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文化产业管理的认识范文

时间:2024-01-02 17:56:3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对文化产业管理的认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对文化产业管理的认识

篇1

关键词:文化产业;发展;路径选择

1 当前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现状

自党的十五大首次将提出大力发展文化产业以来,我国文化产业取得快速的发展,并初具规模。根据相关部门的统计,从2004~2010年,我国文化产业每年以超过23%的增速增长,在2010年甚至突破了1.1万亿人民币,占国内生产总值的2.8%。文化产业整体的发展,带来的是新闻出版、演绎、广告等多个分行业的快速发展,并成为拉动我国GDP增长的新引擎。但是,与国外相比,我国文化产业发展还存在着很大的距离,如文化产业对美国的共享率占到整体GDP的27%,英国则占到了11%,还具有很大的上升空间。

2 当前我国文化产业发展暴露的问题

2.1 区域发展不平衡

文化产业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已经成为当前区域经济发展的“催化剂”。各级地方政府都将发展文化产业作为文化建设的重点,甚至通过设立专项资金的方式发展文化产业。通过政府的大力努力,极大的促进了地区经济发展和文化的繁荣,部分省市文化产业对GDP的贡献甚至超过5%。以文化产业比较繁荣的北京为例,北京文化产业在2004年到2007年之间,其文化产业每年以接近23%的速度在增长,占到北京地区生产总值的10%左右。但是,与我国相对发展比较落后的中西部地区来讲,文化产业的发展则相对比较落后,以我国最西边的云南、贵州等省份为例,文化产业对GDP的贡献占整个GDP发展的0.2%,贡献非常低。

2.2 缺乏系统的法律体系

由于行政法规指定的主体不同,各部门之间缺乏统一性与协调性,难以实现对文化产业的管理与引导。加之各部门在执行过程中随意性很大,对于同一时间往往有不同的解释,出问题以后又相互推卸,责任不明确,这极大的阻碍了文化产业的发展。要使我国的文化产业能够健康的发展就必须要实行法制化的管理,进行公平、公开的竞争。

2.3 管理体制构建不全

管理体制作为文化产业运行的基础,也是关键。而从微观的角度来看,当前我国文化管理体制相对比较混乱,其关键的因素在于政府对文化产业的干预。在文化产业中,政府一方面对文化产业的产品和计划任务进行管理,另一方面却缺乏对文化产业的监管,导致政府在整个产业发展的过程中都处在一个非常尴尬的局面。其一则为在文化产业的发展中,发展门槛、产品质量和市场规范问题是政府应该花大力气进行解决和管理的问题,但是在这方面的监督和管理远远不够。同时因为监管制度缺乏灵活性,导致文化产品不能快速的进入市场;同时因为管理体制缺乏,过多干预政府认识,而后续的人才保障制度却跟不上,导致不能吸引优秀的人员。

2.4 文化产品缺乏创新

创新是企业发展的灵魂,也是产业发展的根本。对文化产业而言,创新是保持产业发展的关键。但是,通过总结发现,我国文化产业在创新方面存在着严重的问题,如创新意识缺乏,跟风问题非常严重。以古装剧和抗战剧为例,自从《汉武大帝》被热播之后,在屏幕之上则开始出现了各种不同的古代皇帝;而以军队为题材的《士兵突击》热播后,则开始出现了各种以军事题材的电视剧。导致这些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还是在于产业内部缺乏创新意识,一味的跟风。

2.5 观念滞后,管理人才缺乏

我国的文化产业工作者大多是在旧体制下成长起来的, 在行为上还有着很深的旧体制的痕迹: 重行政指令, 轻市场反映; 重传者意图,轻受者需求; 重固有经验, 轻创新精神。

3 推动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路径

3.1 政府引导大力扶持

3.1.1 制定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管理的混乱、不成体系的问题都是需要改进的地方。要想发展好文化产业就必须把这两点改进好。其一,要做一套完整的管理体系与衡量标准把责任规划到人努力做到没有“球”可打。其二,要考虑到我国的国情,从实际出发制定一套符合我国的实际情况的发展路线。第一鉴于我国文化企业规模较小,技术相对于落后,因此我们就要注重名族文化的发展,以特色为中心出发去开发一条战略路线。第二在国际市场上有竞争力的都是一些大规模的、具有雄厚经济实力的、管理方式灵活多变的大集团。所以我国要想脱颖而出就必须走整合路线。

3.1.2 制定文化产业发展。想要文化产业的发展健康就必须要用法制来管理、公平竞争才能得到实现,我国的文化产业方面的法律不够完善,从生产者、消费者到管理者法制观念都相对于落后,所以才会制约着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所以要想发展好文化产业就必须要做到这几点,一是加强立法,使得管理者有法可依,虽然这几年制定了《著作权法》、《电影条例》、《音像制品管理条例》这些条例基本上可以让管理者有法可依,但相对于广大的文化市场只是一丝牛毛,文化市场还是不够规范全面,我们需要的是一个统一的文化产业法,不单单是针对某个行业的行为准则。

3.2 打造专业团队,增强核心竞争力

先进的文化的创造和传播的前提都是需要优秀的人才来推动和开发的,是文化产业原始的动力,文化产业不仅仅是一个创造产业,也是知识、智力密集型的产业,所以说仅仅具有创造力的人才是不够满足文化产业的持续发展的,它还需要有经营理念和技能的复合型人才的配合。每一个优秀的文化企业的团队是这个文化企业的核心。所以说我们要培养现有的人才、提高文化产业人员的个人素质,再来就是敢于招揽一批有创造性技术性的人才。同时为人才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培养合适的生活规律,增强企业魅力对文化人才的吸引,留住人才。

4 结语

作为一种新型的产业,由于我国文化产业发展起步比较晚,导致我国在规模、管理体制等各个方面与发达国家存在着很大的距离。因此,要进一步的发展好我国的文化产业,必须加快建立健全管理体制,加快对文化产业的政策扶持力度,加快专业团队建设等,才能更好的实现我国文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文.英.文化体制改革与文化产业建设[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篇2

[关键词]文化产业 山东 现状 问题 对策

一、山东文化产业发展现状

1.文化产业规模迅速膨胀

山东是孔孟之乡、礼仪之邦,拥有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齐鲁文明,是文化底蕴、文化传统和文化创新资源丰厚的文化大省。经过20多年的发展,文化产业已经成为山东的一个重要产业门类和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全省文化产业2006年实现增加值604.4亿元,占GDP的2.74%,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2.5%,拉动GDP增长0.4个百分点;2007年实现增加值713亿元,占GDP的2.8%。全省文化产业法人单位3万多个,文化产业从业人员105.2万人,占全社会从业人员数的比重达到1.8 %。

2.文化产业体系基本形成

山东文化产业在发展过程中加强文化产业体系建设,在原有文化产业基础上不断拓展新领域,不断优化产业结构,形成了新闻服务业、出版发行和版权服务业、广电服务业、文化艺术服务业、娱乐业、会展业、广告业、旅游业、电子信息业、文化产品和设备制造业等比较齐全的文化产业体系。文化产业核心层、层、相关层内部结构层次分明,保持合适的比例关系,2006年文化产业核心层、层、相关层实现增加值的比例为16:14:70。

3.产业所有制格局不断优化

山东省加快文化产业所有制结构改革,鼓励民间资本进入文化产业部门,全省民营文化企业单位数量、从业人数、资本总额等都有较快增长,在印刷、文化用品制造、演出娱乐、出版物分销和广告等行业,民营资本投资活跃,占据了较大比重,初步形成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所有制格局。

4.品牌战略初见成效

文化品牌是先进文化的结晶。文化高度繁荣的地方,一定具有相当数量的文化品牌,这是由文化品牌的作用及影响所决定的。文化品牌是文化精华的浓缩,凝聚着人们的理想追求,多种文化品牌的叠加效应,能提升区域的文化品位,提升区域的新形象。山东形成了山东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会、曲阜国际孔子文化艺术节、青岛国际啤酒节、潍坊国际风筝会、泰山国际登山节等一批著名节会品牌。

二、山东文化产业发展中的主要问题

1.产业观念相对滞后

由于长期受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山东省对文化产业及其在综合国力中重要地位的认识与南方发达省份比普遍滞后。一些地方的领导对发展文事业与发展文化产业的关系,发展先进文化与增强党的执政能力的关系认识不到位,对建设先进文化在现代化建设中的战略地位、重要性认识不足。一个是认为文化是虚,农、工、商是实,习惯于重视“文化搭台,经济唱戏”,而忽略了文化是经济的高级形态本真的认识,对文化产业的发展重视不够;二是文化产业发展受体制、、资金、人才等诸多因素影响,改革难度大,困难多,见效慢,因此许多人对文化产业是新的经济增长点虽有认识,却动力不足,导致计划、税务等相关部门对文化产业的扶持政策难已到位;三是在文化发展引导上还存在重评奖,轻市场,重社会效益,轻经济效益,存在过多的重视市场,会导致意识形态失控,影响国家文化安全的思想;四是山东省还存在政府办文化的心理,民营资本进入文化产业门槛较高,市场准入条件较为苛刻。

2.地区间发展不平衡

山东文化及相关产业规模总量发展势头迅猛,但区域布局不合理,既影响了产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又严重制约了产业发展的后劲。从区域结构上分析,山东东部沿海地市无论营业总收入还是就业人数明显高于中西部地区。有关数据显示,仅青岛、济南、东营、威海、潍坊、烟台等市文化产业营业收入就占了全省文化产业总收入的半壁江山。与东部沿海地市相比,中、西部的文化产业虽然有了一定的发展基础,但是总量少、规模小、特色不明显、产业聚集力弱,明显落后于东部沿海地区的发展,使山东文化产业的丰富资源和优势地位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和发挥。

3.文化产业市场偏小

山东经济基础相对雄厚,随着经济增长和城乡居民个人收入的提高,生活消费正进入转型升级阶段,文化消费需求在全省居民消费需求中的比重将进一步扩大,山东未来文化产业发展的市场空间巨大。但由于大众消费习惯、城乡差距和地域文化等因素的影响,文化消费在山东城乡居民日常消费结构中的比重并不高。相对较低的文化消费比重制约了山东文化市场的发育,主要表现为文化产品、服务和要素市场建设滞后,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率还不够高,条块分割、地区封锁、行业垄断和城乡分离的格局尚未打破,全省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远未建立。

