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形象研究范文

时间:2024-01-02 17:56:1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城市形象研究,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城市形象研究

篇1

关键词:公共艺术;城市形象;塑造

公共艺术设计与城市形象的塑造,是相互依存而又相互对立的两个概念。城市的建设离不开园艺、雕塑、公园、广场、喷泉等的建造,这些建造的元素各不相同多种多样,公共艺术设计的体现通过这些元素的组合得以完成。城市形象是历史文化和艺术的沉淀演变,不但包含城市文化还包含了民间的艺术文化。公共艺术设计往往受到城市历史文化的影响,城市形象的塑造则是源源不断地对公共艺术设计加以丰富和发展的过程。

一、城市公共艺术、城市形象的概念以及特征分析

(一)城市公共艺术的产生和发展以及特征分析受地域差异的影响,每一座城市都有自己的文化特色。城市的文化特点由城市的历史文化素质和内在文明素质得以体现。让城市本身成为印象城市,其建设发展离不开公共艺术的影响,公共艺术的进步不断受到历史文化的熏陶,在历史沉淀中丰富公共艺术。所谓公共艺术,就是指公共空间所沉淀出来的艺术文化、艺术特征被人民所享用。公共艺术更偏向于外在夸张的表现,同时其具有表现上的广泛性。城市每一部分的公共建设都离不开公共艺术的填充、丰富,无论是当地生活的居民,还是外地游玩的游客在城市中都无时无刻不关注到公共艺术。公共艺术的完美组合会使城市文化素养得到很大提高,不但能够给人们带来视觉上的享受,而且还能带来精神上的文化进步。公共艺术用夸张的艺术轮廓、艳丽的色彩等表现出来,逐渐地成为一座城市文化的体现。(二)城市形象的概念和特征分析所谓城市形象,是一座城市在历史文化的沉淀演变中所体现出来的文化素养。城市形象是将远久的历史文化与现代夸张的公共艺术组合到一起,形成城市公共空间建造视觉上的冲击。相比于公共艺术,城市形象比较内敛和深沉。城市形象往往是城市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的不断演变,传统的文化底蕴更加浓厚,无疑它是一座城市的标记,是传统文化经典艺术、财富的体现。城市拥有自己独特的文化素质,会加强城市居民强烈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二、公共艺术设计和城市形象的关系

(一)城市公共设计来源于城市城市是城市公共艺术设计的主要载体,公共艺术设计在城市中寻求平台得以更好地展现。往往城市的公共艺术设计都会受到所在城市历史文化的影响,文化是一座城市的骨髓,公共艺术设计是将历史文艺的浓厚底蕴在夸张的色彩中得以展现。城市的公共空间被公共艺术所丰富,也就是说城市公共艺术的发展需要城市这个载体,公共艺术设计来源于城市。(二)城市公共艺术设计作用于城市城市在发展建设中不断地被艺术设计所丰富加深。公共艺术运用自身的色彩特点作用于城市的建设,城市的公共空间在时间的推进中不断被补充新的元素、新的色彩,这是一个既丰富又消除的过程。在接受新的公共艺术的同时消除陈旧的艺术,公共艺术的深入使城市的色彩更加鲜明,更富有生命力。在这种不断更替和丰富的过程中,将城市的历史文化沉淀形成记忆,变成一段时期人们对于这座城市的记忆符号。

三、基于城市发展下的公共艺术对城市形象的塑造

(一)对城市公共空间的界定城市空间的结构是城市公共艺术通过自身特点文化来构成的。城市的建造包括公园、广场、雕塑、公园、广场中的装饰,比如孩子玩的秋千、美观建设的长凳等都可以供人们在游玩之余就座休息,形成一个交流的公共空间。城市对于公园的建造,在游乐设施旁边放置长凳,在自然环境的美化绿景中显得安静温馨,人民进行休息交谈,划分了游乐与休息的不同空间。(二)突出区域性质,城市功能形象的塑造公共艺术设计丰富了整个城市景观的空间,城市对于景观、休息区、雕塑、喷泉等的建造,使人们在生活娱乐中对于公共设施在公共空间中所起到的功能作用更加明了。同样的城市地标当中,经典的建筑会成为人民记住这座城市的记忆符号,起到突出区域性的性质。比如街道商场的入口指示牌的安装,同样是公共艺术设计的体现。作为城市当中指示性的标牌突出了区域的划分,方便人民日常的生活。塑造城市形象的最终目的就是让人们能更好地在城市中生存和发展,以适应快速城市化进程中人们的需求。对于城市形象塑造的要求随着人们的追求不断提高,城市功能区域形象是有公共艺术的布局和结构性安排构成的。城市功能区域包括城市居住空间、商业空间、休憩空间等,休憩空间是指公园广场以及其他可供休憩的室外空间。城市居住空间的公共艺术设计在提高人们城市生活质量的基础上,又满足了城市发展中人们品质提升的要求。商业空间是人们销售和购买的活动场所,公共艺术设计主要是为了舒缓商业氛围,让人们在愉快的环境中消费和销售。(三)感官体验,城市美的塑造城市公共艺术设计,是城市建设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人民是城市的主体,生活在城市中,享受着公共艺术带来的生活气息。城市公共艺术夸张艳丽的表现特点让人们在独特的城市文化氛围中感受生活的完美。人们在享受城市公共艺术设计带来的乐趣的同时,形成互相的交流,使得人与人、人与城市的积极互动中产生情感的流动。人民对城市的感受和交流是一个归属感和认同感的体现。“城市美”是每个城市都追求的,从城市自身来说,提升感官形象、塑造城市内涵是现代化城市多元发展的新要求。把公共艺术中的公共艺术设计作为塑造城市形象的构成元素,“城市美”的塑造就是公共艺术设计的成功之处。与此同时,其文化价值理念为实现城市的内在美又起了推动作用。比如上海外滩晚上绚丽的灯光,古色古韵的建筑再加上上海的百年历史,让人们感到直觉美的同时又增加了上海这座城市的历史和文化内涵美。(四)城市经济形象的塑造城市发展以经济建设为核心,公共艺术对城市经济形象的塑造尤为关键。公共艺术元素设计的质量和整体性是公共艺术对于城市形象的主要表现,建筑物的修建高度以及难度、城市道路的宽度、休憩空间的结构布局等都是城市经济形象的参考。一系列公共艺术设计的整体性代表了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城市经济形象的有效塑造要使设计达到一定的高度且布局合理,能表现出城市的整体效果。比如广东深圳,改革开放以后经济有了飞速发展,再加之学习国外的先进经验,使其在城市建设和公共艺术设计上结合功能区域特点,成为了一个现代化的金融城市。(五)城市文明的塑造感官传达信息是城市形象最直接的表达方式,而人们的感官体验记忆如何能被长时间地保留而不会随时间流逝而淡化,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经过长时间对于城市形象的研究不难看出,城市文明形象的塑造是加深感官信息以及保存信息的有效方法。1.城市历史文明的塑造历史文明在城市公共艺术发展中具有一定的优越性,具有历史文明的公共艺术能够表现出一个城市的基本内涵。城市中的一些建筑、雕塑、历史博物馆存在的公共艺术元素的设计,一定程度上能够体现出城市的历史文明形象。城市建筑本身体现历史文明形象需要较长时间的沉淀,而历史博物馆、雕塑则能直接向人们传达历史文明的信息。雕塑不但在传达着历史文明信息,而且也肩负着见证历史文明的责任,城市中的每一个雕塑在岁月的洗礼下,都会变成城市历史文明的成果。历史博物馆在城市中起着继承和传递历史文明的作用,人们可以通过在历史博物馆内观看历史遗留下来的一些物品,更好地了解城市历史文明和城市的发展历程。2.城市现代文明的塑造城市人们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是城市现代文明的重要因素。进入工业社会以后城市中新出现的文化和精神以及各种法规制度称之为现代文明,公共艺术是对于城市现代文明的塑造,目的是为了提高城市人们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使社会更好、更快地和谐发展。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塑造城市现代文明的新形象。从小的事物来说比如城市中垃圾桶的艺术设计,大的事物比如说现代交通和公共标语艺术设计等都是城市现代文明的表达方式,公共艺术就是作为一种中介媒质连接着城市和城市的现代文明。另外,因为不同城市之间存在着地域差异性,公共艺术基于不同历史文化、风土人情等方面的设计,也会塑造出不同城市之间的地域风貌。

四、城市形象对公共艺术的影响

(一)影响城市公共艺术整体性城市形象由城市空间、城市历史、文化等多种因素组成。城市公共艺术设计贴近于城市空间时,要对这座城市的整体性有一个充分地了解。在城市的建造中,随着城市整体环境的变化而产生艺术形态的变化。城市空间的建造中视觉冲击力比较大,这就要求城市公共艺术设计要能够醒目、过于突出,才会凸显出公共艺术的艺术文化。但是,这种突出、醒目的设计不能突兀地出现,要和城市的整体结构、文化素养有效地结合在一起,因地制宜地进行合理设计。公共艺术的设计要适应周围自然环境、居民生活环境、绿化公共设施环境,等等,结合在一起共同建造一个完整的城市生活空间。(二)影响艺术风格整体性城市公共艺术的设计,必然受到城市艺术风格整体的影响。一座城市的整体风格是历史文化的沉淀,公共艺术的设计中要充分地考虑到城市整体的艺术风格。这样,公共艺术设计的总体才能更加贴切于城市艺术文化素养的整体性。

五、结语

随着我国城市经济的发展,城市建设肯定会取得更大的成就。城市公共艺术的设计不仅仅是对城市公共空间的建造,更多的是运用艺术特点、夸张的艺术轮廓以及鲜明的艺术色彩不断的贴合城市的历史文化、艺术素养、城市建设理念,等等。与此同时,人们在城市中生活,对于城市的认同感、归属感也是城市公共艺术设计需要考虑到的重点。公共艺术的完美设计是为了让城市大众记住城市艺术,融入城市文化的典型记忆符号。

参考文献:

[1]杨文,龚力.论公共艺术设计与益阳市城市形象塑造[J].美术教育研究,2015,(06):43-44.

