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智慧城市的概念范文
时间:2024-01-03 17:38:5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新型智慧城市的概念,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城市作为人类文明的标志,随着信息和通信技术的进步,正在经历从传统型城市向智慧型城市的过渡,各种网络技术的高速发展,为无处不在的连接提供可能,云计算技术为数据的共享、整合、挖掘和分析提供可能,而统一的通信与协作为跨部门的相互协同提供了技术上的可能性。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智慧城市”的概念应时而出。“智慧城市”的概念在广义上指的是城市的信息化,通过物与物、物与人、人与人的互联互通能力、全面感知能力和信息利用能力,通过物联网等信息与通信技术,实现城市内及时、互动、整合的信息感知、传递和处理,构建一个高感度的城市基础环境,实现城市高效的政府管理、便捷的民生服务、可持续的产业发展。
风口上的“智慧城市”
物联网促进了中国智慧城市的建设。据《中国经济信息》记者了解,我国分批共设有409个智慧城市“试点”,在完成试点工作之后,智慧城市建设正如城镇化建设一样迅速席卷全国。
前瞻产业研究院提供的智慧城市报告指出,“十二五”期间,智慧城市产值将超过7000亿元,随着物联网迅猛发展,预计在“十三五”期间,智慧城市总产值将超过4万亿元。随着中国政策红利释放,在“十二五”与“十三五”期间,智慧城市将获得史无前例地发展。
智慧城市的概念,也得到市场的热捧。据不完全统计,截至目前,市场上智慧城市产业相关的企业超过一万家,涉及智慧城市建设的方方面面。
国内一些顶尖的信息和通讯技术企业也纷纷进入智慧城市领域。以华为为例,在本届高交会智慧城市专馆,华为的智慧城市展区展出了华为在智慧城市领域的最新成果。据《中国经济信息》记者了解,华为参加此次展会的主题是“新ICT,让城市更智慧”,展台基于“一云二网三平台”解决方案整体架构,与生态圈合作伙伴联合展示了政府治理、民生服务、产业发展三大主题解决方案。
打破信息孤岛
深圳智慧城市研究会专家李林告诉《中国经济信息》记者,当前智慧城市建设成绩斐然,但是也存在很多问题,在智慧城市建设中,由于缺乏顶层设计,导致智慧城市没有统一标准、出现信息孤岛现象等等。
李林认为,智慧城市建立在数字化和信息化的基础上,所以要建设智慧城市必须进行数据的充分共享,才能够实现数据价值的深度挖掘,而目前智慧城市的建设,由于缺乏统一的规划,实际上是在“不断重复建设信息孤岛”。
“实际上,国家已经在着手智慧城市建设的顶层设计。”李林告诉《中国经济信息》记者。
在《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上强调指出:“我们提出推进国家社会治理体系和社会治理能力现代化,信息是国家社会治理的重要依据,要发挥其在这个进程中的重要作用。要以信息化推进国家社会治理体系和社会治理能力现代化,统筹发展电子政务,构建一体化在线服务平台,分级分类推进新型智慧城市建设,打通信息壁垒,构建全国信息资源共享体系。”
国家信息中心常务副主任杜平在亚太智慧城市发展高峰论坛上表示,目前国务院已经成立了新型智慧城市建设部级协调组,并着力推进新型智慧城市标准建设。
专注智慧城市的企业也在进行全局性规划。据《中国经济信息》记者了解,华为的智慧城市业务,正在着力打破信息壁垒。
据华为技术有限公司Marketing与解决方案部总裁张顺茂介绍,华为目前在全球已经建了13个开放的实验室,把华为的平台通过API方式开放出来,华为的开发接口、开发工具和开发应用案例都放在官网上,这样华为智慧城市建设所需要的生态合作伙伴都可以利用华为的工具和开放的实验室进行调测。
李林认为,在建设智慧城市的顶层设计规划中,智慧城市领域相关的企业的发展契机就在消除信息壁垒,在总体的规划之下,发挥自身优势,推进智慧城市建设。
据《中国经济信息》记者了解,目前,深圳、福州和嘉兴三市已正式向国家互联网信息办申报创建新型智慧城市标杆市,未来,智慧城市将在更多的城市落地,智慧城市的网络也将更进一步得到完善。
相关链接
新型智慧城市建设的核心要素可以概括为“六个一”系统工程:
一是构建一个开放的体系架构。新型智慧城市是一个复杂系统,需要遵循体系建设规律,运用系统工程方法,构建开放的体系架构,通过“强化共用、整合通用、开放应用”的思想,指导各类新型智慧城市的建设和发展。
二是构建共性基础“一张网”。为了实现城市的精确感知、信息系统的互联互通和惠民服务的无处不在,要构建一张天地一体化的城市信息服务栅格网,夯实新型智慧城市建设的基础。
三是建立一个通用功能平台。为有效管理城市基础信息资源,提高系统的使用效率,要构建一个通用功能平台,实现各类信息资源的调度管理和服务化封装,进而支撑城市管理与公共服务的智慧化。
四是建立一个数据体系。海量数据是新型智慧城市的特有产物,要建立一个开放共享的数据体系,通过对数据的规范整编和融合共用,实现并形成数据的“总和”,进而有效提高决策支持数据的生产与运用,进一步提升城市治理的科学性和智能化水平。
篇2
古语有云: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越是面对建设的热潮,我们越需要冷静思考。中国到底需要建设怎样的智慧城市?智慧城市建设有哪些隐忧?智慧城市能否有效地破解“城市病”难题,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带着一系列问题,本刊记者对中国工程院常务副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潘云鹤进行了专访。
“智能城市”更适合中国
《经济》:“智慧城市”是一个热词,目前我国提出建设“智慧城市”的城市总数已接近300个。中国工程院在2010年就开始对智慧城市进行研究,2012年启动了“中国智能城市建设与推进战略研究”这一重大咨询项目。请问,从“智慧城市”到“智能城市”是一个什么样的认识过程?
潘云鹤:“智慧城市”的建设更准确地表述应该是“城市的智能化发展”。智慧城市的概念是由美国IBM公司在2008年提出的,英文为“Smart City”。“smart”一词,本意是机灵的、聪明的,而对应“智慧”一词的英文应该是“wisdom”。通过调研分析,中国很多城市近年来智能化发展的规划与实践,远远比欧美的“Smart City”内涵广阔得多,且是一种深谋远虑的计划。因此,“Smart”一词不妥。我们建议重新定义,提出了“智能城市”的概念,即“Intelligent City”。经过与中央部委、地方政府以及参与课题研究的专家学者大量的交流和座谈,大部分官员和学者对于“智慧城市”的理解已经都向更宽泛的视野聚集。大家认为,“智能城市”的中国定义,已经完全不同于最初的“Smart City”。IBM想做的是smart的IT系统,而我们要建的是智能化的城市。对于带有农村的中国广大城市而言,建设“智能城市”就是将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四化”有机融合发展。因此,“智能城市”更适合表述具有中国特色的城市智能化发展。
《经济》:这就是说,我们提出的“智能城市”,与最初的概念有着质与量的不同。
潘云鹤:是的。IBM最初提出“智慧城市”的概念,实际上是想把计算机系统运用到城市的管理过程中,比如智能医疗系统等。对“智慧城市”的理解,欧美跟中国是不同的。
如美国国家情报委员会最近了一份报告认为,从现在到2030年影响全世界变化的有13项技术,涵盖4个领域,即信息技术领域、制造业领域、资源与环境领域、医学与健康领域。其中,信息技术领域包含3项技术,第三项就是“智慧城市”技术。在欧美等不少国家看来,“智慧城市”被理解为一种IT技术。该概念在2008年出现后,欧美国家竞相解读和实践,认识和理解在不断聚集,原有的数字城市和城市网络化逐渐向智慧城市这个概念靠拢。两年前,我们和德国工程院交流时,他们提出在“智慧城市”方面进行合作,主要指的是发展智能电网。
为了推进中国城市的智能化建设,近年来一些国内外知名的IT企业为中国地方政府提供了大量的智慧城市解决方案。然而,在实践过程中,这些“智慧”的方案也暴露出一些普遍存在的问题,有些问题还是根本性的。比如,IT公司研发的智能系统,缺乏“市长视野”。虽然项目落地了,产品应用了,但结果成为了“孤岛”,或出现了偏差,城市、政府与企业没有实现共赢。如果智慧城市建设缺失“市长视野”,建设目标没有解决城市的主要问题,也没有实现经济发展,那么城市的智能发展等于丢失了灵魂。试想一下,一个深谋远虑的城市,仅仅是一味地使用工具,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缺乏长远规划,经济怎样增长?城市如何建设?居民谈何幸福?
