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工贸易转型范文
时间:2023-03-19 21:09:4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加工贸易转型,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改革开放后,中国调整了经济发展战略,从计划体制下的“进口替代”战略,转变为“进口替代与出口导向相结合”的战略,即在资本、技术密集部门继续实行进口替代的战略,而在劳动密集部门实行出口导向的战略,开放部门的主要责任是为进口替代部门引进技术、设备和原材料提供外汇。因此,中国对外开放的核心目标是出口创汇。
围绕“出口创汇”这一核心目标,中国的开放战略主要在两条主线上展开,一是吸收出口导向型的外商直接投资,二是鼓励本土企业扩大出口。在第一条主线上,政府采取了多种措施,包括建立特殊经济区、完善基础设施、对外资实行优惠的税收政策,以及对外资项目进行筛选,鼓励出口导向型的项目。一方面对外资项目提出绩效要求,主要是本地含量、外汇平衡和出口比例的要求;另一方面对出口型企业(出口超过其产值70%)在所得税方面给予再减半的优惠。其中最为重要的政策措施之一,就是实行加工贸易政策。
中国实行对外开放政策之际,正值日本和东亚新兴经济体劳动密集型产业因成本上升而对外寻求低成本生产加工地之时。这些投资项目具有“大进大出”的特点,其原材料、零部件需要从母国或其他经济体进口,其产品需要出口。适应这些外资项目这一特点,是中国能否抓住东亚地区产业转移机遇的关键。一方面,中国的进口替代部门仍需高关税及非产品税壁垒的保护;另一方面,高关税等贸易壁垒又会阻碍出口导向型的外资项目进入中国。如何才能既保护进口替代部门,又使出口导向的外资项目在华低成本运作呢?为此,中国政府实行了加工贸易政策,即企业用于加工复出口的进口料件,进口时免征关税和进口环节税(1994年之前主要是产品税,之后是增值税和消费税)。这一政策消除了中国的高关税与增值税对使用进口料件的阻碍。随着加工贸易在国内产业增值链条的不断延伸,海关、检验检疫等管理部门不断改进监管,在通关程序、跨关区结转等方面大大提高了便利化程度,使得加工贸易在全国范围内发展。
加工贸易对于我国成为吸收外资大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自1993年以来,中国一直是世界上吸收外资最多的发展中国家,累计吸收外商直接投资超过8000亿美元。但来华外商直接投资的产业活动具有特点,世界上跨境投资中,2/3在服务领域,而中国吸收的外资中,71%在制造业。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前,我国对外资企业内销存在种种限制,因此,来华制造业的外资主要是从事加工贸易的,加工贸易出口中,超过80%是由外商投资企业完成的。由此可以看出,加工贸易政策对于吸引外商投资在华开展出动的重要性。换言之,如果没有加工贸易政策,中国不可能有今天这样的吸收外资的局面。
中国加工贸易对我国对外贸易发展具有显著作用。一般而言,发展中国家由于其制造业国际竞争力低下,缺乏国际销售渠道,因此出口竞争力普遍不强,成为制约其工业化进程与经济发展的重要原因。我国也不例外。但是,由于实行加工贸易政策,我国成功地承接了出口导向型的外商直接投资,将外资企业在技术、管理、设备、销售渠道、品牌等优势与我国劳动力、土地成本、基础设施等方面的优势有机结合,使我国迅速成为面向全球的低成本加工制造基地。加工贸易快速发展,占出口的比重已经超过一半,成为我国对外贸易中最重要的一种方式。
实际上,加工贸易是中国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推进工业化的一条新道路。世界银行前副行长钱纳里的“双缺口”理论认为,制约发展中国家工业化的两大因素,一是资金缺口,二是外汇缺口。而加工贸易的发展,既可以引进外资,弥补资金缺口,更重要的是,加工贸易大大增强了我国出口创汇能力。在过去的30年中,一般贸易长期是逆差,只是近年来才出现顺差。加工贸易一直保持顺差,而且顺差持续扩大,为我国引进工业化所需的原材料、先进设备与技术提供了宝贵的外汇。今天,中国外汇储备超过1.8万亿美元,雄居全球第一,加工贸易功不可没。此外,加工贸易在引进新产品、对本地企业的技术外溢、提高本地劳动力素质以适应工业化进程的要求等多个方面,均发挥了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我国沿海地区之所以脱颖而出,经济得到快速发展,主要得益于发展出口导向型的加工贸易。
由此不难发现,加工贸易是过去30年中国对外开放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为对外开放战略的成功实施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关于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主要观点
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内涵到底是什么?人们存在着不同的理解,提出了不同的观点。粗略整理,至少有以下五种代表性观点,本部分将对这些观点进行简要的分析。
观点一: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就是将加工贸易转变为一般贸易。
这一种观点的理由是:第一,加工贸易出口额包含了进口额,夸大了我国的加工对外贸易额。第二,加工贸易加剧了双边贸易的不平衡。加工贸易主要是由东亚几个经济体转移过来的产业下游环节,从事加工贸易的企业从其投资源地进口上游料件,加工后向欧美等传统市场出口,形成了“三角贸易”。我们对东亚主要经济体形成巨额逆差,又对欧美主要国家形成巨额顺差,我们是美国、欧盟最大的贸易顺差来源国,这种双边贸易的不平衡,恶化了我国的外经贸环境。第三,加工贸易是贸易摩擦的主要原因。加工贸易导致的双边贸易不平衡,确实会加剧贸易摩擦,但认为加工贸易是贸易摩擦的主要原因,这个判断未必准确。从1995年开始,中国是被全世界反倾销调查最多的国家,但是被反倾销调查的产品里面,90%以上是一般贸易,只有很少的案例是加工贸易。第四,加工贸易增值率低、创汇少。我国的加工贸易处在全球分工的低端,增值率低,这是没有错的,但是创汇并不少。前二十多年来我国的创汇主要就是来源于加工贸易,因为加工贸易有增值,所以有顺差。一般贸易多年都是逆差,个别年份有顺差。第五,加工贸易产品档次很低,所以要转成一般贸易。实际情况是,中国90%左右的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都是加工贸易方式,如果拿加工贸易的出口产品和一般贸易比,加工贸易的产品档次、技术含量均高于一般贸易。所以把加工贸易转型为一般贸易,绝对是解决不了所谓加工贸易产品档次低的问题。第六,加工贸易承接了外国“两高一资”的产业。当时为了吸收外资,确实有一些高污染、高能耗和资源型的项目,但是,加工贸易在环境保护、环境标准、能耗标准、技术水平上,均高于一般贸易,或者换句话说,把加工贸易转成一般贸易解决不了所谓的“两高一资”的问题。最后,一些劳动密集型的加工贸易企业,存在劳工问题、工作超时、社保不足、工人的权益没有得到充分地保护,等等,这些问题在某些加工贸易企业确实是存在的。但是并不是说把它转型为一般贸易就解决了。因此,把加工贸易转型为一般贸易,很多理由是站不住脚的。
观点二:加工贸易要实现从沿海向内陆地区的梯度转移。
这一观点是看到了沿海地区通过发展加工贸易大大促进了地区经济发展,因此,希望通过实现加工贸易从沿海向内陆地区的梯度转移,促进内陆地区的发展。这一观点的一个重要理由是,加工贸易集中在东部沿海的局部地区,带来了一些土地、资源、环境方面的压力,通过梯度转移可能缓解过度集中的问题。第二,加工贸易这种过度集中,带来了人口的大幅度流动,大量的农民工从中西部地区进入了沿海地区,带来了很严重的社会问题。第三,随着沿海地区土地、环境、劳动力成本的上升,一些劳动密集的加工贸易活动存在对外转移的压力,与其转到越南等其他国家,不如政府加以引导,转移到内陆地区。因此,近年来有关政府部门着力推动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确定了中西部31个市、区作为加工贸易梯度转移重点承接地。
但是,必须看到,加工贸易梯度转移难以成为主流。第一,加工贸易具有大进大出的特性,布局上靠近港口是其内在要求,除了像芯片等物流成本占其总成本较低的商品,我国陆路运输成本高,大多难以向内陆地区转移。第二,内陆地区虽然在劳动力价格方面有优势,但是与沿海地区相比,内陆地区在产业链方面配套能力差、管理水平较低、劳动生产率低,据一项调查,单位产品的劳动成本,内地与沿海几乎没有差异。第三,各地招商引资的竞争中,往往对制造业所用土地有补贴,沿海地区地方政府财力较强,可能比内陆地区提供更多的补贴,因此,对投资者而言,在内陆地区的土地成本未必比在沿海更低。第四,加工贸易对管理效率有越来越强的要求,内陆地区由于开放晚,管理的水平、管理的意识、管理的效率,通关便利化程度通常与沿海地区都有差距。第五,加工贸易所在的地方政府会采取各种措施阻止加工贸易搬离本地。第六,沿海地区本身发展不平衡,如广东的东西两翼地区、江苏的北部地区都与其核心区存在明显的发展落差,省级政府极力推动加工贸易省内转移,也会阻止加工贸易向内陆地区的转移。因此,总体而言,加工贸易向内陆地区的梯度转移难以成为主流,内陆地区不必也不可能重复沿海地区开放与发展的道路,应该因地制宜另谋开放发展之路。退而言之,即便加工贸易实现了梯度转移,也不能说就实现了转型升级。
观点三:加工贸易从“放养”转变为“圈养”。
这就是说把加工贸易逐渐地引入海关特殊监管区内。这一观点一度很有市场。从国际经验看,大多数国家加工贸易都在海关特殊区里面。加工贸易跨关区的结转被认为是飞料走私的一个重要原因。怎么才能看住它呢?就是要把“放养”变成“圈养”,因此批准建立了多个出口加工区。但是,这个观点有很多地方值得商榷。首先,发达国家关税很低,很多企业无需加工贸易政策,因此,只在海关特殊监管区实行加工贸易政策,无碍他们利用全球分工带来的机遇。而中国的情况是完全不一样,既要保留高关税,保护进口替代部门,又要参加全球产业价值链,必须大范围实行加工贸易政策,否则不可能充分利用全球分工带来的机遇。其次,加工贸易并非走私原因。走私是因为高关税带来的巨大利益。从海关查处走私的结果看,利用加工贸易方式的走私犯罪金额与其他方式大体相当,但考虑到利用加工贸易方式走私有案底可查,因此,可以推断,利用加工贸易走私并不是走私的主要渠道。再次,全国从事加工贸易的企业数量巨大,不可能全部进入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关键还在于通过监管理念、监管体系和技术创新、加强部门间的配合等,提高监管的效率,而不是主要依靠“圈养”。最后,随着国内市场规模越来越大,越来越多的加工贸易企业既要出口,又要兼顾国内市场,出口加工区的政策不适应这种企业的要求。因此,不可能把加工贸易活动全部放到海关特殊监管区中。即使在特殊监管区里,加工贸易同样面临转型升级的重任。
观点四:实现加工贸易的主体从以外资为主到以本土企业为主。
目前,外资企业占加工贸易进出口总额的85%左右。这一观点的主要理由是:第一,外资企业具有漂移性。尤其最近这两年,由于我国沿海地区成本上升较快,一些企业提出要向越南等国转移,更加剧了加工贸易主体本土化的迫切性。其实,在全球化的时代,任何一个国家的企业都具有漂移性。来华从事加工贸易的外商投资企业,在其来源地绝大多数也是“本土企业”,但随着其本土成本的上升,都迁移到了成本更低的中国。因此,如果我国的投资环境不利于发展加工贸易,不仅外资企业会迁移,本土企业也同样会迁移到外国。关键是要不断改善投资环境,这正是全球化时代国家与国家之间竞争的重要内容。第二,认为加工贸易以外资企业为主不利于搞研发、搞品牌。加工贸易要从OEM到ODM和OBM,要搞研发、要发展自主品牌,这是转型升级的一个方向。如果在华从事加工贸易的企业是跨国公司的子公司,它的研发主导权不在本土企业,因此难以开展自主研发,更难以发展自主品牌。不过,跨国公司研发活动的国际化是当前跨国投资的一个重要内容,只要我国条件适合,跨国公司是会将研发活动转移来的。目前我国已经承接了上千家跨国公司的研发机构,据有关调查,在跨国公司未来的研发投资目的地中,中国高居榜首。另外,来华从事加工贸易的外商投资企业中,相当高的比重是港资、台资中小企业,其在投资来源地已经只剩下营销与管理活动,其研发、生产等活动都已经转到内地,因此,如果这个企业要开展研发,一定会放在内地。总体而言,加工贸易主体的外资化特点,对加工贸易在华开展研发活动并形成知识产权,是有一定障碍,但不是致命的障碍。所以推动加工贸易搞ODM、OBM,即便是外资也是完全有可能的,并不一定非要把它转为内资。因此,把以外资为主转成以本土企业为主作为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方向,这个观点恐怕也是值得商榷的。
观点五: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就是从传统产品向高新技术产品升级。
这个观点乍听起来是非常有道理的。我国加工贸易起步时,主要是传统产品,后来越来越多的是IT企业过来了。经过近30年的发展,我国加工贸易的产品结构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2007年,78%加工贸易出口已经是机电产品了,45.8%已经是高新技术产品了。高新技术产品占比,已经远高于美国(35%)和OECD国家平均水平(28.5%)。如果这一观点成立,我国加工贸易转型升级早就成功了,不需要再转型升级了。实际上,如果深入到企业内部去考察,不难发现,很多所谓的高新技术的企业,其产品虽然是高新技术产品,但在华从事的却多是低附加价值的劳动密集活动。所以这个观点是似是而非的,乍听起来很有道理,但是没有揭示出转型升级应有的含义。
上述五种关于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代表性观点,有一部分有合理内涵,但是又不完全准确。
三、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方向与政策
(一)加工贸易转型升级面临的新形势
加工贸易转移升级的内涵究竟是什么呢?笔者认为,必须将加工贸易放到国际生产分工新格局和我国对外开放战略转变之下加以考察,才能准确把握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真正内涵。
随着经济全球化不断深化、IT技术革命和运输技术的进步,全球分工格局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最深刻的变化之一,是全球产业价值链的形成。