4.文化产业人才缺乏

文化产业是高投入、高效益、高风险的产业,文化生产的巨额投资以及文化产品销售的不确定性,一般经营者很难把握。因此,发展文化产业,把文化产业做大、做强,离不开高素质的生产、管理、策划、营销人才。山东虽是人口大省,但文化产业从业人员不仅总量偏少,整体素质也不高,特别是农村基层文化人才匮乏。在文化系统,经营管理人才比较少,特别是高层次的经营管理和科技人才更是稀缺,远远满足不了文化产业领域高科技迅速发展和现代化管理的需要。文化产业人才问题成为制约山东省文化产业进一步发展的主要“瓶颈”,构成发展的主要障碍。

三、加快山东文化产业的对策和建议

1.更新观念,树立文化产业经营意识

山东文化产业发展的现状迫切需要我们要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充分认识文化产业对文化、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大推动作用,强化文化产业观念。我们要增强三个意识:一个是增强文化产品的社会效益必须与经济效益相统一,没有经济效益就没有社会效益,没有市场就没有群众主体的意识;一个是增强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相辅相成,文化产业是文化事业繁荣发展的基础和前提,抓市场份额就是占领意识形态阵地的意识;一个是增强文化产业居于主体地位,抓文化产业就是抓新的经济增长点,就是抓社会发展的意识。切实调整文化产业的战略布局,进一步理清发展思路,完善工作推进措施,以思想的大解放推动文化产业的大发展,自觉把文化产业放到兴省、兴市、兴县的高度进行谋划、部署和推进。

2.加强资源整合,促进各地区协调发展

山东文化资源丰富,各地市应摈弃各自为阵的传统竞争观念,打破地区分割,弱化自我地域概念,强化跨区合作、共赢互利的发展理念,坚持产品开发设计色与互补的整体性思路,实现多个相关区域和行业的优势资源整合。要根据各地区的资源特点进行跨地区资产整合和文化资源的大整合,避免同质化的低水平重复建设和恶性竞争,有利于文化产业的大发展和资源配置的大跨越。通过组建大型文化企业集团,建立一批龙头企业,发展支柱型文化产业,确定支柱产业带动全省文化产业发展。同时各个地区也要根据本地区的特点,充分挖掘本地特色资源,发挥本地的文化资源优势形成当地的文化品牌。

3.努力拓展文化分类市场,引导合理消费

“拓宽消费领域,引导合理消费”,这既是提高市民生活质量、提倡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不断提高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质量的需要,也是培育和发展文化产业的需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市民因年龄、职业、收入、受教育程度的不同,艺术情趣,休闲方式及消费档次的选择也会有所不同,但是目前山东省文化分类市场的发展还不能与之同步。因此,无论是文化娱乐还是文博展览、文化旅游,都要从市民的消费水平和消费需求出发,以特定的文化商品和文化服务去满足不同消费层次特定的文化需求,吸引国内外不同的消费群体,在不断改善居民文化消费环境和质量的同时,加强对居民文化消费的引导,培养市民新的文化消费方式,加快大众化文化消费的步伐,开拓新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以大众化、低价位引导市民合理消费,将有助于文化消费市场的繁荣。如根据市民对社区文化设施的需求,促使一些消遣性的娱乐业采取较低价位占领社区市场,以此来引导市民的文化消费等是十分有效的。

4.积极培养和吸引高素质的文化产业人才

山东省文化产业能否快速发展壮大,成为重要的支柱产业,归根结底靠人才。一是要坚持以人力资源开发为重点, 支持在山东高校开办文化经营管理专业,使之成为山东文化产业经营管理人才培训基地;培养造就一批具有领先的策划能力、文化产品创新能力、市场营销能力和开放的国际视野的优秀文化创意人才和市场经营管理人才,形成一支政治强、素质高、业务精的文化企业家队伍。二是“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山东要改进入才管理、使用制度,完善分配及奖励、激励机制,逐步推进艺术人才成为自由职业者的步伐,建起规范的人才有偿转让和自由流动机制,通过市场合理配置人才资源,积极主动地吸引优秀的国内外文化人才到山东省发展,为他们提供发展空间,形成我省独特的优秀文化人才引进高地,构建我省文化产业活力竞相迸发的高端舞台,带动山东文化产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振鹏.提升山东文化产业核心竞争力研究 [J].山东社会科学,2009,(2)

篇3

起初,文化产业的概念最早出现在由阿多诺和霍克海默共同创作的《启蒙的辩证法》的书中,其指出“,文化工业”是凭借传播媒介技术和商品化的推动,面向人民大众消费的一种文化生产。此后,此概念逐渐演变成了“文化产业”。20世纪80年代以后,国内外开始越来越重视文化产业的研究。总而言之,文化产业就是运用市场运作的方法,产业经营管理的手段和模式,挖掘文化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为人类提供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的各行业门类的总称。为了适应全球化的整体环境,满足人民大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要,文化创新俨然成为文化产业发展的关键,文化产业的本质要求必然是文化创新。文化产业只有发展创新,才能创造出可观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国家的整体实力和竞争力也得到了提升。然而,我国目前的文化产业整体规模偏小,市场化程度较低,对国民经济的贡献不高。中国文化产业必须要加强创新,走可持续的创新发展之路。

二、辽宁省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及成就

辽宁作为文化大省,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加快建设文化强省的步伐。目前,辽宁省委、省政府,积极探索文化产业创新发展的新路径,打造不同特色、不同内涵的文化产业区域。初步形成了多层次、多门类、多区域的多元化产业格局,加快了文化产业的创新发展。

1.文化产业初具规模。

辽宁省文化产业经过几十年的蓬勃发展,已达到一定的规模。杂技、话剧、美术等艺术门类在全国享有盛誉;出版、旅游、广播电视等主导产业在全国也具有较强的竞争力;辽宁体育事业亦是发展壮大,屡创佳绩。辽宁演艺市场日益活跃,文化产品创作显现出巨大活力,精品力作迭出。

2.文化产业走出去步伐加快。

辽宁文化产品出口成绩显著,辽宁芭蕾舞团、沈阳杂技演艺集团等演艺单位在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演出大获成功。北方联合出版传媒(集团)有限公司重点打造“走出去”品牌产品线,相继创作《稻草人》《寄小读者》十余部优秀童书,并成功输出到韩国市场。

3.文化旅游业迅速发展。

近年来,辽宁文化旅游业得到迅猛发展。各地区结合当地特色和资源打造了一系列具有区域特色的文化旅游品牌,促进了辽宁文化产业的多样发展。沈阳市是全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旅游资源丰富。大连市在发展文化产业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优美的海洋自然风光在文化产业的发展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辽宁文化产业创新发展面临的问题

1.资源配置不完善、挖掘力度不够。

近年来,辽宁各地区的文化资源整合不完善,成果不显著。文化产业发展所需要的各类资源,如资本、信息等还没有形成良好的配置和整合,无法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受短期利益的影响,一些文化产业缺少对文化资源的深度挖掘,出现了一大批低俗、庸俗的文化产品。

2.科技含量不高、技术水平低。

辽宁文化产业规模数量大,但是质量上有待提高。一些新兴产业如网络服务业等发展速度缓慢,技术水平低,科技含量不高,产品附加值低。广播电视等产业缺乏自身特色,科技创新能力低,制作水平低,模仿痕迹严重,呈现的节目产品质量不高等。

3.区域发展不均衡。

辽宁文化产业呈现区域发展不均衡的状况。首先,城乡发展不均衡,农村文化生活环境差,设施不健全,发展缓慢。其次,经济发展的好坏影响着文化产业发展的快慢。经济发展较好的地区文化产业发展迅速。从而制约着全省文化产业发展的不平衡性。要解决辽宁文化产业区域发展不均衡的问题,应深入挖掘各地丰富的文化资源,形成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文化产业区域。

4.经营管理人才缺乏。

辽宁文化产业的发展需要大批经营管理人才。自我培养能力不足,缺乏吸引优秀文化产业经营管理人才的动力,导致辽宁优秀的文化产业经营管理人才大量缺失,对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有一定消极影响。从辽宁省来看,大学生占绝对优势的城市是沈阳市、大连市,其他城市的大学生数量较小。

5.相关政策需要完善。

政策因素是影响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当前,各部门对出台的文化产业政策宣传力度重视程度低,人们对政策普遍认知较低,使投资文化产业建设的积极性不高。出台政策并不能及时解决相关配套问题,矛盾日益突出。目前亟需完善相关政策。

四、辽宁文化产业创新发展的途径

1.观念创新。

观念创新,就是要在全社会加强对文化产业重要作用的充分认识。社会各部门各成员要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弘扬中华文化,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大力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创新文化观念还要树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文化发展观。创新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动力之源,文化产业发展必须走自主创新的道路,为我国参与国际竞争创造有力支撑。

2.政策与制度创新。

当前,文化政策和制度的落实及实施在取得成效的同时也出现一系列问题。因此,我们要加强政策指导,改革旧的管理体制,开创新的制度保障。进一步深化人事、分配制度改革,为文化事业发展注入新动力。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必须把公益性文化事业和经营性文化产业区分开来。坚持以市场为主体,实施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加快推动文化资源多元化整合,大力培育支柱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

3.内容与形式创新。

加快文化产业的内容与形式创新,积极开创文化国内、国际两大市场,建立多元化的投融资体制,加快文化产业走出去步伐,提升文化竞争实力。我国的文化产业发展应该开发出具有本国文化特色和品位的文化产品,不能一味地效仿,而是要推陈出新。相对辽宁省而言,应充分挖掘辽宁的特色文化资源,发挥辽宁的比较优势,培育文化品牌和文化基地,促使文化产业成为辽宁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之源。

4.人才管理创新。

人才是文化创新战略的根本,发展文化产业目前最短缺的要素就是人力资本。吸引、培养掌握先进技术和方法的高级人才,是短期内提高文化竞争力的有效途径,是积极参与国际文化市场竞争的重要保障。文化产业的创新发展同样离不开大批经营管理人才。在高等院校开设文化产业相关专业,培养策划、经营管理等符合市场需求的人才是非常有必要的。

五、结语

篇4

为此,本刊采访了全国文联副主席、前云南省委副书记丹增。正是在他的任职期间,云南模式获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功,他也因此获得了“中国创意产业杰出贡献奖”。

《艺术评论》:很高兴能有机会采访丹增主席。现在正值“两会”期间,会上,文化产业发展问题也是重要的讨论议题。提及这个问题,人们必定会想到云南的经验。您能否谈谈“云南模式”是怎样的一种发展模式?您的总体思路、基本理念是什么?

