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链调查范文

时间:2024-01-02 17:56:4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产业链调查,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产业链调查

篇1

华强北龙胜手机批发中心,这个全国山寨手机最主要的交易市场之一,一度以“一铺难求、租金独领”而著称,如今却已经出现了铺位空置的现象,有些柜台的铺主贴出了招合租的小广告单。

和空置的铺位一样抢眼的是,不少手机柜台上已经摆出了上网本。“山寨的,便宜。”这些五彩缤纷的“小本”在山寨机和手机配件的海洋里,却成了“大块头”,颇有“喧宾夺主”之势。

在同样位于华强北、以经营电脑及配件为主的赛格广场,又是另一番风景。赛格广场6层是山寨本厂商们在华强北的主要经销地之一,已经有十几家山寨本厂商在这里安营扎寨。在这个楼层里,“厂家批发”的字眼随处可见。一家名为“典籍”的厂家还打出了大幅广告: “国内惟一笔记本研发、制造和服务的航母企业。”每家厂商窄小的柜台边,总是有人群驻足、品评和讨价还价。

山寨本厂商们脚下的赛格广场5层,是品牌PC厂商的聚集地。在这里,上网本已经占据了各大品牌专卖店的显要位置,但和楼上的火爆相比,人气却显得颇为冷落。

这样的景象,难免令人浮想联翩。山寨本能否复制山寨机模式,掀起颠覆品牌厂商市场地位的传奇?

为了求得问题的答案,近日,本报记者前往深圳,深入探访山寨本产业链,力求揭开当地山寨本产业之谜。

谁在投奔山寨本?

三路玩家交锋

彭建军在赛格广场6层租用的柜台,除了他和一个同事、外加陈列在柜台上的4台上网本样机之外,别无他物。彭建军是深圳神达科技有限公司的业务经理,他手中拿着的一个记事本,上面写着“日立原装硬盘、A屏无亮点(台湾屏)、130万高清摄像头、支持Vista系统(威斯塔)”等字眼。

“你看我们的配置,看我们产品的做工,绝对是深圳第一家。”彭建军的手指一会戳着记事本,一会指着上网本,推销起来不遗余力。他说,神达科技主要负责上网本的代工,目前还处于招商阶段。

在记者表明身份后,彭建军一脸的兴奋,“您帮我们多宣传宣传吧,这台装载Vista的上网本的成本要1820元,市价要卖2100元,我们优惠卖给你,1850元吧。”

在和记者交流时,彭建军同时还要抽出空来回答另一位客人的提问。交换名片后,记者发现这是一位来自四川的渠道商洪丛(化名)。“正在考虑小量地进一批货,先试试看销路如何。”

记者和洪丛在赛格广场6层转完一圈,发现陈列在赛格广场6层各个柜台上的上网本,普遍地装载了英特尔Atom N270或者威盛C-7M处理器、1GB内存、160GB硬盘、Windows XP操作系统、10.2英寸显示屏。这也是深圳山寨本的“标配”,与品牌厂商的主流配置几乎一致。

在各个柜台提出报价和要求后,洪丛就拿到了不下10家厂家的完整解决方案。“看来,深圳山寨本的产业模式和山寨机大抵是相似的。”洪丛说,“只要你有足够的资金,从方案、开模到配件,再到代工厂,深圳都有着完备的产业配套。”

根据深圳市相关部门的数据,目前深圳有近百家企业相继转入“微本”(包括上网本、UMPC和MID)产业,预计深圳2009年的微本供货量将达500万台以上,加上“微本”周边产品,“微本”产业的产值超过百亿元。

其实早在去年7月,就已经有一些MP3、MP4工厂和DVD工厂率先进入了山寨本产业。但是由于上游资源缺乏以及制造成本等多方压力,这些工厂试探性地推出几款产品后,几乎是全线亏损,最终以失败告终。

“目前深圳做山寨本的,多是原本做二手笔记本电脑和DIY的,或者是笔记本电脑相关产业链的厂商,山寨机厂家进入山寨本的案例较少。”七喜电脑产品总监杨小飞告诉记者。

在山寨本产业里,从山寨机转型过来的厂商并不多。虽然去年7月开始,山寨手机曾有一段时间的价格下滑现象,使得一些山寨手机厂商转战山寨本市场,但今年1月以来,山寨手机的市场回暖,同时上网本的售价却大幅降低。“原来投奔山寨本的厂商又转回去做山寨机了。”

山寨本冲击了谁?

欲将洋品牌“赶尽杀绝”

山寨本如此低的价格,已经开始令品牌上网本侧目。

自从去年底山寨上网本以低于2000元的价格出现后,正规厂商的上网本价格也开始呈现下滑趋势,联想、宏、华硕等10英寸上网本的市场平均零售价从原来的3000元左右下探到了2500元~2700元之间,神舟、新蓝、七喜等二、三线品牌厂商则更是直接报出了和山寨上网本等同的1999元、1988元的超低价。

与大多数品牌厂商将上网本定义为“第二台”电脑大相径庭的是,山寨本厂商更希望上网本能和山寨手机一样,成为让消费者买得起的产品。普通的工人、学生以及一部分的白领是山寨本的主要用户群体,而礼品市场也山寨本的一块重要市场。

这样的市场定位,和一些二线PC品牌的上网本的市场定位几乎一致。“山寨本可能会和二线笔记本电脑厂商产生较大的冲击。”七喜电脑产品总监杨小飞对记者坦言,如果二线品牌不及早步入上网本领域,将售价降低到一定程度,并提供足够的售后服务,就难以抵抗山寨本的冲击。

不过杨小飞和神舟电脑副总裁张祥泳都表示,并不担心山寨本的挑战。“山寨本之所以便宜,一在于没有营销成本,二是没有售后服务。如果品牌厂商把上网本打到一定的量,平摊下来一台上网本的行销费用最多超出山寨本100元,产品还有售后保证。这样,品牌厂商仍有生存空间。”张祥泳说,他最希望的,是山寨本能吞食国外品牌的市场份额。

目前,已经有山寨厂商喊出了要将洋品牌“赶尽杀绝”的口号,有些厂商甚至喊出要洗牌市场,之后进军高端商用PC市场。郑昌云介绍说,汇科鑫现在已经在印度、马来西亚等东南亚国家大量出货,在今年还会在巴西设厂,把上网本的战火烧到国外去。

“现在我们山寨本的优势是低价,未来更关键的优势是对用户需求的快速反应程度。”李栋言语中颇有豪情之意,“上网本由于没有光盘,就很难进行系统恢复,如果能添加一个一键恢复按钮,就能方便不少。我们还准备把SSD固态硬盘应用到产品里,提高上网本的安全性。”

“我们现在还不敢说山寨本能比山寨机更为辉煌,但起码我们能终结国际品牌的暴利时代。”郑昌云说,山寨本的抱团生存,能以“群狼”的优势,让欧美的“老虎”们瑟瑟发抖。

为何如此低价?

抱团力降成本

在接受记者采访的几家山寨本厂商里,名为“梅赛伯”的山寨本的母公司钜鑫(国际)科技公司的主要业务是高性能游戏内存; 名为“典籍”品牌山寨本的母公司汇科鑫还兼营着主板生产业务; 同样涉足上网本领域的一家名为“长怡科技”的企业,主要经营面板业务; 源海微电子有限公司总经理李栋所在的源海微,则集研发、设计、制造和售后为一体。

随着各个企业的转型,其原本拥有的产业模式、渠道等也传承到了山寨本上来。以山寨本模具开发为例,深圳市最早的模具厂家是从为国际玩具品牌设计模具开始发展起来的,在为国际玩具品牌、MP3、MP4以及笔记本电脑、GPS等产品设计开模的过程中,积累了大量的经验。这就将山寨本的模具开发周期大大缩短,并且成本也从原来的300万元降至100万元左右。

第一代山寨本制造商尽管最终失败,但他们对山寨本产业链所产生的推动作用不可忽视,其孤军作战和成本过高等劣势也为后来者提供了经验教训。“现在我们让会运作品牌的人运作品牌,让能保证产品品质的人做好产品,尽力压低成本。”在汇科鑫总经理郑昌云看来,山寨本产业要做起来,只能依靠群体。

还是以模具为例,“目前出现的几家山寨厂商购买同一款模具(即公模),就把模具的开发成本分流了,降低了成本。”郑昌云说,“整体看来,山寨本产业链的单个环节利润都不高,但如果整个产业链的利润保证在10%左右,就能让山寨本产业链得以成活。”

目前在深圳各家代工厂给出的报价中,采用威盛C-7M平台的成本约为1600元,采用英特尔Atom平台的成本则高出约60元。“但是这个价格并非量产的成本。”长怡科技副总经理赵林清表示,在上网本当中最有可能继续削减成本的分别是外壳、液晶屏以及主板。如果能够达到量产,总生产成本还能下降接近40美元。

“如果芯片供应商能够稍微调低价格,随着生产工艺以及公模成本的下降,在8月左右山寨本出厂价格有望达到1300元人民币,届时市场销售的价格应该在1500元左右。”赵林清说。

赵林清的预测并非空穴来风。自从去年10月,威盛电子携手微软在深圳宣布成立“开放式超移动产业策略联盟”以来,已经在一定程度上整合了上网本的供应链,提升了下游厂家进入移动产业的速度; 近几个月来,英特尔中国掌门人杨叙也是频繁造访深圳,与方案商们秘密接洽。上游厂商对山寨本的支持有逐步升温的趋势。

政策层面上,在2月份举行的深圳市四届人大六次会议开幕式上,深圳市市长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的“规范引导‘山寨’产品提升品牌,转型升级,走模仿开发创新的路径”的意见,也表明了深圳市政府对山寨产业的重视。这更令钜鑫(国际)科技公司副总经理程滨对成本做出了更大胆的预测:“到了今年六七月,10英寸山寨本的成本能降到1000元~1200元。”

卖给谁?

苦等3G救主

不过当记者提到产量问题时,大部分的山寨本厂家都一致性地表示,目前的主要工作还是以产品测试为主,还处于市场观望阶段。

“国内市场还没有真正启动。”GMB联盟主席、威盛电子亚太区移动PC平台业务部副总经理黄家表示,从去年下半年山寨本开始出货的这几个月,有8~9成的产品是向海外销售的。其中,中南美、印度、非洲、中东、东南亚等区域是比较主要的海外市场。

在大部分的山寨本厂商眼里,先进场的未必就能先做起来,甚至可能会成为先驱。在给出了1000元~1200元的成本预测之后,程滨进一步表示,抢先涉足山寨本的厂家必然要在广告和市场推广先做大量的铺垫,这等于是在为整个山寨本产业“砸广告”,是一种投入大于产出的状态。

在品牌上网本之间的争夺中,已经出现过了程滨所说的这种现象。上网本市场在2007年底、以华硕Eee PC开始起步,在发展初期,Eee PC一骑绝尘; 但自从2008年6月,宏Aspire One,并辅以捆绑运营商的策略后,在不到一年时间里,Acer已经超越华硕,成为上网本市场的新霸主。

此外,“上网本体积小,移动办公多,对散热和防摔性就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李栋告诉记者,源海微目前并没有量产上网本,只是先期做出了100多台来进行测试。“我所了解的厂家大多把量产时间定在了4月。”

目前,深圳山寨产业圈中流传着一个案例: 有一家公司积压了大约10万台上网本,主要原因是在当初设计方案时没有注意对散热的重视。一位经销商告诉记者,这家公司成为了整个山寨上网本行业的小白鼠,目前市场中的山寨上网本方案根本没有像山寨手机中方案那么成熟,如果盲目地为抢占市场很容易出现问题。其实在早期,华硕的Eee PC也出现过设计方案缺陷造成集体召回的事件。

量产对深圳大多数的山寨本代工厂而言,都已经不成问题,他们只是在等待渠道的打通。“目前深圳山寨本出货量最大的厂家一个月也超不过10K(即一万台)。”一家代工厂的负责人说,目前已经销售出去的山寨本,基本上走的是手机商渠道而非传统IT渠道。“不过传统IT渠道正在觉醒,未来它还将是山寨本的主要渠道。”

山寨本厂商还在等待的,还有运营商的集采和3G的应用。记者前往采访李栋的时候,他正在和一家供应链厂商的负责人老朱(化名)洽谈。老朱告诉记者,已经有运营商托他在寻找合适、可靠的山寨本厂商。目前,已有山寨本厂商在设计时预留了TD模块空间,也有一部分厂商已经通过了WCDMA以及EVDO模块的测试。

“单从目前PC产业的薄利现状来看,即便上网本市场能达到1000万台,山寨厂商做上网本几乎是没有意义的。”李栋说,3G应用才是山寨本真正的出路。3G大规模商用将产生大量的终端需求,这既能大幅提高用户对山寨本的需求,还能带来运营商的订单。

链 接

威盛独家回应山寨本现象

继联发科被外界封为“山寨机之父”后,威盛也正试图在PC行业扮演这样的推手角色。去年10月底,威盛联手微软和数十家下游厂商宣布成立“开放式超移动产业策略联盟”(GMB),希望通过提供上游的平台解决方案,将硬件平台中所需的所有硬件产品整合起来,打包提供给下游终端厂商,而终端商在外观上可以多种多样,走差异化路线。

近日,GMB联盟主席、威盛电子亚太区移动PC平台业务部副总经理黄家就白牌上网本和“开放式超移动产业策略联盟”两个方面,接受了记者专访。

计算机世界: 你们从一开始就强调自己的产品是白牌上网本,“白牌”和“山寨”这两个定义的区别是什么?

