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环境的重要性范文

时间:2024-01-03 17:38:5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教育环境的重要性,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教育环境的重要性

篇1

著名的管理学专家米都斯,曾与其同伴一起对人口、工业化、污染、粮食生产和资源消耗几个方面进行考察,并在其著作《增长的极限》中得出以下结论:“如果在世界人口、工业化、粮食生产、自然资源消耗等方面按现在的趋势继续下去,这个行星上增长的极限有朝一日将在今后的一百年中发生。最可能的结果将是人口和工业生产力双方有相当突然的和不可控制的衰退,……,而只有地球上每个人的基本物质需要得到满足,而且每个人都有实现他个人潜力的平等机会”,全球才能被称为“均衡状态”。在这里,米都斯特别强调“每个人都得到满足”、“个人潜力”、“机会平等”,这些正是人与人之间对于资源分配一种理想状态的设想,生态环境的社会性在他这一论述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生态学学派的当代领军人物:奥康纳,在系统地考察了环境和生态问题的本质后,出版了其代表作《自然的理由》,其中包含了其对改进环境教育的理念的一些观点。他从“自然”的概念开始考察,批判传统的观念中总是把自然的概念机械化、二元化、碎片化,缺少对其社会性的考察,并片面地将“自然”与“文化”隔离。他认为,自然,包括外在自然和人化自然,即马克思所说的“自在自然”和“人化自然”,二者都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不管是“自在自然”,还是“人化自然”,都与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奥康纳指出:“在总体性的物质生活和具体的劳动关系中,自然与文化之间的辩证关系,……,具有极强的交互性。”他始终坚持从自然、文化一体的角度对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源进行探究,他强调,“文化实践可以理解为在工具理性、控制自然、利用自然、人类中心主义等理念的指导下,忽视自然规律和自然界的运作性,盲目地扩张自然科学的应用范围。这种文化实践的结果会导致物理和化学规律失去控制。”文化的一个最明显的特征就是社会性,奥康纳所说的文化实践导致的结果,正是由于社会性在其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若再具体一些,文化维度的一个重要的内涵正是环境教育。因此,环境教育的社会性在奥康纳这里也得到了间接的体现。奥康纳的“自然文化”一体论直接的理论来源是的人化自然观,马克思恩格斯立足于实践,提示了人与自然、文化与自然的本质特征,即著名的“人化自然观”,在这一观念中首先就指明,“社会性”正是人与自然关系的一个重要属性,若放到当今时代背景下,则首先体现在环境教育事业中。

其次,本人曾在“柯尔伯格道德发展论对高师学生德育的启示”一文中,依据柯尔伯格的道德判断理论对高师生的道德阶段进行过划分,即高师学生的道德水平大多数处于“习俗水平”,他们会以受到别人的称赞和表扬为荣,并且认为能够得到他人支持的即是对的,在这一阶段的后期,他们会特别关注,与他人的团结,避免破坏制度和规则,使良心符合规则和义务,并履行自己承诺的义务、严格守法,对他人、社会、团体做出贡献;在社会交际中往往会采纳社会制度观点,强调社会角色和规则。

由此可见,社会性在高校师生的德育工作中应该体现得非常明显。而环境教育恰恰就是一种社会性非常强的教育,只有当个体的道德判断水平至少达到“习俗水平”这一阶段时,才有能力真正地去理解,并内化为自己的思想和品德,从而指导个体的言行。若单纯地对所有个体施以教育,而不去考虑其年龄特征、道德水平、道德判断能力、学习能力等,那么收到的成效微乎其微,学生也只能机械地去模仿,无法将其本质内化。

再次,从高师德育内容来看,政治、思想、道德和心理素质几个方面是高师德育的主要内容。其中,道德方面不仅要求高师生养成严于律己、以身作则、文明行为习惯等良好的教师职业道德,还要求他们要形成现代文明意识,而环境保护意识、生态意识就是其中很重要的一方面,环境教育在高师德育工作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二、三位一体的环境教育理念

作为当代生态学流派的领军人物,奥康纳通过对自然、文化的深入思考和研究,提出了自然、社会劳动和文化三位一体的辩证观点,这对我国改进环境教育理念有重要的启示。首先,环境教育与自然、社会劳动是三位一体的辩证统一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本质上是人与人关系的反映,奥康纳在强调文化与自然、劳动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的前提下,指明了环境教育程度的是人与自然、人与人关系的重要杠杆。隶属文化范畴的环境教育,与自然、社会劳动三者并存,任何一者都无法从这一整体中完全独立出来,正如奥康纳所强调的那样,环境教育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形式,是一种“公共性”的生产条件,是任何社会得以顺利发展的重要条件之一,包括对:经济稳定发展、社会环境保持健康、生产条件得以满足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作用和影响力。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2011年年鉴》,在审视了国际社会在环境治理方面取得进展的同时,也指出了目前全球仍然存在的生态系统恶化问题;对生态系统和人体有害的物质的排放、气候变化的影响;争夺资源的灾害与冲突不断造成的人员及经济损失;以及地球资源的过度开发等各个方面可能带来的累积影响。另外,还指出了随着时代进步,出现了一些新的生态问题,如:人类对磷的需求量大幅上升,部分原因是对有限的磷矿资源是否即将消耗殆尽这一问题进行的激烈争论;海洋塑料,是一个新的有毒的定时炸弹,指出人类会经常性误食塑料,且生物会被塑料缠裹,从而造成受伤或是死亡等。环境教育是人类重要的文化成果之一,它主要是以调节人与自然的关系为中介,从而达到改善人与人关系的目的。自近代“大写的人”以来,人类控制自然的欲念也得到大大地满足,而这把“技术理性”实质却是一把双刃剑,在促进世界繁华的同时,也把以上所阐述的这些生态环境的问题推向了全球。用安东尼•吉登斯的话说,即生态问题本质上已经成为一个“脱域”国家边界,“再嵌入”各国家生活的全人类的问题。

其次,环境教育对于自然和社会的重要性。处于不同生态环境、地理形态中的地区,在处理环境危机的同时,其生产方式、人群的生活方式、文化观念等方面都在受到其间接影响,如:充分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功能,合理分配资源,避免市场经济对资源配置的盲目争夺所带来的危害;从考虑环境的适应能力出发,在创造生产所需条件的同时,探索全新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更为关注对新的生态技术的开发和利用;完善生态环境相关法律法规,通过教育、宣传等形式提高公民的环境法律观念等等,这些都是人与人之间关系的重要体现。但是,从中我们不难看出,要想充分利用这些手段和方法,必须先培养出具有这种观念、意识和能力的人才,然后由这些人去付诸实践,才能最终达到“通过调节人与自然关系从而达到调节人与人关系”的目的。环境教育对于自然和社会的重要性,是当今时代人类生存和发展无法忽视的。若某地区的环境教育的程度比较高,人们则能更正确认识自然规律,自觉尊重自然规律,形成保护自然和生态均衡的意识;且对生态技术的开发和利用能力、探索和发展循环经济模式的能力、以及保护生产条件的能力等都相较别的地区要更高。那么这一地区的自然资源利用率会比较高、生态问题则相对较少,由于自然资源相对富足,生产条件得到满足,则生产者之间的竞争随之减少,产业结构更为健康,最终达到缓解人与人之间的矛盾、为人类生存和发展而服务的目标。反之亦然,若某地区的环境教育程度比较低,则资源紧缺,而在生产条件无法满足的情况下,生产者之间的竞争会是非常激烈,甚至是残酷的,这种激烈的“抢夺战争”无时无刻不在进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会变的紧张,矛盾更容易被激化。且人类的生活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皆会因此而变的很恶劣,生产生活质量下降,进一步导致竞争更加激烈,如此往复,恶性循环,进一步导致人与自然关系恶化,人与自然、人与人的矛盾不断激化。