丹增:云南是全国第一个提出建设民族文化大省的省份。在1 998年,云南省委正式提出要把云南建设成为绿色经济强省,民族文化大省,连接东南亚的大通道。绿色经济强省是说云南要走绿色环保的发展之路,民族文化大省就是要充分开发云南的民族文化,连接东南亚的通道是说要面向东南亚开发。民族文化大省的目标提出来后,关于到底怎么做,我们做了一些研讨,云南社科院召开过建设民族文化大省的研讨会。到2000年,云南提出在建设民族文化大省的基础上优先发展文化产业,云南省委省政府早就看到了云南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真正把这个民族文化大省的目标付诸实施是在2002年。当时云南省委省政府明确提出了三句话:发展文化产业,繁荣民族文化,建设民族文化大省。

文化产业的发展在认识上是要把文化的两个属性分清楚。文化既有意识形态属性,同时也是一种资源,具有经济属性。过去我们的文化单纯强调意识形态属性,甚至将文化与政治等同起来。在这样的观念下文化产业很难得到有效发展。所以云南的文化发展首先是解决了认识问题,明确文化有两种属性。

《艺术评论》云南的文化发展能够取得这么高成就,与您对文化产业的理论认识密不可分。学界在上世纪90年代末才开始提到文化产业,在新世纪初期才认可这种观念,在大多数人对文化产业观念还比较模糊的时候,您是怎样开始关注这个问题的呢?

丹增:其实我对文化产业的理解不是在到云南之后才发生的,在的时候我就在探索这个问题。我从1 983年开始文化工作,当时从《日报》副总编的位置调到自治区文化局任党组书记、局长,1984年开始兼任自治区文联副主席。从这时起,我开始研究文化,从新闻转行搞文化。1993年,我们以市场营销的手段制作了《珠穆朗玛之歌》,把的佛教音乐、民间音乐结合起来,没有拿政府一分钱。当时的投资全部加起来只有八十二、三万,找了企业投资,由自治区歌舞团排练了这出节目。这个剧全部是市场运作,在北京、上海、天津、广西、云南四处巡演,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这件事情使我开始意识到,文化不一定要找政府拿钱,文化还可以创造经济价值。在此之后,还有一部电影《红河谷》,编剧和导演是冯小宁,上海电影制片厂想拍,但剧本审查比较严格。后来冯小宁找到我,我看了剧本,感觉很不错,预感到这部电影不但会有很好的社会效果,还会取得一定的经济效益。当时就拍板决定拍摄,并承诺出了问题由我来承担责任。那时拍电影还没有回报的概念,是每年由国家拨款给电影厂拍摄制作。电影公映后,全国轰动,口碑票房双丰收,取得了很好的成绩。

就是在这样不断地摸索中,我逐渐意识到文化并不是单纯的只有政治属性,体会到了文化与经济密切相关的道理。如果说那时还只限于一种感性的认识,那么真正到了云南之后,看到这里拥有如此丰富的文化资源,感觉到可以在文化产业方面有所实施和突破。与厚重、神秘的文化传统不同,云南文化是以多样性和丰富性为特色。云南有两宝,一是绿色生态,一是民族文化,绿色要保护,文化要开发,文化在老百姓手里,村村寨寨都有,而文化开发能弥补绿色经济的破坏。所以我想到云南要发展文化产业。

我曾提出过“文化经济化,经济文化化,文化经济一体化”的建议,这个提法现在已经得到广泛认同。核心意思就是将文化的两个属性分开,从资源方面看到文化的经济价值。有了这个认识,我们开始做实验,今天人们耳熟能详的文化产品就是在这样的思路下推出的,比如大型原生态歌舞《云南映象》、民族舞蹈诗画《丽水金沙》、大型歌舞晚会《勐巴拉娜西》,电影有《花腰新娘》、《蜡玛的十七岁》,受到专家和观众的欢迎,也赢得了市场。《丽水金沙》演出前,丽江歌舞团的演员们每个月只有800元工资,后来我们筹得投资1200万排演Ⅸ丽水金沙》,400万排节目,800万整修剧场,节目演出后获得非常大的成功,投资者获得很高的收益回报。文化产业实际上是利润率很高的产业,因为它是知识性的,可以复制,并且不需要多少资源,文化的资源是无形的,比如音乐、舞蹈、绘画。所以文化产业的成本是很低的,而回报很高。

《艺术评论》:从这样的认识出发,您在云南的工作取得了很多成绩,其中最主要的经验和体会有哪些?与此同时,我们也知道,云南也在考虑进一步的发展,建设文化强省,您认为在这个过程中还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丹增:从云南的经验来讲,第一个难题,是领导干部的认识问题。在传统观念下,总是认为文化跟政治挂钩、不可触动,这种观念不解决,产业发展和文化繁荣很难实现。第二,要认识到文化不同于物质的独特价值。文化是精神性的,当温饱问题解决后,人的第一需要就不是物质,而是文化。需要承认的是,目前我们的文化还比较贫瘠。我们需要的文化包括良心、道德、信仰,以及音乐电影这种文化具体形态。把文化仅仅理解为GDP是不对的。第三是文化资源的转化和利用,就是文化产业的发展。第四是保护与利用的关系,对文化资源不能光利用不保护。

总的来说,中国的文化产业发展还存在很多问题,在这个发展过程中,不能把文化全部搞成铜臭味,这一点应该像西方学习,他们对文化的开发通常是细水长流,而非急功近利,进行理性的发展。我们有些时候恨不得今天开发文化,明天就见到钱。在我看来,现在有些晚会很成问题,到处是广告:台词是广告、道具是广告、衣服也要标明是哪里赞助的。这种想要让文化直接变成钱的急功近利的做法,是需要高度警惕的。云南特别强调在保护前提下的开发,首先是保护,然后才是开发转化,而且也不是所有的文化形态都要产业化,都要变成钱。

云南现在正在考虑如何进一步发展,学习借鉴国内兄弟省市乃至国外的成功经验。省委省政府提出由民族文化大省向强省迈进,这是令人振奋的,但是与此同时,我们也面临很大压力,因为我们第一个提出民族文化大省、文化产业强省的概念,又有“云南现象”和“云南模式”的光环。实事求是

地说,全国拥有像云南这样丰富文化资源的省份是不多的,这是我们发展文化产业的巨大优势。但是面临的问题也很突出,比如资金的匮乏。与东部省份相比,国家在发展西部文化方面的投入还需要进一步加大力度。需要考虑的是如何能够将西部和东部平衡起来,充分利用西部的文化资源,引进东部的人才和资金来开发西部文化产业。而不是将东部淘汰了的高耗能低效率的产业和工厂搬到西部来,西部最应该发展的是文化产业和绿色经济。

在云南搞文化产业的工作使我认识到,文化应当同时开拓出三条道路,一条是产业开发之路,要充分合理地利用开发现有的文化资源,这是符合老百姓利益的;第二是公益文化事业建设之路,由国家出资加强公益文化事业的建设,在二次分配中加大对公益文化的投入。公益性文化设施的建设不是产业发展能解决的问题,比如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现在百姓最需要的是精神食粮,政府出资发展公益文化,是政府应尽的义务,是百姓应得的权利。国家对文化的投入还有待增加,村、乡这一级的农村是最缺文化的,书籍、电影、电视都很难看到。三是对民族文化和传统文化的保护之路,也涉及到对文化古迹的保护问题,国家需要加大投入保护这些不可再生的宝贵文化遗产。这三个方面的关系如果处理不好我们就会走弯路。

《艺术评论》:您刚才讲的这些经验和认识非常宝贵,您提到了我们文化产业发展中需要注意的问题,如保护和利用的关系,还有一个问题也是您一直强调的,即人才问题,我们缺乏兼通文化与经营的优秀人才。由人才问题进一步思考,您在一些场合也提出了呼唤文化大师。

丹增:是的,我认为我们现在处在一个大师缺席的时代。文化大师是一个时代的标杆,对于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来讲,具有不可替代的引领和榜样示范力量,同时也能产生巨大的凝聚力和感召力。要建立科学完善的评价奖励体系,给人文科学和文学艺术最大限度的自由,从体制上落实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真正营造宽松的环境,从而激发人的知性、感性,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创造性。我们才能走进一个无愧于伟大民族复兴的群星灿烂、大师辈出的时代。

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要培养既懂经营又懂文化的复合型人才。云南办了全国第一家文化产业学院,现在发展得很好,同时还成立了文化产业研究所,以及进行行业管理的文化产业协会。这三个组织结合在一起会产生很好的效果。文化产业协会团结联络各种企业和艺术团体,每年搞许多活动,搭建平台,让艺术家与企业家进行交流。文化产业学院专门研究文化产业理论,培养专家人才。文化产业研究所则是把全国乃至世界的文化产业现象和理论集合起来进行研究。我们每年要出一本文化产业年鉴,总结一年当中文化产业项目,资源利用,人才培养,文化产业的产值在GDP中所占比例,产业的收入,文化产业政策的出台等等内容。

《艺术评论》:这些措施必定会促进我们文化产业人才的培养。通过前面的谈话可以看出您对文化产业有着比较早且很深刻的认识,并且出版了《文化产业发展论》一书,更重要的是,这种理论认识在转化为实践的时候总是成功。下面您是否可以谈一下您在实践时的具体“招数”?

