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理学概述范文

时间:2024-01-02 17:56:5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药理学概述,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药理学概述

篇1

细胞环氧化酶(COX)(前列腺素过氧化物G/H合酶)催化花生四烯酸(从)转化生成前列腺素H2(PGH2)。这一步是前列腺素整个合成过程的限速步骤。PGH2再经各种酶促或非酶促反应生成前列腺素D2(PGD2),前列腺素F2(PGF2),前列腺素12(PGl2),血栓素烷A2(TXA2)。人类COX酶包括三种亚型,分别COXl、COX2和COX3。COXl构成性表达于体内几乎所有的细胞上,COX2只在细胞因子、生长因子等一些前致炎因子的诱导下表达;COX3主要分布于脑组织。

1 血小板的活化机制

正常状态下,血小板既不会黏附于血管内皮也不会被激活。然而,暴露于血流中的受损内皮或破裂的斑块却是致血栓成分,能诱导血小板的黏附、聚集和释放。急性冠脉综合症患者一般都存在动脉粥样硬化的病变基础,或因高血脂胆固醇沉积,或因高血压所造成的动脉血管损伤所致,由于血管壁增厚和管腔狭窄引起血流速度加快,在血流冲击下粥样斑块容易破裂而暴露内皮下的胶原纤维。在高血流切变率的条件下,血浆中的vonWillebrand因子(vonWillebrand factor, vWF)与内皮下暴露的胶原纤维结合导致vWF构型改变,变构的vWF与血小板膜糖蛋白(glucoprotein,GP)Ⅰb/Ⅸ(GPⅠb/Ⅸ)结合[1]。血小板通过与黏附在血管内皮下组织的vWF结合而与内皮下组织发生接触黏附而被活化,在生理性和病理性致聚剂的作用下,促使血小板聚集。活化后的血小板发生空间构型改变,导致GPⅡb/Ⅲa上的纤维蛋白原受体暴露并与其结合,然后造成纤维蛋白原构型发生改变,后者直接与静息血小板膜上的GPⅡb/Ⅲa相互作用,最终导致血小板相互聚集成团,形成松软的血栓。此外,纤维蛋白原与GPⅡb/Ⅲa的结合可引起跨膜信息传递,导致血小板进一步活化和释放反应,这些正反馈作用加速了血小板血栓的形成[2]。在低血流切变率条件下,GPⅠb/Ⅸ可在缺乏vWF的条件下直接与胶原结合介导血小板的黏附。血小板活化发生释放反应,将自身胞浆中α颗粒膜蛋白140即CD62p与血小板表面膜融合,CD62p在静息血小板上不表达,而在活化血小板上表达,当血小板活化时α颗粒迅速与血小板膜融合,在血小板的膜表面表达成为血小板活化的特异标志物,因而检测血小板膜CD62p成为血小板活化的良好标志[3-7]。

血小板活化是动脉血栓的起始因素之一,在急性冠脉综合征血栓形成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抑制血小板功能,阻止血小板黏附、活化和聚集,对预防缺血性卒中具有重要意义。

2 COXl的遗传多态性

许多基因多态性与血小板功能改变血栓形成及冠心病发生有关。血小板聚集共同的最后通路是凝血因子Ⅰ与糖蛋白(GP)Ⅱb/Ⅲa 受体结合。GPⅡb/Ⅲa 复合体的多态性在于Ⅲa 亚单位的多态性,即可以是Pl(A1/A1) 或Pl (A2/A2) 纯合子,或Pl (A1/A2) 杂合子[8-10]。有研究表明,超过30%的心血管病患者为P1(A2/A2)纯合子,且杂合子患者比纯合子患者对阿司匹林的反应敏感。Cambria-kiely 等推测Pl/A2多态性导致阿司匹林对血小板聚集的抑制作用下降,发生AR。Macchi等认为,COX-1单核苷酸多态性主要在529位丝氨酸或120位精氨酸, 这可能是某些患者产生阿司匹林抵抗的结构学基础,但尚未有证据证实。

前列腺素G/H合酶或环氧化酶1是花生四烯酸代谢成前列腺素G和H的关键酶。环氧化酶具有两种酶活性,一个是将AA转化成PG6的环氧化活性,另一个是继续将PCG转化为POH的过氧化活性。PGH进一步被各分支酶转化为前列腺素和血栓素(Figure.2)。阿司匹林不可逆的抑制了COX1从而阻断了TXA2的形成。COX1的遗传多态可能是病人出现ASA抵抗的机制性原因。十年以前,研究者分离并克隆了羊的COX1基因,发现COX1有三个糖基化基团,其中两个位于氨基末端口。接近碳基端的530位丝氨酸为阿司匹林乙酰化位点,研究者将530位认为突变后表达的COX1,同样具有环氧化和过氧化活性,但突变的COXI蛋白不被ASA抑制。野生型的COX1被ASA乙酰化后在530位形成了一个很大的侧链,阻断了从与COX1的结合。而突变的COXI不存在这个现象。在鼠科动物上开展了相同的研究,也表明530位丝氨酸是阿司匹林发挥抑制COXI活性的关键位点[11-13]。后来研究者也分离了人的血小板上的COX1cDNA和表达在COS-M6细胞上的人红白血病细胞PG/H酶,发现529-丝氨酸多态性很显著的降低TCOX酶的活性(Figure.3)。研究表明人与羊的COXl序列具有91%的一致性。进一步在COS-I(胎牛和新生小牛)细胞上的研究发现,碳末端600-亮氨酸体外突变使COXl酶活性下降了86%,这个研究与羊模型上的结果是一致的。理论上COXI的基因多态可以降低COXl酶活性,从而减少TXA2的形成,而最终使ASA的用药量减少。但如果COX基因功能降低,TXA2可以由其他途径生成,这就有可能表现出与这个多态相关的ASA抵抗。分离和研究人COX基因,发现它的一些可以解释ASA抵抗机制的遗传变异是很有必要的。

3 GPⅢa PLA1/A2遗传多态

有几个GPⅡb/Ⅲa受体的多态在人群中已经被确认。其中有一个最常见的受体多态是GPⅢa33亮氨酸(Leu)被脯氨酸(Pro)替代,有实验表明突变等位基因增强了纤维蛋白与血小板GPⅡb/Ⅲa受体结合。在白种人群中野生型亮氨酸即PLAT多态占85%,突变型脯氨酸即PLA2多态占15%,也有些文献报道PLA2的频率高达20-30%,按这个就算,PLA2/PLA2纯合子的频率有2 %。最近的研究表明PLA2是急性冠脉综合症的危险因子并有助于发生ASA抵抗[14]。关于PLA2多态携带者易发生ASA抵抗的确切机制虽然还不清楚,但数据显示PLA2的血栓形成效应与血小板高反应性并不相关。ASA可能是通过不依赖COX途径的信号传导通路影响了GPⅡb/Ⅲa的调节。不依赖于COX途径的信号传导目前并不很清楚,但可能包括了跨膜蛋白受体,磷酸激酶,钙释放,腺昔酸和鸟昔酸环化酶以及蛋白激酶C[15];而且,由弱激动剂如ADP,肾上腺素和胶原激活的GPⅡb/Ⅲa也部分被ASA抑制,GPⅡb/Ⅲa PLA2多态可能通过这些通路削弱了ASA抗血小板效应。因此,PLA2与ASA抵抗之间的联系可能还与未知的一些遗传因子,血小板疾病以及一些非血小板型细胞缺陷相关。最开始的报道是一项包含71个被诊断为心肌梗死或不稳定性冠脉缺血综合征的白种病人与68个健康对照者的实验,发现PLA2等位基因频率在病人中高达39.4%,而对照组中仅达19.1% (p0.01)。另外一个研究发现在那些小于60岁就发生了第一次ACS的病人中,PLA2等位基因频率也是明显高于普通人群[16]。

4 807C/T基因多态

整联蛋白GpⅠa/Ⅱa是胶原受体,通常表达在血小板表面,表达有很大的个体差异。有研究已经证明GpⅠa/Ⅱa基因的807T(873A)遗传多态影响了血小板上该胶原受体表达的密度,从而改变了血小板对胶原反应的能力。胶原是一个影响血小板聚集的重要的生理性激活因子,GpⅠa/Ⅱa受体密度增高可能成为血栓形成的一个潜在危险因素并有可能发展为ASA抵抗。最近在Moshfegh的研究中,GpⅠa/Ⅱa基因807T(873A)纯合子在MI患者妇177中为16.4%,而对照组中占5.6%(p0.022),表明携带有该多态的人群比不携带的人群罹患MI的风险性高约3倍,该风险性在807T阳性的吸烟者中进一步增加[17]。吸烟提高了血小板的聚集,是心血管疾病的主要危险因素,也是男性冠心病患者急性血栓和猝死的危险因子。胶原受体表达的密度可能与很多其他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共同作用导致了ASA抵抗,这需要更多的大样本研究来证实。

