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文物古迹的措施范文

时间:2024-01-03 17:39:3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保护文物古迹的措施,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保护文物古迹的措施

篇1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涉台文物古迹系指:历史上反映厦门和台湾之间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交流交往,以及体现两岸同胞同宗同源的亲缘关系,并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古建筑、遗址、墓葬、石刻和纪念性建筑物等不可移动的文物。

第三条市文化(文物)行政管理部门主管全市的涉台文物古迹的保护管理工作。

一切机关、组织和个人都有保护涉台文物古迹的义务。

第四条凡符合本办法第二条的文物古迹,其产权所有者(单位或个人)可向市文化(文物)行政管理部门申请,将其文物古迹列入“涉台文物古迹”,其他组织或个人也可向市文化(文物)行政管理部门推荐,市文化(文物)行政管理部门在征得该文物古迹产权所有者的同意后,将其提交“厦门市涉台文物古迹论证委员会”鉴定、论证。

第五条厦门市涉台文物古迹论证委员会由市文化局牵头,由资深的文史方志专家以及市台办、市人大台侨外事委、市政协教科文委、市府办四处等人员组成,对自荐、推荐或经调查考证认为应列为保护对象的涉台文物古迹进行鉴定论证,出具论证意见书。

第六条对经论证确定的涉台文物古迹由市人民政府核定公布,并报省文化(文物)行政管理部门备案。

第七条涉台文物古迹包括已经评定为各级文物保护单位的和未经评定为各级文物保护单位的两大类。已评定为各级文物保护单位的涉台文物古迹,加设“厦门市涉台文物古迹”标志,按《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及其它文物法规保护和管理,未评定为各级文物保护单位的涉台文物古迹的保护和管理按本办法实施。

第八条市(区)文化(文物)行政管理部门会同市(区)城乡建设规划部门对涉台文物古迹划定保护范围,并设置标志说明、建立记录档案。

第九条各级人民政府制定城乡建设规划时,应事先由同级城乡建设规划部门会同文化(文物)行政管理部门商定对本行政区域内涉台文物古迹的保护措施,并纳入城乡建设规划。

第十条在涉台文物古迹的保护范围内,一般不进行其它建设工程、确属特殊需要,必须报市文化(文物)行政管理部门审批。

第十一条因建设工程特别需要必须对涉台文物古迹进行迁移或拆除的,应报市文化(文物)行政管理部门审批。并报原公布机关市人民政府核准同意。迁移、拆除所需费用和劳动力由建设单位列入投资计划和劳动计划。

第十二条涉台文物古迹的修缮保护工程,应接受市(区)文化(文物)行政管理部门的监督和指导。其修缮、保养和迁移,必须遵守不改变文物原状的原则。

第十三条使用涉台文物古迹的单位或个人,应负责保护该文物的安全,不得损毁、改建或拆除,并负责其保养和维修。

篇2

关键词:文物保护;旅游;负作用

探古求知是广大旅游者的共同心理。人们希望对自己的民族、国家乃至全人类的历史有所了解,对自己民族、祖国乃至全人类博大精深的文化有所体会。达到这一目的的途径不外乎两条:一是学习书本知识;二是观览文物古迹。作为人类文化载体、反映人类发展历程的文物古迹给人以直观、形象、生动的感受,留给人的印象深刻。观览文物古迹,使人们在游中学,边游边学,学得轻松、愉快、有趣。此外,文物中大量的人类各发展阶段的绝世之作,能满足人们的好奇心。由于文物能满足人们探古、探奇、求知的需求,因而成为旅游资源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一、文物古迹是一项重要的旅游资源

我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有着5000年连绵不断的文明史,文物古迹比比皆是,如被称为“世界第奇迹”的秦兵马俑;世界上古今体量最大的封土陵墓秦始皇陵;世界上保存最大、最完整的皇宫--北京故宫;有“东方艺术明珠”之称的敦煌莫高窟等等。这种文物丰富、文化古老的特点,决定了我国要重点开发以历史文化为主体的旅游资源,旅游产品始终以观光型文化旅游为主。地方特色、民族特色是旅游业的灵魂,中国旅游业的特色在很大程度上即体现于东方特色的文物古迹,国际游客到中国来旅游,主要还是出于对中国东方文化体系的一种神秘感。

因此,较之其他国家来说,文物对于我国旅游事业,更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例如,西安市位于我国中部地区,但它却能吸引络绎不绝的国际国内旅游者,成为我国十大旅游城市之一。究其原因,是因其握有几张王脾:它是我国古代社会定都时间最长,定都王朝最多的城市,号称十朝古都;是我国文物荟萃之地,拥有世界上第奇迹秦兵马俑、秦始皇陵,我国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大的古城墙、历代帝陵等等,可以说,文物古迹是西安市旅游业的生命。北京市无论在接待国际游客,还是接待国内游客方面,都高居全国榜首,这除与它作为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有关外,另一个主要的原因就是它拥有一批在国内外知名度很的文物古迹,如北京故宫、八达岭长城、明十三陵等等。文物古迹在旅游中所起的这种特殊作用,在全国各地都有非常明显的表现。

基于如此的现实,从实际出发,我们应充分利用文物优势,以文物古迹为主题,开发系列产品,着重发展文物古迹旅游,以推动我国旅游事业的发展。

二、发展旅游可促进文物保护

由于探古求知是人们共同的心理需要,而文物古迹可满足这一需求,文物古迹遂成为一项重要的旅游资源,充分利用它,可推动旅游事业的发展。旅游界人士认识到文物古迹在旅游中的这一重要作用后,为了吸引旅游者,必然会注意保护文物,以便使其尽量完好地展现在旅游者面前,从而获取最大限度的经济效益。

1、为了文物这项旅游资源的永久利用,旅游部门必然会重视文物保护。文物是不可再生性旅游资源,一旦受损,很难恢复原样。文物被破坏后,必然降低文物所在旅游点的吸引力,影响其经济效益。为了使文物能永久保存下来,长期为旅游所用,旅游部门必然会重视管辖范围内的文物保护。

2、发展旅游可以部分解决文物保护经费不足的问题。我国文物古迹众多,而国家财力有限,每年用于文物保护的费用相对众多的文物来说,简直是杯水车薪,许多文物因无经费来进行维修与保护而遭毁灭。发展旅游可在一定程度上解决文物保护经费不足的问题。文物古迹既然可为旅游区带来经济效益,那么,该旅游区就应该从经济收益中提出相当部分,用于区内的文物保护,无论对国家,还是对集体来说,这都是一件有益的事,这个办法应当是切实可行的。这样,大批文物就可得到抢救和保护。

3、增强人们的文物意识,利于文物保护。旅游的发展,使大量的文物古迹直接面对旅游者,使人们获得丰富的知识,受到了深刻的教育,既弘扬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又可提高人们的文化素质。文物的这些社会效益可使人们懂得文物的重要价值,认识到文物对社会的重要意义,增强文物意识,使全社会都重视文物保护工作。

三、发展旅游对文物保护有一定负作用

由于这样或那样的原因,旅游事业的发展也给文物保护工作带来了一些负作用。

1.对旅游区进行开发,从某种角度来说,本身就是一种破坏行为。开发旅游区,就要在旅游区内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如道路、宾馆、饭店等,甚至还开办工厂,这一切,都破坏了文物原有保存环境。特别是在文物古迹周围办工厂,在文物保护单位建设控制地带内修建体量高大的建筑等等,直接威胁着文物的保护。

2.短视行为导致文物被破坏的恶果。某些旅游部门目光短浅,只顾眼前刮益,为了在短期内获取较高的经济效益,对文物古迹进行掠夺性的开发利用,超负荷地接待旅游者,结果加快了文物古迹的老化、破坏乃至毁灭,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

3.任意改造文物,造成文物被破坏的悲剧。某些旅游部门为了提高文物古迹对旅游者的吸引力,使其长期为旅游服务,在发展旅游的同时.确实对文物采取了一系列维修与保护措施。但由于有关人员文物专业素质差,不懂得文物的维修与保护应尽量使其维持原样、符合其历史时代特点,而是对文物古迹进行随心所欲的“改造”,将其弄成一个大怪物,名为保护,实为破坏。

4.旅游业对环境的污染,使文物遭到破坏。车、船等交通工具排出大量的废气,严重污染了旅游区的空气。旅游基础设施中排出的废水、废渣以及船舶泄出的油污等严重污染了旅游区的水源。这些被严重污染的水和空气对文物古迹有着强烈的腐蚀作用。

5.游客对文物的破坏,众多的游客在游览过程中,呼出的二氧化碳气体中含有大量的水份,使文物古迹受到浸蚀,特别是在洞窟、古墓、地下室等古迹中表现得非常明显,旅游者的踩踏、攀登、抚摸等行为可严重损坏文物,例如世界七大奇观之一的埃及金字塔,由于长时期中大量游人的攀登,已经受到严重损害。北京八达岭长城的城砖连遭高密度游人的脚踏手推,出现了严重的凹陷松动。凡游客所到之处,都存在着在文物古迹上乱刻乱涂的现象,更有甚者,竟然用敲砸等手段盗取文物古迹的部件,此等野蛮行径,严重地危害着文物古迹的保护。

