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发展目标范文
时间:2024-01-02 17:56:3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中医药发展目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省政法委召开“全省政法系统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活动”电视电话会议后,鞍山中院及时召开党组会,对会议精神进行了认真学习和研究,并结合全市法院工作实际,制定了《关于在全市法院系统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的实施方案》,下发到基层法院和各部门。在本次动员大会上,鞍山中院强调:在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活动中要明确目标、扎实工作、取得成效。
一、明确目标。本次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从4月底开始,至年底结束。这次活动要达到六个目标:做到司法理念进一步端正,司法能力进一步增强,司法行为进一步规范,改革方向进一步明确,队伍建设进一步加强,人民群众对法院队伍和法院工作的满意度进一步提高。
为实现以上目标,各部门要紧密结合干警的思想实际和工作实际,深入扎实地开展教育活动,在提高司法理念、增强道德观念,解决突出问题上狠下功夫。具体做到“四个坚持”,即:坚持以正面教育为主,确保入脑入心;坚持以解决问题为主,确保取得实效;坚持以促进工作为主,做到相互转化;坚持以建章立制为主,提高司法水平。版权所有
二、扎实工作。在严格执行方案所规定的教育内容、教育要求的同时,整个教育期间,要扎扎实实地突出做好以下三个方面工作:
(一)狠抓学习环节,认真清理不适应社会主义法治理念要求的思想观念。学习教育阶段从5月初至9月底,这个阶段是整个活动的重要基础,分依法治国、执法为民、公平正义、服务大局、党的领导五个专题,从5月份开始每月完成一个学习专题。通过学习加深对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核心内容”、“本质要求”、“价值追求”、“重要使命”、“根本保证”等一系列基本问题的理解,切实把思想观念统一到中央确定的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上来。
(二)深入查摆存在的突出问题。这是教育活动的关键环节。经过这几年开展的各种形式的教育活动,特别是“规范司法行为、促进司法公正”的专项整改活动,我们在解决法院队伍和审判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上取得了明显成效,全院广大干警在践行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方面总体上是好的。但是对照五个方面的具体要求,也还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差距,仍然有一些需要认真解决的问题。
因此,各部门要组织干警深入查摆自身和本部门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要深入拓宽查找问题的渠道,勇于暴露不足和问题,做到全面深刻。要通过各种形式深入查摆问题,从司法思想、司法观念上找差距,从职业道德、审判作风上找差距,从司法能力、办案质量上找差距,做到既提高思想觉悟,又解决实际问题,要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有什么问题查摆什么问题,有多少查摆多少。
(三)深入扎实地搞好整改,在解决突出问题上见成效。
对查摆出来的工作上的问题,要制定整改措施,认真加以规范、加以解决。整改目标要切合实际;整改任务要分解落实到位;整改措施要切实可行,努力做到标本兼治。本着边教育、边改进、边建设的思路,抓住容易发生问题的岗位和环节,以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为指导,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进一步规范司法行为,严密办案流程,落实工作责任,健全监督机制,建立起完善的司法工作制度体系,保证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原则、内容和要求真正落实到各项审判活动中。
三、取得实效。在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活动中要强化组织领导,采取有力措施,高质量地完成教育活动的各项任务。
一要高度重视,加强领导。要站在政治和全局的高度,切实把教育活动作为当前头等大事来抓。建立领导责任制,真正做到认识到位,措施到位,工作到位。要把开展教育活动情况纳入领导干部考核的重要内容,保证领导责任制落到实处。
二是领导带头,率先垂范。全体党组成员都将积极参加教育活动,做到带头参加学习,带头查找问题,带头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带头制定和落实整改措施,给干警作出表率。各部门领导干部也要积极发挥带头作用,争做教育活动的模范。
三是加强督查,分类指导。要加强对各部门教育活动的督促检查,以全面了解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区别不同情况,提出合理建议,监督帮助解决。要重点指导督查各部门的具体办法是否可行、措施是否有力、效果是否明显、群众是否满意等内容。保证整改活动顺利进行,坚决防止一般化、表面化和走过场。
篇2
【关键词】 中国台湾; 中医药; 科研计划; 制定
随着全球性的对传统医学的再认识和重视,中国台湾地区科技、经济、卫生主管部门以及相关机构也对中医药研究予以越来越多的关注与推动,希冀通过中医药科研的发展与进步进一步提升科学化研究数据、提升中医药临床疗效,以促进民众健康。因此,作为科研导向作用的科研计划的制定就显得尤其重要。本文拟从以下三方面详细阐述台湾中医药科研计划的制定。
1 中国台湾制定中医药科研计划的政策背景
中国台湾地区推动科技发展的方针与原则,是19990120公布施行的《科学技术基本法》。根据该法,每4年召开一次中国台湾地区科学技术会议,官学研各界针对台湾科技发展的现况、挑战与愿景拟定具体建议,达成科技发展共识,依据会议重点结论订定“科学技术发展计划”,该计划是各部会拟订科技政策与推动科研发展的依据。200501召开的科学技术会议拟订了中国台湾未来4年科技发展的总目标,主要是:强化知识创新体系、创造产业竞争优势、增进民众生活品质、促进中国台湾地区持续发展、提升民众科技水准等[1]。会后研拟的“科学技术发展计划”(2005~2008年)于200506通过,以作为中国台湾推动科技发展的蓝本。
《科学技术基本法》第九条规定每两年提出科学技术发展的远景、策略及现况说明;第十条规定每四年订定“科学技术发展计划”。鉴于科技发展日新月异,因此再出版“科学技术白皮书”,提出现况说明、勾绘适当新远景及策略,并滚动修正“科学技术发展计划”的执行计划。《科学技术基本法》公布以来,台湾地区已依次于“科学技术发展计划(2001~2004)”、“科学技术白皮书(2003~2006)”及“科学技术发展计划(2005~2008)”、“科学技术白皮书(2007~2010)”提出科技发展现况说明及远景与策略,作为台湾推动科技发展的依据。
除此之外,还辅以“行政院”科技顾问会议、“行政院”产业科技策略会议及“行政院”会报进行中短期的政策修订、检视与调整。另有“经济部”与“国科会”等各科技相关部会每年召开多次会议,视需要制定与执行其权责内的政策与措施。
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随着生物技术产业的迅速成长,以及基因研究技术的发展,给中国台湾中医药科研的新拓展带来了新的契机,迫切需要相关主管部门制定适当的科研发展策略,为此,中国台湾地区相关主管部门逐渐将包含中草药产业在内的生物技术产业,列为重点发展目标之一,予以大力推动与规划。2005年召开的“行政院”生技产业策略咨议委员会会议,主要是为台湾生技产业发展方向作整体的评估与建议,并引导国际联盟布局。200610召开的“行政院”生技产业策略咨议委员会会议重点讨论农业生技、医疗器材和生技制药等三领域。其中,生技制药的发展目标是:建立以创新价值为目标的崭新育成模式,找出具有临床实验价值的候选药物,辅以商务及技术的育成模式,使其推展至临床实验二期,加速新药的研发速度,提升药物研发的价值创造[2]。
2 中国台湾重大涉及中医药科研的计划