事实上,有专家做过研究,信息化可以解决城市发展过程中的部分问题,而余下的大部分问题则需要通过综合其他技术和顶层设计来解决。
为什么中外理解上有这么大的不同?因为中外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欧美国家已经走过了大规模城市化和工业化时代,已不需要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而中国则同时处于信息化、工业化和城镇化相融合阶段,需要通过发展产业来引领城镇化的发展。仅从信息化角度解读智慧城市,通过技术和设备层面推进智慧城市建设,难以解决中国城市发展的问题。这个客观的发展阶段决定了“智能城市”在我国的发展将会被赋予更加丰富的内涵与实践。因此,中国城市的智能化发展路径必然是独特的。
所以说,我们现在提出的建设“智能城市”,不仅是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的集成运用,还是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以及农业现代化的四化融合。城市的智能化发展,实质是让一个城市又好又快地巧妙发展的过程。走向智能化的道路,将意味着城镇化是一种新型的城市化,工业化是一种新型的工业化,而信息化也是一种更加深入的信息化。用通俗的话来讲,所谓的智能城市建设就是要将城镇化的2.0、信息化的2.0和工业化的2.0深度融合,使城市能够集约、绿色、宜人、可持续地发展。
“智能城市”的评价体系
《经济》:全国这么多城市提出要建设“智能城市”,“智能城市”到底什么样?是不是需要一个评价体系来衡量?
潘云鹤:如何把我们对中国城市发展规律的认识提高到新的水平,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城市智能化发展道路,是一项紧要任务。中国工程院在2012年启动了“中国智能城市建设与推进战略研究”这一重大咨询项目,专门研究中国特色智能城市建设的路径。自此以来,很多城市领导者都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希望投身到智能城市建设的研究和实践中来。在各界人士的大力支持以及中国工程院的努力下,中国工程院融合了3个方面的研究力量:课题组成员由国家发改委、工信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等部委,北京、武汉、西安、上海、宁波等城市,以及中国工程院信息化学部、土木水利建筑学部和能源、环境、管理等学部的30多位院士、100多位专家组成。项目分成了12个课题组,有的研究智能交通,有的研究智能家居,有的研究智能产业,还有的研究智能空间布局等。另外还有一个综合组,把12个组的内容综合起来形成我们对智能城市的总体看法及评价指标。由于参与研究的人员涉及各个阶层、各个领域,考虑的方向和研究的内容更加全面、系统、科学,符合中国国情,这样也可以有效地避免信息化手段的局限性问题。
“中国智能城市建设与推进战略研究”这一重大咨询项目也研究了城市智能化发展的评估问题,从200多个待选指标中遴选出30多个具有普遍意义的、最能反映智能城市本质的指标。经过与国外现有的12套智能城市指标体系比对后,最终认为智能城市建设和发展必须要注重5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是城市基本建设的智能化发展。如城市怎么能够巧妙地发展,街道应该怎么布局,房子应该怎么造,城市应该怎么规划,城市应该发展到多少人口等。现在有些城市道路修到了60米宽,有些地方还计划修到100米宽。这么宽的道路有没有想到行人怎么通过,街区的生活如何便利?第二是城市产业的智能化发展。如什么样的产业最适合于这个城市,最近5年宜发展什么产业,5年以后这些产业可能转向什么样的方向。在一个平均每平方米房价达到2万元、3万元的城市,什么样的产业才能与之匹配。第三是城市信息环境的智能化发展。如5年或者10年内城市应该有多大的宽带,宽带里会传输与承载什么样的内容,应该布哪些传感器,应该有哪些数据能够收集起来,在这个数据基础上怎么能够集成为新的应用系统,让每位居民通过这个系统知道如何在自己生活的城市获得所需要的资源,如找到最合适的医生、小孩能够很好地上学等。第四是城市管理和服务的智能化发展。如城市如何为居民提供教育学习、交通、政务等方面的高效服务。第五是城市人力资源的智能化发展,即城市居民的知识、能力、素质的提高。一个城市只有把设备的智能和人的智能结合起来才能运行好。在工业化初级阶段我们靠的是人口红利,到了工业化升级换代时期,我们要更多地转向靠知识红利,靠人才红利。
值得注意的是,一个城市本身的智能化发展可以评估,但如对城市排名则需谨慎。不能说一个人均月收入只有3000元的城市,智能化水平一定不如一个人均月收入3500元的城市。智能城市应按区域、基础、体量、阶段的不同而各有特色。
避免城镇化的三大陷阱
《经济》:新型城镇化是中国经济增长的新引擎。“智能城市”建设是推进新型城镇化发展的有效手段。您认为在建设过程中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潘云鹤:我国城镇化率刚刚超过50%,但是按户籍人口计算仅为35%左右,不仅明显低于发达国家近80%的水平,也低于许多处于同等发展阶段国家的水平。城镇化需要工业化来带动,也会给工业化提供支撑。在未来一段时期,城镇化在我国仍将快速发展。“智能城市”作为推进新型城镇化发展的有效手段,在建设过程中我们应特别注重研究用之于避免城镇化的3个陷阱。
第一是贫民区的问题。巴西、墨西哥等国不少城市都落入了这个陷阱。人进城了,而新居民的收入水平与城市房价不相适应,结果出现了棚户区。因此,我们要遵循城市发展客观规律,要研究好城市建设与人口容量的关系,避免出现贫民区。
篇3
关键词: 信息技术;智慧城市;发展脉络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3198(2013)13000503
0 引言
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城市居住人口的不断增加,“城市病”越来越多,交通拥挤、环境污染等问题影响公众的居住在城市里的幸福感,为了让城市变得更美好,城市管理者尝试运用技术的手段来改善城市的管理,伴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的迅猛发展,智慧城市的理念应运而生,为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所接受,并开始了智慧城市的建设。进入“十二五”以来,智慧城市建设受到越来越多城市政府的重视。据不完全统计,全国有20多个城市的政府在当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中明确提出了建设智慧城市,上海、广州、宁波等一些大中城市已经启动了智慧城市建设工作。《中国智慧城市(镇)建设行动纲要(建议案)》中明确,通过5年左右的努力,争取在国内发展100个智慧城市(镇)、200个智慧城区建设示范区,使基础设施先进、信息网络畅通、科技应用普及、生产生活便利、城市管理高效、公共服务完备、生态环境优美、惠及全体市民的智慧城市(镇)不断推广普及。本文通过查阅和检索大量国内外关于智慧城市建设的文献资料,试图对智慧城市发展的脉络进行梳理,并对目前智慧城市的实践情况进行介绍,为今后建设智慧城市提供经验借鉴。
1 概念内涵
智慧城市作为新兴的城市发展模式,概念外沿宽泛,至今并无权威和统一的定义。欧盟2007年10月发表的《欧盟智慧城市报告》中从六大维度来界定智慧城市,包括:智慧经济、智慧流动,智慧环境、智慧公众、智慧居住和智慧管理。Caragliu(2009)认为智慧城市是这样的城市:通过参与式管理,在实现对自然资源的智慧管理的同时,对人力和社会资本以及在交通和信息通讯技术的投资能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增长和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Harrison等(2010)将智慧城市定义为广泛连接物理、IT、社会和商业等基础设施,并充分利用集体智慧的城市。除了相关学者对智慧城市理念的研究外,IBM公司(2009)依据其提出的“智慧地球”理念,认为“智慧城市”(Smart City)是城市发展的一种新型策略,即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在其管辖的环境、公共事业、城市服务、本地产业发展中,充分利用信息通信技术,智慧地感知、分析、集成和应对地方政府在行使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政府职能过程中的相关活动和需求,创造一个美好的生活、工作、休息和娱乐环境。
