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产业管理优势范文
时间:2024-01-02 17:56:3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文化产业管理优势,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文化产业是在经济全球化的语境下发展起来的战略新兴产业,被公认为是21 世纪的"黄金产业"、"朝阳产业"。 目前,我国正把文化产业作为增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突破口,文化产业得到了极大的发展,然而,山东省文化产业发展与文化产业管理人才匮乏的矛盾日益凸显。因此,探索适应当前我省文化产业发展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显得尤为紧迫。
一、胜任力模型对高校文化产业管理人才培养的启示
引起人们对胜任力研究重视的是美国的心理学专家麦克莱兰。所谓胜任力模型又称胜任素质模型,是对组织或企业中的某一岗位,依照其岗位职责所提出的,为完成本职责而需要的能力标准的集中体现。后来的研究者构建了胜任力冰山模型,该模型将胜任力划分为知识、技能、社会角色、自我认识、特质与动机几个要素,并把其分为冰山之上和冰山之下两部分,即外显特征与内隐特征。当前,胜任力理论运用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各模块中的情况越来越广泛。
构建胜任力模型,是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实践的逻辑起点,它也给当前高校的人才培养予以深刻启示。高校对社会的贡献大小在相当程度上是通过培养具有合格胜任力的人才来体现的。从当前文献上来看,对于其他产业的人才胜任力模型的研究较多,并形成了完善的分析系统,但是在我国,对文化创意产业的研究仅刚刚开始,尤其是对文化创意产业人力资源开发的研究较少,对文化创意产业人才胜任力模型的研究更是不多。多数都是初步框架,缺乏严格的实证分析,还未形成一致的文化创意产业人才胜任素质模型及评价标准,但也足以能够为评价和培养职业化的文化创意产业人才提供理论支撑。
二、山东省文化产业人才培养与文化产业发展态势的适应性分析
文化产业是在经济一体化的语境下发展起来的新兴产业,被认为是21 世纪的"朝阳产业"、"低碳产业"。而源远流长、类型丰富的齐鲁文化资源和博大精深的儒家文化成为山东的文化产业发展奠定了雄厚基础,促进了具有鲜明齐鲁文化特点的文化产业的迅速发展。近几年,山东依托文化资源优势,启动了文化产业工程与"创意山东"计划,文化产业品牌逐步形成,在国内外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力。此外山东是我国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的重要省份,处于黄河经济带和环渤海经济区的交汇点上,是环渤海文化产业圈的重要组成区域,文化产业发展具有较强的区位优势。山东是经济强省,全省生产总值不断增长;地方财政收入连年增加,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注入了强大的经济动力。
总体来看,山东省文化产业发展呈现的特点是资源较厚重,发展快速,成绩非常突出。而文化产业的高速发展, 向高校提出了培养更多更好的文化产业管理人才的要求。但是, 山东高校并未及时满足这一要求, 一个束缚山东省文化产业发展的"瓶颈"问题日益凸显,那就是文化产业管理人才总量偏少、知识层次偏低、职业技能缺乏。为解决影响山东文化产业人才培养的这一瓶颈,2008年1月,《山东省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规划 (2007-2015)》强调要"加强高等院校文化产业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根据文化产业发展需求增加文化产业相关专业设置,形成优势学科"。因此,高等院校应努力发挥文化产业人才培养的主渠道功能,科学设计高效人才培养模式,最终成为我省文化产业的人才培养基地。截至目前,我省高层次文化产业管理人才的培养主要分布在山东大学、中国海洋大学大学、山东财经大学、山东艺术学院等本科高校,而应用性文化产业人才的培养,例如广告、动漫、艺术设计大多分布在部分高职高专院校,例如山东动漫产业学院、山东文化产业职业学院等,但由于这些院校成立不久,师资力量相对薄弱,社会效应尚未凸显。
三、基于胜任力模型的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人才有机培养模式构建
山东省作为经济文化大省,域内高校培养文化产业管理人才的责任重大,必须根据全省的文化产业规划,针对我省文化产业发展的现状,构建科学有效的人才培养模式,着力培养地方本土文化产业管理人才。
(一)本模式由"一个逻辑点、两条方式线、三个操作面"三大部分构成:
(1)"一个逻辑点":以文化产业管理的胜任力模型为起点,提炼出基准型胜任素质与鉴别型胜任素质;继而确定有效的培养方式。
(2)"两条方式线":在学生方面,学习方式要从以往的认知式转为体验式;在教师方面,教学方式要从以前的传输式转为体验式。
(3)"三个操作面":
①流程层面,它是从实际运营的视角来论述人才培养的工作内容与程序。主要包括目标确认系统(不同文化产业岗位胜任力模型具有差异性)、培养规划系统(课程设计等 )、实施操作系统 、评估反馈系统(过程评估、师资评估等)四大系统环节,在这四个环节上执行力的强弱直接影响了培养的绩效。
②资源层面,它是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一些关键资源。例如课程、教材、师资、等。
③制度层面,主要是文化产业管理人才培养的有关制度。
(二)培养模式设计要点
(1)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
人才培养目标的精确定位是构建文化产业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的逻辑起点。要根据山东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并结合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特点运用胜任力模型设计出此专业的胜任力培养模型。文化产业具有交叉学科的特点。 经过调研我们把文化产业培养目标定位为将艺术、技术、商业融为一体的复合型人才型。但这样的培养目标只是总体上的一种把握,具体院校所在地域、城市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高校层次和性质等不同,每所院校应根据自己的实际状况进行恰当定位。
(2)专业课程体系的整合
课程是实现教学计划的最基本单元,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载体。而要整合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 就要把深入研究文化产业的价值链做为切入点,以文化产业价值链不同来制定岗位的胜任力标准,逆向设计学生的胜任力需求。为更好地为当地文化产业发展服务,应充分发挥各院校的教学资源和学科特色,植根于所在区域固有的文化资源,开设具有地方特色的课程。
(3)师资队伍建设的加强
目前,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教师大多非专业出身,很多是从其他相近专业中转过来的,缺乏相应的专业背景,因而推进教师专业化成长已十分紧迫。首先努力建设自己的专业师资队伍。应大力支持教师开展学术研究活动,采取多种激励政策加大师资引进力度,鼓励现有教师学习深造。其次建立一支相对稳定的兼职师资队伍。树立"大人才观"观念,积极构建校外流动师资队伍,参与教科研和学科建设工作。
综上所述,在对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不断深入了解的基础上,通过理论分析,在充分了解山东省文化产业人才现状的基础上,努力构建科学合理的文化产业管理人才培养模式,这样才能培养出适应山东省文化产业发展的优秀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姜剑云:文化产业管理人才培养与保定文化产业发展研究 [D] 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 2011(02)
[2]沈中禹 王 敏:基于河北文化产业发展需要的高校人才培养战略思考 [D] 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12(03)
[3]赵艳玲:基于胜任力模型的高校人力资源专业学生培养模式探析[J].职业 2009(30)
[4]姚争 项雁:高校培养文化创意产业人才的研究---以浙江省为例[F]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2(08)
篇2
[关键词]文化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国有资产管理
[中图分类号]F81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2095-3283(2013)04-0110-02
文化事业单位是指以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为目标,在文化领域从事研究创作、精神产品生产和提供文化公共服务的事业单位。文化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是指文化事业单位拥有的各种资产总和。
一、我国文化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现状分析
(一)国有资产规模
我国文化事业性资产规模占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规模的比重较小,上不到1%,但其绝对数量仍较大,而且在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中的比重不断上升,增幅稳步增长。2001年,我国国有资产总量为88万亿元,行政事业单位资产为26万亿元,文化事业单位国有资产为1399亿元,占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比重的053%。截至2008年底,全国文化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总额达到522亿元,比2001年增长了约273倍,占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比重也提高了034%。近10年,文化事业单位国有资产以年均3902%的速度增长。
从表1和图1中可以看出,我国文化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总量在逐年上升,占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总量的比重也在不断上升。在国家大力发展文化事业的背景下,今后我国文化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比重将会不断提升。
(二)国有资产构成
截至2010年底,我国共有文化事业单位60459个,其分类情况为:文化艺术服务类机构(指文艺创作与表演机构、图书馆、博物馆等)为54190个,艺术教育类机构158个,文化和文物主管部门3088个,文化文物执法机构2704个,其他有319个。如图2所示:
截至2010年底,全国文化事业单位从业人员共有551373人,其中文化艺术服务类机构共计455161人,艺术教育类机构12796人,文化和文物主管部门51230人,文化文物执法机构21449人,其他有10737人。如图3所示:
从以上机构分类和从业人员情况可知,文化事业单位是以文化艺术服务类机构为主,文化和文物主管部门、文化文物执法机构也占一定比例。加强文化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应以文化艺术服务类机构为管理重点。
二、我国文化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对国有资产管理的认识不足
我国文化事业单位发展正处于起步阶段,规模小,与发达国家的文化事业水平相比差距较大。而且,一些文化事业单位对国有资产管理一直重资产轻管理,缺乏有效的规范机制和措施。由于我国文化事业单位的资产来源于国家财政拨款或者无偿拨付,所以文化事业单位作为资产实际使用者,缺乏对资产有效管理和有效使用的认识。
(二)国有资产管理体制不完善
完善的管理体制是加强文化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的基础。由于我国长期处于经济转轨期,完善的管理体制尚未形成。目前,对国有资产管理存在着职能界定不清、权责划分不明等问题。首先,管理制度不完善。目前对于文化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尚未有完整的管理体系,尽管现行的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对国有资产的形成、配置、使用、处置在原则上有相关规范,但是缺少具体规定。其次,管理职责界定不清。作为国有资产的管理部门,各部门间出现职能及权责划分不明确的现象严重。具体表现为财政部门与事业单位主管部门、机关事务管理局的职责划分不清;文化事业单位国有资产使用与机关事务管理局职责划分不清等。
