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时代趋势范文

时间:2024-01-03 17:39:5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大数据时代趋势,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大数据时代趋势

篇1

一、智能终端成为数字营销的主战场

随着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的普及,移动网络的访问量急剧增长,用户在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平台上花费的时间也越来越多,中国移动广告市场呈现快速增长的态势。根据CNNIC的《第3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6.32亿,手机网民规模达5.27亿,手机上网的网民比例为83.4%,手机上网比例首超传统PC上网比例(80.9%)。据调研公司eMarketer的最新报告显示,2014年全球数字广告市场规模将达到1460亿美元,而移动广告市场整体规模达到402亿美元,占数字广告市场规模的比例超过1/4,以阿里巴巴和百度为代表的中国公司的移动广告市场份额占到11.3%。2014年中国移动广告市场发展迅猛,增长近6倍至64亿美元,超越英国和日本成为全球第二大移动广告市场,未来的中国广告市场移动端支出将在所有数字广告版块起主导作用。智能终端将成为数字营销的主战场,广告主需要及时调整营销战略,合理分配营销预算,并结合企业自身特点,积极布局移动营销领域。

二、大数据的应用让移动营销更精准

依托大数据为驱动力将使得移动营销更加精准、投资回报率更高。大数据移动营销不仅仅是量上的,更多是数据背后对用户的感知。移动营销公司利用数据挖掘技术,分析受众的个人特征、媒介接触、消费行为甚至是生活方式等,帮助广告主找出目标受众,然后对广告信息、媒体和用户进行精准匹配,从而达到提升营销效果的目的。大数据的应用让移动营销更精准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精准定制产品,通过对移动用户大数据的分析,企业可以了解用户需求,进而定制个性化产品;二是精准信息推送,避免向用户发送不相干的信息造成用户反感;三是精准推荐服务,通过对用户现有的浏览和搜索行为数据的分析,预测其当下及后续的需求,由此开展更精准和更实时的营销推广。

三、移动电商改变整个市场营销生态

如果说电子商务对实体店生存构成巨大挑战,那么移动电子商务则正在改变整个市场营销的生态。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的普及,上网流量资费的降低,大量移动电商平台的创建,为消费者提供了更多便利的购物选择。移动电商购物良好的消费体验,例如比实体店更低的价格,丰富的产品选择,简便的购物流程,安全的支付系统,快捷的物流配送等,都为移动电商市场规模的扩大创造了条件。2014年11月11日,在天猫的571亿元成交额中,移动端交易额达到243亿元,占到总成交额的42.6%,为上一年度“双11”移动端交易额的4.5倍。这不仅令阿里成为全球最大的移动电商平台,也预示着移动电商时代的深刻变化已经来临。

四、新型城镇和农村成移动新蓝海

随着国家新型城镇化战略的实施和移动终端网络的不断普及,三四线城市、新兴城镇和农村市场成为移动电商的新蓝海。事实上,阿里,京东、1号店、苏宁云商等电商近年来已经大跨步进军三四线城市和农村市场。CNNIC的数据显示,截至去年6月,我国网民中农村人口占比为28.2%,规模达1.78亿。农村网购市场蕴含巨大的开发潜力。另据阿里研究院对农村网购市场规模的预测,2014年,中国农村网购市场规模将达到1800亿元人民币,预计2016年时市场总量突破4600亿元。农村居民对网购接受率达84.41%,人均年网购消费额在500-2000元人民币左右,主要集中在日用品、服装、家电等品类。随着新型城镇和农村智能手机及互联网普及率稳步提升,移动电商消费市场空间巨大。

五、App营销是移动营销主要形式

现阶段移动互联网流量主要由各种App产生,App产生的流量占70%以上,App的数量在IOS和Android都在百万个以上,无疑,App成为移动营销的主要形式。庞大的App数量和广告形成两个巨大长尾市场,通过大数据分析可以让用户在合适的时间、合适的地点、合适的场景,看到合适的广告信息。易观智库监测数据显示,移动App广告占比逐年加大,2013年占比22.4%,2014年移动App广告占比将达28.6%,2016年预计达30.8%,仅次于移动搜索。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的App分为两种,一是线下安装,二是主动下载。无论是线下安装还是用户主动下载的App,都需要增强用户体验,提供奖励优惠,激励用户参与,建立情景消费联想。

六、本地化移动营销市场空间广阔

本地化移动营销是人、位置、移动媒体三者的结合。由于广告主及数字广告商不断寻求一种既具有高度本地化有高度相关性的传递商品信息的方式,本地化移动营销得以快速发展。本地化移动营销的核心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领域:一是增强现实,二是移动支付,三是游戏化。比方说百度地图和麦当劳联合推出的樱花甜筒跑酷活动。打开百度地图,或是使用“附近”、“搜索”功能,会看到一个漂浮在地图上的甜筒标识。这是百度地图结合LBS大数据分析和智能推送技术,对麦当劳甜品站周边三公里的用户进行匹配,挑选部分用户推送了“樱花甜筒跑酷0元抢”的优惠信息。用户在规定时间内跑到麦当劳甜品站,就可以免费领取樱花甜筒。这种两家企业结合自身优势推广的活动,很快引起了“樱花风暴”,实现了共赢。

七、移动营销打造O2O营销新模式

移动O2O营销模式充分利用了移动互联网跨地域、无边界、海量信息、海量用户的优势,同时充分挖掘线下资源,进而促成线上用户与线下商品服务的交易。在移动互联时代,企业需要思考如何将线上和线下有效整合,将线上的推广活动转化为实际的销售。例如,星巴克曾推出一款“早安闹钟”App与目标消费者深度沟通,用户下载星巴克“早安闹钟”App后,设定起床闹铃,闹铃响起后的1小时内,走进任意一家星巴克门店,可享受早餐新品半价的优惠。又比如,杜蕾斯和iPhone推出的“宝贝计划”。这是一款养小孩App,两部手机相互摩擦后就可以进入模拟养小孩的程序,如果消费者想终止该游戏,就必须买一包杜蕾斯并扫描其上的二维码。星巴克和杜蕾斯的O2O移动营销新模式,不仅调动了移动用户的参与热情,同时也大大提升了企业的销量。

八、RTB成移动广告投放主导模式

RTB(Real Time Bidding)实时竞价,是一种利用第三方技术在数以百万计的网站上针对每一个用户展示行为进行评估以及出价的竞价技术。与大量购买投放频次不同,实时竞价规避了无效的受众到达,针对有意义的用户进行购买。据调研公司eMarketer预测,在美国,程序化广告投放将继续作为相关的显示广告投放中的最大份额,而RTB广告投放将占程序化投放的最大份额。2014年,美国RTB占到显示广告投放的34%,同时非RTB程序广告投放占29%的份额。但是到2017年,RTB将增长占到显示广告投放的52%,而非RTB程序化广告将占31%,非程序化广告投放较为平稳。中国移动广告市场RTB日益成为广告投放的主导模式,多盟、有米、芒果、木瓜移动等众多国内移动广告公司均已推出了实时竞价广告交易平台(Ad Exchange)和需求方平台(DSP)。

九、多屏整合成移动营销必然趋势

华通明略(Millward Brown)的最新报告显示,中国消费者使用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多屏媒体的频率要高于世界上任何其他地区。多屏整合将成为移动营销的主导方向。这里的多屏整合包含两层含义:一是多屏整合的大数据分析。用户可以同时使用手机屏、iPad屏、电脑屏、电视屏、户外屏等终端,数字广告平台需要知道用户在多屏上浏览的信息和行为模式,从而通过跨屏来修正和完善对消费者的认知,让移动广告投放更精准更有效。事实上,百度、阿里巴巴和腾讯等互联网巨头已经开始在做跨屏的数据分析。二是多屏的整合营销。即将智能手机与PC电脑、电视、户外广告等进行较好的关联和互动,实现线上线下的整合推广。例如,1号店在地铁站做户外广告,根据地铁站的人流来判断大家喜欢买什么样的产品,你在上下地铁时,用手机扫描二维码并完成购买,等你到家,东西可能已经送到家里了。

十、建立战略联盟是移动营销平台方向

篇2

《纲要》体现了国家层面对大数据发展的顶层设计和统筹布局,为我国大数据的应用提供了行动指南,最终目的就是利用大数据提升全民数据意识、发展数据文化、释放数据红利、打造数据优势。相较以往,此次发展的目标更明确,内容更全面。《纲要》对大数据的定义是,以容量大、类型多、存取速度快、应用价值高为主要特征的数据集合,正快速发展为对数量巨大、来源分散、格式多样的数据进行采集、存储和关联分析,从中发现新知识、创造新价值、提升新能力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和服务业态。大数据不等同于海量数据的集合,而是可被利用的海量数据集合。同时,大数据应具有以下特征:

