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理学的理解范文

时间:2024-01-02 17:56:3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药理学的理解,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药理学的理解

篇1

关键词:天然药物化学;药理学;学科交叉;教学改革

我国高度重视药理学事业的发展,因此,我国非常重视对药理学人才的培养。高等教育是我国培育药理学人才的重要途径。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也可以促进药理学的发展。因此,中国特色的药学专业高等教育必将关注必修专业课程天然药物化学的教学改革。

一、天然药物化学的知识体系

天然药物化学是高等医药院校药学专业的专业必修课,其是药学领域中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不可缺少的。天然药物化学课程主要的讲授内容是天然药物有效成分的结构、理化性质、提取分离及结构鉴定方面的知识等,开设这门课程的目的是为了在分析单味中药及其在复方中的物质基础,用现代的科学技术和仪器研究天然产物中的化学成分,进而促进我国药理学的发展。

天然药物化学具有一个十分完善的学习体系,而我国的高校也寻找到了一套十分有效的教学体系。在整个教授过程中,教师会让学生们以天然药物化学成分的结构特征、理化性质、提取分离和结构鉴定这四部分来进行学习,使学生在学习到专业知识的同时拥有了一个十分系统完善的知识体系。不仅如此,天然药物化学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这也决定了在进行该科目教学时需要设定理论讲授和实验实践两部分,让学生在掌握了相关知识后可以更好地将其应用。

二、天然药物化学教学课程存在的问题

随着我国药学事业的发展,药理学涉及的领域越来越广,越来越多的专业不断涌现。而我国目前的天然药物化学教学仍然主讲传统的知识,对新知识的更新速度较慢。正常 教学目标应该是让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并且可以使其可以很好地应用到实践中去,这就决定了教学内容应该与实践紧密的结合。然而,当前高校天然药物化学教学课程的安排完全是按照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制定的,且是为药学专业制定的。这使得其无法吸收新的知识,对新设定的专业并没有很系统、清晰的教学大纲和教学模式。当前,我国的天然药物化学教学模式显得非常单一,根本无法满足各专业培养的目标。不仅如此,天然药物化学的趋同式教学虽然充分强调了专业基础知识通识教育的指导思想,但是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不同专业在拓宽方向、发展个性和激励创新的教育原则,忽视了授课对象的认知能力和发展方向。也正因为如此,需要充分考虑到我国药理学的发展现状和发展方向来对天然药物化学课程进行科学合理的设置,使其能够更好地满足我国培养药理学人才的需要。

三、药理学导向的天然药物化学教学思路解析

基于我国天然药物化学的主要教学内容,以及我国药理学发展的现状与发展方向,为了更好地完善天然药物化学教学,可以从以下几点进行考虑:

(一)进一步完善结构体系

改变传统的以化学结构为章节的划分方式,因为这种章节设置会让很多的知识点分散开来,这非常不利于学生进行掌握。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分析药理学的活性类型,并以此为依据将那些结构较为接近或者相似以及植物亲缘关系较为一致的天然产物划分到一起,人以活性较高的成分作为重要知识点,这就可以使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代表产物的结构特点、理化性质、提取分离方法及结构鉴定等知识,进而使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天然的药物是如何防治疾病的原理。不仅如此,学生还可以根据所学的知识来挖掘出新的知识点,从而为我国药理学发展做出贡献。

(二)与实践联系更为紧密,引入新药研发

在教学过程中,应该与实践联系更加的紧密,要擅于使用实际案例来进行教学。天然药物因为其含有的化学成本,使得其可以能够防治疾病。据统计,有高达约80%的药物都与天然产物有关。这些药物或者是直接来源于天然产物,或者是对天然产物进行简单的加工得来的,有的则是受到了天然产物的启发而生产出的药物。由此可见,天然药物的药理活性是其研究价值的重要保证。基于这样一种特点,在天然化学药物教学课程中应该更加注重培养学生提取药物化学成分的能力,使学生可以在以活性为指导的前提下,可以自行提取并分离出药物中的化学成分,并将此养成一个习惯,这会大大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也让学生可以更好地掌握知识。

(三)要基于动态过程,选择目标成分

天然产物包含的有效成分是在植物体内随着环境的变化而不断变化着的,这是一个不断变化的动态过程。不仅如此,中草药在加工炮制以及贮藏过程中也会因为成分的变化使药物具有的作用效果出现不同。正因为天然产物存在着这种变化性的特点,在开展天然药物化学课程的时候,一定要基于动态过程来选择目标成分,而通过药用价值导向的有效成分的定位对学生的学习更加有帮助,其可以帮助学生明晰学习的重点,可以使其能够更有目的地去学习,并可以很好地掌握天然产物的分布及次生代谢产物形成的规律。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的知识结构才更完善、更有效。

(四)重视构效关系,使理论基础更坚实

我们可以通过对天然产物的结构分析来预测出其可能的药理活性,还可以根据已知的药理机制发生的结构位点需要寻找相应的天然产物并对先导化合物进行结构修饰和改造,这样就可以极大地提高天然产物的研发效率。

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学课程应该重视构效关系并将其作为理论重点,因为其可以很好地帮助学生提高运用知识的能力,并可以给其自主研发打下非常坚实的理论基础。教学过程中一定要重视知识与实践的结合,避免与药物导向的实践运用相脱离。只有这样,学生才可以更为有效地掌握所学的知识,并可以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使其具备了进一步思考的理论基础。

总之,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除了要重视对学生的天然药物化学基本理论知识教学外,还要使其掌握有效的实验思路。在我国天然药物化学知识内容不断更新的今天,这可以有效帮助学生形成较完善的知识体系和可行的科研思路,并可以非常容易地掌握新知识。因此,在以药理学为导向的天然药物化学教育过程中一定要不断转变教学观念和教育观念,要结合课程的自身特点以及学科发展的方向来科学合理地设置课程。只有这样,才能够为我国真正地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

结论:天然药物化学是药学专业教学中的一门重要课程,其对研究药学原理以及天然产物的成分有着非常重要的指导作用,在开展天然药物化学课程时,一定要充分考虑该科目的特点,要根据课程的教学内容以及学科未来的发展方向为基础来进行课程的设置。同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使其可以能够将所学知识有效地利用实践中去。教学课程只有以此为基础才能够真正为我国培养出高素质的药理学人才,进而为我国的药理学发展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 周复辉;易增兴;罗亨凡;;辛味中药化学成分的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6年12期

[2] 李孝栋;附子理中方新剂型的制备及其药物动力学的研究[D];沈阳药科大学;2004年

[3] 罗焕敏;我国药学教育的现状及应注意的问题[J];药学教育;2005年03期

[4] 周媛;邹坤;郭志勇;汪鋆植;但飞君;;天然药物化学自我设计实验教学研究[J];时珍国医国药;2010年03期

篇2

关键词 有意义接受学习理论 生药学 先行组织者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1 奥苏伯尔有意义接受学习理论概述

奥苏伯尔有意义接受学习理论指出人类的学习从学习的内容和学习者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关系来看,可以分为有意义学习和机械学习;从学习进行的方式来看,可分为接受性学习和发现性学习。①有意义接受学习包括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其中外部因素是指现有学习内容与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建立联系,即对学生具有潜在意义;而内部因素是指学生具有一种在现有学习内容与学生已有的知识之间建立联系的倾向,即具备意义学习的心向。

奥苏贝尔认为,有意义学习是在学生将现有教学内容与自己认知结构联系起来时发生的。对于学习者而言,已有的知识结构是影响学习的主要因素。在有意义接受学习中,新知识与认知结构中已有知识之间的联系大致分为三种:第一,原有知识是下位的,新知识是上位的,即上位学习;第二,原有知识为上位的,新知识是下位的,即下位学习;第三,原有知识和新知识是并列的,即并列结合学习。当学生的认知结构中已经具备了原有知识,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学习一个概括性强、抽象性高的命题或概念,便产生了上位学习。一旦上位知识形成,又可以成为下次新的学习中同化下位知识的原有知识,这时学习便转化为下位学习了。当新的知识或命题与认知结构中的原有知识既不是类属关系,也不是总括关系,而是并列联合关系时,便产生并列结合学习。奥苏伯尔指出,在学习任务开始之前,给学习者先行设计引导性材料是促进学习和防止干扰的最有效的策略,这种引导性材料称为“先行组织者”。先行组织者有助于学生认识到:只有把新的学习内容的要素与已有认识结构别相关的部分联系起来,才能有意义地接受新的内容。

2 奥苏伯尔有意义接受学习理论在生药学本科教学中的应用

生药学是药学专业最重要的主干专业课程之一,也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应用科学。该课程是应用本草学、植物学、动物学、化学、药理学、中医学、临床医学和分子生物学等学科的理论知识和现代科学技术来研究生药的基源、鉴定、有效成分、生产、采制、品质评价及资源可持续性开发利用等的一门科学。课题组在建设生药学精品课程的基础上,将奥苏伯尔有意义接受学习应用于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中,加强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性状鉴定是生药学的主要内容之一,是通过我们的感官,对生药进行包括形状、大小、色泽、表面、质地、气、味等特征进行鉴定的方法。生药的形状是最直观、最易于鉴定的,许多难于理解的常常通过有意义的学习,采用简单、生动的语言加以概括,易懂易记,比如“冬麻”最主要的特征红棕色顶芽,被形象地称为“鹦哥嘴”;再者,防风的根茎部分被称为“蚯蚓头”;党参根头具多数疣状突起的茎痕及牙痕称“狮子盘头”;海马的外形称为“马头蛇尾瓦楞身”;山参的主要特征被描述为“芦长碗密枣核,紧皮细纹珍珠须”,这样的描述与讲解使学生与已有的生活中的概念联系起来,有利于理解与记忆,同时,学生在真正地药材鉴定实践中,有利于辨别真伪和优劣。

显微鉴定是生药学的主要内容之一,生药学的先修课程药用植物学中的许多基本概念和术语已被学生所接受、掌握和理解,所要学习的显微鉴定内容是药用植物学中某个概念的扩展。例如,双子叶植物根的横切面特征“无限外韧型维管束”与药用植物学概念“维管束”具有相关性,可采用奥苏伯尔的“上位学习”法,借助学生已有 “维管束”的感性认识来理解“无限外韧型维管束”这个概念,“无限外韧型维管束”是“维管束”六种类型中的一种,即由初生韧皮部、次生韧皮部、形成层、次生木质部和初生木质部组成,韧皮部和木质部是维管束必备的部分,而形成层为增生组织,只有在无限型中存在;同样,“有限外韧型维管束”也是“维管束”六种类型中的一种,由初生韧皮部、次生韧皮部、次生木质部和初生木质部组成,可以借助“并列结合学习法”,结合“无限外韧型维管束”,进行对比学习,这样,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再者,当讲各味药材时,比如葛根、黄连和甘草等双子叶植物根的横切时,运用奥苏伯尔的“下位学习”法,将根据双子叶植物根的显微横切特征,从外到内由木栓层、皮层和维管束三部分组成,结合各种中药材的特征,如甘草,木栓层为红棕色细胞、皮层狭窄、维管束为无限外韧型维管束,包括具有晶鞘纤维、射线弯曲的韧皮部、环不明显的形成层和具有晶鞘纤维、导管成束的木质部,即在已有概念的基础上,采用对比学习延伸、扩展,实现最大限度的理解和掌握,达到有意义的学习。

