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子生物学发展范文
时间:2024-01-02 17:56:2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分子生物学发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 分子生物学 妇科 产前诊断 免疫遗传
中图分类号:Q7文献标识码:A
1 分子生物学与妇产科的基本情况概述
分子生物学的兴起是上世纪50年代以后的事情,但是自其兴起和发展以来,发展的巨大成就十分引人关注。六十多年来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繁荣的势头依然十分强劲。分子生物学研究要进行的问题在于对生命本质一致性的分析,学者们通过分子水平的研究,发现由最低级、最简单的单细胞生物到最复杂最高等的人的基本组成(这些组成主要由蛋白质、核酸、糖等三类物质构成)的构成与遗传信息的物质基础(主要包括DNA和RNA)、流向(中心法则)以及含义(遗传密玛)乃至能量转换的机理都是高度一致的,正是因此,人们才发现在分子水平层面,生物取得了相对的统一。分子生物学的这一成就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它使得基因在不同生物个体、种属之间的转移成为可能,从而大大的提高了生命科学各个分支学科以及整个生命科学的发展。在21世纪,分子生物学的发展将不断深入和扩大,关于脑的活动、生命发育、疾病免疫等复杂难题将成为分子生物学研究的重中之重。
要准确客观理解分子生物学对妇产科的影响,必须对妇产科的基本情况所有了解,在长期的医学研究和发展实践中,妇产科的研究和实践内容不断丰富和发展,如在生命发育阶段,对胎盘、胎儿生理、母体子宫平滑肌的功能调节以及分娩发动机制、早产等问题都有研究。在妊娠期目前对于绒毛外滋养细胞以及胎儿胎盘转运方面的问题也引起了学界的高度重视。在欧美国家,分子生物科学较为发达,对生物的基因芯片以及微RNA的研究不断深入,探讨了一些生物学的病理机制及治疗方法,典型的如子痫、慢性高原疾病、肥胖等问题。以世界卫生组织(WHO)为代表的一些研究结构对妇科流行病学、早产病因基因组研究以及基于循证医学早产临床干预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
2 分子生物学在妇产科领域的应用与发展分析
事实上,妇产科的发展历史较之于分子生物学要早很多,但是分子生物学兴起之后,对妇产科的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有些影响甚至可以说是革命性的。比如在女性的产前诊断中,分子生物学的兴起使得我们对一些具有严重出生缺陷或者遗传病等问题在宫内期即可作出诊断并及时采取科学合理的对策措施。分子生物学产生之前,该领域主要运用的是胎儿镜以及影像技术,但是,近年来,致病基因不断分离克隆,高危胎儿的基因突变分析不仅重要而且必须,分子生物学技术为此提供了可能性,如分子杂交、荧光原位杂交、PCR技术等分子生物学技术在单基因病以及染色体畸变的诊断中获得了较为广泛的应用。此外,一些全新的分子细胞遗传学技术,诸如端粒探针、锚定原位标记技术、基因组杂交等在妇产科的应用问题也已经被提上议事日程。笔者通过以上的分子生物学在产前诊断的应用问题的论述,已经很明显的说了分子生物学对提高植入前遗传诊断或用孕妇血中胎儿细胞诊断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当前,应用到妇产科的分子生物学技术是多种多样,纷繁复杂的,如索森印迹杂交(Southern blot hybridization)、聚合酶链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荧光原位杂交(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单链构象多态性(single strand conformation polymor-phism)、异源双链分析(heteroduplex analysis)、DNA序列分析、蛋白截短测试(protein truncation test)等等,不一而足。这些技术在妇产科的很多具体方面得到了应用与发展,如在遗传方面的研究,当前,我们已知一些遗传性肿瘤(视网膜母细胞瘤、Wilm氏瘤)的突变基因是按孟德尔方式遗传的。当然也有一些基因与肿瘤的易感性有关,但是其遗传方式都是孟德尔方式,分子生物学技术可以对这些基因可以进行产前检查。又如多聚合酶链反应这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广泛应用,对于一些妇产方面的疾病,比如Duchenne's肌营养不良症、囊性纤维化症、苯丙酮尿症、脆性X染色体综合征等进行诊断和治疗已经成为可能。再如,分子生物学在母婴感染传播方面的应用,超微量的DNA扩增技术具备敏感性、特异性以及简便性的优点在母婴感染传播方面的应用优势十分明显。分子生物学的应用使得对于母婴传播方面存在可能的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巨细胞病毒(CMV)、风疹病毒等进行一些提前的检测与预防成为可能。值得一提的是利用PCR技术还可以根据不同引物的特点进行预后。近年来,丙型肝炎病毒(HCV)的母婴传播已成为一个研究热点,PCR技术在这一领域也取得了诸多成就。此外,在妇科肿瘤基因研究方面,目前学界对肿瘤发生和发展的认识进入了分子水平。在分析肿瘤细胞中复杂的染色体异常组成以及对癌基因的定位及其抑制方面都有贡献。当前免疫遗传研究热点是人类白细胞抗原系统(human leucocyte antigen,HLA)与该病的关系。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应用使HLA分型研究从抗原水平进入到基因水平,使与疾病关联的HLA基因准确分型、定位。以上所举的一些也只是分子生物学在妇产科领域应用和发展的冰山一角,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分子生物学和妇产科的不断交叉融合,两个学科以及交叉部分都会取得更多崭新的成就。
参考文献
[1] 李隆玉,万建萍,钟传庆.子宫内膜癌发生分子机制及治疗的研究进展[J].中华肿瘤防治杂志,2008(19).
篇2
关键词:分子生物学实验;生物科学师范专业;实践周教学;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42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8)12-0268-03
生物科学是21世纪的领先学科,大多数高校都设有生物科学学科,该学科的基本理论是在实验基础上建构起来的,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而作为生命科学的基础学科,《分子生物学实验》是一门应用广泛的学科,涵盖生物学、医学、农学乃至药学,是从事生命科学研究的必备研究技能。分子生物学是在分子水平上研究生命现象的科学,通过研究生物大分子(核酸、蛋白质)的结构、功能和生物合成等方面来阐明各种生命现象的本质。《分子生物学实验》是生命科学研究领域中融技术前沿性、创新性、挑战性于一体的大型专业实验课程,是学生直接接受分子生物学基本技能和前沿技术训练,培养学生科研技能、科研思维,进而提升学生研究素质。《分子生物学实验》是生物科学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能力实践课,为必修课程。为了使生物科学专业人才能够更好地掌握分子生物学的理论知识和实验操作能力,长江师范学院生物科学专业在很早就开展了《分子生物学实验》课程,教学内容也随着学科发展不断进行改进,但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快速发展以及硬件设施的不断改进,传统的《分子生物学实验》课程教学产生了不少问题急需解决。为此,本文以长江师范学院生物科学师范专业为例,针对《分子生物学实验》教学实践中存在的不足,根据学生培养目标和课时要求,对高校《分子生物学实验》教学进行改革,将课程教学改为实践教学周,以提高分子生物学实验教学质量,增强师范生的综合素质。
一、生物科学师范专业《分子生物学实验》实践周教学特色
生物科学师范专业《分子生物学实验》课程特色。分子生物实验技术自开设以来,成为当今研究生命科学各学科和医学领域中重要的研究工具,紧跟科学前沿,在分子生物学教学中,实验教学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为了使生物科学专业人才能够更好地掌握分子生物学的理论知识和实验操作能力,我校生物科学专业在很早就开展了“分子生物学实验”课程,教学内容也随着生物科学的发展而进行创新与改革。实验内容从起初的几个相互独立的简单实验项目,逐步演变成综合性分子生物学实验。目前的课程内容是依据遗传信息传递的规律及教师的科研内容进行设置,并进一步整合成为系统的综合性实验,实验内容包括基因克隆、遗传多样性检测、分子标记、DNA指纹图谱构建、基因功能验证等实验项目。因此课程实验所需仪器比较昂贵,实验周期也相对较长。通过本课程实验教学的学习,使学生获得核酸物质的提取、分离、纯化与鉴定、电泳技术、引物设计、PCR扩增、分子标记、基因克隆等方面的独立实验能力或职业技能。强化学生创新思维、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分子生物学领域基本操作技能,提高学生在分子生物学领域综合运用实验技能或职业技能分析和解決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创新精神。通过学习本课程使学生从分子水平认识生命现象和生物学规律,能够对学生的毕业课题研究设计和今后的科研生涯提供极大的帮助,为今后从事相关专业的研究、教学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生物科学师范专业《分子生物学实验》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实验条件差,实验经费不足
