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少农药污染的建议范文
时间:2024-01-03 17:39:1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减少农药污染的建议,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农药;污染;环境保护;对策
我国农作物主要病虫害达1500多种[1],农田杂草超过580种[2],农药作为重要的生产资料每年可挽回粮食产量约7%的损失。与此同时,由于我国长期、大量生产和使用高毒农药,对生态环境已经产生了严重危害,因此,加强农药环境管理,控制农药污染已成为当前环境保护的一项十分迫切的任务[3]。
1.农药对环境的影响
1.1对土壤的污染
土壤是农药的主要集散地,施入农田的农药约有80%以上残留在0-20cm的土壤表层[4-5]。我国每年农药使用量巨大,因此土壤受农药污染的程度比较严重。由于土壤胶粒和腐殖质的吸附作用,降低了农药在土壤中的迁移、挥发、扩散能力,延长了农药在土壤中的残留时间,不但造成土壤生态系统功能失调,减少土壤中微生物、原生动物等的种群、数量,还改变了土壤pH、EH、CEC,使土壤孔隙度发生变化,造成土壤酸化、板结,最终导致土壤结构和功能发生改变。
1.2对水体的污染
向水体直接施用农药,农药生产废水排放、农药包装和施药器材随意清洗已经成为我国农村水污染的主要来源。环境中的农药随着降雨、径流以及灌溉水等途径不断扩散、迁移,使我国大部分水体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2013年王未等对长江、珠江、黄淮海、松辽4大流域水体进行了污染分析,结果表明,农药水污染区域分布与农作物种植分布紧密相关,种类和浓度受到季节、当地水文特征、气候影响较大[6]。农药对河流、湖泊、河口区域底泥污染也比较严重,由于底泥的吸附作用大,其农药含量明显高于表层水中的含量。水体和底泥中的农药及代谢物破坏水生态系统平衡,对水中生物的繁殖和生长产生毒害作用,并通过食物链逐级富集,使处于食物链高端的生物受到更大威胁。
1.3对大气的污染
大气中的农药污染主要来源于生产企业排放的废气,农药喷洒过程中散发的细雾,施药后的植物、土壤、废弃包装挥发的残留农药。空气中农药的浓度与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有关,农药厂、施药区域浓度最高,随着空气的流动,农药不断扩散,虽然浓度有所稀释,但是污染范围也随之扩大。农药在空气中的扩散速度和浓度还与施药对象对农药的吸附程度、农药剂型和性质等有关,易挥发性农药污染比较严重;化学性质稳定,脂溶性强的农药在大气中的污染持续时间长,危害性大。
2. 造成我国农药污染的主要原因
2.1产品结构不合理
农业发达国家在农药产品结构上以高效、高选择、低毒、低残留农药为主要,而我国仍然以高毒产品为主,而且品种老化、剂型单一、品质无保障。目前,我国的主要农药剂型仍然以高污染的乳油、粉剂、可湿性粉剂为主,其中50%左右为乳油。在剂型加工过程中,往往从降低成本角度考虑,选择成本低、毒性大的有机物作为溶剂或助剂,致使大量难降解的有机污染物进环境。
2.2农药生产企业污染治理效果差
我国农药生产企业点多面广,企业规模普遍偏小,生产设备落后,环保投入低,“三废”治理效果差。农药生产企业环保责任意识淡漠,偷排、偷放、超标排污、污染治理设施不健全或擅自停运等现象严重,极易造成周边环境污染事故,甚至危害群众身体健康。
2.3施药技术落后
我国大多数农民文化水平不高,缺乏环保意识,施药方式仍停留在粗劣称量简单配置水平,施药过程中超量、超范围、超次数、甚至滥用高毒、剧毒农药现象相当普遍。而且,施药设备落后,“跑、冒、滴、漏”现象严重。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单位面积施药量平均高出2-3倍,某些地区年用药次数多达30余次,用药量高达300kg/hm2 [7]。
2.4管理体系不健全
我国没有出台国家级的农药管理法律,农药管理主要依据《农药登记规定》、《农药管理条例》等行政法规,缺乏权威性。农药管理力量薄弱,执法体系不健全,农业、环保、工商等职能部门责权不清,缺乏沟通与配合,难以形成统一的监管和执法合力。
3.治理对策
3.1建立有效农药环境污染监管体系
完善农药环境污染防治法律体系,出台符合我国国情的“农药管理法”,从法律层面上给农药管理以有力支撑。改革农药污染监管机制,在明确各职能部门责任和权力的基础上,建立农药污染监管机制,细化法律责任,建立农药污染生态损害赔偿和责任追究制度,制定高毒农药限管制度,明确非法生产、销售、使用高毒、禁用农药处罚标准和承担的法律责任。
3.2加强农药生产的环境监管
农药厂严格执行排污申报和排污许可证制度,主要污染物和特征污染物必须达标排放,符合总量控制要求。加强农药厂及周围环境监测,加大污染防治监管力度,对不符合排放标准的设施要坚决予以治理或取缔。推行清洁生产,淘汰落后产能,关停高毒、高污染生产线。推行农药厂信息公开制度,接受公众监督。
3.3加强农药销售和使用管理
规范农药市场准入审查,推行高毒农药定点经营管理,鼓励销售、使用高效、低毒、低污染、低残留农药。建立农药质量监管体系,对销售或使用高毒、假冒伪劣农药的违法行为,依法从严查处。制定农药使用管理标准,加强农产品农药残留监督性监测,减少用药量和施药次数。改进施药技术,建立有效的农药废物回收制度,降低进入环境的农药数量。
3.4研究开发新型农药
尽快调整农药产业发展方向,加快研究开发新型生物农药产品,鼓励大型企业研发新农药、研究新剂型,推广使用生物农药,保障我国农业产业健康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杨曙辉,宋天庆.关于我国化学农药使用相关问题的理性思考[J].农业科技管理,2007(1):43-47.
[2]梁巧玲,马德英.农田杂草综合防治研究进展[J].杂草科学,2007(1):17-18.
[3]国家环境保护总局.我国农药污染现状、存在问题及建议[J].环境保护,2001(2).23-24.
[4]侯洪刚.关于土壤中农药污染残留及降解途径研究[J].现代农业,2012(5):51-52.
[5]田兴云,冯德华.减少农药污染保护生态环境[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1(6): 245-246.
[6]王末,黄从建,张满成,周庆,李爱民.我国区域性水体农药污染现状研究[J].环境保护科学,2013(5):5-9.
[7]谭亚军,李少南,孙利.农药对水生态环境的影响[J].农药,2003(2):12-16.