(三)国有资产操作与运营不规范
操作与运营不规范是管理制度缺失造成的,具体表现为:在资产的前期配置环节,采用基数法,单位编制预算互相攀比;资产使用环节,资产使用效率低下且缺乏监督,例如使用者缺乏产权意识,对使用的设备不珍惜,从而造成设备损坏严重,大大降低了资产的可使用时间和效率;资产处置环节,处置程序和处置方式不合理,不按规定履行报批手续,甚至低价处置资产,造成国有资产严重流失。
三、加强我国文化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的对策建议
(一)提高文化事业单位对国有资产管理的认识
针对我国文化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实际情况,应当从三个方面提高认识。1明确管理的目标。2坚持管理原则。3重视管理地位。通过三方面努力,提高对资产管理的认识。
(二)建立健全文化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体制
建立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关键是设置监管的主体。财政部门是事业单位的拨款单位,也是资产的出资人,掌握文化事业单位资金使用情况,所以设置财政部门监管主体最为合适,同时应构建“国家―财政部门―主管部门―文化事业单位”管理模式。
(三)规范文化事业单位国有资产运营
在资产配置环节上,应当做到资产的配置与文化事业单位相适应,尽可能做到科学合理,结构优化,勤俭节约;在资产使用环节上,应建立完整的制度体系,包括资产购置审批制度、资产采购制度、资产入库登记制度等;资产处置环节上,单位资产管理部门应会同财务部门、技术部门审核鉴定,提出意见,按审批权限报送审批。对于处置资产取得的收入必须实行 “收支两条线”管理。
[参考文献]
[1]徐传谌,俞晓敏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改革中的政府作为研究[J]中国财政,2008(10)
[2]刘莉加强国有文化资产管理的相关思考[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1(24)
篇3
关键词:文化产业;河南;优势;建议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14-0092-02
一、文化产业的含义及河南发展文化产业的意义
(一)文化产业的含义
发展文化产业必须准确理解文化产业的含义。所谓文化产业,是指以文化产品和文化活动为主体对象,从事生产经营、开发建设和管理服务的行业。它包括提供文化产品(如图书、音像制品等)、文化传播服务(如广播电视、文艺表演等)和文化休闲娱乐(如浏览景区服务、休闲健身娱乐活动等)的活动,这是文化产业的主体;同时,还包括与文化产品、文化传播服务、文化休闲娱乐活动有直接关联的用品、设备的生产和销售活动以及相关文化产品(如工艺品等)的生产和销售活动,这是文化产业的补充。
(二)河南省发展文化产业的意义
文化产业是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发展起来的一个新兴产业,被公认为21世纪的“朝阳产业”,已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和支柱产业。发展文化产业具有以下重要意义。
1.经济意义
河南省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大省,农业在经济发展中占主导地位,而第三产业发展滞后。文化产业是以文化为基础,按照工业生产标准,运用市场运作、产业管理等一系列方法综合开发文化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为人类提供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的各行业门类的总称,是现代服务业的核心产业。其中间产品和服务是最具创造性的生产要素,对国民经济各个部门具有广泛的关联带动作用。此外,发展文化产业还具有有利于扩大居民消费、拉动居民消费结构升级和增加就业、带动创业等经济意义。
2.政治意义
当今世界,国家与国家之间、地区与地区之间的竞争不仅体现在“硬实力”上,也体现在“软实力”上。一个国家文化的“软实力”主要由3个方面构成,即文化的积累、文化的创意和文化的传播,而包括文化产业在内的文化的传播是最重要的方面。因此,“文化”要真正成为具有竞争性的“软实力”,必须通过“文化产业”这个载体。
3.文化意义
发展文化产业,走“以文养文”之路。对于河南这样的经济欠发达地区,保护民间传统文化资源全靠财政拨款是不可能的,发展文化产业更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二、河南省文化产业发展优势
(一)历史文化资源优势
河南省地处中原,历史上长期居于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中华文化的发祥地之一。勤劳智慧的河南人民在长期的社会发展过程中创造出了丰厚的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为河南省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河南省文化产业的发展具有传统文化资源丰富的优势,古都、历史文化名城和名人比比皆是。国家古都,河南省有洛阳、开封、安阳、郑州四个,数量居全国之首。全省具有异常丰富的文化资源,种类繁多,且分布广泛,如洛阳的牡丹、龙门石窟、白马寺,开封的、龙亭、清明上河园、天波杨府、包公祠,登封的嵩山、少林寺等景点驰名中外。现有世界文化遗产三处——登封“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洛阳龙门石窟和安阳殷墟;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89处198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761处,历史文化名城8座,历史文化名镇(村)22个,历史文化名人5 384个,数量均居全国前列。河南省还是是文物大省、戏曲大省,这些都是发展文化产业的独特资源和基础条件,是河南省文化产业发展的优势。
(二)市场优势
河南省是全国人口第一大省,已突破1亿人,约占全国总人口的9%,具有广阔的消费空间。且近年来河南省经济发展速度较快,总体经济规模居全国第五。2012年,全省生产总值预计3万亿元、人均生产总值突破3万元;恩格尔系数城镇下降到32%,农村下降到46%;文化消费需求日益扩大,已初步形成一个巨大的、现实和潜在的文化市场。
(三)区位优势
河南省自古就被认为“居天下之中”,素有“中州”、“中原”之称。位于长三角、京津冀、珠三角和成渝城市带之间,且是进出西北六省的门户。独特的地理位置,使河南省成为全国举足轻重的铁路、公路、航空、通讯和能源枢纽。国家铁路干线京广、陇海、京九、宁西、焦枝、焦新、新荷、宁西等铁路干线纵横交织,铁路通车里程居全国第一。连霍、京港澳等9条国家规划的高速公路及105、106、107、207、310、311、312等9条国道经过河南,全省高速公路通车总里程达到4841公里,居全国第一位。南水北调、西电东送、西气东输、北煤南运等大型工程都途经河南。在当前开发中西部地区、实施中部崛起战略的背景下,其承东启西、连南贯北的重要地理优势不言而喻。
(四)劳动力优势
河南省是个农业大省、人口大省,劳动力资源十分丰富,全省现有4 915万农村劳动力,且务工类别繁多,能做到根据需要可招之即来,来之能用。同时,河南省又属全国物价水平较低地区,劳动力低廉,在目前产业转移的浪潮中,劳动力资源优势成为吸引东部沿海企业及国外企业的重要因素。这也是河南成为富士康等众多企业入驻的重要原因。
(五)后发优势
河南省文化产业与沿海发达地区相比,起步较晚,但沿海地区发展文化产业的成熟做法和经验,也可以使我们少走弯路。
三、河南省文化产业发展的战略选择
通过以上对河南省文化产业发展优势分析,笔者对河南省文化产业发展的有以下几点思考。
(一)更新观念,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河南省文化产业发展起步较晚,文化体制改革还处在起步阶段,制约文化发展的体制性、根本性问题还没有解决。很多人对文化产业的发展还停留在老观念上,认为发展文化产业就是发展旅游,没有正确认识发展文化产业的概念和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意义,因此,河南省发展文化产业一定要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加快发展。要进一步理顺政府与文化企事业单位的关系,按照职能清晰、产权清晰、责任清晰的原则,逐步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党委领导、政府管理、行业自律、企事业单位依法运营的文化管理体制,促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共同繁荣。
(二)整合、优化文化资源配置,走集群化发展之路
河南省文化产业的发展目前还处于初级阶段,大多数文化产品仍处在“藏在深山人未知”的状态,且各地市各自为战,缺乏整合性。河南省是文化资源大省但并不等于是文化产业大省,要发展文化产业一定要整合、优化文化资源配置,走集群化发展之路。通过整合、优化文化资源配置,集群化发展,实现资源共享、共赢,同时制定文化产业发展规划,建立文化产业园区,形成集约化、规模化产业经营,形成规模优势,提升河南省文化产业的整体竞争优势。
(三)调整文化产业结构,加快发展重点行业,促进新兴文化产业的发展
河南省文化产业发展目前存在严重的不平衡问题,部分行业还非常落后,如广播、电视、电影服务业、网络文化服务、文化休闲娱乐服务等行业与发达省份存在较大的差距。提升河南文化产业整体实力,必须适时调整文化产业结构,大力扶持和培育新兴文化产业,加快发展、扶持重点行业,为新兴文化产业的发展创造条件。优先发展现代信息技术,改造传统的文化产业,推动信息产业和文化产业的融合;积极发展高科技含量和高文化品位的文化创意产业,完善创意产业的产业链条,逐步建立文化创意基地;最大限度地展示传统文化的风采,使河南丰富的传统文化资源与现代人的生活连接起来,增强产业化效果;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业和文化会展业,充分展示河南省丰富的文化底蕴,宣传河南省。
(四)注重策划和宣传,提高知名度,实施品牌化战略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品牌就是效益,文化产业一定要注重策划和宣传,提高知名度,实施品牌化战略。河南省文化产业发展尽管具有明显的资源优势,但在全国以至全世界叫得响的品牌并不多。要打造品牌,一定要重视策划和宣传;同时,还要善于学习文化产业发展较好的国家和地区的先进经验,但又不能实行拿来主义,照搬照抄。要注重对河南省文化资源中“软资源”的开发利用,发挥优势,突出特色,着力打造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河南文化产业知名品牌。近年来,河南卫视利用自身特色制作的名牌节目“武林风”(武术文化)、“梨园春”(戏曲文化)、“知根知底”(姓氏文化)就是实施品牌化的一个特例。
(五)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文化产业是高技术与高文化高度结合的领域,比传统生产领域更需要人才。河南省文化产业要快速发展壮大,成为河南的支柱产业,归根到底是人才。河南省文化人才的缺乏具体表现在:一是缺乏高层次依靠人才,在全国有影响的文化大家、名家比较少;二是缺乏懂市场、懂经济、会管理文化经营管理人才。要培养文化产业人才,首先,要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创业能力和管理水平的复合型人才,造就一支政治强、素质高、业务精的文化产业人才队伍。其次要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留住本地人才,积极主动地吸引优秀的外地文化企业人才到河南发展。
(六)实施走出去策略,扩大对外文化交流
河南省文化产业大发展光靠国内市场还不够,一定要面对国际市场,要加强文化领域的多层次互访,主动开展对外文化合作,大力开展多种形式的对外文化交流活动,深化与周边国家及中国港澳台地区的文化交流与合作,提升与其他发展中国家的文化交流与合作水平,全面展示当代河南省现代化建设的新形象。
参考文献:
[1] 惠琳.河南文化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2007,(5):178-180.
[2] 范书琴.基于SWOT分析的河南文化产业发展研究[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6):85-87.
[3] 王芳.实施品牌带动战略加快河南文化产业的发展[J].河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2):32-34.