对于任何一个具体的产业,其价值活动均可粗略地划分为技术与资本密集环节(如研发设计、高级原材料生产、复杂零部件生产等)、劳动密集环节(简单零部件生产、成品组装等)和信息与管理密集环节(如市场营销、管理运营、品牌运作、专业服务、金融服务、物流管理等,大致可以归为总部经济活动和生产活动两大类)。如果一个产业的价值链在一国之内展开,由于资本与劳动力的可流动性,会导致产业价值链不同环节的资本回报率和工资水平趋同,平均劳动生产率的差异主要反映的是人力资本构成的差异。因此,其价值曲线是一条很平缓的“U”型曲线(见图1)。
资本、技术、信息等要素的跨国可移动性与土地、劳动力等要素的不可跨国移动性,导致全球产业价值链与国内产业价值链的巨大差异。相形之下,全球产业价值链却是一条深凹的“U”型曲线,原因在于,劳动力跨境流动存在诸多的障碍,导致不同国家之间劳动力工资水平的巨大差异,而资本等其他生产要素却可以自由流动,导致资本回报的平均化。这样,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形成在国际生产价值链不同环节的分工,通常劳动密集型的价值环节布局在发展中国家,这些环节的劳动生产率较低,附加价值也较低,而劳动生产率较高的技术与资本密集环节和信息与管理密集的价值环节则分布在发达国家,从而形成了一条深凹的“U”型曲线。中国台湾企业家施振荣先生在分析IT产业价值链时将这条曲线称之为“微笑曲线”。发达经济体在将其劳动密集型产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的同时,其在全球产业价值链上的地位不断提升。发展中国家总体上处于产业价值链的低端。全球分工格局也因此产生了重大变化,即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产业间分工,变成了价值环节间的分工。产业结构升级的内涵发生了重大变化,最主要的方向是要提升产业价值环节。
中国的对外开放战略也正处于调整的关键时期。过去以“出口创汇”为核心目标的开放战略已经成功地完成了其历史使命,开放战略也必须随着国家发展战略与我国对外经济关系的变化而相应的调整。经过30年的发展,我国已经基本实现了工业化,我国的发展战略的目标,已经从以往速度优先的粗放型发展模式,转变为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实现创新与效率驱动的发展模式。因此,作为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之一,对外开放战略也将从以往的“出口创汇”为核心目标,转变为对内要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服务于经济发展模式,对外则要为中国的和平发展创造良好的国际环境。在以往以“出口创汇”为核心目标的开放战略中,加工贸易居功甚伟。随着我国开放战略的重大调整,加工贸易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实现转型升级。
(二)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方向
从根本上说,我国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方向,就是提升我国在全球生产价值链上的分工地位。为此:
第一,发展上游的零部件配套产业。我国是从最低端加工组装环节切入全球产业价值链的,近年来增值率持续提高,2007年达到67%(见图2),但仍然不高。这就要求我们不断地去向简单零部件、复杂零部件的设计生产活动延伸,鼓励加工贸易企业与本土上下游企业的配套合作,按照国际市场的品质要求与生产管理规范,推动本土企业提高技术水平、加强管理,从而提升整体产业集群的国际竞争力。
第二,鼓励和支持研发,实现从OEM向ODM的转变:形成自主知识产权。ODM的毛利润率可以达到30%左右,远远高于OEM(10%左右)的水平。更重要的是,从事研发活动的人员,其劳动生产率远高于从事简单加工组装的工人,其工资是普遍劳动密集型工人工资的几倍到几十倍,这将大大提升加工贸易的附加价值。
第三,向下游服务价值链的延伸。发展仓储、物流、配送,甚至可以到境外去控制销售渠道。绝大部分商品的出口离岸价和它最后到消费者手里的零售价有相当大的差别,有的都差好几倍,说明大量的价值是在服务环节里。我国在加工贸易的价值链中,目前只分享其服务增值的很小部分,向下游服务增值链的延伸,空间巨大。
第四,发展自主品牌。目前我国自主品牌产品占出口的比重很低,在加工贸易中比重更低。国际品牌可以带来巨大的收益,但必须认识到,首先,国际品牌的基础是技术与质量,没有先进的技术与优良的质量作基础,这样的品牌必然只是昙花一现。其次,国际品牌毕竟是少数大公司才有能力发展,并不是所有的加工贸易企业都能够发展自主品牌的。
第五,节约利用土地、资源与.能源,坚持节能减排,洁净生产,保护环境。我国面临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资源能源短缺问题和土地资源不足问题。一方面,加工贸易的发展,使我国充分发挥了劳动力比较优势,使我国有能力进口短缺的资源能源,有利于缓解资源能源短缺的矛盾。另一方面,土地、环境是不可贸易的,加工贸易要坚持节约利用土地、保护环境的原则,同时也不应发展“两高一资”的产业活动。
(三)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政策
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政策,要本着“有促有控,以促为主”的原则,制定相关政策措施。所谓“促”,就是为高价值环节的加工贸易产业活动创造更好的政策环境、监管环境;所谓“控”,则是加强对低附加价值或“两高一资”加工贸易活动的管理,提高其准入门槛。
第一,对国产料件足额退税。对加工贸易所使用的国产料件给予足额退税,才能使国产料件与进口料件处于平等竞争的地位。如果不能足额退税,会导致种种扭曲,一是加工贸易企业可能转向使用进口料件,从而降低加工贸易的增值率;二是导致国产料件的“境外一日游”现象。目前,由于退税不足额等原因,“境外一日游”现象日益严重,其金额已经超过我国进口第四大来源国,由此导致大量的无效物流成本,造成了极大的社会资源浪费,同时也加剧了我国交通运输紧张状况。建立保税物流园区后,部分“境外一日游”转变为经保税物流园区的“境内一日游”,但其对成本的增加以及对社会资源的浪费,仍然十分严重。因此,应该尽快对进料加工贸易方式的国产料件实现足额退税。我国一直对来料加工所用的国产料件不予出口退税,导致来料加工贸易的国内增值率远远低于进料加工贸易。未来也应该对来料加工贸易采购的国产料件给予足额退税。
第二,便利通关,简化跨关区结转的手续,充分发挥海关特殊监管区的作用,提高监管效率。高附加价值的产业活动,对通关的便利性、时效性要求更高,因此,提高通过效率,尤其是充分发挥海关特殊监管区的作用,对于吸引高端产业活动具有重要意义。更新监管理念,充分利用信息技术进步的最新成果,用电子账册取代人工账册,加强金关系统、金税系统、金贸系统的联网与信息共享,加强不同部门间的协调合作,无论对于提高海关特殊监管区还是跨关区结转的监管效率,均具有重大意义。
第三,扶持本国跨国公司的发展。跨国公司是全球化进程中配置资源的主体,加工贸易转型升级中,无论是开展自主创新还是发展自主品牌,都需要以本土的跨国公司为载体。因此,有必要将加工贸易转型升级战略与“走出去”战略相协调,针对制约我国企业跨国经营的约束因素,有针对性地改善政策环境,集政府与企业之合力,加快发展我国的跨国公司。
第四,保护知识产权。不少外资企业不愿将核心技术与产业活动转移到我国,或者不愿意与国内企业开展配套合作,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担心其技术外泄,知识产权得不到有效保护。因此,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对于加工贸易企业的创新活动和发展加工贸易配套产业,均具有重要作用。
第五,加强人力资源培训,提高人力资源素质。目前,加工贸易提供了数千万个低附加价值的就业岗位,解决了一大批低素质劳动者(主要是农民工)的就业问题,为增加农民收入作出了重要贡献。加工贸易转型升级,需要更高的人力资源相配合。提高人力资源素质,一是要加强教育,特别是职业教育,造就一批高素质的新的劳动力队伍。二是要加强在职培训与转岗培训,政府应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合理分配培训资源,为加工贸易转型升级持续提供合格的劳动者。
第六,切实加强劳动保护。以往,由于劳动力市场供过于求状况严重,加之劳动保护不力,加工贸易中的普通劳工的报酬是不完整,只够劳动力简单再生产的成本。随着我国劳动力市场供求平衡状况的改善,新的《劳动合同法》的实施,对劳动者的保护大大加强。劳动成本的上升,短期内确实会给出口企业带来一定的成本压力,但从长期而言,也是推动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重要动力。只要加快提高劳动生产率,把握好劳动成本上升的节奏,加工贸易完全可以避免受到劳动成本过快上升的过大冲击。加强劳动保护的关键,是基层政府相关部门的劳动执法能否到位。
第七,理顺资源、能源价格。土地、资源、能源价格过低,导致资源的过度使用和相关产品的过度出口。要充分利用市场力量来推动加工贸易的转型升级,需要尽快推进土地、资源、能源价格机制的改革,由市场机制取代政府管制成为确定价格的基础力量,通过理顺价格,使加工贸易出口中土地、资源、能源成本完整化。
第八,限制和禁止“两高一资”产品。限制和禁止“两高一资”产品的加工贸易,符合科学发展观,也符合中国的国情。应该进一步完善相关产品目录,同时,凡是限制或禁止开展加工贸易的“两高一资”产品,也应限制或禁止通过其他贸易方式出口。
篇2
【关键词】 加工贸易 转型升级 政府
1. 青岛市加工贸易发展存在的问题
1.1加工贸易的进出口市场呈现出不平衡合理且相对集中的现象
加工贸易产品的主要出口市场为美国、香港、欧盟、日本、韩国五个国家和地区。加工贸易进出口市场过于集中分布格局,使出口极易受相关国家的影响和控制,导致出口极不稳定,贸易风险和摩擦比较大。
1.2外资企业在加工贸易中居于主体地位
外资企业在加工贸易中居于主体地位,企业的经营方式主要是外商独资,经济结构上属于“嵌入性的”。这不利于相关技术和管理方式的外溢,而且还面临外资撤资的风险。
1.3青岛加工贸易中存在忽视可持续发展的问题
在青岛加工贸易的引进和发展过程中,由于环保法规不健全、政府监管和监控力度不等,对资源和自然环境的负面影响的轻视,导致一些污染严重的加工制造环节和产业转移到青岛,严重威胁到当地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发展,不利于开拓加工贸易产业的发展空间。
1.4青岛市加工贸易在全球价值链中处于不利地位
青岛企业从事的往往是对零部件或原辅材料的初级加工、装配等劳动密集型环节,产品的增值率不高,对经济增长、产业拉动能力有限,随着劳动力成本的提高及其发展中国家的激烈竞争,青岛加工贸易存在着难以为继的可能性。
1.5青岛市加工贸易的国内采购率过低
国内采购率、技术含量比较低,企业自身技术消化、吸收能力滞后。国外企业对国内采购比例低有三方面的原因。第一方面, 国内生产原材料、 中间产品和半制成品的企业技术水平不高, 产品质量不够高。第二方面,加工贸易企业的进料采购权一般控制在外商手中,他们优先考虑自己国家相关联企业的中间产品。第三方面,加工贸易政策, 包括免征加工贸易进口产品关税的政策、免征出口产品增值税的政策, 往往可以促进加工贸易中间产品进口, 但不利于国内采购。
1.6青岛市加工贸易核心技术不强
青岛的产业基础比较薄弱、核心技术不强、相关的配套措施不足,达不到加工贸易企业的要求,因此加工贸易企业更多是依靠国外进口或少数外资配套企业生产的产品,不利于增加国内市场的采购量,不利于“产业溢出效应”的发挥,不利于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青岛产业基础比较薄弱、核心技术不强,相关的配套措施有待于加强。现阶段,加工贸易企业技术消化吸收能力的滞后,工人、管理人员的学习能力、生产经验、营销理念等方面的滞后性,也成为阻碍了加工贸易产品层次和企业技术水平的转型升级的重要因素。
2. 基于全球价值链的青岛市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对策建议
2.1努力提升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
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促使制造业由劳动密集型向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转型升级,优化制造业内部结构,提升产品档次,改善出口商品结构。加快物流环境建设,鼓励发展仓储、物流、配送、售后服务,是延伸加工贸易产业链,为加工贸易的升级提供必要的保障 。
2.2促进加工贸易企业的国内采购发展
提高本地采购率,可以提高加工贸易的辐射带动能力,可以带动下游工业品的生产和出口、延长产业链,促进本地相关产业的发展,实现产业优化升级。政府要要鼓励企业进行国内采购,给与企业相关的税收优惠,简化企业国内采购的相关手续,建立中间投入品市场供求信息平台,为本区中间品生产经营企业提供税收优惠、资金信贷支持、市场引导等。
2.3推动内资企业发展,促进加工贸易的主体转变
外资企业在青岛的加工贸易中处于主导地位,内资企业所占份额、创造价值的能力比较弱,其竞争力相比外资企业要弱的多,要改变这种加工贸易格局,推动加工贸易主体的多元化,推动内资企业加工贸易的发展。
鼓励民营企业从事加工贸易,为民营企业的发展提供政策、资金、技术等方面的支持和引导,创造各类企业公平竞争和平等发展的国内环境,从而促使内资企业加工贸易的快速增长。鼓励重点的推进国有实力的加工企业与跨国公司公司开展资本、营销、品牌和技术等多种形式的合作,不断提高技术水平,提高产品质量,融入到跨国公司的采购、生产、销售网络中。
2.4进一步实施出口市场多元化战略
推动出口市场多元化战略的实施,在巩固和拓展欧美、日韩、港台等传统市场的同时,加快对东南亚、中东、南美、拉美、非洲、大洋洲新兴市场的开拓,全方位开拓市场。化解出口市场高度集中的风险,认真研究自贸区各国的法律法规、经济周期产业结构、市场规模、资源布局以及消费者习惯,利用好关税减免的优惠政策,积极拓展市场。同时要积极应对贸易摩擦,增加面对化解贸易摩擦的能力,建立解决摩擦的完整的机制。
2.5推进高新技术产品加工贸易的发展
建立严格的企业准入标准门槛,严格审核加工贸易企业经营及生产能力,优化出口商品与产业结构,抑制低附加值、低技术含量产品的生产与出口,为高价值环节的加工贸易产业活动创造更好的政策和监管环境。对生产工艺落后、环保或能耗不达标的加工贸易企业限制其进入区内或要求其整改。严格控制“两高一资”产品出口,简化企业转型手续,降低转型成本,鼓励支持企业走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道路。
