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觉传达设计感悟范文

时间:2024-01-02 17:56:4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视觉传达设计感悟,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视觉传达设计感悟

篇1

视觉传达是新时期艺术行业的一种表现形式,其可通过多样化的设计,达到人们欣赏的目的。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视觉传达设计在大众传媒行业中的利用越来越明显,不仅体现在表面的设计,更是体现了内在的涵义,近几年,人们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带动欣赏水平的提升,因此为大众传媒事业的发展提出了特别的要求,促使视觉传达设计理念的进步。

新时期的视觉传达设计

视觉传达,简单理解即是利用视觉的效果,感悟美的传达,促进美与人的交流,视觉传达设计则包含了多种学科内容,例如美术、设计,在多种学科相互转化,相互渗透的过程中,逐渐演变成现代的视觉传达设计,利用视觉可观察到的文字、图形等传递设计中的含义。

社会信息化的发展,促使视觉传达设计渗入的领域更加广泛,同时密切了其与社会进步的关系,在信息化社会的作用下,丰富了视觉传达设计的理念以及创作来源,加快了视觉传达设计发展的速度,目前视觉传达设计的流程是非常便捷的,其可直接通过计算机软件操作,利用互联网上丰富的资源,设计包含更多信息的视觉作品,向人们传达世界的视觉感悟,视觉传达设计在多样化发展的同时,也逐渐朝向商业领域的方向发展。视觉传达设计在对信息进行综合处理之际,增添了各种各样的元素,保障设计传递更多的现代化信息,促进世界文化的交流。

视觉传达设计的特点

大众传媒中的视觉传达设计,不仅具备一定的公众性,更重要的是其在满足公众审美需求的同时,表现出自身的独特性,因此视觉传达设计在大众传媒中具备一定特点:

1.与时代共同进步

大众传媒是以动态变化的社会信息为基础的,由此要求其中的视觉传达设计同样具备与时代共同进步的特点,人们对审美的追求总是随着社会的变化而变化,站在人们精神需求的角度上考虑,其审美的意识、道德的追求以及对文化价值的欣赏,都是与时代的发展相关联。因此,在进行视觉传达设计时,需综合考虑时展的因素变化,在时代的进步中,获取视觉传达设计的表现特性。

2.设计的基础创新

大众传媒的发展具有一定程度的基础性,视觉传达设计需在保障基础内容的情况下,做好创新的工作,人们在追求审美时,不仅只是想看到视觉传达设计的效果,而是希望看到视觉传达设计在基础元素上进行创新,既含有最基础的文化内容,又包含人性化的创新,在展示我国传统民族文化的同时,吸取世界各地的设计精华。

视觉传达与欣赏的双向性

视觉传达设计是欣赏的内容,同时欣赏是视觉传达设计的表现形式,因此两者之间呈现双向性的特点,视觉传达设计可在人们欣赏的过程中,获取更多的设计灵感,而且人们对设计的欣赏即是对设计另一种方式的认可,视觉传达设计人员在向人们展示设计成果,供人们欣赏的同时,也在观察人们对设计审美的反应,以此提高视觉传达设计的新鲜性。

大众传媒中的视觉传达设计

1.视觉传达设计中的文化底蕴

文化魅力是大众传媒中视觉传达设计的一项重要内容,而且大众传媒中的视觉传达设计需具备一定的文化底蕴,才可保障其在社会中持续的发展,传统时期,人们对审美的意识比较单一,并没有文化的特性,但是新时期的到来,促进大众传媒的发展,同时提升了视觉传达设计中的文化底蕴。新时期内,人们对美学的理解促使其在意识上构建了视觉传达设计中文化底蕴的框架,不仅是一种文化的体现,更是一种理念的传递,例如:交通标志,其用最简单的视觉标志,传递最明显的交通用语,向人们传递一种行为上的约束和警惕。

2.视觉传达设计中的丰富表现

大众传媒中的视觉传达设计,具备丰富的表现形式,目前设计方式、设计途径的多样性,促使设计成果也具备丰富多彩的表达方式。视觉传达设计中的元素,既有平面的设计方式,又有立体的设计思路,在相互作用的基础上,增加了视觉传达设计的类型,而且视觉传达设计不仅仅局限于静态,更包括视频、音频以及影像等等,都是视觉传达设计的表现形式,例如:公益宣传视频,在达到公益宣传效果的同时,体现视觉传达设计的审美意识,可通过视觉传达设计丰富的表现,促使人们对大众传媒的理解。

3.视觉传达设计中的信息化

信息化发展是视觉传达设计的重要发展趋势,更是大众传媒新型的表现形式,信息化不仅可促使视觉传达设计以快速、便捷的方式传递,同时拓宽了传递的范围,目前信息化发展中,网络媒体是大众传媒中的有效载体,加快了视觉传达设计信息化发展的速度,在网络媒体的参与下,不论是在设计创作上,还是理念意识表达上,视觉传达设计呈现可观的市场竞争力,例如:视觉传达设计通过网络媒体可实现无地域限制、无时间限制的设计和展示。

篇2

关键词:视觉传达设计;课程结构;现状;问题;改革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我国社会正在经历着更多的变革,媒体行业也在经历着嬗变。传统媒体行业面临诸多的挑战,新兴媒体不断涌现,传播方式也在不断创新,新型视觉传达人才成为媒体行业发展的新宠。视觉传达设计专业课程需要结合时展和市场人才标准不断创新教学内容,优化课程结构,推动教育课程改革和人才培养质量提升,为社会输送更多的设计人才,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发展空间。

1 视觉传达设计专业课程结构的发展现状分析

视觉传达设计是通过视觉媒介呈现来给观众传达各种信息与情感的艺术设计表现形式。从概念上看就能清楚的明天,视觉传达艺设计就是一种给人看的设计。这一概念是一个舶来品,最早在日本流行,发端于20世纪60年代日本东京世界设计大会。到1988年这个概念才正式传入我国,并为广大学者所接受,逐步引入艺术类专业。但是,很长一段时间里,我国还是没有推广这一个视觉传达设计这个概念,学术界、教育界都是以艺术设计来称谓。2012年新版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以及专科目录才正式增设艺术学门类学科,并将原来的术设计专业进行重新定位和细化,裂变为视觉传达设计、产品设计以及环境设计等具体专业。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设计的表现内容也不再局限传统内容范畴,将表现形式、方法、呈现材料等向更为光宽广的领域延伸,向更好地科技层次提升。同时,随着人们审美情趣的不断发展变化,公众的鉴赏水平不断提升,尤其是科技与艺术的融合越来越紧密,原有的艺术设计裂变出来的专业门类又进一步向数字媒体、交互、展示、界面以及多媒体等更多的信息化科技应用分支拓展延伸。

信息化时代的飞速发展,将传统的静态媒体时代几乎彻底的解构与颠覆,原来的静态媒体已经不能在现代市场保留足够生存和延续生命的领地,尤其是数字化媒体对整个社会环境和艺术市场更是冲击得无立足之地。视觉传达从以往的平面化、静态化迅速向综合化以及动态化转向。而视觉传达的传播方式也不再是传统的静态展示,而是走向了动静结合,呈现的方式也从原来单一的二维空间走向了现在的三维、四维空间。 传统意义上的视觉传达专业结构更多的是平面印刷设计,更多的是二维层面和静态形式的呈现,带给观众以形状和色彩的感受。以此来设置的课程造成学生的思维观念相对单一,设计意识不强,操作能力简单。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尤其是科技进步的不断加快,综合媒体应用技术不断增强,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对人才的要求不断提升,学生需要更强的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