伴随着IBM《智慧的城市在中国》(2009)的,国内学者开始关注智慧城市的建设和理论的研究。国内对智慧城市概念的界定分为广义的和狭义的两种。狭义上的智慧城市就是以一种更智慧的方法通过利用以物联网、云计算等为核心的新一代信息技术来改变政府、企业和人们相互交往的方式,对于包括民生、环保、公共安全、城市服务、工商业活动在内的各种需求做出快速、智能的响应,提高城市运行效率,为市民创造更美好的生活。广义上的智慧城市不仅仅是技术的,更是涉及空间、经济、社会、制度和管理等全方位革新的新的城市发展模式,是尽可能优化整合各种资源,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城市。
2 战略和方法
2.1 基本战略
依据智慧城市在城市建设中的作用,可以简单分为三个阶段:
阶段1:传统城市管理改造提升与智慧城市培育和发展的项目相互适应阶段;
阶段2:智慧城市培育和发展的项目逐步孕育出新的管理方式,两者之间培育和发展形成良性互动、相互融合;
阶段3:智慧城市培育和发展新兴项目和产业逐渐成为一种新的态势。
发达国家智慧城市的崛起一般都是在传统产业发展进入相对成熟阶段之后才出现的,因此之间衔接比较容易,而发展中国家还处于传统产业的发展阶段,对新兴产业和传统产业的承接问题尚未真正提上议程,是在传统产业发展不充分的背景下提出来的智慧城市建设,工业化、信息化在很多城市还有一段路需要走。
在这过程中,地方政府推进智慧城市建设的策略也应因地制宜,目前有三种智慧城市建设的基本战略以供选择:
(1)缝隙型战略。尽管智慧城市是未来的潮流,也对城市发展具有积极的作用。但由于一些城市由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尚不能全面推开;可以采取缝隙型战略。政府根据当地的情况,选择一些适合的项目,使这些项目融入整体城市管理中,为全面推开智慧城市建设奠定基础。
(2)圆弧拱顶战略。在这个战略中,智慧城市提供一个新型的平台,通过这个平台,传统产业、即将孕育的产业尽可能地共享信息价值,使信息对称,使沟通畅通。因此实施该战略的城市政府不仅仅要致力于价值创造,还要致力于构建并维护一个平台,使新旧两个模式能够很好地交融,从而使智慧城市更好地发展。
(3)主宰型战略。支配主宰型战略是指政府通过横向一体化(Horizontal Integration)或者纵向一体化(Vertical Integration)智慧城市平台直接控制和管理整个运营系统,将传统的产业和智慧城市孕育的项目很好融合在一起,形成一体化战略。一体化战略可以主宰、引领其他利益相关者将为智慧城市建设贡献力量实现自己的价值,这种方法可以减小成本,提高效率。
这三种战略,并不互相排斥,可单兵推进,也可混合使用。地方政府在使用过程中,可自发的组合逐渐发展成为具有一定机制组合的过程中成的战略。
2.2 诊断和评估
国外对智慧城市的诊断和评估方面,欧洲智慧城市的评价体系分为六个方面,六个方面分别是指智慧经济、智慧流动,智慧环境、智慧公众、智慧居住和智慧管理。其中每个维度包括了33个要素,具体细分共有74项指标,其中48项为国内指标,26项为国际指标。另外,国际智慧社区较早定义了智慧社区的五个关键成功要素,即:宽带连接、知识工作者、数字包容、创新、营销与宣传。它认为通过这五个方面的努力,可以提升一个城市或社区在宽带经济社会中的竞争力。按照评选程序,国际智慧社区要求申报“年度智慧社区”的城市或社区就以上五个方面的努力和成果提供相应的材料和说明,更加偏重于定性的说明。
国内方面,2011年5月,上海浦东新区率先对智慧城市概念进行了系统梳理,提出“智慧城市评价指标体系1.0”,主要是基于城市智慧化发展理念,统筹考虑城市信息化水平、综合竞争力、绿色低碳、人文科技等方面的因素综合而成,“指标体系”主要可分为智慧城市基础设施、智慧城市公共管理和服务、智慧城市信息服务经济发展、智慧城市人文科学素养、智慧城市市民主观感知等5个维度,包括19个二级指标、64个三级指标。如果一座城市的两项指标达标率超过80%,那么它将迈入“初级智慧城市”的门槛;如果核心指标100%达标,那么将被称为“成熟智慧城市”。
在智慧城市建设的诊断和评估指标上,尚处于起步阶段,尚未形成统一的体系。
3 国内城市的实践情况
当前,我国城市化进程正面临着巨大的机遇和挑战,解决城市发展中日益严重的交通、耗能、污染、安全等问题已成为关键。智慧城市顺应了时代的潮流,是新一轮城市发展和转型的客观要求,也是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的必然途径。目前,我国正逐步迈进智化发展的快车道,上海、北京、广州、宁波等国内城市已纷纷启动“智慧城市”战略,智慧城市渐行渐近。
(1)上海。
上海凭借自身的经济优势和国内较为领先的信息化水平,在国内较早地开展了智慧城市的建设,而且《上海市推进智慧城市建设2011-2013年行动计划》的为其智慧城市的未来建设提供了更为详细的指导。目前,在“光纤到户”、无线互联网覆盖密度、城域网出口宽带等方面,上海领先全国。在卫生领域,市民在家能通过互联网、电话预约全市34家三级医院的专家门诊;交通领域,由于有了覆盖全市的路况信息采集系统,市民出行前能通过手机、网络、电话等规划行程,尽可能避开堵车;在教育领域,正在建设覆盖全市高校、中职学校和区县教育机构的教育网络,它将把原本分散在各学校的教育资源通过互联网、IPTV、数字电视等,输送到百姓家里,帮人们实现终身学习的愿望。
(2)宁波。
2011年4月19日,宁波市出台《加快创建智慧城市行动纲要(2011-2015)》,根据已排定的实施路线图、计划书、时间表,未来5年,宁波智慧城市建设共包括31项工程87个项目,总投资约为407亿元 。截止到目前,宁波已斥资100多亿元启动智慧交通、智慧健康、智慧公共服务等十大应用体系建设。其中,智慧健康保障体系是宁波智慧城市十大应用体系的首个试点项目,已建成“区域影像集中诊断系统”,覆盖了宁波八成以上的乡镇卫生院,与此同时,宁波还建立了统一的预约挂号平台,患者可在网络上直接预约挂号全市16家二甲、三甲医院,并通过手机实时付费。宁波已在全国率先建起生猪、水产、蔬菜、牛肉、家禽等10类大宗食品的数字化“购销路线图”,至今年底,将完成建设宁波肉菜流通追溯系统。
(3)北京。
2012年3月16日,北京了《智慧北京行动纲要》,提出了城市智能运行行动计划、市民数字生活行动计划、企业网络运营行动计划、政府整合服务行动计划、信息基础设施提升行动计划、智慧共用平台建设行动计划以及应用与产业对接行动计划、发展环境创新行动计划行动计划。同时,作为拥有全球家喻户晓的著名旅游景点如故宫等的城市,北京在智慧旅游领域也上马了一批示范工程。5月10日《北京智慧旅游行动计划纲要(2012-2015年)》,同时“智慧景区”、“智慧饭店”、“智慧旅行社”和“智慧旅游乡村”四个建设规范也即将启动。
(4)广州。
广州市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力推“无线城市”建设,已建立近万个“第三代移动通信”基站,同时部署“天云计划”,拟建亚太智慧城市。2011年4月17日,广州市政府召开智慧广州“五个一”工程现场工作会,部署加快推进包括一页(市民个人主页)、一卡(社会保障市民卡)、一库(城市海量信息资源库)、一台(公共支撑平台)和一城(天河智慧城)智慧广州“五个一”工程建设。作为广州市智慧城市建设示范区,天河区将建设63平方公里的“天河智慧城”,目前着眼于低碳、生态、智慧、宜业、宜居五大元素的天河智慧城建设方案也初步确定,按照方案计划,天河智慧城将在一年内建成智慧广州示范基地,三年内完成主要小区、街道和CBD智慧化改造,五年内形成智慧产业聚集区,十年内力争成为国际智慧城典范。
4 总结
通过感知设备的充分感知和数据获取,利用网络互联,在云计算中心的统一指挥调度下,将所获取的信息应用到各个领域,涵盖城市发展和市民生活的方方面面,这就是智慧城市的基本内涵。目前国内外对智慧城市的建设如火如荼,但总体来说,没有一个城市能够真正地称之为“智慧城市”,物联网和云计算只是智慧城市建设的基础,如何实现真正地造福于民才是体现城市管理者的智慧之处。本文仅仅对智慧城市的发展情况进行了简单的介绍,当前智慧城市的发展速度非常快,希望能够在接下来的研究中紧跟时代的步伐,继续加以深入地研究。
参考文献
[1] Giffinger,Rudolf;Christian Fertner,Hans Kramar,Robert Kalasek,Nata,a PichlerMilanovic,Evert Meijers “Smart cities:Ranking of European mediumsized cities”[R].Vienna,Austria: Centre of Regional Science (SRF),Vienn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2007.
