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低碳城市的意义范文
时间:2024-01-02 17:56:5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建设低碳城市的意义,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资源型城市;低碳生态;枣庄
中图分类号:[TU984.1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422(2013)01-0074-03
1 引言
城市是一个多因素、多层次、多功能的生态系统,这个复杂的生态系统不仅影响到城市中居民的生活状况,也影响到城市未来发展的前景,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我国近几十年的城市化发展进程中,虽然在经济上取得巨大的成就,但是在城市的生态环境上也同样付出了不小的代价。城市绿化的减少、水体的污染、空气质量的恶化等等一系列环境问题困扰着现代城市的发展。而在所有城市中,又以资源型城市在这方面的问题最突出。
资源型城市,是指依靠开采、开发、经营城市所在地的自然资源而发展形成的城市。我国目前的资源型城市大多是依托煤炭、有色金属等建立起来的,总数约有120个。经过多年的开采,目前其中有近四分之一的城市已经因为资源的枯竭而陷入发展的困境,同时还要面临因资源开采而带来的城市生态环境问题。枣庄市位于山东省南部,东依沂蒙山,西濒微山湖,南接两汉文化胜地徐州,北临孔孟之乡曲阜、邹城。作为一个因煤而建、因煤而兴的现代化工矿城市,枣庄的城市的发展也同样面临这样的问题。城市的发展,一方面需要以经济为支撑,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仍将继续;另一方面,城市生态环境问题不容忽视,城市的生态化建设势在必行。在这样的情况下,如何协调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问题成了枣庄市城市发展的关键。
2 资源型城市发展面临的困境
2.1资源枯竭造成的城市发展动力不足
资源的枯竭是资源型城市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严峻问题,同时也是不可避免的问题。我国的资源型城市虽然大多还处于蓬勃发展时期,但已经有不少面临或者即将面临开发资源枯竭,城市经济发展动力不足的状况。枣庄市矿产资源丰富,其中非金属矿产比重很大,以煤炭和石灰岩为主。煤炭工业作为枣庄市的主体产业之一,为枣庄市的经济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煤炭资源作为不可再生资源,经过多年的发展,现在也同样面临煤炭资源枯竭的局面。其中枣陶煤田已经枯竭,其它区域的田屯、枣庄、朱子埠等一批老矿已经闭井破产,官桥煤田也已进入矿井关闭程序,韩台煤田地质结构复杂,煤层薄,开采难度大、成本高。枣庄市金属矿产相对非金属矿产,所占比重较小,且品味较低,开发难度较大。所以煤炭资源的枯竭时枣庄市目前制约城市发展的首要问题。
2.2资源开采造成的环境破坏
环境的破坏是资源型城市的另一共同特征。由于在最初的资源开采过程中,尚未意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或者有些资源型城市有这方面的意识,但在管理上存在不足,这些原因导致目前我国资源型城市或多或少都存在环境方面的污染。枣庄市的环境问题主要有四个方面。
一是煤炭开发造成的山体破坏,以及因此而引起的塌陷坑、水土流失等问题;二是城区森林植被破坏严重,造成山体上树木稀少,山体,不仅影响了城市的绿化景观,对整个城市的森林生态系统也是严重的破坏;三是市区内众多的水泥、冶炼、发电等造成废气、粉尘污染十分严重,给城市大气环境带来了严重的影响;四是大量的工业废和水生活废水未经处理而直接排入河流、湖泊和水库,对枣庄市城区地表水环境造成严重污染。
3 资源型城市未来发展出路
从上文分析可知,资源型城市面临的主要问题有两个方面,一是由于资源的枯竭而造成的产业经济下滑,城市后续发展力不足。二是因为资源的开采不可避免的造成对城市生态环境的破坏。资源型城市要想能够长远发展,必须要解决这两个问题。
从目前国际社会的发展来看,资源的枯竭不仅仅影响到资源型城市自身的发展,对整个世界的发展也影响较大。近年来,面对日益严重的能源、资源危机和生态环境威胁,国际社会普遍达成了以减排和低碳发展模式应对能源问题和气候问题的共识,特别是在气候方面,碳排放带来的温室效应已日益明显,为此国际社会已多次召开应对气候变暖的会议,并制度了一些限制碳排放的协议。在2009年的哥本哈根会议中,总理提出了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量要比2005年下降40%-45%的要求。
以上种种形势下,我国的资源型城市发展,一方面要在经济上寻求新的发展模式,形成新的城市发展动力,并且新的城市经济发展模式能够降低二氧化碳在源头的排放量。另一方面,也需要通过城市自身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源来消化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这对城市的森林覆盖率和城市绿地率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4 低碳生态城市的发展模式
为了应对城市日益严重的能源、资源危机和生态环境威胁英国、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在发展低碳技术与低碳经济方面也做了许多研究。在此基础上,低碳生态城市的发展模式被广泛研究,并被认为是未来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最佳模式。
4.1低碳生态城市概念
低碳生态城市,是结合低碳城市中低碳经济发展模式与和生态城市中生态化发展理念后在城市发展中的落实,也是可持续发展在城市发展中的具体化。低碳城市,即通过零碳和低碳技术研发及其在城市发展中的推广应用,节约和集约利用能源,有效减少碳排放;生态城市是城市生态化发展的结果,即以自然系统和谐、人与自然和谐为基础的社会和谐、经济高效、生态良性循环的人类住区形式,自然、城市、人融为有机整体,形成互惠共生结构。
4.2建设低碳生态城市方法
从城市的建设以及经济发展角度来看,低碳生态城市的建立,需要从城市的空间管制、生态环境控制以及经济发展可持续化这三个方面考虑。
空间管制是从城市规划与建设管理的角度出发,实现区域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以政府为主体,通过对划定片区内的建设管理,控制公共资源的有序使用,协调资源开发与保护之间的矛盾未达到城市建设与发展的可持续性。低碳生态城市的发展模式,其根本目的就是为了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而城市的空间管制,也正是与此目的相契合,所以合理的划分城市的建设区域并进行有效的管理控制,是建设低碳生态城市的重要基础。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条件。目前,在城市中大多生产生活都会直接或间接地的带来碳排放,这种不可避免的碳排放主要是依靠城市的森林植被等吸收消化。而居民用水以及良好的生活环境,也离不开城市的水系统。作为资源型城市,因资源的开采造成的环境问题,更是对容易造成山体植被的破坏和水体的污染,所以无论是从城市的未来发展还是低碳生态城市的理念来看,都应以城市的山体保护控制和水体保护控制为基础,建立一个生态网络控制系统,恢复和改善在城市发展过程中被破坏的生态环境。
如果说空间管制和生态环境控制是建设低碳生态城市的基础,那么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则是低碳生态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动力。目前我国资源型城市主导产业单一,一般都是以资源开发及初级原材料加工输出为主的产业结构体系,而新兴主导产业缺乏或发育很差,导致产业结构升级换代困难。鉴于这种情况,资源型城市的经济发展需要从两方面着手,一是以资源开发为基础,延长产业链为主线,充分发挥和利用资源优势。二是要大力引进新兴高科技产业,实现城市经济的转型。
5 枣庄中心城区的低碳生态城市建设
5.1划分空间管制
枣庄中心城区空间管制的目的是通过对这个区域的建设管理控制未有效地指导枣庄市中心城区未来生态城市的建设。原理是依据中心城区生态敏感性的强弱,划分为禁止建设区、限制建设区、适宜建设区和建成区四个区域(图1),然后针对这四个区域提出不同管控要求。
禁止建设区:坡度在25°以上的山体敏感区、河道走廊敏感区以及重要的景区和地质非稳定带。这类区域是城区生态系统的核心,应强制性保护,严禁不符合功能区定位的开发活动,控制人为因素对自然生态的干扰;实行严格的土地用途管制,严禁生态用地改变用途。
限制建设区:坡度在15°到25°之间的山体斑块控制区、水体防护绿地的控制区、矿产资源区和地下水源地。这类区域,是城区生态系统的基础和城市发展的基础,需控制开发的项目类型、建筑密度、建设用地规模,特别是大规模工业用地等对环境易造成污染的工业项目的进入。鼓励建设用地废置后复耕或绿化,制定并实施资源环境损失补偿政策,减轻贫困性生态问题。
适宜建设区:指禁止建设区、限制建设区以外的可建设区域。在此区域内,应依据枣庄市的区域资源环境科学进行的相关开发,达到现代产业开发与自然生态的和谐。通过加强区域产业配套能力建设,改善基础设施和投资创业环境,以提升枣庄中心城区的产业层次,特别是在京沪高铁的发展契机下,实行重点开发。
建成区:现状已经建成区域。此区域的土地开发利用受自然生态约束较低,各项基础设施建设已初具规模,适宜进行高强度的土地开发,一方面可考虑优先分配建设用地指标,适度配给农业用地,促进这些区域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发展;但另一方面要着重注意生态环境建设和维持,对于生态环境破坏严重的区域要采用有效的措施进行补救。
5.2生态网络化控制
生态环境控制,需结合枣庄中心城区的山水现状,目前存在的生态环境问题以及城市整体的规划布局发展,通过生城市态敏感性分析后,建立生态网络控制,恢复和保护中心城区的自然生态环境。
生态网络控制以枣庄中心城区的山水脉络为基础,通过研究其在整个城区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程度以及受外力影响时的敏感程度,从而得出中心城区的生态敏感性控制图(图2)。其中山体斑块敏感区是山体坡度比较大,或者是一些重要的景区和林地,在这个区域禁止各种开发建设活动。山体控制区主要是中心城区的林地,在这个区域内要严格控制开发建设活动,确保森林和植被不被破坏。水体斑块敏感区是中心城区内的河流和一些重要地表水体,对这些水域,要禁止各种开发和建设活动,对沿河要定期的检查监督,确保城市的水质。在水体斑块控制区内,要合理的控制开发建设活动,保护河道的自然岸线以及河道的防护绿地。
