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产业的作用范文

时间:2024-01-02 17:56:1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体育产业的作用,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体育产业的作用

篇1

关键词:休闲体育 经济 产业 关系

中图分类号:F26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24-0214-03

休闲体育产业是为了满足人们在闲暇时间以增进身心健康、丰富生活、完善自我为目的所提供的体育服务性行业,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们的消费观念也在发生变化,花钱买健康、花钱买快乐的消费意识越来越浓,庞大的消费市场产生了无限的商机,休闲体育产业也空前繁荣,和发达国家休闲体育规模相比,中国休闲体育产业发展的规模还不够大,属于朝阳产业,其经济的效应对国家经济发展的影响还有待于进一步发掘。

一、休闲体育的价值分析

1.休闲体育的消费参与价值。休闲的主旨是自由自在,是一种本体感受,体育以人为本的回归,将充分发挥体育的休闲参与价值,现代人为了消除工作快节奏带来的心理紧张和身体上的疲劳,大多数人选择进行休闲体育活动,如野外旅行、骑自行车等,通过自身活动感受到一种明快、乐观的精神体验。休闲体育作为一种健身娱乐项目能够吸引更多的消费者参与,对国民经济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休闲体育的普及与体育消费的出现几乎同步,体育消费过程不仅是商品的交换价值和使用价值实现的过程,而且也是商品的社会生命和文化生命的形成、运动、转换和消费的过程。生产与消费的不可分性,人们进行体育锻炼的主要目的绝大多数是增进健康,以提高再生产能力。

2.休闲体育的产业发展价值。随着国家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体育消费需求也随着体育运动的生活化、市场化和商品化大幅度增长。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对休闲体育价值认识程度提高,大众的消费现在都在提升,休闲体育消费推动了体育产业的发展,为国家带来经济效应,休闲体育的绝对值和占消费总值的比重将会越来越大,休闲体育产业将成为体育产业中的支柱产业。

3.休闲体育的健身健心价值。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物质基础越来越丰富,使得人们有能力去进行各种消费,人们对休闲体育的消费却往往是为了满足人们的心理上精神上的需求。有些人认为,对高尔夫球、网球等休闲体育进行高消费的投入是一种身份地位的象征,能把自己提升到上层人群中去。现在网球、羽毛球等运动休闲体育的发展获得了更多的物质保证,随着中国经济的日益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政府和个人对休闲体育的投资越来越多。

4.休闲体育提升国民素质的价值。现代国民的体质问题日益严重,从大众健康的角度来看,人们随着科技社会的发展进步,人的身体机能在退化。现代休闲体育的产生与发展,丰富了大众的体育活动内容,使人们有更多的选择去做自己感兴趣的体育活动,休闲体育产业化相对的提升了大众进行休闲活动内容多样性、空间的延伸性、时间的自主性。同时对国民身体素质的改善和提高都有一定的帮助,国民身体素质提高了,便会更有充足的精力去投身于工作和科研等其他方面,为国家的发展同样作出贡献。休闲体育产业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的积极作用提高中国人民综合素质和促进社会的文明的进步。

二、休闲体育产业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

1.休闲体育促进社会和人和谐发展。休闲体育不仅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而且是构建和谐社会促进人全面发展的有效途径。和谐社会需要人际关系的和谐,而人与人的和谐交往必然促进人与社会的和谐。休闲体育是一种亲身体验的身心活动,人们在参与休闲体育活动的过程中,追求身心放松、身心合体育休闲产业是以劳动密集为主的行业,不仅为具有丰富专业知识和技术专长的高层次人才提供就业机会,同时,体育休闲产业的发展必将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也间接为其他相关产业增加了就业机会。

2.拉动体育用品的需求与消费。体育产业在第三产业中所占的比重日益增高,中国部分居民尤其是大中城市居民已经具有享受休闲体育消费和服务的经济能力,如何提高休闲体育的消费,为人们提供更多更适合人们口味的休闲体育产品和所需服务,对于发展中国体育产业具有重要的作用。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及人们生活水平的进一步提高,休闲体育的观念深入人心,并日益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内容。人们不但对体育用品需求量有大幅度的增加。中国的体育用品企业应该借鉴其他国家的经验,要不断提高体育用品的专业性和舒适性,在技术创新和产品研发能力上精益求精,提升产品价值和消费者使用价值感,以满足消费者对高品质运动产品的需求。

3.休闲体育推动体育旅游业的发展。体育旅游正在以其集观赏性与参与性、娱乐性与健身性、专业性与高品位、教育性与互动性融为一体的特征,逐渐成为国人旅游的新时尚,是新的经济增长点,它充分反映了旅游活动综合效益和旅游产业的关联作用,丰富了旅游活动的内容并促进其向高品位发展,带动了区域旅游产业向自然、健康以及社会和经济协调发展模式转化,增强了旅游业发展的动力和潜力。然而,体育旅游对整个经济社会引发重要影响。一方面,它不仅可以促进经济发展、刺激国内需求、为社会创造就业机会、促进科学技术交流、增加国家外汇、平稳国际收支、促进国际经济的合作交流,而且,有助于增进国民身心健康、弘扬民族传统文化、改善人民的生活质量、增进国际间的友好往来、扩大国际间的合作等。另一方面,也会对生态环境等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所以,只有在体育旅游开发中遵循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将体育旅游开发与环境保护结合起来,提高人们环境保护意识,以促进对旅游资源的科学利用与保护。

4.休闲体育推动体育健身服务业的发展。休闲体育健身服务业是为满足消费者在闲暇时间休闲娱乐、强身健体的需要而提供的体育场地、器材、技术指导等服务的体育健身行业。目前中国休闲体育健身服务业发展迅速,休闲体育服务市场已经初具规模。休闲体育经营理念管理,要树立“以生态求生存,以创新求发展”的理念。休闲体育服务理念管理,要树立“员工是客人,顾客是中心,质量是第一”的理念。休闲体育资源管理,按照资源比较优势,要管理好如下三个核心资源:健康概念资源、休闲文化资源和地域环境资源。休闲体育服务业应建立稳固、诚信、畅通、互利双赢的供应商或供应渠道联系网络,供应商和渠道包含旅行社、单位、俱乐部、休闲体育产品制造企业、经销商等,休闲体育服务业应与这些企业捆绑经营,建立一个健全的与旅行社、俱乐部、休闲体育产品制造企业等供应商或渠道的价值链对接网络,形成休闲体育服务业经营价值链。带动休闲体育的发展,还可以带动旅游、娱乐、餐饮等行业,促进地区经济的加速发展。

5.休闲体育强身健体提高生产力创造社会财富。研究结果表明,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不仅可以提高肌肉力量、耐力和柔韧性等身体素质,更重要的是可以降低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还可以缓解焦虑,压抑等心理疾病,使人们有更多的精力投身到工作实践中去,创造更多的经济价值,从而推动经济的发展。从消费结构来说,尽管人们的收入水平逐年提高,体育的投资和消费仍处于初级阶段。中国休闲体育产业的规模普遍偏小,市场的竞争性不强,体育消费者的观念还没有完全转变,消费能力和水平还比较低,消费结构也不尽合理。当前,中国社会正处在全面转型期,产业结构方面第三产业所占的比重将会呈现持续的、逐步加快的增长态势。

三、体育休闲产业发展建议

综上所述,休闲是体育发展的一个必然趋势,而且在体育运动中,特别是随着竞技体育的发展越来越走向专业化,而大众体育越来越走向社会化和普及化,这种社会大趋势将大众体育推向休闲化,休闲最终成为人类生存的一种最佳状态。

1.各级政府部门应加大对休闲体育的宣传力度,增强全民的健身意识,使广大群众充分利用闲暇时间积极参加体育娱乐健身活动。同时,我们应该在学校中加强对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培养他们的体育兴趣和爱好,教会他们一些基本的锻炼方式和锻炼技能,为以后更加积极地参与休闲体育打好基础。

2.休闲体育产业是一个相互配套的系统工程,涉及社会的各个部门和阶层,除加强供给、培养和引导需求外,还需要整个社会条件支持系统的配套。科学的管理是快速、高效地实现目标的重要因素之一,要逐步建立一套完善的组织管理机构,从国家到省、市、县要专门设立分管群体工作的部门,再由这些部门组建群众体育协会、体育指导中心、俱乐部,形成广泛的大众体育社会管理网络。

3.体育用品业应不断提高体育用品的专业性和舒适性,提升产品价值和消费者使用价值感,满足消费者对高品质运动产品的需求。有商业专家认为,与体育品牌相比,休闲类商品的利润率低,无论是户外休闲,如NORTH FACE、哥伦比亚,或者是时尚休闲品牌VANS,其在国内市场的规模和知名度都同耐克、阿迪达斯等品牌存在明显差距。要想通过这些品牌从而寻找到新的利润增长点,不仅需要企业自身运营能力的不断完善,还要看品牌商在国内市场关于广告、研发等环节的投入力度。

4.休闲体育健身服务业,要以民族文化为基础,以地域文化为背景,挖掘与拓宽休闲体育文化资源,营造和创新休闲体育文化氛围,传承优秀民族文化,提升服务品味和文化竞争力。加快休闲体育行业培养高素质的专业人才培养,加快相关政策法规的出台、加强对社区休闲体育活动场所的开发建设和改造、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多渠道筹集资金以休闲体育活动组织与开展的投入、建立和完善休闲体育公共信息服务平台、提升服务能力等发展对策。

5.在体育旅游开发中遵循可持续发展理念,将其与环保结合起来,提高环保意识,促进对旅游资源的科学利用与保护。在经营上,树立“以生态求生存,以创新求发展”的理念,充分利用丰富自然资源和社会人文资源,又要保持其原来的特点,形成自己的特色建立开发体育旅游资源的专门机构。在各部门的统一运作之下,尤其是体育产业和旅游业从业者的协同配合下,把文化、体育和旅游活动结合起来,从而在真正意义上实现体育旅游资源开发的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胡春兰.论休闲与体育休闲[J].体育与科学,2003,(3).

