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链现代化范文
时间:2024-01-03 17:40:0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产业链现代化,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现代服务业;产业链;优化整合
一、现代服务业产业链的界定
现代服务业是建立在先进技术和管理模式、高级专业人才以及创新能力等多种优势基础之上的。向上关联它需要获得各种信息、资源;向下关联它需要有效的市场需求和成熟稳定的销售网络;旁侧关联它需要基础设施、专业机构等。链条上的相关产业因知识的相关性而聚集在一起互动发展,并通过产业关联各环节衍生出一批具有分工协作关系的关联企业,形成长的、完整而有效的产业链。
鉴于现代服务业的相关特点,本文把现代服务业产业链定义为在一定的区域内,现代服务业产业中具有某种相互关联的各个企业间通过知识、信息等资源的共享、互换而实现价值增值的一种链状关联体系。
二、现代服务业产业链优化整合的必要性和意义
1、现代服务业产业链优化整合的必要性
现代服务业大多具有规模小、服务功能相对单一的特点,因此功能上不同但具有某种关联的服务业的业务间经常存在交叉关系,甚至不同类型的服务企业之间也存在一定的依存关系。因此现代服务业在分布上表现出一定的地域性,它们在市场中通过彼此之间的竞争与合作关系形成互相关联的价值网络。
现代服务业的上述特点表明对现代服务业的产业链进行优化整合是很有必要的,同时也是可行的。现代服务业的成长发展需要一个适宜的环境,一个完整的具有上中下游产业链连接,信息、技术等要素聚集,相关条件完善的产业体系。
2、现代服务业产业链优化整合的意义
现代服务业往往在知识、信息和服务等方面存在交互关系,有时甚至是互为合作的关系。同时,同一区域内的各企业所提供的服务也有其内在的生态链和互补性。这些服务业之间是一个纵横交错、相对庞大的企业网络,其中的每一个服务企业几乎都能接触到大量的资源和信息,包括产业链节点上的其它服务企业,上下游的客户等。但是,在多数情况下,这些对企业知识积累和服务创新等方面至关重要的资源在空间上是相对分散的,并未形成一个统一的体系,从而不利于这些资源的获取,因此通过企业之间的垂直整合、水平联盟,对产业链进行优化,使提供同类和不同类服务的现代服务企业可以形成一个良性的竞争与合作环境,并且形成配套服务,以此实现规模经营,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由此可见,对现代服务业产业链进行优化升级具有重要意义,是提升和加快发展我国现代服务业的途径之一。
三、我国现代服务业产业链存在的问题
我国现代服务业近年来取得了较快的发展,现代服务业产业链已基本形成,产业链协作意识也逐渐增强,但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有待进一步的发展。下面是对我国现代服务业产业链存在问题的分析。
1、现代服务业产业链结构不合理
我国现代服务业产业链结构比较简单,产业辐射能力较弱,缺乏可持续发展能力。我国服务业起步晚、规模小、产值小,虽然我国现代服务业发展速度较快,但产业还处于早期发展阶段,产业链结构简单,难以实现与制造业匹配的互动支撑发展。
2、现代服务业产业链附加值低,缺乏竞争力
现代服务业属于知识和技术密集型产业,由于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掌握着较为先进的技术水平,一些相关技术标准也由他们所控制,因此拥有很大的产品定价权,而我国服务业产业链处于整个国际服务业产业链的下游,产业链中附加值较高的部分基本上由跨国公司所垄断,相应产业链的核心价值由他们所控制。
由于我国在关键技术上的自主创新能力较低,决定了我国现代服务产业的价值创造能力不高,缺乏国际市场的竞争优势。产业技术创新整体水平偏低,关键核心技术和高端产品短缺,尚不能满足经济发展与社会需求;产业集中度不高,缺乏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龙头企业。
3、现代服务业产业链协作意识不强
我国服务业各行业发展很不平衡,协作意识和协作能力也存在着较大差异。小范围小规模的产业协作虽然已经出现,但大规模的产业协同还有待形成。各企业主体虽然逐步意识到了产业链协作的重要性,但由于市场机制不完善、定价机制缺乏、共享成本与效益的分割机制空白,大企业大品牌与配套企业的协作机能低下,导致了服务业形成一个整体协同的产业链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四、现代服务业产业链优化整合的路径
现代服务产业链的优化整合,应当遵循现代服务业的发展规律,以我国服务业的发展现状为基础,考虑现有服务业产业链的情况,选择适合我国现代服务业产业链发展的路径。
第一,以集群战略优化产业链结构。
在对现代服务产业链进行优化整合时,应当依托我国现有的服务业产业集群和产业区,整合产业集群内所有从事服务相关业务的企业,实施集群战略,实现主导产业、上下游相关配套产业和支撑产业以及专门化基础结构的集聚。加强企业之间的交流与合作,降低生产和交易成本,促进技术创新,推进专业化分工;发展一批有技术、有品牌、有竞争力的服务业优势企业,带动一批具有相对优势的配套企业,并通过产业虹吸功能吸引其它相关企业集聚到产业链上来。通过优势企业、配套企业以及相关企业的产业链协作与竞争,各自找到自身的核心发展环节,将非核心业务外包,不断壮大产业链的规模并优化产链的结构。
第二,培育产业链协作体系。
我国服务业产业链中上游环节发展速度很快,但总体贡献率还比较小;产业链还比较松散,各个环节的合作关系并不密切。因此,政府要充分发挥自身在产业发展中的引导作用,大力提倡产业合作,要积极制定有利于产业链协调发展的发展规划,从政策上引导运营商、制造商、服务商之间开展形式多样的合作,发挥相互之间的带动作用;要积极推行标准战略和知识产权战略,推进产业链各方在标准与知识产权方面的合作;要引导产业链各相关环节找准定位,明确分工,着眼于自身的核心优势,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合作共赢、规模运作。
第三,通过制度创新扩大产业链规模。
由于现代服务业产业链在我国发展还很不完善,在其优化整合过程中存在很多不确定性,而发达国家在这方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因此,我们可以吸取国外先进经验通过制度创新,在我国现代服务业的基础上进行多种制度设计,如从法制建设、经济制度安排到宏观调控等多种途径,以培育优势企业为中心扩大产业链的规模,从而实现现代服务业产业链的优化整合。
参考文献
[1]刘贵富.产业链研究现状综合述评[J].工业技术经济,2006(4).
[2]蒋国俊.产业链中间产品定价范围的研究[J].经济师,2003(12).
[3]蒋景东,陈国雄.温州商贸服务业产业链延伸的研究[J].价格研究,2011(01).
[4]蒋国俊.产业链理论和稳定机制研究[D].重庆:西南财经大学博士论文,2004.
[5]刘付芬.我国信息服务业的发展[J].中国信息导报,2004(12).
[6]万建军.我国信息服务业产业链的构建研究[J].湘潭大学,2007(05).
