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支付优缺点范文

时间:2024-01-02 17:56:0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移动支付优缺点,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移动支付优缺点

篇1

【关键词】支付工具;移动支付;建议

随着因特网的飞速发展,3G时代来临,移动通信技术和互联网发展的不断交融,智能终端等基础设施的普及和不断更新完善,移动支付逐渐步入人们的生活,受到重视。在不断的研究、探索下,移动支付在一些领域中开始尝试应用,在用户和市场规模方面达到了一定的规模。

移动支付是继自助银行、网上银行和电话银行后,一种新兴的支付方式,它通过移动终端为客户所消费的商品和服务提供账务结算支付的服务[1]。移动支付通常使用的移动终端包括手机、移动PC、掌上电脑(PDA)或是其它当前较为复杂的电子设备。而由于手机的广泛应用,使得其在移动支付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故通常将移动支付狭义地称为手机支付。

移动支付之所以受到业界的普遍关注,是因为比起传统的支付方式,它具有以下的优势:一是成本费用低。移动支付可以省去商家和用户支付过程中许多中间环节,减少业务流转过程,支付更加方便、快捷,可以有效减轻银行的柜台压力。二是效率优势。移动支付可以提高资金的运转效率,无纸化办公消除了现金交易带来的假币、保存和携带等风险,提高了商户的资金运营效率和安全性。三是便捷优势。移动支付可以提高支付的便利性,移动通信网络覆盖面广,移动终端能机随人动,可以随时随地为用户提供支付服务。据调查,截止2006年,我国固定、移动电话用户超过了7亿,并且手机使用的普及率远远高于计算机,这意味着移动互联网具有先天的客户群优势。[2]

面对这个未来最具有发展前景的移动支付新兴市场,业界各方均表现出巨大的热情。自1999年移动支付的概念在国内出现起,经过十几年的发展,许多专家提出了大量移动支付相关应用的设想,为移动支付业务发展绘画出一幅美好的蓝图,但是现实中其具体应用范围仍旧较小,预期的大规模应用一直都未实现,也就是说目前移动支付的发展状态并不乐观,还存在许多问题需要改善。

一、移动支付目前存在的问题

(一)移动支付没有形成统一的标准,还未形成主流的解决方案

移动支付参与机构众多,产业链较长,各参与者通过电子信息的交互来完成支付业务。目前我国移动支付存在两种标准:银联主推的13.56MHz和以电信运营商为主导的2.4GHz。通过大量的实践与探讨,这两种标准各有优缺点,并都形成了一定的发展规模。但是没有统一的标准,给产业链各参与方带来了巨大的困惑,也给用户的使用造成不便。现提出的移动支付解决方案主要有智能SD卡、双界面天线卡、NFC手机等[3],移动支付产品虽然不少,但这些方案各有其利弊,目前尚未形成主流、完善的产品解决方案,产品技术有待提高。

(二)移动支付的技术支持仍需提高

全球主要的智能手机品牌有很多种,不同的手机可能采用不同的开发部署和操作系统。手机终端的多样性决定了移动支付运营商提供的服务必须要考虑到不同手机的差异性,对不同操作系统的手机能够兼容,增加自动适配机制。因而需要将大量的资源投入到相关产品的设计、开发、测试、运维环节中。此外,目前支持移动支付业务的相关产品和基础设备等硬件设施还不完善,如让持有NFC功能手机的客户实现“刷”手机,则需要投入和改造大量的设备。

(三)安全问题

这是用户普遍关注的问题,包括账户、密码、认证、交易信息的存储、传输安全、个人账户资金、小额沉淀资金的安全等[4]。现有的大部分用户手机不具备安全性较高的硬件加密、认证条件等安全措施。如何解决手机丢失、信息泄露、唯一身份识别等问题是移动支付安全的重大问题,是开展大额支付的首要条件,需要完善的相关安全基础设施,如在重要业务中引入电子签名、数字认证等安全机制。

(四)法律法规环境还不成熟

我国移动支付产业尚处于初级发展阶段,与之相对应,其发展状态也呈现出一个产业发展初期的无序特征。在没有法律政策规范下,许多业务快速发展,但有些正处于灰色地带,则未来某些业务可能将面临被管制或取缔的风险。

上述这些问题,有些属于发展中的问题,可以逐步得到解决。随着移动支付的进一步发展,还会出现很多新的问题,我们必须要深入分析研究国内外移动支付发展、实践,探求阻碍我国移动支付快速发展的关键所在。

二、移动支付业务未来发展的建议

(一)统一标准,尽快形成主流的产品应用方案

对于银联和电信运营商主导的两种标准,均存在明显的优缺点,最终哪种标准更符合我国移动支付产业的发展,需要尽快明确并统一,以便移动支付产业链中的各方可以明确权责,各司其职。根据移动支付业务的特点,加紧制订和完善移动支付业务开展的业务管理办法,按照统一标准和管理要求对移动支付业务中各相关机构进行监管。同时根据我国移动支付业务发展的特点,选择适合于国内移动支付的产品解决方案。

