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养老现状分析范文

时间:2024-01-02 17:56:1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农村养老现状分析,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农村养老现状分析

篇1

关键词:养老社会保险制度 农村养老保险

一、我国农村养老社会保险现状

我国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开始比较晚,但是要求比较迫切。

我国65%的老年人口都集中在农村地区,但是农村经济发展无论是在规模还是速度上都远不如城镇。与此同时,我国在改革开放的经济基础之上,已经有一定的能力去承担养老保险之责。

直至目前,新农保的制度主要包括一下几个方面。在参保对象上,主要是拥有承包土地并直接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者。在制度安排上,采用统账结合、现收现付、循序渐进、全国统一的方式。在筹资模式上,采用个人缴费加财政补贴模式。在给付模式上,采用待遇确定,财政兜底的模式。而在管理体制上,则采用集中统一的管理。

目前,我国现行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虽然存在一定的不足之处,但是也在不断发改革深化,力求在可行之上尽最大努力保障农村老人的生活质量。

二、我国农村养老社会保险面临的问题

1.内容设计不够合理

我国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推广采取的由点及面试点方法。然而,农民的基础养老金实质上是老年福利性质,而采取完全积累的个人账户形式,这种账务模式并不符合社会保险十足互助共济与分担风险的基本原则。

2.农民参保意识低

目前从试点地区的实施情况看,农民普遍选择100元或者200元的低缴费档次,这一方面反映了农民对新农保试点方案推行的顾虑,另一方面也反映出方案对农民选择高缴费档次甚至是参保本身的激励性不足。

3.政府宣传管理不到位

我国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由政府设计提出并主持管理实施,公共补贴部分政府更是这个制度的主心骨。但是政府在管理中遭遇的问题难免与理论脱节,大大降低推行新农保的可行性与持续性。

三、我国农村养老社会保险现状原因分析

1.政府养老意识不足

城镇起步早,发展迅速,各种企事业单位较多,公民生活水平普遍较高,支付养老保险金没有对家庭经济来说毫无压力,养老社会保险覆盖率极高。因而,城镇的养老社会保险工作相对来说具有一定的制度完整性与较高的可操作性,反观农村则因为自愿入保与自身经济条件与传统观念的影响,对养老社会保险的积极性比较低下,且有相当程度的抵制情绪,不易管理操作。

2.传统子女养老观念

我国自古以来就主张家庭养老,孝道是评判一个人道德品质的重要指标,为人子女者不能亲自赡养老人不仅会感到自我愧疚,更会受到外在的道德谴责。另一方面,养儿防老的观念也在几千年的历史文化中深入人心,绝非一朝一夕可以改变。在城镇中,家庭养老观念因为现代文化的影响受到了强烈的冲击,但仍然没有彻底改变,而受历史遗留文化影响较大,尚未被现代文化深入影响的文化的农村地区更是如此。

3.农村发展与养老社会制度不同步

农村经济发展滞后。我国农村现在实行的是的土地制度与土地流转制度,但实质上仍然是个体小农业,很少有现代化的规模化运作,因为农村经济发展特别迟缓,农民自身也就难免会存留小农意识。总的来说,我国农村经济现下发展水平相当底下,农民在面临自然灾害的情况下,虽然有现代技术作为补偿性措施,但仍旧难以保证一年经济收入,更何况月收入。

农村教育水平滞后。从资金上来说,农村地区由于人口分散,学生数量少,分到的教育资金微乎其微,直接影响到学校的硬件设施与师资力量;从单从最核心的师资力量来说,优秀教师大多被留在城市里,而农村教师不论是学历还是资历都要差上许多。

四、对策与建议

1.养老保险制度的完善

农村养老社会制度的完善。建立农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基本思路,是统账结合、现收现付、循序渐进、全国统一。这个是建立在原有的养老制度基础之上的制度设计,在解决现下参保农民的养老问题的同时,也着力于逐步解决养老制度的历史欠债问题。

养老配套制度的完善。首先,要加大对计划生育的监管力度。现在很多地区开放生二胎以防出现421家庭,造成第二代独生子女无力赡养两代父母的困窘境地。

其次,逐渐取消城乡二元化的户籍制度。我国的户籍制度向来为人所诟病,其中一个原因就是户口本上城乡分明,这个延续了千年的城乡之别在无形中就形成了一种心理暗示上的歧视,也在制度上形成了不可避免的偏颇。

2.加大对三农问题的投资与关注

农业发展的投资。加大对农业发展的投入是发展农村经济的必然。加大农业投入不仅仅是加大对土地的投入,更重要的是加大对农业产业链的投入,将更多的农民推入市场化的农业中,把农产品附加值分摊到农民身上,这样不仅能提升农业产业结构,还能转移部分农村剩余劳动力。

农民教育文化的投资。教育是一个国家的灵魂,没有教育就没有未来。农村的教育落后是不争的事实,要想建设新农村,必须大力发展农村教育,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资,从起始线上鼓励农村现代化。

参考文献:

[1]郑功成:《中国社会保障改革与发展战略――养老保险卷》[M].人民出版社,2011(1)

篇2

关键词:河北;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发展

中图分类号:F323.89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28-000-01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不但影响农民的生产生活,也影响国家的经济发展、政治稳定、和谐等重大问题。本文以社会养老保险发展历程及当前面临的问题两方面来进行讨论。

一、河北省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发展

河北省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发展有自身的特点,不仅受特定国情影响还受国家决策者影响。根据政府责任转变及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实际运作情况,将其分成四个阶段。

(一)20世纪80年代:试点期

计划经济时期,我国实行以国家为主要责任主体、城乡单位担负共同责任并一起组织实施的较为完整的社会保障制度。农村集体主要担负着救济“五保户”和优待烈军属等责任,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这时还没有起步。

改革开放后,受经济转型、计划生育及城市化进程影响,农村家庭养老的作用开始逐渐削化。1985年,中央通过第七个五年计划,明确提出“抓紧研究建立农村社会保险制度,并根据各地的经济发展情况,进行试点,逐步实行”。到1989年底,河北省邯郸市和张家口市的数十个乡参加了试点工作。

(二)1991-1998年:探索期

1991年6月,民政部了《县级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本方案(实行)》,决定从1992年1月1日起在全国范围内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基本原则有:(1)以县为单位,根据农民自愿原则,在政府引导下建立;(2)养老保险基金以农民个人交纳为主(月交费标准从2元到20元分为10个档次),集体补助为辅(补助比例一般不超过50%),国家予以政策支持;(3)养老保险基金实行储备积累的形式,并根据积累的资金总额和预期的平均领取年限领取养老金;农民个人缴纳的保险和集体补助全部记在个人名下。邯郸、张家口及保定市进行了试点并积累了一些经验。此时,河北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开始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趋势。

(三)1998-2009年:整顿与恢复期

1.1998-2003年的整顿时期。由于当时经济形式复杂,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发展存在困难,国务院暂时停止了农村的养老保险工作,参保人数出现了大幅下降。