旅游的发展,对文物保护有一定的负作用,这是不容忽视的事实。但我们决不能因此而将文物保护与发展旅游截然对立起来,任何极端的观点和行为都是极为有害的。忽视负作用,对文物只用不保,既不利于文物保护,又会损害旅游景观,从而降低经济效益。一味地夸大负作用,只保不用,既违背了我们保护文物的根本目的、又无视人民群众的普遍心理需求。正确的策略应是:在保护好的前提下,合理地利用文物为旅游服务,边用边保,采取各种政策和措施,尽量消除对文物保护的负面影响,使文物事业与旅游事业的结合达到和谐、完美的境界。

文物是前人给我们留下的珍贵的遗迹,具有很大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文物有这样两个基本特征,一是由人类创造,或者是与人类活动有关的;二是成为历史的遗存,不可能再重新创造的,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具有极大的研究价值。如何做好文物的保护工作,这是世界各国共同关注的问题。笔者基于多年的工作经验,从以下几点展开论述。

(一)政府支持,加大文物保护的资金投入

文物的珍贵性和不可再生性决定了其保护工作的难度,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因此国家政府不仅要从政策上加强文物保护工作的支持,还要在行动上促进文物保护工作的开展,即为文化保护工作提供资金支持。当前有一些人认为文物保护工作的资金投入不能够得到相应的经济收益,认为大量的投入是浪费,认识不到文物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导致了当地的文物保护工作开展的困难。笔者认为文物的保护工作意义十分重大,首先具有极大的文化、艺术和历史价值,能够推进我国社会的精神文化建设。其次,随着当前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更加注重生活质量的提高,加大对文物的保护,可以带动旅游业地发展,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同时也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因此,作为博物馆,应当争取政府的支持,加大资金的投入,加强文物的保护工作。

(二)以人为本,提高藏品科学保护水平

随着科技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文物保护问题可以借助现代科学和传统工艺来解决。新时期,我们要积极开展馆藏文物的保护研究工作,针对不同类别的文物开展不同的技术性保护,以提高馆藏文物的保护水平。提高专业技术水平,关键在于人,因为技术和设备都需要人这个主体来进行使用和操作,所以我们要善于开发现有的人才资源,要通过学习和各种专业技能培训强化他们的政治、业务素质及热爱博物馆事业的道德情感。其次,要以事业留人。博物馆的发展离不开专业人才,要为藏品保护专业人才的成长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为其在学习深造、工资福利方面敞开绿灯,以事业留人。最后,要吸引外来技术和人才。在文物保护方面,我们要放大视野,充分借鉴国内、国外专业同行的技术,可以聘用一些专家、学者担任顾问,走出去学,请进来学,不断提高自身水平。

(三)健全规章制度,实行科学管理

篇3

近年来,无棣县高度重视文物保护工作,认真贯彻执行国家、省有关文物保护的法律法规,始终遵循国家“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文物工作方针,加大文物保护工作力度,不断提升文物保护、利用、管理水平,使无棣县的文物保护管理工作步入了有序的发展轨道。

一、文物古迹是一项重要的旅游资源

由于寻古探胜、求知求新是人们共同的心理需要,而作为人类文化载体,凸显人类发展历程的文物遗迹则能给人以直观、形象、生动的感受。观赏文物古迹,使人们在游中品味,激发活力,同时,那些人类遗存,能不同程度地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因而成为旅游资源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无棣县这些丰富的文物资源,既是对广大人民群众进行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的生动教材,也是发展无棣县大文化产业的物质载体。

二、发展旅游可以促进文物保护

1.为吸引游客,注意文物保护。文物古迹作为一项重要的旅游资源,充分利用它,可推动旅游事业的发展。旅游管理部门认识到文物古迹在旅游中的这一重要作用后,为了吸引旅游者,必然会注意保护文物,以便使其尽量完好地展现在旅游者面前,从而获取最大限度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为使文物长期为旅游所用,旅游部门必然会重视文物保护。文物是不可再生性旅游资源,一旦受损,很难恢复原样。文物被破坏后,必然降低文物所在旅游点的吸引力,影响其效益。为了使文物能永久保存下来,长期为旅游所用,旅游部门必然会重视管辖范围内的文物保护。

3.发展旅游可以解决部分文物保护经费不足的问题。无棣县文物古迹众多,而县财力有限,每年用于文物保护的费用相对众多的文物来说,简直是杯水车薪。发展旅游可在一定程度上解决文物保护经费不足的问题。省级文保单位大觉寺保护经费的一部份来自接待游客的收入。

4.通过旅游可增强人们的文物保护意识。旅游的发展,使大量的文物古迹直接面对旅游者,使人们获得丰富的知识,受到了深刻的教育,既弘扬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又可提高人们的文化素质。文物的这些社会效益可使人们懂得文物的重要价值,认识到文物对社会的重要意义,增强文物意识,使全社会都重视文物保护工作。

三、发展旅游对文物保护有一定的负作用

1.短视行为导致文物被破坏的恶果。某些旅游部门目光短浅,只顾眼前刮益,为了在短期内获取较高的经济效益,对文物古迹进行掠夺性的开发利用,超负荷地接待旅游者,结果加快了文物古迹的老化、破坏乃至毁灭,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

2、旅游业对环境的污染,使文物遭到破坏。交通工具排出大量的废气,严重污染了旅游区的空气。旅游基础设施中排出的废水、废渣严重污染了旅游区的水源。这些被严重污染的水和空气对文物古迹有着强烈的腐蚀作用。

3.任意改造文物,造成文物被破坏的悲剧。某些部门为了提高文物古迹对旅游者的吸引力,在发展旅游的同时.确实对文物采取了一系列维修与保护措施。但由于有关人员文物专业素质差,不懂得文物的维修与保护应尽量使其维持原样、符合其历史时代特点,而是对文物古迹进行随心所欲的“改造”,将其弄成一个大怪物,名为保护,实为破坏。

4.游客对文物的破坏,众多的游客在游览过程中,呼出的二氧化碳气体中含有大量的水份,使文物古迹受到浸蚀,旅游者的踩踏、攀登、抚摸等行为可严重损坏文物,凡游客所到之处,都存在着在文物古迹上乱刻乱涂的现象,更有甚者,竟然用敲砸等手段盗取文物古迹的部件,此等野蛮行径,严重地危害着文物古迹的保护。

四、文物保护与发展旅游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保护文物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利用文物,发挥其作用,实现其价值。在保护好的前提下合理利用,在利用的过程中加强保护,是我们应坚持的原则。文物作为一项重要的旅游资源,既可吸引游客,获得经济社会效益,又可通过旅游活动起到对人们的宣传,教育作用,弘扬传统文化,并可使文物本身得到一定的保护,这样,既保护了文物,发挥了文物的作用,又达到了发展旅游的目的,文物事业与旅游事业可谓是相互促进的。

旅游的发展,对文物保护有一定的负作用,这是不容忽视的事实。但我们决不能因此而将文物保护与发展旅游截然对立起来,任何极端的观点和行为都是极为有害的。忽视负作用,对文物只用不保,既不利于文物保护,又会损害旅游景观,从而降低经济效益。一味地夸大负作用,只保不用,既违背了我们保护文物的根本目的、又无视人民群众的普遍心理需求。正确的策略应是:在保护好的前提下,合理地利用文物为旅游服务,边用边保,采取各种政策和措施,尽量消除对文物保护的负面影响,使文物事业与旅游事业的结合达到和谐、完美的境界。

1.将文物保护工作纳入本地区旅游事业的长远规划。各地政府部门和各旅游主管部门应认识到文物对发展旅游的重要作用,深刻认识到保护文物的重要意义,正确处理经济建设与文物保护的关系,在土地开发、市政建设中始终把文物保护工作放在重要位置,遇到有文物的情况,都要进行反复论证,制定好保护措施,严格审批,坚持做到有文物的土地不开发。同时,把文物保护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纳入城乡建设规划、纳入财政预算、纳入体制改革、纳入各级领导责任制,并定期对落实情况进行自查和督查。县文物管理部门切实承担起责任,依法做好文物保护的经常性工作。在制定本地区旅游事业发展规划时,应对旅游区内的文物保护工作有明确的规划,以指导旅游区内文物保护工作的进行。县委、政府高度重视文物工作,充分认识做好文物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工作中严格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实施条例》、《国务院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等国家、省有关文物保护的法律法规,近两年来,无棣县多方筹集资金用于各项文物保护事业,累计投入资金700多万元,县财政投入100余万元,其中恢复重建大觉寺通过社会捐资筹集资金达500万元。

