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范文

时间:2024-01-03 17:39:5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

篇1

关键词:教育技术 研究方法 技术学

随着教育技术以及精神文明的快速发展,虽然学科整合对技术研究发挥了很好的作用,但是就当前学术领域的迷茫与混乱说明教育技术和理论基础依然有着本质的区别。由于没有认清教育技术,所以在教育技术学科功能和性质上依然存在误解,而这种误解又极容易造成虚无理念的蔓延,教育技术作为基础理论的拓展,不能称之为“学科”。对此,我们必须正视教育技术学的学科功能与性质。

一、教育技术学的开发取向

教育技术的开发取向,是利用开发研究与设计原理中的各项技术尝试解决教学问题,在遵循教学规律的过程中,生成对教学教育的独特认识。和开发并列的内容包含研究性描述、分析解释以及检验假设等。在研究描述中,它提供了对教育状况的事实阐述;分析解释则是通过明确图示,更好的陈述教育状态;辨别图式则表现为命题,辨别命题的真假则需要研究检验区分。这三种研究都是在展示教育现象的同时,利用运行规律与教育本质实施,被统称为现象研究。

从教育技术学的任务来看:它对解决教育问题提供了一定的理论支撑,它对减小教学问题是全方位的,并且贯穿在整个过程中。所以,在教育技术学上,必须为其提供全面的方案设计、问题分析、媒体开发、评价管理等理论。为此,开发性理论成了教育技术学的本质特征,开发性技术必须为其构造出恰当的方式,帮助教育教学达成目标,并且满足维护方便、高效等要求。

换而言之,不能将教育技术学简单的看成单纯应用,教育技术学的应用性质具有明显的特性;如果将其视为应用性学科,就很容易造成技术学理论的工程化与机械化。而这种工程化与机械化理论又很容易导致批判性与反思性,最后走向反理论的状态。

二、教育技术的本质

何为教育技术作为学术界的热门话题,也是我们学生经常探讨的问题。从当前的情况来看:最教育技术影响最大的是民间理解。根据望文生义的思路,教育技术可以概括成教育的技术,因为他很容易被归类成教学方法,所以明显缺乏现代风味。对此,为了弥补其不足,也有人将其理解成教育的技术加上教育中的技术,如此一来,教育技术=潜技术+软技术+硬技术,这是和民间相包容的技术,也可以说成是民间理解的进一步公式化。

另外,还有与民间理解有差距的定义:教育技术是育人技术、整合与创新的技术,同时也是以育人为根本目标的框架。育人技术,就是在培养人才为目标的前提下,利用教学体系中的学习活动、学法、课程要素,加大教育整改力度,促进教育发展。目标、整合逻辑创新、育人是教育技术的逻辑结构,在这过程中,创新整合是设计与开发的原理,即:教育技术的应用意味着从实际目标出发,根据育人创新和整合技术等逻辑有目的的选择、创新、整合羽然技术。创新与整合则体现着开发与设计过程,其结果则是育人技术。所以说教育技术是结果与过程的统一。

三、教育技术学的研究方法

教育、社会、心理学科的研究都属于现象学,而这些研究领域的方式方法也适用于教育技术学,但是教育技术学的本质又决定了其拥有特殊的方法论与研究逻辑,是否有特别的方式,则完全取决于研究过程和丰富程度。

教育教学作为一项复杂的信息体系,在信息体系方面,计算机软件拥有丰富的经验,对帮助我们理解教学体系有很大的帮助。从计算机软件来看:它是外部信息在计算机映射中的结果,人是信息交换的主体,这使得信息交换开始呈现出复杂性与模糊性,从而也增加了软件维护的难度。从目前的软件工程来看:软件经历了结构设计、程序设计和组件程序三个部分,从而也就形成了自上而下的分解图示。该方法对于社会需求明显缺乏免疫能力,只要社会需求产生变化,分解图示也会变化,从而造成不得不全面的修改代码。针对程序设计,由于已经放弃功能图,不得不转向关注不多的数据,让数据抽象成类。在需求发生变化时,将修改具体到某个类上,让组件程序面向发展。需要注意的是:组件是一系列对象,它们有独立的功能模块,可以直接组装程序,不需要嵌入代码,从而这在很大程度上也增强了软件工程的开发效率。

显而易见,技术不是一蹴而就的,它不可能做到一步到位,教育技术作为知识技术的范畴,它的原型是思考方式与框架,通过知识技术打造技术创造物,再利用教学实验与专家鉴定等方法证明该项技术的价值,进而提高技术应用的有效性。因此,在确定教育技术学前,我们可以先够早的出技术原型,在改进中,增强其经验理论化与规范化,并且将教学系统应用到技术形态中;通过从多元化基准出发,对同类技术进行比较,及时发现人造物技术中的缺陷,这样才能不断增强自动化技术的应用,提高技术应用效率与易用性。

结束语

综上所述,除了上面提到的方法论原则,在研究教育技术学的方法上还可以使用数据收集的调查法、观察法、测验法、移情法、类比法、检验法等方法。需要注意的是:如果育人技术作为研究内容,就必须分析设计方法与思路的正确性、可行性。

参考文献:

[1]黄建军,杨改学.对教育技术学及其研究方法的认识[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02,(2):18-21.

[2]杨开城.一种教育技术学的研究方法--技术人造物缺陷分析法[J].中国电化教育,2005,(8):14-19.

[3] 刘志波,李阿琴. AECT2004定义解读[J]. 电化教育研究. 2004(12)

[4] 郑旭东. 教育技术学的逻辑起点及其理论结构[J]. 电化教育研究. 2004(08)

[5] 刘美凤. 解析美国教育技术的三条历史发展线索[J]. 比较教育研究. 2004(08)

[6] 冯秀琪. 教育技术理论研究逻辑起点的思考[J]. 电化教育研究. 2004(07)

[7] 李康. 教育技术与教育技术学的研究对象[J]. 电化教育研究. 2004(01)

篇2

多媒体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现状

1.功能利用不充分,数字化教学资源浪费

在当前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多媒体教学仍以教师操作、学生观看大屏幕为主要形式,多媒体动态演示功能、超文本功能和交互式功能的运用少之又少。例如,部分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中,只是用多媒体来播放课本上的例题、练习题,这样的做法仅把多媒体当作单一媒体使用,难以充分发挥多媒体的功能。这与传统教学使用的黑板相比,在教学效率上也只是“量”的变化,并没有“质”的提高,从某种意义上说还是对优质教学资源的浪费。

2.教师技术水平不高,设备利用效果不佳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有些教师对多媒体只是盲目使用,注重表面热闹,忽视解决实际问题。对于如何使用多媒体、何时使用、使用多长时间等“心中无数”。这样,不但起不到优化课堂教学结构的作用,有时还会造成教学内容与教学手段脱节,达不到预期效果。很多小学数学教师制作的多媒体课件,有的只有简单的文字、习题加图片,是典型的“为多媒体而多媒体”;有的从出示教学目标、讲授新课,一直到达标检测,几乎每一个环节都用上了计算机,表面上看是运用了现代教学手段,而实际上仍然是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式,多媒体只是充当了几块“小黑板”的作用。

3.看重程序化课件设计,脱离学生思考进度

设计多媒体课件时有追求形式主义的倾向,主要表现在:第一,在制作多媒体课件中,过分追求了声、色、文字等外在表现,将课堂变成了“电子板书”课堂,没有发挥多媒体的特性。第二,在制作多媒体课件中,重视了教学的程序化设计,课堂呈现信息量大、速度快、跨度大,学生思维跟不上,课堂教学较难依据学生的学习特点有效控制节奏。

4.强调教师主导作用,忽视学生主体作用

新课程改革强调的是“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但目前在多媒体课件的制作中,多重视教师如何教学,在发挥学生主体性,促进学生如何利用多媒体进行数学问题的思考、如何提出、分析并解决问题、指导学生如何学习方面较为欠缺。此外,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的过程中,人机交互下的问题是练习较少,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学生与机器的交流少、交互性差,双向性及多向流甚至没有。