为此,很多高校很早已经着手进行专业结构的调整和变革,构建新型的课程结构体系,并针对课程结构特点不断创新教学形式和模式,从课程结构、课程设置、课程评估以及教学管理等多方面进行教学及课程调整。具体表现为这样几个方面:第一,对知识点进行科学分类,重新构建科学合理的知识点结构体系。第二,结合艺术发展与科技进步,设置专门的交叉知识模块。第三,增设更具时代感和创新艺术元素的新颖教学案例,帮助学生从具体案例中培养艺术思维,把握现实作品与设计理念的关系,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第四,针对不同专业学生的基础和发展需要,制定有针对性的教学计划和方案,成立专门的课题研究小组。第五,做好教学方法综合评估,剔除落后的组织形式和教学模式,全面重视学生的综合应用创新能力考查。

2 我国高校视觉传达设计专业课结构存在的问题分析

2.1 专业课程与基础课安排顺序不合理

视觉专业课程结构设置中需要合理安排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的比重和顺序。但是,现在的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在基础课与专业课程的设置上存在这样几个方面的问题:首先,强调学生的绘画基础,重视学生的基本绘画技能,这是非常基础性的教学,也是决定学生以后发展和提升的重要课程。但是,很多专业课程设置时过分重视基础课程,设置在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还要对学生进行绘画方面的基础性训练,基础能力与专业能力没有在教学中得到明确区分,也就不能够设置较为合理的课程结构体系。其次,应用能力是学生最为重要的能力,需要重点关注和引导,但是,在应用能力培养安排更多的课时,做出过多的训练,一定会影响其他方面的教育和提升,无法保障课程设置的多样性和学生综合能力的全面性。很多课程都是强调学生的应用能力训练,造成课程设置和规划不够清晰,无法细化并做到专业能力的多元化。

2.2 综合课程与实践课程安排不科学

视觉传达设计展业不同于其他的理论研究学科,需要重视学的动手操作能力,提升他们的创造技能,这是学科性质决定的,课程安排中加大比重是无可厚非的,教学中强调也是理所当然的。但是,学生的理论素养是必不可少,人文素养更是决定他们的专业应用技能提升层次和艺术文化水平的关键因素。视觉传达设计需要一定的实践能力,需要专业技能,需要能够创作设计出较好的艺术形式。艺术作品背后是思想,要带给观众更多的想象空间和视觉体验,进而引发观众更多的思考和感悟,从而获得一定的心理愉悦或者精神共振,以此来达到艺术表现的效果。而这其中最为关键的就是设计者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理想,没有了艺术审美标准和人文精神,所有的视觉传达设计都是一个空壳,是没有血肉和精神的骨架,也就失去了生命力和价值。由于我国视觉传达专业过分强调学生的应用实践能力,导致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不匹配,专业技能与人文素养不相称,专业课程知识点相对单一,学生进行艺术设计的思路相对狭窄,综合设计和创新能力不足。尤其是学生缺乏综合知识课程的支持,不能接受更多的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与人文科学素养的滋养,造成他们的营养不良,后期生长不旺。

2.3 课程基本结构不能做到协调与全面

构成课程结构的要素要全面,还要体现一定的逻辑顺序,需要合理安排各个要素的组织关系,还要从整体上把握课程结构的横向和纵向关系,并且能够将这些关系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能够在教学过程中得到落实。课程设置不是简单的数量比例关系和排列组合形式,而是要讲究科学性和操作性,还应综合考虑学生的接受习惯与转换效果。但是,现在的视觉传达设计专业课程结构不全面,且无法做到相互协调。课程设置需要从多角度综合考虑,兼顾学生的基础知识与专业能力,服务他们的理论素养与应用实践能力,结合学生的基础和认知规律,依照循序渐进的原则帮助学生逐步丰富知识结构和文化素养,稳步提升专业技能和创新能力。结合教学目标、专业发展和行业环境,将学科知识真正能够转变成学生的学习内容和综合素养。对课程做好逻辑层次划分,从基本的知识构成来更好地设计课程体系,做到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发展目标的统一。但是,我国很多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课程设置出现了不少问题,目标地位不够清晰,课程内容相对混乱,不能把握学科功能,也就无法突出专业特色。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是没有真正理解课程结构,不能做到全面综合考虑,无法实现要素的协调发展。视觉传达设计专业与社会发展及市场发展变化联系非常紧密,需要不断学习新知识,不断接受新理念,掌握新技术,拓展新领域,研究新问题,课程设置需要综合考虑这些问题。

3 视觉传达设计专业课程结构设置及创新的原则分析

课程结构设计与创新是教学过程的前提,科学合理的课程设置安排有利于教学组织和管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知识结构、专业技能和人文素养。创新课程结构设置能够紧跟社会发展和市场变化,确保人才培养与时代接轨,造就社会发展所需的高素质人才。

3.1 培养目标是课程设计与创新的根本依据

课程结构安排和创新变化必须服务于教学目标和人才发展目标,专业课程体系构建必须结合教学计划,围绕人才培养目标。很多高校专业培养目标不够清晰,描述相对笼y,知识给教学或者课程体系构建提供了一个大致的思路或者方向。新时期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构建课创新课程结构设置需要进一步明确培养目标,对教学计划和课程进行细化,确保专业培养目标能够成为课程设置和教学计划制定的重要依据。因此,需要结合市场对人才要求及艺术、科技自身发展趋势,制定科学的培养目标,并结合社会发展不断优化创新。

3.2 教学目的是课程结构调整和变革的基本前提

教学的真正目的不是教师的教学活动和方法,而是学生在教师的影响和组织下使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发生了某种变化。这是著名教育家泰勒对教育的著名言论,学生能够有所变化和提升,学生能够真正得到锻炼,这样的教学才是有效教学,也是教学的根本目的。课程结构设置和创新安排的一个基本前提是教学目的,把握好教学目的,服务于教学目标,促进学生更好地发展和进步。视觉传达设计专业课程结构创新需要真正把握教学的目的,能够体现视觉设计专业学科的基本观念,能够将其中的各种概念、原理与知识体系融合起来,将学科的主题思和人才培养标准融入课程设置结构中来。这就要求研究视觉传达设计专业课程结构的现状和创新都应把握教学目的,全面审视专业课程的教学目的,为课程结构调整和创新确立基本原则。

3.3 充实通识教育是优化创新课程结构的主要途径

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消除存在的问题和弊端,优化课程结构体系,需要在保障学生专业技能的基础上,融入更多的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与人文科学,对学生进行更多的通识教育,丰富他们的文化素养。视觉传达设计需要学生掌握更多的新知识、新技术、新思想,让学生能够更好感知生活,认识社会,感悟人生,以更好的艺术设计来表现社会、生活和人生,让作品更有现实价值,更符合人们的审美情趣。坚持以素质教育为核心,以可持续发展为教育理念,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变革思维。

总之,社会在不断发展,技术在不断寻求突破,产业也在经历重大变革,传统意义的平面印刷媒体设计已经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进步,更具创新特色的视觉传达专业成为社会发展的方向。视觉传达设计专业课程需要结合时展和市场人才标准优化课程结构,推动教育课程改革和人才培养质量提升。

参考文献:

[1] 李奎.建构与融合:视觉传达设计专业课程结构的现状与创新[J].美与时代(中),2014(12).