5.3经济发展可持续化
可持续发展,是合理利用现有的资源,将发展与环境相结合,使经济发展既满足我们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危害未来子孙后代满足他们自己需求的能力。在研究了国内外煤炭工业发展循环经济的模式之后,结合枣庄市煤炭工业的发展状况,对枣庄市的经济发展有以下两个方面的建议。
一是创建生态工业园区,大力发展煤炭循环产业。枣庄市可以以煤炭为产业源头,在优化煤炭产品结构的基础上,大力开展资源综合利用,构建循环经济工业园区,创立新型的煤炭循环产业。如依托中心城区现有的煤化工基础,并借鉴兖矿集团的兖矿模式(图3),发展“煤-电-化”、“煤-焦-化”、“煤-油-化”等煤化工产业链,减少煤炭工业的污染物排放。
二是注重引导经济转型。大力引进汽车、电子、信息、食品和服装等新兴产业,鼓励发展旅游、商业、金融和保险等第三产业,逐步实现多样化产业结构,从源头上减轻中心城区的污染,并实现城市经济的多元化。
篇2
[关键词]产业转移;产业集群;招商引资;工业园区
[中图分类号]F06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024(2009)02-0122-03
[基金项目]广西高校重点建设研究基地:“粤港澳产业转移研究中心”(桂教科研[2007]20号)及捂州学院基金项目“东部产业转移示范基地建设的研究”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王瑛,华中科技大学博士生,梧州学院经管系副教授,研究方向为产业经济、区域经济。(湖北武汉430074)
在西部大开发、泛珠三角经济圈建设和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开发的背景下,承接东部产业转移是广西事关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部署。梧州市处于泛北部湾经济区与珠三角经济区的结合部,是经济发达的粤港澳向广西乃至大西南进行市场经济辐射最便捷、最关键的枢纽城市。在多区域合作的背景下,梧州独特的区位优势、自然资源及其发展潜力正被重新认识和定位,承接东部产业转移是经济发展的必然需求,更是机遇与积极行动。
一、建设产业转移基地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
欠发达地区在资源、机遇、创新及政府干预等方面存在明显的后发优势,其经济发展过程有别于先进地区――是一个建立在人类社会进步成果上的加速或追赶过程。梧州市与东部发达地区的发展差距很大,存在着潜在的、较大的后发优势,走“追赶型”工业化之路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建设产业转移工业基地,是搭建东部大企业、大项目栖息的有效平台,更为重要的是可以有效创造聚集力和带动关联产业的发展,促进本地内部资源与外部资源的有效结合。
1.优化存量资源配置
与欠发达地区一样,梧州市在资源、劳动力等初级要素方面价格低廉,但在决定区域竞争力的高级要素(如资本、技术、知识)等方面积累不足。由于产业转移规律具有综合性特点,往往在伴随着产业资本的转移中,也转移了技术、管理、制度、知识产权等高级要素,因而接受产业转移能够促使落后地区迅速注入稀缺的高级生产资源,从而改善存量资源的配置水平,大大提高区域经济的运行效率。
2.提高产业技术水平
产业转移规律具有梯度性特点,决定了东部转移的产业具有技术溢出效应。产生技术溢出效应途径有:一是对转移技术的模仿、消化、吸收和改进,会促进区域的技术进步;二是具有先进技术的移入产业会对落后地区的相关产业产生前后波及作用。梧州市积极承接东部产业转移,无疑将促进本地的技术水平提高,有利于区域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3.增强产业关联带动
产业的关联带动作用包括:
(1)后向关联效应,即移入产业的发展会对上游各种要素产生新的投入要求,从而刺激相关投入品产业的发展。
(2)前向关联效应,即移入产业的活动能通过削减下游产业的投入成本而促进下游产业的发展,增强支柱产业的配套能力。
(3)旁侧关联效应,即移入产业的发展会引起其他产业的一系列变化,如促进建筑业、服务业的发展等。总之,产业的关联带动作用是产业转移的重要功能,承接东部产业转移,可望能促进梧州特色经济和产业集群的发展。
4.促进产业结构升级
梧州市目前产业结构不合理,一个重要特征就是资源、劳动密集而技术层次低的传统产业比重大。东部先进产业的移入,为传统产业比较优势的升级创造了机会。因为先进产业的引进必然带动着资本、技术等稀缺要素的迅速积累,有助于新的主导产业或支柱产业的形成,从而推动传统产业比较优势的转换升级,促进产业结构向着高级化方向演进。
5.引致观念改进更新
因循守旧、小富则安的思想是落后地区自我发展能力欠缺的重要根源。产业转移带来的不仅是品牌、资金、技术等要素,更有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新思想、新观念、新意识和新的管理方式等无形资源,这些无形资源将对梧州市的传统观念起着融合、更新、改造作用,为区域经济发展注入持久的精神动力。
二、梧州市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机遇和挑战
(一)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机遇
1.多区域合作的浪潮
随着泛珠三角经济圈逐步形成,其互补性产业转移及产业承接日益成为区域内经济合作的重点。珠三角地区为了保持竞争优势,其出口导向型经济增长需要广阔的腹地,产业扩大需要向纵深的市场拓展;与此同时,广西正举全区之力推进北部湾经济区建设,努力培育广西沿海新的经济增长极。珠三角与泛北部湾两个区域互相毗邻、优势互补,在这两个区域合作板块的对接、互动中,梧州市起着承东启西的作用,是广西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前沿阵地。加快建设东部产业转移示范基地,是梧州市立足于自身的比较优势,促进工业化、城市化发展的重要举措。
2.加工贸易政策的重大调整
为了促进加工贸易升级和优化区域布局,国家出台了新的加工贸易限制政策,对东部和中西部地区实行差别政策。据有关机构调查,调整加工贸易政策后,将给珠三角地区43%的加工企业带来冲击,涉及制鞋、钟表、计算机或电讯产品、印刷品或包装材料、机器和五金制品等行业,这将是加快梧州市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重大转折点。目前,商务部正在会同有关部门研究采取措施,支持中西部地区建设承接东部地区加工贸易转移的集中区域,形成中西部各具特色的产业集群。
3.两广携手开创跨省无障碍旅游
根据世界旅游的规律,当人均收入达到1000美元时,就会促进国内旅游业的兴旺。目前,旅游消费已成为珠三角地区居民除住房、汽车之后的重要消费行列,当地人均旅游总花费约为700元。梧州市与粤港澳山水相连,是岭南山水文化古都,拥有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交相辉映,开发利用潜力巨大,与珠三角旅游都市又有很强的互补性。因此,梧州市有能力成为粤港澳的休闲后花园,并以优美的人居环境承接珠三角地区的产业转移。
4.珠三角地区产业结构升级加快
随着珠三角地区的工业化进入中后期,城市化水平也迅速得到提升,其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第二、三产业比重不断提高,第一产业的比重已大幅下降。如2005年珠三角地区三次产业结构为2.8:50.9:46.3。珠三角第一产业比重的大幅度下降,迫切要求其腹地提供可靠的农副产品,这为梧州市农业提供了新的发展空间。梧州市是广西的农业大市,农产品十分丰富和特色突出,具有名优水果、桑蚕、木薯、八角、玉桂、三黄鸡和瘦肉型猪等一批优势产业,可望成为珠三角地区重要的“菜篮子”生产供应基地。
(二)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障碍分析
1.东部集群效应的制约
加入WTO和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后,虽然东部区
位优势和政策优势的作用不断弱化,但产业集群的极化效应使东部传统产业仍然表现出强劲的增长潜力。首先,产业集群独特的优势,即高度专业化分工基础上的产业配套条件及集群内交易网络、技术创新网络和社会关系网络的构建,使东部传统产业形成区域粘性;其次,由于欠发达地区大量剩余劳动力的存在,使东部产业集群放大的就业需求仍然获得满足,进而维持了东部传统产业的低成本优势;第三,东部产业集群对FDI有很强的吸引力,利用FDI的技术外溢效应,在集群内日益积累创新经验和提高学习能力,使东部传统产业技术不断创新、产品档次不断提高,仍具有产业升级的前景。
2.区域行政壁垒的制约
在我国现行的财税体制下,各个地区均存在自己的局部利益,地方政府为了保证其辖区的GDP增长、工业产值、就业率等指标,使其财政有稳定的税收来源,往往会设置产业转移的“防火墙”,建立留住外资的“蓄水池”。梧州市承接珠三角产业转移时面临最大的竞争对手是广东山区,近期广东省相继出台的宏观政策为广东山区承接珠三角地区的产业转移、加快自身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政策支持和前所未有的良好机遇。同时,梧州市与周边的西部地区省市均是面临共性的机遇,由于地方保护主义的存在,地方政府之间展开激烈的招商项目竞争,影响了相邻地区之间的交流、协调、合作。
3.投资软硬环境的制约
梧州市具有承接产业转移的劳动力、土地和能源等要素优势,地方政府也加快制定了鼓励招商引资的优惠政策,这些优势和政策有利于降低外来企业的进入门槛和生产成本。但是,由于梧州市社会经济基础薄弱,在交通条件、产业配套、人文观念、基础设施、政府效能、管理水平、人力资源、社会诚信等投资环境方面仍存在着或多或少的缺陷,致使劳动力、土地、能源的价格降低可能不足以弥补企业物流费用上升、劳动生产效率低下、管理成本过高、中间产品配套成本过高、社会资本薄弱等劣势,仍然会引起转移产业的创业成本、生产成本的上升,阻碍对珠三角产业转移的承接。
4.园区规划建设的制约
工业园区、产业集中区是吸引东部产业转移,培育产业集群的重要载体,工业园区的土地规划、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直接影响产业转移项目的承接和吸纳能力。梧州市工业用地存量不足,产业集聚区所规划的土地没有列入城市总体规划、城市近期建设规划或分区规划,修改规划需要一定的时间。而且,国家对土地使用实施更严格的调控措施,征地开发成本不断提高。在工业集中区建设方面,由于财力有限,投入不足,集中区的“三通一平”、排污等基础设施跟不上企业进园要求的步伐。部分工业集中区规划设计及申报工作没有完成,对用地报批等工作造成不利的影响。
三、梧州市建设产业转移基地的实施途径
(一)依托优势产业,增强产业集聚吸附能力
