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发展建议范文
时间:2024-01-03 17:38:2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中医药发展建议,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DOI]1013939/jcnkizgsc201721072
1“一带一路”战略的背景
2013年在外出访问中首先提出要重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重大提议,同年总理提出要抓住中国―东盟合作“钻石十年”的重大机遇,打造海上丝绸之路,以带动内地经济发展。
“一带一路”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顺应了全球化、一体化的时代趋势,契合了包容共赢、合作发展的时代主题,不仅有利于沿线国家跨区域经济合作,提高资源流动和配置效率,为沿线国家的经济发展、民生就业提供便利,也让中医药产业的国际发展迎来了契机。
2016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家发展改革委共同《中医药“一带一路”发展规划》,对中医药产业如何借力“一带一路”战略,以及具体的发展部署及目标原则进行了详尽阐述。由此可见,借力“一带一路”战略推动辽宁省中医药产业国际发展,既是响应党和国家政策的现实要求,也是顺应时展、国际形势的必然选择。
2“一带一路”战略对辽宁省中医药产业发展的影响
21推动中医药国际贸易的发展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人口众多,为中医药产业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数据显示,我国中医药产品贸易出口额的一半以上是销往“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贸易总额超过20亿美元。除此之外,作为“一带一路”沿线省份,辽宁省与沿线其他国家在中医药领域也签订了众多合作f议,这些协议将极大地推动辽宁省中医药领域科学研究、医疗服务等方面的发展。
22推动中医药文化的传播
“一带一路”战略的推广,打开了各国文化交流的通道,而中医药作为文化交流的新载体,受益匪浅。沿线中亚国家本身具有较好的中医文化基础,在“一带一路”战略的推动下,中医诊疗的方式、作用、疗效、价值得到了更深程度的认可,而中医药文化和治疗理念本身也与全球老年化趋势和亚健康状态相吻合,这进一步加速了中医药文化的传播。根据调查报告显示,目前中医药已经替代武术成为中国文化元素的代表。
23中医药产业投融资环境的变更
“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加快了各地之间互通有无,为辽宁省中医药进出口贸易和投融资领域带来了更多的商机,也相应消化了省内过剩产能,推动了辽宁省产业结构的优化和调整,促进实现经济结构再平衡。《辽宁省中医药健康服务发展规划》中明确提出,“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要放宽市场准入,中医药健康服务领域要广泛向社会资本开放。中医药行业金融环境的良性变更将大大推进中医药产业化进程。
24推动中医药产业国际化合作机制的建立
随着海上丝绸之路经济带辽宁段的建设,辽宁省中医药产业迎来了全方位对外开放、“走出去”发展的重大机遇。“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加快了人才、技术等各资源要素的跨区域流动,提高了资源活跃度和配置效率,而活跃的资源流动性恰恰是国际化合作机制的必要条件。目前,辽宁省政府已经组织开展国际医疗机构合作,通过组建中医药服务贸易跨国公司,为中医药产业国际化合作机制提供便利,加快中医药产业国际化进程。
3“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辽宁省中医药产业发展的战略选择
31打造中医药文化品牌
中医药产业的发展离不开中医药文化、中医药理念的推广和认可。辽宁省可利用当地特色旅游资源,借“一带一路”战略与各国加强文化交流之机,结合中医药开展中医药特色旅游服务贸易,创办中医药养生文化馆和中医药养生保健基地,提供药膳、药浴、针灸、推拿等服务项目,以此带动省内服务贸易的发展,同时可以举办中医药文化节,向各国宣传中医药文化知识,打造中医药品牌。
32加强国际合作
“一带一路”战略是联合周边国家互通有无、互相帮助的伟大举措,辽宁省政府可借此机会加强与周边国家的合作互动,通过签订相关协议,加强文化交流,联合创办医院,共同完善中医药国际标准体系,同时鼓励人才交流,推动智库建设和项目合作,加快中医药领域的研发步伐。除此之外,还可以与各国民间中医药机构加强交流与合作,通过借助论坛、会议等形式,加强中医药理论信息的沟通与探讨,构建信息交流平台,全方位推广中医药理念文化,丰富中医药国际数据系统。
33构建中医药国际标准体系
中医药文化在国际不受认可的原因之一在于中医药从种植到生产很难实现标准化,因此辽宁省政府可借“一带一路”战略之机,明确中医药标准化原则,规范中医药产业管理,健全中医药标准相关法律体系,重视中医药质量安全,全面构建中医药国际标准体系,接轨国际标准,推动中医药产业的国际化。
34创建区域性协同创新中心
鼓励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及医院构建协同创新平台,通过多学科交叉互补、人才互通、资源共享,提高技术创新和资源配置效率,加强产业孵化器建设,引导官方“产学研”战略联盟的构建,促进高校科研成果的顺利转化,也同时重视中药资源的项目对接,加强各方合作,突出专业优势,加深研究深度,凝练专业方向,形成完善的中药研究系统。建立开放的中药资源数据库和决策系统,药材基地数据库和网络系统,通过数据化管理提高中药研究和收集整合效率,以此为辽宁省中医药产业的发展提供助力。
4结论
“一带一路”战略是新时期我国做出的迎合国际新形势的伟大决策,是迎合了沿线各国提高本国经济、政治、文化水平需求的重大举措,它符合我国构建和平开放型经济体制的诉求,对于提高中医药产业地位、推广和传播中医药理念文化也具有重要作用。辽宁省应借“一带一路”战略的东风,加强国际交流合作,努力打造中医药文化品牌,完善丰富中医药国际标准体系,推动创办区域性协同创新中心,以此为中医药产业发展提供助力,也为省内经济结构的良性调整、经济整体跃增奠定基石。
参考文献:
[1]李玫姬“ 一带一路 ” 战略背景下中医药文化国际传播的机遇、挑战与对策[J].学术论坛,2016(4).
篇2
[关键词]药企重组;研发创新;医药改革
[DOI]10.13939/ki.zgsc.2015.12.108
1医药行业概况
医药行业是一个新兴行业,新的世纪里,在当前的社会经济形势下,医药行业的发展,对我国经济发展具有优异的自然条件和优良传统,在一段时间的发展后,中国经济在医药领域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并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很大的贡献。在本文中,对中国医药的现状和医药经济的发展,进行了全面、细致的调查研究,根据医药经济的发展,阐述医药行业中医药产业的发展状况的问题作为分析对象,分析中国医药的缺点,并提出了这些问题适当的解决办法。
中国人口众多,健康市场的潜在需求是很高的。改革开放以来,人们对自身健康的重视度随生活水平的提高而不断提升,而各种常见疾病的发病率也因为人口老龄化的发展与生活方式的改变而逐步提高,经济发展带来的社会保障水平使居民的购买力增加,因此国内市场对医疗卫生服务的需求持续扩大,医疗卫生费用支出逐年提高,医疗卫生需求的增长与全国卫生费用的提高刺激医药制造业的快速发展,我国医药制造业的规模以上企业数量达6525家,2000年到2012年中国医药工业总产值从1834亿元增长到17845亿元,年复合增长率20.88%,我国的卫生费用从2000年的不足5000亿元到2012年突破2.89万亿元,增长超过4倍。2014年中国医药市场有9261亿人民币的消费规模。
医药经销企业,加快兼并重组步伐,从批发市场角度来看,行业集中度开始增高,2013年前100个药品批发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占全部药品市场规模64.5%,同期上升,同比增加0.5个百分点,前三位批发商占了29.8%的份额,比上年同期增加一个百分点。其中12家公司超过100亿,与上年相比,多了4家企业的主营业务收入在50亿~100亿,多了1家10亿~50亿企业达到75家,增幅比去年同期增多。与商业批发相比零售药品企业不理想,药品零售市场规模扩张速度放缓。
2医药企业存在的问题
