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汉语国际教育的认识范文

时间:2024-01-03 17:40:0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对汉语国际教育的认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对汉语国际教育的认识

篇1

关键词:汉语国际教育 发展现状 发展前景

汉语国际教育的深入开展,能够改变对外汉语教育现状,对更好开展国际汉语教育和传播中华民族文化发挥着重要作用。汉语国际教育的发展时间虽然较短,但其未来发展前景良好。对此,有关人员有必要对其发展历史、现状、路径进行深刻剖析,并提出发展前景,以引导汉语国际教育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

一、汉语国际教育的发展历史

迄今为止,汉语国际教育已有60余年的发展历史,发展之初,是对外汉语教学。在相关部门共同努力之下,汉语在全球的影响力逐渐提升,成为仅次于英语的强势语言,对传播汉文化有利。伴随汉语教育国际地位的不断提升,世界范围内掀起一股汉语学习的热潮,部分国家和地区,将汉语教学内容融入于国民教育体系中。自2011年起,我党十七届六中全会中提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决定,将汉语国际教育发展推向新的台阶,同时为其提供发展机遇和挑战。在此基础上,相关人员应引导汉语国际教育积极迎接挑战和把握发展机遇。

二、汉语国际教育的发展现状

通过对汉语国际教育发展现状的研究,虽然教育正在火热开展中,但仍然存在诸多不足问题,可能制约和阻碍汉语国际教育的发展进程。首先,就宣传工作而言,宣传力度较小,影响力不够;其次,在汉语国际教育的学科专业建设中,未能打造特色化的优势,对留学生的吸引力不强;再次,汉语国际教育中,教师是重要施教者,但教师整体素质水平有待提升,进一步阻碍汉语国际教育的发展历程;第四,汉语国际教育活动开展中,重视语言教学,忽视汉文化推广,不利于我国优秀文化的传承;第五,汉语国际教育未能与国际相接轨,不利于对高层次留学生的吸引;第六,汉语国际教育的规模虽然不断扩大,但教育教学资源配置相对不够均衡,导致学生流动较大;最后,关于留学生教育管理与服务事项中,未能提供更为深入的服务,导致对欧美等国家留学生的吸引力较小,不能满足留学生的教育需求。

三、汉语国际教育的发展路径

就汉语国际教育而言,要促进其健康可持续发展,必须创设多元化的发展路径,对汉语国际教育加强正确引导。现阶段,我国汉语国际教育的发展路径主要有:第一,在世界范围内创办孔子学院,掀起一股“学孔”浪潮。孔子学院最初在韩国首尔创建,截止到2015年末,我国已在134个国家和地区创建孔子学院、孔子课堂,吸引着百万学员,为汉语国际教育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与此同时,相关人员能够针对孔子学院的发展与建设问题而积极开展大会,对其未来发展而加强研究。其次,为鼓励外国学生参与汉语国际教育教学,我国创建系列汉语比赛活动,并设定基金会,给予参赛人员以奖励。例如,汉语桥比赛,充分调动参与者的参与热情。最后,政府等部门为汉语国际教育相关机构给予大力支持,有利于推动其发展进程。

四、汉语国际教育的发展前景

汉语国际教育的推进,对推广汉语和传播汉文化发挥重要作用。根据其发展现状,对未来发展前景有所预测。首先,相关部门有必要不断提高汉语国际教育的国际地位。对此,相关人员应坚持汉语“走出去”的发展策略,使教育工作者深刻认识到汉语国际教育的重大意义,以引导汉语国际教育活动顺利开展。其次,仍然坚持以孔子学院创办途径为主,使其成为宣扬中华文化的重要基地。一方面,积极扩大孔子学院的规模,在世界各国的诸多城市中积极创办,以提升学员和施教者的思想认识;另一方面,在发展孔子学院时,应以国别研究为重要基础,使孔子学院更具针对性,并汇集多方力量而推进汉语国际教育的发展进程。再次,汉语国际教育发展中,应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教师团队,如培养骨干教师、加大培训力度、促进教师合作与交流、汉语教师本土化等,可提高教师综合素质,有利于汉语国际教育活动的深入开展。最后,加快信息化建设,积极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而开展汉语国际教育,使教育手段越趋现代化,有利于提高汉语国际教育水准,将其推向新的高度。

五、结语

当前,汉语国际教育正在如火如荼的进行中,为传播中华民族文化和促进汉语走向世界奠定坚实的基础条件。纵观我国汉语国际教育的发展历史、现状与途径,其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在汉语国际教育未来发展中,必须不断提高汉语国际教育地位、扩大孔子学院规模、打造专业人才队伍和加快信息化建设,确保汉语国际教育活动深入开展。

参考文献:

[1]崔希亮.对外汉语教学与汉语国际教育的发展与展望[J].语言文字应用,2010,(02).

[2]卢达威,洪炜.汉语国际教育信息化的发展与展望[J].语言教学与研究,2013,(06).

篇2

关键词 汉语师资 普适性 针对性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7326(2015)03-0129-03

一、教师培养的重要性

崔希亮(2010)提出,汉语国际教育的“三教”(教材、教师、教法)问题中,“教师”是问题的关键,解决了“教师问题”,其他问题都会迎刃而解。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学位的设置,在某种意义上说就是为了解决教师问题而采取的措施。事实上,教师问题也一直是汉语教学界关注的焦点,只是随着汉语国际推广如火如荼地展开,师资问题显得日益突出,以至于它可能成为汉语国际推广可持续发展的瓶颈,此时汉语教师问题也就成为热点问题。

几年以前,我们还在用“对外汉语教师”来指称针对母语非汉语教学的师资,现在人们日渐趋向于用“国际汉语教师”来指称。在学界印象中,一般认为前者立足的是国内汉语教学,后者则是立足于国际视野,这样理解当然无可厚非。吴应辉(2010)提出要建设国际汉语教学学科,但是将汉语国际传播与之区分开来,指出国际汉语教育包括传统的对外汉语教学,含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这一意见无疑是正确的,因为现在有一种或隐或显的意识,那就是传统的对外汉语教育师资培养只是针对国内留学生的汉语教学,已经不能满足或适应汉语国际推广的需要,而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学位的设立,好像就是对此观点的佐证。

传统的对外汉语师资培养模式不能满足或适应当今汉语国际推广的需要,这是事实,但在师资培养问题上,如何理解汉语教学师资培养中的普适性与针对性的关系非常重要,这对解决汉语国际教学中的“师资瓶颈”问题具有积极意义,尤其在汉语国际教育硕士研究生实际培养的操作上更具指导意义。

二、教师培养回顾

我国自2007年设立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学位以来,汉语国际教育硕士身影就在国际汉语教学中屡屡出现,每年派往海外担任汉语教师的志愿者,汉硕是重要组成部分。怎样才是一个合格的汉语教师?这个问题是多年以来关于师资培养的核心问题,汉硕是不是合格的国际汉语教师?以往的研究和讨论可以概括为“意识说”、“素质说”、“能力(知识)说”、“技能说”几种观点。各种观点说法不一,多因为视角或立足点不同,但各种说法却又大同小异,如从业的个人基础就被描述为“专业意识”、“专业素质”、“专业能力”、“专业技能”等不同说法,内容实质其实没有太大差别,只不过落脚点不一样,如“意识”、“素质”、“能力”属于个人内涵,而技能则是体现在行为上的素质。张和生多年来关注汉语教师的培养问题(张和生、鲁俐,2006),在论述汉语教师素质培养时就认为汉语教师基本素质最重要的三个方面是汉语本体知识、中华文化知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第二语言教学技巧,这实际上又是从素质角度打通了上述几个层面。

国家汉办颁布的《国际汉语教师标准》,可以说是上述各种说法的集大成,它对国际汉语教师的要求有知识、有技能、有方法、有素质,涵盖了上面各种说法。《标准》的“前言”明确说,《标准》就是“针对从事国际汉语教学工作所应具备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全面描述”。

无论是各种说法还是《标准》的描述,对汉语教师的业务要求实际上可以用“体”与“用”两个方面来概括:专业知识(能力)是“体”,教学技能乃至跨文化交际、对外交往与协调等是“用”。汉语教师既要具备扎实的“体”的功底,又要掌握灵活可行的“用”的技能,才是合格的汉语教师,这也是有效实施汉语国际推广战略的关键。“体”、“用”兼备的汉语教师,适应各种环境下的汉语教学,我们认为这就是国际汉语教师的普适性。所谓各种环境,不仅从大的方面指国内、国际的环境,也指某些具体的环境,如学习者母语背景环境、不同教学类型环境等等。