2.2003-2009年的恢复时期。国家经济的发展为农村社会养老提供了坚实基础。2007年“建立以个人账户为主、保障水平适度、缴费方式灵活、账户可随人转移的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和参保机制”得以提出。

(四)2009年之后:创新发展期

2009年9月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的指导意见》(简称“新农保”)。原则是“保基本、广覆盖、有弹性、可持续”。2009年11月,河北省印发了《河北省人民政府关于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工作的实施意见》,规定:新农保基金由个人缴费、集体补助、政府补贴构成;个人年缴费标准设为100-500,每100为一个档次,共5个档次,参保人可以自主选择档次缴费,多缴多得;省政府对参保人员每人每年给予30元的补贴。2012年7月,河北省将新农保制度和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合并为“河北省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

二、河北省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现状

河北省农村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经过30多年的发展,取得了很大进步,以下是整体情况介绍。

(一)筹资结构

新农保是个人缴费、集体补助和政府补贴相结合,集体补助和政府补贴是指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补贴。2012年,省政府下发《关于合并实施新型农村和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通知》,规定城乡参保人自主选择缴费档次。政府不分档次每人每年补助30元。集体补助分为省、市、县三级均分补贴,根据当地财政状况酌情补助,一般不超过50%。中央财政对地方的补助直接补贴到农民头上。

(二)支付结构

养老金的支付分为两部分: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基础养老金是由国家财政支付,个人账户养老金是个人累积缴纳的养老金。这样,60岁以后的农民都可以享受到国家发的养老金,基本上实现了全覆盖。

(三)发放

养老金由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两部分组成,支付终身。中央规定,财政为每人每月支付55元的基础养老金。此外,试点对缴费超过15年的人员可以适当增发地方上的基础养老金,由该地政府支出。个人账户每个月的发放金额为个人账户累积金额除以139。

(四)资金管理

河北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是由县(市)级养老保险机构负责征收、管理和使用。2012年,原来的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和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的管理机构合并为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经办机构,并将相应的账户进行合并,基金财务管理和基金会计核算将分别按照相关管理办法执行。

(五)保值增值

河北省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的投资渠道相对单一,主要是根据国家规定存入国有银行以及购买国家发行的高利率债券。

三、结论

从河北省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进程和状况可以窥见全国农村社会养老制度的发展状况。经过30多的发展,制度设计已相对完善,基本上实现了全覆盖,但当前养老能力还有限。今后,我们需要进一步完善养老金管理、拓宽投资渠道及努力实现保值增值。

参考文献:

[1]杜淑芳,李建民.河北省新农村养老保险筹资问题研究[J].中国农学报,2011,27(02).

[2]谷彦芳,宋凤轩.河北省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情况调查[N].经济研究参考,2011(6).

[3]河北省统计局.河北省统计年鉴.2013年[R].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3.

[4]汤兆云,黄殷殷.河北省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发展历程及其评价[J].江苏大学学报,2014,16(01).

篇3

论文关键词:农村社会养老保障体系;现状;困境

在现代社会中,养老保障制度是实现公民的生存权利以及其他人权的重要问题,是全体社会成员共同享受社会发展成果的主要途径.也是维护社会稳定和促进经济发展的基本支柱,因此,在我国当前的社会生活中,建立完善的、包括城市和农村在内的覆盖全体社会成员的社会养老保障制度,不仅是为体现每一公民的生存权和其他人权,也是为实现我国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和社会稳定所必需的。

社会养老保障已经成为现代社会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在一个国家内部,这种基本权利对于每一个公民应是相同的,不应该因为公民的户籍身份或居住地域而区别对待。长期以来,农村社会保障始终处于中国社会保障体系的边缘,农民一直游离于社会的保障网之外。因此,及时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障体系,完善我国社会保障制度,以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挑战和体现社会公平。已日益成为关注农村问题的人们的共识。但是.就现阶段我国所面临的实际情况而言。实现这一目标的难度仍然不可低估。下面就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障体系现状及所面临的现实困境和挑战进行分析。

一、农村社会养老的现状及原因

(一)农村养老保障的现状

迄今为止。我国已经建立起来的社会养老保障制度主要还只是面向城镇人口,占总人口近80%的农村人口尚未被覆盖.目前我国农村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已占农村总人口的7.36%以上,而城镇的比重为6.29%,到2030年,农村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口比重将达到17.39%,而城镇的比例则为13.1%.负担明显低于农村。由于80年代以来长期实行计划生育政策的惯性效应,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农村老年人口的比重还将会继续上升。市场化改革以来,城乡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农村居民的相对地位进一步弱化.反映了农村居民生活风险的累积。

经历了将近20年的时间,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基本框架已初步确立。但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重心却一直倾向于城镇弱势群体。对农村社会保障问题的忽视,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一大失误。在缺乏社会保障制度安排的情况下.农村人口的养老保障仍然只能凭借传统的家庭保障和土地保障。

民政部于1991年开始试行<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本方案》,从形式上来说,比原有家庭保障和土地保障的保障模式有了进步,毕竟是一种政府主导下的社会保障制度安排,但从其内容来看。仍然存在着显而易见的制度缺陷。首先,作为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其筹资模式缺乏社会性。现代社会养老保险虽然强调要增强个人参与的自我保障意识,并通过一系列的制度措施强化个人的参与意识,但其根本原则是以国家、集体和社会各方面的参与为主体的。而我国现行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本方案中明文规定:坚持以个人交纳为主,集体补助为辅,国家给予政策扶持。也就是说,现行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本方案其资金筹集模式的主体是个人和家庭,而不是国家、集体和社会各方面。其次,制度设计的保障对象应该是全体农村公民,但从现行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客观效果分析,在完全个人账户和完全积累型的养老保障模式下,参加养老保险的大多是那些收入较高的农民,这些人即使不参加养老保险,今后的养老问题也比较容易解决,而那些最需要社会养老保障的低收入的贫困农民由于交不起费,实际上不可能依靠现行养老保险制度得到保障。从社会保障的基本功能来说,每一种社会保障项目在制度设计上对其适用范围内的全体社会成员而言,都应该提供致力于社会公平的机会和结果。而我国现行的农村养老保险基本方案在这一方面的作用是有所欠缺的。

(二)形成农村养老现状的成因

1.历史原因

由于中国历史传统中儒家“孝道”思想的影响,农村老年保障在中国历史和传统上是以“家庭”为主。“家庭养老”是我国赡养老人的优良传统,有着悠久的历史,深厚的经济社会基础,“我国素有‘礼仪之邦’的美称,养老孝亲是我国人民的传统美德。早在两千多年前,我国人民就把‘老有所终’、‘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等作为道德理想和现实的道德要求提了出来,使得当时及其以后的家庭具有了赡养老人的职能。直到现在,这种职能仍然存在。”囿于历史和传统思想的影响,使得社会对于农村养老保障问题的探索和改革的迫切性及必要性的认识受到了一定的消极影响.自觉不自觉的导致了中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工作严重滞后。