2、建立一套完善的规章制度。在文物保护方面,始终坚持保护与开发利用并举,根据《文物保护法》的相关规定,对修复后的文物保护单位作了布置陈列,辟为旅游景点对外开放,合理利用。各景点在不断补充自身文化内涵的同时,增加了必要的服务项目,使游客在欣赏无棣县历史文化遗产的同时得到更全面的服务。目前,大觉寺作为无棣县重点旅游景点,每年接待游客数万人,吴式芬纪念馆、冯安邦纪念馆作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每年都吸引了大量的未成年人及其他游客参观学习,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篇4

关键词:文物保护 全民教育 有效策略

文物是人类社会活动中遗留下来的具有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的遗物和遗迹,是人民群众智慧的结晶,是人类宝贵的文化财富。周至历史悠久,山水擅关中第一,山川秀丽,风景名胜,文物古迹颇多,人文和自然景观十分丰富,汉家离宫,唐家园林,星罗棋布。作为一名文物保护工作者,如何保护好文物,这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如何正确的处理正确处理文物保护与经济发展等诸因素间的关系,具有丰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正确处理文物保护和经济开发的关系

文物古迹保护需要资金,经济开发可以部分解决文物保护经费不足的问题。我县文物古迹众多,而国家财力有限,每年用于文物保护的费用相对众多的文物来说,简直是杯水车薪,许多文物因无经费来进行维修与保护而遭毁灭。周至县的名胜古迹有道教圣地楼观台,国家级森林公园,太白山自然保护区,仙游寺、大秦寺、八云塔。天台寺、城隍庙、东东庙、丹阳观、万寿宫、老子墓等在过去都难以全面保护和维修。而通过经济开发在一定程度上解决文物保护经费不足的问题。比如因西安市黑河引水工程,本着“两利”的方针,1998年7月经国务院批准,仙游寺及法王塔搬迁保护,迁至与原址2.8公里的金盆北梁。新址面积10多万平方米,建筑为仿唐风格,加上拆迁中出土的大批珍贵文物,复建后的仙游寺,规模更大,将成为西安一处重要的文物旅游观光点。从实际出发,我们应充分利用文物优势,以文物古迹为主题,开发系列产品,着重发展文物古迹旅游,以推动我国旅游事业的发展。

二、正确处理合理发展旅游与文物保护工作的关系

1.为吸引游客,注意文物保护。由于探古求知是人们共同的心理需要,人们希望对自己的民族、国家乃至全人类的历史有所了解,对自己民族、祖国乃至全人类博大精深的文化有所体会。比如周至大秦寺位于中国西安周至县城东南20公里的终南山北麓,它是历史上基督教传入中国最早的寺院之一。《景教碑》为唐建中二年(781)建立,该碑记述了景教入华的一段秘史和传教事迹,歌颂了唐太宗等六朝皇帝对该教的礼遇和崇信,又被誉为“天下第一碑”(注:“世界四大名碑”有:《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罗赛塔双语碑》、《希伯来文碑》和《授时碑》)。唐有卢纶,宋有苏轼、苏辙,金有杨云异,明有何景明,他们都在此留下了脍炙人口的诗篇。由于《景教碑》这种文物带有强烈的宗教色彩,满足了西方人们探古探奇及的需求,因而成为旅游资源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旅游界人士认识到文物古迹在旅游中的这一重要作用后,为了吸引旅游者,必然会注意保护文物,以便使其尽量完好地展现在旅游者面前,从而获取最大限度的经济效益。2.为了文物这项旅游资源的永久利用,旅游部门必然会重视文物保护。文物是不可再生性旅游资源,一旦受损,很难恢复原样。文物被破坏后,必然降低文物所在旅游点的吸引力,影响其经济效益。比如楼观台和财神庙的开发,不仅展现了昔日古代建筑的风采,复活了道文化的古老而精深的元素,在人们感悟老子哲学的同时,为周至旅游收入注入新鲜血液。这样,大批文物就可得到抢救和保护。为了使文物能永久保存下来,长期为旅游所用,旅游部门必然会重视管辖范围内的文物保护。

三、正确处理文物保护与普及文物知识教育的关系

旅游开发有利于普及文物保护知识,提高全民的保护文物意识。旅游的发展,使大量的文物古迹直接面对旅游者,使人们获得丰富的知识,既弘扬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又可提高人们的文化素质。文物的这些社会效益可使人们懂得文物的重要价值,认识到文物对社会的重要意义,增强文物意识,使全社会都重视文物保护工作。基于此周至县文物管理所现藏千余件文物,大多数文物出土后未进行过保护处理,同时受文物存放环境影响,这些珍贵文物的保存现状不容乐观。我中心于 2003 年 11 月 在周至县文物管理所库房进行了现场调研,确定选对唐梁琮墓出土的陶器文物进行保护和修复。其中等级文物24件。2006年底接收了唐梁琮墓151件文物,并于2007年开展修复工作,至今修复完成138件组,其中已归还81件组。修复效果良好,得到了文物所在单位的好评。游客对文物的破坏,众多的游客在游览过程中,呼出的二氧化碳气体中含有大量的水份,使文物古迹受到浸蚀,特别是在洞窟、古墓、地下室等古迹中表现得非常明显,旅游者的踩踏、攀登、抚摸等行为可严重损坏文物,在游客进入旅游区时或在游览途中,应不断地对其进行宣传、教育,对有破坏行为并引起不良后果者,应采取法律、经济等手段予以制裁。

四、正确处理文物保护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文物保护不仅要对文物本身进行保护,更要对其周围的生态环境进行保护,比如近年来随着老县城名声远播,游客的骤增,老县城濒危的文物得到了抢救和保护。为了更好地保护老县城原生态风貌,让文物安全展示,目前周至老县城正在申报遗址博物馆。“这是最大的保护和利用,遗址不能重建,在原址上展示。”佛坪厅旧城文管所所长田清梅告诉记者,2002年,老县城就有了文物保护规划,之后每一步都是根据规划进行。2004年老县城终于建了文物库房300余平方米,并征集回散落遗址角落和群众家中的石刻入库保管。老县城入库的珍贵石刻和碑石,就能安全展示在世人面前。严格控制客流量,防止超过最佳容量。旅游业对环境的污染,使文物遭到破坏。车、船等交通工具排出大量的废气,严重污染了旅游区的空气。旅游基础设施中排出的废水、废渣以及船舶泄出的油污等严重污染了旅游区的水源。忽视生态环境作用,对文物只用不保,既不利于文物保护,又会损害旅游景观,从而降低经济效益。

总之,保护文物的目的,是为了合理地利用文物,弘扬民族文化,发展旅游事业,为经济建设服务。我建议各级部门采取各种政策和措施,尽量消除对文物保护的负面影响,使文物事业与经济建设的结合达到和谐、完美的境界。

参考文献:

篇5

论文关键词:城市建设,历史文化保护,误区

历史文化的保护和研究对现代经济社会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借鉴和指导作用,又可作为增强民族(或国家与地区)自省自爱、自尊的重要宣传教育阵地。但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地区、时段,在人口密集的地方,往往破坏较大,这就有必要从认识上加以提高.重点防范,在城市建设上明确予以保护,从法律上给以保证。但现在对历史文化的保护,特别是在建筑及其环境的保护中往往存在多种误区。

1)往往在想毁掉先人的东西时,就有人打出“历史是人民创造的,我们可以创造新的历史”的招牌。历史确实是大家创造的既不能妄自菲薄,也不能枉自独尊,不过更赞成“让每个人都占有历史一页”的提法。据说在英国古城墙要修复,砖可以不用古砖这是基于这种理论的做法之一。有的城市在旧城墙遗址处修的街道广场上还特意标明原城墙的位置走向。历史不能像割韭菜长一茬割一茬,城市建筑更不能几年就拆一茬。

2)“保护历史文化妨碍了经济发展”的观点。持这种观点的人往往一方面在破坏历史文化,一方面又在大谈自己城市的历史;在旧城拆了古建筑,又到新区去搞明清一条街。这种做法既破坏了很好的旅游资源,又不能形成新的经济热点。有时在历史遗迹、风景区地方挖洞搞个鬼怪神妖的人文景观,这不仅亵渎了古文明,还使人反胃。

3)“旧的建筑不适用,需要改造”的说法。这一改就是大拆大建,面貌全非。倘若西安也把城墙拆掉修成环路,其古都风貌及旅游价值效果就要逊色不知多少:还有的地方为了突出自己的城市特点,在任何建筑上都要搞地区、民族、历史的特征,以示“文脉”的延续。在一个城市里应有不同历史的建筑及风貌区,但绝没有必要在每个建筑上看其上下五千年。只要对历史做了大胆的保护,就可以毫无顾及地对现代化大胆追求。这样,文脉就得到了自然延续并且通畅。