丹增:文化产业在前期启动时,需要政府的大力扶持。政府扶持,一是政策支持,二是资金投入。要有大气魄、大投入;其次,必须要有骨干企业,要有能起到带动、示范、辐射、影响作用的国有、民营龙头企业加入进来第三,必须要有艺术家和职业经理人结合的一批文化产业的能人带动产业发展;第四,必须要抓品牌。品牌效应对于文化产业的发展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云南省的文化产业品牌的树立最为关键的是项目制度。2003年,云南省就建立了文化产业项目,《云南映象》是其中之一,从2004年开始,云南大部分文艺创作都纳入到项目化运作的范围中,以项目管理的方式来培育其成长,通过项目运作来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

总的来说,文化产业实际上就是文化加创意、加市场,文化产业的动力是市场,创新是根本,知识、文化、创新加上市场赢利,这就是文化产业的基本规律。

《艺术评论》:这种理论和实践上的经验,是仅适用于像云南这样民族文化资源非常丰厚的地区,还是也可以推广移植到更广大的西部地区,乃至全国?

丹增:云南所具有的丰富文化资源在某种程度上是整个西部地区共有的特征,西部地区经济相对落后,但自然环境和民族文化的资源则十分丰富。发展文化产业是西部地区实现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缩小与东部地区发展差距的必然选择。西部产业文化的发展要立足于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走特色发展之路。

我认为在西部地区发展文化产业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第一,促进文化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产业优势转化;第二,把发展文化产业与实现文化繁荣、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结合起来;第三,把文化产业的发展与相关产业特别是旅游业发展联系起来;第四,把发展文化产业与贫苦地区人民群众的脱贫致富联系起来。

《艺术评论》:你也曾提出过“走出去”的战略,强调民族文化的国际性和中国文化在世界范围的传播和接受,所谓“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民族文化与全球化和现代化的发展之间您认为是什么关系呢?

丹增:我觉得中国的文化现在确实是应该走向世界的时候了。过去世界并不了解中国,对我们有很多误解,现在经过三十年改革开放的发展,中国越来越融入世界,世界对中国也越来越了解。我们自己也越来越开放。中国现在是世界工厂,为全球提供商品,中国的商品已经走出世界了,但中国的文化还没有真正走出去,而后者比前者价值高得多。当然我们已经在进行走出去的实践,比如已经遍布全球的孔子学院,但还很不够。中国的文化上下五千年,是整个人类的宝贵财富,为什么走不出去?原因有很多,包括我们自己对传统文化的否定,民族自信心的欠缺等,还有很重要一点是我们走出去的方式不对。

我们的一些文化工作者在传播中国文化时只注重自己的想法,即我们想宣传什么,想让对方接受什么,而没有考虑对方能够接受什么,怎样接受,也不考虑市场的需求。这是值得引起我们注意的。

《艺术评论》:您如何理解文化体制改革与文化产业发展的关系?传统的观点认为应该先进行体制改革,把体制改革理顺后,再发展文化产业,您的观点似乎是相反的?

丹增:这个问题很好。从云南的经验来看,我认为应该先搞产业发展,再搞体制改革。产业发展了,体制不用人为地去进行改革,就会自己跟着产业发展而变革,这是一个水到渠成的过程。体制改革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的繁荣。体制改革的措施是转企改制,解散歌舞团等文化事业单位,不让国家的钱再养活白吃饭的人,但实际上如果产业先发展了,人会自然流动,会主动到演艺公司寻求更好的待遇,那些传统的文化单位也会自然进行改革、精简;反过来说,如果产业不发展,即使单位转企,不需要的职工被下岗,但没有合适的位置,还是需要国家养活。文化体制改革必须要有个氛围和环境,这就是产业发展。文化的价值明确了,文化企业繁荣了,传统单位里的人会自然流动。《云南映象》中有个打鼓的小伙子,以前在家里种地,来演出是希望干两年之后买一头牛再回去种地,但现在,他一个月的工资就可以买两头牛了。他的生存状态发生了根本改变,这是产业发展带来的自然结果。

《艺术评论》:在您看来,文化产业发展的根本作用或者说最终目标是什么?

丹增:文化产业发展的标准有三条:第一是艺术的空前繁荣和艺术精品的层出不穷,如果产业发展了,而艺术本身萧条了,或者只是粗制滥造的东西,那这个产业实质是没有发展的,文化产业的最终目的不是赚钱,而是多出精品,满足人民群众文化生活的多样化需要。只有通过产业发展的手段,才能满足多样性的需求,单纯的政府主导,是不可能达到多样化发展的。第二是培养大批多学科、多门类的优秀文化人才,在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让导演、经营者、演员等大批优秀的人才涌现出来。第三是促进经济的发展,文化产业对经济发展做出应有的价值贡献。如果这三条不符合,不管文化GDP如何,文化产业的发展都是不合格的。

篇5

文化体制改革与文化产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我省以改革创新的精神,积极探索,扎实稳妥地推进文化体制改革,文化管理体制逐步理顺,体制机制活力不断增强,文化产业呈现快速发展态势,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处在全国前列。

政府职能转变迈出坚定步伐。文化行政管理部门正在由主要办文化向管文化转变,由主要管微观向管宏观转变。政府部门与文化企事业单位的关系进一步理顺,文化发展的宏观体制环境不断优化。省新闻出版系统和广电系统行政管理部门已实现局社分开和局台、台网分开。列入全国文化体制改革的六个试点地区除南京外,苏州、无锡、常州、淮安、宿迁等五个试点地区已完成“三局合一”,组建了新的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苏州、无锡、常州、淮安、宿迁等五个试点地区综合执法改革任务基本完成,初步解决了文化市场管理中长期存在的职责不清、职能交叉、多头执法等问题。

经营性国有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成效明显。一大批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完成了转企改制。省新华发行集团和省演艺集团转企改制大大激发了集团发展的活力,成为全国文化体制改革的先进典型,其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大幅度提高。省新华发行集团加快了连锁经营步伐,出资2.5亿元控股与海南省发行集团合资成立的海南凤凰新华书店集团有限公司,成为全国第一家发行行业跨地区合作的企业。同时,加快了股改上市步伐。江苏省演艺集团改制当年演出场次、演出业务收入、演职员人均年收入都取得了翻一番的喜人成绩。

文化产业集聚度稳步提高。全省已组建新华报业集团、省广电集团、凤凰出版传媒集团、省广电网络公司、省演艺集团、南京广电集团、南京报业集团、无锡广电集团等一批具有较强实力的文化产业集团。据统计,截止2008年底,新华报业集团、省广电集团、凤凰出版传媒集团、省广电网络公司、省演艺集团和省文化产业集团等六大集团总资产合计为265亿元,净资产183亿元,实现利润12.3亿元。其中,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提前两年实现了“十一五”末的百亿目标,成为中国出版业第一个销售收入、资产规模均超百亿元的大型文化产业集团。省广电集团连续5年以30%左右的幅度增长,2008年经营收入27.4亿元,综合实力进入全国省级台前三。省级六大集团在文化产业发展中主导作用日益增强。全省各市规划建设了一批文化产业园区,其中南京、苏州、无锡、常州的动漫园区被列为国家级基地。

文化产业呈现快速发展态势。2004年以来,我省文化产业增加值连续保持28%以上的增长速度,体现出强劲的增长势头。2007年文化产业实现增加值587.35亿元,文化产业增长速度达30.68%,比全省GDP的增长速度(14.8%)高15.88个百分点,占全省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已达2.3%,比上年(2.02%)提升0.28个百分点。2007年,全省文化产业完成增加值比上年的净增量为150.10亿元,其对全省GDP增长量的贡献率为3.83%,对国民经济的贡献份额逐年提高。

当前文化体制改革与文化产业发展中需要着力解决的问题

目前,影响和制约文化体制改革与文化产业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主要体现在“四个缺乏”和“八个不到位”上。

“四个缺乏”:一是缺乏改革创新的意识。对改革有畏难情绪和等待观望思想,只抓机制、不抓体制,回避重点难点问题。二是缺乏新的文化改革和发展理念。一些地方和单位仍在希望政府大包大揽,不会利用市场的力量和社会资源来发展文化。文化基础设施“有钱建、没钱养”,“边建设、边流失”,文化产业“软、小、散、滥”等老问题依然存在。三是缺乏必要的政策保障。四是缺乏对改革的有力领导。有些地方至今没有建立相应的组织机构,仍然是各自为政,没有形成合力,难以协调,延缓了改革的进程。

“八个不到位”:一是对文化产业属性认识不到位。文化产业既具有产业属性,又具有意识形态属性。发展文化产业实际上是一项意识形态领域中的经济工作。但在实际工作中,一些部门和领导在强调文化产业是产业属性时,认为应由政府部门来牵头发展文化产业,而强调意识形态属性时,又认为应由党委部门来牵头发展文化产业,因而很容易在工作中造成互相扯皮的现象。二是管理不到位。文化产业发展涉及多个部门,而一些部门各自为政、缺乏协调、多头管理的现象比较突出。拿动漫基地来说,广电部门命名动漫基地,新闻出版部门和文化部门也命名动漫基地。像文化产业基地、文化产业园区的命名也是如此。还有一些部门热衷于授牌。因缺少统一的协调部门,文化产业管理体制目前仍比较混乱。三是管办分离不到位。政府既担负管理职能,又投资兴办企事业单位,出现“既是裁判员又是运动员”的现象。这种政企不分、政事相混的管理体制,一方面造成政府对企业诸多的干预,另一方面,导致了经营管理者的依赖心理,更严重的是对已转企改制的企业造成了不公平竞争,影响了已转企改制企业的积极性。四是文化产业融资平台建设不到位。江苏文化产业发展不缺项目,同时银行及各种风险投资公司资金充裕。但二者之间缺乏一个沟通的平台。五是市场主体重塑不到位。一些经营性文化单位仍然是事业单位,缺乏市场竞争能力。因不是真正的市场主体,也影响了其跨地区、跨行业整合资源。六是规划不到位。各地发展文化产业的积极性很高,但区域特色不明显,同质化竞争现象严重。七是人才培养工作不到位。文化产业经营管理人才匮乏。人才培养和引进机制尚未建立。文化产业的企业家队伍尚未形成。另外,文化行政管理部门里的文化产业管理人才也严重缺乏。八是考核不到位。省委、省政府制定了《关于加快文化事业和产业发展的若干经济政策》等一系列政策措施,但这些政策执行得怎样,没有考核。