篇3

虽然近些年来在平面设计领域,设计民族化的发展趋势已渐渐获取了广大设计师及受众的认可,并成为设计者进行作品创作时的一种有效引导。但由于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制约,其中仍然存在着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其具体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部分设计师在作品的创作过程中,缺乏对民族文化的深入了解和艺术迁移,进而导致艺术作品创作对民族视觉符号的误读。其二,有的设计师未能在市场经济大潮下抵御住经济利益的诱惑,存在急功近利的现象,进而导致创造失去了应有的艺术理念。其三,部分设计师虽然技术知识较为丰富,但在基础文化知识方面却较为欠缺,缺少对民族文化的学习和传承的责任感。

二、视觉符号民族化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

由于我国56个民族经过千年的文化熏陶,积累了十分丰富的文化内涵,且具有极为丰富的符号学内涵,而这些符号所表达信息内容是拥有共同文化心理和审美情趣的群体才能理解的。为此,相关平面设计者应当以接收者的知识背景及文化性格为重要依据,有意识的不选择不同的符号来将自己设计理念表达出来。除此之外,了解民族视觉符号及其相关内涵,并根据创作需要对这些符号进行适当的加工,以在其文化共性的基础上,通过设计与创新来赋予其特定的意义。对于一个具有着悠久历史和多民族聚居的国家来说,民族文化对我国来说是一笔无形的巨大财富,也是艺术设计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作源泉。相关设计者只有对不同的民族文化进行钻研和感悟感悟,并运用扎实的文化素养与高超的设计技能将自己的设计理念运用各种视觉符号进行有效表达与呈现,以让作品在第一时间传达出所要传达的信息,抓住受众注意力,进而在满足大众审美需求的同时,有效激发起其文化和情感的共鸣。我国的平面设计要想在在国际上有所发展与作为,除了要向西方等发达国家学习之外,还需要对本土的文化资源进行更为深入的挖掘,研究民族的审美心理与哲学取向,事实上,这也是我们的文化之根、设计之根。换句话说,在现代平面设计中,我们不仅要面向世界,更要立足于民族。中国的现代艺术设计要想走出自己的路子就务必要尊重民族艺术的独特性,并寻找民族传统文化中为其他民族所不能及的思维优势及独特的艺术魅力。

三、结语

篇4

版面率指的是网页设计中文字、图形、图像、颜色等的占有率,它不仅影响页面信息传达效率,也决定着整个网页设计的视觉呈现效果。一般来说,版面率与视觉传达效果以及设计创意成反比的。我们可以看出,宜家的版面率低,整个页面几乎只有其logo的存在,所容纳的信息量少,但是给我们的视觉冲击力很强烈,视觉呈现的形式感很强。在网页设计中,极简的网页视觉呈现能够把最重要的信息以最直观的方式传达给浏览者,而且也可以起到一个避免阅读中分散注意力的作用。

譬如,在一个纯白或是纯黑的页面上,出现的任何一个色彩都将会引起浏览者的注意,色彩本身也就成为了我们关注的焦点。“少即是多”在网页设计中同样也适用。如我们的一些个人网站、博客等商业气息不浓厚,大多都会以设计创意个性为主,版面率较低。选择版面率比较高的设计时,讲究空间的有效利用与秩序的合理划分,而且每一版面的大小和位置关系要和谐。否则要么排版呆板,要么秩序混乱。

2网页设计的权衡布局及简化设计

所谓简约主义,顾名思义就是要我们将设计元素、色彩、造型进行简化。人们常说的“简约不简单”,实际上就是简约主义。目前,简约设计已经被广泛应用到我们生活的各个领域,无论是室内设计或是平面设计还是包装设计,都在实行“简约主义”。甚至很多品牌,譬如无印良品、宜家家居等都是采用的简约主义风格,无疑简洁时尚已成为人们广泛追求的一种风格。正所谓“简约不简单”,个人也认为越是简单的东西越大牌。排版布局中的平衡、对齐及对比关系,对页面视觉效果至关重要。然而画面效果头重脚轻,或者左右失衡,则会让浏览者感觉到不适,心理上会造成一种束缚感和压迫感,从而影响到阅读者浏览信息的流畅性。那么对于网页设计来说,要做到简化设计的第一步就是要去除一些多余的没有必要的东西,尽可能的丢掉他们,留下一下最为关键的信息,比如logo、介绍、导航等等。我们每天都在使用的腾讯,它的页面设计就做到了这点。

3颜色给我们带来的心理暗示

彩是我们认识事物的第一印象,我们在浏览网页的时候对视觉冲击力强的网页设计留下的印象最为深刻。因此一个好的网页设计必定有一个很好的页面配色设计,它不仅能更好的传达信息,同时还能更好的与大众的心理需求相契合,更大的发挥网页设计中带来的视觉效果。根据季节的变更、促销活动的安排以及各品牌不同的文化理念,常常要做一些不同的网页设计才吸引消费大众。因为人们在长时间浏览网页的时候很容易产生疲倦,在色彩的使用上,我们一般应将色彩对比放在一些需要仔细阅读或主要信息上,以免增加网页浏览者的阅读难度,引起视觉疲劳。同时,我们也不能采用一些辨识度低的颜色,尽可能把信息目标更快更好的传达到消费者的眼中。

不同的网站类型都有着自身的色彩语意相关性,譬如儿童用品的网页设计则多使用一些明亮醒目的纯色,而一些高科技产业等互联网行业的网页设计一般采用蓝色为主。我们平时网上订餐的KFC、必胜客等页面一般都是采用的企业文化的标识颜色,以红色橘色为主,这样的暖色系更能勾起人们食欲。白色,因其明度最高,无色相,明亮干净、畅快、朴素,永恒无暇,在自然界象征着极致的纯净与贞洁。可以给人很好的轻快速度感,运用得当可以让其它任何浅颜色及亮颜色呈现出其深度、明度和饱和度的不同,通过对比让其亮色更加明快、专注和舒适。整洁、大空白的同时让用户保持欢快的情感进行浏览。

4空白不等于苍白

中国的传统美学所提倡“空白”,不是单纯的抽象、虚无,而是一种主观的感性的理性的感悟。页面变得苍白?是不是整版的文字缺少图片的点缀?其实适当的点缀是必不可少的。在适当保留重要的留白空间的同时,为配上一张与文字相契合美图吧,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或者是给段落文字总结旁边添加一个小图标,示意其文字内涵。虽然使用空白多多益善,但也要尽可能的保证有对比感。设计师应使用最小的视觉变化来表达想法。其实透气的留白并不等于无力的苍白,让有趣并富有创意的大胆设计去刺激阅读者的视觉神经吧!让我们的网页设计变得更有趣味性,更有思想,更简约,但不简单。

5结束语

篇5

关键词:平面设计;触觉;复合体验;信息传达;设计文化;审美

中图分类号:J50 文献标识码:A

To Transcend Vision: Modern Graphic Design's Exploration into Touch Field

SUN Xiao-ling

(School of Art Communication, Hefei Teachers' College, Hefei, Anhui 230000)

