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生物的多样性教案范文

时间:2024-01-03 17:39:1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古代生物的多样性教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古代生物的多样性教案

篇1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对学生的学法指导,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要使学生懂得如何才能学好生物,要引导学生掌握生命科学的本质规律,促使学生形成适合自身发展的学习习惯。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2021高一生物教学计划5篇,供大家参考。

高一生物教学计划1一、指导思想

本学期,我校教学以深化课堂教学改革为工作核心,以规范常规教学为基点,以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机整合的研究、实践为重点,以以校为本的教师培训为切入点,以特色发展为突破点,力争使学校教学工作得到进一步的提升,特提出以下工作计划:

二、教学目标

学生通过高中生物课程的学习,将在以下几个方面得到发展:获得生物科学和技术的基础知识,了解并关注这些知识在生活、生产和社会发展中的应用;提高对科学和探索未知的兴趣;养成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树立创新意识,增强爱国主义情感和社会责任感;认识科学的本质,理解科学、技术、社会的相互关系,以及人与自然的相互关系。逐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初步学会生物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具有较强的生物学实验的基本操作技能、搜集技能、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初步了解与生物科学相关的应用领域,为继续学习和走向社会做好必要的准备。具体目标如下:

1、知识目标

(1)获得生物学基本事实、概念、原理、规律和模型等方面的基础知识,知道生物科学和技术的主要发展方向和成就,知道生物科学发展的重要事件。

(2)了解生物科学知识在生活、生产、科学技术发展和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应用。

(3)积极参与生物科学知识的传播,促进生物科学知识进入个人和社会生活。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初步形成生物体的结构和功能、局部与整体、多样性与共同性相统一的观点,树立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逐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

(2)认识生物科学的价值,乐于学习生物科学,养成质疑、求实、创新及勇于实践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

(3)认识生物科学和技术的性质,能准确理解科学、技术、社会之间的关系。能够运用生物科学知识和观念参与社会事务的讨论。

3、能力目标

(1)能够正确使用一般的实验器具,掌握采集和处理实验材料、进行生物学的操作、生物绘图等技能。

(2)发展科学探究能力。

课程具体目标中的知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力三个维度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三、教学对策

生物科学的是自然科学中的一门基础学科,是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它是农业科学、医学科学、环境科学及其他有关科学和技术的基础。它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学科。因此,要注重实验教学和社会实践活动。

在教学过程中将采取的主要措施有:

1、首先,深入学习新课标的有关理论,领会新课标的精髓实质,明确新课标的目的要求,把握新课标的教学方向,使得学科教学有的放矢,做到事半功倍。

从宏观上把握生物教学内容,了解章节内容的地位,使自己的教学思路更加清晰明了。从微观上细心揣摩章节内容。将章节内容放在整个教材体系的大背景下考虑,使教学内容具有全面性和完整性,也使章节内容具有整体性和层次性。

2、严格执行“教学五认真”的要求,做到充分备课,认真上课,精心布置作业和批改作业,耐心辅导,准确地考查评定。

生物科学是非常人文的一门学科,自己要认真研究高一学生的心理状况,只有全方位地把握学生的情况,才能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取得教学上真正的主动。

3、充分利用教材的特点,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变学生为学习的真正主人,多用研究性学习、探讨性学习的方法,同时也要使教学更富有人文色彩。

高一生物教学计划2一、制定完善的教学计划

为保证教学活动的有序有效进行,在开课之前教师应制定详细的教学计划,确定选择的实验、每个实验要用到的相关仪器、实验材料、药品,哪些需要提前购买或准备、需要多少课时、在学校还是在家庭中完成、具体的方法步骤、学生之间何时交流、怎么评价实验效果等。为确保计划的可行性,这些难度较高的实验,教师提前进行预实验把握时间。

二、深入研究教材

各个课题中,课题背景阐明了生物技术与生产生活的联系,基础知识介绍了基本方法与原理,研究思路提示学生从哪个方面入手来解决问题,实验设计提供了试验流程示意图和参考资料,操作提示则从操作层面给出了指导性建议。