第一,中国医药企业的行业集中度比较低,缺乏规模效益,普遍存在小、散、乱的现象,难以建立核心竞争力,虽然制药企业在中国有6500家之多,但只有少数公司超百亿,非常少。大多数公司都不具有高的专业化程度,缺乏特色品牌和品种,大多数企业不仅规模小,而且生产条件不好,技术落后,设备陈旧,管理水平不高,以及分布式布局,企业的生产集中度远远赶不上更先进的国家。
第二,研发投入和创新能力不足,以企业为中心的技术创新体系还没有形成,很多产品都是仿制的,重复的产品多,新产品和独家的品种并不多,而且在产品的制备技术上也比较落后。中国几千家药企大约10~20家是国有的大公司,有一定的研发能力,比如华北制药、东北制药以及国药集团,大约有100~200家属于中型公司,它们中很多是做中草药或一些特别的复方药物,还有1000~2000家小公司。尚未建有一个早期、中期、后期互为关联的创新药物研发链,是导致中国药企无序竞争,难以可持续发展的原因。另一个原因是跨国大药企的研发投入是销售额的15%,而中国这个数据仅仅是1%。
第三,原料药的品种和制剂产品的品种不相匹配。中国在国际医药原材料生产量较大,但在药物研究和药物制剂技术的发展不够,大部分产品的质量处于低水平,很难进入国际市场;平均计算我国的原料药每一种只能制作三个剂型,而发达国家的一种原料可能制作成一个十几甚至几十个剂型,还有落后的技术使产品质量稳定性得不到保障。
第四,中国医药行业参差不齐的管理水平,因超标的重金属含量药品的使用而发生的不良事件普遍存在,这对我国医药行业的信誉造成严重损害。由于中国医药种植,加工,储存,运输和生产制作等过程中,可能或多或少受到有毒有害物质的污染,因而影响中药的质量,而且重金属污染也影响中药出口。
第五,经营管理、品牌形象与国际先进水平有较大差距,缺乏在国际市场上具有代表性的重磅产品。目前我国仅仅是一个制药大国,离制药强国尚有较大差距,民族医药工业市场竞争能力将处于劣势,要加强经营管理,树立品牌形象。
第六,医药产品的进出口结构不合理。我国仍处在传统的低附加值产品出口,比如中药材料、卫生材料以及较重污染的化学原料药,进口较昂贵的医药制剂,这种模式导致高端技术的出口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比例较低。国际市场的拓展力度远远不够,加上获取信息的途径有限,国际市场信息的反应不灵敏。特别是,缺乏一个共同的意识和机制,来开发国际市场。
第七,还需要完善药品配送系统。由于长期实施的“以药补医”等缺陷性的体制,以及在生产药品价格的制定,采购和支付机制不完善的医疗保险等方面的问题,加上进入门槛低,缺乏规划和经营管理,不充分的市场竞争、不到位的执法监督等因素,导致医药流通领域的集中度低,发展水平也相对较低,跨区域配送业务开展缓慢。相对落后的医药物流,配送管理以及物流成本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此外,药品配送集中在城市和发达地区,配送网络还没有完全覆盖农村和“老,少,边,岛,渔,牧”等偏远地区,药品配送的可及性有待改善。
第八,还要完善医改机制。医改制度建设的具体操作存在不足,工作进展不平衡;基层医疗卫生人才队伍结构不合理,不稳定;基本药物实施带来的新问题,群众用药习惯与基本药物品种、质量和品牌之间不适应,基本药物网上采购配送效率低;医疗补偿的长效性机制不完善;公共卫生服务管理体系不健全。
3意见以及建议
要做大做强我国医药产业,就必须想办法“走出去”,积极参与国际竞争,清除发展道路上的“拦路虎”和“绊脚石”,就此,笔者提出中国医药产业做大做强的12条建议:
第一,加强医药公司兼并重组,扩展了医药产业布局。对于大多数中国本土的小规模企业实施兼并,以提高企业竞争力,优化生产要素,构建有优势产品的集约化、规模化、大型的有综合性和竞争力的企业。
第二,医药行业要提高市场准入门槛。严格实施新版GMP,加强政府的监督力度,淘汰掉不符合标准的企业,纠正和规范药品市场秩序,提高药品生产管理水平,保障人民用药的安全性。只有做到“更好”,才能做到“更强”。
第三,以企业为中心,加快构建技术创新体系。避免新技术产品与市场相脱节,更好地确保技术成果快速转化为产业,把创新产品及时地投入市场。还要注重创新产品的有效成分、作用机理可控性以及质量标准等方面的研究,并加快发展中国医药并推进中药与国际接轨过程。
第四,严把质量管理,提高质量管理标准。提高商品质量和信誉。完善医药产品质量安全性、可追溯性等管理制度,实现整个生产过程的规范化管理,建立完善的质量评定,效率的提高,结构优化,资源节约的绩效考核机制,严格把关进出口产品质量。
第五,采用标准化的草药收获和种植。集成方法和广泛的传播和利用现有落后的种植,化肥和农药,以防止滥用,包括培育产业链完整的标准化种植、新药研发、现代中药加工和现代医药物流,建立重大疾病所需的国家基本药物和医药原料种植基地,保障具有健康发展的医药产业链。
第六,采用多种方式以不断壮大的医药行业。在中国的传统医学,药物开发,技术交流与合作的平台上,发展具有民族特色的药物,并通过有组织的联盟,发展一批有自主创新和地方特点的优势民族医药企业,使医药体系不断发展壮大。
第七,加强中国保健产品的开发。中国医药保健食品、医疗养生,在未来人类的健康领域将具有强大的发展活力。并且在出口上限制较低的优点。以中国保健品为桥梁,提升中国医药的国际声誉,辐射带动新产品走向国际市场。
第八,生物领域要迎头赶上。中国的生物仿制药企业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好机会。在过去,医药市场的发展,尤其是在新技术,加上严格的专利保护,使中国医药企业无所适从。不过,目前许多专利到期,分享生物制药技术的成果也变得成熟和开放,制药公司慢慢掌握了各种技术,中国的药企的优势,比如人员的工作,纪律,勤奋工作等都逐渐发挥出来。
第九,树立完美的企业形象和品牌形象。全面发展企业战略,品牌战略,广告战略,市场调研和售后服务等,倾力打造有代表性的具有明显疗效的中成药在国际市场上的地位。发展以心血管疾病类的药物为主打产品,开拓国际市场,因为中成药在治疗此类疾病疗效比较独特和显著。
第十,不断加强中国医药与国际间的交流、沟通与合作,增强医药企业的创新能力,推动医药企业的国际化发展进程。可以通过先进入非洲市场,站稳之后,逐步向欧美等发达国家进发,进入非洲市场比欧美市场容易得多,还有像亚洲一些不发达国家,以及一些拉丁美洲通过这些市场打出品牌,然后再到欧美市场认证和发展,不建议企业一窝蜂去主攻欧美市场。
第十一,进一步加强医改部门职能,建立规范长效的机制。基层医改涉及多个部门,牵涉多方利益,所触及的深层次矛盾越来越多,难度越来越大,对医改部门工作协调能力要求越来越高,医改管理部门的职能也需要进一步加强。另外,还需要整合现有医改补偿制度,建立起补偿标准、补偿独享、补偿责任、补偿时间、资金分配、使用、稽查和管理等方面的科学性、规范化、合理化的综合补偿机制,增强基层医疗机构改革的信心,巩固深化医改的新成果。也不能因为一些人主张的医改影响经济的发展而退缩。
第十二,中国医药产业不健康,但药企的“良心一定要正”。医药领域的回扣现象恰恰代表了目前中国医药企业的现状:研发不足,营销过度,不健康的委托关系处处存在。我们的现代医药行业才起步几十年,的确需要一个逐渐规范的过程,但是,环境的不良并不意味着药企可以昧着良心赚钱:“我们是做药的,暴力是不道德的,因为它是要治病救命的。药企的良心一定要正”。
4结论
医药产业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新兴战略性产业,促进医药产业健康快速发展对于保障人民生命健康利益,推动经济转型升级,推动经济社会和谐进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群众对医疗服务的需求与日俱增,医药费用的相关支出也将不断增长,这为医药产业的发展带来机遇,医药企业要进一步深化合作,积极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理念,融入科技元素,找准传统中医和西医的结合点,坚持走自主创新之路,强化科技支撑引领,加大科技研发力度,做大做强现代中药、生物制药、保健食品等重点领域,完善医药机制,建立良好的医药企业发展环境,全力推进医药产业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徐进之.中国的医疗体制改革将何去何从[J].中国集体经济,2010(3).
[2]魏端,朱昌蕙.我国医药物流良性发展的思路[J].中国药业,2005(9):15-16.
[3]袁银根.中医基础学[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
[4]张鉴钧.传统中医药:敢问路在何方(第二版)[M].北京:普华永道中国之医药组,2009.
[5]胡显文,马清钧.生物制药产业发展现状与趋势分析[J].生物技术产业,2007(1):16-31.
[6]Equity.China Pharmaceutical & Healthcare[R].Hong Kong.DBS Group Research,2010.
