测验,也可引出与本段视频密切相关的其它“微课”内容,形成连贯有序的“微课”学习体系。通过在建构主义和联通主义学习理论指导下对学习视频内容的精心设计,充分体现“微课”的自主性、即时性、实用性强的特点。
3.融合多样形式
“微课”主要采用视频形式,原因是视频教学具有画面生动形象的突出优势,相对于其它媒体方法,视频教学更利于学生的理解与记忆[6]。视频格式一般为支持网络在线播放的流媒体格式(如rm、wmv、flv 等),容量比较小,方便学生利用网络在线学习和下载资源,并能适应移动学习方式,成为学生乐于接受的媒体形式。同时,“微课”也必须融合多样化的媒体形式,配套“微教案”、“微课件”、思考与评论等资源,将授课视频、PPT课件、相关音视频资料、讲课字幕等有机结合在一起,通过教师本人通俗易懂的语言表达、与观看“微课”者的眼神交流、鼠标画笔拖点配合解说、得体的着装仪表等,有效提升与“微课”学习者的亲和力,尤如学生与教师面对面地学习指导,从而增强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PPT课件要与教师的授课默契配合,简洁明了,图文并茂,最好在后期制作时根据需要适时以全屏或窗口形式插入,同时可插入一些短小的音视频演示和动画素材配合讲解。作为完整的教学资源,还可包含其它配套材料,师生既可以流畅地在线观看“微课”视频,还可查看教案、课件和点评信息,既可供学生自主学习,也可用于教师的观摩、评课、反思和研究。所有资源都能灵活方便地在线播放或下载保存到各种数码终端设备(如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手机、播放器等),适应移动学习和个性化学习的需要。
4.普及制作技术
“微课”作为一种独具特色的多媒体教学资源,要能为广大师生普遍接受和普及应用,进而为教学模式创新发挥应有的作用,必须易用、好用,既方便学习者使用,又易于制作,能让教师方便地将教学意图充分融入其中并收到实效,否则就可能成为中看不中用的摆设。因此,开发“微课”教学资源不仅需要丰富的专业知识和教学经验,也需要先进技术手段的支持。要通过教师培训逐步普及制作技术,将多媒体和网络技术手段及设备灵活应用于“微课”的录制,如采用DV摄像机、数码相机、摄像头、手机、平板电脑等具有摄录功能的设备以及录屏软件,利用普通的教学场所或由教师个人采用简易的制作手段,可利用白板、黑板、白纸、显示屏、投影机等进行演示,或实录课堂交流、现场操作等场景,并采用影音编辑软件进行后期制作,插入PPT演示、动画、字幕、配音等,有条件的情况下还可利用较专业化的录播教室和专业软硬件,由相关专业信息技术人员配合完成。要有计划地培育专业教师与信息技术人员相结合的“微课”开发队伍,逐步形成教师人人都能做“微课”,信息技术人员积极配合开发“微课”,不断提升“微课”制作水平。
5.构建网络平台
“微课”教学资源开发必须扎根于现实的教学过程之中,要与各级各类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共享资源建设等项目结合起来,利用网络教学资源平台,对资源进行系统整合、二次开发和重组利用,构建各个专业、各门课程的“微课”资源库,将“微课”资源融入到数字化学习体系中,即可配合现实的课堂教学,又可促进网络化、碎片化、自主化的教学模式创新实践,为混合学习和自主学习创造条件。要避免出现以往在教学资源建设上的误区,避免重表面美观,轻实用效果;重评比获奖,轻共享利用,避免造成资源孤立,资源和教学两张皮。为了适应自主学习,网络平台还应具有学习帮助、学习评价、学习路径、资源搜索、资源推送、学习交互(在线提问、讨论、评价)、辅助工具等功能。利用网络平台使“微课”资源方便师生使用,实现资源共享,不断动态更新、扩充、修改和完善,与课堂教学相辅相成,真正体现“微课”教学资源的丰富内涵和易于学习、乐于学习、便于掌握的特点。
三、结 语
“微课”是一种符合教学模式创新发展需要的新型教学资源,广大师生应充分认识其独特优势,将“微课”教学资源开发作为混合学习与自主学习等教学模式创新实践的有效途径。从有利于增强学习效果出发,以“学”为本,面向学生,网络共享,在教学实践中逐步加以提高和完善,使“微课”真正成为实用高效、广泛应用的教学资源。
参考文献:
[1] 刘运华,衷克定,赵国庆.新加坡微型课程研究项目的
实践与启示[J].中国电化教育,2005,(11):98-101.
[2] 梁乐明,等.微课程设计模式研究-基于国内外微课程
的对比分析[J].开放教育研究,2013,(1):65-73.
[3] 张金磊,等.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研究[J].远程教育杂志,
2012,(4):46-51.
[4] 钟晓流.信息化环境中基于翻转课堂理念的教学设计研
究[J].开放教育研究,2013,(1):58-64.
[5] 胡铁生.“微课”:区域教育信息资源发展的新趋势[J].
电化教育研究,2011,(10):61-65.
篇2
关键词:课程资源;教学资源;课堂教学;开发;利用
中图分类号:G63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8-0109-02
资源本来指生产资料、生活资料的来源,也特指可利用的自然资源。在课堂教学中,同样存在着许多可用的“自然资源”,这些资源产生于课堂师生对话过程中,是师生智慧的结晶,是随机产生又转瞬即逝的灵感一现。抓住了,我们的课堂就会妙趣横生、丰富多彩,失去了,我们的课堂就会变得贫瘠呆板、了无生趣。因此,对于一线教师来说,课堂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教师智慧的体现,是课堂教学之“神”,是关系到一堂课成败的关键所在。
一、课堂教学资源的概念
课堂教学资源是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通过师生对话而产生的可用于教学的知识经验、行为方式、程序步骤等动态生成性的素材型智慧成果。包括对某一知识点的见解,对某一问题的认识,以及解决问题的思路,实验操作的步骤、程序等。它既可以是陈述性的知识,也可以是程序性知识,甚至是一种知识迁移。
二、课堂教学资源的特点
(一)课堂教学资源是动态生成的
课堂教学资源产生于课堂教学进行过程中,产生于师生对话过程中。虽然它和教师课前备课存在着很大联系,但是,它决不是写在教案上的,写在教案上的那是条件性资源,如同教材资源一样,是课堂进行的条件,而这些条件只是原料,它必须进入到课堂“车间”当中,通过师生的“脑力”劳动动态生成。只有师生广泛展开对话,才开动了“生产”课堂教学资源的“生产线”,才会源源不断地产生这样那样的鲜活的教学资源。“满堂灌”、照本宣科式的教学传授的是僵硬呆板的知识,不是鲜活的,充满生命气息的资源。
(二)课堂教学资源是转瞬即逝的
课堂教学资源不是预先设计好的或长久存在的,它是随机产生的。它往往产生于师生的灵感一现,产生于师生的问答和学生的思考中,很多时候它甚至产生于学生的不经意的一句话当中。如果教师不能及时发现和利用,它便会转瞬即逝,回过头来再想利用时,时机已经错过。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充分备课、和学生充分开展对话的基础上,时刻注意捕捉有用信息并尽快加以利用。
(三)课堂教学资源是开放的
因为课堂教学资源是动态生成的,所以,它的形式和内容都是非规定性的。从形式上来说,它既可以以创意性回答或举动为形式,也可以以错误回答或举动为形式,甚至以一个眼神、一个表情来表现。从内容上讲,它既可以是教材知识,也可以是师生生活经验,还可以是某种程序步骤、思维方式。总之,无论从内容上还是从形式上,课堂教学资源都是开放的。不但是形式内容开放,来源也是开放的,它可以来源于课堂,可以来源于教科书,甚至来源于网络、影视剧、课外读物等方面。
(四)课堂教学资源是丰富多彩、充满生命力的
正是由于它是开放的,所以,它是丰富多彩的,历史的、哲学的、自然科学的、文学的,甚至是家长里短,自然景观,奇闻异事等无不包括在内。它既可以丰富课堂知识,又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增强学生学习兴趣,提升学生思维能力。又因为它是动态生成的,是产生于师生思维碰撞中的,是产生于师生对话中的,所以它是活生生的,是充满生命气息的。同时,教师对它的及时捕捉和利用又使得课堂不断生成新的资源,使教学不断向前推进,这样,课堂教学也是有生命力的。
(五)课堂教学资源存在于联系当中