4)“要用一种统一的理论指导全盘”。我国幅员辽阔,地理特征千姿百态,文化底蕴各不相同,处于转型期的经济发展也参差不齐,城市形态与结构各自不同,需要也不同。用一种理论指导全盘.显然不实际。中国有自己的城市文化传统,盲目套用西方理论,只会牺牲自己的城市特色。作为中国文化代表的北京城借用功能主义系统的大拆大建、内外环道路、超尺度街廓使北京传统城市特色几近灭绝,便是前车之鉴。然而中国的现代城市建设教育、思想、方法又一直在承袭西方的城建体系,无法摆脱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的影响,当然借鉴承袭是不可避免的,问题在于如何在借鉴、套用的过程中研究西方城市建设理论对中国城市快速发展的适应性,逐步建构适应自己城市的地域特点、地方风貌、文化韵味、经济规律,又具备时代印迹的促动性城市建设理论,是当今亟待解决的课题。

还有,人们对历史文化的保护往往忽略对古树名木的保护,为了建筑可以任意砍伐。树是历史的活的见证,是无法仿造假造的文物,难道不应该更加重视吗?城市既是经济社会发展的载体,又是历史文化的象征。这是任何一个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者都不应忘记或偏颇的两个方面。

1)保护对象应该是各个历史时期遗留下来的具有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的文物、历史遗迹和风景名胜。包括:国家省、市、县各级文物部门已定的历史文物和名胜点;尚未列入文物保护单位,但具有较高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文物古迹;业已损毁但具有重修、重建价值的文物古迹等。

但在城市改建中,有时会对古旧建筑是否是历史文物古迹、是否保留等问题提出质疑。我们可以参考英国“公民信托社”提出的五条标准:是一件艺术品,能丰富环境;是某一特殊建筑风格或某一时期的建筑代表;在社会上占有一定的历史地位;与重大事件或重要人物在历史上有联系;能使周围环境具有一种时间上的连续感。

2)历史文化的保护方法是根据各保护对象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和经济意义来确定其保存、发展与利用办法。为此,应首先弄清各保护对象的历史年代、文化等级、性质特点、功能内容、容量、交通条件、空间特征与经济利用价值等。并尽量从社会、文化、经济、精神、习俗以及心理情感上去完善和发展它。

保护的一般方法有保养、维修、改造等几种。通过保持和恢复文物古迹的本来面貌,来示明当时的历史陈迹。对古旧建筑加以改造,使其外形不变,而内部更添现代化的设备和装修,以充实它们的使用价值,使其得以新生。

继承发扬古文物意境,提取传统的特色和符号。罗伯特·文丘里1972年设计的美国费城弗兰克林纪念庭院,没有把旧建筑修复,而是将19世纪典型的美国坡顶简化成开敞的不锈钢构架,其地面用白色大理石在红砖地上标志出旧房屋的平面。文氏认为:旧建筑灵魂已显出来,人们步入庭院透过层层空架,由衷地感到故人已逝,精神犹存。创造了一种宁静安详的纪念气氛。

还可以通过延续城市的历史文脉达到保护的目的。如日本横滨步行道公园设计中,设计者认识到由于横滨经济的发展,随之也产生了大城市所具有的一系列弊病——“绿”在消失,“水”被疏远,自然生态遭到破坏,造成城市中自然的匮乏。因此,在整个设计中构思了三个相关联的主题段,来追念与城市文脉有关的历史。设计者创造了:绿化步道——这里绿树葱郁,鸟语花香,一派自然景象,成为人工环境中的一块绿洲;“水”的广场——运用喷泉、瀑布、跌水、滚水和漩涡等水的表现来赋予广场自然的气息,使人摆脱城市的喧闹,获得片刻的宁静;“石”的广场——是供纪念、演出等集体活动使用的露天广场,并制作了几十种有历史性代表的图样方案制作的陶块,铺砌在步道或嵌于指示牌上,给长者以历史的回忆,给少者以乡土教育,给客人介绍了城市发展的历史而留下特殊印象。

3)历史文化遗存的保护范围常根据不同保护对象的需要,划分为严格控制区、环境协调区和视线走廊区,现分述如下:

严格控制区:指文物古迹自身占有的地域。在此区内严格保护文物古迹及其环境的历史原貌。一般除维修外不得有任意拆迁和改造,更不能新建。

环境协调区:指文物古迹所处的周围环境区,它介于严格控制区与非保护区之间。在此区内允许新建房屋等,但必须与文物古迹相协调,并服从于文物古迹。在此区内除应控制建筑的高度外,还应对其体量、结构、韵律、色彩、风格和使用等方面有所规定,以使其与文物古迹取得协调和均衡,和谐一致。此外,应考虑与街路、绿地等的协调内容。

篇6

关键词:遗址;遗址区;周边环境;协调 

【正文】 

大遗址是人类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大遗址的保护越来越受到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各国的重视。目前世界范围内,对大遗址的保护已经由原来只对遗址本体的保护,扩展到了对遗址本体和遗址周边区域的综合保护;从对遗址的消极保护,改变为通过遗址展示、利用等方式实施的积极保护;立法保护的层次不断提高。但我国国内遗址保护却存在保护水平低下,立法不完备,观念落后等问题。 

一、大遗址与大遗址区的界定 

基于遗址保护理念的转变,各国趋向于将遗址与包含遗址在内的遗址区域区别看待,并试图整体保护发展。所谓遗址是指人类活动的遗迹,属于考古学概念。按照《国际古遗址理事会章程》的规定,“遗址”一词应包括一切地貌的风景和地区,人工制品或自然与人工的合制品,包括在考古、历史、美学、人类学或人种学方面具有价值的历史公园与园林。遗址实际上是从历史、审美、人种学或人类学角度看,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人类工程或自然与人联合工程以及考古地址等地方,该地方具有特殊价值,是人类与自然的共同产物,是人类文化传承的一种方式,具有不可再生性和不可移动性。所谓大遗址,是指那些占地面积较大,具有较高历史价值的文物遗址。大遗址的概念内涵应具备规模性、人类文明或地区文化现象的代表和重要历史时期或重大历史事件的标志等三个基本特点。大遗址的界定仅仅指遗址本体,而不包含遗址周边区域在内。 

遗址区是一个新名词,目前尚未有明确概念或界定。遗址区名称首次正式出现是在2007年11月西安市关于唐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的规划方案中。该规划方案将大明宫遗址区分为三个层次:以即将建设的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为核心区,属于遗址本体部分;以周边改造区域为第二层次,包括建设控制地带在内;以北二环以外集中安置区为最外层,属于建设开发区域。也就是说西安市关于大明宫遗址区的规划实际上不仅包含了传统意义上的遗址本体,还包括了遗址建设控制地带和一定范围的周边发展环境,这突破了我国以往对遗址保护的基本思路,将其扩展到周边区域和城市环境构建中,也给我国立法提出了新的挑战。从我国现有的立法文件中,很难找到直接将遗址周边区域纳入到遗址保护规划的的范例,目前也只有极少数地方立法在一定程度上略有提及,如杭州市人大常委会《杭州市良渚遗址保护管理条例》规定,将良渚遗址保护总体规划应当纳入杭州市城市总体规划;对良渚遗址环境风貌应当进行整体保护等。 

比较而言,国外立法中关于保护区划定、保护机构设置、建设控制地带的范围及遗址区保护和发展问题、周边环境与遗址本体风貌相适应等方面都有国内立法可借鉴之处。 

二、关于大遗址区保护发展的国内外立法比较 

通过划定大遗址区实施遗址保护,很多国家都逐步走上了遗址保护与周边区域保护发展同步的道路。 

(一)通过划定遗址区域的方式保护遗址本体 

《保护考古遗产的欧洲公约》第二条规定:“为保证对埋藏有考古物的堆积层和遗址的保护,每一缔约国承允采取可能的措施:1.划定并保护具有考古意义的遗址和地域”。《关于保护景观和遗址的风貌与特性的建议》规定:保护不应只限于自然景观与遗址,而应扩展到那些全部或部分由人工形成的景观与遗址。因此,应制定特别规定确保对那些通常受威胁最大、特别是因建筑施工和土地买卖而受到威胁的某些城市中的景观和遗址进行保护。《考古遗产保护与管理》第二条规定:……土地利用必须加以控制并合理开发,以便把对考古遗产的破坏减小到最低限度。考古遗产的保护政策应该构成有关土地利用、开发和计划以及文化环境和教育政策的整体组成部分。……考古保护区的划定亦构成此种政策的一部分。 

马耳他《开发规划法》规定了各种类型的保护区,其中可以包括被登录的历史建筑和遗迹。设立保护区的原则是保护和改善城市空间及单体遗迹、建筑、遗址或景观风貌特色。 

埃及《文物保护法(83版)》明确规定,凡属国家所有及本法实施前作出的决定、命令,或根据主管文化事务的部长的建议,经总理批准视为文物古迹区域的土地,根据本法均属文物古迹区。该地区内的任何一块土地,如经文物局核实,其内没有文物古迹或被划在经批准的文物古迹整修线区外,根据主管文化事务的部长的建议,经总理批准,可划为非文物古迹区或非文物公益区。 