近10年来,中国台湾科研主管部门通过设立大型研究计划的形式,组建研究团队,推动与执行相关的研究,来带动台湾地区经济产业的升级和转型,并培养一批人才。当前,台湾中医药科研主要纳入“生物技术”领域来规划和执行。近年来与中医药科研相关的重大科技计划主要包括:“生技制药'国家型'科技计划”、“基因体医学'国家型'科技计划”和“农业生物技术'国家型'科技计划”。详细介绍如下。
2.1 生技制药国家型科技计划鉴于生技制药产业深具发展潜力,近10年来台湾积极推动发展这一产业。该计划的执行部门是“国科会”“卫生署”与“经济部”。第一期于2000年开始执行,为期3年,总经费为新台币10.6亿元,目标以本土抗癌天然物的研发为主。第二期执行期为4年(2003~2006),总经费为新台币75.9亿元,总目标为:致力于中草药、新药、生技药品的研发,并整合上(“国科会”)、中(“经济部”)、下(“卫生署”)游的资源,以建立新药研究、药理、毒理及临床实验体系,研发治疗中国台湾民众常见疾病的药物,并以本土性癌症与感染症的检验为目标,发展多功能的生物医学芯片[3]。本计划第三期(2007~2010)延续第二期的合作模式,并以癌症、糖尿病、心血管及神经药物为研究主轴,整合各部会的药物研发资源及研究人才,期望促使上游研发成果落实产业界,以期在有限的资源及经费下,能带动中国台湾生技制药产业的蓬勃发展,创造小而美并具国际竞争力的知识经济产业[4]。规划架构包括新药探索、临床前实验及临床实验各项研发,结合“国家”卫生研究院、各大专院校与研究机构、“经济部”支持的研发机构、医学中心及药厂或生技公司等学、研、产各界,以推动计划的进行。
本计划与涉及中医药研究内容的研究重点分述如下:
“国科会”部分,从事的中医药研究包括天然药物组的子课题:以中药、民间药及海洋生物为其研究方向,加强本土药材及海洋生物的研发。
“经济部”部分,与中医药研究最为密切的科技专项有:生技中心的“免疫调节与抗老化中草药产品开发四年计划”、生医中心的“肝病及气喘中草药新药开发四年计划”、药技中心的“提升传统中草药产业研发技术四年计划”等。
“卫生署”部分,与中医药研究关系密切的是两个临床实验:1)中草药临床实验:研究方向包括①西药的辅助疗法;②比西药的副作用低或并用可降低其副作用者;③可取代价格昂贵的西药,具有经济价值者;④不易治疗或比西药更具有疗效者;2)中西药并用临床实验:包括中草药与西药并用,有临床疗效或其交互作用研究等。
2.2 基因体医学“国家型”科技计划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随着人类对自身基因图谱认识的不断深化,全球科学家们都认识到致力于基因体的功能研究已经是大势所趋,基因体的研究不仅可向人们提供窥探自然、了解生命基础奥秘的方法,同时在研究过程中所衍生的知识产权、开发的产品等都能产生相当高的经济效益。为此,“国科会”与“卫生署”依据台湾第五次科技会议决议,于1996年开始规划推动“基因医药卫生尖端研究”,并于199808开始执行。2001年,“基因医药卫生尖端研究计划”升格为“国家型”计划,在“国科会”、“卫生署”、“经济部”及相关部会共同参与下,于2002~2005年,执行第一期“基因体医学'国家型'科技计划”,总经费为新台币72.7亿元。此计划的总目标是:以基因体为基础,进行疾病的预防、诊断与治疗、特别对中国台湾地区常见的疾病,结合基础研究、动物模式测试、临床实验、技术移转及业界发展等研发工作,完成基因医药开发,以促进产业技术生根[5]。研究计划范畴涵盖基因体医学、生物信息学、蛋白体与结构基因体学、基因体科技的伦理、法律与社会影响等。为了集中资源,加速科研成果的转化,于200505起以中国台湾地区重要且有特色的三大疾病——癌症、感染性疾病及高遗传性疾病等特定疾病的预防、诊断、治疗为主要研究方向,同时继续进行创新与基础基因体的研究[6]。
第二期从2006~2010年为止,规划方式较第一期更具整合性与一致性。透过部会署的直接参与各分组的工作会议,对规划方向与内容提供双向的直接沟通;“国科会”补助上游的基础研究计划,并建置维运核心设施,以提供必需的基础建设与技术支持,依研究领域规划为肝癌组、肺癌组、感染症组、高遗传性疾病组、伦理法律社会影响组、创新研发组、产学合作组及国际合作组。“卫生署”从法规、遗传咨询、与国民健康相关的癌症与感染症以及中医药基因体相关研究着手,“经济部”则从较具有产业发展性的生物信息、遗传资源保存与开发、基因药物技术开发3方面进行规划[7]。
“卫生署”科技组、中医药委员会、“国民健康局”则积极配合推动“肺癌”、“中医药相关基因体研究”、“基因体医学之健康服务应用计划”三大研究项目。“经济部”科专计划则锁定具有产业发展潜力的技术开发与建立产业发展所需的重要环境建构,并同时以业界科专机制补助生技医药业者投入基因体相关研发与应用,以研发带动外围产业发展,创造生医产业经济效益。此外,另建置包括基础基因体分析、高速基因型分析、生物影像、临床样品、突变鼠模式、疾病表现型分析、蛋白体分析、生物信息分析及蛋白质结构分析等共19个核心设施的建置及运作,2005年已有18个核心设施开始对外提供高质量服务[8]。
2.3 农业生物技术“国家型”科技计划“农业生物技术'国家型'科技计划”是由“国科会”“农委会”“中央研究院”“卫生署”及“经济部工业局”等机构共同推动的跨部会的大型计划。其中,计划的共同研拟整合、推动与执行机构是“国科会”、“农委会”及“中央研究院”;“卫生署”协助办理基因转殖农产品在食品应用上必须的安全评估与管制技术;“经济部工业局”协助办理研发成果的厂商辅导及技术推广。该计划第一期从1999年开始执行,已执行3期,其中与中医药最为密切的是第3期的“中草药及保健食品产业化体系之建立及推动”。
3 中医药委员会制定的科研策略及计划
“行政院卫生署”中医药委员会负责掌管中国台湾地区中医、中药的行政管理、研究发展及典籍信息等业务,一直将中医药科技研究列为重点业务项目之一,持续推动中医药的研究发展。
3.1 科研策略结合中国台湾地区科研发展的总体方向与策略及重大科技计划,中医药委员会根据中国台湾中医药的特点、面对挑战与机遇,依据“行政院”加强生物技术产业推动方案“中草药产业技术发展五年计划”,拟定“中医药现代化与国际化整合型计划”,争取列入“政府”科技预算,积极进行中药质量管理研究、推动中医药科研、临床实验环境及法规的制定等,自此中医药委员会研究经费大幅成长,迄今平均每年约以10%稳定成长。
此外,鉴于中医药基因体研究的重要性,中医药委员会为配合“挑战2008:'国家'发展重点计划”,邀请学者专家召开了数次座谈会,讨论中医药如何与基因体研究结合的方向,制定了“基因体医学'国家型'科技计划——中医药基因体相关研究计划”,进行:①中医的基因体研究:建立以基因体学方法研究中医理论的模式及中医辨证论治理论的基因体模式;②中药对癌症患者免疫调控因子基因表现的影响;③建立基因体鉴定为研究平台研发相关中药——以防治肝病为例;④中医药与感染性疾病的基因研究——以中医的辨证论治研究不同感染性疾病的基因体异同及探讨中药抗病毒的效用等项重点。在中医药委员会积极推动下,已在多个学术机构建立了中医药与基因体相关研究团队,延揽中医、西医、生物科技及统计等人才,建立了研究平台,希望通过此研究计划的开展,了解中医与基因表现的关系及中药对基因表现的效应,建立中医理论的实证基础。
3.2 科研计划上述两项计划是近年来中国台湾中医科研发展方向的指导策略,在此架构基础上,中医药委员会每年聘请产、官、学、研界精英召开数次咨询会议广纳意见并配合该会业务需要与工作目标,拟订“中医药研究计划招标公告”,刊登于该会网站公开征求招标。招标公告对每年的中医药研究重点、研究目的、研究内容进行了详细的阐述,是这两项指导性计划的具体化呈现。
中医药委员会还制定了计划的审查程序及管理、考核流程,从计划征求至成果呈现,过程可分为“征求计划”、“计划审查”、“计划管考”及“研究成果”等4个阶段共13个步骤,详细管考流程如图1所示。
资料来源:林宜信:《台湾中医药现代化及国际化研究思路:卫生署中医药委员会整合型计划成果要览(1986-2006)》,183页,台北,行政院卫生署中医药委员会图1 “卫生署”中医药委员会研究计划管考作业流程图
历年研究计划的执行机构以大专院校为最多,第二为医疗机构,第三为研究机构,第四为卫生机关。且大专院校和医疗机构承揽的计划总数逐年增高,2005年承揽了全部计划数的91.5%,从中可见这两类执行机构对中医药研究的投入与参与。
依计划类别,可将研究内容分为中医政策研究、中医临床研究、中医药药理研究、针灸研究、中医辅助诊断仪器及诊断基准研究、中药品管研究、中药资源研究、疾病典籍研究、研究成果整理计划、两岸中医药学术交流、保育类动物药材研究与中医药基因体研究等12大类。历年研究重点是中药品质管理研究、中医临床、中医药药理研究、基因体研究与中医政策研究,而针灸研究、疾病典籍研究等近年均未获资助。研究成果以供中医和中药继续教育讲座为最多,而在申请专利或技术转移的潜力上,还有很大的努力空间。
台湾地区中医药科研未来的方向与重点仍然是中医药的现代化与国际化,为达成此目标将全力推动中药品质管制、中药新药研发与中医药基因体的研究。
参考文献
[1] 吴茂昆.中华民国科学技术年鉴(2004)[M].台北:行政院国家科学委员会,2004:41.
