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思维的构成范文
时间:2024-01-02 17:55:5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互联网思维的构成,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互联网+;人力资源管理;新趋势
中图分类号:F240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27-0000-01
一、引言
2015年3月,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互联网+”就是“互联网+各个传统行业”,这是一种全新的发展形态,通过信息通信技术和互联网平台,使互联网与传统行业深度融合。互联网+”时代为人力资源管理创造了不同于以往的发展契机,同时也带来了全新的挑战。
二、“互联网+”的特征
1.是跨行业交融与组合。互联网+实际上象征着创造革新以及多行业之间的汇聚和交融。它不仅是资源的优化,更是纵深层次的融合。只有勇于跨界,改革创新的脚步才能更加坚定;只有大胆融合,才能充分发挥集体智慧的优势,使科技研发到规模化经营的道路走的更加顺畅。如若传统行业与互联网之间可以相互渗透并且做到彼此交融,对双方来讲都极富价值。
2.是变革与创造力。我们生存在一个极速变革的时代,信息化、数字化的经济形态无处不在。在当前经济发展的生态中,不仅连接与计算随处可见,而极具互联网文化的“创客经济”也成为了备受关注的新形态。上述要素在现阶段经济发展中的作用逐渐凸显,这势必导致以往粗放的经济发展形态受到了严峻挑战。时代的变革迫使经济形态必须升级转型,重视创新能力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朝创新驱动型经济发展道路前进。在这一过程中要注意运用互联网思维结合整体进行审视和思考,推动创造能力不断发展,持续创造更大价值。
3.是关注人性。人性是社会与经济联系与构成中的最基础单位,而人性化是这一联系中最终的意义所归,是彼此间实现交融的出发点,更是上述一切存在的根基。在企业管理中,运营者同职员同属于企业的一分子,应当在企业文化中建立共享价值理念,打造员工的主人翁意识。而这些就要向人资本质的纵深进行探究,也是未来企业发展需要聚焦的内容。
三、“互联网+”对人力资源管理的影响
1.用数据助力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与发展。过去我们并不擅长运用数据来协助进行判断并且也无法对其进行精确解读,无法看到其背后的涵义。互联网技术使人力资源管理也跨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它开始可以用清晰精准的数据度量方式来开展工作。企业在日常运营中开始大范围创建数据库,并且在运营决策甚至日常管理中都开始充分发挥数据的强大作用。尽管对过往数据信息的收集归纳还尚需时日,不过数据思维的广泛运用必将为企业今后的发展带来更大的空间。
2.人力资源从业人士应运用“跨界”来更新专业构成。飞速变革而又充满了信息碰撞的互联网时代,对个人知识体系与构成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过于狭窄的认知系统已经无法跟上职场的要求。这就要求人力资源管理从业人员需要不断更新知识构成,特别是要抢先开始运用跨界思维,这样才能进一步满足企业未来的发展需要。
3.“迭代创新”将推进人力资源管理水平。通常来说人力资源管理在企业运营系统中鉴于最初相关运转程序和制度的限制,再推进开创性的变革其实并不是件容易的事。不过“互联网+”携手迭代创新思维逐渐进入企业的现实管理中。放眼今后,“迭代创新”做为一种互联网思维开发模式,必将在企业的薪酬、培训等管理体系以及各类相关人资管理框架中进行广泛的推进和运用。
四、“互联网+”时代下人力资源管理新趋势
1.人力资源实现管理更加开放,去中心化形式明显。“互联网+”利用网络建立了一个相互交流的渠道,它自身携带着平等的特质,非常关注相互之间的共享协作以及创新包容,这与传统企业的多层管理形式构成了极大反差。随着网络技术的深入,企业可以更加方便的利用各类平台进行交流和信息互通,比方说微信等信息工具的大范围推广和使用,可以大大提升信息交互效率,人力资源管理形成了更加扁平化和开放式的新型模式。
2.换位思维更新管理方式。企业在自身成长过程中,不但需要对雇员自身的忠诚度和工作成效进行把握,更关键的是要站在用户的角度上,形成良好的客户体验意识,还要注意在这两者中构建顺畅的连接渠道。人力资源管理中非常注重换位思考,相关专业从业者需要对此内容引起足够的重视。借助这一理念的引导,员工会更加注重自身的主动性,加强自我管理,努力提升自身学习能力和期望,也可以这样讲,企业在此时的角色已不单单是员工的饭碗,更是推进其自身不断完善和发展的大舞台。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最终要实现的就是这一目的,员工随着企业成长并在此基础上实现个人综合发展能力的全方位提升。
3.大数据思维引领管理方向。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在互联网+的影响下越来越关注大数据的应用,无论是企业人才的挑选还是聘用,它可以说贯穿了当今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的每一个节点。将数据管理运用到当今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不仅增强了这项工作的控制性,在使具体执行更加顺畅和客观。在这一思路推动下,奖励与惩罚制度逐步建立并得到深入推广,在企业人力资源体系建设中发挥了巨大作用,员工自身管理以及工作状态都更加积极向上,为企业未来目标的实现提供了重要保障。
去何处找寻人才、是否应当招聘跨界员工,如何进行人才培训以及充分发挥其价值,是应当将主要寻找方向定位在国内,还是将视角延伸到全世界等等,都是企业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同时也是企业在互联网+时代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五、结束语
“互联网+”时代对人力资源管理的要求越来越高,人力资源管理要有合适的策略来应对新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汤雪莲.“互联网+”下的人力资源管理分析[J].互联网天地,2015,(10):74-75.
[2]李倩,杨柳."互联网+"背景下高职人力资源管理职业人才创新培养[J].教育与职业,2016,(10):86-88.
篇2
一、《赫芬顿邮报》的发展模式介绍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传统媒体如报纸、电视纷纷感受到前所未有的竞争压力,“报纸衰亡”、“电视灭亡”等观点反映了报纸和电视在互联网时代受到的巨大冲击。为了适应互联网时代,全球范围的报纸和电视等传统媒体都在纷纷转型,寻找新的生存之道。互联网时代的报纸想要获得生存的权利,就必须进入互联网,将自身打造成“全媒体”报业。但随着众多报纸的停刊和破产,可以看出报业转型并非易事,而此时《赫芬顿邮报》的成功崛起使人们看到了报业发展的转机。
相较之前尝试转型但并不成功的众多报刊(包括默多克新闻集团旗下的《The Daily》),《赫芬顿邮报》之所以有重大突破,从根本上来说,在于其内在精神的转型,即传统运营思维向互联网思维的转变。
《赫芬顿邮报》由阿里安娜・赫芬顿在2005年创建于美国,经历过两次失败的投资后,阿里安娜・赫芬顿将《赫芬顿邮报》定位于新闻博客网站,区别于《纽约时报》的是,《赫芬顿邮报》不设置付费墙,即完全免费阅读,将自身定位为一个“社交平台”,并号召普通读者上传文章,使读者成为内容提供者。具体分析,《赫芬顿邮报》的发展模式如下:
