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治理体系建设范文

时间:2024-01-03 17:40:0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乡村治理体系建设,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乡村治理体系建设

篇1

关键词:房地产企业;建设项目成本;问题;措施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国家越来越重视房地产调控的大环境之下,房地产企业必须紧跟时代的步伐加强对建设项目成本的重视,建构符合自身实际的成本管控体系,保障自身的长远发展。如今越来越多的成本控制软件的开发,将极大利于房地产建设项目成本的管控,房地产企业应该适当学习并运用。

一、房地产建设项目成本管理存在的问题

房地产建设项目成本管理存在的问题在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表现,依据项目流程可以大致分为:项目决策阶段存在的问题、项目设计规范存在的问题、项目建设存在的问题、项目完工阶段存在的问题以及最后成品营销阶段存在的问题等。

(一)项目决策阶段存在的问题

项目决策通常是房地产企业较为重视的,在决策之前通常要求制定出可行性的研究报告,有些企业单方面重视报告的实行,以便获得更多的项目筹集资金,这种决策方式具有一定的投机性,会给企业带来较大的风险。除此之外,部房地产企业没有设立专门的策划部门,缺乏相关的专业人才,以及对市场的调查力度不够,影响决策的科学性。

(二)项目设计规划存在的问题

房地产企业在设计阶段,大部分重视的还是设计费用的控制,但是忽略项目的成本控制以及设计单位的实际能力水平。此外较为突出的问题包括:一是房地产企业没有规范设计任务书,对于成本没有提出明确的要求,导致无形成本增加;二是招标制度没有得到落实,部分企业过分强调海外的设计,往往忽略客户的实际需求。

(三)项目建设存在的问题

房地产企业在进行项目招标过程中通常会出现熟人项目工程以及其他利益相关联工程,一方面严重损害招标工作的公平性,另一方面使得房地产企业的成本增高,不利于企业的发展。现场签证制度缺乏完善,企I在进行成本控制时会面临较大的难度。项目进行时,会面临一系列不确定的问题,比如项目返工、停工、工期拖长等,给企业带来巨大的成本负担。

(四)项目完工阶段存在的问题

对于部分房地产而言,在项目完工之后,通常只是关注项目工期、项目质量以及项目结算等内容,但是对于工程款项的计价标准、计价依据、结算方法缺乏一定的重视力度 ,导致双方建立的合同只是流于形式,成为口头合同,缺乏一定的法律保障。对于少部分的承包单位而言,承包单位清晰意识到房地产结算需要及时进行结算,因此,承包单位为了获得一定的经济补偿通常拖慢结算的进度,不利于结算工作的顺利高效进行。此外,部分审核人员综合素质不高,在项目规范问题上出现偏差,给企业带来诸多隐性损失。

(五)成品营销阶段存在的问题

房地产企业营销的成功与否直接关乎到企业的收益,但是众多企业的营销措施并不是特别到位,出现诸多问题。一般来说,房地产企业项目的推广应该贯穿项目的整个过程,每一个环节都需要采取阶段性的营销方法但是众多企业都是在项目前和项目完工后进行营销,营销方案未完善,并且有些企业随意实施销售计划,没有进行实地调查分析,最终使得销售计划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作用,没有达到营销预期的结果。

二、控制房地产建设项目成本的有效措施

(一)针对决策阶段存在问题的措施

第一,保证资金来源的可靠性。房地产企业的额资金来源主要还是来源于股东,一部分资金来自社会的募集,以及企业的融资业务。保证资金来源的可靠性是房地产企业取得长远发展的保证。房地产企业可以发展新客户,建立一条完整的资金链,避免资金短缺造成企业的经济损失。

第二,严格控制土地成本。房地产企业在进行项目开发之前,首先应当对项目实施地点土地费用进行科学地评估,综合考虑自身的费用承受额度以及项目完成之后所带来的收益。房地产企业在进行土地竞拍之前,应该制定关于项目未来的销售预测以及项目建设成本方案等,通过数据分析计算出企业所能够承受的价格底线,实现企业控制土地成本的目的。

第三,严格控制土地增值税。自国家实行营改增以来,对于房地产企业的要求越来越高,房地产企业需要积极采取应对措施保障企业的收益。通常来说,房价的高低直接影响增值税的多少,而且对增值税的成本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现如今的房地产企业通常采取超率进税率进行征税,导致房价飙升,所带来的增值税率相应增高,土地增值税的税收成本也将随之增加。因此严格控制土地增值税是降低房地产企业税收成本的必要措施。

(二)针对设计规划阶段存在问题的措施

第一,进行限额设计。房地产企业在进行限额设计之前,需要和设计单位做好协商,合理安排设计单位的限额设计,设计成果应该关联到个人,对于设计成果进行科学地考核,经上层协商讨论一致通过方可执行。同时,房地产企业应当设计奖罚机制,提升企业员工的积极性和重视力度。除此之外,设计单位要想保证工程的安全以及质量,必须采用新技术以及新型工程理念和方案,在一定程度上还能减少企业的投资成本,使得房地产企业获得更多的利益。

第二,高效进行设计招标。房地产企业若在设计招标这一环节上保证高效性,可以大大减少企业的成本,同时还能实现预期的招标结果。房地产企业进行向社会招标可以采取网络新媒体技术进行公开招标,吸引更多更优秀的设计单位前来合作,在众多方案中可以筛选出更加优秀合理的方案,不仅实现招标的预期目标,还可以极大控制房地产企业的成本,使得企业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

(三)针对建设阶段存在问题的措施

一方面,合理科学选择施工单位。对于房地产企业而言,项目的投资是十分巨大的,这就对房地产企业的决策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科学合理的选出施工单位是十分重要的,房地产企业需要综合考虑施工单位的能力水平,其中主要考虑的是施工单位进行施工所需要的费用、技术是否达标、信誉是否良好,以及其他方面是否达到相关的要求。除此之外房地产企业在向社会进行公开招标的时候,应该指定相关的招标文件,并对招标的施工企业进行严格的审核筛选,综合考虑各方面的条件,选出最合适的招标施工企业,并以文件形式向社会公开。

另一方面,组织完善的现场签证仪式。对于现场签证不管是房地产企业还是施工方都应该重视,保证施工单位、房地产业主以及监察单位共同签字。并且,双方在签订合同之前,应该细心核对合同的内容,对于不相符的内容及时提出,并商讨纠正,避免双方在合同生效时造成不必要的矛盾,损害双方的利益。

(四)针对完工A段存在问题的措施

首先,加大对审核人员能力的培训力度,促使其综合素质的提高。在项目的完成阶段,项目审核工作是一项十分繁重的任务。审计人员自身的责任意识需要提高,企业可以定期开展思想教育活动,提升审计人员的责任意识。同时审计人员的专业知识水平需要提高,企业可以从人才引进源头以及后期培训两方面进行控制:从人才引进源头角度考虑,企业在招收人才时,应适当提升标准,综合考核招聘人员的专业知识和技术水平;从后期培训的角度考虑,企业加大投入,开设专业知识培训班,以及法律知识培训班。培养全方面的人才,以此来适应房地产企业建设项目审核工作的需要。

(五)针对营销阶段存在问题的措施

在项目建设的初期,一套完整的营销方案就应该出台。房地产企业必须根据建设施工地点的实际情况,做出科学合理的市场调研,使得营销方案得到不断完善。同时,在项目的建成阶段,房地产企业应当综合分析房产的市场销售的实际情况,做出客户分析以及细致的市场划分,以便解决房地产企业营销阶段存在的问题,实现企业经济的增长。

参考文献:

[1]徐世刚.DX公司桃源房地产项目成本控制研究[D].吉林大学,2014.