由于《分子生物学实验》相关仪器和药品都较昂贵,仪器设备往往有限。而经费是限制《分子生物学实验》课程教学的重要因素,缺乏经费直接导致设备套数、药品、耗材数量不足,学生动手机会减少。上课人数较多,但仪器设备等有限,必定影响预期的实验教学效果,如多组学生共用一套移液器,有的学生上完《分子生物学实验》,连移液器都不能正确使用。另外,由于缺乏计算机机房,《分子生物学实验》中生物信息学方面的实验无法开展。
(二)教学方式单一、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
传统的教学老师讲原理和步骤,学生按老师指导进行操作,学生思考和主动参与的过程就被省略了,动手完全与动脑脱节。动手能力的培养是实验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但不经思考地完成实验根本谈不上能力的培养。另外,实验室缺乏多媒体设备,许多教学图片及视频无法展示。由于被动参与实验、为了混学分或对分子生物学较陌生,多数学生参与实验的积极性不高,甚至有的在一旁观看别人操作自己根本就不动手,最后照抄别人的实验结果。
(三)实验教学安排、管理不合理
一是,课时安排少,随着课程改革及新培养方案的实施,长江师范学院《分子生物学实验》课程只有18个学时,如此少的课时要学生学习分子生物学实验技术,给课程教学带来了新的挑战。二是,《分子生物学实验》项目所需实验时间较长,有时需要较长时间的等待,如PCR扩增,需要3—4小时,而许多实验可以连续做完。传统《分子生物学实验》教学按周和学时划分实验,使实验连贯性差,学生在实验中不知道做的实验有什么用。而老师为了在规定时间或更短时间完成实验,往往选择简单的实验,或一些实验过程老师只向学生进行讲解,不要求学生进行操作,学生不参与实验的全部过程,导致学生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三是,实验分组不合理,一般4—5个人一组共同完成一个实验,而实验仪器相对较少,有些仪器或实验只有部分同学进行操作,其他学生只能观望,严重影响实验的效果。
(四)课程考核单一
教师对实验教学要求较低,考核方式一般是通过学生的平时成绩结合期末实验理论及操作考试进行考核。其中,平时成绩包括:验预习报告、原始记录和实验态度;实验技能;实验报告。各部分成绩的比例如下:实验预习报告、原始记录、实验态度和实验技能占20%,实验报告占40%,实验理论及操作考试占40%。这种单一的考核方式不易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靠抄取他人实验结果和实验报告、临时反复操作仪器和背诵实验原理,一样可以取得较好的实验成绩,使实验课程在促进学生能力发展方面的作用有限。
三、生物科学师范专业《分子生物学实验》实践周教学建设与改革
(一)加强实验室建设,增加实验经费
实验室依托中央与地方共建特色优势学科实验室——作物遗传育种实验室、武陵山特色植物资源保护与利用重庆市重点实验室以及武陵山片区绿色发展协同创新中心的建设,购置了大量分子生物学仪器设备,教学与科研共用相关仪器设备,以科研促进教学的提升,如购置50套移液器,保证上课时每位学生人手一套移液器。建立生物科学专用机房、在实验室安装多媒体设备,可以进行生物信息学相关实验及实验课多媒体教学。同时向学校申请《分子生物学实验》实践周专用经费,保证实验相关药品的购置。
(二)多元化教学,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
实验教学以大组单位,每大组人数不超过30人,将学生分成1人1小组,独立完成实验内容。实验教学采用实验现场操作、多媒体课件教学、专题讲座、专题讨论及机房上机的方式。第一次上课时可以组织学生观看相关科幻电影或进行专题讲座,以提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实验中等待的过程可以组织学生就大家关心的分子生物学技术进行讨论,如转基因及安全性、你能否接受克隆人和生物武器等。“任务驱动和问题导向”,鼓励学生自主进行课前学习、独立思考,发现问题,积极解决问题,再通过课堂与教师交流,完成知识的内化。并且全天候开放实验室,作为实验教学的课外延伸,增加学生实验训练的机会,实验结果不理想时,也有机会利用课外时间快速重做,提升学生学习积极性,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教学质量。实施教学科研一体化,将教师最新的课题研究内容引入实验教学。同时鼓励部分优秀学生参与教师科研项目,教师指导学生开展分子生物学方面的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和科研项目。
(三)实践周教学,提升实验的连贯性
实验教学改为实践周,实验共40个学时,在一周之内完成一个综合性实验,如“玉米rDNAITS序列克隆及分析”、“胭脂萝卜花青素生物合成结构基因克隆”、“榨菜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的SSR分子标记检测”、“胭脂萝卜新品种DNA指纹图谱构建”、“胭脂萝卜DFR基因过量表达效应分析”和“参与调控胭脂萝卜花青素生物合成转录因子MYB的筛选”等来源于教师科研的实验,提高实验的连贯性和教学质量。每学期开学之前相关老师必须讨论制定好详细的分子生物学综合实验实践周的实施方案。
(四)加强教师指导和课程考核,提高教学质量
教学需要4—5名相关教师,将学生分成两大组交叉进行相关教学。1人一个小组进行实验,多环节评价学生实验操作的过程,注重实验基本操作能力的评价。考核内容包括实验预习及原始记录、实验操作、实验报告、实验态度和学术报告5个部分,其中实验预习及原始记录占10%,实验操作占30%,实验报告占30%,实验结果占20%,学术报告占10%,实验成绩总分100分。新的考核方式更注重实验过程的考核,能有效地保证教学的质量。
四、结语
篇3
关键词:分子生物学;教学;实效性
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8-0204-03
课堂质量和课堂效率是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的两大关键因素。课堂质量包括教师教的质量和学生学的质量;课堂效率是指教师能否在单位时间里高效完成教学任务。“教”主要体现在教学目标、教学环节、教学活动等是否能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等;“学”主要体现在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学习能力的提升状况、学科思想、方法与策略的获得、学习乐趣的有无、是否有了探索知识的欲望[1]。因此具有实效性的课堂,讲求的是高质量的教与学的过程。
分子生物学是高等院校生物学相关专业开设的主干课程之一,也是生物学科中发展较快的前沿学科之一,该课程的理论性很强,所涉及的内容都是在分子水平上的研究成果和研究方法。因此,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对于初学者来说,确实有一定的难度。笔者根据自己多年来从事分子生物学的教学实践,对如何提高分子生物学课堂教学实效性的一些关键的问题进行了归纳和分析。
影响分子生物学课堂教学实效性的因素有很多,如教材的选择、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手段和方法运用、教师的综合素质以及学生的自身因素等,但是,最主要的因素是教师的综合素质和学生的学习能力。笔者根据对分子生物学教学的经历,从教材的选择和利用、教师的素质和学生等方面进行简要阐述。
一、教材的选择和利用是提高分子生物学课堂实效性的重要基础
分子生物学较难,因此选择合适的教材很重要,要选择结构编排清晰的中文教材,这样会使学生对分子生物学有一个整体的清晰地认识,不至于对该课程产生厌倦的情绪。选择主要教材固然很重要,但是选择合适的参考书也不容忽视,这些参考书要以教材为中心,从不同方面对分子生物学的某些章节进行了详细阐述,这样可以使学生对不太清楚的知识点进行自学和更详细的把握。
在分子生物学教学中,要以教材为中心,通过查阅大量文献,灵活地使用教材。比如在绪论中介绍分子生物学发展史时,里面涉及的许多分子生物学的重大发现,是获得了诺贝尔生理和医学奖或者化学奖的成果,光讲这些理论成果比较枯燥,如果穿插介绍一些科学家发现理论的一些有趣的生活小故事等,就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个优秀的分子生物学教师必须能灵活地处理和利用教材,在不打破知识结构顺序的前提下,可以打破所选教材的编排顺序,按照自己的教学思路,因材施教。在教材的选择方面笔者认为,以国内的优秀教材为主,把国外的一些优秀教材的相关内容的实验证据翻译成汉语制成课件或动画,让学生通过对实验证据的理解更进一步巩固加深。同时给学生提供一些国内外优秀的分子生物学参考书和高校精品课程网站,以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和巩固分子生物学中难理解的知识。