[2]Caragliu,A,C.Del Bo,et al.[M].Vrije Universiteit,Faculty of Economics and Business Administration,2009.
[3]Toppeta,D.The Smart City Vision: How Innovation and ICT Can Build Smart,“Livable”,Sustainable Cities[R].The Innovation Knowledge Foundation,2010.
[4]IBM商业价值研究院.智慧的中国,智慧的城市[J/OL].http:///cn/services/bcs/iibv,2009.
篇4
近年来,随着信息化的快速发展,中国几乎所有的一线城市、半数的二线城市已提出了建设智慧城市的构想。智慧城市已经逐渐成为信息社会下城市发展的新模式。
新战略带来新机遇,大发展带来大改变。一方面,国家发改委、工信部、住建部等相关部委官员频频亮相国际峰会、高层论坛,推出了一系列重磅政策;另一方面,地方政府紧随其后,提出建设智慧城市的目标并付诸实践。据统计,全国提出建设智慧城市的城市总数已超过300个,智慧城市的建设工作已经进入了一个如火如荼的“”时代。
古语有云: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越是面对建设的热潮,我们越需要冷静思考。中国到底需要建设怎样的智慧城市?智慧城市建设有哪些隐忧?智慧城市能否有效地破解“城市病”难题,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带着一系列问题,本刊记者对中国工程院常务副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潘云鹤进行了专访。
被误读的智慧城市
众所周知,智慧城市的概念是由IBM公司在2008年首先提出的。此后,世界各地尤其是欧美国家都深入思考,竞相解读,将原有的数字城市和城市网络化向智慧城市靠拢。不仅如此,近年来,我国的一些地方政府也在积极行动,希望通过建设智慧城市来探索城市发展的新模式,比如宁波市。
2010年,宁波市对智慧城市的定义是:智慧城市是在新一代信息技术和知识经济加速发展的背景下,以互联网、物联网、电信网、广电网、无线宽带网等网络组合为基础,以信息技术高度集成,信息资源综合应用为主要特征,以智慧技术、智慧产业、智慧服务、智慧管理、智慧生活等为主要内容的城市发展新模式。然而,仅从信息化角度解读智慧城市,通过技术和设备层面推进智慧城市建设,真的可以解决中国城市发展的问题吗?
潘云鹤认为,在IBM提出智慧城市之前,世界各地都在推进数字城市和城市网络化建设。智慧城市概念出现以后,这些城市的管理者经过研究,认识在不断深化,理解在不断加深,进而逐渐向这个概念靠拢。与此同时,为了推进中国城市的智慧建设,一些国际、国内知名的IT企业为中国地方政府提供了大量的智慧城市解决方案。然而,在实践过程中,这些“智慧”的方案也暴露出一些普遍存在的问题,有些问题甚至是致命的。比如,IT公司研发的智能系统,缺乏“市长的视野”。虽然项目落地了,产品应用了,但结果出现了偏差,政府与企业没有实现共赢。
对于一个城市来说,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是领导者的责任。如果智慧城市建设缺失“市长视野”,建设目标不明确,最终没有解决城市问题,更没有实现经济发展,那么城市的发展等于丢失了灵魂。试想一下,一个没有灵魂的城市,仅仅是一味地使用工具,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缺乏长远规划,经济怎样增长?城市如何智慧?居民谈何幸福?
事实上,针对运用信息化手段解决城市病,推进城市快速发展这一问题,有专家做过研究。信息化可以解决城市发展过程中25%的问题,而余下的75%则需要通过顶层设计解决。
潘云鹤告诉记者,我国与欧美国家的国情不同。IBM提出智慧城市的概念是从欧美国家的角度出发,主要是因为欧美国家已经走过了工业化时代,不需要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而中国还处于工业化时代,需要通过发展工业支持城镇化发展。不同的发展阶段决定了不同的发展方向,中国城市的智能化发展路径必将是独特的。
问题已经清晰地摆在面前,如何把我们对中国城市发展规律的认识提高到新的水平,破解城乡二元结构,开辟一条中国特色城市智能化发展道路便成为一项紧要任务。因此,中国工程院在2012年启动了“中国智能城市建设与推进战略研究”这一重大课题,专门研究中国特色智慧城市建设的路径。“自从中国工程院提出课题以来,很多城市领导者都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希望投身到课题的研究和实践中来。在各界人士的大力支持以及中国工程院的努力下,中国工程院融合了三方面的研究力量:课题组成员由国家发改委、工信部、住建部等中央部委的官员,北京、上海、宁波等城市的执政领导以及中国工程院信息化学部、土木水利建筑学部、管理学部等学部的30多位院士组成。由于参与研究的人员涉及各个阶层、各个领域,考虑的方向和研究的内容更加全面、系统、科学,符合中国国情,这样可以有效地避免信息化手段的局限性问题。”潘云鹤说,“经过近阶段的研究,课题组研究取得了一定成果,重新定义了智慧城市,提出了智能城市的概念。”
潘云鹤强调,如果从中文角度出发,“智慧城市”和“智能城市”几乎难以区别,但是从英文角度来说,差别就很大。智慧城市的英文原文为“Smart city”,“smart”一词,本意是机灵的、敏捷的、聪明的,而对应“智慧”一词的英文应该是“wisdom”。因此,潘云鹤认为,“Intelligent city”即“智能城市”更适合中国的城市智能化建设。而且,经过与中央部委、地方政府以及院士的大量交流和座谈,大部分官员和学者对于智慧城市的理解已经开始向这种更宽泛的视野靠拢。和十八的思想相对应,潘云鹤认为,建设智能城市就是将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三化”有机融合;对于带有广大农村的城市,建设智能城市就是将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四化”有机融合。
智能城市建设要避开城镇化的三个陷阱,注重五个方面
党的十八报告明确指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
潘云鹤告诉记者,我国城镇化率刚刚超过50%,但是按户籍人口计算仅为35%左右,不仅明显低于发达国家近80%的水平,也低于许多同等发展阶段国家的水平。城镇化需要工业化来带动,也会给工业化提供支撑。在未来一段时期,城镇化在我国仍将快速发展。
篇5
为加强智慧城市对新型城镇化建设和“一带一路”战略的服务支撑,整合智慧城市产业“走出去”和“引进来”双向投资资源,搭建政、企、产、学、研国内外合作交流平台,2017年3月17日,商务部投资促进局与北京建谊投资发展(集团)有限公司、北京东方国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泛华建设集团有限公司、曙光云计算技术有限公司、《经济》杂志社、联想(北京)有限公司、京津冀大数据产业协会等8家智慧城市和大数据领域知名企业共同发起成立了“智慧城市大数据产业投资促进专业委员会”。
在智委会成立大会上,商务部投资促进事务局副局长张玉中,北京建谊投资发展(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张鸣,泛华建设集团董事长、中国市长协会小城市专委会执行主任杨天举等纷纷建言献策。
构建智慧城市2.0时代
智慧城市的建设,要先找到某一区域城市的比较优势,确定产业优势、战略优势,并找到地区经济发展的动力源。同时,还要发现与创造需求、价值。杨天举表示,运营智慧型城市,要从全局考虑,如产业集群化、集群基地化、基地园区化、园区社区化、社区带领城市智慧化。