[2]毛溪.公共艺术和城市文化[J].艺术界,2008,(05).

[3]邓瑛,杨芳.论城市公共艺术建设与城市形象的塑造[J].美与时代:城市版,2016,(2):69-71.

篇2

关键词:节事活动;亚洲锂都;城市形象;推广设计

此文章为宜春市人文社会科学规划项目课题《节事活动与城市形象设计研究――宜春打造亚洲锂都》结题论文。

国家要人力发展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和高端制造等产业,积极推进新能源汽车的研发应用,加大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投入和政策夏持。宜春市结合自己的资源优势,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可谓恰逢其时。宜春作为“月亮之都”,以明月山旅游为代表的“月亮文化”系列活动影响很大。

城市的竞争首先是形象和经济实力的竞争,创建宜居城市,是宜春扬长避短、错位发展,实现赶超和辐射,突出特色和优势的选择。宜春市积极策应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立足当地产业基础和生态优势,以“发展低碳产业、建设低碳城市、倡导低碳生活、培育低碳文化”为长远口标,“举全市之力,聚全球资源,建设千亿工程,打造亚洲锂都”在宜春已经成为共识共为;“做锂电,到宜春”、“有‘锂’走遍天下”在锂电新能源行业不断得到认同。

一、我国关于节事活动促进城市形象推广的现状

随着城市的蓬勃发展,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发现,在城市举办节事活动可将高城市的形象,有关的城市产品、服务、娱乐、背景、人力等众多因素围绕某一主题进行组织和整合,集中大众媒体的传播报道,迅速提升口的地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很多城市试图通过事件举办赢得独特的竞争优势。国内外关于节事活动事件促进城市形象宣传的研究取得了一定成果。节事活动事件引致的目的地展示,事件期间的氛围等存形象塑造上起积极的作用,超过:节事活动事件的本身。

“节事”一词来自英文“Event”,含有“事件、节庆、活动”等等多方面的含义。国外常常把节日(Festival)和特殊事件(Special Event)、盛事(Mega-event)等合在一起作为一个整体,在英文中简称为FSE(FESTIVALS&sPECIAL Events),中文译为“节日和特殊事件”,简称“节事”。西方学者根据自己的理解,将文化庆典、文艺娱乐事件、体育赛事、教育科学事件、私人事件、社交事件等通通归结到节事范围内。可以包括国庆日、庆典、重大的市民活动、独特的文化演出、重要的体育比赛、社团活动、贸易促销和产品推介等。比如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江西宜春月亮文化节,打造亚洲锂都。

1.节事活动要参与城市形象的标识

举办节事是塑造城市形缘的过程。无沦体育盛会还是特色节日,都可以为城市形象起到标识作用。该作用使人们在潜意识里对“事件”与“城市”之间形成一种认知转换,将节事与举办城市对应起来。例如,1889年巴黎世博会建造的埃菲尔铁塔,会将2008年奥运会与北京划等号,会在看到“2001・APEC”时想到上海,就像提起长城想到中国一样。永远是这些城市的形象代表。节事对于城市环境优化和基础设施建设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城市形象往往随着节事的举行而得剑实质性的提升。结合宜春打造亚洲锂都的城市形象现况,通过将发展锂电新能源产业这一重大事件塑造亚洲锂都城市形象相对应起立,创建宜春亚洲锂都的城市形象标识设计。

2.节事可以促进城市形象的传播

城市不仅要精心策划自身的形象,还要对此进行宣传,使更多的人了解和接受。由于宜春城市形象是多种形象要素的整合,需要运用多种媒体、采用多种策略提高传播的有效性。城市在节事期间能吸引较高的媒体覆盖率,对城市主题形象起到重要的宣传功效,从而在短期内强化城市形象。正如盖茨所指出的,节事的强大号召力可以在短时期内使得活动发生地的口碑获得“爆发性”的提升。近些年承办奥运会的城市无一例外地借助媒体制造强大的宣传攻势,向世界表明自己具有的城市魅力和能力。通过对宜春打造亚洲锂都的城市景观,街头布标广告宣传等活动直接对城市事件的宣传,向外界证明宜春锂电产业给城市的标识魅力:“有‘锂’走遍天下”。宜春更是抓住“要举全市之力,聚全球资源,力争在2020年前将锂电新能源产业建设成为江西省千亿元工程之一,把宜春打造成亚洲锂都”的“卖点”,加深公众的印象,加强传播的效果。

二、宜春关于节事活动促进城市形象推广的现状的分析

1.宜春市被称为“人居天堂,休闲之都”,是当前江西第一个也是唯一的一个宜居城市。在发展经济,打造亚洲锂都的同时,顺应时展潮流,提出新时期的“低氐碳”发展思路,发展低碳经济,建设低碳城市,倡导低碳生活,通过低碳的节事使之形成城市理念,无时无处不在,指导、规范城市社会生活,为我们打造亚洲锂都的城市形象做基础,上下同欲,城市的形象凝聚力才能得到根本的增强。

2.城市标识系统作为一座城市信息的重要载体,展现着城市地域、环境、文化等各个方面,整体、完整、个性鲜明的标识系统有助于树立良好的城市形象。把宜春的城市形象设计引入“亚洲锂都”的规划、建设、管理系统,同时,把宜春的城市形象标识设计延伸至锂都产业、企业、产品、企业家发展以及宜春城市文明建设等各个领域,丰富城市形象内涵和社会带动效应。

3.城市形象建设根本上是城市文化的建设,城市文化塑造可以凝聚公众注意力,提升市民文明层次,同时使外地公众增加对城市的兴趣和向往。宣春打造亚洲锂都城市形象还应普及锂电新能源知识,使低碳生活理念深入人心,让越来越多的市民关注和了解宜春市锂电新能源的发展,还要举办锂电新能源产品展览展示等各种形式的节事活动,大力广‘告宣传锂离子电池助力车等。展示了亚洲锂都城市文化风格,丰富发展了文化传统,有效地增强了城市形象的影响和辐射作用。

4.通过举办各种节事活动可以提升并活跃地区的旅游氛围,而为了吸引潜在的游客,相关的场所及设施必将以积极的姿态配合活动的开展。很多人一生中也许只会对某个旅游目的地进行一次访问,而这有限的认知就成为对其主观上的有限认识,许多情况下旅游目的地可以通过旅游场所或设施举办相关节事活动来吸引游客的再次访问,强化地区形象的宣传效果,提升知名度。宜春要打造亚洲锂都的低碳旅游项目,还可以与月亮文化节相结合,利用生态宜春的多项旅游资源,吸引游客。

5.加强节事活动与宜春学院这样的地方性高校之间的联系。

通过教学、科研与实践相结合,利用高校这个平台培养高素质的设计人才。以宜春学院为依托,发挥设计人才和基础设施的优势。针对宜春市节事活动打造亚洲锂都城市形象标识等设计的问题,课题组将结合高校资源形成高校锂电有关产业组织专门的教师设计团队,对其锂电产业相关的产品做包装宣传等,并对亚洲锂城市形象标识设计做初步的设计研究,还可以组织优秀的学生参与到其中来,借鉴到其他优秀的案例,使设计更加完善。

三、结语

篇3

[关键词]西安 城市形象 城市定位 城市形象定位

随着近年来城市建设的发展,在城市经营过程中,越来越注重城市的“品牌效应”,重视城市个性和魅力的展示已经成为越来越多的地方政府和学者的共识。城市形象由此承担了反映城市独特形象和魅力的责任,它作为城市内涵的外在显现,无疑是城市对外宣传的最重要载体。

纵观国内外众多城市,其中有一些成功的形象定位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如:“时尚之都”巴黎、“音乐之都”维也纳、“购物天堂”香港、“浪漫之都”大连、“生活品质之城”杭州、“风筝之都”潍坊等等,这些城市在城市形象塑造上抓住了自身独特的魅力,从而将其转化为城市提升竞争力的“软实力”。

作为举世闻名的古都西安,以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在城市经营中占据优势,但在目前城市形象的塑造上,虽然多年来已经形成了较为明确的公众感知意象,却缺乏鲜明的战略定位,城市形象尚未取得统一认识,这不利于西安城市形象的传播和核心竞争力的提高。因此,在“千城一面”的城市化语境下,打造本我品牌形象是西安城市经营的现实要求。

