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教学资源建设范文

时间:2024-01-03 17:38:2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优质教学资源建设,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优质教学资源建设

篇1

[关键词]教育资源 建设探索 整合优化

[作者简介]唐玉梅(1962- ),女,广西资源人,广西师范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大学物理实验教学与高等教育管理;覃以威(1955- ),男,广西平南人,广西师范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管理。(广西 桂林 541004)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24-0053-02

教育教学资源是提高高等教育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核心要素。优质的教育教学资源建设是高等教育深化教学改革和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基础性工作,是培养高质量、高素质人才的人力和物质保证。地方高校,尤其是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的高校,由于地理位置的劣势和历史的原因,经济发展相对东部滞后,教育教学资源也相对落后。主要表现在学校建设经费严重不足,制约着教育教学资源的建设,阻碍着教学质量的提高,影响着人才培养的质量。探索如何根据自身实际情况,进行专业教学资源的优化、整合,建设具有自身特色的优质教育教学资源,对有效提高地方高校本科教学水平,培养适应地方经济建设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西部地方高校教育教学资源现状

(一)人才资源劣势,高层次师资匮乏

西部地方高校,由于历史原因,高层次、高水平的师资相当匮乏。近年来虽然不少学校加大力度引进人才,但由于工作环境、科研条件以及生活条件都相对落后,难以吸引高层次人才,所以在引进人才方面存在很大的困难。甚至很难留住现有的人才,教师队伍仍呈现不稳定性。

(二)课程资源相对落后

地方高校由于经费的不足,学科的建设和发展滞后,课程资源相对落后。一方面主要体现在课程单一、观念滞后,内容陈旧、教学手段落后,专业课程教学水平相对较低,一些高校硬搬硬套一些名校的课程体系与教学模式,往往又脱离自身的实际。另一方面,地方高校的教师教学任务相对重点高校较重,教学研究氛围不浓,科研力量薄弱,不能把新的教学理念应用于教学,不能把新的研究成果和理论带给学生,在教学上往往重传承、少创新。

(三)实验资源紧张以及配置、管理不科学

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实验资源不足与浪费并存。由于扩招学生,而实验室建设投入不足,造成地方高校实验资源普遍不足。另外,高校内部部分二级学院实验设备重复投入,实验资源配置和管理不科学,实验资源利用率不高,也造成了浪费。(2)实验教学体系落后,实验室建设效率低且无特色,实验室也多以验证性实验模式来建设。实验教学通常依附于理论教学,实验教学没有特色。(3)实验教学队伍不稳定。一是地方高校实验室人员数量普遍不足;学历普遍偏低;造成了实验人员地位低,工作积极性不高。二是专职实验教师队伍教学任务重,在教学上耗费时间、精力多,无力兼顾科研,职称很难上去,他们的工作积极性也不高,总想调离实验岗位。

(四)实验资源信息化程度低,网络资源建设落后

这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实验资源信息化程度低,共享度低。地方高校的实验室网络化、智能化、信息化建设滞后,制约了实验资源的共享。(2)地方高校用于专业教学的网站、网络课堂等网络资源普遍存在着内容不够丰富、内容更新慢、教学互动性差、共享程度低、缺乏管理与维护等问题。

二、地方高校优质教育教学资源建设策略

近几年来,教育部、财政部针对高等教育实施了“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以下简称“本科教学工程”)。这是在新的历史时期进一步深化高等教育改革的重大举措,各级政府和各高校对这项工程都十分重视,纷纷出台了相应的政策措施,并配置了相应的建设资金。2011年7月,教育部、财政部决定在“十二五”期间继续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并要求各高校要加大力度扎实推进“本科教学工程”建设。“本科教学工程”的实施,为地方高校建设优质教育教学资源提供了绝好的机会。几年来,广西师范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以下简称学院)抓住机遇,以“本科教学工程”建设为契机,在优质教育教学资源的建设、整合与优化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一)开展特色专业建设,全面优化、整合专业教育教学资源

西部地方高校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在专业建设方面存在先天不足、后天发育不良等诸多问题,与中央部属重点高校存在较大的差距。西部地方高校如何根据自己的特色找准专业建设策略,以实现优化、整合教育教学资源的目的,是值得探索的问题。

近年来,学院找准物理学专业“师范+实践”这一特色,结合学院的条件和特点,在保证普通物理和理论物理教学的前提下,大力建设“中学物理课程与教学论”“物理教育研究”“中学物理疑难实验研究”“探究科学”“开放性实验”和“研究性实验”等富有创新和特色的系列特色课程,并在课程教学中全程贯穿研究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思想,培养学生教育研究的意识与创新学习的思维,不断探究提高大学生学习的技能和探究性实验的能力。学院物理学专业以此为特色,申报国家级特色专业,近年获批为国家级第一批二类特色专业建设单位,获得了财政部的建设经费,以及学校配套经费,这为学院进行教育教学资源建设提供了较为充足的经费保障。2012年,学院物理学专业被评为广西本科高校优势专业。

为此,笔者建议,地方高校在建设特色专业方面,要找准自己的特色,把一些分散的优势学科优化组合,发展成为特色学科;再通过培育特色学科,实现建设独具特色的专业。

(二)开展优秀教学团队建设,优化人才资源

高校教学团队建设,是“本科教学工程”的一项重要内容,是推动高校教学改革与教育创新、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举措。而拥有一支一流的师资队伍,更是高校优质教育教学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西部地方高校顶尖的人才稀少,针对人才队伍建设问题,学院的策略是通过教学团队建设,可以优化人才资源的配置,发挥团队的力量,组合成高绩效的优质人才资源。

1.开展教学团队建设,提高教师的凝聚力。长期以来,高校里的教学、科研方面都是教师个体单独完成居多,教师间的合作较少。虽然有教研室这样的基层组织,但长期以来教研室建设几乎被忽略,教研室这种既像行政组织又不是行政组织的机构,很难组织起教师之间的有效的交流和合作。教学团队是一种非行政组织形式的新型的基本教学组织,摒弃了“行政式组织”的管理观念,赋予成员更多的职责,通过教学团队的建设,教师们凝聚在一起,通过有效的交流和合作,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

当然,教学团队的建设,并不是取消原来的教研室,而是把教学团队的建设与教研室的建设结合起来。因高校教研室基本上是以学科或课程为基础设立的,同教研室的教师大多专业相同或相近,知识结构相似,以教研室成员组成的教学团队,结构比较合理。团队成员间相互熟悉,比较容易沟通和形成紧密的合作关系。

2.在教学团队建设中培养学科带头人和教学骨干。教学团队由不同学历、不同职称、不同年龄、不同知识和学缘结构的成员组成,团队能否成为一个团结的整体,能否充分发挥集体优势,团队负责人是关键。团队的负责人是团队的领头羊,是团队的核心。教学团队负责人应具有足够的教学水平、学术水平以及道德品质的影响力和号召力,才能领导团队,组织和协调团队成员开展工作。因而,教学团队的建设,对团队负责人提出了很高的标准和要求。学院主要是把教学团队的建设与培养学科带头人结合起来,团队的负责人担负着学科的带头人的职责。这样,不但要求团队负责人要管理好自己的团队,更是要求其不断提高自己的学术水平和教学水平,履行相应教学科研职责。

教学团队建设的另一任务,就是要建设一支优秀的教师队伍。团队的建设应有利于培养学科的教学骨干,有利于团队成员整体水平的提高。通常团队的负责人都具有较高的教学水平和学术水平,通过充分发挥其自身优势,起到团队的核心作用,同时对青年教师进行传、帮、带,支持青年教师进修等,以实现培养本学科的教学骨干,提高整个团队教师的学术水平和教学水平。

学院近年通过实施优秀教学团队的建设,教师队伍的素质有了明显的提高,先后建成了一个国家级教学团队和一个自治区级教学团队。

(三)开展精品课程建设,形成优质课程资源

课程资源建设是教育教学资源建设的基础,是教育教学资源建设中最基本的建设。笔者建议通过以下策略方式,开展精品课程建设,形成具有自己特色的优质课程资源。

1.通过改革和创新建设优质课程资源。精品课程建设的过程,也是教学改革的过程。通过精品课程建设,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把先进的教育理念融入课程,把最新的优秀的教育教学成果融入课程内容,把先进的教学手段用于教学。这样,在精品课程建设过程中。课程资源将不断地得到丰富和优化。

2.依据地方对人才知识结构的需求,建设自己的特色优质课程资源。在精品课程建设中,地方高校往往没有优势,而劣却很势明显,因此必须依据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人才知识结构的需求为出发点,结合自身师资队伍的优势和专业课程的特点来构建自己的特色课程,以特色取胜来形成独具特色的优质课程。

如学院在建设特色课程资源中,以实验教学为核心,强调学生的参与性学习。由师生参与共建的“科学探究馆”,具有“低成本、高智慧、高技术、高教育价值”的特点,为师范生探究性教学能力的培养提供了丰富的课程资源和学生科学探究实践基地。从中荣获了“物理课程教学论” 等门国家级精品课程,形成了具有自己特色的优质课程资源。

(四)开展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优化实验教学资源

实验教学资源是地方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一项重要的教学资源。学院在教学实践中体会到,开展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建设,可解决地方高校实验室建设经费不足、实验资源分散、管理不科学、实验仪器利用率低等问题。根据教育部对专业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要求,学院注重抓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建设:

1.实验资源的有效整合。在建设专业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过程中,通过自身实验资源的优化整合,统筹实验教学资源,联合分散的实验实践资源。通过学科专业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建设,凝聚各方面力量,促进优质资源深度融合和共享平台的建设,使有限的实验资源得到最大的优化和利用。

2.实验教学与科研相结合。地方高校的专业实验项目很多都较陈旧,实验仪器设备更新较慢,实验教学缺乏特色。通过改革、创新实验教学体系,把实验教学与科研相结合,可以为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实验和创新活动创造条件。教师可以在一些科研实验中吸收学生参加,可以提供一些研究性的实验项目让学生选择参与。这样,教师的科研仪器与设备作为优质的教学资源应用于实验教学,学生在进行研究性的实验项目中锻炼了综合能力,培养了创新精神和能力。

3.学校与科研院所、行业、企业密切配合。与科研院所、行业、企业密切配合,即所谓的产学研相结合,是高校教学理论联系实际的有效措施,也是地方高校实践教学资源建设的重要途径。学院借助科研院所、行业、企业的优势,充实、丰富了学校的优质实践教学资源,从而在2012年通过了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评审。