篇2

其一、只求美观,强调环境装饰性摆设。有的幼儿园在墙壁上挂着一幅幅精美高档的壁画,这些“高高在上”,缺乏童趣和童真,过于成人化的“精品”,不能引起幼儿的注意和兴趣,试问这种毫无意义的墙饰怎能为环境教育主体的幼儿服务呢?显然,这与身高仅有一米左右的幼儿是完全不合理的搭配,这将使我们的教育主体白白失去一次受教育的机会,再漂亮的墙饰也只能是孩子们眼界以外的摆设。

其二、形式单一,忽视幼儿的参与性。幼儿园的环境布置应当营造一种美好和快乐的氛围,以此激发了幼儿的情绪,使幼儿喜欢与其中的人、事、物交往,而有些老师所创设的环境一味追求形式的美观,为了不让幼儿加以“破坏”,有的老师还硬性规定只能看不能动,成了一种华而不实的点辍。这样,严重缺乏可让幼儿参与的活动变化的内容与机会。

其三、一成不变,轻视环境创设的教育性。有些老师为省时省力,节约装饰开支,一学期甚至一年才搞一次环境布置,不管自己布置得是否有教育意义,是否失去时效性,也不管它是否已“黯然失色”,让它成为“永久的装饰”,还把这视为节约材料的好方法。其实不然,正由于它缺乏可变性,不能及时为幼儿传递一种新鲜的教育信息,久而久之,孩子们就会对它失去原有的兴趣,对它“视而不见”。

那么,我们又怎么去发挥环境创设活动的教育作用,努力营造与主题活动相适宜的环境氛围,让环境创设成为幼儿的第三任老师呢?我园对环境创设尤为重视,经常定期或不定期地组织全体教师积极开展环境创设比赛活动,在不断的探索、学习中,我也摸索出了一些创设心得:

1让幼儿及其作品融入环境,使环境科学化、艺术化

幼儿每次的作品,都是他们智慧的结晶。为此,根据幼儿每次活动的作品类型,我会提前设计出不同风格的版面。当幼儿的作品完成后,我会指导幼儿自己动手把已贴上标志的作品粘贴在合适的位置,当全部的作品张贴完成后,就会形成一幅别具风格的作品版面。如:中班幼儿作品“太阳花”,我先用纸板制作了一棵大树的树杆,再用彩色卡纸做出两三只漂亮的蝴蝶,然后指导每个孩子的花儿错落有致地粘贴在树干的周围,一幅凝聚全体幼儿智慧的版面制作完成了。幼儿看到自己的作品变成一棵“太阳花树”,兴奋不已,他们不停地互相欣赏着、议论着,在不知不觉中将个人融入了集体,既分工又合作,不仅展示自己,也看到他人的成功。

2 让环境随季节、时令变换

不同的季节、时令,周围环境事物都会在不断的变化。通过变换不同的环境让幼儿感知季节时令的转化和更改。如:春天来了,先通过户外活动让幼儿观察感知春天,再进行制作活动,幼儿会根据自己所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进行绘画、剪贴出相关的作品。“黑黝黝的小蝌蚪,带剪刀的小燕子,嫩嫩的小草,黄黄的迎春花,冰雪融化后潺潺流淌的小河”……大家的作品融合在一起,形成一幅春来了的美丽图画。同样,夏季的粉荷盛开,绿树红花,秋季的硕果累累,黄叶飘飘,冬季的白雪皑皑,大地苍茫,都是环境布置的重点,这些突出的带有明显季节特征的作品让幼儿一目了然,并由于亲身的制作体验而记忆深刻。

3 让区域环境生活化

在区域活动中,为幼儿提供丰富的半成品和成品材料,并投放与主题相关的丰富的材料。选择幼儿在生活中看得见、摸得着、感兴趣的内容,将他们蕴含在区域、自然角等环境中,以满足幼儿对周围事物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如:科学区内收集许多好玩的感应玩具、汽车玩具和发条玩具。幼儿对科学的概念是抽象的,当自己亲手播种科学的时候,教师毋庸多说,幼儿就会收获良多。在图书区投放大量的科技图书,投放名人、伟人的图书、图片及资料照片。图文并茂,深深感染着幼儿。在角色区投放若干生活用品——酸奶瓶、卫生筷、果冻盒,易拉罐、小玩具……丰富认识社会的经验,实际交流体验生活的乐趣。在音乐区投放世界名曲,优美儿歌、VCD等,耳染目儒。在操作区投放各类纸张、彩笔、油画棒、铅笔、剪刀、胶水、广告色等,手脑并用。幼儿自愿选择区域进行活动,完成与主题相符的内容,教师抓住机会引导被激发好奇心的幼儿,一起研究,共享发现的快乐,而不要让他们盲目探索,更不能给幼儿错误的概念。幼儿在和同伴的合作交流中提高认识,积累经验,学学做做,达到玩中学,学中玩目的。

当区域环境生活化时,孩子周围就形成了一个自主宽松的认知环境,他们在交流中思想进步,在合作中动作迅速发展,而且非常有利于培养幼儿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

4让环境动静交替

篇3

[论文摘 要]西方经济学作为大学经济学及相关专业的主要必修课程之一,始终博得人们的广泛关注。但随着人口数量膨胀与资源稀缺之间地矛盾锐化,其所蕴含的传统经济学理念无法跟上时展,更无法对现在盛行的循环经济体系给出合理解释,呈现出一种与生态文明渐行渐远的趋势。而环境教育的多学科渗透特性可以弥补传统西方经济学的发展弊端。因此,在大学西方经济学课堂中渗透环境教育是十分必要。本文在阐述目前大学西方经济学概况的基础上,指出在大学西方经济学课堂中渗透环境教育的必要性,并给出几点建议。  

 

一、西方经济学概述 

西方经济学被西方国家誉为“社会科学的皇后”,其受重视程度可见一斑。我国各高校的经济学专业一直将此课程设置为专业必修课,管理类专业也纷纷将其视为专业基础课。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无论从实践还是理论研究的角度,此门课程受重视程度都逐步提高,有越来越多的专业开设了本门课程。 

对于西方经济学的介绍,国内出版过多种图书。在大讲意识形态的年代里,介绍西方经济学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批判,因此在介绍时,一般是为树立批判的靶子,甚至断章取义,改革开放之初,虽然我们开始强调有批判地借鉴西方经济学,但由于从主导思想上否定市场经济,所以对可供借鉴部分的分析很不充分。80年代中后期,随着对外开放步伐的加快,忽视国情、盲目照搬西方经济学的倾向又有所抬头,一些在西方国家也存在很大争论的理论和主张,诸如凯恩斯主义的用高消费和高投资及温和的通货膨胀刺激经济发展的主张等,被不加具体分析地应用到中国经济的研究和实践之中,造成了认识上的混乱,并给实际的经济运行带来许多消极影响。 