[2] 国家实验研究院.中华民国科学技术年鉴(2007)[M].台北:科技政策研究与资讯中心,2007:36.
[3] 国家实验研究院.中华民国科学技术年鉴(2008)[M].台北:科技政策研究与资讯中心,2008:348.
[4] 国家实验研究院.中华民国科学技术年鉴(2006)[M].台北:科技政策研究与资讯中心,2006:185.
[5] 吴茂昆.中华民国科学技术年鉴(2004)[M].台北:行政院国家科学委员会,2004:35.
[6] 国家实验研究院.中华民国科学技术年鉴(2007)[M].台北:科技政策研究与资讯中心,2007:222.
篇3
刘燕华在报告中透露,按照新的发展思路和工作重点,中国政府正在积极部署和推进中医药现代化工作。目前正在制定的“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已将中医药现代化作为未来中国科技发展的重点。“十一五”期间,中国将继续加大中医药的科技投入,全面推进中医药现代化和国际化进程。
回顾 中国行动可圈可点
推进中医药现代化,中国已经做了大量实质性的工作,这些都为全球进一步推进中医药现代化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刘燕华首先在报告中回顾了“中医药现代化的中国行动”。
2002年11月1日,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由科技部、卫生部等8部委(局)共同制定的《中药现代化发展纲要》,对2002年至2010年我国中药现代化发展的指导思想、方针原则、发展目标、重点任务做出了全面规划。这是我国第一部中药现代化发展的纲领性文件。
自“九五”开始,科技部联合有关部门和地方政府,在科技攻关和国家重点基础研究计划及其他科技计划中安排了一批重大项目,使中医药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其主要表现为:初步建立了中药产品创新技术平台,制定了一批质量标准,开发了一批中药新产品。
为推进现代中药产业发展,结合不同地区的资源特点和发展优势,“十五”期间我国筹建了14个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基地和8个中药材规范化种植基地,并突破了一批中药制药关键技术,中医药的基础理论有了很大进展,现代中药产业链日趋完善,现代中药产业的雏形初步形成。
2004年,全国中药工业总产值达958亿元人民币,比2003年增长18.3%,中药工业的净资产收益率、销售利润率、成本费用利润率均高于医药工业的平均水平。
分析 发展面临三大机遇
“随着中医药现代化的不断推进和国内国际形势的变化中医药现代化又迎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刘燕华在报告中分析认为,中医药当前正面临着三大新机遇。
市场对中医药发展的需求日益迫切。大量研究表明,中医药在防治肿瘤、肝炎等复杂性疾病,以及亚健康状态的调节等方面有着独特优势。同时,由于中医药的低成本、适用性广,人们对新剂型的中医药的需求愈显迫切。
对中医药的科学研究越来越深入。近年来,不仅中国,欧美许多发达国家也加强了对包括中医药在内的传统医药的研究。系统科学、信息科学以及生物技术等新学科、新理论和新技术的发展,也为中医药的深入研究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中医药发展的国际环境有了较大变化。2003年,WHO制定了新的全球传统医学战略规划。全球目前已有10多个国家制定了草药法规。世界草药市场年销售额正以每年10%~20%的速度递增。
刘燕华提醒,“认识传统中医药有个过程,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在有了认识之后,不加速实现现代化则是不可原谅的。机不可失,时不再来,只要我们抓住机遇,共同努力,相信传统医药一定会给人类健康带来福祉。”
解密 最新发展战略
篇4
“一代药王故里,千年养生福地。”这不仅仅是铜川市的城市形象宣传语,也是这座城市转型的重要支点和突破口。
出铜川耀州区向东不远,便是药王孙思邈故里――孙塬镇。
去镇政府,要经过一个镶着“药王故里”四个金色大字的古色古香的大牌楼,大字下面有一行小字――“万亩药用植物生态科技园”。
显然,中药种植在这里已成气候。
此时距离农历二月二还有几天时间,孙塬镇政府办公室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最近镇上正在忙着准备药王山庙会。距镇政府不远的贺咀村村委会办公室门前,七八个村民组成的锣鼓队正在为庙会演出排练。
农历二月二药王山庙会的历史,可追溯到北宋时期,用现在语言来说,即为孙思邈忌辰的纪念活动。经过不断演变,如今庙会已演变为集信仰、商贸、旅游于一体的一项民间盛会。2008年,药王山庙会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其实,除了庙会,铜川作为“药王故里”,近年来在发展中医药产业方面的成功转型,更能让人感受到浓浓的“药王”气息。
中药种植渐成气候
宝剑村村委会一间不大的办公室,挤满了听讲座的村民。中药种植技术员在为村民讲黄芩种植技术。村两委会12名成员,去年都经过了耀州区职业农民中药班的培训。
“我们种中药就是在转型。”村主任雷胜奇向记者介绍道。
雷胜奇说,原来村上有一个集体企业,生产石渣。宝剑村原名宝鉴村,因头枕宝鉴山而得名。宝鉴山一带拥有全国一流的石灰石矿,品位高,质量稳定,是生产优质水泥的最佳原料。1956年,国家“一五”期间由原民主德国援建的陕西省耀县水泥厂,在宝鉴山建有石灰石自备矿。
宝剑村有455户村民、6个村民小组。农业传统种植品种是小麦、玉米、花椒。
2012年秋,村民李孝文通过土地流转的方式,在村上第一个种了50亩黄芩。一年后扩大为85亩。他以前从事中药材收购,发现黄芩近年市场行情好,就断然投资药材种植。
2015年7月,耀州黄芩(简称为耀芩)获得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不仅有了自己独特的身份证,受法律保护,还为原产地赢得了高知名度,吸引众多客商前来收购。
几个月后,李孝文种的黄芩到了收获期,首批出产的30多吨黄芩,在地头就被从广东来的客商拉走。
因为耀芩是地理标志产品,每公斤价格高出市场价4元。种得好的话,每亩地能收1000公斤,按地头收购价亩收入达6000元,与种粮比效益好了许多。这一年,李孝文因为种黄芩,成为“2015年铜川市十大农民增收先进户”。现在,他已作为黄芩种植技术员,被纳入村委会。
在李孝文的带动下,宝剑村村民陆续开始种起了黄芩。
在村务公示栏上,记者看到一份药材种植倡议书,提出为实现一村一品目标,将全村黄芩种植面积扩大到1500亩。在六条倡议中,特别提出给予中药种植户一定补贴,村上从区扶贫办和区中药局争取到的87.8万元的扶持资金,已全部打进种植户的粮食直补卡内。
“从2014年起,村上连续给种植户补贴,一亩地补贴840元。”雷胜奇说。
黄芩每三年才收一次,种下后有两年几乎没有收入,为鼓励村民积极种植,村上想尽办法从外界争取资金,使一亩地的补贴额度与种粮持平,以解村民的后顾之忧。
目前,宝剑村黄芩种植面e达1300亩,占全村耕地的三分之一,平均亩收益为1500元。
黄芩种植面积扩大了,一年产几百吨,只靠药商收购就会很被动,于是,雷胜奇开始积极地跑市场。去年,他还和一家药厂初步议定,在村里办一个黄芩粗加工厂。注册“耀芩”商标,也是他最近在忙的一件大事。
耀州区小丘镇移村有一个700余亩的丹参种植园,全村810户农户有170户种植丹参,种植户人均收入突破万元。
一开始,村民们对种丹参是心存疑虑的,担心市场价忽高忽低难以见效。移村党支部书记吕建文和教授专家们一起做村民的工作,先种植的人家得了实惠,不用动员农户就主动加入了。
铜川地处子午岭延伸和关中平原向陕北黄土高原的过渡带,土壤肥沃,昼夜温差大,光、热、水、气、土等主要自然条件匹配合理,是多种中药材的适生地。当地采挖出的丹参各项检测指标都在药监水平以上,药用价值很高。此外,丹参可与苹果套种,充分利用闲置土地,让农户在挂果期就有收益。
中药材种植收益高,已成为铜川精准扶贫的重要产业之一。陕西上和新农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在贫困村推广“公司+合作社+农户采取订单种植中药材”这一产业发展模式,向农民免费提供种苗和技术,并以保护价统一回购。目前,上和公司带动铜川市四个区县、11个乡镇、16个贫困村的265户贫困户种植2360余亩丹参,种植户每亩地净收益在2000元以上。
“宜君县的党参、耀州区的黄芩自古以来以其产地地道、品质优良闻名遐迩。宜党还被收入《本草纲目》,耀州的黄芩曾作为贡品上贡给朝廷。”铜川市中医药发展局副局长井小溪谈起铜川中药材滔滔不绝。
据全国第三次中药材普查统计结果,铜川市共有中草药品种683种,载入《中国药典》的有198种,质地优良、产量较大的有30多种。铜川所产黄芩、党参、丹参等品质优良,药用价值高,是道地药材。例如,经测定,铜川产黄芩中,黄芩苷含量比国家药典标准高出49%;丹参中丹酚酸B含量比国家药典标准高出134%;丹参素含量比国家药典标准高出92.5%。
