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划经济含义范文

时间:2024-01-03 17:39:2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计划经济含义,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计划经济含义

篇1

“文化经济”发轫

当你劳累一天回到家中,从冰箱里掏出汉堡包或寿司,拧开一瓶可口可乐,打开电视欣赏着好莱坞大片或NBA大赛,聆听着麦当娜悠扬动听的歌声,还时不时用英文唱上几句时,你是否意识到自己已经不知不觉地走进了“文化经济”?

当你身边的朋友激情万丈地发动起“抵制日货、爱用国货”运动并最终失败后,你是否意识到自己已经逃不出“文化经济”?

当你的爱人温柔地对你说:“亲爱的,我想穿汉服举行中式婚礼”时,你又是否意识到自己也开始演绎“文化经济”?

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浪潮日趋汹涌,多元文化在世界范围内加快了融合与互动的进程。“文化”一词由此从全球经济体系的边缘走向了经济的中心:从好莱坞大片对全球刮起的文化风暴到《哈里・波特》创造的经济奇迹,从巴黎、米兰时装周对世界审美倾向的改变到NBA篮球的视觉征服和经济震撼,从巴塞罗那启动的奥运经济到数字传媒平台的崛起等,这一切促使人们在巨大的经济效益面前重新审视“文化”对于一个国家和民族的重要意义。

如果说“知识经济”是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基础上的经济形态,那么“文化经济”则是对“知识经济”的发展和深化,它不但包含科学、技术等智力因素,还应当包括文化艺术、价值观念、以及娱乐休闲等精神因素。从这一角度来看,如果说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化积淀是一座火山,文化经济化时代的到来则是使之喷发的原动力。

那么,绵延千年的汉服及汉族礼俗又能否演绎出一个经济化的成功模式呢?

汉服如何定位?

2004年11月,中国第一家“孔子学院”在韩国汉城挂牌,这是中国国家对外汉语教学领导小组办公室在境外设立的一所教授汉语的学校。从此,中国的语言文字第一次通过国家设立的教学机构向外国传播。2005年年底,“汉衣坊”的设立也许并没有如此重大的意义,但这家私营小企业通过制作和销售传承了千年的汉服,而开拓了一个行业,激活了一个尘封的文化宝藏。相对于语言文字来说,一个民族的服饰在国际传播中的见效更快,也更易于被接受,人们对服装之美的欣赏是不需要书写和发音的。

篇2

关键词:中韩文化;文化创意产业;经济效应;比较研究

引言

二十一世纪是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高峰期,从当前社会经济发展进程来看文化创意产业是一个新兴的产业形态,是新时代经济发展的代表性产业。不久的将来文化、创意将成为新的经济发展模式,许多西方国家都已将文化创意产业列入未来经济发展核心产业,文化创意产业对经济的巨大推动作用已初显端倪。自我国加入WTO后,中国文化市场与世界文化市场往来日益密切,使得国内文化创意产业得到了空前发展,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发挥的积极作用日益明显。但从目前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格局来看,经济效应并不理想,与韩国文化创意产业相比各个方面仍不成熟。

一、 文化创意产业的产生与特征

文化创意产业是一种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产生的以创造力为核心的新兴产业,强调一种主题文化或文化个人通过技术、创意和产业化开发的方式开发、营销知识产业的行业,主要包括了:广播影视、动漫、广告设计、环境艺术、视觉艺术、传媒、服装设计、表演技术、软件和计算机等等。各国对文化创意产业的定义各有不同,一些国家将其称之为文化产业、创意知识产业、内容产业。从当前世界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趋势来看,不久的未来将成为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国家有美国、日本、韩国、英国、德国、法国、中国等。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水平现如今已成为体现国家综合实力,衡量一个国家整体实力的重要尺度。文化创意产业已成为热门话题,被誉为二十一世纪的朝阳产业,许多学者都针对文化创意产业展开了研究。文化创意产业可以带来较高的附加值,这是它有别于一般产业的重要特征之一。一般产业商品从制造到流通再到消费,该产品就已完成销售,不在该领域流通。但文化创意产业则不同,在一个领域中使用后,仍可继续流通,创造其他价值,实现最大化收益,属于典型的知识经济产业,产品消耗和生产过程中对能源和资源消耗较低,几乎不产生污染物,不会对环境造成破坏。未来十年内文化创意产业市场主体地位将越来越明显,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是克服落后制造业污染大、能耗大的主要途径,是实现经济产业转型的关键,我国应积极发展文化创意产业。

二、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现状

我国文化创意产业起步较晚,和发达国家相比竞争实力较弱。相关统计数据显示,我国文化创意产业产值仅占中国的百分之二点五四左右,而发达国则占到了生产总值的百分之二十。以动漫业为例,美国动漫业年均产值可达两千亿美元,占美国文化产业总值资百分之三十五。日本动漫产业年均产值可占国内GDP的五分之一,占日本出口影视作品的百分之四十,占全球动漫市场份额的百分之七十。相比之下中国文化创意产业国际市场影响力还比较小,影视作品完全无法与美国电影、韩国电视剧、日本动漫抗衡。近些年,为了促进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我国政府加大了文化创意产业扶持力度,使得上海、北京、深圳、成都等发达城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二零一四年上海市文化创意产业产值已占到全市GDP的百分之七点五,这说明文化创意产业开始对上海经济产生巨大影响。去年四月,上海更加大了文化创意产业投资力度,建设了十八家“创意文化产业集区”,三十个国家和地区的四百多家文化创意企业纷纷入驻这些产业园区内。除上海外,其他城市也纷纷借助区位优势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文化创意产业的快速发展不仅推动了我国经济,更为社会提供了大量工作岗位。虽然我国文化创意产业与发达国家有着明显差距,却也表现出了巨大发展潜力。

三、中韩文化创意产业经济效应比较

与我国相比韩国文化创意产业起步较早,早在一九九八年韩国政府已提出“文化立国”战略,这使韩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方向得到了明确,大大促进了韩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1]。二零零二年,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刚刚起步时,韩国文化创意产业已经结出硕果。不论韩国影视剧,还是音乐都受到了广泛关注。并且近些年,韩剧和韩国网络游戏,更在世界范围内掀起了一股“韩流”,甚至在我国乃至全球都形成了一种流行文化现象[2]。由“韩流”所带来的韩国科技和文化正以迅猛之势吸引着各国民众。这为韩国创造了巨大经济利润,韩国文化创意产业对GDP的贡献率大大提升。二零一四年,中国文化创意产业GDP最高贡献率仅为百分之五点二三,而韩国则高达百分之一百五十六点三四,远远高于中国,这说明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经济效应与韩国相比仍处于落后阶段,发展中存在着许多问题,但也证明中国文化创意产业有着巨大潜力。目前我国文化创意产业集约化程度远远低于韩国,所以缺乏规模经济效应,无法产生较大市场影响力。从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局势来看应进一步提高产业集约化程度,降低市场竞争压力,使文化创意产业朝规模化、产业化、品牌化方向发展[3]。另一方面,韩国文化创意产业已形成完善运作机制和体系,有着严格的市场运作程序。相比之下我国文化创意产业运作则十分混乱,一些产品还未推出就已灭亡,这也是中韩文化创意产业经济效应差距大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我国应进一步规划文化创意产业运作程序,规范文化市场,以促进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健康发展,提高文化创意产业经济效应。

结束语

文化创意产业是新经济环境下的新兴产业,它不仅推动了经济发展,更为知识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优化了产业结构。通过分析不难看出,中韩文化创意产业经济效应仍有较大差距,但也证明我国文化创意产业有着巨大发展潜力。我国应积极总结和借鉴外国成功经验,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作者单位:中央财经大学)

参考文献:

[1]金芝善.中韩文化产业发展现状比较及合作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3,12(12):75.