篇3
[关键词] 陕西;中药产业;建议
[中图分类号]R282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3-7210(2007)08(a)-167-02
陕西省政府在2003~2005年3年中实施以发展陕南中药材种植,重点实施以规范化种植为主的中药资源战略,从2005年9月“陕南中药产业基地建设工作会议”之后逐步实施以加工转化为重点的战略转型,一年多来,陕南中药工业比重显著增加,但是在实施“陕西中药科技产业发展调查”中发现,在产业转型中还存在一些制约陕南乃至陕西中药产业发展的因素,本文以快速、健康推动陕西中药产业发展为目的,从中药材种植加工、品牌竞争力、投资导向、平台建设、科技服务、人才结构等内容做以探析。
1 中药材种植面积不稳定,资源优势难以保持
保持陕南中药材资源优势是发展陕南中药现代化产业的根本保障,2005年统计陕南中药材种植面积达300万亩,规范化种植面积达到60万亩,为我省实施陕南中药现代化产业提供了良好的物质保障,但在陕南以加工转化为重点的战略转型的过程,使中药材种植迅速降低,中药材种植面积急剧缩小,部分中药材规范化种植基地处于停止状态。针对这一问题作以下探讨:
1.1 问题发生原因探析
一是陕南广大药农长期形成的重农轻药思想的存在和在产业结构调整中对发展中药农业的认识不足;二是我省在发展陕南中药材种植的过程中药材产销脱节,出现药材在产地滞销,加之部分药材品种种植上没有完全弄清楚市场的需求,生产供过于求;三是部分品种在发展种植过程中没有全面遵循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的原则;四是中药材种植技术不十分成熟,在大面积种植过程中,品种退化、连作障碍、病虫害发生等深层次问题凸显;五是在发展中药材产业的同时,产业宣传和技术推广力度不够,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好处及种植药材经济收入强于粮食作物的实际情况没有很好地普及;六是示范作用力度不够,仅单靠企业难以承担起示范带动和技术推广作用。
1.2 问题解决办法探析
针对上述问题发生的原因,在陕南实施中药现代化,建立陕南中药材种植技术保障体系很有必要,重点是做好中药材良种的选育、种植示范推广和宣传,对发生的深层次技术问题进行科技攻关、建设和扩大药材销售渠道。以上工作部分单位进行了良好的探索,如商洛市农科所在商洛市科技局的支持下建立的秦巴良种繁育中心,为推动当地丹参、桔梗、连翘、五味子产业发展提供了很好的技术保障,为陕西天士力植物有限公司、香菊药业等企业提供了优质种苗,有效地减轻了企业的投资压力。山阳县药业发展局建立的种植示范基地和科技局建立的引种研究示范基地,起到良好的宣传和示范作用,有效地推动了山阳县中药材种植产业发展,使发展中药材种植来发家致富的观念深入人心,药材种植持续快速地发展,被誉为“药材之乡”。陕西天士力植物药业有限公司在商洛中药材集中分布乡镇建立中药材收购连锁店,对商洛市地产部分药材实现统购统销。
针对以上问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尝试解决:①对陕南中药材野生资源和人工种植资源进行普查,建立野生资源保护区域和人工种植区划,为实现因地制宜,合理布局,建立优势品种区域奠定良好的基础。②在陕南三市由科技局主管,依靠农业科学研究所或植物研究所联合各地市的GAP工程中心、当地企业建立市级中药材良种繁育,规范种植示范中心,在中药材规范化种植基地县和中药现代化科技示范县建立县级中药材良种繁育,规范化种植示范中心。对以上中心的建立应进行专项政策扶持。③实行中药材种植、购销登计制度,主要倡导和保护订单种植,对部分品种种植根据产量实行资金补助,稳定生产,实行必要的宏观调控。④建立升级中药材种植专家指导委员会,对全省从事药用植物资源研究、从事中药材规范化生产和购销行业的专家进行整合形成,为指导我省中药材生产提供政策、技术、市场咨询。⑤通过建立各级中药材行业协会和鼓励企业建立专业中药材收购连锁店等方式,进行优化当前乡村中药材购销渠道,实现各级购销组织有效对接,同时利用“陕西中药现代化信息网”、《陕西中药现代化》杂志、《医药健康周刊》等信息网络、报刊信息媒体,对药材产地信息进行全面及时报道,最终建立一个便捷、快速、网络化、多途径的中药材供销体系。⑥加快我省中药材资源保护与利用方面的立法工作,切实保护和合理地利用现有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
2 中药生产加工企业缺乏品牌产品,在中市场竞争力较弱
2005年9月27日,省政府在汉中召开“陕南中药产业基地建设工作会议”,深入地总结了在陕南实施中药产业基地建设的工作,研究部署以加工转化为重点的战略转型,这一决策是完全符合陕南中药材基地建设实情,陕南中药材资源必须在产地经过加工转化后,提高附加值才能更好地带动陕南经济的发展。一年多来,由于政策扶持导向,以生产中药饮片的中药材加工企业逐步壮大,通过GMP认证的有西安凯兴中药饮片厂、陕西盘龙中药饮片厂、陕西天士力植物药业中药饮片厂,当前陕西共有中药饮片厂30多家;部分企业和科研院所针对陕西大宗和特色药材进行了治疗药品的研究和开发,已经上市的产品有以秦艽为原料开发了艽龙胶囊、以绞股蓝为原料研发了股蓝泼尼松、以葛根为原料研发了葛根素注射液、以沙棘为原料开发出天癸宝软胶囊,进入二期临床研究的有秦艽中提取有效成分研制的一类新药“秦龙苦素”粉针剂,正在研发的品种还有以酸枣仁为原料开发的酸枣仁软胶囊和以山茱萸为原料开发的肾炎消片剂。这些中药产品的逐步上市将会有效提高当地中药材的附加值。下面重点针对中药三大产品之一,中药饮片企业存在的问题作以下探讨:
2.1当前制约中药饮片企业发展的最主要原因
一是品牌问题,大部分中药饮片生产企业没有建立专属品牌,没有和当地的GAP药源基地建设结合起来树立品牌,过分追求产品品种数量,致使市场推广缓慢;加之由于陕西中药饮片市场长期以来受到安徽亳州中药材市场、河北安国中药材市场、成都荷花池中药材市场的影响,原中药饮片加工企业的大部分中药饮片是实行购进分装式,致使品牌弱化,流通企业直接从专业药材市场购进,致使饮片生产严重萎缩;二是中药饮片购销渠道混乱,由于中药饮片产业自身的复杂性,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对中药饮片没有实行批准文号管理,同时因为中药饮片企业GMP认证的迟缓,致使中药饮片市场监管薄弱,中药饮片质量参差不齐,经常出现鱼目混珠的现象,诸多因素使中药饮片购销渠道混乱,优质难以优价,GMP认证后的中药饮片厂,产品优势没有有效得到政策保护,因而难以形成市场竞争力,处于半生产状态。
2.2 针对中药饮片企业存在的问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尝试解决
①针对当前所有中药饮片进行检查,进行生产规模评估,有步骤,按照市场需求新建中药饮片厂或扩大生产规模;②设立中药饮片产业扶持专项资金,引导企业进行技术工艺改进,培育中药饮片名牌产品,为实现中药饮片批准文号管理打好基础,同时也为《陕西省中药饮片炮制规范》的颁布、实行奠定基础;③陕西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应该加大中药饮片市场监管力度,引导中药饮片使用机构积极采购通过GMP认证的中药饮片企业的产品; ④政府在批准新建中药饮片企业上马时,要求企业必须和当地的中药材种植基地结合起来,使饮片企业依靠当地的药材资源发展自己主导产品,而不是求全求多。
3 各级政府资金投入应注重发挥导向作用
陕西省政府为扶持陕南中药产业发展从2003年起就加大项目资金扶持,当前已经建立了以发展改革委员会、科技厅资金投入为主,各地市政府投入为补充的多渠道的资金投入机制,年投入产业扶持资金已经超过1亿元。我国政府资金投入的导向比例一般在1∶5左右,按此计算,陕西省扶持资金导向资金将达到5亿元,这些资金合力在陕西省科教强省背景依托下,将会迅速使一批企业崛起。但从目前扶持的单个项目内容看,出现了资金过少,投入分散的现象,致使项目投入难以形成合力,投入导向不明确,致使近年来少有大企业和大产品出现。
针对以上问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尝试解决:①陕南中药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应从全省的高度规划和发展陕西中药产业,引导关中的中药生产加工企业和科学研究院所,积极参与和扶持陕南中药产业发展;②针对陕西中药产业存在的主要问题集中探讨论证后,进行项目招标,加强投入导向引导,集中力量有效解决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推动产业发展;③进一步健全陕南中药产业发展专家咨询委员会,对陕西省中药产业实施的重大项目实行评估,并协同政府管理机构对项目实施进展进行检查,同时对项目实施开展动态技术指导。
4 应注重创新思路,加强科技创新平台建设