由于这部分内容为新加内容,教师在进行每个课题的研究时,有必要自己先深入研究教材内容,甚至进行预实验。然后才有可能引导学生分析教材提供的资料,明确知识背景,理清研究思路,然后设计实验方案,动手探究,帮助学生解决遇到的问题,掌握生物技术,形成实践能力。

三、观看视频、录像,用“讲授—演示”法进行教学

“讲授—演示”给了我们很好的策略,教师可以播放视频、录像、动画,甚至可以亲自在课堂上做实验演示给同学们看。这样学生也有收获,配合讲授,学生就能有一个较为清晰的框架。

四、建立实验活动小组

本模块对学生的要求是在自学有关知识的基础上,在教师的指导下自己设计并完成实验,然后搜集和整理资料,写出报告,进行口头交流,相互讨论。为落实好知识、情感态度价值观和能力的三维目标,保证实验的顺利进行,教师可以将全班同学按照三人或五人一组进行分组。这样既在活动中实现智慧共享,提供创新精神的土壤,在遇到挫折时相互激励,还能培养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五、适当利用学生社区、家庭中的课程资源

从课程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一目标出发,结合具体教学内容的学习,引导学生积极利用社区和家庭的课程资源。比如到制作果酱的车间去参观,豆瓣酱的制作也可以在家里完成。有些疑难问题可以在网络中查找答案,可以寻求有经验的人的帮助。在具体的活动中帮助学生认识生物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关系,增加学习生物学科的兴趣。

六、设计好教学评价体系

教学评价不仅能了解课题活动效果,还能发现学生在动手实践中存在的问题,遇到的困难,心理上的变化。在这种难度较大、历时较长、自由度较高的教学活动中,最后的实验评价能起到激发学生成功欲望、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勇于克服困难的效果。可以利用检核表评价操作行为、探究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等,用这些辅助手段保证本模块教学活动的顺利实施,保证达成教学目标。

高一生物教学计划3一、指导思想

遵照高中素质教育的基本原则:育人第一,升学第二。全面落实高中生物课程的基本理念:(1)提高生物科学素养(2)面向全体学生(3)倡导探究性学习(4)注重与生活实践的联系。

二、学生知识现状分析

高一年级有20个班,我接上学期继续任教6(1-6班)个班的生物教学,相比之下(5)(6)班的学生对学习生物课的爱好偏高一点,生物基础好点,但还是不够理想。(1)-(4)班基础就比较差了。平时也不够勤奋努力,现安排每周只有2课时,要完成教学任务,顺利通过会考存在一定的困难。针对以上的种种情况,在教学中,教师要做到因材施教,循循善诱,努力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

三、本学期教学的主要任务和重点

本学期的任务是授完高中生物必修1-《分子与细胞》。我们的计划是在圆满完成任务的同时,还要实现一下目标:1、首先努力培养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使学生从兴趣出发,主动参与课堂,自主学习。2、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好的学习方法是成功的前提,好的学习习惯决定学生的一生。要教给学生了解生物学特点,并掌握学习生物学的特有方法,"授之以渔"。3、全面提高学生的生物学素养,使学生扎实地掌握生物学基础知识,为培养学生的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4、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提倡探究性学习,将探究式教学与讲授式教学有机结合起来,提高课堂效率,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努力开全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验能力。注重生物学知识与生活、生产实际的联系,培养学生迁移和运用知识的能力。5、注重核心概念的教学。核心概念对学生概括和运用知识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必须加强核心概念的教学。

四、教材的重点和难点

本学期的教学内容包括生物的遗传和变异、生物的进化、生物与环境、人与生物圈的基础知识。教学重点是生物的遗传和变异的基本原理和基本规律、生物和环境的关系以及人与生物圈的和谐发展。教学难点是生物的遗传和变异的基本原理和基本规律,有关的实验和探究活动。

高一生物教学计划4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努力开创创新教育,认真贯彻落实《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精神;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坚持以学生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以教育信息化为导向,结合生物学科教育教学的特点,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动手实验能力。适应新教材顺利通过会考,为高三生物综合复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及要求

(一)要求学生比较系统地掌握关于细胞、生物的新陈代谢、生物的生殖和发育、生命活动的调节、遗传和变异等方面的基础知识,以及这些知识在农业、医药、工业、国防上的应用。

