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起源的意义范文
时间:2024-01-02 17:56:1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生命起源的意义,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化学起源论
1859年,伴随着达尔文《物种起源》一书的问世,生物科学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大变革,同时也为人类揭示生命起源这一千古之谜带来了一丝曙光,这就是化学起源论。化学起源论是被广大学者普遍接受的生命起源假说。这一假说认为,地球上的生命是在地球温度逐步下降以后,在原始地球的条件下,在极其漫长的时间内,由无机物转变为有机物,再由有机物发展为生物大分子和多分子体系,一步步演变出原始的生命体。但这只是理论的推测,还缺乏令人信服的实验证据。1953年,美国芝加哥大学研究生米勒在其导师尤利指导下,完成了模拟在原始地球还原性大气中进行雷鸣闪电能产生有机物(特别是氨基酸)、以论证生命起源的化学进化过程实验,即著名的米勒模拟实验,这是生命起源研究的一次重大突破。后来,科学家们仿效米勒的模拟实验,合成出大量与生命有关的有机分子。
但米勒的实验也有很多的疑点,例如米勒实验提供持续的电能――在原始时代的地球不一定有相类似的电能;其次,各种不同的气体和物质的配合,虽然能够产生氨基酸、醣类等物质,但仍不能证明这就是生命的起源;氨基酸很可能是宇宙流星和彗星在撞击地球的时候带来的,因为当时这种现象十分普遍;再者,类似实验所假设的大气层不能证明就是原始的大气层,因而所得的结果也是不确定的;更重要的是,米勒实验中有机多分子体系演变为原始生命这一阶段是在原始的海洋中形成的,是生命起源过程中最复杂和最有决定意义的阶段,然而,人们目前还不能在实验室里验证这一过程。米勒本人也承认他的实验与自然界的生命起源过程相距较远,并且现代科学发现在火星上有氧气存在却没有生命,因此,米勒曾提出的大气层中没有氧气存在故没有生命之说就不成立。
海洋起源论
在化学起源论的基础上,20世纪70年代一些学者提出了热泉生态系统论,也就是所谓的海洋起源论。它是现在最新的、最流行的,也可以说是迄今为止最科学的有关生命起源的假说。由于现阶段所发现的古细菌,大多都生活在高温、缺氧、含硫和偏酸的环境中,这种环境与热泉喷口附近的环境极其相似――热泉喷口附近不仅温度非常高,而且又有大量的硫化物、甲烷、氢和二氧化碳等,与地球形成时的早期环境相似。有些学者认为热泉喷口附近的环境不仅可以为生命的出现以及其后的生命延续提供所需的能量和物质,而且还可以避免地外物体撞击地球时所造成的有害影响,因此,热泉生态系统是孕育生命的理想场所。也有一些学者认为,生命可能是从地球表面产生的,随后就蔓延到深海热泉喷口周围,而后来的撞击毁灭了地球表面生命。只有隐藏在深海喷口附近的生物得以保存下来并繁衍后代――热泉生态系统是现存所有生物的共同祖先。
1967年,美国学者布莱克在黄石公园的热泉中发现了大量嗜热生物。1977年,科学家克里斯在太平洋底的热泉中,同样也发现了大量的嗜热微生物。科学研究表明,热泉中含有大量的一氧化碳、硫化氢和硫化金属矿物,一方面有作为新陈代谢重要催化剂的黄铁矿物和硫的出现;另一方面,有遗传物质如核糖核酸的出现。由此看来,地球上的生命也许就诞生在距今38亿年到40亿年问这些充满硫磺味的热水池或者软泥之中。宇宙生命论
然而,热泉中的这些物质又是如何而来的呢?早在19世纪初,人们已在陨石上找到了有机分子,它们是有机合成物诞生的重要因素。20世纪40年代以来,人类利用天体物理的手段,在月球表面或者火星的火山口等地方,探测到了近百种有机分子。1969年9月28日,科学家发现坠落在澳大利亚麦启逊镇的一颗炭质陨石中就含有18种氨基酸,其中6种是构成生物的蛋白质分子所必须的。
上述种种证据促使了宇宙生命论的产生,即所谓的生命起源于宇宙大爆炸。这一假说提倡“一切生命来自星际空间”的观点,认为地球上最初的生命来自宇宙问的其他星体――“地上生命,天外飞来”。该假说认为,承载着“生命种子”的陨石或星际分子坠落在地球表面或通过其他途径,形成地球最初的生命。
但是,现代科学研究表明,在已发现的星球上,其自然状况并不具备保存生命的条件,并且天体在迁移的过程会产生具有强大杀伤力的紫外线、X射线等各种高能宇宙射线,当它们穿越大气层到达地球的过程中会产生高温,因此生命不太可能在这一过程中存活。此外,这类在外星球上形成的有机小分子在地球上也可以形成。宇宙起源论实际上是把生命起源的问题推到了无边无际的宇宙中去了,将生命起源这一问题转变为“宇宙中的生命又是怎样起源”。
篇2
[一]
明堂之争始于东汉,其时已有所谓今礼、古礼之别,许慎《五经异义》云:
今戴礼说《盛德记》曰:“明堂者,自古有之,凡九室,室四户八牖,共三十六户七十二牖。以茅盖屋,上圆下方,所以朝诸侯,其外有水曰辟雍。”《明堂月令》说:“明堂高三丈,东西九仞,南北七筵,上圆下方,四堂十二室,室四户八牖,其宫方三百步,在近郊三十里。”讲学大夫淳于登说云:“明堂在国之阳,三里之外,七里之内,丙巳之地,就阳位,上圆下方,八窗四闼,布政之宫,故称明堂。明堂,盛貌,周公祀文王于明堂,以配上帝五精之神,太微之庭中有五帝坐位。”古《周礼》《孝经》说:“明堂,文王之庙,夏后氏曰世室,殷人曰重屋,周人曰明堂。东西九筵,南北七筵,堂崇一筵。五室,凡室二筵,盖之以茅。周公所以祀文王于明堂,以昭事上帝。”许君谨按:“今礼 古礼各以义说,无明文以知之。”[4]
所谓“今礼”是指东汉的明堂制度,《礼图》云:“建武三十年作明堂 ,明堂上圆下方,上圆法天,下方法地,十二堂法日辰,九室法九州。”[5]这个制度最早见于《大戴礼记·盛德》(今本在《明堂》篇)。所谓“古礼”是指《周礼·考工记》所载之五室明堂之制。
对于两种明堂制度的来历,许慎认为“无明文以知之”,对此郑玄加以反驳,他说:
《戴礼》所云,虽出《盛德》篇,云九室三十六户七十二牖,以秦相吕不韦作《春秋》时说者所益,非古制也。‘四堂十二室’,字误,本书云‘九堂十二室’。淳于登之言,取义于《孝经 援神契》说宗祀文王于明堂以配上帝,曰明堂者,上圆下方,八窗四闼,布政之宫,在国之阳。帝者谛也,象上可承五精之神,五精之神实在太微,在辰为巳,是以登云然。今汉立明堂于丙巳,由此为之。周人明堂五室,是帝各有一室也,合于五行之数,《周礼》依数以为之室,德行于今。虽有不同,时说炳然,本制著存,而言无明文,欲复何责?[6]
按照郑玄的说法,五室是周人的明堂制度,九室是秦人的明堂制度,五室显然早于九室。这个看法对后世的影响很大,阮谌《三礼图》云:
明堂者,布政之宫,周制五室,东为木室,南为火室,西为金室,北为水室,土室在中。秦为九室十二阶,各有所居。[7]
《礼图》:秦明堂九室十二阶,各有所居。[8]
并且,由于五室之制早于九室之制,故后世论明堂制度者,多以五室为是。袁翻《明堂议》:
明堂五室,三代同焉。配帝象行,义则明矣。及《淮南》《吕氏》与《月令》同文,虽布政班时有堂个之别,然推其体例,则无九室之证。 明堂九室,著自《戴礼》,探绪求源,罔知所出。而汉氏因之,自欲为一代法。[9]
贾思伯云:
窃寻《考工记》虽是补阙之书,相承已久,诸儒著述无言非者,方之后作,不亦优乎?且《孝经 援神契》《五经要义》旧《礼图》皆作五室,及徐刘之论同《考工》者多矣。[10]
类似论者尚有不少,直至近人王国维作《明堂庙寝通考》,仍以五室为是,九室为非。
对于郑玄的以九室明堂为秦制的说法,也有学者表示不同意见。牛弘曾条列古代有关明堂的文献,在谈到记载着“九室十二堂”的《明堂月令》时,他说:
今《明堂月令》者,郑玄云是吕不韦著《春秋十二纪》之首章,礼家抄合为记,蔡邕 王肃云周公所作,《周书》内有《月令》第五十三,即此也,各有证明,文多不载。束皙以为夏时之书。刘?云:‘不韦鸠集儒者,寻于圣王月令之事而记之,不韦安能独为此记?’今案不得全称周书,亦未即可为秦典,其内杂有虞夏商周之法,不韦安能独为此记也。[11]
牛弘对以往争论的态度是公允的,他认为九室明堂有其来源。