(五)优化其他教育教学资源

1.在各项“本科教学工程”建设中建设网络资源。网络资源是现代教育特有的教育教学资源,网络课程和网上教学资源的开发,可以实现优质教学资源的共享,能够促进教学方式的改革和学生自主学习目标的有效实现。在各项“本科教学工程”建设中,都要求建设网络资源。因此,在实施各项“本科教学工程”建设中,笔者建议广泛开展网络资源的建设,对不同的建设项目要根据自身的特点和要求建设自己实用的网站,并注意各网络资源的融合和共享,使整个网络资源得到不断的完善和优化。实现了优质教学资源的共享目标,为现代化教学提供了平台,为促进教学方式的变革和学生自主学习目标的有效实现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2.在精品课程建设中建设优质教材资源。教材建设作为教育教学资源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学院在进行精品课程建设中,把优质教材建设作为一项重要的建设内容,建设完善了丰富的网络教学资源,编写出版了近十套具有地方特色的优质教材。为此,建议地方高校在教材建设中,应主要以创新的教学体系为基础,融入教育教学研究的最新成果,才能编写出具有地方高校自己特色的高质量教材。

三、结束语

作为西部地方高校,只要抓住“本科教学工程”建设的机遇,在实施“本科教学工程”建设中结合自身的特点进行教育教学资源的建设、优化与组合,不但可获得一定的建设经费支持,而且有着明确的建设目标和方向。这样,就能建设具有特色的优质教育教学资源,为提高本科教学质量服务。

[参考文献]

[1]蔡亮.广西地方高校学科带头人的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1(3).

[2]孙广耀,田丽华,潘翠云.地方高校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问题及对策探究[J].中国校外教育,2009(S1).

[3]徐鹏.高校教学质量工程背景下的教学改革问题探讨[J].大庆师范学院学报,2008(7).

篇2

[关键词]工程测量技术;教学资源;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5)19-0137-02

doi:10.3969/j.issn.1671-5918.2015.19.067 [本刊网址]http:∥

一、引言

优质教学资源建设是以现代教育理念为先导、以提高师资队伍素质为前提、以教学内容改革为基础、以信息技术手段为平台、以科学的管理体制为保障、以培养高级专门技术人才为目的,集观念、师资、内容、方法、制度于一体的整体建设,其宗旨是建立结构合理、理念先进的教师队伍,运用现代化教育技术手段,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

《工程测量技术》作为工程测量技术专业的核心课程,集理论性、科学性和专业性于一体,其教学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和工程观点,提高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笔者在对工程领域对工程测量工职业技能要求及高职院校对人才培养的目标分析的基础上,针对《工程测量技术》资源库进行了探索和实践,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制作了包含多媒体课件、教学讲义、视频、任务工单、试题、习题、仪器动画等资源的多媒体网站;编撰习题、实训指导书,建立了《工程测量技术》课程优质教学资源平台。解决了《工程测量技术》课程教学中课堂教学资源简单乏味、教材内容明显陈旧落后、学生自学和复习不方便及教学方法陈旧落后的教学方法问题。

二、优质教学资源库建设

随着计算机技术发展和网络的普及,传统的教学资源和方法显现出了的局限性,因此,在网络平台上,利用flash技术,建立课程资源平台,将教学画面直观化、动态化、交互化,将教学思路融合到动画之中,丰富教学内容,课件中包含大量动画、视频、使原来枯燥的内容变得生动、直观、易于理解,增强学习的趣味性,提高教学质量。

三、教学改革探索

(一)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模式对教师提出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更高的要求。因此,针对目前教学团队中存在的教师学历和职称不高、教学科研能力不强等问题我们做了探索和改革。

第一,形成合理的教学梯队。本课题由经验丰富的老教师帮带年轻教师,使得团队中分工明确,配合默契,老教师的业务基础和实践经验与年轻教师的活力得到了合理配置,从而使得教学团队的整体水平得到了优化。

第二,培养“双师”型教师。通过开展座谈会、观摩会、学术报告会等教研活动,岗位培训、下企业锻炼、导师带徒等形式,让教师深入企业进行业务实践锻炼,并鼓励教师参加专业学术活动以提高教师综合素质。

(二)教学内容改革

《工程测量技术》课程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和实践性,重在培养学生工程建设中的工程测量能力。因此,结合工程项目施工过程对课程教学内容进行整合,将教学过程中分为课程任务设计、单项技能训练、综合技能训练及顶岗实践四个环节,以不同工程类别测量工作为依据组织教学过程。

通过工程建设进程分析工作任务,进而构建教学项目,由教学项目和工作任务分析知识点、技能要求和人才素质培养要求。根据工程建设进度分析岗位职业能力,整个课程共安排3教学项目,每个教学项目将依据单元教学设计进行授课。

(三)实践教学改革

1.实践教学内容

实践教学环节分单项技能训练、综合技能训练和顶岗技能训练三个大类。单项技能训练,依据测量作业规范,以学生为主体,突出技能培养;综合技能训练,依据工程建设实际作业流程,采用“任务引领,项目驱动”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顶岗训练,依据岗位要求,由“师徒传乘”模式开展顶岗教学。

2.实践教学加强

在“任务驱动,项目化教学”过程中为了培养学生的工程观点,通过校企合作,建设工程测量实习基地以改进和完善实训条件,提高教学演示作用加深学生对知识和技能的理解及掌握,培养其发现并解决问题的能力;采用“六步骤”教学法,教师角色由教授者转变为咨询者,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四)网络教学手段和方法

课题组建成了《工程测量技术》课程资源库,学生可以方便地利用网络查阅与课程相关的教学资源,实现了教学资源的共享。

该课程网站架构合理,创建了多媒体课件、电子教案、实训指导书、模拟动画、项目施工视频、习题库、试题库、在线测试、在线答疑等学习辅助内容,通过图像、声音等多种形式来更加直观地对教学内容加以表现,使学生更容易掌握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形成了集“教师教授,学生自学,网络互动”一体的教学模式。这种新的教学模式丰富了教学内容,有效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将远离学生生活的项目施工过程形象地展现给学生,增强学生理解力,从而提高课程教学效果。

(五)科学的管理机制

《工程测量技术》课程资源库建设是一个综合的系统工程,在资源库的使用过程中需要对它进行长期的质量监控,维持它的可持续发展。因此,要对资源库建设实行科学管理。

第一,实行课程负责制。对于该课程资源库建设实行课程负责制,提出由课程负责人督促,主讲教师分工协作的方式完善和优化教学资源。

第二,形成监督机制。资源库建设项目组采用有效的监督机制,对建设过程中的各个环节进行检查和指导,包括授课计划、课程教案、教学课件等;对于网站的建设、维护、更新内容进行检查和评定。通过对资源库建设过程和质量的监督及指导,使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得到规范,提高教师教学水平。

四、课程资源应用与教学实践效果

(一)课程资源应用

课程资源库建设遵循边用边改的原则,在使用过程中不断更新和完善。

1.课程资源丰富。《工程测量技术》课程资源库已完成的教学素材有:课程定位、教学设计、课程设计、课程标准、电子方案、学习方法指导、教材、拓展知识、课件、教学视频、动画、图片、测量工考核试题、习题集、工程案例,丰富的资源能够满足教学的需要。

2.使用率高。丰富多彩的教学和学习资源能有效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此外,建立了包括在线作业与测试、在线答疑、交流论坛等功能的师生互动平台。

3.教师的教研能力得到提高。在资源库的不断完善过程中,组织开展教学研讨,使教师对项目化教学有了深入的认识,树立了以工作任务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理念,为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打下了良好基础。

(二)教学实践效果

《工程测量技术》教学团队针对课程资源库及建设和应用对毕业生、在校生进行了调研,有90%的毕业生认为建设课程资源库很有必要,毕业生经过专业综合实训之后,其专业知识及技能都再次得到了巩固和强化;93%的在校生也对资源库建设表示积极态度,他们认为《工程测量技术》课程资源库中有模拟动画、施工建筑视频、施工案例、电子教案、教学课件等生动的资源帮助他们巩固所学理论知识,并认识项目的具体实施过程。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内容,结合“六步骤”教学法,能够发挥他们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使他们更加了解今后职业岗位的工作环境,作业程序和专业技能要求,为就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篇3

关键词:数据库;资源库;体系架构;共享

中图分类号:TP3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3)36-8371-02

Study on the Construction and Sharing of Database Quality Teaching Resource Library for Vocational College

ZHANG Wei

(Nanjing Institute of Railway Technology ,Nanjing 210031,China)

Abstract: Combined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from a professional teaching standards, quality teaching resource sharing, Construction of specialty group,The paper discusses architecture on database courses of professional quality teaching resources library, resource library network information resources, shared platform construction.

Key words: Database; Resources Library; Architecture; Shared

1 概述

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的主要内容之一就是创建共享型专业教学资源库。共享型专业教学资源库的建设以课程为中心,以专业为单位进行,规范专业教学理念,为学生自主学习、高技能人才培养和终身学习提供平台。选择需求量大、覆盖面广的数据库专业课程,整合成“数据库类”课程体系进行建设,使“数据库类”课程逐渐形成一个集整体性和包容性于一体的“课程包”,形成更大的计算机类专业群共享平台课程。这个共享平台课程将是适用于多元化应用需求的、融多种软件技术教学平台为一体的系统的课程体系,形成开放式的教学资源环境,最大程度地满足计算机类相关专业学生的学习需要。

我校数据库类课程有《Access数据库》、《SQL Server数据库基础》、《Oracle数据库应用和开发》,开设数据库类课程的专业有软件技术、会计、地铁AFC巡检等专业。针对不同的专业、不同的数据库课程,每门课程的侧重点不同,分别有不同的要求和教学标准,但都需要以项目驱动来开展教学。目前每门课程各自为政,齐头并进,课程之间缺乏联系。以软件技术专业为例,先学习《SQL Server数据库基础》,再学习《Oracle数据库应用和开发》,数据库设计的学习过程应是由易到难,数据库管理的学习过程应由简单到复杂,是有延续性的。要求学生通过这两门课程的学习获得解决后续课程中项目开发的数据库设计问题的能力。实际情况因选用教材、软件版本、任课教师、专业的不同,很难达到上述目标,使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如果有数据库教学资源库,里面有梯度的教学规范、循序渐进地案例,化解了学习难度,提高了课程的有效性。数据库教学资源库应用到实际教学中,将使得数据库教学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2 数据库课程优质教学资源库建设的意义