基于多媒体技术的小学数学教学方法优化措施

1.利用多媒体,激发兴趣,调动求知欲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如果不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而只是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运用多媒体技术图、文、声、像等丰富的表现形式,创设教学情境,使复杂抽象的知识变得形象、清晰,构成一个完整的有机体。例如,在教学小学教学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时,教师可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利用知识迁移的原理,借助Flash来动态及清晰地表现剪、折、拼等动作,让学生有形象的感知,之后再师生共同推导出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这就让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实现了完美统一,让枯燥的学习变得轻松、愉快。

2.利用多媒体,丰富表象知识,形成抽象思维

利用多媒体适时巧妙地演示,通过诱导、点拔,可以丰富学生的感性知识,突破思维障碍,形成抽象思维。例如,要求把一个棱长3厘米的正方体,表面全部涂上红色,然后切割成体积是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一共可切多少块?其中一面、二面、三面有红色的各几块?还有几块一面红色也没有?本题要学生有较强的空间想象能力,很多学生在解答时颇感棘手。而通过多媒体演示,利用屏幕进行“切割”、“旋转”、“提取”等动态演示,能使学生顺利突破思维障碍,培养其空间想象能力,形成抽象的概念。

3.利用多媒体,提供丰富素材,及时反馈信息

在教学中教师可广泛借助多媒体为学生提供更多的练习素材、更多的练习。例如,在学习“角的认识”的内容时,学生最容易犯“角的大小与构成角的两边长短有关”的概念性错误。为了纠正学生这一错误的认识,教师可在讲解完“角的认识”的新知进行反馈练习时,利用多媒体课件,依次出示各种图形,要求学生判断哪些是角哪些不是角,再接着出示一组两个大小相等而边的长短不相等的角和两个边的长短相等而大小不等的角的画面,要求学生判断每对角的大小。多媒体的直观演示,为学生积极思维提供了丰富的素材,而学生根据观察,也能迅速抓住解决问题的关键,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了巩固新知的目的。

4.利用多媒体,优化练习,提高教学效果

练习是学生理解知识、掌握知识形成技能的基本途径,又是运用知识发展思维的重要手段。它需要有坡度、多角度、多层次的练习来巩固所学的知识。在练习巩固中,运用多媒体,省去了板书和擦拭的时间,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向学生提供大量的习题,练习容量大大增加。同时,教师可预先在计算机中设置多种题型,全方位、多角度、循序渐进地突出重难点,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自主选择不同的题目、题型进行练习,这样既能充分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也能发散学生思维,培养思维的广阔性、敏捷性和创造性。

5.利用多媒体,联系实际,发展创新思维

华罗庚曾经说过,对数学产生枯燥乏味、神秘难懂的印象的主要原因就是因为数学材料脱离生活实际。现实的生活材料,不仅能够使学生体会到所学内容与自己接触到的问题息息相关,而且能够大大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认识到现实生活中隐藏着丰富的数学问题。因此,教师在选择数学学习的材料时要注意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注重实效性。例如,在“两步应用题”的教学中,教师可要求学生从熟悉的现实生活中、从网络中寻找数学知识的“原型”,依靠学生对感性材料的直接兴趣,激发学生创新的欲望。

结语

基于多媒体技术优化小学数学教学方法,就是要恰当地选准多媒体的运用与数学课堂教学的最佳结合点。适时适量地运用多媒体,能够起到“动一子而全盘皆活”的作用,发挥其最大功效,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促进素质教育实施,培养学生非智力因素。

参考文献:

[1]李永新.运用多媒体技术优化数学教学方法[J].教育教学论坛,2011(15).

[2]林国清.多媒体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探析[J].才智,2010(02).

[3]王芳.多媒体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微探[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8(9).

篇3

关键词:毕博教学平台;多媒体制作技术;能力培养;教学模式;案例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6)25-0160-03

Abstract: Combining with our college characteristics and actual teaching experience, in order to cultivate students' ability and comprehensive ability to use knowledge to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as the foundation, thought about the construction of "teaching connotation of the yea", based on blackboard education management platform, effective integration of various multimedia resources, based on the research to explore more suitable for the needs of society and students' personalized development of multimedia technology course teaching mode and method.

Key words: Blackboard education platform; multimedia production technology; ability training;teaching mode; case teaching

随着计算机软硬件、网络和通信技术的发展,多媒体技术凭借其形象、丰富的多媒体信息和方便的交互性深入人类生活和生产的各个领域,给人们的学习、工作、生活和娱乐带来巨大的变化。作为当代大学生,不仅仅是计算机专业,其余专业的学生都应当在了解多媒体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对图像、声音、动画和视频等多媒体开发处理工具有所掌握,具备一定实际应用多媒体技术的能力,并将其真正的应用于自己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

目前,多媒体制作技术已经被纳为高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学的重点核心课程之一,但由于其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多媒体制作技术计算机技术发展迅猛,迫切需要利用新的教学理念,对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改革,以推动计算机基础教育教学的内涵式发展和切实有效的应用。

1多媒体课程教学内容的设置与问题分析

1.1以实际需要为契机,合理安排课程内容

作为我校计算机学院基础教学部一名专门从事全校非计算机专业公共课教学的教师,通过教学过程中实际的调查和了解,可以发现,作为90后的他们,大多思想活跃、个性鲜明、知识面丰富,对计算机知识表现了浓厚的兴趣和需求[2],例如,在对所带大一新生第一学期的《大学信息技术》实际授课过程中,通过对所带班级不同专业的学生做问卷调查,对表1统计结果的分析可以看出,多媒体信息的制作与处理社会和专业性都很强,这也是本公共选修课开设的初衷和目的。

多媒体技术是一门涉及面非常广的学科,内容涵盖当今主流的多媒体技术领域的相关知识、应用和开发方法[1]。作为一门公选课,由于课时有限,也结合我校办学特色和各专业的特点,本课程的主要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设计和制作多媒体作品的技术与方法,具有电脑广告设计制作、多媒体课件设计制作、声音编辑与处理、视频短片编导与制作和动画创意与制作等多媒体应用设计和实施能力。所以本课程的学习主要以图像、声音、动画、视频等几种常见多媒体素材为线索,通过案例分析和设计,以培养多媒体技术的实用人才为目的,使用包括图像处理Photoshop,声音CoolEdit,动画Flash MX和视频Premiere软件,介绍各类素材的处理技术及多媒体作品设计方法。

1.2以能力培养为本,增强教学内容的实用性和趣味性

作为一所应用型综合大学,公共选修课的开设是拓展学生知识与视野、提高学生科学文化素养、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完善学生价值观与人格的重要途径。而且由于本课程的选课对象主要是一些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结合多媒体技术在他们日常工作与学习生活中的应用,本课程授课内容更应该注重于技术的应用方面,例如图像处理,动画视频制作等,而不宜过多的讲解那些在学生认为枯燥乏味且难以理解的理论基础和技术原理,例如视频的编码方法,图像的压缩方法等。

同时,作为一门公共选修课,大部分同学其初期的选课目的便是兴趣和需要,在保证内容需要的同时,更应该进一步从课程内容、课程设计和应用实例上增强趣味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讲到图像处理部分,可以通过证件照片制作这个案例,来讲解Photoshop基本工具的使用等,并在随后的实践操作中,引导学生自由发挥,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和动手能力。

2课程教学模式的探索与改革

2.1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整合各种教学资源

随着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校园计算机信息技术应用日益普及,一定程度上可以说学生在信息环境(电子商务、数字化校园、数字图书馆等)中学习和生活,这也给越来越多媒体化的现代教学手段提供了可行性和实践性,而且实践证明,使用现代教育手段一定情况下增强了教学的直观性、趣味性和启发性。当然在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过程中,如何有效的根据教学需要将课程授课内容以文本、声音、图像、动画等多种媒体形式进行展示,即资源库的建设和整合是关键。针对本课程的特点和需要,教学过程中需要的教学资源主要包括以下三部分:

(1)教师教学(主要是教师制作和准备),包括课程基本简介、课程主要内容、教学计划安排、电子教案、考试系统、各类教学素材等。

(2)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和学生共同提供),主要包括网络课件,典型案例展示、微课视频演示、网上交流(论坛)、常见问题分析及解决(发帖)等。

(3)学生能力培养(主要由学生提供),学生的优秀习作和创新作品等。

如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提高能力培养一直是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重点,网络环境下构建了一个综合教育环境显得尤为重要,同时由于计算机技术的显著特点是发展比较快,应尽可能采用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新工具进行教学资源的制作,并同步更新教学内容上传至毕博教学平台。