平心而论,尽管前人对明堂制度的讨论已很多,但即便今日,要判定上古明堂是五室抑或九室还很困难,记载两种明堂制度的文献都是春秋战国以后的,不足以说明西周或更早时期的明堂制度。考古学所得的古代建筑遗迹也没有五室或九室的样子。先秦文献中唯一的明堂实例见于《孟子》,顾颉刚先生已指出,这个明堂实际上就是太室,[12]也就是王国维先生的文章中大量引用的铜器中的大室。《孝经援神契》云:“明堂之制,东西九筵,筵长九尺也。明堂东西八十一尺,南北六十三尺,故谓之太室。”[13]是明堂即是太室,本只一室。西汉武帝时,欲造明堂,但无人知道具体的明堂制度,齐人公玉带献黄帝明堂图,所绘为一室明堂。[14]直至唐代,仍有人认为明堂只有一室。[15]笔者以为,彻底弄清三代明堂问题,时机尚未成熟,但笔者相信西汉以前的明堂既非五室,亦非九室,也没有后世的关于明堂制度的争议。明堂的五室与九室之争是从东汉开始出现的。 对于后世关于明堂的激烈争论,笔者以为他们各有证据,厚此薄彼不是解决问题的出路。笔者想做的是先弄清学者所争论的两种明堂制度的来历。
首先看古人对明堂制度的解释。古人对明堂的解释,不论是五室明堂还是九室明堂,有一个共同特点,即将明堂与天地四时联系在一起。
《大戴礼记·明堂》:明堂者,古有之也。凡九室,一室而有四户八牖,三十六户七十二牖。以茅盖屋,上圆下方。
《礼含文嘉》:上圆象天,下方法地,八窗象八风,四达法四时,九室法九州,十二座法十二月,三十六户法三十六气,七十二牖法七十二候也。[16]
《三辅黄图》:明堂所以正四时,出教化,天子布政之宫也。黄帝曰合宫,尧曰衢室,舜曰总章,夏后氏曰世室,殷人曰阳馆,周人曰明堂。先儒旧说,其制不同。称九室者,取象阳数也,八牖者阴数也,取象八风,三十六户牖,取六甲之文,六六三十六也。上圆象天,下方法地。八窗即八牖也,四闼者象四时四方也。五室者,象五行也。皆无明文,先儒以意释之耳。
《礼记外传》:五室象地载五行也,五行生于四时,故每室四达,一室八窗。[17]
牛弘:今检明堂必须五室者何?《尚书帝命佥》曰:“帝者承天立五府,赤曰文祖,黄曰神斗,白曰显纪,黑曰玄矩,苍曰灵府。”郑玄注:“五府与周之明堂同矣。”且三代相沿,多有损益,至于五室,确然不变。[18]
从上引文献看,两种制度似乎与某种思想有关,并且各有来源,尤其是五室明堂,它显然和五行思想有关。《汉书·艺文志》云:“数术者,皆明堂、羲和、史卜之职也。”则明堂中还包含数术的因素。地下文物与文献的不断出土,证实了我们的推测,尤其是郭店楚简《太一生水》的出土,为我们理解两种明堂制度的来历提供了契机。
[二]
首先抄录《太一生水》原文:
“大一生水,水反辅大一,是以成天。天反辅大一,是以成地。天地[复相辅]也,是以成神明。神明复相辅也,是以成阴阳。阴阳复相辅也,是以成四时。四时复相辅也,是以成寒热。寒热复相辅也,是以成湿燥。湿燥复相辅也,成岁而止。故岁者,湿燥之所生也。湿燥者,寒热之所生也。寒热者,[四时之所生也]。四时者,阴阳之所生[也]。阴阳者,神明之所生也。神明者,天地之所生也。天地者,大一之所生也。是故大一藏于水,行于时,周而又[始,以己为]万物母,一缺一盈,以己为万物经。此天之所不能杀,地之所不能埋,阴阳之所不能成。君子知此之谓[口,不知者谓口。口]”[19]
学者对这段文字中的概念已作了很多研究,从他们的研究中可以发现,这些概念在传世文献中均可找到,并不生疏。问题在于这些概念在不同文献或同一文献的不同上下文中的含义都有差异,尤其是太一和神明两个词。我们认为孤立地研究这些概念的含义是困难的,只有弄清这篇文献的主体内容与中心思想,才有可能正确理解其中的概念的含义。
论者多谓《太一生水》为又一种宇宙生成模式, 笔者认为不妥,《太一生水》表述的内容和《老子》四十二章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思想模式有根本不同。 在《太一生水》模式中,太一并不直接生成万物, 万物独立于太一通过生水 生天地 生神明 生阴阳 四时 寒热 湿燥等一系列生成环节而成岁的过程之外, 这在《太一生水》本文中表述得很清楚。在前面叙述的太一成岁而止的过程中,没有提到万物,而下文却说“太一藏于水,行于时,周而又[始,以己为]万物母,一缺一盈,以己为万物经”,这是太一成岁后太一的运动及其作用,这个运动“为万物母”“为万物经”,显然万物不在太一成岁的过程中产生。
传世文献中有关天地、阴阳、四时与万物的关系的论述有助于理解这一点,《淮南子 泰族训》云:“阴阳四时,非生万物也,雨露时降,非养草木也,神明接,阴阳和,而万物生矣。”又说:“天地四时,非生万物也,神明接,阴阳和,而万物生之。”这种论述还见于其它文献,内涵基本一致,也就是说,万物不直接由天地、阴阳、四时产生,但神明相接、阴阳调和为万物诞生提供了基本的外部条件,即《太一生水》所说的“为万物母”(“母”应理解为“傅母”)。
《太一生水》的主体内容是太一经过一系列的生成阶段而成岁,这个“岁”是指有着寒热湿燥四时变化的具体的岁时,而不是单由湿燥而生的岁。这表面上和《太一生水》本文冲突,但结合传世文献中的相关论述,就会发现寒热和湿燥同是成岁的必要条件,它们之间不是生成关系,而是并列关系。如:
《吕氏春秋·贵信》 :“天行不信,不能成岁;地行不信,草木不大。春之德风,风不信,其华不盛,华不盛则果实不生。夏之德暑,暑不信,其土不肥,土不肥则长遂不精。秋之德雨,雨不信,其谷不坚,谷不坚则五种不成。冬之德寒,寒不信,其地不刚,地不刚则冻闭不问。天地之大,四时之化,而犹不能以不信成物,又况乎人事?”
这里讲“四时之德”,即风暑雨寒,《史记·天官书》“春风秋雨,冬寒夏暑”和《文子·九守》“天有风雨寒暑”都是指此,它们是四季的季节特征。《太一生水》 的寒热湿燥显然也是“四时之德”,只不过文字略有不同。
类似的论述还见于《春秋繁露·四时之副》 :
“天之道,春暖以生,夏暑以养,秋清以杀,冬寒以藏。暖暑清寒,异气而同功,皆天之所以成岁也。”
这里“四时之德”变成了“四时之气”,风暑雨寒变成了暖暑清寒,但其讲四时成岁与《太一生水》《贵信》则是一致的。
传世文献中有很多寒暑燥湿并举的例子,姑举几例。或寒暑在前,燥湿在后,如:
《吕氏春秋·书数》:“天生阴阳寒暑燥湿。”
《吕氏春秋·爱类》:“民寒则,暑则欲水,燥则欲湿,湿则欲燥,寒暑燥湿相反,其于利民一也。”
《吕氏春秋·恃君览》:“寒暑燥湿不能害”。
《文子·道原》:“夫形伤乎寒暑燥湿之虐者”。
《淮南子·泰族训》:“故寒暑燥湿,以类相从”。
或燥湿在前,寒暑在后,如:
《淮南子·时则训》:“是故燥湿寒暑以节至”。
《管子·法法》:“为宫室台榭,足以避燥湿寒暑,不求其大”。
显然,它们之间并不存在如《太一生水》所论的生成关系,《太一生水》的寒热湿燥,就其内容而言,是和四时一一对应的,它们之间是并列关系,成岁之岁是由四时寒热湿燥组合而成的具体的岁时,而不是单由湿燥产生。
《太一生水》中不仅四时寒热燥湿与岁有关,其它如太一、水、天地、神明、阴阳皆与岁时相关,只不过不如四时寒热燥湿与岁的关系直接罢了。本文上引以及下引的诸多文献足以说明这一点,中的天地,〈九宫八风〉中的太一,〈原道〉中的水等都是很好的例子。所以笔者认为〈太一生水〉的主体内容是成岁。必须指出的是,诸成岁概念之间的关系在传世文献中没有〈太一生水〉这么严整,这当是〈太一生水〉作者的创造,这种创造是有背于时人的常识的,其对寒热与燥湿关系的处理是明证。
太一经过一系列环节成岁之后,为万物的生长确立法则,即“为万物经”, 即万物的生长消息必须遵循四时变化的规律,合乎四时之德,而不能突破超越这个规律。这是这篇文献要表达的中心思想,即时令思想。
把握了“成岁”这个中心内容,再去理解太一成岁过程中的概念,就有了基础。
关于太一,当如李学勤先生所说是太一之星,[20]即文献中的帝星,西方人称之为β Ursa Minor。《灵枢·九宫八风》中有一条习谓之“太一行九宫”的记载:
“太一常以冬至之日居叶蛰之宫四十六日,明日居天留四十六日,明日居仓门四十六日,明日居阴洛四十五日,明日居天宫四十六日,明日居玄委四十六日,明日居仓果四十六日,明日居新洛四十五日,明日复居叶蛰之宫,曰冬至矣。”
我们认为,这里太一一年中分居八宫的周期运动,反映的是一种有别于四时成岁的成岁模式,可以姑且称之为“八节成岁”。关于这个太一,李学勤先生援引1977年安徽阜阳双古堆一号墓出土的九宫式盘上的文字,指出就是北辰神名。[21]同为太一成岁模式,两个太一的内涵应该一致,故而可以断定,《太一生水》中的太一是星名或北辰神名。
关于水,论者多引《管子·水地》篇来解释,事实上古代思想家大多重水,《老子》第八章说“上善若水”,孔子也“亟称于水”,[22]这和水本身所具有的特性分不开,《淮南子·原道训》中有一段关于水德的精彩描述:
“天下之物莫柔弱于水,然而大不可极,深不可测,修极于无穷,远沦于天涯。息耗减益,通于不訾。上天则为雨露,下地则为润泽。万物弗得不生,百事不得不成。大包群生,而无好憎,泽及??而不求极。富赡天下而不既,德施百姓而不费。行而不可得穷极也,微而不可得把握也。击之无创,刺之不伤,斩之不断,焚之不然。淖溺流遁,错缪相纷,而不可靡散。利贯金石,强济天下。动溶无形之域,而翱翔忽区之上, 回川谷之间,而滔腾大荒之野。有余不足,与天地取与,授万物而无所前后,是故无所私而无所公,靡滥振荡,与天地鸿洞。无所左而无所右,蟠委错?,与万物始终,是谓至德。”