一、西安城市形象定位的内涵

城市形象定位,即在分析和调查城市发展历史和现状的基础上,结合城市静态的、动态的比较优势,结合未来发展态势和区际分工,确定出最具有生机的城市个性特征。

西安城市定位的范围辐射广、内涵丰富,再加之城市自身各方面的特征,决定了其城市形象定位的复杂性。这些因素决定了西安城市形象定位需从多方面的分析比较中确定。就目前西安的城市形象定位现状来看,不同领导、专家、学者站在各自不同角度提出了不同定位,整体呈现出的定位特征比较抽象、模糊。本为试图通过西安市相关政府文件、西安现实优势以及其在全国的竞争力三个方面的分析,以此为西安城市形象进行再定位。

二、基于西安城市定位的城市形象定位

研究西安城市形象定位,可以依据近期西安政府文件中确定的城市性质和城市发展目标来进行探讨。根据《西安城市总体规划(2008年—2020年)》,可知,目前西安的城市性质(城市定位)为:“西安是陕西省省会,国家重要的科研、教育和工业基地,我国西部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并将逐步建设成为具有历史文化特色的现代城市。” ,《西安国际化大都市发展战略规划(2009年—2020年)》和《西安国际化、市场化、人文化、生态化发展报告》两个文件中依次确定了西安的发展目标有:“西部最佳城市”、“中国西部经济中心”、“科技创新城市”、“生态宜居城市”、“交通枢纽城市”、“高新技术产业基地”、“黄河中上游地区国际资本聚集中心”、“亚洲知识与技术创新中心”、“新亚欧大陆桥中国段国际装备制造业转移的主要承接地”、“国际旅游城市”、“世界历史文化名城”、“东西方文化交流中心”。这些发展目标从范围上来看,从区域向全国再向世界发展,都是为最终实现西安市发展为“具有历史文化特色的国际性现代化大城市”这一目标而服务。从这一系列的城市发展目标和定位中可看出西安城市形象的定位和设计与“历史人文”“生态化”“国际化”这三个核心元素息息相关。

对于西安城市形象的定位,除了以政府文件的相关内容为依据来探讨之外,还可以从西安市的现实优势与其在城市群中的竞争力角度来分析西安城市形象的定位,以便更准确、科学地进行城市形象定位。

三、西安现实优势与城市形象定位

城市形象定位必须基于城市所具有的固有特征,尤其是优势特征。譬如说杭州市,它的一个很大的优势在于它所拥有的旅游资源,这种优势是基于它的地理位置的优越性(毗邻上海)及自然资源的不可替代性(西湖等旅游景点)。在很大程度上,这种优势是难以取代的。

总体上说,西安的比较优势突出地表现在三个层次上:世界级的历史人文资源优势;国家级的科研教育和高新技术产业基地优势;区域级的金融、商贸中心和交通枢纽优势。

(1)世界级的历史人文资源优势。这一优势是西安的最大优势,也是西安市建设具有历史文化特色国际化大都市的重要依托。西安作为经济并不算发达的内陆城市,尚不具备像纽约、伦敦、巴黎等超级综合型国际化大都市的条件。西安要打造富有历史文化特色的国际化大都市,以别于世界上其他国际化大都市,核心在于“历史文化特色”这一定位的依据是由西安深厚、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所决定的。

西安具有三千多年的城市史,一千多年的国都史,十三朝的政治史,它所积淀的历史遗产的深厚性、所蕴藏的文化瑰宝的丰富性、所蕴涵的传统精神的博大性是其他城市无法替代的。“西罗马,东长安”便是它在世界历史地位的写照。此外,其悠久历史文化所孕育的旅游资源,有许多属世界级水准,在国际旅游目的地城市体系中占有独特的地位,如秦始皇兵马俑、秦始皇陵、华清池、西安城墙、大雁塔等,这些旅游资源具有惟一性和不可复制性。

(2)国家级的科研教育和高新技术产业基地优势。这一优势使得西安在西部地区形成了“第一科技创新城市”的强势品牌。西安有近百所各类高等院校,3000多个科研单位,是亚洲最大的航空城和中国的航天城。拥有近44万专业技术人员和53名两院院士,有许多国家乃至世界一流的科学家,有巨大的技术创新能力。西安还是国家重要的航天、航空、装备制造业基地。此外,西安有相当一部分国家级、省级的重点开发区和产业基地,为城市的进一步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如表一)

(3)区域级的金融、商贸中心和交通枢纽优势。目前,西安已建成较为完善的经济体系和城市服务功能,成为辐射黄河中上游地区的金融、商贸和交通中心。截止2004年底实际利用外资25.51亿美元, 2004年出口20.35亿美元,在西部11个省会城市中位居前列,是西部地区对外开放的窗口。西安咸阳国际机场与68个国内城市,11个国家和地区通航。此外,西安是新亚欧大陆桥经济带中国段最大的中心城市。

四、西安城市竞争力与城市形象定位

从哲学角度来看,我们知道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因此,一个城市形象的定位不能只局限于城市自身的研究,还应考虑到它与其他城市之间的相互联系。只有和竞争对手的其他城市比较了,才能确定自身的最大优势,获得垄断性的城市形象定位。

2011年5月6日,中国社会科学院《2011年中国城市竞争力蓝皮书: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按照城市竞争力的理论框架,报告对城市竞争力的影响因素进行研究,对全国56个重点城市的12个原因性的分项竞争力进行了分析和比较。下表节选了其中8个原因性的分项竞争力,列出了排名前十位的城市,帮助我们从中了解西安在中国城市竞争激流中所处的地位。(如表二)

从图表的排名来看,西安在以上各项的竞争力调查中,只有“科学技术”竞争力进入了全国前十名,其他各项均不在榜单。可见,“科学技术”可作为西安在全国竞争力中的一个资源优势为城市的建设和城市形象的树立服务。此外,“科学技术”的最大优势是针对西部地区而言的,西安排名仅次于成都,但就西安的现实教育、科技资源优势和产业长远发展目标来看综合优势大于成都。

综上所述,西安城市形象定位应从国际视角和区域视角两个层面来确定。“世界人文古都,西部科技新城” 这十二个字正是笔者经本文论析后所得出的关于西安城市形象定位的结论。其既强调了西安是世界四大文明古都之一、中国古都之首、西部核心的地位,又强调了西安人文、和谐发展的生态理念,同时也凸显了西安的时代特征,符合西安建设成为具有历史文化特色的国际性现代化大城市的发展目标。

参考文献

[1]钱智.城市形象设计[M].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2]张佑林,张 晞.西安国际化大都市的战略定位:文化大都市[J].经济论坛,2011年总第491期第06期.

[3]李兴国著.北京形象——北京市城市形象识别系统(CIS)及舆论导向.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08.

篇4

江门位于广东省中南部、珠江三角洲西岸,东邻中山、珠海,西接阳江、阳春,北与广佛同城为邻,南与港澳特区相望,风景秀丽,气候宜人。江门又称五邑(五邑即珠江三角洲西部的新会、开平、台山、恩平、鹤山五县的别称),面积9541平方公里,是全国著名侨乡。祖籍江门的华侨、华人和港澳台同胞400万,分布在世界五大洲107个国家和地区。在中国东南沿海“第一次全球化”撞击下,学者认为在此时,产生了“中兴型”五邑侨乡。在经济浪潮推动的城市建设发展的今天,如何构建江门侨乡特色的城市形象系统很重要。江门也不可避免的要由外延式发展转向内涵式发展,通过城市形象设计、建设与塑造,提高城市的综合竞争力。

城市形象系统CIS(City Image System),其实是源自企业形象识别系CIS(Corporate Identity System)即把传统中的 Corporate 替换为 City, 从而把城市作为形象设计为城市形象的塑造,提供有组织的、系统化的识别方案, 有利于增强城市的吸引力, 从而提高城市的竞争力和经济发展水平。包括城市理念识别系统(Mind Identity),城市行为识别系统 (Behavior Identity), 城市视觉识别 (Visual Identity) 系统三个方面。

城市理念识别系统MI

包括城市经济文化发展战略、城市精神、城市人的价值观念、城市法律法规等。它反应了城市市民的群体价值观,体现城市文化特征,是城市文化形象的最高境界升华。可以说没有城市理念识别系统,就没有城市行为识别系统和城市视觉识别系统。首先,在提取和升华城市理念的过程中,具备传承和可持续性的战略,保持与时间俱进的敏锐度,体现时代脉搏。好的城市理念系统可以具有强的市民说服力,得到全民的拥护与支持。其次,从城市的区域性地理资源、市民意向、政府规划和城市未来发展规划入手,对本地区市民、海内外受众、周边城市和国际社会进行科学性调研、问卷分析、检测评估,沉淀出最具城市特色的城市理念。

从侨乡特色文化底蕴,我们挖掘到江门五邑华侨的精神就是克服种种艰难险阻和障碍,主动适应全球化的精神。第一,自强不息、穷则思变的精神;第二,开放包容、兼收并蓄的精神;第三,对中华“根”文化的坚守。这是对江门人情感、文化精神及伦理道德价值取向的明确定位,我们可以本着人性化的角度把这种精神延展到建立江门城市形象系统上来。在共建和谐社会的今天,用乡土情和思乡情感,用“家”的感受和“根”的情怀让海内外华人有心理归宿感,弘扬华侨文化和侨乡文化。修葺保护海外华侨家乡的祖屋、祖坟和祖庙等历史遗留文化资源,开展亲情、友情等联谊活动,加固亲情纽带。通过亲情互动,良性沟通,和华侨达成利益共赢。扩展海外华人的工商、技术和信息网络资源,引进高科技人才和高端技术与资金,充分利用侨乡资源创新经济、调整产业结构、繁荣商务商贸,协助江门五邑企业,促进江门越式发展,更好地营销及发展城市,打造全新的江门城市形象。