5 展望

功能性的遗传多态都有可能与ASA抵抗相关,但还需要进一步在更大的多样本人群中前瞻性探讨这些多态在ASA抵抗中的作用。在将来检测遗传变异可以预测病人MI或其他血管栓塞的危险性,可以为心血管病一级二级预防提供ASA和联合其他抗血小板和抗血栓用药的治疗方案。

参考文献

[1] Vane JR,Bakhle YS and Botting RM.Cyclooxygenasel and 2.Annu.Rev.Pharmacol.Toxicol,1998,38:97-120

[2] Graham GG,Scott KF.Mechanism of action of paracetamol.Am J Ther,200512(1):46-55

[3] Kis B, Snipes JA and Busija DW. Acetaminophen and the cyclooxygenase-3 puzzle:sorting out facts,fictions,and uncertainties[J].Pharmacol Exp Ther,2005,315(1):1-7

[4] Wang LH,Hajibeigi A, Xu XM,Loose-Mitchell D,Wu KK. Characterization of the promoter of human prostaglandin H synthase-1 gene.Biochem Biophys Res Common,1993,190:406-11

[5] Smith WL,Garavito RM,DeWitt DL.Prostaglandin endoperoxide H syntheses(cyclooxygenase)-1 and 2[J].Biol Chew,1996,271:33157-60

[6] Mitchell JA and Warner TD.Cyclo-oxygenase-2:pharmacology, physiology,biochemistry and relevance to NSAD therapy.British Journal of Pharmacology,1999,128:1121-1132

[7] Wittenberger T,Schaller HC,Hellebrand S. An expressed sequence tag (EST) data mining strategy succeeding in the discovery of new G-protein coupled receptors[J].Mol Biol,2001,307(3):799-813

[8] Fontana P,Remones V, RenyJL,Aiach M,Gaussem P. P2Y1 gene polymorphism and ADP-induced platelet response [J].ThrombHaemost,2005,3:2349-50

[9] Sibbing D,von Heckerath O, Scho mig A, Kastrati A, von Beckerath N. P2Y1 gene A1622G dimorphism is not associated with adenosine diphosphate-induced platelet activation and aggregation after administration of a single high dose of clopidogrel[J].Thromb Haemost 2006,4:912-914

[10] Samara WM,Bliden KP,Tantry US,Gurbel PA.The difference betweenclopidogrel responsiveness and posttreatment platelet reactivity. Tluomb Res,2005,115:89-94

[11] Gurbel PA, Bliden KP, Hiatt BL, O Connor CM. Clopidogrel for coronarystenting:response variability,drug resistance,and the effect of pretreatment.Platelet reactivity Circulation,2003,107:2908-13

[12] Grotemeyer KH,Scharafinski HW,Husstedt IW:Two-year followup of aspirin responder and aspirin non responder.A pilotstudy including 180 post-stroke patients.Thromb Res,1993,71:397-403

[13] Liu SY and Hou YT.Prevalence of aspirin resistance in patients with cardiovascular disease.Chin J Mutt Organ Dis Elderly,2002,1(2):254

[14] Loffredo G,Baronciani L,Noris P,Menna F, Federici AB,Balduini CL. von Willebrand disease type 2B must be always considered in the differential diagnosis of genetic thrombocytopenias with giant platelets. Platelets,2006,17(3):149-52

[15] Halushka MK,Walker LP,and Halushk PV Genetic variation in cyclooxygenase 1:Effects on response to aspirin.Clin Pharmacol Ther, 2003,73:122-30

篇2

关键词:纳米药物;药代动力学;进展

中图分类号:R96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717(2008)01-0127-03

纳米是一种长度单位,通常人们将尺度在1―100am的物质体系称为纳米体系。纳米技术通常是指尺寸在100nm以下的微小结构,在这种水平上对物质和材料进行研究处理的技术称为纳米技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纳米技术开始应用于药物研究领域,纳米药物的研究已取得飞速发展。药代动力学是一门借助先进仪器设备,利用动力学原理,用数学模型反映药物在体内过程的定量化科学。用药代动力学研究成分复杂或有效成分尚未明确的药物,对纳米药物的进一步发展有着重要作用。

1 纳米药物药代动力学研究的一般方法

1.1 血药浓度法

血药浓度法是药代动力学研究的经典方法,主要研究纳米药物中有效成分明确者,也是计算药代动力学最常用最准确的一种方法。如张海霞等用HPLC-荧光法测定兔血浆中羟基喜树碱的浓度。赵惠如等用HPLC法测定当归挥发油藁本内酯在家兔中的药代动力学。结果表明兔口服当归挥发油后,藁本内酯在体内的药时过程为线性动力学过程,符合一级吸收二室模型,t1/2为2.6638h,t1/β为108.88h。

1.2 生物效应法

纳米中药复方成分复杂,干扰因素多,难以用常规的血药浓度的方法测定其药代动力学参数。80年代产生了以药效为指标进行药代动力学研究的理论和方法。生物效应法主要有药理效应法、药物累积法和微生物法。

1.2.1 药理效应法药理效应法是以药物的效应强度,包括量效关系、时效关系为基础的研究药代动力学的方法。早在1975年,Smolen等提出一种以药理效应为指标测定药动学参数的方法。该法的基本原理是建立在假定药物在体内呈线性配置,药物在作用部位(生物相)的药量Q(t)与效应强度(E)存在函数关系Q(t)=f[E(t)],而Q(t)又与给药剂量(D)成正比,所以给药后某一时刻,生物相药量Q(t)与该时刻的效应强度E之间的函数关系便可以用给药剂量D与E的函数关系D=f[E(t)]来表示。首先建立时一效曲线,经一定变换后可得出“血药浓度-时间”曲线,据此分析药物的动力学特征,求得各参数。目前,该法已越来越广泛地用于纳米中药及其复方,尤其是有效成分不明及成分复杂难以控制的中药药代动力学研究。薛焰等以药理效应法研究超细粉体技术对马钱子药物药代动力学的影响。结果显示2种马钱子粉末给药后存量的表观动力学过程符合一室开放模型并得出主要药物动力学参数。

1.2.2 药物累积法药物累积法是将药物动力学中血药浓度多点动态测定原理与用动物急性死亡率测定蓄积性的方法相结合,求出不同时间体内百分率的动态变化,以估测药代动力学参数。该法系在用药后不同间隔对多组动物重复用药,从而求出保存率,并据此进行药动学计算。如汪银雄等在对P物质-PLGA纳米缓释微粒的性质测定时,以时间为横坐标,累积释放率为纵坐标,作出P物质纳米微球体外释药曲线图。董怡民等用此法研究了纳米活性炭对氟尿嘧啶的吸收和缓释作用。

1.2.3 微生物指标法微生物指标法是对具有抗菌活性的药物,选择适宜试验菌株,利用微生物法测定生物样品的浓度,然后拟和模型计算药动学参数。其原理主要是含有试验菌株的琼脂平板中抗菌药扩散产生的抑菌圈直径大小与抗菌药浓度的对数呈线性关系。选择适宜的敏感菌株测定体液中抗菌中草药的浓度,然后按照药代动力学原理确定房室模型,并计算其药代动力学参数。如陈鹏等以抑菌效应为指标,测定纳米羟基磷灰石复合胶原材料药动学参效。

2 纳米药物药代动力学研究的分析方法

研究纳米药物药代动力学的分析方法有分光光度法、原子吸收光谱法、薄层层析法、薄层扫描法、高效液相色谱法、质谱法、液相色谱一质谱联用、放射性同位素法和放射性免疫法等。下面主要介绍高效液相色谱法、质谱法、液相色谱-质谱联用在药代动力学研究中的应用。

2.1 高效液相色谱法

高效液相色谱法是现在应用最广泛的方法,由经典液相色谱法发展而来。高效液相色谱法应用高压输液泵进行洗脱,并配有紫外检测器等,组成了自动输液、自动检测的液相色谱仪。克服了经典液相色谱法柱效低,分析周期长的缺点。本法灵敏度高,血液浓度低时也能被检测出来。且在RP-HPLC图谱中能同时反映原药及其代谢物的情况。何蕾等通过HPlc法研究紫杉醇注射剂及自制紫杉醇纳米乳剂在大鼠体内的药代动力学。

