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的现状及发展范文

时间:2024-01-03 17:39:5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中医药的现状及发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中医药的现状及发展

篇1

>> 北京市养老服务产业的现状及发展模式建议 中医药在南非的发展现状及传播策略 中医药在非洲的发展现状及传播策略研究 浅谈北京市旅游经济的发展现状及对策 北京市柔道俱乐部发展现状及对策的研究 北京市保健用品发展现状及监管情况的研究 蕲春县李时珍中医药文化 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中医药博物馆发展现状及建设方向初探 高等中医药教育国际化发展现状及策略研究 北京市居民对中医药的选择和利用及偏好调查分析 国外中医药发展现状 北京市卫星城发展现状研究及建议 北京市生态旅游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北京市新能源汽车发展现状及问题研究 北京市既有住宅加装电梯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中医药在海外的发展现状 北京市芦笋科技和产业现状及发展建议 北京市对口支援工作现状及发展建议 北京市蔬菜副产物综合利用现状及发展建议 中国旅游服务贸易的发展现状及政策建议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3] 宋卫东,赵巍.北京西城社会养老服务现状需求分析[N].中国社会报,2015-5-4.

[4] 北京市居家养老服务条例[N].北京日报,2015-2-25.

[5] 徐晓玲.北京市养老机构现况调查及对策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12.

[6] 苏群,彭斌霞.我国失能老人的长期照料需求与供给分析[J].社会保障研究,2014(5):19.

[7] 肖建伶,杨艳旭,钟源,等.北京市养老院发展中西医结合护理模式的探讨――附50家养老院的调查[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3,35(22):3351-3353.

[8] 窦玉沛.建设中国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力推现代养老服务业发展[J].社会福利,2012(6):35.

[9] 王莉莉.基于“服务链”理论的居家养老服务需求、供给与利用研究[J].人口学刊,2013(2):50-51.

[10] 谢春玲,赵雪伶,谷月.我国养老护理发展的困境与改进意见[J].商情,2013(41):171.

[11] 武萍,付颖光.对我国居家养老服务法律保障的思考[J].贵州社会科学,2016(11):108-110.

[12] 徐娟芳.可穿戴设备在居家养老服务中的设计策略[J].包装工程,2016,37(12):126.

[13] 唐钧,赵玉峰.失能老人长期照护的政策思路[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14(4):56-57.

[14] 陈友华.居家养老及其相关的几个问题[J].人口学刊,2012(4):52-54.

[15] 彭艳芹.国内城市居家养老的研究综述[J].社会工作,2010(3):11-13.

[16]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关于征求《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服务基本要求》等三项标准意见建议的公告[EB/OL].2014-10-14.http:///article/zwgk/tzl/201507/20150700852073.shtml.

[17] 杨继瑞,薛晓.社区居家养老的社会协同机制探讨[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15(6):106.

[18] 祁峰.完善我国居家养老的对策[J].经济纵横,2014(1):37.

[19] 马光川.居家养老服务的双重困境及其突破[J].山东社会科学,2016(3):82-85.

[20] 史册.吉林省城镇社区老年群体医护服务现状分析及对策建议[J].新丝路,2016(12):86.

篇2

1.1 研究对象

本文以江西省中医药大学科技学院羽毛球课学生为主要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根据本论文的需求,收集相关文献资料,阅读相关著作,全面分析,形成本课题的理论基础。

1.2.2 问卷调查法

发放问卷157份,回收145份,有效问卷145份,具有相当的信度。并对所收集的数据进行整理,加以分析。

1.2.3 逻辑分析法

运用演绎、归纳、整合等分析方法,对科院羽毛球教学现状进行了细致的分析,并阐述了相关的建议。

1.2.4 专家访谈法

根据本论文的需要,采取访谈的形式与本校的羽毛球老师进行沟通,全面收集他们对于羽毛球教学的看法与期望。

2 江西中医药大学科技学院羽毛球教学的现状分析

2.1 学院学生参加羽毛球运动的动机

学生参与羽毛球运动的动机很多,而良好的运动动机能够使学生长期坚持本项运动。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学院学生参与羽毛球运动的原因中,提高身体素质占总数的36.55%,个人爱好占31.03%,从众心理占8.27%,社会交往占17.24%,其他的动机占6.89%。其中有一大半学生是出于个人爱好和提升身体素质,这样的动机有利于推动羽毛球教学的开展。

2.2 学院羽毛球教学的现状

2.2.1 专业教师资源比较缺乏

在学院,从事羽毛球教学的老师不多,专业的羽毛球教师只有一个。其他专业的老师缺乏专业的羽毛球教学知识,在教学过程中很难根据学生的羽毛球运动水平采用适当的教学方式与教学手段。然而在科院中,选修羽毛球课程的学生越来越多,大部分学生的羽毛球基础较低,选修该课程也是仅凭个人爱好或锻炼身体。学生需求的上升与师资力量的?T乏产生了矛盾。由于教师自身专业水平不高,学生会对羽毛球课逐渐失去信心,学校很难实现开设此课程的预期目的。

2.2.2 教学层次参差不齐

科院的羽毛球选课实在网上进行的,虽然都是同一个年级但是学生的差异性很大,有经常打的也有从没打过的。并且每个学生的身体素与运动能力不同,掌握的羽毛球知识也不尽相同。学生间的性别、年级、专业差异明显,对羽毛球的认知度有高有低。在教学过程中出现这种参差不齐的情况是必然的,这就给教学增加了难度,容易出现基础好的学生得不到提升,基础较差的学生跟不上的不良现象。

2.2.3场地设施不完善

羽毛球场地是开展羽毛球课程的最基本条件。完善的场地与器材可有效的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其上课积极性。随着羽毛球爱好者的增多,对羽毛球场地的需求也日益增大。在科院并没有单独的羽毛球室内场地,只能在半室外里进行,微微的风都会影响到课程效果。下雨天场地更会出现拥挤不堪的现象,学生很难学到羽毛球知识,老师也无法完成教学任务,严重影响学生练球的兴致。

3 学院羽毛球教学发展对策

3.1 转变教学方式,提高教师的专业能力

要提升学生对羽毛球运动的兴趣,教学方式必须充分体现出趣味性与娱乐性。并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制定合理的教学计划,采取适宜的运动方式。从握拍姿势,步法要求,发球要领以及正反手击球等基础内容逐步进行讲演与训练,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

其次竞争性是羽毛球运动很重要的一个特性,竞争性的活动能迅速地激起学习意识与参与意识。学校可大力开展各类羽毛球竞赛和趣味比赛,吸引学生参与其中,使他们不断掌握羽毛球技能,活跃校园体育文化气氛。

关于师资力量缺乏这方面,科院应大力引进专业羽毛球教师,加大对在岗教师的培训力度,提升专业水平,使得羽毛球教学等长久发展。此外,通过举办各类长、短期培训班来提升在岗教师的专业技能。

3.2 转变羽毛球教学内容

羽毛球的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其中涵盖了很多技能。学生的基础水平、身体素质与学习能力各不相同,应对学生进行分层教学。水平低的学生采用基础性战术,水平高的采用提高性战术,避免出现参差不齐的状况。

3.3 丰富教学手段,合理利用多媒体

随着时代的发展,多媒体技术被引入教育教学过程。它具有丰富的教学资源,生动的情景,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羽毛球教学过程中引入多媒体教学,改变了固定的老师讲演,学生训练的方式。通过播放一些羽毛球赛事的视频,调动学生的知觉系统去深入研究动作。同时老师可以在观看过程中提示一些应当特别注意的动作以及技术,观看后做一些简单的战术分析。学生的参与性与动作水平得到明显提升,慢慢喜欢去模仿一些高水平者的动作姿态。这种学习的主动性可使学生的羽毛球技术得到快速提升。

篇3

关键词 社区卫生服务 中医药 服务能力

中图分类号:R19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533(2014)02-0020-05

Analysis of the service capacity of

community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n Shanghai

ZHAO Xinping, LI Wenhua, HUANG Bin, CHU Jue

(1. Department of Health Statistics and Social Medicine of School of Public Health, Fudan University, Shanghai 200032, China;

2. Beizhan Community Health Service Center of Zhabei District, Shanghai 200071,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learn the service capac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CM) of the community health service centers in Shanghai to provide suggestions for the future development of TCM services in the community. Methods: By adopting the combination of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ways, the community TCM service capabilities were analyzed through collecting the qualitative data from 8 national TCM characteristic community health service demonstrative districts, 33 TCM demonstrative community health service centers, and 160 TCM community services demonstrative stations in Shanghai, and the qualitative interviews were held in the five community health service centers extracted. Results: Before and after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community health centers in Shanghai, the number of services and home beds, service contents and forms were all improved. Conclusion: The service capac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n the community health centers is general better. But there is a gap compared with the country’s capacity requirements.