篇4
1.1、二者在内容方面存在着融合阻力
体育产业与文化产业能否在发展中更好的融合,其内容是重要的决定因素,二者在融合中能否形成充满创新元素的,极具吸引力的体育文化产品,对于二者融合的深度与广度具有极大的影响,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国内的体育项目,还没有一个形成较大影响力与竞争力的拳头产品,很多体育项目产品,不仅相对的层次较低,缺乏创新的特色,更重要的是缺乏吸引力与感召力,其产品的包装层次也较低,缺乏应有的竞争力,在很多的情况下其诚信度也不高。如在职业足球与篮球等项目的发展中,虽然文化产业与相关的体育产业的结合越发的紧密,但是从整体的管理水平和核心内容上来看,还没有形成核心的竞争力,文化产业与相关的体育活动项目还存在着诸多的融合阻力,在体育活动的内容方面,文化产品的创新缺乏一些具有活力和创新性的体育文化产品作为支撑,这在相当程度上影响了二者的彼此融合,尤其是近些年来,通过文化出版与影视作为平台的体育行业的相关宣传,更多涉及的内容是有关体育行业的负面新闻,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体育产业在公众中的形象,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体育产业与文化产业的融合,对于文化产业与体育产业的长远发展都是极其不利的。还有一些文化产业的平台如报纸等在很长一个阶段缺乏有影响力的体育方面内容,长此以往极大的影响了相关文化产业的经营与发展,一些文化行业举步维艰,有的甚至关门大吉,这也在一定成度上影响了文化产业与体育产业的彼此融合。
1.2、二者在人才方面也存在着融合阻力
目前促进体育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的人才队伍建设方面依然存在着诸多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也在相当程度上影响了体育产业与文化产业的更好融合,其中在众多的问题中,最突出的问题是市场需要与实际培养的人才相脱节,现有的人才队伍不能满足二者相互融合工作的需要,产业的融合急需懂业务、富于创新的人才队伍,而这样的情况,又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解决的,需要在人才培养方面加大力度,不断提升人才队伍的素质才能更好的解决面临的诸多问题,克服在产业融合中存在的现实阻力。
2、体育与文化产业相互融合的有效策略
2.1、凸显各自优势、相互借鉴促进产业融合的有效实施
在体育产业与文化产业的融合过程中,要深入挖掘两种产业自身所具有的优势,凸显各自存在的优势,要在文化产业的发展中凸显其文化的特色,加快其平台的建设,为二者的融合创设良好的融和条件,在文化产业平台的建设中,要加强国内媒体的创新平台建设,以充满活力与创新的文化平台,来吸引包括体育产业项目在内的各种展示活动,让相关的体育活动通过文化产业的创新平台,促进体育产业做大、做强,推动相关体育产业的蓬勃发展,要把二者的资源进行有机的整合,下大力气促进二者的有效融合,在发挥体育产业与文化产业各自优势的基础上,通过彼此经验的相互借鉴,推动二者的更好发展。
2.2、在融合中深化管理改革推动二者健康发展
现有的体育产业与文化产业的管理机制更多的是针对个自的产业发展而制定的,随着体育产业与文化产业的不断融合,原有的管理体制与管理机制很难适应新的融合与变化,因此,改革现有的管理体制与管理机制,是相关的管理职能部门刻不容缓的任务,这就要求相关的主管部门要与时俱进,根据新的产业融合形势制定与之相适应的相关管理制度,改革现有的阻碍产业融合发展的机制,在不断创新管理模式中,推动产业融合的健康发展,要突破原有的行业分割壁垒,协调产业融合的相关工作,加速产业的融合与改造,要不断的协调产业配置,促进资源共享,推动产业的深化管理,促进文化产业与体育产业的协调发展。
2.3、要加强立法建设促进体育产业与文化产业的融合
篇5
[关键词]文化产业;河北省;专业人才
[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3)46-0227-02
1文化产业人才的定义
文化产业人才是指从事文化产品生产和提供文化服务的经营性行业,具有一定知识或技能,有创造能力和创新意识、能为社会的物质、精神和政治文明作出贡献的人。具体地说,文化产业人才就是分布在广电传媒、报刊出版、网络游戏、演艺娱乐、艺术品市场、文化贸易与投资、文博、文化旅游、广告传播等领域的人才。
文化产业人才具体包括文化党政人才、文化经营管理人才、文化艺术专业技术人才、公共文化服务人才、高技能文化人才、文化科技人才、文化外交人才7支人才队伍建设。
2河北省文化产业人才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
21人才层次和结构不合理
近几年河北省各高校先后开设与文化产业相关的专业,同时还组成一些专门的培训机构来培养文化产业人才,但河北省的文化产业人才缺口依然很大,文化产业从业人员缺乏,同时在人才层次和结构上更是不合理。
22人才缺乏,频现挖墙脚现象
由于文化产业管理体系、薪酬制度等的不完善,使得跨界人才的培养和高端人才的自由流动阻力重重,无法为文化企业持续注入新鲜血液。在这种情况下,很多文化企业无法招聘到专业人才,所以就经常出现挖墙脚的现象,而且往往是整个团队被挖走,这对整个企业来说都是一个非常大的损失。
23缺乏有效奖励机制,人才外流现象严重
薪酬制度不合理,工资福利缺乏吸引力的问题一直困扰着河北省文化产业人才的培养与产业的发展。目前全国各地都在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发达地区更是作为重点发展产业,北京、上海、江苏、广东等地都是高薪引进,提供各种条件和平台为文化创意人员安家落户。在这种背景下,河北省的文化产业人才外流现象频频出现。
24政策、资金和人力的缺乏制约人才的成长
目前河北省的很多文化企业是由文化事业转型而来,缺乏创富能力,很多企业是依靠政府拨款来维持生计。而政府对文化产业的扶持大多表现在资助项目获一般性的财政补贴,对于人才培养方面的投入则较少。同时更由于文化产业对人们精神领域的重要作用,各级政府都在加大对文化产业的扶持力度,但在这个过程中忽视对文化产业经营人才的培养,很多文化产业的经营管理者干脆由政府直接任命,这些人员并不能真正意识到创意对于文化产业的重要性,对文化产业人才不重视,缺乏冒险精神,拘泥于文件,造成决策层与创意人才之间缺乏沟通,致使一些好的想法被束之高阁,无法实现,这是对创意人才的一种浪费。从而制约文化产业创意人才的成长。
25人才培养模式无法适应新形势
由于高校中从事文化产业学科教学的教师很多是从学校到学校,这些老师有着丰富而专业的理论知识,但是由于没有实践的经验,无法及时更新理论知识,造成理论与实践脱节的情况严重存在。随着用人单位对职业岗位技能要求的逐渐提高,对文化产业相关专业的教学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实现课程学习与职业岗位要求的零距离对接,是高等学校人才培养中急需解决的问题。
3河北省文化产业人才队伍建设的对策
31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实施经济文化强省战略根本保证的意识
可以说,人才是推动河北省文化产业发展的根本保证。因此,实施经济文化强省战略,实现河北省文化产业的大发展,首先要转变观念,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只有树立了这样的意识,才能为做好文化产业人才的使用、引进和培养工作奠定基础。
32制定文化产业人才发展战略
重点培养掌握先进技术的信息服务人才、善于文化市场运作的经营管理人才、具有前瞻意识的高端创意人才、熟悉国际贸易的文化商务人才、精通文化资源保护开发和利用的专业人才、深谙文化投融资的资本运营人才等六支专业人才队伍。
33加强领导,完善法制,规范约束文化产业人才队伍建设
要加强文化产业人才队伍的政策法规建设,加快立法步伐,在已制定的政策和法规的基础上,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符合人才队伍发展规律和河北经济文化强省战略的法规体系,使文化产业人才的培养、使用、管理和配置走上法制化轨道。
34加强研究机构和学术队伍建设
我省尚无在国际、国内产生影响的知名专家和学术团队,长期专注于文化产业发展并进行持续研究的专家学者较少,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省文化产业应用性学术研究的深度和广度。因此,“河北省文化产业人才培养工程”要把文化产业专业研究机构和学术团队的培养和建设放在重要地位,在基础理论研究、国际文化市场、新兴文化业态以及网络文化产业等多个领域,为我省文化产业发展提供切实有效的行业咨询和智力支持。
35扶持高校文化产业学科建设
必须打破传统的人才培养机制和教学模式,既要划分出不同的教育层次,逐步形成专科职业教育、本科教育、研究生和博士教育依次递进的完整的文化产业人才学历教育体系,又要非常明晰地确立具有独特内涵的学科界限。目前,我省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招生人数少、办学规模小,人才专业培养方向和课程设置都存在一些问题。市场急需的专业,如多媒体设计与制作、数字媒体艺术、文物鉴定与修复、动漫设计与制作、电脑艺术设计、文化商务与文化市场管理等专业,至今仍是空白。我省高校也应把与文化产业核心层紧密相连的新兴专业放在重要位置,在科学定位培养目标、合理设置专业方向、精心构建课程体系基础上,全面创新文化产业人才培养机制。
36推动科研机构、大学、企业三方联姻
从产业链角度看,文化产业人才分为“创意人才”和“经营管理人才”两大类型。研究机构、大学和企业联姻,发挥各自在技术研发、生产力转化和推广培训方面的优势,形成互动、互有、互存的三位一体模式,方能推动我省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实现文化产业的发展、繁荣。
37完善在职培训
文化产业主管部门应根据文化产业发展的需要,积极组织形式多样的培训活动。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进行卓有成效的研究和探索,既要着眼于文化企业中高层管理人员理论素养和政策水平的提高,又要有促进文化产品生产、服务和营销的新视野和新思路。文化产业部门还可以通过委托、定向培养、双向交流等多种途径,对现有文化企业进行产业转型引导或新技术新产品培训,提升他们在产业经营方面的知识水平和能力。
38创造条件,营造氛围,吸引聚拢文化产业人才
从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现状来看,河北省虽然有一定优势,但从总体上来看与发达地区还有一定差距。上海、江苏和天津等省市文化产业发展好的根本原因之一就是有足够的人才。因此,加强河北省文化产业人才队伍建设,在转变观念、充分认识到人才重要作用的基础上,更要采取有力措施,进一步加强文化产业人才队伍建设的工作力度。一是要理顺机制、激活现有人才。如何激活现有人才是加强文化产业队伍的重要工作。要通过机制体制的构建,出台更多的激励措施,包括提高工资福利待遇水平、实施按生产要素分配、增加科研仪器设备和办公设施的购置经费等。还可以设立高层次人才特殊津贴,进一步完善人才激励政策,加大激励力度,为现有人才的成长创造更有利的条件与环境。二是大胆吸引和引进人才。要尽快实施发展文化产业的人才工程,大批量培养和引进各种层次文化产业专家和经营管理人才,包括具有较高文化素质的旅游产业所需的人才。根据河北省文化产业的发展现状,河北省引进文化产业人才的重点应该是文化产业的经营人才、管理人才和科技人才,尤其要引进和培养既懂经营管理,又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复合型优秀人才,使他们在促进河北省文化产业的发展中发挥人才和智力优势,为推动河北省文化产业发展做出更大贡献。总之,要“以卓越的发展吸引人、以宏大的事业激励人、以良好的环境留住人、以健全的机制培养人、以优异的成绩提升人、以丰厚的奖励回报人”,形成文化产业人才成长、迸发活力的良性循环。
39多管齐下,立足现实,着力培养文化产业人才
要实施经济文化强省战略,就不能仅仅靠引进人才。河北省是人口大省和文化大省,有相对的人力资源和教育培训资源优势。如何发挥这一优势,多渠道培养满足河北省文化产业发展需要的人才,构建文化产业人才高地,才能为河北省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人才资源支持。一是要集中培养,建立文化产业人才培训基地。要积极推进河北大学、燕山大学、河北师范大学、河北省社会科学院等国家级和省级文化产业基地建设,定期开办适合文化产业发展的各种特色培训班,在短期内培养一大批文化产业精英人才。二是努力培养和造就高层次、创新型文化领军人才,建立文化产业高端专家人才队伍,培养造就一批文化产业专业领域的领军人物,使其在推动文化产业人才队伍建设中起到积极的引领和推动作用。三是充分利用河北省高校教育资源进行高端文化产业人才的集中培养。我们应以河北大学等大学为龙头,尽快促进其他高校设置文化产业人才培养的相关专业,适当扩大文化产业人才的招生规模,为文化产业人才队伍建设提供强大的后备力量。
参考文献:
[1]张修翔文化产业人才需求趋势分析[J].财经界(学术版),2012(5).
[2]郭蕊,张燕敏无锡文化产业与高校文化产业专业人才培养拟合研究[J].继续教育研究,2012(8).
[3]魏雪莲,陈永洛借鉴台湾文化产业人才培养优势培育福建文化产业人才[J].长沙大学学报,2012(7).