(二)充分发挥各方优势,加强支付产业链的各方密切合作

移动支付产业链较长,涉及的参与者主要包括银行(银联)等金融机构、电信运营商、支付服务提供商、商户及个人用户等[5],它们都有各自的资源优势,只有相互紧密合作,整合各环节的优势资源,形成专业分工,优势互补的产业模式,才能有效地促进移动支付市场的快速、稳健发展。如移动营运商要确保支付网络畅通无阻、稳定,而金融机构要加强优化支付环节流程,准确处理支付指令,并加强风险防范等等。

(三)加快全面创新

在移动支付发展中,要不断探索研究新兴技术理念,如“云计算”、“物联网”等新兴技术,将这些新技术应用到移动支付产业中,加强不断创新对于移动支付市场和整个产业链的发展都非常重要。根据不同地域的特点和进展情况,创新移动支付服务。对前期进行试点的移动支付工作进行总结,逐步拓宽移动支付服务的业务领域。因时制宜地进行移动支付产品推广工作,提高移动支付服务的附加值。

(四)注重培养用户移动支付理念

移动支付作为一种新兴的支付方式,目前用户对它的接受、认可度还较低,所以加强用户的移动支付理念和使用习惯的培养对于移动支付的发展十分重要。首先支付组织应加大对移动支付的宣传力度,让广大用户对该新产品有一定的认识感知;其次通过提升产品品质和不断更新技术服务来消除用户的使用疑虑,在用户放心的基础上才能带来更多的用户;第三,采用合理有效的促销方法吸引用户,提升产品的客户体验,从而扩大移动支付产业的客户规模。

三、结论

随着移动通信技术的迅速发展,移动支付的发展前景广阔,移动支付将成为支付业的未来,因而我们要抓住机遇,合理妥善地解决移动支付当前存在的一些问题,从国内已有的应用出发,为用户提供更好的服务,推动我国移动支付产业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蔡东.大力推动移动支付产业发展[J].金融电子化,2011(11):194.

[2]管帅.移动支付风险分析及安全策略[J].商场现代化,2008(01).

[3]龚敏.移动支付的技术标准、格局及前景探析[J].计算机时代,2012(02).

[4]张燕燕.移动支付的安全机制研究[J].科技信息,2010,21.

篇2

关键词:第三方支付平台 支付宝 微信支付 满意度 

随着互联网的不断普及,我国使用移动互联网的人数持续增加。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8月3日的最新《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6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已达7.1亿,其中手机网民6.56亿。而我国网民数量的增多,也为网络第三方支付平台的使用提供了更多用户基础。第三方支付平台是指与银行(通常是多家银行)签约,并具备一定实力和信誉保障的第三方独立机构提供的交易支持平台,是买卖双方在交易过程中的资金“中间平台”,是在银行监管下保障交易双方利益的独立机构。在通过第三方支付平台的交易中,买方使用第三方平台提供的账户进行货款支付,第三方再将款项转至卖家账户。 

根据艾瑞咨询,2015年第三季度中国第三方互联网支付交易规模达到30747.9亿元,同比增长52.6%,中国网上支付规模增长率高达9.3%(见图1),不断刷新着我国移动电子商务的交易量。据速途网调查,2015年第三季度第三方支付平台中,支付宝以61.9%的比例占据大部分支付市场,领先于其他平台。财付通市场份额仅次于支付宝,排在第二位,微信支付、QQ钱包两种新支付入口的快速发展使其市场占比进一步扩大。 

创立于2004年的支付宝是国内领先的独立第三方支付平台,主要提供支付及理财服务,包括网购担保交易、网络交付、转账还款、个人理财等多个领域,从2004年建立至今,为电子商务各个领域的用户创造了丰富的价值,拥有庞大的互联网用户基础。随着网民数量的增多和网络技术的日趋成熟,支付宝逐渐兴起于2008年,截至2008年8月底,支付宝用户首次达到一亿人。 

微信支付功能开通于2014年3月,具有完整的社交关系链,建立起了个人与个人、个人与企业之间支付的连接,用户可以通过手机完成快速的支付流程,方便快捷且同時具有多种娱乐功能。2015年春节期间爆红的微信红包,更是充分调动了各年龄段人们的好奇心与积极性,使得使用人数快速增长,致使微信支付同样在人们日常生活中占据了一席之地,截至2015年第一季度末,微信支付用户已达到4亿左右。   