KEY WORDS community health servic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ervice capability

长期以来中医药在社区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随着人们经济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对于健康水平有了更高的追求,对于中医药的需求亦日益扩大。由于中医诊疗技术简便、方法灵活,中医资源丰富,成本相对低廉,适合进行社区医疗活动。将中医药的适宜技术融入社区卫生服务,符合低收入、高效益、低成本、广覆盖的要求,加强基层社区中医服务能力的提升,对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探索建立群众支付得起、政府承受得了、财政可持续的中西医相互补充的中国特色医药卫生体制,提高人民群众健康水平,弘扬中华文化,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通过分析上海市社区中医服务的现有资料和定性访谈,了解上海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药达标建设点提供中医药服务的能力,以及存在的问题,为加快和加强中医药社区卫生服务能力提供建议。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方法

1.1.1 定量资料搜集

常规资料搜集:搜集1997-2012年的相关国家和上海市相关社区和中医药管理政策文件,以及上海市相关卫生统计资料。

专项调查资料:收集2009-2012年参加上海市社区中医药服务达标建设的160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达标点相关的中医药卫生服务资料。

1.1.2 定性调查

通过目的抽样,选取中心城区和郊区的相关人员进行定性访谈,对5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主任,药房负责人和中医科医生开展半结构式定性访谈。其中3家来自中心城区(分别由A、B、C表示),2家来自郊区(分别由D、E表示)。共计访问1位区卫生局中医药负责人,4位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负责人,4位药房负责人,7位医生和6位患者。

1.2 研究内容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基本状况及中医药卫生资源服务提供状况:中医药“六位一体”服务内容、服务形式、服务数量(包括中医预防与养生保健、中医医疗、中医康复、中医健康教育、中医计划生育指导)等;中医适宜技术;中医“治未病”;中医健康档案等;相关人员对社区中医药服务现状及工作发展的意见和建议。

1.3 资料分析

定量资料:采用Excel 2007进行录入,用SPSS 18.0进行统计描述和单因素、多因素统计分析。定性资料:输入Word文档,采用分层分析,以引语、图表等方式进行描述和分析。

2 结果

2.1 中医药社区卫生服务基本情况

160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服务面积平均为22.79 km2,中心城区为3.79 km2,郊区县为33.02 km2;服务人口平均为10.59万,中心城区为10.05万,郊区县为10.88万;辖区内≥60岁人口平均为2.10万,占平均人口数的19.83%,其中中心城区为2.06万人(20.50%),郊区县为1.55万人(14.25%)。

2.2 中医药社区卫生服务能力

2.2.1 中医药服务提供和利用情况

160家达标建设单位达标前门诊总服务量达8 502 687人次,其中中医诊疗服务量为1 272 542人次,占14.97%;达标后门诊总服务量达11 014 154人次,中医诊疗服务量为1 929 003人次,占17.51%(表1)。

2.2.2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家庭病床情况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都开展了中医、中西医结合家庭病床工作。达标前家庭病床建床总数27 573张,其中中医及中西医结合建床14 805张,占家庭病床建床总数的53.69%,达标后家庭病床建床总数减少为23 317张,其中中医及中西医结合建床14 855张,占63.71%,上升了10.02%,但是床位的绝对数中心城区有所减少,以郊区床位的增加为主(表2)。

根据定性访谈的结果,得知在不同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管理家床的医师并不相同。例如E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是由专人负责,而B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是由门诊医生兼任。

2.2.3 开展中医适宜技术服务项目

100.00%的达标建设单位开展了专科专病和6种以上的中医药适宜技术服务项目。根据资料,达标后中医药适宜技术治疗总计502 437人次,其中中心城区总计219 619人次,郊区县总计282 818人次。前6位分别是针灸、敷贴、火罐、推拿、穴位注射、熏洗(表3)。

2.2.4 中医药上门服务及慢性病防治一体化菜单式服务情况

100.00%的达标建设单位开展6项上门服务,63.93%的达标建设单位开展8项中医药上门服务;98.75%的达标建设单位开展高血压中医药防治一体化服务,85.50%的达标建设单位开展糖尿病中医药防治一体化服务(表4)。

2.2.5 中医药提供服务内容、能力和方式情况

160家中医药达标建设单位均开展了中医医疗、预防、保健和健康教育,相对而言,中医的计划生育工作、中医预防和中医康复开设的较低(表5)。

160家单位达标后开展的康复服务达310 457人次,其中院内康复服务占总人次的81.33%,社区卫生服务站康复服务占总人次的15.77%(表6),居家康复仅极少数。

2.3 中医药健康档案和健康教育情况

160家单位100.00%建立了居民健康档案,在健康档案中增加了中医药的内容。100.00%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重视健康教育工作,开展了多种各具特色的中医健康宣传教育活动,最广泛的是设立健康教育宣传栏、免费发放宣传品、健康讲座、健康咨询、播放录像和口头教育与咨询,深受社区居民欢迎。根据定性访谈,各居委都能主动联系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展健康教育活动,而中心开展的学打太极、做颈椎操、中医营养与养生讲座等,也因形式多样而深受欢迎。但是中医的健康档案,大部分仍为纸质档案,如未及时输入电脑和更新,极有可能成为死档(表7)。

3 讨论

中医药是我国独具特色的卫生资源,其临床疗效确切、预防保健作用独特、治疗方式灵活多样、费用较为低廉,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深受广大城乡居民的欢迎。加强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建设,充分发挥中医药在基层卫生工作中的优势和作用,对控制医药费用过快增长,减轻国家和群众负担,促进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的顺利实施均有积极作用。

目前,我国的基层服务机构中75.60%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66.50%的乡镇卫生院、51.60%的社区卫生服务站、57.50%的村卫生室都能够提供中医药服务,群众看中医的公平性、可及性和便利性得到了初步改善。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实施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的意见》中提出,要在十二五期间将中医药服务能力进一步提升,开展各种形式和内容的中医服务,推广适宜技术,必须要让看中医更方便、更有效、更便宜,通过中医预防保健不生病、少生病、延缓生病。通过本次调查旨在分析上海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提供中医服务能力上的问题和不足。

3.1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服务内容较为单一

通过调查发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服务提供和利用的数量明显提升,但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提供的服务仍然以医疗为主,未来应该更多体现预防保健,康复的功能。中心可以尝试信息化建设,例如C社区将舌苔成像记录在病史档案中,可成为以后治疗的依据。要不断更新健康档案的内容,将“死档”变“活档”,真正做到及时跟踪,及时干预。

3.2 缺乏相应的质量控制和监督机制

近年来中医药适宜技术项目逐渐增多,作为医疗项目需要一套严格的标准加以规范。中医受欢迎的原因归结于疗效,很多患者因为口碑效应前来就诊,但社区普遍存在中医技术缺乏严格的质量控制标准。建立和完善中医适宜技术的操作规范和质控标准,对提高中医适宜技术的推广效果,减少不良反应具有重要意义。

3.3 中医开展服务的可持续性问题

社区中医康复是指在中医药理论的指导下,通过针灸、推拿、中药等中医药康复手段,组织康复对象及其家属和社区共同参加,帮助病、伤、残者逐步改善躯体、心理、精神和社会的功能,改善或恢复其独立生活、学习和工作的能力,以期更好地适应环境,提高生活质量。根据访谈,某些达标单位刚开始有残疾人康复项目,但开展两年后参与康复的人数越来越少。原因是多方面的,有觉得不方便,也有因为疗效甚微。所以在确定中医康复项目时,最好先进行调研,选择优势病种和最佳康复措施,尤其在家庭也能进行自我康复训练的项目,探索适合社区的最佳康复治疗途径。

3.4 与国家制定的目标存在一定差距

在2012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召开的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启动工作视频会议上提出:到2015年,力争在95.00%以上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提供中医药服务,70.00%以上的社区卫生服务站提供中医药服务。而上海的站点的中医服务比例普遍较低,还有一定的差距。

为了提升上海社区中医药服务的能力,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应加强中医药设备配置、中医药人员配备和培训、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服务内容的拓展以及中医重点(特色)专科建设和信息化建设,让上海社区的中医药服务上一个新的台阶。

参考文献

[1] 王海东. 新形势下中医药产业国际化之研究[D]. 南京: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09: 1-3

[2] 黄燕, 王倩, 李昌琪. 我国社区卫生服务的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J].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2010, 10(14): 2795-2800.

[3] 顾竞春. 上海市中医药服务社区示范点建设单位机构资源现状调查与分析[J]. 中国全科医学, 2006, 9(19): 1589-1591.

[4] 陆超娣, 施永兴, 严非. 上海市中心城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药服务现状调查-附中心城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一日门诊分析[J]. 中国全科医学, 2006, 9(21): 1786-1788.

[5] 施永兴, 季伟苹, 王光荣, 等. 社区中医药服务工作指南2009年版(试行)编写过程的研究[J]. 中医药管理杂志, 2009, 17(9): 804-807, 810.

[6] 王峥, 鞠丹丹, 施永兴, 等. 上海市224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科现状调查分析[J]. 上海预防医学杂志, 2007, 19(12): 608-610.

[7] 施永兴, 孙行军, 季晓颖, 等. 上海市中医药社区卫生服务现状调查-上海市中医药社区卫生服务需求与利用研究总报告[J]. 中国全科医学, 2006, 9(17): 1442-1446.