[2]谢汇.X房地产项目成本控制研究[D].南昌大学,2013.

篇2

用市场的办法筹集资金。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要求,坚持用工业的理念谋划农业。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1号文件,争取今年农业总产值增加3亿元、培训农民1.2万人次、启动28个新乡村建设试点、乡村人平纯收入增加360元以上。

1转变观念。发展现代市场农业。健全农业服务体系,提升服务水平和效率。加强动植物疾病防控,加快农业标准化体系建设,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加快农业产业化经营,抓好优质稻、苎麻、水果、速生原料林、水产品等板块基地建设。发展适度规模经营,积极引导耕地、水面、山林向企业或种田能手流转,加大低产田、低效林改造,加快土地整理。要继续抓好“山上再造工程”加快林特开发,打造一批生态、休闲、旅游农业基地。

2关注民生。发展乡村社会事业。要着力解决乡村义务教育、新型合作医疗、文化基础设施、乡村低保、乡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等问题。强化措施加大农民培训力度,转移乡村剩余劳动力。要积极开展送电影下乡、文艺下乡活动,组建村组图书室。抓好乡村道路、电网、通信、安全饮水、一建三改”和血吸虫病防治问题。

3统筹规划。扎实推进新乡村建设。坚持依托社会力量,建立多元化投入机制。不断增加财政投入,大力整合部门资源,坚持科学规划,重点突破。完成试点村村庄布局与建设规划、产业规划等,按照“五改五清”标准,扎实做好基础工作,以产业为支撑,大力发展生产,壮大集体经济。新乡村建设过程中,要始终突出农民主体,始终突出项目载体,始终突出政府主导。

4发展现代农业。建立确保农业良性发展的现代机制。改革农业管理体制,将农业部门的主要职能从管理向服务转变。积极推进小农水改革,加强村级组织建设、基层民主建设和农民教育培训,建立以钱养事机制、农产品行业协会等中介组织等,为农业发展创造良好经营环境。

二、工作要求

1明确责任。将驻村工作纳入领导班子及主职干部实绩考核内容。驻同村的市直单位要密切配合,同心同德抓好所驻村的新乡村建设工作。市直驻村单位要把社会主义新乡村建设与本单位工作一同安排部署,由分管机关的领导负责驻村工作,安排一名责任心强、有乡村工作经验的股级以上干部专抓驻村工作。各责任单位要加大对驻点村新乡村建设的领导和支持。

2加强管理。转变作风。干部驻村期间不得搞特殊化,工作应服从统一安排。不准大吃大喝,抹牌赌博;不准参与不健康的和封建迷信活动;不准侵占农民利益,向农民索拿卡要;不准以各种名目,村里报销个人发票,领取报酬;不准对群众摆架子,搞特权,耍威风。

篇3

关键词:民生 农村社区 管理机制

党的十报告指出“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强调要求“改进政府提供公共服务方式,加强基层社会管理和服务体系建设,增强城乡社区服务功能”。将“社区管理”的概念引入农村,实行农村社区管理是加快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积极有益探索。因此,完善和创新农村社区管理机制,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八精神,加强社会建设,改善民生的重点课题。

推进农村社区建设的现实依据和理论基础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三农”格局的快速变革,农村居民对文化教育、医疗卫生、居住环境、社会保障等公共产品和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质量要求。同时,农村居民的主体意识、民利意识也日益增强,日益要求多渠道畅通的利益表达机制。大家不仅追求经济利益,而且也越加追求精神利益、政治利益,越加要求选举权、被选举权的实现和参与农村社会管理。阶层分化、诉求多元、社会流动和信息流通加速,权利意识觉醒,使得农村维稳形势日趋复杂,农村治理面临诸多挑战。同时,由于我国在社会建设方面长期受城乡二元化的影响,公共服务资源偏向集中于城市,导致农村基础设施落后,公共服务缺乏,社会建设滞后。在这种背景下,农村社区作为推动农村社会改革的新型农村管理和服务形式由此顺应而生。农村社区建设,是农村社会的现代化建设;是深化村民自治、完善社区管理服务功能的重要载体;是促进政府转变职能,强化农村公共服务的重要手段;是统筹城乡发展,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重要措施。党的十明确要求,“加快完善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着力在城乡规划、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方面推进一体化,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要“加快形成政府主导、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可见,要贯彻落实党的十精神,就必须积极推进农村社区建设,完善和创新新型农村社区管理和服务机制。

农村社区是相对于传统行政村和城市社区而言,指聚居在一定地域范围内,以从事农业生产为主要谋生手段的农村居民所组成的社会生活共同体。农村社区是一个比自然村更具有弹性的制度平台,它围绕如何形成新型社会共同体而构建,注重通过整合资源、完善服务来提升人们的生活质量、凝聚力和认同感。农村社区的理论基础主要来源于新公共管理理论。新公共管理理论采用企业管理方法,引入市场机制,强调顾客导向以及注重提高公共服务质量。其特点包括:管理主体多元化。即在公共管理事务中不仅包括政府,还应包括非盈利性组织、非政府组织、社区组织、私人机构和个人等。其中,政府是多元化主体的核心,是组织者和协调者。政府职能是“掌舵”而不是“划桨”;服务及顾客导向的价值理念。即政府公共行政不再是传统模式下的管治行政,而是以人为本的服务行政;公共行政体系内市场机制及竞争功能的引介。即政府可采用合同外包、竞争性招标、凭单制等方式,鼓励私营部门参与公共产品和服务的提供,以降低成本及提高服务品质;采用授权或分权的管理方式,打破公共部门的本位主义,建构网络型组织;采纳企业中常用的管理方法,包括全面质量管理、成本-效益分析等,强调绩效目标管理,提高工作效率;注重人力资源管理。

其实,党的十报告中也蕴含着新公共管理理论的精髓,并为发展农村社区建设提供了方向和思路。例如,在完善基层民主制度部分提出的,“在城乡社区治理、基层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中实行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是人民依法直接行使民利的重要方式”,在加强社会建设部分提出的,“要围绕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管理体系,加快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管理体制,加快形成政府主导、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加快形成政社分开、权责明确、依法自治的现代社会组织体制”,以及“改进政府提供公共服务方式,加强基层社会管理和服务体系建设,增强城乡社区服务功能,强化企事业单位、人民团体在社会管理和服务中的职责,引导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发展,充分发挥群众参与社会管理的基础作用”。可见,从党的十报告精神、新公共管理理论的特点和农村社区的内涵可以看出,农村社区是新公共管理理论和乡村民主建设实践的创造性结合,是推进社会管理体制创新的重要环节,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有效途径。

