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资源短缺范文

时间:2024-01-03 17:38:3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教学资源短缺,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教学资源短缺

篇1

关键词:中职教育;共享;适应性

一、专业课教学资源库建设的背景

随着国家对中职学校越来越重视,对学校的资金投入也越来越大,为教学现代化、多样化,丰富教学课堂提供了坚实的硬件基础。职业学校都有许多优秀的专业课教师,人力资源丰富,但是由于许多专业没有专门的教学资源库,造成学校的硬件资源时有浪费现象发生。为了把人力资源转变为人力资本,群策群力,去同存异,实现资源共享,建设专业课教学资源库,将资源与教师个人发展和学校校本教研、校本实训、管理等平台整合在一起,将会给广大师生提供一套全新的教学素材和模块。然而许多学校由于缺乏教育教学信息资源,而难以发挥硬件资源在教学中应有的作用,造成了设备的大量闲置与浪费。每所学校都有自己的教学特点,建设适合本校教育教学需要的专业课资源库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策略。因此,自建专业课教学资源库是推进课堂改革、改变教学质量、提高教学效率的一个有效途径。

二、专业课教学资源库建设的目的

建立教学资源库有利于资源共享、减少老师的重复劳动、提高备课效率、改变教学形式等,可以提高设备利用率,实现教学多样化;有利于开展课堂教学改革,提高教师工作效率,集合集体智慧,寻找教学设计的最佳方案,提供最丰富的教学参考,实现先进教学经验、教学成果、学习成果的数字化共享,培养年轻教师,使他们在教学上少走弯路,尽快适应教学需要。

三、专业课教学资源库建设的实施目标

根据各专业、各学科的课程教学大纲及教学应用的需求,结合

企业的调研,制订适合企业生产需要的人才培养教学资源库,实现以服务学生和用人单位为宗旨,以适应企业需求为导向的宗旨,以提高专业教学水平目标,培养出手脑并用的复合型技能人才,而

不是培训出单一的技术操作工人。建立专业课教学资源库有利于优化专业教师的教学资源,共享信息资源,使专业更具有特色,使资源库在提高学校的专业教学质量、培养出一流素质和技能的人才

中发挥重要作用。

四、专业课教学资源库建设的内容

在资源库建设方面注重结合学校环境和周边地区需求,推进课堂教学改革,转化教学项目,不断地补充和完善项目课程教学,使资源库成为提升学生综合能力的法宝。具体内容可分为:

1.专业课教案、试卷资源库的建设研究

2.专业课PPT课件、动画资源库的建设研究

3.专业课教学、实训实验设备和图纸资源库的建设研究

4.专业教具、典型零件资源库的建设研究

5.专业课仿真软件及统一版本的专业软件资源库的建设研究

五、专业课教学资源库建设的思路、方法和实施步骤

1.专业课教学资源库建设的思路

(1)结合企业制订计划

我国中职学校培养的学生主要是满足本地企业的用人需求,因此,培养的学生主要是面向本地的企业,为了更好地使学生学有所用,所有参与资源库建设的老师都要经常去企业调研甚至下到

一线去工作学习,了解企业的真实需求。

(2)规范结构化教学资源与个性化资源

规范统一的资源模式结构有利于资源的共享和交流,因此,必须研究出一套完整科学的资源模式结构来学资源的内容,而个性化的资源建设可以保证资源的丰富形式和特殊需要。

(3)专业课教学资源库建设重在教学实际需要

不仅在内容和形式上要与教学实际无缝对接,在资源选取、资源结构上更要体现出教学的新理念、新思想,借助资源建设研究深化课题教学改革。

(4)专业课资源库建设应有序推进

资源库建设应理清思路:统筹规划,积极推进,有序发展,边应用边改进,不断完善专业重点科目的资源建设,分步实施。

2.专业课教学资源库建设的方法

专业课教学资源库建设的方法应本着“调研—分析—开发建

设—应用—反馈—完善—推广”的原则。技术路线采用人人参与,群策群力,要求具体项目专人负责。

六、专业课教学资源库建设应思考的问题

1.专业课教学资源库建设要以职业教育教学理论为指导

遵照国家或省级信息化建设标准,进行有教育性、系统性和可操作性的建设。

2.专业课教学资源库建设内容应侧重于仿真功能建设

职业学校普遍存在实习设备短缺落后、实习指导教师不足等问题,学校通过虚拟实习工厂建设、仿真实训教学,可解决职业学校设备短缺、师资不足等问题。

3.专业课教学资源库建设方式可采取多元合作

篇2

关键词:蒙古语授课;信息技术课;教学策略

是我国56个少数民族当中蒙古族集中分布的地区,辖区有12个盟市,101个旗县。大部分盟市和旗县几乎都有蒙古语授课的普通高中,这些蒙古语授课高中的大部分学生来自内蒙古边远地区的农村牧区。随着我国教育部把信息技术纳入普通高中必修课后,这些蒙古语授课高中也逐步开设了这门课程。蒙古语授课高中生总体上对信息技术课很感兴趣,也喜欢上信息技术课,教师也很努力上课,但教学效果却不理想。究其原因并寻求解决对策将有助于改善和提高教学效果、教学质量。

一、高中信息技术蒙古语授课教学效果不理想的原因分析

1.生源的影响

位于祖国北部边疆,由东北向西南斜伸,呈狭长形,地域辽阔,8000里边防线,横跨祖国“三北”(东北、西北、华北)地区。内各盟市间经济文化发展水平存在相当明显的差异,各盟市初中阶段的信息资源配置不均衡导致学生之间信息技术知识水平存在差异。这些初中生升到高中后往往会出现同一个班的学生计算机水平有高有底,接受能力也参差不齐的现象。

2.语言的影响

蒙古语授课高中生比起汉语授课高中生多学一门蒙古语课程,这样导致信息技术课的安排就有缺斤少两的现象,比如,我校蒙古语授课部只在高一年级安排一周一节的信息技术课。蒙古语授课高中生平时都是用蒙古语来交流,而在参考汉语版的材料时,会出现逻辑混乱和语序倒排的问题,或者意思理解错误的问题。因此,在搜集网络素材做作业时有绝大多数学生存在语言障碍问题。

3.信息技术基础差

多数蒙古族学生上高中之前,对计算机的了解太少,虽然有的初中开设了信息技术课程,但也都是形同虚设,偶尔上一两次课,认为上与不上一样,导致学生认为信息技术课是可有可无,学与不学一个样,反正也不参与中考。这样心理作用下的学生升到高中后信息技术基础极差。

4.教师和教学方法的因素

有些教师在给蒙古语授课的高中生上信息技术课时,没有依据蒙古族学生的自身特点,从实际出发,而是对课本内容照抄照搬,教学计划与教学过程主要是在参考汉语授课的学生进行教学,这就导致大多数学生跟不上教师的步伐,或根本提不起学习的兴趣。有些教师是将其他学科的教学方法照搬到信息技术教学中。在教学过程中,忽略了讲授法等一些传统的教学方法不太适合信息技术课的教学,导致教学效果不太好。

5.蒙古语文教材的因素

普通高中蒙古语授课信息技术教材建设也存在不少问题:现用教材中必修部分与汉语授课学生一样外,选修部分只有一个“信息技术应用”蒙古语版本的模块教材,但汉语版的选修部分包括“算法与程序设计”“多媒体技术应用”“网络技术应用”“数据管理技术”和“人工智能初步”五个模块。教材的有些名词术语不准确、与其他刊物著作不统一。尤其是蒙古语信息技术教学辅助教材和教学参考书特别短缺。

6.蒙古文数字化、网络化资源短缺的因素

首先蒙古语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滞后。近年来,虽然内蒙古的蒙古文软件企业开发了许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蒙古文软件,如,蒙古文智能整词输入法、蒙古文编码转换工具、蒙汉数字辞典等,为蒙古文教育资源建设提供了技术支持。但由于不同的蒙文输入法编码标准不统一,录入计算机的蒙古语文字互不兼容,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蒙古文资源的共享使用。其次,学校领导和教师对现有蒙古文数字化资源关注意识薄弱,所以蒙古语数字化教学资源数量特少。这样的条件下,蒙语授课高中只能直接利用汉语资源或翻译汉语资源后使用,很难用蒙古语来网上查找解决信息技术课上遇到的问题。