作者简介
篇2
农药之害猛于虎,小小的农药缘何对人类造成如此大的危害?据专家介绍,在施用农药过程中,农作物、畜类、水产等动植物都可能受到农药的污染。因此,目前几乎不存在哪个人群,在某种程度上未受到农药的污染作用。有些农药性质稳定、残留期长,一旦造成污染便很难消除。如DDT(滴滴涕),在土壤中如果自行消失掉95%,需要4至30年。目前在空气、水体、土壤和食物中都发现了DDT。
人们进食残留有农药的食物,如果污染较轻、吃入的数量较小时,不会出现明显的症状,但往往有头痛、头昏、无力、恶心、精神差等表现;当农药污染较重、进入体内的农药量较多时,会出现明显的不适,如乏力、呕吐、腹泻、肌颤、心慌等情况。严重者可能出现全身抽搐、昏迷、心力衰竭,甚至死亡的现象。另外,残留农药还可在人体内蓄积。超过一定量后会导致一些疾病,如男性不育。研究资料显示,在最近50年间,全世界男性的数量下降了50%,不育或不孕夫妇的比例已达到10%至15%。而造成这一切的罪魁祸首就是一些被称为环境内分泌干扰物的化学品,如“666”、“1605”等农药。消化系统功能紊乱也与残留农药有关。最新研究表明:食物中的残留农用杀虫剂能够导致消化黏膜发生炎症和形态病变,而消化功能紊乱患者常有腹痛症状的原因,正是由于消化黏膜在出现形态病变及炎症以后,使人的痛觉更为敏感。此外,还有帕金森病、癌症、心血管疾病和糖尿病等,也与长期接触农药有关。对孕妇而言,则会影响胎儿的发育,甚至会导致胎儿畸形。
认清易受农药污染的蔬菜随着栽培技术的不断进步,蔬菜的生长期已越来越短,而随着环境污染的加剧,蔬菜的病虫害也越来越重,绝大部分蔬菜需要连续多次施药后才能成熟上市。
据农业植保部门调查表明:在叶菜上使用过高毒农药的种植户约占32.8%。种植户一般都是在收获期前10至15天以内用过农药。甚至有的农户在收获前4天用过药,致使蔬菜上的农药残留量浓度较高,直接影响了消费者的身体健康。有关专家指出,一些易于生虫、生虫后又较难防治的蔬菜瓜果,常常是农药污染最厉害的品种。根据各地蔬菜市场农药检测结果综合分析,农药污染较重的有白菜类(小白菜、青菜、鸡毛菜)、韭菜、黄瓜、甘蓝、花椰菜、菜豆、芥菜、茼蒿、茭白等等。其中韭菜、油菜受到的农药污染比例最大。因为青菜虫抗药性较强,普通杀虫剂难以杀死害虫,农户为了尽快杀虫,会选择高毒农药。韭菜的虫害韭蛆常常生长在菜体内,表面喷洒杀虫剂难以起到作用,所以不少农户用大量高毒杀虫剂灌根,而韭菜具有的内吸毒特征使得毒物遍布整个株体;另一方面,部分农药和韭菜中含有的硫结合后,毒性增强。
一般而言,叶子和嫩茎是合成蛋白质最旺盛的场所,所以最容易受到污染。而农药也往往是喷洒在蔬菜的叶片上。因此叶类蔬菜的农药残留相对来说就比较严重。茄果类蔬菜如青椒、番茄等,嫩荚类蔬菜如豆角等,以及鳞茎类蔬菜如葱、蒜、洋葱等,农药的污染相对较小。
如何清除蔬菜中的农药残留
方法一:清水浸泡洗涤法:主要用于叶类蔬菜,如菠菜、生菜、小白菜等。一般先用水冲洗掉表面污物,然后用清水浸泡,浸泡不少于10分钟。必要时可加入果蔬清洗剂,增加农药的溶出。如此清洗浸泡2至3次,基本上可清除绝大部分残留的农药成分。
方法二:碱水浸泡清洗法:大多数有机磷杀虫剂在碱性环境下,可迅速分解,所以用碱水浸泡是去除蔬菜残留农药污染的有效方法之一。在500毫升清水中加入食用碱5至10克配制成碱水,将经初步冲洗后的蔬菜放入碱水中,根据菜量多少配足碱水,浸泡5至10分钟后用清水冲洗蔬菜,重复洗涤3次左右效果更好。
方法三:加热烹饪法:氨基甲酸酯类杀虫剂随着温度的升高,分解会加快。所以对一些其他方法难以处理的蔬菜可通过加热去除部分残留农药。常用于芹菜、圆白菜、青椒、豆角等。先用清水将表面污物洗净,放入沸水中2至5分钟捞出,然后用清水冲洗1至2遍后置于锅中烹饪成菜肴。
方法四:清洗去皮法:对于带皮的蔬菜如黄瓜、胡萝卜、冬瓜、南瓜、茄子、西红柿等等,可以用锐器削去含有残留农药的外皮,只食用肉质部分,既可口又安全。
方法五:储存保管法:农药在空气中随着时间的推移,能够缓慢地分解为对人体无害的物质。
篇3
关键词:无公害蔬菜;重金属污染;生物防治;生物农药
1、引言
从世界范围来看,对于无公害蔬菜的基本概念,先后出现过许多相似的提法,诸如清洁蔬菜、健康蔬菜、无农药污染蔬菜、天然食品等等,至今尚未对无公害蔬菜的概念形成统一的说法。笔者认为:以国家颁布的《食品卫生标准》为衡量尺度,农药、重金属、硝酸盐、有害生物(包括有害微生物、寄生虫卵等)等多种对人体有毒物质的残留量均在限定的范围以内的蔬菜产品,可统称为无公害蔬菜。[4]
早在20世纪20年代,国外就开始发展无公害蔬菜,其主要生产方式是无土栽培。据不完全统计,世界上单用营养液膜法(NFT)栽培无公害蔬菜的国家就达76个。在新西兰,半数以上的番茄、黄瓜等果菜类蔬菜是无土栽培的。日本、荷兰、美国等发达国家,采用现代化的水培温室,常年生产无公害蔬菜。工业高度发达的日本,其许多城市郊区的蔬菜良田被工业废气、废水、废渣所污染,良田耕作层内的镉、铜等重金属大量富集、积累,致使蔬菜产品内的重金属含量严重超标,消费者重金属慢性中毒现象时有发生,引起日本政府的高度重视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政府曾拨给大量的专项资金,动员广大科技工作者对“重金属污染”问题进行攻关。通过多年的努力,探索出客土换层、地底暗灌、配方施肥、生物固定等综合农艺措施。[1]
我国无公害蔬菜的研究和生产始于1982年,全国23个省、市开展了无公害蔬菜的研究、示范与推广工作。通过几年的研究实践,探索出一套综合防治病虫害、减少农药污染的无公害蔬菜生产技术。1985年全国推广无公害蔬菜生产面积60万亩。
2、无公害蔬菜研究与生产现状
(1)研制开发了一批高效、无毒生物农药,总结出一套以生物防治为重点的蔬菜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
所谓生物防治,笼统地讲,是指病虫草等有害生物的生物学防治或植物保护的生物学防治方法;确切地说,生物防治是利用生物或其代谢产物来控制有害动、植物种群或减轻危害程度的方法。我国广大的蔬菜科技工作者和蔬菜种植示范户在长期的研究与生产实践中,探索总结出一套以生物防治为重点的蔬菜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即:在加强农业防治的前提下,在蔬菜病虫害发生期使用高效、无毒生物农药,并设法保护天敌;万一上述措施不奏效时,科学合理地选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化学农药,并严格控制农药的安全间隔期,尽量减少施药次数和降低用药浓度。[2]
(2)初步探索出治理菜田土壤重金属污染的办法,蔬菜产品中的重金属污染问题获得有效的解决途径
蔬菜产品的重金属污染问题早就引起我国蔬菜科技工作者的重视,同时对重金属在土壤中的存在状态、环境容量、迁移规律以及在植物体内的富集状况等做了大量的研究。实践表明,增施有机肥,可明显改善土壤理化性状,增加土壤环境容量,提高土壤还原能力,从而可以使铜、镉、铅等重金属在土壤中呈固定状态,蔬菜对这些重金属的吸收量相应地减少。另外,根据菜园土地的环境条件,利用排土工程法和就地表底土翻换工程法等工程措施,对各种重金属污染,均不失为良好的治理对策。[2]