可见,上述立法均认为,可以通过划定遗址保护区域的方式来对遗址本体进行保护,同时在该区域内围绕遗址本体保护开展一系列开发或发展措施,将其作为遗址保护发展的组成部分。2005年10月《关于历史建筑、古遗址和历史地区周边环境的保护西安宣言》,更是肯定性的提到,“周边环境”被认为是体现真实性的一部分并需要通过建立缓冲区加以保护,这为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以及其他合作伙伴进行国际和跨学科合作提供了机会,同时也为确定遗址保护区域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法律条件。 

(二)保护发展机构的设置 

在保护机构的设置方面,目前国外立法主要有三类形式,即国家机关、国家成立的专门委员会及NGO(非政府组织)。其中,国家机关作为遗址等文化遗产保护机构的情况比较常见;其次就是成立专门的委员会,这种机构可能隶属于一个或多个国家部门,具有相应的管理权限;单独由非政府组织成立的保护机构在国外实践中尚不存在,目前只有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通过的《考古遗址保护与管理》中提及,政府可在某些情况下,将遗址保护和管理工作委托给当地人民或非政府组织。 

首先,以国家机关作为文化遗产保护部门的立法例包括但不限于: 

日本《文化财产保护法》明确,文部大臣有权决定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使用,遗址等考古遗产直接归属于文化厅长官直接管理。埃及《文物保护法(83版)》明确,埃及文物局系负责管理各博物馆、文物仓库、古遗址和历史文物地区(包括偶然发现的文物考古区)的一切与文物考古有关的事务的专门机构。1975年颁布的《建筑文化遗产保护法》规定,希腊的文化部负责文化遗产的保护,公共工程部负责大型工程、城市规划与建设。 

其次,成立专门的委员会对文化遗产进行保护的立法例有(包括但不限于): 

篇7

    《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二)》中指出:“历史与社会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历史与社会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心,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本文结合教学实际,就如何优化作业,提高历史与社会作业的实效性,谈谈笔者的看法与做法。

    一、设计层次性作业,尊重个性差异

    由于受文化环境、家庭背景及自身条件等因素的影响,学生之间的知识能力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因此,我们必须有效设计层次性作业,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杜绝“一刀切”。

    案例1

    [布置作业]教学八年级“秦朝一统”后,教师通常会布置如下作业:

    秦始王采取了哪些巩固中央集权国家的措施?造成了哪些影响?

    [作业分析]由于上述作业面向全体学生,基础好的学生练习时感到简单、轻松,甚至“吃不饱”,但基础差的学生则无法及时消化、按时完成。

    [作业优化]于是,笔者对作业做了以下优化。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李白《秦王扫六合》。

    (1)李白在诗中所描述的是中国古代的哪一位帝王?诗中的“扫六合”指的又是何事?

    (2)说说“千古一帝”为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采取了哪些具有深远影响的措施。

    (3)如果你有机会见到这位“千古一帝”,你最想给他提的建议是什么?

    这一组问题是对“秦朝一统”相关内容的考查,第一问根据材料就能回答,李白诗句中的秦王是秦始王——赢政,“扫六合”就是灭六国、统一中国,属于面向全体学生的基础型作业。第二问需要学生运用综合、归纳等能力,结合教材,整理、归纳出秦始王统一六国后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所采取的措施,属于面向大多数学生的提高型作业。第三问要求学生经过理解、分析,得出秦始王为巩固大一统所采取的措施在当时历史背景下所产生的积极与消极的影响,进而发挥想象力,提出自己的建议,是面向学有余力学生的发展型作业。经过上述的优化,既通过减少学习难度,帮助差生克服“完不成作业”的自卑和消极等心理,学有所得又对学有余力的学生提出更高的学习要求,促使他们的学习更上一层楼。

    在层次性作业设计中,要注意掌握学生的学情,遵循“下要保底,上不封顶”与“保基础、求发展”的原则,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循序渐进,步步深入,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各尽所能、都有所获,享受愉悦的成功体验,真正把以学生为本落到实处。

    二、设计生活性作业,增强作业的实践性

    陶行知先生认为,生活即教育。确实,生活中有取之不尽的教育资源,只要我们把历史与社会作业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学习实际紧密结合,必能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效地拓展与延伸学生所学知识。为此,我们要将所设计的作业从纯知识性上升到生活性和实践性,使学生不仅掌握了知识,而且获得情感上的体验与感悟,让作业从脱离学生生活的外在客体成为补益学生精神世界的有效媒介。

    案例2

    [布置作业]教学“综合探究——保护我们身边的古老文明”后,通常的做法是让学生思考:

    周口店北京人遗址的保护遇到了什么困难?保护文物古迹时可能会与哪些方面发生矛盾冲突?

    [作业分析]若单纯为了落实知识目标,自然可以简单地让学生从书本上的相关素材中直接找到答案,只是三维目标的达成程度势必大打折扣。

    [作业优化]为了有效达成三维目标,笔者改变了常规做法,对作业进行了策略上的优化——补充“生活化素材”。

    一是呈现本县有关文物古迹的文本素材,为学生的思维搭建感性的平台。二是组织学生分组对本县的文物古迹状况进行一次社会调查活动,使学生更多地了解家乡,关心社会,参与社会实践,从而获取知识、锻炼能力。活动要求:(1)设计一份调查问卷,通过调查收集材料,了解家乡的文物古迹现状,思考自己和他人的行为习惯,寻求解决保护文物古迹的对策。(2)设计一条保护文物古迹的广告语或温馨提示,为保护文物古迹制造舆论。(3)向本县市民写一份保护文物古迹的倡议书或向本县政府写建议书,将保护文物古迹的行动落到实处。

    在活动中,学生通过有序的调查和探究实践,进一步认识了保护文物古迹的重要性,精心设计出一条条简洁生动、以情感人的广告语和温馨提示,如“有历史才有现在”“唯遗产才知兴衰”“穿越时空的魔法武器——文化遗产”,等等;而学生撰写的一份份符合主题、条理清晰的倡议书和建议书充分证明,学生在融入社会时空的对话中切实提升了自己的责任意识和关爱社会、完善自我的意识。这一切的发生,源于笔者创设了贴近生活、重在实践的作业,有效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了参与意识和主人翁意识,知识得到了应用,能力得到了加强,智慧得到了提升。

    三、设计趣味性作业,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孔子在《论语》中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教学实践证明,设计趣味性作业,能大大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使作业由负担转变为享受,摆脱历史与社会就是简单的读读背背的传统观念,形成作业“在乐中做、在做中乐”的良性循环。

    案例3

    [作业布置]讲到七年级(下)第二课“原始的农耕生活”时,笔者给学生出示过这样一道预习题:

    想一想,半坡居民的生活跟河姆渡居民的生活有什么不同和相同之处?

    [作业分析]在课后的反思中,笔者意识到,该题存在的“切口过大”“随意性强”等问题,以致作业效果不佳、课堂教学冷场。产生问题的原因在于,忽视了学生的知识及能力储备的实际,问题过难,让学生一时无从下手,降低了求知欲。显然,学生学习兴趣不高,无法取得良好效果就在情理之中。

    [作业优化]总结经验后,笔者在再次教学前对预习题进行了优化:

    假如你是半坡人或河姆渡人,请简单地介绍一下你一天的生活、生产情况。

    课中,笔者组织学生预习课文,查找资料,分组讨论,发挥想象,完成作业。学生普遍对这样的作业感到很新鲜,对问题有较浓厚的兴趣,积极、主动地投身到学习、讨论和研究活动中,笔者惊讶地发现,学生的思维中原来蕴藏着如此丰富的想象力和美妙的创造力。有位学生写道:“天亮了,我起来穿上野兽皮毛做成的衣服,从半地穴式的房子里出来。小狗朝我跑来,和我一起尽情地玩耍;接着,我开始摩擦起火做早饭,用鱼纹彩陶盆把粟和蔬菜煮熟,还烤了一块鹿肉。好香啊!然后,带着尖尖的骨叉到河边叉鱼……”描述详尽精彩、合情合理,仿佛这位学生就置身其中,很享受。表明优化后的作业,给了学生一个思维的支点,让他们有效增加了思维能力和情感体验。

    四、设计时代性作业,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意识

    《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二)》提出,要“尝试合情合理,用历史的、辩证的眼光观察、评价现实问题”“尝试从不同角度、综合多种知识探究社会问题”。因此,我们要关注当今世界发展的现状和问题,设计富有时代性的作业,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从而有效落实课程标准的要求。

    案例4

    [作业布置]笔者曾见有人教学七年级“东西部差异显着”后,布置了这样一道思考题:

    我国的东部地区与西部地区存在哪些差异?