支付宝和微信支付都对近年来人们的生活习惯和互联网支付交易金额产生了重大影响,逐渐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离不开的一部分。而支付宝与微信支付究竟哪种支付方式人群受众更广,人们对其使用满意度又有多高,又是什么因素会影响到人们对这两种支付方式的满意度,本文就支付宝与微信支付的受众群进行了线上问卷调查,得出了如下结论。 

二、数据描述 

上班人群对于支付平台的选择与使用对于整个第三方支付市场有着关键的影响,为了更具体地了解该类人群使用和评价第三方支付平台的影响因素,尤其是对于两大巨头支付宝和微信的偏好和满意度,本次调查以电子问卷形式于2016年8月在山东莱芜市对该地区的上班人群进行了抽样调查(见图2),共计发放问卷121份,有效问卷114份。该问卷的内容主要包括三个部分,被调查者个人信息部分、目前最常使用的第三方支付方式部分、对自己最常使用的第三方支付方式评价及期望部分。调查年龄分布为15至60岁,其中男性占比例45.45%,女性占比例54.55%,男女比例基本持平。其中,主体可分为25-29岁、30-44岁、45-59岁三组,在每一组中,男女比例都基本持平。   

三、数据结果与分析 

(一)被调查者个人信息部分 

问卷填写者受教育程度大多为本科,占52.86%,高中、中专及以下占17.36%,大专占20.66%,还有少数为硕士学位,没有博士及以上学位(见图3),被调查者平均月收入分布,(见图4)。 

(二)目前最常使用的第三方支付方式部分 

从图5中可以看出,68.6%的人最常使用的第三方支付方式为手机支付宝,24.79%的人最常使用的第三方支付方式为微信支付,0.83%的人最常使用的第三方支付方式为快钱,5.79%的人最常使用的第三方支付方式为其他。从调查获得的饼状图来看,相比于微信支付,支付宝在日常生活中被使用的频率要更高一些。   

(三)对自己最常使用的第三方支付方式评价及期望部分 

满意程度部分——使用手机支付宝的人8.43%对该支付方式一般满意,54.22%对该支付方式比较满意,37.35%对该支付方式非常满意。而使用微信支付的人16.67%对该支付方式一般满意,43.33%对该支付方式比较满意,40%对该支付方式非常满意。不难看出,使用手机支付宝的人对支付宝的评价保守一些,其满意程度更偏向于中性评价比较满意,而使用微信支付的人相比而言,两极略呈分化趋势,一般满意和非常满意所占的比例都要更高(见图6)。 

使用原因部分——由图7可看出,用两种支付方式的人绝大多数是由于该支付平台操作简单、便捷容易而使用,说明对于大多数有一定年龄的上班人群来说,技术上的简单直白更易被自己接受。而使用手机支付宝的人中,还有39.76%是由于常用的购物平台指定使用该购物平台而使用该支付方式,这一比例远远高于微信支付中因为此原因使用支付方式的人。由此可见,由于购物的需要,人们往往会默认使用某一支付方式,所以支付方式的推广就显得尤为重要。

未来期望部分——关于最常使用的支付方式未来需要在哪些方面做出改进,使用手机支付宝的人40.96%认为需要加大优惠力度,而微信支付此方面仅为26.67%,使用手机支付宝的人61.45%认为将来需要对安全方面进行升级,微信支付此方面高达70%。人们对两者需要改进的方面差别较大,说明二者各有优缺点且长短分明。从图8调查中得到的数据来看,人们最关心的问题还是安全性问题,甚至高过了操作的简便性方面。在目前来看,手机支付宝在优惠力度方面还有所欠缺,而微信支付则需要在安全性方面加大升级力度。 

关于是否会在有其他支付渠道时依然选择该支付方式,如图9可知,使用手机支付宝的人77.11%会继续使用,略高于微信支付的73.33%。说明相比于微信支付,人们对手机支付宝的满意程度更高一些,但手机支付宝也并不是一骑绝尘,微信支付仍然有上升甚至赶超的空间。 

四、结论   

本文基于对114名上班族的调查,分析了人们最常使用某一支付平台的原因、对该平台的满意程度、忧虑及期望。调查得出以下结论。第一,人們在进行平台选择的时候,会受到便捷性、购物平台、优惠力度等因素的影响,也会因为使用操作的简便性和固定购物平台的绑定而使用某一支付方式。第二,被调查者的年龄和月收入对最常使用哪一个支付平台影响不大。第三,在目前的日常生活中,支付宝比微信支付更受人们欢迎,而人们对手机支付宝的满意程度也略高于微信支付。第四,手机支付宝和微信支付的侧重点有所不同,在人们眼中各自的优缺点也比较明显且显著不同。 

综合调查数据和结果分析,各平台在进行运营的时候,要重视操作的简便易懂和用户的满意程度,要清楚自己的优势,利用自己的优势来获得客户、留住客户;也要找出自己在哪些方面有所欠缺,从而加以改善。比如微信支付要想提高自己在使用人群中的满意度,需要在安全性优惠力度上多下功夫;要想提高在人群中的被使用频率,可以选择与人们常用的购物平台捆绑或多投放些电子广告。支付宝要想保持自己的优势地位,在继续推广自己被使用范围的同时,也要注意自己操作上的简单化,使自己更易被大众所接受。各平台要对人们的意见给予一定的关注,借鉴人群的意见加以改进,完善自己的程序从而推动新技术的出现,促进第三方支付和社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奚中阳. 第三方移动支付影响因素研究[D].昆明:云南财经大学,2015. 