智慧城市2.0可持续发展路径是城经济和市经济的相互连通。城经济中的基础设施、城市开发、智慧设施、智慧建设支撑着智慧城市发展中的信息流、资金流、物流与人流,反之这些元素对城市的硬件设施也有提升作用。解决智慧城市的建设,首先应从科学的理念出发,在顶层设计过程中将转型升级、创新驱动和可持续发展观念融入到商业模式中,形成有规模的产业集群,建立智慧城市体系,通过信息化、网络化、智能化的运营手段将上述要素结合起来。
区域智慧城市发展的顶层设计需要系统规划,不应急功近利,《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明确提出,到2020年绿色建筑要提升到50%以上。目前北京、上海等城市开始对大型公共建筑提出能耗限额要求。随着相关政策的出台,将会有越来越多的企业和单位重视建筑本身能耗的降低。因此在智慧城市2.0时代,我们要实现智慧城市的绿色低碳平衡,创造宜业、宜居、宜商、宜学、宜游的智慧城市。
为智慧建筑搭建无缝数据平台
在智慧城市发展的大旗下,大数据的生成和运用已成为当代社会的一项基本属性。各行各业在制造大数据的同时也在使用大数据,建筑行业也是如此。张鸣告诉《经济》记者,建谊集团所打造的数据平台基于建筑行业,力求实现数据无缝对接和交流。近年来,建筑行业的基础数据尚未健全,因而更需要一个广阔的空间平台来实现资源的交换和共享。如果做不到资源共享,对于日渐发展的建筑业来说,消耗的成本也还是会逐渐增加。
目前中国建筑行业的发展相对落后,“建筑大数据工业4.0商业平台”的建立可以实现从简单的商业交换发展为产商共同协作,这是建筑行业的大变革。大数据平台的建设会直接导致一部分建筑产品被淘汰,由于装配式建筑对建筑各部分的要求十分严格,因而不符合标准的设计,没有实现工业化、数据化转变的建材制造商,将会遭受致命的打击,这将是一个由混乱走向统一的过程,淘汰不入流的企业是必然的,数据化将颠覆传统建筑行业。
拓宽双向投资渠道
国务院出台的《关于推进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的指导意见》,鼓励电信运营企业、互联网企业采取兼并收购、投资建设、设施运营等方式“走出去”,抱团出海,集群式“走出去”,通过以大带小,合作出海,鼓励大企业率先走向国际市场,带动一些中小企业配套“走出去”,构建全产业链的战略联盟,形成综合竞争优势,积极参与境外的经贸合作建设。张玉中认为,这是展示我国智慧城市行业、企业实力与形象的窗口,为将来开展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进行技术、项目、人员交流等方面的合作,提供正确的指引,为中国企业参与到海外建设中提供便利。
篇6
智慧城市前景良好
智慧城市发展已经进入了一定的发展阶段,市场规模已经初步呈现,各方也都比较看好智慧城市的发展前景。
智慧城市产业的理论框架和产业链条已逐渐成型。智慧城市是一种区域经济发展新模式,由于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突破所引发的产业结构优化和产业转型是可持续的。同时,由于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带来了产业链价值的整体提升,传统的电子信息产业在这些新兴技术引入后发生了新的变化,我们将这一发生变革的产业称之为智慧城市产业。智慧城市产业是新兴的产业概念,它是伴随着智慧城市的建设而出现的;智慧城市产业是一个融合的产业概念,不仅包含了云计算、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还融合了传统的电子信息产业。智慧城市产业是围绕智慧城市建设和运营而产生的产业主体和产业生态环境的总和,指围绕智慧城市产品提供、解决方案和运营服务提供的相关产业。智慧城市建设需要智慧城市产业提供强有力的支撑,伴随智慧城市建设的逐步推进和持续运营,智慧城市产业将对城市加快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对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和经济社会全局、长远发展等产生重大引领带动作用。智慧城市建设与智慧城市产业发展相辅相成,最终打造智慧城市产业链与生态圈,形成良性发展态势。
智慧城市应用为产业发展开拓了巨大的市场空间。随着社会生产生活方式的不断改变,城市管理和服务对信息化应用需求不断发展和创新,中国各级政府投入大量资金进行城市信息化建设,截止到2011年底,开展智慧城市建设的城市已达40余个;到2012年底,这一数量已经达到69个,增长了72%。统计数据表明,2012年中国智慧城市投资规模已逾千亿元,未来5年内智慧城市投资规模还将不断增大,为智慧城市产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大规模的建设落地以后,大规模的应用和持续的运营也将立刻被提上日程,市场空间将进一步被放大。关联产业的高速发展,已经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为智慧城市产业注入活力。物联网、3G和4G移动宽带、云计算、超级计算、存储技术等多种新兴产业与智慧城市产业有交叉和涵盖关系。这些产业多处于发展初级阶段,创新性强,研究机构和新兴产业众多,国内外大企业争相布局相关业务。
智慧城市产业发展政策环境进一步优化。国家大力扶持新兴信息产业的发展,国家发改委出台《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工信部了《“十二五”产业技术创新规划》、《电子信息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及系列子规划,财政部、工信部联合印发《物联网发展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同时住建部出台了《国家智慧城市(区、镇)试点指标体系》,并开始推动国家智慧城市的试点申报工作,工信部制定了《智慧城市评估指标体系》并开始征求意见,相关标准制定的工作,推动了智慧城市健康发展,同时也为智慧城市产业发展提供了政策环境。
智慧城市是一场产业革命
展望未来,智慧城市产业在政府、企业、市场多方的持续关注和投入下,在产业链各环节的共同推动下,将迎来更加蓬勃的发展。
业内估算,“十二五”期间用于建设智慧城市的投资总规模将可能高达5000亿元,各地智慧城市建设将带来2万亿元的产业机会。在货币政策整体平稳的背景下,智慧城市成为拉动投资的又一突破口。
智慧城市在“十二五”期间将发挥拉动消费、扩大和优化投资、改善民生的多重效应;而建设智慧城市将是改善民生、促进社会转型升级,从而推动新型城镇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选择。截至目前我国提出智慧城市建设的城市总数达到了154个,投资规模预计超过1.1万亿元;而在“十二五”规划或政府报告中提出建设智慧城市的地级以上城市共有41个,其中副省级城市10个,直辖市中北京、上海、天津均提出了智慧城市建设。其中,与民生联系最为紧密的医疗信息化、绿色建筑和智能交通等领域有望获得更为确定的政策支持与资金投入。
据国际数据公司(IDC)的数据显示,2011年我国医疗行业IT花费是146.3亿元,同比增长28.9%,增速比2010年提升了3个百分点;预计2016年我国医疗行业IT花费市场规模将达339.9亿元,2011至2016年的年复合增长率为18.4%。医疗信息化应用将在提高诊疗效率、降低病人看病成本、医疗行业监管和政府管理等方面发挥效用。
我国的能耗结构中,建筑占据了大约1/4;用电结构中,建筑用电也占据了约1/4。今年1月,住建部《“十二五”建筑节能专项规划(征求意见稿)》,目标是到2015年城镇新建建筑执行不低于65%的建筑节能标准,城镇新建建筑95%达到建筑节能强制性标准的要求。由此可见,未来智慧城市所带来的能源消耗将促进绿色建筑的长远发展。
智能交通作为近年来兴起的改善交通拥堵的技术措施,将使交通模式变得更加智能、安全、节能和高效,也越来越受到城市管理部门的重视。《2012―2020年智能交通发展战略》提出要建成能够基本适应现代交通运输业发展需求的智能交通体系。目前国内从事智能交通行业的企业约有2000多家,政策将直接驱动市场对视频、安防、监控、收费等设备的需求,2020年国内智能交通领域的投入有望达1820亿元。