篇6
文化产业园区与其他类型园区的构成要素具备基本定位的联系性与区别性,以及构成内容的普遍性与特殊性。文章围绕对文化产业园区属性概念的界定范围与类型的区分内涵特点分析,得出构成文化产业园区的主要构成要素。
[关键词]
文化;产业园区;概念界定;构成要素;园区类型
园区一般是指政府集中统一规划指定,专门设置某类特定行业、形态的企业、公司等进行统一管理的区域。文化产业园区是园区的一种形式,它具备特定的业态组合要求、是新形势下文化产业集聚的载体,具有文化创新力和经济效益统一的实际意义。文化产业园区的构成要素研究应从属性定位、构成原则、作用机制、架构模式等角度出发,即文化、产业、管理、政策、服务、创新、整合、集聚。且文化产业园区与其他类型园区的构成要素具备基本定位的联系性与区别性,即社会属性与经济属性的演进与承递关系,及发挥作用的不同层级和角度的区别;构成内容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即基础要素如都需具备统一管理、产业集聚、市场资源、配套服务等构成要素普遍性特征,也具有统一生产、生活、生态三方要素融合统一的特殊性特征。
1园区概念的界定支撑要素分析
对于文化产业园区的概念,国内外近些年对此探讨的研究越来越多,对文化产业园区概念进行的探讨有德瑞克•韦恩提出的文化园区概念,HilaryAnnefrost-Kumpf提出的文化区概念[1]。其共性是提出文化园区是具备一定文化娱乐、生产消费相结合的,是具有多功能性的、提供就业的、社区性的地理区位。在我国,对于文化产业园区的概念则包含了集中不同的称谓,如创意产业园区、文化产业园等,对于文化产业园区概念的界定,则偏向不同的着重点。如陈少峰认为文化产业园是以产业集聚的方式来推动文化产业发展。赵迎芳则强调文化产业园区的孵化器功能、创新研发能力、专门的服务管理机构、公共服务平台、基础设施保障和公共服务能力的集聚区特征[2]。
2园区类型及特征要素分析
产业园区的发展历经了工业园区、生态工业园、后工业园几个主要的阶段,文化产业园区便是后工业园的主要表现形式。在这一系列的发展过程中,对生产、生活、生态的态度则由对立逐渐走向统一,而文化产业园区在对此三者统一的基础上也根据不同的侧重点,按园区发展的模式划分出了几种不同的类型。
2.1政策导向型园区
此类园区是在地方政府规划和推动下建立和管理的园区,具有很好的经济支撑和政策支持,“政策”、“产业”是重要构成要素。此外,政府作为规划者和管理者的角色,因其调动资源的广度和力度,在服务园区企业、搭建服务平台、提供市场资源等方面具有优势,具有沟通内外的中介连接功能,“中介”也是其构成要素之一。
2.2开发商导向型园区
此类型园区一般是民营或私企对其进行统一管理,侧重经济效益,在园区开发和经营模式上具有一定的创新思维,能够吸引企业入驻并形成产业集聚。此类园区以“资金”“资本”为主要构成要素。但因其对商业经营和经济效益的侧重,对产业链培育、和产业的成熟完善则需要进一步提升。
2.3资源导向型园区
如对传统文化或特色文化资源依附型园区。这类园区具有一定的先天资源优势,内涵上侧重地方文化、艺术和工艺传统为特点,主要以“文化”、“感官”、“体验”为要素特点;以大学或特殊人才聚集地为依托型园区。此类园区依托“人员”优势,集聚创意人才、学术能力和研究能力,能够在“学术”、“学习”、“教育”要素中体现优势;先进科技资源为依托型园区。此类园区一般依托高新技术密集,科技产业发达、高科技企业聚集、科研机构和人员资源丰富的地区为依托,其构成要素着重以“研究”、“研发”、“技术”为要素特点。
3文化产业园区的构成要素
通过以上的分析和研究可以得出文化产业园区的构成要素的基本框架:直接或间接受宏观政策及区域政策的影响、并对其规划、发展发挥重要作用;依托雄厚资本和社会、文化、环境等资源;具有产业及产业链培育或集聚能力;具有学术、研究、研发水平;具有服务管理功能、沟通内外市场及要素间流通;具有明显文化属性特点、满足特定文化需求、形成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统一生产、生活、娱乐、消费的有机体。在其基础要素、发展要素、功能要素的分析和研究中,得出文化产业园区的构成要素包括:政策、产业、文化、研究、学术、资本、服务。由于文化产业园区的概念在不断完善,园区发展也在不断升级,对于文化产业园区构成要素的研究和分析也将从不同的角度逐渐完善和成熟。
作者:吴侨 单位:长春建筑学院文化创意产业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河北省;传统文化;文化产业;助推
中图分类号:G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23X(2012)03-0107-03
全球化时代,是综合国力的竞争,而在综合国力的竞争中文化是核心竞争力,如果要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占据制高点,就要掌握文化的主动权。“发展文化产业,促进经济增长”,近年来已成全社会的共识。河北省对文化产业建设非常重视,明确要求政府在经济社会发展之中应加强对文化建设的领导,并且“为文化产业健康发展和体制改革顺利推进创造良好条件”。[1]然而,传统文化与文化产业也因政府的意识形态、经济政策的束缚导致二者的联系不够紧密,互相封闭并缺乏有效的互动机制。河北文化产业不能与非同行业有效互动,产业链与产业环节缺乏协调,最终造成文化产业不能形成具有竞争力的结构体系。
一、河北传统文化是
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资本河北传统文化资源众多,利用传统文化资源发展文化产业的条件可谓得天独厚。从内涵上看,它既包括有形的实物,也包含了无形的精神价值。河北文化集有燕赵文化、中国革命文化、各种地域文化、民间民俗文化于一体,而具有河北特色的精神也是靠它们孕育而成的,并且在中国历史长河中孕育出的很多时代精英,无论是政治家、军事家或者是大学者,在他们身上充分体现了河北精神价值,并在中国历史上发挥着重要影响力,可以说,燕赵文化与中国革命文化等文化重要价值体现在河北传统文化中,它包含着精神文化与物质文化。
然而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观念没有将文化看作产业来开发,更是缺少对文化本身在市场过程中的作用的认识,其具有的经济价值被严重低估了。此外,只有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才具有市场传播的潜力以及产业价值。作为传统文化,它无论是在思想意识还是生活习俗中,深深地影响着人们。应该说在河北文化产业未来发展过程中,应加强对传统文化资源的科学评价,促进文化产业资本的形成。目前,河北传统文化资源无论是产业开发还是文化传播传承都未赋予文化的资本性质,它们尚缺少市场化的运作,其带来的各种弊端使二者都最终受损,所以说只有利用好传统文化资源,通过合理的转换方式,才能使传统文化资源成为文化产业不可或缺的文化基因储备库及重要的资本。
二、构建以传统文化助推文化产业发展的
有效机制是河北文化产业发展的当务之急传统文化与文化产业需要实现价值的放大,要找准价值的契合点,找到价值契合点是传统文化助推文化产业发展有效机制的前提,二者需要通过发展新项目,集中人财物进行重点突破,并以文化创意、开发、相互衔接、相互配套,加快传统文化资源的转化,以此为发展的基点促使它们更富于再造性和能动性。利用传统文化资源加快改变河北文化产业小而分散的经营状况,促使其经营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在此我们还应注意到只有真正的传统文化才能使河北文化产业发展具备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构建河北传统文化与文化产业间的良性互动机制,经济及文化的联系才会加深,才能使二者得以互相助推、共同发展,并促进河北全社会的和谐发展及竞争力的全面提升。
当前,文化产业对传统文化的传承的助推机制,已通过观念启发、产业融入、资金支持等途径基本建立,然而传统文化对文化产业的助推机制却并未建立。因此,应该通过合理的专业化生产、经营一体化、区域化布局构筑以传统文化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有效机制,这是河北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任务。
三、当前河北省文化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第一,缺乏大系统观念,习惯于就文化谈文化,就文化产业谈文化产业。不习惯把文化产业的发展与其他产业的发展联系起来考虑,探索其互动关系;探寻文化产业落后的原因也习惯于从文化系统内部找原因,对系统外的原因有所忽略;探索文化产业发展的路径也只习惯从文化产业本身找出路,对怎样加强各文化企业间的联系,建立完整的文化产业链条,怎样使文化产业与其他产业有机融合,形成滚动发展的良性循环等问题缺少探讨。
第二,观念滞后,产业化意识不强。由于受文化政治工具化传统及计划经济体制思想观念的影响,在对待文化产业的性质、地位、作用、功能的认识上,在对待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的关系、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关系上,还存在一定的误区和片面性。往往是对文化的政治功能强调得多,社会经济功能强调得少;往往把文化产品单单看成是精神产品,而忽视其商品性;把大力发展文化产业作为河北省新的经济增长点的意识不强。
第三,条块分割,部门管理松散,难以形成合力。以特色优势文化资源为依托的大型文化产业项目本应该形成本地区具有龙头带动作用的文化产业优势区域板块,很好地发挥对文化资源的整合作用,但目前这一问题并未得到很好解决。由于多头管理或分头管理,条块分割,使文化产业链上下游脱离,产业链某些环节被割断,严重影响和制约文化资源优化和整合,致使一些特色优势的文化资源不能充分发挥其应有的效益。
第四,进入门槛高,不能广泛动员各种社会力量投入文化产业。主要表现在民间投资门槛太高,手续繁杂,致使多元化、市场化、社会化的文化产业投融资渠道严重不畅,导致外资及民间资本难以兴办文化产业,使得投资渠道单一,多渠道投融资体系难以形成,绝大多数文化企(事)业单位的资金来源主要靠政府投入。
第五,缺乏文化产业经营人才。目前,河北省缺乏熟谙市场经济与文化经营的文化产业经营人才,文化企业管理者大多为传统管理型,难以用市场的眼光来谋划文化产业的发展。
第六,除文化资源外,文化产业发展所需的其他资源十分缺乏。目前河北省仅仅拥有丰富的文化资源,而资本资源、材料资源、技术资源、人才资源等文化产业发展所需的其他资源十分缺乏,严重制约了河北省文化产业的发展。
第七,尚未形成良性开发机制。缺乏精心包装的、特色鲜明的、前景良好的大型文化项目,致使河北省丰富的文化产业资源对国内外知名文化企业吸引力不强。文化资源一方面存在发展资金不足,另一方面存在资源利用率低、闲置浪费等问题,尤其是缺乏引领文化产业发展的龙头企业,难以形成文化产业链、产业集群。
第八,基础还很薄弱。从总体上来看,河北省文化产业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无论是文化产业的经济总量,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还是发展战略市场化运作成熟度、硬件和软件建设上,都与邯郸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晋冀鲁豫四省邻界区中心城市的地位存在着较大差距。许多民间文化产品市场占有率很低,难以形成规模效益;许多旅游产品科技含量、附加值较低;大部分文化资源还没有得到开发和利用;独具特色的文化资源的潜力还没有被充分挖掘出来。[2]
四、以传统文化助推文化
产业发展有效机制的构建路径(一)理清基本思路
以传统文化助推文化产业发展,其基本思路应当是:依托本地资源,吸取外地资源,营建完整的文化产业链,实现文化产业链的良性循环,并实现文化产业与文化事业、非文化产业、文化基础研究、文化保护及文化产业内部各行业间的良性互动、滚动发展。
(二)明确发展重点
河北省发展什么样的文化产业,选择时首先要考虑能否发挥河北省的文化资源优势;其次要考虑产业本身发展前景如何,盈利能力怎样;再次还要考虑对其他产业的带动能力怎样;最后还要考虑是否有利于提升河北省的文化品位、提高河北省的整体形象、扩大河北省的社会影响。综合这些因素,建议河北省重点发展出版印装发行、文化旅游、现代传媒、文化娱乐及演艺、文化产品生产及销售、动漫游戏、民俗节庆及会展、体育休闲健身行业。
(三)找出具体措施
以传统文化助推文化产业发展,必须找到切实可行的具体措施。对此,可归结为:制定“一个规划”,实现“两项改革”,破除“三种观念”,做到“四个优化”。
1制定“一个规划”
即制定出一个文化产业发展规划,借以对全省文化产业的发展进行全局性指导。河北省出台的《河北省文化产业振兴规划(2010―2015)――规划文本》,对河北省未来五年文化产业发展作了详细规划,提出了文化产业发展的定位、指导原则,理清了发展思路、目标和实现路径,突出了文化产业发展重点,体现了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产业发展格局。[3]河北省各级政府、各类企业及广大民众要积极贯彻这一《规划》,以此为指导详细规划当地文化产业的发展,众志成城,共同推进河北省文化产业的发展,努力把河北省的文化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
2实现“两项改革”
实现“两项改革”,一个是改革文化体制和机制,改革计划经济时代形成的“事业单位体制”,坚持“政策引导,市场化运作”的原则,理顺管理体制,从根本上转变政府文化管理职能,实现政府从“办文化”向“管文化”的根本转变,真正实行政企分开,政事分开,管办分离。另一个是改革投融资方式,实现投资主体的多元化,逐步由政府一元化投入转变为政府、企业、个人、社会多元化的投入,并实现融资方式的多样化,改变仅仅依靠自己积累和银行贷款的融资方式,充分运用数额巨大的民间资金,学会运用融资租赁、私募股权基金、夹层融资、资产证券化、“借壳上市”等新兴的融资方式。
3.破除“三种观念”
破除“三种观念”,第一要破除文化与经济不相干观,树立文化与经济一体观;第二要破除文化上的产业化有害论,树立产业化意识;第三要破除就事论事的习惯思维,树立联动发展的大系统观念。
4.做到“四个优化”
做到“四个优化”,一要优化人才队伍,着力改变缺乏经营人才、创新人才的局面;二要优化文化企业经营方式,使文化企业经营能够紧密结合当地、自身的具体情况,发挥自己的特长,富有自己的特色;三要优化文化产业结构,建设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现代文化产业体系,把河北省文化产业从一个幼稚产业、弱质产业建设成为一个朝阳产业、强势产业,进而把河北省由一个文化资源大省建设成为文化产业大省;四要优化政策环境,对网络服务业、信息咨询业、文化电子商务、教育培训业、健身健美业等新兴文化产业实行减免税措施,并在融资、土地使用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帮助其顺利渡过创业艰难期。[4]
[参考文献][1]张云川.重视干部队伍和人才队伍开创河北文化建设新局面[N].河北日报,2008-12-31.