目前国内汉语教师培养的途径主要有两个,一是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对外汉语方向),二是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前者有硕士、博士两个层次。现在一般印象都认为前者是立足国内,后者针对的是国外。我们认为这种理解是失之偏颇的:两者的不同是学位性质不同,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是“学术型”或“研究型”的,后者是专业学位,目前也只有硕士层次。然而,二者有一个很大的相同点就是“出口”。可能的话,毕业以后他们都要从事汉语教学,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国外。这样在认识上和实践中又出现一个误区,那就是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在培养中重“体”,汉语国际教育硕士重“用”。如果单从教学上看,只有“体”不会“用”的教师不是合格的教师;同样,“体”不强又何以“用”呢?在此情形下,要培养出优秀国际汉语师资只能是空谈。所以,当前汉语师资培养的症结是没有培养出“体”、“用”兼备的普适性师资。“学术型”研究生教育缺乏统一的教学计划,因师设课,培养方案普遍缺乏实践环节,所以不能满足需求。而专业硕士在培养中大量课程是实践性的,而且有一年时间的实践要求,但学生专业知识不够或功底不扎实,光有技能也不能满足高端需求,对汉语国际推广的可持续发展造成不利影响。李晓琪(2011)在考察了英美国家英语作为第二语言专业研究生课程设置后发现,这“普通语言学与英语语言学”等“体”类的课程也占有相当比例(约占20.17%),由此给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课程提供了参照,认为“语言学”类课程的地位是基础必修课,因为语言学和汉语的知识是教学成功的先决条件。

综上,无论什么途径,都应该培养出既具备“体”的能力又掌握“用”的技能的普适性汉语教师。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国外环境,无论母语是汉语背景教师还是海外本土汉语教师,汉语国际教育硕士的培养都必须符合这一要求,否则就有违设置这一专业硕士学位的初衷。

三、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培养的普适性与针对性

汉语教学中当然也有特殊情况,如学习者母语背景、不同媒介语、本土教材、特殊教学对象与环境乃至特殊国情与文化等等,教师根据普适性教学原则、方法、手段,并调整自身教学经验,以适应特殊情况,却仍难以完成教学任务,必须通过专门的培养与训练才能满足教学要求,这种满足专门需求而对教师进行“体”与“用”的培养与训练,就是汉语教师培养的针对性。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在培养中就应该根据需求进行针对性训练。

通过上文我们对汉语教师普适性的讨论,现在可以明确,以往语言学专业的对外汉语方向与汉语同际教育专业硕士的培养并不是普适性与针对性的矛盾,当前汉语国际教育教师的数量和质量问题也不是针对性不强导致的结果。我们认为,应该梳理清楚普适性与针对性的关系,这对国际汉语师资队伍具有重要意义。

普适性与针对性的关系,可以这样概括:普适性是第一性的,针对性是第二性的:普适性属于基础层面,针对性属于提高层面;普适性要满足普遍要求,针对性是满足特殊要求。明确了二者之间的关系,我们在培养汉语师资中才能处理好从培养理念到教育培养方式、课程设置等问题之间的关系,而不至于纠结于学科概念与范畴等形而上的观念上。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作为一名第二语言教师,除了要具备语言教学的“体”与“用”的基本功之外,更重要的还应树立现代语言教学理念、教师自我反思意识,并能对自己的职业发展进行规划。所以,汉语教师的培养首先就要基于这样的普遍认知,培养出来教师就是要放之四海皆可用,而不是只能用于某种特别环境与适用某种特别对象。过去“对外汉语”方向的培养主要是立足国内,今天全世界有3千万人在学汉语,国内最多只占其中1%,汉语国际教育大视野是必须树立的,这也更突出了普适性的重要性,不能再区分出着眼国内和立足国际,只有拥有了大批合格的普适性教师才能满足国际汉语教学的需要。所以,普适性在汉语教师培养中是第一性的,针对性作为对特殊情况需求只能是第二性的。

篇3

【关键词】民族文化;中华文化;汉语国际教育;传播

一、概念定义

1、传统的中华文化

传统的中华文化大多是指汉文化。不论中国学生还是外国学生所学习的都是汉族文化,并不是完整意义上的中华文化。因为中华文化除了汉族文化外,还包括众多少数民族的文化。

2、民族文化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除了汉族以外还有55个少数民族。其中有许多少数民族也有其自身丰富多彩的文化。笔者认为,这些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也是中华文化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汉语国际教育者对此应该有明确的认识。

3、多元的中华文化

在文化方面,我们现代的追求是提倡文化多元主义。追求文化互惠式传播和具有主体性平等的文化传播。就世界而言,就是国各民族的文化共同发展,互相传播和融合。就中国而言,就是汉族和各少数民族的文化共同发展繁荣,形成独具特色的多元的中华文化。

汉族开创了中华文化的起源,但在千年以上的时间,文化亦逐渐扩散至周边民族和地区,并与其共同发展。因此,中华文化的范畴大于汉文化,它亦包含满族、藏族等不同民族的文化。中华文化是一个丰富多元的文化系统,是中华民族整体智慧的结晶。

二、汉语国际教育中文化传播的原则

1、总原则

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因此,民族文化在汉语国际教育中的传播也要遵循中华文化传播的一些原则。

在汉语国际教育中该传播怎样的文化有两条原则可以参考(朱瑞平,2006)①第一,介绍传统文化应以那些对现实仍有意义或重大影响的观念、习俗等为主,这些传统文化被证明是最具有生命力的文化内容,比如名胜古迹、礼仪习俗、审美观念、传统节日等。第二,文化课内容以现当代为主。全世界关注中国,是希望更多地了解中国,有其最现实的考虑。中国的现代社会的情境,也我们最需要向世界展示的内容。

2、具体选取文化点的原则

(1)民族性与时代性相结合的原则

文化的民族性是一个民族的思维方式、交际文化、传统习俗、哲学思想等在文化中的体现。它体现了一种文化区别于其他文化的特性,是本民族在特定的历史条件和生活境遇中累积下来的独具特色的文化成果,也是一个民族得以存在的文化根据。

教师在选取文化点时要以当代的文化视角,去关照民族文化,选取那些具有鲜明时代性和生命力的民族文化。给外国人呈现一个丰富多彩的、时下的中国。就中国的节日文化来说,既要选取汉族的传统节日也有时下比较盛行的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例如,中国节日介绍时除了汉族的春节,清明节,中秋节等还可以适当选取一些有意思的并且具有代表性的少数民族的节日。比如:傣族的泼水节、彝族的火把节、藏族的藏历年等。

(2)系统性原则

汉语国际教育者在选取和教授文化点时,要有选择的最终成系统的教。不能想到哪儿就说哪儿。那样不利于学习者很好的理解和认识中华文化。

(3)语言为主文化为辅

这是汉语国际教育者需要注意的地方。如果在语言教学中一直讲文化难免会引起学习者的反感,甚至抵制。因此,教师应该注意适时适当地进行文化传播。除了专门的文化课以外,教师不能大谈中华文化。应该在语言教学中适当加以文化的教学。比如,在讲词汇时可以加以简要的文化说明。如,“饺子”这个词,除了固定搭配外,教师可以向学生简单介绍中国冬至吃饺子,北方过年要包饺子等饮食习惯。这样既方便学生记忆,同时传播了中国文化,也不会引起学生的反感。

三、传播民族文化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汉语是中国的官方语言,中国推广普通话已经很多年。除了极少数偏僻的民族地区外,绝大多数地方的官方机构都会汉语。因此,汉语也可以作为中国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播介质,而并非要使用少数民族自身的语言。当然,这其中可能也会出现一些文化误读的现象,就像看中文版的英语作品一样,会遗失甚至误解许多文化内涵。但总体来说,由于中华各民族互相融合,许多少数民族都开始用汉语交流。文化误读也就没有用汉语看英文作品那么明显。

民族文化的对外传播有助于外国更好的了解中国。比如,湘西的苗族文化走向世界就给世人展示了更加富有神秘感的中华文化。

语言与文化是互为载体的。语言是文化传播的一种工具,文化可以以语言的形式呈现。汉语国际教育者是汉语的教学者,同时也是中华文化的传播者,因此,在教学中应当适当传播中华文化。《孔子学院章程》第一章总则第一条指出孔子学院的宗旨和使命是“增进世界人民对中国语言和文化的了解,发展中国与外国的友好关系,促进世界多元文化发展,为构建和谐世界贡献力量。” ②民族文化也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汉语国际教育者也该适当适时传播。

我国的对外汉语教育偏重于语言本身的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语言所负载的文化涵义。正如任继愈先生所言:“只教授语言的应用,而不是深入到文化的内涵,只能学到中国文化的表层,无法认识中国文化的本质”。③语言传播的目的是让世界更好的了解中国的语言和文化。由此看来,汉语国际教育者既是中国语言文化走向世界的使者,也是中华文化立于世界文化之林的重要中介。

四、民族文化传播对汉语国际教育者的要求

作为传播者,汉语国际教育者应该做到“深入了解,简易传播”。在此,借用“深入浅出”来进行概括。“深入”是针对教师而言的,尽量丰富自己的文化修养。“浅出”是针对教授学生来说的。教师只有具备了良好的素养,足够的知识储备,在教授学生时才能找到相对简单易懂的方法,从而提高学习者的效率。

1、深入了解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学生该培养三种能力:汉语教学能力,中华文化传播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民族文化传播对汉语国际教育者的要求所体现的主要就是中华文化传播能力。其中,对于传统的汉族文化,一般教学者比较熟悉。对于民族文化这一部分,学校却很少涉及。因此,作为汉语国际教育者,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自身知识结构的不足,及时补充。加强对民族文化的学习和了解。只有这样,教师才能更好地应对以后的对外汉语教学,才能更好地帮助学生学习汉语和传播中华文化。

2、简易传播

作为教学者和传播者,教师自身必须有丰厚的中华文化素养。但是,并不等同于在传播过程中要将所有知识都交给学生。教师必须把有些比较复杂的东西简单通俗化,然后再进行教学。这样学生才能积极有效的接受。

注释:

①朱瑞平.汉语国际推广中的文化问题[J].语言文字应用,2006,(6).