2.2 质谱法

质谱法在药物代谢动力学中常用于对代谢物的分析,有着样品用量少、分析速度快、范围广、灵敏度高、精密度好的优点。王晓波等用HP4500型电感耦合等电子体质谱比较传统雄黄粉与纳米级雄黄粉的药代动力学行为,为雄黄纳米化研究提供了有力依据。

2.3 液相色谱一质谱联用

色谱法具有分离效能高,分离范围广,灵敏度高等优点。但是色谱法对未知物的定性分析往往由于标准品不易求得,给分析带来了困难。考虑到质谱分_析法在定性方面的作用,把色谱、质谱仪联用,以收到相辅相成的效果。张芳等用HPLC-MS研究9-硝基喜树碱在大鼠体内的代谢物。

3 纳米药物的体内代谢研究

3.1 纳米药物的吸收

3.1.1 提高生物利用度研究药物产生的药理效应与药物的化学组成和药物的状态有关。按目前的认识,有半数以上的新药存在溶解和吸收的问题,将药物的单元尺寸减至纳米尺度,不溶性药物转变成稳定的纳米颗粒,其表面积大大增加,与给药部位接触面积增大,可提高生物利用度。把中药粉末或溶液包埋在直径为纳米级的微粒中,其渗透性或溶解度将大大提高。齐墩果酸具有护肝解毒的作用,但因它的一般制剂溶出度不理想,生物利用度不高,限制了使用。当药物粒径>100nm时,在骨髓、脑和肾脏中极少被检出,粒径在150-500nm时具有肝靶向性,且在其余组织部位分布较少。制备出一定粒径范围的纳米粒提高生物利用度可提高临床应用价值。

3.1.2 缓释控释研究将中药纳米粒进行一定的表面修饰后,可能使中药具有缓释作用,一般将其粒径大小界定在1-1000nmt。另有研究证实,纳米药物粒子表面所带电荷对其缓释作用也具有重要意义。中药纳米粒因非常小而易被包裹,从而可以进行表面修饰,也可控制其表面电荷,以达到缓释的目的。如吴道澄用复凝聚法制备Se和sj的明胶纳米微粒与单纯Se和si对照组相比,体内滞留时间延长2-4倍,具有缓释作用,生物利用度提高1.6-2.2倍。

3.1.3 改变药物吸收方式研究采用纳米技术可将中药

制成纳米微囊,或进一步将现有的中药复方改造成纳米级粉针剂,大大提高其稳定性和疗效,降低毒副作用。还可将中药制成高效透皮释放制剂、口服控释片、含片、干粉吸入剂、鼻喷雾剂、舌下速溶片以及植入剂等多种剂型。梅云南等用雷公藤内酯固体脂质纳米粒制剂透皮给药被网状内皮系统吞噬而激活机体得自动免疫功能,并改变包封药物的体内分布以恒定速率在靶向部位释放,抑制水肿活性的血药浓度比游离药物浓度要高2-3倍,而且维持时间较长即使为较低浓度,也能产生非常好的疗效。

3.2 纳米药物的分布

靶向分布研究:中药的有效部位中或复方中药的提取物中的有效成分很难自动运送到人体的病患部位,只有利用特定技术才可能有效地将中药运送到预防疾病部位发挥药物作用效果。药物颗粒纳米化后可以将药物输送到身体任何极微细的组织管道(如血管、支气管)及疾病变异的组织细胞(如肿瘤细胞)中,因此可大幅度地提高药物的定位性、时效性和功效,使疾病能更有效地得到控制和治疗。并可降低某些中药的副作用,提高治疗效果。喜树碱固体脂质纳米粒注射给小鼠后,发现喜树碱在老鼠的脑、肝、心及脾脏富集,其中脑部AUC/dose和MRT分别提高10.4和4倍,提示这种纳米微粒能通过血脑屏障,对治疗脑肿瘤有特别意义。尼莫地平微乳及其乙醇溶液和胶束溶液小鼠尾静脉注射后,脑组织中药物浓度微乳明显高于后二者,脑组织相对摄取率分别为2.54和2.51,血浆和肝组织中的药物则没有显著性差异,说明尼莫地平微乳具有一定的脑靶向性。

3.3 纳米药物的转化和代谢

理想的纳米粒载体是无毒和可生物降解的,药物或靶基因片断与载体形成的复合物定向进入靶细胞之后,载体被生物降解,药物或靶基因被定向释放出来发挥疗效,避免在转运过程中在其他组织释放,产生毒副作用或过早被灭活。研究表明,以高分子纳米药物载体携带药物,可有效地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提高疗效。目前,被用做药物载体的纳米聚合物粒子多由可生物降解和生物相容性俱优的聚合物制成,而聚乳酸类则由于其生物相容性好而被广泛使用。聚乳酸PLA是目前使用最多的纳米材料之一,它在体内外的降解受其共聚物单体的比例、分子质量、粒子大小及降解环境pH值、离子强度、表面电荷等的影响。PLA在体内有较好的生物相容性,在体内降解是非酶与酶解共同作用,分解成乳酸,再经三羧酸循环代谢生成co2和h2o。

篇3

关键词:初中历史、教学要点

一、初中历史要注重知识与能力的培养

初中历史教学是九年义务教学,教学的主要目地是要学生学会在的指导下,研究和阐述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过程和规律,是社会科学的一个组成部分。初中教育要让学生知道基本历史事件及其历史事件的发展概况和其规律,分析历史的横向关系、纵深关系、古今联系等等。并且在教学中教师不能忽视历史的整体性,不能将其分割开来,而且要用唯物辩证的方法来进行历史的评价和研究教学。此外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历史的发展有着不断的阐释和更新。由于以前技术和研究人员的局限性可能在许多方面存在这差错,因此历史的发展要随着社会的进步,符合时展的潮流,才能更好的发挥历史的教学作用。二、要有适当的方法和过程

关于学习方式有三大要素:一是,要按程序学习,这样可以合理安排时间且节约时间,容易使学习让学生更快的熟练。因此学习的一般教学课程都离不开教学、复习、巩固的过程。在历史教学中教师要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式,而是以学生为主导教师起辅助作用,这样给学生更多主动性积极参与课堂中来。

另一要素是,学生要遵循一定的原则,这不同其他看的见的学习方式,而是人们的主观要求,具有一定的规范性和主观性。学习原则具有抽象性和规范性的特点,涉及教学活动的整个过程,具有层次性。

第三要素是教学的方式,这主要是指要完成这一教学任务要采取什么样的方式、方法、和教学途径。这些方式包括收集、观察、收看视频、收听广播、讨论、访问、实际调查等。提倡教学的多样化,实现课堂教学,课外教学,实验学教学形结合,为学生创造多层次、多方位的教学形式、组织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的和主动性。

第四要素是教学的手段,历史教学最原始的手段就是用教师来传授知识,这是最基本和主要的教学手段。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要不断采取和加入新的教学手段,在现代教学中因多加入投影,录音、录像等进行形象化的教学,比如在讲到时期的史实是可以为学生放一些有教育意义的抗日电视或电影,加深学生对历史事件的感触与思考。

三、培养正确的情感与价值观

历史作为初中以及更高年级的思想政治教育课包括道德感,人的基本素质和爱国主义情怀同时能培养学生的同情心、与同学之间的友谊、对是对人的责任心、对班级对学校对国家强烈的荣誉感和归属感、形成自身的自尊心。同时产生对外部世界的评价形成喜、怒、哀、乐,初中是学生生理和心理高速发展的时期,因此在这一时期更要注重学生的基本素质的培养,形成学生正确的思想观和价值观。在历史教学中包含了许多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因素,因此历史教师有义务通过历史课程的教学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教师不仅可以从历史可背包中去挖掘那些情感和价值观,更要从所学的去联系实际生活。在教学中教师还要特别注意尊重和培养学生的社会性情感,促使他们对周围事物产生浓厚和积极的情感。

四、历史课的教学要联系实际

教师在教学中要关注实时新闻和国家大事为学生解决一些实际遇到的问题,以这样来时学生关注自己身边的发展与变化。就比如我们在初中就会学到南海早在还早以前就是我国的领土,而发生在前一段时间的南海事件有居心的国家企图抢占我们的领土,在遇到这样的实时事件的时候学生心里都会有疑惑或是忿忿不平,教师就可以把这个例如实际教学中作为一个案例,既加深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了解又加强了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怀。又比如初中许多学生对中国第一女皇武则天有很多的疑惑,有的还有一味的崇拜。在学习这里的时候教师要用辩证唯物的方式对武则天本人进行深刻的评价,既要看到她在政治方面的建设又要从她个人从政的手段和方式进行评价,然后学生形成正确的意识与观念。