1.内容来源多元化。
《赫芬顿邮报》的成功的重要原因是其改变了传统报业信息生成模式,其内容来源不再依靠专业的采编制作团队,而是将自身定位为一个信息和交流的媒介或平台,鼓励团队外的普通公民上传新闻并呼吁博客在其平台上进行评论和写作,而自身团队的原创内容作为补充和架构支撑。
这种内容运作方式打破了传统媒体封闭的内容生产方式,不仅提供了更加丰富的内容,而且吸引了更多的人气,同时也降低了运营成本,提升了利润空间。
2.利润源于广告主。
《赫芬顿邮报》不向用户收费,其利润来源完全依靠广告主。为了提升利润空间,《赫芬顿邮报》一方面压缩自身运营成本,减少自身团队人员数量,鼓励普通公民上传新闻并鼓励博客免费提交博客内容来实现自身内容的丰富和廉价获取。另一方面,《赫芬顿邮报》将资金重点投放在技术提升上,使自身内容在搜索排名上尽量靠前来提升网站流量以吸引广告主的注意和青睐。
轻盈的团队构成和丰厚的广告利润使《赫芬顿邮报》低投入高产出地运行。
3.平台社交互动化。
为了提升自身“社交化”能力,《赫芬顿邮报》与facebook进行合作,利用facebook的社交功能,鼓励圈子内部的人进行新闻的相互推荐、共享和评论,以提升《赫芬顿邮报》自身的流量和影响力。此外,2012年8月,《赫芬顿邮报》推出网络视频新闻频道,在频道内鼓励观众进行评论,并且观众之间可以进行互动视频聊天,这样,“社交化互动平台”的布局初见成效。
二、《赫芬顿邮报》的互联网思维
所谓“互联网思维”,并没有清晰的界定或界限,但“互联网思维”是相对于“传统思维”的,这是由于互联网带来的技术革新使得许多传统的行业运营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相应地也引起了运营思维和思考方式的变化。在许多成功的案例基础上,人们逐渐发现互联网带来的一些新的发展模式和经营思路,进一步上升为“互联网思维”。《赫芬顿邮报》成功崛起的过程就是互联网思维成功实践的过程,具体分析如下:
1.“众包”思维。
所谓“众包”,即公司把过去由员工执行的工作任务外包给大众网络的商业模式。与“外包”不同,“众包”的对象是没有清晰界限的外部群体,而且付出的经济报酬相对“外包”来说要远远低廉,“众包”对象看重“精神收益”远远高于“经济收益”。简言之,“众包”思维就是让互联网上的普通用户因为精神满足而被吸引到一个平台上来,在其满足自身的精神需要时不自觉地为这个平台提供了劳动,从而使这个平台用较少的经济投入获得巨大的效益。
《赫芬顿邮报》的成功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众包”。为了减少运营成本,该报缩减自身采编人员,其内容来源的主体在于几千名高质量、成熟的博主,这些博主争相在《赫芬顿邮报》平台上发表博客文章,并以文章被选用为荣。这样便达到了一种共赢局面,一方面《赫芬顿邮报》拥有了一批高质量免费的内容提供者,另一方面博主也拥有了一定的人际资本。此外,《赫芬顿邮报》还鼓励受众为网站提供新闻,希望受众作为用户的同时也是内容生产者和提供者,这样不仅能增加信息的关注度而且拓宽了新闻来源。
2.“免费”思维。
“免费”和“众包”是紧密相连的,正是有了“众包”的成功,《赫芬顿邮报》的免费才能够一直成功贯彻下去。和传统工业时代“羊毛出在羊身上”的“免费”不同,互联网时代的免费是彻底的免费。互联网时代最丰裕的就是信息,默多克新闻集团《The Daily》的失败验证了互联网时代让用户付费是多么困难的一件事,尽管内容非常精彩。
与《纽约时报》的付费墙模式不同,《赫芬顿邮报》阅读完全免费,这也是《赫芬顿邮报》成功超越《纽约时报》的最重要因素。《赫芬顿邮报》的所有利润全部来源于广告主,其巨大的点击量和靠前的搜索排名使得广告主钟情于它,而免费的高质量内容又带来了更多的点击量,两者形成了优势力量的良性循环。“免费”验证了“马太效应”,即“强者恒强,弱者恒弱”。
3.“长尾理论”。
“长尾理论”的精神核心是开发小众市场,互联网时代有足够的空间和技术支持非热门产品的开发,而小众市场或小众思想在互联网时代众多人口基数的基础上也会有巨大的经济收益。
《赫芬顿邮报》运用众多的非专业人员进行内容采写以及鼓励来自不同背景的用户对新闻内容进行评论,因此经常是来自不同行业不同视角的人对同一话题发表各种观点的评论和看法。这就是互联网“长尾理论”的运用。传统的新闻采写通常是封闭的团队,而这些团队构成都是训练有素的新闻专业人才,他们的视角专业化,因而也就单一化。而《赫芬顿邮报》开放的采编和评论视角形成的多样化观点就是“长尾理论”中的长尾,正是这种运营思路的变化使得《赫芬顿邮报》成为一个多样化视角的平台,吸引着更多的关注和阅读。
4.“大数据”思维。
“大数据”这一概念被提出以来引发了巨大的关注和思想变革,这一思维方式也应用到了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之中。所谓“大数据”,即全面的数据,即关注事情的相关关系而非逻辑推理出的因果关系,即“用数据说话”。大数据建立在互联网时代数据收集全面,数据分析便捷快速的基础上,用科学的计算分析说明当前的情况并预测未来。
《赫芬顿邮报》利用谷歌平台,时刻观察谷歌数据推算出来的热门关键词,在第一时间掌握受众的兴趣点,并及时进行内容制作和,真正做到了“受众需要什么就提供什么”,成功地为自身增加了受众关注度。此外,在“大数据”应用上,《赫芬顿邮报》进行了大量的资金和技术投入,逐步进行技术优化,使自身的搜索排名尽量靠前,以便于增加受众点击量来吸引广告主的投入。
三、《赫芬顿邮报》对报纸转型的借鉴
综上所述,《赫芬顿邮报》用互联网的思维方式结合传统报纸的内容制作优势,成功打造了一个互联网思维为内核的媒体,可谓是报业转型时代的典范之作。《赫芬顿邮报》的成功崛起验证了互联网思维的重要性,这也为苦苦探索转型之路但苦无成效的传统媒体找到了思想的症结,即“转型不是转外形,而是要转思维方式”。传统的报纸转型仅仅是建立一个网站或者制作一个同名APP,然后将纸质内容进行同步上传,然后坐等收益,这显然无法取得受众关注。《赫芬顿邮报》的崛起提供了一个范例,即互联网思维下媒体转型的范例。媒体转型,不仅要有互联网的外壳,还要有互联网的精神内核。
另外,传统媒体的组织架构以及制度构成甚至产业模式都应该相应地跟上“互联网步伐”。
《赫芬顿邮报》对于“众包”、“免费”、“大数据”等互联网思维的运用提供了一个成功的范例,但互联网思维方式还有许多,转型中的传统媒体应该根据自身情况进行多种尝试和不断地探索。
参考文献:
[1]克里斯・安德森:《长尾理论》,中信出版社2006年版
[2]杰夫・豪:《众包:大众力量缘何推动商业未来》,.中信出版社2009年版
[3]克里斯・安德森:《免费》,.中信出版社2009年版
篇3
【关键词】电商视觉艺术 电商构成艺术
互联网时代的飞速发展,电子商务已经成为企业的一种主要销售手段,网上购物也是当今社会消费的一种主流方式,笔者做过一份人才市场调查,电子商务企业以及有开展电子商务业务的企业对美工需求非常大,电商美工是最近新兴的一个工作岗位,主要是负责网上店铺的装修和产品图片的设计,虽然都是平面设计,但和传统的广告设计还是有很大的不同,首先是设计的平台,电商美工主要从事在网络的平台、虚拟的店铺,平台不同因而设计的要求还是有很大的不同。
