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金融调研报告范文

时间:2024-01-03 17:38:2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农村金融调研报告,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农村金融调研报告

篇1

全国银行业营业网点:197560个,县及县以下农村地区:111302个(占全国的57%)存款余额8.5万亿元,(占全国的26%)贷款余额4.8万亿元,(占全国的21%)有8700多万户农民获得贷款支持。

全国银行业金融机构营业网点共197560个。5家大型商业银行营业网点68180个,其中,中国农业银行营业网点24672个;政策性银行营业网点2188个,其中,中国农业发展银行营业网点2057个;股份制商业银行营业网点3696个;城市商业银行及城市信用社营业网点7187个;农村信用社(含农村合作银行、农村商业银行)营业网点80692个;邮政储蓄营业网点35617个。

在县及县以下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网点共有111302个,占全国机构网点总量的57%,平均每个县(市、旗)分布银行业金融机构网点55.4个,每个镇(乡)分布银行业金融机构网点3.69个。全国尚有3302个镇(乡)未设任何银行业机构营业网点。拥有一家营业网点的县2个、乡镇8213个。

县及县以下农村地区的各项存款余额8.5万亿元,占全国银行业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的26%;县及县以下农村地区的贷款余额4.8万亿元,占全国银行业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的21%;县及县以下农村地区的各类农户贷款余额1万亿元,有8700多万户农民获得贷款支持。

城乡金融资源配置不平衡:全国30136个乡镇中,银行业网点平均不足3个,有3302个即11%的乡镇无任何银行业金融机构营业网点,有8231个即近30%乡镇只有1家。

图集同时显示了农村金融现状:一是县及县以下农村地区人均金融网点的资源占有率低,平均每万人拥有机构网点数才1.26个,城市则已达到2个。

二是金融服务资源难以延伸到乡镇一级的农村地区。每个乡镇的银行业网点平均不足3个,有3302个乡(镇)未设任何银行业金融机构营业网点。

三是乡镇的金融市场没有形成有效竞争。分布在非县城所在地乡镇的银行业金融机构主要是农村信用社或邮政储蓄机构,只设有一家银行网点的乡镇全国还有8231个,当地金融市场基本处于垄断经营状态。

四是人均贷款水平差距极大。全国县及县以下农村地区的人均贷款额在5500元左右,而城市的人均贷款额则近4万元。

银监会有关负责人表示:农村金融竞争不充分,金融服务有待改善。

该负责人说,从图集反映的情况看,目前我国城乡金融资源配置不平衡,农村金融竞争不充分,农村金融服务有待改善。

同时指出该份地图,将成为监管部门协调全国金融服务建设的重要参考指标。图集的将有益于帮助社会投资者、金融消费者全面、系统地了解和掌握我国农村地区金融服务状况,有序引导符合条件的境内外金融资本、产业资本和民间资本投资设立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社等三类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更好地实施调整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政策,提高农村金融机构覆盖率和服务的充分性。

专家评论:

为各类资本到农村投资设立农村金融机构提供了商机

现在离农民很近、直接为“三农”服务的银行业网点相对来说不多,农民融资目前还较难,农村金融机构多样化严重不足,缺少竞争,造成效率低下、服务不到位的情况,这在欠发达地区尤为突出,所以,大有商机。

据悉,截至5月底,内蒙古、四川等6个试点省(区)共有18家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开业,共吸收存款5523万元,发放贷款13843万元,总体运行良好。

篇2

农村合作金融机构业务创新发展的现状

传统业务仍为主导,新业务发展滞后。资料显示,我国各类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的营业收入中,利息收入占90%以上,以中间业务为主的新业务收入占比不足10%,与发达国家农村合作金融机构40%以上的中间业务收入占比相差甚远,且从事新业务的人员多以兼职为主,真正全职从事新业务的人员极少。

新业务发展趋同,模仿现象严重。纵观国内各农村合作金融的创新业务,雷同现象十分严重,往往是这家机构刚推出一项新业务,没过多久其他机构也纷纷推出类似的业务,真正能够引领潮流、独树一帜的新业务可谓凤毛麟角。由于各合作金融机构创新缺乏“核心技术”,造成模仿较易,且周期较短。由此形成了原始开发机构投入大量资金、人力开发出的新业务,当投入市场并显示出较好的增长和盈利潜力时,其他机构的克隆产品随即大量推出,将原始开发机构的新产品淹没在雷同的金融产品中。

投入产出比重倒挂,新业务为传统业务保驾护航情况较为突出。由于客户长期享受免费的中间业务服务,片面理解只要在你这里存款,就理所当然地享受提供的所有服务,致使投入巨资开发出新业务后,在收费环节上遇到客户的阻力。为不丢失宝贵的客户资源,保住传统业务的市场份额,各合作金融机构只能委曲求全,对新业务不收费或少收费,收不抵支情况严重,影响了新业务的良性循环和健康发展。

农村合作金融机构业务创新发展的趋向

近年来,央行和监管部门对金融机构创新问题高度重视,出台了多项政策措施,金融机构业务创新的力度和广度前所未有,给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的创新工作带来了更大的操作空间。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应抓住机遇,充分利用自身人才、科技、网点优势,借鉴国内外金融机构的先进经验,大力开拓新业务领域,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创新业务,在日趋激烈的金融市场竞争中做大做强。

根据企业需求开发多样化的贷款品种。在当前信贷市场竞争客户日趋激烈的情况下,应时刻体现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原则,根据不同客户的个性化需求,从提高信贷资金使用效率、降低客户财务费用入手,在贷款受理周期、贷款方式、期限、利率、还款方式方面灵活掌握,推出适销对路的贷款品种,如备用贷款承诺、分期还款等,还可开发社团贷款,满足企业集团化、国际化的需要。

紧盯个人消费趋势,开发消费信贷品种。我国个人消费将进入一个增长期,大力发展消费信贷应作为今后一段时期的信贷重点。住房消费信贷的成功开展,不但优化了信贷结构,同时也为开展其他种类的消费贷款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同时,中国汽车制造业的快速发展,为汽车消费贷款的进一步推广带来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应尽快制定适应汽车消费特点的信贷方案,通过简化手续、担保形式多样化、增加大众化品牌、降低首付比例等多种形式占领汽车消费贷款这一潜力巨大的信贷市场。

发展各种业务,特别是保险业务。我国保险市场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已初具规模。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趋势加快的背景下,保险业将极具发展潜力,保险市场必将有一个超常规、大发展的过程。抓住这个机遇,充分利用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的网点优势和在其他业务中积累的丰富经验,加强与各保险公司的全方位合作,大力发展保险业务,把保险业务延伸到前台,将是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的一个重要的利润增长点。

完善信用卡功能,改善用卡环境。当前,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的信用卡功能过于单一,相互之间兼容性较差,造成客户手持数张信用卡,但却享受不到信用卡方便快捷的服务。随着金融市场进一步开放后,服务业的开放和大量外资企业的进入将会极大地改变人们传统的消费心理和消费习惯。以支付、结算为主要功能的银行卡将会成为人们的主要消费工具。外资银行信用卡通常技术含量高,功能多样、一卡多用,会对国内信用卡业务市场形成较大的冲击,信用卡业务也将是外资银行进入国内市场的一个有力武器。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应树立危机意识,积极争取监管部门的理解和支持,借助银联这一平台,加强合作,不断提升农村合作金融机构信用卡的整体功能和竞争力。

提高理财服务水平。随着个人金融资产的迅猛增长及企业对自身资金使用效率要求的提高,客观上对银行的理财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农村合作金融应着力开发针对企业和个人适销对路的理财服务产品。对企业的理财服务,可开发诸如设计组合存款,根据企业资金运转规律,在保证企业资金运转需求的前提下,提高资金投资收益水平;代办结算中心,针对企业集团下属子公司资金沉淀额较大,集团总体资金使用效率不高的情况,帮助企业集团建立自己的结算中心,下属子公司仍单独核算,但资金收支皆通过结算中心,从而缩减集团的总体财务费用。对个人理财服务,特别是资本市场得到充分

发展后,个人金融服务将成为银行主要的业务之一。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应进行深入的市场调查,推出适应客户理财需求的金融产品,提供诸如组合存款、投资咨询、投资方案等理财建议。

大力发展网上银行、自助银行。充分利用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网点多的优势,大力发展网上银行业务和自助银行业务。提高网上宣传内容的更新速度,体现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工作效率。开发和增加网上交易的品种,最大限度地满足网上客户的金融需求,避免网上客户的流失。随着客户综合素质的提高,为自助式银行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自助业务不应仅停留在取款这样一些简单的业务上,应大力开拓自助存款、自主转账、自助汇款等业务,形成规模,缓解柜面压力,为消减冗员、优化员工结构、提高工作效率、增强竞争能力提供充足的发展空间。

促进农村合作金融机构业务创新发展的对策

创新机制,营造创新氛围。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应加快建立机制创新步伐,构建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全新的经营机制。一是改革现行的用人机制和分配机制,建立竞争上岗,择优录用的用人机制,及时淘汰不能胜任业务创新的人员,营造“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劣者汰”的竞争氛围。二是明确业务创新部门和传统业务部门的职责划分,通过有效的激励机制,充分调动各部门业务创新的积极性。三是加强内控机制建设。在进行业务创新过程中,除遵守国家有关政策和法规外,内控措施要同步跟上,防患于未然。通过完善授权授信、人事管理、部门设置、内部稽核等规章制度并狠抓落实,从根本上建立起责权分明、平衡制约、规章健全、运作有序的内部控制机制,确保新业务安全、高效开展。