[2]胡小明.游戏的美与美的游戏――再论SPORT文化属性的皈依[J].体育与科学,2002,(5).

[3]卢锋.现代人生活方式与体育运动[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1998,(4).

篇2

寒颤是剖宫产最常见的并发症,目前的观点一致认为围术期对机体保温和预防低体温可以防止和抑制寒颤的发生,本研究旨在评价术中不同温度的液体对预防剖宫产术后寒颤的发生。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ASA分级Ⅰ~Ⅱ级、术前化验检查正常、无心肺等重要脏器疾病、行剖宫产患者51例,若术中需输血者不符合选择标准。随机分为A、B两组,A组26例,年龄为26±4岁;B组25例,年龄为25±6岁。A组患者入手术室后所有输入液体均使用液体加温仪加热至36℃~40℃度,B组液体不加热,即室温22℃~25℃下的液体。记录麻醉阻滞平面、低血压的发生率、术中补液总量及寒颤情况。

1.2 麻醉方法:所有患者麻醉前均不给药,患者入室后室温调节在22℃~25℃,常规监测心电图、无创动脉血压、脉搏血氧饱和度、心率。将温度探头放置腋窝处,开放上肢静脉通路,麻醉前给入晶体液500ml, 然后以10 ml/kg/h的速度维持补液,所有的患者均采用驼人公司腰硬联合包行腰硬联合麻醉,经L2~3或L3~4椎间隙穿刺,蛛网膜下腔注入0.5%布比卡因重比重液2ml,并经硬膜外腔向头端置管3~4 cm,为防止麻醉平面过高所致低血压发生,可将手术床调整为头高脚低位。患者若出现收缩压低于90 mm Hg或收缩压下降超过基础压的30%,即加快补液速度并给予麻黄素5mg静注。

1.3 监测指标:记录麻醉阻滞平面、低血压的发生率、术中补液总量及寒颤的情况。所有患者均用针刺法检查腰麻注药后10 min双侧痛觉阻滞平面。寒战的评分标准为:0分(无寒战),1分(轻度肌颤),2分(上肢肌肉明显颤抖),3分(躯体抖动明显)。

1.4 统计学处理:连续性资料采用t检验,率的比较采用方差分析。

2 结果

2.1 阻滞平面、低血压及补液情况:2组患者麻醉后阻滞平面分别为A组(S5~T8), B组(S5~T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低血压发生率为46%;B组低血压发生率为52%;均经加快输液速度和一次静脉注射麻黄素纠正,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补液总量为(789+158)ml;B组补液总量为(813+138)ml。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2 寒颤的情况:A组有3例(11.5%)发生轻度肌颤,无一例发生上肢肌肉明显颤抖及躯体抖动,即A组共有3例(11.5%)患者发生寒颤。B组有4例(16%)发生轻度肌颤,7例(28%)发生上肢肌肉明显颤抖,4例发生躯体严重抖动,即B组共有12例患者(48%)发生寒颤。A组寒颤发生率显著低于B组(P

2.3 体温情况:A组患者在开放静脉输入加热液体后,各个时点(①入室后,②麻醉前,③麻醉后1h,④手术结束)测得的体温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患者在输液后,体温有明显下降,且在手术结束时体温达最低,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第②,③,④时点A但与B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剖宫产给予的腰硬联合麻醉,阻断了交感神经,使阻滞区皮肤血管扩张,骨骼肌已丧失收缩产热能力,为保持体温恒定则通过非阻滞区的骨骼肌收缩,及发生寒颤。手术过程中体温下降对人体有诸多不利影响,如物代谢减慢、凝血功能障碍、免疫功能受抑制,还容易导致术后渗血和切口感染等[1] 。 同时,硬膜外阻滞麻药初量用足后,阻滞区血管扩张,有效循环减少,血压下降,此时,麻醉师往往用加快输液速度来纠正,造成单位时间内大量液体进入血液,直接刺激体温调节中枢,因此,给予加温液体,对术中及术后恢复尤为重要。

术中输入大量的低温液体,患者深部体温将不可避免的下降,我们通过给患者输入加温液体,旨在减少患者体温的进一步丧失,防止体温的下降,物理学知识告诉我们,每1000毫升25度的水上升到36度需要4675卡热量,若病人无法提供这些热量,体温将不可避免的下降,而1000毫升35度的水上升到36度时,仅需要425卡热量,实践结果证明这种分析,为了防止术中及术后病人低体温的发生,应将液体加温输注[2]。

本研究比较2组剖宫产患者,用物理方法对输入液体加温或不加温,观察到A组寒颤发生率比B组显著减少(P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优质生态稻 农业标准化 产品竞争力

一、标准化的概念与基本理论

标准化是为了在一定范围内获得最佳秩序,对现实问题或潜在问题制定共同使用和重复使用的条款的活动,它主要包括制定、及实施标准的过程。以农业为对象的标准化活动称为农业标准化。所谓农业标准化,就是对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各个环节建立科学先进、切实可行的标准,通过规范操作与严格监督,使其得到全面有效的实施,从而确保农产品质量和消费安全,提高农产品的信誉度和市场竞争力,实现高产、优质、高效的目的。农业标准化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一项综合性技术基础工作,它的核心是标准的制定与实施。农业标准化不仅是现代农业的一个显著标志,也是经济全球化的一种必然趋势。

二、隆化县水稻生产的现状

隆化县位于河北省东北部,工业发展滞后,是个典型的农业大县,半湿润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雨热同季,河流较多,没有工业污染,气候和水利条件适合水稻生长,水稻种植历史悠久,因米粒饱满、米质晶莹、色泽清白、口感香醇而远近闻名。但是长期以来,一家一户粗放经营,由于科技含量低、生产规模小,造成水稻产量比较低,加上信息不灵和市场意识淡薄等原因,经济效益低下,农民的收入增长缓慢。

自我国加入WTO后,农业面临着更加开放的市场环境和更加激烈的市场竞争,农业发展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不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不但我们的产品走不出去,外面高质量产品大量涌入,原本占有的市场也有失掉的危险。农民的收入无法提高,小康社会的目标就无法真正实现。

推行农业标准化,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十分重要和紧迫。2007年,县政府做出了“打绿色牌,走特色路,促进全县农村经济快速发展”的战略部署,并在农业结构调整中,将水稻确立为四大主导产业之一,拉开了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一场革命。

三、标准化生产及经营中存在的问题

在生产方面,一是真正能够满足市场和企业需求、达到既高产又质量过硬的优质水稻品种还很少,不能适应大规模发展优质水稻的需要。二是缺乏优质高效的配套栽培技术和专用的化肥农药。种植户手中虽然也有技术部门和收购企业发给农民的“明白纸”之类技术资料,但没有国家或地方统一的操作规程,更没有优质水稻生产的教科书。三是优质水稻生产规模化程度整体不高。

在产品品质方面,主要是整体品质较差且不稳定。部分单项指标很高、综合指标不高,同一品种品质不稳定。由于千家万户种植,管理上千差万别,同一个品种品质指标变化很大。

在产业化经营方面,一是产业化经营的链条还不够稳定和完善,甚至有些地方还没有形成产业链条。二是订单收购的比例偏低。据对汤头沟镇130家水稻种植户的实际调查,按订单种植的农户为37户,仅占被调查农户的28.46%。即使已经签订收购合同的订单,由于缺乏制约监督机制,违约现象也时有发生。三是精深加工的规模、能力、程度不高。四是真正属于农民自己的中介组织还比较缺乏。中介组织对参与市场竞争,对内提供服务,可有效地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它可为标准化生产技术的推广应用提供良好的手段和条件。在调查的四个乡镇中,只有汤头沟镇有水稻协会,而这一协会也只是粮食部门的附属。其他乡镇都是靠政府、加工或销售企业直接与农民合同收购。五是缺乏知名品牌,目前只有一家。六是粮食收购部门缺乏水稻检测设备,由收购人员凭感觉、靠经验作为水稻鉴定标准,缺乏科学性、合理性。

