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支付未来趋势范文

时间:2024-01-02 17:56:5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移动支付未来趋势,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移动支付未来趋势

篇1

【关键词】移动产业 支付业务 发展趋势

从当前现状来看我国的移动支付业务正处于高速发展期,其产业链结构已经初步形成,并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规模,移动支付业务也给运营商以及相关企业带来了十分可观的经济效益。目前我国拥有手机用户已经超过8亿,这也从侧面反映了移动支付业务背后存在着巨大的市场。通过对当前移动支付业务进行全面地分析可以更为妥善、准确地把握支付业务的走向,这对于我国的通讯行业乃至整个通讯市场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我国移动支付发展现状分析

从法律层面上来看我国移动支付业务依然还没有形成完整的法律体系,在业务操作方面也不具备统一的操作规范,这也就给移动支付业务的实际运营带来了一定程度的风险,同时也让该业务承担了法律风险。针对上述情况我国出台了《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管理办法》,在《办法》中有部分内容对移动支付业务进行了规范并且实行了牌照管理制度。在这个背景下第三方移动支付业务也获取了中央财政的认可,当然国务院也规定央企不能对非主营业务进行投资,而银监会方面对于移动支付业务也出台了严格的限制标准。换句话说运营商要开展移动支付业务就必须要与银行协作,这也从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移动支付业务的风险。

从技术层面来看由于我国的移动支付业务还处于刚刚起步的状态,还没有形成技术体系,但从技术形式上来看主要分为三种即RFID-SIM、SIM-pass以及NFC。当前我国通讯产业事实上是垄断行业,国内三家运营商分别为电信、移动以及联通,三家运营商各具优势。移动进入移动通讯行业最早,其用户资源最多,根基较厚;电信以宽带固话业务为支撑向移动通讯业务扩展,也占据了一定的市场份额;联通近年来则凭借着3g业务得到了很大的发展空间,市场占有率也在不断提升。以上三种移动支付技术也被国内三大运营商各自使用,联通依托于NFC,移动则使用RF-SIM,电信则靠SIM-pass所支撑。当然以上三种技术各具特点,NFC技术最为成熟,但是需要投入较大的维护成本以及构建成本;SIM-pass适用范围较广,具有很强的灵活性,但是信号却不如NFC稳定;RFID-SIM相对于其他两种技术还处于发展期,在频段兼容方面还有待完善。

从市场环境来看移动支付业务已经初具规模,这也加剧了市场的竞争程度,同时运营商与金融机构也形成了一定的合作关系使得移动支付业务得到了进一步的扩展。在这种情形下运营商与金融机构事实上已经形成了一个产业联盟并发挥了协同效应。另外移动支付业务的应用面已经十分广泛,在公交、地铁、商业等基础服务行业都出现了不同类型的移动支付业务,这也就形成了一个开放性的移动支付平台,给广大用户带来了极大的便利。

从投资角度来看移动支付业务虽然蕴藏着巨大的商业价值以及经济效益,但是前期成本投入规模十分庞大,从研发到设备到运营都需要高昂的费用,这也给运营商带来了一定的经济压力。那么从经济实力来看三大运营商中联通相对于其他两家运营商存在着一定的弱势,这也从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其移动支付业务的展开。

如今随着虚拟运营商牌照的下放以及通讯市场的开放,移动支付业务的竞争也越来越大,这个市场在开放的过程中也将变得越来越成熟并且移动支付业务也将朝着多元化、全面化发展。与此同时虚拟运营商给传统的三大运营商也带来了一定的市场冲击,这对于三大运营商而言将会是极大的考验。

二、我国移动支付发展趋势分析

随着行业技术水平与管理水平的同步提升,移动支付业务也将得到新的发展趋势,具体如下:(1)远程支付与近场支付相互融合。相对而言远程支付起步较早并已经逐渐成熟,其安全性也较高,而近场支付则起步较晚。在未来远程支付将会与近场支付充分融合起来,在近场支付芯片上会将会出现远程支付加载,从而形成一体化的移动支付业务。(2)移动支付产业将会出现迅猛增长态势。从过去1年来看,我国的移动支付业务经济产值大概在6000亿美元左右,这也预示着我国的移动支付进入了高速发展阶段。在智能手机以及智能终端设备数量不断提升的情况下,移动支付业务的承载面也在不断扩充。在这种新型商业环境下用户数量以及支付金额将达到空前的规模。(3)移动支付业务标准将形成统一化。为了让移动支付业务得以顺利的展开就需要制定统一化的业务标准,这也将使得产业链得到进一步的完善,而支付的安全性与可考性也将得到提升。(4)移动支付平台开放程度将进一步扩大。在行业标准逐步统一的情况下移动支付平台必然会呈现出开放态势且开放程度也将不断扩大,这也就让移动支付拥有了全新的定位,各种新的商业模式也将不断出现,合作模式也将得到更为深入的发展。

三、结语

从行业发展角度来看移动支付业务必然存在着极大的发展空间,在移动支付的推动下整个市场也将迎来新的局面,这将是我国通讯产业前行的巨大推动力。

参考文献:

[1]崔媛媛.移动支付业务现状与发展分析[J].移动通信,2011,(06).

篇2

[关键词] 移动支付 安全性 前景

一、引言

目前的电子商务主要是通过互联网以有线的方式进行。客户在网上购物后,必须支付现金或者在指定的机器上进行支付,使用上诸多不便。

随着移动通信技术和支付技术的迅速发展,金融支付系统正在从有线走向无线,电子支付也逐步向移动支付过渡。

移动通信技术作为移动电子商务的载体,提供了更贴近用户需求的支付服务,并从安全性及监管上加以完善,逐步走向成熟。由于业务需求种类繁多,业务量巨大,使移动支付成为极具潜力的巨大产业。

二、移动支付业务概述

1.移动支付的定义

移动支付是指借助手机、PDA、笔记本电脑等移动通信终端和设备,通过无线方式所进行的银行转账、缴费和购物等商业交易活动。

2.移动支付业务分类

按照欧洲银行标准化协会在TR603(European Committee for Banking Standards,“Business and Funtional Requirements for Mobile Payments”)的定义,可按照支付金额的大小和地理位置的远近,对移动支付业务进行分类。

(1)按支付金额划分

微支付:支付金额低于2欧元的情况下,一般划归为微支付类型。

小额支付:支付金额介于2欧元~25欧元之间,称为小额支付。

大额支付:支付金额在25欧元以上,则为大额支付。

(2)按地理位置划分

远程支付:远程支付可以不受地理位置的约束,以银行账户、手机话费或虚拟预存储账户作为支付账户,以短信、语音、WAP等方式提起业务请求。

本地支付:利用红外线、蓝牙、射频技术,使得手机和自动售货机、POS终端、汽车停放收费表等终端设备之间的本地化通讯成为可能,用手机完成面对面的交易。

3.移动支付相关技术

(1)远程支付

①SMS技术

短信是移动通信里应用最广泛的服务。目前,短信作为移动支付的手段,可以实现诸如“手机钱包”、充值、缴费、买彩票、电影票及手机银行等功能。也是在我国比较成熟,采用较多的移动支付技术。

②WAP技术等

移动通信协议,如WAP、CDMA 1X以及未来的3G等。

WAP2.0模式有利于实现电子商务所需的端到端安全性,可以提供TLS隧道。

3G,能够处理图像、话音、视频流等多种媒体形式,提供多种信息服务。其高速率、移动性和高安全性等特点,必然会给移动电子商务的应用带来巨大商机。

(2)JAVA/ BREW技术

两者都是支持无线数据业务开发的技术,在手机中增加软件。

与无线JAVA相比,BREW是更底层的技术。BREW能够更多地调动底层的应用,它的应用效果和对手机终端的支持会更好,应用开发商可以更为方便地开发出表现每个终端特性的应用。

但是无线JAVA是开放的,而BREW则被高通所垄断。这一点恰恰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BREW的发展。

目前,联通与高通一起推BREW,而移动则看好JAVA。

(3)近距离非接触技术

目前用于移动支付业务的近距离通信技术有RFID、FeliCaIC等,RFID是一种无接触芯片技术。未来,蓝牙、802.11等也非常有可能应用在移动支付业务中。

在我国,NFC和SIMpass被视为目前国内非接触式移动支付领域最有可能的两大技术标准。二者都在手机中加入了基于RFID(射频识别)技术的芯片,用于与支付应用时的收单设备进行近距离的实时通讯,并同SIM卡进行连接,以实现把支付业务捆绑在持有手机的用户上。只是在具体的实现方式上有所区别。

近距离非接触支付技术的优点是:操作简单、支付行为完成耗时短。

缺点是:用户要使用移动支付业务必须更换手机,而现在具有此种功能的手机不仅种类少,而且价格昂贵。但可以预计,随着终端问题的解决,近距离非接触技术将成为未来移动支付业务的主流实现方式。

4.移动支付的特点

(1)具有随时随地的特点

(2)用户规模大

目前,我国的移动电话用户已过4亿,是全球之最。在某种程度上说,以移动电话为载体的移动电子商务不论在用户规模上,还是在用户消费能力上,都优于传统的电子商务。

(3)有较好的身份认证基础

对传统的电子商务而言,用户的消费信用问题是影响其发展的一大“瓶颈”,而手机号码具有唯一性,手机SIM卡上存贮的用户信息可以确定一个用户的身份。对于移动商务而言,这就有了信用认证的基础。

三、我国移动支付市场现状

从全球来看,随着3G商用进程的日益推进,从日韩到欧洲,移动支付业务的发展步伐在不断加快,成为移动运营商十分看好的业务增长点。在我国,移动运营商也在积极推广移动支付业务。

1.移动支付业务开展情况

国内:据百纳年初的《中国移动支付业务发展分析报告》显示,2005年,国内移动支付用户数达到1560万,占移动通信用户总数的4%,产业规模达到3.4亿元。百纳预测,由于产业链的成熟、用户消费习惯的形成和基础设施的完备,到2008年,移动支付用户数将达到1.39亿,占移动通信用户总数的24%,产业规模达到32.8亿元。