目前陕西省建设的中药创新平台主要有新药研发工程中心和生物医药研究重点实验室等,主要围绕药物这个主体展开,但是很多中药材自古就药食同源,当前在养生保健产业经济兴起的背景下,“广东凉茶”产业的发展,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产品开发思路,建立和完善中药材现代化研究和开发体系,紧紧抓住中药养生保健这个主题开展中药药膳、饮料、保健品等产品,以中药养生保健产品促进中成药研究、生产,为充分和最大限度地利用陕西的中药资源,创造新型的产品,提高药材附加值以满足迅速发展的陕南中药种植产业发展需要。
具体做法:引导在陕南建立中药材药膳保健品有关企业,同时依靠陕西的大专院校建立陕西省中药饮食保健品研究工程中心,运用现代养生理念,依靠药品研发技术,采用陕南地道中药材开发现代中药保健品,高中药材附加值,迅速提升陕南中药材产业。
5 要重视科技服务体系建设,促进中药科技服务中介机构发展
在我国全面启动科技行动,建设以企业为主体的科技创新型国家的同时,如何架起企业和政府之间的桥梁,企业和企业之间的桥梁,主席在全国科技大会上明确指出要大力促进科技服务中介机构发展,为政府和企业提供高效服务,北京市2006年统计有各类科技服务机构9 000余家,据报道我省科技服务机构不足500家,针对中药行业进行科技服务的机构更少,因次我省要从政策上引导中药产业和科技服务机构相结合,开展项目咨询和企业诊断,同时对中药产业科技服务进行项目扶持,让科技服务机构有机会参与我省与中药有关的软科学研究或者产业调研。重点加快扶持以生产力促进中心为主体的科技中介服务机构,为企业和政府提供咨询和信息服务,长期开展项目立项调研,包装并组织联合相关企事业单位和研究院所向国家申报课题,获取国家的支持,提高项目层次和项目质量。
6 调整人才结构,建立人才培训基地
随着我省中药产业的发展,各类相关企业的巨增,人才需求不断加大,从现在中药产业从业人员学历来看,本科学历占12%,大专学历占13%,中专学历54%,其他占19%。从他们的技术职称上看,高级职称占4.3%,中级职称占19%,初级职称占50%,无技术职称占25%。在中药人员队伍中,初级职称和中专以下学历占绝大多数。近年来,随着生物技术的发展,生物先进技术不断渗透到中药研究领域中,并得到广泛的应用。此外,它还涉及到组合化学、计算机科学、中医药信息学等多学科,涉及到纳米技术、超微量分离分析技术、细胞培养技术、基因重组技术、标准化技术等多种技术的联合应用。扩展中药技术人才的层次结构,培养出更多不同层次的专业技术人员是中药产业迅猛发展对教育体制改革创新提出的迫切要求。因此调整和改善中药技术人才的知识结构和基本技能,为企业所需培养出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技能,能够从事技术创新的熟练技术人员显得十分迫切。因此,有必要整合现有教育资源,在陕南依托当地高等院校建立陕西中药产业人才培训基地,针对现有中药产业从业人员进行必要的培训,提高技术操作水平和管理能力,进一步完善健全人才支撑体系,为社会培养大批优秀人才。
篇4
关键词:企业文化;企业发展
企业文化对企业能力的形成、作用、保持和促进起着根本性的作用。企业文化决定着该企业在市场活动中的态度,决定着企业产品属性的价值取向,决定着企业自身组织规范和行为准则,决定着企业员工的敬业态度和奉献精神,决定着企业的创新精神和团队精神等等。这都是企业能力的前提条件和后续保证。
一、企业文化在市场等客观方面发挥的作用
(一)市场作用
市场受着某些特定的文化影响与支配,如果企业的文化与市场不相融,甚至是冲突的,必然会使企业处于困难和危险的境地。例如,当一个企业服务定位于"领先使用者"的细分市场时,而这个市场的需求特征是"时尚",那么其企业文化的内涵就应该体现出"变化"、"新奇"、"差异"、"个性"等。只有在这样的企业文化的作用下,该企业才能在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从某种意义上说,市场竞争从根本上是文化的竞争,只有企业文化与所处市场主体文化相适应,才能取得主动,如果企业文化与市场不相适应,则要对该文化进行调整。
(二)产品作用
企业产品的发展,实质就是文化质衍生的过程,就是文化系列化的过程,文化质不变表现在产品上就是无产品发展,基本文化质的产品就是"核心产品",从这个意义说,产品即是文化,文化就是产品。企业应该在市场上打出自己的精品,力创"品牌文化",努力提高其产品的文化价值即"无形价值"。企业文化可划分为器质性文化(功能、效用、质量、价值、工艺等构成及其调整控制);制度性文化(规章、制度、体制、机制等);理念性文化(价值观、行为准则等)。只有在三个层次的文化相互协调,配合支持时,企业能力才能最大化和最有效化,否则,互相冲突、互相制约、互相干扰、互相抵消,则企业能力势必削弱,其效用势必大打折扣。此时,企业只有两个选择,一是调整产品(或功能化,或概念化),二是修正企业文化。
二、企业文化在人员等主观方面发挥的作用
(一)组织作用
有效的企业组织,总是将市场特征和产品特征认识和运用自如。而运作无效或失败的企业组织,却是要么对市场认识不清,要么对产品认识不清,要么不能把握其特点予以协调运用。市场是开放的客观存在,它一般地不以某个具体的局部存在而不同,真正独家的产品也不多,更多的是一些类似的乃至相同的产品在同一个市场里竞争,结果却完全不同:有的大获成功,有的则一败涂地。导致不同的客观结果,是企业文化的差异。不同的价值观,不同的行为准则,不同的目标导向,不同的控制,不同的态度,不同的性格,不同的工作氛围在相同的条件出现时,必然会产生虽然微小却很关键的不同反应,从而生出完全不同的效果。文化对于企业的组织作用是广泛而深刻的,它既对组织能力的形成(资源配置)起着关键的作用,也对组织能力的发挥(资源运用)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同时对组织面对环境变化和刺激的反应起着关键的作用。
(二)团队作用
企业文化强调以人为本,十分尊重人的感情,久而久之,在企业中酿造了一种团结友爱、相互信任、和睦相处的气氛,形成了一种无坚不摧无往不克的团体意识。一个组织,一个企业,没有这种团队意识,终究无法生存。这种企业文化使企业管理者和全体员工之间形成一种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大家想企业的前途之所想,急企业的命运之所急,共同的价值观造就了共同的目标和理想,从而整个企业上下步调一致,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这种团队互相勉励,互相配合,取长补短,就能在市场竞争中应对自如,无往不胜。因为种种原因,企业的领导及管理者之间、企业内部各部门之间、企业的管理层与员工之间、员工与员工之间,有时难免会产生一些矛盾。而解决矛盾的最好办法,就是借助于企业文化进行自我调节,自我化解,自我消融;企业与社会、企业与顾客、企业与外界企业、企业与国家之间有时也会存在某种不协调、不适应,而最好的办法也只能利用企业文化进行调整。
(三)约束作用
一个好的企业,必定有一套完整的规范的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企业的管理制度是企业文化的内容之一,它是在企业创建与发展的实践中逐步完善的,它凝聚了企业管理者及其员工共同的心血。反过来,这种企业文化又成为企业内令行禁止的"总规章"。企业制度一旦形成,企业的领导者和企业员工必须严格遵守和执行,而企业的领导者又必须首先身体力行。如有违反者,要按照企业制度进行 处罚;如有模范执行者,应按照企业制度予以表彰;如有为企业作出重大贡献者,应按照企业制度给予重奖。由此可见,企业制度是企业内部的法规,从而对企业的领导者及全体员工形成约束力。企业的道德规范是企业文化中的一种意识形态,它属于企业哲学的范畴,是企业文化中的上层建筑的范畴。它是从哲学的道德伦理关系来约束企业领导者和员工的行为的。如果企业的领导者、管理者及其员工超越了一定的道德底线,造成了严重的事故,引发成重大的社会问题,这种道德的谴责就会上升到纪律的甚至法律的高度。同仁堂药店"济世养生、精益求精、童叟无欺、一视同仁"的道德规范约束着全体员工必须严格按工艺规程操作,严格质量管理,严格执行纪律,因此,同仁堂能够做到长盛不衰。
(四)激励作用
企业文化的神奇作用,还在于它所固有的共同价值观使企业的每个员工都能感受到自己在该企业中存在及其行为的价值,这种自我价值实现是人的一种满足,这种满足必将形成强大的激励从而使他们的精神境界得到进一步的升华。在以人的企业文化氛围中,企业领导者管理者对员工的关心,员工会感到受人尊重从而获得一种精神上的满足,进一步振奋精神,奋力拼搏;企业领导者管理者对员工充满爱意的批评,使员工能够克服自身的不良习气,争作一名优秀的员工;企业领导者管理者对员工的表扬与奖励,使其他员工学有榜样。笔者要特别指出的是,良好的企业精神对企业员工有着极大的鼓舞作用,他们会自然而然地产生强烈的荣誉感和自豪感,从而更加焕发努力精神,并以实际行动去维护企业的荣誉。如著名的大庆精神,概括起来就是"爱国、创业、求实、奉献"八个字,这种精神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工人阶级的优良传统与优秀品质,是中华民族精神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由此可见,企业文化的激励作用是何等的巨大!