承接产业转移最重要的是认识产业发展的客观需要,最终形成产业关联转移。实施产业链招商是以产业链分析为基础,千方百计地满足构建产业链的需要,寻找和弥补产业链的薄弱环节,确定目标企业,打造产业集群,有目的、有针对性地进行招商。产业链招商适应了产业关联发展的内在需要,降低了产业投资经营成本,拓展了产业发展空间,优化了产业发展环境,因而成为招商引资的主要创新方式。梧州市已培育发展了林产林化、轻工、纺织、食品、医药、电子、机械(含造船、冶金)、化工、建材和人工宝石等十大工业支柱产业,以及亚热带名优水果、六堡茶、玉桂八角等十大农业优势产业,应围绕优势特色产业策划招商项目,有选择性地招商,拉长产业链,拓宽产业群。根据梧州市企业发展水平,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和奖励办法,加强本地龙头企业的培育,形成内源型与开放型相结合的经济发展局面。采取以主导产业(或产品)为龙头,推出高质量的产业招商项目,加强配套产业、相关服务业发展,促进深加工产业延伸,形成相互配套,相互促进的产业集群。产业链内配套企业的发展壮大,可裂变出新的龙头企业,又促进其他企业的发展和聚集,以此催生一批产业集群,改造传统优势产业,提高产业竞争力和资金吸附能力。
篇3
【关键词】民族地区 大学生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引领 诚信 品德建设 实现机制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10C-0043-03
诚信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准则之一,是民族地区大学生品德素养中最为基本和基础的德性,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民族地区大学生诚信品德建设是促进大学生个性发展与全面发展的内在要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效引领民族地区大学生诚信品德建设需要科学透视引领的实现机制,并遵循循序渐进原则、统筹协调原则和持续发展原则。
一、民族地区大学生诚信品德生成的地域特性
相对于非民族地区的大学生,民族地区大学生诚信品德的生成由于受到本民族生产生活习性、地域条件、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甚至的不同影响,在生成形塑过程中会呈现出明显的差异,科学把握这种差异有助于有效引领民族地区大学生诚信品德建设的顺利实现。
(一)民族性。成长于民族地区的大学生,在生活习性、思维习惯、行为方式上受传统民族生产生产方式的影响深远,因此在生活、学习和工作的方方面面均呈现出明显的民族烙印和民族特性。深嵌于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本民族基因历经了数千年遗传,虽经历朝代更替和社会变迁,但本民族的文化传统、民族习性的核心内容却是相对稳定、固化和完整的,除非受外力的强制性同化或割裂。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民族地区大学生诚信品德建设的过程来看,诚信本身是一种重要的民族文化资源,尽管学生个体的民族出身、属性和特点以及表达方式上存在较大差异,但是诚信从古至今是许多民族崇尚的一种美德,在不同民族的传统文化作品、典籍、传说中经常可以看到有关诚信的记载和流传的故事。
(二)地域性。民族地区历史上大都处于经济社会发展相对落后的边疆地区,交通设施、教育医疗、工业滞后的欠发达地区,地域经济社会发展状况直接影响到大学生身心成长的全过程;同时,地域以内的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深刻影响民族地区大学生的思维认知和行为方式。在理论体系的输导时,如何紧密结合受教育者的地域认知,是增强输导有效性的重要条件,受教育者在认知、认可和认同过程中往往会思考,所接受的理论知识对于自身、对于家人、对于家乡的价值是什么?作用有哪些?能不能满足地域建设和发展的实际需要?在经济社会发展、历史文化传承、政治参与提升等关切地域群体和个体利益中的问题更能引起受教育者的关注和共鸣。
(三)异质性。民族地区大学生的异质性,亦即个性发展的不均衡性和复杂性,是基于民族性与地域性的差异所展现出来的独特属性,是指大学生在学习方式、生活习惯、社团活动、政治参与等方面表现出来的思维、心理与行为差异。从时间维度来看,大学生拥有独特的异质性资源,主要源自群体性的传承与沿袭,表现为价值性、稀缺性和难以模仿性和难以替代性,构成了个体竞争优势的内生来源。从空间维度来看,不同民族基于气候和地理差异、自然资源、交通条件和语言风俗的不同,形成独有的生产生活方式,受传统思想、观念和行为的熏陶和影响所呈现出来的异质性特征,例如各个少数民族学生所掌握的独特语言文字、舞蹈艺术、武术歌曲等异质性技能。
(四)个体性。个体性是相对于群体性生产生活的传承,主要受个体本身的身体结构、成长环境、家庭状况、代际禀赋等要素影响而呈现的个体差异性的存在。个体性主要是道德价值个体性,以核心价值观作为价值准则、价值遵循、价值规范在不同大学生个体之间体现出来的价值选择与行为的差异。道德个体性一方面体现为个体差异性,另一方面又体现为和个体差异性直接关联的价值选择的独立性,在高校学习、生活和工作中,是个人差异性与个体独立性的交织与融合。个体性总体上是个体差异性与独立性的整体表征,是校园生活和文化建设的主体,众多个体的差异个体性存在构筑了大学生群体生活的丰富性和多样性,在民族地区大学生诚信品德培育过程中具有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积极作用和溢出效应。
二、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民族地区大学生诚信品德建设的原则要求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民族地区大学生诚信品德建设的实现机制需要遵循统筹协调原则、循序渐进原则和持续发展三大原则。
篇4
关键词:城市规划;低碳;内涵;措施;
Abstract:In recent years, due to China's large population, the relative shortage of resources of the country, the city is China's population is more intensive, all kinds of social economic activity is highly concentrated, so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social economy and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has become increasingly prominent, therefore in the city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today, city planning management direction gradually towards a low carbon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development. Based on the author's practical experience on how to promote the city planning the direction of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construction of low carbon city was briefly analyzed.Key words: city planning; low carbon; connotation; measures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3)
引言
城市规划管理是城市建设中必不可少的工作,其为城市发展提供依据,同时为城市土地合理开发和城市建设提供有力的指导,科学和有效的城市规划管理,对促进城市经济发展、加快城市建设合理化进程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因此,我们应当从自身的职责出发,不断完善城市规划管理工作,提高城市规划管理的效率,促进城市建设工作稳步、有序的进行,提升城市品质,进而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低碳环保城市就是在城市的规划建设中秉承低碳原则,建立起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发展的良性循环社会,因此这就要求在城市规划的过程中一定要充分的利用资源,减少对空间资源的浪费,在增加绿化的基础上采取其他相应的措施, 实现城市发展的可持续化,达到环保理念的要求。下面本文就从三个方面简单的论述低碳环保理念下的城市规划相关问题。
一、 低碳环保背景下城市规划的内涵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各种城市问题相继出现,尤其是环境破坏现象严重更加制约了城市规划步伐的发展,在此基础上出现了低碳环保背景下的城市规划。低碳环保城市就是要以低碳经济的发展为前提基础,通过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改变经济消费理念和生活方式的办法提高生活质量和环境水平,实现城市规划的良性发展。低碳环保背景下的城市规划是要充分的强调以低碳环保理念为指导,在政策规划的推动下实现环保理念的普及推广,再辅以低碳环保技术的支持实现城市规划的环保性。低碳环保城市规划涉及到多个方面,其中包括低碳空间的分布、低碳交通模式的制定、低碳环保能源的应用和产业的建设、低碳环保建筑的施工、 绿化的覆盖率以及低碳环保生活质量等多个方面,这些就是低碳环保背景下城市规划的内涵所在,在城市规划的过程中, 这些因素都需要包含在内,以实现环保城市建设的目标。
二、 低碳环保背景下城市规划的措施
低碳环保背景下的城市规划建设,必须要从整体上把握好规划的总体布局,能够从决策源头以及宏观层面上保证低碳环保的规划发展,再加以具体的规划措施,这样才能够保证城市规划实现低碳环保的要求,满足人们日益追求的高质量的环保生活要求。下面本文就从四个方面简单的论述相关的措施。
以低碳环保要求为依据进行城市空间布局规划
在进行城市规划的过程中,首先需要进行城市空间的总体布局,从总体上把握好城市的规划目标和规划进展,其中最需要注意的就是要提高土地的利用率和增加绿色植物的覆盖率。在提高土地利用率方面,要想实现低碳发展,必须要大力推动复合化土地的利用,要优先发展非土地依赖型产业,降低土地的浪费程度,降低交通用地等工业用地的比重,以此来实现低碳的城市规划目标,在此基础上要加大生态用地的比重,要依托城市的自然环境 (如地理、 水文、 植被等因素) 进行合理规划。在空间整体布局时, 可以采取分散式的组团格局, 用这种格局适当的配置人口, 减少人口过多给环境造成的压力, 这样能够从另一方面实现低碳环保要求下的城市规划总体布局要求。
