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科学与工程的重要性范文

时间:2024-01-03 17:38:3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食品科学与工程的重要性,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食品科学与工程的重要性

篇1

关键词:食品科学工程专业 校外实习基地 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从世界各国高等教育来看,加强实践教育已经成为一个潮流,建立稳定对口的校外实习基地,作为校内实训基地的重要补充,是学生实现角色转换、培养综合职业素质的实践性学习场所。在与校外实习基地的合作过程中,食品高校可利用企业的条件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企业也可以从实习生中优先选拔优秀人才,满足企业日益增长的人才需求,达到“双赢”的效果,进而共同推进食品行业的发展。

一、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本科生校外实习基地建设存在的问题

各级教育主管部门一直在鼓励要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提高实习质量,培养应用型人才,各高校也在加强实践教学方面采取了多种举措,不断努力探索,但作为强化实践能力重要场所之一的校外实习基地,其建设过程还存在一些问题,从而影响到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也很难达到国家对人才培养的要求。

1.重建设,轻管理。这一矛盾在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校外基地建设中比较突出。学校非常重视校外实习基地建设,充分利用一切资源,和对口企业洽谈并签订合作协议,但签订后缺乏必要的沟通,更谈不上有效的利用与管理。目前大部分食品高校在校外实习基地的管理上缺乏规范性,导致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和管理混乱,影响学生的实习质量。

2.重硬件,轻软件。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校外实习基地都具有较好的设备条件,但缺乏严格、规范的管理制度,没有全面反映校外实习所要求的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教学规程。

3.高校与实习基地间缺乏互动。高校与实习基地之间的合作仅限于学生单方面实习,内容比较单一,没有互动,造成高校与实习基地之间的合作关系不稳定。

4.建设模式单一,实践内容简单。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校外实践的内容教多,但一个企业往往只是一个方面的知识,多个地方实习,经费有困难。

因此,为了加强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本科生校外实习工作,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培养适应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需要的专门人才,应对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与管理研究。

二、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本科生校外实习基地建设的重要性

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本科生培养面向食品的生产、加工、流通及食品科学与工程有关的教育、研究、进出口、卫生监督、安全管理等部门,从事食品或相关产品的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工程设计、生产管理、品质控制、产品销售、检验检疫、教育教学等方面工作的应用性高级工程技术人才。现有的校内实习基地教育资源(包括实验教学条件和环境)虽然能在场地、设施、师资、人员等方面进行配置或者不断完善,但仍不能完全满足课程改革中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对教育资源的要求。因此,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是校内实习基地的有益补充,且发挥着校内实习基地无法替代的作用。开拓大学生校外实践基地,顺应了社会和学校的需求,为实现食品应用型创新性人才与行业用人需求的进一步对接,实现人才“学以致用”,开辟了一条新途径,新方法。学生校内实习基地与校外实习基地是教学大纲中实践环节的主要实现场所,两种实习基地在功能、建设方法、运行与管理模式上,存在一定的差异。校内实习基地依托校内实验教学中心开展科研设计训练,培养学生的科研素养与创新意识;通过开放性实验,提高学生的综合运用专业知识能力。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使校内知识学习与社会岗位工作,专业与行业之间建立起广泛的联系,由此对于人才培养方案、模式与质量等诸多教学改革的尝试有了更多的实际依据。

三、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本科生校外实习基地建设的目标

根据教育部关于开展“本科教学工程”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建设工作的通知(教高函[2012]7号)精神和食品行业特色,校外实习基地承担高校学生的校外实践教育任务,促进高校和行业、企事业单位、科研院所、政府机关联合培养人才新机制的建立。校外实习基地建设的目标应包括以下三点:第一,推动高校本专业人才培养及教育思想观念的转变,改革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为高校本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课程体系设置等注入符合食品行业发展趋势的实用课程,新资源和新资讯。第二,树立来源于实践、服务于实践的教育理念,加强本专业学生的实践教学环节。为适应我国食品行业发展需要,实际工作岗位出发,校企应共同探讨、设计实习实践专题,以提升学生服务于社会、引领行业发展的责任感、敬业精神、创新精神,增强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就业能力,成为具有创新性的应用型食品人才。第三,深刻理解现时期倡导的“应用复合人才”的概念,促进高校办学与食品行业产、学、研相结合,探索食品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中学科专业设置、课程体系改革、教学计划修订与社会用人需求同步不滞后的思路。

四、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本科生校外实习基地的功能定位

篇2

关键词:工程技术方法论;食品工程原理;课堂教学应用

作者简介:张齐军,男,1962年9月生,大学本科,学士,副教授,长期从事食品工程技术方面的教学和科研工作。

一、 我国目前的食品工程发展现状分析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与发展,食品工业也出现了前所未有的进步与发展。一

个食品企业要想生存与发展就一定要不断引进新技术、新手段、新方法,并结合世界上最先进的食品工艺完成食品企业的工程目标。我国传统的食品工程主要是以食品加工业、药品加工业、饮料加工业和烟草加工业等为主,但是很少与工程技术理论相挂钩,形成了相互脱离的现象。这样会直接导致我国的食品工程进度比较缓慢,难以取得长足的发展。所以,我们有必要利用“理论联系实践”的科学原理对食品工程加工引入整体的工程技术原理,保证食品工程的正常进行。我国的工程技术原理在食品加工中有着重要的作用,但是目前它们之间相互结合的力度还远远不够,无论是在局部还是整体,很难进行人力物力的充分配置。食品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于我国的知识理论体系创新、人才的培养和社会的服务等各方面都具有重要的作用,同时它也是该产业发展的核心动力和基础保障。经过了很多年的完善与发展我国的食品行业取得了辉煌的成绩,无论是在科研队伍建设、人才质量管理方面,还是食品特色创新方面都处于国内的领先地位。但是,局限性很强,只有部分的企业的注重食品科学技术的发展,很多的企业依然按照原来传统的生产模式进行生产。随着食品工程的管理人员思想意识和觉悟水平的提高,他们越来越注意到食品科学技术的重要性,并加大了食品科学的研究力度,不断提高员工的专业技术水平。

二、 食品工程师培养的方向

食品工程师作为食品工程原理课堂教学中的受益者,食品企业一定要加大对

对食品工程师的培训力度,明确他们的培训方向。从我国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食品工业的发展需要的是一大批高水平、高质量的食品工程师,其重要性不言而喻。虽然食品的工程发展已有百余年的历史,食品工程服务的对象范围也在不断扩大,但是食品工程师却很难接受有效的科学技术知识培训,在解决新问题、新方法时还存在很多的不足之处。面对着这样一个竞争激烈的社会,食品行业的确需要一大批专业的技术人才,企业一定要从根本上认清食品工程师的重要性和对于企业发展的意义。同时还要从社会的进步、科学的发展和行业的需求等方面入手,正确认识食品工程师的知识结构、技能水平和专业素质,打造出一支强有力的食品工程师队伍。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对食品工程师进行培训:知识、能力与素质。

(一) 知识培训

知识的培训对于食品工程师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因为随着食品行业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食品企业工程开始朝着标准化的方向发展,专业理论知识的培训是他们步入标准食品行业的基础。食品工程师还应该通过多种方式进行必要的理论知识培训,提高自身的知识水平,丰富自身的知识体系。

(二) 能力培训

能力的培训在食品工程原理课堂教学中具有最重要的地位,因为食品工程的发展需要的是一大批有真实能力的人。要想提高食品工程师的能力,我们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提工程师的觉悟水平,增强他们自身的积极性和自主能动性,我们在课堂上一定要对其灌输能力的培养要靠自身的多实践。其次,食品生产本身就是一个运转的过程,工程师一定要不断进行亲手操作,对于操作的一些问题要及时发现,通过失败的经验教训,自己要认真总结,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最后,能力的培养还需要企业与工程师之间的相互配合,建立一定的奖惩制度,提高工程师的工作热情。

(三) 素质的培养

在对工程师进行培养的时候我们还要注意培养工程师们的素质,各个行业都需要一支高素质的人才队伍,来为他们创造价值。在食品工程原理课堂教学中我们一定要时刻注重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积极鼓励员工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质和专业技能素质,使他们很好地融入到企业的管理中去。

三、 食品工程原理课堂教学中强调方法论的重要性

食品工程原理实际上是一种综合性的学科知识,它融入了数学、物理和化学

等基础学科。通过具体的物理操作过程、精确的数学计算和正确的化学反应原理,对食品生产的全过程中进行全面管理。方法论对于对于食品工程原理教学有着双重的意义,一方面它可以促进工程技术学科的发展;另一方面,它又担负着食品工程的技术发展的重任。技术方法论注重的是工程的理论观点和计量计算及实际设计能力的培养,强调理论与实际相互结合的重要性,尽可能运用技术手段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食品工程原理是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我们只有掌握了正确的技术方法,才可以获得最大的学习效益。企业在对食品工程师进行培训的过程中一定要认真讲述、耐心讲解,时刻提高方法论的重视度。

四、 工程技术方法论在食品原理教学中的应用

(一) 建立数学模型

工程方法论的主要作用是通过系统全局、掌握主次关系、分清教学要点,建立数学模型,并用数学的方法原理对教学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进行分析。通过模型的引入,以达到食品工程原理教学的最佳效果。数学模型的建立可以清楚直观地对其进行讲解分析,提高食品工程师的学习效率。