黄家: 白牌涵盖的范围相对比较广,包括一些所谓地区性品牌的贴牌,他们都属于白牌机种。如果山寨机勉强算上的话,就算是白牌中的一小部分。

和山寨厂商赚快钱的想法不同,GMB联盟的长期发展目标就是白牌,不光在国内,国外市场同样如此,因为白牌已经经过了模仿阶段,要进入设计和应用创新阶段,是看三五年长线发展的,要保证质量、服务和产业各环节利润。这是发展品牌的思路。

PC产业在设计上相对比较复杂,门槛更高,这也是为什么我们成立联盟的原因。慢慢地就会有一些真正的山寨被淘汰掉,跟着我们走的这些人就会被引入正途。

计算机世界: 现在深圳已经有不少厂家开始做山寨本,但是他们自己可以采购。这种产业方式和GMB有什么特别的区别?

黄家: 确实,在深圳可以看到很多这样的厂家,但是我要强调一点,这是短期现象,毕竟总是有人看到这个市场的趋势很热,很多人是在做短线; 而我们看的是比较长远的,包括未来的3年是怎么走的。我们一直在强调质量的问题,考虑怎么样把上网本产业做得更长远。

计算机世界: 联发科的解决方案曾帮助了很多国产手机品牌迅速占领市场,您能不能比较一下威盛GMB和联发科提供的参考设计的共同点和不同点?

黄家: 我们最大的优势是我们已经在用原来联发科所打下的手机渠道,这是比较相似的地方。

在参考设计部分,其实电脑的设计方案相比手机复杂得多,发挥的空间也大得多。接下来,GMB会找到直接的合作方去共享市场讯息,包括LCD显示屏、闪存和电池部分等,这就不光提供威盛的处理器和芯片的问题,还牵扯到很多的系统。

我们于3月17日在深圳了首款为GMB联盟上网本打造的威盛上网板-“畅游C855”参考设计。而第一款所有的部件完全由GMB联盟上游厂商打造的上网本,今年5月也将上市。

计算机世界: 比如说我现在只有一笔钱,没有别的,我能不能通过这个联盟操作出来一个我的品牌的笔记本电脑?这个流程大概需要多长时间?

篇2

关键词:循环经济;轩岗矿区;生态产业链构建;建议

中图分类号:F06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1-0-02

同煤集团现已发展成为以煤炭产业为基础,电力、煤化工、冶金、机械制造五大产业为主导,建材、国际贸易、建筑和文化旅游等多业并举,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的新型综合性能源集团。根据2011年3月编制的《大同煤矿集团公司“十二五”发展规划》提出的发展思路和发展目标,在“十二五”期间,同煤集团实施大转型战略部署,围绕煤炭、电力、化工、冶金、机械制造和光伏产业,以千万吨级煤矿为龙头、以循环经济园区为载体、以绿色科技为支撑、以大项目为带动,形成煤-电-建、煤-电-化(气)、煤-电-铝、煤-电-硅等产业链,建设塔山、东周窑-马道头-潘家窑、朔南、白家沟和轩岗五大产值超百亿的循环经济园区。

按照同煤集团的部署,轩岗矿区目前的发展战略选择是坚持“做强轩煤,造福员工”总纲,以市场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中心,坚持以煤为主、适度多元的发展道路;科学规划现有煤炭生产能力,提高生产效率和资源利用效率,稳定产能,延长服务年限,做精做强本部,为实施战略转移提供掩护;树立循环经济发展理念,延伸以煤为基础的产业链条,择机适度发展非煤产业,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因此,轩岗矿区生态产业链的构建是轩岗矿区循环经济发展的基础,也是矿区战略性转型的重要步骤。

一、轩岗矿区生态产业链构建的优势与可能

从政策环境角度来看,轩岗矿区作为同煤集团“十二五”规划中的循环经济园区之一,在政策、资金、人力、物力等各方面将得到莫大的支持。

从资源开发与利用的角度来看,轩岗矿区煤炭采掘和洗选加工仅仅是产业链和产品链的起点,对煤炭资源的深度加工有广阔的空间,为进一步纵向延伸产业链条,创造更多价值,提供资源优势。再者煤炭的伴生矿物,煤炭生产加工中排放的煤矸石、煤泥、矿井水等,乃至受开采损害的土地都是资源,存在着巨大的潜在经济价值,具有完全的自主资源优势。

另外轩岗矿区采出原煤和洗选出的煤炭具有两重性。既可投放市场作为最终产品销售,又可以作为中间产品输送到下道工艺环节作原材料;与煤伴生的资源以及在煤炭生产过程中伴生的次级资源也具有两重性,可以开发利用也可以废弃掉。这说明煤炭产业的中间产品与最终产品难以界定,这将为构建轩岗矿区生态产业链提供了工艺上的可能和广阔的空间。技术是构建轩岗矿区生态产业链的核心。

二、矿区生态产业链构建的原则和程序

生态产业链是矿区生态经济系统的骨架,是矿区发展循环经济的基础。在构建矿区生态产业链时应遵循市场导向原则、比较优势原则以及进行调查和分析。

(一)矿区生态产业链构建的生态背景调查与分析

生态背景调查与分析是矿区生态产业链构建的基础和关键。生态背景调查与分析主要指的是矿区系统发展目标、社会经济环境、物流系统以及产业关联情况的调查与分析。

矿区生态经济系统发展目标的调查与分析。矿区生态经济系统发展目标从内容上讲分为社会发展目标、经济发展目标和生态发展目标。从时间上讲,矿区生态经济系统发展目标分为长期发展目标、中期发展目标和短期发展目标。矿区生态经济系统发展目标将决定矿区生态产业链构建时间、规模和构建的内容,因此,它是矿区生态产业链构建的基础环节。

矿区自然、社会、经济等环境的调查分析。自然环境调查主要包括生物结构(人口、动植物、微生物等结构)、物理结构(气候、土壤、地理、地质等)、资源结构与特征(水、矿产资源结构与特征、能源等)等内容。同时还包括自然环境质量的调查,包括污染程度和污染特征(环境承载力、物种多样性、生态调节)等内容。社会经济调查包括经济结构与发展水平、服务水平、生活水平、科技水平、文教水平、管理水平、运输网络和社会风尚等内容。

矿区物流系统调查与分析。矿区物流系统是指以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为主,形成矿产资源开采、加工和利用的物流系统。根据矿区生命周期的特点,其各阶段物流系统也不尽相同。一般煤炭矿区生产物流可分为煤炭及下游产品、煤炭生产形成废弃物综合利用、煤炭开采同时采出的伴生矿物利用以及煤炭产品的深加工等系统。

矿区产业关联调查与分析。矿区产业关联主要指“各成员”与主导矿业的关联,其关联有前向、后向和环向关联。对于矿区来讲,由于受宏观管理体制和所能支配管理资源影响,矿区产业后向关联度和环向关联度弱,前向关联度最强,这是目前普遍现象。由于前向关联能给企业带来更多的附加价值,而且由于技术的发展,存在着紧密的技术经济联系。而对于环向关联来讲,未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所以造成大量废弃物排放到自然生态系统中,形成严重污染。因此,从发展的角度,环向关联度也应很高。

(二)矿区生态产业链的构建

矿区生态产业链构建的模式采取以主导产业链(基本价值链)为核心的生态产业链发展模式,向下纵向延伸和横向环向拓展。向下纵向延伸就是对矿产资源进行深加工;横向环向拓展就是将向下纵向延伸的生态产业链排放出来的副产品或废弃物再度深度加工,至此形成纵横交错的矿区生态产业链(网),达到社会、经济、生态环境效益协调发展。

纵向延伸产业链。通过生产和技术等手段,在矿区内,进行产业的纵向延伸。矿区中的煤炭和煤系共伴生资源,通过开采后,可以形成多条纵向产业链。以煤炭资源为基础的产业链纵向构建方式有以下几种:煤炭-电力-市场;煤炭-电力-电解铝-市场;煤炭-气化-市场;煤炭-气化-化工-市场;煤炭-焦化-市场;煤炭-建材-市场;煤炭-液化(煤变油)-化工-市场等等。

横向环向拓展产业链。在矿区生态产业链中,完全孤立的单一产业链是不存在的。矿区以煤炭和煤系共伴生资源的开采加工作为链状产业链,可横向环向拓展多条产业链。根据煤炭开采生产所排放的废物特征、矿区的资源条件和外部环境,煤炭矿区可在链状产业链的基础上,延伸出“煤矸石、煤泥-热电厂-热电”、“灰渣、矸石-建材厂-建材产品”、“煤矸石-充填复垦-土地资源”、“矿井排水-水处理站-供水”等多条横向环向拓展的共生产业链。

三、轩岗矿区生态产业链的构建

根据轩岗矿区生态背景的调查,结合轩岗矿区目前产业的基础以及周边市场环境的分析,对轩岗矿区生态产业链构建如图1所示。

图1 轩岗矿区生态产业链构建

根据矿区生态产业链发展模式,轩岗矿区循环经济产业构架中,纵向延伸的生态产业链如下:煤炭-电力-市场;煤炭-建材-市场。未来轩岗矿区生态产业链中将根据实际情况增加几条纵向的产业链,如煤炭-液化(煤变油) -化工-市场;煤炭-焦化-市场;煤炭-气化-化工-市场等。横向环向拓展的生态产业链如下:煤矸石、煤泥-热电厂-热电;灰渣、矸石-建材厂-建材产品;煤矸石-充填复垦-土地资源;矿井排水-水处理站-供水。另外在原有横向产业链中又有相应的产业链衔接,如:矿井水-水处理站-供水-电厂-热电;煤矸石、灰渣-建材厂-建材产品-电厂-热电,围绕热电厂,实现了矿井水和煤矸石、灰渣等固体排放物合理高效循环利用。

四、轩岗矿区循环经济发展的建议

与传统煤炭生产方式相比,轩岗矿区循环经济园区的构建主要达到四个层次的提升和努力:一是区域经济科技层次高,相关项目需争取采用国际、国内最先进的技术设备和技术工艺,产业链条完整;二是资源回收率高,力争达到85%以上;三是变废为宝,煤矿伴生资源和各个产业的废弃物得到了充分利用;四是改善了区域环境质量,把传统开发模式中的环境污染问题作为企业开发的重点进行综合利用,加强生态修复和环境建设。最终目标是通过生态产业链的设计和循环经济产业体系的构建达到社会、经济、生态环境效益协调发展。

因此,轩岗矿区要发展循环经济,构建生态产业链,需要跨越传统的煤矿设计和生产模式,全面考虑煤炭、洗选、发电、建材的能源生产主线和土地复垦、矿井水利用的资源开发副线,尽快交织成循环经济的良性发展模式。

(一)纵向生态产业链的关键环节

煤炭矿区的主导产业还是煤炭开采,因此重点发展的产业还是以煤为主,加强煤炭开采的技术设备支持,着重于煤炭的深加工,促进煤炭洗选加工的完善和经济效益的提高。煤电联营,热电产业的发展,不仅促进了煤矸石、煤泥的消化利用,也为我国电力需求市场提供了更多的电力供应,推动了电力产业的发展。因此,轩岗矿区电厂的建立和规划是循环经济发展着重考虑的关键产业。另外,目前煤化工产业的发展趋势明显,已经逐步入正轨,并有了相应的煤炭企业煤化工产业示范案例。因此,从长远的角度来看,轩岗矿区循环经济的发展需酌情考虑煤化工产业的规划,因地制宜,从而实现煤炭资源的最大化循环利用,降低污染和能源浪费。

(二)横向生态产业链的关键环节

煤炭矿区横向产业链的构建是基于煤炭开采和深加工利用过程中排出的固体废弃物、废水以及伴生矿物等资源的循环利用。因此,横向产业链着重解决的问题是污水的处理,煤矸石、煤泥以及电厂灰渣的处理,伴生矿物资源的利用等等。从这些角度衍生出来的产业主要是建材产业,通过变废为宝,带动轩岗矿区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共同提升。

综上所述,轩岗矿区循环发展的关键环节主要包括四大产业:煤炭洗选加工、煤化工、电力、建材以及两项资源处理:矿区污水处理和煤矸石、煤泥、灰渣的综合利用。这些产业的建立和规划需要在轩岗矿区原有的基础上,考虑轩岗矿区的实际情况和能力背景以及周边市场环境,当然更离不开技术的支持。

五、结语

鉴于我国未来能源结构调整和煤炭资源深度加工产品市场的发展,煤炭企业价值链的延伸方向以下游为主,并且逐步发展到由价值链延伸到产业链,把煤炭企业建设成为以煤为基础,煤和非煤相关产业并举的多个价值主链的综合高效型企业。因此,轩岗矿区通过生态产业链的构建,发展煤和非煤产业,实现资源的综合利用,促进矿区循环经济的发展,从而为矿区的综合效益的提高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耿殿明.矿区可持续发展研究[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4.

