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技术学概述范文
时间:2024-01-02 17:56:2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教育技术学概述,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医学;教学改革;现代教育技术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社会信息时代的到来,现代教育技术逐渐形成,将现代教育技术应用在医学教学改革中,是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的重要教学领域之一,对于培养创新型、实践型综合素质医学人才具有重要的作用。
一、现代教育技术的内涵概述
(一)现代教育技术的定义。现代教育技术是与传统教育技术相比较而言的,其具体是将现代科学技术应用到教学过程中,主要包括多媒体教学、视频课件开发等,旨在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以及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现代教育技术的体系构成。纵观我国目前教学现状可以发现,现代教育技术体系主要由以下两方面构成:一是学习资源,即将多媒体技术引入教学过程中,多媒体技术集视频、音频、图像、文本等多种功能于一体,将其应用现代医学教学过程中,不仅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五官感受,增强学生医学学习的兴趣和积极主动性,其亦蕴含了丰富多样的学习资源,可以帮助学生全面学习。二是学习过程,即多媒体教室的打造不仅改变了传统教学过程中的黑板式教学方式,亦节省了学生用于记笔记的时间以及教师的板书时间,给师生赢得更多的知识教授以及交流的时间。而将多媒体教室应用在现代医学教学过程中,不仅可以通过数字化模拟技术在最大限度上真实模拟人体结构、功能等,亦可使学生通过视频播放真实再现手术等相关治疗过程中,同时提高学生的理论学习效果以及实践操作能力[1]。
二、现代教育技术在医学教学改革中应用的重要作用
(一)推动医学教育理念的转变。教育理念是指导教师选择相应教学方式的重要前提。现代教育技术是现代教育理念的重要载体,其是在传统医学教学基础上对各种教学资源与教学方式的优化和整合,在现代教育理论体系中占据重要的地位。基于此,在医学教学改革中,将现代教育技术应用其中,有利于强化创新教育、实践教育的综合素质型教育,从而推动现代化医学教学理念的形成。
(二)丰富医学教育方式的应用。在医学教学改革中应用现代化教育技术不仅改变了以往医学教学过程中“教师灌输式讲,学生机械式听”的教学状况,亦将教材内容以文字、图像、音视频、动画等多种形式展现出来,极大地丰富了医学教育方式,实现了教育资源的共享与信息传递,有效提高了教学质量,推动了医学教学改革的进一步深化[2]。
(三)提高学生医学学习的兴趣。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将现代教育技术应用在医学教学改革中,不仅增强了现代医学教学的新奇性,亦给学生五官带来更加刺激的感受,通过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医学教材中枯燥、乏味的理论知识都以生动形象的画面展现出来,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医学学习的兴趣和积极主动性。
三、现代教育技术在医学教学改革中的具体应用
(一)重视多媒体技术在医学教学中的应用,提高医学教学的生动性。在医学教学改革中,要重视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以改变传统医学教学过程中僵硬化的教学模式以及枯燥沉闷的教学气氛,具体表现在:一是可以将医学教材中的基础理论知识进行有重点、难点的归纳总结,并制作成微视频的形式,在正式上课之前传送给学生进行提前预习学习,以便于加强课堂上师生之间的交流互动;二是在医学理论知识讲解过程中,要穿插相关视频播放或者是动画表现,如通过视频展现神经系统信号传导过程、癫痫病人发作症状等,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化抽象的理论知识为生动形象的画面展现,从而增强学生的求知欲以及探索欲。
(二)构建立体化医学教学资源体系,满足不同层次人员需求。为向不同教育层次人员提供不同层次的医学教育服务,可以对医学教学体系进行深层次的改革,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打造立体化教学资源体系,开发以教育层次为单位的课程包或者是以专业、学科为对象的应用网站,以便于有计划、有层次地向不同层次的医学学习人员提供相应的医学教育服务。
(三)开发专业性医学教学软件,构建网络化医学教学模式。网络化、远程化医学教学模式将成为医学教学改革中的重要转变,其突破了时空的限制性,在医学教育上具有更大的灵活性,能够满足不同时间及空间的学生进行医学学习。因此,在医学教学改革中,要重视专业性医学教学软件及网站的开发,构建出网络化、远程化教学模式,以较强的灵活性、专业性满足不同层次医学学习人员的需求。综上所述,将现代教育技术应用在医学教学改革中对深入医学教学体制改革以及加强医学生实践、理论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医学教学中,要重视相关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打破传统教学模式中对学生学习兴趣以及学习能力的禁锢,增强学生医学学习的积极主动性,提高医学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赵峰,姚红星.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促进医学教学改革[J].新乡医学院学报,2010(1).
篇2
一、教学模式概述
在学理论中,教学模式的分类逐渐趋于严密与细致。
(一)根据教学主体在参与教学活动中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程度,可以把教学模式分为三种:学生主动型、教师主动型、师生互动型
在教学模式中,学生主动型教学模式一直是教育实践所追求的最高目标,因为在这种模式下,每个学生都能根椐各自的需要和能力,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运用各种教学媒体,进行兴趣、实践学习、创造性学习和个别学习。甚至有的理论认为所谓“主体性学习模式”就仅指此模式[1].但是,绝对的学生主动型模式很难规模性开展,原因主要是应用这种模式的条件不能得到充分满足,如学生的学习素质参差不齐,难以保证教学目标顺利完成;资金短缺、教学硬件不能配套、教学机构功能紊乱,以及目前以学历为标准、以集中教学为常规组织形式的应试教育体制等。因此,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是普遍采取的一种形式,其最大的优点是能顺应目前的教育体制以便有效地组织教学,保证教学目标的实现。但这种教学模式的缺点也是显而易见的,那就是忽略了教学活动中的学生主观能动性发挥的作用,忽略了教学对象个体性的差异,容易产生僵硬呆板的学习气氛及教育出无创新实践能力的学生。师生互动型教学模式正好能够弥补前两种教学模式的缺点,并且充分发挥二者的优势,因此其积极的教学意义是值得推广的。
(二)教学模式也可以根据教学的不同分为多种类型
因材施教的个别教学和统一集中的集体教学就是一种以组织教学方式为标准的分类方法;也可以以实施教学的具体方式分为教师讲授型、学生讨论型、问答解疑型、实践型等多种教学模式。各种教学方法没有优劣之分,关键在于如何根据不同的教学和教学对象选择一种或多种教学方法,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这一点已经是教育界的共识,也是教育制度改革所取得的重要成果之一。
(三)根据教学媒体的运用程度可分为单一教学模式和多媒体教学模式
单一教学模式即采用传统教育媒体开展的教学模式,常常被狭义地认定为课本、讲义、黑板、粉笔。随着现代教育理论和实践的,教育媒体的种类也不断地扩大。特别是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极大地推动了媒体技术的发展,产生了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多媒体教学。这种教学模式的特点就在于:(1)音频、视频技术的应用,可以模拟教学环境,全面刺激教学对象对教学内容的接受,进行创造性学习;(2)机技术的应用,可以方便地采取互动型、开放式教学模式;(3)技术的应用,可以突破地理位置和教学资源配置的限制。因此,开发和应用多媒体技术教学模式,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二、法学学科的教学特点和与其相适应的教学模式
法学是一门学科,也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其学科特点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
(一)理论知识的掌握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在教学目标中占有同样的比重
是解决现实社会问题的,所以理论必须与社会的实际问题相结合,才能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实践能力。对此,采用以学生为主导的实践型教育模式是一种最为有效的途径。然而目前的情况是,实践型教学阶段往往和其它教学阶段在时间上相割裂,而且,由于教育经费的紧缺和司法机构的设置限制,使其难以保证应有的教学效果。