基金项目:河北省人才工程培养经费重点项目和河北省百名优秀创新人才支持计划项目的资助成果。
作者简介:
篇2
松木岛园区与大连盐化集团毗邻,园区内还有染化等其他化工企业,这种化、盐同处一地的优势,在全国都是少有的,因此,在松木岛园区发展海水淡化及浓海水综合利用产业链,具有独特的优势。利用松木岛温海水和热能资源,采用反渗透及电渗析现代膜技术,结合盐田资源,开发国内首创的海水淡化与现代化制盐以及新型制碱组合联建装置,并结合化、盐资源,对浓海水进行高效循环综合利用,发展高附加值的海水化工产业链项目,吃干榨净,实现零排放。
以海水淡化为龙头大力开发海水资源充分利用松木岛热电装置冷却温海水,建设日产3万t规模的海水淡化装置(RO),一方面为松木岛园区及周边解决工业用淡水,一方面以海水淡化排放的浓海水为资源,进行现代化联合制盐、新型制碱和精细海水化工产业链建设,变废为宝,进行具有深度和广度的海水资源循环综合利用。
建设现代化制盐生产基地以部分海水淡化浓海水为原料进水,采用电渗析技术生产高度精制浓盐水,利用大化集团热电装置0.8MPa抽汽,经低温多效蒸发生产高纯度食用盐产品。目前热电装置此部分抽汽因没有用户变成凝水,造成能量损失,对这部分能量进行充分利用,对提高搬迁改造后经济效益有较好作用;同时,海水淡化的大部分浓海水进入盐田,可大幅度提高海盐产能,节约大量日益珍贵的盐田资源。形成反渗透、电渗析、低温多效蒸发和盐田(即RO+ED+MED+盐田)一体化的现代联合制盐体系。
创建新型盐碱联合和新型联合制碱体系以海水淡化浓海水和电渗析浓盐水与传统的盐田滩晒相结合的现代化海盐生产的工业盐为原料,同时以电渗析生产的较低浓度盐水为部分原料,建设年产10万t新型联合制碱项目,创建新型现代化盐碱联合体系。利用盐滩资源,在氨碱法纯碱工艺中采用废液滩晒盐钙联产,形成纯碱、氯化钙、海岸建材、工业盐的联合制碱生产体系,实现所有物料高度循环利用,污染物零排放,解决传统氨碱法纯碱生产的废液废渣排放难题,创建独有特色的新型盐碱联合和新型联合制碱体系。
篇3
中图分类号:F304 文献标识码:A
内容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现代农产品连锁经营趋向虚拟化发展。虚拟化经营包含两个层面:一是组织形式虚拟化;二是运营虚拟化。基于全球价值网络的视角,本文对虚拟连锁经营这种新型模式进行了系统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虚拟连锁经营对农产品标准化、农业产业链延伸、产业升级及农业现代化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信息技术 价值网络 虚拟连锁经营 产业链
传统农产品连锁经营主要是实体运作。无论是直营连锁形式,还是加盟连锁形式都采取实体店铺和有形组织的方式。直营连锁(或正规连锁,简称RC),即所有的店铺(store)都是由同一经营实体,即总公司所有(company owned)。加盟连锁(或特许经营、契约连锁、特许连锁,简称FC),以单个店铺经营权的授权为核心的连锁经营,也就是特许经营。虚拟连锁经营借助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对连锁经营的整个商务链条进行专业分工和整合,实行连锁组织形式和运营方式的虚拟化,从而克服传统连锁经营在时间上和空间上固有的困境。
虚拟连锁经营的组织模式
虚拟连锁经营是具有逻辑层次的网络型组织,主要由核心层、支持层和操作层所构成的扁平化组织,如图1所示。
核心层是虚拟连锁的网主企业,拥有该组织体系进行生产经营的核心知识,是整个连锁组织中的规则设计商。规则设计商通过规则体系获得了包括品牌、商誉、市场准入、客户关系和社会资本等基于体系的优势(罗珉, 2006;李海舰,2007)。在整个产品经营的链条上,网主企业不但制定产品内分工的原则,而且制定分工的协调原则,这些原则直接决定产品生产、运输、销售活动的效率。网主企业本身是具有核心知识体系的模块化独立单元。
支持层是连锁经营过程中为产品生产、运输、销售经营提供辅支持的专业型组织,是传统公司中的人事、财务、市场等职能部门在专业化进程中独立出来的模块化职能型企业,这种企业本身可以是实体型公司,也可以是虚拟型公司。比如:会计事务所,它可以是具有固定办公地点和固定职员的实体型组织;也可以是网络上的虚拟组织,所有活动借助互联网络通过以外包或众包的方式实现,不需要办公地点和固定的从业人员。
操作层是虚拟连锁经营过程中进行生产、运输、销售的专业型模块化企业。它们按照网主企业所制定的规则,打造各自的核心能力,并将核心能力封装成具有标准界面接口规则的模块,因为专业化模块型组织的结构简单,接口开放,所以很容易在市场中进行灵活的组合和分拆,并且,专业化使企业可以集中资源专门从事某项事情,从而更能强化其自身的核心能力。
农产品虚拟连锁经营的运营机制
虚拟连锁是网络化、立体型、全方位的连锁。传统连锁是单体式的,以产业链的某一个环节进行连锁,这种连锁在传统经营中,有效地解决了产业链薄弱环节所造成的产业发展困境,比如:零售企业的连锁克服了产业链在销售环节的瓶颈。随着全球化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国际分工格局将逐步取代区域分工格局,产业发展在各个环节都将面临国际市场强有力的挑战,产业链每一个环节都需要进行升级和优化,实行再分工和重新组合。虚拟连锁经营正是为了适应这种要求而产生的,从产业链的纵向构成上看,虚拟连锁将产业链在区域的成功模式在全球市场中进行复制,实行宏观上的全产业链连锁;从产业链构成的各个环节上看,虚拟连锁将产业链各个环节进行横向连锁,实行微观层次上的专业化连锁。这样,虚拟连锁从宏观到微观构成了一种多维化的网络型立体式连锁。由于虚拟连锁在全产业链统一分工的基础之上,实行市场竞争机制,从而这种模式不但能充分满足市场个性化的需求,而且能够实现规模化的经营效率。
虚拟连锁是企业垂直权威机制和市场竞争机制的有机统一。虚拟连锁由三层网络所构成的运营体系,网主企业是整个体系的核心,处于控制地位,其功能是保证体系运行的协调、有序。支持层和操作层是体系的行为主体,按照核心层的规则,行使其功能。这种扁平化的垂直结构克服了所固有的诸多弊端,它通过规则来规范连锁经营各主体的行为,而不是靠行政命令指示各行为主体如何行为。在具体运营中,虚拟连锁以市场机制为核心,通过竞争机制保证连锁组织的活力和竞争力。因为,虚拟连锁组织的最基本构成单位是具有自主能力的模块化型企业,这些模块化企业并不是固定在连锁体系中的,它们具有很大的自由度,以市场的交易契约为基准,自由加入和撤离连锁体系,并不受企业的权威命令指挥。这种机制的优点在于,通过市场竞争机制,使加入连锁体系的企业始终是经过了市场检验的效率企业,从而在根本上为连锁的效率提供了保障。
(一)虚拟连锁经营超越了农产品经营在时间上的局限
农产品经营所固有的季节性特征制约了农产品连锁企业在区域范围的经营效率,尤其是农产品供给的季节性特征。以互联网为基础的虚拟连锁打破了这种局限,在网络空间中,虚拟连锁组织主要体现为一个信息平台,这个平台是置于全球市场之中的,不再是局限于传统意义上的区域市场,在全球市场上,农产品供给的季节性特征将被消除。对于某一个特定区域市场而言,农产品供给具有明显的季节特征,但是,在全球范围内,由于时差效应,某一地区的农作物处于生长季节,而在另外一个地区可能刚好是该农作物的收获季节。在现代化发达的国际物流体系的支持下,任何地区都可以实现跨季节农产品连锁经营。
虚拟连锁不但打破了农产品经营在季节上的局限,而且还超越了经营的时间边界。过去,连锁企业都采取实体店铺经营,每天有固定的营业时间,顾客的购买行为只局限于工作日的营业时间,给顾客带来了诸多不便。现在,虚拟连锁将所经营的农产品以数字的形式在互联网的虚拟空间里进行逻辑再现,由于互联网络在时间上是连续的,顾客可以在任何时间通过虚拟连锁店铺进行农产品购买。因此,虚拟连锁不但从供给上打破了农产品供给季节性特征,而且,从经营上打破了传统经营在时间上的界限。
(二)虚拟连锁经营超越了农产品经营在空间上的局限
农产品的生长不但具有季节性特征,而且,多数农产品具有不易存储和运输的特点,从而使传统农产品的经营主要局限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虚拟连锁是立体化的连锁模式,不但包括生产环节、销售环节的微观连锁,还包括整个产业链从研发、生产、加工、存储、运输到销售的全产业链的宏观连锁。通过全产业链连锁,整个产业链所有环节的运营模式可以在全球各个市场进行复制,从而克服一些农产品不易储存和运输所带来的空间困境。因为全产业链连锁不同于产业链某个环节的连锁,它需要高效率的信息获取和处理机制,在现代化通信技术的支持下,虚拟化连锁有效解决了全产业链连锁对于信息的要求,通过虚拟化运作全产业链连锁能够以低成本在全球市场中进行资源整合,从而消除连锁企业因为产品在地域分布差异上所带来的困境。
虚拟连锁经营超越了农产品经营在空间上的边界。通过虚拟化运作,虚拟连锁将经营的农产品以数字形式在互联网的虚拟空间中再现,因为虚拟空间是一个无边界的世界,它没有现实世界时间和空间的诸多限制,从而为连锁经营带来了新的突破。
首先,可以连锁的农产品种类将无限拓展。传统连锁企业以实体店铺形式开展经营活动,受市场空间的限制,加上店面的租金、商品的存储和保管维护费用等,它只能选取部分热销产品进行经营,其他产品自然就变成了冷销,这种模式不利于农业新兴产业的培育和发展,也使农业增收受到限制。虚拟连锁在虚拟空间以虚拟店铺形式开展经营活动,而且,还可以采取订单式销售方式,直接将其经营的农产品从农户或者农业种植公司配送到顾客手中,则节省了传统连锁企业的店面租金费用,从而经营的空间成本降低至零。