电商领域内有句行话:做电商就是卖图片。这句话反映出两个问题,第一个是设计对电商的重要性,第二个是设计艺术的市场化,设计艺术强调构图和色彩构成,视觉上能吸引住受众群体,然后达到传播信息的目的,所以在传统的平面广告设计中,艺术要求严谨,强调构图和色彩的搭配,注重视觉和精神上的愉悦,企业文化的推广和产品的宣传,电商的艺术设计除了对产品的宣传外,更重要的是产品的网络营销,传统的广告设计功能达到宣传的作用,但不具备让受众群体会当时消费,而在网络时代环境下网上购物的方式使得这个需求产生了,商家希望通过网上店铺的平面设计在宣传的同时也能打动消费者立刻购买该产品,所以在做设计的时候会植入营销的理念,艺术设计如何把营销的理念合理的融合在一起呢,这也是艺术设计的一个创新和突破,电商构成艺术属于一种新的构成艺术,是传统构成艺术的延伸,也是平面构成、立体构成和色彩构成的一种突破。电商构成艺术是属于在空间和时间上的构成,作为艺术设计的构成艺术,与各个相关的学科有着紧密的联系,电商构成艺术是和互联网紧密相连的,我们对互联网生活的认识和理解,能帮我们更准确地把握好电商构成艺术,构成艺术和设计思维是紧密联系的,互联网领域的构成艺术需要用互联网的设计思维来思考,电子商务是在网上卖图片,所以电商构成艺术离不开网络视觉营销思维,网络视觉营销的设计思维和平面设计思维巧妙结合在一起,相互影响、相互融合,在互联网的世界里面发挥出巨大作用,对我们的生活也带来很大的影响,这种采用综合思维会让我们发现很多的闪光点、创新点,电商构成艺术的思维方式无论对科技发明,还是对艺术创造,都是极为重要和非常有益的,电子商务的出现是互联网发展的一个里程碑,它改变了我们的生活,同样也影响了设计艺术的发展,电商构成艺术融合了电子商务购物的审美需求,对电商产品图片的要求也会间接的影响到产品的设计和产品的包装设计,为了方便物流送货,商家会在产品的包装设计中更多考虑运输的因素,甚至产品的设计本身也会根据电商的实际需求而改变,如家具的设计,为了更方便电商物流,家具的设计更加容易打包和安装。买家在家中就能很轻松自如的安装好网上购买的家具。
篇4
中国互联网的第一个10年(1994年-2004年),属于技术驱动的初级阶段,中国互联网经历了从无到有的启蒙与发展,经历了互联网泡沫和寒冬的洗礼。到2004年底,中国网民数量9400万,还没有跨过1亿大关,全民普及率不到10%。所以这一轰轰烈烈、无比喧嚣的阶段,其实还只是概念阶段。互联网主要凸现了全新的媒体特性,以新闻、邮件和搜索为基础的门户,是这个阶段绝对的中心,新浪、搜狐、网易等三大门户是这个阶段让人高山仰止的代表。
中国互联网第二个10年(2004-2014年),属于互联网产业蓬勃发展的爆发阶段,中国互联网产业再也不是一个边缘产业,而迅速超越传统IT业。2007年,腾讯、百度、阿里巴巴等三巨头市值先后超过100亿美元,2009年,三巨头市值陆续超越300亿美元大关,2013年腾讯市值超越1000亿美元,市值超过了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两大运行商上市公司的市值总和。也开始超越各领域的民营企业,成为中国民营企业的最高标杆,也成为中国高科技全球崛起的领军者。陈天桥、丁磊、李彦宏、马化腾等陆续成为中国的首富。这一阶段,以网民创造内容的博客和微博迅速崛起,改变了整个社会信息传播的机制。同时,以网民互动交流为核心的SNS、微信等同时爆发,改变了整个社会人际交流的机制,也开始影响我们的政治、生活、经济和文化等领域。
如今,中国互联网更激动人心的第三个10年开始了!2013年,中国网民数量毫无悬念地突破6亿,2014年将开始跨越50%普及率的里程碑。在这个新的10年中,中国将进入一个10亿人同时在线的新时代。一个超越于现实世界,又影响甚至主导现实世界的全新的网络空间成为人类生活的主战场。互联网再也不仅仅是技术和工具,而成为人类各类活动全新空间。各行各业的活动向网络空间的迁移、转型和升级将陆续成为我们的主要创新方向,也成为优胜劣汰的全新的竞争因素。2013年“双十一”一天350亿交易量是马云给传统零售业的新战书;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的崛起已经使得手机行业和电脑行业不可区分;互联网与通信行业因为OTT的全面爆发而不再是泾渭分明的两个行业;智能电视和各种盒子的推出,使得电视行业再也不可能独善其身;互联网金融的风声鹤唳,让一向高度监管和封闭的金融行业开始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大规模在线课程(MOOC)的全球盛行使得巩固了数百年的传统教育模式面临颠覆性的挑战……这一切仅仅是一个开端,预示着在互联网全新的浪潮下,传统各行各业都将面临新的挑战,一切坚固的都将烟消云散。但是,换一个角度看,这是一场前所未有的无边界创新浪潮的开始,是人类文明的一次前所未有的进步与升级。
大互联网时代到来
人类活动大规模进入网络空间,标志着互联网从工具属性到空间属性提升。这个新型的虚拟社会空间,当然是以信息技术为基础。因此我们可以称为大IT时代,也可以称为大互联网时代。
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互联网新媒体经过二十多个年头发展,当前,已经开始大互联网时代。大互联网时代以社会化和即时化为特征,由迅速崛起的移动互联网的带动而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尤其是以即时化为核心的互联网第三次浪潮将最大程度激发互联网的革命性潜力,根本性重组传统IT业、通讯业、PC业、传媒行业以及娱乐业等,即时化改变传播模式,即改变了互联网应用模式,也改变了营销模式,也将彻底改变传统行业商业模式。简单的上网已经不能满足传统领域转型的要求。基于第三次浪潮的趋势规律,社会化、即时化的大规模协作将全面变革各行业,极大改变生活方式,变革整个人类社会!
考察互联网新媒体的发展道路,可以清晰看到这个历程的演变。全球的互联网产业经过了互联网1.0阶段、互联网2.0阶段和即时网络的互联网3.0阶段三个阶段。各阶段的产业规模和发展空间不同,用户规模和基数骤增,产业领军企业格局也发生巨变。
互联网3.0阶段(起始于2009年左右),移动互联网和传统互联网出现迅速融合的趋势,产生了微博、微信等和移动互联网结合的一大批创新应用,带动了大批新兴企业的创业浪潮,因此可称之为大互联网时代。这一阶段核心特征的关键词是即时化,也可以称之为即时网络阶段。互联网实验室预测,2014年全球网民数将超越30亿,互联网普及率逼近50%。
全球大互联网时代领军企业是Facebook、Twitter、腾讯等。从最新的美国高科技公司的市场价值排行榜来看,除了老牌公司亚马逊以外,苹果、Google、Facebook等移动互联网和社交网络时代的霸主占领了前四位。互联网1.0阶段的领军企业雅虎已经跌出前五名,一方面说明产业的快速迭展变化,另一方面说明移动互联网和社交网络代表了产业的未来发展方向。
大互联网时代迎来快速崛起的爆发点。一方面,全球手机用户有了庞大的基础,国际电信联盟预测, 2014年手机用户将超过70亿,开始超过全世界人口;另一方面,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智能终端不断出现,出货量也在快速增长。据摩根士丹利调查数据,2012年全球智能手机的出货量就超越了台式机+笔记本的出货量。在大互联网时代,基于PC、手机和电视三大终端的网络信息交互,将产生全媒体、移动数字娱乐、移动电子商务等新兴的细分产业。大互联网时代的网民数量和质量都要远远超出传统的互联网时代,新兴的产业空间规模也将达到数十万亿美元级别。
在大互联网时代,一方面是传统IT业进一步基础化,另一方面也迎来更多的新机遇。所以,这个全新的时代,不仅传统企业需要转型,传统IT业也需要转型,甚至互联网业也需要转型。第一波消失的产业界限,包括软硬件的传统IT业、互联网业、电信业、游戏业、传媒行业等等。
与传统互联网产业不同的是,大互联网时代将重塑不同以往的产业格局。这个产业格局由互联网领军企业所构造的商业生态系统为起点,正在围绕大互联网变革实施“开放平台策略”,加紧“移动互联网”延伸,具体包括:整合平台资源和发展第三方合作,抢先推出自己的移动终端产品和应用、研发操作系统、进行云计算战略布局,以及其他互联网应用等,参与角色有以服务提供商、平台应用提供商和内容提供商为核心,融合终端提供商、设备提供商、电信运营商、系统提供商等等传统IT企业,环绕着风险投资、商务、物流等行业等等角色,可以说,逐渐构成了一个庞大的产业生态系统。
在大互联网时代之后,未来将迎来物联网时代,基于万物(物物&人物)的信息感知、交互处理的网络,又将会出现一些新的细分产业,其产业空间更是不可想象。
迎接下一个十年的新思维模式
面对产业无界、创新无限、变革无际的下一个十年,我们又该如何应对?历史证明,面对互联网的创新浪潮,一切预测都是不可靠的。但是,基本的变革准备是必须的,尤其是我们的思维模式。那么,要迎接下一个十年,我们又该具备哪些新的思维模式?