(二) 量纲分析法

量纲分析法是一种较为深入的分析方法,该方法可以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将逻辑性强的问题通俗化。研究该问题的时候我们可以通过多种实验进行验证,将每一个对象作为具体的研究对象,通过不断的对比与分析我们可以得出准确结论,有效解决复杂问题。量纲分析法实际上就是思维与实验的相互结合,通过对理论知识的不断深入分析,将理论付诸实践,通过一系列的实验对比,我们可以探索自然发展规律。该方法的使用一定要注意避免外界的各种干扰,防止外界因素对实验的影响。如果实验是在极其恶劣的条件下进行的,我们一定要将各种外界因素考虑到实验中去,综合对比得出结果。

(三) 技术经济优化方法

工程技术理论会直接对经济社会的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所以我们在对食品工程师进行教育培训的时候一定要注意技术经济优化法。因为工程技术理论考虑的是社会的实际经济效益,注重实际价值,以获取最大经济效益为目标。尤其是在食品工程原理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更应该注重经济性、可行性和实用性,尽可能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同时该方法的应用还应该注意结合社会条件和各种客观因素的制约,遵循经济与科学的同一性原则。

结束语

食品工程原理课堂教学中,企业一定要注意工程技术方法理论的重要性,通过多种多样的方法,提高食品工程师的学习水平和操作技能,使他们不断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在该方法中我们一定要强调实践操作的重要性,通过让工程师们不断自己动手,及时发现和处理问题,对于失败教训不断总结,探索出适合食品工程发展的新方法。

参考文献 :

[1]刘学文.食品科学与工程导论概述[M].化学工业出版社,2012(11)

[2]张伟刚.科研方法导论[M].科学出版社,2011(11)

篇3

微生物、乳制品等成为热点解析频次较高的领域

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分析显示,2015年27个食品安全热点的区域分布中,大陆地区的热点20个,占比74%,境外热点7个,占比26%。在热点分布领域方面,27个热点中,共涉及到微生物等7个主要领域,其中出现频次较高的热点领域包括5个,依次为微生物、乳制品、保健食品、食品添加剂、肉制品。从对热点判定的变化可知,27个热点中,不属于食品安全事件的热点16个,占59%;属于食品安全事件的热点6个,占22%;针对潜在风险的预警提示5个,占19%。通过对2011-2015年食品安全热点定性分析可知,对潜在风险的提示是2015年食品热点解析的亮点。从2011-2015年,每年媒体及公众对食品安全热点的关注点也在不断变化与延续:从2011年的方便食品与非法添加,到2013年的原料污染与恶意造假,再到2015年关注微生物污染与营养健康。

2015年舆情关注热点呈现6大特征

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通过组织相关专家对2015年全年27个食品安全热点进行梳理、分析后总结出2015年舆情关注热点呈现出如下6大特征:

特征一:热点密度有所降低。2014年全年跟踪38个食品安全热点,而2015年全年跟踪27个食品安全热点,舆情的热点密度降低31.6%。

特征二:“微生物污染”连续两年位列第一。对比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2014-2015年的食品安全风险解析热点可知,微生物污染于2014年首次成为食品安全关注的头号焦点,2015年仍然位居第一位。显示了媒体对食品安全的关注点,正逐渐回归中国食品安全的真实,与全球食品安全面临的问题相吻合。

特征三:违规超范围添加仍是顽疾,但对食品添加剂的认知趋于理性。2015年27个热点中的6个食品安全事件,其中2件是由于违规超范围使用食品添加剂导致的,占到食品安全事件的三分之一。相比之下,2014年38个热点中涉及到食品添加剂的热点有6个,都不属于食品安全事件。从整体上来看,对食品添加剂的关注热度逐渐趋势于理性,对食品添加剂的公众科普已显效果。

特征四:乳品安全仍心牵天下。2015年的27个热点中,涉及乳及乳制品的热点问题5个,占27个热点的18.5%,是第二大被关注点,但均不属于食品安全问题。关于“常温乳酸菌饮料”、“生鲜奶”等热点均为乳品相关问题。热点中,既涉及乳制品的微生物污染(肉毒杆菌),又涉及化学污染(硫氰酸钠);还首次出现了风险预警(“生鲜奶”)。既有国内的,也有国外的。

特征五:关注点开始由食品安全转向对食物的营养健康评价。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通过分析2015年27个热点反应的焦点发现,媒体和消费者的关注点已不仅仅停留在食品的安全问题上。对褪黑素、膳食补充剂、银杏叶提取物等保健食品及对糖等常见基础食品原料的关注上可以看出,公众的关注点已逐渐转向对食物的营养健康评价。

特征六:老问题穿上“新马甲”。“方便食品和非法添加”是2011年媒体的主要关注点,时隔5年,虽然经过科技界持续的公众科普,相关问题早已成定论,但如“烹炸油安全”、“毒草莓”、“方便面32小时不消化”等,仍然被反复炒作,只是换上了不同的标题。由此,预示着科普的力度仍需加大。

热点凸显风险交流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研究员陈君石在对“金箔入酒”事件的解读别指出,这个例子可以很好地说明新媒体的风险放大作用。

陈君石说,“如何应对和管理新媒体已成为风险交流领域的一个新挑战。”北京食品科学研究院院长、中国肉类食品综合研究中心主任王守伟在做“红肉致癌”热点事件的解读时指出,在关乎民生健康的风险信息时,需要严谨和慎重。媒体要正确描述风险,避免引起公众不必要的恐慌。此事件也凸显了风险交流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良好的和及时的风险交流可避免类似问题的失真和夸大,对社会和谐和稳定具有重要作用。

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院长、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副理事长胡小松教授在“毒豆芽”系列案件首现无罪判决的热点事件解读时直言,让不让用是管理问题,是否有毒是科学问题,不能在“有关部门公告禁止使用的物质”和“有毒有害物质”之间简单地画等号。

篇4

关键词:科学发展视角 大学食品教学 改革 创新

一、从科学发展视角分析加强大学食品学科教学改革的重要性

最近几年,我国的食品产业发展迅速,但也出现了一些食品安全问题方面。因此,我国有越来越多的大学陆续开设了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这一教学课程,重在培养更多更优秀的食品专业人才,以适应现代社会对食品企业发展的需要。由于在现阶段的大学食品学科教学方面还存在着一些不成熟地方。例如,在我国大部分大学中,我国传统的教学思想中仍然是比较重视理论知识教学,而忽视实践创新教学,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课程的教学思想亦是如此。另外,在大学食品学科的专业设置上,划分的范围比较窄,不利于学生学习多方面的食品专业知识,使培养的食品专业人才较为单一,综合素质水平也较差。还有,在这种落后的食品教学模式下,培养出来的学生在实践能力以及创新能力方面水平较低,最终学生只能适应应试教育的要求,而不能适应社会实践工作的需要。因此,我们为了培养高素质,综合性以及实践创新水平较高的食品专业人才,就必须要从科学发展的视角处罚,对大学食品学科教学进行改革和创新,这是十分重要以及必要的。

二、进一步完善大学食品教学改革与创新的措施

(一)转变教学思想,培养实践以及创新能力高的食品专业人才

为了适应现代食品产业发展的需要,各大院校在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方面必须转变以往传统落后的教学思想,摒弃重视理论知识教学,而轻视实践教学的观念,。学校要从科学发展的视角出发,完善教学改革的目标,重视培养食品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以及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水平,这样才能使大学生拥有更加健全的人格,使学校为社会输送更多更优秀的食品专业人才资源。

(二)提高大学食品专业教师的教学水平,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

为了进一步完善大学食品学科教学改革,就必须要提高大学食品专业教师的教学水平,建立起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首先,大学要为食品专业的教师创造一个更好的教学环境,通过制定一些政策来保障教师的权益,使教师可以在教学方面投入更多的精力,增强教学的质量。另外,学校也要安排食品专业的教师深入一些食品企业中参加实践工作,学习新的食品知识和技术。还有,学校要为了进一步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也要对教师的专业素质进行考核和培训。只要高素质,高水平的食品专业教师才能教导出更加优秀的学生。

(三)完善食品专业的设置,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教育

在我国的现代大学中,关于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方面的教育理念应该坚持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完善食品专业的设置,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水平,这样才能完善食品学科的改革发展。大学在食品专业的设置上应该从以往单一向多面发展,转变成厚基础,宽口径的专业设置,要让学生学习到多方面的食品知识。学校要让学生掌握基本的理论知识基础上,还要重视锻炼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等等,使学生可以很快适应今后的社会职业工作。

(四)加强食品课程教学的人文性,重视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

学校还要加强食品课程教学的人文性,重视培养食品专业学生的人文素质,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水平,以此完善大学食品学科教学的改革。学校通过进行不同形式的食品教学形式,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具有人文情怀的视频教学课堂,要让食品专业学生了解人与食品的关系,使学生在食品方面的树立一个正确的观念。在这种具有人文性的食品教学中,也有利于学生之间更加团结协作,发散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更加健全的人格,使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提高。

(五)学校要加强食品实验教学,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学校要进一步加强食品实验教学,不仅要让学生学会使用一些简单的仪器,运用基本的操作技能,使学生能够在实验教学中验证出食品理论知识的正确性,也要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激发学生探究食品专业的热情,让学生可以独立创新的解决食品实验中的问题。在食品实验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更多的实验操作技能,锻炼学生自行完成整个食品实验过程,让学生可以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以及创新水平。

(六)学校要加强与食品企业的合作,为食品专业学生提供一个实习基地

学校要建立起与食品企业以及其他食品科研单位的合作关系,为食品专业的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实习基地,来进一步推动大学食品学科教学改革。学校要聘请行业专家以及企业高素质食品人才给学生讲解我国食品行业的发展现状,让学生可以更多地了解自己的专业,并且为之努力学习。另外,学校也要安排一些优秀学生进入合作的食品企业参加实习工作,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增强学生的专业技能。学校与社会企业的合作一定程度上可以解决学生的就业问题,有利于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我们必须要从科学发展的视角来进一步改革和创新大学食品学科教学,以此为社会食品企业提供更加优秀,动手实践能力较高的综合性食品专业人才。现阶段,虽然我国的大学食品学科教学改革中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但是通过学校转变教学思想;完善食品专业的设置;提高大学食品专业教师的教学水平,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加强食品课程教学的人文性以及加强食品实验教学,并且加强与食品企业的合作,为食品专业学生提供一个实习基地等等措施,最终培养出更多更优秀的实践以及创新能力高的食品专业人才,进一步促进我国食品产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滕建文,夏宁,黄丽.食品工艺学实践教学的改革初探[J].广西大学学报,2008,(5):37-38.