第一,大数据可以创造价值。根据已有的数据发现联系是大数据能够创造价值的基础。2012年达沃斯论坛的报告《大数据 大影响》宣称,数据已经成为一种新的经济资产类别,就像货币或黄金一样,叫数据资产,它的价值赛过黄金。当前,大数据已经在政府公共服务、医疗服务、零售制造等各个方面得到广泛应用,而且产生了巨大的社会价值和产业空间。

第二,大数据推动数据共享开放。大数据时代政府需和各个社会组织、社会主体合理共享,在共享最新数据的基础之上,发挥各自的发展优势,深度挖掘数据的价值。数据的共享开放可以让政府少管一些事情,节省很多的人力,同时也能解决大部分公共事务信息不对称问题。

第三,大数据可以预测未来。大数据是以分析大量数据的相关性为基础进行预测,这是大数据不同于海量数据的最重要的特征。在掌握数据的情况下,才能做出科学的预测,才能做出正确的预判。当前,大数据可以对人们的需求、灾害、犯罪的发生等问题进行分析预测,有了大数据作为支撑,各类商业服务和社会服务将更为精准有效。

二、大数据对社会治理环境的影响

随着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的发展,政府面临的社会环境将会更加复杂,社会治理方法也会更加多样。社会治理环境的变化主要集中在:①政府所处的社会环境将更加开放,并且将更为深刻地遭遇到互联网、大数据等方面的影响和冲击;②社会治理的方法将更加统一高效,大数据将在治理过程中发挥决定性作用,而政府权力将会进一步收回,交由社会组织配置;③社会环境的变化将更加全面和系统,政府将在更加民主、法制、开放的社会环境下进行治理。

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催生了大数据的生成。大数据对社会治理发展趋势的影响主要集中在治理环境和治理方法这两个方面,并表现出以下几个特征:

其一,大数据使社会治理环境变得空前开放和自由,社会治理环境的改变要求政府必须树立开放的社会治理理念。首先,在大数据时代,人们查询数据的途径已经不再只依赖官方网站,这样就倒逼着政府必须实现真正的开放和透明。其次,在大数据时代,公民发表自己的观点和评论非常简单且易于搜集,过去带有较强政治性的参与逐渐演变成了一种普遍性的公民参与,这种参与会为政府的下一个决策进行引导。最后,大数据拓展了社会治理的范围,并使社会治理更为精准化。由于信息的双向交流,大众的广泛参与,社会管理模式从以往的方格化演变为网络化,从而使政策制定更为人性化。政府要掌握、整合和协同各种类型的基层数据,建立服务型政府。

其二,大数据有助于形成统一高效多样的社会治理方法,使社会管理领域的公共政策实现精细化和科学化。首先,大数据时代对政府理念的影响是包容,大数据里的数据类型非常多,而且来自方方面面,政府需要将这些数据整合起来,去包容和协同。其次,大数据时代最大的转变是放弃对因果关系的渴求,而关注相关关系。换句话说,现在只需知道“是什么”,而不需要知道“为什么”。再次,大数据时代似的政府决策更加科学和高效。大数据促使社会治理更加及时,因为大数据有助于政府实时甚至预先了解发生的问题,做到预测社会需求,预判社会问题,防患于未然。同时,大数据会实现社会治理的高效和节约,可以极大地节约相关部门和公民本人的时间及精力。大数据还促使社会治理方式的多样化,比如让更多人群进行自我管理的自组织模式。最后,在大数据时代下,社会治理将面临着更大的约束,尤其是社会治理现代化问题。为确保社会治理现代化,既要构建一个真正的电子政务平台和应用体系,又要应用社会治理的新模式――云治理。云治理只是一个手段,最终要走向全面治理和微治理。

三、大数据时代下的社会治理风险对策

在大数据时代,社会治理模式、治理方法都在发生改变,社??治理的主体也更为多元化,大数据在产生积极影响的同时,也面临一些挑战。首先是数据安全挑战。在大数据里,人们的活动都能被看到和记录,人们已经没有隐私了,因此信息的安全性和保密性非常重要。其次是大数据的技术性风险,这类风险不是人为可以控制的。政府应尽快适应大数据带来的新的治理环境,转变角色定位,制定有助于大数据发展的制度规则,引导其在社会治理过程中产生积极影响。

第一,建立统一的元数据标准体系。这是政府实现对大数据合理运用的基础。标准体系应包含大数据生成、发展及的数据标准格式,便于数据的无缝隙统筹整合,使原本散落在各部门的数据信息整合起来,打破“信息孤岛”状态。

第二,建立防范风险的制度。这是政府实现对大数据合理规制的保障。大数据时代下,挖掘商业价值和保护个人隐私的矛盾日益凸显,技术性风险也不再是人为可控的。因此,建立数据资源的应用规则,界定数据资源的归属,限制数据资源的使用范围,用制度将技术风险约束在一定范围内,确保信息的安全性和保密性。

第三,调整社会治理结构。这是政府适应大数据时代下社会治理环境的前提。大数据时代使社会治理主体更加多元化,各主体在共享最新数据的基础上,发挥各自的优势。政府可依托互联网技术,发展众包、众筹等方式的自我管理的自组织模式,参与公共服务;鼓励社会组织承接城市公共服务;引入第三方机构对社会服务方案进行设计与评估,凝聚大众智慧,形成内外结合、各主体协同治理的新格局,让政府的治理结构有效地嵌入到社会治理网格化结构中。

四、大数据时代下社会治理研究的趋势

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的影响下,社会治理的环境发生了重大的改变。互联网技术和大数据的发展为社会发展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对传统的治理方式提出挑战。这些变化对社会组织的发展和社会治理理论的研究提供了一系列新的主题,构成了前所未有的研究机遇。

首先,在构建社会治理的新模式上,云治理应该是未来研究的一个方向。运用云治理的手段要弄清楚三个问题:一是要梳理云治理的概念体系,它的前提是什么、它成不成立;二是要分析云治理的价值选择,它是否真正符合人们的价值理念,是否符合现在社会发展、社会需要的方向;三是要研究云治理的现实应用,它能在哪些方面应用,怎么应用。

篇3

渠道拓展成58同城新增长极

58同城在完成重点城市的直销体系布局后,今后在城市上的拓展核心将以渠道体系为主。目前在渠道发展规模上,58同城渠道网络基本完成了一二线城市的网络布局,在各大城市已经建立了成熟的网络体系。今年,58同城的渠道面向全国城市寻求合作伙伴,尤其在二三线城市重点招商。58同城渠道副总裁宋波表示,2013年是58同城渠道建设的关键年,58同城的渠道体系将全面开放,在巩固原有渠道商的关系、鼓励已有扩张的基础上,还将在空白地区全面开拓新的合作商。58同城欲将渠道体系建设拓展到更多城市,向商输出产品、管理、文化,为商家提供专业服务。

新平台战略和创新推广产品开发是58同城渠道拓展的源动力。在2012年,58同城CEO姚劲波提出了向生活服务型电子商务平台转型的战略,并欲将58同城打造成为人人信赖的生活服务平台。目前58同城的网络平台已经吸引了近千万家企业入驻,和市场的总规模相比,其潜力巨大。在向新平台战略转型的过程中,58同城率先推出了消费者保障计划,致力于为本地用户提供免费、真实、高效的生活服务信息,注重用户体验,满足用户生活上的各方面需求。58同城在产品线延伸和商务模式上也有所创新,在现有的平台基础上,58同城对平台的商业价值做了进一步的拓展,形成了以金铺、房产网邻通、招聘通、精准推广、名店推荐等产品为核心的产品链条。通过多种营销工具的组合使用,让一批优质服务商家脱颖而出。未来,58同城还将继续开发新的营销工具,移动终端和LBS系统为58同城平台的开发提供了新的借鉴与思考,产品链也将因此更加完善。

此外,58同城扁平化的渠道管理模式能有效地维护商的利益。在渠道拓展计划中,58同城将为合作伙伴提供一系列渠道支持政策,包括销售指导、市场支持、培训支持、运营指导等在内的一站式营运管理支持,同时也将专设渠道经理来协调和沟通。58同城的渠道管理模式属于总部直辖的结构,合作伙伴获得区域市场的权限较为容易,这样可以让更多有意愿的企业加入到58同城的渠道体系中来。和58同城300多家分站规模相比,渠道的覆盖也是一个强有力的支撑,宋波说:“目前58同城的渠道合作模式很成熟,规模也在不断扩大,但仍有很大潜力可以发掘。也是58同城在2013年市场全面拓展的一个良好机会。”对于渠道合作伙伴的选择,58同城也有着严格的标准。宋波表示:“首先要认同58同城‘用户第一’和‘诚信正直’的理念,作为生活服务信息的提供者,合作伙伴和商家的诚信可靠是我们选择的首要标准;其次是专注,58同城要打造的是生活服务行业专家级渠道队伍,要有专职的团队、专业的培训、高效的服务。”