    [作业分析]笔者认为,该作业内容枯燥,脱离时政热点,缺少时代气息,以致让学生因思维受到抑制而心生厌烦,把作业看成了负担,最终使作业失去了应有的教育意义。

    [作业优化]经过思考,笔者设置了如下一道题:

篇8

关键词: 发展旅游;遗产保护;关系

中图分类号:F592.9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 1671―7740(2009)07―0054―03

遗产是人类社会活动中遗留下来的具有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的遗物和遗迹,是人民群众智慧的结晶,是老祖宗赋予给后人的财富,是人类宝贵的文化财富。如何保护好遗产,是世界各国、各民族共同关心的课题,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为此采取了大量的措施。然而,遗产也为当地旅游业发展起到了龙头作用,极大的带动了经济发展。现代群众性旅游活动的兴起和生机勃勃的旅游业的发展,又为遗产保护工作增添了新的难题。我国是一个具有5000年文明史的文物大国,遗产保护的任务非常艰巨;而我国旅游事业的发展异常迅猛,正在快速向世界级旅游大国进军,因而,旅游发展与遗产保护之间的矛盾显得更为突出,如何看待和处理好二者之间的关系,使二者相互促进,和谐发展,对我们这个遗产大国和未来的旅游大国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遗产是一项重要的旅游资源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的世界遗产地因其在历史、艺术、科学、技术、建筑、美学、景观、生态、音乐、民俗等诸多方面都蕴藏着“突出的普遍的价值”而逐渐成为旅游研究所关注的热点,近年来又成为倍受海内外人士青睐的旅游热点,如丽江、张家界、平遥、九寨沟等,这些十几年前人们还非常陌生的地方,如今成为享誉海内外的旅游胜地。

探古求知是广大旅游者的共同心理。人们希望对自己的民族、国家乃至全人类的历史有所了解,对自己民族、祖国乃至全人类博大精深的文化有所体会。达到这一目的的途径不外乎两条:一是学习书本知识;二是观览遗产古迹。作为人类文化载体、反映人类发展历程的遗产古迹给人以直观、形象、生动的感受,留给人的印象深刻。观览遗产古迹,使人们在游中学,边游边学,学得轻松、愉快、有趣。此外,遗产中大量的人类各发展阶段的绝世之作,能满足人们的好奇心。由于遗产能满足人们探古、探奇、求知的需求,因而它成为旅游资源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我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地方特色、民族特色是旅游业的灵魂,中国旅游业的特色在很大程度上即体现于东方特色的文物古迹,国际游客到中国来旅游,主要还是出于对中国东方文化体系的一种神秘感。有着5000年连绵不断的文明史,遗产古迹比比皆是,如被称为中国高句丽王城、王陵及贵族墓葬中的“东方金字塔”、“东方第一碑”的好太王碑,它体现了人类创造和智慧的杰作;作为历史早期建造的都城和墓葬,它反映了汉民族对其他民族文化的影响以及风格独特的壁画艺术;它也体现了已经消失的高句丽文明;高句丽王朝利用石块、泥土等材料建筑的都城,对后来产生了影响;它展现了人类的创造与大自然的完美结合。这种遗产资源、文化古老的特点,决定了我市要重点开发以历史文化为主体的旅游资源,旅游产品始终以观光型文化旅游为主。

因此,遗产对于我市旅游事业,更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例如:2000―2006年旅游业保持了稳定而高速的增长。旅游的人数增长速度不同,2000年为11.8万人次,到2004年为33.6万人次,年均递增5.45万人次;到2006年为61万人次,呈跳跃式发展,从2000―2006年,年均递增8.2万人次。特别是申遗成功以后,从2004―2006年,年均递增11.3万人次。2000年旅游收入0.13亿元,到2006年为3.05亿元,旅游收入增长了292.4%,年均增长41.8%,2007年接待游客80万人次,同比增长31%。旅游综合收入实现4.5亿元,同比增长47.5%。2008年接待游客100万人次,同比增长25%;旅游综合收入实现6亿元,增长33%。成为集安市支柱产业。

基于如此的现实,从实际出发,我们应充分利用遗产优势,以遗产古迹为主题,开发系列产品,着重发展遗产古迹旅游,以推动我市旅游事业的发展。

二、发展旅游可促进遗产保护

1.为吸引游客,注意遗产保护。将遗产进行适度开发,发展成为旅游景点,让游人在欣赏遗产的同时也懂得了保护的重要性,特别是很多文化遗产吸引了大量外国游客,让外国人从中更了解中国。文化遗产能够给当地经济带来好处,通过旅游获得的资金可以用来修整保护这些遗产,使保护和开发形成良性循环。这样的遗产的旅游开发,也是无可厚非的。由于探古求知是人们共同的心理需要,而遗产古迹可满足这一需求,遗产古迹遂成为一项重要的旅游资源,充分利用它,可推动旅游事业的发展。旅游界人士认识到遗产古迹在旅游中的这一重要作用后,为了吸引旅游者,必然会注意保护遗产,以便使其尽量完好地展现在旅游者面前,从而获取最大限度的经济效益。

2.为了遗产这项旅游资源的永久利用,旅游部门必然会重视遗产保护。保护和开发遗产的旅游资源似乎是对立的,但这种冲突并非无法解决。作为遗产和文物,需要更多的人了解,客观上就需要更多的人来参观;而参观的人数太多,对于文物与遗产的保护又不利。同时,门票收入往往不足以补偿文物和遗产保护的支出,仅仅依靠门票收入,不进行深入的开发,难以获得更多的收入来进行保护工作;而深入的开发又可能损害对文物的保护。从保护遗产来讲,遗产地的游客流量过大,对环境有破坏,从保护的角度出发需要控制流量。但是遗产作为全人类的财富,又不能剥夺人们的参观权利。遗产是不可再生性旅游资源,一旦受损,很难恢复原样。遗产被破坏后,必然降低遗产所在旅游点的吸引力,影响其经济效益。为了使遗产能永久保存下来,长期为旅游所用,文物部门和旅游部门必然会按《文物保护法》和《世界文化遗产公约》重视对遗产的保护。

3.发展旅游可以部分解决遗产保护经费不足的问题。我国遗产古迹众多,使它们在保护的前提下,供人观赏(view and admire),并将它完整地留给后人享受,说到底也是为人类更好地利用而服务的。而国家财力有限,每年用于遗产保护的费用相对众多的遗产来说,简直是杯水车薪,许多遗产因无经费来进行维修与保护而遭毁灭。发展旅游可在一定程度上解决遗产保护经费不足的问题。遗产古迹既然可为旅游区带来经济效益,那么,该旅游区就应该从经济收益中提出相当部分,用于区内的遗产保护,达到“双赢”的目的。无论对国家,还是对集体来说,这都是一件有益的事,这个办法应当是切实可行的。

4.增强人们的遗产意识,有利于遗产保护。旅游的发展,使大量的遗产古迹直接面对旅游者,使人们获得丰富的知识,受到了深刻的教育,既弘扬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又可提高人们的文化素质。遗产的这些社会效益可使人们懂得遗产的重要价值,认识到遗产对社会的重要意义,增强遗产意识,使全社会都重视遗产保护工作。

三、发展旅游对遗产保护的影响

伴随着遗产旅游热的升温,矛盾和问题也逐渐显现。在我国的遗产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出现了一些无序和有悖于初衷的现象,有些问题甚至已相当严重,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高度关注和深深思考。

1.对旅游区进行开发,从某种角度来说,本身就是一种破坏行为。开发旅游区,就要在旅游区内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如道路、宾馆、饭店等,甚至还开办工厂,这一切,都破坏了遗产地原有保存环境。特别是在遗产古迹周围办工厂,在遗产保护单位建设控制地带内修建体量高大的建筑等等,直接威胁着遗产的保护。开发部门将开发置于保护之上,申遗成功之日,往往就是“遗产”被大力开发之时,对部分遗产地进行掠夺性开发,导致景区的城市化、现代化、商业化。不少遗产地的核心景区被大量的宾馆、商店、行业别墅、部门饭店、人造景点所占据,虽然这些城市化设施占景区面积的比重不太大,但与景区优美的自然环境形成强烈的反差,使景区的自然美学价值大为降低,完全破坏了遗产资源高品质、高层次的精神文化功能和社会公益性质。

2.在“申遗”成功之后,在遗产带来巨大经济利益面前,许多人往往将大量资金投入到遗产的开发上而不是保护上,只看到了眼前的利益,却忽视了遗产保护的长远利益。不少遗产在经过一番画蛇添足地包装后,被端上了旅游的“盛宴”,成了“唐憎肉”,成为一部分人糊口的营生,甚至是牟利的工具。“申遗”本应是值得鼓励的功德无量的伟业,但在某些地区却变成了商业色彩浓重、动机不纯的举动。某些旅游部门目光短浅,只顾眼前刮益,为了在短期内获取较高的经济效益,对遗产古迹进行掠夺性的开发利用,超负荷地接待旅游者,结果加快了遗产古迹的老化、风化、使原有古迹品貌破坏乃至毁灭,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

3.任意改造遗产文物本体,造成遗产文物被破坏的悲剧。某些部门由于文物人员专业素质差,不懂得文物的维修与保护应尽量使其维持原样、符合其历史时代特点,为了提高遗产古迹对旅游者的品味,使其长期为旅游服务,在整修遗产的同时.确对遗产古迹进行随心所欲的本体“改造”,将其改变寓意,名为保护,实为破坏。