一个中心:面对下一个10年纷乱芜杂的新趋势、新变革,无论我们制定战略应对变革还是着手创新,都可以从一个中心出发:那就是我们如何面对一个10亿同时在线的新时代?不管你是哪一个行业,从事哪一种商业模式,都需要回答,在一个10亿同时在线的新环境,你现有的业务与模式如何快速转移到网络空间?你应该如何建立自己持久的核心竞争力? 在这个全新的空间中,最核心的关键词是:即时!竞争的最大优势就是你如何比别人更即时、更优质地满足消费者的各种需求。如何更好地实现客户实时互动的即时响应,将成为掌握竞争主动权和主导权的制高点。“即时”是一把最重要的钥匙,也是一把最残酷的利剑。它将彻底颠覆和改变传统各领域非即时、低效率、过程繁琐、环节割裂的基本服务模式。
两个基本点:我们需要具备全新的网络空间的思维模式,以及学会具有互联网精神的思维模式。网络空间是我们创新和竞争的新的战场,而不仅仅是传统现实世界中的简单革新。网络空间的服务与传统的网络服务,虽然内容有一定重合,但是思维模式却代表着工业时代和信息时代两种不同模式!这两种范式的冲突与融合构成了业务和服务的主旋律。我们一贯熟悉的传统范式,我们比喻为大教堂范式。而网络空间范式,也就是最新的互联网范式,我们比喻为大集市范式。可以说这两种思维模式代表着两种世界观: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集中式与自组织,控制式与动员式。传统范式更适合于现实空间,新范式更适合于网络空间,对于一个企业来说,现实空间和网络空间是相互作用的,所以两种范式不是非此即彼的关系,而是需要两种范式互补、协同和融合。在全新的网络空间中,如何具备互联网思维模式,如何具备互联网机制和文化?这将对我们过去习惯的传统模式构成持续的挑战。
最后,我们必须认识到,网络空间安全将成为全新的主题之一。十八届三中全会最大的亮点之一就是成立国家安全委员会。这一举措具有历史性意义。意味着中国从过去以发展为根本目标的战略,正式调整为发展与安全同时并重的新战略。过去30多年来,发展是硬道理,接下来,安全也同样是硬道理。可以说,斯诺登事件对于整个中国网络空间安全的最大影响就是战略觉醒!包括政府的觉醒,企业的觉醒和民众的觉醒!中国网络空间安全不设防的时代将从此终结。
未来10年,中国将大力建立和完善有效的网络安全制度,通过制度有效保障国家网络安全。首先,制度必须符合国际准则,能够与国际接轨。这方面可以参照英国、德国、美国等合理的制度,比如信息产品的安全审查、源代码托管和首席信息安全官制度等。其次,制度必须一视同仁,无论国内企业中兴、华为,还是国外企业思科、爱立信等,只要遵守相关制度,满足相关条件,都可以不加歧视地准入。再者,制度应该阳光化,透明化。对于关系到国家的稳定与经济命脉的关键基础设施领域,通过政府采购法等,形成可以公开化的准入制度和优先采购原则。当然,很关键的一点,我们也将推动美国、欧洲等市场的对等准入。美国的企业按照中国的法律制度可以一视同仁准入,中国的企业也可以按照美国的法律制度一视同仁进入美国市场。在网络空间安全成为全球性热点之后,我们依然要倡导更开放、更公平、更创新的市场竞争环境。随着中国网络空间安全相关战略、制度和法律的逐步制定,每一个企业,无论是国内企业还是国外企业,都将适应这个重大的变化。无论是美国的企业还是中国的企业,乃至全球各国的企业,都能够回到平等开放的市场轨道上,共同倡导公平竞争、创新进取,这是企业发展的根本保障,也是国家发展的保障,更是全球共同繁荣的保障。
篇5
[关键词]“互联网+”;新一代信息技术;组织敏捷性
[中图分类号]F425;F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426(2017)01-0054-07
随着“互联网+”时代,中国传统制造业的发展面临着严峻的形势:劳动力低成本优势逐渐消失,h境问题日益突出,发达国家制造企业逐步转移,等等。目前,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应用逐渐成熟,“互联网+”一切传统行业成为可能,为传统企业实现快速发展和转型升级带来重要契机。中国于2015年提出“互联网+”行动,并上升为国家战略,旨在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的深度融合,促使中国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从而实现制造业的跨越式发展。互联网已成为企业颠覆传统价值创造方式,改变竞争结构,对产业基础实施“创造性破坏”的利器(赵振,2015)[1]。传统制造企业受到“互联网+”时代日益动态复杂环境的冲击,已有的竞争优势逐渐被消磨殆尽,面临着巨大的转型压力和挑战,甚至面临着被市场淘汰的风险。因此,制造企业如何把握“互联网+”时代的发展机遇,实现互联网与制造业的深度融合,从而提升组织敏捷性以快速适应外部环境将成为值得思考和研究的重要课题。本文从组织敏捷性视角探究“互联网+”对制造企业转型升级的影响,以期为传统制造业提升自身竞争优势和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一定思路和借鉴。
一、“互联网+”内涵及思维特征
(一)“互联网+”内涵
近年来,“互联网+”得到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和研究,但是其内涵在学术界并未形成一致的观点。其中,柳洲(2015)从产业集群视角认为“互联网+”是借助新一代信息技术推动经济和社会系统不断逼近帕累托最优的动态演化过程[2];童有好(2015)从工业视角认为“互联网+”是用互联网工具逐步把企业内外价值链全部数据化,是互联网与制造业的深度融合[3];赵振(2015)从价值链视角认为“互联网+”实质是实体产业价值链环节解构,并与互联网价值链“跨链”重组的共生现象[1]。虽然学者们对其内涵颇有争议,但集中体现了以下含义:第一,“互联网+”离不开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和支持;第二,“互联网+”强调的是一个“+”,即注重互联网与传统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第三,“互联网+”所要达到的效果是充分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价值创造体系的改进。总之,从企业视角认为,“互联网+”是指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将互联网与传统企业研发设计、生产制造、运营管理等制造全生命周期进行深度融合以实现优化、重构甚至颠覆传统企业价值创造体系的过程。
(二)“互联网+”思维特征
互联网为企业快速发展提供了一种工具、平台或者媒介,而“互联网+”为企业寻求新机遇和转型升级提供了一种新思维。与传统工业化思维相比,“互联网+”思维更具时代性、突破性和颠覆性。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普及和应用,以及“互联网+”实践常态化,对企业思维方式产生了深刻变革,主要体现三个特征。
1.开放思维。开放思维是指企业摒弃传统封闭式思想,尝试以开放、合作和共享等方式解决问题、促进发展的思维模式。“互联网+”时代是一个开放的时代,鼓励传统企业打破边界,建立一种企业间以合作、共享、共赢的方式参与市场竞争的生态圈模式。开放思维强调“互通互联”。一是注重企业内部的“互通互联”。企业是一个由人、机、物等组成,尝试整合、协调和优化组织运营过程中信息流、物流、资金流、商流等的复杂系统。然而,传统企业内部往往存在着部门封闭、各自为政、沟通壁垒、信息孤岛等问题,难以发挥组织系统的协同性。开放思维强调企业打破内部封闭局面,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实现企业内部互通互联,有效整合内部资源,打破部门间沟通壁垒,促进各部门信息和资源共享,减少或避免信息孤岛现象,提升彼此合作的协同性。二是注重企业与外部的“互通互联”。“互联网+”时代的竞争已不再是企业个体间的竞争,而是基于企业参与的由供应商、合作方、用户等群体共同组织的商业生态圈的竞争。因此,企业必须具备开放思维,主动与外部进行互通互联,突破传统边界,整合企业内外部能力、技术、人才等优势资源,加强企业间的合作与共享,从而实现互利共赢。