②参见《孔子学院章程》第一章总则

③任继愈.任继愈谈文化「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00.34

【参考文献】

[1]曹迪.国家文化利益视角下的中国语言教育政策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1.

[2]邓时忠.论对外汉语教学中文化因素的导入[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1992(6).

[3]李鸿亮,杨晓玉.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选取与教学建议[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1(10).

[4]李剑恩.汉语国际教育中的文化传播[J].语言文学研究,2011(11).

[5]任继愈.任继愈谈文化[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00.

篇4

中国自进入21世纪以来,经济高速发展,社会、文化不断进步,在世界各类事务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随之而来的是世界范围内的“汉语热”,世界各国都对学习、使用汉语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学习汉语、学习中国文化”成为一种潮流。而学习汉语、学习中国文化最好的选择就是中国的高等院校,将国际间的交流与文化传播作为其社会功能之一,这些院校承担着国家汉语国际教育和文化推广事业赋予的重要责任。吉林省作为我国东北重要的跨文化传播与交流基地,处于日本、俄罗斯、朝鲜、韩国、蒙古与中国东北部组成的东北亚的腹心地带,其汉语国际教育在全国占有重要位置。

一、吉林省高校汉语国际教育的历史沿革

自20世纪50年代,吉林省各高校开始开展对外汉语教学。最初的形式是派教师到国外进行汉语教学,这其中包括吉林大学、东北师范大学等派遣的教师。到了上世纪60年代,这两所当时的部属院校开始招收外国留学生来华学习汉语,它们同时也是国内最早接收外国留学生的高校。到了上世纪80年代,招收外国留学生并进行对外汉语教学工作在吉林省的地方高校中陆续开展起来。这其中最早开展这一教学活动的是1986年开始招收汉语留学生的延边大学。自此,该项事业在吉林省其他高校迅速发展,上世纪90年代到本世纪2005年15年期间,吉林省省属高校的留学生汉语教学招生规模不断扩大、教学场所、设施、师资、学科等方面都有了长足的发展。在这样的大环境下,这一时期吉林省的汉语国际教育生源质量稳定提高、国际声誉日益提升,奠定了其在全国汉语教育和文化事业推广的基础。据统计,2009年至2011年三年间,每年来我省省属高校接受汉语教育的国际留学生大概占25%左右,这一数字既说明了我省汉语教育的高速发展现状,又可见这一事业在我省的发展空间和巨大潜力,它必将成为吉林省来华留学生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吉林省高校汉语国际教育的现状

目前,吉林省的55所公立普通本科院校是开展汉语国际教育工作的主体,其中11所公立普通本科院校和1所民办普通高校是具有招收外国留学生,并开展汉语国际教育工作的院校的资质。这12所普通高校自2009年开始招收留学生,并在数量达到峰值后相对趋于稳定。吉林省的留学生由于其地缘因素的影响,主要来自东北亚地区及其邻国,如韩国、俄罗斯、日本、蒙古、朝鲜等。因此,吉林省高校开展汉语国际教育的生源结构基本可以总结为,以“面向东北亚邻国为主,辐射东南亚地区,吸引部分非、欧、美国家留学生”的基本架构。

三、吉林省高校汉语国际教育的机遇与挑战

在针对还未开展留学生教育工作的省属高校的调查显示,其中多数高校计划在未来的5至8年内招收外国留学生和开展汉语国际教育和文化推广工作。根据这一形势,吉林省将在未来的10年迎来汉语国际教育和文化推广事业的黄金时期。当然,在抓住机遇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必将面临诸多挑战。

(一)招生与宣传

2009年至2011年三年间,吉林省省属高校平均每年约招收外国留学生6400人,这一招生规模放在全国范围内看基本处于全国高校的中下游位置。同时,这些高校招收的留学生主要以语言进修生、本科生和研究生为主。其中,汉语研修生平均每年为755人,本科生和研修生占绝对比重,而高层次的汉语研究生比例很小。招生的途径也主要以依靠留学生自主报名、学校招生网站宣传、参加海外教育展等传统模式为主,有少部分已开展留学生教育的院校曾利用Study in China(留学中国)等商业网站进行招生宣传。招生与宣传的力度不够、形式单一是出现生源不足的主要原因之一,在受采访的高校中,有约占三分之二的高校提出了经费投入不足、招生宣传单一依靠学校招生网站和不定期参加部分国内外教育展等方式单一的问题。

(二)教学与科研

吉林省目前开展汉语国际教育的12所院校中,有9所院校成立了专门的教学单位负责承担本校对外汉语教学工作。其中,有2所院校未单独设立独立的教学单位,而是将留学生的汉语教育工作归属在其设置的“汉学院”和“汉语言文化学院”承担。相关的汉语国际教育和文化推广工作则由本校的外事行政部门负责协调。大约三分之一的院校认为开展教学工作的主要困难之一是师资力量。在吉林省充实汉语国际教育的教师有60%具有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及以上学位,但专职教师少、兼职教师多,其中有少数院校兼职教师比例超过了60%;困难之二是教学方法的欠缺。在接受调查的院校中,许多教师对汉语教学课堂中有效的教学方法缺乏理论指导和实践,教学效果不突出。同时,接受汉语国际教育的留学生来自不同的国家,在学习汉语的过程中受不同母语的干扰或正迁移不同,也是对外汉语课堂教学有待解决的问题;困难之三是国际汉语教育教学研究不够深入,无法直接指导课堂教学。以“汉语国际教育”“对外汉语教学”“汉语国际推广”“留学生汉语教学”“文化推广”等相关主题词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国内两大学术检索平台,及对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外国留学生留教育管理分会会刊《外国留学生工作研究》发表的学术论文的统计,吉林省高校发表的相关论文数量极少。教研、科研论文少,说明吉林省的国际汉语教育还不成体系,理论研究欠乏,无法指导课堂实践。

(三)文化推广

吉林省国际汉语教育及文化的推广过程中,中国传统文化和关东地方文化的展示、课程或讲座是必不可少的。在对开设国际汉语课程的高校的调查结果也显示,大约80%以上的院校能够在教学过程中针对能够针对语言文化现象、非语言文化现象开展有关文化内容的教学,但问题在于文化的推广并未纳入教学重点进行讲授。一些文化类的相关课程,如中国书法、太极拳、绘画、剪纸、茶道、乐器演奏、民族舞蹈等,只在部分学校被列入教学计划,汉文化背景知识、基本国情知识、专门文化知识等虽有涉猎,但不成系统。

(四)孔子学院(课堂)

2006年,延边大学与韩国忠北大学合作设立了吉林省在海外设立的第一个孔子学院。这所孔子学院设立之初就旨在发挥两所院校的优势,积极开设各类不同形式的汉语教学课程,努力推广中韩文化交流,同时大力开展留学咨询服务。同时,韩国方面还向本国的工商界认识提供有关中国的实地调查咨询服务项目。继延边大学之后,吉林省其他省属高校也积极开展对外联系和合作,先后又有四所大学与韩国、俄罗斯、西班牙等高校合作建立孔子学院或孔子课堂。从全国范围内高校建立孔院的情况看,吉林省的规模和数量还偏低,某种程度上限制了吉林省海外汉语国际推广事业的发展。

篇5

关键词:汉语国际教育;师资培训;课堂教学;汉语学生;自我管理

汉语国际教育是面向全球各种年龄层次的学习者开展汉语和中华文化的教学。在对其中那些低龄的(经常也包括青少年)的汉语学习者进行教学时,课堂管理问题也凸显了出来,问题严重时甚至会影响课堂教学的正常进行,使汉语国际教育教师掌握解决课堂管理问题的能力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重视。