[2]蒋益虹.综合性大学食品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的改革与创新[J].高等农业教育,2003,(10):66-68.

篇5

[关键词]食品生物化学;实验课;教学改革

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一般通过课程建设实现,课程质量的优劣直接决定着人才培养质量的高低。食品生物化学是食品专业的一门很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它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课程,能培养学生在生物化学领域的基本操作、动手实践、独立设计实验和理论联系实际等能力。通过这门实验课的学习,不仅可以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有关的理论知识,而且对后续专业课的学习和科研能力的培养有重要的影响。生物化学实验课程作为我院食品科学与工程、食品质量与安全、食品包装化学、生物工程本科专业的基础实验课程,它要求学生在掌握生物化学理论知识的同时,通过自己动手,完成一些验证性和创新性的实验,使学生将理性知识与感性认识有机地结合,将书本知识用于实验,在实验中更深地理解基础理论。同时,在生物化学实验课教学中,对学生进行观察、分析、综合等诸方面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因此生物化学实验课非常重要。对于如何改进生物化学实验课程教学方法,改变学生对生物化学教学的认识。加强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全面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素质,有必要进行深入的探讨和改革。

1食品生物化学实验存在的问题

食品生物化学实验的教学方法主要还是“填鸭式”模式,即先由实验老师讲解实验原理、实验操作步骤以及实验注意事项,然后再让学生进行实验操作的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模式实际上只注重结果,忽视学生的实验过程。结果导致学生普遍存在重视理论学习忽视实验操作、重视撰写实验报告忽视实验过程、重视理解实验原理忽视实验步骤的思想。实验的前期准备工作全部由实验老师完成,学生对此知之甚少,甚至一无所知。同时所选的实验教学内容绝大部分是验证性实验,实验结果学生已经知晓,导致部分学生对实验不感兴趣,从而限制了学生的扩散思维,束缚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造思维的培养。同时,食品生物化学实验教学内容与设备也存在一些问题,例如:实验项目只是简单验证了理论知识;部分实验内容与其他实验课程重复,同时又不完整,与其他课程没有密切的联系;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相对较少,缺乏创新性;实验内容更新速度相对较慢,没有赶上生物化学知识爆炸式增长的速度水平;实验室、实验仪器没有充分整合,没有产生较高的利用效率。以上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能动性的发挥,不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束缚了学生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2授课方式改革

传统的实验教学是老师给出实验的题目和方法步骤,学生按照要求操作步骤完成实验内容,这样的实验方法会逐渐遏制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了充分调动学生实验积极性,我们以综合设计性实验及创新性实验为载体,对实验教学方法进行了改革,首先我们给出实验题目或是大致的实验目的,要求学生针对实验目的查阅试验方法,设计实验过程,写出预习报告,教师对预习报告提出建议。学生对预习报告修改后完成实验操作,写出实验报告[3]。利用网络发达,激发学生自主学习能力,采用一般授课一般自己设计。比如,从牛奶中分离制备酪蛋白实验,可以老师讲分离制备酪蛋白的原理与操作步骤,留下乳清中提取乳糖实验,让学生自己查阅文献,自己设计实验步骤,进行实验。

3授课内容改革

以往培养方案中,理论课时多,实验课时少,实验只是理论的附属部分实验课教学处于从属地位。教师和学生都不够重视。食品生物化学及实验是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学生最先开出的第一门专业基础课程,它以生物化学为基础,与食品科学与工程其他专业课程有一定的联系,如食品微生物学中微生物的代谢;遗传变异等就是生物化学讨论的焦点;而营养学的学习过程中无时无刻都渗透着生物化学的内容;食品风味化学等这都与食品生物化学密不可分。由于食品生物化学实验的重要性,所以在实验内容的选择上,一方面不能简单的从生物化学实验内容中挑选应考虑到后置课程的衔接性,注意避免与后续专业课程的实验发生重复;另一方面碱少验证性实验的比例,适当增开一些综合、设计性实验。实验教学内容的逐渐深化使得食品生物化学实验内容更加充实。学生经过这样的综合性实验,不仅可以巩固已学的理论知识,更能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一方面,可以理论知识与学科应用研究课题相结合。论知识与学科应用研究课题的融合,是理论与实践相联系的有效途径,它涵盖了两方面的意义:一方面,以理论指导实践,设计实验项目,解决实验中出现的问题;另一方面,通过实践可验证知识的准确性和真实性。学生围绕实验内容,带着问题从课本、参考文献以及网络等渠道了解学科领域及相关行业科技发展的信息,提高学生科学设计与评价实验结果的能力,使学生的学习状态处于求知欲增强和自学能力提高的良性循环中。教师可以与学生交流科研过程的经验及实验技能的关键点,形成师生互动的场面。开设的综合性实验,其过程贯穿着样品提取、纯化、定量分析及应用研究等环节,系统地反映科学研究的全过程[4]。二是开展多媒体视频辅助教学。华南理工大学高建华等老师就做了食品生物化学实验课程多媒体视频课件,内容包括关键的基础理论提要,实验仪器设备操作演示,实验数据处理、图谱分析的方法等。我们可以借鉴过来学习看看,播放给学生,比如不能现场操作的,可以视频演示学习。三是增设创新性实验和课外科技研究。教师立项学生研究培养计划、大学生创新研究计划或学生自主创新实验项目,学生可自愿报名参加,使学生的实验技能、创新意识得到循序渐进的提高。或者将最后一次的实验留给学生自己去做或者设计,让学生自主实验,提高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潜力,开发学生的创造力。

4硬件教学设施提升

教学设施与教学环境是教学工作能否顺利开展的先决性基础条件,要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就要在突出学生主体地位的基础上营造良好的教学和学习环境,创造必要的基础条件[5]。要根据实验条件尽可能多的为学生购置先进仪器,让学生有机会接触、了解。比如,水分的测定,目前实验室基本还是用烘箱烘干水分进行检测,可是各食品工厂食品检测已经不用这种方法了,已经开始用快速水分测定仪了。那么我们学校就要加大这方面的投入,至少让学生能够接触到这些仪器知道怎么操作。对于学生以后上班很快适应社会也有很大帮助。还应该给购置气相色谱仪、液相色谱仪、红外色谱仪等先进设备,为学生演示、了解。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与兴趣,更好的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5我院食品生物化学实验课程教学研究

食品生物化学实验课程在我院针对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和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开始,一般是大二下学期开始,对学生掌握食品科学基础实验技能,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科研能力有很大的引导和基础性作用。根据我校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特点和学时数安排,本门食品生物化学实验课共开设了9个实验。要求学生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掌握实验基本原理、实验基本技能,并熟练使用相关实验仪器和设备。为了使学生日后能适应食品加工及食品检测部门的工作,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学生需要在掌握理论的同时,有较好的动手操作能力。针对实际的社会需求,食品生物化学实验均与食品专业联系紧密,如从柚皮中分离制备果胶,从牛奶中分离制备酷蛋白、丁香油的提取、辣椒红色素的提取与分析分离等。这些实验既融入了课本理论知识,又让学生熟悉了与食品相关的实验技术,锻炼了动手能力。实验课不仅仅是简单的技能训练,更是培养学生独立思维,引导学生进行科研探索的良好途径。首先,要让学生形成良好的实验习惯,课前做到预习,熟知实验原理。课后如实记载实验报告,并利用网络技术或图书馆做好资料调查,针对实验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自己的见解[6]。

6结论

实验教学改革对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和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创新思维,都有明显促进作用,有利于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我们通过食品生物化学实验改革,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利于学生实验技能的提高,并对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认真总结各阶段的实验教学工作,根据新时代学生的特点,联系实际开发新的实验项目。同时,根据不同学生的认知水平,发挥学生的长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断推动实验教学教改的深入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妍,黄志明.食品生物化学综合设计性实验的实践与思考[J].广州化工,2007,35(1):69-70.

[2]郎刚华,

[3]王丽燕.食品生物化学实验课程体系构建探析[J].安徽农学通报,2013,19(9):165-167.

[4]高建华,宁正祥,袁尔东,等.食品生物化学实验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2):20266-20267.

[5]何丽芳,王芳宇,曹美兰.食品生物化学实验教学改革初探[J].中国校外教育,2013,(9):261.

篇6

关键词食品学科试验方法学;课程教学;教学实践

AbstractIn the paper,the necessity,problem,content optimization and practice of food science experimental methodology were summarized to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further teaching reform.