二、提高高中信息技术课蒙古语授课教学效果的对策

怎样才能提高高中信息技术蒙古语授课教学效果呢?教育部门、学校、教师需各负其责,共同努力寻求问题解决对策才能解决好这个问题。

1.教育部门要尽快实现蒙古语授课小学和初中均衡发展,改变高中生源的信息技术基础差和信息技术水平存在差异的现象

要重视蒙古语授课教育的统筹兼顾,促进蒙古语授课教育的协调可持续发展,合理利用教育投入的资金,大力支持蒙古语信息技术教材开发工作,要改善蒙古语数字化、网络化教学资源建设滞后的现象,尽早实现名词术语统一正确的、共享的蒙古语文教育教学资源库,为蒙古语授课高中生用蒙古语上网查资料创造良好的环境,从而全面提高蒙古语授课高中的信息技术教育教学质量。

2.学校层面要改变应试教育依然横行的现象,对信息技术这门课制订考试考核制度,让教师以及学生重视,开齐开满信息技术课程

定期对高中信息技术蒙古语授课程专任教师进行培训或参加比赛,经常组织教师之间的信息技术教学评比活动,从课堂教学、课件制作、教学资源搜集等多方面考查蒙古语授课高中信息技术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促进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及对信息技术相关理论的掌握运用。加大对蒙古语信息技术工作的宣传力度,让学生明白蒙古语信息技术教育的功能。如,请我区一些蒙古族信息技术专家或先进个人进行讲座或报告会,鼓励学生参加各种信息技术方面的比赛,激发广大蒙古语授课高中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动力和激情。

3.教师层面要参加过信息技术相关的理论培训或比赛后,一定要将其运用到日常的信息技术教学实践中

课堂上,采用精讲多练、灵活生动的教学模式,针对蒙古语授课高中生的信息技术知识水平存在差异的现象采取因“人”施教、分组教学等授课方法,使每名学生都不掉队。进行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同时,还应考虑提高学生汉语水平和其他学科之间的整合。在设计“学习任务”时,应尽量结合其他学科课程内容以及汉语学习,使学生提高信息素养的同时,提高对其他课程学习的兴趣和水平。

参考文献:

篇3

【论文摘要】体育教学资源是体育教学的“能源”保障,是实施一切体育教育教学活动的物质基础.它包涵人力、财力、物力,软件与硬件,校内与校外,师生与家长等有利于体育教学的各种财富。目前,中学体育教学资源多寡不一,浪费严重,利用率较低.为了改变当前之不良状况,本文对体育教学资源整合所包涵的主要内容进行了探究.

所谓体育教学资源就是体育课程与体育教学信息、技术等来源和保障,它包含人力、物力、财力等校内外的能服务于体育教学,有利于学生健康发展,有利于提高体育教学质量的各种“财富”。目前,中学体育教学资源多寡不一,浪费严重,利用率较低。为了改变当前之不良状况,笔者对体育教学资源整合所包涵的主要内容进行了探究。

1.人力资源。从广义上讲,人力资源就是指能够推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具有智力劳动和体力劳动能力的人们的总和,它包括数量和质量两个方面。我们这里所讲的人力资源是狭义的,是指能够促进和推动体育教学工作发展、提高体育教学质量的人们的总和。具体包括以下几种:

1. 1各级领导。特别是各级主管部门和学校领导,他们对学校体育工作的重视与否,情感如何,对学校体育工作影响很大。因此,国家、市级教育部门在出台有关法规、条例的同时,对基层教育部门、学校还要进行有效的考核评估,更新领导观念,提高认识,让有关领导从心里对学校体育工作予以重视。同时,我们体育工作者,也要主动争取领导的支持,力求把学校体育教育教学工作推向新的台阶。

1. 2学校教师。这里不仅仅指体育教师,同时还包括其他学科教师和员工。他们是教育教学的主导者、组织者和实施者,教师专业水平、敬业精神、文化修养和合作态度,决定着全面育人这出“戏”是否精彩。

1. 3在校学生。学生是教育教学的主体和具体实践者,也是教育教学效果的体现者;学生吃苦耐劳的意志品质,团结、互助的精神是上好体育课的重要保证。

1. 4学生家长。学校虽然是孩子受教育的主要阵地,但它毕竟是有限的,家庭教育对孩子一生的发展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家长言行的潜移默化,对孩子学习的支持与帮助等,是学校教育的延续和补充。实践告诉我们,学校领导、教师与学生家长经常联系和沟通交流,能共同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1. 5其他人士。包括教研人员的指导;他校教师的献课、支教;企业老板的赞助等等。

2.物力资源。物力资源,简而言之就是资源中的有形硬件。我们这里所说的物力资源是指对体育教育教学有影响的各种硬件设施,它是保证全面提高体育教学质量的物质基础。物力资源主要包括场地、器材等等。按其“地域”和“来源”可分为以下几种:

2. 1校内资源和校外资源。校内资源包括学校里的各种运动场(地)、器材和体育设施;校外资源包括其他学校的运动场(地)、器材和体育设施:社区体育场馆及设施等等。

2. 2配送资源和自购资源。配送资源是指上级主管部门根据各校具体情况分配的各种教学器材、设施,以及其他单位、社团组织和个人热心支助、赠送的教学器材与设施等:自购资源是指学校为了保证教学所需而购置的各种体育器材及添置的有关设施。

2. 3集体资源和个体资源。所谓集体资源,是指学校、班级、团队等开发、购置的物质财富。如:体育设施、器材、校本教材等;个体资源是指教师、学生等自己(个人)创造的物质财富。如:自己购买所喜爱的运动器材、购置或编写适用的教学资料等等。

2. 4自制教学资源:它包括教师自制教具,以及改造利用废、旧器材和学生根据教师要求自制教具、扩充和平整场地等等。

3.财力资源。财力,就是经济力量(多指资金)。我们把投入到学校体育工作中的全部资金,称为财力资源,它是学校体育教育教学能否顺利开展的前提保障。财力资源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3. 1划拨经费。按照上级有关规定,区(县)有关部门根据学校教师和学生人数等标准每年下拨一定的体育专项经费。此经费虽少,但能定额、定期下拨,较有保障。当然,由于这个标准是在二十年前制定的,物价己涨数倍,仅靠这点经费是难以保证学校体育工作正常开展的。

3. 2学校投入。指除了国家下拨的体育经费外,学校从自由资金中列支的体育经费。目前,全国实施义务教育,西部地区,特别是农村中学经费十分短缺,学校对体育经费的投入将会力不从心。

3. 3争取资金。为保障学校体育工作更好的开展,学校向上级部门、对口支援单位等争取体育专项经费是有效解决资金短缺、物力匾乏的重要渠道。据悉,我区部分学校扩建场地、购置的大件体育器材都是通过此途径解决的。当然,像比邻单位、社会团体和热心人士等我们也要积极主动、多形式地寻求他们的资助。如:他们开展各项活动时,学校给予人员、技术、场地、器材等全方位的支持,动之以情,让他们感到学校是他们的朋友,争取他们对学校体育工作的资助。

3. 4学生自筹。学校(年级组等)通过成立某种组织(协会、俱乐部)等,学生自愿出资购买器材、添置设置,参加组织活动。

4.社会资源。社会资源是指对学校体育教学有一定影响、帮助和推动作用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它包涵软件(意识)和硬件(物质)两个方面内容:

4. 1软件(意识)方面。主要包括:国家、地方的政策法规。国家、地方的政策法规既包括教育政策、法规,也包括专门的体育政策、法规。如:体育课成绩计入初中升学成绩,“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等:上级有关教育和体育方面的文件、指示等:各级部门组织的各种运动会、单项赛事、体育活动等;体育规则、技术标准和健康指标等。体育健康知识。它既包括体育技术及身体健康等方面的理论知识,也包括对学生有激励作用的趣文轶事。如:中外著名运动员成长经历、先进事迹等等。