我国大学现行的西方经济学课程使用的课本极其多样化,但均由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两大部分组成。目前我国大学广泛使用的西方经济学课程经过以古希腊思想家色诺芬为代表的“家计管理学”以及早期重商主义者安·德·蒙克来田、亚当·斯密主张的“政治经济学”逐步演变而成。西方经济学的诞生是以19世纪微观经济学从经济学的阵营中独立出来为标志,并由萨缪尔森在《经济学》一书中综合宏观和微观经济学,最初形成西方经济学的完整体系。此后西方经济学学术成果辈出,并对整个世界经济格局起到不可忽视的影响。 

 

二、在西方经济学课程中渗透环境教育的必要性 

在环境问题日益恶化的今天,如不符合自然发展规律,西方经济学的发展就会日陷浅滩。为此,在大学西方经济学课程中渗透环境教育是十分必要的,具体表现在: 

(一)弥补课程自身缺陷 

西方经济学课程的自身缺陷,总的来说就是传统经济学理念的缺陷。从经济理论来看,西方主流经济学认为,只有进入市场体系的资源才是真正的经济资源,才具有经济分析意义。那些市场上难以计量的东西,如环境服务、自然资源、生态功能等即使很重要,但由于无法通过价格机制进行配置,就无法进行经济分析,也就当然被排除在经济理论考察范围之外了。这种观念从斯密、李嘉图开始一直延续到现代经济增长理论之中。在研究现代经济增长的许多有影响的经济学家的观点中,他们无不忽视资源与环境的地位和作用。他们只是根据报酬递减现象进行表面化的经济分析,只注重对资源与环境可以纳入市场核算的经济价值部分分析,从未深究报酬递减的原因是什么。事实上,对土地等自然资源要素的过度使用超过环境承载力,导致边际报酬递减现象。[1]而自然力服务并非是通过狭隘的经济核算就可以完全计量的。很显然,在西方经济学狭隘地崇尚市场机制的视野内是无法看到自然资源与环境对经济增长的重要性的。为此西方学者埃尔斯曾经形象地比喻道:“看不见的手,没有绿拇指”。[2]因此在西方经济学课程中渗透环境教育,能有效促进新时期课程发展。 

(二)促进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是“指既要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要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自身需要的能力”的发展。[3]如果人们的过度生产、消费超出环境承载力,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遭到破坏,就会威胁人类的可持续发展,造成“不经济”。为此,西方经济学的覆盖范围应从原有的人与人扩大到人与自然之间的利益平衡,也就是偏重于循环经济、稳态经济研究。循环经济是指物质、资源的循环利用,以达到节约资源成本目的。稳态经济是循环经济发展的完美境界,指物质、能量能够得到无浪费的充分再利用。 

在21世纪,这个提倡生态文明、发展循环经济的时代背景下,应将环境教育融入到西方经济学课堂中,使学生懂得人类如果过度破坏、利用环境,就会造成人类发展的不可持续。 

 

三、在西方经济学中渗透环境教育的建议 

西方经济学课程分为微观、宏观两大部分,其中微观经济学中主要讲授关于供给与需求、消费者行为、生产、成本、生产要素定价等理论问题。宏观经济学则主要介绍国民收入核算、国内生产总值、宏观经济政策、经济增长等理论问题。那么如何在这些复杂的经济问题中渗透环境教育,使新型的西方经济学可以弥补对于解释循环经济、自然环境与资源稀缺性等方面的缺陷?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从微观经济学层面渗透 

微观经济学主要研究单独个体之间的经济关系,研究内容主要分为两个层面: 

1.企业层面,西方经济学主要介绍供给需求、生产、成本等内容。教育者可以以一个企业为例,将循环经济的清洁生产观介绍给学生。比如丹麦的瓦伦堡工业园区的建设:这个工业园区的主体企业是电厂、炼油厂、制药厂和石膏板厂,以这四个企业为核心,通过贸易方式利用对方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和副产品,作为自己生产中的原料,不仅减少了废物产生量和处理的费用,还产生了很好的经济效益,形成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良好循环。通过对瓦伦堡工业园区的建设以及一系列具体数据的换算,学生可以轻易的得出哪种生产模式更节省成本、更环保。从而让他们受到很好的环境教育。 

2.个人消费层面,传统的西方经济学所介绍的消费者行为强调“拼命生产、拼命消费”的理念。而通过渗透环境教育,我们则要求学生理解适度消费、层次消费理念。从而使学生建立起一种新的消费观念,这种消费观念应该是符合生态文明要求的绿色消费观。 

(二)从宏观经济学层面渗透 

宏观经济学研究整体经济学现象,主要包括gdp、经济政策两方面内容。 

1.关于对待国内生产总值(gdp)的了解应更上一个层次。不能凭借传统的思路,一味的追求gdp的盲目增长。在传授与其相关的经济学理论的同时,引用绿色国内生产总值ggdp概念,使学生在接受传统经济理念教育的同时可以认识到它的非决定性。 

2.关于宏观政策方面,可以联系下新制度经济学的内容,让学生们在了解传统的经济政策同时,也能了解些关于政府改善生态环境,坚持循环经济的决心与方针政策。 

 

参考文献 

[1][2]闫敏,循环经济国际比较研究[m],新华出版社,2006(7),17-18 

[3]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我们共同的未来,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12,52 

篇4

教师是决定幼儿与环境相互作用质量的关键,把握着教育过程的方向。要想让幼儿成为环境的主人,首先要让教师成为环境育人的主人。“环境”育人的大道理人人都知道,但如何通过环境来教育幼儿呢?

一、创设利于儿童发展的教育环境

1. 首先,要为幼儿提供“有准备的环境”。“有准备的环境”包括:(1)为儿童提供的设备和用具,应适合儿童的身高、比例,适合他们发展的需要。(2)为儿童提供大量的感觉材料和活动材料。

儿童在“有准备的环境” 中,能自由地活动,自然地表现,自由地发展体力智力和精神,激发自身潜力,充分意识到自由的力量。

2. 在“有准备的环境”中,成人应使儿童获得丰富的感觉刺激,以满足其心理需要。在家中,家长都能尽力满足孩子在物质方面的需求。但是,却忽略了所提供的一切是否适合孩子的发展,忽视了孩子的精神需求。家庭环境布置得富丽堂皇,却唯独没有适合孩子活动的空间。孩子在家里这也不能动,那也不能摸,不利于孩子的自由发展,更谈不上给孩子提供一个丰富的感觉刺激的环境。在幼儿园,普遍存在对儿童限制过多,教师指导过细,不敢放手让孩子自由表现自己,存在时时事事教师唱主角的问题。

