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资源特色范文
时间:2024-01-03 17:40:0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教学资源特色,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虚拟仿真;教学资源;建设
中图分类号:TP20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3-8454(2012)13-0047-03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越来越多的新技术被应用到辅助教学中。虚拟仿真技术就是当今非常流行的新型教学媒体。我院自2007年建设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国家级教学资源库时,便开始研究虚拟仿真资源在教学中的应用,通过几年的建设建成了“虚拟电子产品生产车间”, 虚拟现实技术实现对真实电子产品工厂生产过程的模拟重现,让学生不需到工厂就可在3D虚拟工厂体验到电子产品生产的元件预处理、元件插装、波峰焊等工序对应的工艺、技术及安全生产流程。学生可以任意漫游三维虚拟车间,体验并操作波峰焊接机等各种设备、学习(或熟悉)各种工艺的操作技巧等。还建设了“单片机技术应用”整套仿真项目学习包,按照从简单到复杂的顺序,系统性地设计了“LED电子显示屏项目录像和仿真”等5个项目的系统仿真,在虚拟仿真教学资源开发与利用及如何与原教学资源平台衔接方面,探索出一条发展之路。
一、虚拟资源及教学资源平台建设综述
学院重视教学资源建设,在2006年至2009年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及后示范建设期间先后建设精品专业资源库16个,其中国家精品专业1个,国家教改试点专业2个,湖南省精品专业7个,湖南省教改试点专业6个;建设精品课程资源库28门,其中国家精品课程12门,省级精品课程16门;2007年开始牵头“应用电子技术”国家教学资源库建设,2010年获教育部正式立项,从专业标准库、课程资源库、培训资源库、素材资源库、职业信息库、标志性资源库六大方面进行建设,目前建设工作已基本完成,资源库参加2011年6月教育部在天津举行示范4周年暨资源库展示,获得在场专家和社会各届的一致好评,而学院也初步建成以1个国家级教学资源库为核心,包括轨道交通专业群、电子信息技术专业群、软件技术专业群等3个院级教学资源库的资源库群。
配合应用电子国家级教学资源库的建设,学院于2010年成功申报了“应用电子技术专业教学仿真实训软件系统”、“电气自动化技术教学仿真软件开发”、“模具拆装与设计虚拟实训室软件的开发”3项湖南省教育厅立项的虚拟仿真实训软件的开发项目。软件开发完成后,与原有的仿真实训系统无缝结合,初步形成了从虚拟到真实的实训教学特色,有力地促进了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提高。“应用电子技术专业教学仿真实训软件系统”在示范建设四周年进行了专题展示,得到教育部领导的认可。所有软件在世界大学城进行了专题展示,得到省内外各兄弟院校的高度评价。
学院在以虚拟资源为抓手,推动学院教学资源库平台建设的过程中积累了很多可贵的经验,也促使学院虚拟仿真资源得到更长远的发展。
二、以虚拟仿真资源建设为抓手,带动学院教育教学改革进行
1.创新基于虚拟仿真资源的“多向”教学模式
职业院校很多操作性强的教学不能由传统理论教学实现,并且由于各种成本、安全、操作资质等条件的限制难于在真实的设备、真实的环境中进行实践教学,借助于虚拟软件的教学打破了传统的封闭教学模式,改善了教学模式的结构和层次,应用虚拟软件组织教学时更加注重师与生、生与生、师生与资源等之间的“多向”交互协同,并依据学习者个人的学习习惯和特点,凭借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生成相应的学习模式。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通过RPG、游戏等方式充分使用资源,学习兴趣与效率得以提高。基于虚拟软件的教学有助于启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参与构建真实世界的能力和创新意识,更有利于在虚拟软件情景学习中锻炼学生的职业素质。
2.推动基于虚拟仿真资源为载体的课程改革
虚拟仿真实训教学软件,信息海量、内容新颖,再现了岗位、再现了现场、再现了岗位作业过程。鲜活的现场内容,逼真的现场环境,为职业教育课程改革提供了重要的支撑。目前,我院以职业能力为主线、以职业活动课程为主体,理论与实践相融合、教学内容与岗位需求相适应的注重综合素质培养的、信息化教学资源支撑的课程体系正在形成。信息化环境下反映当前科学技术先进水平和职业岗位资格要求,有利于学生就业、创业和未来职业生涯发展的课程资源和校本课程、校本教材的开发正在全面推进。信息化环境下的多种教材形态,因其内容海量、更新速度快、呈现形式丰富、冲击力强大,适应了职业教育职业、岗位、专业和设施设备及工艺方案、操作标准变化快的特殊需求,全面推动了职业教育课程改革。
3.以虚拟仿真教学系统为牵动,创新实训基地建设
科学合理的校内实训基地建设方案,应该是虚实结合、虚拟仿真与实际操作有效融合的建设方案,无论哪一种“能力形态的获得”,实操实训的现实作用都是不可替代的。虚实结合不仅解决了实操实训进不去、看不见、难再现、多污染、高消耗、不安全、设施设备不足、实训指导教师不足等众多难题,而且将趣味性、现场氛围、个性化导训、智能化考核、分层次实训等先进的教育思想融入其中,创造出智能化、信息化、现代化的实训环境。只有虚实结合、融入信息化要素的实训基地建设方案,才能实现智能化实训教学目的,才会符合职业教育教学技能获得规律,才能使学生提早了解工厂、了解岗位、了解自己毕业后的工作环境,才会给我们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及质量效益。
篇2
关键词:农村; 科学教育
中图分类号:G62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4)07-092-001
我校是一所苏北农村小学。近年来学校一直重视整合各种地域优势资源,切实加强科学教育的实施与管理,大力实施“科教工程”,走出了一条切合学校实际、富有特色、实效性强的科学教育新路子,具体有以下几点经验。
一、利用自然资源优势,创设良好科教环境
1.发挥农村环境优势。农村生活丰富多彩,这是城市学校无可比拟的。教学中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将这些无意观察变为有意观察,在观察中受启迪而发现自然规律,激发兴趣。
2.整合农家特色资源。学校先后投资130多万元,建成校内科技活动基地1个――占地900多平方米、具有浓厚地方文化特色的农家故院,校外科技活动阵地1个―占地20亩的“果蔬种植基地”。
3.学校依托这种资源,坚持每年举办一次“科技活动周”活动,广泛开展科普知识讲座,举行小制作、小发明、小论文、科幻绘画、手抄报比赛和科普展览等科技活动。在教学中根据科学教材的编排注重了与季节同步这一特点,可以即兴寻找活教具。
二、整合人力物力资源,改善科教基础条件
1.加大资金投入,不断改善科教条件。几年来,学校以创建“教育现代化”、省“四配套”工程为契机,不断改善办学条件。面对巨大资金缺口,学校通过多方渠道积极筹措资金300多万元,用于改进教育装备,努力实现办学条件软件不软、硬件过硬。先后建成可容纳300多人的科技报告厅、科技活动室、实验室、微格教室、网络教室、软件制作室等。其中微格教室面积达120平方米以上。科学仪器室、实验室按国家一类标准配备各类仪器设备,实验可容纳12组以上;科技活动室按省教育厅要求配置劳技工具,使用面积符合标准。学校图书馆拥有图书27000册,其中科普类书籍3000多册,并向全体师生开放。
2.重视科普教育软环境建设。学校开辟了科普知识宣传橱窗,科普展示走廊,学校展板,班级板报,“红领巾”广播站等宣传阵地,营造了一个良好的科普教育校园环境。同时,学校注意科普教育向社会延伸,挖掘、利用、推广科学技术社会资源。以镇农业科技园、校农家故院、果蔬种植基地为科普教育基地,以县气象局、科协、镇农技站、镇自来水厂为科普参观实践基地等等。为学生走向大自然,走向社会,走近科学开辟一个广阔的天地。
三、建设科教师资队伍,实施科教育人工程
当前,小学面临教师结构性短缺,科学教师队伍也存在同样问题,已经严重影响着学校科学教育教学活动的开展。为此,我校采取多项措施,建设了一支理论知识丰富、专业技能扎实、较稳定的专兼职科学教师队伍,确保科学教育课程全面实施。
1.加快转岗培训工作,配足配齐科学课程专职教师。学校按要求配足2名科学课程专职教师,2名综合实践活动专职教师,2名信息技术专职教师,还邀请退休教师担任学校的校外科技副校长或兼职辅导员。多年来,学校积极选派教师参加科学教师、科技辅导员和综合实践活动教师进修、培训。为鼓励教师能安心开展科学技术教育工作,我们不仅把教师指导学生开展科技活动的时间计算为教师工作量,还把科学教育业绩作为教师晋升职称、评先评优的参考条件之一。