目前,铜川市中药材种植面积7万亩,全市中药材种植已形成了孙塬、周陵两个产业示范园,耀州北部山区、小丘照金沿线、东部塬区、印台东部塬区、宜君县棋盘镇、西村镇等七个重点区域以及10个规模化示范种植基地。全市发展中药材种植专业乡镇5个、专业村16个、企业7个、专业合作社11个。除此以外,铜川市野生中药材资源也很丰富,仅野生连翘面积就在30万亩以上,山桃、山杏面积在20万亩以上。
2011年,铜川市委、市政府确立以中医药产业为城市转型的突破口以后,为理顺中医药管理机制,推进中医药产业发展,专门成立了铜川市中医药发展局,正县级建制,统筹协调全市中医药产业发展。各区县也陆续成立了中医药发展局,创新了中医药管理体系。同时,加大了对中药材种植、中医药企业招商、中药材加工以及中医药科研创新等方面的扶持力度。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把铜川列为“全国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中华中医药学会把铜川确定为“孙思邈学术医德养生思想传承基地”,国家卫计委、民政部把铜川确定为“医养结合”全国首批试点城市,这些都成为铜川发展中医药和养生保健、文化旅游产业,打造健康城市的金字招牌。
围绕药王品牌,2011年,铜川举办了第一届“中国孙思邈中医药文化节”,这个文化节现已成为陕西三个冠以国字头的节庆活动之一,目前已举办三届。
2014年9月,铜川成功举办了首届海峡两岸孙思邈中医药合作与发展研讨会,来自20多个省市区及港澳台地区著名中医药专家、学者以及客商约300余人参会,并形成六点“铜川共识”,搭建起了两岸中医药产业合作与发展的“立交桥”。
2015年11月,~川市与北京中医药大学共同举办了中医国际传播暨“一带一路”国家中医合作研讨会,会议共有来自俄罗斯、土库曼斯坦、美国等15个国家和地区的80余名中医药专业人士参会。会议弘扬了中医药文化,提升了铜川市对外知名度,也是中医药事业参与中医药“一带一路”战略的具体实践。
为更好发展中医药健康产业,铜川市规划建设了大唐养生园。这个集隋唐文化和药王养生文化为一体的现代健康体验园占地4635亩,总投资52亿元,规划建设有养生主题酒店、健康养生社区、城市休闲体验区,重点发展养生保健、养护康复和中医养老。大唐养生园建设的目标,是成为全国中医药文化体验的一个样板。现已完成了养生文化广场、生态湖、一区景观等水面景观项目,以及园区产业孵化基地研发楼及其室外配套工程。
在铜川新区,有一座药王大健康产业孵化园。该孵化园总面积10000平方米,项目涵盖孵化器、加速器、企业成果展示区、大健康体验馆、养生大讲堂、养生坊等。孵化园联姻传统健康产业与互联网,打造新型健康产业创业平台,目前已有数家企业联系入驻。
2014年,铜川与北京中医药大学签署了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共建孙思邈学院、孙思邈博物馆和孙思邈中医医院。2016年,孙思邈纪念馆建成开馆。
2017年3月19日,北京中医药大学第七临床医学院暨孙思邈医院正式开诊运营,这是铜川市委、市政府树立健康优先理念和优化健康服务的重大民生工程,是市校合作创新协同发展的具体成果。孙思邈医院将为北京中医药大学服务国家“一带一路”战略提供一个重要支点。
“去年,国家才提出在基层卫生院设中医角,而我们的孙思邈中医堂在全市基层医院已实现了全覆盖。”铜川市中医药管理局副局长井小溪说起这一点很兴奋。
2014年以来,铜川市拿出1400万元用于孙思邈中医堂的建设,全市66个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按统一标准建设了孙思邈中医堂,中医堂涵盖中医门诊、针灸按摩、康复理疗等中医特色诊疗服务,使传统的中医针灸、药蒸、推拿、按摩、理疗等特色诊疗服务得以应用,让群众体验到发展中医药带来的实惠。
医养结合的社会化养老,也渐渐成为铜川的一大特色。
金华老年公寓依托铜川市职业病防治院,在多年养老管理服务经验基础上,于2015年9月率先在全市创新开展了医疗、康复、养老三位一体的“医养结合”养老模式试点,实行养老、康复、诊疗、护理一站式服务,使老人足不出楼就能享受到“医养结合”模式的优质服务。
2016年3月投入使用的孙思邈老年康复中心,则是铜川首家非营利性“医养结合”民营医疗机构。
上述两家医疗机构在探索“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同时,开展特色中医药预防保健服务,利用中医特有疗效,为老人们开展特色预防保健工作。
铜川“十三五”规划确定的中药材种植发展目标是,种植面积达到10万亩,建成两个中药材规范化生产基地,建立种子资源圃,建立连翘等中药材野生抚育区。补齐中药材流通这块短板,充分发挥铜川中药材的优势,力争对一到两个药材品种拥有定价权。完善不同主题的养生体验园区,如国医馆、养生馆、中医药膳食疗馆,力争将药王山、大唐养生园打造成为集中医药文化展览、养生、保健、康复、食疗、旅游为一体的知名养生保健体验园区。推动中医药健康服务与旅游产业有机融合,发展以中医药文化传播和体验为主题,融中医疗养、康复、养生、文化传播、商务会展、中药材科普与旅游于一体的中医药健康旅游。
篇5
关键词:中医院;中医药文化;经济效益
医院文化是医院综合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医院持续、科学发展的精神支杜和基础。医院文化不仅是医院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战略资源和宝贵的物质及精神财富,也是提高医院整体素质和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和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关键因素。中医文化建设能否给医院带来效益,文化建设是否适应国情,如何体现中医医院的文化建设,近年来,我院围绕上述主题,就中医文化建设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实践与创新。实践证明,中医文化建设不仅能树立医院在社会中的良好形象,也能带来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一、以环境形象体系建设为平台,通过中医“物质文化”建设提升外在形象力
1 在环境形象建设方面,我院在庭院、大堂、走廊、候诊区、诊室等区域设计文化长廊、橱窗展柜等。此外我们正在规划新门诊医技楼及整体医疗环境视觉系统的规划与设计,下一步将设计中医药历史展厅、百草园等,融中医文化、办院理念、传统美德、时代特色、人文精神于客观环境之中,营造和谐稳定、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
2 我院还加大医疗设备投入力度,购进先进设备,具有中医院特色的诊断、治疗设备,更好的利用中医药“简、便、验、廉”的优势,服务广大人民群众。
3 以“媒体传播”为窗口,宣传中医文化与树立医院形象相结合
中医药知识普及离不开媒体的传播,我院在开展中医药知识宣传普及工作中,积极与省市等各级媒体合作,利用多种载体和多种形式,开展以中医药知识为主题的宣传活动,力求“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贴近实际”,达到“听得懂、学得会、用得着”的效果。
我院组织医院专家们定期撰写养生保健文章,定期向省内外报刊杂志投稿。《燕赵都市报》健康版几乎每周都有一个中医药养生话题向我院专家约稿,据不完全统计2010年燕赵都市报一年发表文章34篇。据统计,2009-2010年在媒体发表稿件360多篇。此外我院还与《燕赵晚报》健康专刊联合举办了糖尿病防治科普讲座,每次听讲座的群众就达300-400人;与《燕赵老年报》开展“周周乐,健康大讲堂”活动,为老年朋友开展了《感冒的正确治疗及中医预防》等科普讲座,这些讲座普及了正确的养生保健、防病治病的常识,不仅使广大群众了解中医药在防病治病中的巨大作用,而且也建立了一个科学传播中医药知识的有效途径。
二、以人为本。通过中医人文精神建设提高核心竞争力
中医药文化建设,必须根据本院实际、社会条件、经济条件,把“以人为本”的理念贯穿于医院工作的全过程,持之以恒地进行医院文化建设,充分调动职工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医院的规范化管理和人性化管理得到最佳组合,最大限度地发挥人才的潜能,不断增强医院的综合竞争力,使医院与时俱进,并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促进医院健康可持续发展。
1 坚持以人为本,培养职工的高尚医疗情操