现形势下初中历史的教授要改变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氛围,在获得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社会情感。改变作业繁重的情况而是加强学生学习历史的技能和培养他们对历史的兴趣。

参考文献:

《浅谈准确把握初中历史教学的三准目标》张秀刚2011.08.18

篇4

关键词:实验室; 化学试剂;药品;管理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前言

目前,各种企业按产品准入制度的要求,都需要建立实验室, 实验室中常用化学试剂管理的好坏,对实验的准确度及成功与否会产生直接的影响,因而关系到化验工作的质量,因此加强化学试剂管理工作应引起我们的足够重视。现就我们具体的工作实践,谈谈化学试剂管理工作的实施办法与体会。

1、试剂或药品管理工作中试剂或药品的正确、安全存放

化学试剂或药品的存放是化学实验管理管理的一项最基本的内容。从宏观上来说,化学药品按单质、氧化物、酸、碱、盐、酸性物质和碱性物质等分类放置、分离存放。易挥发的试剂或药品用蜡密封,易燃烧的试剂或药品进行特殊保管,剧毒试剂或药品,例如,液溴极易挥发、毒性又大、刺激性又强、对人体伤害很大,污染严重,保存时,可用磨口瓶盖严,再用两三层密封性能好的塑料薄膜,包裹起来,然后,再用橡皮筋在瓶颈处扎紧,用蜡封好在专柜存放,再放在专柜里保存,并且定期进行检查。从微观上考虑,对易氧化用量少的化学药品一般盛放在 30ml 的滴瓶或者细口瓶里,如CH3CHO;对见光易分解的化学药品应盛放在棕色试剂瓶里,如 AgNO3溶液、NaI 溶液、KI 溶液;对于用量大的化学药品一般盛放在 125ml 的试剂瓶里,如稀硫酸、稀盐酸;对于易失效的药品临时要用临时分装,如 Na2O2等。有毒试剂或药品要谨慎操作以防对人体造成伤害和发生火灾,一旦发生对于不同的情况需要有不同的办法来解决。完成所有的这些,都必须要把握化学试剂或药品的性能。

2、试剂或药品管理工作中实验过程产生的废液的有效处理

化学实验过程中,不可避免的要产生废气、废渣和废液废气,即“三废”, 一般来说,废渣由于量少,处理起来也相对简单,废气通过专用风道排出。从减小对环境污染角度出发,必须要对废液进行有效地处理。含稀酸和稀碱的废液,当溶液的 PH 值达到 6~8 后,相互中和后就没有污染,可以直接排放下水道;含有有害离子的盐溶液需要经过化学法转化处理后稀释排放;含贵重金属离子的溶液,采用还原法处理后回收,再通过调节 PH 值降低污染程度。比如:含铬化合物可在酸性条件下用亚硫酸铁使 C(Ⅵ)还原为Cr(Ⅲ),然后加入碱液,使其生成 Cr(OH) 3 沉淀,静置分离后,调节溶液 PH 为 6-8 后可直接排放。含砷废液在酸性 (PH =3~4)条件下加入 Na2S 使废液中的砷转化为 AsS 沉淀,静置分离后,溶液 PH为 6~8 后可直接排放。含氰化物废液,由于毒性较强,先加入混合物碱液使废液中的金属离子转化为氢氧化物沉淀后分离,然后调节溶液 PH 为 6~8,加入过量 NaClO 溶液或者漂白粉使 CN - - 氧化分解后排放。含汞、锌、铜、铅、锰等金属离子的废液,在碱性条件下(PH =8~10)下加入 Na2S 使其生成硫化物沉淀,静置分离后,将溶液 PH 为 6~8 后排放;含有有机溶剂的废液进行蒸馏回收或焚烧处理。如乙醇废液的处理,将废液用水浴法恒温加热收 78. 40C 左右的馏分即可。如想得到较纯的乙醇,可将馏出液放入烧瓶中,再加一定量的氧化钙,在水浴上回流 3 - 4 小时,即可得到较高纯度的乙醇。毒害性的废液,采用深埋处理。完成所有的这些,同样需要把握化学试剂或药品的性能。

3、全力以赴让“软件”不软

硬件是生产高质产品的物质基础,但硬件必须通过软件才能发挥作用。在化学实验管理中应把重点放在抓软件建设上。首先,建立健全各种规章制度,如操作规程,质量、卫生标准等。制定单位的制剂品种的目录和技术规范.制定各工作室岗位责任制度,原料、辅料、包装材料、标签的领发和消耗制度;化学试剂或药品的留样考察制度,卫生学检查制度。设备和仪器保养维修制度,安全生产制度,药物不良反应报告制度等。为了使各项规章制度落到实处,还应建立各种切实可行的奖惩办法,严格执行。同时,完善各种记录:如称量配料记录、检验原始记录、各环节质量管理记录等。通过以上手段加强实验过程管理。上述软件的执行对试剂和药品的管理工作能起到严格的监督作用。

4、重视人才培养、加强技术力量

在试剂药品管理体系中,具备了硬件,要执行软件,人是最重要的因素。应确定一名既有理论又有丰富实践经验、有强烈的进取精神和责任心、熟悉各种试剂和药品的性质、具有管理能力及消防安全意识的主管人员,全面负责实验室的具体工作。对实验人员进行培训指导,进行安全意识教育。指定一名具有良好的业务素质,熟练掌握药物分析方法、原理及测试技术的药师负责药剂检验工作,使实验达到规范化操作与记录,使试剂管理工作沿着制度化、安全化方向发展。

5、注意化学药品的采购、验收及储存、领用、回收

化学药品采购到位后,由药品管理员进行数量的盘点,并组织入库,由药品使用人员按照检验项目要求进行外观及技术验收。验收有任何一项不合格者,由药品管理员联系采购部门退换货处理。化学药品验收合格后,由药品管理员录入《化学药品领用登记表》,并按照不同类别分类存放。常用的少量药品可直接放在实验室里,标识清楚,各检验室负责人负责所用药品的管理,较大量的药品存放在药品库,由药品管理员负责保管。

条件适宜的储藏室是做好化学试剂管理工作的基础。药品储存过程中,药品管理员应定期巡检,检查药品的库存状态及周围环境,确保药品库安全稳定的运行。

化学药品的领用,化学药品需求人员需填写《化学药品领用登记表》,药品管理员核对好名称及数量,准予实验人员领用; 未经验收的药品不得用于正常检验工作。

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并防止对环境造成污染,实验结束后剩余的化学药品及配置的溶液需要妥善处理,一方面可以进行回收、提纯再利用如苯、乙醚、石油醚、丙酮等,可以提高化学药品的使用效率,避免浪费; 另一方面将废液用统一的容器承装,并经过无害化处理后排放掉。而对于数量巨大尤其是承装剧毒或易制毒化学药品的空瓶,因为会有化学药品的残留,所以不可随意丢弃应当统一堆放管理,并由实验室专门人员定期回收交专业机构处理,以免污染环境及对他人健康和社会安全造成威胁。

结语

通过系统、科学、高效的化学药品管理,以满意的服务促进管理,形成良性循环,加强人员培训与管理,落实规章制度,明确责任归属,最大限度地减少化学药品给实验室管理带来的安全隐患,保证化学试剂的质和量,最大限度地减少化验工作的误差,提高其实验的准确性,保证实验室安全稳定的运行。

参考文献:

[1] 韩晓燕,张彦通,等.高等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研究综述[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6;(6):

[2] 罗正祥.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及其对高校实践教学的影响[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8;(6):

[3] 韩晓燕,张彦通.试论我国高等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制度的构建[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5;(1):

篇5

关键词:数学类公共基础课;专业课;课程改革

数学类公共基础课是高等院校实现其教育培养目标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是学好专业课的前提和必备条件。以笔者所在的学校北京物资学院为例:我校是以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实践能力强、富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所以我们必须加强数学类公共基础课对学生应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通过课堂教学,切实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使学生具备可持续发展的潜力。

在我们学校,数学类公共基础课程是由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的教师承担,隶属于信息学院。以前我校数学类公共基础课在课程设置和教育模式上沿袭学科教育模式,过分追求基础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其培养目标、教学方法等没有体现出目前我校的专业特色,造成了公共课教学与专业课教学脱节的现象。因此,近年来,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教研室非常重视开展数学类公共基础课教研活动,在教职员工中树立并强化公共基础课为专业课服务理念。我们坚持以教学工作及教学改革为核心、教学质量为目标、教师队伍建设为根本,融传授知识、培养能力为一体,教学科研相结合,全面提高学生德、智、体各方面的素质和能力。