(二) 加强城市社区低碳环保生活建设
低碳环保生活指的是城市和社区的居民在生活过程中所消耗的能量要尽量减少,用此种方式来降低二氧化碳等废弃物的排放量,保证空气的质量。为此在低碳环保背景下的城市规划过程中一定要加强低碳生活的建设。例如加强宣传,帮助居民明白低碳环保生活对生活质量提高的重大作用,让市民自觉的约束自身的行为;或者充分利用政府的力量,鼓励居民践行低碳环保的生活方式,在日常生活中减少生活垃圾的排放,实现对能源的节俭利用等。居民的低碳环保生活建设也是城市规划中不能忽视的一个环节,相关规划要引起高度的重视。
(三) 大力发展低碳环保产业
城市产业结构决定着这个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生活水平,是衡量该城市国民经济整体情况的重要因素,所以往往有些城市在规划的过程中不顾发展对环境的破坏,大力发展能源消耗大的工业,这样的规划建设虽然在短期内能够帮助城市获取一定的经济效益,但是从长远的规划发展来看,却得不偿失,因此说在今后的城市规划过程中,一定要大力发展低碳环保产业,推动城市的产业实现低碳环保化。例如推动生产方式的创新,工业建设以循环经济和资源节约型经济为主,改变传统工业的发展模式,发展新兴产业、实现高技术发展,在增加附加值的同时又能够实现低碳环保式发展,这样的方式在城市工业规划过程中要格外关注。同时还需要注意,加强低碳环保建筑的建设也是不能忽视的环节,如利用技术提高建筑的通风和采光,选用更环保更低碳节能的制冷保温材料等,这些都是城市规划建设中不能够忽视的。
(四) 城市规划中注意交通规划建设
城市规划过程中不能忽视的一个因素就是交通的规划建设,交通是城市发展的动脉系统, 那么如何做到交通规划既符合城市的发展需求,又能够满足低碳环保的需要呢?首先需要注意的就是道路交通的实用性规划建设,即道路交通的流通量,要充分考察当地不同时段的交通流通量,制定切实可行的方案,建立起高效的城市交通运输体系,减少不必要的干道交通建设,这样能够实现资源的节约,达到低碳环保的目标。除此之外,在规划的过程中还需要考虑到城市今后的发展承载力,在规划中尽可能的有效预测今后的城市发展交通布局,合理规划交通建设。还需要注意的是,要提倡居民环保出行,鼓励居民公交出行,这样能够有效地减少有害气体的排放,实现低碳出行。
三、 低碳环保背景下城市规划的意义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在城市规划的过程中,面临着各种环境问题,这种问题的出现不仅制约了城市的发展,同时对于人们的生活也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因此在城市规划的过程中加强低碳环保理念的宣传具有重要的意义。首先能够减缓城市化进程中对环境的破坏力,能将城市规划的方向引向低碳环保;其次低碳环保的城市规划能够实现城市规划的合理性和环保性发展,也是将来城市抢占发展制高点的一个跳板,能够帮助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最后,低碳环保背景下的城市规划是城市发展的必经之路,也能够符合我国生态社会的发展需要, 和“两型社会” 相协调。从上面三点可以看出,低碳环保背景下的城市规划对于我国城市的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
结束语
一个城市的建设和管理,依赖于城市规划,并且以城市规划作为指导城市建设和发展的方向,城市要想合理发展,就必须行科学的规划,充分了解城市自身的性质和特色,分析城市的主要发展方向和发展格局,只有在科学城市规划方案的指导下,才能逐渐实现一座城市的最终发展目标。低碳环保背景下的城市规划就是在城市的规划建设中秉承低碳原则,建立起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发展的良性循环社会,低碳环保背景下的城市规划建设对于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具有重要的作用,但是它是我国长期发展的一个目标,同时也是一个艰巨的任务,需要大家共同的努力。本文从低碳环保背景下城市规划的内涵、规划措施以及规划的意义三个方面进行了简单的论述,希望通过本文的论述,能够使得低碳环保的城市规划理念深入人心,并能够对今后城市规划的发展建设起到一定的帮助作用。
参考文献:
[1]董琦甄峰低碳城市理念对城市规划的引导分析城市发展研究, 2010 年第 08 期
[2]赵文静低碳理念下的城市规划措施研究,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 2012 年第 6 期
[3]胡杰低碳理念下社区规划策略研究中外建筑, 2012 年第05 期
篇5
关键词:低碳 城市 经济 资源
一、低碳城市概念的提出
随着经济的增长、国家的发展,我们社会的效率也被越来越多的受到关注,社会中似乎有很多问题需要改进,人们更多的是要追求一个帕累托最优的结果,这就存在不断的帕累托改进现象。低碳城市的提出就是一种很好的帕累托改进现象。低碳概念是在应对全球变暖、提倡减少人类生产活动中温室气体排放的背景下提出的。最早在英国正式提出“低碳经济概念”,紧接着日本也致力于低碳社会的建设,力图通过改变消费理念和生活方式,实行低碳技术和制度来保证温室气体排放的减少。总体来说,拥有低碳城市对人们来说是一件好事。社会需要人类去研究、开发新的生产方式、生活道路,有了这样的需求才有了人类对低碳城市道路的提出,对低碳城市道路怎么走进行思考。
二、低碳城市模型的建立
广义来说,低碳城市可以被看作是被人们消费的商品。首先,因为人类确实需要低碳环境,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环境的好坏越来越受到重视,怎样能使环境变好也慢慢被人们提上日程。其次,要想变成低碳城市确实也要付出一些资金、技术等资本,这表明低碳城市是有价值的,这里简单地把价值就看作价格。生活水平提高,收入增加,科技进步,越来越多的资金资本与技术资本投向了低碳城市的生活发展模式。把它作为一个商品销售到市场上去,随着人们收入的增加,对它的需求自然也会增加。
我们假设X2为低碳城市生活方式,X1为除消费低碳城市以外的其它消费品,M为全球总资源(这里的条件是资源满足有限性,并且在全球范围内无移动障碍),这样可以建立预算约束aX1+bX2=M(这里a、b的具体值无法求得,目前还没有具体的数据报道)。模型中,低碳城市这一商品的消费符合经济学中最优化原理:人们总是选择他们能买得起的最佳消费方式。在这个模型中,可以认为消费者就是全球人民。当然政府是资金的主要控制者,因为低碳城市道路的提出一般都是政策导向的,只有政府在这方面做出资金的投入,其他消费者也是非常愿意享受到低碳生活带来的好处的。在这里其他居民可以被看作是搭便车,从另一个角度也可以理解为政府收老百姓的税,而老百姓纳税相当于投入了由政府管理的基金,政府用这部分资金来投入到低碳城市这个商品上,老百姓可以从中获利,获取的收益相当于购买的基金有了盈利。而供给者可以认为是地球。地球虽是非理性的一个物体,而经济学当中要求供给者是理性人,但现在这个模型里并不需严格意义上的供给关系,并且这一因素并不影响结果的分析。
图1中,消费者(全国人民)要在X1和X2之间进行选择,而各国的资金不能全部用来创造低碳城市,世界资源中只能有一部分用来低碳城市的消费,而其余资源要用作其他的消费,例如发展教育事业、加快工业进程等。这些消费活动可能是与建立低碳城市相背离的,也可能与建立低碳城市无关。
我们可以认为,地球上的城市可以无限细分,这样意味着供给者有很多,另外就每个城市而言又是无差别的(前提条件是全球资源流通无障碍,各种区位的优势可以通过地区之间的转移降为零)。在这样一种情况下,可以认为目前所面临的市场是一个完全竞争市场。我们可以把低碳城市这种消费品的数量记作Q,为简化起见把一切能够影响低碳城市效用的因素集体看作价格P。要想营造一个低碳城市就得为之付出譬如资金、技术等多种要素。而各种要素的具体比例,随着消费数量的增加是变化的,这里简单记为整体资源P。
如图2可知,要想消费更多的商品可以增加消费者的需求,同时伴随着价格的上升(即社会资源消耗的增加,价格由P0变为P1);或增加供给,同时伴随价格的下降(价格由P0变为P2)。这里,供给者是地球,它是不符合理性原则的,只是个价格和数量的被动接受者,它无能力自行增加供给,因此只有一种方法来增加低碳城市的消费数量,那就是需求曲线的右移。而需求的右移必定需要有更多资源提供到低碳城市当中。这里的需求主要考虑的是政府,对低碳城市需求的增加意味着与其它消费品要有一种协调。因此,要建设低碳城市,就要思考怎样在不减少其他消费的同时,能让资源更有效地分配到低碳城市的消费当中。
三、低碳城市的创建
(一)提高人民素质,让人们认识到低碳的重要性
只有人民从本质上认识到低碳的重要性,才能支持低碳城市的建立,并且从自身做起,维护低碳城市,让低碳城市的建立更加畅通无阻。
(二)不同国家走不同的低碳发展模式
就中国目前而言,应走过渡发展模式。中国低碳化率还比较低,整体发展水平较发达国家来说相对落后,可以借鉴发达国家经验来提高自身建设的效率。而发达国家技术水平相对较高,有些国家已有了自己的一套发展套路,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来发展自己的低碳城市。譬如,伦敦、东京、哥本哈根都采取综合低碳发展模式;波士顿、伯明翰采取低碳产业拉动模式。
(三)低碳技术和服务商品化
企业将其掌握的低碳技术和服务商品化,通过利益驱动,使客户、企业、城市都获得相应的利益达到帕累托改进的目的。如柏林能源服务公司是柏林政府部分控股的企业,它通过提供建筑改造服务来获利,改造后能为业主减省大量能源消耗。
(四)产业结构调整
通过产业结构调整探索在低碳发展中的新经济增长点。探索一条工业化进程中的低碳发展之路,不可能以牺牲经济发展为代价,并且低碳之路并不是以温室气体排放量的绝对值减少为目标。在这一过程中,通过产业结构调整来建立低碳城市,并且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
城市的低碳转型是个不断创新的过程,还有更多的理念和方法有待我们进一步研究。这些研究对低碳经济发展和低碳城市建设具有更重要的借鉴意义。
2010年9月16日,主席在第五届亚太经合组织人力资源开发部长级会议开幕式上发表了名为《深化交流合作,实现包容性增长》的致辞,强调了“实现包容性增长,根本目的是让经济全球化和经济发展成果惠及所有国家和地区,惠及所有人群,在可持续发展中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其中的包容性经济增长体现了经济、社会、环境的和谐可持续发展,这正符合低碳城市建设的要求。在经济增长的基础上,应合理地发展社会,同时注意环境的保护。低碳城市的建设,要求城市的建设满足低碳建设要求,满足了城市经济的包容性增长。低碳城市的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低碳城市的发展任重道远。
参考文献:
[1]辛章平,张银太.低碳经济与低碳城市[J].城市发展研究,
2008(4).