医护人员是医院精神的行为主体,要用正确的思想武装职工头脑,使其形成共同的价值取向,教育职工牢固树立共存共荣的主人翁精神,自觉关心医院的兴衰荣辱,培育职工的群体意识和团结协作精神,全心全意为病人服务的思想情操,严谨求实的科学作风,钻研业务、严谨治学、精益求精。当职工自觉地将个人的追求与医院的目标趋于一致,将个人的利益和医院的利益趋于一致时,才得以充分发挥人的精神力量。
2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提高医疗水平
做好人才业务培养,一方面,积极引进复合型人才,作为现代医院发展的有力支撑;另一方面,加大中医人才培养力度,通过名师带为培养年轻人才。建立医院人才梯队,形成人才集聚、技术平台多元发展的格局,才能不断提高医院医疗水平,保证医院医院可持续发展。
三、通过中医文化建设,促进医院经济发展
意识决定行为,行为决定命运,医院的精神文化决定医院的经营行为,经营行为决定医院的发展前景。通过多年的实践,我们深入挖掘中医药文化中“医乃仁术”,“大医精诚”等价值观念并发扬光大,几年来,我院培养了一大批刻苦钻研中医理论和技术,决心干好中医的中青年接班人,为中医药文化建设提供了丰富的人才保障,中医药事业得到了蓬勃发展,医院的综合实力稳步提高,事业发展步入了良性循环轨道,如期实现了三年三大步的发展目标,自2007年以来,我院诊疗人次,住院人次年均递增15%以上,急诊人次三年增长了5倍,业务总-收入实现了三年翻一番,中医药收入三年增长了2.5倍。
中医院未来的发展,最根本的还是要从弘扬中医药文化入手,只有这样才能稳住中医的根。只有把中医药文化建设与医院总体发展规划相衔接,与医院文化建设相结合,更好的促进科室建设、技术服务、学术研究、人才培养以及科学管理等各项工作水平不断提高,才能不断升华中医院文化建设内涵,提升中医院的社会形象,提升医院的核心竞争力,为中医院科学、可持续发展提高动力,使医院取得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双丰收。
参考文献:
篇6
一、中医发展概况
花都区总面积968平方公里,固定人口63万,流动人口20万,农业人口占70%以上。2**0年7月花都撤市建区,现管辖7个镇(原为11个镇),下设194个行政村。**年以前,花都的中医药工作基础非常薄弱,花都市中医院1984年挂牌成立至**年,当时只相当于一个镇卫生院的规模,全院实际开放病床不足50张,中医药人才奇缺,年收入只有几百万元。各镇医院的中医业务也只有几个单位开设中医门诊,没有中医病床及专科专病建设,村卫生站中医业务几乎是一片空白,全区的中医药人员不足50人。经过八年的建设,目前全区共有医院17间,其中区中医院已发展成为具有28个临床科室的现代化综合性二甲医院,20**年的业务收入超过9**0多万元。其他16间医院均设有中医管理科,建立了中医病床、中药房、中药库和2个以上专科专病门诊。全区183个农村卫生站308名乡医全部接受了中医药知识培训,80%以上的卫生站能运用中医药知识治疗农村常见病、多发病。另外,我区还有7个中医专科个体诊所,8个个体综合门诊部均按中医工作要求设立了中药房、中药库和中医专科专病诊室。我区先后于2**1年11月和2**2年4月通过了市、省两级评审验收,获得了省、市农村中医工作先进区称号。2**3年8月28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组织专家对我区创建全国农村中医工作先进区进行评审验收,我区以高分数顺利通过并获得了“全国农村中医工作先进区”称号。
二、主要做法
(一)加强对农村中医工作的组织领导。
我区被**市卫生局确定为农村中医工作试点单位后,区政府先后成立了由主管卫生工作的副区长任组长,卫生、财政、计委、人事等部门领导为成员的“花都区振兴中医工作领导小组”。制订了花都区农村中医工作五年发展规划,真正把农村中医工作落到实处。为了加强对农村中医工作的领导,区卫生局专门成立了中医科,配备了专职中医干部。区中医院成立了中医基层指导科,各镇医院成立了中医管理科。为了加强基层医院开展农村中医工作的领导,我们还先后从区中医院抽调5名中医技术骨干到基层镇医院担任正、副院长职务。近五年来,我区11个镇级医院院长中有7个为中医人员或能西会中人员,为基层医院开展农村中医工作提供了有力的组织保证。
(二)抓好中医院建设,发挥“龙头”作用。
区中医院是农村中医工作的“龙头”。我区于1993年审时度势,根据花都的区域卫生规划,投资新建现代化园林式新中医院,将迁建工程列为当年的政府十大工程之一,提出把新中医院建设成为环境一流、技术一流、设备一流、服务一流的目标。新中医院总投资达63**多万元,占地面积78.8亩,建筑面积41790平方米,设计床位350-4**张。门诊综合大楼已于1999年2月28日投入使用,13层住院大楼也于2**0年4月28日投入使用。该院业务服务功能齐全,目前规模在全国区县级中医院中屈指可数。近五年来,区中医院依托新区的地缘优势,加强管理,开拓创新,以专科专病建设为突破口,业务发展蒸蒸日上,成为“省示范中医院”和“省高等医学院校教学医院”。2**0年该院业务收入2296万元,20**年超过9千万元,业务量位居**市市属中医院前三名,发展速度在全省中医系统中令人瞩目。区中医院在农村中医试点工作中充分发挥中医基层指导科和区中医药学会的作用,积极为基层医院和乡村卫生站培训中医药人员,成为培训农村中医药人才的基地。
(三)加强镇级医院的中医管理科建设,发挥“枢纽”作用。
各镇医院在农村中医工作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到2**3年为止,我区11个镇级医院都建立了中医管理科和中医病房,中医专科(专病)门诊达到了2个以上,还设有标准的中药房和中药库,中药饮片品种在250种以上,中成药在60种以上。每个镇医院中医管理科除了对乡村卫生站人员进行中医药基础知识培训外,还重点指导5-10个试点村卫生站,为全面推广农村中医工作提供经验。
(四)加强基层网站建设,通过双重培训,提高乡村医生中医药知识水平。
通过落实《广东省医疗机构管理实施办法》,对全区183个卫生站进行了一次全面的清理整顿。每个乡村医生必须接受中医药知识和中医适宜技术的培训,重点村级卫生站必须增设中医业务,设立中药柜,中成药要求达到30种以上,配备常用中草药50种以上。使全区80%的卫生站配备了中医或能西会中的人员,有120个站开展了中医药业务,而且达到标准要求,其余卫生站大部分能开展针灸、火罐等简单有效的中医治疗项目。各镇医院中医管理科也不定期举办中医药知识学习班,并进行考试、考核,使全区农村卫生站的中医药知识培训率达到1**%。
三、存在主要问题和建议
(一)个别医院对发展中医缺乏认识,积极性不高,依赖思想比较严重,认为发展中医不如发展西医。
(二)基层医院和农村卫生站中医药技术人员不足。尤其是高层次的中医人才。农村卫生站中医药人员绝大多数是半路出家,理论基础和临床实践都不够扎实。今后如何培养中医药人才,并使之形成梯队建设,这是我们需要解决的问题。
(三)农村中医工作专项经费投入不足。
农村卫生站是集体举办的非营利性医疗机构,目前我区镇村医疗机构的软、硬件配置比较薄弱,亟待投入资金用于村级卫生站的改造、增添设备及人员的培训。
(四)区中医院的后续发展问题。
该院业务用房面临紧缺,高尖人才不足,中医科研水平低,中医专科专病特色还不够突出。
四、下一步工作计划
我区中医工作有一定的基础,完全可以在全省中先行一步。要实现这个目标,我们认为应重点抓好四个方面的工作:
(一)抓好人才建设。
目前全区中医药副高技术职称有32人,中级职称36人,两项相加只占全区医药人员比例的7.3%,这种人才架构不利于我区中医工作的长远发展目标。今后一个相当长的时期,我们要把中医人才的引进、培养和发展作为一项关键性的工作来抓落实。
(二)加强培训是重点。
以区中医院为培训基地,开展镇医院、农村卫生站中医药人员的在职培训,要力争用5-10年的时间,使全区现有中医药人员的学历层次、业务水平和整体素质有较大提高。充分发挥区中医学会和各镇医院中医科的作用,对乡村医生进行现场指导和培训,并积极倡导和鼓励中医从业人员参加各类中医成人教育。
(三)抓科技兴医工作。
加大对中医科研的投入,开展全方位、多层次的中医药学术交流是很有必要的。在这一点上,区中医药学会、区中医院要带好头,争取在近三年内有1-2项**市级以上科研成果,有1-2个在**地区有影响力的中医特色专科,并在中药制剂和中成药研究上也要有所突破。
篇7
中国工程院院士、天津中医药大学校长张伯礼、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副局长李大宁、山西省副省长张平、山西省政协副主席、山西中医学院院长周然、山西省政协副主席刘滇生、山西省科技厅厅长廉毅敏、山西省农业厅厅长孙连珠、中国生物技术发展中心副主任安道昌、科技部社发司生物医药处副处长张兆丰以及相关厅局、华北地区道地药材规范化种植基地的各位代表、专家学者和企业界人士100余人参加了论坛。
《人人健康》作为健康传媒代表,有幸参加了这次中国中医药产业的盛会。
“黄芪和连翘”成为这场盛会的主角。“黄芪产业技术联盟”也在这次论坛上宣告成立。
黄芪和连翘是山西省的原生态药用植物,山西是黄芪的道地产地,连翘的野生资源也非常丰富,约有600万亩,连翘果实蕴藏量约为1200万千克,占全国蕴藏量的60%左右。据悉,黄芪和连翘已被科技部列入“十二五”中药材大品种GAP种植及其产品综合开发研究重大项目资助计划。计划经过3年到5年的建设,使黄芪和连翘产业的GDP分别达到100亿元和20亿元以上。
