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产业创新范文

时间:2024-01-02 17:56:4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旅游产业创新,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旅游产业创新

篇1

关键词:旅游业;问题;服务创新;产业转型

1 当前我国旅游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分析。

1.1 政府对旅游业的人是不够,重视程度不高。

旅游业作为服务业的重要支柱之一,其带来的经济效益是不可限量的,通过旅游业发展起来的城市甚至国家不胜枚举。但是,旅游业的发展不是一朝一夕,前期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进行相关建设和调整,到后期才会逐渐带来收益。开发旅游资源在短期内是吃力不讨好的事情,很少有人愿意“前人栽树,后人乘凉”,最终导致很多旅游资源被闲置。

1.2 政府的规划不到位。

旅游业的开发和创造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是需要充分结合当地特色并对于市场需求和时代变化进行参考和适应,最终形成本地特色。但是,我国旅游业的开发缺乏必要的设计和规划,往往会导致资源浪费。

1.3 缺乏创新和亮点,产业结构单一。

喜欢旅游的人会经常抱怨,我国部分景点之间没有过多的差异和特色,都是大同小异,比如“户部巷”和“夫子庙”,十分雷同,游客去过A景点就不会再对B景点抱有期待。这是限制我国旅游业发展和进步的重要因素之一,旅游景点之间没有太多不同之处,不能形成对游客的吸引,无法激发游客的游兴。其次,我国目前旅游景点大多都保持在“购票进门”的原始状态,门票成为旅游业的唯一收入来源,很多当地特色都没能形成产生,不仅不利于本地的推广,同时也会导致资源的白白流失。

2 如何进行旅游服务的创新。

2.1 传统文化是旅游服务创新的源泉。

在现代科技迅猛发展的今天,无论在哪一个行业,发达的技术手段、现代化的管理方式似乎成为人们趋之若鹜的对象。在产业中输入科技的因素是必要的也是必须的,这对于提升企业竞争力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与此同时,我们也不应该忽视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传统文化的优秀宝库为我们的旅游服务提供着不竭的创作源泉。如今在喧嚣的城市生活中,人们渴望觅得一片净土来安详短暂的安宁,因而,旅游市场是广阔的,但是诸多景区在设计上缺乏创新,不能吸引游客,而中国传统文化里关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隐士的理念却着实为当代的田园休闲方式和部分以自然景观为核心的旅游景点提供了良好的范例,是值得借鉴的典范。

2.2 科技手段是旅游服务创新的重要渠道。

旅游服务和旅游业本身还具有很大的不同之处,旅游业主要是偏向旅游景点,但是旅游服务则包含更多要素,比如交通方式,舒适、便利的交通方式成为吸引游客的重要因素。前些年,预定机票是一个十分繁琐的事情,要经历很多复杂的环节,而游客出行的目的是为了获得舒适的体验,这样的繁冗让很多游客望而却步。携程利用先进的科技手段提供了网络预定机票的服务,而且避免了诸多不必要的程序,不仅为游客提供了便利的服务,与此同时也让自身的知名度深入人心,一举跻身该行业前列,成为很多其他网站纷纷模仿的经典。这一案例足以证明科技手段在旅游服务创新领域的重要性。

2.3 旅游服务的创新推广手段――跨界。

@里所说的跨界包含两个方面的含义,第一是指旅游服务与其他行业之间的跨界融合。用哲学的观点来看,联系是普遍存在的,任何事物都无法孤立存在,旅游服务亦是如此。传统的旅游服务业眼光狭窄,只能看到本行业内部,而直接忽视其他因素。殊不知如果相关服务的提升也算是自身竞争力的提升。关于这一点,举个很简单的案例,在旅游景点提供相应的银行服务、商业服务和物流服务,这便是和其他部门的跨界,而这种跨接对于自身吸引力的提高是无与伦比的。

跨界的第二种含义就是走出国门,拓展旅游服务。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提高,国民对出境旅游有了更高的期待,同时外国游客的数量也在逐年上升,这就需要我国的旅游服务行业实现跨界延伸,不能将市场投放在本国。

3 如何实现旅游业转型。

3.1 完善旅游景点的基础设施,达到建设标准化。

我国旅游业如果想要达到相关的等级,必须要在软硬件上下很大的功夫,如果存在设施不齐全、服务不到位、各项指标不达标的情况则只能贻笑大方。首先必须拟定相关旅游景点各方面的指标,按拟定的指标严格操作,其次要草拟审核制度,并且按照既定的制度来对于旅游景点评级,让旅游景点不仅有一个底线同时更有一个上升和进步的目标。其次,在配套设施方面也要做出一定的指示和要求,指导相关景点做出正确的选择,使经营更加科学化。

3.2 调整旅游产业结构。

目前,我国大多数旅游景点的收入都是依靠门票,门票成为获取收益的唯一途径,因此,景点想要得到更高的收入只能在门票的提高上下功夫,这就导致我国部分旅游景点出现天价门票的情况,比如黄山的门票已经达到200多,着实让人大跌眼镜。门票是唯一收入不仅不能促进本地旅游业的发展,同时也会失去部分游客,因此,我国旅游业的产业结构必须调整。衍生特色产品和发展物流是很好的选择,特色产品不仅能成为一个景点的吸引力之一,同时也能为景点创造收入,但是游客出门本身已经携带诸多行李,十分不便,很难愿意再购买特色产品带回家,这是物流业就发挥出了价值。

作者简介:

刘海艳(1985.2―),汉,四川资阳,硕士,重庆海联职业技术学院,讲师。

篇2

论文摘要:泰宁县旅游产业正处在一个重要的战略机遇期。本文结合实际,提出了泰宁旅游产业发展的整体思路,即加快发展具有特色的泰宁旅游产业,抓好品牌宣传、加强设施建设并树立优质服务形象、突出旅游产品特色、规范行业管理、加速旅游产业升级、促进旅游经济可持续发展。

金湖旅游起步于八十年代中期,近几年来有了很大的发展,先后获得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4A”级旅游区、国家森林公园、国家地质公园、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等5个国家级称号。几年来,旅游人数和旅游总收入每年以20%以上的速度增长,饮食服务、交通运输、建筑、金融、通讯、商贸、娱乐等相关产业日显繁荣活跃,全县旅游业从业人员1000余人,间接从业人员4000余人,2003年以旅游为主的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35%,旅游总收入占全县GDP的15%,旅游龙头带动作用初步显现,旅游产业已成为县域经济最重要的支柱产业。现在,我们正处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阶段,泰宁县的旅游业迎来了一个重要战略机遇期。随着总体小康向全面小康的进展,也随着经济和文化的国际交往逐渐增多,旅游需求将渐趋旺盛,再加上国家重点建设项目(北)京福(州)高速公路穿过泰宁县境(已动工兴建,预计2005年投入使用),这将极大地方便京福高速公路沿线的游客到金湖旅游。我们应该抓住这个难得的机遇期,与时俱进,进一步发展泰宁旅游产业。

一、强化营销宣传,打响大金湖品牌

争夺更多的游客是旅游市场竞争的根本目的,也是旅游经济工作长期的首要任务。一要坚持“政府主导、企业主体、社会参与”的市场开发机制。充分运作好政府强有力的行政资源,组织、支持、指导、服务旅游企业开拓市场,广泛动员各种社会资源,采取各种形式,营造全县上下共同宣传推介大金湖的浓厚氛围。根据目标市场的需求,策划推广富有特色、品位和吸引力的品牌形象、宣传口号。二要围绕“云游水上天然大佛寺,感受天踪灵趣大金湖”宣传促销主题,加强大金湖品牌的整合包装和传播策划,迅速提高大金湖的知名度与美誉度。加强与武夷山等省内知名旅游区的协作,凸显大金湖在全省“山、海、湖”旅游格局中的“山”、“湖”地位,进一步打响天下第一湖山的品牌;加快建设“水上观音”朝拜回廊、甘露寺“千佛岩”、“如来佛祖”拜台和“罗汉山”等景区建设,塑水上天然大佛寺主题形象;积极举办全省民间艺术游开幕式、巡回开展大金湖主题旅游产品说明会、筹备参加全国旅交会等活动,提高金湖旅游在国内和港澳台地区的知名度;抓紧实施“水上观音”申报吉尼斯纪录、创建世界首批地质公园以及金湖风光邮票、邮品发行等工作,加快大金湖网站规划建设,推动金湖旅游走向世界。

二、强化旅游设施建设,树立优质服务形象

1改善设施提档次。以“创优(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县)”“入关(申报世界地质公园)”为载体,以建设生态文化旅游区为目标,增加必要的投入,改善旅游条件,加快旅游区建设步伐。在旅游城建设方面,按照生态文化旅游城的定位,以高起点规划为指导,以旅游产业发展为基础,以特色文化为灵魂,以环境建设为宗旨,以经营城市为理念,把“创优”要求融入城市规划建设;把城区当景区来建设,认真抓好特色建筑、沿河两岸、空间绿化、夜景工程、精品小区和城市雕塑等重要节点的建设,重点突破泰宁古镇及其入口处、沿河两岸和松光小区的开发建设;健全城市旅游标识标志,建好旅游服务中心,发展旅游公共交通,鼓励发展宾馆饭店等接待设施,规划建设特色餐饮、购物、文化娱乐等旅游专业街区,加强城市管理,搞好交通、环卫、市场等综合整治,创造整洁、亮丽、清爽的城市环境,营造“人人都是文明使者,处处都是金湖形象”的旅游氛围。

在景区建设方面,抢抓时机推进风洞低水位蓄水坝和城区拦河坝开工建设,加快游船改造升级,不断完善公厕、停车场、绿美化、步道等基础设施;深入开展旅游区创优评级,所有景区都要按#$级标准建设管理,瞄准国内一流水准不断完善提高金湖等主体景区,把申报世界地质公园作为大金湖冲刺世界级品牌的重点工作抓紧抓实。在旅游经济开发区建设方面,按照一区多园的开发模式,把旅游度假区、旅游商贸区、工业园区纳入旅游经济开发区统一开发与管理,高起点、高水平编制总体规划和功能区详规,确定功能定位,明确发展方向;走市场化路子,加快园区交通、通讯、供水供电等基础设施建设;实行更加优惠灵活的政策措施,吸引更多旅游投资参与园区项目的开发和建设,重点突破一批高档宾馆饭店、旅游商品开发和主题旅游项目,培育旅游产业的增长点。在旅游交通建设方面,全力支持参与京福调整公路建设,确保建设进度,同时争取连接线工程与高速公路同步施工建设;积极争取国债、旅游、交通等专项资金,筹划项目资金捆绑,争取武夷山机场至泰宁公路改造列入全省重点支持项目并尽快开工建设,创造条件上马上清溪旅游公路改造项目,从根本上解决制约游客增长的交通瓶颈的问题。