我们讲课堂教学资源产生于课堂教学,不是说它是孤立存在的,它是存在于联系当中的,这个联系指的是教材资源、师生原有知识经验资源、学校环境资源等多种条件性资源构成的联系,课堂资源的产生和利用离不开这些条件性资源,是在有效利用这些资源当中产生的。
三、课堂教学资源的开发利用的原则和方法
(一)在对话教学中开发和利用课堂教学资源
按照现代课程论观点,课堂教学就是师生在相互对话中建构学生知识体系和经验体系,在动态生成中提高学生能力,发展学生思维,在对话过程中促使学生知识增长、能力提高,培养他们良好的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用到教学设计,但不要让教学设计牵着鼻子走,要根据教学内容,活用教学设计,要充分调动起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充分展开师生对话。其中有教师问学生答,也有学生问教师答,还有教师依据学生的回答步步深入的提问,有教师的总结提升,甚至有师生间、生生间的辩论、讨论,教学计划只是一个大纲,具体实施要靠“课堂情节发展”来推动。
(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
我们教师应该树立这种观点:学生不是空着头脑来的,他们都是带着原有的知识、经验、态度价值观来的,都是有能力有思维的。在生活中,他们已经有了十几年的经验,而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就是我们课堂的起点,我们应该先让学生学,然后再指导,让学生试一试。并且,在课堂中让学生的思维充分运转起来,在学生的疑问、讨论、质疑,甚至学生的错误中挖掘课堂教学资源(对于学生成长来说,错误和正确同样重要,从某种意义上说,错误更能促进学生成长)。教师要营造友好的、坦诚的、宽松的气氛,给学生一定的自由,让学生自由发挥。从而在动态生成中创造使用课堂资源。当然,教师要注意引导,注意总结,从而完成知识的系统传授和能力的提高,决不可“教师消失了,学生散乱了”。并且,课后的教学反思是将课堂资源固定下来的一个很好的方法。
(三)注意课堂教学资源开发利用的开放性
课堂教学资源本身具有开放性特点,我们教师在开发和利用利用课堂教学资源时要注意引导学生打开思维,开阔眼界,应该把社会、学生生活等方面的东西引进来为我所用,有的教师甚至把其他科目的内容引到自己课堂中来。当然,文史哲、数理化这些科目本来就是不分家的,这些科目中的知识、思维方式完全可以被借鉴到彼此的课堂教学当中。随着计算机网络的普及,学生的知识面也越来越宽广,大家获取信息的渠道也越来越广阔,我们也完全可以把课堂延伸到教室外甚至学校外面,打破空间、时间局限,充分利用各种资源,把自己的课堂打造成开放的载体。例如,语文课堂教学中的重头戏——作文教学就可以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广大师生在作文教学中会碰到没啥写、没思路等难题。实际上,这就是因为没有注意开发利用身边的作文资源。作文源于生活,很多人感叹我们学生生活阅历少,经验缺乏,所以写不出好作文。这只说对了一半。学生相对于成人来说,生活阅历是少了。但是,学生也有生活呀,他们的生活也是丰富多彩的,他们的人生阅历也是非常丰富的,关键在于他们没有用心去感受生活。我们教师就应该引导学生用心感受自己的生活,给学生一双发现“资源”的眼睛,培养学生发现利用生活学习资源的习惯。笔者任教近十年了,每接一个班,给学生第一个要求就是写日记,一周最少三篇,如果可写的多了,十几篇也可以。让学生写真事、实事、真感情、真想法,我只在自习课上当学生面检查写没写,不看内容。这样积累,就是在积累生活“阅历”,而这些阅历就是“资源”。还有老师给他们讲的一些事例,家长谈话,社区街道发生的大事小情,这些都可以进入到学生作文。另外,语文教科书、历史地理、政治等教科书都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写作素材,只要开发,会有用不完的作文资源。并且,语文教科书中的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都是精品,无论从结构、方法、语言,还是审题、构思、思想方面,都是典范,都可以指导学生写作。当然,阅读对于学生写作来说也是非常重要的。除了阅读教科书外,学生还可以阅读经典著作、课外读物,甚至阅读网络文学作品,电子书等等。假期时间,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去搞适当的社会调查或参加社会实践,从而增加社会阅历。以及在写作当中让学生互相阅评,征得学生同意后读学生范文由其他学生讨论、评价、质疑等也是发挥集体智慧,找出作者优缺点,找出改进学生写作的好办法。这些都有利于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
总之,课堂教学资源是无处不在、无时不在的,是无穷无尽的“可再生资源”,只要我们教师运用自己的智慧,利用自己的眼睛去发现、去挖掘,随时随地我们都能开发和利用鲜活的教学资源。当然,开发利用教学资源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则是紧紧围绕教学内容展开,不可旁生枝节,离题万里,要有利于课堂教学有效开展,有利于学生知识的掌握、能力的提高,有利于学生全面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钟启泉.现代教育论(新版)[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2]朱慕菊.教育部基础教育司.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3]蔡伟.语文课程与教学研究[M].浙江大学出版社,2008.
篇3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10A-
0033-02
数学学习中常常见到这样的例子,反复练习并且精讲的习题学生在再次遇到时“涛声依旧”,这在什么环节上出了问题呢?是因为教师讲解的“浮光掠影”,还是因为学生的“油盐不进”?是因为学生练习时的心不在焉,还是因为听讲时的一知半解?深究其背后的原因,笔者认为,这些问题的产生都与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不足有关。在日常教学中教师要着力于教学资源的深度利用,让学生深入地参与,而后产生深刻的认识。
一、知识建构时要深入探究其本源
知识建构的过程对于学生的学习而言是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在这个环节,如果学生的理解有偏差而又得不到纠正,错误的印象就会根深蒂固,要想消除已形成的错误认识,所需要的时间和精力就会成几何级数增长,这是一定要避免的。新课程理念提倡让学生在探索经历中认识知识、领悟知识,目的就是在知识的建构中让学生的印象更深刻、理解更深入,这样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在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认识分数单位》的教学中,本校一位年轻教师修改了课本中例题的呈现方式:
出示图片
■
师:看到这样一幅图片,你想到了一个什么数?
生:我想到了分数四分之三(师板书■)。
师:能说说你是怎么想到■这个分数的吗?
生:把一个饼平均分成4份,涂色的是其中的3份,可以用分数■表示。
师:说得真好,那么没涂色的可以用怎样的分数表示呢?
生:可以用四分之一表示。
师追问:四分之三里有几个像这样的四分之一呢?
生:有3个。
师出示图片
师:图中阴影部分可以用怎样的分数表示?
生:可以用分数四分之三表示。
师:为什么?
生:把这些小圆片平均分成4份,涂色部分是其中的3份,可以用分数四分之三表示。
师:比较这几幅不同图片,为什么都是用分数四分之三来表示?
生:因为它们都是平均分成了4份,涂出了其中的3份。
师:这几幅图片有什么不同呢?
生:分的东西不一样。有单个物体的,有把一些物体看成整体的,还有一个单位的。
师:不管我们平均分的是什么,数学上把他们统称为单位“1”。
师:观察一下每个分数中的分母,分母是由什么决定的?
生:由单位“1”分成的份数决定的。
师:分子呢?
生:涂色的份数。
师:如果每次只涂一份,分数就是■,涂出几个■,分数就是几分之几。所以我们把■称为几分之几的分数单位。说一说这三个图中的分数单位是多少?
