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合作用对生物的重要性范文
时间:2024-01-02 17:56:1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光合作用对生物的重要性,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1.了解学生
首先,为了很好地选择和实施课堂教学方法,要了解学生的生活环境、心理状况,以及学生熟悉的生物环境。其次,要备学生知道的生物基础知识。
2.运用科学的教学方法
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学生对生物的学习,很大程度上,跟教师有关系,一个幽默风趣的教师,可以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会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所以,在课堂上,要对学生进行引导,让他们根据教师提出的问题,去思考,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不断提高对生物的学习乐趣。
3.生物课堂要贴近学生生活
我们在讲课本内容时,把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展示与生活相关的图片,让学生通过这些图片,进行思考,联系生物知识,解释出现的现象,学以致用。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激发。让学生在课堂中做自己的主人,学生自行安排自己的时间,发挥主观能动性。
4.生物课堂多样化
根据生物学科本身的特点,它是和人们的生产、生活、实践联系比较紧密的学科。因此,我们组织学生去野外观察、学习来促进生物课堂教学的成功。
二、发散思维在生物教学中的运用
光合作用由于学生具有好奇心和求知的欲望,这就促进学习、思考。根据这一特点,我们生物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即地图,包括地图册、生物挂图、生物插图等,还可以用幻灯片、电视、录相、多媒体等多种形式。下面我们以光合作用这一节课进行具体的分析。植物有一项很重要的功能,即光合作用。对于这个概念的理解,教师要进行讲解,让学生明白,人有没有光合作用,光合作用是植物在白天进行的一种能量转化,即二氧化碳和水在光照的条件下,在叶绿体中进行反应,最后生成氧气和有机物的过程。这一过程中,光合作用产生了氧气,可以供给人和动物的呼吸,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晚上能不能把很多植物房子屋子里面呢?学生通过思考,晚上植物没有光合作用,主要是呼吸作用,那么呼吸作用就要吸收氧气,与人争夺氧气。所以,在晚上,最好将植物放在室外。而光合作用的一组探索性实验能否成功,则是教学中突出重点和突破难点的关键。
(一)课堂教学先学后教的方法
教师在讲这一节的内容时候,可以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资料的搜集、整理,等上课的时候,让中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代表发言,将你们搜集到的知识讲给其他同学听,其他组内针对这一组同学的汇报,提出自己的质疑,教师写到黑板上,分条进行解释。最后利用多媒体展示光合作用的发现过程。这样,可以让学生在主动探究过程中,体会最后获得真理的感动。通过多媒体动画,教师展示“光合作用需要二氧化碳”和“光合作用产生氧气”两个演示实验,让学生更加深刻的明白了原理。同时,让学生分组进行有关光合作用的一组探索性实验,学生通过自己做实验,更加明白了实验的重要性,通过实验,可以得出真理性的知识结论,从而学会了光合作用这节课的主要内容。然后,教师在通过一些相关的练习题,将学会这部分内容。总之,通过学生自己做实验去探究,这样对光合作用的概念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同时培养了他们认识问题,主动探究的能力,还有对创新能力的思维的培养也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启发学生运用知识来说明或解决实际问题,在分析和说明问题过程中领悟光合作用在生物界乃至整个自然界中的重要意义。不断提高学生的自身的各方面的能力,更好地为学习新的内容做好铺垫。
(二)学生逆向思维能力的训练
1.通过例题示范,克服思维定势。在做练习题的过程中,教师要给学生举一些与生活相关的实际事情,这样,学生在面对自己在日常生活中就能遇到的事情时,就会觉得很熟悉,理解起来也很容易,从而打开学生逆向思维的能力,引导他们对问题的思考方式的转变,防止固定在一种思维上去思考问题,这样就造成了思维定势了。
2.活跃逆向思维的思路,一题多变。对一些习题,改变某些条件,或把原因和结果对调,以及把知道的和不知的对调,来训练学生的逆向思维。这样做,可以活跃学生逆向思维的训。
篇2
生物这门课程与我们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连,很多事物都可以从现实生活中找到,学生通过生物这门课,可以认识到自然界中的各种生物,对他们的生长习性有更多的认识。从而能更好服务于平时的生活,这是一门与人类日常生活有紧密联系的学科。
(一)提高学生认识生物学科的前提
传统生物知识的获得,都是通过教师讲课获得的。在课堂上,教师通过生物书和学生进行学习、互动,是一个启发学生发展的地方。新课改后,课堂不再是只传授知识的课堂,而是引导学生去发现知识的课堂。另外,我们要关注学生的生活、心理,在自己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让学生假设问题情境,从而进行自主探索。
(二)教学准备是关键
1.了解学生。首先,为了很好地选择和实施课堂教学方法,要了解学生的生活环境、心理状况,以及学生熟悉的生物环境。其次,要备学生知道的生物基础知识。2.运用科学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学生对生物的学习,很大程度上,跟教师有关系,一个幽默风趣的教师,可以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会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所以,在课堂上,要对学生进行引导,让他们根据教师提出的问题,去思考,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不断提高对生物的学习乐趣。3.生物课堂要贴近学生生活。我们在讲课本内容时,把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展示与生活相关的图片,让学生通过这些图片,进行思考,联系生物知识,解释出现的现象,学以致用。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激发。让学生在课堂中做自己的主人,学生自行安排自己的时间,发挥主观能动性。4.生物课堂多样化。根据生物学科本身的特点,它是和人们的生产、生活、实践联系比较紧密的学科。因此,我们组织学生去野外观察、学习来促进生物课堂教学的成功。
二、发散思维在生物教学中的运用———光合作用