创新体制机制,打造文化产业强省

应该说,经过这几年的改革发展,我省文化体制改革取得了显著成效,文化产业竞争力明显增强。但从整体来看,与我省经济大省、文化资源大省的地位仍不相称,与先进省市尚有很大差距,与省委省政府提出的要努力“把文化产业培育成国民经济支柱产业的目标”差距更大。因此。没有超常规的发展理念,超常规的发展思路和超常规的发展举措来推动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建设“文化事业强、文化产业强和文化队伍强的文化强省”就难以实现。

(一)实施三大战略,突出重点工作

实施市场主体重塑战略。一是科学界定文化事业单位的功能和性质。对主要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要逐步转为企业;对主要从事公益服务的,要强化公益属性,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对主要承担行政职能的,要逐步转为行政机构或将行政职能划归行政部门。二是加快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按照加大力度、加快进度,取得实质性进展的要求,进一步培育新的文化市场主体。三是推进新闻单位改革创新。党报、党刊要实行采编与经营分开,重点抓好发行体制改革,加强市场运作和营销,不断提高市场占有率。电台、电视台要重点抓好制播分离,将影视剧、娱乐、体育等节目制作部分分离出来,组建面向市场的节目制作公司,不断提高广播电视节目制作市场化、专业化水平。

实施大项目大企业带动战略。一是组织实施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大力推进2006年确定的省级10大文化产业项目建设。继续推进全省广电网络整合,全面推进数字电视整体平移,不断拓展增值业务。同时,以省级文化产业引导资金为杠杆,按照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原则,每年形成一批成长性好、带动性强、市场占有率高的重大项目。二是重点培育骨干文化企业。选择一批规模大、成长性好、竞争力强的大型国有或国有控股的文化集团公司,进行重点扶持,用3-5年时间争取培育一批绩效优良、创新能力强、可与国际大企业竞争的国有大型骨干企业。三是建设一批文化产业基地、园区。产业基地、园区是实施重大战略性、先导性项目的载体,是培育新文化业态和研发新的文化传输技术的孵化地。

实施结构调整战略。将文化产业发展和文化产业结构调整纳入国民经济整体布局和结构调整之中。完善所有制结构调整,促进技术结构升级,同时调整区域结构。以中心城市为重点,加快文化产业园区建设,形成若干影视制作、动漫游戏、音像电子、印刷复制和演艺娱乐等产业示范基地,培育一批富有活力、各具特色的优势产业群。

(二)构建三大体系,提供支撑条件

培育现代文化市场体系。一是加强文化产品和要素市场建设。打破条块分割、地区封锁、城乡分离的市场格局,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加强书报刊、电子音像制品、演出娱乐、影视剧等文化产品市场和资本、产权、人才、信息、技术等文化要素市场建设。发挥大中城市中心市场和区域专业市场的主导和辐射作用,大力发展大型现代流通组织和物流中心。着力打造一批有江苏特色、全国影响的文化会展品牌。二是大力发展市场中介机构和行业组织。拓展文联、社联、作协、记协、版协等社会团体的职能。三是积极参与国际文化市场竞争。选择管理规范、技术先进、对我友好的国外知名文化机构进行合作,推动我省文化企业在境外合办报刊、出版社、频道、节目、演出和展览等,以扩大江苏文化的影响力。

搭建投融资体系。一是组建省文化产业创司或基金公司。吸引金融机构参与文化产业项目的投融资,引导鼓励建立文化类公募或私募产业基金,开展风险投资。重点是对全局性、战略性重大文化项目进行风险投资。二是拓宽渠道融资。积极支持有条件的文化企业上市融资,鼓励发展前景好、科技含量高的中小文化企业进人创业板。鼓励和引导大型国有企业进入文化产业,培育文化产业战略投资者,提高国有资本在文化领域的控制力、影响力。三是研究适合于文化领域的担保办法。

健全文化产业规划指导体系。一是按照支柱产业规划文化产业发展。把文化产业发展纳入全省经济发展总体规划,一同规划部署、一同推进落实、一同检查考核。二是组织制定全省文化产业规划。研究制定文艺演出、广播影视、出版发行、动漫游戏等一系列专项规划,形成1+X规划体系,指导推动文化产业健康发展。三是明确重点行业。立足现有基础,优先发展影视制作业、出版发行业、印刷复制业等优势产业。做大做强文化旅游业、文艺演出业、工艺美术业、娱乐休闲业等传统产业,加快发展数字内容及动漫业、广告会展业等新兴文化产业,培育文化产业品牌。

(三)创新三大机制,落实保障措施

创新文化产业管理机制。一是明确文化产业发展责任主体,组建文化产业和文化资产管理机构。借鉴云南、深圳等地经验成立省文化产业发展办公室,作为全省文化产业发展的责任主体,协调跨部门、跨行业的重大问题。同时,组建国有文化资产管理机构。南省委、省政府授权作为省直文化企事业集团的出资人,依法履行出资人职责。二是健全考核机制。设立文化产业发展奖励资金。对文化产业发展先进地区进行表彰奖励。三是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进一步理顺文化行政管理部门与所属企事业单位、中介组织的关系。把不该由政府管理的事项转移出去,把该由政府管理的事项切实管好。

篇6

关键词:艺术管理;研究生就业难原因;社会多元化需求;就业竞争力提升机制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15-0223-02

一、艺术管理学科特点

千年以前,艺术管理活动已登上艺术历史的舞台,但正式进入大众视野并被广为认知却是在20世纪后期。清晰的艺术管理教育开端是20世纪70年代,以英国、美国为先导。

市场的迫切需求是艺术管理学科出现发展的根源。艺术管理学科涵盖领域十分庞杂,字面上可理解为艺术与管理的交叉。同时,还需要艺术管理研究生涉猎人文历史、经济法规、社会科学等多领域知识。最为重要的一点是艺术管理专业相比其他艺术类专业更加重视理论和实践的辩证统一,与商业领域的联系紧密。总体来说,艺术管理学科特点可以概括成厚基础、宽知识、重实践。此外,社会的多元化需求使得艺术管理多领域交叉融合、重视市场实战,成为艺术管理的专业的特色。

二、艺术管理研究生就业难原因分析

(一)内因

艺术管理研究生对自己定位不明确。艺术管理学科内容纷繁,涉及面广。面对这样一个交叉融合的专业,研究生很难找到清晰明确的定位,使得在学校学习过程中存在盲点。

艺术管理研究生自身缺乏就业意识。大多数研究生对就业意向缺乏认识,极少数人关注就业形势,不够了解目前市场对艺术管理专业的需求,对于提高自身实践能力认识不足。

艺术管理研究生对就业期望过高。大多数研究生就业期望较高,很多人选择在大城市“蜗居”,不选择基层就业。加上专业对口的要求使学生就业面更加狭窄。

(二)外因

1.社会因素:艺术管理受就业区域限制。目前,艺术管理专业人才需求主要集中在北上广等经济发达地区,欠发达地区对艺术管理人才需求较少,受就业区域限制,艺术管理研究生就业面狭窄。

2.学校因素:

艺术管理专业培养定位不明确。面对文化产业百花齐放的复杂现象,导致高校对艺术管理专业培养定位存在困难。有的高校以培养全方位、复合型管理人才为目标,而有的高校又旨在培养文化产业领域中应用型人才。目标定位的不明确,使得人才培养有诸多局限。

艺术管理专业教师资源相对匮乏。学科综合性和多学科交叉的特点是缺乏专业教师资源的重要,这是艺术管理专业发展遇到的最大瓶颈。

艺术管理课程体系不健全。大多数高校艺术管理专业所开设课程的科学性有待考究。艺术管理专业历史不长,研究文献成果有限,各个高校的核心课程内容设计也不尽相同,缺乏统一有力的标准。

忽视对艺术管理研究生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目前高校人才培养受教学体制、学生培养模式、教学经费的限制,让研究生的管理教学中缺乏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环节。

三、社会对艺术管理研究生的多元化需求

当下,文化产业发展是不可阻挡的潮流与趋势。艺术品市场生机盎然,美术馆等非赢利艺术场所日趋完善,新的艺术组织不断出现。市场对艺术管理研究生提出了多元化需求。

艺术管理专业在国内的发展史只有短短十几年,仍处于探索初期,但该专业在摸索过程中也培养出一批活跃在文化产业领域的管理者。

十几年的探索表明,艺术管理人才应具有艺术审美与管理双重素养。艺术管理的从业人员,必须适应社会发展要求,既具有创新精神,又深谙艺术产业运作模式,熟悉相关法律法规,是对文化产业具有推动作用的高级专业人才。

天津音乐学院艺术管理系主任张蓓荔认为,根据艺术管理的发展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目前市场对艺术管理人才的需求有三个层面。第一层面是高水平创意人才,这部分人处在艺术管理顶端,对艺术管理发展的方向有决策权,是艺术管理生存与发展的动力核心。此类高端创业人才在市场上极其匮乏。第二层面是管理运作人才,这部分人处在艺术管理中端,是艺术管理发展的支撑人群,对艺术产业发展的规模速度直接起作用。市场上既懂艺术又懂管理运作的人才不多。第三层面是技术人才,即能够根据不同艺术组织的需要和决策者的要求进行设计制作的人员。这部分人处在艺术管理底端,是实现艺术管理的基础。艺术管理技术人才包括舞美设计与制作、广告设计与制作、影视工程技术、摄影技术、出版发行等方面,这类技术性人才市场缺口很大。

四、艺术管理研究生就业竞争力提升机制研究

基于对艺术管理研究生就业难原因分析及社会的多元化需求,为解决艺术管理专业研究生就业“瓶颈”,缓解就业压力,对艺术管理人才培养模式进行理论构建,拟提出艺术管理研究生就业竞争力提升机制,如下图所示:

(一)内因

艺术管理研究生应从自身出发,尽早找到适合自己的定位。研究生应根据自身的特长特点及市场需求,明确自己适合艺术管理人才需求的层面,早日找到专业突破点。

艺术管理研究生应加强就业意识。研究生在读研期间应密切关注就业形势,充分了解目前市场对艺术管理专业的需求,做到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艺术管理研究生应脚踏实地,树立科学就业观。随着文化产业的大力发展,艺术管理专业市场前景广阔。研究生应客观理智的对待就业问题,抛弃死守大城市的观念,深入地方基层,根据自身状况科学合理的选择最优工作岗位。