二、教师的知识储备和综合素质是提高分子生物学课堂实效性的核心
1.教师的知识储备与分子生物学的课堂实效性的提高。分子生物学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它以经典遗传学为基础、与微生物学、细胞生物学相互交叉,与生物化学同处在一个二级学科下,所以一个好的分子生物学教师,应该具备生物学领域中上述四大课程的扎实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结构,同时还要具备该领域创新活动所必需的知识结构。尽量做到课程之间的联系和知识的迁移。
分子生物学的专业知识和技术是分子生物教师知识中的特色部分。当然分子生物学实践知识在该课程教学中至关重要。分子生物学的一些理论和规律是通过实验得出来的,所以教师对相关实验证据的理解和掌握要全面透彻。而分子生物学的发展国外要快于国内,因此教师掌握英语,使自己具有查阅国际先进技术信息和进行信息处理以及国际技术交流的能力很重要。因此只有储备广泛的学科知识,才能将分子生物学知识融会贯通,从而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除此以外,一个优秀的分子生物学教师还应该掌握现代教育理论和技术,这样才能将专业知识的讲授和教育技术的利用有机结合起来,教学效果会更好。
2.教师的综合素质与分子生物学课堂实效性的提高。教师的思维能力直接影响学生的课堂联想能力。教师应在分子生物学课堂教学中,用声情并茂的语言传授知识,对知识进行多方位的联想、分析,使学生掌握知识结构的内在规律,激活学生知识迁移的本领,获得有价值的活知识。分子生物学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几乎每一个知识点都涉及几门学科的知识,因此以问题的形式启发学生回忆联想相关知识,将不同学科的知识点加以整合,利于提高学生的联想能力。
教师的观察能力是教师在分子生物学教学过程中必须具备的能力。教师能否有效地引导学生进入知识的殿堂,主要取决于教师是否具有准确的洞察力和及时反馈获取瞬间信息的能力。在分子生物学教学过程中,遇到难理解的问题时,学生会皱眉头或者瞪大眼睛,这时教师应该将该知识点所涉及的内容清楚讲解,便于学生消化吸收后面的内容。
教师的科研能力也是教师教育所必备的能力。一名优秀的大学教师除了具备以上所谈到的能力外,还要具备较强的科研能力。分子生物学是生命科学领域里发展较快的一门学科,新的技术和方法层出不穷。分子生物学教师必须以研究者的姿态进行教育教学,并在不断的研究与探索中,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才能紧跟分子生物学的发展,把新的发现贯穿到教学当中,使学生了解分子生物学的发展热点和趋势,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教学过程中,将自己的科研成果与教材上的知识相结合讲解,更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教师的沟通能力有助于分子生物学课堂实效性的提高。教师的教育对象是学生,课堂上,需要教师与学生之间进行精神的沟通,情感的交流,引导学生积极上好每一节课,教师由教学活动的主角转变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配合者。课堂上,教师的视线不要离开学生,一定要捕捉学生对所讲内容的反应,哪怕是一点点细微的表情,比如眼神、皱眉、点头、摇头以及微笑和迷惑的表情,随时灵活改变教学方法和表达的方式,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而不是知识的奴隶。在课堂教学中,给学生提供一些学习资源,告诉学生如何利用这些资源,要善于捕捉和激发学生学习的灵感,发现和挖掘学生发展的潜能。同时对自己的教学过程,不定期进行问卷调查或者让学生以匿名的方式写出自己的意见和见解,从而不断提高和改进教师的教学技能和教学方法。
三、教学方法和手段是提高分子生物课堂实效性的关键
1.教学方法的灵活运用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分子生物学理论课程的教学上,采用启发式、互动式、对比式、小结式、开放式和研究式等多种教学方法的灵活使用,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活跃教学气氛,增进师生交流。
分子生物学是一门很难的课程,必须采用丰富多样的课堂教学模式,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即在分子生物学的教学中鼓励学生提问、讨论与交流,采用启发提问、讨论的方式,努力去创造有利于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情境,激发学生活跃的思维。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学习,鼓励学生全方位、多角度独立思考,大胆提问,使其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这样才能把学生的思维引入到活跃的课堂氛围中,以此培养学生的课堂积极性和激发创造性思维能力。
2.适当的教学手段可有效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在教学手段方面,目前我们的分子生物学教学主要应用多媒体教学。多媒体教学利用动态画面展示知识点,利用它的图画特性将抽象的、理论的东西形象化,将空间、难以想象的内容具体化,还可以在课件中展示自然界的直观现象、模拟实践过程和再现研究过程,使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乐趣[2,3]。在多媒体教学中,我们应用了大量的动画来展示分子生物学核心内容,比如PCR原理,可以从网上下载动画素材,让学生从感官上认识PCR反应的具体过程,生动、形象、直观,节省时间,很容易接受,还可以进一步加深学生对理论的理解。
教学语言最好用汉语(母语),一些名词术语可以标注英语,因为我们的学生英语水平有限,分子生物学的知识本身就很难理解,如果用英语讲课无形中又增加了难度。所以用汉语讲效果会更好。
四、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学习兴趣是提高分子生物学课堂效率的主要因素
教固然是影响课堂实效性的主要因素,但学也同样是一个非常关键的因素。学生首先要学会在做好预习,教师课前布置预习任务,以问题的形式让学生去预习下一次课的内容,这样学生听课就容易多了,接受知识也就轻松多了,只要能听懂,兴趣自然也就有了。于是,听课的过程中,学生就会提出一些问题,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自己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自然课堂效率会得到提高。
其次,在课堂上要聚精会神地听课,而不要光盲目地记笔记,最好提前把老师的课件拷贝打印出来,在听课的过程当中把难点记下来,以便课后向老师求教。分子生物学比较难,如果没有教师的细心讲授和指导,学生学起来也很吃力,所以每讲完一节课,教师要有目的地布置作业,对于记忆性的知识,让学生课后复习即可,而一些难理解的知识点,布置一些查阅文献的作业,让学生通过大量查阅文献对这些知识加以理解和掌握,这样理解更深刻透彻,就更容易掌握。
再者,我们可以找一些难度适中的章节让学生自己设计编写教案,然后讲给大家听,这样也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和探索的兴趣。
综上所述,要提高分子生物学课堂效率和教学质量,教师必须具备扎实雄厚的分子生物学知识、较强的学习能力和巧妙运用教育技术的能力。除此以外,一名优秀的分子生物学教师在走上讲台前,一定要旁听相关课程教师的课,尤其是旁听有经验的教师的课,这样从中可以细致地品味怎样才能让学生喜欢这门课。笔者在讲分子生物学课之前,曾经在不同的学校旁听了分子生物学及相关课程的不同优秀教师的课程达三年,既有研究生的课也有本科生的课,发现不同的教师在讲课时具备不同的风格,有的由浅入深娓娓道来,有的旁征博引激情活泼,有的边讲边讨论互动,无论哪种形式,都是主次分明层次清晰,最后高度概括和归纳,由点到面,再由面到点,学生的课堂积极性很高,因此课堂效率也很高。由此看来,总结经验取长补短,先当好“学生”,而后再当教师,这样才能胜任该课程。
因此,在分子生物学教学中,教师应该以雄厚的分子生物学理论和教育技术为指导,建立一个以学生为中心的动态课堂教学模式,即实行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互相交流,共同参与的“双向沟通”教学模式,从而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质量和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1]黄瑞.优化分子生物学课堂教学的尝试[J].苏州医学院学报,1999,19(10):1070-1071.
[2]刘新光.多方位改进研究生的分子生物学技术理论与实验教学[J].广州医学院学报,2001,19(1):75-76.