我国农村社区建设实践的模式

由于我国目前仍处于农村社区管理的探索阶段,在政治经济文化和区域发展上各地的农村社区管理实践差距较大。从管辖的区域范围上划分,目前我国的农村社区建设实践可初步分为“一村一社区”、“一村多社区”、“多村一社区”模式。其中,“一村一社区”是指将村委会与农村社区合二为一,即一个村委会就是农村社区;“一村多社区”是指在一个村委会内设置多个社区;“多村一社区”指在面积较小、人口较少、地域临近的村中,选出一个中心村,建立社区服务中心,涵盖附近几个村,非中心村的村民到中心村接受服务。从国家、市场、社会在农村社区管理和服务体制形成中所扮演的角色来划分,可以将农村社区建设实践分为“政府主导型”、“企业主导型”、“民间组织型”、“政府、社区互助型”、“政府、社区、社会互助型”五种模式。其中,“政府主导型”是指政府通过服务下乡使其在农村社区管理事务中居于主导地位。山东诸城和胶南即是采用“政府主导型”农村社区管理模式的典型代表;“企业主导型”是指以实力雄厚的企业作为农村社区管理产品和服务的提供者。山东胶南北高家庄即是以珠光科技集团为依托,发展“企业主导型”农村社区管理模式的典型代表;“民间组织型”是指以民间力量自主管理为主的农村社区管理模式。湖北秭归杨林桥村即是这种模式的典型代表;“政府、社区互助型”是指政府、社区组织、社区居民共同推动农村社区管理和服务的一种模式。江苏太仓市即是这种模式的典型代表;“政府、社区、社会互助型”是指在政府、社区组织、社区居民互助合作的基础上,同时充分发挥出社会的协作力量,形成无缝隙管理和服务的农村社区模式。重庆市永川区即是推行这种模式的典型代表。

农村社区有效管理实现机制探索

(一)健全农村社区管理组织体系

我国农村地域相对广大,对于农村社区的管理组织体系构建,应根据当地的政府、市场和社会三者在农村社区管理中所扮演的角色及三者在农村社区管理的作用机制不同,选择不同路径的农村社区管理方式,更好的完善农村社区管理组织体系。具体而言,如果农村当地地域较小、人口比较密集、农村经济比较落后、区域内自我管理能力比较差的地方,应采用“政府主导”路径。在采用“政府主导”路径的模式下,必须强调各级党委、政府将农村社区建设纳入新农村建设的规划中,统一协调政府各部门(包括:农业、教育、公安、文化、卫生等),集中各自资源主动将服务延伸到农村,大幅度提高农村社区的服务水平。另外,可以借助共青团、妇联、媒体等社会公共组织,宣传农村社区建设的重大成果,引导农村社区管理走向党政组织牵头、村民广泛参与的合作机制。如果农村当地经济比较发达,存在一些国家、省、市级的龙头企业,并且企业自身已经具有相当的自我管理水平,可以采取企业、政府、村委共建农村社区的路径。在采用“共建”路径的模式下,政府应对企业给予“政策扶持”和“正确引导”,通过各种税收减免和项目支持鼓励企业大力对各种公共服务进行投入,大幅提升企业所在地公共服务能力,通过各种“以企带村 、村企合一”的管理思想,引导企业与社区融为一体,社区居民即企业员工、社区文化即企业文化,让企业清楚的认识社区的明天就是企业的明天,社区居民的未来就是企业的未来,以此调动企业更多的关注和投入公共服务。

(二)建设农村社区服务体系

要大力推进农村社区服务体系建设,应该根据农村居民最核心、最现实的需求出发,以实际资源为基础,将农村社区建设分为轻重缓急事项,把直接改善农村社区居民的生活环境作为目前工作的重心。具体而言,也就是通过各种途径,将服务项目推向农村。以建设“社区综合服务中心”为重点,完善各种便民的服务站、卫生站、文体中心、超市等配套设施,同时设置各种环境治理与生态保护的基础设施,使得农村社区居民居住环境大幅改善,彻底解决长期困扰农村社区居民看病、购物、文体休闲困难的现状。

(三)建立农村社区多元化投入机制

对于农村社区的建设,必须结合中国农村实际情况,建立以公共财政为基础,多元化投入的农村社区建设机制。一方面,明确公共财政作为农村社区建设的主力军,通过专项支出和转移支付的方式,明确国家、省、市、县各级财政对于农村社区公共服务建设的保障范围,为农村社区建设提供基本的资金保障。另一方面,通过各种政策手段,积极调动农村社区居民参与农村社区建设的积极性,营造全民参与农村社区建设的良好氛围,在此基础上,挖掘和综合利用社会各界资源,开展村企结对、村校结对,采用合同外包、凭单制等方式,将市场竞争引入农村社区管理与服务中,以此获得更多的资金资源和人力资源来建设和发展农村社区的公共服务。

(四)完善农村社区治理监督机制

任何一种良好的管理体系,必须依附于完善的治理监督机制,治理监督机制的实质就在于体系中各主体的权、责、利的分配和平衡,在此基础上形成相互配合、相互监督、各司其职、各尽所能,最终实现机制的正常、高效运行。结合当前农村社区治理监督问题,首先就是尽快完善农村社区内各种规章制度,如社区居民大会制度、各类工作专项制度、社区居民公约等,将农村社区建设提升到制度建设层面,约束和规范农村社区各部门及社区居民的行为,保证农村社区建设有序进行。其次,实现信息公开,设立专门的农村社区信息公开栏或网站,将农村社区建设的各类信息(包括:项目、资金、管理人员等)迅速公开,这样一方面可以有效减少暗箱操作、提高资源使用效率,另一方面可以大幅减少由于信息不对称而出现的内部耗损。要建立起农村社区各管理主体广泛参与为基础的规范化的绩效评估机制。

(五)推动农村社区管理人才引进和培养

农村社区管理,必须有一批业务能力和专业素质高的农村社区管理队伍,农村社区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会直接影响到农村社区管理的效果,也会影响到居民对社区构建的信任感和满意度。所以,必须将农村社区管理人才队伍建设列为推动农村社区管理的重点工作来实施。首先,必须出台各种优惠政策,吸引大中专毕业生到社区岗位来工作,并保障其工作的自主性,使其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其次,完善农村社区管理人员绩效评价体系,选拔出一些优秀的农村社区管理人员,通过升迁和奖励渠道激励他们更好地为农村社区服务。最后,各级党校可针对农村社区的管理工作中的技能需求,结合农村社区发展的需要,定期对农村社区管理人员进行培训,传授一些管理中实用性的技能。

参考文献:

1.姜力.中国将构建新型农村社区管理和服务体制[J].村委主任,2010(12)

2.胡维维,吴晓燕.农村社会管理与新型农村社区管理体制建设[J].新疆财经,2011(1)

3.晏国政,王圣志.农村治理新局[J].望,2011(10)

4.曲颂.农村社区管理模式的分析与评价[D].中国农业科学院硕士论文,2012

5.仇丽萍.城乡统筹发展视角下农村社区管理体制改革与制度创新[J].理论学习,2011(1)

篇4

1、温岭市是浙江省台州市所辖县级市,中国大陆新千年、新世纪第一缕曙光首照地,地处浙江东南沿海,长三角地区的南翼,三面临海 ,东濒东海,南连玉环,西邻乐清及乐清湾,北接台州市区,地理坐标东经121°09′50″~121°44′0″,北纬28°12′45″~28°32′02″,是一座滨海城市。

2、温岭全市陆域面积926平方公里,海域面积1079平方公里,大小岛屿170个,海岸线长317公里;下辖5个街道11个镇,97个社区(居)委会,830个行政村。2017年,温岭市户籍总人口1220090人。