2优质服务树形象。服务是旅游产品固有的,不可缺少的内容,是提高旅游市场竞争力的关键。要以游客为中心,以游客满意为目标,提供优质服务,树立良好形象。大力推行旅游服务标准化建设和国际质量体系认证,健全落实质量保证金制、导游计分管理制和旅游者投诉受理制,最大限度防止出现旅游重大质量事件。加强旅游安全和卫生保障工作。切实加强旅游执法监督,完善旅游价格管理,规范旅游市场秩序。加强行风建设加大旅游从业人员的教育培训,提高从业队伍的整体素质。继续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发扬民风淳朴、太平安宁的优良传统,塑一流环境、一流产品、一流服务、一流质量的大金湖旅游“质量”品牌。

三、优化旅游产品结构,突出特色旅游

要立足大金湖旅游资源景观多样、生态原始和山水灵异的特色,深度挖掘个性化品质,巩固提高原来知名度较高的景区;构建唯我独有、唯我为优的观光产品体系,从游客求知、求奇、求新等特点出发,深入保护挖掘地方民俗、戏曲、历史、建筑等特色文化,丰富提升导游词的文化品位,营造文化氛围,提高文化品位,建设文化旅游名品;调整产品结构,开发度假休闲新品。

1提高旅游景点档次。重点抓好精品景区建设,突出宗教文化、岩寺文化、明朝古建筑文化等特点,深化内涵,扩大外延。搞好金湖主入口的形象工程,抓好野趣园改造,深度开发状元岩、猫儿山、百竹园。完善配套设施,增加旅游项目,丰富旅游内容,增强吸收力。

2提高金湖旅游文化品位。加强旅游文化研究,如泰宁苏区文化、民俗文化、官宦文化、宗教文化、古建筑文化等研究。对现有景观各种导游词进行修改完善,丰富文化内涵,提高文化品位。加快人文景观开发步伐,重点是对尚书墓、栖真岩、黄石寺、李氏宗祠、世德堂、街、尚书第小区等岩寺、道观、古建筑历史遗址独特文化景观的修复和地方剧种梅林戏、民俗风情文化表演项目的开发。

3大力发展专项旅游产品。充分发挥金湖旅游资源优势,将旅游与历史文化、工农业生产、体育、商业等有机结合,开发休闲度假、民俗风情、寻根祭祖、老区考察、水上运动等一批特色专项旅游项目,建立以观光产品为基础,以度假旅游产品和专项旅游产品为辅的多元化产品体系,适应现代旅游者多样化的需求。

四、规范旅游行业管理

旅游质量是旅游的生命线,是当今旅游市场竞争的主题。一是实现旅游服务标准化。建立健全旅游行业标准化服务质量标准和制度体系,按照国家旅游城标准,大力开展旅游创优达标活动,全面实施标准化经营、服务,加强旅游质量的社会监督,严格落实服务质量承诺制和投诉理赔制。二是实现旅游市场经营规范化。继续整顿旅游企业,积极引导、鼓励旅游企业联合重组和创办正规旅行社,取缔“黑社”,形成一个公平、竞争、有序的旅游市场。加强假日旅馆、导游、车辆、排工管理。加强旅游市场监督,净化旅游市场。三是加强景区管理。深入开展“全国文明风景名胜旅游区”创建活动,加强卫生管理,营造整洁的旅游环境,加强旅游安全管理,增强从业人员安全意识和救护能力,深入开展“百里旅游安全路带”建设活动,切实加强景区旅游秩序管理,全面推广电脑化作业,简化景区与游客、旅游企业的手续办事程序,强化景区站(所)管理职能。四是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在全旅游系统内深入开展以“内增素质、外树形象”和“情暖金湖、共创文明”为主题的“十佳导游、十佳排工”、“青年文明号”“、文明安全景区”等争创活动,促进旅游经济与精神文明建设协调发展。

五、加大投入力度,推进旅游产业化进程

加快旅游业发展,必须走产业化之路。一是加快旅游投资经营体制改革。充分发挥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在推进旅游经济产业中的重要作用,放宽民间资本在开发金湖旅游业中的市场准入领域,坚持“谁投资、谁受益”原则。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在旅游业中的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并把其统一于全面建设小康县进程中。积极推动经营体制创新,形成以产权为纽带,以市场为导向,通过改组、联合、兼并、租赁、股份合作、公司制等形式的旅游企业,发展一批行业性的联合体和企业集团,促进规模化,推进旅游产业的发展。二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根据总体规划建立招商项目库,精选一批有特色、能发展可操作性强的好项目、大项目,积极向外招商引资。要拓宽招商融资的渠道,尝试经营权有偿转让,积极吸引境内外大企业大集团投资经营金湖旅游业。三是加快富有地方特色的土特产品、手工艺品和纪念品的开发。充分兼顾旅游商品的纪念性、艺术性、礼品性和实用性,优化商品、外形和文化创意设计,突出特色,打响大金湖品牌。

六、促进旅游经济可持续发展

不能只注意旅游带来的经济利益,要进行科学的综合效益评估,绝不能对旅游资源过度甚至掠夺式开发,对景点进行粗放式管理。旅游项目大量上马,病态扩张,这一切都会损害旅游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环境,威胁着旅游业发展的长期利益。要严格遵循“严格保护、统一管理,合理开发、永续利用”的方针,强化旅游资源的保护。

参考资料:

[1]邹统钎"旅游开发与规划[M]"广州:广东旅游出版社1999,P87-88

篇3

关键词:生态旅游;发展;措施

中图分类号:F59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4161(2007)05-0100-03

生态旅游是随着城市化、工业化发展而兴起的。在以科学发展观为战略指导,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的时代背景下,探寻生态旅游产业发展模式的新思路就显得格外重要。与其他形式的旅游活动相比,生态旅游具有地域上的自然性、层次上的高品位性、利用上的可持续性和内容上的专业性等突出特点[1]。它符合近年来在游客中十分盛行的“崇尚自然”、“返璞归真”的旅游心态,是国内旅游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和趋势。积极开展生态旅游资源开发和持续利用研究,建立生态旅游开发模式,对促进生态旅游业的持续发展、合理利用和保护生态资源意义重大。

1.关于生态旅游开发的基本理论

1.1 关于生态旅游的内涵和生态旅游系统

生态旅游指的是在生态学理论原则指导下,以自然生态环境和资源为取向,以各类自然保护区(含公园)为主要观赏游览对象,所开展的一种既能获得一定社会经济效益、又能较好地促进人们对自然环境认识和保护的一种旅游活动[2]。

生态旅游是旅游主体和客体双方寻求的目标,是旅游的最高层次。要求游客和管理者不仅从旅游资源中得到精神和物质享受,更主要是精神给予。

生态旅游系统的内核是生态,强调人(旅游资源管理者和旅客)与旅游资源之间的生态作用,即生态制约、生态平衡和生态反馈,追求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生态旅游系统同样是一个开放的生态系统[3](见图1)。

1.2 生态旅游资源开发的生态学理论基础

生态旅游资源开发与经营应以生态学理论为指导,牢固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思维模式,达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主要的生态学理论有人文生态学、景观生态学、森林生态学、植物生态学、城市生态学、生态系统生态学、经济生态学,这些基础理论以及它们的指导作用概括如下(见表1)。

2.生态旅游资源开发的内在要求以及创新发展新思路探讨

2.1 生态旅游资源开发的内在要求

生态旅游是基于人与旅游资源关系及其与环境关系的旅游,其基本特点是倡导生态、利用生态、保护生态、依赖生态等等,并贯穿在生态旅游资源开发的各个环节当中。生态旅游资源开发与发展是在生态学的基础上,以生态环境与资源为取向,以获得社会经济效益和生态环境保护两个功能为目的,并在此基础上建立生态工程和旅游活动项目两个实体型态[4]。因此,对生态旅游资源开发应根植于其如下内在要求之上:

(1)以生态学理论为依据开发、利用旅游资源,实现旅游资源的生态可持续。

(2)把生态学原理渗透到旅游服务全程之中,实现旅游资源生态保护和游客的生态享受,追求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共赢。

(3)以旅游为媒介开展生态教育,实现全民生态意识的普及与提高。

(4)加强旅游资源的生态保护与生态重构,实现旅游资源的生态良性循环。

2.2生态旅游产业发展模式创新思路探讨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生态旅游产业发展,要以科学的发展观为指导,紧密结合生态旅游产业基础和发展环境,坚持政府主导与市场导向相结合,将地区丰富的自然与文化生态资源开发结合起来,才能形成生态旅游产业持续发展的新格局。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生态旅游产业的发展,需要充分发挥政府在产业规划、组织、协调、管理中的职能,统筹协调生态旅游产业发展进程中各种复杂的利益关系,同时,也要充分发挥市场在生态旅游资源优化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利用市场机制的功能和作用,使资金、技术、人才、知识等要素在市场力量的作用下,与地区自然、人文等因素结合起来,推动生态旅游产业现实地形成和发展。这样才能实现生态旅游产业产业化、市场化和管理科学化,提高社会、经济、生态效益和持续发展能力。要实现生态旅游发展战略的目标和发展要求,关键是要以生态旅游的科学观为指导,以制度创新为手段,制定新的发展措施来推动。

3.甘孜州生态旅游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分析

3.1甘孜州生态旅游发展现状

甘孜州是中国香格里拉生态旅游区的核心区,是底蕴深厚的康巴文化的发祥地。自1988年全州实施“旅游兴州”战略以来,全州旅游发展较快。围绕建设“中国人文、生态旅游第一州”,确立了旅游业的支柱产业地位;把大海螺沟冰川森林旅游区、“中国情歌城”和“古碉・藏寨・美人谷”旅游区、稻城亚丁香格里拉自然生态旅游区以及以德格为中心的康巴文化旅游区作为重点突破口来辐射全州旅游景区的开发建设;构筑了“自然生态―康巴文化风情旅游环线”、“康巴文化旅游环线”、“香格里拉旅游精品环线”三大环线。

3.2甘孜州生态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分析

尽管甘孜州的生态旅游近几年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是,调查中发现甘孜州生态旅游产业发展还存在着诸如在观念、规划、体制、资金、环保等方面的系列问题。