政府要促进加工贸易生产与研发的有机结合,以强大的科研基础、创新能力来稳定和发展加工贸易,形成高新技术产品加工贸易制造的发展环境。 鼓励那些产品市场前景好、技术水平高的跨国公司在青岛进行加工贸易,重点发展电子信息产业、生物医药产业、新材料产业,鼓励企业利用加工贸易参与高新技术产业国际分工,促进其扩大产品领域,升级其产品结构。
2.6强化政府推动和政策支持,改善软硬件投资环境
全面提升加工贸易配套服务产业水平和服务管理水平做好促进青岛市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及其监督工作,促进加工贸易全方位转型升级。 配套基础设施建设要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强化功能,提高基础设施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承载力。创办高新技术产业出口加工区,如保税区、高新科技园区等,实现产业集群发展,在规范监管条件下促进高新技术产品加工贸易的健康发展。
为加工贸易企业提供良好的融资环境,为高成长性加工贸易企业拓宽融资渠道,提供信贷资金支持。合理制定土地政策和严格控制进入区内企业的门槛,对低附加价值或高耗能、高污染和资源性加工贸易活动的管理,提高市内准入门槛;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鼓励性的产业转移项目,优先安排供应土地。
参考文献:
[1] 李建军.金融危机后中国加工贸易产业转型升级问题研究--基于全球价值链视角[J].财贸经济,2010(4).
[2] 廖涵.我国加工贸易发展战略研究[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9:220-230.
[3] 隆国强.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方向与政策[J].中国发展评论,2009(1):67-75.
[4] 杜红梅.论我国加工贸易升级的内涵与路径〔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6(7):132-134.
篇3
【关键词】文化素质结构 加工贸易 人力资源
【中图分类号】c9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209(2010)06-0-02
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教育的发展推动着人力资源文化素质结构的高级化,改善了我国人力资源的质量,为加工贸易型企业战略转型和提高核心竞争力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撑。同时由于我国产业结构特别是加工贸易转型升级滞后,发展方式落后,使人力资源文化素质结构与产业需求结构性矛盾更加突出,民工荒和大学生失业并存是这种矛盾的集中表现。充分利用人才资源文化素质结构的变化,优化人力资源配置,加速加工贸易产业升级和结构优化,转变发展方式和赢利模式,是我国加工贸易核心竞争力的必由之路。
1 我国人力资源的文化素质结构变化和供求分析
近十多年来,随着我国“科教强国”战略的实施,我国各级各类教育得到迅速发展,人力资源文化素质结构得到迅速提升。从2001到2009年,我国就业人口人均受教育年限由7.68年上升到9.5年,就业劳动力由平均以初中文化程度为主向高中阶段文化程度为主迈进。从人力资源增量部分来看,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由2000年的10.1年上升到2009年的12.4年,受高中阶段以上教育的新增劳动力比例达67%。其中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约600多万人,普通高校毕业生约占新增劳动力的三分之一。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到2020年,“新增劳动力受教育年限从12.4年提高到13.5年”,其中受高中阶段及以上教育的比例达到90%。
人力资源文化素质供给的变化要求有相适应的人力资源市场需求的变化,否则,就会导致人力资源市场供需结构失衡。目前,我国人力资源市场供求的结构性矛盾非常突出。一方面,自2004年以来以来出现的用工荒,从东向西袭卷全国,从规模到范围大有愈演愈烈之势,一线员工的短缺成为束缚企业正常生产经营的瓶颈。另一方面,大学生就业形势依然非常严峻,高校毕业生的初次就业率一直在70%左右徘徊(见表1)。2009年,全国高校毕业生总人数为631万,按照70%的一次就业率计算,估计有近200万大学生失业,加上历年沉淀下来的未就业毕业生,我国大学生就业形势非常严峻。根据
3 顺应人力资源文化素质结构变化,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
加工贸易在我国对外贸易中超过一般贸易占主要地位,加工贸易的发展对改善国际收支状况,推动我国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使
我们可以用台湾宏基集团董事长施振荣提出的著名的“微笑曲线”理论来描述加工贸易在产业链中的地位。任何产业链都大致包括七个环节:制造、产品设计和研发、原料采购、仓储运输、销售、品牌经营、售后服务,我国的加工贸易恰恰处于产业链价值的最低端。同时,我们发现产业链中的七个环节对人力资源文化素质结构的要求与价值链曲线极为相似(图1)。加工贸易不仅获利水平低,对资源消耗大,技术水平落后,主要依赖低层次廉价劳动力赢利生存,激化了我国人力资源文化素质结构的供需矛盾,与当前我国人力资源文化素质结构的升级极不协调,也是造成“民工荒”和大学生就业难并存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加速推动我国加工贸易产业结构升级,促进加工贸易的向高级化,既成为我国加工贸易的产业政策取向,也是加工贸易产业发展的内生要求。
加工贸易产业升级依赖于供给要素的合理配置。人力资源是产业第一资源和战略性要素,人力资源的高端配置具有低端配置无与伦比的性价比优势,人力资源文化素质结构的高级化可以提高产业的劳动生产率,提高产业的经济增长率,为产业结构升级创造良好的经济发展基础,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和发展方式转变。研究表明,产业人力资源受教育年限每提高1年,劳动生产率就会上升17%。人力资源文化素质微笑曲线扁平化,会推动产业链价值微笑曲线的扁平化(图2)。
人力资源文化素质结构的高级化为加工贸易产业升级提供了提供坚实的人力资本积累和雄厚的智力支持。我国加工贸易应顺应人力资源文化素质结构的变化,主动发挥人力资源在产业升级中的巨大推动作用,合理配置人力资源,积极开发人力资源,不断积累人力资本,建立良好的产业结构与人力资源结构战略互动关系,提高行业竞争力,提高劳动生产率,推动加工贸易的结构升级和可持续发展。
加工贸易产业升级既要积极承接跨国公司将更高技术水平、更大增值含量的加工制造环节和研发机构的转移,又要鼓励民营企业参与加工贸易,大力培育加工贸易主体。重点是利用我国人力资源文化素质结构的新变化,合理配置人力资源,发挥高级人力资源的性价比的优势,在加大制造加工环节的附价值的同时,延长加工贸易的产业链。向产业链的上游延伸,开展技术研发和产品设计;向产业链下游延伸,开展物流配送、营销、品牌经营和售后服务,使加工贸易向附加值高的产业链转移,促进加工贸易由oem向odm、obm转变。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加工贸易;转型升级
一、引言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加工贸易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发展过程。1981年我国的加工贸易进出口总额为25亿美元,经过三十年的迅速发展,到2012年底,我国的加工贸易从数据上进出口总额为13439.5亿美元。1981年我国加工贸易进出口总额占外贸进出口总值的5.7%,但到了2012年,这个比例达到了34.8%。在加工贸易迅速发展的同时,却面临着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问题,而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就是转型升级。
二、我国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原因
1、加工贸易产品技术水平较低
我国目前的加工贸易技术水平不高,一般是劳动密集型产业,而非技术密集型产业,产品的生产技术含量低,在技术研发上及产品营销上不占优势。在外资加工贸易企业占主导的背景下,内资加工贸易企业的技术水平明显低下。
2、加工贸易产业关联度低
加工贸易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就是产业关联度小,波及效果差。虽然在具体的案例中,有些地方政府提出了以高新技术产业带动整体发展,但是单单靠带动是远远不够的,要实现加工贸易的整体关联效应提升,还需要制定切实有效的办法。
3、加工贸易监管模式落后
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有些地方政府在招商引资方面操之过急,使一些不法分子利用可趁之机瞒天过海。他们以从事加工贸易业务为名,骗领海关加工贸易保税手册,将免税进口的原料转手倒卖,从中获取巨大利润。
4、国际环境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在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贸易投资自由化的背景下,随着国际分工的进一步细化,加工贸易的梯度转移,给我国的加工贸易带来了发展机遇。但是机遇和挑战并存。发达国家对加工贸易的高新技术产业仍处于垄断地位。当前欧债危机仍在不断发酵,欧盟市场的出口数据明显下滑,加工贸易面临比较大的下行压力。
三、我国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制约因素
在世界经济的分工中,我国还处于比较低的水平,加工贸易的发展以及转型升级都面临着制约的瓶颈。
1、劳动力问题
劳动力资源是我国加工贸易发展的比较优势,同时,也是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一个劣势。我国的劳动力资源虽然富裕,但是劳动力资源主要是简单熟练的劳动力,接受的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不高,接受的职业技术培训很少,对技术的研发和吸收能力较差,创新能力更是少之又少。而且随着物价水平的提高,劳动力成本逐年攀升,劳动力资源也向中西部地区进行转移,出现“招工难,留工难”的问题,使得加工贸易产品成本和价格也增加,削弱了产品的竞争能力。
2、相关政策不健全
从监管体制上来看,加工贸易的监管政策相对于业务的发展是滞后的,而且由于加工贸易周期较长的特点,所涉及的部门又比较多,在监管上存在监管力不足、监管任务重、监管不严等执行上的难度。要想创造一个公平、有序、规范、合理的监管环境,政府部门必须花大力气,多措并举,才能克服瓶颈,促进发展。
四、我国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策略
1、优化提升产业链
我国加工贸易在转型过程中,要优化提升产业链,重点抓龙头企业和龙头产品,着重抓高端环节,始终抓战略性新兴产业。我国目前的加工贸易多处于产业中游,以加工制造为主。在转型过程中,要积极促进加工贸易产业内优化升级,向产业链上游迈进,提高生产工艺水平,增加技术含量;向产业链下游拓展,发展物流产业和配送业务;同时还要发展配套产业,促进零部件和设备制造业的发展。
2、增强创新能力
加工贸易要实现转型升级,创新能力必须有所突破。加工贸易企业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本企业发展的途径。之前,我国东部的加工贸易企业大多是贴牌代生产(OEM),经过自身科研水平能力的额提高,开始走委托设计加工(ODM)的路线。 作为政府部门,要积极营造创新环境,培育健全研发机构,积极探索科技、金融产业融合发展机制,应大力倡导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体制的构建,应以项目为载体,加强技术研发中心的投入和建设,引导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等的密切联系和合作,提高我国加工贸易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 --!>
3、完善载体建设
加工贸易转型升级过程中,要依托各类园区,完善产业链和产业配套,培育主导产业集群,提高产出效益,促进节能减排和绿色发展。
对于政府部门要优化服务,提升服务质量,进一步深化改革,健全和完善市场经济体制,充分发挥市场看不到的手的调节作用,降低企业的成本,如信息、融资、营销等环节的成本;加快法制建设的步伐,健全相关法律法规,调整和明确与经济运行不相适应的政策法规,特别是针对转型升级权纠纷、利益分配、金融信贷和土地使用权等方面的问题的法律法规,进一步消除瓶颈制约,缓解用地紧、用工紧、融资紧三大难题。
4、优化区域布局
在国际产业转移和国内产业转移梯度的趋势下,加工贸易梯度转移的趋势进一步明显。在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过程中,借助梯度转移的大趋势,优化区域布局。比如我国的中西部,中原经济区战略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随着中原经济区战略的不断深化,中部地区与东部地区间的差距将会明显缩小,共同富裕的目标也将稳步推进,在不久的将来,一个崭新的局面将会呈现在人们面前。
五、结论
总之,加工贸易的转型升级要立足于眼下,着眼于未来。在转型升级的过程中,企业要积极行动,从自身抓起,通过一系列的强有力的举措,站稳脚跟,加快脚步,完成“蜕变”;政府部门要转变职能,改善环境,积极发挥保障作用,着力促进转型加快步伐。相信在国际贸易的舞台上,中国加工贸易的作用会越来越凸显,越来越有影响力。(作者单位:郑州交通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 王怀民.产业转移、产业升级与内地贸易中心的建立[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2006,(3).