3、温岭先后获得“全国农村综合实力百强县(市)”、“中国明星县(市)”、“全国农民收入先进县市”、“国家级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和“国家级生态示范区”等称号。

4、2019年12月,成为全国乡村治理体系建设试点单位。2020年3月4日,被工业和信息化部评定为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2020年5月,入选县城新型城镇化建设示范名单。

(来源:文章屋网 )

篇5

第一,牢固树立、长期坚持把“三农”工作放在重中之重位置的思想。**是人口大省、农业大省,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富民强省新跨越的大局。各级各部门必须始终坚持把“三农”工作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反复强调,常抓不懈。

第二,努力创造**农业和农村发展新优势。我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一直走在全国前列,创造出很多好经验、好做法。但必须看到,最近几年许多省市“三农”工作发展招数多、势头猛、后劲足,与我省的差距正在缩小。如果我们盲目乐观,失去警觉,就很难保持我省农业和农村经济的领先地位。各级各部门必须进一步增强紧迫感、使命感和责任感,努力开创我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局面。

第三,进一步明确农业和农村发展的主攻方向。要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按照省九次党代会的部署,认真研究再创我省农业和农村发展新优势的具体措施,不断实现农业和农村工作的新突破。一是确保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基本供给。确保农产品有效供给是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要物质基础。要坚持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认真落实粮食生产各项扶持政策,稳定播种面积,优化品种结构,提高单产水平,确保粮食丰产丰收。要高度重视猪肉、食用油等“菜篮子”产品生产,加强动植物疫病防控,确保“菜篮子”产品生产稳定、价格稳定和市场稳定。二是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农村基础工作。要以减灾防灾为重点,立足于抗灾夺丰收,不断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继续抓好南水北调、胶东调水、治淮东调南下、大中型水库除险加固和骨干河道治理等重点水利工程,构筑**水网大框架。从2008年开始,利用三年时间基本完成各类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任务,2008年要确保完成800座头顶库、串连库的除险加固;利用五年左右时间,对小清河、马颊河、泗河三条大型骨干河道和61条中型河道及重点小型河道进行普遍治理。继续抓好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加快中低产田改造,大力发展节水灌溉。要进一步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发展农村基层民主,完善乡村治理机制,不断提高乡村管理水平。三是促进农民持续增收。要充分挖掘农业内部的增收潜力,更加注重在优化农业结构、改善农产品品质、提高农业效益上下功夫。积极拓展非农就业增收空间,大力发展农村多种经营和二三产业,继续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步伐。搞好扶贫开发,增加贫困人口收入。四是切实解决好农村民生问题。要认真落实中央强农惠农政策,大幅度增加农业和农村投入,加强农民生产生活、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不断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要在巩固提高农村“路水电气医学”建设成果的基础上,从实际出发,集中力量为农民群众办实事、办好事。五是积极稳妥地推进农村综合改革。进一步落实党在农村的基本政策,稳定土地承包关系,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制度,有条件的地方积极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创新农村经营管理体制,继续推进乡镇机构改革、县乡财政体制改革和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加快培育农村金融市场,探索建立多种形式的担保机制,鼓励支持金融机构开展农业保险业务。稳步推进化解乡村债务试点。健全农民工就业服务和管理制度。

篇6

关键词: 农村公共服务新农村建设问题对策与建议

中图分类号: TU982.2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Abstract: the rural public service is to meet the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and rural development and farmers' living together to need, for the rural residents in the interest of the public service affairs. This paper briefly analyzes the public service system to make, for reference!

Keywords: rural public service new rural construction problems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我区农村出现了公共需求的全面快速增长与公共服务不到位、基本公共服务短缺之间的突出矛盾,增加农村公共服务供给是解决这个矛盾的根本途径。进一步完善基层政府公共服务体系对有效提供农村公共服务,提高农业素质、效益和竞争力为核心目标,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和应用,努力培养和造就建设现代农业人才队伍,积极扩大农地规模经营,使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提高,为解决好“三农”问题奠定雄厚基础。进而有效缓解社会矛盾、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重大作用和深远的意义。

一、基层政府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基本情况

农村税费改革后,我区市各乡镇(街道)政府(办事处)积极创造条件,加大投入力度,努力推进农村公共服务建设,基本形成了以政府投入为主体,农民和社会力量共同参与的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格局。一是农村公共服务建设,当地乡镇(街道)政府(办事处)担当主力作用。二是农村社会事业改革深入推进,公共服务市场化步伐有所加快。三是农村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取得积极进展,政府与农民的关系进一步改善。

二、基层政府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1、财政投入不足,公共服务建设规模难扩大。

长期以来城乡分割的二元体制,导致农村公共财政投入不足,基础建设落后,欠账多。目前,农村公共服务建设规模呈扩大趋势,农村义务教育、公共卫生和人居环境改造等事业投入不足,配套设施滞后。一些改善农民生活环境的改水改厕等民生问题一直没有得到很

好的改善。

2、改革不配套,惠农政策不能充分发挥作用。

近几年,农村落实了中央“一免三补”政策,对农民起到了减负增收的作用,但政策实施后乡村行政运行的成本、社会公益事业建设资金等缺少相应的配套政策来保障,引发了新的矛盾和问题。免征农业税、实行粮食直补让农民在经济上得到了收益,但对如何解决农村累积的巨额债务却没有相应政策规定,由于粮食直补钱不能用于冲抵债务,使乡村债务失去了化解渠道,增大了解决村债务的难度,将有可能影响到农村社会的稳定与发展。农村税费改革后取消了村提留乡统筹,规定了农村兴办公益事业所需资金采取“一事一议”的筹资办法,但对“一事一议”中多数村民通过的决议,个别人不履行义务时缺少相应的约束规定,致使出现了“议而不决,决而不行”的现象。

3、惠农政策出台相对密集。

近几年,国家制定了一系列保护农民权益的政策,从制度上保障了农民利益,让农民得到了实惠,但由于政策出台相对密集,缺乏必要的辅导,在农民中产生了一些负面影响,形成了新的问题、新的矛盾。免征农业税给农民带来实惠的同时,也使他们在心理上普遍认为,国家都不向我们要钱了,乡镇政府、村组织凭什么还要收取各种费用?这些都导致农民与基层政府、村组织联系的松散化,弱化了农民对集体事业应承担的责任与义务,一些农民为一己私利置集体利益于不顾,甚至在修路、建桥等公共事业上百般阻挠。农村公益事业建设向农民筹资更是十分困难。

4、新农村公共服务性质难定位,纯粹公益面临困境。

农村公共服务体系运作不断引入了市场机制法则,逐步形成了公共服务的公益性操作与市场经营两种模式。但由于一些公共产品的属性难以定位,导致人们对哪些领域应当由市场运作、哪些领域应当由政府投资不明晰,甚至出现了一些扭曲的现象。在一些公共服务领域由于受到政府垄断和不恰当的行政干预的影响,市场机制很难进入,致使一些服务供给短缺。而一些公益事业服务机构则是市场化运作,由公益变成经营,失去了公益的性质。

三、基层政府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主要问题产生的原因

一是条块分割管理体制带来的弊端。我国现行的行政管理体制是条块交叉并行的管理模式,政府的执法、审批等权力部门实行“条条”的垂直管理,财政资源向“条条”偏移,形成了权力在“条”,责任在“块”的局面。在“条块”分割体制下,公共事业建设项目资金、转移支付专项资金难以全部按时到位。乡镇政府在很多方面缺乏统筹本级政府收支的基本权力,无法从整体上做到资源整合和优化配置,实现有效治理。