篇4
[关键词]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临床医学;学习兴趣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是医学科学中重要的基础学科之一[1,2]。在多年的教学中,我们发现大部分医科大学学生认为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是医科大学中最难的一门课程,比较难学。经过多年的教学观察和问卷调查,觉得学生之所以对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习的兴趣不高及产生畏难情绪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学生的相关背景知识薄弱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是化学与生物学结合的一门交叉学科。医科大学学生的化学和生物学基础一般都较弱,特别是有些专业招生是文理兼收的,如护理专业,卫管专业等。他们的理科基础就更薄弱。而在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代谢章节的学习过程中涉及大量的有机化合物和有机反应。这些化合物和反应的名称是学生很少见到过的,在这种情况下要记住并理解这些化合物及化学反应对学生来说是十分困难的一件事。在遗传信息传递的内容中,不仅涉及复杂的高分子化合物和复杂的反应,也会涉及生物学的内容,比如病毒、线虫、细菌等等,而学生对这些物种都不太熟悉。在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中出现了一系列新的领域,比如:表观遗传学、生物信息学等。尤其是生物信息学更需要一些计算机、数学和统计学等知识。因此,学生在学习中会感到格外的困难。此外还有复杂的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实验技术,都让学生感到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的学习十分困难。
二、学生对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学习的重要性认识不够
我们通过调查发现,部分临床专业的学生认为,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这门课只是基础课。他们将来毕业主要是做医生和护士,而不是从事科学研究,并且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与临床医学的关系不大,不象专业课那么重要,片面的认为只要专业课好就行,把基础课放在一个不重要的位置,因此,对生化学习的积极性不高。
三、教学方法单一,理论与临床脱节
随着招生人数的增加,教师的教学任务繁重,教学课时减少,尤其是实验课时的减少较为明显,这些都使得教师没有时间进行基础知识与临床疾病关系的讨论。结果使学生觉得生化和分子是化学课程或者是生物学科的课程,与医学科学关系不大。长此以往丧失了对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的兴趣。
然而,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是一门重要的医学基础课,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加强学生对其重要性的认识,并且在教学中结合临床医学培养学生学习该学科的兴趣和动力。如何做好临床和该学科的结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在回顾历史中激发学生的兴趣
在医学发展史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对医学的发展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从历年来的诺贝尔获奖情况中可以知道,许多重大的医学发现都是与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领域的研究成果。比如:蛋白质、核酸方面的研究、维生素B1、维生素K等的发现、肌肉中氧消耗和乳酸代谢阐述、染色体理论的建立、胰岛素的发现、糖代谢的研究、DNA双螺旋结构的发现、蛋白质测序技术、DNA测序技术、PCR技术、基因定点突变技术、真核基因表达调控的分子机制、RNA干扰现象的发现等等都被授予了诺贝尔生理学医学奖[3]。这些重大发现为医学科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从而使医学科学进入了一个崭新的一页――分子医学时代。通过这些重大事件的讲解,使学生更清楚地认识到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在医学科学中的重要性,并且激起学生利用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知识探讨生命现象的兴趣。
二、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与疾病的发病机制
几乎所有的疾病发病都能追寻到其发病的分子机制,而这一点正是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研究内容之一。教师可以在授课是结合这一点,利用学科知识来解释一些常见病的发病机制,从而加强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学科重要性的认识以及培养其学习兴趣。对于学生觉得最难学习的代谢来说,可以用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所学的代谢知识来解释糖尿病的发病机理来激发学生的兴趣。糖尿病是胰岛素缺乏引起的血糖升高,进而导致代谢紊乱,出现多饮、多食、多尿和消瘦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疾病。那么为什么胰岛素缺乏会出现这些情况呢?我们可以从刚刚学过的胰岛素对糖代谢、脂代谢和蛋白质代谢的调节及三大物质代谢的相互联系来解释其发病。胰岛素缺乏时,机体不能利用葡萄糖供能,只能利用脂肪和蛋白质分解供能。这样就导致血糖水平升高,高血糖导致饥渴感渗透性利尿,因而多饮、多食和多尿;脂肪和蛋白质的分解加强导致消瘦[4]。尽管学生没有学习过糖尿病的知识,但通过简单临床背景知识的介绍,然后运用所学习的物质代谢知识,很容易使学生理解糖尿病的发病机制,这既加强了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也激发了其学习兴趣。
三、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与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的知识不仅能够解释疾病的发病机制,也在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中得到体现。在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对一些常见疾病诊断和治疗介绍,使学生能够认识到本学科在医学科学中的重要性及培养其应用本学科知识解决问题的兴趣。比如常见的乙型肝炎诊断,乙型肝炎病毒可以通过本学科最常用的技术荧光定量PCR(real-timePCR)技术来检测乙型肝炎病毒的DNA含量,而血清谷丙转氨酶可以判断患者肝脏是否收到损害。因为谷丙转氨酶在干肝脏细胞中的含量最高,当肝脏细胞受损伤时,该酶就释放入学,从而导致血清谷丙转氨酶升高[3]。这样学生就能够认识到PCR技术及一些基本知识在医学诊断中是非常有用的,同时也加强了学生对这些知识的理解和记忆。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知识还用于理解疾病的治疗措施。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建立了许多新的治疗手段,基因治疗就是最好的例证。基因治疗包括很多种,涉及许多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的知识,包括:基因矫正、基因置入、基因敲除、反义DNA及RNA干扰等许多新技术。
四、通过病例讨论增加和激发学生对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的兴趣
在实验教学或理论教学进行到一个阶段,我们可以采取课堂讨论的形式,利用一个阶段学习的知识来认识一种或一类疾病,这样既能够加强学生对学过知识的理解和记忆,也能够学会如何应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问题,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我们在学期结束曾经讨论癌症这一疾病。从癌症的发病机制、诊断到治疗都涉及到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的知识。目前关于肿瘤发病机制的学说,主要是癌基因和抑癌基因的理论,即癌基因的过度表达或者抑癌基因低表达可能是肿瘤发病的基本原因。这样我们就能够熟悉癌基因和抑癌基因的内容并能够用于实践。再如肿瘤的化学治疗,许多抗肿瘤药物,比如5-氟尿嘧啶、阿糖胞苷等,都是碱基或核苷酸等的类似物。那么这些类似物为什么能够治疗肿瘤或者说杀死肿瘤细胞呢?这些药物结构上与碱基或核苷酸类似可以通过酶的竞争性抑制作用的来抑制核苷酸的合成或干扰DNA和RNA的功能[3]。这样学生就能够了解酶竞争性抑制、核苷酸的合成、DNA的复制和RNA转录以及细胞的生长繁殖等知识很好地运用在疾病的治疗中。所有这些涉及了很多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知识。这样我们能够运用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的知识来认知肿瘤的发病机理及诊断治疗等等。
五、临床医学贯穿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教学始终
从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的发展史到蛋白质与核酸、从物质代谢到遗传信息传递、从分子生物学技术到细胞信号转导都与临床医学有关。比如从乙醇能够是蛋白质变性,认识到临床使75%乙醇消毒的原理;从核酸的代谢,我们认识到核酸没有营养价值;从胆固醇代谢,我们认识到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机理;从基因突变认识到遗传性疾病。我们在教学中充分认识到学生的目标是学习医学科学,始终把临床和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联系起来不仅使学生认识到临床医学是一个庞大的知识体系,而且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会越来越浓。
在多年的教学中,学生一直反应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是较为难懂、并且枯燥无味的一门科。通过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教学理念及不断实践、总结、提高,我们认识到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的教学中通过与临床医学的形式多样的结合,不仅能够使学生认识到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在医学科学中的重要性,并且培养了学生对本学科的极大兴趣。我们希望在今后的教学中,通过不断的摸索实践提高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的兴趣,为我国的医学教学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戴双双,娄桂予,高敏等。临床医学本科生物化学教学的设计与实践[J].西北医学教育,2009;17(2):335-336.
[2]郭小芳,田智,周锋等.医学高校生物化学教学的探索.医学教育探索[J].2010;9(9):1199-1200.
[3]查锡良主编.生物化学[M].第七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年.
[4]高谷,马建华.代谢组学的研究进展及在糖尿病中的应用.国际内分泌代谢杂志[J].2010;30(2):126-128.
篇5
进入21世纪后,分子生物学的发展迅猛,新技术新手段层出不穷并已渗透到各个学科;分子生物学理论与技术已经成为人们认识生命本质和改造生物特性的有力武器。
然而,我们在指导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中发现:大多数学生(即使考试成绩很好的学生)很难能应用所学的分子生物学理论与技术设计出科学研究的实验方案;我们调查也发现:很多硕士研究生在利用分子生物学理论与技术设计科学研究实验方案时仍困难重重,这说明我们传统的“老师讲、学生听、再考试”按部就班的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教学模式已经很难实现“培养高素质创新性人才”的目标。那么,如何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科技创新?