其次,虚拟连锁经营置身于全球市场之中,相对于传统连锁经营,其市场空间是无限的,从而其经营的农产品的潜在顾客将随互联网的无边界延伸而不断增加。冷销产品可以通过小市场+小市场=大市场,从而变为热销产品,同时,热销产品则可通过大市场+大市场=更大市场,从而变得更热销(李海舰、陈小勇,2011)。 总之,虚拟连锁打破了农产品供给在地域上的边界,同时超越了农产品经营空间的局限。
农产品虚拟连锁经营促进农业产业化
农业“产业化”是农业规模化、市场化、现代化的总称,农产品是农业的核心,农业产业化也可以认为是围绕“农产品”的产业化。传统农业都是小农经济的经营模式,农业种植业、农产品加工业、农业服务业各自独立发展,生产出的产品品质各异,产量也波动幅度较大,这种松散的产业链条严重制约了农产品规模化经营的实现,使得农产品加工业和农业服务业难以提升,从而导致农业发展始终徘徊在产业链的低端。
虚拟连锁驱动农业实行标准化运作。虚拟连锁引入模块化机制,将产业链各个环节进行模块化封装,并要求各个环节按照预先设定的标准进行链接,则处于产业链各个环节的运营主体必须进行标准化生产,如图2所示。
规则设计商是虚拟连锁经营的控制中枢,它通过一整套规则体系来协调整个产业链的生产经营活动,处于产业链环节之上的种植户、采购商、加工商、物流商、销售商在虚拟连锁经营中,成为一个个具有标准化功能的模块,通过这些标准化模块所生产出的产品具有标准化的规格。比如:种植户从种子规格,农药用量、批次,施肥到收割都必须按照规则设计商制定的规则进行。每一环节都实行这种标准化,可以有效降低各个环节的交易费用,尤其到产业链末端的消费者环节,标准化的产品可以提高消费者对于品牌的信赖程度。
农产品虚拟连锁经营将农业带入全球市场的分工体系之中。虚拟连锁是基于互联网的新型经营模式,这种模式对资源的配置超越了时间和空间界限,将各种资源置于全球价值网络之中进行配置,从而使稀缺的农业资源有了更为广阔的市场空间去实现其效率配置。因为全球化的市场经济是高度专业化的经济,围绕农产品的整个产业链必须按照全球化的要求来进行分工和协作,专业化分工将促使农业结构自动进行调整,并逐渐实现产业升级,向标准化农业、科技农业、现代化的知识农业发展。
结论
农产品虚拟连锁经营是连锁经营业态的一种创新,这种新型的经营方式,首先,促进了农业标准化生产,为农业实现产业化、现代化提供了发展基础;其次,模块化策略为提高农业专业化效率提供了有效途径,通过模块化策略的运用,农业产业链各个环节的分工不但实现了专业化,而且更为重要的是,这种分工是在统一协调的原则保障之下进行的,从而有效解决了专业化所带来的交易成本提高的问题;最后,全球化的市场为农业产业化发展提供无限的市场空间,基于互联网的虚拟市场,集合了全球范围的资源,稀缺的农业资源在专业化分工的基础上,可以较低的交易成本实现更高的效率配置。
参考文献:
1.李海舰,郭树民.企业市场化研究:基于案例的视角[J].中国工业经济,2008(8)
2.李海舰,陈小勇.企业无边界发展研究:基于案例的视角[J].中国工业经济,2011(6)
3.贺华丽.大型连锁超市核心竞争力的构成要素及其构建―以沃尔玛为例[J]. 现代商业,2008(36)
4.李海舰,聂辉华.全球化时代的企业运营―从脑体合一走向脑体分离[J]. 中国工业经济,2002(12)
篇4
关键词:农业;产业化;发展战略
中图分类号:F303.3 文献标识码:B
前言
自20 世纪 80 年代中后期以来,得益于农业生产方式的发展和改变,我国农业的产业化发展进程不断推进。统分结合双层经营体制得到不断的充实、完善,农业产业基本实现了由粗放生产向集约化生产的历史跨越,农业全产业链逐步形成,在推动农业结构调整和优势产业集聚,促进增收就业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效。然而现阶段,我国农业产业化经营正处于数量扩张和产业升级的关键时期,面对“低碳农业,绿色经济”这一新的社会经济趋势,其产业化发展逐渐暴露出如科学技术水平不高、产业链窄而短及市场意识不强等一系列问题,严重制约着我国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步伐。因此,新时期,加强我国农业产业化发展战略的探讨,用现展理念来实现农业发展的新突破,对促进农业产业化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笔者结合工作实践,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了新时期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战略:
1 大力发展科学技术,促进农业产业化的创新升级
随着经济全球化发展的不断深入,发达国家及其跨国公司凭借科技优势和建立在科技优势基础上的国际规则,形成了对世界市场特别是高技术市场的高度垄断。而农业产业化经营,是一个复杂的、开放的系统工程,其产业链中每一个环节是由各方的建设水平和整体的科学技术力量来决定的。因此,我们要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促进农业产业化的创新升级,就必须把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中心环节。
1.1 加大研发投入,建立研发机构
大力实施“科技兴农”发展战略,建立以政府投入为主导、多元化的农业科技投入体系。鼓励龙头企业加大科技投入,创新科技服务手段,建立研发机构,加强农业高新技术研究开发与技术集成,优先发展农业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等高新技术,力争在转基因新品种选育、生物农药研制、基因工程疫苗研制等方面取得重大突破,推动传统农业技术全面升级。
1.2 以市场为导向,着力推进农业科技创新
在服务和支撑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农业科技事业处于社会整体发展系统中。面对“低碳农业,绿色经济”这一新的社会经济趋势,农业科学技术也需加紧研发有核心竞争力的创新科技技术,如:节约资源、减少面源污染、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等技术,健全科技体系,并逐步实现农业技术集成化、劳动过程机械化、生产经营信息化。
1.3 推广应用先进技术,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
加强基层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建设,鼓励科研教学人员深入基层从事农技推广服务工作。同时,着眼于农业科技成果大面积转化推广,把农业科技园区作为推进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的综合载体,充分发挥技术创新、试验示范、辐射带动的积极作用,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
2 延伸农业产业链,构建农业产业网
长期以来,我国农业产业发展过程中往往只重视龙头企业建设、规模化生产,而忽视了农业产业链的规划和延伸,从而导致农业产业化这一系统工程变成了狭窄范围里的生产活动。新时期,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战略应从产业链的延伸着手,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和系统工程方法,打破产业和学科界限,有效整合资源,建立协同创新机制,以技术链支撑产业链,延长效益链、增收链。
2.1 加强农业产业与其他产业的融合
大力促进农业上下游产业、前后环节相联接,推进产加销紧密对接,促进农业与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形成以现代农业科技和装备为支撑,农、工、贸紧密衔接,生产、加工、销售等产业融为一体的多功能农业循环产业集群,整合和延伸农业产业链。
2.2 支持龙头企业发展精深加工,提高产品附加值
鼓励企业把品牌、市场整合在一起,根据“循环经济”模式发展水稻精深加工,提高产品附加值。力求打造集收购、储存、加工、销售及物流为一体的现代化农业经营模式。
2.3 发展循环生态产业链,构建现代农业模式
农业产业链在向纵向延伸的同时,也可以从横向角度对每一环节进行拓宽,构建产业网。积极发展“种+游”循环生态产业链,即“林果种植+林业生态旅游”,使林果产业结构进一步向生态化调整,同时也拉长了产业链条。积极构建集生产、休闲、观光、体验于一体的现代农业模式,形成林木苗圃、林下经济、设施农业、休闲观光四大主导产业区和生态产业、立体循环经济产业带、林海休闲观光文化产业带,从而实现农业产业链上现代化设施农业产业带的齐聚,构建农业产业网,提高产业经营的抗风险能力。
3 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树立现代营销理念
可持续农业是21世纪世界农业生产的主要模式。而在可持续发展中,农业产业化应把市场需求作为出发点和归宿点,解放思想,转变观念,牢固树立现代营销在农业生产中的重要地位。一方面,抓好农产品市场营销的总体规划和宏观管理工作,着力提高农产品营销组织化程度;另一方面,抓好新型农产品营销主体培育,着力增强市场开拓能力。同时,抓好新型流通业态,着力提升流通效率。运用新型营销方式的区域性、全国性和全球性的市场营销网络,扩大市场占有率,促进农业产业化的健康、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尤月.提升农产品加工企业产品及服务附加值的策略研究[J]. 经济纵横,2010(5).