篇4

[关键词]中医药产业;专利权;质量问题;发展前景

一、我国中医药产业的现状

虽说中医药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但是目前中国在中医药产业达到的总产值却大多依靠中药材以及基础的粗加工和制作,而非经过研究开发并且具有一定科技含量的产品。此外,即使是基本的药材也会有金属含量超标的质量问题,例如四川有味药材出口德国,经德国检验6次均不合格,被销毁。之所以会出现这样严重的质量问题,是因为药材种植基地躲在中国西部和中部地区(例如四川、安徽等地),这些地区相对东部发达地区,缺少先进的技术和科学的管理种植方式,仅仅依靠农药维持药材日常的生长,所以会造成很打的质量问题。我国的医药企业,数量多规模小,就决定了不能投入份额相当的研发经费,致使我们的一些中成药都是基本的加工制作,科技含量低。如此一来,竞争必然也是打价格战,伤己伤敌。二、专利权意识薄弱。由于我国在过去的两千多年是一个人治国家,常常会有法力之外还有人情的一贯想法,于是我们大家的法律意识薄弱,遇到事故时首先想到的并不是法律武器来维护自己的权益。导致某些国家钻了空子,抢先注册我们国家固有的经典古方。日本早在20世纪就已经十分注重我国的古方开发,并且成功开发出救心丸并且返销我国。近十年来,境外在我国申请的中医药专利数量达到中医药专利申请总量的10%以上,其中日本、美国和韩国申请量最多,中药这种国宝正以惊人的速度流失。三、由于中医药的无序开发导致中医药的持续发展已成问题。过度开发,没有有效保护,导致我国珍贵的中医药资源导致急剧减少。植物草药甘草产量从建国以来急剧减少。动物资源黑熊取胆液问题近来也是闹得沸沸扬扬,很多黑熊就是被禁锢在跟自己身体大小相当的笼子里,身体伤口处也严重发炎,被这样利用过的黑熊他们何去何从?四、对于中医药的系统研究和人才的培养重视不够。有这样一组数据:2004年我国中医人员只有西医人员的五分之一,中医院数目只有西医院数目的四分之一,中医院在校生只有西医院在校生的五分之一,我国高水平的中医大夫屈指可数。同西医相比,中医处于萎缩状态。

二、我国中医药产业面临的机遇

巨大的市场需求和增值空间。现在人们渐渐萌生养生意识,在疾病未出现时积极预防疾病。中药与西药相比,有着更健康的理念,所以无论是亚健康的人群、对保健品有需要的人群以及病患,对中药产品都有着巨大的需求。美国医疗卫生产业占美国GDP产值的百分之十七左右,而我国目前只占百分之五左右,所以医疗卫生产业在我国还有巨大的升值空间,相应的给予了西医和中医巨大的生长空间。此外,甘草原料价格一公斤六元,加工成“甘草酸”就是上万元:红豆杉种植成本每克十六元,制成高效药物“紫杉醇”就上升为六万元等等,所以巨大的升值空间也吸引了很多商家的眼球。二、国家政策的扶持。中医行业发展已被列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十一五”计划。国务院已经颁布实施了《中医药创新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这是国家全面推进中医药发展的一项重大举措,为我国的中医药的发展提供重大的发展机遇和重要的保证。三、中医药的发展与我国的医改政策不谋而合。如今,医院还是各种排队挂号,排队就医,在我国医疗资源远远不能满足医患需要。即便能满足需要,昂贵的检查费用大部分人还是难以支付,尤其是目前仍占中国大多数人口的农民。令人欣慰的是,广大农村对中医药的接受程度相对较高。医改是为了解决看病贵看病难的问题,让更多的人看得起病,中医药正好可以满足这个需要。在西医未进入中国以前,中华儿女都是靠着草药治病的,可以这样讲,现在的经济绝对不会比康乾盛世的经济发展状况下差,当然百姓肯定也会更富有,那个时候中医药发挥了巨大的作用,现代中国有什么理由不好好发展中医药,让我们老百姓有更多的选择?

三、针对我国中医药现状及机遇给予一点建议

一、中医药产业化。主要是针对种植和中成药企业。单一的种植户没有足够的资金去引进先进的种植管理技术。只能采取基本的种植管理技术,导致农药残留问题,要解决这一问题就要进行规模化的种植管理,由国家统一因地制宜的传授种植技术,并且由国家相关部门进行合格检验然后才给予出口合格证明。对于药企,把中小企业合并,使其研发资金集中,更快的研制出适应市场需求的新产品。目前我国中医药产业发展缓慢,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我们未重视各种新型中成药的研制。二、国人的法律意识薄弱,我们需要普及法律知识。更重要的是,鼓励企业明确自己的专利权,防止类似唯冠公司和苹果公司的专利之争。我国经典的中药药方的专利注册,保护的不仅仅是药企的利益,更多的是保护整个中华民族的传统瑰宝。三、合理开发我国丰富的中医药资源,使其能够持续发展。四、加强中医药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发展中医药产业,关键在人才。上文已经提到,我国中医药人才数目只占西医人数的五分之一,中医呈现相对萎缩状态。我们要推进中医药产业的人才培训和引进工程,尽快开发人力资源,按照需求有计划地培养一批在中医药研发、管理、知识产权等方面的人才,来支撑我国中医药产业的发展。此外,优化我国中医药领域环境,只有种的梧桐树,才能引得金凤凰。

参考文献:

[1]尚秀花,试论医药行业发展中的问题与对策[J],医院管理杂志,2003

[2]杨蒙莺,我国医药行业投资机会浅析[J],当代财经,2003

[3]赵刚,寻找中国医药行业的核心竞争力[J],市场周刊,2003

篇5

关键词:老龄化;中医;健康服务;对策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到来,老年大众对全方位、多层次、多元化保障生命质量的健康服务需求不断增强,因此对医学成人教育人才培养的要求也随之产生了变化。面对新的机遇和挑战,高等中医药院校应如何以市场为导向,充分发挥自身在培养中医药养老与健康服务人才方面的优势,主动思考中医药老年健康服务专业人才培养,谋求中医药成人教育发展新出路,成为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

一福建省中医药老年健康服务专业人才需求的背景

(一)政策利好

(1)国家方面:国务院先后出台的《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3]40号),提出“加快发展健康养老服务,社区要提高为老年提供日常护理、慢性病管理、康复、健康教育和咨询、中医保健等服务的能力”,《中医药健康服务发展规划(2015-2020年)》更是明确提出要“积极发展中医药健康养老服务,发展中医药特色养老机构,促进中医药与养老服务结合”。

(2)福建省方面:2014年福建省陆续出台的《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实施意见》提出,“到2020年,全面建成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的覆盖城乡的养老服务体系”,《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实施意见》明确福建省健康服务业将重点发展医疗和康复护理服务、中医药医疗保健服务、健康养老服务等8个重点领域,《2014年福建省中医药工作要点》提出,“推动中医药健康服务体系建设和产品研发的同时,开展中医药与养老相结合的医养结合试点”。一系列利好政策的频频出台,为加速老年健康服务业发展注入了强心剂,也必然会对高等中医药院校老年健康服务专业人才培养产生深刻的影响。

(二)人口老龄化

福建省的人口老龄化开始于1996年,截止到2014年年底,福建省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为496万人,占人口总数的13.03%;65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319万,占人口总数的8.38%;8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为79.38万人,占人口总数的2.09%;空巢老人为109.49万人,总老年人口总数的22.07%。根据中国老年科研中心预测,到2020年,全省老年人口将达到615万人,占人口总数的15.02%。福建省人口老龄化增长趋势愈发明显,必然形成老年人对医疗、护理、预防、保健、康复等方面的需求,并且这些需求还会继续增加。

(三)老人服务业发展

养老服务机构是养老服务业发展的基础和重要平台。根据福建省民政厅《福建省社会养老服务机构发展情况》报告,福建省的养老服务机构呈现出加快发展的态势。2010年,福建省投入27.1亿元用于扶持养老机构建设;2012年,福建省养老机构1181家,社会养老服务从业职工总数6252人,养老服务人员实训基地19人;2013年底,全省总共建立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站)2896个。[5]随着政府政策支持和资金扶持力度的加大,将来各级各类养老机构数量还会进一步增加,对养老服务专业人才的需求会进一步增大。

(四)老年人康复需求增加

随着老年人的快速增长,老年人将成为整个健康服务业的主体人群。对在福建省城乡居住半年以上且65周岁及以上的1512名居民进行调查发现,老年人慢性病以及老年性疾病患病率高达85.78%,其中高血压病、心脑血管病、冠心病、糖尿病、骨关节病等成为老年人的常见病和多发病。而这些疾病恢复慢,病程长,并发症多,造成的残障或功能障碍严重,而中医药在治疗老年人慢性病方面有自己独特的优势,决定了社区、养老机构或是老年人家中需要相关中医药老年健康服务人员。

二福建省中医药老年健康服务业人员现状

(一)年龄结构偏大

通过调查发现,现阶段,福建省养老服务人员队伍多以中年人为主,其中40-49岁,占总人数的50%以上,50岁以上所占比例约为28%,30-39岁所占比例约为15%,而年轻人员比例相对比较小,仅约占7%。虽然中年人在老年护理岗位有一定的工作经验和生活领悟,但与年轻人相比,他们缺乏养老服务基本理念、基本知识,老年人养老护理得不到保障。

(二)文化程度偏低

护工是福建省老年护理人员的主力军,她们多数是城市下岗职工或农村务工人员,文化程度只有初高中,基本上没有护理或相关专业的教育背景,受教育程度和专业知识的限制,这些养老护理人员无法为老年人提供更高层次的养老护理服务,根本无法适应养老服务模式的转变。

(三)专业化水平较低

从养老服务人员的专业水平来看,目前,福建省养老服务团队的整体专业性较差,他们基本上没有或很少接受过系统的老年服务教育与培训,不具备老年护理保健和老年服务管理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和业务技能,多是根据日常生活经验的积累来进行工作,所做的仅限于一般的生活照料,难以应对诸如精神慰藉、专业护理、心理沟通等较高层次的养老需求。