2.跨界思维。跨界思维是指基于新一代信息技术支持的一切都具有相关性、一切都能互联、一切都能融合的突破传统边界的思维模式。互联网的日益渗透逐渐打破了传统行业边界,甚至对传统行业进行颠覆或产生一种“破坏式创新”,使跨界成为一种新常态。“互联网+”本质是跨界,通过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深度融合的方式以突破传统行业所固有的边界,驱动传统企业进行“互联网+”的跨界战略转型。外部竞争环境日益动态复杂,跨界已成为企业打破传统思维方式以提升竞争力的关键,成为企业“互联网+”时代迎合市场动态需求和实现企业品牌价值延伸的重要手段。例如苏宁“电商+店商+零售服务商”的云商模式,促使线下线上同价,实现O2O战略转型,是传统零售企业自我突破和实现“互联网+”跨界战略转型的典型范例。因此,企业应树立跨界思维,以开放的心态去洞察外部环境变化,结合企业实际探索“互联网+”跨界之道,跨越组织边界、跨越企业边界和跨越行业边界等,不断寻求创新式的运营模式或商业模式,切实提升企业市场竞争力。
3.逆向思维。逆向思维是指一种通过改变传统固有或常规化逻辑思维,以一种全新方法来考虑问题的非常规思维模式。企业传统思维模式:即由研发设计、生产加工、经营销售,最终将产品或服务提供给顾客,形成一个完整的“企业――顾客”的单线程的价值链条,充分体现了企业供给决定顾客需求的理念。然而,在“互联网+”时代,这一传统逻辑思维模式将被打破,顾客成为企业研发设计和创新的起点,即顾客能够成为企业的一员参与到企业的活动中来,为企业研发设计出谋划策,提供创新性思维和建设性意见,从而形成一种“顾客――企业――顾客”循环式的价值创造链条,体现了顾客需求决定企业供给的理念。随着社交网络、移动互联网、大数据的应用日益成熟,企业通过“互联网+”顾客需求成为现实。一方面,企业能通过构建官方社区与顾客主动沟通互动,通过顾客建设新意见或创新性想法为企业产品或服务的改进和创新提供思路。另一方面,企业利用大数据技术能够对顾客需求、偏好、行为轨迹等数据资源进行抓取、分析和挖掘,以便更好地洞察顾客需求和外部市场环境变化,甚至会产生一种基于“顾客需求――营销――制造――库存――采购”的倒逼效应,以促使企业生产经营改进和完善,减少或避免牛鞭效应。
二、基于“互联网+”的探索式创新
目前,我国进入网络化发展时期,企业积极探索“互联网+制造业”的发展模式。海尔集团成为“互联网+”时代改革的先行者和实践者,寻求由传统制造企业向现代互联网企业转变的突破,为了落实和推进企业的互联网转型升级,海尔集团不断探索和寻求基于“互联网+”的创新之路。
(一)基于“互联网+”的企业管理模式创新
在互联网战略的引导下,海尔集团在战略、组织、员工、用户、薪酬及管理等方面进行了颠覆式创新(如图1)。战略方面,海尔集团的战略是构建以用户为中心的共创共赢生态圈,实现企业的平台化;组织方面,打破传统封闭式的、金字塔式的科层制组织结构,建立现代开放式的、扁平化的W络组织,努力成为互联网的节点,实现企业的去中心化;员工方面,驱动海尔员工由最初的雇佣者、执行者向创业者、合作伙伴转变,实现企业员工的创客化;用户方面,构建能够为用户提供最佳体验的生态圈――社群,以充分满足用户的个性化需求;薪酬方面,构建用户付薪平台,驱动海尔员工的薪酬由海尔集团支付向由海尔用户支付转变;管理方面,颠覆传统的线性管理方式,探索以非线性的管理方式实现组织自演进目标。其中,战略和组织创新是决定海尔成长的两个重要变量,员工和用户是决定海尔企业兴衰的关键因素,而薪酬机制是企业的重要驱动力,管理创新有助于引领企业目标自演进。各种创新机制之间相辅相成,不断推动着海尔集团的互联网转型。总之,海尔集团颠覆式的管理模式创新,是基于互联网时代背景下,为驱动传统制造型企业向现代互联网型企业转变而进行的探索式创新。
(二)“互联网+制造业”实践――互联工厂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快速发展,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日益成熟,为促进“互联网+制造业”的深度融合带来重要契机。在没有可供参考的“互联网+制造业”转型目标的前提下,海尔集团顺应互联网发展的时代潮流,积极探索在新一代信息技术支持下互联网与制造业的融合模式,以用户需求为导向,尝试探索和布局海尔互联工厂(如图2)。从2012年起,海尔打造了第一个智能互联工厂――沈阳冰箱工厂,后续又构建了郑州空调、佛山洗衣机、青岛热水器等多个智能互联工厂。海尔智能互联工厂颠覆了传统大规模制造模式,向为用户提供大规模定制模式转变,逐步取代了传统单纯依靠厂商提供消费者可选择的产品的制造模式。
海尔互联工厂就是以用户需求为导向(如图2),实现用户通过互联网与企业研发、制造、服务等生产运营过程进行交互,生产出满足用户个性化需求的产品,从而提升消费体验。海尔互联工厂利用互联网、物联网、传感器等将企业硬件、设备、产品等实现实时互联,促使硬件、设备、产品的自动化、数字化和智能化,打造全生产流程无人化的智能工厂,同时与用户实现互联与交互,引入用户需求,让用户参与到产品设计、制造、服务等全流程中来,并将用户信息能够同时传递到海尔的设计资源、供应商资源及全流程的小微,促使互联工厂能够快速获取用户需求,并根据用户需求进行智能化生产运作,并且能够实现全生产流程的可视化,便于用户的监督和随时查看,快速满足用户个性化需求,实现由传统大规模制造向大规模个性化定制模式转变。
总之,海尔互联工厂是“互联网+制造业”的具体实践,改变了企业传统研发、采购、制造、营销到最终消费者的串联式流程,形成一个基于“互联网+”的以用户中心的、多种合作方共担风险和共享利润的、开放的并联式智能流程,即用户订单需求能够同时到达企业研发、供应商、工厂等端口,合作方协同合作,共同为实现用户个性化定制需求而努力,最终及时生产出符合消费者个性化需求的产品。
(三)基于“互联网+”的平台合作模式
海尔集团基于“互联网+”的开放思维,利用平台模式充分整合供应商、服务商、科研人员及机构、客户等优质资源和能力。海尔构建的网络化合作平台主要包括产品定制平台、开放式创新平台、模块商资源平台等。
1.海尔开放式创新平台――HOPE平台。HOPE平台是中国最大的开放式创新平台,主要是由技术专家、高校科研人员、极客、创客等用户构成的研发创新式生态圈。在此平台,用户可以技术需求,或提交技术解决方案等。HOPE平台基于大数据技术和标签自动匹配技术能够实现技术需求和解决方案的自动匹配,同时还可以通过线下专家团队对解决方案进行技术分析和评估。对海尔而言,HOPE平台是为海尔解决家电技术难题及技术需求的一个较多可选择合作资源方的便捷平台,通过技术分析和评估以选择最佳的技术合作资源方,从而以最高的效率来满足海尔研发需求和技术需求。
2.海尔模块商资源平台――海达源平台。海达源平台是全球家电业第一家为供应商资源提供在线注册、直接对接用户需求的零距离平台,垂直整合了家电行业的多级供应链、金融服务、仓储物流等平台服务,从而实现模块供应商、家电用户及供应链上的合作方能够直接交互,形成网络化的生态圈,目的是打造一流的模块商生态系统,为用户提供全流程最佳体验。在此平台,供应商可以与用户进行在线交互和交易,并能够及时模块化解决方案。
3.海尔产品定制平台――众创汇平台。众创汇平台主要包括模块定制、众创定制、专属定制等三种定制模式。消费者根据自己的需求,可以选择产品的颜色、型号、功能等进行简单的模块组合(模块定制);可以与设计师、工程师等实现零距离交互,提出自己的创意或期望,进行新产品迭代(众创定制);亦可进行一对一定制专属自己的独特产品(专属定制)。然后,通过网上生活场景模拟体验最终下单,从而打造一个切实满足消费者个性化需求的产品。海尔众创汇平台改变了消费者只能购置厂家已生产的现有产品的被动局面,能够充分发挥消费者的创意和灵感,提升消费者参与度和满意度,切实增强用户体验。
总之,海尔集团的各个平台体系之间相辅相成、互通有无,充分整合了海尔集团的利益相关者,包括供应商、服务商、高校、科研机构及用户等,构成了一个较为完整的、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开放式生态圈。
三、“互联网+”探索式创新对企业组织敏捷性的影响
组织敏捷性是企业在变幻莫测的环境中快速成长及对相应变化能快速做出反应的能力(Goldman,1995)[5],反应了企业在动态复杂环境下自我调整和演进的适应能力。基于动态能力视角,组织敏捷性主要由运营敏捷性、合作伙伴敏捷性和客户敏捷性构成(Sambamurthy等,2003)[6]。其中,运营敏捷性和合作伙伴敏捷性是企业提升组织敏捷性的重要手段,而客户敏捷性是企业提升组织敏捷性的最终目的。各维度之间相辅相成,环环相扣,共同影响和决定着企业组织敏捷性。“互联网+”时代,海尔集团将“互联网+”思维融入企业生产运营过程中,创新企业管理模式,促使企业平台化、组织网络化、员工创客化等,打造了无人化的智能互联工厂,实现与用户的实时互联,为用户提供规模化定制服务,推动“互联网+制造业”的深度融合,切实提升了海尔集团的组织敏捷性。因此,本文分别从运营敏捷性、合作伙伴敏捷性和客户敏捷性三个维度来阐述海尔“互联网+”探索式创新对企业组织敏捷性的影响。