四、通过标准化提升水稻竞争力的对策

发展优质水稻生产其目的就是着力提升水稻品质,提高效益,增强市场竞争力,进一步发挥隆化县水稻生产的优势和潜力。其基本思路是:以优质化、专用化、多样化的市场需求为导向,以优化品种、品质结构为重点,以提高效益和增加农民收入为目的,依靠科技进步,实施区域化种植,规模化生产,产业化经营。在具体生产过程中,重点把握了几个原则:一是因地制宜,发挥优势。按照不同区域的生态特点,确定水稻品种、品质结构的调整目标和主攻方向。二是以市场为导向。根据市场需求,安排生产。三是实行体制创新和科技创新。探索多种生产经营模式,依靠科技进步、提高水稻生产质量和效益。四是运用经济调控手段进行正确引导。五是要充分尊重农民的生产经营自主权。六是规模生产,突出重点。

1.加强科学研究

(1)加强优质水稻新品种选育。按照市场和加工企业对水稻品质的需求,坚持产学研相结合,在技术上依托中国农业大学和国家农业技术推广中心,聘请了全国著名水稻专家苏宝林教授为技术顾问,进一步加强优质水稻新品种的选育力度,自育和引进科技含量高、市场潜力大、经济效益好的新品种,促进了水稻品种的优化调整。

(2)研究制订水稻品质生态区划和优质水稻生产技术规程。隆化县水稻地域分布广泛,生态条件复杂,土壤类型多样,耕作栽培制度各异,水稻品质在地域间、年际间有较大差异。为充分利用各乡镇自然资源优势和品种的遗传潜力,实现优质水稻的高效生产,借鉴发达地区的经验和做法,隆化县质监局会同农业部门起草制定了《A级、AA级生态稻生产栽培技术规程》地方标准,对水稻种植全程实施严格的生态控制和生物防治,即:施用农家肥改善土壤结构;用生物和人工方法防治病虫草害;做到不使用任何化学合成物质,使大米中不残留任何有害物质。做到了有标可依、地尽其利、种得其所,提高了优质水稻品质。

(3)加快优质水稻专用化肥农药的研制和生产。

2.实行订单种植,完善产业链条。为提高优质水稻规模化、产业化水平,一是以市场为导向,积极培育龙头企业,形成“龙头企业+基地+标准+农户”的产业化发展模式,实行产销衔接,发展订单农业。二是重点培育一批起点高、技术含量高、规模大的食品加工企业,积极开发优、精、深和附加值高、技术含量高的水稻加工新产品,拓宽加工层次和深度,延长产业链条,拓宽增值转化途径。三是积极推广和完善适合当地的产业化经营模式,提高产业化经营水平。

篇4

关键词:文化创意 设计艺术 教育

河南省文化创意产业人才的培养是一个系统的工程,涵盖了文化创意产业链条上所有从业人员的学历教育,再教育,技能培训以及自我完善能力的培养。高等职业设计艺术教育处于这个产业链的高端,有着不可替代的主导地位,但对其作用机制的研究不能从其学科体系中割裂出来,必须在河南省地域文化、经济发展水平的大背景下针对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培养的特点及要求,依托大的学科体系展开全面的比较分析。

一、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培养的特点及要求

文化创意产业属于知识密集型新兴产业,具有高知识性、高附加值、强融合性的特征。[1]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可以根据在产业链上的作用和分工的不同,分为文化创意人才、文化创意活动的组织人才和文化创意成果的经营人才。而文化创意人才能够位于创意产业价值链的高端,是因为创意产品的主要增值部分就在其原创性的知识含量中。文化创意人才所从事的创造价值的这种活动,改变了过去必须要有实体生产才能成为产业与创造价值的观念,而将抽象的、无形的创意活动当作产业链的一环。

1.文化创意产业的个性与共性

创意产业规模化发展的关键是人才,创造性人才需要个性的自由发挥,而创造性产业在一定程度上要考虑共性,产业机制是规模化的,需要有制度和协调。[2]所以这样一种个性和共性的结合,就是创造性人才的培养和创造性产业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和协调问题。

高等设计艺术教育在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培养中最根本的作用就是解决了以上两个问题,即文化创意增值和个性与共性的矛盾调和。高等职业设计艺术教育首先是文化创意专业人才的培养,同时它的基本培养模式是通过科学的方法批量为社会输送创造性的人才。此时创造性人才的个性表达是基于一个系统科学的创新体系之上的,最终的教育成果表现为文化创意产业规模化发展的人才储备。

2.国际文化创意产业形势

目前国际上文化创意产业主要有三种表现形式,一是以英国政府定义为基础的“ 创意型”,主要依托工业设计和艺术设计领域;二是以美国界定为代表的“版权型”,即生产和分销知识产权的产业;三是中日韩等国的“文化型”,不论哪一种产业形式,文化创意人才的培养都是以高等设计艺术教育作为中坚力量。[3]仅以游戏产业为例,在2003年,美国设有游戏专业的大学(学院)有540所,日本有200所大学设有游戏(开发、设计、管理、运营)专业,韩国有288所大学或学院设有相关专业。

二、河南省高等艺术教育的比较分析

河南省高等艺术教育主要包括:普通高等院校的艺术普及教育、高等师范院校的艺术教育方向、高等职业应用型的设计艺术教育、纯艺术教育。其中普通高等院校的艺术普及教育和高等职业应用型设计艺术教育是河南艺术教育的重点。

(1)普通高等院校的艺术普及教育

在大学生全面素质教育中人文素质教育占基础性地位,而艺术素质教育又是人文素质教育的基础。没有艺术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高等学校需要艺术教育,实施艺术教育是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是时展对高等教育提出的新要求,是深化高等教育改革、推进素质教育的切入点,是提高学生审美能力、表现能力、创新能力的根本途径,是大学生全面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2)高等师范院校的艺术教育方向

高等师范院校的艺术教育应该是以培养从事普及艺术教育为目标的教育人才为核心的。培养讲方法、知识渊博、长于引导,有较高的艺术鉴赏、艺术批评、艺术教育理论研究能力的高水平教师。

(3)高等职业院校应的用型设计艺术教育

高等职业设计艺术教育是我国艺术教育领域发展教晚,但规模最大,分类最细,教育目标最明确的类别。高等职业设计艺术教育的办学目的是培养祖国现代化建设中迫切需要的行业内专业人才,与行业相关技术、工程紧密结合,能够快速学以致用;培养学生继续学习持续发展的能力,在熟练掌握专业基础同时具备日后深入学习的能力。

(4)纯艺术教育

纯艺术的概念最早被赋予的意义是反艺术实践中任何的功利性目的,是为了“艺术而艺术”的一种很纯粹的,重精神体验的艺术活动。因其被定义了本质的非功利性,自然而然的与应用型的各艺术设计专业相距日远。

我们看到艺术普及教育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应用型设计艺术教育的快速壮大,学历培养和就业优势两把利器完成了对整个文化创意产业链的支持和提升。伴随着我国经济的高歌猛进,社会对应用型设计人才呈现出很大的刚性需求,高就业率、高收入带动了艺术教育市场整体的繁荣。

三、高等职业设计艺术教育在河南省文化创意产业中的重要作用及有效支撑

高等职业设计艺术教育,是指高等职业学校主体有计划发掘、培养与完善学生的设计艺术创造素质与能力的行为及其体制,是专门的以职业教育和职业技能目标为导向的设计艺术文化创造能力教育,其终极性目的是为了促进人类实现意义化生存和可持续发展的梦想。[4]高等职业设计艺术教育,在本质上是在高层面上的发掘、促进学习者的设计文化素养、创意创造与传播能力的形成与提高。

创新思维的培养是职业设计艺术教育的核心问题,设计艺术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创新思维的发展。设计艺术的创新思维实质是指以辩证的逻辑性思维为基础,以敏锐性、独创性以及批判性为特征来体现形象的一种思维活动。所以在设计艺术的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精神,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善于捕捉创造灵感思维的能力。高等职业设计艺术教育的核心作用就是培养创意型、素质型、可持续发展型的人才,这也正是文化创意产业所需的人才。

文化创意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会受到消费者文化层次、审美取向、价值观念等软因素的制约,一个具备较高文化艺术素养的受众市场无疑是文化创意产业蓬勃发展的最强有力的保证。在高等职业艺术教育大框架下,通过高等艺术教育四个层次的比较分析,可以看到高等职业院校的艺术教育在为文化创意产业的健康发展积蓄力量,为河南省文化创意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保障。

综上所述,虽然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仍处在起步阶段,但其强劲的发展势头,必定会成为我国未来的朝阳产业,前景不可估量。文化创意人才是河南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第一文化资源,在大力引进人才的同时,高等应用型设计艺术教育必须完全融入文化创意产业这一新兴的经济力量,将文化创意与艺术感染力和科学技术生产力更为紧密的结合起来,携手纯艺术发展的力量,高度重视高等职业设计艺术教育,充分利用现有设计艺术教育资源和优势,才能为河南培养更强更多本土化的文化创意人才,以促进和满足河南文化创意产业的快速和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刘轶.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研究范式的分野及反思[J].现代传播,2007(1):108-116.