篇7
智慧城市要实现不同系统管理数据分享和跨系统调度等问题。需要“顶层设计”以协调多个部门和多个系统的协同运作,涉及规划、产业引导和城市布局等问题。因此,在类似于北京的大型城市,一步到位地建设智慧城市,协调难度比较大。
作为一个广义的概念,智慧城市包含许多内容。施耐德电气中国区高级副总裁赵康在接受《中国经济周刊》专访时表示,目前中国更倾向于从技术角度理解智慧城市,认为智慧城市是利用物联网、云计算、能源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和各类通信终端融合,实现城市智慧式管理和运行。而欧美等国对智慧城市的定义则更多地考虑生态、可持续发展等概念。
“我们认为智慧城市应该是IT和OT(operation technology,运营技术)的结合。”赵康表示,在施耐德电气看来,智慧城市的根本是宜居、高效和可持续发展。
“施耐德电气在智慧城市建设中的定位是做一个智慧的基础设施提供商。”赵康告诉《中国经济周刊》,公司将在城市基础设施中采集原始数据,随后实时系统就将通过这些数据,自动管理城市基础设施,从而大幅改进性能,并降低成本。如施耐德电气为西班牙巴塞罗那市打造的智慧交通解决方案,利用智能交通监控系统自动感知车流量的多少而调整红绿灯时间,从而减少了汽车尾气排放,同时节约了人们的出行时间。据悉,目前施耐德电气智慧城市的布局包括五大板块和一个平台:智慧水务、智慧建筑、智慧交通、智慧能源、智慧公共服务与城市集成管理平台控制中心。可见,它们均与城市基础设施紧密相关。
其实,布局智慧城市的基础设施领域不止施耐德电气一家。2010年,IBM成立了能源和公用事业解决方案中心,与不同城市在农村信息化、食品安全、光伏技术等领域开展合作。2011年万科、绿地、保利、万达等地产商也开始纷纷挖掘这一概念的价值。2012年以来,华为、中兴通讯等企业聚焦ICT(信息、通讯和技术)基础设施,设立城市云数据中心。
“智慧城市不是定义非常明确的市场。”赵康对《中国经济周刊》坦言,他注意到住建部与工信部对智慧城市的定义并不相同:工信部强调七大国家战略新兴产业(节能环保、新兴信息产业、生物产业、新能源、新能源汽车、高端装备制造业和新材料)在智慧城市载体上的落地。而住建部则是从城镇化角度来抓,突出城市建设和管理运营,定位于新型城镇化的落地,主要目的在于解决涌入城市人口的就业与住房问题。
“不想出标准,是不想扼杀市场的创造性,通过市场的角度来检验,智慧城市到底是什么样的标准。”赵康说。
大城市做智慧城市不现实
“智慧城市产业就像15或者20年前的互联网、电子商务。目前中国有5200万家中小企业,有46%的上网人群,上网人群里面大概有70%的手机用户,在这一大环境下,智慧城市产业将会有不可估量的前景和市场。”赵康对《中国经济周刊》表示。
仅2014年以来,施耐德电气就已与碧水源、中国节能集团、冀东水泥、新奥集团和数云集团等公司签署了合作协议,施耐德电气为其提供覆盖工业电气领域全线产品与解决方案的供货和全程服务支持,同时将借力这些企业在不同行业中的优势资源,布局中国市场。
“智慧城市领域现在合作大于竞争。”赵康表示,在这个尚未明确定义的市场中,一家企业很难通过自己的解决方案满足整个城市的需求。
“一个很大的城市来做智慧城市不现实。”赵康对《中国经济周刊》表示,智慧城市要实现不同系统管理数据分享和跨系统调度等问题。需要“顶层设计”以协调多个部门和多个系统的协同运作,涉及规划、产业引导和城市布局等问题。因此,在类似于北京的大型城市,一步到位地建设智慧城市,协调难度比较大。
赵康举了个例子,某城市某处因供水管网爆裂而造成路面塌陷,但交通系统并不获知该信息,车辆仍在该区域运行,最终造成了很大的区域交通拥堵。从交通系统来看是交通的问题,从水务系统层面来看道路不是水务的管理领域,但从整个城市运作层面来看,这是协同的问题,是数据分享、跨系统调度的问题和城市管理的问题。
“基础设施解决方案之上,城市有健壮或者是智能的手脚,但是没有大脑,没有中枢神经系统。每个系统都很智能,但是放在一起却不行了。”赵康说。
篇8
关键词:智慧城市;城市规划;实践创新;实例分析
目前,全球都努力打造智慧城市,智慧城市已成为全球城市发展的新趋势。城市规划作为城市建设发展的指导方向和重要依据,应将智慧城市概念融入具体的规划策略当中,指引下一阶段城市建设和管理工作的开展。本文以某智慧新城控制性详细规划为例,探索智慧城市规划中相关要点。
1 智慧城市的定义
"智慧城市"是指基于物联网、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充分运用信息和通信技术手段,感测、分析、整合城市运行核心系统的各项关键信息,从而对包括民生、环保、城市服务、工商业活动在内的各种需求作出智能的响应,为人类创造更美好的生活",这实际上就是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实现对城市智慧式的管理和运营。
2 智慧城市规划的实践创新
2.1 智慧发展理念融入城市规划体系
目前,我国城市规划体系主要包括战略规划、总体规划、分区规划和详细规划等方面, 可以将智慧发展的理念融入到不同层面的规划,构建智慧城市的规划体系。在城市战略规划中,在对城市社会经济发展条件和外部环境变化客观分析的基础上,研究智慧城市建设的可行性、建设重点以及智慧城市的顶层设计。总体规划层面,确立智慧城市建设目标与规模、落 实智慧生产、智慧生活、智慧生态等空间布局,按照"宜居城市"、"生态低碳城市"、"可持续发展城市"等要求,进行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和智慧产业等专项规划,并且与城市总体空间布局、社会文化、自然生态等相协调,最大限度满足居民的实际社会生活需要;按照 因地制宜、技术适用的原则进行智慧城市的近期建设规划。
2.2 智慧城市协同规划设计
智慧城市建设,涉及到数据与信息平台、资源环境、社会文化、设施布局、空间结构、城市管理等众多内容,以及政府、企业、市民等不同主体,因此需要进行协同规划与设计,实现基础平台共享、不同主体协作规划、多元功能复合、空间融合建设和一体化规划建设管 理。构建城市基础数据和信息平台,满足不同主体的平等使用和信息共享要求。城市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不同参与者,包括政府、社会、市场间的沟通和协同努力,不同层级、类型的规划之间的合作与协调,以及区域内部不同城市之间、城乡之间的协同互动,将有助于解决制约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大结构性问题。城市的重要节点、有线和无线的流动要素,以及不同功能区的空间复合和融合建设,将大大提升城市的运行效率。
2.3 智慧城市规划的创新
智慧城市规划的创新,可以从规划公众参与、基础数据调查与获取手段、城市空间模拟和空间结构优化等方面进行。可以利用社交网络平台(如微博)、电子政务等信息时代的互动平台和智慧城市数据中心,满足城市规划的公众参与要求,进行规划的反馈和评价,增加城市规划的社会透明度。利用大数据应用等技术手段,获取居民活动、交通流量、生态环境等时空间数据,为城市规划提供更加全面、精准的基础数据。同时,通过位置服务LBS、GPS等技术方法对城市系统的时空动态规律进行分析, 尤其是对居民行为的时空分布进行研究, 由物质空间规划转向强调社会生活的综合性空间规划;利用云计算等技术手段,对城市空间布局、空间演变趋势进行模拟与可视化。
3 智慧城市规划实例分析
3.1 城市概况
广东某智慧新城,位于城市中部生态廊道上。规划主将智慧城打造成为智慧产业示范区、智慧城市先行区,实现园区向新城、普通城市向智慧城市转型的目标。结合智慧城市的内涵和发展趋势,从智慧产业、智慧生态、智慧交通和智慧设施四个方面诠释智慧城市在城市规划中的探索实践。
3.2 打造新一代信息产业城市
该智慧新城已初步形成了以南方基地为核心的软件和信息技术产业集群,但产业发展动力有待增强,发展方向也有待进一步明确。因此,应发挥软件园的产业基础作用,增强周边高校的科研能力,实现产学研协同发展,打造全国最高端、以高端软件和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为主导的智慧产业集聚园区,见图1。规划以资本、技术为核心,以创新为主导,"升级存量、引入增量";积极融入地区间的竞争,吸引国内外主要"大数据"企业入驻,推动信息产业全面发展,拓展物联网、新一代互联网、移动通信和电子商务等产业。
