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家养老概念范文

时间:2024-01-02 17:56:0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居家养老概念,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居家养老概念

篇1

在一个不足70平米的狭长平房里,杨国霞和6位同事,为教育部社区的338户常住居民提供着全日制服务,一年365天,全年无休。

每天早上六七点,社区的老人们都会凭订奶证到居委会领取牛奶。这是教育部社区延续了近30年的传统。“当年因为买牛奶不方便,所以居委会联系乳制品公司帮大家订奶,现在买牛奶容易多了,但好多老人已经习惯了,还是愿意在我们这里订奶、取奶。”杨国霞说。

不少老人做饭不方便,居委会就联系金融街街道办事处的养老中心,安排了老年饭桌,每天中午统一配送。

社区附近没有菜市场和大超市,大伙儿没地方买菜,于是,居委会联系了蔬菜批发市场的商户,每周四来社区卖菜。

每天,杨国霞和同事们都有很多琐碎但重要的工作要忙。“老人们有事都习惯来找我们。按说家里的管子漏水该找社区的技工班,但他们会来找我们,我们再帮着联系技工班上门维修;有的临时有事不能接送孩子上学,我们也会帮忙解决;想找保姆或者小时工的,也会让我们帮着物色合适的人……压根就没有我们不管的事儿。”杨国霞说。

“现在的年轻人对居委会的工作可能没什么概念,除了办准生证,平时很少来。可对于老人来说,这儿就像是他们的另一个家。路过时,经常会打个招呼或者进来坐会儿;天气冷了,会嘱咐我们多穿点;去趟超市买几袋葡萄,非要给我们一人一袋,放下就走,不容你说不要。我觉得挺温暖的。”杨国霞说,“有一位老人,一个人住,有一天她来找我,说有时候心里会觉得不踏实,想让我把电话留给她,我就把家里电话和手机都告诉她了,尽管她一次也没有打过。”

2003年,36岁的杨国霞到教育部社区居委会工作,一干就是9年。“当初过来上班主要是觉得这里离家近,没想到一直干到现在。今年咱们社区改选,老的书记、主任岁数大了,都退了,就把我给选上来了。”

杨国霞是教育部社区第一个全职的居委会主任。以前,居委会的工作人员基本上都是教育部的离退休职工,属于“过来帮忙”的性质,每个月,街道象征性地发些补贴,1000块钱左右。现在,居委会里的工作人员都是街道招聘的社工,工资也在不断地涨,五险一金都有。

“2003年我刚来的时候,在这里工作的人岁数都挺大的,平均年龄47岁,我是最年轻的。现在队伍越来越年轻了,今年新加入了三个年轻人,最小的32岁,最大的36岁,我快成居委会里岁数最大的了。”杨国霞笑着说。

居委会的工作方式也越来越信息化了。“原来我们很少用电脑办公,网络知识也不太懂。现在金融街街道有了自己的门户网站,街道、社区所有的信息都会在网站上,就连开会也在网站上发通知。”

谈起未来,杨国霞觉得,政府应该更加重视区域老龄化问题,更加关心老年人。“现在好多老年人都是自己住,没人聊天,会感到孤单。有时候他们会来我们这儿坐着聊天,有很多很多话要说。可是我们现在的办公条件有点不够,如果再宽敞点儿,就能开个聊天室,让老人每天都能过来聊天解闷。”

问答“十”

问:你关注十吗?

答:挺关注的。

问:关注哪些方面?

答:肯定是民生方面。十报告里对民生特别着重强调了,从社区的角度来说,就是大家全力以赴为老年人服务。我们最关注民生方面的政策性消息,一旦有了就赶紧告诉这些老年人。

问:你认为,十会对你的工作有什么影响?

答:国家的政策更细化了,对民生问题,比如养老、就医等,现在政府各个部门都更重视了,应该也是意识到了人口老龄化的问题。

问:10年来,居委会在工作上有什么变化?

答:工作方式越来越信息化了。原来我们很少用电脑办公,网络知识也不太懂。现在金融街街道有了自己的门户网站,街道、社区所有的信息都会在网站上,就连开会也在网站上发通知。另外,队伍越来越年轻了。2003年我刚来的时候,在这里工作的人岁数都挺大的,平均年龄47岁,我是最年轻的。今年,这里新加入了三个年轻人,最小的32岁,我快成岁数最大的了。

问:你对未来的社区服务有什么期望?

答:老龄化问题越来越突出,我觉得未来还是需要更多地关心老年人。现在好多老年人都是自己住,时间长了,没人聊天,他们还是会感到孤单。有时候他们会来我们这儿坐着聊天,有很多很多话要说。可是我们现在的办公条件有点不够,如果再宽敞点儿,就能开个聊天室,让老人每天都能过来聊天解闷。

篇2

关键词:多元供给主体;居家养老;老龄化

传统的中国养老模式以家庭养老为主,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和计划生育的实行,导致了社会转型下的人口老龄化,家庭小型化、核心化趋势。在这种背景之下,不断增长的养老需求与家庭养老功能越来越不能满足养老需求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家庭养老模式面临严峻的挑战。郑功成认为:“没有发达的养老服务保障,即使有养老金也不可能保障老年人的生活质量。”[1]随着“银潮”之势日益猛烈的袭来,越来越多的学者们开始探寻“居家养老”这一顺应国际潮流,且符合中国国情的养老方式。

一、“居家养老”的概念

(一)“居家养老”的概念

“居家养老”的养老模式是西方发达国家首先提出的,直至目前为止,学界对居家养老的定义也没有完全达成一致。纵观我国学者对居家养老的定义,这种定义更全面、更具有代表性,也更普遍地为学者所采用:居家养老是指老年人在家中居住但却享受社区为老年人提供的养老院式服务的一种社会化养老模式,即以家庭为核心、以社区养老服务网络为、以养老制度为保障的养老体系,也被许多学者形象地称为“没有院墙的养老院”。因此,本综述主要以这个定义为基础,对与此定义相符的“居家养老”进行综述。

二、我国发展“居家养老”的必要性

1.家庭养老的困境

赵立新在《论社区建设与居家养老式社区养老》一文中指出:在我国,由于核心家庭的增加,青年一代的生存竞争加剧,妇女就业率的提高,对他们而言,尤其是 “421家庭”,青年夫妇没有足够的精力和时间照顾老人,在多种因素的影响下造成了家庭养老功能的弱化同时,“代际倾斜”现象在许多家庭普遍存在,青年夫妇“重幼轻老”,他们对独生子女的关心远超过了对老年父母的关心,这对老年人的生活和心理都产生了负面影响。由此可知,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已不再适应时代的要求。

2.机构养老的困境

2.1 资源和资金不足

根据现在老年人的比例,社会养老机构的床位严重不足。林娜在《社区化居家养老论略》一文中指出:我国人口老龄化的最大的特点是“未富先老”,加之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不完善,这决定了我们不可能照搬西方福利国家的模式。

2.2与中国“孝道”不符

此外,机构养老与中国传统“孝”的伦理观念也存在相悖之处。众多老年人不仅难以承担养老院高昂的养老费用,同时也难以在精神上得到需要的慰藉。从老年人身心健康的角度来看,有研究表明,在家庭照顾的背景下子女与父母之间的日常互动和支持对老人的身心健康有较明显的影响。

2.3服务人员素质欠缺

养老服务机构从业人员少,素质较低,服务水平不高。更有甚者,一些服务质量低劣的养老院工作人员还会嫌弃、欺负、打骂老年人。这不仅不能解决老年人的养老需求,却反而使辛苦了一辈子的老年人养老都难以安生。

3、居家养老的优势

正是由于在我国机构养老、家庭养老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境,我们在实践的基础上才找到了一条更适合我国国情的养老模式—居家养老从现有的研究来看,这一模式的优势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3.1符合经济性和效率性

首先,居家养老既可充分利用现有的家庭物质资源(如住房及生活措施等),又可根据老年人多年的生活习惯安排日常生活,节省开支,同时也有利于保证老年人生活质量。其次,这种养老方式的开展不仅有利于社区内资源的开发,又有利于闲置资源的再利用。这种资源的优化利用不仅体现在社区物质资源方面,还体现在人力资源方面。

3.2服务对象具体、服务针对性强

以社区为依托的居家养老服务,服务的对象相对单一和确定。在社区内开展的老人照顾,能更好地了解到他们的真实需求。社区通过对老年人进行信息档案管理,对老人的健康状况、家庭大概情况等建立档案,根据档案中记录状况进行针对性管理,既包括物质方面的,又包括精神层面的,通过社区成员和志愿工作者的调查了解,有针对性地提供服务,更好地满足老年人不同层次的需求

三、发展“居家养老”存在的问题

对于居家养老服务下作所而临的困境,概括起来,学界主要从以下角度进行了分析:

第一,资金不足。表现在家庭资金和政府补贴均有所不足。

第二,服务质量有待提高。首先,服务人员专业素质不高。其次,评估机制方面欠缺。杨春华、费逸认为日前的居家养老服务在运作的过程中涉及太多的行动主体,环节和选择,而评估机制却非常落后,服务满意度难以测算,无法有效的进行效果反馈,使得居家养老陷入了困境,难以有效推广和大范围实施。

第三,政府角色定位不当。目前,政府在推进居家养老服务中参与较多,行政色彩较浓,长期下去会阻碍居家养老的不断发展。

第四,政策法规制定不足。王金元认为目前政府对居家养老重要性、紧迫性认识不足,未进入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整体规划,资源分配和政策扶持力度不够。

第五,城乡居家服务发展差距较大。现阶段,居家养老服务的试点在城市开展非常迅猛,而在农村则是相对滞后。相对于城市的养老问题,农村老年人的养老问题更加突出。

四、关于居家养老服务的对策建议

第一,资金方面。①在养老金方面,无疑应当加强社保基金的管理,确保养老金的保值增值。②筹资方面,学者们在居家养老资金筹措方式完善方面的讨论主要意见为,在保证基本养老金足额发放的前提下,政府应该加大对居家养老服务的资金投入,同时鼓励社会资本投资居家养老服务。对来自福利彩票的福利金,应当加强监督和管理,使其专款专用。

第二,服务质量方面。①人员配置方面:首先应当合理利用现有的社区从业人员。在此基础上,可以鼓励进城民工、下岗职工等人员加入服务队伍,以解决服务人员不足的问题。同时加强居家养老服务人员的业务素质,对其进行岗位培训、业务素质考试,持证上岗。②在评估机制方面,评估机制主要针对社区服务者以及志愿者进行服务。在对社区专业服务人员的评估方面,一定要建立全方位、反馈程度高的评估方式。

第三,政府角色方面。在居家养老供给主体部分也已经阐述了大部分学者对于政府在居家养老中应当承担的角色。学者们普遍认为政府应当逐步减小政府在公共资源配置中的比重,增大社会的基础作用,采取多元化的攻击模式。政府应该将掌舵和划桨的职能分开,转变自身角色,建立政府、市场、非营利组织三者互动的居家养老服务供给体系。

五、居家养老的研究不足及展望

近年来,学者对于居家养老的认可度越来越高,从不同角度针对居家养老进行的研究也越来越多。学界对居家养老服务的研究也取得了很多有益的成果,从理论上支持着我国相对年轻的居家养老服务体系的建设。但我们仍然可以看到,目前的研究仍然有着不足之处:第一,研究视角狭窄;第二,主体责任研究不足;第三,政策法规研究不足;第四,具体构想不足;第五,农村研究不足。(作者单位:南京农业大学)

参考文献:

[1]郑功成.中国社会保障改革与未来发展[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0,(5).2-14.