(二)通过生物学基础知识的学习,使学生受到辩证唯物主义和爱国主义思想的教育。

(三)要求学生掌握使用高倍显微镜,做简单的生理实验等的基本技能。

(四)培养学生自学生物学知识的能力,观察动植物的生活习性、形态结构、生殖发育的能力,分析和解释一些生物现象的初步能力。

三、具体教学措施

1、认真抓好生物学基础知识的教学。

高中生物学的知识,内容比较系统、全面。在课前要认真分析教材,掌握教材的重点、难点,研究学生的生理、心理的特点和学习规律,通过课堂教学、实验、课外作业等各个教学环节,努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学习的自觉性,在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的情况下,引导他们认真学好生物学基础知识,做到正确理解,巩固记忆,举一反三,为他们今后进一步学习有关专业知识和参加工作打下较好的知识基础。

2、重视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高中生物学的教学内容,十分重视对学生进行进化观点和生态学观点的教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结合高中生物学知识的讲述,对学生进行这两个观点的教育,要使学生理解现今世界上形形的动植物都是逐渐进化来的,一切生物和它们的生活环境都是分不开的,生物必须依赖于它们的环境而生活,而生物的生命活动反过来又时时刻刻在改变着环境,从而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再有,通过讲述祖国丰富的动植物资源,我国古代的和现代的生物科学的成就,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思想教育。

3、重视对学生进行生物学基本技能的训练和能力的培养。

教师对教学大纲和教材中规定的学生课外作业也要妥善安排,并指导学生认真完成。通过教学的各个环节和课外活动,努力培养学生的自学生物学知识的能力、观察能力、科学地分析和解释一些生物现象的能力。

4、加强直观教学、坚持理论密切联系实际

直观教学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学内容、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巩固记忆的重要方法之一。在实际教学中,我要积极地自制直观教具,密切结合教学内容使用教学挂图、标本、模型、幻灯和教学电影等进行教学。要重视密切联系本地区动植物种类的实际进行教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密切结合本地区的实际情况,选择或者补充讲述当地常见的和对经济发展有重要意义的动植物种类。

高一生物教学计划5一、指导思想

本学期,我校教学以深化课堂教学改革为工作核心,以规范常规教学为基点,以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机整合的研究、实践为重点,以以校为本的教师培训为切入点,以特色发展为突破点,力争使学校教学工作得到进一步的提升,特提出以下工作计划:

二、教学重点工作

(一)提高教师合作意识和团队意识。

提高教学质量,需要全体教师上上下下以主人翁的精神,对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领导做表率、骨干带好头、全员来参与,使各项工作井然有序地高效运作,全体教师要团结协作,拼搏进取、视团结为生命,互帮互助讲奉献,力求在合作提高自己的整体素质,凝聚团队智慧,让学生的成绩得到切实提高

(二)继续加强教师的教育理论学习,教师们继续学习《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学习本学科新《课标》。备课和教学面向全体学生,切实做到"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而施教;加强教学研究,狠抓过程落实。备课、讲课、听课和评课都以新课程为标准,教师们利用教研活动时间切磋教学技术,改革旧的教育教学理念。让现在新的教学理念深入人心,使教学工作扎实稳步的向前推进。

(三)调整教育常规要求,突出实效性。

教师教学常规本学期,将本着抓过程管理、突出实效的原则,对教学常规重点做如下要求:

1、备课:备课要完成的主要任务是制定学期教学计划、单元教学计划和课时教学计划(编写教案)。

备课至少要做到通读全册教材,熟读单元教材,精读课时教材。备课的基本要求是:在钻研课标和教材,研究学生的基础上,撰写教案。做到:内容科学、准确、全面,结构完整;形式规范、合理、清楚;详略得当,切实可用。教案应具有创新意识,不生搬硬套公共教案,不照搬教参代替教案,不用往年教案代替现行教案;教案在上课前编写好。具体要求:具体要求要根据学生的情况,合理使用教案

(1)各种课型(包括新授课、复习课、实验课、讲评课、作文课)都要有书面的教案。电子教案除了要有教材分析、教学重点、难点、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传统教案应有的环节外,还应根据需要增加具有课件、资料库、友情链接等能够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优势的新环节。