篇3

冷静地思考人民币国际化问题,明确人民币国际化的含义与目标,确立切实可行的战略,无疑是当前我国金融对外开放的一项重要政策研究,值得深入讨论。

人民币国际化不是泛泛而谈的一个定义

在讨论人民币国际化问题时,目前缺乏对人民币国际化的严格定义。有人把扩大人民币的贸易结算货币范围视为国际化;有人把人民币逐步取代美元成为国际储备货币视为国际化;还有人把2020年建成上海国际金融中心视为国际化,这些看法和观点存在泛泛而谈的现象。当前,我国金融发展与金融开放最迫切需要的是,认真界定人民币国际化的含义,正确思考人民币国际化的路径和方向,进而确立我国的金融国际化战略。

如果以美元为蓝本,人民币国际化的内涵包括以下目标:人民币取代美元成为唯一的国际储备货币,是世界各国中央银行的主要外汇储备资产;人民币成为主要的国际结算货币;人民币汇率完全自由浮动,成为国际外汇市场自由交易货币,每天由国际外汇市场人民币对美元、欧元、日圆和其他主要货币的交易价格来决定人民币汇率;人民币自由兑换,取消外汇管制。此外,中国经济必须成为全球经济的引擎,有足够的经济增长实力,维护人民币币值稳定。中国还必须有亨廷顿先生所描述的美元帝国那样,能够垄断或控制国际资本流动,是全球的金融寡头。

很显然,上述目标并不是我国在短期内能达到的,我国现阶段的经济实力和经济环境决定了人民币还需要相当长时间的国际化过程。人民币汇率由国际外汇市场决定,意味着人民币汇率完全自由浮动,汇率控制和调整将会失控。人民币成为国际外汇市场的交易标的,除增加外汇投机的交易量外,对中国的实体经济并没有直接的帮助。这也是日本、新加坡在经济起飞时限制日元和新元国际化的原因。因此,现阶段提人民币国际化问题,主要是扩大人民币作为国际结算货币的使用范围,逐步减少美元在中国对外贸易中的结算货币使用。通过区域贸易协定或双边贸易协定,逐步扩大人民币与其他主要国家货币的国际结算范围,逐步“去美元化”,应是比较可行的国际货币战略。

取代美元形成新的国际储备货币是否成熟

虽然现在美国经济出现衰退,但是美元是否就此成为国际经济体系中一个次要的,不占主导地位的经济体呢?显然不是。美元作为国际储备货币的体系,是经过两次世界大战后,随着美国经济实力逐步取代了英国,才建立起来的。而要改变这一点,很显然必须是世界经济格局发生根本性改变,也就是说,美国不再是主导性的世界经济强国,其地位被其他国家取代或和多国地位均等。只有在这种状况下,才能改变美元的国际储备货币地位。

以超地位的国际货币(SDR)取代美元,最典型的例子是差不多已运行了十年的欧元。但欧元在协调欧洲国家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以及经济增长方面,遇到了不少困难。因为在SDR框架下,各国的经济发达程度是不一样的,经济体不一样,要求货币统一,只有理论上的可能性,实际操作仍有很大的技术障碍。超货币的定价和定值,也是个复杂性问题,在理论值上如何把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加权综合,合理准确地确定SDR的稳定值,客观上也是很复杂的技术性问题,难以解决。此外,超货币缺乏货币“锚”,就是币值基础。SDR作为一揽子货币,就等于要有一揽子“锚”,这是很困难的技术问题。

坚持人民币汇率稳定是中国成功的唯一道路

人民币汇率制度的改革实际上存在两种途径。

一种是遵循华盛顿共识,按照美国主导的国际货币体系,实行完全市场化的浮动汇率,实行国际资本的自由流动。也有人称之为市场原教旨主义的市场化、自由化改革。这是上世纪80年代日本,90年代后期东亚国家走过的金融全球化道路:货币升值一国际游资大量涌入一资产价格上涨的泡沫经济一金融危机。

另一种是根据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的发展趋势,在探讨IMF改革方案的基础上建立21世纪的国际货币新秩序,既承认金融全球化的必要性,同时也尊重不同国家金融发展的多样化需要,不选择人民币汇率自由化发展路径,明确人民币汇率在相当长时间内是有管理的官方调整,并在此条件下逐步放松国际资本的自由流动,避免在中国经济崛起的过程中出现人民币博弈性升值。坚持后一种改革路径,并不是不想人民币国际化和自由化,而是新兴市场经济国家走过的道路已证明那是不成功的,而积极稳妥地进行人民币国际化,至少目前还没有被证明是失败的。

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坚持独立自主地根据市场需求状况调整人民币汇率,对中国经济稳定与顺利崛起有下面几点好处。

一是自主地、有序地、逐步地调整人民币汇率,可以提高人民币升值因素对贸易影响的预期,防止因贸易收支的大起大落引发金融危机。

二是采用官方调整人民币汇率方式,可以减少外汇管理制度改革面临的不确定性,减少国际资本流动带来的风险。亚洲金融危机的教训就在于,新兴市场国家在国际资本流动和汇率管制两方面同步实行自由化的政策,因此,在汇率和国际资本自由化的过程中,不能将两者同时都放。

篇4

关键词:全球化 语境 汉籍外译者 文化意识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汉籍主要是指所有能体现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积淀,反映中华民族的语言特色、文化传统、价值观念、风土人情、宗教信仰等方面的著作。汉籍外译者主要是指从事汉籍外译工作的中国译者。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使人们的工作和生活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全世界各个地区的人们正以一种前所未有的方式进行紧密的联系,全球化已经不再是一个概念词汇,而是我们真实的世界进程。全球化的发展不仅仅带来经济的快速发展,还带来不同文化的交流与融合。而在这种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中,如何既吸收其他民族文化的优秀精华,又保持本族文化的民族特色是每一个文化工作者探索和研究的重要内容。当前我国的文化发展同样面临如何在与世界文化的融合过程中保持自身民族文化特色的问题。这其中在全球化语境下汉籍外译者文化意识就显得尤为重要了。而汉籍外译者的文化意识源于他们的文化使命和由此产生的文化态度。为此,本文从全球语境下汉籍外译者的文化使命和文化态度两个方面来分析其文化意识。

一 汉籍外译者的文化使命

有史以来,译者的职责便是将本国的文化介绍给其他民族,同时将外族的文化介绍给本国人民,起着两种不同文化交流的桥梁作用。而汉籍外译者的主要职责便是将我国的优秀文化介绍给其他的国家,这对于世界了解中国和理解中国起着基础性的重要意义。不同时代的汉籍外译者在时代的要求下有着不同的文化使命,在今天全球化语境下,汉籍外译者更是肩负着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建设的文化使命,具体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 弘扬中华文化

众所周知,语言不仅仅是文化的主要载体,还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民族的文化起始于该民族的语言,同样也终结于该民族的语言。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各国的交流日益频繁,而英语的历史优势使得各国对英语的学习和重视与日俱增。全球“英语化”的浪潮更加凸显了弘扬民族语言文化的迫切和必要,因此汉籍外译者的首要文化使命便是弘扬中华文化。

我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这不仅源于我国悠久的历史,更在于我国人民所创造的深厚丰富的文化。中华文化不仅仅是属于我国人民的巨大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也是属于世界人民的伟大成果。早在上世纪90年代我国的国学大师季羡林就曾说过21世纪以中国为主的东方文化毕竟在世界文化的发展中重新占据主导的地位。这句当时被很多西方媒体嘲笑为夜郎自大的言论在今天已经被历史所证实,由中国文化中天人合一的思想精髓所引申出来的“和谐”不但是当今世界发展的主题,更是处理和解决各种问题矛盾的主流思想。