篇5
一、加工贸易对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积极贡献
改革开放25年来,尤其是1998年以来,我国加工贸易取得长足进步,对改善国际收支状况、扩大就业、推动结构升级和技术进步,都起到重要的作用。1981年,加工贸易进出口总值25亿美元,占我国进出口总额的5.7%;其中出口11亿美元,占比5%;进口14亿美元,占比6.4%;加工贸易增值率-21.4%。到2003年,加工贸易进出口总值达4048亿美元,占我国进出口总额的47.6%;其中出口2418亿美元,占比55.2%,进口1629亿美元,占比39.5%;加工贸易增值率47%;当年创造贸易顺差789亿美元。多年来,加工贸易累计创造3000万个就业岗位,累计贸易顺差3942亿美元。
在我国加入WTO的背景下,由于国内外相对增长率差异、外商直接投资存量增长以及相对价格差距等综合因素的作用,我国实际使用外商直接投资的规模、外商投资企业的进料加工贸易以及机电和高新技术产品加工贸易出口都取得快速增长。2003年,外商投资企业加工贸易占总加工贸易的80%;进料加工出口的比重达77.5%,高于来料加工出口27个百分点;外商投资企业、国企和其他企业在进料加工出口的比重分别为90.2%、6.6%、3.2%,增速分别达到43.5%、16%和53.8%。同时,进料加工进口的比重也达到76%,高于来料加工进口26.2个百分点;外商投资企业、国企和其他企业在进料加工进口的比重分别为93.4%、4.1%、2.4%,增速分别为41.9%、9.2%和64.4%。是年,我国机电产品出口2275亿美元,占总出口额的51.9%,其中加工贸易占到75%左右;高新技术产品出口1102亿美元,加工贸易占到90%左右。
从加工贸易的发展过程看,我们经历了从“三来一补”到进料加工、从“两头在外”的作坊到外商投资企业为主体、从简单技术加工装配到机电、高新技术产品加工贸易为主的结构转换,这代表着我国加工贸易不断转型升级的轨迹。当前,经济全球化和新科技革命带来国际产业分工的新格局,世界各国的跨国公司开始把不同的生产环节、分销网络、供应链管理以及研发、运营中心在全球范围内进行合理配置,这无疑为我国加工贸易未来的转型升级带来新的机遇。
二、加工贸易转型升级面对的新机遇
首先,经济全球化对我国加工贸易的影响,使中国成为世界加工制造业的重要基地。当前,一般制造业已成为全球供给普遍过剩、边际收益严重递减的成熟技术行业,国际相对价格的剪刀差已从工农业产品之间转化为知识产品与工业产品之间,发达经济的优势已转型升级到虚拟经济、服务经济和知识经济阶段。我国不是新技术的策源地,而是国际产业转移的接受地;不是全球加工制造的控制和运营中心,而是中低端技术和产品加工制造环节的供应地。在这种情况下,我国的低生产成本优势,在全球占有明显有利的地位,“中国制造”成为中国的国际竞争优势,是现阶段不可逆转的必然趋势。因此,通过新形式的加工贸易来提升我国的加工制造能力,为世界大跨国公司提供全球范围内的生产、销售、售后服务以及管理的配套体系,是加快我国企业“干中学”过程,积累全球化大生产经验的最有利捷径。
其次,在全球化背景下,以产品内部的工序或工艺细分化为特征的全球分工新体系正在逐步形成。一个趋势是随着跨国公司在空间上把不同的生产环节或工序分配到具有不同比较优势的地区,建立研发、生产和分销系统的全球体系,使国内分工转化为国际分工;另一个趋势是充分的市场竞争带来产业的集聚,最大限度地利用资本、技术、管理以及加工制造的空间和范围集聚所带来的外部性规模效应。在这种情况下,跨国公司不仅由于“成本驱动”而把采购、加工制造、组装配送环节转移到中国,同时由于“市场驱动”而把技术、管理和资金带进中国。而且,由于中国市场的竞争越来越激烈,跨国公司不得不主动把区域研发中心、运营管理总部、地区物流中心逐步转移到中国。可见,国内市场的充分竞争,是获得国外先进技术、管理和资金资源的重要手段。中国低生产成本优势与跨国公司生产以及综合物流运作能力相结合,就可能形成为跨国公司全球网络提供从采购、加工制造、仓储运输一直到分销和售后服务的合作。从发展前景看,全球化不仅可以带来使中国加工制造能力转化为国际竞争优势的机遇,而且能够创造把加工贸易升级为综合优势的机会,使加工贸易的发展开始新的转型。
再次,我国目前的整体竞争优势仍在传统劳动密集型产品和中低技术(成熟技术)产品或工序上,即主体技术和加工制造档次仍处于低端。我国与印度相比,虽然后者对外开放比我们晚12年,近年来实际使用的外商直接投资只接近我们的十分之一,整体经济实力有明显差距,但印度近年来通过吸收新技术、海外分包合作以及委托加工制造,不仅在著名的软件、信息技术咨询、呼叫中心、芯片设计以及未来的金融服务、工业工程、风险和行为分析以及药品研发等服务领域为跨国公司提供海外分包业务,从而大大压低了世界服务业成本;而且在汽车、制药、化学制品以及资本货物等领域正形成国际竞争优势,并吸引世界大跨国公司寻求规模化进入。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不仅应当尽快把我国加工制造技术整体升级到中等档次,而且应加快形成生产和研发、品牌优势。为此,要研究制定加工贸易发展的新战略,促进其转型升级。
三、加工贸易未来转型升级的方向
l、扩大加工贸易活动的领域,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作为涉及外资、外贸和国内产业的加工贸易的转型升级,要重点考虑加工贸易的发展对国内产业、企业、产品以及产品内部工序的带动、辐射和扩散作用。在吸引外资和大力发展加工贸易的同时,要考核有关部门及地方政府鼓励和扶持内资企业、尤其是中小民营企业为国外跨国公司和外商投资企业提供加工配套的情况,鼓励包括民营中小企业在内的国内企业积极参与跨国公司的加工贸易体系和全球采购体系。在制定优惠政策吸引外资的同时,应研究制定优惠政策,切实解决国内中小企业缺少融资能力、缺少国际市场资讯和人才、缺少关键零部件生产技术、缺少技术和产品更新能力等具体困难,使更多国内企业在为跨国公司提供配套的过程中,逐步学会“走出去”搞加工贸易。
2、不断提升“世界加工制造业重要基地”的功能,通过与跨国公司开展深层次合作提升外资的技术、管理和资金档次。要鼓励国内有竞争力的企业为跨国公司提供更高层次的合作配套,不断加快“干中学”和毕业的速度,使加工贸易环节由简单技术和工序的组装,提升到辅件、一般零部件、主要零部件、关键零部件的加工制造,以至升级到高级复杂的知识技术密集型组装环节,真正掌握参与和管理全球化企业的经验和窍门。在这方面,政府提供公平竞争的准入平台,创造更规范的投资和竞争环境,比优惠政策竞争更重要。
篇6
1.研究背景及意义
所谓的加工贸易是指,一个国家利用进口的原料、零件等,在本国利用生产力和技术进行产品加工,当产品加工完成后,再出口到其他国家,从中获得相应的附加价值。对于加工贸易,其方式十分多样,但是不管哪种形式,都能表明加工贸易是一种附加值低的贸易,如果大力开展加工贸易,就会对本国的技术创新造成一定影响。在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的加工贸易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在1981年我国加工贸易进出口额为24.8亿美元,在2010年,我国加工贸易进出口额达到11577.6亿美元,可以说加工贸易已经成为我国对外贸易的主要方式之一。在我国经济体系中,加工贸易虽然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由于其发展过程中还存在一定问题,如附加价值低、地区发展不平衡等,从而对我国加工贸易的升级带来一定局限。此外,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越来越多的跨过企业景高技术、高价值的加工制造对外转移,这就对我国加工贸易带来很大的挑战,同时金融危机也给我国加工贸易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在这种情况下,对中国加工贸易企业转型升级进行深入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国内外研究现状
在国外,Balassa最先对产业内贸易现象进行研究,随后Lloyd、Grubel等分别对工业化国家产业内同种产品贸易进行了研究。对于加工贸易的研究,在国外并没有专门的文献,因为国外的加工贸易都是在相应的加工出口区进行的,因此,国外一般都是对加工出口区进行研究,并没有对加工贸易进行研究。在国外经济发展中,赵利济(1996)提出,韩国在经济发展初期,外汇量的短缺,使得其将出口当做国家的发展途径,从而极大的促进加工贸易发展。傅政罗认为,台湾通过设立出口加工区,扶持重点产业,从而促进了对外贸易的发展。巴拉萨对韩国、新加坡、台湾的对外贸易发展情况进行研究提出,出口和进口相比较,更容易促进国家走向工业化道路。
在我国,对加工贸易的研究主要是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对于加工贸易,我国学者呈现两种观点,一是对加工贸易进行肯定,认为加工贸易是国际贸易发展的主要趋势,因此,我国应该大力发展加工贸易,并促进加工贸易的转型。郑卫峰(2001)认为,我国的出口产品,特别是机电产品,具有很强的国际竞争优势,应该将这种竞争优势保持下去。二是认为不应该将加工贸易看做是我国对外贸易的重点,虽然我国加工贸易有一定的优势,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其他贸易的优势也逐渐体现出来,如果只是片面的发展加工贸易,容易引起我国产业结构的不平衡,这对我国经济发展有一定的弊端。马春晖(2005)提出,加工贸易在发展过程中,我国的低成本劳动力、水电气能源、土地资源都成了制约因素,需要加强一般贸易的发展。刘仁伍(2006)提出,增加一般贸易的发展,是我国调整对外贸易结构的重要手段。
3.研究方法
本文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第一,文献分析法。主要根据相关的书籍和网络上的加工贸易转型升级信息、文献资料等进行分析,通过对文献资料的分析研究,然后进行归纳和总结,是本文写作的基础。第二,系统分析法,本文以系统的科学思想,对加工贸易的相关概述进行了阐述,并结合国内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现状与江苏省加工贸易企业转型升级的具体情况,分析了江苏省加工贸易企业转型升级中的不足,在此基础上,提出促进江苏省加工贸易企业转型升级的策略,从而构建江苏省特色的加工贸易系统。第三,实证研究法,结合江苏省加工贸易企业,追踪其发展情况,通过实证研究、完善,从而提高本文的科学性与实用性。
二、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相关概述
1.加工贸易的内涵
加工贸易主要是指在进行产品加工时,从国外进口部分材料或者全部材料,本国的加工贸易企业将材料加工成产品后,出口到国外,从中获得附加价值。对于加工贸易主要有四种形式:一是进料加工,这种加工形式是国内加工贸易企业在国外购买原材料进行加工,然后将产品销售到国外;二是来料加工,这种加工形式是本国的加工贸易企业和国外的企业签订合作合同,根据合同规定,本国的加工贸易企业将国外企业提供的材料加工成产品,然后将产品交给国外企业;三是装配业务,这种加工形式是本国企业将国外企业提供的技术、元件、设备零件等装成成品,然后将其交给国外企业;四是协作生产,这种加工形式是国外的企业提供主要配件、部分配件,然后本国企业将自身的配件和国外企业提供的主要配件组配成成品,出口到国外。
2.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内涵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加工贸易面临的挑战越来越多,越来越多的声音呼吁加工贸易转型升级,而关于加工贸易的转型升级,也出现了多种理解。关于我国加工贸易的转型升级,有的学者认为可以分为五个转型、四个升级,其中五个转型是指外资企业的经营主体转向内资企业的经营主体、沿海地区的加工地区转向中西部地区的加工地区、高能耗高污染加工方式转向低碳生产加工方式、受托加工方式转向自主创新加工方式、国外销售市场转向国内外销售市场;四个升级是指产品结构升级、发展过程升级、增值能力升级、集聚配套升级。还有的学者认为我国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可以分为两个转型和四个升级,两个转型分别是加工贸易转向一般贸易、境内加工转向境外加工;四个升级是产业升级、产品升级、价值链升级、企业升级。对于加工贸易的转型升级,无论是实现产业升级,还是实现产品升级,都是在产业链环节中实现,因此,在笔者看来,对于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可以重点对产业链进行分析。
3.加工贸易的理论基础