2.创新校本教研机制,加强教师专业引领。要实施学校的可持续发展,最重要的是更快更好地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没有教师的发展,就不可能有学生的发展、学校的发展。我们着力创建校本教研制度,旨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实现学生发展、学校发展。在实践中,我们围绕发展这一主题,构建了多元的教师成长平台。首先学校开展教研活动做到“四定”:定时间、定地点、定人员、定进度。其次教研做到强化课程意识,把教师、学生、教材、环境多个因素有机整合。
3.发挥骨干教师引领带动作用。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示范引领作用,让外出学习、培训的教师,学习结束回校后定期举行二次培训,让全体教师共享培训成果;骨干教师每学年至少要上一节示范课或讲座。定期开展与兄弟学校交流研讨活动,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等形式,吸收别人的先进经验和教育教学理念。
四、开发人文历史资源,提升科技教育内涵
1.积极开展科学技术普及活动,形成办学特色。结合世界环境日、世界地球日、世界气象日等纪念日,学校每年均组织开展相应普及宣传活动。4月22日世界地球日,组织学生到抗日山植树造林,体验保护环境实践活动;6月5日世界环境日,组织学生走进企业、工厂、镇区小巷,向人们发放保护环境宣传资料等科普教育活动。
2.科学教育纳入校本课程体系,培育办学品牌。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组建学校科技兴趣小组,因地制宜开展活动,做到定时间、定地点、定计划、定指导教师,确保科技兴趣小组活动落到实处;科学教育成效显著,组织学生参加各级科技创新大赛、电脑作品设计制作、学科知识等竞赛,近四年学生有二十多人次在各级各类科技创新大赛中取得优异的成绩。科学教育逐渐成为我校办学的一个亮点、一张品牌。校本课程《农家》先后获得省、市评比一等奖。
3.以校为本,开展特色科教活动。我校既立足学校现实,传承发扬几千年来的农耕文化,又争取社会各界力量给予学校科教工作的支持。引导学生通过社会实践,积极参与社区科技活动。坚持学校科普场馆向社会全天候免费开放,接待参观人数每年达到3000人次,并逐年递增。做好参与省市县举办的科学教育类赛事的组织工作。如省“金钥匙科技竞赛”活动、“小小科学家”评选活动、省“校园之间”智力大挑战活动、“大手拉小手”活动、“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市航模比赛”等。每年两次请县、市科协的专职教师来校指导,并每年组织一次相关学科的科技教师到县、市科协学习取经。
科学教育重在普及,贵在坚持。对于农村孩子来说,抓好抓实科学教育,会让他们一生受益。因此我们应该给孩子创设良好的科学教育氛围,让他们从小就养成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的好习惯。
参考文献:
[1]国家课程标准专辑,科学课程标准(3―6年级)
篇3
自2009年7月至今,近四年的时间,我们借助北京市建设首批“数字校园实验学校”的契机,全力打造良乡小学数字校园环境。四年中,我们在专家的引领下,在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下,数字校园建设与应用有序发展,一个以“协同教育”为特征的数字校园环境逐步形成。
以课题研究为引领,开展教师、学生、家长、学校管理者之间协同运行的实践研究。我们从语文、数学、英语等学科入手,开展《交互式电子白板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研究。在品德、科学、信息技术、音乐、美术等课程中则注重开发教学资源,创设特色信息化环境,帮助教师运用探究学习模式开展日常教学,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和运用信息技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此基础上,我们开展了《基于智能终端的数字化学习方式》的课题研究,通过常态化的“一对一”数字化教学实验,探索“一对一”环境下探究式、合作式学习模式,为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奠基,并通过“小手拉大手”,让学生带动家长提升信息技术水平。通过不断增值的课题研究,目前良乡小学已逐步实现数字化教学应用的常态化,并总结出数字化教学常态化的理论、方法和经验。
整合学校、家庭、社会及学生四要素,形成协同教育合力。良乡小学将学校、家庭、社会及学生四个要素科学整合,形成教育合力,从多个维度培养学生“协作应变、学习创新、诚信仁爱、负责感恩”的能力与意识,真正实现协同教育。
开发学生成长社区,帮助家长及时了解学校信息、教师信息、孩子所在的班级信息以及孩子在校的日常表现,包括家庭作业、学习成绩、教师评语等,及时发现问题并配合教师管理,实现个性化的家校互动教育。
开辟家长社区,为家长与教师、家长与家长间交流教子经验和育人方法搭建一座积极有效的沟通桥梁,利用家长社区,学校定期为家长提供家校共育的指导性资源,促进家长教子方法的改进,提升家长素质,协助学校与家庭形成教育合力,保障学生健康成长。
篇4
美国社区学院师资队伍建设特色
美国高校对职业教育教师的资格有着严格的要求和规定。在取得教师资格证书方面,有的州就明文规定:获得本科学历和学士学位,并在相关领域有1~2年工作经验的优秀者,才予以颁发职业教育的教师资格证书。
严格的资格要求以及选聘程序。除了各州规定的教师资格证书之外,高职教师还需要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具有一定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一定的生产操作技能。一般要求职业教育教师对所教课程有1年以上的工作经验;负责监督和安排教育计划的教师,必须拥有硕士学位和相关领域的工作经验。教师需要拥有商业、工业、生产方面的最新经验,以及单独判断研究、担当顾问的能力。同时,美国社区学院往往注重用高薪吸引最优秀的人才加入社区学院,而不是仅仅依赖学校自我培养优秀教师。
专兼结合的教师队伍。美国从事职业教育的教师队伍包括专职教师与兼职教师,并且兼职教师的人数要多于专职教师。自1995年以来,美国社区学院新增的教师中就有68%是兼职教师,这就是高职教育开放式办学所带来的影响。在教学分工上,专职教师主要负责基础课程,兼职教师负责专业课程。兼职教师虽然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却缺少教学经验,所以社区学院会对他们进行专门的教学方法的培训。通过培训,兼职教师就是既有丰富的一线工作经验,同时具有教学经验的双师型教育工作者,大大提升了高职教育质量。
完善的培训系统。美国高职教师培训可以分为职前培训与在职培养两个部分。虽然美国没有法律明确规定高职教师上岗时必须拥有教师证,但是有越来越多的社区学院开始重视教师是否拥有资格证书,以此提高教师队伍的教学质量和水平。许多高校的教育学院都有教师证课程和培训,如加利福尼亚教育学院所设的关于教育法、教学管理、成人教育、课程开发、教育实习、测试与评估等课程。这些针对教师的职前培养课程为他们顺利取得教师资格提供了很大的帮助。
在职培养方面,美国社区学院非常鼓励教师的专业发展和在职进修。例如,社区学院普遍为在职教师提供短期或者长期的国外访学机会,参与各种课程进修和研讨会交流的机会。还有的社区学院专门设有服务中心,成为青年教师从事教学实践和进行业务咨询的重要场所。此外,每年都设有专业发展日,鼓励教师利用假期接受培训和到企业中进行实践活动。
综合的教研能力考评。美国社区学院十分重视教师评估,将其视为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每年,都会通过教学、科研、服务三大方面对在职教师进行考核评审。其中,教学评估的依据是教师本年度的学生数量、授课门次、学生评定以及所著教材和教学方法上的贡献等。科研评估内容则包括教师在本年度所发表的学术论文、论著、科研立项、所作学术报告和其他学术活动等。至于服务评估,则包括两项主要内容;一是考察教师参与学校内各级委员会的次数和贡献;二是考察教师参与校外社团或参与社会服务的情况。以上评估结果不仅与教师的职务晋升和薪酬直接挂钩,还可以帮助教师及时发现自身问题,并加以有效改进。
对我国高职师资队伍建设的启示