成立专门机构。业务创新是银行内部知识含量较高的工作,需要熟悉国际、国内金融创新业务的专门机构进行统一筹划管理。一是确定业务创新的总体规划及发展目标,借鉴国内外银行业务创新的成功经验,制定未来的创新方向及业务品种,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业务创新。要集中财力、物力、人力,落实全面成本管理,发挥集约化优势,逐步建立和完善一整套新业务的经营办法和管理机制,使业务创新走上规范化、制度化的轨道。二是做好与相关业务部门的联系沟通。创新业务大多与传统业务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没有传统部门的支持,创新业务的开展将会举步维艰,专门机构应善于协调处理好各部门之间的关系,吸收和借鉴传统业务部门经验,促进新业务的稳健发展。

篇3

一、百名农信干部下基层办实事调研背景

百名农信干部下基层办实事调研活动把开展与信贷有效投入相结合。通过对客户的走访,掌握客户信息,了解客户需求。在确保质量的前提下,增加信贷有效投入,根据客户新增贷款需求,采取边调查边授信边投放的方式,支持农村经济发展。农村金融需求主要是生活性资金需求,对于农民来说,看病的钱、子女教育的钱等还得由种地得的钱来偿还。在波动(比如生病)没有发生之前,如果生活性资金需求得不到现代金融机构的满足,理性的农民则会采取预防性措施,采取一些资金回报率低但很安全的传统生产方式,这就降低了银行资本进入的积极性;在波动发生之后,刚性的资金需求得不到银行的满足只得诉诸于高利贷,毕竟救命要紧!

百名农信干部下基层办实事调研活动把开展与风险排摸工作相结合。通过对客户走访及时掌握客户信息,了解客户经营状况,确保信贷资金安全。通过前一阶段讲诚信,保债权,优环境活动的开展,巩固活动成果,抓住节前年终分配及农村回家过年风俗习惯有利时机,打好清非攻击战,确保不良贷款实现双降。把活动开展与争创文明优质服务相结合。诚恳听取客户不同意见和建议,及时做好信息汇总和反馈,进一步改进和完善服务,提高客户满意度。把活动开展与提高合作银行知名度,提升合作银行形象相结合。通过走访客户,加强宣传,提升服务,进一步树立合作银行是人民自己的银行理念,提升合作银行形象。

二、国家政策与农村金融市场现状

当前的农村金融市场,金融条件较差,确实需要开闸引水,搞活市场。从政策上来看,目前金融部门对于农村金融可谓“招数使尽”,比如2008年开展的村镇银行,贷款公司,资金互助社试点,但效果不尽人意。政策的初衷是为了向垄断程度较高的农村金融市场投放几条“鲶鱼”,让各类金融机构形成竞争,让农村金融供给市场“活”起来。事实上,水并没有“活”,各类新型金融机构只是与原有各机构争夺已有的客户,而并不是谋求与农民走在一条道路上。所不同的仅仅是农村金融市场多了几家金融机构而已。

中国的农村商业银行整体资产、负债及所有者权益等不断上升,呈现出逐年增加的趋势。各农商行的资本充足率呈逐渐上升趋势,不良贷款率则呈逐年降低的趋势。各农村商业银行的支农贷款与小企业贷款的比例都比较高,未来各农商行将继续加强这两项业务的发展。

农村信用社在近几年的发展中内强素质、外树形象,在社会各界的关心和支持下,取得了一系列骄人业绩和较好的口碑。荣获诸多殊荣,而在这些成绩的取得中,“一条道路、两场革命”是银行管理活动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贴近农村合作金融工作实际,结合平时经常思考的疑点、难点问题或自身专业工作,理清工作思路,促进农村合作金融加快发展和转型升级。农村信用社要适时把握国内外经济金融发展规律、深刻总结自身改革发展五年实践基础上提出的、建设新型农村合作金融的必由之路。核心的内涵,就是要把发展的方向从主要追求做大转向全面推进做强做优;发展的重心从主要追求发展规模和速度转向更加注重全面发展和持续效益;发展的途径从主要依靠要素投入和数量扩张转向更加依靠体制机制优化、系统资源有效配置和科技进步;发展的内容从以行社各自发展为主转向激发行社个体活力和统筹全系统发展并重,进一步增强核心竞争力,更好地服务于“三农”和中小企业。

三、百名农信干部下基层办实事调研报告分析

1、农村金融是弱势群体,是政策性金融,优化农村金融的发展离不开政府从政策层面和社会层面的支持,呼吁政府通过财税政策以及监管手段扶持农村金融的发展。在政府与制度环境上,政府对农村金融给予财税政策扶持,不过,目前农村金融得到财税力度的扶持很欠缺。同时,政府应该建立农村金融风险补偿基金,政府还可以通过返还营业税,以及采取财政贴息的手段解决农村金融发展中的问题。

2、目前,农村金融改革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农村信用社总体经营状况明显好转,部分新型农村金融机构也正在建立和发展。然而,由于农村金融创新产品往往风险较高,今后仍会有一定数量的机构因经营失败而退出市场。如果没有市场化风险补偿机制,继续由国家来承担农村金融机构经营失败的损失,将不利于农村金融机构真正建立起有效的治理机制,加快农村金融产品创新,提高农村服务“三农”的质量,并最终实现农村金融改革的预期目标。

3、对比各银行之后发现我们在贷款治理上缺乏民主性,贷款个别人说了算,在审查、决策上没有全员的参与,在治理上没有全员的监督,其危害是:由于缺乏全体员工的参与和监督,有权人失去了监督制约,,导致违章违规贷款发生,贷款治理一蹋糊涂;贷款调查、审查、发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相对称的信息做依据,但由于贷款权把握在1人或个别人手里,致使决策信息量小,渠道狭窄,很轻易造成决策失误;我们要使组织员工参与贷款民主决策、民主治理、民主监督作为提高信贷治理水平、防控信贷风险的重要途径来抓,使贷款决策、贷款审查的“关口”前移,保证贷款决策的科学性、正确性和可行性,为提高信贷资产质量、防范新增贷款风险奠定了基础。

四、百名农信干部下基层办实事调研报告总结

为了更好的发挥农村信用社在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中的金钱融纽带作用,结合“一条道路,二场革命”的战略思想,现就进一步促进我社健康稳定的发展提出如下意见:

一.建立亲情连线服务。我们在立足服务三农的同时,不要忽略了本地外出务工、经商、办厂人员,这部分人中的一部分人是家门口的英才,他们身在异乡拼搏创业,积累了一定的财富和创业经验,如果我们信用社能建立一套在外工作、经商、办厂、务工人员亲情连线服务机制,把家乡的发展变化和他们家属亲戚朋友的近况传达给他们,了解他们的所盼所思所需,尽力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介绍我们信用社的发展情况和服务项目,动员他们把闲余资金存入我社,并向他们提供额度适中的创业贷款,一定会收到不错的效果。

二.更新服务理念。农村信用社扎根农村,服务三农,是农村地区金融服务的主力,农村的发展,直接关系到农村信用社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关系农民增收,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很总要的意义。然而目前,我们还没有真正树立起金融服务观念,安于现状、保守求稳的心态导致不能积极主动地去寻找金融创新的切入点,更多的是考虑如何应付上级的考核,缺乏金融创新观念。服务创新,就是突破传统的柜面服务,朝金融服务技术的电子化和信息化、服务形式的多样化和全方位化发展;改进农村信用社金融服务质量,提高支农服务水平。要坚持以农为本、为农服务的办社宗旨,把入股社员和广大农民作为主要服务对象,根据广大农民从事生产经营的现实需要,调整服务方向,扩大服务领域,增加服务品种。

三,要简化贷款手续,改进贷款方式。主动上门服务,保证满足农户对小额贷款的需要,支持新农村建设,积极发展农村消费信贷。农民消费贷款业务的拓展,既有效提升了农民生活质量,又促进了农村信贷业务发展。同时,农户贷款具有小额、分散、流动特点,符合农村合作金融经营理念,有利于优化信贷结构,能较好地防范与控制信贷风险,体现信贷运行安全、效益原则。

四,加强团队建设,提高团队凝聚力。雨果曾经说过,“世界上最宽阔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宽阔的是天空,而比天空更宽阔的则是人的心灵”。宽容是团队合作中最好的剂,它能消除分歧和战争,使团队成员能够互敬互重、彼此包容、和谐相处、从而安心工作,体会到合作的快乐。团队是一个相互协作的群体,它需要团队成员之间建立相互信任的关系。信任是合作的基石,没有信任,就没有合作。信任是一种激励,信任更是一种力量。所以我们要学会宽容与信任,加强沟通,讲诚信,要有整体意识、全局观念,要考虑到整个团队的需要,并不遗余力地为整个团队的目标而共同努力,为我社的发展尽心尽力。

篇4

关键词:农村合作金融;农村信用社;农村金融

一、引言

农村合作金融是在农村地区的主要为农民、农业和农村经济服务的合作金融。在我国农村合作金融主要的载体包括农村信用社、农村合作基金会、农村保险合作社等。我国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国,农村经济是我国的经济基础,金融又是一国经济的核心。在促进、调整和支援农业经济方面,农村合作金融的重要性就不言而喻了,并且发展农村合作金融已成为发展农村经济的主要驱动力。

二、我国农村合作金融发展取得的成绩

目前我国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已基本形成以政策性金融、商业性金融、合作性金融为主体,农村非正规金融为补充的市场格局。政策性金融在金融体系中起着引导作用,商业性金融是金融业的中流砥柱,而农村合作金融则主要起着发展农村经济的金融主力军和生力军作用,弥补商业金融和政策性金融在农村金融服务上的空白,有利于构建一个功能全面的金融服务体系。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合作金融有了较大发展并取得了一些成绩,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已初步建立比较完善的农村合作金融体系