二、在环境创设中培养幼儿的创造性

在幼儿园里,墙饰是主要的环境创设。以往,环境创设都是老师根据培养目标,首先确定班中的环境创设方案,然后设计墙饰的内容和形式。而孩子们只是一个欣赏者、旁观者,只能间接地去感知教师创设环境的过程,被动地接受环境的教育影响。其实,环境创设从构思到设计,从找材料到制作,还有分工合作等等,这一过程本身处处充满了学习契机,非常有利于幼儿多种能力的发展与提高,培养幼儿的创造性。大班幼儿都有了探索自然奥秘的愿望,他们对宇宙空间、海底世界、自然界的动物、植物都很感兴趣。当我们认识了宇宙、九大行星、海中的动物后,幼儿创造的欲望被激发了起来。有了环境创设经验的孩子们主动要求创设奇妙的宇宙和海底世界,我大大赞扬了孩子们的创作愿望并启发幼儿:“除了绘画,我们还可以用哪些形式来表现主题呢?”“用纸盒子做立体的”、“用燕子做”、“用泡沫做”。各种各样的想法在孩子脑中跳跃,每位幼儿都激起了强烈的制作兴趣。他们找来各种废旧的材料、纸盒、瓶子、彩纸、线强,纸杯等。大家分工制作:有的用纸杯和及时贴做火箭;有的用矿泉水瓶制作宇宙飞船;有的用纸盒做卫星。在海底世界的制作中,幼儿有的用纸盒做乌龟、鲸鱼;有的用信封做热带鱼;有的用雪碧瓶做鲨鱼。

在这次活动中,幼儿充分利用废旧材料以物代物,大胆进行创造,动手制作能力得到充分发挥,使幼儿真正成为了环境的主人。他们自己动手打扮周围环境,体验创造的乐趣,同时,幼儿主动学习的精神与能力,良好的品德,创造的欲望与积极性都有了很大提高。

三、重视环境与课程整合

篇5

1. 国内外高等教育的发展现状

英国著名教育家纽曼在《大学的理念》中所说,“大学首先是个接受教育的地方,是个能从众多学科中获取大量知识的地方”。大学之所以能够存在,核心原因是社会需要大学培养人才。大学的根本功能就是依托现有的人才造就未来的人才。

从当今世界高等教育发展趋势看,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已成为高校共同努力的方向。上世纪60年代开始,世界上很多国家都大幅提高高等教育入学率,新世纪以来,欧美掀起了新一轮提高教育质量的浪潮。特别是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过程中,一些高等教育较发达的国家纷纷主张人才培养与时代变化的全方位适应、高等教育与经济社会的深度融合。我国大力实施的人才强国战略,要求以高素质人才构建新的竞争优势,以创新人才寻求新的发展动力。

高等教育朝着多样化方向发展,从单一结构向多种结构演化,这是当今世界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态势之一。

近年来,美国主要是以政府法令形式将课程的综合化确立下来的。1991年,美国政府颁布了《关于发展高等教育和提高专门人才质量方案》。该方案认为:“加强专门人才在生产和科技部门独立工作的能力,是当前高等教育向现代化方向发展的基本方针。”为此,“要求在课程改革上,打破原有的课程界限及框架,实行跨学科的综合研究,创设新型的综合课程。”日本筑波大学把综合科学纳入教学计划,重新组织课程内容,以加强课程的综合性,这已引起国际高等教育界的关注。现在,日本其他大学也纷纷仿效,大搞课程综合化的改革。

2.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及存在的问题

我国现行的教育方针要求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实践教学环节是高等教育的重要教学环节之一,国内外各高校都十分重视实践教学。

尽管各高校积极开展实践教学的建设,但我们也应该知道,目前我国整体上的教学模式还是比较重视理论教学,由于种种原因和困难忽视了某些必要的实践教学环节。主要表现在:有些学科或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不够完善,实践教学随意性较大,实践教学环节的考试方式不够丰富,实践教学环节师资队伍不够完善,经费、设备、场所需要进一步的投入与建设。

根据1998年教育部新颁布的本科专业目录,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于2002年设立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并于同年开始招生。全国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推荐的人才培养计划中要求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以培养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强能力的创造、创新、创业型复合人才。本着这样的目标与要求,我们一直发扬北大荒精神,肯干、实干,学校、学院也历来重视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的学科建设,重视本专业的实践教学环节的管理与教学改革探索,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通过几年来的摸索与实践,有必要对本专业的实践教学管理体系中的毕业阶段实践教学进行一次较为深入的研究与探讨,提出相应的毕业阶段实践教学改革实施方案,进而改善在此环节中出现的一些问题。

3.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针对我国经济发展规划部署,为国家培养专业能力强、适应能力强、创新能力强的“三强”人才是高等学校责无旁贷的任务,这就需要我们根据区域发展的要求不断改善专业教学模式,真正实现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通过对实践教学环节的调整,改善目前我校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学生在毕业阶段实践教学中针对性不强、学校与学生所在实习单位缺乏必要的交流联系等问题,建立学生定期汇报和学校企业互联机制,充分掌握学生在毕业阶段实习的具体情况和出现的问题。通过与企业积极对接,提高毕业阶段实践教学质量,提高学生工程综合设计能力,调动其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

通过对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毕业阶段实践教学环节的教学与管理进行剖析,分析工科专业毕业阶段实践教学环节如何符合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培养模式、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并开展立项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根据高等学校人才培养和实践教学管理的特点和规律,较系统地分析提高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毕业阶段实践教学质量的方法,探索构建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毕业阶段实践教学管理体系的实施方案,力求提高大学生创造性、综合性、设计性工程实践能力,经过实践检验后,可以在同类专业中起到一定的推广和示范作用。

与此同时,突破现阶段我校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毕业阶段实践教学环节中,学校与实习单位对接性不强的局限,制定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培养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对策方案。

篇6

一、通过课堂主题性绘画创作对学生进行环境保护教育

2013年年初,持续多日的雾霾天气让人们备受煎熬。在美术课堂上, 我通过多媒体展示《环保万里行》中水质污染、空气污染的资料片段,让学生感受环境污染的严重性。然后询问学生:“面对环境污染,你有什么感受?”“我们应当怎样保护环境?”这些问题让学生开始思考环境保护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利用植树节、世界水日、世界环境日等生态环保纪念日,让学生把他们想到的环境保护方法用绘画的形式表现出来,组织学生积极参与保护环境的主题性绘画创作:《我们的家园》《青山・绿水・蓝天》《我们只有一个地球》《保护母亲河》等。通过这些美术活动,学生受到了一次次深刻的环境保护教育,从而在思想上重视环保,在行为上支持环保、参与环保。

二、启智增趣,利用手工课对学生进行环境保护教育

在小学美术教育中,手工课是其中一项重要内容,儿童的好动性格决定了他们喜欢各种有趣的手工制作活动。教师要利用手工制作的特点,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我在手工课堂教学中一直坚持“废物利用、变废为宝”的原则,在课堂教学中基本都是利用生活中的废弃材料如挂历、纸盒、各种饮料瓶、可乐罐等,进行手工制作,每一件手工作品都要体现环保意识。如夏天到了,家里不可缺少的就是饮料,喝完的饮料瓶存起来,可以再利用。我教学生将小小的饮料瓶制作成实用的小板凳。这样的小制作也是我们所提倡的绿色生活的一种表现形式。