篇3

Abstract: In the 21st century, global aging problem is more serious. Because of the social characteristics of becoming old before getting rich in China, aging issues have become increasingly prominent. By drawing on the family endowment mode of the developed countries, by taking Hefei city as a example,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status of family endowment in Hefei city and the first family endowment item: the Taiyangwan apartment for the elderly, and finally put forward the innovative proposals in the process of implementing the family endowment mode.

关键词: 老龄化;居家养老;合肥市

Key words: aging;family endowment;Hefei

中图分类号:F840.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06-0327-03

0 引言

全球人口快速老龄化是人类社会进入21世纪面临的最严峻的挑战,目前世界上所有发达国家都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许多发展中国家正在或即将进入老龄化社会。根据《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预测研究报告》[1]中指出,中国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占全球老年人口总量的五分之一,中国的人口老龄化不仅是中国自身的问题,而且关系到全球人口老龄化的进程,备受世界关注。随着老龄化的不断加深,如何使老年人“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学、老有所乐”已经成为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问题。

1 我国老龄化进程及居家养老模式现状

1.1 我国老龄化进程 国际上通用的老龄化,是以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例的7%或60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例的10%作为进入老龄社会的标准。[2]

通过查阅2011年《中国统计年鉴》中根据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汇总的《1982-2010年人口年龄结构和老龄抚养比表》,结果表明,1999年中国进入了老龄化社会,是较早进入老龄化社会的发展中国家之一。2010年中国65岁以上老年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比重达已到8.9%,老年抚养比更是达到11.9%,老龄化程度严重加深。从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初步汇总的《各地区年龄结构表》的结果来看,65岁以上人口比例,发达地区只有广东省略低于7%,其他地区只有、青海、新疆、宁夏等四个偏远地区低于7%。因此,我国的养老问题迫在眉睫。

1.2 我国居家养老模式现状 按照中国人的传统观念,养老模式大多数是以家庭养老为主,即是由家庭成员提供养老所需的物质条件和生活照料。然而当前及未来中国都会普遍出现“421”甚至是“4421”家庭结构,出现了高龄化、小型化趋势,逐渐削弱了家庭养老功能,“空巢老人”的家庭问题普遍出现。居家养老服务是加快建立养老服务体系的基础性工程,是政府和社会力量依托于社区为居家的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家政服务、康复护理、精神慰籍、文化娱乐等方面服务的一种服务形式,它是对传统家庭养老模式的补充和更新,是我国发展社区服务、建立养老服务体系的一项重要内容。国内学者对居家养老的概念给出各种观点,其中,赵晓征认为居家养老是指老人在自己或子女的住宅中居住,但并不意味着由家庭成员来全部或主要承担养老责任,“家庭养老”必然对应着“居家养老”,但是“居家养老”则不一定是“家庭养老”。[3]

自从我国开始提出居家养老模式后,很多地区都开始探索和建立居家养老服务体系,但是都处于起步阶段,并没有形成一个可推广的示范模式。下面就介绍几种典型的国外居家养老模式。

2 国外居家养老模式介绍

早在20世纪,欧洲国家最先进入老龄化社会,但是进展速度平稳而缓慢,是社会、经济、文化等发展到一定阶段所产生的一种社会问题。

2.1 西方国家居家养老模式 在西方价值观的背景下,大部分父母在子女成年后都是与子女分居,在这种观念下,大部分养老问题都是要靠社会保障以及老年社区服务等来进行解决的。

2.1.1 美国的居家养老服务是依托于社区由政府为老年人提供一系列服务,以老年人医疗保险的全面医疗照顾项目为基础,形成一个面面俱到的照顾计划,为老年人提供了包括急性照顾服务、看护服务、初级医疗照顾、住院治疗、护理院照顾,以及预防性的、恢复性的、治愈性的和护理性的服务等在内的所有相关医疗服务。[4]

篇4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 居家养老 模式研究

一、相关概念的界定

(一)家庭养老

家庭是以婚姻和血缘为纽带的人类社会生活的基本单位,成员包括父母、子女和其他共同生活的亲属。家庭养老符合我国传统的家庭伦理价值取向,是我国养老保障体系中最主要的养老方式。为使老年人能在家中安度晚年,老年人通常是由其配偶、子女或其他亲属赡养。赡养的内容包括物质经济支援、日常生活照料、精神慰藉与支持等。

(二)机构养老

机构养老指老年人通过定期缴纳一定费用,获得由专门机构提供的饮食起居、生活护理、健康照料及文娱活动等综合性专业服务的养老方式。机构养老主要分为福利机构养老和老年公寓养老。福利机构养老,是由政府出资兴建,主要是针对农村人口中的“五保”老年人、城镇人口中的“三无”老年人所创办的敬老院;老年公寓养老,大多由个人出资兴建,是针对福利机构养老以外的其他不住家的老年人所创办的老年公寓、托老所、养老院等。多层次的养老机构可以满足不同群体老年人对养老的需求,在养老体系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三)社区养老

社区养老来源于西方的社区照顾理论,是指老年人在家中居住生活,社区通过科学的组织管理向老年人提供各项服务以实现养老目标的养老方式。它是以家庭养老为主,社区机构养老为辅,在为居家老年人照料服务方面,又以上门服务为主,托老所服务为辅的整合社会各方力量的养老模式。[王海燕.发展城市社区养老应对人口老龄化.[J].理论学刊,2002.5.]社区养老不等同于家庭养老,而是社区中的在家养老;社区养老也不等同于社会养老,而是在社区中引入机构养老中的服务,实行社区的在家养老,它是家庭养老的一种变形,也是社会养老的一种变通。社区养老是政府、和非营利组织和其他组织机构在老年人所在的社区成立养老服务机构,执行福利性的非盈利运作模式,为社区老年人提供各项服务。

(四)居家养老

居家养老主要强调以家庭养老为主,社会养老为辅。这种养老模式就是要努力积极调动社会各方面力量,组合成一个最符合老年人意愿和最有利于保持和加强老年人自立能力的,一个最有效的和一个最切实可行的养老保障体系。旨在建立一个最有利于社会持续发展的养老模式,最终形成一个以家庭为核心,以社区养老服务网络为,以养老制度为保障的居家养老体系。”[陈人亚.家庭养老问题探讨.[J].航天工业管理,1998.9.]居家养老就是使老年人日常生活居住在家中,在享受来自家庭方面照顾的同时,又可得到由社区提供的家庭所无法供给各种多样化和专业化的帮助和服务。其服务既包括物质生活方面的需求,如衣食住行医;同时也包含精神情感方面的需求,如文化娱乐、心灵沟通等。

二、居家养老服务的内容

根据老年人不同需求,各地所实施的居家养老服务的内容各有不同,总体来讲,居家养老服务主要包括经济供养、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三个方面的内容。

(一)经济供养。在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中,主要由子女或者其他和老年人共同生活的亲属来承担老年人经济供养方面的责任;在社会化的养老模式中,老年人经济供养则主要是由社会承担;而在居家养老模式中,老年人的经济供养主体却是多元的,包括家庭、政府、社会和其他非政府组织或机构。目前,城市老年人绝大多数都享受有养老保险,可以用养老金购买居家养老服务,不足部分可由政府或者子女亲属补助,对有特别困难的老年人政府将提供的低偿或无偿的帮助。

(二)生活照料。老年人居住在自己家中,可以享受到来自子女或其他共同生活亲属的照顾,也可以选择由居家养老服务机构为其提供服务。生活照料方面的服务内容一般分为人户服务和服务机构日托服务,如提供就餐、洗衣、理发、生活护理照料、医疗服务等等日常服务。

(三)精神慰藉。老年人离退休后,由于社会角色的转换,老年人会觉得自己因劳动能力的缺少而不受尊重,往往容易出现不愿与人交往、性情孤僻等不正常的心理状态,影响了老年人的身心健康。因此,居家养老服务中通过聊天谈心、开展各种丰富多彩的文娱活动、开办老年大学等消除老年人的寂寞情绪,感受到社会大家庭的温暖,使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得到不断的充实。

三、居家养老服务的特征

(一)准公共产品

居家养老是使老年人日常生活居住在家中,在享受来自家庭方面照顾的同时,又可得到由社区提供的家庭所无法供给各种多样化和专业化的帮助和服务。作为一项社会福利,居家养老服务具有公共产品的性质。具体表现在:居家养老的文化娱乐活动、公共服务设施的消费都是共同进行、集体消费的,它的效用无法在老年人之间进行分割。因此,居家养老服务在这一因素上具有非排他性;居家养老服务属于一种社会福利行为,竞争市场不可能自发地提供居家养老服务,故居家养老服务具有非竞争性。但是,居家养老服务也不是完全的公共产品,它的服务内容还包括针对个人的生活起居照料、医疗康复、文化素养建设等个性化服务。对老年人来说,其所获得的效用和利益只属于他个人所有,效用是可分的,属于私人产品的特性,在此点上居家养老服务具有排他性。老年人的身心健康给家庭、社区带来快乐和谐的生活环境,对整个社区的稳定发展有大有益处。因此,居家养老服务又具有利益的外溢性,是一种准公共产品。