水充盈于天地之间,是万物生长的必要条件,它“与天地取与”“与天地鸿洞”“与万物始终”。因此它可以成为成岁的基本条件。
“神明”是当前学者间争议最大的一个词,或将其理解为抽象的精神境界,或将其理解为日月,[23]或将其理解为鬼神。[24]关于此,首先要说明的是,将神明拆成两个词来理解以照顾全文的两两对应的生成关系,是没有必要的。上文已说过,寒热湿燥就其内容而言,它们是对应于四时的,相互间是并列关系,而不是文中表述的生成关系。对于神明的理解也是一样,只能从它与主体内容成岁的关系上探讨它的含义,而不必拘泥全文的表述形式。
从成岁的角度理解神明,将其理解为抽象的精神境界是不合适的,岁时本身是具体的,太一、水、天地、阴阳二气、四时、寒热湿燥都是具体的,神明也应是具体的。对于日月与鬼神二说,理解为鬼神更好一些,诚然,文献中不乏将天地、日月、阴阳、四时并举的例子,但也有天地、日月、鬼神、阴阳、四时并举的例子,还有天、日月、星辰、阴阳、四时并举的例子。[25]很显然,从解释力的角度讲,将神明理解为鬼神更好,因为鬼神可以包含日月,反之则不行。从文献中与《太一生水》之神明含义相近的神明的意思来看,将神明解释为鬼神是对的,比如:
《庄子·天道》:“天尊地卑,神明之位也。”
《?冠子·泰鸿》:“泰一者,执大同之制,调泰鸿之气,正神明之位者。”
《大戴礼记·千乘》:“凡民之藏贮以及山川之神明加于民者。”
此三个神明皆应看作一个词,前两条说神明之位,则神明可能很多,第三条讲山川之神明,则此神明必不是日月,而是鬼神。
鬼神之于成岁的意义很大,在古人的心目中,一年是否风调雨顺,取决于风伯、雨师之所为,所以他们除祭祀天地外,还要祭祀这些神明,正如刘向所说:
“王者所以因郊祭日月星辰 风伯 雨师山川何以为?皆有功于民,故祭之也。皆天地之明神从官也。”[26]
关于天地、阴阳、四时、寒热、湿燥,传世文献中有很多叙述,意义也比较确定,此从略。
《太一生水》的主体内容是描述太一经水成天地、神明、阴阳、四时、寒热、湿燥并最终成岁的成岁过程,就其学派性质而言,它属于数术类。《汉书·艺文志·数术略》著录了多部与太一有关的书,五行家有:
泰一阴阳二十三卷
泰一二十九卷
天文家有:
泰壹杂子星二十八卷
泰壹杂子云气三十四卷
杂占家有:
泰壹杂子候岁二十二卷
此外,在《方技略》、《兵书略》中还有几部关于太一的书,《太一生水》主要讲成岁,故当属于《数术略》,李学勤先生说:“四时成岁的框架,正是中国古代数术的基本要素之一。”[27]是很对的。
郭店简中《太一生水》被抄在《老子》丙本之后,则和它明显的道家色彩有关。《太一生水》的道家色彩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它的表述形式明显受了《老子》四十二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影响,以致将原本并列的寒热湿燥叙述成先后相生的机械序列。事实上,全文的生成关系,并不是要说明这些概念之间,客观上真存在着生成与被生成的关系,而是要体现一种等级思想,这种等级思想是为其中心思想时令思想服务的。
二是太一生水的思想是道家一生水思想的翻版,《淮南子·原道训》中有一段关于一生水的阐述:
“夫无形者,物之大祖也;无音者,声之大宗也。其子为光,其孙为水,皆生于无形乎。”
“所谓无形者,一之谓也。所谓一者,无匹合于天下者也,卓然独立,块然独处,上通九天,下贯九野。员不中轨,方不中矩,大浑而为一。叶累而无根,怀囊天地,为道关门。穆? 隐闵,纯德独存。布施而不既,用之而不勤,是故视之不见其形,听之不闻其声,循之不得其身。”
这里明确说水是“无形”之孙,水生于“无形”,而无形即是“一”,无形生水即是一生水。 《太一生水》的作者大概了解道家的这个思想,于是他在叙述太一成岁的过程中有意插入了“水”。 我们知道,尽管古代思想家都重视水,但文献在叙述成岁或岁时时,一般都不提水,[28]因此《太一生水》成岁过程中的水很可能是人为加上去的。由于有这两条明显的道家特征,《太一生水》才会被抄在《老子》丙本之后。
基于上述论述,可得结论如下:《太一生水》的主体内容是描述太一经水成天地、神明、阴阳、四时、寒热湿燥直至成岁的过程,其中太一为帝星,神明为鬼神;它的中心思想是时令思想。就其学派而言,属于数术类。它明显受了道家思想的影响,叙述上也作了相应改编,一是它的生成序列与关系是改编的结果;二是在太一与天地之间人为地插入了水。改编后的太一成岁,尤其它对寒热与湿燥关系的处理,是常识所无法接受的,故其对当时以及汉代的思想界并未产生大的影响,过高估计它在思想史上的地位是不合适的。
[1] 王国维《明堂庙寝通考》,《观堂集林》卷三。
[2] 江藩《隶经文 明堂议》 皇清经解续编本。
[3] 下文有少许论述,可作为我们对三代明堂的基本认识。学者或据殷墟的“亚”形大墓,推测商代已有类似于王国维先生所提出的明堂制度,我们认为,这种推测是难以成立的,此并容另文论述。汪宁生《释明堂》(《文物》1989年第9期)也以明堂为一室。
[4] 孔颖达《礼记正义 明堂位》引,中华书局《十三经注疏》本。
[5] 《后汉书 光武纪》注引,中华书局标点本。
[6] 此据陈寿祺《五经异义疏证》,皇清经解本。
[7] 《太平御览》卷533引。
[8] 《隋书 宇文恺传》引,中华书局标点本。
[9] 《魏书 袁翻传》,中华书局标点本。
[10] 《魏书 贾思伯传》,中华书局标点本。
[11] 《隋书 牛弘传》,中华书局标点本。
[12] 顾颉刚《浪口村随笔》卷三“明堂”,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
[13] 《太平御览》卷533引。
[14] 《史记 封禅书》《汉书 郊祀志》均有记载。
[15] 成伯?《礼记外传》,《太平御览》卷533引。
[16] 《太平御览》卷533引。
[17] 《太平御览》卷533引。
[18] 同注11。
[19] 据李零《郭店楚简校读记》,《道家文化研究》第十七辑。
[20] 李学勤《太一生水的数术解释》,《道家文化研究》第十七辑。
[21] 李学勤《九宫八风及九宫式盘》,载《古文献论丛》,上海远东出版社1996年。
[22] 《孟子 离娄下》。
[23] 据王博《美国达慕思大学郭店〈老子〉国际学术讨论会纪要》,《道家文化研究》第十七辑。
[24] 许抗生《初读〈太一生水〉》,《道家文化研究》第十七辑。邢文《论郭店〈老子〉与今本〈老子〉不属一系——楚简〈太一生水〉及其意义》,〈中国哲学〉第二十辑。
[25]类似的句例文献中还有不少,此 仅就《淮南子 泰族训》举这三种句例。
[26] 刘向《五经通义》,据《玉函山房辑佚书》本。
篇3
五星红旗——祖国的象征。每当她冉冉升起,迎风飘扬的时候,中华儿女无不为之激动.
我梦想有一天,到天安门广场亲眼观看五星红旗的升旗仪式-----
国旗护卫队整队出发。迎着曙光,队伍步出天安门,走过金水桥,迈上长安街,迈向天安门广场国旗基座…… 威武的队列,铿锵的足音,啊,作为中国人,我感到多么自豪,骄傲!
国旗上染着我们无数先烈的鲜血,他们用生命换来我们国家民族的独立民主,繁荣富强.我愿成为一名护旗手,像革命先烈们一样,用自己的生命捍卫她.,让她永远在我们的国土上高高飘扬,在我们的校园里高高飘扬,永远激励着我们从小爱国,爱家,爱我们的校园.培养我们爱护集体荣誉,维护集体利益,为祖国富强而努力学习的品德修养.
我希望成为一名护旗手----------如果能实现愿望,我将感到无比的光荣与自豪!
篇4
大家好!
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让奉献托起生命的蓝天
“我谨以我的生命起誓:为了全人类的健康,我将奉献出我的毕生精力……”阳光下,南丁格尔像前,身穿白大衣,头戴燕尾帽,稚嫩的面孔,热切的眼神,庄严的誓言!一幕幕催人奋进,振奋人心的场景历历在目,时常浮现在我的眼前。
人人都说护士是白衣天使,像蝴蝶一样轻盈,像羽毛一样温柔,像云朵一样洁白!转瞬间,曾经少女的梦想最终定格成南丁格尔的白色倩影。没有石破天惊的豪言壮语,没有轰轰烈烈的惊人行动,有的只是默默无闻的工作着,在平凡的岗位上,用汗水和心血缔造着一个又一个生命的奇迹!只因我们是南丁格尔的传人,秉承着南丁格尔的奉献精神。当奉献已成为我们生命中的主旋律时,我们奉献出的不仅仅是我们所拥有的知识,我们所拥有的技术,更重要的是我们的真情和爱心!