2.2基于毕博教学管理平台,实现混合式教学

为了更充分的利用多媒体资源提高教学质量,常熟理工学院将“教学内涵年建设”第三轮主要工作重点放在了通识基础课必修课和优质公共选修课程的建设上,而《多媒体制作技术与应用》因为在前几轮教学过程中,运用了多种教学理念和方法,每轮的教学效果都比较理想,被评为校级优质公共选修课,进一步的课程建设将在毕博教学管理平台上逐步完善并继续运行,在线运行界面如图1所示。

如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有效利用网络环境也是教学过程的关键。基于毕博教学管理平台,可以将混合式教学过程分为课前、课中和课后三个部分:

1)课前:大学和中小学不同,虽然大部分课程都有教科书,但老师所讲内容并不是完全照搬教科书,而是会结合自己掌握的知识来确定一节课的内容,而课上所用的PPT就相当于调整之后的“教科书”,所以课前会把下节课有关内容的PPT上传到毕博教学平台“课程教学内容”,让他们提前预习,但同时,PPT也只是讲课内容的骨架,还有很多知识是通过实际教学和板书来传授的,需要学生认真听讲和记笔记,并通过“课后作业布置”环节进行考查。

同时,除了正常的授课内容(多媒体课件),还会将一系列建立制作好的教学资料,例如

电子教案案例展示、素材库、微课视频等组织上传至毕博平台,学生可以随时、有选择性、有目的地进行下载观看和学习,不仅可以提前学习相关知识的重点和难点,还在满足不同学生的求知欲的同时适应了学生的个别差异,提高了学生的灵活性和自主性。

2)课中:基于毕博教学平台,在对所讲内容进行预习了解之后,每次上课对于每个应用软件的使用或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在简单的介绍其基本界面和基本操作后,通过预先设计好的一些实例进行边讲解边实际操作,不但讲解这个实例本身所用到的命令参数,而且进行扩展,介绍相应的变化及其效果。这样就在随后的上机操作中,就会发现学生做的作业有了可喜的变化,不再是清一色的例子效果,而是有了自己的构思,例如,在实例“贺卡制作”讲解后,鼓励学生自由发挥,运用相关主要技术自由发挥做一个贺卡,引导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得学生在掌握运用基本操作的同时,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要求每次实践课都要有作品提交,课程结束后,更是要做一个综合的大作业,当然这个大作业在开学初已经做了布置,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进行素材的搜集和整理,同时也在课堂时间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分组合作,提高团队协作能力。

3)课后:课前预习是必须,课内学习是关键,课后复习是巩固和提高[3]。利用毕博教学平台开设课后论坛版块,学生针对所学知识相关问题可以相互讨论,老师针对学生提交的作品进行点评,也会将好的作品在平台上进行共享,最终在总结分析的过程中实现对知识的进一步掌握。

多媒体制作技术是针对非计算机专业所开设的一门公共选修课,由于具有学时短、知识点多、应用技巧广泛、实践性强等问题,不能做到包教包会,在有限的课堂教学中通过一些实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领学生入门,建立进一步深造的基础是教学的关键。

2.3以项目设计为根基,采取案例教学法

在授课过程中,对于一般课程的组织教学大多都是要经过例子的引入、概念的提出、原理分析、举例说明、实验论证、题目加深理解等环节,但是对于像多媒体制作技术这样实践性较强的应用课程,则需要将侧重点放在实用技术的操作技能上。所以,本课程的教学主要以项目设计为根基,采取案例教学法,提高教学效果。教学案例的素材来源,都来源于现实生活中比较常用的操作和技巧,例如图像处理部分,使用Photoshop进行照片的合成,贺卡和证件照的制作,雕刻画、油画、手绘画、日历的制作及人物的美容等,最终通过实际案例的讲解,在演示过程中引出各个相关知识点和概念,因为生动形象的案例中融合了多个概念和知识点,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有利于学生迅速掌握抽象的概念。

经过几年来的教学实践,这种以多媒体项目设计和多媒体作品为主线的教学内容与方法,对我校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具有一定的吸引力,使得学生在了解多媒体基础知识的基础上,通过课堂案例教学和课程设计及应用实例的开发,对图像、声音、动画和视频等多媒体开发处理工具有所掌握,并将其主要技术真正的应用于自己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

2.4 注重过程化考核,提倡多元化考核方式

多媒体制作技术课程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也是将计算机技术与艺术创作相结合的过程,教学重点应该放在基本技能和综合能力的培养,而不仅仅是获取书本知识的多少,所以更应该注重日常评价和过程化考核[4]。

为了让学生明确课程主要教学目标和考核方式,每次上课初期就对此门课的评价手段和评价标准进行公布和说明,首先,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只要有提高就鼓励,只要有进步就表扬,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发展性。其次,为了切实有效了解学生学习状况,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通过毕博平台定期进行一些小测试。再次,为了保护学生的新思维和积极性,实验教学过程中对于有创意和技术突出的作品给予鼓励和加分,成绩实行等级制,例如5级制,不过于量化。最后,多种评价标准相结合,将期末作品交流、同学相互评价、老师评分和态度表现作为主要评价标准,且在作品评价中强调个性发展。

3 结束语

实践证明,多媒体制作技术课程采用毕博教学管理平台,多种教学方法并用,充分利用各种网络和多媒体资源,所采用的教学平台线上学习和课堂面授教学相结合的“混合式课程”或“完全线上课程”教学方式,进一步实现了课程教学资源共享和教师之间、教师和学生之间信息的及时沟通和互动,加上考核方式的过程化和多元化,学生学习积极性明显提高,教学效果良好,并需要逐步改进和提高。

参考文献:

[1] 于晓青. 多媒体课程教学中的案例设计[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6(12):211-212.

[2] 朱苗苗,牛国锋.大学信息技术教学方法的研究和思考[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2(10):14-16.

篇4

Abstract: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uses the way combining learning with working: training highly skilled personnel in the process of "learning by doing" and "doing by learning". The skills training courses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reflect the key characteristics of running school: combining learning with working, so it is particularly important to effectively enhance the effect of skills training and reform the idea of education and teaching.

关键词:技能实训;高职;数控技术

Key words: skills training;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NC technology

中图分类号:G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11-0031-02

0引言

高职院校的技能实训是学生实现将理论知识运用于生产实际的关键环节,是学生将来能够顺利走上工作岗位的有力保障,是对学生实施职业技能训练和职业素质培养的必备条件,也是体现高职教育工学相结合办学特色的有效手段。技能实训在整个高职教育体系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对于数控技术专业的学生来讲,实施技能实训也是提高就业竞争力的有效途径之一。经过多年深入数控技术专业机床电气技能实训的基础上,探索如何有效提升高职数控技术专业学生技能实训效果。

1教学思想设计

遵循“行在先,知在后,知行相资”的规律,以“职业活动为导向”,强调“以能力为目标、以学生为主题、以素质为基础、以任务为载体、以实训为手段、理论和实践一体化”等要素,采用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根据实训目的,以小组为单位完成机床电气技能实训中的“电气控制柜布局的设计、安装”;“电路图的设计、连接和调试”;根据电机的正反转、交通灯系统、高铁轨枕预应力张拉控制系统的等不同项目要求,实现“PLC系统控制的设计及程序编制任务”。最终提交一份技能实训总结报告,包含实训进度表、实训内容、小组总结和个人总结等内容,培养学生的综合工程实训能力。

学生在理论课堂上已经学习了与技能实训相关的各元器件的结构、功能、原理,但并未对其实施拆解,直观性不强,所以在实训前,先让学生进行各元器件的拆解,使学生先直观了解其结构、功能、原理及工作过程。再采用学生讨论与教师分析讲解相结合的方式,使学生更深入掌握其工作原理及工作过程。之后根据其实验目的让学生绘制电路图并实现其硬件连接。最后根据系统控制要求编制对的应控制程序并上传到PLC内,完成系统搭建与调试,实现系统自动化模拟控制,在完成要求功能基础上编写使用说明书与总结报告,最终完成技能实训。

2确定教学目标与重点难点

根据企业对职业技术人才的需求,以及对设备的安装、调试、使用和维护等岗位的职业技能要求,结合本次技能实训内容及特点,确定以下技能实训目标:

能力目标:能在实践中调查研究、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

技能目标:能熟练使用斜口钳、剥皮钳、压线钳、电钻、钢锯、打号机等工具和正确使用可编程控制器,能够按行业标准,正确完成电气控制柜的设计、安装、调试。

知识目标:理解机床电气控制在机床中的作用,了解在技能实训过程中使用的各元器件及可编程控制器的结构、功能、原理及工作过程。

素质目标:加强学生在生产实际中的团结协作的能力、安全生产的意识,培养认真、严谨、细致的工作态度和吃苦耐劳的精神。

通过此次技能实训的实施,给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实践动手、接触实际的机会,进而提升了学生的综合职业素质,使学生能够适应当今社会对毕业生实际动手能力高的要求。对此我们也确定了技能实训的重点内容为电气控制柜的设计、安装、调试及使用方法。难点为过程控制、PLC系统控制的设计和相关程序的编制。

3教学准备

依据机床电气技能实训的教学任务,做好以下教学准备工作:

教学情境:以加强学生的团队意识为目的,将学生分组,每组4-5人。同时选定一名组长,再由组长分别指派相应的设计员、接线员、材料管理员及秘书各一名,实现统一部署,协调工作。

教学设备:每组分发电气控制柜一个、欧姆龙CP1E可编程控制器一台、交流接触器2个、热继电器一个、时间继电器2个、空气开关3个、标准35mm线槽2根、35mm导轨一根、1平方导线红、黑、黄各一捆、线号管若干、万能表一个、工具箱一套及所需的各电器元件。如图1、图2所示。

教学环境:本次技能实训在多媒体机床电气实验室展开,实验室配有机床电气实验台5台,可同时围坐5-7人,展开相关讨论及操作,同时配有FANUC数控车床、铣床及相关实验台各3台,如图3所示。

教学资料:教研室针对本次技能实训编写了技能实训指导书作为教学过程的指导,以机床电气电路原理图(如图4所示)、机床的操作说明书、连接说明书、维修说明书、欧姆龙CP1E、欧姆龙CP1H指令参考手册、CPU操作手册、可编程控制器视频教学录像等内容作为教学过程的参考资料,以数控车床、数控铣床综合实验台为依托,结合现有机床电气控制系统深入学习,深刻体会机床电气控制在数控机床的作用。

4教学过程

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就是交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师生的交往互动,是教学过程的本质属性。没有师生的交往互动,就不存在真正意义的教学。因此本次教学过程以教师提出问题,学生讨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为横向教学过程;以告知任务、引导任务、分析任务、完成任务、总结分析任务为纵向教学过程。具体流程如图5所示。

5教学过程分析

5.1 横向教学过程分析提出问题:提出问题的目的在于告知学生学习的目的,有目的学习往往能够有效提升学习效率,为此基于本次技能实训的综合实验任务提出以下几个问题:①机床电气控制在数控机床中的作用及怎样实现与机床系统之间信息传递?②机床电气控制的电路设计准则及注意事项有哪些?③可编程控制器的结构、原理、作用及使用方法有哪些?分析问题:讨论分析问题就是自我学习的过程,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能够很快进入角色,知道自己在学什么,应该怎去学习,能够显著提高教学效率。实训过程中,通过教师的引导使学生能够针对老师提出的问题积极讨论,最终每个人都能在理解的基础上得到一份自己的答案。这样一方面使学生对实训内容进行了预习、对教师提出的问题也深入的去理解了,另一方使教师在讲授过程中感到轻松。解决问题:解决问题就是一个归纳总结的过程。教师将学生在讨论阶段所涉及到的方方面面内容加以总结、提炼,最终实现问题的解决。教师在学生提交讨论结果后,经过归纳总结,告知学生在讨论过程中哪些知识点讨论的比较好,哪些知识点没有讨论到,哪些知识点讨论的结果是不科学的,同时帮助学生总结其原因,鼓励学生再接再厉,养成这种勇于探讨分析问题的精神。最终通过教师系统的讲解、分析、总结后将标准的答案公布于学生,使学生与之对比,完成教学任务。

5.2 纵向教学过程分析告知任务:说明本次技能实训的教学任务,提出教学目标。引导任务与分析任务:由数控机床在实际中的广泛应用,引入数控机床电气控制并说明其作用及重要性,完成任务引导工作。通过对此次技能实训各任务设计的目的、要点、步骤以及在技能实训过程中可能遇到的相关问题的分析,完成对任务的分析工作。实现对学生自我学习的引导作用。完成任务:教师提出任务后,说明在完成任务过程中应注意的事项,如操作过程的协调性、安全性、分工合理性,并提出机床电气控制电路的设计准则、绘图标准等要求,让学生按要求完成技能实训任务。在这个环节,学生通过实际动手操作,能够深入理解机床电气各元器件的结构、功能、原理、工作过程及相互之间的连接方式等,实现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相结合,有效提高了学习效率和动手能力,为以后工作积累了经验。总结分析任务: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要能够结合完成好的电气控制柜实物和电路原理图,说出三大综合实验的原理、目的、意义以及在此过程中的心得体会,并独立完成一份包含团队构成及分工、实训进度计划表、实训内容、个人总结及小组总结的技能实训总结报告,要求内容详细、格式统一。同时采用小组内自评和组间互评的方式,结合教师对学生在技能实训过程中的综合表现等作为评价本次技能实训学生的综合成绩,实现完成分析总结任务。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根据在技能实训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讲解和剖析,实现理论指导实践,同时教师还可以将实训中的元器件、结构框图、电路原理图等有机结合,进行分析讲解,实现实践验证理论这一过程。这样通过理论指导实践、实践验证理论这一方法,积极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大大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提高教学质量,使学生切身感受到学以致用。

6教学成果

技能实训任务完成效果如图6、图7、图8所示。机床电气技能实训是实现将理论知识运用于生产实际;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这一过程,使学生能够主动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体现出高职教育最显著的的意义。

7结束语

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提出:“要积极推行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模式,把工学结合作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带动专业调整与建设,引导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因此本文以机床电气技能实训为依托,探讨了怎样上好高职院校的技能实训课程,强调要在技能实训过程中采取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模式,以工学结合作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切入点,引导课程设置、实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这样有助于学生掌握基本职业技能、增强自身职业综合素质、巩固所学的知识,实现理论、技能、素质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体现高职教育的办学特色。因此提升高职院校专业技能实训是符合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是实现学校把学生请得进来,送得出去的有效手段之一。

参考文献:

[1]段渝波.有效提升中职学校机电专业课程教学质量的实践.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0.17.32-34.

[2]王振洪.高职院校工学结合与人模式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0.18.75-77.

[3]乔孟涛,焦昆,陈靖.基于文化视角的职业伦理教育模式的构建.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0.18.67-69.

篇5

讲授,是教师通过口头语言辅以板书向学生传授科学文化知识的教学方式。讲授法是一种非常经典的方法,各科都离不开讲授,信息技术课程也不例外,讲授是一种传播信息的有效手段,但是在课堂中哪些内容该讲?哪些内容要详细讲以及讲授的时间怎么控制?这些都是值得去研究的。

(一)哪些内容该讲

通过学习课本阅读就能掌握的内容教师不需要去讲,学生阅读课本之后还是有很多疑惑的内容,教师必须讲而且要详细讲。比如在《网络技术应用》的“网络通信的工作原理”中,学生通过课本阅读就记住了OSI参考模型有7层,以及具体的7层是什么,思维的深度停留在记忆阶段,很少有同学能够理解,所以这部分需要教师去讲解,把抽象的知识与现实联系起来。

(二)哪些内容该详细讲

讲授按照思维的深度可分为讲述、讲解、讲读和讲演四种。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应该详细讲解的部分,都是学生比较难以理解的,比如OSI参考模型中讲到数据是如何传输时,教师就应该一步步地去讲解,当然在讲解过程中也需要一定的技巧,教师可以借助于邮政系统中寄信收信的过程来建构网络中数据在传输过程中的变化,讲解之后再进行总结和归纳。

(三)讲授的时间

一堂好的课,无论教师讲授得有多么的精彩,也需要把握好讲授的时间,这就是限时讲授。学生在听讲过程中集中注意力的时间非常短,所以如果教师一直讲授的话,效果并不好。在信息技术课堂中更是如此,学生一般都是在计算机房里面上课,学生的注意力更容易分散,在一节课中讲授时间一般不要超过三分之一,即使那仅有的三分之一也是可以考虑分成几部分的。在讲授法落实的过程中,教师必须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已有的学情,进行讲授内容、讲授策略、讲授时间的深入分析,最大效果地达成学生能力的提升。