由于学生具有好奇心和求知的欲望,这就促进学习、思考。根据这一特点,我们生物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即地图,包括地图册、生物挂图、生物插图等,还可以用幻灯片、电视、录相、多媒体等多种形式。下面我们以光合作用这一节课进行具体的分析。植物有一项很重要的功能,即光合作用。对于这个概念的理解,教师要进行讲解,让学生明白,人有没有光合作用,光合作用是植物在白天进行的一种能量转化,即二氧化碳和水在光照的条件下,在叶绿体中进行反应,最后生成氧气和有机物的过程。这一过程中,光合作用产生了氧气,可以供给人和动物的呼吸,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晚上能不能把很多植物房子屋子里面呢?学生通过思考,晚上植物没有光合作用,主要是呼吸作用,那么呼吸作用就要吸收氧气,与人争夺氧气。所以,在晚上,最好将植物放在室外。而光合作用的一组探索性实验能否成功,则是教学中突出重点和突破难点的关键。
(一)先学后教的方法
教师在讲这一节的内容时候,可以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资料的搜集、整理,等上课的时候,让中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代表发言,将你们搜集到的知识讲给其他同学听,其他组内针对这一组同学的汇报,提出自己的质疑,教师写到黑板上,分条进行解释。最后利用多媒体展示光合作用的发现过程。这样,可以让学生在主动探究过程中,体会最后获得真理的感动。通过多媒体动画,教师展示“光合作用需要二氧化碳”和“光合作用产生氧气”两个演示实验,让学生更加深刻的明白了原理。同时,让学生分组进行有关光合作用的一组探索性实验,学生通过自己做实验,更加明白了实验的重要性,通过实验,可以得出真理性的知识结论,从而学会了光合作用这节课的主要内容。然后,教师在通过一些相关的练习题,将学会这部分内容。总之,通过学生自己做实验去探究,这样对光合作用的概念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同时培养了他们认识问题,主动探究的能力,还有对创新能力的思维的培养也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启发学生运用知识来说明或解决实际问题,在分析和说明问题过程中领悟光合作用在生物界乃至整个自然界中的重要意义。不断提高学生的自身的各方面的能力,更好地为学习新的内容做好铺垫。
(二)学生逆向思维能力的训练
篇3
关键词: 初中生物教学 生物学概念 教学策略
1.生物学概念的重要性
生物学概念是生物学科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生物学思维和理论体系的基本单位,是对生物学事实共同属性的归纳概括,因此如何有效地对概念掌握和运用是生物学教学过程的核心问题。
2.生物概念教学策略
2.1通过丰富的感性材料,使学生形成感性认识。
实践证明:利用感性材料,如用多媒体、实物、模型、实验等,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调动学生的学习主体性,更能为概念教学奠定扎实的感性基础,有利于开展有效的概念教学。
2.1.1实验有助于对概念的理解和归纳
“科学来自实验,概念源于实践”。实验既是生物学科的基本特征,又是学生学习生物知识、探究科学方法和解决问题的重要途径;概念是物质或事物本质属性在人脑中的反映,而这一本质属性又是通过对客观事物的观察、实验活动,在进行对比、分析、综合、抽象和概括的基础上形成的。
例如:《血管》一节,为了加强对动脉和静脉概念的归纳和理解,我让学生进行了以下实验:每组找一位学生,先观察手臂上的静脉,再摸一摸手腕,感受动脉的跳动。用橡胶管扎紧这个人的前臂,过一会儿,摸一摸手腕,感觉它的跳动有什么变化,观察橡胶管以上和以下的部位静脉有何变化。这样通过实验现象,学生自己进行分析,很容易判断出动脉、静脉的血液流向,总结出动脉、静脉的概念,并且记忆深刻。
例如:讲解组织的定义时,先通过学生自制的洋葱表皮、番茄果肉细胞等临时装片进行观察,再观察根尖分生区细胞,导管和筛管细胞等,通过观察、对比、分析、归纳很容易得出并理解组织的概念。
例如:在讲反射的定义时:先让学生两人一组做膝跳反射实验,然后结合实验让学生思考什么是反射?学生讨论后,得出:反射的主体必须是人或动物,必须有神经系统参与,必须有刺激,而且是规律性的反应。通过实验学生对反射的定义能够真正理解。关于草履虫、含羞草、鲫鱼对刺激发生反应的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例如:光合作用这一概念,实际包含了光合作用的条件、原料和产物。对初中生来说,能将这三方面有机联系起来,归纳出光合作用的基本过程,即基本掌握了光合作用的概念,而光合作用的条件、原料和产物是通过探究性实验和演示实验得出的,学生在观察及实验过程中已对有关的原料和产物等有较深印象和理解,再引导学生将这些实验结论归纳在一起,找出内在联系,光合作用的概念便水到渠成。
2.1.2利用实物引出概念
例如:对“水产动物”概念教学时,教师先出示买来的虾蛄、海蟹、墨斗鱼等实物,让学生观察并且进行提问:1.它们生活在什么环境中?2.它们与人类有什么关系?学生作答后我继续提问:你认为什么样的动物是水产动物?学生能很顺利地回答出:生活在水中对人类有一定经济价值的野生或养殖的动物就是水产动物。利用实物刺激思维,很容易得出概念的本质属性。再如讲单性花、两性花概念时,给每组同学发一些油菜花和黄瓜花,让学生观察其不同并进行分析,很容易让学生自己归纳出定义。这种实物结合问题提问既生活化又可激发学生解决概念的兴趣。
2.2运用比较法,把握概念本质。
比较法是指“能看出异中之同或同中之异”的认识方法。它是各种认识和思维的基础,感性认识需要它,理性认识更需要它。在中学生物教学中,利用比较法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其思维空间,因而有利于对概念的理解和掌握,提高学习效率。
例如:免疫中的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这两个概念,我在引导学生分析完人体的第一道和第二道防线后,提出问题:第一道防线和第二道防线有何共同点?学生思考讨论后得出:都是生下来就有的,都对多种病原体起作用,这样顺理成章地得出非特异性免疫的概念。然后分析第三道防线,问:第三道防线和第一道,第二道防线的区别是什么?通过学生讨论得出,第三道防线是后天形成的,只针对某一特定的病原体起作用,从而引出特异性免疫的定义。通过异中求同比较和同中求异比较对这两个概念的内涵,异同的认识会更深刻、更全面。这种方法在讲动脉血和静脉血、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有性生殖和无性生殖、血浆和血清、警戒色和保护色、细胞分裂和细胞分化等成对相关概念时,都可运用,从而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
2.3类比法有利于对陌生概念的理解。
教师在讲课过程中通过生动形象的类比,可帮助学生在陌生的概念和熟知的事物之间建起适当联系,从而可较好地促进新概念的顺利内化。
例如:《多细胞生物体》教学内容中,出现了组织、器官、系统等一系列的新概念,对于这些概念学生不易理解和掌握,但是如果运用类比法教学则会取得较好的效果,如把生物体比喻成一个大厦,那么系统则是一层层的楼房,器官则是一个个房间,组织则是每个房间的墙面,细胞则是一块块的砖。再如把保护色比作便于隐蔽的迷彩服,把警戒色比作令人敬畏的警服;将拟态比作隐瞒身份的伪装,等等。通过这样巧妙的类比,再陌生的概念也显得浅易易懂了。