Key wordsfood science experimental methodology;curriculum teaching;education practice

试验方法学(试验设计与数据处理)是自然科学研究方法论领域中一个分支,是以概率论、数理统计、专业技术知识和实践经验为基础,对试验进行科学、经济安排,并对试验结果计算分析,最终达到减少试验次数、缩短试验周期、迅速找出优化方案的一种科学方法。试验方法学也是一门理论和实践结合紧密、实用性很强的课程,它为以后从事科学研究、工程试验、工程设计工作的学生提供基本的训练,培养学生正确确定科研、工程试验方案和进行数据处理的能力[1]。

食品学科是涵盖农副产品贮藏加工、生物科学、农业工程和轻工业等学科的综合性、交叉型学科,具有原料广泛性、加工工艺的多样性和加工质量控制的重要性等特点。这些特点决定了进行食品学科试验和生产实践中,对试验的合理设计和科学安排的注重,注意试验过程的正确运转,保证试验结果的可靠性和准确性,并进行科学正确的统计分析,以便于正确揭示事物的本质,得出科学的结论[2]。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食品工业飞速发展,食品科学研究朝着自动化生产、计算机应用、系统工程、生物酶技术、基因工程等高新技术发展,逐步脱离了传统的加工方法,体现了科学化、集约化生产的特色,也对食品科学研究的试验设计和统计方法提出更高的要求。食品的试验研究已经由简单的假设测验、方差分析发展到多元分析、优化设计等高级试验设计分析方法,愈加显出试验方法学在食品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性。

1课程开设的必要性

试验设计方法是一项工程技术人员必须掌握的技术方法。它要求科学地安排试验方案,以最少的人力和物力消费,在最短的时间内取得更多、更好的生产和科研成果。试验设计在工业生产和工程设计中能发挥重要的作用,主要有:提高产量;减少质量的波动,提高产品质量水准;大大缩短新产品试验周期;降低成本;试验设计延长产品寿命。该课程的开设为大学生将来从事科学研究或新产品研发等实际工作奠定了理论和实践基础。

2存在的问题

该课程因为涉及统计学知识,需要具备深厚的概率论基础知识,而概率论较为抽象,学生普遍掌握程度不高;同时统计学涉及大量的计算,通常需要用计算机软件来完成,故必须具备一定的计算机软硬件知识及实际操作能力,所以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对该课程的理解和掌握并不容易。

2.1教学安排问题

不同院校试验方法学课的课程性质不同,有些是必修课,有些是限选课,有些是公共选修课,让感兴趣的同学自由选择。由于选修课可以自主选择,也可以放弃学分,因此学生对选修课的态度普遍不如对必修课认真,这就造成教学效果相对较难提高。课时数不同,分别为20、30、40、50学时等。另外,开设课程时间也有不同,分别在大二、大三和大四时开设,致使学生对该课程在知识储备、使用迫切性以及将来需求等方面的掌握和了解较少。

2.2实际需求与课程脱节问题

由于没有对该课程进行科学研究,不知道试验方法学可以解决什么问题。而该课程所具有的内容多、公式多、计算多、图表多等,决定了课程本身的繁杂性,这样造成课程对学生的吸引力降低,教师虽然付出大量的心血进行课前准备和课堂教学,但在学生眼里枯燥乏味、难以理解,导致教师厌教、学生厌学。

2.3内容问题

传统的试验方法学教学内容侧重于数学原理的论述,实际应用例子太少,可操作性差。而该课程实际是应用科学,教学内容的编排应围绕实际技能的培养进行。由于学生已进行过《高等数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等课程的学习,具备一定的数学基础。因此,为了节省教学时间,对公式和定理的分析、推导一带而过,不着重强调;降低理论深度,着眼于理论知识的实际应用,深入浅出,以点带面,使学生领悟教学内容。

3课程教学的内容优化

3.1引入试验设计发展史

为了使学生明确学习目的,有必要在课堂教学中引入试验设计发展史。例如:1949 年,日本电讯研究所研制的“线形弹簧继电器”,运用正交设计技术,对数十个特性值、2 000 多个变量进行研究,制造出比竞争对手美国西方电器公司先进、价廉的产品,给该所带来几十亿美元的效益[3]。1978 年原七机部在进行某项产品的试验设计时,须考虑5 因素31 水平,且要求试验次数不能超过50 次。5因素31水平可能的试验次数多达2 800 多万次,为研究其数学模型曾试用国外的方法,长时间得不到理想的结果,而运用“正交设计”方法,5 因素31水平的试验次数为312=961。为解决该难题,我国著名的数理统计专家方开泰与数论专家王元合作,将数论理论成功地应用于试验设计问题中,创立了一种全新的试验设计方法,即“均匀设计试验法”,运用该方法于上述试验,仅做31次,其效果便接近于2 800多万次的试验,成功解决了该难题。在讲这段历史时,学生感兴趣,不仅认识到进行该课程学习的重要性,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而且激发出强烈的爱国主义热情和努力学习的决心。

3.2重视教学内容的实用性

在试验设计基础、方差分析、回归分析、正交试验设计、均匀设计、回归正交设计、回归旋转正交试验设计等教学内容中,对基础理论不作重点阐述,强调理论在实际应用中的结果理解与现象解释的作用,重点讲解遇到什么样的研究课题需用哪种设计方法进行设计,采用什么软件对所得到的数据结果进行处理。例如:采用物理和化学结合的办法来提取酵母细胞中的海藻糖[4],先用微波处理,后用溶剂来提取。考察的因素是微波时间(min)、提取体积(mL)、提取时间(min)、提取温度(℃)(X1、X2、X3、X4)。针对这4个影响因素,每个因素安排6个水平,4 因素的取值范围分别为微波时间2.0~5.0 min;提取体积10~50 mL;提取时间10~60 min;提取温度0~100 ℃。如果采用全面试验则需64=1 296次试验,如果是正交法必须做62=36次试验,而均匀试验法6次就可以解决,所以选择均匀试验设计。对于试验结果如何处理,均匀设计法由于没有正交法整齐可比的特点,所以不能采用方差分析方法去处理,而采用回归分析的方法。

3.3加强对实用软件使用的教学

目前,具体可用于试验方法学中进行数据处理的广泛流行的软件有Mathematics[5]、SAS[6]、Minitab 、Matlab、SPSS、DPS、Origin、Design expert等。每个软件有其自己的特点,例如SPSS主要用于统计量计算,Matlab主要用于数值分析,Mathematics主要用于函数分析与计算,Origin主要用于绘图等等。另外,还有专门用于正交试验设计的正交设计助手软件,用于均匀设计的均匀分析软件,用于曲线拟合的Curve expert等专门软件。因此,该课程教学的关键是要使学生在不同方案设计中采用不同的软件处理试验结果,以提高试验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4课程教学的实践与设想

课程教学方法改革的总原则是:把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为教学的重点;遵循现代教育以人为本的观念,给学生发展以最大的空间;在教学中应因材施教,采用多种方法,切实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教师的促进作用。同时,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自己设计试验方案,自己动手进行数据处理。

4.1积极解决学生的思想问题

要让学生学好课程,必须确保其对课程的正确认识。笔者教学实践发现,只有通过鲜明的个案引导、启发才能使学生觉得试验方法学的学习可以解决许多难点问题,提高知识层次结构,挖掘隐含在试验数据内部的深层次要素,以保证学生有积极学习该课程的意识。

4.2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主导—主体”的设计模式,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小组讨论,动手实践

引导学生进行食品学科的试验及数据处理,课后撰写技术报告,通过学生动手实践让其亲自体验试验设计整个过程:①了解试验目的,实验目的是试验设计首先要考虑的问题,对其应当深入了解,认真分析,提出试验目的及预期效果,避免盲目性。②确定因素和水平,试验设计之前必须了解可能对试验结果产生影响的因素,并根据实验要求选出适当因素加以研究。③确定指标,在选择试验指标时,必须考虑指标对所研究问题能提供的信息,及其测定方法。④确定试验计划,实验计划的确定在整个实验设计中至关重要。采用何种设计方案须考虑试验误差、方便程度、人力、物力、财力等多个方面。⑤实施试验设计。⑥数据分析。

4.3改革考试和考核方法

考试是促进学生学习、检验学习成效的一种重要手段。学生最简单的目的就是拿学分,增加获得奖学金和就业机会。为了克服平时不认真、一到考试就死记硬背突击过关的弊端,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动性,增强学生主动思维的积极性,在考试、考核中可将讨论、课程的论文成绩与平时成绩相结合,综合评定。如平时表现 10%,课外作业 10%,课堂讨论 20%,课程论文 60%。将考试的重点侧重于提交课程论文上。课程论文是培养创新意识和提高研究能力的有效途径,许多学生习惯老师问学生答的考试模式,依赖老师划范围、定重点地被动学习方法。采用课程小论文的考试形式会给学生提供一个展现创造能力的机会,促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深层次地理解知识和方法,主动搜寻资料,阅读参考书,解决科研中的方案设计与数据处理问题。

5结语

试验方法学课的角色,其实无论是必修课还是选修课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应当教给学生真正有用的知识和技能,帮助其在今后科研和管理工作中解决实际问题,借助各种应用软件,根据具体问题进行方案设计及试验结果的数据处理,揭示隐含在试验现象中的科学问题,完成科学研究和论文写作。

6参考文献

[1] 孙培勤,刘大壮.实验设计与数据处理课程的教学实践[J].化工高等教育,2003(1):84-85.

[2] 王钦德.食品试验设计与统计分析[M].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3.

[3] 陈红,黄海东.试验设计与数据处理课程教学改革的探讨[J].农机化研究,2004(2):266-267.

[4] 章银良,刘庭淼,张鑫,等.微波破碎酵母细胞提取海藻糖的研究[J].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4):51-53.

[5] ELIZABETH B.Data processing mathematics[M].Englewood Cliffs,N J:Preontice-Hall,1995.