生:■。
……
经过这样不同的探究过程而获得的体验,学生对于分数单位的认识显然会更深刻。教学中教师对教学情境做了修改,让学生在比较相同与不同中发现了分数的意义,认识了分数单位,这样的呈现方式比告知学生结果或者简单总结规律要好得多。
二、巩固练习时要深入思辨其原理
巩固练习不是简单地要学生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习题解答中去,而是要让学生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什么情况下应该这样做,要在思辨中把握知识的本质意义和内涵,让学生掌握科学的方法,在反复辨析中形成深刻的认识。
如,苏教版五年级数学的一道经典题:“一堆煤共四分之三吨,用去它的三分之一,还剩下它的几分之几?”很多同学会不假思索地用四分之三减去三分之一来解答,这当然是错误的,因此,作业反馈中,教师要帮助学生分析题意,找到正确的解题方法。针对这样的问题,教师可引导学生运用画图来帮助理解题意,抓住题中的“四分之三吨”这个单位“1”,让学生明白“用去它的三分之一”指的是用去单位“1”的三分之一,而问题中的还剩“它的几分之几?”也是指单位“1”的几分之几。本题中,已知的三分之一和要求的几分之几都是指一种关系,而不是一个具体的数量,所以煤的总量是四分之三吨也好,是一个其他数也罢,都是用来作为单位“1”,与本题结果无关。学生在这样的引导下,结合图示一定会发现正确的解题方法,并弄清楚这样解答的原理,在今后遇到类似问题时,就可调用这样的知识经验来解答,肯定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纠误讲解时要深入反思其原因
在错误形成后,教师的讲解如果只是反复强调正确的解题方法,对于学生而言,能消除其思维定势的效果会异常薄弱。所以在纠误讲解时,教师更应当注重分析错误形成的原因,反思有没有更好的方法。
比如在解决“小明7步走了5米,小华4步走了3米,谁每步走得远”这样的问题时,学生经常会犯两个错误:一是用7÷5=■,4÷3=■,然后比较■>■,得出小明每步走得远;一是用5÷7=■,3÷4=■,比较■
篇4
关键词: 小学英语 教学资源 开发 利用
二轮课改深入推进,其主要特点是发挥教师和学生的创造性与自主性,把师生从以教材为唯一课程资源中解放出来,积极开发和使用以信息技术、网络技术为主的课程资源,作为课改形式下主要探讨和实施的主要内容重要环节,开发和使用课程资源是课改的重大举措。本文重点结合牛津译林英语四年级的“Fruits”,谈谈教学资源开发和运用的有效措施。
一、开发和使用教学资源的意义
1.新课改的整体要求。
新课程改革更重视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有效利用并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扩展教学内容,开放教学形式,创造性地使用和开发相应的课程资源,创造学习环境,使学生融入特定的语言学习氛围中。
2.体现学生主体性,满足学生需要。
英语中有“Tell me and I will forget. Show me and I may remember.Involve me and I will understand.”一说,教学中应有效开发和利用教学资源,让学生自主探究,自主构建知识,拓展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培养其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引导其自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全面提高其综合素质。
3.开发和利用教学资源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前提。
心理学研究表明,仅仅阅读可获得的知识只有10%,看可以获得20%,听和看可以获得50%,说出来可以获得70%,说和做的方式可以获得知识的90%。可见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如多媒体等,视听结合,创设情境,提供学生说英语、做英语的平台。
二、小学英语教学资源开发和使用的措施
1.创造性使用教材,拓展教材资源。
教学中,灵活运用教学资源并处理教材,如利用教学挂图、卡片、配套读物等,丰富教学方法,拓宽学习方式。
如对于四年级牛津英语的“Fruits”的教学,学习apple,banana,pear等时,如果把教材作为唯一的资源,“教读――抄写――默写”这些单词,再机械训练“What is it It is an apple.What are these They are apples.”。学生看不见、摸不着,听说写后,40分钟下来,脑中的印象所剩无几。而如果教师将“苹果”带进教室,或者用多媒体展示出大又红的苹果,就会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再借助于多媒体的音响效果,标准、地道的英语对话,学生会记忆深刻。
在英语教学中,chant的有效使用,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增强记忆效果。仍然以“Fruit”教学为例,如果借助“These these what are these Apples apples they are apples.Those those what are those Grapes grapes they are grapes.”,朗朗上口的儿歌,使学生爱不释口,水果名称及句型等在轻松、欢快的氛围中轻松掌握,且记忆效果好。
2.引导学生挖掘教学资源,主动构建知识。
传统英语教学中,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没有选择性,没有创新性。新课程标准注重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从自身的经验背景出发,创造性地学习。因此,引导学生发挥自己的能动性而自主构建知识是不可忽视的环节。
如学习“Fruit”时,在课程结束,教师引导学生利用金字塔构筑单词的学习方法,可以训练学生的思维里、模仿力及创新能力。教师先以apple为例,呈现单词金字塔模式,如:
Apples
These apples
These big apples
These big red apples
These big red apples in the bag
These big red apples in the bag are ten yuan
之后,让学生模仿这个apple的金字塔,构建grape,watermelon,bananas,straw berry等的金字塔,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都会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创造力、思维力得以凸显。
3.利用影视、录音、网络等拓展学生的学习渠道。
学生喜欢外国音乐、动漫和电影等,教学中借助这一特点,将一些影视、录音等资源引进课堂,可以为学生带来视听上的感受,引起思想上的共鸣,激发学习的欲望,从而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同时,网络越来越普遍,网络教学资源越来越丰富,教学中引导学生有效运用网络资源,可以拓宽学习内容,拓展学习方式,开阔学生的视野。
如学习“Fruit”时,让学生借助网络资源查阅有关apple的谚语,如“An apple a day, keeps the doctor away.”,查询apple被称为happy fruit的由来;查阅人们摘香蕉的原因等。通过网上查询,了解更多的水果谚语和水果的故事,既丰富学习方式,又提高学生有效运用网络资源的能力,提高英语综合素养。
此外,教室资源的开发可以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诸如英语角、黑板报、名人警句、小标记、班规等都是学生展示自我、发挥主动性的平台,在教学中应有效运用。
总之,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英语教学的补充和互补。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创设教学资源,有效利用教学资源,发挥学生的能动性,成为英语学习的主人,让教学资源成为课改的主旋律,奏响高效课堂的乐章。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 远程; 网络; 教学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2 . 20. 053
[中图分类号] G6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2)20- 0087- 02
0 前 言
高校信息化的建设是传统教育方式向现代化教育方式过渡的一次重大飞跃。原有的教学模式和工作方法,随着信息化建设的不断推进而发生改变,全新又便捷的工作方式呈现在我们的面前。远程网络教学作为高校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已被更多的教育管理部门和各高校重视起来。
远程网络教学是利用已经广泛普及的计算机和网络服务器等硬件环境,依托专业的网络教学平台,实现异地、实时、互动教学和学习的新的教学模式,是对传统的“实地现场教学”模式的有力补充,是教育信息化和网络化的总体趋势和目标。