理化鉴定也是生药学的主要内容之一,是利用物理的或化学的方法,对生药中所含主要化学成分或有效成分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来鉴定生药的真伪和品质优良度的一种方法。比如生药槟榔根据其结构为生物碱,与碘化铋钾试液反应能发生浑浊,放置后可见石榴红色球形或方形结晶进行鉴定,再进行学习时奥苏伯尔的“上位学习”法,帮助学生回忆有机化学所学生物碱的结构及化学性质,通过迁移学习使学生认识到生药中的生物碱具有同样的性质,真正理解槟榔的理化鉴定;再比如学习北柴胡理化鉴定时,首先将显微鉴定和理化鉴定结合起来,再提取学生已有的概念-柴胡皂甙在无水乙醇-浓硫酸黄绿色~蓝绿色这一原有知识,然后北柴胡横切片加1滴无水乙醇-浓硫酸液,在显微镜下观察可见木栓层,栓内层和皮层显,提示北柴胡的有效成分柴胡皂甙存在于以上部位这一知识点,即在已有概念的基础上,循序渐进,最大限度地理解实现有意义的学习。

3 结语

综上所述,只有生药学的教学内容与时俱进,结合药材生产及科研实践的不断发展深化教学内容改革,才能提高课程教学质量以为后续课程学习奠定基础。而在生药学学本科教学改革过程中,运用奥苏伯尔“有意义接受学习理论”,加强学生的主体地位,以优化生药学课堂教学。

篇3

[中图分类号] R5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5-0515(2011)-12-198-01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医学模式的转变。提倡“以病人为中心,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其中,人性化护理已成为临床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病人实行人文关怀。心理护理是护士通过和病人接触、沟通交流,依据病人的心理活动规律,做好心理护理是病人取得最佳治疗效果的必要条件。咯血是肺结核常见症状之一,反复咯血可导致病变播散,如果病人不注意休息,不很好地配合治疗,消除紧张恐惧等心理,可导致病灶血管处血栓脱落,而造成大咯血,病人大咯血后精神会处于高度紧张状态,十分恐惧、惊慌。如果护理和抢救不及时,可致使血块堵塞呼吸道排血不畅,引起窒息或失血性休克而死亡。咯血病人的心理活动贯穿于疾病的全过程,虽然咯血本身不是由于情绪状态引起的,但是,情绪状态紧密伴随病人的心理活动,既是病情变化的必然反应,又是疾病转归的影响因素。因此,心理护理在肺结核咯血病人中占重要地位。根据临床观察发现,不同类型、不同时期的肺结核病人在发生咯血时会产生不同的心理反应,针对这些心理反应,我们有的放矢地做好心理工作,在抢救和护理中收到良好的效果。

1 咯血病人的心理特点

1.1 紧张恐惧 病人对咯血可以是“谈虎变色“,发现咯血就认为是病情加重、治疗无效,因而恐惧不安,丧失战胜疾病的信心,甚至陷入濒死状态。另外,由于病人缺乏医学知识,遇见咯血精神就紧张,甚至不敢咳嗽,由于紧张的心理,可使交感神经兴奋,血中的儿茶酚分泌增高,心跳加快引起血压增高,血流加快而加重咯血。

1.2 焦虑 由于病人不了解疾病的预后,对咯血缺乏心理适应,顾虑重重,使机体难以承受内外环境改变的刺激,对疾病产生心理反应,对治疗和恢复不利。

1.3 急躁 结核病的治疗是一个既有规律又是个漫长的过程,很多病人难以接受,认为用药即刻见效。由于病情的进展或反复,可出现急于求成或消沉焦虑,甚至对药物产生怀疑、悲观失望的想法。因此对治疗缺乏耐心和信心,表现为情绪波动大,时好时坏、易怒、急躁、粗暴。

1.4 神经敏感而多疑 病人对自己的病情不了解,总是担心自己的病情重,遇有胸闷、咳嗽,病人马上想到是否发生咯血,担心能否痊愈。对周围人的举止言谈产生疑虑,病人变得感情脆弱、嬗变、易怒。

2 咯血病人的心理护理

2.1 做好恐惧病人的心理护理 由于病人缺乏医学知识,遇见咯血精神就过度紧张,不知所措,有血不敢咯出、屏气,造成大量血块堵塞气管、支气管而引起呼吸障碍,气管受血块刺激而引起反射性痉挛,反而加重了呼吸障碍。如果抢救不及时可发生窒息死亡。另外,由于紧张的心理可使交感神经兴奋,血中的儿茶酚分泌增多,心跳加快,而加重咯血。这时,护理人员首先是采取积极的抢救措施:密切观察病情变化,迅速建立静脉通道,应用止血药,保持呼吸道通畅,吸氧(氧流量为6-8L/F分)摆好,取平卧位头偏向一侧或患侧卧位。还有重要一点就是如何使紧张恐惧的心理消除,要守候在病人的床旁,安慰病人,解释说明病情。并告诉病人和家属,应用止血药后,可很快缓解,要心情放松,有血要轻轻咯出,不要屏气。护士要态度和蔼、语言温和使病人产生安全感,减轻紧张、恐惧的心理,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和勇气,减弱濒死感。此时病人烦躁,尽量保持环境安静、整洁、舒适,滔滔不绝的讲话会使病人更加烦躁不安。注意肢体语言的运用,轻轻的拍一拍背,对病人点一点头以增加亲切感,这是对病人莫大的鼓励与安慰。护理操作时要轻、稳、准,增加病人对医护人员的信任,切忌手忙脚乱、大喊大叫。另外,还要做好家属工作,使其懂得自己的情绪变化可以影响病人的治疗,无论遇到什么情况都应冷静,不可给病人面前惊慌失措,全力以赴配合治疗。以免给病人带来更大的痛苦和精神压力,而加重病情。

2.2 做好焦虑病人的心理护理 要针对病人的焦虑程度做好心理护理,病人入院后都希望医生能药到病除,当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效果不明显或反复咯血时,就易于消沉、焦虑,甚至对药物产生怀疑,悲观失望,甚至出现抵触情绪,此时做好心理护理尤为重要。要尊重理解病人,多与病人沟通,让病人了解自己的病情发展,让病人相信医护人员的知识和能力,讲解疾病和心理情绪之间是相互制约的关系,从思想上意识上认识到积极主动治疗的重要性。克服不良情绪干扰,激发病人对生活的热爱,并配合家属从生活上关心体贴,使病人感受到家的温暖、亲人的爱,更好地配合治疗。

2.3 对于急躁的病人的心理护理 对于急躁的病人要多加安慰,说明肺结核病的治疗是个漫长的过程,只要坚持按医嘱用药完全可以恢复健康。需要病人很好地配合,保持心态平和,不能急于求成,控制好自己的情绪、分散注意力。因情绪激动,精神紧张都是咯血诱因,与病人一起分析咯血的原因,护患互动,并介绍成功的病例,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对于老年肺结核患者由于身体虚弱、生理功能衰竭而在性格上的改变,如固执、烦躁、沉默、迟钝及行动不便或身边无子女,致使病人易产生厌倦不满等暴躁情绪,遇事不冷静,性格怪僻或孤独。我们根据病人的心理特点及潜在的积极性,用恰当的语言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来加以疏导与解释,使病人从孤独、精神不快等心理障碍中解脱出来和使病人情绪稳定,调动病人配合治疗的积极性。

2.4 对敏感多疑病人,应留心观察心理变化 对于敏感多疑日病人,护理人员要多和病人交流沟通,了解其心理状态,解释详细使其了解疾病的发生、发展、转归的整个过程。及时发现问题,解除疑虑。与病人交谈时语言要肯定,观点要鲜明,多给予支持和鼓励。由于治疗不及时或中断治疗等因素而使病情又复发、恶化而再次就诊;有些病人在生病期间家庭易出现矛盾,生活上出现波折,往往会给病人造成很严重的精神创伤,甚至使病人绝望的心理,均给治疗造成一定的影响;我们应耐心向病人讲清治疗不及时或中断治疗和可能产生的严重后果,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以引起病人的重视,使其安心治愈。此外,要细心观察和了解病人的心理状态及情绪变化,耐心倾听病人的心声,在精神上给予安慰,满足其被认识、被尊重的心理需要,从而减轻病人的思想负担和思虑过度的情绪,配合医生做好治疗

篇4

随着市场经济的增长与信息技术的进步,人们对于发展自我、发展经济的需求不断增加,对于社会各界信息也越来越关注。作为信息传播最有力的工具,电影、电视、广播、报纸等多种媒体,以前所未有的深度与广度向社会各界传播着大量信息。同时,媒体中也存在大量的消极因素,对社会各界产生了较大的冲击。独立学院学生正处于信息饥渴的状态,面对媒体传播的信息,通常只是被动的接受,而分辨与判断的能力较弱。因此,如何通过媒介素养教育,提升独立学院学生分辨信息的能力,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话题。

一媒介素养教育概述

从表面上看,媒介素养教育就是关于媒介素养的教育,但是这种理解还不够彻底。虽然媒介素养教育已经发展了四十多年,但是对于媒介与教育这两个词的看法,不同国家由于文化背景不同,也有着不同的看法。

1973年,关于媒介素养教育的概念,联合国给出了相关定义:媒介素养教育就是对当代信息传播媒介的教学与研究,涉及到独特的知识范围,与利用媒体达到教育的目的是有所差异的。

经过四十多年的发展,媒介素养教育的概念仍然没能统一起来。早起的批判性观看技能、视觉意识、视觉传播、电视素养、图像素养、屏幕素养等,都与媒介素养有着很大的关联。上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互联网与新媒体的出现,媒介素养牵涉到的范围被不断拓展,不但包含信息的评估与判断能力,还包含了信息的传播与创造能力。

当前,我国比较流行的媒介素养教育的定义为,媒介素养教育是培养广大群众媒介素养的教育,可以划分为4个方面:①掌握如何充分利用媒介获得自身的发展;②掌握信息传播的技巧与理论知识;③对媒介信息的价值与意义进行准确的判断与分辨;④掌握媒介的基本知识以及如何合理利用媒介。媒介素养教育的最终目标,就是让群众不会由于媒介信息的传播而成为媒介的奴隶,而是让群众充分利用媒介获得自身发展的动力。

二独立学院学生开展媒介素养教育的必要性

1传媒产业的发展状况

在改革开放以后,特别是党的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后,我国的媒体市场取得了迅速的发展。对于广大群众来说,媒体传播的内容更具多样性,一切为群众服务的宗旨已经被超越,甚至发展成无条件满足群众要求的特征。媒体在经营与传播方面也体现出更加商业化的特点,版面与内容显著增加。此外,业外资本也逐渐进军媒体行业。

目前,我国居民每天平均花5个小时的时间在媒体上,其中,上网10分钟,广播半个小时,杂志半个小时,书籍50分钟,报纸一个小时,电视2个小时。能够看出,媒体已经成为广大群众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随着媒体的发展速度不断提升,也凸显出许多负面的影响。在一段时间内,媒体所占有的市场份额是受到限制的,因而出现了许多恶性竞争。在这个复杂的信息环境下,如何对媒体传播的信息进行科学的分辨与吸收,是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话题。