二、内外挖掘任务魅力,让任务乐此不疲

“任务驱动”是一种建立在构建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专业智慧,在教学过程中充分挖掘任务驱动的内外魅力所在,让学生在任务驱动的情况下,乐在其中,享受学习的快乐。

(一)内在价值的不断展现。

在教学过程中,课堂紧紧围绕任务而展开,选择任务驱动的内容必须具有可操作性,任务的设置要具有趣味性和艺术性。

1.趣味性

选择任务驱动的内容一般都要依附于一定的情景,情景的创设直接影响任务完成的达成率。比如在讲到“因特网信息的查找”时,搜索的方法和技巧可以在一定的活动中展开,可以制定查找旅游路线、游玩的方案、当地的风土人情等信息。教师在课堂上带领同学们去完成相关的任务,任务的设置要具有一定的梯度性,让学生能够陶醉其中,学习的兴趣可以大大提高,师生的感情也能得到融合,任务在顺势中完成。

2.艺术性

现如今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越来越高,所以在信息技术课堂中有关作品制作的部分,教师要多考虑到艺术的元素,艺术容易让人陶醉,也容易让心灵震撼,比如学习多媒体作品制作中视频的编辑时,可以把元旦晚会的拍摄视频截取片段让学生来完成,学生看到熟悉的学校视频就会十分感兴趣,然后教师在学生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再提示一些视频特效以及转场的特效等,相信学生会非常的激动,当完成任务之后学生看到自己制作的视频可以和一些娱乐节目的视频相媲美时,会是一种怎样的心情呢?

(二)外在评价的不断激励。

“任务驱动”可以大大地提高信息技术课堂的效率,当然,任务完成之后的评价也是非常重要的,任务的评价可以有这样几种模式。

1.学生自评

在任务完成之后,作品的展示十分重要,要鼓励学生踊跃地展示,展示的过程也是学生自评的过程,一般情况下学生自己认可的作品才会去展示,展示的过程同时也是学生互评的过程,学生自己认可的作品,也希望听到同学们不同的称赞声,评价的过程也是学习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2.教师评价

教师的评价可以分为课上评价、课后评价和阶段性评价。教师在上课过程中只能对部分学生进行评价,有一定的局限性,评价也不够全面。教师可以借助于相关的软件把所有同学的作品收集起来,然后课后可以细细地去评价,当学生再次回到课堂时,一定要把教师的评价告诉他们,要让学生知道老师是多么的在乎他们的作品,学生才会更加的努力。阶段性评价要求教师能看到学生的进步,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有责任心,学生都是喜欢有责任心的老师。教师不要吝啬对学生的表扬,如果教师的表扬是非常具体实在的话,学生的进步会更大。

三、结语

篇6

1.科学计算可视化技术研究背景

科学计算可视化作为一个研究领域开始于1987年,它首先是为了高效地处理科学数据和解释科学数据而提出并形成的。它将大量枯燥的数据以图形图像这种直观的方式显示出来,使观察者可以准确地发现隐藏在大量数据背后的规律,从而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分析这些数据。

VISC的研究包括两方面:一是VISC工具的研究.即如何把科学数据、数值图像转化成可视图形与可理解信息的算法和工具;二是VISC应用研究,即把可视化工具应用于科学和工程的各个学科的方式和方法。它涉及计算机图形学、图像处理、计算机视觉、计算机辅助设计及图形用户界面等多个研究领域。科学计算可视化技术的意义重大,它大大加快了数据的处理速度,使每日每时都在产生的庞大数据得到有效的利用;实现人与人、人与机器之间的图像通讯,增强了人们观察事物规律的能力;使科学家在得到计算结果的同时,知道在计算过程中发生了什么现象,并可以改变参数,观察其影响,对计算过程实现引导和控制。

2.科学计算可视化技术在现代教育方法中的应用

信息时代,学习是一种社会活动,个人不能脱离社会环境孤立地学习,抽象、多维信息的处理能力显得日益重要,如果把科学计算可视化与教育有机地结合,教育与社会需求之间的差距将得以缩小,因为科学计算可视化本身是对客观对象的模拟,所构建的学习环境与实际生活情境相关。科学计算可视化的沉浸性和交互性为学习者提供了可以直接交互的三维立体空间,并将学习者置于主动学习的中心地位,有利于学习者知识的建构。

2.1虚拟现实技术制造“真实”感受

虚拟现实可以彻底打破时间的限制,对学生学习过程中所提出的各种假设模型进行虚拟,通过虚拟系统便可直观地观察到这一假设所产生的结果或效果。例如,利用虚拟实验系统,学生可以进行温室效应、电路设计、建筑设计等方面的探索学习,从而研究出二氧化碳对全球气候的影响规律,或设计出新的电路、新的建筑物。虚拟现实的沉浸性和交互性,使得设备与环境塑造更接近于真实,有利于学生的技能训练,如军事作战技能、外科手术技能、汽车驾驶技能、果树栽培技能、电器维修技能等。

美国巴尔的摩Johns Hopkins大学的化学工程系教授卡尔威在计算机网络上建立了一个虚拟实验室,模拟各种实验,让工程系的学生通过计算机网络来做实验,尝试解决工程上遇到的各种问题。例如,通过一个虚拟的钻油实验,学生可以知道某个位置的油井的深度,从而估计油层的形状及所需费用。

2.2计算机动画展现“实物”效果

计算机动画在教育方面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有些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需要给学生以感性上的认识,在实际教学中有可能无法用实物来演示。这时借助计算机动画把各种表面现象和实际内容进行直观演示和形象教学,大到宇宙形成,小到基因结构,无论是化学反应还是物理定律,使用计算机动画都可以淋漓尽致地表示出来。

另外计算机动画在网络游戏、文化娱乐等方面也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基于PC的三维游戏正在不断增加,其制作也离不开三维动画技术。开展三维数据场可视化技术研究,探索提高体绘制质量、速度的理论和关键技术,对于完善可视化理论、拓展体绘制的应用领域等都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3.科学计算可视化技术对于现代教育方法的价值及意义

从教育的发展过程看,任何一种新技术、新媒体的出现,都会引起教育上的革命。例如,纸和印刷术的出现,广播和电视技术的发展,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发展,都曾引起了教育在质的飞跃。毫无疑问,科学计算可视化与教育相结合,也一定会在教育领域中产生质和量的飞跃。因此,探讨科学计算可视化与教育相结合的理论依据,无论是对教育的发展,还是对科学计算可视化技术自身的发展都是必要的,也是现实可行的。利用计算机动画技术,可将科学计算过程以及计算结果转换为几何图形或图像信息并在屏幕上显示出来,以便于观察分析和交互处理。计算机动画已成为发现和理解科学计算过程中各种现象的有力工具,即“科学计算可视化”。

实现科学计算的可视化具有多方面的重要意义。它可以大大加快数据的处理速度,使庞大数据得到有效利用;可以在人与数据、人与人之间实现图像通信,从而使人们能够观察到在传统的科学计算中发生的现象,成为发现和理解科学计算过程中各种现象的有力工具;同时,还可以实现对计算过程的引导和控制,通过交互手段改变计算所依据的条件,并观察其影响。总之,科学计算的可视化将极大地提高科学计算的速度和质量,实现科学计算工具和环境的进一步现代化,从而使科学研究工作的面貌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篇7

关键词:幼师;信息技术课程;回归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3)24-0056-03

一、引言

新课程的基本理念要求改变学生的知识生成方式和自主学习方式,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指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西欧国家非常关注科学课程与教室之外的世界的联系以及用于现实生活的意义,把与社会、生活有关的科学课题带进了教室。我国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强调课程和现实生活的联系,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不断沟通生活中的信息与教科书上知识的联系,将生活和学科知识融为一体。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工具性学科,更是一门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学科,要培养学生对信息科技和在信息化社会中生活的正确态度、情感、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1]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内容回归生活,帮助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将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随着社会日益信息化、数字化,生活中利用信息技术的空间日益增加,这使得在信息技术课堂融入生活元素成为可能,为信息技术课程向社会拓展做好了充分准备。