另一方面.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时代的发展.以及现实社会中竞争的加剧、工作压力增大等原因,“核心家庭”、“空巢家庭”大量涌现。家庭结构小型化,家庭内部重幼轻老和子女忙于工作,使家庭中子女全身心照料老人的状况难以维系等.且维系家庭养老传统文化中的孝道作用在不断弱化;事实上家庭养老的作用在大大削弱。1991年中国老龄科研中心老年人供养体系调查资料表明我国农村60岁及以上老年人完全依靠家庭养老的比例为63%:2001年“国家计划生育委员会农村家庭变化课题组”调查资料表明,这一比例已经下降为50%左右。从而使得农村传统养老的方式“家庭供养加土地保障”的模式受到了强烈的挑战。

2.经济原因

从我国宏观经济情况看,虽然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有相当大的提高,但是由于我国人口多、底子薄、东西部地区差距大、各地经济社会发展很不平衡。当前要做的大事又非常多、摊子非常大(如基础设施建设、西部大开发、三峡大坝、国防军工等都需要大量的投资)。所以,现有国家经济实力与实际需求还不能很好地适应。因此,国家目前只能将社会保障的重点放在城市.这也是导致农村社会保障工作严重滞后的原因。从农村贫困人口的情况看。不仅存在着大量需要社会救济的“三无”(无收入、无劳动力、无经济来源)对象,而且仍有9000~15000万左右的贫困人口。农村贫困人口“糊口”问题仍然是目前非常突出的社会问题.解决数量庞大的农村贫困人口的脱贫和温饱问题,无疑需要一个极大的财力支持。而我国是发展中国家。经济财力非常有限,这就造成对农村养老保障工作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从而制约着农村养老保障工作的发展。从市场运作的角度来看。现行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由于运作成本较高.商业保险的利率不稳定,养老金的保值、增值困难,一般的农民难以承受其经济压力和风险,农民所能享受的养老金数额有限,显然对农民的养老难以起到真正的保障作用,故吸引力也不大。

3.社会原因

由于人口结构的特殊性。我国社会养老负担特别重.在农村尤为突出。2000年底,我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达到1.3亿左右,其中,农村老年人口大约有1亿左右。其总量远远大于城市老龄人口,是世界上农村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我国医疗卫生水平的提高和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的实施.我国人口的平均预期寿命已达到70岁以上.加上少儿人口的相对减少.导致了我国社会人口结构的老龄化速度加快。据“五普”资料表明,我国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在总人口当中所占比重已经达到6.96%,现已跨入了老龄化社会。与世界上人口老龄化国家相比较,我国人口老龄化超前于经济社会的发展水平。而且,人口老龄化的水平是农村明显高于城镇.随着流动人vi的增加,这种趋势将会更进一步地增加。由于种种原因.我国现在的养老保障仅局限在城镇人口中开展。从而导致了农村养老保障工作的滞后。

4.政治原因

从中央政策层面上看,对这个问题还处于研讨和试点阶段。“确实在理论界和政界关于农村是否需要建立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意见是不统一的。不主张开展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主要理由认为,农民尚没有多大能力或没有条件参加养老保险,农村家庭仍可以发挥养老的作用,开展社会养老保险没有必要或者作用不大,加上农民家庭拥有一份土地,土地可以成为农民最后的保障”。可见,这些反对意见,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前文所述历史原因的影响。对于“家庭、土地”养老。在新形势下,特别是人世以后,将受到的巨大冲击估计不足。尽管政治方面的决策,很大程度上与前面所分析的四个原因息息相关,但由于这些意见来自决策层面,这无疑对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养老保障体系中具体政策的制定和实施,造成一定的阻力。

二、我国农村养老所面临的现实困境及挑战

(一)面临农村人口老龄化高峰的困境

由于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农村人口出生率大幅降低度:同时,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医疗、健康水平的不断改善,我国人口平均寿命已从1949年的35岁上升到目前的70岁。生育率的下降与平均寿命的提高,使中国人口老龄化的程度迅速上升。据人口学家估计,到本世纪中叶,中国老年人口的比例将接近1/4,达到我国人口老龄化的高峰时期。虽然农村的生育率明显高于城市,但由于农村人口基数大和城市化道路吸弓l大批青年向城镇转移,本世纪我国农村老年人口比例将高于城镇,使养老的绝对需求量扩大。届时农村经济仍然落后于城镇,而老年的生活主要还是依靠家庭,必将使家庭养老压力更加沉重。计划生育政策产生的另一个结果是家庭小型化的趋势。据统计,农村平均家庭规模已从1980年的5.54人下降到2002年的4.13人。农村的独生子女在大幅增加。“4—2—1”家庭结构在逐渐形成。以家庭养老为主的老年保障模式将使未来的子女在养老的问题上不堪重负。

(二)面临wto带来的挑战

加入wto后,农业竞争越来越大。首先是我国农产品面对国际农产品压力倍增,以粮食生产为例,我国粮食生产的商品率只有30%左右,而发达国家几乎为l00%。国外价廉物美的农产品的进入必将挤占我国农产品相当一部分市场.这无疑会导致一部分农民收入的减少。而且中国加入wto后.国外农产品的进口量将会增加,从而必然对我国农产品的商业化、农村的产业结构产生强大冲击与影响。根据世界贸易组织农业协议我国农产品总体平均关税在2004年前要降至l7%,重要农产品关税则要降至14.5%,这就意味着受国家政策长期保护的农产品将面对国外农产品进入的竞争,使农村保障水平降低。其次是农业的现代化挑战土地的家庭粗放式经营.在土地家庭承包经营的基础上实现农业现代化。必须以国际化和市场化为导向推进土地经营权的流转和集中.发展农业规模经营,提高农业的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力。而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要有两个基本前提:一是农业劳动力能够稳定地进入非农产业,农民家庭收人来源主要依靠非农产业。二是要有可靠的社会保障能够帮助他们抵御未来一系列事故风险,免除他们的后顾之忧。所以必须在社会保障体系中。应建设能替代土地保障的保障体系。

(三)“新三农”问题的紧迫性

我国经济、社会转型发展进入倒一个全面推进加速阶段.一些社会矛盾更加突出。其中,“无承保土地、无稳定职业、元社会保障”农民(简称“新三农”,另一说法是指“元地农民、失地农民、农民工”)问题尤其值得关注。“新三农”们种田无地、就业无门、低保无份,许多人生活陷入贫困的边缓,成为社会中新的弱势群体。越来越多的农民生存权和发展权面临严峻的挑战。

篇4

>> 图书馆关怀农村留守儿童的文化生活刻不容缓 农村文化生活现状分析 农村文化生活现状的调查 农民精神文化生活现状与农村思想政治工作的着力点 基于居家养老导向的农村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现状探究与分析 农村留守妇女生活现状研究 电力一线员工精神文化生活现状及对策 当代农民精神文化生活现状与思考 当前农民工精神文化生活现状分析及对策 女性农民工精神文化生活现状研究 察布查尔县堆齐牛录乡堆齐牛录村农村文化生活现状调研 面向农村留守儿童的西部乡镇图书馆建设 农村学校撤并对农村妇女文化生活的影响 绍兴县新生代农民工文化生活现状调查报告 贵阳市农村留守妇女生活现状及对策研究 浅谈如何丰富农村留守老人的精神文化生活 基于留守儿童文化生活的农家书屋建设 文化生活 乡镇居民文化生活的统计调查 新农村文化建设中乡镇图书馆建设问题探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6]沈红梅,吴荇.长三角地区农村图书馆建设的历史经验及发展启示[J].图书馆建设,2008,(9):18.