(2)要求重教法、学法指导的设计。针对本班学生具体情况,教案要有自己个性化的改进或创新。

(3)备课要有个人教学工作计划、单元计划和课时计划。

(4)每节课要有知识、能力、德育目标、重点、难点、学具等,教学过程(导入、教学方法、学法指导、例题、练习、归纳、板书设计等)、小结、作业分类设计等。

(5)要有单元教学后记或反思。

2、听课:(1)听课记录重在体现评课意见,包括他人评价和自

己的评价;(2)每学期听课节数不少于12节。

3、作业:日常作业要求教师本着分类(根据实际情况可以分成2-3类)、适量、有布置就要有批改的原则,批改要规范,要求有等级、鼓励性评价、日期,等等

具体安排:

第一周遗传因子的发现

第二、三周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

第四周复习检测、

第五、六周基因的本质

第七、八周基因的表达

第九周基因的本质、表达复习、期中复习备考

第十、十一、十三周基因突变及其他变异

第十三、十四、十五周从杂交育种到基因工程复习检测

篇2

武术原本是一种传统技击术,它融汇了几千年来中国人民的智慧,形成了丰富多变的技击方法,如踢、打、摔、拿、击、刺等,而且不同的击法又有不同的劲力要求与技巧变化,各拳种流派又有许多独到的方法与风格,从而形成了一个林林总总、丰富多彩、气象万千的庞大技术体系[3]。因此,普通高校体育院系武术竞技化教学模式既不能充分表现武术技术动作的技击特点,又不能完全展现中华武术各种风格流派的技术特点,仅保存“东施效颦”得来的“花拳绣腿”,这必然使武术技术失去发展动力,也必然使中国武术丢弃固有的文化内涵和本质属性。教育国际化带来的武术文化迷失学校作为文化传承和对下一代进行“濡化”的机构,应该义无反顾地担负起民族文化传承的重任[4]。然而,体育教育国际化对民族传统体育的蚕食使得在当前的普通高校体育院系体育教育中,武术沦为西方体育文化大家庭中的附庸和边缘,逐步走上了西方式体育教育道路,并在照搬、模仿中创编了标准的技术动作和规定的套路。在这条国际化道路上武术“只是外在层面简单抄袭别人,而内在的灵魂,既丧失了传统、又没有赢得现代,几乎一片荒芜[5]。”目前,失去攻防作用,重“武”轻“文”的武术教学现状使学生面对复杂的技术动作渐渐丧失了学习信心,面对单调乏味的教学内容失去了学习兴趣。中国武术是中华民族的宝贵文化遗产,是一个多元化的文化丛体[6],不仅蕴涵着丰富的技击哲理,还融汇了中国传统哲学、美学、伦理、军事、教育、医学、养生等传统文化思想内容,具有跨领域、跨学科、跨人群的性质,若一味“不筑墙”式的西化,最终会失去自我,没有后劲,直至分崩离析。中华传统文化是武术内在的灵魂,它是武术新生的基点,具有永久的精神原动力。割裂文化去实施武术教育就像用外科手术去更换遗传基因一样是不可行的。武术的生命之本应是它内在的自主性,它的可持续发展应为具有内在生机的武术文化所引领,而不是模仿别人,把自己的命运纳入别人的既定轨道。因此,普通高校体育院系武术教学不能只传习武术技能,还要加强文化的传承。只有倡导以武术文化为核心的技能学习,武术才不会在对话、交融中盲从西方竞技体育,主动地走向新生。教学内容固定化带来的武术拳种式微武术拳种是武术的本体存在形式[7],蕴含着丰富的内涵,承载着大量的武术“信息”,支撑着武术的存在和发展。纵观武术的发展历史,自明代戚继光的《纪效新书》到清代徐珂编撰的《清稗类钞•技勇篇》,再到20世纪80年代开展的“普查武术家底,抢救武术文化遗产”工作,历代武术人通过不懈努力,将越来越多的各地流传的传统武术拳种挖掘整理出来,编撰成册,世代传承。可是近些年,在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下,传统武术拳种正在逐步被农耕文化替代,人们也开始淡化甚至是遗弃武术拳种。在此背景下,普通高校体育院系理应承担起传承当地式微武术拳种的任务。然而,传统的“重集权”、“重控制”的国家课程体制使得各个普通高校自觉不自觉地实行着中央集权的单一课程体制,武术的教学内容也整齐划一地被长拳、太极拳、少林拳、刀、剑、棍等“新武术”中固定的套路、统一标准的技术风格所占领。因此,反映武术历史悠久、博大精深,折射着武术发展的特点,透析着民族文化的气息,彰显着中国优秀民族文化的各种地方传统武术拳种,却因为没有固定的教学内容、规范的教学文件(大纲、教案、讲稿、课件等等)、多样的教学方法、标准的评价体系而逐步被弱化,更加远离了学校武术课堂,而走向式微。培养目标统一化带来的武术人才失衡根据教育部1997年颁布的《全国普通高校教育专业本科专业课程方案》和教育部2004年下发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体育专业各类主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的要求,各个普通高校体育院系都“大一统”的制订了武术课程大纲,统一设定了培养体育教育人才的课程教学目标。为了提高武术教学“质量”,各高校严格执行统一的教学计划,以统一的标准来进行教学,对学生的技术动作标准化严格要求,对学生的教学能力积极培养,对学生的武术文化修养却浅尝辄止。这种统一的培养模式造成了“千校一面”、“千人一面”的可悲现实,继而也造成了市场上武术人才的失衡:长拳化的竞技武术教育人才扎堆涌现,传统型的武术文化人和传承人越来越少,地域型的特色拳种传授人越来越少,健身化的武术教练员寥寥无几。市场经济的多样化决定了市场需求的多样化,也决定了高等教育的多样化。当前,普通高校体育院系在武术教学中过分追求培养目标的统一性,必然会压抑学生的个性发展,制约学生的潜能发展,忽视对学生创造力的培养,使大多数毕业生无法适应市场的变化,陷入就业迷茫。随着“文化强国”战略的推出,我们应该改革当前的武术教育模式,充分认识到中华武术的多样,让普通高校体育院系的武术教学更加自觉地融入市场,不断提升武术文化的核心竞争力。