二、幼师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现状调查与分析

为了全面掌握我国幼师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在进行文献分析的基础上,笔者向江苏、安徽、湖南、青海等地的八所幼师发放了《幼师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现状调查》问卷,并对泉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的信息技术教师和学生做了访谈,使用SPSS 19.0 for Windows和Excel 2003对调查数据进行分析。

1.为考试而教学现象严重

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照本宣科现象频出,教学形式就是技术培训,从Word、Excel到FrontPage,考什么教什么,教学思想、教学方法、教学评价都是以通过国家考试为目的,信息技术课程的价值已被埋没,忽视教学材料的实用价值,忽视案例与理论、案例与结论之间的衔接和照应,导致所用的案例与讲授的知识不吻合,单元与单元之间缺乏内在联系,教学内容变成支离破碎、杂乱无章的模块堆积,课堂变成一个个凌乱的考点介绍。

2.教学设计传统,学生学习兴趣低下

幼师学生由于年龄较小,初中阶段的学习任务较紧,教师管教较严,信息技术了解甚浅,入学后学习计算机的兴趣特别浓厚,觉得信息技术课内容包括上网、聊天,学软件使用、硬件维护,非常好玩,期望值特别高。但随着教学进展,发现教材内容理论性非常强,需要记忆,许多内容的教学就是考试题目,还经常做模拟试卷,教学内容枯燥无味,缺乏适用性,学习兴趣就逐渐降低,认为理论内容“不好玩”,反正做几套试卷也能过关,干脆放弃理论部分学习。因为幼师的信息技术统考不含上机操作部分,实验课往往变成上网课,表面上课堂气氛很活跃,讨论很热烈,其实教学效果很差。

3.教学脱离生活及现代社会的科技发展

目前幼师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多数使用《信息技术基础》教材,不少案例是与生活脱节的,例如文本与表格信息加工、表格数据加工的多元性等内容,是从员工、企业主管、工会三个角度研究企业图表,激发不了学生学习兴趣。信息技术课程作为一门工具性学科,是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科学,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才是学习信息技术的最终目的。教师只有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以体会信息技术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才能解决多重矛盾。[2]

三、幼师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回归生活的基本思路

1.幼师信息技术课堂要成为学生学习生活的激活地

作为课程实施者的教师要真正驾驭新课程,到学生群体中去,担当学生领略、体验生活的引路人;使课堂成为学生学习生活的激活者,将生活中的教育资源与书本知识融通起来,举一些生活中的例子,学生就会感受到理论知识学习的意义与作用,比如内存储器与外存储器的关系,就像门店与仓库的关系,就有可能增强学习的兴趣。[3]教师在信息化教学设计中,应思考如何把教材知识点和学生生活经验联系起来,也便于学生理解。

2.幼师信息技术课堂要让学生成为教学主体

幼师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活常识与经验,是教学活动中不可替代的主体,要充分调动学生主体意识,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生才能真正体会到学习生活的愉悦。[4]学生生活在这样一个开放的信息时代,其观念、思想、行为、能力往往超出教师所能把握的范围,这就要求教师理解学生,把学生放在时代的背景下。

3.幼师信息技术课堂应该是互动的参与过程

教学是一种交往的、互动的、创生的活动,没有沟通就不可能有教学,失去了沟通的教学是不可想象的,教学活动要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使他们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就要教师认识到教学是一种对话,是交流的师生、生生、生师之间的交往活动,在交往、互动中创造性地生成学生、教师个体的知识结构、价值认识等。而保证教学能产生交往、互动行为的发生,最根本的体现就是师生关系的平等性以及课堂环境的融洽性,即教师应关爱、信任、尊重学生,与学生平等、有效地交流。

四、幼师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回归生活的实现

1.创设生活化教学情境

信息技术课应通过创设生活情境,引导学生去探究、发现、归纳、总结,求得更大的教学实效。

(1)运用生活实例创设情境

随着社会的信息化、数字化,学生生活在丰富多彩的信息社会里,幼师的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过程中引入社会生活常识问题,学生家庭生活、社会活动中发生的事件,更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有助于教学目标的有效达成。如在讲授《信息技术基础》中《表格数据的处理》一课时,引用学生家庭某季度的日常生活开支数据,让学生去分析、求和、汇总、排序、筛选,这样的案例会比书本上统一的案例更鲜活,更贴近学生的生活,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有利于调动学生参与的主动性。再如电子小报的制作部分,通过选取食品安全教育内容,让学生了解身边的一些食品安全常识,如避免食物中毒、保质期识别、食品原料辨别、营养成分含量等内容,这样学生既能掌握知识和技能,又能丰富生活常识,培养了学生的自我保护能力。

(2)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创设课堂情境

在课堂上,要充分利用录像、录音、多媒体课件、交互电子白板、网络等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创设情境。例如,讲授《信息技术基础》中《信息的采集与加工》一节时,教师提供的素材应该贴近学生的学习及生活,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这样在教学时学生就会认真听讲,乐于参与。例如通过提出如何把手机里的音乐彩铃导入电脑进行编辑来引入引出本节教学内容,就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接着要求学生把自己手机或电脑里的照片、旅游时拍摄的视频导入视频编辑软件,合成一段简单的纪录片。这样的练习比较能激发学生的成就感,会迫不及待地进行练习。

(3)通过综合实践项目创设情境

通过实地体验、实践感悟、模拟生活创设情境,将学生的真实生活体验和平时积累的信息及时补充到课堂教学中,让学生感受到信息技术课程内容的鲜活、丰富、生动,通过素材整理、采集加工、作品输出的信息处理全过程,让学生感受到综合实践的成就感。

2.把书本内容渗透到学生生活实践中,实现教学任务的生活化

“任务驱动”实践教学模式是最有效的教学方法,已被广大教师所认同,幼师信息技术课程里关于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等主要教学内容都适合采取任务驱动教学法。“任务驱动”是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建构主义教学设计认为,学习是获取知识的过程,知识不能通过教师传授获得,而是学习者在一定情境下,借助学伴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通过自我的意义建构获得的。学生的学习动机必须与相应的真实任务相结合,创建出真实的教学环境,以解决问题来维持学习者学习兴趣,而信息技术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生活运用广泛、内容不断更新的课程。信息技术课程的任务既能使学生感兴趣,又容易切合学生的生活实际,促使学生利用原有认知结构中有关的知识、经验及表象进行自我构建,从而主动地去学习。

3.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参与,实现教学过程的生活化

目前,幼师的信息技术教学大多在多媒体网络教室开展,安装有电子教室软件,能对全班学生进行教学过程的广播演示,可以把教师的整个操作过程演示给学生观摩,比较直观,让学生初步建立一个表层的感性认识,再通过学生演示和分组讨论功能,突破传统教室对时空的限制,实现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间的交流和互动,促使全体学生主动参与,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体验,打造互动教学为手段、主动参与为理念的信息化课堂教学情境,充分发挥了信息化课堂教学的优势,把文本、图像、声音、动画、视频等多种媒体所展示的内容动态地引入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学效率得到提高,学生的参与性得到提升,学生乐意完成学习任务。

4.关注学生学习全过程,实现教学评价的生活化

重视生活体验是信息技术新课标的重要理念之一,生活体验的产生要靠加强课程与现实社会的联系,实现课程的生活化、鲜活化和实用化,是课堂教学由知识本位转向学生本位的一个主要标志。幼师信息技术教学回归生活,主旨是在培养学生信息素养过程中能够让学生体验学习乐趣,让学生在解决生活中问题的过程中感受信息文化,借助生活体验浸润信息意识, 在互动的、开放的学习过程中感受使用通讯工具和技术获取信息,与他人沟通,开展直接和独立的学习,提升自身的信息素养,获得对信息文化的个性化理解,同时使学生在运用信息技术过程中感悟信息的价值。[5]教学评价有着调控教学的作用, 生活化的教学评价有利于促进生活化的教学。幼师信息技术课程的生活化评价要以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适应信息社会的终身学习、合作学习为目标,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为出发点,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在关注学生掌握信息的知识与技能掌握的同时, 更要关注他们在日常生活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在教学评价上应当建立电子档案袋形式的过程性评价策略,以学生实际操作或学生作品为主要评价对象,构建生活化评价体系。

参考文献:

[1]张新立.回归生活世界:信息技术教学的诉求[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9(1):9-12.