[7]王坚方等.新农村建设:农民工信息能力弱势分析[A].中国图书馆学会.中国图书馆学会年会论文集(2006年卷)[C].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6:40.

[8]王子舟等.基层图书馆现状堪忧[N].光明日报,2005-12-24.

[9]陈锡文.国家打算花多少钱建设新农村[EB/OL].[2006

-03-01]..cn/GB/1037/4152917.

篇5

关键词:新农保;陕西农村;社会养老保险

引言:

随着陕西省农村人口老龄化趋势的加快,为了切实做好农民的养老保障工作,陕西省委、省政府经过全面考察和科学分析,在宝鸡市率先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试点工作,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如何在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试点过程中总结问题,不断改进,对于促进陕西省农村经济发展、保障老年农民基本生活和维护社会稳定都具重要意义。

一、陕西省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实施背景

(一)陕西的农村老龄化问题形势严峻

据统计资料显示:2013年陕西省常住人口与2012年相比,65岁及以上人口增加了18.26万人,65岁人口占全省人口比重由2010年的8.53%提高至2013年的9.43%。 农村地区老龄化程度尤其严重,随着城镇化进程和农村青年劳动力转移的不断加快,陕西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将面临更加严峻的考验。

(二)陕西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成效不大

1992年,陕西省民政部制订了《县级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本方案(试行)》,开始了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尝试。在开展初期取得了一些成效,但在利率下调等因素影响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举步维艰,虽然此后略有复苏,但总体来讲,农民养老保障问题并没有得到根本改善。

(三)陕西新型农保试点工作进展顺利

2007年陕西省在宝鸡展开了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试点工作,试点采取“个人缴费、集体补助、财政补贴相结合”的筹资模式,受到了农民的欢迎,也被劳动保障部列为全国第一个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城市。目前,陕西省己在总结宝鸡试点经验的基础上,扩大了试点范围。

二、陕西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发展现状

(一)家庭养老为主导

时至今日,大部分的农村还在实行家庭小型经济,家庭养老仍然是农村主要的养老保障形式。有关资料显示,60.6%的农村老人依靠子女补贴生活,仅有2.1%的老人有养老金维持生活。

(二)社会养老保险逐渐建立

随着城镇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逐步完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逐渐展开。相当一部分农村人口参加了社会养老保险,农保机构发挥着一定的作用,农保人员的队伍也逐渐壮大。

(三)农村老年社会福利和优抚保障是补充

近几年的农村五保供养工作取得了较大进展,较好地保证了五保老人的合法权益。农村优抚保障的对象是为革命事业或国家安全做出牺牲贡献的特殊社会群体,实质是对他们所做贡献的补偿和褒扬。保障资金主要由各级财政和农民群众统筹负担。一个时期以来,农村抚恤补助经费的增长存在一定程度的滞后性、被动性,优抚保障经费的增长远远落后于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三、陕西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可行性分析

(一)农民参保能力分析

收入水平是农民参加养老保险的物质基础,收入越高,则农民参保能力就越高。陕西省农村居民的人均纯收入在逐年增加,其中2013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6503元,较上一年名义增长12.8%,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9.4%。说明我省农民大部分已经具有了参保能力。

(二)政府府支持能力分析

三农问题一直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核心问题,自党的十六大以来,党和政府的政策不断向“三农”倾斜,其中的重点就是农村社会保障问题。陕西省2013年财政支出3666亿元,民生支出占财政支出的80%以上。陕西省政府财政能力的增强也为新型农保的开展提供了保障。

四、完善陕西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措施

(一)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资金的筹集

借鉴发达国家的成熟经验,结合我省的探索实践,我省必须重视农保资金的筹措,一方面要保证个人、集体、政府三方面资金筹集到位,另一方面要拓宽资金筹集渠道,实现筹资多元化。

(二)完善农保基金投资管理方式

针对投资管理方式存在的不足,建议将县级农保经办机构职能明确为保费的收缴、个人账户的管理和养老金的给付,除留足当年给付备用金外,不再管理和运营基金,同时将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由县级统筹转变为省级统筹,以便与城镇社会养老保险基金合并投资运营。但需要注意的是,合并投资运营必须是建立在能够分清楚投资收益的基础之上,以免损害了其中一方的利益。同时成立农保基金监督管理委员会,农保管理机构应该对委员会按月提供本辖区农保基金投资管理情况的书面报告,由委员会对其管理进行监督并定期对外公布农保基金的基本运营情况。

(三)加强农保工作法制保障

通过立法对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进行规范,并将农民享受社会养老的合法权利以法制的形式予以确定。加快拟定《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条例》,将国家和政府的责任、参保农民的权利和义务、养老保险工作的管理与监督等方面以法律的方式明确规定下来,各省级政府根据本省的实际情况并以此为依据,制定本省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办法,为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事业的顺利推进提供良好的法制保障。

(四)加大政府投入以健全农保信息系统

为了规范工作流程、提高工作效率并且满足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复杂多样的需求,我们在新型农保开展地区应该加大政府投入资金,为当地农保管理中心配备专门工作人员和电脑等信息化设备,开发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信息系统,并在其下设立不同的子系统来对农保工作进行信息化管理,在此基础上推进全国联网,延伸信息网络到各个地区农保经办窗口,实现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全面信息化。

五、结论

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完善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在不断探索中逐渐寻找不足,并吸取经验,在此基础上寻求创新,拓宽资金筹集渠道、完善基金投资管理方式、加强法制保障、健全农保信息系统,这不光是政府的问题,更需要个人、企业等多方支持和努力,共同发展和构建一个完善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

参考文献:

[1]铁卫,曾凡涛.当前农村社会保障面临的难点问题与对策[J].学术探究,2005,0 3 -0 0 0 5-0 5.

[2]方永恒,瞿伟,宋琪.西部新农村建设的现状分析与建议.学术研究,2007,18-1 8-0 5 5 6 9-0 2

[3]《2013年陕西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4]史维良.中国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可行性分析[J].信息统计, 2 0 0 6,0 6-0 0 8 2 -0 3

[5]陕西省2013年财政预算执行情况和2014年财政预算草案的报告

[6]卢海元.我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试点问题研究,理论研究,2010,06-0001-08.

[7]邱长溶,张立光,郭妍.中国可持续社会养老保险的综合评价体系和实证分析[J].2学术探究,004,03-0027-05

[8]王国军.现行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缺陷与改革思路.[J].学术研究.