普通高校体育院系武术教学改革取向

武术是以传统文化为理论基础,以攻防技击为主要技术内容,以功法运动、套路演练和搏斗对抗为运动形式,注重内外兼修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8]。2009年国家武术管理中心重新修订的这一定义确认了武术的性质,圈定了武术的范围。武术教学不再是单一的竞技武术技能传习,而是重视传统武术的技能多样性,突出武术的文化教育性,肩负着复兴中华民族文化、传承民族精神的综合教育活动。因此,普通高校体育院系在武术教学方面应以武术文化为媒介,通过武术的运动形式和武术的内在价值意识,培育和促进学生在社会中的发展过程[9]。“道生之,德蓄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只有“以武修德,技道并重,复返其根,会通创新”,武术才能“常自然”。以武修德千百年来,武术在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儒、道、佛的制约下,由原始的生杀格斗变成了一种有生命力的运动。它具有独特的理论和行为特征,不单是身体上的表达,还处处彰显着道德伦理。“尚武崇德”、“文以心评,武以显德”就体现了中国武术历来所倡导的以武修德及注重练武与修身相统一。武家为师者常把品德修养列为习武之先决条件,“武以德先”、“未曾学艺先识礼,未曾习武先明德”、“短德者不得与之教,短德者不得与之学”等等传世拳谚,充分说明传统武术的传习首先要崇德,在教授过程中还通过各种戒约、戒律来约束和调整习武者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如《峨眉枪法》之“八戒”、苌家拳之《初学条目》、少林之《短打十戒》等等这些武门戒律都强调“仁、义、礼、智、信、勇”之品德修养,体现了中国武术重道德、尚伦理之优秀传统,值得继承和发扬。因此,只有在普通高校体育院系武术教学过程中倡导“以武修德”。将尚武与崇德这两个方面放到同样重要的位置,在传授武术技能方法的同时,注重武术文化教学,将“尊师重道、孝悌正义、扶危济贫、除暴安良、虚心请教、屈己待人、助人为乐”等武德信条渗透到教学中,强化学生“文化意识”的培养,才能帮助学生在五彩斑斓的现实中形成良好的行为规范,树立正确的道德伦理观。技道并重将玄妙之大道下达于具体而微的格斗技艺,又通过物质世界的技法演练参悟精神领域的天地大道,才是中国传统武学思想的最高境界———技道合一[10]。和西方体育相比,武术不仅重视人体的外在表现———技的练习,更加注重内在的运动———道的升华。“能有所艺者,技也”,在中国传统武术中,武术之技是进行武术活动时采用的途径和方法,是用于传授与交流的方式。从本质上讲,它是武术人用体悟“道”的具体落实和表现形式;“形而上者谓之道”,武术之道是武术的本源、本体、客观规律,是蕴涵在武术技巧中的中华民族思想,它“进乎技矣”,是一种思考,一种哲学。“技”是有形的,“道”是无形的,“道”是“技”的最高理想境界[11]。求“技”必须重“道”,悟“道”必须练“技”。因此,只有在普通高校体育院系武术教学中倡导“技道并重”,将练技与悟道这两个方面放到同样重要的位置,在传授武术技能动作的同时,注重学生的自我练习与体悟,将“天人合一”、“注重和谐”之思想,“阴阳、动静、形神、刚柔、体用和气论”之观点渗透到教学中,才能把握武术之灵魂,维系武术的传承命脉,彰显塑造民族身份的功能,张扬武术的个性,体现武术教育的教化功能,诠释武术的审美情趣[12];才能引导学生建立把握社会、实现社会价值的自我约束与精神自律体系,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提高自身修养。