二是决策体制中的乡镇干部缺位。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决策体制是关于公共产品供给决策、资金投入和成本分摊的制度安排,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是影响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正确实施的决定性因素。在现行自上而下的决策体制中较突出的问题是决策程序不合理。决策权高度集中于上级领导部门,而乡镇干部在决策中缺位。乡镇干部长期工作在农村第一线,熟悉三农问题,他们参与决策过程将有可能避免制定的政策脱离农村的现实,使政策更贴近农民生活的实际,发挥政策对调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

三是加快农村公共服务建设的对策与建议

构建和谐社会是当前我们一切工作的指导思想,针对农村公共服务建设发展中的问题,特提出建议:

1、加快乡镇经济发展,改革财政管理体制

农村税费改革后,使原来财源基础薄弱的乡镇财政更是困难重重。加快农村公共服务建设关键是要为乡镇财政解困,确保乡镇财政有较稳定、持续的财源基础,使乡镇政府承担起农村社会事业建设和管理的责任。第一,用好用活政策,加快乡镇经济发展,大力发展农村个体私营经济,促进区乡市场繁荣,使个体私营经济成为乡镇财政新兴财源,增加财政收入;第二,改革财政管理体制,坚持事权与财权相对称的原则,正确处理财权分配关系,切实把新增财政经费主要用于新农村社会事业建设;第三,加大转移支付力度,适度提高向乡镇转移支付的规模,实行多种转移支付的模式,提高转移支付资金的效益。

2、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公共服务体制

发挥政府在农村公共服务市场化中的调控作用,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吸引社会资本共同参与公共服务建设,实现农村公共服务模式的多元化。第一,政府要为公共服务市场化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降低准入门槛,给经营者以平等的市场主体地位。第二,制定有关的法规和政策对私营部门的投资权、经营权和收益权进行界定和保护。第三,对具有高成本、非赢利性等特点的某些公共服务,政府可给予补贴或其他优惠性政策,鼓励社会力量参与。

3、积极采取切实可行措施,发展民间合作组织

农民是农村公共服务的最大受益者,公共服务建设离不开农民积极主动地参与。发展民间合作组织是加快农村公共服务建设的重要举措,也是实现村民自治的要求。近几年的实践证明,民间组织在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4、加快制定促进民间合作组织发展的政策措施

一是允许农民先建组织后规范,逐步引导农民建立完善的组织管理体制;二是在充分尊重农民意愿的基础上,政府要支持、帮助农民尽快建立合作组织,但不能搞行政干预;三是制定法规、政策为农民合作组织发展提供制度与法律保障。《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的颁布和实施,为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提供有力的法律保障。这就是说,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大发展的条件已经具备,时机已经成熟。我们应该积极引导农民发展合作经济组织。通过各种形式的联合与合作,把分散的农户有机的组织起来,不仅能扩大农业经济规模,有利于实现生产专业化、标准化和现代化。有利于延伸农业产业链,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而且是稳定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渠道。

5、在坚持长期稳定的条件下,要提高农业规模经营、规模效益,就必须引导农民逐步从土地当中分离出来,一方面使农民不能都滞留在土地当中,另一方面对转移出去的农民二、三产业能够吸纳得了。因此,必须加快发展非农产业,积极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扩大农民就业范围。扩大农民就业范围,除了向农业得深度和广度进军之外,主要有两条出路可以选择:

①积极发展乡镇企业;

篇7

结合当前工作需要,的会员“桀莛冰”为你整理了这篇2020年法治乡村建设工作情况自查报告范文,希望能给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参考借鉴作用。

【正文】

今年以来,我局按照县委县政府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部署和司法行政系统“一个统筹、四大职能”工作布局,切实发挥职能作用,主动融入全县中心工作,以推进农村法治建设和普法依法治理为重点,以创建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为抓手,坚持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统筹推进法治乡村建设和司法行政各项业务工作,强化农村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力度,全力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为加快县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法治保障。

一、农村法治建设和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开展情况

一是认真开展农村法治宣传教育工作。深入贯彻落实“七五”普法规划任务,按照“法律八进——进农村”工作要求,利用“3.15”消费者权益日、“4.15”国家安全日、“6.26”国际禁毒日、“12.4”宪法宣传周等重要时间节点,督促各司法所开展法治宣传教育活动68场次,印发“法律八进”系列宣传册8000多份,进一步提高了农村法治宣传教育活动的受众面和知晓率;围绕群众关心的“乡村振兴、脱贫攻坚、生态宜居搬迁”等热点、难点问题深入宣讲,积极利用“民乐司法行政”微信公众号、“法宣在线”“12348”法律服务热线、“互联网+法治宣传”等新媒体广泛开展新媒体普法,为全县经济社会发展营造了“出门有法、抬头也见法”的良好法治氛围;二是扎实开展民主法治示范村创建工作。按照省厅、市局关于认真开展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创建工作的要求,至目前,共创建新天上姚村、民乐县金山社区2个省级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民联镇西寨村、永固镇滕庄村、三堡镇下二坝村、六坝镇六坝村4个村被评为市级民主法治示范村;着力培育乡村法治文化,坚持德育和法治教育并举,助力乡村法治文化振兴,投资 50多万元,制作墙体普法漫画、设立法治宣传栏、建设法治文化阵地,打造法治文化长廊,为美丽乡村增添浓厚法治氛围。三是强化农村“法律明白人”和“法治示范带头人”培养工程。结合“法律八进—进农村”活动要求,推动各单位开展“法律明白人”“法治示范带头人”培养工程,至目前共开展各类专题培训23场次,培训法律明白人1376人,法治示范带头人1032人。结合脱贫攻坚、扫黑除恶、乡村振兴等工作,着力深化基层法治创建工作;着力打造乡村“良法善治”新模式,引导各行政村制定完善乡村“四议两公开”议事规则和决策制度,监督落实“党务、村务、财务”公开制度,让党员和群众切实感受到法治的力量;督促各镇村(社区)修订完善务实管用的村规民约,引导村民积极参与村级事务管理,协调各镇、村(社管委、社区)探索打造“三治融合”的基层治理示范村,为实现乡村振兴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四是强化农村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力度。加强人民调解组织建设,全县共建成人民调解委员会219个,共有人民调解员932人,其中:镇调委会10个,村级调委会171个;城市社区工作管理委员会调委会1个,居民调委会10个;小区物业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12个,行业性人民调委会15个。至目前,形成了以镇、村(社区)调委会、调解小组三级基础调解组织为主体,专业性、行业性、区域性调解组织相结合的多层次、全方位调解组织网络体系,做到“哪里有群众,哪里就有调解组织;哪里有矛盾纠纷,哪里就有调解工作”。积极学习践行“枫桥经验”。充分发挥人民调解“第一道防线”作用,做到矛盾纠纷抓早抓小抓苗头;充分发动和依靠群众,坚持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就地解决,党政联手,努力从源头减少矛盾纠纷,维护稳定,着力提高人民调解工作实效。整合矛盾纠纷化解资源,建立多远化矛盾纠纷解决工作机制。建立多种激励机制,按时发放人民调解员个案补贴,逐步推动落实调委会工作补助纳入财政保障,全面落实调解经费补助政策,充分调动调解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加强与相关职能部门的协调配合,着力构建以人民调解为基础、行政调解为补充、司法调解为保障的“大调解”体系。强化人民调解人员培训工作。充分发挥全县171个行政村和10个社区调委会的作用,每年由各基层司法所积极组织村级人民调解员进行培训,采取以案释法的方式主讲“枫桥经验”的创立背景及主要内容、人民调解的常用方法和技巧、农村(社区)常用法律案例解析及人民调解卷宗实务,针对农村常见问题详细讲解纠纷处理的法律依据和办法,切实增强了人民调解组织化解社会矛盾纠纷的能力和水平。至目前,在全省人民调解系统录入全县各级人民调解委员会和行业性、专业性调委会人民调解员932人,2020年1-11月份,各类调解组织共调处矛盾纠纷3843件,其中调解成功3824件,调解成功率达99%;持续强化并健全完善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三调联动机制,拓展人民调解工作领域,加强在医疗卫生、劳动争议、物业管理、妇女儿童权益等矛盾多发领域调解工作。至目前,全县没有发生民转刑案件。