3.概念的应用与深化
掌握概念往往是学习的开始,而应用概念则是学习的深入,是课堂教学和解决问题不可缺少的过程。
有些概念,如新陈代谢、基因、生物圈等,其内涵往往很丰富,不可能一次或在一个阶段完全加以揭示。因此,必须有意识、有步骤地安排教学,使得学生能逐步深入全面地掌握和理解,如细胞的分化,七年级学生理解起来就有一定困难。因此,在以后的学习中,如在学习种子的萌发、根尖的生长、茎的形成等内容时,教师要有意识地巩固和强化这一概念,使得学生能加深对它的理解。
又如:新陈代谢这一概念,很难在一节课里把它完全讲清楚。如果教师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在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循环、消化、泌尿等章节中渗透有关的知识内容,那么,再进行新陈代谢的学习时,就不难接受这一概念了。
篇4
【关键词】育人模式;核心素养;生物课程
生物学科的核心素养和育人模式的转型的重点是关注学生个性化的发展,注重学生终身学习能力和生物素养的提高。以《光合作用的原理》一节为例,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首先要强化的观念是以人为本,对科学家们为了追求真理,一丝不苟的实验精神予以尊重;其次要强调课程的设计思路和知识网络的构建;再次要培养小组间的合作、交流和学生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联系生活与社会、跨学科知识与技能的能力。在构建生物课程体系中以学生为主体,重要的是以学生的认知能力为基础,对学生提出的简化的概括性描述要给予肯定。
一、构建以人为本的生物课程体系
对生物科学领域中的核心素养及相关问题的理解和应用是课程标准实施的核心环节。在构建课程体系中要体现灵活性,以满足学生的兴趣和不同区域的教学需求。“自我提升”是以人为本思想的主要目的,一方面要注重学生个性的发展,另一方面还要兼顾基础知识的全面性和学生思维的创造性。在教学过程中应以学生目前的认知水平为主体构建课程,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方法来激发学习创造性和积极性。在课堂上采用一种自由宽松的学习氛围,提倡课前预习,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结合生物科学技术现状,发现并解决生活中的问题,适应时代的进步。育人模式下的生物课程是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真正的让学生动起来,主动参与探究。构建以人为本的生物课程体系要以学生为根本出发点,面向全体学生,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从人文的角度回溯光合作用的发现过程
科学实验来自于原有知识的理解、内化并在此基础上的进一步创新。例如光合作用的发现过程强调的是科学家们的科学实验,我们可以通过角色扮演的形式让学生扮演“亚里士多德”、“海尔蒙特”等科学家们科学实验的过程,让实验变得鲜活、立体起来。在课前同学们要寻找科学家们进行实验的背景故事,以小组合作为前提回溯科学家们探究光合作用的发现过程,让每个孩子都能够参与进来并总结出实验的观点或关键词,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在课堂设计上,通过讲述、图片展示、角色扮演等方式以小组为单位还原实验的历史时刻。
三、归纳与概括知识点构建现实生活中的模型
用学生自己的观点归纳与概括知识点构建现实生活中的模型。在高中生物课程的模型建构中,要让学生自己尝试构建模型,为了特定目的而对认识对象所做的一种简化的概括性描述,重点是锻炼思维过程,从而掌握并巩固生物学有关的概念。经过小组讨论后,有的小组提出了很有个性化的模型(如图1、图2)。
图1中光合作用发现过程的“物流”模型是在小组讨论的模式下构建的,进货系统有两个分别是来自光反应的H2O和暗反应的CO2,当然CO2一部分来自于空气,另一部分来自于自身呼吸作用产生的CO2,所以这个模型还可以进一步完善。搬运系统是在叶绿体这个仓库内进行,一部分货物的搬运发生在类囊体薄膜上,另外一部分的货物则发生在叶绿体的基质中。那么吸收光能则可以理解为创造的财富,有光能最终转变为稳定的化学能。
图2是光合作用的“地铁”模型,模拟南京地铁的1~3号线路,有轻轨还有换乘的站台。其中1号线路是能量的变化,由太阳能转变为ATP中活跃的化学能,再由ATP中活跃的化学能转变为碳水化合物中稳定的化W能。2号线路是一条轻轨,表现的是光反应的进行,O2是出站的旅客。而[H]是换乘3号线的旅客。3号线代表的是暗反应,通过CO2含量的多少以及[H]、ATP的含量变化,还可以分析C3、C5的含量变化。在模型的构建过程中体现了小组成员间的集思广益,既注重了个人个性化的观点,也可以让同学们意识到交流合作的重要性。在分工合作中生物学的基础知识会潜移默化的融入到知识体系当中,对于重难点的解决会让小组成员间感觉更有挑战性,从而打破被动学习的局面。
四、建立多元化的生物教学评价体系
在课堂上为了提高学习与思考的主动性,可以采用多元化的评价体系。对课堂上学生的表现要兼顾主客观角度、多元化、公正地反映学生的情况,从而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创造性和主动性,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提倡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展现个性化的思维和方法,运用原有的知识分析生活中出现的新问题。激发学生对生物课程的兴趣,提高学生自身的综合素质,改变课堂上被动学习的事实。构建育人模式下的生物课程体系还要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使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发现生物问题并带着探究的精神对待问题,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同时帮助学生树立小组合作的意识,一同解决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为他们在学习和生活中培养健全的人格做准备,让课堂从静态性走向生成性。
【参考文献】
篇5
一、立足实验思维,在实践中构建生物知识网络
作为一门立足于实验的科目,生物学的大多知识的获得都是以实践为基础的。因此,生物实验课给予学生亲自动手操作的机会,对提升他们探索与动手能力方面有较大的帮助。随着新教材的实施,不难发现近几年的教学方向多注重从实验出发,教学大纲对学生实验的要求也大大提高了。然而,随着实验教学内容的增加,关于实验的课时却没有增加。课时的不足和实验条件的匮乏,导致很多实验的教学仅仅停留在教师的口头叙述及书本结论上,而不能让学生真正地了解实验的探究过程,无法循着科学家的思维路径进行探究实验活动。教师在授课时,如果仅仅告诉学生结论,那对于学生的思维训练来说,不得不说是一个极大的遗憾。教师应该带领学生追随科学家的思维探索步伐,更多地给学生展示实验的过程,使学生得到更多的思维训练。