复返其根因有物成之理,所以武术必须有赖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维系和支撑;因有生形之法,所以武术必须依托于具体的表现语言———技法(踢、打、摔、拿、击、刺)。若失去了五千年传统文化的根基,武术就失去了自己的精神家园;若失去了技击之本质,武术就不可能在西方体育文化的挑战、批判、对话中可持续发展。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朵奇葩,武术是通过独特的身体活动(技击术)来表现和保存中华传统的哲学思想(如阴阳、八卦、五行、太极等),它是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标识符号之一,吸收了中国古代的哲学、易学、美学、气功、兵法等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彰显着中华民族文化的浩然正气、自强不息、天人合一和爱国主义等等基本精神,具有着旺盛的生命力。因此,复返其根,重拾武术的文化内涵和技击本质是武术蓬勃发展的基础。一所大学要有文化担当,理应肩负起传承文明的重要使命,以承担和发扬本土文化为己任[13]。所以,为了武术的活态传承,普通高校体育院系武术教学也应保持武术的民族性,一方面积极保护武术这个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化石”,挖掘其中蕴涵的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弘扬学生的武德精神,塑造其健全的人格,增强其中华民族认同感;另一方面,保留武术本身攻防技击的特点和各地域武术的迥异风格,增强实效性和兴趣性,树立学生攻防意识,强调技击过程中的健身价值。会通创新“当代世界文化和体育文化发展的归途,已经和正在显示出一种新的迹象,就是追求一体化的多元化发展[14]。”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快速推进,武术正处于一个挑战与机遇并存的时期。一方面,在西方体育文化的冲击下,在外来武技文化如跆拳道、空手道的文化渗透下,传统武术受到了严峻的生存挑战;另一方面,经过几千年传统文化的滋润和数代武学大师的打磨,武术不仅根基深厚,海纳百川,在世界体育文化大碰撞过程中,武术有重振自己活力的能力。“一种有生命力的文化在受到外来文化的挑战时,不仅不会拒绝外来文化,而是欢迎它,以便使自身文化更快、更健康地发展[15]。”因此,武术应主动吸收外来文化的成果,取经用宏,使自己更加壮大。当前,高校武术教学就是武术吸收西式体育教育思想的成果。但是,吸收并不是一味地照搬,我们应该学会会通创新,选择“两条腿”走路的方式,积极促进武术在高校的多元化发展。树立武术教育国际化发展的目标,积极与国际接轨,不断扩大武术教育的资源和受众人群;重视武术教育民族化发展,坚持武术教学中注重人格、注重伦理、注重利他、注重和谐的东方品格和释放着和平信息的人文精神,在与外来体育文化对话中保持自己的高位,积极展示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激发民族自豪感,增强民族凝聚力[16]。