篇7

[关键词]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果蔬贮运方向毕业设计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437(2013)08-0081-03

新疆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果蔬贮运方向)在毕业设计(实习)这一重要教学环节上,有一定的经验和教训的积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对本专业毕业设计(实习)进行系统管理和制度建设、改革和创新管理核心思想、管理模式和方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探讨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果蔬贮运方向)本科毕业设计(实习)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案,为实现本科生毕业设计(实习)的教学管理的规范化、系统化和制度化,以及教学质量和管理水平的提高奠定一定的基础。

我们以2011届和2012届本科毕业生作为调研对象,对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以了解学生对本科毕业论文各个环节的认识、看法、态度及行为,以期全面地了解我院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果蔬贮运方向)本科毕业设计(实习)中存在的问题、管理的薄弱环节,为今后教改的深入进行和制定行之有效的管理措施提供良好的研究基础。

一、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方法

将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果蔬贮运方向)本科毕业设计(实习)的整个教学环节分为学生对毕业论文的态度、论文选题、文献查阅和分析、实验及教师指导、资料整理和论文写作、论文答辩、对自己毕业论文和实习的评价等七个方面内容。

考虑到学生对某件事物的态度存在着一个程度的问题,为了更好地反映个体学生对教学措施的态度和认可程度,我们将打分题的可选分值设定为0-10的数字,分值的大小表示学生认可程度的高低,填10表示程度高,非常有必要、重要等;填5表示一般;填0为持完全否定态度,完全没有、完全没必要。通过对打分结果的次数统计并做成次数分布表,使我们能更清楚地、量化地了解和认识学生对教学中存在问题及教学措施的态度。从多个分布图分析,我们认为打在分值8-10的学生是持一种肯定的态度,6-7的学生持一种比较肯定的态度,打分值5的学生可能持一种“一般”、无所谓,中庸成分比较大的态度,打在分值0-4的学生可能持一种否定,“没必要”的态度。

调查涉及2011届、2012届毕业本科生231人,其中我院食科061、071民族言语班的学生81人,我院汉语言班食科072、074、082、084学生150人。

二、调研结果及分析

(一)毕业论文的态度

学生对本科生做毕业论文的必要性、重视程度与其在毕业论文中下工夫和投入精力的相关性很大,为此我们设计了以下题目:“你认为本科生做毕业论文的必要性大吗?”详见图1。

图1本科生做毕业论文必要性态度的调查情况

从图1可以明显看出,53.7%的学生选择10d,认为本科生做毕业论文的必要性很大;选择分值6-10d的学生占77.5%,即大多数学生认为本科生做毕业论文是有必要的;有18.6%的学生持一种无所谓的态度或认为必要性一般;有3.9%的学生认为本科生做毕业论文的必要性较小,也可能持不赞同的态度。

(二)论文选题

论文选题涉及选题的方式,题目设计的水平、来源、实用性、创新性,学生对题目的兴趣等方面,它对后面论文完成的程度及质量影响很大,为此我们设计了以下题目:“你的论文结合科研和生产实际的程度?”详见图2。

图2论文结合科研和生产实际的程度调查情况

从图2可以看出,25.5%的学生选择10d,认为本科生做毕业论文和生产实际结合紧密,本科毕业论文的选题利于今后的实践和工作;选择分值6-10d的学生占70.1%;有22.5%的学生认为毕业论文和生产实际结合一般,或并不相关、不了解自己研究的内容是否能和生产实际相结合;有7.4%的学生认为自己的论文选题和生产实践没有太大的联系。

(三)文献查阅和分析

文献查阅和分析使本科生能更好地掌握科技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了解所学专业学科前沿和发展趋势,具备独立获取知识、进行信息处理和创新的基本能力,同时也是为毕业论文的研究准备材料的过程。为此我们设计了以下题目:“你对文献综述的重视程度?”详见图3。

图3学生对文献综述的重视程度调查情况

调查的231人当中,有39.8%的学生认为自己对文献综述非常重视,占76.2%(选6-10d)的学生对文献综述的重视持肯定态度;有19.0%的学生认为自己的重视程度一般,持无所谓的态度;有4.8%的同学不重视文献综述。

(四)实验及教师指导

毕业论文实验涉及教师和学生的态度、双方的相互作用及实验条件等因素,是毕业论文的关键环节,关系到该教学环节的教学质量及毕业论文的质量,为此我们设计了三个问题对学生进行调查。问题1:“指导教师能经常主动与你进行交流与沟通吗?”详见图4。问题2:“你能经常主动与指导教师进行联系和交流沟通吗?”详见图5。问题3:“根据学生的时间,将毕业论文机动地安排在大四一年的时间内进行的看法?”详见图6。

1.指导教师与学生进行交流与沟通情况调查

图4指导教师主动与学生进行交流与沟通情况

从图4可以明显看出,22.5%的学生选择10d,认为教师能经常主动与学生进行交流与沟通;选择分值6-10d的学生占73.2%,即大多数学生认为教师能做到主动与学生交流沟通;有18.6%的学生认为教师做得一般;有10.4%的学生持不认可的态度。

2.学生与指导教师进行联系和交流情况调查

图5学生主动与教师沟通交流情况

由图5所示,32.0%的学生选择10d,认为能经常主动与教师沟通交流;选择分值6-10d的学生占81.8%,即大多数学生认为能主动与教师沟通交流;有13.4%的学生认为与教师沟通交流一般;有4.8%的学生认为不能主动与教师沟通交流。

3.将毕业论文安排在大四一年的时间内进行的支持程度调查

图6将毕业论文安排在大四一年的时间内进行的支持程度

从图6可以明显看出,23.5%的毕业生选择10d,对毕业论文机动地安排在大四一年的时间持完全支持的态度;选择分值6-10d的毕业生占70.9%,即大多数学生认为这样做是可以接受的;有21.3%的毕业生持一种无所谓的态度;有7.8%的毕业生持不认可的态度。

(五)论文写作

论文写作涉及学生写和教师改、学生的表达能力、格式的规范化等内容,我们设计了以下问题:“通过毕业论文的写作,你的论文写作水平显著提高的程度如何?”详见图7。

图7论文写作水平显著提高的程度

如图7所示,24%的学生选择8d-10d,认为自己通过毕业论文写作后论文的写作水平得到显著提高;55.5%的学生选择6-9d,认为通过毕业论文写作后论文的写作水平得到提高;有16.2%选择5d,认为论文写作水平提高程度一般;还有4.4%学生选择0-4d,对提高论文写作水平持不肯定的或否定的态度。

(六)论文答辩

针对以往答辩中出现的问题,我们从答辩教师和学生在答辩中的态度、行为和做法等方面考虑,设计了以下问题:“你对答辩组织、分组情况的满意程度?”详见图8。

图8对论文答辩组织、分组情况的满意程度

如图8所示,28.1%的学生选择10d,表明对答辩组织、分组情况十分满意;80.1%的学生选择6-10d,表明大多学生是认可的;14.3%的学生认为一般;5.6%的学生选择0-4d,表明这部分学生对答辩组织、分组情况不太满意。

(七)学生对自己毕业论文和实习的评价

以往对毕业论文的评价都是出自教师和教学管理者,在此希望能了解学生对自己论文的真实评价,对我们今后教改是有重要参考价值的,为此我们设计了以下题目:“应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提高程度?”详见图9。

图9应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提高程度

根据图9所示, 29.4%的学生选择10d,认为本科生在完成毕业论文的过程中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很大的提高;选择分值6-10d的学生占74.5%,即大多数学生认为有一定的提高;有21.6%的学生选择5d,这部分学生认为提高一般或不多;有3.9%的学生认为提高较小或没有什么太大的作用。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及解决方案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1.由于就业和考研等现实问题分散了学生相当一部分精力,不可避免地影响了毕业论文这一教学实践环节的教学效果,最终影响培养人才的质量。

2.目前主要采用学院公布学生选题的方式,很多学生不能结合自己的兴趣爱好选到合适的论文题目,影响了学生的兴趣、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发挥。

3.文献的利用、查阅和综述能力差,不少学生不是在查阅大量的文献基础上进行文献资料的整理,而是抄文献综述。

4.论文成绩采用单一的论文答辩成绩很难合理地反映学生的整个毕业论文情况,评优论文的过程还有待改进。

(二)解决方案

1.提高学生对毕业设计(实习)重要性的认识。通过指导让学生意识到毕业设计(实习)的实践性和综合性是其他教学环节都不能替代的,使学生自觉投入更多精力和时间进行毕业设计(实习)。

2.多种毕业选题方式的尝试。改革原有的单一的论文选题方式,逐渐推行多种选题方式并行。

3.集中开设科技文献检索、资料查询及综述方法的讲座,使学生的科技论文写作技能得到普遍的提高。

4.适当提早开始和延长毕业设计(实习)的时间,将做本科毕业论文的时间灵活机动地安排在大四一年或从大三就开始。

5.改变单一的论文成绩构成方式。为有效地考核学生论文成绩,做到公平公正,论文成绩应由多个方面构成,成绩构成比例:指导教师占30-40%,评阅教师20-30%,论文答辩成绩30-50%。

[参考文献]

[1]季明,马德刚.建立毕业设计管理体系提高毕业设计质量[J].中国大学教育,2007,(5):20-22.