[2] 李长城. 第三方移动支付用户接受影响因素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5. 

[3] 杨淑娥,陈敬慧. 基于使用与满足理论的受众需求研究——从微信红包谈起[J]. 出版广角,2016,10:67- 69. 

篇3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 企业金融交易 金融服务

互联网金融在现代企业的金融交易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互联网金融方兴未艾的时代背景下,企业要在原有金融交易模式的基础上,探索新的金融方式,促进企业的发展。但同时,企业不能忽视传统金融,因为传统金融在几百年的发展中形成了自己的优势,而互联网金融正处于起步阶段,本身也有些不足之处。

一、互联网金融的内涵定义

自互联网金融出现以来,业内始终没有对其内涵和外延的定义达成一致的认识,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互联网金融是种新兴产业,还在持续不断的变化与演进之中,况且传统金融与互联网金融也在不断地进行着交替融合。不可否认,这种融合在不断地加快和深化,其趋势不可阻挡。著名企业家、阿里巴巴主创人马云曾表示,希望借助互联网金融促进传统金融的发展,并同时给传统不能提供很好的服务的80%企业注入互联网金融带来的新的因素,利用互联网便捷的优势推动更多企业金融事业的发展和进步。从马云的诉求可以窥见些关于互联网金融的定义。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发展,其对生活各方面的影响越来越明显,也有越来越多的人关于互联网金融的定义进行了各自的表述,综合各家的看法,我们不难从广义上得出关于互联网金融的定义:所谓互联网金融,简单地说就是互联网与金融的体化,是借助互联网“便捷”、“共享”、“公平”、“开放”的优点实现金融交易过程中的支付、资金服务、金融服务等操作,从而带来诸多便利。当然,关于互联网金融的定义也会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不断更新。

二、互联网金融与传统金融的比较

在现在的传统金融领域中,各类金融技术的应用、风险的控制和产品的设计能力都已经相当成熟,远非刚刚起步时那样简单。在互联网金融还没有兴起时,传统金融负责金融领域的方方面面。在时展的大背景下,互联网金融出现,由于其更多、更独特的优点,互联网金融涉及了更大的企业和一些新兴领域,比如各大企业理财产品的销售、第三方支付和P2P贷款等,这些业务对互联网金融来说,还算是比较简易的,它们或者不需要进行产品设计,或者基于系统完成,或者不需要太多流程。然而对于企业需大量的金融技术积累才能够完成的投资银行、衍生品设计等高端金融业务,由于相关技术的缺乏,互联网金融也无法完成。现代企业的发展对传统金融和互联网金融提出了更多的要求,金融业还需进步的更新和发展。

对于现代企业而言,互联网金融在支付、理财、融资和外汇合作风方面发挥着重大作用,可以作为企业的种战略平台投入到更广阔的使用领域,因为这种战略平台具有传统金融不具备的优点应:首先,这是一种大数据平台,所谓大数据就是既包括结构性数据,又包括非结构性数据;既包括自身数据,也包括第三方获取的非自身数据。通过这些数据企业可以认识客户,了解客户,从而与客户取得更愉快的合作。其次,这种战略平台可以进行更广阔、更深入的交汇,在企业传统的金融模式中,企业可以同时为A客户和B客户提供所有的金融服务,但却不能将A、B讲个客户关联起来。而互联网金融业可以将两个客户关联起来形成像A2A、A2B、B2B这样的金融链条,这样企业可以变成个信息的提供者,变成个联系的服务商,这有利于企业节省定的财力物力人力。最后,这个平台是无边际的,除了传统业务内容,企业还可以结合时代的发展,利用互联网金融开拓出新的业务领域,进行综合化服务。

传统金融与互联网各有优缺点,但互联网金融方便、快捷,拥有广泛的平台和发展空间,唯一不足的就是容易出现信息安全隐患。企业要综合应用这两种金融形式发展业务,促进自身的发展。