在各种场合,我都坚持对学生进行教育宣传:我国是个水资源、森林资源、矿产资源短缺的国家,“节能减排”可以减轻资源的浪费,又可以起到保护环境的作用。我还号召学生从不同的方面来关爱自己的家园,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为保护环境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三、课外的美术活动教学也是提高学生环境保护意识的一条重要途径

课外美术教学是指在课堂以外或者学校以外进行的美术教育活动。要实现在美术活动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学校的美术教育就必须跨出课堂教学的界限,走出校门,充分利用当地的博物馆、美术馆资源以及更广阔的自然、人文资源,与社区携手,保护和美化社区环境,以达到环境保护教育的目的。在学校组织的课外写生活动中,我带领学生到郑州市环保广场,结合广场的雕塑和设施,讲解了环境保护的重要性,让学生现场观察了噪音测试仪和环保局公布的PM2.5的公示数据,这使学生在思想深处种下环境保护的种子,对他们从小树立环境保护意识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篇7

关键词:生物教学;环保;教育;生态

环境与人类的生存及社会经济建设关系密切,随着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深入,环境问题已经引起各国和人民的关注,环境保护需要全人类共同长期努力才能达到的。环境保护一直以来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也是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环节,普及环保知识,让更多的人特别是广大中学生增强环保观念成为当务之急。只有懂得与大自然和谐相处,才能更好的掌握人类的未来。生物是研究生命现象和本质的一门基础自然学科,而环保教育是生物科学赋予生物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1]。因此,开展环保教育非常必要,对中学学生进行环保教育不仅是时代赋予教师的神圣使命,更是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一、环保教育与生物学的关系

现在中学生物教科书中有很多关于环境保护教育的内容,有直接说明环保教育的,也有间接的。如初中生物教科书第二册“生物与环境”中:什么是环境、环境构成要素、环境问题、环境保护基本原则等,“探索生物的奥秘”中:环境污染、自然环境保护等,都是有关于环境或环保相关的内容。还有植物生长与环境的关系、动物的拟态、生物的多样性、动物的保护、生物进化、资源保护、人口问题等等。这么多丰富多彩与环境有关的内容出现在生物教科书中,足以说明环境或环保教育在生物教学中的重要性。

(一)生物与环境

生物的生存依赖一定的环境,又影响环境,同时环境中的各种因素又影响生物的生活,如生活在草原上的兔子,以草为食物,依赖环境中的空气、阳光、水等而生存;然而由于兔子以草为食物,又会对草原环境造成一定影响,若兔子大量繁殖,将会对草原造成很大的破坏,这样又会造成食物短缺而限制兔子的数量。当前,各种工业与生活废水的排放也造成大的影响,比如流入湖泊的工业与生活废水,严重威胁着鱼、虾和贝类等水生动物的生存,破坏了湖泊生态系统的食物链,使湖泊变成“死湖”,甚至影响到周边的农作物与树木。生物与环境是相互依赖又相互影响的关系,只有保护好环境,生物才能自由自在的生活下去。

(二)人口问题

人口的庞大对自然资源需求的压力无疑加大了自然环境的压力,人口增加将会引起粮食不足,必然导致毁林开荒、毁草垦殖、过度放牧和捕捞,造成自然生态环境的破坏,使资源耗竭,生态失衡。目前我国虽然坚持不懈地植树造林和保护森林资源,但我国的生态环境仍比较脆弱,尽管中国是世界上能源、矿产资源较丰富的国家之一,有很多资源储量在世界上居于前列,但是我国现人口接近14亿,人均资源占有量并不高。因此,控制人口,提高人口素质,才能有效地减轻环境的压力。

(三)生物的多样性

所谓生物多样性是指在一定空间范围内多种多样活的动物、植物和微生物有规律地结合在一起的总称,有生态系统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等,生物多样性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是全人类共同的财富,是人类能否实现可持续发展这一长远目标的保证。可以用实例让学生了解生物多样性和重要性。比如云南德宏就是一个生物资源非常丰富的地方,有许多野生动植物资源,素有“热带亚热带物种基因库”的美称。生物的多样性为人类提供了食物、药材、衣物等生活必需品,还提供了清洁的空气和适宜的环境温度。而一旦生物多样性遭到破坏,人类的必需品就会短缺,适宜居住的环境将遭到破坏,将会给人们造成是无法挽回的损失。因此,在中学生物教学中,我们应当抓住一切机会向学生进行环保教育,让他们在学习中深刻体会保护环境的重要性,让他们认识到,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环境是我们大家共同的责任。

二、如何从中学生物教学中体现环保教育

在中学生物教学中体现环保教育的因子,可以从很多方面入手,主要以课堂教学入手,实践为辅,把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设计出吸引学生学习,感兴趣的生动活泼的教学方案,内容要丰富多彩,形式可以多种多样。

(一)通过书本理论知识学习,强化学生环保意识

课堂教育是学生学习知识的重要场所,很多时候在学生心里教师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有着更大的影响力。因此,作为生物教师往往可以通过作为教师的影响力,将有关环境保护的一些理念传输给学生,使其逐渐产生环保意识并从自我做起。从这个角度讲,生物老师有责任将环保相关知识以有趣的、学生容易接受的方式融入课堂,使学生在愉快、轻松的学习中得到了环保知识,并增加了环保观念。比如:在学习“光合作用”这一节中,可以先介绍光合作用的过程和原理。让学生先了解光合作用的全过程,包括植物是怎么吸收利用二氧化碳,释放出氧气的;然后联系生活讲述温室效应、全球变暖的危害,引出二氧化碳的主要危害作用。同时列举数字介绍我国森林破坏的程度,通过用一棵树每天吸收多少二氧化碳,释放多少氧气,从而推算出一棵树一生的价值与贡献,可得出绿色植物重要性。使学生看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从而增强学生的危机感,强化学生环保意识。又如:在“生物的多样性”教学时,联系所学的食物链、食物网,可以列举一些益虫消灭害虫的例子,结合滥捕、滥杀、滥食野生动物的情况,导致许多物种濒临灭绝,环境问题日益严重[2]。使学生认识到只有与自然和谐相处,我们才能更好的生存下去。

(二)通过生物教学环节,加强学生环保意识

生物教学不但可以利用教材中的环保知识,同时可以利用各种媒体的宣传知识,在课堂上给学生传递或穿插一些最新的环境保护相关知识。1.创设上课前后的5分钟环保演讲每节课老师可以利用5分钟的时间给学生,让他们上台演讲,内容围绕学生通过课外的各种来源所了解或积累的有关环境与环保相关知识,来谈谈自己的看法。如:大气污染日益严重,在全国600多个城市中,大气质量符合国家一级环境质量的不足1%,许多大城市大气污染程度已名列世界前列。目前,我国的二氧化硫年排放量多达2000万吨,位居世界第一,成为造成酸雨的主要原因之一。通过类似方式既可以让学生关心国家和社会,同时也可以了解环境污染的现实和环境保护的重要,又可以通过演讲锻炼胆量,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2.课堂穿插环保意识在紧张的课堂之余,作为中学生物教师,可以通过视频或小故事等方式进行环保的介绍,不仅放松了学生的心情,也可以丰富生物教学内容。比如关于的雾霾的视频,可以让学生了解因为工业生产、机动车尾气排放、冬季取暖烧煤等原因导致了大气中的颗粒物浓度增加,在气象条件作用下就形成挥之不去的雾霾,当吸入人的呼吸道后对人体有害,如长期吸入,严重者会导致死亡等。通过这些与现实相关的视频或小故事可以激发学生对环境及环保认识的积极性,并在潜移默化中在学生的心里种下环保的种子,使学生认识到环保应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