(3)对蔬菜中的硝酸盐污染问题进行了系统研究,蔬菜产品中的硝酸盐污染得到有效控制
从1979年开始,中国农科院蔬菜花卉所的科研人员就对蔬菜中硝酸盐的分布水平、累积规律和控制途径等进行了系统研究,得出北京地区常见蔬菜品种中硝酸盐的大致含量,指出蔬菜中的硝酸盐含量除与蔬菜的种类、品种及蔬菜的生长部位有关外,还受外界光照、施肥等环境条件的影响。利用荫棚遮光栽培菠菜,与露地栽培相比,其产品中的硝酸盐含量明显降低;施用化肥,大白菜叶片中的NO3含量明显提高。上述研究成果广泛应用于蔬菜生产实践中,从蔬菜品种选择、施肥技术、栽培环境控制等多途径综合控制蔬菜产品中的硝酸盐污染,效果明显。[2]
3、无公害蔬菜的发展对策
(1)加强对无公害蔬菜生产的行政、组织与协调工作,建立和完善产前、产中、产后一条龙服务体系。
强有力的行政领导,加上优质的产、供、销一体化服务,是我国无公害蔬菜生产健康、持续、稳定发展的根本保证。建议在全国各大、中城市设立两类机构,即无公害蔬菜领导机构和无公害蔬菜服务机构。强化科研投入,增加科研力量,加强与无公害蔬菜有关的基础理论和开发技术研究。建议设立国家无公害蔬菜工程专项研究基金,成立国家无公害蔬菜工程技术研究协作小组,从财力、人力上给予重点扶持。着重加强微生物对土壤中有机污染物(薄膜、农药、垃圾等)的生物降解机理、高效无毒生物农药的研制、高抗病虫害蔬菜品种的选育等与无公害蔬菜有关的基础理论与开发技术研究。[3]
(2)建立一套规范化的无公害蔬菜生产技术体系
无公害蔬菜的生产,需要一套规范化的技术体系(或规程)加以指导。无公害蔬菜生产技术体系,主要应把握以下三关:一是生产基地选址关。首先对无公害生产基地进行生态环境本底状况调查,在对大气、水质、土壤等主要环境因素进行多种污染项目检测的基础上,选择诸环境要素综合指标较好的地域作为试验基地。二是种植过程无害化关。采取控制农药、化肥、生物和重金属污染的综合技术病虫害的蔬菜优良品种;采取施有机肥为主、化肥为辅,化肥中又以氮、磷、钾平衡配方的施肥技术等等。三是蔬菜残留毒物检测关。在蔬菜上市前,由质量检测部门对蔬菜中重金属、化学农药、化学肥料等有毒物质残留状况进行全面检测,保证产品的各项指标符合国内(或参照国际)的食品卫生标准或相应地区的有关标准。 [5]
参考文献
[1] 闫晓波. 无公害蔬菜青翠碧绿.中国环境报,2007.06
[2] 无公害蔬菜标准的探讨. 《食品研究与开发》杂志,2007.11
[3] 加强无公害蔬菜标准化建设.农民日报,2006.03
篇4
一、祁县农业环境基本概况
祁县位于晋中盆地中部,全县辖6镇2乡160个行政村,国土总面积834.3平方公里,耕地面积48.3万亩,地理位置介于东经112°11′30″-112°42′与北纬37°5′24″-37°30′之间。祁县属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0.2℃,大于10℃的积温3502℃,无霜期171.2天,年降水量404.2mm,主要集中在7、8、9三个月,雨热同季,适于作物的生长。2010年人均纯收入7100元,总人口25.9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0.9万人,全县果园面积20万亩,玉米面积26.3万亩。
二、农业污染源普查结果分析
此次普查工作的时间为2007年12月31日,资料时期是2007年度,2008年全面完成入户普查、数据上报总结等工作。我县开展农业污染源普查从成立机构,制定方案到选聘普查员和入户调查,普查表格填写及数据输入上报等一系列工作完成,历时7个月,涉及8个乡镇,100多个行政村。普查种植业典型户409户,畜禽养殖业775户,共1184户典型农户。普查的总体情况是:2007年祁县耕地总面积为365011亩,氮肥施用量为9400.5吨,磷肥施用量为3874.38吨;使用的农药主要是毒死蜱、阿特拉津、2,4-D丁酯、丁草胺、乙草胺、氟虫腈、克百威、吡虫啉等;秸秆焚烧0.1万吨。农膜使用量117.32吨、残留量50.04吨。畜禽养殖业总体情况:养殖场19个、养殖小区32个、养殖户数量724个。其中调查的6个养猪场中,年存栏量7378头,年出栏量5448头,污水排放量255立方米,固体废物利用量8168吨,COD排放量68.79568吨,总氮排放量13.36644吨,总磷排放量0.95894吨,铜排放量0.02316吨,锌排放量0.03436吨,氨氮排放量1.89288吨。
三、农业环境保护现状
经普查发现对农业环境造成污染的种类主要有:
一是农药污染。农民常用农药品种有:毒死蜱、阿特拉津、2,4-D丁酯、丁草胺、乙草胺、氟虫腈、克百威、吡虫啉等,一些农民为了达到速效防治病虫害的目的,使用农药不按有关规定,超剂量、超范围使用;还有极少数人不按规定的安全间隔期使用农药;甚至还有少数农民仍使用少量的高毒、高残留农药,农药的不合理使用,导致病害虫抗药性增强,使蔬菜、水果的农药污染加重,这给人类的生态环境带来了严重的污染。
二是化肥污染。2007年全县施用氮肥为9400.5吨,磷肥为3874.38吨,他们在施肥过程中,往往过量施用,由于农作物使用农家肥没有化肥见效快,农民投省事、省力,积农家肥做肥料的越来越少,化肥使用量越来越多。大量施用化肥减少了传统农业中有机肥的投入,使土壤有机质含量下降、质量变劣,直接影响到农产品质量安全,严重影响到人民群众的身心健康。
三是地膜污染。据调查我县2007地膜使用量119.24吨,地膜残留量50.87吨。残留地膜属于有机高分子化学聚合物,在土壤中难降解,残留于土壤中会破坏耕层结构,影响土壤通气和水肥传导,对农作物生长发育不利,即使降解也会释放有害物质,如果地膜逐年在土壤中积累,不仅会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而且农膜中所含的联苯酚、邻苯二甲酸酯等还会对农产品带来污染,严重危害人类健康。
四是禽畜粪便污染。从以上调查的6个养猪场污染源有排放中可以看出:一些养殖场的粪便采用水冲的方式和垫草垫料方式清粪,畜禽养殖场粪便的无序排放,对农业环境造成了严重的污染,其危害主要是传播“人畜共患病”。全世界约有“人畜共患疾病”250种,我国共有“人畜共患疾病”120多种;其次是造成空气恶臭。畜禽粪便在微生物的作用下,发酵时会产生大量的氨气、二氧化硫、粪臭素、甲烷、二氧化碳等有害恶臭气体,这些气体严重影响降低了畜产品质量,污染了畜禽养殖场周围的空气质量,危害饲养人员及周围居民的身体健康;再次是造成农村水质下降。一头(只)畜禽就是一个污染源,一个畜禽饲养场就是一个污染排放场。若不经处理,排入河流或水库,将使水体变色、发黑,引起藻类、杂草疯长、部分水生生物死亡、威胁鱼类生存,使农作物陡长、倒伏、贪青、晚熟、不熟,甚至毒害作物出现死亡,危害了广大农民的身心健康。
五是农田秸秆焚烧的污染。秸秆污染主要是秸秆焚烧,秸秆在燃烧过程中,烟尘弥漫,浓烟滚滚,并能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从而破坏了臭氧层的温室气体,造成空气污染,破坏土壤有机质,从而形成土壤板结,对农业种植有害无利。上述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污染了我县的农业环境。