1)促进教学改革,丰富教学方法。数据库课程优质教学资源库的建设将带动基于工作过程、任务引领的课程改革,并将改革的成果应用于教学资源库的建设。教学资源库的内容与行业企业紧密结合,保持教学内容的先进性,不断丰富教学模式和方法,服务教学。教师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和课程标准,利用教学资源库里的项目库等教学资源组织教学。教学资源库里丰富的学习材料,为不同层次水平的学生,提供了在专业知识海洋遨游的条件,培养自主学习、协作学习的能力。

2)深化校企合作,互惠互利。高职各专业数据库课程优质教学资源库的建设离不开企业的合作交流,课程的内容紧随行业的发展而变化。通过技术交流、共建实训基地等多种方式,使得教学资源库中的项目库能源自于企业的实际项目,让学生在学习中获得实际的工作经验。

3)加强校际交流,提高教学质量。通过高职各专业数据库课程优质教学资源库的建设,推广数据库专业共享平台课程,为广大高职院校提供教学改革经验。每个高职院校都有自己的办学特色,加强相互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共同进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3 共享型数据库课程优质教学资源库的体系架构

共享型数据库课程优质教学资源库的建设首先是要服务各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能覆盖各专业数据库课程的基本教学内容,具有实际应用价值。整合丰富、多样的教学资源,采用符合职业技能培养特点的内容结构,满足职业岗位知识、能力和素质培养的教学需求,并提供多种共享模式。

共享型数据库课程优质教学资源库建设包括资源内容建设和资源平台建设两方面,其中资源内容建设是核心。从专业人材培养方案出发,从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实验实训、学习评价等多方面论证分析,共享型数据库课程优质教学资源库应该包括课程标准、课件、教学案例或项目库、试题库、网络课程、文献资料等项目。共享型数据库课程优质教学资源库平台依托学校的校园网。

1)课程教学标准。是组织教学的依据。结合各专业培养目标,从课程性质、课程目标、课时分配、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方式和成绩评价标准等方面进行规范。数据库类课程标准根据专业特点进行设置,相互衔接呼应。

2)教学课件。多媒体课件形象生动地将知识传达给学生,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课件的使用,又可以突破课堂时间空间的限制,承载更多的信息。

3)项目库。这是数据库课程优质教学资源库建设的。将针对不同数据库课程,设计难易程度循序渐进的项目,同时注重与各专业数据库后续课程的融合,使得项目案例可以在后续课程中继续使用,体现数据库学习的延续性和数据库在应用软件开发中的核心地位和作用。

4)题库。数据库基础知识,也是软件专业学生在求职笔试中必考的知识点。以题库的建设为契机,在题库中融入企业笔试题目,让题库更贴合软件企业用人考查的实际情况。同时给合软件专业考证,将考证中的数据库模块的题目纳入题库中,也是题库建设的另一重要举措。数据库类课程是理实一体化课程,试题库建设采用组合方式,理论、实践分别单独组卷,注重学生动手能力和实践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核,全面综合评价学生能力。题库的建设也有助于更科学地评估学科教学质量,客观地反映教学水平,指导教学改革。

共享型数据库课程优质教学资源库平台建设,使得教学资源库得以被充分利用,体现创建的价值所在。老师和学生通过这个平台,可以实现课堂教学的延伸,实现教学过程多样化。教学资源库包含丰富的教学资料,具有友好的界面设计,充分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展示,提供全方位、多层次的数字化教学服务。师生可以通过教学资源库平台进行互动,体现了数字化教学开放性、共享性、实时性和大容量等特性,更好地为学生提供了分层次学习、探究式学习的舞台。

4 结束语

数据库教学资源库的建设离不开各专业教师协同合作,参与数据库教学资源库建设的老师从各专业教学的特点出发,结合行业企业特点,提出科学合理的建设需求,构建资源库的体系结构和功能模块,分工建设,共用共享。共享型数据库教学资源库建设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技术在不断发展,课程内容在不断更新,教学资源库也将不断充实更新,后期的推广使用和维护将是一个长期行为。

参考文献:

[1] 普通高等学校高职高专教育专业和专业目录管理跟踪研究课题组,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课程开发与教学资源建设协作组.高等职业教育专业管理与专业教学资源建设情况报告[J].职业与技术教育,2010,10:37-38.

[2] 周训斌,翁兴旺.高职院校通信技术专业共享型教学资源库建设探究[J].教育与职业,2011(9):178-179.

篇4

1 认清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形势

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了“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战略目标。按照省政府“十一五”教育发展规划目标,到2010年高中阶段在校学生数为150万人,其中普通高中与职业高中人数应该大体相当;目前全省普通高中在校生数已经达到96,33万人,远远超越了省政府“十一五”末普通高中在校生人数的发展目标。此外,全省每年初中毕业生大约了0万人,按照85%的升学率,每年普通高中应招收新生30万人,而实际上我们现在每年招生大约在32~33万人之间。

上述数据表明,我们2006年就做出的“我省普通高中规模已经基本适应需要,工作的重点应转移到内涵发展提高质量上来”的判断依然是正确的。

因此,就我省实际来看,要落实十七大关于加快高中阶段教育的战略部署,我省普通高中教育的基本任务就是要大力推动内涵发展,努力提高教育质量。

2 认清我省标准化高中建设工作的差距

――优优质教育资源比重与群众要求,与发达省份水平都还有较大距离;全省现有636所普通高中,其中,省级标准化高中T76所,仅占普通高中总数的27.67%;我们把省级重点高中更名为标准化高中,实际上就包含了工作要求和工作思路方面的重大调整。因为,重点高中不可能普及,而标准化高中要求所有的普通高中都应该达到标准化水平。按照这个工作要求来衡量,目前的标准化高中的比例明显太低。

省级标准化高中在校生仅占全省普通高中学生总数的40%,大部分学生还不能享受优质教育。如果和发达省份相比,例如江苏同类水平的学校占到普通高中总数的80%以上,我们勉强达到他们的三分之一。因此,我们目前的标准化高中建设水平,还远远无法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要。

――标准化高中数量分布在地区之间、城乡之间还很不合理;一是目前各市推进省级标准化高中建设还很不均衡,各地省级标准化高中占当地高中总数的比例依次为:渭南市41.25%,汉中市34.2%,安康市30%,铜川市28.57%,西安市28%,商洛市28%,榆林市27.27%,咸阳市24.05%,延安市21.74%,宝鸡市20.29%,杨凌示范区目前还没有一所省级标准化高中。因为这个问题仅仅依靠教育行政部门是无法解决的。党委、政府不重视,在资源配置中不向标准化高中进行适度倾斜,高中质量提升将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二是全省176所省级标准化高中,农村(乡镇)仅有18所,仅占普通高中总数的2.8%,其中P6所都在渭南,发展非常不平衡。

一一已有的标准化高中的条件和质量都还难以让群众满意;一是过去部分由省级重点高中转换过来的省级标准化高中出现管理、质量方面的下滑:二是部分省级标准化高中评估命名后。未能按照评估专家组整改意见的要求进行后续建设,致使办学条件和质量名不副实;三是省级标准化高中大班现象普遍严重,影响了教育教学活动的正常开展,甚至导致了教育质量下滑。

――些地方还没有把加快标准化高中建设的任务,列入当地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由于思想认识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制约,加之我们一些教育部门向党委、政府汇报和争取工作不够有力,不够到位,一些地方政府、甚至教育行政部门还未能把加快标准化高中建设的任务,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创建工作只留给学校和校长。

这是我们关于今后工作要求的第二个方面,就是希望各地要从实际出发,认清自己标准化高中建设工作中的差距。因为,高中教育是基础教育成果体现的最后阶段,人民群众对基础教育的评价主要是看高中教育的水平。如果我们对高中教育没有重视,就很难办好人民群众满意的教育。标准化高中建设不是重点高中建设,它是对所有高中的要求。

二、标准化高中建设必须注意的问题

1 关于标准化高中建设中的举债

我省标准化高中建设过程中的债务负担沉重,以2007年的调研数据为例,全省已经负债17亿元,由于没有建立合理的债务分担偿还机制,过重的债务已经给学校的后序发展造成很大压力。因此,今后各市、县和学校必须严格按照教育部的有关规定,不得以学校名义贷款,如确因建设发展需要贷款的,应该由学校所在地的县级以上政府担保或者承担债务责任。

2 关于标准化高中建设中的软硬件关系

标准化高中创建坚持“硬件从实,软件从严”的原则。硬件建设靠政府,主要是在教师编制及人员配置、活动场地、校舍、功能教室、实验仪器、图书资料、信息网络、体育、音乐、美术器材等方面满足教育教学的需要。软件建设必须由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负起责任,重点是办学思想和理念、师资队伍建设、学校管理、校本研训、课程改革、德育工作、教育教学质量、规范办学行为等。要通过硬件建设,促进办学条件的改善;通过软件建设,推进学校内涵发展,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最终达到促进学校持续、健康、科学发展的目的。

3 关于标准化高中建设的布局

各市、县在标准化高中的规划建设中,要合理规划布局,统筹考虑教育资源在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和不同类型教育之间的合理分配。针对我省实际,当前我们还是坚持每10万人口左右举办一所普通高中,标准化高中建设向县城集中的同时,要兼顾农村乡镇高中的建设发展,并进行适当的政策倾斜,满足广大农村学生接受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同时标准化高中作为农村地区的文化辐射源也要为农村的经济、社会发展,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做出贡献,提供服务。

4 关于规范标准化高中办学行为

一是要坚决取缔违规举办“火箭班”以及各种巧立名目的重点班。二是严格禁止利用公办教育资源举办“复读班”或变相招收复读生插班就读。这个问题今年各地反映非常强烈,教育部有明确要求,省教育厅也先后几次发文禁止利用公办教育资源举办“复读班”或变相招收复读生插班就读,但是“复读班”在各地却非常普遍。三是坚决纠正乱收费、高收费和利用节假日进行补课等加重学生课业负担和经济负担的行为;坚决制止优质高中学校违规跨地区招生和私自组织招生考试的做法。上述现象主要出现在省级标准化高中,我们应该坚决予以纠正。各市、县要在认真组织自查工作的基础上,针对存在的问题,特别是近来基层群众和民办学校普遍反映的利用公办资源举办复读班问题,制定切实可行的整改方案和解决措施,确保标准化高中建设的平稳发展。