[9]丁润萍.农村养老保障体系的支撑条件分析[J].理论探索,2005,4.

[10]韩汉博.建立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可行性分析.[J].社会科学家,228,10.

篇6

>> 基于NGO服务的居家养老方式研究 基于智能家居的居家养老模式研究 居家养老的研究综述 居家养老研究综述 基于医养结合的河北省社区居家养老模式研究 基于移动开发的智能居家养老系统设计 浅谈基于居家养老需求的呼叫系统设计① 国外居家养老服务的实践研究 针对居家养老模式的住宅设计研究 居家养老的困境与对策研究 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及其评估的借鉴研究 居家养老模式的住宅设计研究 适应西安发展的居家养老保障模式研究 关于社区开展居家养老服务的研究 福州市社区居家养老模式的研究 关于农村居家养老服务的供给研究 居家养老的社会支持研究 新型居家养老服务平台的推广策略研究 居家养老模式研究综述 居家养老型住宅设计研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第一号),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

[3] 奚志勇.中国养老[M].上海:文汇出版社, 2008

[4] 刘维.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居家养老模式思考[J].理论与实践.2010(9):70

[5] 褚宏岩.“居家养老,依托社区,机构补充”养老模式的思考[J]. 东方企业文化·百家论坛.2011(8):141

[6] 荆文凤. 黑龙江省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现状分析[J]. 经济师,2011(4):221

篇7

关键词:老龄化;农村养老保险;新农保

一、绪论

根据联合国的标准,60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数比重超过10%,或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数比重超过7%的人口类型就属于老年型人口。在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中,福建省人口年龄构成情况如 下表1,可见我省已进入老龄化社会,这将成为社会发展的一个重大问题。

二、福建省农村养老保险现状分析

养老保险是社会保险五大险种中最重要的险种之一,是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经济的发展,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的速度加快,而老人则留守在农村,这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农村人口的老龄化,客观上要求完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2009年福建省政府出台了《关于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工作的实施意见》,2010年2月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在全省正式启动。2010年末福建省参加农村养老保险人数由145.07减少到144.66万人,基金收入也由2009年的1.02亿元减少到2010年的1.08亿元,主要原因是在2010年推出了新农保政策。

从表2可以看出,农村养老保险在2010年四个季度的情况,四个季度的期末参加农村养老保险人数、农村养老保险基金收入、农村养老保险基金支出和农村养老保险基金当期结余都有不同程度的较少,而新农保在2010年实施起,无论是从参保人数还是基金当期结余来看,都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为了说明取得的成效,下面用回归分析来说明。把基金的累积结余作为因变量y,自变量分别为期末参加农村养老保险人数X1,期末领取农村养老保险金人数,农村养老保险基金收入X3,农村养老保险基金支出X4,运用老农保2009年和2010年四个季度的数据进行线性回归,回归结果为:

方程的判定系数为0.84,其中除X1的系数不显著外,其他系数都显著。运用此方程,估计新农保在2010年第四季度的基金累计结余情况,按照四季度新型农村养老保险475.81万人的参保人数、9.49亿元的基金收入、4.25亿元的基金支出和参考农村养老保险期末2.57万人的领取人数,预测基金的累积结余为-23.04亿元,即按照原来的缴费标准及基金运作情况,以这样的规模参保、领取、收入和支出会使得基金结余为负值,不利于基金的良好发展。但新农保四季度的累积结余为5.25亿元,说明采用新制度后,基金的良好运作有了更好的保障,这样的方式也更为合理。

然而目前,福建省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还存在以下主要问题:

1.农民参保意识不强

由于经济和教育水平的差异,农民的一些传统观念仍根深蒂固,对新农保的认识不够,大多数农民缺乏社会养老保障的心理需求,还往往依赖于家庭养老,即“养儿防老”。另外,从参保对象来看,参保者多数是农村中有相对稳定收入的群体,然而他们的养老问题不大,真正需要得到保障的人群却因为各种原因没参加保险,出现了“保富不保贫”的现象。

2.养老保障可持续性差,城乡分割严重

养老保障制度的可持续性差主要原因还是制度的运行没有严格按照法定程度,表现在缴费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而农民的收入不稳定,年轻时可以多缴费,年龄变老或遭遇其他情况的时候缴费就成了问题。而且城乡分割严重影响当前农村养老保障建设过程,农村养老保障体系更需要有强大的经济实力做支撑,而长期的经济城乡分割使得农村养老保障制度的运行缺少经济基础,城乡收入差距拉大,阻碍了农村养老保障制度的运行。

3.养老基金没很好地实现增值

在五项社会保险中,养老保险的缴费比例是五项保险中最高的,基金的数额也是最大的。为了加大累计结余,可以在安全性的情况下拓宽养老基金的投资渠道,研究实现基金保值增值的具体办法,然而目前养老基金只能存在银行买国债。

三、对福建省农村养老保险的建议

1.加大宣传,扩大参保人员覆盖面

针对广大农民的保险意识相对滞后问题,相关部门要加强养老保险的宣传和解释力度,结合农村家庭养老面临的实际情况,抓住农民养老的心态,让他们意识到参加社会养老保险是为了他们自己的将来。并且主动消除他们对农保认识的误区,比如认为农保报销比例低,保小病不保大病,以及有些农民认为钱放在银行里才是最安全等想法。

2.加大财政补贴力度,实现基金的保值增值

新农保应由政府统筹规划,加大财政投入和分配力度,协调好各方面的关系。另一方面,为了加大累计结余,可以在安全性的情况下拓宽养老基金的投资渠道,研究实现基金保值增值的具体办法。这一点可以参考发达国家养老基金的投资经验,比如将养老基金投资于海外市场、国内大型基本建设项目、房地产等渠道,国家推行了建设经济适用房政策,可以考虑将部分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投资于经济适用房建设。

篇8

关键词:农村养老保障制度 多元化体系建设 集体养老 社会养老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的农村社会保证制度发展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例如对于孤老残幼人员的社会救济,还有对于贫困户五保户的扶持,以及对受灾群众的救助,对伤残军人及军烈的优待抚恤等等,还在农村推行了新型的医疗合作。但是对于养老保障方面的工作却迟迟没有大的进展,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和制度。

一、在农村的养老保障制度中出现的问题

(一)对我国农村养老保障制度的现状分析

我国经济发展迅速有很多原因,很重要的一方面就是农民工的贡献。农民工离开家乡,进城打工是维持家庭生计的唯一选择,这样的选择就导致了留守儿童和空巢老人的问题。老人们不仅要自己照顾自己的生活,还要照顾打工者的子女,这样就导致生活压力不断的加大。