普通高校体育院系武术教学改革措施

转变教学观念,强化武术文化意识“武术就是武术[17]。”改革普通高校体育院系武术教学,重新振兴中国武术教育就必须转变“体育化”的武术教学观念,以文化为纲,将中华传统文化贯穿到整个武术教学体系中。首先,以“和合思想”为指导思想,向传统武术回归。和合思想是中国文化人文精神的精髓和首要价值[18],也是中华武术生生不息的内在动力。“和实生物,同则不继。”(《国语•郑语》)“天地合和,生之大经也。”(《吕氏春秋•有始》)“和合”是指自然、社会、人际、心灵、文明中诸多形相、无形相相互冲突、融合,与在冲突、融合动态变化过程中诸多形相、无形相和合为新结构方式、新事物、新生命的总和[19]。当前武术教学在文化迷失的背景下回归传统武术,就要以和合思想为指导,和合古今中外,“纵”继承,“横”吸收,重新认从传统武术文化价值,在深刻审视后弘扬蕴藏在传统武术中的智慧精华,摒弃掺杂其中的历史积尘,通过对话和交流不断融摄其他异质文化,重构中华武术的文化家园。其次,以文化传播为核心,继承和发扬传统武术文化。武术是一种技击术,更是一种文化现象。它承载着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身份,彰显着民族个性,是中华民族独立于世界之林的一种文化标识。武术教育的真实目的不是突出表层的技术传播,而是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12]。因此,只有将文化传播放到武术教学的核心位置,摆脱以“技术动作教学”为纲的西方式武术教学方式,让传统武术文化成为一条主线,渗透到武术教学的各个方面,才能强化文化意识,保证武术的可持续发展。第三,转变培养目标,确定武术传承的培养目标。当前普通高校体育院系的武术教学主要以培养学生能讲解、会示范武术技术动作,能胜任中小学体育课武术项目的教学工作和业余训练为培养目标,片面地将武术作为一个体育项目对待。但实际上,悠久、博大、深邃的武术按照这种西方体育教育培养模式进行教学是远远不够的,因而应转变培养目标,注重学生武术技法的培养,注重学生武术文化内涵的修养和民族精神的保养,将学生培养成“文武并举、体用兼备”的武术传承者,从而达到武术育人、武术树人的目的。拓展教学内容,丰富武术教学的文化内涵武术是一门技术,更是一种文化。林林总总的拳种流派,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质素都是武术教学的素材,都可以在挖掘整理后呈现在武术课堂之上。扩展视野,武术之庞大的内容体系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必将使武术课堂精彩纷呈。为此,我们建议,第一,增设武礼教学,加强学生武德培养。“礼”是武德中重要的品德,是仁义道德的解读及由此产生的待人接物的礼节仪容。通过武礼的教学不仅可以使学生举止端庄、容端体正,形成正确的行为规范,还可以促进学生提高道德修养和爱国主义情操,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在武术教学中增加武礼教学的内容,不仅要求学生掌握其方法,明确其涵义,还要利用师生问候,递接器械以及辅导、练习、考核等细节,使学生养成应用武礼的良好习惯,做到动则功夫到家,静则修养有素,行则彬彬有礼;第二,明确攻防涵义,突出技术动作技击性。武术原本是一种传统技击术,武术的每一个动作都有攻防涵义。武术的技击性外在表现为踢、打、摔、拿、击、刺等技击方法,内在却蕴涵着“阴阳变化”“奇正相生”“刚发柔化”等等丰富的技击理论。在武术教学中明确攻防涵义,既讲解清楚单个动作的技击性,又阐明整个套路攻防变化,让学生在“舞对合彀”的打练结合中运用攻防技术表达动作意向,不仅有利于学生形成清晰、准确的运动表象,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记忆[20],而且有利于学生体悟武术的本源、本体、客观规律等武术之道,学习中华传统哲理;第三,增加理论课比重,突出民族传统文化传授。据调查,当前普通高校体育院系武术教学中的理论课课时比例基本不超过20%,关于武术文化的教学课时更是少之又少,不足5%。武术被称为“国粹”、“国宝”,是合格中国人应具备的标准之一[21],蕴涵着丰富的“国学”内容。