[2]徐光春.徐光春在香港谈中原文化与中原崛起,2007.55-56.

[3]历无畏.创意产业导论[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6.

[4]彭吉象.艺术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 7.

篇5

关键词:体育产业集群;区域经济;产业结构

进入21世纪后,随着体育休闲产业的兴起,体育事业的发展越来越受到政府的重视,体育产业日益朝着产业化和社会化方向发展。当前,体育产业的经营活动日益丰富,竞赛表演市场不断成熟,体育休闲产业迅速发展,体育产业作为独立经济部门的地位基本确立。随着体育产业在全国各地迅速铺开,其对区域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促进了区域产业结构和布局的良性发展。体育产业的发展,关键要形成规模化效应,发挥集群作用,从而为产业发展不断提供内在动力。

1体育产业集群的内涵

体育产业集群是一个科学概念,不能简单理解为体育产业的积聚。体育产业集群化发展必须综合考虑区域时间和空间的变化特点,地域发展特点、人文特点、生产要素特点、经济结构特点等,必须以促进体育产业专业化、多元化为发展特点,提高体育产业发展的规模化效应,确保体育产业链的最终形成。体育产业的集群化发展必须构建具有一定地域集中性,具有内部的合作和竞争关系,表现出较强关联性的体育企业集群。从我国成功举办诸如亚运会、奥运会等各类世界性体育赛事后,体育产业经历了新世纪的快速成长,逐渐成为人们认可和广泛参与的经济领域,很多地方已经形成了一定规模的体育竞赛和健身市场。体育产业对区域经济发展尤其是区域产业布局和结构优化具有重要作用。

2体育产业集群与区域产业成长的关系

体育产业的集群化发展必然促进体育产品供给的丰富,随着体育产品种类的分化和增长,体育产业的分工更加细致和专业化,从而促进区域产业分工的优化和升级。长期以来,我国很多地方的体育产业呈现分散和零星的发展态势,企业发展缺乏整合,产业布局十分松散,导致供需信息不对称,引起管理和交易成本的不断增长。由于缺乏整合性优势,体育产业的发展长期停滞不前。体育产业的集群化发展能够有效调动区域的一些生产要素,能紧跟各类消费要素,通过构建现代化的产业供应链,有利于企业清楚认识市场环境,降低经商成本,提高经营效率。体育产业实现集群化发展后,能够有效整合各类生产要素和消费要素,形成有效的竞争优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促进体育产业的规模化发展,确保产业和配套经济要素始终保持相对科学的运行状态。随着体育产业企业的聚集,各个企业的服务和产品能够形成互补优势,同时促进配套产业如运输业和零售业的发展,从而使得区域产业发展的深度和广度不断优化。其次,形成集群化发展后,原本分散的企业能够聚集到一定的区域内,在相同的政策和商业环境下发展,有利于商品销售规模和速度的不断扩大,为大批量的生产销售提供可能,从而促进区域产业规模的升级。最后,体育产业集群化的发展必然促进技术的不断创新,从而为区域产业升级提供技术创新动力。

3体育产业集群与区域产业和谐发展的措施

3.1加强市场调研,选择合适的产业发展模式

体育产业在我国的发展历史不长,属于新兴产业。当前,我国体育产业集群化发展没有很好地结合市场需求,在体育产业配套设施呈现井喷式增长的同时,体育消费却没有出现相应的高速增长,在中呈现出“衰败”的奇怪景象。尤其是近年来,体育服务和休闲产业的发展步入瓶颈期,体育用品的销售额不断下滑,体育休闲场馆和会所难以吸引到足量客源。为了更好地发挥体育产业对区域产业发展的促进作用,必须结合各地的实际发展条件、社会文化特色以及资源优势,做好统筹规划,在借鉴先进经验的基础上,探寻适合自己的产业发展模式。体育产业集群化发展必须对市场进行深入调研,发挥市场的基础作用,坚持市场导向,着眼全国体育休闲市场乃至世界体育休闲市场,从而不断优化体育产业及其配套产业的资源配置。运用现代物流和管理理念整合和升级产业链,发挥实力强劲企业的模范带头作用,不断推动技术创新,淘汰落后产能和生产技术,促进集群内的企业开展更加紧密的合作,发挥优势互补,不断扩大产业规模。

3.2充分发挥政府在体育产业集群化发展的作用

推动体育产业集群化发展,在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基准导向的同时,也需要完善的政策环境支持。因此,政府必须扮演好在体育产业发展中的角色,主动参与到发展进程中,提供有利的政策和发展环境支持,从而成为区域经济结构升级优化的舵手。首先,政府应该推动体育产业相关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硬件环境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资本流向,政府应该大力建设环保、通讯、道路等基础设施,不断完善集群化发展所需的公共基础设施,才能够为体育产业集群化发展创造成本优势,并未后续的政策制定提供更多操作空间。为了充分调动区域的一切生产要素,政府可以建设体育产业科技园区,同时加强与相关科研院所和高校的合作,推动产业园区的技术升级,进而吸引更多的企业向园区聚集,促进园区创新能力和承载能力的不断提升。积极探索体育产业的产学研发展模式,形成产学研的生产链,促进体育产业和相关产业的共同发展,促进区域产业结构的优化。其次,做好体育产业聚集规划。体育产业聚集区的规划不能与城市的整体发展规划冲突,必须在参考城市经济发展实际需要的前提下做出科学规划,城市的产业发展也应该预留体育产业的发展空间。同时,对各产业聚集区进行合理配置,推动各个产业聚集区的补充和协调发展。此外,为了确保体育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应该针对体育产业核心需求技术进行攻关研发,发挥在技术创新中的优势,以技术创新不断推动体育产业和区域产业发展的升级。

3.3推动体育产业的协调发展,优化产业布局

当前,我国很多地区体育产业的发展存在比较明显的不均衡现象,严重影响了区域产业结构的升级和优化。很多地方大力扶持体育用品制造业的发展,使其占体育产业比重过大,导致生产效率低下,产品层次偏低。同时,对体育服务业的发展重视程度不足,导致其产业品质大幅落后于体育用品制造业,反过来有影响到用品制造业的发展。此外,体育休闲业没有充分结合市场需求进行开发,往往采用的方式,在大量休闲会所出现的同时,却由于对中低消费市场吸引力不足出现“衰落”情境。因此,各地体育产业发展必须坚持协调发展,不断优化产业布局,坚持多条腿走路,在发展体育用品制造业的同时,也应该积极推动体育服务业、体育休闲业、体育旅游业的发展,有效发挥产业集群效应的优势。同时加强区域的合作,发挥资源互补优势,不断提升产品服务种类和品质,形成能够满足不同收入人群的体育休闲需求的产业布局。

4结语

当前,我国体育产业仍然属于新兴产业,存在很大的发展活力和空间。面对体育产业分化水平低、专业化程度低的现状,在影响体育产业集群化发展的同时,也影响了区域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体育产业的发展必须充分把握市场需求,从区域和全国性乃至世界市场进行发展定位,充分发挥政府在产业集群化发展的主导和决策作用,同时加强体育产业的协调发展,不断优化产业分类发展和局部。可以预见的是,随着体育产业的集群化发展,当前体育产业发展面临的各类问题会迎刃而解,也会为区域经济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为产业结构的升级创造新的机遇。

作者:卢方群 黄伟 单位:江西旅游商贸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郭荣娟,司钦如.体育强国视阈下中原地区体育产业园构建的社会价值探究[J].全国青年体育科学学术会议,2014(1).

[2]黄义军.滨海休闲体育产业集群构建研究—以山东丁字湾海上新城为例[J].东岳论丛,2014(35).