(一)对运营敏捷性的影响
运营敏捷性是指企业以保持组织柔性、提升部门协同性、优化生产流程、敏捷制造等方式快速应对环境变化的能力。海尔集团基于互联网战略积极探索“互联网+”实践,创新组织结构,大量削减中间管理层,构建扁平化的网络组织结构,驱动员工创客化、组织小微化,构建无人化智能互联工厂,探索“互联网+制造业”的深度融合,有助于海尔提升组织运营效率。
1.构建扁平化网络组织,提升了企业组织柔性。扁平化的组织结构具有管理成本低、效率高、信息反馈迅速等显而易见的优点(卢彦,2015)[7]。海尔集团基于互联网时代背景下积极创新组织结构,建立开放式的、自下而上的、扁平化的网络组织结构,以代替传统封闭式的、自上而下的、金字塔式的科又谱橹结构,大力削减集团企业内部的中间管理层人员。海尔集团扁平化的网络组织能够减少组织层级间汇报的阻碍,提升组织沟通和信息传递效率,降低运营的时间成本,进而增强组织的柔性和灵活性。
2.驱动员工创客化,增强了员工积极性和创造性。海尔集团对员工实施放权,培养创业者和小微组织,并将对员工的选择权、评价权、淘汰权等交给用户和市场,改变企业员工消极被动和推卸责任的状态,最大限度地激发海尔员工的活力和发挥员工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市场存在一种马太效应,海尔员工只有通过努力不断为用户创造价值才能赢得更多的用户,否则他们将会被用户和市场所淘汰。因此,海尔的创客化、小微化有助于增强组织活力、敏捷性和创新性。例如,海尔“雷神”3人组成的创客团队通过贴吧、论坛、QQ群等多种渠道与用户积极沟通和交流,寻找和挖掘现有游戏本的用户需求痛点,创造出“雷神”品牌,首发日就受到广大游戏爱好者的追捧(文丹枫等,2015)[8]。
3.构建智能互联工厂,实现了企业敏捷制造。海尔集团基于互联网与制造业融合的思想,通过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实现海尔产品制造过程的模块化、自动化、数字化、智能化,从而保证海尔互联工厂能够以高柔性、高效率、高品质地生产客户大规模定制的产品。其中,模块化是用户个性化定制的基础,包括基本模块和可变模块,也是海尔互联工厂实现柔性制造、敏捷制造和智能制造的基础。例如,海尔沈阳工厂实现一条生产线由最初支持20多个型号到支持500多个型号的柔性大规模定制,生产节拍缩短到10秒一台,订单周期从15天缩短至7天,成为全世界冰箱行业生产节拍最快、承接型号最广的工厂(刘静,2015)[9]。
(二)对合作伙伴敏捷性的影响
合作伙伴敏捷性主要是指企业与合作伙伴之间通过某种合作形式,例如虚拟企业、战略联盟、平台模式等,实现资源、能力互补,提升合作协同性以共同应对市场竞争的能力。海尔集团基于互联网+思维构建了平台合作模式,促使企业平台化。海尔集团创建了众创汇平台、HOPE平台、海达源平台等多个平台,广泛吸引优秀专业人员、资源供应商、方案服务提供商、高校和科研机构、创客等优质资源和能力接入,从而形成一个集聚众多优质资源和能力的平台化、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并联平台式生态圈,有助于提升海尔集团合作伙伴敏捷性。
1.动态选择合作伙伴,提升合作灵活性。传统企业的合作模式往往是一种固定状态,由于彼此间信息不对称、信息流动性较差,致使企业对合作伙伴的搜寻成本和转换成本较高,从而导致企业间固定化的合作模式成为常态化。然而,互联网时代的数据和信息呈爆炸式增长,并且流动性增强。企业能够更快、更便捷、更低廉地获取大量的信息,并基于一定的技术手段从中挖掘有价值的信息,能够有效降低企业间的信息不对称,为解决企业传统固定化合作模式问题提供了信息基础。海尔集团基于开放式的生态平台实现合作伙伴的动态选择,改变了传统的一对一的合作模式,为海尔提供众多优质资源、能力和合作伙伴。特别是针对技术需求和创新需求,海尔往往在众多服务或技术提供商中基于一定的技术评估和用户评价等信息来选择最佳合作方,以弥补海尔集团资源和能力的不足,实现海尔资源的最优配置和合作双方的利益最大化。
2.构建基于平台的合作模式,增强合作协同性。“互联网+”时代,企业间的竞争已不再是零和博弈的竞争关系,而是基于非零和博弈的、多元化的合作竞争关系。基于平台的合作模式能整合企业所有的利益相关方,实现资源的动态整合和优化配置,从而形成一个自循环的生态圈。平台的参与者越多、平台越有价值、用户之间符合共享经济规律,随着用户量和参与度的提升,每个用户的溢出效应越大(吕本富,刘颖,2015)[10]。海尔集团打造以用户为中心的并联式的生态型平台,以开放式的姿态凭借其庞大的用户资源吸引众多优秀的资源商、服务商、技术企业等优质资源嵌入海尔平台,通过改变传统的研发设计、生产制造、仓储物流、营销服务等串联式流程,省去由用户订单到企业,到供应商发货送往工厂、最后到物流和销售的繁琐环节,让海尔企业、员工、供应商、服务商等基于海尔智能化平台直接与用户实现零距离交互,从而使海尔与合作伙伴能够从各自不同角度积极共同响应消费者需求,充分发挥“1+1>2”的协同作用,最终基于彼此不同的市场目标而形成一种协同为用户服务的、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共同体。海尔集团基于平台化的合作模式是对企业内外信息、资源、用户等动态整合,既能发挥企业自身的资源优势和能力优势,又能与异质性的外部合作伙伴的资源优势和能力优势实现互补与对接,从而更好地发挥协同效应,提升企业竞争力。
(三)对客户敏捷性的影响
客户敏捷性则是指企业快速感知客户需求变化,深入挖掘客户内在需求,及时提供相应产品和服务来满足市场需求的能力。德鲁克认为企业的唯一目的就是创造顾客。海尔集团基于用户驱动理念,以用户为中心,构建用户大数据平台,打造全程可视化互联工厂,与用户实现零距离交互,动态把握顾客需求,由传统大规模制造型企业向现代大规模定制服务型企业转变,有助于提升客户敏捷性。
1.大数据分析用户需求,提升顾客需求感知敏捷性。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快速发展,大数据资源已不再是互联网企业的专利。目前,海尔已经拥有一个2亿家庭用户的社交化客户关系管理(SCRM)数据平台,拥有海量的顾客数据资源。此外,海尔集团致力于将电器产品互联网化,形成一种智能化设备――网器,智能采集用户及周围的环境数据、电器运行数据、人机交互数据等,构建大数据生态圈,为海尔集团挖掘用户需求提供了重要的数据基础。海尔集团基于大数据技术和资源动态分析用户行为,挖掘和精准把握消费者的潜在需求,然后采用量化分值来定义消费者潜在需求的高低,帮助员工主动、快速、精准地与用户进行交互和营销,实现企业产品和顾客需求的精准匹配,切实满足消费者个性化需求。例如,海尔大数据平台与苏宁云商对接实现对用户需求的精准满足,会员精准转化率4.6%,高于电商转化率均值2%,在2015年“7.17”营销事件中,共同为60万用户提供了个性化产品和服务,使海尔空调、冰箱等全品类全面售罄。
2.与用户零距离交互,提升服务敏捷性。“互联网+”时代,消费者与企业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性降低。消费者不仅拥有更多的选择权和话语权,而且需求日益个性化、差异化,对企业产品和服务快速满足消费需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海尔以用户需求为导向,打造全流程透明可视的智能互联工厂,从研发、制造、物流等制造全生命周期实现与用户的零距离交互,将用户变为“产消者”,让用户参与到企业价值创造的全流程中来,促使用户与企业的融合,提升用户的参与感和实现用户的个人价值。海尔与用户的零距离交互,实现企业大部分员工与用户直接接触和交互,动态了解和把握用户的真实需求,并将其新思想、观点、建议等融入到产品和服务中来,促进企业产品和服务的改进、迭代和创新,及时改善用户产品和服务体验以满足用户个性化、差异化需求,切实提升了海尔企业服务敏捷性。
四、启示
通过对海尔集团案例研究l现,“互联网+”时代,制造企业面临的竞争环境日益动态复杂,海尔基于网络化战略探索“互联网+制造业”的融合与实践,积极进行管理模式创新,构建扁平化的网络组织结构,驱动员工创客化、组织小微化,构建全流程可视化的互联工厂,从而提升企业运营敏捷性。搭建开放式、并联式的平台型生态圈,促使企业合作动态化、平台化,进而提高企业间合作的灵活性和协同性,从而提升企业合作伙伴敏捷性。以用户为中心,基于大数据技术及资源动态感知顾客需求,与用户进行全流程零距离交互,提升用户产品和服务体验,从而提升客户敏捷性。总之,海尔集团“互联网+制造业”的探索和实践,使海尔基于新一代信息技术实现由传统大规模制造型企业向现代大规模定制化服务型企业转变,促使海尔研发、制造、物流、营销等全生命周期过程的信息化、智能化、敏捷化,切实增强了企业快速应对环境变化的能力。