近年来,随着我国新农村建设的步伐不断加大,为了更好的为农村经济建设服务,优化农村资源的配置,我国对农村合作金融的建设力度也在的不断加大。到目前为止,已初步建立起了比较完善的农村合作金融体系,从数量和质量上较之以前都有了明显的进步。

(二)农村金融合作形式不断创新、业务范围也在拓展

我国农村合作金融不断探索创新,合作形式呈现多样化,业务范围也不断拓展,有力的促进了新农村建设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如马鞍山农村商业银行是马鞍山农合行转制设立的,2009年7月8日日正式挂牌,是全国首家地级市农村商业银行,芜湖扬子农村商业银行是经中国银监会批准设立的安徽省第一家股份制农村商业银行。再如河南省,2008 年2 月河南省农村信用社成功发行了金燕卡,使农民拥有了属于自己的银行卡。截至到2009 年10 月末,河南全省金燕卡存量为672.06 万张,金燕卡存款余额为248.62 亿元,卡均存款为3699 元。受理农民工银行卡存取款业务达到98.54 万笔之多,极大地方便了广大农民。

(三)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的历史问题初步化解,经营状况明显改善

我国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在长期的不合理运行中累积了巨额的历史包袱,大致有历年累计亏损、应核销贷款呆账、应收利息挂账、应收款项坏账、不良抵债资产等。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各项改革措施的施行,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存在的一些历史问题得到了初步的解决,部分不良贷款和挂账亏损被消化,自我发展和自我约束能力不断加强,经营状况得到逐步的改善,以辽宁省农村信用社为例,自2003年农村信用社改革之后的2005—2009年,累计取得账面利润48.1亿元,化解累计亏损等历史包袱82.1亿元。

(四)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的资产状况得到极大改善,抵抗风险能力显著增强

我国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经过改革以后,资本状况得到极大改善,资本充足率大幅度提高,抵抗风险能力显著增强。以农村信用社为例,央行四季度货币政策报告显示,按照贷款五级分类口径统计,截止到2011年年末,全国农村信用社不良贷款比例为5.5%,比上年末下降了1.9个百分点;资本充足率为10.7%,比上年末提高了近2个百分点;资产利润率为1%,比上年末提高了0.28%。2011年全国农村信用社新增涉农贷款7374亿元,农户贷款新增3093亿元,期末余额同比增长分别为19%和15%。2011年末涉农贷款余额占各项贷款的比例达到68.9%,比上年末提高了0.5个百分点。

三、我国农村合作金融体系存在的老问题

(一)缺乏统一且行之有效的监督、管理体系

我国对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在制度上的监管是不够成熟的,缺乏一个统一的且行之有效的监督和管理体系,监管主体职能分工不清。比如在由中国银监会进行金融监管的同时,省市级政府也可以对农村合作金融机构进行监管,这就形成了央行、银监会、省市级政府对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多头管理的局面,没有一个有效的监管体系,导致基层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容易出现管理混乱、无所适从的情况。

(二)法律、法规体系不健全,缺乏专门的法律、法规

我国对农村合作金融在法律约束机制上不健全,立法比较滞后,法律缺位现象比较严重,即使有些法律法规提到农村合作金融,往往也是粗略一谈,没有实质性内容。比如我国现有的农村信用社都采用的是商业银行法律法规,而忽略了农村信用社的经营体系、经营范围等方面与商业银行存在的差异,现存的农村合作金融方面的法律法规,立法层级都是比较低的,而且比较分散,没有一个统一有力的法律依据。

篇5

【关键词】村镇银行;湖南省;调研报告

1.前言

自2007年1月12日银监会印发的《村镇银行管理暂行规定》颁布以来,全国范围内已设立几百家村镇银行。村镇银行的设立,是深化中国农村金融机构改革的一项创新之举,它在缓解农村资金供求矛盾,促进农村金融竞争,改善农村金融服务具有重大的现实指导意义。作为农业大省的湖南,村镇银行在我省农村经济发展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村镇银行的发展是关系我省新农村建设乃至“三农”长远发展的关键。但是村镇银行作为新的金融机构,它的发展势必会遇到很多困难,除了直接面对来自以农信社为主的农村机构的竞争,更多地要面临农村信贷的小额化,分散化所带来的高风险,高成本。湖南省村镇银行发展状况到底如何?他们是否有效、便捷地为当地农村经济发展提供标准化的金融产品和服务?课题组成员运用抽样调查法结合典型调查方法对我省村镇银行的开设和发展进行调查研究。

2.湖南村镇银行发展现状

2008年3月16日湖南省第一家村镇银行湘乡市村镇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正式对外挂牌营业,截止到2013年3月22日,湖南省现有村镇银行29家。

2.1 湖南村镇银行发起设立基本情况

在设立开业的29家村镇银行中,2008年批复开业3家,2009年批复开业2家,2010年批复开业4家,2011年批复业5家,2012年批复,15家,其中大部分是2011年2012年设立开业的(详细情况见表1)。29家村镇银行注册资本平均在人民币5000万元以上,根据我国村镇银行总行的分布情况,按照省级行政区的平均数来看,中部地区9省的平均数最高(约34家/省),湖南省的村镇银行发展在全国省份中居中下游水平。

从表1可看出,从2008年在第一家村镇银行正式对外挂牌营业到2011年,四年时间平均每年开业的村镇银行不到4家。2012年,湖南省村镇银行实现了一次量的飞跃,开业的村镇银行15家,占到了总数的51.7%。湖南省13个地市,1个自治州除怀化外其他地市自治州都已设立村镇银行,郴州和衡阳分别以5家和4家位居前两位。

湖南村镇银行发起行的性质和产权结构各不相同,有中资银行也有外资银行,有政策银行也有商业银行。如韶山光大村镇银行是湖南首家由股份制商业银行(光大银行)发起的;平江汇丰村镇银行是湖南省第一家由外资银行(汇丰银行)发起的;汨罗国开村镇银行是由政策性银行(国家开发银行)发起的。湖南省村镇银行的设立具有明显的批量化设立的特点,这些主导行以沪籍银行为主。在湖南省的29家村镇银行中,上海农商银行发起设立的12家村镇银行分别布局在宁乡县、醴陵市、双峰县、涟源市、长沙县、永兴县、衡阳县、桂阳县、澧县、临澧县、慈利县和石门县,每家资本金为5000万元,由上海农商银行控股51%,其他由法人和自然人参股。湖南是上海农村商业银行设立村镇银行最多的省份。除了上海农商银行之外,上海浦东发展银行在湖南省先后发起设立了4家村镇银行。2009年,在湖南资兴发起设立了资兴浦发村镇银行;2012年09月,浦发银行在湖南批量设立茶陵、衡南、沅江和临武浦发村镇银行,4家湘籍浦发村镇银行注册资金共2亿元人民币,上海浦东发展银行出资占比为51%。

2.2 湖南村镇银行规模结构状况

从注册资本来看,29家村镇银行注册资本总额达人民币161000万元,平均注册资本额人民币5551.72万元,注册资本最低的为1000万元(1家),最高的为2亿元(1家),其次是1亿元(1家),其余的26家均为5000万元,注册资本规模在全国范围内居于中等水平。除资料不详的1家村镇银行之外,其他的村镇银行都是发起行绝对控股(至少占股为51%),其中汇丰银行投资的湖南平江汇丰村镇银行有限责任公司,以及哈尔滨银行投资的株洲县融兴村镇银行有限责任公司和耒阳融兴村镇银行有限责任公司还是发起行100%控股(具体见表2)。

从业务经营范围来看,湖南村镇银行的业务经营范围基本涵盖了银行类金融机构业务。

较为充足的注册资本有助于村镇银行扩大单笔业务的规模,有利于加快经营发展,有助于更好地满足农村地区的金融需求,有助于村镇银行保持较高的抗风险能力,有助于村镇银行与农村区域的其他银行类金融机构相竞争。由于湖南村镇银行按照“低门槛、严监管;先试点、后推进”的原则,直面解决农户资金问题,激发农村金融市场活力,促进农业产业化和农村城镇化进程,真正意义上发挥了积极作用。

3.湖南村镇银行发展面临的问题

课题组通过网络调查,及对JX村镇银行进行实地调查,发现湖南省辖内村镇银行设立时间较短,绝大多数没有设立分支机构,只有一个营业网点,服务范围有限,无法覆盖整个辖内区域的全部农户与中小企业,支农效果未完全显现,也一定程度限制了各类银行业务的拓展。湖南村镇银行发展面临以下问题:

3.1 宏观方面,政策瓶颈限制了业务发展

目前,湖南的村镇银行成立已有7年之久,发展现状良好,但增速缓慢,2012年湖南进入“批量扩张期”,且盈利能力较差,究其原因,国家对村镇银行的扶持政策不明确,尤其在税收减免、存款准备金率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始终不明朗。作为农业大省的湖南,高新农产业和龙头企业仍然比较少,因此虽然湖南现在已经成立了29家村镇银行,但是如果没有政府扶持,仅仅凭个人之力要获得高效益项目的支持难度很大。