2涵化理论分析:为什么需要媒介素养教育

上世纪20年代开始,电影对于社会与个人的不良影响,在社会各界引起了一定的关注,随着50年代电视媒体的迅速发展,电视媒介效果被广泛研究,并出现了许多有效的研究成果。其中,涵化理论就为早期的媒介素养教育奠定了强力的理论基础。 在涵化理论出现前,有限效应理论与最大效应理论在媒介素养教育方面,具有较大的影响力。有限效应理论指出,媒体传播信息的效应是有限的,只会引起表层的改变。最大效应理论指出,媒体传播的信息效应是十分巨大的,能够在社会各界造成重大的变化。按照有限效应理论,媒体对于群众产生的影n向是非常小的,那么就没有必要进行媒介素养教育。而按照最大效应理论,媒体对于群众产生的影响是十分巨大的,群众在媒体面前完全没有任何主动性,群众对于媒体的依赖,使得媒介素养教育很难发挥出较大的作用。

而涵化理论与上面两种理论不同,这种理论指出,媒体会对人类的认知产生中长期的影响,这种影响具备潜移默化的特征,换句话说,媒体是人类行为、信仰、认知、观念塑造的重要力量,对于现实世界的构造是十分重要的,特别是长期接触媒体的群众,会将媒体传播的信息不知不觉地转化为认知结构的一部分,使得自身对社会的认识与媒体传播的信息更加相似。

这样就能够得知,媒体信息是构成人类认知结构的主要来源,如果接触到较多的媒体信息,这些媒体信息很可能取代个人的认知与理念,从而影响群众对社会的真实看法,也就是所谓的涵化过程。葛伯纳在研究中发现,长时间观看暴力电视节目的人,会逐渐失去对暴力的受害者的同情性,甚至觉得只有暴力才能让生活更有乐趣,这些人最终会变得冷酷、自私,很难与其他人愉快相处。这说明,媒体传播的负面信息,可能导致人变得冷酷、麻木。

涵化理论更加注重媒体对人类认知的长中期影响,这与认知心理学的理念有很大的相似性。媒介素养教育的关键,就是从小开始,在可塑性较强、心智未全面发展的儿童或少年时期,就开展媒介素养教育。目前,媒体在独立学院学生的成长过程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因而媒介素质教育对独立学院学生的认知形成有着重要的作用。通过对涵化理论的掌握,能够了解到媒体是如何影响独立学院学生的认知形成过程的,进而制定科学合理的策略,帮助他们树立科学的人生观与价值观。

3新媒体正在撞击独立学院学生

随着现代技术的发展,出现了互联网、电视等多种新媒体形式。在这些新媒体出现的同时,也对人们的生活方式与思维方式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独立学院学生处于复杂的信息时代,面临着新媒体前所未有的“轰炸”,新媒体不仅对他们所处的社会、家庭与学校产生了较大的影响,还改变了他们个人的生活习惯与兴趣爱好。

在各种媒体中,独立学院学生接触最多的属于电视了。实际上,从儿童时代开始,他们就能够在电视上看懂一些低幼节目,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开始能够理解电视中播放的部分内容。在独立学院学生的成长过程中,会观看大量的电视节目。因此,电视已经逐渐取代父母,成为他们的学前启蒙教师与亲密伙伴。在独立学院学生的成长过程中,电视改变了他们掌握知识、获取信息、认识社会的方式,尤其在这个独生子女越来越多的年代,孩子们一起玩耍的机会不断减少,电视逐渐成为了孩子们的伙伴,陪伴他们度过了漫长的假期。同时,电视还对他们的生活观念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使得他们在吃、穿、用上都追求时尚、流行,对于电视节目中行为的模仿也不在少数。

根据一份对独立学院学生的调查报告,长时间观看电视节目可能导致他们的攻击性行为上升65%,价值观下降42%,对“性”的兴趣上升58%。目前,独立学院学生与父母的接触机会越来越少,而在观看电视的时间却在不断增加,如何引导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是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话题。 对于独立学院学生来说,互联网的流行是一把双刃剑,如果控制不当,很可能带来严重的负面效果。独立学院学生沉迷网络、为与网友见面离家出走、观看网上黄等多种现象已经十分普及,使得很多家长为之痛心。

互联网除了这些明显的不利影响外,对于独立学院学生的成长还有其他的影响。互联网的普及,带动了新媒体多元化的进程,使得学生的价值判断标准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互联网带来的消费方式变化,使得独立学院学生在消费上更加注重个性化,但是过于关注个性化可能降低自身的社会责任感。传统媒体由于层层严格把关,具备良好的社会维系能力,然而互联网媒体信息的自由化使其缺乏权威性,如果独立学院学生仅仅通过互联网形成对社会的认知,在他们心中就难以形成社会的权威性。这就会对独立学院学生价值判断与社会传承产生较大的不利影响。

当前,新媒体的市场竞争十分激烈,新媒体过于迎合社会需求的变化,而带动社会需求的作用较弱,这种现象会使得独立学院学生获取的信息相对肤浅,形成缺乏逻辑性的知识结构。新媒体“傻瓜化”的特征,使得独立学院学生的行动更加缺乏思考。此外,新媒体过分注重专业化,而没有充分发挥出社会现实问题的传播效果,使得独立学院学生缺乏社会责任感,对社会的发展缺乏必要的关注。

篇5

以为他们是张白纸?那就大错特错了

总是觉得小宝宝对身边的一切知之甚少,其实他对世界的了解远远超出你的想象。这个有着小小身躯和大大头颅的聪明生物,他们脑子里的世界,仿佛也和外星人一样难懂。宝宝都有哪些也许被你小看的本领?让我们来用5分钟,简要浏览并膜拜一下。

3个月以后,宝宝可能就会发·些简单的元音,比如“a、o”。半个月之后,他就会发一些辅音。比如不高兴时,他经常会发“m、p和b”,而高兴时则会发“i和k”。

3个月的宝宝就能玩简易版“找不同”。英国伦敦伯克贝克(Birkbeck)大学的研究人员发现,3个月的宝宝,能够辨析出猫和狗的不同。给他们看若干张猫的图片后,再给他一张狗的图片,宝宝会更长时间地盯住图片来看,这说明,他们看出了“猫”和“狗”是不太—样的。

4个月大时,宝宝就能够对自己的名字做出反应,比如你叫他,他能抬眼看你一眼。这标志着宝宝能够分辨声音,而且能够精力集中,比如“丁丁,看那个毛绒熊”。这句话听起来就像一大堆混乱的词语倒进宝宝耳朵里,宝宝能够从这些声音里,找出自己的名字或其他词语,真的是很了不起。61、月大的婴儿已经可以区瑞士语和英语。

未满9个月,在学会走路、说话或爬行之前,宝宝就能分辨l央乐、伤心和生气的表情。甚至知道一张0觜角带着笑容、眼睛笑眯眯的快乐面孔就应该与充满快乐语调的声音配在—起。

18个月的宝宝,开始知道有些人的想法跟他们是不一样的

给宝宝看两碗食物,一碗装了好吃的金鱼饼干,另一碗是生的西蓝花,研究人员分别尝了两个碗里的食物,并对西蓝花做出快乐的表情,说“嗯。好吃”,但对饼干做出厌恶表情,说“呃”,然后将两个碗到宝宝面前,伸出手说:“给我一些。好吗?”

14个月的宝宝会痛快地给出自己最爱的金鱼饼干,而18个月的宝宝会给西蓝花,虽然他的表情有些难过。

小小外交家

从在妈妈的子宫里正式落户开始,宝宝就在不断明晰“我是谁”的自我探索中逐步进行着与他人的联结。与生俱来的哭的本领,能让他得到食物、舒适与温暖,除此之外,他天设的社交才能,还会为他带来怎样的福祉?

我一见你就笑

借助录像带的帮助,科学家们就能探测出宝宝到底知道什么。例如,给刚出生的宝宝看两张图片,一张是人脸,另一张是复杂的物体,比如西洋棋盘。然后记录宝宝的眼球运动,分析之后,就可以知道宝宝对着哪一张照片看得比较久。

将同样的概念延伸,你也可以让宝宝借由吸吮奶嘴,来启动不同的录音带。你会发现,他们会让有母亲声音的录音带,比陌生人声音的录音带跑久一点。

最后,你还会发现一件事,宝宝像我们一样也会感到厌烦。给他看许多不同的快乐脸孔后,宝宝将逐渐失去兴趣,如果紧接着给他看一张悲伤的脸,他会再度紧盯着瞧。这表明,宝宝已经有了初步的情绪分辨力,他多少知道那些快乐的脸都差不多,但悲伤的这张脸是不—样的。

使用这一类技术,我们可以证明,宝宝一出生就能从周遭环境中分辨出人的脸和声音来,并且也偏爱于此。

你读到了什么?

宝宝能读懂妈妈充满爱意的目光,喜欢听妈妈独特的声音,并且能用同样的眼神看着妈妈,这是非常重要的一步,因为小宝宝发现了__“看见妈妈冲我笑,给我唱歌,我就挥手告诉她,我能回应妈妈的举动,她也对我做出了表示。”这些行为,将强化妈妈与宝宝之间的联系,并且为宝宝的感知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打下基础。

幼幼版超级模仿秀

给你的宝宝做个测试,面对着他把舌头伸出来,看看他是否也会对你伸舌头。然后再张大嘴巴,看看他是否也会跟着张大嘴巴?研究人员用了一整年的时间,专门往返医院产房观察那些刚出生的孩子,最小的婴儿甚至才出生42分钟就进行了测试。最终得出的结论是:新生儿也会模仿!这模仿能力起初看来,只会让人觉得很奇妙、可爱,不具什么太大的意义。不过仔细想想,你便会为新生儿的奇妙本领所折服:子宫内又没有镜子,新生儿从来没看过自己的脸,他们怎么会知道自己的舌头在哪儿呢?

模仿是文化传承的动力,借着模仿身边特定大人的行为,年幼的孩子将学习到如何在这个特定的社交世界里——特定的社会、家庭或文化中表现自己,并能通过模仿,学习外在物质世界是如何运作的重要新知识。

你读到了什么

模仿可不是一个人可以玩的游戏,一定要两个人一起才好玩。宝宝和成人一样,也喜欢这种相互模仿的游戏。不单是宝宝模仿成人,成人也会不自觉地模仿宝宝,比如妈妈在用汤匙喂宝宝时,也会张开自己的嘴巴。宝宝知道成人何时正在模仿自己,而他们爱极了这个游戏。甚至还会发明一些行为,来“测试”成人,比如做一些怪动作,来看大人会有什么反应。成人借着模仿宝宝的举动,外加一些可以制造出来的变化,就可以让宝宝了解自己应该如何表现。

早早便会察言观色

6个月的宝宝,对于人际社交方面的理解会令你震惊,他非常善于读懂别人的意图,或者说是“察言观色”。加拿大多伦多约克大学的—项研究发现,6个月的宝宝,能看出大人不能做什么事情或者不愿意做什么事情。当研究人员费尽心思也无法将玩具递给宝宝时,他们似乎明白这是怎么回事且泰然处之。但是当大人把玩具递过来又缩回去,逗他们玩时,宝宝会把视线移到一边,并且皱眉头——这种肢体语言似乎在说:“随便你,我不喜欢你的玩具。”

你读到了什么?

学习判断别人的意图是个重要技能,能够帮助宝宝和别人互动。怎么培养这种能力呢?如果宝宝想和你互动,要真诚地回应。现在你知道了,喂奶时或者和宝宝一起玩时还在发短信、玩微信、心不在焉的时候,宝宝是一定能察觉到的。

你知道我喜欢哪个盒子吗?