三、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前景

支付方式、信息处理等方面,互联网金融有着传统金融无法比拟的优势,得到了越来越多的企业(尤其是大企业)的青睐,可以说互联网金融得发展前景相当乐观。互联网金融在支付方式方面最大的特点就是便捷的移动支付,也就是说企业可以在银行网银系统开立各类金融账户,并通过移动网络进行证券、现金等金融资产的支付和转移。这种支付方式以电子化的支付清算代替现钞流通,降低了企业的交易成本。在信息处理方面,因为有大数据、云计算等的网络技术保障,企业双方的交易信息可以通过互联网金融平台进行公布和传播,这些信息可以通过相关客户的搜索而最终形成时间连续、动态变化的信息序列,有利于企业的宣传和更多客户关系的建立。可见,在企业的整个交易过程中,互联网金融大大缩短了交易链接、降低了交易成本,同时它还可以给出任何资金需求者的风险定价或动态违约概率,可以降低企业交易风险。

互联网金融发展仍然处于起步阶段,除了以上几方面,在动支付替代传统支付业务、P2P小额信贷替代传统存贷款业务、众筹融资替代传统证券业务等方面,互联网金融的发展趋势也越来越明显,有很广阔的发展前景。

篇4

WU—T将NGN应具有的基本特征概括为以下几点:多业务(话音与数据、固定与移动、点到点与广播的会聚)、宽带化(具有端到端透明性)、分组化、开放性(控制功能与承载能力分离,业务功能与传送功能分离,用户接入与业务提供分离)、移动性、兼容性(与现有网的互通)。可运营的移动5G网络,是NGN的一个子集。因此它将在NON网络基本特征之上,特别关注移动性、安全性和可管理性(包括qoS的保证)。移动业务产品的概念,从“网络+设备二产品”的概念,发展到“基础网络+业务支撑网络+服务网络=综合业务通信产品”;其要素的进化可以概括为“通话时长-->数据流量-->内容服务”。

1.3G移动增值业务分类

除继承了2G的端到端语音业务(包括移动语音增值业务)外,3G的移动增值业务主要可以划分为以下种类:

1)作为传统INTER,NET延伸的移动互联网业务;

2)消息(Mess&ge)类业务,包括点对点短消息SMS/EMS、统一消息UMS、多媒体消息MMS、即时消息lM四类,以及小区广播短消息服务(SMSCB)等边缘业务;

3)基于位置的业务LBS,其发展方向为CELL+GPS;

4)互动游戏类业务,包括下载游戏和在线游戏;

5)移动电子商务,包括移动支付、手机银行、移动售货机、移动票务等业务;

6)面向集团客户的行业应用和定制增强型应用;

7)基于互动多媒体平台的视频应用。

以上业务分类,都是以内容服务为核心,在此分类基础上进行业务流的详细分析,有助于理清3G内容管理平台的实现需求。

2.业务流分类

一个完整的移动业务平台解决方案由业务实现、业务管理控制、业务决策三个层次组成。为了更加有效地描述业务网/支撑网之间的数据分界问题,有必要将移动业务流进一步细分为业务控制流、业务数据流和业务服务流等三种类别。具体定义如下:

业务控制流: 自用户端至业务门户(或者业务网关)至移动业务管理平台中的业务流,主要是针对移动用户管理的业务控制流,包括用户对业务的订购关系建立、用户个性化路由设置等;另一方面从内容和应用服务平台至移动数据业务管理平台中的业务流,实际上是针对3P管理的业务控制流,其界面为提供给SP/CP使用的业务配置界面、内容目录管理和加载入口等。

业务数据流:由内容和应用服务平台至业务网关至用户端的业务流,是真正的业务数据流。业务数据流是用户通过手机终端真正与移动网络进行交互的实际内容。

业务服务流:由运营商BOSS系统至移动数据业务管理平台中的业务流,主要体现的是业务服务流性质,包括BOSS向数据业务管理平台同步营业数据、用户状态数据等,以及呼叫记录(话单)在BOSS内部进行的计费、出帐、统计分析以及后续的数据挖掘等,其实现界面是营业厅、自动/人工客户服务热线、WEB/WAP用户门户等。

而根据统一的移动客户服务体系的建设要求,移动运营商希望能够通过营业厅/客户服务热线/用户门户等,向终端用户提供“一台清”方式的业务操作解决方案,即实现任何一个台席能够为用户办理全业务,并查询所有用户的服务订购信息和计费情况。这种需求,将导致业务服务流更加复杂,增加了3G业务网/支撑网之间的数据管理的困难。

3.3G内容管理平台的实现要素

作为一个完善的内容管理数据中心,其实现目标为:

1)实现对内容的多层次目录管理;

2)提升用户使用数据业务的感知(如同一次会话中的多业务选择); 3)跨越多项接入技术(如3G、2.5G、2G、WAP、802.11和DSL等);

4)为用户定制业务的能力(如用户级定制业务选择, 以及向门户添加相同服务的能力);