四、治理农业环境污染的综防措施
1、营造氛围,加大宣传,提高全民环境保护意识。充分利用各种媒体,采取多种形式,广泛深入地向农民进行农业环境保护知识的宣传,宣传农业环境污染的严重性,树立生态意识和环境意识,在提倡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同时,提倡生态文明:鼓励公众参与,实现社会化的环境监督和管理。
2、加强基本农田环境保护监测工作。建议各级农业部门,制定基本农田保护区耕地环境质量监测规划,进一步完善农业环境保护监测体系建设。
3、合理施肥,正确用药。在农业生产中,为减少氮肥污染,减少化肥氮肥用量,可采取增施有机肥、补钾、平衡施肥、优化耕作制度等措施。积极推行测土配方施肥和减量增效技术,引导农民科学施肥。合理使用农药,建立健全农作物病虫害测报体系,大力推行物理防治、生物防治等控害措施,推广“以虫治虫”、“以菌治虫”、“灯光诱杀虫”,以及“性诱剂杀虫”等措施,提倡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生物农药、植物源农药,减少剧毒、高毒、高残留农药,从而降低农产品的农药残留。
4、坚持农用残膜的集中回收。提倡人工到田间地头拣残膜,以尽可能降低农用地膜在农田的残留。
篇5
论文摘要分析了桃源县农业面源污染现状,总结了围绕治理农业面源污染所做的主要工作,并提出加强治理农业面源污染的对策。
1桃源县农业面源污染现状
1.1农业面源污染不断加重
1.1.1化学肥料污染。全县2007年化肥总用量(实物量)约12.268万吨,平均化肥施用折纯量为564kg/hm2,比全省平均水平高14.63%,比全国平均水平高42.16%;施肥中有约1/3的N、P营养元素通过地表径流和渗漏而进入水体,由于不合理施肥导致的N、P营养元素对水体污染的问题不容忽视。
1.1.2化学农药污染。全县2007年农药总用量1388.4t,其中有机磷农药725.1t、除草剂517.2t。农药施用量很高,农业面源污染的隐患显而易见。
1.1.3农膜污染。全县每年农膜使用总量约为752t,平均回收率为26.2%,即每年大约有555t农用薄膜残留在土壤中,对环境造成污染。
1.1.4生活废弃物污染。全县年生活污水排放量达1788.5万吨、固体废弃物排放量70.3355万吨、生活用洗衣粉用量3880多吨。
1.1.5畜禽粪便污染。全县畜禽粪便年产生量1295.5万吨,养殖业废水排放量467.4万吨,其中规模养殖户废水排放量27.74万吨,每年直接进入水体的污水有8.8万吨;养鸡专业户鸡粪年产生量13.286万吨,其中进入水体的有10.6万吨。
1.2工业“三废”的污染在加剧
2000年前每年约146万吨废水进入农业环境,污染农业灌溉用水和水库、河流,10.9亿立方米废气污染物通过气流运动或随降水向农区扩散。2007年底增加到废水960万吨、固体废弃物14.55万吨、废气195亿立方米。如此多的污染物,给产粮大县的粮食及其他大宗农产品生产带来了安全隐患。
2围绕治理农业面源污染所做的主要工作
2.1开展农业面源污染调查与监测工作
随着农业集约化程度的提高和养殖业的快速发展,化肥、农药使用量大幅度增加,畜禽粪便及污水排放成倍增长。农业面源污染问题越来越突出。为明晰环境质量情况,查清农业面源污染现状,我们从2004年起在水稻、柑橘、蔬菜等作物上建立了农业面源污染长期监测点,2008年完成了全国第1次农业污染源普查工作。
2.2开展农业投入品执法检查
严查未取得登记证、无登记证或假冒登记证的肥料以及质量不合格的肥料、农药,突破对农资质量案件查处的瓶颈,加大对大案要案的查处力度,对较大规模的批发商进行重点监控;同时开展以农资打假为主要内容的“夏季百日行动”。
2.3依法开展农业环境污染事故调查处理
几年来,共开展了包括常张高速公路建设因施工导致的农作物污染受损事故的调查与鉴定;创元铝业含氟废气污染农作物事故的调查与鉴定;陬市镇东林村农作物遭受水泥厂废气、粉尘污染损害情况等多次农业环境污染事故调查处理。
2.4摸索整治农村面源污染的途径
2.4.1大力推广畜禽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技术。全县共建户用型沼气池4.2万个,畜禽粪便通过沼气池产生沼气、沼渣、沼液,促进了全县多种类型的种养模式发展。如全县共发展猪—沼—稻模式、猪—沼—果、猪—沼—菜、猪—沼—茶、猪—沼—鱼等模式4.2万户,沼渣、沼液作茶园、菜园、果园有机肥,实现了资源高效利用目标。县百威有机肥厂利用畜禽粪便和食用菌栽培废弃料以及农作物秸秆,加工成优质有机肥,既符合国家有机肥商品化的产业政策发展方向,又为我县有机废弃物综合利用开辟了新的利用方式。
2.4.2大力推广资源高效实用技术。一是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2007年推广测土配方科学施肥近6.67万公顷,增效节支375~450元/hm2。二是推广秸杆还田技术。全面普及稻草还田,提高了地力,减少了化肥施用量。三是推广低毒低残留农药。全面推广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减轻了农药对环境的威胁,提高了农产品安全水平。四是推广频振式杀虫灯诱蛾技术。2007年我县在水稻、棉花、茶叶等作物上推广频振式杀虫灯2667hm2,减少了农药用量。
2.4.3开展乡村清洁工程示范。一是乡村清洁工程对村容村貌进行了整治;二是乡村物业管理力度加大;三是通过沼气、乡村清洁工程等工程项目的实施,农村“五改”工程明显加快;四是基础设施条件改善,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得到提高。
2.4.4大力发展农业“三品”生产基地。全县已建无公害大米、茶叶、蔬菜、水果等基地3.73万公顷,绿色食品基地3333hm2,有机食品基地67hm2。
3治理农业面源污染的对策
3.1加强组织领导
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保障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事业。政府要真正纳入工作议事日程,切实加强组织领导。
3.2加大资金投入
农业环境保护是一项公益事业,财政资金不够,阻碍了农业环境保护工作的顺利开展。各级应当将农业环境保护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并随着经济的增长逐年增加投入。
3.3加强环保设施建设
建议以一个乡(镇)或村为建设单元,解决村民生产生活垃圾集中收集问题。办法是在行政村内合理布局建设垃圾回收池,并解决运输工具,做到户有垃圾分类回收筒、组有垃圾集中收集池、村或乡有垃圾填埋场,彻底解决农村生活垃圾乱扔乱丢的问题。