一是观念滞后。表现为:对旅游产业化开发与运作思考不够,缺乏深层次和长远发展的意识;对本地旅游资源的特点与优势认识不深等。

二是缺乏用战略眼光来统筹全局,规划滞后,出现了开发的盲目性和低层次性,缺乏一个科学合理、协调发展的“总规”和切实可行的“详规”。

三是对人文资源重视不够。旅游开发停留在自发、简单、重复开发的低水平状态。

四是总体布局及功能缺乏明确的定位,更谈不上提高品位和档次。

五是旅游服务设施建设严重滞后。导致旅游食、住、行无保证,游、购、娱无方向。

六是投入不足,难以启动。

七是存在旅游条件较好的景区宣传力度不够,而条件较差的却过分宣传的促销失衡状态。

4.甘孜州生态旅游产业发展总思路与基本措施

4.1推动甘孜州生态旅游产业发展总思路

总的思路应以自然生态和人文生态资源协调开发为核心,推动旅游产业化市场化发展。确定内涵丰富的“大生态旅游”发展观。

结合甘孜州实际,生态旅游产业要以甘孜州独特的自然生态与人文生态旅游资源为产业形成的基础。甘孜州丰富而神奇的自然、人文旅游资源在区内的聚集和组合,为产业和产品的多层次开发提供了区域基础。丰富的自然、人文生态资源的空间结构和区位聚合,不但是生态旅游产业形成的比较优势,也是产业市场化推进及产品竞争优势的重要形成因素。甘孜州生态旅游产业化,市场化的发展,关键是要在发展中,将生态旅游的自然与文化因素整合在生态旅游产业的各环节,形成多层次的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通过“甘孜――中国西部自然生态与康巴文化旅游目的地建设”,四川甘孜州生态旅游作为“大香格里拉生态旅游圈”核心区的建设,形成康巴文化、民族风情、生态考察、观光、科研、环保、教育等为主要内容的大生态旅游。实施甘孜州生态旅游产业发展战略,需要延伸视野和拓展思维,正确认识生态旅游产业发展存在的关键问题和障碍,把握甘孜生态旅游产业发展的方向和实施重点环节。

4.2甘孜州生态旅游产业发展的基本措施探讨

4.2.1 以名牌和精品开发为龙头,推动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高级化发展。

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甘孜州生态旅游产业发展面临着极大的困难。在产业的开发体制和发展模式上,还受到传统体制和发展方式的深刻制约,旅游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单一,各主要旅游地产品开发雷同,档次低,存在“有品无牌”的现象。要根本上改变这种状况,关键是要在规划的指导下,形成各具特色的名牌优势产品,避免盲目地相互模仿、复制。

4.2.2 建立和创新甘孜生态旅游产业管理体制。

甘孜州生态旅游产业发展,要坚持政府主导型的产业推动和战略,政府在生态旅游产业发展管理中的职能要正确定位,政府的主要职能要从直接管理微观资源配置转向间接调控上。相应的要构架起生态旅游权威的决策管理机构,协调处理甘孜州生态旅游开发管理问题。可成立甘孜州生态旅游产业管理委员会,由主管旅游的副州长任主任,计委、旅游文化、交通、国土、林业、环保、工商等部门参加。通过管理机构的领导,规范市场和投资、开发行为、经营行为、规划的编制实施,形成民族地区有特色和符合实际的生态旅游管理新体制。

4.2.3 推动生态旅游资源所有权与经营权改革,发挥市场主体的作用,拓展民营资本和多种所有制经济参与甘孜州生态旅游开发、经营。

在民族地区要从实际出发,深化体制改革。要选择有条件的景区和项目,在规划的前提下,根据甘孜州生态旅游产业规划和旅游总体规划以及其他经济建设规划,探索生态旅游投资与建设新思路。在坚持旅游资源所有权不变的情况下,使经营权与所有权分离。对法律规定的属于集体所有的适合开发生态旅游的荒山、荒坡等土地资源可以拍卖土地使用权。当然,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对投资者要有选择和规范,要求企业行为要符合政府法规和生态规划以及公众利益,特别是要坚决遏制以生态旅游开发为名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

4.2.4配合生态旅游开发,甘孜州要建立起一套行之有效、符合实际的生态旅游发展管理、监控、约束新机制。

要坚持规划的科学性和严肃性,严格按规划实施开发。坚持对甘孜州各区域生态旅游开发的分类指导,甘孜州区域差异明显,要多种开发形式、多种经营模式展开,防止一刀切,可以有严格的高层次的自然生态旅游区,也可以有以文化生态旅游资源开发为主的景区,也有复合开发模式景区。可以有独资经营、股权经营、委托经营、租赁经营等,经营体制应多元化。

4.2.5生态旅游开发要形成甘孜州多元化的投资主体格局。

大力拓展资本市场,配合生态旅游产业化开发,形成投资市场化为主的新机制,政府、企业、银行企业集团、社会(海内外投资者)都是甘孜州生态旅游投资的重要主体。制定政策保护其合法收益,在资本市场建设上可以建立旅游发展基金,发行生态旅游彩票(债券),征收生态资源利用的特殊税种等。

甘孜州面积大,海拔高,生态旅游开发空间距离成本和投资机会成本都很高,要坚持综合开发,形成产业联动。当前不宜全面出击,改变“点子开发工程”,应依托城镇和交通干线,市场网络的有序推进,选择重点,要按规划有序推进和促进产业关联。

4.2.6甘孜州旅游业发展要加大营销和提高服务水平,价格策略和政策要符合实际。

结合甘孜州旅游市场的需求变化和各区域实际,可选择不同价格策略:一是生态旅游项目分解,单项定价;二是按季节差别定价;三是民族文化产品特殊定价;四是针对游客不同差别定价;五是特殊旅游特殊定价;六是项目组合定价。在营销上,可采取全员营销方式,在促销上应加强甘孜州整体市场促销。

4.2.7生态旅游要以富民为导向,提高当地居民参与度。

要让甘孜州的当地居民进入生态旅游发展过程和参与到产业化、市场化中,提高就业能力,获得更多就业机会,增加城乡居民收入。一是对进入甘孜州投资的企业,应有选择和要求,企业投资不但要有资金、项目、建设内容,而且,要能直接地创造和提供就业岗位和机会;二是企业要加大对当地居民,特别是失地农民的就业培训。对此,政府在财政、税收、土地、资源等方面给企业以特殊优惠政策;三是鼓励企业和投资者投资和开发甘孜州的公共产品,进入交通、社会基础设施建设,参与甘孜州旅游文化的发展。

4.2.8 围绕重点生态旅游项目开发,组建企业集团,推动旅游市场主体发育。

甘孜州生态旅游产业发展,要以企业为市场主体,拓展融资渠道。生态旅游开发要区分竞争性、公益性项目。对于竞争性项目,资源开发、景区开发、市场开发等企业是主要投资者。甘孜州旅游产业化若没有企业主体的培育是不行的,政府要制定政策和法规,推动当地企业和区外企业跨区域地组建1―2个有实力的旅游集团,实现资产重组和规模经营。要从民族地区实际出发(区内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可以股份制形式与区外企业联合,有条件时可以争取为上市公司。旅游基础设施项目,政府是重要投资主体,要争取上级财政投资于交通、通讯等,但也要从民族地区特点出发,制定特殊优惠政策鼓励区外企业、外商进入,投资兴办基础项目,并保证其利益。

参考文献:

[1]卢云亭.生态旅游与可持续旅游发展[J].经济地理,1996,(3):106-112.

[2]苏维词等.论贵州喀斯特地域自然保护区的生态旅游开发[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1,20(1):87-90.

[3]韩艳洁.生态旅游基本理论与西部生态旅游开发模式[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5,(12):60-64.

[4]张广瑞.生态旅游的理论与实践[J].旅游学刊,1999,(2):51-55.

篇4

大审美经济时代,旅游成为消费者寻求、购买、体验和消费文化的过程。基于旅游文化产业的文化特性,其内涵和外延必须突出审美因素,尤其是审美体验在旅游文化产业创新发展中的作用,包括更新旅游文化产业观念、拓展旅游文化产业内涵和提升旅游文化产品的品质等,以满足消费者审美升华的需要和成为生命统一体的需要,切实推动旅游文化产业蓬勃发展。

【关键词】

大审美经济;审美体验;旅游文化产业;顺德

当代社会正在经历一场深刻的审美化变革。在消费审美化的前提下,个人通过创意、技巧和才华激发文化产业发展内生动力,以审美消费为主要特征的文化产业在21世纪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杜威在《艺术即经验》中谈到两种体验,一种是体验的优雅和强化形式,即艺术作品,另一种体验则普遍构成日常事件、活动及情感。艺术和审美体验隐含在每一个正常体验中,审美经验是一切经验所固有。随着审美体验进入经济领域,我们也步入了大审美经济时代。在市场原则和资本逻辑的全面渗透下,审美文化与市场经济的联姻催生了“审美文化产业”的兴起。1991年,世界旅游组织将现代旅游的定义解释为:“人们处于休闲、商务或其他目的,到惯常环境以外的地方连续不超过一年的旅行和逗留活动”。旅游融自然美、艺术美、生活美为一体,具有综合性审美的特质:感遇古迹、建筑和文物者有之,膜拜庙宇、园林者有之,欣赏书法、绘画、篆刻者有之,观摩音乐、舞蹈者有之,体验美食、民情、风尚者有之,无论是涉及中国传统美学的阴柔、阳刚、秀美、绮丽、疏阔等审美范畴,还是西方美学崇高、自然、沉郁、悲壮等审美形态,人们在旅游当中满足了自己不同层次的审美需求[1]。旅游业作为文化产业,是向其他商品和行业提供文化附加值的行业,属于审美文化产业的范畴。根据旅游业和文化产业的关联度越来越高、协同性越来越强的特点,如何凸显旅游中的文化因素和审美因素,是实现旅游文化产业拉动需求、实现经济复苏、转变经济方式、推动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路径[2]。

一、大审美经济下审美升华的需要与旅游文化产业的勃兴

德国美学家沃尔夫冈•韦尔施认为“审美化已经成为一个全球性的首要策略”。所谓大审美经济,就是超越以产品的实用功能和一般服务为重心的传统经济,代之以实用与审美、产品与体验相结合的经济。旅游审美指的就是围绕旅游和通过旅游来进行美的创造和美的欣赏,并从中获得激发生命力的审美体验和美好情感。旅游活动的审美特征包括审美追求的精神性、审美活动的技巧性、审美对象的趣味性、审美感受的立体性、审美客体的可观赏性、审美功能的陶冶性。具体来说,旅游主体在旅游活动中将自己融入美景美食,观赏、品位、领悟,抛开日常经验和现实世界,追求一种人生闲暇与精神享受。当然,一部分审美主体掌握方法、时间、距离、角度等鉴赏技巧,另一部分只是走马观花、凭栏望水,但这也并不妨碍他们皆可获得成为生命统一体的宝贵经验。审美过程趣味横生,“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审美主体在审美情境中自然要调动所有的情感与知觉去体悟造化神奇、巧夺天工之妙。全方位、多方面观察和欣赏需要全身心投入,只有全然进入旅游胜地等审美情境的对象世界,才能达到“高峰体验”,满足审美主体审美升华的需要。旅游文化产业要创新观念、整合资源、精心规划、回归体验,满足消费者审美升华的需求以及成为生命统一体的需求。文化旅游产业的勃兴与人们的文化需求、审美需求密切相关,旅游过程实际上是文化体验和享受过程,也是消费者寻求、购买、体验和消费文化的过程。对消费者来说,旅游的目的是感受和体验审美氛围,包括当地的独特地形、人文历史、民俗风貌和民族信仰。人们来顺德,畅游清晖园、西山庙、陈村三字经公园、陈村花卉世界胜景,参观李小龙故居、碧江金楼、乐从陈家祠、678文化街、伦教周大福珠宝文化中心,领略顺峰山、大良南国丝都博物馆、顺德创意产业园、顺德华侨城风光,最后令人回味无穷的是岭南水乡、武术之乡、世界美食之都的民俗风情。