国外:Juniper研究报告指出,2009年~2010年移动支付应用与服务有望被广泛接纳,全球移动支付总规模将达到10亿美元。目前,日韩欧美,移动支付业务都呈快速增长趋势。

2.移动支付的应用业务形式举例

(1)手机钱包

面向六大领域,包括购物、交通支付、票务、公司卡、身份识别、在线金融等。其中也包括买保险、充值卡、买彩票、炒股、缴水电费、订杂志等各种各样的功能

(2)手机银行

目前,各银行的手机银行产品纷纷上线,以满足用户随时随地的理财需求。从功能上说,银行的所有非现金类业务都可以通过手机银行完成,包括查询、缴费、转账、汇款、支付、结算、外汇交易等等。韩国SKT和各大银行还合作推出了NEMO电子货币服务。

(3)分享

“分享”是指使用者能更加方便与朋友交换音乐、图片等信息;

(4)服务

“服务”则是指提供下载服务,移动认证业务服务等。

四、移动支付的风险及监管

1.面临的风险及问题

(1)信用体系风险

无论是网上银行,还是移动银行,都涉及到信用体系,而我国目前的个人征信体系还没有建立起来,信用体系风险是客观存在的。

(2)技术安全的风险

电子商务交易必须具有保密性、完整性、可鉴别性、不可伪造性和不可抵赖性等特性。

无线网络技术也面临着黑客的挑战和木马等网络病毒的威胁,而目前还没有有效抵制手机病毒的防护软件的手段,此外,还要考虑无线数据传输安全性、交易中途打断而没有重新认证的机制,以及无线终端容易丢失和被窃的问题。

(3)产业链成熟度问题

①移动支付产业链构成

移动支付业务产业链由设备制造商、银行、信用卡组织、移动运营商、移动支付服务提供商(或移动支付平台运营商)、商业机构、SIM卡供应商、手机供应商、用户等多个环节组成。

只有建立并不断完善产业链,各个环节准确定位、合理分工并进行资源的最优配置,移动支付业务才能获得健康发展,而产业链上的各环节才能在合作中实现共赢。

②移动支付业务的商业运作模式

目前,移动支付的商业模式主要有四种,即以运营商为主体的运营模式;以银行为主体的运营模式;以第三方支付服务提供商为主体的运营模式;银行与运营商合作的运营模式。

转贴于  由于各国的实际情况不同,产业链主导者也不同,因此,存在着不同的商业运营模式。

从我国国情来看,以移动运营商为主体或是以银行为主体单独经营都存在很大的困难。移动运营商有用户资源,但信用度不如银行,银联可以平衡银行间以及银行和运营商之间的利益关系,但在业务创新和市场反应能力方面不够。

因此,目前最适合我国移动支付业务发展的商业模式是银行与移动运营商合作,第三方支付服务提供商协助支持的整合商业模式。采用合作的方式实现优势互补,构建良性循环的产业链,促进整个移动支付产业的发展。

(4)用户习惯及便利性问题

长久以来,绝大多数人已经习惯了使用货币或信用卡消费,对移动支付还比较陌生。另外,很重要的一点是人们对使用移动支付业务的安全性心存顾虑。实际上,随着通信技术的不断发展,移动支付的安全性可以得到保障,但人们仍然不放心将自己的身份信息、信用卡信息等保密信息通过移动网络传输。

此外,移动支付是否便利,也是影响因素之一。目前许多开通手机钱包业务的移动运营商多采用短信、WAP等远程控制的方式完成支付,过程繁琐,其便利性还不如传统的货币或信用卡。

(5)隐私问题

移动支付,也涉及到个人信息的管理,及如何保护客户隐私的问题。

2.金融监管与标准规范

移动支付是一项新兴的支付业务,到目前为止,国际上没有一家机构和组织能够提供一个为多方所接受的移动支付技术。

此外,电子商务和移动支付都是比较新的行业,法律法规相对比较少,虽然目前已经颁布了《电子签名法》、《电子银行业务管理办法》、《电子银行安全评估指引》等。但是这些条款还远远不够,面对电子支付的快速发展还需要更全面的法律条款来约束交易行为,还需要在责任、权利、义务、赔偿、罚款以及信用机制方面细化法律法规。

在业务运营方面,也需要在行业自律、产品价格、增值业务方面出台相关的法律法规,如果有法可依,那么银行与电子支付公司的合作就更市场化,其共赢共融性就更强。

据悉中国人民银行即将对电子支付服务提供商实行“牌照制”,移动支付的市场秩序将得到规范和整顿。存活下来的第三方移动支付服务提供商将具有较强的资源整合能力以及资金和技术力量,将承担起协调移动运营商和银行之间关系、发展客户的重任。

五、我国移动支付市场分析及展望

支付手段的电子化和移动化是不可避免的必然趋势。对于中国的移动支付业务而言:庞大的移动用户和银行卡用户数量提供了诱人的用户基础,信用卡使用习惯的不足留给移动支付巨大的市场空间,发展前景勿庸置疑。

1.巨大的潜在客户群

截至2005年5月,我国手机用户达到4亿户,银行卡发行总量超过8亿张,预计到2008年中国的手机用户将达到5亿户。如此巨大的手机消费群体和银行卡持有者数量,为移动支付业务提供了良好的用户基础和发展空间。

2.利益驱动

对通信运营商来说,在话音业务市场趋于饱和的情况下,移动通信与金融业务的结合,无疑将成为发展移动增值业务的一个重要突破口。而对于银行来说,移动支付则可以有效降低经营成本。链条上的各方,在利益驱使下,会积极推动移动支付。

3.应用需求决定市场

移动支付应用业务领域的不断扩大,将加快移动支付的发展步伐。市场最终是由需求决定的。

4.克服问题和障碍

随着技术的完善,制约移动支付业务发展的因素也正在逐步减少。产业链也日趋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也日趋完善。服务提供者,也会提供更贴近客户需求的服务。

综上,移动支付是电子支付发展的必然趋势,随着技术、产业链和法律法规的日益完善,移动支付必将成为电子支付的主流。

参考文献:

[1]A.F. Salam L.Lyer:P. Palvia et al. Trust in e-commerce. Communication of The ACM, 48(2), 2005,73~77

篇3

【关键词】移动支付 现状 展望

一、引言

随着通信和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以及互联网在全球的迅速普及,电子支付已经不再是个陌生的名词,甚至对于青年一代而言,“电子银行”已不再属于新兴的银行业务,俨然成为传统银行业务的一种。与此同时,第三方电子商务以及智能手机技术催生的“移动支付”逐渐成为电子银行业务的发展方向,为个人金融体系带来深刻的变革。2012年全球移动支付交易量超过1751亿美元,预计2013年全球移动支付总交易额达到2320亿欧元。在这种情况下,我国政府决策者、金融业以及广大的相关行业工作者,必须跟上时代的步伐,关注这一领域的广阔发展空间。

二、基本概念及发展情况

(一)移动支付及分类

移动支付也称为手机支付,就是允许用户使用其移动终端(通常是手机)对所消费的商品或服务进行账务支付的一种服务方式。移动支付产业链涵盖众多环节,主要包括电信运营商、银行业、第三方服务商、终端设备制造商、商家及手机用户等。单位或个人的支付指令将通过移动设备、互联网或者近距离传感间接或直接得向银行金融机构发送支付指令产生货币支付与资金转移行为,从而实现移动支付功能。

移动支付主要分为近场支付和远程支付两种,所谓近场支付,就是用“刷手机”的方式进行资金的划转,常见有NFC(基于13.56MHz)支付、RFID-SIM(基于2.4GHz)支付等技术手段;远程支付则是指通过向银行发送支付指令进行支付的业务,较为常见的如手机银行客户端。

(二)移动支付发展的有利条件

我国移动支付虽然起步较早,但发展较为缓慢,其中的主要因素有:移动支付标准不确定,制约芯片终端制造业务发展;智能手机渗透率过低,限制移动支付的应用推广;物理网络覆盖率低、受理环境不佳、电子支付平台不完善,导致移动支付实用性不高。而自2011年之后,这些阻碍国内移动支付发展的因素正在逐渐弱化。

1.近场移动支付标准基本确立及政策导向。中国人民银行于2012年12月了金融移动支付系列技术标准,涵盖了应用基础、安全保障、设备、支付应用、联网通用五大类35项标准,并表示将推动手机支付标准应用试点及相关基础设施的完善。截止到2013年9月,虽然尚未明确移动支付的国家标准,但自2012年6月,中国移动与中国银联签署支付业务合作协议以来,国内技术标准已经日渐明朗,基本可以确立近场支付采用基于13.56MHz的NFC通信技术。同时,由于13.56MHz是国际标准,这意味着国内移动支付市场将具备迅速与国外接轨的巨大潜力。

2.智能手机用户基础提升。

通过对国家统计局的数据进行整理分析,可以分别得到我国2007年~2012年固定电话、移动电话用户数量增长趋势图和2010~2012年我国3G移动电话用户数变化图,如图1和如图2。

数据显示,2007~2012年以来我国电话用户总数(包含固定电话及移动电话)不断提高,其中固定电话用户数不断萎缩,平均年增长率为-5%;移动电话用户数增长明显,且近5年保持15%的平均年增长率。由此可知,我国通信用户正在从使用固定电话向使用移动电话进行迁移,这无疑扩大了移动支付的用户群基础。

对于远程移动支付而言,移动电话上网率是影响其发展的关键因素。根据CNNIC在2012年7月的《第3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中的数据,截至2012年6月底,中国手机网民规模已达3.88亿,手机上网比例达到72.2%,已经超越台式电脑的70.7%,成为中国网民第一大上网终端。同时,自2009年我国3G网络开始运营,其用户群不断扩大,移动电话中的3G用户占比从2010年的5.5%增加至20.9%,截止2013年6月3G用户渗透率已提升至25%。3G网络用户渗透率的飞速提升,标志着手机用户对信息的消费需求不断增强。伴随着巨大的信息流,各色零售、娱乐应用不断涌现,促使着消费者尝试移动支付,而这恰恰是移动支付的最佳切入点。