5 关于学校评价问题

长期以来,由于受社会用人制度的制约和应试教育思想的束缚,一些地方的领导把高考成绩作为衡量当地教育工作和学校办学水平的唯一标准,例如在我省某县,县政府的会议纪要中明确提出,如果2008年县上的高考成绩下滑,要求县教育局领导班子集体辞职。今后,各市、县教育行政部门都要以深入推进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实施为契机,积极实践考试评价制度改革,加强正面宣传,改变以分数论英雄、以升学看成败的“应试教育”评价方式和评价标准,为学校发展营造宽松的外部

环境。

6 省级标准化高中要逐级创建,滚动发展

一是按照梯次推进的建设原则,各市可以参照一般普通高中、市级标准化高中、省级标准化高中的办学层次,建立分类指导、分批次推进的标准化创建工作机制。二是标准化高中实行动态管理和复查评估制度。对于有违反有关管理规定的学校,将采取黄牌警告或直接取消省级标准化高中称号及其收费政策的惩罚措施。今年,我们将采取严格措施,重点在规范办学,行为等方面加强管理、狠抓落实,确保标准化高中的动态管理机制有效运行。

7 关于标准化高中的特色化发展

均衡发展主要是针对现阶段义务教育发展提出的,普通高中教育发展应该以为高校输送一定比例的优质生源,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满足家长和社会的多样化选择为出发点。因此。我们提倡的优质资源建设不是单一的、模式化的重复建设,而是鼓励学校在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的同时实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走特色化发展的路子。各市、县教育行政部门要引导学校结合各自的办学实际,重点在校长办学理念、学科课程建设、培养目标及方式、校本研训、校园文化建设等方面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强,人强我特,按照这样的思路,建设有特色的标准化高中。

8 关于省级标准化高中的示范、帮扶

各市、县教育行政部门要督促各标准化高中严格落实评估管理办法中对“地处县城和乡镇的省级标准化高中,必须帮扶一所农村薄弱高中,如果一个县只有一所高中学校的,就应该帮扶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校:地处大中城市的,除对口帮扶一所农村薄弱中学外,还应帮扶同城一所薄弱高中”的有关规定,通过“以强扶弱”,走“共同发展的道路”,促进普通高中教育整体水平的提升。

篇5

关键词:软件技术;人才培养;资源库建设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课堂教学已经越来越不适应现代化教育的发展形势。互联网+教育是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把课程做到网络教学平台尤其显得重要。而教学资源库建设又是网络教学平台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将以武汉职业技术学院软件技术专业为例来讲述软件技术专业人才教学资源库的建设。

1软件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教学资源建设研究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1.1有利于促进软件技术专业的发展

软件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教学资源建设研究培养怎样的软件技术人才和怎样培养软件技术人才,建立什么样的教学资源和如何建立教学资源。这些研究过程集中了最优秀的教师和科研人员的智慧,有利于软件技术专业的发展。研究的成果势必使我们要对现有的课程体系、课程标准和课程资源、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重新审视和改革,必将大力促进现有的软件技术专业的发展。在互联网+时代,IT技术飞速发展、日新月异,作为软件技术更应该紧跟技术潮流不断发展。而软件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教学资源建设则是本专业快速发展的助推器和引擎。

1.2有利于促进软件技术教师的专业素质的提升

软件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教学资源建设要求本专业的教师无论从教师角度还是专业技术角度都必须站在最高点和最前沿对本专业进行重新审视。只有这样才能建设优质的符合当今技术发展需要的课程资源。作为主持人和课程建设团队首先要选定优质的研究团队,其次还要对团队成员的研究成果和建设成果进行高质量的要求,使得软件技术专业的教师只有不断地学习才能胜任课程研究的任务,而该专业的教师只有不断地学习专业知识和教学技能才能胜任互联网+时代软件技术专业的授课任务。这样大大地提升了软件技术专业教师的专业素质(包括研究课题的能力和教学能力)。

1.3有利于发挥集体智慧创建优质课程

专业建设的核心任务之一是课程建设。建设优质课程则是专业人才培养教学资源建设的核心。为了创建优质课程,课题组将根据每位教师的专业特长和研究特长分配研究任务,根据每位教师的专业能力和特长分配教学任务。这些研究任务包括不同课程的教学方法研究、课程标准建设、题库建设、课程资源平台建设,等等。并对这些课程资源进行最优化的整合。最好的教师、最优的课程标准、最完整和最合适的课程资源造就最优质的课程。

2软件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教学资源建设研究目标

2.1旨在提高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教师的专业素质

教师不断从网上海选资源、在理论与实践教学中不断总结提炼和消化这一系列过程本身就是提高教师自身专业水平的一个重要途径。教师通过教学资源的建设开阔了专业眼界,通过视频课程的录制提升了语言表达能力和知识组织能力。通过教学资源平台的开发提高了网站制作和项目开发的动手能力。

2.2旨在让学生全面了解本专业

通过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教学资源库的建设使得学生提前了解了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的课程体系、核心课程的课程标准、有助于学生明确学习目的,对自己进行准确定位,为下一步的学习提前做好预期准备。因此,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的教学资源库建设的目的之一是:让学生全面了解本专业课程体系以及课程与课程之间的关系、全面了解各个核心课程的课程标准,这样才能在学习中做到有的放矢、提前预习,带着问题学习,等等。大大地提高了学习效率。

2.3旨在建设适合教师教学的资源库

教师可以通过教学资源库进行课程教学和备课、学习。同时教师通过教学资源的积累和更新,为教师备课和教学实施提供丰富、优质的教学资源,提高了教学质量。专业教师在积累和更新资源的过程中,也锻炼了资源开发能力,学会做资源,用资源。

2.4旨在建设适合学生的教学资源库

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教学资源的建设旨在建设适合学生的教学资源库。学生通过教学资源库来解决学习中的难题、通过教学资源库来选择适合自己个性化的学习内容,培养了自主学习能力,为未来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石。

3软件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教学资源建设研究内容

教学资源并非狭义的教学素材。因此,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教学资源建设研究内容主要包括:素材库建设、试题库建设、课程标准建设,等等;此外还要将这些资源在教学资源平台上以网络课程等多种形式呈现出来。因此本课题研究的具体内容还包括:教学方法研究、网络课程建设、教学资源平台建设等等。

3.1素材库建设

素材库建设主要包括一些科技类论文、网站前端核心代码、PHP程序设计核心代码、CSS/DIV样式代码、JavaScript代码、网站特效、各种网络考证资料,等等。字体、文字、图片、声音、图像等各种素材。还包括最流行、最新的相关的软件,各种技术手册。

3.2试题库建设

根据不同课程对题库进行分类,针对有些课程的一些知识性、概念性比较强的内容,采用标准化单选题、多选题和判断题。这样的题库需要一定的量,才能确保在标准化测试中发挥一定的作用。将标准化题库导入在线测试系统或者课程资源平台用于课程章节目标测试之用。

3.3课程标准建设

首先要精准地界定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核心课程,核心课程在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起着关键作用,是人才培养方案的主线和核心。再根据每门核心课程之间的关系以及与人才培养目标之间的关系来确定各门课程的课程标准。课程目标又是课程标准的核心。项目组将通过课程目标(包括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素质目标)来严格制定核心课程课程标准。在制定课程标准的过程中力求定位准确、目标具体、设计科学、考核有效。

4结语

武汉职业技术学院软件技术专业是学校重点建设专业,在人才培养方案、教学资源库,网络教学平台等方面具有一定的特色。我们将乘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东风,打造一流的武汉职业技术学院软件技术专业教学资源库。

参考文献:

[1]梁海霞.高职院校共享教学资源建设研究[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6(07).

篇6

信息化时代的到来给教育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引领着高等职业院校教学方向的改变,《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已经把教育信息化纳入国家信息化发展整体战略。所谓“教育信息化”就是在开放教育观的指导下,依托现代信息科学与技术,从宏观教育规划、战略管理,到微观学习环境、学习模式、课程体系、教学方法、质量评价模式等全面实现信息化改革[1]。因此高职院校为了实现现代化教学资源的共建共享,必须建设高技术含量的“教学资源共享平台”。本文介绍了我校建设教学资源平台的途径与展望。

一、教学资源平台的概念

教学资源平台是一个可以实现教学资源的共建、共享的综合应用平台。平台以互联网络为基础依托,建立起一个教学资源上传、管理、交流和共享的场所,用户可以快捷地进行搜索访问其中丰富的资源信息、并下载、利用资源进行备课、教学、互动等各种应用,实现优秀教学资源的共享[2]。

二、建设教学资源平台的途径与方法

1.教学资源平台的管理机构建设

为了保障教学平台建设的有序性和可持续发展性,需要成立专门的机构进行建设指导和协调,如成立“教学资源平台建设与管理领导小组”,下设多个管理分组,如资源建设组、资源管理组、网络维护组、硬件软件维护组等,使平台的建设科学、有序。

2.建设现代化的教学资源平台运行环境

教学资源平台的运行环境包括流媒体服务器、Web服务器、FTP服务器以及地址服务器。除了硬件设施之外,平台依赖于网络的支撑,因此高校网络基础建设就显得尤为重要,不但要有教师的网络环境进行资源建设,也要有供学生利用的宽带网络以实现学生的随时学习利用资源。

3.建设完善的教学资源平台的模块

在建设教学资源平台时,应以“前瞻、导向、科学、可行”为指导思想,建设平台的根本目的和核心任务是实现优质教学资源的交流和共享。平台采用模块化设计,模块之间相对独立,总体模块框架应包括“系统管理模块”、“目录索引模块”、“课程平台模块”、“共享型资源库模块”几部分,根据需要新的模块可动态添加。教学资源平台为网络教学资源建立统一的门户体系,将全校的网络教学资源和课程体系统一到一个入口,提供不同身份的角色访问。教学资源平台的实质是对各类资源的管理和对日常教学活动的支持,是一个集教师备课、课堂授课、师生学习互动、教学资源素材管理、系统管理等功能于一体的数字化教学支撑平台。

4.建立教学资源平台的管理制度

从资源的建设与共享的需求出发,应加强教学资源平台的规范化管理,建立和完善相应的标准体系。如制定“教学资源上传标准”、“教学资源使用标准”、“优质资源管理制度”、“资源平台管理人员岗位职责”等,明确各种管理制度,明确相关人员的职责,为进行资源建设提供有力的保证。