在国际社会中,加工贸易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关于加工贸易的理论研究有很多:第一,比较优势论。亚当?斯密提出,贸易的产生和国际分工在于各个国家的生产成本、劳动生产率存在一定的差别,对于一个国家,会集中生产进口国不具备优势的产品。比较优势理论的关键在于贸易产生的原因是劳动生产率的差异,一个国家的产品具有一定优势时,就可以在保证投入要素不变的情况下,在国际上进行分工生产,从而获得经济利益。第二,生产分割理论,所谓的生产分割是指,在进行产品生产时,将产品研发、生产、销售等活动分成多个独立的活动,并且这些独立的活动在不同国家、不同地区进行,在生产分割中,产品制造企业有很多,并且在生产过程中,工序十分专业。一般情况下,用生产分割理论对制造业产品加工进行解释,更加具有说服力。在加工贸易中,生产分割理论发挥着十分重要的指导作用。第三,产品生命周期说,美国学者Raymand Vermon最先提出该学说,他认为产品会经过创新、成熟、标准三个生命周期,对于不同的国家,其产品生命周期存在一定差异,由于各个国家的生产技术不同,从而使得产品在不同国家呈现不同的表现形式,这样就为国际贸易、投资提供了可能。
三、中国加工贸易现状及转型升级的制约因素――以江苏省为例
1.中国加工贸易的产生、发展
在改革开放之前,我国实行的是计划经济,在这种经济体制下,企业将管理、外贸经营融为一体,政企部分,很难实现加工贸易。20世纪80年代初期,我国的沿海地区和内地经济水平有巨大的差异,从而造成了严重的产业结构趋同,加上财产包干体制的影响,我国经济分工一直不合理,这就导致沿海地区的加工市场受到很大的冲击。另外,随着社会的转型,城乡矛盾逐渐突出,城市工业化发展速度越来越快,这就对发展资金的需求越来越多,面对如此紧迫的形势,我国加工贸易应运而生。在我国加工贸易发展有很多便利条件,首先是我国的国土面积比较大,为加工贸易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土地和原材料,其次,我国劳动力成本比较低,工业部门基础比较好,加上我国的海岸线比较长,从而为加工贸易提供了便利的地理环境。在各种客观因素的影响下,政府部门积极的制定了各种扶持加工贸易政策,从而使得我国加工贸易快速成长起来。
对于我国加工贸易的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萌芽阶段,主要在1979年至1988年,在这一时期,来料加工在法律上有支持,因此,发展十分迅速。在1980年,我国加工贸易进出口值为16.6亿美元,在1988年加工贸易进出口值已经达到287亿美元,其中来料加工贸易达到77亿美元。第二阶段是积累阶段,主要是在1988年至2003年,在这一阶段,进料加工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在1989年,进料加工贸易出口首次超过来料加工贸易,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快速转变,加工贸易发展越来越快,与此同时,加工贸易的一些问题也逐渐显现出来,因此国家部门开始针对加工贸易进行规范化管理,这就促进了加工贸易的规范化发展,加工贸易的进出口额也不断提高。第三个阶段是提高阶段,也就是2004年至今,随着加工贸易的快速发展,我国国民经济发展越来越快,同时,加工贸易也带来一些问题,如东西地区发展不平衡、低附加值、环境问题等,这就对加工贸易的发展造成一定制约,在这种情况下,国家政府提出了加快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要求,国家部门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政策,对加工贸易产品结构、区域分布进行优化,以此促进加工贸易的持续发展。
2.江苏省加工贸易的现状
(1)在全球价值链中处于低端环节
所谓的价值链是指,企业在进行进行产品设计、生产、销售等过程中的各种活动集合体,企业的价值链是在一系列活动中形成的,在分析加工贸易产业链中的各个环节时,可以利用“微笑曲线”进行,通过微笑曲线能将价值链中的各个环节附加值形象的展现出来,具体如下图所示。对当前江苏省加工贸易进行分析,可以看出,加工贸易主要是将劳动力当做比较优势参与到价值链环节中,在价值链的上下游,都是国外企业控制的,其收益是本土企业劳动力的几十倍。由此可以看出,在全球价值链中,江苏省加工贸易还处于低端环节,加工贸易虽然在增长发展,但是加工贸易的增值收益并没有增加。加工贸易对江苏省经济法发展有很大的影响,但是由于江苏省加工贸易本身的不足,从而使得其在全球竞争中处于不利的地位。
(2)外资在该省加工贸易中占主导地位
随着对外开放的深入,江苏省加工贸易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在20世纪中期,在我国进出口中一般贸易占主导地位,但是改革开放的深入,使得我国投资环境不断良好,国际投资越来越多。在近十几年里,江苏省加工贸易发展呈现平稳的增长趋势,在1995年江苏省加工贸易进出口额为72亿美元,在2009年江苏省加工贸易进出口额达到1933.4意美元,年平均增长率达到25%,下表为江苏省1995年至2009年加工贸易进出口额示意图。
江苏省在发展加工贸易时,外商投资企业起着主导作用,在我国加工贸易中,“三资企业”占绝对主导地位是十分显著的一个特点,外商投资企业的加工贸易虽然对我国经济发展有良好的带动效果,但是外商投资企业的加工贸易进出口额远远超过国内企业的加工贸易进出口额。
(3)地区发展不平衡
江苏省加工贸易在快速发展过程中,存在地区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在改革开放以后,江苏的苏州、常熟、无锡等苏南地区凭借劳动力资源丰富、工业设施全、加工能力强等优势,首先获得外商企业的青睐,加工贸易快速发展起来。和苏男地区相比较,苏北地区的初始发展水平比较低,初始产品发展较慢,从而影响到其产业升级速度。江苏省政府虽然制定了“江海联动,跨江发展”的政策,引导加工贸易向苏北地区转移,但是由于苏北地区地理位置比较差,产业配套能力不强,从而对加工贸易产品进出口管理带来很大影响,进而影响到苏北地区的加工贸易发展。
3.制约江苏省加工贸易企业转型升级的因素
(1)政府层面
第一,体制层次。从江苏省加工贸易发展情况看,国有企业的体制问题仍然是制约加工贸易发展的一个关键因素。在现代社会中,国有企业的制度并不是很完善,这就导致国有企业在进行加工贸易发展时,没有掌握时机,成为加工贸易主体,从而让外商企业成为江苏加工贸易的主体,这就导致加工贸易中的关键技术、经验停留在国外,在国内仅仅有廉价的劳动力和土地资源。通过分析新加坡、台湾、韩国等的加工贸易发展历程,可以发现,内资企业的快速崛起,使得加工贸易主导权掌握在内资企业中,进而促进了加工贸易技术创新,为加工贸易企业转型升级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但是对于江苏省加工贸易发展,由于国有企业体制缺失,从而丢失了加工贸易的主导权,对于民营企业,由于其实力不足,加上政策体系支持不足,也难以掌握加工贸易的主导权,这就使得加工贸易的主导权落在外商企业中。
第二,政策层次。相关政策不健全、执行力度不足是影响江苏省加工贸易转型的另一个重要因素,现有的相关税收政策,对国内加工贸易企业的国内材料购买有一定的制约,可以说是变相的鼓励企业从国外购买材料,这就制约了加工贸易企业向上游产业的转型。对于江苏省加工贸易转型升级,深加工结转是十分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但是在新环境下,江苏省并没有对深加工结转的相关流程进行规范,从而影响到江苏省加工贸易的发展。
(2)企业层面
第一,劳动力。对江苏省加工贸易发展历程进行回顾可以发现,廉价而充足的劳动力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各国的贸易保护意识越来越强,贸易堡垒越来越多,同时民工短缺现象也逐渐增多,这就意味着劳动力成本逐渐上升。从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看,江苏省加工贸易将会朝着技术水平高、附加价值高的方向发展,对于这些产业生产,必须由高素质的劳动力完成,但是对当前江苏省加工贸易劳动力进行分析,可以发现,现有劳动力的素质很难满足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需求,这就对江苏省加工贸易企业转型升级带来极大的影响。
第二,技术水平。技术水平是影响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关键因素。目前,江苏省加工贸易技术水平普遍比较低,对江苏省加工贸易发展历程进行回顾可以发现,在产品设计、零件生产等环节中,都是依靠国外企业的技术,在技术研究、开发方面,江苏省和国外企业还有很大的差距。调查显示,江苏省大中型企业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制造业仅有10.6%,高级技术人才仅有3.56%,产业技术水平的落后,直接造成了江苏省加工贸易中间产品供应能力增长缓慢。
第三,跨国公司的价值链。对于跨国公司,经常会对价值链的某个关键环节进行控制,从而来对价值链中的利益进行主导、分配,在全球价值链中,跨国公司可以通过控制核心技术、核心开发环节、最终产品营销、品牌等来实现对价值链的控制,对于加工贸易其本质是跨国公司为了减少生产成本的一种经营方式,加工贸易的升级转型必然会受到跨国公司对整个价值链控制的影响。因此,江苏省的加工贸易企业在转型升级过程中,必须对跨国公司的价值链控制进行分析考虑。
四、中国加工贸易企业转型升级的对策
1.政府层面
(1)政府完善相关政策
要想全面促进加工贸易企业的转型升级,就需要加强本土企业的发展,不断提高本土企业的国际分工能力。对此,政府层面应该制定一些可行的政策,提高加工贸易企业的国内采购率,让更多的加工贸易企业采购国产材料,从而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对此政府部门应该制定相应的出口退税政策,对于进料深加工结转所需的国有材料,也应该实施免税、退税的呢过政策,并且政府部门应该提高退税审批效率,以此提高加工贸易企业升级转型的资金流动效率。目前,在我国的加工贸易出口税收监管过程中,还存在一些不合理的现象,如一些复杂的货物,其加工过程中的原料来自国内保税料件,但这些料件需要根据相关规定进行缴税,对此,政府部门应该加强监督力度,防止税款的流失。
(2)鼓励加工贸易企业创新
在21世纪,创新已经成为时代的主题,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企业必须从过去的成绩中清醒过来,不能沉迷于过去,否则就会被时代所淘汰。特别是对于加工贸易企业,我国的加工贸易虽然取得了良好的发展成绩,但是和国外发达国家相比较,还处于落后阶段,因此,加工贸易企业必须加强创新。对于创新,并不一定就能获得成功,还有可能造成企业衰退,可以说创新是一个风险与机遇并存的现象,对此,政府部门就需要制定有效地政策,鼓励、扶持加工贸易企业进行创新。首先是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知识产权是一个企业生存发展的根本,如果企业的研究专利被其他企业窃取,那么企业的生存就会面临极大的的挑战,同时其他企业的创新热情也会受到打击,因此,政府应该制定严格的知识产权法律法规保护策略。其次,对于创新风险,政府部门应该给予企业适当的扶持,提高企业的抗风险能力。
(3)加强对技术贸易人才的培养
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工业发展所需要的技术越来越高,这就造成了技术工人严重缺乏的现象。据统计,我国当前具有职业资格证书,并且具有一定水平的技能劳动者在城镇人口中仅有32%,其中技师、高级技师、高级技能人才在技能劳动者的比例仅有20%,而在发达国家,这两项数据比值分别是60%、35%。高级技术人才的缺失,严重的影响到加工贸易转型升级。与此同时,我国高级技能人才还呈现老龄化的趋势,高级技能人才青黄不接,从而制约了加工贸易企业的转型升级。对此,我国政府应该进一步加强培养加工贸易高等人才的力度。需要注意的时,在新环境下,社会发展不是需要只懂理论的人才,更是需要那些实践能力强的人才。因此,政府部门应该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扶持力度,鼓励职业教育机构培养出更多的应用型、综合型人才,从而促进加工贸易企业转型升级。
2.企业层面
(1)加强国企、民企合作
对于加工贸易的转型升级,是需要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共同努力实现的,从当前的情况看,部分民营企业虽然和国有企业在各个领域有深入的合作,但是在合作过程中,两者并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整体,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之间还存在很大的距离,因此,在新环境下,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应该加强合作,以此全面提高自身的竞争水平。国有企业拥有良好的技术力量和充足的资本,同时在人才方面也比较充裕,而民营企业的的机制十分灵活,善于创新,敢于承担创新风险,因此,国有企业应该加强和民营企业的合作,两者共同发展,共同创新,从而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