3.2 微观方面,筹集资金困难

课题组成员调查湖南省JX村镇银行发现,该银行设立于农村贫困地区,虽具有一定的本土优势,但由于这些地区受地域自然条件和开放程度等限制,居民收入水平不高,农民和乡镇企业闲置资金有限,客观上制约了该村镇银行储蓄存款的增长。二是JX村镇银行作为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成立的时间较短,社会各界对其缺乏了解,与国有商业银行、邮储银行、农信社相比,社会各界对其的认可程度大打折扣,有的甚至将其误视为“草根银行”。三是原桃江县“农村两会一部和一社(城市信用社)”被撤销的影响至今仍未消除,村镇银行树立品牌形象起步艰难,自身吸收存款难度较大。四是JX村镇银行作为法人机构,却只有一个营业网点,加之如上所述的现代化支付手段匮乏,在一定程度上淡化了对农户和中小企业的吸引力。

湖南村镇银行还面临支付结算网络不畅、银行卡业务缺失、存款结构失调和信贷支农创新压力较大等困难。

4.对策与建议

4.1 国家应加强对村镇银行的扶持力度,建立和完善农村金融风险补偿机制

一是发挥税收政策的激励效应和调节作用。充分考虑到村镇银行发展期的实际困难,建议对村镇银行实行“全免‘三农’贷款营业税和所得税免征”的优惠政策,以缓解“三农”信贷高风险、高成本矛盾,更好地激励村镇银行面向“三农”、服务“三农”。二是建立财政补偿机制。建议地方政府从财政预算中拿出一定规模的资金,成立农户贷款风险补偿基金,专项用于补偿村镇银行等涉农金融机构发放支农贷款时由于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等原因形成的贷款损失,由财政提供资金给予涉农金融机构一定比例的补偿,并对农贷利息予以一定财政补贴。三是建立和完善政策农业保险制度。特别要开办多种形式的政策性农业保险,重点是健全农村房屋、畜禽等财产保险和农作物灾害保险体系。尝试由中央财政、地方财政、涉农企业、农户按一定比例分担保费和理赔费用,并给予一定税收优惠政策。这样,既可补偿农民因遭受自然灾害等原因造成的损失,调动农民进行产业结构调整的积极性,又可补偿村镇银行等农村金融部门发放农业贷款无法收回而形成的贷款损失,消除其后顾之忧。四是积极发展面向涉农中小企业和农户的抵押融资担保体系,缓解涉农贷款抵押、担保难问题。鼓励政府出资的各类信用担保机构积极拓展农村担保业务,有条件的地方可设立三农担保机构,建立担保基金,发展农村互作担保组织,并鼓励现有商业性担保机构开展农村担保业务,适度分散村镇银行信贷风险。探索建立农村土地使用权抵押、农村动产抵押登记制度,将农村土地使用权等不动产及农业机器设备、农用车、农产品和农产品交易合同等动产引入农村信贷实践。

4.2 努力拓展资金来源

一是根据再贷款管理的有关实施细则,村镇银行可向人民银行申请再贷款,以解决其自筹资金困难与支农信贷需求旺盛的矛盾。二是建议地方政府借鉴外地经验,将财政国库资金、政策性补贴、涉农资金、社保基金等统一归口村镇银行办理业务,迅速壮大村镇银行的资金势力。三是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和平台,向社会公众宣传设立村镇银行的意义和目的,介绍村镇银行开展的相关业务,正面引导社会公众充分了解并认可村镇银行,引导社会公众将闲置资金存到村镇银行。四是在继续争取股东、当地政府支持的基础上,加大各项存款的营销力度,开展形式多样的营销活动,重点在个人存款营销上下功夫,破解负债业务结构不合理、增速慢的问题。五是增设村镇银行分支机构,扩大服务半径。六是加快村镇银行基础设施建设,以现代化的手段和优质的服务吸引客户资金的流入。

参考文献:

[1]谌争勇.村镇银行发展面临的困境及对策——来自湖南省桃江建信村镇银行的调查与思考[J].哈尔滨金融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1).

[2]湖南银监局课题组.探寻村镇银行未来发展之路——基于现状评估下的湖南村镇银行发展模式选择[J].中国农村金融,2012(14).

[3]裴绍军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如何以创新促服务——以东丰诚信村镇银行为例[J].中国金融,2010(2).

[4]网站http://.cn/roll/20101203/01549047834.shtml.

项目来源:本文是湖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项目2010年度立项项目题《湖南村镇银行发展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10C0215)。

作者简介:

篇6

【关键词】服务三农面向三农财税政策

一、农行股改“面向三农”面临的主要矛盾

农行股改按照“面向三农,整体改制,商业运作,择机上市”的方针进行,这意味着农行将定位于“三农”,按照完全的商业化模式经营运作。农行商业化经营的本质属性与面向“三农”这一弱质产业的政策要求要完全统一起来,存在许多矛盾需要财税政策化解。

矛盾之一:县域农行运作困难,内部矛盾重重。首先是商业运作追求高效与业务办理效率低下的矛盾。例如,在上级行授信额度内办理还旧借新业务,中行、工行、建行一般1-2天就可以办完,而农行常常需要3-4周甚至超过1个月的时间。其次是农行中小企业信贷准入门槛较高与涉农客户小额信贷需求的矛盾。再次是农行员工的整体知识、年龄结构与业务发展不相适应的矛盾。最后是现代商业银行规模大、科技构成高与农行县域支行、营业网点营业条件差的矛盾,严重制约县域行的业务发展。

矛盾之二:县域金融生态环境较差,竞争不公平的矛盾。一是部分地区农户和中小农村企业信用意识较差,甚至利用假破产、资产重组等形式恶意逃废银行债务,直接影响了农行的经营效益;二是农村金融市场中目前还没有建立诚信与担保体系,涉农金融机构之间信息闭塞,不能对恶意违约行为进行有效钳制;三是部分地区农行的网点被撤,营运体系不健全、作用有限,不能满足资金需求小、信息风险大的农户、中小企业发展的资金需求;四是银政合作仍需加强。一方面,财税支农资金没有发挥应有作用,资金多头管理,资源配置效率较低;另一方面财税与农行之间缺乏有效的对接方式,农行为政府项目的资金配套受到诸多约束,人为限制了农行的发展速度。

矛盾之三:面向“三农”与“商业运作”两个目标、两种责任、两套考核体系的矛盾。“面向三农,整体改制,商业运作,择机上市”是一个完整体系。一方面,农行要面向“三农”,服务县域;另一方面,作为商业银行,农行还必须商业化运作,实现价值最大化、风险最小化。这两个目标、两种责任、两套考核体系如何兼顾,农行在实际工作中很难把握。没有严格的财税支持指标考核体系和监督,二者很难兼顾,容易形成新的巨额不良资产。

矛盾之四:地方政府对“三农”贷款投入期望值高与现有信贷准入要求严的矛盾。虽然农行基层机构是一级法人体系下的商业金融授权机构,但是地方政府出于地方经济发展需求,会利用各种手段对农行经营施加影响。这一情况过去曾普遍存在,今后也不可避免,特别是在农行服务“三农”的定位明确后,各级政府对农行增加“三农”贷款投入的期望值会更高。而农行作为商业银行,贷款的准入条件在股份制改革之后将更严格、更精细,出现不良贷款之后对责任人的追究将更严厉。在严格的市场准入标准、评级授信要求和责任追究机制下,服务“三农”的职能很难充分发挥。

矛盾之五:股东价值回报最大化与服务“三农”整体收益偏低的矛盾。农行股改到位后,股东结构将多元化,无论是国家投资者、战略投资者,还是广大股民都要求回报最大化。但“三农”产业和县域经济客户存在投入大、生产周期长、资金回报率低、风险系数高的基本特征,与纯粹的商业银行经营要求存在很大差距,将给农行经营业绩和市场形象带来很大压力。

矛盾之六:监管标准的一致性与服务对象风险系数差异性的矛盾。农行市场定位于面向“三农”,但在现阶段,“三农”毕竟还是弱质产业,县域经济的客户群体抗风险能力相对较弱。在这个市场环境中做业务,面临的风险相对会大一些。但是,目前监管部门对农行的监管标准与其他商业银行是一样的,这个矛盾很难处理。

矛盾之七:服务三农与历史包袱沉重、持续发展后劲相对不足的矛盾。近年来,随着政府加大企业重组力度和加速产业结构调整,农行2000年以前支持的一批农村企业陆续走向衰亡,带来了沉重的经营负担。农行2007年末不良贷款余额8065.1亿元,需要计提的贷款损失准备高达6539.95亿元,即使将资本金转为拨备,缺口仍将达5186亿元。(参见表1,表2)。

资料来源:根据2007年《中国农业银行调研报告》整理

以上这些矛盾,即使农行股改完成仍将长期存在,需要持续的财税政策支持。

二、财税政策支持农行股改“面向三农”的理论依据

依据之一:纠正因农村金融主体陷入博弈困境造成的市场功能扭曲

农业由于内在的弱质性和高风险性导致农村信贷的风险高于一般工商业贷款,农行的风险自然也高于其他金融机构。农村信贷的高分散性、信息不对称性等特点也增加了农行的经营成本。福利经济学基本定理指出:完全竞争的市场经济机制将导致帕累托最优状态,但是当市场的不完备、信息的不对称性以及非充分竞争等经济特征普遍存在时,市场机制将不能自行达到帕累托最优状态,这就是著名的格林沃德—斯蒂格利茨定理(GreenwaldandStiglitz,1986)。特别是由于加重成本、路径依赖、资产专用性等因素的存在,微观经济易于陷入博弈的困境。如果用外部边际收益(marginalexternalbenefit,MEB)来表示因为增加一个单位的农村资金投入而给社会所带来的额外收益,则它可以用以解释前述正向外部效应如何导致了社会信贷资金资源在农村信贷域中的扭曲配置。