进一步来讲,用户为了充分享受各种增值服务带来便利,使用多种客户端应用,如社交工具、资讯工具等,智能手机逐渐成为移动电话中的主流选择,这为移动支付模块的嵌入打下了技术基础。CNNIC市场调查结果表明,智能手机网民在手机网民中占比已接近80%,用户新购手机时智能手机选购率达到72.8%。因此,对这部分手机网民而言,“近场支付”几乎不存在技术上的困难,而只需一个良好的受理环境和使用契机。

3.电子商务的发展及支付格局的初步形成。近几年来,政府对电子商务的重视程度不断提升,央行也陆续出台一系列管理办法及制度,不断规范市场。2010年颁布了《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管理办法》之后,央行陆续颁发多批《支付业务许可证》,这使得第三方机构支付业务活跃度得到了极大的提升。而2013年7月最新出台的《银行卡收单业务管理办法》更是将第三方支付机构纳入了管理范围内,力图严格把控线上、线下收单业务风险,这一举措从长远来看,将有利于规范第三方支付环境,促进支付业务的健康发展。

我国目前移动支付主要托生于电子商务的发展,一些传统的电子商务公司凭借其先天的优势,在取得支付牌照后大力拓展线上收单及移动支付模式,逐渐形成了优势第三方支付机构与各银行积极竞争、合作开拓的格局。

相比于近场支付,远程支付方面是目前移动支付的主要应用形式,各大第三方支付机构均提供了广泛的应用场景,而银行则将大部分零售类基础银行业务搬到了移动设备上。前者拥有庞大的客户资源和销售渠道,后者则拥有完善的清算体系,因此前者通过对接线上商家和银行,不断创造更加流畅的客户体验形式,如快捷支付等,而后者则在提供金融服务的同时大力拓展非金融服务业务,在手机银行客户端嵌入电子商务模块。

在近场支付方面,银行和第三方支付机构的态度都较为谨慎,主要为区域试点,市场不甚成熟,但银联掌控有大量的线下收单业务,相信其受理环境的规模化改造较易实现。

2013年中国支付清算行业运行报告显示,移动支付仅占我国电子支付金额比重的0.28%,具有较大可增长空间。其中我国2012年银行机构发生移动支付5.35亿笔,总金额2.31万亿元;分别比去年增长116.6%和132%;第三方机构发生移动支付21.13亿笔,总金额约0.18万亿元。可以看出,目前我国移动支付交易额相对较大的业务仍由银行端发起,第三方支付机构发生的则具有交易笔数多、金额较小的特点。

(三)小结

通过对以上问题的分析不难得到以下结论,我国移动支付领域已具备了较强的客户源基础,基础建设初具规模;国家政策导向和民众素质提高带来的信息需求极大的促进了电子商务的发展,同时刺激了移动支付的需求;移动支付领域蕴含巨大商机,不断吸引银行及各支付机构大力开拓市场,进一步促进移动支付的完善和发展。

三、移动支付产业参与者的发展方向

移动支付产业参与者在产业链中的位置如图3所示:政府积极鼓励引导产业发展,商户与用户处于产业链的两端,信息流、资金流由用户端传向商户端,通信运营商、银行或第三方支付机构构建的移动支付平台,移动支付涉及的各种终端软硬件厂商则提供服务的承载和支持。

目前国际上比较成熟的移动支付模式主要有四种:以日本为代表的移动运营商核心支付模式;以韩国为代表的金融机构核心支付模式;以第三方移动支付服务公司为核心的模式;以及移动运营商和银行合作的模式。

虽然移动支付产业链的参与者们已经开始重视这部分业务的发展,并陆续开展了一些合作,但就目前来看,我国目前尚未形成占据绝对地位的单一产业模式,各参与者仍处在各自拓展与摸索的阶段,尚未形成合力。而对于不同的参与者,今后几年的发展将决定未来移动支付业务这块“大蛋糕”的分割。

(一)移动运营商

中国移动与中国银联进行了战略合作,成立了联动优势公司,曾一时引起社会广泛的关注。与中国银联合作无疑间接的加强了中国移动与各银行之间的联系,能够最大限度的发挥两者在行业中的优势,但是同时也意味着合作基础下的移动支付将更加倾向于形成以金融机构的结算账户为资金核心的支付模式,而移动运营商则仅仅成为一个通信渠道,这显然将影响运营商在未来移动支付领域中的利益分配。在远程支付上,通信运营商的收益将更依赖于上网产生流量产生的费用和既得市场的保持,这一点反映在近年通信运营商“套餐”费用比重逐渐向数据流量费转移上,在不久的未来,通话费用将不再是服务收费的重点,而是成为数据流量的附属赠品。同时,为了抢占近场支付份额,通信运营商与手机厂商的合作必须更加紧密,这不但有利于近场支付软硬件的整合,也利于形成新的份额格局。

(二)银行模式的开拓

在飞速发展的信息时代,由于第三方支付的迅速崛起,银行正面临着支付领域逐渐“脱媒”的尴尬处境。尤其是在个人零售业务方面,大量的中间业务份额被第三方支付公司占据,并且第三方支付机构仍在不断进行创新,以求将传统银行业务灵活的转变为可以简单购买的“商品”。在这种形势下,银行必须加大对移动支付新领域的投入力度,促成“掌上金融”形成以银行账户为核心的结算模式,防止失去未来的广阔市场。在这方面,银行应转变固有思路,积极开展创新合作,从而保持有利的优势地位。

1.资源的有效整合。支付宝、财付通等第三方支付机构能迅速崛起的主要原因是建立了较为完备的电子商务平台,商户资源充足,在B端和C端有较高的知名度和使用率。而第三方支付机构之所以能够被广泛的应用于网络购物过程,在于第三方支付的“担保”作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货、钱两条线”购物模式所带来的交易风险,从而提高了大家的使用积极性。“担保”的概念由来已久,银行各种业务都与此息息相关,是银行的“看家本领”,从技术上是容易达到的。而银行自建有良好的清算体系,且大部分网上银行具有积分商城等功能,这些因素为银行有效整合电子银行、电子商务提供了有利条件。银行应将电子银行服务,尤其是网上银行和移动支付,与银行卡快捷消费、积分消费、商户收单结算(含特约、特惠商户)、小微商户信贷等业务有机结合在一起,通过与大型网上商户合作,整合多种活动资源,在移动支付领域逐步加深个人用户及商户对开户行的黏性,形成以银行账户为唯一支付结算方式的模式,从而赚取中间业务收入、获取资金沉淀,提高综合收益。

2.金融产品的销售。虽然第三方支付机构在电商领域获得了较快的发展,但是在金融产品方面,银行目前仍占有绝对的优势地位。无论是企业还是个人,都有储蓄、贷款、理财等需求,这些业务仍将是银行业务的基石,其发展取决于两个因素,即“好的产品”和“好的渠道”。显然,在“好的渠道”方面,移动支付为银行带来了更多的发挥空间:不但方便了新金融产品信息的全方位推送,还可以从一定程度上实现自助式购买,从而降低运营成本。2013年7月,招商银行推出全新概念的“微信银行”,一时成为关注热点,而国内大多数都紧随其后,纷纷推出相应的服务,利用微信这一几乎风靡全球的网络社交平台进行各类信息的推送,甚至附加基础账户服务,这不但标志着营销阵地已经深入人们的日常生活,更为将来金融产品的快捷销售带来了新的发展方向。但也应该看到,将各类金融产品直接照搬到网络或移动设备上并非一件简单的事,监管政策和业务风险的把控将是银行面对的主要课题。

另一方面,贷款业务目前仍掌握在银行手中,能否将小额信贷应用于近场支付,或许是未来信用卡的发展方向。例如将个人信用卡消费拓展到公交、公共事业缴费等近场支付情景,将极大的促进信用卡的使用和扩张,增加用户群和使用黏性,有利于客户的培养。

3.农村市场开拓。我国金融服务和我国经济发展一样,呈现着严重的城乡差异,银行在发展中应注意借助信息互联带来的便利,加速我国农村资金的运转,启动其潜在消费能量。尤其是针对大量的外出务工人员,在手机较为普及的今天,移动支付以其私密性和便利性,或许可以成为他们的首选。而对于较偏远地区,自助银行和邮政储蓄银行资源相对匮乏的地方,铺设近场支付机具的成本相对较低,如能实现与银行账户小额取现业务相结合,将有一定的发展潜力。这里的主要困难点在于机具的日常维护和客户使用习惯的培养。

(三)第三方机构整合及行业规范的建立

截至2013年9月,中国人民银行累计发放支付业务许可证250张,第三方支付行业已形成比较完备的产业结构,支付企业多集中在上海、北京、广东等地,其中以银联、支付宝、财付通等为代表的集团企业占有绝对的优势地位,快钱、易宝、汇付等几家独立的第三方支付机构也获得了一定的市场空间。这些企业在银行卡收单、互联网支付等领域的业务瓜分基本完毕,而移动支付无疑是他们将要着重拓展的业务领域。

由于近年我国电子商务已形成了以阿里巴巴、淘宝等电商为核心和主导的格局,因此具有先天优势的集团性第三方支付机构在移动支付领域的创新能力和发展方向将对国内移动支付整体带来重要影响;对于加入移动支付领域的电信运营商而言,它们具备强大的资金实力和远程通信信道,拥有庞大的用户群,对于移动支付领域的市场争夺具有一定的竞争实力;而在客户端不占据优势的独立第三方支付机构能否抢占到移动支付这一新兴领域的份额,或将是这些企业未来的生存和发展的关键性因素;面对这种情况,第三方支付机构将面临进一步整合的趋势。