(2)提高企业竞争优势
对于加工贸易企业转型升级,首先要不断提高自身产品的质量,并提高产品质量的稳定性,这样才能为企业的生存提供保障。其次,企业要注重自身技术的创新,从而提高自身产品的附加价值。从微笑曲线可以看出,处于微笑曲线两端的产品才有更高的价值,但是微笑曲线两端对技术有很高的要求,对于现有的加工贸易企业,其发展受到制约的很大一部分因素在于技术落后,因此,加工贸易企业必须在新环境下提高自身的技术研发能力,加强自主品牌的发展。对于创新,并不是闭门造车,而应该走出去,加工贸易企业应该积极的借鉴国外企业的成熟技术,将其引进自身生产中,并根据自身发展情况,创建出符合自身发展的技术。此外,企业还应该加强经营管理,企业需要立足于市场,从实际出发,做好长期发展规划,这样才能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在我国,有很多加工贸易企业虽然能做起来,但是并没有做大,其关键就在于这些企业没有做好规划,加工贸易企业的销售市场大多是进口国,因此,拓展其发展渠道显得更加重要。
篇7
加工贸易的经济效应体现在多个方面,本文主要从加工贸易对山东省贸易增长及GDP增长方面进行实证研究,探寻加工贸易对山东省经济发展的作用及趋势。
1.加工贸易对山东省贸易增长的贡献率分析选取1983年~2010年的相关数据,测算加工贸易对贸易总额增长的贡献率(加工贸易总额增量/贸易总额增量)、加工贸易对出口增长的贡献率(加工贸易出口额增量/出口额增量),以及加工贸易对进口增长的贡献率(加工贸易进口额增量/进口额增量)。从表的计算可以看出,加工贸易对山东省贸易增长具有积极贡献。加工贸易对贸易增长的贡献率呈现急剧上升又急剧下降、最终趋于平稳的趋势。以1998年为分界,1998年之前的贡献率先是急剧上升而后急剧下降,转折点出现在1996年,当年的加工贸易出口额增量超过了贸易出口额总量的增量;1998年之后,贡献率相对稳定,并出现了下降趋势。受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2009年山东省加工贸易出现负增长,可见加工贸易对国际市场的依赖;虽然2010年和2011年山东省加工贸易逐步摆脱危机影响有所回升,但对出口贸易增长的贡献率仍较危机前的水平有所下降,亦可见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之外,山东省加工贸易也亟需转型升级。
2.加工贸易对山东省经济增长的实证研究前文通过表格和图形的形势分析了1993年以来,山东省加工贸易对山东省对外贸易增长的贡献率及其变化的趋势。下面本文试图通过运用计量经济学模型对山东省加工贸易对山东省经济增长的影响进行实证分析,以求得到山东省加工贸易与山东省经济增长的关系。
(1)模型构建Frankel和Romer(1999)以贸易引力模型为研究工具,针对贸易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影响机制作了研究。李剑和沈坤荣(2003)在Frankel和Romer上述研究基础上,对我国的对外贸易的发展和我国经济增长之间的影响机制进行了分析研究。本文结合李剑和沈坤荣的借鉴经验和闫国庆和孙琪等(2009)运用的单变量分析方法,并采用AR(2)模型对序列相关性进行修正,利用山东省加工贸易数据和山东省经济增长的各项数据来对山东省加工贸易与山东省经济增长之间的影响机制做出相应的研究。假设变量:加工贸易总额为PT,加工贸易出口额为PE,加工贸易进口额为PI,建立以下模型:其中,ai为方程3-i的常数项,bi为方程3-i的解释变量系数,^μi为方程3-i的随机干扰项,包含着除了加工贸易总额、加工贸易出口额、加工贸易进口额之外的影响GDP增长的因素。
(2)变量解释考虑到山东省加工贸易和山东省经济相关数据的可获得性和准确性,以及根据统计分析的现实指导意义,本文按照通常的做法,选用山东省加工贸易进出口总额、加工贸易出口额和加工贸易进口额来便是山东省加工贸易的发展状况;选用山东省地区国民生产总值(GDP)来表示山东省经济的增长水平。为了得到平稳序列,鉴于山东省加工贸易及山东省经济发展较快且有波动,分别对四个变量取自然对数,可以消除变量之间的异方差性,使得变换趋势线性化而且不改变变量之间的协整关系。被解释变量LnGDP和解释变量LnPE、LnPI、LnPT的数据样本观察数据均为1992年~2012年,共21组。原始数据均来自于山东省统计信息网站和《山东省统计年鉴》。
(3)计量结果利用样本数据观测值,对方程(3-1)、(3-2)和(3-3)分别进行回归,即使用山东省GDP的对数对山东省加工贸易总额的对数、山东省加工贸易出口额的对数、山东省加工贸易进口额的对数分别回归,并采用AR(2)模型对序列相关性进行修正,结果如下:对于方程(3-1-2),变量在2%的显著水平上通过t检验(自由度为19,显著水平为2%的临界值为2.539),拟合优度(含调整后)明显提高,通过对新的残差序列^εt进行Q-检验(直方图)得出修正后的回归方程的残差序列不存在序列相关性。因此,用AR(2)模型修正后的回归方程的估计是有效的。方程(3-2-2)的变量在1%的显著水平上也通过了t检验,拟合优度(含调整后)也明显提高,Q-检验(直方图)表明新的残差序列^εt不存在序列相关性。因此,用AR(2)模型修正后的回归方程的估计是有效的。对于方程(3-3),经过尝试,也采用AR(2)模型进行修正。经运算得到如下回归估计结果:(4)ADF检验经过对LnGDP进行单位根检验,LnGDP是非平稳序列。然后对LnGDP的一阶差分(用DLnGDP表示)进行ADF检验,在不含时间趋势和截距的情况下,ADF检验值均小于临界值,因此拒绝零假设,LnGDP的一阶差分为平稳序列。按照同样的思路对lnPE、lnPI和lnPT进行单位根检验,lnPE、lnPI和lnPT在含时间趋势和截距、含截距、无时间趋势和截距都不平稳,在尝试三者一阶差分时,DL-nPE、DLnPI和DLnPT均在5%和10%的显著水平下显示平稳,DLnPE、DLnPI和DLnPT均是平稳序列。(5)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上面的ADF检验为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提供了前提。通过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结果(下表)可见,在5%的显著水平下,在滞后阶数为2和3时,LnPE、LnPI、LnPT均是LnG-DP的格兰杰原因,而在LnGDP不是LnPE、LnPI、LnPT的格兰杰原因。3.研究结论通过分析加工贸易对山东省贸易增长的贡献率及其变化趋势、加工贸易对山东省GDP的影响,得到如下结论。第一,山东省加工贸易的发展对于山东省的贸易增长具有重要贡献。加工贸易对出口增长的贡献率经历了1998年之前的大起大落到1998年之后比较稳定再到2008年以后出现大幅下降,最后在2012年出现了负值,可见山东省加工贸易对山东省贸易增长的贡献逐渐减小,亟待转型升级。第二,在长期内,山东省加工贸易出口、山东省加工贸易进口及山东省加工贸易总额分别与山东省GDP呈正相关关系。格兰杰因果检验的结果显示,山东省加工贸易出口、山东省加工贸易进口及山东省加工贸易总额都是山东省GDP增长的格兰杰原因,可见山东省加工贸易对山东省GDP增长具有重要贡献,即通过资本与技术积累、提供岗位促进就业等方式发挥对山东省经济的促进作用。
二、山东省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路径
加工贸易为山东省的对外贸易乃至整体经济的快速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但是山东省加工贸易仍然处在全球价值链中的低端位置,即集中于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装配加工的环节,需要进行转型升级。汉弗莱和施米茨在2002年提出了依据全球价值链的产业升级的四种模式:工艺流程升级(ProcessUpgrading)、产品升级(ProductUpgrading)、产业功能升级(FunctionalUpgrading)和链条升级(Inter-sectorUpgrading)。基于此,本文从企业层面和产业层面提出山东省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路径。1.企业层面转型升级的路径对于山东省加工贸易企业而言,无论从规模还是产品产业机构,都还处在相对落后的地位。在企业层面来讲,其转型升级的路径应该是:工艺流程提升:从简单组装到复杂组装到关键零部件的制造再到原材料的生产。产品提升:通过研发出新产品、引进新产品或者对现有产品进行创新改进,比竞争对手更有效率,移向更先进的产品生产线,增加产品的单位价值。功能提升:创立自有品牌,进行自有品牌的研发、设计和生产。覆盖产品的研发设计、物流售后、营销渠道、品牌推广等环节,重新组合价值链中的各个环节,进一步提升企业的产品附加值。或者进行环节跨越,放弃现有功能直接转向利润回报比较高的功能环节,改变企业所处的价值链中的位置。链条提升:在稳固了现有产业价值链的基础上,向具有更高附加值和利润回报的相关价值链条提升。2.产业层面转型升级的路径———价值链延伸向价值链上游延伸:增加山东省加工贸易企业在省内、国内的原材料的采购力度,提升山东省加工贸易的原材料国内采购率,培养与优势产业相配套的上游原材料供应产业。向价值链下游延伸:培育与加工贸易产业相关的下游产业,重点扶持建设仓储产业、物流产业,建设物流配送中心等大型的相关产业。大力培养营销人才、大力支持营销产业发展。同时,调整加工贸易经营主体的资本结构,加大内资企业在山东省加工贸易中所占的份额,提高山东省加工贸易企业在原材料采购及产品配送、销售等环节的控制权,更多参与产品研发、渠道建设及品牌营销等环节,提高加工贸易质量。
三、山东省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对策
加工贸易在山东省经济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由于目前山东省加工贸易对低廉劳动力和大量资源消耗的依赖,迫切需要转型升级更好地发挥对经济的带动作用。
第一,整合加工贸易资源,完善加工贸易政策。整合现有加工贸易企业资源,通过重组、联合、兼并等方式逐渐形成山东省具有代表性的加工贸易的大企业,培育其核心竞争力,发挥龙头企业作用带动山东省加工贸易转型发展。并完善相关政策,健全海关、税务、检验检疫等各部门的协作机制,简化审批程序,提高加工贸易效率。
第二,促进技术进步,推动工艺流程提升和产品提升。鼓励山东省加工贸易企业自主创新,通过企业自我筹建或与科研机构联合建立研发中心等模式,将引进国外先进技术与企业自主创新相结合,增强企业对创新技术的应用吸收能力,提高加工贸易企业的技术水平。
篇8
[关键词] 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对策
我国的加工贸易是与改革开放同步启动的。由于我国注意发挥比较优势,主动参与国际产业分工与合作,大力发展加工贸易,进出口总额从1981年的25亿美元增长到2006年的8319亿美元,增长333倍。2006年,加工贸易出口占我国GDP的19%,其顺差增量拉动我国GDP增长近1.5个百分点。2007年上半年,加工贸易进出口4409亿美元,占全国外贸进出口总额比重达45%。不用置疑,加工贸易已经成为我国经济近年来一个重要的增长极,为国内企业融入国际市场提供了渠道,推动了我国对外贸易实现了从初级产品为主向制成品为主的出口结构的转变,使我国形成了符合国际市场要求的制造业平台。然而,在肯定加工贸易促进对外贸易和国民经济发展的同时,我们也看到一些问题越来越突出,有待解决,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势在必行。
一、我国加工贸易发展的发展现状
改革开放25年来,我国加工贸易取得长足进步,在我国加入WTO的背景下,由于国内外相对增长率差异、外商直接投资存量增长以及相对价格差距等综合因素的作用,我国实际使用外商直接投资的规模、外商投资企业的进料加工贸易以及机电和高新技术产品加工贸易出口都取得快速增长。我们经历了从“三来一补”到进料加工、从“两头在外”的作坊到外商投资企业为主体、从简单技术加工装配到机电、高新技术产品加工贸易为主的结构转换,这代表着我国加工贸易不断转型升级的轨迹。
首先,加工贸易的规模进一步扩大。1981年,加工贸易进出口总值25亿美元,其中出口11亿美元,占比5%;进口14亿美元,占比6.4%。而2007年1~7月,我国加工贸易进出口已达5238.3亿美元,增长18.5%,其中,出口3267.3亿美元,进口1971亿美元,加工贸易项下的贸易顺差为1296.3亿美元,比2006年同期增加354亿美元。
其次,加工贸易商品结构进一步优化。商品结构的优化主要表现在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比重的大幅提高。过去十年, 我国加工贸易产品结构的动态优化趋势十分明显。随着越来越多的外商投资企业来华从事加工贸易, 机电产品在加工贸易中的比重越来越高。而高新技术产业对外贸易更是以加工贸易为主, 加工贸易所占的比重呈不断上升的趋势。