(二)案例教学在法学教学模式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为了使与实践能够更加紧密地相结合,并且增强对理论知识的具体认识,在教学活动中逐渐锻炼学生、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在课堂教学中增加案例讲解、案例分析、案例讨论的,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案例教学中,如何选择恰当的案例,如何准确地表述案例发生的背景是关键所在。如何引导学生对具体案件采取最合理的操作、对不同裁决结果进行最充分的法学价值判断,才是案例教学期待的目标。这就需要在教学中做到师生能够相互交流,充分地表达各自的观点,并对基于自己的观点产生的法律后果有足够的认识。要做到这一点,在的教学条件下实际上有很大的困难。
(三)教学资源的缺乏是目前困扰法学高等的一个重要原因
如何合理配置教学资源,结合相关专业特点,保证教学质量,就成为基础性法学教学的关键所在。在法学专业院校中,师资力量的差距也较大,学术流派各有所重,信息渠道各不相同。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各院校、各学科画地为牢,各自为政,造成了教学资源相对紧缺的局面,严重阻碍了法学教育的良性发展。加强学术交流,特别是加强校际同专业之间的学术交流,对促进学术发展,保证教学效果有很大的作用。同时,跨专业的横向学术合作,教学机构和实际工作部门的纵向合作,都有积极的实际意义。尽管目前这样的交流合作也逐渐多了起来,但基于交流形式和合作基础的限制,还远远不能与现实需要相适应。
三、多媒体教学技术的应用是解决目前法学教学中出现的问题的最好办法
多媒体技术是指机实时综合处理文字、图像、声音等各种媒体信息的系统技术,并超越了过去的多媒体组合技术。多媒体教学模式则是指通过多种媒体教学信息的收集、传输、处理和分享来实现教学目标的教学模式[2].从前面对多媒体教学模式的分析可以看出,其优点正好弥补了目前法学教育中出现的各种冲突和不足。作为一种媒体技术,它所承载传输的信息形式是多种类的,覆盖了教学系统的各种要素,具有全面性和形象性;它提供了各个部门、各类人员、各项工作、各个环节和各种要素信息之间联系的信息通道,具有多向性和交互性。因此,在法学教学中可以通过应用多媒体教学模式,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在不同的教学环节合理配置教学资源,充分、形象地模拟教学环境,组织学生采用多种有效的,以最、最直接的方式达成学习目标。如通过,将校园课堂和法院审判庭联接起来,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案例教学;通过网络,学生可以收集相关法学资料并参加讨论,实现互动开放式教学。
现在,多媒体教学模式已经向智能化、全球化、多样化等多方向发展。特别是多媒体辅助教学软件(CAI)的开发和应用在迅速发展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是,法学教学CAI在实际开发和应用中,也存在着一些明显的不足:(1)大量的课件表现为讲授式课件,是对传统课堂教学的一种直接照搬,尽管可能实现了教学资源配置,但是没有表现出多媒体教学应有的互动式、交互性和现实模拟性等优势特征;(2)课件的开发也往往是各自为政,缺乏合作,质量良莠不齐;(3)多媒体教学模式的开展,缺少相配套的基础硬件的保证,如校园网络建设滞后、计算机配置数量与教学需要不相适应等。
解决上述问题,可以从下面几点做起:首先,在有限的教学投入中,将多媒体教学的硬件建设作为重点投资对象,以保证教学模式顺应化的需要;其次,加强专业课件的开发应用合作,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集中优秀师资力量,组织专业软件技术工作者,在一定教育体制的监督下,制备多种模式的教学课件以供不同教学对象和教学环节的选择,如课堂教学类CIA、课外活动类CIA、个别授导类CIA、合作学习类CIA、情境模拟类CIA、远程教学类CIA等[3],特别是法学教学课件(指多媒体教学素材和知识的单元,一种课件的半成品)的开发和应用,更能充分发挥教师的教学能动性和灵活性,是目前课件开发的重点内容。第三,充分发挥网络优势,使教学过程做到教学课件的应用和网络的应用有机结合,以实现教学资源的有效配置,增强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第四,增加教学课件的信息量,真正体现多媒体技术效果。
[]
[1]萧树兹。教育学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4.162。
篇3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10-0131-02
随着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各地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教育部也加大了对高职院校教育资源的投入,各地相应推行了一系列优惠政策鼓励和吸引更多的学生报考高职院校,我国高职院校无论在教学条件还是在教学水平方面都有明显的提高。但是由于诸多因素的影响,高职教育仍然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要求,数学教学同样不能满足专业的需求。因此,研究基于专业需求的高职院校数学教学问题就成为当务之急。下面结合我们的教学实践经验谈谈高职院校数学教学如何服务于专业这一问题。
一、高职院校数学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高职院校所培养的是社会所需的应用型技术技能人才,所有课程的教学都必须为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服务,但是目前高职院校的数学教学还存在如下问题:
第一,数学教师缺乏专业课程的理解[1]。数学教师不了解相关专业对数学的具体需求,不与专业教师进行交流和沟通,对数学结果不能进行专业解释,导致教学过程中不能根据学生的专业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导致学生产生学习数学没有用处的观念。
第二,中学数学与高职数学部分重叠。高职数学与中学数学在函数极限、导数及其应用、定积分等内容上存在严重重叠,学生会以为高职数学内容只不过是中学数学中微积分而已,致使学生出现松懈的情绪,等他们明白过来时已经晚了。
第三,高职数学教学内容与专业需求脱节。只区分文科类经济数学与理工类高等数学不能满足不同专业对数学的需求,因为不同的专业对数学的需求有较大差异,电子专业对三角函数、三角级数、数理逻辑等的需求较大;机械专业对几何计算、几何作图、正弦余弦定理等需求量较大;计算机专业对离散数学、数理逻辑、计算数学等方面的知识有较多需求;物流专业对线性规划及其应用有较多需求;财经、管理专业对数学的经济应用有较多需求。
第四,注重高职数学的完整性、逻辑性,忽略数学与专业之间的内在联系;注重教师的主导性,忽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教学过程中缺少师生间的交流与互动;注重现代教学手段的应用,忽视传统板书的作用;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常常注重专业课程的教学时数而缩短数学教学时数,致使高职数学教学内容已在减少,教学进度反复加快,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的现状。
由此可见,实施高职院校数学教学改革已成必然趋势。
二、高职院校数学教学改革实践
高职院校数学教学改革涉及面较广,在这里我们仅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改革入手介绍高职院校数学教学改革的具体措施。
1.调整教学内容,服务专业需求
我们将数学教师相对固定在某个专业或两个相近专业,要求找出相关专业的专业课程所需的数学知识,并请专业教师和实训教师介绍该专业所需的数学知识,然后按照数学的逻辑顺序列出该专业数学教学内容目录,同时渗透数学建模思想与数学文化的内容,然后根据各专业的不同需求制定相应的课程标准,充分体现“以服务专业为目的,以必须够用为原则,适当兼顾前瞻性”的教学理念,落到实处的就是根据不同专业需求选择教学内容。
鉴于高职院校各专业所需数学知识有所差异,考虑到中学数学与高职数学有部分重叠和脱节的现象,我们分经管和理工两个大类的前提下,细分为公共数学、专业数学及选修课三个模块。在公共数学模块只介绍相应的数学知识,但尽量减少与中学数学的重叠;在专业数学模块,针对不同专业的需求,介绍数学知识在该专业的应用或建立相关数学模型;在选修课模块,主要介绍数学建模、数学文化、数学思想与方法、数学软件的操作等。
经管类公共数学模块:包括数学基础知识、极限与连续、导数与微分、不定积分、定积分。在数学基础知识部分要介绍余切函数、正割函数、余割函数、四种反三角函数,对同角三角函数的关系、特殊角三角函数值、三角公式也应作介绍;在极限与连续部分,要尽可能减少与中学数学的重叠,剔除间断点及其分类;在导数与微分部分,对中学学习过的导数公式以复习的形式给出,重点介绍求导方法及补充的几个函数的求导公式,剔除微分的近似计算;在不定积分部分,只介绍不定积分的概念及性质、直接积分法、第一换元法和分布积分法;在定积分部分,避免与中学数学重叠的同时,剔除定积分的几何意义和广义积分。