而汉籍外译工作者的首要文化使命便是弘扬中华文化。这不仅是我国发展的需要,也是世界发展的需要。当前我国正处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建设的关键时期,客观、积极地弘扬中华文化将有助于世界更加了解中国和理解中国,将有助于中国以更加独立、绚丽的姿态融入世界全球化中去。在汉籍外译过程中,翻译者应该主动地把中国优秀的文化著作翻译成外语,把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推向世界,从而让世界共享中华文明的伟大成果。

2 与全球多元化文化平等对话

当前,我国人民正致力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建设中,随着中国国力的提升和对外交流的日益频繁,中国的国际形象和地位都有了显著的提高,中国应该利用全球化这一契机,在弘扬中华文化的同时,实现中华文明与西方文明的平等对话,成为世界文化对话论坛中的一个主要声音。

翻译工作是不同民族文化交流的主要途径,起着文化的引进与输出,促进各民族文化交流与对话的桥梁作用。在当前全球语境的大环境下,汉籍外译工作者在弘扬中华文化的同时,推进中华文化与全球多元化文化进行平等对话是时代赋予其的又一重要的文化使命。在翻译的过程中,工作者应该以平等为前提,从客观的角度,立足介绍中华灿烂、丰富的文化的基础上,把传统和现代的中华文化的精髓思想和具体的科学文化精品作品翻译成其他国家和民族的语言和文字,让属于中华文化的经典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同时让中华文化以平等的身份更多地参与到全球多元化文化的对话中去。我们展示中华文化,但不会违背其他国家的语言规律;我们不会称霸世界语言文化,但也不会屈服于其他语言文化的压迫。

当然,在争取与全球多元化对话平等对话的过程中,汉籍外译者会遇到很多问题,我们应该以博大宽容的胸怀,兼收并蓄的思想方针,克服文化自我中心主义,既反对文化霸权真友谊,也不一味盲目地排斥外族文化,使中华文化在与全球多元化文化的交流中得到平等、公正的待遇,从而以积极的态度弘扬中华文化,共同推动世界进入一个多元共存、各抒己见、百花争鸣的文化开放的新时代。

3 维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篇5

关键词: 文化背景 英汉词语 文化差异 翻译策略

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并对文化起着重要作用。此外,语言又受文化的影响,反映文化。可以说,语言反映一个民族的特征,它不仅包含着该民族的历史和文化背景,而且蕴涵着该民族对人生的看法,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在英语学习过程中,对英汉语言折射的文化的比较性学习是一个重要方面。翻译过程不仅是对语言的字、词、句等的字面翻译,而且是对这一语言深层次的文化意义上的翻译。因此在翻译时,只有将两者有效地把握结合,再运用恰当的翻译策略,才能达到准确有效的翻译目的。林语堂先生曾幽默地道出了中西方文化存在的差异:“英美人谈论服装是审美的问题,而中国人谈论服装则是伦理道德夷夏问题。”

在语言要素中与文化关系最密切的是词语,它能够最积极、最敏感地反映社会生活的发展和变化。对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来说,由于缺乏相应的目的语文化背景知识,很难理解并翻译这些词语。因此,正确理解和翻译带有特定文化信息的词语就成为英语学习中理解和翻译的关键。

一、英汉词语文化差异的表现

美国学者扎雷(Lorand B.Szaley)和费舍(Glen B.Fisher)运用“联想组合分析法”(association group analysis)来研究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对词语理解的异同。研究结果表明: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带有不同的参考系统(frame of reference),在理解特定的词语时,总是以头脑中固有的参考系统为参照,因而在跨文化交际中,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虽然使用同一词语,心里联想到词语含义却不尽相同。一类是基本意义或词典上的意义(lexical meaning),也就是外延;另一类是内涵(connotation),即文化意义(cultural meaning),也叫心理意义(psychological meaning)或联想意义(associative meaning)。下面从词语的外延和内涵分析英汉词语的文化内涵及翻译的差异表现。

1.外延意义和内涵意义均相同。

美国的文化人类学家萨丕尔(Sapir)认为,语言反映社会现实,世界上有两种语言是完全类似的。但“由于在自然环境和人心理上的某些相似之处,不同社会之间还是存在着一定程度的文化重叠(cultural overlap),即文化共性”[1]。英汉文化的共性和思维方式的相似性,体现在词语上会产生相同的或相似的语义,如一石二鸟(to kill two birds with one stone),和平鸽(dove of peace),血浓于水(blood is thicker than water),知识就是力量(knowledge is power),像狐狸一样狡猾(as cunning as a fox),隔墙有耳(walls have ears)。但毕竟这类词属少数。

2.内涵意义空缺和词的借用。

翻译界经常提到有些词语为a语言所特有,而b语言却找不到相应的词语(equivalent),所以出现词汇空缺(lexical gap)。词汇空缺现象的产生主要是受不同的地理环境、风俗习惯、、神话寓言、生活方式等对语言的影响,在历史长河中逐渐形成的,是民族独创的词。比如英语中的hippie,yappie,cowboy。有人将cowboy翻译成牧童(牧童遥指杏花村),但很显然,美国的西部牛仔和中国牧童是截然不相同的;这种情况还有汉语中的“炕”、“四合院”、“气功”、“风水”、“老天爷”、“红白喜事”等。

由于各民族间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交往不断深化,一民族独有的事物比如语言也会渐渐融合于另一语言的民族文化和生活之中,因此,便出现不同语言之间的词语借用现象。比如汉语中有:“马赛克”(mosaic),“咖啡”(coffee),“色拉”(salad),“迪斯科”(disco);英语中有:kongfu(功夫),toufu(豆腐),sofa(沙发),kowtow(磕头)。需要说明的是心理意义是否空缺因人而异,同样是中国人,是否出过国,情况就不一样;同样是美国人,有否来过中国,情形也不一样。

3.外延意义相同,内涵意义不同。

同样,由于英汉生活习惯、文化背景和思维方式等的差异,对于同一事物的外延意义相同的词语可能会引起不同的联想意义。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汉语的“狗”与英语的“dog”,中国人和英语族人的心理联想在外延上都差不多,简单地说,是指“四条腿的家养动物”。但就“dog”与“狗”的内涵意义而言,在西方国家里,狗是人类最好的朋友。dog表示具有褒义联想的涵义。所以“你是一个幸运儿。”可以翻译为“You are a lucky dog.”“爱屋及乌”可以翻译为“Love me,love my dog.”“Every dog has his day.”可以被翻译为“人人都有得意时。”而不是“狗总会有它的一天。”这些都体现了西方人对狗的喜爱。中国人虽然认为狗是一种忠实可靠的动物,“狗不嫌家贫”就是这种心理的反映,但与狗有关的词语的联想意义经常带有贬义的色彩,如“走狗”、“狗腿子”、“丧家狗”、“狗汉奸”、“狗咬狗”、“狐朋狗友”、“狗嘴里吐不出象牙”等。再如“西风”(west wind),西风给中国人的联想意义是凄冷萧瑟的。如马致远有词:“古道西风瘦马,枯藤老树昏鸦。”有词:“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成月。”但对英国人来说,西风会带来暖意和希望。雪莱在《西风颂》(Ode to the West Wind)中褒扬说:“西风是春天的号角”。

4.外延意义不同,内涵意义一致。

两种不同的语言在表达同一意义时会使用指示意义不同的词。比如在表达比喻花钱浪费时,英语说spend money like water,而汉语是“挥金如土”。这与中英两国的地理环境不无关系。英国是一个岛国,四面环海,而汉民族在亚洲大陆生活繁衍,人们的生活离不开土地。再比如勇士(lionheart),英语中狮子是百兽之王,最威武,最勇猛,用lionheart非常形象确切;过着牛马不如的生活(lead a dog’s life),因为在中国农村,牛马都是至要的负重和耕地的牲口,所以牛马通常用来形容吃苦而生活环境又艰苦的人;拿weekend(周末)一词来说,“weekend”给英美人的感觉,与“周末”给中国人带来的感觉是一样美好的,都是“工作几天之后有利于休息与娱乐的美好时光”。但在外延方面,英美人想到的是“星期五晚至星期天晚”这段时间,而中国人以前想到的是“星期六晚至星期天晚这段时间”[2]。近年来,随着“五天工作制”的普及,这种情况有所改观,但因地而异。