[2]张帅,安栋,等.基于资源综合利用的煤炭矿区生态产业链构建[J].煤炭经济研究,2010(8):11-14.

[3]田富军,杨昌明,等.构建基于循环经济的煤炭产业发展模式[J].中国物流与采购,2010(11):66-67.

[4]席旭东,宋华岭.矿区生态产业链(网)结构与特性探析[J].中国矿业,2009(6):53-56.

[5]战彦领,周敏.国内煤炭产业链整合路径与模式研究[J].煤炭经济研究,2008(12):21-23.

篇3

(一)动画产业链的上游分析

产业链的一期需要工作人员大量的前期准备工作,要搞出好的创意,进行充分的市场调查找出那些符合市场需求、有发掘潜力的作品。这一阶段的花费是巨大的,在整个产业链结构中其获益相对来说非常少甚至可能亏本,但是这种初期的高投入也很有可能在后期得到巨大的回报。并且,由于电影电视的社会效应和经济效益都很强,基本上没有办法给动画提供实验的机会,因为只有质量比较高的动画才能获得在媒体上播出的机会。故而市场调查工作难度也非常大。

当前我国动画片生产制作主要在走捷径,就是说跳过动画连载、动画书等步奏直接开发动画片和其衍生品。当然我们承认这种操作可以节省前期投入,一旦操作成功将会给投资者带来巨大的收益,但这种操作风险系数非常高,它没有经过市场调查、初期检验,也没有任何观众基础,操作方式极其冒险,成功的实例很少,因此不可能成为前期发展的核心模式。

我国目前专业的动画杂志与动画出版社大多是亏损的,而其对动画产业的促进作用又是非常重要的。大多数漫画杂志的发行量较低,特别是坚持原创作品的就更低了。中国顶尖漫画高手的个人作品单行本也不过两万余册左右的销量,从此看出漫画的市场消费力极低。而日本、韩国的动画杂志达50―80万份的发行量,远比我国高出许多。由此可知,动画杂志社的亏损直接制约了动画产业链初始端的发展,即使是某些连载杂志在中国也无法像其他国家那样有较大作用。

(二)动画产业链的中游分析

我国现有动画企业大多存在有“大制作小市场”的管理理念和运行模式。很多制作方既是创作者又是经营者,做法过于理想化,实践可操作性其实并不高。动画制作企业往往是有制作部,没有市场部;有动画片制作方案,没有商业计划书;有制作资金计划,没有市场运作资金安排。由于缺乏完整的动画产业链,动画片光靠播出根本无法得到相应的资金回报,结果常常会“竹篮打水一场空”,无法实现预期的目标。

近十几年来,我国动画片播出市场基本被美国、日本等国的动画片垄断,这些引进的动画片大部分是上世纪60―70年代的产品,早已收回成本并赚取了巨大经济效益,它们在电视台播出基本是免费的,因为他们的目的是打进中国电视台和衍生产品市场。然而,正是这些“免费的午餐”,造成了国产动画片播出长期处于不合理现状的重要原因。当然我国电视台的运营机制也起到了一定消极影响。电视台如果不是迫于政策的压力,对没有什么经济效益的国产动画片根本没有兴趣,所以更不肯出高价购买国产动画片了。故而影响了动画片的资金投入从而影响了最终质量,制约了动画产业的发展。

(三)动画产业链的下游分析

动画衍生品毫无疑问是各个动画企业眼中的大蛋糕,然而一些动画作品一拍就是几百甚至上千集,在获得更多经济利益心理的驱动下,忽视了市场的需求和反馈,缺乏对动画形象的精心处理,从而造成动画形象没有鲜明的性格特征,其衍生品在市场上也就没有多少好评。动画产业应该属于影响力类型的经济,所以在其尚未形成品牌之前,产品的品牌影响力有限,那么动画形象所衍生出来的各种产品也一定会大打折扣,必然无法产生相应的价值。

另外,动画企业开发的某些衍生品市场,销售周期一般都比较短,企业开展业务合作的同时由于商标证的缺失等方面也产生很多不便。加之盗版的猖獗,盗版玩具凭借其低成本高回报占据市场,极大地打击了动画产业后期衍生品的制作。

二、我国动画产业链的微观和宏观构建

动画产业链中每一个环节的运作质量要求都非常高,其质量好坏直接影响到下一环节运作的成败。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交叉,是一个完整不可分割的系统。产业链构建的目标是保持产业链的独特竞争优势,提高产业链的持续竞争优势,实现产业链价值最大化。

(一)我国动画产业链的微观构建:

1、横向推进模式

横向推进模式指的是企业在动画产业中的某个环节或者不同环节层面上的扩张。其主要的优势在于可以通过发挥范围经济来增大生产从而降低成本。范围经济是指由于一个地区集中了某项产业所需的人力、相关服务业、原材料和半成品供给、销售等环节供应者,从而使这一地区在继续发展这一产业中拥有比其他地区更大的优势。企业主要可以通过扩大经营范围,增加公司产品的种类,生产多种产品从而达到降低公司成本的目的。与规模经济不同,一般它是企业或生产单位从生产或提供某种系列产品(与大量生产同一产品不同)的单位成本中获得节省。通过这种模式充分发挥成本低、差异化、抵御风险等优势,可极大提升市场竞争力。

2、纵向延伸模式

纵向延伸模式指的是动画企业按照动画产业链各自的子公司生产不同的产品,经营不同业务,但是同时必须保证产品和业务彼此间是紧密连接并且相互联系的,构造出一条完整的生产链。它涵盖了同一种类型产品的每个阶段,包括制造、发行、播放和销售阶段。这样集团可以用内部交易代替市场交易来降低交易成本,同时还可以保证稳定的供求关系,防止经营活动受外界不确定因素影响。

这样就把企业公司的各个阶段纳入了集团的经营范围,对产业链的不同环节进行分工,有利于形成规模经济,降低成本,提高公司运行效率。

(二)我国动画产业的宏观构建――跨产业的广度普及

“广度普及”指的是一个企业的产业链延伸式的构建超出本产业范围,进行跨产业广度普及。而引申到动画产业则指动画产业集团的产业链延伸范畴已经超出了动画产业,其通过战略性的资产重组以及人力物力等资源的重新组合进入投资回报高的产业,从而降低风险系数,维持高效率的经营状态。

篇4

关键词:健身服务 模型 评估指标

体育健身服务产业(下称健身服务业)是体育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指为满足消费者强身健体、娱乐休闲需要而提供体育器材、场地、技术辅导等有偿服务的体育健身行业。在此应明确健身服务产业与全民健身服务体系等概念的区别,健身服务业目的在提高群众体育意识、培养健身习惯、营造健身氛围、增强身体素质、满足休闲娱乐等需求,强调其“有偿性、服务性”;后者致力于满足公众健身需求而提供的公共体育服务,它是公共体育服务的一种形式,重点强调其“公益性、保障性”的特征。

国内外健身服务评价体系研究

目前国内对此问题研究较少。宋杰,孙庆祝(2005)在城市社区体育健身环境评价体系的构建中,提出从场馆设施、生态环境、综合管理、体育文化氛围4个方面构建社区体育健身环境评价指标体系,并采用层次分析法给出个指标的权重。陶花在全面健身服务体系现状与对策研究中阐述了全民健身的重要性,以社区居民为调查对象研究了“全民健身服务体系”的发展现状,并分析了制约全民健身服务体系运行与发展的主要因素。伊向仁(2007)在社会生态模式下美国社区健身干预目标与评定指标中,阐述了美国社会生态模式下人际之间和社区层次干预目标及相关检测指标,人际之间的因素影响身体锻炼行为, 尤其是社会支持, 还包括犯罪恐惧感、信任与帮助。社区层次目标分为两大类, 即改变社区能力、从而提高社区成员参加健身锻炼的能力;针对环境和政策的干预目标:从个体收集环境可行性与降碍因素集中到社区层次,测全对健康政策的态度、行动及影响。

美国学者曾进行一项规模较大、涉及妇女身体健康活动的调查,对健身活动的社会支持度进行综合评分,对朋友支持度和家人支持度分别研究分析。调查发现,朋友和家人对健身活动支持率高的妇女,坐的时间较另一组妇女短。在该项研究中,社会支持度的实验—再实验可靠性信度是适当的。对年轻人健身活动研究显示,社会支持对他们的影响很大,其中包括父母锻炼活动水平以及对锻炼的鼓励程度。在美国少数民族聚集的社区,对不利于健身活动的各种障碍调查显示,影响参加社区活动的8个环境变量是:人行道、交通拥挤、小山丘、路灯、突然出现的狗、赏心悦目的周边环境、经常观察别人锻炼、高犯罪率。不参加身体活动与缺乏小山丘、缺少赏心悦目的周边环境、不经常观察别人锻炼有关系。另外,在澳大利亚的研究显示,居住在海岸地区的居民参与锻炼较频繁。

构建健身服务业指标理论模型

健身服务首先应满足居民体育健身的需求,建立一个安全、良好的氛围,进而体现文明、整洁、协调的生活质量。重视身与心的统一、人文与自然协调、健身与娱乐的结合。一方面, 健身服务要为人们的健身活动提供必要的物质(设施)基础、良好的生态环境;另一方面, 必须进行有效的管理,培育良好的健身氛围,包括人与人的情感、和谐友爱及归属感和凝聚力以及文化水平的提升,使参与健身人们的生活得到满足, 精神得到升华。

健身服务业目的是使人们公平占有健身资源、充分体现人们参与体育健身的权利、改善人们进行体育健身的物质条件和社会生活环境的程度。本文根据健身社会理论模型,把多元化健身服务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理论模型设计为“资源配置—效益”。资源配置内涵中包含物力与人力资源、资源配置的控制管理,效益内涵中包含对人的效益与对社会的效益。该模型着重从三方面评价多元化健身服务:一是资源配置是否充分合理;二是人们在多元化健身服务中获得的健身利益是否丰裕与公平;三是多元化健身服务的效益是否显著。从而评判出多元化健身服务的开展是否与国家社会发展目标保持一致。对多元化健身服务的投资会产生经济和社会的双重效益,当然会有正效益和负效益。

基于这一思路设计多元化健身服务评价指标。“资源配置—效益”理论模型反映了多元化健身服务的本质特征,体现了健身服务各行业之间的基本关系,指明了健身服务评价的本质特点与基本方向,为构建健身服务业评价指标体系奠定了理论框架。根据这一模型,构建健身服务产业链评价模型的总体框架,主要包括体育产品业、体育生产要素业。