篇5
在原油价格持续低位徘徊,下游需求持续低迷的大环境下,化工产品整体仍处于去产能的周期中。从全球来看,面对全球经济放缓,陶氏和杜邦通过合并来共渡难关。预计未来中国企业在市场的趋势和政府的引导下,也将出现一系列的兼并重组。目前整体的行业拐点尚未出现,但某些子行业已经开始兼并整合,预计未来几年传统化工的机会将更多来自于供给端的产能的收缩。
化工未来3-5年内的投资机会将在精细化工和转型企业中产生,投资方向将重点关注新材料、农业现代化和产业互联网三条主线。
新材料:关注具备产业化和商业化能力的公司
新材料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在于其产业化、商品化及资源整合的能力。产业化意味着公司能够实现技术突破,这是非常关键的一步,也是基础。而真正的成功在于商业化,只有成功的商业化才能给企业带来利润。很多新材料公司具备产业化能力,却在商业化的过程中困难重重。因此,产业化和商业化是选择新材料公司两个至关重要的标准,缺一不可。
在满足产业化和商业化两个大前提下,公司的资源整合能力是判断其能否做大做强的进一步的标准。新材料行业技术壁垒高,对研发实力要求高,持续的创新及强大的资源整合能力是公司保持高速增长的保障。
新材料领域重点关注碳纤维、石墨烯,以及新能源汽车产业链(汽车轻量化、电解液、隔膜等)、半导体产业链(CMP抛光耗材、光刻胶及光刻胶化学品、湿化学品、电子其他、大硅片)上的相关企业。
新材料标的重点推荐:康得新(002450.SZ)和鼎龙股份(300054.SZ),关注国瓷材料(300285.SZ)、强力新材(300429.SZ)和康达新材(002669.SZ);半导体产业链重点推荐鼎龙股份、巨化股份(600160.SH),关注强力新材、上海新阳(300236.SZ);新能源汽车产业链重点推荐康得新,隔膜相关企业胜利精密(002426.SZ)、国瓷材料(300285.SZ),电解液天赐材料(002709.SZ)、多氟多(002407.SZ)等。
农资:关注农业现代化和农业信息化
衣食住行中食的需求最稳定,农业板块一直是国家最重点关注的领域,行业内的农资企业也在谋求升级转型,未来会产生一些具备综合实力的农资大企业。
从投资角度看,农业信息化标的属于“有成长、有弹性”的靠谱成长品种,持续推荐。农业现代化弹性品种推荐:诺普信(002215.SZ)、辉丰股份(002496.SZ)、新都化工(002539.SZ);稳健成长推荐金正大(002470.SZ)、史丹利(002588.SZ)、新洋丰(000902.SZ)。
产业互联网:大浪淘沙,真金显现
“互联网+”的提出引发产业互联网的投资热情,互联网和传统行业的融合将帮助传统行业升级。化工企业目前在布局的产业互联网领域众多,汽车后市场、化学品电商、大宗化学品交易平台、供应链金融等等。
我们认为产业互联网最好的投资阶段有两个,其一是初创期,行业价值大不能证伪,故事越大的公司越强,普涨。其二是中后期,龙头逐步跑出并占领市场,表现分化明显但有更大的空间。
篇6
关键词:农业产业化;农业产业链;农业产业链组织
0前言
在经济全球化和农业市场化的浪潮下,越来越多的实践表明产业链管理是提高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的成功战略,农业企业之间的竞争也逐渐演化成为农业产业链之间的竞争。而农业产业链组织是一种新兴的加强农户与企业、市场之间联系的农工商一体化组织,在美国、荷兰等发达国家和巴西、阿根廷、南非等发展中国家都被成功运用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在我国,农业产业链组织的理论与实践都还处于起步阶段,所以厘清农业产业链组织的相关概念及概念间的关系,归纳和总结目前农业产业链组织的研究成果,对于如何发展农业产业链组织,在理论和实践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
1农业产业链组织的概念
农业产业链组织集农业产业链和产业链组织的内涵为一身,是一个全新的理论体系。在经济活动的过程中,各产业之间存在着广泛的、复杂的和密切的技术经济联系,因此,人们将各产业依据前、后向的关联关系组成的一种网络结构称为产业链;产业链作为一种新兴的产业组织体系,近年来受到各行业的广泛应用,并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农业产业链是在产业链概念的基础上产生的。王凯、韩纪琴(2002)认为,农业产业链是具体的不同农产品链的集合体,是农、林、牧、副、渔各业的产品链,如蔬菜产业链、棉花产业链、果品产业链等的总和,构成了总的农业产业链;王国才(2003)认为,农业产业链是一个贯通资源市场和需求市场,由为农业产前、产中、产后提供不同功能服务的企业或单元组成的网络结构;张利庠、张喜才(2007)认为,农业产业链是指与农业初级产品密切相关的产业群的供给和需求关联构成的网络结构,包括为农业生产做准备的科研、农资等前期产业部门,农作物种植、畜禽养殖等中间产业部门,以及以农产品为原料的加工、储存、运输、销售等后期产业部门。因此,农业产业链实际上是产业链中一类特殊的产业链,在这一类产业链中,农业或农产品作为其中的构成环节和要素,与其它部门和环节发生密切的技术经济联系。总的来说,农业产业链是产业链生产方式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它将农业生产者从传统农业中解放出来,参与社会化大生产;它连接了与农产品的生产、加工、销售以及其他相关服务部门有关的企业和各类组织;它采用现代企业经营管理制度,共享利润、共担风险;它是其他产业链形成的基础,为国民经济的稳健运行提供了基础保障。
而产业链组织从本质上来说是一种产业组织形式,产业组织指的是同一产业内企业间的组织或市场关系。这种企业之间的市场关系主要包括:交易关系、行为关系、资源占用关系和利益关系。一般来说,产业组织通常是指以同一商品市场为单位划分的狭义的产业或市场组织,其考察的是同一产业的企业。所谓的市场关系即是处于同一商品市场的企业之间的市场关系。产业链上的物流链涉及到的产品一般情况是单一的,比如棉花产业链、大豆产业链、生猪产业链等,他们与这些产业链上的结构链、价值链、信息链相互连接相互影响构成产业链组织。
结合农业产业链和产业链组织的概念,笔者认为,农业产业链组织是指从农业初级产品到最终消费品所涉及到的各产业群组成的战略联盟,这个战略联盟内部各企业又形成了多种多样的组织关系和市场关系,包括交易关系、行为关系、资源占用关系和利益关系等,它是现代农业生产方式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民经济稳健运行的基础。现代农业产业链组织也可以从三个层面来理解:宏观上看,现代农业产业链组织是农业初级产品演变成最终消费品涉及到的所有部门构成的战略联盟;中观上看,它和产业链组织是相通的,都是产业资金链、价值链、人才链、信息链、物流链等的贯穿联结;微观上看,各结点企业之间通过交易关系、行为关系等连接成一个个小型组织,为农业产业链组织服务。农业产业链组织的结构如下图所示:
此外,农业产业链组织在实践中通常会与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组织模式联系起来,两者有许多共性和交叉的地方,因此我们探讨农业产业链组织的构建,就必须搞清楚农业产业链与农业产业化的关系。
2农业产业链与农业产业化的关系