经管类专业数学模块:(1)对物流管理专业,具体内容有:经济管理中的常见函数、经济工作中极限与连续的相关案例、三个边际、一个弹性、经济工作中的优化问题、经济学中的微分方程模型、线性规划在运输、物资配送、物资调运等方面的运用、matlab等数学软件的操作等。(2)对财经与管理专业,具体内容有:经济管理中的常见函数、经济工作中极限与连续的相关案例、三个边际、一个弹性、经济工作中的优化问题、经济学中的微分方程模型、matlab等数学软件的操作,回归分析与方差分析等。
理工类公共数学模块:包括函数、极限与连续、导数与微分、不定积分、定积分。在函数部分要增加余切函数、正割函数、余割函数、四种反三角函数,对同角三角函数的关系、特殊角三角函数值、三角公式也应作简单介绍;在极限与连续部分,要尽可能减少与中学数学的重叠;在导数与微分部分,对中学学习过的导数公式以复习的形式给出,重点介绍求导方法及补充的几个函数的求导公式;在不定积分部分,要删除复杂的有理函数积分法;在定积分部分,避免与中学数学的重叠。
理工类专业数学模块:(1)对机械专业,要适当介绍几何作图方面的知识,对常见轨迹也应有所介绍;要引入机械制造、工程等方面的极限、连续、导数与微分、积分等案例;把微积分的其他相关应用案例集中到这一模块。(2)对计算机专业,首先介绍微积分的应用,然后增加矩阵与行列式初步,最后介绍逻辑初步与图论的相关知识,适当介绍数值计算的基本知识,为计算机专业课程的学习提供良好的数学基础。(3)对电子专业,首先介绍微积分的应用,然后介绍逻辑初步知识,为电子专业课程提供必要的数学基础,接下来简单介绍数值计算的基本思想与方法,最后介绍波动理论与函数变换方面最基本的知识。
数学选修课模块:(1)对数学模型,主要介绍出等数学模型、微分方程模型、线性规划模型及其利用数学软件进行求解。(2)对数学文化,主要介绍从孙子算经谈起、贾宪三角形及其运用、鸡兔同笼问题、纵横图趣谈、东家流水入西邻、图形的拼补与平面镶嵌、从黄金分割引出的数学问题、勾股定理赏析、七桥问题与一笔画、埃合尔的数学艺术、达芬奇与射影几何、文学与数学、数学的美、数学与音乐、莫比乌丝带与克莱因瓶等。(3)对数学思想与方法,主要介绍数形结合、化归与转化、整体与局部、极限、类比、建模等数学思想以及配方法、换元法、消元法、待定系数法、观察与实验、概括与抽象、类比、归纳与演绎、特殊与一般相结合等数学方法。(4)对数学软件操作,主要介绍MATLAB概述、MATLAB程序设计、MATLAB绘图、数值计算等。
2.改革教学方法[2],适应专业需求
高职院校各专业对数学都有一定的需求,鉴于高职学生具有数学基础差、学习习惯不好、教学时间较少等特征,我们唯有改变其教学方法,才能更好地适应专业需求。
(1)教会学生学习数学的方法。对概念应该先阅读概念,记住相关的符号和名称,后熟记定义,把握本质,然后体会概念反映的范围,最后围绕概念进行一定联系达到会应用概念的程度;对定理、性质等要准确区分条件和结论,熟悉其推理的思路与方法,能较熟练地运用这些定理和性质,对于公式要先会书写,理解公式中字母、符号的含义,体会公式所反映的规律,要对公式进行适当变形,了解其不同的形式。要教会学生记忆的方法:对导数公式就可以采用联想记忆法,联系到基本初等函数的顺序可以逐一记住导数公式,联想到导数公式就可以记住微分公式等等;对同角三角函数的关系可以采用图表记忆法;对各象限三角函数的符号可以采用口诀记忆法;对求极限的方法、导数的应用可以采用归纳总结法等。
(2)传统方法与现代教学手段相结合。由于数学具有逻辑严密性特征,所以需要适当板书,展示演绎推理过程,所以传统的粉笔加黑板的教学方式仍然可以派上用场,但为了使教学内容更加形象、直观,也有必要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制作精美的课件,展示数学直观性。只有二者的有机结合才能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3)灵活使用多种教学方法。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产生了诸如任务驱动教学法、案例教学法、项目式教学法、情景教学法、探究式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等,我们在数学教学实践中,经常将多种教学方法有机结合构成复合式教学法,实践结果令人比较满意。
篇4
【关键词】 信息技术 教育技术 教育教学改革
随着二十一世纪的来临,人类文明史早已由工业化社会步入到信息化社会。新世纪的竞争,是经济实力的竞争,是科学技术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而人才的培养取决于教育。日新月异的时代要求更多地在教育教学中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要把现代教育技术当作整个教育改革的制高点和突破口,深刻认识现代教育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及其应用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充分认识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是现代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对教育的必然要求,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教育不可能再像以前那样,用单一的手段和方式去向学生灌输知识,随着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更要求改变以往“填鸭式”的教学方式,让学生自主地思考和学习。那么,在信息技术和教育技术的相互作用下,是如何推动教育教学改革的,现浅谈如下:
1 信息技术引发教育教学改革
在当今时代,知识和科技创新的竞争实际上就是高素质人才的竞争,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基地,教育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重要摇篮。教育的发展总是与科学技术的发现、发明、创造分不开的,纵观20世纪末直到现在的新技术革命形势及其对教育的影响,凡是科学技术有了新的进步,教育也迟早会发生相应的变革。可以发现目前信息技术上的每一点进步对教育的影响越来越直接、越来越深刻。知识更新和转化为生产力的速度加快,未来的社会是信息社会,信息社会的高度发展要求教育必须改革以满足培养面向信息化社会创新人才的要求,同时,信息社会的发展也为这种改革提供了环境和条件,教育信息化是教育面向信息社会的要求和必然结果。未来的主导技术是信息技术,以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技术教育作为教育信息化的直接推动力,将在新一轮教育改革、新课程实施中产生十分深远的影响,对教师信息技术运用能力提出了新的挑战。为教育提供了很多新的机遇,给教育思想、教育模式、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教学手段的现代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从而提高了教育教学的质量。因此,充分认识当前教育改革的历史使命,学习和掌握信息技术不容忽视。
2 教育技术对信息技术与教育整合的支持
伴随我国教育技术的发展及国家教育改革的深入,人们在步入信息时代的同时,现代教育技术被广泛的应用于教育教学中。教育技术不仅包括视听媒体、计算机、网络等硬件及其软件,还包括设计、开发、应用、管理和评价学习资源和过程的一切方法和理论。现代教育技术的产生和发展,在教育史上引发的不仅是教育手段和教育方法的变革,而且是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等一系列内容的历史性变革,运用现代媒体进行教学,运用系统方法设计课堂教学过程、开发教学策略、构建教学模式等等。信息技术的发展,始终对教育技术有着重要的影响,而教育技术的发展也始终是信息技术进步的一个重要的推动力。但信息技术的介入不会自动使教育发生根本性变化,信息技术不能独立成为好的教学工具。只有在信息技术环境下,树立系统的教育技术设计思想,运用系统的方法考虑目标、内容、师生、媒体、策略、资源和环境等各个教学要素之间关系,重视经验技术,才能使教学资源发挥最大的效益。因此开展信息技术教育和实现教育信息化需要教育技术的支持作用的。信息技术要发挥作用必须整合到课程中去。今天的教师,不仅要知道如何运用技术,更要知道如何有效地将技术整合到学科教学中去,而教育技术能力建设的根本目的就是支持并实现整合。
3 转变教育教学观念,推进课程改革
教育观念是指导教育行为的思想观念和精神追求。为全面推进课程改革,一定要抓教育观念的问题,革新传统的教育观念。传统的教学观是教师教书本知识,学生学书本知识,教学功能只有一个,就是传授书本知识。而新的教学观则认为教学具有多方面的功能,它既要传授知识,又要发展多种能力如学习能力、信息处理技术、解决问题能力,还要培养品德。两种教学观的根本分歧在于提高教学效果的着眼点在何处,在信息时代,一切取决于效率,而教学的效率在于怎样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高质量地掌握知识,具备不断更新知识,创造新知识的能力。把发展智力提高到应有的地位,不仅是由于现代生产技术发展提出的要求,也是全面把握教学任务和教学质量标准的要求。现代化教育技术不仅是以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现代化教育技术,而且包括教师的教育观念、教育技术的现代化。当今社会是信息化智能型的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标准也与过去有了明显的不同。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为了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人才,作为一名历史教师应树立全新的教育观念,并努力将新的教育观念贯彻落实到实际教学中,以全力推进课程改革。