(二)外因

1.社会因素:十报告提出,要增强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推动文化事业全面繁荣、文化产业快速发展。艺术繁荣是文化繁荣的一个重要方面。希望政府及有关部门积极落实党的方针政策,大力推动文化产业发展,削弱艺术管理专业就业区域限制,从而拓宽艺术管理研究生就业面。

2.学校因素:

明确艺术管理专业培养定位。艺术管理专业培养定位应坚持“围绕艺术、成就精英、依托文化、走向市场”。学校可以选派就业指导教师到用人单位调研,了解用人单位对艺术管理研究生的专业需求,紧跟时代脚步对艺术管理专业明确定位。

加强交叉学科的师资力量的培养。师资是提升艺术管理研究生就业核心竞争力的基础环节。培养计划和课程设置能否达到预期均取决于是否有能够融汇贯通艺术与管理等多方面知识的教师。就目前艺术管理专业师资力量而言,具有交叉学科融汇贯通能力的教师相对较少。从事艺术管理教育的教师学科背景主要有文史哲学、艺术学和管理学。不同的学科背景都有其独特的优势,但同时也存在不足。高校应有意识地引进自身缺乏的其他相关专业师资力量,鼓励青年教师跨专业攻读博士学位,进而形成真正跨学科的师资力量。

完善艺术管理课程体系。课程体系设置应准确处理“通识”与“专业”的关系。艺术管理专业课程设置应强调综合性、相互渗透性和学科交叉性,还要注重理论联系实际。艺术管理类专业课程设置的基本方针应以艺术学为基础,以管理学为指导。在专业课程设置上应夯实艺术管理学科基础,同时让研究生能掌握不少于两个的专业技能。在通识课程设置上应紧追市场需求,让研究生掌握实际就业中所需知识。通识课程更注重加强学生的文化修养,专业教育则注重专业能力的培养。二者的完美结合可突显出知识的整体融合性,使得艺术管理研究生能够真正成为文化素养高、专业操作能力扎实的高端应用型人才。

根据学科特点,实践在艺术管理专业教学中占很大比重。艺术管理学科专业的应用主要是艺术管理两方面的实践。实践是课堂教学的外延拓展,是提升研究生就业竞争力的重要环节,是检验教学效果,培养多元化发展的艺术管理人才的重要途径。艺术管理专业研究生人才培养实践环节拟包括工作室人才培养模式、与企业导师合作以应用为主的人才培养模式以及创新创业的人才培养模式。

工作室人才培养模式:

工作室人才培养模式是目前使用最为广泛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生可以参与导师工作室课题,在学校完成实践内容。该模式以导师决策为主,研究生与导师相互协调,从而锻炼自己的实际应用能力。在课题研究的同时,设计管理研究生要协调内部成员与外部人员的交流沟通。这种实践模式针对培养学生的专业设计能力、与人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该类人才大多以底端结构技术人才出现在未来就业岗位。

与企业导师合作以应用为主的人才培养模式:

与企业导师合作以应用为主的人才培养模式处在日趋成熟阶段。学校应主动拓展合作渠道,取得多方面的社会支持,建立合作模式,让研究生参与企业经营管理和市场开拓,体验经营管理过程。此外,聘请企事业单位高级管理人员做企业导师,构建联合培养模式,使研究生真实感受艺术市场的实际运营,及时了解市场需求,增加研究生实践机会。此模式有利于促进双赢局面的形成。该类人才大多以中端结构管理者出现在未来就业岗位。

创新创业的人才培养模式:

创新创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处在探索阶段。研究生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自主创业。学校应给予一定帮助。学校应积极搭建沟通交流平台,推广学生的创意作品,帮助研究生做好融资准备,提升研究生的社会竞争力。要成为强有力的后盾,尽快使其创意产品化,并获得经济收益。同时可以针对市场对人才的核心要求开展培训,不断提高研究生的从业素质。这种模式下要求研究生知识视野开阔,基础学科扎实、能够做到多学科融合。该模式需要研究生独立决策。这种人才培养模式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该类人才大多以高端结构决策者出现在未来就业岗位。

必须提出,提到的三种人才实践培养模式并不与人才类型一一对应。基于社会的多元化人才需求,通过建立人才多样化实践培养模式,完善艺术管理研究生就业提升机制,从而更好的指导艺术管理研究生的培养。

本文为中南大学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课题,课题编号:2012jg05

参考文献:

[1]王希俊,李精明.多元视角下设计管理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A].模式探索.2011.04.

篇7

关键词:国外文化产业;开发与保护;经验及借鉴

现今知识经济时代,全国经济发展趋势开始由物质经济向着非物质经济方向转变,在加上目前世界各做正在面临着资源危机和环境问题,使得各国都十分重视本国文化产业的发展,并且把文化产业的发展作为一项重要的国家长远发展战略,这也就造就了新的国际竞争新形态。[1]。我国正是在世界文化产业发展的大趋势下,也逐渐认识到文化产业发展的战略价值,并逐渐的加以重视和发展。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要求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十七届六中全会更是对文化产业发展重要性及发展手段做出了部署。[2]党的十八报告对此也加以进行强调,借鉴正是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

一、国外文化产业发展的主要模式

文化产业已经成为世界各国中重要产业,根据世界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及学术界的研究及其总结,可以借鉴的文化产业发展模式主要有三种:1、市场驱动型,这种类型发展较为成熟的类型就是美国。现今美国文化产业已经为国家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利益,其文化产业发展以市场为基础,以自由主义为理念,注重文化产品生产以及销售的高度市场化,减少政府干预,政府所做的就是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美国政府进行多种协调,这不见包括研究文化产业发展规律,还包括制定各种政策、创新各种投资渠道和经营方式,从而根据市场经济发展规律,进行文化产业创新,追求经济发展的最高利益。

2、资源驱动型,这主要是存在于欧洲发达国家。文化产业一般都具有明显的一般资源产业的特征,其不仅可以满足人民的文化需求,更能够实现一定的机制,并且文化产业是一种新型的可再生性资源,还能够促进其他相关产业的发展。较为典型是英法两国,英国存在的悠久文化资源为文化产业提供了基础,加上现今科学技术的发展,促进了英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英国在其深厚的文化资源基础上也注重人才的培养,这就是英国教育在培养文化产业人才中的作用,这也就培养了多样化的文化产业人才,对英国文化产业发展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法国也是一个文化资源深厚的国家,其对文化的强调甚至超越一切,这就导致法国人对文化产业发展十分重视,而且十分重要文化产业的发展的控制,这与法兰西对待其文化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法国政府非常重视文化产业发展,并制定了一系列促进政策。这也使得文化产业资金来源十分广泛不仅有地方政府、中央政府提供,而且还有许多民间资本的进入,而且政府还在税收等各方面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便利,这就使得文化资源能够更加有效的开发,使得文化产业发展能够得到各种保障,以文化产业发展带动经济发展。

3、政策驱动型,这主要多数存在于亚洲国家,这是政府在文化产业发展中的作用更加明显,甚至起到主导性的作用,在文化产业的规划和推动过程中其关键性的作用。日本的文化产业在20世纪90年代后逐渐发展起来,21世纪初,日本政府又提出了知识产权立国的战略,强调文化产业发展对提高本国综合国力的作用,也可以促进日本文化产品提高文化含量和附加值,从而带动经济发展。日本政府更是在法律与政策的制定方面,为文化产业的扶持和发展提供各种强有力的支持和保障,这就使得文化产业相关的法律法规的制定较为完善,也就是说每个文化产业方面均有相关的法律和政策,这就使得文化产业发展十分规范。而且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各种配套措施,强调各种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的执法力度。特别是在制定了这些法律法规政策后,更加注重的就是政府的行政指导,为实现本国文化产业的发展,通过向文化产业的行政主管部门各种建议、命令、要求等,从而强制政府接受政府的文化产业发展计划,并控制文化产业相关企业和部门的行为,从而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目标的实现。韩国在发展文化产业与日本有着相似之处,在上世纪末经济发展出现问题之后,就开始强调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价值和作用,并把其确定为韩国21世纪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政府把资源强制性的投入到文化产业及相关产业,并且政府在于文化产业相关的人才培养、营销等各方面都进行了一系列的工作,从而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政府层面的保障。韩国文化产业的发展为韩国经济发展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好处,这与政府的积极产业政策推动是分不开的,作用也较为明显。

二、世界文化产业的发展趋势及其重要价值

文化产业在发展过程中对经济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以及其其他的社会、文化等价值,已经促使各国把文化产业发展作为本国发展战略的重要一部分,各国对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视导致文化产业快速发展,目前已经呈现出了如下的趋势及其特点:1、文化产业发展与科学技术存在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其也在随着数字化和信息化的发展不断的进行创新。文化产业的信息化、数字化及全球化的趋势必将促进文化产业的革命性变革,原先传统的文化形态及存在方式都必将发生转变,产生新的文化形式。在此种状况下,文化产业的发展及现代化程度就成为各种综合国力的重要体现之一。2、文化产业将在世界各国经济发展战略中越来越重要,也是衡量各国综合国力的关键部门之一。文化产业正在逐渐成为世界各国外贸的主要产业,文化产业的发展已经成为世界各国在世界经济和战略格局中谋取位置的重要手段。3、在当今全球化发展的今天,国际性的文化产业集团和国际文化组织的影响力在逐渐增大,已经逐渐成为对世界文化产业格局变动,甚至是世界文化市场变化的重要力量。4、世界各国关于文化市场准入,以及文化产业发展的相关行业规则,已经成为世界文化产业发展格局的重要影响因素,并且文化产业发展将成为世界各国竞争的重要领域。5、文化产业发展的国际两极分化也逐渐得以显现,这要求世界各国注重的文化安全,在此基础上才能更好的促进本国文化产业的发展,为世界和平稳定做出贡献。