我国高职教育始于20世纪80年代,真正发展于90年代后期。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经在规模上占据了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过快的发展速度使得师资建设暴露出许多问题,诸如师资力量不足且学历不高、教育经费投入不足、人才流失严重等。借鉴美国社区学院师资队伍建设的成功经验,对加强我国职业院校的师资队伍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完善聘任制度,强化奖惩机制。目前,我国高职院校教师有80%是由高校毕业后直接任教的。真正经过实践锻炼和一线工作的教师数量并不多。教师多不具有真正的“双师”素质,难以成为中坚力量。在兼职教师中,有的教师虽然技术过硬,但表达能力不强或理论水平不够也直接影响了教学效果。因此,首先应借鉴美国对高职教师任职的严格要求,提高任职标准,注重教师的实践经验,把好源头关。其次,要完善教师聘任方法,严格实行定期聘任,做到公开招聘,平等竞争,突破教师聘任的终身制和论资排辈,实现教师队伍的优胜劣汰。同时,还要强化政策导向,明确各级职务教师的职责,利用教师职务聘任这一杠杆促进各级教师素质的提高。
专兼结合,充实师资队伍。兼职教师是高职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美国社区学院中兼职教师达到教师总数的2/3。随着我国高职院校兼职教师比例的逐步提高,建立一支相对高水平和稳定的兼职教师队伍,是调整和改善现有教师结构的有力措施。树立“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观念,积极引进企业中有丰富实践经验和较强教学能力的技术人才。他们既能带来一线的新工艺、新技术及企业对从业人员的新要求,缩短高职教育与企业的距离,同时还可以通过他们和专职教师的共同教学活动,促进学校“双师型”队伍的建设。
加强师资培训,提高整体素质。首先,抓好对新入职教师的培训。必须贯彻《高等学校教师岗前培训教学指导纲要》和《高等学校教师岗前培训暂行细则》的要求,强化对新入职教师的岗前培训,使教师树立新的职业教育理念和具备基本教学能力。其次,做好对骨干教师的培训。根据具体情况组织青年骨干教师进行重点培训和专题调研。再次,加强兼职教师的培训。通过培训,使兼职教师掌握教学环节、教学基本技能与方法,提高兼职教师的教学能力。
篇5
关键词:美术教学 教师角色 乡土特色 自然环境 人文环境 民俗风情 民间艺术
基础教育改革中,课程管理实行了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新课程的实施使教师角色发生很大的变化,由原来课程的实施者变成了课程的研究者、开发者和实施者。这就要求老师在用好教材的同时,努力挖掘本地自然、社会、人文等资源,创造性地开发教材,使我们的教材得到发展和完善。广大教师只有尽快实现角色的转变,才能够在开发过程中承担起积极的角色。但现实情况是:一方面不少教师只知道努力地用好教科书,甚至把教科书当作唯一的课程资源,没有很好地去开发利用方方面面课程资源。教师应当改变这种落后的思想,要树立新的课程资源观。另一方面,由于教师对课程资源的意识和开发能力的缺乏,大量作为课程要素来源的课程资源被埋没,不能及时地进入实际的教学中,造成许多有价值的课程资源的闲置和浪费。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学会开发课程,尽量的挖掘和利用贴近学生现实生活中的乡土特色的素材进课堂,使其更好的为教学服务。笔者结合本地本校实际,针对现行教科书中的内容,收集了大量学生们熟悉的乡土资源素材进课堂,进行优化美术教学的研究。
一、 利用自然环境资源,挖掘美术教学素材
我县国家级风景旅游区楠溪江山清水秀,淳朴自然,溪流两边是村庄,溪流两岸有七八十公里的滩林,似绿色屏障,形成了以溪流、卵石滩、草地、滩林、农田、村庄,以及山峦、蓝天、白云等层次丰富的景观。不管是农民在田间劳作,还是牧童在滩林放牧;不管是游人坐着竹排在漂流,还是牛群在碧波中嬉戏;也不管是夜幕下鸬鹚捕鱼的场景,还是那梯田和村庄,无不构成一幅幅美丽的图画,迷倒了一批批国内外游客。
美来自于生活,美术作品表现内容更多的是描绘现实生活。大千世界为孩子们发现美、欣赏美,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楠溪江为我们永嘉的孩子们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那么,作为他们的美术教师,该怎样引导学生走向自然、融入社会,开“源”建“库”呢?又该如何让学生嗅出生活的清新,看出生活的美丽,品尝生活的快乐,用自己的真情实感去描绘生活,创造生活呢?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探索。
1、触摸乡土,利用原生素材优化课堂
教科书上的图片往往远离学生实际生活,显得不够亲切。教师在上课时要尽量增加本地乡土资源或自然资源的教学材料,更好地为教学服务。引导学生把美术学习与生活经验,周围环境相联系,表现生活,运用生活,赞美生活。比如第五册《我们爱劳动》一课的教学内容中添加一些农村劳作的场景,特别是农村孩子参与劳动的场景,再添加一些做饺子、包粽子、做寿桃等乡土文化素材的教学,课堂内容就更丰富了,教学过程也就更富有感染力,教学效果自然也就事半功倍了。一堂美术课的成功与否,教师对上课素材的吸收与处理很重要,也迫使教师不仅要成为课程实施中的执行者,更要成为课程资源的开发者和建设者。
2、走进自然,利用写生扩展课堂
“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美的发现。”(《罗丹论艺术》)。我县自然资源丰富,关于美术的绘画资源更是随处可得,田野风光、自然景观等等,都是学生绘画的好题材。因此,就自然资源如何在美术教学中使用的探索中,我们应积极引导学生观察自己身边的事物,在熟悉的家乡寻找美,在取材中欣赏美,在绘画中创造美。
农村田野风光是学生写生极好的课程资源,我们要引导学生走出教科书,把课堂搬进大自然。田野、溪流、农舍、树木各具特色。这时带领学生身背画夹,手拿画笔,一幅幅美丽的画卷便在学生的手下诞生了……这样的活动不但使学生领略了大自然的美,更激发了他们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同时,也锻炼了学生捕捉素材的能力,让学生兴趣盎然。
3、走访新农村,用淳朴自然的美激发学生爱乡之情,以农村的发展变化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忆昨天,看今天,想明天。改革开放以后,家乡富了,农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永嘉人民的生活充满了无限的生机。一幢幢小楼拔地而起;一条条宽阔的道路四通八达;一个个养殖场,一片片蔬菜大棚……这些都是现代永嘉亮丽的风景线。观察农家园,描绘农家美,激起孩子们浓浓的爱家乡之情。通过观察、采访,了解家乡的过去,感受到家乡今天的飞速发展,再引导学生畅想未来,为家乡设计宏伟蓝图。如:《我为家乡造大桥》、《未来的好帮手》、《我心中的游乐园》等等课程。
总之,自然资源是一个取之不尽的美术资源库,我们要用这个资源库服务课堂教学,应该多引导学生观察、体验这片质朴的、可爱的土地,摄取身边的画面,让学生尽情去描绘五光十色的社会生活及丰富多彩的内心世界。
二、利用人文环境资源,丰富美术教学题材
楠溪江两岸不但有优美的自然风光,而且有闻名遐尔的人文景观,除了住宅之外,宗祠、庙宇、书院、亭阁、戏台、牌坊、寨墙、堤岸、水渠之类,凡古代农耕社会所应该有的各类建筑,都已经完备,甚至还有规模不小的园林。其中古村落最为有名,这些种类繁多,形式多样,内容丰富,风格独特的古村落,是乡土文化的博物馆和人文环境资源的宝库。我们需要在宝库中搜寻,选择,提炼,适合美术教学内容的题材。通过比较,我认为下面一些人文景观值得我们利用。
篇6
一、职业教育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的现状分析
(一)企业参与度低,整体建设质量不高
职业教育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缺乏校际协同、校企协同的建设机制,企业参与程度与积极性都处于较低的水平,建设过程基本上处于“封闭”状态。主要表现为:在建设内容上缺乏行业企业主流技术、规范和流程,企业需求体现不足,与职业资格标准脱节,企业一线的项目与案例较少,真实(虚拟)工作场景设计不足,等等。没有围绕区域支柱产业和特色产业形成一批高质量的、有区域特色的、内在逻辑关联性强的教学资源。新型的主题学习类资源更为缺乏,系统的网络课程类资源为数更少。
(二)缺乏标准架构,没有真正形成开放式的资源云
大部分教学资源库建设只是堆积罗列多门课程,各专业课程之间没有联系,不能很好地反映出各资源之间的内在联系,不能在资源库数据底层找到教学内容(知识点)与企业典型工作任务(能力点)匹配机制,教学与企业实际需求脱离。如在制造及工艺类课程中,对于学生无机会或少机会接触的工具、夹具、量具、辅具没有提供可虚拟装配、拆卸的三维模型,而仅仅是提供了照片,在功能实现上仅仅具有单一搜索、上传或下载,资源没有很好的集成,达不到使学生通过教学资源库进行有效自主学习的目的。
(三)推广与应用机制缺乏,管理与服务滞后
从职业教育的功能及职业院校办学定位方面分析,职业教育数字化教学资源应建设成为多类对象的“学习中心”。不仅要为职业院校学生提供学习资源,还要为企业一线人员提供学习服务。目前职业教育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中还缺乏推广应用与个性化服务机制,及时更新资源等可持续建设的动力不足。