二、大审美经济时代旅游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及困境

大审美经济时代,旅游消费的可持续性不断增强、内容层次更为丰富、综合性愈加明显,其关联度、带动力、辐射力更高、更强、更广,再加上旅游是无污染、效益高的绿色产业,毫无悬念成为各国文化产业中大力发展的翘楚。旅游文化产业联动性高、竞争力强,融合文化产业、体育产业、房地产等相关产业,关联文化、农业、商业、工业、体育、环保、林业、气象、金融等部门。到2020年,我国将与法国、西班牙、美国、德国等一同被视为全球旅游业“巨头”,扮演主导全球旅游市场的角色。旅游业将成为我国战略性支柱产业。在刺激消费、拉动内需、统筹城乡、生态环保、服务贸易、对外交流、扩大就业、改善民生等领域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成为公认的“无烟工业”“低碳经济”“绿色产业”,旅游活动将深度进入大众生活。2020年我国人均GDP将接近或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居民生活加速步入休闲享受阶段,带薪休假得到落实,假期增加,全民旅游意识增强,旅游产品和消费更加多元化。理念决定高度,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和党的十报告中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树立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2013年,书记发出“发展新岭南文化、打造新岭南文化中心、培育壮大文化产业、建设世界文化名城”的号召。《佛山市文化产业发展规划(2008-2020年)》和《佛山市文化升级两年行动计划(2015-2016年)》明确树立“未来的竞争是文化的竞争、以文化论输赢的观念”,提出“发挥文化在佛山城市升级中的重要作用,力争让文化软实力成为佛山重要的城市竞争力”的指导思想和建设“创新创造活跃、岭南风韵突出、城乡服务均等、城市形象鲜明”的“文化导向型城市”总体目标。城市竞争终究是文化软实力竞争。在新的形势下,顺德区要实现科学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就要积极推动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发展以文化资源、智力资源、科技资源为主要投入的文化产业,切实做到文化引领城市发展,不断提升顺德文化软实力。顺德是岭南文化发祥地,文化底蕴深厚,区委区政府历来高度重视文化建设,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得到蓬勃发展。早在2010年,顺德区文体局会同上海社科院制定《顺德区文化产业发展规划(2010-2020)》(以下简称“规划”),对顺德文化产业发展基础、薄弱环节、总体定位、具体要求、主导战略、核心产业、空间布局、重点项目和推进措施等作了具体规划,其主题口号为“阳光顺德,创意家园”,这与目前国家大力倡导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不谋而合。就整体来看,《规划》指出顺德文化产业发展尚在起步阶段:(1)缺乏文化产业的全区定位和总体布局;(2)缺乏配套的政策和扶持的举措;(3)缺乏政产学研协调发展的机制;(4)缺乏辐射周边的平台和市场网络。如何突破顺德旅游发展瓶颈,如何实现顺德生态旅游,这就需要我们以国民旅游为出发点,重视审美主体体验,实现业态创新与融合。

三、重视审美体验在旅游文化产业创新发展中的作用

审美体验(AestheticExperience)是审美活动中主体感受、体验、创造、评价美的经验,是人在生活实践、审美实践中逐步建构起来的主客体的精神关系,是人的意识在多次反复的实践中对客观事物审美特性在心理中的反映和印痕留存,是人生经验的特殊形态。“审美体验”一词频频出现在文化学、美学和文艺学中,也出现在经济学领域和社会学领域。审美体验即审美经验属于实用主义美学的范畴,是艺术美学中的核心问题,同时也属于文化产业时代美学的一个重要范畴[3]。保罗•德曼曾说,美学的真正主体就是体验,是一种过程[4]。在现代社会,体验变得愈趋重要。旅游过程作为审美体验的重要场所,致力于非电子经验的重塑,旨在对人日常接触的电视、智能手机、电脑等电子产品包围的“智慧化生活”的一种厌倦和反叛,希望逃离非人化控制,重新确认日常生活的经验,以补充传媒经验之不足。

(一)观念更新:审美体验多元整合的间性

特征与旅游文化产业的差异化、多元化、个性化发展旅游是一种寻求差异的活动,艺术新模式和新观念的创造营造了差异化、多元化、个性化的旅游体验。现代审美意识的两大法则一是多元化,二是美学与非美学的辩证关系。多元性越来越成为一种最根本的样式。体验与体验之间不存在决然的裂痕,审美体验与日常的、道德的、宗教等其他经验类型的联系是密切而必要的。审美体验的不确定性、漂移性来源于它是一个主观的、笼统的、融合的、和谐的经验“完型”。因此,我们除了看到单个作品中的个人习语,也必须意识到艺术作为整体之时,其范式深层多元整合的间性特征。艺术论内在的多元化应由单一概念性分析转为对艺术不同观念、类型、范式的分析,将其学科领域扩大至超越艺术的问题上来,譬如旅游文化带来的多元整合间性特征的审美体验。岭南是中国海洋文化的源地,南越文化是中国海洋文化的先驱。江河大海滋养了南越先民求真务实、开拓创新、敢想敢做、包容多元的海洋精神。宋元以来,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作为省会广州的附邑,顺德得风气之先与地理之便,成为“民勤生而士务学”的“岭南壮县”。顺德美食天下闻名,顺德海内外厨师用他们精湛的技艺诠释“食在广州,厨出凤城”的美誉,2014年12月更如愿捧回了“世界美食之都”这块金字招牌,每年一届的“岭南美食文化节”已成为本地品牌盛会。在举办粤剧艺术节、武术文化节、美食节的过程中,应从消费者角度出发挖掘活动中审美体验的个体化、差异化和复合化。

1.主题体验融合性原则。

艺术的本质和价值不仅仅蕴藏在我们典型地视为艺术的人工制品之中,而且存在于感知和创造它们的动态过程中。以2015年顺德美食节为例,仅美食节主会场,展位就高达近200个,既有顺德美食展区,广东美食展区,又有国际美食展区,不仅能品尝到各式美食,游客也能亲眼看到食物制作过程,饱了眼福口福的同时还能一探究竟,趣味性十足。

2.整体体验性原则。

顺德创意产业园以“用大家的智慧、我们的认真,做最好的创意园区”为宗旨,目前进驻工业设计、创意设计、软件信息、动漫影视等150余家企业、机构和协会,不仅是工业设计基地、创意企业孵化基地、留学生创业基地和物联网产业孵化基地,而且良好的商业配套也让消费者能在参观、购物的同时体验科技人文的日新月异,有利于激发文化产业的内生动力。

(二)内涵拓展:审美体验“现实的非现实化”与旅游文化产业对环境的美化再造

我们通过购买某种审美的生活方式,让所有生活内容成为我们想要的样子,这涉及到我们对现实的理解:以前现实是可以计数衡量的,现在,现实必须能够审美的表达,也就是“现实的非现实化”。譬如在旅行中,无论是人文景观、自然风物还是人造天堂,都敦促旅游者“扬弃”和背离当下,超越普遍的存在意义,让自由精神发挥到极致。就旅游这一行为来说,我们希望目的地带给我们“陌生感”、甚至“朝圣感”,希望每一次旅行都是真实生命的开端和延续——脱离日常生活的平凡、重复、单调甚至机械,以满足日常生活中难以填补的隐性的深层欲望,作为一个自由人而非“单向度的人”,开始所谓感性的行事、审美的行事。因此,必须从文化哲学等方面来思考如何丰富旅游文化产业内涵。就城市中人最喜欢的“院落式情景消费街区”为例,伦教678文化街满足了消费者居住、工作、娱乐和流通等各种需求,即所谓的“都市主义”环境。具体来说,678文化街是在旧建筑群的基础上改建的,总体保持青砖灰瓦的古建筑风格,街巷和建筑保留了岭南建筑的韵味:骑楼、锅耳式山墙、瓦脊、雕花屋檐、蜿蜒街巷等,保留50年代的大洲乡人民会堂、大洲卫生所、三洲粮仓等旧建筑。同时,这里也有香云纱展、岭南画派画展、珠宝瓷器展以及“欢姐伦教糕”等特色餐饮,充满“御波新韻”的文化情调。但是不难发现,678文化街的格局和成都的“宽窄巷子”、佛山的“岭南新天地”类似,是在保护建筑区里重建的商业消费天地,都是汇聚街面民俗生活体验、公益博览、高档餐饮、宅院酒店、娱乐休闲、特色策展、情景再现等业态的“城市怀旧旅游的人文游憩中心”。而“678”的数字化命名明显来自北京“798”艺术区,有“旧瓶装新酒”之意,可见审美氛围是消费者的首要需求,商品本身倒在其次。在一个依附于经验的社会中,如果只是关注旅游环境,那么这种陶醉必然不能持久,必须要关注人的情感、人的经验和人的感受以及生活功能。其实仔细思考这些“都市主义”环境,都是“融合”概念的再生,包括艺术风格的融合、地域特色的融合,这些旅游区的功能是多样的、形式繁复,对于保持协调的建筑来说,没有多大用处,但是它象征着都市人的实际生活,因此把握现代人对现实的理解以及遵循“现实的非现实化”规律是丰富旅游文化产业内涵的关键。