信息中的渠道新商机

58同城的生活服务分类信息业务与传统C2C电商的模式不同,其平台通过大量的UGC内容聚合了海量的产品及服务供求信息的数据和用户行为数据,让用户们自己联系起来。

大量的信息数据是分类信息网站相比纯电商化网站的优势,也是其曲线反超的杀手锏。渠道销售已成为58同城的重要盈利战略新支撑,其多年积累并每日仍在不断呈几何级数增长的信息数据是一个蕴含着巨大宝藏的金矿,一旦挖掘出来,必将使渠道拓展如虎添翼。这就是当前风行的大数据。在中国,大数据有较大发展空间,据估算,潜在市场规模有望达2 万亿人民币。数据正成为最重要的资产,数据分析能力正成为核心竞争力。

在大数据时代,本地生活服务商家的网络营销也在发生变化。随着信息爆炸以及营销过程中越来越难以实现的目标锁定,商家企业们都在期盼一种更加精准、更加有效的营销模式。面对这一需求,具有用户量和流量竞争力的58同城充分利用了其生活服务分类信息平台的优势,其每天大量的各种生活服务需求信息使其数据有了针对性和导向性。无论是网邻通会员的信息排序优先功能,还是精准推广产品的定向投放,都使商家服务信息更直接、更精准地传递给有需求的消费者。

篇4

关键词:大数据时代 传统审计 重构 趋势展望

中图分类号:F2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7)02-156-02

审计是一项专门的经济监督行为,是对审计对象经济行为的合规性,信息的完整真实性进行检验。数据是验证与检验的必不可少的依据。随着“大数据”时代的扑面而来,这使审计工作产生了质的飞跃。大数据的迅捷化、巨量化、多元化的表征与审计活动之目标相契合,必然带来巨大的经济与社会效应。

一、大数据的涵义及时代特征解析

(一)大数据的内涵

大数据,即Big Data,它是一种数据集成化的状态,是将几种形态的数据集中起来,采用云计算技术对大量的数据进行处理分析,得出我们想要的相关的结论。其技术的不断演进使人们可以获取更多的相关的数据,不再单单依靠相关领域的专家提供或者个人通过自身的工作经验分析推理而形成。它的产生,使普通大众通过析取数据获得发展与成长机会成为一种可能。

(二)大数据时代的特征

1.数据体量大,数字信息化。在大数据时代,人们可以经过各种网络终端收发信息,并且以数字化的方式储存于数据平台之内。体量巨大的数据储存平台已促使人们逐步调整了数据计量的单位。在大数据时代,人们对数据的认识随之出现颠覆性的改变,它已不再为单一的数字式样的数据,而是实现了数据的信息化。

2.数据共享成为现实。在大数据时代,数据不是简单的储存于体量巨大的数据平台之内,而是要达到相关数据的共享。]有共享的数据,存储平台是难以抓取、汇聚到一起的,更谈不上对一切数据开展综合分析。数据共享是基于体量巨大的数据储存平台之上,搜索各行各业的数据,每个地区的数据,统一汇集储存,而后经过专业的检索功能,人们能够查取自己业务所需数据。通过数据共享,人们的经济社会活动可以跨越时空,超越平台的区隔。

3.数据处理能力强。大数据主要依托于云计算的hadoop软件数据处理框架,它可以对海量的数据开展储存与全景式的分析。它契合了大数据时代下人们处理与利用海量数据的需要,具有高可靠性、高效性、高容错性、高扩展性与低成本的特点。

二、大数据时代传统审计面临的挑战

大数据是一种全新的技术,它为传统审计注入了活力,同时也带来了新的挑战。

(一)外部数据无法充分利用

审计必须依赖有效的证据,才能达到监督与纠偏的目标。从一般意义上来说,审计的证据可划分为内部与外部证据两个部分。依照传统的审计方式,审计人员获取审计单位的内部证据相对容易,但提取审计单位相关联的外部证据难度相对较大。其原因为:在巨量庞杂的外部数据中查找对审计工作有效、有用的信息需要极大的工作量;相关联的第三方单位因业务及隐私的保护,对许多相关信息不想、也不愿主动提供。

(二)抽样风险不可控

传统的审计方法难以采集及分析所审单位的全部数据与所有信息,在此种情况下,审计主要依靠抽样审计模式来进行。抽样是指审计人员对少于全部样本数量的项目实施审计程序,使所有抽样单元都有相同的被抽取的概率,以对抽取样本的审计结果作为整体的审计结果。这种传统的审计方式受样本局限的影响,导致被审单位的许多业务活动被忽略,很难精确地找到并定位个别被审单位的重大违纪违法行为,内隐的审计风险不可控制,难以预料。从理论上说,抽样风险高低和样本的多少、抽样方法等多因素相关,但其自身的缺陷难以克服。审计活动只要开展抽样,必然就存在一定的风险,审计结论的精确性必然受到质疑,其风险难以彻底消除。

(三)时空限制性强

传统的审计方式最主要借助核对账册、查找相关材料证明、进入现场查证实物等,都需花费很长的时间,而被审计单位数量众多、审计内容庞杂,审计时间常常严重匮乏。加之在对被审单位开展工作时,审计人员要考量被审单位的工作日程安排,必须在其关联人员在班时间开展审计工作,这导致审计时间的不确定性增大,审计工作难以高效灵活地运作。同时,有些被审单位结构庞大,其分支机构遍布各地,或业务关联的单位在异地。为了获取相关证据,审计人员不得不外出奔波,面对生疏的环境,必然要耗掉大量的时间与精力,必然带来审计效率不高,审计质量大打折扣。

(四)函证可靠性不足

函证也是传统审计获取相关证据的一种方式。它是指审计人员为了证明被审单位财务报表内涉及信息或者认定结论的正当性,向独立第三方提取相关证据的工作方式。第三方单位与被审单位关联度相对较低,提供内容客观性较强,在一定形势下能够函证的证明力较高,可以有效拉低审计风险。但在审计实践中,有些第三方单位对审计部门的函证敷衍应付,与相关被审单位勾连,合谋进行信息造假,营私舞弊,丧失自身的独立性与公正性。如果第三方提供的函证具有瑕疵甚至是虚假证据,这必然对审计人员形成误导,形成错误的审计报告,审计的效果与质量就被无形中降低了。

三、大数据时代传统审计方式的重构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传统的审计方式与模式被彻底颠覆。审计人员的审计方法实现了变革,审计方式实现了重构。

(一)外部数据被充分运用

大数据技术不断发展与完善,为审计人员便利地获取被审单位的外部数据打造了坚实的基础。它彻底破解了传统审计难以有效提取外部数据的瓶颈。立足于数据的共享性与巨量化,外部数据被审计人员充分析取与利用,他们能够从多元化的角度探析可能隐藏的问题,查找被审单位与外部业务关联单位的数据信息,发现其可能潜在的违规行为,及时纠偏与扶正,促使审计准确性进一步提高,审计效率不断提升。

(二)数据实现了全覆盖

由于大数据技术的介入,审计人员对于巨量的审计数据,亦无需抽样模式的使用,跨行业与超越部门的数据的采集、整合、缕析,随机抽样的运用也不需要再大幅度地开展,就能够把被审计单位的全部数据采集,并借助高速的处理模式开展分析,查找问题,审计风险被大幅压低,审计结论的准确性进一步上升,其参考价值增大。数据全覆盖可以引导审计人员对被审单位进行全方位的审计,树立审计的总体观,使传统的审计模式不断革新,能够使被审单位及时地规避经济活动中潜在的审计与运营风险。

(三)突破了时空的限制

人类进入大数据时代之后,审计人员的工作更多依赖互联网开展。审计人员依托自身的数据权限,可以获取审计工作所需的关联数据,并依托大数据开展分析,生成审计报告。大部分的关联数据信息都存储于相关的数据平台之内,审计人员无需直接进入被审单位或部门,也无需在被审单位的上班时间开展审计工作,对于结构庞大、分支众多的单位无需外出审计。审计人员依托计算机与网络数据平台,便可打破时空的局限,对被审单位可以进行全方位的审计,灵活性与机动性增加,审计效率大大提升。