三国内外高校老年健康服务专业人才培养概况

(一)国外老年健康服务人才培养情况

(1)美国。早在1976年美国就有1275所大学、学院和社区学校开设了老年学、老年护理、养老服务与管理等学科。目前,美国已经形成了学士、硕士、博士等多层次老年护理人才梯队。

(2)日本。日本于1994年成立了老年护理专门学校,旨在培养从事老年护理工作的人才。日本不仅有老年护理培训的专门学校,长崎国际大学、东京福祉大学等综合性大学也均开设有老年护理本科专业甚至还设立有相关的硕士、博士项目。

(二)我国老年健康服务人才培养情况

在我国,从专业设置来看,全国大部分中医药院校,无论是成人高等教育还是全日制本专科专业,只有极少数院校开设老年学、老年护理学、老年医学等养老与健康相关专业。目前来看,福建省乃至全国老年健康服务人才培养方面存在以下三个问题:①现在的普通高等教育体系中,尤其是成人高等教育中,开设老年健康服务相关专业的院校较少,人才培养规模很小;②人才培养层次不够多元化,尚未形成完整、独立的人才培养格局;③人才培养质量定位偏颇,有的中医药本科院校成人教育虽然开设有护理、康复等健康养老服务类专业,但人才培养多定位为临床医学人才的培养,未能充分考虑到老年健康服务人才培养的目标和方向。

四完善中医药成人教育老年健康服务专业人才培养的对策

(一)大力发展成人高等学历教育

2006年,国务院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意见》,指出:“要加快培养老年医学、护理学、营养学、心理学、管理学等方面的专业人才,要有计划的在高等院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增设养老服务相关专业和课程”,这无疑给养老服务类专业的开设带来了历史性的机遇。因此,各医学高等院校要紧密围绕老年健康服务业的需求,调整和优化专业结构,增设养老服务相关专业,从根本上改变现在基本上还没有养老服务类专业的现状。

(1)开设中医老年护理学专业随着老年人对健康和就医需求的提高,提高老年护理人员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就显得尤其重要。老年人特有的体质和特有的疾病谱要求老年护理人员要有较高的专业水平。在大健康服务产业背景下,各高等中医药院校可以结合自身在养老保健、情志、给药、饮食与临床护理等方面的独特优势,依托中医护理学科开设中医老年护理学专业,它不同于普通的护理学专业,中医护理学专业更侧重于中医护理思想的渗透和中医护理技术的学习。

(2)加快中医康复医学发展步伐康复医学的目的在于促进身体伤残后的康复进程,减轻功能障碍的程度,使病人受限或丧失的功能最大限度得以恢复。老年人康复治疗对于预防残疾、提高老年群体生活质量、减轻家庭负担等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是老年医疗保健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各高等中医药院校可发挥其在医疗、养生、保健、康复等方面具有的独特优势,增加康复医学专业设置,主要针对专业养老康复护理人员,通过专业康复和护理理论和技能的培训,可在养老服务中对老人特别是对失能老人群体做到专业的健康指导、康复和护理服务,有利于老年人健康的提升。

(二)多元化补充非学历教育

培养人才、科学研究、为社会服务是高等院校的三大基本职能。成人教育是高校与社会联系的窗口,是扩大高校社会影响力的重要形式,高校必须坚持行使服务社会的功能,多形式开展非学历教育作为成人教育的补充。

(1)面向城市社区和基层农村开展中医“治未病”培训中医药专业人员尤其是城市社区和基层农村的中医药工作者,“西化”严重,他们中大部分多使用中成药,不能完全胜任中医辨证理论指导下的“施治”工作。中医药无论养生、保健还是医疗、康复都贯穿着早期干预的思想。中医“治未病”强调未病先防、既病防变、愈后防复,更适宜于老年人康复保健需要。

(2)面向社会大众普及中医药知识宣传普及中医药养生保健知识,一是走进社区,开展送健康,送知识活动,不断丰富广大老年群众预防保健及康复知识。例如,举办“老年人中医养生科普”、“老年人药膳养生”等保健知识讲座;推进太极拳、八段锦、五禽戏等保健操在社区的普及。二是印制并发放老年人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常见病、多发病健康教育手册,并结合季节变化和五运六气中医理论,发放中医药养生处方。

当前,我国老年人健康服务业虽处于发展初期,但国家推进老年人健康服务业发展的态势已经逐步凸显。高等中医药院校应充分发挥自身学科和人才优势,从学历层面到非学历层面全面渗透,逐步推进中医药老年健康服务专业人才的培养,真正实现“健康老龄化”的战略目标。

参考文献

[1]刘翠兰.高校如何培养适应老龄社会需求专业人才的探讨[J].老龄科学研究,2014(2).

[2]傅志红,黄华.人口老龄化及高职院校专业服务人才培养的对策思考——以杭州市为例[J].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12(2):117-120.

[3]许若晴,李珍,苏雁,童文琴.福建省养老服务业康复专业人才现状分析[J].卫生职业教育,2015,33(24):123-124.

篇6

论文摘要:文章分析了中医药的出口营销现状及内外部环境,并提出和阐释了中医药国际化进程中的战略决策。

中医药学是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是我国独特的重要卫生资源,是我国医药卫生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特色优势。随着人类生存环境的变化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导致人类疾病谱的变化,使医学面临着一系列尚未解决的困难,如人类身心疾病增加,现代疾病不断出现,老年人的慢性病和退行性疾病逐步增多等,导致了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即由单纯的疾病治疗转变为预防、保健、治疗、康复相结合的模式。加之化学药品毒副作用不断出现、医源性、药源性疾病日益增加,以及生化药品研制成本巨大,医药费用昂贵等现实问题的存在,人们开始把眼光转向更为自然的传统医药领域,把防病治病和健康需求的目光转向了天然药物,更瞄向了具有悠久临床历史的中草药。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国已与70多个国家与地区政府卫生部门签订了合作协议,中医药已传播到140多个国家和地区,国外现已有中医、针灸机构5万余所,中医师两万余人、针灸师10万余人。随着中医药在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中医药作为我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业,正面临着国际化发展的大好时机。全球现主要有四个中药市场:东南亚及华裔市场、日韩市场、西方市场、非洲及阿拉伯市场。这是一个发展中的庞大市场,也是我国中医药出口的主战场。

近年来,随着天然药物国际市场的形成,我国中药产品出口总额呈上升趋势,2006年已超过10亿美元。我国中药产品已出口到五大洲135个国家,出口总额年均增长12%,出口产品结构进一步优化。

然而在国际中药市场每年的销售额中,中国所占份额却很小。中国作为世界中医药理论最完善、经验最丰富的国家,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将面临着更大的发展机遇,同时也面临着如何实现中医药走向世界的挑战。本文将进行市场分析后做出相应的国际化营销战略决策。

一、中医药出口现状SWOT分析

(一)机遇

1.疾病谱发生改变。随着医药科技的发展和进步,与环境和生活习惯相关的疾病大幅上升,逐渐成为威胁民众健康的主要病种。

2.以食品补充剂“进门”。目前,中医药主要以保健品、营养补充剂、食品补充剂的形式进人外国市场,尤其是欧美市场。由于欧美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的药品确定程序较为苛刻复杂,旷日持久,申请经费昂贵,而以保健食品、补充剂的名义进人市场后,因其较好的疗效和口碑,中医药日渐受到关注和好评。虽然相对于药品价格较低,但据悉其利润仍为国内市场的四倍以上。

3.现代技术强势。运用现代科学的新理论、新观点、新技术,实现传统中药与现代科技有机结合,在中药产业链上应用现代质量控制技术,使中医药在保持自身特点、发挥自身优势和遵循自身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借鉴和吸纳现代科学思维方法和新知识,真正实现“高精尖”技术为疗效开道。

4.中药产业初具雏形。内地已建立448个中药材规范化种植基地,18个省份规范化种植面积达92万公顷。同时,随着中药生产工艺技术、装备水平大幅提高,中药企业规模、效益也不断提升,涵盖中药农业、工业、商业的现代中药产业链不断完善和发展。

5.外国民众逐步认可中医药。据WHO统计,目前全世界有40亿人使用中草药治病,占世界总人口的80%,而且预计将会有越来越多的使用者和受众。

(二)威胁

1.知识产权保护意识淡薄。中医药知识产权绝大部分尚未进人保护状态。我国丰富的传统中医药资源往往被一些发达国家的医药企业无偿利用,甚至于很多时候需用高价购回被外国一些制药公司抢注的本属于中华民族传统瑰宝的经方验方。

2.非贸易壁垒高筑。近年来,国际草药市场不断加高的“技术性贸易壁垒”严重阻碍了中医药走向世界的进程。

3、国外洋中药抢滩。我国中药创新薄弱,质量控制和检验水平改进力度不够强劲,而洋中药却以剂型新、单用剂量小、使用简便等优势形成了“后来居上”的局面。

(三)优势

1,增效减毒。中药源于自然界的动植物或矿物,毒副作用相对化学药品小,加之数千年来中药多以复方治病,通过中药间的相互配伍增效减毒,进一步降低了毒副作用。

2,治疗成本较低。望闻问切的诊断方式,加之原料来源于天然动植物及矿物,与西医惯常使用的药物和大型诊疗设备相较,具有检测手段简便,医疗成本低廉等优点。

3防治重大疾病潜力巨大。中医根据个体差异、病变环节,结合经历数千年的不可计数的临床验证,使用天然的、多成份配合的复方进行多环节、多靶点调整,在防治重大疑难疾病上大有作为。