3.4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技术的推广
篇6
关键词:农田农业;农药使用;发展建议
中图分类号:S48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60333032
狭义的农药是指人类在农业生产过程中使用的用于预防或是消灭可能危害农业的病虫害,保证农作物的健康顺利成长的化学药剂。在我国,农药有着较长的使用历史,从对环境破坏较大的DDT、666等逐渐过渡到现在广泛使用的有机农药,我国农药生产发展速度极快,为农业生产提供了有力支持。但是,我国的农药生产总体技术水平较低,多依赖于对他国产品的模仿,极易对环境造成破坏,带来一定程度的污染。本研究结合当前本地区高残留农药、农药使用率低等问题提出相应发展建议。
1 当前本地区农药使用的现状
1.1 高残留农药普遍存在
残留农药是指在农业生产过程中为防止病虫害而使用的农药直接或间接的残留在农作物、水源、土壤中的现象。残留农药极有可能含有硫、铜、铅等无机物,如果被人体摄入,则会造成不可逆损伤。虽然我国有关部门已经多次削减限制高毒、高残留农药使用,但现阶段在我国部分地区,尤其是偏远贫困地区,高残留农药依然普遍存在,对当地区域环境和居民健康造成重大威胁。
1.2 农药的不当使用对人体、农作物和环境造成极大影响
农药使用不当造成的危害主要分为2大类:对人体健康的危害;对周边环境的危害。现阶段,我国常用的人工合成化学农药多达500种以上,在农药使用中造成的环境污染和人体损伤难以计算。除了个体接触、误食被污染的农产品外,农药大量残留于环境中很可能以食物链的形式最终入侵人体,极有可能导致人体出现轻微中毒、癌症和致残致畸等,危害极大。
1.3 农药使用效率低
我国大部分地区普遍存在农药使用效率低下的问题,能够被有效利用的农药可能只占使用总量的1/3左右。究其原因,是没有规范的用量,使用者在操作中存在药量过大的问题,很多农药的用药量取决于农民的个人习惯,导致2/3的农药被浪费,残留于土壤空气中;过度的使用农药造成抗药性,使得农药的剂量被迫加大,到最后什么药都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对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造成障碍。
1.4 新型农药开发速度缓慢
受到技术水平低下和专业人才缺失的困扰,我国新型农药的开发速度过于缓慢,农药的生产和使用还集中于传统种类和对国外产品的模仿。农药企业的研发意识薄弱,对科研人才和研发资金的投入都不足够,而受到知识水平的限制,多数农民无法意识到选择新型农药的重要性。
2 当前我地农药使用发展的相关建议
2.1 禁止使用高残留农药
针对高残留农药的使用,国家有关部门应当统一进行禁止,通过相应的政策规范指导过大农药企业和农民合理选择农药。还要加大政府部门的监管力度和地方基层的宣传力度,通过对农药企业的监管和对农民的宣传教育从源头杜绝高残留农药的使用。
2.2 规范农药使用范围、种类
应充分发挥相关部门的引导作用,规范农药使用的范围和种类,组织专业人士对我国现阶段的农药使用状况进行合理分析总结,制定统一的农药生产标准,规范农药生产企业资质,加大核查力度,使农药生产、使用做到有章可循。
2.3 加强农技人员培训,销售人员必须凭资格上岗
要重视先进专业知识对农药生产和使用的影响,鼓励农业技术人员参加相关学习,用科学知识武装头脑,加深对农药的认识。销售人员必须持证上岗,针对我国部分农民文化水平不高,鉴别能力不强的特点,销售人员应提供有效的咨询和指导,只有销售人员具有相应的专业知识,才能帮助农药的使用者做出最佳决定,防止农药的过量及错误使用。
2.4 加大新型农药开发力度
国家应加大科研投资力度,组织开发新型农药,针对传统农药的一系列问题,为了我国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和居民的身体健康,新型农药的开发迫在眉睫。政府可以通过加大扶植力度,使用政策倾斜、资金支持、人才引进等方法鼓励企业加大研发力度。加大高新技术研发,减少食品农药污染方面研究抗病虫害的农作物,减少农药用量;寻找无公害农药。
3 结 语
作为传统农业大国,农药的生产和使用对本国农药经济发展有着重要影响。但是,农药的生产和使用不应以环境为代价,相关企业必须加大技术研发力度,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解决农药与环境间的矛盾。还要正视当前农药使用生产时存在的问题,积极引入国外先进技术,力求在保障人类生存环境的同时创造经济效益。
篇7
关键词: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对策
中图分类号 X59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7)10-0104-03
农业面源污染又称农业非点源污染,是指在农业生产活动中,氮素和磷素等营养物质,农药、重金属以及其他有机和无机污染物质,土壤颗粒等沉积物,从非特定的地点,以不同的形式对大气、土壤和水体等环境形成污染,尤其是通过农田的地表径流和地下渗漏造成水域环境的污染。由于农业生产活动的广泛性和普遍性,加上农业面源污染涉及范围广、随机性大、隐蔽性强、不易监测、难以量化、控制难度大,因此,农业面源污染已成为目前影响农村生态环境质量的重要污染源,其发展趋势令人担忧。本文根据巢湖流域农作物秸秆、畜禽粪便等农业废弃物和化肥、农药农用投入品等农业面源污染状况,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1 巢湖流域农业基本概况
巢湖流域是个传统的农业地区,农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农业综合生产水平较高,水稻、油菜、棉花、蔬菜、家禽及水产已发展成为巢湖流域最具特色的6大主导产业。同时也是长江中下游最大的“菜篮子”,是国家重要的粮油棉、水禽、水产等商品原料生产基地。
2 农业面源污染现状
随着工业“三废”和城市污染治理力度加大,投入增加,点源污染逐渐减轻,相对农村农业面源污染问题逐渐显现,如农村生活污水、固体废弃物未经处理,直接排入沟渠、水塘;农业生产过程中,农药、化肥、农膜过多、过量和不科学使用;畜禽粪便、农作物秸秆等废弃物无序排放。不仅造成资源的巨大浪费,而且导致农业面源污染加剧,影响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市场占有率。特别严重的是造成地下水污染,导致农民的饮用水安全得不到保证。因此,农业面源污染问题已引起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农业面源污染已成为影响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一大重要因素。目前,巢湖流域面源污染主要表现在以下5个方面:
2.1 化肥用量较大,有效利用率较低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化肥的施用量逐年攀升,有机肥施用量逐年下降。据统计部门统计,合肥市巢湖流域2015年化肥用量达22.4万t,平均施用水平为593kg/hm2,远远高于发达国家公认的安全警戒线225kg/hm2。据测算,化肥利用率仅为30%~40%,加之部分农户施肥方法不当,主要是以撒施为主,加剧了肥料的流失。不仅养分损失,还严重污染了地表水和地下水体,污染了环境。
2.2 农药施用量较大 由于近年来有害生物发生面积扩大,危害程度加重,有害生物抗药性增强,品种结构不合理,部分农民施用农药技术落后,造成药剂浪费严重,加之化学防治范围不断扩大,施药次数增加,农药残留污染日益明显。2015年全市农药施用量5098t,平均14.2kg/hm2,其中杀虫剂占33%以上。农药利用率仅为35%,大部分农药流失到土壤、水和空气中,造成污染。
2.3 农膜用量较大,土壤残留逐年累积 2015年全市巢湖流域的农膜施用量高达6545t。平均18kg/hm2。由于农膜不易降解,平均回收率为70%左右,另外30%滞留在农田中,从而形成“白色污染”。
2.4 畜禽粪便无害化处理率较低 近年来,我市巢湖流域畜禽养殖业发展迅猛,、家禽饲年养量近亿只,生猪养殖198多万头。据测算,畜禽养殖年排出粪便300万t,除部分进入农业生产循环外,大部分未经过无害化处理,随意排放、流失,对环境造成了污染。
2.5 农村居民生活污水及垃圾无序排放 我市巢湖流域447.39万农村居民常年生活污水及垃圾,大多未经处理就露天排放,随雨水和地表径流进入水体,形成生活污染源。
3 农业面源污染综合治理情况
3.1 农业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初具规模 自2011年行政区划调整后,合肥市就把治理巢湖流域治理作为重中之重,进入“一体化”新时代,积极推行农业标准化生产,加强安全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实施农业标准化和农产品认证相结合,保护和改善农业生态环境,更是促进循环农业发展,减少农业面源污染的有效途径和重要措施。
3.2 加快畜禽粪便资源化利用,减少环境污染 随着畜牧业的快速发展,畜禽粪尿污染问题也越来越突出。我市多管齐下,利用农I种养业优势,开展种养优势互补,促进生态循环。一是科学合理利用畜禽粪便资源。随着农业标准化生产的发展,畜禽粪便已被越来越多地应用于种植业和水产养殖业。农户将畜禽粪便堆肥发酵后,用于发展大棚蔬菜,或用于养鱼育蚌。二是加工成有机肥料。各地利用资源优势,发展“稻鸭共育”、“山场养鸡”、“林下养禽”、“水上养鸭”等养殖模式,形成了多个具有地方特色的生态养殖亮点,既发展的生产,又保护农村生态环境。
篇8
关键词蔬菜农药残留;人体健康;危害;预防
随着蔬菜种植业的发展,由于气候条件及蔬菜生产管理条件不断变化,蔬菜病虫害的种类正不断增多,为了保证蔬菜的丰产丰收,大量农药被使用甚至滥用,进而导致蔬菜农药残留严重超标,不但对环境造成污染,而且对人体健康也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害。笔者总结了蔬菜农药残留对人体健康的危害,并提出预防农药残留对人体健康危害的措施,以为解决蔬菜农药残留超标问题提供参考。
1蔬菜农药残留对人体健康的危害
1.1 有机磷农药
该农药是广谱杀虫剂,应用广泛,主要有乐果、敌百虫、敌敌畏、内吸磷等60余种。有机磷是神经毒物,食用施用有机磷农药的高残留果蔬或茶叶、薯类、谷物等,可能发生肌肉震颤、痉挛、血压升高、心跳加快等症状,甚至昏迷死亡。
1.2有机氯农药
该农药是高残毒农药,它随食物等途径进入人体后,主要蓄积于脂肪组织中,其次为肝、肾、脾、脑,还发现于人乳中[1],有机氯农药可致急性或慢性中毒,急性中毒引发中毒者中枢神经症状。因其积蓄在人体脂肪中,故急性中毒性低、症状轻,一般为乏力、恶心、眩晕、失眠;慢性中毒可造成人的肝、肾和神经系统损伤,该农药中ddt还有致癌性。
1.3氨基甲酸酯类农药
该类农药是应用很广的新型杀虫剂与除草剂,其毒性与有机磷相似,但毒性较轻,恢复也快。食用残留这类农药较多的果蔬及谷、薯、茶等,中毒者会产生和有机磷中毒大致相同的症状,但因其毒性较轻,一般几小时就能自行恢复。
1.4拟除虫菊酯类农药
拟除虫菊酯类农药主要有氯氰菊脂(灭百可)、溴氰菊脂(敌杀死)、杀灭菌脂(速灭杀丁)等,对人类低毒,但有蓄积性,中毒表现症状为神经系统症状和皮肤刺激症状。
2预防蔬菜农药残留对人体健康危害的措施
蔬菜从农田到餐桌主要经过2个大的环节,一是从农田到市场,二是从市场到餐桌,但对于前者而言,普通消费者能做的工作很有限,主要靠政府的监管和菜农科学施用农药。对于消费者而言,做好从市场到餐桌这个环节的工作意义更大。
2.1蔬菜的选购
一是尽量到有卫生监督的正规市场购买蔬菜,产品包装上有“质量安全”、“无公害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4种标志之一的蔬菜,相对而言更加安全可靠。二是尽量选购农药残留机率较小的蔬菜,如具有特殊气味的葱、洋葱、大蒜等及需要去皮才可食用的马铃薯、冬瓜、萝卜等。三是尽量选购时令盛产蔬菜,反季节的蔬菜常大量施用化肥、农药催熟,并且违反安全间隔期的规定采摘上市。四是尽量丰富蔬菜的种类。由于同一种蔬菜施用的农药种类基本相同,因而对个人的“小环境”来讲,总是吃单一的几种蔬菜,总摄入同样的农药,危害将会越来越大。如果摄取蔬菜的种类较多,在客观上可以预防因少数几种农药在体内长期蓄积造成对健康的危害。
2.2蔬菜的加工
(1)清水浸泡洗涤法。主要用于叶菜类蔬菜,一般先用水冲洗表面污物,然后用清水浸泡10min,如此清洗浸泡2~3次,基本上可清除绝大部分残留的农药成分。
(2)碱水浸泡清洗法。大多数有机磷杀虫剂在碱性环境下,可迅速分解,所以用碱水浸泡是去除蔬菜残留农药污染的有效方法之一。
(3)加热烹饪法。氨基甲酸酯类杀虫剂随着温度的升高,分解会加快。所以对一些其他方法难以处理的蔬菜可通过加热去除部分残留农药。常用于芹菜、圆白菜、青椒、豆角等。先用清水将表面污物洗净,放入沸水中煮2~5min捞出,再用清水冲洗1~2次,然后置于锅中烹饪成菜肴。
(4)清洗去皮法。蔬菜种植过程中大量使用的有机磷和拟除虫菊酯等农药大部分是亲脂性的,在水中溶解度低,易溶于有机溶剂、脂肪和苯、丙酮、蜡质液中,而蔬菜表面有蜡质,很容易吸收农药,沉积后的农药,不再以物理方式消失,大多积存于果皮中[2],对于带皮的蔬菜如黄瓜、胡萝卜、冬瓜、南瓜、茄子、西红柿等,可以用锐器削去含有残留农药的外皮,只食用肉质部分,既可口又安全[3]。
(5)储存保管法。空气中的氧与蔬菜中的酶对残留农药有一定的分解作用[4]。购买蔬菜后,在室温下放24h左右,残留农药平均消失率为5%;放置10~15d,效果更好[5]。此法适用于冬瓜、南瓜、土豆等不易腐烂的品种,同时建议不要立即食用新采摘的、未削皮的瓜果。
3参考文献
[1] 李佳圆,李卉,等.有机氯农药非职业暴露与乳腺癌患病风险的病例一对照研究[j].卫生研究,2006,35(4):391-394.