指标构建的步骤

(一)系统分析评价对象

在建立评价指标体系时,必须首先对评价对象(健身服务)进行深入系统的综合分析,确定评价健身服务的功能、特点、关键问题、影响范围以及发展目标等各要素。

(二)初拟评价指标

在对评价全民健身项目进行系统分析的基础上,对项目目标按其内在因果、隶属等逻辑关系进行项目目标分解,并对分解产生的各层次项目目标确定相应的评价指标,初步构成多元化健身服务评价指标的层次结构。这是建立评价指标体系的关键步骤。在实际工作中,不同的评价人员,其视角和着眼点不同,因而所选择的评价指标系统也就不同。在选择建立评价指标体系时,应本着系统与全面相结合、科学和实用相结合的原则,确保整体最优,以局部服从整体综合选取各项评价指标,组成评价指标体系。

(三)筛选并优化评价指标体系

通过上述内容建立起来的评价指标体系,应进一步筛选和优化,并综合采用合并、剔除、替换等手段进行优化设计,对指标体系进行修改和完善。对于由评价人员选择的评价指标体系要广泛征询各方面专家的意见,并综合运用各专家的知识、经验以及信息等对评价指标体系进行修改,然后确定健身服务产业链的评价指标体系。

健身产业链模型及指标评估

(一)建立健身服务产业链模型

体育健身服务属于体育服务产业范畴,具有社会公益性和营利性的双重特征,为了引导和促进体育健身服务业开展, 在大量调查和查阅相关资料的基础上, 确定了评估健身服务产业链模型及评估指标。健身服务产业链包括体育产品业、体育生产要素业。体育产品业的二级指标包括:体育健身娱乐业、体育实物产品业、体育竞赛表演业、体育医疗康复业、体育培训咨询业、体育旅游业、体育传媒业、体育广告业、体育保险业。体育生产要素业包括:体育资金业、体育劳动力业、体育场馆业(见图1)。

(二)初步形成健身产业链评估指标

健身服务产业链评估是从各个环节对体育健身服务进行评价采用的指标。参照全民健身社会评价与社会评价指标的概念,本文提出健身服务产业链评估指标的定义:对体育健身服务发展的状况、水平和体育健身服务为实现社会发展目标所作的贡献与影响,对社会、生活与自然环境可持续发展影响进行评价而采用的具有价值取向的数据、指数、规格与标准。

健身服务产业链评估指标(见表1)包括目标管理、责任范围、财政管理、质量评估、法制建设、资源保障六个一级指标。目标管理:工作目标和要求、结果评估、业绩与报酬及晋升;责任范围:负载能力、使用率、使用者费用、游客安全、风险承担;财政管理:制定预算、开拓收入来源、项目推广;质量评估:机构质量、设施质量、人事评估、计划项目评估;资源保障:资金保障、场地设施保障、人才资源保障;法制建设:法律制定指数、法律执行指数。

结论

本研究提出了健身服务产业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理论模型,即“资源配置—效益”理论模型,该模型反映了健身服务的本质特征,反映了健身服务各个要素之间的基本关系,体现了健身服务评价的本质特点与基本方向,为构建健身服务产业链评估指标奠定了理论框架。根据这一模型,构建我国健身服务产业链模型的总体框架,包括体育产品业、体育生产要素业。

健身服务产业链模型的主体内容包括:体育健身娱乐业、体育实物产品业、体育竞赛表演业、体育医疗康复业、体育培训咨询业、体育旅游业、体育传媒业、体育广告业、体育保险业。体育生产要素:体育资金业、体育劳动力业、体育场馆业。总共三个指标阶层。经专家调查分析,该指标体系具有较好的层次性结构。

本文提出的健身服务产业链模型评价标准、评价方法,内部结构复杂,一级指标间相互交叉,形成联系密切的健身服务产业链。

健身服务产业作为世界朝阳产业之一,在发展过程中应突出其新颖独特型,将其与流行热门行业相结合(媒体网络),研发适合广大群众广泛认同接受的新的健身方式,并能通过广泛宣传,使其深入群众,成为人们喜爱的健身方式。

经过反复论证讨论,参考国内目前对健身市场的评估研究,笔者筛选出健身服务产业链评估指标,包含目标管理、责任范围、财政管理、质量评估、法制建设、资源保障六个指标。

社会不断发展,时代变迁,指标也应随之变化,所以不敢妄言本文提出的模型及指标体系适合所有体育市场中的所有环节,将在今后的研究过程中进一步完善。

参考文献:

1.(美)布伦达 G.匹兹等.体育营销原理与实务[M].辽宁科技出版社,2005

2.陈薇.美国体育健身服务业发展对我国的启示[J].井冈山医专学报,2009(5)

3.宋杰,孙庆祝.城市社区体育健身环境评价体系的构建[J].中国体育科技,2005.4

4.伊向仁.社会生态模式下美国社区健身干预目标与评定指标[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 2007,31

5.许晶,王正然.美国大众体育健身服务业发展研究及其启示[J].2010,24

6.汪焱.论城市社区体育健身环境可持续发展[J].福建体育科技,2006,25

7.郑进军.全民健身社会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7,3

8.李艳翎等.体育社会评价指标体系的研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27

9.费瑛.体育健身服务业现状与思考[J].湖北体育科技,2010,29

10.王波等.论多元化全民健身服务体系的概念与结构[J].体育科学,2011,2

篇5

关键词:价值链 低碳经济 产业链 成本分析

浙江省为全国循环经济试点省份,省会城市杭州市是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确定的首批开展“发展低碳产业、建设低碳城市、倡导低碳生活”试点工作的市之一,因此,如何通过形成低碳产业结构,发展高效低碳工业,全面推动形成低碳的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来发展低碳经济已经成为《浙江省十二五规划纲要》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以构建低碳产业链作为产业结构调整的思路,研究低碳产业链的成本,从而为实现浙江省低碳经济发展提供可行的路径。

低碳经济下浙江经济发展目标

低碳经济指的是三个方面的经济活动,在经济过程的开始环节,采用太阳能、风能、生物能等可再生能源替代化石能源等高碳性的能源;在经济过程的进行环节,要通过成本管理及控制等手段大幅度提高高碳能源的利用效率;在经济过程的输出环节,要通过植树造林、保护湿地等增加地球的绿色面积,吸收经济活动所排放的二氧化碳,即所谓碳汇。在整个低碳经济活动中,按照中国的减排目标,希望到2020年经济总量翻两番的同时,允许碳排放最多增加到基准年的1.5-2倍左右。用不高于1.5-2倍的碳排放耗换取3-4倍的经济增长和相应的社会福利。这就意味着浙江省低碳经济发展应以2007年总CO2排放量的指标的1.5倍作为目标。

碳排放量的多少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国际上认同的一个公式是由日本学者Kaya Yoyichi提出的“Kaya公式”,认为碳排放量与人口/人均GDP、单位产值能耗,以及单位能耗排放因子之间的关系,模型如下式所示,可以算出2007年这一基准年度浙江省CO2排放总量(见表1)。

基于低碳产业链的浙江省低碳经济发展路径

实现浙江低碳经济发展的目标,采用的低碳经济战略是追求“碳排放的质量”,而不是“碳排放的数量”。即一方面要进行产业结构的优化,由“高碳”产业积极转化为“低碳”产业,但是盲目地为了减少能源消耗而尽可能地使产业结构轻型化并非明智之举,因此另一方面如何提高重工业高能耗产品的能源利用率显得更为现实,而这就需要产业链的协同行动,即打造低碳产业链。低碳产业链是指在产业链涉及的所有环节推行低碳运行,从研发到制造,从包装到运输,从产品到服务,都以严格的低碳标准作为衡量尺度,推出真正的低碳产品,满足消费者的低碳消费需求,形成产业链整体的绿色竞争力。因为低碳产业链中涉及到上下游产业链各环节的低碳化程度,因此在低碳产业链的成本模式中结合了价值链原理、战略定位和成本动因分析,扩大了成本核算的范围和时间跨度,将预防环境污染的事前成本核算、维护环境的事中成本核算和治理环境污染的事后成本核算作为树立绿色企业文化的体现。整个低碳经济推行模式如图1所示。

基于价值链的微观低碳产业链成本分析

浙江省低碳经济推进路径,要从宏观和微观两方面来实现。宏观主要是站在政府的角色通过各种政策来推动低碳经济的实施,比如试点推行碳税、碳排放量交易以及碳金融等。微观则是从企业出发,通过企业自身的技术创新、资源优化整合等低碳行为来提高能源使用率,从而达到从根源上治理环境、发展低碳经济的目的。本文主要是从企业出发,从微观的角度对企业低碳产业链的成本进行分析。

图1说明了低碳产业链最终是要通过对企业价值链的分析,并通过相关的成本计算方法才能实现真正的产业链成本准确核算并优化的效果。企业的价值链是指企业的价值创造过程可以分为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的多个价值活动,这些价值活动形成了价值链。价值链分析能够清晰地反映出价值创造的各个活动环节所产生的成本,有利于我们掌握由于控制不当而带来不必要的成本浪费。而基于低碳考虑下的价值链进一步考虑了各价值活动环节中的低碳技术创新带来的生产力改善因素,在原有的活动环节中都要充分考虑低碳这个因素,从图1的低碳产业链的要素中可以看出,价值链的活动环节主要分为低碳技术、绿色供应、绿色生产、低碳运输和绿色营销五个环节。

(一)低碳价值链各活动环节的成本分解

低碳视角下的价值链成本分析不仅要考虑企业本身在产品设计、制造、使用、维修、回收等诸多环节上对环境的影响、资源的消耗和碳排放的节约状况,还要考虑价值链上的相关者在采购、运输、销售等环节所发生对环境、资源消耗等方面的影响。这就要求在内外部价值链的成本因素分析中加入相关低碳因素,从各个活动环节进行环境成本分析。通过表2能够清晰的反映出企业内、外部价值链各个活动环节的主要作业所发生的成本,在传统的成本基础上增加了环境成本,确定了成本核算内容。

(二)内部价值链活动环节的成本动因分析

确定了价值链各作业活动的成本内容之后,需要分别针对内、外部价值链进行成本动因分析。对于企业自身的价值链活动,即内部价值链,如产品设计、生产、维修、回收等环节,需要逐项确定这些作业的成本动因,然后通过分析成本动因,揭示出关键作业,从而对成本进行归集和分配。在表2所示的成本分析中,内部价值链的作业活动除了传统的成本活动之外,还需要考虑低碳价值链独有的环境成本因素。

1.各环节的传统成本动因分析。低碳技术的设计和研发环节主要包括市场调研、产品功能分析、产品试验、产品修正设计等费用支出,这些传统成本可以用调研次数、试验次数、修正次数等作为成本动因。

企业的生产环节中所发生的生产成本、半成品运送与存放成本、设备维护、产品测试与检验等成本,可以用生产原料消耗、设备工时、人工工时、运送次数、存放体积、维修工具数量、维修培训次数、检验和测试次数等作为成本动因。

企业的营销环节中顾客满意度调查成本、销售成本、废品回收成本等,可以用调查次数、销售数量、废品回收处置次数等作为成本动因。

2.各环节的环境成本动因分析。在内部价值链的各环节中都有环境成本存在,设计和研发环节的为降低设计、试验过程中对环境造成负面影响而发生的成本计入环境成本;生产环节为降低生产过程的环境污染而增加的成本计入环境成本;销售环节中为废弃物回收处置、产品降级再用而发生的成本应计入环境成本。对于这些环境成本,需要先获取资源流数据,然后对各种资源流进行分类后确认物量中心,再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分配。

资源流数据的收集。资源流成本要素主要是指在各环节中所发生的所有资源的总和。比如物料消耗成本,包括发生的各种原材料、辅助材料等;动力费用成本,包括水费、电费、煤气费等;制造费用,包括人工劳务费、设备折旧费及其他相关费用。

确定作业中心,归集环境成本。作业中心的设置一般以同一资源成本动因的生产环节为一个作业中心。根据不同行业的性质可以设置不同的作业中心,如以电厂为例,就可以将环境成本的资源流分成除尘、脱硫、废水处理和绿化等几个作业中心。然后将相关环境资源耗费归集到相应的作业中心。

确定成本动因,分配环境成本。根据作业成本中心,确定相应的成本动因,仍以电厂为例,除尘中心的成本动因是燃煤量,脱硫中心的成本动因为二硫化碳排放量等,根据不同产品所发生的这些成本动因的数量,将前面归集到该成本中心的资源流进行分配,从而使环境成本分配到不同的产品中,完成环境成本的核算。