“互联网+”时代,许多制造企业仍处于价值链的中低端环节。传统工业化思维仍然盛行,对“互联网+”的认知偏差(童有好,2015)[3],难以实现“互联网+制造业”的深度融合,从而跟不上时展潮流。因此,传统制造企业应结合自身实际,树立“互联网+”思维,以顾客需求为导向,尝试应用新一代信息技术,探索企业“互联网+制造业”的融合与转型,从而提升组织敏捷性。
1.树立“互联网+”思维。传统制造企业应该深入了解“互联网+”的内涵,摒弃传统封闭式的以企业资源和产品为中心的工业化思维,树立开放式的以客户为中心的“互联网+”思维,即以互联网为切入点,思考如何基于新一代信息技术使企业以开放的姿态整合企业内外部资源和能力,实现企业传统业务的“互联网+”,颠覆企业传统管理模式、组织架构、商业模式等,促使企业生产效率的提高、资源的优化配置以及竞争力的提升。
2.加强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生命周期的融合。“互联网+”时代,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得到普及和广泛应用。企业应注重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生命周期过程的融合,例如,利用云计算为企业研发、设计、运营等提供虚拟化环境和强大的计算能力;利用物联网技术实现企业“人、机、物”三元世界的互联;利用大数据技术对企业海量数据资源进行分析和挖掘或精准营销等。总之,传统制造企业应积极探索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应用与实践,努力提高企业在研发设计、生产制造、销售服务等制造全生命周期过程中的信息化水平,加强对企业内外部数据、信息及知识内在价值的挖掘与共享,创新企业生产运营模式,驱动企业产品制造过程数字化、敏捷化、智能化,从而提升企业运营敏捷性。
3.构建平台化合作模式。“互联网+”时代是注重异质性企业以合作方式参与市场竞争的时代。互联网有效地突破了时间、空间、组织的限制,为企业间以战略联盟、虚拟企业、业务外包、众包等方式合作提供了虚拟化平台。因此,传统制造企业应与供应商、消费者、云服务提供商、高校及科研院所等利益相关者搭建一个开放、平等、利益共享的生态型合作平台。基于平台化的合作模式,企业在对组织内资源、技术、能力等进行重新扫描、审视、评估的基础上,结合企业实际,充分利用平台内合作方的技术优势、资源优势、能力优势等,充分发挥“1+1>2”的协同作用,从而提升企业合作敏捷性。
4.注重企业服务化转型。“互联网+”时代,制造业服务化成为制造业发展的必然,促使制造企业以制造为中心向以制造服务为中心转变,为制造业提供了新的利润增长点。传统制造企业必须注重企业服务化转型,以客户需求为导向,加强与客户的零距离交互,倒逼企业重新审视价值创造体系,不断向价值链的服务端延伸。例如,利用大数据资源和技术深入分析和挖掘客户潜在需求,从而为客户推荐个性化产品服务。因此,传统制造企业应重新审视企业价值创造活动,引导客户参与企业价值创造过程,将客户新思想、观点、建议融入企业产品或服务的改进、迭代和创新过程中,不断增加产品服务附加值,切实迎合客户需求,从而提升客户敏捷性。
参考文献:
[1]赵振.“互联网+”跨界经营:创造性破坏视角[J].中国工业经济,2015,10:146-160.
[2]柳洲.“互联网+”与产业集群互联网化升级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5,08:73-82.
[3]童有好.我国互联网+制造业发展的难点与对策[J].中州学刊,2015,08:30-34.
[4]陈录城.海尔:互联网+制造的探路者[J].互联网经济,2016,03:56-59.
[5]Goldman?熏S.L.?熏Nagel?熏R.N.?熏Preiss?熏K.Agile Competitors and Virtual Organizations?押Strategies for Enriching the Customer [R].Van Nostrand Reinhold?熏New York?熏1995.
[6]Sambamurthy V?熏Grover V.Shaping Agility through Digital Options?押Reconceptualizing the Role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 Contemporary Firms[J].MIS Quarterly?熏2003?熏27?穴2?雪?押237-263.
[7]卢彦.互联网思维2.0――传统企业互联网转型[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5:141.
[8]文丹枫,杨晶晶,肖森舟等.决战互联网+――互联网与传统行业的融合与创新[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5:49.
篇6
关键词:互联网思维;风险控制;对传统金融的冲击;互联网金融的风险与监管
一、对互联网金融的几点认识
(一)互联网思维不等于互联网金融
互联网金融,就是在互联网生存法则下利用互联网技术和移动通信技术等一系列现代信息技术来实现资金的融通。这种模式下,信息不对称问题得到改善,资金供需双方交易成本大大减少。它通过数据分析、技术模型处理了解用户的金融服务需要并设计金融产品喂给投资者,传统意义上的金融中介的作用在这里被弱化或边缘。
互联网发展不仅在改变我们的思维,而且也构成一场产业革命。银行的风险控制要求决不是触网这么简单。否则只是金融互联网而已。因此,对互联网金融的定义更多的应该放在是否利用互联网技术手段来摒弃传统金融机构主导的行为上――风险控制的机制与要求。
从当下互联网金融对传统银行的支付、信贷、理财三大业务影响看,尽管会造成金融脱媒,但要动摇传统银行的根基,在短期可能很难。
(二)金融中介的发展更加突出了风险控制的机制与要求
在市场经济中,储蓄-投资转化过程是围绕金融中介来展开的。金融中介从储蓄人手中获得资金并将它借给需要资金的企业。风险、不确定性、信息成本和交易费用构成了金融中介演化的客观要求,而制度、法律和技术则构成了中介演化的现实条件。
如今在互联网经济的大背景下,不能因为交易成本的降低,而降低风险控制的要求。或者因互联网技术的进步,有云处理技术的能力使风险定量化模型的解有可视化的可能,就使得金融中介的作用在不确定性、风险等面前可能边缘化或弱化。但互联网会让信息不断的透明化,让中介失去依靠信息不对称所掌握的信息优势,而且互联网让社会的各种参与主体更加的扁平化,一定程度上压缩了由于专业化分工所带来的金融中介机构的专业化优势,所以也有可能出现金融中介日益被摒弃的可能性的。但目前国内用互联网思维作金融的阿里金融尽管采取的是小贷公司和担保公司的形式,却恰恰是在互联网金融中反映了金融中介的作用和理念。
(三)互联网金融的核心在于风险控制体系的建立和完善
现代金融从14世纪开始并得到快速发展,是因为交易双方都信得过的金融中介交易的发展。而珍贵的诚信和信任的背后是金融中介风险控制体系的建立和完善。通过分析当前国内最为流行的互联网金融P2P模式和阿里小贷,我们应该看到风险控制体系在互联网金融的核心作用。
第一,P2P模式的风险控制方式是跟互联网毫无关系
P2P这种模式从它诞生的一刻起,就都在寻求解决互联网化的风险控制和评估手段,努力让点对点的交易更安全。目前在国内,这个典型的互联网金融模式,还无法解答如何进行有效的风险控制审核这个核心问题。国内P2P公司基本上都是直接介入交易,成为交易的一方,甚至附加自身的信用,成为了担保公司或变成了传统上银行,他们的本质其实就是金融机构。全球最大的P2P公司的宜信,发展到现在有将近30亿美金的交易额,但采取的风险控制方式是跟互联网毫无关系,仍然是按照传统金融机构的模式,进行人工的上门核查,人数超过三万人。它同样体现了道德风险、运营风险。P2P从原先的撮合匹配借贷双方交易,直接演变成了“影子银行”。P2P在里面扮演的是吸储和放贷这两个角色合一,其实就是银行在做的事情,但是却又不受到和银行一样的严格监管,就使得风险更大。
第二,阿里小贷风险控制方式有互联网金融的特性
阿里金融的核心风险控制的作法是走一条量化放贷的道路。即阿里巴巴依托自身在网络体系内的巨大客户数据优势,进行有效的数据整合,将自身网络内客户的一系列有利于进行风险判别的数据,例如交易数据、客户评价度数据、货运数据、口碑评价、认证信息等等进行量化处理,同时也引入一些外部数据,例如海关数据、税务、电力、水力等方面的数据情况加以匹配,从而形成一套独特的风险控制标准,意图建立起纯粹的定量化的贷款发放模型。同时,建立中小企业贷款的数据库模型、进行数据库跟踪管理等等以达到去中介化的目的。这个量化贷款模型的好处是不仅大大提升了放贷效率,而且让金融中介在其中的作用得到了弱化,从而为在体系内去除金融中介构建基础的可能性。