(二)政府主导,参与主体多元化

在居家养老的服务供给主体中,政府有责任制定完善、可行的居家养老政策制度,加大资金投入,合理调配、整合各类资源,加强对社会支持行为的鼓励、规范与引导,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在具体的运作管理中,应该引入市场公平竞争机制,资源配置最优化,将非政府组织、企事业单位、各类慈善组织、社区、志愿者队伍引入至服务供给队伍中,充分发挥社会力量的作用,共同为居家养老服务提供多元的物质支撑和精神支持。

(三)服务以老年人的需求为导向。相对于服务照顾内容程序化的机构养老而言,居家养老服务提倡服务人性化,以满足老年人的实际养老需求为导向,通过从社会网络汲取各种资源提供多样化、专业化的服务,使老年人的真正需求得到满足。在服务内容的选择上,老年人拥有充分的自主选择权,老年人可以根据自己的身体健康状况和服务需求程度选择上门服务或者到社区中的居家养老服务机构中享受自己所需的服务。

四、居家养老服务在我国施行的现实优势

同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和现代的机构养老模式相比较,居家养老服务具有无法取代的优越性。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符合老年人的情感和心理需求。老年人对自己长期生活的环境有着深深的依赖感和安全感,老年人都希望自己的晚年能

同自己的亲人生活在一起,享受天伦之乐。居家养老服务不仅可以使老年人在家里得到亲人的赡养,还可以享受到来自社区养老机构提供的各项养老服务,让老年人感受到心灵上的关怀、满足以及享受到生活上无微不至地照料。这是机构养老所无法做到的。

(二)有效利用社区优势资源。由于我国家庭养老功能的不断弱化,全部由子女承担养老责任已变得不太合乎实际。社区是老年人的聚居地,是老年人的主要生活空间和活动场所。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和身体的逐渐衰老,老年人对社区服务的需求逐渐增加,对社区的依附性越来越强。以社区为依托,充分挖掘和利用社区的各种资源,调配社区内的志愿者队伍、非盈利组织,企事业单位等多方力量,合力开展各项居家养老服务,不仅能解决老年人的实际困难,有效缓解子女的供老压力,还能将社区闲散的下岗人员组织到为老服务队伍中,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有效地整合和利用社区的各类优势资源。

(三)拓宽养老服务内容。居家养老服务主要是为老年人提供经济供养、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三个方面的服务。其中的生活照料包括日托式的站点服务,老年人白天可以在养老服务站点享受日托服务,如就餐、洗衣、理发、文娱活动等日常服务;老年人也可以选择让为老服务人员入户服务,如清扫房间,生活护理照料,陪同就医,配药,陪同聊天等等。在精神慰藉方面,将社区、街道、服务机构作为开展服务的阵地,组织各项丰富多彩的文娱活动,同时利用志愿者队伍资源,陪同老年人聊天、学习,鼓励老年人到老年大学继续学习,丰富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减轻老年人的孤独感和寂寞情绪,感受社会大家庭的温暖。

(四)促进第三产业的发展。根据老年人的经济条件状况,居家养老服务的获得形式分为有偿、低偿和无偿服务。对于经济情况较为宽裕且未到达政府补贴条件的老年群体,需要花费一定的费用,通过有偿购买形式获得养老服务。面对我国存在巨大潜在需求的养老市场,势必会吸进更多的组织和个人加入到养老服务产业中,这样也就促进了我国第三产业即服务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章晓懿,杨培源.城市居家养老评估指标体系的探索[M].

上海:上海文艺出版总社,2007.

[2]陈功.我国养老方式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

社,2003.

[3]夏学銮.社区照顾的理论、政策与实践[M].北京:北京大

学出版社,1996.

[4]王海燕.发展城市社区养老应对人口老龄化[J].理论学

篇5

关键词:居家养老服务;市场化运作;研究

中图分类号:D669.6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3309(x).2013.02.50 文章编号:1672-3309(2013)02-127-02

一、居家养老服务的概念

居家养老服务是指以家庭为活动场所、以社区机构为组织基础、为居住在家里的老年人提供专业化服务的新型养老形式。其服务内容既包括饮食起居、生活照料及医疗卫生等物质方面,又包括解闷聊天、心理慰籍及文教娱乐等精神方面。它融合了家庭养老和机构养老各自的优势,它既满足了老年人希望与家人住在一起安享晚年这一特殊心理诉求,又具备机构养老的专业化服务水平。

二、居家养老服务市场化运作存在的问题

(一)市场环境欠佳

1.政策法规不健全。目前,政府只是对居家养老服务这种新型养老模式给予原则上的支持和鼓励,但是尚未出台有关规范居家养老服务市场化运作的具体政策法规和实施细则,无法为其提供可靠权威的政策保障和法律支撑。那么,居家养老服务市场的发展可能会出现无序、混乱的潜在危险。

2.企业身份定位模糊。长期以来,我国将养老界定为福利性事业。政府未给予养老服务企业独立的法人地位。许多居家养老服务企业在开办之初,为了获得“准生证”,只能挂名在社会福利机构名下,成为非营利性的事业单位,无法享受正常企业应有的市场主体待遇,使其发展受到很大制约。

3.管理部门多而乱。养老问题是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民政、财政、医疗、老龄委等各单位。企业为办理各项手续要频繁奔走于上述单位,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更糟的是,各单位经常互相推诿、导致办事效率低,无法及时、有效地处理居家养老服务市场运作中出现的各类问题。

(二)老年人有效需求不足

1.基于观念认识,对养老服务企业缺乏信任。养儿防老是多数老年人的传统观念,我国又长期对养老实行国家管理,故使老年人对这两种养老模式比较认同。鉴于教育产业化和医疗产业化引发上学难和看病难的负面影响,老年人对养老服务市场化普遍持质疑态度,对养老企业更是缺乏信任。

2.老年人收入整体不高,支付能力比较有限。老年人除了亲友赠与的赡养费和退休金外,基本没有其他的收入来源。因而,他们的购买力水平比较低下,无法独立承担养老服务费用。

(三)市场对企业吸引力不足,服务产品供给乏力

1.企业利润微薄,盈利困难。由于老年人收入水平有限,支付能力较低,加上养老终究是个民生问题,养老服务要保持福利性。因此,企业在定价上不能完全与市场价格接轨,只能向老年人收取较低的费用。这样,利润将难以保证,甚至有亏损的危险。所以,许多企业不会轻易进入该市场。

2.企业规模小,一时难以实现规模效应。多数居家养老服务企业刚开始运营时普遍面临的棘手问题是市场份额少、经营规模有限,服务范围只覆盖个别社区,服务的老年人人数也较少,使得原本利润微薄的企业无法通过总量的优势来降低产品单位成本,进而获得可观的收益,以实现规模效应。

(四)服务内容单调,滞后于老年人的需求变化

随着老年人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他们对于养老服务的要求和层次也相应提高了不少,在基本物质生存需要都得到满足以后,更加要追求医疗健康和精神上的满足,比如解闷聊天、心理慰籍、文教娱乐等等。但是目前,我国居家养老服务主要集中在物质生存方面,特别是起居饮食、生活照料占比重很大。关于老年人精神文化方面的服务项目却十分稀少,无法满足老年人更高层次的需要。

(五)从业人员数量不足且素质不高

由于居家养老服务是新事物,尚未建成从业人员培训体系,每年无法培养足够数量的从业人员来满足老年人日益增长的居家养老服务需求。再加上该行业工作辛苦而且待遇不高,无法吸引优秀人才,导致从业人员整体素质不高。目前,居家养老服务业的从业人员主要是进城务工妇女或者是社区的家庭妇女,她们整体素质不高且没有掌握专业的护理知识和技能,无法保证居家养老服务质量。

三、推动居家养老服务市场化运作的对策

(一)改善、优化市场环境

1.完善与市场相配套的政策法规。政府部门应该尽快颁布相关法律法规及其实施细则,规范和约束居家养老服务企业的市场行为和经营活动,推动居家养老服务市场的持续、健康、快速发展。

2.清晰企业的身份,明确其地位。针对居家养老服务企业“无法正名”的情况,政府部门应该尽快转变思想观念,赋予养老服务企业正式的企业法人资格,解决其身份模糊尴尬的问题,并提供相应的政策优惠待遇,鼓励其扩大经营权限和商业活动范围,提高我国居家养老服务的市场化水平。

3.明确行业管理部门职能。政府应成立专门负责管理居家养老服务的统一机构,组织、协调相关单位的工作。简化行政审批手续,缩短办事流程,提高工作效率,为居家养老服务的发展提供便利。

(二) 政府发挥职能释放老年人潜在需求

1.转变老年人观念,增加对养老服务企业的认可度。针对老年人普遍比较排斥居家养老服务企业这类新兴事物,政府和社区应该加大在老年人群中的宣传力度,积极引导老年人转变思想观念,加深对养老服务居家养老服务企业的认识和信任,为居家养老服务市场的开发和运作做好思想准备。

2.规定服务最高限价,防止企业随意抬价。养老是国计民生的大事,为了确保居家养老服务的福利性,使老年人能够安度晚年。政府应当给居家养老服务设定最高限价,禁止企业任意抬价以及其他扰乱市场秩序的行为,让老年人能够以较低的价格购买到居家养老服务,保障其应有的合法权益。

3.政府为老年人支付部分或全部费用。对于基本物质生存层面的居家养老服务,政府及有关单位应承担部分或全部费用。该类居家养老服务,主要采用政府提出采购、企业竞标承包的经营模式。

4.为老年人提供补贴,增强其购买力。有经济条件又想得到更高层次服务(例如聊天解闷、保健护理、心理慰藉、文教娱乐)的老年人,可自行选择居家养老服务企业。政府向他们提供一定数量的消费补贴,从一定程度上增强这部分老年人群体的购买力,最大限度地释放养老市场的潜在需求。

(三)政府使用政策手段增强市场吸引力

1.为企业提供各种优惠,增强其盈利能力。政府可以给企业提供各种优惠,增强企业盈利能力和市场的吸引力,具体做法有以下四种:(1)提供财政性补贴;(2)减免企业所得税和营业税;(3)优先向企业提供经营场所;(4)减免从业人员的个人所得税。

2.鼓励和引导企业合并重组,获得规模效应。政府应帮助企业实现规模效应。其具体实现方式有以下两种:(1)引导、鼓励企业合并或者重组成规模更大的企业;(2)优先培育一批具有较强实力和较大潜力的企业,使其迅速发展壮大。

(四)丰富服务内容,根据市场需求及时开发新产品

养老服务企业要做到与时俱进,在做好原有基本物质层面服务产品的同时,及时开发新型服务产品和精神文化产品,优化服务产品体系,丰富服务产品和项目内容,以适应老年人居家养老服务需求状况的不断变化,最大程度地满足他们的物质和精神诉求,也使自己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五)完善从业人员培训体系,提高员工待遇

增加从业人员数量以及提高其整体素质的措施具体有以下三点:(1)完善从业人员培训体系,增加从业人员供给量;(2)建立职业资格认证机制,定期对从业人员进行审查和考核,确保他们具备专业资质和技能水平;(3)提高行业整体待遇水平以吸引更多高素质人才加入。

参考文献:

[1] 王锦成.居家养老:中国城镇老人的必然选择[J].人口学刊,2006,(04):15.