(三)通过实践活动的开展,增进学生的环保意识

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可以开展一些实践活动,把环保教育与生活联系起来,既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又能提高环保意识,并能影响与带动身边的人,使更多的人参与进来进而增加大家的环境保护意识。

1.鼓励学生进行环保相关小实验

动手做一些小实验是提高中学生学习兴趣的主要方法之一,可以根据学生自己的爱好自愿参加,成立一些兴趣小组。把相关环保的一些实验插入课堂教学,即使在课堂中不能短时间完成,也可以分给兴趣小组的人一起做,一起观察,让他们自觉地学习实验原理及相关知识。当然前提是让学生提升兴趣的,又能让学生从中汲取相关环保知识。如光合作用的实验,光合作用的原料是二氧化碳、水,合成有机物,储存能量,释放氧气。6CO2+6H2OC6H12O6+6O2+ATP(光照、叶绿素)[3]。可以选用2株相同的植物,分别放入2个密闭的玻璃容器中,分别放入NaOH、Na2CO3溶液密闭封好,置于阳光下观察一个星期,根据结果对实验分析,得出结论,并说明绿色植物对环境的重要性。还可以做水土流失的实验等等,根据教材内容带领兴趣小组设计出合适的实验,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有的实验会存在误差,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一举两得[4-5]。

2.开展有环保创意的小活动

在学生学习的课余时间,组织一些喜闻乐见的活动,将所学习的理论与实际联系起来,扩大学生视野。比如利用身边的一些废旧、废弃物品,制作设计一些有创新意义、有环保价值的作品,并加以相应的奖励;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对智力的开发有很大帮助,同时还让学生切身感受到变废为宝的真实涵义。通过此类活动,可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环保的重要性,巩固学生的环保意识。

3.举办演讲比赛或知识竞赛

积极开展环境保护宣传,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可推动学校每年举办一次关于环境教育的演讲比赛、知识竞赛等。在老师的带领和引导下,让学生设计活动的过程,形式可多种多样,来加深学生的环保意识,让环保教育的观念根深蒂固。如:3月12日“植树节”可以开展绿化美化环境活动,使学生参加植树、种花种草或举办演讲活动或知识竞赛,使学生认识到植物在大自然的重要作用。6月5日是“世界环境日”,目的是唤醒和动员全世界注意全球环境状况和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危害,结合环境日来教育学生保护环境应该从小做起、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保护地球生态环境,从而保护人类自己。

4.调查周围环境

环境问题是普遍存在的,可以安全的前提下组织学生深入所在地区开展调查活动,了解自己生活的周围环境污染状况及带来的种种不良影响,以及人们为此付出的代价。让学生亲身感受生态环境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重要性。同时也可以让学生通过上网、去图书馆或相关部门调查了解这几十年来的环境变化。通过相关的调查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让大家认识环境保护的迫切性,更好地激发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

三、开展环保教育势在必行

生物教学作为环境教育的重要学科之一,使生物教学成为环境教育的基础,知道当今面临的环境问题、环境危机,已经严重地威胁着人类和其他生物的生存与持续发展。同时也在指导着学生如何去保护环境、爱护环境。目前我国正处在工业化和城镇化快速发展的时期,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强力度加大,污染物排放量急剧增长,对环境的压力不断增加,环境形势十分严峻。因此,在中学生物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各种教育手段和形式来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让他们深刻体会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并把这种意识转化为一种习惯。尤其党的“十”上,提出了生态文明建设,从国家层面强调了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可以此为契机,鼓励青少年提高科学素质和热爱生物科学,热爱家乡的思想和品质。当今世界我们人类立身的生态环境已经受严重的威胁,开展环保教育势在必行,保护环境是每一个公民应尽的责任和义务,作为教师都应该引导学生爱护环境,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

参考文献:

[1]王齐.生物教学中的环境保护教育[J].甘肃教育,1999,(9):3-5.

[2]颜开华.浅谈生物教学与环境教育[J].宁德师专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14(3):1.

[3]潘亚芬,张永士.基础化学[M].北京: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2005.107.

[4]桂骏.生物教学中的环境教育[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3):3.

篇8

【关键词】环境意识 环境伦理 教育

一、环境意识与环境伦理教育

环境意识即是生态意识,在20世纪60年代的世界环境保护运动中,环境意识一词产生,对于学术界来说,环境意识没有统一的定义,它是一种意识,一种关乎人类与自然关系的意识形态,环境意识主要包括环境科学知识要素、环境伦理意识要素等,其中最主要的内容就是环境伦理意识,可以这么说一国国民的环境伦理意识的高低在相当的程度上决定了该国的环境意识状况,由此可见环境伦理教育的重要性,而环境伦理教育的主要内容就是提高人民的环境意识和环境素养,这样有利于保护环境,是强化保护环境的重要途径。

二、环境伦理对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所谓伦理,即是关乎道德,伦理学就是关乎道德的科学,而环境伦理教育就是在以道德为研究对象的学问基础上,将对环境保护的领悟转化为自身的行为准则,以此来保护环境。环境伦理学研究的目的是将伦理学理论应用于环境领域,应用到环境保护之中,并将人与自然的关系认识作为人们共同遵循的一种伦理道德,成为融入人们血液中的一种意识。环境伦理对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首先环境伦理是解决环境问题的重要法宝,相对于解决环境伦理的办法的制定都要依靠环境伦理作为基础。环境伦理作为生态环境保护的基础和内在发展动力,在给生态环境带来科学合理的环境保护政策的同时,还有利于保证环境保护执行有力、监督有效;有利于推行清洁生产,促进环境管理,发展循环经济等。

三、环境伦理教育的实施措施和内容

环境伦理教育是在环境伦理学的基础上进行的,它是一门科学的学科,以生态学和环境学为基础前提,摒弃了传统的落后的封建思想。环境伦理学认为人和自然或自然之间应该和谐相处。

(一)加强环境伦理教育的措施

在对人们进行环境教育的过程中,应该注重强化人们的环境伦理教育,提高人们的环境伦理意识。那么应该怎么样提高人们的环境伦理意识呢?它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①建立新型的环境伦理观念,坚持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坚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观念不动摇,要摒弃传统的以人为中心的环境观念,将人与自然环境视为同一系统,重视环境对人类的作用,树立起保护环境为荣,损害环境为耻的道德观念。

②强化人们的环境保护意识,遵守环境保护道德的原则。坚持可持续的发展观念,科学合理开发利用有限的自然资源,为以后做打算。

③构建环境伦理的道德规范。发挥环境伦理道德模范的优秀带头作用,使每个人真正树立起环境保护意识,养成符合环境伦理的行为习惯,热爱自然、尊重自然、保护环境,只有这样才能进一步解决人与自然的矛盾,最终达到保护环境的目的。