我国的农业产业化经营开始于上世纪90年代初,对提高我国农业比较收益、发展农村经济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我国关于农业产业化概念的表述很多,综合来说,农业产业化可表述为:农业产业化是以市场为导向,以农户为基础,以龙头企业为依托,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系列化服务为手段,通过实行种养加、产供销、农工商一体经营,将农业再生产过程的产前、产中、产后诸环节联结为一个完整的产业系统,从而实现农业的市场化、社会化、集约化发展的过程。所谓市场化,即依据市场的需要调整农业的产业结构及其产量;所谓社会化,即将分散的、互不联系的个别生产过程转变为互相联系的社会生产过程;所谓集约化,则是要求有更多的资金、技术和科学投入,通过结构优化、技术进步和实施科学管理,提高经济效益。农业产业化是引导分散的农户小生产转变为社会化大生产的组织形式,是各参与主体自愿结成的利益共同体。其最终目标,是实现农业农村经济的产业化,使农业走向自我发展、自我积累、自我约束、自我调节的良性发展轨道,促进优质、高产、高效农业的发展,推动农业的现代化进程。
农业产业化与农业产业链、农业产业化组织与农业产业链组织都是紧密相联的概念,在本质上是共通的,在实际运用中也常常有交叉,但它们又有着各自的内涵特点,相互区别。理清农业产业化与农业产业链及其相关概念间的区别和联系,对构建现代农业产业链组织有重要的借鉴作用。
2.1农业产业链与农业产业化的关系
(1)两者的区别。
首先,农业产业化是一个动态的概念,而农业产业链是一个静态的概念。其次,农业产业化是一种特定的发展模式,侧重农业经营理念、发展趋势、发展目标和发展模式等内容;农业产业链是一种实实在在的组织形式,是具体的不同农产品链的集合体。再次,由产业链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看成是一种客观存在,产业之间的联系不受空间地域约束,对于不同的产品链,其规模和范围相差很大。因此,农业产业链比农业产业化具有更广阔的延伸拓展的空间。
(2)两者的联系。
产业链与产业化又是密切联系的。产业化把产、加、销各个分散和独立的环节纳入一体化的生产经营体系,是基于这些环节之间客观存在着的联系,即产业关联。若环节之间毫无联系,不具备供需关系,则一体化便失去了存在的基础;反过来,实施产业化经营,可以克服有些产业链松散和脆弱的状态,促使产业链稳定和规范,确保产业链各环节主体的价值得以实现,并能拉长和拓展产业链,使产业链质量、功能得以增强。此外,农业产业化与农业产业链的联系还表现在两者都要受到农业生产规律的作用和约束,都要涉及农产品的加工和销售,都涵盖价值的形成和分配,都受市场需求的方向和规模的影响,而且均与所处的社会经济条件密切相关。
2.2农业产业化组织与农业产业链组织的关系农业产业化组织指的是农业产业化各主体之间的关系,它包括横向主体间的关系和纵向主体间的关系。横向产业化组织,指的是处在产业链相同节点上的各要素企业之间的关系,即同为初级品生产者之间的关系或同为加工企业之间的关系;而纵向产业化组织,即以某一种农产品为纽带而形成的从初级品生产到最终消费市场的各主体间的纵向关系。根据我们前面对农业产业链组织的定义可以看出,农业产业链组织与纵向的农业产业化组织实际上是异名同质的概念,也就是说,农业产业链组织实际上是农业产业化组织的一个组成部分。
综上所述,农业产业化指明的是农业发展的方向,是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农业产业链强调的是农业发展的手段,是一种静态的结构状态,因而农业产业链比农业产业化更具体,对静态链条的管理也比对动态过程的经营更易于操作。农业产业化的经营目标要求延伸农业产业链、产业化经营的实现方式要求产业链的协调、提高产业化经营绩效要求产业链有具有竞争力的龙头企业和科技支撑,因而对产业链组织的研究对于实现农业产业化目标的实现具有更实际的意义,这就要求我们要在农业产业化经营理论与实践的基础上寻求突破,找到现代农业产业链组织的创新模式。
3农业产业链组织相关研究评述
国外学者的研究重点主要集中在农业产业链中的信息管理、价值链分析和农产品质量控制等方面,其农业产业链管理理论经历了从上世纪80年代以前的“纵向一体化”到之后的“横向一体化”的转变。国外农业产业链管理比较有影响力的成果主要有:霍夫曼(2001)强调信息和交流技术对农业产业链发展的重要性,运用好信息和交流技术可以提高农业产业链上企业的竞争能力,占领更广阔的市场;拉丁弗伊斯总结霍夫曼等人的研究指出信息和交流技术的组合中存在三大技术障碍:过于特定、刻板和适用范围狭窄,他主张建设一般的、柔性的、广泛的信息和交流技术服务结构,另外他认为对于信息和交流技术这样一个为整个农业产业链服务的项目,不可能由个别投资者建设,政府应该出面投资;罗斯(1995)提出将全面质量管理学说应用到农业产业链管理中;斯迟拜通过提出估计有效客户反应(即ECR:流通供应链上各个企业以业务伙伴方式紧密合作,了解消费者需求,建立一个以消费者需求为基础和具有快速反应能力的系统)强调价值链在农业产业链中的作用,价值链分析可以从消费者需求和市场份额两方面为农业产业链上的企业提供具体的ECR估计方法。价值链分析证明了农业产业链管理的重要性,不注重农业产业链的管理将造成产业链运行成本高,效率效益低、资源无效损失等后果。
国内学者的研究主要关注农业产业链的管理、组织形式和构建等方面:
3.1产业链管理方面的研究
桂受平和张霞(2006)从农业产业链的管理和要素投资入手,将农业产业链涉及的有关联的产业群用U型曲线来描述。所谓的U型曲线是指战略规划、新技术研发、生产、加工、物流、营销和品牌六个增值环节组成的价值链。作者认为通过对产业群内各个组织的相关环节的价值投入,可以提高农产品的附加价值,通过对比按U形曲线控制要素投入量和与之相反的情况所产生的价值总和(按曲线投入要素产生的价值总量要大得多)说明U形曲线协同管理在农业产业链管理中的优势。
学者孟枫平(2004)对联盟博弈(合作博弈)在农业产业链合作问题中的应用进行了细致的论证。他的推导建立在博弈论(与纳什均衡不同,纳什均衡是一种非合作博弈)基础之上的。通过分析,他指出,农业产业链上的公司更愿意同大农户合作,并且会建立稳固的关系。在此基础上,对我国农业产业链组织的运作提出了建议,即小农户通过合作形成具有一定规模的大户,积极开展与公司之间的合作,可以维持稳固的关系,并取得较大收益。
3.2产业链组织形式方面的研究
王凯和颜加勇(2004)将我国农业产业链组织分为以下几种:按组织与运行机制,分为企业模式、合作社模式、合同生产模式;按龙头企业和参与者的不同,分为龙头企业带动型(以公司+基地+农户为典型形态)、中介组织带动型(以合作经济组织+农户为典型形态)、专业市场带动型(以生产者与专业市场经营组织间通过合同形成较稳定的购销关系为典型形态)、其它类型(农业综合企业、各级农业服务体系或科研教育等事业单位以契约关系为农户提供社会化服务所形成的农业产业链组织)。作者认为,龙头企业带动型、专业市场带动型不会成为我国农业产业链的主流形式,而中介组织带动型很可能成为未来我国农业产业链组织的主流。
产业链组织要发展成熟必然面临产业链延伸的问题。龚勤林(2004)结合区域经济学的理论沿革提出根据区域优势进行比较,在区域之间(包括地区之间、国家之间)进行产业链的优化配置,延伸产业链,并认为可以通过构建区域产业链解决我国面临的城乡二元结构问题,统筹城乡经济发展。
农业产业链的运作效率方面,张利庠、张喜才(2007)认为我国农业产业链面临产业链断层、产业链价值错位、产业链集中度低、产业链风险控制能力低等状况,有效的农业产业链组织形式应该以龙头企业为主体连接整个农业产业链,要重点完善产业链的信息化,建立“品牌+标准+规模”的经营体制、混合纵向一体化的链接机制和“公司+园区+农户”的组织形式。
3.3农业产业链构建方面的研究