[2] 陈军.居家养老:城市养老模式的选择[J].社会,2007,(13):67.

篇6

关键词:居家养老 居家养老服务资金 资金保障机制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家庭规模的日益缩小,养老方式从家庭养老、社会养老,转变到居家养老。居家养老由社会照顾演化而来,1982年联合国在老龄问题的国际行动计划和1992 年联合国通过的《老龄问题宣言》中都明确强调要以社区为单位,让老人尽可能地长期在家里居住养老。国内学者通过我国“未富先老”的时代背景、老人的生活状态、收入差异和不同养老模式下的养老成本的比较得出,居家养老是当前老年人养老的必然选择(韦璞,2006,孙仲,2011,王跃生,2012)。上海是我国最早推行居家养老试点的城市,2010年就基本实现了“9073”的养老格局,其中7%的老人依托社区实现了居家养老。目前,我国在居家养老实践的探索中,不同地方因地制宜形成了不同代表性的居家养老模式,即上海模式、南京模式和宁波模式等。虽然实践方式上各有不同,但是在资金的来源上都以依赖政府投入为主。2011年9月,国务院了《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明确指出要重点发展居家养老服务。然而,居家养老服务的发展离不开资金支持。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加深,居家养老服务需求必然增大,其资金支持的广度和深度需要继续提高。

一、居家养老服务的内涵

英国最早提出了居家养老的概念,我国香港在上世纪70年代引入了居家养老方式,旨在有效分配养老资源,提倡老人留在社区养老,鼓励社会非正式服务参与居家养老。国内学者普遍认为,居家养老是以家庭为基础,社会为依托,利用家庭、个人、社区、国家、非营利组织和市场共同参与的多元化的养老体系。穆光宗和姚远(1999)认为居家养老是以社会养老网络为根本基础、在国家的制度政策和法律管理的规范下、有效地将家庭养老和社会养老相结合的一种养老模式。金德田(1995)认为,居家养老中的社区为老人提供的服务应当是带有保障性和公益性,这种基本的公益福利服务应当最大限度实现老年人的社会福利。洪国栋(2007)认为居家养老的“家”的涵义与家庭养老的“家”的涵义有本质上的不同,家庭养老是建立在家庭经济基础之上,是实实在在的老人生活的家庭,而居家养老是依托社会、社区,老人的主要经济来源来自于养老金,生活的照料和精神慰藉也主要依靠社区和邻里提供的服务。

居家养老服务具有公共产品的属性。高秀艳、吴永恒(2009),李嫦宏(2008)等认为居家养老服务是一种准公共物品。魏玉(2002)认为居家养老服务是竞争性公共物品。郭竞成(2010)认为居家养老服务是一种“限价公共服务”,基于其公共服务的性质,它的运作机制必须在政府的规制之下。对于居家养老服务的内容,学界都一致认为生活照料、家政服务等是居家养老的基本服务。而根据老人的实际需求,居家养老服务更应该包含医疗保健的护理服务和精神慰藉服务(王刚义、赵晶磊,2008,,陈赛权,2003、孙泽宇,2007)。

二、居家养老服务资金的需求与供给分析

(一)居家养老服务资金

福利多元主义(Johnson,1987)认为国家、市场、非营利组织和家庭的福利提供者的职责是并重的,主张福利的资金来源多元化。贾晓九(2006)认为,居家养老服务的提供应当发展多元化的道路,应当倡导投资主体的多元化,广泛动员和依靠社会力量,调动全社会的积极性,开辟国家、社会和个人的多元投资渠道,以多种形式捐资或兴办社会福利事业,建立社会筹资和政府资金支持相结合的多层次的资金支持机制。

居家养老服务的资金与居家养老服务的提供者、生产者和消费者密切相关,见下图1。居家养老服务的提供者是政府和家庭,服务的生产者是非营利组织和营利组织,服务的消费者是居家养老的老人。政府提供居家养老服务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向服务的生产者购买服务,而后服务生产者向老人提供服务,这个过程就是政府购买;另一种是政府直接向老人进行现金补贴,而后老人向服务的生产者直接购买服务。家庭提供居家养老服务同样也有两种形式,一种是直接向老人提供家庭照料,这称之为非正式照料;另一种是向服务生产者购买服务,而后服务生产者向老人提供服务。作为服务消费者的老人也可以向服务生产者购买服务。总体来看,居家养老服务资金主要有政府和家庭来提供。而在具体实践中,政府在居家养老服务资金投入中一方面用于服务生产者的平台建设,即居家养老服务机构设施的建设,另一方面用于居家养老的服务补贴,即政府购买。家庭用于居家养老服务资金支付主要源于家庭收入。

(二)居家养老服务资金的供需分析

当前,居家养老服务资金来源于政府财政投入、福利彩票公益金和社会慈善捐助,其中,政府财政投入为主。主要的服务补贴对象是高龄、低收入、经济特别困难和生活不能自理的老人,服务更多体现的是救助。随着我国正由补缺型的社会福利向适度普惠型的社会福利转变的过程中,居家养老服务资金的供给是远远不够的。以上海为例,作为当前我国居家养老实践最为成熟的城市,政府在居家养老服务的资金投入力度是最大的,截止至2012年,政府投入在居家养老服务的资金约为36.24亿元①。其中,居家养老服务机构有社区老年日间服务机构313个、老人助餐服务点492个、助老服务社231个,社区居家养老工作人员3.2万人,总计居家养老服务设施建设上的资金投入规模为9.64亿元②;居家养老服务人数达到152.74万人,其中83.18万人得到政府的财政补贴,总计居家养老服务补贴上的资金总量为16.6亿元③。以居家养老服务人数占60岁以上老人的比例来计,居家养老服务覆盖面为7.4%,其中,居家养老服务补贴覆盖面为3.4%④,自费覆盖面为4%。根据2010年上海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2010年60岁以上的老人中9.02%是不健康但生活能够自理,3.71%是生活不能自理。这9.02%的老人是最迫切需要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然而现实的居家养老服务只能覆盖到7%的老人,显然,居家养老服务的需求与供给是有差距的,当前的服务供给不能满足需求。伴随着人口的动态变化,老龄化加深会进一步加剧供需之间的不平衡。分析这其中的原因,可能是居家养老服务平台的建设受限于资金不能提供更大覆盖面的服务,也可能是老人受限于家庭收入没有选择购买居家养老服务。所以,面临居家养老服务的巨大需求,首要问题就是要解决提供服务的资金问题。

三、居家养老服务资金保障机制分析

解决居家养老服务资金保障的关键就是要在制度和实践上实现筹资的多元化,广度上要拓宽居家养老服务的筹资渠道,深度上要加强居家养老服务各主体对资金的支持力度。

(一)政府财政设立专项资金,加大居家养老服务资金的支持力度

目前,居家养老服务资金虽然大多依靠政府支出,但是并未形成制度化的资金投入模式,资金的来源复杂,涉及政府多个部门。以上海为例,上海在2004年就把居家养老项目纳入到政府的实事项目,统筹各级财政、民政等职能部门,协调市、区县和街道三级政府部门的财政资金,同时还兼有市、区县的福利彩票公益金、市、区县促进就业专项资金和市外来从业人员技能培训资金等。过多的资金来源易造成过高的资金使用成本,由于多项资金不容易同时到位,资金使用的步调不一致会导致资金使用的低效率。所以,政府财政在对居家养老服务资金的支持上,应体现制度化的保障,形成居家养老服务资金的常态稳定化的支出。

1、纳入政府财政预算,设立专项资金

游离于财政预算体制外的政府支出往往会捉襟见肘,所以,将居家养老服务资金纳入到政府财政预算,可以保障政府资金支出的稳定性和规模化。专项资金的管理方式可以保障居家养老服务资金支出的时效性和高效率。同时,还可以有效避免资金来源复杂化出现的较高的资金使用成本,有利于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开展和推行。

2、形成各级政府在出资方式和比例上的联动机制

根据目前政府在居家养老服务资金支出的实践上看,各级政府的支出有相应的比例和方法。以上海为例,在具体的居家养老项目上,政府规定了市与区县政府的出资比例,大约为1:1,并要求有财政能力的区县扩大出资比例。所以,在各级政府出资的联动机制中既要考虑居家养老服务项目的资金规模,又要根据各级政府财政收入的变化灵活变动。政府在居家养老服务的出资比例上应当形成与GDP增长、老年人口增长和居民收入增长等同步的增长比例。

3、突出各级政府在财权和事权上的匹配

按照上海市居家养老工作的实践,市一级政府制定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项目、要求和规范,区县一级政府按照规定具体开展工作,在财权的分配上,区县级政府的出资比例要高于市级政府的出资比例。2010年上海市财政出资比例42.4%低于区县财政的出资比例51%⑤。这样的事权与财权上的不匹配,根据委托理论,低一级政府会根据自身利益最大化目标减弱在居家养老服务资金支出上的积极性而造成资金不足或短缺。所以,在考虑居家养老服务资金的出资分配上,要充分突出各级政府在事权和财政的匹配,保障资金支出的高效。

(二)进一步扩大福利彩票、慈善事业和社会捐赠对居家养老服务的支持力度

我国自发行福利彩票之初,就明确规定了福利彩票公益金的用途是扶老、助残、救孤和济困。它是通过政府下属的专门发行机构来运作的,所筹福利资金不纳入国民收入,而是作为一条重要的资金补充渠道,直接用于发展社会福利和社会救助事业。目前,在我国居家养老服务的资金支持上福利彩票公益金、慈善事业和社会捐赠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1、扩大福利彩票公益金对居家养老服务的投入