5)提供增强型集团用户业务(包括多个VPN选项,如为集团用户提供MPLS、L2TP、GRE);

6)在会话和内容级为预计费和后计费系统提供灵活架构;

7)内容集中维护和分发;

8)具备完善的]os特性集(包括负载平衡、快速路由选择、快速交换、VPN加速等增值业务);

9)具备水平和垂直扩展性,使运营商能够把用户需求与资本投资相匹配它还使运营商能够灵活地定制所提供的功能,以满足特殊需求,如目前需要的会话级计费,在未来将演进到内容计费,运营商只需在需要时部署所需的组件即可。

因此,作为一个综合性的内容管理平台,其范围应覆盖无线接入网与基于IP的广泛的,internet服务之间连接时遇到的各种问题。其架构应满足为移动通讯运营商、应用提供商以及系统集成商提供了一种能使他们为客户提供增值数据服务的灵活解决方案。这种服务包括移动银行、网上冲浪、定位服务以及电子支付等。如何经济而高效地管理这些服务,更好地为高端客户提供安全访问;随着无线技术发展不断升级自己的网络,这些都将是移动通讯运营商需要面临的挑战。

数据分界方案的初步探讨

根据作者从事移动增值业务网络规划和具体项目开发建设的工作体会,在2G/2.5G阶段,移动业务网和支撑网之间的配合存在一些具有共性的问题,在进行方案具体设计时经常会遇到一些困惑。例如,在建设某个增值业务平台时,往往发现找不到一个明确的规范以指导如何实现平台的用户管理、业务管理和计费管理,无法打通业务平台与BOSS系统之间的数据交互通道。而增值业务平台无法根据掌握实时的用户状态等关键数据,将存在很大欠费风险;同时,如果用户定制/使用记录等操作数据无法传递给BOSS系统,将导致用户在营业厅和通过客户服务系统无法准确查询到消费情况,造成客户信任度的下降。总之,新上线的业务平台往往处在一种“有缺陷”的运行状态下,而且由于网络的惯性效应,这种现象还有不断加重的趋势。

造成以上问题的原因之一,在于2G时代主要关注的是点对点的语音业务,而缺乏内容运营的经验。“移动梦网”业务模式,是移动运营商挖掘短信这种最简单的增值业务潜力的尝试,也取得了初步成功,如开发了MISC数据业务管理平台,提供了用户管理、业务鉴权和sF管理的模块,为运营商理解和体会3G的丰富业务打下了一定基础。但MISC系统如何进一步管理与其他增值业务平台的接口还存在一些不确定因素。原因之二,由于历史原因和工作职责归口问题,移动业务网和支撑网的建设规划、开发管理和运行维护的体制,长期以来是走两条线,分别有对口部门负责,相互之间对于业务/技术规范的沟通不足。如果缺乏对于2G向3G迁移过程中的业务控制/数据/服务流的详细分析,将无法对业务流和数据归属进行准确分界,容易造成业务网与支撑网配合的脱节。

对于3G移动增值业务的业务流和数据归属如何在

业务网/支撑网之间最优分配,需要在深入调研当前网络结构和维护体制才能给出详细的配置方案。限于篇幅,本文仅提出初步思路。

方案一:BOSS增设针对内容业务管理的数据中心。

实现方案:扩大支撑网的范围,将内容管理平台直接增设为BOSS的一个子系统。同时增设BOSS与各个业务平台之间的营业数据分发。BOSS系统直接控制各业务平台的计费网关产生话单。所有用户门户产生的业务服务流在BOSS内部消化。该方案可以简化移动业务平台的层次,使业务管理数据接口可以直接依据BOSS标准规范;但相应地将问题转交给支撑网,使得支撑网必须考虑大量业务逻辑实现细节,而且这种大而全的架构存在着“船大难掉头”的风险。

方案二:保持目前业务网/支撑网整体架构不变,针对每大类业务设置与MISC平行的分数据中心。

实现方案:在目前MISO系统未能针对3G业务发展的需求作出及时相应的情况下,先尝试建设其他多个平行的分数据中心,按照目前MISC系统与BOSS的业务服务流交互模式工作。这种方案可以解决一些比较紧迫而由于种种原因得不到及时解决的平台建设问题,并行地探索多种方案的实现优缺点。当然,该方案存在重复建设的投资浪费,也存在将来系统统一改造带来的大工作量问题。