5.外延与内涵均有差异。

每种语言都具有自己的民族文化价值取向,反映在对词语或问题的看法和理解上会有不同的观念。对individualism一词的理解,中西在外延和内涵都有差别。individualism在西方普遍被定义为A belief in the importance of the individual and the virtue of self-reliance and personal independence.这种理解与中国人心目中的(集体主义精神意义上的)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相似,可中文将individualism翻译成“个人主义”。这是因为在“中国人看来它是对自私自利,视个人利益高于集体利益的思想概括,与之相对的是注重和谐发展的‘集体主义’。而在美国,individualism是指个人意义上的正直和经济上的独立,强调个人主动性的个人主义。在美国,个人主义的典型形象是移民时期手持长枪骑马奔驰的西部牛仔和拿着斧头在牧场劳作的拓荒者”[3]。再如“孝”字一词,“孝”在汉语中侧重子女对父母的顺从,所以常说“孝顺”,而英语中filial一词并不侧重这样的含义,侧重于“爱”,所以filial love是常见的搭配形式,即子女对父母的爱。所以英美人见到filial一词所想到的并不与汉语中人们见到“孝”字所想到的内容相同,因为他们受着各自语言影响下的文化价值观的制约。

二、有关翻译策略的几点看法

以上我们分析了英汉词语中不同而又丰富的文化内涵。在翻译过程中,文化差异和词语内涵意义(联想意义)的不同增加了翻译的难度,这也是不可避免的。

那么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尤其是在涉及有关文化的翻译过程中有无策略可循呢?鲁迅先生曾指出,翻译必须有异国情调。这里异国情调指的是“不是在语言上一味仿效西洋,而是指尽可能保留原语中的表达方式,使译语保持‘洋气’,蕴涵异域文化特色,以此也可丰富译语文化”。以下是提出的几点具体的翻译策略。

1.直译法或直译加注

直译法指在语言条件许可下,在译文中不仅传达原文的内容,还要尽可能完整地保留原文的修辞风格及组句形式。如果直译能符合译文的风貌,保持原文的精髓,译文读者也很容易理解、接受,是一种最佳方式。这就是文化中的共性。例如:象牙塔“the ivory tower”;一只耳朵进,一只耳朵出“one ear in and the other out”;披着羊皮的狼“a wolf in sheep’s clothing”;纸老虎“paper tiger”,等等。直译加注的例子如对“三资企业”的翻译:three forms of ventures(Sino-foreign joint ventures,cooperative enterprises and wholly foreign-funded enterprises.)。

2.意译法

意译法指原文的有些内容与形式不宜用汉语直接表达,而是经过剖析后以另外的形式表达出来,也就是说更着重于意思的翻译,而不拘泥于表面文字。有些语言受文化差异的影响无法直译,可将原文的形象更换成另一个译文读者所熟悉的形象,从而传达出原文的隐含意义。意译方法常被用来翻译中英惯用语。例如“龙”在英汉两种文化中的意义完全不同,所以汉语“望子成龙”的形象在英译时不能保留,可意译为to expect one’s son to become an outstanding or successful man,再比如,如果我们把“狗嘴里吐不出象牙。”直译成“A dog’s mouth doesn’t spit out an ivory.”英美人听了定会感到莫名其妙。因此我们可以把它意译成:“A filthy mouth cannot utter decent language.”下面是更多意译的例子:别摆架子(Don’t put on airs.);打落水狗(King a man when he is down.);斩草除根(Pull out the evil by the roots.),等等。

3.音译法

音译法指用发音近似的汉字将外来语翻译过来,这种用于译音的汉字不再有其自身的原意,只保留其语音和书写形式。如:“雷达”(radar),“马赛克”(mosaic),“咖啡”(coffee),“色拉”(salad),“迪斯科”(disco);英语中有:kongfu(功夫),toufu(豆腐),sofa(沙发),kowtow(磕头)。

4.直译加意译

直译和意译有各自的特点和优势。翻译时可以直译就直译,不可以就意译,但更多时候是两者的结合,双管齐下。这样既可照顾到译文的表层意思又可兼顾其深层意思。如对“饮水思源”的翻译:When drinking water,think of its source.Never forget where one’s happiness comes.又如对“真金不怕火炼”的翻译:True gold fears no fire.A person of integrity can stand severe tests.

三、结语

综上所述,文化的差异在翻译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尤其是当中英文化词出现不对等时,译者就更需要对中英文化背景的充分了解。只有在掌握语言能力和充分了解不同文化差异的基础上,再运用合理的翻译策略作为指导,这样译者才有可能做到翻译得得心应手。在翻译中,什么时候直译,什么时候意译,没有什么固定的原则。一般来说,如果原文句型与目的语言的句法规律较接近,词序也形似,本身意思又比较明白,那么可以多用一些直译(因为毕竟直译在技术程度上要简单一些)。但如果直译难于传达原语的真谛时就意译。最好是直译意译相结合,再加上必要的音译和注释,这样就可以较便捷地得到意思准确、文字通顺的译文。

参考文献:

[1]陈琼.文化适应性与习语的文化表现策略[J].湘南学院学报,2007,(3):68-70.

篇6

关键词:学校发展规划;学校共同体;学校管理

学校发展规划(School Development Planning,通常称SDP),是近年来国外学校教育改革的一个新热点,是学校为应对教育变革和教育发展的双重挑战,通过学校共同体成员的努力,系统地诊断学校原有的工作基础,确立学校的办学方向和发展目标,分析学校优先发展项目并制定相应的行动计划。学校发展规划通过强化校本管理的机制,提高社区参与的程度,充分调动各方面的资源和能动性,最终达到提高教育质量、更好地满足社会多方面需求的目的。

一、西方中小学学校发展规划的背景概述

1.西方中小学学校发展规划的产生

学校发展规划率先在英美等西方国家兴起,有其深刻的历史背景。20世纪50-70年代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黄金时期”,也是西方教育空前繁荣的年代。但进入70年代后就出现了许多问题,特别是1973年西方国家爆发了严重的经济危机,经济危机波及教育领域,使教育领域产生了严重的“教育危机”,到了80年代,这种危机有增无减。当时的“教育危机”主要表现在:毕业生就业困难、教育质量下降、教育经费增长跟不上通货膨胀的速度等。从学校教育本身的发展情况看,70年代早期,西方国家不再沉迷于把教育作为缓和社会弊端的万能药,人们的教育价值观发生了重大变化。不仅是校外人员,如家长等,对教育的价值产生了怀疑,学校教师对新教学很不适应,再加上学生对学习没有兴趣,导致当时学校教学效率十分低下。1972年,世界比较教育学会在日内瓦召开大会,大会以“中学效率的高低”为主题,开始关注中学的教育质量和管理效率问题。1976年5月,英国出版所谓的《贝内特报告》,对教育的批判达到顶点。

在此背景下,学校发展规划应运而生。1977年,英国率先开始“学校效能”研究。该研究以教师为对象,后发展到以学校的自我评估为研究重点,最后转向研究学校效能技术层面的比较分析,诸如学校大小、不同学校或校内各部门之间的效能比较分析等.其根本目的就是改善学校管理、提高学校的效能,1980年,英国的学校改革显现出“自下而上”的趋向,并将教育改革定位在学校层面上,“学校发展计划”、“学校文化”等项目开始被纳入到学校改革之中。1988年英国颁布了《教育改革法》,进一步推进学校的教育改革。此后英国地方教育局和一些学校相继提出“学校改进计划”,主要是通过“草根研究模式”(Grass-rooted Research)探索学校的管理模式,它迎合了当时的“教育权力下放”(Oecentemtion)的教育改革趋势,使学校有了更多的自,有力地推动了校本管理局面的形成。此后不久,“学校改进计划”就为英国国家教育标准办公室(OFSTED)和―其他绝大多数地方教育当局所采纳,并逐步推广到印度等英联邦国家。