2011年,全国筹集彩票公益金634亿元,是社会捐赠190.55亿元的3.3倍。除去奖金支出和发行费用的30%-50%的这一比例之外,福利彩票公益金的50%-70%都用于社会福利和社会救助。同时,民政部还要求各地要将福利彩票公益金每年留存部分按不低于50%的比例集中使用于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确保社会养老资金投入到位⑥。以上海为例,2011年上海的福利彩票销售额38.3亿元,福利彩票公益金的支出为5.4亿元⑦,福利彩票公益金支出占彩票销售额为14.1%。根据上海《关于全面落实2008年市政府养老服务实事项目进一步推进本市养老服务工作的意见》(沪民福发[2008]5号)要求,福利彩票公益金在居家养老服务的资金支出大约为0.4亿元,占到福利彩票公益金总支出的7.4%。从现实的数据看,福利彩票公益金在居家养老服务上的资金投入还有进一步加大的空间。

2、加大慈善事业和社会捐赠对居家养老服务的资金支持

2000年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联合发文《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对老年服务机构有关税收政策问题的通知》(财税[2000]97号)中,对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个人等社会力量,通过非营利性的社会团体和政府部门向福利性、非营利性的老年服务机构的捐赠,在缴纳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前准予全额扣除。而2008年实行的新企业所得税法却规定,企业进行的公益性捐赠支出,在年度利润总额12%以内的部分准予扣除;个人进行的公益、救济性的捐赠, 在年度内应纳税所得额30%以内的部分准予扣除。通过比较分析, 政府对慈善事业和社会捐赠向居家养老服务的资金支持应给予政策鼓励,应当进一步提高社会捐赠税前扣除的比例, 保留全额扣除的优惠政策。

(三)积极引入社会资本进入居家养老服务领域

居家养老服务要建立市场化的运作机制,在保证老年人的利益不受损害的前提下,鼓励和欢迎社会上的任何单位、组织和个人介入到这个领域,开展有序的竞争,不断提高为老服务质量,使老年人从中受益。

1、加大对非营利组织的资金支持

我国的非营利组织大多依赖政府的资金支持,其收入来源中政府补贴占53%。政府对非营利组织的资金支持是基于“伙伴关系”的理念,即政府和非营利部门共同分担社会福利责任,通过政府提供资助、非营利组织具体负责提供各种福利服务,来有效地管理社会福利事业。上海市民政局关于印发《关于全面开展居家养老服务的意见》(沪民事发[2001]23号)的通知中规定,对经民政部门批准,进行法人登记后,开展居家养老服务活动的机构,视具体情况给予一定的项目资助和补贴,并对其服务质量进行评估。从非营利组织开办居家养老服务机构到提供具体服务,政府都以财政支出或政府购买的形式进行资助。可以采用“以奖代补”的资助模式,通过第三方机构的评价考核,将考核结果与日常运作挂钩,按照考核分数,对非营利组织给予差别化的日常运作资助补贴。

2、加大对非营利组织的税收优惠力度

政府利用税收政策来促进社会公益事业发展,已经为各国实践证明是最为有效的措施之一。2000年《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对老年服务机构有关税收政策问题的通知》(财税[2000]97号)中要求,对政府部门和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以及个人等社会力量投资兴办的福利性、非营利性的老年服务机构,暂免征收企业所得税,以及老年服务机构自用房产、土地、车船的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和车船使用税。政府应通过积极的税收优惠政策鼓励非营利组织在居家养老服务提供中的公益性。

(四)按“谁消费谁付费”原则由家庭承担

对于居家养老服务的直接受益者――老人来讲,只有低收入生活特别困难的才能得到政府的补贴,大部分需要居家养老服务的老人就要自掏腰包,按照“谁消费谁付费”的原则来购买服务。根据2010年上海市人口普查数据,上海市90.2%的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有独立的生活来源,离退休金和养老金在收入中所占比重最高,占到老人总收入的81.0%。又2011年上海的养老金替代率是48.26%⑧,不及在职时劳动收入的一半,老人的经济状况可见一斑,完全依靠老人退休后的养老金来支付居家养老服务是不现实的。

1、提高养老金水平

根据国际劳工组织制定的 《社会保障最低标准公约》提出的养老金替代率最低目标为55%,而中国社科院的《中国养老金发展报告2012》数据显示,我国养老金替代率由2002年的72.9%下降到2011年的50.3%,低于国际警戒线⑨。这样的养老金水平不利于老人退休后的生活保障,我国应加快改革当前的养老金双轨制,切实提高基本养老金水平,逐步建立起养老金与居民收入同步增长的机制。

2、拓宽商业护理保险市场的发展

根据生命周期理论,一个人可以通过跨期收入分配来平滑一生的消费。对于老年的养老服务消费,可以通过在年青时参加商业保险来实现。由于老年生活中医疗护理的消费占据了老年整体消费相当大的比例,所以可以在年青时参加商业护理保险来实现。目前国内主要的商业护理保险有2005年的康宁长期看护健康保险、2006年的全无忧长期护理个人健康保险等几个较少的保险产品。以全无忧长期护理个人健康保险为例,它规定投保年龄为18岁到59岁,缴费期有趸缴、5年、10年和20年,缴费年龄越高投保费用就越高。如果一个家庭夫妻两人40岁同时投保,保费各10万,缴费20年的话,则每年需要缴费19900元。如果是夫妻两人59岁投保,保费各10万,则需一次性缴纳37.62万⑩。这样的巨额保费一般收入的家庭是无法承担的。所以,我国要拓宽商业护理保险市场的发展,增加护理保险产品的种类,降低护理保险产品的保费,同时,政府也应该出台相应的激励措施,对经营商业护理保险业务的保险公司减免营业税,利润减免所得税等。

3、推行以房养老

当前我国的家庭住房的自住率不断提高,并且房地产二级市场的交易活跃,某种程度上具备住房反向抵押贷款的可行性。据调查,上海原意以房养老和可能会以房养老的人数占调查人数的比例是48.24%。但是由于上海市在政策规定上要求老人先转移房屋产权,公积金管理中心再将房屋以一定租期返租给老人,租金与市场同价,房款和租金款都是一次付。尽管试点的推行引得不少老人前来咨询,但是最终很多家庭都选择放弃。归结原因,传统的养老观念是主要障碍。近期,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要开展老年人住房反向抵押养老保险试点,将通过“租房置换”的方式进行,即通过出租房屋获取租金,最终同构租金收入来入住养老院。推行以房养老可以将存量资产转化为流量资产,在一定程度上解决较低收入老人晚年的养老问题,因此,在政策的制定上要充分考虑老人的观念和参与意识,并给予相应的税收优惠政策,最大化家庭资金在居家养老服务上的效用。

注释:

①数据为居家养老服务设施投入规模与居家养老服务补贴规模之和

②根据《上海市民政局关于进一步做好老年人日间服务机构建设经费补贴工作的通知》(沪民福发[2008]37号)、《上海市民政局关于鼓励社区设立老年人助餐服务点的通知》(沪民福发[2008]12号)、《上海市民政局关于进一步推进深化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通知》(沪民福发[2004]6号)、《上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本市组织实施万人就业项目的试行意见》

(沪府办[2003]67号)和《上海市民政局关于进一步推进深化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通知》(沪民福发[2004]6号)的有关补贴方法,计算数据时日间照料中心开办费补贴平均以60万元/个,助餐点开办补贴平均以18万元/个,居家养老工作人员的平均薪酬(含缴纳的社会保险)以1200元/人/月计算。此数据可能低估,原因是参考文件中的补贴数据部分是最低限数值

③数据由2001-2012年的居家养老服务补贴金额加总计算而得,未考虑通货膨胀因素

④数据由居家养老补贴人数除以60岁以上总人数计算而得

⑤数据来源于2010年上海社会福利年报

⑥民政部.福彩资金留存部分过半将用于社会养老. 新华网.2012-03-30

http:///gundong/201203/t20120330_509360536.shtml

⑦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2012

⑧数据由上海统计年鉴2012相关数据计算

⑨中国经济网.拉升养老金替代率别开错药方. 2013.09.13

http:///a/20130913/10677800_0.shtml0

⑩保费数据由中国人民健康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全无忧长期护理个人健康保险条款”计算

闫春宁,祝罗骁,张翔,张伟.上海市以房养老意愿研究[J].价值工程.2011, (1): 318-319

朱劲松.中国开展“以房养老”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11(2): 78-82

参考文献:

[1]韦璞.我国老年人收入来源的城乡差异及其养老模式选择[J].重庆工学院学报,2006.12

[2]孙仲.人口老龄化背景下我国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模式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1

[3]王跃生.城乡养老中的家庭代际关系研究[J].开放时代,2012,2.102-121

[4]穆光宗,姚远.探索中国特色的综合解决老龄问题的未来之路[J].人口与经济,1999(02),58-64.

[5]金德田:加快实现养老社会化的步伐[J].党政干部学刊.1995,04

[6]洪国栋.让老人“回到家庭中去”[J].社区,2007(06)

[7]高秀艳,吴永恒.城市社区居家养老产业引入竞争机制之浅见[J].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大学学报.2009(2)

[8]李嫦宏.我国社区养老服务法律保障研究[D].兰州大学.2008

[9]魏玉.中国养老福利服务的社会化供给模式研究[D].清华大学.2002

[10]郭竞成.居家养老模式的国际比较与借鉴[J].社会保障研究.2010(1)

[11]王刚义,赵晶磊.居家养老的困境与出路――探索一种适合中国国情的养老模式[J].构建和谐社会.2008(3).