远程教学资源主要由媒体素材、网络题库、课件库和网络课程4部分组成。
1 媒体素材
媒体素材是传播教学信息的基本材料单元,按照其媒体类型可分为5类,即文本素材、图像(图形)素材、音频素材、动画素材和视频素材。
1.1 文本素材
在教学资源中,文本是最基本也是最常见的素材。文本是文字、字母、数字和各种功能符号的集合。在多媒体应用系统中,虽然有图形、声音、视频影像等多媒体形式,但是对于一些复杂而抽象的事件,文本表达却有它不可替代的独到之处。
文本素材的类型主要有优秀教师教案、学术论文、教材文本、成果介绍、专业期刊、规章制度、法律法规、人物说明和历史资料等以文字为媒介的教育参考资料。
1.2 图像(图形)素材
图像则是指由像素点阵组成的画面,图形通常指点、线、面及空间的几何图。图像(图形)素材的类型主要有学科仪器类、学科符号类、人物类、动物类、风景类、植物类、标志类、地理类和交通类等。
1.3 音频素材
音频的类型主要有音乐类、音效类和语音类。
在远程网络教学中,语言解说与背景音乐是远程教学软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最常见的通常有3类声音,即波形声音、MIDI和CD音乐,而在远程网络教学中使用最多的音频素材是波形声音。
1.4 动画素材
动画是通过一系列彼此有差别的单个画面来产生连续的运动画面的一种技术,通过一定速度的播放可达到画中形象连续变化的效果。
动画素材的类型主要有模拟动画和教学动画等。
1.5 视频素材
视频与动画一样,由连续的画面组成,只是画面是自然景物的动态图像。当图像以每秒24帧以上的速度播放时,由于人眼的视觉暂留作用,我们看到的就是连续的视频。
视频素材的类型主要有教学视频、模拟演练视频和娱乐视频等。
2 网络题库
题库是按照教学测验理论,在计算机系统中实现的某个学科或者课程的试题集合,是在数学模型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教育测量工具。
题库即试题库,按照不同的学科门类以及其内在联系,将不同的试题分门别类地汇集起来,为特定学科知识和技能测试提供备选试题的一种系统资源。一般意义上说,它比普通的试题集数量更为庞大。
所有课程的网络题库都应该遵循经典测量理论的指导,要严格按章经典测量理论的数学模型开发题库管理系统和组织试题。
3 课件库
网络课件,也是课件的一种,但也是比较特别的一种课件,因为它是应用于网络环境的。并且往往是结合网络课程来开展网络教学的。网络课件需要能在标准浏览器中运行,单机运行的课件可通过网络下载运行,这两种均泛称网络课件。
网络课件是基于HTML设计制作的,加上JavaScript、Flash等各种流行的技术,对一个或几个知识点实施相对完整教学,具有一定的教学功能的教学软件。网络课件以生动、内容丰富、交互性强等优势逐渐得到学习者的认可。一个优秀的课件,不仅能够让你主动地获得生动的知识,还能让你获得技能、获得实践、获得经验,而后者是其他传统教材、电子书和PPT都无法达到的。网络课件是现代远程教育的核心组成部分。在建立课件库的时候还需要对系统接口标准、运行平台、开发要求、提交课件要求、课件属性标准等方面进行考虑和设计。
4 网络课程
网络课程是通过网络表现某门课程的教学内容及实施的教学活动的总和,它包括按一定的教学目标、教学策略组织起来的教学内容和网络教学支撑环境。
其中网络教学支撑环境特指支持网络教学的软件工具、教学资源以及在网络教学平台上实施的教学活动。网络课程具有交互性、共享性、开放性、协作性和自主性等基本特征。
应当指出的是,由于教学内容包含教学资源,所以网络课程通常应当包括教学资源在内(至少应当包括部分教学资源);只涉及教材本身的网络课程不是理想的(至少是不完整的)网络课程。但是,在实际开发过程中,为了便于开展工作(例如分工或并行运作的需要)有时也把教学资源独立出来,甚至将它与网络课程并列——称作“网络课程与网络资源开发”。不过,这时应当特别注意:这种区分只是开发的需要,而网络课程原本是应当把网络资源包括在内的。
网络课程教学内容:
(1) 课件的内容要具有系统性、科学性和易懂性,表达形式要符合国家的有关标准,符合本门课程的逻辑体系和学生的一般的认知规律。
(2) 课程内容采用模块化的组织形式,模块的划分要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基本以知识点或教学单元为依据。课程内容的组织要以有良好导航结构的Web网页为主,链接有特色的网络或单机运行的教学课件。根据具体的知识点设置自测单元。
(3) 每个教学单元的内容都由学习目标、教学内容、练习题测试题、参考的教学资源、课时安排、学习进度和学习方法说明等部分组成。
(4) 在关键知识点上提供多形式和多层次的学习内容。根据不同的学习层次设置不同的知识单元体系结构。
(5) 模块组织结构要具有开放性和可扩充性,课程结构应为动态层次结构,而且要建立起相关知识点间的关联,确保师生在教学过程中根据需要跳转。
篇6
关键词 体育 网络教学资源 网络平台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21—0127—02
目前,国内大多数的高校都建立了体育网站,随着全国体育精品课的建设,体育网站所承载的教学资源也日渐丰富。网络技术的成熟为交互式网络教学提供了广泛的发展空间。目前,在利用体育网络平台进行体育教学时,大多只注重了体育知识的传授、技术的介绍、精彩比赛的欣赏,而忽视了网络技术的交互性和实时性,教师与学生之间缺乏及时沟通的平台。作为一门教学课程,其教学资源的建设除了要体现体育的基本内容外,更应侧重于建立一个全方位的助学平台和规范化的体育课程信息化管理。那么,怎样去开发一个优质体育网络资源?去更好服务于教师的教,服务于学生的学,服务于师生的共同学习,服务于学生的发展;根据我多年的实践与学习,大体从这六个方面进行开发。
一、通过展示教学大纲、教学进度、教师电子教案。提高学生学习的目的性和预知性
教学大纲、教学进度、教师教案等教学过程中的诸多要素,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在传统教学中是教师的专利,学生对将要学习的内容、练习的方法、手段等往往处于被动的你教我练状态。而网络课程开放性的特点,让学生有机会预知将要学习的内容,提高学生的针对性和目的性。在这些教学要素的展示过程中,要制定根据不同兴趣和个体差异学生的不同学习目标,使每一个学生各得其所。
二、通过提供各类视听教材、声像文字资料,让学习的多元化
生动的动画、直观的视频、丰富的内容、大量的信息是体育网络课程的一大的特点,也是吸引学生的一大亮点。结合这些亮点与体育教学内容制作成精美的教学视频,使学生课内课外都可以借鉴学习,提高了学生学习的效率,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多元化。
三、通过开辟师生讨论平台,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参与性
从注重教师的“教”转为更加关注学生的“学”,帮助学生更多地通过自主学习、探索性学习是新一轮体育课程改革的重要特征之一。体育网络课程的建设为这种学习提供了保障,通过网上自学、网上自练、网上自评、网上答疑、网上讨论,网上欣赏等网络助学平台的建立,尤其是通过开辟师生讨论平台(BBS留言板),让学生带着兴趣、带着问题来,带着答案、带着满意回。既可提高学生自主性和探索性学习,又能弥补体育教学资源的不足,引导学生参与体育、享受体育。同时对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改进教学方法与教学内容都有着积极的意义。
四、通过拓展相关信息来源,提高学生学习的广度和深度
体育是一门多学科交叉的活动性课程,学生不会仅仅满足于开设内容的一般知识的学习和掌握,而对所选择内容的了解可能是全方位的,同时教师也因为教学时数的限制,其讲授的广度和深度无法满足学生的需要,体育网络资源应该提供的大量信息、如科学的健身方法、运动损伤的预防与处理、科学的膳食等等健康知识;以及网络所提供的共享平台(网站链接 体育赛事),拓展了信息的来源,满足了学生求新、求异的要求,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广度和深度。
五、拓展网络教学资源的功能,加快体育课程的信息化管理
在开发体育课程网络教学资源的同时,要充分拓展网络的功能,加快体育课程的信息化管理。开设网上选课,让学生自主选择课程内容、自主选择任课教师、自主选择上课时间;网上体育理论考试,让学生多次浏览相关的体育理论再进行上网考试,缓解了学校教学场地的使用。是《指导纲要》为满足不同水平、不同兴趣学生的需要而提出的,三个自主的实现需要依靠计算机网络技术来支撑。同时网上选课、网上考试的实现对于学生体育成绩的录入与管理、学生成绩的查询与网上评教、体育课程的信息反馈与沟通等创造了条件。
六、体育网络课程的建设要统筹规划,避免重复开发和建设
正是由于体育网络课程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了越来越便利的条件,因而体育网络资源的开发越来越重视,加上各级部门和学校组织的有关网络课程和多媒体课件的竞赛,以及精品课程建设的需要,使得体育网络资源重复投资开发和建设的现象较为普遍。因此,在体育网络资源的规划和建设的过程中,要立足于建设精品和优质,避免简单重复。
综上所述,信息技术的发展使体育教学资源的开发产生了革命性变化。许多用传统方法讲授起来枯燥无味、难以理解的东西,可以通过网络多媒体技术直观易懂地表现出来,可以方便学生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自主化、个性化学习,使学生在充满趣味性和想象中学习和掌握。同时,利用网络互动功能,不仅可以提高教学内容的科学性、先进性和趣味性,加强学生与老师的适时交流,相互促进,还可以对体育教学进行管理与监控。