篇6

内容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以竞技体育为主的体育事业成就辉煌,举世瞩目,但作为产业还不能满足社会公众的需求。我国虽已初步形成了由体育用品制造销售、体育健身娱乐、体育竞赛表演为主的体育产业体系,但整体的体育产业水平与发达国家存在很大差距,属于一项方兴未艾、亟待发展的事业。文章对体育产业的发展局限性进行分析,指出完善体育产业发展的软环境建设是一项具有重大意义的课题。

关键词:体育产业 软环境 完善

我国体育产业已迎来发展的黄金期。2006-2008年体育产业年平均速度增长率均突破20%,高于国内整体经济的增长水平。特别是在2008年金融危机中,体育产业逆势增长,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新动力。有鉴于此,2010年我国产业振兴规划的目标指向了代表国家经济发展软实力的体育产业,国务院办公厅专门了《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的指导意见》,明确指出“加快发展体育产业,对拓展体育发展空间,丰富群众体育生活,培养体育人才,提高全民族身体素质、生活质量和竞技体育水平,促进我国由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的转变,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而完善体育产业的软环境,对于促进体育产业的发展意义重大。

我国体育产业的现状及发展局限性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体育产业正在成为我国消费和投资的热点,体育用品制造销售、体育健身娱乐、体育竞赛表演等体育基础产业日趋活跃。体育用品制造销售产业不断壮大,2009年我国成为全球最大的体育用品制造基地;体育健身消费成为新的消费时尚;篮、排、乒乓球等传统球项目的国内联赛已具备一定规模,体育竞赛表演日趋活跃。

体育产业占国家以及地方GDP的比重持续增大,体育及相关产业的从业人员数量不断增加。2008年体育产业增加值为1554.97亿元,占当年GDP的0.52%; 体育及相关产业的从业人员数量为317.09万人。不论是在提升我国经济增长、优化经济结构、创造就业岗位方面,还是在提高居民生活质量、满足社会公众日益增长的多元化、多层次的体育需求方面,体育产业都在发挥着日益突出的作用,体育产业的发展潜力巨大。

但从整体看,我国体育产业仍处于初级阶段,体育产业规模偏小、基础产业结构失衡,体育保险等体育创新产业匮乏,与发达国家有着突出差距。特别是,体育产业的发展理念初步确立,体育产业建设的配套法律制度尚不完善,制约体育产业发展的体制、机制等根本因素有待解决,在很多方面存在发展局限性。

(一)体育产业整体发展水平低,占GDP比重小

当前,全球体育产业增加值已超过8000亿美元。主要发达国家体育产业增加值平均占本国GDP的1%至3%。美国体育产业已占到GDP的11%,我国才占到GDP的0.7%,相差十几倍。体育产业整体发展水平低,与体育产业发达国家的差距十分突出。

(二)体育产业结构分布失衡

体育产业是体育及其相关产业的总称,以体育用品制造与销售、体育健身娱乐、体育竞赛表演为主体基础产业。其中,体育用品制造被视为实物型体育产业,体育健身娱乐为消费型体育产业,体育竞赛表演为观赏型体育产业。体育产业发达国家在这三大体育主体产业的发展上呈均衡状态。

根据《中国体育产业发展报告》公布,2007年全国体育及相关产业各领域增加值的构成为:体育用品、服装鞋帽制造占70.98%,体育用品、服装鞋帽销售占8.82%,体育组织管理活动占7.06%,体育健身休闲活动占4.65%,体育场馆建筑占3.53%,体育彩票占2.34%,体育场馆管理活动占1.82%,体育培训活动占0.63%,体育中介活动占0.24%。其中,体育用品的制造、销售产业合计占比为79.8%,接近80%,而体育健身休闲活动仅占比4.65%。体育制造业的比重过大,体育服务业比重过小,我国体育产业结构严重失衡。

(三)传统体育项目产业化匮乏

美国传统体育项目中,篮球、棒球、橄榄球和冰球四大职业联赛运作规范成熟,已形成全球知名品牌。反观我国的传统体育项目,武术、太极拳等传统体育项目依然更多地局限为一项本土运动而已,产业化极其有限。

(四)体育创新产业匮乏

体育运动具有高风险性,常规的保险产品无法满足体育保险需求。美国等发达国家早在20世纪四五十年代便开始出现体育保险,目前体育保险业在体育产业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我国自1998年桑兰事件才开始关注体育保险,经历了十余年的发展,体育保险市场仍然非常滞后,存在专项体育保险产品有限、缺少专业体育保险公司、体育保险法律空白、专业体育保险人才匮乏等明显的发展障碍。

(五)体育产业发展规则欠缺

体育产业的政策法规不完善,缺乏专门性的体育产业法律法规,明显滞后于体育产业蓬勃的发展需求。体育产业市场的各项调控监管机制缺乏,与体育产业发展密切相关的融资渠道、税收优惠、知识产权保护等政策法律软环境有待完善。

完善体育产业的软环境建设

(一)加强体育产业发展的理念和规划建设

西方发达国家早已把体育作为主流的国民生活方式,体育产业理念深入人心,如美国近三十年来赞助款项的56%左右都是投入到体育行业。而我国长期以来体育的产业化发展并未引起重视。有学者对国家出台的有关文件作过观察,从1954年到2009年的所有文件中,从未出现过“体育产业”的表述,只出现过一次“健身产业”的提法。

体育产业对国民经济的促进作用日趋突出,政府应高度重视体育产业的发展。2011是“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应制定实施专项的体育产业发展规划以及各项配套实施方案和具体政策措施,均衡发展体育产业的主体基础产业,以有效促进体育产业的发展。

在这方面,一些省市已走在前列。早在国务院办公厅出台《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的指导意见》之前,江西省宜春市、浙江省绍兴市、四川省攀枝花市和青海省便分别于2005年、2006年、2009年制订了关于促进体育产业发展的意见,2007年北京市出台了《关于促进体育产业发展的若干指导意见》,从加大财政投入等多方面指导促进体育产业发展,取得了良好效果。2010年3月国务院办公厅出台《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的指导意见》后,成都市于同年5月便出台《体育产业发展规划(2010-2020)》,根据成都市不同地区的比较优势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进行了合理的体育产业发展区域布局,分别规划为体育产业聚集区、示范区和城市发展功能区。浙江省、江苏省和陕西省紧随其后,分别于同年8月、9月和11月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的实施意见。但迄今,距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的指导意见》已一年多,全国大部分省市仍未制订相应的实施意见,明显滞后。

(二)推进体育管理体制改革和体育市场运作机制创新

国务院办公厅的《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的指导意见》中专门指出应“加快建立完善有利于体育产业健康发展的体制机制”,将“形成多种所有制并存,各种经济成分竞相参与、共同兴办体育产业的格局;形成与国际接轨、管理规范、充满生机活力的体育社会组织体系”列为到2020年体育产业发展的主要目标。

具体而言,在体育改制观念上,应充分发挥市场在体育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消除各种对体育市场资源的限制和垄断行为,积极探索、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体育赛事市场化运作机制。在体育发展的组织形式上,应支持和规范职业体育发展,积极探索中国特色职业体育发展道路。发达国家职业体育兴盛,职业体育也是体育产业的主体基础产业之一。要完善职业体育的制度建设,严格职业体育俱乐部的市场准入及监管,健全足球等职业联赛赛制,不断提高职业体育水平。在社会体育组织的发展方面,应鼓励支持各种社会力量兴办体育类民办非企业单位,改革和创新体育社会团体管理模式,完善体育社团法人治理机制,充实其业务职能,发挥其服务功能,促进体育产业健康发展。

(三)加大财政对体育产业的支持力度

应加大财政对体育产业的投入力度,对符合体育产业发展方向的体育项目和企业,采取贴息补贴、政府重点采购等财政支出方式给予扶持。北京市制订的《关于促进体育产业发展的若干指导意见》,明确从2007年起市政府每年划拨5亿元财政资金作为体育产业引导资金,鼓励和引导北京市体育产业的发展。该项政策的作用在这几年北京的体育产业发展中显现了积极效果。

(四)拓宽体育产业的融资渠道

到2020年,我国体育产业将形成2万亿元的市场规模,政府应从多方面帮助体育产业拓展融资渠道。《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的指导意见》中提出的主要政策和措施之首便是加大投融资支持力度。应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体育企业进入资本市场融资,通过发行债券、股票,以及项目融资等方式筹措资金。积极鼓励民间和境外资本以独资、合资、合作等方式投资体育产业,兴建体育设施。应做好进一步规范体育彩票发行和管理,不断完善体育彩票制度。

(五)积极落实完善及宣传体育产业的各项税收优惠政策

《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的指导意见》中提出要完善税费优惠政策。目前,根据2008年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民政部联合的《关于公益性捐赠税前扣除有关问题的通知》,企业通过公益性社会团体或者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部门,用于体育事业等公益事业的捐赠支出,可以按规定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个人通过社会团体、国家机关向公益事业的捐赠支出,按照规定准予在所得税税前扣除。根据2009年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非营利组织免税资格认定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基金会、民办非企业单位等组织从事公益性或者非营利性活动,依法享有非营利组织免税资格。各地应按有关规定积极落实和宣传各项税收优惠政策,鼓励和支持社会各界对体育事业的热忱。

(六)加大体育产业人才的培养力度

在体育产业发展的人才、资金、政策等诸多外部因素中,人才始终是第一位的。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体育产业发展严重滞后,主要症结便是缺乏兼懂体育和经济、管理的复合性专业人才。《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的指导意见》中提出要加快体育产业管理人才培养,鼓励多渠道培养既懂经济又懂体育的复合型体育产业人才。《意见》提出有关高等院校应积极推进教育教学改革,优化专业和课程设置,培养适应体育产业发展需要的专门人才。

