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家养老的调研报告范文

时间:2024-01-03 17:38:4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居家养老的调研报告,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居家养老的调研报告

篇1

人口老龄化是当前中国面临的社会问题之一。根据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数据显示:在全国总人口中,60岁及以上人口占13.26%,比2000年上升2.93%,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占8.87%,比2000年上升1.91%。另据预测,到2015年,中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将达到2.16亿,约占总人口的16.7%,年均净增老年人口800多万,超过新增人口数量,而80岁以上的高龄老人将达到2400万,约占老年人口的 11.1%,年均净增高龄老人100万,增速超过中国人口老龄化速度。在这样的背景下,保定市人口老龄化问题也不容乐观。根据保定市民政局在2010年所做的社会化养老情况调研报告:截至2009年底,全市人口约1155.28万人,其中60周岁以上老年人为155.1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13.42%。高于全国老龄人口13.26%的平均水平,老龄化趋势十分明显。如果按照全国老年人口3.25%的递增速度(国家公布的平均数据)和保定市总人口7.8‰的自然增长率测算,我市老年人口比例将持续提高,到2015年预计全市老年人口将达到187.91万人,占总人口的15.52%。如果老年人的经济赡养、医疗保健、生活照料等需求不能得到有效的解决,将会在较大范围内引起社会的动荡和不安,形成社会问题。

与此同时,我市的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却准备不足,远远不能适应老龄化不断发展的形势和广大老年人养老服务的需求。目前全市已营业的养老机构共34家,其中市区24家,但床位数只占老年人总数的1.36%。并且已营业的民办养老机构存在规模小、运营弱、保障差等问题,大多数民办养老机构只能在低收费标准(平均收费700元/人?月)、低工资标准(平均工资800元/人?月)、低服务条件的“三低”状态下维持度日,靠自身积累无力再改善条件,扩大规模。因此,除机构养老外,探索其他养老模式迫在眉睫。

二、探索社区居家养老新模式

根据保定市民政局2010年对4202名城镇老年人进行的问卷调查,对于养老的预期,选择家庭养老(子女养老)的占 69.4%、选择养老机构的占10.8%,有66.1%的老年人希望提供社区上门服务、26.4%的人希望提供社区日托服务。由此可见,家庭养老的观念在老年人群中依然根深蒂固,“养儿防老”依旧是老年人持有的主流观念。但是随着城市化和现代化的发展,家庭养老的功能在逐渐弱化。80年代以来我国开始实施计划生育政策,家庭结构日趋小型化,“四二一”的家庭人口模式越来越普遍,使得家庭养老护理功能日益削弱;住房条件的改善,人口流动的加快,使得我国老年人的空巢比例也持续增加。同时,这些因素又进一步引起代际在供养、居住、照料以及交往和沟通等方式发生变化,原来意义上的家庭养老越来越难以承载人口老龄化的压力。因此,需要赋予家庭养老新的含义,探索一种既满足老年人对家庭的依赖感,又缓解子女和社会压力的新型养老模式。社区居家养老便应运而生,它对于大多数老年人是一种更为理想的养老模式选择。

社区居家养老是以家庭为基础,以社区为载体,以上门服务和社区日托为主要形式,通过科学的组织管理,向社区的老年人提供服务的一种养老方式。它将一部分养老功能从家庭向社会转移,是一种社会化的养老模式。社区居家养老仍以家庭供养和自养为主,在居住方式上仍是居住在自己家里,与家庭养老相似,符合老年人的居家需求;同时又可以享受社区为老年人提供日间照料、生活护理、家政服务和精神慰藉等全方位专业服务。可以说,社区居家养老吸收了家庭养老和机构养老的优点和可操作性,使老年人在自己熟悉的家庭环境和社区环境中安度晚年,迎合了老年人的心理,增强他们的归属感和安全感,是一种备受推崇的养老模式。

三、完善保定市社区居家养老模式的政策建议

保定市于2008年8月出台了《关于开展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工作实施意见(试行)》,并选择了21个社区进行试点,受到市民的普遍欢迎。但总的来说,社区居家养老在我市刚刚起步,处于试点阶段,普及度还不高,也没有成熟的经验模式可以借鉴,同时老年人社区居家养老意识也相对滞后,未来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积极推进完善。