(三)提升品质:审美体验“超越自身”的特性与旅游文化产品的情感性、审美性

旅游文化产业发展的核心是旅游文化产品。文化产品是能够满足人“精神需求”的产品,包括具有文化性、艺术性或文化含量较高的文化载体和服务。国际文化经济学家大卫•斯洛斯比看到了文化价值与消费者的主观需求密切相关,如果说文化价值蕴含人类所有的情、意、志及一切历史与未来象征的抽象价值,那么文化产品价值则包括情感、意志、志趣等审美价值、情感价值、社会价值、娱乐价值[5]。待售的文化产品和服务在数量和质量上越来越多、越来越好,当代消费者的选择也越来越挑剔。对产品价值的感知和体验,逐渐成为消费者做出决策的依据。由于旅游文化产品具有超前性,在提升产品质量之余,挖掘文化产品内涵和完善产品形象设计在日常生活审美化时代显得尤为重要。图像时代,视觉为先成为感知的一个重要原则,黑格尔认为“人们从这眼睛里就可以认识到内在的无限的自由的心灵”[6]。熔历史、社会、生活、政治等维度为一炉的旅游文化产品包含着情感依托和情境想象。旅游活动超越了日常生活的平凡、重复与麻木,给予人们强烈的情感知觉、审美体验等深层次需求。在大审美经济时代,商品所带来的审美愉悦、情感体验等抽象符号价值决定商品的价值,消费者的喜怒哀乐占据了旅游文化产品的中心位置。法国当代著名思想家让•鲍德里亚认为,用“我需要所以我购买”的理性神话来解释需求和满足是天真的,当代社会“物品的变化-需求的变化”逻辑是欲望逻辑,永远不会有圆满的文化商品,也永远不会有需求的确定性,因此消费成为一种全心全意的体验,文化产品能否带来美的享受和高峰体验则是衡量其竞争力的重要标尺。传媒技术的新发展使得其他的感官也得到了重视,譬如听觉、触觉,感知重构与文化模式和需求的巨大变化相关。随着现代消费从注重实用到注重美感、从购买实物到购买梦想的转变,求新、求特、求精、求丽的文化产品才能实现审美体验与实际效用的统一。踏入凤城,清晖园不容错过。藏于大良老城区的清晖园为岭南园林代表,原为明末状元黄士俊所建的黄氏宅邸,与番禺余荫山房、东莞可园、佛山梁园并列为广东四大名园。2015年9月23日,清晖园作为《乐享中国》的片头背景,正式亮相纽约时代广场大屏幕,让世界认识中国,认识顺德。镜头俯瞰清晖,随后切入内景,一位名叫司徒伟的美国人在荷塘边泡茶饮茶,并与两位中国友人亲切交流。短短数秒,便把清晖园的古典与优雅展露无遗。同时,我们也难以忽略司徒伟的身份——他是一位来自美国迈阿密的“功夫迷”,因为崇拜李小龙,他选择留在了“武术之乡”的顺德。除了研习功夫,司徒伟还积极学习泡茶、书法等中国传统文化。司徒伟透露,他的最大心愿是能开一所李小龙武术学校,向众多全球广大“功夫迷”传授功夫。《乐享中国》是庆祝联合国七十周年的项目之一,这组宣传片在纽约时代广场循环播放,共有上千万人次观看。清晖园为何能亮相纽约时代广场?参与该策划拍摄方案的负责人叶中平告诉记者,清晖园有着丰富的内涵,一方面代表的是“城市绿洲”,历史与现代交汇;另一方面代表的是明代状元府邸,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代表了中国传统文化对知识的认可,从而很好地体现联合国七十周年的“共融”主题[7]。因此,陈村花卉世界、南国丝都文化主题公园、逢简水乡、长鹿农庄应集中展示岭南水乡风情,集文化传承、审美体验、生态保护、休闲旅游为一体,以消费者为中心、以区域人文地理为特色,在旅游规划与设计中彰显岭南精巧细美的美学风格。

作者:吴舒婷 单位:顺德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王柯平.旅游美学新编[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00:6.

[2]刘云山.文化是旅游的灵魂.光明日报[N],2010-03-21.

[3]沃尔夫冈•韦尔施.重构美学[M].陆扬等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92.

[4]陈文育.体验经济与审美体验[J].艺术百家,2007(01).

[5]林赛•沃斯特.美学权威主义批判[M].昂智慧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223.

[6]汤晖,钟洁.文化产品的消费者感知价值研究[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11(11).

篇5

新疆大明矿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公司”)成立于1997年2月,主要从事黑色金属矿产资源的采选业务。公司下设鸿源矿业有限责任公司、明盛铜业有限公司、鑫太化工有限公司、金宏鑫矿业有限责任公司四家子公司。公司拥有储量过亿吨的国内大型磁铁矿资源,目前具备100万吨,年的铁矿石采矿能力和40万吨/年的铁精粉生产能力。历经18年的发展,公司已成为新疆区域铁矿石采选行业最具影响力的中型地下开采矿山企业。

公司始终坚持“推动行业技术进步,创建本质安全矿山”的指导思想,以矿山资源配置效率最优为经营原则,专注于采矿技术提升,在矿山生产中积极推进机械化、数字化、信息化技术的应用,实现了地下矿山生产组织及职能管理等方面的高效衔接,其中,天湖铁矿已具备现代化矿山的雏形,并成为区域内矿产资源采掘行业的机械化、安全标准化、信息化建设的标杆企业。

公司在多年的变革过程中,形成了特有的企业特质,它专注于技术能力的形成和突破,注重于人才的培养和发展,以超前的战略和企业文化为支撑,以持之以恒的诚信理念为基础,以国家产业政策的要求为依据,注重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形成。作为矿产资源转化效率最佳的探寻者和实践者,在现代采矿理论应用、安全生产及节能减碳等方面均取得了重大突破。初步形成了以“短流程、低劳动强度、本质安全”为特征的高效采矿模式,以“短距离、高电压输送、变频技术普遍应用”为特征的节能减碳技术应用。天湖铁矿目前在多项生产指标上均已达到甚至超过了“清洁生产一级”的评价指标要求。 公司先后获得“纳税先进企业”、“AAAAA”级诚信单位、“第—批两化融合示范单位”、“节水型企业”、“环境保护优秀企业”、“推动行业进步贡献企业”、自治区重点扶持的100家“成长型企业”、“安全标准化一级企业”、“第三批绿色矿山试点单位”、“中国矿业行业最具公信力诚信企业”等荣誉称号。

公司始终以“节能减碳、环保减排、绿色低碳,与环境和谐发展”为宗旨,在矿山生产中积极推进节约电能、水资源,对废水进行回收利用,以选矿过程中的粉尘治理及尾矿干堆干排技术全面应用为特征进行环保减排管理,其中尾矿干堆干排技术在哈密地区获得了科技进步一等奖。

公司专注于技术能力的培育,在矿山生产组织模式,机械化、信息化的应用,采矿理论应用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的投入,并且在地下矿山安全管理、矿山生产机械化信息化应用、采矿生产效率等方面已取得了重大的突破。

天湖铁矿采用了无底柱分段崩落法的采矿模式,该方法的应用改变了传统生产模式的“大空间、多作业面”导致的安全不可控、生产管理协调难度大的生产状况,实现了“集中联合作业”,既保证了公司生产环境的安全又兼顾了采矿效率。

采矿设计中,公司应用了世界先进的SURPAC采矿设计软件,从设计效率和生产要素配置合理性等方面得到了有效提高,保证了生产环节资源配置最优。随着该软件的成熟应用,已完成数字矿山的地面数字化、建立了地质数据库,由平面设计全部转为三维设计,提高了设计精度,同时通过软件进行工程、方案优化为企业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可进行多矿山的统一管理,技术人员的使用突破传统方式,技术管理扁平化等。

天湖铁矿在所有生产环节装备了大量现代采矿设备,通过机械化设备在矿山生产中的应用,有效提高了采矿生产效率,同时有效解决了地下矿山生产环境和作业安全问题。目前,公司天湖铁矿机械化装备水平已达新疆金属矿山领先水平。

2009年初,公司与金蝶软件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共同开发“数字化矿山”系统。通过多年研究与实践,公司又先后和中国移动、中国电信建立合作关系,将矿山建造成E矿山信息化模式,使整个生产流程中的各作业环节信息及时反馈、收集与分析,第一时间掌握生产动态,解决生产中的问题,避免各环节的生产发生故障破坏连续生产。E矿山建设已基本完成,地表环网已经完成,井下环网正在建设中,实现工人在井下作业中或下班途中即可将当班生产情况及出现的异常情况第一时间反馈至系统中,便于对应部门进行查看并及时解决问题。“数字化矿山”系统建设将有效推进大明矿业先进生产模式的应用,完全突破了以前传统生产作业中事后解决问题的方式,将生产影响降到最低。整个信息化系统可贯穿公司每个角落,使每位员工都能清晰地了解到当日当班的生产情况,为公司实现标准化提供了很大的支持。

公司污染防治和环境管理状况

粉尘治理状况

从井下采矿开始,所有的凿岩设备均已更换为先进的湿式凿岩,且机械化程度高,在降低钻工职业危害的同时将粉尘量的产生降到了最低。同时由于这些湿式凿岩设备的使用,使得矿岩中含有了一定的水份,减少了运输过程中产生的扬尘。

破碎工艺是粉尘的最大产生源,因此对该环节的治理是环境治理的关键,公司通过扩建的机会,对新建的破碎线安装了除尘效果较好的皮带除尘器,并通过实际的应用总结出除尘设备与湿式除尘相结合的最佳除尘方案,使除尘率达到了95%以上。

目前,天湖铁矿每年产生干排尾矿25万吨左右。尾矿干排产生的尾矿直接进行堆放会产生粉尘、沙尘等,目前已经建成国家推广的尾矿干堆库并规范投入使用,在尾矿库内的干堆过程中,按照设计的要求,对尾矿进行有序的干堆、夯实,达到设计高度后进行覆盖绿化,因此有效解决了防尘、防污染问题。

工业废水的防治

工业废水由于尾矿干排工艺和尾矿干堆技术的应用,自干排技术应用开始,就达到“零”排放的水平,水重复利用率达到了95%以上,公司没有发生废水直接排放情况,不存在污染、渗漏等现象,同时尾矿库外设有防洪、拦洪设施,因此也不会造成尾矿砂流失等污染现象。

篇6

论文关键词:“印象?,刘三姐”,产业融合,实景演艺,文化旅游创意产业

 

一.前言

随着旅游产业不断扩展和复制,旅游者渐渐产生审美疲劳乃至厌倦,尤其在经济高速运转的今天,旅游者可支配收入的增加及工作的压力,其需求更加多样化和个性化;同类产品的增加,导致旅游企业之间竞争更加激烈,迫使他们急切寻找、选择和创新差异化的旅游产品,力争在竞争中取得领先地位,获得超额利润。在“推”和“拉”的双重动力作用下,必须实现旅游业态创新,旅游业态创新的形式多种多样,其中业态融合是旅游业态创新的最主要形式和发展趋势,产业融合是为适应产业发展或为加强各行业企业间的竞争合作关系在技术创新的推动下而发生的不同产业或同一产业内的不同行业通过相互交叉、相互渗透,逐渐融为一体,形成新产业属性或新型产业形态的动态发展过程,其本质是对传统产业组织结构和形态的突破和创新。旅游产业融合是顺应国内旅游产业发展趋势和游客需求而提出的一种旅游产业发展新理念,是旅游产业化的新路径,其创新对于突破原有旅游资源的限制,延伸旅游产业链条,拓宽原有的传统营销渠道,提升旅游产品内涵市场营销论文,打造旅游产品精品等具有重要的意义,为旅游业带来广阔的发展前景。目前以旅游产业融合模式发展起来的旅游业越来越多,主要有文化产业、农业、创意产业中演艺业及网络游戏业等与旅游产业的融合,其中,创意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融合是整个旅游产业融合模式的主流。本文以“印象?刘三姐”为例,提炼其产业融合模式,并以此为视角,分析其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同时为相关旅游业提供借鉴。

二.“印象?刘三姐”产业融合模式现状分析

“印象?刘三姐”产业融合模式即根据功能和发挥作用的不同,将“刘三姐”等民族文化作为旅游资源的核心价值,以音乐、舞台演出、电影等创意产业作为途径,融入传统旅游的载体中,形成功能互补的“一轴两翼”的商业融合模式。具体如图所示:

篇7

目前,海南国际旅游岛旅游产业发展的差异性问题依然存在,在产业人才、市场需求、文化旅游以及政策支持问题等方面存在的差异性,都限制了海南国际旅游岛旅游产业的持续发展。因此,探索解决海南国际旅游岛旅游产业发展的差异性问题的发展策略势在必行。

二、海南国际旅游岛旅游产业发展的差异性问题探析

(1)较高的旅游产业定位和较低的旅游管理人才素质之间的差异性。目前,海南国际旅游岛旅游产业的发展定位为有特色、高品位、集约化的方向。但是旅游产业的创新发展需要创新人才的加入,而创新人才的培养需要良好的客观条件且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由于海南省基础教育和旅游职业教育的落后现状和对岛外优秀人才吸引力相对不足,目前海南省旅游产业人才的数量和质量都不能满足海南国际旅游岛旅游产业的长期发展要求。

(2)旅游产品供给与市场需求的差异性。旅游产业的发展需要优秀的旅游产品,以此推动旅游市场的形成和发展。但是目前海南国际旅游岛旅游产业所提供的旅游产品,并没有完全适应市场的发展需求和趋势,导致深度旅游发展严重不足、旅游产业区域发展不平衡。具体表现为观光旅游发展快速,而文化旅游、医疗养生旅游发展相对不足;海南岛东部旅游产业发展水平较高,而海南岛中西部旅游产业发展相对滞后。

(3)海南本土文化的长期积淀和目前旅游产业发展模式之间的差异性。推动海南旅游产业形成快速发展的因素较多。例如,独特的旅游资源、良好的产业状态、特定的历史和文化背景,再加上持续增长的市场需求,都推动了海南旅游产业实现一定程度的发展。但是海南旅游产业要实现规模化、产业化、特色化发展,就必须将海南本土长期积淀的当地特色文化进一步融入海南旅游产业之中。许多特定的海南本土文化资源是具有不可移动的特征,是不可替代、难以模仿的。并且这些特色的历史文化沉淀,推动形成了目前海南地域性特征鲜明的经济和社会文化形态。假如海南独特的历史文化沉淀与知名旅游特色品牌能够形成合力,将产生强大的吸引力,进一步推动海南国际旅游岛旅游产业快速发展。但是目前海南长期积淀的本土文化对于进一步融入旅游产业的发展需求,与海南目前相对粗放式的旅游发展模式存在一定的差异。

(4)良好的旅游产业资源和薄弱的政府政策支持之间的差异性。海南国际旅游岛想要实现其发展目标,应该充分发挥政府的政策支持作用,加大对旅游产业的支持力度,以此逐渐地实现国际旅游岛的发展定位。但是,目前海南地方政府对海南旅游产业的政策支持和执行力度距离海南国际旅游岛的发展目标仍显不足,导致海南旅游产业仍面临一定的发展困境,和世界上定位相当的著名旅游胜地的发展水平相比还有很大差距。

三、解决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的差异性问题的发展策略

(1)优化人才结构,创新人才引进和培养机制。海南国际旅游岛旅游产业的发展需要优秀人才的支持。但是目前海南旅游产业的人才结构与国际旅游岛旅游产业的长期发展需要严重不符。首先,海南地方政府要加强自身人才建设,为加大旅游产业监管力度和提高政务服务水平提供组织保证。其次,要进一步加强人才引进的优惠政策,尤其是加快推出对于各类优秀旅游管理人才的优惠措施,确保优秀旅游管理人才引得来、留得住、用得上。再次,要进一步破除各类阻碍人才引进的制度障碍,以硬措施改善软环境,从而不断地吸引全国各地的优秀人才到海南国际旅游岛工作、创业。

(2)创新旅游产品设计,发展高端旅游。世界上著名的旅游胜地如巴厘岛、夏威夷等都将高端旅游作为发展目标。海南岛稀缺、独特的旅游资源都决定了海南国际旅游岛应该将高端旅游作为发展目标。实现高端旅游的发展目标,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发展多样化的高端旅游产品,借鉴当今世界著名热带旅游胜地的发展经验,海南国际旅游岛应该加快发展体育旅游、高尔夫旅游、养生旅游、邮轮旅游等高端旅游产品,并进行创新和演化,以吸引国内外的高端游客。第二,有针对性地设计和开发旅游产品,海南国际旅游岛应该有针对性地设计和开发旅游产品。例如,建设主题公园,其中包括会展、飞行、赛车、游艇、邮轮等旅游项目,确保能够为游客提供满足多元化需求的旅游项目,吸引更多游客的目光。第三,创新高端旅游产品的促销方式,针对不同地区的旅客需求,有针对性的分析其旅游市场特征以及高端游客的潜力,有效地将海南国际旅游岛的高端旅游服务推广国际市场。

(3)深挖本土文化特色,大力发展文化旅游。海南具有独特的地域文化特征,通过充分地挖掘和利用海南独具魅力的旅游产业优势,打造海南文化旅游产业,对促进海南国际旅游岛旅游产业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创建和发展文化旅游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政府应该加强海南文化旅游产业的政策支持。例如,设立专项的文化旅游产业扶持基金、出台发展文化旅游产业扶持政策文件等。其次,传承和弘扬海南的苗文化、黎文化、南洋文化等海南特色本土文化,打造独具海南特色的文化产品。再次,进一步丰富文化产业内涵,海南应该充分发挥当地文化特色,并将当地的文化特色融入热带海洋景观观光、举办海鲜宴、开展赛艇比赛、海洋文化主题公园游玩等旅游项目中,帮助海南文化旅游产业走向快速发展道路。

(4)强化政府政策支持,推动跨越发展。海南国际旅游岛旅游产业的发展和佛罗里达、夏威夷等旅游度假区还存在一定的差距,需要政府在投资环境、金融、市场准入等方面给予进一步支持,帮助海南国际旅游岛的旅游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投资环境方面,从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高效廉洁的政务服务环境、公正执法的法制环境、诚实守信的信用环境等方面优化投资环境,细化并严格执行各项引资规章制度,吸引各类合法投资主体来国际旅游岛投资、创业。金融支持方面,应该采取多种举措促进海南金融业的发展,充分利用中央政府的金融支持,紧紧抓住海南建设国际旅游岛的政策机遇,吸引基金公司、保险公司、内外资银行等金融机构来海南设立总部或者分支机构,形成更加丰富的多元化金融体系,为海南国际旅游岛旅游产业的发展提供有力的资金支持。市场准入方面,应该坚持“非禁即可”的市场准入原则,即只要是和现行政策不相矛盾的领域,就能够进入到海南国际旅游岛,实行本土企业、内地企业、外资企业同等待遇的开放原则,降低市场准入的门槛。通过实施各种政府扶持政策,一定能够促进海南国际旅游岛旅游产业快速、健康、可持续发展。

篇8

【关键词】产业集群化;旅游产业;发展策略

【中图分类号】F59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024(2013)05-0090-04

【作者简介】刘颖,乐山师范学院旅游与经济管理学院讲师,博士,研究方向为世界经济理论与实践,国际金融理论与实践。(四川成都614000)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物质文化水平的提高,旅游消费已经上升为国民性的普遍需求。2011年我国居民国内旅游休闲的总人数约为22.53亿人次,国内旅游休闲的总花费约为16200.54亿元人民币。作为旅游大省的四川省,旅游产业在其经济发展过程的作用不言自明,特别是在“十二五”期间更将迎来重大的战略发展机遇。在这种情况下,分析其旅游产业发展的现状,并根据产业集群理论提出其新形势下的发展策略建议,具有极强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四川省旅游产业发展现状

四川是中国西部的人口和资源大省,素有“天府之国”的美誉,它具有丰富独特的旅游资源。截至2012年1月,四川共有A级景区221家,其中5A级景区5家,4A级景区83家,其排名高居全国第一位;已拥有的国家森林公园、国家地质公园和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数量在全国处于领先位置;已在海内外旅游市场树立起九寨沟一黄龙、乐山大佛一峨眉山、都江堰一青城山和三星堆一金沙遗址等旅游精品形象,因此具有了发展旅游产业的极好的先天优势。

四川目前旅游产业的发展状况良好,各种配套设施和机构完善。国际国内旅行社众多,导游3万余人,具备了良好的旅游综合接待能力;星级饭店云集,大型旅游购物、餐饮和娱乐服务企业数千家,高中低档饭店的比例远远高于国际标准,呈现出高中档次饭店数量众多的情况;四川还是中国西部综合交通枢纽之一,从省会成都到地方各市州均有高速或者高等级公路,对外铁路通道完善,宝成、成昆、成渝等多条铁路贯通全国,开通国际航线30余条和国内航线200多条,通达五大洲;目前主要的旅游景区都已经实现了通电、通水、通邮,大部分已建立起游人中心、咨询中心等服务机构,具有了发展旅游产业的重要基础。

与此同时,四川省各级政府也不断加大对旅游产业发展的扶持力度,加快旅游产业由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的转变,以“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市场化运作”发展模式为指导,形成了“政府引导、部门联动、条块结合、分类指导”的四川省旅游产业综合推进的发展格局。省政府提出了建设旅游强省的目标,制定了一系列促进旅游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自1988年就开始进行旅游信息化道路的建设,开展了“金旅工程”,推出了四川旅游行业服务平台、四川旅游信息港和美景面对面3个旅游信息产品,还在全国范围内首创了以旅游发展大会为标志的政府主导型旅游产业模式,此外还在探索旅游线路的政府专业化管理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在2001到2011年10余年问,除了2008年因为地震缘故导致旅游收入下滑以外,其他年份的旅游收入一直呈现出逐年增长,节节攀升的态势,特别是近年来保持了年均20%-30%的高增长率。2011年四川省旅游总收入首次突破2000亿元,达2449亿元,同比增长近30%。旅游市场结构进一步优化,旅游人数总计3.5亿人次,入境旅游人次同比增长52%,省外游客比重回升到59.5%。由此可以看到,旅游产业已经成为四川省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之一,其发展是比较成功的。

二、四川省旅游产业存在的问题浅析

旅游产业目前在全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越发明显,进入了良性的快速发展轨道,取得了较好的业绩。但我们也应该清醒地看到,制约四川旅游业发展的客观因素依然存在,与国内旅游业发达省区相比,还存在着较大差距。例如旅游产品主要以自然风光为主,诸如会展旅游、养生旅游和文化旅游等产品的开发还处于初级阶段;政府依然是旅游行业的主导,没有很好地起到协调职能服务的作用等等。笔者认为,四川旅游产业发展存在的突出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四川旅游企业市场主体发育不够成熟,旅游企业的市场竞争力较弱

从宏观上看,目前四川省经济发展的整体水平还不高,旅游行业集群发展的意识薄弱,制约了四川旅游企业的快速发展,造成了现在四川旅游产业的市场主体发育不够成熟,产业规模比较小,旅游企业的抱团意识不强,旅游产品开发比较单一,重自然生态观光而轻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其档次也相对较低,存在着“小、散、弱、差”的情况。这种状况导致四川省旅游企业缺乏具有实力的龙头支柱企业,现已形成的旅游集团企业也主要是通过行政“撮合”,集团企业内部并没有形成实现真正意义上的集团化,核心竞争力不高,旅游企业过度竞争、“内耗”严重。