事实证明,优质的体育教学资源的开发,对于提高教学质量、扩大办学效益、改善教学方法、实施素质教育,乃至最终形成适应信息社会需要的人才培养模式和新型教育体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篇7
论文摘要:农村中学尽管教育条件薄弱,但蕴藏着丰富的乡土课程资源。调查了农村化学教学中学生对课堂的需要、教师的备课资源、教学模式等现状,探讨了如何开发和渗透学生身边的乡土化学课程资源。
对农村中学化学教学来说,教育条件尽管没有城市那么优越,却蕴藏着丰富的乡土课程资源。因此,探讨如何开发和运用农村丰富多样的乡土化学课程资源,是当前农村中学化学课程改革和实施的一个重要课题。
对此,笔者对黔南三都县及周围县市的民间乡土化学课程资源进行了调查研究,发现民间化学课程资源具有丰富性多样性,同时对本县县南片区的九仟、周覃、三洞、中和等8所中学14位化学教师(收回有效问卷14份)和其中3所中学九年级300名学生(收回有效问卷286份)就对民间的身边的化学教学资源的了解及渗透情况进行了问卷调查。
1民间乡土化学教学资源的丰富性
通过参观、调查、访问等途径,根据自己的农村生活经验对民间的化学课程资源的存在状况进行了解,发现农村潜藏着丰富的化学课程资源,比如:农村的蜡染、酿酒、耕作技术、养殖技术、生态旅游地、水资源、矿产资源、生物资源、森林资源、草场资源、农药化肥的施用及温室育秧等等。笔者调查所在的地区附近有一个蜡染工房、3个页岩砖厂、1个面粉加工房、4个碾米房、3个垃圾处理处、2个木材加工厂、1个养殖场,另外还有丰富的森林资源和矿产资源,本县的“仙人桥”、遥人山森林公园、三都姑鲁产蛋崖、还有邻县的平塘掌布、荔波的小七孔、大七孔及喀斯特地形等。这些都是教给学生知识、培养学生技能方法、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的鲜活素材。然而由于受到各种因素的制约,大多数农村化学教师只是埋头教“书”,把教科书作为唯一的课程资源,却忽略了学校外面绚丽多彩的化学世界,缺乏对化学课程资源的识别、开发和运用的意识,导致这些很有价值的乡土资源的闲置和浪费。
2农村化学教师对民间乡土化学课程资源的理解及开发现状
对14位化学教师就民间乡土化学课程资源的理解及开发进行调查,结果见表1。
从表1可看出,农村化学教师对民间化学课程资源的了解以及对其开发、渗透的理解体现为:首先是认为渗透乡土化学课程资源是学生学习兴趣、知识应用、教育发展的需要;其次是认为渗透乡土化学课程资源有利于学生掌握化学知识、培养学生个性发展;再次是认为渗透乡土化学课程资源也是经济发展、学生升学的需要。
农村化学教师对开发和渗透化学课程资源的看法跟他们的化学教育理念和教学观不无关系,在他们看来,他们进行化学教学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考高分,为升学而教学,不重视民间乡土化学教学资源的开发与渗透。
3化学教师备课的资源状况
对乡镇化学教师备课的资料来源情况调查结果见表2。
从表2可看出,农村化学教师忽视了乡土化学课程资源对培养学生的重要性,没有积极主动地开发和利用乡土化学课程资源来为备课服务。
4学生喜欢的化学课堂
针对学生喜欢什么样的化学课堂的调查结果见表3。
从表3可看出,学生最喜欢的课堂是化学教师善于做演示实验和讲练结合的教学,其次是化学教师善于渗透乡土课程资源、借助现代教育手段和师生互动;学生最不喜欢的课堂是教师太严肃,将教师的威信凌驾于学生之上,只讲授书本知识,其次是让学生自学或自由活动;当前教师主要是让学生一切听从自己及满堂灌。可见,部分农村乡镇中学化学教师的教学模式极不适合学生的需要,教师的教学模式现状与学生所需要的教学模式存在很大的矛盾。
5开发和渗透乡土化学课程资源的研究
5. 1开发与渗透乡土化学教学资源的特性
开发和渗透乡土化学教学资源,应结合教学实际,使其具有如下特性: (1)广阔性,即化学课程资源应包容比化学学科本身的系统材料更为广泛的客观外界资源;(2)综合性,即课程资源要注意反映不同学科间的交叉与渗透,化学与社会、生活、技术等方面的联系;(3)可探究性,即课程资源的开发要能够支持学生的探究活动,应当有利于学生从中发现和提出问题,从多种渠道收集证据、观察实验、动手动脑地解决问题;(4)开放性,这包括2方面的内容,一是资源内容具有以化学为中心,向社会、生活、化学科研前沿的开放性,二是资源的信息渠道具有以学生为中心的开放性,让学生通过主动的探究活动获取各种信息,而不是被动地接受信息。
5. 2化学教师要集思广益,善于收集、开发乡土化学课程资源
教师要在日常的生活和教学中积极与校外打交道,善于从身边的乡土地理、民风习俗、传统文化、生产和生活经验等收集相关小资源,有选择地将这些资源与教材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才能适用于课堂教学,才能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拉近学生与社会、与生活的距离。
虽然在不同的教育情境下,课程资源状况可能存在着相当大的差别,校外课程资源在贫困地区和经济薄弱学校不如城市学校优越,乡土课程资源在农村却非常丰富,学生也较了解,有高山、有绿水、有茅草棚,农村传统习俗、传统的生活生产方式及民间工艺等,都是教师值得因地制宜地从中探索和总结的乡土课程资源。只要勤于探索,善于收集归类,其结果将是一笔宝贵的教学资源。学生需一杯水教师就应该有一桶水,教师只有广泛开发身边的乡土课程资源,才能在化学教育教学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5. 3开发乡土化学课程资源要有地方、学校政策的支持
民间乡土化学课程资源要得到有效的开发和渗透离不开各个方面的有力支持,即人力、技术、财力、政策等各方面的支持。许多教师缺少进行课程资源尤其是民间乡土课程资源开发的信心和勇气,甚至不知道从哪里找到自己需要的课程资源。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对教师开发课程资源进行鼓励,并建立相应的奖励和激励机制,积极进行课程资源的开发,没有财力和政策的支持,教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无法得到充分发挥。教育行政部门要对一线化学教师进行课程资源开发的有针对性的培训,学校也要进行校本培训,强化教师校本课程开发的意识、提高教师对乡土课程资源开发的兴趣和能力,使农村化学教师从课程的实施者变成课程的开发者和渗透者。
5. 4乡土化学课程资源的开发要符合实际,紧密结合教材内容
乡土化学课程资源的开发应尽可能围绕实际存在的资源环境进行,不能编造不存在的事物,更不能用封建迷信来充当教学资源,否则会使学生误人歧途;渗透民间乡土化学教学资源时要恰到好处,不能离开教材内容夸夸其谈,使教学脱离教学目标要求,导致学生学习茫然,收不到教学效果。
篇8
一、更新与补充教材资源,让教学更具时代感
教师必须从教学对象的实际出发,缩短教材与学生真实生活之间的时空距离,使教学内容成为学生认知能力、道德品质形成发展的最佳载体。
1.关注时效,补充数据
社会进程不断加速发展,信息变化可谓日新月异,对一些反映社会发展变化的主题,在教材编写时可能会存在材料陈旧的情况。如《品德与社会》教材中的一些事例与材料会随着时间的变化、社会的发展,显得陈旧,且缺乏时代特征,会与学生的现实生活存在较大差距。以“我家住在新农村”一课为例,教材中呈现的主要农产品产量增长数据截止到2001年,距今已有10余年,远离学生的现实生活,显然无法准确反映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搜集、补充2001年以后的农产品产量增长情况,并在课堂上出示2013年的农产品产量情况,让学生选择某一农产品,算出从1949年到2013年,它们的产量各增长多少倍。这就有效地更新了教材内容,增强其说服力。
此外,教材编写时还存在相对滞后的情况,如反映我国航天技术发展、世界交往日益密切的教材内容都需要教师及时收集、补充,增强教学的时代感。
2.拉近距离,激发兴趣
处理教材时,教师要关注教材内容的时空距离,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适当处理更新,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促进教学目标的达成。
儿童的品德和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真实生活的认识、体验与感悟,因此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必须贴近它们的真实生活。例如,“我长大了”一课中给出“假如我有20元钱,让孩子设计消费计划”的内容,其意图在于引导孩子学会合理消费。但实际上小学二年级的孩子独立用钱的机会不多,他们缺乏生活体验,凭空设想的教学效果会受到很大的影响。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可结合春游活动,设计采购计划,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深入开展教学,就会取得较为明显的效果。
例如,教师在讲授“谁是最值得尊敬的人”时,可以摒弃教材中的案例“掏粪工人时传祥”,选择贴近学生生活、展现新时代风貌的普通建筑工人。因为对学生来说,掏粪工人离他们很远,而建筑工人却跟他们息息相关,生活中随处可见。特别是一些外来民工子弟,他们的亲人或许就从事这样的工作,选用这一材料,可以让学生有较深的感触,有话可说。