[2]吴志强.让信息课堂回归生活[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09(8):23-25.

[3]叶澜.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J].教学研究,1997(9).

篇8

【关键词】任职教育士官教学方法

任职教育是一种职业教育,与学历教育相比,任职教育重在能力的培养,是以适应部队岗位任职为导向的专业技术教育,要求培养的学员不仅掌握先进科学技术和管理技术,还应当具备将这些技术应用于工作实践的能力,这就对教学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和要求。

《电工技术应用》课程是我院大专士官班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其教学目标是使学员具备必需的电工技术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初步形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学员学习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提高全面素质、增强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和继续学习的能力打下一定的基础。基本知识教学目标是电工技术中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常用设备和器件的特性及应用。能力目标是能正确使用电工电子仪器仪表,具有一定的电路故障分析和排除能力。可见该课程的一个显著特点之一就是实践性很强,采用以往的纯理论讲授为主的教学方法,学员感觉很抽象,无法理解。为了适应任职教育的要求,在《电工技术应用》课程教学中,我们充分考虑到学员的实际水平,对基础知识和重点内容精心组织,将教学内容进行课目化,为增加实用性和针对性,例题尽可能多地选用实际电路。采用目标为引领,任务为驱动相结合的教学形式,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耐心对待学员,从能力培养着眼,帮助、鼓励学员树立自信心,提高学员的学习兴趣。

1 “教、学、做”一体化

教、学、做一体化教学,通俗的理解是为了使理论与实践更好地衔接,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融为一体。教学中设置的每个任务都从最基本的实例出发,由实际问题入手,通过向学员布置操作任务、技能要求,引入相关知识。如由直流电流电压的测量实验,引出电流电压的参考方向概念;由电路中电流电压测量结果的验证,引导出基尔霍夫电流定律和电压定律;由日光灯电路的测量试验,分析出交流RL串联电路中总电压不等于元件间电压的代数和关系等等。在这一系列的试验中,完成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的学习。

根据任务,向学员提出学习的内容、要求、目的及其他相关事项,教员引导学员自主学习有关内容,再通过动手做的方式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同时获得相关技能的训练机会。这种在教员引导下,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动手操作与自主学习交互进行,学员在完成实验任务的过程中学习了理论知识、学会了基本操作技能,培养了分析解决操作中出现问题的能力,充分调动了学员的手、脑、眼、耳等信息加工通道,开发了学员的学习潜能,提高了学习兴趣,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2 启发式教学

启发式教学的核心是使学员在获得电工技术知识的同时学会思考电工问题。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每一部分都是由电路产生的背景及其在系统中的作用、适用场合、存在的新问题入手,课堂教学从“提出问题”、“引导思考”到“假设结论”、“探索求证”,激发学员的求知欲,培养创新能力,提高学员的自学能力和学习兴趣。教员的启发式教学贯穿始终。

3 讨论式教学

讨论式教学法是学员在教员指导下,围绕某个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从而互相启发,搞清问题的一种教学方法。以讨论的形式解决问题既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又可以调动学员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例如电压表电流表的量程扩展任务中,教员介绍完电阻的串并联知识后,请学员相互讨论,要扩展电流表和电压表的量程应该选择并联电阻还是串联电阻,在次基础上,进而讨论应该选择并联或串联多大的电阻,这样由浅入深,层层引导,逐步推进,每个学员轻松自然、不知不觉地参与讨论,最后都能理解电阻串并联的知识,并能够学以致用。学员在这种快乐活跃的氛围中完成电阻串并联的学习。

4 点滴激励教学法

生活中每个人都希望得到他人表扬和尊重,学员更是如此。“成就感”是学员在学习生活中非常好的能动力和剂,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每当学员完成一个任务,都要鼓励学员主动展示自己的结果,对主动展示结果并介绍原理的学员教员会加于表扬,并在任务评议中作为成绩记录的一部分,对没有做出结论、知识点欠缺的学员,教员要加于引导,这样学员在任务的实施过程中每一点滴的进步,都可以通过同学的鼓励和教员的评分得到体现,使学员在自己的成果得到认可的过程中得到激励。同学们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达到非常好的效果。

4 结 论

《电工技术应用》课程教学中应能针对具体内容,根据士官学员的特点灵活运用以上几种教学方法,积极探索适宜的教学模式,教员要从激发学员的学习兴趣出发,精讲多练,讲练结合,充分调动学员的学习积极性,突出学员的主体地位,提高学员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适应任职教育的需求。

参考文献

[1]高虹.任务驱动教学法在高职应用文中的研究与实践[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8)

篇9

关键词:MATLAB软件 数值计算方法 辅助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11(a)-0131-01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各工程领域与数学的关系愈加密切,数学应用的广度和深度在现代科技发展中体现的愈加明显。数值计算方法作为利用计算机求解数学问题的学科,是实现实际工程问题的一种重要基础手段。因此,在大学教育阶段开设数值计算方法课程是非常必要的,而这不仅要求学生理解相关的数值计算的理论知识,还要会利用这些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基于长期的教学实践体会,在数值计算方法课程中做好理论传授和实践能力培养这两个环节变得异常重要。同时,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与数值计算方法相关的软件层出不穷,如何合理的加以利用,是该课程教学过程中必须探讨的课题。该文以具体教学过程为例,介绍了数学软件MATLAB在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中的具体操作。

1 MATLAB介绍

MATLAB是由MathWorks公司1976年出品的软件系统,包含科学计算、可视化以及交互式程序设计等计算环境。它将数值分析、矩阵计算、科学数据可视化等诸多强大功能集成在一个易于使用的视窗环境中,为科学研究、工程设计等领域提供全套解决方案,代表了当今国际科学计算软件的先进水平。MATLAB的语法简单,编程易于实现,其强大的数值计算功能,基本涵盖了高等数学中的所有运算。经过多年发展,MATLAB已成为最优化理论,神经网络,计算机模拟仿真等现代学科的基本教学软件,是众多科研工作者的必备工具。

2 数值计算方法课程教学特点与难点分析

2.1 涉及范围广

数值计算方法是面向理工科各专业的基础课程,包括误差分析,插值法,数值微积分,矩阵计算,数值代数,微分方程数值解法等领域,涵盖大学数学的各分支,内容广泛。该课程具有知识结构分散、知识面跨度大、知识要点繁多等特点。因此,本门课程的讲授面临诸多困难,要想对每一种数值解法都做深入研究是不现实的,只能介绍部分经典方法的相关理论。如何在讲授完主要理论后将其应用于实践,是个大难题。

2.2 公式推导多

任意一本数值计算方法教材上的理论都过于复杂,给人的感觉就是这门课一直讲算法,传统的课堂上也以理论推导为主,如此很难有效的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加上课时有限,教师如果对课程不能宏观掌控,常常会在教学内容、方法、节奏等方面出现问题,在强调理论证明的同时,忽略学生对问题实际背景的理解以及数学思想的把握,造成教师对知识讲解的不透彻,学生消化不良。

2.3 计算量大

在解决实际问题时,个别简单问题可以进行少量手工计算。但是,为了很好的说明解决实际问题的效果,本课程一般都需要进行大量的重复计算,而在课堂上进行这种工作会严重影响课堂教学中的互动性。进而造成学生的抵触情绪,教学效果及学习效果差强人意。

3 基于MATLAB软件的数值计算方法课程教学

针对上述数值计算方法课程教学的特点和难点,我们考虑结合MATLAB软件的特点来改进现有的教学方法,将MATLAB软件应用于数值计算方法的教与学,必将会有良好的教学效果。主要做法如下。

3.1 基于MATLAB软件,分析与计算并重

整个教学内容既注重算法的理论分析,也注重算法的实现。对基础概念、基本理论、基本方法注重阐述来源和应用,删减不必要的、繁琐冗长的推导论证和复杂的运算技巧,确保课程内容通俗易懂,算法实用,够用。以具体案例和工程应用实例驱动学生运用数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在此过程中确保理解数值计算方法的相关概念和方法、理论等。