护理工作繁琐而乏味,艰辛而沉重,我们不仅只是护士,更是守护生命的战士,在这个没有硝烟的战场之上,简单和平凡演绎着无数的精彩,就是这些平凡承载了多少人生命的重托!面对生命的挣扎,面对无助的渴求,面对康复的期盼,我们用温柔的话语,纯洁的心灵,高尚的情操,抚慰病痛者的心灵,搀扶着他们越过心灵的沼泽。无论是非典、无论是冰天雪灾、无论是地震山摇,只要有任何需要的地方,就会有我们忙碌的身影。
我们时常扮演着家属和陪护的角色。“洗澡、洗头、翻身、剪指甲、换衣裤、处理大小便”等等,病人说我们,不是亲人胜似亲人!此时此刻,我们提供的不仅仅是护理知识,护理技术,还有一颗仁慈而博爱之心!记得那一次令我感动至今的事情,那是我们病区收治的一例气管切开病人,为了保证患者呼吸道的通畅,我们每天必须为她多次吸痰。那天,我像往常一样,先帮她吸尽气管中的分泌物,再为她更换床单,她由于突然改变,呛咳了一下,气管套管内的分泌物喷了我一头一脸,浓烈的腥臭味让我一阵反胃。顾不得那么多,怕病人呛到,我立即置病人侧卧位,帮她拍背,直到确定她的痰液都排了出来,我又继续为她整理。看到不能说话的病人一脸紧张,从她的眼神中我读懂了她的歉疚。“没关系,我们只要再换一下被子就好了”,我微笑着说。当她拔除气管套管后,见到我的第一句话就是:“谢谢您,您的笑真美!”就在那一刻,我的内心感受到一种强烈的震撼……
微笑犹如一缕清风,能吹去患者心中的忧郁与不安,微笑让我们与患者之间架起了沟通的桥梁。
在国家大力推行发展优质服务的今天,我们要怎样才能做得更好呢?说实话病人也是很容易满足的,记得一次给病人进行化疗注射时,由于病人长期打化疗,而血管也非常的细,穿刺十分困难,而化疗药物的特殊性又让我不允许自己出现穿刺失败的情况,仔细的找,五分钟过去了,选择了一根比较有把握的血管,一针见血,穿刺成功了,我长长的舒了口气,病人的脸上也露出了满意的笑容“小姑娘,遇到你这么细致的护士,真好!”从那以后,再去给那位病人输液时,他总会说:“看到你来,我特放心,你们这里的护士,水平就是高!”听到这样的称赞,我谦虚的笑了笑。其实这是我们护理工作中应尽的职责,我只是更多了一份耐心和细心,然而正是这些耐心和细心换来了病人的放心!
篇5
货币是意志信使,原始权力起源是征服,现代权力起源是意志信用交换和客观程序方法,资本是社会组织结构的权力关系方式。
关键词:客观意志,客观意识,客观精神,社会生命结构,生物性意志信使,人与社会是不同层次的生命系统.
在人类面对自身的认识中,我们传统的阴阳二分哲学,加上原始的五行和易学类数学模型逻辑分析方法,将事物列人形而上的抽象归纳系统,创造了世界上可能是最早的科学思想文化。然而,自然界却并不按五行八卦运行,中国人不断的从事实现象中抽出经验的规律,依然用那阴阳分析,最后又凑人五行八卦,反复的重复着过去。经验在阴阳二分的指导下,原始的数学倾向使自然科学得到了发展,并取得了到今天依然让世人惊奇的成就。科学思想的总根源就是阴阳学说。不仅仅自然科学上留下了辉煌,在经济学上,易学也直接导致了权力的信用交换和货币系统的产生。在我们古代传统文化中,“易”就是交换的意义,还附带有变换.移位.易位.运动等等的意义,其主旨就是“换”。阴阳把事物分为二种性质的维度,一是形态结构意义;一是运动变化意义,阴阳的运动变化由“气”推动,这样以来,阴阳哲学也就由思想转化为实际的应用方法,指导人们的行为活动。阴阳哲学连续了人和社会到自然界其他事物,超越了一切可以想像的自然和精神的事物,物质到精神和精神到物资,是与其他自然现象的相互作用一样的过程。于是,自然现象的事实逻辑,也就能够类推应用到人与社会之中了。因此,在中国,传统的货币思想理论超越了时代,促进了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虽然,在我们传统的所谓义利观的愚昧愚蠢思想束缚中,自然科学思想被严重的扭曲或被歪曲,依然还是艰难地缓慢发展了,依然对人类世界产生了巨大的质变的影响!
在社会中,人们之间的自然生存与发展的合作,是以分工协调交换的形式进行的。从原生的野生动物形式的协调分工合作,到原始社会的意识交换的分工协调合作,权力起源带着的是野蛮血腥的争斗。然而,分工协调合作却依然是共同生存发展的基础。当物质生产从食物发展到装饰和工具使用的时代,人既完成了从野生动物到原生人的转化。从原生人社会性组织结构内部的分工合作到两个不同的社会组织之间的物质交换合作,大的社会互补就开始了其物资交换时代,这个时代野蛮的争斗依然存在,而交换形式所带来的效率远比争斗容易,而且交换还带来了情感的丰富。从这里,可以看到,“交换”所表达的不变的意义就是人和社会部落的自身“需要”,交换的是“需要”。于是,各种现象形态的分工协调和交换,就全部由抽象的意志的“需要”这一精神生物倾向表现出来了。
用中国阴阳哲学思想来说,从“需要”开始,人从动物中脱出创造出自然界新的生命形势——社会,这“需要”就根植于动物乃致原生生命的物资世界中。然而,这“需要”的满足却是导致“交换”权衡和分工协调的根本。这也是说,社会形成交换和分工协调分配以后,“需要”的满足就带上了预期的意义。动物的活动和人的劳动,在形式上都是一样的,由于“需要”的目的内容的差别,就导致了本质的不同。如果说动物对食物的储存是一种本能的预期,那么人对生活物质的储存就是一种意志力有意识的预期方式方法。交换所带来的劳动效率的增长,体现在人与人之间的取长补短,使劳货币交换形式动效率得以简单化和获得了更多的产品。意志力在由本能转化为认识--记忆,就由本能升华为社会性的客观意识形式了。这样以来,以物易物的过程中,就必然的由效率比较规律淘汰落后的形式。货币的诞生,也就是必然的结果了。货币的产生,更加深刻的影响了人类社会的社会性发展,这一抽象的满足“需要”的信使形式,进一步提高了生存与发展的效率。同时,也影响到人类原生组织内部部落或者群落形式的变化,一部分原始的秩序协调支配权力,就可能转化成货币交换形式。虽然,愿生的政治统治权依然保留着原始起源的形势,但是,内在的支配权力的意志力交换,同货币形势的交换是一样的过程。而等级制度秩序的获得利益的形式,却是权力意志交换的结果。对制度秩序的意志力支配权力,到现代社会即发展为全货币形式的交换。民主只是实现社会分工协调合作的货币交换形式的规则方式方法,即制度的法律政策。
货币从诞生时起,就体现出了社会客观意志的力量。货币深刻的改变了人类的生存与发展的方式。货币以物的形式,带着抽象的意志力满足条件,改变了无序的劳动形式,促进了社会分工合作的自然形式成立,极大的提高了人的生存与发展的活动效率。这神秘而客观抽象意志信使,长久以来,让人们爱恨交加,但是,人们还是离不开它了。对货币的定位和定义,从感性的角度出发,认为货币是从商品中分离出来的,从相对权衡的物质数量中,分化出一般的等价物,也就是商品交换的尺度。但是,这个一般的中介等价物的本质特征,货币就不应该是在物质贫乏的以物易物的互补交换人群中产生。因此,货币的诞生也就必然的是权力意志强劲的产物。根据效率法则,二次,三次的以物易物,对提高效率不是正相关的,也就是说,满足“需要”的意志力付出,如果大于交换过程所得,那么交换是不可能连续长久的。因此,取长补短的交换虽然可以满足人们的“需要”,但是,所付出的意志力是交换权衡能否进行的必要前提。
物易物和货币形式交换之间,都遵循着一个同一的规律,就是“需要”所含的意志力的根本——劳动效率比较。从物易物到货币形式的交换,这中间等价物最大可能的是由奢侈品的稳定久藏容易数量化和容易携带决定的。从非食品的装饰或者工具中,货币也就产生出来了。这就是说,货币从交换商品中分化出来,首先是以社会意志力的秩序和文化等精神现象为前提的,这样以来,所谓劳动价值尺度,就由意志力付出的效率比较价值尺度取代了。这里的效率比较价值尺度,必然的也包含了劳动价值尺度在内;同时也还带有心理满足的权衡和人力分工合作过程的权衡,更重要的不是食物等生活必需品的权衡,而是美的装饰和意志力显示的象征。传统货币理论的货币观念和货币文化,一开始就撇开了货币的本质,用商品说和抽象的价值尺度说来解释货币的神秘性质。但是,其中包含的意志力尺度却是更为基础的货币本质。货币产生以后所伴随的是权力象征和欲望象征这两大难题,也就是说权力尺度和意志尺度都是货币本身的社会性意义。