例如,在学习光合作用时,教师可以给学生重点介绍科学家的实验设计思路。下面就以恩吉尔曼水绵光合作用的实验为例,进行简单的介绍:1.阅读实验过程与提出疑问。教师先简单介绍有关水绵的生理特性,然后让学生自己阅读实验过程,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此实验设计的巧妙之处何在?2.让学生在阅读时带着疑问思考并寻找答案。可能会有部分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没有发现实验材料选取的独特性,此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理解水绵的特性(具有细而长的带状叶绿体,叶绿体在细胞中又呈螺旋状分布),强调实验材料选取的重要性。3.拓展学生的思维。教师提出问题:“该实验中,水绵和好氧细菌的临时装片为什么要放在真空及黑暗的环境里?为什么要做黑暗、局部、曝光的对比实验?”4.合作讨论,得出结论。学生通过合作讨论获得答案,并结合答案最终得出“氧是叶绿体释放的,叶绿体是光合作用的场所”的结论。
二、随机通达教学,从多方面对生物学习进行思考
随机通达教学策略是美国学者斯皮罗等人在了解灵活性理论指导的基础上,提出的针对高级学习的一种教学方式,其核心主张是就同一内容,在不同的时间、情景和目的下多角度、多层次地进入学习,达到获得高级知识的目的。
由于高中的生物知识比较复杂,所以可通过多角度、多层次进入学习的方式来进行知识的获得与整合,以达到更全面了解与掌握知识的目的。例如,在学习“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蛋白质”时,可以让学生随机通过不同的途径与方式,自主得出不同的结论。在学习“蛋白质结构的多样性”时,学生可以自主得出“蛋白质氨基酸的种类、数目和排列顺序的多样性导致蛋白质结构的多样性”“蛋白质的空间结构不同导致蛋白质结构的多样性”“蛋白质结构的多样性导致蛋白质功能的多样性”等结论,使学生的高级学习产生类推性、反加性与连贯性,以及让学生对“蛋白质结构的多样性”这方面知识有更全面的理解,实现认知的飞跃和有效的认知建构。
另外,教师可通过让学生分组交流与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学生对获得的知识进行整合,得出更加全面和完整的结论。同时,学生间的交流可以发挥优势互补与思维碰撞的作用,让学生对在不同情景下获得的知识进行讨论与评价。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要先接受来自组内各成员的评价与质疑,再通过组内讨论得出最终的结论。当然,结论的正确与否在于其次,重要的是合作学习中思维训练的重要性。在整个学习中,学生不仅要更加完善地提出自己的观点与认识,在原有的认识上通过思维整合让自己的结论更加完善,而且要用科学敏锐的思维去评价组内其他同学的认识。这样的学习方式不但可以培养学生思维的缜密性,而且可以发展思维的多样性与敏锐性。
篇6
一、课前导入中的问题情境的创设
著名教育家第多斯惠曾说过,“教育的本质不在于传授知识的过程,而在于唤醒激励和鼓舞”.一节课中,若能一开始激起或抓住学生兴奋点就已成功了一半,一个好的导入是一堂好课的开始,为圆满完成一堂课教学任务创造良好的教学条件.下面节选几节课的导入:
1.利用资料史实,创设知识情境导入
生物科学的发展是一部漫长而艰辛的历史,生物科学史蕴涵着丰富的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精神,以及科学、技术、社会三者的密切关系,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生动教材.生物科学史不仅能提供生物学知识,还可以提供这些知识的相互联系、来龙去脉及对整个知识体系的把握,并可以让学生从科学家的探究史中学习科学的研究方法,培养实事求是、百折不饶的研究态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适当地融入生物学史的教学,如适当介绍细胞学说的建立过程,让学生体会科学研究是一个艰辛的过程,了解科学发现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而是一个不断发现探索和修正的过程;酶的知识,可以通过酶的发现史的阐述,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生命科学素养.
2.利用广告词导入
讲授“水”时可引用以下广告词:“人体中的水,每18天更换一次,水的质量决定生命的质量,我们不生产水,我们是大自然的搬运工……”学生能流利地将广告词从头到尾说出来.教师接着提出:“既然水的质量决定生命的质量,那么水在我们身体中到底有何作用?”再如讲授“无机盐”时,可用以下广告词导入:“补铁、补血,效果好!” “高钙片,一片顶两片!”广告词中强调铁、钙的重要性,那么它们对生物体有什么影响?通过学生熟悉的广告词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兴趣.
3.利用热点事例导入
讲授“核酸”时,可以向学生介绍在现代犯罪现场调查中,DNA指纹法在案件侦破工作中有重要的用途.刑侦人员将从案发现场得到的血液、头发等样品中提取的DNA,与犯罪嫌疑人的DNA进行比较,就有可能为案件的侦破提供证据.没有任何一项法庭证据鉴别技术像DNA鉴定一样能够以99.9999%的精度锁定或排除犯罪嫌疑人.DNA是通过遗传获得的身份特征,一经遗传终生不变.除同卵双生外,世界上每个人的DNA都是独一无二的.因此,DNA鉴定才成为人类个体识别和亲属鉴定的最有效和最准确的办法.与传统指纹鉴定相比,DNA鉴定更快捷、更便利、更精确、使用范围更广泛.那么DNA是什么?它为什么有如此奇特的功能?将学生引入到这节课学习中.
二、课堂教学中的问题情境的创设
教育学和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习的材料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相联系时,学生对学习才会有兴趣.知识是直接或间接地与生活实际的应用联系在一起的,教学的重要目的之一也是培养学生将知识运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现代社会的发展与生命科学息息相关,如粮食问题、能源问题、环境问题等都与生物学有密切关系.人们的日常生活,衣食住行也都离不开生物学知识.因而在教学过程中将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创设问题情境,能感染学生的情感,引起学生的注意,让学生觉得自己所学的知识大有所用,认识到学习的价值,从而提高学习动机,激发学习热情.
1.联系实际,创设真实的社会情境
真实的社会情境通常是理论联系实际,不仅有利于学生把抽象的知识形象化,便于理解掌握,还可以让学生感觉学有所用,体会自己学习的价值,从而激发学习生物地热情,最终提高学习效率.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适当列举社会生产生活实际中的实例,如在学习“光合作用”时,利用现今世界面临的粮食危机为话题,考虑如何利用光合作用提高粮食产量,化解粮食危机的问题;在学习“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时,让学生先了解搜集有关细胞吸水、失水在生活中应用的事例,如腌制食品,植物浇水、施肥等方面的知识.这些实例让学生觉得生物学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而且学生联系自己的实际经验对所学的知识进行构建分析,获得丰富的感性材料,从而认识到学习的价值,提高学习的热情.
