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形象营销范文

时间:2024-01-02 17:56:3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城市形象营销,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城市形象营销

篇1

关键词 城市形象 城市形象营销 整合传播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城市形象系统不仅包括城市景观、城市生态等物质要素,还包含城市文化、居民素质、政府效率和廉政形象、管理制度、服务质量、社会安全感以及城市的开拓创新氛围等众多无形要素。从这个意义上说,城市形象是一个城市有别于其它城市的深刻印象,是城市外观和内在气质的结合,是城市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水准的有机统一体。

一、城市形象营销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经济全球化的挑战,众多的城市开始认识到城市形象在新时期的重要价值――只有塑造出独特的、民族的、个性化的城市文化与形象,才能产生巨大的城市凝聚力,促进人流、物流、信息流的合理流动,增强城市的交流性、世界性、竞争性,促进城市的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使城市在竞争中获得优势。因此,塑造城市形象已成为许多城市、地区乃至国家的战略工程。而一个城市的形象犹如综合这个城市有力的硬件和软件要素形成的产品一样,不仅要“生产”出来,更要通过一定的途径、策略将其“销售”出去,获得其目标“消费者”的认同和“购买行动”,这种“购买”可能是金融投资、物质消费乃至情感消费,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成为一个城市的竞争优势。这就可以简单地理解为城市形象营销。

城市形象营销与企业营销一样,具有定位、设计和传播的过程。城市形象营销以现状调查为基础,将预先策划出特定的城市形象作为主题,然后在实践中,将所有的城市活动都围绕这个主题不断强化,同时将实践成果借助传播媒介向外扩散,把城市本身特色充分显示出来。例如,大连素有中国的“北方明珠”之称,东临黄海,西濒渤海,南与山东半岛隔海相望,加之海洋性气候,使大连具备良好的自然环境和宜人的气候,与此同时“环保”和“旅游”成为大连的优势产业。为了能从国内众多的海滨城市中脱颖而出,大连从旅游业的角度出发,通过城市绿化、修建特色广场的多种手段努力打造最佳的城市投资环境和最适宜人的居住环境,最终将大连定位于“浪漫之都”,并通过多种渠道传播这一城市形象。无论是阳光沙滩,还是绚丽的服装,抑或是美丽的女骑警,都在传递着大连的浪漫气息。

二、我国城市形象营销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城市形象营销起步较晚,虽然一些城市成功地树立和推广了其城市形象,但整体上还处于探索和发展阶段,犹如产品的同质化,城市形象的塑造和营销推广策略都有待创新。具体来说,我国城市形象营销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 城市形象定位模糊

城市形象定位是城市形象营销的核心,城市形象定位是否准确直接影响到城市形象营销的效果。所谓城市形象定位是指在分析和调查城市发展历史和现状的基础上,结合城市静态的、动态的比较优势,结合未来发展态势和区域分工,确定出最具生机的城市个性特征,即确定城市在国内或国际范围内独有的发展优势位置。而目前我国许多城市形象定位就比较模糊,总是想强调自己多方面的优势,却恰恰没有了特色和优势。既想突出古老文明,又想表现现达;既要表现自然风景,又要突出人文氛围。结果所有的城市都成了古老的、现代的、美丽的、和谐的,失去了独特性,很难给人深刻的印象,直接影响到该城市形象的营销效果。

2 城市形象广告不具个性

城市形象广告不具个性,没有明确的定位。城市广告办旅游就该极力促销旅游产品,招商就该强调人力物力资源、市场前景等等,而目前城市广告大多数浮光掠影地扫描一下城市,无非是出现花花草草、高楼大厦之类的影像,非常抽象的显示城市实力,重视觉效果而轻理性诉求,没有自己的个性,很难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难以达到吸引预期目的。

3 整合传播策略欠佳

根据目前各城市形象传播状况,可以说在形象的整合传播方面做得普遍比较差,无论是传播工具的整合,还是传播过程的整合,都存在很多问题。突出地表现在传播工具使用比较单一,没有整合利用电视、报纸、网络、杂志、户外、画册、展板等多种媒体与公关、事件营销等其他传播手段开展360度形象传播,传播的范围、时间、采用的手段都有很大的局限性,对目标公众的覆盖面比较窄,有效到达率也比较低;同时,仅重视“点”上的宣传。忽视和缺少城市整合营销传播战略规划,不能根据公众对城市形象的认知与评价要素体系及本城市的现状、特色、优势等全面构建城市形象传播战略与策略,城市形象宣传目标不清晰,多数城市是采用集中一段时间孤注一掷的作法投放广告,一般是用2―3个月的时间密集投放一阵,然后就销声匿迹,缺乏长期的传播策略。因此,导致城市形象传播的效果不够显著,良好的城市形象也没有树立起来。

三、提升我国城市形象营销水平的对策

1 用文化塑造和营销城市形象

城市文化,是在城市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城市文化是一个城市生存的基础和城市人生活的精神支柱,是城市现代化进程中的推动力。城市形象在一定意义上体现了城市文化,是城市文化的综合反映和外部表现。城市形象的展示,关键就是靠城市文化的魅力来展现,没有城市文化,城市形象就缺少了根基。

文化作为城市的灵魂乃是构成城市形象的主要内涵,在城市形象的塑造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如日本著名的古城京都,以其古式建筑在世界树立了独特的日本历史文化名城形象。巴黎的“时装文化”、新加坡现代儒家文化与热带风光的结合、“足球之都”米兰等等,无不因其富有独特城市文化内涵的形象而卓然于世。塑造城市形象,势必要丰富城市的文化内涵,提高城市形象的文化含量。而城市文化的有效传播可以提高城市形象营销的水平,是城市形象营销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2 明确城市形象定位

制定城市形象营销战略的核心工作是做好城市形象定位。在不同的发展时期,城市面临的发展环境与发展机遇不同,城市的发展战略目标与发展重点也肯定不同。那么,与此相适应的城市形象建设与广告传播目标也应有所不同。城市形象定位也应体现这种需要与变化。城市形象定位的目的与本质就是一定时期内达到城市形象建设与传播的基本目标,即在城市内外部公众心目中形成一个具有某一或某些鲜明个性特征与比较竞争优势的城市印象。准确的定位可以提高城市形象营销水平,比如我国深圳“精彩深圳、欢乐之都”,杭州“世界休闲之都”等定位就比较准确、鲜明,大大提高了该城市形象的营销水平。

3 城市形象多样性传播

城市形象传播是城市形象营销计划的实施者利用一定的媒介载体,将信息或观点有计划地与公众进行交流的过程。现代营销管理理论和实践从企业营销的角度,归纳和提炼了多种信息传播工具可用以推动信息传播,如媒体广

告、直接营销、促销、公共关系、个人销售等。但是在针对城市形象传播的实际操作中,比较有效的信息传播渠道是:媒体广告、城市事件。

(1)媒体广告

根据城市的形象战略需要和城市财力,拟订好广告媒体组合策略和计划方案积极开展广告宣传。通过对城市形象特征和广告特点的分析,结合各媒体特征,整合运用各媒体做好城市形象传播。杀于城市形象的宣传重点运用好电视、网络、报纸和户外媒体。

城市形象可通过电视广告宣传快速提高城市知名度,吸引旅游和消费;通过报纸媒体的新闻和软广告对城市做全方位、深层次的宣传报道,提高城市认知度和美誉度,吸引人才和投资;利用网络媒体传播城市形象生活化的、细节的一面,拉近与受众的距离,制造舆论话题,形成口碑传播;在城市对外交通区域、旅游风景区、城市中心商务区以及历史古城区等不同接触点设置户外广告,形成富有特色的广告群景观,对城市不同形象主题进行宣传,培养市民的自豪感,激发市民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热情和动力,丰富城市形象的内涵。

此外,许多新媒体与受众的接触点多、接触率高,如公交移动电视广告、电梯广告、楼宇广告等也可与传统媒体进行科学整合,有效利用。

(2)城市事件

城市的大型经济与文化活动是一个城市形象和城市文化水平、城市文化特色及城市文化整体性的体现和象征。城市举办的任何一项面向社会各阶层公众,尤其是由广大外部公众参加的政治、经济、文化、体育等大型活动,对扩大城市影响力、提升城市形象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另外,活动本身还可吸引很多新闻媒体的关注,增加本城市在媒体的曝光量,从而大大提高本城市的知名度、认知度。比如,2008北京奥运会、2010年上海世博会、广州一年一度的广交会、大连的国际服装节、青岛的国际啤酒节、潍坊的国际风筝会等,都是一些在国内外有重大影响的活动,这些活动的开展对提高这些城市在国内外的知名度与影响力产生了积极的作用。

4 做好城市形象评价

城市形象评价是对城市形象营销计划的信息反馈,是利用城市形象评价工具,建立适当的分析模型,获得实际城市形象要素与期望城市形象要素差距图表的过程,以了解城市形象营销计划实施效果。

篇2

关键词定位城市形象运用

城市形象是指城市内部诸要素(比如城市布局、城市资源等),经过长期综合发展后在人们心目中形成的印象和评价。。城市形象的特点主要体现在历史文化性、整体系统性、长期规划性和地方特色性等四个方面。从总体上来说,城市形象涵盖了城市空间形象、城市环境形象、城市功能形象、城市景观形象和城市产品特色形象(即产业结构)等内容。

一、现代城市进行形象塑造的作用

随着全球化和城市化的进程,城市文化与形象的竞争日益成为世界城市竞争的主要方面,因此,城市形象问题刻不容缓地提到了各地政府的战略规划高度。城市形象是一座城市的内在历史底蕴和外在特征的综合表现,是城市总体的特征和风格。拥有一个良好的城市形象,无疑是在为城市做着生动的活广告,它一方面展现出城市的巨大魅力,另一方面则形成一种强大的凝聚力、吸引力、辐射力,成为扩大对外交往、吸引投资与游客的“金字招牌”,并使有形资产进一步增值,把无形的精神财富转化为有形的物质财富。