一、运用触觉元素,构建复合体验

孩提时代我们就知道用眼观看,用鼻嗅辨,用舌品味,用手脚触摸,不断体验各种真实而令人信赖的感觉,建立起对世界的概念和理解。所有感觉中触觉是最原始和最特别的,曾有人说:“触觉是我们最先开始,却最后消失的知觉。在我们眼不能视时,手却仍忠实于世界……”。人类通过触摸把冷热、刺痛、软硬、滑涩、体积、凹凸等感觉传给大脑,各种各样的触觉以及与之相关的形象、特质等等信息便被深深刻录在人的记忆里。触觉还能深刻地传达人内心深处的情感需求,婴儿时期被母亲拥在怀中,享受亲吻和时,触觉中传递的情感和愉悦就永恒流动在人类的血脉里。恋人用触摸交流爱意,友人用握手拥抱传递快乐、支持和力量。触觉虽缺乏像视觉一样可以在物体间跳跃移动的自由,却真实奇妙富有感性,可以产生准确敏锐的认知,可以唤起记忆深处的情感。所以,一个经验丰富的陶艺师用手触摸就可以判断陶土好坏,以及用此陶土烧制的瓷器质量。我们脚踏茵茵绿草,感受松软柔和的同时,心底还会释放缠绵、独具个性的遐想。平面设计的信息传达依存一定物质载体,受众在接触、翻阅设计作品时,指尖、皮肤会感受载体的物质性,设计若有意识利用这一点,以载体的材质、肌理、温度等微妙触觉配合形色等视觉要素进行传播,就可提供受众超出视觉的复合感官体验,真切的触感能成为作品与人交流中新的动力和活力,受众会在瞬间将视、触复合体验片段投射放大至自己的知识、记忆、经验及情感,把复合感觉信息转换为某种象征、语义或其他形式的信息,从而作出对设计作品的整体判断和综合认识。直接、感性的触觉体验还刺激着受众的好奇心,使他们对信息反馈变得积极敏锐,一改单一视觉要素传播的被动,在参与互动中解读信息内容。现代平面设计常常从载体的材质、肌理两方面去考虑触觉元素的导入。设计材料,无论是天然还是人造,他们都有各自物理性质,即材质,如色泽、纹理、比重、透明度、光滑度、柔软度,坚硬度等等。不同材质有不同的视觉效果,还有各自独特的触觉诱惑,对于人来说,触觉不仅是材料的物质特性,还是一种诗意的情感体验,如大理石华贵高雅清冷的意境,棉布温暖柔和朴素的情怀,木材浑然质朴亲和的魅力……。设计材料一旦选定,它便融于整体表现,其物质属性转化为文化属性,开始自己说话。设计中的材料精贵未必好,平常也不一定差,关键是如何把握材料本身特性、风格和语言,让天然质地契合设计的风格内容,适应整体意图,相得益彰,材质蕴含的潜在表现因素方能充分展示,并通过触觉的作用强化设计信息,使意蕴、暗示、情感等内容的传达更为生动细腻,淋漓尽致。平面设计中最常用的是纸材。卡纸、铜版纸、牛皮纸、硫酸纸、玻璃纸、过滤纸、压纹纸……种类繁多的纸张以纤维经纬、软硬厚薄、纹理色泽的不同带给人丰富的视觉、触觉甚至嗅觉的差异,人们在对他们的欣赏、摸拿、捏握、翻动中,其拥有的或外露,或内敛;或粗放,或细腻的质感肌理和情感色彩向人诉说着不同的信息。吕敬人先生在《范曾谈艺录》一书的装帧设计中,外函不用任何文字图形,使用安徽宣纸厂专门生产的一种质感独特的纸张,纸的表层既有东方纸张的色泽特点,又有凹凸起伏、疏密相间的触感纹理,这种触觉元素似无声之音,无形之相,在象征与联想中让人寻得一种潜意识的东西,传递出中国文化的含蓄内敛和意境。日本设计师原研哉为日本梅田医院设计的标识系统,别出心裁地用纯白棉布作为图形、文字、符号的表现载体,突破标识设计常用的木、金属、树脂、玻璃等材质,以棉布柔软温暖的触感和一尘不染准确贴合了设计要求,与其他元素组成和谐一致的设计环境。这套标识系统中,设计者活化了载体物质性,让材质本身成为最佳设计表现语言,既提供人们清晰准确的环境信息指示,又营造了亲和、温馨、干净的医院直观印象。现代包装设计中常常用柔软、坚硬、光滑、滞涩、轻盈、厚重、华丽、幽暗的等各种互有差异的材质混合,形成触觉的变化反差,以此煽动、诱惑、愉悦着人的感官,激发了人新奇感和真正关注。春秋时期《考工记》:“天有美,地有气,才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才能为良。”平面设计中,材质与其他设计元素的有机结合是实现信息交流和情感对接的有效方式,这一过程中,材质借触觉完成了自身表现意义的转换。肌理在本文指人工造就的纹理,是在材料基础上的加工创造,它不仅仅考虑设计材质的选用,而且根据传达内容需求,对原有材料施以雕刻、折揉、压花、击凸击凹、烫漆片、激光切割等各种工艺加工和改造,或再以重复、渐变、发射、变异、对比等形式组合呈现于平面设计作品。其视、触觉综合感受有别于原材质,是被设计者主观化的纹理和表面效果,蕴含了设计者对传达内容的主观感受。肌理的运用使平面设计突破二维空间的单调呆板,变得富有立体层次,提升了形式魅力,更重要的是立体形态给人带来别样的触摸感觉,以生动、直接、令人玩味的信息传达方式,弥补了平面图形“言不尽意”的局限。兰芝化妆品纸盒包装上凸起花纹,《斯妤文集》封面勒口处方、圆、三角形的造型模切,威斯汀酒店名片上重复排列的小小圆孔,清妃护肤品玻璃容器表面的立体金字……,这些局部特殊肌理设计刺激皮肤的神经末梢,传至大脑,受众的视觉内容与具体细腻触觉体验互为辉映,从而在第一时间获得对传达信息的准确认知,留下深刻印象。一些日用品包装瓶体上凸起的斑斑点点、箭头、横线,还是防滑、旋钮、开关等功能信息提示,指导我们对物品的使用。广告设计中运用肌理也能有效增强作品的信息传达力和视觉感染力。人工肌理的设计建立在内容、功能、环境,流行等因素及受众对设计的联想预期上,它以触感体验改变以往平面设计的信息陈述方式,使设计变得新奇活泼、有趣,它强化了观者的体验,引领了审美趣味的变化,也满足了人的多元需求。人工肌理的设计会随着材质品种、工艺、印刷的发展不断推陈出新,将给设计带来更多臆想不到的展示空间和创造的可能。

二、驾驭视触觉,丰富知觉体验

视触觉是指用视觉来表现触觉感受,是人的一种经验性反应。现代生理学研究成果表明,人的各种感官神经在大脑末端并不截然分开,而是彼此交错,互相连结,所以生理上的各种感觉可以相互沟通,如前面所说人对事物的知觉是生活中各种感觉经验相互融合形成的。如香蕉,我们眼睛看着它颜色形状,手触及它的皮,鼻嗅到它的香,嘴尝到它的味,得到“香蕉是这样的”信息,这就是我们通过各种感觉器官认识事物并在大脑中形成综合整体印象。当我们再次用眼去看香蕉时,无需触摸品尝,就会从以往经验中获得完整信息。视触觉非真实可触的实体,它是抽象的,是真正的触觉给人一种经验性反映,因而一些表面光顺平滑的材质,能因视触觉的作用,使人产生各种触感。通过平面的印刷技术模仿某种材质,是平面设计中借视触觉导入触觉感的有效方法。如橙汁包装中的瓶贴模仿橙皮,瓶贴右上角外翻部分模仿橙皮内里纹理,惟妙惟肖,逼真可信的触觉感,使消费者即刻理会出饮料的原汁原味,忍不住想撕开标贴,一探究竟,有效地建立了消费者的识别和认同。一系列果酒瓶标贴设计以不同树木纹理做背景,利用视触觉唤起消费者对自然的想象与亲近,传递不同产品主题和相关信息。日本设计师在环保手提袋设计中,将皮毛、金属链条、丝质领带、层层叠叠纸质标签、苹果、钞票、塑料提篮等作为装饰图案,尽管都是印刷技术模仿,但他们之间视触觉的生动对比与矛盾,令人产生“出乎意料”的感受和乐趣。广告设计图形中,柔和绵软的纱团,野蛮生长的杂草,高低不平的石块,凹陷突起的文字,奔放厚重的油画笔触、氤氲浓淡的水墨,厚重质朴木材,光润亮洁瓷器,这些视觉元素引发不同甚至对立的触觉感受,相互交织、碰撞、包容、共存,较之单纯的自然图片,能给人带来更鲜活、有趣、丰富的知觉体验,使信息量得以拓展,恰到好处地提升了设计品质。利用人的视触觉,唤起观者复合多元体验的平面设计,满足了受众变化多样的需求,让人好奇并产生了解愿望,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信息传达。