(三)采用作业成本法对低碳产业链中的成本进行核算

通过前面对企业价值链的成本分解以及成本动因分析,可以利用作业成本法对产业链中的成本进行归集和分配,可以将与环境有关的支出纳入到现有的会计核算系统中,并最终计入到产品成本,以反映真实的资源耗费,基于价值链考虑的作业成本计算法,能够实现将企业环境成本正确分摊给企业生产的产品。这种方法可以使企业的成本核算更为准确,也能够为企业进一步进行低碳成本效益分析奠定相对准确的成本基础。

结论

推进低碳产业链构建, 加速产业低碳化发展, 谋取产业绿色竞争力, 是低碳经济时代产业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浙江省的低碳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低碳产业链的各个主体其实就是微观层面上的各个企业,要使得低碳产业链真正发挥作用,必须有一整套可操作性的方法用以核算出考虑了环境成本后的准确的企业成本数据,以便利用和推广。价值链理论和作业成本法是和产业链密切相关的方法,能够帮助企业更为准确和合理地进行包括环境成本在内的企业成本核算,从而为后续的成本效益分析,为政府推进一系列的税收、金融等方面的改革提供很好的微观基础,以使浙江省低碳经济目标早日实现。

参考文献:

1.陈红喜,刘东,袁瑜.低碳背景下的企业绿色竞争力评价研究―基于价值链视角[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3(2)

2.文龙光,易伟义.低碳产业链与我国低碳经济推进路径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1(7)

3.万红波,阴海明,朱林.资源流分析视角下企业环境成本核算研究及实例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2010(7)

篇6

文章编号:1004-4914(2017)05-160-03

一、发展哈尔滨市都市农业与松江湿地的生态产业链的意义

(一)发展都市农业与松江湿地的生态产业链的城市化发展必然要求

随着经济的发展,哈尔滨市的现代化程度不断提高,人口快速增长,一系列城市发展必须面对的问题也随之出现。例如交通拥堵、空气污染、公园,绿地,公共设施和设备不能满足公众要求等问题。公众需要一个更为自然的环境,都市农业与松江湿地生态化产业的有机结合恰好可以满足市民的这一心理需求。因此,发展都市农业与松江湿地的生态化产业链的城市化发展必然要求。

(二)发展都市农业与松江湿地的生态产业链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改革开放以来,哈尔滨市经济快速发展。同时,快速的经济发展对社会关系也产生了剧烈的影响,而都市农业与松江湿地生态化产业的有机结合将农业生产、农产品加工及休闲、娱乐相结合,在亲近大自然的过程中,为公众提供了新的劳动平台,促进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尊重与理解。因此,发展都市农业与松江湿地的生态化产业链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三)发展都市农业与松江湿地的生态产业链是适应农业结构发展变化的客观要求

近年来,哈尔滨市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的人数不断增加,农村的老龄化与妇女化的程度不断增加。都市农业与松江湿地生态化产业的有机结合是一种高附加值的新型农业经营方式,可以促使发展现代农业,减少农村劳动力的支出,增加?r村经济的效益。因而,发展都市农业与松江湿地的生态产业链是适应农业产业结构发展变化的客观要求。

二、哈尔滨市都市农业与松江湿地生态化发展的基本境况

(一)哈尔滨市都市农业发展基本境况

1.哈尔滨市都市农业自然条件基本情况。随着哈尔滨市不断提高农业生态环境建设的力度,2015年哈尔滨市共有12个各级自然保护区,其中省级自然保护区面积为11.9万公顷,数量为4个。哈尔滨市拥有为数众多的陆海空交通路线,是东北亚的重要交通枢纽,新鲜的农产品在便捷的交通条件的基础上向市区内及其他地方运送,将国内外经济联系起来。为发展哈尔滨市都市农业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条件。

2.哈尔滨市都市农业产业基础基本情况。2015年哈市粮食产量达到360亿斤,作为国家重点商品粮基地的哈尔滨市,共有国家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大县8个。同时哈尔滨市也具备较强的乳制品和畜产品的生产能力,是重要的综合生产基地。

3.哈尔滨市都市农业消费市场基本情况。在哈尔滨市农业产业化的不断上升、消费者的需求不断提高、公众日益增长的农产品需求的情况下,公众在对农产品数量的增加的同时,对农产品的质量要求也有所提高,对高质量的肉类、牛奶、鸡蛋、水果和蔬菜的购买力进一步增强。同时公众也希望进一步提高生活品质,享受与都市文明相结合的自然风光和农业休闲方式。

(二)哈尔滨市松江湿地生态化发展的基本境况

1.哈尔滨市松江湿地自然地貌基本境况。哈尔滨市松江湿地占地410平方公里,东西走向为大顶子山航电枢纽至双城,南北以松花江两岸堤防为界,松花江河漫地滩地貌以平缓的地势为主,主要类型为河漫滩、沼泽地、低平地及平缓坡地,有少数为岗丘及丘间挂池。

2.哈尔滨市松江湿地分类构成基本境况。哈尔滨市松江湿地以河流湿地和泛洪平原湿地为主,其余为藓类沼泽湿地、沼泽化草甸湿地、草本沼泽湿地、灌丛沼泽湿地和人工湿地。具体包括:一是道里区长岭湖湿地、新农湿地、太平湖及运粮河湿地、群力滩及周边湿地;二是道外区白鱼泡湿地、哈东沿江湿地、阿什河河口湿地、克图河口湿地;松北区太阳岛湿地、苟岛及周边湿地、北国水城湿地;呼兰区呼兰河口湿地;三是宾县松花江南岸湿地;四是肇东市松花江北岸湿地。

3.哈尔滨市松江湿地生态资源基本境况。哈尔滨市松江湿地有着丰富的植物资源,在植物区划属于多种混合,包括长白植物区系,小兴安岭-老爷岭植物区以及小兴安岭-张广才岭亚区。松江湿地植物资源经调查共有112科各类高等植物,具体为481种;31科各类苔藓植物,具体为82种;11科各类蕨类植物,具体为32种,1科裸子植物,具体为5种,69科各类被子植物,具体为5362种。

哈尔滨市松江湿地有着丰富的动物资源,在动物区划属于多种混合,包括长古北界、东北区、长白山亚区。以马鹿、野猪、花尾榛鸡、太平鸟、中国林蛙等为地区代表动物。松江湿地动物资源经调查共有58科各类脊椎动物,具体为190种;7科各类鱼类动物,具体为37种;4科各类两栖动物,具体为6种;3科各类爬行动物,具体为5种;35科各类鸟类动物,具体为122种;9科各类哺乳动物,具体为20种。

三、哈尔滨市都市农业与松江湿地的生态产业链模式

(一)都市农业与松江湿地的生态农业产业链模式

利用传统农业的精华和现代科技的成果,把泛洪平原湿地、人工湿地与农业生产结合起来,根据粮食经济作物生产、林、牧、副、渔业的不同情况,合理配置,实现经济、生态、社会效益的统一。

(二)都市农业与松江湿地的观光休闲农业产业链模式

以农业和农村的设施和空间为载体,以河流湿地、泛洪平原湿地为依托,根据农业生产、经营活动等实际情况,结合农村乡土文化,发展具备休闲娱乐功能的生态农业产业。

(三)都市农业与松江湿地的循环农业产业链模式

通过提高资源利用率实现以循环利用为核心,挖掘河流湿地、泛洪平原湿地、灌丛沼泽湿地的生态潜力,实现建设节约型社会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现代生态农业增长方式。

(四)都市农业与松江湿地的种苗业产业链模式

发挥城市高校、科研院所的科研优势,充分利用人才、资金等优势条件,以藓类沼泽湿地、沼泽化草甸湿地、草本沼泽湿地为依托,大力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农作物良种、蔬菜种苗、花卉苗木、优质畜禽、名优水产良种等。

(五)都市农业与松江湿地的农业科技园区产业链模式

农业科技园区与松江湿地相结合,发挥园区的科技核心区、科技示范区和科技辐射区三位一体的功能,通过农业新技术、新品种、高新设施的示范和推广,促进湿地经济潜力的实现。

四、哈尔滨市都市农业与松江湿地的生态产业链的发展原则

(一)都市农业与松江湿地的生态产业链发展的指导思想

都市农业与松江湿地的生态产业链发展,应严格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在科学发展观的基础上,根据哈尔滨市都市农业与松江湿地的基本情况,因地制宜,统筹湿地经济与湿地生态的开发与保护,结合湿地生态科学理论与最新研究成果,完善都市农业与松江湿地的湿地生态经济系统的构建以及优化生态产业系统。

(二)都市农业与松江湿地的生态产业链发展的远景目标

都市农业与松江湿地的生态产业链发展的总体规划目标是在保护松江湿地,实现湿地生物多样性以及维护湿地生态平衡的基础上,在保证松江湿地的高水平管理下,开发松江湿地的经济价值,充分利用松江湿地的多重功能,将松江湿地建成集资源环境保护、农业开发、科学研究、休闲度假、自然旅游、生态发展于一体的综合性的湿地自然保护区。

(三)都市农业与松江湿地的生态产业链发展的发展原则

都市农业与松江湿地的生态产业链发展的应坚持科学性与可操作性相结合原则;坚持湿地保护与湿地合理利用相结合原则;坚持因地制宜与统筹布局相结合原则;坚持充分利用原有资源与节能节水、安全卫生相结合原则;坚持保护环境与高效使用建设资金相结合原则。

五、建设哈尔滨市都市农业与松江湿地的生态产业链的具体做法

(一)哈尔滨市都市农业与松江湿地的生态产业链规划方向

1.优化都市生态农业与松江湿地的有机结合。优化都市生态农业与松江湿地的结构与布局,发展生态种植业及生态养殖业。随着公众收入的不断增加,对非养殖和生态养殖的优质鱼、虾、蟹等高蛋白食物的需求持续提升,作为松江湿地的优势产业――水产业,有着广阔的市场前景。同时建立松江湿地品牌,围绕生态种植、生态养殖业等优势产业加快生态农业基地建设,培育松江湿地生态农业发展的支柱生态产业。

2.优化都市农业产业与松江湿地的有机结合。优化都市农业产业与松江湿地的合作与分工,利用松江湿地优质的松江湿地水资源,在现有行业优势的基础上,扶持生态农业加工业,将现有生态农产品加工、运输资源进行统筹优化,完善生态农业产业链,加快生态农业产业之间的合作,推动“龙头――企业――中介组织――农户”的运营方式,发展生态种与养加相结合、产与销相结合的贸工农一体化的经营模式。

3.优化都市生态休闲农业产业与松江湿地的有机结合。围绕都市生态农业和生态农业加工业,推动生态休闲服务业的发展,充分开发松江湿地丰富的自然景观及其辐射范围内的人文景观,挖掘生态休闲农业的潜力,促进松江湿地经济的发展。在都市生态休闲农业产业的发展上应注重项目规划,注重项目引资,开放合作,引进先进经营理念,创造新的经济发展形式。

(二)哈尔滨市都市农业与松江湿地的生态产业链的具体形式

1.哈尔滨市都市农业与松江湿地的种植工程链建设。对松江湿地的低平地、平缓坡地及岗丘等地貌类型进行多用途开发,因地制宜调整生态农业结构,发展生态种殖业,推动高效模式,形成“种植业――加工业――销售”的生态产业链,完善哈尔滨市都市农业与松江湿地的种植工程链建设。

2.哈尔滨市都市农业与松江湿地的水产加工链建设。对松江湿地的河漫滩、沼泽地、丘间挂池等地貌类型进行分?哟慰?发,推进生态养殖业水产加工业发展,引导水产加工企业与养殖户实行“企业渔户”的经营方式,实现订单渔业。由企业统一购回苗种、提供一定数量的周转资金或饲料,按市场价将成鱼收回加工。保证生产加工的生态化,形成了企业和渔户共同的“养殖――加工――销售”的生态产业链。

3.哈尔滨市都市农业与松江湿地的饲料工程链建设。主要是通过对松江湿地的种植业产品进行加工,通过多种植业和畜牧业加工业的联动,实现具有规模化高效率的生产生产方式,促进“种植业――加工业――畜牧业――销售”产业链的形成。