可以推行体育职业教育,在市属高校和职业学校增设相关专业或课程,订单式培养全方位的体育经营管理人才。在体育院系中开设体育经纪、体育保险专业,培养高素质的体育专业人才,从根本上解决我国体育产业的发展瓶颈。

(七)加强体育无形资产的开发和保护

在体育产业的发展中,应采取各项措施,鼓励和引导对体育赛事、活动的名称、标志等无形资产的开发和保护。加强体育产业的品牌建设,推动体育企业、体育赛事主办单位实施商标战略,提升体育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八)加快体育产业的法制化、规范化建设

体育产业的方方面面都需要法律保驾护航。一个良好规范的政策法制环境会引导、保障体育产业的规范良性发展。体育产业的法制化建设和其他产业一样应遵循系统性、全局性的规范原则。体育产业的市场准入监管、持续业务经营、竞争秩序和安全监管、退市监管都应加快建立完善。例如对于高危险的体育项目,应依法明确准入和开放条件、技术要求和服务规程,加强日常监督及产品质量检测,确保体育消费者的人身和财产安全。

参考文献:

1.杨树安.抓住机遇,改革创新以大体育观、大产业观引领体育产业新发展,2010

篇7

关键词:体育产业;管理;协同创新

中图分类号:G80-05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7)16-0035-02

我国是一个体育大国,同时也是一个体育强国,体育产业的发展对于我国国民经济建设有着重要意义,是影响我国综合国力的重要因素,同时也对社会大众的日常生活有着各种影响,因此体育产业的发展和建设得到了我国社会大众的高度关注。进入新时期以来,我国体育产业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协同创新不仅在体育产业的管理实践中得到了大力倡导,而且在体育产业管理发展趋势上也呈现出了一种协同创新的特点。协同创新不论是对于体育产业管理理论的发展还是实践应用都产生了重要的作用,为实现体育产业管理效益与质量的提高创造了一种良好的环境,有助于实现我国体育产业的又好又快发展,促进体育行业实现可持续发展。本文就是关于体育产业管理发展趋势的协同创新的研究。

一、体育产业管理协同创新的内涵

协同创新这一概念是由我国财政部与教育部联合提出的,原本是指突破高校与其他创新主体间的限制,使人才、技术、信息、资本等创新要素具有的活力和生命力得到充分尽情的释放,从而促进高校与科研院所、行业企业等单位之间进行更加密切的合作,找到一种能够适应不同需求的合理协同创新模式,进而为协同创新创造一种有利的氛围与环境。对于不同主体对象来说,协同创新的内涵也具有一定的差异性[1]。

在体育产业管理中,所谓的协同创新,其实指的就是各个体育产业管理主体之间进行的一种有效高效协同合作,体育产业管理机制体制适应突破协同创新模式的要求,不同管理方法以及管理对象的合理整合与有效创新,体育产业融合、协同发展趋势引起的体育产业管理研究以及实践应用协同创新。

1.体育产业管理主体的协同创新。体育产业管理主体的协同创新是实现体育产业管理协同创新的重要前提,只有实现了主体的协同创新,才能够为接下来的管理协同创新奠定一个稳定的基础。体育产业管理主体的协同创新主要包括三个层次,分别是单一体育产业管理主体的协同创新、不同体育产业管理主体相互之间的协同创新以及政府、行业企业协会、科研机构、高校等在体育产业管理上形成的协同创新。

2.体育产业管理机制体制的协同创新。不论对于哪一个行业来说,良好的管理机制体制都是保证行业管理取得高效率的重要保障,对于体育产业的管理来说也一样,体育产业管理机制体制是保证体育产业得到良性有序运行的重要因素,设计与体育产业管理发展特点相适应的体育产业管理机制体制能够促进体育产业管理的协同创新[2]。而设计体育产业管理机制体制的时候,要以鼓励政府、行I企业协会、科研院所和高校之间的协同合作为出发点,从而创新体育产业管理方式,实现体育产业管理效益与质量的提高。

3.体育产业管理方式的协同创新。体育产业管理的方式非常灵活多变,选择最合适的管理方法能够让体育产业管理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是提升体育产业管理效益提高的重要途径。

4.体育产业管理研究的协同创新。开展体育产业管理协同创新研究工作是实现体育产业管理协同创新的有效途径,其中,进行体育产业管理研究协同创新的一个重要形式就是“产学研”,能够促进体育产业核心竞争力的有效提升[3]。

二、体育产业管理协同创新的意义

协同创新作为一种新型的组织合作方式,许多行业或产业都开始在其自身管理中进行协同创新,给产业的发展带来了一个全新的面貌。因此,体育产业也要意识到协同创新的价值,在体育产业管理中进行协同创新。体育产业管理协同创新主要具有以下两个方面的重要作用:

1.体育产业管理理论发展的协同创新。体育产业体育学与管理学等许多学科协同创新得到的一个重要成果就是体育产业管理理论的全面发展,同时,体育管理的发展也受到了协同创新的持续支持。体育产业管理作为我国体育管理学科中的一个主要分支,是在交叉融合了体育学、经济学与管理学的基础上逐渐形成并得到发展的,各个不同学科之间的协同创新使得体育产业管理理论体系逐渐被建立起来并得到了完善。此外,在协同创新下,还在体育产业管理领域中合理引入了企业流程再造、组织文化、战略管理以及知识经济等理论,使体育产业管理理论体系得到了进一步扩展和补充。

2.体育产业管理实践应用的协同创新。我国为体育产业的发展制定了许多扶持优惠政策,使得体育产业在近年来的发展速度在不断加快,体育产业发展的广度与深度都得到了持续的拓展,一方面涌现出了许多新的分支领域,另一方面也促进了原有体育产业领域的深层次发展[4]。比如,除了加大了开发传统的健身休闲业、竞赛表演业等体育资源的力度,而且关于体育产业服务、配套设施等方面的内容也得到了不断的强化和巩固,同时还加快了体育产业与文化产业、旅游产业、传媒产业之间的融合,凸显出了新出现的体育产业领域具有的价值。

通过分析体育产业管理进行协同创新的意义可以指导,体育产业管理的协同创新将会是今后加快体育产业应用实践发展的一个必然选择。

三、体育产业管理协同创新的机制

1.内部协同创新机制。体育产业内部各个行业相互之间的协同也就是所谓的内部协同创新机制,指的是调整并优化体育产业的内部结构,让体育产业内部各个不同子行业可以在相互之间形成一种相互促进的关系,从而创造一个有机整体,实现体育产业竞争力的提升[5]。其中,体育产业中的主导产业主要有体育组织管理、体育健身休闲以及体育场馆管理,将其与其他体育产业之间形成一种积极互动的合作关系,利用主导产业来引领整个体育产业的良性发展,以其他体育子行业为提托,共同促进体育产业的发展。通过内部协同创新机制,能够为体育产业的持续发展奠定强大稳定的基础。

2.产业协同创新机制。产业协同创新可以使体育产业和其他与体育相关产业之间进行互动与交叉而形成的一类新兴产业领域,比如体育产业与加工制造、旅游、建筑、销售等行业之间的协同创新。对于体育产业来说,其产业协同创新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体育产业企业在原有基础上与其他体育产业企业或者其他与体育相关产业企业创建的新兴产业业务形态等。产业协同创新的运行机制主要有四类,分别是创造产品附加功能、推动产业技术创新、共享产业服务与基础设施、提高产业经济效益。

3.管理协同创新机制。管理协同创新能够为体育产业的健康发展奠定一个稳定的环境基础,是体育产业管理部门相互之间的整合协调以及创新管理手段和体制的过程[6]。管理协同创新中还包含体育产业运行机制与管理机制创新改革的作用机制。相关政府部门对体育产业管理要履行好政府的宏观调控职能,为体育产业的发展提供法律保障以及政策支持。其次,体育行业协会要为体育产业的发展提供政策与信息咨询等服务,将行业自律作用发挥出来[7]。最后,体育企业作为体育产业中的主体部分,要将体育企业的主导功能发挥出来,促进体育企业服务与产品质量的提高,从而为体育产业创造更大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

4.区域协同创新机制。除了上述三点,在体育产业管理的协同创新中,区域协同创新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将区位优势充分发挥出来,从而对区域范围内的体育产业进行合理的整合,实现其创新发展,最终实现区域内体育产业企业竞争力的有效提高[8]。

四、结语

综上所述可知,协同创新作为当前我国体育产业管理呈现出的一种发展动向,其不论是对于体育产业管理理论的完善还是实践的应用都具有突破性和创新性的指导意义。今后加强对体育产业管理的协同创新进行研究十分有必要,只有找到最合适的协同创新模式,才能够进一步为体育产业的健康良性发展创造更加有利的环境。

参考文献:

[1] 邢尊明.我地方政府体育产业政策行为研究――基于政策扩散理论的省(级)际政策实践调查与实证分析[J].体育科学,2016,

(1):27-37.