图1 产城融合整体规划图
3.3 构建复合型产城融合城市模式
规划以组团为单元,构建功能复合的产城融合城市模式,实现职住平衡、配套完善。根据智慧城现状产业发展方向和企业选型,结合现状企业布局,规划将其划分为五个园区,每个园区都是由一个核心主导产业、居住社区、商服中心和湖区构成,人口约为2万~3万。商服中心结合公交站点和湖区布置,满足人们的日常购物、休闲等生活需求。居住社区结合规划区内的城中村改造进行布置,利用城中村富余的居住面积出租给园区企业职工,少量商品住宅可用于出售,这样既能满足科技园居住配套的需求,又能为村民带来一定的经济收入,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
3.4 打造生态型城市
规划将自然引入城市,让自然环境为城市提供可持续的发展基础,实现生态对城市的哺育和城市对生态的反哺,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由廊道和湿地形成雨洪调蓄系统网络,逐级拦蓄、净化雨水,从建筑到建设地块、从地块到水系构建微观生态雨洪管理体系;2)维护和恢复河道的自然形态,贯穿水系,沿河形成绿道,串联起具有滞洪调蓄功能的农田和湿地;3)建立山体之间的生态廊道,建设桥式通道,预留野生动物通道;4)结合生态廊道、游憩线路和开放社区的街道,规划慢行线路,使其成为休闲、通勤的绿色廊道;5)保留良种场现状试验农田和苗圃,作为城市的有机组成部分。
3.5 建立智能、低碳的交通网络
(1)建立公交优先的低碳交通网络。规划倡导公交优先的原则,打造以城市地铁和新型有轨电车为骨干,以常规公交为基础,以公共自行车为辅助的低碳公交网络体系。规划加密新型交通网络,加强与城市轨道交通的衔接,提升中大运量公交服务能力;高标准配套公交换乘系统,提高公共交通服务水平;推广公共自行车系统,结合生态廊道串联各景观节点和交通枢纽,建立自行车网,实现30分钟内自行车可到达各组团内部任一点。
(2)发展智能交通示范区。该城市智能交通指挥中心位于规划区范围内,是根据国际流行的"数据中心"模型设计建成的,已拥有较高水平的智能交通管理和信息共享平台。规划利用指挥中心将智慧新城打造成为智能交通示范区,大力加强城市交通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以改善交通行为、缓解交通拥堵为出发点,建成城市交通信息共享交换平台,重点建设交通信号控制系统、智能化交通信号控制系统、实时道路交通信息系统、停车诱导系统和智能化公交信息服务系统五大系统。同时,以交通的信息化、智能化为核心和基础,加快交通行业信息技术的改造步伐,积极培育和发展智能交通相关产业。
4 结语
智慧城市,作为一种新型的城市发展模式,越来越得到了人们的认可与应用。如何将理想中快捷、方便、低碳、科技的城市科学有效地落实到空间上是一项长期的研究任务。本文阐述了智慧城市规划的实践创新,并结合工程实例探讨了智慧城市规划要点,旨在为新形势下城市规划人员提供参考与指导。
参考文献
篇9
关键词:智慧城市;信息交互设计;衡水
一、智慧城市的概念来源
“智慧城市”的概念来源基于“智慧地球”理念的提出,“智慧地球”提倡全世界以信息技术为核心全方位的联系与深度互通,“智慧城市”以城镇化为起点,将数字信息化体现在城镇化建设的方方面面,“智慧城市”为实现“智慧地球”创造了有利条件。当“智慧城市”成为现实,“智慧”成为一种符号贯穿于城市系统的每一个角落,由于信息交互设计方法的正确实施,居民通过“智慧”的途径,作出“智慧”的分析,得到“智慧”的成果。“智慧城市”与信息、数字化密切相关,但“智慧城市”不等同于“数字城市”、“信息城市”,“智慧城市”不单单是信息技术的体现,里面包含了生态化、人文化、人性化的诸多方面,作为城市的受用者——城市居民,是我们在建设智慧城市中应该首要考虑的,居民生活方式的智慧化是智慧城市建设的核心。
二、衡水智慧城市建设的背景与条件
党的十报告指出:“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2智慧城市的建设顺应了时代潮流,也体现了国家对城市发展的宏伟愿望。随着信息社会的到来,衡水市紧跟时代步伐,在城市信息化建设中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早在2011年就制订并出台了《衡水市电子政务2011—2015年发展规划》;2012年9月,衡水被确定为“智慧生活”首批20个启动城市之一;2013年7月19日衡水市政府与河北联通签署“智慧城市”建设战略合作协议;2014年4月22日,由衡水市政务办、衡水市工信局和衡水联通共同筹备发起并经市民政局注册批准的“衡水市智慧城市推进协会”正式成立,并召开第一次研讨会。”
三、信息交互设计对智慧城市建设的指导方法
(一)建立智慧城市大架构,健全智慧城市基础设施
政府及相关部门在进行智慧城市的全局规划时,要明确以居民为中心,围绕健全居民生活方式的前提下,指出建设的关键性内容,并且将各个分内容之间的联系进行整合,以全局性的视角实现信息与设施之间联系纽带——技术性,这是建设智慧城市的基础条件。以“4G、家庭光纤宽带覆盖力度、云平台、智能城市管理控制系统等信息工具”为智慧城市提供技术支撑。
(二)信息交互设计引领智慧城市良性发展
信息交互设计与多种学科相交叉,与“一种有意识的信息控制活动相关”,致力于将信息做合理的控制和安排,“它密切关注信息表述、处理、检索、识别、传达活动的全过程”,达到信息传达的有效、便捷和准确。4信息交互设计最重要的是以用户为中心,充分考虑使用交互产品或交互系统的人群需要,最终使得信息传达的更快,居民与城市对话更加顺畅。设计虽不可增加信息量,但设计可以使信息更有序和人性化,这在在一定程度上使信息的密度与强度增大,从而为信息交换创造最佳可能性。理查德.布坎南(RichardRuchanan)曾定义交互设计为:“通过产品的媒介作用来创造和支持人的行为”5该定义将“人的行为”确定为交互设计的核心要素,这就与工业社会区别开来。人对环境发生“动作”,环境给予人“回应”,这一连串的行为过程,产生了交互。
四、智慧城市建设中的信息交互设计的流程
信息交互设计涉及到智慧城市建设的各个领域,包括:实体城市到虚拟城市;操作系统的外部形态到内部程序的信息交互设计;从物的设计到人与物、人与环境的信息交互设计等,建设智慧城市不以高科技承载的信息传递为目的,而以改善城市居民的生活方式为己任,为居民提供适度、适宜、人性化、智慧化的信息交互方式。因此,合理的信息交互设计构架应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一)信息采集与网络传输
精确地、适时地掌握公共空间的信息成为智慧城中信息交互设计的第一步。对于信息的采集可以通过普通市民已经惯常使用的信息工具,如智能手机。也可以通过为采集信息而专门设计的智能设备,最终实现对自然的、人为的环境进行全面的信息采集。信息采集的目的是要进行信息整合并进行传输,通过多种技术的通信网络进行互联互通,并且进行数据的深度整合与共享,达到高效且准确的信息资源。
(二)信息整合与信息交互
信息整合通过对信息的分析与处理形成智慧化的信息服务和信息管理。它主要由“公共综合应用平台、为政府服务的应用系统、为行业应用服务的系统以及为公众服务的信息平台等。”1在“智慧城市”的复杂系统中,信息的交互成效直接决定了城市的“幸福指数”、“智慧城市管理指数”、“智慧城市社会责任指数”城市居民通过信息的的交互实现了生活中人与物的对接与交流,它表现在城市的各个角落,例如:医院、学校、街道等。
结语:
智慧城市将深刻影响城市居民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未来城市居民在信息交互设计下将会体验到更智慧化的信息交流模式,居民的城市生活体验将发生质的变化,居民不会因为信息科技而感到无所适从,信息交互设计与经济、人文等各个领域深度交融,“人、物、环境”将全面感知、互联互通,城市生活将变得“智能”、“绿色”、“和谐”。
参考文献:
[1]郑杨硕.智慧城市建设中的信息交互设计[J].装饰,2014,02:21-22.