因此,教师教学中要抓住这些具有时代特点、较为鲜活的教学资源,小到校园的变化、家庭物品的添置,大到国家大事、世界大事,开拓教学资源,更新并充实教材,才能让教学更加丰富多彩。
二、搜集与整理生活资源,让教学贴近学生生活
课程的教育意义在于对儿童生活的引导,在于用经过生活锤炼的有意义的教育内容教育儿童。学生生活中记录成长痕迹的素材,他们亲身经历的故事,与家长、教师、小伙伴交流获得的认知,这些都是富有教育意义的生动资源。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些生活资源,让品德课与学生亲近起来,接轨实际生活,提高课堂的吸引力,真正体现并落实品德课堂回归生活的理念。因此,教师可以通过课前调查,组织开展课外实践活动,让教学回归生活,促进知行统一,培养实践品质。
1.搜集照片,再现生活
生活是道德的田园。学生的真实生活就是最好的课程资源,他们在自己的真实生活中才能进行有意义的学习,源于他们生活实际的教育活动,也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与真实的而非虚假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识。品德课教学中,学生生活资源是最为丰富的,而偏离学生生活开展的教学不可能深入学生的内心,也就无法唤起他们的共鸣。因此,教师要选取源自学生生活的课程资源,拨动他们的心弦,提升课堂效果。
马卡连柯说:“在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中间有一条小小的鸿沟,需要用实践把这条鸿沟填满。”因此,教师要组织学生进行参观、访问、调查、收集资料等一系列活动,让他们在实践中积累感性认识,增加体验,为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打下基础。例如,在教学“我长大了”一课时,教师可以选取反映学生成长过程的照片,看着一张张从牙牙学语到蹒跚走路、从学会学习到学会自立的照片,他们会在开心的欢笑中体验成长的快乐。正是源自学生成长经历的资源,丰富了教学内容,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果。
2.调查采访,走进生活
品德课程的教材应成为引领儿童进入生活(社会生活)的桥梁。因此,教师不但要改变“以教材为中心”的教学观,而且要充分利用和发掘文本外的教育资源。例如,在教学“我家住在新农村”一课时,为了弥补学生收集资料的缺陷,教师可以组织小记者采访镇政府的相关领导,让他们根据自己的疑问设计采访问题,有针对性地采访,这不但会扩充学生的认知,丰富教学素材,而且还可以帮助学生更全面地了解当地新农村发展的相关情况。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安排学生分组交流或进行组间补充交流。由于学生走进了生活,收集到鲜活丰富的材料,在汇报住房与环境变化时,他们会关注拆迁安置小区有电梯、保安,绿化设计富有美感,会从细节上感受新农村的变化。还有些学生会关注自己家的书房、厨房、生活设施的变化,并带来老照片进行对比。
课前参与生活体验活动,学生可以从生活中得来一定的生活体验,因此,教师在课堂中就可以适度少讲,多让学生进行交流,提升他们参与的积极性,使其主体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3.联系生活,内化收获
品德课程要在原有课程的基础上进行基本理念变革,回归生活,可以说品德教学的生活化是学生“学会生活”“学会做人”的必要教育途径。因此,教师要积极利用各种显性和隐性的生活资源,通过课堂联系生活,引发学生的感悟,理解相关的知识,锻炼其思维能力。
例如,在教学“水资源稀少”时,教师会发现由于学生身处水乡,对水资源的匮乏认识不到位,节约用水的意识也非常薄弱,对淡水资源严重匮乏的抽象数据(淡水资源占水资源总量的3.5,而其中可利用的淡水资源占淡水资源总量的0.3)存在感知困难。这时教师就可以设计一个别具一格的活动――五切苹果,告诉学生这个苹果就代表地球上的水资源,切去1/2(非淡水)、1/4(被污染的水)、1/8(被浪费的水)、1/16(被蒸发的水)……当学生觉得苹果所剩无几时,就会惊呼:“老师,不能再切了!我们的水不够用了。”此时,教师可以拿起这1/16的苹果,削皮,并语重心长地告知学生,全球60多亿人口可利用的总淡水资源相当于1/16苹果上的那么一层薄薄的苹果皮。整个课堂鸦雀无声,学生在倍感震惊后会陷入深深的思考,随之淡水资源稀少和珍贵的概念就会深深地烙在他们的心中,使得节约用水成为他们内心深处的一种行动选择。
选择学生熟悉的事物,贴近生活进行体验与探究,就能使抽象的知识得到深化,让学生的认知得到提升与内化。
三、把握与巧用生成资源,让教学真实富有魅力
生成资源是指在教学动态进程中生成的,不是预先计划和设定的产物。重视生成性资源的运用,是实现品德课教学目标的重要保证。在倡导以生为本的品德课教学过程中,一个十分突出而又比较重要的特征就是课堂上会出现大量的随机生成的课堂新资源。这种新资源与其他教学资源相比,具有随机性、动态生成性、鲜活性,也会对课堂教学产生一定的冲击和挑战,尤其会对教师的教学预设有一定的“干扰”。那么,教师要如何把握这些动态生成性资源,让课堂真实而富有活力,让教学涌动生命的灵性,让学生在“绿意盎然”的课堂中学习且快乐成长呢?
1.适时追问,敞开心扉
萧伯纳说:“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彼此交换,我们每个人仍只有一个苹果;如果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彼此交换,我们每个人就有了两种思想。”课堂是不确定的,学生的思维是多元的,只有尽情地展示学生的思维火花,课堂才能显得精彩纷呈、真实可信。例如,教师在教授“生活中的你我他”一课时,可以组织学生讨论是否愿意从事门卫这样的行业,有学生可能会表示不愿意,并阐述理由,说门卫起得最早,睡得最迟,太辛苦,甚至还会被人瞧不起。时代的变迁,学生也在发生着变化。课堂上,直言不讳的学生既令人为他们的敢于直言而高兴,又会给教师带来较大的挑战。应对这种情况,教师要及时应变,既尊重学生的真实想法又及时予以互动讨论,深化教学目标,点出“生活中,我们需要各行各业的劳动者,他们有各自的辛劳和困难,那我们又如何看待这些辛苦的劳动者?”引发学生进一步思考。
品德课一定要尊重学生的感受,但面对脱离课堂教学目标的发言,面对明显的情感偏差,如果听之任之,不进行正确的引导,一定会不利于学生良好情感的发展。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要巧妙点拨与追问,组织讨论甚至辩论,在抓住学生的坦率直言的同时,恰当组织追问,可以引领学生敞开心扉。
2.机智调整,破解疑难
马卡连柯也曾说过,教育的机智在于随机应变。教师要充分利用生成资源,发挥自身的教学机智,审时度势,及时调整,亦能生成精彩细节。如何筛选生成资源并巧妙地调整教学预设,这对教师来说是个具有高难度的挑战,用好生成资源,才能使课堂教学妙笔生花,彰显无痕的魅力。
在执教“宝岛台湾”一课时,我们发现有学生会表达这样的观点,认为台湾海峡如同鸿沟一样割断人们的自由往来,自然亲情也被割断。这时,教师要机智地调整教学环节,引领全体学生探讨,有效改变并提升学生的认识,因此,可生成精彩的发言,如“我希望在台湾海峡上架一座桥,让台湾人民能与我们自由地来往”。因此,教师要根据教学中学生的发言反馈做出及时调整,快速反应,展示自己的教育机智。机智的调整会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点亮思维火花,更会激发他们期盼祖国统一的思想感情。
教师要紧扣教学目标,围绕课堂生成的资源,肯定学生的想法与表达,更要真诚地引领他们思考。英国著名课程论专家斯滕豪斯认为:“真正的教育要使人更加自由,更富于创造性。教育成功的程度即是它所导致的学生不可预期的行为结果增加的程度。”这说明教师在课堂上应当积极地看、用心地听,真实地感受学生的思想、行为,立足他们的思想实际,抓住有利契机,落实教学环节,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全面提高。
篇9
关键词:计算机应用;微课;设计与制作;自主学习
随着计算机网络与通讯技术的迅猛发展,信息交流与资源共享正变得越来越便捷,人们的教育理念与教学模式正在逐渐改变,新的多媒体技术正掀起信息化教学改革的浪潮,传统的教学模式面临着挑战。“局域网+微机室”模式已经逐渐被“WLAN无线通讯技术+手机终端”所取代,各种以开放、共享为理念的远程教学平台、微课教学资源、APP应用正在蓬勃兴起;各种简单易学、短小精悍的教学视频、动画资源、电子书等教育资源如雨后春笋般的涌现;“微课”起源于“一分钟课堂”,可汗学院又对其发扬光大,这种新型教学模式契合了网络时代追求便捷与效率的趋势,是混合式学习在信息化时代的新应用,微课具有知识指向性强、终端多样化、可重复学习等特征,能有效减轻学习者学习时的认知负荷,有利于自主学习与泛在学习。可以按照个体需求进行个性化学习与重复学习,使得“终身学习”、“人人可学”变为了现实。
1.微课的含义与特点