5.加强教学资源平台的资源交流

为保证平台资源的建设、管理和利用,还应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优化校园网络建设,使师生能够做到随时随地无障碍地共享网络资源。要充分利用平台加强院校与院校、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

三、教学资源平台的完善建议

1.加强教学资源平台使用的培训

应大力开展教学资源平台建设、管理、使用人员的培训会、经验交流会、阶段总结会等,提高大家对资源的建设、获取、分析、处理、管理、使用和维护的能力,提高平台的使用效能和管理效率。

2.优化与整合教学资源

资源平台建设应避免资源的重复建设,既浪费人力物力,又造成已有资源的混乱,让使用者难于立刻搜索到所需资源。因此,资源平台建设时应进行优秀教学资源的二次优化,既是将基础课与专业课中重复的资源过滤掉,精选优秀资源进行上传与共享,以全局性的眼光将现有资源重新进行整合。

3.建立和完善优质资源的鼓励机制

篇7

【关键词】 教育资源;班班通;资源建设;资源共享;资源应用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671-7384(2013)05-0018-03

“班班通”是指学校每个班级里具备与外界进行不同层次的信息沟通、信息化资源获取与利用、终端信息显示的软硬件环境,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日常教学的有效整合,促进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最终促进学生的发展。[1]丰富的教学资源(含各种学习工具软件)是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必要前提,没有丰富的优质教学资源,就谈不上学生的自主学习,更难以让学生进行自主发现和探究,也难以改变教师主宰课堂、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2]优质教育资源必须顺畅到达班级,才能真正发挥优质资源对教学变革、教育均衡发展和教育质量提升的促进作用。因此,优质资源班班通是我国“十二五”期间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基础性工程,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优质资源为何班班联通、优质资源从何而来和优质资源如何应用三个问题进行了探讨,期望能对一线中小学教师深刻把握优质资源班班通的内涵和应用思路提供一定的指导。

优质资源为何班班联通:生态学视角分析

生态学是研究生物的分布、多样性、生物之间的关系以及生物和外界环境交互的科学。[3]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具有整体性、开放性、动态平衡性、连通性、可持续进化等特征。班级资源库、校本资源库、区域(省、市、区)资源库和国家教育资源云平台不应作为一个个封闭的生态系统存在,而应通过有机组合形成更高层面的开放学习资源生态系统。封闭生态系统由于缺少信息流通,将形成一个个缺乏进化能力的资源孤岛。各级资源库系统之间通过资源共享与传递实现相互连通,方可维持整个资源生态系统的和谐稳定和持续进化。

“班班通”工程的重点是解决“通”的问题,而“通”的内涵包括网络连通、资源流通、学做融通、人际沟通及教师精通,只有如此,才可“经络畅通,应用自如”。[4]在这五“通”中,资源流通尤为重要,实现优质资源的班班联通是“班班通”工程的重要内容。班班通工程推行过程中基本实现了网络连通,而资源的流通和共享仅限于有限范围内,没有形成开放的资源生态和有效流通的机制。此外,资源的建设和应用没有形成“以建促用,以用带建”的循环链条,导致资源应用价值得不到充分体现,更新速度缓慢。

从生态学视角来看,优质资源班班联通的价值和意义主要体现在如下三个方面:(1)每个班级组成一个个小的资源生态,唯有班班资源生态的联通与融合,方能促进整个资源生态系统的和谐、繁荣与发展;(2)课堂教学是资源应用的“主战场”和教育变革的“主阵地”,优质资源通过多种传播渠道(卫星、电视、互联网等)递送到班级,支撑教师的创新教学与学生的自主探究和协作学习;(3)发达地区与西部偏远地区学校之间的优质资源班班联通,将大大促进我国教育均衡发展,助推教育公平的实现。

优质资源从何而来:共建共享,公建众享

优质教育资源的班班联通需要坚持开放共享的理念,建立合理、可行、有效的资源建设与分享模式。我国的教育资源建设在经历了早期无序的自发建设之后,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都将以“共建共享”模式为主。教育资源的共建共享模式即一定范围内的教学组织,按照“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互利互惠、自愿参加”的原则,组成联盟,对联盟内分散的人力物力及资源进行整合,形成规模化运营,以此提高教育资源建设质量,减少重复建设,降低建设成本。[5]教育资源的建设主体应当多元化,学校、图书馆、政府机构、出版社、企业等都可以参与其中。《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12年)》明确提出要探索学校与行业、企业密切合作共建的模式,推进学校与科研院所、社会团体的资源共享。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教育资源的共建共享也有了新的形式,即利用云计算技术构建教学资源库。通过信息化教室形成数字化学校教育云,继而扩展至市(县)教育云,最终建立公共教育资源与数据的云服务中心,实现公共教育云资源的构建。[6]云资源库在整合资源、共享应用方面的强大优势,可以在最大范围、最大程度地开放共享优质教育资源。

共建共享模式的不足在于,建设后的资源“共享”往往被限定在共建组织内部,所建资源不能被广泛共享使用。因此,有学者提出“公建众享”的资源建设模式,即由政府通过国家财政拨款提供建设资金并主导组织建设信息资源,建设后的信息资源原则上不加限定地供人民广为享用。由于经过顶层设计、统一规划和层层选拔,可以保证资源的质量,减少重复建设;又由于是政府出资,可以让建设的优质资源在最大范围内得到共享。公建众享模式可以有效弥补共建共享模式的不足,但依据我国当前国情,完全采用公建众享模式不太现实。因此,班班联通的优质教育资源建设需要采用共建共享和公建众享相结合的方式。

图2 共建共享与公建众享相结合的优质资源建设

共建共享模式指导下,一线的中小学教师应该成为资源建设的主力军,从实际教学需求出发,与学校的信息技术人员或与外部公司开发人员合作,设计、开发涵盖各个学科、各个年级、各种教材版本的数字教学资源。其中,校本教学资源库中的优质资源应该逐级(区、市、省、国家)向上汇聚,最终融入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学校和企业可以合作,充分发挥学校准确把握教育教学实践需求方面的优势和企业在资源开发技术方面的优势,双向互补,开发共有知识版权、符合技术标准的高质量数字教育资源。经过教学实践检验后,优秀资源可以按照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的资源接入规范,汇聚到“云端”,通过市场化运作实现资源高效流通,供各级各类学校使用。

公建众享模式指导下,将充分发挥国家政府数字教育资源建设中的统筹和主导作用,以各级教育行政部门为资源建设主体,从国家教育发展战略和新课程改革的实际需要出发,建设涵盖各学段、各学科、多种媒介形态(图文、视频、动画、电子教材等)、适应多种终端(笔记本、智能手机、平板电脑、互联网电视等)展现的优质教育资源。国家建设的资源内容的设计开发要从原来的“以教为主”转向“学教并重”,即不仅开发素材、课件类资源,更要开发支持自主探究、协作交流和研究性学习的有关资源。国家投资、多方力量参与建设的优质教育资源,版权归国家所有,并将汇聚到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免费供各级各类学校及广大师生使用。

优质资源如何应用:有效整合,协同创新

教育资源的建设要以应用为导向,唯有与教育教学实践融合方可体现优质资源的价值。优质资源班班联通后,中小学校广大师生自然成为资源的应用主体,如何让这些优质资源服务于一线教学就成为教育研究者和实践者关注的重点。

中央电教馆为落实“十二五”期间教育信息化重点推进“三通工程”的战略部署,根据我国教育教学改革发展的需要,于2012年制定了国家教育云服务应用的10种模式,包括:同步课堂、推送资源、探究性学习、名师讲堂、名师导学、网校选课、网校辅学、跨区域网络协作教研、区域网络协作教研和名师工作室。

上述10种模式,为优质教育资源在一线教学的应用提供了很好的指导。接下来,将以“有效整合、协同创新”为指导理念,对中小学教师应用班班通优质资源的方式方法提供一些建议:

(1)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和学校条件,适当引入同步课堂和名师课堂,让广大农村学生享受实实在在的、高质量的课程教学。考虑到农村学生的知识基础,并非所有的名师资源都是适用的,远超学生接受水平的名师资源,反而会给农村学生带来严重心理压力。因此,教师要进行预选筛选和判断,选择的标准要遵循“适量、适度、适用”,万不可以名师的“名气”为先。教师要提高优质资源的判断能力,秉承“适合的才是最好的”基本原则。

(2)提高教育资源的重组与改造能力,根据教学需要有效整合多种教学资源(教案、讲义、备课素材、多媒体课件、虚拟学具、视频公开课等)。一线教师的信息技术水平有限,即便是接受过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中小学教师,也不一定具备专业的课件制作能力。因此,对于教师而言,更多的是对现有素材资源的集成和重组。首先,要能够从多种渠道(各种学科资源网站、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区域教育资源库、校本资源库、开放课程资源网站等)获取教学资源(视频、音频、图片、动画、讲义、小工具等);其次,根据教学需要对资源进行重新组合和排列,生成新的教学资源;最后,再将生成的新资源重新到各种资源共享平台。

(3)利用云平台上的个人空间,自动获取系统推送的优质资源,积极创作教学资源,开展基于空间资源的协同科研和协作教研。个人空间是实现网络接入畅通(Clear)、信息连通(Connection)、资源流通(Circulation)、情感沟通(Communication)和知识融通(Convergence)的虚拟学习空间。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7],教师作为教学变革的实施者,急需开展资源应用、专业发展、科研与教研、社会服务等多个层面的协同创新,探索促进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变革的新思路、新方法。教师应充分发挥个人空间在资源流通和情感沟通方面的优势,通过协同创作批改教案、组建科研共同体和构建学科教研社区,实现教师“教学、科研、教研”三位一体化创新发展。

篇8

关键词:精品课程;优质教学资源;应用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2)01-0066-03

近期,教育部、财政部出台了关于“十二五”期间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简称“本科教学工程”)的意见,明确提出将对已经建设的国家精品课程进行升级改造,建设一批精品视频公开课程和资源共享课程,这标志着精品课程开始从前期的建设阶段向应用阶段进行转变。实际上,早在2003年教育部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时,就旨在通过精品课程建设,打造一批高质量的优秀课程,促进优秀教学资源共享,从而达到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的目的,可以说精品课程建设的关键就在于应用。本文拟对近年来精品课程的应用情况作一简要阐述,并对今后的发展方向进行探讨和分析。