城市行为识别系统BI

包括城市社会秩序、人际关系、治安状况、管理模式等, 比如城市政府行为状况、市民素质、各种文化交流活动等。如推进行政管理体制创新,提高政府职的政府行为;优化产业结构,提高产业升级,增强企业实力的企业行为;建立规范的行为体系,树立楷模形象,提高城市市民道德观和价值观的市民行为;整合资源,提高经济效益的经济行为;承载着城市特有的文化信息的文化行为;树立公认提议和遵守行为方式的社会行为等其他行为。把这些行为落实到城市大众的文化素质、精神面貌、服务理念和公共关系中来。首先,在平时的政务工作中, 各部门要树立形象意识, 认识到自己的行为都代表城市的形象。然后,在制订城市发展规划时, 要树立长远的眼光, 把城市形象的塑造作为一个长期过程与社会济发展并存。

城市视觉识别系统VI

包括城市的公共设施、主要标志、基本建设项目。比如主要建筑、工厂、机关、学校、公园、商场、道路、广场、市徽、雕塑等, 是人们创造的物质财富的积累和体现, 从不同的侧面体现了城市文化, 它通过看得见、摸得着的物质表现出来。

我们都知道好的视觉包装设计对商品销售的重要性,同样好的城市视觉识别系统的设计对城市营销同样重要。加深社会公众对城市的认知,需要建构一个符合社会公众需要的视觉传播模式,注重以人为本,完善城市功能与形象的统一,通过城市视觉识别系统,展示静态化、物化的城市各个空间环境,将整合城市形象资源转换为城市可识别资本,直观展示城市独特魅力,给受众美好的视觉感受,彰显城市个性。

综上所述,构建城市形象识别系统已经成为公认的有效建立城市形象的方法,江门需要不断借鉴其他成功城市形象系统的构建,深化侨乡特色内涵,确立和实施江门城市形象系统,打造江门自己独特的城市品牌。

篇5

关键词:全球化;城市形象;文化形象;生态形象;科技形象

一、全球化与城市形象

1.全球化的时代特征

从上世纪末到本世纪初,全球化正以不可逆转的趋势,推动世界经济、政治和社会发生重大变革,世界发展进入新的格局。这些新变化引发了新一轮城市革命的蓬勃兴起,城市发展模式不断创新,城市民主化、现代化和国际化步伐加快,城市在世界发展进程中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并已经成为推动世界发展的巨大力量。与此同时,随着中国加入WTO,使古老的中华民族真正步入全球化发展的轨道。我国改革开放初期确定的以农村为重点的改革发展战略,取得了阶段性的胜利,以城市为中心的新的改革发展战略正在进行。一场更大规模、更深刻的变革正在中华大地孕育,并以城市发展为突破口,引发了经济的快速增长和民族进步。这是历史的必然,是不可逆转的潮流。

2.全球化的重点在城市

全球化使得国家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职能发生变化,城市的作用增强。在全球化的作用下,世界各民族趋向融合,国家间的对立减弱,相应地,相互谅解、彼此合作、共谋繁荣的国际环境正在形成,国家“边界”逐渐淡化,国际事务向纵深发展,城市地位逐步提升,并更多地承担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任务。

当今世界综合国力的较量,已经不仅仅依赖军备竞赛和政治纷争,而更多地重视经济实力的竞争、稀缺资源的占有、社会运行效率和民族文化的凝聚力。城市由于其集聚效应、规模效应和辐射效应,使得城市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保持其先进性、领导性和区域代表性。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的新形势下,城市在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涉外活动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于是,城市被推向国家竞争的前沿。

二、全球化视野下的中国城市形象三要素——文化、生态、科技

城市形象要素包括经济要素、社会要素等多个部分,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各国经济上所呈现特点并不显著,此时软实力的竞争便成为国际竞争的焦点。同时,环境问题成为一个全球化问题,作为“世界工厂”的联合国常任理事国之一,中国更有责任落实环保问题,注重城市生态形象。此外,作为综合国力的核心要素以及城市文化与环境发展的重要支撑——科技要素的发展,是我国城市形象研究中不可忽视的重要部分。因此,应全球化的要求,必须加强我国城市的文化、生态及科技形象。

1.城市文化形象

城市文化形象是国家软实力的具体表现。如今国际交流与合作日益增多,对我国而言,这是让外国人认识中国的有利途径,也是展示我国文化软实力过程中的一部分。例如巴黎作为法国的著名城市,其浪漫与时尚的气息举世闻名,也因此而使得整个法国成为了浪漫的代名词,从而提高了国家在国际上的形象,扩大了国家知名度,并大大促进了法国旅游业的蓬勃发展。

为了营造良好的城市文化形象,我们应当对城市进行准确定位,发掘与扩大城市特色,从公共艺术、城市历史、新旧结合三个方向进行落实,并有效借助媒体的通道,有针对性地进行城市形象宣传,打造出属于自己的城市文化形象。然而我国的大多城市现状为一味追求城市现代化发展,而忽略了文化的积淀。以东华大学松江校区的建筑设计为例,虽然整个校园充满现代化设施,但建筑仅仅是建筑,缺乏文化内涵,而欧洲许多名校的建筑都富有历史的韵味,从而增加了人文情怀,使得校园整体氛围更加浓烈。

2.城市生态形象

生态型城市应该是一个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生态保护三者保持高度和谐,技术和自然达到充分融合,城乡环境清洁、优美、舒适,从而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类的创造力、生产力并促使城市文明程度不断提高的稳定、协调与永续发展的自然和人工环境符合系统。它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也是现代文明、发达城市的象征。建设生态型城市不仅是人类的共同愿望,并且也是现代城市发展的大趋势。其根本目的,就是在不断提高城市综合效益的基础上,营造一个高度文明的城市环境,让人们的创造力和各种有利于推动社会发展的潜能充分释放出来,同时造就出一代胜过一代的生产力。

近年来生态足迹的概念逐渐产生。生态足迹(Ecological Footprint)通常是指为了维持某一地区人口的现有生活水平,所需要的一定面积的可生产土地和水域。通过生态足迹的计算,可以非常直接明了地告诉我们:某一地区、某一城市乃至某一国家的人们,为了维持目前的生活水平,所需要的可生产土地和水域的面积。生态足迹理论是一种非常有效直观的理论,有利于我们转变思考问题的视角和方式,从而对目前的全球生态问题及城市生态形象塑造有更深刻全面的认识。

为了打造良好的城市生态形象,我们应当力求做到如下几点:第一,树立正确的发展观。均衡“发展”不能仅用狭隘的经济指标——如GNP(国民生产总值)或GDP(国内生产总值)来表示,它还涉及社会、文化、教育、社会福利以及环境等综合性指标。第二,奉行正确的消费观。尤其要大力抵制近年来愈演愈烈的礼品过度包装问题。第三,构建生态文化体系。针对全球变暖、臭氧层空洞等问题,我们不能袖手旁观,必须真正落实可持续发展政策,构建城市生态文化体系。第四,广泛的市民参与。环保问题人人重视、环保举措人人落实,积少成多方能改善环境、提高城市生态形象。

3.城市科技形象

信息时代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巨大变化,高新科技的迅猛发展使得我国综合国力日益增强。如今国际竞争的核心词汇便是“科技”。那么,在城市形象塑造方面,城市科技形象也就成为城市面貌的重点之一。

首先,科技带动经济的发展,提高生活的质量。美国硅谷之所以举世闻名,正是因为其高新科技的快速研发。今天走在城市街头,随处可见高新科技产物——从智能手机到轨道交通、从网上购物到电子政府,科技早已融入到人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

其次,科技是城市文化与生态的有力支撑。如果没有科技的力量,许多城市的文化与生态形象便无法得到保证。例如在近期的秦兵马俑第三次考古挖掘过程中,倘若没有科技手段,那么便无法进行准确的挖掘工作与细致的出土保护。再如前文提及的“生态足迹”理论,如今生态足迹的网络测量方式早已普及,世界各地的每个人,只要拥有网络,便可在线测试所在城市的生态足迹,从而了解自己所处环境的健康情况。由此可见,城市科技形象的塑造是城市发展过程中不可忽略的方面。

三、各国城市形象分析

由于笔者曾至几国走访,因此现以美国、欧洲、中国的几座不同城市为例进行探讨。

1.美国奥兰多——游乐园之城

奥兰多在过去只是美国的一个不出名的地方,除了地处美国南部气候适宜之外并无特色。然而随着迪斯尼乐园的诞生,奥兰多的知名度日益提升。奥兰多拥有世界上最大的迪斯尼乐园(Walt Disney World,沃特迪斯尼世界),从而招揽了成千上万的游客,尤其是以家庭形式出游的游客居多。之后,该州陆续建起了海洋世界、环球影城、哈利波特主题公园等多个主题乐园,从而成为世界上著名的主题公园旅游胜地。

在城市文化上,通过与当地人的交流,可以明显感到当地人民的热情与开放,而在科技形象上,迪斯尼乐园的各种娱乐设施及管理情况,无一不体现出当地(或本国)的科技发达水平及科学管理的氛围。