第一、城市形象的塑造与改善,可以提高城市的知名度,扩大城市的影响力。良好的城市形象有利于改善投资环境,而城市知名度的提高是吸引外资、引进人才的外部条件,也是集聚经济、信息、科学技术的基础,并能进一步推动城市经济的发展。

第二、城市形象的塑造,有利于树立新的城市风貌与城市精神,改善市民的行为、心态,是一种城市文明的投资。良好的城市形象可以给市民带来自豪感,并由此形成奋发向上、敢于争先的精神风貌,成为城市发展的一种生产力。从这个角度来看,塑造城市形象其实也是在发展生产力。

第三、城市形象塑造有利于调整产业结构,促进旅游业及第三产业的发展。良好的城市形象是旅游业发展的重要因素。旅游业的发展又可以带动相关旅游产品的开发。并促进服务业的发展。从长远观点来看,旅游项目已不完全局限于传统的山水园林和自然景观,城市特征形象和一些经济文化活动也将成为重要的旅游资源。

第四、良好的城市形象有助于提升城市竞争力,全面推动城市社会经济发展。通过城市形象的塑造与经营,使城市的生活环境和投资环境得以改善,政府管理效率大大提高,城市文化得以发展,这不仅为城市现实竞争力的提高创造了条件,还可以进一步提高城市发展的基础竞争力和环境竞争力,这将有助于全面城市的整体竞争力。

总而言之,城市形象是“新经济”条件下极其重要的“注意力资源”,它不仅本身构成了一个独立的高层次的城市生产力要素,而且是“新经济”资源的整合器,在高层次上担负着整合城市其它生产力要素的重要功能。

二、定位策略运用于城市形象塑造的意义

定位策略的创始人艾·里斯和杰,特劳特于1969年6月在《广告行销杂志》发表了《定位:同质化市场突围之道》一文中首次使用了“定位”一词,用来指在产品模仿日盛的市场环境里新的市场竞争策略和手段。

1981年艾·里斯和杰·特劳特出版了《广告攻心战略——品牌定位》一书。对定位一词做了如下解释:定位是你对潜在顾客心智上所下的功夫。也就是把产品定位在你未来潜在的顾客心中。定位是一项内心中用以决定是否让其进行系统组织的门户,其观念是基于传播,只能在适当的时间及适当的环境之下,才能得到沟通。定位是“种逆转的思考方式”,不以你自己为出发点,而是以潜在顾客心智状态为起点。

由此可见:定位策略很注重产品与其目标顾客(即目标受众)之间的关系列接:即通过定位使产品在目标受众心目中占据一个特别的位置。这个位置在一定程度上应该是独特的、是其他竞争对手很难轻易取代的。而城市形象的建设就是为了使每个城市有其鲜明的、对手难以替代的特征或优势,以避免城市形象的雷同与接近。从这个角度来看,将定位策略恰当运用于城市形象的建设就有了现实的意义。

第一,定位策略在城市形象塑造上的成功运用,将有助于树立该城市鲜明而独特的形象,以和竞争对手有效区隔开来。这是定位策略在城市形象塑造中的一个直接作用。定位策略通过挖掘城市的特性,结合目标受众心智中的空白,将该城市的特性放置在目标受众心智中的空白处,这样就使得该城市在受众心智中占据了一个相对优势,其竞争对手要再挤占这个独特的心理位置是比较困难的,从而该城市独特的城市形象也就得以树立。

第二、有助于形成城市与其目标受众之间的心理对应关系。定位策略在城市形象塑造中的成功运用,将会使得目标受众在心理对该城市有一个明确的印象,从而形成一种心理对应关系。比如,现在社会大众一提到义乌,就会自然而然的首先联想到小商品,这得归功于义乌鲜明的定位:小商品的海洋。义乌在其独特的定位确立之前,只是浙江众多小城市当中默默无闻的一个,但是现在却已经成为闻名全国的小商品集中地。

第三、借助定位形成的鲜明城市形象将极大地推动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借助定位形成的鲜明城市形象一旦被受众认可,将会产生巨大的经济能量,从而推动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这点从上海的发展中得到了明显的体现。上海一直将自身的城市形象定位于“国际化大都市”,这一鲜明的城市形象定位使得上海的城市规模不断扩大,一直保持长三角地区的领头羊地位,其城市经济也一直处于高速发展的状态中。

第四、有助于城市在激烈的城市竞争中获得竞争优势。在新一轮的城市竞争中,竞争焦点开始聚集到城市形象上。这从央视逐年攀升的城市形象广告宣传上也可窥见端倪。各城市要在激烈的城市竞争中获得优势,占据竞争中的有力地位,那么一个很好的武器就是借助定位形成个性鲜明的、对手无法模仿的城市形象。

三、城市形象塑造中的具体定位策略

在城市形象塑造中不仅要运用定位策略,而且这些定位策略还需要结合城市自身的特色与优势,只有这样的定位才具有针对性,也才更加有效。此外,还需要挖掘城市形象众多要素当中最能代表该城市特征或者最能形成独一无二的竞争优势的某一个方面加以突出,这样,鲜明的城市形象就呼之欲出了。

第一、文化定位策略。文化定位就是将文化内涵融入到城市形象建设之中,进而使城市形成文化上的识别,文化定位能大大提高城市的品味和附加价值,使城市形象更加独具特色。城市的功能与属性很容易被竞争对手模仿,而城市的文化内涵却是竞争对手所模仿不来的。如果能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某一个精髓与城市形象的定位结合起来,是很容易实现城市与目标受众之间的心理对应的。运用文化定位的一个典范就是山东曲阜。曲阜将自身的形象定位于孔子故里,就是采用的文化定位。孔子及其儒家文化是中国文化的根本,曲阜采用这种文化定位就使得自身的形象更加厚重,对于社会大众所产生的心理吸引也是非常大的。

第二、历史定位策略。所谓历史定位简而言之就是将城市沉淀的历史底蕴挖掘出来作为城市形象独特的要素来加以彰显。我国的西安、开封、北京、洛阳等都是具有深厚历史底蕴的城市。这些城市本身长久的历史就可以成为其城市形象塑造的一个很好的切入点。比如洛阳的广告语就直接体现了其历史定位:“千年”。这一广告语以很简省的方式将洛阳厚重的历史沉淀加以彰显。

第三、比附定位策略。所谓比附定位就是攀附社会大众已经耳熟能详的、知名的事物,从而达到提升自身知名度的目的。在城市形象塑造中,采用比附定位,就意味着该城市在竞争中要甘居第二,而非第一。这样比附定位才可能产生理想的效果。在比附定位中,城市可用于攀附的事物是很多的:它可以是知名的大山、河流,也可以是建筑,甚至是其他知名的城市……。当一座城市自身的知名度不是很高,而又期望能进一步提升自身的知名度时,如果能找到一个很好的攀附对象就是一个不错的策略。比如泰安就可以采用比附策略进行城市形象的塑造。泰安因泰山而得名。从古语“泰山安则四海皆安”中来,寓意“国泰民安”。”泰安本身的知名度是相当有限的,但是它有一个很好的攀附对象,那就是全球都很有名的“五岳之首”——泰山。因此,其城市形象塑造就完全可以比附泰山,泰山是世界上第一个自然与文化双重遗产,改写了世界遗产的分类,其地位可想而知。因此,泰安比附泰山来进行城市形象的塑造是有很好的根基的。

第四、情调定位策略。情调定位是使受众在对城市的接触过程中能体会出一种良好的令人惬意的生活气氛、生活请调、生活滋味和生活感受,从而获得一种精神满足,该定位能使城市融入受众的生活中,成为受众的生活内容,使城市形象更加生活化。情调定位可以赋予城市以精神气质,使城市灵动鲜活,倍添情调魅力;同时情调鲜明的城市形象还可以拉近与受众的心理距离,富有感彩,有利于增强城市对人的精神引力。情调定位策略的运用在杭州城市形象建设中得到了明显的体现,_这从其广告语“东方休闲之都,品质生活之城”可以明显看出来。

第五、功能定位。所谓功能定位就是将城市某一方面的功能加以特别提炼而直接在定位中彰显出来,这样,当目标受众一想到这个城市就首先想到它的某个独特功能。这一策略非常适合那些自身的经济发展在某一领域已经形成独特优势的城市。

第六、旅游资源定位。城市的旅游资源是城市形象最显性的组成部分之一。运用旅游资源给城市进行定位,可以使城市特色突出,加强人们对城市的印象。能达到这样的效果主要是因为旅游资源具有不可替代性,不前转移性,它在一定程度上就是一个城市独有的标记符号,因此一些城市开始以其独特的旅游资源来塑造并对外宣传其城市形象。运用旅游资源进行城市形象定位的成功典范不少,比如杭州曾经做过的“情系西湖,中国杭州”、海口的“椰风海韵,南海明珠”、桂林的“山清·水秀·城美”等都是以城市本身特有的旅游资源来塑造其自身的城市形象与城市特色。运用旅游资源进行城市形象的定位与宣传还有一个直接的效果就是可以在短期内引发城市旅游热潮,刺激旅游消费,增加旅游业收入。

第七、品质定位策略。品质定位简单来说就是彰显城市的品质与品位。在这方面,上海就是典范:国际化大都市。这个定位就直接彰显了上海这个城市的品质与品味:上海的经济、贸易、金融都与国际接轨,成为世界闻名的金融中心、贸易中心。