2.根据知识的前后联系,创设阶梯型的问题情境
爱因斯坦曾说过,“系统地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是必不可少的”.在高中生物课堂教学过程中,对一些重难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时,采用阶梯型问题情境,让学生按照一定的目标进行分析总结,会取得较好的效果.阶梯型的问题情境就是将问题化整为零,层层深入地设置一系列问题情境.如在学习“细胞核”时,分析伞藻嫁接与核移植实验,可以设置一系列的问题串:(1)切去帽后长出来的新帽的形状是由柄决定的还是由假根决定的?(2)该实验能否说明伞帽的形状由细胞核控制?(3)要证明“伞帽的形状由细胞核控制”需要再设计怎样的实验?(4)根据伞藻嫁接实验和伞藻核移植实验结果,得出什么结论?通过问题串激发学生思维,让学生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沿着教师设计地“再发现”的道路去探索和发现事物的变化起因和内在联系,由学生本人把要学的东西,借助以往的知识经验进行知识再创造,慢慢地感知体会到相关知识.
三、课堂生成的问题情境创设
1.捕捉课堂生成,点燃创新火花
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回答往往会不经意地出现一些亮点.这些亮点是学生学习的顿悟、灵感的萌发、瞬间的创造,这些精彩稍纵即逝,所以教师必须用心倾听,及时捕捉和充分肯定,让学生的智慧闪耀光芒.如在学习“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时,通过媒体课件演示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的过程,得出结论:当土壤溶液浓度小于根细胞液浓度的情况下,根细胞吸水,否则失水.正在这时,平时学习成绩一般地小陈同学私下嘀咕“搞得这么麻烦,还是我的方法好”,这时教师用鼓励的目光看着他,笑着说,你是怎样记的,能把你的方法告诉大家吗?也许是受到老师的鼓励,同学们的期待,他站起来大声说:哪儿浓度高,水就往哪儿走.确实是这样,多好的分析,老师带头为他的精彩发言鼓掌,并及时给予肯定表扬.
同时,教学活动过程中,有时由于师生认知的偏差或失误而产生不符合生物学结论或科学方法的“错误”现象,若能好好利用“错误”资源,在教学过程中会变得更顺畅,行云流水.如在分析“能量之源--光与光合作用”课后拓展题“为什么中午12时左右的光合作用强度明显减弱?”大多数学生认为是由于中午温度高,酶变性失活引起的.教师及时抓住这一问题进行分析:是啊,中午温度确实很高,是酶变性失活导致的吗?请同学们分析:若是因温度高酶变性失活,则午后温度下降了会出现什么现象?(光合作用强度不可能再升高,因酶变性失活了)若不是则会出现什么现象?(光合作用强度再回升)学生通过分析,午后光合作用强度继续上升,明显不是由于温度高酶变性失活导致的.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引起呢?请同学们分析影响光合作用的外界因素中除温度外,还有哪些因素?光照强度显然不是,中午阳光充足;水,有点意思,因为这时植物特别是一些蔬菜会出现萎蔫,为什么会萎蔫呢?缺水.缺水影响光合作用的光反应阶段?又不对,因为植物生命活动所需水分占植物从外界吸收量1%~5%,一般不会因为缺水影响光反应的进行.那么还有什么原因?CO2.有些同学考虑到可能是CO2.为什么是CO2?CO2从外界进入植物体的门户是气孔,气孔张开,CO2才能顺畅进入,但同时植物蒸腾作用会带走大量水分,而中午植物由于吸水少于蒸腾作用散失的水分,为了减少水分散失,导致气孔关闭,CO2吸收减少,影响光合作用暗反应的进行,从而导致光合作用的强度下降.通过层层递进分析,学生终于明白什么因素在什么情况下影响植物光合作用强度.
因此,教师及时把握“错误”资源,抓住课堂生成契机,对意外的生成作积极引领,有效地促进学生思维地发展.课堂上可能发生的一切,不是都能在备课时预测到的,教学过程的最终结果,更多的是由课堂的推进状态以及教师的处理方式决定的.筛选学习活动中反馈出来的课堂生成性教学资源,能让学生智慧的火花绽放出生命的活力,点燃了师生创新的火花,生成了精彩的课堂.
篇7
《生物学教学大纲》中指出:生物学是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它是农、林、牧、副、渔、医药卫生、环境保护及其他有关应用科学的基础,与其他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发展,与我国的新技术革命,与人类的生活,都有着密切的关系。通过对生物课的学习,使学生获得生物学基础知识,形成基本的生物学观点,提高学习生命科学的兴趣和能力,初步具有科学态度、创新精神和一定的实践能力,掌握一般的科学方法,为他们以参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适应社会和继续学习,打下必要的基础。《化学教学大纲中》指出:化学是一门基础自然科学,它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化学与社会生活、生产有着广泛的联系,对于我国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通过化学课的学习,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面向全体学生,以化学基础知识教育学生,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和能力,为学生参加社会主义建设和进一步学习打好初步基础。从学科大纲的直观解释上看,生物学和化学都提到和工业、农业、科学、生活、生产等有着广泛、密切的联系;从教学目的上看,均有培养科学态度、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实验能力等相同点;尤其在思想情感方面,更有培养热爱自然、环保、勇于探索、有科学精神等方面高度的相似和联系。
二、知识内容上的联系
比较人教版初中生物学教材和人教版初中化学教材,发现化学中的每一章几乎都涉及到了化学内容,相同之处还有一些基本用语、实验操作、探究方法等多方面的内容。化学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中的“物质变化和性质”与生物学的“消化和吸收”及“绿色植物与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等相联系;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中的“空气”与生物学的“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及“绿色植物与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相联系;第三单元中物质构成的奥妙中的“分子和原子”与生物学的“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相联系;第四单元自然界中的水中的“爱护水资源”与生物学的“生物与环境的关系”、“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及“节水农业”等相联系;第五单元化学方程式中的“质量守恒定律”与生物学的“碳氧平衡”、“呼吸作用”及“光合作用”等相联系;第六单元碳和碳的氧化物与生物学的“光合作用”、“人体内物质的运输”等相联系;第七单元燃料及其利用和生物学的“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相联系;第九单元溶液中的“溶质的质量分数”与生物学的“溶液浓度大小对植物吸水的影响”相联系;第十一单元盐化肥与生物学的“植株的生长需要营养物质”相联系;第十二单元化学与生活中的“人类重要的营养物质”、“化学元素与人体健康”与生物学的“人体的营养”及“健康地生活”等相联系;除章节内容外,还有“走进实验室”的共同要求及科学探究的方法等。