[2]荆林波,李蕊.中国文化产业存在的问题及对策[EB/OL].百度文库.
篇8
在我国,目前较为通用的融资模式研究主要有三种模式,即资产证券化融资模式(ABS模式)、基于城市公共基础设施建设而产生的融资模式(PPP模式)以及政府部门将竣工项目部分期限的产权和经营权有偿转让投资人并约定时间内允许投资人收回并获得回报的一种融资模式(TOT模式),但这些模式显然已经不能完全适应在经济迅速发展环境下的文化产业的发展。因此,针对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现状,构建新型的、可操作的融资模式体系已成为文化产业发展研究的一大重要课题。以河北省为例,从新的视角研究融资模式的体系构建问题。
一、河北省文化产业融资现状
近年来,河北省文化产业的发展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和国民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已初具规模,但与国内发达省份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文化消费总量偏低,文化产业组织小、竞争力不强等问题制约了文化产业的良性发展,而投融资机制不畅、融资体系落后却是文化产业没有形成规模化发展的主要原因。目前,河北省文化产业在融资过程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文化产业融资渠道较为单一 长久以来,河北省文化产业的投资方式主要是行政拨划,行政划拨对于实现资本短期融通确实能够起到及时的作用,优点主要就在于直接和迅速,但弊端是资金来源的数量和规模都远远跟不上发展的需要。这对于文化产业引进民间和境外资本的力度是远远不够的,导致了很多大型的文化产业项目缺乏资金。
(二)文化产业融资模式仍然滞后 河北省文化产业融资体系尚未完全形成,社会各界参与投资很少,并且文化投入有较大的随意性,缺乏必要的监督机制,导致文化产业资金浪费很大,这就与推进文化市场的良性发展要求很不适应。
(三)一些城市对文化产业实行地方保护主义 这更加导致了很多外地资本难以注入文化项目,同时,相当多的文化产业又都是中小型企业,相互之间存在行业上的竞争,这些都导致了文化产业资本市场融资困难。
河北省文化产业亟需利用科技优势走集约式发展道路,融资平台亟需完善,新型融资模式体系亟需健全。因此,构建以纵向“文化―科技―经济”三螺旋发展模式为基础,以发展横向泛行业产业集群模式为平台多方融资的立体融资模式具有重大意义。
二、构建纵向“文化―科技―经济”三螺旋发展模式
20世纪90年代,亨利・埃茨科维兹(Henry ・ Etzkowitz)教授在大学―产业关系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大学―政府―产业三螺旋理论。三螺旋就是一种创新模式,是指大学―产业―政府三方在创新过程中密切合作、相互作用,同时每一方都保持自己的独立身份。由于相互联系与作用,代表这些机构范围的每个螺旋都获得更大的能力进一步相互作用与合作,支持在其他螺旋里产生的创新,由此形成持续创新流共同发展。
基于这种三螺旋模式,以河北省文化科技发展优势为背景,可以构建“文化―科技―经济”三方支点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宏观的纵向的发展模式,以促进文化产业借助科技优势得到长足发展,进而拓宽文化企业融资渠道。
在知识经济社会中,文化―科技―经济三者之间的关系本身就处于辩证统一相互影响的立体当中,而三者之间的相互作用更是促进文化产业在纵向上得到改善和创新的关键,因此,作为构建三螺旋体系的重要成员,它们的相互作用将形成文化产业创新发展的强大助力,见图1。
(一)高速发展的河北省文化产业是文化与高新科技相结合的产物,是以创意开端、竞争市场、满足消费者的服务性产业科技的进步又赋予了文化新的产品形式和展示方式,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高新科技更是促进文化发展的巨大动力。同样,文化也影响着科技的生成、发展和传播,影响着科技创新的进程和结果。这就使得科技和文化的边界愈加模糊,二者互为动力,相互支持,文化的产业化离不开科技进步的支撑,文化的增值通过科技手段来实现,而科技成果市场化也要通过文化产业化来实现。
(二)经济与科技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 经济的发展要依靠科技的进步来实现,科技带动了经济,科技的创新水平直接影响着经济的发展能力。而发展科技又离不开市场经济平台以及市场的推动,经济的发达程度直接制衡了科技的创新能力,经济成果又可以反哺科技,促进科技进步。经济的发展同样促进着文化的进步,文化成果又反作用于经济,带动经济的进步,文化的发展同经济的进步已经成为硬币的两个面,密不可分。
因此,加强文化―科技、科技―经济、经济―文化各自“双螺旋”的关系,会促进三螺旋各螺旋线之间彼此加强的相互作用模式从而产生强大动力,而把它们合在一起构建三螺旋体系更会达到整体资源利用的最大化。在这个过程中,文化、科技、经济的中心节点文化产业则成为三螺旋体系纵向合作联结的发展源,文化产业使得三螺旋各个主体在保持独立自主的状态下,形成以文化产业为节点和中心的纵向链而相互作用,从而实现各主体之间的共赢。
三、发展横向泛行业产业集群为平台多方融资模式
河北省现阶段文化产业结构还不尽合理,产业链不够完善,文化产业存在高端原创不足、中间生产环节组织集约化程度不高、终端营销能力不强的问题,这些问题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文化产业融资不畅的局面。因此,应大力推动文化产业向中高端方向发展、形成产业集群关联优势、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努力构建以文化产业为精髓的横向泛行业的集群发展模式为平台,以重组融资、自主融资、互助融资等方式并行的新型融资模式。
(一)强化文化产业集群建设,形成关联优势发展重组融资近年来,受经济的强劲增长势头和国家通过企业兼并重组、盘活资产的方针影响,河北省以资产整合为目的的并购活动掀起了新一轮。
为促进文化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完善融资体系,应积极强化文化产业集群,利用产业集群的优势,即完备的市场体系,领先的高新技术层次,丰富的人才支撑体系等,为文化产业搭建多样化的融资渠道。
文化产业集群的企业往往都是同一地区从事相同或相近产品研究和生产的,业务联系较为紧密、了解程度较深,当企业发生资金暂时困境,集群内相关企业多会给予较宽松的赊销待遇。而这种集群支持优势所形成的商业信用可以帮助企业短期内便占用对方资本,是一种成本极低的融资方式。
此外,文化产业集群建设有利于整合国际资本、金融服务、游离的民间资本等优势资源,形成关联优势有序运营,完善资本市场结构,从而发展多层次的市场体系拓宽重组融资的渠道。其促进发展重组融资的模式主要有三种:
一是采取集团化经营模式促进融资。采取股份制经营或集团经营,通过增加股东规模,提高资金供给能力,既可以扩大企业规模,又可以减少融资风险。
二是丰富重组融资方式,实行差异化并购。即完善资本市场结构,建立、健全不同类型的资本市场体系,丰富文化企业直接融资渠道,比如加大对高科技文化企业的支持力度,创立中小企业互助资金等方法。
三是区别对待被并购企业的现存资本。优良资产部分进一步注入资本,促进其扩大发展;经营状况一般或不良资产,则进行技术整合、改造管理或立即关停,减少负担,从而获取其它企业进一步发展的资金。其河北省横向产业集群发展模式可借鉴吸收深港文化产业的经验进行资产重组合并融资。
(二)积极发展文化产业贷款募资,增强自主融资能力河北省文化产业的发展还需要多元化的投融资体系支撑才能做大做强,而自主融资的主要方式就是银行贷款,除此之外,产业投资基金、上市、债券、租赁、信托等都将成为新兴的资金来源。
以河北省基金为例,文化产业私募基金应依托有丰富经验的专业投资团队,筛选出文化企业当中的优秀企业,在积极推动产业链资源整合的同时,促进优秀企业做大做强,从而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和产业集聚升级。
河北省当前实际中,文化产业中小企业自主融资渠道相对较单一,仅仅是依赖直接投资、内部集资和银行贷款等筹资渠道,尽管私募基金、风险投资、发行股票和债券等融资渠道也被使用,但其规模和发挥的作用仍极其有限。
增强中小企业自主融资能力,应采取以下措施:
首先,企业自主融资决策要有超前预见性,应及时掌握国内外利率、汇率等金融市场各种信息,合理分析、预测能够影响企业融资的有利和不利条件以及可能的各种变化趋势寻求最佳融资时机,提高融资的及时性和有效性。
其次,文化企业应加快自身发展,加强技术创新,同时完善企业财务管理和制度,注重自身信用的提高。
最后,进行贷款募资时应努力保障确定最优资金结构,充分考虑融资回报率高于银行贷款利率,否则企业就会面临还款压力,不能够得到融资者和投资者长期稳定的支持。
此外,对于河北省高新技术型文化企业,还应结合国内发达城市产业发展经验,利用科技企业信用互助融资模式、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模式等手段获得资本支持,以将科技型文化企业融资的链条紧密、有机地链接起来,拓宽融资渠道以形成创新融资模式。同时,还应积极制定和完善文化产业专项融资管理扶持细则,完善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管理模式,进一步加强对接受文化产业专项资金扶持的企业监管力度,建立健全融资资金投放后的动态评价机制,确保融资资金的扶持效果达到预期的目标。
四、构建文化产业立体融资模式
为促进河北省文化产业融资链条得到长足发展,需要借助文化产业纵向发展优势反哺横向融资平台,而通过河北省文化产业横向的重组融资、自主融资、互助融资平台又可为文化产业向中高端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证,因此,应充实和完善以文化产业为中心节点的立体空间,构建文化产业立体融资模式。
(一)大力发展“文化-科技-经济”三大支点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宏观的纵向“三螺旋”发展模式。以河北省经济发展为背景,充分利用文化、科技的先进成果作用于文化产业,促进文化产业借助科技优势完成结构优化升级、拓宽融资渠道。
(二)以横向泛行业产业集群发展 模式构建多方融资平台,利用产业集群的关联优势发展重组融资、拓宽自主融资渠道,同时引入互助融资、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等模式作为补充,将河北省文化产业融资需求嫁接到核心企业、高端企业,提高资金利用率。纵向“三螺旋”发展模式与横向泛行业产业集群发展模式相互贯穿形成了文化产业融资的“立体”模式,该模式将缓解大量文化企业融资难的问题,极大地适应河北省文化产业发展的需要,并为文化产业的集约化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胡玉存:《企业资产重组融资问题及其创新措施》,《法制与社会》2009年第23期。
[2]杨立青:《深港文化创意产业合作中的政府角色研究》,《深港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报告蓝皮书》2010年版。
[3]路达:《成长期高新技术企业融资渠道创新探析》,《特区经济》2010年第3期。
篇9
[关键词]民族文化资源;文化资源教育;广西文化产业发展
[作者简介]潘怿晗,广西师范学院文学院教师,民族学博士,广西南宁530001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11)07-0161-04