围绕“从资源优势到产业优势”的主题,各位与会领导、专家就黄芪、连翘从资源和技术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进行了深入广泛的讨论交流,对保护和发展中医药,推进中医药农业规模化、产业化发展,推动晋药跨越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张伯礼 中国工程院院士 天津中医药大学校长
山西省在中药开发上要从中药生产到中药科技研发,实施多元化发展。在中药材发展上, 规划分头实施, 低端产业与高层次产业同步推进,希望由国家的大型研究院参与,协同发展。在改革过程中要突出科技引领,吸纳各层次人才,听取社会各界的意见。同时,在发展过程中,山西省中药材发展模式从基础生产到产品开发再到配以旅游产业的相结合,这种一条龙模式,值得其它省份同类行业借鉴和学习。
李大宁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副局长
中医的发展离不开中药,中药农业的发展是中医取得良好疗效的关键环节之一。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很关注源头药材,药材好药才能好,临床才能好。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也更加关注中药农业产业、更加关注地道药材的发展。我们应当以本次论坛为契机,加强企业、科研、政府合作,确定合作机制,以我们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山西)基地,以山西北黄芪和连翘两个道地药材为突破口,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也愿意在这方面进行支持。
张平 山西省副省长
山西省是中药材资源大省,中药文化底薪深厚,山西省政府历来重视中医药的发展,2008年还专门成立了山西中药现代化管理产业基地建设领导组,并组织了国家中医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山西基地的申报、论证、建设工作,现已取得突破性进展。
中医药发展主题鲜明,有重要意义。中医药转型,具有时代特征,符合我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的指导思想。在一方面发展中医药的同时还可成为地方人民增产增收的新亮点。今后,我省将逐步实现由资源优势向产业优势转变的进程。
希望各位专家结合山西中药资源优势,结合山西转型跨越发展目标,提出更多切实可行的发展规划以及操作措施。
廉毅敏 山西省科技厅厅长
山西自古以来就是多种中药材的主要产出地。药材品质好,自然蕴藏与人工种植产量丰饶、临床处方用量大。
去年6月,科技部批复同意山西省建立国家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基地。今年7月,山西基地建设办公室在山西中医学院正式挂牌。目前,全省道地药材规模化生产已见成效,中药种植面积达620.3万亩,初步形成具有山西特色的中药材规范化生产体系。建成了黄芪、党参、苦参等3个通过国家GAP认证的中药材规范化生产基地,全省通过GMP认证的医药工业企业127家,中成药12个剂型,形成大同、太原、晋中、长治、运城、侯马等6个中药产业集群,山西正在从中药资源大省向中药科技产业大省转变。
周然 山西中医学院院长+
山西中医学院是山西省唯一一所高等中医药院校。被国家科技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和山西省科技厅批准授予“国际科技合作基地”、“中医药国际合作基地”建设单位。
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现代中药农业发展论坛,就是要凝聚各位专家和学者的智慧,积极开展中药材的研究开发,建立中药现代化产业链,充分利用独具地缘优势的特色农业资源,推动我省的中药产业转型跨越发展,努力将中药农业发展成为山西农业的支柱产业。
李安平 山西振东集团总裁
自然资源是晋药的根本。山西是中药资源大省,自古以来就是多种中药材(特别是大宗中药材)的主要产地,中药农业更是蓬勃发展。2009年科技部批准建设“国家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山西)基地”,标志着山西中药产业正式迈进规范化、现代化。振东将把握“山西中药基地”建设的关键时期,依托“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加强现代中药农业发展,团结协作,群策群力,让晋药东山再起,把晋药发扬光大!
安道昌 中国生物技术发展中心副主任
近年来,随着世界经济发展大格局的变化,中药产业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1999年,中国第一个“国家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基地”批准建设。历经十几年的探索性实践,已在全国建立了20个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基地,逐步成为中药现代化组织实施的重要举措。
黄芪
黄芪是中药方剂中的大宗药材,素有“十药九芪”之称,全国年需求量大约在1-2万吨以上,而且随着中药现代化步伐加快及中药材出口,需求量也越来越大。黄芪以根入药,有补气固表、排毒排脓、利水退肿作用。黄芪喜凉爽气候、耐旱、耐寒、怕热、耐涝。品质好的黄芪主要产于黑龙江、内蒙古和山西等地,素以“补气诸药之最”著称。用于治疗气虚乏力、中气下陷、久泻脱肛、便血崩漏、表虚自汗、痈疽难溃、久溃不敛、血虚萎黄、内热消渴、慢性肾炎、蛋白尿、糖尿病等。民间自古就有“冬令取黄芪配成滋补强身之食品”的习惯。
连翘
篇8
顶层设计是核心针对我校在“十一五”期间所取得的进步和存在的不足,我们应当结合中医药院校发展的方向和任务,理性定位发展目标,在充分酝酿的基础上,做好与学科、专业、人才、目标高度匹配的等层设计。这就要求我们在归拢、分散、平衡、集约等过程和背景下完成对现有资源的高度整合,从而形成在未来一个时间段内具有良好可行性的发展路径。比如,针对我校更名大学、申报博士点等关乎学校品牌扩容及生存发展的“点”目标和聚焦内涵建设稳步提升的“线”目标之间,要寻找点面兼顾的交集,可从实施项目、学科培育计划入手,以增强学科竞争力为核心,探索性实施“五大工程”。
一是人才工程:参考我校学科布局的发展需要,借鉴“西部之光”的培养模式,从现有具有硕士以上学历背景的中青年骨干中,每年选拨5~10人到“985”、“211”院校及国内知名中医药大学进行管理和业务知识深造,培养更加开放、更加综合、更加高效的理念,从而提升骨干力量的总体水平。
二是团队工程:参照国家及省部级人才创新团队标准,每年从现有研究团队中遴选1~2个团队作为科研创新群体的培育对象,经费优先,项目倾斜。用于团队引进拔尖人才和领军人物,以点促面,开展科研攻关。
三是平台工程:参照我校现有省级重点实验室、省级工程研究中心、省级重点研究室建设标准,每年遴选1~2个作为科研大平台新的升级对象,用于尝试研究技术,凝练研究方向,培育研究骨干,集聚创新要素。
四是项目工程:参照国家“973”、“863”和重大科技支撑计划项目标准,以及中医药支柱产业关键共性技术重大难题,以及中医药独具优势的疑难病防治病种,集中遴选若干苗头项目,开展前期预研,前瞻性积累创新研究成果。
五是成果工程:根据成果积累和成熟周期,设立专项基金重点扶持一批经过长期积累产生、创新性强的重大科研成果,鼓励校内外相同研究领域成果进行集成,优先支持处于学术前沿、原创性突出的高水平研究,重点用于我校相对匮乏的省部级以上成果的培育。通过这些举措,从人才出发,从成果落脚,使整个设计思路更具逻辑性和可行性。
抢抓机遇突出重点
科学研究是重心目前正处于中医药振兴和发展的关键时期,随着国家《中医药创新发展纲要》的进一步落实,国家和地方以及企业对中医药的研究开发投入会大大增加,发展的机遇稍纵即逝。如何想方设法增强全校师生的使命感和紧迫感,珍视机遇,抢抓机遇,在学校有限的科技平台的基础上积极进行科技创新就显得十分重要。
在当下各项适宜政策的支持和引导下,我校的科研项目数量、经费近三年来实现翻番,尤其在省部级以上的较高层次项目申报立项方面进展良好,部分研究成果已顺利转让并走向市场。但就横向对比来看,依然存在整合人才、资金、设备等资源不够充分,各级各类研究人员主动投标的积极性有待加强,在争取“863”、“973”等高层次集成项目时前期储备相对薄弱。所以,只有究根溯源,以人为本,充分激活科研一线人员的热情和自信,依靠学科团队集合攻关,以逐步实现在高层次项目研究挖掘中取得显著成效。