一、汉语国际教育师资在课堂上建立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重要性

汉语国际教育师资在开展汉语教学时,要面对千差万别的教学情境,所面临的教学过程中的课堂管理问题也是千差万别的,只让受训者掌握一些简单的处理课堂管理问题的方法,不足以使他们有能力解决将要面对的各种复杂的课堂管理问题,所以在对他们进行培养时必须使他们具备灵活处理课堂管理问题的能力。对此有学者指出:“麦克卡斯林和古德证明说,教师对管理进行多维度的思考会受益匪浅。他们注意到管理应该定义为流动的、过渡性的,总是用来调节课堂情形中的不可避免的变化的(比较重要的包括学生的不断拓展的需要和能力)。”(Good & Brophy,2002:202)汉语国际教育中的教学过程是不断变化的,汉语国际教育师资对课堂管理问题的认识和对课堂管理能力的掌握,也同样需要有动态发展的眼光和积极主动的操作。

汉语国际教育师资在面对非成年汉语学习者进行课堂教学时,必然要面临解决课堂管理问题的局面,而且课堂管理问题是否能够有效地解决,也会直接关系到教学活动能否顺利和有效地开展。如果教师按照传统的权威式的方式进行课堂管理,可能会带来适得其反的效果,不利于教学的顺利开展。课堂管理必须以有利于教学为目标,不能对学生采取压制这种传统的做法,对外国学生更是如此。“研究结果表明,教师把课堂管理作为建立和维持有效的学习气氛的过程,比把重点放在强调自己是权威人物或严格执行纪律的教师更可能成功。教师作为权威人物,需要要求学生遵守一定规则和程序。但是,执行规则和程序本身并不是目的,而是组织课堂支持教与学的手段。因此课堂管理应该被设计来支持教学并帮助学生获得自我控制的能力。”(Good & Brophy,2002:164-165)教师是否重视和如何看待课堂管理问题对教学效果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课堂管理问题处理得好可以有效地支持教学活动的完成。

二、培养汉语国际教育师资掌握解决课堂管理问题的能力

尽量从根本上避免课堂管理问题的发生,是最为高明的课堂管理手段。对汉语国际教育师资进行课堂管理能力的培养,有多方面的能力需要他们去掌握。汉语国际教育师资在开展面对幼年或青少年学习者的教学时,难免要遇到课堂管理的问题,要有效地解决课堂管理问题就必须事先有所准备。有国外学者就提出:“特别是有效率的管理者,会首先尽可能多地把学生的时间投入有益的学术活动中去,并把学生的开小差之类的小问题解决在未发展成大麻烦之前,以此来减少学生在课堂里混乱不堪的频率。”(Good & Brophy,2002:168)就汉语国际教育师资的培养而言,则必须在教学设计阶段就使他们会运用控制课堂管理问题发生的能力,通过增强教学的趣味性等手段以吸引学生注意力从而遏制课堂管理问题的出现。预防是最有效的解决课堂管理问题的途径。对于没有课堂管理经验的汉语国际教育师资,要使他们掌握运用这里所提出的“充分的准备”的能力,就必须在培训阶段使之掌握它,这也是汉语国际教育师资培训者的重要责任。

在汉语国际教育师资所面临的各种具体的课堂管理问题中,不同的问题影响课堂教学顺利开展的程度也是各不相同的,因此教师要有针对性地选择对策,且必须有对所出现的课堂管理问题严重程度的判断能力。“他们对学生思想上不经意的开小差会忽略不计,但对学生持续性的心不在焉会进行处理。教师会在这种心不在焉导致学生‘土崩瓦解’前把问题解决掉,但他们用的解决方法本身是不是破坏性的(如走近不专心的学生,如有可能用眼色示意学生等)。”(Good & Brophy,2002:169)掌握正确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与具备正确的课堂管理的意识是同等重要的。教师拥有了从容地解决课堂管理问题的能力,也就拥有了胜任汉语国际教育的全面的能力。

三、在课堂上建立学生自我管理的能力是汉语师资最有效的课堂管理手段

在面对众多学习者的汉语教学班级里,仅仅依靠教师来解决课堂管理的所有问题是不现实的,只会让教师疲于奔命,影响汉语教学的正常进度和教学任务的完成。所以,解决课堂管理问题的根本途径是在课堂上建立学生自我管理的能力。“如果教师对每一个问题的解决、责任等都替学生考虑了,学生就学不会自我约束(self-regulation)和自我控制。学生需要学会管理自己的时间(我们完成任务有15分钟)并界定自己的工作和程序(什么是批判性的问题――问题还可以怎样进行界定)。因此,恰当的管理使得规章和组织很有必要,它们的出台是循序渐进地用来鼓励更多的自我控制的责任的。”(Good & Brophy,2002:203)可见,让学生自己建立起自我管理的意识并且培养他们具备这方面的能力非常有必要,这样做就可以避免教师的课堂管理流于表面和“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式地解决层出不穷的课堂管理问题。

学生掌握自我管理能力是要与他们的课堂学习结合起来的,教师尽管要在课堂教学的起始点单独抽出一些时间专门培养他们这方面的能力,但是也要将学生作为管理能力的培训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和方方面面。对于学生应当具备哪些方面的自我管理能力,有国外学者提出了具体的建议:“学生需要形成学习情形中的基本的自我控制力(判断完成作业需要花的时间,决定是在家做某事有益处还是等到第二天的学习时间去做某事才有益处等),并拟订一个有助于自己组织时间的条款(如我必须在下课前至少完成三道题,这样如果我需要帮助就能得到)。学生也必须拥有自我评价的能力(知道自己什么时候对作业和要处理的问题是理解的、什么时候是糊涂的),应该能够恰当地进行自我报答(认R到了什么时候完成了某事或大致完成了)。”(Good & Brophy,2002:204)学生有能力自己制订适合自己特点的自我管理条款是非常重要的走向自我管理的一步,汉语教师在这个时候应当有效地帮助班级里的每一个学生完成这项任务,同时也要注意引导学生树立自我控制力,有能力进行自我评价,使他们知道应该如何完成自我管理,并且获得鼓励和成就感。

参考文献:

[1]王丕承.汉语国际教育师资任务培养方式[M].北京: 知识产权出版社,2015.

篇6

关键词:汉语国际教育 情境创设法 模式探讨

中图分类号:H19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7)13-0155-02

随着汉语应用范围的逐步扩大,汉语国际教育已经进入到一个全新的时代。对众多的汉语国际教育从业者来说,如何保证学生将自己所学习的汉语言转化为自己的语言技能,是教学最主要也是最重要的目的。传统的汉语教学模式是停留在词语讲解和语法解释运用的基础上,其实际应用效果不大,为了提高汉语的应用水平,将情境创设法引入到教育工作中,将会极大地提高学生将知识转化为语言表达的能力,有利于学生形成整体的汉语思维。通过情境创设,可以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语言的技巧和环境,可以将所学知识灵活运用。

一、情境创设法的理论基础

(一)情境创设法的概念

情境创设法,也就是在语言教学的过程中,有目的、有计划地引起或者建立一些带有情感标志的场景,其主要特点是生动、形象,便于理解,可以引起学生的体验共鸣,从而促进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程度与实际运用能力,并通过场景练习加深学生的知识印象和使用技能。

情境创设的核心就在于建立符合教学需要的情境,要建立这样的场景,仅仅通过语言表述是不可行的,还需要通过一定的物质作为场景建立的媒介,对教学的流程进行详细设计,激活学生参与情境的积极性。通过老师在课堂中所建立的情境,参与学习的学生置身于以汉语为主的语言环境中,加强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

(二)情境创设法的研究

汉语国际教育是从上世纪末期伴随改革开放才逐渐开展起来的。在我国,情境教学的发展较晚,理论也大多来自国外的语言学派的学说。情境教学被引入中国也是首先被运用到语文教学领域,而后是其他学科。

二、情境创设法的分类

情境创设法根据不同的划分标准可以有多种不同的分类,按照不同的形式,可以划分为以下四种类型:

(一)直接形式的情境

直接形势的情境,根据表达媒介的不同又可以分为三种不同的直接形式。首先是实物直接情境;也就是通过课堂中的实物,比如桌椅、实物等,可以将这些最直观的实物纳入到汉语教学中,产生最直接的效果。其次是图片直接情境:图片的来源可以包含照片、剪辑的图片或者互联网上的多媒体图片,在汉语教学中如果具体地讲到地名或者人物时,就可以通过图片情境的方式,加深学生的记忆和理解。除了图片和实物,多媒体情境也是直接形式情境的一种,可以通过音乐和动画制作等方式对自己讲解的内容加以复述,或者通过其他形式加深理解。

(二)问题情境

在任何学习工作中,提出问题都比解决问题要重要。对于汉语教学更是这个道理。将引入问题的方式纳入到课堂中,促进学生思考能力的提升,问题的提出和回答都需要以全汉语模式为基本要求。通过学习的汉语情境而提出相对应的问题,可以使教学内容具有一定的新奇性,保持在学生中间的吸引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汉语教学的效率。