2.西方中小学学校发展规划的发展

20世纪80年代以来,学校发展规划在西方国家获得了很大的发展。首先,西方国家的教育变革层出不穷,在教育管理地方化趋势和“自下而上”的学校教育改革热潮中,学校教师尤其是校长开始意识到变革的重要性,认为只有通过系统的学校规划才能找准学校的出路和发展方向,明确学校的教育行为,因此学校教师一致认为对学校的管理、组织、教育内容和方法等方面需要进行全方位的改革。其次,由于连续不断的改革,各国中小学教育结构呈现了多样化的特点,政府或中央很难进行统一管理,就把部分地方教育委员会或教育局长享有的权责,下放给各地方学校,即出现了“教育权力下放”运动,要求学校实现自主管理,体现学校个性和特色,并提高学校的管理效率。第三,学校发展规划在一定程度上也符合了“新公共管理”的价值观,强调减少政府对学校的干预,以市场为机制,引进“优胜劣汰”的游戏规则,在强调效率和产出的同时也注重服务的品质。

1989年,由英国科学和教育部资助的学校发展规划项目研究成果即哈格利夫•D等写的《学校发展规划――给地方教育长官、校长和学校教师的建议》出版。1991年,英国科学和教育部颁布《学校发展规划实践指南》,呼吁全国中小学推广这一方法,以提高学校教育质量。这两个文本先后出台,马上使学校发展规划在英国成为一个全国性的学校管理改革项目。随后,成为“促进学校管理变革”的一种有效策略,爱尔兰、澳大利亚、新西兰、丹麦、美国等一些国家也开始推广这一项目,成为国际性项目。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等国际组织也积极推进学校发展规划项目,旨在通过校本管理、社区参与以及提高学校的自治能力,来提高各国中小学尤其是贫困地区学校的综合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1994―2001年期间,英国教育专家派特•布卢德赫德(Pat Broadhead)和派特•库克先生(PaT Cuelde)先后三次对505所、124所和765所英语小学进行问卷调查,发现学校发展规划已成为校长日常工作一个必不可少的管理工具。

学校发展规划在全世界引起了关注,越来越多地方教育部门开始尝试这一项目。1997-1998年,欧洲教育联合会的领头项目是中学发展规划评估。1992年,爱尔兰官方《绿皮书》中提出“教育是为了不断变化的世界”,认为规划应由校长在与全体教师讨论、并由董事会同意基础上进行实施。规划应该明确表述学校的目标,陈述重要问题和有关政策,包括课程、组织、全体教师的进修和发展,以及与学校外部之间的关系等方面,以学校工作报告的形式表现。1995年,爱尔兰官方的《白皮书》再次提出,由董事会公布学校规划中的政策和规划的实施结果。教育与科学部长米切尔•马丁(Micher•Martin)写了《中学学校发展规划指导》和《中学学校发展规划简介》,作为100所学校进行学校发展规划试验陆课题的指导大纲。

二、西方中小学学校发展规划的定义和特征

1.学校发展规划的界定

根据有关教育文献资料,可以把学校发展规划定义为:一所学校根据国家或地区教育发展战略计划的要求,通过学校共同体成员的共同努力,系统地分析学校的原有基础及学校所处的环境,发现学校的优先发展项目,确定学校的发展方向和教育目标,促使学校挖掘自身的潜在资源,按照自己的价直观,提高学校的管理效能,最终提高学校的教育质量。

学校发展规划强调,制定学校发展规划必须发挥学校共同体成员的协同作用,而不能由其中某个方面独自制定。学校发展规划立足过去,指向未来,既有对过去的诊断分析,又有对未来的预测和憧憬。它非常强调要把握现在,任何一种规划都不是“为规则而规划”,它强调的不仅仅是静态的规划结果(Plan),更关注动态的规划及其实施过程(Planning)。从本质上讲,它是一种过程,而不是一种结果。

学校发展规划是一种学校管理的手段,建立在学校成功应付各种变化的基础上,是提高学校教育质量的一种手段。学校发展规划是一个不断积累教育经验、不断发展的周期性过程。每一轮学校规划郎以前一轮规划为基础,并通过协调学校的各项规划活动,使之成为有内在结构的整体性规划。学校发展规划关注焦点是学生的教育需要和成绩,同时也关注教师的专业发展。

2.学校发展规划的特征

学校发展规划有它自身的特点,总的来说可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1)系统性。正如其他社会组织一样,学校由各个部门组成,有负责教学的部门,负责课程开发的部门,负责学生课外和校外活动的部门,负责学校与家长、社区联系的部门,所有部门共同构成了学校的组织系统。学校发展规划必须协调和整合各项部门的活动,事先做好各个部门的规划,最终使其成为有内在结构的系统规划。

(2)合作性。学校发展规划在本质上是一个合作的过程,这一工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校长和教师的协同作用。除此之外,这工作还应咨询学校共同体内其他人员的意见,包括投资方、管理方、后勤工作人员、学生家长、管理委员会和地方教育官员等等。

(3)持续性。学校发展规划是一个持续的过程。它要求学校对自身进行系统自评,根据学校办学目标和社区需要制定、实施、评价和修订规划。

(4)递进性。学校发展规划是一个循环的过程,它产生累加和进步的结果。每一个循环都在上一个循环的基础上产生,每一个循环都是对上一个循环的否定和超越。

(5)发展性。学校发展规划是一种手段,而不是一种目的。它主要是通过成功应对教育的改革和变化,提高学校教育的质量水平。因此,学校发展规划的中心应当放在满足学生的教育需求和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上,与此同时,也应当关注教师的专业技能和专业发展。 三、西方中小学学校发展规划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米切尔•马丁在《中学学校发展规划简介》一书中提到学校发展规划的根本目的是尽可能满足学生的教育需要,使学校有效地达到目标和维持最高水平的发展。为了发挥学校发展规划的作用,需要一系列准则来保证其有效性。综合各方面的情况,主要概括为学校发展规划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两个方面。

1.学校发展规划的指导思想

(1)以国家和地方教育政策为方针。学校发展规划是在国家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背景下,以国家和地方制定的政策为发展思路和方向,学校改革和长期发展首先要符合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同时也要符合地方政策,体现地方特色。学校发展规划提供了一个能使学校全体成员都服从于国民教育体系中明确规定的目标和需要优先解决的国家教育问题,包括学校工作在内的统一结构。

(2)以学校具体情况为基础。学校发展规划关系到学校向什么方向发展以及如何发展的问题,它需要对学校的现状进行全面分析,明确学校内部的优势、劣势、挑战、机遇以及外部环境提出的威胁等,理清学校发展的思路。学校应立足于现在,首先对学校历史进行全面深刻的分析,然后制定规划,进行历史、现在与未来的衔接与传承。

(3)以一定的教育思想为指导。教育思想是对教育现象的理性认识,是人们对于教育现象的哲学思考,反映着人们对于教育价值取向以及教育规律的本质认识。学校发展规划应是学校教育工作者学习先进教育思想形成共识的产物,其形成和制定过程,是学校全体成员根据一定的教育观或教育理念,对学校的办学目标、办学思路以及管理方法等进行梳理和澄清的过程。

2.学校发展规划的基本原则

西方中小学校发展规划的基本原则主要有效益性、合作性、前瞻性和可操作性等四条。效益性是学校改革所追求的根本目的,合作性是学校发展规划的主要特征,前瞻性是学校发展规划的内在要求,而操作性是学校发展规划的有力保证。这些原则并不是单独起作用,而是彼此联系,任何学校发展规划的成功都是各个原则综合运用的结果。