三、课程编排上的联系
化学与生物学的知识内容上有密切的联系,仔细分析,生物在初一、初二开设,化学在初三开设,是有科学意义的。目前深圳市初中生物学课程安排在初一、初二年级两学年开设,每周2课时,初二下学期进行深圳市生物会考结业考试,考生成绩不直接计入总分,但作为中考录取参考分数;化学课程安排在初三一年,每周4课时,作为中考学科以总分40分计入中考成绩。相对于生物课程而言,化学教学进度快、教学任务重,生物学的学习对初中化学具有铺垫作用,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做好生物和化学的教学安排,尤其是已完成学习的生物知识如何能应用到初三的化学教学中,更是值得分析、思考和探究。既然生物与化学不分家,那么无论生物与化学教师单独备课授课,还是生化教研组集体备课,针对生物与化学中的具体内容及相互联系,应在适当时机下做好“加减法”,加强对学科间的整合。生物老师在初一、初二教学中可以有选择地进行化学知识提前教学,逐步培养学生探究化学、感知化学的兴趣,针对化学里重复出现的生物学知识可以适时重复;化学老师在教学时要加强全局意识,综合备课,针对不同初一、初二生物学里学过相关化学内容要要善于利用、做好衔接,生物学里已经掌握的知识点可以轻略带过,重点强调知识上的不同之处,这样能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四、生物学知识在化学教学中的应用
1.实验教学方面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大致相同的实验室布局,相同的学生安全守则等;(2)实验前的准备、试验后的仪器及剩余药品、废弃物品的处置;(3)设计实验和进行实验的注意事项及步骤要求;(4)常规仪器破损后的处理、发生实验伤害后的应急处理等。
2.知识内容存在联系的应用实例。如“物质的变化和性质”一课,是人教版初中化学的第一单元第一课题,是学习化学的开始,也是中考的考点之一,经常出现的考题就有:(中考真题)以下属于不属于化学变化的是:A.植物的光合作用B.食物被人体消化吸收C.馒头变质发霉D.冰块从冰箱拿出后融化本题中的ABC选项都属于初一初二生物学里涉及到的知识,考察的是化学变化的概念理解,教师在准备这学时的教学设计时,可以将这节课与生物学学过的知识有机结合,导入案例如下:师:同学们,这一节课我们来学习物质的变化和性质,但是在学习化学课之前,我们先来复习生物知识。(利用“化学课复习生物知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请问谁可以告诉我植物的光合作用消耗了哪些物质?又生成了哪些物质?生:消耗了二氧化碳和水,生成了有机物和氧气。师:很好,看来初一的生物知识大家都掌握得很好。那再请问:二氧化碳和水与有机物和氧气是相同物质吗?生:是……不是……可能是……师:很好,大家的答案都不一样,大家再思考思考,我们呼吸需要氧气,那我们能否用二氧化碳或者水来替代氧气呢?生:不能,没有氧气,只呼吸二氧化碳,我们会死的……师:嗯,很好,大家现在就知道氧气的重要性了,我们以后学习氧气的时候,就得认真了。那我们是不是由此可以证明:氧气和二氧化碳及水是不同的物质呢?……(学生讨论)师:是的,氧气和二氧化碳及水是不同的物质,我告诉大家,因为在光合作用的过程中,水和二氧化碳生成了氧气和有机物,在这个变化过程中,某些物质生成了另外的、不同的、新的物质,在化学中,这样的变化就叫化学变化……本课时就顺利地由学生已经掌握的生物学知识顺利过渡到了化学学科的学习,并且通过知识点的对比联系,还复习了光合作用属于化学变化。当然,在“化学变化”的讲解中,我们还可以联系生物学学习过的呼吸作用、食物消化吸收、腐烂分解、发霉变质等同样属于化学变化,通过已学过的知识来进行概念的诠释,既通俗易懂,又能让学生印象深刻、理解透彻。
篇8
关键词:初中生物;生物教学;兴趣培养
引言
兴趣是获得知识的内驱力,孔子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著名心理学家波皮亚杰也曾说过“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可见兴趣对于学生学习的重要性。那么,如何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对他们对于生物学习的热情呢?本文根据笔者的教学经验进行了探讨。
一、上好生物第一课
初中生是第一次接触生物的学习,常言道,万事开头难,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上好第一节课能够有效激发学生对于生物学习的兴趣。在对生物进行介绍时,老师可以先让同学们发表自己的观点,什么是生物,大多数同学首先想到的就是动物、植物和人,然后老师再抛出问题,细菌、真菌等是生物吗,最后在同学们的思考中揭示答案,只要能自主运动的物体就是生物。这样的开头不仅让同学们对于生物有了一个整体的认知,也成功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让他们认识到了生物世界的神奇。同时老师还可以在第一课给同学们介绍一些生物热点问题,例如近几年比较火热的转基因物种问题、克隆问题,以及给人类带来重大影响的杂交水稻的培养、人工牛胰岛素的合成,让同学们了解这些生物科学成果给人类带来了怎么样的发展。让同学们充分认识到生物科学与人类社会发展之间的规律,了解中国在生物科学方面的成就,从而认识到生物学习的重要性,让他们带着更多的兴趣更多的责任投入到生物学习中去。
二、合理设置疑问,引导学生学习兴趣
教学实践证明,通过问题设置来抓住学生的好奇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如在学习生物的遗传和变异时,老师可以抛出一些列的问题“为什么孩子长得都像自己的父母呢?”“是什么来决定妈妈肚子里的孩子是男孩还是女孩的呢?”“你们生活中遇到过双胞胎么?为什么有的双胞胎长得一模一样有的长得却不是很像呢?”这些问题都是学生生活中的问题,通过老师的质疑学生越发好奇,这些问题出现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呢,等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都集中在了遗传问题上老师再开始讲授遗传与变异的相关知识。学生带着感兴趣的问题进行听课注意力自然更集中,思考也更主动,从学习的知识中找到答案,印象更深刻理解也更透彻。又如学习光合作用的时候,老师可以问同学们“你们每天呼出那么多二氧化碳是如何被自然界消耗的呢?”“自然界是如何达到空气中各种气体成分之间的平衡的呢?”“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机理是什么呢?”这些问题是最基本的自然现象,也涉及到很多的生物学知识,成功地吸引了同学们的注意力,他们都很好奇,植物是如何源源不断地创造我们呼吸的氧气的呢,带着这样的思考再学习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学习效果更好。
三、联系生活现象,培养学生的兴趣