研究人员盯着两个盒子看,看第一个盒子时,脸上带着喜悦的表情;看第二个盒子时。露出很厌恶的表情,然后将两个盒子推到宝宝面前,宝宝会高高兴兴地把手伸进第一个盒子。

宝宝不仅了解他人快乐或厌恶的感觉,还知道两种不同的感觉是针对某些不同物体而来的。

值得高兴的“Terrible Two”

在西蓝花与金鱼饼干的实验中,研究人员发现,14个月的宝宝,仍然很天真地认为所有的人都会要相同的东西,所以只拿小饼干给实验人员。但比较聪明的18个月的宝宝,即使他们自己并不喜欢,却会给实验人员西蓝花。这群几乎还不会说话的小小孩,已经学到极为重要的—件事:人是有欲望的,而且这些欲望可能彼此间并不相同,甚至可能有冲突。

当2岁宝宝把手伸向电线时,他们往往是故意唱反调,他们看的并不是电线,而是蓄意地、直勾勾地看着你的反应——2岁孩子之所以这么可怕,并不是因为他们会去做你不要他们做的事,而是因为你不让他们做,他们才去做。这表现出了他们同理心的发展,了解人与人之间对物品的态度是不同的,因而他们开始想要学习,想要对他人复杂的心思有所了解。他在有系统地测试自身欲望和他人欲望之间可能有的范畴有多大。电线不是他真正的兴趣所在,你和你的反应才是,所以他怔怔地看着你,而不是电线。

一旦了解到宝宝只是想了解父母的行为方式甚至是“燃点”,而不是真的要让父母抓狂,我们或许可以稍感安慰。父母与2岁宝宝对峙到最后,常会大发雷霆,让宝宝难过掉泪。他们的难过在于他们既想了解其他人,又想跟其他人快乐相处,却因此产生了冲突。

真正的同理心不只是知道别人和你有相同的感觉,真正的同理心是要知道别人和你有不一样的感受,并且去关怀别人的感受。宝宝并非生来就有这样深刻的道德洞察力,但从2岁开始,他们会一点一点地去了解。

小小科学家

为了生存,我们要知道别人的心里怎么想,同时,我们也要能了解外面的世界,两者同样重要。对宝宝来说,对世界的认识从无到有,他们是如何一步步建立起来的,他们又有什么让我们意想不到的本领,我们又该如何帮他们做得更好呢?

理解因果关系

在一项实验中,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的研究人员发现,2~3个月的婴儿,常常有踢腿或蹬腿的动作。研究人员从小婴儿的视角看去,当踢腿时,婴儿的身体稍有挪动,他看到的东西也就跟着有了变化。所以,如果小婴儿发现踢腿动作能引起变化,那么他踢得会更频繁。这表明,他理解踢腿就意味着视野也会发生变化的因果关系。

而到了3个月时,宝宝能意识到—种更重要的因果关系:他知道自己的行为会影响到外在的世界。把氢气球的绳子绑在宝宝的手上或脚上,当宝宝一挥手或—抬脚,气球就会动,宝宝很快就知道自己的动作与结果之间的联系。如果一个星期后你再给他看同一个气球,他就会马上开始踢那只之前绑了绳子的脚。如果你给他看的是一个新的悬挂玩具,他就不会有这个动作。

你读到了什么?

当宝宝对物体的因果关系有了更多的了解,他的行为会对同遭世界产生怎样的影响,便已经有了假设,而这些假设很重要,可以帮助宝宝对世界如何运作有新的认识,并促使他的动作更加专注有效。当宝宝先了解到一件事如何引发另一件事,之后便越学越多。

另外,宝宝还可以在观察和感受父母对自己面部表情、声音和姿势中学习因果关系。他能意识到:我笑时,妈妈也冲着我笑。所以,即使是刚出生的宝宝,也要多对他微笑聊天。

看不见,没没?

起初,宝宝简直是生活在一场场的魔术秀里,在表演中,东西常常毫无规律或毫无理由地从一个地方跑到另一个地方。大约5个月的时候,宝宝的意识逐渐接受了“物体客观存在”的概念。这一技能,让他知道有些物体即使不在他的视线范围之内,也依然是存在的。他能够预测,在眼前消失的物体将会在何处出现,并会去寻找,这表示宝宝,有能力思考他实际上看不见的物体。

你读到了什么?

捉迷藏,是宝宝很早就可以接受且会长期热衷于此的游戏。从用布蒙上一件玩具,宝宝以为玩具不见了,到他知道把布掀开玩具又会再次出现,从他藏猫猫时捂着眼睛、撅着小屁股弯腰埋在沙发里,以为这样别人就看不到他了,到懂得只有整个^藏起来才是暂时的“消失”,你能看到,宝宝的心智在一点一点趋步。

我小时候就知道猫和狗是不—样的

就像消失与因果关系—样,对宝宝来说,分类也是生命前三年中一个很重要的课题。即使是3个月的宝宝,也已能分辨不同的东西(比如区分猫和狗,快乐与悲伤),并能用某种方式,将它们加以归纳。宝宝对一连串相似的物体很容易感到无聊,但给他看不一样的东西,他马上又会活跃起来,这就表示宝宝已经会分类了。宝宝到了6个月,就已经能够对计数序列的不同做出辨别。当A物发出甲声音,B物发出乙声音,让宝宝听上几遍之后,如果你交换物体与声音的搭配,宝宝一样能够分辨出来。

你读到了什么?

所以,没想到吧,宝宝建立这种“复杂”的思维,要比你以为的早得多吧。其实,宝宝的大脑都是最肥沃的土地,完全没有必要着急买那些学习卡片来“浇灌”你的宝宝。也许他还不能自己摆弄玩具,不能搭积木,不能说出或指出他已经发现的东西。但是,他喜欢看你把红色的积木放在一堆,黄色的放另一堆。他喜欢看你把大小不一的小碗按照一定顺序摆放。喜欢你—边走台阶,—边数数。

仔仔细细了解每—样物品

宝宝天生就知道很多东西,然后在探索、学习的过程中,知道得越来越多。他随时随地都在做各种实验,即使是出生3个月的小宝宝也不例外:“让我用嘴啃这个东西,它是什么样的呢?”6~7个月的盏,会有系统地运用他的每一种感官来检查一个新物体。1岁左右,他会有系统地变更对物体操弄的动作:“如果我把摇铃松开会怎样呢?看!它掉到地上了。看!它又掉下去了!每次都一样吗?我来瞧瞧。”他会很有系统地去搞清楚一个物体是如何影响另一个物体。同样地,他也会持续探索各种物质的性质。当2岁的宝宝用勺子敲碗时,在看似无心的动作中,他却能学到使出的力气大小和声响强弱之间的关系。在出生的头两年里,宝宝—拿到新的物品便会自问:“我可以怎么摆弄这个东西呢?”这种到处探索的游戏,对宝宝解决因果关系与分类的问题,具有实质上的帮助。

你读到了什么?

发现、探索,能帮助宝宝学习,为他的大脑发育提供无穷无尽的新鲜刺激,并开发宝宝的智力和认知能力。同时,在这一过程中,宝宝还能体验到掌控自己并对周围的环境施加影响的乐趣,而这会对增加宝宝的自信很有帮助。孩子的发现和探索,有他自己的方式,同时也要根据个人不同的兴趣和兴奋点。绝大多数一两岁的属于“慢游”式的——他会花很长的时间去感觉某个新发现的事物,去研究它。

宝宝惊人的记忆力

研究人员用前额碰触盒子的上端?然后盒子会发亮,1岁的宝宝看得目瞪口呆,一周后,宝宝回到实验室,这次研究人员只给他盒子,不做任何示范,结果宝宝立刻就用他自己的前额去碰触盒子的上端。

我们—直以为,宝宝是没有记忆的,但在宝宝离开的这一个星期里,没有机会再看到别人是如何对待这个盒子,但他还是做到了。同时,宝宝似乎认定,如果他人对一样东西做了特别的事,他们也要做相同的事。

小小语言学家

父母往往一味急着帮宝宝加强语言能力,却忽略了他在咿呀发声中早已显露出的令人惊讶的语言能力。家庭就是—个自然理想的实验室,在这里,可以深入了解到宝宝是如何学说话的,以及他那独特的语言天赋。

如果问你,宝宝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学习语言的?估计大部分人都会回答:从他学说话开始!但是,一些探究“宝宝知道什么”的科学新技术,使我们有了令人讶异的发现:严格来说,宝宝从出生前就知道许多和语言有关的重要事情。

从胎儿开始储备语言

7个月大的胎儿,已经能够透过妈妈的肚皮听到妈妈和别人的对话,只要听到妈妈说话,处于清醒中的宝宝,心跳速度便会先减慢,然后再恢复正常。只要妈妈开口说话,胎儿便立刻洗耳恭听,—天下来,妈妈说过的话不少,胎儿也受到大量语言的洗礼。而且出生后,会记得在妈妈子宫里听到的故事和歌曲,跟其他声音比起来,他更喜欢听自己妈妈的声音。

发掘宝宝的语言潜能

如果你恰好是位准妈妈,做这个实验就太方便了看看胎宝宝能否听到外面的声音。准备一串摇铃,让准爸爸在肚子前晃动,看看胎儿是什么反应?在肚子里动得厉害吗?准妈妈说说话,然后再换准爸爸,看宝宝的反应有区别口马?

适合年龄:孕7个月至宝宝出生。

从世界公民到特定语言的专家

无论宝宝身处哪一种语言环境,没有一种语言对宝宝来说是不容易学习的。不同的族群使用不同的语言,且语言有时差异极大。宝宝事先并不知道自己会出生在姜国还是中国,因此,宝宝必须具有能立刻接受并学习出生环境中所使用的语言能力。

但到了成年后,当我们习惯于一种专门的语言系统,想要再学另—种语音或语言模式,难度要远远大刊、时候。我们都知道,说英语的人可以清楚分辨英语中的“r和I”,但说日语的^再怎么认真听,也听不出英语中“r和I”的不同。说不同语言的人,把耳朵实际听到的声音转换成一连串语言的声音,用的办法是很不同的,全世界的耳朵和嘴巴都相同,所不同的是我们的大脑。暴露在—种特殊的语言环境下,会改变我们的大脑和心智,让我们以不同的方式来知觉声音。

而宝宝呢,研究发现,很小的宝宝,不管他是在哪一个国家长大的,不但可以能区分出母语的语音差异,还可以区分每种语言的差异,包括他从未听过的语言。

发掘宝宝的语言潜能

一项针对加拿大宝宝的研究显示,6个月的宝宝,可以辨别加拿大成人听不出的北印度语的声音,但在12个月左右,就会丧失这个能力。国内很多英语机构或个人正是抓住了这点不放,认为:“—定要在宝宝1岁前大量地听外语录音,这样更有助于宝宝形成‘正宗’的外语耳朵。”是否可以根据研究成果直接这样推断,很遗憾,Parents尚未查到。但基于整体对语言和第二语言的研究,毋庸置疑的是,如果你想让宝宝学好一门语言,最简单有效的方式莫过于,让他置身于该语言环境,自然而然地学会新的语言。

适合年龄:出生后。

妈妈语,比你以为的更重要

在日常生活中跟宝宝说话,倾听他的谈话,给他回应,念故事书给他听……这些互动,都能发展宝宝的语言技能。其实在更早些时,“妈妈语”才是对宝宝语言发展最有效的神器,这种声音充满喻悦、活力和温暖。还有研究发现,听外语的妈妈语实验录音带,对于纾解考试的压力,具有绝佳的治疗效果。妈妈的声音对宝宝来说是一种听觉上的吸引,它能抓住宝宝的注意力,让宝宝把焦点放在说话者的身上。同时,讲妈妈语的时候,我们声音的高音会戏剧性地升高,语调会变得非常有旋律,还会放慢说话速度,并夸大、加长辅音和元音,这对宝宝来说是最清楚的语音示范。此外,它对宝宝解决语言的问题也有帮助。因为妈妈语的句子比对成人说的句子要短和简单,而目有大量的重复,因而,能帮助宝宝更好地理解语言中的语音和语去。