(四)无需函证

人类迈入大数据时代之后,个人与单位的社会经济活动的信息都被纳入数据平台,成为数据库的组成部分。审计人员对被审单位开展审计,就完全可以依托数据共享,依据自身数据权限,去调阅被审单位与业务相关方的经济活动信息数据,无需借助第三方的函证数据来完成相关审计。这样大大减少了审计的时间与人力成本,使第三方与被审单位串通共谋舞弊的可能性大大减少。

四、大数据时代传统审计的趋势展望

大数据技术是信息时代的产物,它必然随着技术的进步,不断完善与发展。它对未来的计也必将产生重要的影响。未来的审计必将随之而变。

(一)内容转化:向综合财务管理发展

在社会经济发展的推动下,企业内部的财务管理模式、管理理念均发生较大变革,且不再局限在单一的发展领域,逐渐延伸到计划、生产、供应、销售、战略制定等相关领域,即财务管理最核心的任务是收集、分析、整理及管理和企业任务相关的数据信息。综合性财务管理依托大数据的技术支撑,它可以收集、深度挖掘各行业的多种数据,这样审计人员就更能全面地知悉行业与企业发展的前景,演进的趋向,了解行业可能遇到的风险。此外,大数据也可以使审计人员在析取信息时,能够发现被审单位的运营风险,及早提醒管理层制定应对预案,减少损失,防范与化解风险。

(二)目标改进:向预测未来演进

传统的审计大多为事后的审计,反映审计之前的财务管理状况。而对被审单位的经济活动的预测能力不是很明显。在大数据时代,审计不仅仅是为企业治病把脉,更重要的是为被审部门提供业务发展的预测,明晰被审部门的业绩增长路线图,确定企业的价值取向与发展新目标。审计人员也可以借助大数据平台,对行业进行全方位的探析,通过数据的整合、分析、研判行业的发展路向,为被审单位的发展积累更多的有用信息,促使管理层科学决策。当然,这需要会计人员与审计人员共同摸索与制定可行性的数据收集方法。同时,实现数据的有效对接与更新,以提升相关人员的预警与预判能力,让数据为未来服务,成为企业获取未来的好帮手。

(三)聚焦转变:向高效的数据审计演进

以往的审计,人们更多地关注审计的精准性,这只适用于小数据的境遇下。在大数据时代下,数据来源日趋多元化,具有海量性的特征,探析数据的相关性正成为未来审计的发展趋向。这样可以促使审计人员深入厘清事实的本来面貌,精准性及局部性已不是审计注重的最高目标,而事情的全貌与高效成为大数据时代他们追寻的新目标。为此,审计人员必须掌控最新的审计技术,践行最新的审计方法,如借用云数据库、联网审计、数据挖掘、分布式拓朴结构等技术与新工具,更新数据的查询与处理方式,与时俱进,推动审计效率不断提升。

(四)功能提升:向实时财务报告延展

相当长的时间内,各单位财务信息都是在业务完成后才形成财务报表,通常需三四个月才能最终形成报表。审计人员也是根据这个报表对被审单位展开审计,这会降低会计有效信息的利用率,影响审计的质量。实时财务报告成为审计效率与质量提升的重要因素之一。随着大数据时代的来临,实时财务报告的形成成为可能。这需要各方协同努力,形成合力。一是有效整合各单位的相关会计信息,形成一个中心数据库,定期进行维护与数据更新;二是数据库中各单位构建自身的财务更新报告网站,并实现数据共享;三是审计人员和各单位的财会人员,做好数据的分析工作,为数据库中各单位提供实时的财务数据信息。

参考文献:

[1] 郭美娣.大数据时代对审计工作的影响[J].商场现代化,2016(20)

[2] 杨凯茜.浅谈大数据审计的特点及实现――以审计署对2012年中石油的审计结果为例[J].财经界(学术版),2015(12)

[3] 王丽娟.基于大数据时代的会计、审计发展趋势[J].商场现代化,2016(26)

[4] 秦荣生.大数据时代的会计、审计发展趋势[J].会计之友,2014(32)

[5] 陶少卿.大数据时代下银行内部审计工作的探讨[J].现代商业,2014(30)

[6] 郑国洪,朱芳芳.大数据时代公司治理视角下的内部审计[J].审计月刊,2014(6)

(作者单位:河南省地方税务干部管理学校 河南开封 475004)

篇5

一、大数据时代背景概述

(一)概念界定

2011年6月,美国麦肯锡管理咨询公司《大数据:创新、竞争和提高生产力的下一个新领域》的研究报告,第一次提出大数据时代的概念。大数据时代指的是在每一个行业及业务职能领域都存在着海量数据的时代,这些数据在体量、速度、复杂性和价值性方面突破了传统的数据形态,利用现有的技术手段来对数据进行及时有效的获取及处理,有着巨大的难度和机遇。大数据时代的形成是由每个人每个组织在生产、经营和生活中广泛活动的结果,这些大量的、高速的、多变的活动信息都留下了数据痕迹,被先进的计算机技术获取并存储下来,并进行相应的分析、计算和处理。

(二)表现特征

大数据时代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体量庞大,每个人和组织都参与了数据的生产、分享和应用;类型繁多,包括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各种类型的信息;价值密度低,数据海量,但需要在庞大的数据海洋中通过强大的计算机技术来提取出有价值的信息,并进行进一步的分析处理,这是大数据处理平台需要解决的难题;速度快,数据变动速度快,时效性要求高。投入巨大采集的信息必须及时处理,立刻进行反馈应用,才是最能发挥价值的方式。这些典型特征给个体和组织形态的活动带来了巨大影响。

二、大数据时代对企业管理会计的影响

(一)企业管理会计发展的外在推力增强

与欧美等国家相比,我国的企业管理会计多半是迫于来自外部的市场压力而发展,管理会计在企业内部被动的接受法律法规的约束,并没有发挥出积极的价值。在大数据时代下,信息的传递及共享成本降低,企业的经济利益相关者,包括员工、股东、供应商、客户等,都能够更及时便捷的收到关于企业财务及运营相关的内容信息,企业面对更加公开和透明的市场环境,管理会计的发展水平所承受的外在推力将会加强,来自市场多方面的監督和制约,将和政府的法律法规一起形成企业发展的压力。企业为了实现更好的综合效益,会适应大环境的要求,重视管理会计的发展潜力,在强化实践中不断提高管理会计的建设水平。

(二)企业管理会计发展的内在动力提升

企业管理会计发展的内在动力,一方面来自于管理会计自身,在大数据时代下,信息的传递及共享成本降低,企业的经济利害相关者,包括员工、股东、供应商、市场群体等,他们与企业经营相关的信息都能够大量、及时、有效的收集和存储,方便管理会计形成与企业财务及运营决策相关的内容,协助企业做出更准确的战略目标,创造竞争优势。另一方面,大数据时代,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下,管理会计水平直接影响到企业竞争优势的形成和内部经营管理水平的高低。在经营实务中,管理层将意识到管理会计的重要作用,对其更加关注和支持。而大数据对于海量数据的挖掘使用,将进一步放大管理会计的价值。企业管理层将形成从上到下的正面推动,来促进管理会计的实务发展。

(三)企业管理会计发展的技术环境改善

管理会计作为传统会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吸收了现代行为学、管理学和系统理论,不仅是财会的分支,也成为企业管理的组成部分。在大数据的时代背景下,信息不对称的情况将会大大缓解,这为管理会计获得准确全面的数据,提供完全信息和数据支持奠定了基础。数据来源、数据处理和数据思维等方面的技术经历着日新月异的发展,利用一定的技术对相关数据进行专业处理,这种处理方式使信息增值。比如,大数据存储和分析技术可以完成对产品生命周期内包括开发、生产、销售、使用等所有相关信息的获取和处理分析,为企业优化产品运营提供更准确地会计数据支持,为企业发展决策提供更有价值的依据。

三、大数据时代企业管理会计的发展趋势

(一)企业管理会计的服务职能发生变化

大数据时代使传统的会计理论与技术受到挑战和冲击,一方面由微观的企业会计向微观与宏观相结合的社会会计转化。另一方面,管理会计出现了由服务职能向管理职能转化的趋势。在传统会计理念中,虽然管理会计的内容是多元的、多层次的,但是其基本职能是属于服务型的。大数据时代下,在与企业管理目标一致的基础上,管理会计通过信息处理系统,可以实现企业运营环节灵活控制、及时互联:分析和预测市场发展趋势,竞争对手以及上下游企业的资源情况等等。对企业管理工作进行流程设计和控制,能够充分发挥管理会计工作的价值。因此,管理会计并不是服务企业,接受指令,而是在企业运营中担任管理全过程的角色。