一、精品课程应用的问题

2003年至2010年,教育部共批准立项国家精品课程3862门,再加上各省(直辖市)立项的省级精品课程和学校立项的校级精品课程,初步构建了一个课程数量庞大、学科门类齐全、受众学生较广的校、省、国家三级精品课程建设体系。同时,从教育部到各省(直辖市)再到各个高校基本都建立了相关的精品课程资源共享平台和网站。由此可见,精品课程优质教学资源的建设和收集已颇具规模,各级各类资源应用平台也已经完成初步搭建,但在实际应用情况上却并不理想,还存在以下三个主要问题。

1.社会认知度不够

教育是一项公共事业,能否得到社会的关注与认可、能否服务于社会发展是我们衡量教育教学改革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准。精品课程建设项目已开展了8年,但其影响力却仍局限在教育行政部门和各级高校之间,与近年来关注度和影响力较大的“名校公开课”、“百家讲坛”等比较,缺乏较广的社会认知度,更缺乏一批真正在社会上有影响力的品牌课程。

2.产生效益不明显

教育是一项公共事业,但也需要计算其投入和产出,与企业一样需要产出大于投入、效益大于成本,只不过这里的效益对于高校来讲主要是指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张会杰等曾对精品课程使用情况进行过一次调查和访谈,在这份国内为数不多的针对精品课程使用情况的调查报告中,我们看到在问及对各级精品课程的熟悉程度时,仅有5%的学生选择“非常熟悉”,25%的学生选择“比较熟悉”,46%的学生“听说过,但比较生疏”,24%的学生“完全不了解”。[1]由此可见,精品课程在高校内的使用情况并不理想,其对于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产生的促进作用较难界定。

3.缺乏有效管理机制

精品课程能否实现可持续发展,科学管理是关键。精品课程建设是一个长期的综合系统工程,精品课程的建设应随着科技的发展不断进行更新,包括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网络教学环境与资源等多个方面。一门精品课程的立项并不是这项工作的结束,而是意味着这项工作的开始。但从目前来看,由于缺乏有效的长期管理体制和发展规划,很多精品课程在立项以后反而失去了明确的目标和发展动力,满足现状停滞不前,缺乏更新和进一步的教学改革,导致精品课程的品牌示范效应不断减弱。

二、精品课程应用的一些建议和思考

1.加强宣传力度,打造品牌效应,建立和完善政府为主导的优质教学资源公共平台

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实施,其目的就是要集中整合最优质的教学资源为最广泛的受众服务。实现这个目的有两个关键点,一是优质教学资源的收集整合,二是优质教学资源的传播。在前期的建设工作中,优质教学资源的收集整合已取得了很好的成效,而对于优质教学资源的传播,虽然已经建立了多层次的优质教学资源公共平台,但效果却并不理想。而要做好优质教学资源的传播需要做好以下几点:

(1)加大公共平台宣传力度

教育部早在2007年就成立了国家精品课程资源中心和全国高校课程资源联盟,截止2011年7月已收集各级各类精品课程24744门,吸引109所高校加入高校课程资源联盟。但无法否认的是,不管是中心还是联盟,对于高校教师和学生来讲了解度并不高,公共平台的影响力十分有限,加大公共平台的宣传力度势在必行。那么如何加大公共平台的宣传力度呢?一是扩宽渠道,适当引入行政手段,要求各高校网站首页建立与公共平台的专项链接,扩宽平台的进入渠道,以此增加高校教师和学生对于公共平台的了解,只有了解后才会使用;二是加强合作,可以开展与各大门户网站的相关合作,选择部分优质教学资源通过其他优质平台进行传播,由于这些平台已有较为成熟的运作体系,使用用户也十分广泛,可以达到更快更广宣传的目的。

(2)优中选优,打造一批品牌课程

一个企业要得到市场的长期认可关键在于产品质量,而一个企业要想更快地被市场所认知和接受,那么优质品牌的树立则尤为重要。精品课程的应用同样如此,对于精品课程的优质教学资源来说,产品的质量是无需担心的,但想要迅速得到社会的认可则还需打造一批品牌课程。具体来讲,品牌课程应具备优中选优、名师讲授、内容基础和受众广泛等特点,能起到迅速树立整个精品课程优质教学资源品牌形象的作用。实际上,在教育部近期出台的“本科教学工程”意见中提到的“精品视频公开课程”正是一种优中选优的措施。

(3)进一步探索平台的合作与共享模式

当前,精品课程合作与共享模式还较为单一,主要是依托于国家精品课程资源中心而建立的一种高校课程资源联盟。该联盟有两条基本原则:一是资源使用者需合理付费,资源提供者应得到回报,知识产权受到法律的保护;二是高校教师兼有资源使用者和提供者双重身份,这使得高校有可能因提供资源而使教师免费使用资源甚至获得奖励。目前已有109所高校加入该联盟,这些高校的教师和学生也正在受益于这个联盟的合作与共享带来的更为丰富的优质资源。但联盟目前所拥有的优质教学资源主要还是建立在各级精品课程申报评审的基础上的,各高校在申报精品课程期间投入大量精力建设的网上优质资源在精品课程申报成功后相对闲置,这时联盟的成立的确很好地利用了这部分相对闲置的资源,各高校也乐意将这类已经上网的优质资源进行共享和交互使用。但是,当各级精品课程停止申报评审后,联盟必然就需要学校重新投入较高的成本来提供全新的优质教学资源,那么现行的资源回报力度和共享体制能否吸引高校更新优质教学资源就将成为一个不得不面对的现实问题。因此,进一步探索新的精品课程平台合作与共享模式,在建设与共享之间找到好的平衡点将成为后期完善平台建设工作的重点。

2.利用精品课程平台,积极推进网络教育

网络教育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方式,突破了传统教学的时空限制,具有数字化、信息化、覆盖广等特点,是未来高校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传统教学相比,网络教育具有整合教育市场、共享优质资源、降低教学成本、教学方式灵活等优势,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教育必将蓬勃发展。但同时,网络教育也有着前期投入成本过高和教学管理弱化等问题。对于高校来讲,如果前期过高的成本投入难以在短期内达到期望的教学效果,一方面是对教育教学资源的浪费,另一方面也将影响高校推进网络教育的积极性。因此,如何能够扬长避短,充分发挥网络教育的优势,避免网络教育的问题,将是今后高校教学工作的重点和难点,而精品课程理应成为这场教学改革中的排头兵。

首先,从2003年至今,随着精品课程申报评审工作的推进,大部分高校已初步构建了精品课程的网络教学平台,各级精品课程的课件、电子教材、教学录像等优质教学资源都已经完成了初步的网络建设。从这一方面来讲,精品课程实际上已经成为地方性高校第一批试行网络教育的课程,很多高校已经投入了大量的精力与物力,很难想像后期的网络教育如果不借用精品课程平台,将是怎样的资源浪费和重复建设。

其次,精品课程是具有“五个一流”特点的示范性课程,它从建设伊始就确立了带动整个课程体系建设和人才培养质量的目的。高校先从少而精的精品课程着手,一方面可以节约更多的教学资源和成本投入,另一方面具有明显特色和优质资源的精品课程实行网络教育更容易达到预期效果,进而推动整个网络教育教学的改革和发展。

3.完善管理机制,实现精品课程的可持续发展

随着教育部国家精品课程申报评审工作在2010年的结束,精品课程建设工作也将进入一个新的阶段,这一阶段应该是精品课程从“项目”、“工程”转化为“日常教学”和“规范管理”的过程,也只有如此,精品课程才能进入一个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

将精品课程纳入日常教学工作,首先就要做到将“精品”条例化、规范化,要根据级别的不同,细化各级各类精品课程必备的师资、教材和教研教改项目等条例。例如一门国家级精品课程,学校可以要求它必须具备3名以上教授主讲该门课程,必须使用省部级规划教材、优秀教材或同等质量的优质教材,教师团队必须承担有省级以上教改课题等。只有在教学过程中达到学校制订的各级精品课程必备条件,才能享受相应级别精品课程的建设资助。

其次,不仅要在要求上区别对待精品课程与一般课程,在建设力度上也要区别对待。相对于一般课程而言,精品课程需要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对于教学工作和管理工作的要求也更高,因此学校也应有一定的激励措施和经费保障。当然,这种激励和保障也必须条例化和规范化,不能像过去一样简单地以立项方式拨付课程建设经费,而是应该细化为几种资助形式。如在计算教师工作量时乘以一定的精品课程系数,加入专门的网络教学工作量,设立用于青年教师培训的专项经费,用于课程软硬件建设的资助经费等等。只有建立这种规范细化的激励措施,精品课程才能真正地在日常教学工作中发挥它的作用。

此外,随着教育部精品课程申报评审工作的结束,高校也应自主打破过去国家级、省级和校级精品课程的界线,制订新的指标体系分年度衡量界定精品课程级别。每年,学校都应根据课程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符合指标情况来鉴定其级别,并给予相应的政策支持,创造促进各级各类课程良性竞争的教学环境,从而在整体上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总之,发挥精品课程的示范作用,提升精品课程的应用空间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社会、政府和高校等各方面的充分合作与共同努力,如此才能使得精品课程发挥其最大效应,真正成为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手段和工具。

参考文献:

[1]张会杰.精品课程网上资源如何让学生受益[N].中国教育报,2008.05.09.

[2]国家精品课程资源网[DB/OL].省略.

[3]吴新伟,张会杰.精品课程建设思路评析:从使用状况论起[J].黑龙江教育,2009(7-8).

[4]段德君.建设精品课程的实践与思考[J].高等农业教育,2004(3).

[5]司传平,郭子林.精品课程建设的探索与思考[J].理工高教研究,2004(12).

[6]唐全鑫.地方院校精品课程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当代教育论坛,2009(8).