随着近年来分子生物学的飞速发展,给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教学带来一些问题,主要体现为:教学学时的不足与教学内容的扩增;学生理论知识的学习与科学研究实验环节的严重脱离,这是造成分子生物学知识在应用中“困难重重”的主要原因。
研究型教学也称主题研究,是在美国布鲁纳的“发现式学习模式”和瑞士皮杰的“认知发展学说”基础上构建的教学模式[1],是在老师指导下有目的地相对独立地对教学内容相关的实际问题进行探索研究,从而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培养出具有独立思考研究能力的创新型及应用型人才。
“开展大学生创新教育、培养高素质创新性人才”是高等教育改革与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主题。为坚持“教学以学生为本”的原则,以培养“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创新型医学人才为中心,我们以“肿瘤微环境与免疫治疗湖北省重点实验室”为平台,以教师承担的科研项目为引导,在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理论及实验教学中探索并实践“研究型教学”模式。
1.优化和整合理论教学内容,夯实学生创新基础。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发展快速,新技术、新方法、新成果不断涌现。我们根据教学大纲要求,优化、整合教学内容:删除淘汰的内容,合并重复的内容,增加新出现的内容。在课堂讲授中,将国内外一些最新分子生物学研究成果、发展动态及科学前沿知识充实到教学内容中;介绍分子生物学新技术在疾病诊断、治疗、预防中的最新进展,使学生明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在医学中的重要性。
2.利用多种现代化教学方法和手段,激发学生科技创新兴趣。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课堂内容丰富、信息量大,而教学课时少。因此,我们在理论教学中将教学内容分为讲授和自学两部分:在讲授中,利用多媒体等多种现代化教学手段,将难点和抽象的内容以动画的形式反应出来,使教学内容直观化,增加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在自学中,充分利用网络教学平台实现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流互动;同时将教师承担的科研课题设置成科研专题,让学生带着科研专题的问题开展学习。
3.加强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科技创新能力。我们在重视理论知识教学的基础上,加强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相结合。我们重新组合实验内容,实行“三型实验原则”(即将实验分为验证型实验、综合型实验、研究型实验):减少基础性验证型实验、增加设计性综合型实验、开展创新性研究型实验。
在课堂内的基础性实验部分:减少传统的验证性及临床生化指标测定的实验项目及学时数,使实验项目主要集中于基本操作、比色技术、离心技术、层析技术及电泳技术等方面的实验;对基本的规范化实验操作方法及常规实验技术(如比色、离心、层析、电泳等技术)操作流程录像后上传到课程网站中以便学生对照学习。
在课堂内的设计性综合型实验部分:我们组织学生针对教学中遇到的问题设计研究方案。例如,在肝脏生物化学中提到:白蛋白主要是由肝脏合成,而白蛋白又是临床医疗和科研中常用制剂,如何提取出有活性的白蛋白?如何利用生物技术大量生产白蛋白?通过讨论,使学生了解解决这一问题所依据的蛋白质理化性质和分离纯化、基因表达、基因重组、PCR等理论知识。通过设计白蛋白分离纯化与鉴定实验,在对蛋白质理化性质加深理解的同时,使学生掌握合理运用盐析沉淀、离子交换层析等技术操作流程;在此基础上,启发学生运用基因重组、RT-PCR等分子生物学技术设计重组表达白蛋白的实验方案。指导教师对学生设计的研究方案可行性和合理性进行点评及修改,学生在老师指导下,在课堂内开展上述设计性综合型实验。
4.在课堂外的创新性研究型实验部分:学生组成多个研究小组(3~5人/组)对教师承担的科研课题(已设置成多个科研专题)查阅文献和资料后进行创新性科研专题申请书的撰写;指导老师根据申请书质量及个人兴趣爱好挑选部分研究小组开展科研专题的实验研究;在此过程中,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在老师指导下开展创新性实验研究,从而进一步培养科技创新能力。
5.研究型教学模式在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教学中的效果:通过研究型教学模式在三峡大学医学院临床医学专业的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我们发现学生的考试成绩显著高于未经过研究型教学模式的班级;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也显著高于未经过研究型教学模式训练的学生。通过研究型教学模式,学生的科研素质和创新能力得到提高,激发了学生对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的学习兴趣,极大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通过学生课外完成的科研专题研究,学生以第一作者在CSCD核心期刊发表研究论文7篇;指导老师在指导大学生科研专题的同时,圆满完成了自己所承担的科研课题的研究;同时老师通过完成科研课题,促进自己的教学水平。
总之,通过上述一系列的探索与实践,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开阔视野,增加学生对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及科技创新活动的兴趣;更重要的是能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同时,老师通过完成科研课题,带动人才培养;能使教师把教学与科研有机结合起来,以科研促进教学;使教师不断更新教学内容,不断改善教学框架,形成囊括最新知识框架的教学体系,从而使《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教学质量得以进一步提高;即充分证明研究型教学模式在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教学实践中是有效和可行的。
篇6
【关键词】分子生物学;双语教学;SWOT;对策
1.引言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全国高校近年来纷纷尝试新的办学思路和方法,双语教学由于其特殊的教学模式和与国际接轨的显著特点也成为近几年各高校纷纷设立的一种新的教学模式,许多学生和家长都被这个新名词所吸引,双语专业成为许多学生和家长追逐和向往的专业。同时双语教学的开展也是学生后续科研以及国际交流的必然手段之一。本文针对如上背景讨论分子生物学双语教学的尝试,旨在分析现阶段存在的主要矛盾以及未来教学设置的可持续发展。
2.分子生物学开展双语教学的SWOT分析
对比国内分子生物学汉语本科教学,从双语教学的内部及外部影响因素对分子生物学双语教学做如下分析:
2.1 优势 (Strength)
分子生物学双语教学通过中西教学理念的结合提高分子生物学理论基础教育。国内分子生物学基础教学对原理的讲解普遍较生硬,体现在教材上是教材表面上看涵盖很多知识点,但对分子生物学历史和分子生物学基本原理简单介绍之后,将侧重点放到分子生物学基本技术的传授方面,对分子生物学概念框架、分子生物学基本理论没有深入的讲解,也没有举例进行阐释;体现在课堂教学上也是如此,由于学时有限而需要介绍的内容偏多,因此对原理的讲解也较简单,这明显不利于培养初学者的分子生物学思维,也不利于提升初学者学习分子生物学的兴趣。
2.2劣势(Weakness)
双语教学缺乏成熟的教学模式。据调查目前双语教学主要采用的模式有英文课件、英文讲授,英文课件、英汉双语讲授,英文课件、汉语讲授,英汉双语课件、英汉双语讲授,英汉双语课件、汉语讲授等多种,并且有些学校对于双语讲授进行了规定,规定了英文讲授和汉语讲授的比例。针对教学模式的调查结果是,学生对已经开设的双语课程中,哪种模式最易于接受这个问题的回答是,英汉双语课件、英汉双语讲授的学生比例最高,占到33.83%。
2.3 机遇 ( Opportunity )
分子生物学的国际交流为双语教学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在具体的课程开展尤其是学生后期发展需求方面均离不开对本专业英语知识的学习,包括高等级文章的阅读、高等级会议交流需要等方面。因此,从客观教学需求以及主观学生知识体系完善方面均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2.4 挑战 ( Threat )
施教者的综合素质不高制约着双语教学的顺利开展。一般说来,高校教师在学科安排上具有比较宽泛的专业自,教师的专业自的前提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教师是否有能力。同时,受教者综合素质参差不齐也影响着双语教学的开展。据调查,学生对双语教学的理解不尽相同,有的学生认为双语教学就是全英教学,应该全部由外教来授课,全部运用国外教学方式方法;也有学生持不同看法,认为双语教学即将专业知识翻译成英文讲解等观点都存在。且双语授课班学生中有一部分学生对双语教学有抵触情绪,认为教学效果不理想,自己的英文基础和专业基础都较差,看不懂英文教材,听不懂英文讲解,一些学生还陷入了英语也没有理解,专业知识也没有掌握的窘境。
此外,缺少成熟的双语课程教材使双语教学缺少依据。双语分子生物学教学教材的缺乏也成为困扰其开展的主要问题之一。我国教材市场中的分子生物学双语教材也有一些,但多数为影印教材,真正适用于双语教学的很少,教材的缺失不仅给教师教学带来困难,更给学生学习带来阻碍。
3.构建基于CACR模式下的分子生物学双语教学尝试
笔者通过几年的双语教学实践,摸索和实践了一些教学方法,认为双语教学需要做好几个结合,才能发挥优势、化解劣势,真正促进其改进和完善及持续发展。
3.1 双语教学应做好两种语言的充分结合(Combining the two languages)
双语教学中如何结合英汉两种语言使其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笔者认为教学中可以采用双语课件,双语讲授的方式,并且双语授课不应拘泥于授课语言的比例,授课语言的比例应根据课程特点和授课对象的特点来决定,如:对于一本班学生,如果学生语言基础扎实,可以在教学中加大英文运用的比重,多用英文讲授;但如果授课对象是项目班学生,一般应加大汉语授课比重。另外,对于那些用英语解释会更加清晰、准确,更利于学生理解的定义、概念、例题,就用英文讲解,而一些用中文讲解更易于理解的知识点就用中文讲解,语言的比例应灵活掌握,语言的结合自然流畅。
3.2 双语教学应着重教学内容的有机结合(Applying western theories to the China details)
教学内容的结合主要指教学应结合中外分子生物学教学内容的精华,,教材也是教学中至关重要的环节,可以按照中西结合的思路编制特定的双语教材,以满足实际需要。
3.3中外教学理念和方法的恰当结合(China-foreign perspectives & methods)
(1)恰当地结合国外原理和我国技术教学方式。将我国侧重分子生物学思维教学的优势与我国侧重技术操作教学的特点有机结合,双语教学究其根源其实是为了借鉴国外先进的理论、教学资源和教学模式,所以,双语教学应立足于国外的理论,在清晰介绍原理的基础上,展开分子生物学方法和分子生物学技术的介绍,并辅之以大量的练习,使学生在确立分子生物学思维的基础上,练习分子生物学实务和操作。
3.4 与相关课程的巧妙结合(Related the accounting courses with pertaining courses)
双语课程的顺利开展和相关课程的设置也有密切的关系,合理设置分子生物学学双语课程的前置课程(prerequisites),在开设双语分子生物学课程之前,可以开设分子生物学史及分子生物学专业术语课程,讲授专业术语,为分子生物学课程做前期铺垫,使分子生物学原理变得更易于理解,便于课程的衔接,使分子生物学双语课程能够更加顺利地开展。
4.总结
分子生物学双语教学的展开具有一定的必要性,同时我们也需要意识到无论是从教师的个人素质、学生的平均水平、教材内容的设定、教学方法的规划等诸多方面还存在一定的不足。需要通过相关配套课程的开展以及教学内容的革新来完善整体的双语教学体系,为今后双语教学的展开提供理论基础与实践指导。
参考文献:
[1]王宪平. 课程改革与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研究.[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9: 59.
[2]史锋. 双语教学在中国实行的逆向思考. 中国大学教学. [J]2011(8):17-20.