篇8

关键词:食品工程原理;改革;教学;实验;设计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05-0130-03

食品工程原理是农业院校食品科学与工程本科专业的一门主干课程。通过本课程将系统地学习食品加工过程中的工程概念和各种单元操作的物理原理。从食品工程原理课程开始,学生的学习将转向工程科学,研究的对象是真实而又复杂的生产过程,思维方法也与以往所学的基础课程有很大差异。因此,学习并掌握该门课程对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学生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是,随着技术的进步和知识的更新,食品工程原理课程的改革也变得愈发紧迫,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原因:①食品加工新技术的不断涌现以及在原料性质上与化工生产的显著差异使得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通常采用的源自化工原理的食品工程原理教材已经与实际应用有严重的脱节;②以多媒体和网络技术为基础的新的教育技术为食品工程原理的教学提供了丰富的教学素材和有效的教学手段;③大学教育更加注重人才质量的提高和能力的培养,对课程实践教学环节的重视与日俱增,已经达到和理论课并重的程度。以上三种原因都对该课程提出了改革的迫切要求,作为从事本课程一线教学的教师,在这里探讨一下针对这门课进行改革的几个思路。

一、课程教学改革的探讨

前面已经提到,现在对于工科学生的培养模式将更加注重实践环节,在培养方案中体现出的结果就是增加了实验课课时的同时压缩了理论课的课时。如何能让学生在理论课时减少的情况下还能掌握足够的理论知识,是摆在食品工程原理课教师面前的一道难题。要解决这个难题需要从教学过程的每一个环节寻求破解之道。

1.采用新主线,使教学内容的安排更加系统化和简化。食品工程原理的单元操作统一于“三传”原理,即动量、热量和质量传递原理,“三传”原理可以用统一的形式进行表述:三种物理量的传递速率都等于物理量传递过程的推动力与阻力的比值。在安排教学内容的时候,可以根据食品物料的加工特性,围绕上述主线进行安排。针对一种物理量的传递过程,选择一种代表性的单元操作为示例,阐述清楚在该单元操作及其相关生产设备的计算中物理量传递过程的计算,其他单元操作类比介绍,这样既可以教给学生与食品加工过程相关的食品工程基础知识,又能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引入发展性评价,创新教学模式。食品工程原理课程传统的讲授是靠“老师讲、学生记”这种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在这种教学模式中,学生的学习缺少主动性,特别是基础差的学生很容易产生厌倦情绪。因此,对于这门课程教学模式的改革主张引入发展性评价。发展性评价作为一种“过程和结果并重、教学与评价紧密结合”的评价新理念,它以促进评价对象的发展为根本目的。具体实施可以在每个单元操作的学习完成之后,布置学生自行总结该单元的知识点,教师抽一到两节课的时间,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互相讨论完善,再派代表上台进行讲解。同组的其余学生则负责对其他组的代表评分,实现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老师也为每一位学生建立一份学习档案记录其每次的表现。这样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实现以学生为主体的多向性评价。

3.多媒体的合理运用及其与板书的有效结合。多媒体清晰的画面、生动的视频,能变抽象为直观,变复杂为简明,变枯燥为生动,在讲解抽象、复杂的单元操作过程中多媒体的运用能起到很好的辅助作用,多媒体动画可以演示各种单元操作过程的原理和设备的工作情况,非常直观,能产生一点即通的教学效果,加深了学生对基本原理的理解和相关设备构造的认识,提高学习效果。然而,传统的板书在黑板上从无到有的推演过程,是学生自己的参与过程,更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能力的有效方法,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所学内容,开拓思维,启迪智慧。同时,在目前的多媒体课件条件下,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仍有许多内容是信息技术手段所不能呈现的,仍有许多功能是信息技术手段所不能达到的。因此多媒体技术与传统的板书教学两者更多的是互补关系而不是替代关系。

二、课程实验改革的探讨

实验教学是食品工程原理课程的十分重要的教学环节,其基本任务是使学生加深理解和巩固食品工程原理课程中阐述的理论,培养学生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并掌握一定的实验操作技能,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和讨论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独立设置食品工程原理实验课。把食品工程原理课的实验部分设置为独立的课程,一方面可以增加实验教学课时,提高课程实践在整个课程中所占的比重,另一方面可以为设置多种形式的实验课程内容创造条件。这个举措从根本上改变了实验教学在整个课程中的地位,为把学生培养成为从事第一线生产服务和管理的“工程师和技师”类人才提供充分的理论联系实际的机会,为今后走入工作岗位奠定基础。

2.引入计算机仿真实验作为实验预习方式。食品工程原理的每个课程实验都相当于食品工业生产中的一个操作单元。由于实验综合性较强,容易造成学生对教师过分依赖。在实验操作中,教师怎么讲,学生就怎么做,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独立操作能力得不到提高,实验效果不好。因此,实验课一定要采取先预习后操作的模式进行教学。仿真实验具有低成本、安全可靠、节省操作时间等优点,便于运行和调试,把完成仿真实验作为实验预习的主要形式具有十分好的应用效果,可以加强学生在实验预习的过程中对实验流程和设备的认识,使学生在实验之前基本了解其操作过程,根据所学的理论知识预测实验结果。

3.基础实验与综合实验结合的课程内容设置。食品工程原理基础实验都是针对单一的单元操作设置的,因为缺乏研究性而难以开展创新性实验项目。针对这一问题,选择一些简单的食品生产工艺将其设置为综合实验,这样做的好处是把若干个单元操作联系起来,学生在完成实验的过程中一定会考虑设备的处理能力、原料的用量、不同单元操作之间的衔接以及操作参数如何影响生产效果等问题,因而主动地进行探索和学习,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引入综合实验不但将食品工程原理实验的教学内容贯穿在一起,还对传统的实验内容进行了扩充和更新,跟实际生产更接近,最好还能与学生的“挑战杯”项目,学科竞赛或者教师的科研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使学生在获取基础知识的同时还培养了科研的能力。

三、课程设计改革的探讨

食品工程原理课程设计是教学和实践的衔接环节,是在讲完食品工程原理的基本理论、过程计算以及设备的结构与操作的基础上进行的综合性提高训练,要求学生能进行单元操作设备的设计。为期两周的食品工程原理课程设计需要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全面分析设计过程,完成设备工艺尺寸的设计计算以及设备工艺条件图的绘制工作。食品工程原理课程设计能够让学生从理论走向实践,培养学生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

1.与食品机械与设备、食品工厂设计两门课程的设计结合独立设置一门课程。食品机械与设备是专门讲授食品加工机械及设备的结构特点和工作原理的课程;食品工厂设计是讲授食品工厂选址布局、生产流程设计及与之相关的水、电、汽、暖等公用系统设计的课程。这两门课程都设置了相应的课程设计环节,食品机械与设备的课程设计主要是基于测量基础上的食品机械设备零件图以及装配图的绘制,食品工厂的课程设计主要完成工厂的平面布置图、生产工艺的流程图和生产车间设备的工艺布置图,而食品工程原理是在明确了生产任务的前提下,对单元操作设备的工艺尺寸和工艺条件进行设计计算,为设备选型和整个工艺各单元操作设备之间的匹配提供依据。因此,把这几个设计整合成一门单独的设计课程,既避免让学生重复学习和完成相关的内容,又可以通过合理设置设计内容,让学生掌握从选择设备,安排生产流程,工艺计算一直到工厂的设计等一整套设计流程。这样做的好处是避免了原来多门课程多个设计题目之间没有关联,学生很难从中得到真正锻炼的局面。

2.在食品工程原理课程设计中突出VB、AutoCAD、Office等软件的应用。站在增强课程实用性和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角度,采用计算机软件进行辅助设计既可以提高设计的效率和水平,又能通过完成设计任务让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迅速提高。在设计的每一个环节都可以用到相应的软件,如:设计说明书可以用Office办公软件完成,设计计算可以用VB编程软件完成,设计图纸可以用AutoCAD绘图软件完成。因此,为了能顺利落实这一目标,在课程设计开始之前需要学生掌握相关软件的使用。可以在机械制图课程中加入AutoCAD的内容,在食品工程原理课程中加入VB编程的内容。通过突出各类软件在完成课程设计过程中的应用,使学生既掌握了从查阅资料、设计计算到制图等一系列的设计环节,完成了课程设计的任务,又提高了学生应用软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了学生在就业中的竞争优势。

3.与应用软件完成课程设计相应的课程设计考核方法的改革。计算机软件在课程设计中的应用顺应时代的需要,优点突出,但是其强大的复制功能却让学生在完成课程设计中“抄袭”起来更加简单和直接。因此,与应用软件完成设计过程相应的考核方法也需要重新考虑。主要有以下几种措施:①设置不同难度级别的题目让学生针对自己的能力自由选择,但是完成不同难度题目的最高成绩也是不同的,这样做有利于对不同学习态度的学生进行区分,鼓励那些学习认真的学生选择难度大一些的题目;②不强制要求用软件完成设计题目,但是会视应用软件完成部分占整个题目的比例有不同的加分,并且鼓励学生用软件完成的内容越多越好;③注重过程考核和阶段性检查,对每个学生从学习态度、学习能力等多个角度进行评价。对于提问积极,学习主动,在设计过程中能体现出解决问题的主动性、创造性的学生,都明确表示可以加分。同时加强阶段性检查,让学生做阶段汇报,及时了解学生的设计进度,对表现较差的学生提出口头警告。

四、食品工程原理课程改革与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结合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简称“卓越计划”)是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重大改革项目,也是促进我国由工程教育大国迈向工程教育强国的重大举措,旨在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为国家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才强国战略服务,对促进高等教育面向社会需求培养人才,全面提高工程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示范和引导作用。食品工程原理课程改革的探索与实践有助于提升食品工程专业本科生层次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实施效果。作为培养食品工程专业高级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的一门核心专业基础课,是培养学生工程意识的启蒙课,对培养食品工程专业学生的业务素质、工程能力及创新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要将食品工程原理从单一的“食品工程专业基础课程”转变为“大工程观、大系统观”为指导的课程架构体系,注重单元操作与环境的关联性,强化教学内容的与时俱进和应用性。同时将食品工程原理实验室建设成为集实验、实习、毕业论文(设计)及科学研究于一体的多功能实践教学平台,努力实现工程素质训练、科研试验与专业技术进步的有机结合。

五、结束语

课程教学、课程实验和课程设计是完成食品工程原理课程教学的三项重要任务,也构成了食品工程专业本科生从理论、实践到应用的专业基础,因此,该门课程的改革需要从这三个方面系统地考虑,科学、合理地提出措施。同时上面提出的各项措施以及卓越工程师计划的实施对教师的素质和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不仅要具备食品工程原理课程的授课能力,还要具备其他相关课程的相关知识。总之,教师应该在不断地教学改革中寻找合适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将学生能力的培养渗透到每一个教学实践中。

参考文献:

[1]刘伟民,赵杰文,马海乐,等.源于《化工原理》的《食品工程原理》教材编写创新研究[J].化工高等教育,2011,(6):96-99.