篇10
为此,本刊从2014年初推出全新的专栏:“穿城阅市,智慧中国”,从住建部2013年公布的193个智慧城市的名单中,选取10个极具潜力的智慧城市进行专题报道。采取约稿和访谈的形式,全面、多角度呈现不同阶段的智慧城市发展经验。
这些经本刊遴选出的案例在全国的尺度上切割出一个个当期智慧城市实践的时空横断面,试图反映多面的智慧城市发展观。城市所面临的问题在不断扩大的时空范围内穿插,它们犹如镜鉴,彼此参照;与此对应,城市实践无论是在现象层面还是制度层面,都进入了一个看似平行的问题领域。但当我们聚焦于城市个案时,聚集其中的人口、物质和信息以流态方式在不同社会文化语境和制度背景下交错作用,却演绎出不同的结果。隐藏于这种塔式转换中的是一种错位平行的时空关系。
“穿城阅市,智慧中国”活动在《数字商业时代》杂志将以专栏报道的形式展现,内容包括:城市全景、城市未来、智慧城市规划、智慧旅游产业、城市文化、媒体和科技、特色智慧旅游项目等方面。希望广泛征求社会各界对栏目的意见,在摸索中对中国的智慧城市发展管中窥豹,寻求未来中国智慧城市发展的最佳模式。
21世纪新兴工业化国家城市化的进程非常迅速,那些人口密集、具有更高生产力和创新能力的大城市成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推动力,代表着未来的发展方向。然而,大量涌入城市的人口给城市管理者带来了巨大的挑战:旧城、疯狂克隆、胡乱“标志”、攀高比傻、盲目国际化、永远塞车。世界范围内,非均衡发展、交通堵塞、废物管理、资源分配和犯罪等城市病层出不穷。全球化加剧了城市间的资本、资源和创造力的竞争。这些挑战促使城市借助信息技术的进步更智能地追求规划、设计、金融、建筑、治理、基础设施运营和服务的新方法。
除了一系列社会问题,越来越多的城市在最近几年里开始遭受极端天气的考验,夏天的温度创下历史新高,冬天则越来越冷。全球环境已经进入一个新的、人为的升温状态,科学家预计20~30年之后这些极端天气会变成新常态。现在人们看到的只是前奏,如果不及时改变,接下来的灾难及其引发的后果将无法预估。
为了应对越来越多的城市病,整个地球迫切需要系统性解决方案,智慧城市的理念由此应运而生。智慧城市的思想和理论依据起源于1998年鲍里尔(Bollier)《怎样通过智慧的增长阻止城市的无序发展》著作中,作者倡导应该摒弃旧的观点,对城市规划采用新的政策,这种新主张在20世纪90年代末被美国的波特兰市付诸实践。自2005年以来,“智慧城市”一词被全球大的信息技术公司(Siemens,2004;Cisco,2005;IBM,2009)广泛采纳,用于构建复杂的信息系统,对城市的建筑、运输、电网、水网、公共安全等基础设施和服务进行集成,逐渐演化成任何形式的以技术为基础的城市规划、发展和运营的创新活动。
重塑城市生态系统
“智慧城市”的完整内涵应该包括三重含义:首先,“智慧城市”应拥有的基础:物质基础雄厚,具有建设先进的ICT基础设施的能力,能够实现物的智能化,比如要努力建设成为“U型城市”(Ubiquitous City)、“金融城市”(Finance City)和“高科技城市”(High-Tech City);其次,真正的“智慧城市”应能充分开发利用人的智慧,从容应对复杂的现实挑战,要成为“创新城市”、“人文城市”(Culture City)和“智本城市”(Intellectual Capital City);最后,“智慧城市”应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充分满足人的需求,提升城市服务功能,成为“绿色宜居城市”(Green City&Livable City)。
智慧城市的构建就是把城市本身看成一个生态系统,城市中的人、物质、交通、能源、商业、通信等构成的诸多子系统建立一个普遍联系、相互促进、彼此影响的整体。智慧城市是借助新一代的物联网、云计算、决策分析优化等信息技术,通过感知化、泛在化、智能化的方式,将城市中的物理基础设施、信息基础设施、商业基础设施和社会基础设施连接起来,成为新一代的智慧化基础设施,把城市中各领域、各子系统之间有机地联系起来,给城市装上网络神经系统,使之成为可以指挥决策、实时反应、协调运作的中枢神经。未来,我们将生活在一座座智慧而又聪明的城市里,在这里网络是最基本的基础设施,它无处不在,就像城市的神经系统,而一个强大的数据处理中心将成为城市的“大脑”,它能够按照规定的程序自动帮助我们思考怎样让我们的生活更加便捷高效。“智慧城市”重在用智慧的信息科技帮助人们克服城市发展带来的种种弊病,让人们的生活更美好。智慧城市的提出,就相当于一个城市需要大脑一样。
中国智慧城市的发展动力与方向
“智慧城市”概念引入国内之后,引起广泛关注和响应。深圳、南京、昆山等城市纷纷推出以“智慧城市”命名的发展战略,希望取得先发优势。截至2012年底,已经有上百个地区提出要开展智慧城市建设,28 个省、市将其作为“十二五”时期加快经济发展和转型的战略导向和重要抓手,80%以上的城市将物联网列为智慧城市建设的主导产业。2012年,地方政府和三大运营商就已共同在全国400个城市进行智慧城市建设,,投资规模超过3000亿元。
在我国智慧城市实践中,大多数城市以某个方面为重点,选择单一目标定位、逐步深入的战略,展开智慧城市建设。目前,我国智慧城市建设主要有三种模式。
第一种是以信息基础设施为先导的智慧城市建设模式。这种模式以城市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为出发点,建成无论何时何地都可以互联互通的城市信息网络实现智慧城市的条件的首要目标——感知城市。处于西部通信战略高地的成都2009年开始“无线成都”建设及运营,其构建的“无线成都”应用平台来拓展其应用,重点发展成都物联网产业的通信基础。
第二种是以物联网产业发展为驱动的智慧城市建设模式。在感知城市的建设过程中,重点发展物联网相关的产业,出台物联网产业扶持政策,大规模建设物联网产业聚集园区,吸收、培养科研人才,扶持一批重点企业,形成一批示范项目,按照先培育产业发展,再扩展到经济和社会的各个领域应用的模式来进行感知城市的建设。无锡就是一座因物联网而闻名的城市,智慧交通、智慧环保、物联网正在勾勒无锡这个“智慧城市”的面孔。以这种模式建设智慧城市的还有天津、杭州、广州和西安等共14个城市,占智慧城市建设总数的39%。
- 上一篇:纪检监督员个人工作总结
- 下一篇:病虫害防治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