4 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构建新型的教学模式
面临21世纪,社会的高度国际化、信息化使现代教育面临着深刻改变,传统的教育模式也因此受到冲击。传统的教育思想、体制、内容、方法和规模都与社会发展需要不相适应,教育模式的改革成为我国教育改革的核心,现代教育技术若要实现优化教与学的最终目标,就必须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心,探索构建教育教学的新模式,改革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体系,改革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使得通过最终教学设计所建构的教学模式能较好地体现教学改革要求。因此现代教育技术要求我们在克服传统教育理念束缚的同时,运用新的教育教学理论指导教育教学,发展新型的教育教学模式。在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已经由向学生传递知识转变为发展学生学习能力、培养学生主体意识、主体性、个性和创造实践能力。在教育目标上,既要满足社会要求,也要重视学生个人的需要,鼓励学生向多样化发展;在教育内容选择上,从学生和社会的共同需要出发,进行合理的组织与安排;在教育方法的运用上更多地提倡合作化学习和个别化学习的有机结合,培养学生的认知技能、动作技能和态度情感技能等;在教育形式上,结合多种教学理论,采取灵活的方法,与学生的生活、学习很好地协调。因此,现代化教育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的教育模式,重视理论联系实际,主张启发式教学,倡导学生的自主学习。同时现代教育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不仅改变了教师的教学方式,也改变了学生的思维方式和学习方式,这即是对教育的挑战,也是为教育的改革发展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遇。
5 信息技术对课程整合的推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使教育产生革命性的变化,教育教学更加方便,知识更加易于获得,信息技术整合于学科教学,就是通过学科课程把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将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教与学融为一体,将技术作为一种工具,提高教与学的效率,改善教与学的效果,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它的研究与实施为学生主体性、创造性和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创设了良好的基础,使学科教学朝着自主的、有特色的课程教学方向发展。教师必须创造现代信息技术支持下的信息化学习环境和教育环境,探讨新的教学模式。才能让不同程度的学生都能在适合自己的问题层次上展开思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丰富他们的认知世界和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现代信息社会对教育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在人才的培养规格和培养目标上要求从培养知识积累型人才转向培养创造型人才,要求学生能够有良好的素质和持续发展的能力。这就要求更加重视学生的学习效果,让学生的学习过程包含更多的主动获取知识、处理信息、促进发展的成分。为达到这样的培养目标,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提供了良好的机遇,信息技术作为辅导者、教育的工具、学习的对象为学生提供了各种供选择的学习资源。从而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精神,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6 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先进的教学手段、多样的教学方法
从现代的、发展的、全面的眼光来认识教育技术对教育改革的支持作用,要更多的注意探讨那些与现代科学技术有关的课题,吸收现代科学技术成果和系统思维方法,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必将导致教育教学领域的深刻改变,网络教学、远程教学、教育资源共享的教育新时代正向我们走来。信息时代的到来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应用,极大地丰富了教育资源,同时也使教育风格更加精细和个性化,使教育格局更具开放性,同样也丰富了教育手段,使教育更具高效率。教育现代化首先是教育观念现代化,通过各种手段,强化教师现代化教育意识,确立现代化教育新思路、新观念,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深入教学改革。教师也要转变陈旧教育理念和手段,促进教学内容、方法、结构和教学模式的改革,加快建设现代化的教育手段和管理手段,提高教育质量和效率,利用网络技术的先进、快捷充分为教育服务。也要鼓励、培养学生实现网上“个性化学习”,学会从网上获取知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努力培养“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创新人才。在新形势下研究和探索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是适应新世纪教育的需要,对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有着十分重大意义。教学方法的改革,应在沿用传统教学方法的同时,逐步采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进行改革实验,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作为进行现代形式教学的主要教学媒体和手段,具有形象生动、动态直观等显著特点,从而实现把单一、落后的手段改成多样化的现代化教育技术手段,使其更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体现时代的特征,并能提高教学效率。
综上可见,在当前教育改革、发展的形势下,信息技术对当前的课程改革有着不可估量的促进和推动作用,信息技术教育在教育改革的浪潮中也将不断完善和发展,用先进的教学技术造就优秀的新世纪人才,是刻不容缓的事,网络教学、多媒体课件,作为一种新生事物,目前正处于发展壮大之中,随着计算机的日益普及,以及多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校园网将实现全区、全国的联网。这对我们每一位教师来说是一种机遇,更是一种挑战,只有不断奋进,努力进取,对每一堂课进行最适用的模式、策略和方法的具体设计,才能跟上时代潮流,为我国的教育事业腾飞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全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2001~2010
2 马宁等.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层次.北京师范大学现代教育技术
研究所
3 现代化教育技术在教学改革中的应用,2006.3.28
4 徐波.突破误区,推进现代教育技术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应用.常
州市第二十六中学
5 刘友林等.信息技术教育与学科教改的必然走向,2006.03.27
篇5
【摘 要】目前,高等数学传统的纯课堂理论式教学模式与现代高职教育理念越来越不符合,本文简单阐述了在项目教学的大背景下,打破高等数学的课程体系,把碎片化的高等数学知识融入各个项目任务中,并举例进行了说明。
关键词 项目教学;高等数学;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5)20-0078-02
从2010年至2014年,吉林省理工类专科录取分数线逐年下降,分数从290分降至150分,与此同时,在高数教师的实际授课中,学生也有普遍反映听不懂的现象。从2010年以后,同等难度的考试卷,学生的卷面成绩也是越来越差。学生在高等数学授课中厌学的情况也越来越严重,反对高职开设高等数学课程的呼声在学生中渐起,高等数学无用论在学生中影响越来越大。