首先,政府应继续在社区居家养老模式的建设中发挥主导力量,特别是养老发展规划、扶持政策、财政资助、协调监管等方面。在规划上,要立足当前,谋划长远,避免盲目发展和重复建设;在财政投入上,要加大力度;再有,要完善并落实适合我市社区居家养老相关的政策和法规。第二,充分利用社会资源。社区内蕴藏的大量社会资源如各种志愿团体、专业人才以及丰富的场地和设施资源等,都可以用来使老年人在生活得到照料、身体健康得到保障,同时形成与外界环境的良性互动,从而降低老年人的失落感和孤独感,使老年人获得精神上的满足以及心理上对社区的认同感和归宿感。第三,完善老年人救助服务系统功能。近年来,我市建立的老年人救助指挥系统是一个成功案例。它是社区服务中心与中国移动联合打造的为全市老年人及弱势群体提供紧急救援、生活帮助以及主动关怀的社区服务平台。目前,市社区服务中心联合中国移动共签约用户2万余个,发放无线救助电话7000余部。它在社会各界引起广泛关注,其先进性、实效性和灵活性的有机结合,成为众多老人及家庭的期盼。未来应进一步完善和丰富居家养老服务信息网络,建立包括老年人健康档案、子女联系方式、居家呼叫服务等功能的信息系统,为老年人提供有效的求助和服务信息沟通。

参考文献:

[1]郑懿.老龄化背景下关于社区居家养老模式的思考[J].今日南国,2009,(2).

[2]高红.城市老年人社区居家养老的社会支持体系研究——以青岛市为例[J].南京师大学报,2011,(6).

[3]刘益梅.人口老龄化背景下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的探讨[J].广西社会科学,2011,(7).

[4]祁峰.我国城市居家养老研究与展望[J].经济问题探索,2010,(11).

[5]陈雅丽.社区居家养老模式的探索及思考——以广州市为例[J].社科纵横,2011,(6).

项目基金:本文为2011年保定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项目《我市构建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研究》,(项目批准号:201102099)的研究成果。

篇2

2017年医养结合调研报告

为探索符合我区实际的医养结合模式,推动养老服务业发展,区政协社会法制委员会进行了专题调研,现报告如下。

一、我区在推进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方面取得的主要成果

医养结合是在做好传统的生活照料、精神慰藉等为老服务基础上,更加注重老年人的医疗保健服务,既为居家养老的老年人(含健康老年人)提供健康管理等公共服务,也体现在养老机构和医疗机构紧密合作,为入住机构的老年人提供养老和医疗服务。医养结合是一种新型养老模式,其优势在于整合了养老和医疗的两方面资源,为老年人提供连续性、协调性和整体性的医养护一体化服务。近年来,我区认真落实国家和市里文件精神,充分发挥服务资源优势,积极满足不同群体养老服务需求,在推进医养结合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实践,基本形成三种医养结合模式:

1、整体照料模式。由单一机构为老年人提供医疗养老服务,主要分两种情况:一是养老院办医院,即养老机构内设医疗卫生设施。如天颐和养老院和区养老中心先后引进华泰医院,为入住老人提供医疗、护理和健康检查服务。二是医院办养老院,即在有条件的一级医院增设养老病房。如学府医院和长江医院建设了医养护一体化病房,为老年患者提供医疗、养老、护理综合服务。另外我区明丰医院将部分病房改建为自费养老病房,收治了一批老年病及心脑血管病患者。

2、联合运行模式。即养老机构与医疗机构合作,医疗机构到养老机构开展驻点服务,在方便老人就医的同时,实现互利共赢。如几年前康泰养老院建院初期就与邻近长江医院建立合作关系,长江医院在康泰养老院内设社区卫生服务站,为入住老人以及周边居民服务。

3、支撑辐射模式。即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或社会医疗机构为居家老人提供基本医疗服务。近年来我区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为辖区60岁以上老年人提供免费体检、开设老年号、建立老年人健康档案,设立家庭责任医生等多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同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或社会医疗机构还进驻社区日间照料中心,为社区老人服务。

二、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虽然我区在推行医养结合模式方面取得一些进展,但目前仍处于初试阶段,实际工作中还存在以下困难和问题:

1、政府多头管理,缺乏统筹协调。由于医养分属不同专业领域,相应的公共资源也由卫生、民政等不同部门分配,而且医养又受到社保、财政等因素制约,各部门对相关政策的认识、调整和落实难以做到协调一致和横向整合。要真正实现医养统一融合,需要打通政策和资源壁垒,加大工作协同力度。

2、发展规划不清晰,政策指引不明确。目前我市对推进医养结合服务模式尚没有系统的规划和明确的政策支持,给区级政府推动此项工作带来了阻碍。如,我市对内设养老床位的医疗机构除现有医保政策外,没有来自财政和民政方面的资金补助,在实际运营中也没有统一收费标准。又如医养结合需要医保体系的支撑,养老机构推行医养结合首先要解决下属医院纳入医保结算问题,但实际上医保资源有限,民办养老机构等非医疗单位能搭上医保的车很难。

3、优质资源少,提升标准高。养老机构在向医养机构转型硬件方面要具有足够的空间、房屋设施和相当水平的医疗器械,软件方面要医院具有健全的科室和全面的诊疗项目,具备有资质的数量充足的医师和护士。目前我区24家区管养老机构绝大部分为民办,除规模较大、设施较好的天颐和养老院、康泰老年公寓等4家实现医养结合外,其余规模较小的由于硬件条件所限,尚没有力量自建内设医疗机构,入住老人的医疗护理需求还不能得到满足。

4、社区医养服务总量不足,居家养老供需矛盾突出。 受到个人习惯和现实条件影响,目前90%的老年人还是选择居家养老。他们最关注的是日常护理、慢性病管理、健康咨询及中医保健服务,失能半失能老人还需要在生活照料基础上进行医疗诊断、康复护理等服务。但是目前全区公共卫生服务资源的配置尚不均衡,且存在药品单一、设施简单、医务人员缺乏的问题,要想实现为居家老人提供服务还有很大难度。

三、对策建议

医养结合服务模式是人们在养老理念、医疗理念和消费理念上的重大转变,也是对现有行政管理体制、公共服务体系的改革与完善,必须依靠全市乃至国家的顶层设计和政策指引,其中涉及的制度和政策不是区级层面所能改变的。但就我区来讲,面对21万老年人的现实需求,应立足实际主动作为,力争成为全市开展医养结合养老服务的试点区。为此提出以下建议:

1、加强规划引导,健全协调机制

医养结合涉及多个部门,需要明确的规划引领和统筹联动的机制。一是将发展养老服务业和健康服务业纳入全区经济社会发展专项规划,明确发展思路、总体目标和重点任务,在十三五期间根据全区老年人群医疗服务需求和养老、医疗资源分布状况,统筹做好各类医养结合机构的科学规划和合理布局,实现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建设的有效配置和有机衔接,提高老年人等特殊人群对公共服务资源的利用效率。二是出台《关于推进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将此项工作作为全区2016年改善群众生活20件实事之一,成为惠及全区老年人的重要举措。三是建立民政、卫生、人力社保、财政等部门组成的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加强各部门间的横向联系,定期召开会议,及时协调解决问题。

2、加大资金投入,落实政策措施

全方位的政策导向是保证医养结合模式顺利推进的基础,据报道,国家民政部已经协调卫生、人社等部门,简化优化养老机构内设医疗机构的医保定点审批手续,推动解决异地就医结算问题,鼓励有条件的养老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城市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国家卫计委、人社部、财政部也在研究和制定相关政策。我区应在认真落实国家和我市政策基础上,进一步结合区情实际,加大对医养结合专门机构的政策优惠力度,制定更加全面具体、操作性强的措施。在土地使用方面,做好养老机构用地的预留和储备,保障医养结合养老机构的建设用地,对新建项目的土地出让金可适当优惠,同时强化对医养结合设施建设用地的监管,严禁改变用途。在机构管理方面,尽快建立养老服务机构老年人意外伤害、重大疾病保险制度,构建养老服务行业风险合理分担机制。在医保政策方面,协调有关部门将更多医养结合机构纳入医保范围,并适当提高报销比例和扩大报销范围。在市场准入方面,将医养结合作为养老机构设立许可的重要内容,对由医院转型的符合养老机构设立条件的老人护理院给予审批;按照医疗机构管理法规,对养老机构内符合条件的医疗机构给予审批,并加大对这些医疗机构的业务指导力度。