(1)效益性原则。学校发展规划的根本目的是在学校生存过程中追求学校生命的高质量和高效益。学校发展规划可以使学校全体成员有一个清晰的发展前景:学校将如何发展,学校将朝哪里发展,学校发展的瓶颈是什么,学校正处在什么发展阶段,遇到的主要问题是什么。学校发展规划使学校全体成员形成共同的目标意识,共同的规则以及对学校愿景的共同看法。学校发展规划为学校全体成员参与学校各方面的事务提供机会,并为达到学校的使命、愿景和目标而努力,减少不必要的人员、物质和财力资源的浪费,保证用最少的时间和精力,在学校生活各个方面达到最好的效益。

(2)合作性原则。学校发展规划实质上是一个学校共同体成员就学校未来发展进行合作的过程。规划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校长和全体教师的合作,包括学校共同体成员与董事会商谈和讨论。规划由学校共同体所有成员一起讨论制定,尽管各个部门规划的目标存在差异,但是应该与学校的使命、愿景和目标保持一致。这样,教师对规划有高度认同感,而校长也较容易推进这种规划。

(3)前瞻性原则。前瞻性原则是指根据社会发展形势和教育改革的需要,去除其中一些过时、不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内容,增加新的符合社会发展形势需要的、符合时代精神的内容。规划就是建设的蓝图,就是学校未来努力的方向。学校发展规划以学校的使命、愿景和目标为核心,学校的愿景、使命和目标都指向学校的未来,是学校将要达到或努力要达到的一种理想状态。学校发展规划根据学校发展趋势和一定的教育思想,对学校未来进行合理性的预见。学校发展规划考虑的都是“明天的学校”,是学校发展的行动纲领。

篇7

近年来,中华职业教育社在开展职业教育研究与实验,推进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宣传国家有关职业教育的方针政策,推动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的实施;协助政府发挥教育中介组织的相关作用;支持民办职业教育事业的发展;开展与港、澳、台及国际交流与合作等方面都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中华职业教育社副理事长马国湘对会议召开表示祝贺,他说,中国自2005年11月国务院召开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以来,职业教育取得了很大的发展。今年的全国“两会”上,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要把发展职业教育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使教育成为真正面向全社会的教育,这是一项重大变革和历史任务。”2007年又恰逢中韩两国友好交流年,给中韩两国的职业教育合作带来了一个良好的契机。

韩国国际职业能力开发交流协会理事长、韩国劳动部前部长崔善政也在致辞中表示,IOA作为由韩国劳动部批准设立的旨在把韩国先进的职业能力开发经验,经过与国际之间的相互交流,促进人类共同繁荣发展的非营利性机构,致力于为中韩两国共同发展和人才培养及交流。他希望此次会议能给希望在韩国企业就业的年轻人提供能力培训,为想要更深入地掌握韩国知识而来到韩国的留学生提供毕业后在韩国企业就业的能力。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副会长马叔平还专门针对校企合作发表自己的看法。他认为,“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是职业院校发展的生命线,是职业教育管理改革的创新,是改变职业教育‘学科式’办学模式,建立职业教育体系的根本所在。”

篇8

中医上有“动汗”和“静汗”之分。由于天气环境原因引起的出汗属于静汗,相当于被动出汗。不少异常的静汗需要引起注意,比如自汗、盗汗等。有些人不热、不运动时前心后背会出汗,且容易疲劳、感冒、心慌,特别怕风怕冷,这叫自汗,是气虚的表现。夜晚一睡着就出汗,叫盗汗,是阴虚的表现。出汗部位的不同,能反映一个人的身体状况。

1.额头出汗——肝阳上亢

诊断:如果额头常常出很多汗,中医认为可能是肝阳上亢引起的。

建议:平时尽量保持心境平和,少生气,要保证充足睡眠,否则容易导致阴虚、肝阳上亢。每天冲泡枸杞茶饮用,有平肝功效。

2.鼻子出汗——肺气不足

诊断:如果平时鼻子总出汗,说明肺气不足,需要调理补气。西医认为这是免疫力低下的表现,需要提升免疫力。

建议:肺气不足主要是因为其天生体质虚弱造成。每天用双手敲打双腿,并按压双腿的左右两侧,因为这是人体肺经分布的部位,通过敲打刺激,可起到调理肺经的作用。

3.颈部出汗——内分泌失调

诊断:颈部汗腺分布稀少,所以很少有人颈部会出汗。如果你的脖子常常出汗,可能与你全身内分泌失调有关。

建议:最好去医院接受全面激素检查。平时调节内分泌主要从饮食、运动上入手,必要时辅以药物治疗;要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多吃新鲜果蔬、高蛋白类的食物,多喝水,补充身体所需的水分;同时多参加各种运动锻炼,加强体质;还要有科学的生活规律,不要经常熬夜,以免破坏正常的生理规律,造成荷尔蒙的分泌失衡甚至不足,进而引发其他疾病;还要保证注意休息、充足睡眠、避免过度劳累与激动、保持精神愉快,以免不良情绪影响到内分泌系统;预防感染;不要购买塑料制的生活用品,尽量避免环境激素的危害。

4.腋下出汗——汗腺过大或饮食过重

诊断:因为腋下分布大量汗腺,所以较易出汗。若汗液分泌过分旺盛,且气味很大,就可能说明日常饮食的味道过重,吃了太多葱、蒜、洋葱等食品。

建议:若诊断为汗腺过大,可以去医院做简便有效的激光治疗。另外,饮食要清淡,多吃水果、蔬菜。

5.胸口出汗——脾胃失和

诊断:如果胸口常出汗,中医认为这是脾胃失和的表现,说明体内的血液循环很慢,氧气运输不顺畅。

建议:不要过度焦虑,少吃油腻、生冷食物,平时用黄芪、大枣泡水喝,可以缓解症状。

6.手心、脚心出汗——血虚

诊断:若情绪紧张、激动或害怕,手心或脚心就容易出汗,中医认为这是脾失运化、脾胃湿热、血虚的表现。

建议:每天餐后按揉腹部,先顺时针揉30圈,再逆时针揉30圈。另外,要控制食量,避免生冷食物,以七八分饱为好。

上了年纪要小声说话

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老年病中心教授 李跃华

很多老人由于性格关系,喜欢高声说话,并且一着急,就会大喊大叫。这不仅显得没礼貌,影响听者的情绪,对老人自身健康也是危害极大。

篇9

【关键词】文化语境 社会因素 英汉翻译

语言是人类在社会环境中交际的工具,也是思想文化的主要载体。翻译作为一种交际工具,在不同的语言社会之间将一种语言转换为另外一种语言内容。语言影响文化和社会,文化和社会会影响语言环境的形成,从而对英汉翻译活动产生很重要的影响。所以,要想用一种语言文化尽可能真实地再现另一种语言文化,翻译者就必须较全面地掌握不同的文化语境和社会因素。那么,文化语境与社会因素对英汉翻译活动产生怎么的影响作用呢?下面将从理论基础和例证分析两个方面浅析文化语境和社会因素对英汉翻译活动的影响作用。