[2]付允,旺永林,李丁.低碳城市的发展路径研究[J].科学对社
会的影响,2008(2).
[3]戴亦欣.中国低碳城市发展的必要性和治理模式分析[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9(3).
篇6
关键词:低碳理念;低碳城市;城市规划
全球气候变暖已经成为人类必须面临的一个严峻挑战,全球气候变暖将导致低碳经济的发展,因此这也是各国的一个机遇。如何快速发展低碳经济,运用低碳城市理念进行城市规划设计,在国际地位当中占据有利条件是我国目前面临的新挑战。随着2008年北京奥运会和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成功举办,低碳环保的理念已经进入我国民众的人心。城市作为碳减排的关键环节,做好城市的低碳规划是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低碳城市建设的主要环节。因此,我们必须基于低碳理念,在符合国情的条件下。合理高效地运用绿色能源、发展低碳产业、低碳交通等,进行发展城市建设。
一、低碳城市的特征
低碳城市系统具有综合性,必须集规划、建设、政策以及各个阶层的社会力量等一起推动;低碳城市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以及高能效和高效益等;低碳城市可促进生产与消费之间的互动,可改善城市经济增长、城市发展的方式。总的来说。低碳城市是从社会经济学以及城市居民的生活理念、行为这两个层次进行实行,运用低碳技术,并借助政府相关政策的指导,使得市民接纳低碳生活的生活概念。并在不久的将来,能够不破坏生态环境的大前提下,提高市民的生活质量,城市的经济实力。低碳城市的建设方式就是通过一系列的碳排放指标体系额、政府的政策,对城市规划建设当中的相关产业结构、城市空间布局等项目进行引导,从而促进城市的低碳减排工作,实现低碳城市、绿色城市的目标。
二、基于低碳理念的城市规划设计
(一)城市空间布局
城市空间布局在城市建设当中,对城市运行的效率具有重要的引导、限制作用。合理的城市空间结构能够适应城市所处的地理环境,有利于城市的理性生长以及发展目标的最终实现,同时能够使得城市的交通环保、高效、有序,使得市民的生活更加环保、便捷。不合理的城市空间布局则会阻碍城市的可持续性发展。
我国大部分大城市的布局形态,除了少数由于地形条件的限制呈带状、组团状布局外,大部分的城市主要以团状的集中发展模式布局。这是由于在城市建设当中,没有进行有效的规划加以控制,导致城市形态无序蔓延的现象。比如,北京、上海、成都、长春等城市。这样的城市容易导致城市中心区域的交通、环境以及资源等方面压力的加重,从而导致靠环境污染换取城市发展的低效城市。
而在城市空间布局当中引入公交引导城市发展的概念(即是Transit COriented Development,简称:TOD),能够有效地解决上述问题,TOD模式主要以轨道交通以及快速巴士公交两种。国内外的城市建设,通过实施TOD而成功地使城市有序、环保、理性生长的案例已经有很多。比如说以轨道交通模式成功的案例有香港、哥本哈根以及美国的阿灵顿等地区的地铁发展最为完善、成功,巴西的库里蒂巴则是快速巴士公交案例当中最为著名的地区。这些成功的案例都有其共同点,即是运用高效的公共交通走廊作为城市高强度开发的集中方向,从而能够有效地提高城市图例的利用、交通组织趋向有序发展的方向。其中,哥本哈根的TOD发展模式关注当地的生态环境,利用森林、农田等组成的绿楔进行分割不同的轨道路线,处理能够保护了当地的环境,有效地限制城市土地开发的无序、无规划蔓延,有能够支持城市的建设和城市经济的发展,曾经被评为全球最为宜居的城市。目前,我国许多城市也引进TOD理念支持城市发展,这有利于城市空间布局的合理化。同时也应当注意以下问题。(1)政府应当加大财政扶持、相关政策等对轨道交通或者快速巴士公交的发展;(2)在规划当中,应当于公交走廊站点的附近,加大开发的力度。以增加其建筑的密度、容积率;(3)政府应当积极协调开发商、城市居民、公交公司三者之间的利益关系,从而建立起有助于城市健康、有序发展的TOD系统。
(二)城市低碳产业规划
城市低碳产业规划主要包括产业结构升级、低碳产业园区的建设两方面。(1)产业结构升级。这就要求城市产业结构必须以低碳化最为其发展的目标,并且需要兼顾对传统产业的改造、新型产业的发展两方面,从而实现城市产业结构话的优化升级。传统产业最为主要的特征便是对资源、能源的消耗量比较大,但是其利用率偏低,同时其碳排放量大,从而严重污染城市的环境。在对传统产业的改造过程当中,应当对高污染、高耗能的产业的节能减排进行监督管理,并引进高科技、高设备对其落后设备的更新换代,从而提高其能源和资源的综合利用率,并逐步淘汰较为落后的产能。对于在限期内仍然无法或者拒绝改造的、不达标的企业进行强制性关闭。除此之外,应当加大政策、财政扶持,帮助企业实现传统产业向多元化、高效的产业的转变,从而实现产业的多元化、资源高效化以及生产环保化的新型产业经济转型。除了对传统产业的改造外,还应当大力发展新兴产业。依托已有的能源、资源,自主创新并研发出新能源、材料,可大力发展生物能、太阳能等产业。(2)低碳产业园区的建设。城市可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建设不同的低碳产业园区。园区当中的企业应当是出于同一个产业的链条当中,通过对自然生态系统原理的模拟,在园区当中构建复合型的低碳生态系统,从而实现园区内部各个企业能够共同发展。同时还应当对园区内部的交通结构进行优化,可根据各个企业之间的原料、各个环节内部中间产品的流转关系,建设科学合理的交通,从而减少园区内部的交通量。加强低碳产业园区内部的基础设施建设,使得园区内部的污染防治、废弃物能够综合循环利用。
(三)低碳交通规划
城市各等级功能的道路布局、安排,主要交通道路的断面形式设计等构成了城市规划当中的道路交通系统。城市的道路系统最为城市发展的基本系统,对城市的空间布局有着直接的影响关系,同时也对土地的利用、地块的划分等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作用。交通系统是同城市的建设方向、居民的出行等关系最为密切。除此之外,城市的交通运输所产生的碳排放位列城市碳排放中的前列。所以,科学合理的城市道路系统规划,有助于城市的高效运转,有助于居民的出行、生活,有助于城市的节能减排。所以,在城市道路系统规划时,必须注重其实用性,道路等级配置应当比例适当,路网密度可适当提高,同时应当减少不必要的交通干道。对城市道路断面确定时,应当充分地结合城市现有的交通情况,并对城市未来的发展重点、方向有一定的合理展望,应当尽可能的准确预测城市未来的交通需求情况,从而建立起具有前瞻性、高效的城市道路运输体系。
除了道路交通系统的规划,政府还应当大力发展公共交通、加快建设轨道交通以及鼓励市民自行车出行或者步行等措施,从而形成多种交通方式的顺畅衔接。
(四)做好绿色能源规划
绿色能源指的是运用现代科技,开发出干净、无污染的新能源,充分利用城市的生活、工业垃圾等废物当中所蕴藏的能源,化废为宝,并同改善环境相结合。绿色能源象征着保护环境以及良好生态系统的维护,目前的绿色能源主要包括水能、太阳能、风能以及地热能、海洋能、生物能等。其中,太阳能是取之不尽的,有条件的城市可加大太阳能的开发和利用力度。太阳能可以运用到多个领域,比如太阳能电池、太阳能交通工具、发电等项目。当前,我国利用太阳能的领域较少,还没有完全进行很好的推广,最为常见的是太阳能集热技术,主要用在居民的分散供热或者集中供热。城市的规划建设,可把太阳能设施的布局作为规定性的指标,并分别规定以有建筑、新建建筑。
三、结语
城市规划是城市发展建设过程当中具有指导意义的一项公共措施,对于低碳时代的城市发展建设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基于低碳城市理念的城市规划设计应当从城市空间布局、交通规划、产业规划以及绿色能源规划四个主要方面入手。由于,目前我国处于低碳理念的城市规划当中,尚处在一个探索的阶段,存在着许多的问题、纷争,其探索、实践还应当经过不断的努力认知、尝试的过程。所以,在日用的低碳城市规划当中还应当注意,低碳城市同生态城市之间的关系,定位低碳城市规划以及低碳经济同城市发展之间的关系等问题。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气候变暖;城市规划;低碳
近年来,我国的城市建设处于快速发展时期,如何在全球气候变暖的情况下,建设生态、环保、低碳的现代化城市,解决环境、交通等城市问题,提高居民生活质量和促进城市经济可持续、健康发展,成为城市规划必须面对的问题。
一、低碳城市和低碳城市规划概念研究
低碳的概念,最早由英国政府提出,并成为世界各国进行发展的新模式。现代城市作为人类进行生产和生活的重要主体,是低碳经济和低碳社会发展的重要环节,进行低碳城市建设,是应对全球气候变暖的重要途径。低碳城市的概念研究,当前还没有形成统一,有人认为低碳城市是指在保证城市生活水平的基础上,发展低碳的消费和生活方式,减少城市发展对自然环境的污染和资源的消耗;有人认为低碳城市是指加强城市经济、社会、自然生态的发展协调,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化和生态化发展,加强城市与自然环境的融合。
城市规划,是指政府部门对城市的布局、基础设施、公共场所、土地利用、空间形态、产业结构、交通模式等各个方面进行的长期宏观规划,对城市的未来发展趋势起到基础的决定性作用。低碳城市的建设,可以通过对城市生活方式的改变、产业结构的调整和技术水平的提高等各个方面的改革来进行实施,但是对于城市已经形成的交通等结构性空间结构的调整和改善非常困难。因此,从城市规划阶段入手,以低碳理念对城市进行整体的、宏观的规划,显得尤为重要。
二、低碳城市规划的相关理论和主要内容分析
1、低碳城市规划的相关理论