篇7
文章指出研究生分子生物学实验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从注重各个实验内容之间的衔接与关联、根据学生实验技能设置相关实验内容、充分利用网络教学资源等几个方面的教学改革措施,以期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和兴趣,提高学习效率。
关键词:
研究生;分子生物学;实验技能;教学改革
分子生物学是研究核酸、蛋白质等生物大分子的结构与功能,并从分子水平上阐述蛋白质与核酸、蛋白质与蛋白质之间相互作用的关系及其基因表达调控机制的一门学科[1]。该学科前沿性强、发展迅速、对生命科学领域各分支学科具有广泛和深入影响,是学习和学好专业课程的必要前提。针对生命科学专业学生而言,分子生物学是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是普通生物学、生物化学、有机化学等课程的后续课程,同时为基因工程、微生物工程、细胞工程等课程的后续实践环节奠定了理论基础[2]。分子生物学作为新疆农业大学农学院农学、生物技术、种子科学与工程等本科专业普遍开设的重要专业基础课程,在学生由基础课转向专业课的学习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同时对分子生物学基本原理和基本实验技术的掌握是本校生物学、作物学、草学、林学、食品科学与工程等学科研究生站在新的高度和视野揭示生命奥妙的共同需求。虽然本校生命科学类和食品科学与工程等学科研究生都在上这门课程,但是由于研究生是来自于全国各地的各个大学,每个大学对相关专业所设置的专业课程也不一样,加上一些转专业的学生,所以加大了我们开设分子生物学实验课的难度。
一、研究生开展分子生物学实验存在的问题
(一)资金投入有限和实验耗资较大相互矛盾由于分子生物学是20世纪中期才兴起的一门新兴学科,研究对象主要是围绕着核酸和蛋白质这两大分子,因此实验室开展相关的实验对仪器和实验条件都要求很高,相应实验的试剂和耗材也比较贵,尤其是实验耗材不能重复利用,这大大增加了实验成本[3]。研究生分子生物学实验课要体现出与本科教学的区别和高层次的特点,但经费的限制确实使实验可选择的余地不多,而且分子生物学技术每年都在持续发展,新的技术和研究手段层出不穷,使研究水平不断向广度和深度发展,但耗材和试剂也在成倍上涨,要使实验项目与学科发展相适应,就要不断增加的实验经费预算,这笔增加的预算如何合理的解决,是影响分子生物学实验教学改革的矛盾之一[4]。
(二)实验内容设置和专业及学科特点相矛盾分子生物学是横跨我校生物学、作物学、草学、林学、食品科学与工程等学科研究生的一门专业课程。因此开设分子生物学实验课程,必须与这些相关学科紧密渗透,只有因材施教地开展实验教学,才能更好地理论联系实际。虽然分子生物学设计的实验内容很多,但是目前以我校的实验条件和经费条件,对分子生物学实验操作环节,主要是围绕以现代生物技术的核心“基因工程技术”为主要内容开展实验课对理论知识验证,主要以大肠杆菌为研究对象进行、基因的克隆和转化,载体构建,基因的表达和检测实验,中间贯穿讲解以中心法则为理论主线的各个理论知识点[5]。这些基本实验内容是我校生物学、作物学、草学、林学、动医和动科等学科本科生生物技术引论与实践课程的教学内容,对研究生的实验教学而言,显然开展所有的实验内容无论是时间还是实验经费上都是不可能完成的。新疆农业大学的研究生主流群体是我校本科生,由于他们本科阶段已经做过相关实验了,所以再开展相关的实验内容,恐难激发他们的兴趣。而对于校外考入农大的研究生来说,他们可能对分子生物学这些基本的实验内容是完全陌生的,因此需要针对不同学科背景的研究生设置不同的实验内容[6]。
二、分子生物学实验教学的改革
为了克服上述实验教学环节中存在的问题,我们应加深对分子生物学实验改革措施的探索,努力营造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的实验环境,作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着手,以此加快创新人才培养的步伐。
(一)注重各个实验内容之间的衔接与关联由于研究生实验学时的限制,要开展一个完整的分子生物学实验具有一定的难度,结合实际情况,我们建立分子生物学实验体系时,尽量做到充分利用教学学时,集中在一起利用,开展一个具有关联度和衔接性的实验,而不是一个个独立的实验内容,这样有利于学生系统科学思维的培养。比如我们制定的两个实验方案,一个是基因表达,模拟植物干旱胁迫下基因的表达情况,这中间涉及到植物总RNA的提取,反转录,RT-PCR,内参基因的调平,目的基因的表达,这部分实验内容对应我们理论教学中真核生物基因表达的理论知识,这样通过实际应用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同时又能做到学习致用,让学生觉得所学的分子生物学知识是有用的,而不是一些晦涩难懂的语言;另一个是围绕基因亚克隆,涉及的实验内容包括、植物DNA的提取、以DNA为模板进行PCR扩增目的基因、回收目的片段、连接T载体、转化感受态细胞、提取质粒酶切鉴定。这两个实验每个内容之间都是彼此承接和关联的,这就要求学生在做实验时每个实验都要认真完成,否则会影响下一个实验的进行,这样有助于培养学生做事的认真性和耐心,培养日后科研的系统性和逻辑性。
(二)根据学生实验技能设置相关实验内容把握专业特点,根据我校生物学、作物学、草学、林学、食品科学与工程等学科专业特点,在开展实验时,我们既注重分子生物学常规实验内容的选取,又要结合农大研究生的学科背景和自身教育背景选择更能体现和反应专业特点的实验内容。学生根据自己实验技能,在两个实验中进行选择,例如,我校本科生考入研究生们考虑选择开展实验主要是围绕基因表达进行,这样避免了和本科阶段的基因克隆实验重复,而校外学生考入农大研究生同时又没有一点专业相关知识的学生,选择进行基因克隆为主线的相关实验。学生对这些分子生物学实验最常用实验技术的掌握,使其具备未来科研工作需求所必须具备的基本素养。
(三)充分利用网络教学资源受制于实验仪器和相关试剂耗材等实验条件和上课人数多因素的影响,因此无法满足每个学生都能操作实验的要求,这样就达不到预期的实验效果。为此,我们建立了分子生物学网络课程中心,这其中包含教学课件,每个实验的教学视频,这样即使上课期间没能操作实验观看进行学习,形象直观地掌握该实验的操作过程,避免浪费时间,达到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实验任务的要求,增强他们科研的成就感,更有效地开展科研工作。
三、结束语
分子生物学实验课是我校生命科学领域一门十分重要的实验课程,如何在学时减少和学生基础参差不齐的情况下,完成教学任务,对我们老师来说是一个考验,希望我们提出的实验教学改革对我校生命科学相关专业分子生物学的实验教学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朱玉贤,李毅.现代分子生物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
[2]张桦,麻浩,石庆华.分子生物学原理与应用[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3.
[4]李小洁,唐,童淑芬.本科生分子生物学实验教改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高校讲坛,2011(9):188-189.
[5]刘晓东,李月,葛杰,等.高等农业院校分子生物学教学改革新探索[J].高教学刊,2015(15):89-90.