四、城市形象塑造中运用定位策略应注意的问题

在城市形象塑造过程中运用定位策略要注意一些事项,否则,定位策略产生的实际效果将不会很理想。

第一、这个定位一旦确立,还需要借助一定的方式将城市的独特定位告知社会大众,这样,定位才真正发挥作用。传播城市定位的一个有效方式就是城市形象广告。城市形象广告如果紧扣城市定位,并用精练的语言将城市的定位加以彰显,那么对于城市形象的塑造又可进一步发挥推广作用,从而切实提高城市形象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在借助城市形象广告来宣传城市定位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城市形象广告的表现要有新意、有个性。这样才能真正吸引受众的眼球,并在他们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在借助城市形象广告来宣传城市定位的时候,要做好目标受众群的细分,并在受众细分的基础上确定相应的传播媒介。如果目标受众和媒介的运用不能形成一一对应的关系,就很可能导致城市形象广告传播了,但实际效果却并不理想。

篇3

【关键词】DEA;城市商业银行;影响因素;效率

一、引言

城市商业银行是中国银行业的重要组成,同时也是中国金融体制改革与变迁的产物,其前身是二十世纪80年代设立的城市信用社,其发对社会的经济背景有着重要影响。然而,随着中国金融事业的不断发展,城市商业银行在此过程中逐渐显露出许多需要解决的问题,尤其是风险不断显现和积聚。如何提高城市商业银行的综合竞争力,将成为其经营发展战略的必然选择。因此,本文对城市商业银行效率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实证研究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二、商业银行效率测度及研究

从强调稀缺资源有效利用的角度来看,经济学可以被看作是研究稀缺资源与其有效利用的科学,而效率就是指对这有效利用的掌握程度。从成本角度来看,商业银行效率指的是银行在一定条件下其实际成本接近前沿成本的程度;而从收益角度来看,商业银行效率则是指商业银行在一定条件下其实际收益接近前沿收益的程度。本文主要研究的是城市商业银行的技术效率、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

本文采用数据包络分析法(DEA法)对商业银行效率进行测度,而对商业银行效率研究中关于投入与产出变量的选取中,我们选择对偶法。

(一)投入与产出变量的确定

根据对偶法,本文选取了4个指标作为投入变量,分别为存款总额、支出费用、固定资产净值和股东权益净值,并选取了3个指标作为产出变量,分别是存款总额、净贷款和净利润。如表1

表1DEA模型投入与产出变量

投入变量变量说明产出变量变量说明存款

总额衡量城市商业银行经营业务的投入量存款总额支出

费用反映城市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效率的投入量净贷款体现城市商业银行提供金融服务能力固定资

产净值衡量城市商业银行实物资本的投入量净利润体现城市商业银行盈利能力股东权

益净值反映所有者资本使用效率的投入量(二)DEA效率测度与分析结果

本文选取了16家城市商业银行作为研究对象,利用Deap2.1软件计算2007-2011年城市商业银行的三种平均效率值——技术效率值、纯技术效率值和规模效率值。具体结果如下

表22007-2011年城市商业银行效率分析结果

年份技术效率纯技术效率规模效率20070.7340.8180.89320080.7450.8250.89820090.7830.8540.92220100.8120.8870.93820110.8320.8890.938均值0.78120.85460.9176从表2中可知城市商业银行均表现为较高的技术效率、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在2007-2011年期间,城市商业银行的技术效率、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除了处于较高值位外,均呈现出稳步上升的趋势,这说明在这五年期间全国城市商业银行效率得到了很高的提升,城市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能力逐渐增强。

全部样本城市商业银行在样本期内的平均技术效率、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分别为0.7812、0.8546和0.9176,这说明全样本城市商业银行的技术效率平均值0.8366引起的资源浪大部分是由于纯技术无效率所造成。因而,城市商业银行在规模扩张的同时更应着重于优化业务结构和提升内部管理水平这两方面上。

另外,通过对样本城市商业银行效率进行测度,并根据2007年至2011年间全样本城市商业银行的规模经济情况进行统计可知,实现了规模效率的样本城市商业银行居少数,大部分城市商业银行并未达到规模经济。

三、城市商业银行效率影响因素分析实证分析

(一)建立多元回归模型

本节将选取上述16家城市商业银行作为样本银行,时间跨度为2007-2011年。对2007-2011年各变量的数据进行统计与分析。

模型如下:

lnYit=β0+β1lnDit+β2lnCit+β3lnFit+β4Eit+Vit-Uit

Uit=φ0+φ1Z1it+φ2Z2it+φ3Z3it+φ4Z4it+Wit

其中,Yit表示净利润,Dit表示存款总额,Cit表示支出费用,Fit表示固定资产净值,Eit表示股东权益净值,Uit表示无效率项;Z1it、Z2it、Z3it、Z4it分别表示境外投资状况、政府直接持股比例、不良贷款率和资本充足率影响因素;下标i和t分别表示各城市商业银行与时间。

(二)回归分析结果

本文运用Frontier4.1软件对样本数据进行多元回归分析处理,并将得到的回归结果归纳总结于下表3。

由表3可以看出,各解释变量的参数估计值均通过了T检验,且都是显著的。

(1)境外投资的系数为负值,这表明境外投资的引入与无效率项u存在着负相关关系。也就是说,比起没有引入境外投资的城市商业银行,获得境外投资的城市商业银行的效率要更高。

(2)政府直接持股比例的系数为正值,说明政府直接持股比例与无效率项U成正相关关系。也就是说政府直接持股比例越高,就越会对城市商业银行的效率产生负面影响。

(3)不良贷款率的系数为正值,这表明不良贷款率与U呈正相关。我们知道,不良贷款率反映了城市商业银行的资产质量,不良贷款率越高,说明城市商业银行的资产质量就越差。

表3回归结果归纳总结表

系数回归值标准差T检验值β0-3.1320.611-5.126β10.537*0.2152.455β20.467***0.1543.076β30.096*0.066-1.503β40.608***0.1234.952φ0-9.951***6.476-1.532φ1-5.671**3.184-1.764φ20.273**0.1431.927φ31.103**0.5382.062φ4-0.579*0.3581.623σ2=0.1572,γ=0.6453,Log(likelihood)=-54.253,LR=62.153注:***、**、* 分别代表1%、5%和10%的显著性水平

(4)资本充足率的系数为负值,这表明资本充足率与银行无效率项U呈负相关的关系。也就是各城市商业银行在一般情况下其资本充足率越高,效率就越高。

四、对策与建议

各个城市商业银行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低效率。因此,本文主要从下面三个方面提出几点建议:

(一)加速境外投资的引进,学习国外经营理念

与国有大型商业银行相比,城市商业银行规模小、管理基础差,所以快速提高城市商业银行的管理以及技术就显得更加重要。

加速引进境外投资,可将重点放在协调股权比例。为了尽可能地发挥境外投资对城市商行的公司治理与发展的积极作用,就要提高境外投资的参股比例;境外投资的参股比例越高,就越可能侵蚀既有股东的当前利益,可能影响城市商业银行的稳健经营与发展。

(二)减少地方政府的干预,改善银行股权结构

从实证结果来看,地方政府直接持股比例与无效率项成正相关的关系,也就是说提高地方政府直接持股的比例将会对城市商业银行的效率有着负面影响。因此,我们必须合理地确定地方政府直接持股比例,优化城市商业银行的股权结构。

我们可以积极吸收民营资本入股。通过实现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的融合来推动城市商业银行的市场化进程,从而改善城市商业银行的公司治理结构,提高其经营效率;除此之外,我们在实现跨区域联合的过程中应坚持公平、公开、公正和市场化原则,切忌通过行政命令来指导各城市商业银行的重组与合并。

(三)进一步加强风险管理,控制不良贷款率

城市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存在,不仅导致资金的损失,而且还使得银行无法获取正常的利息收益。要降低不良贷款率,我们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首先,城市商业银行应进一步完善其内部的控制制度,增强自我约束能力,降低不良贷款产生的可能性;其次,建立健全的商业银行内部信贷管理制度,实现审慎经营;最后,进一步提高城市商业银行内部稽核制度,实时跟踪,预防不良贷款的发生,将风险损失和负面影响降至最低水平。

参考文献:

[1]蔡跃洲,郭梅军.我国上市商业银行全要素生产率的实证分析.经济研究,2009.

[2]杨大强,张爱武.1996-2005年中国商业银行的效率评价——基于成本效率和利润效率的实证分析.金融硏究,2007.

篇4

一、引言

随着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和城镇化进程不断加速,居民社会保障需求与日俱增,政府应如何建设一个高水平的社会安全保障网络,同时避免带来过大的公共财政压力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重要课题。参考发达国家相关经验可知,充分发展商业保险行业、对社会保障体系提供支持是解决该问题的有效途径。

此外,我国城镇化进程中还存在城乡居民身份转换问题,大规模农村人口涌入城市对城市社会保障体系造成了巨大的压力。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经济进入全面开放阶段,各地区经济发展状况差异日趋明显。沿海地区依靠地域优势等迅速发展的同时,外来人口大量涌入经济发达地区,人口加速流动是这一时期我国城镇化进程的主要模式。我国人口城镇化率已由2000年的36.2%上升至2015年的59.1%,城镇人口总数达到7.11亿。据“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2010年,全国流动人口总量达到2.61亿,比2000年增长了81%,其中,大部分为农村进城务工人员。大规模的人口流动带来了城市规模不断扩大,2000―2015年间,我国200万以上人口城市数量增加了一倍以上。城镇化不断推进的背景下,加快完善居民社会保障体系已十分紧迫和重要。

本文采取部分线性模型,对核心解释变量的函数形式不作假定,考察不同城镇化水平下,中国各省市城镇化的发展对商业保险市场保险密度的边际影响。基于我国保险市场需求的变动趋势,为新型城镇化背景下保险市场的发展提供借鉴。