[2] 陈伟,高晓娟.蔬菜农药残留污染及预防控制对策[j].食品与药品,2005,7(2):55-56.
[3] 宗荣芬,梅建新,刘文卫.去除蔬果中农药残留的方法研究[j].职业与健康,2004,20(10):8-9.
篇9
1.1农药污染
农村人口以土地耕种作为生存的根本手段。随着我国人口的不断增长,城市人口对农产品的需求量越来越多,这对农民和土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提高产量,保持农作物的基本供应,大量的农药使用到农作物的种植过程中。这些化学农药不但对人体有很大的危害,同时还难以降解,对土质造成了不可逆的伤害。
1.2农膜污染
大棚种植让人们对果蔬类农产品的食用不再受季节影响。但农膜简单处理的后果是大量的白色污染在不知不觉地影响着土质。近年来,我国的农膜产量以每年10%的速度不断增长,到2010年我国的农膜废弃量达到50万吨,这严重影响了农作物的生长,破坏了生态环境。
1.3焚烧秸秆
近几年,曾经有新闻报道称,乘客在飞机上看到了一片广袤的地区上空冒着滚滚浓烟,这正是农村大面积焚烧秸秆产生的现象。秸秆焚烧不但使空气中产生大量的漂浮颗粒物,严重影响环境,而且由于火情控制不当非常容易造成火灾。
1.4养殖污染
养殖污染主要来自于对牲畜粪便处理的不彻底。这些粪便往往被直接掩埋,甚至露天处理。粪便中的BDO、CDO、氨氮等物质都严重超标,不但直接影响人们的身体健康,还会造成严重的水污染。
1.5工业污染
随着农村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农村开始建起了大大小小的工厂。由于审批制度不完善,管理制度不严格,这些工厂在环境治理和废料排放方面毫无作为,废弃物的排放对农村环境产生了毁灭性的打击。
2农村环境治理存在问题
2.1政策导向不够明确
在唯GDP论英雄的时代,各地政府对环境问题不够重视。为了提高经济总量,不断扩充农作物的种植面积,农药用量也不断增加。为招商引资,忽视了环境问题。这些都是农村在发展经济和环境治理过程中政策导向不明确而导致的。
2.2先进经验不能吸收
在城市,许多治理环境问题的方法已经被证明有了良好的效果。然而,这些先进的经验不但没有得到农村环境部门的重视,农村环境的破坏行为反而有增无减。这种先发展经济再治理环境的行为是严重的本末倒置。
2.3制度宣传不够扩展
农村交通闭塞,对外界的了解相对较少。在治理环境问题的过程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靠相关部门的宣传和指导。而由于不重视、不明确、不作为的现象,导致农村对环境保护的意识停滞不前。
3加强农村环境治理的建议
3.1清洁生产
农村的环境治理要吸取城市环境治理的经验教训,破解先污染后治理的误区。相对于城市而言,农村环境问题改善最重要的就是要清洁生产。无论是农产品生产,还是畜牧业养殖,都要进行清洁生产。清洁生产就是要在源头上保证农作物的质量,同时减少“饮鸩止渴”的生产行为。做好清洁生产就解决了农村环境一半的问题。
3.2循环利用
农村的土壤污染、水污染都是由于农村发展的粗放模式造成的。在当今,城市已经开始逐渐摆脱这种发展模式,但在农村做得还不够。农村要吸取城市发展积攒的宝贵经验,改变观念,引进技术使农业生产过程中可以被循环利用的原材料不被浪费。循环利用不但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收益,同时对治理环境也有重要意义。
3.3边建边治
农村经济的发展离不开企业和投资的引进。但是,在引进企业的同时,政府要制定政策对企业实施边建边治的方式。招商引资和环境治理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特别是对周边环境能够造成严重污染的企业,在引进之前,要重点考察企业资质,手续是否健全,污染物排放处理设施是否完备等情况。只有在通过考察以后,才能允许企业进入。对于没有资质的企业,宁可不引进,也绝不能等生态坏境崩溃以后再治理。
4结语
篇10
关键词:课程体系;课堂教学;案例教学;考核方式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12-0114-02
近年来,随着我国工业的快速发展,对土壤需求和开发利用的程度迅速增强,由此带来的土壤污染问题已经对人类健康和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的威胁。重金属、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和农药化肥的污染,直接关系到了农产品质量安全,土壤污染成为限制我国农产品质量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人们通过对污染物的来源、性质、迁移转化与影响的研究,探讨各种防治与修复土水环境污染的途径与新技术,从而保障土壤健康、水源清洁、食品安全,促进人类稳定的可持续发展。《土壤污染与防治》是浙江农林大学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的专业限选课程,本课程的目标主要是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土壤污染的理论和修复防治技术,培养并提高学生观察认知土壤污染,利用土壤污染的知识和技能,满足学生服务于土壤环境保护、土壤污染治理和土壤资源合理利用的基本需求。在通识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背景下,教学内容不断增多,但课时数却在减少,传统的教学模式已无法满足新形势下人才培养的需求;而且,太过偏重期末考试的考核方式也无法客观公正的检验学生对课程的掌握情况,为此,本文作者所在的教学团队,对本课程的课程内容体系、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等方面进行了改革探索和实践,并进行了总结。
一、科学配置课程内容体系
《土壤污染与防治》课程内容较多,教学学时数较少,因此,教师很难在课堂上把所有的知识点都讲述透彻。这就要求我们合理制订教学计划,科学配置课程内容体系,采用分层教学的模式,突出课程的重点和难点。根据目前土壤污染的特点和发展趋势,将土壤重金属污染、有机污染、肥料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污水灌溉以及污染环境质量监测评价和土壤污染修复和治理技术等章节内容设置为重点章节;而将部分章节如无机污染物中的放射性污染、稀土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中的畜禽粪便、粉煤灰污染以及工业区污染设置为学生自主学习章节。教师重点讲述课程的重点章节和课程的重点难点,其余章节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的方式来掌握。对自主学习章节,教师在课堂上只做提纲挈领的讲解,主要是学生通过自学、查阅参考资料和课堂讨论等方式去理解和掌握。通过重新配置课程内容体系,不仅教师在课堂上可以有条不紊,避免眉毛胡子一把抓,而且学生也可以从传统的“满堂灌”和“填鸭式”的教学中解放出来,积极参与到自主学习和课堂讨论,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学习兴趣,培养和提高了主动学习的能力。
二、注重案例教学