进一步加大政府投入和金融支持力度,拓宽资金筹集渠道,形成多元化的资金保障机制。民营养老机构内设医疗机构运营成本很高,政府应探索建立对医养结合机构的财政补贴制度,使各类符合条件的机构均可享受国家扶持政策,包括相关法律规定的税收优惠政策;在建设经费、床位资助、运营补贴、医保定点等方面与公立机构相同政策;在水电气热费用上与居民价格持平等。另外,除公立机构提供的基本公共服务要严格执行政府价格政策外,其他服务主体可实行经营者自主定价或供需双方议价,以维持机构正常运营。在社会融资方面,应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采用公建民营、民办公助、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鼓励社会力量投资兴办护理院、康复医院等专业服务机构,激发医养结合市场的活力。在金融支持方面,应鼓励引导金融机构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尝试设立由政府统筹协调、金融和产业资本共同筹资的南开区健康产业投资基金,为养老服务业和健康服务业提供金融信贷支持。

3、结合区情实际,完善服务方式

在统筹推进现有三种模式的基础上,探索不同类型的医养结合模式,形成功能互补、有序发展的医疗养老服务格局,努力实现医疗与养老的无缝对接。一是鼓励有一定规模的养老机构附设医院或医务室,鼓励有条件的区属一、二级医疗机构开设老年医疗护理病房,可借鉴上海市以奖代补的扶持政策,对非营利性养老机构设置医疗机构给予一次性补贴(其中护理站、医务室补贴10万元;门诊部、护理院补贴50万元),招用专职医护人员按医护人员数乘以上年度全市最低工资40%标准给予补贴。二是充分发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作用,将其作为医养结合的支持平台,鼓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养老机构合作,委派医生上门提供基本医疗护理服务;鼓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社区老年日间服务中心合作,会同社区志愿者为老年人提供医疗护理、慢病管理、健康教育、生活照料等一站式服务;进一步完善家庭医生制度,增设家庭病床,开展居家护理服务。三是优先考虑解决失能半失能老人医疗照护问题,在全区新建、改建23所医养结合护理院(或称失能老人医护养老中心),缓解了医院病床紧张问题,也使老人得到专业护理,有尊严、有质量的安度晚年。

4、发挥科技优势,推动服务创新

将医养结合纳入智慧南开惠民工程,以数字化健康管理为核心,全面推进医养结合信息化进程。一是在南开区养老服务管理云平台的基础上,继续整合来自区域医疗卫生系统的信息资源,打造老年人群数字化健康管理云平台,为老年人提供实时健康管理服务信息,为医护人员提供在线远程医疗服务平台,为卫生管理部门提供老年人群健康情况动态数据,并通过三方的有机结合形成大数据库,推动医养结合的有效实施。二是广泛复制昔阳里社区经验,建立居家养老一键通网络服务平台,通过互联网、IPTV数字电视等多个渠道,借助电脑屏、手机屏、电视屏等多种载体,推广应用家用健康检测、治疗智能终端,实现网络覆盖。三是引导电子信息企业投资养老市场,与专业医疗机构对接,开发可穿戴式健康监护设备,开展远程医疗监控服务,实现个人健康管理。

篇3

关于农村空巢老人问题调研报告

一、调研时间:

二、调研地点:

重庆市XX区

三、调研目的:

农村空巢老人问题在如今的社会中越发地突出,而他们的生活情况也受到越来越多的人关注,通过调查,我们可以近距离接触空巢老人,了解他们的生活、思想、困难,从而采取相应措施解决他们的困难。

四、调研情况

1、农村空巢老人基本情况

随着农村外出务工人员的逐年递增,老人和孩子渐渐成为了农村地区的主居人群,并且近年人群数量还在增加。农村空巢老人问题越来越严重。

以前,农村外出务工主要以中青年男性为主,老人、妇女和孩子看家守地。现在,打工族携妻带子外出渐成趋势,农村出现越来越多的留守老人。他们生活上缺乏照料,成为“空巢老人”。

“空巢老人”是农村地区的主居人群,由于外出务工的子女们忙于生计,有的一年难得回家一次,有的甚至几年没回过一次家,还有的一个月甚至几个月不与老人通一次电话,让老人们陷入孤寂之中。