生活是一个大宝库,蕴含着无数的知识,学生虽然对生物学知识不熟悉但是对生活中一些与生物学相关的现象却很熟悉,我们可以从他们熟悉的事物入手来培养他们学习的兴趣。例如在学习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时,老师可以举一些备受关注的能源环境问题,南极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北京的沙漠化、亚马逊雨林的损害、2012年末到2013年初中国大面积的雾霾现象、水污染、环境污染等等,生活中到处都折射着人类的活动对于自然产生的影响。让同学们透过身边的这些自然现象来反思人类的活动,探讨如何定制方案来保护我们的环境。又如在学习植物细胞失水的现象时,老师可以给同学们说说家中腌制白菜时的现象,在腌制白菜时,并没有在盆里放上水,只是放了一些盐,但是几天之后,盆中就会出现很多水,这是为什么呢。这是生活中最常见的一个现象,也是很多学生百思不得其解的问题,通过这个现象来引出植物细胞失水的问题,因为放入了盐改变了植物细胞外的液体浓度,因为内外部浓度的差别使得植物细胞失水,所以虽然没放水但是盆中还是会出现很多水。
四、上好生物实验课,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生物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在初中的实验教学中必须要注重生物实验的教学,做好实验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够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让他们对于知识的理解与掌握更深刻。如在学习生物细胞的相关知识时,由于细胞是微观的个体,学生即使再丰富的想象力也很难想象细胞是什么样的,而生物实验就可以让学生通过肉眼来观察细胞。老师可以先进行课堂的实验演示,然后再让学生亲自动手,通过显微镜来观察洋葱鳞片表皮细胞的结构,满足学生的心理体验,让微观的知识宏观化。实验完毕后,让他们自己去总结实验现象,巩固实验中涉及到的相关知识,并且让他们去思考是不是其他的动植物细胞也是这样的。
总之,生物教学是一项比较复杂的认知活动,而兴趣正是帮助学生完成这项活动的基础,老师在生物教学中一定要注重学生兴趣的培养,通过不同的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生物学习的主动性。
参考文献
篇9
关键词:物理技术;农业新科技;应用
中图分类号:S121 文献标识码:A
1 物理技术在农业新科技中的应用
1.1 磁场效应在农业新科技中的应用
在地球上,所有的生物都在磁场的环境中生长,在生物体内,存在着磁性物质,如金属矿物质。不管是动物还是植物,其体内都存在着磁性物质,如外界磁场发生变化时,生物体内的磁物质会出现磁化现象,从而出现磁性势能与极性变化。在磁场影响下所产生的变化,会直接或间接的对生物造成影响,并形成磁生物效应。通过实践研究发现,磁场效应对生物的影响存在着多个方面,如增强植物矿质代谢,对植物酶系统造成较大影响,提高植物ATP能量等。一般情况下,对植物施工磁场效应,可以提高植物光合作用,推动其生长代谢,提高叶绿素,植物综合生物效率获得较大提升,最终提高作业产量及质量。
1.2 电场效应在农业新科技中的应用
在地球空间环境中不仅仅含有磁场,还包含着电场。电场存在着不稳定性,受天气变化影响较大。电场对植物生长的状态存在着很大影响,在农作物产量长期的进化过程中,其对电场产生了适应性。如选择植物,并应用电场屏蔽技术后发现植物的光合速率明显降低,其生长状态远远不如雷区植物好,究其原因,电场对植物的生长存在着较大影响。随着研究的深入,人们发现电场存在着能量效应,并对植物物质交换的速率存在着较大影响。在电场效应下,植物蛋白构象出现变化,能够提高酶活性,并激活钙素,提高气孔开度,促进植物碳同化。在电场作用下的水分解,可以提高水的电解过程,从而促进植物光合作用。此外,在农业应用中,电场还存在着杀菌效应,可以有效应用于农业生产中各种病虫害的防治。应用电场效应,可以在大棚蔬菜种植中,于植物蔬菜等上方,架设电场网,形成电场效应。在病虫害防治中,应用电功能水,可以有效杀灭各种细菌及病毒。电功能水在病虫害防治领域属于当前国际上先进技术,应用前景十分广阔。
1.3 纳米能量效应在农业新科技中的应用
纳米属于一种物质尺度衡量单位,1g纳米材料所具备的表面积相当于一个普通足球场面积。在物质达到纳米级尺寸之后,其表面积十分大,且存在着较多的不稳定电子。纳米能量效应的存在,为物质反应发挥着很大催化作用。纳米材料所具备的活性,让纳米材料能够与其他物质进行较大能量的反应。纳米技术的应用较多,如进行盐碱地改良等。
1.4 声波效应在农业新科技中的应用
按照波粒两象性原理,声波存在着粒子与能量属性,声波可以如磁场或电场一样发挥作用,提高植物代谢及活性。声波作用的研究较早,如美国科学家为正在生长中的西红柿播放音乐,最终获得超大番茄。通过实践,提出声波应用的声波谐共振理论。利用仪器,可以获得植物自发声的存在,这种自发声具备特殊的声波,应用声波共振技术,模拟出与植物自发生场共振,可以提高生物光合效率,提高植物产量。声波效应理论的研究发展较晚,但未来应用的空间较大。
1.5 等离子处理技术在农业新科技中的应用
等离子体属于物质存在状态的一个种类,是物理学独立分支。物质状态主要分为固体、液体、气体,随着研究的深入,提出等离子状态。将等离子处理技术应用于农业领域,其起源来自于航天应用领域。在航天领域,通过卫星搭载种子并返回地面进行种植,发现其生长活力较强,并存在着一些变异现象。这种变化,主要是因太空中存在着较强的等离子。种子在磁场、射线及等离子体的综合作用下,打开了植物中存在的潜在基因,从而提高植物产量,提高作物产量。当前,航天育种技术发展十分迅速,但太空作物生产成本较高,在普及上存在着较大困难,为此,需要研究出地面空间站模拟技术,将等离子体等应用于农业领域。
2 物理技术在农业新科技应用中的前景
物理技术,如磁场效应、电场效应、纳米能量效应、声波效应、等离子处理技术等,在作物中发挥着不同效用。通过物理技术的应用,可以提高作业光合作用的速度,从而推动作物生长,抑制病虫害,减少化学产品的应用,从而在提高作物产量及质量的同时,提高作物生长的生态性,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当前,物理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前景十分广阔,但仍存在着研究速度较为缓慢,缺乏实际应用的研究,为此,需要加大研究力度,推动物理技术在农业领域中的应用。
3 结语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食品的安全性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在选择农产品时,更加倾向于选择无公害及绿色产品。物理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可以推动传统化学农业逐渐向现代生态农业发展,在提高农作物生产产量及质量的同时,减少化肥及农药等的应用,实现农业生态化。当前,磁场效应、电场效应、纳米能量效应、声波效应、等离子处理技术等物理技术在农业领域中的应用研究发展十分迅速,其应用前景十分广阔。相信随着物理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将会引起农业技术的变革,实现农业生产的巨大效益。
参考文献
[1] 杨兆民,孔彦.物理技术在我国农业生产中应用的研究[J].广东农业科学,2010,37(8):356-358.