(三)故事情境

我们每个人都是伴随着不同的故事成长,故事对每个人都具有持久的吸引力,几乎每个人都有爱听故事的习惯。在汉语口语教学中,适当地穿插一些小故事,同每节课的教学内容相结合,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课堂中每个学生的参与程度, 可以在听故事和讲故事的过程中强化对语言知识的掌握与转化。故事创设不是目的,通过创设的故事情境让学生达到对语言表达的掌握才是最终目的。

(四)活动情境

语言的学习可以说是复杂而枯燥的,如何能够在沉重的学习负担中找到乐趣,对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学习效果都有重要的意义。通过活动情境的建立,可以提高课堂的多元性建设,让学生在活动参与的过程中掌握对应的意义,在头脑中加深每个语言的完整涵义和具体应用的场景。加强词语和知识之间的关联性,提高学生的汉语思维能力。

三、情境创设法在汉语国际教育口语教学中的应用

采用情境创设法,一定要对教材内容有整体的了解和掌握,根据教材内容设置场景,要符合教学目的的要求,也要具体针对学生的性格特点。

(一)根据教材内容创设场景

首先,通过直观的实物在课堂中创设情景。上述分类中曾提到,实物是最简单、最直接的方式,通过课堂中存在的实物进行情境创设,激发学生的态度体验。实物可以给学生最直观的视觉感受,可以调动人的各种感官的运用,是一种综合性很强的方式,在汉语口语教学中,实物是最简单效果最直接的一种情境创设的方法,应该广泛穿插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老师在每节课之前要提前备课,根据课堂中出现的教学内容,提前将需要的实物准备好,在讲解的过程中可以随时举例。

另外,根据教材内容创设的场景,可以通过问题情境来创设。话题类的情境创设一般在课堂开始的阶段引入效果最好,可以通过一个案例、一个话题引入要学习的内容,激发学习的兴趣。例如在讲解节日的时候,可以提问学生是否知道中国的节日习俗,建立学生课堂上的思考和讨论,通过来自不同国家的不同认识进行讨论,提高学生对新课程的接受程度。

(二)通过多媒体拓展情境

多媒体技术包含了声音、文字、动画等多种信息,可以根据教材内容提供动画式的动态情境,给枯燥的课堂增添一些不同的形式和新颖的内容。可以为课堂的教学提供多种不同的训练方式,增加教学的信息量,优化教学过程并且提高学生的接受知识量。根据多媒体丰富信息含量和多种表达方式的特点,老师可以制作不同的图文信息,在调动学生积极性的同时,寓教于乐,提高学习的效率,在难点和重点的记忆上效果尤其显著。

(三)通过活动激活场景

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可以模拟生活中的真实情景,分别由老师和学生扮演其中的角色,这个过程学生可以自己独立选择,也可以根据学生的特点由老师安排。当故事的情境真实地展现在自己面前时,每个学生都会不由自主

地进入到老师所设置的场景中,会自主地按照自己所扮演的角色去揣摩人物心理,按照人物所处的环境去思考和表达,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四、结语

汉语国际教育随着我国国际地位的提升在逐步发展和扩大规模,随着学习汉语人数的增多,传统的汉语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现代汉语国际教育口语教学的需要。本文通过对情境创设法的理论进行阐述和分析,对情境创设的各种模式和特点进行研究,结合汉语国家教育口语教学的需要和内容,对情境创设法在口语教学中的应用提出相应的措施和探讨,希望能为今后的汉语国际教育工作提供有价值的参考资料。相信随着教育模式的不断发展,未来的汉语国际教育必将逐步加强和完善,我国的传统文化和汉语言文化也将持续发扬光大。

参考文献:

[1]徐烨.情景教学法在汉语国际教育语音教学中的探索与应用[J].浙江大学,2012(3):82.

[2]孟爽.基于情景教学法的对外汉语中级口语教学模式探讨[J].文教资料,2010(6):216.

篇7

关键词:汉语国际教育 “后方法时代” 汉语师资 教学认知 超越传统

本文提及的所要超越的“教学”,不是超越广义的对教学(instruction)的认知,而是超越那种对“教学”(teaching)的狭义理解。这种对教学的狭义理解认为只有教师的讲授才是教学,如果教师没有进行讲授,甚至是没有大量地讲授,就不是教学,至少会认为该教师没有很好地完成作为一个教师应该完成的教学任务。这种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也是导致教师在课堂上“一言堂”的原因之一。

我们认为“后方法时代”教学理念有助于帮助汉语师资超越传统的对“教学”(teaching)的狭义理解,并有助于他们形成新型的对广义的教学的新认知,使他们认识到教学更主要的是要在教师与教学材料之间、学生与教学材料之间、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师师之间、以及学生与社区和社会[1]之间形成多元性的互动和广泛的联系。[2]

一、现时代对第二语言教学的认识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在当今现代信息技术和通讯技术飞速发展、日新月异的时代,人们知识获取的方式和途径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对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法也发生了深刻的影响。目前,不仅作为语言技能训练的第二语言教学不能再采用教师大量讲授(这也是对外汉语教学界“精讲多练”原则提出的背景原因之一)的教学方式,就是知识的传授目前也已经不能再采取教师大量讲授的教学方式了。

在第二语言教学中,教师的许多传统的教学(teaching)作用对学习者语言技能的发展,特别是输出性表达技能的发展是有害的。教的这种作用是完全可以被替代、可以由学习者自主完成的。传统的以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走不出以教师为中心的怪圈,走不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发展目标上去。

二、“后方法时代”教学理念对教师教学的认识不同于以往

以往的许多传统的教学法流派都是建立在教师讲授的基础上,在汉语国际教育的教学工作中仅依靠讲授的教学方式,显然是难以完成教学任务的。在汉语国际教育师资培训工作中,迫切地需要我们引导受训者摆脱以往认为只有固定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传统认识的束缚。“后方法时代”的教学理念可以在这方面发挥引导和启发教师们的作用,因为“后方法时代”的教学理念对教学法有新的认识,深刻认识到传统的教学法只追求固化、单一的教学法的弊端。“教学法流派本身是一种‘权威主导’的方法流派(Guru-led Method),追求具体化、规范化和模式化的教学方法,带来了僵化和教条的教学手段,限制了教师作为教学主体在教学方法和技巧上的能动性,教师的作用被实质地边缘化。(刘淼,2005)”(陶健敏,2006:18)机械、僵化的教学方法只能带来教师们的“照本宣科”,使他们无法根据具体的教学情境开展灵活多变的教学,教师们如果受到固定的教学法的重重限制,也会使他们无法充分发挥其在教学中的作用。

教师作用的发挥并不是只有依靠大量的讲授才能体现,教学任务也不是只有通过讲授的方式才能完成,只有从观念上形成对教学的新型认识,才能在教学操作的行动中对教学方法的选用灵活而合理起来。“成功的教学是教师富于想象、灵活机敏和严密逻辑思维结合的结果。”(王才仁,1996:316)教师不再大量讲授,但是在课堂上和课后并不是无事可做。教师可以把封闭的课堂开放,可以充分调动学生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采取任务型语言教学方式以及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等方式开展教学。

因为容易产生误解而需要一再指出的是,“后方法时代”的教学理念并不是要摒弃以往传统的各个流派的教学法,而是更为宽容地看待各个教学法流派的差异和论争,主张更为全面地借鉴各种教学法。“后方法时代”教学理念不再认为各种教学法是“非此即彼”的,而是相反地认为:“任何一种新的教学法的兴起并不意味着旧方法的消亡或者说是过时,因为任何一种教学法都有其科学的一面。无论是传统的还是现代的、新型的外语教学法都是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都有其长处和局限性。”(丁仁仑,2010:217)“后方法时代”教学理念提示我们不要被各种传统的教学法流派束缚和局限住,而是要引导教师们关注和珍视自己而不是他人的教学方法,要充分利用和开发自己的教学经验。有学者提出:“必须在观念和体制上珍视而不是轻视教师的经验,必须倡导教师从自己的教学经验中形成自己的教学理念。这是‘后方法时代’社会文化思潮下师资建设的必由之路。”(孙德坤,2008:82-83)超越传统的狭义的“教学”理念,从自身的教学探索中形成与自己的教学经验直接相关的教学理念,这是切合实际的并与教学紧密相连的教师发展途径,也是汉语国际教育师资培训应当引导受训教师们要走的“必由之路”。

三、“后方法时代”教学理念有助于汉语师资形成对教学的新认知

汉语国际教育师资在“后方法时代”教学理念的指导下,树立其对教学方法的新认知十分重要,这也是“后方法时代”教学理念对教学指导作用的充分发挥。有学者就提出:“很多教师运用了小组学习、自主学习、合作学习、输入与输出、折中主义等等教学法,甚至融合多种教学法与教学过程中,但教师对于后方法的教学理念知之甚少,对于从实践中自我探索教学理念、教学思路和教学法还有一定的距离。”(丁仁仑,2010:221)可见,如果这些汉语国际教育师资只是盲目地探索和运用各种教学方法而没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和正确的教学理念,那么他们在实践中的自主探索仍然会不知进路,探索的成效也必然较小,因此,建立教师对“后方法时代”教学理念在认识上的自觉非常重要。