正外部效应与资源配置效率如图1所示,横轴表示所提供的带有正的外部效应的农村资金投入数量,纵轴表示有关的交易价格、效益和成本。S和D曲线分别表示该投资的市场供给曲线和市场需求曲线。MSB曲线表示社会边际收益,它包括了融资者所获得的私人边际收益MPB和外部边际收益MEB。S和D曲线相交于U点,相应的市场交易价格为P1,均衡数量为Q1。这时,融资者所获得的私人边际收益就等于其所愿支付的交易价格P1。但是由于外部边际收益的存在,此时的社会边际收益MSB处于P2的水平。根据福利经济学的理论,只要社会边际收益和私人边际收益不一致,依据私人边际收益做出的投资决策肯定不是具有效率的。

这样,从效率的角度看,MSB曲线与S曲线的交点所决定的农村资金投资数量和交易价格才是最具有效率的。此时农村资金投资的供给数量为Q2,社会边际收益为P3。显然,Q2大于Q1。也就是说,当存在正的外部效应时,社会上的农村资金投资供给将会处于不足的状态。例如,在农业产业领域,许多项目需要高额的投入,完成之后却易产生“外逃”现象,在这种情况下相关产业就会倾向选择等待接受农业企业的“技术外溢”策略,而不是发展农业产业,当所有的银行都选择了这种“最优”的等待策略时,农村资金就可能陷入停滞状态。这也正是三农问题的症结所在。因此,在通过市场机制实现资源最优化配置的功能被扭曲时,当农村资金外溢时,当农行面向三农时,财政税收作为“第三方”加以支持和调整就具有了必要性和重要性。

依据之二:财政支持农行“面向三农”即是支持三农,是农村公共财政职能的实现

农行不论是历史与现状都姓农,其本质是与三农紧密联系的。农行建立之初衷就是为农业发展、乡村发展和农民生活的改善服务的,农行自建立那天起从未脱离三农领域,尽管近年来商业运作有弱化三农的趋势,但其在农业的资金投入仍然高于任何一家商业银行。根据农行年报,农行60%的网点、51%的员工分布在县域,截至2006年末,农行县域贷款和城市行管理的涉农贷款共计1.7万亿元,占全部贷款的55%。农行金融结算网络不但为客户提供服务,还为其他商业性金融机构和政策性金融机构提供给算等服务,具有一定的公共产品属性和公共服务职能。这里,我们对农村居民的收入增长决定因素作简单的模型分析,样本数据取1999年至2005年,以农户家庭的人均纯收入(y)为被解释变量,以农产品价格(P)、对农村的信贷投入(I,采取人均信贷来衡量,即包含农业的贷款投资,也包括对乡镇企业的信贷投资)、农村从业人员的就业结构(L,用农村中从事非农人员数与从事农林牧渔的人数比值反映农村劳动力就业结构的变化)、财政支农资金(F)作为解释变量,运用OLS法对其对数形式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并还原,得到如下的模型结果(各参数估计结果如表2):

Y=2.739750L0.677054F0.140460I0.207506P0.188964

从模型结果可知,各变量均通过了10%显著性水平的统计量检验。并且模型结果不存在自相关问题。同时方程通过了显著性水平为99%的F检验。另外调整后的R-squared高达0.997269,说明模型具有较大的拟合度。因此,从回归结果看,我们可知对农村的信贷投资,对农户家庭收入具有正向的影响,即信贷投资每增长1%,农户人均纯收入可增长0.21%。因此,在当前的客观条件下,农行1.7万亿的涉农贷款对于提高农民收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深远意义,另外也意味着当前农村对金融的需求远未达到饱和状态,存在供给缺口,需要通过进一步加大金融支持、完善农村金融体系来完成。

依据之三:金融协调政策与财政支农政策的整合理论

爱德华·S·肖说过,金融体制缺乏效率的问题,不可能只由金融机构和金融政策的改善而得到解决。金融体制的改革应与其他非金融政策的改革配套进行。在改革金融制度时如不同时采取正确的国内税收刺激政策和财政政策等,仅仅改革金融制度是没有什么意义的。推进农行改革,财税政策的配合至关重要,财政的无偿投入与商业性银行的有偿投入相结合,二者能够达到共同的政策目标。财政支农政策与农行“面向三农”具有紧密的联系,这种紧密联系从根本上说植根于双方政策最终目标的一致性。两大政策的着眼点,都是针对农村社会供需总量与结构在资金运动中表现出来的有悖于“三农”货币流通稳定和市场供求协调正常运行状态的各种问题;两大政策的归宿,都是力求“三农”社会供需在动态过程中达到总量的平衡和结构的优化,从而使涉农经济尽可能实现持续、稳定、协调发展。两大政策的紧密联系还来源于双方政策手段的互补性以及政策传导机制的互动性,一方的政策实施过程,通常都需要对方的政策手段或机制发挥其特长来加以配合策应。因此,现阶段进一步加强我国农村财税政策与农行改革政策协调配合的紧迫性,源于农村金融产业新阶段的客观要求以及“三农”经济发展运行的实际状况,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三、建立与完善支持农行股改“面向三农”的财税体系

(一)清晰界定农行“面向三农”的含义,是建立支持农行股改财税体系的前提

“面向三农”的股改方针既是一种改制方向性的要求,又是一种农行市场定位,体现在具体操作上的要求很高。农行怎样运作,才算是符合“面向三农”的定位,政府与农行之间必须达成制度共识。只有这样,对农行而言,才不至于无所适从;对政府而言,才可能对农行有着量化、一致、稳定、规范的系统考核。从目前看,对“面向三农”的含义界定仍不清晰。我们认为建立支持农行股改财税体系,“面向三农”必须由权威部门加以明确,并在政府与农行之间形成高度共识,以便于双方在实际工作中有所遵循。

(二)农行面向三农的财政支持体系

1.财政投入政策体系。财政投入是政府提供农村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资金来源,增强农村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供给能力需要通过加大财政投资规模来实现。(1)农村社会保障、农村金融生态环境部门具有提供准公共产品的功能,需要政府直接、持续的资金投入与资金扶持。(2)农行历史上曾经承担了巨大的政策性信贷任务,形成的大量不良资产理应由财政予以消化(建立支农风险金),其核心资本严重不足,可由财政部分的注资或入股。

2.财政补贴政策。财政补贴是由财政安排专项资金进行的一种补贴,是直接或间接向农行提供的一种无偿的转移支付。与财政直接投入相比,财政补贴具有规模小、灵活性强等特点,是政府鼓励与支持农村金融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工具。对于农行而言,更适用于财政补贴的运用。如国家对三农信贷的利息补贴,对设施农业的补贴,对农村贫困学生的助学贷款贴息等等。

(三)农行面向三农的税收支持体系

1.农行涉农业务流转税制的改革。农行县域业务营业税改革可分为两步进行:第一步保留现行营业税制,降低税负、扩大范围。我国目前尚不具备废除农行县域业务营业税改征增值税的条件。第二步是改征增值税。应当按照国际社会的通行做法,将我国现行的增值税征税范围先行扩大到农行县域业务,对大部分业务实行基本免税法征收增值税,对手续费、咨询费等征收增值税。同时,取消农行县域业务征收的城市维护建设税和教育费附加。

2.农行县域业务所得税制的改革与完善。(1)降低所得税税率,减轻农行县域业务的税收负担;(2)修改税前扣除规定,规范和统一税基。取消计税工资限额,与农行县域业务经营有关的支出和费用应当允许在税前据实扣除;放宽涉农业务坏账核销标准,按照中国人民银行的规定在税前计提专项贷款准备金;统一和提高固定资产的折旧比例;将预提税改按应计提项目的实际汇款额征收;(3)按照涉农金融业务的不同和所属区域不同来制定优惠政策,对贫困县金融业务可规定较低的税率,给予较多的税前扣除,对国定贫困县的涉农业务免征所得税;对中西部、东北和海南的县(县级市),以及其他省(自治区、直辖市)的省定贫困县经营所得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或先征后返专项用于增加风险准备以提高风险覆盖能力;(4)取消县域农村银行机构储蓄存款利息所得税;(5)降低县域存款准备金比率;(6)提高税前损失准备金计提比例。

参考文献:

[1]王汉章.论发展县域农村金融产业的财政对策.天津商业大学学报,2008,(7).

[2]韩俊等.中国农村金融调查[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07.

[3]王汉章,李上炸.略论农村金融发展的财政政策支持.现代财经,2008,(6).

[4]郑良芳.对搞好农行股改等工作的一些思考与建议.深圳金融,2007,(10).