综上所述,优秀的企业文化在企业的创建、生存与发展壮大中始终发挥着十分重大的作用,而企业在创建和发展壮大中又形成和完善了企业文化。笔者满腔热忱地呼吁:愿我们的企业在抓生产经营的同时,致力于创造出属于本企业的 企业文化,并在这种独特的企业文化的推动下,走向世界。
参考文献:
[1]孙长启.谈企业文化建设在企业管理中的意义[J].冶金企业文化,2011,(2).
篇5
1、总体要求。以党的十七大和全会精神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省、市关于加快中药材产业化发展确定的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坚持以财力增强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为目标,按照“抓龙头、建基地、创品牌、兴产业”的发展思路,培育扶持中药材产业化龙头企业,加快中药材基地建设,打造中药材名优品牌,努力把中药材产业培植成为我市经济发展新的亮点。
2、基本原则。一是突出重点,集聚发展。充分发挥区域医药产业的特色和优势,把握主攻方向,围绕重点领域,集中力量进行突破。二是加强扶持,注重引导。高度重视,切实将此项工作摆上应有位置,加大帮扶力度,主动协调有关部门为区域医药产业发展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三是合作开发,强化创新。针对重点发展领域,加强与省内外高校、科研院所的合作,加强技术创新,积极研发应用高新技术,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拳头产品。
3、工作目标。到2015年力争实现以下目标:全市中药制剂年产值规模达5亿元以上企业2家,中药相关产品工业总产值达12亿元。
二、重点工作
4、重点扶持中药材产业化龙头企业。认真实施“振兴药行动计划”中的“中药材提速增效工程”,加大对省天康药业有限公司、药业有限公司等中药材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采取各种优惠政策和有效措施,为中药材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创造良好环境,促进龙头企业健康发展。鼓励和扶持企业开展技术创新,加速产业升级,支持其上品种、上项目、上规模,开展深度加工,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企业,提升产业竞争水平。对医药企业申报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和外观设计专利分别给予3000元、1000元、700元资助;获得国家新药批准文号,每个文号奖励1万元。专利申请资助由市科技局受理,经审核把关后按资助标准发放;国家新药批准文号由市食品药品监管局受理,报市政府审定后按标准发放。同时加强对龙头企业经营管理者的业务和技术培训,提升其综合素质和经营管理水平,着力建设一批企业家和技术骨干队伍。
5、积极打造杨村医药产业园。规划建设20平方公里的杨村医药产业园,支持园区水、电等配套设施尤其是污水处理项目建设,积极利用医药产业园平台吸纳药品、医疗器械生产和经营企业入园,大力发展中药提取和中药精制,延伸产业链条,形成集群效应。
6、建立适合种植的中药材基地。推行“企业+基地+农户”、“企业+基地+合作社+农户”等模式,积极引导和鼓励建立适合种植的中药材基地,大力开展芡实深加工,提升芡实产业附加值,带动芡实产业发展。
7、做大做强中药饮片产业。不断完善中药饮片材市场管理体系,逐步改善市场环境,加强软硬件建设,积极帮助省华鼎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等市内相关饮片企业与省内外大型企业(尤其是亳州中药材基地)开展合作,鼓励外地同行业相关企业以参股、控股等方式,联合、兼并、重组市内企业,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力。积极构建以龙头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中药材科技创新体系,大力开展中药饮片炮制和质量控制技术等研究,将松花粉等饮片新产品进行重点市场推广,争取做大做强,带动中药产业快速发展。着力加强市中医院建设,鼓励发展地方特色中药。
8、开拓中药保健食品市场。鼓励市内药品生产企业、中药饮片加工企业,不断延伸产业链条,积极争取国内外大专院校、科研机构和人员来我市进行保健食品研究开发,与企业共建基地,支持向保健食品、食品、食品添加剂、调味品、色素等领域拓展,开拓新产品,使我市已有的富铬、富锌、富硒松花粉胶囊、富硒灵芝孢子粉胶囊、蚂蚁粉胶囊等保健食品种类不断丰富,提升竞争力,产生集群效应,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中药成分创新产品。
9、强力推进品牌化建设。切实把品牌建设放在突出位置,争创名牌产品,做强做响“”、“”、“”等特色品牌。做大做强复方黄黛片、丹参滴注液、肺泰胶囊、断血流颗粒等名优品种。选择优质中药材品种,围绕市场搞加工,围绕加工建基地,突出特色,扩大规模,提高档次,形成“特色+规模+档次”的经营格局。
三、保障措施
10、成立组织机构。市政府成立市中药材产业化工作领导小组,分管市长任组长,市卫生局、食品药品监管局主要负责人任副组长,市发改委、经信委、科技局、财政局、商务局、环保局、卫生局、食品药品监管局和杨村镇为成员单位。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食品药品监管局,明确职责,落实中药材产业化工作任务。
11、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建立全市中药材产业化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召开联席会议,研究解决全市中药材产业化工作相关问题,通报中药材产业化工作进展情况。各镇(街)、市直各有关部门加快中药材产业化发展的有关情况要及时报送市中药材产业化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12、保障中药材产业化发展所需资金。各镇(街)、市直各有关部门要加大对中药材产业的扶持力度,增加资金投入。通过加强与农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等商业银行的战略合作,整合各类投入资金,积极引导工商资本、民间资本、金融资本和外资等进入中药材领域,提供各种优惠政策和服务,吸引国内外资金参与中药材科研、加工和经营。财政部门要积极争取省级项目资金,对中药材重点发展项目给予资金扶持倾斜。
篇6
【关键词】 医院建设 发展 联勤体制
【Abstract】 The implementation of joint logistics system, not only to the military hospital 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 has brought new development opportunities, but also brought many new situations and new problems. how to adapt to joint logistics system to ensure that the level of medical care and the ability decline, to ensure that hospitals and good and fast development is the urgent to study and resolve issues.In this paper, joint logistics system characteristics and protection of the hospital mission requirements focus on aspects of hospital construction is discussed.