(二)在我国现行的养老制度中存在的问题

1、集体经济发展下滑影响集体养老的基础

农村的税费改革减轻了农民的负担,同时也减弱了集体养老的的基础,所以根据我国三农政策,集体养老只能作为农村养老的一种补充的形式,不能作为主要形式。

2、随着经济的发展,农民手中的土地不断减少,养老保障不断的弱化

由于我国农村经济收益低,增产不增收,土地的收益往往入不敷出,所以农民的生活水平不断的下降,养老问题就日渐突出。

由于我国计划生育的发展,农村的生育规模逐渐减小,这样就导致年轻夫妇要赡养四位甚至更多的老人,负担十分重,农村养老保障制度改革势在必行。

二、对中国和外国的养老保障制度对比得到的启示

(一)对中国和外国的养老保障制度进行对比

由于各国的历史和发展水平不同社会制度也不尽相同,所以不同国家的养老保障制度就存在着很多的不同之处,但是却也有相同的规律可循。在筹资渠道、政府责任和体制完善等相关的方面都有很多的共同之处,例如在资金筹措方面,都由三部分组成,政府、个人或者共同出资。在政府责任方面,不同的国家在立法和实施方面都有具体的规定,在体制方面,各国都十分重视养老制度的完善。

(二)国外养老制度对我国的启示

(1)大力开拓资金渠道。农村的养老制度资金来源应该改变个人缴纳的现状,政府应该加大资金投入。要对农村养老保障制度进行统筹考虑,调整现有的财政政策,增加对养老保障制度的投入,形成政府和个人共同出资的方式。

(2)要不断的强化政府的责任,在立法上明确政府责任。

(3)不断的完善我国的农村养老保障制度,根据不同的发展情况和水平对不同地区的养老方式和水平,分层次,分步骤进行实施,构建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农村养老保障体系。

三、关于我国农村养老保障制度的建议

(一)不断完善家庭保障的制度

通过道德约束,来促进子女养老,不断加强尊老传统的宣传和教育,防止重幼轻老现象的恶化。不断增加农民的经济收入,从根本上增强养老能力,提高农民参与养老保障的积极性。通过法律规定,对家庭养老进行完善,改变人们对金钱过分看重的意识,防止不良思潮的蔓延。政府养老向家庭养老倾斜,加强对农村养老保障制度的财政投入的力度,改变过去二元结构,逐渐缩小城乡差距。

(二)不断完善农村的社会养老保障体系

要完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作为农村社会保障的重要环节,它的建立对于根本保障农民利益有着决定性的作用,同时对促进农村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都有很好的作用。在制定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同时要因地制宜的考虑不同地区的对象和管理方法的区别,逐渐扩大养老保险的范围,促进城乡统一结构的社会保障体系。

不断的加强养老保障的知识宣传,提高人们的参保意识。农村的养老保障相关机构应该不断的加强相关政策的宣传,促进农民养老保障最大程度被农民接受,增强农民的自主参保意识。

大力发展农村经济,根本上提高农民参保能力。要从根本上提高农民的参保意识,最根本的途径是促进经济的发展,农民手里有钱了,参保的积极性就会提高。而发展农村经济,不经可以解决好养老保障的问题,还能够提高农民自我保障的能力,一定程度上减轻政府和家庭的负担。

不断增强养老保险的发展,提高社会保障的能力。伴随着人口老龄化,传统的家庭养老已经不能负担老人的生活,所以政府、社会、个人都应该共同的促进新型的农村养老保障体制。只有大力推广这一体制,才能根本上解决老人的养老问题。要建立新型的农村养老保障制度就要立足农村经济水平和承受能力,实行多层次保障的形式,保障老人基本生活。

虽然我国现阶段的养老问题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改善,但是养老保障制度仍然存在很多的问题,如果不能够及时的解决,必然会更加严重的阻碍我国小康社会的全面发展。所以各级政府必须要结合我国的农村实际情况来促进农村养老的多元化体系建设,不断促进家庭养老、社会、集体养老的制度完善,加强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功能的发挥。

参考文献:

[1]黄丽丽,卢冠超.人口老龄化背景下中国农村居家养老模式的价值与保障对策[J].经济研究导刊. 2012(24)

[2]霍静.浅谈关于我国养老保障体系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思考[J].企业导报. 2012(08)

[3]丁少群,王信.老龄化背景下的农村可持续养老保障制度改革研究[J].中国经济问题. 2012(02)

[4]苗艳梅.从物质保障到精神保障——农村五保老人精神需求状况分析[J].社会福利(理论版). 2012(03)

篇9

我国作为一个老龄化正在加剧的国家,关注老人这一社会群体愈发重要,而养老问题也变得更加贴切人民生活,探究如何养老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必要趋势。从传统的养老到现在的养老模式,对养老模式的研究,对于一个国家的长期稳定与持久发展也就变得尤为必要。我国农村养老的财政资金出现巨大的缺口,对于我国农村养老入不敷出,背负了巨大的财政压力。因此,对于政府而言,急需寻找到一种缓解财政资金压力的途径。PPP模式的筹资方式和管理方式,迎合了政府的需求,同时也符合当展的要求。

PPP模式是指以某一特定项目为对象,通过公共部门与私人部门之间相互合作、共担风险、共享收益从而实现双赢或多赢的一种现代融资模式。在共赢的理念下,PPP通过政府部门的社会责任、远景规划、协调能力与私人部门的民间资金、技术创新和管理效率相结合,从而使双方的合作产生“1+1>2”的效果。农村养老保障具有纯公共产品的属性,农村的社会基本养老保险更是一种区域性质的公共产品,其属性是在政府现有财力约束的特定条件下产生的。因此,从长远看,农村基本社会养老保障应由国家和集体为主体来提供,并坚持政府主导原则。但是政府主导原则不等于无条件地优于市场原则,因此要求在坚持政府主导及引导的原则下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引入企业和个人的资金,不但有助于解决资金的短缺问题,按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减少“搭便车”现象。除此之外,PPP模式农村养老,政府、企业与个人共同出资缴费,发挥了财政调节稳定经济的职能和福利职能,使得社会更加公平、稳定和和谐。

过研究该项目,进而充实PPP模式的实践运用与完善农村养老的管理模式。不但解决我国农村养老资金的缺口问题,而且会注入更多的民资基本,从而提高农村养老水平。养老保障作为准公共商品,以政府全权代办不仅加重了财政压力,也降低了市场效率。而完全交由具有逐利性的市场则难以体现其保障社会公平的作用。因此通过将PPP模式引入农村养老,为政府减轻财政负担,为企业提供新的投资方向,为农村老人提供养老保障,有助于实现社会稳定、公平和发展。

二、我国农村养老现状分析及存在问题

我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加剧。我国人口基数大,人口老龄化速度快,农村地区尤为严重。从横向看,尽管中国人口老龄化程度在世界范围内并不算严重,但从纵向看,我们面临着人口老龄化速度快,并呈高龄化发展的趋势。农村人口老龄化带来了高抚养比。农村人口老龄化速度加快的结果直接导致了农村老龄人口抚养比的不断提高。农村“空巢老人”数量增多,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面临挑战。由于城市化进程加快,大量农村青壮年劳动力进入城市工作,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受到冲击。