现阶段,第三方支付机构在继续完善网上支付平台同时也在逐步将销售(包括各种实体销售、虚拟产品销售、代缴费、航空票务等)推向移动设备终端,力图使消费者随时随地、方便快捷的“把钱花出去”,目前大型的电子商务网站推出手机的客户端中均整合了移动支付解决方案,另一方面,为了提高用户体验,部分第三方支付机构正逐步推动“快捷支付”,通过对银行卡实名账户和虚拟账户进行绑定,简化支付过程。在这些变革与创新中,第三方支付机构,能否以灵活多变的形式和差异化的服务特色,并严格把控风险,承担起等同于金融机构的社会责任,是未来移动支付格局的重要影响因素。

其中,风险的把控能力包括建立完备的业务管理办法和操作流程体系,建设好企业内部的管理机制和安全运行模式,严防敏感信息外泄、内部欺诈等事件的发生;规避可能发生的信用风险、道德风险,在落实身份认证等关键性安全把控环节的基础上进行业务创新。此外,面对越发严格的监管环境,第三方机构需要更加大胆的进行业务创新和资源整合,突出既得优势,扩张业务领域,做得更加专业、规范、独特,才能逐步加强品牌效应,先行一步,从而在移动支付领域获得更广阔的空间。

(四)小结

综和以上分析可知,我国移动支付未来发展的推动力量将主要来自通信运营商、银行等金融机构以及第三方支付机构;他们将在彼此竞争与合作中,逐渐确立各自在行业中的地位,划分其在移动支付领域的业务范围。

四、产业链受益模式初探

从图3中可以看出,产业中的收益将来源于产业链的两端:(1)向客户收取服务手续费或年服务费;(2)向商户收取交易产生的结算手续费及平台服务费;直接提供手机支付服务的运营者将获得来自两者的全部或部分收益。

(一)客户教育和客户培养

客户是移动支付的使用者,受益者和消费者,在移动支付产业链中占有重要地位。目前我国移动支付的推广还处于以“免手续费”,“转账有礼”等吸引用户的阶段,客户使用移动支付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高,享受较优质的信息及账户服务的“付费意识”不足。这一方面需要支付环境的进一步完善,通过前期的投入,养成用户高频的使用习惯,另一方面也依靠加大宣传力度,统一标准,着力进行客户教育,才能为移动支付注入经济活力。此外,还需要通过整合商户活动,对客户进行差异性定价,带动使用量的飞速提升,产生规模效益。

(二)商户与服务商的双赢

商户是移动支付产业利润的最主要创造者,在申请移动支付模式的同时需要支付年服务费、交易手续费,广告费用等;移动支付服务商通过为商户提供商品展示、交易结算等服务赚取佣金,因此,“双赢”是商户与移动支付服务商共同追求的目标。特别是在“云技术”迅速发展的大数据时代,商户与服务商之间的合作并不局限在简单的电子商务模式上,未来的商业、经济及其他领域中,无论是商户、还是支付平台,其决策将不再是含糊的经验或直觉。在多方合作下,强有力的数据分析使客户定位更加精准,营销效果将大幅度提高,而这还仅仅只是个开始。未来是移动的——集合了信息资讯、卫星定位、社交、金融、购物、娱乐等众多服务的移动终端,在云分析下将展现出更多的商业契机:在2012年就有报道称“德温特资本市场”公司利用分析人们当日的“推特”情绪预测金融市场趋势赚钱,这一在当时被称作“不太靠谱”的行为,或许可以为现在的“移动的市场大融合”带来很多启迪,相信无论是商户、通信运营商、银行、第三方支付机构、数据分析平台,在这方面都还大有可为。

五、结语与展望

通过对今年我国智能手机使用率、政策标准导向的简要分析可知,一直以来限制移动支付的发展的客户群基础、标准不统一等因素的影响力正在逐渐弱化,未来移动支付服务的提供者将对市场份额展开激烈的竞争;而挖掘客户的深层次需要和有效的营销模式,以及严格的内部管理和风险控制措施将是影响这场角逐的关键点。但无论竞争如何激烈,合作仍是大势所趋,各行业中巨头将在培养客户习惯、寻找与商户共赢的平衡点等方面强强联手,进一步带来金融与通讯行业的大融合,加速信息时代资金流的运转,刺激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的协同发展。

篇4

在移动支付时代,人们只需拥有一部手机,就能解决吃、穿、住、行等日常生活中所要面对的种种琐事,这显然会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方便与快捷。作为一种新兴的电子支付手段,从诞生之日起,移动支付便承载了人们对于信息化、数字化生活的憧憬与渴望,受到了产业各方的积极追捧。

移动支付在我国的推行并不是近两年的事情。早在2002年,中国移动重庆分公司就推出了国内第一个移动电子商务平台,开始试水移动支付领域;第二年8月,中国移动与中国银联合资成立了移动支付服务提供商――联动优势,旨在为广大用户提供“手机钱包”和“银信通”等服务。近年来,无论是运营商、银行还是第三方服务提供商,纷纷开始发力移动支付,推出了“小额支付”、“手机信用卡”等诸多品牌,并得到了相应的关注。

无论从哪个角度分析,我国的移动支付都没有理由不火。

手机是移动支付的载体,我国的手机用户已经接近7亿,这个全世界最庞大的手机用户群是国内银行卡、信用卡等支付手段都无法与之相比的,而它将是移动支付的潜在市场。

全业务运营的口号已经被我国运营商喊了多年,尤其在电信重组之后,三大运营商之间的竞争愈加激烈,全业务运营的范畴也随着3G与移动互联网时代来临而更加宽泛。有人将移动支付、移动广告和移动电视(含流媒体)称之为通信领域继传统杀手级应用语音、短信、彩铃之后的“新三剑客”,而移动支付以其广覆盖面占据首位。

知名分析机构Strategy Ana[ytics前不久的报告对全球移动支付来说是一个值得振奋的消息。报告称,未来几年全世界手机支付替代现金或者信用卡或借记卡支付手段的速度将快速增长,预计到2011年,将有360亿美元的交易通过移动非接触式方式进行支付。易观国际也了一个针对我国移动支付的报告:2009年中国手机支付市场规模将达到19.74亿元,从2006年到2009年的年均复合增长率为70.40%;此外,手机支付用户规模在2009年也将达到8250万人。未来移动支付巨大的市场空间,从这些数字中可窥一斑。

不过,相比美好的愿景,现实显得有些残酷。事实上,即使今年移动支付能够实现8250万人的目标,在近7亿人的潜在市场中,与仅支付宝一家就拥有过亿用户数的网上支付相比依然相距甚远;联动优势推行的“手机钱包”虽已全线运营,但其业务范围仍然以数字化产品为主,比如软件支付、手机费、游戏点卡等,期待移动支付推动人们对消费模式的转变,将应用业务覆盖到实物交易的距离似乎还很遥远。

任重道远

产业各方都在吆喝,但收到的用户反应却并未尽如人意。在这条产业链中,无论作为运营主体的移动运营商、银行、移动支付服务提供商、商家还是用户,都存在着诸多阻碍移动支付发展的问题。

这些问题人们已经不再陌生:运营主体间合作模式的局限,信用制度的不完善及存在的安全隐忧,相关配套法规的缺失,技术与标准的不统一以及用户使用习惯尚未充分培养等等。其实它们都指向一个关键问题:尽管各参与方都把满足用户需求作为发展根本,但实际运作中却忽视了用户体验。现在的情况是,尽管有不少人对移动支付表示出了浓厚兴趣,也早已进行了尝试,然而我国用户规模的扩张速度却始终迟缓。

运营主体间的合作模式主要有以移动运营商为运营主体、以银行为运营主体和以第三方支付服务提供商为主体等模式。无论哪种模式都存着不同程度的问题。显然,上游利益分工不清晰,将会影响移动支付的收费及业务的开展,从而影响用户体验。

调查显示,我国只有不到15%的手机用户完全信任移动支付,约40%的消费者对移动支付的安全性缺乏信任,而65%的手机用户拒绝通过移动网络发送自己的信用卡资料。安全,是用户最为关心的问题,也是运营商、银行与第三方最经常的承诺,但更是制约移动支付普及的重要因素。

去年闹得沸沸扬扬的“支付宝套现”风波曾向人们警示了信用卡的信用危机,而移动支付却是将随身携带的手机变成了“手机卡+信用卡”,这使得很多人担心其丢失与泄密的几率会大大增加。同时,对于很多习惯了使用现金或信用卡的消费者来说,他们对移动支付的使用习惯尚未培养起来,这也影响了移动支付的市场普及。在互联网专家姜奇平看来,“用户的使用习惯实际上仍然反映了移动支付信用制度的不健全,这需要运营商、银行及第三方努力建立完善的信用制度,改变人们的意识和观念。”显然,这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工作。

移动支付技术与标准的不统一也是制约移动支付发展的原因之一。到目前为止,国际上没有一家机构和组织能够提供一个为多方所接受的移动支付技术。因此,移动支付的参与者们纷纷成立各种组织,以期推出自身主导的技术标准或业务标准。目前看来,基于近距离无线通信NF C功能的非接触式移动支付手段,或许将是未来一个趋势。

我国的移动支付产业尚在初级阶段,由于没有相关的配套法规予以保障,至今处于不冷不热的状态。有专家认为,为使运营商、银行与第三方服务提供商之间协调互助达到共赢,发放电子支付牌照不失为良策。

篇5

1 趋势一:综合支付成为行业重要发展方向

第三方支付机构在支付业务上的多元化趋势明显,产品竞争优势不再单单来自技术和产品驱动,用户需求推动作用将占据主导地位。从用户需求出发,更好的解决用户的支付问题,提升广大用户的支付便利性和支付效率成为推动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为企业客户提供综合支付解决方案,力求一站式满足企业的各种支付需求成为第三方支付机构获得市场竞争优势的重要手段。如银联商务,由最开始的基础性银行卡收单和专业化服务到现在的基于各类终端、各种新兴渠道的支付服务,包括为银行提供ATM专业化服务、便民缴费终端布放、个人手机支付,并在互联网业务的基础上开拓了POS终端与互联网相结合的多元化支付业务。