(二)企业管理会计的职能作用产生延伸

管理会计的价值取决于其获得的与企业运营相关信息的质量高低,传统的管理会计系统难以提供与企业发展战略相

关的信息。企业战略管理所需要的决策支持与控制数据,只有在大数据下,由大数据处理技术才能完成。大数据的时代背景下,可以更便捷的访问、分析和搜索大量数据,满足企业环境战略管理的信息需求,支撑管理会计的职能拓展和延伸。以往管理会计工作偏重于对企业的经营管理控制进行事后分析,而随着大数据时代的来临,管理会计不仅对结果进行分析,还延伸到企业发展的全过程,甄别关键目标、纠正指标偏离、查找管理问题、修订和完善过程方案、实现资源配置优化等一系列环节。管理会计将在大数据技术的支撑下通过职能的改进和延展,为企业管理者提供发展战略相关的有用信息,帮助企业实现经营绩效的提升。

(三)企业管理会计的数据处理技术日益复杂

首先,大数据时代的管理会计需要多种计量手段的综合运用,传统会计的处理技术根本无法达到大数据在体量、类型、速度和关联性分析的要求,只有依附日益复杂的大数据技术才能做到。其次,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分布式数据库、系统集成等现代信息技术,将促使会计领域实现隐形关联的数据集成。为了提高数据处理信息的时效性和应用性,企业会计管理必须确保复杂数据的现金技术处理。

四、大数据时代管理会计发展的策略选择

(一)樹立管理会计中的大数据意识

管理会计是企业内部的会计,是从数据到决策的一个过程。大数据实际上只为管理会计的应用提供更加良好的基础,使之能够从大数据中客观分析、解读、显化与还原,从而扩大管理会计的适用范围。必须重视大数据整合应用过程中的一些客观结论或信息,既要灵活应用管理会计,又要敢于突破管理会计。

对企业的管理者来讲,在认识到大数据应用到管理会计中的价值后,要增强管理会计的思想观念,注重将管理会计落实到日常工作中。加大管理会计财力与物力投入,结合具体状况,确立科学的管理目标,制定出完备的工作方案,着重增强企业工作的连续性、长期性以及指导性,不断完善管理会计的相关改良方案,健全指标体系,控制好经营风险,使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稳步发展,经济效益稳步提高。

(二)提升管理会计中的人才素质

在大数据时代,管理会计的职能从财务管理延伸到企业整体运营链中,企业管理会计人员也要做出积极改变。从行业交叉度来讲,会计人员要在企业生产运营的各个环节,各个要素之间的可能关联保持敏锐的财务意识,能够将大数据得到的结论实际应用到企业的对应环节中去。从管理职能来讲,会计人员需要有整体性的思维,找出解决问题的决策依据。

在深入了解大数据时代的特点和管理会计的发展趋势后,企业对管理会计人才的培养,要遵循大数据的技术应用特点和要求,制定适宜的方案,改进人才培养措施和环境,促进管理会计建设迈向现代化的发展局面。企业管理层也必须在大数据的时代背景下顺势而下,加大数据信息网络平台的投入和专业人才的投入,对管理会计进行专业培养和技能提高,相关会计人员也应当加强自身新技术的应用水平,学会应用数据库信息系统,判断数据,并及时反馈,提出解决性的方案,将企业财务运行全过程的信息变动进行科学的分析和监控,为管理层提供数据支持,制定更合理的经营决策和战略目标。

(三)优化大数据处理平台及技术应用

篇6

关键词:电子商务;店铺销售;分销网络;物流网络

店铺销售在电子商务的范畴里包含两种形式,一种是B2C里面的电子化零售,另外,也指C2C平台上的店铺形式。B2C的电子化零售店铺又分为制造商店铺直销(如戴尔,海尔商城,凡客诚品)及店铺平台销售(如京东,天猫,当当)。相较B2C的店铺销售,C2C的店铺销售为人熟知,如淘宝,易趣。无论哪一种店铺销售,都面向最终消费者,故而市场竞争不会因为电子商务模式不同而衰减,除提升网店名牌效应,加强产品质量控制外,竞争的焦点主要体现为成本控制上。物流作为其中的一项越加被商家重视,越来越多的电子商务企业考虑兴建自己的物流团队,如京东的自建物流,与淘宝的大物流计划。物流网络作为电子商务的瓶颈与基础,可以决定电子商务的成败。物流网络除具备基本的运输、仓储、配送等功能外,通过一定的改进与融合,亦可向分销转化,电子商务时代下店铺销售的新形式亦即出现。

1概述

1)B2C的电子商务模式含义B2C电子商务模式具体是指企业以网店销售的形式直接面对消费者提供各种产品和服务。其中,企业可以是传统的生产制造商,比如海尔与戴尔,设立网店直销其产品。也可以是网络销售平台,如京东网、天猫网、当当网等,其并不生产产品,只提供网站销售平台。2)C2C的电子商务模式含义C2C电子商务模式消费者在平台上设立店铺销售其产品的电子商务模式。C2C平台并不直接介入交易流程,只是作为平台供应者身份提供各项服务。3)两种店铺模式的区别B2C与C2C的店铺销售模式在定义上有些区别,但就商务实质上,面对的客户群体都是个体消费者,所以本质上利益相关性较大,竞争客观存在,而且较大。从目前的生活类购物网站淘宝网与京东网比较可以看出,客户群体都是个体消费者,主要的区分在于网民对网站的品牌价值认知,即淘宝网是偏向于廉价的服装类购物网站,而京东网是有一定品质保障的电子类购物网站。

2店铺销售的盈利模式

B2C电子商务模式包括制造商直销,及电子分销商平台代售。制造商直销的店铺模式,其主要收入来源于销售产品所得。这种模式在国内的代表公司有海尔、凡客诚品等,特点是其必须为大众熟知的品牌。电子分销商平台代售,主要收入来源于销售所得的分成。此模式国内的代表型网站有纯网络分销平台(如当当网、京东网、易讯网等)和传统分销商建立的分销平台(如苏宁易购、国美在线)。纯网络分销平台由于没有传统分销网络的覆盖,仅能靠网上销售来传递产品与服务,故其与产品供应商的合作默契程度比不上传统分销商,在价格控制上也难以取得低于做电商的传统分销商的优势。C2C电子商务模式的盈利模式还在探索当中,C2C平台由于扩张市场聚集用户的免费策略,导致店铺经营者不愿支出更多的成本,只能以广告,店铺插件,小程序等来维持。这也是国内很少有C2C平台的主要原因,投入巨大,收益甚微。淘宝网在很长一段时间都在烧钱,也是因为此原因,阿里巴巴公司才将店铺进行差别式对待,圈出能带来更多利润的店铺组建了天猫。