4. 2硬件方面。主要包括:各级各类学校的各种场地、设施;社区的体育健身场地、设施:一些企事业单位的体育场地、设施;体育场(馆),少年宫的体育场地、设施等,一切能为学校所用的社会资源。

篇4

关键词:远程开放教育;教学资源;管理组织

教学资源是联系学校、教师和学生的重要媒介,学生个性化的学习在教学资源媒介的支持下才能顺利开展。近几年来,电太远程开放教育办学规模不断扩张,在校生人数和专业开设的数量日益增多,而电大的师资队伍建设明显跟不上规模扩张的速度。在电大跨越式发展而师资相对短缺的背景下,具有规模效应的电太远程开放教育必须重新审视教学资源的媒介功能,重视教学资源建设工作。

教学资源建设是一项长期性的系统工程,涉及教学部门、教务处、教材处、教育技术部门、网络中心等多个部门的参与;它的实施过程包括规划、申报、审批、立项、拨款、鉴定、制作、出版发行等若干环节。多部门的参与和复杂的运作过程很容易滋生无序或不协调因素,影响教学资源建设质量。因此,立足于保证教学资源建设的有序性与高效性,有必要建立一套专门的管理组织体系。

电太远程开放教育教学资源建设管理组织体系图

一、统筹管理组织

教学资源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运作周期长,涉及面广,工作难度大,非常需要一个强有力的组织机构进行统筹管理。统筹管理组织的主要职责可定位为:负责学校教学资源建设的统筹规划;为学校教学资源建设的计划、各项政策和制度的制定作出决策;指导下级管理组织落实教学资源建设的各项任务。统筹机构能把以前散落在各部门的资源建设项目集中进行规划,保证了资源建设的有序性和可控性,提高了整体运作效率。统筹管理组织位于整个组织管理体系的最高层,本身应具备如下工作特性:

1.统筹性

统筹性是指管理组织对学校教学资源建设具有统一管理的能力和权限,确保资源建设工作的集中管理。统筹性要求管理组织具备较高的权威性,需要学校领导的直接参与。学校领导的参与表明学校对教学资源建设的关注和支持,一方面能实现思想上高度统一,形成共识,在全校营造一个关心教学资源建设、支持教学资源建设、鼓励教学资源建设的环境和氛围,也保证了教学资源建设实践过程中的“政令畅通”;另一方面通过加强组织领导,重点保障建设经费,保证建设人员的齐整,为教学资源建设创造一个良好的硬件环境。统筹管理组织可以学校资源建设领导小组等形式成立,由主管校长担任组长,负责组织召开专门会议讨论学校教学资源建设问题,并做出规划和决策。

2.协作性

教学资源建设作为学校一项重要工作,牵涉到很多环节。在教学资源实际建设过程中,由于各个部门的分工越来越明确,很容易使资源建设的各个环节相脱节和各行其是,形成相互“扯皮”和带来不必要的浪费。因此,除了学校领导的重视和支持外,教学资源建设还需要学校各部门的理解和支持。统筹管理组织的协作性主要体现在组成成员的构成上,即其成员由各相关部门领导参与,包括院系教学领导以及教务管理、教材管理、教育技术、网络中心、教学科研等部门的负责人以及部分教学经验丰富的专业教师组成。学校要制定具体的规章制度,明确各有关部门的职责,做到既分工,又密切合作,坚决杜绝相互推诿,相互扯皮现象,主要目的是使教学资源建设能在统一有序的管理下,保持快速、高效地运转。

3.思想性

教学资源建设是一项长期的工作过程,资源市场的需求又是瞬息万变的,这就需要统筹管理组织有着清醒的思想认识,以此来指导其规划与决策行为。统筹管理组织指导思想所.要实现的根本目的,就是要真正实现教学资源建设的“3E”目标,即Efficient(高效)、Effective(实效)、Economical(经济),达到教学资源建设结果的最优化。为了达到“3E”目标,电大远程开放教育教学资源建设需要恪守二个标准:其一是学校教学实际需要标准;其二是教学资源建设的可能性标准(包括技术条件、开发人员水平、开发经费条件等)。需要始终坚持“一切为了方便学生”的建设思路,不要仅仅注重形式上的最优化。此外,在某些学校某个专业教学资源特别短缺情况下,可确立“先有后优”建设原则,以缓和教学压力。

二、中介管理组织

一方面电大远程开放教育教学资源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发动各个部门的力量来进行,多部门的参与很容易形成各自为政,分散开发、重复开发等无序状态,造成“信息孤岛”的形成,以致所开发资源信息的不共享、不协调以及实际可用资源的匮乏。另一方面,由于教学资源统筹管理组织及其组成人员的性质所限,很难与业务管理组织、教学资源具体制作部门和人员之间保持经常性的联系或直接沟通,很难实际操作具体政策的制定、实施等环节。因此,有必要成立一个中介管理组织,专门负责教学资源建设的组织、规划、协调、研究等具体工作。中介管理组织的设置有三种类型:(1)独立于各部门单独设立教学资源中介管理中心,直接对教学资源统筹管理组织负责;(2)在教务处或教材处成立了类似教学资源管理科的机构;(3)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各办学机构之间交流的日益密切,教学资源建设管理组织的构成还出现了跨校合作现象,比如为了达成在教学资源建设方面的优势互补,各办学机构之间通过跨区域协作进行教学资源交流,根据这种情况可设立多学校的教学资源建设联合中介管理中心,以保证校际教学资源交流的顺利开展。

教学资源中介管理组织的职能是负责学校教学资源管理制度的建设和完善工作;参与制订学校教学资源建设规划,提出实施性意见;负责组织教学资源建设计划的实施,协助统筹管理组织做好资源建设的申报、立项、审批、评审和教学资源的推广、使用和反馈等方面的工作。中介管理组织在职能范围内涉及两个职责定位:

1.中介职能

主要是发挥上传下达作用,密切统筹管理组织与下级资源建设组织的联系,一方面能把基层教学资源需求信息与建设情况及时上传,以供统筹管理组织作规划与决策参考;另一方面又能下达统筹管理组织的指导精神,并起解释作用,最终实现教学资源建设工作的上下统一。

2.管理职能

主要是对教学资源建设整个过程实施“一条龙”的管理与监控,是统筹管理组织管理职能的细化。从管理性质来说,教学资源筹管理组织履行的是宏观管理职能,而教学资源中介管理组织执行的则是中观管理职能。

三、业务管理组织

教学资源建设遵循的是“由下而上”的开发程序,包括如下环节:先由处于教学第一线的教师审报本专业或本课程的资源建设方案;教学主管部门进行审核,然后根据实际教学需要和建设者的能力予以审批,审批的结果以任务书的形式下达给教师;采取分阶段形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式拨付资源建设经费;资源建成后,组织校内外专家对成果进行鉴定,提出改进意见;教师根据鉴定结果与所反馈的意见进行修改;修改定稿后,交由技术部门加工制作;收集教师和学生对资源使用效果的信息反馈;参照使用信息反馈,进行再修改;最后统一公布发行。教学资源建设业务管理组织的职责范围就是负责对每一个操作过程进行把关,主要包括教学主管部门、教务处、教材处、教育技术中心等。与统筹管理组织、中介管理组织相比,在管理性质上业务管理组织执行的是微观管理。教学资源建设业务管理组织具有如下工作特性:

1.组织结构的分散性

教学资源建设有着如此复杂的操作环节,很难统一一个机构对每一环节进行管理,环节管理权应分散到专门的业务管理组织。比如院系教学主管部门负责向教师传达学校教学资源建设任务,接受申报,负责初步审查教师提供的资源脚本;教育技术部门负责教学资源建设的技术支持,并对教学资源脚本进行技术鉴定与加工制作;教材处对教学资源建设成果(特别是文字教学资源)的出版发行流程进行管理。

2.职能的交互性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在教育领域的广泛应用,电大远程开放教育教学资源逐渐成为多种信息媒体交融的产物,信息技术含量越来越高,制作过程也越来越复杂、越来越一体化。因此,每一个环节都不是某一个机构能单独管理的,必须取得其它业务管理机构的支持。业务管理机构的职能也逐步摆脱单一性,具有多职能性,即每一个环节的业务管理机构在职能上互相交叉渗透。