一、理论基础

1.文化语境。语境是由语言学家马林诺夫斯基最早提出的,即语言使用的环境。他认为语境如果脱离了语言,那么语言便只是臆造的没有意义的东西。同时,马林诺夫斯基认为语境可以分为两种――情景语境和文化语境。情景语境指的是语言行为发生时周围的情况,事情的性质,参与者的关系、地点、方式等。而关于什么事文化语境这个问题,学者们从角度和层面诠释了文化语境。胡壮麟认为“文化语境是社会结构的产物,是整个语言系统的环境。具体的情景环境则来源于文化语境”。黄国文给文化语境下了这样的定义:“每个言语社团都有自己的历史、文化、风俗习惯、社会契约、思维方式、道德观念、价值取向。这种反映特定言语社团特定的方式和因素构成了所说的‘文化语境’。”蒋坚松和彭利元又提出文化语境“是语言运用的社会文化背景、历史传统、社会心理和人类思维的共同认识。”根据文化语境的上述定义,我们可以认为文化语境,指的是那些对语义有着制约作用的、语言之外的因素,是一个民族在长期的社会历史发展中所形成的文化传统和风俗习惯。由于英汉两种文化存在着巨大的差别,文化语境对英汉翻译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成为译者必须考虑的重要因素。

2.社会因素。所谓社会因素则是指社会上各种事物,包括社会制度,社会群体,社会交往,道德规范,国家法律,社会舆论,地理环境,教育水平,风俗习惯等等。它们的存在和作用是强有力的,影响着人们态度的形成和改变。社会背景的不同是影响英汉翻译的最大瓶颈。因此,译者要想清楚准确的传达反映原著的内容和思想,就要在良好掌握两种语言的基础上,更要了解两种语言的语言文化背景,并且在翻译过程中将语言和社会文化背景结合起来。

二、例证分析

1.文化语境对英汉翻译活动的影响作用。随着翻译的发展,翻译工作的内容也已经从简单的语言词汇的转换变成了两种社会文化的传播过程。因此我们要深刻的了解到文化语境对英汉翻译活动的影响作用,在翻译过程中将二者有机的结合在一起。下文笔者将试图从历史传统、、思维方式及价值取向四个方面来阐述文化语境对英汉翻译的影响作用:

(1)历史传统。在历史上流传下来的一些短语或词汇看上去不难理解,但是如果不结合这些词汇的历史文化背景便很容易产生错误的理解。例如,“Achilles ’ Heel”,原指仙女忒提斯为了让儿子炼成“金钟罩”,在他刚出生时就将其倒提着浸入冥河,但是却留下了全身唯一一处死穴。现指“致命的弱点,要害”。同样,汉语中的“鸿门宴”应译为“Hongmen feast with a trap for the invited”, 如果译者不了解在当时中国楚汉象征的历史背景,只会简单地直译为Hongmen Feast,读者只会将其理解为就是常见的宴席,而不能准确理解其中的含义。

(2)。另一个对翻译活动影响较为明显的因素就是。中西方文化中的不尽相同,这对翻译工作也产生了一定的要求。差异要求译者更精准的在不同间表达词语的社会文化含义。例如中国文化中关于佛教的俗语“借花献佛”、“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等,这些在西方的宗教文化中是不存在的。在英语为主的西方国家里,以基督教为主的宗教文化使西方人认为世界是上帝创造的产物,类似的思想深深地影响着西方社会文化中语言和思维的表达甚至整个社会文明的发展。例如“God bless you.”、“God be with you.”等。因此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应该意识到在文化中的重要地位,避免翻译失当。

(3)思维方式。思维方式是决定语言表达方式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所以译者可以根据不同的翻译方式在处理分析原文,翻译要针对目的语的表达习惯进行,这样可以是译文有更高的观赏性,也提高了译文的可读性。

如“布衣蔬食”这个成语常用来表示节俭朴实之意,将其英译时,译者应充分考虑到译语的文化语境,避免引起误解。现代西方人士普遍认为蔬菜是营养健康的食品,棉麻是时尚健康的布料,它们的价格往往高于鱼、肉黑人化纤制品。如果将“布衣蔬食”直译为“wear clothes of cotton and eat vegetable”,西方读者不可能意识到这是在形容一种节约简朴的生活方式。在充分进行语境分析的前提下,不防将这一成语译为“wear coarse clothes and eat simple food”,以避免原译在译语文化中可能导致的对蕴含意义的误解。颜色类的词语在英汉文化中也具有较大的差异,颜色意象所表达的象征意义也有所不同。例如,红色在中国人眼中代表热烈,忠勇,但在英语中则更多的用来表示人物的性格火爆;黄色和金色表示权威和天神,但是英语文化中更多的认为黄色表示内心胆怯,等等。因此,为了避免译文中意象理解的混乱,一些具有特殊含义或意象认同不吻合的词汇最好不要直译。

(4)价值取向。 在价值取向方面,英汉两种社会文化也具有较大的不同。中国人崇尚儒学,强调“中庸”,因此中国人在言语交谈或文字中更注重表达含蓄和内敛。西方人更注重个人价值的体现,强调进取,认为个人力量和意志是成功的关键。正因为价值取向的差异,中国人经常在听到别人对自己说“You are amazing!”的时候会回答“No.”西方人则会很高兴的回答“Thank you.”也正是因为西方文化更重视跟人的价值,因此英文日常交谈中会将年龄,婚姻等问题看做是个人的隐私,这点也与中国社会有一定差异。

综合以上几点,翻译活动受历史文化思维等多方面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因此,在翻译过程中,译者需要对原语言和目的语的社会文化背景有一定的了解,才能精准的理解原语的语境,从而采用适用的方法。

2.社会因素对英汉翻译活动的影响作用。翻译活动作为一种跨文化的交流活动,呈现出一个开放的活动场,受到各种各样因素的影响。翻译活动是在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的阶段才出现的交流活动,而且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演变而不断发展,不断丰富。由此可见,英汉翻译活动不仅受文化语境的影响还受一系列社会因素的制约。

(1)地理环境。地理环境对文化形成的影响或许不如历史文化思维等方面的影响广泛,但是地理环境可以造就特定的文化,从而衍生出特定的语言表达方式。以英国为例,英国四面环海,距离欧洲大陆最近也有三十多公里之遥,英国人早期的生活很大程度依赖于海,他们在与海斗争中创造了“海的文化”,这一文化在部分词语中体现得淋漓尽致。因此在英国文化的日常用词中,海文化可见一斑,英国人经常用“fish”组成复合词,例如“cold fish”用来形容“冷漠的人”;同理,中国漫长的发展历史都处于农耕环境中,因而产生了“农业文化”,例如“天涯何处无芳草”、“疾风知劲草,国乱显忠臣”等等。

(2)地域政治。语言与政治是不可分割的。在不同的社会中,由于政治制度等各方面的不同,必然也就存在着各自独特的民族个性,使得语言富有而且具有浓厚的政治民族色彩。例如:“Those were days when the sun never set on the British flag nor rose on many an EastEnd home.”该句中EastEnd具有特定的政治内涵。从地理的分布上来看,英国伦敦分为西区和东区,西区则叫WestEnd,是富人居住的繁华地区;而东区,即EastEnd,则是穷人居住的地方。因此,该句也就应翻译为:那是日不落大英帝国的黄金时期,也是伦敦贫民区千家万户从不见天日的岁月。

(3)风俗习惯。人类的语言源自社会生活,在不同社会文化背景之下生活的人们就具有着不同的风俗习惯。习惯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语言的产生和发展,因此就有了相同事物在不同的文化背景在有截然相反的意思。最典型的莫过于对“龙”这个意象的理解。在中国文化中,“龙”已经被神化了,中国人也常以“龙的传人”在形容自己。中国古代的皇帝更是“真龙天子”。但在英语文化中,“dragon”的文化意象却是大相径庭的,是魔鬼的化身。由于社会文化背景与习俗的差异,不同地区对同一事物的理解不甚相同,因此在翻译过程中要了解这些文化层面的差异,才能更加请准的表达出原语言要表达的意思,从而避免不必要的误会。

三、结论

综上所述,文化差异处理得好坏,社会背景知识掌握得多少,往往是翻译成败的关键。正如美国翻译理论家巴斯奈特曾经指出,翻译时两种文化之间的交流。对于真正成功的翻译而言,熟悉两种文化甚至比掌握两种语言更重要。由此可见,要达到真正成功的翻译,翻译者不仅要具有良好的语言知识,还要具有强烈的文化意识,掌握全面的社会文化背景知识,了解英汉两种文化的差异以及社会因素对翻译的影响。如果想达到两种语言清晰准确的交流,就要在英汉翻译过程中参照两种语言的社会文化背景,将二者结合起来。总之,文化语境与社会因素对英汉翻译活动有直接影响。所以,在英汉翻译活动中恰当的翻译策略是英汉翻译活动有效进行的保障。

参考文献:

[1]C.K.Ogden,I.A.Richards.The Meaning of Meaning[M].New York:HBJ,1946.