[2] 钟秉枢,郑晓鸿,邢晓燕,等.“十三五”我国足球、篮球、排球发展研究[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6,(2):7-12.

[3] ,张俊飚,颜廷武.农业废弃物循环利用参与主体的合作博弈及协同创新绩效研究――基于DEA-HR模型的16省份农业

废弃物基质化数据验证[J].管理世界,2014,(1):90-104.

[4] 马卫平,夏漫辉.我国体育人文社会学研究中的几个热点问题述略――基于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体育学立项课题的分析[J].体育

科学,2015,(2):3-13.

[5] 邢尊明,周良君.我国地方体育产业引导资金政策实践、配置风险及效率改进――基于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实证调查及分

析[J].体育科学,2015,(4):12-21.

[6] 何桂芳.基于品牌生态系统视域我国体育用品强势品牌塑造研究――以李宁、安踏、360°等国内一线品牌为例[J].南京体育学院

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5):42-46.

[7] 田麦久,孙大光,田雨普,等.中国体育:体育强国的辨析与建设――中国科协新观点新学说学术沙龙观点摘编[J].体育文化导

刊,2009,(8):1-13.

篇8

[关键词] 奥运经济 体育产业

2008年北京奥运会带来的经济效应是巨大的,这种经济就是奥运经济。奥运经济是指奥运会举办前后一定时期内,所发生的与奥运会举办有联系的,具有经济效益或经济价值的各类活动。奥运经济将推动我国体育制度的变革,首当其冲是体育产业要适应这一变革。

一、我国体育产业化的现状

1.体育产业化举步维艰。1980年10月在广州举办万宝路网球精英赛,靠出售门票、场地广告和比赛冠名权收回了全部投资,由此拉开了我国体育产业化的序幕。经过20多年的发展,相继推出足球、篮球、排球联赛等职业赛事,组建了大量的职业俱乐部。然而,球市不旺,俱乐部自身造血功能差。与发达国家和体育产业健康发展还相差很远。据统计,美国每天有5家健身中心开业,全国参加健身活动的体育人口高达60%以上。而我国体育产业的经营收入微乎其微,许多俱乐部入不敷出,经营困难,举步维艰。

2.经营环境差。中国的排球、女足联赛很难找到有实力的赞助商,许多足球联赛的赞助商撤消赞助,不少企业退出职业俱乐部,给中国体育市场的经营环境敲响了警钟。迄今为止,中国体育产业化基本上还是“企业投入,职能部门管理”模式,投资者不能直接参与管理,俱乐部的经营没有实行公司制。这极大地限制了企业、投资者的热情,也给俱乐部经营带来极大的困难。

3.外资竞争的巨大压力。加入WTO后,我国体育产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竞争压力。全球最大的500家跨国公司中,已有400家在华投资。全球体育用品企业产值前10名全部进入中国,年产值超过10亿美元的公司都已进入我国市场。迄今为止,这些公司几乎占领了我国高档体育用品市场。作为全球范围内的朝阳产业,体育产业回报丰厚,面对奥运这块大蛋糕,如果国内企业再不迅速抢占市场,外资很快就会全面占有,无疑会给初起步的中国体育产业带来巨大的压力。

4.中国体育产业的机遇。除了2008奥运会这个前所未有的机遇,中国体育企业还面临着以下机遇:一是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健康意识、体育运动意识越来越强,健康投资、体育消费将越来越多。二是出于崇尚体育明星的心理,人们愿意花钱看自己喜欢的体育明星的比赛。三是体育产业是新兴产业,属于朝阳产业,是新的经济增长点。为缓解体育需求增长与国家财政拨款不足的矛盾,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把体育纳入第三产业,并已用产业政策的杠杆,吸收社会资金,引导个人消费,促进体育事业的发展。如美、英、法、德、西班牙等国对体育部门举办的体育赛事、体育组织接受的捐赠和体育场馆的经营收入,不同程度地减免税收;企业出资赞助体育比赛,可以记入企业生产成本或作为广告费支出;修建体育场馆可以享受土地征用的优惠政策和低息贷款。随着不断加大开放和引进,必将带来国外的先进管理理念、管理经验、监管制度以及新的运行机制,从而提高我国体育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二、奥运给我国体育产业带来的变革

1.申奥成功,中国的体育产业加速发展。举办奥运会对于我国的经济推动作用非常大,全国每年的经济增长速度将额外增加0.3%,新增近200万个就业岗位。当前我国的体育产业规模还比较小,发展不均衡,奥运良机带动经济的增长,势必带动我国体育产业的快速发展。在奥运经济的促进下,我国体育产业的规模在逐渐扩大,已有体育产业经营机构2万多家,总投资额超过了2000亿元,年营业额过600亿元人民币,体育产业的产值有快速增长的良好势头。

2.奥运经济促进我国体育产业向市场化规范化发展。北京奥运会走的是国际化路线,与国外的许多大型体育机构合作,将它们引入中国的同时,对于国内尚未成熟的体育产业必定会带来冲击。目前国内的许多体育企业都处在幼稚时期,如何抓住2008奥运这次机遇来做大做强自己是当前国内业界必须考虑的问题。将体育资源与相关行业整合,完善体育经济体制,加强合作,使资源优化配置。借助奥运经济之力,在市场规律的引导下,以优胜劣汰为原则,一举冲破阻力,建立健全规范的体育产业市场,促进优势体育产业的创新,使我国的体育产业朝着多元化,国际化的方向发展,做好我国的体育产业。

3.体育产业政策的调整与完善。目前,我国的体育产业还存在产权不明,资产管理不顺,市场发育不全,管理混乱等诸多弊端。在我国的举国体制的体育制度的大背景下,政府的作用是巨大的,为了加快体育产业的发展,政府要引导资金投入,在税收上予以倾斜。政府部门要制定对体育产业的宏观调控政策,还要长期在政策上进行扶持,制定一套包括政府财政投入政策,产业项目建设投资政策,税收政策,体育基金等一系列完整的政策,为体育产业的良性发展创造环境。

4.奥运经济促进我国体育产业法制化建设。无规矩不能成方圆,没有健全的法律法规来约束体育产业的发展,在涉及到经济利益的体育活动中必会出现违反法规的行为。政府在引导体育产业发展的同时,必须逐步完善体育市场的法律体系,对体育产业进行监督和保护,推动体育产业沿着法制轨道健康发展。奥运会即将举行,只有一个能与体育产业相适应的体育体制,才能在奥运经济这块大蛋糕上分得一份。健全体育市场法规,形成体育市场运行的规则,使体育产业发展有发可依,有章可循。

从眼前来看,对于体育产业的改革是为了能够抓住奥运带来的经济效益,抓住机遇推动经济发展。从长远来看,为了适应我国经济发展的需要,体育产业的经济贡献必须更大,所以必须有一场变革来建立一个稳定的体育市场秩序,使我国的体育产业与国际接轨,最终使体育产业健康稳定发展,达到科学化,规范化,效益化,法制化和国际化。

综上所述,体育产业的开发能极大地促进第三产业的发展,优化产业结构,增加国民收入,其战略意义已在体育产业发达的国家得到证实。我们要借助2008奥运这股东风,及时制订体育产业的发展规划,完善政策法规,加速体育产业的改革步伐,扩大体育产业在第三产业乃至整个经济领域中的影响力。一场体育产业的变革正在进行并势不可挡!

参考文献:

[1]曹可强:体育产业概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2

篇9

关键词: 体育产业;网络文化;发展路径

中图分类号:G8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22-0302-020 引言

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体育市场化进程的不断提速,体育产业已经成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之一,但与发达国家之间的体育产业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据调查,美国体育产业的年增长值能够占到国民生产总值(GDP)的2%,而体育产业对经济的贡献率则达到了11个百分点;反观我国,体育产业的贡献仅有7个百分点;贡献率与美国差距则更大,仅为美国的十六分之一[1]。从上述数据不难发现,我国的体育产业发挥的作用极其有限,因此,加快我国体育产业市场化的进程,发展体育产业的潜力,借助新的平台推动体育产业的不断更新,寻求新的发展路径势在必行。

1 体育产业与网络文化产业联动发展的意义

体育产业作为国民经济的一个部门,具有与其他产业相同的共性,即注重市场效益、讲求经济效益,而体育产业中的多项分支产业,都具有明显的文化产业特征,比如,竞赛表演类体育项目、体育赛事转播、电子竞技产品等的开发;互联网是继报纸、广播、电视之后的一种新的传播媒体,随着信息高速公路的不断延伸和个人电脑的广泛普及,网络也成为各种产业开展的新领域,因此,网络文化产业也就无可代替的成为了文化产业新的发展方向。国务院2010年3月颁布的布《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的指导意见》一文中明确指出,“协调推进体育产业与相关产业互动发展,推动体育产业与文化、旅游、电子信息等相关产业的复合经营”,提出体育产业的多元化发展,而随着网络时代的来临,各种网络产品也给体育产业的发展带来了全新的环境。因此,合理借鉴网络文化产业的的有效载体,不断研究体育产业理论边界,对我国体育产业的未来发展趋势和形成新的体育产业理论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2]。