2011年我国科学家中国中医研究院资深研究员屠呦呦因发现了疟疾治疗药物青蒿素而首获2011年度拉斯克医学奖,笔者认为这也是学术继承、个人探索与团队攻关的良好典范,值得借鉴和反思。
要改变“一枝独秀”的科研思路,鼓励科研人员加强与企业联系,争取更多的横向科研项目。充分结合市场需求,使众多有可能上升到技术成果的研发设计提前对接企业,充分利用自选课题、校级课题、企业委托课题的支持,有效挖掘高校与市场的交叉点和创新点,使科研项目提前入轨,并轨研发。同时,注重在中青年学术骨干中动员、遴选、扶持、储备一批具有研究价值的初级项目,以及申报省部级以上课题获得较好评价但未获得立项资助的项目,进行优先立项资助,以逐步弥补项目申报中基础薄弱的不足,不断提升我校科研人员在项目申报方面的竞争力。
优化服务创新管理
依靠专家是出路当前,我校学科建设和科研工作发展势头是好的,但我们还要进一步加强科研管理工作,进一步完善科研激励机制,让“管理专家”和“专家管理”充分互动。其中,管理专家的核心应该定位为服务和引导,专家管理的核心应该定位在辐射和集约。充分营造专家团队学术研究和创新的自由氛围,使其能够感受到学术尊严和学术权威的在精神层面的极大魅力和价值,从而迸发强烈的发展意识和责任意识,引导科研协作和团队建设,切实改变目前局部存在的单打独斗和相对分散的科研模式。鼓励将单一领域的科研课题按照学术方向和跨学科整合的原则组成体系型的综合课题,实行首席课题负责人制,集中力量联合攻关,形成具有竞争力的科研课题和成果,用政策调控手段激励学校的各省级、校级重点学科充分发挥在学科建设的龙头作用和示范作用,带动全校学科建设再上新台阶。
从角色定位上,科技管理不仅仅要为科研工作的行政决策当好参谋和先锋,更应该成为全校科研人员的晴雨表、研究进展的监测站、项目申报的交换台。从管理效能上,优质高效的管理制度和绩效标准,能够充分调动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和能动性,既挖掘潜力又激发动力,这对高校培养人才、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三大任务的落实起到了良好的推进和提高。所以,要从政策层面引导专家学者、研究生积极投入到科研工作中来,使我校现有的重点实验室及工程中心等研究平台的实验仪器设备充分利用起来,创造更多学术效益和社会效益。
结语
篇9
本刊讯 卫生部目前《医药卫生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2011年-2020年)》,为今后10年卫生人才队伍建设设定了总体目标。
《规划》提出的发展目标具体包括:医药卫生人才资源总量稳步增长。到2015年。卫生人员总量达到953万人,比2009年增长175万人;到2020年,卫生人员总量达到1255万人,人才规模基本满足我国人民群众健康服务需求。
《规划》提出,到2020年,所有新进临床医疗岗位的医师均要经过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形成比较完善的公共卫生专业人员规范化培训和准入制度。全国卫生技术人员继续医学教育覆盖率达到80%。到2015年,将培训20万名住院医师,4000名公共卫生医师;到2020年,培训50万名住院医师,1万名公共卫生医师。
《规划》提出,到2015年,基层医疗卫生人员达到387万人,其中全科医师达到18万人;到2020年,基层医疗卫生人员达到462万人,其中全科医师达到30万人以上。到2015年,为各地乡镇卫生院招聘5万名执业(助理)医师;到2020年。显著改善乡镇卫生院专业人员结构,完成10万名社区卫生人员全科医学岗位培训、10万名全科医师转岗培训、10万名高等医学院校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全科方向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每年对乡村医生进行轮训。
第二届珠江论坛聚焦中药创新与发展
本刊讯 国家中医药发展论坛(“珠江论坛”)第二届学术研讨会4月8-9日在广州召开。针对目前中药创新面临的技术瓶颈和发展挑战,论坛以“中药创新发展的战略目标和任务”为主题。以理清中药创新发展的思路,统一思想认识,明确“十二五”中药研究的重点领域和方向,提出中药新药创制可行的途径和方法,有效集成相关资源开展研究,实现中药创新与发展中关键问题的重大突破。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副局长李大宁,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中医科学院院长张伯礼教授担任论坛执行主席,中药研究及相关领域专家共40多人参加了研讨。李大宁针对改革创新中药科研组织管理模式,提出专家团队和行政管理部门要统一思想、团结协作,在顶层设计上不断改进,体现国家意志,并根据新的工作要求不断调整组织管理方式,同时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听取各方意见,真正做到集中力量办大事,力争拿出标志性成果。与会专家围绕会议主题发表了诸多意见与建议。
中国・南阳2011经方医学论坛在宛举办
本刊讯 (《中国医药导报》记者王伟特约记者陈飞)近日。中国・南阳2011年经方医学论坛在河南南阳隆重举行,来自全国18个省、市、自治区的400余名中医药界人士汇聚一堂,交流经方医学经验,推动中医药事业发展。此次论坛由河南宛西制药股份有限公司、黄煌经方沙龙网联合主办,并受到了新华社、中央电视台等20多家新闻媒体的广泛关注。
据了解,中药经方是指以医圣张仲景为代表的我国历代名医所创的经典中医药方。古今中外的中医药学家常以经方作为母方,依辨证论治的原则而化裁出一系列方剂。
本次论坛的核心议题是“经方惠民”。论坛上,大家进行了一系列理流和智慧碰撞。讲台上的经方专家和医师坦陈观点、畅叙心得。讲台下的听众大胆提问、踊跃发言,许多新思维、新观点在交流与碰撞中形成对接。在论坛举办期间,与会人士还怀着景仰之情来到西峡中华医圣苑,虔诚祭拜了张仲景。大家一致表示,要传承好仲景文化,造福苍生。
第四届心脑血管病国际学术研讨会在京召开
本刊讯(《中国当代医药》记者王霞)4月24日,第四届心脑血管病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北京希尔顿饭店隆重召开。出席第四届心脑血管病国际学术研讨会的有国内老一辈心血管病专家顾复生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陈灏珠院士,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脑心同治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中西医结合分会脑心同治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赵步长教授,中国心律学会主任委员、中国心电学会主任委员郭继鸿教授,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前任副主任委员戚文航教授,现任副主任委员韩雅玲教授、马长生教授,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博分会心脏起博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崔长琮教授、华伟教授,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全国委员、中华医学会心脏起搏与电生理分会全国委员、中国医药生物技术协会心电生理全国委员杨杰孚教授以及心电生理后起之秀洪葵教授、廖德宁教授等。
据了解,此次研讨会由美国心律协会(HRS)、中国心律学会(CHRS)、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脑心同治专业委员会、中国医师协会中西医结合分会脑心同治专家委员会、脑心同治网共同主办。步长制药集团独家承办。步长集团是中国最大的专利中成药处方药企业,拥有覆盖全科室的48个独家品种。根据汉代张仲景炙甘草汤加减而成的中药稳心颗粒由于对早搏有独特的疗效。被学术界和广大患者关注。
篇10
论文摘要:加强中医药大学生专业特色实践活动对于普遍提升专业素养、提高临床技能尤为重要。加强专业特色实践活动是中医学自身的要求、是创新教育的要求、是创业教育的要求。中医药大学生专业特色实践活动的途径主要有:临床教学实践活动、科研及科技创新活动、社区援助活动、社会服务活动、勤工助学活动等。在实践活动中要注意加强教师指导,并注重规范化、实效性,注重长期性、日常化。
随着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的提出,大学生社会实践的重要意义已越加为高等教育所重视。中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所以中医药院校围绕专业特色加强大学生实践活动,以普遍提升专业素养、提高临床技能更显得尤为重要。