增加理论课比重,突出中国武术文化的教学,深刻挖掘中国武术的“国学”内涵,可以满足学生的文化需求,提高学生文化素养;第四,突出地方特色,传承区域武术拳种。中国武术的内容极为丰富,各地的流传“源流有序,拳理明晰,风格独特,自成体系”的拳种有129个[22]。然而,许多武术拳种正处在濒临消亡的危险境地。当前普通高校体育院系武术教学应承担起继承当地武术拳种,弘扬民族文化的重任,改变“几个套路”教学内容的局限,强化拳种意识,积极挖掘当地武术拳种之精华,编撰校本教材或地方性教材,突出地方特色。只有这样才能保护那些濒临消亡的拳种,使武术“百花齐放”,永葆民族特色。创新教学方法,注重自我习练传统武术实质上是用外显之技术来表达内蕴之思想情感的文化形态。在武术教学中,不仅要注重武术的实践操作性特点,还要注重武术的个体感受性特点。第一,技法动作与文化内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教师教授武术技法应从散招入手,进行单势技法、组合技法学习,再进行对抗练习,最后进行套路串接[23],并在此过程中阐明单势名称内涵、组合技法攻防涵义、整个套路的战略战术思想和内蕴哲理。这样不仅有助于学生认识技术体系和发展脉络,还有利于理解动作,体悟武道;第二,善于启发,合理引导的教学方法。武术蕴涵着广博的哲理和丰富的趣味故事,教师要善于运用启发式教学,与学生积极互动,利用武术文化来愉悦课堂氛围,引导学生不断探究武术技法的文化内涵;教师也可以设计攻防技法,让学生思索破解之术,还可以通过赞扬和鼓励、谴责和批判、示范和劝阻,以肯定或否定某种武德行为的方法,潜移默化地影响、引导学生养成正确的武术行为习惯[24];第三,强化学生自主学习,提倡分组合作的教学方法。武道之所得,常是不可表述的,必须经过自己的亲身体悟才能实现[25]。教师要强化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安排学生在一定课时和课余时间进行自我习练,鼓励学生创编动作,使学生在自我习练中获得完整的情感享受和主体感受经验,体会武术的技法、价值、道理和规律,感悟武术之真;教师还可以通过分组,让学生相互合作进行攻防练习,并引导学生从同伴身上获得替代经验,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第四,充分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提供文字、图像、声音、视频等大量的教学素材,也可以通过录像分析动作,还可以设计情景,进行模拟对打,从而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优化课堂。改革评价模式,构建多维度评价体系武术之成就非一日之功。武术教学评价不能只做终结性的定性评价,应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对学生进行多维度的综合评价。第一,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相结合。当前武术课程以套路考核为主要形式,教师主要根据学生演练动作的难、美、标准度来作定性评价进行评分。这种评价形式忽略了武术“实用性”的特点,体现不出攻防技击之本质。因此,武术课程评价应在套路演练定性评价的基础上,增加实战考试或模拟实战考试,以实战中合理运用攻防技法次数或模拟实战中拆招解招成功次数来作定量评价;第二,注重过程性评价,增加武德评定。武术的修炼重在过程,武德的培养更是在潜移默化过程中。因此,教师要将学生在武术课堂上的学习态度(包括出勤、课堂纪律,自觉学习、刻苦程度及求知欲望等诸方面)、学习能力(包括理解能力、表现能力、合作能力及发现解决问题能力),以及课余自我习练次数纳入到评价内容当中,结合学生平时展示出的武德修为(包括武礼等言行准则)进行过程性评价;第三,合理利用多元化评价主体,“自评”和“他评”相结合,使各个评价主体能从不同角度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要改变教师对学生进行外部评价的单一形式,积极开展学生自我评定和同学之间相互评定。即教师对学生、学生对学生和学生对自己三个方面的评定结果,按照一定的比例再进行综合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