[2] 叶剑.浅淡物理技术在农业新科技中的应用[J].安徽农学通报,2010,16(22):146-147.
篇10
一、强化思想教育,提高对生物学习重要性的认识
在职高教学中,学生学习兴趣不高是普遍存在的现象,这与职高培养的目标具有一定关系。除了面向对口高考的部分学生,其他职高学生在走出校门后,都要走上工作岗位,大部分学生是抱着学习一门技术的观念走进职高校门的。在这样的思想支配下,许多学生对专业课程兴趣浓厚,对于生物这样的基础学科学习兴趣不大。
面对这样的思想状态,教师要针对学生思想实际开展教育,纠正学生这样的片面观念,提高对生物学科的兴趣。教师可以从学生的生活小事入手,讲述生物知识在生活中广泛运用的事例,教育学生生物学知识在生活中用处很多,是现代人综合素质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也可以从生物学科在社会经济建设与国防科技等方面的巨大作用入手,让学生明白生物学科是一门作用巨大的学科。通过生物学科重要性教育,帮助学生消除“生物学习不重要”的片面观点,提高对学生物学习重要性的认识,以更加积极的姿态投入生物学习之中。
二、运用电教手段,提高生物教学过程的生动性
在教育现代化不断深入的今天,多媒体教学手段在各门学科的教学中广泛运用。相对于传统教学媒体,多媒体教学手段具有信息容量大、演示方式灵活、趣味性强等优势。教师在职高生物教学中,将多媒体的辅助作用充分发挥出来,有助于提高生物教学过程的生动性。
例如在教学“光合作用”内容时,由于这部分内容在演示实验时间上限制,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难以进行操作性实验,但是缺乏了实验的配合,教师讲解起来生动性就会降低。此时,教师就可以将多媒体作用发挥出来,运用多媒体手段演示光合作用实验的全过程,省去中间等待时间,选取各个显示节点图像帮助学生理解实验现象,可以发挥出较为明显的成效。
再比如教学生物多样性内容的时候,教师仅凭口头讲解,是很难让学生增强感知体验的,如果运用多媒体手段进行演示,成效就会大不一样了。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手段在网络上下载各种与教学内容有关的生物影音资料或是有价值的信息,在教学中向学生演示,从而增强学生的直观感知,这样学生对于教学内容的理解就会深刻。
三、指导自主学习,提高学生探究性学习能力
自主学习能力是职高教学的重要培养目标之一。在生物教学中,教师要采取指导点拨的方式,将学习主动权还给学生,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培养学习探究能力,实现知识与能力目标的同步突破。
在职高生物自主学习中,教师要侧重抓好三个方面的工作。
1.课前预习要充分。教师要将教学关口前移,强调学生的课前预习工作,指导学生拟定生物学习预习提纲,明确自己预习的重点,提高预习活动的针对性,同时要运用好预习方法,可以采取“读、划、思、写”等方式进行,通过深入阅读教材了解大意,将自己认为应该重点强调的内容做标记,对照预习题纲进行独立思考,也可以借助网络等工具提高预习成效,最后还要自己尝试做一做课后习题,检查一下预习成效,将自己在预习过程中没有办法独立解决的问题记载下来,留到课堂学习中加以解决。
2.探究题设计要科学。教师在在生物学习思考题的设计上一定要做到全面、联系、渐进等,要能够全面概括教学目标的所有方面,注意各个题目之间的前后联系,体现循序渐进的特点,让学生的思维活动适中处于活跃状态,提高学习成效。
3.点拨指导要到位。教师在学生开展生物自主学习的同时,不能做教学活动的旁观者,要对学生开展必要的指导,这个指导主要侧重于重难点点拨,点拨的关键在于思维方式与方向,降低缓解学习难度系数。
四、组织专题活动,提高生物教学拓展性程度
生物学科是一门生动的知识,除了课堂教学之外,教师还可以结合教学进度安排开展一些生物学系专题活动,进一步拓展教学空间,提高生物质效。
教师可以举办一些生物竞赛活动,如生物知识抢答赛、生物实验操作竞赛等,以赛促学,进一步激发学生对生物学习的积极性。相对枯燥的生物教学中,如果能够适当穿插一些这样的竞赛活动,可以在生物学习中增加一些生动的因素,在帮助学生提高知识掌握程度的同时,又培养动手操作能力。
教师还可以结合学生的学习欲望,在课外组织一些生物兴趣小组活动,满足部分在课堂教学中得不到满足的学生需求,也可以借助课外兴趣小组这样的良好平台,为学生的个性发展、特长发展创设较好的条件。
此外,生物学习、生物小征文等方式,都是教师拓展生物教学空间的有效途径。
五、走进社会生活,提高生物教学实践性水平
生物学科的许多知识来自于社会生活,学生走进社会生活,也可以加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与掌握。教师带领学生走进社会生活,除了可以帮助学生增强对生物教材的理解之外,还可以引导学生将所学生物知识运用于一些社会现象的调查、调研与思考上面,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例如在教学生物多样性保护等内容后,有教师将学生带进校园周边的自然环境,让学生进行观察、调研、思考,发现本地区在这一方面存在的不足之处,并提出合理化建议等,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生物实践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