2.欧洲巴黎与瑞士——浪漫之城与安逸之都

法国巴黎是著名的时尚之都,其经典市标埃菲尔铁塔、巴黎圣母院、凯旋门等都令人叹为观止。瑞士则是一座如画般城市,四处可见的高山碧水、田野农庄,以及著名的阿尔卑斯山脉与颇具特色的瑞士小镇等,都给人以“慢生活”的感觉,甚至连人们的一举一动都充满了安逸。可以说,欧洲人是在“生活”而不仅仅是“生存”。

欧洲人十分注重城市形象的保护。如由于欧洲大多建筑为古老建筑物,在整修的过程中,为了不破坏城市建筑整体美感,在大楼外搭的脚手架上,人们会附上一层与原建筑一模一样的平面挂布,从而将脚手架对历史建筑造成的视觉上的破坏程度降到最低。

欧洲所塑造的城市形象是艺术与安逸,这与过去文艺复兴时期对它所产生的影响有着紧密联系。因而,欧洲把握住自己各国各城市的特点,大力发展旅游业与文艺产业,从而进行城市形象塑造的良性循环。

3.中国杭州与上海——江南特色与国际都市

杭州是江南的著名城市,市内的西湖更是远近闻名。近年来,杭州在城市形象塑造上所作出的努力清晰可见。从城市整体形象看,由张艺谋导演的“印象西湖”大型表演令人赞不绝口;从城市生活细节看,行走在杭州街头,细心人会发现所有路边的铝制电缆箱都被附上了可爱的卡通画,从而给这个城市带来了一抹生动与活力。此外,杭州市标随处可见,似乎已经成为了这座城市的一部分,该标志充分体现出杭州的江南特色,字体上强调了江南建筑元素,色彩上强调了山水画中的青绿色,在这一点上值得上海学习。 对上海这座城市的定位,一直都是“国际大都市”。笔者认为,上海的城市形象已经塑造的比较完善:有以上海大剧院、上海美术馆、外滩、田子坊等为代表的文化形象;有以张江高科技园区、孙桥现代农业园区、2010上海世博会(EXPO)为代表的科技形象;有以崇明岛为代表的生态形象。总体而言,现在急需改善的问题是——环境问题及市民形象。

环境问题与市民形象其实归根结底又是同一个问题——市民意识。在环境问题上,相关法律法规的强制管理必不可少,但要从根本上解决环境问题,那便是让每个市民树立并落实正确的环保观念。而在市民形象上,我认为已有相当一部分市民做到热情待客、诚信友好,为海纳百川的海派文化增添了一笔色彩,但仍然不可忽视有些市民的不良行为,如随地吐痰、不雅用语等问题。

此外,上海的个性化正在随着国际化的趋势而渐渐淡化。有时为了建造现代化写字楼,为了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人们会舍弃或一些具有特色的民居或具有文化特色的建筑。虽然在短期利益上看的确是增长了经济效益,但长远来看却是上海本地文化的一种流逝。因此,我们应当摆正观念,在经济发展的同时,绝对不能忽视文化这一软实力的作用,有时候其力量甚至会大于经济力量。

从理论分析到现实事例,我们可以看出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我国城市形象的理想状态应主要从文化、生态、科技三方面着手,致力于打造出符合中国国情、切合当地实况的城市形象,并以中国实际国情与城市形象塑造理论为主、以国外城市形象塑造先进经验为辅,科学改善我国城市形象,创建未来和谐美好新生活!

参考文献

[1]褚云茂,黄耀诚.大都市形象文集[M].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05(12).

[2]趁苏柳.城市形态的设计、发展与演化:城市形态的双向组织研究[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10).

篇6

近年来,随着我国广告业的迅猛发展,郑州的户外广告制作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路牌、招贴、广告亭、壁画、公共汽车候车亭和车厢壁等户外广告随处可见。我们走在郑州的任何一条大街小巷,不管是繁华的二七商圈,还是某一条不知名的都市乡村小巷,我们都会被形式多样的五彩缤纷的户外广告所包围。可以说户外广告已成为郑州人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户外广告在城市形象建设中的作用

靓化作用。户外广告因城而异、因地而异、因景而异,多姿多彩,以不同的方式与形式给人以视觉冲击力和审美愉悦感。一块块户外广告牌像一颗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建筑物上、道路两旁、街头巷尾,创造着都市一道道亮丽的风景线。而当造型别致、特征鲜明、色彩鲜艳的户外广告和现代建筑物、生活小区形成统一的审美风格时,则更为现代都市增添了和谐美与韵律美。

净化作用。这是对户外广告最直接的利用。对于正在施工的建筑场地,大型或巨型户外广告牌可以用来围挡尘土,以维护城市的整洁,阻隔杂声以减弱噪音污染。对于城市一些不易或不能进行美化工程的地段或部位,如市内铁道桥等,户外广告又能予以外部的巧妙遮掩和美化,变脏、乱、差为沽、齐、美,在时间与空间上为根治城市痼疾提供有效方式。

设计合理、安排适当、恬静惬意的户外广告与现代生活的快节奏和都市的繁忙、拥挤、嘈杂形成动与静、紧张与松弛、喧嚣与冷静的辩证统一,可以调节城市紧张的气氛和松弛人们的急躁情绪,减轻心理压力,这种调节的可能和必要已经为实践所证实,而弘扬主旋律,富有时代精神的公益广告,则更成为都市精神文明建设的窗口形象。

亮化作用。将户外广告作为城市景观照明的主体,使户外广告的价值得到最大限度的开发。采用霓虹灯、灯、外射灯、泛光灯、激光灯、光导纤维以及轮廓灯将城市装点得流光溢彩、绚丽多姿,传统的灯笼、书法、木刻等和现代的霓虹灯、灯箱、橱窗等户外广告交相辉映,沿街的“街头艺术”橱窗广告使街道变得生动活泼、多姿多彩,色彩斑斓、跳动闪烁、扑朔迷离的灯光广告为城市的夜晚烘托出浪漫气氛。正像丹尼尔・贝尔所描述的那样:“如果没有灯光标牌,什么才能作为大城市的标志呢?”

城市形象建设中户外广告的发展与利用原则从总体上讲,户外广告的利用与发展应当确立并遵循“服从、服务于城市风格和城市整体规划”的指导方针,把户外广告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审美效益和环境效益有机地统一起来,以人性化、审美化、现代化的城市形象观念指导户外广告实践,赋予城市以灵魂和精髓。

户外广告的利用与发展在实践中应注重的原则

协调性原则。协调性是对户外广告在城市形象建设中所起作用的整体要求,是其生命之所在。以户外广告为主或为辅构成的特定的城m景观必须是一个完整的有机综合体,破坏了景观的完整性,就丧失了审美特征和审美价值。因此,对户外广告的评价不能脱离开它所处的或依附的环境而进行单独考察,甚至将户外广告凌驾于城市之上,破坏城市景观的和谐,而是要求城市整体风格成为户外广告总体布局、总体风格、空间结构的指南,户外广告风格必须与城市形象、城市风格协调一致。协调性原则还强调户外广告的个体设置应与其周围环境相协调,并由一个个自身和谐以及相互间和谐的区域性户外广告群形成城市整体户外广告的和谐风貌:既要处理好广告内容与广告媒介物的协调一致,又要处理好动与静、高与低、主与次、明与暗、传统与时尚、民族与现代等不同因素的对应与协调。也就是说,户外广告要重视整体配置和科学规划,服从并服务于城市整体形象建设。

装饰性原则。装饰性是对户外广告在城市形象建设中所起作用的具体要求,是其关键之环节。城市形象具有美学的意义和价值,其核心意义在于给人以直观的、直觉的美感。装饰的特征在于根据对称、均衡、节奏等形式原理赋予对象以抽象化、规则化的形式美,装饰性原则既要求在城市形象建设中注意对户外广告装饰功能的运用,也包括户外广告在商业区、生活区等不同区域中所应体现出的不同的装饰色彩、艺术风格等,充分调动美术、雕塑、灯光的综合视觉效果,努力提高艺术水准,使其成为城市风格、城市文化的有机构成,成为城市美的有机构成,在城市景观上凸现环境整体美和区域特色美。

现代性原则。现代性原则是对户外广告在城市形象建设中的时代要求,是其精神之体现。清洁、安静、优美、宜人,既是现代化城市形象的一般标志,也是人民群众对现实生活质量的基本要求。因此,现代性原则主要体现为对户外广告中科技含量、生态状况、文明程度、时代精神等诸多因素的衡量与标定,它要求户外广告除了本身所具有的商业性外,还要具有个性化特征和人文价值,必须科学文明,无论宣传内容、艺术风格还是形象设计都应反映、符合时代精神和社会文明。认真贯彻现代性原则是户外广告紧跟时代步伐,不断适应现代化城市形象建设的有力保障,同时也是户外广告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统一的必由之路。这里需要强调指出的是,城市形象建设是个综合概念,服从、服务于城市形象整体要求是每个构成要素都应当遵循的基本点。

参考文献:

1 胡正荣:《传播学总论》,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0年版。

2 吴建:《应用广告学》,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3 《郑州市户外广告管理条例》,2005年版。

篇7

21世纪是城市化的世纪,随着城市化的提高及其城市经济实力的增强,城市之间的竞争也愈加激烈。这个竞争不仅仅局限于国内城市之间经济实力、政治文化方面,城市也必须参与世界文化品牌形象的竞争。城市品牌形象设计成为参与国际竞争的必要条件之一。