一点一滴的成长

宝宝天生就具有分辨声音的能力,他能将一串串字音切割,在与^互动的过程中,渐渐将声音转化成有意义的字词。这一结论,是通过研究人员多项研究证实的。

起初,研究人员给4个月大的宝宝听这样两句话——

灰姑娘住一间大房子里/但是房子有点暗。

灰姑娘住在一间/大房子里但是房子有点暗。

令人惊讶的是,他们可以辨认出这两句文字的差别,并能够表现出比较偏好听自然正常说话的语调。宝宝在4个月时,就能找出句子起始与终结的点,懂得语言的节奏。此外,还能认得几个简单的词语,比如自己的名字。研究人员发现,对于—个提到自己名字的句子,宝宝可以从中学到或辨认他名字后面的新词汇。如果句子里提到的是别人的名字,他就无法做到同样的事。换句话说,宝宝比较能够记住出现于他名字前后的词汇。

8个月大的宝宝,辨认句型的技巧更加是炉火纯青。

反复叙述的语言,会给宝宝留下比较深刻的印象

让宝宝重复听一长串单调而无意义的字,“贝达沟拉咖达皮提咖”,连续听2分钟。之后一边音响重复播放宝宝刚听过的字串中的三个字“皮提咖”,另一边传的是“贝皮达”,宝宝的头会扭向第—个音响。

这些实验告诉我们,在宝宝年纪还很小时进行的测试,可以看出宝宝在学习母语时是将语言划分成—小块为单位。他将谈话内容分成一个个的句子,企图从中找出熟悉的字句,然后再利用这些字句,学习新的字句。除此之外,他还根据声音的模式,将之规划成词汇。这些完全不用我们来教,正是因为我们无意识为他提供的语言环境中充满着各种语言模式,宝宝才会自行创造出解决之道。

发掘宝宝的语言潜能

看看宝宝是否知道他的名字,不妨想一个跟他名字读音相近的字或音节,然后趁他不注意的时候,测试一下他的反应。站在宝宝旁边或后方一点的位置,好让宝宝必须转过头来看你。先叫他的名字“丁丁!”宝宝会转过头来看你吗?接着先说“铃铃”,再说“丁丁”,宝宝是否在听到“铃铃”时没有转头,但听到“丁丁”时转头了呢?

适合年龄:7~8个月。

啊啊啊,宝宝到底想说什么?

大量词汇的掌握不是靠主动教的,动机是最好的学习力。研究人员发现,还不会说话的宝宝如果想要大人了解他的信息时,会通过对话的多次转折,最后达成心愿,而且在大大人尚未读懂他的心之前,会表现得异常坚韧、锲而不舍。比如,宝宝想要桌上的葡萄,在他咿呀地指向葡萄时,妈妈也许会拿起若干葡萄周围不同的东西给他,同时会问:“是要苹果口马?”“是要小车吗?”经过若干次,父母终于恍然大悟:“原来你要的是葡萄啊!”你大概可以想象,这样的过程提供给了宝宝绝佳的语言学习机会,而最终,宝宝又是带着多么迫切且强大的动机学会新的词语。久而久之,宝宝就会积累大量的词汇量。即使他不能马上学会表达,却可以理解。这就是为什么很多宝宝还不会说话,或者只能说简单的几个词,却能够理解多出几倍的词汇量的原因。

发掘宝宝的语言潜能

篇6

1.一般资料

2008年3月~2013年3月,因糖尿病肾病行血液透析患者共46例。男32例,女14例;年龄29~78岁,平均62?6岁,1型糖尿病2例,2型糖尿病44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3例,两组患者年龄、病情、病程、文化程度等基本情况经统计学处理,p>0?05,无显著性差异。

2.方法

2.1透析方法

两组患者均采用bellc透析机和贝朗透析机,血管通路:为动-静脉内瘘的中心静脉留置导管,每周透析2~3次,每次4~5h,碳酸氢盐透析液,透析用水为反渗水,透析液流量500ml/min,血流量200~250ml/min。

2.2护理方法

对照组按终未期糖尿病肾病血液透析患者常规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实施护理细节管理。

2.2.1终未期糖尿病肾病患者血液透析前的细节管理

心理疏导。患者常有焦虑、忧郁、恐惧、悲哀等不良情绪,因此,对患者的心理疏导应注意个体差异,护士应耐心介绍行血液透析的优点、血液透析过程及血液透析后的注意事项,了解患者产生焦虑、恐惧等不良情绪的主要原因。并以朋友的角度提供帮助,尽量消除患者的不良情绪,以积极的态度配合治疗。术前正确选择血管。尽量选择粗直、弹性好的血管。对血管条件欠佳的糖尿病患者,术前2周开始做握拳运动,以促进血管充盈。

2.2.2患者血液透析中的细节管理

良好的血管通路是透析质量的最基本保证。穿刺要点:动脉穿刺点应距造瘘口5~6cm以上,静脉穿刺点距动脉穿刺点应在8~10cm以上,动静脉穿刺点最好勿在同一血管上,以减少血液再循环。尽量一次穿刺成功,并轮换穿刺部位。并注意血管的保护,避免剧烈活动内瘘部位,避免内瘘部位受到瞊撞,休息时要防止压迫内侧肢体,保持内瘘皮肤的清洁,禁止在内瘘侧的肢体上测血压、输液、输血,以免损伤内瘘。操作规范化,注重细节管理。细节管理实质上是提倡科学的精神和认真的态度,致力于每一个管理环节的数据化、精确化、不忽略细节的问题。护理人员做任何一项操作都要遵守操作规程,并保证具有相应护理资质的护理人员上岗,加强理论知识的学习,规范护理操作技术的培训。密切观察患者透析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不适情况,并及时处理。

2.2.3血液透析后的细节管理

①预防高血压的细节管理

糖尿病终未期肾病患者的高血压与微血管、大血管并发症的发生有关。血液透析过程血压波动幅度较大,应向患者讲解导致高血压的原因,积极调整生活方式,合理调整饮食,严格控制水、钠、钾的摄入量,全面控制好血压、血糖、血脂等,充分透析和超滤,发挥患者参与自我管理疾病的能力,合理用药,积极降压治疗,定时自我测量体重、血压、脉率等。

②预防低血压的细节管理

透析间期体重增加过多是DN患者的一项独立危险因素,是引起透析中低血压的首要原因。透析前评估透析患者的干体重,限制水、钠摄入量,积极纠正贫血和低氧血症,透析前适当应用血管活性药物,对于易发生低血压者透析前减量或停服一次降压药,并密切观察其病情变化。此外,序贯钠透析、低温透析、持续升压药泵也是预防低血压的措施之一。

③预防低血糖的细节管理

高血糖及透析中血糖波动也是DN患者的一项独立危险因素。加强监测血糖,积极控制血糖,使用胰岛素注意个体差异,特别要防止低血糖的发生。对血液透析中容易发生低血糖反应的患者,要教育患者规律进食,随身携带糖块或饼干等食品。教会患者掌握低血糖反应的先兆症状,及早发现低血糖反应。一旦发生低血糖反应,应立即静脉注射50%葡萄糖20~60ml,给予吸氧并进行相应的对症处理,并及时调整降糖药物的用量。

④预防心脑血管并发症的细节管理

由于糖尿病自主神经功能紊乱以及心脏舒张功能失常,透析时患者常出现心力衰竭、心律失常、心绞痛,透析过程中发生高血压或低血压等脑血管意外等并发症。加强患者对健康教育知识的掌握,合理用药,合理饮食与运动,加强控制血压,加强营养支持治疗。

⑤预防感染的细节管理

DN患者因血糖高、糖代谢紊乱,抵抗力低下,感染发生率高。应指导患者增加营养,加强身体的锻炼,增强体质,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卫生习惯,避免去人群密集的公共场所,透析过程尽量减少透析室内的人流量及人员走动。透析用物按医院的消毒隔离相关制度做好消毒、监测等的管理。

2.3观察指标①患者血液透析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包括高血压、低血压、低血糖、心脑血管并发症、感染等②护理服务满意度的评价自制调查表评价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分为非常满意、满意、一般、不满意。

2.4统计学方法采用STATA8?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组间比较采用?2检验,所得数据p<0?05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二、结果

两组患者血液透析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对比

三、结论

1.终未期糖尿病肾病患者多为中老年患者,并发症较多,护理难度大,因此,做好有效的护理能使血液透析并发症减少,并减少心血管疾病及感染的发生,我科将出发点立足于患者,持续改进,不断关注细节管理,以仁爱为怀、慎独为魂作为服务理念,培养护士高度责任心,从细节入手保证护理安全。结果证明终未期糖尿病肾病患者血液透析的护理中应用细节管理,能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

2.我们的结果还证明注重护理细节管理有利于融洽护患关系,提高护理服务满意度。护理本身是一项精细的艺术,要把工作做好,就必须注重护理细节,从身边的点点滴滴做起,把工作做细,做实,更好地服务我们的病人。应设身处地为患者着想并细心护理,护士认真做好健康教育工作,并通过健康教育加强患者治疗、饮食等方面的依从性,有效提高患者对疾病健康知识的掌握和遵医行为。

篇7

关键词:工程设计;结构力学概念;重要作用

引言:在建筑工程的设计中,结构设计是一个重要环节。在结构设计中,我们经常强调概念设计。什么是概念设计呢?所谓的概念设计就是指在项目开始之初,结构工程师对结构形式进行简化,对结构的体系进行整体布置;在结构设计的过程中,对结构荷载、构件受力的优化、传力途径的优化等等各方面的考虑。结构设计主要研究内容是研究工程结构的受力和传力规律,是固体力学的一个分支,研究如何进行结构优化的学科。如何将结构力学合理巧妙的运用到工程结构中,是工程设计中的重中之重。

1.结构力学应用的重要意义

结构计算简图的选择过程十分的复杂,需要经历不同的环节,在选择的过程中需要熟练的掌握结构知识、运用力学知识以及敏锐的洞察力和丰富的工程实践经验,通过科学的论证,综合考虑各方面的因素,对结构合理的简化。什么是概念设计和概念分析理念:结构设计中设想在前,计算在后。先根据定性分析进行设想,定性分析之后,进行定量分析。如果定性失准那么定量也必定会失准。设计人员在进行工程设计以及实际的工程建设中,要对建筑结构相应的结构变形以及合理形式等有整体的概念,同时也要具备定性分析的能力,而且还要对工程中发生的状况和计算的数据以及其他各种问题有判读能力。工程设计离不开结构力学。建筑工程技术设计人员必须掌握最基本的工程结构理论以及设计方法,结合建筑的性质,功能以及业主的要求作出合理的工程结构设计的技能。

2.结构力学概念在异形柱结构体系中的应用

所谓异形结构柱体系,故名思义,就是柱子的形状是异形的,不是普通框架结构那样的圆形或者矩形。异性结构柱是一种特殊的柱子,异性结构柱可以做成L形,十字形以及T形。相对于普通的结构框架,异形柱的截面不如举行截面承载力好,但是可以更好的满足住宅的要求,满足住在内部不出现凸角,有利于建筑空间的合理运用,对建筑的感官体验有十分明显的提升效果,使建筑的使用功能更加实用方便,建筑设计更加灵活,因此而得到广泛的应用。