1中医药大学生加强专业特色实践活动的必要性
1.1加强专业特色实践活动是中医药学生自身的要求
中医现代化,即如何在继承的基础上大胆创新,提高整体临床疗效及保健预防效果,使得中医融入人们的思想观念,成为全中国乃至全球大多数人乐于接受的医学体系,这应该是中医学的发展目标。当前中医高等教育普遍存在的弊端是培养的医师临证水平低、动手能力差、科研能力差。根据“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培养中医人才的要求,应构建起具有中医自身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在重临床实践的同时,结合专业特色通过多种途径加强社会实践,培养思辨能力,提升专业素养,提高临床技能,这是中医自身对人才培养的要求。
1.2专业特色实践活动是创新教育的要求
面对21世纪的机遇与挑战,中医培养人才的模式也在发展变化。课堂灌注式教学模式下培养的中医师西医不行、中医也不行。因此,中医高等教育必须走创新教育之路,创新教育要求高等教育注重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培养,普遍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临床技能,提高中医的临床疗效。几千年的中医发展史就是历代医家个性鲜明、发古创新的明证。创新教育要求中医教育必须确立社会实践是教学工作中的重要内容之一。中医药大学生应该开展丰富的社会实践活动,尤其是围绕专业特色开展临床教学实践、科研及科技创新、社区援助、社会服务等活动,这些活动对于学生意志品质的形成、综合素质的提高、专业素养的提升、组织管理能力的培养有着重要的意义。
1.3加强专业特色实践活动是创业教育的要求
美国高等教育领域自1919年起设立创业教育类课程,目前有500多所高校开设创业教育课;日本近年也在倡导创业教育,已有20多所大学开设了创业教育课。斯坦福大学等著名学府中,优秀学生的首选就业目标是自己创业。清华、北大等高校大学生创办公司、企业近年呈明显上升趋势。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医(针灸、推拿、中医临床等)在国内外创业者逐年递增。中医临床、中西医结合、针灸、推拿、营养食疗、养生康复、中医美容等专业有着广阔的创业前景。
随着中医教育中创业教育的兴起,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成为创业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我国高等教育的现状是基础研究成果很多,可是成果转化率很低,这就需要我们重视技能操作与应用能力的培养,而实践恰是其中重要的环节。中医教育亦然。中医技能性较强的专业如推拿、营养食疗、美容等,围绕专业特色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学生不仅能够提高技能,对于业务、管理等多方面也能有所了解、熟悉,社会实践的过程实际上也训练了创业能力。社会实践活动有助于学生了解社会、了解市场,转变就业观念,避免盲目性,降低不切实际的期望值,找准自身定位。
2中医药大学生专业特色实践活动的途径
2.1临床教学实践活动
当前中医药院校的临床实践教学环节较薄弱,如中医诊断、中医内科等课程,大多还限于课堂理论教学,课间见习很少。教学实习所安排的教学医院大多为县级中医院,其中不少医院病种单一,毕业实习的整体质量亦显现滑坡之势。
临床教学实践活动是在带教老师的指导下,理论联系实际,着重培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辨证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实现了知识向能力的转化。学生将理论运用于临床的同时,尝试着向医师的角色转化。临床教学实践活动一方面成为大学生社会化的重要阶段;另一方面也是培养提高临床技能的主阵地,是中医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主要途径之一。
2.2科研及科技创新活动
近几年来,中医药院校开始重视大学生科研及科技创新活动。以我校为例,校“科创杯”课外科技作品大赛、校创业计划大赛、江苏省创业计划大赛、全国创业计划大赛、“挑战杯”等每项活动都进行组织,积极参与。一批学生在各类科研活动和科技创新活动中脱颖而出,并在专业知识、实验能力、企划能力、学术论文撰写能力等多方面经受了极大的磨炼和提高,不少学生开始萌生科技成果转化的思想,少数学生尝试自我创业,我校大学生创业公司即博德嘉科技有限公司是一个范例。随着近两年来科技创新活动的开展,我校大学生撰写学术论文的数量和质量均有显著提高。
2.3社区援助活动
社区援助活动是可以持续的、能够充分发挥专业特色优势的,使学生大有作为、获益匪浅的社会实践形式。如我校开展的“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药传播进社区”活动,完全由学生策划组织开展。主要包括定期的临床专家义诊、中医特色疗法服务、保健康复及营养食疗咨询、医药讲座、科普宣传海报等。在发挥中医药优势服务社区、服务社会的同时,医家的医术医技、医德风范深入人心,中医药也为越来越多的人接受、推崇,学生在这一过程中耳濡身受,种种教化是书本所不能给予的,其境界可谓做人、做事、做学问。这些活动也常与医药企业单位合作,在避免商业气息的前提下,让青年学生学有所长、学以致用,更能释放热情、发挥才干、服务社会。
2.4社会服务活动
社会服务活动的形式可谓丰富多彩,如各类社团活动、青年志愿者活动等等,其中专业性社团开展社会服务活动最受学生欢迎。它可以是长期一贯的,也可以是抓住时机、应时而生的。大学生发挥专业学科优势,充分调动南京地区先进医疗资源,在患者尤其是贫困患者与专家之间架设起一座桥梁。1997年我校开展“医桥工程”活动,设立“医桥工程部”,其主要做法:以总医院、南京鼓楼医院、江苏省中医院以及我校的专家为主建立专家库;在《南京晨报》上开辟“乔医生信箱”专栏;开通咨询电话;设置120咨询信箱。6年来,学生接诊、助诊近万人,社会影响较大,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在此期间,一批又一批的学生在这项工作中既加深了专业知识的学习,又密切联系了很多知名专家,收获无穷。
1995年全国第三届城市运动会在南京举办,我校成立气功推拿服务队,除数名指导老师,余均为针推专业高年级学生,同时在4个场馆开展服务活动;2003年全国残疾人运动会在南京举办,我校成立气功推拿服务队和青年志愿者服务队,开展服务活动,气功推拿服务队由指导老师和运动保健专业学生组成。两次大型活动获得了广大运动员、教练员、记者、管理服务人员的一致好评,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体育报等多家新闻媒体予以了报道。对于参与服务的学生而言,通过自身的技能解除他人的病痛疲乏,带给他人安慰享受,他人发自内心的感谢尊重,将成为一笔永远的财富。
2.5勤工助学活动
勤工助学活动是大学生重要的社会实践活动之一,尤其并轨后贫困生的问题凸显,勤工助学工作日益受到国家、高校和社会各界的重视。勤工助学一方面有利于消除贫困生“等、靠、要”的思想,培养学生通过合法劳动获取报酬的观念;另一方面体验社会、体验人生,磨练了意志,培养学生自力更生、自尊自强的精神。因而勤工助学是贫困学生最渴望和乐于接受的资助途径,长期以来其收益也是巨大的。据不完全统计,我校1年的勤工助学金额在50万元左右。在勤工助学活动中,与专业相关的工作是学生最为热衷的。中医药大学生勤工助学活动一方面可与社区援助活动结合起来;另一方面可挖掘校内外各种资源,广泛发动社会各界力量,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勤工助学的机会。
3中医大学生专业实践活动中的注意事项
(1)加强教师指导,发挥学生在实践中的主体作用。大学生专业实践活动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规范各项措施,建立激励机制,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同时应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加强教师对学生实践活动的指导。尤其要大胆聘任青年教师作为指导老师,他们有热情,敢想敢做,与学生有共同语言,在指导学生的过程中,教学相长,自身也得到迅速的发展提高。
(2)学生实践活动应尽快建立完善各项规范措施。如建立整体指导系统使其课程化,根据学生的年级设立与之相应的实践课题;项目化,实践活动实行项目申报制度;建立完善评估激励机制,如必修学分获取条件、奖励学分获取条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