二、相关研究

近年来,我国城镇化比率逐年提高,社会保障需求的不断提升促进了商业保险市场的快速发展。刘丹(2014)证明了城镇化进程和保险业发展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并且研究发现城镇化率每提高1%,保险密度会增加63.246元。弹性方面,柳立(2013)利用了时间序列数据进行实证,发现城镇化率每增加1%,保险密度会增加4.8%。杨汇潮等(2014)认为城镇化率越高,对保险密度深化的促进作用越明显。不少学者对城镇化与保险市场发展相互促进作用也进行了实证检验,杜菲(2013)采用城市级别的数据,研究发现城镇化率与保险密度存在明显的正相关关系,与保险深度相关度较低。杨超(2012)认为保险业的快速发展,有助于城市建设中筹集资金,促进基础设施和房地产行业的快速发展。

据相关学者观点,城镇化进程促进保险市场的发展体现为三个方面:第一,城镇化进程中,我国城镇居民收入水平明显上升,居民对商业保险的购买能力显著提升。第二,城镇化进程中,我国居民生活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单纯依靠代际转移已无法解决我国日益严重的居民养老问题,必须加快商业保险发展,以应对居民养老问题。第三,受限于户籍制度,社会公共保障体系仅对城镇居民开放,大部分外来人员仅能通过购买商业保险降低风险,商业保险市场需求不断扩大。此外,现有研究中通常认为,不同城镇化水平下,城镇化率水平相同幅度的提升对商业保险市场具有相同的影响,这与我国的实际情况存在较大的差异。如前文所述,我国的城镇化进程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大规模的人口迁移,外来人口进入城市生活的不同时期,对商业保险的需求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学界对这一问题并没有进行深入探讨。

本文采用部分线性模型,分析城镇化比率变动对商业保险市场的影响效果,放松了现有研究中普遍采用的城镇化对商业保险需求存在“线性影响”的假设,研究不同城镇化时期,城镇化率变动对商业保险需求的影响。

三、模型设定与数据来源

(一)模型设定

本文实证模型包括两部分:模型(1)中,本文参考现有研究中的常用范式,采用面板固定效应模型分析城镇化比重对地区保险密度的影响,模型设置如下:

[lnInsuranceit=ui+vt+λ0Cityrateit+λ1Oldit+λ2Eduit]

[+λ3lnGDPit+εit,i=1,...,N t=1,...,T](1)

其中,[i]表示省份,[t]表示年份,[lnInsuranceit]代表区域保险市场需求状况,用区域保险密度的自然对数表示。[Cityrateit]为本文核心变量,代表当地城镇化水平,以当地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表示;[Oldit]表示当地老龄化程度,用65岁以上老年人口比重占总人口的比重表示;[Eduit]表示当地居民受教育程度,用受过大专及以上教育人口比重占总人口比重表示;最后进一步控制了当地收入状况,[lnGDPit]表示当地人均收入的自然对数。

之后,基于模型线性化假设,放松了城镇化水平对区域保险密度影响在不同城镇化水平下保持不变的假设,采用部分线性模型研究不同城镇化水平下,城镇化率的变化对地区保险密度的影响,模型设置为:

[lnInsuranceit=ui+vt+fCityrateit+λ1Oldit+λ2Eduit]

[+λ3lnGDPit+εit,i=1,...,N t=1,...,T](2)

可以将(2)式简化为向量形式:

[lnInsuranceit=ui+vt+f(Cityrateit)+λXit+εit](3)

模型(2)为含有固定效应的部分线性面板数据模型,使用Baltagi和Li(2011)提出的方法进行估计。时间固定效应用虚拟变量表示,可写入控制变量[Xit]中计为[Xit'],进行差分消除个体固定效应[ui],将模型转化为:

[lnInsuranceit-lnInsuranceit-1=f(Cityrateit)-f(Cityrateit-1)+λ'(Xit'-Xit-1')+εit-εit-1] (4)

在估计模型(4)时将未知函数[f(Cityrateit)-f(Cityrateit-1)]近似为分段的多项式,OLS可以得到[ui]、[vt]和[λ]的一致估计量,分别记为[ui]、[vt]和[λ],代入模型(2)中得:

[ηit=lnInsuranceit-ui-vt-λXit=f(Cityrateit)+εit](5)

函数关系[f]可以通过标准的非参数估计方法拟合[ηit]和[Cityrateit]得出,采用stata14软件计算回归结果和拟合曲线图。

(二)数据来源

参考相关研究,采用保险密度作为被解释变量,反映当地居民对商业保险的需求情况,分别采用全部保险市场、财产保险市场和人寿保险市场的保险密度作为被解释变量对各市场进行分析。考虑到城镇化过程中人口转移的因素,研究采用城镇人口占区域总人口比重作为解释变量,分析城镇化水平对商业保险市场的影响。此外,参考现有研究中对商业保险市场影响因素的分析,将地区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比重、高等教育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人均GDP水平作为控制变量加入了模型。

研究采用数据为我国省级面板数据,包括2005―2014年我国各省全行业、人寿保险市场与财产保险市场的保险密度数据,以及各省份总人口数量、城镇人口数量、65岁以上老年人口数量、受教育人口数量、人均GDP等相关数据。其中,保险行业数据来源为2005―2014年《中国保险年鉴》中的《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保险业务情况》表,各省人口与GDP来源于历年《中国统计年鉴》。但由于部分数据缺失的原因,本文面板数据中剔除了西藏自治区相关数据,并采用插值法对其他指标缺漏值进行了补充。经过处理后,面板相关变量的描述性统计结果如表1所示。

四、回归结果分析

本文分别采用面板固定效应模型和非参数模型验证城镇化水平变动对区域不同保险市场保险密度的影响,将65岁以上老年人口比重、受高等教育人口比重、人均GDP对数作为解释变量放入模型。

(一)线性模型回归结果

首先采用面板固定效应模型分析城镇化水平与区域保险密度的关系①,回归结果如表2所示。其中模型(1)和模型(2)以全部保险行业保险密度作为被解释变量,回归结果显示,城镇化率与区域保险密度之间存在着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与预期一致;区域内老龄化程度与保险密度之间同样存在正相关关系,均在1%的水平上显著。进一步在回归(2)中,加入受高等教育人口比重和人均GDP对数等控制变量之后,回归结果没有明显变化,区域城镇化率与保险密度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且在1%的水平上显著。

通过进一步以财产保险市场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城镇化比率对财产保险密度的影响。回归结果如表2中(3)、(4)两列,与全部保险市场的研究结果一致,城镇化比重的上升,对该区域内财产保险密度有正的影响,在1%的水平上显著,在加入受高等教育人口比重和人均GDP对数等控制变量之后,城镇化比重与财产保险密度的相关系数仍然显著为正,并在1%水平上显著。此外,与预期一致,老龄人口比重与财产保险密度之间同样存在着1%水平上的显著正相关关系。最后,我们再以人寿保险密度为解释变量,对上述结论进行验证,研究结论没有改变,城镇化人口比重、老年人口比重与人寿保险密度存在正相关关系,在1%水平上显著。

面板固定效应模型的回归结果显示:伴随区域城镇化率的提升,辖内保险密度显著上升,无论以整个保险市场为研究对象,还是对财产保险市场和人寿保险市场分别分析,这一结论均成立。并且,老龄人口比重与各市?霰O彰芏戎?间均存在正相关关系。受高等教育人口比重、人均GDP水平对保险密度的影响并不显著。

(二)部分线性模型回归结果

本文采用部分线性模型对该问题进行分析,放松城镇化率对保险密度的影响在不同城镇化阶段保持不变的假定,采用半参数的方法测算不同城镇化水平下,城镇化率变动对区域保险密度的影响。部分线性回归结果包括非线性和线性两部分,回归模型如前文(3)式。图1、图2和图3分别是调整过的全保险市场保险密度、财产保险市场保险密度、人寿保险市场保险密度与城镇化率的拟合曲线图,描绘了保险市场保险密度变化与城镇化比率变动之间的关系。调整过的保险密度是在控制了区域65岁以上老年人口比重、区域高等教育人口比重、人均GDP水平以及区域、时间特征等变量影响后的保险密度。调整过的保险密度与城镇化率的拟合曲线反映了保险密度与城镇化率之间的实证关系。结果显示,在不同的城镇化水平下,城镇化率的变动对保险市场密度的影响存在着显著的差异。

从图1可以看出,伴随城镇化水平的提升,保险市场密度呈倒L形上升趋势。城镇化率的上升对保险市场的保险密度具有正向影响,但城镇化率提升所带来的保险市场保险密度变动在不同的城镇化水平下存在着显著差异。从图1可以看出,在城镇化进程的初期,城镇化率小于40%水平时,城镇化率的变动对保险密度变化有着显著的正向影响;而城镇化率达到40%以上时,城镇化水平的提升对保险密度的影响逐渐下降;直到城镇化率达到60%之后,伴随城镇化水平的提升,保险密度的变动不再明显。由此可见,伴随城镇化率的上升,各省保险市场密度变动呈现出阶段性特征,从加速提升到增速放缓,直至保持稳定。

进一步以财产保险市场为研究对象,对这一问题进行分析,结果如图2所示。与整个保险市场的分析结果一致,伴随城镇化水平的提升,财产保险市场的保险密度同样呈倒L形上升趋势,城镇化率的上升对保险市场的保险密度具有正向影响。并且,财产保险市场保险密度在不同的城镇化阶段存在着显著差异。在城镇化进程的初期,城镇化率小于40%水平时,伴随城镇化水平的提升,财产保险市场的保险密度加速上升;当城镇化率达40%以上时,城镇化水平的提升对保险密度的影响逐渐下降;直到城镇化率达60%之后,伴随城镇化水平的提升,保险密度的变动不再明显。

最后,以人寿保险市场为研究对象,继续对该问题进行验证,结果如图3所示。与全部保险市场、财产保险市场的研究结果一致,伴随城镇化率的上升,各省保险市场密度变动呈现出阶段性特征,在城镇化率低于40%水平时,财产保险密度随城镇化率提升而快速上升,在城镇化率水平处于40%―60%之间时,伴随城镇化水平的提升,人寿保险密度增速逐渐下降;直到城镇化率达到60%之后,人寿保险密度保持稳定。