3店铺销售的发展趋势

1)由做零售开始到做物流B2C的电子化零售及C2C的店铺销售,都受制于一个关键要素,即物流网络的覆盖及物流成本的控制。戴尔公司的网络直销在中国大陆运行的并不成功,市场占有率并未实现预期,由于受到中国物流业现实的限制,戴尔将产品放进了苏宁、国美的柜台展销。纯电子分销商也越加认识到物流的重要性,积极构建自己的物流网络。虽然网络渠道虽然可以实现销售、展示与在线服务,但是实体商品必需的物流网络,仍然是电子分销商的短板。由于与传统分销商的竞争关系,纯电子分销商并没有相应的物流网络作为支撑,在配送上只能借助于第三方物流,成本难以控制,物流质量难以保证,影响到用户体验。因此加强物流团队的建设,与物流网络的覆盖,是纯电子分销商保住竞争优势的唯一可行途径。C2C的店铺销售,因其自身的散户特点,并没有相应的实力和流量来支撑物流团队,故其一般采用第三方物流模式完成产品的配送。但其负面效果也很明显,随着经济发展及各项成本的提升,物流成本的累积也成为必然,这让本来比较关注价格的用户在购买时会愈加小心谨慎。因此C2C店铺销售平台也有必要打造自己的物流团队,进一步降低物流成本,以更低的总价格保持网站的黏性。2)由做物流网络到做分销网络营销管理理论中经典的4P理论,包括了产品,价格,渠道与促销。其中渠道,又具体包含了以下三种渠道。即分销渠道、沟通渠道与服务渠道。分销网络作为分销渠道,其作用与意义在传统商务中自不必多言。在电子商务环境中,其重要程度亦没有丝毫减弱。以苏宁易购与京东商城为例,两者都是以电器销售为主业的竞争对手,但区分亦很明显。京东以纯电子商务零售挑战既线下经营又作网上零售的苏宁易购,只能以价格战为噱头,究其主要原因,是电子商务并未能完全脱离传统商务环境,必须仍然围绕着4P开展营销活动。因此,也就必须要有分销网络。对于线下经营的苏宁来说,分销网络已经覆盖广阔,驾轻就熟。而对于京东,则只能依托于互联网的覆盖及物流体系的支撑。无论对于哪一个电子商务零售网站,互联网的覆盖都是一种平等的优势。因此相互之间的竞争也就落在了物流体系上。纯电子商务零售企业在物流体系上的能力差距决定了其与对手之间的距离。鉴于此认知,很多电子商务网站着手打造自身的物流团队,开始走自营物流的道路。如亚马逊,又如京东。自营物流的特点,决定了企业必须建设高效率、覆盖面积广的实体物流网络。这一网络的存在可以为用户完成网购相关的配送服务。但这一网络的实体特点,决定了它不仅可以是一个物流网络,还可以成为一个分销网络。物流网络与分销网络的共同点有以下几个:(1)都是实体网络(2)都接近最终消费者,且为最终消费者服务(3)都可以传递实体产品及服务但两者之间的不同也很明显:(1)分销网络是由批发商、经销商、零售商构成,而物流网络是由物流中心、仓库、及运输路线构成。(2)分销网络更接近消费者,且环境更适宜于消费者消费。(3)物流网络一般为分销网络提供物流服务虽然物流网络与传统分销网络的不同很明显,但这不会成为一种阻碍,反而会成为另外一种优势。物流网络如果直接转变为分销网络,会直接减掉分销环节,将价格控制在更低的水平。另外,物流网络如果转变为分销网络,可以将库存周转变得更得迅速,降低物流成本,且可以直接将库存转为现金流。但物流网络转变为分销网络的不可能让用户在仓库或者物流中心体验到商城购物的美好感觉。这一劣势可以通过低价与快速选购或者送货上门来弥补。3)物流网络转变以分销网络的设想物流网络转变为分销网络的想法,是将线上与线下相结合,将实体与虚拟相结合。即可以通过对物流中心,仓库的合理设置与改造,将其变为可以直接面向消费者选购的场所。同时亦不失其原来的功能。具体方案,可在物流中心,或是仓库设置客户选购区,通过计算机前台或者纸制的产品目录进行现场选购,现场取货;或者,通过家庭网上选购,就近仓库或者物流中心提货。鉴于此,物流中心或仓库在选址上,也理应考虑消费者方便的需要,在地理位置上做出相应的妥协与让步,而不能仅考虑地段及相关因素造成的成本。

4小结

由物流网络转为分销网络,是指将物流网络充分利用,结合物流中心及仓库的实体性、接近消费者的特性,针对消费者直接进行销售工作。但这并不能说明转变后的物流网络会取代传统的分销网络,在多元的商务社会里,两种分销模式势必会同时存在与相互竞争,至于哪种分销会更被青睐,最终仍取决于企业的上帝——消费者!

作者:司滨滨 朱滨忠 刘高安 单位:西安翻译学院

参考文献:

[1]魏修建,严建援,王焰,等.电子商务物流[M].人民邮电出版社,2008.

[2]万守付.电子商务基础[M].人民邮电出版社,2010.

篇7

关键词:大数据 人格权 立法趋势 探讨

中图分类号:S75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5)12(b)-0204-02

1 大数据与人格权保护基本概述

2015年7月23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报告显示,截至2015年6月,我国网民总数已达到6.68亿人。随着电脑以及智能手机的普及,网络已经成为全国人民日常生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涉及工作、学习、休闲娱乐等各个方面,在科技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下,促进了大数据时代的来临。[1]所谓大数据,是指依托互联网,云计算等新技术而产生的大量数据,通过对此类大规模数据的挖掘和利用,进而实现相应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大数据是规模及其庞大和富有多样性的数据,其中蕴含了巨大的价值,随着互联网的普遍运用和发展,通过对大数据的有效发掘和利用,可以获得巨大的经济利益。

在大数据给社会带来了便利的同时,也给人们的现实生活带来了一定的困扰:网络隐私侵权、人肉搜索、个人数据泄露、数据贩卖等。这些情况的发生不仅侵害了公民的各项人格权,有时也因其侵害的权利是否具有保护的价值产生的争议而无法得到法律的有效保护。

我国通过最高人民法院司法解释确立了一般人格权的保护框架。系借鉴德国从《基本法》中寻求一般人格权保护的结果。一般人格权虽经确认已10余年,个案适用局面却似乎显得颇为冷清,为司法裁判所确认一般人格权(人格尊严权)受侵害的情形仅寥寥数例。[2]由此可见随着人格权的发展,人格权是一个开放、变动的权利体系,对于人格权的保护仅从抽象规定入手是无法起到完全保护的作用。近年来随着社会对于人格权保护的关注不断提升,大数据时代的来临对人格权法的立法趋势会产生什么影响,成为了该问题的焦点。

2 大数据时代下人格权的发展趋势

高科技的发展促使人格权制度不断发展,内容不断丰富。科技给社会带来了进步,推动了人类文明的不断发展,但与此同时也增加了民事主体权利受到侵害的风险。体现在人格权利的侵害方式也变得复杂和繁多,而法律的滞后性使其无法得到有效地保护,例如在1986年《民法通则》中并没有对网络隐私权作为一项人格权利进行保护,其背景是20世纪80年代我国网络并没有普及到社会之中,无从谈及网络隐私权侵权问题,进入21世纪之后随着网络环境的发展和普及。直到2010年7月《侵权责任法》正式实施,网络隐私权才作为一项独立人格权的法律地位才真正得到认可,第36条规定了在网络空间出现侵权时,网络服务提供者在和网络用户的责任承担问题,对保护网络隐私权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可见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提出了许多新问题,如网络技术的发展对各项人格权的侵犯,基因技术的发展对人格尊严的妨害,又如:生物技术的发展、试管婴儿的出现改变了传统上对生命的理解,人工器官制造技术、干细胞研究、克隆技术和组织工程学的发展也对个人人格权的保护提出了挑战。上述这些科技的发展都对人格权的保护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3]

在大数据时代,人格权保护的发展趋势主要体现在个人信息的保护层面上。由于对信息的搜集、加工、处理变得非常容易,信息的市场价值也愈发受到重视,对于信息财产权和隐私权保护的需求也日益增强,个人信息作为个人享有的基本人权也日益受到法律的高度重视。个人信息权虽然具有多重属性,但其内容主要还是一项人格权,因为个人信息与个人的身份存在密切关联,其主要是一种人格利益而非财产利益,而且多数个人信息的平等保护也体现了个人人格尊严的平等性,因此,对个人信息保护也体现了对个人人格尊严的尊重与保护。由于个人信息权的内容及利用方式较为复杂,有关个人信息权的救济规则也多种多样,因而如何通过民事法律规范加以规定也是诚待解决的问题。

可见,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人格权的类型和内容日趋复杂,人格权制度将愈发庞杂,人格权的利用和保护可能涉及大量的技术性规范,且其经常涉及和其他权利的冲突问题,为此需要确立一系列解决此类冲突的规则,而我国通过最高人民法院司法解释确立的一般人格权的保护框架,已经不能有效保护人格权发展出现的各项内容,也会使得法院在裁判时难以找到适用相应的法规。从人格权的发展趋势来看,人格权规定的具体性和民法总则规定的抽象性并不兼容,而且随着人格权的具体规范内容越来越丰富,总则也无法完全涵盖其内容。

3 人格权独立成编趋势利于大数据时代下人格权的保护

人格权的保护集中体现在民法的相关规则之中,而民法典是“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是民事领域法律规范系统化、体系化的最高形式。2014年,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明确提出“加强市场法律制度建设,编纂民法典”,拉开了我国第五次民法典编纂工作的大幕。2015年6月25日,第12期“中国法学创新讲坛”在清华大学隆重举行。主题为“中国民法典编纂的若干重大问题”,会上王利明教授对民法典编纂过程中人格权独立成编的问题也发表了自己的观点。他指出在民法典总则中应当处理好民法总则与人格权的关系。我国应当制定一部人格权法,并在民法典中独立成编。人格权法除了要进一步规定并完善《民法通则》所确认的生命健康权、名誉权、肖像权、姓名和名称权、婚姻自等人格权之外,还要完善具体人格权制度,重点规定隐私权和个人信息权权利。

可以看出,在大数据时代,随着公众对隐私权及个人信息权等新型人格权的保护意识越来越强,人格权的独立成编问题也成为了此次民法典编纂工作的一大重点问题,民法典是反映国家社会经济生活和法治水平的一项重要标杆,也是法律文化发展水平的重要表现,所以,我国在制定和编纂民法典的过程中,应当与时俱进,适应当今社会的发展需要,同时也应抱着反思与改错的态度,在编纂民法典的过程中反思其规则在之前的法律适用中的不妥和需要纠正的方面,使民法典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法典。”