[12]陈赛权.中国养老模式研究综述[J].人口学刊.2003(3)

[13]孙泽宇.关于我国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问题与对策的思考[J].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 2007.2

[14]Johnson N. The Welfare in Transition:Theory and Practice of Welfare Pluralism, Amherst University Massachusetts Press.1987

篇7

一、居家养老服务相关概念

第一,居家养老。居家养老是指由民政部门牵头,通过街道安排社会内的大龄下岗女职工以家庭养护员的身份实现再就业,进入生活有困难的孤老家庭,照顾老人的日常生活起居,以“家庭养老院”的形式帮助老人度过健康安乐的晚年生活。它最大的特点是解决了目前社会养老机构不足的困难,将大龄下岗女职工和缺乏生活照顾、需要居家看护的孤老这两个困难群体的需要相结合,调动社会和企业力量出资建立家庭养老院,成为老人、养护员、政府和多方受益的良好模式。

第二,居家养老服务。居家养老服务是以家庭为核心、以社区为依托、以专业化服务为依靠、为在家养老的老年人提供以解决日常生活困难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化服务。它不仅解决了某个家庭的困难,也解决了社会的困难。

二、开展居家养老服务的社会背景

按照国际通行标准,中国于1999年达到老龄化社会的标准,1999年年末,60岁以上老年人口所占比例是总人口的10%以上,更为严峻的是老龄人口以每年800万至900万的速度增长。21世纪以来,中国人口老龄化程度加深、速度加快。资料显示,末,60岁以上老年人口接近1.44亿,占总人口的11%,截至2040年,中国老龄人口数字将急速上升至4亿。年末,老龄人口达1.67亿,80岁以上的老人占1899万,其中多数人逐步成为失能或半失能老人。银龄浪潮的汹涌而至,以及计划生育的实施,中国传统家庭养老的力量呈现出比较薄弱的局势。此外,伴随着第一代独生子女成人后在异地工作、结婚生子、安家落户,致使越来越多的老年人在垂暮之年变成了空巢老人、独居老人,还有一类老人,他们牵着子女的衣襟来到异地生活,成为寄居老人。对于寄居老人而言,融入陌生的环境,他们的生活状况、内心世界以及情感世界都需要社会各界予以更多的关心和帮助,这就需要中国养老服务体系发挥重大作用,尤其需要作为其基础的并且和传统文化最具切合性的居家养老发挥重大作用,但目前,这一养老模式一直处于基本停滞状态。

三、全面开展居家养老服务的重大意义

(一)居家养老是满足老年人多样化需求的人性化选择

调查显示,急需帮扶的老年人口日益增多,需求范围日益扩大,大部分老年人都不愿意跟随子女异地迁徙养老,也不愿意与子女合居养老。中国城市老年人空巢家庭所占比例已达49.7%,比提高了7.7%。,民政部部长李立国于11月7日指出,城乡老人家庭中,空巢家庭所占比例超过50%,部分大中城市达70%。而发达国家老年人空巢家庭所占比例为70%-80%,与发达国家这一比例相比,中国老年人空巢家庭比例持续增加的现实将是不可避免的。为应对中国人口老龄化问题,政府投入了相当人力物力构建适应老龄化社会的为老服务体系,以形成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服务为依托、机构养老为补充的养老社会服务体系。这是应对中国人口老龄化问题的重要举措。在这一社会养老服务体系中,有学者指出社会机构养老应发挥重要职能。不容乐观的是,在社会养老机构养老的老年人幸福指数并不高。对于所占比例越来越高的老龄人口,他们有着物质和情感上的需求,而功能弱化了的家庭养老已经无法满足他们的多样化需求。具体来讲,这些需求包括精神需求,医疗需求,社会需求,住房需求以及其他需求。社会养老机构无法满足老年人这些需求的具体表现:

首先,中国大部分社会养老机构的设施不完备,服务不周到,致使住在养老机构的老年人活动少,生活单调,与同伴相处困难,进而影响到老人的心情和幸福感。由于面积和周围环境的限制,大部份养老机构娱乐设施不完善,能提供的娱乐方式很有限;为数不少的养老机构房屋有限,必须几个老人合住一间房,而老人的个性、认知大多已经固化,适应能力不强,在再一次“社会化”的过程中需要学习、适应以及接受新环境对于老年人而言都具有相当的困难,这就导致了他们无法适应新环境,很难与周围的人处好关系。此外,对于那些实行差异化管理和服务办法的养老机构,老年人之间的攀比使经济状况不好的老年人很难保持平和心态。

其次,在设施相对完善,服务基本周到的养老机构养老的老年人,很难享受到来自于家庭的天伦之乐。针对老人入驻养老机构的问题,《东南快报》的调查结果显示,90%的老年人不愿意住进养老机构,最重要的原因就是老人们要在家里享受天伦之乐,而所占比例为70%的愿意进养老机构的老年人表示,只有家庭不和才会考虑进养老机构。中国社会科学院老龄科学研究中心特别邀请的研究员伊密也发表过类似观点,她曾经指出“家的感觉是任何一个养老机构都不能给予的,很多老年人因为不能照顾自己同时又不愿意给子女添麻烦,无奈之下才做出去养老机构的决定”,“但是离开家并不代表对家没有了牵挂,他们的心仍旧留在了家里”。虽然设施相对完善,服务基本周到,但对家的思念和对子女的挂念始终困扰着很 多老人。

(二)拓展居家养老服务是扩大就业渠道和促进经济增长的有效途径

随着老龄人口规模的扩大,需要社会提供服务的老年人口数量逐年上升;同时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老年人的需求范围日益扩大、需求水平日益提高,老年人需要社会提供的服务在种类、形式、质量上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并且朝着更加具体化的方向发展。这对于居家养老服务行业的发展而言是个良好的契机。另外,近年受到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就业问题,政府投入了大量资金和热情来解决这一困扰中国的难题,但这一问题仍然凸显。若能把两者有机对接,将会实现养老与就业双赢的局面。“养老产业是一个很庞大的产业链,涉及到老年护理服务和设施行业,老年教育、老年旅游、老年金融等各个领域。仅仅培育专业的老年护理人才就可以创造一大批就业机会”,这是作为日本养老研究者的鞠川阳子曾经指出的有关国外养老服务蕴含的对于就业的良好机遇,对于中国而言,他指出“中国对此类人才的需求将会更加庞大,如果加上相应的培训、考核机构所需要的人才,对于解决目前中国大学生失业严重的问题会大有帮助”。此外,根据权威机构测算的数据,中国城市居家养老、家政和护理服务,潜在的市场规模是1300亿元人民币,到2020年这一数值将超过5000亿。这足以说明老年服务的市场化和社会化是发展的必然趋势,且规模不容小觑,是扩大就业渠道、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途径。

四、中国居家养老服务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第一,伊始,中国部分大中城市开展了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试点活动,各地服务规范细则上不尽相同,本文将最具有代表性的规定整理,如表1所示。

第二,现行居家养老服务存在的主要问题。

首先,政策支持力度不够,服务对象太少,范围过于狭窄,社会化程度低。从养老服务业起步至今,居家养老建设基本处于停滞状态,在某社区开展的调查结果显示,95%的老年人不知道居家养老的存在,他们对居家养老的理解与真正意义上的居家养老相去甚远,而知道居家养老的5%的老年人认为居家养老服务仅包含家政服务及陪聊天。

其次,投资主体和服务主体单一,资源整合性差,相应的优惠政策激励效果不明显。

再次,居家养老服务业人才奇缺。中国居家养老服务业从业人员专业水平低,从业人员就业层次低,待遇不高,致使高校相关专业招生困难,已经在相关岗位工作的人才流失严重。拿云南省来说,目前所需要的养老护理人员近80万名,但实际的情况却是:全省养老护理人员不到5万,其中持有护理人员资格证的不到2万人次,与需求相比,所缺人才达70余万。在云南省省会的昆明市常住人口中,老龄人口约80万,是总人口的14.4%,而养老护理人员仅1万人左右。

五、全面开展居家养老服务的建议

第一,政策层面的建议。政府要承担重要责任,政府在开展居家养老服务这一战略计划中,应该扮演设计者、推动者和建设者的重要角色。在政策制定方面,应该进一步出台相关优惠政策,为居家养老服务机构提供更多的支持和空间,以引导社会各界力量参与,解决投资主体单一化的问题,从而达到较好的整合资源、提升服务质量的目的;在政策执行过程中,应该学习和借鉴国外先进的管理技术,把优惠政策落到实处,同时应当加大财政投入,推进政府购买服务、为居家养老服务业基础设施建设提供资金支持;在市场管理过程中,应加强监管体系的建设、维护老年人的合法权益。

第二,人才培养层面的建议。先行试点的经验表明人才的稀缺是居家养老服务发展面临的瓶颈,若能在未来的居家养老服务业中融入更多的专业化元素,居家养老服务必将所有突破。

首先,当前家居养老服务业服务员大多是4050下岗失业人员,他们的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对职业的使命感和归属感有所欠缺,因而他们认为做这份工作是“生活所迫”,加之对老年人的心理特点不了解,在具体工作时不懂得如何甚至不愿意与老人沟通,导致与长者关系僵硬,长此以往,老年人容易对服务员产生不满情绪。针对此问题,相关培训机构对服务员的培训内容必须具有针对性,如让服务员对老年人的心理特点有一定了解并让他们知晓怎样与老年人沟通。也就是说,培训的内容要源自于服务员在服务中可能会遇到的问题。

篇8

[关键词]发达国家;养老保障;养老服务

[中图分类号]G913.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4)12 ― 0046 ― 02

进入21世纪以来,面对日益严峻的养老形势,我国养老保障与服务事业仍亟待加力,深入拓展。就此而言,在坚持立足国情发展我国老龄事业的基础上,适当借鉴若干国际有关经验,将是一个有益的选项。有鉴于此,本文将对部分发达国家养老保障和服务体系建设经验试做分析归纳,并探讨其对当前我国老龄保障和服务事业发展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一、以立法和价值观为引导,推进老年人社会保障制度建设

(一)立法程序与发达国家养老保障制度建设

法律制度建设支撑有助于深化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中政府和公民之间的责权关系理解:即政府不仅仅把提供社会保障看作是对国民的一项恩赐,而是当成政府应履行的一项职能及应尽的职责;同样国民也不仅仅把享受社会保障当成一种补偿,更是把它作为自己一项正当的合法的权利,因而可以保证社会保障制度的强制性和稳定性。〔1〕从发达国家经验看,走法制化道路成为发达国家老年人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取得成效的必要条件。例如,美国以1935年《社会保障法》为基础,设立了社会保障署,由联邦政府直接管理老年保险计划,并逐步形成了一套以老年、遗属、残废保险和老年医疗帮助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保险制度;日本自1959年颁布《国民年金法》以后,又先后颁布《老人福利法》、《老人保健法》、《护理保险法》、《介护保险法》等多部社会保障法规制度,截止目前,其养老保障已经形成了集社会福祉、公共扶助、公共卫生、社会保险于一体的全方位保障制度体系。