在“后方法时代”教学理念的影响下,受训的汉语国际教育师资们超越了对教学的传统认知,也可使他们摆脱对最佳教学方法的追求和依赖。实际上,认为存在着并且努力探求最佳教学方法的认识和行为本身就是一个“误区”。“普拉布(Prabhu,1990)认为,教师对教学活动的主观理解(学习是如何进行的,教学活动是否支持甚至带来学习),比从不同的方法之中进行选择更为重要。这种主观理解,或者说对教学方法的直觉,普拉布称为‘合理性感觉’(sense of plausibility)。普拉布认为,教学法本质上是一种合理性感觉,从客观意义上讲没有好坏之别。”(刘颂浩,2007: 217)教学方法的优劣是无法脱离具体的教学情境而加以评价的,寻找最佳的教学方法根本没必要,而且也是根本不可能的,所以是一个“误区”,容易诱使新入职的教师迷失于此间。对于教师而言,更为重要的不是对具体的教学方法评估和选择,而是对教学的“主观理解”,也就是对教学理念所形成的认知。“后方法时代”教学理念的提出,就是为了引导教师们走出对教学的认知误区,形成对教学的正确理念和对教学方法的正确认知。

注释:

[1]这里的“社区和社会”还应包括由互联网和移动通讯(如:微信群)等现代信息技术和新型通讯技术所建立的虚拟的社区和社会。

[2]强调多元化是“后方法时代”教学理念的一个突出的特征:“后方法时代语言教学观具有倡导开放、平等、鼓励多元思维风格的建设性后现代主义的主要特征,它是第二语言教学法思想在新世纪的时代延伸,也是对各种教学方法、手段和活动的多元化运用。”(沈岚,2014:187)

参考文献:

[1]丁仁仑.交际型大学英语创新教学模式研究[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10.

[2]刘淼.当代语文教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3]刘颂浩.第二语言习得导论――对外汉语教学视角[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北京公司,2007.

[4]沈岚.论“后方法”与学者型语言教师[J].国际汉语教育,2014,(1):185-193.

[5]陶健敏.“后方法时代”语言教学观与对外汉语教学法体系构建[J].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学报,2006,(3):17-23.

[6]王才仁.英语教学交际论[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

[7][日]孙德坤.教师认知研究与教师发展[J].世界汉语教学,2008,(3):74-86.

篇8

关键词 汉语国际教育 本科生 课程设置 文化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s.2016.07.064

Abstract Cultural courses for Chinese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undergraduate should embody the two important points including skills and communication. Under the guiding principle of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this paper sets up a curriculum system which cultivating the students' culture cognition and skills. At the same time establish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anguage curriculum and culture.

Key words Chinese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undergraduate; curriculum; culture

汉语国际教育是在原“对外汉语”、“中国语言文化”和“中国学”的基础上整合设立的专业。2012年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介绍》中要求该类本科生要“具有较高的人文素养,具备中国文学、中国文化、跨文化交际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和能力”。同时国家汉办了《国际汉语教师标准》,认为此类汉语教师应该具备以下素质:语言基本知识和技能、文化与交际、第二语言习得与学习策略、教学方法及教师综合素质。

根据教师标准,我们认为设置课程要围绕三个板块:汉语语言学及汉语作为外语教学、文化、现代教育。其中第一个板块为主,第二、三个板块为辅。

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外语口语交际课程的地位非常重要。除此之外,我们认为:第一,要尽力挖掘语言类课程文化内涵;第二,要建立文化类课程体系。

1 尽力挖掘语言学课程文化内涵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学生在学习中国语言过程中,将自然接触中国文化。因此对外汉语教学不是干巴巴的语言本体教学。为帮助学生理解语言与文化关系,本专业语言学课程要注意与文化理论认知相联系。

1.1 汉语基础课的文化内涵

汉语国际教育本科课程为:现代汉语、古代汉语、语言学概论。其中古代汉语课程尤其需要体现与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目标的差异性。

比如文选要注意加强中国文化知识方面的讲解。如《之战》要突出中国姓氏文化。“邴夏御齐侯”,邴夏是齐国大夫,邴是氏,夏是名。上古时代,姓与氏不同,姓是族号,氏是族的分支。一般女子称姓,男子称氏,氏明贵贱,姓别婚姻。战国以后,姓与氏逐渐合二为一,汉以后姓氏不分,且百姓也有姓氏了。这些知识对学生探索中国人种起源与发展很有帮助。

再比如古代汉语文字学部分,选取字形分析结构时,应注意选取与中国文化元素有关的例子。如“赤”,《说文》云:南方色也。从大,从火。火盛则色赤,故“赤”从大火会意,表示火盛。古代五行说,以五行配五方之色,南方属火,所以许慎说“南方色也”,即红色。阴阳五行,反映了中国传统朴素唯物主义哲学思想。

尽管可能学生通过本课程了解的只是零星不成系统的中国古代文化,但总是能使他们对文化的理解更深一层。如果把精力过多集中于文选细读以及文意涵咏上,着意强调培养文言文语感,则会偏离汉语国际教育培养目标。

1.2 汉语选修课的文化内涵

这一板块为对外汉语教学中的难点而设,核心课程为:语音学、文字学、汉语词汇学、汉语语法学。

其中文字学应该设置汉字与中国文化专章。主要内容应该涉及汉字维护国家统一的文化功能;汉字与汉字文化圈;汉字书法与中国审美文化;汉字形体记录的中国古文化等内容。

由于汉字认知付之于视觉,因此不管哪个人用何种方言说都无关紧要。只要写出来,双方就达到了交流的目的。正是汉字的这种超方言性,在维护国家与民族统一过程中,才发挥了巨大作用。这是汉字最强大的文化功能。

汉语和汉文化对周边国家与民族形成了强大的辐射。主要表现为越南、韩国、日本等文字中保留大量汉字。汉字书法讲究疏密相映的形态美,气韵流动的线条美,富有感情的意境美。集中体现了中国人的审美文化:楷书多儒家严谨济世精神;草书多道家放浪自由精神。

汉字中还包含很多中国古代文化知识。比如《说文・玉部》共214个汉字,涉及玉石形状、加工方式、品质、功能等多方面内容。如“璧”、“瑗”、“环”为玉石形状差异;“琢”、“h”、“理”为玉石加工方式差异;“珍”、“g”、“瑶”为玉石品质差异;“琥(用于发兵)”、“珥(耳中玉)”、“H(死人口中玉)”为功能差异等。这些字能反映中国玉石文化开始得很早,远古时代玉石具有祭祀鬼神、充当礼仪、美身、殓葬等文化功能。后来成为权力、品德、财富的象征。

汉语词汇学也应该设置词汇学与中国文化专章,内容涉及词汇与中国古代物质文明,如华表、月饼、花轿、旗袍等;词汇与中国古代精神文明,如避讳、禅让、八卦、比兴等;词汇与中国古代自然地理,如梅雨、梯田等;词汇与中国风俗习惯,如清明、作揖、乞巧等;词汇与中外文化交流,如葡萄(来自西域)、世界(来自佛教)、胡同(来自蒙古语)、沙发(来自西欧)、物理(来自日本)等。

语言类课程虽然可以贯彻传播文化的意图,却不能太多,以免妨碍学生认知语言本体。

2 文化课程

在本专业中,文化课程应包括文化素养课、文化理论课、文化技能课三类。相对于语言理论课难度不大,应于低年级开设。教学应以提高学生对中国文化、西方文化特征的认知能力为目标。

2.1 文化素养课

这一板块包括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外国文学。这些课程要与汉语言文学专业相区别,简化文学史,弱化文学性批评研究,强化风土人情与文化价值研究。比如诗人笔下的秋,往往与离别相联系,因此常常传达悲伤凄凉的感情。秋天之景已经具有中国文化符号价值。比如王维作品,多与中国佛教相联系,于景物描写之中展现禅宗机理。再如张爱玲、钱钟书作品,总是与现代都市相联系,传达着中国走向现代化过程中城市的发展与繁荣,记载着民族的沧桑与耻辱。本专业文化素养课与中国文化概论、西方文化概论、文化学等文化理论课相联系,而不是像汉语言文学专业一样,与文学概论、美学等课程联系,因此教学重点应有明显差异。学时也应该大大缩短,有些高校将中国古代文学设置为255学时,与汉语言文学专业完全相同,这就无法使该课程真正为培养国际汉语教师服务。

另外还可以开设中国古代文学经典与中国文化解读,中国现当代经典文学与中国文化解读等选修课,加强学生对中国古代、现代文化的感性认识。

2.2 文化理论课

这一板块在本专业文化课中应具有核心地位。包括核心课程:中国文化概论、西方文化概论、跨文化交际;选修课程:儒家文化与中国历史、佛教与国际文化交流、国别文化、国外汉学研究。