价值尺度的意义,是人对事物权衡比较的量;价值交换表现的是事物流动的性质。价值与价值交换皆源于意志力权衡判断,既权力判断。从权力到价值,意志权衡分化为劳动分工分配判断和交换判断,分工判断的复杂是根植于社会秩序之中,例如,王者的权力和强弱秩序,就形成人类社会利益分配和劳动秩序。人有客观意识标志物作象征,形成文化意识作用,社会性的客观意识力量,让人们可以充分利用自然事物的自然作用力,也让人的生存与发展效率大为提高。效率的提高,抵抗自然危害的能力也加强了。因此权力也就形成了客观的意识凝结。象工具的使用和制造到语言的应用,随同社会分工协调的分化,人的情感也呈现出复杂的形态,情感交换亦复杂化。意识的客观化,表达的是秩序力的作用,各种意志力通过语言性客观形态,加深了人对脑记忆的依赖,反过来再影响到意志力的客观化。比较权衡,实在性较量,使象征意义的喻指客观化得以实现扩散。这象征的比喻,就是用一类具体事物或者物体,指定其象征意义,于是,不同就按序列分化出了等级和类别,不同的象征有不同的意义。货币也有不同的等级,如金银,宝石,专用货币,这也说明货币不是自然而然的由交换物中分化出来的特殊商品,货币一开始就是意志意向意义的尺度,从象征到
实用形式的专业化,货币从来就不是商品。买卖关系也不等于商品交换,实际情况和历史事实就是如此。商品生产发达,使货币的使用绝大部分都归于商品买卖之中,这并不等于说货币只能是商品意义所属。货币可以度量的对象,首先是其意志自身的“需要”所属,其次才是交换对象。所谓的价值尺度,即此。货币在交换中所表达的既然是“需要”所属,那么也就带上了意志力的意义,也就是权力的行使,而作为信使的本质,又是一种中介物。这也就是说货币,不仅仅是价值尺度,而且是意志使者和信使,即支付手段和流通媒介。如同人体内的生物信使一样,货币还可以储藏,成为意志力量储备。在不同的社会组织结构中,有不同的货币系统,各组织结构系统之间的物质交换,也就导致了不同货币价值系统间的相互作用,更抽象的表达的是各社会组织内在的“需要”,广义上说,货币所具有的是普适性的意志信使作用,是一种自然社会意志力的体现。
综上所述,货币从诞生起,就是作为意志力的客观量化体现的。客观现实存在的货币具有社会性生物活性的意志力量。活性生物力量来源于人的社会分工协调合作中的交换互补。作为社会意志信使的货币具有的性质是:(一),权力意志的客观量化;(二),价值尺度;(三)意志信使;(四)媒介;(五),储备;(六)普适性。作为权力意志客观量化的产物,货币与社会中其他权力所称是同一的意义,也就是说货币与现实权力的差别仅仅在于主观与客观抽象象征的差别。而且货币的抽象权力意义比具体的原生或者原始起源的权力意义,适用更加广泛。发达的货币交换系统,可以使人们减少对原始起源的权力的依赖。
作为经济学意义上的货币,通过其具有的意志力功能交换,货币持有主体可以利用货币组织起新形式的社会组织形式——企业或者公司,这时,货币就转化为量的标志——资本;而通过资本,资本的所有者——资本家就可以通过管理经营继续提高人的生存与发展的效率,但是这种完全脱离了原始权力起源的社会组织结构体,在不可类比的劳动力和货币收入之间的价值交换中,是无法直接通过意志交换进行的。资本家与雇用者之间的交换,就会受到社会系统环境的影响,会产生不可避免的矛盾。作为社会中的企业,必然的要受到来自社会的价值交换的环境条件制约,必然的会影响到企业内部的资本家和雇用工人之间的交换。资本家面临的风险是:1)产品在社会中实际价值交换的波动风险;2)货币流通量减少;3)产品生产过程和产品质量风险。雇用工人的风险是通货膨胀和劳动力价值交换的潜在不公平。因此,这二者之间的非对称事实,也就必然的成为社会性的系统问题,于是需要更加抽象的调节方式方法。
从货币到资本,信用的意义也就是客观意义上的社会必然的意志力量,意义的作用在于生命本来的逻辑,内在的结构组织力量的表达,体现的是社会进步的力量。
从原始的权力起源,到货币抽象权力的产生,自然法则的过程,就是“逻辑”因果律秩序作用过程。生命的精神意识在客观相对的意识主体中,就扩张了其结构性的存在。货币的产生,是以“数量”为基础,数量是比较差剩余的结果,可以说成是“力量较量”的结果。征服的意志力,表达的是权力,通过意志力的征服,获取自身的需要。在自然界中,这种自然力量的相互作用的“征服”,到生命世界就演化为了结构力扩张与交换。因此,原始权力起源是带着血腥的较量的。而意志象征物的交换方式,就减少了相互争斗的血腥,效率比较中,交换必然的就要胜出那征服的较量。货币取代征服和服从,是自然规律必然的结果,这也意味着资本形式的权力结构,必然的取代征服的权力结构。“战胜”说的愚昧和野蛮必然的由交换程序的协调协作取代。虽然,人与人之间依然可能存在着权力冲突和其他冲突导致的权力矛盾,但是,依然在最后要回到信用交换的程序方式方法解决。规则处罚如同脚踢到石头上产生疼痛一样。
到现代社会,从货币到权力,从权力到资本,货币资本和权力是作为社会的基础存在的。社会对货币资本和权力的认识程度,决定了社会生命化程度,而且其货币的形式,权力的形式,资本的形式,在现代还在不但的发展变化。货币随着科学技术发展演化到数据化电子货币,变为纯粹意义上的意志力量。其对社会基础信用的依赖,成为了其根本,这也就是说,社会生命的形式,正在向系统精神意识化方向发展。公与私这两个不同的意义观念与货币之间的关系,是决定社会基本形态和生存发展的基本问题,任何玄学忽略和大锅饭的混为一团,都必然的是走向性。
作为现代社会的权力起源,客观规则的程序化就是民主和信用关系,货币性质的抽象权力分布,逐步的让社会正在成为所有人的共同体。当生产与经营的社会交换活动变得量化,可以用数学去分析和计算时,社会思维的客观有序也就成为了现实。公平的社会系统调节,是必要的社会抽象交换形式,现代资本主义被取代,就是因为资本形式的张力决定的。消灭了资本组织的结构形式,也就等于消灭了货币自然意志力量的交换基础,社会权力起源重归源头。
篇6
在中小学非常重视“主科”和“副科”的地位问题,“主科”的地位高,因此所拥有的课时和被重视程度就高,相应的“副科”的地位和受重视程度就可想而知了。中学生物算不上是“主科”,因此在课时的保证及学校给予的重视和建设方面就很弱。因而关于生命教育的开展自然也是困难重重。
二、中学生物教学中生命教育的渗透
(一)中学生物教学中生命教育渗透的优势
近年来生命教育在中小学生的呼声越来越高,很多教师都开始有意识地在学科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中学生物探讨的是生命的起源和发展等知识,与其他学科相比更有利于渗透生命教育。1.教学目标上的优势[4]教学目标是教师教学的指挥棒。在新课程改革的视野下,中学生物的课程目标彰显着生命教育的优势。2.教学内容上的优势[5]中学生物教学内容涉及生物的起源和发展,人体的构造和卫生保健等知识,这些知识无疑都揭示了生命的起源发展,生命体的结构和地位。在生物学知识的基础上进行生命教育更容易让学生理解生命的价值和意义。3.教学方式上的优势中学生物教学涉及课堂教学、科学实验和课外活动等多种形式。生命教育不是单纯的理论指导和传授,而更多的是一种活动与体验。因此多样的教学方式更适合生命教育的开展。中学生物教育在教学方式上存在多样性这一特点,因而在生命教育中占有优势。
(二)中学生物教学中生命教育渗透的可行性措施
1.在课堂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在中小学,教师的授课主要是在课堂上完成的,作为传递知识和经验的第一场所,课堂也是生命教育的传播场地。中学生物课堂中涉及自然生命的起源和发展、人类的构造及卫生维护、遗传的奥秘、死亡的必然性和生命系统的和谐性等知识,这些知识背后都隐藏着生命教育的众多题材。因此,生物老师要善于挖掘知识背后的深刻含义,在课堂教学中,除了传授相关的知识和考点外,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体会到知识背后的生命意义。这要比单纯地传授知识或是单纯地讲解生命教育有效得多。
2.在科学实验中渗透生命教育生物作为一门实验性科学,在教学过程中必然会涉及很多科学实验。科学实验不仅能科学解释知识理论,同时还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通过生物实验,学生能够自己观察和感受很多生命现象,从而理解其本质。而老师要善于利用实验,让学生亲身观察和体验生命的内涵。亲身观察与感受达到的效果是再多理论的讲解也无法达到的。因此,在科学实验中,不能为了实验而实验,老师应该确定实验目标,除了知识技能方面的目标,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也不能忽略,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推动生命教育。
篇7
前言
第一部分 ABC-STORM 哲学宇宙模型中的概念
1. 定义
2. A的由来
3. 宇宙原始汤的由来
第二部分 ABC-STORM 哲学宇宙模型
第三部分 ABC-STORM哲学宇宙模型的进一步解释
1. A(黑宇宙)