综合上述研究可知:在不同的城镇化阶段,伴随相同程度的城镇化比率上升,保险市场密度的变动存在着差异。在城镇化进程的不同阶段,受城镇化率提升的影响,保险密度的变动呈现出阶段性特征,从加速提升到增速放缓,直至保持稳定。

五、研究结论

本文分别以全部保险市场、财产保险市场和人寿保险市场为研究目标,采用部分线性模型,分析在不同的城镇化阶段,城镇化率提升对保险市场密度的影响效果,结果显示我国保险市场保险密度在不同的城镇化阶段,呈倒L形上升趋势。在城镇化进程初期,城镇化率低于40%时,外部移民大量涌入城市,社会保障体系发展速度严重滞后于人口城镇化速度,外来人口必须通过购买商业保险的方式抵御外部风险,从而城镇化比率的上升将推动保险密度快速上升。在城镇化进程中期,城镇化率在40%―60%之间,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建立,城镇居民保险需求得到部分满足,城镇化率提升对保险市场需求的影响逐步下降。在城镇化进程后期,社会保障体系已日趋完善,商业保险市场进入平稳发展阶段,相对于城镇化比率的提升,区域保险密度保持稳定。

为进一步促进我国商业保险行业的健康发展,提升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服务水平,在保险行业的发展过程中,应统筹各区域保险市场建设力度,满足不同城镇化水平下居民对商业保险的差异化需求。具体而言,对仍处于城镇化进程初期的省份,应加大资金、人才投入,健全市场制度,以改善当地金融市场条件,促进当地保险行业快速发展,以满足日益上升的保险需求。对城镇化水平较高的地区,应积极调整经营策略,丰富商业保险品种,满足居民特定的保险需求。

篇5

Abstract: Action-oriented teaching method can fully stimulating students' potential, maximizing the use of classroom time, and making students gain more knowledge and vocational skills. This paper describes the practical significance of action-oriented teaching method in vocational education, analyzes the application of the action-oriented teaching method in German and China, and proposes the implementation plan in marketing course teaching.

关键词: 行动导向;教学法;市场营销;实施方案

Key words: action-oriented;pedagogy;marketing;implementation plan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4)19-0213-03

0 引言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出了,“坚持以就业为导向,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要求,首次明确提出职业教育要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针。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完善,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高职教育要想适应当前的科技发展形势和生产组织形式的需要,就必须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体制改革,寻求新的教学方法,满足较学发展的需求。“行动导向教学法”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方法,强调同时调动学生的手、心、脑,提高学生的学习关注度,能有效地提高其学习效率,改善教学质量。本文就行动导向教学法在高职《市场营销》课程中的应用作了系统阐释。

1 行动导向教学方法应用意义

1.1 以《市场营销》课程为基点创建新的教学模式 《市场营销》是广东理工职业学院的院级精品课程,是学院的一门优秀课程。学校在进行课程教学模式创建时,应充分把握好课程的内在知识结构,及时更新教学理念。同时,学校也要加强对授课教师的培训力度,努力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深化教育教学体制改革,不断提升教学水平。在实际教学中坚持“理论够用为度、强化操作技能”为宗旨力求专业基础课理论基础够用,突出应具备的基础技能。打破传统“黑板”的教学模式,将所有相关联的知识点、技能点串联在一起,让学生“做中学、学中做”,巩固理论知识点,提高动手能力,真正做到“教、学、做”一体化。

1.2 动导向教学法创建职业环境 根据行动导向的教学理论分析,在学习中,行动是其出发点和最终目标,教师要在行动中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调动其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通过模拟职业情境,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职业活动中,通过搜集职业信息、制定职业目标和实施方案、最终检查和评价等,自主学习和发现职业学习的行动过程,提高职业能力。

行动导向教学法有效地强化了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提高了其学习能力、思维能力以及实践动手能力,为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1.3 动导向教学法应用促进教师成长 行动导向教学法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理念,包含了多种教学方法,如项目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模拟教学法以及任务驱动法等,这就需要教师不断提高其综合教学能力,丰富教学形式,充实教学内容。力争使课题研究的过程,成为教师成长的过程。

行动导向教与学的方式和评价机制,有效地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技能,将为学生今后的学习与创业提供更多的机会;同时增强了教师的改革意识,促进专业教师实践水平的提高。

2 行动导向教学方法应用现状分析

2.1 行动导向教学法在德国的应用 德国自1969颁布“联邦职教法”以来,一直以“双元制”职业培训模式为主要的培训模式,它通过企业培训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职业能力。“双元制”职业培训模式通过学校和企业的培训,一方面丰富了学生的专业理论知识,为其未来职业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另一方面也锻炼了学生的专业技能,提高了其动手实践能力。这种职业培训模式为德国培养了大批优秀的职业技术人才,为德国的国民经济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90年代以后,德国的职业教育改革进一步深化发展,其原因主要在于:一是德国的“双元制”职业培训模式主要以培养单一技能的职业人才为主,无法满足德国日益发展的市场需求;二是随着企业生产方式的转变,作为德国工业主体的手工企业对职工的综合能力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三是随着高校专业体系的不断完善,学生的职业实施技能缺陷日益凸显。因此,德国经过一系列研究与讨论,德国各州文化部长联席会议于1996年正式颁布了“职业学校专业教育框架教学计划编制指南”新课程标准,该标准以 “学习领域”课程方案代替了原有的专业分科课程模式,并确定了“行动导向教学”在专业教学中的重要地位。

2.2 行动导向教学方法在国内的应用 与普通高等教育相比,我国的职业教育起步较晚,其教学模式和方法受普通高等教育影响较大。但由于二者本身存在较大差异,因此高职教育必须研究出适合自身发展的教学方法。目前,尽管我国职业教育领域行动导向教学法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许多学校在理论和实训等课程中进行了相关的研究和探索,初步形成了一定的教学模式和课程特点,在实施过程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基本处在探索与研究阶段,尚未形成独具中国特色的可供推广的模式。因此我们认为有必要借鉴国内外的研究成果,结合广东省产业结构和相关企业岗位要求,根据高职人才培养目标,以《市场营销》课程为据点,对《市场营销》课程体系结构进行调整,对课堂教学模式进行改革,探索具有我校特色、能有效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行动导向教学方式。

3 行动导向教学方法在《市场营销》课程的实施

行动导向教学法如何应用于市场营销课程教学,本着提高学生营销实战能力为目的,本课程团队进行了大量探索实践,总结出在实施中重点要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3.1 课程实施的整体设计 要提高课程教学的整体效果,在课程实施前需要对实施过程进行整体设计。课程实施的整体设计是一项系统工程,在忠实于课程标准设计基础上,还要综合考虑课程的教学模式、学生特点以及实训基地等因素的影响。在综合以上因素基础上,课程团队对市场营销课程的实施进行了“围绕一个中心、贯穿一条主线、实行两条腿走路”的整体设计。所谓“围绕一个中心”,是指在课程的学习过程中,要坚持以培养学生的营销能力为中心,创新教学方法,加强对学生的营销实践锻炼。“贯穿一条主线”就是指在课程的实施中,要坚持以模拟公司为基础,运用项目教学法进行课程学习。在开课之初,教师可以根据班级特点划分学习小组,各小组在充分了解和分析市场的情况下,按照其优势和兴趣组建模拟公司,并根据当地的市场情况设计公司业务和发展规划,对小组人员进行职责分工。“实行两条腿走路”是指在营销课程的学习过程中,教师要根据课程的实际学习情况适当安排一些实践活动,锻炼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要求每位学生根据自身特点完成一项营销活动,如做临时业务员、营业员、促销员等,规定时间跨度至少为一学期。

3.2 准确选择载体 载体在教学中表现为案例、工作任务或工作项目等形式,它对教学目标的实现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载体一般要满足以下条件:一要有典型性,要能承载相关能力单元的主要教学内容;二是要具备可融人性,能将教学内容有机融人工作任务,使学生在完成工作任务过程中掌握课程的知识与技能;四是易于评估,能够根据完成工作任务过程及完成结果,对学生进行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及社会能力的评估考核。

根据以上条件及市场营销课程四个能力单元的特点,在不同能力单元中选择了不同的载体(见表1)。通过这些载体,教师组织学生在完成工作任务中,有机融入相关理论知识,学生在做中学,使其营销实战能力得以有效提高。

3.3 多种方法综合应用 在市场营销课程教学中,将行动导向教学理念贯穿始终,综合运用了案例分析、分组讨论、角色扮演、旋转木马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动手实践,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各种教学方法的综合应用,还要有助于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

在“市场调研”能力单元教学中,根据其教学目标“通过本单元学习,学生要会应用市场调研方法进行市场调研活动,能撰写营销调研报告及营销环境分析报告,并掌握人际沟通的基本技巧”要求,教师首先分析了本单元的主要技能与知识,根据本单元内容没有涉及太多理论难点的特点,决定采取以学生“做”为主,“教、学、做”合一的教学策略,教师只需要在学生“做”的过程中,讲授清楚调研的步骤、基本方法以及调研方案、调查报告、营销环境分析报告等的撰写格式要求即可。教师给学生设定了以下工作任务:每个小组(也是一个模拟公司)对本公司经营的主要产品或业务进行调查与分析,要求在调研基础上各小组写出市场调研报告与营销环境分析报告。

完成此项工作任务分以下几个步骤进行:第一步,各小组根据现有资料搜集相关产品或业务的信息,在小组讨论基础上设计调研方案。第二步,各小组进行市场调查,搜集资料。在此项工作中,教师要对学生调查中遇到的各种问题进行指导,重点是调研方法的应用及如何进行人际沟通,从而提高学生搜集资料的有效性。第三步,各小组进行市场分析及调研报告写作,教师组织学生讨论分析市场情况,同时还要以案例分析法讲解市场分析报告写作格式、要领。第四步,各小组撰写营销环境分析报告,其中教师引导学生以旋转木马法获取营销环境分析要素的信息,同时引导学生分析案例,进一步明确营销环境分析报告撰写的基本格式。第五步,组织学生对各组完成的市场调研报告及营销环境分析报告进行评估与诊断,在此基础上,各组进一步修改自己的报告。