篇8
【关键词】检验专业;分子诊断学;课程;重要性
分子诊断学(molecular diagnostic )是一门以疾病为中心,用分子生物学的理论和技术研究疾病的发病机理、预防、诊断和治疗,并应用于临床实践的学科,它在对疾病的诊断、预防和治疗方面正在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并将成为推动医学检验发展的主要力量,并在更深层次揭示疾病的本质,指导临床诊断和治疗[1]。笔者通过对本校已开设分子诊断学课程的2004级和2005级医学检验本科班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探讨医学检验专业开设的分子诊断学课程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1.资料和方法
1.1 调查对象:本校2004级和2005级医学检验本科班的学生77名。
1.2 方法:通过对本校已开设分子诊断学课程的2004级和2005级医学检验本科班的学生设计问卷调查,内容包括学生对分子生物学基础知识感兴趣程度和掌握程度;检验系开设的分子诊断学课程的必要性;如何上好分子诊断学课程,分析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感兴趣程度、接受分子诊断学的能力和上好分子诊断学的建议。
2.结果
学生对分子生物学基础知识感兴趣程度为88.31%,一般的为7.79%,没感觉的为3.90%;接触过基础知识的为92.21%,没接触的为7.79%;认为医学检验专业开设的分子诊断学课程必要的为85.71%,一般的为11.69%,没必要的为2.60;学生认为要上好分子诊断学课程,需要增设实验课为75.32%,增加课时的为89.61%。 (见表一)
3.讨论
3.1 开设的分子诊断学课程的重要性。
3.1.1 学生需要学习分子诊断学知识。通过调查,学生对分子生物学基础知识感兴趣程度一般的为7.79%,没感觉的为3.90%;21世纪是生命科学的世纪,分子生物学技术为人类探索生命奥秘提供了强有力的工具,大量新理论、新技术不断涌现,推动分子生物学蓬勃发展。由于一些新技术本身还不成熟、方法相对复杂、操作成本相对较高,限制了其在临床检验的常规应用[2]。但从长远来看,随着技术和经济的不断发展,分子诊断技术将以其不可比拟的强大功能逐渐成为临床检验诊断的主要手段。因此,作为检验工作者应该积极学习分子生物学知识,掌握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以便将来能胜任检验临床工作。
3.1.2 学生分子诊断学知识来源需要正规化的教学。通过调查,学生接触过分子生物学基础知识的为92.21%,没接触的为7.79%;进一步了解得知,学生接触分子生物学基础知识主要是生物化学课程中讲解的内容,其次就是部分学生选修了分子生物学课程,还有是学生之间的互相影响、报刊杂志、新闻媒体的影响等。
为了使学生能更好的学习分子诊断学知识,将分子生物学课程选修做为必选课程。通过调查,学生认为要上好分子诊断学课程,需要增设实验课为75.32%,增加课时的为89.61%。主要是由于在2004级本科首次开设了《分子诊断学》课程,为考查课程,没有开设实验课,在2005本科开设的《分子诊断学》课程,为考试课程,受经费的影响,只是开设了感受态细胞的制备及转化实验,所以,在教学中要积极进行教学改革,使学生学习好分子诊断学课程。
3.1.3 完善本科课程教学。随着现代医学的迅猛发展,检验医学已由原来以血、尿、便为代表的基础检验拓展为融生物化学分析技术、分子生物学技术、免疫学技术、细胞学和遗传学技术、计算机和自动化程序为一体的交叉性极强的前沿学科。针对学科内涵与外延所发生的重大变化,相应的对高等院校人才尤其是对本科生的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在课程设置方面也应该更加突出学科交叉、融合的特点,为适应及促进学科发展奠定基础[3]。为适应21世纪医学检验专业教育发展的需要,根据学科的发展,培养现代化医院需要的检验专业高级专门人才,完善本科课程教学,使学生尽快适应国家对医学检验人才培养的要求,确保人才培养的质量,开设的分子诊断学是非常重要的。
3.2 开设的分子诊断学课程的必要性。通过调查,学生认为医学检验专业开设的分子诊断学课程必要的为85.71%,一般的为11.69%,没必要的为2.60%。分子诊断学是分子生物学与临床医学广泛交叉和渗透形成的一个崭新的学科领域、是医学分子生物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十年来,在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带动下,步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时期。人类对于“大多数疾病的病因在于基因”已达成共识,蛋白质组及蛋白质组学与疾病关系的研究也在不断丰富人类对疾病的认识,随着人们对生物大分子和疾病的关系的理解越来越深入,分子诊断学在对疾病的诊断、预防和治疗方面正在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并将成为推动医学检验发展的主要力量。同时我院附属医院已经开设了分子诊断实验室,开设分子诊断学课程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可以为分子诊断领域提供优秀的储备人才,使学生尽快适应国家对医学检验人才培养的要求,更好地为宁夏经济建设和医疗卫生事业服务。因而,开设分子诊断学是非常必要的。
4.展望
2007年11月检验系实施“系科合一”以系为主的办学模式,双方优势互补,达到既能较好的解决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根据前人的经验,结合我系的实际,充分利用宁夏医科大学附属医院与我校的教育资源,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们将不断实践,使分子诊断学课程建设更上一个新台阶。
参考文献
[1] 吕建新.分子诊断学在检验医学中的应用前景[J] .中华检验医学杂志, 2005, 28 (2): 137-139.
[2] 杨清玲,陈昌杰,章 尧.检验本科诊断分子生物学课程建设的体会.检验医学教育,2007,14(4),15-16.
[3] 邬晓薇,王云贵,王振维.医学检验专业本科生的课程设置.重庆医学,2008,37(3),273-274.
篇9
关键词:生物工程类 分子生物学教学 改革初探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2(a)-0053-02
在现代生物学领域,生物技术作为一种新型学科和技术得到了飞速发展并为人类社会带来了巨大影响。作为生物技术的核心学科,分子生物学,是研究核酸、蛋白质等生物大分子的结构与功能,并从分子水平上阐述这些大分子之间相互作用的关系及其基因表达提供机理的科学。
分子生物学是在多个学科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特别是生物化学和遗传学,目前已逐渐渗透到生物学科的各个领域之中,改变了或正在改变着整个生物学的面貌,被认为是现代生命科学的三大前言学科之一,也是目前高校生物类专业的重要必修专业课之一。分子生物学是一门新兴学科,在迅速发展的过程中会逐渐建立一系列新的理论和方法,知识点具有繁杂、更新快、抽象、难以掌握等特点,因此,在实际教学中必须根据专业情况做出调整,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改革,以突出重点,强化理论与实验的结合,帮助学生理解并掌握分子生物学的核心理论体系和实验技术方法。本文针对生物工程类专业的培养方向和教学重点,对分子生物学的教学改革进行了初步探索。
1 教学改革的基本原则和思路
我们开展分子生物学教学改革遵循两条基本原则:一是适应普通高等教学需求的基本原则;二是适应本学科发展和人才培养需要的基本原则。在坚持两个基本原则基础之上,我们提出三条改革思路:一是针对生物工程类专业特点,突出分子生物学在现代工业微生物研究和改良中的应用趋势和途径,加强学生对专业的理解和本学科的认识;二是遵循高等院校教学特点,从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等方面进行改革和探索,建立一套能够培养理论素养与实验能力并重的工程化人才的分子生物学教学体系;三是加强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实例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在理论中强调应用,在应用中引出理论,使学生在有限的教学课时内消化理论知识的同时拓展视野并加强对本学科的理解。
2 教学改革具体内容
2.1 优化教学内容
我们在进行分子生物学课程的授学时,首先针对生物工程类专业特点选择合适的教材并制定教学大纲。经过比较和分析,我们选择赵亚华编著的《分子生物学教程》(第三版)(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作为基础教材,该教材主要阐述的是狭义分子生物学所涵盖的范畴,编写内容具有条理清晰,语言简练,信息量大,实例丰富等特点,并且全书系统地在重要的知识点后附有简要小结,便于学生在学习和复习过程中从繁杂的信息中快速的查找和理解重点内容,比较适合于普通高校生物工程类专业教学使用。
分子生物学课时少而内容繁杂,在有限的课时之内不可能按教材内容全部讲授,学生也不可能全部能够接受。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必须结合专业特点,对教科书内容进行取舍,并根据专业的培养目标进行补充,突出专业领域涉及的重点和难点。因此,选定教材之后,我们根据生物工程类专业特点对教学内容进行了优化:(1)弱化学科交叉重复部分,分子生物学是在多个学科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也决定了分子生物学中有很多理论知识与其它学科具有交叉和重复,如生物化学、遗传学、酶学和微生物学等,我们在分子生物学的实际教学过程中对已经学习过的交叉部分的知识点采用复习的方式快速进行;(2)强化对与专业相关的理论知识讲解,例如DNA的重组、真核生物与原核生物基因的转录和表达调控等内容;(3)引导介绍与本专业相关性不强的知识点,学生如有兴趣可以利用课外时间进行学习,以满足求知欲望较为强烈的学生的学习要求,如噬菌体基因的表达调控、病毒的分子生物学等;(4)结合专业方向补充教学内容,加大应用实例讲解,促进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例如讲解特异位点重组内容时,可以结合目前研究领域应用较多的Xer/dif重组系统进行讲解,让学生理解了特异位点重组概念和过程的同时,又学习了该重组理论最新研究进展及其在微生物代谢途径工程中的应用,从而实现教学内容的理论性、专业性、实用性、学术性和前沿性并举。
2.2 改革教学方法
对大学生而言,分子生物学是一门及其抽象的学科,其中涉及的理论体系和生物过程复杂而又晦涩难懂,极其难以掌握,采用传统的填鸭式教学,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学习效率有限,因此创新教学方法,改变授课方式,使抽象化的概念能够直观地呈现在学生面前,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提升学习效率尤为重要。