四、监督组织

电大远程开放教育教学资源建设是一个比较复杂的系统工程,其间涉及很多部门的参与和诸多操作环节,因此有必要坚持建设与监督相结合的原则,设立监督组织。只有通过监督才能获得系统的反馈信息,对资源的现状和建设成效进行全面的了解,为调整教学资源建设提供依据,才能给资源建设不力者以鞭策,才能保证教学资源达到预定的目标。

(一)电大远程开放教育教学资源建设监督组织的工作方式

1.建立教学资源建设档案

根据教学资源建设流程,实行过程监控,建立教学资源建设档案,对每一环节的投入、进展情况、审核情况等事项进行客观详细的记录,为监督评估工作的开展提供第一手资料。

2.开展教学资源评估

教学资源评估的内容主要有二项:一是教学资源建设达到的水平,主要是考察资源的教育质量、实际使用质量、开发人员的水平、开发技术条件等;二是教学资源建设的过程,主要考察教学资源建设中所做的工作和成效,包括教学资源研究、改革和实施。这两部分内容相辅相成,构成一个统一的评估内容。明确了评估内容之后更重要的是制定评估指标体系,所制定的评估指标体系必须能从不同侧面反映以上内容。根据大学教学资源的特点,可按照量化标准和等级标准来设计评估指标体系,量化标准是根据每个指标的重要性,分别确定其权重系数;等级标准则是对那些科技含量高,又很难直接量化和简单描述的资源类型,如IP课件.网络课件等,由评估组用等级来进行衡量。

(二)电大远程开放教育教学资源建设监督组织的构成方式

1.内部监督组织

对于每一个教学资源建设环节来说,上述的统筹管理组织、中介管理组织、业务管理组织既是管理者又是监督者,它们的管理行为在一定程度上具有监督性,属于学校内部监督组织。比如人事部门鉴于教学资源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重要地位,教学资源建设也已成为教师的主要工作内容之一,把教学资源建设工作纳入教师正常的工作量核算体系中,从而起到督促教师按质按量完成教学资源建设任务。

2.外部监督组织

为了保证教学资源建设监督的客观性与科学性,教学资源建设监督可采取内部监督组织和外部监督组织相结合的方式。外部监督组织可由聘用的校外专家组成,也可委托专门的校外教育技术单位、出版发行单位甚至是其他办学机构的教学资源建设部门、管理部门进行相关项目的监督与评估。其监督结果与校内监督结果互为补充。

3.系统监督组织

篇5

关键词:网络环境;初中数学教学;课程资源库

G633.6

初中数学数字教学资源库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其主要是利用文字、动画、声音、视频等将抽象的知识生动形象在教学过程中得以展示。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教学数字资源平台在中学数学教学实践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尤其在网络环境下,数字化教学资源平台的构建和利用,符合新时代背景下社会对人才综合素质和技术技能的要求。数字课程资源库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构建与共享,实现了对学生素养、能力的培养。

一、初中数学数字资源库建设的现状特征

(一)教学资源的短缺

我国很多初中虽然建立了数字化的课程资源库,但是经费和技术的等多方面的影响,校园信息网络平台没有的丰富的教学资源,不能最大程度的发挥校内教学资源共享平台的功能和作用,不能有效促进初中数学教学和教研工作的持续性发展。

(二)校内资源分散

初级中学在教育的竞争方面存在一定的劣势,所以现在我国很多初中学校在教育信息化和数字化上下了很多功夫。例如,在校内建立大量的多媒体教室,为相关学科的教师配置笔记本电脑,要求教师尽量利用多媒体来进行教育教学。很多教师制作的教学课件是非常重要的教学资源,但是很难实现师生共享。例如,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很多教学资源具有参考的价值,但是这些资源主要分散在各个数学教师的手中,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资源的浪费。

(三)数字教学资源不足

现在还有很多的初级中学为应对上级的检查和评估,大量置办纸质的图书资料,在数字教学资源库建设相对较少,虽然有的初中学校建立了数字教学资源的平台,但是缺乏专业的数字教学资源,已经不能满足现在初中学生和教师发展的需求。

(四)硬件、软件设施不足

大部分的初中虽然建立了数字教学资源库,但是服务器的数量较少,存储空间严重不足,存放的教学资源的数量是有限的,不能满足学生学习和教师教研的需要,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数学教学的进步和发展。各种客观条件的限制,数字教学资源库利用率不是很高。并且建立的教学资源平台经常存在网页形式过于简单,页面的布局不合理,检索教学资源比较复杂,不能及时对教学资源进行更新,基本没有管理和互动形式,其主要的原因是缺乏一套专业的资源整合平台软件。

二、初中数学网络数字教学资源库建设的思路

(一)数字资源库的纵向构建

以数学教学为主体,构建从数学教学的素材到教学的课程,再到教学专业性的资源平台,就是数字资源库的纵向构建。它构建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教学素材资源的构建。针对教学的知识重难点,制作成简单的视频片段,也可以用图文的方式将知识点融入教师的教学课件中,最终在资源库平台上实现教学课件的共享;第二,教学课程资源的构建。教学课程资源在纵向资源系统中发挥了承接的作用。在课程素材得到延伸和发展的基础上,实现了课程资源的专业性,所以在纵向资源构建过程中,教学课程资源的构建是一项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为中职院校的教研工作起到了促进作用。

(二)视频资源的横向构建

纵向教学资源体现了资源构建的层次问题,但是在数学数字教学资源库建立中是不够的,还应该构建横向的教学资源。横向数字数字资源的建立主要包括以下的几个方面:第一,不同年级数学教学资源的构建。第二,个性化数学教学资源的构建。每个学生的性格、爱好都是不同的,个性化数学教学资源的构建,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的爱好,作为切入点选择合适的教学资源;并且通过视频共享平台,实现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结合,为我国初中数学的教育资源优化整合提供专业性的保障。

三、初中数学网络数字教学资源库建设的意义

现在我国大部分初中的数学教学资源的规划是不统一的,相关机制也不够健全。所以学校应该充分认识到数字教学资源在教学工作中的重要性,针对校内各个年级数学教学内容中的重点,展开数字课程资源库构建。各个学校要根据自身实际情况,构建符合自己特色的数字课程资源库。其次,针对不同的年级构建专业性数学数字课程资源库的时候采用标准是不一样的。但是很多学校没有统一的资源分类、存储和管理的标准,导致资源的兼容性出现了一定的偏差。现在很多初中数学资源内容还存在质量上的问题,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数学教学工作的进步和发展。所以学校要针对这些问题构建完善的管理机制,实现资源的统一规划,最大程度的发挥校内数字教学资源的优势。将各个专业性的教学资源构建在统一的管理标准上,从资源的制作、存储到资源的使用和管理,都实现的统一标准的优化整合。改变学校内部自制资源的兼容性,最终建立科学完善的资源共享模式,实现数学教师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

结语

综上所述,初中数学教学资源逐渐呈现数字化和网络化的特点,必须要建立教学资源库实现资源共享。但是在数学教学资源库的构建中存在很多的问题,制约着资源库构建的专业化和科学化,学校应该实现资源横向和纵向的共同构建,完善构建管理的机制,促进网络环境下初中数学教学数字课程资源库的建设。

参考文献

[1] 张杰.初中数学教学课程资源库建设模式研究[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2(28)

篇6

关键词:数字化 教学资源 调查

随着教育现代化的推进,教育信息化的实施,数字教育资源的重要性凸显,正如扬州市教育局局长周应华在《区域推进教育信息化的创新实践》一书所言:计算机和网络是一扇通向世界先进教育的大门,打开这扇门,就会发现外面教育世界的无限精彩;计算机和网络是一个挽手走向教育现代化的忠实朋友,和这个朋友相处越久越深,教师们对其信赖感就愈强,思想和行为改变也愈多。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城乡教育资源配置的差距在拉大,山区乡村教师数字教学资源应用能力普遍低下,这成为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率先必须逾越的“坎”。