3.4 建立配套的考核评估方案 教学方法的改革必然伴随着考核方式的改革,在行动导向教学中,根据过程与结果考核相结合、个人与团队考核相结合、学生评价与教师评价相结合的课程整体考核原则,构建了“营销单项技能30%+营销综合能力40%+营销理论30%”的课程整体考核方案,其中营销理论以期末考核为主,其它项目属于平时考核。课程实施中,将这一考核方案贯穿到各能力单元,并设计了工作任务的个性化考核方案,有机地将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的考核内容融入其中。现以“市场调研”能力单元考核方案为例(见表2)说明课程各能力单元的考核方案设计。

本课程大多数能力单元均使用了该考核表的框架,只是具体的评价内容和标准不同而已。考核表中,不同评价主体按同一标准给每位学生进行评价,它更好地体现了过程评价和学生评价相结合的考核思路,改革了传统以教师评价、结果评价为主的考核评价模式。

在《市场营销》课程中实施行动导向教学法,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将任务驱动、角色扮演、头脑风暴等教学法有机的融合在一起,让学生真正在一种比较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职业成长规律,值得在其他的课程中广泛推广。教师必须坚持以职业能力为导向设计课堂教学,以培养学生实际行动能力为核心,不断探索,反复实践,使学生有效地实现理论知识向实际营销能力的转化并最终提高职场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姜大源.当代德国职业教育主流教学思想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2]刘邦祥,吴全全.德国职业教育行动导向的教学组织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2).

[3]傅伟,袁强,王庭俊.高职教育行动导向课程体系的特征与要素分析[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1(11).

[4]刘全文,曹巧会.行动导向的典型教学方法在市场营销专业的应用探讨[J].河北软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3).

篇6

【关键词】远程开放教育;形成性考核;效度;影响;制约机制

0 研究背景

形成性考核是远程开放教育质量保证体系的重要环节,是学习者自主学习过程管理的主要手段,其在学习者课程学习评价过程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已经受到越来越多远程教育工作者的接受和认同。形成性考核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其所取得的成绩亦有目共睹;但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由于种种原因也出现了不少问题,如观念问题、制度问题和管理问题等(郭存劳,2005),导致形成性考核的整体效度有待提高。研究者对以往有关形成性考核问题所作的研究进行梳理后发现,大多数研究者都是直接指出形成性考核的问题所在(张仕英,2002;闫艳,2002;徐亚君,2004;苏文秀,2012),只有个别研究者运用了一定的研究方法。其中,陈荷男(2014)采用“基于论证的效度验证模式”对形成性考核的效度进行了研究,是对形成性考核效度进行验证的第一人。

本文是陈荷男(2014)研究的继续,希望借助于前期研究成果深入研究形成性考核模式的效度问题,并据此提出远程开放教育形成性考核模式效度的影响和制约机制。

1 前期研究

前期研究(陈荷男,2014)运用“基于论证的效度验证模式”对2013春上海开放大学英语专业专科自开课程形成性考核模式的效度进行了验证,验证过程中对形成性考核采用的各种模式建立了解释论证框架,详细罗列了论证成立的各种推论和假设。形成性考核的解释论证框架如图1所示。验证的具体对象为所有形成性考核模式按使用频数排序后排名靠前的四种模式,即网上记分作业、平时作业、学习表现和小组活动。研究发现,上述四种形成性考核模式的整体效度都较低,除了网上记分作业外,其余三者具备如下几个共同的缺憾:(1)缺乏具体的实施细则导致概念模糊,执行情况良莠不齐;(2)缺乏具体的评分标准导致评分带有主观倾向;(3)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诚信度不高;(4)教师对学生表现反馈不足,导致形成性考核对教学的促进和反拨作用不强。而网上记分作业除了具备后两条不足之外,还由于内容覆盖面较小而导致内容效度欠佳。

图1 形成性考核的解释论证

2 研究分析和研究结果

2.1 形成性考核模式效度的影响因素及成因

本研究将继续依托前期研究所使用的解释论证框架,深入挖掘影响形成性考核模式效度的因素。通过深入细致的分析和解读,研究人员归纳出如下表所示的远程开放教育形成性考核模式效度的影响因素及其形成原因。

表1 形成性考核模式效度影响因素及成因

从表中可以看出,以上四种形成性考核模式存在共同的弊病。从内容效度来看,网上记分作业和平时作业由于题量较小、题型不够全面丰富而导致内容效度欠佳;从教师对学生表现的反馈来看,由于缺乏制度的制约,部分教师没有对学生提供及时有效的反馈,导致教学反馈对教学的反拨作用不强;同时,由于监督机制不到位,学生在形成性考核过程中缺乏诚信,使形成性考核的信度蒙受损失;最后,还是由于制度的缺失或执行不力,部分形成性考核模式缺乏具体的评分标准而导致评分不公等现象。

2.2 形成性考核模式效度的制约机制

从形成性考核模式的设置来看,网上记分作业、平时作业、学习表现和小组活动都是适合远程开放教育的形成性考核模式。这些形成性考核模式之所以效度不高,是因为前文所述的各种弊病的存在。因此,我们有必要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建立一系列制约机制,以去除弊病,提高效度。

首先,增加网上记分作业和平时作业的题量,丰富题型。为提高网上记分作业和平时作业的内容效度,我们有必要根据英语课程的课程性质和教学要求,设置相当数量的作业题量,以基本覆盖全部教学要点、完全覆盖全部教学重点为标准。同时,两种作业的题型也应适当丰富,做到客观题和主观题相结合:客观题考查识记性知识,主观题考查学生对知识的具体应用和综合分析能力。客观题和主观题的比例可适当提高,但不应完全没有主观题。

其次,健全各项教学制度,确保教学过程有据可依。教学管理部门应制定各项规章制度,教学

院系和课程主持教师应按要求制定相应的教学文件,如教学大纲、教学实施细则、课程说明、形成性考核实施细则等,包括针对不同形成性考核模式以及考核内容而设定的具体详细的评分标准,以避免评分不公现象的产生。

第三,在各教学制度和文件都到位的情况下,设置积极合理的奖惩措施,奖励教学过程积极主动、教学效果优良的教师,从制度上保障教学过程的完整和合理。

最后,教学管理部门和教学院系要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监督,确保各项教学进程的有序开展。

总之,形成性考核是远程开放教育课程考核方式的有机组成部分,它与课程终结性考核共同构成课程的考核方式。这两种考核方式相辅相成,互为补充,即关注了学生的学习过程,也考查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最终掌握程度和实际应用能力。我们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要积极发挥形成性考核的优势作用,从制度上、文件上加以落实,确保形成性考核真正发挥作用。

【参考文献】

[1]郭存劳.做好形成性考核管理工作的对策[j].咸阳师范学院学报,2005(3).

[2]张仕英.对电大开放教育试点中形成性考核工作的一些思考[j].中国远程教育,2002(4).

[3]闫艳.电大开放教育形成性考核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应对措施[j].中国远程教育,2002(12).

[4]徐亚君.完善形成性考核的几点思考[j].远程教育杂志,2004(2).

[5]苏文秀.实施形成性评价过程中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成人教育,2012(3).

篇7

【关键词】 个性化 创造性 个人潜力

一、融入个性化教育

历史学是以人类的活动为特定对象的,它思接千载,视通万里,比其他学科更能激发人们的想象力。历史学的现实意义在于为现实服务、为人生服务、为社会服务、为将来服务。学习历史的目的不在于能掌握多少历史史实,而在于通过这些历史史实得出一些规律,更重要的是得出指导社会、人生发展的规律。许多中学生都以学习数学、英语、语文为主,认为历史不是主要的科目,并且在中考的时候作为等级学科成绩不算人总分,而忽视了它的重要性。这需要教师凭借多年的教学经验,采用个性化教育,激发学生对历史课的学习兴趣。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世界。”就是说,每个学生都具有不同于他人的个性品质和特征。因此,教育如要使不同层次的学生获得可持续性的发展,就必须充分关注每一个学生的个性特点,实施个性教育。对此,《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要求“高度尊重学生的个性,充分发挥学生自身的能力和特长”。推动个性教育日益成为我国新一轮课程改革关注的重点内容之一。当代课堂教学融人个性化教育要求尊重学生之间的个别差异,正确处理好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关系,对学生进行分层教学,区别指导,而不是按统一的模式去塑造学生。

二、有效教法,促进学习

经过调查发现,现在很多学生对小科目的认知度还不是很高。由于初中生非常重视主要学科的学习,常常忽略历史这类副科的学习,导致他们在学习历史时没有更多的精力投入,上课时也不是很专心地听讲,考试时临阵磨枪。如何才能避免这种状况的发生成了教师们要解决的关键性问题。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想让学生们学好历史,就要培养他们对历史的兴趣。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经验和历史教材,创设教学情境,使学生身临其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使其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同时,语言是教师和学生们之间沟通的桥梁,能否使学生在教学情境中产生共鸣,就要看教师的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否对学生产生吸引力。多媒体等现代化的信息技术的运用也会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思考和开拓能力。

三、放飞思绪,彰显个性

在新的教学理念中,彰显学生的个性、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已成为当代社会所需要人才的根本。学生们的独特性是个性的基本内核,是使一个人与其他人区别开来的特性。只有开放的教学,才有可能显示个性优势,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在历史教学中,它没有像化学之类的实验需要学生们亲身实践和动手,所以要想让学生感受历史就要大胆创新,采用开放式的教学模式,可组织学生用所学的知识开展一次公开的班会,以培养他们的价值观和社会观。例如,在学习八年级上册第14课《难忘九一八》和第15课《“宁为战死鬼,不作亡国奴”》两课以后,教师举办一次宣扬爱国主义和培养民族责任感的班会活动,通过同学们表演的诗朗诵、歌曲、情景剧,彰显他们的个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力,升华了学生的爱国情感。