二、区域职业教育数字化教学资源协同建设的策略
(一)确立资源开发规范
教学资源是资源管理应用平台的核心与支撑,是涉及不同用户、专业、课程、职业岗位等诸多内容的复杂系统。为了高效整合各种资源,必须制定资源建设的相关标准与模板等指导性文件。
资源开发可采用国际通用资源开发SCORM标准(Sharable Content Object Reference Model,可共享对象参照模型)、中国国家教育信息化技术标准委员会CELTS(学习者模型规范)和网络内容属性标准(IMS)。遵循元数据规范,采取适当减少属性描述元素数量的做法,增加资源编目与标注的可操作性[1];采用数据库的方式进行资源元数据信息的存储,采用XML文件作为数据交换的格式;采用基于Web-3D国际先进的虚拟现实技术开发虚拟实训。
(二)将碎片作为资源基本单元
为促进资源有效利用、方便更新,改变以往教学资源建设追求整体性和系统性的做法,将教学资源按课程要素分解成概念、方法、原理、案例和项目,并用一张图片、一段文字、一张表、一页PPT或者一段微视频来表示,作为资源建设的基本单元。一个知识点由多个不同的资源碎片组成,一个资源碎片也可以对应不同的知识点。用户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建立知识碎片和知识点的逻辑关系,从而达到对学习资源进行编辑、选取和定制的效果,由此赋予平台开发、共建共享的特质。
资源碎片化,是一种理念与方法的变革。其意义在于:一是将教学资源更新对象做到最小化,可大幅度地降低更新成本与更新难度。二是可促进资源自创。比如,用户可以通过屏幕照相、屏幕录像、手机摄像等方法制作各种教学资源,再上传至空间而成为新的教学资源。三是为资源泛在分享提供快捷方式。一方面,教师可按主题领域快捷地将各类网络资源嵌入到自己的课程资源中;另一方面,学习者也可快捷、泛在地利用学习资源进行学习。
(三)建立资源结构体系
1.按层级定义资源结构
为了使大量碎片化资源可按照不同主题与领域进行搜索,将突破按素材品种对资源进行分类的传统做法,以行业(产业)领域为主线,采用层级结构与开放式关联技术,把专业能力分成若干层级,以达到该层级所需的知识点为基本要素来构建资源库,碎片与碎片之间可进行开放式的任意关联,并通过数据挖掘方法,实现资源采集与聚合。这种结构可实现相同主题领域的资源碎片构成的同一层级的教学资源共建共享,使平台的开放式成为可能,可以有效地促进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如图1所示。
2.按模块确定资源体系
构建应用模块化的“6+1”资源体系,如图2所示。即建设以职业信息资源库为依据,以专业建设资源库为主线,以课程资源库和实训项目库为核心,以培训认证库为拓展,以素材库为支撑,以标志性资源库为特色的教学资源体系。
职业信息库主要包括行业介绍、职业标准、技术标准和新技术等内容;专业建设资源库包括基于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人才培养目标及规格调研手册、人才培养方案、职业能力标准、课程建设标准等;课程资源库包括专业支撑课程和专业核心课程等内容[2];实训项目库包括基本技能实训包、专业技能实训包、综合技能实训包;培训认证库包括师资培训包、新技术培训包、职业资格认证培训包、技能竞赛资源包等;素材库则作为上层应用库的资源容器,提供的单元素材供上层应用库直接使用或二次开发;标志性资源库则是指利用视频、动画、虚拟现实技术等手段,研发具有本地特色、产业发展水平的特色资源。
(四)通过解构工作选取内容
按照能力培养要求来解构工作。首先要对当地产业领域中的相关企业进行调研,以企业典型工作任务与岗位实际需求为主导,和企业行业专家共同对岗位(群)能力进行分析。其次,将每一项工作从主体和客体两个角度进行解构。从工作主体角度,确定做好该项工作需要哪些知识、能力与素质;从工作客体角度,确定完成该项工作的对象、条件和环境。解构工作是对某项典型工作(如网页设计)按照某一种逻辑(如问题主线、项目主线、任务主线),把每项工作任务分解为完成这项任务所需要的知识、能力、素质、对象、条件和环境。
构建资源内容和岗位能力模型之间的有机匹配机制。在解构典型工作任务的基础上,构筑知识与能力相匹配的基本模型和动态模型(课程体系)[3],确保专业与岗位或岗位群对应,课程与岗位能力及典型工作任务对应 ,教学模块与典型工作子任务及其工作步骤对应,知识点与技能点相互对应,再加上岗位所需职业素质、对象、条件和环境等要求,进而建立教学资源内容与企业典型工作任务有机对应的匹配机制。
(五)集成优质教学资源
通过购买、采集和聚合的方式,对国内外现有的、适合区域的优质教学资源进行碎片化加工、定义、标注和分类,按产业领域,分别建设职业信息库、专业建设库、课程资源库、培训认证库、实训项目库和素材库等6个资源应用库及1个标志性资源特色库。遵循“统一规划、分步实施、边建边用”的原则,通过在资源管理平台上集成现有优质资源,并加大应用推广力度,可缩短建设周期,提高建设效率。
(六)研发特色教学资源
主要开发两类特色教学资源:一类是面向学生、企业员工和社会人员,开展职业化塑造和公民素质教育,具有浓厚区域特色的素质类特色教学资源,开发面向在岗人员的职业化培训资源等。另一类是代表区域产业高、新、尖水平的技术技能型教学资源。如东莞职业技术学院将建成代表国际先进制造技术,以德国斯宾纳五轴数控加工中心、车铣复合中心等为主要设备的精密制造实训室,并借鉴德国技术培训经验,将以该实训室为基础,应用3D虚拟技术研发“虚实结合”、“技能进阶”的特色教学资源;利用学院所在地的东莞台资企业精密电子产业集聚特点与优势,研发相关的高端电子信息产业类特色教学资源;依托东莞产业支援联盟单位的技术优势,研发面向广大中小企业的技术技能型培训资源包。
三、职业教育数字化教学资源的运行管理机制
(一)区域联盟协同共建机制
以推进区域内职业教育资源的合理规划和协同共建为目标,充分发挥高职院校在区域职教体系建设中的引领作用,以及领军企业在区域产业转型升级的龙头作用,以区域内的职业教育研究会和职业教育集团为基础,构建政校企行四方参与、协同共赢机制,逐步形成区域职业教育教学资源建设联盟。
(二)知识产权保护与开放机制
在资源建设与服务中体现知识产权保护的原则和互联网时代的开放共享精神[4]。一是建立产权保护和激励机制,做到产权清晰、权责明确。坚持和鼓励原创,在源头上保证形成高质量的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资源。采用购买和签订协议等方式,明确资源著作人与资源用户的权利与责任,制定资源的所有权、使用权及网上共享使用的范围等。二是建立资源审计机制,对每个上传的资源都进行分类和设定使用权限,从资源的上传到应用每一个环节都进行严格审核,确保上传资源的质量,避免产权纠纷。三是统一身份认证服务,实现资源使用“实名制”。在资源的下载与应用环节严格做到按分配的用户权限使用,防止资源被非法下载或传播。
(三)绩效管理机制
在资源管理中引入绩效管理机制,对资源建设质量和应用情况进行跟踪和反馈,实现资源的全程质量监控,从而保证教学资源建设过程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5]。为提高资源建设者的积极性,可指定一套完善的绩效考评机制来激励资源建设者的行为。一是建立资源建设者的分级制度。根据资源建设者建设资源的数量和质量等因素来确定建设者的等级,并为本年度处于较高等级的资源建设者颁发荣誉证书或奖金,以此来激励资源建设者的积极性。二是建立周期上报考察制度。教师、资源建设团队或企业按周期通过绩效管理平台上报本阶段完成的资源建设情况,例如资源建设数量等。绩效管理平台根据上报数据,对教师、资源建设团队或企业的建设情况进行阶段性排名,并在资源管理应用平台进行公布。
(四)应用推广与培训机制
制定针对不同用户的推广培训计划。一是结合区域内职业院校教师培训,鼓励应用本平台进行教学改革、创新,丰富教学资源,促进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二是鼓励学生建立“学习空间”,做到“人人通”,以提高学习兴趣,培养学习能力、职业能力和信息素养;三是面向企业及其员工推广使用企业培训资源,通过泛在学习解决工学矛盾。
(东莞职业技术学院2012年度院级教改项目《基于云计算的教学资源平台建设研究》(编号:JGXM2012311),主持人:罗毅洁)
参考文献:
[1]董宇飞.浅论基于B/S架构的高校教学资源库[J].电脑学习,2010(4):43-44.
[2]李菡.基于共享模式的高等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的体系构架与建设[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2(3):195.
[3]刘红兵,李移伦.探索如何基于企业素材建设数字化教学资源库[J].电子世界,2012(14):3-4.
[4]沈莹.信息资源共享与知识产权保护的协调[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10(4):297-300.