案例教学法是教师将科研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发生在身边的污染事件和媒体报道的新闻,经过加工整理,导入课堂讲授。《土壤污染与防治》是一门与实践紧密联系的课程,教学过程中通过运用案例教学,不但让学生能够真正了解身边切切实实存在的污染问题,而且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使课堂教学的变得生动有趣,让学生在“听故事”中轻松学习,不再做课堂上的“低头族”。教师可以通过案例,向学生展示污染物(土壤、水体和大气)的来源、污染物的迁移过程,并让学生切身感受到发生在身边的土壤污染、水污染、大气污染以及由此带来的巨大危害。例如,无机污染物中的重金属污染一节,教师通过搜集节能灯厂区土壤汞污染、农作物和瓜果蔬菜的汞含量的调查资料,以及由此带来的周边水体汞污染、水生生物体内的汞富集等问题,再结合上世纪50年生在日本熊本县水俣湾附近渔村的“水俣病”事件,让学生身临其境,真实深刻的认识汞污染及其带来的各种严重后果。此外,教师还可动员学生搜集教学案例,让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案例素材的准备和整理过程,通过课堂讨论和教师讲解,将实际问题和理论知识结合起来,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增设课堂讨论、PPT演讲环节
教学过程中适当减少教师讲授时间,增加学生课堂讨论、PPT演讲等环节。通过增设这一教学环节,我们发现学生对课程的认识更加透彻,而且愿意主动查阅资料,了解土壤污染与防治的最新动态和发展趋势,与老师同学分享自己的所见所闻,乐在其中,而不再是身处其外。教师可将同学分为几个小组,设定重金属污染、农药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和肥料污染等几个主题,每个小组选择一个主题,搜集素材,制作PPT,拿到课堂演讲。演讲讨论环节,要求所有同学都参与到课堂讨论中,积极对同学的演讲主题、PPT制作以及演讲技巧等方面提出问题和建议,让学生可以博采众长,完善自我。例如让学生对家乡的土壤污染状况进行调研,从污染的来源、污染的现状和污染的危害进行分析,在所学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广泛搜集资料,提出修复方案,达到真正的学以致用。有些学生通过调查自己家乡的小麦田的重金属污染和农药污染概况,并通过所学知识提出了相应的修复措施和方案;有些学生调查了家乡电子垃圾拆解对当地土壤、水体和农作物产生的影响,对电子垃圾将会给自己家乡的生态环境和粮食安全带来的危害表示担忧,并主动和老师同学寻求解决办法,甚至立志以后从事相关工作,为家乡的土壤环境治理贡献自己的力量;有些学生通过关注新闻媒体报道,了解现阶段我国土壤污染的现状和防治措施,了解某市市区搭建“帐篷”覆盖农药污染土壤,某地区的“镉米”事件等;有些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和实地调研,了解了我国土壤污染修复这一行业的发展方向及其存在问题――虽然目前全国土壤修复企业有300多家,但由于受到行业政策、资金方面的限制,修复项目未能迅速增加,土壤修复所需资金量巨大,以城市发展为目的的土壤污染修复,由于修复资金可以不完全政府依赖,市场潜力较大。学生通过动手调研,动脑思考,获取土壤污染的信息,了解这些发生在身边的污染事件,不但可以加深学生课堂知识的理解,而且会增加学生保护土壤、保护环境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通过课堂讨论,锻炼了学生的演讲能力,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提高了PPT制作技能以及资料查阅方面的能力,适应了素质教育对人才培养的需求。
四、课程考核改革
课程考核是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是检验教师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方式。课程考核的客观、公正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传统考核方式中,《土壤污染与防治》这门课程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分别占总成绩的30%和70%,平时成绩包括出勤率、平时作业和实验报告,平时作业通常是有标准答案的讲课重点,学生可以轻而易举的完成,因此,完成平时作业对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视野的开拓都没有很大提高。此外,由于期末成绩占总成绩的比例较高,学生仅通过期末考试前的突击复习也可以考出不错的成绩。为了更加科学合理的评测学习效果,考查学生的理论学习和实际应用能力,课程的考核方式也作了相应调整:改变传统的单一固定的考核方式,采用形成性考核和期末考核相结合的课程考核评价体系,突出课程过程考查和学生学习能力的评价。评价体系中形成性考核由学生学习态度、平时作业、过程考核和实验报告四部分组成,期末考核为综合性考试。通过课程考核方式的改革,将平时成绩在考核中的比例增加到50%,平时成绩中的平时作业不再是简单容易找到标准答案的题目,而是需要学生付出大量时间和精力的资料搜集、课堂讨论和PPT制作、演讲等。此外,改革后的考核方式中,还在平时成绩中增加了过程考核这个环节,主要是了解学生对一些重要知识点的掌握和理解情况。通过过程考核,教师可以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效果,及时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在后续的教学中适当调整,完善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通过课程考核方式的改革,有效扭转了传统考核方式下,学生只把功夫用在最后,仅仅依靠考前突击背诵就能取得良好成绩的现象;通过考核方式的改革,学生的自主学习贯穿了整个课程的学习过程,将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做到有机结合,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与创造性;通过考核方式的改革,能够综合评定学生在各个学习环节的表现,并能客观反映学生对该课程的知识点的掌握、运用所学内容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通过对《土壤污染与防治》课程进行内容体系配置、注重案例教学、增设课堂讨论以及考核方式的改革和实践,活跃了课堂气氛,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效果得到明显改善。高校教育教学改革是一个长期探索和实践的过程,今后的教研活动中还需要进一步的思考和创新,以顺应时代潮流,满足社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对优秀人才培养的需求。
参考文献:
[1]陈扬.土壤污染与防治课程教学改革与新模式的探索[J].内蒙古教育(职教版),2014,(9):36-37.
[2]马闯.《土壤污染与防治》教学课程改革与探讨[J].广东化工,2013,40(251):195.
[3]秦巧燕,朱建强,周建利,武美燕.土壤肥料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3):263-265.
[4]张尚锋.《普通地质学》课程考试改革探讨[J].长江大学学报(自科版),2013,10(31):267-168.
- 上一篇:表观遗传学的特点
- 下一篇:关于生命健康的演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