文化产业发展的高级阶段,就是通过文化产业与其他产业间的链接和融合,使得不同文化产业间的力量形成一种战略性质的集成,使得国家文化战略竞争出现问题。国外文化产业也有着系统的理论支持,如美国的“软实力”理论、英国的“创意产业”理论等等,都为其国家的文化产业发展政策构建提供了相应的理论依据,这些使得这些国家的文化产业发展获得了非常深厚的基础,也带来了巨大的国家利益。文化产业的发展也带来了产业革命,一个国家如何在这种竞争中获得优势,就需要研究文化产业的发展战略,[3]文化产业重要性不可忽视。

三、国外文化产业的发展经验及其借鉴

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的制定、完善和有效实施,已经在世界各国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并有着丰富的国际经验:

1、政府作用的合理、格法发挥,在文化产业发展中应该起到主导性作用,在此基础上还要发挥市场调节的作用。在此过程中,也要顺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规律。现今我国已经把文化产业作为国家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之一,已经采取措施来发展文化产业,但文化产业发展还没有与国家经济建设和发展取得同步,政府主导下的文化产业的建设和发展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的必须,需要借鉴日韩在此方面的经验。

2、丰富文化发展的投资渠道,实现投资主体的多样化,从而保障文化产业发展充足的资金,这是文化产业得以发展壮大的根本保障。根据客观经济规律,任何产业的发展和繁荣都不离开资金的大力投入,文化产业也不能违背这一客观的经济规律。要获得资金,就必须要有广泛的融资渠道,这就需要建立多样化的投资和融资渠道。除去政府投入外,还需要建立、发展和完善各种民间资本的投资,这样才能更好的促进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

3、文化产业的发展一定要根据市场规律的要求,与产业经济发展基本规律相符合。文化产业要遵循市场经济发展的规律,进行商业运作。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是值得人们借鉴的,发达国家的跨国文化企业运用市场机制,然后整合资金、技术、信息,人才等,在文化产品一旦生产出来,就有计划、有创意、有定位的向市场进行推广,从而获取经济、社会、文化等价值,也增强了国家的综合国力和世界影响力。

4、重视文化产业人才在文化产业发展中的关键性作用,文化产业具有与科技相结合的特点,这就从根本上来说需要高素质的、能够对文化发展起到促进作用的具有多项技能的多能型人才。这种人才一定要具有对文化产业的有效、管理人员的文化素质和能力结构等综合性的素质,在某种程度上说,文化产业发展的决定因素就是有思想、有创意、懂艺术、善管理的高素质人才,这也决定了文化产业发展的水平,国外对文化产业人才培养模式是值得借鉴的。

5、要实现文化产业发展的多样化和多元化,并且在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要坚持进行文化方面的多样交流。只有在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注意文化的多样性,也才能实现文化产业发展的多元性,也才能实现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和繁荣。发达国家的全球文化产业发展意识正是在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多样化的悲剧下产生了,只有加强与世界其他国家的文化交流,才能为本国的文化产业发展注入更多的活力,从而推动本国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4]这就要求我国在建设文化产业时,要更加自信和开放,这样才能更好的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

6、文化产业的发展要在传承中不断创新。文化产业的创新不仅是文化的创新,还需要文化管理体制等方面的改革,革新文化生产及其相应的传播手段和方式,从而解放文化生产力,能够加强文化发展的活力。党的十报告也强调了文化产业发展的新手段,这就是文化产业发展的一种新趋势,文化产业的创新要与高新技术相结合,促进文化与经济的相互渗透。

在文化产业发展和完善问题上,强调严格执法。要鼓励中小文化企业的快速发展,其在文化产业创新的作用要不断的得以加强和强调,要在政策等各个方面予以方便。要建立统一、规范、公平的文化市场,这样才能更好的维护这些中小文化企业的利益。我国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既要注重大型国有文化企业的发展及其作用,更要积极发展民间资本对文化产业发展的作用。文化产业的发展将为调整结构、扩大内需、增加就业、繁荣文化中的发挥积极作用,[5]借鉴国外经验,立足本国国情是文化产业发展和繁荣之必须。

结语

在现代产业分化、科技发展及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情况下,文化产业的出现和发展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也是文化发展的必然结果。从世界文化产业发展现状来看,市场经济的发展成熟度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文化产业发展的速度和程度。文化产业已经成为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指标,从历史上来看,文化产业发展较快的地方一般也是市场经济产生和发展较早的地方。[6]我国文化产业要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借鉴国外文化产业发展的先进经验,立足本国国情,这样才能充分发挥文化产业发展的价值所在。(作者单位:泸州医学院人文社科学院)

参考文献

[1]胡惠林.关于我国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研究的思考[J].东岳论丛,2009(2):5.

[2]丁兆庆.关于加快推动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若干思考[J].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25.

[3]胡惠林.关于我国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研究的思考[J].东岳论丛,2009(2):5-12.

[4]苏红燕.发达国家文化产业发展实践及经验借鉴[J].理论学习,2011(4):58-61.

篇8

关键词:现代信息; 文化产业; 管理

当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地迅猛发展,极大地影响了人类生产、生活、消费等诸多方面,也为文化的开发、传播、消费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以数字技术革命为代表的高科技进步,为激活文化资源、实现空前规模的产业整合准备了条件。与信息产业相关的文化产业正在成为世界各国政府制定知识经济时代的国家发展战略,以及进行制度创新的核心内容;以信息技术为依托,构建新的文化产业管理方式也成为了必然趋势。

一、文化产业对信息技术的需求分析

(一)文化产业的发展对信息技术的依存性

1.“有声有色”的传播技术

作为现代化的传媒――广播、电视等不仅要求“有声有色”地传播,而且要求具有同步与异步进行现场直播、录播、选播的功能。不仅要求做到声画结合、现场反映,而且要求及时反映与传播、持续跟踪反映与传播的时效性、完整性。这就要求广播、电视把多种技术手段结合起来,形成最优化、最大化的传输网络与覆盖体系,既可发挥由点到面的大范围、远距离传输覆盖优势;又可展现由点到点的“人际传播优势回归”的魅力(如音频、视频点播);同时,可把片断传输与系统传输,即时传输与非即时传输,地域性传输与跨境传输、全球传输,视听合一传输与声画分离传输,大众化传输与小众化传输,电子传输与印刷传输,公开传输与加密传输等结合起来。

2.音像媒体的衍生产品及其运用的技术

音像制品作为音像媒体的衍生产品与电子出版物的演进,同样凸现着文化产业对信息技术的不断需求。音像制品包括唱片、录音带、激光唱盘等。录像带、激光唱盘等数码光盘技术的运用,使音像出版领域不断扩大,形成多层次、立体化发展的格局[1]。

(二)信息技术背景下文化产业的发展

1.通过数字化建立在线多媒体馆藏

不少图书馆拥有音像资料的馆藏。以录制本地时事电视节目为例,VHS录像带和录像机仍被广泛使用。这类模拟媒体有不少缺点:一是拷贝使得画面效果损失;二是用于录制及重放的录像机的质量也影响着画面的质量等。

这些缺点通过数字化可以消除。因为不同于模拟媒体,数字化音像资料不会因为使用、存储、复制而损耗。重放数字化音像片段时,几乎可以即时读取,也可从任何时段开始或结束,从而省去了冗长的搜寻与倒带时间。同时,制作、存储、复制及分发简单易行,所需费用低;并可通过网络传播,用户可随时随地通过互联网在桌面上直接获取多媒体资源。此外,多位用户可在同一时间内分享网络音像资源,从而省去了资料在用户之间传递的等待时间。

2.通过互联网无间隙地向读者传送多媒体资源

音像资料一旦被数字化后,即可被放置在服务器上,以便读者通过互联网读取。通常,当一位读者点击数字化音像文件在服务器上的链接时,即可下载该文件,然后进行播放。然而,由于数字音像文件一般较大,从点击到播放的时间间隔往往很长。

这就需要“流式”技术解决这个问题。它是指一种数据传输技术,使用这种技术能够使数据的传输过程如同连续不断的流水。而且,“流式”文件不会被下载到磁盘上,从而保护了版权,同时也避免了大型音像文件占用读者电脑的磁盘。由于不必担心文件下载时间与硬盘空间,“流式”技术使读者可无间隙地在网上浏览时间较长和文件较大的音像资源。

二、信息技术背景下文化产业管理的举措

(一)实行信息化与文化产业互动发展

中国当代信息化发展战略要考虑如何带动工业化,包括如何带动文化产业的能级的提升;而信息化背景下文化产业的管理要考虑如何应对信息化挑战,接受其渗透、影响,通过互动,一方面走产业化、国际化之路,一方面维护文化多样化、民族化。

制定信息化与文化产业互动发展战略首先要重建“人文精神”,使人文精神与现代化进程的要求在文化精神上接轨融通。科学发展观催生着新型的国民核算体系,即“绿色GDP”。现有GDP不能完全反映经济发展与自然、环境的平衡。它不考虑资源的稀缺性与生态的退化;它只纪录产出而不考虑其社会效益。信息化与文化产业互动发展,就是要增加“绿色”的GDP,消除“财富虚数”。

此外,还必须发扬民族文化优良传统,吸取传统智慧。中国经济的稳步增长、综合国力日益增强成为文化、信息产业发展的基础。文化多元化与文化全球化交融的态势表明,中国的传统文化并非与现代化相矛盾,是可以成为现代化的动力的[2]。

(二)要消除“数字鸿沟”和“文化鸿沟”

一是在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全面铺开的同时,我们要将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作为我国信息化建设的首要任务。中国数字文化工程既要着力于公共文化建设,又要促进信息文化产业发展,包括信息、文化产业走向国际市场。

二是要消除我国地区间,东南沿海发达地区与中西部数字、文化鸿沟。西部大开发是在人类进入信息社会背景下,我国用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在西部悠久的历史文化和丰厚的民族文化积淀基础上的再度开发。如何有效地保护、传承和利用西部丰富的文化资源,培育、开发并形成遍布西部城乡的信息、文化产业,是须格外注意的问题。

三是要树立信息、文化产业的新观念。树立信息、文化是经济发展内在因素、信息、文化也是生产力的观念,树立文化不仅要搭台,也能唱大戏的新观念;树立信息、文化产品不仅是一种精神产品,也是一种特殊商品的新观念;树立信息、文化不仅需要投入,也能够产出的观念。