篇7

【关键词】县域经济 县域支行 发展定位

县域经济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石,决定和制约着我国现代化的进程。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支持县域经济发展是金融企业义不容辞的责任和自身长远发展的需要。而西部县域支行(指工、农、中、建四大国有商业银行所辖县域分支机构,下同)由于网点收缩、信贷审批权限上收和门槛高企等原因对地方经济发展金融支持力度不断衰减。为此,十七届三中全会郑重提出:“县域金融机构新增存款应主要用于当地发放贷款。”部分县市已经把财政性存款与县域支行的贷款投放力度相挂钩,西部县域支行正面临着发展的两难境界。西部县域支行迫切需要重新审视县域经济发展的新特点,新变化,发掘新商机,把握新机遇,找准定位,融入县域经济发展,从而赢得未来竞争的战略制高点。

一、新形势下西部县域经济发展的新特点

西部县域经济面临着农业产业弱,客户层次低,工业基础薄弱、企业规模小、产业层次低,生命周期短等天然劣势。忽视了这一点,就会危及县支行信贷资产安全,资产质量下滑,不良率高企就可能卷土重来。但是,对经济总量占西部地区GDP50%以上的县域经济不加支持或支持力度非常小,将会严重制约西部地区经济大发展。金融危机在对我国东部外向经济以沉重打击的同时,也给西部县域经济发展带来一些新的变化和历史机遇。

一是未来基础设施重点投资区域。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基础设施投资呈现出两大变动趋势:区位上从东部向西部推进,行政层级上从中心城市向县域推进。东部和中心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已经基本成型,未来国家基础设施投资的重点无疑是西部县域。金融危机则加快了这一进程,国家加大了对县域经济的投资力度,去年四季度以来中央2300亿投资中有130亿投向了县城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力度空前。西部地区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普遍高于东部地区,西部县域经济受到了重点倾斜,一些重点工程纷纷落户,部分工程提前开工,积极财政政策下县域经济基础设施建设的机遇开始显现。

二是东部产业转移重要承接区域。经过近三十年的发展,东部地区比较优势正在逐渐弱化,不断上升的劳动力成本和资源价格使得劳动密集型企业和资源开发型企业的低成本优势不复存在。据测算,到2010年,仅广东、上海、浙江、福建四省市需要转出的产业,从产值上估计将达到14000亿元左右。西部地区丰富的自然资源,低成本的人力资源,使得资源红利和人口红利开始出现。可以预见,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内,西部县域经济将会承接更多的来自东南沿海的产业转移和大型资源开发类企业的直接投资,产业集群将会进一步形成。

三是消费型经济转型最大受益区域。目前我国东部与西部地区的人均收入差别较大。据《中国西部经济发展报告(2006)》,从人均可支配收入来看,1980年西部人均收入相当于东部的70%,到2000年降到了54%。2006年东部地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都是西部地区的1.5倍。新一届政府非常关注农民的增收问题,农业税的取消、种粮补贴的发放等惠农政策,西部县域农民收入同比增速明显加快。尤其是金融危机后,国家先后出台了一系列刺激消费政策,家电下乡等频频出台,西部县域经济受益最大。

二、把握机遇需要西部县域支行重新定位

近些年来,随着我国金融改革的深化,四大国有商业银行按照市场转轨的要求,连续撤并、收缩低效网点,加一步加大对中心城市的资源倾斜力度。西部地区尤甚。大多数西部县域支行的发展定位就是主抓负债业务,做上级行的“储蓄所”,只存不贷或多存少贷,资金运用主要是上存上级行获取利息收入。这一资金的转移现象被地方政府形象的将之称为“抽血机”。西部县域支行要突破游离于地方经济发展边缘的尴尬现状,把握史无前例的经济刺激计划带来的发展机遇,就必须确立新的发展定位,以定位引导行动,主动融入地方经济发展。

负债业务是根本。西部县域的优势在于负债业务,也是西部县域支行的立行之本。发展负债业务,必须把立足点放在储蓄存款,把挖潜的目光放在财政性存款和企业存款上,强本固基,打造立行之本。紧跟县域经济发展新方向,加大经济新兴区域网点布设,在未设机构的农村人口密集区设立自助银行,传统网点与电子渠道并行,富裕客户与普通客户分层服务,提升县域经济服务能力。加大财政性存款维护力度,强化上下级联动,做好国库集中支付和非税收入的日常服务工作,确保财政存款系统内循环。大力挖掘中小企业存款增长潜力,跟踪新项目,提供全程服务,寻找增长新源泉,不断做大负债规模,充分发挥县域支行资金聚集的基础功能。

资产业务是龙头。紧跟中央和省级财政在县域的重点项目,以财政资金为引导,优先配套信贷资金,重点支持。紧跟大型央企或省企最新投资动向,第一时间了解信息,强化上下级联动,做好服务延伸和信贷支持工作。紧跟产业承接项目,以工业园区为依托,以产业集群为主要支持对象,强化承接项目金融服务和中小企业信贷支持。紧跟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放农户小额贷款和涉农企业贷款,提高对县域农业的信贷支持力度。创新担保方式,积极探索农户合作联保、山、林、土地、水库经营权抵押担保。设计更加灵活的信贷方案。对周期长的基础设施和现代农业项目,要设计有利于项目建设的长期用信方案;对常收常付的商业流通领域企业,要设计常还常贷的用信模式;对农副产品龙头加工企业,既要满足项目建设需要,又要满足其季节性收购资金需求。实施差别化的风险监管和责任追究机制。

新兴业务和产品是抓手。县域经济是我国未来经济发展的潜力所在。按照经济发展的梯度理论,中国经济正处于发展热点由东向西的转移阶段,金融危机则加速了这一进程。西部县域经济正在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新亮点。县域经济不同于城市经济,发展县域金融必须对城市金融发展理念进行扬弃,根据县域经济特点和客户群体量身定做产品,在交易中寻找风险和收益的平衡点,切实成为县域金融服务和创新的主力军。首先要结合县域经济特点,大力推广县域需求量大、接受程度高、潜力大的产品,重点可放在借记卡、理财产品、保险、基金等城市行已经普及的但县域正在兴起或还没有普遍接受的现代化金融产品,提升县域经济的金融服务现代化水平。其次是把握县域经济发展新动向,以需求为导向,研发适合县域经济特点的新产品。要创新性加大对农村消费的支持力度,尽快研发与国家启动农村消费市场相匹配的家电下乡、农机具下乡和汽车下乡的相关金融产品,发挥好产品的服务载体功能。再次,是加强与县域新型金融机构的合作力度。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等县域新型金融机构正在蓬勃兴起,西部县域支行要积极探索合作开展业务的可能性,各取所长,发挥好大银行结算等方面的优势,延伸业务触角。

三、新发展定位急需加强外在环境建设

西部县域支行新的发展定位的确立,更需要政府、社会各界、县域支行及其上级行多方的共同努力。

西部县域政府:积极搭建产业基地、工业园区融资平台,依靠产业集群统一从银行争取信贷支持;对政府控股的中小企业担保公司进行整合,培育精品,壮大实力,争取创出几家获得国有大银行总行认可的担保公司;推动建立社会征信系统,实现银行、税务、工商、电力等部门的企业信息共享,使银行可能方便、全面了解企业的诚信状况;各级政府要大力营造“守信光荣,失信可耻”的良好氛围,在中小企业贷款违约时,动员各政府有关部门,积极协助银行催收贷款,确保贷款安全;执法部门要及时满足银行采取法律手段催收贷款的诉求,严格按照法律规定帮助银行保全资产,减少损失,全力打造借款人不敢违约、无法毁约的金融生态环境。

县域支行上级行:改变原有的对县域支行的发展定位,鼓励县域支行突破“单极式”发展,多条腿走路,支持县域支行在风险可控的情况下加大信贷投入,积极融入地方经济发展;在审批权限、信贷政策等方面给予西部县域支行以相应的倾斜,扩大个人消费贷款、助业贷款等个人、个体类贷款审批权限,满足县域富裕人群的消费和创业需求,扶持县域优势产业做大做强;加大新产品研发力度,尤其要在涉农贷款和中小企业贷款担保问题上下大功夫,积极探索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多种担保方式并举,解决贷款难和难贷款的问题;强化县域支行人员培训,强化交流和岗位体验式培训,提高县域支行从业人员的业务素质。

县域支行:树立“以客户为中心”理念,积极转变服务观念,把客户是否满意作为检验县域支行工作人员的唯一标准,改变“官商”作风;优化内部人力资源配置,改变机关人员和一线人员的不合理配比,压缩二线人员数量,充实一线营销力量;积极推进激励约束机制改革,面向市场确定收入,明确产品挂钩单价,严格落实产品买单制,做到激励明确,效果突出;打破原有的层级组织架构,发挥新型组织形式沟通链条短、市场反应快捷的特点,根据业务需要组建任务型营销团队,吸纳上级行和县支行的业务精英,加大县域基础设施、大型企业在县域投资、产业转移项目营销力度和服务质量,有选择型的介入资产业务;实行中小企业专业化经营,涉农贷款紧抓核心企业和核心农户,积极发展联贷联保等适合县域经济特点的担保方式,以持续创新和专业化经营化解经营风险,打造“品牌叫得响,客户认同度高,支持县域经济力度大”的新型西部县域支行。

【参考文献】

[1] 张光军等:关于农业大县支行内控问题的调研报告[J].湖北农村金融研究,2008(2).