引言
全军卫生系统积极推进联勤卫生改革,在扩大联勤保障范围、优化整合保障实体、规范联勤运行机制、提高卫生战备训练水平和解决重点、难点问题等方面取得了比较大的进展。在全军已基本实现卫生大联勤的新形势下,如何及时调整职能,加强全面建设以适应联勤发展需要,是军队医院当前的重要任务。笔者认为, 在大联勤体制下, 军队医院建设发展应着重把握以下几点:
1.快速适应联勤体制改革
大联勤体制编制改革, 既是军队长远建设发展的需要,也是军队医院适应新形势、谋求新发展的必由之路。面对新的体制编制, 必须努力从思想观念上、科学决策上与时俱进、快速适应, 切实解放思想、更新观念, 客观地分析和把握形势, 并采取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创新机制和完备措施。一是要不断增强联勤体制的坚定性和自觉性。深刻认识调整改革对加强军队医院质量建设、提高战斗力、增强保障力的极端重要性和紧迫性, 紧紧围绕军队医院的根本宗旨, 着眼于为部队服务的现实要求, 切实加强领导, 积极实践, 勇于创新, 加强科学管理, 不断开拓进取, 走出一条医院持续、健康快速发展的新路。二是要坚持按客观规律办事, 积极探索联勤保障的新举措。世界上的事物总是在内部矛盾的不断运动中向前发展的。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 也是在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中逐步深化的。随着联勤体制改革运行的不断深入, 一些困扰医院建设发展的问题也将日渐突出, 并亟待很好地解决。因此, 必须从医院工作的具体实际出发, 分析特点, 找出规律, 使医院的改革和发展融入国家和军队的改革之中, 努力提高医院工作的整体水平, 开创新局面、再上新台阶。
2.努力提高卫勤保障能力
军队医院在确保为部队服务工作做得是好的, 也取得了比较显著的成绩。许多医院采取了一系列优先和确保的具体措施, 但也要清醒地看到, 对照联勤新体制要求和保障的点、线、面范围相应加大, 医院的服务保障工作还有差距, 确有不到位、不到家的地方。军队医院如果不为部队服务, 自身建设得再好, 也没有存在的必要, 因此, 必须切实端正思想认识,做到“三个统一”。一是要做到主观愿望与客观实际相统一。尊重客观实际, 发挥主观能动性, 做到主观与客观的统一, 是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 也是医院在制定为部队服务目标和措施时必须遵循的原则。比如, 医院在与体系部队搞帮带工作中, 事先要搞好调查研究, 弄清楚部队的需求, 帮什么、怎么帮要做到心中有数, 力求踏踏实实地为部队办实事、求实效。二是要做到继承传统与不断创新相统一。各医院在为部队服务中有许多颇受部队卫生单位和广大官兵欢迎的做法, 如“三优先”、送医送药上门等。这些都是需要继承和发扬的。但是, 在坚持传统做法的基础上, 还要重视研究新情况、新问题, 不断创新服务方式。某医院针对部门战士就医需求变化和个别战士“小病大养”等问题, 建立“战士会诊日”, 组织专家逐个进行会诊、做思想工作, 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某师医院针对部队高度分散的实际, 设立“流动医院”, 深受基层欢迎。这些好的做法说明, 只要各级医院诚心实意地想方设法解决部队的难题, 多一些主动性、积极性、自觉性和创造性, 就能够使为部队服务各项措施扎扎实实地落到实处。特别是联勤体制正式运行后台, 预防、医疗、保健统筹共享一体化工作, 要不断开辟新的保障领域和服务方式, 既要注重从解决人力、财力和物力上实施“硬服务”, 更要从技术、信息和工作指导上提供“软服务”, 逐步提高部队医疗卫生单位的“造血”功能。三是要做到追求单项成果与注重整体效能相统一。为部队服务是一个全过程的活动, 包括服务态度、服务措施、诊疗技术和后勤保障等各个方面。因此, 要树立整体服务的观念, 注重改革的配套; 各个系统要密切合作, 形成全方位的服务保障格局。某医院在开辟军队伤病员“绿色通道”时,对医院各有关部门的职责作了明确分工并加强了机关的协调, 提高了为部队服务的整体保障水平。
3.不断强化科技兴院意识
人才是科技发展的根本, 人才是科技创新的关键。要加快医院由数量规模型向质量效能型的转变, 必须从根本上解决好联勤体制编制调整改革后医院床位、人员精简带来的问题, 切实加强人才培养和学科技术建设, 优化内部结构, 提高医疗服务质量, 最终达到提高医疗工作综合效益。一是要以科技进步促效益。大力推进科技进步, 高度重视学科技术建设, 实施“科技兴院”的发展思路, 是医院建设发展的一项战略性措施。要积极创造条件, 调整投资结构, 逐步加大科研经费的投入, 改善科研工作的基础设施水平和支撑条件, 提高科技攻关的能力。学科建设要坚持突出重点、带动一般的原则, 根据医院的专科特点努力发展特色学科, 真正形成“院有优势、科有特色、人有专长、全面协调发展”的良好局面。二是要以人才建设求效益。人才队伍建设是医院建设的根本。近几年各单位重视了人才队伍的建设, 通过引进和培养, 人才队伍的状况有所改善。去年, 各医院根据单位的实际, 积极利用外部人力资源, 采取专业理论考试、临床技能操作考核形式, 在社会上招聘非文职现役人员, 这些非文职现役人员中,有博士、硕士研究生, 他们通过集中教育和岗位培训, 很快在医院各个岗位上发挥了作用, 缓解了医院落实编制后人才短缺、力量不足的矛盾, 也有利于医院的近期建设和长远发展。
当然, 对聘用人员还有一个管理的问题。要逐步建立从人员选拔、聘用到培养、使用等全过程的管理机制, 既要大胆招聘, 放手使用, 更要严格管理。三是要以结构优化创效益。在医院调整精简后, 人员少、编制床位少、功能结构不尽合理的情况下, 优化医院的组织结构、运行结构和卫生资源结构, 对于提高医院工作的质量和效益显得更为重要。各医院要根据自身的客观实际, 合理调整内部科室结构和人员配置, 突出重点, 科学组合, 积极改善基础、常规设备落后的状况, 逐步探索并实现机关部门小型化、专业功能中心化、院务保障社会化等高效率的运行模式, 充分发挥好现有人、财、物的效能, 让医院的综合效益最大化。
4.建立健全科学管理机制
科学的发展理念与健全的管理机制, 是提高医院综合管理水平和推动医院建设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保证。我们必须在抓好建设发展的同时, 切实抓好科学管理。首先, 要以科学的态度建立健全科学管理机制, 严格规范医疗工作秩序, 加大监管和执行力度, 确实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医疗工作具有自身的客观规律性, 违背了它, 工作就要受到挫折。而各项管理规章制度, 则是医疗工作客观规律的具体体现, 是医疗工作长期实践经验的总结。目前, 在医疗工作中各项规章制度基本上是健全的, 问题不是无法可依, 而是有法不依、循章不严。从当前部分医疗差错、事故和医疗纠纷的发生情况来看, 大多数与规章制度来落实有关。执行制度, 贵在养成。要从每一名工作人员、每一个诊疗环节、每一项具体操作和每一条规章制度上抓起。领导、机关和科主任要带头学习、熟悉制度, 带头严格遵守, 并加强监督。要切实加强医德医风建设, 突出抓好廉洁行医, 树立军队医院的良好形象。提高规范化管理水平。各医院要积极推广和应用总后卫生部研制的计算机软件, 还要重视和加强经济管理工作。要进一步搞好医疗成本核算, 坚持经费财务统管制度, 精打细算, 增收节支,切实把有限的经费用在为部队服务和医院建设上。 其次, 要以科学的管理建立起“以伤病员为中心”的优质服务机制。随社会保障化的不断深入, 医疗市场的供需关系也将出现新的变化, 医院之间的竞争将会更加激烈。医院未来的生存与发展, 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从现在起参与医疗市场的战略、决策和决心。
结语
只有牢固树立“以伤病员为中心”的思想, 把伤病员满意不满意作为衡量医院服务水平的主要标准, 努力提高医疗质量, 端正服务态度, 降低患者负担, 改善医疗条件,优化医院环境, 以取得伤患者员的高度信任和社会的高度信誉, 以全新的服务理念和优良的医疗技术, 全面推动医院建设又好又快发展。
参考文献:
[1] 许顺雄杨伟 李碧元军队医院建设必须主动适应联勤发展要求 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7年第21期
篇7
关键词:院校建设发展;教员队伍建设;特色学科建设
院校的建设发展牵涉到方方面面,本文就最重要的两个方面的工作发表浅显的看法。
一、加强以教员为主体的人才队伍建设是关键
教员是培养人才的骨干力量,有没有一批知名的专家学者是衡量院校整体实力和办学水平的重要标志。
第一,要优化教员队伍整体结构。严格把关,确保教员选调质量。主要教学岗位教员选齐配强。控制选留本校毕业生的数量,制订特殊政策,加大从军内外引进高层次拔尖人才的力度。尽快制订并出台相关政策,拓宽院校教员与部队干部交流的渠道。着力解决院校教员经历单一的问题,切实改善教员队伍的学缘结构。
第二,要提高教员综合素质。要充分发挥军队院校在培养科技人才中的主渠道作用。军队院校是军队自己的资源,是军队发展的重要动力,在一定条件下能够推动军队建设发生质的飞跃,把军队院校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依托国民教育培养后勤科技人才要坚持落到实处。利用国民教育资源培养军队人才,是世界各国军事人才培养的一个趋势,也是我军培养高素质军事人才实行的重大政策。必须加大国际间军事交流的力度。加强国际间的军事学术交流是培养造就高素质军事人才的有效途径,通过派出优秀科技人员到国外军事院校学习,可以拓宽视野、更新观念、丰富知识。同时,还可以请外国专家讲学、组织联合军事学习和训练,通过交往实践来研究外军、借鉴外军,提升我军的现代化建设水平。