一、积极开展数学类公共基础课为专业课服务的教学改革

1.更新数学类公共基础课的教学观念。我校去年出台了《关于修订2013版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原则意见》,四门数学类公共基础课的课内周学时都减少了1个学时。如何在课时减少的情况下,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满足学生的个性发展需求,成为了亟待解决的问题。我们要求全体基础课教师要从全局出发,拥护学校教学改革,对公共基础课设置改革达成共识,树立正确的服务理念,摆正公共课与专业课的关系,以课程组为单位对各门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沟通,积极深化课程教学改革,要在课时减少的同时保证教学质量。

2.改进数学类公共课基础科的内容设置。我们与各学院专业课教师积极沟通交流,了解专业培养目标,分析专业所需要的能力结构,详细了解专业教学计划、课程体系,了解该专业学生从事工作所需要的基本能力素质,充分认识自己所授课程对学生专业能力和素质培养的作用,寻找基础理论知识与专业知识的结合点。我们设计了关于四门数学类公共基础课的问卷调查,发放给了各二级学院的教学副院长及教研室主任,经过近一个月的充分调研,得到了信息反馈。我们根据各学院不同的专业要求,结合各课程组的充分讨论,调整了教学内容,删繁就简,面对实际,讲求实效。在教学过程中,要指出在哪门专业课中能够用到这些知识,在什么实践环节中能够用到这些知识,做到有的放矢,做到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课时分配等更加合理。

3.认真编写符合我校特色的数学类公共基础课教材。数学类公共基础课教材大多是统编教材。比较注重教材的适用范围,教材编写过程中要考虑各行各业的特点与需求,所以教材内容多是基础性的知识。这样的教材没有行业特点,不能完全照顾到各行业的需要,没能很好地起到为专业课搭建知识平台的作用,数学类公共基础课和专业课衔接不紧密,数学类公共基础课讲授的知识与专业课的实际需要脱节,二者无法形成有机的整体。公共基础课教学团队经过多年的经验积累,从2010年开始编写出版了《高等数学》《微积分》《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四套教材,并且正在陆续出版相关的教学辅导书,内容上按照经管类大学的学科专业特点,在结构、例题和课后作业的选取上都进行了考虑,切实淡化了数学类公共基础课与专业课的界限,增强了基础课为专业课服务的效果。

二、存在的不足

我校数学类公共基础课为专业课服务的教学改革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是也存在着很多制约因素。

1.教师的教学观念需要及时更新,教学水平需要不断提升。我校数学类公共基础课的教师应该及时了解其他高等院校公共基础课教学的先进经验,长期的封闭必然导致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的滞后,因此我建议学校能够加强公共基础课教师培训,积极为公共基础课教师提供更多机会外出学习,提高公共基础课教师的教学水平。

2.对公共基础课自身课程的完整性与合理性重视不够。在打破学科教育模式,立足为专业服务的同时,容易忽视公共基础课自身课程的完整性与合理性,以至于把基础知识删减得支离破碎。课时数的急剧减少,迫使教师不得不打破甚至违背大学数学的教学规律,以“短、平、快”的方式,塞给学生“必须、够用”的基础知识,导致学生对于所得知识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因此,一方面学校要加强对数学类公共基础课的重视和关注程度,另一方面任课教师也要定期参加集体备课,充分把握授课内容的合理性,不能过度强调“服务”而忽视基本知识的系统性。

三、感谢

感谢参加调研的各位二级学院的教学副院长和教研室主任以及专业课教师。另外,还要感谢北京物资学院-062专业建设一体化教学体系建设项目(PXM2012_014214_000062)对本文的资助。

参考文献:

[1]宋秋前,潘爱珍.高校公共基础课教学有效性调查与思考[J].中国大学教学,2009(5):18-20.

[2]王晚英.关于“公共基础课为专业课服务”问题的思考[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9(11):28-30.

篇6

关键词:独立学院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 教材 实例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01(c)-0159-01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是高等院校理工类、经管类的重要基础课程之一,是一门专门研究随机现象统计规律性的数学学科,也是近代数学的重要组成部分。20世纪以来,它的理论与方法已广泛应用于工业、农业、军事和科学技术等各个领域,同时它又向基础学科、工科学科渗透,与其他学科相结合发展成为边缘学科。与此同时,独立学院的高等教育机制才刚刚在我国成立。为了办出特色,各独立学院都在探析新的教学体系和办学模式。一般来说,独立学院的学生学习基础较差,学习方法比较单一,对教材教辅依赖性很大,因此选择合适的教材对独立学院学生来讲,是非常关键的,如果教材选择不当,会给学生的学习造成很大困难,也会打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概率论与数理统计》作为独立学院的基础课之一,在教材方面也存在诸多问题,面临很多的挑战。本人从独立学院《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的教学目标出发,结合教学现状和教材实施情况对独立学院如何自编《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教材提出一些自己的看法。

1 独立学院《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授课现状

独立学院是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背景下产生的,起步较晚,教育教学方面也存在诸多问题。教学是教育的核心,教材又是教学的基础,那么选择适合独立学院学生自己的教材是显然是非常重要的。目前尚没有独立学院专用的教材,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教材与独立学院其他教材一样大多选用一二本院校的,该门课程的授课状况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培养目标不同,一二本院校的教材主要是培养“研究型人才”,而独立学院主要是培养“应用型人才”,所以一二本院校的这些教材不能体现独立学院教育的灵活性。

(2)教材理论性很强,教材中的定理证明、公式推导及计算推演占据了主要位置,这对独立学院这些入学分数较低、文化基础较差的学生来说,太难,太枯燥,学生普遍对这种数学理论感到“恐惧”,学习起来也相对困难,这些间接导致了学生的学习跟不上进度。

(3)教材难度较深,《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是对随机现象的描述与研究,它处理问题的思想和方法与学生学的《高等数学》、《微积分》、《线性代数》有很大差异,学生在学习这门课程的过程中需要改变以往的思考方式,需要有较强的逻辑能力和分析能力。定理的证明过程也需要很深的数学理论,这些导致大多数学生反映课程难学、难懂、难应用。

(4)学时少,由于独立学院独特的办学特色,常常需要对理论课时进行删减,《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的教学时数一般为48学时左右,很多教师需要赶进度、完成任务,就自主的删减一部分内容或者减低课程难度,但是由于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容易出现要求过高或者过低而与实际脱离,严重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5)重概率轻统计,大多独立学院秉承了母校重概率轻统计的情况,在简化了概率论一部分基础理论知识的同时,统计部分的应用性没有得到加强。

所以独立学院无论从培养目标、教材的难易程度,学时还是概率统计的比例部分都要有一个新的模式。近年来,随着独立学院办学机制的扩大,出现了一批为独立学院编写的教材,但是这些教材还是有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比如实用性不够广泛,不具备通用性等。

2 自编《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教材的具体实施

自编教材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和针对性,独立学院自编教材是依据其培养目标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编写的教材。考虑到独立学院办学时间短、师资力量不够强大,本人认为独立学院在教材建设上可以作如下选择:

一是教材内容的设置,根据独立学院学生的心理特点、认知和能力水平,对教材内容进行合理安排,可以组织不同院校的一些有独立学院教学经验的优秀教师,编写符合独立学院特色的教材,适当添加一些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的发展史及概率统计学家的贡献,教材内容分为概率论部分和统计部分,概率论部分可以结合数学软件如MATLAB,统计部分可以结合R,SAS,SPSS等工具,这些工具能帮助学生理解和体会概率统计的作用,并掌握相应的概率统计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软件部分要与课程内容相结合,既保证了课程各主要章节教学内容的理论深度和较高的实用性,又突出了易学、易用等应用型特点。

二是在独立学院编写的教材基础上,根据学院的办学特色或者不同专业的特点,编写相适应的辅助教材,如教学辅导实例、习题册、多媒体课件等。

我们在历年的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讲义的基础上,编写了《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教材,并将于2014年由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出版。此教材着重介绍用数学理论刻画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思想方法,完全适合独立学院一、二年级学生的认知结构和认知水平,可以同其他数学基础课程同时开设,可读性好,开放性强,趣味性浓。能够开阔学生眼界,提高学生进一步学习数学理论知识的兴趣。

3 结语

独立学院的自编教材与实践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任务。理论基础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教学,对教师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加强专业教师技能的培训,正确实施自编教材的各个环节,对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提升数学教师水平具有实际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 黄利文.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的教学探讨[J].廊坊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13).