二、我国加工贸易存在的问题
1.加工贸易增值率增长缓慢
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 我国加工贸易的增值率有上升的趋势, 但其增值率一直徘徊在50%左右,增值状况并不理想。随着我国加工贸易中机电产品和高技术产品比重的增加,加工贸易的增加值从理论上说应该不断增大。但事实上,我国加工贸易整体附加值的增长非常缓慢,甚至某些部门出现了增加值率下降的趋势。仅有的部分高科技产品也存在加工过程短,增值率低的问题。在整个加工贸易价值链中,我国企业从事的往往是零部件和原辅材料的初级加工、装配等劳动密集性环节,加工贸易技术含量不高,产品附加值较低。
2.加工贸易与其他产业间的关联程度低
我国目前开展的加工贸易, 最突出的特点是“两头在外”和“大进大出”。整个产业链中, 我国仅以廉价的劳动力和使用成本偏低的土地参与加工贸易, 而原材料、技术含量高的零部件、技术、品牌、管理模式、资金以及营销网络等附加值高的生产要素基本是跨国公司从国外市场上配置的。许多外商投资的加工贸易仅仅是利用优惠政策建立加工基地, 一些行业和项目存在低水平重复建设的现象。因此,加工贸易对国内其他产业缺乏前向或后向的带动作用,尤其是对中上游产业, 如原材料等基础产业的带动作用小,因而很难实现产业结构的改变与升级。
3.加工贸易主体结构失衡
近几年来, 外企进出口额平均占比超过75%, 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处于明显的弱势地位, 表现出加工贸易的主体结构失衡。这种主体结构反映了本土企业参与全球化的能力仍很薄弱, 导致加工贸易的产业配套行为多在外企间进行,产业带动效益和技术外溢效应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4.加工贸易区域结构分布不均衡
我国加工贸易发展地区间很不平衡,东部地区加工贸易基础好、发展快、规模大。当前,随着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加工贸易迅速发展以及生活费用的不断提高,劳动成本不断上升,劳动力优势开始削弱。如果不尽快解决我国加工贸易结构分布区域上的巨大差异,发掘我国劳动力潜力,并实现科技管理水平以及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我国在加工贸易中的劳动力优势将很快丧失。
三、促进我国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对策
在目前这种情况下,要解决加工贸易存在的问题,使其优化产业结构,提高产业增值率和自主研发能力,增强加工贸易对其他产业的带动能力,必须促进我国加工贸易转型升级。
1.向产业链上游发展,提高技术开发和产品设计能力
根据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 各国应该将自己具有相对优势和密集使用丰裕要素的生产环节安排在国内, 以充分发挥比较优势。丰富而低廉的劳动力资源是我国在国际分工与贸易中的比较优势,然而, 在国际分工中一国具有的比较优势将会随着其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而动态发展。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劳动力资源优势(主要是指成本优势)逐渐弱化, 而资金、技术等优势将不断加强。因此, 我国应向具有研发、设计功能以及营销等高附加值环节、高端产品迈进, 加强本地的知识产权保护, 鼓励加工贸易企业在我国设立研发、设计中心,加强与本地大学和科技中心合作, 提高自主开发能力和创新能力;鼓励加工贸易企业加快对国外先进生产的技术消化吸收和二次自主创新, 提升企业从事OEM (委托制造) 配套能力,努力向ODM (委托设计制造)和OBM (自主品牌加工制造)发展, 逐步形成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具有广泛知名度的自有品牌。
2.向产业链下游延伸, 积极发展国际物流和配送业务
在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过程中, 我国加工企业不仅要提升加工制造、装配、检测、包装等非核心价值环节的能力, 还需具备应用性研发、工艺、外观设计、物流、供应链管理以及附加服务等更加系统化的功能,加工贸易价值链向下游产业延伸是今后我国加工贸易发展的重要方向, 以保税区转型和建立保税物流园区为中心, 发展国际采购与配送中心业务, 促进现代物流发展速度和属地配套服务能力, 这有利于提高加工贸易的附加价值, 也有利于提高我国加工贸易出口竞争力。
3.鼓励本土企业积极开展加工贸易, 调整加工贸易的主体结构
逐步取消对外资企业的“超国民待遇”,特别是纠正一些地方政府长期以来奉行的“外资优于内资”的观念, 避免“内资给外资让道”的现象;鼓励和引导本土企业大力发展加工贸易, 从政策倾斜、资源和信息的提供、人才的培养等方面扶持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 尤其要鼓励和支持科技型、自主知识产权型民营企业进入跨国公司的产业链,提高同国外企业的产业配套能力, 促进我国内资企业生产能力和自主开发能力的提高, 使本土企业更深入地参与国际分工。
4.大力推进中西部地区加工贸易的发展, 调整加工贸易的地区结构。
根据比较优势理论、规模经济理论、资源禀赋情况,针对东部地区的劳动力和土地要素价格不断上升,劳动密集型产品的比较优势将逐步削弱的趋势,可以逐步将其转移到中西部地区, 既有利于东部地区加工贸易的转型升级, 又有利于增加中西部地区的就业, 满足西部地区现阶段数量型经济增长的需要。政府应加快中西部地区产业配套基础设施的建设,根据中西部的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 有针对性地发展自身的优势产业,大力承接东部地区中低端产业的转移, 在全国范围内形成东部发展高端加工贸易, 中西部地区发展中低端加工贸易的地区结构, 促进加工贸易的协调发展。
5.优化加工贸易产业结构,促进加工贸易向高新技术产业发展
国家应该强化产业政策对加工贸易的引导, 实行加工贸易产业评估制度, 向高端产业环节升级, 重点发展电子信息技术、生物医药、新材料和环保型高新技术产业。对一些加工程度不高, 技术含量不大、附加值低, 特别是存在低水平重复建设、严重环境污染的项目, 要制定禁止或限制政策,对符合标准的加工贸易项目给予优惠政策;鼓励加工企业为国外品牌制造商提供研发设计和国际营销等更高层次的合作, 实现制造业与服务业的整合延伸, 增强产业配套能力, 应用高技术对传统轻型加工业进行技术改造,鼓励新兴产业和高技术产业的发展, 实现加工贸易的全面提升。
参考文献:
[1]孙国辉:我国加工贸易转型升级机制的研究[J].经济管理,2007.8
篇9
目前,加工贸易仍旧是我国发展对外贸易的重要方式,对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和转变具有重要意义。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由于劳动力的优势,在全球加工贸易中的地位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在很长的一个阶段内取得了不少的成效。然而,随着全球技术水平和产业结构调整的不断发展,全球化分工的层次也变得更加精细化。过去,我国所从事的低端产品简易加工贸易以及不能实验当下国内外的发展形势了。这就要求我国的相关产业自身针对自身的发展状况,制定相应的转型对策和升级措施,促进我国加工贸易再次取得国际化的竞争优势。
关键词:
加工贸易;全球化;转型;升级
在我国实施改革开放政策的初期,国家沿海地带的某些城市作为改革的试点城市来承接发达国家所转移出来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主要是发展轻纺和机电等产业的加工贸易。并且,在随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是一直获益的,不仅加快了该区域内的经济繁荣,而通过外资和先进技术的引入推动了我国的产业发展。在那个时期,这项策略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推动作用,而加工贸易所带来的出口总额已经超过了大多数的贸易形势。然而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由于总体的实力的增强推动了劳动力成本的加大,过去的优势不在明显,加上08年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使得我国持续了30年左右的加工贸易受到了极大的制约,并在2009年首次出现负增长。
一、我国加工贸易现状及问题分析
通过对我国目前的出口产品构成状况来看,在21大类的出口产品中有14类产品的贸易竞争力系数大于零,主要是工业制成品。从这一数据来看,我国的加工贸易产品大多是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品,也反应了过去我国利用劳动力优势的发展策略。而对该数据的同比来看,我国加工贸易产品结构也朝着技术密集型不断发展,其中华为手机便是一个很好的例子。然而,我国加工贸易主要是集中在工业企业,在农业和服务业的投资相对不足,这是不利于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实现的。而且,这一阶段的加工贸易产业之中,我国的企业相对来说仍处于产业链条的较低端,大量的价值往往被外方所获得,这也使得我国的加工产品增值系数低,近年来一直在1.2~1.5之间徘徊。最值得注意的是外商通过淘汰机型和技术的投资,将污染重工业转移到我国境内,对我国的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污染,总体来说是不利于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实现的。
二、我国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策略分析
1.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通过对不同转型升级战略的分析,不难发现,企业的转型和升级的成绩差异性往往会在整个国家的宏观经济中得到集中的体现。资源转向型往往能够比较成功的企业往往会给当地带来更多的就业、税收和贸易额,并且不断的加速产业链纵向延伸,提升产业的凝聚力。而资源聚焦战略则可以给企业带来更多的人力资源,实现技术研发和创新能力上的提升,提升当地的经济发展增速和资源利用效率。因此,地方政府需要根据当地的发展状况和预期,对企业进行科学合理的引导,制定具有针对性的发展策略和扶持政策,促进加工贸易企业的转型和升级,全面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2.积极引进民间资本通过对我国加工贸易历史和现状的分析,不难发现,我国的民营企业在加工贸易产业中具有更大的相对优势。因此,目前活跃于加工贸易产业的国有企业有比考虑引入民营资本,充分发挥民营资本在加工贸易企业转型升级中的积极作用,有效提升中国加工贸易企业的运营效率,推动企业转型升级。
3.努力促进中小企业转型升级在过去一年时间里,我国提及次数最多的便是中小企业的发展和扶持,这也说明数量和比例庞大的中小企业开始在我国的经济发展中占据重要地位,同时这也分体现了其在市场经济中的活力和动力。然而,大多数的中小企业却并不具备站上国际化舞台的实力,因此,我国也需要在今后的发展中坚定以中小企业转型升级为主。通过对价值链条的设计,对细分的市场进行专业化的分析和研究,坚持以客户需求为核心,提升细分市场企业营销能力。最后,还需要具备一定的企业战略眼光,制定远期的发展规划,防止因为当下利用而对中国实体经济发展带来了巨大伤害。除此之外,还需要企业在运营中贯彻企业的战略目标,加大科研和创新投入,通过技术和服务的优势来提升核心竞争力,保障企业持续健康发展。
三、结束语
在过去30年间的经济发展中,我国的加工贸易行业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并且逐步成为我国制造业发展的中坚力量。然而,近几年来受到国际形势和国内经济的印象,我国的加工贸易企业却需要面对很多的难题,也迎来了不断下滑的困境。现阶段,唯有通过对中小企业进行扶持,提高我国企业的总体竞争能力,配合相应的融资和扶持计划,帮助我国的加工贸易企业在最短的时间内实现转型和升级,从而对国际化的舞台进行再一次的冲刺,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缓解社会就业压力。
参考文献:
[1]方婷婷.我国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存在问题及发展对策研究[J].中国市场,2016,03:185-186.