篇9

关键词:信息化 教学资源 共享平台 专递课堂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教育的需求越来越高,对于优质教育资源更加渴望。于是,教育发展的非均衡现象,教育发展过程中存在较大差距的事实,区域、城乡教育不公平的问题,也越来越受到关注。对于解决教育资源配置公平问题,世界各国主要的做法是“补短”,也就是对薄弱地区或薄弱学校增加投入。近年来我国加大了对教育的投入,虽取得了一定效果,但仍存在许多问题,特别是县区基础教育。基础教育的发展差距可能并没有缩小,原因是统计数据一般都是以“生均”来计算,随着城镇化进程推进和进城务工人员的增加,乡村学校大量的学生离开生源地,向镇、县、市流动,造成统计评价指标的偏差[1]。许多乡村学校学生数量少,教师配备不足,而且教师学历水平低,年龄偏大,课程开不好、开不了的现象普遍存在。这种趋势在短期内很难解决。为此,《教育信息化十年规划(2011-2020)》要求,以建设、应用和共享优质数字教育资源为手段,促进每一所学校享有优质数字教育资源,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教育信息化十二五规划》期间,基本完成了“三通两平台”的建设,《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明确指出:要积极推动“专递课堂”建设。巩固深化“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项目成果,进一步提高教学点开课率,提高教学点、薄弱校教学质量,推广“一校带多点、一校带多校”的教学和教研组织模式,逐步使依托信息技术的“优质学校带薄弱学校、优秀教师带普通教师”模式制度化。本文正是基于上述背景,研究探讨在“互联网+”的环境下,依靠现代教育技术,建设县区综合教学资源共享平台,实现县区内学校优质教育资源共享,促进县区内城乡、校际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

一、“互联网+”时代县区基础教育教学资源共享平台建设的原则

“互联网+”时代实现县区基础教育教学资源共享,就是在传统教育教学模式的基础上,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以及互联网平台建立的线上虚拟学习环境,它不打破原有的体制建制,而是对传统教育教学方法的补充、改进和创新,让实体学校和线上虚拟学校有机结合,让线上数字资源和本地课堂教学同时并进。“互联网+”环境下构建基础教育教学资源共享平台的过程中,必须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1.讲求实效的原则

讲求实效的原则即利用本地现有的基础设施和教学资源,重点解决乡村学校开不全课、开不好课的问题。随着“三通两平台”的逐步完成,县区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已具备网络课堂的传输和实现功能,无须再进行专项投入。须重点解决的是本地优质教师资源和现有数字教学资源的整合和利用。

2.促进优质教学资源共享的原则

传统的教学方式,是一位教师在一个课堂上面对一个班级的学生进行讲授,无论教师资源多么优质,但受众是有限的,共享平台可以将已有优质教育资源的价值和作用发挥到最大化。因为通过互联网,可以让一位优秀老师去服务成千上万个学生,通过直播课堂,学生可以直接接受优质教师资源,通过网上平台,学生可以打破时空,享受、学习到最优质的教学。

3.全面提高教师教学水平的原则

通过教学资源共享平台进行教学,是对实体学校教学的补充和改进,是通过网上虚拟的教学环境,弥补实体学校师资力量不足、教师教学水平不高的现实,因此,实现共享的过程,也是全面提高教师教学水平的过程。首先,应提高信息化教学水平;其次,优质资源共享,可帮助教师在教学方法、课程建设、教学理念等方面有进一步的认识和提高。

4.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原则

通过教学资源共享平台进行教学,目的在于把优质的教师资源和数字教学资源引入乡村薄弱学校和教学点,帮助这些学校开全课、开好课,和本地学校的教学相结合,全面提高乡村学校和薄弱学校的教学质量。

二、“互联网+”时代县区基础教育教学资源共享平台的框架模式

县区基础教育教学资源共享平台的构建,是基于县区“三通两平台”已基本完成、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已具备各类网络课堂传输的情况下进行研究的,是对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的进一步开发和利用,因此对平台的硬件环境不再进行研究,只是对如何构建平台进行设计和研究。

1.打破“信息孤岛”,整合已有资源,构建县区基础教育教学资源共享平台

整合县区内现有的教育教学资源,建设完成县区内中小学教学资源共享平台数据中心,并实现与各学校之间的互通互联(如图1)。这是整个平台建设的框架和基础,是实现已有优质教学资源共享的重要渠道。但与平台建设以前各自为政的“信息孤岛”不同的是,这是云概念下的多媒体教学形式,平台上的教学资源是经过整合和筛选的,是单个学校的信息资源无法比拟的。通过平台,可以实现多样化的优质教学资源向各个学校输送,为教师课堂教学提供重要的借鉴与补充。但这种方式的教育资源传输是基于平台对学校、对教师的传输,对提高教师的业务能力有所帮助,但对于已经存在的校际间教育教学资源不均衡现象却没有太多的改变。

2.利用优质资源,开设同步直播课堂和专递课堂

针对县区内学校教学水平差异较大、许多薄弱校主要课程开不好、个别课程开不了的现实,开设同步课堂。在具有优质教学资源的中心学校或示范学校设置主讲课堂,利用宽带网络传输,通过平台同步直播到各相关学校和教学点,实现优质教师资源共享。一种是同步直播课堂,就是在主讲教师在本地为本校学生授课的同时,同步直播到其他学校,实现本校课堂和异校课堂同步讲授(如图2)。这种方式的好处是各校学生通过不同的方式,直接接受优质教师资源的讲授,不增加教学资源投入。但是由于资源输出学校的教师是在为本校的学生讲授的同时来完成输出的,教师的课堂教学设计是针对本校学生进行的,对于资源输入学校来说,由于教学水平的差异,可能会感觉到针对性不强,或者难度较大,影响教学效果。另一种方式是专递直播课堂,是资源输出学校的主讲教师专门针对资源输入学校设计的同步直播课堂(如图3),资源输出学校的课堂并没有自己的学生,这样做的好处是针对性强,可以照顾到资源入学校学生知识结构、接受能力和学习需求。但主讲教师会长期面对无人教室授课,影响讲课激情。在实践中可以在有条件的资源输入学校,让主讲教师作为专递课堂的支教教师,面对学生讲授,并向其他学校进行同步传输。

3.借助网络技术,实现校际互联互通,开设互动课堂和专递课堂

以上两种方式,都是建立在资源共享平台与各个学校或教学点互联互通的基础上,利用网络进行远程传输,是一点对多点的教学模式,是利用网络平台实现教学资源均衡化的比较基础的形式,但是这种形式是在一个大平台下运行,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容易受到外部诸如网络速度、网络安全的影响,一旦遇到问题,整个共享平台都可能被迫中断。而且从平台本身来看,规模越大,对维护的技术要求就越高,维护成本也随之上升,平台整体行动的效率也会降低。因此,须着力打造“中心一”管理模式,使某些学校成为整个网络运行的核心力量[2],在平台与学校互联互通的基础上,服务器分级下移,建立平台中心校,实现学校与学校之间的互联互通,让中心校成为平台运行的核心力量,逐步分层次、分类别开展同步直播课堂,在小范围开设互动课堂和专递课堂(见图4)。

4.借助“三通两平台”项目,实现教师教研与学习的网上互通

“三通两平台”是以人为本的基于信息化环境的教学与学习,在基础教育阶段,国家建设要求是初中学生有条件逐步实现“人人通”。结合共享平台的实际运行情况,笔者认为当前重点是要促进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的变革,而不是形式上的人人有帐号,教师要率先使用。平台的构建,为在不同时空开展教学研究活动成为现实,对于课程输出学校和课程输入学校的教师针对同一课程的交流研讨变得非常直接,不同学校教师教学方法、教学心得交流更加顺畅,大量“精品课程”、“名师课堂”等数字资源,对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对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对教学质量的提高,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平台建设运行过程中,一定要针对性地设置专门的教学研讨空间,组织教师积极参与,全面提高平台的使用效率。

三、县区内建设教学资源共享平台面临的问题

1.县区内教学资源共享平台顶层设计不到位

随着县区“三通两平台”建设逐步完成,县区内教学资源共享平台的硬件环境已基本到位,但作为专门解决县区内教学资源共享的平台设计并没有同步跟进,平台所需的软件环境没有进行整合,只是进行最基础的一点对多点的数字资源的传输。

2.课程建设不足,现有教学资源针对性不强

针对县区内教学资源共享平台特点的课程建设严重滞后,特别是本地自己建设课程少之又少,即使有,也是在实体学校按传统方式授课的录像而已,根本不具备共享平台同步直播课堂的特点要求。而市面上的各类数字教学资源,虽然数量很大,但在实际使用中会发现针对性不强,也不具备同步直播课堂的特点要求。

3.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有待提高

教师应用信息化手段进行教学的能力参差不齐,根据华晓宇的调查[3],从使用频率来看,尽管中小学教师使用网络文献资源的教师比率达到98%,但仅有12%的教师会每天查阅网络文献资源,56%的教师每周查阅1次以上;从使用能力来看,仅有不到2%的教师没有任何困难地进行网络资源收集和整理,50%左右的教师会遇到各种困难。在教学手段上,大部分教师只能制造简单的PPT,许多教师不能熟练地使用交互式电子白版。

四、平台建设的保障与措施

县区基础教育资源共享平台的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在县区政府的主导下,充分发挥教育主管部门、学校和广大教师的积极性,合力建设完成。

1.政府主导,推进平台建设

(1)建立UGBS协作模式,做好平台顶层设计

UGBS模式由华中师范大学信息协同中心首创,是信息化带动基础教育发展的创新模式[4]。U是高校研究机构,G是政府,B是企业,S是学校。即引入高校的先进理念、公司的先进技术,通过政府资金与管理的支持以及学校教师的主动参与,共同推进平台的建设。

(2)组建核心团队,促进平台建设

无论是平台的安全高效运行,还是基础教育信息化教学中的学科建设,归根到底是人员队伍的建设,需要逐步建立一批高水平的学科核心团队。因此,政府需要牵头组建包括信息技术专家、学科专家、一线教师、电教工作者等人员在内的学科研究团队,组成研究共同体。承担控制平台运行风险,帮助学校教师进行学科研究,进行课程建设,指导平台建设等任务。

(3)加强教师培训,完善平台建设

过去的几年间,国家实施了信息化教育教师培训计划,取得了非常良好的效果。《教育部信息化十三五规划》要求,教师应利用信息技术创新教学模式,推动形成“课堂用、经常用、普遍用”的信息化教学新常态。因此,教育主管部门必须针对平台运行需要,加强对教师信息化教学的培训,提高教师信息化教学水平,以此推动平台建设。

(4)制定考核评价体系,提高平台使用效益

根据《教育部信息化十三五规划》要求:“要制订针对区域、学校、课程、资源、教师、学生信息化水平的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估办法,将相关评估纳入教育督导工作,有效推动教育信息化发展。”因此,县区教育主管部门要结合平台建设和使用的实际,制定相应的考核评价指标体系,开展面向县区教育信息化的督导评估,提升共享平台的效率、效果和效益。