我国农村养老制度不健全,养老现状堪忧。十报告在加强社会建设中紧密围绕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点,从多个问题、多种角度进行了深刻阐述,把“老有所养”列为改善民生,加强社会建设“五个有”的主要内容之一,但在现实的农村养老问题尚存在诸多有待改善的问题。农村社会保障资金缺乏。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主要集中在社会保障资金筹集、使用,养老基金投资运营方式和现收现付制与积累制选择等方面,在这方面财力投入有限。据调查资料显示,占总人口70%左右的农民的社会保障支出仅占全国社会保障支出的12%左右,而占总人口30%左右的城镇居民的社会保障支出却占全国社会保障支出的88%左右。农村养老服务设备缺乏,娱乐生活单调。老年人的身体素质较差,特别是空巢老人,患病率高达75%。农村一些子女养老观念差,法律意识淡薄,敬老爱老氛围不浓厚。当今社会,相当一部分人养老观念淡薄,把老年人不当“财富”,而当“包袱”,老年人在自身合法权益受到侵犯时也不懂用法律手段进行维权,更加不利于提高我国农村的养老水平。

我国现行的传统养老院模式难以提高农村老人的养老水平。就我国目前的养老院而言,私人养老院费用昂贵,公立养老院严重不足,家庭养老问题诸多。住不起、住不进、住哪里,正成为农村老年人的养老心病。首先,民营养老院环境好,但价位高――住不起。以北京地区的爱慕家养老院为例,据里面的工作人员透露,一个样板标准间(内置两张席梦思床、一个柜台,一台固定电话、一个紧急感应器、壁挂电视、空调、卫生间、阳台等),一个月要5000多元,还不包括吃。其次,公办养老院床位紧张――住不进。北京市现有的养老服务床位不到4万张,只占60岁以上老人数的1.8%,而在发达国家这个比例达到5%至7%。我国现在在农村建立的公办养老院数量及其有限,根本无法满足农村的养老需求。

三、PPP模式农村养老具体应用

采用系统分析的定性分析法,主要目的是对PPP模式农村养老这一系统作出科学合理的绩效评价,评估这一运营制度下的农村养老带来的社会效益,这是支撑PPP模式运营下去的核心依据所在。引进GCC要素系统原则,将PPP模式农村养老视为一个系统,则该系统了包含三个基本要素:政府、企业和农村居民。对PPP模式农村养老做出合理的绩效评价,我们需要分别针对其三个基本要素做出各自的绩效评价,最后汇总得出综合绩效评价,即PPP模式农村养老带来的社会效益。

政府PPP农村养老职能。政府要高度重视农村养老的问题,加大财政的投资和补助,确保农村养老的资金安全性。规范农村养老保险金的使用和管理,建立科学、健全的信息管理系统,提高养老金的信息化管理水平。采取对养老金使用管理的各个环节的不定期检查,确保农村养老金的合理使用。

政府通过公开招标等方式,确定有能力提供农村养老服务的私人企业,并对企业实行合同制管理,有利于提高准公共商品的供给质量;PPP模式下的农村养老,其筹资渠道呈现出多元化趋势。相比传统的公办养老模式,这有利于减轻政府的财政负担,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和效益。加强宏观监控职能,为最低收入者提供保障。政府对养老保险基金不进行直接干预,而只负责宏观调控以及对各养老保险基金管理公司进行监督协调。此外政府还为社会的低收入者给予财政补贴,提供基本保障。

企业PPP农村养老职能。私人养老金管理公司参与管理运营,私人股份公司向政府注册后,立养老基金管理公司金融机构,承担收缴保费、管理个人账户、基金投资运营、发放养老金等管理工作。除此之外,从中短期运营角度分析,由于在农村建立养老院能就地雇用廉价的农村劳动力,一定程度上减少企业运营成本,且PPP模式农村养老院运营实行政府与企业风险共担、盈利归企业所有的管理机制,故企业不会有亏损的风险,以此免除企业的后顾之忧,并有可能实行盈利;从长期运营角度分析,企业倘若在前期能实现盈利,将盈利积少成多,并转作企业资本,有利于从事PPP模式下政府应允的其他营利性市场业务,凭借政府给予的优惠政策取得市场竞争优势,从而实现更大的盈利。

农村居民PPP农村养老职能。农村养老居民通过现金或非现金等灵活的缴费方式交纳部分养老费用后,“就地养老”,能享受更高质量的养老服务,真正实现“老有所养”的舒心和温暖;除此之外,PPP模式农村养老院的建立与运营需要雇佣一定数量的服务人员,而这恰好为农村地区的剩余劳动力提供更多的工作机会,提高农村居民的就业率,从而提高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缩小城乡差距,促进社会公平。

四、结论与建议

结合我国农村养老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经过PPP模式农村养老定性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筹资环节,PPP模式农村养老从包括政府转移支付、农民个人缴费、私人企业投资以及社会慈善机构捐助等筹资渠道筹集资金;从资金形式上看,不仅有现金缴费方式,农民也可以用农产品换养老、土地换养老等,以非现金方式灵活缴费。管理环节,在PPP模式的运营方式下,政府将农村养老服务“外包”给私人企业,并按企业的服务质量给予相应报酬。由此相当于政府利用经济手段督促私人企业保质保量地为农村居民提供养老服务,不断提高管理的科学性与效益性。监管环节,PPP模式下的养老新设养老资金统一账户,全面负责养老金的收支。

于政府而言,PPP模式农村养老有利于减轻政府的财政负担,同时也能提高政府财政资金用于农村养老服务的使用效率和效益;与个人而言,有利于在提高农村老人的养老水平,同时在农村当地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创造新的消费增长点,最终缩小城乡差距;于企业而言企业投资于农村养老,亏损时由政府予以财政补贴,盈利时此些盈利所有权归于企业,从长期来看企业实现了一定的资本积累后还能从事政府的捆绑业务,实现更多的盈利;于社会而言,有助于解决农村要的资金短缺,并且有利于实现社会公平和稳定,实现经济健康发展与繁荣。基于以上分析和结论,提出以下的建议。

第一,政府加大扶持力度,强调政府的责任与增加经费投入,政府不仅增加财政投入,用于养老机构的规划与立项、土地征用、基建等方面,还给予税收等政策优惠予以扶持。同时设立专项进行补贴,鼓励更多的社工、护理等专业人士服务老人。相关部门建立统一的规范约束,加大对养老机构的监管力度,实行分级化服务,以促进良性发展。

篇10

[摘 要] 本文从研究保定市失地农民养老现状出发,探索保定市失地农民参加养老保险的影响因素,农民参保主要与受教育水平、收入水平和年龄因素等相关。通过深入分析,提出当前保定市失地农民参加养老保险的对策和建议,主要是:建立多层次的农村养老保障体系;提高农村养老保险基金保值增值能力;落实农村养老保险具体实施办法;提高农村养老保险知识的宣传力度。