“文化资源学”这门课程是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本科的专业选修课,在学科体系中占有重要的位置。文化资源是一种具有文化属性的特殊的资源,包括物质资源和精神资源,是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战略条件。一个国家或地区文化资源存量、整合配置文化资源的能力和水平,不但决定了一个国家和地区文化产业发展路径的选择,还直接影响着该地区文化竞争力。研究文化资源和文化竞争力相互之间的关系及其基本运动规律,成为文化产业研究特别是区域文化产业发展研究的重要内容。因此,对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本科生来说,通过“文化资源学”的学习,可以认识文化资源,掌握、了解文化资源的基本特点、属性以及文化资源产业转化的基本运作规律,为更好地开发利用文化资源打下良好的基础。笔者在广西师范学院讲授“文化资源学”教学实践中体会到,“文化资源学”的教学应当充分发挥区域文化资源优势,广西作为民族文化资源丰富的地区,如能在课堂教学和社会实践中充分发挥这一优势,将推动课堂教学效果的提升和具有良好文化素养、产业经营能力的复合型文化产业专业人才的培养,促进广西文化产业“十二五”规划的圆满完成和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
一、加强民族文化资源教育,培育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对促进广西文化产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2011年6月,广西文化产业第一个独立的五年发展规划,即《广西文化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正式颁布,为广西未来五年文化产业的发展进行了科学部署。这份规划中明确了“十二五”期间广西将重点发展文化娱乐演艺和美术工艺品产业、新闻出版产业、广播影视和动漫产业、文博和会展节庆业、创意设计和广告业、网络和休闲软件游戏新兴文化产业等六大产业。还将通过实施文化产业基础设施建设、文化精品生产、骨干文化企业培育、文化产业园区和基地建设、文化品牌打造、文化产业人才队伍建设、文化产业示范点建设等“七大工程”工程为突破口,带动不同行业、不同区域的文化产业发展,增强总体实力和核心竞争力。十二五期间,广西将加快组建广西演艺集团,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责任单位广西桂剧团、壮剧团、彩调剧团将重组为“广西地方戏曲剧院”,广西民族文化开发项目、广西文化艺术中心、南宁民族特色风情街、南宁市民族艺术基地、南宁民歌博物馆、顶蛳山文化公园等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也将全面推进。
从《规划》中我们看到,广西文化产业重点发展项目都与广西民族文化资源产业转化能力的提升有着密切的关系,这与广西民族文化资源丰富特点密切相关。一些具有可经营性的民族文化资源可以经过良好的产业转化走向市场创造财富,能够创造更好的社会效益和更大的经济效益。如广西靖西县旧州街,通过绣球制作工艺的开发,逐步发展为绣球一条街,旧州街绣球成为名牌产品,还吸引了大批游客前来参观,带动了当地经济社会发展。2008年4月,联合国贸发会议和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南南合作局共同了《2008创意经济报告》,报告显示中国是全球创意产品和服务最大出口国。而其中最大宗的出口创意产是“设计”类产品。报告认为:“‘设计’类的创意产品是将创意内容、文化价值和市场目标结合在一起的知识经济活动的产物,对经济和社会发展有重大的溢出效应。发展中国家设计师将少数民族特有的原始物料与各种各样的时尚设计结合……中国的设计类商品是国际市场最有发展前景的创意产品贸易领域……”从中可以看出,民族地区以其独特的民族文化资源优势,不但在传统资源型文化产业发展中具有竞争力,只要提高区域文化资源的整合配置能力和水平,在创意型文化产业门类方面发展前景也比较广阔。
民族文化资源的产业转化,一个重要环节和核心问题就是文化资源的良好的、有效的整合。文化资源的整合就是把原本分散的、零碎的、不成系统的文化资源根据市场需要有效地加以集中、提炼和优化,使之能形成具有市场价值的文化产业资源的形式。要依靠民族文化资源的深入挖掘与文化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化能力的提升,这就要求文化产业从业人员既要有良好的文化素养又懂得经营管理,既尊重民族文化传统又具有文化创新能力,既熟悉区域文化资源特色又具有国际发展眼光与视野,这是一种复合型人才。随着广西文化产业步入结构性调整发展阶段,对广西文化产业专业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广西民族文化资源的优势转化对高素质专业人才的依赖将越发明显,在文化产业大发展的历史时期,高素质文化产业专业人才的缺乏会影响民族文化资源产业转化能力的提升。因此,加强民族文化资源教育是广西文化产业发展建设的重要基础。必须注重对本土文化产业管理人才的培养,推进广西民族文化资源的普及与教育,大力促进民族文化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的转化,促进社会全面协调发展。
二、充分运用区域民族文化资源提升“文化资源学”课堂教学效果
首先,将书本理论形象化,拓展学生的思维。文化资源学的主要研究对象就是文化资源,文化资源学教学的主要内容包括文化资源的内涵及特点、文化资源的表现形态、文化资源与文化资本、文化资源的产业转化等等。文化资源都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下传承发展的,一定地域内文化资源往往具有显著的地域色彩。因此,在文化资源教学过程中,充分引入地方文化资源进行课堂讲授、问题讨论和社会实践设计,不但能够开拓学生的思维和研究视野,给学生提供生动而且“并不遥远”的案例,对学生更好地掌握文化资源相关理论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例如,在讲授“文化资源的管理”这一问题时,笔者以当时发生一个有关“从网络偷菜演变到现实偷菜”事件为课堂导入,引导同学进行讨论,讨论比较激烈。有的学生认为,这类事情政府无需进行干涉,有的同学则认为必须进行管理。这时,一位同学提出她老家也有一种类似“偷菜”的民俗活动,笔者就着这个话题对广西象州传统的民俗活动“偷青”与现在网络非常流行的“偷菜”游戏相比较,并鼓励有兴趣的同学可以从游戏的文化内涵、管理保障机制、社会效应等方面展开深入分析。下课后,同学们还围在笔者周围表述自己的观点。这次课堂教学的启示很深刻:第一,从课堂讲授目的来说,通过本地民俗文化资源的引入与比较讨论,同学们更好地理解了文化资源所具有的教化性,也更加明白了文化资源的开发不能只考虑经济效益,还必须结合社会效益等方面进行综合考量;第二,
拓展了学生思考问题的视野,在现代与传统文化的比较中认识民族文化资源的价值和意义;第三,从更长远的发展来看,激励学生更全面认识、了解丰富的地域民族文化资源,吸取其中宝贵的营养,激发创新灵感,逐步增强文化转型和创新能力的提升。
其次,将书本知识形象化,增强课堂讲授的生动性。广西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区,壮、汉、苗、瑶等十二个世居民族共同生息,多民族文化相互交融、共同发展。丰富而独特的民族文化资源在广西文化产业发展中显现出独特的优势,也为文化资源教学提供了鲜活的养料。在讲授物质文化资源的时候,始建于元朝的广西龙胜县的龙胜梯田,壮族、瑶族传统的木质的吊脚楼,宁明花山壁画,三江侗族的风雨桥等广西民族特色景观、民族文物、民族古迹等成为同学们非常感兴趣的案例。在讲授非物质文化资源的时候,壮族的蚂拐舞、瑶族的长鼓舞、仫佬族的依饭舞、京族的唱哈节等丰富多彩的民族艺术、民俗事项将广西丰富多彩的文化资源生动展现。在讲授文化资源与文化产品关系问题时,笔者以广西东兰县举办的首届“国际铜鼓文化旅游节”为例展开讲解,“音乐铜鼓”、“铜鼓工艺品系列”、“铜鼓表演”、“铜鼓文化传习所”、“铜鼓文化民俗村”等文化产品和旅游项目的开发让文化资源产品开发这一理论形象化,同学们得到了最直观的感受。
最后,增强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的“实战性”。文化产业是一门实践性比较强的学科,在讲授文化资源资本转化、文化资源转变为文化产业的途径等内容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些比较抽象的理论,将传统经典案例与本地相关案例相结合,不但能够让学生掌握文化资源资本转化的一般规律,同时也能让学生把握符合地方资源状况、具有地方特点的生动经验。
一般来说,不同地区文化资源的状况往往决定了该地区文化产业发展模式的选择,民族地区积极将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资源与文化产业发展相结合,深入挖掘民族文化内涵,创造文化品牌,促进了当地文化产业的良好发展。如以湘西苗族文化为主要特色的“中国最美的小城”凤凰、以纳西族文化著称的“人间仙境”丽江、以广西少数民族民间歌舞、民俗为主要元素开发的“南宁国际民歌节”等等,这些资源型文化产业基于民族文化资源的深度开发与整合,着力挖掘文化的旅游功能和旅游的文化属性,挖掘民族民间文化遗产,展示民族特色,通过文化与旅游的嫁接、融合,提升出具有市场效益的品牌形象。学生们普遍反映,通过这样的课堂讲授,了解了文化资源成功开发利用的基本条件是能够转化成消费者可感知、体验的物质形式,并且这一物质形式具有市场价值,能够转化成可消费的文化产品。在课堂讲授过程中将这些发生在现实的、有的就发生在同学们家门口的案例引入教学,熟悉的本土实例引发了同学们的情感共鸣,让同学们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激发了学生们的学习热情以及对广西民族文化资源的价值认同。
三、充分运用民族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的实践,推进学生文化自觉性和文化转型创新能力的提升
在“文化资源学”的教学中,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开发利用是一个永恒的话题,要在保护为第一原则的基础上将文化资源的保护和创新合理有效结合起来,促进其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的实现――这一目标实现依赖于文化产业建设发展从业人员文化自觉性和文化转型能力的提升。
所谓文化自觉,就是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来历、形成的过程,所具有的特色和它的发展的趋向,自知之明是为了加强对文化转型的自主能力,取得决定适应新环境、新时代文化选择的自主地位。而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消费观念和审美观念的发展以及文化交流三个机制不断推动文化的转型创新。从文化变迁的视角看,文化产业从业人员既是文化的传承者,更是文化的传播者,还承担着文化创新发展的重任。而文管专业的学生作为未来的文化产业建设发展的从业人员,其文化自觉性和文化转型能力的培养直接关系到未来文化产业从业人员素质的提高和文化产业的长远发展,因此必须在课堂教学的基础上,依托民族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的实际平台强化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由于文化产业的发展对于文化资源有较强的依赖性,当前区域文化产业的发展体现出差异性。中西部地区文化产业发展多采取资源型发展模式,如利用自然景观与独特的人文景观,整合民俗与民族歌舞节目,而在广电、出版、动漫等创意型产业方面发展不足。其实文化创新力对于文化产业长远可持续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篇10