2 体育产业与网络文化产业联动发展途径

2.1 构建体育产业与网络文化产业联动发展的理论体系 任何方案的施行,都需要理论基础做支撑,因此,要告诉重视体育产业与文化网络产业联动发展的理论架构,以体育产业和网络文化产业的联动发展作为理论体系,分析体育产业发展的方式和途径,从不同的角度对这一理论体系进行定位。首先,在国家政府的角度,要积极出台相应的政策,鼓励体育产业与网络文化产业的融合发展,促进体育产业的网络化发展,做好体育事业的分类管理,形成多种形式共存的体育产业发展局势。其次,在社会的角度,形成多元的网络体育文化产业服务体系,提升体育产品的科技含量和竞争力,促进体育产品和服务的网络化和信息化。

2.2 网络科技技术运用 随着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体育产业与网络文化产业的融合将能够发挥体育产业创意资源的积极效应,利用网络技术推进体育产业的信息资源建设。进入网络经济时代以来,体育赛事的转播很大程度上需要借助网络文化产业来实现,因此,将网络产业的创新能力和传播能力有效的转化为体育产业进入网络经济时代中重要生产要素,发展高端产业,借助互联网,实现体育产业的数字化,信息化,提升体育产业的科技信息含量,是体育产业突破发展瓶颈,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途径。真正实现体育产业的网络化,就要使体育产业和网络文化产业高度融合,高度关联,达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状态,推动体育产业的转型,突破行业壁垒、地域限制、推动体育产业的网络化,按照市场化的模式,使体育文化产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2.3 促进体育元素和网络文化元素的融合 发挥网络传播的优势,加强重大国际比赛的传播,多画面,多角度的展示体育赛事的品牌效应,发挥体育品牌功能,这是网络传播与其他传播媒介相比所具有的得天独厚的优势。特别是网络所具有的“随时随地”,“任何信息”能够以图片、文字、视频等多种形式进行无障碍、低成本甚至是无成本的传播,使消费者能够及时的获取各种资讯。

2.4 注重电子竞技业的发展 网络动漫产业与体育产业相结合,是未来体育产业进入“体验营销”发展的一大趋势,玩家可以在虚拟的世界中体验到体育明星的风范。我们可以将“电子竞技运动”理解成:是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软硬件设备为器械、在信息技术营造的虚拟环境中、在统一的竞赛规则下进行的对抗性益智电子游戏运动。正是因为电子竞技运动这样的内涵和功能,国家体育总局才根据形势发展的需要,将之列为中国正式开展的第99个体育项目。在wcg2011世界电子竞技大赛中,中国队以1金3银1铜的成绩仅次于韩国队,位居第二,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国内消费者的加入,影响到与体育文化产业最密切相关的青少年群体,发挥体育产业的号召力,给电竞产业的发展带来发展生机。

2.5 打造多元体验的体育产业 在网络社会化的的背景下,打造多元体验的体育产业,例如,我们可以通过X360系统的kinect来观看ESPN的众多体育赛事节目[3],此外,我们还可以在观看比赛的的同时与其他观众进行各种形式的互动,发表自己对比赛结果的意见以及发起各种投票等。因此,大众参与是体育产业消费的重要环节,而不同特征的消费人群对体育产品的需求也不完全一致,而这些差异就构成了众多的小体育文化族群[4]。因此,体育产业的网络化发展归根就是满足这些系体育文化族群的需要,特别是互动式的体验需求。在增加体育文化产业自身内涵的同时,合理利用互联网作为平台,满足体育消费群体浏览、观看、评价、讨论、下载等各种需求,完善体育产品的体验需求,发展真正的网络体育产业,打造体育文化品牌。

参考文献:

[1]杨帆,齐琳.体育产业振兴规划有望公布,2万亿市场待唤醒[N].北京商报,2010-03-25.

[2]阴涛,周勇.浅析我国体育产业发展中的体育文化[J].四川体育科学,2006(4):36-42.

篇10

摘 要 体育产业作为一项朝阳产业,对改善民生、调整产业结构、促进产业结构转型等具有重要作用。本文概括了资源型城市发展体育产业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旨在更好地推进资源型城市体育产业的发展。

关键词 资源型城市 体育产业 发展

国务院在2013年印发了《全国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规划(2013-2020年)》,这是我国第一次出台关于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国家级专项规划。《规划》中指出,资源型城市是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支撑。然而,资源型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正面临着严峻挑战,现有数据显示,我国有近一半的资源型城市已经进入“衰退-转型振兴或消亡”的阶段,因此,建立有利于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体制机制迫在眉睫。

体育产业作为第三产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一项充满机遇的朝阳产业、绿色产业。体育产业不仅是经济增长的源泉和动力,而且是解决就业问题的重要途径,它不仅可以调整产业结构,还能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因此,发展体育产业将有利于解决资源型城市发展面临的困境,发展体育产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我国资源型城市发展体育产业的意义

(一)体育产业促进资源型城市经济增长

体育产业作为国民经济体系中的组成部分,它的价值最先肯定是经济意义上的。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资源型城市面临着产业结构的调整以及城市的转型发展,体育产业社会需求市场巨大,大力发展体育产业能为资源型城市创造经济产出,带来国民收入的增加。

(二)体育产业推动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

我国资源型城市的社会经济发展势头良好,但大多数城市在产业结构上表现出了单一性、超重性、稳态性的发展特点,城市体育产业的发展明显滞后于一般性城市。因此,在《全国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规划》以及《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出台的双重背景下,通过发展体育产业,加强产业整合、促进产业联动和加快产业升级,从而推动城市的产业转型。

(三)体育产业丰富城市文化,改善城市形象

文化与体育的融合发展是一种流行趋势,各城市拥有的传统文化对其体育产业的发展来说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相反,体育对于文化塑市、开展群众性文化体育活动、发展民族民间传统体育项目等也具有重要作用。所以,资源型城市中发展体育产业能丰富城市文化、重塑城市的形象,让“煤城”“油城”这些称谓成为过去时。

二、我国资源型城市发展体育产业中存在的问题

(一)对体育产业的重视程度不高,缺乏政策支持

资源型城市在发展过程中对资源有高度的依赖性,产业转型的基础薄弱,多数资源型城市还处于探索转型的早期,导致对体育产业的重视程度不高、对发展体育产业的作用认识不足,很多城市尚没有形成完善的体育产业体系,与此同时,相关部门没有提供政策方面的支持,导致一些城市的体育产业发展仅仅停留在萌芽阶段。

(二)缺乏必要的体育产业规划性文件

经统计,262个资源型城市中仅有少部分制定过体育类的发展规划,制定过体育产业规划的更是少之又少。以哈密市为例,目前体育健身娱乐业和体育旅游业发展良好,但体育用品业及体育彩票业的产值总量不高,是未来重点发展的领域,如果不及时制定具有系统性、长期性、方向性的体育产业发展规划,将会导致哈密的体育产业处于无序发展状态,有潜力的领域得不到高效发展。

(三)没能充分挖掘与应用城市资源

大多数资源型城市具有区位优势明显、历史文化悠久、工业基础坚实、资源矿产丰富等特点,但这些城市以开发特色资源为主,城市中的其他有形或无形资源没有充分挖掘与应用,资源整合程度普遍偏低。本可以形成具有城市特色的体育产业,现在却没有得到有效发挥。

三、我国资源型城市中发展体育产业的策略

(一)明确发展体育产业的意义,加大重视程度

为了避免资源型城市发展面临的资源枯竭等问题,必须尽快找到适合资源型城市发展的新兴产业,及时推进资源型城市由单一的资源型经济向多元经济转变。而体育产业作为一项对城市经济、社会、文化都有重要意义的朝阳产业,政府及有关部门要对其产生足够的重视,加大力度,扶持体育产业做大做强。

(二)科学制定体育产业发展规划,避免发展中的盲目性

由于多数资源型城市缺乏必要的体育产业发展规划,导致在发展过程中存在一定的盲目性,想到哪里实施到哪里,从而错失了许多良机。因此,分阶段、分步骤、有针对性地制定各个资源型城市的体育产业发展规划至关重要,进而为体育产业的良性有序发展提供依据和方向。

(三)整合城市资源,打造特色体育品牌

资源型城市的城市名片大多以资源为主,但资源并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为了保障资源型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要尽可能的发掘并利用其独特的资源、环境、文化等,打造属于每所城市特色的体育产业品牌。

四、小结

资源型城市作为一类较为特殊的城市,为了避免资源枯竭、城市衰退,应加大对体育产业的扶持力度,及时改善体育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为资源型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带来新契机。

参考文献:

[1] 王海燕,杨薇,唐振宇.我国资源型城市转型期体育文化产业发展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14.12:98-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