4.哈尔滨市都市农业与松江湿地的生态旅游链建设。主要是通过对松江湿地的绿色生态资源和生态休闲资源的整合,推进生态旅游链的发展。生态旅游链主要是指通过大量种植具有生态效果和景观效果的湿地经济植物,如莲、芡实、菱、芦苇等,营造独特的湿地风光,作为绿色生态资源的核心开展生态旅游,同时为游客提供认知、休闲、观光的场所,形成“种植业――旅游业――经济效益”的生态产业链。

5.哈尔滨市都市农业与松江湿地的资源综合利用链建设。主要是通过对松江湿地水资源、植物资源、动物资源、土地资源等综合利用,积极探索新的生态产业结构的模式,加强经济和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三)完善哈尔滨市都市农业与松江湿地的生态产业链政策保障

1.建立松江湿地有效的生态预警系统。根据松江湿地的具体分类,结合都市农业开发,建立相应的可持续性评价体系,以此为参照健全各级管理机制,确保松江湿地的可持续性开发和科学研究,建立都市农业与松江湿地最佳的资源利用模式,在统筹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基础上建立有效的生态预警系统。

2.健全松江湿地价值补偿系统。结合市场创建和行政税收的优势,健全松江湿地价值补偿系统。一是明确产权,确立都市农业与松江湿地的所有权及经营关系,实行湿地有偿使用,根据实际情况收取开发付费和破坏补偿;二是行政收费,充分利用松江湿地使用者的税收积累资金,建立湿地保护基金;三是财政支持,提升湿地保护在公共投入的投入比重。

3.制定湿地保护和利用规划。当务之急是尽快开展松江湿地资源调查,核实湿地而积、水文、气候等自然生态状况,根据松江湿地系统的特性及受威胁程度,制定保护及开发利用的长远规划,建立湿地生态保护区和示范区,限制湿地周边企业数量和城镇规模,实施系统治理。

篇7

中国是农业大国,传统农业在国际市场上的优势主要依靠自然资源和劳动成本的低廉。随着世界新技术的发展,技术含量在农产品中的比例越来越大,而我国农业主要是小农个体经营的模式,并没有产生规模经济效应,因而其传统的依靠成本低廉带来的价格优势正在逐步减弱。另外,受气候和地理环境的影响,我国农作物种类多、品种杂,各地的农业生产资源存在很大差异,但由于地域分散、交通运输不便、农业生产信息化程度不高、农业生产从业人员技术水平有限等主客观条件的限制,使得我国农业实现由传统小型个体经营到现代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难度加大。这就使得“小农户与大市场”的矛盾日益突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2]。

(1)产前计划盲目。由于农业作物种类多、品种杂,生产者往往凭借自己的经验来选择生产项目、确定生产规模,而不是通过市场调查、评估及预测来计划生产,因而导致农业生产安排较被动,进而造成一些农产品的产量和价格波动较大,影响了农业生产整体的稳定性和农民的积极性。

(2)产中无服务保障。在生产过程中会涉及种子、化肥、农药、农业机械、种植技术等生产要素,而农户由于自身条件的限制,无法投入大量人力、财力去获取相关信息,并对其进行筛选、处理、应用,这就加大了生产成本并降低了农户的竞争力。

(3)产后销售渠道窄。广大农户由于生产规模小而不能直接进入市场,不会运用市场定位、产品品牌包装、服务与促销等多种手段,因此,在交易过程中对信息的获取与掌握往往处于劣势,自身利益容易遭受损失。要解决这种矛盾必须进行有效地农业产业链管理,以市场为导向、效益为中心,将农业生产资料供应与农产品生产、加工、储运与销售等环节连接成一个有机整体,并对人、财、物以及信息与技术等要素流动进行组织、协调与控制,优化组合各种生产要素,以期获得产品价值的增值[3]。

也即,要在农业产业链管理中建立一套有效连接各分散单元的机制。以电子商务平台为基础的农业信息化系统能够使企业与农户、生产与市场紧密联系在一起,形成一条完整通畅的产业链,从而保证农民产前计划有指导、产中服务有保障、产后销售有渠道。

2基于电子商务的农业信息化管理模型研究[4-5]

2.1农业产业链的企业化经营模型农业产业链是指农产品生产和流通过程中所涉及的生产、加工所需原材料的供应商、生产商、批发商、零售商以及最终消费者组成的供需网络。然而,如何在传统农业的基础上构建现代农业产业链、由谁来构建是尚待解决的问题。在整个农业产业链中有众多的经营主体,包括农户、物资供应商、龙头企业、批发商、零售商、客户等。其中,龙头企业是产业链中最具实力的利益主体,其产值规模大、生产能力强,拥有超前的经营理念、现代化的技术水平以及丰富的市场经验,在产业链中应居于主导地位。以龙头企业为核心构建的农业产业链运营模型如图1所示。在这种产业链运营中,龙头企业是整个产业链的核心,它对外通过电子商务平台使用虚拟市场来寻找合作伙伴,即供应商、经销商等;对内通过农业专业合作组织或基地与农户签订合约,农户按照合同约定进行生产,在整个生产过程中,龙头企业给农户提供资金支持和技术指导,从而保证农民按照标准化要求生产出合格产品。最后,龙头企业收购农户的产品,经过加工、包装后再配送给分销商和零售商销售。也即,龙头企业一方面要使得生产企业内部的资源得到良好的配置和管理;另一方面,要在企业与上游供应商和下游销售商以及客户之间构建一条通畅的产业链。只有2方面的工作都得到保证,农业企业才可以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求得生存和发展。

2.2基于电子商务的虚拟市场运营模型在农业企业向产业化、规模化发展的同时,农业企业的管理手段必须同步于生产发展的速度。而信息化建设是提高企业管理手段的必由之路。越来越多的企业管理信息系统将各企业内部的资源进行整合,解决了农业产业链管理内部资源的优化问题;而电子商务的实施使农业产业链中各个企业高效合作,从而实现了对整个产业链中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网络化管理,为农业产业链管理提供了可靠的技术保障。在这种模式下,产业链中各环节的农业企业可以通过电子商务平台在虚拟市场中注册信息,而后登录到农业电子商务平台,从中寻求合作伙伴,通过双向选择进行网络交易或业务洽谈,从而实现产业链的连接。这种模式通过网络把农业产业链上各个节点的不同企业聚集到一个虚拟市场中,使不同企业或组织间相互合作、实现交易互动,这既节省了时间,又降低了交易成本,使整个产业链实现了利益最大化。这一交易平台担当了农业产业链中各节点的桥梁与纽带。

3应用示例

基于以上模式,笔者以某马铃薯产业链为例来阐述农业企业信息化系统模型。产业链上各节点企业在外部通过电子商务平台与产业链上的其他节点企业建立连接,进而实现产业链连接,其实现的物理模型如图4所示。产业链中节点企业内部根据自身特点及其在产业链中所居位置建立MIS信息管理系统,将企业内部资源进行整合。由于产业链所包含的节点企业较多,因此,这里只以马铃薯产业链中的龙头企业为例,建立其信息化系统。在马铃薯产业链中,龙头企业制定采购计划(包括农资采购、农机采购与种薯采购),其中,农机与农资采购通过农业电子商务平台与上游企业建立连接,种薯由基地按照龙头企业要求生产并供应,所采购物资需经品质监管才能入库。而后计划调度部门通过农业协作组织与农户达成标准生产协议,在生产过程中龙头企业提供技术、物资等支持,待马铃薯收获后由龙头企业按照约定条件收购入库。最后,龙头企业根据市场情况确定销售方案,并通过电子商务平台与下游加工企业及销售商建立连接,履行其在马铃薯产业链中的职责。目前,该系统已经开发完毕并投入使用,其在企业的计划调度、库存管理等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

篇8

艳照门”事件是近期网络上最热门的话题之一,围绕艳照来源和泄露过程揭示出的网络数据安全问题再次成为全社会讨论的话题。然而,相较而言,此问题还只是“小巫”,真正的“大巫”是如今互联网上的黑色产业链在国内的滋生漫延!

网络黑色产业链

如何滋生?

“想不到网上卖病毒,比房地产来钱还快!”当熊猫烧香病毒的贩卖者王磊落网时发出此声叹息,人们还以为这只是网络个案。然而,回眸近年,当熊猫烧香、灰鸽子、AV终结者……这些病毒软件一个个肆虐,任何一个网络菜鸟都可轻松购得,并一夜之间成为骇人的黑客高手了,让人为之侧目。比如在“灰鸽子”等病毒的帮助下,黑客可以轻松地远程控制被感染的电脑,随意上传下载、窃取、删除、修改用户的文件,盗取用户的网络游戏账号、银行卡密码、个人隐私等私密信息,一级级进行“偷、抢、骗、吓”时,中国病毒产业的冰山似乎愈浮愈大。

现在,2007年国内网民人数已达到2.1亿,但与互联网快速发展和如此庞大的网民数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网络信息安全问题却日益尖锐,互联网里已形成一股势力强大、威胁网络信息安全的“黑势力”,正成为妨碍网络健康发展、危害社会秩序的重大病疾。

如今,病毒们已经从当初单纯的以“炫技”、“找乐”为目的转变为生产批发病毒以获得小团体经济利益,他们的网络犯罪已经组织化、规模化甚至公开化,形成了一个非常完善的流水性作业的程序。据悉,目前,在我国已基本形成了制造木马、传播木马、盗窃账户信息、第三方平台销赃、洗钱这一分工明确、组织有序的网上黑色产业链。

这条产业链是: 病毒木马编写者专业盗号人员销售渠道最终玩家(网民)。运转过程是这样的: 由编写者制造出病毒,以一定的价格卖给专业的盗号人员,他们通过邮箱、网页或者共享软件等将病毒植入电脑,然后获取用户的QQ号、游戏装备、虚拟货币,网上银行账号等,最后再由销售人员卖给有需要的玩家或者网民或者广告商。

而今为了保护“胜利果实”,病毒制作者开始设法逃避杀毒软件的追杀,甚至从技术的角度对杀毒软件进行攻击,形成了协同化团队,更有甚者组建了黑客集团。一些力量单薄的中小企业为确保网络正常运作、电子商务安全甚至不得不定期向“网上黑势力”交“保护费”。

国家计算机网络应急中心估计,目前网络病毒黑色产业链的年产值已超过2.38亿元人民币。据上海艾瑞公司调查,去年窃取网民银行卡密码的“网银木马”给中国网银用户带来了上亿元的经济损失,而造成的各种损失则可能超过76亿元。据称,有年度十大病毒之称的“灰鸽子”后门程序病毒,其2007年直接售卖价值就达2000万元以上,而用于窃取账号等的幕后黑色利益更是惊人。难怪金山总裁雷军一语惊人: “灰鸽子”背后有一条制造、贩卖病毒的“黑色”产业链。

如何对黑色产业链

动“刀子”?

网络犯罪日益猖獗,互联网地下经济的日渐“繁荣”,严重威胁国家网络安全,威胁网民个人信息和财产的安全,保障网络信息化安全、斩断黑色病毒产业链已迫在眉睫,到了对威胁信息安全的黑色病毒产业链动“刀子”的时候了!