篇8

关键词:印江自治县;农民合作社;调查报告

1 印江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概况

截止2015年年底全县发展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432个,从业总人数达到2万余人,注册资金10.81亿元。全县432个农民专业合作社中,运转较好的有191个,正常运转的有143个,只挂牌和因市场因素、人员变动、产业调整等未运转的有98个。印江县农民专业合作社坚持一手抓发展,一手抓规范,在发展中规范,在规范中提升,为促进印江县农民增收和农业增效,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农民专业合作社保持又快又好的发展态势。

(一)从合作社的行业分类来看,种、养、服务类占主导,其中种植类290个,占67.1%(茶叶类152个、食用菌36个、其他102个);养殖类88个,占20.3%;农机类14个,占3.24%;服务类40个,占9.25%。

(二)从合作社发展形式来看,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一是专业大户领办型。由种养大户牵头发起,以“合作社+农户”为运行模式,其特点是依托种养的管理经验及资金、技术、销售等优势进行带动。二是村集体组织牵头型。即由村集体组织发起,以“村集体组织+合作社+农户”为运行模式,其特点利用村党支部、村委会、村集体经济组织的优势,围绕本村的传统主导产业,开展生产经营活动,带领农民致富奔小康。三是龙头企业带动型。即由企业(公司)牵头发起,以“公司+合作社+基地”为运作模式,其特点是充分利用企业(公司)的优势,在连接基地和市场的服务环节上,发挥合作社的桥梁和纽带作用。

2 发展成效

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对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提高农业生产标准,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一)调优了农业产业结构。印江县农民专业合作社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围绕做大、做强本地传统、优莺吞厣产业,实现了农村资金、技术、劳动力、土地等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使印江县农村经济结构、产业结构更加合理和优化。同时,合作社通过为农民进行购销、信息服务,指导农民调整种养品种,有力地促进了产业结构的调整。

(二)提高了农业生产标准。印江县部分农民专业合作社在运营中,采用统一品种引进、统一购入生产资料、统一生产管理、统一包装销售的模式,既促进了农产品生产的规模化、标准化,又降低了农户的生产成本和市场风险。另外,对一些符合地方特色、具有市场前景,单个农户无法做大做强的产业,在农户组成合作社后,通过合作社的示范引导,逐步形成了名、特、优农产品优势产业的区域化布局。

(三)提升了农民组织化程度。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小生产能否与大市场成功对接,直接影响着农民收入和农业生产的正常进行。印江县农民专业合作社能够较好的发挥组织协调作用,带领“小生产”进入“大市场”,发挥了桥梁和纽带作用。同时,对规范成员行为、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价格、提高农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能力等方面,都起到了强大的组织支撑作用。

(四)促进了农村经济持续发展。通过大力组建并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健康发展,提升了印江县土地规模经营水平,初步实现了农业规模化发展,生产水平得到显著提高,促进了更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从事建筑、经商、餐饮、加工、旅游等服务行业,加快了印江县第二、三产业发展步伐。

3 主要做法

(一)围绕主导产业,在加快合作社发展上求突破。一是围绕传统产业抓发展。依托生猪、蔬菜等印江县传统的种养殖产业,在扩大规模、健全生产组织体系,延伸产业链,实施现代改造,寻求突破发展基础上,引导建立农民专业合作社。二是围绕特色产业抓发展。以梵净山翠峰茶、梵净山绿茶、肉牛养殖、食用菌等特色产业为基础,以品牌文化创新,提升产品的文化内涵与延展产品科技含量,提高产品的档次,把塑造精品作为生产经营的战略目标,加快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

(二)强化制度建设,在合作社规范建设上下功夫。一是加强制度建设。指导合作社制订完善章程,建立健全财务管理制度和会计制度,规范分配制度,规范内部管理,重点规范成员登记与出资,成员账户与财务管理、盈余积累与权益分配、民主管理与民主监督等制度。二是加大财政扶持力度,在落实上级有关扶持政策的同时,协调金融机构制定农民专业合作社专门信用评估体系,为有条件的合作社每年提供一定比例的信贷资金,解决合作组织发展的资金问题。

4 存在的问题

目前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还不能很好地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不同程度地制约着自身发展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注册资金不实,存在纠纷隐患。比较突出的是,合作社大多注册资金没有进行验资,如果此类情况一旦出现纠纷,尤其出现偿还银行借贷纠纷,势必将引讼风险。

(二)发展规模小,质量不高。大多数合作社只是停留在种植、养殖以及传统销售的层面上,而真正能进行深加工、精加工等,来提高农产品附加值的很少。由于合作社产品商标注册的较少,谈不上品牌的市场知名度,合作社的组织优势得不到充分发挥,市场竞争力不强。

(三)专业合作社间缺乏有效的联合,合作理念尚未深入人心。目前,农民专业合作社数量不少,但大多数是各自为政,缺乏联合,造成不必要的低级竞争。如茶叶专业合作社,由于全县没有统一品牌,造成所有的专业合作社都要申请QS证、原产地标识、有机认证等重复资质,这种局面一定程度上浪费了政策资源,增加了组织成本、人力成本,这是目前我县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发展的最大制约因素之一。

(四)内部运作机制还不规范,制度不完善。尽管目前大部分专业合作社制定了章程,但因组建时间较短,大多都还没有走上正轨。部分农民专业合作社仍然存在管理与监督机制不健全、财务管理制度不严格、民主决策机制不完善等问题。另外,合作社与成员的利益关系还不够紧密,部分合作社的二次返利比例较小;有的合作社重盈利轻服务,重分配轻积累。这些问题都有待于进一步清理和规范。

5 发展建议

(一)进一步重视农民专业合作社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自治县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领导小组要适时召开会议,研究和及时解决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和困难;健全完善各乡镇、各有关部门协调配合机制,做到紧密配合,互通信息,形成合力,指导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发展。

(二)进一步落实政策。具体包括:产业政策倾斜,国家支持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建设项目,可以委托和安排有条件、有能力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组织实施。财政扶持补助,每年县财政将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资金列入财政预算,通过以奖代补的方式,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金融支持,全县农村金融部门要结合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实际,为农民专业合作社提供贷款扶持,解决农民专业合作社生产、季节性和临时性的资金需要。

(三)发展与规范并举,进一步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建设。当前重点要完善三项制度:一是完善会计制度;二是完善民主管理制度;三是完善利益分配制度。保证农民专业合作社不断壮大,健康规范发展。要规范农民专业合作社名称,搞好变更登记,取得法人资格,健全管理机构;制定完善农民专业合作社章程,坚持原则,明确专业合作社的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篇9

关键词:新北川;中老年人;经济状况;调查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33-0159-04

2008年5月12日汶川地震给当地造成了重大的人员财产损失。抽样调查数据显示,仅北川县擂鼓镇在汶川地震中,30个行政村,18 308人全部受灾,617人死亡,13人失踪,138人重伤,2 200人不同程度受伤,房屋倒塌户高达5 000余户,20 000余间,严重损毁无法居住的危房占全部房屋的90%以上,损毁耕地8 675亩,灭失耕地4 303亩,1.8万人无家可归[1]。对于地震灾区的中老年人,不仅要承受丧失亲人朋友的痛苦,而且面临自身生理或病理衰老、劳动能力减弱或丧失、生活自理能力下降等情况,最重要的是地震让他们的财产受损,任何其他问题都不如维持收入方面的问题更重要。中老年人的经济状况关乎中老年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其不仅应成为当地政府着力解决的首要问题,而且也应是后援建时代的热点问题之一[2]。鉴于此,课题组于2011年8月在新北川抽取部分中老年居民进行经济状况调查。

一、资料与方法

(一)对象

本次调查人群来源于新北川安昌镇、擂鼓镇、永安镇的45岁以上中老年人,共374人。

(二)方法

1.调查方法。 采用分层抽样的方法,在新北川中选择安昌镇、擂鼓镇、永安镇开展问卷调查,发放问卷374份,有效回收问卷362份,有效率96.8%。由经过统一培训的川北医学院大学生作为调查员,采取当面访问为主,自填问卷为辅的调查方法。

2.质量控制。调查人员由经培训合格后的大学生按照统一要求进行问卷调查,由专人负责现场控制,随机抽取5%的问卷进行复核。

二、结果

(一)一般情况

本次调查的总人数为362人,其中城镇户口137人,占总人数的37.8%。农村户口225人,占总人数的66.2%。在被调查者中,除56~60岁,71~75岁年龄段所占的比例分别是18.8%、18.2%稍高外,其余各年龄段所占的比例较均匀。

(二)月平均收入及经济来源情况

被调查者中有48.3%的中老年人月平均收入在500元及以下,月平均收入800元以下的占68.2%,当地中老年人月平均收入偏低的占较大比例。

(三)月支出与支出去向情况

被调查者的月支出主要去向,月支出主要去向中,中老年人选择食物、医疗、衣物的比率分别为43.4%、25%、15.2%,10.3%的选择了人情,娱乐在总人数中所占的比例最少仅为2.3%。其他为3.8%。被调查者的大部分支出用于基本生活消费,精神消费的支出很少。

在225位农村户口中,参加农村合作医疗与未参加农村合作医疗所占的比例分别是69.3%、30.7%。可见,有近1/3的农村人口未参加农村合作医疗。

(四)今后最担心的问题和最希望获得那项支持

被调查者对于今后最担心问题,没什么可担心的居第一位(32.3%),担心个人健康的居第二位(28.2%),其次担心的是住房、无经济来源。担心个人健康、无经济来源、债务所占的比例农村明显高于城镇(x^2=23.111,P<0.01)。

(五)与灾前相比经济状况如何

三、主要结论与建议

(一)主要结论

第一,当地中老年人月平均收入偏低的占较大比例;第二,39.8%的中老年人月支出在500元及以下,月支出主要去向中,中老年人选择食物、医疗、衣物的比率分别为43.4%、25%、15.2%;被调查者的大部分支出用于基本生活消费,精神消费的支出很少;第三,被调查者对于今后最担心问题,32.3%的中老年人认为没什么可担心的,其次是担心个人健康、无经济来源、债务;第四,有46.4%的中老年人最希望获得的支持是经济支持;第五,35.9%的中老人认为与灾前相比现在的经济状况略有提高,18.8%的中老年人认为不如以前,2.8%的认为严重不如以前。经过三年多的重建,新北川的生活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生活状况得到显著改善的人表示,这主要与党优惠、良好的政策及外界的援助密切相关。但由于各种原因导致当地物价水平迅速增高,收入却不能得到同等比例的增加,造成部分人生活不如以前,另一重要原因是地震使身体残疾,导致医疗费用增大或家中主要劳动力丧失。应从开源节流两方面,提升当地中老年人的经济状况。