“微课”是按照新的课改标准与实践教学要求,以视频或屏幕录像为主要承载方式,使用多媒体技术记录教师在课堂内、外教学过程中针对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的精彩教学活动全过程。这些知识点,可以是重难点解读、试题解析、考点归纳;也可以是方法传授、技能操作等方面的精讲和演示。微课模拟的是教师与学生一对一的教学场景,要在较短的时间里有效解决教学问题,或讲授清楚某一个知识要点,微课应具有解惑、启发、充分调动学习者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的功能,其主要特点如下:1)微课应解决传统教学方法难于解决的重点、难点。微课作为一种新媒体教学手段,绝不是简单的黑板搬家,它应是经过教师认真思索,精心设计与制作的微型精品课程。其内容具有多媒体的特性,适当加入图形图像、视频动画,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对于传统教学中难以表述,或需要学生有较好空间想象能力的重难点问题,微课是教学实施过程中最好的帮手。2)微课应以学生为本,适合学生自主学习。微课资源主要以支持网络在线播放的流媒体格式为主,学生可以方便下载保存到终端设备上,以实现移动学习、泛在学习、重复学习。微课作为自主学习的多媒体资源,其在设计时,必须认真考虑学习对象及其认知特点,利用微课知识点精炼、单纯,针对性强等特点。用碎片化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帮助学生完成自主学习过程,进而完成整个课程知识体系的构建。
2.《计算机应用》课程教学现状
《计算机应用》是培养学生信息技术素养的必修课程,课程突出实践性和应用性。多年来,“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传统教学模式,几乎成为大多数教师和学生的思维定势,极大地束缚着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无法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现代教育理念。如何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强调学习主体的自觉意识和能动作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精神,如何将混合式学习方法、微课等新的媒体手段引入教学过程中,是值得每一个教师深思的问题。经过多年教学实践和学生调研,在本课程教学中存在以下几个问题:1)学习者有强烈的学习愿望,希望学有所用,但是学习基础差异明显;学生学习的基础参差不齐,这是学习者多样性特征的具体体现。由于各地区经济水平和对信息技术素养课程重视程度不同,使得学生计算机基础水平参差不齐。有些学生以前接触过信息技术课,有一定的计算机应用能力,但知识掌握不全面,不系统;有些学生计算机接触较少,没有什么基础可言;有些学生迷恋上网聊天、玩游戏、新奇的东西见得很多,对枯燥的课程学习不感兴趣;还有部分学生觉得计算机基础理论知识深奥难懂,有学不懂、厌学的情绪。如何在有限的上课时间内因材施教,将计算机应用课程知识点细、操作技能繁杂的问题妥善解决好,是教师面临的难题。2)学习者自主学习方法欠佳,学习技能有待提高,学习效率较低;计算机应用课程安排在大学一年级,许多学生暂时不能适应高职学习的特点,依然习惯于中学阶段的填鸭式学习方式,自主学习能力差。面对学习过程中的困难,学生缺乏有效的学习技能和学习资源,进而没有了兴趣和动力。例如“数制与编码”部分,学生往往有畏难情绪,选择退缩,而不是通过自主学习解决困难。另外,《计算机应用》是一门教考分离的课程,个别老师为了追求通过率,在教学过程中,教学内容与学生需求、社会需求存在差距。只让学生反复训练几个模块,应试化教育现象明显,导致学生综合应用能力不强,理论与实践脱节较为严重。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与用人单位的要求存在较大差距。如何从培养技能型人才向培养具有解决问题能力的技术技能型人才提升,也是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3)教学设计和模式与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存在差距;只有充分考虑学生个性化差异,对教学方案和内容进行合理设计,才能有效实施教学并产生良好的效果。现有的“理论+上机”教学模式,教学设计上存在着教师主导、学生被动学习的特点,教学过程中没有充分体现学生为主、因材施教的理念。另外,教学设计与模式单一,教师忙于解决计划学时与课程知识容量相矛盾的问题,缺乏针对不同专业学生进行不同教学设计,制定相应多层次教学方案的能力,不能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与兴趣,更谈不上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需要。
3.微课辅助教学的应用优势
“微课”的出现较好地解决了传统教学方法的瓶颈与不足,特别是在课前预习与课后复习方面,作用尤为突出。其与传统教学相结合的方式,将学习媒体、学习模式、学习环境和学习内容等学习要素进行有效混合,优化学习资源的组合,提高学习者的学习满意度,从而达到最优的学习效果。将微课应用于传统课程教学中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1)从高职学生角度看,长时间、高强度的课程教学,学生会感到筋疲力尽,注意力无法有效集中;而微课在较短的时间内,精彩呈现教学知识点的教学形式非常适合高职学生,避免了长时间枯燥的教学给学生带来的疲倦感,学生能够集中精力,学习效率较高。2)从课程角度来看,微课具有的重难点突出、针对性强、短小精悍、实用性强等优势特别适合于《计算机应用》课程教学。针对每个教学单元,树立“学以致用”的教学理念和学习观念,选择以贴近学生日常生活、工作的“教学案列”为任务驱动项目,将重难点融入教学案例的任务设计中,并且制作成微课等共享教学资源,让学生充分利用自己的碎片时间开展自主学习,根据知识点的掌握程度自己控制学习进度。对于教学难点可以重复学习,大大提高了学习效率,并满足了个性化学习的需求。
4.《计算机应用》微课教学实践
1)微课的教学设计与微课件制作原则微课的选题是微课教学设计的关键环节之一,对于不适合使用多媒体表达的内容,即使制作成微课,其效果也不会尽如人意。在《计算机应用》微课教学设计中,我们收集整理了近几年等级考试试题,根据考试的重点、难点问题,结合各专业学生常见的题材,将教学内容按照“模块单元任务”进行分解,采取“任务驱动”与“案例教学”相结合的模式进行微课设计。强调实用性、典型性、时效性、趣味性和衔接性。在教学案例的设计中注重了对学生所学专业特点、工作任务的分析,强调了“任务驱动”在微课学习中的重要性。任务的选择宜小不宜大,如Excel中“公式与函数的使用”案例,将原来一个案例分解为“公式的录入与简单计算”、“相对引用与绝对引用”、“函数的使用”三个自成一体的微课,有效解决了教学内容艰涩、知识点密集的问题,提高了教学效率。微课制作一般流程为:微课选题教学设计微课件制作教学实施与录制视频剪辑与字幕教学反思。其中,“微课件制作”是其核心,一般有三种主导类型:①PPT式微课程,如计算机基础、网络基础等知识可应用此类型;②屏幕录制式微课程,以培养MSOFFICE办公应用软件的使用技能为主;③教学录像微课程,如电脑配置组装过程。在微课制作的过程中,要突出主题,讲授清晰,语速适中,操作同步。2)录制微课视频与资源“教学实施与录制”部分是微课制作的关键环节。微课的呈现方式是视频为主的流媒体,教师熟练掌握屏幕录制软件的应用是很有必要的,如“FSCapture”,要熟练掌握软件的界面、编辑处理技巧、音频处理、视频输出与编辑、字幕、标注等操作;在教学过程的录制环节中,强调录屏效果,可能会重复多遍才能达到最佳的效果;同时强调片头的设计,其决定着整个微课的基调;通过使用“AfterEffects”、“会声会影”等软件对原始视频进行优化、剪辑、添加字幕等处理,最终获得所需视频并转换为网络上常用的流媒体格式,在这里选择的.mp4格式,在学院的网络平台上供学生自主学习。一同的微课资源还包括:作品素材、微教案、微练习、试题库等。3)自主学习与课堂教学教师应做好导学工作,提前将制作好的微课资源和作业通过网络教学平台共享给学生,学生自主完成预习、复习等教学准备工作,并保质保量完成作业,巩固学习效果。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对于重、难点内容可以反复观看微课,同时上网查询,认真记录不懂的问题。在课堂上,教师首先针对学习中存在的共性问题进行现场示范与解答。除此之外,根据学生的掌握情况做好因材施教工作,教师应提前准备好难、中、易三套学习资源,分发给相应的学生。同时鼓励学生相互合作、开展探究式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的团队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5.结束语
微课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支持翻转课堂、混合学习、泛在学习、碎片化学习等多种学习方式,是一种情景化、可视化的多媒体学习资源,有助于各类教学模式的探索与改革。在推动教学资源库建设,精品共享课程建设,提升教师信息素养与信息化教学能力方面,“微课”作为核心资源的地位逐渐显现。我们需要不断探索、创新,为微课在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中创造更为广阔的应用前景。
参考文献:
[1]刘万辉.微课开发与制作技术.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1.
[2]霞.《计算机应用基础》微课设计与制作实践[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6(10).