21世纪是大数据时代下的信息社会、网络社会、科技社会、消费社会、风险社会。现代民法以人文关怀为基本理念,并在此基础上构建其价值体系。未来我国民法典的制度应当贯彻人文关怀的精神理念,并据此构建民法人格权的具体制度。传统民法过分注重财产权制度,未将人格权作为一项独立的制度,规定的极为简略。这反映出传统民法存在着“重物轻人”的不合理现象。强调人文关怀,并非意味着民法要全面转型、要否定既有的价值理念和制度体系。只是要在原有的价值体系基础上,增加新的价值理念,使其更富有活力。民法只是在不断地延续过去,扩展过去,而不是在否定过去。我国改革开放初期的民法重视在市场经济中的作用,这也与当时的形势相适应。[4]

4 结语

大数据时代已经成为人类进入21世纪后所面临着一个全新的时代,如今大数据已经深入到社会的各个角落,和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在享受工作生活和休闲带来各项便利的同时,大数据时代所产生的各项关于人格权的侵犯问题也随之而来,而这些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出现的新型人格权的认定以及如何适用法律规范成为了实践中所面临的困难。[5]我国目前确立的一般人格权的保护框架是10多年前确立的,但人格权是一个开放的、不断发展的内容,显然已不能有效的保护各项人格权。在大数据时代,大多数人都无法脱离其影响,所以确立人格权法在民法典中的独立地位,是大数据时代下人格权立法保护的趋势,将有力推动我国民法体系的发展与进步,具有重大的时代意义。

参考文献

[1]〕维克托・迈尔-舍恩.大数据时代:生活、工作与思维的大变革[M].浙江人民出版社,2013:55.

[2]朱庆育.民法总论[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394.

[3]王利明.论民法总则不宜全面规定人格权制度[J].现代法学,2015,37(3):82-92.

篇8

一、要充分发挥新媒体的组织宣传优势

新时期高校志愿服务长效机制创新,需要充分发挥新媒体的组织宣传优势,利用新媒体平台,做好志愿服务策划和组织宣传工作。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志愿服务活动需重视前期策划,做好周密调查,了解被服务对象的需求,做好必要的沟通交流。双方都满意的项目必然是科学、理性、人性化、符合实际的项目,也更有生命力和活力。新媒体技术在志愿服务网络体系建设和组织传播方面功能强大,要善加利用。高校可通过树立典型的方式强化正面宣传,在校园网、微信、微博、校报、校园橱窗等大力宣传志愿服务精神和优秀志愿者事迹,传播志愿服务正能量,分享志愿服务成果,引导广大青年学生学习模范,提高觉悟,把握志愿服务精神的时代内涵、时代意义和时代价值,把志愿服务作为一种价值引领传承发扬,形成富有特色的校园志愿服务文化。

二、建立基于大数据的动态监督管理机制

大数据改变时代,其强大的数据分析和甄别能力为各行各业带来了新的革命,志愿服务行业也不例外。在高校,志愿服务的组织管理比较传统,多是采取自上而下层层推进的方式,这有好的方面,能得到广大学生志愿者的信任和拥护。但这有人走茶凉之弊,且不利于志愿资源的科学分配。互联网时代的大数据,给志愿服务工作提供了很好的平台,要充分利用科学的力量,减少人治的影响。互联网+大数据,建立志愿服务项目和志愿者服务情况动态数据库,通过互联网来选拔和管理志愿者,并对其进行监督管理,可以达到更好的效果。高校志愿服务项目组织者可以通过官方网站、公众空间、微信群等公开信息数据,联络沟通志愿者,做好项目策划,必要时,还可以对参加的志愿者进行培训教育等。而大学生可以个人注册关注此类网站、论坛、微媒等,随时查阅动态数据库,观看公开的信息数据,了解相关情况,比如服务内容、服务方式、服务渠道、志愿人员等。组织者和志愿者还可以通过新媒体,志愿心得体会和感悟文章,分享经历和心路历程,传播志愿服务文化,达到更好的交流和沟通。总之,通过互联网+大数据,经科学的评估与甄别,高校志愿服务管理者和决策者在很大程度上能为大学生志愿者选择最适合学生身心发展、最符合社会需求、最能展现志愿服务效果的项目类型,实现高校、社会和个人三方共赢的局面,从而为志愿服务项目的长效发展提供保障。

三、落实科学的评估奖励机制

篇9

近年来,世界传媒格局发生了巨大变革。新媒体高速发展的背后是全球报业的转型艰难。报业试图弥补其在数字技术上的短板,以求跟上数字传播的步伐。

然而,在很长一段时间中,我国报业的数字化转型还只是原有报纸内容在数字化平台的延伸,比如很多数字报纸,从内容到版面构建都可直接称为“报纸网络版”。手机报虽然更深层次地推动了报业数字化和移动阅读结合,但是在社会化媒体不断涌现的时代,其局限性已经暴露无遗。报业转型往何处去?这个问题成了很多报人的迷思和长叹。

虽然艰难改革,但报业的颓势仍在继续,惨痛的现实清晰地提醒着我们:数字化转型进程中,我们忽视了用户的需求。正是基于这样的深刻反思,报业才开始了真正意义上的转型,这种转型是基于理念更新而落实于行动的转型,将办报理念从“传者中心”转变为“受者中心”,将“受众意识”转变为“用户意识”,不断围绕“用户需求”进行深层次的改革。因此有了“个性化报纸”、“订制报纸”、“个性化出版”这些新探索。

全球个性化报纸的实践现状

一旦以用户需求为核心进行信息生产,就意味着信息必须个性化,因此个性化报纸的概念开始受到全球报业的关注。这一构想的原点来自于著名电脑专家尼古拉斯・尼葛洛庞帝,他构想的“我的日报”是一个以电脑为媒介的系统,依照个体读者的兴趣,从新闻源中获取所需要的新闻信息,从而构建的“个性化日报”。尼葛洛庞帝是电脑专家出身,其论述带有浓重的媒介技术论者色彩,但是这种类似订制化新闻信息服务的思考给世界报人很多启发。

近年来,西方个性化报纸不断涌现,引发了人们的关注。2000年悉尼奥运会上,美国Press Point公司采用“Press Point按需报纸系统”,按照客户需求进行了个性化出版实践,汇集合作报纸的电子版内容之后进行打印,并向大家发放。四年后的希腊奥运会上,德国Océ公司进行了进一步尝试,将十几家合作报纸的内容汇集,在雅典印刷完成,并向大家提供来自全球的最新信息。从本质上看,这两次奥运会上的新闻实践主要体现了按需印刷的理念。

2005年,谷歌公司推出了“iGoogle”,谷歌用户可以为自己感兴趣的新闻话题选择信息源,而当信息源达到一定数量时,就会给用户生成一份信息内容,但这一业务在2013年11月被关停。

真正意义上的个性化报纸出现在2009年,德国青年Wanja Oberhof与Hendrik Tiedmann在德国创办了《Niiu》,其内容根据读者的个性化要求量身定做,订户只需在前一天14点前登录其网站,挑选并提交自己热衷的话题,第二天上午8点就可收到一份独一无二的彩版报纸。虽然其售价约为每天1.79~2.5美元,但是仅仅30天,订阅人数就超过1000人。2012年,瑞士邮政借鉴相关经验,推出了定价2美元的《My Newspaper》,亦受到了一定的欢迎。

但是,个性化报纸的高定价是其发展瓶颈,《My Newspaper》在2013年7月因订户太少关停。在2011年,轰动一时的《Niiu》因订户太少停止发行。2013年底,它以新闻APP的虚拟化呈现又重新获得了不少用户的关注。2014年1月,它开始推出优惠新版本,以每月9.99欧元(约12美元)的优惠订阅价再次受到青睐。截至2014年9月30日,运营报告数据显示,《Niiu》在德国国内已经拥有23.57万的固定订阅户。

在国内,个性化报纸成本问题无法得到解决,几乎没有典型实践案例,但是这没有改变中国报人为读者提供个性化信息服务的探索。2014年两会期间,《华西都市报》推出了具有“个性化信息服务”色彩的“华西订制”,收到了很好的反响,试图以华西传媒集群为订户提供订制新闻报道。

在两会期间,“华西订制”通过“呼叫订制”、“新媒体订制”、“首席记者订制”等方式,①广泛收集用户对两会关心的话题,并进行信息化梳理,辅以大数据挖掘技术及可视化图表技术,而后将用户关心的内容作为报纸当天的重点予以报道。这种“订制服务”强调个性化信息服务的精神,又解决了成本问题,增强了互动性,提高了报纸的可读性。