(二)环境伦理教育的内容

(1)资源观

地球的承载力是限的,地球的资源价值也是有限的,这主要表现在:首先来说地球既存的自然价值量是有限的,虽然现在地球资源的数量很丰富,但是如果不加以节制的话,地球的资源终究会有用完的那一天,而且地球资源的再生是以一定的自然物为载体,比如说煤的形成,是以数万年前的花草树木为原型,经过数万年的变质才形成的。然后是自然资源的生成能力,自净能力是有限的,而且相当的脆弱。所以我们要摒弃地球资源无限论的想法,树立科学合理的环境伦理观。还有一点需要指出的是地球资源是人类共同的财富,包括现代人和后代人,包括世界上的各个国家、种族。因为是共同的财富,就绝不允许任何国家或者地区以任何名义破坏生态环境和生态系统,这样的目的是为了在不同的国家和民族之间实现资源的公平分配,建立与环境保护相适应的更加合理的国际秩序,也要给我们的后代留下一个良好的生存空间,这也是所谓的可持续发展。

(2)可持续发展观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最先是在1972年在斯德哥尔摩举行的联合国人类环境研讨会上正式讨论,可持续的发展含义即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它们是一个密不可分的系统,既要达到发展经济的目的,又要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大气、淡水、海洋、土地和森林等自然资源和环境,使子孙后代能够永续发展和安居乐业。可持续发展是一个全球战略,一个目标,一种理念 。它的实现不仅需要科学技术的配合,还需要法律的约束,更重要是依靠环境伦理的道德力量,依靠扎根于人们内心的信念,来调节人们的行为,来保证人与环境的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是环境伦理的重要内容,正如有些环境学者提出的,生态危机本质上是人类文化的危机,迫切需要借助伦理道德的力量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推进可持续发展进程,实现人地和谐。

四、结语

由此可见,环境伦理学以及环境伦理教学的重要性。数千年来,人类与自然间无伦理关系之信念已经开始瓦解。今后需要不断加强环境伦理教育,不断提高人们的环境保护意识,使环境保护成为人们的一种自觉行为。当下,加强环境伦理教育已经成为了时代的要求。

【参考文献】

[1]王文佳,柯金良译. 我们共同的未来. 台湾地球日出版社,1992.

[2]杨冠政. 人类环境伦理信念的演进. 环境教育季刊,1996.

篇9

关键词:幼儿环保教育 学前教育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4.18.158

1 对幼儿园开展环保教育的意义

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但环境污染问题日趋严重,不仅出现全球气候变暖等恶劣气候,然而土地荒漠化、白色污染、沙尘暴、水土流失等环境问题也日益困扰我们的生活,在幼儿园教育中,对幼儿实施“环保教育”,从小对幼儿进行环保教育,不仅可以提升幼儿的环保意识,还可以让儿童知道环境对社会的重要性,创造优良环境,丰富幼儿的环保知识, 可以通过一系列活动,提升幼儿的环保意识,培养幼儿保护环境的技能,重视环保,为幼儿的成长打下良好基础。

2 幼儿园环保教育中应避免的误区

环境保护是一项崇高的事业,幼儿作为祖国的未来和希望,开展幼儿园阶段环保教育工作,应该注意避免以下误区:首先,切忌为幼儿灌输大道理,由于幼儿园后阶段幼儿知识面窄,且幼儿的逻辑思维不发达,因此在培养幼儿环保意识中,不应该以大道理手段呼吁幼儿保护环境,会降低幼儿对环境保护的兴趣。其次,不应该忽视周围有利教育因素。在幼儿环保教育中,要让儿童感受大自然的清新空气,不应该只对幼儿进行书面教育及口头教育,隔绝幼儿与社会环境接触的机会。最后,在对幼儿进行环保教育中,老师不应该不重视幼儿环保习惯的培养,应该避免课堂教学缺乏灵活性,这样不仅会导致幼儿难以记忆环境保护知识,还不利幼儿形成环保意识,降低幼儿园环保教育效果。

3 实践幼儿园环保教育的对策

3.1 优化环保教育方式

在幼儿园的环保教育中,采用幼儿可以接受的教学方式,老师对于教学设置,可以使灵活且有针对性的课件,增强幼儿对环境保护的思考能力;应用多媒体课件,优化课堂中环境知识被学生理解的效率,从而提升课堂环境保护知识转化率,教师要设定适合幼儿阅读的环境保护资料,让幼儿自己占主导地位地去理解和消化环境保护中的知识,培养幼儿的阅读技能,让儿童自己学会反复思考和阅读的良好习惯;教师通过提问、解读的方式帮幼儿理解环保的内容和主题思想。由于幼儿园的儿童理解能力不如长大的孩子,故此在幼儿园实行环保教学中,应用绘本可以提供给幼儿直观的、真实的视觉感官,图文并茂的方式让幼儿更容易去接受环保知识,教师通过绘本教学使幼儿参与到环保教学过程中,发挥幼儿的学习主动性,提升幼儿的思考能力;同时,也可以培养幼儿的早期阅读能力,使幼儿产生对书籍阅读的兴趣,让儿童可以掌握一定阅读技能。

3.2 开展环保实践教学

在教学中让儿童回归自然,使幼儿可以体会到环境对人类的重要性。老师对孩子进行室外课引导,让幼儿接触到大自然的美好,在草坪上玩耍,使幼儿感受环境对人类的重要。在幼儿园教学中,应结合幼儿园本地实际,有目的地为幼儿渗透环保教育内容,为幼儿设计有关环境保护主题的活动,以此来增加幼儿的环保知识,丰富儿童的环保知识,培养孩子爱护动植物、关心周围环境的方式,使幼儿在自己的亲身体验中,深化环保意识。教师可以利用绘画课写生课,让幼儿感受砍伐树木、工业污水以及烟囱冒黑烟等现象,从而渗透环保教育知识,使幼儿直观感受环境污染的危害,从小就养成良好的环保意识与环保行为。

3.3 深化幼儿对环境保护的认识

教师在教学中,可以要让儿童自己体会环保的思想,让幼儿有自己的观察、思维以及推理的空间,给孩子一定的发展空间,教师应该经常和幼儿互动,以便了解儿童对环保知识的感受以及认知水平,使幼儿可以更轻松地掌握环保知识。老师也可以启发幼儿去感受街上的空气,感受空气的灰尘及气味;让幼儿多多了解动物活动环境及生活习性,唤起幼儿保护动物、保护环境的愿望,通过这些使幼儿知道植物生长不易,应该保护我们生活及生存的环境,关心身边的花草树木,培养儿童的环保行为。利用幼儿园手工课,为幼儿渗透环保教育内容,可以把易拉罐装饰成汽车,也可以把废弃纸做成可爱折纸,不仅美化环境,还可以节约资金,激发幼儿对美的喜爱,丰富幼儿环保知识,使幼儿在自己的亲身体验中,深化环保意识,从而转化成自觉的环保行为,使幼儿园环保教育得到成效,提升幼儿环境保护意识。