2. B(亮宇宙)
3. C(智慧)
4. STORM (风暴)
5. 原始汤(Primordial Soup)
6. 生命时间(life time)
第四部分 宇宙哲学(Cosmology)
1. 对于宇宙哲学的认识
2. ‘完美无原因’宇宙理论(Perfection-no-reason cosmic theory )
第五部分 结束语
前言:
哲学首先要讨论的是宇宙起源问题。ABC-STORM 哲学宇宙模型在某种意义上也是‘存在与意识’模型。创立一个哲学宇宙模型是哲学人的‘千年梦想’。因为哲学首先要回答宇宙起源与本质问题,所以过去和现在都无法做到。我的努力是把可能性揉和在这个模型中。大爆炸理论是现在比较流行的理论,如同生命起源学说一样,本身还存在着缺陷。你可以从ABC-STORM 哲学模型中看到,大爆炸理论的中心—奇点(Singularity)仅是我们现在宇宙形成的可能性中的一个特例或者说一种可能性。尽管红移现象(red-shift)和宇宙微波背景辐射(cosmic microwave background radiation)支持了大爆炸理论,但同样的观测现在和今后也会支持其他的理论。
ABC-STORM 哲学宇宙模型是在目前科学条件下研制出的。它反映着当代自然科学发展的部分状况。我在ABC-STORM 哲学宇宙模型中尽可能多地综合了比较流行的观点,使大家可以直观地进行比较和判断。
ABC-STORM 哲学宇宙模型的突出的优越性就是这个哲学宇宙模型反映了关于宇宙起源,生命起源,物质起源,意识,物质,宇宙时间之间的关系与发生的可能性。另外,‘宇宙的原始参照状态’,‘物质视界’与‘宇宙原始汤’的概念也为我们研究物质起源和现今的宇宙提供了更多的思考课题。
ABC-STORM 哲学宇宙模型不是‘大统一’(theory of everything)的思想方法,仅希望通过这个模型给大家提供一个思考和交流的平台。人类的思想是深奥无比的,就算科学家发现了制约宇宙规律的统一理论,它将最终改变我们对宇宙的认识,但它不能统一我们的思想。
ABC-STORM 哲学宇宙模型中的不足之出,它没有肯定宇宙是如何起源的,它仅告诉了我们可能性。你可能会从这个模型中找到最终的答案。
我在‘宇宙哲学’这部分主要谈我的思考。我很简洁地回答了很多前沿的问题,也具体地阐明了一些理论和思想。我把文章设计成‘适合所有对宇宙哲学感兴趣的人’。 希望能引发你更多的思考。我这里简单概括一下这篇文章的主要特点:
提出一个哲学宇宙模型。
提供宇宙原始参照状态(A)。
提出宇宙原始汤概念
指出大爆炸(Big-Bang)理论中‘奇点’(Singularity)仅是A的一种表现形态。
提出‘完美无原因’宇宙理论。
回答‘宇宙真理’包涵的内容。
对宇宙哲学的目标和应包括哪些科学领域(学科)提出建议。
有了生命就有了智慧。人类是至今发现的最有智慧的生命体。人类自从出现在地球上,就一直没有间断过对宇宙和自身的探索。这种探求真理的精神是我们文明发展的伟大动力。尽管人类目前对宇宙和自身所知依然甚少,摆在我们前面的路还将会很长。只要我们的思想不枯萎,智慧的光芒就会永远照亮全宇宙。
第一部分 ABC-STORM 哲学宇宙模型中的概念
1. 定义
1.1 A:即‘黑宇宙’状态,也称为可生成物质的宇宙状态。
1.2 B:即‘亮宇宙’状态,也称为有物质的宇宙状态。
1.3 C:即‘智慧’状态, 也称为地球智慧状态。
1.4 STORM(风暴):意指某种力量导致目前秩序的巨大动荡。
ABC-STORM 模型中有3种‘风暴’:宇宙风暴,地球风暴和头脑风暴。宇宙风暴表示物质的起源过程;地球风暴表示生命起源过程;头脑风暴表示思维和思维的产生过程。
1.5 原始汤(Primordial Soup)
宇宙原始汤:物质起源和演化所需的原始环境。
生命原始汤:生命起源和演化所需的原始环境。
1.6 物质视界(matter horizon):普通物质存在的起点。
1.7 生命时间(life time)
TU:宇宙时间。
TA:A的生命时间。
TB:B的生命时间。
TC:C的生命时间。
TM:人类的生命时间。
2. A(黑宇宙-Black universe)的由来
大多数科学家确信我们现在的宇宙—B,起源于大约137亿年前。可以肯定的是,很久以前B(亮宇宙)来源于一个不同的宇宙状态—X,即B≠X。因为B是‘亮宇宙’状态,另外,B是有物质的宇宙状态。而B≠X,所以X一定是个‘不亮’的宇宙状态,也可以说X是一个可生成物质的宇宙状态,即X=A。结论是:B来源于A。我也称A为‘上帝的黑房子’。如果能证明A不存在,那将是人类的惊喜。
3. 宇宙原始汤(Primordial Soup of the universe)的由来
由于B来源于A,也就是说B中的物质一定起源于A。那么A中一定存在‘物质起源和演化所需的原始环境’,即A中存在‘宇宙原始汤’。
第三部分 ABC-STORM 哲学宇宙模型的进一步解释
1. A(黑宇宙)--Black universe
A就像我们睡着时一样,我给它取了一个有趣的名字‘上帝的黑房子’。
A是宇宙的最原始状态。
A中存在着变化,孕育着‘革命’。
A有3种存在形态:
1. A无穷小。这就是‘大爆炸’理论中的‘奇点’概念。
2. A无穷大。宇宙无起始,但B有起始。
3. A有大小范围,但无边界。可认为是一种拓扑形状。
研究宇宙起源,事实上是对A的这三种变化的不同解释。
2. B(亮宇宙)--light universe
B就像我们睡醒时,天可能还没亮,但不久我们就看见了太阳的光线。
发光体与普通物质产生。
B可能经过n次规模不等的‘宇宙风暴’才到今天这般。离我们最近的一次大规模的‘宇宙风暴’大约发生在137亿前左右。
B中时刻发生规模不等的‘风暴’。B中物质的产生是可再发生性的(recurrent),(就像从A到B的过程)小到基本粒子,大到恒星,星系。
产生生命元素并产生生命。
B的3种表现范围
1.B>A
宇宙在膨胀,也可称‘开放’(open)宇宙 状态。
2.B
宇宙在坍缩,也可称‘封闭’(close)宇宙状态。
3.B=A
宇宙均衡状态,也可称‘正好’(flat)。
A的存在为‘临界密度’观点提供了一个参考平台。
3.
C(智慧)
生命产生的过程可以说是智慧生成的过程。
C是B中生命产生的结果。
产生意识。
C对A,B认知。这是我们对宇宙的认知过程,哲学上就是存在与意识的关系。
C对C的认知。本质上是自我认知过程。
4.
风暴(STORM)
4.1 宇宙风暴
宇宙风暴导致了从A到B的变化。下面列出几种可能的宇宙风暴。
大爆炸(big-bang)。特指大爆炸理论,这是A无穷小时的情况。
扰动(fluctuation)。
有科学家认为宇宙是由多次扰动产生的,而不是一次大爆炸的结果,也有人提出平行宇宙或多重宇宙说。
我这里给出一个扰动‘公式’。ZnΣXn=B(物质部分)。Z是Zone的简写。Xn为A中扰动点。Xn为Zn的核心。Zn中可能产生基本粒子,恒星等普通物质,Zn最终可能形成星系。这个公式可以看成是对‘小规模’扰动的描述,这种‘小规模’扰动可以发生在宇宙进化过程中的任何时候。
冷热聚合力。
其论点是物质通过冷热平衡变化产生。直观描述为:
0=(+1)+(-1) 其中A为绝对零(Zero),+1为无限热能量,
-1为无限冷能量。
其他。
4.2 地球风暴(earth storm)
地球风暴导致了生命体的出现。下面列出几种地球风暴。
闪电
火山爆发(包括海底火山爆发)
宇宙射线,太阳紫外线
其他
4.3 头脑风暴(brain storm)
头脑风暴是指我们的思维。
5.
原始汤(Primordial Soup)
5.1 宇宙原始汤(Primordial Soup of Universe)
下面列出几种可能:
暗物质(dark matter)和暗能量(dark energy)
科学家愈来愈多地认为宇宙中存在着暗物质和暗能量,甚至推断普通物占4%,暗物质占23%,暗能量占73%,但尚无法证明暗物质和暗能量的构成。一些科学家认为暗物质和暗能量是宇宙最原始或固有的‘东西’。暗能量也被认为是‘宇宙常量-拉姆达’(Cosmic Constant—λ)。
冷热能量
假设A是由无限热能量和无限冷能量组成。
弦(string)
‘弦理论’认为宇宙万物并不是由点状粒子组成,而是由几乎无穷小,可振动的一维弦组成。包括超弦子和其他物质基元学说。
其他
5.2 生命原始汤(Primordial Soup of Life)
地球生命是B演化过程中的一部分。地球生命起源和演化所需的基本元素来源于B。生命起源学说分地外起源(extra-terrestrial origin)和地内起源,但不论怎样,生命演化最终离不开地球。‘有机汤’(Soup Theory)理论是被广泛接受的地球生命起源学说。
6.