四是要引导消费,培育市场。信息、文化市场是沟通信息、文化产品的生产与消费的中间环节,也是联接信息、文化与经济的桥梁和纽带,要在尊重和不断提高社会心理承受能力的基础上,逐步改变农民文化生活习惯和接受现代信息服务文化娱乐,培养新型的信息、文化消费群体,倡导先进的信息、文化消费观念。

(三)营造公平、公正和公开的投资环境

我国一个非常尖锐的问题是:一方面是大量的信息、文化市场需求放空,缺少投资的规模;另一方面是大量的投资无法进入信息、文化产业领域,包括产业资本、金融资本和社会资金。其重要原因是,信息、文化产业领域缺乏健全的法制和法规体系,造成风险成本急剧攀高,投资者望而生畏。有些信息、文化产业领域被设置了禁入门槛,民间资金难以逾越,投资者望而却步[3]。

信息、文化产业是一个涵盖包括信息技术、信息资源开发、信息服务、电影、版权业、广告业等在内的广大的产业系统。单凭政府的力量无法解决长期困扰中国信息、文化产业发展所需的资金、技术、人力和管理的不足问题。要有效地克服这些困难,唯有适应全球化、信息化与加入WTO后政府职能转变的新形势,除“信息安全,文化例外”所需,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导向所需,完全可以同对外全方位开放相应,对内也实施全方位开放。充分整合社会的积极参与意愿,借助于民营的力量制定和实施以“民有市场准入”为政策内容的信息、文化产业民营化发展战略。

此外还要制定信息、文化产业和信息、文化市场准入的反垄断政策,打破行业垄断,尤其是信息、文化行政部门利用国家权力,保护下属企业利益为特征的行业垄断必须坚决革除。

三、结语

当然,我们在看到市场对文化资源配置作用的同时,也应认识到,市场并不可能完全解决文化发展的一切问题。这就要求我们既要顺应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又要有发展的眼光、创造的魄力,结合当代社会的信息技术,尊重文化发展自身的规律和特性,才能最终促进我国文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张黎敏,雷旭婷,李建慧.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研究[J].太原大学教育学院学报,2015(04).

篇9

传承、改革与创新是提高文化产品质量,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三个重要途径。文化产品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并日益增长,其质量的提高,基础在于传承,举措在于改革,关键在于创新。因此,传承要有新形式,改革要有新突破,创新要有新成果。不善于传承汲取,改革便失去了基础;不善于改革改造,创新便失去了思路;不善于创新突破,传承便失去了活力。因此,三者是相辅相成,提高文化产品质量必不可少的三要素。传承优良传统文化就是要保护传统文化遗产、全面认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吸取民族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剔除糟粕,使我国传统文化在世界文化之林得到认可;传承传统文化就是要把其作为具备科学价值的一种文化形态,让世世代代的炎黄子孙了解到其科学价值的所在,让传统文化可以得到好的宏扬与利用;传承传统文化要善于发现优良传统文化的思想内涵与价值,维护传统民族文化所带有基本元素,让传统文化保持其“原滋原味”;传承传统优良文化要合理、科学地与当代文化紧密结合,使优良传统文化成为新时代鼓舞人民大众前进的精神力量。改革就是要科学合理有效地改革文化管理体制,第一要优化管理结构,妥善解决职能交叉部门分管不明确的问题,也要解决管理领域出现空白的问题;第二是设立相关立法,合理改善文化政策,丰富对文化事业的管理手段,使管理方式更加灵活;最后是在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建立起有效的奖励机制或竞争机制,通过一定的政策来鼓励竞争,奖励优秀工作者,最佳工作团体从而形成一个强有力的文化管理体制。创新就是要提高文化产品的科技含量,坚持高新技术与文化产业相结合,即提高了文化产品的附加值,增强了文化产品的生命力与竞争力。要充分运用现代化高新技术在文化生产发展中的运用,加强技术引进与自主创新,用现代化高新技术推动文化产业结构升级,推动与文化产业生产有关的新兴生产行业或产业群成长;要充分运用现代化高新技术手段改良改造陈旧的过时的文化生产,开发新兴文化生产活动与产业;要充分运用现代高新技术加快改造与革新文化生产与文化产业的基础设施,更新技术装备,增加技术含量;培养组织科研力量,开发新产品;加强文化生产、加速文化资源网络化、数字化、系统化建设的进程,实现我国文化建设的跨越式发展,从而产出高技术、高质量、高效益的三高文化产品。

2提升文化产品质量应制定规划,调整结构,加大资本投入

提升文化产品质量首先要制定一个有利于文化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规划。应该因地制宜,从各个城市与地区的实际情况出发,根据城市与地区的不同情况,设定好文化产业布局,制定好文化产业规划。同时,文化产业规划也应该纳入到城市整体编制与规划制定当中。应该让文化产业规划与城市发展规划同步进行,使文化产业规划成为城市总体规划的参考,让城市总体规划给文化产业规划的顺利进行提供保障。让文化产业规划进入城市总体规划的框架内,使之具体细化更加规范化,并制定出更多符合城市需求的发展策略及文化产业规划。大力加快文化产业结构调整是也提升文化产品质量的重要前提。一是调整文化产业规模结构,应加快文化产业从仅仅依靠产品数量的发展模式向提高产品质量,提高社会效益的发展模式转变,大力加强经济实力与自主创新能力,提高市场竞争力,运用联合、兼并、重组等现代企业的运作手段,形成一批规模较大实力较强的大型文化企业和集团。二是调整文化产业区域结构,统筹区域发展。文化产业在全国性的发展也要向我国经济发展战略一样,东西并重,先发展的带动后发展的,形成东中西部共同发展共同繁荣的文化产业发展格局,努力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发展模式。三是调整文化产业技术机构,应充分利用现代生产方式及先进科学技术,调整技术结构,改造传统的文化生产模式及传播方式,扩展产业链,发展新兴文化产业,推进产业升级,提升产品质量,研发新型文化产品及服务,提升文化产业整体技术水平。资本投入与技术创新是大力提升文化产业产品质量的有力法宝。加大文化产业资本投入,光靠国家政府的投入是不够的,还应该广泛吸纳社会资本,逐步完善国家政府投入与社会投入相结合,内资与外资相结合,鼓励非国有经济参与文化建设,发展多渠道多形式的投融资机制,以大力支持文化产业的发展。国家政府高度重视文化建设并表示会加大资本投入、设立发展基金及扩大文化专项资金投入规模,大力繁荣文化事业。财政部门将设立国家文化发展专项基金项目,各个省市也都有各自文化发展专项基金,同时扩大对一些文化项目的支持额度,让资金问题不再成为阻碍文化事业发展的畔脚石;第二是创新资金投入与管理的方式重点支持社会力量兴办文化事业;第三是各级财政部门切实加大财政文化资金投入,以确保全年预算目标;最后政府部门鼓励扩大文化消费,有条件的地方政府可提供适当补贴等。同时,要把一些成功及有说服力的文化生产投资案例展现给大众,让更多的人对文化产业投资产生兴趣以吸引争取更多的社会资本投入,同时让投资者对文化产业发展充满信心。

3提升文化产品质量应加强文化人才队伍建设

篇10

【关键词】文化产业集群竞争力;区间数;简单加权平均(SWA);模糊决策

1.引言

产业集群的核心是在一定空间范围内产业的高集中度,有利于提高规模经济效益和范围经济效益,以集群模式发展文化产业便成为必然的选择,而对文化产业集群竞争力的评价也成为热点问题。在评价过程中,由于客观事物的复杂性和人们认识能力的局限性,因此经常会遇到决策信息具有不确定性或模糊性的情况[1]。而区间模糊数(简称区间数)使得评价信息可以不再局限于某一个确定的值,而是在某一闭区间内取值,从而很好地解决了以上问题。文献[1]针对具有不确定性区间数的决策矩阵的规范化问题,给出了两类实用的规范化方法,即基于区间数运算的规范化方法和基于误差传递的规范化方法。文献[2]针对群决策中基于区间数决策矩阵形式偏好信息的评判专家水平问题,提出了一种分析方法。

本文针对准则值为区间数的文化产业集群竞争力评价问题,给出了一种基于简单加权平均(SWA)的模糊决策方法,即通过计算各方案的加权得分值来确定方案的排序。该方法思路清晰,计算简单,且效果较理想,因此广泛应用于实际生活的决策中。

2.问题描述

对某一多准则决策问题,设为方案集,为准则集,为准则的权重向量,其中,

。方案在准则下的值为区间数。构成的决策矩阵记为,试确定方案的排序。

3.决策步骤

本文的决策步骤如下:

步骤1对决策矩阵进行规范化处理。

当为效益型:

当为成本型:

步骤2对每一个方案进行计算其简单加权平均值。

步骤3对方案进行排序。

根据模糊数大小比较的定义,对各方案进行排序。

区间数的比较:

4.应用案例——文化产业集群竞争力评价

有三个文化产业集群,现需对他们的竞争力进行评价,评价准则(指标)有四项,即(集群规模),(集群效益),(集群成长),(集群协调),准则均为效益型准则,准则权重为。评价专家小组对这三个集群的竞争力进行评估,对于每一个准则,总分为10,专家打分结果以区间数表示,所得决策矩阵如下表所示,试确定最优文化产业集群。

步骤1对决策矩阵进行规范化处理(各准则皆为效益型)。

步骤2对每一个文化产业集群进行计算其竞争力的简单加权平均值。

步骤3根据模糊数大小比较的定义,对三个文化产业集群的竞争力进行排序。三个文化产业集群竞争力排序为:

5.结论

本文针对准则权重完全且为确定值,准则值为区间数的多准则决策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SWA的模糊决策方法,即首先对决策矩阵进行规范化处理,然后对每一个方案进行计算其简单加权平均值,最后根据模糊数大小比较的定义,对各方案进行排序。此外,对文化产业集群竞争力评价的案例表明,此方法简单易行,适用于各种项目评价,人才选拔、投资决策及供应商选择等领域内。

参考文献:

[1]樊治平,宫贤斌,张全.区间数多准则决策中决策矩阵的规范化方法[J].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9,20(3):326-3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