4.旅游业对环境的污染,使遗产遭到破坏。车辆等交通工具排出大量的废气,严重污染了旅游区的空气质量。旅游基础设施中排出的废水、废渣以及游客垃圾等严重污染了旅游区的水源。这些被严重污染的水和空气对遗产古迹有着强烈的腐蚀作用。

5.游客素质不高,乱抛垃圾、乱刻画,破坏遗产景区的环境,是国内世界遗产保护遭遇的一大难题。众多的游客在游览过程中,呼出的二氧化碳气体中含有大量的水分,使文物古迹受到侵蚀,特别是在古墓、地下室等古迹的壁画上表现得非常明显,旅游者的踩踏、攀登、抚摸等行为都可严重损坏文物,例如东方金字塔,过去由于长时期中大量游人的攀登,塔顶土逐年减少,塔顶石渗水,已经受到严重损害。游客所到之处,都存在着在文物古迹上乱刻乱涂的现象。更有甚者,竟然用敲砸、锯等手段盗取文物古迹,此等野蛮行径,严重地危害着遗产古迹的保护。

“遗产”弊端说起来痛心,治起来更困难。在利益的驱动下,对遗产的保护总是落后于破坏,或者是先在保护的名义下获得某些特权,进而更快速地破坏。而这股破坏之风如同癌细胞一样不断扩散,而且难以根治……。

四、实现遗产保护与旅游发展的“双赢”

遗产是具有特殊重要性、珍稀性和脆弱易损性的不可再生资源,任何不适当的开发都极易造成资源的破坏、生态系统的退化,甚至会带来无法恢复的生态灾难,从而影响遗产地旅游业可持续发展和我国良好旅游形象的树立。因此,如何正确处理好长远利益与当前利益、旅游发展与遗产保护的关系,规范遗产资源的开发利用和管理,促进遗产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已成为目前遗产资源开发利用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保护遗产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利用遗产,发挥其作用,实现其价值。在保护好的前提下合理利用,在利用的过程中加强保护,是我们应坚持的原则。遗产作为一项重要的旅游资源,既可吸引游客,获得经济效益,又可通过旅游活动起到对人们的宣传,教育作用,弘扬传统民族文化,并可使遗产本身得到一定的保护,这样,既保护了遗产,发挥了遗产的作用,又达到了发展旅游的目的,遗产事业与旅游事业可谓是相互促进的。

旅游的发展,对遗产保护有一定的负作用,这是不容忽视的事实。但我们决不能因此而将遗产保护与发展旅游截然对立起来,任何极端的观点和行为都是极为有害的。忽视负作用,对遗产只用不保,既不利于遗产保护,又会损害旅游景观,从而降低经济效益。一味地夸大负作用,只保不用,既违背了我们保护遗产的根本目的、又无视人民群众的普遍心理需求。正确的策略应是,在保护好的前提下,合理地利用遗产为旅游服务,边用边保,采取各种政策和措施,尽量消除对遗产保护的负面影响,使遗产文物事业与旅游事业的结合达到和谐、完美的境界。

1.要树立保护重于开发的强烈思想意识。祖国的文化遗产值得骄傲,但在骄傲的同时也应努力加以保护,更不应去破坏。将遗产保护工作纳入本市旅游事业的长远规划。将遗产“回归”到本位上,进行有效规划和适度开发才能获得双赢。首先要从地理学、考古学、建筑学、人类学等多方面进行综合考察,进行宣传和保护,确定其价值;其次是利用遗产进行科学、考古、艺术研究;再次是卖门票、“以景养景”。宾馆、饭店、商店、游乐城等旅游服务设施应建在遗产保护区的周边地区,建造野营式、可拆卸、集体宿舍式的房子,而不是什么高档宾馆。各级政府部门和旅游主管部门应认识到遗产对发展旅游的重要作用,深刻认识到保护遗产的重要意义,在保护区内,可以根据遗产自身的价值功能建立五个区:生态保育区,主要针对生态价值高的地区,这个区只对科学研究者开放;特殊景观区,供人游玩欣赏,设步行道,但不能有过夜设施;史迹保存区,用以保存历史遗迹;区内服务区,只设简单的过夜设施;一般控制区,原有居民生产活动要受控制。在制定旅游事业发展规划时,应对遗产保护工作有明确的规划,以指导遗产保护工作的进行。

2.要一切从长计议,建立重点保护对象,加大保护投资。遗产资源不同于一般的矿产、森林、草地等资源,它具有独一无二性、非人工再造性和不可逆性的特征,一旦破坏将永远不可再生。为此,一切的开发、利用和管理工作都必须服从遗产的保护和保存。无论是开发者还是管理者,对遗产资源的开发利用一定要本着对后代负责的精神,采取慎重态度。要建立一套完善的规章制度,如对级别较高的遗产古迹应派专人负责,要经常或定期检查,从旅游区的经济收入中提出相当部分,专用于区内的文物保护工作等等。

3.要完善法规体系,依法管理遗产资源。《世界遗产公约》特别强调要保护遗产地的“真实性”和“完整性”,使其不受任何破坏。自觉遵守《公约》、牢固树立保护第一、明确开发和管理的目的不仅是为了吸引更多的旅游者,获得更好的经济效益,更重要的是如何持续有效地保护好世界遗产,使世界遗产这一独特的风景资源能世世代代地保留下去。文物部门与旅游部门在遗产保护工作方面应密切配合,建立利益共同体。

篇9

Abstract: Anyang is one of the eight ancient capitals of China, China's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city, China Excellent Tourism City, National Garden City, is the hometown of Oracle, "the birthplace of book of changes", this paper discusses conception for the prote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city of the city development and construction process of our city, the ancient city of Anyang, such as emphasis on Yin Ruins the protection of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sites and planning to demonstrate, proposes a historical basis, effective method to suit one's measures to local conditions, step by step, transformation of culture of the ancient capital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based on the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city of Anyang protection research, it will have a certain significance of the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cities in china.

Key words: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city protection and renewal;

中图分类号:K928.71

河南安阳是一座有着3000多年历史的文化古城,是有文字可考的中国最早的古都。被考证的华夏文明最早使用的文字-甲骨文、世界上最大的青铜器-后母戊大方鼎(司母戊大方鼎)在这里出土。早在3300多年前,商王盘庚迁都于殷,一直到商朝灭亡,共传位八代十二王,历时273年。史称殷都,这里的农业、手工业和商业、文化都有很大的进步,成为商代后期的整治、经济和文化中心。殷都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明确城市范围的,长期固定在一地的国都。安阳殷墟是世界公认的现今中国所能确定的最早都城遗址,有“洹水”“殷商故都”“文字之都”之美誉。

安阳位于黄河下游西段的北岸平原上,西部丘陵起伏,中东部为冲积平原,漳河、卫河等几条古老的河流由东向西横贯其间,早在2万多年前就有人类活动,留下了旧石器时代的“小南海文化”。商王盘庚把都城从奄(山东曲阜)迁到安阳小屯一带,改称为殷周灭商,殷都遂为废墟。历史上著名的文王囚而演《周易》、妇好挂帅、武王伐纣、西门豹治邺、岳母刺字等重大事件都曾经发生在这里。著名历史学家郭沫若曾留下“洹水安阳名不虚,三千年前是”的著名诗句。

安阳历史文化名城的地位及作用

1、殷墟

殷墟为中国最早的古都,位于中国河南安阳市殷都区小屯村,横跨洹河两岸,殷墟的发现和发掘被评为20世纪中国“100项重大考古发现”之首。1961年,殷墟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7月13日,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0届世界遗产大会上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2、安阳古城

安阳古城、始建于后魏天兴元年,增筑于宋景德三年,周围十九里,门上有箭楼和角楼各四座,城外有护城河,城内有马道。城内街道布局具有中国典型的古城风貌,以南北大街为中轴线,九府十八巷七十二胡同,众横交错,整个街道布局为片字型,布局严谨,层次分明。南北大街上有钟楼(已重建),鼓楼,城门对称布置了许多重要古建如天宁寺、文峰塔、高阁寺、城隍庙。其他还有韩琦庙、昼锦庙等,城中一些街坊民居保存完好,灰砖土瓦,院落整齐,呈现典型的明清城市传统风貌。