3.4 培养儿童环保意识

创造优良教学环境,培养幼儿的环保意识。在环保教育中,潜移默化地使幼儿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造就美好的环境,重视幼儿园环境优化,以幼儿为本,培养儿童环保意识。提倡幼儿绿色消费,爱护城市生活环境,降低对城市造成的垃圾污染,可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增长儿童的环境知识,使儿童可以掌握环保技能,并获得参与环保活动的乐趣,激发幼儿对环境保护的意识。也可以通过一些活动,培养幼儿的环保意识,使幼儿社会态度渗透到各个环境保护日中,重视日常生活中的环保工作,在植树节、地球停电1小时、节水等环保相关节日中,激发幼儿的环保意识,在游戏中加强幼儿的环保知识教育,利用儿歌编排《地球美丽的花园》、《鱼宝宝生病了》等环境保护主题歌曲,培养幼儿的环保意识,使幼儿对环保有更深的认识,意识到环保的重要性。

4 结论

综上所述,幼儿园的环保教育对促进幼儿发展有着很重要的意义,环保教育会增强幼儿的环保意识,激发幼儿的情感,丰富幼儿环境保护知识的同时也寓教于乐,这些都对幼儿今后的发展有很大的帮助。

参考文献:

[1]刘晓颖.浅谈“幼小衔接”阶段儿童良好习惯的培养[J].新西部(下半月),2012,7(18):41-42.

篇10

    论文摘要:本研究运用统计分析方法.对影响不发达地区教师教学水平的因素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教师们认为影响教学水平提高的因素可分为五个方面:

    1、教师自身素质;

    2、教师的心理环境;

    3、教学条件状况;

    4、学生环境;

    5、教师的地位问题。这对我们采取措施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提供了依据。

    一、问题提出

    教学水平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知识、技能、能力所发挥的程度和效果,反映了其知识、技能、能力状况。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对于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完成教育培养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教育理论工作者应当深入研究影响教师教学水平提高的因素有哪些?如何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许多学者对相关问题进行了探讨。林崇德、申继亮提出教师的知识包括本体性、条件性和窑践性知识三个方面。关于课堂教学能力李尉认为应包括:教学和课堂控制、个人的心理特征、教学类型、态度和行为;而申继亮分为:认知、操作、监控和动力系统。关于教学积极性,陈卫旗的研究表明,教师总体对工作感到不满意,尤其是对教育体制与社会环境、学生素质感到不满,从而影响了教师的工作卷入程度。刘海燕的研究显示:最激励教师积极性的因素有事业心、责任感、人际关系和睦;易使教师积极性受挫的因素有报酬不合理、社会风气不良、工作成绩得不到肯定、家务负担重。

    以上研究从不同侧面反映了影响教学水平的因素,采用的是问卷调查研究,难以反映研究主体的实际状况,而且研究的大都是经济文化比较发达的大城市的教师。本文研究经济文化不发达地区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问题,主要采用统计分析研究方法,由研究对象陈述自己的想法,研究者对此进行归纳、整理及进一步研究。

    二、研究过程及结果

    研究一(一)研究方法

    1、被试选择。选取淮南市教师120名,其中男教师36人,女教师84人。

    2、研究程序。用不记名开放式问卷,让教师陈述影响其教学水平提高的因素,再对问卷进行归纳整理,统计出各种因素提出的人次及比例。

    (二)研究结果经统计归纳出影响教学水平提高的因素有25个,见表1。

    从表1看:教师提及的百分比最高的依次为:A

    4、Al、A10。最低的为:A2

    4、A2

    3、A25。表1是对每一因素提及的人次及百分比的反映,只说明某一因素的广泛性,并不代表这一因素对提高教学水平的重要性有多大。广泛性高的因素重要性未必也高,广泛性低的因素重要性未必就低,为了弄清这些因素对提高教师教学水平作用的大小,我们进行了以下研究。

    研究二(一)研究方法

    1、被试选择。选取淮南市小学教师150人,其中男教师42人,女教师108人。2研究程序。将第一步所得出的25个影响因素制成问卷,让教师对每一因素的重要性进行评价,评价的等级有5个:

    1、非常重要;

    2、比较重要;

    3、重要性一般;

    4、不太重要;

    5、很不重要(值越小重要性越高)。问卷数据输人计算机,用Foxpro进行管理,用SPSS/PCv8.0进行分析。

    (二)研究结果

    1、各因素的重要性与广泛性对比(见表2)

    从表2得出,(1)重要性较高的是:A

    1、A

    5、AI9、A

    2、A4;较低的是:A8、AI

    3、AI

    2、A2

    5、A24。(2)广泛性及重要性都较高的是AI、A

    4、A

    5、A10、A2,尤其是AI、A

    4、A5,其重要性和广泛性均列前五位。(3)A19、AI8、A3,广泛性不高但重要性较高。(4)A2

    5、A2

    4、A8的广泛性和重要性都低。(5)A2

    1、A

    7、A9有较高的广泛性,但其重要性却并不高,具体分析见表3。

    从表3可得出:持非肯定态度的:A21有52人(占34.7%),A7有55人(占36.7%),A9有56人(占37.3%),合计163人次(占36.2%),而其平均广泛性等级为6.2,重要性等级为14。

    2、对影响教师教学水平提高的因素,进行因子分析,经方差极大旋转后得到表4。

    经整理统计得出各因子群的内容及重要性等级排序,见表5。(注:等级值越小重要性越高)从上可知影响教师教学水平提高的因素可归纳为5个方面:

    1、教师自身素质;

    2、教师的心理环境;

    3、教学条件状况;

    4、学生环境;

    5、教师的地位问题。

    三、问题讨论与分析

    讨论1(1)AI、A

    4、A

    5、A10、A2这些因素广泛性及重要性都较高,说明这5种因素广泛而又深刻地影响了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如果这些问题得不到解决,各级行政部门和学校所采取的一系列提高教师教学水平的措施都很难奏救。a、教育的战略地位并没有真正体现,教师社会地位不高,福利待遇低,特别是拖欠工资问题,严重影响了教师的积极性,尤其是对农村教师拖欠工资是极为现实和严重的问题。b、“教学设备落后,办学条件差”是影响教学水平提高的广泛而又重要因素。现代科技的迅速发展与普及与学校落后的教学设备及手段形成了极大反差,现代教育技术并没有在教学中发挥实际作用,相当多的学校极为缺乏现代教育技术设施,这使得广大教师只能依靠传统的教学手段,开展信息时代的教学,这已经成为制约教师教学水平提高的一大障碍。(2)Al9、A18、A3三个因素,其广泛性不太高但重要性却较高。其原因可能是多数教师对这三个问题并没有太大的感性认同,但却认为是较为重要的影响因素,这昭示我们:a、目前读书无用的思想,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教师降低了提高教学水平的兴趣。b、有的学校与教育行政部门并没有将教学做为学校的中心工作来抓或者只停留在口头上或者中心旁落,这样就很难调动教师积极性,影响其教学水平的提高。c、教育行政部门对学校过多的检查验收活动干扰了教学秩序,增加了教师的负担,挤占了教师的学习、工作、教研和休息时间,这些无关的事务成为影响教学水平提高的一大原因。因此在呼吁对学生“减负”的同时,不能忽视教师“减负”的问题(3)A2

    1、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