(二)养老保险与发达国家养老保障制度建设

不同发达国家的普遍经验显示,立法程序支撑下的多层次、全方位社会养老保险及其他各种养老基金筹备和保障机制成为发达国家养老保障制度体系建设的核心内容。

例如,在强调政府主导责任的背景下,北欧国家确立了基本养老金和补充养老金及其他补助金的多元基金筹集结构;在美国养老保障法制体系下,养老保险基金主要源于两种渠道:政府运作的养老保障措施和民间私营养老保障计划。其中前者即强制性养老保险措施,后者则以现金方式、定期支付的养老金和个人通过理财、股票、债券等有价证券获取投资回报作为养老金的投资养老;〔2〕在日本,1961年政府建立了个人缴纳保险费和国家财政预算相结合的国民养老金制度,之后又在该基础上建立了以企业薪职人员为对象的厚生养老金和以公务员为对象的共济养老金,由个人和企业对半分担,由国家统一管理;在新加坡,早在英殖民地时代的1955年,政府便通过立法确立了由雇主和雇员承担的中央公积金制度,即强制储蓄型社会保障制度,其基本宗旨是为退休人员设立的一项强制性储蓄计划。

(三)人文关怀与发达国家养老保障制度建设

在立法保障的基础上,以人文关怀为内涵的价值观导向也是一些发达国家养老保障制度建设的重要依据。例如,在新加坡,政府坚持通过价值观引导和立法程序的结合,尤其重视培养全民的家庭观念,倡导儒家思想中的孝道观念,号召全社会关爱、孝敬老年人,并颁布《赡养父母法》,对愿意与老人同住的组屋申请者提供便利与优惠,为需要赡养老人的低收入家庭提供养老、医疗方面的津贴等具体措施加以积极推进;〔3〕在美国社会保障制度中,政府则对特殊老人群体养老尤其是老年残疾人制定了专门的政策以体现人文关怀。20世纪30年代以来,美国政府已制定数十项残疾人社保法案,内容连贯、详细,并还在住房、出行、交通等方面给予特殊照顾。

二、推行社区化养老服务模式,构建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

(一)以居家照料为中心,推进社区化居家养老服务模式探索实践

社区居家照料服务在一些国家和地区一般称为老年人社区照顾,强调“在社区内照顾”和“由社区来照顾”,目前其已日渐成为发达国家普遍采用推广的重要方式。

在北欧,近年来当地国家普遍将老年人照顾服务的重点由设施机构养老照顾向长期居家养老照料转变;在美国,联邦政府也顺应并积极鼓励居家养老模式的拓展,先后颁布了美国老年事务局的老人营养服务计划和全国家庭护理照料人员支援计划,在政策和资金方面对居家养老服务提供有力支持,同时也还积极推进社会养老服务项目建设以更好地满足社区化居家养老服务需求;在日本,政府积极推行家庭养老和社会养老并举的方针,并逐渐突出社区的作用,1980年进一步通过实施《黄金计划》建立起社区化照顾服务体系,使日本的社区照顾服务体系日益完善,能为老年人提供居家养老所需的全方位服务;在新加坡,当地老年人养老方式主要有“居家养老”、“日托养老”、“机构养老”,其中居家养老仍是当前大多数新加坡老年人首选的养老方式。为了巩固和改善居家养老保障和服务的质量,新加坡政府创办了众多为老人提供休闲、健身、娱乐、学习的乐龄俱乐部、社区民众联络所等辅助养老单位,以使其达到“老有所学、老有所乐、老有所为”的最终目的。

(二)以政府为主导,构建多方社会力量参与的养老服务体系

目前各国普遍推行的社区化居家照顾养老概念与传统意义上居住在家并由家庭成员提供生活服务的家庭养老并不相同,而是“由个人、家庭、社区、国家共同支持,以社区养老服务和社会养老网络为载体,将家庭养老和社会养老相结合的养老方式”,其服务内容包括家政服务、生活照料、文化娱乐、疗保健、精神慰藉、法律维权、高科技通讯设施安装等多个方面。〔4〕该意义上的社区化居家养老长期照料方式的实现有赖于各种相关公共服务配套的基本健全。由此,近年来发达国家日益重视构建多元化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

在北欧国家瑞典,近年来政府逐渐重新认识到家庭、社区、志愿组织、赢利组织以及各级政府在老年人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中的各自角色与功能,注意协调各方面力量提供老年人生活所需的综合服务,培育出“家庭帮助服务”、“家庭卫生保健”、“日间照料中心”、“集体生活照护”、“服务中心(住宅群)”、“老年之家”、“养老院”、“老年病房和康复中心”的社区化居家型养老服务模块体系;〔5〕在美国,政府积极推进社会化和市场化的双重取向,充分运用社会和市场两种资源建立起一套涵盖养老院照顾、专管老人住屋、老年之家、居家照料等项目的服务体系,其中家庭、社区、企业以及众多生活服务类非政府组织成为建构该体系的主体力量;在日本,为了更好地为老年人提供各种生活服务所需,同时也为了寻求新的“银发经济”发展商机,政府积极鼓励民间养老的多元化养老模式探索,尤其重视大力培育老年需求市场和开发养老产业,当前日本的老年产业不仅涉及养老院、日常饮食、医疗保健及看护等常规领域,还涵盖了住宅建筑、服装设计以及休闲娱乐等多种行业。

三、发达国家养老保障和服务体系建设经验对我国的启示

综上所述,发达国家在养老保障和服务体系建设方面已经形成不少经验,受这些经验启示并与我国国情相联系,我们可以得出以下一些可做进一步探讨的若干建议:

其一,健全养老社会保障法制体系。就我国法律建设现状而言,除社会保险法和老年人权益保障法较多讨论养老保障制度外,其他关涉老年人的法律大都散见于民法、刑法、婚姻法等其他大法之中,直接以老年人社会保障为主题的法律制度仍然较少或有待完善。由此,根据我国的有关法规定和各地区的实行情况,并与传统中华敬老美德相结合,进一步健全各项养老保障法规建设已成为促进我国的养老保障事业继续稳定、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

其二,优化养老保险基金形成机制。从我国实际来看,虽然目前已经确立了以社会统筹加个人帐户相结合的养老保险制度,并正逐步由现收现付制向部分积累制转变的过程中。不过在我国,由于这种形式建立比较晚,且由于上世纪末以来老龄化速度的日益加快,从而导致我国现阶段仍然不得不面对现金流量缺口和制度转换成本的巨大潜在压力。为此,参考国外有关成功经验,加大个人养老保险基金积累制的覆盖范围和推进步伐,拓展商业保险、慈善事业等养老基金筹集渠道,规范、优化养老保险基金保值增值管理运行机制,完善高龄津贴、护理补贴、救助津贴等政府津贴制度,以及推进退休年龄制度调整等问题应成为当前我国养老金制度改革的重要取向之一。

其三,探索社区化居家养老新模式。目前,社区居家照料日渐成为各国普遍采用的养老服务新方式,它是一种尽力将家庭养老与社会养老二者优点结合起来的当代养老服务新模式。从我国实际情况看,传统养老观念影响下的家庭养老仍然在很大范围内和程度上广泛存在,现代意义上的社区居家照料养老服务模式实践则起步不久,如何实现我国传统家庭养老习俗和现代社区化养老模式的有效融合,以及全面拓展社区居家养老模式的实践空间已成为我们老龄事业发展中亟待解决的一个重要现实问题。

其四,构建多元化社会养老服务体系。目前我国的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已经初具形态,但是由于总体起步晚,因而在很多方面仍有巨大改进与完善的拓展空间。2006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全国老龄委等联合部门的《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意见》中首次提出要按照政策引导、政府扶持、社会兴办、市场推动的原则,逐步建立和完善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服务为依托、机构养老为补充的服务体系。以此为基础,在我国未来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构建中,有必要继续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全民关怀”的原则,全面推进以需求为导向的养老服务多元化、专业化和职业化,积极培育以老人护理康复、生活照料、休闲饮食、住宅设计、机构养老等现代需求满足为导向的市场化养老产业体系。

〔参 考 文 献〕

〔1〕樊天霞,徐鼎亚.美国、瑞典、新加坡养老保障制度比较及对我国的启示〔J〕.上海大学学报,2004,(03):87.

〔2〕张恺悌,郭平.美国养老〔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10:56-57.

〔3〕胡灿伟.新加坡家庭养老模式及其启示〔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2003,(03):35-36.

篇9

关键词:老龄化 养老模式 居家养老 住房改造

中图分类号:TU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5)01(a)-0000-00

2011年民政部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规划(2011-2015年)》指出,截至2009年底,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已达1.67亿,占总人口的12.5%,是世界上唯一老年人口超过1亿的国家。预计到2020年,老年人口将达到2.43亿,约占总人口的18%,届时每6个中国人中将有1个老年人。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出我们国家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而老龄化面临的突出问题就是养老问题.

我们国家传统的养老方式是家庭养老和机构养老,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家庭结构的改变这两种养老方式已经不能满足老年人和子女的养老需求,这就出现了一种新的养老模式---居家养老,这种养老模式既可以不让老年人离开熟悉的住房,又可以减轻子女的负担。所谓居家养老就是老人在自己的家里居住,但一些服务比如 医疗、康复中心,文化活动等服务由社会机构或所在社区提供。既然老年人住在自己的家里养老,那么就可以尽可能的利用家里已有的资源进行养老,既可以节约家庭开支有可以让老人不离开原来的社交网络。

1 住房适老改造的必要性

我们在初次购买住房时,很多人在选择房子时是为了孩子上学和夫妻俩人上班,很少会考虑所购买的房子是不是适合我们老了以后居住,当然这和我们买房时的年龄有很大的关系,调查显示,我们国家初次置业者的平均年龄在25岁至35岁,在这样的年龄段买房子时我们不会考虑5至6层的多层住房带不带电梯,也不会在装修时考虑到蹲式便池的坐式马桶有多大的差异等等问题,因为我们当时还年轻,不会考虑到二三十年后的事情。

现在国外一些很早进入老龄化社会的国家比如日本、英国提出任何住宅在兴建之初,都应该考虑居住者在不同的生理年龄或生活阶段都能方便居住在原来的住宅,这也是满足居家养老的条件之一。理想的养老居住建筑应该是允许老年人自由且独立的生活,并提供必要的协助,而这种协助可以来自社区服务或志愿者服务等。但是对很多基本生活可以自理的老年人来说,不一定一切包办,否则会降低老年人的活动能力、加速身体机能的老化。因此,改造后温暖舒、大小合适、价格合适的住房有助于增加老年人生活独立自理的能力,而不适合的住房则将加重老年人对护理的需求。这也是对现有住宅进行适老改造的必要性所在。