一、数字资源应用在乡村学校举步维艰

日前,笔者围绕数字教学资源的应用,采取问卷和座谈的形式,对南方某市两个山区县的农村教师进行专题调查。

表1.乡村学校教师现代教育技术运用情况调查表

注:年龄A指20~35岁、B指36~45岁、C指46~60岁;培训次数指参加县级以上、每期7天以上的培训。

统计表明,目前山区农村教师现代教育技术使用能力偏低,使用热情不高,提升的积极性不强,数字教学资源应用的广度和深度极为有限,现状堪忧。

二、数字资源“困”在乡村学校,原因何在

1.教育观念滞后

许多农村老师未能认识到教师的角色正在促进者、学习同伴和必要的机制间变换,学生的学习思维正在从“海绵式”向“淘金式”转变。特别是中老年教师,时常讲出这样的话语:都教半辈子书了,不要太复杂,我的学生还有上重点大学呢;用电脑、上网等上课,那是城市学校的事,再说,校长只不过说说而已……除了重要性认识不足之外,还存在畏难情绪――老教师“临近退休不学了”、年轻教师“人在农村随波逐流”。这些观念极大地伤害着我们的教育,因为我们的孩子们将生活其中的世界正在以比我们的学校快四倍的速度变化着( 威拉德・达吉特 在《地球村在行动》一书中指出)。

2.平台建设滞后

突出表现为:硬件设施配置不全不足,实用性不强,老化现象严重,有的形同虚设;数字化音频、视频等资源短缺,添置和保管没有规划;校园网建设滞后,甚至空白;县、校两级对教师用好网络、微信、微博等通讯平台服务教育教学的引导工作不力等。

3.信息技术滞后

因为疏于使用,大量中老年教师未能熟练掌握计算机和网络的基本操作;年轻教师虽然会简单操作,但对资料的处理合成就显得力不从心,更谈不上移动终端课件、精品开放课程、学科主题社区等课程资源的开发。

三、数字资源应用,教育现代化的必然

数字化教学资源是经过数字化处理、可以在多媒体计算机及网络环境下运行的多媒体教学材料,包括数字化幻灯、数字化投影、数字化音频、数字化视频、数字化网上教学资源等。

与传统的教学资源相比,数字化教学资源具有处理技术数字化、处理方式多媒体化、信息传输网络化、学习资源系列化、使用过程智能化、资源建设可操作化等特点。实践证明,它对学生在以下方面有深刻的影响:锻炼和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培养建构知识的能力,尤其是自主学习能力;培养互动精神,进而培育其开发本身的价值,训练其判断分析力、评估力、批判力和帮助他人的能力等。

四、乡村教育数字化,路在何方

篇7

一、学分管理实施的现状

目前我国实行学分制的高校普通采用的是学年学分制,各校的学分制管理从符合本校的实际出发,体现各自的特色。自新课程改革以来,教师对学分制实施的重要性有了深刻的认识,教师角色有所转变,教与学的方式发生了变化,新的校本教师培训和教研模式(制度)开始建立,传统的教学评价制度和高考方案得到改善,教育功能逐步走向全面。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学分制实施决不是一蹴而就的,目前各项工作开展的效果与预期目标还有不小的差距以及存在的问题。

二、学分制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1.师资短缺,与新课程实验配套的设施、场地亟需完善。由于新课程计划增加了一些科目,部分原有的科目相对于以前的课程增加了课时,导致师资短缺,技术课、研究性探究活动缺乏专业教师,而兼职教师投入教学精力有限,一定程度上影响教学质量。而新课程倡导探究式学习,物理、化学、生物课的实验室有限,实验仪器也需要补充和更新。

2.教师自身素质和能力与新课程的要求还有差距。学分制将压力和鼓励交给学生的同时,也将压力和竞争交给了教师,但由于教师缺乏扎实的知识功底和体现人格魅力的学识修养,与教学任务的高要求相距较大;一些教师还未形成自己的科学教育理念,缺乏用现代教学设计的思想和方法指导备课与授课,致使教学缺乏在预设基础上的创新与生成;有些教师的知识传授与社会生活的联系欠紧密,教学略显封闭化,体验性效果不明显;对挖掘、补充和整合相关的课程资源来组织教学的能力还不足,新课程所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形式在教学实践中将还得不到充分的体现。

3.新旧体制并存的现状,使得社会各界关注度不够。新课程实验的涉及面广、社会影响大,与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息息相关,需要社会各界大力支持、齐心协力。在高考评价制度没有大的改变下,社会、家长只关心结果,看重当前结果,不关心过程、不看重以后的效果。

4.模块化教学的困难。模块教学在实施中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一是各学科教材编排时主要考虑的不是学科知识逻辑体系本身,而是更注重模块专题的完整性和独立性,与以前教材存在很大差别,教师在模块教学的范式下把握教材还存在一定困难。二是部分学科教科书内容逻辑性不强,存在断层的现象。三是课标要求与学时安排的矛盾较突出。

5.选修课程必修化。在教学中,部分教师已出现把选修课当成负担的苗头,有些学校甚至会为了高考把选修课变成必修课的延伸,出现了“选修课教学必修化”的问题,表现在:在教学方式上依然以讲授式为主;课时安排更为紧缺;学生缺乏深度探究,不能深入浅出;教学缺乏开放度,许多应该有的实验、实践未能落实,未能搭建起教学与社会、生活的桥梁等。

6.学分认定工作难度大。学分制淡化了考试的选拔与甄别功能,强化了基础性与过程性。学分制认定的难点在于:一是学分认定主体包括学生、同伴、家长、教师、学校等多主体,评价程序繁多,评价主体多元,环环相扣,环节过多。学分认定过程中的社会因素、人际因素干扰,不可避免地影响学分认定的公正性,难免造成学分认定的程序缩水,多元评价目标难以实现;二是学生能否顺利通过模块学业水平考试,与教师的命题水平、命题意图息息相关;三是学科特点的差异、班生规模也导致学分认定工作程序的差异,每科任课教师所任教的课时数、班级数、学生数不一样,工作量差距较大。

7.课程资源短缺,课程资源开发意识不强。教学资源的建设总体情况不容乐观,课程资源意识狭窄,看不到资源的广泛性和丰富性,没有走出教材及教参的框限,尤其是对教师作为课程资源重要组成部分的认识,还很不到位,因而影响和制约着其他课程资源的开发、建设和利用。再加上欠缺社会的配合,社会实践流于形式,组织有效的活动课程、社会实践和社区服务难度更大。

篇8

一、内生增长的理论基础

(一)内生增长理论内涵

内生增长理论是西方宏观经济理论分支,其核心思想是认为经济能够不依赖外力推动实现持续增长,内生的技术进步是保证经济持续增长的决定因素。内生是指较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将技术等因素视为外生给定的而言,内生增长理论将技术进步、人力资本等诸因素内生化,将其对产出的影响以某种形式置于生产函数内部加以讨论。内生增长方式不意味着知识替代了传统资源,而是在促进生产率提高的“人力资本、技术进步、分工深化、制度改进”四个要素中,投资的增加、劳动力质量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的改善和技术变革、知识的进展在每一个要素都起着基本的作用。

(二)内生增长理论要素

1.人力资本要素

内生增长理论认为,人力资本积累以投资的形式完成,学校人力资本积累以学生为主体,即不断积累与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与综合素质,培养越来越多的高技能人才。通过学校教育,人力资本及知识的积累可以两种方式来进行:一是脱离生产的正规、非正规学校教育,使经济活动中每个人的智能和技能得以提高,从而提高个人的劳动生产率。这里表现为学生在校的专业学习;二是通过生产中的边干边学、实际训练或经验积累增加人力资本。这里表现为学生进行生产性的顶岗实习。

2.技术进步要素

技术进步主要包括资源配置的改善、规模经济和知识的进展。21世纪的高职教育必然要依托行业、企业的发展而发展,企业追求技术进步的要求也为高职人才培养目标找到了落脚点。高职的兴起也在于它突出自己的技术特色及其专业人才的培养和所传授的知识及技能在企业的实用性。高职院校可以在为企业知识的更新、员工培训、中高级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的培养等方面寻找到自己广阔的发展空间。