关键词:

城市化;品牌;形象设计

21世纪是城市化的世纪,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中国城市化进程进入了加速期,现代化城市建设更是在全国各个大中小城市轰轰烈烈的进行着。随着城市化的提高及其城市经济实力的增强,城市之间的竞争也愈加激烈。这个竞争不仅仅局限于国内城市之间经济实力、政治文化方面,城市也必须参与世界文化品牌形象的竞争。未来国家之间的竞争力将直接表现为城市品牌的竞争力。所以城市品牌形象设计成为参与国际竞争的必要条件之一。信息技术的发展、经济的全球化促使品牌形象观念深入人心。

一、城市化品牌形象设计的研究背景

城市品牌就是一个城市在推广自身城市形象的过程传递给社会大众的核心概念。城市品牌最直接的视觉体现就是它的形象标志和一系列的视觉规范。近些年来,中国城市品牌形象设计应用在少数城市取得一定的成功和发展。例如,香港推出的城市品牌形象火红色“飞龙”标志。“亚洲国际都会”的大标题在设计上和核心标志融为一体突出了香港城市品牌的定位;并成功的推广于在香港的机场、地铁、大巴、主要街道、公共场所。香港的品牌视觉形象成功建立和推广,增强了城市的核心价值,进一步提升了城市的竞争力。国外也有很多优秀的城市品牌视觉设计案例,就城市品牌视觉设计而言,国外建立和推广得比较早,甚至迄今为止出现了二代或三代的城市品牌形象标识系统。如美国纽约、英国伦敦、德国柏林、澳大利亚墨尔本等都出现二代以上的城市品牌形象标识系统。对于中国大部分快速发展的的城市来说,品牌形象设计识别性的欠缺和品牌形象建设上还有待建立和改进。

二、关于城市品牌形象设计的相关学科分析

城市品牌形象设计的建设是基于一定的相关学科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形成的。如企业形象设计理论、品牌学理论、城市规划与设计理论、城市管理学理论以及其他相关学科理论等。在学科边缘化、交叉性越来越强的趋势下,各学科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理论、不同的方法对城市建设进行了研究。

1、“品牌”这个词的英文“Brand”

源出古斯堪的纳维亚语“Brandr”,意思是“燃烧”,指的是生产者燃烧印章,然后烙印到产品作为标记。著名营销学家PhilipKotler博士把品牌解释为:“品牌是一种名称、术语、标记、符号或图案,或者是他们的相互组合,用以识别某个产品或服务,并使之与竞争对手的产品或服务相区别。”

2、CI,也称CIS,是英文CorporateIdentitySystem的缩写

目前一般译为“企业视觉形象识别系统”。CI设计,即有关企业视觉形象识别的设计,包括企业名称、标志、标准字体、色彩、象征图案、标语、吉祥物等方面的设计。企业形象识别系统CIS,包括理念识别系统MI(MindIdentity),行为识别系统BI(BehaviorIdentity),视觉识别系统VI(VisualIdentity)。

3、城市CI,即“CityIdentity”被称为城市CI或城市CIS系统

城市品牌形象是在企业品牌与企业形象战略的启蒙和影响下,对现在城市发展进行的重新审视和认知,是一种全新的城市建设理念和城市经营模式。城市形象CIS作为一种系统科学的理论,在城市发展、城市建设、城市经营、城市管理等方面给人以启迪,并将渗透到城市建设的方方面面。在城市发展中引入品牌形象战略CIS,是城市现代文明化的标志。“在当今城市发展中引入品牌形象战略是城市发展的必然,充分的体现了社会价值观从物质向精神的转变,城市CIS是新时期城市经营与营销的重要策略。”

三、城市品牌形象设计的主要形式分析

城市标志既是城市品牌形象识别的主要形式,也是城市的核心价值所在。依据不同类型的城市,形成了理念型、人文型、地域型、和战略型等不同类型的城市标志。

1、理念型城市标志

理念型的城市标志主要侧重于表现城市独特的精神理念、价值观、哲学思想、文化价值等。城市理念是城市的精神,城市精神又是城市文化动力的内核。

2、人文型城市标志

人文型城市标志主要侧重于表现城市人文风貌、历史等各种文化现象。对于城市而言,其文化无不是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结合,同时也是高雅文化与通俗文化、区域文化与世界文化的结合,以形成先进的文化价值体系。

3、地域性城市标志

地域型城市标志是指以突出城市的地域文化特征、地理地貌特征、气候特征等要素为主体的城市视觉符号。

4、战略型城市标志

战略型城市标志是指依据城市的发展规模、战略定位、长远规划作为标志依据。城市的标志不仅可以象征着城市的过去和现有,而且能象征城市的未来。

四、总结

就我国城市发展现状而言,城市品牌形象设计将会不断的发展和创新,从而用视觉传达的表现手法提升城市的品牌。这既有利于城市的经济、环境、人文等方面的发展,也能够提升城市的竞争力。一座城市品牌形象的定位将成为整个城市区域发展的必要元素,也是当今世界城市化发展的必然趋势。所以对城市品牌形象设计的研究将会是当今视觉传达设计领域的新兴课题,也会对我国城市建设的发展起到推动的作用。

作者:刘杨 单位:辽宁传媒学院

篇8

关键词:城市;品牌;视觉识别系统;CI;VI

中图分类号:J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23-0038-02

城市品牌的打造通常按照CI设计惯例,分为MI、BI和VI。其中与视觉部分联系最紧密的是VI,也就是城市品牌视觉形象识别系统。VI又可分为基础部分和应用部分:基础部分以标志为主,城市标志的组成一般由标志、标准色和标准字构成;应用部分主要是以城市标志等的实际应用规范。城市的VI就像城市独特的“脸”,透露出城市的性格、特点,所以不同的城市应该按照其特色为其选择不同的视觉表现。

一、VI设计的含义及起源

VI包含于CI系统中。CI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中期。CI经历了:欧洲诞生、美国成熟、至日本完善。CI系统的具体要素由山田英理提出,他认为CI包含两个方面的概念:. 第一、CI是一种被明确认知企业理念与企业文化的活动;第二、CI是以标志和标准字作为沟通企业理念与企业文化的工具。也就是说,CI应该由MI(Mind Identity)企业理念识别系统,相当于企业的“脑”;BI(Behavior Identity)企业行为识别,即企业的“手”、VI(Visual Identity)企业视觉识别,即企业的“脸”三个部分组成。这样的标准随着时间的发展虽然内容有所增添但主体构成仍保持不变。其中最具传播力和感染力的当属VI。

VI是以标志、标准字、标准色为一体的视觉形象系统设计。设计思路主要借助艺术和设计的表现手法。VI是用视觉语言与公众进行亲切交流。

1962年,联邦德国国家航空公司“德国汉莎航空公司”委托奥托.艾舍和乌尔姆设计学院为该公司设计企业形象系统,设计师们在国际主义平面设计的基础上根据学院正在形成的所谓“系统化设计”模式,将二者结合起来成为为该航空公司设计的依据。其设计的中心是高度标准化、系统化、理性化,设计出统一的企业形象。航空公司的一切广告、传播、服饰、促销展示等都严格按照标准企业形象系统执行。此后,这种设计模式受到美国企业的重视和效仿,并在世界范围内得以推广和发展。

二、城市VI的兴起与发展

城市品牌是一个城市在推广自身城市形象的过程中,根据城市的发展战略定位所传递给社会大众的核心概念,并得到社会的认可,视觉表现出的重要部分就是城市标志。

标志起源于图腾。远古,人们会将自己崇拜的祖先、神灵绘制出来,称为图腾;古代的城邦也会使用一些图形作为城邦标志。图腾、标志就是表明事物特征的记号。如今VI已经不仅仅指为某个城市的需要而设计出的一个记号,它同时承载着用视觉形式向更广泛的公众传达信息,而这一信息量正在逐年增加。每个城市都需要一张独特的“脸”。

城市标志设计中最成功案例是1977年美国设计师Milton Glaser设计的“I love NY”,标志以美国字体设计出的字母I、与纽约缩写字母“NY”之间穿插了一个红心的图案。标志最成功的应用案例就是印在白色的T恤上。这一标志还广泛应用于纪念品及纽约官方旅游网站中。该标志后来被无数地区的人们进行重新设计,演变成各地的文化衫。在911事件之后,设计师设计出“I love NY more than ever”的标志,大批的民众穿着带有这种标志的T恤进行各种纪念活动。这个标志不仅代表着城市的面貌更象征着城市不屈的精神。

三、中国城市VI的历程

中国城市品牌视觉形象识别系统的设计始于90年代末。1997年以“台湾形象策略联盟”中的一批设计师和策划师等为彰化县鹿港镇开发了中国第一个城市VI。此后,台北、台东、花莲、高雄等地区也相继设计出各自的城市视觉形象系统;2001年,香港向世界公布了全新的城市VI;2006年,重庆推出“人人重庆”的城市VI;2007年,杭州VI征集。东莞、三亚、无锡、济南、威海、富阳、扬州、郴州、银川等城市也挑选了各具特色的城市VI。

四、中国城市品牌视觉形象识别系统的现状及问题

(一)城市标志设计的现状及问题

城市品牌视觉形象识别系统中最主要的组成部分就是标志。一个城市拥有好的标志才可能在以后的应用中达到最佳效果。

一般主要创意来源来自与城市相关的历史、文化、经济、政治等。如果对此进行细分的话还可以划分为:地理、人物、传说、花卉、动物、景观等。综合来看主要出现的问题有:

1.图形设计繁琐

如湖南汨罗市的城市标志。纵观整个标志,从图形、文字到色彩都古朴原始,刻画细腻,但更容易让人感觉这像是一幅精美的装饰画,细节过多。此标志在传播过程中有可能会造成误解。因为这种篆刻文字相对复杂不易被辨识完整,加之文字信息多的情况下仍使用篆书就更难辨识。纤细的英文字体相较于上图的繁琐显得视觉上份量过轻。如果标志设计过于繁琐,在实际案例中,尤其对于小面积的纸张应用是十分不利的。

2.城市特点不明显

城市VI设计最主要是根据城市定位。如无锡城市标志,想将太湖、珍珠、拱桥等元素统一化为城市标志。设计上以三个半圆形为主,形成无锡缩写“WX”。设计风格国际化、简洁的,但是过于简洁未能突出无锡特色。标准色选择用不同颜色代表不同寓意,这在应用过程中能够适应设计延展性的需要。

3.表现方式相似

现代标志设计因为制作工艺及媒介开放等优势,表现手法更多样。但标志设计应是形式符合内容。如滨州的城市标志,虽然采用的红色是渐变的设计,想显示出现代的设计感,但是搭配上深蓝色还是像20世纪80年代的设计。

张家港的城市标志表现欠缺。首先,外形以圆形为主,该形式常见于政府、学校等,给人的感觉较为正统但不适合城市宣传用的标志,这种形式对之后的应用也比较不利。其次,图形琐碎,虽然与海洋有关但未突出张家港的特色。渐变色彩的选择上,红色与黄色相搭配,虽是中国人喜爱的色彩搭配但是因为这种颜色搭配使用的过于频繁,相对的识别度也会降低。

4.城市标志设计的吉祥寓意

中国城市VI有共同性,也有每个城市的独特性。在创意中最具特点的就是中国的设计偏重讨个“好口彩”,最好设计的既有文化又具吉祥寓意,这主要源于中国自古以来就在文化中追求吉祥寓意,扎根于中国人的衣食住行中。但国外设计则最主要看重视觉表现。

(二)城市VI应用范围有限

中国大多数城市都注重“海选”,在各大媒体上征集VI设计,但其后的应用设计却淡出人们的视野。在城市中也鲜少见到这些标志,更没有像国外将城市VI做到广泛应用。

五、中国城市品牌视觉形象识别系统发展的改进建议

城市需要一个优良、可持续的“好设计”,好的标志就像一把钥匙,用这把钥匙去打开一扇大门,大门里是城市的各个侧影。侧影为点,点串成线,汇聚成城。如何设计出好的标志任重道远。综合各种案例进行分析,笔者提出一些发展建议:

(一)图形设计综合化、简洁化

越简单的图形越容易被理解、被记忆。标志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识别。提取最具城市特点的事物为设计主题,加以巧妙构造,使得设计既能满足简洁化又能达到综合化。

图形、文字、色彩三者成为统一整体,尤其在图形与文字的搭配上需注意,如果营造古典感,既要体现出平衡感又要避免过于繁琐。一个标志要是想长期存在,必须要具有简单基本的形式。

(二)城市品牌形象定位形象化、表现风格化

每座城市就像不同性格的人,需要用不同角度去观察。

表现无锡,并不一定要出现泥人形象,也可以利用泥人的绘画手法去表现。可以将城市的各种颜色进行收集,重新分析、设计。列举出该城市的色谱,从色谱中进行筛选。这是一项艰巨的工作,也非单个设计师能独立完成,所以需要团队合作。这其实会牵出下一个问题:即设计的合作形式。以城市为题需要大量调研、实地考察和数据支持。才能设计的更因地制宜。

(三)加强城市品牌视觉识别系统的评测

因为城市品牌VI是一项非常庞大的系统工程,很多设计者并不一定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如果想得到一个专业作品并长期合作、根据不同历史发展时期进行调整的话,城市项目可能与专业设计公司或机构合作会更好。如2000年由香港政府提出的一项推动香港成为“亚洲国际都会”的城市形象推广计划,就是由香港行政长官下属的“策略发展委员会”提出了对外推广香港的建议,香港政府请众多设计专家和小组进行了一年多的筹备工作,包括在本港和世界各地进行意见调查、衡量香港有什么优势之处。所有研究成果交由品牌形象专家及创作总监进行分析,该计划小组随后向香港政府提交了多个建立香港品牌的设计创作方案。在充分准备之下,从策划到向公众公布,每一步都扎实稳健,最后的结果显然是令人满意的。

(四)增强城市品牌视觉识别系统的生命力和延展性

今天的传播是国际化的,这就意味着城市品牌形象视觉识别系统的设计和推广也是国际化的,注意增强城市品牌视觉识别系统的延展性。中国的很多城市还停留在平面媒体应用上,而国外很多城市已经通过APP等各种媒体进行传播。增强视觉识别系统的传播媒体,发现新媒体也是发展的一个方向。

一个标志放在历史长河中来看是具有稳定性的,但同时也具有可变性。像众多发展久远的大企业一样,在历史发展中根据不同历史时期的设计审美对标志进行修整和更换是保持企业形象生命力的一种方式。

(五)注重纪念品的包装设计和新型纪念品开发

城市纪念品可以成为城市品牌形象传播中的重要环节。选取一套本地特产作为城市品牌视觉识别系统中的一个环节也有很好的宣传作用。这需要对产品本身严格筛选、质量把关,同时需要整体化、统一化城市标志又要赋予每个产品特色包装。可以参考国际著名博物馆等机构做法:如开发出以展品的大小复制品作为特色产品,购买时给予的包装上统一印上的标志。除作为工艺品单独观赏,也可购买到做成翠玉白菜的冰箱贴等现代实际生活用品的纪念品。

综上所述,城市品牌视觉识别系统是一个有机整体。每一个组成都与整体成败息息相关。中国的城市正处于城市形象的探索阶段,希望上述建议能给予城市品牌视觉识别系统的构建上一些启示。

参考文献:

[1]龚正伟.企业形象(CI)设计[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年.

篇9

关键词:艺术审美视阈 城市文化形象 设计 范式

基金项目:本文为2013年度河北省社科基金年度项目《艺术审美视阈下城市文化形象设计范式研究》的成果之一,项目编号为: HB13YS010

“城市文化形象是城市文化的集中反映和具体表现,是包括历史文化传统、自然环境、城市建筑、人文环境、社会制度、社会生活、风尚习惯、文明礼仪、精神信仰等在内的所有文化意象的复合体,具有深层的文化结构和精神内蕴,是城市性格的集中显现,也是整个城市文化高度抽象后的精神指向,具有超越时间和空间的象征力量。”[1]而作为城市文化形象之一的建筑,其设计不仅要追求实用性和技术性,也更应该追求艺术性和审美性,以直观性和可感性强的特点更好地传达一个城市的韵味。

本文拟从以下几个方面对艺术审美视阈下城市建筑的设计提供几个范式。

18世纪德国的哲学家谢林的“建筑是凝固的音乐”突出强调了建筑语言的表现性特征。建筑,不仅仅是可视可触的外在实体,也在表现丰富的内在精神,它是外在世界和内在世界高度统一而产生的和谐。北京天坛,为明、清两朝皇帝祭天、求雨和祈祷丰年专用。天坛有坛墙两重,形成内外坛,坛墙南方北圆,象征天圆地方。著名的祈年殿在最北方,这是天坛内最宏伟、最华丽的建筑,也是想象中离天最近的地方。天坛充分传达着天、地、神、人四者统一的中国古代精神,是中国古人沉思冥想、静观宇宙生命、弃绝自我融入自然的精神指向。1998年天坛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所以,在城市建筑的设计上,应该有意识地通过它把一个城市的人文精神传达出来。不仅能用眼睛看,更要让人用心去体悟、去揣摩一个城市的厚重,这是建筑应该担负起的责任。

一座城市的文化传统、时代风貌,也会在作为城市文化形象之一的建筑上得以感性地显现。换言之,一座城市的过去、现在和未来,都应该在这座城市的建筑上有所表现。身处其中,建筑应该可以让人感怀到历史的丰富和厚重,感受到这座城市曾经的光荣和梦想,让心灵在历史的浸润中得以饱满地面对今天的生活,和对未来保有信心满满。所以,在城市建筑的设计中,传统和现代的交织与碰撞以及对未来的昭示,都应该成为一个重要的参考因子。比如胡同之于北京,胡同作为北京古老文化的积淀和载体,对于今天的北京而言,仍具有穿越时空的永恒魅力。鉴于此,即使今天北京的建筑设计,也应该是在维护传统情结的基础上展现它作为国际大都市和首都的时代风貌,也只有此,才能让它更有吸引力。再如江南水乡,廊街岸柳、深巷老宅、小桥流水、茶馆、染坊、典当、戏台、道观、寺庙都是与之血肉相连的特定的文化符号。脱离这些古老文化的载体,它的建筑将大为逊色甚至仅仅是一堆物质性建筑材料的堆砌而已。而山东潍坊,更是充分利用风筝、剪纸字画、板桥故居等当地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进行旧城改造,通过不同凡响的文化构思,实现了城市本身的转变,对于其他城市而言,不失为一个成功的借鉴。所以城市建筑的设计,必须要学会吸收借鉴历史文化积淀中的营养,并赋予传统新的时代风貌的精髓,融会贯通,让历史文化脉络的发展在它身上以形象直观的方式表现出来,而这种表现,也是这座城市通向未来的物质化了的精神导向。