篇6

1诱导发想法

对于刚接触视觉思维训练的学生来说,诱导发想是进行视觉思维的第一步。老师通过对设计对象的材料、形状、性质等进行分析来诱导学生进行联想。常用的联想思维方法有以下四种。(1)相似联想。就是由某一事物或现象想到与它相似的其他事物或现象,进而产生某种新设想,相似联想的关键就是找到被联想事物的相似性,这种相似性一般包括形式、形状、性质、意义、材料、功能等,例如老师给出“圆”,能够引导学生联想到球、饼、月亮、戒指等等事物,形的相似是学生在创意过程中经常使用的视觉联想基础。(2)相关联想。指的是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事物在时间或者空间上存在一定的联系,例如老师提出“沙漠”,能够引导学生联想到骆驼、干燥、石油、仙人掌等事物。在创意的过程中,学生往往使用这种联想方式渲染作品气氛,这种利用事物之间的秩序因素而产生思维的流动性,能够延展学生想象的空间,从而引导创意的飞跃。(3)相反联想。指的是由一个事物联想到与之性质、形状、特性等相反的事物,也称之为对比联想,这种反向思考的思维方式往往会给人带来一种意想不到的创意作品。例如“火”人们往往会联想到水,“天使”会联想到“魔鬼”,“战争”联想到“和平”等等。培养学生进行相反联想的训练,能够出人意料地从不同的角度传达出设计的目的。(4)因果联想。指的是由一个事物联想到造成它的原因,或者这个事物会引起什么样的结果,例如“打雷”与“下雨”,“全球变暖”与“海平面上升”,“环境污染”与“动物灭绝”等等。这种思维方式往往是以事物的因果关系产生的内部联系秩序为基础进行推测可能发生的因和果,很多荒诞的创意作品都是激发和引导受众主动地去思考因果之间的联系。

2奇思妙想法

视觉思维也称审美直觉心理学,是一种与言语思维或逻辑思维不同的,富于创造性的思维,着重探讨视觉器官系统在感知外界事物时的理,以及一般思维活动中视觉意象对人判断事物所起的作用。它肯定了思维和知觉之间的密切联系,奇思妙想并不是腾空出现的,而是要以设计者的经验和知觉为基础,这就需要学生丰富生活经历,积累情感经验,为奇思妙想提供肥沃的土壤。要获得奇思妙想的核心训练就是想象思维的训练,黑格尔认为艺术家“最杰出的本领就是想象”。想象是人体大脑通过形象化的概括作用,对脑内已有的记忆表象进行加工、改造或重组的思维活动。想象思维是创意思维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视觉传达设计的根本动力,是学生进行创新活动的主要思维形式。对于学生想象思维的培养,主要从打破学生的固定思维入手,可以先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通过材质的异化、异质同构、时空转换等手法对目标物进行再造设计,想象思维的过程主要是联系和整合的构成。

3635头脑风暴法

635头脑风暴法是由德国人霍利肯发明的,被称为静悄悄的头脑风暴。其名字来源于他的实施方法:“6个出席人围绕圆桌而坐”,“每个人出3个创意”,“5分钟内写在专用纸上”。目的就是利用人与人之间的沟通,激发出新的创意点。这种思维方式可以快速地拓展思维发展的方向、延伸思路的深度,从而找到创意点。具体实施步骤如下:(1)准备6张专用纸,出席人一人一张。(2)一人写完后,传给旁边的人,顺时针、逆时针均可。(3)出席人接到前面人的想法之后,受启发得到一个新的想法,写上去,然后再传到下一人手上,如此反复进行6次。于是,在30分钟内,3个创意×6个人×6张纸=108个创意。635头脑风暴突破了个人经验的限制,是一种集体组织形式。俗话说:“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论语》中也有“三人行,必有我师”,每个学生的智力、能力、教育、生活环境等都有所不同,所以他们的思想认识和思维能力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通过这种训练方法可以互相提示和激发对方的思维,学生在训练的过程中可受到到不同方面的启示,从而在认识和创意上有所突破。

4结语

篇7

受中国传统审美思想的影响,中国的平面设计同样讲究对艺术境界的追求。图形设计中的意境创构与“以形写神”的审美追求有异曲同工之妙,集中审美特点和诗意情感的表达是优秀设计作品的特征,意境深远的作品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可以使受众与设计师产生心灵上的共鸣,“形”由此便上升到“神”的境界,图形设计的意境创构也就得以实现。

一、由“形”到“神:设计作品的审美旨归

优秀的艺术作品。除了完美的艺术语言、动人的艺术形象,还有深刻的艺术意蕴。艺术语言、艺术形象是“形”,艺术意蕴是“神”。“形”是“神”生成的基础和前提,是外在的,提供了形式美感的具体特征,是内在意义借以表达的方式“神”是内在的,提供了普遍的现实意义,是“形”的升华,是艺术设计所追求的最高境界,同时也是设计作为实用艺术在精神功能方面的最高体现。设计作品的“神”是设计师根据主题表达的需要,运用美学原理对“形”等视觉元素进行艺术化的设计和表现,赋予新的意象。这种经过艺术加工后的意象,在有限的艺术形象中体现出无限的神韵,是对意境的追求,既具有审美特征,又具备某种精神上的内涵(如某种观念、文化、审美情趣等),能被人所接受,还能引人联想,发人深思,给人们以教益。

图形设计的最终意义是传达信息和交流情感,接受和认可是艺术境界的完成阶段,也是意境创造的现实目的。人们通过对“形”的认识来转化形之外的“神”,感物而生“神”之意,由此产生交流和沟通,了解设计所要传达的真正内涵。艺术意境的创造。必须经过作者与欣赏者的思想交流与精神共鸣,才能达到情真意切、感人肺腑的理想效果,这就决定了意境的创构和真正实现是由设计师和受众(观者)共同完成的,设计师采用恰当的艺术手法营造富有情调的形态语言和富有意味的形式,观者和消费者调用自己的生活经验、审美体验及创造性能力,以联想和想象来解读设计,去发现和感悟设计所传递的深邃内涵和艺术境界。有的观者或消费者对艺术画面的欣赏和遐想甚至会远远超过设计师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由此,设计的意境便悄然形成,图形由“形”到“神”的转变也得以实现。可见,人在意境生成过程中起了关键性作用,画面形象需要通过人的创造、想象,加以感悟、体味,突破“实景”(实形),获得与天地同在、物我交融的“卧游”状态。这种艺术境界并非是身处其间即可具体可感的,也不完全是物象所造,而是由人的思绪流动生成的无穷无尽的意韵时空,呈现出“景外之景,象外之象”,是只能由心灵体会的“心境”。此时,人们获取信息的同时又得到了审美的愉悦和享受,这也是“设计以人为本”的真正意义所在。

二、以“形”写“神”:图形设计意境构建的路径

“形”是所有视觉元素的根本。对于图形而言,依据对比统一、对称均衡等法则组合而成的图形形式美以及由联想、比喻、象征等组合而成的意味深长的图形意境美,两者缺一不可。

奇思妙构

图形设计是一种意象设计。“立象生意”是图形设计的宗旨,其过程就是艺术构思的过程,达到奇思妙构的境界就能实现图形设计以“形”写“神”的终极目标。图形的意境形成首先是由设计师根据“意”(内容、主题、审美追求等)利用形式法则创造出可视的艺术形象,通过这个形象直接或间接对“意”的内涵进行表现或象征,受众再通过图形的组织结构、视觉感应引发联想,产生心理效应,得到“意”的内涵和美的意蕴,从而完成以“形”写“神”的追求。美学家宗白华先生认为意境是一个有高度、深度、阔度的想象空间。许多优美的图形,不仅外形美观,具有一定的欣赏价值,更重要的是在这些图形背后蕴藏着更多、更深的意义,能引起人们的联想。图形本身有时并不能完全传达具体的信息,只能以形态来象征(暗示)某种与主题有密切联系的精神、意念和物质,图形最终是通过人们的视觉经验来创造联想契机,使消费者产生与商品有关联的遐想。象征和联想贯穿了设计的全过程,是艺术构思的重要环节,也是图形设计意境创构的主要手法,其在艺术构思中的充分展开能使人意识到的不应是图形本身,而是它所暗示的普遍性意义,一种潜意识的共性。