由于经济建设和城市发展水平的不同,世界各国对低碳城市规划理论的相关研究方法和实践方式也有所不同。对于我国的城市建设来说,经济的快速发展促进了城市规模的不断发展,但是工业化经济的发展水平和城市建设的现代化水平不足。在此背景下,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以转变经济发展模式,以低碳经济为支撑的低碳城市规划道路,成为我国当前低碳城市规划的首要任务。当前,我国低碳城市规划主要包含有空间层面和技术层面两个方面的要素,空间层面主要包括对城市空间、城市结构、交通和公共设施等的低碳规划,技术层面则主要包括有产业结构的调整、工业水平的提高、节能技术的发展和指标体系的建设等。
2、空间层面的低碳城市规划
2.1 城市规模
我国人口众多,大量的农村和城镇人口涌入城市,城市的人口规模不断提高。以人口规模为主要特征的城市规模,在快速发展的同时,由于社会保障、基础设施和交通压力等导致大量的碳排放,成为低碳城市规划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在我国,环渤海地区、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是城市发展较为成熟的地区,其碳排放量也居于全国首位。低碳城市规划可以通过合理的分布和配置城市的公共资源、加强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建设区域性的城市群体等,实现城市人口规模的有效分流和控制,实现低碳发展。
2.2 紧凑型城市空间形态规划
我国人口众多,城市建设土地资源紧缺问题严重突出,对城市进行紧凑型空间形态的规划,可以有效的缓解土地矛盾,提高城市运行效率。紧凑型城市理论是指对城市的分区、走廊和区域性邻里关系进行的规划,其中分区是以城市居住区的规划为主,走廊是对城市分区之间的交通走廊和绿地走廊的规划,邻里是指对城市各区域进行微观调节,实现城市内部的平衡。具体的规划内容包括有以下几种。
强调居住空间的完整性,通过交通、辅助空间等实现分区边界的划定和可识别性,增强居住空间内部的空间感,实现居住区域内部友好的行人环境,并在城市内部邻里之间建立便捷的交通系统。做好城市内部邻里空间之间的功能协调,如教育、医疗、商业区、娱乐、绿地和工作区等邻里之间的协调,尽量的减少人们长距离出行。各功能区域要做好不同类型和不同层次的协调,满足不同收入和生活习惯的居民进行选择。在城市不同邻里分区之间进行公园和绿地的有机分布,实现对不同区域的有效连接,发挥绿地走廊的景观生态模式。以交通线路作为不同区域之间的连接和分隔的主要方式,包括有道路交通、轨道交通、河流交通等,保证城市交通廊道与城市发展轴线和方向的统一,大力发展交通廊道上的公共交通,提高交通承载能力。
2.3 交通系统的规划
交通是现代城市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随着我国城市规模的快速发展,交通拥挤,成为城市规划必须解决的问题。当前,交通系统所造成的碳排放是已经超过工业,个人小汽车造成的碳排放更是高达公共交通人均碳排放的8倍以上。在此背景下,做好城市交通系统的低碳规划,加强公共交通规划和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技术层面的低碳城市规划
3.1 建筑节能技术的发展
建筑在建造和使用过程中所导致的能源消耗,是当今城市能源消耗的重要形式,因此,加强建筑节能技术研究,进行建筑节能规划,具有重要意义。首先,低碳城市需要大力发展节能技术,支持新型技术的研究和产业发展,为建筑节能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持。其次,低碳城市规划要对建筑的整体节能进行控制,通过节能技术推广、节能建筑设计、节能施工、建筑屋顶绿化以及加强对太阳能、风能和地热能等自然资源的利用等方式,实现建筑施工和使用的低碳节能。
3.2 加强城市经济产业调整
当前,工业仍然是我国城市经济的主体,加强工业节能减排和产业结构调整,实现经济低碳化发展,是低碳城市发展的基础保证。我国城市的产业结构较为落后,经济发展对能源消耗的比例较高,是制约低碳城市建设的重要问题。要加快对经济产业结构的调整,在保证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基本发展的基础上,淘汰落后的、能源消耗高的部分第二产业,提高高新技术产业在第二产业中的比例,加大对旅游业、金融、传媒等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为低碳城市建设提供良好的产业结构基础。
3.3 加强指标体系建设
低碳城市规划指标体系的建设,是对低碳城市规划进行实施和考核的重要控制手段。2009年,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中国低碳城市发展战略》,提出了包括有土地利用、居住环境、交通出行等在内3个层次和10个具体指标,并给出指标值。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的《2009年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对低碳城市从经济、社会和环境三个方面提出了指标体系建设指导,强调了低碳城市规划中环境的重要性。
结语:
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城市作为人类进行生产和生活的集中地,通过低碳城市规划,减少城市居住、消费、工业、交通等各个方面的碳排放,实现城市与资源环境的和谐相处,缓解气候变暖危机,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李晓伟,曹伟.基于低碳理念的厦门概念规划研究[J].规划师,2010(5)
篇8
【关键词】低碳城市规划;内涵;措施
一、低碳城市的内涵
低碳概念最初产生于经济发展领域,英国政府在2003年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在世界上首次提出“低碳经济”的概念。而日本于2007年开始致力于“低碳社会”的建设。笔者认为,低碳经济是通过更少的自然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获得更多的经济产出,创造实现更高的生活标准和更好的生活质量的途径和机会,并发展、应用和输出先进技术、创造新的商机和更多的就业机会。
而城市作为人类生产、生活的主要聚居地,也是能源消耗和CO2等温室气体排放的主体和集中地。因此,城市应该成为低碳发展的空间载体,成为人类验证“低碳经济”和“低碳社会”理论,实现低碳发展的首要区域。国际社会于2007年开始关注“低碳城市”(Low Carbon City)的概念。低碳城市是“低碳经济”和“低碳社会”的融合,既强调低碳生产又强调低碳消费;既是符合低碳理念的经济发展,也是符合低碳理念的社会发展。因此,低碳城市可定义为:城市经济以低碳经济为主导模式、市民以低碳生活为理念和行为特征、政府以低碳社会为建设蓝图、城市规划以低碳理念为指导的城市。“低碳城市”的内涵必须把握两个方面:一方面城市必须保持经济的高速发展;另一方面必须保持能源低消耗和CO2低排放。低碳城市要求在城市化进程中实现“低排放、高能效、高效率”的规划设计与建设;在城市发展中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模式转变,优先发展低碳经济;同时在城市建设中要求推动地方政府与金融企业的政策激励与融资支持,驱动技术创新和资本流动,推广有效节能减排的低碳技术。
二、发展低碳城市规划的几点建议
1、低碳城市规划建设的制度设计。城市发展向低碳转型需要实现生产与生活2个层面的低碳化转型,政府应是低碳城市建设的主要推动者和政策供给者,同时协调社会各方包括企业、非政府组织以及公众的共同参与,制定完整的低碳城市管理政策,全面促进城市低碳化转型。具体而言,制定低碳城市的管理政策体系,必须首先从低碳城市内涵、低碳城市评估标准、低碳产业发展模式、低碳生活发展模式等层面明确低碳城市的发展模式,在此基础上制定强制性、激励性和自愿性三类政策。强制性政策可能包括法律法规、考核制度、总量控制和技术标准等,激励性政策可能包括税费、交易、补贴和投融资等,自愿性政策可能包括消费引导、信息公开和公众参与等。
2、明确低碳城市规划的定位。为有效促进低碳城市规划研究和建设实践的深入,必须明确低碳城市规划的定位。结合我国现有城乡规划编制体系,可以有以下三种编制类型:一是现行城乡规划编制体系以外的低碳城市规划,作为一种新类型的规划;二是作为现行城市规划的组成部分进行编制,以专项规划或独立篇章的形式纳入现有城乡规划体系;三是低碳理念融入现有法定城乡规划编制体系中,在城市各项规划内容中实现低碳目标,落实到用地布局、交通模式、产业发展和设施建设中。从今后的发展看,笔者认为低碳理念融入现有法定城乡规划编制体系应是主要方向,是城市规划自身发展创新的一个重要方面。
3、注重低碳城市建设中的生态调控。低碳城市作为生态城市的先锋军,其规划建设需要以生态学原理为理论基础,对低碳城市进行符合生态学原理——自然原理调控。一是城市空间结构模式要结合自然。城市空间结构是城市建设的框架,决定了城市的空间分布格局及城市形态。低碳城市的空间结构要充分的结合自然,与自然环境和谐共生。二是基础设施建设要结合自然。低碳城市的生态调控须构建城市生态安全格局,促进生态服务功能的基础设施建设,充分利用河流、水系、森林、防护林带、公园等要素形成绿色基础设施的基本空间格局,从而保证城市生态系统与自然环境之间生物要素的流通。三是空间设计结合自然。低碳城市空间设计主要是通过空间要素的生态化规划布局达到系统自我循环和自我调节,减少对环境的消耗和污染,实现生态环境和人居环境的改善。
4、注重低碳城市产业规划。进行低碳城市产业规划,要求产业结构应以低碳化为落脚点,包括改造传统产业与发展新型产业两方面,最终使传统产业清洁化、多元化与高效化生产,产业结构升级。传统的产业具有的特点主要是资源与能源消耗量较大,利用率不高,在生产中,废弃物与中间产物均排放到自然环境中,碳排放量非常大。因此,必须在以传统产业为立足点的基础上,加大力度进行传统产业的升级改造。在进行升级改造时,要加强高能耗、高污染产业的节能减排工作,减少资源与能源的损耗,并将落后产能淘汰、关闭经过多次整改还不达标的企业。通过对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逐步实现传统产业清洁化、多元化、高效化的生产,整体效益达到最大化。同时,不仅要注重传统产业的升级改造,也要注重发展低碳绿色新型产业,依托现有资源与能源,加大力度进行新能源与新材料的自主创新力度,并积极发展太阳能、生物能、城市垃圾发电等新型产业,减少城市碳排放量。