正是因为异形柱结构截面比较特殊,在异形柱的截面对称轴内受到水平力的作用时,其翘曲应力经过弹力分析计算十分的小,这种情况下,可以按平截面假定进行分析,这种情况如同偏压构建承受水平力,按照混凝土的设计规范进行计算。尤其是在框-剪,框-筒结构中,对VI度及其以下烈度区的I,II类场地,框架柱只承担水平风载的一小部分,如按一般偏压柱计算,误差较小。这种情况下,可以通过将等刚度等面积代换,代换成普通的矩形柱之后,再按程序对其进行整体的分析。如果是在水平力没有作用在主轴且水平力较大的情况下,就应该对翘曲应力引起重视,这种情况下按平截面假定进行分析的话会产生较大的误差,更适用与对其进行有限元分析,通过有限元分析来决定配筋的位置,内力等各种结果。

3.结构力学概念在基坑支护中的应用

目前,随着我国建筑行业的飞速发展,高层建筑越来越多,高层建筑的增多带来了深基坑支护结构的一场技术革命。深基坑支护基于极限平衡理论进行结构的设计计算,深基坑支护结构的实际受力情况是十分复杂的。我们常用的深基坑支护结构设计计算方法主要有三类,分别是有限元分析法和极限平衡法以及土抗力法。当前应用比较广泛的是弹性地基反力法,这一方法属于土抗力法中的一种方法。另弹性支点法也是目前较为常用的一种方法,在我国JGJ120-99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中被推荐。这一方法是把支护结构看做是竖向放置的弹性地基梁,把支锚点简化为弹簧,这种情况下基坑外侧的主动图压力分布情况呈梯形;基坑内侧的土体用土弹簧模拟,刚度系数为常量,在线性共同作用弹性地基反力法中,基坑内、外侧的土体均用刚度系数为定值的土弹簧模拟,弹性支点法和线性共同作用弹性地基反力法对工程实际都作了较大的简化。土体与基坑支护结构是一个相互作用的体系,土抗力与支护结构位移的关系是非线性的。

4.结束语

结构力学概念的研究具有身份重要的意义,通过研究结构力学,屋面可以了解建筑工程结构在外荷载作用下的一些规律,例如:应力、应变、位移等。还可以通过结构力学分析不同类型不同材料的工程结构。做好对结构力学知识的掌握和运用,可以为工程设计提供分析方法和计算公式,有利于我国工程行业的良好发展。

参考文献

[1]单建.趣味结构力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篇8

一、学生在生物学学习中普遍存在的问题问题1举例概念不清1血浆和血液、生长激素和生长素、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等概念混淆。原理不明1 机械记忆激素的作用,对作用机理掌握不透导致失误。审题不清1如激素的作用部位,不少学生想当然认为是产生部位。答题不全1例如要求写出除了食物网以外的生态系统成分,很多同学只写了分解者。不会读图1很多学生不会从图形中获取有效信息,导致答题偏离要点。答题不规范1如效应器写成了反应器,神经中枢写成了中枢神经。不善于探究1逆向思维能力欠缺,一旦遇到探究性的问题就无从下手,甚至答非所问。错别字较多1光合作用写成光和作用,肝糖原写成了甘糖原,液泡写成了叶泡等。二、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好习惯的几个例子

笔者认为,这些问题的主要根源在于,很多学生从小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到了高中也没有注重习惯的培养,导致学习能力、解题技巧都出现了偏差,进而影响了学习成绩和自信心,甚至开始了厌学情绪的恶性循环。

从根本上说,任何一个好习惯的培养都不会是轻而易举的,因此,我们一定要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由近及远。尤其开始时我们要宁少勿多、宁简勿繁、宁易勿难。

1。 培养学生候课的习惯。

候课能让学生尽快进入状态,也能让教师及时进入角色,还有利于增进师生感情,从而有利于保证教学效果、提高学生课堂学习质量。我们要多思考如何让学生养成候课的习惯,而不是抱怨为什么总是有这么几个学生迟到,也不要指责迟到学生总是那么几个理由。我们教师课前2分钟进教室,可以打开多媒体,给学生看看教学内容相关的视频或者课件,将学生的心“收”回生物课;也可以要求学生在课前2分钟把上一节课的资料整理好,同座位互相检查,或者让学生做课前的预习。经过一段时间的坚持,提前候课已经成为学生的习惯。

2。 培养学生资料整理的习惯。

近年来,学校倡导以导学案为主线的课堂模式,这样每一节课的复习目标、内容和重点都很明确,然而,我们的学生习惯于每天把各科资料一股脑儿塞到书包里,不善于课后进行资料的整理和消化,这就导致了上课到处翻资料的现象,既浪费了宝贵的课堂时间,也影响了授课的效果。

针对以上现象,我们发现一味的说教解决不了问题,其他学科也存在这样的问题。于是我们寻求学校、年级组的帮助,在全年级范围做了一次资料整理的动员和评比。每个班、每个学科、每个小组层层落实,经过一个星期的努力,学生们从一开始的资料满天飞,到后来人手一个资料包,每门一个资料袋,大大提高了复习课的成效,减少了时间的浪费。

美国著名教育家曼恩说:“习惯像一根缆绳,我们每天给它缠上一股新索,要不了多久,它就会变得牢不可破。”我们教师就是拧绳人,不定期进行检查或抽查,资料整理得当的学生及时给予表扬。

3。培养学生背诵的习惯。

几乎从儿时的“鹅鹅鹅,曲项向天歌”开始,我们的学习就离不开背诵。学业水平测试的背诵量也是巨大的。我们复习时以考试说明为纲领,尽量抓主放次,抓大放小,抓简放繁。然而高中生物学的知识点非常琐碎,很多同学一开始就被200多个考点打倒了,畏难情绪很严重。

这时我们想到了化难为易、化整为零,把知识点精简以后再分解到考前15天的“每日一背”,这样每一天的识记内容仅有十多条,几天下来,所有学生都感觉到背这些内容不是问题了。每日一背也成了学生的好习惯之一。

4。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习惯。

我们在高中生物学复习过程中依旧提倡“后茶馆式教学”。“后茶馆式教学”它以效能为主导,通过颠覆过去课堂教学按次序、定时间讲解的方式,而由学生自己阅读概念性、认识性的内容,教师仅对难点等原理性内容进行点拨,从而使课堂教学精致化。

我们在复习课上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组成学习小组,互背互默,互相纠错。

篇9

一、 倡导学以静思,拉长思维长度

学以静思为美,教以引思为佳. 数学教学的最高境界就是设计好学生“跳一跳能够摘到桃子”的有一定挑战性的“问题链”,让学生在静静的氛围中去思考. 例如,学习“圆周角”这节内容,可以设计如下问题链,让学生在寂静的思维场景中去“静思”.

问题1:立在同一条弧上的圆心角有多少个?问题立意:以“数学教学必须立足于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为理念,从学生刚学习过的“圆心角的概念与性质”这个最近发展区出发,让学生快速进入思维场景.

问题2:立在同一条弧上的圆周角有多少个?问题立意:希望学生能够通过下列两种方法思考问题.一是通过画图这样一个显性的思维活动,知道立在同一圆周上的圆周角有无数多个;二是通过观察想象这样一个隐性的思维活动,知道上述结论.并从问题1、问题2中,产生“为什么立在同一圆周上的圆心角只有一个,而立在同一圆周上的圆周角有无数多个”的认知冲突,从而激发学生产生继续探索问题的欲望.

问题3:对这些立在同一条弧上的圆周角,可以用什么思想方法来研究?问题立意:让学生从过去研究过的“当研究对象的数量为无数个时,一般运用分类的方法来研究问题”,从而让学生用类比的思维方式得到“要研究这无数个圆周角的性质时,必须用分类的思想方法来研究”,实现学生思维方式的正向迁移.

问题4:立在同一条弧上的圆周角可分成几种情况?用什么分类标准对同一圆弧所对的圆周角进行分类?问题立意:让学生通过画图活动,得到“立在同一条弧上的圆周角有三种情况”,从而运用数学内部知识中的分类标准、分类方法,将操作活动理性化,提升学生的理性意识和理性精神.

问题5:如何研究这三类圆周角的性质?问题立意:从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出发,要研究这三类圆周角的性质,就必须先从最为特殊的“圆心在圆周角的一边上”这个问题开始,然后再去研究其他两种情况,即运用“从特殊到一般”的方法来解决问题.

问题6:观察特殊情况可得到什么结论?问题立意:这个问题的立意主要还是让学生从已有的数学知识出发,把研究的视角先定位在从同一弧上存在的圆心角、圆周角这两类角上,然后再让学生去探索这两个角的数量关系.

问题7:那么另外两种情况又可得到什么结论?问题立意:主要是让学生运用“转化与化归的数学思想”等通性通法来解决问题,从而再次让学生感受数学思想方法的魅力价值.

问题8:从对上述关于圆周角的三类问题的解决中,你可得到什么结论?问题立意:这个问题的立意有两个. 一是让学生反观探索路径,小结探索结论,提升学生思维的缜密性. 二是初步形成用“枚举归纳法”解决问题的探索经验,为学生后续学习提供有效的学习经验.

解决上述每一个问题,总需要学生独立思维、静心思考,将学生的思维逐步引向深入,从而培养学生凝神聚气思考问题的习惯.

二、 重视习以静悟,拓展思维宽度

我们知道,学之道在于“悟”. 其目的要求我们为学生营造一个浓厚的“悟”的氛围. 要创设这种氛围,一要为学生提供“悟”的技术支撑. 即要让学生在有创造力的“静谧”的思维场景中去悟;二要为学生提供“悟”的思维载体. 即遵循“教之道在于‘度’”的教学理念,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例如,在研究“加权平均数”时,我们认为,学习研究加权平均数,不仅仅是为学生提供“权”,让学生用加权平均数的计算公式去计算加权平均数;而是要营造一个“权”的思维“场”,在这个场中,让学生有自发产生“权”的欲望,有自主得到加权平均数的计算方法与计算公式的倾向. 因此在教学中,我们主张从以下四个问题为学生提供“悟”的载体与平台.

问题1:在期中测试中,八年级3班的数学平均分为81分,5班的数学平均分是83分.你能帮老师计算出这两个班所有学生在这次期中测试中的平均分吗?问题立意:主要目的——“静”中孕育“权”.通过对本问题的探索与研究,让学生知道这两个班所有学生在这次期中测试中的平均分除了与每个班级的均分有关,还与每个班级的学生人数有关,为“权”粉墨登场营造声势;二为孕育“权”埋下生命的种子,即为下面要得到的“每个班级的学生数就是每个班级均分的‘权’”打下基础 .

问题2:学校广播站要招聘一名工作人员,小明、小亮报名参加了3项素质测试,成绩如下:

如果这名工作人员负责栏目策划工作,假如你是广播站站长,你将如何确定人选?问题立意:主要目的——“静”中诞生“权”. 问题中给出的小明与小亮的三项成绩总分、平均分都相等,让学生体验确定人选的方法,用已有的经验和方法来挑选是不可能的,那么就必须建立新的标准和方法,这个新标准、新方法是什么呢?从而引发学生自发、自主、独立思考,且在“愤”与“悱”的氛围中思考. 显然,这个问题的价值在于:一是人为制造矛盾,引发思维场景;二是为诞生“权”,提供基础保障,为进一步研究“权”打好基础,积累经验;三是激发思维兴趣,增强思维乐趣.