四、强化合作,挖掘个性潜力

在初中学习阶段,学生的反差心理很大,他们会在这个时期形成自己的思想和观点,对于教师和他所教的科目也会有自己的评价。有很多学生因为不喜欢教师而对这门科目产生反感,这就要求教师和学生学会沟通、学会合作。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合作交流是现代化教学的重要方式。无论是在创设充分参与的情境,还是在和谐的学习氛围或者开放合作学习的空间中,都要让学生全程参与、全方位地合作,充分开发和发展学生的个性潜能,实现学生的自主学习。课堂不但是学生学习的环境,也是他们自我发挥的舞台。老师作为课堂的主导者,无论是在课上还是在课下都应该和学生积极沟通;无论是学习上的困难还是生活上的困难,教师都应积极地帮助学生解决,这样学生就会更加信任教师,自然也会喜欢这门科目。在学习过程中,最忌讳的就是刻板地读书。陈鹤琴曾经说过:“学生们要读书活,活读书,读活书。”一个人单独埋头读书,气氛过于沉寂,遇到问题,没有人可以请教,这样就会感到疲倦,容易产生孤独与厌烦心理。教师应打破这种局面,让学生在交流中学习,在合作中学习。

五、学生综合测评

篇8

关键词:护理干预;舒适度;腰穿术;小儿

腰椎穿刺术是诊断儿科神经系统疾病的一种常规检查,在对患儿进行检查时,往往因患儿合作程度差等原因,降低了舒适度,导致四肢麻木、腰背痛、头疼等现象的产生。为了提高术后舒适度,减轻患儿的痛苦,降低术后腰背痛及头痛,对2011年3月~2012年2月收治的患者100例腰穿患儿采取全程人性化护理干预措施,患儿舒适度改善情况显著。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11年3月~2012年2月收治的患儿100例,男60例,女40例,平均年龄4.1岁。患儿多为抽搐、发热、化脓性脑膜炎、病毒性脑炎待查,且均需要采取腰穿术,进行诊断协助。随机将患儿分为对照组50例、实验组50例,2组患儿病情、病种、性别、年龄比较差异均无明显意义,P>0.05。

1.2方法

实验组采取人性化全程人性化护理,在行腰穿术前五分钟,给患儿缓慢静脉注射0.20 安定,须向患儿家属介绍详细的治疗说明,做好家属的心理护理,对腰穿的方法和目的进行说明,并对患儿做心里疏导,消除患儿家属的顾虑,让其改变认识,在进行腰穿术的过程中,还应根据患儿的情况给予足够的心理支持。腰穿术可去自由、俯卧位、侧卧位,去枕自由,但注意患儿不能由家属抱起,患儿自身也不能坐起。对于平时习惯用枕的患儿,可放置厚度为3厘米~5厘米薄枕,与此相应,腰背部也垫薄枕,能使颈部肌肉松弛。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按照常规护理要求,腰穿术后应去枕,并平卧6h。

判定标准

对实验组和对照组患儿腰穿术后的舒适度进行观察。患儿术后四肢麻木、腰背疼、胀痛、头部悬空感等其中任意一项出现不适则为舒适度。

统计学方法

统计采用x?检验,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2、结果表

3、讨论

腰椎穿刺术为神经科临床检查方法之一,其方法比较安全、简便易行。对神经系统疾病的治疗及诊断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适应症:椎管内给药;了解蛛网膜下腔是否阻塞;对颅内压力进行测定;用于对脑膜白血病的诊断,脑膜白血病的治疗可通过腰椎穿刺鞘内注射化疗药物来实现;鉴别与诊断蛛网膜下腔出血、脑梗死、脑溢血等;鉴别和诊断中枢神经系统炎症性疾病,如乙型脑炎、霉菌性脑膜炎、病毒性脑膜炎、结核性脑膜炎、化脓性脑膜炎等。禁忌症:严重的凝血功能障碍患者、穿刺部位有炎症、休克等危重病患、可疑颅内占位病变、脑疝、可疑颅高压。注意事项:有颅内压升高者在术前需做炎帝检查,如有明显脑疝先兆者禁忌穿刺。患者路后窝有占位性病斑或局部皮肤有炎症以及患者处于濒危、衰竭、休克状态时禁忌穿刺。在进行穿刺时,患者如穿线面色、脉搏、呼吸异常等症状时,应停止操作,应进行相应处理。在进行鞘内给药时,应先将等量脑脊液放出,药液应等量转换性注入。穿刺方法:患者侧卧与硬板床,头向前胸部屈曲,背部与床面垂直,两手抱膝贴近腹部;在对穿刺点进行确定后,取第三至第四腰椎棘突间隙进行;用百分之二利多卡因做局部浸润麻醉;术者以垂直背部的方向右手持穿刺针缓慢刺入,左手固定穿刺点皮肤,儿童进针深度为2厘米至4厘米,枕头穿过硬脑膜与韧带时,可将枕芯抽出。放液前线接测压管进行压力测量;测压管撤去后,收集脑髓液;腰穿术结束后,拔出穿刺针,进行纱布消毒后,采用胶布固定;为避免引起术后低颅压头痛,术后患者去枕平卧4~6h。

3至7岁患儿在腰穿术后容易发生不良反应,原因由于处于该年龄段儿童不能主动配合穿刺,姿势不当就会增加腰背疼的发生率。为了减少因姿势不当导致的肌膜和韧带损伤,提升穿刺成功率,在进行腰穿前五分钟,给予患儿缓慢静脉注射0.2 安定。安定具有中枢性肌松弛作用,还具有抗焦虑、催眠、镇静的作用。静脉注射安定进入中枢神经系统后,能够使患儿保持良好状态,有效接触患儿的恐惧、紧张心理,才能够使其保持恰当的和姿势,提高穿刺的成功率,缩短操作过程所需时间,从而避免了应姿势不当而导致的肌膜和韧带损伤。在进行腰穿前,必须向患儿家属说明腰穿术的方法及目的,要重视心理护理的重要性及其干预效果,腰穿是诊断病症不可缺少的方法之一,要对腰穿的整个过程进行进行耐心讲解,不能因重重顾虑而耽误了最佳诊断和治疗疾病的实际。在讲解的过程中,还可配合示范进行,患儿摆好正确的,并允许家属陪同,在操作的过程中可以减轻患儿陌生和紧张的心理。人性化心理干预效果显著、见效快、容易实施、可操作性强。并体现了医护人员的综合素质,提高医护人员的专业水平和主动性,护患关系的密切也对护理质量的提高起到促进的作用。

行腰穿术后,对卧位进行合理改变不会引起低颅压头痛,是安全可行的。且自由较容易被患儿及家属所接受,平卧时,在头后放置厚度为三厘米至五厘米的薄枕,在腰背处同时垫薄枕,能防止行腰穿术后腰背痛,使颈部肌肉松弛。自由舒适度较得到患儿及其家属的认可,较去枕平卧位差异有显著意义。

综上所述,探讨全程人性化护理对小儿腰穿术后舒适度的影响,对腰穿患儿实施全程人性化护理干预提高了疗效,减少术后并发症。

参考文献:

[1]冯淑惠,李春艳,谢春香,小儿腰穿术后腰背部疼痛的原因分析与护理干预[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2(21).

篇9

[关键词]城乡教师,课程改革,差异性,分析

[中图分类号]G45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1-0008-01

1小学教师对课程内容改革的适应性

首先,在新课改实施过程中,教师对课程内容的适应程度可以从教师对新教材所表现出的难易程度中体现出来。调查显示,仍然有相当一部分教师对新教材的内容设置感觉偏难,由此产生对新教材内容的不适应现象必然会阻碍新课改的顺利实施。

其次,在新课改实施过程中,教师对课程内容的适应程度还可从教师对新教材的感觉中体现出来。对此进行的调查显示有已有一半的教师对新教材已基本适应,但是还有另外一半的教师对新教材内容的编排、内容的设置处于一种混沌状态,表现出了对新教材的不适应,这势必会影响新课改的有效进行。

出现上述情况的原因可能有二:其一从教师的角度来看,教师的学历、教师教龄、教学思想、教学方法以及教师是否参加过培训都会对教师对新教材的适应情况产生影响;其二从新教材本身来看,新教材的内容在知识点上还存在偏、难的现象,这就影响了教师和学生对新教材的适应性。

2教师适应性的城乡差异

为了检验教师所在地与其对课程内容改革的适应性之间的相关性,对课程内容改革实施情况做了城乡对比。学校所在地与和课程内容有关的四个因素之间均存在着极其显著差异。

2.1小学教师所用的教材版本有近一半选择了人民教育出版社,另一半的小学教师选择了其他各种版本。这说明学校课程教材的选择打破了过去“大一统”的现象,正在逐步实现教材多样化。

2.2近一半的小学教师认为新教材的难度为“一般”和“比较难”。这说明有近一半的教师认为新教材的难度较大。这可能与新教材的知识面拓宽和内容结构发生变化,打破了教师原有的教学内容体系,使教师驾驭教材困难有关。

同时可以发现,城市地区小学教师在这个答案上的比例比农村地区教师的比例小得多。这说明城市教师和农村教师对新教材难度的感觉不一致,农村教师认为教材的难度较城市教师为大。

2.3小学教师最常用的学校内部教学资源依次是“专用教室、其它、图书馆、实验室、实践基地”,这说明学校内部课程资源的开发已打破学校教室、教材的束缚,各学校教师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由于其价值观、道德意识、传统以及自身素质和学校办学水平的不同,最常开发和利用的课程资源也不相同。