第三,是完善教员管理机制。要针对科技人才成长和工作的特点,建立开放、流动、竞争、合作的科技人才管理规范,营造一种民主、团结、和谐的学术氛围。逐步实行主讲教员制度和挂牌授课制度,推行教员资格认证制度、评聘分离制度、教学工作量和课时补贴浮动制度,完善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教员考评体系,落实高职教员授课制度,畅通院校教员与部队干部交流使用的渠道,努力提高教员队伍的整体水平。鼓励和支持教员参与科研,切实提高教员的学术研究能力。
二、搞好特色学科建设
学科建设是培养造就军队建设骨干力量和拔尖人才的基础平台,一流的人才从一流的学科走出,一流的成果从一流的学科产生,一定数量的一流学科才能真正支撑起一所一流大学,并形成显著的特征之一。
第一,充分认识学科建设在院校建设中的龙头作用。院校建设很多方面的内容。但这些建设必须而且只能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学科建设的需要为根本指针,以学科建设为统揽,才能有利于院校的建设与发展。历次军队院校调整改革,最有说服力的归根到底还在于院校的学科专业实力强不强、特色明不明显、优势突不突出、认可度高不高。随着军队院校体制编制调整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学科建设在院校的生存和发展方面的支撑作用日益突出。凭借大批与军事斗争准备和军队信息化建设密切相关的高水平的优势学科,凸显院校的地位和作用,已成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寻求院校发展的关键。着眼新军革的发展趋势,瞄准军事科学技术的前沿,在学术科研立项、人才培养方案制(修)订上加强引导,坚持每个学科至少形成一个具有鲜明军事应用特色的研究方向,每个学科至少有一个处于军内领先水平的研究方向。以点带面,推动学科专业鲜明的军事特色。
第二,强化科学管理,加大经费投入,提高学科建设效益。首先要规范学科建设中各级、各类职责。学科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机关、系、教研室在其中发挥不同的功能,承担着不同的任务,必须明确机关、系、教研室在学科建设中的职责。对学科建设领导小组、学科建设专家组、学科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的职责内容、运行方式予以明确和规范,真正使其运转起来,发挥应有的作用。通过一定的途径,真正发挥好学科建设领导小组和专家组的作用。各系是学科建设的具体执行机构,主要是按照学院学科建设领导小组制订的规划和计划制订本部门所辖学科的建设计划,将梯队建设、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和实验室建设等学科建设要素落到实处;要把年度计划落实情况作为考核部系党委班子工作绩效的重要方面,真正落实学科建设负责人责任制。进一步完善和规范学科、学术带头人职责,建立更加科学的考评办法,促使学科、学术带头人在促进学科发展中发挥出更大、更好作用。其次要建立起高效的学科投资制度。持续、稳定的经费投入,是学科建设的重要条件。要建立起总部投入与学院配套投入、正常投入与专项投入相结合的投入体制,根据学院的财力状况和学科建设的实际需要,每年对学科建设予以适当投入。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实施重点投入,并对重点建设学科给予相应的特殊的配套政策,支持其发展,建立起重点学科与一般学科相互竞争的进退机制。要改革学科建设的投资和管理模式,改革过去单独的学科点建设的模式,以学科群为单元,推行科学研究、队伍建设、人才培养、社会服务、研究平台等要素捆绑式的学科建设模式。要在学科建设的统筹协调、提高效益,加强合作、消除壁垒,增强团结、减少内耗等方面,取得明显成效,为院校的跨越式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转贴于
参考文献
篇8
一、充分认识检察机关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服务的重要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非公有制经济迅速崛起,不断发展,现已成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和实现社会稳定的重要经济支柱。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有赖于良好地法治环境。只有营造出健全的法治环境,才能确保非公有制经济平等参与竞争,最大限度激发非公有制经济的活力,有力促进非公制经济快速发展。检察机关作为国家的法律监督机关,充分发挥检察职能作用,坚决打击危害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各种犯罪,依法保护非公有制经济主体的合法权益,既是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实施赶超发展战略的迫切要求,也是检察机关与时俱进,服务于经济发展的根本要求。
由于受传统思想的影响,对非公有制经济的态度常常是“事不关已,高高挂起”,认为非公有制经济只是个别业主的事情,甚至持排斥的态度。然而近年来非公有制经济的大力发展及其凸显出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促进社会稳定等方面的巨大作用,进一步表明,非公有制经济已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平等地保护公共财产和私人合法财产,平等地保护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为非公制经济发展创造出与公有制经济发展相同的公平、公正的法制环境是必须也是应当的,也是检察机关应履行的职责。
二、解放思想,转变观念,调整工作思路
检察机关由于长期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根深蒂固的一套单一的思维方式和法律评价标准已越来越难以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据此,要为非公有制经济组织改革发展提供优质服务,必须解放思想,更新观念。首先,要破除传统旧观念,转变过去对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的冷漠态度,以满腔的热情为非公有制经济予以支持。其次,要从片面理解对法律实施监督转变为充分运用法律监督职能为非公有制经济服务的观念。在过去,一提到法律监督职能,首先想到的就是打击和办案,没有正确理解社会主义法制的最终目标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检察工作要进入经济建设主战场,就不能偏离经济建设之外。所办的各类案件都要注重法律效果、社会效果和经济效果,要拓宽服务领域,充分运用法律手段,严厉打击各种危害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的犯罪活动。最后,要从过去单一打击的旧观念转变为打防并举的新观念。打击就是服务的思想已被人们所接受,但打击并不完全等同于服务。因此,在执法思想上要破除就案办案,孤立办案的单纯业务观念和机械被动的执法观念。要紧密结合检察职能,把打击、预防、服务有机结合,既防止以打击代替服务或把打击作为唯一的服务,又防止离开检察职能单纯为服务而服务的倾向。通过打防结合,大力开展预防工作,使非公有制经济企业了解检察机关,也使检察机关了解非公有制企业,努力扩大办案的社会效果、法律效果和经济效果。三、制定具体措施,切实为非公有制经济营造良好的法制环境
检察工作是一项法律性极强的工作,为非公有制企业提供服务必须采取与自已工作的特点和性质相适应的途径,充分发挥工作中的策略性、实践性,最大限度地达到法律效果、社会效果和经济效果的统一。具体措施可以是:
1、发挥打击职能,切实保障和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
充分发挥批捕、起诉职能,坚决打击杀人、伤害、绑架、抢劫等危害非公有制经济业主人身权以及盗窃、诈骗、哄抢个人和企业合法财产等侵犯财产权的犯罪,黑社会性质组织、地方恶势力以暴力、威胁等手段收取“保护费”和强迫交易等犯罪,对非公有制经济从业人员侵占、挪用企业财产和侵犯商业秘密、破坏生产经营等损害企业利益的犯罪,依法保护非公有制经济企业及其业主的合法权益。
2、严肃查办职务犯罪,不断优化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环境
切实履行职务犯罪侦查职能,对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之便,在证照颁发、项目审批、税收征管、贷款发放、民事裁判等过程中向非公有制企业索贿受贿或滥用职权、徇私舞弊、枉法裁判等侵犯非公有制经济企业及其业主、从业人员财产、人身、民主权利的职务犯罪,作为办案重点,依法从严查处,利用法律手段净化投资环境。
3、发挥法律监督职能,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创造公平的法治环境
对侵害非公有制经济企业和业主合法权利的刑事犯罪案件,有关部门该立案而不立案的,要依法行使立案监督权,督促其立案查办,法院对此类案件判决不公的,要依法抗诉;对于非公有制经济企业及其业主、从业人员涉嫌犯罪的案件,要依法对侦查活动进行监督,及时纠正侦查活动中的违法行为,保护其合法权益;对于非公有制经济企业参与民事、行政诉讼,法院作出已生效的错误裁判,特别是因歧视非公有制经济或司法腐败导致裁判不公,损害非公有制经济企业合法权益的,要依法抗诉。
4、开展法制宣传,增强非公有制经济业主和从业人员的法律意识