生命时间(Life Time)
6.1 TU 即宇宙时间
不管什么理论,都不能否认宇宙从古至今存在着一条时间线的概念。
我们知道宇宙有过去和现在,正是由于有这样的变化才有了宇宙时间。
6.2 TA 即黑宇宙生命时间
TA存在了多久,我们现在还无法知道。或许无限长,也许很短暂。对TA的追溯就像对A的追溯一样,最终还会回到A。一首古老的东方民谣,开始的第一句:混沌之初,不记年。这或许是现在对TA理解的有益观点。
6.3 TB 即亮宇宙生命时间
有的科学家计算出我们现在的宇宙起始于~137亿年前,这也就是TB的起始时间。不过有的观测小组声称发现过200亿前的星体。总之,对于TB的推算就像生物学家寻找我们祖先的化石一样有趣。
6.4 TC 即地球‘智慧’生命时间
科学家发现的最早有生命迹象的化石年龄大约是35-38亿年。
6.5 TM 即人类生命时间
有的理论认为现代人类可能是10万至15万年前开始演化的。一般认为是14万至29万年。由古猿进化成人的学说,其发现最早的古猿化石年龄大约350-450万年。
上面为你介绍了ABC-STORM 哲学宇宙模型。它不同于一般的物理模型,它的意义在于你可以通过这个模型更直观地了解到现在流行的起源理论的观点;还有助于你加深对客观世界和自身的理解。主流理论能合理地解释较多的现象,但实质上也是一种假说。理论的优点不仅是解释了多少对的东西,更重要的是,它会让人找到更对的东西。哲学就是这样一种理论。
第四部分 宇宙哲学(Cosmology)
1. 对于宇宙哲学的认识
看到‘宇宙’(Universe or Cosmos)一词,普遍会联想到恒星,黑洞或星系,这是因为我们现在听到和看到的关于宇宙哲学的宣传大多数来源于‘天体物理学家’,实事上,对宇宙哲学的探讨历史上包括了无数的哲学家,宗教人士和科学家。我认为宇宙哲学的研究范围不应该仅是大尺度的概念,正如研究宇宙离不开量子力学;同样它也不是‘包罗万象’的哲学,比如说生活中的夫妻吵架,也就是说,宇宙哲学不要成为‘天体物理学家’的俱乐部,暂时也不必把经济学纳入。哲学家没有必要去知道宇宙是用什么数学公式表达的,而只需要了解这些公式计算出的结果。科学家也不必担心自己被划分为什么主义,而只需要懂得哲学中包括许多有用的思想和方法。
人类最有智慧的发明之一是哲学,难怪古希腊人称哲学是‘智慧的朋友’。哲学是系统的思想,它在人类文明的行进过程中提醒和启迪着我们,可以说任何领域都离不开哲学。没有哲学思想的文化,带来的是浅薄的行动;多元的哲学思想体系,其结果就是文明的快速,健康地发展。宇宙哲学是研究宇宙科学的头,宇宙哲学的建立是朝着揭开宇宙奥秘迈出的重大一步,使对宇宙的研究摆脱了‘蒙着眼睛,去抓黑洞里的财宝。’的尴尬局面。
宇宙哲学离不开生命科学和思维科学。人本身就是一个‘小宇宙’,生命科学的研究同样是解开宇宙之迷的一把钥匙。另外,对于至今无法解开的无数宇宙迷团,不应只归咎于现代的科学技术,而是因为我们的思维使我们偏离了正确的轨道。科学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时代要求我们要有开明和广阔的思想。所谓开明的思想就是,你相信地球是平的,当有人说是圆的时候,你会尊重他的观点;广阔的思想是指相信地球可能是平的,也可能是方的。当然,首先是要有思想。
我们现在的理论,学科像天上的星星一样多,它们有的组织成太阳系,有的能组织更大的星系。对于自然的宇宙来说,每颗星或星系都可有可无,也不存在谁比谁优越,但对于人类来说太阳系是不可缺少的,是我们的出发点和基础。宇宙哲学的一个目标就是 首先找到组织成太阳系的星体。我认为,有几颗星是可以观测到的,比如天体物理学,量子力学,生命科学,思维科学和哲学。当然,我们不能忘了组成太阳系的‘基本元素’-数学,物理学和化学等。
谈到宇宙哲学,正如电子有正、负一样,我们无法避免创造论。创造论是我们人类文明进程中的重要组织部分。创造论者对生命起源的论述也是很有说服力的。从创造论的观点,生命本身是智慧的产物,并认为如此复杂而完美的大脑和人体结构,以及上千万种各式各样的生物,如果解释为极其偶然产生,而后又由一个单细胞进化而来,似乎难以令人置信。考古生物学上,至今也没能找到生物进化过程中的中间环节的有力证据,而创造论者相信,一个新种群应当是突然大量出现,这样的证据倒是有不少发现。再者,创造论者还表示,从遗传学角度,基因突变对物种的破坏作用大于向好的方向发展。当然,相信创造论会使我们放弃许多探索的努力。把创造论当成一种令人尊敬的学说或思想会为我们对宇宙和生命起源的研究提供更广的思考和想象空间。宗教并不像‘人死后上天堂’这么简单,它解释了许多宇宙中或我们生活中的现象,它的最终答案是创造;而科学的答案是公式,观测和实验的结果。科学现在还无法解释许多根本性的问题;如何验证一个科学理论目前也面临着问题,是实证,还是证伪,还是其他方法,现在还在争论。本质上,宗教和科学理论都是建立在假设基础上的,宗教也有一套自己的实证体系,只不过现在还没有人看到上帝。宗教和科学对我们的生活影响同样是巨大的,宗教与科学历史上都有过错事,现在科学家对宇宙的认识也不能肯定自己一定是对的,因为得出的理论都是局部和临时的。重要的是我们要有思想和信念。人类探索宇宙起源,解释宇宙中各种各样的现象,了解宇宙的本质,这是我们寻求真理的过程。宇宙真理,我认为包括以下几个内容:
a. 创造或自然发生。即宇宙与人类起源问题。
b. 存在与现象的解释。即宇宙与宇宙中的规律性问题。
c. 宇宙的定义与本质。即哲学上的宇宙概念问题。
d. 宇宙与人类命运问题。
哲学家,科学家,宗教人士,还有许多思想者都试图回答‘宇宙真理’,但大部分不能自圆其说,或只是解释了其中一部分。寻求宇宙真理,我认为就是宇宙哲学的目标,这个过程还将伴随人类很长,很长的时间,我们过去和现在走的仅是这条路上开始不久的一段距离。我们知道要描述一个概念的定义或本质(例如,宇宙的概念)应该包括它所有的组成。宇宙的组成不仅有物质部分,它还有非物质(non-matter) 部分,例如空间,时间,意识。传统上,科学的发展是围绕‘物质概念’展开的;而对宇宙中非物质部分的研究相对进展较慢,例如我们一直没有弄清空间,时间和意识的本质。可喜的是我们已有了思维科学的研究,困难的是我们必须用思维来研究思维。
哲学同样是方法论。实证主义似乎成了科学研究方法的代名词。天文学家还有一个反感的词汇是‘工具主义’。天体物理学家对建立‘数学模型,预言,证伪’这种思维方法更感兴趣,我没有反对这种对局部问题形之有效的方法。目前,在对宇宙各领域的探索中,各个科研小组都有一套自己的方法。我想说的是,宇宙哲学应该在方法论方面有更多的注意力,或许可以避免错上加错。经常的情况是:思维方式的偏差比科学观测的偏差更容易使我们远离宇宙的真谛。量子的不确定性原理或许反映了我们的思想和观测的不确定性。这就是为什么总是有新理论代替旧理论的原因。
对于宇宙的未来,现在主流理论的预测大都是悲观的。‘大坍缩’(Big Crunch)和‘大撕裂’(Big Rip)的观念已经充满在大众的头脑中。这些理论给出的乐观概念似乎宇宙还有几百亿年的生存时间,而对于人类的命运来说,这与明天灭亡没有什么区别。科学是不讲感情的,而宇宙却以某种方式一直眷爱着人类。没有人不赞叹宇宙和生命的完美,这使我想一句谚语:结果好就一切都好。(All is well that ends well.)
2. ‘完美无原因’宇宙理论(Perfection-no-reason cosmic theory)
宇宙本身就是完美
完美才有规律和秩序
完美不需要原因
完美产生于完美
宇宙深处蕴含着一种信息——完美。完美是宇宙所固有,宇宙‘完美无原因’的演化过程中从来没有做过错事(wrong doings)。我们可以问宇宙为什么会这般,也可以发现规律,但我们无法找到是谁发明了规律。‘完美无原因’宇宙理论为你解答这些难题提供了一个答案。我们是宇宙的产物,人本身是完美的,不完美的是我们的思想和行动,这或许就是宇宙的智慧。
创造论对上帝存在理由的推理主要依据是‘完美产生于完美’,如果有一天我们发现上帝与我们在一起,那的确是我们的万幸。
‘完美无原因’理论仅是对理解宇宙提供了一种解释,但我依然渴望能够看到更科学的答案。
篇8
人们可以依据不同的方式来谈论哲学的自觉性,可以按照哲学史发展的历程来谈论,也可以根据哲学的论域和追问方式的转换来谈论。一般讲来,如果像黑格尔那样把哲学史理解为进步发展的历史,则哲学的自觉性自然就体现为哲学自身发展的进步特性,故此黑格尔才会认为每个时代最新出的哲学乃是最具真理性的。但是,也有和黑格尔持不同看法的,海德格尔就认为康德的哲学并不比柏拉图的哲学更先进,而黑格尔的哲学同样不比康德的哲学更具真理性,而是它们在自己的时代里各有各的必然性。按照海德格尔的这种观点,则我们就无法在哲学史历程上来谈论一种哲学相对于另一种哲学的自觉性。不过,我们可以换别的方式来谈论。哲学研究论题和论域的转换往往被人们当作哲学自觉的体现,从抽象的神到具体有生命的人、从实体到主体、从超验的理念到生活世界和文化等等,都曾被认为是哲学研究不断自觉的体现。另外,也可以根据哲学研究方式的转换来谈论哲学的自觉性。同样在康德批判唯理论的独断论的过程中,也可以看出先验逻辑的自觉性;更不用说,黑格尔对康德的批判也显示出辩证逻辑的自觉性。从大的历史跨度来看,现代分析哲学又体现出现代数理逻辑相对于传统形式逻辑的自觉性来。从横向跨度来看,人们出于对生命的关照,往往会认为人本主义哲学比科学主义哲学要更自觉。另外,人们也可以从一种哲学工作中发现交叉式的自觉性;比如新康德主义哲学家卡西尔的哲学工作就是这种类型,一方面在于他继承和推进康德的哲学工作而言,另一方又在于他自己所开创的文化哲学而言。
二、形式显示的现象学中独特的哲学自觉性
下面,我们将就海德格尔早期形式显示的现象学来讨论一种别具一格的哲学自觉性。要理解和阐发海德格尔现象学的独特内涵,必须先了解海德格尔是如何看待自古以来的哲学理论的基本特征的。可以明确见识到的是,自古以来哲学研究都要有一定的课题对象,而在哲学课题范围中占据核心地位的则是普遍性的东西。古希腊哲学对存在者整体领域的研究使哲学自身表现为科学之总体。近现代以来,随着科学从哲学中分离出来并获得独立性,哲学则转向认识论以研究客体的普遍性。用海德格尔的话说:“在哲学中,几百年以来,普遍性都是根据对象方面而被视为哲学客体的特性。”[1](P.66)