同时可以看出,城市地区初中教师和农村地区初中教师对该问题答案的选择差异极其显著。

2.4一半以上的小学教师认为新教材与学生的生活联系“非常紧密”和“比较紧密”。这说明大部分的教师认为新教材内容注重与学生实际生活情境的联系,贴近了学生个体生活经验。

与此同时可以看出,城市地区初中教师和农村地区初中教师对该问题答案的选择有极其显著的差异。更多的农村教师认为新教材内容的选取与学生的生活联系的紧密程度较低。

3原因分析

由上述调查可以看出,课程内容改革实施情况存在很大的城乡差异,笔者对其进行了原因分析,如下:

3.1农村教师的专业基础、能力素养和知识结构,与城市教师相比,相对薄弱而且更新轻慢。

城市中小学教师普遍是正规大专和本科毕业生,接受过完全的正规高等教育,其专业基础、能力素质、研究能力都受到了专业的、良好的培养和训练。相比较之下,农村中小学教师中有很多是民转公的教师,还有大部分是中师毕业生。农村教师本来起点就比较低,其专业基础、能力素养和知识结构达不到新课程所要求的以研究者的眼光来进行创造I}生的教学要求。

3.2教师的课业负担加重。

新课程为了适应不同地区、学校、教师、学生的需要,只给出基本教学内容和课程资源。因此,教师要想顺利完成教学任务,必须学会自己开发课程资源。城市中的博物馆、图书馆、科技馆、少年宫等课外教育资源、社会资源和自然资源丰富,而农村就要差很多。所以,农村教师要想顺利完成新课程的教学要求,负担就要更重一些,既要完成规定的教学任务,又要从本地实际中寻找学生感兴趣和有探究价值的问题,组织和指导学生进行研究、学习。这样就需要花费教师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因此,许多农村教师既不愿意也没有时间来开发教材。

3.3城乡教育资源、信息流通程度以及收入的差异,使农村学生较城市学生来讲,基础较为薄弱。

城市中课外教育资源、社会资源和自然资源丰富,学前教育系统而且完善,大多数城市学生在入学前就接受了系统兴趣类教育。电视、广播、网络发达,学生的信息来源渠道广泛,并且家长有能力和时间给孩子进行课外教育投资。相对来讲,农村在这些方面,与城市相距甚远,所以农村学生的基础较为薄弱,对新教材的内容还处于被动地接受状态,而教材中生活情境的设计更是与农村学生的实际生活有不小的差距,因此,农村教师认为新教材的设计更贴近城市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

参考文献

篇10

[关键词]模式;急性心肌梗死;部位;并发症;成本-效益

“时间就是心肌,时间就是生命”,在此原则下,120急救指挥中心对怀疑急性心肌梗死(acutemyocardial infarction,AMI)的患者采取就近原则,指派最近的医院出诊救治。由于不同的医院医疗条件和设备的差异,对AMI患者的处理存在差别,在同等的出诊效率情况下,出诊医院的差别可能是AMI患者预后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同时,在当前AMI发病率和诊治水平不断提高的背景下,如何遵循治疗经济学原则,努力降低治疗成本,提高治疗效益,避免医疗资源过度使用,也是关系到大众民生的大事。由于三甲医院对AMI患者多采用急诊处理、CCU监护,治疗上以实现再灌注为目的选用溶栓、急诊PCI、易化PCI等方法,120-三甲医院CCU模式较120-二甲医院模式治疗成本高,但效益也是明显的:健康状况评价较好,短期死亡率、中风发生率较低;冠心病二级预防工作也更为有效。本研究进一步将心肌梗死严重程度作为观察指标和分组依据,深入研究本研究资料分流模式、病情轻重与治疗成本效益的相互作用。

1 资料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与广州市120急救指挥中心合作,取得2003年10月至2005年12月期间因胸痛求救并被以就近医院分流原则处置的患者资料,通过电话或上门的方式进行随访,按照2001年“急性心肌梗死诊断与治疗指南”标准诊断急性心肌梗死,纳入确诊为AMI的患者,并根据起病时分流医院不同而分为120-三甲医院CCU组和120-二甲医院组。

120-三甲医院CCU组:所有病例均为广州市120急救指挥中心分流至广州市各三甲医院急诊室,经确诊后迅速进行院前溶栓或急诊PCI于术,随后收入CCU监护治疗。

120-二甲医院组:所有病例均为广州市120急救指挥中心分流到本市二甲医院急诊室后入院治疗。

1.2方法

1.2.1随访采用电话随访、约见患者或上门的方法,对患者住院期间死亡、康复出院半年后的情况进行随访。

1.2.2住院费用统计 记录每位患者的住院总费用。死亡患者资料由家属提供。

1.2.3分层参照患者门诊病历、心电图及出院小结进行进一步分层。根据心电图结果将患者分为单部位心肌梗死组(包括前壁、下壁、侧壁、后壁、右室等单纯部位)和多部位心肌梗死组(两个及两个以上部位)。根据院前急救记录,将患者分为有严重并发症组(包括恶性早搏、室速、室颤、严重心动过缓及逸博心律、心衰、休克)和并发症组。将单纯部位心肌梗死组和无并发症组合并为单纯心梗组,将多部位心肌梗死组和有严重并发症组合并为复杂心肌梗死组。

1.2.4健康状况测定采用SF-36量表量化健康状况。具体方法是:约见患者,逐项填写SF-36量表问卷,包括躯体功能、躯体角色、肌体疼痛、一般健康状况、生命力、社会功能、情感角色、心理健康、总体健康状况等多个领域进行评分。

1.3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0.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以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组问住院费用、生活质量的差别;住院死亡率的比较采用卡方检验,所有计量资料以(x±s)表示,以P

2 结果

2.1病例纳入结果

120-三甲医院CCU组共成功纳入149名,其中男性90例,女性59例,年龄39~78岁,其中137例经治疗康复出院,12例住院期间死亡。120-二甲医院组共成功纳入病例135名,均其中男性88例,女性47例,年龄42~83岁,其中101例经治疗康复出院,24例住院期间死亡。经检验,两组病例性别、年龄具有方差齐性。

2.2分层结果

120-三甲医院CCU组患者入院时发生严重并发症者35例;单部位心梗者121例,多部位心肌梗死者28例;归类后译纯心肌梗死者117例,复杂心梗者32例。120-二甲医院组患者入院时发生并发症者21例;单部位心肌梗死者113例,多部位心肌梗死者22例,归类后单纯心肌梗死者107例,复杂心肌梗死者28例。见表1。

2.3不同分流救治模式下不同程度心肌梗死患者住院费用差别

经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表明,120-三甲医院CEU模式组各程度心肌梗死患者的住院费用均高于120-二甲医院模式组。见表1。

2.4不同分流救治模式下不同程度心肌梗死患者死亡率的差别

经x2检验,120-三甲医院CCU模式组与120-二甲医院模式组比较,单纯心梗患者住院死亡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复杂心肌梗死患者死亡率明显降低。见表1。

2.5不同程度心肌梗死患者在不同分流救治模式下短期健康状况的差别

经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组间SF-36量表中各领域评分,结果表明,单纯心肌梗死患者120-三甲医院CCU模式组社会功能、情感角色、心理健康、总体健康状况得分方面得分高于120-二甲医院模式组(P

3 讨论

冠脉梗塞后心脏泵功能的实现有赖于残存心肌的工作,因此梗死面积可视为AMI严重程度的指标。梗死面积越大,受累心肌越多,危险性越高。同时,包括频发室性早搏、室速、室颤、严重心动

过缓及逸博心律在内的严重心律失常均会对血流动力学的稳定造成破坏,诱发或加重心衰甚至心源性休克。这正是本文根据梗死部位和严重并发症将AMI患者分为单纯心肌梗死和复杂心肌梗死的理由。

与笔者前期研究结果一致,本研究资料中,120-三甲医院CCU模式组下单纯或复杂心梗患者的治疗费用均高于120-二甲医院模式组,其原因与本研究中的二甲医院受条件限制,无法提供监护以及急诊PCI手段,而多采用溶栓治疗、并发症处理,仅少数患者采用择期PCI有关。两种AMI分流救治模式下的住院死亡案例均多发生在复杂心肌梗死组中,不同的是经统计学比较,120-三甲医院CCU模式下复杂心肌梗死组住院死亡率显著低于120-二甲医院模式中的复杂心梗组,而在两种模式下的单纯心肌梗死组中没有统计学差别。表明多部位及伴随严重并发症的心肌梗死是AMI患者住院死亡的重要原因。同时,相对二甲医院,三甲医院CCU及时果断的再灌注治疗和完善的抢救设备技术(如紧急主动脉球囊反博、起博器安装等)是该高危AMI患者生命的保障;而病情相对较轻的单纯心肌梗死,不同分流救治模式对死亡率影响不大。

对康复出院的AMI患者的短期随访,本研究采用了国际生命质量项目推荐的SF-36量表进行健康状况评价,结果表明,不同分流救治模式下的单纯心肌梗死患者的差别主要集中在精神心理方面,如社会功能、情感角色、一般健康状况、心理健康等,而存躯体功能、牛命力、躯体角色、肌体疼痛得分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对于复杂心肌梗死患者,120-三甲医院CCU模式组躯体功能、一般健康状况、生命力、社会功能、情感角色、心理健康、躯体角色、肌体疼痛、总体健康状况等得分全面高于120-二甲医院模式组。分析原因,对于病情相对较轻的单纯心肌梗死,不同分流救治模式对生活质量的影响尽管存在影响(总体健康状况得分存在统计学差别),但在躯体疾病的客观指标方面差别较小,更多的差别来源于其精神心理方面的主观评价,可能与患者自我暗示有关;在病情较重的复杂心肌梗死患者,生活质量的差别是全面的,表明分流救治模式在严重AMI患者预后中的作用不容忽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