(二)建议

2.简化医疗保险的报销程序。中老年人是医疗卫生消费的主体,调查显示当地中老年人有相当部分的支出集中在医疗费用上。整体上北川医疗费用自费比例高。看病费用来源于公费和医疗保险的比例城镇大于农村。

在225位农村居民中有69.3%参加农村合作医疗,但在看病费用主要来源中,只有5.8%的中老年人使用了医疗保险。通过访谈,门诊就医报销太少,医疗报销手续太烦琐,很大部分农村中老年人对报销程序不了解,造成看病费用依然主要是自费。中老年人本身年老体弱,身体状况越来越差,且“5·12”地震造成部分残疾,导致医疗费用负担重。另外,当地医疗资源总体不足、分布不均衡,个人负担医疗费用过大,但不断增多的高龄、病残、独居老人,要求医疗卫生服务得到相匹配的发展。这要求政府进一步加大宣传,提高医疗保险参与率,同时适当简化报销程序。考虑到新北川的特殊性,降低起付线,提高报销额度,建立新的医疗保险融资模式,设立由国家特别是中央财政支付的针对中老年人的特殊健康医疗的社会保险等。此外,政府还应进一步加强健康教育,并倡导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以免出现“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现象[3~4]。

3.变“输血”为“造血”,让更多的中老年人无后顾之忧。当地中老年人在经济上存在较大的贫富差距,低收入与低支出人群占大部分,且这种状况在农村更加明显。在调查到对今后生活有没有什么担心的时候,担心的方面主要集中在个人健康、住房、经济来源等问题上。在调查最希望获得什么支持时,46.4%的人希望获得经济上的帮助。以政治权威作为资源动员方式,以外源性的投人为主导的援建模式在短时间使北川的经济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但我们更应关注的是可持续性。现在应变“输血”为“造血”,一是大力发展工业园区、乡镇企业、开发旅游资源等方面,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二是要扩大农村金融机构对农户的贷款,对没有符合要求抵押品的农户,银行业监管部门、财政部门和农村金融机构需要联合进行一系列制度和产品创新,成都市都江堰的经验值得借鉴。金融机构需要适当放宽贷款户主的年龄限制,让他们有资金进行发展,以此促进当地经济发展,让更多的中老年人无后顾之忧[1,5~7]。

参考文献:

[1] 刘鸿渊.坟川地震灾区恢复重建研究后援建时代的汶川灾区农村发展研究——基于农村居民可行能力的理论分析[J].社会科学研究,2011,(2):27-32.

[2] 李超,徐玲,齐铱.中国城市老年人主观经济状况充足感分析[J].人口与发展,2011,(4).

[3] 高梦滔,王健.从需求角度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可持续性的思考——云南省玉龙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情况调研报告之二[J].卫生经济研究,2004,(10).

[4] 老年人收入与健康支出状况研究课题组.老年人收入与健康支出状况研究——以北京市为例[J].管理世界,2008,(12):75-82.

[5] 李少波.土族农村的经济状况调查——以互助县东沟乡大庄村为个案[J].青海民族研究,2005,(2).

篇10

【关键词】利率市场化 风险 经济理论 金融危机

所谓利率市场化,通俗来说,就是把利率的决定权交给市场供求关系。即由市场供求关系来决定利率以及利率的传导,结构和对利率进行管理。利率市场化是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其中就包含着价值规律的作用,在最近这几年,利率市场化一直是我国经济界的热门话题,各种呼吁进行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声音也一日高过一日,而我国政府也开始逐步进行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试探。在利率市场化的改革过程中,必然存在着诸多风险。因此,接下来本文将从经济理论的基础,以及其他国家的改革经验入手,对市场化改革的风险进行详细分析。

一、利率市场化改革的经济理论基础还不成熟

在利率市场化的改革过程中,经济理论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一个成熟的经济理论可以使我们少走弯路,可以让我们在决策时有一个参照物。但是不幸的是,目前我国在利率市场化改革这一方面的经济理论基础并不成熟。目前,国外在进行利率市场化改革时所依据的理论一般来说都是金融抑制理论以及金融深化理论,这两个理论是由麦金农等人所提出的。通俗来说,这种理论认为利率的管制导致了金融方面的抑制,因此,最后导致利率远低于市场的正常水平,在这种情况下,各种资金无法有效的得到配置,同时,企业和银行之间的关系也会因此产生扭曲。实践证明,这一金融理论并不是成熟的,许多西方国家的利率改革结果已经印证了这一点。最近,有不少专家指出,经济系统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密切相关、相互作用,构成了一个庞大的系统。因此,单单对经济进行研究是不够的。就以日本为例,由于缺乏成熟的经济理论基础,因此,在进行利率改革之后,各大银行竞相开始提高存款的利率,同时压低贷款的利率,这就导致了一个恶性循环,各个小银行因为难以承受这种危机,纷纷宣布倒闭,最后被大型的银行所吞并,这一结果就说明,在利率改革时,如果缺乏成熟的理论支持,将会产生难以估量的后果,所以利率改革一定要慎之又慎。

二、多数国家在改革过程中引发了金融危机

根据世界银行最近的一份调查数据,我们可以看出,被调查进行利率改革的国家有四十四个,其中有几乎一半的国家在利率改革的过程中引发了经济危机。比如在日本、阿根廷,以及东南亚的某些国家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金融危机。对日本而言,由于在改革的过程中急于求成,追逐短期利益,因此,日本政府在很大程度上加大了银行的权力,也就意味着扩大了银行的投资领域。银行为了追逐高额的利润,纷纷提高存款利率,以便于收拢资金,而后将大量的资金投放在一些高风险的项目上,这就导致了某些领域资金饱和,而另一些领域资金匮乏。在日本的泡沫经济时期,银行在房地产市场上的投资达到了一个惊人的比例,泡沫经济破裂之后,就是房地产的崩盘,以及股市的暴跌,银行的坏账大幅度上升。

对于阿根廷而言,由于阿根廷是拉丁美洲率先进行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国家,因此,阿根廷更加缺少经验。在1971年2月,阿根廷就开始尝试着进行利率市场化改革,但是改革在进行了不到一年的时间后就被迫宣告失败,因为在改革的过程中,相当程度的资金开始从银行流向各种非金融机构,这就造成了资源分配不均衡,因此,改革被迫宣布失败。而后,在1975年,由于恶性的通货膨胀开始在阿根廷肆虐,阿根廷于是开始了第二次利率改革,这次改革吸取了上一次的教训,阿根廷政府规定存款的利率上限为百分之四十,而后,取消其余的利率管制。之后,阿根廷在短短两年的时间内便实现了利率的全面改革。但是,这次改革并没有达到预期效果,阿根廷国内的经济形势依然严峻,恶性通货膨胀依然存在,并且金融市场发展的速度依然缓慢,并且,相比改革之前,阿根廷在金融市场上还增加了许多的波动性。在阿根廷进行利率改革之后,银行开始提高利率,并且放贷的热情空前高涨,这就导致了阿根廷国内的资金不均衡,因此,一些企业开始大举向外国借债,这也造成了外债过多,大批企业最后无力偿还外债,纷纷宣布倒闭。面对这种两难的情况,阿根廷政府被迫在20世纪90年代宣布放弃利率市场化改革。

最后,对于西方国家来说,虽然西方国家在改革的过程中失误较少,但是我国和西方国家的国情不同,在诸多方面都存在着较大差别,因此,我们不能照抄西方的改革模式,而是应该灵活变通,参照我国的国情,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道路。

三、利率市场化的过程充满了风险

对于一个国家的金融市场来说,利率市场化是其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一个国家要想实现金融市场化,那么就必须实现利率市场化。但是利率市场化的改革之路是一条充满了风险的道路。由于银行在改革的过程中权力扩大,因此,为了在竞争中抢夺市场,银行将持续不断地调整利率,也就是说银行在改革过程中承担着更大的风险。对一些法制不太健全的国家而言,在进行利率市场化改革之后,将可能出现大量的违约现象,同时,对于一些信息不对称的国家而言,在进行利率市场化改革之后,有可能会导致投资不足,资金分配不均衡的情况,这都是要进行慎重考虑的。

对于银行而言,在进行利率市场化改革之后,将会存在着持久的风险。因为在改革之后,以前分散着的、主要存在存款人身上的风险集中地落在了银行的身上,同时,在改革之后,银行将会面对更大的利率波动性。比如,中国台湾在进行了利率市场化改革之后,台湾岛的所有银行几乎集体亏损了三年,这主要是由于银行面临的利率波动性过大,导致了台湾的银行无法适应。同时,从我国的具体国情来看,我国在银行贷款方面的失衡情况还是比较严重的,而且在财政方面,还存在着一定的赤字,这说明我国的宏观经济是不太稳定的,而且我国的国有企业在体制方面还存在着诸多问题,需要及时进行调整。所以,如果进行利率改革,那么我国所面临的利率风险将会大大增加,这一切,都是需要慎重考虑的。

四、总结

利率市场化改革是我国必定要走的一条道路,这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要结果,但是在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过程中还存在着许多风险,存在着各种不确定的危险因素,因此,在改革的过程中一定要慎之又慎,从我国的具体国情出发,走上一条具有中国社会主义特色的改革之路,在改革的过程中,各部门之间也要进行积极的合作,及时对出现的问题进行调整,把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最后,使我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顺利进行下去。

参考文献

[1]张天强,韩斌,张若唅,马文杰.加强政策引导,促进农村金融发展——关于林州、汤阴、桦甸、舒兰4县农村金融的调研报告[A].中国“三农”问题研究与探索:全国财政支农优秀论文选(2008)[C],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