联想作为艺术构思中形象思维和传达作品“神韵”的重要环节,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形与形的联想。自然界中,有许多事物属性不同,所表达的意义也千差万别,但它们的外在形态却非常相同或相似,如脸、苹果、地球等都呈现出圆形。有些设计,需要用不同的形态综合表现含义,相同或相似形有利于进行同构,使得图形的结构关系显得融合性更强,二是事与事的联想。世间万物相互之间多少有些联系,我们平时经常以一件事比喻另一件事,以一种情况说明另一种情况。比如,小树需要保护,人的成才也需要精心培养等等。三是意与意的联想。有许多事物,在其“意”上往往有共性。如天空、大海、平原等可以引申出广阔、宽广、无限等意;从火车飞驰、小树生长、火箭上天等可以感悟前进、发展、上升等意。在生活中,人们对于某些事、物、概念有约定俗成的定势,并且深入人心,人们对一些形象及其象征寓意更能心领神会并熟记于心。以上种种艺术构思中的联想思维可以使人由此及彼,唤起某种情感和经验的回忆,触景生情。值得注意的是,许多联想不是孤立的,物、形、意本来就不可割裂,联想也是交替进行的,绝不可能截然分开,只是在赋予图形表达时的主要倾向不同而已,

由于意境是以“形”写“神”,主要通过隐喻等手法生成,以暗示为主要特征,因消费者生活和审美阅历的不同,产生的情境与寓意会有所不同,这就使得意境具有不确定性及模糊性,容易产生解读的障碍。所以,设计图形时,如何准确表达设计属性和体现文化品位,让图形之“形”传达出作者所追求的“神韵”就至为重要,这也是图形设计意境建构的核心,艺术表现

研究视觉艺术,首先需从视觉元素及元素的特点和表现形式人手。图形意境的完美呈现,便需借助于艺术手段来创造丰富多彩的、可视的、美的艺术形象。

具象表现是图形设计常用的手法之一。随着对写实性绘画或艺术摄影等现代艺术的表现手法的吸收,通过表现客观对象的具体形态,传达图形设计以“形’写“神”的追求为设计师广泛运用。具象表现反映了自然形态的美,具体应用时使人对宣传对象产 生信任感。具象表现手法本身的体现形式颇为丰富多彩,如线描、水墨、剪纸、卡通或漫画形式等。此时的图形表达着重强调两点:一重特征,比如花卉,要仔细观察花头、枝、叶、苞、蒂、萼的特点以及向心聚散的形态结构;二重气质,利用取舍、简化、夸张、拟人、幽默等手段,加以丰富的想象,寄情于形,达到形神合一,表现出完美的形态和特定的气质,使其各具意态,或亭亭玉立,或洁白如玉,或雄厚有力,或小巧玲珑,比如表现动物的胖瘦、高矮、机灵、聪明、凶猛、温和、贪婪、傲慢等,关键是求“变”,要大胆设想,巧思细琢,要高度概括,形神兼备。传统“奇华“饼使用国画线描形式的“月亮”和“嫦娥”,象征“人月两团A”的主题,孙小华先生在重新设计图形时,以具象手法绘制的中国历代帝王之首“黄帝”头像为主体,以配合“至尊’饼的高档形象之感觉。追求的是不同的意境想象;“郑明明化妆品”标志则以月牙儿与花来体现“闭月羞花”之意境,达到了以“形”写“神”的诉求。

抽象表现是相对于具象表现而言的,它不受客观具体形象的束缚,甚至完全摆脱具象,运用几何化的点、线、面及圆、方、三角形进行“形”的组合和创造,通过对形式美的追求来表达主题。

现代心理学已经论证了人对客观事物“形”的感知具有选择性。对于没有具体形象或很难找到具体形象的事物、语言或概念,为了能使其形象化、具体化,就必须创造抽象形式的点、线、面,主观而理性地处理点的大小、疏密以及线的粗细、曲直和面的位置与空间等各种状态,还要充分运用审美观点、视觉心理、设计原则,通过秩序美、韵律美、矛盾空间的趣味美和空间结构美构成抽象的图形。抽象图形作为“形”的体现的另一种形式,是符号化的视觉语言,形式简练、典型、单纯,组织构成规范、严谨。富于条理性,符合现代审美的需要,在准确传达信息的同时,图形本身也留给人深刻的印象和美的享受,所以说抽象表现也是图形设计以“形”写“神”诉求实现的重要路径之一。

运用抽象表现手法,表达一定可视的具体,实际上是从人的心理角度出发,从具体的特殊的形象当中。抽取出其美的共性,综合成一种能在人的精神上起美感作用的形式符号,来暗示某种与主题有密切联系的精神、意念和物质,如点有一种视觉张力,能集中人的视线;直线有高耸、上升感曲线给人以优美、柔和感等等。抽象图形由于不是具体的自然形,因而适应性强,有着具象不可比拟的丰富的信息量和哲理,对于表现文化内涵、审美意象、心里感觉、价值取向等只能意会而不可言传的东西有着明显的优势。抽象图形虽然简单却具有深邃的抽象含义,易于内涵的想象和深求,给人以含蓄的意境,所谓“言有尽而意无穷”。

文字是一种特殊的图形,好的品牌名称、文字的排列组合方式及书写形式可以传达不同的心理感受。设计时采用增减笔画、夸张变形等手法,对黑体、宋体的字形和笔画进行装饰变化,以体现笔画美、结构美、意境美,凸现文字的形式变化,组合成千变万化的“形”;书法是中国文字的一种书写形式,楷、草、隶、篆风格多样,其点划、结构、章法体现出意境之美和变幻的形式感。书法讲究行笔运墨,其中的飞白苍劲及字里行间所流露出的轻松自然均带有人文色彩的情调,深藏着东方传统文化的神韵,对于突出表现中国传统文化、民族风格意境的作品有着无可比拟的优势,因此,值得在图形设计中对其加以广泛利用。

篇8

德国是一个位于欧洲大陆中心的古老国家,历史悠久、文化璀燦,德国设计、德国品牌更是闻名全球。提起德国,人们脑海中便会闪现出博朗、宝马、万宝龙、RIMOW、西门子、蔡司、阿迪达斯、蒂森克虏伯、双立人、爱婴舒坦等一连串享誉世界的品牌。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德国设计、德国品牌早已进人中国,走入寻常百姓家,融入到我们生活衣、食、住、行的方方面面,成为生活品质的代名词。德国也是欧洲大陆上邻国最多的国家,历史上欧洲大陆亦多不平静,也许正是这种严酷的地缘条件造就了日耳曼人无休无止的精、专品格,以及天马行空、不拘一格、不寻常人的设计思维。德国设计造就了德国品牌,德国品牌推动了德国设计。德国包豪斯(Bauhaus)的设计美学是全球现代主义设计崛起的革命性思潮,其理论与学说对整个世界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从1955年创办至今的德国红点奖(RedDotAward)早已成为国际知名创意设计大奖,是世界上设计竞赛中最大、最有影响的竞赛之一。这些无不诉说着日耳曼人在设计、创造方面的天赋异禀,以及德国在世界设计潮流上强大的引领力与推动力。随着德国政治、经济、文化实力的不断提升,德国的品牌设计正助力德国生产力水平不断向上发展。今天,德国设计的全球价值认冋感已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新高度。创造力的提升更需要对设计文化的历史进行回溯与思考。面对今天瞬息万变、一日千里的世界发展格局,我们更应从德国品牌设计中追寻品牌设计发展规律,了解现代设计师对世界的思考与感悟,探究如何用设计手段表达思想、传播理念.成就品牌。用德国品牌意识启发中国视觉传达设计教学实践。