关键词:SWOT;信息文化产业;产业化
中图分类号:G12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107-5194(2007)01-0148-05
收稿日期:2006-11-15
作者简介:解学芳(19-),女,山东青岛人,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国家文化产业创新与发展研究基地)博士研究生。
一、信息文化产业及其理论品格
世界经济“新思维"提出国富标志由GNP(或GDP)发展为GNH (Gross National Happiness,国民幸福总值),作为这一必然要求的反应,以数字化、网络化和多媒体化为代表的当代信息革命带来了崭新的文化形态――数字文化和网络文化,影响着人类的精神文化发展。信息文化产业就是伴随信息技术在文化领域的应用、网络产业与内容产业融合而产生的一种新型文化产业,作为极富发展潜力的文化产业新兴领域,它的崛起是当代信息革命最为突出的标志之一。
信息文化产业最早于1994年由《北美产业分类系统》(NAICS,1994)根据现代信息技术对传统文化产业不断渗透的趋势,把传统文化领域中的出版、电影、广播电视等纳入信息产业领域,指出信息文化产业是以文化内容为本,包括出版业、电影和录音业、广播、因特网出版和电讯业、因特网服务提供及其他信息服务等。目前,我国学术界对于信息文化产业的界定还未达成共识,一种观点将其定义为IC(Information Culture)产业,即以网络内容产业为先锋的信息文化产业;另一种观点认为信息文化产业就是指网吧产业[1];还有的学者认为信息文化产业是一种以数字化为核心,形成内容生产、营销、服务产业链,包括文化、艺术、科技、教育、娱乐等,同时还带动内容存储、传递、转换技术开发和软硬件的研制生产等的新型产业。
就笔者看来,信息文化产业是与当今世界新的经济形态和技术形态相适应的新型文化产业形态,在内容上是以网络文化为内在根据的文化产业与信息产业的融合,在传播手段上是以网络业为主,是将图像、文字、影像、语音等内容,运用数字化高新技术手段和信息技术进行整合运用的产品或服务。信息文化产业就其品格特征来说,可以归结为以下五点:第一,它属于精神产业范畴,是技术层面的高新科技与文化层面的高新文化的和谐统一:信息文化产业不仅实现了信息的大容量与快速传播,还将文化艺术产品表现在信息环境中,使信息的传播更形象更生动;第二,信息文化产业的内容特征,即它以我国各民族丰富的文化内容为资源,是信息资源与人文精神的结合,其发展与我国文化安全息息相关;第三,信息文化产业具有非排他性,即通过Internet可以实现双向互动,不同的消费者可以同时使用,不会因使用人数的增多和时间的交叉而受到影响;第四,信息文化产品使用的低成本特征,也就是说消费者最终支付的产品与服务的价格,远远低于产品与服务自身的生产成本,同时也说明同一件产品与服务可以多次低成本销售,如有的网络游戏的生产成本高达数千万元,而消费者只需支付很少的资金甚至直接从网络下载就可以使用;第五,信息文化产业的和谐性与联动性:一方面实现了文化产业与信息产业的融合、内容生产与网络运作的有机整合,另一方面网络游戏、网络音像以及网络文化等带动了若干相关产业创造延伸价值[2]。
二、我国信息文化产业的SWOT解析
SWOT分析法又称态势分析法,是旧金山大学的管理学教授安德鲁斯于20世纪80年代初提出的一种能够较客观而准确地分析和研究一个单位现实情况的方法。S是指强项(Strength)、W是指弱项(Weakness)、O是指环境提供的机遇(Opportunity)、T是指环境带来的威胁(Threats)。从整体上看,SWOT可以分为两部分:一是SW,主要用来分析内部的优势条件和弱势条件;二是OT,主要用来分析外部的机会因素和威胁因素。
(一)S:Strength,优势,即我国信息文化产业在竞争中的比较优势
1.传统优秀文化资源丰富。中华文化千姿百态,博大精深,具有无与伦比的潜在优势和动人心魄的神奇魅力。丰富的传统文化资源和民族文化遗产是发展我国信息文化产业的重要资源和建设特色网络文化的精神底蕴,其独特性不可替代,是我国信息文化产业发展的比较优势所在。例如网络游戏中的“十大英雄形象"、“三国"系列游戏都打上了我国浓厚的民族传统文化的烙印。
2.具有世界上最大的潜在消费群。信息文化产业以创意为动力,将各种“文化资源"与最新数字技术融合,建立了新的生产和消费方式,培育出新的消费人群。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游戏市场之一,拥有世界上最大的潜在消费群。以网络游戏为例(见表1和表2)。从表1可以看出,在中、美、日、韩四国中虽然我国GDP居第三位,但发展网络游戏产业的目标市场规模最大,远远超过韩国,而且随着我国娱乐消费者成熟度的提高将带来更大的市场。此外,据CNNIC刚刚的第十八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我国网民的数量已经突破1.23亿,其中宽带上网人数为7700万,宽带用户数量超过美国,位居世界第一 [3];而我国网络游戏业市场规模及用户数等指标从2001年起实现飞跃式发展(见表2),给我国信息文化产业的发展带来契机。还有专家计算过,假若以每个家庭每年平均消费100元的网络游戏软件来保守估计,就将产生5亿元的市场[4]。如此大的发展空间如果能充分有效地挖掘出来,将会推动我国信息文化产业的跨越式发展。
(二)W:Weakness,弱势,即我国信息文化产业在竞争中的相对劣势
1.自身弱势。首先是发展我国信息文化产业的意识淡薄。计划经济思想曾长期主导、影响我国文化行业的发展,导致了对市场经济条件下文化的产业属性的忽视,由此缺乏对其产业性质、特点和规律的研究,实践不够和对经济效益关注不足以及整体的发展思路不是很清楚,致使许多信息文化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得不到有效指导。其次是重技术轻内容。我国信息文化产业的发展对中华五千年文化财富开发的广度和力度严重不够,许多人强调网络的“注意力"的经济特色,网络建设停留在“吸引眼球"阶段而忽视了文化的传承,使得网络内容信息相对贫乏的状况突出起来。消费者的重复是信息文化内容被多次利用后不断深入挖掘的产物,随着重复的增多将激发出消费者对其他信息文化产品的衍生产品产生兴趣,市场也就相应扩大。但就目前我国信息文化产业的发展状况来说很难满足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与多样化需求,例如近年提议“网上信息内容不够丰富"的网民比例不断增长。上述两个问题导致的结果就是信息文化产业的整体竞争力差,在中、美、日、韩四国竞争力中我国排名最后[5]。我国的信息文化产业发展规模小、缺乏核心技术、产业链不长、产业之间的互动性不强,未很好地形成专门的信息文化产业群体。即使国内有些大企业已经具备了一定的产品规模和档次,但与日韩等国厂商相比,无论在技术开发还是在内容开发方面都存在明显差距。例如国内的网络游戏产品基本上是韩国产品的天下,这与中国丰富的文化资源极不相称。
2.政策与政府职能弱势。一方面,有关信息文化产业方面专门的管理和规范政策与法规还不健全。另一方面,就大背景来说,我国文化体制改革滞后。虽然文化体制改革已经提出多年,而且在许多地区取得成效,但整体推进难度较大;而有关我国信息文化产业方面的改革还未提上日程,这与市场经济发展不相适应。此外,信息文化产业的发展正处在急速变化时期,政府对它的管理尚处在起步和摸索阶段,对全国信息文化产业发展缺乏整体宏观布局,而部门设置、政府角色地位和公共财政的使用方式也存在不合理之处,职能交叉和空白并存。例如由信息产业部、新闻出版总署、文化部、公安部、工商总局等部门共同管理信息文化产业的局面[5],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相关企业的管理成本。
3.人才、技术和资本弱势。其一,在我国信息文化产业领域,高层次的经营管理和科技人才较少,尤其是能将内容和信息技术结合的全面型人才稀缺,远远满足不了信息文化产业领域高科技迅速发展和现代化管理的需要。现在我国大学教育设置中没有严格意义上的信息文化产业专业,缺乏专业性强的师资人才。以游戏业为例,目前国内游戏专业人才缺口为1.5万,未来三到五年将高达60万人,游戏人才的匮乏已成为制约我国游戏产业快速发展的瓶颈。其二,技术水平低的问题比较突出,特别是高新技术和先进装备的引入还需要一段时间,而已有的高新技术和装备的作用也没有得到充分发挥,从而导致产品科技含量不高,在国际市场上缺乏竞争力。其三,信息文化产业的融资渠道少。我国信息文化产业的发展壮大仅靠企业自身单一的产品资金来实现融资是不行的,它需要开放的资本市场实现不同形式的产品资金相互流动、补给,才能为其发展提供坚实的金融后盾。当然,内容产业的融资也不能盲目炒作,无论是引进外资还是产业联合都需要保证信息文化产品的高质量和提供优质的服务。 以上三个方面的弱势导致了我国发展信息文化产业的致命缺点:原创力不足。
(三)O:Opportunity,机会,即外部环境提供的有利于我国信息文化产业更易获得的机会和收益。
1.全球化为我国信息文化产业发展带来机遇。一方面,全球发展内容产业的热潮带动我国信息文化产业的发展。以数字技术为载体的内容产业迅速崛起,在世界产业中的比重逐年增加。例如,美国内容产业成为美国第一大出口产业,年增长率40%;欧盟内容产业已超过电信和IT制造业,年均增长率34%[6]。2004年,全球数字内容产业产值达2228亿美元,与游戏、动画业相关的周边衍生产品产值则在5000亿美元以上,成为全球经济最具活力、发展最快的新的增长点。而我国随着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和人民群众休闲时间的增加,精神文化需求将会高涨,潜力巨大的网络文化市场将为我国IC产业迎来历史性的发展机遇和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另一方面,全球化带来了发展信息文化产业方面的管理经验、方法、实践教训和新技术以及资本要素和人才要素,加快了新技术的传播速度,减少了我国创新的试错成本,缩短了将文化资源转变成现实文化优势的周期,更有利于我国信息文化产业早日赶超国际水平。
2.信息技术革命和WTO的加入带来无限生机。信息技术的发展使我国信息文化产业走向效益增长型发展模式,进入一个依靠增值服务实现集约式增长的时期,为我国信息文化产业的跨越式发展和升级换代提供了新的可能与机遇。一方面,高文化呼唤高科技,并通过技术应用和创新动员高科技人才,而现代信息技术恰为信息文化产品的科技含量的提升提供了行之有效的新手段,如在许多领域,原创性的信息文化产品广泛地与多媒体技术相结合实现视觉与听觉的完美享受。另一方面,现代信息技术开拓出新的信息文化产品的领域,增加了信息文化产品的种类和数量,例如以信息技术为依托的文化信息服务网络――各类数字图书馆、远程教育和远程医疗,以网络和多媒体相结合的网络游戏等。此外,我国加入WTO后国际贸易环境的改善为信息文化产业的发展创造了机遇,如关税的降低、出口配额限制的取消、贸易争端仲裁机制的启动等都将有利于我国信息文化产品走出国门。