德国大数学家、天文家、物理学家高斯说:“数学是科学的皇后,她常常屈尊去为天文学和其他自然科学效劳,但在所有的关系中,她都堪称第一。”马克思还认为:“一种科学,只有当它成功地运用数学时,才能达到真正完善的地步。”考特说:数学是人类智慧王冠上最灿烂的明珠。高等数学不但是工科专业一些重要专业课程的基础,而且对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有很好的作用,在国外尤其是发达国家,高等职业技术学院也都开设高等数学,由此可见数学尤其是高等数学的重要性了。但是学生的知识基础越来越差,怎样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更好地为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服务,是一个越来越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项目教学法
跨专业课程又称为项目教学法,是通过“项目”的形式进行教学。为了使学生在解决问题中习惯于一个完整的方式,所设置的“项目”包含多门课程的知识。
现在项目教学法已经成为我国课程改革的主要指导思想。教育部2000年2号文首次提出了理论教学必需、够用的原则。既然高等数学中传统的纯课堂理论式教学模式与现代高职教育理念越来越不符合,对于基础越来越差的学生教学效果也越来越不好。怎么才能在项目教学中提高教学效果,更好地为在项目教学的过程提高学生的各项能力服务,本文就这个问题进行了简单的阐述。
二、解决方法和途径
既然传统的纯课堂理论式教学模式越来越不能适应现代高职教育理念,与其在原来的窠臼中进行小范围的改革,笔者认为不如跳出这个窠臼,彻底打破这个束缚我们几十年的牢笼。在项目教学的大背景下,打破高等数学的课程体系,把碎片化的高等数学知识融入各个项目任务中,以必需、够用为基本原则,需要什么就讲什么,需要讲多深,就讲多深,需要讲多少,就讲多少。高数教学老师不再单独授课,而是融入各个项目教学团队,作为成员参与整个项目教学,以便于在教学中沟通和交流,或者专业课教师适当的学习高数知识,也可以在项目教学的过程中讲些所需的各种高等数学知识。
以选煤技术专业核心专业课《流体力学》为例,表1中列出了各项目、任务所涉及的高等数学的各个知识点,从表中可以看出《流体力学》主要涉及导数、不定积分和定积分的基本概念、简单的运算和应用。
本文以《流体力学》,项目二“流体静压强分析”的任务一“流体静压强的的计算为例”,分析怎么把高等数学融入项目教学中。
能力目标:能利用流体静压强计算公式计算静止流体内部的静压强。
在讲述基本概念流体静压强的过程中涉及高等数学中极限的基本概念,教学目标是使学生理解极限概念,建立极限思维。
流体静压强:静止流体作用在单位面积上的力。
设微小面积A上的总压力为P,则点静压强:即流体单位面积上所受的垂直于该表面上的力。
整个概念的讲述时间控制在20分钟左右为宜,难度以学生能理解流体静压强计算公式就好,无需扩大范围。
通过项目教学中的实际任务及案例分析,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高数概念。需要什么就讲什么,舍去了一些难以理解枯燥了理论知识,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需要讲多深难度就将多深,项目教学的授课教师可以更好的控制授课难度。打破传统的高等数学的课程体系,使学生用什么就学什么,符合必需、够用为基本原则。
高等数学具有较强的系统性,在整个课程的项目教学结束后,项目教学组中的高数教师可以进行总结提升。
参考文献:
[1]黄美诤.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探索[J].中国成人教育,2012,(24).
[2]冯适.浅谈高等数学中极限定义的研究和应用[J].价值工程,2012,(31).
[3]何小琴.关于案例教学法的总结[J].课程主讲教师,2004,(12).
[4]王诗文.高职教育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项目教学改革初探[J].教育与职业,2009,(35).
[5]岳彩义.专业课程项目教学模式探析[J].职业教育研究,2008,(10).
篇6
关键词:计算机;应用;职业教育
中职教育经过多年的教育教学改革,毕业学生更加贴近了市场经济的要求,就业率不断提升。职业教育能够取得有目共睹的成效,其中计算机的普遍应用功不可没。多媒体技术与计算机基础应用有机结合,有效助推了职业教育向纵深发展,如专业课视频演示、远程专业知识指导、毕业生模拟岗位操作实习等等,同时,教师教学水平、课堂教学有效性、学生专业素质大幅提升,无一不是计算机的有力推动。在未来,计算机技术在教育中,尤其是职业教学中的应用还将更加深入,更加全面。下面结合工作实际,就计算机在教育中的应用谈一些看法,与同仁共勉。
一、计算机技术在教育中应用的意义
(一)打破了传统教育模式,助力新课程改革。多年来,我国教育改革取得了卓著成果,尤其是职业教育更加贴近了市场经济。计算机技术全面深入应用于教育事业,对授课模式创新和教学效率提升起到了强大的助推作用,它使教育由单一传统的“一支粉笔”教学转变成了多功能、多业态、全民受益的现代化教学。我国的教育改革还在快步深入,计算机强大的信息处理和可操作性将更加有力地助推其取得更佳的成果。
(二)节省教育投入,提高了学生学习积极性。计算机技术全面深入应用于教育,极大地节省了教育资源的投入成本,节约了纸张、墨水等硬件成本,而计算机辅助教学和远程教育更加节省了人力成本,开放的计算机辅助教学大幅提升了教育教学工作效率。计算机庞大的资源容量为师生自学及知识资源交流提供了平台,对于职业教育的帮助最为明显,教师通过网络深入了解专业知识的过去、现在和将来发展情况,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开展学习,而学生们在课堂上学习后,还可以在课后通过计算机网络深入进行自学,极大地提升了专业课学习效率。同时,计算机多媒体等先进技术极大地吸引着学生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较好地调动了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
二、计算机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
计算机在教学中最重要的作用就是辅助开展教学活动,在教师与学生之间建立起沟通的桥梁。为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教师事先精心设计课件,从网上获取更为丰富的教学资源,再将教学所需的相关程序提前装入计算机。课堂上,教师按照设计好的程序引导学生从计算机提供的信息中获取知识,与教材中的知识相结合,进一步拓宽了知识面,深入掌握了知识的要点。
(一)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形式。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形式是多方面的,大致可以总结为五种,即提供丰富的信息供学习、师生通过计算机操作进行练习学习、帮助师生解决问题、以积分或游戏币的形式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模拟真实的场景进行操作。实践教学中,教师通过计算机网络搜集教学资源,通过必要的信息处理,转化成为课堂教学所需的知识资源。同样,学生遇到学习问题或想更加深入学习相关知识时,也可以在发达的网上搜集所需的知识资源,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
(二)计算机助力教育教学工作更高效、有序。计算机技术全面深入应用于教育管理和教学活动,极大地提高了教育管理的效率,提高了教学有效性。计算机技术给老师的教学工作带来了新的方法和途径,为老师开展教学工作带来了新的理念和更现代化的条件,方便了老师的教学活动开展。计算机对学校行政工作和教学工作的管理和规划都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目前已取得显著成效,有待进一步深入探索,这是一个不断创新和完善的过程。下一步,学校教育管理的方方面面都要由计算机进行操控,通过严密的信息处理,让师资力量配置、档案存档、校园安全、对外交流等更加规范和高效。同时,计算机也将有力地促进教学活动更加优化,教师通过多媒体技术的有效应用,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得抽象的知识变得具体易懂,学生也将更乐学。
(三)计算机促进了教学改革向纵深发展。传统的教学模式弊端严重禁锢了教育事业的发展。教学改革实施多年来,创新教育和素质教育主导教育事业发展,这使得计算机技术有了用武之地,计算机技术极大地促进了教学改革的步子向前大幅迈进。教师借助计算机多媒体对课堂教学进行了创新性尝试,取得了巨大成功,教学质量大幅提升。
三、计算机技术促进职业教育更好更快发展
篇7
Abstract: The experience teaching as the primary means for the professional skills cultivation of undergraduate students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creative professionals cultivation.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existing problems in experimental teaching and explores reform measures for experimental teaching from three aspects of building hardware and software in labs, independent experimental teaching system and the experimental tutors.