从微观上看,根据2011年度全国百强旅行社排名,四川旅游企业中仅有成都中国青年旅行社和四川中国国际旅行社进入,且名次均靠后,仅排名第59位和第89位,占国内旅行社总量的不足0.5%。旅游人才是旅游企业集团化发展的保证,但四川旅游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还不高。从业人员的素质决定旅游企业的管理能力,因此,四川省旅游企业集团化发展被严重制约。四川旅游企业集团化发展程度偏低,缺乏具有实力和竞争能力的龙头企业和真正意义上的集团企业,专业素养较高的旅游人才匮乏,必然导致目前旅游行业的现状不能适应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要求。这些情况导致旅游企业的利润率普遍下降,市场竞争力也随之削弱。

(二)四川旅游产业发展的软硬服务设施落后,产业配套服务能力不足

与发达旅游强省相比,四川旅游产业基础设施的构建相对滞后,产业配套服务能力也还不足。这严重制约了四川旅游产业的高速发展。四川省内景区分散,大多远离中心城市,而省内高速公路的规模在全国仅处于中游水平,不足发达地区如北京、广东、江苏等地区的一半,甚至与邻省云南相比也存在相当大的差距。在航空方面,省会城市成都已开通国内航线200余条,但直达国际航班数在大城市中位于倒数第一,省内支线机场的建设也不够发达。此外,与之配套的城市建设和水、电、通讯等供应能力一般,导致接待水平和接待能力难以提高,严重影响四川旅游产业竞争力的提升,制约了四川旅游产业的发展。

良好的软环境也还没有形成。目前川内旅游产业发展的主要手段为:大力甚至过度开发旅游资源、增加景点,从而吸引游客,增加游客数量。这种粗放型的经营开发的后果是旅游景点的数量盲目增加,但是质量并没有得到提高,甚至有些景点在成为热点景点一两年后就开发殆尽,游客数量急剧下降;旅游各企业之间恶性竞争的事件也时有发生,“黑社”、“黑车”、非法“陪游”和欺骗游客等违法违规的现象屡禁不止;省内虽然星级酒店云集,但设施质量和服务水平还没能和国际完全接轨,旅游配套的娱乐设施也还缺乏规模经营;四川高素质旅游人才紧缺,而政府在培训和教育方面缺乏指导和力度,使其成为制约旅游产业发展的薄弱环节。

(三)旅游宣传促销力度不够,入境旅游发展潜力巨大

由于宣传促销工作力度不够,对客源市场的开发重视程度不高,资金投入不足,导致四川作为旅游资源大省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所占份额都过小。宣传促销渠道单一,内容单薄,没有进行赋有四川旅游特色和特征的针对性宣传,导致旅游产品知名度和吸引度不高,整体促销意识与国内旅游强省相比,尚有明显差距。

虽然四川旅游收入年年增长,但其客源市场结构并不合理,优势主要在于国内旅游创收增长迅速,而入境旅游则发展相对缓慢。近3年来,四川旅游的外汇创收只排名全国第20多位,省内客源占据绝对优势,对省外客源吸引力不足;入境市场主要集中在亚洲,特别是东南亚市场,对欧美市场的重视和拓展力度不够,同时在入境市场的客源细分程度不够,没有针对具体的客源地进行市场研究和追踪;这些情况和国内发达的旅游地区相比,差距都较大。

(四)政府在旅游产业发展中未能充分发挥其协调服务职能

政府在旅游产业发展过程中应该起到宏观管理和调控旅游市场,制定科学系统、长远发展的产业规划和专向规划,完善相应政策和法律法规,对市场进行调节、规范和监督、管理,加大对基础设施及其旅游产业发展配套设施的投入和建设等作用。但是,在四川旅游产业发展中,政府却没能较好地发挥其宏观领导和协调服务的职能作用,反而是硬性地介入旅游市场,推行快速粗放式的经营开发模式。这导致了一方面在人为大力建设大力开采的同时,没有相应的环境保护法律法规进行约束,很多自然风光和环境遭到破坏;另一方面,旅游市场发展快速,但是质量低下,各旅游企业间纷纷恶性竞争,出现“低于成本价”、非法“陪游”甚至是“黑社”、欺诈顾客等违法违规现象。

此外,从四川旅游企业的角度看,由于政府对企业以直接介入和干预为主,而不是简单地调控规范,从而导致企业国有化的程度很高,旅游行业资源的主要支配权被政府把控,企业未能很好地根据市场的需求和自身的特点进行自动有效的调节。“政企不分、条块分割”这种违背市场规律的行为也滋生了高素质高技能的旅游人才匮乏、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产品数量众多,但质量不高、规模不大、缺乏系统化、标准化的发展等局面。

三、四川省旅游产业跨越式发展策略选择

旅游产业集群指的是在相邻的地理区域内,以旅游吸引物为核心,各旅游行业及相关辅助企业以共同性和互补性所形成的产业集群,是大量与旅游者的旅游行为联系密切的行业或企业以及相关的支撑机构在空间上的集聚,并由此形成旅游产业核心竞争力和持续优势的一种现象。根据旅游产业集群理论,四川省旅游产业的发展也需要进行新的定位,必须经历一个结构不断调整进而优化升级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技术创新是动力系统,制度创新是条件保证,观念转变是动力源泉,旅游产业转型的最终目的则是为了增强其竞争力。

(一)旅游产业管理模式创新

旅游产业集群中的激烈竞争与密切合作相结合的独特结构,可以有效地推动产业管理模式的创新,促使企业不断改变经营模式和组织结构,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可以集约化经营的思路为指导核心,以资本和品牌为纽带开展联合经营,通过充分发挥网络效应来推行多景区联网旅游服务。在经营管理上,打破互相封闭、互相压制的传统经营模式,合理整合资源,形成客源共享、利益共享的良好局面。例如现在发展情况较好的黄龙-九寨沟游线、乐山大佛-峨眉山游线均体现了这一原则。

同时,旅游企业要加快向集团化和网络化方向发展的步伐,最终形成一个大型企业集团化、中型企业专业化、小型企业网络化的金字塔型结构。通过联合、兼并、收购或股份制改造等形式,组建旅游大企业、大集团,实现旅游企业集团化发展,形成一批实力雄厚的龙头企业,以切实增强四川省旅游企业在国内外市场上的整体竞争力。对经济效益差的旅行社考虑进行重组,通过合并机构、从业人员优胜劣汰的方式使其焕发新的光彩,提高其整体的管理水平和接待能力。

(二)旅游产业政策与制度创新

旅游产业的发展要坚持政府主导,政府要制定适当有效的产业政策,促进旅游产业集群升级,重点应该在加强与集群外企业的联系和提高集群内知识创新两个方面。地区产业政策必须集中在创造能够将集群内旅游企业网络和全球旅游企业相联系的旅游项目,这将有利于开拓全球市场。同时,要考虑旅游产业与其他产业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的趋势,整合旅游资源,拓展发展空间,把旅游产业融合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以犍为文庙为例,可由政府负责产业软硬件环境的营造、文化保护和创新,这居于主导地位;当地组织和居民参与和支持,属于产业发展的重要参与主体。

制度创新是旅游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条件保证,它能保证技术创新的成果在产业发展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实现旅游产业结构的顺利转型和优化升级。制度创新层面要注意融合当代文化和民族文化,最终为旅游业的结构调整优化升级提供支持。例如,九寨沟可利用自身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结合现代文化和技术,创造一台像《云南·映象》、《印象·刘三姐》那样的原生态精品节目,拍摄一部像《五朵金花》、《少林寺》那样的影片,通过文化工作的打造全面推进四川省旅游产业结构的升级。

(三)技术路径创新

技术创新是旅游产业升级优化的内在优势,是旅游产业增强竞争优势的关键。尽管四川省旅游业发展已取得了辉煌的业绩,但总体上仍处于高速但低质的发展模式,旅游科技基础薄弱,投入较少,高新技术介入旅游产业的程度较低,对旅游产业结构升级转换的推动作用不强。旅游产业集群为旅游产业的技术路径创新提供了重要的支撑,可提升产品科技含量,加快旅游产业经营的信息化建设,整合营销网络资源,推动旅游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

目前比较可行的是加快旅游产业经营的信息化建设。旅游产业应在行业内部积极推进高新技术的引进和改造,并积极联合计算机、电子等行业,积极开发计算机客房预订系统、旅游目的地信息和查询系统、饭店综合管理系统以及银行结算系统等各种服务于旅游行业的信息管理系统并形成体系,从而提高旅游产品的信息含量与科技含量,以适应信息时代的行业转变要求和新型消费者的需求。同时,要完成饭店、风景名胜区、旅行社、旅游局之间的相互联结,建立起结构合理的网络体系,实现旅游信息的采集、交换和的网络化。

(四)旅游产品开发创新

在四川省旅游产业的发展过程中,应着力打造一批旅游精品,在产品开发创新中要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充分利用旅游产业集群的优势,立足自身优势,开发有鲜明区域特点、体现景区特色的旅游产品,树立旅游产业品牌,实现旅游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比如举办峨眉山登山比赛,充分展示佛教文化的底蕴和美丽;配合比赛,利用山路沿途猴群较多的现象,推出相应的毛绒制品、蟠桃水蜜桃等配套产品和建立文化展示区,使单一的登山比赛充满文化内涵。又例如:利用历史悠久的自贡灯会在全省乃至全国都享有盛名的情况,保留民族传统文化的底蕴和先进因子,在春节推出“万盏红灯耀盐城”、“民间戏剧闹新春”、“狮子龙灯游县城”等10多项迎新春民俗表演项目,以期更多地吸纳国内外游客,实现旅游收入的快速增长。

此外,还可考虑利用产业集群化效应来打造旅游产品体系,实现规模效应。应不断开发新兴旅游产品,完善产品结构,逐步建立一个以观光产品为基础,非观光产品占有较大比重,两者相辅相成的高度化、多元化、不断推陈出新和合理分布的旅游产品体系。比如,乐山和峨眉山景区两大旅游主题片区实际上就是共生单元与共生系统的关系,共生系统的发展能带动和促进共生单元的发展,共生单元也可以推动共生系统的发展。