有些老人的子女并未外出,住得也不太远,但由于“代沟”等问题,共同语言少,也就自然而然相互疏远。老人们只能围着自己的“空巢”打转转,生活在封闭的狭小空间里,情感得不到倾诉和释放,整天郁郁寡欢。

在孤寂与忧郁中度过年年岁岁的老人们,除了未受到他们应该享有的天伦之乐外,就连精神文化生活和日常社交也十分贫乏。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直至与他们的子女永远的告别。

2、农村空巢老人问题

有劳动能力的年轻人,几乎都出去打工,老少同堂的温情越来越少。过去在农村经常能看见四世同堂的温情,如今越来越少,甚至连春节时那样的温情也

越来越少了。据调查,我国农村有10.2%的老人感到不幸福,有35.1%的老人经常感到孤独,有69%的空巢老人感到孤独和寂寞。温情何在?“空巢老人”的孤独感与失落感,正在从城市向农村蔓延,农村“空巢老人”因为传统的分家观念、对于土地的眷恋等等,很少对子女提出太多要求。并且他们还秉持着为了子女,只要自己还能动,就要继续干下去,再苦再累也无怨言。而如今的社会又有几个子女能明白老人们的这份心呢?

子女外出,生活保障困难。农村空巢老人的生活来源主要是靠老人自己的劳动所得和子女的经济收入作为主要生活来源。由于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缺失、子女没有尽到赡养老人的责任,加上我国老年保障体系的不完善,许多农村“空巢老人”的生活来源得不到有效保障,生活普遍比较艰苦。

生病易,看病难。对于每一个人生病都是在所难免的,何况是年过半百的老人们。农村空巢老人在家不仅要照顾自己,还要照顾子女的托付,难免会忽略自己的身体健康状况,有时候就算知道自己生病,考虑到各方面也是一拖再拖,以至于病情的加重。好不容易可以去看病了,又被繁杂的手续过程和昂贵的医药费吓得望而却步,对此,空巢老人们也显得很无奈。

3、农村空巢老人问题分析

农村老人空巢化是我国人口、经济、社会等多种因素造成的。

虽然我国现在在实施计划生育,但我国的人口数量仍然在逐年增加,人口老龄化也较严重。农村人口平均预期寿命延长,高龄老年人口增长,老年人家庭空巢期延长,同时两代老人户也有所增加。此外,工业化、城镇化过程中大量农村劳动年龄人口向城镇迁移,留守老年人增加。而且随着居住条件改善以及人们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变化,两代人愿意分开居住的家庭也在增多。

子女们的不尽责使不能老有所养。

随着社会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的思想和素质也得到相应的提高,但是仍有许多家庭的子女在生活中没有尽到自己应尽的义务和责任,特别是在农村地区,尊老敬老在许多子女身上都得不到体现,相应的意识也很淡薄。缺乏照料者和精神慰藉,家庭养老的稳定结构被打乱,严重影响了部分老年人的生活,同时加重了老年人劳动自养的负担。独

居老年人更失去了配偶的扶养,与孙辈同住的“留守”老年人加重了代抚育负担,两代老年人户则是“以老养老”,困难相对更多。

对农村老年人家庭空巢现象及其问题重视不够,措施不力,保障不到位。

首先,各地关于居家养老和老年服务体系建设的政策主要指向城市,适合农村实际情况的政策较少。其次,观念落后。一些地方的工作思路仍然停留在“家庭养老”上,对农村老年人“空巢”问题重视不够。最后,缺少有力措施。农村社会保障、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明显落后,社会组织很不发育,解决农村老年人养老服务问题难度很大。

4、农村空巢老人问题解决措施

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为农村老年人生活提供制度保障,加快建立农村社会养老服务体系。

①加快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把符合条件的老年人全部纳入保障范围,并考虑老年人的特点和需求,采取措施给予优待和照顾。实施最低生活保障可对贫困老年人降低门槛,提高补助标准,保证贫困老年人的基本生活稳定。②医疗卫生机构应为急重病贫困老年人开辟绿色通道。积极探索建立农村老年人养老金制度,对于不享受社会保障待遇的农村高龄老年人可采取发放生活补贴等方式,保障老年人的基本医疗需要。③加强农村综合服务型养老机构建设,是农村老人也能享受到一些基本的服务。通过以上种种措施,使得农村老人们能够老有所养,老有所乐,病有所医,