方案三:完善目前MISO核心管理系统和PORTAL,增设针对各类平台业务的路由设置/计费网关。

实现方案:这是一个相对于当前网络架构能够比较平滑实现的方案。实际上,目前MISC系统与相关系统的接口规范经过完善,已经初步考虑增设针对内容计费的路由规则设置模块、计费网关模块。该方案在BOSS之外建立一个移动数据信息中心,为绝大部分数据业务提供用户管理、订购关系管理、接入鉴权和内容目录管理服务,并开发接口给sP/cF进行日常的内容运营。其风险在于,目前MISt系统的开发模式和开发效率问题,以及自上而下落实相关接口规范的时间表能否按时完成。此外,该数据中心又将产生海量数据,其日常运营维护将需要投入更大的精力,而这些资源都是目前还缺乏的。业务流逻辑图如图1所示。

结 语

篇5

【关键词】无线城市 WLAN 3G 终端

1 概述

所谓无线城市,是指利用无线宽带技术作为接入手段,在整个城市范围内实现无线网络的覆盖和服务。自提出之日起,无线城市便被学者视为城市的“第五公用基础设施”,对政府来说它是推动城市信息化建设、提升公共管理效率的优秀工具。目前这一概念已经发展成为衡量一个城市整体运行效率的重要尺度,被视作城市未来信息化发展的重要方向,是提高城市信息化水平的重要手段。

自2004年7月美国费城首先提出无线城市计划后,引发世界无线城市建设热潮,据统计,全球无线城市已有1000多座。无线城市近几年在全球发展非常快,同时失败的案例也很多,迄今为止,全球无线城市运营没有一个可以作为样本的案例。2008年,Earthlink由于资金压力宣布关闭费城无线网络。2008年6月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政府取消免费无线网络服务计划,理由是财力不够。旧金山宣布终止无线WiFi免费服务,多伦多WiFi网络运营商停止扩网。

国内近几年也在积极而谨慎地推进无线城市,特别是近两年有加快的迹象,“3G+WLAN”逐渐成为主流技术,特别是“TD+WLAN”方式。自2008年9月8日厦门TD无线城市开通以来。国内很多城市如深圳、秦皇岛、石家庄、泉州争相效仿,“政府倡导、运营商建设”成为主流模式。但是。无线城市能否可持续的运营,会不会像国外一样中途夭折呢?下面分析可能制约无线城市发展的几个因素,并提出个人建议。

2 制约无线城市发展的因素与建议

2.1 盈利模式制约无线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从国内外无线城市发展的模式来看,不外乎四种模式:政府主导模式、广告模式、开放共享模式以及直接收费模式。

政府主导模式由政府建设无线网络,基本免费开放给公众,这种模式下,无线网络的运营给政府背上沉重的财务负担,而且对运营商利润空间也是一种侵蚀,长期使用免费模式势必让运营商“失血”而死。

广告模式采取后向收费的模式,公众自愿接受广告,并可以免费使用无线互联网。这种方式客户完全可以采取某种方式屏蔽广告,因此造成广告收入的难以持续性,同时对客户免费造成对运营商利润的侵蚀。

开放共享模式是利用公众和私人拥有的分散的WiFi网络通过共享提供给私人,也就是国内一些学者推崇的“全民建网,踢走运营商。完全免费”的概念。但这种松散的模式存在很多问题,不可管理、不可控,安全也很成问题,而且涉嫌利用运营商资源谋取利益,引起法律纠纷的可能性很大。

直接收费模式跟固定宽带方式一样,收取服务费用。按照包月或者流量收费。也是目前采用最多的一种方式。

以上每种模式都有其优缺点,我们不妨采取组合式的盈利模式。组合盈利模式以“政府倡导,运营商主导”无线城市建设与运营为前提。在此前提下,在不同的应用区域,可选择不同的盈利模式。比如在旅游区域,商业区域可以采取广告模式,对客户免费,旅游管理部门,商业区域拥有者可以后向收取广告费用。而运营商则收取流量费用。而在一般的热点地区,则可以采取直接收费方式,按照流量收费,或者采取包月包年的方式。

2.2 无线技术的选择延缓无线城市发展进程

无线技术的发展上,3G、WiFi、wiMAX都是被公认的最有前途的无线技术,因为这几种技术的特点和应用场景不同,在无线城市的建设中可以实现有效互补。

国外无线城市多采用WiFi技术,特别是WiFi MESH技术,通过AP之间的共享可以完成无线覆盖。但是WiFi由于安全等原因,我国受到限制,限制带WiFi功能的手机入网,WLAN只限制在笔记本层面,这直接导致了WLAN网络的发展不畅。

但是。即便放开安全问题,WLAN也不能承担起无线城市的建设重任。电信市场竞争异常激烈,WLAN由于频点有限,可能有许多地方WLAN的频点早已被其他运营商占领,即使依靠WiFi Mesh也很难完成全面覆盖,

笔者认为,3G与WiFi应是无线城市的标准技术组合,二者相互补充,可实现协调发展。3G的优势在于广覆盖,应作为主体网络完成广域覆盖,而WLAN则可以对热点地区进行覆盖补充。