(五)旅游产业营销模式创新

篇9

旅游产业融合范畴:旅游产业的综合性与关联性产业特征,决定了旅游产业融合范畴的广泛性。已有研究涉及旅游业与三次产业的融合,共25篇(图2);涉及第一、二产业的文献仅有3篇。杨阿莉认为,政府主导下的农业与旅游业的产业融合———乡村旅游是集聚城乡资源的最佳平台,该平台已开始把城市的需求和资源、农村的生态和产业等资源集聚起来,实现了资源和产业的融合[15];陈琳从产业融合的角度探讨了农业旅游发展,强调融合过程中劳动内容、劳动中涉及人群、劳动所在地三种转变[2];郭鲁芳在分析工业旅游融合过程及障碍的基础上,提出由工业资源、旅游体验和信息技术构成三大基石的工业旅游发展模式以及工业旅游发展对策与建议[16]。涉及第三产业的文献有22篇,主要涉及文化(包括影视、都市文化、民族文化)、会展、医疗、体育、网络、金融、商业、房地产、创意产业以及整体维度的现代服务业,具体文献数量分布见图3。综合图2、图3可见,由于第一、二产业的产业特性,旅游业与其融合的实践存在较多障碍,其融合提升效果较慢,相关研究力度不足。旅游业作为第三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与第三产业中其他产业融合,以及旅游产业内部六大要素所属行业之间的融合现象及研究较多,这有赖于他们之间有较强的产业关联的便利条件,进行融合的障碍相对较少,而且较容易克服。旅游产业融合应用案例:旅游产业融合实践如火如荼,但存在区域失衡现象,进而导致研究层面的区域失衡。研究的应用案例涉及广西、上海、深圳、北京、湘西、天津、山东、河南、山西、西安,文献数量及旅游产业融合内容差异较大。由于广西、上海两地旅游产业融合实践先行于国内,相关文献最多。郭峦以南宁市为例对产业融合趋势下城市会展旅游产业集群的培育展开了研究[17]。刘艳兰分析了文化产业与旅游业融合的必然性、融合过程以及实景演艺这一融合产物[18]。蕈振锋提出了北海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实施路径[19]。胡建伟对上海都市旅游业与现代服务业互动机制[3]、陶婷芳对上海都市旅游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对策做了深入研究[10]。此外,蒋才芳在对国内外旅游业与文化创意产业相关研究综述基础上,分析了湘西民族地区发展文化旅游创意产业的优势,构建了湘西民族文化旅游与文化创意产业的融合模式[20]。这可谓是旅游产业多重融合的首例研究。结合图4的综合旅游产业融合应用案例可见,域内优势产业以及旅游产业发展水平是影响旅游产业融合的重要因素。旅游产业融合延展研究:部分学者从新视角进行了拓展研究,使旅游产业融合研究取得了新进展。张海燕、王忠云认为,产业融合通过创新功能、整合功能和结构优化功能提升文化旅游产业的竞争力。在产业融合的基础上,文化旅游产业竞争力主要受文化产业、旅游产业和产业融合环境三个方面因素的影响。基于此,主要从文化旅游业基础竞争力、竞争潜力和环境竞争力三个角度构建了文化旅游竞争力业的评价指标体系[21]。张海燕、王忠云从产业融合的视角构建了包含品牌定位、品牌设计与开发、品牌营销和品牌管理四个方面的民族文化旅游品牌建设模型,并基于此提出了民族文化旅游品牌建设的对策。其中,整个构建过程不是单向有序进行的,品牌管理贯穿于民族文化旅游品牌构建的始终,构建过程中还暗含了品牌的再定位、再开发、不间断的营销和管理等反复的行为过程[22]。郭峦认为,会展业和旅游业已成为城市经济发展的增长点,城市会展业和旅游业在产业上呈现出交叉、渗透和重叠的融合化趋势,并出现新的替代性产业体系———会展旅游业。与此同时,城市会展或旅游的相关企业或机构在空间集聚的会展旅游产业集群雏形已形成,培育会展旅游产业集群已成为城市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因此,城市应从战略高度、管理机制、产业部门整合、企业(机构)空间四个方面来培育会展旅游产业集群[17]。旅游产业融合观点小结:国内旅游专家均认同旅游产业融合的必然性。明庆忠认为,游产业与文化产业之间具有天然的耦合性[23]。马波指出,旅游业不是传统产业坐标上的一个独立的产业,它是一个融合共生的综合产业群[24]。张辉提出,中国旅游发展进入新时期后,旅游空间出现了极化现象,旅游产业出现了融合现象,这两个现象支撑着中国旅游业的转型演变[25]。宋子千认为,游业产业融合发展在当前更具有现实意义,无论是发达地区的产业转型,还是欠发达地区的产业突破,都需要发挥旅游业的关联带动作用和融合功能[1]。张凌云对融合进程做了精辟总结,他指出在旅游产业发展的初级阶段,旅游业的产业融合主要表现在与其他相关产业的渗透和交叉方面,而产业重组则是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到高级化阶段的产物[5]。旅游产业融合实践必然遇到种种障碍,对此各位专家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张辉指出,游产业融合对法律、管制政策等带来重大影响,既要防止垄断的产生和市场的畸形发展,又要围绕出现的新业态加强监管工作[25]。马波提出,旅游业的融合发展是全方位的,要从追求游离式的超前发展转向平衡式的嵌入发展,而且要建立适应融合发展需要的政府旅游管理框架,实现从部门管理向目的地整体管理转变[24]。

研究小结

总体说来,这些研究相对较系统,目前虽然已基本构建了包括概念、内涵、动力机制、发展模式、路径、策略和保障机制的旅游产业融合基础理论体系,并开展了旅游产业融合理论的具体应用研究,涉及产业行业范围表现为在一定广度上的集中,但是研究方法以定性分析为主,密切结合案例的实践性分析和结合实践的应用性分析较少,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研究深度的延展。从旅游产业融合方式视角看,厉无畏认为主要有三种产业融合方式:①高新技术的渗透融合,高新技术及其相关产业向其他产业渗透、融合,形成新的产业。②产业间的延伸融合,即通过产业间的功能互补和延伸实现产业间的融合,这类融合通过赋予原有产业新的附加功能和更强的竞争力,形成融合型的产业新体系。③产业内部的重组融合。工业、农业、服务业内部相关联的产业通过融合提高竞争力,适应市场新需求[26]。笔者综合已有旅游产业融合研究涉及的内容、高新技术的渗透融合方式在旅游产业融合中表现为酒店管理信息系统、旅游电子商务等新型业态,但相关研究极少。产业间延伸融合方式的相关研究较多,但多数倾向于其他产业向旅游产业的延伸,而产业间相互延伸现象和研究几乎没有,旅游产业内部的重组融合方式未见相关研究。

研究展望

篇10

一、前言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中国正在成为世界经济、政治、文化等领域不容忽视的重要一极。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转变发展方式,推动经济增长方式改革显得尤为重要,旅游产业与体育产业一道,正在随着人们消费水平的增强而越来越成为社会经济增长的重要产业。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特点来看,将旅游和体育结合起来的体育旅游产业可谓朝阳产业,在我国新一轮的经济结构改革中能够扮演更加突出的角色。我国幅员广阔,不同地区间风景各异,人们的体育运动选择也随着地域、年龄、经济收入等而产生差异,但是探究我国体育旅游产业的发展方向能够有效推动我国的经济产业结构改善,促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构建休闲社会,从而实现发展体育事业、增强人民体质的目标。

二、当前我国体育旅游产业发展面临的困境

(一)体育旅游产业定位模糊

由于体育旅游产业在我国属于新兴产业,其产业定位存在介乎于旅游与体育之间的模糊现象,造成其发展长期处于这两种较为成熟产业的阴影下,影响体育旅游产业的长远发展,究其缘由,体育旅游产业尚未形成规模化和持久化的经济效应首当其冲。从产业经济的发展角度来看,体育旅游只有成为相对独立的产业才能真正发挥其优势。体育旅游依托于体育和旅游的结合但是又非二者的简单的结合,其目标是在二者的结合中实现身心和谐、人与自然和谐。体育旅游产业定位需要进一步明确产品属性,以当前较为流行的滑雪、漂流、登山、户外拓展等体育旅游产品为例,明确定位其开展水平与层次,为游客提供符合其心理预期的服务,以此来推动体育旅游产业的独立化。

(二)体育旅游开发模式单一

作为一种新兴产业,体育旅游产业的开发存在着模式单一、结构混乱的现象,具体表现在盲目开发、缺乏创新,未能充分结合地区优势,造成同地区或相近地区存在形式和内容近乎相同的体育旅游产品,降低了体育旅游产品的吸引力。以黑龙江省为例,丰富的冰雪资源给其开展以冰雪项目为主体的体育旅游提供了资源便利,1996年第三届亚冬会的举办进一步提升了政府和开发商投入以滑雪为主体的体育旅游项目,同年就开发了15座滑雪场,而由于建设周期短、档次普遍较低等,目前15座滑雪场大都处于淘汰边缘。

(三)体育旅游规划环节混乱

相较于国外体育旅游产业所走过的近百年时间以及在此过程中积累下来的成功实践经验,我国体育旅游产业在规划环节就普遍存在规划混乱、内容雷同等问题,加剧了体育旅游产业开发困境。我国有着丰富的旅游资源和体育资源,体育旅游的规划需要真正做到因地制宜、实事求是,在当前各省的旅游业发展过程中,常规旅游产品仍然居于主体地位,体育旅游产品从规划环节就缺乏足够重视,诸如滑雪、漂流、拓展、登山等体育旅游产品近年来正在不断兴起,但是仍然需要进一步加强规划的科学性与合理性,提升体育旅游规划的效率。

此外,在体育旅游产品的销售与游客的购买环节也都存在一定程度的困境,销售模式需要进一步打破常规、加强创新,购买渠道需要进一步优化,提升游客购买效率,充分根据市场规律制定合理的价格。国内游客的体育旅游产品购买力不强也现实存在,其旅游观念有待进一步更新。

三、创新体育旅游产业开发的思路

(一)进一步明确体育旅游产业定位

创新体育旅游产业的开发首先就需要明确体育旅游产业的定位,强调其作为一种综合了体育与旅游两种产业的新兴增强产业的独立性,政府管理部门要进一步强化认识,提升对于体育旅游产业的重视,明晰体育产业的定位,并且在明确定位的基础上,提升对于体育旅游产业的政策支持与法律保障力度,从根本上保证体育旅游产业发展的合法性与合理性。

(二)加强体育旅游产业人才队伍建设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才能够有效提升体育旅游产业的管理效率和发展水平,人才队伍的综合素质直接影响体育旅游产业的进一步发展。这就要求培养一批具备体育旅游专业素质,了解体育运动规律、熟悉旅游产业开发的综合素质过硬的人才,在这一过程中实现与高等教育的结合显得尤为重要。在高等教育改革中探索进一步加强体育旅游专业教育,在各大专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内开设相关的体育旅游方向课程,培养学生体育旅游知识技能。

(三)改革产业发展模式

积极引导并重点鼓励第三部门进入体育旅游产业,利用交叉学科的优势,提升体育旅游产业的活力和竞争力。第三部门是独立于政府与企业的以公益为目的的机构,将其引入体育旅游市场能够提升游客开展体育旅游活动的专业性,增强体育旅游产业发展的内部活力,从而有效缓解当前我国体育旅游产业发展所面临的困境,在公共部门的角度来改进我国体育旅游产业结构,促进体育旅游产业进一步向前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