篇7
关键词:地方高校;特色专业;建设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42-0151-04
一、概述
自从1999年“扩招”以来,我国的高等教育已走过了十五年的大众化教育发展阶段,在高等教育发展规模和国民接受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等方面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衍生出如何保障和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如何建设特色专业,实现不同高校、不同专业的特色化、差异化发展的问题。在我国高等教育加快发展、竞争加剧的过程中,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已从一味追求规模的扩大,逐渐转变为以特色取胜,以比较优势来应对教育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现状,加强特色专业建设,努力提升高等教育质量,是满足人民群众对高等教育不断增长需求的必由之路。
对于地方高校而言,特色策略更是其在生存和发展中增强自身竞争力的关键要素。一所地方高校如果有独具特色的专业,就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焕发出勃勃生机。因此,数量众多的地方高校面临着如何实现特色发展、建设特色专业,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企事业单位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
但以特色专业建设为核心内容的地方高校特色发展之路是一个长期和艰巨的过程,目前我国地方高校特色专业建设中普遍存在很多问题,办学思想的前瞻性不足、建设特色专业的内在动力不足、特色专业的亮点不足、“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贯彻不足和优质教学资源条件保障不足等是制约地方高校特色专业建设的主要因素。随着时代的发展,用人单位对人才需求的内涵在不断变化,同时,高等教育要遵从自身的发展规律,尽管当前对高等教育的特色发展、分类发展形成了共识,也出现了一些旨在发展转型的“高校转型发展联盟”,但长期来趋同的发展目标和传统发展模式惯性仍然严重影响着大量高校的现实发展,因此,对地方高校特色专业的建设模式探索与实践是一个急迫而又繁重的任务,需要更多置身其间的教育工作者投入更多的创造性劳动。
二、自动化特色专业的建设理念
专业建设理念是特色专业建设的灵魂。要提升特色专业建设的水平和质量,首先应转变专业建设理念、明确专业建设指导思想、优化专业建设思路,用以指导特色专业建设实践。
我校是具有明显行业特色和信息通信技术优势的地方高校,为贯彻实施国家和重庆市中长期教育发展规划纲要,努力打造长江上游科教中心,适应“工业化与信息化深度融合”和“物联网”、“智能电网”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对自动化类高素质人才的需求,基于长期实践总结和研讨,结合现有发展基础,我们确立了坚持“专业特色为主线、能力培养为基础、创新意识为重点、综合素质为目标”的专业建设理念;在专业建设过程中遵循推动协同创新和产学研结合,走内涵和特色发展的道路,充分利用优质教学资源,体现“激励创新、发展个性、讲究综合、提高素质”的人才培养理念和“构思-设计-实现-运行”的工程教育理念,强化信息技术对自动化的支撑,促进本类专业人才培养在规模、结构、质量、效益方面协调发展,全面提升自动化专业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专业建设指导思想。在此基础上,拟定了相应的专业建设思路:本类专业以国家和市级优秀教学团队、特色专业、精品课程、规划教材和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等优质教学资源为保障,以强化工业物联网与网络化控制的工程教育为特色,培养基础理论扎实、实践能力突出、创新意识较强的自动化专业特色人才,与重庆市的“智能仪器仪表生产基地”、“汽车、摩托车制造产业基地”、“笔电产业和笔记本生产基地”、“机器人之都”、“智能家居产业”等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需求高度契合,有效推动产学研合作和科技成果转化,明显提升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从而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实现专业基础扎实,特色优势突出,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高的专业建设目标,将自动化专业打造成社会评价高、建设效果好、彰显本地高等教育特色的一流特色优势专业。
三、“内涵式”优质教学资源建设模式的构建
优质教学资源是教学质量的基本保障和特色专业建设的基本内涵,地方高校的特色专业建设受制本身在经费、师资、科研平台、教学资源、基础设施等方面的限制,无法用优厚的待遇和宽松的学术氛围吸引高素质学者及有影响力的专业带头人,难以形成强有力的优质教学资源保障,导致专业建设水平提高困难。这种需求与现实的矛盾,制约着地方高校的特色专业建设与发展。近年来,我们在自动化特色专业建设过程中,着重在以下方面探索构建了行之有效的优质教学资源建设模式。
(一)优秀教学团队类资源
师资是特色专业建设最重要的资源,一方面引进新生力量,更重要的是着眼于现有师资的培养提高,通过学位提升、在职培训、团队协作,特别是大量的科研实践和教学建设项目的锻炼,快速促进了高水平教师队伍的发展。基于该教学团队建设模式,近年来本专业教学团队涌现出“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全国优秀教师、重庆市优秀教师、重庆市学术技术带头人、重庆市中青年突出贡献专家等;建成4个重庆市教学团队、2个重庆市高校创新团队和1个重庆市杰出青年群体。为自动化特色专业的建设提供了优质的教学团队保障。
(二)精品课程类资源
课程作为人才培养的基本单元,对人才知识体系构成与人才培养质量具有决定性影响。高度重视课程群和课程优质教学资源建设,以国家或市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为示范,切实推进本专业核心课程和主干课程的内容体系优化与教学课件、动画资源等建设,基于课程网站等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支持。如《传感器与自动检测技术》、《自动控制原理》、《电机与拖动基础》、《电力电子技术》、《嵌入式系统及应用》等课程网站提供课程介绍、教学大纲、授课计划、电子教案、FLASH动画课件、教学录像、习题库及解答、模拟试卷、学习指导、实验指导、演示/虚拟/仿真实验系统、在线自测/考试系统、案例库、学习论坛、参考资源目录以及其他链接等,方便学生课外扩展性学习和交流;并通过网站布置习题、讨论答疑和通知等。相关课程网站资源已得到国内众多高校的共享。
同时,对课程体系进行改革,整合教学内容,如将《自动控制原理》、《现代控制理论》、《系统仿真》等课程融合为《控制理论及控制系统仿真设计》;对部分课程进行了综合重组,突破了单一学科限制,以课程内容综合性强的核心课程为重点和切入点,对专业课程体系进行了重新构建,如将《单片机原理及应用》、《微机原理》和《嵌入式系统》等课程整合为《微控制器与嵌入式系统》,将《电力电子技术》、《电机学》、《电气传动技术》和《可编程逻辑控制器》等课程整合为《电气工程导论》。通过这些措施,一方面压缩了理论课时,给学生留出更多的工程实践锻炼时间,另一方面,知识的系统性更强,学生更容易把握住专业核心知识。
(三)特色教材类资源
教材是对系统性知识单元与知识点的一种固化与规范,是课堂教学和人才培养的重要知识载体;编著满足本专业人才培养需要的特色教材是建设优质教学资源的重要内容。在借鉴选用国内外优秀教材的基础上,近年来,我们加强了特色教材的建设,以科研为先导、以教改为重点、以教学实践为平台,组织教师结合教学经验、教改成果和科研成果,编写了包括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十二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工信部“十二五”规划教材在内的自动化专业教材十余本,如《传感器与检测技术》、《嵌入式系统原理与设计》、《电机及拖动基础》、《电力拖动与控制》、《计算机控制技术》、《微控制器原理及应用》、《网络控制技术》、《控制系统仿真》等,为本专业的人才培养提供了较好的优秀教材支持,并已得到国内众多高校的选用,展现出良好的示范辐射效应。
(四)示范性实验教学平台类资源
实验教学平台对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透彻理解和深化课堂教学内容具有重要使用,基于如此认识,我们高度重视自动化专业示范性实验教学平台资源建设,加大经费投入,先后建成工业物联网与网络化控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重庆高校汽车电子与嵌入式系统研发平台、中央地方共建“先进制造技术实训中心”、重庆市测控技术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以及工业控制网络系统工程中心、物联网技术研发与应用平台、智能电网实验室、面向智能制造的实时控制网络平台等多个研发平台与实验基地,并与韩国大学共建的“中韩(重庆)泛在网络应用技术研究中心”,与思科公司(CISCO)共建“绿色科技联合研发中心”等国际科技合作示范基地,与中科院沈阳自动化所联合建立“工业通信技术研发中心”等产学研合作基地,为自动化特色专业的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实验平台保障。
四、“拔尖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特色专业建设的核心,“拔尖型”创新人才的培养是衡量特色专业建设成败的重要标志。根据本专业的建设理念、思路与定位,为了进一步凝炼专业特色、突出专业优势,强化其示范辐射效应,以努力建设好特色专业为目标,培养自动化专业优秀人才,为国家和地方经济建设服务,着力自动化专业人才的“本色”教育、“特色”培养和“品牌”定位,重点培养学生在掌握扎实专业理论知识基础上的工程实践能力、理性思维/批判性思维/创新思维能力和岗位适应能力,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拔尖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一)做实以工程教育与创新实践为重点的自动化专业“本色”教育
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具有明显的工程性和实践性,要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改革人才培养模式,重点就在于按照工程教育的理念,落实该专业人才培养的工程教育与创新实践“本色”教育,具体的做法包括:
1.理论教学与工程实践紧密结合,强化工程实践的案例教学,并鼓励和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结合科研成果及教学经验加入大量的工程实例介绍和技术细节剖析,尽可能结合实物或系统进行演示性教学,改变单纯的归纳或演绎讲解模式,采用“情景创设”、“主动探究”、“会话讨论”的教学模式,从而提升授课内容的广度和深度。
2.基于“先进制造技术实验实训中心”建设的典型工场环境和构建的“两维度、三层次、多模块”实验教学体系,为学生提供一个真实的工业生产模拟环境,让学生透过多样化的实践平台、不同工艺技术、不同生产流程和工序的现场体验与理解获取不同层次、不同类别的工业生产和科技知识。
3.通过实验实践使得学生建立起材料、工艺、加工设备、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之间相互关联的概念,掌握各种加工方法和设备的合理运用,锻炼学生寻求、接受新科技的敏锐性,激发其基于实践探索求新的精神,并培育其自我知识更新、创新的能力。
4.基于已有实验平台提供的产品设计、样机试制、定型设计到电磁兼容性测试与可靠性试验的一套系统的产品实验、开发与测试环境,建成师生科技成果的中试基地,培养学生以可靠性为核心的产品化、工程化意识与能力,提高学生的产品设计能力、工程测试能力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构建“分层次、课内课外相结合,创新实践一体化”的实践教学模式。充分利用本单位的实验设备环境和条件,强调以真实的工业环境、完整的工艺流程和目标明确的实验项目来构建自动化专业实验实践教学体系,形成智能电网与供配电系统、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智能楼宇三个实验实训方向,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以及专长有所侧重地选定方向进行系统性训练,最大限度地培养学生的实践与创新能力。
(二)探索“导师团队―学生―专业课程(群)―分类实验系列―科研平台和课外科技竞赛活动”联动的“一体化”因材施教人才培养模式
长期的教学实践表明,松散的教学组织并不能将各种教学资源和各个教学环节有机地、高效地联结起来,也不能满足学生的个性化成长需求,难以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这里针对自动化特色专业建设,拟在加强优质教学资源保障体系建设和突出工程实践教育理念基础上,重点探索以明显提升教学效果为核心的因材施教人才培养模式,建立各种教学资源和各个教学环节的紧耦合关系,突出高素质人才培养的目标导向和对教学质量的个性化追求。主要思路是:以学生为主体,以导师团队为主导,以专业课程(群)和分类实验系列的教学为基本内容,以科研平台和课外科技竞赛活动为能力提升的纽带,建立起基于优质教学资源和强化工程实践教育的“一体化”因材施教人才培养模式,学生与导师(团队)之间紧密联系,形成“教”与“学”之间“推拉结合”的按需督导督学机制,通过教师高投入地“教”、学生认真努力地“学”实现个性化满足和“教”“学”协调相长,以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三)构建以“教育部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为引领、“三思”能力培养为核心的控制类拔尖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基于参与教育部自动化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和“产学研”结合的丰富资源,构建以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为引领的控制类拔尖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采取学校和企业联合培养的方式,以控制类拔尖创新型人才培养为目标,以“理性思维、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性思维”(简称“三思”)能力培养为核心,以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应用创新能力与科学研究能力的培养为重点,以工程实践与科研训练为主线,采用工程项目与理论教学结合的教学模式、基于企业现场实践的实习与毕业设计模式、多元化的工程实践训练体系和“校企双导师制”的指导模式,形成通识教育、工程基础教育、工程专业教育三个层次相协调,学校教育、企业实践、科研训练紧密结合,“理”“工”衔接、“学”“思”交融的拔尖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摆脱当前工程教育缺失和学校教育与企业生产实践部分脱节的突出问题,使学生能够快速成长为熟悉企业生产实际流程、“三思”能力突出、创新意识较强的本专业领域技术骨干和领军型人才的后备军,缩短企业用人周期,并大大提升人才培养效果和用人单位的满意度。
(四)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管理创新模式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离不开教学管理创新。一切教学工作的落脚点在于学生,所培养学生质量的高低是评价一切教学工作的根本,因此,在建设自动化特色专业过程中坚持创新管理体制机制,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管理创新模式,使一切的教学资源和教学环节都为如何培养好学生、如何提升教育质量服务。基于多年的教学管理实践经验积累和对教学资源、教学环节与教学质量之间关系的分析,提出“目标驱动、过程优化、务求实效”的教学管理理念和“关注热点、抓住重点、补强弱点、培育亮点”的教学管理指导思想,以此为指引,建立了一支执行力强、科学决策、运转有序的教学管理队伍,从优质教学资源建设、教学环节设置、培养方案设计、教学执行、学籍管理和教学反馈调整机制等方面,建立起以学生为中心、以提升教学质量和保障人才培养效果为最终目标,体现竞争、激励和约束相结合的教学管理模式,为教师和学生营造了良好的工作、学习氛围,真正落实“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教育理念。
五、结论
地方高校的特色专业建设是现阶段我国高等教育面临的一项紧迫任务,是主动适应高等教育发展需求的重要举措。基于本校的学科优势、行业特色和地方产业资源,在自动化特色专业建设实践中,探索构建了“内涵式”优质教学资源建设和“拔尖型”创新人才培养的特色专业建设模式,依托积累的高水平教师团队、精品课程、特色教材和示范性实验教学平台等优质教学资源,初步建成了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需求高度契合,所培养的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突出、信息技术优势明显、社会评价较高的自动化特色专业,为地方高校的特色专业建设提供了一种可借鉴的发展模式。
参考文献:
[1]李东升,李文军,毛成,郭天太,谢代梁.地方高校特色专业培育方法研究――以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为例[M].中国大学教育,2010,(10):80-82.
[2]包艳宇,王晶,戴维.地方高校特色专业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J].科技信息,2013,(4):22.
[3]胡向东.物联网工程专业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探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2,(32):190-192.
[4]申江,姜树余,藏润清.地方高校特色专业建设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10,(33):37-39.
[5]李仕友,谢水波,王劲松,刘金香.科学发展观视野下地方高校特色专业建设[J].高等建筑教育,2012,21(2):16-20.
篇8
随着信息技术在高等教育中应用变得日益广泛和不断深入,高等教育信息化的内容已经逐步从基础设施的建设转变为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建设,研究和探索适合地方高校特色的教学资源建设方案,在提高和改进高等教育教学方法、优化教学环境、提高教学质量等方面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 年)》(以下简称《规划》)明确指出,进一步加强基础设施和信息资源建设,重点推进信息技术与高等教育的深度融合,促进教育内容、教学手段和方法现代化,创新人才培养、科研组织和社会服务模式,推动文化传承创新,促进高等教育质量全面提高[1]。教育部副部长杜占元明确指出,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和共享是科学推进教育信息化加速发展的基础工程和关键环节,非常重要也非常紧迫[2]。
本文以湖南农业大学为例,介绍湖南农业大学作为地方农业院校,进行以大农科为特色的教学资源建设方面的探索和做法,在此基础上,对信息化时代下地方高校教学资源建设提出进一步认识和思考。
一地方高校教学资源建设措施
1 规章制度系列化
我校制定了有关教学资源建设的一系列文件和制度,如《湖南农业大学本科精品课程建设管理办法》《湖南农业大学本科网络课程建设管理办法》《湖南农业大学多媒体教学管理办法》等。制订了网络教学建设与管理实施细则,要求教师逐步应用网络教学平台进行辅助教学,利用评比和验收等方式来进一步推动网络课程建设。建立网络课程建设立项机制,鼓励教师进行示范性网络课程建设。并编写了《湖南农业大学现代教育技术服务手册》,帮助教师了解相关政策和制度要求,了解学校硬件和软件建设情况,帮助教师在应用中解决有关问题,让教师在运用时有制可循,有章可依,促进教育技术应用,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2 建设流程规范化
为保证学校教学资源建设工作规范化和科学化,提高教学资源建设的水平和质量,学校制定了多类资源的建设标准和要求,明确了自主开发和引进教学资源建设的流程。学校下发了《关于加强教学视频资源制作规范管理的通知》《关于各类教学视频资源制作规范的通知》等文件,明确了视频制作的流程和制作规范。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制定了国家级、省级、校级的精品课程、视频公开课等教学资源的不同建设标准。
3 奖惩机制结合化
通过将部分资源建设情况纳入学院目标管理考核指标体系,为学院和教师建设教学资源给予外在压力;通过组织相关竞赛、参加国家级、省级相关比赛,为学院和教师建设教学资源提供内部动力。学校将教学资源建设工作(课件平台论证、教学平台参加情况)、多媒体课件认证工作(上交数量、质量、整改)纳入对学院的年度目标管理考核,根据指标体系进行打分,教育技术应用竞赛获奖情况也纳入目标管理考核指标中加分项目,直接影响学院年度教学工作目标管理考核分数。同时,以赛促建,通过参加评选和竞赛,选拔、建设出一批优质教学资源,并发挥优质资源的示范和促进作用。