一座城市,首先向别人做出自我介绍和形象展示的,还是建筑。说到底,建筑是一座城市的身份象征和标签,而且不同城市的建筑,又都是个性鲜明。因为一座城市连同它的文化形象,都是一定地域一定时期的民风、民俗、审美习惯和生活方式的视觉呈现。因为“富有个性特色的城市形象是城市文化长期发展的历史结果和自然流露,好比茶水之于老成都,六朝烟水气之于南京的担夫,这种形象本身植根于城市文化悠久丰厚的土壤之中,具有广泛的市民基础……”[1]这就如一看到金字塔就自然而然地想到埃及一样,金字塔已经成为埃及的象征。古埃及人认为住房只是临时的住所,而死后的坟墓才是永恒的家。这种对待生与死的独特认识,使得古埃及人热衷于陵墓的建造和装饰,并发挥到极致。古老的金字塔,就在造型与非造型的交织中,服务着古埃及人灵魂不死的观念,实现了由一个世界向另一个世界的转换。金字塔之于埃及,正如埃及之于金字塔,二者已经无法分割。金字塔不仅是古埃及人生命永恒观念的简朴象征,也是埃及历史文化的象征,是埃及的纪念碑。其他的再如泰姬陵之于印度、悉尼歌剧院之于悉尼等等不一枚举。所以,建筑设计必须体现独特的地域风情特色,应该努力让建筑成为一坐城市一个地区乃至一个国家的象征或者是身份标签。它应该是这样的一个窗口,通过它,人们一眼就能捕捉到一座城市一个地区或者是一个国家的特点,把这座城市这个地区或者是这个国家放在一个由特定的时代、种族和环境融合而成的大背景中去解读,去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

中国古典美学追求天人统一,即主张人与自然是亲和亲子的关系。对这种理论的现代诠释就是和谐,许多中国古代的建筑杰作也高度凝聚了这一美学理念,这也是现代城市设计中应该考虑的一个因素。一是为了传统艺术精神的传承,二是追求建筑本身“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自然之美,也是大美。建筑的和谐,首先表现为与当地自然的和谐,协调自然环境与人工建筑之间的关系。如大家熟知的悉尼歌剧院,由三组巨大的壳片组成的外观,如海上扬起的风帆,与周围环境相映成趣、相得益彰,似乎要带着人们的音乐梦想起航,一切是那么的自然和谐。协调处理好建筑与社会的关系,也是这种和谐理念的一种体现。建筑,同其他任何艺术一样,都是与时代精神交融的产物。比如欧洲的哥特式建筑,就是欧洲中世纪基督教精神的反映,是否定现实生活,否定人的正常的情感和欲望,而将一切寄希望于渺茫的来世生活的宗教情怀的精神折射。哥特式建筑中那高耸入云的尖塔,那光怪陆离的内部空间,就企图要把人的灵魂带向虚无缥缈的天国世界。任何建筑,就其功能而言,首先是实用价值的追求,而审美是要依附于实用的。所以,建筑的设计,还要考虑到它与人的和谐,既要满足于人们在生活中的某种现实需要,又能体现出人们特定的美学追求,即从物质和精神上都要促成建筑与人和谐统一的理想境界的实现。如中国古代的园林建筑,既为中国古代的文人雅士们营造出返璞归真、天然野趣的自然境界,又是他们所追求的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齐一的美学思想的诗意体现。在建筑设计中,只有做到建筑与自然、社会、人的和谐,才能促成一个大和谐、大一统的“天人统一”的理想境界的实现,给人以诗意地栖居。

建筑,连同其他城市文化形象,在艺术审美视阈下是以审美客体的方式存在的,是城市审美文化和公众审美文化的典型体现,反过来又会对审美主体的提升起到积极的作用。相对于其他的城市文化形象,建筑作用的发挥又是那样的随时随地。所以,建筑的设计,更应该注重与城市文化精神的内在统一。

参考文献

[1] 高小康,耿波.都市形象与城市精神[A]//胡惠林,刘士林.都

篇10

关键词:课程转型;建筑物;沉降观测

0 引言

为了满足就业需求,本文立足于《工程测量》课程转型课外实践项目研究。通过教研室研究探讨,最终将沉降观测项目作为学生课外实践项目,目的是进一步增强学生的测量能力和水平。

地质条件、地震、荷载及外力作用的变化等都会引起建筑物的变形,当变形由量变转变成质变的时候,将会造成事故,导致重大损失。所以垂直位移观测非常重要,其遵循从控制到碎部的原则。

1 沉降观测实施方案

(一)学生的选取。沉降观测是一种长期的周期性的观测,观测人员从大三学生中选拨一部分学生,分为若干组,每组6人(1人观测,1人记录,2人扶尺,1人组织,1人备用),大三学生毕业前将此项工作交接给下一级学生,以此类推,来保证沉降观测不间断。

(二)观测建筑物的选取。为了解使用期间建筑物的沉降变化情况,须对建筑物进行沉降观测,测量其沉降量,沉降差及沉降速度,为建筑物的安全使用提供参考依据。我们将在校园里选取两栋建筑物进行沉陷观测,一栋是新建成不久的新楼,一栋是建成时间已久的旧楼。

(三)基准点的布设。为了保证测量的基准统一,需布设测量基准点,一般需要与国家水准点联测,获得绝对高程。基准点是沉降观测的基准,因此水准几点的布设应满足以下要求:

(1)要有足够的稳定性。

(2)具备检核条件。高程基准点的数目不应少于三个,因为少于三个时,如果有一点发生变化,就难以判定哪一点发生了变化。

(3)要满足一定的观测精度和需要。基准点和沉降观测点之间的距离应适中,不宜超过100m。

基准点可布设成闭合环、结点或附和水准路线等形式。其精度等级分为四级,主要从检测已测高差较差、使用仪器、观测方法及要求等方面来区分。

(四)工作基点的布设。由于地形原因,基准点和观测点之间的距离无法设置在适宜距离范围内,从基准点无法观测到沉降观测点时,需要在沉降观测点附近相对稳定的地方,设立一些可以利用来直接对变形点进行观测的过渡点,即工作基点。由于工作基点离变形体较近,可能也会发生变形,因而也要周期性地进行观测,每年应进行一至两次与水准基点的联测,来检查工作基点是否发生变动。联测工作应尽可能选择固定的月份,即保证外界影响条件相同。所以布置工作基点的目的是为了便于测量工作,并减少测量误差。

(五)沉降观测点的布设。沉降观测点的数目和位置应能全面反映所观测建筑物沉降的情况。

(1)沉降观测点的位置。设置在建筑物四角,沉降缝两侧,荷载有变化的部位,观测点的标志应稳固、明显,不影响建筑物的美观和使用,通常采用角钢、圆钢或铆钉作为标志,点位应避开障碍物,便于观测和长期保存。

(2)沉降观测点的数量。一般是均匀布置的,它们之间的距离一般为10-20m,具体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调整。

观测点与水准基点组成附和或闭合水准路线。为了使沉降观测顺利进行,应将沉降观测点、基准点相互位置关系绘制在平面图上。

(六)沉降观测方法

(1)沉降观测的时间。建筑物的沉降观测的观测周期应根据荷载增加的情况、施工的进度和沉降量的大小决定。当建筑物进入投入使用阶段后,变形不大,观测周期可选一个月、两个月、半年等不同的周期。本次所选的两栋建筑物均已竣工投产,且未出现倾斜、裂缝等,所以学生可在刚开始观测时段观测周期为一个月,观测几个月后,进行沉降情况分析,是否将观测周期延长。

(2)沉降观测的方法。观测时先后视水准基点,接着依次前视各沉降观测点,最后再次后视该水准基点,两次后视读数之差不应超过1mm,沉降观测的水准路线应为闭合水准路线。由于本次选取的建筑物为多层建筑,所以采用DS3水准仪,用四等水准测量方法进行即可。

(3)沉降观测的要求。沉降观测是一项长期周期性工作,为了减少误差,应尽可能做到固定观测人员、固定水准仪和水准尺、固定水准基点、按规定的日期、方法、测站及既定的路线进行观测。

(七)沉降观测的成果整理

(1)整理原始数据、计算沉降量。将原始数据和根据原始数据所得的计算数据填入《建筑物沉降观测记录表》中。

(2)绘制沉降曲线。绘制时间与沉降量、时间与荷载关系曲线,分别以沉降量、荷载为纵轴,以时间为横轴,组成直角坐标系,用曲线将标出的点连接起来,即绘制出各观测点的沉降量-荷重-时间关系曲线图。

(3)沉降分析报告。每观测两年,观测学生需撰写沉降分析报告,并对两年的观测成果进行汇总分析。

2 结语

沉降观测是一项长期、复杂且系统的工作,也是每栋建筑物都必须进行的工作,所以将沉降观测作为《工程测量》课程的课外实践项目非常有实际意义。学生需在指导教师的引导下,通过自己课外认真研读,方能达标,该课外实践项目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测量水平,更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通过此课外实践项目的开展,为学生毕业后顺利快速进入工作做好了铺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