篇10
1 如今影视后期制作课程教学呈现出的弊端
1.1 所学内容与行业关联较少
所学内容与行业关联较少导致中职学生实践能力较低,很难将在影视后期制作课堂上学到的知识运用于实践工作中,课题教学内容不符合学生对知识的要求。由于中职学生的基础水平较低,为了加强学生的理解和接受能力,因此就要采用循序渐进的教学方法。教师在课堂上着重加强训练学生的技能,这让学生产生了矛盾心理,让他们觉得在电视中和电影中看到的不一样,好似学过,又好像没学到知识,从而质疑教学质量。这让学生对影视后期制作教学失去兴趣,也达不到教学要求的效果。
1.2 教学程序与学生心理要求有差异
中职学生的年龄小,思想单纯,对很多事都充满幻想与憧憬,他们觉得影视后期制作是时尚高端的职位。他们期待的学习生活是用计算机来制作电影电视片段,认为学习中的内容充满技巧性和乐趣性。殊不知,学校为了让学生能够学习到专业的技术,学校从由浅入深的角度来设定学生的课程,理论课在前,实践课在后,这与学生期待的课程存在差异,让学生做不了自己想做的事,对学习产生反感,从而失去学习的兴趣,影响教学进度及教学效果。
1.3 教学目标不明确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往往注重整个课程的教学目标,从而忽视每门、每堂课的学习目标。由于老师对教学目标不明确,在其教学过程中,极少提及每个知识点及每个小技巧的学习目标,从而导致学生在其学习过程中盲听、盲练,存在即使对所学知识很熟悉,也不知道如何运用的情况。这不仅打击学生的自信心,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因此受到不良影响。
2 中职开发利用“数字影视后期编辑技术”教学资源
2.1 开发利用学生资源
在小学阶段、初中阶段就已经学习了信息技术的中职学生对信息技术知识有一定的了解,有些优秀的学生在各式各样的信息技术比赛中荣获奖项,对这类优秀学生是一项极为重要的教学资源。学校可以通过访问家长、问卷调查、查阅学生档案等方式对学生学习情况进行分析,找出在多媒体制作方面具有极高天赋和极大兴趣的学生,对着重培养这些学生以此来提升其专业技能。怎样充分利用优秀学生这份重要的教学资源呢?首先,学校每年会挑选出几个在信息技术方面有极高天赋和极大兴趣的学生,让他们加入学校的学生会成立的“芒果电视台”。“华材电视台”将由学生自行管理和发展,由他们每周为学校制作出一期“芒果园新闻播报”的节目负责,表现优秀的学生还可以参加影视制作大赛及参加技能大赛项目的相关活动。这部分优秀学生也会在班上起模范带头的作用,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从而提升教学效果。
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学实践作为一项不错的教学资源,将这类资源运用于教学中对提升教学效果有极大的帮助。学生在课堂上会针对本课提出一些相关的问题。例如,在制作特效时会运用到AMC软件,学生会问道:“用After Effects软件可以完成这个特效吗?这个特效用Flash软件能制作出来吗?”这时,老师就可以借此利用学生的横向思维来引导学生,让他们自己实践。让他们通过实践来发现结论。运用此类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与运用软件能力,这将会极大地提升影视制作的教学效果。
在上机的实际操作过程中,学生经常会犯几个错误,一是导入不正确。由于学生在导入素材时,导入的视频文件格式不正确,以致屏幕上会出现“素材导入格式不正确”的错误的提示。要成功地导入文件就要将文件转换成正确的格式。二是无法表现特效。由于在剪辑A、B两段素材时剪辑的长度不够,以致无法在足够的空间内将特效表现出来,这时就会在屏幕出现“资源不足”的提示,要制作出特效就要在A、B两段素材间剪辑出足够的长度,为特效留有渲染的空间。三是作品导出失败。由于学生在导出作品前,没有设置导出窗口的参数,以致有时在导出1GB以上字节量的Movie视频文件会出现播放视频黑屏的情况,要解决这个问题就要将导出参数设置为“Quick Time Movie”。
《AMC软件上机常见问题查询手册》是由笔者根据学生在上机实际操作过程中所犯错误和原因及解决方法进行记录整理汇编而成的书籍。将教学实践这一极为重要教学资源充实到教学资源库中,不仅可以让全班同学参考,也让下一届学生有了学习及借鉴的经验。
2.2 开发利用校本教材资源
要开发利用教学资源对校本教材资源进行开发利用不失为一个有效的方法。开发校本教材资源的过程中也要充分体现出“校本”的特色。例如,针对“校本”特色对教学目标及要求、教学重点及难点、教学内容及习题等进行开发和利用。《影视非线性编辑与制作》一体化案例校本教材就是历经三年艰辛,结合其教学实践所编写出来的教材。教材的每个章节针对学生对知识的了解及学习接受程度,对教学目标及要求做了明确的描述。教材的每个章节针对学生学习理解能力,对教学重难点做了明确的解释,以便学生能够更方便地学习,逐个突破。教材每个章节针对课题难易程度,设定有基础训练题及综合训练题,,以便学生能够循序渐进地学习,以提高学习成绩。
《影视非线性编辑与制作》这本教材在介绍AMC软件基本技能操作时在各章节分别用案例的形式来阐述说明,此教材共分为九章,在本书的最后还附有《AMC软件上机常见问题查询手册》和《AMC软件中英文命令查询手册》以供学生参考和查询。AMC软件的基本工作界面、项目设置及管理的介绍在第一二章就有了记述。素材的管理和剪辑则在第3、第4、第5章分别介绍了出来,要使学生掌握基本的剪辑技能,在这三章中用9个涉及素材导入、素材管理、素材剪辑的案例来实现其目的。第6章则是介绍的技巧转场和无技巧转场的8个转场案例,在第7章用8个案例来介绍Title Tool和Marquee两种制作字幕的工具,在第8章则用16个特效的案例来介绍关键帧动画、键控特技、颜色调整、3D特效技巧、二次校色等核心的特效制作。第9章则用了2个文件输出的案例来介绍设置输出参数的相关问题。
这本教材对老师和学生来说都十分有用。老师可以根据这本教材来编写教学设计、制定电子教案及课件、录制教学视频和备课,学生可以利用此教材有针对性地学习本课的重难点,来学习教学目标及要求,从而提高学习成绩。本教材附录的《AMC软件上机常见问题查询手册》和《AMC软件中英文命令查询手册》可供师生参考及查询。如果师生合理利用这本教材,不仅会减少老师的备课效率,也会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效率,大大降低在上机操作过程中的错误率。
2.3 开发利用影视、图片素材资源
要激发学生的创作灵感,对影视和图片素材的质量和内容的要求十分高,优秀的影视及图片素材十分有效。优秀的影视及图片素材十分少,我们往往通过最便捷的途径――互联网来获取影视及图片素材,通过互联网获取的素材往往在质量以及内容上都达不到制作的要求。只有经过裁切、、剪辑、拼接以及处理色彩之后才能够进行利用,因此开发利用影视及图片素材资源十分必要。
要开发素材资源就要从生活中寻找灵感。对师生来说,源于校园生活的素材不仅真实而且内容丰富,师生可以通过生活中的所见所闻自己来制作素材。例如,在假期生活中,可以拍摄相关主题的素材,同样也可以自绘素材;在学校时,可以通过拍摄关于班级主题班会、技能节、校运会、招聘会等来获得素材,利用这些途径来获得灵感,从而制作出有创意、优秀的影视作品。
2.4 开发利用教师资源
教师要起到模范的作用,用自己积极上进、敢于拼搏的精神来影响学生,从而让学生对老师在专业上更有认同与归属感,对学习更有兴趣,从而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要求老师有专业特长,通过参加各式各样的专业技能比赛来赢得荣誉,从而让学生在自己敬业的操守和专业的技能下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提高教学的效果。
除此之外,作为老师要通过积极参加体育锻炼来预防身体疾病,而且这也是一项可开发利用的教师资源。如今,许多专业老师都高度近视,有的还患有肩周炎、颈椎炎等身体疾病,产生这些疾病的原因是影视制作工作长期对着电脑,这一现状令人担忧。清华大学的体育老师,中国足坛著名金哨裁判孙葆洁,他有繁忙的公务,但是他却每天早上坚持绕着足球场跑5000米,他的坚持与执着深深地影响和激励着每一代清华学子,坚定“为祖国健康工作五十年”的信念。作为一名教师,要以身示范,和孙老师一样每天坚持锻炼,强身健体,使学生的坚韧与执着意识逐渐萌芽并成长,从而成为他们优秀职业素养的一部分,让他们受益终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