二、存在问题

我局作为法治乡村建设的责任单位,在工作中取得了一些成效,但也还存在一些不容乐观、不容忽视的问题。一是村级调解工作基础薄弱。村级调委会阵地建设滞后,软、硬件设施严重缺乏,部分村级人民调解员基本都是由村干部兼任,也还存在自身角色感不强,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保障去做好人民调解工作,作用发挥有待进一步强化。二是经费保障不足。人民调解工作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少,专题培训工作开展相对较少,基层调解员工作方式、手段滞后,化解社会矛盾的方式方法和业务素质能力还有欠缺,调解员素质很难从根本上得到提高。三是法治乡村建设进展不平衡。个别单位工作推进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强,普法宣传教育的针对性需进一步提高,法治乡村建设示范带动作用没有充分发挥出来。

三、下一步工作打算

今后工作中,我局将围绕法治乡村建设重点工作任务,进一步加强和完善社会矛盾纠纷预防化解、特殊人群管控体系建设,深化乡村治理工作,发挥法治在乡村社会治理中的服务保障作用,加快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一是始终坚持党的领导,把党的领导贯彻落实到法治乡村建设的全过程,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采取有力措施,把法治乡村建设和“七五”普法工作向纵深推进。

二是坚持普治并举,常态化开展法治宣传教育和专题培训,不断增强党员干部法治宣传教育水平和群众学法用法意识,真正营造全社会崇法尊法、办事依法和化解矛盾靠法浓厚氛围。

篇8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乡村旅游;生态旅游;法律保障

国家统计局经济数据显示,2014年末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为54.77%,在农村居住的人口仍占近一半。繁荣农村,必须坚持不懈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新农村建设与乡村生态旅游发展密不可分。2015全国旅游工作会议工作报告显示,2014年全国乡村生态旅游使3000多万农民成为受益人群。2015年还将推进美丽乡村富民工程,选取重点扶持村与扶贫办共同开展乡村旅游扶贫试点工作。既要促进乡村生态旅游发展,又要推进新农村建设步伐。而面对我国乡村生态旅游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困境和难题,如何用法律保障乡村生态旅游发展则是今天我们要探讨的重点内容。

一、我国乡村生态旅游发展意义及现状

1、乡村生态旅游发展促进新农村建设。

中国美,农村必须美。2015年8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意见》,其中提到要提升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创建水平,加大美丽乡村推介力度,扶持建设一批具有历史、地域、民族特点的特色景观旅游村镇。乡村生态旅游连接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能够直接提高农产品附加值,促进农村各类产业融合发展,使单一农业向多元农业转变,使粗放经济向效益经济转变,能直接富民、快速富民。很多贫困村通过发展乡村生态旅游摆脱了贫困,很多农村通过发展乡村生态旅游实现了富裕。

2、我国乡村生态旅游发展现状。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居民收入增长,消费结构转型升级加快,我国乡村生态旅游发展态势迅猛,旅游人数和旅游收入年均增幅都超过20%。据统计,2014年,全国共有乡村生态旅游经营户超过200万家,乡村生态旅游特色村10万个,接待游客12亿人次,约占全国旅游接待总人数的1/3。乡村生态旅游营业收入达3200亿元,同比增长15%。乡村生态旅游正成为我国旅游消费中发展最快、潜力最大、带动性最强、受益面最广的领域。

二、我国乡村生态旅游法律保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1、是我国乡村生态旅游健康可持续发展的保障。

乡村生态旅游要具备长远发展眼光,在满足当前旅游者的需求基础上,更要保护乡村生态资源和环境。目前,我国乡村生态旅游分布广泛,缺乏整体规划和布局,更缺少有效的管理和监管,策划和管理人才缺乏,致使纷争和纠纷时常发生,难以吸引乡村生态旅游者对外宣传和多次光顾,这就对我们提出了乡村生态旅游的法律保障问题。我们应在现有的相关法律法规的基础上,建立健全乡村生态旅游的各项规律法规制度,促进我国乡村生态旅游真正通过法制化和规范化的途径,走上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在促进农民增收的同时也为新农村建设打下良好基础。

2、是我国乡村生态旅游稳定有序发展的保障。

我国乡村生态旅游的发展势头迅猛,但由于缺乏有效管理和监管,导致乡村生态旅游市场存在盲目无序开发、服务水平较低、市场秩序混乱等现象。其一,一些地方乡村生态旅游市场没有专门部门进行管理和规划,盲目、重复、过度开发现象屡禁不止,出现了农家游、农家乐等低层次重复建设,仅仅是通过采摘等内容来吸引旅游者,没有深入挖掘人文内涵,往往很难促成旅游者再次光顾。其二,一些地方乡村生态旅游配套服务不到位,卫生环境差,还存在所售农产品价格欺诈、特色农产品以次充好等现象。这些乡村生态旅游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都需要通过法律保障来进行整改,规范旅游开发者和经营者行为,为乡村生态旅游发展创造稳定有序的环境。

三、我国乡村生态旅游法律保障存在的问题

1、乡村生态旅游法律体系不健全。

乡村生态旅游起步晚且发展快,目前我国现有的旅游法中并没有专门针对乡村生态旅游的相应法律规范或相关措施规定。现有的旅游法对旅游企业、旅游经营管理者、旅游者等相关行为者权利义务进行规范,并未有具体涉及到乡村生态旅游等具体措施规定,尤其是涉及到乡村旅游规划、乡村环境保护条例、乡村旅游业服务标准等法规尚没出台。一些地方政府出台了相关意见,但此类意见多是促进乡村旅游业发展的金融支持政策或扶持政策,极少涉及具体管理措施和办法的。由于乡村生态旅游缺乏政策法律保障,很多乡村生态旅游经营者行为得不到规范,出现了无证经营、环境卫生不达标、脏乱差的现象。因此,为了满足乡村生态旅游对法律的需求,应当尽快制定与我国乡村生态旅游发展相适应的旅游法律规范。