5、强调自主创新与技术引进相结合。技术创新是低碳城市发展的关键领域之一。紧跟世界低碳技术发展潮流,通过积极引进低碳发展相关技术,加快我国低碳技术与世界先进水平接轨。在技术引进的基础上,通过消化、吸收、再创新,不断提高我国低碳技术竞争能力。同时,加紧自身创新能力修炼,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加强和高校及科研机构合作,提高关键领域技术开发和创新能力,占领未来全球低碳技术制高点。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充分发挥科技在低碳城市发展中的基础和先导作用,促进关键领域自主创新与科技进步,依靠自主创新推进节能减排,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增强适应全球气候变化的能力,加快低碳城市发展步伐。
6、低碳城市规划指标体系的建立。城市规划指标体系制约着城市规划的编制和实施。目前城市规划的各项指标均是在工业化过程中形成的。在当前我国大力发展低碳经济的形势下,城市规划指标体系需要加入新的能够反映城市低碳情况的指标,但是要注意这些指标的可操作性与对各地区的适用性。以此为基础,要加强低碳城市规划成果的评估。城市规划成果具有滞后性,低碳城市规划成果更是如此。低碳城市规划中的各项措施是否有助于温室气体排放的减少,这是在短期内无法测度的。因此,需要建立长期的低碳城市规划的评价与监督机制,对低碳城市规划的绩效进行综合的评估。
综上所述,在进行低碳城市探索时,要对城市经济发展阶段和发展模式做出充分的战略评估,结合城市自身特征,确立低碳发展的思路,构建适合中国国情的低碳城市规划研究的理论框架,这对我国低碳经济发展和低碳城市的建设将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李迅,曹广忠,徐文珍.中国低碳城市发展战略[J].城市发展研究.2010(1)
篇9
关键词:低碳生态;城市建设;景观设计途径
中图分类号:S891文献标识码: A
低碳生态城市是以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基础,以降低温室效应为目的而建设的健康、可持续发展的人类生活环境。作为低碳生态城市建设的基础,其景观设计非常重要,因为,景观设计体现生态城市的设计理念和生态效果,研究低碳生态城市建设的景观设计途径对其有现实意义。
1.我国低碳生态城市建设及其景观设计发展现状
由于全球生态环境的恶化,导致自然生态、人类及社会系统的关系发生变化,人们开始注意到人和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面对城市化进程的快速发展、环境的不断恶化、资源与能源短缺等一系列问题的出现,建设低碳、节能、环保的生态城市思想应运而生,尤其在我国,是未来城市发展的必然趋势。我国的低碳生态城市是在2009年的城市发展和规划国际会议上被提出来的,是以降低温室温室气体排放为主要目的,建立高效、和谐、健康、可持续发展的人类聚居环境。目前,我国还处于低碳生态城市建设的初级阶段,针对低碳生态城市的景观建设研究并不多,与国外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1]由于我国是拥有十几亿人口的大国,每年大量的城市人口流动加大生态城市建设的难度,必须针对我国国情发展具有自己特色的生态城市建设模式,实现低污染、低排放、低能耗、高效能、高效率、高效益的城市建设目标。景观设计是低碳生态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当前对其建设途径的研究并不多,而且一般研究主要集中在建筑的理论层面,对其宏观景观概念研究浅显。低碳生态城市建设的景观设计是一个复杂的系统,设计过程中需要通过不同途径将各个元素相结合,来完善低碳生态城市的建设。
2.研究低碳生态城市建设的景观设计途径的意义
景观设计是对对土地和土地上的空间及物体构成的综合体系的合理分析、科学分析、有效布局、设计、改造、保护管理以及恢复的科学及艺术。通过研究景观设计的途径,可以对外界空间上的一切问题进行科学合理的分析,提出设计方案,实现设计理念和目的。[2]当前,我国景观设计发展中存在较多问题,例如:过于注重外形与气势而兴建的中轴式景观大道,忽略了人文需要和生态理念,过分追求形式主义和美观华丽,缺少合理的设计和科学的规划。归根结底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是景观设计途径出现问题,造成了自然资源和资金的浪费。研究低碳生态城市建设的景观设计途径可减少生态浪费,纠正错误设计理念,发挥低碳生态城市的功能。
3. 低碳生态城市建设的景观设计途径
3.1可持续发展途径
我国目前存在着土地资源匮乏,土地利用率较低的情况,建设可持续发展的低碳生态城市是发展的主要方向。在景观设计方面可采取以下途径实现:第一,多重利用土地进行紧凑型城市建设,通过建设集约型社区来优化城市的格局,对城市的交通进行合理规划,建设格局灵活、交通线路流畅的城市,推行绿色交通方式,开放公共绿地,实现最低耗能,提高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第二,开发地下空间。面对土地资源紧缺的现状,合理开发利用地下空间是一条有效的解决途径。城市交通转向地下发展,建设地下商场、娱乐休闲场所、餐饮等,提高对土地资源的利用率。第三,城市废弃地的修复与更新。除了土地资源匮乏等问题,工业废弃地与城市垃圾填埋地成为影响城市生态环境的一大问题。对这些废弃地进行修复可缓解土地利用率低的压力,利用科学手段对这些地方进行整理规划和更新,也可减少环境污染问题。[3]
3.2绿色基础设施建设途径
绿色基础设施建设是在城市及社区展开的保护生态环境的一系列设施建设,包括公园、森林、野生动植物及其他自然地域等。绿色基础设施能够保证空气和水质的清洁及自然环境的安全,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绿色基础设施体系包含绿地、湿地、森林、乡土植被等,将这些要素向结合,构成统一的整体。从宏观角度分析,绿色基础设施建设可为野生动物提供生活栖息地,可以调蓄管理洪水、改善水质,保证城市土地发展格局。从微观角度分析,绿色基础设施建设限定了城市土地发展的条件,引导城市格局因素的相互作用,作为一种媒介与大自然相连接,保护了生态的完整性及文化归属感,形成了自然与城市的绿色通道,保证了城市景观的连续性。建设绿色基础设施的主要方法有以下几种:首先,发展城市森林。森林是城市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国家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衡量指标。森林系统的结构复杂,生物多样性丰富,利用树木植物的光合作用为土地资源提供营养,美化城市的同时还具有强大的净化功能,是建设生态文明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其次,合理开发水资源。水作为人类生存所需的重要物质,也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前提。我国目前水资源缺乏严重,合理利用水资源是建设生态城市的基本条件,我们可以在城市中建设雨水花园,对雨水进行收集和存储,对其综合利用,实现减少水资源流失现象。再次,对湿地的保护与重建。湿地被誉为地球之肾,但是长期最求经济的迅速发展而忽略了湿地的合理利用和开发使得湿地面的不断变少,失去原有功能,造成水资源枯竭,影响了水资源的储备和河岸的防洪抗洪能力,导致水涝灾害的发生以及野生动植物栖息地的破坏。所以为改善气候环境、抵御洪水、减少污染、保护濒危动植物必须对湿地进行保护和重建。最后,实行屋顶绿化。屋顶绿化一般分为三种,分别是绿色植被、屋顶草坪以及将生态、观赏、活动、休息融于一体的屋顶绿化。屋顶绿化可以改善人们的居住环境,利用绿化植物净化空气,增强土地和水的循环利用,缓解城市视觉污染压力。除此之外,屋顶绿化还能减少种植土地紧缺的压力,为人们增添生活情趣。
3.3通过新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途径
低碳生态城市景观设计要紧跟时代的发展步伐,应用大量新型科学技术、新型能源及新型材料,运用科学、理性的分析与规划,将设计细节与理念相结合,达到设计的创新。当前,太阳能的应用成为景观设计的一大亮点,例如中山歧江公园的“琥珀水塔”以及上海世博会上用太阳能光伏电板制成的建筑材料等,运用新能源减少能源的消耗,减少环境的污染。新型材料例如半导体照明的使用,很大程度上节省了能源。此外,可再生能源也是低碳生态城市建设的景观设计途径之一,低碳生态城市建设的主要作用是降低碳的排放量,主要途径是减少石油化工能源的使用,发展低碳建筑,使用可再生能源是主要的发展方式。立足于我国国情,发展可再生资源,提高能源利用率是主要任务。
结语:
综上所述,建设低碳生态城市是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要途径。低碳生态城市建设的景观设计作为重要的组成部分,需要科学合理的规划与深入的研究,同时,国家政府和研究机构也在生态城市建设中扮演重要角色,为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发挥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俞孔坚.文化城市时代的景观探索与实践―――从生态学“入世”到文化
身份的认同[J].建筑与文化,2010(3):14-15.