关键词:教育技术;实验教学 ; 改革
Key words: educational technology; experiment teaching; reform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1)12-0234-01
0 引言
教育技术学专业作为理论与实践并重、侧重于应用的专业学科,对于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尤为重要,教育技术学本科专业就业压力与日俱增,专业实验教学的重要性也日益彰显。目前,教育技术学专业的实验教学大纲,实验教学内容以验证性和操作性实验为主,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相对较少,且实验层次不高,基本依附于课堂教学,不利于引入新的实验项目和手段,不利于学生能力与素质的培养。因此,必须认清实验教学在教育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努力构建以实验能力培养为主线,包括基础实验、综合实验、设计实验等不同层次,形成既与理论教学有机结合,又相对独立的实验教学体系。
1 教育技术学专业实验教学的问题分析
1.1 实验课时严重不足。依据现今社会发展对教育技术学专业本科生的实践技能需要以2学时为单位,实验课时分配不够合理,2学时之后,如果一项工作没有完成,下次实验课要想再拾起来就不那么容易了,完整的操作过程被打乱。学生接触实验的机会较少,导致实践技能得不到充分地训练与提高。
1.2 实验课内容与现实需要脱节。比如与计算机软件操作有关的内容,实验软件多以前几年流行的软件为主,当学生毕业的时候发现社会需要的确实另外类型的软件,不得已又要去参加相关培训。而且实验以验证性内容为主,主要是为了消化、验证理论课上的知识,学生获得的实践技能以浅层次为主,一方面影响了学生积极参与实验的兴趣,另一方面,也不利于学生创造能力的真正提高。
1.3 实验选题单一,缺少创新性。实验选题是吸引学生参与实验的重要因素之一,也是实验课程能否达到目的的关键。目前实验课的选题大多只限于基本专业技能的培养,忽视了启发性、创造性的引导,不利于学生创新思维和科研素质的形成。
1.4 多课程之间实验衔接不到位,内容有重复。比如《摄影》课上学到的摄影构图、用光等知识,到了《摄像》课程中,学生基本用不上。《电视教材编导》课上学生实验内容是写脚本,出去拍素材,后期实验室编辑,但学生往往是重视后期不重视前期,到了《非线性编辑课程》实验主要也是后期编辑,由于之前没有好的脚本,也没有拍到合适的素材,这个课程实验最后的效果也只是会操作编辑软件而已。
2 教育技术学专业实验教学改革的措施
2.1 建设好软硬件够用的实验室。建设好软硬件够用的实验室是有效实验教学的基础和前提,软硬件够用是指开设实验课所必需的硬件设备必须要能够稳定运行,实验软件能够符合社会发展需要。因此,要根据教学需要来优化配置设备,及时了解社会需求,结合行业对相关软件进行更新,安装最新版本,尽量减少软件的淘汰率,让学生一毕业就能用得上,而且会用。
2.2 构建合理的实验课程体系结构。
2.2.1 建立独立的实验课程体系。教育技术学专业要重构课程结构体系,实验教学环节要尽可能地独立开设实验课[1]。根据创新人才的培养要求,依据教育技术学专业的培养目标,结合学生将来可能的就业领域,可以采取两种方式独立开设实验课。一是开设与单一课程对应的实验课,比如:《摄影实验》、《电视节目编导实验》、《网页设计实验》等;二是开设与多课程相关的综合性、创新性、应用性实验课程,比如:《广告创意设计实验》、《中小学课件设计制作实验》、《电视节目策划实验》等,使实验教学逐步建立起与理论教学既紧密配合又相对独立,由不同层次实、不同体系的验课程组成的实验教学体系。并且要保持实验教学学时与理论教学学时的恰当比例,以充分保证实验教学应有的效果。
2.2.2 实验教学内容的改革。必须对实验教学内容进行筛选、整合,加强实验课程之间内在知识的逻辑性联系,建立内容关联的实验教学体系[2]。应减少验证性、演示性实验项目,多开设综合性实验。结合教育技术学专业的就业领域,实验选题要切合实际需求,能解决实际中难点、热点问题,实验设计要突出理论性、思想性、综合性、灵活性和应用性,实验过程要以任务驱动,多角度对学生进行实验理论、实验方法、实验技术、科研能力、开发能力与应用能力的培养。
2.2.3 实验教学方法的改革。首先,以实验项目促进学生实践能力。教师可以结合自己的教学申请一些实验项目,如《多媒体课件制作》、《网页制作》、《数字媒体制作》、《电视教材制作》等,带领学生进行媒体制作能力方面的锻炼。其次,学生可以参加兴趣小组,系上可以每学年开设一些兴趣小组,由具有专业特长的教师担任指导教师,在周末等休息时间对学生进行技能培训与指导。以兴趣小组为实践平台,提升学生专业技能和水平。再次,重视校外教学实践基地的建设和联系。结合教育技术学专业的就业领域,寻求多家合作企业,为学生的专业实践搭建平台。以多种方式培养学生的综合实验能力、创新设计能力、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2.3 建立优质的实验教学指导教师队伍。实验指导教师是影响实验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丰富的专业知识是教师指导实验、有效启发学生进行创新与发展的基础。实验指导教师应不断丰富专业知识、提高专业素质、增强团队协作能力,以达到高效指导学生实验和启发学生思维的目的。实验指导教师还要有超前意识,不断更新专业知识,熟悉教育技术领域的发展动向,及时调整实验内容,适应形势发展的需求。
参考文献:
篇8
关键词: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教学改革;教学方法;考核方式
作者简介:王福昌(1974-),男,山东定陶人,防灾科技学院基础部,教授;赵玲玲(1983-),女,山东烟台人,防灾科技学院基础部,助教。(河北 三河 065201)
基金项目:本文系防灾科技学院2012年“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精品建设课程”项目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20-0062-02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是防灾科技学院理工和经管类本科生的一门必修数学课程,在大学数学课程教学中具有不可或缺的地位。该课程许多计算涉及到高等数学中的微积分和无穷级数等内容,以“高等数学”为其先修课程。作为一门研究随机现象规律性的数学分支,其目的是使学生掌握研究随机现象的数学方法,提高学生对随机现象建模、科学计算和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1]该课程内容丰富,方法独特,为在有限的学时中能够尽快引导学生入门,使其在理论分析、随机模拟和数据分析等的能力都有所提高,根据教学过程和课程建设中遇到的一些问题,从课程内容体系安排、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等方面进行了一定的探索和研究。