4 教师培训长态化
为了促进教学资源建设,提高教师教育技术应用能力,学校将教师教育技术应用能力培训工作长态化、规范化。每年不定期举办多期教育技术培训班,对教师进行多方式、多层次、多模块的教育技术培训,有针对性地提高教师课件制作水平和多媒体应用能力。
5 技术服务全方位化
同时,在资源制作时,大胆选取学校教育技术学专业的学生参与,既为教学资源建设注入新鲜血液,提供新的视角和思路,又给学生提供实践机会,锻炼他们的动手能力。
二凸显教学资源建设的特色,推进教学方法改革
1 突显教学资源建设的特色和重点
地方高校在教学资源建设中,需要避免走入大而全的误区,应该挖掘、培育和发展学校特色和重点的教学资源。以湖南农业大学为例,学校作为一所地方农业院校,始终坚持教学资源建设以大农科为特色,发挥学校现有学科和资源优势,以点带面,辐射、带动其他学科的教学资源建设,“十二五”期间,学校建设有国家级视频公开课“中国茶道”“植物生理与人类生活”和资源共享课“作物栽培学”以及“兽医药理学”“植物育种学”“生态学概论”“草坪学”“兽医寄生虫病学”等省级精品课程。
2 加强教学资源应用,推进混合式教学改革
为了推动现代教育技术与教学的深度融合,实现教学资源的共享,湖南农业大学积极推动将优质教学资源应用到教学实践中。2014 年下学期,启动“中国茶道”“植物生理与人类生活”两门国家精品视频公开课混合教学,效果良好,学生到课率均达95%以上,成绩合格率100%,优秀率较上学期平均提升12%。
三对地方高校教学资源建设的进一步认识与思考
1 信息化教学资源的应用前景广阔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传媒技术的发展和开放教育理念的兴起,“慕课”成为席卷全球教育界的“数字海啸”[3],掀起了高等教育改革的一股浪潮。高校信息技术与教学愈发深度融合,教学资源建设与应用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慕课(Massive OpenOnline Courses,缩写为MOOC)即大规模网络开放课程[4],是一种以视频的方式记录和传播,以在校学生为服务主体,同时面向社会大众免费开放的科学、文化素质教育网络视频课程与学术讲座,是开放教育在网络时代新的表现形式。要发展“慕课”、微课,首先就要进行大量视频的拍摄、录制和剪辑,要运用相关的教学素材丰富教学内容。因此,“慕课”时代下,信息化教学资源的建设面临巨大的机遇与挑战。
2 教学资源必须与教学实际紧密结合
教学资源建设要有明确的目标和针对性,必须与教学应用紧密结合。建设高质量的适合教学应用的教学资源,是一项十分艰巨的系统工程,它需要具有较高学科水平和教学经验的教师与掌握现代信息技术的媒体设计与制作人员通力合作才能完成。所以,必须坚持选聘知名的教授、专家,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与从事媒体设计的专家和编制技术人员组成项目组,负责资源建设与应用的全过程。教学资源要体现学生为主体的思想,针对他们的特点和需求,组织好教学内容、知识结构和媒体表现形式,以便为学生创设主动学习的环境,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与周围学习环境交互,主动学习、思考、探索。因此,教学资源必须体现“以学生学习为主”的思想,结合学科教学的特点对所教内容进行整合、加工,做好一体化设计,注意多种资源的有机配合和综合利用,不仅有知识内容,还要有思路、方法、自测练习指导等[5],以使资源适合教学应用。
3 教学资源管理要处理好资源新建、改造和引进的关系
在建设过程中,要利用地方高校已有的资源优势,通过选择、整合和数字化改造,形成富有学校特色的适合教学的教学资源;对于国内外优秀的教学资源,根据地方高校教学需要,采用积极引进的方式,丰富学校的资源库;积极开展与国内外农业院校、普通高校、科研单位合作,优势互补,共同开发资源。湖南农业大学现代教育技术中心与新农村发展研究院联合正在进行服务“三农”培训,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教学资源建设的积极探索。此外,还需要改革资源建设运作机制,实行项目管理,引入竞争机制,试行市场运作,讲究成本效益,奖优罚劣,提倡与有实力、有影响的公司、企业合股共建,探索产业运作的道路。
4 注重教学资源的质量标准与评价体系建设
建立教学资源的质量标准与评价体系也是教学资源建设中需要引起重视的一环。形成了科学的质量标准与评价体系,才能在资源建设时少走弯路,增强科学性和针对性,提高资源建设的效率,提升资源建设的质量。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 年)[EB/OL]..edu.cn/zc_6539/20120330/t20120330_760463.shtml.
[2]杜占元.杜占元在京出席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与共享座谈会[EB/OL].[2013-08-16].gov.n/gzdt/2011-08/18/content_1928234.htm.
[3]杨劲松,谢双媛,朱伟文.MOOC:高校知识资源整合与共享新模式[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4(2):85-88.
[4]Siemens,G.(2012).What is the Theory that Underpins OurMOOCs[EB/OL].[2012-11-02]. learnspace.
篇9
关键词:教学资源库;网络教学
中图分类号:TP3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4)10-2246-02
Abstract: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status quo of network teaching resource database platform, this paper presents the current teaching resource database platform in the problems, the depth content online teaching resource library building and construction goals, including material library design, public repository platform Courses , professional and group learning repository design, quality engineering and quality characteristics of the repository design curriculum resource library and network teaching platform courses library design. Analyzes the teaching resource library building direction and focus, explained the main points of repository platform management mechanism and runtime environment standard system construction.
Key words: Teaching Resources; Online teaching
课程改革作为教学改革的核心,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进一步创新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培养模式,不断深化课程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不仅需要进行以体现就业为导向的教学创新,而且需要在课程教材编写、课程内容设计、实践及实习实训、网络教学平台及资源平台建设等多个相关环节进行创新性的革新,从而实现培养高技能人才的目标。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和万维网的日益普及,教育信息化得到不断推进,在数字化校园基础上利用计算机网络进行互动式学习得到了迅猛的发展。教学资源库及网络教学平台突破了传统教育在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实现了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一方面丰富了教学资源,提高了教师教育教学质量,另一方面也使学生脱离了以往传统教学模式的单向性和枯燥性,极大方便了知识的获取,拓展了学习空间,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协作学习及探究学习的能力,满足了他们个性化学习和终身学习的需要。国家高度重视网络优质教育资源的建设,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也要求“加强优质教育资源开发与应用,加强网络教学资源体系建设,引进国际优质数字化教学资源,开发网络学习课程。”
1 教学资源库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美国麻省理工OCW项目、澳大利亚EDNA项目是最具代表性的资源库平台。近年来伴随着我国家大力发展共享课程、精品课程的建设,教学资源库平台建设日益成为教育信息化的核心基础支撑,但也要清醒地看到,在建设过程中存在着不少亟待解决的问题,教学资源库平台的建设是一项需要长期实施并更新的系统工程,
1)部分学校限于资金等原因,对数字化校园建设投入不够,尚未建立教学资源平台及网络教学平台。下图是我国高等院校教育资源建设情况抽样调查统计图,引自中国教育科研网2012年3月的《六成高校建网络教学平台》一文,其中A代表是;B代表否,有此计划;C代表否,尚无计划。从中可以清楚地看到抽样高校有近40%的学校没有自己的网络教学资源库平台。
我国高等院校教育资源建设情况抽样调查统计图
2)课程资源建设标准缺乏统一性,没有制定资源库平台中各种资源的开发规范和技术标准。教学资源具有丰富多样性的特点,目前教学资源库建设缺乏统一标准,在平台设计实施中存在着不符合课程标准和实际需求的数据堆积现象。同时没有处理好大数据的分布存储等问题。
3)目前高校为避免大量的开发工作在建设网络教学资源库中往往选择采购市场上成熟度较高的产品或进行二次开发。虽然具有效率高、实施便捷的优势,但会有诸多问题。比如是否满足实际教学需求;是否能够与现有的数字化校园系统有效对接整合等。
4)管理运营机制建设及制度欠缺,目前高校对自主开发的网络教学资源库进行评价的方式主要包括:建立相关评价指标体系、通过精品课程课程申报进行推进、通过立项结题进行评价、组织专家团队进行评价以及师生用户评价等。但是运行机制设计考虑不足,管理制度缺乏或不严格,导致建设后期困难重重。
5)参加资源库平台建设的人员中有一线教师,也有教学管理者和技术开发人员,在建设实施过程中存在忽视实际需求及技术支持服务指导欠缺现象,学校在教学资源建设过程中,没有深入实地的调研,导致平台设计和教学设计不对称的问题,导致课程建设水平参差不一。