2.3 杀手级的无线业务应用制约无线城市发展

无线宽带仅仅提供了接入的手段,无线城市的发展离不开杀手级的无线业务应用,这种应用应该是无法替代的,通过固定宽带无法获得的。无线应用的优势体现在信息的即时获取,即时响应,以及有线不可达处部署的便利性。

目前的无线城市很大程度上只是提供简单的接入或者对信息进行简单的处理,更加深层次的信息服务不多。笔者认为,无线城市的发展应该与云计算业务平台、物联网联系起来,通过无线接入将更多的传感信息,状态信息传递给后台的云计算平台,通过数据挖掘等手段提取出有价值的信息,实时地提供给需要的客户,给行业用户带来经济效益,给个人用户带来工作、生活上的便利。

就无线政务而言,除了提出移动办公系统的口号外,还应该开发出更加具体的,可行性的业务与应用。就无线行业应用而言,无线监控系统,交流流量的实时监控与疏导,移动电子商务平台、无线医疗、移动支付、智能抄表系统,安全监控平台等已经或将会得到广泛应用。个人无线应用方面。如统一通信平台、在线阅读、在线实时地图、搜索、电子订票、手机音乐盒、移动社区等业务一定会受到大规模的使用。而业务的普及与终端的发展应该是一个相辅相成的发展关系。

2.4 终端是制约无线城市发展的另一因素

目前,我国笔记本、智能移动终端持有率还比较低,终端是无线宽带突破发展瓶颈的关键。尽管运营商建设了很多WLAN热点,但是带WiFi功能的手机始终不允许在中国上市,表面看是由于安全问题,但是为什么笔记本可以带WiFi功能,而手机就不可以呢?深层次的原因在于WiFi与运营商现有的成熟网络存在利益冲突。WiFi频段是无需运营执照的免费频段,因此虚拟运营商自主推出的无线网络电话服务将不再受运营商的掌控,用户可以通过WiFi手机连接到虚拟运营商的软交换服务器上,通过互联网拨打电话。虚拟运营商只需和运营商做正常的电话落地结算,这笔费用远比正常的通讯费用低廉,显然,这会直接影响运营商的收益。这种利益上的冲突导致了无线宽带客户无法大规模的发展。

运营商需要具有一种更开放的态度。现在的电信服务跟以往有了很大的差别,电信与互联网的界限越来越模糊,语音服务只不过是信息网络的一种业务而已,而且语音已经基本通过IP进行承载,其成本跟以前的电路交换相比低得多。因此,笔者建议,运营商不妨进一步降低话费,在无线宽带流量费与话费之间找到一个折中点,使得无线宽带IP电话与 正常通话费相差不大,最终使WiFi终端的大规模上市成为可能。

目前的无线终端很多,有上网本、智能手机、电子阅读器、MlD、PS等等,而且随着芯片、手机操作系统的改进,无线终端的发展趋势将会是小型的电脑。与云计算平台结合起来,这种手持终端只负责控制、显示和基本计算能力,大量的计算将交给云计算平台执行。云计算提供大量的业务应用,如行业应用平台、中小企业电子商务、搜索、实时地图、监控等。这些业务应用将会带来巨大用户需求,产生大量的无线宽带流量,流量的大涨反过来将带动运营商提供更加优质的网络,网络的畅通带来更多的业务应用,这种良性循环一经启动,必将使通信业和互联网业迎来新一轮的发展浪潮。

2.5 无线城市的发展取决于积极的营销与用户使用习惯的引导

无线城市的潜在用户除了笔记本持有客户外。也包括规模庞大的手机终端客户。但是除了少量新潮、懂技术的客户外,大量的高端客户并非没有无线上网需求,而是不会使用智能终端。目前的智能终端需要用户自行寻找、安装软件,可能还会面临各种各样的手机硬件方面的问题。很多客户由于第一次使用不畅,影响了其客户体验,从而放弃了这种无线数据服务。

如何引导客户需求,培养用户养成良好的无线业务使用习惯是一个很大的挑战。目前运营商提供的定制手机中软件装了不少,但是真正有实际使用价值的屈指可数。运营商应该在为用户提供定制终端的同时,捆绑有实际使用价值的客户端软件程序,并引导客户如何使用,收费软件也宜采用短期体验方式。逐渐培养用户的使用习惯。

由运营商主导,建立统一的手机软件平台。目前手机操作系统种类有6种之多,各种操作系统之间的软件不具有兼容性。运营商在这里要起到主导的作用,建立手机软件平台,方便用户快速找到所需软件下载。对于收费软件,宜提供PC版免费模拟运行环境,方便用户体验以确定是否付费下载。

同时用户对无线上网资费、透明度非常敏感,这在业务设计及营销推广时应该加大这方面的宣传力度,使用户打消这方面的心理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