二、设计改变生活让意识先于视觉表达

英国艺术史家约翰?伯格认为:“观看先于言语。观看确立了我们在周围世界的地位。他人的视线与我们相结合,使我们确信自己置身于这可观看的世界之中。”2品牌意识是一种共通的无国界语言表达,品牌形象的建立不仅承担着视觉表达为主导的社会意识通过品牌的不断向前发展促进了我们的生活发生深刻变革。品质意识又决定了品牌表达,提到德国著名品牌就不得不提到博朗(Braun),德国博朗创建于1921年,德国博朗的主要产品包含电动剃须刀和时尚美发产品等多个领域,三十年的研发让博朗设计出世界首款电动剃须刀,博朗剃须刀一直致力于科技创新,并以革命性智能声波科技、全自动清洁充电中心、三级剃须系统等创新技术赢得全球消费者青睐。用严密质量管理融人顶级视觉传达设计,德国人懂得只有用严谨的意识管控才能催生出世界顶尖产品的品牌。德国博朗不断追求卓越的设计为消费者不断带来艺术外观与科技完美契合的经典设计。设计的力量让博朗成为全球家电的巨头,博朗也因为优秀的设计成为德国历史上最具有代表性的品牌之一。三年前博朗公司又创佳绩,成功推出最值得关注的全球首款冰感刹须刀,轻松带走剃须过程中产生的热量,呈现令人惊喜的酷爽刹须体验。谁能说这些设计不是对社会意愿的一种表达与诠释?这是居于人类在普遍价值和精神上的共鸣,设计的共享价值就产生了,设计因此改变了生活。“设计改变生活”、“LessBUTbetter”这些设计的宗旨一直都是博朗设计的灵魂所在,旗下多款产品通过无与伦比的德国设计哲学,荣获设计界中的奥斯卡-“红点设计大奖”。德国设计中所蕴含的创新思维、实用理念、美观简洁、细节精细、环保安全是值得我们深入学习体会的,博朗独一无二的设计来源于设计品质意识的明确,通过简单与平衡的线条表达产品品质的卓越。作为世界领军品牌,不断保持设计的创新力和持续力是非常困难的,这是博朗设计继续前进的核心动力,也是我们要学习和挖掘的东西。设计的目标是让产品细节和品质能为用户生活带来变化和完善,让用户体验变得更加鲜活和准确,培养视觉传达设计中的“超越设计”和“再设计”,是对设计意识进行再审视的设计理念,始终以用户体验作为设计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从而找到那个最适合的方法。这些设计思想的启发对于教育的引导至关重要。视觉传达设计追求的永远不变的目标就是通过设计改变我们的生活品质。

三.品质理念注入形象之上

世界营销大师菲利普?科勒指出:“品牌是社会向前发展的灵魂。”3视觉传达设计的教育精髓在于培养设计师对社会问题发现、表达、解决的能力。来自德国品牌的产品越来越多地被世界消费者接受并喜爱,大家一致认为“德国制造就是品质的保证”,这句话不是空穴来风,德国设计师很好的将设计理念注入视觉形象之上,品牌设计团队需要对品牌文化理解深刻的高素质人才、懂得人性化设计的尖端技术人才,要求产品技术上的高质量体现,这些必要因素显而易见可以更深层次的表达德国品牌的品质理念,这需要从一开始就培养严谨系统的思维方式和处理办法。这些设计过程的根源在于将产品与社会生活的品质关联起来,从设计师的意识形态去看待这些问题,追求解决问题的最佳创意和方案。这一过程对我们的设计教育来说具有巨大的启发。人类在社会价值和精神价值上的认识是相通的,因而培养形象之上的品质理念更为重要。遇到设计的问题不要首先考虑视觉表达的形式和方法,首先找到自然的、普遍的、共享的品质理念,这样的设计才会得到全社会的普遍认同。视觉传达课程是对颜色、形状、材质这些基本元素的构成训练,然后再将这些构成元素运用于实际生活的物品中进行塑造。这个塑造的过程由设计师的理性思维和意识形态决定,通过学习设计构成的规律和排布把这些元素有效的组织起来,设计的根源在于设计师对社会的意识形态的理解和把握。所以视觉传达的设计过程就是通过对生活存在元素的理解和阐释,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创造意识思维和谐与平衡的价值共鸣。设计不是设计师的个人自我表达,它源于生活,用心灵去感知社会,在于引导大家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过程,通过这个过程产生创造、引起共鸣。归根结底是要指导学生如何将生活中遇到的问题运用于设计中来改变生活,用心灵去感受设计和传达理念,这就是对于设计“心随物转”还是“物随心转”的根本性问题,视觉传达设计教育还需与社会共同成长并面对不断的挑战,我们曾经把德国设计理解为商业化和T.业产品需求对设计的推动作用,我们面临着设计向商业化趋势妥协这一现实,但随之而来的却是好作品越来越少。我们看到的是德国设计作为商业价值的表层理解,而忽视了设计本身就是社会价值和商业价值的组成部分。将价值理念注入设计形象之上,用心灵去传递和分享故事是一个艰难的创作历程,也是一个解决问题的研发过程。德国正是用这种激情.灵感与理性运作并存的方式,创作出了许多经得起时间检验的优秀设计。4德国设计师也正是将坚持对社会发展的持续关注作为毕生事业。

四、对中国视觉传达设计教学实践的启发

当前的德国设计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从包豪斯到乌尔姆设计学院的影响,这种影响至今蕴含在德国现代设计底蕴和宗旨中。包豪斯德国视觉传达课程的设置不仅仅是对品牌中的色彩、形状、材质的基础训练与实践训练,更注重与社会自然环境达成一致的理念。中国的视觉传达设计教育模式在全球新的专业领域和信息平台环境中,面临着适应全新设计思维的挑战,视觉传达设计教育的视角应在保持传统视觉表达为主要设计表达途径的同时,充分考虑设计艺术学科的知识交叉特色,德国设计教育的课程设置将品牌的表现形式、社会环境、视觉传播的方法和信息的感染力整合起来,融人信息科学、人体工程学、哲学、自然科学基础、数学、方法论、控制论等基础知识,以系统化工程来定位设计,这些学科是对一个设计人才全方位的综合训练,而中国的品牌教育更强调美术设计与手工艺教育结合的思想,近年来注重与实践的结合也仅仅停留在增强就业和动手能力方面,而对设计所承载的整体社会环境的思考和知识体系拓展却不够深入细致,而这些思想和知识体系又是对设计起到至关作用的支持元素,能够影响设计的最终效果。德国设计学院的教学十分注重学生的理念培养,学生自主决定各自的设计理念和设计计划,没有人要求你关注什么,以及采取何种设计理念。学生能够按照个人意愿制定设计计划,并在老师指导下完成,老师通过系统化的学科基础和方法的引导帮助学生完成自己的设计作品。科学的选择和理念的培养是艺术形象产生的根源,学生通过交叉学科的帮助,自由地想象和创作以解决所关注的社会问题,教师在指导过程中帮助其完成设计构成要素的学习训练。这对于中国的设计学院来说无疑是相反的模式,我们更愿意在学习专业技法的基础上去寻找实践,两种思维模式下的教育产生了截然不同的设计作品,我们不难发现,德国学生的设计更加追求品质的延展和现实意义。培养视觉传达专业学生的信息传播感染理念。在设计的细节中可以看到设计师的独立精神、个人情怀与产品的工艺质量密不可分,在包豪斯的课堂上,手工制作研究是设计师的必修课,他们对于学生的手工讲解需要与手工艺大师一起探讨,设计师不一定是手工匠人,但要求对工艺有细致的研究和体验,因为这种体验会让设计通过综合系统的运行保持鲜活的原创性与科学性,所以课程设计的基础要与手工业者的联合培养。德国设计的追本溯源,对教学实践各个环节的科学化、人性化设计,是我们在当前培养设计人才中最值得思考和借鉴的,设计需要与科学对接进行不断地意识思辨,在思辨的过程中用现代设计的理念带动生活的进步与发展并产生视别与识别的符号化视觉语言。设计的原创性是通过高品质的系统化设计呈现出来的造型艺术。而不是通过手工艺和造型的原创来实现设计的日趋卓越与创新。品牌化是视觉传达设计发展的重要概念,社会是品牌主体无形资产的浓缩,包括社会的自然性特征、个性化特征、象征性特征、多样性特征和差别化特征。“符号”和“信息”化的语言是传达给大众的重要识別手段。5德国设计教育促进了德国品牌发展,德国品牌发展又推进了德国设计教育的进一步丰富与完善。德国品牌通过不断优化设计从世界市场上不断聚集力量并持续发展,品牌理念是对优质生活概念的一种诠释,品牌不仅仅是形象设计,更是一种为生活提供创新与定位的服务,品牌概念被市场当做营销元素和策略受制于经济力量的控制更推动经济的向前发展6,在专业教育中培养视觉传达专业学生的产品品质意识和信息感染意识,使学生意识到追求卓越的品质和高效能的信息感染力才是视觉传达设计的终极追求。