2、乡村生态旅游缺乏有效监管和执法。

乡村生态旅游的管理和监管涉及多个领域和部门,若没有统一协调的管理机构进行布局规划和管理往往会引起无效管理或混乱管理。乡村生态旅游管理体制不到位,相应地出现了执法不严、执法不力的现象和问题。目前就乡村生态旅游而言还没有专门的执法机构,从地方政府到相关管理部门并没有划分清晰各自责任归属,自然出现了执法空白区或执法不力现象。一是部分乡村生态旅游地区私搭乱建,影响整体景观,破坏自然风光;二是过度开发,浪费资源现象严重。换言之,目前各乡村生态旅游地区的管理部门和执法部门缺乏有效统一管理,没有形成统一集中执法管理。

3、乡村生态旅游法律意识淡薄。

乡村生态旅游的经营者、管理者依法经营和法律意识直接关系着乡村生态旅游健康稳定发展。由于乡村生态旅游的经营者和管理者过度追求经济利益和规模,盲目无序开发,破坏乡村生态环境,基础设施不到位,垃圾处理不及时,乡村生态旅游者找不到垃圾处理箱并为了便利随处破坏环境丢弃废弃物,使得乡村生态旅游发展过程中环境污染问题、生态环境被破坏问题、自然资源流失问题不降反增。乡村生态旅游健康可持续发展必须要通过法律途径对乡村生态环境加以保护和治理。

四、我国乡村生态旅游法律保障路径探析

1、建立健全乡村生态旅游法律保障体系。

建立我国乡村生态旅游相关法律、法规,是乡村生态旅游法律保障体系建设的基石。只有具备健全的法律保障体系才能引导和促进乡村生态旅游资源和产业的合理有序开发和发展。面对乡村生态旅游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例如盲目无序开发、恶性竞争、资源环境破坏等问题,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都应从加强整体规划设计、加大环境卫生监督,并根据各地实际情况及时制定有关的行政法规及实施条例,如乡村生态旅游规划纲要及实施细则、乡村生态环境保护条例、乡村生态旅游市场管理条例等,为乡村生态旅游的生态资源环境、乡村生态旅游人文环境保驾护航。

2、加强乡村生态旅游监管。

促进乡村生态旅游持续健康发展,推动新农村建设步伐,必须比以往加强乡村生态旅游监督和管理,这是乡村生态旅游法律保障的关键环节。尤其是加大对乡村生态旅游的检查密度和处罚力度,美化乡村生态旅游经营环境。同时,还可以引入乡村生态旅游行业协会组织,多渠道多手段加强加大对乡村生态旅游中涉及到的游玩、购物、娱乐、饮食、住宿、交通等全方位监管,通过行政、法律、经济等手段,维护乡村生态旅游市场秩序,规范开发者和经营者的行为,提升乡村生态旅游服务质量,达到促进其健康稳定发展的目标。

3、加大乡村生态旅游执法力度。

除了加强乡村生态旅游监管以外,强有力的执法同等重要。乡村生态旅游只有拥有强有力的执法,才能保障其健康可持续发展。其一,乡村生态旅游涉及多个部门、多个行业,相应的执法也应是跨部门、跨行业的,这就提出了联合执法、综合执法的要求,涉及到公安、交通、质监、林业、工商、环保等职能部门的联合执法。其二,乡村生态旅游执法人员应具备基本的法律、政策、管理素质,同时要有高度责任意识,积极的生态环保意识,因为执法人员的素质直接影响到乡村生态旅游地区的发展。其三,乡村生态旅游执法过程也要受到监督,既要提升执法力度,又要保证权益得到合理维护。

4、增强乡村生态旅游法律意识。

增强乡村生态旅游开发者、经营者和旅游者的法律意识是乡村生态旅游法律保障建设的重要基础。增强乡村生态旅游法律意识要在具备法律保障体系基础上,分领域、分层次、分对象通过集中学习、考察、实践等方式进行乡村生态旅游法制教育,结合当地乡村生态旅游发展的实际情况真真正正去懂法、学法和用法,使乡村生态旅游从开发者、经营者到旅游者都做到尊法守法,合理有效维护自身合法权益。首先是乡村生态旅游开发者要依法开发,保护乡村自然资源和环境的基础上有序合理开发;其次是乡村生态旅游经营者依法经营,热情诚信敬业;最后是乡村生态旅游者旅游过程中遵纪守法,爱护环境和资源,遇到问题依法进行协调和解或申诉。乡村生态旅游的发展朝气蓬勃,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但我们也必须认识到只有拥有健全的乡村生态旅游法律保障体系,才能拥有稳定有序的乡村生态旅游市场和环境,才能保障乡村生态旅游健康、稳定、有序、可持续发展,才能为新农村建设增砖添瓦。因此,我们要加快新农村建设中乡村生态旅游的法律保障体系建设,真正实现乡村生态旅游的规范化和法制化发展。

参考文献

[1]郭二艳.我国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法律制度的完善[J].人民论坛,2015(3)中:142-145.

[2]梁虞,吴小平.浅谈我国生态旅游法律制度[J].法制与经济,2012(2):53-54.

[3]马存利.乡村生态旅游的发展及法律保障[J].法制之声,2012(5):43-45.

[4]丁硕.浅议生态旅游的法律规制[J].法治与社会,2012(7)下:278-279.

篇9

局对照下达的工作任务,按照《2011年政府工作要点》府发﹝2011﹞1号)及政府督查室《关于报送〈2011年政府工作要点〉完成情况的通知》府督﹝2011﹞1号)要求。对各项工作完成情况进行了自查,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上半年工作完成情况

局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各项中心工作,2011年。以环境创优和招大引强为着力点,加快推进重点项目建设,全面推进子昂故里文化旅游区创建国家4A级旅游景区工作,大力提升乡村旅游水平,着力壮大旅游产业,取得了较好成效。1-6月,全县接待游客112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9.9亿元,占全年任务的55%

一)二期工程建设用地报批及招商引资等工作有序推进;硅化木国家地质公园成功申报为省级自然遗产,市级文化旅游重点项目加快推进。一是中华侏罗纪探秘旅游区1-6月完成投资10140万元。遗址馆外装饰、提灌站建设等工程全面完工。正加快推进申创国家级自然遗产相关工作。二是子昂故里文化旅游区1-6月完成投资9400万元。景区修复工程三个标段建设有序推进,游客中心、停车场、百尺桥翻新等工程已完成90%左右;软件提升工程及各项宣传营销活动同步实施,景区管理体制进一步理顺,为创建4A工作顺利开展奠定了重要基础。三是特色集镇项目1-6月完成投资1600万元。完成了花园街两侧步行道路的踩块的铺装、路灯的安装、个别路段出入口硬化处理等工程;东风渠整治及污水处理厂建设工程方案已形成,待评审完成后将着手实施。四是景区1-6月完成投资7990万元。国际城项目投资商前期300万元拆迁安置资金到位;亲水公园二期建设场平完成,土建工程启动。五是沱牌诗酒名企名镇1-6月完成投资8350万元。完成了集镇风貌试点造型,基本完成了地下排污管道改造、管网改造等基础设施建设,启动了柳湖电站建设和沱牌技改项目。

二)先后在山景区、风景区、子昂故里文化旅游区举办了第十三届节、第五届“之春”踏青节、第三届清见品果节及“三月三”庙会。通过节会平台,促进乡村旅游提档升级。以节兴旅”办好县“2011年乡村旅游节”自3月开始。充分展示了全县优秀的乡村旅游资源,促进旅游与文化的融入,大大提高旅游的品位及经济、社会效应。二是以创建活动为突破口,加快推进乡村旅游提档升级。省级乡村旅游示范镇村、省级星级农家乐创建工作,现已通过市级初检。