二、大学生素质教育平台建设

大学生素质教育以培养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为核心,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普遍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和科学素质,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学校要将素质教育贯穿学生学习全过程,注重培养学生崇高的理想、坚定的信念、高尚的情操和良好的团队精神;要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突出企业参与学生的素质教育,重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体现实用型、应用型的培养目标;强化素质教育质量评价,坚持自我教育为主的原则,增强学生自我管理的主动性,坚持开拓创新的原则,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做人,全面发展。高校丰富的非教学资源可以作为充分的载体,构建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平台。

(一)理念设计

教书,还要育人,而育人则是无处不在,从这个角度而言,学校的各个方面都应该成为教育的场地,而不仅仅是课堂。学校作为培养人才的重要基地,必须把培养德、智、体、美、劳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人才作为其根本任务。高校非教学资源作为学校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师生学习、生活提供重要的服务保障,发挥着重要的服务育人和环境育人的功能,直接影响着学校的发展。因此,有必要充分调动校内非教学资源,构建素质教育平台。校内非教学资源包括后勤服务资源、可经营资源、衍生资源等三个不同层次。其中,整合大学生后勤服务资源是直接与学生素质教育相关的重要内容。

1.构建育人理念

内生增长理论人力资本要素表明,大学教育可以通过积累与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与综合素质,培养越来越多的高技能人才。校内非教学资源是良好的人才培养载体,学校在后勤建设、资源整合的过程中,将“无意识”的服务变为“主动”寻求服务,在服务的过程中通过自身素质的展现来熏陶、陶冶服务的对象,发挥着“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的功能。校园后勤住宿、餐饮管理通过在内部树立共同的价值观念、管理意识、服务道德、创新思维、竞争观念等渗透熏陶到整个校园群体,形成一种积极健康的氛围,与师生实现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上的互动,构成校园的精神文明,形成校园文化的灵魂和主导,推动校园精神文明的建设。

2.建立制度保障

社会制度是约束人们行为的一种规范。资金短缺可通过劳动力替代,劳动力短缺可通过机器替代,但是制度的不健全则不能完全由其他要素来替代。高职院校加强内涵建设,改进管理机制,建立制度保障,是打造现代高职教育教学体系的必然要求。高校构建素质教育平台,以非教学资源为载体,在师资队伍、实训条件、就业实践、创业训练、后勤服务等各方面切实加强机制建设,将为大学生素质教育提供充分的制度保障。

(二)平台构建

高校落实全面素质教育,以校内非教学资源作为素质教育实施的载体,学校与合作企业开展深度合作实现教育教学功能的整合,由企业建立勤工助学体系及助学基金制度,校企共同构建以“环境育人、服务育人、管理育人、实践育人”为主体的大学生素质教育综合平台。

1.环境育人

环境育人功能已为教育界所共识。环境本身也是一种生产力。非教学资源拥有学生学习、生活的场所,对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影响甚大。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渗透人文关怀,形成“环境场”。“整齐、清洁、安静、优美的校园,使学生更热爱大自然,联想祖国大好河山,内心产生与环境相协调的上进精神”。从教育角度看,校园环境是隐性课堂,学生通过校园会获得各方面的信息,收获更多的生活体验,产生人文精神,从而实现育人的目的。环境是人的哺育者,它以其自身独特的形象潜移默化地感染人、熏陶人,使人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教育与影响。教育、引导、规范、耳濡目染是环境育人的重要手段。我们把大学非教学资源环境分为硬环境和软环境。硬环境是指非教学资源的建筑和外环境,如空间的大小、布局、配套设施等;软环境包括卫生、文化、信息。内生增长理论认为,从技术进步的要素出发,资源配置的改善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学校应广泛收集师生的合理建议,牢固树立环境育人的观念,通过建设、改造、美化各种校园资源环境,为大学生营造一个文明、健康、优美的“家园”,建设美好的硬环境。同时,软环境建设中,要注重校园文化、信息沟通、日常管理中各项规章制度的构建与改进,这是规范学生行为的重要内容,也是影响学生价值判断和思想行为的重要因素。因此,高校创造一个整洁、优美、文明、舒适的校园环境,一方面体现校园风貌,另一方面,优雅的校园环境可以使学生心情舒畅,产生一种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同时也是对学生进行热爱祖国、热爱集体和文明道德的教育需要。

2.服务育人

校园文化所起的作用是“润物细无声”,是持久的。在校内非教学资源管理和服务工作中,后勤文化建设起着“育人作用、凝聚作用、创新作用”。我们以各种层次的非教学资源为载体,合理配置、分工深化,注重文化建设,突出服务育人,用员工的岗位精神影响和教育学生。后勤服务员工通过热情优质的服务,通过自身的表率作用与优良作风,忠于职守,以身作则,言传身教,能够取得育人的良好效果。身教重于言教,后勤服务员工在各自岗位表现的任劳任怨、吃苦耐劳、关心他人、乐于奉献、不图名利的良好思想与高尚品质,他们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可以使大学生耳濡目染,对大学生的思想行为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后勤服务员工要以师生的要求为标准,深化服务内容,拓展服务空间,开展主动式、感动式、全程式服务,不断加强自身的思想道德修养,努力为学生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把服务育人自觉地寓于服务的全过程。

3.管理育人

内生增长理论认为,高校的人力资本积累就是培养越来越多的高技能人才。因此,学校可以用管理和标杆的力量塑造学生。严格的管理育人,服务质量的提高,都离不开制度保障。在校内非教学资源中,大学生后勤服务资源及相关衍生资源是一种重要的类型,其中涉及到的住宿及餐饮服务,必须制定各项规章制度。这既是维护就餐秩序的必要条件,又可以培养学生的纪律性与责任感,制度必须认真落实执行,严格纪律,加强管理,不折不扣地按章办事,同时要求学生切实遵规守纪。在服务管理中按制度要求管理学生,就是培养学生的纪律性与自觉性,教育学生增强责任心与事业心。这些制度能够规范和约束学生的不良言行以及调节人际关系,从而提高育人效果,也是素质教育平台的重要保障。

4.实践育人

篇9

在开展“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环境下教学应用模式和案例研究”中,参与课题研究的农村中小学教师积极探索农远环境下的教学应用模式,促进自身专业发展,形成了一批较有影响的案例。本文从这些案例中,根据不同地域和学科分布,选取了几个与教学应用模式研究相关的典型案例,试图透析出农远环境下教学应用和教师发展的一般规律。

一、在应用中悟道与发展

案例一:贵阳乌当区阿栗小学徐永胜在农远环境下教学应用的探索之路。

(一)案例背景

阿栗小学地处贵阳东北部的一个山区。2004年,这个村小有10名教师,其中8名教师是民办转公办的,平均年龄47岁。当时,全校双科及格率仅17%。徐永胜被委以重任派到这所学校,担任校长兼语文教师。徐永胜到任后,正好赶上国家实施农远工程,他敏锐地把握住了“用信息技术改变山区教育面貌,迅速提高教育质量”的机遇。亲自动手改造学校环境,安装卫星天线,下载卫星资源,以极大的热情投身到学校农远环境的建设和应用中。当时,学校仅有的一间农远教室的课表排得满满的。在农远教室用光盘上课,学生学习积极性高涨。

(二)案例发展

1. 用光盘资源上课,呈现丰富内容

用光盘上课,看上去好像是件简单的事,但是真要把课上好还是很不容易。徐校长用光盘上课,是光盘用得好,还是课上得好?事后,我们访谈过他。徐校长告诉我们:农远工程实施以后,他就一直用光盘资源开展教学,学生反馈较好。光盘资源已经较完整地呈现了一节课的内容,上课时,只是将更多的时间放在对光盘播放设备的熟练把握和解决好教学重难点上。

由于电视里的师生与课堂里的师生双重互动,课堂逐渐呈现出丰富的知识内容及优质资源与农村教学的有机结合,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得到极大的发挥。课上,徐校长并没有太多的语言,而主要是用好光盘资源。听他说得如此轻松,我们却深深感到:如果没有对光盘播放设备的熟练掌握和对光盘资源的熟悉,以及对学情的准确把握,这种利用小班化光盘教学资源的课是很难上好的。