2.充分发挥学校的主体作用,促进平台建设

(1)改变观念,创新教育教学组织方式

利用信息技术,实现校际优质资源共享,是对传统教学方式的变革,需要对教学流程进行重组和再造,要把教与学活动在物理空间、资源空间和网上学习空g整合起来,并进行融合[5]。因此,学校层面必须改变观念,把实现县区优质资源共享、提高教学质量,作为自己的责任。强化校际合作和支持,全力实现教育教学模式的创新,打造信息化教育的教学环境。

(2)培养信息化队伍

借助互联网平台进行教学,利用数字教学资源辅助教学,把优质教学资源服务于县区内的每一所学校,与传统教学形式相比,打破了时空的限制。学校必须对教师进行全方位的培训,无论从教学理念、教学方法,还是从课堂设计、讲授方式、课外辅导等,都要建立信息化教学的概念,符合信息化教学的要求,培养信息化的师资教学实施队伍。

(3)加强教研活动,探索研究信息化条件下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

与实体学校相比,网上虚拟的学习环境突破了时间、空间的概念,所要求的教学方式与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相比有很大的改变,而且是全新的,需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因此,根据信息化教育的特点,针对性地加强教学研究活动非常重要。学校要有计划地组织专门的教研活动,包括跨校、跨课程、跨年级的教研活动,以最大化地实现经验共享和思想碰撞,探索研究信息化条件下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

3.增强教师能力,提高平台使用效能

(1)提高信息化教学操作和使用能力

教师要通过培训和教学实践,不断提高信息化操作能力和应用能力。课程输出学校和输入学校的教师,都要熟练掌握课程同步直播过程中的各项程序,并且能够熟练地操作,保证课程同步直播和互动的教学效果。

(2)提高学科学术水平

教师能力的提高,是保证教学质量提高的关键。教师要不断提高学科学术水平,要充分利用网络学习空间、网络数字资源,认真钻研业务。结合开展的“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的活动,争取人人创建微课,人人有优课,人人争做教学名师,全面提高学科学术水平。

(3)改进创新教学方法

在平台上教学是一种创新,包括教学环境的创新、教学内容的创新、教学方法的创新,因此,必须设计出符合信息时代认知规律的内容,培育多种新的教育方法。作为课程输出学校的教师,要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课堂设计、讲授时间、交流互动等方面进行全面的设计,以保证教学质量;课程输入学校的教师,既要同步掌握输入课程的全部内容,同时要维护好课堂的教学秩序,在直播过程中引导学生同步学习,还要在课下做好学生的辅导和预习,及时了解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掌握情况,保证教学质量的提高。

――――――――

参考文献

[1] 陈鑫.我国基础教育公共服务均等化差异研究[J].求索,2012(3).

[2] 华晓宇.中小学教师网络文献资源利用现状分析及对策[J].教学与管理,2015(1).

[3] 高振字.中小学校际介作网络构建的成效、类型与策略[J].教学与管理,2015(1).

[4] 杨宗凯.以信息化带动教师教育创新[J].中国教育信息化网().

篇10

论文摘要:信息化是当今世界发展的大趋势,也是各级各类学校现代化建设的核心。职业学校在信息化环境基本建成的前提下,应重视教学资源的建设和利用。建设时应遵循一定的原则,并要注意突出重点,投入资金,循序渐进,有效激励,从而促进教学资源库的建设。

信息化是当今世界发展的大趋势,信息化建设亦成为各级各类学校现代化建设的核心内容得到高度重视,并以此推动了办学理念的变革。

教育部在2006年发表的《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重视优质教学资源和网络信息资源的利用,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不断推进教学资源的共建共享,提高优质教学资源的使用效率,扩大受益面。这给职业学校信息化建设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学校在完成信息环境的基本建设基础上,要高度重视教学资源的建设和利用,解决“有路无车,有车无货”的问题。

教学资源是用于教育和教学过程的各种信息资源,它的开发、建设和利用是教育信息化的核心。随着现代教育技术越来越广泛地运用于学校教育教学之中,教学资源库的建设应成为学校信息化建设的刻不容缓的目标,摆上议事日程。

1 教学资源库建设的内容

专业教学资源库中的资源主要包括以下几类[1]:

1.1 媒体素材:文本、图形(图像)、音频、视频和动画。

1.2 题库/试卷库

1.3 课件

1.4 精品课程:包含培养方案、参考文献、教案、学习指南、习题库、课件、实验、教学录像等。

1.5 常见问题解答:针对某一具体领域最常出现的问题给出的解答。

1.6 网络课程:网络课程是通过网络表现某专业的教学内容及实施的教学活动的总和。它包括两个组成部分:按一定的教学目标、教学策略组织起来的教学内容和网络教学支撑环境。

等等。

个人以为以上这些内容都是可以而且必须建设的教学资源。有了资源库,教师备课时就有了丰富的参考资料和素材,同课程老师不需人人都去分别查找与教学有关的相同资料,可以节省大量宝贵的时间和精力;资深的、教学经验丰富的老师的教案、备课笔记等优质资源共享出来,一方面可将这些老师的智慧结晶永久保留下来,成为学校不可多得的独有的宝贵资源,这些资源是不可再生的。另一方面也为新教师的学习成长提供最佳途径和平台,且不必受空间和时间的制约;丰富的资源,更可以为学生自主学习、复习、巩固所学专业知识提供良好平台。

2 教学资源库建设途径

2.1 购买优质资源库 采取购买部分适用于专业教学的优质资源供师生选用。

2.2 自建教学资源库

一是充分利用互联网筛选、收集相关专业学科的免费资源(形式多样);二是激励老师将长期积累的大量宝贵资源共享出来三是通过平台将购买的教学软件、DVD、随书光盘等进行转换和网络。

3 教学资源库建设需注意的的问题

3.1 突出重点,保质保量

对于学校而言,需建资源库内容很多,我们不能盲目求全求多,要因需制宜,立足教育教学实际,根据专业需求和学科发展优势,认真研究、论证,择重择要有序的开展教学资源建设,做实做好,做优做精,避免泛泛而建,建而无效。对于某一个类型资源库能收集到的信息素材更是海量,在对这些信息素材收集后,要进行甄别、筛选、整理、组合,精选符合学科教学实际需要的、内容科学与准确的信息,进行充分、有效、合理的整合,摒除“拿来主义”,避免只重量而忽视质,最终导致“资源库是个杂物筐,什么都往里装”的现象。

3.2 发挥优势,分工协作

资源库建设工作的一项重要工作是按照学科教学过程和教学要求进行信息资源的收集和组织,这确定立了教研室、教师在资源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广大教师既是教学资源库的建设者,又是教学资源库的利用者,要充分调动广大教师参与建设的积极性,这是建设资源库的重要保证。信息技术中心应当做好资源库平台建设、资源库的管理和技术指导与服务工作。成立资源库建设专家组,负责资源库建设的项目论证、评价。成立课程资源库建设项目组,负责某课程资源库的建设。各环节参与成员职责明确,分工负责,互相协作,确保每个环节不掉链子,共同搞好资源库建设。

3.3 加大投入,推动建设

必要的投入是资源库建设的保证。资源库建设将更进一步促进信息化环境的完善。一要进一步完善网络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存储系统、数据库备份、容灾系统,搭建安全、快速的网络平台,建设先进的管理系统,确保资源库数据安全,支持资源库的大容量存储和大规模应用;二是建立课件制作环境,建设同时可供5人以上同时进行课件开发的开发中心,配置高性能的多媒体计算机,网络课件制作工具,摄、录设备,音、视频处理工具等,为资源库建设提供较好的环境和平台;三是建设网络多媒体教室,为教师利用互联网资源、教学资源库开展课堂辅助教学提供环境和保障。

3.4 统筹规划,循序渐进

教学资源库建设是一个周期长且规模庞大的工程,费时费力费神,不可能一蹴而就。教师作为教学资源建设的主力军,一方面要承担学校大量的教育教学工作任务,精力有限,时间有限;另一方面获取、分析、加工信息的能力各有差异以及参与的热情高低不同。而作为资源库建设的重要技术保障力量的专业型信息技术人员缺乏。都将影响资源库建设质量和进程。因此有必要对资源库建设进行统筹规划,循序渐进地进行。依据学科教师教学的实际需要分时、分段进行,并逐渐完善。

3.5 有效激励,促进建设

教学资源库建设的目的是要实现教师方便用、学生乐于学,优质资源共享,从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而教学资源库建设的进展和成败的关键在于能否真正调动广大老师参与建设积极性。学校应制定切实有效的、完善的激励机制,对积极参与学科资源库建设项目申报和建设实施的项目组,给予经费上的支持;对于建设成果经专家评审合格,应将成果纳入参与者业绩评估或工作考核中,并给予物质奖励;对积极参加知识共享的教师在精神和物质上给予足够的奖励(智慧结晶,具有知识产权)。通过建立有效的激励、评价机制,促进学科教师参与教学资源库建设的积极性和热情,促进学校教师的知识共享,提高教学资源建设的质量。

4 资源库建设的原则

教学资源库作为各种教学资源的汇集,绝不是教学素材、资料的简单堆积。它直接以服务教学为宗旨,以实现网上资源共享,教师方便用,学生易于自主学习为目的。因此资源库建设应遵循一定的原则。

4.1 科学化:内容的科学与准确是资源库的根本。要建立严格的资源审查评价机制,确保资源的高质量;

4.2 标准化:遵循标准是保障资源库广泛共享的基础。建设科学的资源规范体系,符合国家制定的标准和规范,确保数据库著录的标准化、检索的规范化、检索途径便捷化。

4.3 结构化:合理的结构可以确保资源库的合理性、易用性和可扩展性。

4.4 动态化:长期稳定的不断更新与维护是资源库具有生命力的保障。随着教育水平的提高和教育需求的不断增加,资源库的功能和内容应该不断的完善和更新,以适应发展的要求。

就学校当前条件而言,建设资源库尚存在某些瓶颈,但不能因此而迟疑。资源库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学校应切实将其列上重要议事日程,成立领导小组、专家组、项目组,充分论证,认真规划,扎实实施,制度激励,切切实实将资源库建设好,以此推动办学理念的变革,促进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教科研创新、合作交流等的持续发展,为提高创新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创新能力、提高管理水平提供最好的信息环境,并最终建成数字化、现代化校园。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