报业个性化出版的未来

1.建立信息数据库,引入大数据技术,构建个性化出版综合平台。在目前的传播格局中,社会化媒体以强大的互动性和碎片化传播特性,获得了用户尤其是年轻用户的青睐。而随着新的媒体形态的不断涌现,信息传播的通路必将处于过度竞争的态势当中,而在这种态势中,充分发挥报业的核心优势,构建个性化出版综合平台,为用户提供个性化信息服务才能赢得用户。

首先,应该构建信息数据库,建立个性化出版综合平台的信息资源基础。报业作为一种产品形态,其核心能力和价值在于对新闻和价值信息的发现、选择和创造能力。新闻信息的采集和加工是报纸的传统优势,报纸可以打造出内容数据库和用户数据库,使其成为构建个性化出版平台强大的信息资源基础。

例如,美国甘尼特报业集团多年来致力于构建自己的数据库,2014年5月,其公开表示可以全方位地为市民提供公共数据库资源查询,从政府财政支出到美国联邦航空局记录都可以便捷获取。其通过对用户的个人信息和阅读记录的分析,可以有的放矢地给用户提供有价值的新闻内容和信息,并进行准确营销传播。

其次,要采用大数据技术,深度挖掘新闻价值,强力聚合信息内容,满足用户个性化需求。要加强用户黏性,就要采用数据聚合和挖掘技术。大数据技术已经向社会各个行业进行了广泛的渗透,包括新闻行业在内。在国外,《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华尔街日报》、《泰晤士报》等都在通过大数据服务公司和平台获取数据,为报道服务,数据分析师已经成为这些报社的常见岗位。在国内,包括中央电视台在内的媒体都在使用大数据技术制作节目,推出了《据说春运》、《“两会”大数据》等电视新闻节目。②

报业也不甘落后,比如《华商报》就在2014年设立了数据分析师岗位,还有《华西都市报》的《两会关注・华西订制》,都采用了大数据采集和挖掘技术。在构建个性化出版综合平台过程中,大数据技术可以发挥重要的作用。

2.推动个性化出版的虚拟化,适应时代趋势,解决成本之困。成本与定价问题导致用户规模无法扩大,因此《Niiu》和《My Newspaper》等个性化报纸相继关停。然而,《Niiu》推出新闻APP的做法给了我们启示,在这个智能移动终端不断普及和运用的时代,我们应该将目光转移到电子阅读或者移动阅读用户身上。

根据eMarketer的前瞻性数据预测,2015年全球互联网用户将超30亿;2015年全球智能手机用户将达到19.1亿,而2016年该数据将超20亿。因此,个性化出版的虚拟化成了必由之路。报纸可以充分发挥新闻的发现、选择和创造能力,通过软件设计,编排出针对用户需求的个性化报纸,然后通过电子传播终端向客户完成报纸虚拟化的传递,让用户获得个性化的、有价值的新闻信息服务。

【本文为海南省社科基金课题“高素质营销类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的最终研究成果,项目批准号:QJI11511】

注释:

①方福骸丁盎西订制”打造纸媒报道新模式》[J],《中国报业》,2014年第4期

②徐琦 宋祺灵:《国内电视媒体大数据新闻实践探析――以央视新闻为例》[J],《新闻界》,2014年第14期

参考文献:

篇10

百度:AI成为头号战略 无人驾驶是重中之重

三家企业中,对人工智能布局最早、投入成本最高的当数百度。百度创始人李彦宏日前在接受《财经》杂志采访时曾说:“人工智能确实会带来无穷无尽的可能性,在这方面百度目前确实也是非常领先的。如果这个机会我们能够抓住,百度可以变成一个完全不一样的公司,变成一个比现在影响力大得多的公司。”

早在2013年,百度就成立了深度学习研究院,致力于人工智能的开发,是当时国内唯一一家在深度学习方面进行大规模投入的公司。目前,百度研究院、百度大数据、百度语音和百度图像等技术都已归入人工智能技术体系。百度在人工智能领域涉猎项目众多,主攻方向有六个:深度学习平台、图像识别基本技术、细粒度图像识别、视频分析、AR技术和医院图像识别。

经过几年的发展,百度在人工智能领域共获得了超过1500项发明专利,领先于微软、IBM等老牌科技巨头。此外,百度大脑、人脸识别技术精度、语音识别能力均已达到世界顶级水平。2014年,百度在硅谷投入3亿美元打造了人工智能中心,并在硅谷大举招揽人才,中心目前已经有近200名员工。据悉,百度硅谷研发中心的一个重要使命是服务于百度无人驾驶业务。

自无人驾驶的概念在业界兴起,就有两拨力量在这一领域博弈,一为传统车企,一为高科技企业。根据自身不同的基因,它们对无人驾驶的理解和布局完全不同。传统车企的思路为无人驾驶是“装了电脑系统的汽车”,它们通常从低级的辅助驾驶开始做,希望通过不断地提升辅助驾驶的能力来达到未来完全的无人驾驶;而高科技企业对无人驾驶的理解是“装了四个轮子的电脑”,它们通常直接进行无人驾驶研发,最典型的代表是百度和谷歌。

今年8月,在深圳举办的的CCF-GAIR大会上,百度无人驾驶事业部总经理王劲说道,“百度的人工智能主要靠三个最核心的东西:一个是算法,一个是海量数据,第三个是优秀的计算能力。”

百度的无人驾驶事业部成立于2015年底,是百度目前最被寄予厚望的业务。百度今年在芜湖打造了“全无人车运营区域”,又投资了硅谷知名激光雷达公司Velodyne LiDAR,旨在降低无人车生产成本,加速无人驾驶的商业化进程。

经历了这么多前期投入,百度无人车何时能实现规模量产?王劲告诉记者:“五年后百度无人车将进行量产,届时成本会大大低于雇用驾驶员,大幅度提升交通安全及交通效率,且让人们的出行成本更低。”

腾讯:AI技术研发围绕核心业务展开

社交作为腾讯的核心业务之一,其平台和大数据等优势为人工智能技术的研发提供了更多支持,也为技术在业务上的落地应用提供了更多可能。据了解,腾讯的人工智能研发团队镶嵌在不同的事业群里,微信团队的人工智能小组主要致力于语音识别的研发,SNG(社交网络事业群)主攻人脸识别、图片识别等,搜索部门则关注自然语言识别。各部门根据自身业务需要,进行人工智能技术的开发。

在前不久举办的GAIR大会上,腾讯优图实验室总监黄飞跃接受采访,讲解了优图团队目前的主要工作。黄飞跃带领的优图团队隶属于社交网络事业群,QQ系列产品的很多功能背后都有优图团队的技术支持。优图团队的技术主要分为人脸识别、图片识别、音频识别三个部分,目前为QQ空间、QQ音乐等超过50款产品提供技术支持。具体而言,人脸识别主要用于腾讯旗下微众银行进行人证合一比对、QQ空间好友照片标记;图片识别则在微云相册、手机相册管家等图片标记管理功能中有所体现;音频识别主要应用于QQ音乐听,识曲、全民K歌等功能。这些功能主要用于提升腾讯一系列产品的用户体验,提高用户留存率。

去年6月,优图团队在国际权威人脸识别数据库LFW上以99.65%的成绩刷新世界纪录,超过了实力强劲的Linkface、Face++等新秀,以及Facebook、Google等国际巨头。目前,优图的图片识别技术已经开放给业界,通过“优图开放平台”和“腾讯云-万象优图”两个产品,开发者可以拥有顶尖团队的图片处理能力。

阿里巴巴:从小AI到ET 阿里云厚积薄发

阿里布局人工智能主要集中于三方面:云计算、物联网、VR/AR。他们的战略是从业务驱动开始,逐渐加大档位。阿里选择医疗这一领域切入人工智能技术。阿里在全国各地广泛布局医疗团队,据统计,参与阿里“未来医院”计划的医疗机构已经覆盖了全国90%的省份。未来,病患只需在家附近的医院拍一张CT,就可以通过远程技术完成专家级的诊疗过程。而这种诊疗正是基于阿里云人工智能医疗系统。

2016年,随着人工智能概念不断升温,阿里加速了布局的脚步。2016年8月举办的云栖大会上,阿里云进行了品牌升级。除了换掉已使用6年的“云”字logo(商标)外,还了一款名为“ET”的人工智能机器人。

ET是四个月前的小AI的升级版,它的功能不再局限于说话聊天,而已被赋予了全局意识。基于阿里云强大的计算能力,ET目前已具备智能语音交互、图像/视频识别、交通预测、情感分析等技能。

阿里云认为,在AI大时代,大数据量背后的数学分析建模以及神经网络深度学习是发展重点。通过计算,数据之间产生了关联,从而对人类产生现实意义。ET可以在对大数据进行分析整理后,对大环境产生整体判断和把控,从而解决一些现实生活层面的应用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