3.国家的高度重视。国家政策支持为信息文化产业的发展带来了有利影响。突出表现为:一是根据国务院的有关规定,文化部负责制定互联网文化发展与管理的方针、政策和规划,监督管理全国互联网文化活动;依据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对经营性互联网文化单位实行许可制度,对非经营性互联网文化单位实行备案制度并监管互联网文化内容,为信息文化产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制度和市场环境。二是科技部在863计划中增加网络游戏的开发项目,并通过举办国际网络文化博览会,为信息文化产品走出国门搭建平台,引导网络产业与内容产业进一步融合[7]。三是我国曾将2004年定位为“内容产业年"(数字发展年),已把信息文化产业视同与软件产业同样的重要地位,并在税收、审批等方面享受相应的优惠政 策[8]。四是由国家文化产业创新与发展研究基地和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所联合举办的中国文化产业高层新年论坛,为政府、企业和学界搭建了一个沟通与交流的广阔平台。国家对于信息文化产业的这些政策倾斜,都有助于其在初级阶段的市场中获得更大的发展机会。
(四)T:Threat,风险,即外部不利的趋势给我国信息文化产业带来的挑战
这种挑战影响到市场利润和受众的争夺。风险本身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我国信息文化产业自身还没有一套预警机制和相应的避免管理风险的机制。
1.全球化带来的风险。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在带来资源共享的同时把激烈的竞争也引入进来。
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互联网的发展将进一步加剧欧美强势文化对我国信息文化产业的冲击,使国际化的生产方式由传统上对物质资源的争夺转变为对文化资源的争夺。国际信息技术集团和文化传媒集团为占领新的世界文化市场早已开始着手整合世界各国的信息文化资源,如果我们过早地依赖别国力量实现文化遗产数字化,成为文化资源的廉价出口国和信息文化产品的进口国,就会迷失自己而威胁我国文化安全。例如目前国内的网络游戏市场基本上以国外游戏为主,80%的核心技术被外商掌控,为此我国每引进一款游戏要向国外开发商支付30%的分成费。因此,在文化全球化大背景下更应引起警觉,增强危机意识。
2.加入WTO后带来的风险。在开放的国际环境中,越是强势文化越能扩大市场占有率,越是弱势文化越易受到外来的强大冲击。国外信息文化产业大公司发展已成规模,无论是专业化水平,还是科技手段、人才素质、资本实力、产业化经营,都比我国先发展一步。而我国以发展中国家的身份加入世贸组织之后,经过五年的过渡期,按照加入WTO的相应协议条款,国外媒体势必要求国民待遇并以各种方式进入中国市场,致使信息文化产业面临从未有过的竞争对手。现在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国外资本窥探我国的信息文化产业:迪斯尼携手“海虹"进军中国互联网;网民熟识的网络游戏《反恐精英》、《魔力宝贝》以及年轻人热衷追逐的“流氓兔"、“炸酱面女孩"等卡通形象,无一不是国外网络文化向中国扩张与渗透的典型代表;而名为“传奇"的韩国网络游戏在我国拥有700万忠实的玩家,而国内常玩网络游戏的用户总共也只有800多万。根据韩国的统计,韩国游戏在中国的内地和台湾网络游戏市场的占有率已达90%[9]。如果不及时开发以中华文化为内涵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民族品牌,那我们丧失的不仅是经济利益,就连民族文化也会受到冲击从而影响我国的文化安全。
简言之,进行SWOT分析最重要的是通过评价信息文化产业的强势、弱势、机会和威胁,运用系统分析的综合分析方法,得出最优化策略:即在现有内外部环境下,发挥优势因素、克服弱势因素,利用机会因素、化解威胁因素。
三、发展我国信息文化产业的战略选择
我国信息文化产业适合采用积极的增长型发展战略,这一发展战略是建立在我国信息文化产业具备进一步发展的巨大优势和机遇之上的。我们必须树立科学、和谐的发展观,从制度层面、组织层面和产业层面提出科学的、合理的、可行的发展思路来指导我国信息文化产业的大发展。
(一)制度层面:创造良好的信息文化产业发展的制度环境
信息文化产业发展的制度建设需要创造良好的法制环境、政策环境和市场环境。一是加快信息文化产业方面的立法,完善各种行政规范,加强行政监管,净化信息资源,保障信息安全和保护知识产权。当前在此方面已卓有成效,如《互联网信息管理办法》、《互联网登载新闻管理办法》、《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办法》、《互联网信息服务经营场所管理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网络国际联网出入口信道管理方法》等已颁布实施。二是要出台一批促进信息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来规范和加强对国内外产品的内容监管,如 建立网络内容分级过滤体系来规范和管理网络文化产品的内容;建立国外信息文化产品进入国内市场的评价审核批准机制和内容审查制度,在把世界各地的优秀网络文化产品引进的同时,防止拟进入国内市场易对消费者和市场繁荣产生伤害的IC产品与服务。三是政府在加强监管的同时还要加强宣传引导,创造开放、有序的市场环境。一方面可以通过新闻媒体等社会舆论加强正面宣传;另一方面通过一些公益性活动,如举办网络文化校园行、网络征文等活动,促使公众文明上网、绿色上网,引导网络文化健康发展。 (二)组织层面:健全管理机构、培养优秀的专业人才
规范信息文化产业的市场运作,加强对其引导和管理,必须有负责、高效的管理系统,并配之优秀的管理人才。在韩国,政府为促进韩国游戏业的发展成立了游戏支援中心和游戏研究所,我国也应做出努力。其一,建立高效的管理机构。一方面建立和健全信息文化产业的行业协会组织作为政府与企业、企业与社会的沟通纽带,加强行业服务和行业自律,规范企业竞争行为,维护从事网络文化行业的利益。另一方面政府内部成立专门的组织机构对信息文化产业实现对口管理,建构起我国IC产业发展的主体框架,进行宏观调控并为企业提供技术创新支持和政策支持;有条件的地方可建设信息文化产业发展基地并规划实施一批大型内容产业重点工程。此外,政府可以组织定期性的政府论坛、专业论坛和民间论坛来探讨当前信息文化产业发展的方方面面,集思广益,提高我国信息文化产业的专业化水平。其二,培养优秀的信息文化产业的相关人才。游戏软件人才的匮乏已导致网络游戏利润的不断外流,要保证信息文化产业健康稳定的发展必须建立起人才培养体系,根据企业的风格、专业性质走职业化培训道路。一方面鼓励企业开设培训班或与研究机构联合大力培养网络策划人员、开发人员、技术人员和营销管理人员,并着力培养其创作思维体系和创意技能;另一方面为了吸引更多的专业人士加入到信息文化产品的开发中来,高等院校要加快开设有关网络文化产业相关的专业,培养相应的人才来挖掘文化资源的潜在价值,开发出更好的高技术文化产品。
(三)产业层面:推出民族品牌,实现信息文化产业的产业化
第一,打造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民族品牌。网络信息过剩促使信息文化产品的数量竞争转向质量竞争,信息文化产业的核心竞争力的定位转向“文化创意"。例如,作为IC产品的代表网络游戏产业已经进入第六年,随便一款韩国游戏就可圈钱的想法早已被现实击溃,自主研发产品已成必然选择[10]。因此,我国企业要同国际抗争抢占网上国际文化战略高地,把我国的传统文化资源和文化成果转制成数字文化产品,必须推出自己的原创品牌,改变我国信息文化产品创意性文化内容开发不足的现状。一方面要实施民族精品工程。鼓励、引导、扶持国内软件开发商、网络运营商、内容提供商等各类企业,以高新技术为基点创造出有思想性、时代性、民族性的文化作品,开发出大量科技含量高、具有世界先进技术水平并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内容健康有益、形式丰富多彩的优秀IC产品,实现高技术与高品位的统一,从而逐步占据国内市场的主导地位并跨入世界IC产业大国的行列。另一方面,为了更好地促进品牌创新,应建立以人才培训、市场服务为一体的,以网络文化产品研发为主的产业园区;政府需提供激励支持,对网络文化产品的原创或者开发单位予以税收优惠政策、奖励扶持或者资助以推动信息文化产业的发展。此外,在拥有自主品牌的基础上一定要采取有力措施依法保护知识产权,鼓励各大企业在技术方面有所突破,开发能够识别合法用户的新技术、控制非法复制,逐步建立起网络技术监督体系,从技术上减少网络文化产品侵权事故的发生。
第二,实现信息文化产业的产业化。引导网络运营商与内容提供商结成战略联盟,拓展产业链,推动我国信息文化产业和网络内容产业有序繁荣和健康发展,是我们的战略选择。一是要充分利用国内国际资源壮大自己。一方面通过国际和国内合作,引进资金和技术,参与资本的运作,为其发展储备经济支持和技术支持。另一方面与电信业务的电信商进行经营互补,通过内容创意集群做强IC品质的同时培养起服务意识,借助文化资源优势、市场潜力优势以及本土作战优势为越来越多的用户提供数据化、智能化和个性化服务,提升产业优势和竞争优势。二是要拓展产业链。信息文化产业的规模经济和集聚经济的特性使其集中于同一地点时可以形成产业关联,既节约单位生产成本和提高生产效率,又可以为产品创新提供平台。因此,可以建立从信息文化创意到生产复制、衍生产品开发、产品包装和销售服务的一条完整的产业链条[11]。由于信息文化产业链长、涉及面广,企业应尽快研究产业链纵向贯通或横向整合的政策,根据自身特点选择最能发挥特长的环节切入信息文化产业。其一,市场细分策略。企业可以根据不同的目标群体偏好发掘出符合消费需求的产品来满足特定的消费者群体;除了根据消费需求定位网络文化资源的潜在价值外,还应专注于自身有优势的网络文化产业的市场板块,即集中优势资源专注于强势领域,为某个专业市场提品,从而牢牢把握属于自己板块的产品的潜力和市场前景,而不是全面“撒网"。其二,网博会是拓展信息文化产业链向国际延伸的最佳方法。网博会把国外最先进、最流行的各种各样的优秀网络文化产品引进来,同时也把我国的优秀文化产品融进国际性的一个交流、对话的结构,实现了国际、国内的优秀信息文化产品的互动,有利于开拓国内外市场,促使我国信息文化产业在交流中不断进入新高点。其三,构建大型的信息文化产业集团,使整个地区甚至全国的信息文化产业发展格局呈现溢出效应和仿真效应,以此带动整个信息文化产业实现飞跃发展。
参考文献:
[1]柳士发.迎接信息文化产业的崛起――IC产业宣言[N].中国文化报,2003-05-14.
[2]李亚青.信息文化产业发展的战略思考[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4,(9).
[3]丹.我国网民数量突破1.23亿[Z/OL].,2006-07-20.
[4]刘绪义.论中国网络文化产业发展的几个问题[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7).
[5]祁述裕.中国文化产业国际竞争力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299.
[6]民盟.把北京建成网络文化产业中心[Z/OL].,2005-01-27.
[7]陈雪根.网络文化产业产值超越传统文化产业[J].传媒观察,2003,(10).
[8]丁韧.我国内容产业资源整合及发展趋势[J].情报理论与实践,2005,(4)
[9]张税.中国网络文化产业风生水起[Z/OL]..cn,2003-1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