随着大数据与泛金融时代的到来,各类业务发展的边界亦趋模糊。未来,第三方支付机构需要挖掘更多的客户需求,为客户提供更全面、更深层次的服务,以创新谋求更广阔的发展空间。支付只是客户服务环节中的某一环,第三方支付机构可以将支付作为一种手段,为客户提供包括金融服务、营销管理、财务管理、会员管理、库存管理等在内的更为多元化、立体化的一揽子服务。

2 趋势二:金融增值服务是支付行业新蓝海

第三方支付机构通过为客户提供支付业务,可以掌握客户的经营状况、现金流状况、风险状况等。在掌握企业的交易和资金流信息基础上,通过大数据技术的支持,使第三方支付机构“进入”金融服务领域具有切实可行的实现路径。因此,在技术脱媒和金融脱媒的大趋势下,结合国内金融市场的不断开放与创新,众多第三方支付机构已开始基于支付服务切入更多金融服务领域。

“支付+金融”成为第三方支付机构的重要战略方向。拥有企业客户资源的众多第三方支付机构利用为客户提供资金转移通道的优势,通过叠加供应链融资(汇付天下、易宝)、保理业务(快钱)、小额贷款业务(阿里金融)、POS贷业务(环讯等)等业务开始为企业客户直接提供信贷和理财类金融增值服务。互联网新进入者已经在银行的个人金融(如国际汇兑、跨境支付、理财产品代销及虚拟信用支付等方面)、公司金融(如阿里小贷和快钱供应链现金管理等)、综合经营(如“三马”合资筹建众安保险)和跨境服务等领域发展新的服务模式,拓展服务的边界,降低服务的门槛,提升服务的黏性。因此,除了需要高资本消耗支持、高深金融技术运用或者特殊行政许可之外的金融服务,理论上都有被技术脱媒或者互联网脱媒的可能。

3 趋势三:移动支付进入快速发展期

篇6

随着电商的崛起与人们消费观念的改变,第三方移动支付方式已经成为主流支付方式之一。足不出户,实现快捷支付,俨然成为了人们生活的一种生活方式。而这其中,支付宝和微信支付是目前市场占有率较高的第三方移动支付方式。为了延长“双十一”狂欢所带来的巨额利润,支付宝在去年年末推出了“双十二”活动,无独有偶,微信支付则在今年春节以“抢红包”的形式完美收官。此次的调研旨在了解支付宝与微信支付目前的具体市场份额与用户使用情况,总结出目前两者市场占有率不同的主要原因。此外,本文还从使用安全方面对两者在未来的发展趋势作出预测,并以与线下市场的融合度为切入点,对支付宝与微信支付的未来市场份额与其业务的延展性和可持续性进行了比较分析。

【关键词】

支付宝;微信支付;市场占有率

近年来,随着电商的崛起和智能手机的普及,第三方移动支付方式逐渐走俏。而今,第三方移动支付方式已经成为我们生活中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在众多的第三方移动支付方式中,支付宝和微信支付是目前市场占有率较高的两种第三方支付平台。本次的调研论文希望能够通过调查支付宝以及微信支付这两种较热门的新型快捷支付方式所占市场占有率以及客户使用情况,了解用户对这两种支付方式的满意程度,从而得知使用两者的客户群体,进而预测其未来发展前景,同时提出相应意见,有助于改善快捷支付目前存在的问题。

根据此次的调研,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目前,无论是从绝对市场占有率还是相对市场占有率而言,支付宝均高于微信支付。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在被调查者中,有74%使用支付宝,53%使用微信支付。可见就目前来说,支付宝的绝对市场占有率略高于微信支付。

决定二者市场占有率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点:

1.二者在业务侧重点上的不同。支付宝侧重于管理利用用户在交易和理财等过程沉淀的“存量”式的资金。其主打的理财产品余额宝因高收益,低风险得到了消费者的肯定和支持,其业务覆盖率很高。“存量”式资金管理的模式大大的增强了支付宝的客户黏度,客户忠诚度的提高对市场占有率的稳定与增加均有着积极意义。而微信支付的发展始终停留在支付工具即“流量”资金上,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其客户粘性。其业务的侧重点与消费者对其资金账户安全性的怀疑,也在较大程度上限制了其市场占有率。

2.支付宝与微信支付的市场占有率与所支持的第三方购物平台的数量与合作深度有着一定的关系。第三方购物网站链接是支付宝和微信支付最主要的支付途径,故支付平台所支持的第三方购物网站的数量对其市场占有率有着重要的影响。购物网站与支付平台可通过战略性合作达到双赢,二者的合作深度越大,对市场占有率的积极影响越大。

3.客户满意度对市场份额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就第三方应当支付平台而言,影响客户满意度的因素主要有界面设计,支付便捷度,账户安全性,业务覆盖面,折扣优惠力度等方面。第三方移动平台应当加强各方面业务及其服务,提高用户满意度,从而使得顾客忠诚度提升,这对于市场占有率有着直接的影响。

作为移动支付界的“老大”,支付宝不仅起步较早,同时通过以上调查,我们可以发现,相较于微信支付而言,拥有着更高的市场占有份额。然而,作为拥有亚洲地区最大用户群体的微信交流平台,微信支付正以快速发展的趋势不断扩张。年初的微信红包活动直击支付宝双十二带来的盈利,这一举措预示着微信支付正向支付宝发起挑战。那么,在未来,究竟是支付宝可以继续坐稳龙头地位,还是支付宝可以与之二分天下呢?下面我们将从两者的安全角度出发进行分析。

支付宝与微信支付的安全性都是很高的。但由于微信支付的支付过程比较便捷,支付密码比较短等问题,使得不少消费者对其的安全性持怀疑态度。而支付宝由于手势密码和较为复杂的密码设置等原因普遍被消费者认为安全性是较高的。但实则微信支付就技术方面,是丝毫不逊色的。同为腾讯旗下的财付通支付科技有限公司作为微信支付的技术支持方在移动支付方面有着较长的历史与丰富的经验与足够的技术保证微信支付的安全性。且就大数据而言,微信支付与支付宝支付都几乎不存在由于技术方面产生的资金问题。大多盗号产生的资金问题都源自用户的大意导致信息泄漏,与支付方式的技术是没有直接关系的。尽管安全性都是很高的,但是两种支付方式却给了消费者在支付安全上不同的体验。所以微信支付的问题并不在于其技术的提高,而是如何使消费者了解到在提供“便捷”的同时,其安全性也是毫不逊色的。

未来,线上线下相融合的O2O商务模式将会是大势所趋,这将会给第三方移动支付带来很大的机遇与挑战。支付宝与微信支付应当把握住机会,通过营销等方式抢先占领市场,才能更好的开拓延展其业务范围,得到更加长远的可持续性的发展。

显然,支付宝与微信支付存在着直面而激烈的竞争关系,两者也曾因为抢夺市场占有率发生过打车软件恶性竞争事件,但现在两者的竞争趋于和谐,主要为良性竞争。支付宝与微信支付相互竞争,共同发展,从整个行业而言,二者将会共同促进第三方移动支付方式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宋文官.电子商务概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2]陈小辉.第三方沉淀资金问题及监管[J].南方金融,2007(09)

[3]邓楠.监管问题下我国第三方支付发展路径研究[J].中国商贸,2012(16)

[4]张波.移动互联网时代的革命[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3

篇7

标准的制定如同发令枪响,业界厂商纷纷发力,抢占制高点,布局未来。半年过去了,各方的进展如何?未来又将向何处去?

未来与现状之间的反差

与其他移动支付形态(运营商计费、刷卡支付、应用支付)相比,NFC(Near Field Communication,即近场通讯)支付优势明显,给予用户无限的遐想空间,引起了相关行业的高度重视,成为移动支付的一大亮点。

然而,受制于建设成本、利益分配、消费者习惯等因素制约,NFC支付的推广并非一帆风顺。去年10月,Google Wallet负责人Osama Bedier公开承认,尽管各大银行、无线运营商和信用卡公司都非常支持NFC支付方式,但要想在美国市场上广泛使用具备NFC技术支持的智能手机和支付终端“仍可能需要更长时间”。不久,这位负责人即宣布离职,从而令Google Wallet陷入尴尬境地。《福布斯》更悲观地认为这种支付手段“面临因残缺不全而销声匿迹的风险。”

标准出炉 各方竞逐

和国外相比,国内NFC支付起步并不算晚,但过程却异常缓慢,这其中固然有国内金融环境的影响,但最主要的因素还是对于技术标准的争夺。

标准之争,除了技术层面的问题外,实质是对未来平台主导权的争夺。经过漫长谈判,以中国移动为首的通信阵营和中国银联达成共识,确定采用银联主导的标准,标准之争终于尘埃落定。确定标准的进程虽然艰辛,但旁观者已不难从中看出NFC所蕴含的巨大商业价值,也可以预料:未来的推广之路绝不会是一片坦途。

目前,我国NFC支付的参与主体包括银行、移动运营商、银联、移动终端厂商、商户等,各方都在积极发展相关业务。

银行方面,以招商银行的推动力度最大。作为国内网上银行和信用卡业务的领先者,招商银行依托已有的技术和信用卡客户量优势,逐渐从信用卡服务供应商,转变为移动支付服务供应商,不断与手机厂商、电信运营商合作推出移动支付产品。去年9月份,招商银行与HTC和中国联通合作推出国内首款NFC手机钱包,之后又与中国移动签署全面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在更广阔的领域内进行合作。

第一个喊出“废掉”信用卡,将其变成数据信息融入手机中;抢先与相关行业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推出国内第一款NFC手机钱包……招商银行的这一系列举动,结合其在网络银行业务推广中一贯的积极形象,显现出在互联网金融时代招商银行的敏感与气魄。对此,时任招商银行行长的马蔚华有自己的见解,在他看来,银行不能放弃支付这个市场,如果银行从支付退出去,那银行的其他业务都将失去根本。