一是加强和完善对网络安全的立法显得尤为迫切、重要。目前我国网络安全的立法存在明显的滞后,尚没有一部完善的法律来约束病毒制造和传播,现有法律法规对网络虚拟行为也缺少具体司法解释。比如制作、传播病毒的后果和损失的证据等难保全、易灭失,而损失情况也难于取证、评估,这使得病毒犯罪缺少具体定罪量刑标准。同时由于网络犯罪链条往往是跨地域的,网上打击犯罪需要突破现实办案中的管辖权难题。可见,法律不健全,使得病毒制作者敢于公然蔑视、对抗反病毒法令机制。“有规矩方可成方圆”,因此,对付这股“黑势力”首先必须尽早制定法律,完善相关立法,加大对网络安全领域犯罪的打击力度。

二是建立网络安全国家应急综合防控体系,对可能出现的信息安全问题建立相关预防方案。面对黑色病毒产业链,必须站在维护国家安全和促进国家互联网健康快速发展的高度来保障网络安全,及早建立网络安全国家应急体系,包含日常监测预警、线索获取、技术分析鉴定、技术应急服务、情况综合上报等机制,并依靠全体网民、反病毒行业和应急处置部门和公安机关齐心合力,通过群防群治提高对各类网络犯罪活动的有效防控和打击。美国联邦调查局已成立专门的反网络犯罪部门,其国土安全部也已把防范网络恐怖列为工作重点。

三是加快防病毒和网络攻击的技术及工具产品的研发,全面提高防范病毒的技术,有效斩断木马“黑色产业链”。“魔高一尺,道高一丈”,我们可以借鉴国外经验,发展电子秘钥系统、未知侦测、启发扫描等技术,还要转变防范思路,变“事后防护”为“事前预防”,确保网络安全。美国联邦贸易委员会已建立Internet产品实验室,实施24小时跟踪监测预警,以便及时发现可疑信息,并为公众获取和保留证据,进而增强公众网上交易的安全感。

四是加大对网络安全领域犯罪的打击,关键的是对相关“黑作坊”、“黑产业链”进行整体打击、精确打击。国家管理监察机构只有把病毒“产、销”获利的两个主要产业环节的源头和终端真正管理起来,多管齐下,斩断网络黑势力利益链,打掉一批黑客,才有可能对这种黑色产业有所遏制,才能从根本上防止黑势力被打压后出现“死灰复燃”。

五是网民也应该加大自身的防范力度,提高信息安全意识。网民应及时升级杀毒软件和Windows的安全更新程序,养成不浏览不安全网站、不下载非法软件、不打开来路不明的邮件和网址等良好的上网习惯,从而最大限度地减少“灰鸽子”等病毒的危害。

唯其如此,才能还互联网一片纯净的天空!

链接

病毒制售各环节如何牟利

病毒制售传产业链上的每一环都有不同的牟利方式。

木马的制造者作为第一层次,他在编写完木马等病毒程序后,通过QQ等信息并出售病毒程序,收取并不很高的费用,例如“熊猫烧香”病毒制造者李俊以每个病毒500元至1000元的价格出售。

篇9

【关键词】 分工细化 产业链 升级。

一、温州民营企业发展现状。

温州作为一个民营企业聚集的城市,拥有十四余万家民营企业以及超过6 0 00亿人民币的民间资本。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温州是中国民营经济的一个品牌符号,更是中国民营企业的一种典型代表。从改革开放以来,温州凭借着“一村一品,一镇一业”的模式成功地实现了持续高速的发展,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以服装、电器、鞋革、阀门、眼镜、打火机为主的产业集群,成功诞生了“奥康”皮鞋、“正泰”低压电器、“大虎”打火机等著名品牌,为温州制造凝聚了相当强大的竞争力。截止2005年末,温州已拥有2 5 个中国名牌、1 2个中国驰名商标、6 5 个国家免检产品、2 7 2 个浙江名牌和著名商标。①但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在全球产业分工进一步细化的大背景下,温州制造业主体仍然以低技术的劳动密集型产品的生产加工为主,处于整个产业链的附属环节,创造的商品价值相对较少且极易受到处于关键环节企业的控制。近年来,随着温州原材料和土地使用价格的上涨、劳动力成本的上升,以及人民币的持续升值,使得温州制造以往所拥有的比较优势正在逐步丧失。尤其是在2 00 8 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以来,随着欧美等国际消费市场的萎缩,对温州制造海外市场的占有和维持更是雪上加霜。

二、温州民营企业产业链升级的必要性分析。

实际上,任何行业,无论是高技术产业还是劳动密集型产业的产业链,从投入到产出都会包含以下七个环节:产品设计与研发、原材料采购、物流运输、加工制造、订单处理、批发经营、终端零售,而正是除了加工制造以外的六大环节创造出了近90%的产品价值。②。

在这里,我们将巴拉萨(Balassa)根据新古典贸易理论提出的外贸优势转移假说和李嘉图(David Ricardo)提出的比较优势理论相结合,并将它们应用到对更小的范围内制造业分工(基于产业链七大环节理论的划分)比较优势的探索分析上,可以预期到一地区制造业的产品结构和比较优势会随着生产要素的积累状况而改变,同时,各地区也将最终输出那些能利用其充裕生产要素的商品,以换取那些需要较密集使用相对稀缺生产要素的商品的输入。

此外,根据相关发达国家工业化进程中的历史经验教训与做法。例如,美国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进入了产业调整时期,着重将失去竞争力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出美国而转入新兴产业的发展,并且为了适应这一新形势的需要,提出了生产分享政策(Production Sharing),以税收优惠的方式引导美国制造业把劳动密集型生产环节转移到国外,同时保留有比较优势的资本和技术密集型的生产环节,借以推动美国制造业结构的调整。③日本和西欧的一些发达国家也相继从随后的20世纪70年代开始,逐步开展起国际外包活动和国际产业的转移工作,对各自国家的产业结构进行了调整。

在这一时期,利用资源和劳动力成本低下的比较优势,由韩国、新加坡、香港、台湾组成的亚洲四小龙迅速承接了这些发达国家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使得这些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得以迅速腾飞,成为之后很长一段时间内亚洲经济发展的引擎。而在随后的发展过程中,由于中国、印度等发展中国家资源和劳动力成本优势的逐步上升,劳动密集型的产业和劳动密集型的生产环节又再一次从上述国家和地区转移到了中国,造就了中国“世界工厂”的传奇。

篇10

关键词欧洲猪肉产业链;质量体系;信息系统;管理;质量波动

中图分类号S87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7-5739(2011)02-0327-03

欧洲消费者对猪肉产品的需求日益增加。消费者不仅希望在新鲜猪肉和加工猪肉产品方面有更大的选择空间,更希望以较低的价格购买到高品质的猪肉。时间因素也增加了人们对方便食品的需求;为了满足人们对健康的要求,食品行业采取了低脂或低盐的加工方法。另外,由于当地生产的食品运输距离较短,加上人们对空气、土壤污染等环境因素的关注,也推动了地产食品和有机食品的需求。

最近几十年来,由疯牛病、二恶英、猪瘟、禽流感等引发的食品行业危机对消费者需求产生了巨大影响。这些因素使消费者更大程度地关注农产品加工食品供应链的质量安全问题。因此,现在的消费者需要得到更多产品和生产加工方面的信息,例如:食品产地、安全水平、生产资料、卫生、转基因饲料的应用、杀虫剂的使用,以及包括食品里程在内的一些环境问题。

目前,社会越来越关心动物福利和个体化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催生了大批量定制现象,即每位消费者都有自己的一整套偏好和产品组合,这已经成为影响食品行业的另一个趋势。由此,市场趋于细化,产品范围逐步扩大,和产品流全球化因素一起,推动了超市食品品种的增加。自20世纪90年纪初以来,西欧国家的超市食品分类从平均1万种增加到大约4万种。

对于食品产业链来说,这意味着多样化的市场需求促进了新产品投放市场。与此同时,食品行业通过优化加工过程、开发创新型产品投放市场等措施,积极应对这些变化,从而形成了由企业、地区、国际等3个层次组成的多元化体系。为此,探讨欧洲猪肉行业的应对措施以及其面临的挑战和机遇,对于发展我国猪肉行业具有借鉴意义。

1猪肉产业链

猪肉产业链涉及以下环节:育种―产仔―肥育―屠宰―加工―零售。大多数欧洲国家的猪肉产业链中,这些环节分别由不同的机构管理,有时产仔和肥育环节有时候合二为一。除了这些行为主体,还有生产资料的主要提供者,如饲料行业、运输行业等,以及包括政府和分支机构在内的利益相关者。这些环节构成了为消费者提供猪肉产品而相互作用的机构网络体系。

2005年,联合国粮农组织(FAO)了世界主要猪肉生产国的信息。中国是迄今为止最大的猪肉生产国,其次是美国、德国和巴西。欧洲的最大猪肉生产国德国、西班牙、法国、丹麦、波兰也名列其中。FAO还公布了除中国之外的新兴猪肉生产大国,即巴西和越南。欧洲的其他主要猪肉生产国还包括荷兰、意大利和比利时。

2欧盟第六框架综合项目――“基于质量的猪肉产业链管理”

该文许多内容是建立在对欧洲猪肉产业链的调查研究结果基础上,这项研究是欧盟第六框架综合项目“基于质量的猪肉产业链管理”的组成部分。该项目的工作目标之一在于对欧洲猪肉产业链进行深入分析,为欧洲猪肉行业建立研究日程表。该项目分别对荷兰、德国、西班牙、希腊、匈牙利等国的猪肉产业链进行了调查研究,对欧洲其他国家进行了二手资料的研究。上面提到的每个国家,都挑选出了来自猪肉产业链不同阶段的一些专家,包括来自产业、研究和政府部门的代表。每个国家的专家人数达10~30名,专家人数视各国猪肉产业的规模、多样化程度以及亟需解决的热点问题(如动物福利)而定。对所有国家的访谈都建立在相同问卷的基础上。所有参加的国家都筛选出2个案例作深入研究:一个案例研究主流鲜肉产业链(做国家对比分析),另一个案例则针对不同国家的特殊猪肉产业链,如:荷兰的有机猪肉产业链,德国的合作社(Eichenhof)猪肉产业链、法国布列塔尼半岛的猪肉产业链、西班牙的伊比利火腿产业链、匈牙利的Mangalica猪肉产业链,以及希腊的地区综合产业链。通过深入分析这些案例,对欧洲猪肉产业的多样性有了深入了解。

3消费者对猪肉相关的需求

2005年,Grunert将食品产品的质量特性分为4种:感观特性、健康特性、程序特性、方便特性。感观特性和感观品质有关,如口感、肉类嫩度、性。和健康相关的质量特性是比较主观的类型,通常由于生产者的宣传而大相径庭。最近,大多数西方国家都执行了和健康有关的食品标签规定。程序特性是指食品产品生产的方法。消费者感兴趣的典型程序特性包括动物福利、环境负荷、有机生产等。方便特性则被定义为“消费者在购买、储存、准备、饮食和处理过程中节约时间或者能量的那些产品特性”。

通常,消费者在作出购买决定时必须做出权衡。例如,一块肉的纹理增加可能会增加性或嫩度,但是人们会认为它不如瘦一点的牛排来得健康。当消费者作出权衡的时候,食品的内在线索(实际产品的部分线索)显然会比外在线索更重要。一般来讲,消费者首先会对食品的感观特性表示满意,然后其他质量线索才变得重要。

随着食品产品种类和分类的不断增加,消费者对于购买的食品产品越发挑剔。除了上面提到的产品特性,产品质量的一贯性也变得更加重要:消费者希望每次都能购买到同样高品质的食品,他们会对质量波动表示不满。

4综合质量管理体系

通过近几十年来的发展,食品行业不得不更加重视质量安全控制,同时把生产方向转移到高附加值的特色食品上。出于安全和质量考虑,并结合新产品问市的速度因素,和食品产业链其他各方的协作也至关重要。因此,在整链范围内实行质量安全管理体系是很多猪肉生产企业现行的策略。

2007年,Petersen等人把质量保证分为3个责任层次。第1层次代表了猪肉行业的公共权力部门――私有化企业框架。第2层次确保了企业内部质量管理层面的协作。第3层次由猪肉产业链的各个实际行为主体构成。这3个层次反映了质量认证系统的范围,以及它们与各个公共、私营行为主体之间的联系。

欧盟对食品安全有广泛的立法要求。欧盟93/94年度食品卫生指令指出,食品生产者应该在生产活动中明确每一个步骤,这对于保证食品安全非常关键,此外还需要在HACCP的基础上确保明确、执行、保持、检查各个环节。2002年,欧盟通过了178/2002号法规,为新食品法奠定了基础。这个法规在英语中通常被称作“通用食品法(GFL)”。GFL的目的是通过食品安全,高层次地保护公众健康和消费者利益。值得注意的是,GFL并不是一个包含所有食品立法的法令,它是食品法通用部分的基础。除了GFL,还有很多其他的欧洲和各国法律法规继续得以实施。GFL于2005年实施,在出现不安全食品时,负责向食品(和动物饲料)企业追究责任,这就促使了企业层面执行监管制度,使确定安全或质量问题的源头和找出供应链中还存在哪些相同问题成为可能。关于可追溯性问题,从2005年1月起,企业必须在其供应的原材料和给消费者发送的货物上登记信息。除了欧盟的一般性法律,适用于各个国家的特殊要求也得到实施。