[2]张璇.中国加工贸易企业转型升级研究[J].价格月刊,2016,02:90-94.
[3]本刊记者.转型创新促进我国加工贸易做大做强[J].中国经贸导刊,2016,05:1.
篇10
关键词: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结构优化
一、深圳加工贸易转型升级概论
1.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内涵
推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首先需要对其内涵进行准确描述,解决当前加工贸易转型升级概念笼统含糊的问题,以便在工作中能够确定哪些企业、哪些行业属于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范畴。明确了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内涵,明确了转型升级的主体行为,才能制定和实施相应的扶持性政策和限制性措施。
不同的地域与行业,对于转型升级也有不同的方式和路径选择。根据深圳市的经济发展规划,其加工贸易转型升级主要有四个方面的转变:一是产品加工由低端转向高端,提高产品技术含量和附加值。二是产业链向中下游延伸,让产品研发设计、品牌创立、产品制造和营销参与到企业的经营活动中。三是经营主体向多元化转变,使内外资企业共同发展。四是市场轴心由国外转向国内,以内销的增量带动加工贸易整体的发展。
2.加工贸易在深圳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开放经济三十多年来,深圳加工贸易的整体水平和质量不断提高,产值和增值率逐年提升,在当今外向型经济体系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1)推动深圳地方经济的发展
近些年来,深圳的加工贸易在开拓新的国际市场、利用海外需求带动本地方经济增长方面发挥了一定的作用。在如今良好的经济环境下,外商在深圳投资的加工贸易企业数量也在不断增加,资金与技术的注入,地区加工贸易的增值环节不断拓展且呈现一个明显的上升趋势,使得其配套产业也蓬来,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深圳以及周边地区经济的发展。
(2)促进了深圳产业结构的调整和技术进步
在贸易全球化的浪潮下,国际企业的产业升级与转移步伐加快。深圳把握住新一轮的全球性产业转移的机遇,把外国的高新技术融合到生产劳动中,力推深圳总体产业升级,加快工业生产现代化的进程。在加工贸易出口产品中,往海外输送的资本和技术密集型的比例逐年递增,出口数额也在稳中上升。加工贸易在生产结构上的优化带动着相关行业技术水平的提高,也对深圳产业结构升级调整起到了积极作用。
二、深圳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发展的现状
全球性的产业大转移和国内良好的经济发展,为深圳加工贸易提供了新的机遇和优越的发展环境。自深圳加工贸易转型升级以来,其发展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1.加工贸易仍是深圳对外贸易的重要支柱
深圳加工贸易的转型升级,使传统意义上的加工贸易有了质和量的改变。2013年,深圳加工贸易出口1360.18亿美元,占全市外贸出口的50.12%,对全市GDP的增长贡献率近35%。虽说,近年来深圳市一般贸易的增值较快,在2014年第四季度其产值一度超过加工贸易,但加工贸易的进出口总额依然占深圳全市进出口额的四五成,加工贸易仍然是深圳工业经济和对外贸易的重要支柱。
2.贸易方式结构不断优化
在深圳加工贸易不断发展的同时,来料加工和进料加工出现此消彼长的趋势,来料加工出现相对萎缩,进料加工已经成为加工贸易的最主要形式。截止到2014年11月,进料加工贸易额达到1300.1亿元,占深圳加工贸易的比重达到97.46%,同比增加了15.5%。2014年11月来料加工占深圳加工贸易的比重仅为2.54%,且呈现进一步的下降趋势。进料加工的兴起,也使得出口额的增加,近两年,深圳加工贸易的出口占明显的主导优势,其数值远超进口值。
3.出口产品结构不断优化
深圳加工贸易企业出口的产品结构逐渐由传统的劳动密集型转向高新技术密集型。据统计,2012年深圳高新技术产品进出口达2520.7亿美元,同比增长12.45%;其中出口达到1412.2亿美元,同比增长13.16%。近年来,深圳高新技术产业呈现出一个良好的发展势头,产品出口额连年创新高,预计2015年,深圳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总规模逾1万亿,高新技术产业的增加值超过5000亿,全社会研发支出占GDP的比重达到4%以上。
4.逐渐开始形成自有品牌,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加强
深圳加工贸易企业经过多年的发展,逐步积累起了一定资金和技术实力,部分企业开始加大了在技术研发方面的投入,同时也取得不错的成果。现今,深圳已拥有集研发设计、零部件制造、整机集成、检测检测和批发销售于一体的完整的手机产业链。深圳手机产业已经从“山寨”转向“名牌”,华为、中兴、步步高等国产手机品牌已经有了一定的国内外市场占有率,也取得了比较好的发展空间和品牌影响力。
目前,深圳市加工贸易企业中委托设计和自有品牌比重超过65%。据相关数据统计,2012年加工贸易的企业设立各类研发机构已达1519家,研发人数达到9.1万人;认定为市级技术中心的加工贸易企业从2008年的55家增加到2012年的180家。
三、深圳加工贸易转型升级中存在的问题
1.部分企业缺乏转型的动力
虽然近几年全球经济回暖,但有些加工贸易企业又重走老路,他们所做的还是那些没有多少技术含量可言,没有竞争力的生产活动。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部分中小型企业都通过打价格战来获得订单,企业的利润率一般不超过10%,有些可能只有5%甚至更低。企业微薄的利润,企业维持自身的生存都是个大问题,更别说还搞什么新产品研发和技术创新了。
2.对外企依赖度高
加工贸易对外依存度是指加工贸易对外资企业、国外技术市场的依赖程度。外资的加工贸易,使得生产产品的核心技术和关键料、件严重依赖从国外进口。在采购料件方面,深圳近一半加工贸易企业所采购的国产料件的比重低于25%,60%左右的加工贸易企业采购不到25%的国产机器设备,而在核心部件的采购几乎全“洋货”。上游技术研发、产品创新和下游销售渠道是加工贸易企业的转型升级最重要的两个环节,但就是这关键的环节,却是大部分深圳本市加工贸易企业的软肋。企业要想实现转型升级,必须先得走出靠着“洋水”生活的阴影。
3.自主研发和自创品牌方向延伸程度还需提高
从目前情况看,深圳市加工贸易整体水平上仍处在产业链的低端环节,尽管有少数如艾美特、比亚迪等具有自主品牌研发创新的能与外企抗衡的加工贸易企业。深圳70%的工业产值来自于加工装配性质的劳动密集型产品,企业的整体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例不到发达国家的20%。
4.海外市场结构需要进一步完善
深圳加工贸易出口量每年都有数以千亿计,但出口量较大的企业大都是由外商投资的,海外市场长期由外商把持,而内资企业出口基本上都要通过外批发商作中介,本土企业的海外营销能力很难得到有效的提升,也就难以顺利参与产业链下游增值环节中去。深圳加工贸易出口市场过于集中在香港和欧美日地区,虽然,2010年以来,和东南亚的加工贸易往来越来越频繁,但只限于个别国家,且出口亚洲的泰国、马来西亚和印尼所占市场份额还是很小的。加贸企业的海外市场还有待去渗透去开拓。
四、深圳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发展策略探索
1.市场营销的创新运用与升级
为扭转这劣势,深圳加工贸易应该努力建立自己的营销网络平台,将开发设计营销网络的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中,以绕开中间商环节,变间接加工为直接贸易,以降低成本,增强竞争优势。
2.贸易产业链的整合延伸与配套物流发展
加工贸易价值链向下游产业延伸是今后加工贸易发展的趋势,这对深圳物流配送服务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为适应这发展要求,深圳需将现行保税区转变为自由贸易区,建立一个区域物流园区,赋予区内企业进出口经营权,发展国际采购与配送业务。进一步优化现有盐田保税港区、出口加工区的功能,为周边地区的产品展销、引进国际资本、参与国际转包和吸纳国际生产要素转移提供平台。
3.集群化发展与转型升级
推动加工贸易产业集群的整体升级,要着眼加工贸易产业园区的建设,加强信息网络建设,加速产业集群内产业组织与运营模式创新,加速横向、纵向和网状企业的整合。建构集群间企业信息化,串联产品上下游的生产工厂,合理调整产业集群结构,避免同质同构现象和区域内低成本导向的恶性竞争,实现产业集群的联动发展。
4.完善促进转型升级的政策制度
企业进行转型升级过程中,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成本,而且时间长,风险高。单靠加工贸易企业自己的力量难以推动有效的转型升级。此时政府应充当引路者的角色,以政策来指引和扶持企业的转型升级。
(1)完善加工贸易转型升级扶持基金制度
深圳市设立的加工贸易企业专项扶持资金,重点对加工贸易企业引进先进技术以及设备进行技术升级改造,打造企业自身核心竞争力、自主研发和自主品牌出口给予奖励和支持。但当前申请扶持基金的门槛较高,要求加贸企业年出口额在1000万美元以上,且仅限于从事高新技术及技术开发型企业,让正处于发展起步阶段的中小型加工贸易企业可望而不可及。政府应该改变申请扶持资金的条件,让真正需要这资金的加工贸易企业得到资助,提高资金运用的质量和效率。
(2)解决长期困扰加工贸易企业发展的融资问题
政府应当发挥其职能,鼓励地方政府充当出口信用保险等政策性金融机构的重要角色,建立出口企业的融资担保基金,同时推动银行加大对加工贸易企业的信贷支持,降低信贷门槛,寻求科学、合理的信贷模式。
5.走“绿色节能”可持续发展之路
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提高,人们的思维方式、价值观以及消费观念都有了很大的改变。“保护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的主张,已经成为全世界各领域人士的共识。顺应这一潮流,深圳加工贸易企业要走绿色营销之路,把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摆到首要位置上。
参考文献:
[1]陈红泉.经济全球化下加工贸易的发展趋势及对深圳的影响[J].经济前沿,2004(Z1).
[2]陈秋霞.加工贸易初认识[J].中国海关,2012(08).
[3]厉立.海关特殊监管区利用自贸区优惠政策问题研究[J].海关与经贸研究,201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