浦东发展银行也是NFC支付推广的先行者之一。和招商银行不同,早在与中国移动合作之初,浦发就率先采取芯片贴片卡的方式先行布局近场支付领域。近一年来,浦发与中移动合作的重要战略之一就是大力推进联名卡的发卡力度,在全国12个城市发行近30万张。浦发认为,在移动支付环境并不成熟的背景下,作为过渡方案,联名卡在未来几年内还有较大潜力。

广发银行也提出了NFC-SIM卡解决方案,成为国内为数不多的完全掌握主流移动支付解决方案的商业银行之一,稳居移动支付领域第一阵营。2013年上半年,广发银行将正式推出同中国银联、中国移动合作的手机支付卡。

此外,中国银行、中信银行、光大银行也纷纷推出了各自的NFC支付业务。

对于各大银行布局NFC支付的举措,业内普遍认为目的不在盈利,而在于提高交易量,吸引用户。一位招行总行的相关人士表示,招行推动移动支付的整体规划是要通过互联网业务来带动整个零售业务的发展,用意是通过最早推出移动支付,来赢得更多用户的喜爱。

通信运营商方面,作为在标准之争中通信阵营的主导者,中国移动早先采用2.4GHz的RF-SIM标准,最终经过协商与中国银联签署移动支付业务合作协议,共同推出基于NFC的手机近场支付的通信标准和银行支付标准(符合国际标准)。标准统一后,中国移动开始大规模推广NFC手机支付业务。据透露,中国移动今年销售的智能手机中将有超过1000万部具有NFC支付功能,而内置NFC移动支付将会成为其推广TD-SCDMA终端的一个重要卖点。

其他两大运营商中,中国联通与招商银行在去年底联合推出名为“联通招行手机钱包”的信用卡手机支付产品;中国电信也将推出电子钱包,并启用终端定制。

与银行一样,在现阶段NFC支付推广中,通信运营商也将目标定为争取用户,为此将与各行业开展广泛合作。上海移动计划未来重点关注金融、市政公交、商户和政企校园四大领域。据上海移动数据业务部相关人士介绍,就本地而言,未来计划和12580商盟打通,进而推进O2O(线上到线下)支付应用,“我们推出NFC支付业务,主要是为了增加用户黏性。”

在终端建设方面,中国银联主要负责支付POS机的建设与改造,到去年年底其“闪付POS”已突破100万台。银联还在50个城市建立100个闪付商圈,以提高闪付POS的使用活跃度。以三星、HTC为代表的手机生产厂商则已经推出了数款NFC支付手机。遗憾的是,苹果最新一代iphone仍不支持NFC支付,这对于NFC支付推广不是一个好消息,但针对iphone的NFC背夹等辅助装置的推出也许可以改变这一现状。

NFC支付的特点,决定了各行业抢占市场不能采用封闭性的“跑马圈地”模式,必须要抱着比以往更加开放的态度,通过与其他行业进行合作来实现各自战略。因此,“合作”注定将成为国内NFC支付推广进程中的创新之道。

安全、利益制约链条延展

尽管相关行业在NFC支付布局中争先恐后,大手笔层出不穷,但也应该看到,NFC支付的推广仍然存在很多问题,国外“今年将是移动支付元年”的口号年年喊年年未能言中的尴尬就是明证。目前NFC支付推广面临的问题主要有安全保障、用户习惯、成本分担、利润分配等。

首先,安全问题是NFC支付推广的严重瓶颈。用户使用手机钱包进行支付时,需向商家提供手机号及个人账户密码,移动运营商确认无误后,购物款项便从个人小额账户中扣除。由于账户密码的确认信息是通过无线传输的,对于安全的担忧不可避免。另外,一旦手机丢失,与手机号码绑定的银行账户便存在风险。对于普通用户而言,“一部手机走天下”的豪迈背后是否也潜藏着“手机一丢就破产”的隐忧?不过,相关厂商已经针对安全问题进行了有益的探索,思路国际(IVIO)副总经理孙意笑表示,NFC支付功能普及后,将加入面部识别、指纹识别、声纹识别等功能,从技术层面尽量降低这种风险的发生。

其次,人们对消费方式的固有认识和习惯,一开始就给中国移动的“手机钱包”带来了一种天然的局限性。在国内,大部分的交易依然是现金,即使是已经推广了十几年的银行卡也不能完全代替传统支付手段。在这种社会环境下,发展“手机钱包”业务确实难上加难。支付体验涉及产业链的几乎所有环节,也许只有通过各方长期协作,共同建立一个合理、方便、快捷、安全的消费环境,才能使用户接受移动支付,逐步形成使用习惯。

最后,NFC支付推广中最关键的问题恐怕就是利益协调。一位宁波银行的内部人士表示,作为一种新兴的支付手段,NFC支付涉及的产业链环节众多,各方如何配合以形成切实可行的商业模式,目前业界还没有清晰的路径。NFC支付的进入门槛相对较高,建设成本也是一个问题。例如目前国内市场上具备NFC支付功能的手机型号本就不多,且大多属于高端手机,换机也就成为NFC支付用户要迈过的第一道门槛。此外,目前NFC支付场景较少,如要加快推进速度,需要大规模的投入,如何分担其中的成本,更需要认真研究。实现各方共赢的局面,也许是决定NFC支付未来发展走向的关键。

正如广发银行内部人士所言:虽然目前在技术标准和实施规范上有了统一的制度标杆,但是移动支付业务作为一项涉及较长产业链、协同配合的庞大工程,受人们消费习惯的培养和变更、网络通讯、智能终端技术的发展等众多关键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其落地推广的道路并非一路坦途。

移动支付时代的整合

尽管步履艰难,但NFC支付在国内的推广一直在缓慢而坚定地进行着。标准确立后,相关厂商对NFC支付推广的投入力度之大、合作范围之广、合作层面之深实属罕见。从各方宏大的布局规划中,传递出一个明确的信号:在移动支付时代,中国企业是不甘沦为配角的。

篇8

关键词:第三方支付 现状问题未来发展方向

一、第三方支付概述

第三方支付是具备一定实力和信誉保障的独立机构,采用与各大银行签约的方式,提供与银行支付结算系统接口的交易支持平台的网络支付模式。在第三方支付模式中,买方选购商品后,使用第三方平台提供的账户进行货款支付,并由第三方通知卖家货款到账,要求发货;买方收到货物,并检验商品确认后,就可以通知第三方付款给卖家,第三方再将货款转至卖家账户。

与传统的银行卡支付相比,第三方支付有如下几个特点:①可以消除人们对网络购物和交易的顾虑,让越来越多的人相信和使用网络的交易功能。②可以为商家提供更多的增值服务,帮助商家网站解决实时交易查询和交易系统分析,提供方便及时的退款和止付服务,起到仲裁作用,维护客户和商家的权益。③第三方支付平台提供一系列的应用接口程序,可以帮助商家降低运营成本,帮助银行节省网关开发费用。④第三方支付服务系统有助于打破银行卡壁垒。由于目前我国实现在线支付的银行卡各自为政,每个银行都有自己的银行卡,这些自成体系的银行卡纷纷与网站联盟,推出在线支付业务,客观上造成消费者要自由地完成网络购物,手里面必须有十几张卡,同时商家网站也必须装有各个银行的认证软件,这样就会制约网络支付业务的发展,而第三方支付服务系统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

二、第三方支付发展现状

我国电子商务市场的快速发展引发了电子支付领域的巨大变革,以支付宝、财付通为代表的第三方支付平台1迅速壮大,其服务已覆盖B2B、B2C、C2C以及跨行转账、信用卡还款、网络融资和公共事业缴费等众多领域。第三方支付平台不仅成为电子商务产业的重要配套设施,而且自身也形成了一个发展前景广阔、潜在价值巨大的分支产业。

2007~2009年,我国第三方支付市场交易额分别为900亿元、2800亿元和5850亿元,年均增速高达155.0%。2010年,第三方支付市场实现交易额8500亿元,同比增长71.1%。2011年和2012年有望分别增至9800亿元和12500亿元,市场将保持高速发展态势。

截至2010年6月末,我国第三方支付机构数量达到320家,但市场集中度较高。其中,阿里巴巴集团旗下的支付宝以48.5%的份额占据绝对领先优势,其日均交易笔数和日均交易额分别达到550万笔和14亿元;腾讯公司的财付通以22.5%的份额位列第二,中国银联电子支付、快钱、环讯支付和易宝支付所占市场份额分别为7.0%、5.3%、3.7%和3.0%。

第三方支付平台凭借在信用担保机制、银行支付网关接口整合、行业支付深度解决方案等方面的探索创新,较好地满足了各类客户的资金支付需求,在促进交易、提供支付便利和增值服务上形成了自身的特色和优势。与单纯的银行结算相比,第三方支付创造了一种新的商业模式和产业链。

三、第三方支付发展中的问题

1.市场竞争问题。支付公司之间的竞争最先反映在和银行关系的竞争上。能否与各大商业银行形成紧密合作,能否在和银行的谈判中将价格谈到最低,成为支付公司竞争的首要手段。

2.运行风险问题。第三方支付结算属于支付清算组织提供的非银行类金融业务,中央银行将以牌照的形式提高门槛。对于已经存在的企业,第一批牌照发放后如果不能成功持有牌照,就有可能被整合或收购,政策风险将成这个行业最大的风险。

3.支付安全问题。这个问题也是影响第三方支付发展至关重要的问题,只有创造一个安全的支付平台,第三方支付才能更加快速的发展。

四、第三方支付未来发展方向

近年来,电子商务和“平台经济”的蓬勃发展,推动了第三方支付的热潮,第三方支付不断向细分领域渗透,产业规模快速增长。国内第三方电子支付产业将逐步进入黄金发展时期,行业整体将更趋规范,在整个第三方支付飞速发展的背景下,移动支付或将成为未来新趋势。