问题3:若学校电视台要招聘一名工作人员,分别从事新闻采访、后期制作、栏目策划工作,小明、小亮报名参加了3项素质测试,成绩如下:

如果你是电视台台长,你会录取谁?问题立意:主要目的——“静”中欣赏“权”. 学生在解决第二个问题基础上,有了用“权”的思想解决问题的初步经验,再运用分类的思想方法,分别从新闻采访、后期制作、栏目策划工作的内涵对人的素质要求出发,赋“权”计算,感受“权”的作用,欣赏“权”的魅力.

问题4:通过对以上几个问题的探索与研究,请谈谈你的感受. 问题立意:主要目的——“静”中定义“权”.让学生谈感受,就是让学生反思解决问题1~3的思维策略、思想方法,总结解决问题的活动经验,再用理性思维提升解决问题的价值,从而建立“加权平均数”的数学模型.至此,要求学生定义“权”,给出加权平均数的计算方法,则有水到渠成之感.

上述教学活动,总是要求学生善于思考、静心思考,创新思维,把握本质,让学生的思维在每一次静悟之后得到升华,从而把学习数学内化为一种自觉的思维形式.

三、 注意业以静练,延伸思维深度

学习离不开解题,而数学解题教学却又常常陷入下列怪圈. 即许多学生课堂上一听就会,课后一做就错. 会而不对,对而不全,全而不简,已成为一部分学生解题的通病. 出现这种问题的根源在于:教师对数学概念、知识细节讲得太多,课堂上没有时间让学生安静地练习,解题教学的时间和空间被没有必要的细枝未节所取代,因此要让学生“业以静练”.

让学生“业以静练”,要求我们对问题进行数学本质的揭示,对问题进行变式延伸、变换拓展. 例如, 我校本学期期中测验,命题者编制了下列试题:

如图1,点O是等边ABC内一点,∠AOB=105°,∠BOC=α,将BOC绕点C按顺时针方向旋转60°,得ADC,连结OD.

(1) 试判断COD的形状,并说明理由.

(2) 当α=150°时,试判断AOD的形状,并说明理由.

(3) 探究:当α为多少度时,AOD是等腰三角形?

问题立意:要求学生能运用图形旋转不变性,对该问题用分类的思想方法进行探索.

由于本题提供了多姿多彩的图形背景和丰富的数量关系,在评讲试卷时,我们又借题发挥,引导学生对下列四个问题进行探究.

(4) 当α为多少度时,ACOD.

(5) 四边形AOCD可能为梯形吗?可能为等腰梯形吗?

(6) ∠AOB等于多少度时,∠OAD=60°.

(7) 四边形AOCD可能为平行四边形吗?若不能,在不改变原题的立意下,要对本题的条件作怎样的改造,才能使四边形AOCD为平行四边形?

显然,上述的解题活动不是在外显的轰轰烈烈的热闹场景中形成,而是暗流涌动的内隐思维作用的结果. 我们认为,只有要求学生在解题后对该问题进行变式、延伸,才能使学生能够达到“做一题,会一类,通一片”的“静”界.

四、 突出修以静心,增加思维厚度

现在,我们把视角定位到数学教育的终极目标. 数学教育的终极目标就是培养具有理性思维的人格品质,培养具有专心致志,才思敏捷,心静如水的人生素养.

方程可谓是初中数学“数与代数”的核心内容,而解方程又是其重要内容之一. 教学中人们往往用“去分母、去括号、移项、合并同类项、系数化为1”的方法来解一元一次方程;用“代入、加减消元法” 来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用“直接开平方法、配方法、求根公式法,因式分解法”来解一元二次方程. 这样的教学活动,把怎样求方程解的“火热思考”,掩没在人为的“技术化训练”的程序之中,学生只能是耍耍“小聪明”而已. 而融化在如何解方程的智慧价值没有得到应有的彰显,为此我们不妨从下列路径中,挖掘解方程的智慧价值,提升学生解方程(组)的“静”界与“境”界.

我们首先要求学生会解下列方程:x-2=0;3x-3=x+1;3(x-1)=x+1,其次还让学生逐步体会设计解这三个方程的意图和方法. 问题立意:一是为解二元一次方程组奠基. 从解方程3(x-1)=x+1,为用代入消元法、加减消元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y=3(x-1),y=x+1打下伏笔. 二是为解一元二次方程(最简单的高次方程)奠基. 我们可以放大方程x-2=0的作用,若将方程x-2=0两边同乘以(x+3),便可得到一元二次方程(x-2)(x+3)=0,那么可用因式分解法去解此一元二次方程. 若要解方程x2-4x=0(缺少常数项,用因式分解法),x2-4=0(缺少一次项,也用因式分解法),x2-4x+4=0(是完全平方式,能用因式分解法),x2-4x-5=0(不是完全平方式,但可先用配方法,再用因式分解法),3x2-x-2=0(先用配方法,再用因式分解法,最后得到求根公式法);就可以在因式分解法这个大前提下,产生解一元二次方程的配方法、求根公式法. 即将因式分解法作为解一元二次方程的通性通法,这样可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到解高次方程,就是要通过因式分解法,将高次方程降为低次方程(降次)来解(与解多元方程组需消元遥呼相应),此时再让学生解方程(x-2)(x+3)(x-5)=0就不是什么难事了.

三是为解一元二次不等式(最简单的高次不等到式)及分式不等式奠基. 在学生弄清解方程(x-2)·(x+3)=0的原理后,若要求学生解不等式(x-2)(x+3)>0,x2-4x>0,x2-4>0,x2-4x+4>0,x2-3x+2>0,3x2-x-2>0;>0,>1等等,也应该不成问题了!

如果说,我们用现行教材中的“直接开平方法”、“配方法”、“求根公式法”、“因式分解法”的思维路径,去解一元二次方程,是让学生变得聪明的话,那也只能说是在解一元二次方程这个特殊的对象中变得聪明,技能变得熟练.

篇10

关键词:精神分析学;人格结构;弗洛伊德;荣格;有机统一

中图分类号:B84-06

莱布尼兹最先提出的“微觉”至十九世纪有了进一步的开掘,赫尔巴特认为研究心理活动有必要划分 “意识阈限”,一些“被抑制的观念”通常存在于其阈限之下;费希纳认同阈限的说法,并将心理活动比喻为“冰山”,未被意识到的是大部分。无意识的研究成为二十世纪普遍关注的课题。这首先要归功于精神分析学派,特别是弗洛伊德和荣格。尽管荣格在与弗洛伊德分道扬镳之后将自己的理论命名为“分析心理学”,但学界更多将它看作是精神分析学派的一个分支。这一学派一反冯特开创的着重研究意识的心理学传统,转而致力于发掘人类的无意识领域。毋庸讳言,弗洛伊德与荣格的观点存在严重的分歧,但也存在互补的可能。这里拟主要探讨两人的人格结构理论特别是关于“超我”和“集体无意识”问题①。

弗洛伊德的核心理论,在1920年前可谓是心理动力系统,着重描述意识、前意识与无意识之间的潜伏、压抑、抗拒、投射和升华之类关系;之后主要为人格结构系统,着重描述自我、本我和超我三者的对立与统一。由于弗洛伊德的观点在不断的发展和修正过程之中,后期又经常从两个维度阐述自己的见解,导致依据不同著作版本的各家对它的理解和把握都不尽一致。有鉴于此,探究两个系统各自内在的关系和两个系统之间的关系,是一个非常艰难但又甚为重要的问题。

在《精神分析引论》第十九讲(抗拒与压抑)中,弗洛伊德就近取例,对于他所谓的心理动力系统作了较为明晰的描述,我们不妨称之为“两个房间说” [1]233。即人的精神系统犹如两个房间,一小一大,但紧密相连,既有一墙之隔,又有一门相通。

其中处在前面的小房间“象一个接待室”,可称之为“前意识系统”。它由意识与前意识构成,其内容(词-表象)一方面来自外部信息的传入,另一方面来自于内部信息(包括冲动)的整理。这里是理性的、有序的场所,一般都是可以见光的或可“晒”的。不过光线毕竟只能从一个门窗进入,它所照射之处即是此时此刻的清醒知觉,弗洛伊德称之为狭义的“意识”;其他的美术学意义的“阴影部分”可以说是“潜伏”的,由于光线的移动或信息的流动有可能转化为意识,它介于意识与无意识之间,所以被称之为“前意识”。

后面的房间犹如一个庞大的几乎是密闭的储藏室,没有光线进入,不能被意识所觉察,所以是“无意识”(unconscious)系统。这里聚集的是大量的本能冲动,它们充满能量,但是没有组织,相互拥挤在一起,只求达到欲望的满足,不顾及其他,所以是、反秩序、非理性的。早期弗洛伊德认为这里贮藏的主要是性本能,即力比多,后期扩展为包括食、求的“爱恋本能”和主导攻击的“破坏本能”,或者分别称之为生的本能和死的本能。从社会角度看,这些本能冲动是丑恶的、不能见光的,如男性具有的弑父娶母的俄狄浦斯情结,所以尽管有一个门通向前室,但一般情况下必然受到阻拦和“压抑”。

谁来执行对本能的压抑?弗洛伊德认为,在储藏室到接待室的门口站着一个“守门人”,他通常依照社会伦理的规约,对各种要求进入意识的精神兴奋加以考查和检验,也可称为“稽查员”,凡不合规约者一律不予准入;即使有本能冲动在意识松懈的瞬间冒出念头,也一定要将它驱逐回去。对于医生在分析治疗中试图解放病人被压抑的意念,守门人经常发挥“抗拒”的反作用。本能冲动在怎样的情境下才能由无意识系统进入并自由活动于前意识系统呢?这有待于守门人的麻痹与冲动的“化装”,如人们在经历梦境或醉境时就是如此。

在1933年出版的《精神分析引论新讲》中,弗洛伊德将意识、前意识与无意识之分称为“意识特征的三种性质”,而自我、本我和超我之分则被称为“心灵机构的三个范围”[2]80。意识特征与心灵机构的关系照弗洛伊德看来是错杂的,例如不仅本我一般处在无意识状态,自我与超我的各部分“在动态意义上也是无意识”[2]79。

“本我”(id)是格罗代克受尼采思想的影响提出的概念,指人类本性中非理性的以及隶属于自然法则的东西。弗洛伊德欣然接受并旋即采用,用以指称人格结构中与自我相对立的更根本、最原始的部分[3]171。它储存着大量的力比多,秩序一团混乱。像是一口充满了沸腾着的各种兴奋剂的大锅,充满了本能所提供的能量,但是没有组织,也不产生共同的意志,相互矛盾的冲动并存却不相互抵消。在这里,不存在时间维度,因为其内容实质上是“永恒的”;也不懂得价值判断,无所谓善恶之分,只遵循快乐原则,寻求自由的释放。

“自我”(ego)是指人人都有的心理过程的连贯组织,通常讲的意识隶属于它[3]163。如果说本我代表桀骜不驯的,那么自我则代表了理性与机智。从发生学角度描述,自我是从本我接触外部世界时逐步发展起来的,因此它依托在本我的表层;二者并没有明确的分界,它的最低级部分和被压抑部分并入本我;人的知觉系统由自我的内核中发展出来,这个知觉系统是它的核心。自我承担着将外部世界的要求传达给本我的任务,遵循现实原则,仿佛一仆侍三主,受到来自外部世界、本我和超我的威胁,尽力协调和统一各种心理过程[3]206。