篇10
关键词:低碳理念;城市规划设计;策略;建议
所谓低碳,其就是人们的生活方式完全处于自然状态,住房采用自然通风、自然采光,而且人们所处的生活和工作状态都是在自然温度变化环境下,以此将这样的生活方式称之为健康地低碳生活,这也是最为环保、绿色的生活方式。
1 城市规划与低碳城市
1.1 城市规划的意义
城市规划一直以来都是国家宏观调控的手段,也成为城市竞争力最主要的体现。城市规划能够将城市未来发展空间架构进行构建,所制作出的城市发展蓝图也将成为政策实施的依据。如果城市的物质环境建立起来之后,就很难进行改变或者是调整。调整现有的城市环境根本不是城市布局和改革的问题,因为是要将人们的社会生活、经济生活的环境进行改变,会造成较为深远的影响。
1.2 低碳城市的意义
在进行城市规划时,一定要将城市的产业结构进行调整,并且推广健康的生活方式作为城市规划的思想意识改革,那么就需要结合技术革新力度,在较大程度上减少来自生活、消费、生产等多个领域的有毒物质的排放。那么就需要倡导低碳城市,将城市的空间结构进行改变,例如人们的住房、出行、消费等。如果城市规划能够做到低碳环保,那么整体的空间结构就会得到适当地调整,不会对人们对的生产生活造成过大的影响。
1.3 城市规划与低碳城市两者结合产生的重要意义
目前,已经有很多专家学者对于低碳城市与低碳城市规划,加大了研究力度。很多专家学者都在呼吁,将可持续发展的绿色、低碳的环保理念添加到城市规划中来,对于城市做更加合理、科学的规划,主要从市空间规划、产业调整以及交通三方面。只有这样才能够正确地对城市规划向低碳城市发展。
总而言之,低碳理念深入到传统城市规划是进行低碳城市规划的主要的引导方向。另外,在进行低碳城市规划时,要将城市规划和低碳理念进行融合,以此来带动低碳城市发展。当城市进行了低碳城市规划之后,势必会对城市空间结构、土地使用调整以及发展政策都带来较为深远的意义。
2 低碳城市规划理念下的城市规划对策
所谓的低碳城市规划,其主要是从原有的城市形态、发展模式以及空间结构出发,其发展目标就是低碳城市,最产业、交通、布局等多方面的基础设施进行调整,以此形成自然和谐、可持续发展的低碳城市。本文认为发展低碳城市规划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出发:
2.1 鼓励绿色出行,优化城市布局
首先,对于城市公共空间要做到均匀、合理布局,在所建成区范围内尽可能建设在交通线两侧,这样就能够将出行次数大大减少,从而将出行距离缩短。其次,应当鼓励市民的出行绿色交通方式,例如步行、自行车、乘坐公共汽车等公共交通工具。只有当城市交通体系是较为良性循环,才能够真正地实现城市功能,进而能够促进城市经济发展,也为社会发展发挥重要作用。与此同时,很多专家学者从空间规划的角度进行分析,认为将城市的公共交通向走廊式模式进行发展,而且将城市规划向小街区模式发展,那么就在总规划层面加大了绿色交通支撑作用,从而在交通方面进行合理布局,以此降低交通的碳排放。
2.2 城市空间结构的合理规划
对城市结构空间进行合理的规划,首要需要解决目前我国较为紧凑形的城市空间结构布局,和城市人口密度日益加大的问题,因此能够实现低碳城市规划目标的关键,就在于对城市总体空间结构进行合理规划。在进行一个城市整体结构规划时,需要对各种空间布局形态所产生的碳排放,进行深入的分析、评估,然后就能够得出不同的低碳建设结论,从而可以将最优城市空间结构方案选择出来。尤其是在规划一个城市不同的功能区,例如居民区、美食街、产业园区以及高新技术园区等,正是由于建设空间布局存在较大的差异,因此需要在进行城市规划设计时一定要结合实际功能,以此来确保规划方案的合理性、科学性以及可行性。
2.3 倡导节能型建筑设计
一个城市能源消耗的大户基本上都是由建筑设计所占据,那么就需要合理、科学地利用节能型建筑设计技术,也已经成为建设低碳城市的重要评价指标。在运用节能型建筑时就需要在最大限度上对资源进行节约利用、对环境起到更好地保护,避免发生环境污染,那么就可以给人类提供更加好的居住环境,也能够给人们带来更加适用、高效的工作空间。
在不断地推广节能型建筑的同时,也要推广并普及绿色节能建筑。需要进行城市规划时,要对城市不同的地区进行定位,并且需要建立更加合理的节能建筑设计认证系统以及制度,这样就能够对城市的节能建筑设计做出更好的审核以及评价。
另外,要从低碳城市规划策略的角度进行出发,对于低碳和无碳能源加大推动力度,以此来促进城市能源得到多样化的发展。要将无碳能源和高热值碳密集能源两者做到协调发展,以此来来确定低碳城市规划策略需要实施的必要技术路线。首先,要加强科技技术创新,例如发展“碳中和”技术,将清洁生产技术发挥出来。目前,城市实现低碳经济主要方式是低碳技术和清洁生产,适度地限制使用高碳能源,就能够将能源利用率提高;也需要提高城市整体“碳汇”能力,可以加大植树造林、湿地保护、增加高城市绿化率等方式,就能够将挥绿色植物的“碳汇”潜力发挥出来,进而可以将城市所产生的CO2等高碳气体储存在生物碳库中去。
3 低碳城市规划的发展建议
3.1 控制建设用地规模
在进行低碳城市规划时,一定要对建设用地的规模进行严格控制。根据调查发现,在我国的城市生态用地在城市规划管理体系下,尚未将应有的生态效应发挥出来。主要由于两个方面的原因:首先大多数的城市绿地常常被挪为他用;其次,在进行城市规划的过程中,只会将绿地的性质进行控制,并没有对绿地的形式进行有力的控制。对于生态效应而言,建设不同的绿地会产生不同的效果,一般所建设的单纯景观效果的绿地,其所产生的生态效应较差,例如高尔夫球场所使用的草皮。所以如若要实现低碳城市规划,一定要对绿地规划进行强化,将城市绿地面积加大,并且种植生态效应较好的树木以及草地。
3.2 节能措施地运用
现在,在城市规划中运用节能施工技术已经受到了人们的关注和认可,而其所突出的环保这一特点也得到了国家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和重视,节能施工技术的发展前景具有较大的潜力。节能实施技术的应用可以在很多方面降低城市建设的成本,其中包括人力、物力等多方面。而且随着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也越来越重视环保,那么在城市规划中,更多的节能施工技术也得到了运用,对一些可再生能源也加大了开发力度,例如太阳能、风能、地热能等,以逐步地减少人造材料的使用,这样不但可以减少使用不可再生资源,也能够降低了工程投入成本。
4 结 论
总之,低碳城市规划是一项综合复杂的系统工程,在优化城市交通规划、空间结构规划、土地规划的同时,需要各行业、各部门的通力协调与配合。
参考文献
[1]谢远骥.应注重从实践中总结发展城市规划理论[J].城市规划通讯,1996(14).
[2]康振军,孟扬.创造生命力的建筑[J].陕西建筑,2005(09).
[3]钱紫华,曹春霞.低碳城市规划的研究回顾与思考[J].重庆建筑,20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