参考文献

1.(美)丹尼尔.贝尔《资本主义文化矛盾》,三联书店,1989年,第156页。

2.(英)约翰+伯格《观看之道》,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年,第3页。

3.(美)菲利普+科勒《多元文化与城市未来》演讲稿,西安,2005年9月。

4.曹通、李晓斌《设计并不重要》,重庆出版集团,2013年,第175页。

5.刘洋《理论与经验-会展视角下的北京城市品牌传播》,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5年,第101页。

篇9

关键词:图形设计:视觉传达:创意

图形设计,也许很多人不理解它到底在玩些什么,给一个主题,马上摇身变成海报、招贴作品,有些甚至没有任何的社会经济效益。它不像商业广告、包装设计、书籍装帧、标志与设计,具有明确的应用价值,有客户的要求、市场的制约、宣传的内容,而图形设计似乎只能生存在商业化的设计和崇高的纯艺术之间的夹缝中,孤芳自赏地为自己的追随者建立一个海报博物馆。因而,连我自己都在常常置疑――图形设计为什么?但是,作为一名专门从事图形设计教学的老师,我又深深体会到,图形的创作是多么的扣人心弦,引人入胜,就好像是纸面上的智力游戏,并且是用图语而不是用文字方式表达的视觉化的智力游戏,在这个游戏中,你体会到的是挖空心思的冥想,是痛苦、惊险、离奇、回味、赞叹和感悟的全过程。你的大脑经过了洗礼,任想像驰骋,最终浓缩成智慧的结晶,最重要的是,你会感悟到视觉上的设计竟都可以如此的融会贯通。图形创意的能力是设计的基础,这个基础同绘画造型的基础一样是极其重要和关键的。图形设计中强调大量的发散性思维构想本身就是对创造能力的考验,它不断地要求对已熟知的形、事、物提出疑问,展开联想,并尝试从更多的角度、方面观察和理解事物,而不仅仅只局限于其本身的或经验化的意义和形态。我曾经在教学中进行了这样的课外训练:让同学们在10分钟内用图形表达出词语的含义。同学们刚开始更多的只把词语本身所具有的含义用图画描出来,而没有根据词语进行词义的延展,进而进行联想。一部分同学很认真去完成这类训练,另一部分同学却没有努力去做。在以后的作业中两部分同学表现出差异性。前者能很快切入主题展开创意,后者却很吃力没有主线的胡思乱想,就其原因在于发散性思维的训练。当一个被创造出来的新事物或新情景有助于解释一个旧的或者普通的主题时,它无疑将会显得更具感染力和价值,正如高尔基所语:在创作中“仅仅观察和认识还不够,必须想像。”我想,无论从事哪样设计工作都需要智慧,特别在平面上做文章的人由于空间的限制,更加追求对二维空间范围内最淋漓尽致的把握,无论是文学作品、纯艺术作品或是平面设计作品,有一个出其不意的好构想,作品已经成功了一半。

如果说视觉传达设计有设计的方法可寻,我认为,在做这个视觉智力游戏时所体味的全过程也许就是其中的秘定之一。对于任何视觉传达所包含的设计类来讲,创意和表现往往是设计过程中的两大难题,而在图形的设计过程中恰恰亦要求两项工作的完美结合。视觉语言的准确表达。创意是否具有图形感与构想过程的本身同等重要的。然而,清晰的、恰到好处的表达却不那么容易,就像每个人都会说话,但并非个个都善于表达;同样一件东西在每个人心目中都有各种各样的比喻,但表达出来的力度却不一样。画面上采取什么样的形式、技法、色彩表现如何的情绪、心理和情感……这一切有关于视觉表达与精神诉求方面的运用都将深刻地影响设计作品本身的感染力,平面设计作品的风格也正区别于此。就如靳场强先生的作品如果缺少了那些水墨表现,而将之换成生硬的砖黑色,那么将会显得毫无生机。实际上,视觉语言表达是一个很值得研究的课题,是中浮意,襟衣,远落语气和修辞方法似乎处处能与文字语言、音乐语言的规律一一对应,设计史将德国现代图形设计大师称为“视觉诗人”,也许正是因为图形语言的组织也能达到赋词吟诗时的意境吧。艺术本来是相通的,由此可见一斑。

篇10

著名设计理论家尹定邦指出:“所谓图形,指的就是图而成形,是人为创造的形象。设计师所设置的任何一件景物都应该属于此列,是指那些能够用来产生视觉图像并能转化为信息传达的视觉符号。”(尹定邦《图形与意义》第7页,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3年版)随着观众对视觉的需求,它必然会通过追求图形的原创性来增强视觉的解释力,在戏剧舞台上形成对剧目内涵的明确指向。福建师范大学翁炳峰教授曾明确论述:“从广义上解释图形语言,是指任何荷载信息的视觉形式都属于图形语言的范畴,只是不同的传播载体有不同的传播形式。狭义上的解释是具体的图形语言,是指形象、色彩、质感、量感等因素以及它们之间的构成关系。”(翁炳峰《图形创意》第6页,福建美术出版社 2005年版)

设计的灵魂是创意,而图形是视觉传达设计创意中最为关键的焦点,是传达信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现代社会人与人之间相互交流与沟通的重要视觉语言形式。图形设计师对某些具体内容进行构思与表现,体现了设计师的观念,达到了传播和解释的目的。图形语言较语言文字更形象、直观和具体,具有世界意义。

对于在舞台设计中使用图形设计的构成方法和创意,我们应该更多地关注现代设计的理论、概念,现代设计概念的产生体现为一种空间形象的造型转化,显现多元趋势。它的构思发展模式应该是爆炸式的,可以不受任何空间形式、构图法则、意境联想、流行趋势、艺术风格、装饰手法等限制。它立足于内在观念的诠释,强调目的性与创造性,在舞台设计中即舞台动作空间的创造和环境空间的再现;或立足于设计的形式意义,强调形状、色彩等形式因素的适用和结构、秩序的合理安排,即舞台美术中审美空间的创造。因此,图形设计中“同构”与“解构”的组织及构成方法对于舞台设计具有它山之石的意义。

同构的创意

美国著名艺术理论家阿道夫·阿恩海姆在《艺术与视知觉》中认为,“人们之所以感到美,乃是表达的内容与表达方式之间达到同形对应的结果”。(转引自陈蓉《论艺术设计的同构思维方式》,载于《中国美术教育》2000年第2期)这种“同形对应的结果”是建立在人的主观意识和积极探寻行为的基础上的,其中,同构思维创意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同构表现在人类在观察体验事物基础上主动寻找事物之间存在的相似性规律,认识并把握事物的倾向,利用联想、想象心理,将一种事物的结构、形式折射到另一种与其有着某种联系和相近之处的事物形式上,并从中得到启发和感悟,上升到对新事物的探索和创造。在同构状态下完成的设计和创作会强化主题内容,表现力强,容易使人产生共鸣。如1994年樊跃先生为舞蹈《丽人行》设计的布景中,巧妙地将河水图形与通过渐变的女人发辫连结在一起。以发辫的由黑到白变化暗示着女人一生的成长,与源源之水图形的同构,较好地表达了“女儿柔情似水,女人如同河流、养育人类”的主题,不但视觉感受大气,而且使人感到主题和内涵的意味深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