一、课程教学内容体系改革
该课程的主要内容包括概率论和数理统计,为在授课中突出重点,理论分析、科学计算与实际应用并重,在课程教学内容安排上进行了一定整合。
1.指定课程必修内容
根据防灾科技学院人才培养方案、工科类本科数学基础课程教学基本要求[2]和生源质量情况,通过调查研究,征求各专业制定人才培养计划的专业教研室主任、高年级本科生的意见,本着基础课为专业服务的原则,让专业教师和学生提出具体的需求,制定学生最需要掌握的基本核心内容,要求每位学生掌握。只有掌握了这些知识,才算合格,才能为后继的专业课程学习打下必要的基础。
2.研讨必修内容
根据防灾科技学院不同专业的学生需求,经过充分的调研,课题组教师本着模块化教学的原则,针对不同专业开发相关学生容易接受的应用案例。使用调查数据说话,让高年级的学生现身说法说明学习这门课有哪些应用,如果不懂这些知识就学不懂专业课内容,影响学业。还可以利用学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中的相关实际问题案例,让学生认识到这门课程的重要性。
总之,始终围绕课程主要核心内容来安排,通过相互之间的联系来加强学生对课程基本知识的认识和掌握。
二、教学方式改革
由于该门课程理论抽象,内容较多,如何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是一个关键。为了能够进行有效的课堂教学,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教学实践中贯彻在教师指导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式,采取了如下措施。
1.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积极性
授课教师平时备课时可听南开大学顾沛教授和香港浸会大学汤涛教授的数学文化讲座,阅读《数学文化》刊物,积累相关素材。在授课过程中,讲解一些有关概率统计的数学文化,可以让学生们开阔眼界,提高认识。充分利用计算机模拟技术,编写程序模拟高尔顿钉板试验、蒲丰投针试验,通过多媒体向学生展示,可以激发学习的兴趣,加强学习的目的性。
2.通过问题启发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
针对目前许多学生都喜欢上网的情况,结合网络购物和热点新闻,提出相应的概率和统计问题。如搜狗输入法输入汉字时会自动联想单词,购物网站会根据购物历史推荐商品,背后的秘密是什么?上课考勤时教师有时抽样点名,为什么还能点到大多数旷课的学生?怎样点名节省时间?父母身高和子女身高的统计规律性是什么?怎样由父母身高预测子女身高?人的身高和鞋长有什么关系?刑侦人员如何推断嫌疑犯身高?
3.加强与学生的交流与互动
师生互动不能仅局限在课堂上,为提高教学质量,也可以在课外时间为学生提供指导。一方面,可以通过定期定点答疑,为学生解决问题,通过现代信息手段加强对学生的引导。另一方面,随着网络的飞速发展,人们获取知识更为方便,可充分利用网络,加强与学生的交流和沟通。例如:通过学院教务处的课程资源平台、教师博客、微信公共平台、飞信等现代交流工具为学生提供学习信息,加强对学生的教育与引导。培养优秀学生加入到教师的教科研课题中。
4.吃透基本概念
在教学过程中,虽然一些复杂的推理和计算可以部分省略,但课程的基本思想和概念决不可省略,相反还要加强对概念本质的理解,否则就是“拣了芝麻丢了西瓜”。强调学生对基本概念的理解,弄清概念本质和来龙去脉。知道为什么引入这个概念,有什么应用和优点。如为什么引入随机变量、数字特征、随机变量的函数和点估计,引入后有哪些用处?
5.加强基本方法技巧训练
6.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手段
现在大多数教室中都有多媒体,这就给教师提供了使用现代教学手段教学的硬件条件。要想充分利用现代教学工具,教师的技术水平至关重要。利用Ctex、PPOWER4制作精美幻灯片,利用MATLAB制作高尔顿钉板试验、[3]蒲丰投针试验、泊松定理、大数定律与中心极限定理动画演示,绘制二维正态分布的密度曲面,二维和三维直方图,离散型随机变量概率分布律的条形图和连续型随机变量的密度曲线。通过为学生展示这些高质量的素材,开阔学生眼界,给学生留下生动的印象,而不仅仅是枯燥复杂的公式。
7.用软件处理复杂的计算
学生学习本课程的主要目的是为学习专业课程服务,是利用数学技术解决复杂实际问题,而计算和图形可视化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教材中有一些问题计算比较复杂,恰好可借此培养学生使用计算机完成计算和可视化,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例如,在Excel或WPS中自带的数学和统计函数可以处理课程中遇到的大多数计算,书后面的正态分布表、泊松分布表等等都可以计算出来。[4]通过在课堂上演示教材中复杂数值计算的过程和动画模拟过程,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
三、课程考核方式的教学改革
要充分发挥考试指挥棒的作用,不再期末一卷定及格,加强学习过程的反馈、控制与管理。期中测试占总成绩的20%,平时的作业、考勤和学习表现占总成绩的30%,期末考试总成绩的50%。实行双“及格线”,即期末考试前检查期中成绩和平时成绩,得分达不到这些成绩的60%不能参加期末考试,期末考试中得分不足卷面总成绩的60%不能及格。总成绩按卷面成绩算,如果得分超过卷面总成绩的60%,则按期中检测占20%,平时成绩占30%,期末成绩占50%进行加权计算。
在卷面考试的期中和期末考试中,对试卷题目也进行考核改革。一是有5%~10%的内容是开放题目,标准答案不唯一。如让学生举一个概率统计在生活中的应用案例或在专业课程中的应用案例,在学习中遇到的主要问题是什么?二是学生可以选做题目。如针对同一题号的a、b两道题可选做,分值相同,难易程度相同,知识点可不同,让学生可选做其中一道,如两题都做则按a题评判。这样虽然增加了教师阅卷工作量,但利于学生体现学习的水平,降低不及格率和卷面成绩的波动率。
四、教学效果
从上述几个方面改进传统教学模式,与时俱进引入新的思想和方法,使原本抽象、枯燥的数学理论变得形象生动,减轻了学习的困难,激发了学习兴趣,进而提高了教学质量。调查问卷和学生的反馈表明,新措施是有效的,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和教学效果。教学工作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任务,还需要在长期的教学工作中不断探索,积累经验,逐步提高。
参考文献:
[1]张燕.关于在概率统计课程中改进教学方法的若干思考[J].大学数学,2012,28(6):5-8.
[2]教育部非数学类专业数学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分委员.工科类本科数学基础课程教学基本要求[J].大学数学,2004,20(1):1-6.