4.方药资源库。我国具有方药的优势,已查明中药材12807种,现存方剂10多万首,目前生产的中成药已达5000多种,为新药的筛选开发提供了一个巨大的资源库。

(四)劣势

1.文化差异。中医药有着丰富的东方文化内涵,用其他语言表达时很难被理解和接受。另外,中医学的诊断技术、标准和疗效判断标准与世界主流医学存在很大差异,给中医药的传播、交流都造成了很大困难。

2.标准差异。中医药自成一体,标准异于西药,西方国家不加变通地运用西药质量检验标准来衡量中医药,使其在进人国际市场时受到不够客观公正的待遇。

3.缺乏合法地位。中医药的合法地位在很多国家都未被承认。

4.出口比例不合理。中药制剂技术在我国整个医药产业中仍是比较薄弱的一环,其研究的相对滞后,已成为中药现代化的瓶颈,直接造成我国中药出口产品以低附加值的药材和提取物为主,出口比例不合理。

[

二、国际化营销战略

(一)政府职能性引导

在中医药国际化营销战略中,国家从宏观方面的管理、引导和助力作用不可忽视。首先,组织各相关方面力量,众志成城,建立高起点、高水平、更国际化的中医药标准,以保证中医药质量稳定、可控、有效、安全。其次,国家应利用网络平台时时跟踪目标市场国有关中医药出口的法律、法规及其变化,以使出口企业避免因不了解出口国法律、法规的相关内容而产品遭拒。此外,国家应充分利用英特网将我国优质优品的中医药企业、产品、专家推向国际市场,建立起直接面向客户的巨大的医患网络平台,使世界各地的患者在这个平台上能够找到他所需要的中医师及中药产品。

(二)知识产权保护

中医药知识产权指人们在中医药的研究、生产、经营等知识活动中依法取得的权利,包括中医药著作权以及相关权利、中医药工业产权(专利、商标、服务标记、商号名称和地理标志等)及未公开中医药信息保护权三方面内容。中医药现代化、国际化要切实构筑中医药知识产权的保护屏障,否则民族中医药不但难以走向国际市场,甚至连国内市场都无法保留。所以,要尽快形成一个中医药知识产权三维保护体系。高度重视知识产权保护的整体性,形成完整的中医药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将民族中医药知识产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三)复合型人才培养

中医药高等教育事业应根据国际市场变化,配合“以医带药”、“以医代销”的模式,按照行业需求培养多种类、多元化、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具体培养过程中,本着有利于中医药人才培养和侧重角度不同的原则,可以采用两种培养模式。第一,现期型。由于中医药出口进人快速增长期,对中医药复合型人才的需求较为迫切,应采用团队形式培养,团队中、每个人分工及侧重有所不同,形成不同强势的复合型人才,团队中成员各有所长、各有分工,但并不只懂自己的强势,而是通过互相学习和相互带动,使每个人最终达到体现强势且兼顾其他的目标;第二,远期型。通过招收跨专业硕士生和博士生的方式墙养既熟悉西医,又掌握中医药知识并能运用中医药理论辨证施治,还能运用国际贸易和市场营销知识开拓国际市场的宽口径、厚基诫的高素质中医药复合型人才,以使之担当起使“国粹”走出国门的重担。

(四)补缺营销

长期以来,中医药在西方遭冷遇,既因中医药在国外宣传不够,也有西方医学界排挤打压中医药的利益驱动,毕竟每年有大量资金从西医领域流失,如美国《新英格兰医学杂志》曾报道:全美有大约113的医疗费用从主流医学——西医流人针灸、中医、气功等另类医学领域,而且这一趋势还在继续增长。这种局面,不利于中医药的国际化拓展。

因此应比较中西医学的差别和优劣势,对西医已占明显优势的疾病治疗,我们应明智避让,集中精力于自身特色上。特色一旦成为优势,就具有很强的市场竞争力,可以在公平的竞争环境中全力发展自己,真正做到凭借优势特色致胜。

古语言“伺机而动”、“趁虚而人”,在中医药出口营销中,比较分析国外市场及中医药现状得出,以补缺者的形态占领国外的市场空缺是最合适的选择。做别人做不到的,治主流医学无法兼容并治的疾病,达到主流医学手段难以企及的疗效,以补缺营销战略赢得外国民众及主流医学界的更多关注和青睐。

(五)国际专业展会

国际展会是市场走势的指示器,增进东西方了解的纽带和促进国际文化交流的桥梁。展会中的与会者可利用同一场所共同弘扬文化,其传递经济信息、加强对外交流的效果是其他形式所不易达到的。

篇7

【关键词】  德尔菲法;诊疗指南;中医

1 指南制定的常用方法及现状

一般而言,科学编写的临床指南可分为两大类,即基于专家共识的指南(consensus based guide|line)和循证指南(evidence based guideline)[1]。循证临床实践指南是按照循证医学(evidence based medicine,EBM)的研究方法制定出的一组临床指导意见,是目前指南研究发展的主流,在1996—2006年间国际上颁布的20个指南中,就有12个为循证临床实践指南。像任何科学程序一样,制定循证临床实践指南的方法学是基于证据的方法学,其结论(推荐意见)须有可靠的证据支持[2]。

2 德尔菲法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Delphi法,中文译为德尔菲法。它是采取匿名的方式广泛征求专家的意见,经过反复多次的信息交流和反馈修正,使专家的意见逐步趋向一致,最后根据专家的综合意见,对评价对象作出评价的一种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预测、评价方法。德尔菲法是在20世纪40年代由O.赫尔姆和N.达尔首创,经过T.J.戈尔登和兰德公司进一步发展而成的。它是由主持机构以书面的形式征询各专家的意见,背靠背反复多次征询意见与汇总,依据多位专家的知识、经验、综合分析能力和个人价值观对指标体系进行分析、判断并主观赋权值的一种多次调查方法。我国称之为专家评分法或专家咨询法。随着德尔菲法在各领域的广泛应用,其方法本身也不断得到发展和完善。直到20世纪70年代中期,德尔菲法开始在医学领域中有所应用,之后应用范围逐渐扩大。

我们承担的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课题“小儿泄泻中医诊疗指南(ZYYS—20060013)”及“小儿流行性腮腺炎中医诊疗指南(ZYYS—20060014)”就采用了德尔菲法。其实施主要分4轮进行:①针对本研究主题提问,请专家提供该病的最佳诊疗指南的初步意见;②课题组就第1轮专家意见汇总统计分析,提出第2轮征询表,请专家就其中各个问题做出选择与评价;③课题组就第2轮专家意见汇总统计分析,提出第3轮征询表,请专家再一次判断并提出修改意见;④在第3轮的基础上,专家们再次判断和论证。通过4轮调查,形成初步诊疗方案。最后将诊疗方案提交给专家论证会,经过专家论证定稿,形成该病的诊疗指南。

3 德尔菲法的优缺点

德尔菲法是一种匿名的专家问卷调查方法,可以很好地避免专家的横向联系,只与调查者发生联系,专家之间不能相互讨论,经多轮的归纳、总结、修改,最后形成一致意见。避免了权威专家对结果的干扰,反映了专家的真实想法。

单纯的专家经验集成,从循证医学的角度来看可靠性较低。本课题组在开展问卷调查的同时结合循证医学开展文献研究,将循证医学与德尔菲法结合起来相互参照、对比,最后形成诊疗指南。

德尔菲法为专家问卷调查,专家组的组成对问卷的实施和最终诊疗指南的形成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本课题组在具体实施中选取中华中医药学会儿科分会的专家(兼顾年龄、地域、科研、医疗、教学等因素)组成专家调查组,进行问卷调查,较为全面地采集到专家意见,对指南的形成提供了有力保证。

咨询表的设计应简明扼要,咨询答案除必须用文字表述外,应尽量用数字或符号表述。在问卷选项的设计上既要忠于专家意见,又要较好地提取语言,避免表达模糊的选项出现在下一轮问卷上,避免因此产生分歧,降低专家集中趋势。

传统的德尔菲法专家问卷多采用邮寄的方式进行,这种邮寄的形式造成了反馈意见较慢的缺点。鉴于现在电脑和网络的普及,兼顾部分地区上网仍然受到一定制约的现状,课题组对本课题的实施采用了纸质和电子问卷同时发送的方法,有效提高了问卷回馈的速度,提高了调查的效率。

经典的问卷调查均采用的是不见面的方式进行,但这种匿名的调查方法在实际中还是造成了对部分问题存在差异的现状。考虑到问卷调查目的最终是要形成共识,本课题组在4轮问卷调查后又举行了专家论证会议,在会议上将存在的问题展开讨论,最终形成共识。

4 讨论和展望

随着时代的发展,医学全球化的进程在加速。中医药学起源于中国,也正在加速向世界传播,为各国人民健康服务。但是,由于历史的原因,中医药学科包括中医儿科学,在规范化、标准化方面所做的工作还很不够。尽管中医、中西医结合在临床上有明显的特色和优势,但在医疗、科研、教学工作中却经常存在无章可依、有章难循等各种各样的问题,严重制约了中医学包括中医儿科学学科的发展,也影响了中医学在全球的推广应用。加速标准化的进程是时展的需要,也是学科发展的迫切需要。