中国文化概论主要讲解中国社会、经济、政治、儒家文化、中国宗教、礼俗、衣食、中国科技、教育、语言、中国艺术、中外文化交流、中国传统思维模式等内容,其中尤以儒家文化以及中国宗教为重点。儒家文化在维护中国封建统治秩序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汉书・艺文志》云:“儒家者,盖出于司徒之官。助人君顺阴阳,明教化者也。”中国儒家学术思想与中国社会思潮紧密相关,儒家的道德准则也是历代知识分子追求的目标。这些文化还深刻地影响了韩国、日本、越南等周边国家。除了在本课程中重点讲解,还可以开设儒家文化与中国历史选修课,以便加深学生对中国儒家思想的认识。

另外一个重点是佛教文化。佛教开始传播于尼泊尔、印度、巴基斯坦一带,以后南到斯里兰卡、印度支那半岛,北到中亚西亚。随着丝绸之路的开发,于公元一世纪传入中国。佛教自汉代开始本土化过程,最早翻译的佛经《四十二章经》,带有中国本土黄老思想痕迹。到唐代产生禅宗思想,算是完成宗教本土化过程。禅的本意是思维修养、静虑定心,本为印度佛教的一种修炼方法。传入中国以后产生了一整套理论体系和修行体系,成为佛教中国化的最典型的产物。这些内容除了在中国文化概论重点讲解,还可以开设佛教与国际文化交流选修课,以便于学生理解中国与东南亚诸国在宗教思想上的联系与差异,为将来在这些国家或地区开展工作打好基础。

西方文化概论主要概括性介绍西方社会、经济、政治、教育、法律、哲学、历史、文学艺术成就、自然科学成就等内容。为进一步拓展本课程,还可以开设国别文化选修课,主要讲解基督教与西方社会、东正教与俄罗斯、伊斯兰教与中东国家、犹太教与以色列等内容。使学生了解世界各地不同文化风俗,特别要配合国家经济发展战略计划,关注一带一路国家宗教文化,为汉语国际推广与传播开拓道路。

国外汉学研究也值得关注,这一课程将为学生展示西方人如何认识中国,如何看待中国文化,他们的研究哪些符合中国事实,哪些扭曲了历史,使学生了解被派往地区对待中国文化的态度以及可能存在的认识误区,帮助他们提前准备相关交际策略。

2.3 文化技能课

国际汉语教师应掌握一定的中国文化技能,比如书法、国画、中国乐器、传统手工艺、中国茶道等。这些技能课的开设要配合文化理论课同步进行。使学生理解中国书法与中国思想、国画艺术以及民族乐器与中国式审美、传统手工艺中国结与中国式情感表达方式、扎染与中国纺织技术、茶与中国古诗等的内在联系。这些技能可以帮助他们在与国外学生交流过程中,传播中国文化价值观念。一个合格的国际汉语教师应该具有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在自然真诚交际过程中,有效传播中国文化;若在课堂上不顾教学目标,大谈中华文明,极有可能引起所派国家人民的警惕甚至抵触情绪。从这一点上说,文化技能课虽小,但功能强大。

篇9

关键词: 国际汉语教师 跨文化交际 基本素质

汉语国际教育,顾名思义,自然是教外国人学习汉语。但是,无论对学习者还是对教育者来说,学汉语的背后都有某种动机――为什么学?为什么教?学习者是为了研究中国、跟中国做生意、从事汉语教学、继续求学、来中国旅游等。教育者除了帮助学习者实现上述目标外,还有更重要、更深远的目标,就是让外国人在学习中了解中国、理解中国。通过向世界传播汉语,同世界各国人民和睦相处、和谐发展,这是教育者的追求,也是汉语国际教育的终极目标。

这个目标的实现,国际汉语教师所起的作用不可估量。因为他们担负着推广汉语、传播中国文化的历史使命,所有教师的文化知识、修养、观念和传播能力,直接影响着外国人了解和理解中国文化的效果。

作为培养国际汉语教师的摇篮,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对此责无旁贷。专业教育中必然会设立专门课程,帮助未来汉语教师获得深厚的中国文化知识,同时帮助未来汉语教师具备与外国人沟通交际的能力,以便更好地将中国文化知识传授开来。

作为跨文化的汉语国际教育对汉语教师的沟通交际素质提出了更高、更加多元化的要求。虽然,有的教师穷其一生都不一定全部达到;但基本的要求,通过认真学习、实践历练,还是可以达到的,也就是说能基本满足海外沟通的需要。

国际汉语教师沟通交际的主要对象是学生,《汉语国际教师标准》和研究者涉及和关注的主要也是这一方面素质。如①教师应至少掌握一门外语,能够运用听、说、读、写、译等综合能力进行交流;②能用较为纯正的普通话以正常语速进行口头交际;③能使用规范、得体的教学语言;④能根据学习者的生理、心理及学习特点选用恰当的交流策略;⑤能在尊重学习者的语言、民族和文化背景的前提下进行交流;⑥能使用各种言语、非言语的手段(如表情、眼神、身姿等)与学生进行交流等;⑦能根据学习者的不同文化背景,选用不同的沟通方式。

那么,国际汉语教师怎样才能具备这些素质呢?

一、端正交际态度,做一个“世界的中国人”

有过国际汉语教学经验的教师都会有这样的感慨,即使教学多年,但要从“骨子”里完全转到对外汉语不止三年五载。这个所谓的“转”之难,不在知识性储备和更新,而是一种新的素质和能力养成。这种素质与能力有赖于汉语国际传播者的全球性眼光,对汉语国际传播的跨文化性有高度敏感性与自觉性。所以国际汉语教师要用客观、公正的眼光看待中国的文化,还要尊重、理解对方的文化,从理解自己人民的文化发展到鉴赏邻国人民的文化,并最终鉴赏世界性文化。

中国文化优秀成分很多,汉语教师在教学中应积极弘扬,让更多外国人了解中国这个历史大国有着深厚的文化沉淀,提高学生学习汉语的兴趣,从而更好地达到传播中国文化的作用。对于中国文化中的一些特殊现象,如科举、斗私批修、“”、“三个代表”等词汇都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背后都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我们一定要以历史的、理性的眼光看待。

对待外国文化,要体现平等、尊重、理解、包容的态度。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民族自豪感的增强,人们常常习惯以中国文化价值评价外国文化,如对待同性恋者的态度是批评的、指责的,认为这是不正常的现象。但这一现象在西方国家中是正常的,是个人的选择,是应该得到尊重的。国际汉语教师既要提高自身的文化敏感性,又要增强对不同文化的理解能力,设身处地地体会外国文化。

二、提高交际国文化修养,做一个知己知彼的人

法国从2008年开始创立“中文国际班”,由国家汉办输送汉语师资,法方反馈的信息是:不会基础法语、不了解法国文化的汉语教师不能很好地胜任中文国际班的工作。这个反馈信息不仅说明了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要性,还说明了跨文化交际中最容易出现沟通障碍的,多是文化方面的问题。所以,国际汉语教师要想在沟通实践中获得成功,还要多方面了解交际国的文化。

第一,了解交际国文化的同时,还要了解对方对中国文化的了解程度。张西平认为“了解别人怎么了解我们,我们才能更充分地了解自己”。知己知彼,才能更好地沟通交际。如果外国学生对中国文化背景的了解缺乏或不够深入,就可能以自己文化的标准对汉语教师的行为做出评判。这样的后果,一是学生受自己文化的羁绊,无法全面地、真正地了解中国文化,二是教师的教学目标无法实现,沟通交际效果大打折扣。

第二,重视交际国文化知识的学习,多方面了解交际国文化及风俗。交际离不开赖以生存的文化,赖以生存的文化必然在交际中产生制约作用。一个民族经历漫长岁月的历史文化积淀,形成自己的文化。不同文化有不同取向,对人们的思维方式、生活形式、价值观念、等有很大的影响,从而制约人们交际方式和交际习惯。

一是可以通过阅读经典文学作品了解。文学作品的基本特点是用形象反映社会生活。经典文学作品具有典范性、权威性,最能代表一个时代,反映一个时代的状貌。一个民族的经典文学作品应该是该民族优秀文化的具体体现,是优秀文化的精华部分。我们可以通过阅读经典文学作品达到对交际国文化生动、全面、深入、具体的了解。

二是可以通过问询了解。为什么要问询?凭一人之力能够解决的问题毕竟有限。跨文化交际中,产生交际冲突的部分原因是因为交际者忽略了文化差异,按照自己的习惯看待交际国的文化。其实解决办法有很多,可以查找书本,可以向专家请教,还可以跟当地人咨询。

问询前一定要做好规划,问询后做好总结。问询前要考虑好问什么问题,向什么人问,怎样问;问题如何解决的,有哪些思考,是否还有问题没有解决,是否又衍生出新的问题等,问询之后还要认真记录,好好总结。这样积累对以后教学益处多多。