(一)普遍化的两种理论方式:总体化与形式化
形式化与总体化依照实事领域进行划分和排序的普遍化方式不同,它首先就摆脱了实事领域的限制。如果我们作出陈述说某个具体的事物是一个对象,如“这张桌子是一个对象”,那么这个陈述与这张桌子的实在属性是不相关的。不论这张桌子是大是小、是方是圆、是高还是矮,都可以被普遍地陈述为一个对象。形式陈述也摆脱了任何等级秩序,它“不需要经过低级的普遍性,逐步上升到‘最高的普遍性’,即‘一般对象’”[1](P.68)。不过这里却存在着一个疑问,总体化起源于实事领域的划分和排序,那么形式化如果与实事领域无关,那么它又起源于何处呢?总之,形式化不可能是无中生有的。正是在这个问题上,海德格尔深化了胡塞尔对总体化与形式化的区分。海德格尔进一步指出,“形式述谓是并不受制于实事的,但它又必定是以某种方式有起因的。它的起因如何呢?它起于姿态关联本身的意义。我并不从对象中看出‘什么规定性’,相反地,我在某种程度上‘注’视着对象的规定性。我必须从‘什么内容’那里掉转目光,而只去看对象是一个被给予的、合乎姿态地被把握的对象。所以,形式化起源于纯粹姿态关联本身的关联意义,而决不起源于‘一般什么内容’”[1](P.68-69)。这也就是说,形式化就其起源而言并不以内容上的本质规定为前提,而是以思想与存在(哲思与其对象的关联意义)的关系为前提。但是自苏格拉底以来,哲学就以规定“存在者是什么”为任务;“看一眼整个哲学史就可以发现,对对象性之物的形式规定完全支配了哲学”[1](P.73)。但是海德格尔通过深化总体化与形式化的区分,指出理论的起源在于关联意义,更进一步,思想与存在的关联意义要在思想活动的原始姿态的实行中才能得到阐明。形式存在学所进行的形式化,并不停留在毫无实事关联的普遍形式上,它通过关联意义的构造使形式化本身向对象化转变。
最后,我们总结一下:总体化和形式化的共同点都在于普遍化,前者直接地依靠实事领域的划分进行着排序,后者借助思维的主动构成特性向对象化转换以构造出一个对象区域,进而间接地进行着排序。总体化和形式化都具有理论化的动机,通过它们而得到的“东西”是理论化的东西,是通过排序和规定而得到的东西。
(二)理论化的误区:脱弃生命的过程
要理解海德格尔为何说理论化的“东西”是脱弃生命的,就要深入到海德格尔对于“东西”的四重划分。他通过对“有东西吗?”所做的问题体验的分析,对“东西”做了四重划分。前理论的东西包含两个方面:1.前世界的东西,作为一般生命的基本要素,是原始的东西;2.世界性质的东西,作为特定体验领域的基本要素,是真正的体验世界。理论的东西也包含两个方面:1.对象性的形式逻辑的东西,起因于原始的东西;2.客体性质的东西,起因于真正的体验世界。在海德格尔所做的这种区分中,有一种明确的奠基关系:理论的东西奠基于前理论的东西;对象性的形式逻辑的东西奠基于前世界的东西,也即生命的原始基本因素。客体性质的东西奠基于世界性质的东西、真正的体验世界。在理论化的态度中,所能遇见的只是形式对象和客体对象,原始生命的东西和真正生命体验的东西压根没有得到把握。理论化态度不仅不关注真正生命的东西,甚至根本不思考自己的生命基础。“一切理论的东西的不可避免的时机特征;当脱弃生命时,才有概念。”[1](P.18)海德格尔在这里所强调的还不是单纯视角上的不同,即以普遍之物为目标的理论化态度与坚持具体多样性和差异性的感性态度的不同,而是突出现象学态度与理论化态度的根本对立。
我们可以结合着马克思来对海德格尔的现象学生命观进行理解。马克思在阐发唯物主义历史观时,第一步就指出:“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2](P.67)。可以很明显地看出来,马克思强调的不是日常生活中的个体,而是作为个体存在规定的“生命”,因此马克思把生命作为一个存在论上的历史普遍现象提取了出来。在新历史观的建基上,生命存在是与青年黑格尔派唯心主义哲学所强调的自我意识是针锋相对的,可以用海德格尔式的现象学的方式说生命是前意识形态的东西。生命的源始存在特征在于生命运动,这是它的自身建基,是不能被抽象为概念的。生命趋向于生产生活,就体现出它面向世界和活出世界的开放性和建设性。到这里,我们就能看出在现象学生命观中,所揭示出来的生命特征:存在论上的普遍性、建设性、开放性。
(三)形式显示的现象学的自觉特征
篇9
其中,最为人们所接受的人类起源的推认有以下几种:
一是人类由灵长类动物净化而来。
1960年,英国人类学教授爱利斯特。哈代爵士推出了一种新的假说,他认为化石空白时期(在距今400-800万年前的这一时期的化石资料几乎空白)的人类祖先,不是生活在陆上,而是生活在海中;在人类进化使中,存在着几百万年的水生海猿阶段,这一阶段在人类身上至今留下许多“痕迹”--解剖身生理学方面的特征,这些特征在别的陆地灵长类动物身上是没有的,而在海豹、海啄等水生动物身上却同样存在。例如:所有灵长类动物体表都有浓密的毛发,唯独人类和水兽一样,皮肤裸露;灵长类动物都没有皮下脂肪,而人类却有水兽那样厚厚的皮下脂肪。人类胎儿的胎毛着生位置,明显不同于别的灵长类动物,而与水兽接近。人类汗腺分泌泪液,排出盐分的生理现象,也是水兽的特征,在灵长类动物中是决无仅有的。哈代指出:地质史表明,400--800万年前,在非洲的东部和北部,曾今有大片地区被海水淹没。海水分割了生活在那儿的古猿群,迫使其中的一部分下海生活,进化成为海猿。几百万年以后,海水退却,已经适应水生生活的海猿,从返陆地,它就是人类的祖先。海猿历经沧桑。在水生生活中进化出两足直立,控制呼吸等本领,为以后的直立行走,解放双手,发展语言交流等重大进化步骤创造了条件。这使得他们“得天独厚”,超越了其他猿类,进化成为地球上最高等的智慧动物。
二是人类是从海洋生物进化来的。
把不同动物的生理特征进行比较,可以看出他们之间亲缘关系的远近,这是比较生理学的研究方法。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的生物学爱彼立克?丹通教授,研究了人类和其他哺乳动物控制体内盐平衡的生理机制。他发现,在这一方面,人类也与所有的陆生哺乳动物不同,而与水兽相似。
还有专家指出,人类的潜水生理相当出色,在古代猿人生活的地方,人们发现一种有名的古迹:史前贝冢。贝冢是一堆堆的贝壳,这是史前古人采食贝类动物的证据。1983年,英国科学家爱尔默和戈顿在发现直立猿人的非洲坦拉、阿玛塔等地,研究了那儿的古代贝冢,发现这些贝冢都是生活在深海中的种类,如牡、贻贝等。得掌握屏息潜水的技术,才能采集到这些贝类。很明显,这些猿人具有出色的潜水本领,这在灵长类动物也是绝无仅有的。人类是天生的潜水家,他们屏息潜水的时间远远超过其他陆地生物。人类在潜水时,体内会产生一种潜水反映:肌肉收缩,全身动脉血流量减少,呼吸暂停,心跳也变得缓慢。这种反应和海豹、潜鸭等水生动物潜水的反应十分相似。潜水反应不是条件反射,而是由大脑高级中枢加以控制的。这种控制同时也有意识地控制着呼吸,对呼吸的精确控制调节是人类发展语言的基础,没有这种在海猿阶段形成的控制呼吸能力,人类不可能发展如此复杂的发声方法。
三是人类由天外起源。
这些年来,一系列发现又重新唤起了人们对生命天外来源说的热情。首先是人们注意到,地球上的生命尽管种类庞杂,但他却具有一个模式,具有相似的细胞结构,都由同样的核核酸组成遗传物质,由蛋白质构成活体。这就使人不能不问,如果生命真是在地球上由无机物进化而来,为什么不会产生多种的生命模式?其次,还有人注意到,稀有金属钼在地球生命的生理活动中,具有重要的作用。然而钼在地壳上的含量却很低,仅为0。0002%,这也使人不禁要问,为什么一个如此稀少的元素会对生命具有如此重要的意义?会不会地球上的生命本源于富钼的其他天体里?第三,人们还不断地从天外坠落的石陨中发现有起源于星际空间的有机物,其中包括构成地球生命的全部基本要素。与此同时,人们也发现在宇宙的许多地方存在着有机分子云。这使许多人深信,生命绝不仅仅为地球所垄断。再者,一些人还注意到,地球上有些传染病,如流行性感冒,常周期性地在全球蔓延。而其蔓延周期竟与某些彗星的回归周期吻合。于是这使他们有理由怀疑,会不会有些传染疫苗来自彗星?如是,则人是天外来客了。
篇10
阜南一中高一(22)班 仝心
没有人知道历史的起源是什么。
历史是每一个人的财富,但不是每一个人都能谱写出属于自己的光辉历史。对于那些平庸无奇的常人,他们口中所谓的“光辉历史”也不过是鸡毛蒜皮的琐事而已。没人知道历史的源头在哪里,但我们的确看到了:历史,是漫长的,是值得思考并伴有教育意义的。有些人真真实实的刻在的苍老的历史石碑上,或留芳千古,或遗臭万年……而我们,作为新一代的年轻学子,我们有资格向世人昭示我们自己的历史吗?
过去的属于过去,即使辉煌,也只是过眼烟云。没有人愿意抱着光辉璀璨的空壳过一辈子。今天会成为明天的历史,当下会变成未来的历史,而此刻也会成为下一秒的历史。但历史也是需要质量的,如果那些毫无意义的历史泛滥成灾,我们又能从中得到什么呢?没有,甚至是遭人鄙夷。
梦一般的,那么真实但又不可思议,我就踏上了高中漫长的征途。坐在一个从未到过的教室里,看着周围陌生而又有些熟悉的面孔。我知道,自己再也不是一个只需父母疼,老师管的小学生、初中生了。想想三年是如此的漫长而又充满挑战;想想这三年后又要经历一场人生的暴风雨;想想现在眼前有如此多的未知数……我突然觉得自己好像迷失在一个沙漠中,有,且只有两个选择:要么死去;要么就和生命打一个赌,昂起斗志,杀出一条血路……这时的我,不要也不想成为一个平凡庸碌的人。我不想也不敢犹豫,时光是转瞬即逝的,我没有权力,也没有资格错过。
没有人知道历史的起源在哪里。但是,我们这些新一代的学子们,可以选择并尝试着去创造属于我们的,别具一格的,不平凡的历史。让我们找到历史的起源,让自己成为这历史的起源。虽然这过程很艰苦,但是,在我们累了,倦了,想放弃了的时候,请想一想我们肩上的职责,以及那最初的美好的梦想,我们没有理由退缩,没有理由害怕。
- 上一篇:对农业经济管理的认识
- 下一篇:通货膨胀率的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