2. 资源重新整合——改用多媒体教学

光盘资源是将农村教师的素质放在较低的视角来设计的,随着自己教学水平的提升,在利用光盘教学时总感觉自己的课堂缺失了“应有的风格”。在一些教学内容上,光盘中的教学资源、教学设计应用起来有点“水土不服”。因此,他不再单纯地使用光盘教学,而是结合教学内容、学生学情及学生认知水平对资源进行重新加工整合,从而使得多媒体教学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 一节不成功的课——被资源所困

2008年6月,我们又一次来到阿栗小学,发现学校已经建成计算机教室、多媒体教室、教师网络备课室,并接入互联网,教师可以多渠道获取资源。这次,我们听了徐永胜上的语文课《圆明园的毁灭》。这节课虽然资源应用很多,看上去课堂也很活跃,但是,又显得有点忙乱,学生自读自悟少了,师生互动少了,学生表达展示少了。

课后,徐校长告诉我们:一段时间以来,他发现网上有许多资源都很好,都有借鉴和参考价值,都难以割舍,但应用效果却不理想。徐校长认为在多媒体环境下,要实现资源与教学的有效整合,必须从被资源所困的窘境中走出来,能够整合资源、驾驭资源,让资源为我所用,而不是被资源所困。

4. 整合进行时——创新无止境

2010年,徐永胜承担的“农远环境下的资源有效整合与应用研究”课题结题时,总结形成了如何构建与学科教学相结合的有效教学资源,提出“抓住一个中心,坚持三个结合,遵循四个原则,把握五个环节”。即有效教学资源必须以优化语文学科教学为中心;坚持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结合;资源应用遵循“想用不如能用,实用不如用实,好用不如用好,多用不如精用”的四条原则;收集资源时,注意海纳百川,选择资源时注意去粗取精,应用资源时重在因材施教,反思资源时需要对症下药,形成资源时做到水到渠成。

(三)案例分析

徐永胜经过多年的辛勤耕耘和艰苦探索,在农远环境的建设和应用中成长起来,成为当地的名师和名校长。他的成长经历,带给了我们许多启迪。

第一,凡事坚持实事求是,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农村村小及以下的教学点,存在学科教师结构性短缺和专业能力偏低的现象,在西部地区,情况可能更为严重。因此,农远工程系统设计时,考虑把人教社等单位开发的小班化学科系列光盘等优质资源配送到农村去,通过光盘播放等形式,缓减学科教师短缺等现象,达到提高农村教育质量的目的。应该说这种设计从全局范围看,已经大规模地实现了工程设计目标。

第二,坚持应用,在应用中追求卓越。农远工程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是应用,这是从宏观上、整体上看工程成败的试金石。从微观上、农村学校层面上看工程的效果更是如此。没有应用就没有探索,更谈不到效益和发展。事实上,像徐永胜这样坚持应用探索,取得实效的案例很多。

第三,求新、求变、求发展,不断为自己设立新目标。徐永胜在农远环境下的应用探索,经历了四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摸出了门道,掌握了方法,总结了经验。悟道和发展伴随着他,有成功,也有挫折。成功了不骄傲,挫折了不放弃。从基于技术层面的应用,到基于资源层面的应用,再到基于方法层面的应用;从初步应用,到中级应用,再到高级应用,这个过程也揭示了农远环境下教师专业成长的一般规律。

二、 在研究中提高与创新

案例二:陕西宝鸡市相庄中学物理教师南建校为什么会成为科研新秀。

(一)案例背景

农远工程的实施,极大地改变了农村初中的面貌。陕西宝鸡市相庄中学是九年一贯制的农村学校,农远工程实施以前,学校教学质量一般。随着农远工程的实施,学校面貌焕然一新,教师利用农远资源开展教学的积极性空前高涨,特别是学校开展的“卫星资源在小学语文数学初中物理教学中应用方法和案例研究”课题,全面促进了学校的教学科研和教师的专业发展。南建校 是相庄中学的初中物理教师,参与了“卫星资源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应用方法和案例研究”,通过课题研究,取得了丰富的成果,实现了人生的跨越式发展。

(二)案例发展

1. 实现了零的突破

2004年前,作为农村初中物理教师的南建校,信息技术能力几乎为零。此前他没有使用过计算机,更谈不上利用网络查找资料。快速发展的信息技术对西部农村学校学科教师的影响,似乎还没有在他们身上发生,学校仅有的几台计算机,只能用于信息技术教学。农远工程的实施,使他们有机会用信息技术来改变自己的教学。

2. 应该如何利用农远资源

2005年,农远工程为农村初中配发的计算机教学系统、卫星接收系统及相关资源陆续到了学校,教师们如获至宝,纷纷在教学中采用。在教学中使用优质资源,教师们变得轻松了许多。南建校初步结识卫星资源的感觉也是如此。2006年3月,他参加全区中青年教师农远资源微型课的说课比赛,事先通过卫星下载了许多相关资源,想在竞赛时一展身手,结果事与愿违,还没等他把课说完,评委就打断了他的陈说。南建校希望把精美的动画放完,遭到评委的拒绝。专家们问他平时如何用农远资源上课,他答道:主要播放资源。那学生干什么呢?主要看资源。这样的回答又遭到专家们的批评。比赛结果肯定是名落孙山。

事后,他感到初中教师使用农远资源,不是放放资源完事,而是要让优质资源为教学服务。那么,农远资源到底应该“怎么用”,卫星资源环境下的物理课堂教学到底应该“怎么教”?南建校把这样的思索带到了自己的研究中。

3. 研究需要针对现实问题

教学中,南建校发现物理课堂中应用农远资源存在四点困惑:第一,资源繁杂,教师不知道什么样的资源最适合自己的教学需求;第二,教师对资源在课堂教学中应呈现的时机把握不准;第三,教师对自己所用的资源以何种方式呈现感到模糊;第四,教师对课堂中所用资源的目的性不够清晰。针对这些问题,南建校开展教学研究,作不断尝试后提出了“三段、四环、五步、六过程”的应用方法,如图1~4所示。

(三)案例分析

农远工程实施后,南建校如饥似渴地学习掌握信息技术,成为信息技术方面的高手;他没有承担过科研课题,给了他一次机会,他就认真地去思考、设计、探索、做真研究,把一个农远环境下的研究课题做得有声有色,做得硕果累累。如果说农远环境下的应用是基础,那么研究中的发现是关键,研究的创新成果是灵魂,南建校在他的研究中都有较好的把握。

南建校在他的课题研究中,从发现农远环境下初中物理教学的四点困惑开始,到提出初步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再到实践中不断地应用、修正、提高、再发现,直到解决问题形成结论。从问题入手,到解决问题结束,这是一般意义上的科研方法,南建校把握住了课题研究的一般规律。我们发现:南建校在研究的过程中也几次遇到困难,但是,他对待研究认真执著的精神和追求创新的意志品质,特别是在研究过程中,注意总结经验,及时成果的诸多做法使他获得了成功,也影响了周边的许多学校和教师。

三、 在追梦中拓展与延伸

案例三:甘肃省天水市秦安县魏店中心小学伏启在追梦中发展。

(一)案例背景

教师结构性短缺是西部地区农村学校实施农远工程以前普遍存在的现象。用优质教育资源普及性覆盖农村学校,缓解或解决农村地区教师结构性短缺的矛盾,是农远工程实施的重要内容。如今,十多年过去了,这种状况已经得到比较明显的改观。从甘肃天水市秦安县魏店中心小学校长伏启少年时梦想的实现,可以窥见农村教师结构性短缺状况得以改观的事实。

伏启2002年9月调到魏店中心小学担任校长。当时该校在校生786名,14个教学班,教师25名,艺术教师数量短缺,使得跨学科教学的问题十分严重,课程很难开齐开足,教学任务不能完成,学生也得不到全面发展。开展艺术活动难度大、效果差。学生和家长期盼新校长能够带来新变化。