3.2 基于MATLAB软件,经典与现代交融

教学内容在保持经典知识的基础上,加强内容的现代性。用现代数学的观点阐述一些数学概念,延伸数学结论。将现代信息技术和数值实验融入教学,并贯彻于教学全过程。例如,传统的微分方程数值解基本上都是采用差分法来完成,这种方法原理简单,学生容易接受,但数值解的精度较低或者需要较多的迭代次数。MATLAB软件中提供了全新的微分方程工具箱,对于常见的经典偏微分方程如热传导方程、扩散方程等都能给出精度足够的数值解,这对学生理解微分方程数值求解部分的理论是有很好助益的。

3.2 基于MATLAB软件,理论与实践结合

理论联系实际,课内课外相结合,利用习题课,给学生足够的可供选择的实用性较强的习题和数学建模问题,让学生亲历解决问题的全过程,注意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于一体,目的是使学生得到选择算法、编写程序、分析数值结果,培养使用计算机进行科学计算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以后从事现代数学科研工作和实践打下良好的基础。为此,在课程的讲授过程中,要注意引入工程实例,启发学生思考问题,引导学生利用现有知识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

4 结语

数值计算方法面向算法,是利用计算机快速解决问题的一门学科,这一特点决定了教学中的授课模式,在理论教学的同时要注重与实践的结合。基于MATLAB的数值计算方法辅助教学,不仅增强了课堂教学的直观性,使枯燥难懂的理论知识易于接受,而且优化了课堂教学内容,改变了师生对课程固有的传统认识,能真正实现教与学的良性互动,让学生在应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的魅力和作用。因此,不能光讲方法而不实践,那样只会过于理论,让学生摸不着,看不到,很难理解数值计算方法的精髓,只有通过边学习边实践才能更好地掌握数值计算方法,并将其应用于工程实践。

参考文献

[1] 张玉柱,艾立群.钢铁冶金过程的数学解析与模拟[M].冶金工业出版社,1997.

篇10

关键词 汽车电子 电子控制 单片机 启发式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0 前言

应用型本科教育的培养目标就是培养具有一定理论知识和较强工程实践能力,着重掌握某一领域的专门技术的应用型人才,它的兴起和发展就是为了满足社会对高层次技术型人才的需求。汽车电控系统已广泛应用于汽车的发动机控制、底盘控制、车身控制、故障诊断以及音响、通信、导航等各个方面。汽车控制系统的电子化程度逐年增加,被认为是汽车技术发展进程中的一次革命。为了给企业输送合格的专业技术人才,汽车相关专业的本科生都要开设汽车电控方面的专业课,在此方面进行系统的学习。

汽车电控单元与接口技术是车辆工程和汽车服务工程两个专业本科生的专业核心课程,是学生将来从事汽车电子与控制技术工作的基础理论。该课程主要介绍汽车电子控制系统的结构及控制原理,以及故障诊断等内容。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熟悉目前国内外汽车电控系统发展的最新动态,掌握汽车电控系统的基本结构、工作原理和故障形式,培养学生运用检测仪器对汽车电控系统进行故障检测、诊断和维修等的实践能力。因此,在有限的课时中如何让学生既掌握汽车电控单元特点、工作原理、设计方法,同时还要使学生具备一定的实践能力,如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些都是该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思考和努力去实现的问题。然而,现有的汽车电控单元与接口技术的教学方法很大程度上仍继承于普通专业基础课程的教学模式,即分别利用独立章节教授独立的内容。显而易见,这样的教学方法不适应内容综合性强,且存在多学科交叉的课程教学。另外,教材内容与车辆工程和汽车服务工程专业的要求仍存在一定差距,且教学模式过于传统、单一。本文针对该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探讨更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从而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

1 教学内容整合

汽车电控单元与接口技术课程的主要内容包括单片机接原理与接口技术、汽车电控单元原理、汽车通信技术、汽车电控单元性能分析与故障检测等内容。由此可见,该课程内容繁杂,且存在多课程融合与交叉,这给教学带来一定的困难。在教学内容安排上,教师应进行积极探索和调整。由于汽车电控单元与接口技术是在汽车构造、电工电子技术、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智能控制技术、现代通信技术等专业基础课程上开展起来的。虽然这些专业基础课程是为汽车电控单元与接口技术提供知识准备,但教材内容仍有很多重复和交叉。例如关于单片机工作原理、ABS控制原理的介绍,如何处理这些交叉内容是教师首先要解决的难点。针对重复的内容出现在不同的课程里的问题,一方面由相关课程的教师进行沟通交流,协商处理交叉内容的处理方法。如将相关部分内容集中于某一门课程中进行教学,其他课程不再涉及。另一方面,根据学生知识水平结构和要求掌握的程度不同,在不同课程里进行统一安排,例如将知识点划分了解、理解、掌握、应用等层次,然后在不同的课程中合理分配相应的教学内容。

在确定课程教学内容的基础上,下一步就要进行教学内容的组织与融合。对于任何一种汽车电控系统而言,一般都是由传感器、电控单元、执行器三大部分组成,因此在介绍具体的汽车电控系统时,都是从这三大部分的性能要求、工作原理、设计要点来进行讲述。为了进行教学内容的融合,采取了区别于其他专业基础课的教学方法。就汽车电控系统而言,在教学的过程中首先分别介绍三大组成部分的特点、工作原理等内容,实现知识点纵向上的深入,一方面复习基础知识,另一方面对相关内容进行更深入的学习;然后以系统的思想将三大组成部分联系起来,达到横向上的沟通。在具体教学方法上,可以信号流为思想,分别介绍他们之间关系和功能;最后通过任务驱动法,以实现特定的功能或目标,从硬件、软件两个方面开展实践教学,使学生由点及面、由理论到实践地进行学习。

2 教学手段改革

多媒体教学技术通过将图片、文字、声音、影像融为一体,构成立体的教学模式,不仅能丰富课堂内容,增加教学趣味性,而且使抽象的教学内容具体化、形象化,让学生对需要掌握知识形成直观的认识。例如在讲解发动机控制单元的工作原理时,可通过动画形象描述执行器是如何根据发动机控制器的指令改变节气门开度,实现发动机的转速控制的。通过配合相应的动画,使得抽象的发动机工作原理更加直观,学生理解起来也更为容易。由此可见,通过多媒体进行教学容易实现知识的多种信息传导,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提高教学的质量。除了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外,也可采用Proteus仿真软件进行电控单元虚拟实验教学,例如基于Proteus的虚拟实验平台实现车身控制系统、电子稳定系统、汽车底盘控制系统和传感器信号分析与处理等内容。利用 Proteus进行虚拟实验,一方面可解决当前普遍实验条件不足的问题,作为传统实验的重要补充;另一方面将课堂实验转变为课后实验,学生可在图书馆,甚至寝室进行学习,增加了学习自由性。借助虚拟实验,不仅丰富了实践性教学的手段,而且有利于现代实验教学观念的更新。

从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扮演的角色来看,教学方法可分为“填鸭式”与“启发式”两大类。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法一般采取平铺直叙的方法进行教学,这样的教学方法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往往处于被迫学习状态,直接表现就是课堂气氛沉闷。而“启发式”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通过提问、置疑、实验演示、师生互动等方式引导学生独立钻研,使学生全面发展。在应用启发式教学方法时,教师可针对汽车电控单元与接口技术的重要性和教学特点,将启发式教学方法与Proteus 软件仿真技术相结合,充分发挥启发式教学方法激发学生思考、活跃课堂气氛的优点。同时,利用电路仿真技术将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实施手段具体化,以具体的任务驱动学生积极思考。教学实践证明,结合启发式教学方法的电控单元仿真技术,可以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促进教师与学生的互动,能解决本课程教学内容过于繁杂的问题。

3 结论

对汽车电控单元与接口技术课程中内容进行横向融合,将相关课程中的相关内容进行整合,确定该课程的讲述内容和学习要求;在此基础上,进行本课程讲述内容的纵向梳理,基于任务驱动法将本课程内容以任务为目标进行组织与联合。在教学手段上,结合软件仿真技术,让学生形成知识点的感性认识。另一方面,实施启发式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促进教师与学生的互动。教学实践证明,按照本文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不仅能改善课堂气氛,还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知识掌握能力。

参考文献

[1] 张志勇,李岳林,刘志强,等.基于软件仿真的单片机课程启发式教学方法探索[J].科教导刊,2011(10):52-53.

[2] 伍冯洁,谢斌.基于 Proteus与Keil 的单片机实验教学改革[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9.28(7):125-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