加强子女尽职尽责意识,提高人们尊老敬老、互帮互助意识 通过媒体对广大人民进行法制道德宣传,宣传尊老敬老的先进事迹,表彰维护老年人合法权益的先进典型。使得更多的子女能够清楚自己的义务,不仅是从经济上慰藉父母,更要从精神上关爱自己的父母,时常和老人们沟通交流,通过关爱关心让老人们不会觉得孤寂和忧虑。

加强对农村老龄工作的组织领导

篇4

【关键词】养老机构;管理模式;社区养老

我国是世界老年人口最多、老龄化速度最快的国家,长期实行的计划生育政策导致了空巢家庭增加,目前老年人口呈现出基数大、增长快、高龄化、空巢化等特征。随着经济发展、社会进步、观念变革和生活方式的改变等,传统的家庭养老功能正在逐渐弱化。特别是人口老龄化、高龄化的加剧,失能、半失能老年人的数量持续增长,照料和护理问题日益突出,曾经的计划经济体制时期以居家养老为主,没有家庭供养的城镇老人进入养老院养老的格局,已不能满足当今日益增长的多元化的养老需求;而经济的快速发展也促使社会发生巨大的变革,单位制的消亡,家庭规模不断缩小,年轻人的工作压力越来越大,加上计划生育对家庭结构的影响,这些社会的变化必然改变着传统的养老观念与方式。城市社区养老和机构养老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随着不断的实践,三种养老形式的定位也在悄然发生变化,近几年确定了“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养老体系。

一、养老机构

是指为老年人提供食宿、生活护理等综合的机构,如养老院、托老所、老年人服务中心、敬老院等机构。

我国的养老机构按性质划分,分为营利性、非营利性和福利性三大类。营利性养老机构是指要税务和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办理登一记手续的养老服务机构;而非营利性养老机构是指,在非企业单位登记管理机关部门,办理其登记手续的养老服务机构;福利性养老机构(一般指公办),是指在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机关部门办理其登记手续的养老服务机构。养老机构按照所有制类型,分为国办养老机构(一般以老年社会福利院的形式)、集体办养老机构(一般以福利院、敬老院等形式)及民办养老机构三类,前二者可以都称为公办养老机构。民办养老机构一般是民间资本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一种养老机构,民办养老机构既能弥补政府社会福利的不足,又满足了老人个性化的养老服务需求,是社会老年服务在中国社会福利社会化的背景下的新的增长点。

二、城市养老机构的经营模式

(一)社区养老院。对于在生活上能自理的老人或者部分不能自理和完全不能自理的老年人员,同时又希望在自己熟悉的环境中安度晚年生活,采取了社区养老服务的模式。该模式的经营者在社区内或街区开办各种设施来为老年人服务,其中包括“托老机构”、“服务中心”和“护理中心”等。社区养老服务采用社区内的资源,提供居住区内老人和其他居民包括设施、物质、衣食住行方面的日常生活照料和服务,还包括临时托老、心理保健、医疗护理、文化教育、法律咨询、体育娱乐、临终关怀等各个方面的收费服务。此种养老方式的优点是老年人生活在自己所熟悉的环境中,同时得到家的感觉、降低子女的生活负担,又能获得与机构养老院相近的生活照料。社区养老服务的经营者可以是个体或企业,也可以是资金充足、规范管理的服务公司等。

1.社区养老机构的优势。(1)老年人在心理上获得了所需求的踏实和安全感。老人得到的服务是由社区提供的,这种环境下老人感到熟悉、放心和亲切,同时由于借助于居委会的力量,面对熟悉的环境和人,会有安全感,不会在心理上产生抵触。(2)多样化的养老形式。为了适应不同条件的老人在养老方面的需求,可以采取多种形式。例如:日托养老、小时养老、上门服务、旅游养老和健康养老等。(3)具有成本优势。社区养老服务可以利用老人目前拥有的住房进行家庭养老院,从而在充分发挥社区资源优势的基础上,还能充分利用社区内的闲置设施,置换为养老服务设施,这样不仅可以减少投资、缓解政府的财政负担,还能大大降低家庭养老服务的费用,同时解决了城市低收入者养老难的问题。(4)方便灵活。老年人在心理上不愿意离开日常熟悉的生活环境,社区服务为了满足老年人的这种需求,利用其服务及时、方便、灵活的特点,可以各取所需,按需提供不同的服务方式。(5)适应性强、覆盖面广。社区养老服务采用家庭养老院的形式,一方面适应低收入老人的要求,同时使“三无老人”、“空巢老人”和中高收入老人的要求得到了满足。从而解决“无儿也能养老”、“儿女不在身边也能养老”和低收入老人养老的社会问题。