(二)案例发展

1. 从小就种下当一名专业音乐教师的梦想

伏启出生在甘肃天水秦安县一个偏远的小山村,上小学就没有学过歌曲,只会唱几段秦腔。上中学时,遇到一位民办教师上音乐课,他学会第一首歌《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时,高兴万分,经常在操场上、在上学的路上入情入境地放声歌唱。自从他接触音乐以后,各科学习成绩进步很大。从此,他爱上了音乐课,种下了长大后当一名专业音乐教师的梦想。

2. 到村小当上了语文教师

1985年伏启考入天水市第一师范学校,在师范的四年里,他掌握了基本的乐理知识,学会了初步的琴法,自学了笛子,参加学校合唱队,这为他后期当音乐教师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可是,毕业后伏启分配到一个偏僻乡村小学任教。村小只有100多名学生,5名教师(其中有3名民办教师),也不开音乐课,他带三个班的语文课,无奈之下,又去进修汉语言文学专业,在村小教语文一直到他调离。

3. 机遇总是眷顾有准备的人

2002年,伏启调到魏店中心小学担任校长至今。这期间,追寻少年时成为专业音乐教师的梦想和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的蓝图是他心中的双重目标。恰好此时,国家开始实施农远工程,学校建立了卫星接收与光盘播放系统。

伏启充分认识到国家实施农远工程对西部农村学校发展的重大现实意义。他认真把握了每一次发展机遇。学校农远环境的建设与发展是逐步推进的,从开始建立光盘播放点,到建立卫星接收系统,到网络进校园,教学环境不断改善,信息资源也不断丰富。

他带领全校教师充分利用农远资源,坚持开展“以教师自主学习为主体,以学校教研活动为支撑,以信息资源为支持”的校本培训,学校教师不脱产、不出门就能进行不间断的培训。坚持农远环境下的教学应用和研究活动,教师的教学效果实现了从有效到高效的跨越式发展。

4. 牢记校长重任,推进学校全面发展

作为一名校长,伏启深刻地认识到: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固然重要,但最重要的是提高团队的专业素质,才能使学校在农远环境的支持下,实现跨越式发展。因此,他通过自己和骨干教师的努力,带领其他教师不断实践,及时总结,共同成长。坚持用整个心去做校长,这就是伏启成功的奥妙!

5. 坚持“送教下村”,与村小教师共同成长

伏启所在的乡,有20多所小学,大多地处山沟里,交通不便,规模较小,师资力量薄弱,教师年龄偏大,而且大部分是民办教师转正的,没有受过师范院校的专业训练,教学水平和能力相对较低。中心校从2006年开始,组织骨干教师骑摩托车,带着必要的设备,开展“送教下村”活动。

伏启深知中心校的示范带领作用,经常组织中心校骨干教师和村小教师同上一节课。通过“同课异构”教学活动,让村小教师充分认识到农远资源的作用,同时,把农远环境下的教学应用模式和先进的教学思想和理念传授给村小教师,激发他们运用农远资源提高教学质量。经过多年的努力,村小教师进步很快,他们与中心校教师相互学习,共同成长。

(三)案例分析

篇10

关键词:医学模拟教学;重症医学;临床教学;高度仿真

重症医学为2008年7月国家批准的临床医学的下属二级学科,其主要业务范围为:危重急症患者的抢救和延续性生命支持;发生多器官功能障碍患者的治疗与器官功能支持;防治多脏器功能障碍综合征,该学科是一门临床实践性与应用性很强的学科,临床实践教学是重症医学教学中的重要方法[1]。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患者对医疗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阶段传统临床教学已不能满足重症医学教学需要。我院建立重症模拟教学站,探究建立高效、安全的重症医学教学模式,以提高教学质量,进而改善重症医疗水平。

1 重症临床教学困境

1.1已不能满足现实需要 自教育事业改革,特别是有计划的扩大医科教育机构招生以来,一大批医科教学机构涌现出来,为医疗事业提供了大批理论基础扎实、基础临床实践能力强的优秀人才。但长期以来重症临床实践教学仍相对不足,人们对于医疗水平的要求不断提高,重症医疗人才数量短缺不足,重症临床教学工作急需加强。

1.2教学资源相对不足 因高等医科院校扩招,医科学生数量激增,临床教学资源需求不断扩大,但从长期来看,我国医疗事业仍处于不断发展完善之中,重症临床教学资源相对不足,临床教学资源供需矛盾尖锐[2]。从地区来看,临床教学资源多集中在大中型城市,集中在各大高校、军区直属医院之中,而广泛分布于全国各大中小城市的医科高等院校缺乏足够的临床教学资源。

1.3临床教学难度加大 因重症医学其服务对象均为危重患者,诊疗活动关系患者生命,患者及家属为自身生命健康考虑,多拒绝配合临床教学工作,不仅减少了临床教学资源,还提高了现场教学的难度。

2 模拟教学的优点

现代医科模拟教学通过结合电子技术、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等技术,模拟再现临床场景、仿真患者,构建解剖模型、局部功能型模型、生理驱动型等模拟系统,建立无风险但有医疗环境的教学环境,实现实践性教学[3]。尽管模拟教学其真实性、可操作性与临床教学有一定差异,但因其具有可重复性、调控性强、相对真实、针对性强、内容丰富、成本低等优点,不仅可弥补临床教学病例较少、患者不配合、临床教学资源的相对不足等缺点,还因其可量化操作、可视性强,能有效的促进医科学生规范诊断、操作,全面提高医科学生实践能力,提高教学的质量与效果[3]。

3 医科模拟教学与重症医学教学中

目前国外因开展医科模拟较早,医疗资源充足、制度完善,其重症模拟医科教学工作已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极大了提高了重症医疗水平。我国虽自改革开放与医疗事业改革以来,医疗经济、制度已得到极大改善,但临床教学资源供需矛盾必将在未来较长时间内存在,多数医科院校也无足够条件设立模拟教学机构,因此集中有限的资源建立过渡性的模拟教学站点成为首选[4]。

据重症医科教学需要,整合有限的教学资源,建立独立机构负责管理,以期能高效利用教学资源,有针对性的制定模拟内容,排除教学效用相对较低的项目,集中性的针对现阶段急需的教学内容制定模拟内容。

科学的教学管理是发挥站点教学效用的关键。管理包括制定、实施教学方案,对教学质量进行评价并将结果反馈。根据教学内容需要与站点资源,改革重组课程体系与内容,制定教学提纲与计划,设计具体的培养项目、教学方案,编写相应的教案,据教案制定教学过程,行模拟教学。

针对重症医科教学,模拟教学的主要关键点在于模拟环境的真实性、操作的量化与确切;重症教学要求有较高的实践性,模拟真实的临床环境、规范操作,有助于培养医科学生动手能力、适应能力,进而提高教学质量[5]。

4 工作体会

笔者认为开展重症医学模拟教学应注重以下几个方面:①首先:应考虑自身实际需要与现状,模拟教学对技术、管理要求相对较高,需要一定的资金、教学资源支持,医院应量力而行,集中有限的资源建设教学站点,可联系有经验、条件优越的医疗机构获得一定的支持;②科学的管理是发挥站点效用的关键,若管理混乱,僵化管理,流于形式,不仅不能发挥站点优势,还可能成为医院负担;制定科学的教学方案,有效实施反馈是重点;③注重开放与创新,医科模拟教学作为现代化的教学方式,其涉及技术、领域较广,具有较强的提高空间,教学工作应集思广益,鼓励开放与创新;受教育学生自身体会是站点效用的具体体现,又因医科学生接受新事物能力较强,能提出许多具有建设性的意见,站点教学人员应予以重视,促进站点效用最大化。

参考文献:

[1]黄杰,刘胜,都微微,等.教学医院医学模拟教学中心运行及管理模式探讨[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3,26(19):2656-2658.

[2]郭红霞,陈红.仿真模拟教学在我国护理教育中的应用现状[J].护理研究:中旬版,2013,27(9):2939-2941.

[3]尹悦,韩霏,郭凤林,等.医学模拟教学课程体系的效果评价[J].天津医科大学学报,2013,19(02):156-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