通过法制讲座、发放宣传资料、提供法律咨询等形式宣传法律知识,增强非公有制企业业主及从业人员法制观念,引导非公有制企业依法经营,依法管理,并明确向检察机关寻求法律帮助的范围和途径,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在办理涉及非公有制企业的案件中,要注意帮助非公有制企业总结经验教训,通过检察建议等方式,帮助企业建章立制、规范管理、堵塞犯罪漏洞,预防和减少犯罪。
四、依法办案,努力提高服务水平
在办理涉及非公有制企业的犯罪案件时,要注重办案方式。在依法保证法律公正的基础上,各部门应紧密配合,加快办案进度,尽最大努力缩短办案时间,尽可能减少办案给企业生产经营带来的影响。要注意维护企业声誉和正常生产经营秩序,如因案件需要确需查询、冻结企业流动资金和银行帐户的,必须按规定依法进行;确需对涉嫌犯罪的有关工程技术人员采取强制措施的,建议做好交接工作,保障工作的衔接,在不影响企业正常生产经营秩序基础上,依法慎重进行,并将案件结果及时反馈。尽可能挽回企业经济损失,使企业受的损失减少到最低限度。在办理影响较大,企业职工反映强烈的案件时,要和有关部门密切配合,做好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维护企业稳定。
篇9
1.劳动力数量减少
我国农民素质普遍偏低,农业经济生产率不高。随着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农业生产管理水平不高,阻碍了农业技术的推广和应用。农村劳动力有向城镇转移的迹象,劳动力数量逐渐减少。
2.对环境保护的重视程度低
我国人口众多,自然资源数量有限,随着人口的增长,人均资源占有量越来越少。在农作物生产过程中,耕地资源的流失以及水资源的浪费现象严重,导致农作物的生产率逐渐降低。滥砍乱伐导致森林面积减少、土地沙化严重、水土流失面积扩大,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直接威胁着农业经济的发展。我国对环境保护的重视程度不够,一些发达国家对我国碳排放现象表示不满,同时对我国农产品出口的要求越来越严格,尤其是在环境保护方面。重金属严重超标、废弃物堆积使得我国农产品贸易受技术壁垒限制,不仅影响人们的身体健康,还导致农产品损失严重,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受阻。
3.农业经济基础薄弱
我国科技发展不如发达国家,农业经济基础设施比较落后,农产品生产率不高,科技含量低。我国科研项目大多以政府为主导,对市场变化的了解程度不够,农民的经济水平有限,农业技术推广难。能够真正发展起来的龙头企业较少、规模较小,不能成为带动其他企业发展的榜样。我国的科研和教育资源主要集中于大中型企业,投资于农业经济发展的科技费用较低,剩余劳动力分散不均,难以形成规模效应。
二、农业经济发展的建议
1.改善生态环境
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农业,实现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大力推进节能节水,加强资源的有效利用,促进资源回收再利用,形成低消耗、低排放和高效率的节约型农业经济,从而实现农业经济发展与生态平衡的协调。国家实施立法和行政措施,可以加速我国发展生态农业,充分利用资源,防止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可以提高农业生产率、土地和资源利用率,生产无公害无污染的绿色产品,可以提高农产品的比较优势,突破贸易壁垒,增加农产品出口竞争力。
2.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加大对农业基础设施的技术投入,从整体上提高农业基础设施的技术含量,尤其要带动落后地区的技术进步。从基本的生产工具,到水利灌溉,再到信息化宣传一整套流程都需要高新技术支持。进一步加快建设农业科技创新基地和农业研发中心,鼓励企业建立农业科研中心,政府可以给予资金和技术方面的扶持,逐渐改善农业技术创新环境,加强农业知识产权方面的研究力度。从根本上来说,要针对农业经济发展的需要,加快农作物品种的培育、低碳农业的发展和防污治污技术的研发,提高农作物的卫生与安全水平。把农业科研投入作为资金支持的首要任务,提高科技投入中农业科技投入的比重,学习和引进国外先进农业技术,鼓励农科教院校和企业参与农业技术的推广活动。从方方面面实现科学技术带动农业经济发展,实现农作物大规模经营,增加农产品的产量,提高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3.改善农业经济发展方式
我国气候条件地区间存在差异,各地政府应该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和具体条件,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农业经营主体应努力改善农业经济发展方式,积极向集约型农业发展,把农业经济发展的着力点放在推进农业的规模经营和科技进步上,在此基础上推进农业向产业化、规模化和现代化方向发展,通过农业集约化来促进农业经济发展。在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的过程中,要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落后地区农业资源的特色,实行“特色型”项目,加强对重点企业,重点产品和先进设备的技术改造项目,用先进技术改造传统产业。进一步加强农业和其他产业之间的相互渗透和融合,提高原材料工业产品和废弃原料的利用率,提高农业产品的附加值,充分发挥服务业对农业的带动作用,尽快形成农业经济的新增长点。
篇10
【关键词】 可持续经济;审美诉求;文化传承;经济体
一、政府对建筑空间艺术设计的重视体现出空间设计的经济地位
西安的地铁建设作为西部经济发展的一项重要项目一直以来是市民关注的焦点,2009年,在西安的第一条地铁出站口的土木工程即将结束之际,政府花大力气招标出入站的空间设计方案;2008年,在世界级遗址公园大明宫初步完成拆迁工程开始建设之时,政府把园内建筑的室内外空间艺术设计作为头等大事进行了全球范围的招标工作。不仅如此,当我们看到正因为有了西安几年前建设完工的大唐芙蓉园、曲江遗址公园内再现大唐古韵的精良的空间设计对市民和游人的吸引,使得昔日的城郊村落片区成为了今日西安最具文化气质的高尚居住社区,这就是一个文化促进经济发展的很有力说明。
二、站在发展可持续经济的战略高度设计空间是推动经济发展的新力量
在我们今天的城市当中不乏可以看到优秀的室内空间艺术设计对经济的推动,它渗透在经济的各个领域,如格调餐厅、文化场馆、主题卖场等,这些优秀的空间艺术设计吸引着人们来此消费。与此同时,也随处可见拆了装、装了拆,始终门庭冷落的空间设计,这样不经过慎重设计的空间不仅造成了资源的污染和浪费,也带不来任何的经济效益。要使优秀的空间设计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因素,设计师就需要将消费者的审美标准至于首位来进行空间的艺术设计即:了解民众的审美诉求和弘扬健康积极的美学观。当我们走进游乐园的“鬼屋”,里面阴暗、怪诞的图像造型会给我们的情绪造成持久的紧张,长久呆在里面会心情不快,要是将这样另类的空间设计用于餐厅或酒吧,势必会使人们的心情难以得到放松,影响消费。相比之下,08北京奥运会的杰出作品“水立方”以其环保、可再生的现代空间设计美学理念受到了市民的喜爱,成为2009年北京评出的最具人气的场馆之一。前后两个空间设计对比之后,不难发现健康的美学观一般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空间色彩和形式设计上对人们心理上是否能产生积极的影响;二是空间设计对材质的使用是否符合绿色环保的可再生能源的利用。当我们面对西部大开发下西安这样一个古老、有历史感的、沉甸甸的城市,在爱护环境、保护资源的前提下发展可持续的经济形式就是我们西部大开发的重要问题,也是彰显现代美学观的重要体现。优质的空间艺术设计首先要站在保护环境的高度进行开发和创造,这样做不仅会为西安的经济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也为子孙后代营造了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生存空间。
三、让优秀的空间艺术设计成为文化传承中有意义的经济体存在
文化是一个民族繁衍生息的精神支柱,也是外族神往的文化符号,更是一个承载了潜含的经济体存在,这一点我们从世界各地的历史旅游名城的年接待游客量就可以得到印证。当我们和身边的人谈起计划去法国旅游时,无不萦绕在心中那份对巴黎圣母院琉璃窗格的向往、对精致庄重的爱丽舍宫的崇尚、艺术圣殿的卢浮宫内部的文化空间的倾心;当我们在不经意间想起意大利时,无不为意大利历史悠久的罗马和庞贝古城的建筑遗址空间、内饰壁画在心中升起敬畏之情;当我们有幸站在埃及的金字塔脚下时,也会有想进去看看内部空间设计的冲动。这一切都是承载着文化的内部空间对旅游消费经济的拉动。在西部大开发的背景下,将西安这片土地上曾经辉煌的皇室宫殿、达官贵人的亭台小院以空间艺术设计的形式重新地展现在世人的视线中,使西安的市民和每一个来西安旅游的游客能通过空间艺术设计的形式真真切切地体会到十三朝古都的秦韵,是空间艺术设计依托文化承载经济的使命。
优秀的空间设计被政府所重视和支持,使得空间设计行业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有了良好的先决条件,当关注民众的审美诉求、关注可持续经济在空间设计中的实现、关注作为文化的载体传承文化被设计师都一一实现时,空间艺术设计成为西部大开发战略中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就是必然的,它所带来的经济效益也是随即显现的。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