2.社区养老机构的不足之处。(1)难以规范化管理。由于多数城市社区养老机构,都具有规模小的特点,甚至直接就是由原来的家庭养老院演变过来,尚未形成规范化的公司制度和管理体系,因此可以预见此类社区养老院的将来发展将会遇到阻碍。(2)服务态度和护理水平标准不一。社区养老服务形式以养老院为主,但是其雇佣的工作人员,没有经过标准的选拔和专业培训,人员的态度、素质和水平参差不齐,专业人员和高水平护理在小型的社区养老院中占的比例很小。因而,社区养老服务模式的养老院的态度和水平有待提高。(3)养老院的基础设施不够完善。该种模式由于资金不够充足,规模较小,相应的基础设施还不能跟上老人的需求。

(二)老年公寓。最近,许多城市根据老年人的需求和特点设计并建造了老年公寓,是一种专供老年人居住的住宅。老年公寓既体现老年人在养老居住方面的特点,又能提供给老年人各方面社会化的服务。老年公寓使家庭养老功能得到延伸,它的主要服务对象是健康而富有活力的老年人,是提供优质的住宅服务的社会养老给有较好经济负担能力老年人。现在新型的老年公寓内无论是生活设施,还是公用设施配套都很齐全,富有家庭氛围,让老人感觉到有“家”可归的同时,还能享受在住宅内无法享受到的养老配套服务,从而减轻了子女的养老压力,同时也大大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老年公寓更是城市老年人的一种聚居形式;能够满足老人在学习、情感、交流等精神方面的需要。

1.老年公寓的优势。(1)老年公寓的建筑、基础设施符合老年人的特点。老年公寓依据老年人的特点和需求而设计、建造的住宅,专供老年人居住,因此特别重视利于老年人的医疗设施的配备,无障碍设计等方面。(2)老年公寓的选址周边具有环境优美、交通便利的优势。一般老年公寓建在较适宜养老的郊区,具有便利的交通,适宜老年人的出行。(3)管理规范化。在老年公寓一般采用专业的物业管理公司来管理住宅小区,同时提供照护服务的工作人员也都具有良好的态度和较高服务的水平。

2.老年公寓的劣势。(1)养老成本的增加。租赁和购房是老年公寓的入住的两种形式,这种形式会增加老年人的养老成本,因此老年公寓的主要定位于较高收入的老年人。(2)老年公寓社区缺乏活力。除了工作人员,在老年公寓聚居的大多都是老年人,社区内的活力与生机就成为重要的问题,而且老年公寓内经常发生的死亡现象也是不可避免给老年人造成心理负担。(3)老年人没有归属感。在老年公寓,一些本来就个性孤僻的老年人离开熟悉的环境,搬到陌生的老年公寓会加重孤独感。

(三)敬老院。敬老院的服务对象主要是高龄体衰并且缺乏或者是生活不能自理的老人,敬老院可以提供完精心完善的健康监护和个人生活照料,有敬老院和特色敬老院两种。其中后者是针对某一生活背景、文化层次或者具有特殊情况的老人开办的,例如专为精神上或身体上有显著缺陷,或者长期需要技术医疗护理的特殊老人群开办的护理院;还有一种是为科研单位、大专院校和艺术工作者等某一专业文化素质高人群提供的高质量专业水平的服务,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敬老院内的配套设施、环境以及活动安排都应该符合特定人群的特点。敬老院具有针对性的人群和福利性质,并且服务周到,价格较低,护理水平相对较高的优势。虽然具有这些优势,但是该模式养老院存在着准入门槛的问题。