和欧盟178/2002号通用法令一样,欧盟825/2004号和853/2004号卫生法规对于猪肉行业也尤为重要。这些法规要求食品企业执行自我监控制度。2009年初,欧盟强制规定养猪者必须在猪屠宰前24 h提供从屠宰猪到屠宰场官方兽医的一系列特殊信息。至今,这种做法已经成为惯例,在运输者去猪场收购出栏猪时会得到此类信息。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除了上面提到的通用公共制度,还有关于有机生产(EKO标签)、地方产品(受保护原产地名“PDO”和指定原产地保护“PGI”)的欧洲官方准则。PGI已经在南欧各国实施。例如,法国的巴约纳火腿就获得了PGI认证,西班牙已有6种得到PDO认证的干腌火腿。

欧洲不仅有公共性的法规,连私营机构都采取主动措施,对食品产业链的质量和安全设定了标准。这些标准包括和食品安全、产品和过程管理、人员卫生、生产环境有关的综合性准则。例如,欧洲的大型零售商设立了标准,对各自的供应商实行严格的食品质量管理制度。一方面,这些标准帮助零售商完成法律规定的义务,保护消费者免受可能的食品危险侵害;另一方面,也对食品安全和质量提出了比法律规定更加严格的要求。

欧洲猪肉产业链中所使用的体系,如综合质量系统(IKB)、质量安全体系(QS)、全球良好农业规范(Global-Gap),都是建立在HACCP、GMP、ISO9004和ISO22000基础上的。猪肉产业链中的生产资料投入者,诸如饲料企业和兽医,都有基于HACCP和GAP的各自体系。其余各国也有类似的体系,如丹麦的QSG占市场份额96%的出栏猪通过QSG体系的认证,比利时的Certus体系对占有市场份额20%的猪进行认证,法国的VPF体系对国内90%以上的猪肉生产进行认证。德国、法国、丹麦的农民合作社在产业链质量体系发展过程中占据着重要位置。

在荷兰和德国,猪肉产业链中几乎所有的公司,尤其是包括屠宰场和分割场在内的初级生产者,都加入了IKB体系(综合产业链控制体系)和/或QS体系(质量和安全体系)。2006年荷兰有98%的出栏猪经过IKB认证。德国85%的出栏猪经过QS认证。像IKB和QS这样的体系不仅包括严格的措施,减少沙门氏菌和空肠弯曲杆菌的发病率,还包括和可追溯性、质量、注册有关的额外要求。经过IKB和QS认证的猪,饲养在经过由饲料、药物、激素、卫生、动物福利、运输等独立部门定期检验的养猪场。这些认证体系包括一系列可能的处罚措施,如警告、罚款,对不符合规定的企业取消认证,甚至关停企业。根据效益情况,初级生产者1年受检1~4次,加工商1年受检2次。在荷兰,加入IKB认证体系的企业也会参加QS认证,并遵守QS认证中关于饲料抗菌素的额外规定。

根据各国对质量管理体系的不同执行情况,欧盟各国可以分成3类。荷兰和丹麦是“潮流制定者”,因为它们是欧盟第一批制定和执行质量管理体系的国家。后来执行类似质量管理体系的国家可以被称作“追随者”:比利时于2000年执行Certus认证,德国于2001年开始QS认证。第3类是由“试点”国家组成,它们正处于综合质量管理体系发展进程中。希腊的Agro-3标准就是其中之一。还有一些国家没有全国性的质量管理体系,如匈牙利和西班牙。

5综合信息系统

产业链的透明程度既决定了产业链利益各方相互理解的程度,也帮助利益各方在没有损失、干扰、延迟、歪曲的前提下获得他们所要求的和产品相关的信息。说明信息必须相关、准确、可信、及时、可得,并且以合适的量获得。另外,质量信息必须有可读性,信息交换必须合理,信息需要经过适当的整理。除了设计良好的信息系统,各方之间的信任是实现透明供应链的关键,将会产生更高层次的忠实度,更好地推动正式和非正式的交流。

对于猪肉产业链而言,最重要的影响因素则是产业链的透明化。原因如下:①可追溯性做法建立在欧洲猪肉产业链近几次危机的经验基础上,它是企业找到问题源头、快速召回危险产品的法宝。②消费者需要获得越来越多的信息,如:产品的产地、产品的生产方式。③在整个产业链中,质量和健康信息的可靠交流帮助行为主体更加合理地规划生产和销售过程,也是较好满足市场需求的手段。④贯穿整个产业链的的操作质量信息和安全信息有助于适当的风险管理。⑤由产品多样化、市场细分化和国际化而产生的物流行业正变得越来越复杂。企业需要深入了解整个猪肉产业链的生产和储存情况,才能对物流和分销过程做出更准确的预测和更有效的计划。德国、荷兰、比利时、法国、丹麦等国已经认识到整链范围内支持产业链质量管理体系的信息系统进展情况。在上述这些国家,我们看到信息系统已经得到运用,并提供了从屠宰场到养殖者的全面网上质量数据,这些信息不仅为行为主体提供了猪肉的合适交割价格,而且从中长期优化了决策过程。

2005年,Vion开发了Farming Net,这是一个基于互联网的信息系统,可以为农户提供其供应猪肉的网上数据。Vion对数据进行分析,分析结果向农户显示其供应猪肉的质量水平和一致性程度,这两方面信息都将影响农户的纯利润。这个系统不仅着力于规划和控制猪肉生产链的操作过程,而且对各种生产和分销过程进行中长期优化。2007年,Van den Hazel对使用此类系统进行了经济价值方面的研究,发现屠宰场和农户的联系中另有两大优势:一是对每批(栏)猪屠体和猪胴体偏差的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天气控制对于动物生长的影响,此外,又能产生额外的回报(加快猪生长速度,缩短出栏时间和生长周期),降低成本(减少偏差),增加资源使用(能量);二是能更好地应用动物交割信息,提高交货时重量分割的准确性。这个信息能够降低成本(更加优化交货时重量),增加市场对质量概念的统一认识。

6综合产业链体系和产业链管理

与其他所有食品行业相比,欧洲猪肉产业最惊人的发展之一,就是产业链各个环节的升级和集中。在北欧和西欧,五大零售商占据市场份额高达90%,而南欧各国仍有很多小型杂货店存在。在这些国家和其他(如东欧)国家中,超市迅速发展。在大多数国家,大型屠宰场占有最大的市场份额,或者发展迅速(如荷兰最大的屠宰场占有70%以上的市场份额)。在加工阶段,产业链的集中和升级模式就已经存在,虽然往往存在于很多小型的专业化的公司(如德国和西班牙)。在产仔或肥育阶段,可以看到法国、西班牙和德国的许多小型养猪场采取这种模式。尽管,我们看到其他国家的农场数量大幅减少、如荷兰的养猪场数量在过去10~15年中缩减了一半。饲养阶段和育种阶段,在上面提到的所有国家,集约化养猪已显现强劲势头。

供应链的不同阶段需要不同的管理结构,其主要差异因猪肉产业链和国家不同而不同。在希腊等国家,从育种到零售的产业链所有阶段都存在整合现象。在最大的丹麦猪肉产业链(Danish Crown公司),可以看到(合作社)农户与屠宰场阶段之间存在整合,德国和法国的一些合作社也是如此。

然而在大多数其他国家的产业链中,不同的阶段则不存在组织上的整合。育种者和养殖者之间的关系通常是由合同规范的。但是在养殖者―屠宰场阶段,虽然大多数的合作关系是长期的,他们却很少签订合同。垂直的协作关系取代了合同,通过产品和加工标准化、产业链各方增加信息交流等方式来实现(标准化做法已经得到广泛采纳,私有企业推行的质量标准,如IKB体系和QS体系,贯穿整链内的各个环节)。这样做的结果是无须经过大规模管理机构的整合,产业链各环节的协作就成为可能。欧洲猪肉行业的集中化趋势进一步坚定了这种做法。更大规模的公司能更加有效地在信息和质量管理体系上投资,以达到和产业链各方协作的目的。另外,各个国家乃至整个欧洲养猪者数量的减少,可以使得养猪业脱离咫尺间的距离,而把合作关系建立在信任和信誉基础上,这意味着不同的贸易伙伴之间合作更紧密,投机更少。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7质量波动带来的挑战

2005年Grunert等人认为终端客户市场的异质性和动力论决定了猪肉产业链市场的定位方向。未来的猪肉市场将更加多元化,充满活力。因此,产业链内需要更多以市场为导向的活动。至今,大多数食品行业中,上游原材料的多样性还没有得到开发,无法为产业链下游市场的多样化服务。以市场为导向,提高效率,产业链上游质量的多样化将更好地适应市场对质量的多元化要求。

目前,多数猪肉产业链中交割质量还达不到预期质量。由于产品无法在最理想的价格成交,消费者不满意,价值受损。育种阶段就存在的质量差异,取决于猪存栏期的饲喂和生长情况,也受运输方式和屠宰因素的影响。在育种阶段已经开展了很多研究,最终实现了运用DNA技术帮助育种,更准确地预测猪和猪肉质量。然而由于猪是有自然变异的活体动物,100%的准确预测是不可能实现的,屠宰场仍然必须面对猪的质量特性变异,甚至同一个养殖者生产的猪也也存在质量特性变异。

猪肉品质可以从不同角度来判定,如瘦肉率、重量、肉色视觉效果、可以进一步加工的感观知觉和适合性,猪肉品质在不同的市场标准下不同。到目前为止,猪肉加工业主要以胴体质量为基础来进行分类,如重量、瘦肉率、脂肪/层厚度等指标。这些是静态特征,相对容易测定。然而这些特征和猪肉品质并没有直接关系。而微生物质量、pH值、保水性等才是重要因素,这些指标较难测定,并受多种其他因素影响,呈动态变化。

为了更好地预测猪肉品质,新的测试方法已经在开发中,例如猪肉的保水性。保水性(WHC)是衡量猪肉品质性能的最重要指标之一,它改进了顾客对猪肉的感观效果,通过减少储藏损失,提高精加工猪肉产量,对可销售猪肉的总量产生影响。猪肉保水性反映了很多情况,如遗传、饲养、运输、电压击昏和宰杀对猪的影响、胴体冷却等。由于缺少快速的网络系统以及非侵害性猪肉品质测定手段,建立在保水性等因素基础上的分类还没有实现。近红外光谱法(NIR)已经被认可为是可行的技术,它能够按照不同的保水性类型对大分切猪肉进行分类。

由于经过检测的猪肉产品质量更加可靠,对猪肉品质检测技术的成功推广为市场进一步细分创造了机遇。因此,猪肉品质可以更好地根据全球市场的需求来调节,最终实现附加值最大化。市场方面面临的挑战在于劝说购买者付更高的价钱去购买恒定优质的猪肉(因猪肉质量更易测定),为特殊品质的猪肉找到大众市场。另外,这样的发展既体现了储藏和处理方面的新物流理念得到执行,也反映了把合适的猪肉产品在合适的时间发送给合适的客户的经销理念。

8欧洲猪肉产业链质量生产面临的挑战

一方面,可以看到欧洲鲜猪肉产品占据的主流市场正在逐渐向多元化发展。另一方面,特色猪肉产品和地区性产品,如火腿和香肠,似乎还存在着发展空间,尤其是进入大众市场。例如,西班牙PDO认证的产品伊比利火腿就是其中之一,还有匈牙利Mangalica猪肉、法国的山地猪肉产品。另外,包括欧洲各国的特色肠制品在内的不少加工猪肉产品,具有地方特色,或者定位在高品质市场。消费者对此需求日益增加,对特色猪肉产品的兴趣也与日剧增,除此之外,更好地改进猪肉产业链的质量,也能促进猪肉产品向多样化发展。这就新带来了猪肉产业的两大重要挑战:一是产品进一步细分和开发大众市场;二是积极应对(天然)质量波动,适应市场对质量变动可能性的要求。

西北欧质量管理体系覆盖了整个猪肉产业链,综合信息系统支持其运行。自从北欧各国开始发展综合产业链质量管理体系,南欧各国也迅速跟进,东欧各国刚刚跟上欧盟质量立法的要求。通常来讲,欧洲猪肉产业正从咫尺空间距离向建立在信任和信誉基础上的网络结构发展。这一网络体系的管理受到整链质量保证体系和信息系统的支撑。因此,第3个主要挑战来自于整链质量和健康管理体系的延伸和整合,必须和政府、兽医、服务提供商等其他利益相关者体系保持一致。此外,这些体系也向中小型企业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