[2] 盛骤,谢式千.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及其应用[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篇7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逐渐发展,教育部对高职院校教学的改革已经得到了巨大成效。《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中指出:在实施数学教学时,高职院校要在系统性理念基础上完善根本任务、培养目标、教学计划等内容,从本质上提升高职院校数学教学质量。本文从上述要求出发,对系统理论在高职院校数学教学中的重要性进行分析,提出高职院校数学课程改革内容。

【关键词】

高职院校;数学;系统理论;改革要点

1 系统理论对高职数学教学的重要性

系统论是研究系统的一般模式,结构和规律的学问,它研究各种系统的共同特征,用数学方法定量地描述其功能,寻求并确立适用于一切系统的原理、原则和数学模型,是具有逻辑和数学性质的一门新兴的科学。系统理论在应用的过程中需要将系统、要素、结构、功能四点紧密结合,实现框架构建的合理性、关联性及整体性。

在高职院校数学教学发展的过程中,系统理论可以提升教学体系之间的联系效果,确保教学之间具有共同的教学特征,增强教学环节之间的互动。在上述内容基础上,高职院校数学课程能够有效地将自身内容结合在一起,形成有机的整体,降低高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难度。数学课程复杂多样,在教学的过程中学生对散乱的知识头痛不已,这种状况直接影响了学生的学习质量。系统理论可以将各项散乱的知识结合成完整的体系,从教学大局着手,逐层细化,让学生能够层层递进、层层深入,有表面逐渐深入到本质,最大限度提升高职学生学习质量。除此之外,系统教学还可以转变传统高职院校数学课程教学方案,由传统分解事物教学转变为学,让高职学生能够充分认识到数学主体框架,认识知识主干,不断丰富“枝桠”,形成完善的数学课程内容体系。系统理论归纳了高职数学课程教学中整体性及部分之间的关系,为高职数学教学创造了一种新的思维方式,形成了新的教学体系构建,从根本上改善了当前我国高职院校数学课程改革效果。

2 高职院校数学课程改革建设要点

高职院校数学课程改革的过程中,院校及教师要严格依照系统理论,将教学大纲、教学原则、教学方法结合在一起,形成统一的系统,要针对上述理论内容,全面提升高职院校特色,提升教学与职业之间的需求效果,增强教学实用性。

2.1 系统目标构建,走向改革正确方向

在对高职院校数学课程改革时,院校及教师要对高职教育特色进行全面分析及了解,依照高职教育中对学生技术性、实用性的要求,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数学教学内容。院校及教师要将培养目标定位在对学生能力的拓展,确保将数学学习与职业需求紧密结合在一起,提升学生在今后职业中的发展效果。高职院校学生在就业过程中主要分为以下三大类,第一,生产或服务行业中的技术人员;第二,经营性岗位中管理人员、经营人员;第三,高技术操作岗位中的技工人员。因此,在基于系统理论中的高职院校数学教学体系建设的过程中,院校及教师要对上述方面中应用到的数学知识进行强化,形成以实用为主体的教学目标。

2.2 系统关系调节,处理存在教学问题

在实施关系调节的过程中,院校及教师要处理好以下几方面内容:(1)处理好职业方向针对性及终身发展需求性之间的关系。院校及教师不能仅仅将高职数学教学作为一个阶段性教学内容,需要将上述内容发展成终身学习教育,让学生能够形成终身学习意识,提升可持续发展效果;(2)处理好教学内容应用及科学知识系统线性之间的关系。在该处理的过程中,高职数学教学要将学生今后职业方向作为建设基础,弱化对支离破碎的概念、公式、定律,降低学生可能产生的厌烦情绪。教师要将学科之间的知识形成系统,以应用为目的,让学生在应用的过程中对上述知识之间的联系进行深入了解,融会贯通;(3)处理好学科知识重点与学生能力培养之间的关系。高职院校在实施系统理论教学建设的过程中需要及时调整知识内容,对知识系统进行构建,确保重点、难点突出。在处理重点、难点时,教师要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基础,确保教学内容深浅适宜。

2.3 系统内容选取,提升教学改革质量

在实施系统理论下的高职院校数学课程改革的过程中,院校及教师要保证教学内容“够用”,保证学生能够学过,能够顺利应用。例如,在对高职院校中会计、经济管理专业学生进行数学课程教育的过程中,院校可以将教学的内容重点放在初等函数、微积分、概率分布及统计等内容上。院校可以适当设计单利、复利、税收、利润、收入、收益等方面的教学练习,确保上述专业学生能够在学习的过程中提升自身能力;在对理工类学生进行数学课程教学的过程中,院校可以将内容放在初等函数、微积分、向量及空间几何、线性代数等方面,设计数学模型及数学软件等教学内容,提升学生能力素质。

2.4 系统方法优化,降低数学学习难度

系统理论要求高职院校数学课程教学从主体出发,以系统角度实施教学,完成对学生的素质教育及能力培养。实施数学教育的过程中,教师要将教学内容作为教学主体,循序渐进。例如,在实施空间解析结合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先从空间解析几何的特征出发,确保学生能够认识到空间解析几何。完成上述教学后,教师可以对空间解析结合中的内容细化,丰富二维空间及三维空间内容,从主体到细节,降低学生理解难度。除此之外,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还可以以树状结构、环形结构等确保学生理解之间的关系,可以使用类比法、对比法等提升知识理解效果,确保学生认识到数学的本质。教师要以降低教学难度为基本,依照系统之间关系、内容,对各项教学方法进行合理选取,最大限度改善学生在高职数学教学中的学习效果。

3 总结

高职院校数学教育作为当前我国教育的重要内容,可以明显提升高职学生逻辑分析能力,改善学生逻辑思维及处理问题的效果。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逐渐深入,社会对高职院校数学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需要高职院校对自身的课程内容进行改革,确保教学紧跟时代潮流。在上述形势发展下,提升高职院校数学教学内容的合理性,增强数学教学方法的有效性,紧密教学之间的联系,已经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1]付峰峰.高中数学建模教学设计与实践[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1.

篇8

【摘 要】随着我国社会体系的不断完善,教育体系的不断成熟,人们对于教学模式的研究越发的深入,各种创新的教学模式层出不穷,教育者们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来选择合适的教学模式进行日常的教学工作。《药理学》作为一门护理类专业基础学科,由于其课本知识比较枯燥、乏味,以至于其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学生的反映并不好,近年来PBL教学法在我国高职教育中广泛传播,本文通过对其他学科中实施PBL教学法成功案例进行分析,进而摸索出PBL教学法在高职护理专业《药理学》教学中的应用方法,以期为我国未来高职护理教育中应用PBL教学法提供理论支持。

【关键词】高职教育;PBL教学法;应用研究

PBL教学法,即problem-based learning,从字面我们即可看出其是指通过问题式学习的方法进行学习。《药理学》是一门链接基础药学与临床护理间的重要纽带式课程,但是由于传统《药理学》教学中,由于《药理学》大多由理论知识组成,传统的讲解方式使得学生很难将药理知识清晰的记忆下去,这就使得高职学校在《药理学》上的教学效果不佳。目前,国内关于在高职护理专业《药理学》中应用PBL教学法的研究仍旧比较匮乏,但是早在2010年Marion Mitchell等便在Nurse Education in Practice 10中明确指出PBL教学法能够很大程度上提升学生学习《药理学》课程中的理解能力。

一、PBL教学法的概述及应用

PBL教学法(problem-based learning),是指以问题为学习导向的教学方法,它最早被应用于20世纪中叶的医学学科教学工作中。与传统的医学教学有所不同,PBL教学法强调了以学生为教学的主体中心,改变了传统教育中由教师单方面的主动讲授教育方式,使得学生学习的知识更多情况下与问题相结合,辅助学生通过问题,理解教师所要教授的知识,将学生更大程度的代入到实际的学习中,从而提升学生学习的效果。