目前,循证医学是国外制定诊疗指南的主要方法和手段,但是专家经验在中医药学术中较之西医有独特的作用和较高的地位。对中医药的标准化研究我们认为不应该照搬循证医学方法,应该根据中医学自身的特点,合理地运用德尔菲法,充分听取专家的意见,结合循证医学方法进行研究。

探讨中医药研究的方法学成为中医药标准化研究的关键,客观量化、科学合理地提取中医、中西医专家的医疗经验和临床诊疗方案成为影响诊疗指南水平的关键。德尔菲法具有定量和定性的特点,应用德尔菲法对中医药科研课题研究为数不多。本课题组应用德尔菲法,通过专家问卷调查的形式,制定出较为科学规范的“小儿泄泻中医诊疗指南”及“流行性腮腺炎中医诊疗指南”,为进一步全面进行儿科疾病的诊疗指南建立基础。

【参考文献】

篇8

【关键词】新媒体;思想政治;中医院校;教育

随着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新媒体时代已经来临,新媒体不仅代表了新技术,更催生了新意识、新思想,它极大地影响了青年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将新媒体网络技术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相结合是时展的潮流,不可逆转,也是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的主要阵地,更是加强和改进传统中医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紧要任务。中医院校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尽快搭建一个具有中医药特色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媒体平台,对提高中医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夯实其思想政治素质,具有重要划时代意义,更有助于培养一批站在时代前沿,具有信息化素养的中医药高等人才。

1.新媒体在中医院校的应用现状

当前形势下,新媒体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新的途径,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如何因势利导,充分发挥新媒体在高校思政工作中的积极作用也成为了新时期高校学生工作的关注热点[1]。近年来高校都积极建立新媒体平台[2-3],许多学者都对新媒体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4-5]、团学工作[6-7]的应用进行了研究。在中医院校中,新媒体多用运用于高校校园文化建设[8]、中医药文化传承[9]两个方面。但目前尚未有将新媒体与中医院校思想政治工作相结合的报道,在新媒体影响力逐步扩大的今天,亟待中医药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研究与创新。

2.新媒体在中医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意义

2.1新媒体是中医院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平台

随着时代的飞速发展,人们的思想观念开始发生重大的变化。特别是信息网络的不断进步更新,不但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方式,而且也极大地影响人们的思想和价值观。大学生是接受新兴事物最快的群体之一,对他们来说,网络文化具有极强的冲击力和诱惑力,新媒体作为学生日常浏览和社交的重要平台,有着极高的关注度。对于高校而言,新媒体网络也是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平台。中医院校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利用新媒体平台开展具有中医药文化特色的思想政治教育,有利于提高和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水平和效果,有利于引导校园的正确政治方向和舆论导向,使校园思想理论主旋律更加强劲,正能量进一步有效传播,为学生工作的安全稳定营造了良好舆论氛围。

2.2新媒体环境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

中医药文化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中医药院校在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中医药院校大学生在学习我国传统医药的同时,能充分得到品性修养的锤炼。将思想政治教育、中医学传统文化、新媒体相结合,有助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在此基础上可开展多种新形式的思想政治教育,这些创新的思想政治工作方式势必会收到较好的效果。例如:利用微信开办“校园手机报”进行校园每日推送、关注校园新鲜事、中医学前沿发展情况等;利用微博等平台进行正能量宣传、投票优秀评选、思想政治教育调查问卷等;通过网络视频、网络直播进行多种形式线上师生互动活动、中医药传统文化宣传。

2.3新媒体环境有利于加强中医院校学生的专业认同感

中医药院校学生只有树立牢固的专业认同感,才能坚定长期从事中医药事业的信念。通过新媒体开展多种形式的专业认同感教育,如邀请优秀医务工作者进行线上讲座、定期请学科专家进行专业知识网上解答、向学生宣传我国中医药的相关政策、就业指导团队在线指导等。从而对中医药专业学生的学习、择业、就业进行长期有效指导,使中医药院校学生保持学习热情,获得良好学习效果,为中医药院校学生的成长、成才提供思想政治教育的保障。

2.4新媒体环境有利于师生交流

新媒体是一个比较自由、轻松的虚拟交流空间,提供了相对开放、平等交流的新平台,教师与学生的身份相对淡化,大学生更易敞开心扉、尽情地发表自己的想法和意见,增进人际交往,促进话语表达,有利于实现个体的社会化。依托新媒体,建立一个师生共享的思想政治教育新平台,加强师生间的互动,增进师生情感,从而更好的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目前对于高校学生工作而言,微博、微信已日益成为了解大学生价值取向和个性表达的一个重要途径,新媒体反映出的舆情具有很强的代表性和现实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根据大学生的所思、所想、所惑来进行针对性教育,真正做到有的放矢,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抵制错误思想的入侵,有效占领思想政治教育的高地。

2.5新媒体环境下有利于实现中医药文化的广泛传播

中医药院校积极运用新媒体打造具有中医药特色的宣传平台有利于实现中医药文化的广泛传播,拓展中医药事业在社会上的影响力,引导人们正确认识中医药,更好的发挥中医药事业在医疗卫生事业中作用,实现中医药事业的伟大振兴。

3.利用新媒体开展在中医药院校思想政治教育

3.1加强新媒体思想政治工作团队的建设

中医药院校中,具有新媒体专业背景的老师较少,中医药院校需要引进专业人才,加入中医院校新媒体思想政治工作教师团队,使团队努力成为学校思政工作的有力组织者、管理者。除教师团队外,还要调动学生的力量,成立新媒体平台学生组织。该学生组织在新媒体思想政治工作团队的指导下,负责新媒体的日常维护和网络技术工作,配合老师引导新媒体团队所运营的网络平台的舆论导向。最重要的是该组织从学生的视角与需求出发,积极创作充实各新媒体平台的文化内容,面向全校师生征集各种形式内容的稿件,既锻炼学生的多媒体处理能力与综合素质,又增加校园文化内涵,丰富校园生活。

3.2结合中医药院校实际情况

中医院校应根据自身实际情况探索适合中医院校新媒体平台的学生活动、管理、运行和监督的机制,使新媒体平台能够健康发展,切实实现预期教育目标。结合中医院校浓厚的中医文化氛围,在新媒体平台推送中医药文化有关的内容,从而加大新媒体平台对学生的吸引力,增加用户粘度,同时还起到了专业认同感教育的作用。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关注点,开展学术类活动、中医药相关文化传播活动以及趣味活动,使网络平台不仅是一个宣传、教育的平台,更是一个交流互动的平台。结合学校最新动态,在新媒体平台同步播报学校的新闻,宣传学校的发展计划、育人理念、历史沿革等,使学生受到爱校教育,增强学生对母校的自豪感。结合校园学生组织的管理模式,管理新媒体平台学生组织。

3.3充分发挥新媒体思想政治工作平台的优势

新媒体方便的操作模式、快捷的传播速度为校园信息的传递、校园文化内涵的扩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便利。建设中医药院校新媒体思想政治工作平台,要充分发挥新媒体的优势,突出新媒体的特色和创新形式,综合运用图文、图表、动漫、音频、游戏、视频等多种形式和手段,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从可读到可视、从静态到动态的转变,满足多终端传播和多形式需求。

3.4新媒体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与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

将依托新媒体环境下开展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进行比较,寻找新媒体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优势和弊端。以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为根基,以新媒体平台思想政治教育为发展,在保留新媒体思想政治教育优势的同时,减小其弊端,尽可能实现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新媒体教育方式与传统教育方式的有机结合。

结语

网络新媒体是中医院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平台,结合中医药院校实际情况,加强专业团队的建设,打造具有中医药院校特色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媒体平台。让新媒体平台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正向、长效作用,对中医药院校学生巩固专业思想、树立中医思维、提高学习成绩、丰富校园文化内涵和传播中医药文化具有战略意义。

参考文献:

[1]贾铮.新媒体视角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路径探析[J].高教学刊,2017(7):172-173.

[2]高玉梅,王,杨艳花.论高校新媒体的有效整合与运用[J].廊坊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4):115-117.

[3]汪胜男.高校新媒体阵地建设及运用情况的探究—以十堰市各高校新媒体建设为例[J].新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2014(17).

[4]季海菊.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2013.

[5]梁博.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及提升路径[J].2017,39(2):211-212.

[6]徐瑾,苗勇.网络新媒体时代的高校团学工作探究[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3,5(8):38-39.

[7]王林.新媒体对高校学术社团活动的影响及对策研究[D].2014.

[8]崔维响,王磊.新媒体环境下中医药特色校园网络文化建设探析[J].通讯世界,2017(2):259-260.