我们在实际教学中,对教学方法做了以下四项改革:(1)采用多媒体教学,结合大量精美图片、动画和视频,将抽象的、理论的生物过程或概念中涵盖的大量信息有效、生动、形象化地展现给学生,例如,蛋白质合成过程中涉及的起始、延生和终止三个过程以及延生过程中涉及的进位、转肽和转位三个反应实际上是一个连续的动态过程,中间涉及的概念和因子很多,通过板书无法有效地进行形象化演示和解释,而在多媒体教学方式下,借助大量图片和动画实现静态和动态相结合的方式讲授该生物过程,可使学生有效地理解并掌握该部分内容;(2)大力利用网络资源,搜寻与讲授内容相关的精美图片和科教视频,补充教材内容的不足,从不同视角、不同阶段对重点内容进行阐释,帮助学生对难点的理解和掌握,例如,RNA干扰技术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和过程,课堂调查中发现学生很难理解双链RNA的产生、水解以及Dicer蛋白的作用过程等概念,在我们的实际教学过程中选用一段网络公开视频(Nature系列)通过三维动画模拟,使学生轻松地“看到了”生物体内RNA干扰过程,极大地帮助了学生对相关过程的认识和理解;(3)利用生物学分析软件演示促进学生理解,在现代分子生物学研究领域,无论是简单基因的比对分析还是复杂的蛋白质定向进化模拟都离不开专业的生物学分析软件,在教学方面利用生物学分析软件也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讲授蛋白质的编码基因序列(CDS)和开放阅读框(ORF)两个概念的时候,学生短时间之内无法深刻理解,如果使用生物学分析软件对一条基因进行分析演示,学生可以一目了然地“看到”CDS与ORF之间的联系与区别;(4)结合实例对重点理论进行剖析,例如基因表达调控部分内容,在目前的科学研究领域和实际工业化应用领域研究都极为广泛,但在实际教学时,由于知识点多,过程复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往往感觉到枯燥而不知所以然,此时即可在教学过程中结合某个具体的相关研究项目(例如硕士研究论文、博士研究论文或科研基金研究项目)的目的、意义和方法等进行讲解,达到理论学习与实际应用相结合,在实例中引出理论概念和过程。通过大量实例的讲解,不仅促进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同时加深了学生对本学科的认识,拓展了学生的视野,培养了学生在实际应用中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
2.3 强化实验教学
分子生物学是在实验论证的基础之上建立并发展起来的对实验技能要求很强的一门实验性学科,因此,分子生物学的教学也必须有实验教学作为支撑,只有在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相结合的模式下才能使学生学以致用,达到真正理解并掌握分子生物学的教学目的。对工科的生物工程类专业,实验教学具有举足轻重、不可替代的作用,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基础。在我们的实验教学改革中,将每个班分为10组,每组3~4人,每个学生可以且必须单独完成实验操作,掌握本专业应用最为广泛的基因工程操作技术中常用的经典方法。实验教学时间与课堂教学时间比例设置为1∶2,保障有1/3的教学时间用于实验教学。实验内容主要围绕基因工程操作技术经典的四个步骤进行,即目的基因的获取、重组载体的构建(克隆载体)、受体细胞(大肠杆菌)转化、结果验证(限制性酶切和PCR),在此过程中连续进行染色体提取、PCR技术、连接、大肠杆菌感受态细胞制备、转化、质粒提取、限制性酶切以及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等基本操作,使学生掌握DNA体外重组过程中使用的基本操作方法和技术原理。在上述实验过程中,多数实验步骤中都是微升级反应体系,对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分析能力要求极高,因此,通过分子生物学实验教学可以培养并强化学生的“精细化”实验操作能力,为培养动手能力强,专业素质过硬,分析能力严谨的合格大学毕业生做出贡献。
3 结语
综上所述,我们分别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实践教学等三个方面对分子生物学进行了教学改革和探索,在初步改革的教学过程中学生不再感觉到枯燥和晦涩难懂,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得到了显著提高。但是,教学改革是一项需要持续进行的复杂而重要的工程,我们需要继续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进行探索并总结经验,在经验总结的基础上进行改革,在改革实践中总结经验,以期构建一套与时俱进的教学体系,为社会培养和输送高素质的合格人才做出贡献。
篇10
【关键词】医学高专院校,分子生物学,双语教学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4-0445-02
分子生物学( Molecular Biology ) 是以分子水平研究生命本质为目的的一门新兴学科,更是医学专业学生一门重要的学科基础课程[1]。目前,我国几乎所有医学重点本科院校,在医学专业基础课上都选择中文和英文作为双语教学的语言工具。
双语教学不仅有助于学生对这门课程全面、准确地了解和获取最新的知识, 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和运用英语的能力,是符合现代教育规律,是时代的选择。其次,开展双语教学是培养医学国际化人才的重要途径。因此,如何稳妥地在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开展双语教学工作,仍在积极探索当中[2]。
1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
1.1 对“双语教学”教学模式的理解
目前,双语教学(Bilingual Teaching) 的实际内涵因国家、地区不同而存在差异。在我国现阶段的高等教育体系中,双语教学模式主要有三种,即术语引导型、 交叉渗透型和完全渗透型。[3]。
笔者所在的保山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自2007年升格为普通医学专科以来,办学条件薄弱,生源多为本科分数线以下的专科生源,虽然近年来师资条件有所改善,但还不能满足教学的需求。大部分学生的英语基础较差,因此不应该采用国内其他医学重点本科院校的纯英文的双语授课方式,而应该根据学校及学生的特点,因地制宜,循序渐进。
1.2对学生生源差异的分析
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的学生大多都是文理兼招的统招生,此外还录取有三校生。在录取分数的分布上,通常西医专业的学生录取分数较高,英语基础相对较好,而中医药专业的学生录取分数较低,英语基础也普遍较差。
1.3教材的选择
教材是“教”和“学”的根本,其在日常教学过程中的作用不言而喻。教材的正确选取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更加容易地获得条理清晰、完整的分子生物学知识体系,也有利于任课教师更加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
考虑到分子生物学发展迅速,我们将一些分子生物学研究新热点或新领域融人到教学中,使学生在扎实掌握分子生物学知识的基础上了解学科发展前沿,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以适应时代的发展要求[4]。
1.4 师资条件
教师的水平是搞好中英文双语教学的关键,因此对双语教师必须进行认真遴选[5]。目前,我们学校分子生物学专职教师有三名,具有本科及研究生学历,在教学岗位上拥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在临床岗位上,也有相关的实习经历。针对英文水平的要求,我们在开课前一学期,安排相关授课教师进行试讲,请教务处领导、外语系资深教师、英语好的专业教师点评把关。并且鼓励他们到外语培训机构接受外教的英语培训,以提高英语口语表达能力,提高自信心等。
2建设立体化教学手段
分子生物学课程的内容具有科学性、 先进性和趣味性, 然而,很难通过传统的教学方式使学生较快地理解和掌握所学内容。为了保证学生能轻松地掌握应有的分子生物学知识, 提高教学效果, 我们建立了一套立体化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2.1多媒体结合板书教学
与传统的课堂板书教学相比,多媒体教学的直观性更强,并以动画、图片或语音等形式生动、直观地表达生物化学的反应过程,可以减轻学生的认知负担,提高教学效果。[6]。以教育学、传播学和教育心理学原理为依据设计生物化学多媒体课件,能够显著提高学生的学生成绩[7]。
2.3 网络化教学
随着科学和技术的发展,电脑和网络已经成为我们生活的重要部分。人们越来越多地使用电脑和网络,不光是在工作中,还包括学习中。基于互联网的便利,学生可以轻松上网去共享全球的信息资源。
2.4 课后强化及反馈式教学
由于学生对英语缺乏较好的接受能力,双语教学会使学生产生畏难心理,从而很容易造成教与学的脱节,如果教师不及时课后强和及时掌握学生的状况的话,就会大大影响教学效果。
2.5 实验教学
实验是现代分子生物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结合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以及学院的实际教学条件,我们组织学生参观实验室,帮助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课本中所学的理论知识,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3分子生物学双语教学急需解决的问题
众所周知,双语教学的成败与师资条件的好坏密不可分,这是因为教师英语水平的高低和知识背景的优劣直接决定了课程双语教学的效果。
目前,学校现有教职工212人,专任教师168人,其中教授7人,副教授45人,硕士研究生66人(含在读)。对于分子生物学这门课程来说,我校从教人数有3人,其中2人为硕士研究生学历,1人为本科。因此,我校具有分子生物学双语教学潜力的教师则仅有2人,远远不能满足医学专业分子生物学双语教学的需要,成为制约我校开展分子生物学双语教学的重要障碍。
4结语
总之,我校自2007年升格为普通医学专科以来,办学条件薄弱,医学专业基础课双语教学刚刚起步,还存在很多的不足,这需要继续得到学校的支持与鼓励,更需要全体教师和学生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 朱玉贤, 李毅, 郑晓峰. 现代分子生物学(第3版) [M]. 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7.
[2] 罗艳红, 王太重, 邓益斌. 民族医学院校临床生物化学双语教学的实践与思考[J]. 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 2013, 35(2): 217-218.
[3] 耿慧霞, 李淑萍. 生物化学双语教学的优化策略[J]. 商丘职业技学院学报, 2 011, 10(52): 91-92.
[4] 罗艳红, 王太重, 邓益斌. 民族医学院校临床生物化学双语教学的实践与思考[J]. 右江民族学院学报, 2013, 35(2): 217-218.
[5] 李三强等. 生物化学双语教学模式的思考[J]. 科技信息, 2012, 73(4), 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