二、在高职护理《药理学》中实施PBL教学法的应用

1.PBL教学法的实际应用过程

首先,在实际高职护理《药理课》的教学中应有教师预先根据课程目标设计、编写教学案例,并准备相应教学材料,为后续的课程作出准备。第二步,教师可以将编写好的PBL教学案例通过email等形势提前发给学生,并将学生以组为单位划分成若干小组,令学生通过小组的方式对教学案例中的内容以及提出的问题进行讨论,并针对问题作出案例中相关病情的解决方案。第三,便是在课程进行过程中,由教师组织学生以组为单位派代表对本组的解决方案进行阐述,教师可以引导其他小组可以提出对其阐述过程中存在的疑问进行二次小组讨论,并予以补充。第四步,根据小组间的阐述、分析,由教师提出更深入的问题,并引导学生进小组现场的小组讨论并为学生讨论的结果提出更好的补充措施从而使得学生自己动脑思考并充分解决问题。最后,由教师对课程进程作出总结,对做的好的同学予以表扬,对存在不足的地方提出优化措施。

1.在高职护理《药理学》中实施PBL教学法的注意事项

(1)根据学生实际情况选择适当的PBL教学模式。首先,PBL教学模式的应用是为了增加高职学生对于本专业《药理学》课程的理解程度,但是很多一部分高职护理专业学生的学习目标并不明确,其无法理解《药理学》知识的原因不仅仅由于该学科本身较难,而是由于这部分学生自身就对本专业学习没有兴趣,对于很多专业学科的基础知识掌握十分薄弱,更加没有明确的定位。针对上述这个问题,需要教师对于PBL教学模式在实际课程中的应用进行转变,在传授目标知识的同时对学科基础理论进行补充,并辅助加以职业规划等项目的培养,这样既能帮助学生学习专业知识,又能帮助学生真正对护理这一专业产生兴趣。

(2)注重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的循循善诱。在PBL教学模式中,大部分应用都采取由教师提出问题、课堂学生讨论、教师总结的“三位一体”模式,在这种模式中,教师的引导是其最为重要的一环。所以这种情况下教师对于课堂的掌控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一旦学生课程的讨论中偏离既定目标,就需要教师及时的提出相关问题将学生思路予以相应的纠正,进而引导学生得出预定的教学目标。

(3)根据药理的作用特点做出有特点的研究案例。教师在设计教学案例的时候,一方面可以选在在实际护理工作中寻找较有代表性的案例,进行阐述、分析,而后在课堂中针对案例中包括的药物特征相结合,充分考虑到药物的药理及药物间的相互作用,是否存在排异反应等问题。另一方面可以由教师根据课标中需要讲述的药物进行自编案例进行讲解,这样可以根据药物的实际情况,突出药物特性,使得教学效果更佳明显。

(4)明_考核、评价体系。在PBL教学模式中,考核、评价部分作为最后的总结环节出现在实际的高中护理专业药理教学课程中。PBL教学在前期的教学工作中为学生营造了十分轻松的学习环境来阐述自己的观念、想法,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大大提升了学生的积极性。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课堂考核的方式,对教学效果进行验证,例如,在《药理学》某课程教学中,教师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考核,以课堂个人回答问题得分累积和为小组成绩,并予以奖惩。

三、结语

综上所述,PBL教学法的应用符合我国新课标体系对于现阶段高职学校的教学需求,能够将学生从传统课堂中的被动地位转变为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并使其真正参与进学习中来,在高职护理专业《药理课》的实际教学中,教师应根据教学大纲对课程的需求以及学生的学习能力为依据,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任务驱动模式的教学,从而提升高职院校护理专业《药理学》课程的教学效果及质量,为学生今后的良好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郭淑芳,王勇,李智.PBL教学法在高职护理《药理学》教学中的应用[J].护理研究,2013(26).

[2]付玉环.PBL教学法在高职院校基础医学教学中的实践应用[J].卫生职业教育,2017(04).

篇9

关键词:动式教学;制药工程;药理学;职业技能;教学质量

1“动式”教学法的概述

“动式”教学法以学习者为中心,教师不再主导教学,转而成为协助者,引导学生思考,解决问题。“动式”教学理念的三要素,即积极的、有活力的、学生主动参与的课堂文化;学生主体、教师主导、教生互动的教学方法;核心是学生主动学习。“动式”教学法主要有讨论式教学、案例式教学、启发式教学、问题导向教学法(PBL)等。教师可以根据各门课程的具体内容与课程目标,探索不同形式的“动式”教学法。

2“动式”教学法在药理学课程教学中的实施

药理学是制药工程专业的专业主干课程,主要内容是讲解药物与机体间的相互作用规律,药物对机体的作用及作用规律,阐明药物防治疾病的机制,同时也阐明机体对药物处置的动态变化,特别是血药浓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以及重点药物的药理作用、作用机制、临床应用、严重不良反应等,熟悉药物分类及分类依据。药理学的知识体系涉及面较广,在通常情况下制药工程专业并未开设生理学、病理学及临床药学等课程,学生普遍反映学习内容深奥、枯燥,难于理解和掌握,令学生产生厌学情绪。因此,改革教学方式和方法,提高教学效果是任课教师考虑的首要任务。近几年来,笔者在讲授制药工程专业药理学课程时,不断探索尝试应用“动式”教学法,调整教学内容,使学生由“让我学”逐渐向“我要学”转变,提升了教学效果。

2.1趣味教学法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巧用歌诀,归纳总结,营造充满趣味的教学气氛,使学生学得快、记得牢。例如在讲到抗精神病药氯丙嗪时,可用以下口诀解释其作用机制、临床应用及不良反应:精神病药氯丙嗪,阻断受体多巴胺,镇静止吐兼降温,人工冬眠显奇效,长期用药毒性大,震颤麻痹低血压。在讲到选用抗高血压药物时,用以下口诀:伴有冠心心绞痛,禁止使用胍和肼,普萘洛尔硝苯啶,降低血压抗心痛。脑血管,有疾病,不能使用胍乙啶;肾功能,有减退,禁用心卡胍乙啶,可用多巴可乐定,伴溃疡,可乐定,精神病,血压升,首先考虑利血平。通过耳熟能详的歌诀,学生能更好地针对不同情况,选用合理的用药方案,提升了学生的职业能力。

2.2启发式教学法

教师先介绍相关背景知识进行铺垫,设问后启发,引导学生带着问题思考,教师以围绕着问题做解答的方式进行讲解。“动式”教学主要引导学生“脑子”动起来,并非一整堂课仅机械地动手记笔记。例如在刚上药理学课程时,向学生提出以下问题:在现实生活中看到的药品说明书包括哪些内容?药品说明书有哪些用途?通过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思考,进而讲清楚药品说明书上的内容,这就是药理学课程的主要内容,它在合理用药、新药研发方面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使学生感到所学课程的重要程度,在潜移默化中灌输了专业知识。

2.3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一般适用于理论与实践结合性强的章节,如作用于循环系统的心脑血管药物、中枢神经系统药物、抗肿瘤药物、抗生素类药物等[1]。例如在学习抗高血压药时,结合身边的病例,引导学生分析高血压产生的原因,并分析理想的抗高血压药应有的作用和作用机制。在授课过程中,要几种教学方式结合,此时可以结合趣味教学法里的抗高血压药物的歌诀。这样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唤起了学生的求知欲,又能使学生主动思考,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提高了学生课堂上听课的效率。

2.4PBL教学法

PBL教学法即以问题为导向的学习方法[2]。例如在讲到抗心律失常药物时,提前一周给学生布置问题,抗心律失常药物按作用机制分哪几类?各类药物的代表药物、不良反应、临床应用有哪些?按其作用机制把学生分成四大组,每个大组学生再分成小组,课下查阅文献、小组讨论、制作PPT;下次上课时,每组学生选出代表到讲台上去讲解,其他组的学生可以提问,教师进行点评和补充。通过PBL教学,可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及对专业知识的掌握能力。2.5模拟药房法根据教学内容选择常见的非处方药,例如感冒用药、止咳化痰用药、胃肠道药、外用药、五官科用药等,收集相应药物的包装盒及药品说明书进行情境教学。学生相互之间分别扮演患者(普通患者及特殊患者)与药师,患者陈述症状,药师提供合理用药信息,并嘱咐其用法、用量、注意事项及不良反应。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讨论[3],现场若有困难,教师给予解答,或让学生带着问题在课下查阅,有效提高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2.6药店、网络第二课堂法引导学生在药店购买药物时,根据药物说明书有意识地巩固所学习的知识,做到合理选药和用药。推荐给学生一些药理学的国家级、省级精品课程的视频资料,例如复旦大学教学视频网站通过课上学习及课下的巩固和提升,有效地拓宽了学生视野。

3小结

通过对药理学课程开展以“职业和应用”为核心的不同形式的“动式”教学法,提升了制药工程专业学生的职业技能,符合“建设应用技术型大学,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的要求。同时要求任课教师要有多元化的教学愿望和教学能力,只有教师有创新思维方式和创新行为方式,才能要求和培养学生从被动学习变成主动学习。

参考文献:

[1]白建平,于肯明,张慧芝,等.CBL教学法在药理学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4(4):108-109.