2 住房适老改造的方向

居家养老模式中,老年人很多时间都会在家里活动和生活,就会对居住的内部空间和环境有一定的要求,这些要求也是住宅适老改造的目标,具体为:安全性、独立性、舒适性。

这里安全性是首要的,我们大家都知道一句话“老小孩”,这句话不仅说明老年人从心理上对自己的子女产生依赖,在生理机能上的老化也让老年人对自己居住的环境有很好的安全性,比如插座的高度,房间地面的高差经过适当的改造后都可以易于使用,从而增加老年人的安全感。

独立性是个相对的概念,它是在社区服务健全的前提下,老年人在自己的家里独立生活,独立可以锻炼老年人的身体,减缓身体机能的老化,而独立性的前提就是房间改造后能让老人无障碍的安全使用和居住。

随着老年人文化程度和经济水平的提高,老年人对住房的舒适性也有了更高的要求。为了让老年人在家里住得舒适,除了考虑安全外,我们在房间的装饰和娱乐设施上可以进行适当的改造。研究表明,色彩明亮的房间可以减缓人的压力,而对老年人来说装饰明亮有生气的房间可以减少他们的孤独感。

3 多层住宅的适老改造设计

有了对住房内部生活环境的要求,我们对养老住宅的改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3.1 电梯

现在的6层以下的多层住宅是没有装电梯的,对于有些需要借助轮椅行动的老年人来说不装电梯会大大减少他们外出活动的时间,即使现在可以走楼梯的老年人,随着他们年龄的增加,电梯也会成为必要的交通工具。所以对用以居家养老的住宅安装电梯,费用可以由政府、社区、家庭共同分担。

3.2 门

在现有的小区单元门口台阶旁边铺设坡道以便轮椅通行,如果现有的入户大门和房间门的宽度不够的话,应适当加宽 ,以便轮椅通过。同时降低门把手和入户门“猫眼”的高度。

3.3 卫生间

卫生间地面应防滑,可以在整个卫生间地面铺设防滑。原来的蹲式便池改为坐式马桶,马桶旁边增设扶手,便于起身。卫生间如果放洗衣机,应降低插座的高度。

3.4 厨房

厨房地面应该防滑,降低燃气灶和洗涤池的高度,同时操作台应有凹进的空间,以便坐轮椅的老年人方便做饭。

3.5 卧室

卧室是老年人在房间时代的时间相对较多的房间,除了原有的床、衣柜、书桌等基本家具外,可以增加娱乐设施比如电脑,有些老年人喜欢观看或收听戏剧,有些喜欢下棋,这些都可以通过上网进行,在老人不出门时也可以自娱自乐。

4 小结

对居家养老住宅的改造方向,老年人的感受最重要,老年人对周围环境依赖性比较强,

在对住宅内部空间适老改造后,还要注重与社区环境的结合,比如社区应有不露天的老年活动场所,医疗保健中心等,可以为居家养老的老人提供必要的配套服务,这些场所的设计必须可接近.这样才能保证居家养老的住宅改造更具有有价值和实用性。

参考文献

[1]张 雅.关于社区居家养老的文献综述 [J].财经政法资讯 2010(5)

[2]周春发,付予光.居家养老:住房与社区照顾的联结[J].城市问题 2008 (1)

[3]李忠.住得近分得开叫得应长来往(一) [J].住宅产业.2009(4)

篇10

关键词 老龄化 养老模式 养老保障

作者简介:刘辉,山东理工大学法学院社会学专业研究生。

老龄化是当今全球性的人口趋势。我国由于特殊社会政策和人口特征,老龄化问题十分严峻。老龄化问题突出会带来许多社会问题,其中养老问题最为严重,养老模式直接关系到我国老年人晚年的生活质量,对社会的稳定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 我国老龄化社会背景

二、我国当前养老模式现状

在我国,当前最基本的养老模式大致有三种:家庭养老模式、机构养老模式和社区居家养老模式。其中,家庭养老是最传统也是最基础的养老模式,机构养老是一种社会化的养老模式,而社区居家养老则是一种新兴的养老模式。这里说的“养老”,指的是我国城乡之中普通大众的养老问题,也就是大部分工人、农民的养老,社会精英人员或者是养老生活有国家和政府强有力保障的人员,由于他们不论是经济实力还是社会地位都大大好于普通百姓,所以不包括在我们讨论的范围之内。

家庭养老,顾名思义,就是老人在家中接受儿女子孙的赡养和服侍。中国自古就有以“孝”为核心的大家庭概念,儿孙绕膝,享天伦之乐是我国大多数老年人所希望的晚年生活。但一方面,计划生育的长期执行,“421”的家庭结构使得家庭中照料老人的人力物力资源紧张,成年人既要照料老人,也要抚养孩子,是家庭经济收入的重要甚至唯一来源,家庭对老人的供养能力减弱;另一方面,随生活水平的提高,医疗卫生的进步,老年人的寿命延长,也对传统的家庭造成压力。由此可见,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的社会功能正在减弱。尽管如此,我们现在仍要强调家庭养老的重要作用,一方面是为向社会养老的方向过渡,另一方面,只有在家庭当中,在和儿女子孙的相处之中,老年人才能得到精神慰藉,对老年人来说才是理想的晚年生活。

机构养老,指的是由养老院、老年公寓等承担具体养老事务执行的机构为老年人提供服务的模式。随着家庭养老社会功能的减弱,不论是家庭还是老年人自身对机构养老这种社会化养老模式的客观需求越来越大,加之老年人自身行动不便及易生疾病的情况,养老机构中专业的人员和设备可以更好地解决老年人日常生活中的问题。正因如此,机构养老模式往往被寄予厚望,但也存在着许多问题。现有的部分服务设施与老年人的实际需求差距较大,资金投入不足,不仅体现在硬件方面比如床位紧张等,还体现在机构中的服务人员不足或者专业化水平参差不齐,对老年人的日常起居照顾都可能难以周全。除此之外,机构养老的费用需由老人自己或者家庭承担的部分往往较高,负担较重。在中国讲究传统的“孝”文化的大环境中,“养儿防老”的观念深入人心,部分家庭对机构养老还是存在排斥情绪,这也是机构养老模式在发展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之一。

社区居家养老,指的是老人在自己家中,由所在社区的居家养老服务点为老年人提供可以上门的餐饮、医疗、娱乐等服务的新兴养老模式。居家养老集合了传统家庭养老和机构养老的优点。对于老年人自身而言,既让老年人不离开自己习惯的有利于身心健康的生活居住环境,为所在家庭减轻照料老人的负担,又能切实地为老人提供有个性且专业的服务,灵活度高;对于社会而言,社区养老服务点对场所要求相对较低,能节省下建设专门养老机构的资金,投入成本较少。但居家养老模式也存在一些问题:第一,居家养老作为一种新兴的养老模式,在社会中还没有达到普遍的认可,很多老年人和家庭没能投入其中,社区居家养老难形成规模效应;第二,此种养老模式由于出现较晚,发展不完善,标准化程度不足,所能提供的服务项目有限,除了对老年人日常起居的基本照顾之外,难以涉及对老年人的精神慰藉;第三,现阶段参与社区居家养老的服务人员不足,专业化程度不够高,给社区居家养老模式的发展造成一定难度。

我国养老模式的现状是家庭养老、机构养老以及社区居家养老这三者并存,且根据不同老年人口情况和需要向多元化方向发展。传统的家庭养老已经陷入困境,但又不可能彻底放弃,中国老年人既对超越家庭之外的社会力量有日益强烈的需求,在现阶段又不能完全接受机构养老方式,社区居家养老又存在发展不成熟完善的客观问题。我国现存的养老模式各有其不足,总结起来有三点:其一,机构养老和社区居家养老相对家庭养老存在传统观念的冲突,不能满足对老年人口的精神慰藉;其二,经济来源不足,集中体现在机构养老和社区居家养老模式中政府和社会公众的资金投入十分有限;其三,服务人员专业化程度不高,流动性大。各种模式的优点是它们存在的前提和基础,缺点和不足是接下来发展的动力。在实际的发展和建设过程之中解决这些不足,发现新的问题并积极应对,是我国养老模式发展过程中的重大任务。 三、 加强我国养老模式发展的保障

针对我国三种主要养老模式并存并向多元化方向发展的现状和基本趋势,我国养老模式发展应从以下三个方面加强保障。

(一)提供家庭养老保障

家庭养老模式将是我国在很长一段时间解决老龄人口养老问题的基本途径和办法。在解决老年人口的经济来源方面,政府应采取行之有效的制度安排,如对赡养老人有经济困难的子女,尤其是下岗的中年子女和老年子女,适当在物质方面给予补贴,完善养老保险政策、老年津贴制度等等,在对赡养老人的中青年在购房和调房时给予价格优惠,方便子女对老人的照料。对老人的子女而言,在繁忙的工作之中,要尽可能多抽出时间照顾和陪伴老人,切实了解老人不论是物质上还是精神上的需要,只有在子女家人的温暖陪伴下,老人才可能拥有幸福快乐的晚年。

(二)提供社会养老保障

除了要加强政府立法保障老年人合法权益、继续建立健全医疗保障体系之外,更要强调政府和社会对机构养老和社区居家养老的政策和经济扶持。第一,要加大宣传力度,可以通过报刊、网络或者所在社区、居委会(村)等宣传方式,加强人们对社会化养老的认识,消除人们对非家庭养老模式的顾虑;第二,要根据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和老年人的经济承受能力,建立不同层次的老年人服务和养老机构。比如根据资金来源,可由政府出资兴建、企业投资兴建、政企投资兴建、企业家独资兴建、个人或者集体投资兴建等等;根据管辖范围不同,建设市区级、街道(乡)、居委会(村)老年人服务和养老机构,根据不同层次发挥不同功能,多方面满足老年人的养老需求;第三,加大对相关服务型人员的招募和培训工作,并在招募过程中提升社会对此类服务人群的社会认可程度,提高其专业化水平,不仅是对老人日常生活的护理方面,还要加强服务人员对老年人的精神服务意识,通过督促老年人和其子女的交流联系、为老年人读书读报等方式增强老年人的情感归属,给予其精神慰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