王艺、王耀球(2004)在《构建新型农业产业链》中认为要构建符合现代农业标准的农业产业链,就要引入供应链的管理思想。引入供应链思想,可以将上游企业有效结合,共同为最终消费者创造利益的同时获得自身的利益增值并推进物流管理。赵绪福和王雅鹏(2004)在《从产业化经营的需要看中国农业产业链的构建》中分析了产业化对产业链构建的影响:产业化的经营目标(实现农工商一体化)要求延伸产业链;产业化让农民获利的经营宗旨要求农民的积极参与;产业化经营市场、龙头企业、中介组织、基地和农户等主体要素有机结合,高效互动的实现方式要求产业链的协调;产业化的整体经营绩效的提高要求产业链有具有竞争力的龙头企业和科技支撑。
现有的研究成果丰富了我国的农业产业链理论,其中已有很多为实践所借鉴和运用,农业产业链理论在我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缺陷在于:①较少有人提及政府在我国现代农业产业链的建设中应该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如何发挥作用。②农业产业链组织形式方面的研究从深度和广度看,很不够。③采用哪种类型的产业链对我国农业现阶段的发展更为合适,核心企业如何发挥领导作用,利益和风险在合作各方之间如何分配和分担等问题都没有得到较圆满的回答。④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快速发展,应该从哪些方面发挥资本市场在现代农业产业链发展中的作用。⑤对不同的产业链组织形式,究竟哪一种适合我国现阶段农业发展各方说法不一,缺乏可靠的理论和实证研究。⑥对农业产业链管理的研究也只是停留在理论层面,并没有结合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实际,而且在农业产业链管理和组织这两个方面区分不太明显,常有交叉。
未来研究中我们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明确政府角色。市场经济的固有缺陷导致政府的某些干预是正当的,中国的现代农业刚刚起步,仅靠市场的力量难免造成发展瓶颈,应该给政府在农业产业链组织中的角色定位。
(2)正确分析我国国情和农业发展状况,提出适合现阶段发展的农业产业链组织方式。
(3)资本市场的快速发展对农业产业链组织发展的促进作用应该被明确提上研究范围,如对农业产业链的金融支持等。
(4)对各种农业产业链组织形式所面临的风险应有明确的归类,以便在实践中做好相关的风险防范工作。
参考文献
[1]杨公朴,夏大慰.产业经济学教程[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
[2]安波,杨英措,张华.农业产业链的企业效应[J].商场现代化,2007,(07).129.
[3]陈吉元.农业产业化:市场经济下农业兴旺发达之路[J].中国农村经济,1996,(8).
篇7
一、农业产业链发展中金融服务遭遇“四难”
农业产业化的金融支持问题。工业产业化的金融支持问题,作为农业产业化推进的关键,一直是学者们研究焦点。构建一个真正有效的农业产业金融支持体系,将大大促进农业产业化的发展。目前为止,只要是有农村金融支持着农业产业化发展所需要的资金。而且农业产业化生产方式,作为一种现代化的新型生产方式,在我国已经取得了一些成绩并稳步发展着。但是农业产业化发展所面临资金问题,仍然没有得到彻底解决。想要进一步发展农业产业化,能否在最大程度上满足其发展所需的资金,仍然是农业产业化发展面临的最大难题。只有解决了这个问题,才能实现农业产业化的快速发展。
(一)信用体系不健全,贷款准入难
农民“贷款难”、“难贷款”看起来是无抵押物,实际上是缺乏信用体系的建立。农村合作金融机构虽然开展了信用村、信用户评定,对不同农户采取不同的贷款额度(6万、5万、10万三个等级),但在信用评定时却存在:1.信用信息征集难,水电费缴纳、司法判决、电信数据、公安涉赌涉黄的数据采集难。2.信用评级标准不一。目前农行一套办法,农村合作金融机构一套办法,信息不能共享。3.信息维护难度大。
(二)农村经济体管理不完善,贷款操作难
农村经济实体大多规模不大,产品技术含量较低,缺乏现代管理意识,存在着内部经营管理水平低、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弱、财务管理不规范、可供抵押物少等问题,导致信贷风险较大,贷款难操作。许多农村产业资金匮乏,急需要信用贷款来解决问题,但是由于这些企业内部管理不够规范,财务管理也没有严格的控制制度,存在很多的问题。难以通过银行贷款的要求,想从银行贷款依然有很大难度。
(三)金融服务产品单一,满足需求难
目前,农民专业合作社较多,涉农市场有蔬菜、笋干、竹木交易、粮食、水果等批发市场。传统的金融贷款方式,已经不能满足农业产业化的发展需求。只有突破传统单一的金融贷款方式,才能满足龙头企业发展多元化,金融需求高端化的发展要求。所以为农业产业化发展,提供资金的金融服务,也亟需提高。
(四)农业保险发展缓慢,规避风险难
东部沿海是台风多发地区,农业受损首当其冲,可大多保险公司对农业种养殖险种依然“无人问津”。再加上多数农民保险意识不强,除了对农业保险了解不够外,主要是因为农民对灾害发生概率存有侥幸心理,也有部分农民对灾后能否及时、合理、公平赔付持怀疑态度,农业政策性保险十分欠缺,因灾致贫现象一定程度上存在。
二、金融支持农业产业链发展的新对策
金融支持农业产业链发展,首先要认识到位。在具体实践中,要与区域农业产业特色结合起来,以龙头企业为主导,创新服务产品和服务机制,做实农业产业链金融服务,加快推进农业向现代化和产业化发展。
(一)突出支持重点,做实农业产业链金融服务
综合分析区域实际,谋划制定专项政策,突出支持重点,扎实有效开展农业产业链融资服务。根据地方特征,发展有地方的色的农业,是把农业产业化做大做强的关键。以标准农田质量提升工程为主题,同时也把农产品工业园考虑在内,来确定农业生产的金融服务措施。同时要重点扶持有地方特色,农产品的发展,这些农产品一旦有一定名气之后,利润相当可观。实现农业的标准化生是提高生产率的关键,所以我们要大力提倡农业的标准化生。农产品的储存、批发、以及配送,都十分关键。农产品无法及时出售将给农业生产带来巨大的损失,所以要大力支持农业物流的现代化建设。同时要积极响应政府的号召,积极的参与到政法主导的农业产业化项目。积极搭建个体农户与农业产业龙头之间的桥梁,配合龙头企业的发展需要实现农业产业的合作共赢。最只要的是要抓住产业链中的关键环节,发挥网络科技的优势,以龙头投企业为核心,不断提升整个农业的产业化生产。
(二)创新金融产品,满足农业产业链发展需求
要从“多予、少取、放活”三个方面着手,农业产业通过传统的信用贷款,很难满足其资金需求。要不断的改进银行的服务模式、搭建服务平台、切实将农业金融服务落到实处。只有全面的为农业提供切实全面的金融服的服务,才能够促进农业产业化快速发展。一是在信贷投放上“多予”。加大对农田基础水利建设等方面资金支持,全力保障农业产业化发展。加大对农业科技的创新、引进、储备和推广相关企业的信贷投放,引领龙头企业和农户的产业化经营。加大对农业标准化生产的资金力度,把龙头企业作为其他企业的向导,引领其走绿色农业的生产道路。提高农产品的价格,减小市场风险,从而保证农产品贷款的快速回收。二是在贷款利率上“少取”。减少农业贷款所需要的利息,来吸引农户以及农业合作组织通过银行贷款发展农业产业化。切实满足农民的金融需求,增减农业的社会化投入。三是在融资方式上“放活”。要打破农业产业链发展中的融资“瓶颈”,比如担保物缺乏等,因地制宜推出金融支持产品,助推产业上规模、上水平。
(三)加强多方合作,防范农业产业链融资风险
当前形势下,农业、农村、农民的担保问题等,均是较为普遍的问题。在农业产业链金融服务中,必须政银联动加以重点突破,方能增强实效性。一要构建多层次的农村担保体系。政府也要关心农业生产的贷款难问题,可以通过政府控股,增加中小型担保公司,以及农业担保公司。同时也鼓励农户间相互担保的组织,鼓励各种机构,对农业贷款进行担保,解决农村担保难问题。二要建立不以盈利为目的的政策性农业保险基金。由政府贴补保险公司用于农业保险,真正让农民承受得起风险,让保险赔得起,增强农业信合抗风险能力。三要建立信用贷款风险补偿机制。在利率定价机制中,同一客户信用贷款利率肯定比保证和抵押高,因此即使有信用贷款,有些企业也不愿贷。为此,政府应牵头设立小微企业信用贷款风险补偿基金,并建立信用贷款名册。对出现风险的,由政府充当最后担保人,从风险补偿基金中提取资金对银行进行补偿。