[2]王斌,张腾霄,王双侠,等.应用型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的探索与实践:以药物化学课程为例[J].黑龙江畜牧兽医,2016(02下):177-178.

篇10

关键词:药理学;混合式教学模式;课程思政

为解决如何掌握诸多信息化手段,如何将信息化手段更好地融入教学全过程等问题[1],研究团队自2014年起开展了药理学课程改革的探索和实践,2018年成功申报护理药理学山东省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经过深入研究现代多媒体技术应用与传统教学理念、方法的深度结合[2],构建了专业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等综合能力培养的信息化教学模式。即“线上—线下—行业”三位一体,“理论—实践—拓展”三段渐进,问题驱动、课赛结合、线上线下、过程评价互相融合的混合式教学模式,现总结如下。经过多方调研,对护理岗位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进行分析,遵循职业教育教学规律,对从事岗位工作所需知识进行整合和序化,以用药护理所涉及的专项技术模块为主线进行项目化课程开发,将课程内容整合为7个模块。针对7个模块的知识特点及要求,分别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药物相关概念及处方等基础知识为第一模块,采用传统教学法;临床常见疾病用药等知识更新快且学生不易学懂分为第二、第三、第四、第五、第六模块,采用翻转课堂教学法;受场地及设备影响,无法开展的实验项目为第七模块,采用行业情景体验模式,如借助模拟病房使学生真切感受岗位情景[3],从视觉上增强认识,进一步熟悉用药护理全过程(见表1)。课程组教师秉承以学生为中心原则,将不易懂、难讲清、看不到的解剖结构、药理机制、临床应用等细化成知识点碎片,以工作中常见岗位任务为主线进行可视化教学资源开发,通过课件、临床病例、动画、虚拟仿真、习题、测试等生动地呈现,再根据学生学习特点及模块任务,按顺序上传到课程云平台,让学生在岗位情景中学、在形象生动的案例中学、在小组辩论探究中学、在师生交流互动中学。

1课程实施

1.1课前学习

(1)教师根据上一周期的测评结果,调整学习小组成员及各组学习任务单;在线课程学习目标、小组划分详情及学习任务单等。(2)学生登录学习平台并领取学习任务单,明确团队合作者及本模块知识点。(3)学生学习由该模块知识点衍生出的教学案例,观看课件、视频、动画等,并完成课前测试。(4)学生对相关问题进行讨论和解答,教师在线参与讨论并答疑。(5)学生完成该模块学习测评并撰写学习报告单(学习到了什么知识,学会了什么技能,还期待学什么)。

1.2课中分析

(1)教师针对线上学习反馈的问题,制订具体教学流程,包括教学环节、学生活动、教学时间、课程资源、评价方法及应急备选方案。(2)教师以易错题、学生线上咨询较多的问题为切入点,进行重难点知识的讲解与分析,采用虚拟人体仿真系统等教学手段,确保重难点可在课堂上予以解决与突破。(3)教师创设疾病模型,现场布置各学习小组实践任务,如辨识疾病,模拟病房等岗位情景,引导学生结合用药指导类App,小组合作探究,总结药物剂型、适应证及不良反应;检验学习效果,体验岗位情景,强化职业素养。如在讲解抗心绞痛药时,应用了9类App,并按疾病概述—药物种类—用药指导推荐—药单的顺序,分为痛心疾首辨绞痛、别具匠心对症药、明心见性巧指导、心开目明推药单的4个板块展开教学。(4)教师组织课堂实时考核,提醒学生上传小组互评及自评成绩。

1.3课后拓展

(1)线上:教师根据翻转课堂的实施效果引导学生进行课后知识拓展,如鼓励学生上传自己编纂的药理知识记忆口诀及宣传海报。教师定期答疑或联系资源库专家进行远程答疑,协助解决课堂上未完全消化的学习问题。(2)线下:教师依据学生在线时长、各种资源的浏览学习时间及学习报告单,定期收集师生意见,统计教师评价、小组互评及组间互评成绩,总结反思,以此提升教学效果。

2混合式教学模式与课程思政的结合

在实施混合式教学模式的过程中,出现过将简单知识点反复渲染,用信息化手段强化记忆的“表面信息化”现象,也曾因为堆砌种类繁多的信息化手段而被专家质疑,成为为了信息化而信息化的“唯一论”。通过反复召开研讨会,明确了适合用信息化手段表现的内容,除了药理机制需要用动画等多媒体手段展现外,诸多思政元素的融入和渲染,也需要信息化手段的呈现[4]。如在介绍药物双重性时,引导学生通过网络搜索,寻找药品、保健品虚假宣传和药品非法添加案例。课上通过视频展示2018年山东疫苗事件,强调药物安全对人民健康的重要性;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汇报展示作业作品,并在课后撰写读后感及制作手抄报。在介绍用药护理时,提前学习任务单,并在学习平台《毒魔》等视频,督促学生观看。课上,讲解吗啡的发现史、作用及用途,引导学生合理推导不良反应及中毒解救;课后,带领学生做宣传海报,深入社区向群众介绍药物滥用及的危害。除理论教学融合思政元素外,也尝试在实验教学中融入课程思政[5],引导学生敬畏生命及关爱实验动物。在开始动物实验前,引导学生默哀3分钟,将平等、尊重、关爱的人文素质贯穿实验教学全过程;课程结束后,引导学生撰写“感恩动物,善待动物”的文章,并举办征文比赛[6]。药理学课程思政的实施路径见图1。

3讨论

3.1个性化教育的紧迫性与必要性

传统教学模式不能调整学习进度,学生也无法表达自己的观点,导致其学习积极性不高,且传统教学模式普遍重理论、轻应用,不利于复合型人才的培养[7]。不同学生因生长环境等不同因素的影响有不同的思想观念和需求,要对学生进行个性化教育。课题组通过收集整理学生在网络学习平台上操作的数据,分析总结出每位学生的知识薄弱点,可更好地实现个性化教育,突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目的。

3.2“三位、三段、四融合”混合式教学模式

“三位、三段、四融合”混合式教学模式突破了护理课程传统课堂和实训室的时空限制,打通了各教学环节的阻隔,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随着师生线上线下的配合,学生探索知识的欲望愈发强烈,用药护理能力及爱伤意识也在实践中得到培养,达到了情感目标的最优化传递。

3.3问题及改进措施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也暴露了诸多问题,如学生在完成任务时,面对突发性问题缺乏应变能力,在未来教学中可增加岗位情景练习比重,加强突发状况处理的训练,教师主导激励性评价[8],借助教学平台实时反馈,掌握每位学生基本情况,随时调整教学计划,以提问、纠错等形式提高教学效果。在小组学习中,学生指出教师指定小组长时,主要依赖测试成绩与平时表现,导致身份固化,鉴于此,小组长的任命采用竞选方式。在设置教学任务时兼顾了实习生(调查问卷)、实习带教教师(座谈)及患者(电话咨询)的意见,但由于样本量不足,有较大偏差。未来将护士执业资格考试真题实时录入云班课题库,增加调查问卷数量及访谈精准度,以期制订有针对性的教学计划。

3.4展望

教书育人是教师的本分,如何实现教学相长与思政相结合,使思政教学效果深入人心,还需要诸多信息化手段的加持。未来将着眼于青年人的责任感与使命感,挖掘更多鲜活的药理学思政案例,研究更多信息化教学手段,以期实现二者的完美融合。

参考文献:

[1]李逢庆.混合式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与实践[J].中国电化教育,2017(11):108-113.

[2]李天煜,梁继娟,许子豪,等.跨专业外科学总论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右江医学,2020,48(4):315-317.

[3]汪海燕.基于工作室的大学生专业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研究:以教育技术专业为例[J].电化教育研究,2020(5):119-123.

[4]李改玲,张晚霞,张郦,等.混合式案例教学在《药理学》课程中的应用及思考[J].医学教育研究与实践,2018,26(1):100-103.

[5]张良,蔡丹红,李玉,等.整合哲学与中医药文化探讨药理学课程思政融入新途径[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21,19(2):6-8.

[6]赵文英,公衍玲,金青,等.药理学教学中的“微思政”及实践路径探索[J].药学教育,2021,37(1):59-63.

[7]丁玉梅.基于微课和慕课环境下大学数学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实践研究[J].创新教育研究,2019,7(3):299-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