篇9

【关键词】 艾滋病/中医病机;现状;对策;辨证论治

基金项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编号:2005CB523506)

艾滋病全称为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cquired immune deficiency syndrome,AIDS),该病由人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感染而引起,导致被感染者CD4+T细胞数量减少,免疫功能的部分或完全丧失,继而发生多系统、多器官、多病原体的机会性感染和肿瘤等,临床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作为现代一种新出现的病种,中医历代文献中尚无艾滋病之名,近年来各中医界人士根据艾滋病的传播方式、流行情况、发病特点、临床表现以及预后转归等方面,提出了艾滋病应属于中医疫病、伏气温病、虚劳、阴阳易等范畴。

1 中医病因病机的认识

目前认为,本病外因是疫毒之邪入侵,内因则是体内正气虚弱。现代医学证明HIV是通过性接触、血液传播、母婴垂直传播进入人体内,HIV所攻击的靶细胞是人体最重要的免疫细胞CD4+T淋巴细胞,最终导致人体免疫功能的低下。临床上表现为[1]:①急性感染期(一般为数周-6个月),以发热、淡漠、皮疹、肌痛和头痛最为常见,症状轻微,多为自限性,持续1-3周后可自行缓解;②无症状期,有学者称之为临床潜伏期,可历时数月至10年或更久;③艾滋病期,又称临床期,为感染HIV后的最终阶段,以持续的发热、盗汗、腹泻、体重减轻、记忆力减退等以及各种机会性感染和肿瘤为主要表现。中医认为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疫毒之邪侵入体内,日久必伤人体正气,加之狎妓、同性恋等恣情,肾精亏耗;或吸毒成瘾,气血损伤,阴阳失衡;或先天不足,禀赋虚弱等,均易使正气不足。正虚则邪毒内伏于营分,伏于血络,而成为本病发病之源。与一般温病不同,本病没有卫气营血之传变,而是邪毒直入血络而伏于营分并可长期处于相对稳定状态。急性感染期:艾滋病毒入侵,为邪毒犯表,郁于腠理,表卫失和;无症状期(潜伏期):正邪相持,正气渐耗,气血阴阳及脏腑功能日渐失调;艾滋病期:由于艾滋病病毒在机体内不断复制滋生,疫毒长期耗伤正气,正气严重不足,正不胜邪,各种病邪乘虚而入,导致变证丛生,气血阴阳俱损,并最终因正不胜邪导致正气耗竭[2]。

2 中医辨证论治

近数十年来,众多医家对于艾滋病的中医辨证进行了有意义的探索和研究[35],分别从八纲辨证、脏腑辨证、气血津液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多角度进行了探索,有先分期再分型者,即按现代医学对艾滋病的病期、病情阶段划分的基础上再进行各个阶段的中医辨证分型;也有直接以中医辨证分型来表达艾滋病病变的各种证候,并根据不同的病性、病位来指导临床用药; 有根据艾滋病的基本病机确定主要证候,随症加减者;还有将CD4+T细胞计数作为辨证论治的依据,把艾滋病辨为肺脾气虚、气阴两虚、脾肾阳虚、命门火衰、肾阳衰微、阳气欲脱证型[6]。以上这些有益的探讨对于制定统一的中医证候诊断标准及统一的中医治疗艾滋病疗效标准,初步制定出中医药治疗艾滋病方案,在一定程度上起到指导和示范作用。但是由于缺乏大规模、统一的流行病学研究,造成目前辨证方法繁多,证候概念模糊,对于艾滋病辨证论治没有达成统一的共识,缺乏客观、统一的标准,给中医药治疗艾滋病的临床研究带来了困难。

3 中药治疗

3.1 对单味药进行研究

目前,国内外专家先后对上千种中草药进行了抗艾滋病的药效研究,现在已发现近百种具有体外抗HIV活性,如紫花地丁、夏枯草、穿心连、金银花、甘草、天花粉、桑白皮、紫草、黄连、黄芪、虎杖、丹参、柴胡、灵芝、马兜铃、杜仲、大青叶、女贞子、三七、当归、冬虫夏草、雷公藤等。

3.2 对有效成分进行研究

多糖类[7]:如具有免疫调节或增强作用的香菇多糖、黄芪多糖、茯苓多糖、猕猴桃根多糖、红毛五加多糖等;具有抑制HIV作用的紫花地丁、空心莲子草、夏枯草中的硫酸脂多糖等。蛋白类[8]有抗HIV的天花粉蛋白等。萜类:如具有诱导干扰素、增强自然杀伤细胞活动功能、抑制HIV增殖,并具有免疫激活作用的甘草甜素等。生物碱类[9]有抑制HIV作用的秋水仙碱、罂粟碱等。黄酮类[10]:具有抑制HIV活性的金丝桃蒽酮等。

3.3 复方研究

近年来对中药复方的研究也取得了较明显的成绩,其中就有由我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的第一个中药复方,金卫医疗科技有限公司研制的唐草片(原名新血片)。实验室研究发现,它在艾滋病人体内能增加CD4+T细胞数量,有助提高免疫能力,减慢HIV病毒的复制,有助改善艾滋病患者临床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11]。另还有中研Ⅰ号、艾通、艾泰定、新世纪康保、复方三黄散胶囊等复方制剂对HIV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

4 非药物治疗

主要包括针灸、气功及药膳食疗。国外学者早在1982年就开展了针灸治疗艾滋病的研究工作,我国学者在80年代末、90年代初曾从中医理论角度对针灸防治艾滋病的可行性和治疗方案进行了探讨。至今在理论以及临床治疗都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和探索[1214]。针灸治疗的作用现可归纳为调整、消炎、镇痛、免疫、修复五大功能,而针灸对艾滋病的治疗也正是通过上述五大功能来实现的[15]。而气功对于艾滋病的防治,目前相关报道很少,仅有的几篇报道多是从理论上对气功治疗艾滋病的可行性进行了探讨。[1618]

5 存在的问题及思考

中医证候的客观化、标准化是中医临床治疗和研究的基础。艾滋病作为一个现代新发的病种,由于收集病例少,临床上尚未见大规模的应用流行病学方法对艾滋病中医证候进行研究。在艾滋病中医证候的研究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进行:①中医证候不是静止、凝固不变的,它是疾病发生、发展不同阶段的概括,是随着疾病发展而呈现动态变化的,与疾病的不同阶段有显著的关系。因此,在研究艾滋病中医证候时需要对艾滋病中医证候特点及不同病变阶段中医证候的演变规律进行流行病学调查研究,在此基础上应用现代数理统计、现代流行病学及循证医学等方法对艾滋病不同发病阶段的基本证候分布、基本证候组合规律,对艾滋病并发症的中医证候分布特点和规律进行动态的研究和分析,才能全面地、完整地认识艾滋病的证候学特征。②从宏观辨证和微观辨证相结合入手,选取西医的一些微观指标如CD4+T细胞以及病毒载量等,研究艾滋病中医证候与它们的相关性,探索一条新的艾滋病中医证候量化、客观化标准研究的途径。

中医药防治艾滋病的临床疗效评价方法研究,建立评价标准,对推动中医药现代化和产业化进程,具有重要意义。国际社会亦迫切需求传统医学的评价方法。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1996年明确指出:“传统/替代医学疗法的有效性评价是一个关键和核心的问题”。目前,中医药治疗艾滋病临床疗效评价文献,多是借用西医的病毒载量、CD4+T细胞计数的生物学指标作为中医药疗效的标准。若仅以病毒载量或CD4+T细胞作为指标来评价中医药的疗效,这显然不能完全符合中医药治疗的基本理论和临床实际情况。中医学的特色是整体观和辨证施治,中医药强调从整体上对机体进行,是涉及到多层次、多环节、多靶点的治疗。因此,中医药治疗艾滋病的临床疗效评价指标也应该是多方面不同层次的,而不应该仅仅局限于西医的生物学指标。

虽然由于西医高效抗逆转录病毒疗法(highly active antiretroviral therapy, HARRT治疗方案),即鸡尾酒疗法的出现,使得艾滋病在抗病毒治疗方面有了很大的改观,但仍存在西医药物治疗毒副作用大、治疗费用高昂、患者心理负担大的问题,经治疗后患者生活质量改善不明显,所以实际情况中临床上不能进行推广应用。临床上常可见到,一部分患者经西药治疗后,生物学指标检测结果好转,但临床表现在长时间内不减轻或反而加重,而加用中医药治疗后病情好转,也有一部分患者抗病毒治疗检测指标未见好转或未经抗病毒治疗者,经中医治疗临床表现明显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明显提高。现在已经从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新的健康观念深入人心,传统的疗效评价标准需要改进,使之既能评价患者的生物学改变,又能评价其心理学和社会学的改变,从而实现对健康的全面评价[19]。

我们认为,中医药治疗艾滋病的疗效评价研究更重要的是要在方法学上要有所提高或突破,应该在充分运用现代数理统计、循证医学及临床流行病学方法的基础上找到一种能对中医药治疗艾滋病的疗效进行多角度、多层次的全面、综合、客观的评价方法,这样才能充分体现中医药治疗艾滋病的特色和优势,使其能为国际接受和承认。

参考文献

[1]王融冰.中医药治疗艾滋病的研究概况[J].继续医学教育,2007,20(9):6773.

[2]孙利民,危剑安,黄霞珍,等.从中医理论谈艾滋病的发病机制[J].中华中医药杂志,2005,20(2):100101.

[3]崔金才.艾滋病中医辨证分型[J].天津中医,1989,6(11):37.

[4]黄炳山.中医治疗艾滋病[M].哈尔滨:黑龙江科技出版杨倩 社,1990:27.

[5]尤松鑫.艾滋病中医证治概述[J].江苏中医,1999,20(3):4.

[6]王 树.在澳大利亚用中医药治疗艾滋病的体会与研讨[J].天津中医,2000,17(1):1.

[7]王 健,刘 颖.中医药治疗艾滋病的现状及展望[J].科技导报,2005,23(7):2933.

[8]王艳艳,张晓静,王桂英.中药单体及复方制剂抗艾滋病的研究进展[J].中医研究,2004,17(16):5960.