[2]吕惠卿,吴巧凤,夏明,等.发展性评价在化工原理教学过程中的应用与探索[J].化工高等教育,2011,(4):78-80.

[3]夏柳荫,孔江榕,王帅,等.多媒体与板书结合在化工原理教学中的应用[J].广州化工,2011,39(13):160-161.

[4]阮乐,张哲.如何提高化工原理实验效果之浅见[J].高校实验室工作研究,2011,110(4):48-49.

[5]李隽.高职《化工原理》课程实践教学改革[J].化工时刊,2011,25(9):57-58.

[6]吴景雄,童汉清.培养科研与工程素质并重的化工原理实验教学模式[J].高校实验室工作研究,2011,107(1):26-27.

篇9

蒙语授课“生物统计学”课程教学团队有能力建设课程系列教材菊林花教授自1982年就用蒙汉双语讲授“生物统计学”、“生物统计附试验设计”、“试验设计”等课程。多次出国学习,积累了30年的丰富经验,在2012被评为校级名师。金凤副教授自1985年开始用蒙汉双语讲授“生物统计学”、“生物统计附试验设计”、“试验设计与统计分析”等课程,已有28年教学经验。自1988年开始自编、参编、主编多部教材的丰富经验。2009~2010年在日本京都大学农学部统计教研室与佐佐木教授共同研究完成了“地方品种遗传参数估计模型”。玉荣讲师自2004年以来用蒙汉双语讲授"生物统计附试验设计"、"试验设计与统计分析"等课程。2010年到中国农业大学研修学习,积累了可喜的教学经验。教材是有效补充课堂内容的工具、技术手册,要及时关注本领域科学发展的前沿动向生物统计学是一门探讨如何从事生物学研究的设计、取样、分析、资料整理与推论的科学,它作为边缘交叉学科,已经在生态环境保护、生物资源保护与利用、畜禽生态学研究、分子生物学研究、高科技农业研究、生物制药技术、流行病规律研究与探索、畜禽数量遗传学研究、畜禽遗传繁育、生物信息学研究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目前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与生物信息学的蓬勃发展,使得“生物统计学”在这些突破性生物科技领域上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在课程建设中,随时注意增加生物统计在前沿领域研究应用的内容,增强课程的活力,提高教师和学生面向生物产业时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传统的统计学教学模式主要以课堂讲授为主,以教师为主体和中心,教师是主讲者,学生被动接受,教学效果主要取决于教师的课堂组织能力与语言表达能力。从我讲授蒙汉语“生物统计学”课程28年的教学实践经验看,课堂上老师讲授,学生做笔记的教学模式存在一定的缺陷,阻碍了学生独立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影响了学生真正掌握统计分析的方法。因此,我们在生物统计学教学过程中结合高校自主学习为主的教育特点,充分利用学生课余时间,将传授知识和提高素质有机结合起来,摸索出一套对教学内容有效补充作用的教材,同时可作为少数民族地区科技工作者从事科学研究的工具。

蒙语授课“生物统计学”教学团队主编、参编的蒙汉双语系列教材

1.金凤、菊林花主编的蒙文版教材《生物统计学》2000年由内蒙古大学出版发行。是根据1999年修订的全国高等农林院校本科教学大纲,依据同年11月召开的全国农林院校教材会议上讨论的动物科学、动物医学专业教材编写大纲编写的。是动物科学、动物医学专业的本科生必修课程教材。当时在内容的编排上也相应照顾到了生物工程、食品工程等专业的需要,将案例和例题略加增删或改动,并对个别专题内容加以补充。因此,本教材在2008年前一直作为生物工程、食品工程试用教材。教材的编写,保持本学科的系统性和科学性的前提下,力求做到内容的先进性与针对性的统一,循序渐进、简明易懂,特别注重了对学生的动手能力的培养。各章都有明确的教学目标,介绍本课程中的基本概念、着重对基本分析方法的详细介绍,每一种分析方法都有相应的例题,其过程详细,步骤完整。每章后配有习题,供读者实践。一直用作为畜牧兽医专业成人教育、自学考试教材。2004年,该选题被内蒙古大中专蒙古文教材编审委员会审批为“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规划教材”。为了使其成为名副其实的规划教材,以及贯彻落实教育部有关教改精神,进一步提高教材质量,使“生物统计学”课程教材符合新形势下的教学要求及国家教委新制订的课程教学基本要求,在广泛征求兄弟院校如内蒙古大学、内蒙古民族大学的相关老师的意见基础上,总结以往成功经验,采纳有关兄弟院校师生的建议,并针对使用中存在的问题,对《生物统计学》教材进行了全面修订。2.金凤、何金山(内蒙古大学)主编的蒙文版教材《生物统计附试验设计》2004年由内蒙古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本教材在2008年内蒙古大中专蒙古文教材评比中获优秀奖。与《生物统计学》教材相比较,新版教材保证了学科的系统性、完整性和实用性,突出体现了本课程的先进性、技能性与前沿性。具体内容如下:对第一章、第二章的内容做了次序上的调整。第三章“平均数、标准偏差、变异系数”改为“数据特征值”。第四章补充了二项分布应用案例。第五章“两个样本平均数差异显著性检验”改为“假设检验”。第六章方差分析的第四节中增加了两个因素系统分组方差分析方法。第七章第二节中增加了检验是否符合某种分布的案例题。第八章第四节增加了直线相关与直线应用案例。第九章第三节增加了案例分析。第十章第十一章分别增加了对应案例。第十二章试验设计原理与常用方法(新增)。第十三章常用统计应用程序简介(新增)。该教材及时引入了现代运算工具,将常用的设计与分析方法与优秀统计应用软件融为一体,使统计知识与计算机应用有机结合,为生物统计学技术的实际应用提供了方便与快捷的手段。已经连续8学年在10多个专业1000多人中使用,被相关专业师生广泛采用,反响良好,已多次印刷,为生物统计学课程教学质量的提高做出了积极贡献。目前,本教材已被列入自治区规划教材。它的出版不仅解决了内蒙古农业大学蒙语授课“生物统计学”课程学生和内蒙古民族大学畜牧专业蒙语授课学生的资料问题,而且可作为牧区畜牧兽医技术工作者、动物科学研究者、动物医学研究者及相关专业研究生、博士生用来进行整理分析复杂的生产一线数据并找出数据潜在的规律提供参考书。3.金凤、成格尔、玉荣主编的全国高等学校蒙文版教材《试验设计与统计分析方法》2008年由内蒙古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随着科学事业的发展,“统计学”已大步跨进了一个又一个相关学科领域,而每个学科领域在其自身发展过程中都会产生大量的数据,需分析揭示其内在规律。统计学作为分析方法,食品科技工作者越来越清醒地认识到其重要性,开设“食品试验设计与统计分析方法”课程。目前为止,蒙文版教材《试验设计与统计分析方法》是唯一的一个专门给蒙语授课食品科学专业学生所使用的“统计学”类教材。同时也是那些从事相关专业的技术工作者的理想参考用书。4.金凤参编国家十一五规划教材《食品试验设计与统计分析》(汉文,第二版),2010年由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承担第七章的编写,该教材为目前我校食品科学各专业课程教材。5.金凤参编国家十一五规划教材《生物统计附试验设计》(汉,第四版),2008年由中国农业出版社出版发行。它荣获全国高等农业院校优秀教材奖。承担第三章、第四章的编写,该教材为目前我校动物科学、动物医学、生物工程等院系课程教材。6.金凤参编全国统编教材《田间试验与统计分析》(汉文,第二版),2008年由科技出版社出版发行。承担第十一章的编写,该教材为目前我校农学、生态环境等学院课程教材。7.金凤参编面向21世纪教材《生物统计学》(汉文),2005年由内蒙古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承担第六章的编写,该教材为内蒙古农业大学(生物制药)、内蒙古大学、内蒙古师范大学相关课程教材。8.金凤参编国家十一五规划教材《生物统计附试验设计》(汉文,第三版),2002年由农业出版社出版发行。承担第四章编写,该教材为2008年前我校动物科学、动物医学、生物工程等院系课程教材。9.金凤主编校级教材《统计分析SAS应用上机指导书》(汉文),2010年内蒙古农业大学出版。该教材为目前我校动物科学、动物医学、生物工程、食品科学各专业学生的上机实践教材。