[关键词] 失地农民 养老保险 保定市

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中国近几年来征地规模不断扩大,相应失地农民的数量也逐年增加。农民失去了土地,也就失去了最稳定、最基本的生活来源,土地养老保障和家庭养老保障功能也逐渐弱化,农民的养老保障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因此,研究失地农民的养老问题,建立一套完善的农村养老保险机制势,对于顺利推进城市化建设,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保定市失地农民养老现状分析

1.缺乏养老规划

笔者针对养老方式问题对保定市134户失地农民进行了调查,调查显示多数农民认为自己还年轻,现在正是家里的顶梁柱,还要照顾自己的父母和孩子,现在想自己的养老问题有点早,养老问题是老人们应该想的问题。但是养老问题是一个需要长期规划的问题,青年人对养老规划的这种冷漠态度,显示出推行新型农村养老模式的任务仍十分艰巨。

2.家庭养老为主

目前,保定市失地农民养老问题还主要依靠家庭来解决。农村老年人在失去劳动能力后,绝大多数要依靠子女供养。虽然在失地后土地保障功能消失,但家庭养老的主体地位并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动摇,其作用也没有被其他养老方式所替代。调查显示,61.7%的农民选择依靠子女或自身养老,33.3%选择依靠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另有5%的农民选择依靠城镇基本养老保险。

3.缺乏对养老保险的了解

养老保险在保定农村的普及率不高,全市2006年末参加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所有农村人口比例仅为0.3%,参加城镇基本养老保险的人数仅有0.2%,其中失地农民所占比重并不高。多数农民对养老保险这种新型的养老保障模式不了解,直接导致了农民的参保率较低的局面。关于农民参保意识的调查显示,仅有15.72%的农民了解社会养老保险的政策,59.12%的农民表示不太清楚养老保险,而对养老保险根本不了解的比例高达25.16%。

二、购买养老保险的影响因素分析

通过对调查结果的分析,主要从被调查者受教育程度、收入水平、年龄问题等方面对失地农民购买养老保险的选择进行分析。

1.受教育水平对购买养老保险的影响

农民的受教育水平对购买养老保险的选择有着直接的影响。由于农村养老保险较家庭养老模式是一种比较新的养老保障模式,所以农民是否能够接受农村养老保险这一新型的养老保障模式受文化水平的影响也较大,文化程度越高参保率越高。由表可以看出,拥有大专及以上学历的农民参保率高达63.64%,拥有高中学历的人群参保率也较高,达到了52.38%,而文盲的社会养老保险参保率仅有9.30%。因此,可将高学历农民作为发展养老保险的突破口。

2.收入水平对购买养老保险的影响

多数农民在失地后选择外出打工,根据其打工收入不同,购买养老保险的选择也有一定差别,收入越高购买养老保险的比率越高。收入水平与参保率呈直线上升的正相关关系,年收入在5000元以下的农民参保率仅为20.18%,而年收入在20000元以上的高收入者参保率高达70.00%(如图1所示)。从高收入趋势的另外一面也应该看出,目前农村养老保险主要满足了收入较高人群的养老保障需求,收入较低的农民没有经济能力缴纳养老保险金,使农村养老保险对象出现了一种“保富不保贫”现象。

3.年龄对购买养老保险的影响

调查显示:中年人参保的比率较低仅为18.95%,青年人参保率比中年人略高为28.03%(如图2所示)。现行的农村养老保险实施办法规定,农民的参保年龄为20周岁~60周岁,而且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是完全积累型的个人账户制,养老金水平完全取决于账户积累期限和积累规模,投保期限越长,缴费金额越多,领取的保险金就越多。这种模式对年龄大的人带有很大的局限性,由于收益体现在几十年后,所以参保者年龄越大,积累年限较短,保险金的领取水平越低,起不到保障作用,这就导致了参保人员年龄年轻化的趋势。

三、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设计思路

1.建立多层次的农村养老保障体系

(1)个人储蓄性计划

个人储蓄性计划是指农民个人或家庭通过自愿安排,储蓄一部分当期收入或者购买人寿保险,为老年生活做准备。目前,农民对商业保险公司的盈利性运作本质深有忌讳。因此政府可以举办政策型的农村养老保险公司,针对农村推出“固定保证利率账户”,个人可以将钱存入固定利息账户中,这笔存款在积累期间免征所得税,与银行定期存款相比回报率高。同时,当退休契约到期时,保险公司可以为领取者提供一次性提款、分期给付或终身给付等支付方式。在执行这一计划时,政府必须通过财政补贴保险公司的运营成本,在经营策略上实现不以营利为目的。

(2)社会救助制度

社会救助制度是一种针对失地后没有生活来源或收入较低、财产较少的农民给予较高标准年金补助的带有社会救济色彩的年金计划。结合保定市现状,可采取以下的做法确定社会救助对象:一是将70岁以上的失去土地的农村户口老人纳入到农村最低生活保障范畴。以最低750元/年的低保标准发放补助金;二是将“五保户”的供养资金落实到省级或市级政府财政支出,目前的“五保户”资金均由县级财政支出,由于县级财政资金紧张,使得供养条件较差,降低了老人的生活水平。

2.提高农村养老保险基金保值增值能力

随着我国近些年投资品种的增多,应当允许养老保险基金进行适当的投资组合,适当的放宽投资领域。例如:直接投资与城市交通、道路等能够带来稳定收益的投资项目。再次,实施谁掌管基金,谁承担保值增值责任的做法。不能保证基金保值增值的基金管理部门,要放弃基金的投资和管理权,将基金全部向上一级基金管理部门集中,省级部门不能实现保值增值的,可以将基金交由全国基金管理机构来管理,或者聘请专业的基金管理公司来管理。

3.落实农村养老保险具体实施办法

由于全国范围内的农村养老保险尚不能在短期内普遍建立,所以国家近期制定全国统一的农村养老保险法律、法规的可能性不大。但是保定市应该鼓励各地不断创新,结合各地区的经验和暴露出的问题,不断的完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最重要的是确保农民按时按量领取养老保险金,在农民心中确立养老保险制度的信誉、以增强农民对养老保险制度的信任程度。同时应根据各地农村养老保险实施办法的落实情况,建立长效监督机制,加大违规基金的回收力度。

4.提高农村养老保险知识的宣传力度

根据对保定市134户失地农民养老保险参保意识的调查,多数被调查者对养老保险不了解,对养老保险存在着错误片面的认识。这对农村养老保险的推行产生了很大的障碍。这说明养老保险宣传还不到位,农民还未树立现代养老意识。各级政府及专业人士应开展全方位宣传,真正把宣传触角延伸到全社会各个层面,才能从根本上转变农民传统观念。宣传手段也应创新,一方面采取广播电视宣传、网上宣传、宣传资料、召开政策辅导会、党政领导座谈会等丰富多彩的宣传形式;另一方面要坚持换位思考,把参保人员急需知道、最希望知道的问题作为做好工作的出发点认真加以解决,重点加以宣传,真正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河北省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资料综合提要》第五部分,表5-20

[2]魏 薇: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问题的研究[D].2007.12

[3]邢玉红: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问题探讨[D].200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