(四)优化信用环境,保障金融服务的可持续性
篇8
开封古老土地上的传统农业,代表着中国农业和中原农业的过去;开封在城镇化过程中的农业产业化,代表着中部和河南农业现代化的发展。上世纪90年代开始的农业产业化,反映市场化进程中解决“农户小规模生产经营与大市场的矛盾”需求;当前,农业产业集聚顺应工业化、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的要求。农业产业化是从农业根基中长出来、化过来、聚起来的,“双汇”“三全”“思念”“众品”等企业在河南成长起来,有其客观必然性。同样,天源面粉、禾丰肉鸡、兰考乐器加工等企业在开封成长起来,有其本土天然性。开封农业产业化发展和产业集群的形成,既反映中国农业现代化发展的规律性,又具有开封社会经济条件下的特殊性。河南是中国的缩影,开封是河南的代表。农业产业萌芽成长,政府培育龙头企业,产业集群发挥优势,促进“三化”协调发展,是开封农业与农村发展之路,同样是河南和中国农业与农村发展之路。
扎根豫东沃土。开封是豫东农业大市,农业生产条件优越,农业基础好,在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孕育和成长起来一批土生土长的农业企业。这些企业根系农业,在种植业基础上发展养殖业,在种植业和养殖业基础上发展加工业,有本土优势、资源优势和比较优势,根深叶茂。在农业产业化过程中,农业企业在追求自身生存和发展的同时,承担起了本地区农业发展、农民致富、农村繁荣的责任。
致力产业提升。企业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创新主体,发挥比较优势,生产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从初级产品的生产和加工起步,以延长产业链条,开拓市场来提高盈利和发展能力,不断拓展新的发展空间。企业的发展壮大,为农业产业发展奠定了所需要的基础和条件。
富裕一方农民。农业产业化对增加农民收入有带动和扩散效应。首先是解决农民的产品难卖问题,粮食的收购和加工,养殖业的发展,为农区的粮食生产打开市场空间,扩大需求。把粮食生产利益留在粮食产区,留给农民。其次是增加当地农民就业机会,带来农民的工资收入。产业链的数量增加和产业链的延长,创造更多的农民就地就业的机会和条件,农民进厂打工,让自有劳动资源转变为收入来源。最后是农业产业化对农民增收的辐射效应。成为龙头的农业企业,围绕当地主导产业,生产拳头产品,带动了相关产业和产品的生产和发展,为更多的农民生产经营创造了机会。
篇9
关键词:农村电子商务;智慧农业;农产品;三农问题;一体化
农业体系相关概念
(一)农村电子商务农村电子商务,顾名思义,就是农业与电子商务深度融合的产物,是农产品的数字化交易运作形式所衍生的农业产业链新生态,也是集产供销和服务于一体的农业和其他产业融合的综合型商务模式,使农业与市场的连接更加紧密。目前,农产品除了在主流的B2B和B2C电商平台交易外,一些专业的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也相继成立。但是,农村电子商务并非只是改变了农产品的交易形式,而是相关主体根据国家的政策形势和经济形势进行精准预测而进行的差异化生产与经营,涉及农产品的生产、加工、贸易、流通、服务等各方面,使得传统农业的管理、经营和贸易的理念和模式都发生了深远变化,并为农业业态增加了物流、信息、金融等新要素,使得农业向精细化、绿色化、品牌化发展。综上所述,农村电子商务对激发农村经济活力、拓展农民就业渠道和提升其经济收入、加快农业现代化转型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积极作用。
(二)智慧农业智慧农业是农业与高新技术结合的产物,充分利用互联网、物联网等技术手段,通过传感器等硬件设备和智能软件设备对农业生产和加工等环节进行精准化、可视化、智能化的监测和决策,实现农业生产过程的生产环境智能分析、精准种植、危险预警、远程诊断和指导等功能。智慧农业是农业生产的高级阶段,能够有效提高农业生产效率、降低农业生产成本、确保农产品安全,使得农业生产和交易等过程更为健康可持续。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智慧农业是国家智能经济发展的重要驱动力量。
我国智慧农业发展现状
(一)我国智慧农业发展取得的成绩民以食为天,三农问题是关乎民生的根本问题。近年来我国政府将三农问题提升到战略高度,为农业发展提供了大量的政策和金融扶持。2018年全年,国家为推动农业技术推广和成果转化成立4个国家级示范区和246个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图1可以看出自2010年起,我国农业财政支出逐年递增,推动农业发展科技化、现代化和智能化,第一产业劳动生产率也呈持续提升之势。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升,得益于财政支出的支持,也得益于智慧农业的进步。仅2018年来说,我国农业信息数据库初步形成,“天地空”一体化农业遥感应用体系逐步完善,农业智慧化信息化水平显著提高。总体来说,我国智慧农业发展取得的成绩归功于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国家政策导向明晰。2015年《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的,指明了农业发展方向,即通过互联网推动对农业精细化生产模式和操作模式的应用,加快智慧农业硬件和软件的升级,提升其智能感知、监测、分析、诊断、预警、作业和控制等功能的完善和成熟,培育以互联网为基础的智慧农业可复制模式。二是大数据平台日益完善。农业生产过程较为复杂,与地理、气候、土壤、虫害以及人类活动等客观因素密不可分,加之我国幅员辽阔,不同地区的作物种植模式和经验不能完全复制,导致我国农业生产规模有限、稳定性和可控性较差。2015年底农业部《关于推进农业农村大数据发展的实施意见》,旨在为充分发挥大数据在农业农村发展中的重要功能和巨大潜力,有力支撑和服务农业现代化。通过农业大数据分析,可对不同地区的作物、土壤以及气候等因素进行分析、指导和监测,帮助农业生产进行科学决策,有效提升了农作物的种植规模和产量。三是现代化农业科技企业的崛起。随着技术的飞速进步,科技和技术要素不断向农业领域渗透,一大批科技型农业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成长,推动农业从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向技术密集型产业转型。物联网的发展为农业科技产业链的形成提供了技术保障,目前农业科技产业链上游主要为软件开发企业,中游为设备制造企业,下游为设备维护和运营企业,共同推动农业向智能化不断迈进,实现农业种植的智能化管理,极大提高了农业种植的规模和效率。