[2]胡壮麟,朱永生,张德禄.系统功能语法概论[M].湖南教育出版社,1989.

[3]黄国文.语篇分析理论与实践[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

[4]蒋坚松,彭利元.文化语境与中国典籍翻译[J].中国外语,2006.

[5]包惠南.文化语境和语言翻译[M].中国对外翻译出版社,2001.

[6]陈宏薇.新编汉语翻译教程[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0

篇10

关键词 化探;找矿;特征;前景

中图分类号 P61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9671-(2012)052-0207-01

黑龙江省伊春市带岭区寒月林场一带化探异常是经2009年1:5万化探和1:2万土壤逐步筛选出来的。这些地段所处地质背景、矿化蚀变特征均表明具有良好的找矿前景。现以区域地球化学异常为特征总结其规律性,为在本地区提出找矿方向。

1 区域地质背景

寒月林场一带大地构造位于兴安岭~内蒙地槽褶皱区(Ⅰ级),伊春~延寿地槽褶皱系(亚Ⅰ级),五星~关松镇中间隆起带(Ⅱ级)向阳褶皱束(Ⅲ级)中东部。

区内出露地层较单一,为第四系全新统(Qh)沉积,分布于河床及沟谷,按成因分为冲、洪积和沼泽堆积两种类型。

区内地质构造较复杂,经历了古亚洲洋演化阶段和滨太平洋活动大陆边缘演化两大发展阶段。依据沉积建造,岩浆活动、构造变动等特征划分了5个构造小区。

区内岩浆岩十分发育,侵入岩主要表现为大面积分布的早白垩世中细粒二长花岗岩(K1ηγ),晚三叠世:中细粒黑云母正长花岗岩(T3ξγ)、中细粒含角闪石似斑状二长花岗岩(T3ηγ)、中细粒石英二长岩(T3η0)、中细粒花岗闪长岩(T3γδ);中奥陶世中细粒似班状黑云母二长花岗岩(O2δγ)。

2 区域地球化学特征

2.1 区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2.1.1 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1:5万水系沉积物测量结果做偏度、峰度检验,该分布检验采用采用对数计算,置信度为0.05;通过图解和数值分析只有Au、Ag、Mo呈正态分布,Pb近似正态分布,其他元素均为非正态分布。

区内中Ag、Mo、Pb、Zn、W等元素较富集,As、Bi、Cu元素略高或接近,而Au、Sb等元素则在区内中较贫化。对测区元素变异系数由大到小排序依次为Bi—Cu—Hg—W—As —Au—Mo—Zn—Sb—Ag—Pb,由此可见极有可能成矿的元素是Bi、Hg、Cu、Zn、W、Mo。

2.1.2 元素的相关性分析

由R型聚类分析谱系图(图1)可以看出,当相关系数在0.0-0.5时,区内11种元素分为四群:第一组为 Ag、As、Sb、Bi、Cu、Zn、W、Hg,第二组为Mo,第三组为Pb,第四组为Au。

2.1.3 元素区域分布规律

Ag、Cu、Pb、Zn、As、Bi元素的高背景场多数处在内区的北部二叠系土门岭组沉积岩和五道岭组火山碎屑岩中,在花岗岩区Cu、Pb、 As元素的高背景场零星分布。Au元素的高背景场在测区中部和南部沿构造带呈串珠状分布。Mo元素在晚三叠至早侏罗世细中粒似斑状二长花岗岩(T3J1Sηr)中集中分布2处高背景场,总体上高背景场在测区北部北东向呈串珠状分布,集中分布2处高背景场是区内找斑岩型钼矿的主要靶区。

图1 水系沉积物R型聚类分析相关图

2.2 区域地球化学异常特征

2.2.1 主要单元素异常区域分布特征

1)Au元素异常区域分布特征。Au元素异常零星分布,面积小,连续性差,主要分布在前进东山一带,异常多分布于二叠系土门岭组(P1t)和晚三叠至早侏罗世细中粒似斑状二长花岗岩(T3J1Sηγ)中。

2)Ag元素异常区域分布特征。Ag元素异常呈零星分布,与Cu、W元素异常套合较好。异常区多出露晚三叠至早侏罗世细中粒似斑状二长花岗岩(T3J1Sηγ)。

3)Cu元素异常区域分布特征。Cu元素异常零星分布,面积较小,异常位于晚三叠至早侏罗世细中粒似斑状二长花岗岩(T3J1Sηγ)和五道岭组火山碎屑岩(P3w)与晚三叠至早侏罗世细中粒似斑状二长花岗岩(T3J1Sηγ)接触带上。

4)Pb元素异常区域分布特征。Pb元素异常面积较大,总体呈串珠状分布,异常区主要出露二叠系土门岭组(P1t)沉积岩、二叠系五道岭组(P3w)火山碎屑岩。

5)Zn元素异常区域分布特征。多呈NW向展布,连续性差,呈不规则状、椭圆状,Zn元素异常区出露二叠系土门岭组(P1t)沉积岩、五道岭组(P3w)火山碎屑岩及晚三叠至早侏罗世细中粒似斑状二长花岗岩(T3J1Sηγ)。

6)Mo元素异常区域分布特征。异常呈NW向展布,Mo元素异常主要与出露大面积晚三叠至早侏罗世细中粒似斑状二长花岗岩(T3J1Sηγ)有关。

2.2.2 1:5万水系沉积物组合异常分布特征及规律

测区内元素组合异常带,受北东向构造带控制,由北向南可划分为北、中、南三个异常带。

北部异常带:带内异常主要出露于二叠系土门岭组(P1t)沉积岩、二叠系五道岭组(P3w)火山碎屑岩中,总体呈近北东向展布。异常元素有:Ag、Cu、Pb、As、Sb、Bi、Au、Zn、Hg、Mo、W。

中部异常带:总体近北东向展布,带内大部出露晚三叠至早侏罗世细中粒似斑状二长花岗岩(T3J1Sηγ),带中组合异常面积大、中部强度高,向两侧逐渐减弱,异常元素有:Au、Ag、Cu、Pb、Zn、As、Sb、Bi、Hg、Mo、W。

南部异常带:近北东向展布。带内出露晚三叠至早侏罗世细中粒似斑状二长花岗岩(T3J1Sηγ),异常面积较大,异常元素有:Pb、Hg、Mo 、W。

3 结论

1)与沉积岩和火山碎屑岩有关的有Au、Ag、Pb等元素异常,反映出中低温热液成矿的特点;与花岗岩有关的有Cu、Zn、Mo元素异常,反映出中高温热液成矿的特点。

2)圈定的多处Cu、Pb、Zn、W、Mo、Ag元素组合异常,说明本区为一个较好的找矿远景区带。

3)化探找矿标志。本区钼成矿区内Mo、W元素的地球化学场为高背景区,多伴有Cu、Pb、Zn、Ag异常、低Au的地球化学场是良好的地球化学找矿标志。区内似斑状二长花岗岩是斑岩型钼矿的主要区域,以Mo、W元素高背景场为主,与其他元素间分带不明显,Mo元素与W、Cu、Pb、Zn元素关系密切,Mo等元素多呈非正态或近似正态分布。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