本系列教材主要解决的教学问题

1.“生物统计学”是数理统计分析方法在生物学中的应用。我们编写教材时不仅保持本学科的系统性,知识性,而且注重了与现代计算技术的有机结合。因此解决了蒙汉双语授课学生因认知差异引起的教学效果有差异的问题。2.虽然电子课件因其信息量大而受到大家好评,但是学生上课时更多的时间忙于抄课件,忽略了教师的讲解,而教材恰可弥补多媒体教学的这些不足。有了教材学生通过阅读教材可获得试验设计模板与方法、经典分析案例的详细步骤、显著性检验临界值等。3.本系列教材在辅助科研水平提升的同时,促进了科研成果进一步支撑统计分析案例教学,解决了今后修订教材时的实际案例问题,实现了科学研究与结果统计分析相互辅助的良性循环。蒙汉双语《生物统计学》系列教材编写过程中不仅突出了“生物统计学”是方法论、工具论的特色,而且顾及到了蒙汉双语授课学生的认知差异,及地区特色,内容编排上多为草原畜牧业案例,从而促进了他们的学习兴趣。

教学效果及社会效益

篇10

DOI:10.19694/j.cnki.issn2095-2457.2018.12.025

Exploration on Action-oriented-based Teaching Method in the Food Chemistry Experiments

WU Yong-hua CHEN Shang-long LIU En-qi ZHANG Jian-ping* ZHANG Wen-li

(Laboratory Center of Food and Biological Engineering,Xuzhou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Xuzhou 221111, China)

【Abstract】The food chemistry experiment is an integrated and technical experiment course, which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cultivating the creative thinking and practical ability for the students major in food. In view of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teaching of food chemistry experiment, the paper preliminarily discusses the application of action-oriented teaching method in the experimental teaching of food chemistry, to a certain extent, it was beneficial for fostering the students’ innovative thinking and key abilities.

【Key words】Action-oriented teaching method;Food chemistry experiments;Reform

徐州工程?W院是一所地方性、应用型本科院校,我校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和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着力于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专门技术人才,作为食品科学的基础学科,食品化的教学在本科教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教学方法和效果对于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创新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产生直接的影响[1]。食品化学实验是集综合性和技术性一体的实验课程,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重要环节,上好食品化学实验课能够巩固和加深学生理解食品化学的理论知识,并进一步使学生利用理论知识去解决现实的问题;有助于加强学生动手能力并提高学生学习食品科学的兴趣;对于学生的专业素养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1 当前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

目前,大多数的食品化学实验课的教学依然是采用传统的“指定实验项目和实验内容+讲解+指导”的模式[2],即指定几个实验项目,实验前老师先根据实验内容先准备好实验材料、配好实验需要的试剂。上课时,教师采用“填鸭式”的方式讲解实验原理、实验步骤和注意事项,然后学生分组,根据教师的讲解自己动手,并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相应的实验,最后撰写实验报告,老师批改定级[1]。这种教学模式一定程度地培训了学生的基本操作技能、加深了学生对基本理论的理解,但也存在学生应付式学习、主动性不高等突出问题[3]。在以往的教学中,我们发现学生在老师讲解的时候,不注意听讲,甚至有玩手机的情况,实验过程中只是机械地完成实验内容,对教学内容不主动进行深入思考和应用,在实验报告评阅中,我们发现许多学生的实验结果只是记录一些数据,初步的计算一下结果,缺少对结果的分析和总结,甚至有明显不符合常理的实验结果,另外,也存在抄袭实验结果的现象,总体而言,实验教学的效果不好。总之,这种教学模式不利于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培养其创新能力,不适应高等教育培养创新性人才的需要。因此,探讨符合学生心理和学习过程的实验教学模式―行动导向教学模式,将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关键能力。

2 行动导向教学

20世纪80年代的德国开始了行动导向教学模式的探讨,所谓“行动导向教学”,是指在学习过程中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不再按传统的课堂模式主导整个教学过程,而只是作为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咨询者[4]。

行动导向教学的目的是促进学习者关键能力的发展,把行动过程与学习过程相结合作为核心部分,有益于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因而,行动导向教学就是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做到脑、心、手共同参与学习,通过正确的引导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提高学习兴趣、培养创新思维、形成关键能力[5]。

行动导向教学是以“行动导向驱动”为主要形式,强调学生在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性地位,注重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教师要起到引导作用,着手于一个项目的某一个具体“任务”,引导学生正确的完成该“任务”,从而实现教学目标。在课堂教学中,采用行动导向教学方法,把一个项目分解成若干个小任务,可以将复杂的课题变为具体的任务。教师将分解后的具体任务下达给学生,整个教学过程之中以“任务”为主线,学生通过对任务的认识,团队之间进行讨论、分析并付诸行动,完成整个任务,完成知识的“分解”与“重组”的过程,并在这个过程中建构起学生自己的知识结构。学生在付出努力完成一个任务以后,心情会有愉悦感和成就感,使得学生的自信心和进一步学习动力得以增加。这种教学模式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知识和技能的兴趣,更有益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6]。

3 行动导向教学模式在食品化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初探

行动导向教学法主要包括任务教学法、项目教学法、基于项目的引导文教学法、案例教学法等。本文对项目教学法在食品化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进行初步的探讨。

项目教学法是是行动导向教学中的核心教学方法,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是教学行为的中心,教师是引导者和组织、监督者。老师布置相应的项目和任务,学生独自或分组制定任务计划,安排组织学习行为,当然,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是双向的。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深入理解专业知识,掌握相应的实践技能,并构建自己的知识结构。项目教学法一般按照“确定项目――制定方案――实施方案――检查评估”的步骤进行实施[6]。

3.1 ?n程目标的设置

通过实验培养学生具有初步独立开展食品化学方面的研究性实验的能力,培养学生团结协助、理论联系实际和融会贯通的能力,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设计和创新能力,为将来在工作中解决实际问题打下坚实的基础。

3.2 项目任务的设计

根据工程认证中对学生毕业条件的要求,制定能满足学生毕业要求的人才培养方案,在此基础上制定教学大纲,确定实验教学的项目内容,本课程设计了8个实验项目。

3.3 项目任务的实施

针对具体的实验教学项目进行实施。本文以 “果蔬褐变的机制及防止初探”这个项目为例来进行说明,列出教学任务,见表1。

3.3.1 分组准备

将学生按3人一组进行分组,并选拔较负责的学生作为组长,每组根据给定的实验项目查找资料,了解实验的意义和目的、掌握实验的原理,并设计相应的实验方案,内容包括:组内人员分工情况,实验目的和原理,仪器与试剂(包括实验原材料、实验试剂及其配置方法和实验所需用量、实验所需要的仪器设备等),实验步骤(需要详细说明,并确保本实验室条件下的可操作),数据记录与处理,注意事项等。并与老师进行讨论,在老师的指导下完善实验方案,最后形成科学可行的实验方案。

在这个过程中老师要引导学生通过“知网”查找所需要的文献资料,并要求学生在方案的最后标明所参考的文献,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知识产权意识,另外,要告知实验室的一些限制性条件,以免实验方案无法开展;对于试剂的用量要求学生计算出来,以免不必要的浪费,也培养学生的节约和环保意识,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3.3.2 实验开展

学生在开展实验前,每组学生指派一人将实验方案进行2分钟的汇报讲解,其他的学生可以对该组的方案提出疑问、参与讨论。

学生按照最终实验方案进行实际操作。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根据分工各司其职(仪器清洗、样品处理、试剂配制以及其他的实验操作),学生在操作过程中要明确自己的工作,集中注意力,教师从旁指导,及时提醒学生的错误操作,以免损坏设备或出现安全事故,在整个实验操作过程中,出来一下规定的操作规程,其他情况教师应以提示的方式纠正学生的错误,而不是手把手的教学生怎么操作,允许学生犯一些对实验结果有一定影响的错误,鼓励学生按自己的想法验证实验,以便学生独立思考。另外,黎冬明等[7]建议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教师可以安排一个学生对每个同学的操作进行摄像,既可以提高教学效果,又便于评定时进行对比,还可作为教学案例在以后的教学中使用。

3.3.3 实验反馈

待全部学生完成实验操作后,教师需组织学生进行自我和相互评定。首先由每组同学汇报试验结果,评价自己在实验中的表现,实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想法,全体同学对其结果进行讨论,完成学生的自评和互评,然后教师进行评定。教师指出哪些组的结果较为理想、学生操作比较正确,哪些组的数据存在不足、不足在哪,要求学生谈谈造成不理想的原因是什么,可以如何改进。

3.3.4 撰写实验报告和总结

传统上,学生写实验报告就是机械地抄一下老师给的内容,加上实验数据和对结果的初步计算。使用行动导向教学模式进行设计性实验项目时,实验步骤是学生自习设计的,所以要求在实验报告中注明本方案设计时所参考的文献资料,对于实验结果要求分析和总结。

3.3.5 评定

行动导向教学效果的评价主要采用能力本位的教学效果评价和真实性评价。在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时我们将能力本位(包括职业素质、社会能力、专业能力、方法能力)、专业技能培养、知识的掌握等纳入考核体系,进行综合评分。具体表现在方案的合理性、汇报表现、团队协作能力、学生的参与情况、结果的正确情况、实验报告的撰写情况(特别是应用理论知识分析实验结果情况)、实验完成后操作台、仪器设备、地面等整理情况。

3.4 存在的问题

我校食品化学实验课的教学实验包括了基础性实验、综合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8个实验项目,实验教学任务量大,若所有的实验项目都采用行动导向教学模式,将大大提高实验老师的工作量。另外,由于开展食品化学实验的教学只要一间,但要分批完成6到8批的学生做实验,同时又要避开学生的理论课时间,导致在实验时间安排上不太合理,很多时候会占用学生的休息时间,还有就是实验经费和实验设备有限,对于学生设计实验方案造成很多限制,也降低了设计性实验的研究性质。这些问题都要在将来改革中慢慢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