(二)我国智慧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一是农业生产者受教育水平较低。当代世界最重要的生产要素是:科学技术与人才。农业作为我国最为传统和古老的产业,随着城市化进程不断加速,不仅农业生产劳动力流失十分严重,目前专业务农人员的受教育水平普遍偏低。我国农民受教育水平十分有限,现代化农业生产意识淡薄,导致大部分务农人员在农业生产过程中不仅缺乏科学的规划和有效的管理,对农业智能化趋势的认知程度和对智能化农业设备的使用意愿更是有限,智慧农业发展的内生动力极度匮乏。二是农业生产设施设备现代化程度较低。由于我国当前土地政策是家庭承包制,农业生产大多沿袭数千年的传统,以家庭为单位进行,规模小、效率低、盈利十分有限。而农村经济活力较低,农业设备价格昂贵,农民既不愿意也无力承受智能化生产设备的购置成本,因此我国大部分地区的农业生产设施设备较为落后,生产效率十分低下。此外,我国农耕地规模较小,无法通过智能设备投入生产带来的规模化经济效益实现盈利,也极大限制了智慧农业的进一步发展。三是农业科技推广能力偏低。我国科技创新能力有限,体现在农业领域就表现为农业科研体系仍然未完善,科研成果转化率只有30%-40%,智慧农业发展所需要的硬件制造和软件开发能力都较为欠缺。农业科技推广能力低下的原因主要有:与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相比,政府部门对第一产业的培育力度十分有限;农业科研机构规模较小,且分布分散,全国没有统一的组织部门对农业科研项目进行系统化指导和协调;农业科研大多是缺乏农业实践经验的学者进行,由于理论与实践脱离,许多科研成果缺乏应用检验,导致科研成果难以转化。
从农村电子商务角度探析智慧农业发展之路
(一)农村电子商务对智慧农业的重要作用农村电子商务对智慧农业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农村电子商务加快了第一产业的竞争力。农村电子商务带来的规模效益,不仅让更多的创业者和投资者将目光转向“互联网+农业”,原本的农业经营主体也必须通过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技术获得更大的增长动力。在这样的背景下,资本和技术涌入农业,不断提升农业的竞争力,使得智慧农业需要的软硬件系统得以不断完善。同时,农业竞争力的提升加快了三大产业的融合,带动体验农业、旅游农业、绿色农业等新业态企业的成长。二是农村电子商务加快农业生产及经营方式转型。依托互联网的电子商务模式改变了农业的产销结构,农产品的销售范围和销售规模都成倍扩大,带来的规模效益更是显著增加,传统的农业生产和经营管理方式显然无法与之匹配。相关主体必须通过不断优化经营管理思路,培养创新意识,以提升管理效率,减少经营成本,引领绿色的生产和经营方式,培育智慧生态农业。三是农村电子商务加快了农业产业链的高效链合。农村电子商务得益于信息技术,向产业链的前、后端延伸,农业管理、经营、服务效率大幅提升,产业链上下游的信息共享更加快捷,同时降低边际成本;金融、物流、科技、服务等元素的加入使得行业上下游成为紧密结合的利益共同体,精准把握消费者需求的大趋势驱使农业产业链上下游紧密协作,推动智慧农业的发展。四是农村电子商务为智慧农业发展提供了平台和保障。农村电子商务是基于互联网的农产品交易模式,以销定产的模式可以最大程度降低资源损耗,同时电商平台大数据的应用可以对农产品的供需情况以及消费者消费倾向进行分析,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使农业生产、销售、服务更为高效和精准,满足消费者的差异化需求,为智慧农业的健康有序发展提供了平台和保障。
篇10
黑龙江是国家重要的奶源基地,完达山乳业是黑龙江省规模较大的乳品企业之一。奶源丰富,质量优良是完达山的优势,更是长远发展的竞争力。完达山乳业奶区主要分布在北纬45度、世界三大黑土带之一,是世界公认的优质奶牛养殖带,素有“龙江沃土,黄金奶仓,生态北大荒”美誉。半个多世纪以来,完达山乳业一直遵循先建奶源后建工厂的可持续发展模式。拥有高度组织化程度的员工队伍,高素质的技术团队和现代化的生产设备、工艺,完备的管理体系,从而实现了从奶源、加工到运输和市场销售的全产业链质量安全,实现了国家权威机构历年历次抽检合格率始终100%,经受住了一次次奶粉市场风波的考验,以过硬产品质量赢得了消费者的信赖,成为中国乳业的诚信坐标,全力打造中国安全乳制品产业化示范区,创建中国绿色有机乳品第一诚信品牌!
严格的奶源管理和领先的生产加工技水
在奶源管理上:为做好食品供应安全和质量安全,完达山乳业实行“现代化牧场饲养,集中机械榨乳,快速冷链运输”以及收购原料奶“直通车”的管理模式,拥有国内数量最多、质量最好的可控的奶源。在提高标准化饲养水平方面,全面推广奶牛全株玉米青贮饲料饲喂、TMR饲喂、犊牛培育、冻精配种、性控配种和疾病综合防治等技术,大大提高了奶牛的群体素质。在大型牧场的奶牛,吃的是营养餐,喝的是恒温水,听的是轻音乐,卧的是“橡胶+海绵”的席梦思,榨乳的设备都是根据幼犊吮吸乳汁时的频率与“力”度仿生设计的,牛龄年轻化更加保证了奶牛产犊与产奶的质量。
在生产加工上:完达山生产线全部采用中央控制系统,电脑操作,率先组建出国际第一条不规则软性液体小包装的后段机器人全自动包装生产线,配备机械手码垛及全自动智能仓储系统。引进德国、瑞士、西班牙等国际领先的奶粉加工设备,并在国内率先完成了婴幼儿配方乳粉产品质量安全信息追溯体系建设。完达山乳业从原料验收到成品出厂有一整套完善的管理制度,制定的质量与食品安全标准多达1155项100多万字,堪称吉尼斯世界纪录。加工工艺均按照GMP制药级标准设计严控生产流程,投巨资对生产车间进行了全面的改造和升级,建立了现代化乳品检测中心和各分、子公司检验室,切实保证了产品质量安全和高品质。
在2015中国国际乳业合作大会-全球乳业发展峰会上完达山乳业集团董事长王景海与国内外乳业精英就中国乳业的核心竞争力和社会责任交流时讲到,国内乳企的核心竞争力发展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提升产品质量标准。二是赢得消费者信任,提振消费者对民族乳制品的消费信心。三是奶源基础。
中国是最大的乳品消费市场,消费者对民族乳品的信心直接影响中国乳业的核心竞争力。中国乳制品企业经过六、七年的提升改造,当前国产乳制品的质量不低于进口乳制品质量标准,乳制品的标准、质量、社会影响力都不比国外的差,特别是黑龙江。民族乳品产业已经有了自信,中国乳业已经具备核心竞争力的条件。
提高乳品质量,重塑国产乳品的自信,安全优质的奶源是基础,一流先进的工艺设备是保障。中国乳品企业在政府的主导下,通过新建、扩建、技术改造等,提高了设备自动化程度和技术装备水平,现代化的工厂,先进的加工设备,一流的质量管理,中国规模乳业的管理标准和世界先进水平已经没有差距,已经具备生产高品质乳制品的条件。现在很多的乳制品企业通过一系列的开放工厂活动让消费者与企业近距离接触,走进工厂,真正了解乳品生产过程和现代化生产管理水平。中国的乳品企业有自信,有能力推动乳品安全升级,保证生产高品质产品,为消费者奉献优质安全的乳制品。
同时乳企又承担者社会责任,既要提供优质产品,又要为带动产业发展和地方经济做贡献。
乳品企业最重要的责任就是对消费者负责,把消费者的安全责任放在第一位,让消费者吃得放心,用得安心,赢得消费者的信任,是中国乳业义不容辞的责任。
乳业产业链长,乳业产业链的良好运行需要乳品企业的拉动,同时乳品企业的发展业离不开产业链各个环节的支持和保障。中国乳业的快速发展可以拉动农业和畜牧业的发展,为地方经济增加税收,带动农民致富,安置就业。可以拉动运输、包装、饲料、养殖等相关产业链上的人员就业,既解决了城镇化后人口集聚需要新的就业空间和产业支撑问题,同时也增加地方财政收入。并且转移劳动力增加农民的土地耕种面积,提高闲置资源利用率,实现农牧衔接,过腹增值,加快农民增收。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产业链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