2 研究内容及建设目标
资源库平台建设着眼点在于通过简单易学的操作界面和通畅的网络环境,快速提供教师课程管理和资源库的平台,便于创设有利于师生合作交流的学习资源环境,可以实现网络在线课程教学、资源共享、课程申报、在线辅导及考试等功能。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资源库平台达到资源共享的目的,构建彼此信任的信息平台,在协作中完成学习任务,培养团队意识,建立起和谐的人际关系。
2.1素材库设计
包括资料素材库、教学课件库、教学视频库以及精品课程库的设计。资料由一线教师添加,是教学资源库中最“基本”的资源,包含与课程相关的素材、电子文档、图书资料等多种数据资料。课件库是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而加以制作的课程资料,由学校教师根据学科分类上传,学生在课件中心按照学科分类浏览。教学视频库设计既可以是自己老师摄制编辑的视频课程,也可以是国内外其他高校优质的公开视频资源,在教学视频中心中链接,并按照学科分类,方便学生浏览。精品课程及质量工程资源库系统的设计是为了满足校内教师申报精品课程、共享课程和质量工程的需要,可以为教师自动生成课程网站,具有无限扩展、套用模板及自主设定栏目等功能,教师可以在后台对网站进行管理整合上传各种数据资源。
2.2建立公共平台课程学习资源库
公共平台课程学习资源库的建设内容主要是自主性学习网络课程建设,以教师自主开发和建设为主实施公共课程学习资源的基础构建,通过巧妙的架构和独特性设计,为学生的公共基础课程在线学习和辅导提供个性化的服务。
2.3建立专业及专业群学习资源库
专业教学资源库共性是围绕各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紧密配合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需求,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建立的大容量、开放式、交互性强、适应网络发展的信息化教学资源服务系统。专业群学习资源库应该包括: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文献资源库、课程大纲及标准库、专题特色资源库、课件库、教学视频库、图片素材库、教学案例库、实验实训指导等。
2.4建立质量工程特色资源库及精品课程资源库
立足学校办学特色,以教学质量工程为切入点,打造符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校本学习资源,建立省报国家级及省级质量工程的教学资源库,制作整合一系列本科教育的精致数字媒体教材,形成校本人才培养共享特色资源,具有特色功能性的课程申报平台与学习资源库。
2.5建立网络教学平台课程学习库
公共平台课程学习资源库的建设内容主要是自主性学习网络课程建设,提供网络在线学习、辅导答疑、在线考试等多种功能,对平台要求比较高,目前一般以自主开发、向专业软件公司购买或二次开发等多种途径进行网络教学平台课程学习库的建设。
3 教学资源库平台建设的方向
3.1 基于“云存储”的教学资源库建设
“云存储”基于“云计算”的延伸和发展,是将通过互联网连接的计算机资源统一管理和调度,将服务器、存储系统等资源网络化及虚拟化,为用户提供基于B/S模式下WEB应用服务。教学资源库建设中可以避免基础设施重复建设和计算机硬件方面的投资,避免了购买应用软件和系统的花费,“云存储”通过并行计算和分布式计算对网络各类数据资源进行计算、存储、分析和管理,并具有较高的可靠性和安全性,能够保证开放性教学资源平台的高效运行。
3.2教学资源库动态化管理
在资源库静态管理模式下,资源库内的资源被管理员统一管理,对学生实行校内免登录访问各种资源,在登录后可以上传建立自己的资源库。教学资源的建设中,即让教师和学生成为教学资源的生产者。资源库中各种资源具有统一的开发规范和技术标准。能够链接公有云,实现资源动态部署。
3.3建立起具备符合自身特点的管理运营机制
为提高资源库平台的利用率,使资源库平台在学生自主学习和人才培养过程中发挥强有力的作用,保证课程资源的质量,必须建立起强有力的、符合自身特点的管理运营机制。从信息的规范、审批、到平台的维护,为教师和学生构建起一整套的操作规范和管理制度,同时制定课程开发的质量评价体系,从而为资源库平台的长久运行和发展提供不竭动力。
3.4建设规范的运行环境系统
资源库平台运行环境系统由资源采集平台、资源管理平台及存储服务器组成。在实际运行过程中,除加大硬件投入外,还要发挥专业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建设一支精干的技术团队。
4 结束语
网络教学资源库平台的实施不仅可以实现教学资源的共享,还可以对资源进行统一管理和整合分析,奠定促进人才培养整合校内资源建设的发展方向。在建设过程中,网络教学平台与资源管理平台实施于一体,使得资源库资源被教师使用并应用到网络课程中,能够为教师申报精品课程、共享课程及教学成果奖提供平台支持。
参考文献:
[1] 郭然然,周培.高校网络教学资源库动态化管理策略研究[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3(5).
[2] 朱亚莉,李霞,刘亚彬. 高校网络教学资源库建设的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1(17).
[3] 杨建军,何恒光.构建网络在线新课堂和特色教育的基础与支柱[J].中国电化教育,2006(10).
[4] 王晓文.关于专业共享型教学资源库建设的几个问题[J].黑龙江教育,2011(3).
[5] 李晓锋. 基于 XML 的教学资源库系统研究[J].信息技术,2012(11).
篇10
栏目设置不合理,教学资源更新滞后,网站建设缺乏持久性目前大多数精品课程网站的建设是从申报精品课程的角度进行,而非从学生使用的角度进行,因而在栏目设置方面必然偏向以通过评审和追求新颖吸引评委眼球为目的,从而给学生在浏览课程网站时造成了困扰。学生在浏览课程网站时,需要花费大量时间理解和熟悉网站的内容和框架。
二、精品课程网站建设的基本原则
1、资源呈现形式的设计包装与资源内容的优质丰富并重精品课程网站建设不仅要考虑进行框架与栏目设计,从形式上进行包装,符合申报精品课程的要求,更需要在这个平台呈现出优质实用的教学资源,突出课程教学改革成果,介绍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提供丰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资源,从而能够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帮助和引导。
2、课程网站的设计建设与课程网站的使用发展并重实施教学改革,进行精品课程建设,设计与建设精品课程网站势在必行,但只停留在把精品课程网站建设起来远远不够。在整个建设过程中以及建设之后,必须考虑如何让课程网站投入使用,如何调动学生使用课程网站的积极性,如何使课程网站发挥最大的效用。
3、符合课程建设要求与以学生为本并重在设计与建设精品课程网站之初,就不能只考虑到满足评审的需要,达到申报的要求,树立以学生需求为中心的建设原则是必须的。通过精品课程网站的建设与使用,为学生提供学习、交流与互动的平台,创造更好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指导,使学生从被动变为主动,增强学习能力和实践技能。
三、建设以学生为本精品课程网站的有效措施
1、结合课程特色设置网站栏目,针对学生提供丰富的特色资源不同学校的学科和专业具有各自的课程体系和特点,精品课程及其课程网站应该根据专业和学科课程的特点进行网站设计和建设,根据课程特点对网站框架、栏目和内容的设计进行合理规划,能够凸显出本课程的特色。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以学生的观点和立场来考虑网站的框架结构和栏目设置,力求网站导航分类合理、层次清晰,栏目设置科学,栏目设计明确清楚,符合使用者的浏览习惯。例如网站栏目的最佳数为5—9个,太过密集容易使浏览者产生压抑、烦躁的感觉。同时注重课程特色内容资源的开发,提高内容的科学性与趣味性,拓展教学资源的范围,去除过时传统粗糙的内容,添加新颖优质特色的内容,使丰富的特色资源既能给学生提供学习参考,也对拓宽学生的视野起到很好的帮助作用。
2、面向学生明确课程网站的定位学生是精品课程网站的主要使用者,在设计精品课程网站之前,要针对网站的使用对象进行正确的网站定位。网站的定位主要指网站的整体风格和色彩搭配、网站的资源内容及其展现形式、网站所预期的使用效果等[4],网站的定位能否针对面向对象,直接影响网站使用者的浏览兴趣和浏览频率。一般精品课程网站的面向对象是教师和学生,其网站定位应该简约大气、清新明朗,同时能够体现出学科课程的特色,给访问者既亲切又专业的感觉。网站的定位需要从多方面考虑,例如网站页面的色彩选择非常重要,色彩直接产生浏览者的第一印象,决定着浏览者的视觉感受,当然具有视觉冲击力的网站更容易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例如网站布局的设计,一般应该注意将最突出、最有价值的内容放在重点屏幕和显要位置,从而突出显示网站的优势内容,并同时注意页面平衡、上下左右均匀,使网站整体结构清晰、主次分明。
3、增强网站的交互功能,提高教学资源的可获取性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在课程网站建设时,要从学生的需求和实际出发,开发真正适合学生的课程网站,就必须保证课程资源的可获取性,例如为动画、视频、PPT、图片等优质资源提供下载、在线观看的共享与获取途径,使教学资源真正能够为学生所用,达到帮助学生的目的。
4、注重课程网站的实用性,提高教学资源的质量精品课程网站除了要呈现和共享教学资源,还要发挥课程建设成果的示范和传播作用。因此,网站建设中要在教学资源质量上狠下功夫,不仅讲求网站资源的丰富新颖,还要注重教学资源的实用性,使教师和学生通过精品课程网站优质资源的获取和学习,能够真正获益。
四、其他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精品课程网站的设计与建设是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只有不断改进和更新,才能保证课程网站满足实际需求,提高课程网站的实际应用。在课程网站建设过程中和网站建设起来之后,还有其他一些应该注意的问题。
1、知识产权的问题
精品课程网站需要呈现优质丰富实用的教学资源,教师所制作整理展示的教学资源中,必然会引用一些参考文献、相关文字、数据表格、图片或视频资料等,有时会忽略了加注这些文献的来源,这样有可能会在以后的网站使用过程中造成不必要的麻烦。另外,教师还要注意对自己的教学资源进行必要的知识产权保护。
2、避免为了技术而技术
大部分教师是不能独立地开发和设计自己的课程网站的,他们的精品课程网站建设必须在技术人员的配合下才能进行,有时技术人员和教师在网站设计和开发中缺乏密切联系和沟通,往往使教师的理念和思想不能很好地得到体现,教师无法将自己的想法得到付诸实际,从而网站建设只能在技术上得到实现,大大影响实际效果。
3、确保网站的维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