“超我”(superego)又称“自我典范”。弗洛伊德在《自恋导论》(1914年)中最先谈及,在《集体心理学和自我的分析》(1921年)的第七章专论“自居作用”描述了自我典范的来由,至《自我与本我》(1923年)正式提出以与自我、本我并列。按照他的理解,超我滋生于人的俄狄浦斯情结,如一个小男孩一方面依恋他的母亲,另一方面又把父亲作为自己的典范――希望成为他那个样子并取而代之。超我虽然产生于本我却道貌岸然,担当监察角色,主要拥有良心和自我理想两部分,前者常见于心理惩罚而后者则表现为心理奖赏。支配超我的是完美原则。由于它的形成,心理中的最低级部分转变为最高级的东西。

在个人无意识的外层才是意识,它是心灵中唯一能够被直接地知晓的内容,包括知觉、记忆、思维、情感等。自我是自觉意识的组织,通常是意识的中心,担当了意识的门卫的职能。某种知觉、情感、记忆或观念,如果不被自我承认,就不能进入意识或在意识层面逗留。自我通过对来自内外的各种信息的选择和淘汰,使个体人格保持同一性和连续性。这样,荣格就整体地勾勒出个体的人格结构或人类共有的心理结构:它的最外层是意识,其中心是自我;意识之下是个人无意识,其主要内容是情结,仿佛彼此分离的小人格;个人无意识之下是集体无意识,其主要内容是原型,原型是情结的核心。三者层次分明又相互衔接。

荣格毕生致力于探索心灵的奥秘,努力深入于心灵的第三层面,在一定意义上说复活了柏拉图、莱布尼兹等的天赋观念论。他的学说也遭遇到与弗洛伊德一样的批评,即仅依赖自我剖析和临床观察而不能进行可控制的实验证实;不过这种批评对于人文特别是精神领域的研究未必能得到广泛认同。另一种责难是,荣格认为原型源于人类及其祖先的反复经验而留下的种族记忆,与生物学中拉马克主义接近;辩护者的观点也不无道理:世世代代的反复经验有可能促成基因突变。笔者管见,荣格对于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有矫枉过正的倾向:尽管他非常关注非理性领域,且充分肯定情结和阴影原型的重要地位,但是毕竟以“自我”为意识的中心,又以“自性”为集体无意识的中心,明显地偏于从理性(形态的有序性)方面把握人格。人是理性与非理性的统一体,仅以其一为轴心可能失之偏颇④。

比较弗洛伊德与荣格的著作,前者多为经验的描述,文学的色彩甚浓,娓娓而谈,循循善诱;后者伴有先验的思辨,哲学与宗教的气息较浓,表达相对质直,逻辑较为明晰。就人格或心理结构的把握而言,荣格的理论更为全面和合理。我们且以这一理论为基础,统合弗洛伊德的相关观点,并期与东西方哲学的相关研究相贯通。

荣格所谓的意识层,应该包括全部知性活动和部分感性活动的内容⑤。思维(此处指抽象-逻辑思维)是知性的活动,无疑都是有意识的。人们运用语词概念意指对象,力图揭示对象的本质和内在联系,辨析其真假,这是通常的认知活动;如果关注于善恶,则是通常的评价活动,它是依据个体或群体的需要进行价值衡量。无论是辨识真假还是善恶,“自我”一般都处在中心地位。除了思维之外,来自五官的外部信息虽然是感性形态的,但有一部分传入意识领域,属于感性体验的人体自身的痛感与也是如此。

毋庸置疑,感性活动的内容很大一部分处在个人无意识层次,未能达到意识领域。人们面对外部世界四面八方的刺激,由五官传入大脑皮层的只是其中获得注意的很小的信息流,绝大部分未能挤入通道;即使进入意识的信息,经过时间的筛选也可能被遗忘,成为个人无意识的一部分。二者在特定场合(如梦境)中有可能呈现出来,让人感到似曾相识。情感属于感性体验,本身极为朦胧且稍纵即逝,所以属于无意识的更多。情感体验中强度很高,特别是给人造成创伤性记忆的部分沉入个人无意识,便形成“情结”,不妨称之为心理疙瘩,如“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潜在地制约着意识层面的善恶评价,它比外在的观念灌输更有力地影响个体的态度和行为。

必须充分估价个人无意识之下的集体无意识的重要地位,它应该是个体安身立命和人类文化创造的根本。印度哲人撰写的《唱徒集奥义书》六之八明确肯定它的存在:“一切众生虽同出一生,而不自知其为一。彼神秘之原体,世界以之为精魂。彼乃真实,彼乃自我,彼是汝。”[10]18华夏先哲称它的觉醒为“能通天下之志”。如何使之呈现?《周易・系辞传》的作者倡导寂然感通――这与柏拉图倡导通过回忆才能获得理式的知识极其相似。荣格发现集体无意识在现代心理学史上是一座里程碑。这一发现与他受东方文化的影响有关,但他将从印度哲学中引入的“自性”范畴提高到核心地位并不妥当。在印度哲学中,自性属于牝,即坤顺之性,与之相对的神我则属于牡,即乾健之性,以牝或坤为正也就是以形式因为正,不免让动力因边缘化。《白骑奥义书》四之五描述:“有一牝羊,赤白且黑。生子孔多,酷肖其母。一牡爱之,同之欢乐。又一牡羊,乐后舍去。”据吠檀多派著名哲学家商羯罗解释,赤、白、黑三者为喜、忧、暗三德;牝指自性,能生一切;牡为神我,随之入世,受世间乐。[10]69据此看来,荣格所谓的阴影原型属于神我或牡,作为动力因至少应该与自性原型并列才是,能担当二者合题的当是目的因。

我们现在可以说,弗洛伊德所谓的超我其实是从集体无意识中孕育和升腾起来的⑥。弗氏未能深入心灵的更深层次,对“超我”的解说不免左支右绌。如他既称超我来源于“对母亲的直接性对象注情和以父亲为模特儿的以父亲自居” [3]112;又称超我或“自我典范”是存在于自我内部的“一个等级”[3]176。这就将超我与本我、自我扭着一团,即使是巧舌如簧者也解说不清。其实,自居作用可理解为由理想而生,经模仿而成――人们读《居里夫人传》想成为自然科学家,读《马克思传》想成为社会科学家,完全可能无关于俄狄浦斯情结。模仿是经验的,而理想具有超验的性质,其内核当存在于人类的集体无意识之中。

基于上述,我们看到整体人格的三种不同表述:或借用弗洛伊德的称谓(必须扬弃他的某些界定),由自我、本我和超我构成;或采用荣格的描述,分别为意识、个人无意识和集体无意识;或采用一般的哲学语词,即知性、感性和志性。由于考察角度有别,它们固然不能相互等同,但是毕竟存在相通相洽的关系。有理由认为,整个文化系统也是这样的三位一体的结构,因为个体的心灵结构实乃人类文化的根基和雏形。例如我们可以说,大致与三个层面分别对应的科学文化主要遵循现实原则,艺术文化主要遵循快乐原则,而宗教和哲学文化遵循的是完善原则。

心灵结构的三个层面是如何形成的呢?弗洛伊德从胚胎学角度作出的一种解释很值得注意。他将有机体比喻为一个未分化的囊,这个囊对刺激很敏感,它那朝着外部世界的表面正是从这种特定的位置上被分化,逐渐成为一个接受刺激的系统,于是慢慢地形成了眼耳鼻舌等动物界几乎共有的感官。由于外部刺激对囊的表层的不断影响,可能已经在一定程度上永久性地改变了这个表层的物质,这样就形成了一个硬壳,其表面结构本身有点变得象无机物质。它使外部世界的能量只能以原先强度中的极小一部分进入这层保护层之下的有生命的皮层。的确,现代胚胎学表明,中枢神经系统是从外胚层产生的,大脑皮质是有机体最原始的表层的衍生物。[3]26也许我们可以作这样的梳理和补充:作为长期进化的产物,宇宙演化的最基本的动力趋向和形式法则已潜存于有机体中,对于人类而言就是集体无意识;它经过长期对周围环境的各种刺激作出反应,于是逐渐形成了感官;在千百万年向更高一层的进化历程中,不断培养分析和综合来自体内外信息的能力,促成新皮层的形成和意识的诞生。感觉与意识,无疑主要是有机体应对外部世界的产物。

据说弗洛伊德在一次谈话中要求荣格永远不放弃性的观念,而要让它变成一个不可撼动的堡垒。应该说,承认集体无意识或深入心灵第三层面并不需要放弃性观念。因为性活动是繁衍生命的活动,无论是志性、感性还是知性,都是千百万年有机体基于本能、应对现实而敞开和发展起来的能力,通过两媾而获得传递。单纯从人格角度看,尤其是超我和本我的潜能和趋向均已存在于与卵子之中,中国哲学所讲的天地之性、食色之性正是此之谓。自我的特定形态虽然主要是在个体后天形成,其潜能也具有先天性,至少我们容易看到,人的气质之性(气之强弱与智之颖钝)是构成其个性特征的基础。尽管如此,我们没有必要恪守弗洛伊德的理论,他由于坚持泛性论而对很多问题做出牵强附会的解释,且将人性看成一团漆黑,既不符合生活事实,又易造成社会贻害。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他仅从动力因方面考察人格的形成,完全忽视了两性活动传递形式因和目的因方面。所谓攻击与爱可谓是性本能的一体之两面,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屡屡见到,男孩的无序性与叛逆性(联系着创造)往往表现突出,女孩的有序性和顺从性(表现为守成)较为明显。这无所谓价值之分,恰好可用天地之道的乾、坤二元的各别性质予以合理的解释。

注释:

①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与荣格的分析心理学有类似的思想倾向,它强调人格的统一,相信人更强有力地受他所憧憬的未来所影响;认为心灵有一种策动的内驱力,使人格的不同源泉通向一个主要的目标,因此健康人格是一创造性的自我,不断地追求卓越,达到自我实现。限于篇幅,我们将不纳入讨论的范围。

②这里尝试仿效弗洛伊德最为擅长的传记式评述。弗洛伊德曾承认自己有俄狄浦斯情结。

③荣格认为力比多只是到青春期后才具有异的形式。

④“理性”一词有多种涵义,相对于清晰的知性,集体无意识可以被看作是非理性的;相对于有序的形式因,似乎无序的动力因(如阴影原型)也可归入非理性的领域。

弗洛伊德所讲的“意识”大致相当于巴甫洛夫学说的兴奋点,“前意识”则近于抑制区,都应该是一般意义上的意识。

⑤在《集体无意识的原型》中,荣格指出弗洛伊德后期著作“称本能心理为‘本我’(id),而它的‘超我’则意指集体的无意识”。(《原型与集体无意识》,徐德林译,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11年版,第5页注。)

参考文献:

[1]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引论[M].高觉敷,译.商务印书馆,1984.

[2]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引论新讲[M].苏晓离,刘福堂,译.安徽文艺出版社,1987.

[3]弗洛伊德后期著作选[M].林尘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6.

[4]波林.实验心理学史[M].高觉敷,译.商务印书馆,1981.

[5]荣格文集・荣格自传(前言)[M].徐说,胡艾浓,译.长春出版社,2014.

[6]荣格.原型与集体无意识[M.]徐德林,译.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11.

[7]霍尔等.荣格心理学入门[M].冯川,译.三联书店,1987.

[8]荣格.心理学与文学[M].冯川,苏克,译.三联书店,1987.

[9]荣格.原型与集体无意识[M].徐德林,译.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