[9]刘因华,曹志红.抗艾滋病药物的发展近况[J].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04,25(6):4445.

[10]贺金华,买尔旦.中药防治艾滋病研究概况[J].中国药物与临床,2004,4(6):454456.

[11]Xia X,Lai Z,Cao X,et al. A preliminary clinical evaluation of treatment with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XIN XUE PIAN’in HCVcoinfected AIDS patients[J].Antiviral Ther,2003,8:500.

[12]尹 勇,段丽萍,刘玉生.针灸治疗艾滋病23例[J].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2002,16(2):2930.

[13]李 静.针灸在艾滋病治疗和护理中的应用[J].河南中医,2001,21(5):5859.

[14]吴 欣.针灸治疗艾滋病并发带状疱疹43例[J].浙江中医杂志,2002,37(10):431.

[15]赵 丹,李 峰,张 宁.中医非药物疗法防治艾滋病研究进展[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6,29(1):6366.

[16]何庆年.略论气功抗肿瘤与艾滋病[J].东方气功,1990,(1):1215.

[17]李朝武,陈玉平,胡金銮.浅析中医药和气功可控制艾滋病感染期的发展[J].中医药动态,1993,(1):12.

篇10

【关键词】艾滋病;中医证候;研究

【中图分类号】R9145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4-0152-01

基金项目:国家科技部: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即973计划“艾滋病中医病因及发病机制的研究”(2007―2010);项目编号:2006CB504802

艾滋病,获得性免疫综合征(acquired immune deficiency syndrome,AIDS),是一种人类免疫缺乏病毒(简称HIV)的反转录病毒感染后,因免疫系统受到破坏,CD4细胞数量减少,功能降低,继而发生多系统、多器官、多病原体的复合感染(机会性感染)和肿瘤等。据中国CDC估计,截止至2011年底,我国活着的HIV/AIDS病例约78万,全年新发病4.8万,死亡2.8万,疫情已覆盖全国,且已由吸毒、暗等高危人群向一般人群扩散,对中国经济造成严重损失。因此,研究艾滋病的主要证候,对以后攻克艾滋病提供重要的依据。

1中医对艾滋病的认识

艾滋病作为一种新发疾病,于1982年才被正式命名,故中医历代文献尚无艾滋病之名。但在历代文献中却不乏类似病症的记载,其流行、传播特点、发病及预后情况,与中医的某些病症、病名、基本理论有相似之处。根据艾滋病的发病过程和临床特征,艾滋病应属于中医“疫病”、“伏气温病”、“虚劳”等的范畴。

尤松鑫认为:艾滋病传染性强,易于流行,病症相似,符合《素问......刺法论》所称“五疫之至,皆相染易,无问大小,病状相似”故应属中医“疫病”范畴;金代成无己在所著《注解伤寒论》中首创“伏气”之名。中医药治疗艾滋病方面的国内文献报道首见于1986年,吴伯平等[1]该病属“伏气温病”;天津中医学院张苑莉认为:肾虚是艾滋病发生发展的根本原因。中医历代文献虽无艾滋病之名,但分析艾滋病病例,艾滋病患者肾虚症状首当其冲,肾虚的严重程度决定艾滋病潜伏期的长短和是否最终发展成真正的艾滋病患者,所以艾滋病归属中医的“虚劳”。

2对艾滋病的中医证候分型与研究

2.1艾滋病的中医证候分型

近年来进行了大量的实践,进行广泛的探索,特别是在辨证分型方面从不同角度进行了尝试:

吴伯平[1]分为:肺气阴两虚型、气虚发热型、阴虚内热型、脾虚湿盛型、气血亏虚型;

李芹等[2]分为:气阴两虚、湿热内蕴、热毒炽盛、脾肺气虚、脾肾两虚、脾气虚;

苏诚炼[3]分肺气阴两虚型―以呼吸系统为主或早、中期;脾胃虚损型--以消化系统症状

为主者;脾肾两亏型--晚期;热盛痰蒙型--中枢神经系统为主;

王树[4]将CD4细胞数也作为辨证施治的依据,认为CD4细胞稍低于200/mm3者,相当于“肺脾气虚,气阴两虚”证型;若CD4细胞低于100/mm3者,相当于“脾肾阳虚,命门火衰”证型;一旦CD4细胞低于10/mm3以下,即为“肾阳衰微,阳气欲脱”;

赵树珍[5]分为:气阴两虚、气血亏损、脾胃虚弱、肝肾阴虚、肺肾阴虚、热毒炽盛、痰浊血瘀等证型;

李国勤[6]分为:肺气阴两虚型、肺脾两虚型、心气阴两虚型、脾肾两虚型、热毒炽盛、痰蒙清窍型;

黄柄山[7]将艾滋病辨证分为体虚外感型和慢性虚损型,从提高机体免疫力、抗感染、抗肿瘤三方面进行治疗;

王健[8]将艾滋病分类为:脾气虚证,肺气阴两虚证,痰浊上犯清窍证,湿毒蕴结肌肤证,气血不足血虚风燥证,气阴两虚瘀毒内蕴脉络证;

黑龙江中医学院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所认为:本病主要可分为肾阴亏虚、肺阴不足、热盛

动血、正虚瘀结4型。

2.2艾滋病的中医证候研究

对以上资料统计结果进行综合分析,发现,艾滋病常见的中医基本证候依次为气虚、脾虚、热盛、阴虚、肺虚、肾虚、痰湿等。

3与证候发生的相关内容的探讨

3.1体质与证候

体质“体”,指身体,“质”为性质、本质。所谓体质,指在人体生命过程中,在先天禀赋和后天获得的基础上所形成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和心理状态方面综合的、相对稳定的固有特质;证候是指证的外候,即疾病过程中一定阶段的病位、病因、病性、病势及机体抗病

能力的强弱等本质有机联系的反应状态,表现为临床可被观察到的症状等。

证候的性质与体质类型有密切的关系,首先,同一致病因素作用于人体,由于体质的不同能够表现不同的证候,其次,不同类型的体质对某些性质的致病因素有易感性;体质因素制约着证候的转归和传化;体质对证候传变的影响还表现在它对疾病的“从化”具有内在的制约性。某种类型的体质在发病后,会表现出这种体质类型的疾病发展倾向,并结合着病理变化而表现出来。即在不同人群中,感受同一种病邪后,由于体质类型相同,因此发病后证候转化的结局往往相同,这就是证候的“从化”。

3.2辨证与辨体相结合

体质与证候既有联系也有区别,从体质的角度,可以看到复杂事物的共性,取简去繁,即体质相同的病人,所患疾病不同,但证候可以相同;从证候的角度。则能从相同的现象中把握特性,即不同体质的病人,所患疾病相同,证候可能不同。

因此,临床辨证与辨体相结合,可以预先判断疾病的发展趋势,更准确地指导临床治疗。

疾病的发生一般均须经过从健康到高危人群再到疾病这个过程。高危人群处于正常与疾病的中间环节,若对高危人群进行积极治疗和干预,完全可以阻止疾病的发生,这就是“治未病”的意义所在。古代中医没有高危人群这个概念,但我们认为中医体质证候表达的内涵与高危人群有相似性,均表示对某些病的易感性,在此点上两者是相通的。因此,我们可以通过流行病学调查,确定艾滋病高危人群的中医体质证型,通过辨证论治改善体质证候以达到预防艾滋病的目的。

4讨论与展望

目前,国内的艾滋病疫情蔓延较快,国家对艾滋病防治工作日益重视,因此,我们认为进行艾滋病中医证候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为艾滋病的中医辨证论治提供理论支撑,为建立艾滋病中医药治疗方案提供研究平台。其次,对其进行研究应按以下方法进行:1.设计艾滋病中医证候量表,根据已有资料研究和文献研究对主症、次症的权重赋值并用专家戴尔菲法进行问卷评价,制定完成艾滋病中医证候量表;2.进行艾滋病及感染者临床资料采集,采用横断面调查与纵向观察相结合方式,运用舌象、脉象分析仪以及热断层扫描等先进的技术客观科学地记录病人的病情,建立艾滋病中医证候研究数据库;3.应用数理统计学和生物信息学技术进行艾滋病中医证候分类特征及演变规律的研究。

艾滋病的证候研究是一项意义重大的工作,在临床工作中,以病为纲,辨证与辨体相结合,认真总结AIDS患者在每一阶段的证候及转变规律,上升到理论高度,再反过来指导临床实践,提高临床疗效。总之,随着中医药科研工作的不断提高,中医药治疗HIV/AIDS患者会有突破性进展,也必将发挥更大作用。

参考文献

[1]吴伯平.中医对艾滋病的认识.中西医结合杂志,1991,(3):37-38

[2]李芹,王艳丽.168例HIV/AIDS感染者流行病学中医症候分布情况分析[J].福建中医药,2007,38(5):4-6.

[3]苏诚炼.中医药试治艾滋病30例临床报告.中医杂志,1990,(3):27-29

[4]王树.在澳大利亚用中医药治疗艾滋病的体会与研讨.天津中医,2000,(1):1

[5]赵树珍.艾滋病中医证治探讨.浙江中医杂志,1989,(10):435-438

[6]李国勤.艾滋病中医辨治体会.江苏中医1994;15(2):5

[7]黄柄山.中医治疗艾滋病 黑龙江科技出版社,哈尔滨.1990年12月第一版: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