三)引进国内外知名的大企业、大财团参与我县的旅游综合开发,招大引强工作取得突破。组建专门的招商队伍。为旅游项目发展注入了强大活力。一是与中华侏罗纪(香港)投资管理有限公司签订了投资框架协议,该公司将投资30亿元开发建设中华侏罗纪公园;二是与愿望基础设施建设开发有限公司签订了框架协议,该公司将在子昂故里文化旅游区投资50亿元规划建设东方影视中心、西部饮食城、五星级酒店等文化旅游项目;三是与弘泰创新(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和县致远实业有限责任公司签订了投资国际城框架协议,该项目总投资30亿,主要建设五星级大酒店、会展中心、老年社区、高尔夫练习场、汽摩俱乐部等项目。

四)成立了创建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组织领导,4A景区创建工作有序开展。为确保今年8月底前子昂故里文化旅游区成功创建为4A级景区。抽调了工作人员,组成软件资料筹备组,形成了良好的工作运行机制。先后召开了专家辅导会、创建工作动员大会暨培训会,制定了创建工作方案,分阶段细化了目标任务,各项工作正有序开展。

五)完善应急救援机制,切实强化旅游行业监管。一是强化安全生产责任制。加大安全隐患排查治理力度,确保全县无重大涉旅安全事故发生。二是继续积极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深化“城乡环境综合整治进景区”和“廉政文化进景区”活动,全面净化景区环境,提升景区整体形象。三是宣传、贯彻《省旅游条例》和《旅行社条例》切实增强从业人员素质,全面提高管理水平。四是充分挖掘特色人文资源和自然资源,包装推广特色旅游商品,大力推进旅游商品产业化发展。

二、存在问题

旅游产品开发而及包装品位偏低、影响力不足,一是县面临着国内旅游发展的严峻挑战和旅游发达地区旅游资源开发、客源分流的激烈竞争;二是全县的旅游业仍存在着产业体系不够完善。旅游企业小、弱、散,核心竞争力不强,旅游购物市场发展滞后,缺乏具有特色的旅游商品和文化纪念品等问题;三是旅游专业人才缺乏,行业管理不够规范等问题。

三、下半年工作打算

落实项目建设责任和要求。切实抓好招大引强,一是加快项目建设。加快推进中华侏罗纪探秘旅游区、子昂故里文化旅游区、休闲度假区、沱牌诗酒名企名镇等文化旅游重点项目建设。做好项目的策划、包装、推荐、对接工作。做好现有招商企业的跟踪和项目的落地建设。

完善旅游要素,二是加快品牌建设。对现有A级旅游景区实施全面整改。为游客创造方便、安全、舒适的旅游条件。全面推进子昂故里文化旅游区创建国家4A级景区,力争8月底前完成省检。积极策划各类旅游主题活动,充分利用节会

加大对旅游项目、产品的宣传推介,和网络媒体等平台。塑造旅游品牌。深入推进“省级乡村旅游示范镇、村”创建及星级农家乐评定工作,推进乡村旅游提档升级。

篇10

一、菏泽市的洪涝灾害情况

菏泽市位于山东省西南部,属淮河流域,北临黄河,境内属黄河冲积平原,总面积12238.62km2。地势西高东低,高差11.5m。由于历史上屡经黄河泛滥冲积,形成了岗、坡、洼相间,带状分布的地貌特征。从1995年以来,1996年、2003年、2004年、2005年连续4年遭受了严重的水涝灾害,每年都造成直接经济损失近亿元。据有关数据显示,2004年,全市共有降雨过程31次,年降雨总量达到996mm,在汛期降雨过程就达25次,为该市资料记载有史以来最大降雨年份,连续的强降雨致使全市653万亩农田几乎全部受淹,使农作物不同程度地受灾或减产。据统计,仅7月16、17两日,菏泽市因大暴雨,农田受灾面积246132公顷,重灾面积52466公顷,倒塌房屋1202间,受灾人口139.3万人,直接损失27399万元。

二、洪涝灾害的原因分析

1.地理条件原因造成的内涝

本市地处黄河下游,属华北平原内的黄河冲积平原,区域内有多条自然流势沟和大片低洼地。如遇大暴雨,降雨集中,强度大,范围广,雨水就会迅速积於到洼区,形成易涝片,由于地势洼,向四周排水都很困难,造成了大面积农田被淹。

2.气候原因

由于我市为北温带季风大陆气候,四季分明,冷热季和干湿季区别较为明显。由于受季风的影响,降雨量年内变化较大,一年内的降水量分布不均匀,表现出明显的季节性,年降水量的70%集中在汛期6~9月份,汛期的降雨量又集中在7、8月份。由于7、8月份的降雨次数多,强度大,极易产生径流,从而使地势低的农田积水,引起洪涝灾害。

3.排涝设施建设不完善

全市有东鱼河、东鱼河北支、万福河、洙赵新河、洙水河、郓巨河、鄄郓河7条骨干河道,防洪除涝流域面积9843平方公里。经过近几年的清淤治理,部分主要河道排水条件较好,但由于水利工程维修养护经费投入不足,至今仍有部分工程带病运行。另外,主要因素是田间斗、农渠等末级排水工程不配套,排水站、涵洞设施不完善,原规划内的田间农沟淤积严重,没有开挖贯通,一些小型沟渠破坏严重,不能与主河道相通,田间积水排不出去,造成涝灾。

4.人为因素

一些分管干部没有估计后果,存在麻痹大意思想,造成救灾不力;农民的水患意识淡薄,常为了个人私利,把田间排水沟渠填死;乡村之间、上下游之间排涝协调关系不及时沟通,遇到灾情时,就会束手无策,贻误了最佳排水时机造成灾情扩大。

三、减灾措施

1.加强防洪排涝工程建设

不断加大财政投入力度,以科学规划,统一标准,进行成方连片治理,不能各自为政。首先加快病险水闸除险加固的进度,其次做好田间配套工程建设和沟渠疏通工作,保证排水畅通,另外将农村的废旧坑塘、窑坑及常年积水的洼地充分利用起来,稍加整治,即可形成一定的蓄水能力,排涝时即可存蓄,旱时又可用此灌溉。 在确保安全的情况下,加快骨干河道的工程建设进度,突出做好水毁修复,不断完善行洪排涝体系,彻底解决农民田间排水困难,切实提高防洪工程的综合减灾能力。

2.加强责任体系建设 实行各级人民政府首长负责制,统一指挥,分级、分部门管理。为确保重点地区的防洪安全,要与下级各水管部门签定责任书,强化责任落实。同时,强化责任追究,把各类防汛工作责任、安全责任落实到人,明确任务和要求,使各环节责任人员切实感到压力,真正负起责任。

3.加大水法宣传,提高执法能力

利用各种宣传形式,把《防洪法》、《防洪条例》的宣传贯彻全年,使广大人民群众对法律法规有深刻的认识和了解,清楚认识到洪涝灾害的危险,提高防洪意识。同时,建立有效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并建立健全水利执法体系,做到有法可依、依法治水。同时加大执法力度,对一些占压河道的违法建筑物、阻水障碍物,依法进行清除,确保行洪安全。

4.积极做好上、下游协调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