3、墓、养寿园及袁氏小宅

袁墓规模较大,保存完好,布局与造型妇幼特点,呈现半封建半殖民地建筑风格。

袁氏小宅位于安阳老城内三道街中段路东,是传统四合院住宅,建筑形式为中西合璧,养寿园因战乱已毁,但基地尚存,这些均为中国近代建筑艺术珍品。

4、城郊部分

修定寺唐塔、羑里古城与文王演《周易》遗址,岳飞庙、岳宅、小南海、北齐石窟、灵泉寺、万佛沟、曹魏邺城遗址。这些均为国家级及省级保护单位。

二、安阳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与改造构思

(一)指导思想与目标

没有明确的指导思想,往往就会就事论事地对每个文物古迹划几道保护圈,而不能反映出城市历史文化价值的内涵和城市特色的完整体系。从安阳的特点来看,没有殷墟就没有安阳古城的地位,没有古城,就没有了依托。应以殷墟为重点,突出保护殷商文化,充分体现殷都的特点;对古城保护改造的指导思想是本着“全面控制、重点保护”的原则,把古城保护与改造建设妥善结合起来;以安阳河为纽带,联系殷墟、老城、袁林、新城,形成历时文化和旅游文化两个体系。

明确整个城市的保护等级及范围,对重点地段作逐个、深入地保护规划,明确保护的范围界线、必要建设的设施或建筑,以及合理的开发和旅游服务的规划等。

三、安阳古城区的保护规划

安阳古城面积约2.4平方公里,城内以居住和商业为主,现有居民约9万人。安阳城历史悠久,文物古迹多,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安阳市人口剧增,古城的科学规划、合理保护利用迫在眉睫。

1、传统民居的保护

改革开放以后,安阳市建设规模逐年加大,古城的传统民居在消失速度上也急剧加快。传统民居是祖先留下的宝贵遗产,在某些方面有现代建筑所不具备的优点,选择质量好、具有代表性的传统四合院3-5处,作为古建筑进行保护,选择保留较好的传统街区和成片传统民居进行原样保护,对已确定保护的传统民居,还要编制以体现地方民俗风情和传统文化委主体的利用规划。

2、重点文物古迹的保护

古城内重点文物古迹丰富,这是古城重要特色之一。对于保存较好的,立足于保护好现有的真实环境,对于保存较差的,应立足于科学考证的基础上翻修。文物古迹全部损毁的,应实施遗址保护,视情况需要,需要复建的,应以史实为依据,在原址上复建。

3、古城内部道理的的调整

从保护古城面貌及不破损较好民居为原则,但需兼顾到改善环境的要求,道路的改造拓宽必将影响沿街的建筑,所以要慎重对待,规划确定,应基本保持古城道路格局,根据现代化交通需要,可适当调整拓宽。

4、古城区的视线规划

严格控制全称的新建房屋与构筑物的高度,从城内的几个重要的制高点,考虑相互通视的的要求,主要为钟楼、文峰塔、角楼、相州宾馆,形成古城的视线走廊。逐步整治高度突破视廊的建筑。

5、古城内建筑环境协调问题

古城内一些违章建筑,不能改造的丑陋的建筑应拆除,近年居民自行改建的平顶红砖楼房,应该改建过程中加以改造,可采用加盖屋顶、粉刷墙面等措施来实现新建筑与古城风貌的统一。沿护城河两侧,由于过去以多层建筑代替城墙的思想指导,新建了不少造型单调,与古城气氛不相协调的住宅楼及办公楼,从长远想要逐渐改变。

6、古城绿化

古城绿化采取点、线、面相结合,重点绿化与普遍绿化相结合,形成完整的绿化系统。结合古城改造开辟小块绿地,结合古迹形成具有安阳古城特色的小游园,增设代表安阳老城文化的城市雕塑、小品。在环城河两侧,已逐步形成了环城绿化带和游园,对于环城河外侧的游园、绿带,应提高绿化艺术水平,激发人们对安阳传统文化的遐想。

四、结语与展望

安阳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就是安阳文化的保护,文化是一个地域的灵魂与品位,而祖先留下的建筑遗产则是文化内涵的载体与物化,承载着这片土地先民的生活和文化积淀。安阳是一座饱经千年沧桑的城市,持续着曾经的辉煌,传达着历史的回响,了解安阳的历史,珍惜、把握安阳的现在,在安阳未来建设中,实现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和谐发展,交相呼应。安阳的明天将是一座熔铸着千年文化的精神,充满创新与活力的现代城市,一个充满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理想城市。

参考文献:李其荣、杨北帆编著,城市规划与历史文化保护。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3

单雯祥,城市化发展与文化遗产保护。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6

篇10

今天,我们召开全市文物工作会议,目的在于动员全市各级各有关部门更加自觉地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着眼于构建和谐*与文化*,促进我市文物保护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刚才,市科技文体局*局长传达了上级部门有关文物安全工作的文件精神,汇报了近年来我市文物工作开展情况和存在问题,并对下一阶段的工作做了安排,市政府向科技文体局以及18个镇乡(街道)分别颁发了文物安全工作目标责任书。希望大家会后根据会议精神认真进行传达部署。下面,我简要强调四点意见:

一、统一思想认识,强化组织领导

城市的文物古迹,是城市历史和文化的结晶,体现城市的传承、内涵、精神、特色。保护好文物古迹,就是保护城市赖以发展的根基与延续发展的文脉,塑造城市发展的特色风貌与鲜明亮点。*作为省会窗口城市,历史悠久,人文荟萃,境内文物古迹众多,“海洋文化”影响深远。有效保护、合理利用这笔宝贵的文化遗产,是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义不容辞的神圣职责。当前,全市上下处在构建和谐*和文化*的关键时期,这对我们进一步正确处理好文物保护与发展关系,加强文物保护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文物保护是一项系统性工程,涉及部门较多,需要在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各司其职,各负其责,群策群力,齐抓共建。市文管会全体成员单位务必要从落实科学发展观、增强执政能力、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高度出发,进一步增强责任感与使命感,进一步落实法定职责,进一步强化举措,依法依规,尽职负责,扎扎实实地抓好文物工作,确保我市文物古迹得到永久保护、永续利用,建设和保护好我们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城市及其文化环境。对文物保护问题处置不及时或不力的,要责成有关部门及时纠正,造成严重影响和重大损失的,要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行政和法律责任。

二、强化基础工作,提高保护水平

要认真落实国务院关于文物保护工作“五纳入”的要求和文物保护单位的“四有”管理工作。“五纳入”:即把文物保护纳入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纳入城乡建设规划、纳入本级财政预算、纳入体制改革、纳入领导责任制。“四有”:即文物保护单位有保护范围、有保护标志、有记录档案、有专门的保管机构或专人负责管理,“五纳入”和“四有”是加强文物保护工作的基础性、根本性要求。对此,全市各镇乡(街道)、各有关部门务必要认真落实到位。为进一步强化对文物保护和管理工作的领导力度,20*年8月份我市成立了市文物管理保护委员会,并下设办公室,各镇乡、街道、有关部门也要进一步建立健文物保护管理工作机构,明确分管领导和专兼职干部,确保文物保护工作有专人负责,逐步建立和完善乡(镇)、村、组三级文物工作网络。要建立和完善多元化的筹资机制,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文物保护和建设事业。通过上级补助、政府投入、社会集资等多种途径筹集资金,不断加大文物保护经费的投入。当前,市直有关部门和各镇乡、街道要严格依照《文物保护法》等法律法规,对全市“四有”工作进行一次全面、彻底地拉网式梳理检查,查找漏洞与薄弱环节,切实予以整改。特别是全面摸清底数,建立“四有”档案资料,进一步提高文物管理工作的标准化、规范化、信息化水平。

三、严格责任落实,清除安全隐患

要把文物安全工作作为文物工作的重点来抓,严格落实安全责任制,层层签定安全责任书,真正把责任落实到位。加大安全防护方面的经费投入,进一步加强防火、防盗、防水等文物安全防护硬件设施的建设。认真制定文物保护单位文物安全处置预案,定期检查文物安全情况,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及时提出整改方案,限期整改,把文物安全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根据上级文件精神,按照“属地管理”的原则,我市所属的各级文物保护单位由所在地的乡镇(街道)负责管理,市文化行政部门进行配合、协调、指导。各镇乡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应切实负起责任,加大对本辖区的文物保护工作的管理力度,并与所属的文保单位签订文物安全工作目标责任状,明确职责,预防、控制各类事故的发生,以促进各文保单位工作的顺利开展。刚才,市科技文体局刘端佳副局长已经传达了上级有关文物安全工作的文件精神,并通报了我市文物安全方面存在的问题。同时,市政府同科技文体局和各镇乡(街道)签定了文物安全工作目标责任状,各镇乡(街道)领导回去后认真传达今天有关文物安全工作精神,同时还要与所在地的文保单位签定文物安全工作目标责任状,并与7月日前将签定情况和责任状上报市政府,同时抄报市科技文体局。市政府近期将会同人大、政协、文物等相关部门对各镇乡、街道文物安全工作情况进行检查。此外,文化、公安、工商等部门要密切协作,加大文物执法力度,采取有力的防范措施,严厉打击破坏、盗窃、盗掘、倒卖文物等违法犯罪活动。发生文物案件,要立即向当地公安部门报案,公安部门应组织力量迅速破案,并及时上报当地政府和上级文物、公安部门。对隐瞒不报的要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造成严重后果的要追究有关人员的法律责任。

四、探索保护机制,促进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