篇9
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教学大力倡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为学生创造一种主动参与,合作学习,引导学生在做中发现问题,在思中分析问题,在议中解决问题。我先对所教班级学生的情况进行了分析:网络技术专业的高三学生,学生英语基础普遍薄弱,对专业英语课程的学习缺乏兴趣,但思维较活跃,动手能力强,喜欢游戏形式的教学活动;通过低年级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基础知识,包括电脑的常规管理和基本维护,可以说具备了BIOS设置能力,但大多数同学只认识标准CMOS设置界面中的简单词汇,如Time等。
在“标准CMOS设置界面识别”的教学设计中,我采用了任务型合作学习的教学策略,利用动画演示、中英文对照音频、网络专业英语多媒体自主学习软件、学习指导手册等手段辅助教学,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在制定教学方法上主要突出了以下几个方面:
为了突出“做中教,做中学”的职业教育教学特色,以任务驱动法和协作探究法为教学主线;
在情景引入时采用了动画,将模拟招聘的情景与明年的推荐实习相联系,以此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探究心理;
根据教学内容,确定将实际生活中BIOS设置的任务为本次课的教学载体。为了避免任务的单调性,在设计任务时,充分考虑职高学生的年龄及认知特点。同时结合英语课堂教学的特点,以游戏的形式开展任务,让学生化消极被动为积极主动,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从而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同时也体现了课改的精神。
在学法上,考虑学生的个体发展,将学生英语水平的差异作为一种有效的教学资源,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开展合作学习,将英语水平和计算机操作能力不同的同学在同一小组内进行合理搭配,实现学生间的优势互补。
本节课的教学过程共分为7个环节,具体是:
在情景引入环节,播放动画,创设情境。通过观看动画演示,了解本节课的任务。利用模拟招聘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充分调动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积极性,让学生意识到专业英语在工作中的重要性。
在明确任务环节,让学生了解具体任务及任务分值的构成,并说明任务单的使用规则。为了让学生能够自如练习又不影响网络教室的配置,使用BIOS设置模拟器来模拟设置任务。由于BIOS程序根据制造厂商的不同而分为不同的版本,本课以AWARD BIOS为例。所有的闯关任务都是围绕此版本展开的。为了让学生了解其他BIOS的版本,在课后作业中要求学生在课下找一个不同的版本,利用网上翻译工具将其中的标准CMOS设置界面中的词汇进行翻译,从而弥补了教学的单一性。学生在完成标准CMOS设置任务的过程中对该界面的词汇进行了识别。
在任务闯关分析环节,引出本节课的新知识:标准CMOS设置界面词汇的识别。虽然学生在以前的学习中对该界面有所了解,但对于界面中词汇还是很陌生的。因此,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习专业英语的过程更加的合理、有效。
在计划决策环节, 同学们已经按照事先的安排,根据各自的特点进行了合理的分工,从而使各组同学能够相互配合,通力协作,完成任务,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分工协作的能力。教师向学生介绍课堂评价中的两张评价表:小组评价表和教师评价表。小组评价表,主要是由组长来记录完成任务的情况以及完成任务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学生上交任务时,教师也要在教师评价表中对每组上交的任务单做出相应的记录,实现了过程性的评价。最后,教师引导学生再次熟悉任务单中的具体要求,为完成闯关任务做好准备。
在组织实施环节,教师引导学生有条不紊的完成任务,通过电子教室分发任务。任务的完成有先后顺序,教师密切观察学生的状态,并给予适当的帮助,鼓励组与组之间进行交流。其中,任务闯关1、2和3通过网络教室内的电子教室进行分发和接受;任务闯关4采用纸质形式。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任务闯关并上交后,借助《计算机网络专业多媒体自助学习软件》,开始了检验学习效果的环节,也就是前面提到过的“游戏闯关”。首先,学生选择测试的级别(分为:初级,中级和高级),进入到BIOS学习单元,可以直接进入游戏闯关的测试,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先进行模拟训练。测试的结果将被记录到个人成绩中,也会记录到教室评价表中,实现了结果性的评价。
在总结评价阶段,放弃了小组汇报的形式。根据专业英语课程的实际情况,设计以标准CMOS设置界面的单词识别抢答作为本次课的结束,达到了再次巩固界面中词汇的目的。将抢答的结果记录到《教师评价表》中。由于本环节要求学生不借助工具独立完成任务,突破了教学难点。
篇10
关键词:英语课多媒体教学;教改创新;学生实践能力;多媒体课件
中图分类号:G42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05-094-1
一、多媒体课件准备的原则
1.必须体现教师的“传道”作用,适应素质教育的发展要求。
教师为学生“传道,授业,解惑”等,在工作中必须做到“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必须时时灌输素质教育的思想,因此课件要体现先进的教育思想,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语言必须规范,寓德育于课堂教学中。
2.作为辅助教学的多媒体课件必须具有明确的教学目标。
课件中丰富多彩的表现形式和生动的情景都是为了更好地实现这一目的。所以在创设情景和选择媒体时必须针对一定的教学对象和教学环境,采用符合教育心理学的方法,为教学内容安排合理的情节和氛围,以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因此制作课件时表达形式要自然,科学而又有一定的艺术效果。把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化解在特定的情景中,显得通俗易懂,扣人心弦。这就要求教师要有一定的美术创意、教学经验、教育心理学知识和较宽的知识面,并对教学目标胸有成竹。
3.必须体现重点性的原则。
制作课件时要注意多媒体教学只是辅助手段,而并非唯一,因此平时上课不需要把所有内容统统放入课件中,一定要体现其辅原则,做到重点突出,难点分明。例如在BookⅡUnit 2中Listen& Speak Task2的教学中,我采用让语音语调较好的学生作演员、师生同作导演的形式,利用摄像机把对话情景录制下来,然后编制成一个个的录像资料,通过计算机制作到我的课件中,形象生动地讲解课文。这不仅让演员同学模仿了原声带中的语音语调,增强了语感美感,在熟悉的对话过程中更好地展现着自己的口头表达能力,而且也让其他学生有了一种想赶上“演员”的意识,因此不知不觉提高了学习的动力,逐渐提高了他们各自的听说水平。
4.充分利用现有电视节目与软件进行教学。
作为教师还可以直接运用现成的一些光盘教材,采用多媒体教学的方式,学习英语。如我所购买的“Speak English as you wish(随心所欲说英语)”,课堂上可以利用光盘上所显示的内容让学生动手动脑,进行非常自由的对话,大大加强了教学密度,提高了教学质量。还可以把其中的内容贯穿于日常教学中,例如在讲BOOKⅡ Unit 2 Listen & Speak Task2时,我从软件中截取了一段两个人之间在考试不及格后,在心情比较灰暗时进行的对话,穿插于教学中,生动形象的画面与流利地道的英语口语使学生受益匪浅。
5.让学生利用现代技术手段亲自实践获取资料。
既然创作多媒体课件与进行教改创新均是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那让学生到以英语为主要语言的网络上寻找相关学习资料,在潜移默化中提高自己的英语理解的表达能力,则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教学方法。
二、多媒体教学促进教学创新
多媒体的教学应用,主要是教学设计。缺乏科学合理的教学设计,就会有教材不会合理利用,有条件不能充分发挥作用,有能力而无法施展好的情况。因此,为使多媒体教学真正达到教改创新目的,要注意以下几点:
1.研究多媒体与其他多种媒体的有机结合,因为多媒体不是万能的,有优势也有不足,它只是综合了其他媒体的最佳表现力。因此,在教学中要合理设计搭配,应用多媒体和其他媒体,共同发挥出综合效益。
2.选择适合发挥多媒体特性的教学内容,制作多媒体教材。例如,有关气候、环境、表达感情等对话,使有限的制作能力应用在关键的地方,好钢用在刀刃上。
3.根据不同的教学要求,采取不同的多媒体教学手段,科学设计多媒体教材的系统功能,充分发挥各种功能的长处,做到媒体优势与效益的有机结合。
4.多媒体的多种特性的发挥,不应以花样翻新或计算机技术的难度来评定优劣,不能认为多媒体教材做得较复杂,技术难度越大就越好,其简单和复杂的程度,应重在准确简捷和恰到好处的教学实用性,要尽量以少而精的计算机资源,制作出简而优的多媒体的课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