三、接受实践历练,做一个脚踏实地的人

由于人类认识的局限性,对于没有体验过的事物,认知更多借助课堂或书本,对事物的认知往往带有片面性,体现在跨文化交际中就会以自己有限的认知揣度人和事,最终形成交际障碍。

怎样才能更好地转化理论知识,具备沟通交际能力呢?最好的办法就是接受实践历练。

可以将国际汉语教师专业发展分为职前和职后两个阶段,职前阶段以打基础为主,职后阶段以适应为主。职前阶段夯实专业知识,培养专业意识,训练专业能力。在此阶段,汉语教师专业知识的获取,可以通过专业辅导、培训、自学等方式,专业意识与专业能力可以通过参加一些涉外活动的翻译、志愿者活动及招商引资、贸易洽谈活动等培养和训练,还可以利用实习基地、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平台提高。职后阶段主要适应课堂教学、跨文化沟通,沟通交际能力就是在适应过程中得到锻炼和提高。适应阶段,我们会发现针对不同国家的学生,采用的沟通策略要有所区别。如俄罗斯学生,独立性强,与他们沟通时尽量做到科学、理性、实事求是;韩国学生谨慎、稳重、敏感,不太喜欢做中韩文化近缘关系方面的印证,与他们沟通时要注意细节,关注他们的心理变化,尽量避免他们产生排斥或戒备心理。汉语教师的沟通能力必须到实践中学习,因为沟通能力要通过沟通获得,沟通的问题需通过沟通解决。

综上所述,国际汉语教师跨文化交际的基本素质可以从端正交际态度、提高文化修养和接受实践历练三方面入手。具备了这些基本素质,汉语教师为跨文化交际就做好了一般性准备,沟通就会变得顺畅许多。

参考文献:

[1]国家汉办编.国际汉语教师标准[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2.

[2]吴为善,严慧仙.跨文化交际概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4.

[3]李昊.汉语国际传播视角下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及其培养[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2(07).

[4]刘欣.跨文化交际意识与对外汉语师资培养[J].泰山学院学报,2013(04).

[5]王恩旭.国际汉语教师专业发展的三个阶段[J].现代语文(学术综合版),2014(05).

篇10

摘要:说起资源,我们一般会想起自然资源,但随着语言的不断发展,语言也开始进入资源研究的范畴,语言资源作为一种特别的资源越来越受到大家的关注,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了对语言资源的管理与开发进行了研究。汉语作为人类语言中最重要的一种资源,汉语资源的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关键词:语言;研究;汉语资源

语言作为资源研究的范畴的时间并不长,王世凯,2006年南开大学获得文学博士学位,现任渤海大学文学院院长,在其专著《汉语资源及其管理与开发》中把汉语作为一种资源来进行研究与探讨,引起了重大的反响。本书共分为六章,分别从汉语资源的界定、汉语资源的整合、汉语资源调查、汉语资源保护、汉语资源开发以及汉语资源与语言经济六个方面来进行论述的。《汉语资源及其管理与开发》这本书给我们带来了学习和研究汉语的依据,让我们更好的了解汉语资源,同时也让我们了解保护汉语资源的重要性。

作者认为“人类对资源开发利用的过程,也是对资源本身以及资源之间关系的认识不断深化的过程,社会资源的重要性受到人们越来越多的重视,资源开发本身就是避免资源浪费、实现资源价值的重要手段。”①由此可见,作为社会资源的一种,汉语资源的开发利用已经成为一种趋势,开发汉语资源势在必行。在《汉语资源及其管理与开发》一书中,总结了汉语资源开发的价值,汉语资源的开发不仅对汉语语言学研究作出贡献,而且使我们更加全面的了解自己的民族文化。除此之外,汉语资源的开发还将给我们带来巨大的经济价值,随着越来越多的人学习汉语,不管是在国内还是在国外,汉语语言培训机构越来越盛行,这不仅带来经济效益还带来了岗位,提高了就业率。我国学者王沪宁认为“文化不仅是一个国际政策的背景,而且是一种权利,或者一种实力,可以影响他国的行为。”②因此,汉语资源的开发不但有助于提高汉语在国际上的地位,还可以更好的保护国家的文化安全。

汉语作为重要的语言资源,是我们民族的特殊标志,它代表着一个民族的兴盛,我们需要科学有效的保护汉语资源,将汉语资源的悠久、优秀的历史继续发扬光大。但是随之而来的问题是,我们应该如何好好保护汉语资源?在《汉语资源及其管理与开发》一书中详细的介绍了了如何保护汉语资源,作者认为首先要制定科学的语言政策,制定相关的法律政策;第二点是进行有效的语言规划,笔者认为有效的语言规划可以使语言清晰化、标准化,让我们对语言有了更加明了准确的认识。作者在这本书中充分探讨了汉语资源的保护与措施,这足以证明保护汉语资源的重要性。在世界经济迅速发展的时代,信息化已经成为主流,国与国之间信息化的竞争逐渐在语言文字方面体现,虽然面临着激烈的竞争以及多方面的问题,但是我们更应该树立保护汉语资源意识。

虽然世界上说汉语的人数最多,汉语也是联合国工作语言之一,但是在一些国际性的场合,使用汉语的还不多,这就要求我们大力推广汉语资源在国际上的影响,加强汉语在国内外的地位。2002年,教育部和国家对外汉语教学领导小组开始酝酿借鉴各国推广本民族语言的经验,在海外设立语言推广机构。“汉语国际推广是一种客观的必然,对于促进世界人民之间的交流,推动经贸、旅游、学术发展,加强世界文化交融,谋求人类的共同进步,都有重要的意义。”③笔者所学专业是汉语国际教育,因此通过阅读《汉语资源及其管理与开发》,笔者感触最深的是汉语的国际推广,近年来,随着中国政治、经济地位的不断提高,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中国与世界各国的联系也越来越密切,在全世界兴起了学习汉语的热潮,各地的孔子学院、孔子课堂如雨后春笋般迅猛的发展,中国派往世界各地的汉语公派老师以及汉语志愿者教师也逐年增加。对于汉语的国际推广,国家政府高度重视,认为汉语走向世界是一件大事情,也是一件好事情。同时,汉语的国际推广对我国的各方面都会产生积极影响,因此我们应该好好利用汉语资源,让其发挥最大的价值。但是如何进行有效的国际推广,是一个值得我们高度重视的问题。在书中作者认为建设对外汉语教师从业资格标准,提高教师的质量和数量;建设教学和教材的评估体系,因为只有标准的教学体系和适合的教材才能更好的进行汉语的国际推广;充分发挥孔子学院在汉语国际推广的作用,随着越来越多的孔子学院在世界各地的建立,让其成为宣传汉语的有效手段。除此之外,笔者认为还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与相应的保护政策,虽然越来越多的外国人来到中国学习汉语,但是与此同时,在国外越来越多的孔子学院、语言培训机构出现,这就意味着越来越多的汉语教师会出国进行汉语授课,因此汉语教师在国外的利益和安全问题就要需要国家来保障,国家应该制定相应政策来保护汉语教师,这样的话,会有更多的汉语教师愿意走出国门,进行汉语资源的推广。

《汉语资源及其管理与开发》这本书,作者通过多方面充分的对汉语资源进行了介绍与分析,让笔者了解了汉语资源开发和国际推广的重要战略意义,受益匪浅。汉语资源的研究是一个大有可为的研究领域,但是目前针对汉语资源的管理及其开发的研究还不是很规范,影响也不够大。王世凯学者的这本书是一本严谨、高质量的书籍,促进了汉语资源研究的发展。综观《汉语资源及其管理与开发》一本书,他独到的观点和认识不但受益于汉语资源研究领域的各位学者的认识和成果,而且还耗费了一定的时间,对相关汉语资源方面的材料进行收集、分析与总结,因此是一本学术思想精深的书籍。对于想要详细了解关于汉语资源管理开发方面的知识,《汉语资源及其管理与开发》是一本值得阅读的书籍。(作者单位:渤海大学)

注解:

①王世凯.汉语资源及其管理与开发[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年133页.

②王沪宁.作为国家实力的文化:软实力[J].复旦学报(社科版),1993年第三期.

③王世凯.汉语资源及其管理与开发[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年194页.

参考文献:

[1]陈章太.论语言资源[J].语言文字应用,2008年第1期.

[2]程瑛.国家汉语战略浮出水面[J].汉语将改变世界大脑人民网,2004年12月18日。

[3]段奕.硬实力-软实力理论框架下的语言-文化国际推广与孔子学院[J].复旦教育论,2008年第2期.

[4]戴庆厦.语言关系与国家安全[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10年第2期.

[5]郭熙.汉语的国际地位与国际传播[J].渤海大学学报,2007年第1期.

[6]宁继鸣.汉语的国际推广――关于孔子学院的经济学分析与建议[D].山东大学,200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