移动支付业务是由移动运营商、移动应用供职提供商(MASP)和金融机构共同推出的、构建在移动运营支撑系统上的一个移动数据增值业务应用。移动支付系统将为每个移动用户建立一个与其手机号码关联的支付账户,其功效相当于电子钱包,为移动用户提供了一个通过手机举办交易支付和身份认证的途径。用户通过拨打电话、发送短信或者使用WAP功效介入移动支付系统,移动支付系统将此次交易条件传送给MASP,由MASP确定此次交易金额,并通过移动支付系统通知用户,在用户确认后,进行支付。

目前我国的移动支付体系雏形已经建立,但整体应用领域还有待进一步充实。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移动支付应用还远远落后于他们。亚洲的日本、韩国、新加坡,以及欧洲的挪威在移动支付应用方面抢先全球其他国家。有差距才有进步的空间,固然我国目前的移动支付现状不尽如人意,但是随着移动支付理念的逐步推广,移动支付必将成为第三方支付的主流方式。而且现在语音识别技术逐渐成熟,通过语音支付将让支付变得更加方便、快捷,从而将进一步促进移动支付的发展。但是,无论如何,只有最大限度的解决支付中的安全问题,才能最有利的促进第三方支付行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篇9

尽管孙陶然表现淡然,但是对于移动支付领域剑拔弩张的竞争气氛,就连局外人也颇有几分观战的兴致。

易观智库在8月的2012年第二季度《中国第三方支付市场季度监测》报告显示,中国第三方互联网在线支付市场格局基本保持稳定,支付宝以47.3%的市场交易额继续领跑市场,财付通和银联网上支付分别以20.5%和11.2%的市场份额排名第二和第三。

按照这份排行榜的榜单从另外一个角度分析,那么也可以说,国内支付产业基本已经形成由以支付宝、财付通为代表的目标市场为个人的支付公司,以快钱、汇付天下为代表的目标市场为企业的支付公司以及银联和商业银行等四大类型企业所组成的生态格局。

在很多第三方支付企业的掌门人看来,这个市场更可能出现的是“兼容”的态势:刷卡、远程支付、近场交易共存,不同年龄、背景的用户接受多样的支付方式。孙陶然分析称,“如果放弃自己的优势,做全产业链,就会做的比较累。但如果我只是做这个产业链的一段,然后发挥自己的优势和其他人合作,就可以比较轻松,事实上我们在各地和三大运营商合作都非常地好。”

如果说在线支付的市场形式基本反映出了各大第三方支付企业自身最具特色的DNA,那么移动支付时代能否让他们生出新的将个人用户与企业用户通吃的可能?

O2O对接

终端提供打通的可能

对于支付宝和财付通这样的“庞然大物”,尽管目前在移动支付业务上暂时看不出表现倾向,但作为企业想打通线上与线下的工具,与其身后的阿里巴巴和腾讯一样,用户基数决定了很多类商户、企业会去主动“嫁接”到其移动支付端。“通吃”可能是其不二的选择,甚至说,只要将其母体已经拥有的用户与企业完成O2O对接,就足以让人侧目,所以,很多业内人士认为这二者在未来的移动支付市场仍旧会占据类似目前第三方支付的市场份额比例。

“我们有两亿的个人用户,我们有40万的商家,在2011年我们交易额超过4400亿,并且代表着在行业里面超过20%的份额,财付通业务包括整个行业的大盘都是在快速增长。我们已服务很多不同行业的商家,包括各种电商的、电信的、物流的、保险的等各种不同企业,我们也跟全国所有银行都有合作。”财付通总经理赖智明在财付通成立七周年媒体沟通会上对记者说,“财付通是一个综合型的机构,我们是2C和2B业务差不多,企业客户还是占很重要的位置。”

在可以获得的信息中显示,目前财付通平台上有70%的业务来自非腾讯平台的第三方企业,这也是促进财付通挖掘腾讯内部资源的一个动力。

从赖智明的表述中,财付通的未来计划里,只要通过快捷支付技术将腾讯的用户进行“90%”效率的转换,剩下的问题将更集中于O2O和B2B支付市场。

“未来我们有几大发展方向,第一,打通腾讯的核心业务,我们基于快捷支付业务发展海量用户,提升支付体验。第二,跟微信紧密合作,我们基于微信支付来拓展O2O的市场。第三,我们针对商家那边的价值更高,我们会升高B2B支付市场,包括在一些细分领域提供很多增值服务,可以达到一个领先的地位。第四,我们会布局我们的跨境业务,它会支持更多用户可以到海外的网站购物,也包括更多海外用户可以买到境内的很多产品和服务。”赖智明如是说。

这四个方向,也暗示了腾讯并不仅仅依靠远程支付技术,“希望将来的梦想是一个没有现金的世界,全都是通过刷卡的方式来实现。我们微支付的远景是希望连卡都不用带在身上,就是基本上用一个移动终端就能够搞定。这是我们对于微支付的远景。”

而在支付宝的计划里,继续发挥平台化优势才是重点。支付宝无线产品资深总监许吉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对电商交易,如果交易的双方不在一起,不当面,支付宝是个担保交易,现在用户在移动终端上去购买的业务在急剧增加,今年比去年起码得超过5倍的增长,所以这一块,我们在移动支付上提供几个方案,对商家来说就是提供一个收钱的解决方案。我们现在有个产品体系,叫移动快捷支付。”

根据许吉的描述,移动支付宝未来将具备类似“手机钱包”那样将手机与诸多银行卡号绑定的功能,更多地在移动支付领域支持当面交易,同时也将还会在快捷支付的体系里增加传统担保支付的服务。“传统支付还无法给消费者提供很好体验的一些地方,恰恰是我们可以去做的地方,那些传统的支付做得很好的地方,比如刷卡很多的地方,这个地方其实对商户来说的话,反而没有机会。”

当记者问及移动支付宝会不会与阿里集团目前的金融服务产品发生关系,许吉的回答是否定的。而对于目前很多竞争对手在移动支付领域推出的二维码和与LBS结合的服务,许吉表示,这些支付宝都在关注并且拥有相关技术,但并没有主动去推广,也不排除进入相关领域的可能。

对于支付宝和财付通的模式,易观分析师张萌评价说:“这种模式其实还是在构造一个生态系统,打造一个跨多种产业链环节,集成各种服务于一体的这样一个生态系统。其实财富通更多的是承担支付的这样一些职能,但是微信把会员管理、优惠折扣、产品推广等的一些应用都集合到一起,更好地把用户聚集在这个商业生态系统里,实现共赢。一方面对财付通的支付有很大的带动作用,另一方面也把用户更好地黏在自己的这个平台上。”

跟着用户需求走

DNA决定各自优势

与支付宝和财付通这样能够自身创造行业生态的支付企业相比,拉卡拉和快钱这样从“出生”开始就只是涉及单纯第三方支付业务的企业,面对移动支付市场,则准备以自身已经积累起来的优势去进行布局。

拉卡拉的掌门人孙陶然和快钱的CEO关国光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英雄所见略同”地提到了一个关键词:用户需求。

孙陶然说:“企业肯定要跟着消费者的需求走,这是做什么和不做什么的唯一标准,如果消费者有这方面的需求,我们就会提供这方面的服务。

“支付是依赖于各种应用而非单独存在的,移动支付的爆发一定是因为移动端有吸引人的应用。但现在个人用户端的很多产品,并不能大规模激发移动支付的市场。”在关国光看来,虽然从大形势上看,用户被导入移动端是不可逆转的事情,但目前的时间点上,在所有移动端的应用,诸如缴费、还款,基本上不存在“无可替代”的情况,银行ATM、超市甚至是居委会都可以实现,不存在很好的切入点。“现在还是一个技术寻找市场的阶段,表面上看技术很多,产品很多,内容很多,但你并不知道究竟能给你转化多少用户、带来多少的交易量。但是现在很多行业显示出了很强烈的移动支付需求,我想一个趋势的实现,一定是从几个行业先撕开口子。”

正是本着相同的观点,拉卡拉和快钱依靠自身在第三方支付市场积累的优势,切入了不同的移动支付细分市场。

孙陶然自称“喜欢做个人支付的生意”:“个人用户的自主性比较强,而且需求也很旺盛,所以我这么多年都是比较专注个人。”

拉卡拉的规模正在扩大,9月底的时候已经超过4000人,而其中有一半都是负责地面店销售的员工。但这种扩张,显然也包含了对未来移动支付的布局。

谈及移动支付与LBS的结合,孙陶然说:“我们是天然的、最有机会来做这件事的人,因为我们在全国300个城市有6万多个便利店,便利店里面每台拉卡拉是在我们系统里进行定位的,使用它的人,我们也能推算出位置和信息,就可以基于LBS去做商户和我们用户之间的互动。”

孙陶然透露,拉卡拉已经开始在大连进行类似的测试:如果商户装了拉卡拉POS,我们会把他推荐给周围的用户,也会向用户推荐周边的特惠商户。

而快钱是对移动支付持谨慎态度的第三方企业之一,目前仍旧是侧重于行业客户去发掘移动支付的使用需求,着力于提高企业资金流周转效率。保险业就是快钱的切入点之一,阳光保险等4家企业已经与快钱开始合作。

“比如保险行业,保监会要求保险人‘见费出单’,如果你买一份寿险,只能与业务员先签订一份草拟合同,然后等你付款,才能再出正式合同,这期间很多客户可能考虑再三就撤销合同了。”关国光说,“现在保险人带着自己的Pad产品上门介绍,客户选择适合自己的产品后,可以直接用‘快刷’直接划卡,然后出正式合同,大大提升了效率和签单的成功率。”

当然,甚至选择移动支付推广的行业不意味着仅仅靠着几个行业去进入移动支付的市场。关国光更看重的是移动支付端的业务模式是否能为自己带来稳定的流量。“对于支付企业而言,专门定位于服务某个行业,有利有弊。一旦定位某个行业或产品,定错之后,很难调整;而若不在一些行业定位,又难以卡位。因此,在行业发展的初期,这是一个动态调整的过程。”