(四)大型疗养中心。针对一些冬季到南方、夏季到北方的候鸟型老年人,或者是经济条件较好、能半自理或完全自理的老年人,所提供的较高档的休养场所,即大型的疗养中心。

这种模式的养老院,提供给老人可短期修养或者是长年居住,一般有租赁制或会员制,同时也会有部分房产交易。大型的疗养中心选址一般都在环境优美的风景区,疗养中心建筑设施完善,还提供了先进的医疗保健和休闲娱乐等设备,包括吃住、娱乐、医疗等服务。疗养中心设有小套房、单人间等多种形式,允许老人自带家电、家具、布置房间。大型疗养中心设备完善,环境优美,护理水平专业等,对社会上较高等级人群或者是经济条件很好的老年人群体具有吸引力。较高的收费条件同时也是该种养老院的软助,大型疗养中心的目标定位过高,许多老人无法承受其高额的收费,另外这种养老院的选择地址都在远离市区的风景区,环境较好,但不适合亲人的探望和老年人的出行,会增加老人孤独感。

(五)连锁经营的养老院。以上介绍的各种经营形式的养老院都可以连锁的模式经营,这样可以形成规模经济以降低成本。连锁经营的养老院通过统一的建筑设计与装修,统一的标准化管理和后台支持,以及细致考虑的照护设置,能够使其充分发挥出连锁型商业机构的特质。更加重要的是,连锁的经营方式还搭建起了一个整合社会资源的平台,这样就能使连锁经营的养老院之间进行有效的资本运作,进而降低了运营成本,却提高了服务质量,给投资者增加了一定的利润空间,并还能为选择该模式的老年人提供旅游或者异地养老等选择。

三、发展措施

综合上述理由,以及从经济水平、养老保障及养老观念等来看,社区养老更符合我国国情。因此政府应该发挥主导作用,积极鼓励社区养老院的发展,扩大养老服务范围,提高养老服务质量,以降低养老成本。具体措施可以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一)应大力发展社区养老院。综合考虑我国的经济水平与国民收入,特别是老年人的收入,以及现有养老院经营模式,定位较高端的大型疗养中心及老年公寓,在我国的发展始终会有市场需求,但对于大多数老年人来说,不会选择入住。而对于较方便的社区养老院,只要价格、护理服务水平等能够满足老人需求,大多数老年人会选择离家较近的社区养老院。因而我国应大力发展社区养老院。

(二)完善我国法律体系的建设。伴随着养老服务的发展,为了将养老服务转入规范化、法制化的轨道,法律体系的不断完善伴随着养老服务事业的整个发展过程,只有通过不断的修订和完善相应的法律体系,才能形成对养老服务事业的服务机构、服务内容、服务标准及服务人员等方面都有明确规定。相应的法律体系,使养老事业有法可依,同时赋予了养老事业制度化的规范,为养老服务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法律保障。

(三)养老服务人员的专业化。专业素质是发达国家非常注重的,尤其在养老服务事业上。通过对工作人员的资格、条件及专业技能等方面作出严格要求,以保证老年人能够得到优质的服务。服务要求分别有不同的层次,因而对服务人员进行不同的考核制度;服务人员必须经过一定时间的培训,且通过考核后才能上岗,甚至有的要取得相应的资格证书才能参加工作。高素质的工作人员能保证服务的质量,这对养老服务事业的良性发展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四)建设多层次的养老服务体系。国家应建立多层次的养老服务体系,老年人能通过选择适合自己的实际需求的养老服务,扩大自身的养老自。并且建立了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之后,不但能够满足老年人多样化的养老需求,使老年人得到规范化和人性化服务,而且能够减轻社会的养老负担,有效避免资源的浪费。并且,多层次的养老服务体系能让更多的老人实现自我养老,而不是依靠政府和家人的资助,即使需要提供资助的老人,也能得到养老机构提供的收费较低的养老服务。

综上所述,良好的养老机构经营管理模式将会有助于城市养老机构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成栋.政府责任论[M].北京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

[2] 罗豪才.行政法学[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 .

[3] 张良礼.应对人口老龄化――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构件及规划[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4] 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编.老龄工作调查与研究――全国老龄工作优秀调研报告选[M].华龄出版社,2005.

[5] 郭平,陈刚编.2006 年中国城乡老年人口状况追踪调查数据分析[M].中国社会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