对于快钱在移动支付市场的未来,关国光表示,很快快钱就会在一些类似Square的“用户闭合”模式的行业里找到自己的前景。9月,快钱与“快刷”同步推出了“快+ ”平台。关国光的阐述里,“快+”是专为商户推出的开放融合型支付平台,实现商户后端电子支付系统与前端电子商务平台的无缝对接,支持商户按需植入各类创新应用。这与孙陶然未来意欲将拉卡拉打造成一个“开放式平台”的终极目标不谋而合。

巧合的是,张萌在阐述移动支付的目标用户细分时,举的例子也是拉卡拉与快钱的对比。“拉卡拉一直定义的是便利支付,它整个发展过程当中,建立了一个比较复杂的后台系统,这个系统上连接了众多的银行、众多省市公共事业缴费、借款还款的个人应用,它其实可以把后台系统直接应用到手机刷卡器产品上,所以说拉卡拉的手机刷卡器肯定还是跟用户生活息息相关的一些应用;但是快钱从发展开始就是完全独立的一家支付公司,它在个人用户端没有积累比较庞大的优势,所以它的手机刷卡器就针对于做企业的收款工具。”

“所以说即便是大家一看都是差不多的刷卡终端,但是它背后所连接的系统,和所针对的目标客户都是有所不同的。”张萌说。

错位竞争

下沉、跨境,合作、共赢

面对着一个大势看好、具体形势还不好判断的市场,跑马圈地的企业都寄希望能通过自己的布局在日后收获一个好的结果。

现在整个第三方支付市场都并不能算一个充分竞争的企业,200多张牌照的主人甚至都能相安无事。而移动支付市场,裹挟进来的产业链和竞争者名单则更加冗长:银行、银联、第三方支付企业、电信运营商、手机生产商、大小微商户和服务商,甚至还有很多依托与资源型国企(如民航领域)的国有第三方支付企业开始加入。

面对未来可能会出现的激烈竞争,像汇付天下这样的企业已经开始尝试避开一线城市,将触角下沉到20多个二、三线城市,即便像环迅支付这样今年刚刚拿到支付牌照的企业,也快速在全国开设了6家分公司。这无疑也将是移动支付未来的方向之一。

除去国内37家持有第三方支付和移动支付牌照的企业,尚未拿到人民币支付牌照的外资第三方支付巨头PayPal也没有忽略中国市场,PayPal中国公共关系总监王鹏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称,其“正在专注于为中国外贸商户开展在线跨境交易,大力推动跨境移动电子商务”。6月,PayPal在中国市场推出了两款免费的移动商务解决方案,分别是“PayPal Mobile Payments Standard”和“Mobile Commerce in a Box”。

“这两款解决方案可以帮助中国商户不增加任何成本就可以快速实现购物网站移动化,提供更友好的购物车和支付界面,从而使国外消费者能够便捷地使用iPhone、iPad和安卓设备随时随地完成交易。这些技术领先但简单易用的新产品尤其能够帮助外贸中小商户快速赶上全球移动商务的潮流并从中获利。”王鹏介绍说。“今年,我们计划帮助超过1000家中国商户完成移动网店及移动支付优化,并且不收取任何费用。”

尽管王鹏以“PayPal尚未获得人民币支付牌照”为由拒绝透露PayPal对中国移动支付市场的判断和应对,但他也强调,“我们会不断了解中国的市场需求”。

“目前,我们在中国的用户主要是有志于进军全球市场的中国商户,其中包括大量的中小商户,行业涵盖服装、电子产品、虚拟商品(游戏、软件、网络文学等)、在线旅游服务、航空服务等等。”王鹏说。

篇10

7月18日,中国银联在京东商城首发一款手机刷卡器“卡乐付”,这是一个将智能终端与银行卡相连接的移动支付硬件产品,售价188元。依据中国银联方面的介绍,“卡乐付”相当于一个便携式POS机。在使用时,需要先在手机上安装指定的客户端,再通过手机的耳机接口插入该硬件产品,待客户端选择相应的功能后,在刷卡槽上刷银行卡即完成支付。

业内人士指出,在创新型支付方式日渐广泛应用的今天,银联正在从幕后走到台前,从传统的后台数据中心和技术平台的搭建,向直接面向公众的终端支付产品转型。

易观智库报告称,2012年,中国多家支付企业相继在移动支付领域布局,其中手机刷卡器成为市场的焦点产品,拉卡拉、快钱、钱袋宝、盒子支付和乐刷等第三方支付机构均已推出类似产品。因而从时间点上看,银联挤进了手机刷卡器的“末班车”。

互联网唯快不破的定律对于移动支付领域同样适用,那么,银联作为手机刷卡器领域的“后来者”,能将在传统银行卡支付中的“垄断”地位复制过来吗?

试水硬件

“卡乐付”是银联首次试水推出独立品牌的移动支付硬件产品,也是继6月与中国移动联手推出NFC手机支付平台后进一步完善移动支付市场的举措。

据银联内部人员向《IT时代周刊》介绍,卡乐付支持iOS和Android操作系统,采用的是音频口,市面上90%以上的主流手机、智能手机均能使用。

而据本刊记者了解,与市场上的同类产品相比,除了跨行转账、信用卡还款、公用事业缴费、手机充值等常见功能外,银联“卡乐付”提供了覆盖三十多个省市的全国缴纳交通罚款功能,车主可以即时查询交通违法记录并缴纳罚金,这在同类产品中属首创。

与其他产品需要绑定卡片和注册用户的使用方法不同,卡乐付可以直接跳过这个环节。“产品设计更加人性化。”银联移动支付部首席产品架构师蔡学镛说。

此外,卡乐付另一个吸引消费者之处还在于低于同行业的手续费。由于背靠中国银联——中国唯一的跨行信息转接机构,卡乐付的超级转账功能支持所有带有银联标识银行卡,并且做到了实时到账(最迟不超过1小时),手续费每笔2‰,10元封顶,而其他类似产品跨行转账的手续费通常是3‰,30元封顶。

除了上述三大特点,卡乐付与同类产品在功能上几乎没有差异,188元的售价与199元的拉卡拉手机刷卡器相比,价格优势微乎其微。而作为“后来者”,卡乐付面对的是一个先行者抢得先机的市场环境。

2012年6月,国内最大线下支付公司拉卡拉率先推出手机刷卡器“考拉”,全面进军个人移动支付市场。根据卡拉卡官方数据,截至2012年12月,“考拉”售出200万台,手机刷卡器的客户安装量超过了500万次。当年9月,专注于移动支付的钱袋宝也推出手机刷卡器。近期,乐刷加大了其硬件设备的推广力度,推出了0元购机活动。

对于新竞争者的入局,钱袋宝执行董事孙江涛认为卡乐付介入市场较晚,能否在相对饱和的市场里取得更多份额,将取决于中国银联的资金补贴额度。

“手机刷卡器更像一个U盾(银行卡的支付硬件设备)。”数码发烧友小苏对本刊记者说道,“银联推出卡乐付,无非是想增加自己的市场份额,但用户使用习惯才是重点。”艾瑞数据显示,2013年第一季度,中国第三方移动支付中,中国银联的市场份额约为6.4%,排在国内第三位,支付宝和联动优势分别以67.6%和8.3%位列行业冠、亚军。因此,银联借手机刷卡器抢份额之路势必艰辛。

借电商之力

现在,摆在银联面前的首要问题是如何取悦用户。有观点认为,一方面银联借助自身优势展开优惠促销,形成聚合效应;另一方面,银联必须努力发掘能为其迅速提升交易额的合作伙伴。此时,拥有巨大交易量的电商企业进入银联的视野。

近两年来,中国银联与国内各大电商合作频繁,京东、凡客、唯品会、1号店、酒仙网等在近期接连推出多种形式的激励活动,比如赠送话费、礼品卡、代金券、返还现金等,其目的是借用电商渠道,提升银联在线支付的普及率与品牌认知度,加速自身在移动支付方面的布局。2011年8月底,中国银联与京东商城启动战略合作,当时,银联手机支付加载了京东商城手机客户端,并在成都启动试点,此后,双方合作不断。

据京东首席营销官蓝烨的介绍,截至今年6月24日,京东移动客户端用户激活量已经突破6000万,6月京东无线业务每日活跃用户数环比增长超过50%,与去年同期相比用户激活量增长近400%。另外,京东方面提供的数据显示,截至6月底,银联手机支付在京东移动客户端月均交易量较2012年年初增长了一倍。

电商巨大的交易量,足以吸引任何一家支付企业与之联盟。中国电子研究中心的数据称,截至2012年12月,中国移动电子商务市场交易规模达到965亿元,同比增加135%,依然保持较快速度的增长趋势,预计到2013年这一数字有望达到1300亿元。

易观智库分析师张萌认为,京东交易规模较大,银联与之合作有利于扩大卡乐付业务的交易规模。而电商价格战也成为银联与电商们携手争夺移动用户的契机。6月初,京东、天猫、苏宁易购等电商掀起新一轮价格战时,都在不同程度地推广自有移动客户端。银联与苏宁易购合作,借其推广自有APP的契机培养用户的移动支付习惯。

市场的重要参与者

银联想要抓住的并非只有电商,移动运营商、手机厂商和银行等都可能是合作盟友。

6月9日,中国银联和中国移动共同推出一个开放的NFC平台,银行、商户可以自由接入,用户通过移动的无接触式移动支付产品“手机钱包”,就可以刷手机进行小额现金支付。此前,中国移动与中国银联曾在移动支付标准的竞争上大打出手,如今二者捐弃前嫌,这让不少业内人士看出两家机构“各取所需,合作共赢”的产业心态。

而对于移动支付的众多参与者的关系也是如此。分析指出,银行是发卡机构,手机厂商是不可或缺的硬件设备制造商,移动运营商卡住了渠道,银联则是将各方联系在一起的纽带。即使各方竞争激烈,但市场的属性决定了产业链中的任何一方都不能一家独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