这种量化交易安排,排斥了对单个人的定性化分析,通过标准的筛选,大大降低纳入范围内客户的违约概率,保证贷款的质量。
二、互联网金融对传统对传统金融的冲击
在我国真正意义的互联网金融还处在发展或起步阶段。它在经济社会中有一定的生存发展空间和积极作用,同时与传统金融的竞争性质是同质化的竞争,并且是风险容忍度的竞争。这种竞争很容易陷入到恶性循环之中,会不断加剧金融的不稳定性,需要正视。从目前来看这些所谓的互联网金融对传统商业银行的冲击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弱化商业银行的支付功能。互联网支付和移动支付,如支付宝、财付通、易宝支付和快钱等能够为客户提供收付款、自动分账以及转账汇款、代购机票与火车票、代缴电费与保险等结算和支付服务,并已经占有相当份额。这类互联网支付总额以300%还多的年增长率迅猛增长。特别是第三方支付已经成为一个庞大的金融产业,对商业银行形成了明显的替代效应。
二是冲击商业银行的信贷业务。互联网金融的快速性、广泛性、低成本等特点,以及对数据信息积累与挖掘的优势,可以直接向供应链、小微企业、个人进行融资,既弥补了传统商业银行的不足,也在一定程度上冲击着传统商业银行的核心业务及其盈利。据《中国经营报》报道,阿里金融仅2013年新增贷款就接近1000亿元,几乎占全国小微企业新增贷款总量的一半。
三是加速金融脱媒。金融脱媒是中国金融市场走向成熟的标志和必经之路。随着多层次资本市场的不断完善,各类专业机构投资者陆续进场,银行贷款在社会融资总量中的比重将不断下降,这是一个经济社会资源配置优化的表现。互联网金融的出现,第三方支付以及由此衍生的资金归集等现金管理业务,特别是中小企业网络贷款、P2P贷款业务等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使得金融脱媒的进程加快。但互联网金融要彻底颠覆现有的金融业还为时尚早,这是因为商业银行依然具有许多比较优势。
四是增加了央行当局货币政策调控的难度。互联网金融具有调动并运用社会闲置资金的能力,具有扩张基础货币的能力,对监管当局提出了货币政策调控的挑战。就当前国内互联网金融来说,由于无中央银行存款准备金制度的约束,使存款准备金等货币调控工具等在这一类机构中不起作用。这类金融还具有类商业银行的货币创造能力,由于未计入M2和社会融资总量统计范畴,也导致了当前我国货币供应量被低估;由于其特性会加速货币的流动,使货币供应量的可控性与可测性下降,加剧货币乘数的不稳定。总之它改变传统金融市场的运行及传导机制,特别是融资行为“脱媒”,从银行信贷渠道而言使货币政策传导中的重要性下降,可能削弱数量型货币工具的效力。
五是引发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等金融风险。由于网络方式的虚拟性、行业门槛低,且没有强有力的外部监管条件下,互联网金融的交易双方资信难以完全认证,欺诈和欠款不还造成的风险不能小视。如若管理不善,可能进一步引发流动性风险甚至系统性风险。在对待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和风险管理问题上,应看到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对传统金融的冲击、融合刚刚开始,无论如何我们都应不断加强对它的了解和认识、研究和关注。
三、当前互联网金融的风险与监管
互联网金融在满足小微企业和普通民众的金融服务需求方面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它的发展时间短、基础比较薄弱,并涉及诸多现行的制度规定。在这个法规制度的空档期,互联网金融的服务和产品越来越复杂,因此对维护市场健康发展和投资者合法权益的保护需要引起我们的足够重视。
(一)当前互联网金融的风险表现
一是监管规则不一致风险。一些互联网金融机构的业务定位在形式上还比较模糊,需要在现行法律制度下予以明确。也有部分新型业务边界不清,缺乏有针对性的具体规定。一些互联网金融活动同时涉及到股权、信贷、支付等多种的法律关系。如何从多方面进行严格有效的监管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再如,注册资本一个亿的小贷公司,受到严格的监管,最高负债只能做到1.5亿,而注册资本一百万的P2P公司,却可以做到几个亿的规模,却没有金融监管主导,这是典型的监管不一致,规则不一样。
二是业务欺诈风险。部分互联网金融中介机构专业化程度比较低,风险管控的能力比较弱,相关信息披露的真实性和准确性也无法保证,投资者掌握信息的真实性难度比较大,引发经营风险是不可避免的。有些网络金融平台公司公布虚假信息以创造虚假的资金供求,在没有实名制情况下,借贷双方提供虚假信息进行欺诈非常容易;有些网络金融平台公司本身就存在欺诈行为。
三是信息技术风险。资金市场、资本市场的运行具有实时性高、连续性强,相关参与方相互频繁交集等特点,必须全面依赖信息系统的基础支持。而互联网更易遭受到攻击,信息更易被窃取和篡改,给市场的稳定运行带来很大的挑战;个别公司对用户信息保存不当,导致投资者信息泄露的事件,暴露出互联网环境下的敏感信息安全保护存在的风险隐患。而这类风险的防范更需要大量的投入。
四是信用评估风险。我国信用评级没有得到很好的推推广和利用。网络金融平台公司提供的担保、资金募集使用等服务客观上使得该类公司承担了信用风险。依托网络金融平台公司自身的评估体系,难以有效评估借款人真实信用状况,缺乏相应的抵押品导致难以有效控制借款人的信用风险。据统计,目前网络信贷的逾期贷款率普遍高于同期商业银行的平均水平。
五是流动性风险。如网络金融平台公司通过非标准化或标准化的金融产品来归集并使用资金,导致资金借贷双方存在较为严重的期限错配,容易引发流动性风险。同时,网络金融平台公司都要求投资人通过平台本身来转让标准化的金融产品,其转让渠道相对限制和二级市场容量规模较小,也容易引发流动性风险。
(二)当前互联网金融的监管原则
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要“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完善金融监管协调机制”。我们要真正分析和认识互联网金融发展的趋势。加强互联网金融的监管要体现以下几个原则:
一是确立支持、鼓励发展的宗旨,并通过可行的立法技术对它加以规范和引导。
二是对互联网金融的监管规则制度,应该在符合技术发展趋势的前提下,确立尊重每个参与者即每个网民意愿的基本原则。
三是应该自觉摈弃传统金融巨头的利益影响,站在历史的高处,通过制定鼓励性的制度,促进互联网金融的发展。
四是为了保护谈判能力较弱的网民利益,监管制度也需要对网站、金融服务提供者强化监管和处罚。
在上述原则框架下,同时需要从制度规则、业务管理规则、技术信息安全管理规则、风险管控规则、信用信息共享规则等方面制定细则进行风险控制和监管。
第一,对于坚持独立运营不介入实际交易的互联网金融平台,要予以鼓励和支持并给予政策扶持。这样的金融交易平台,属于金融创新的范畴,监管的核心在于交易平台上标的物的真实性的监管。
第二,对于那些介入交易的金融平台,要参照金融机构的监管要求进行监管;本质是担保公司的就按照融资性担保公司担保管理办法进行监管;如涉及资产证券化的就按照券商要求进行监管;对于有构建资金池等行为的,严格按照银行理财产品的管理办法进行监管。
第三,对于那些通过技术创新去金融中介化互联网金融机构,监管的核心是量化交易安排所体现出来的风险控制体系的健全性、安全性、稳定性。
参考文献:
[1]张静敏 著:《互联网络的经济学分析 》,中国金融出版社 ISBN:9787504956934,2010年12月.
[2]谢平:《互联网金融模式研究》。金融研究2012年12期.
[3]宫晓林:《互联网金融模式及对传统银行业的影响》。金融务实2013年第5期.
[4]《P2P成国内互联网金融的主要模式:着力点有问题》。虎嗅网2013年6月4日.
[5]谢平:《互联网金融的核心是移动的数据》。和讯网2013年6月24日.
[6]《强化互联网金融监管》。中国网2013年9月13日.
[7]李良:《厘清互联网环境下的金融服务的边界与本质》。银行家2013年9期 .
[8]《互联网金融》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ISBN 9787510815447,2013年10月.
[9]李炎琰 张鑫:《商业银行将因互联网金融而再生》。上海证券报2013年11月29日.
[10]刘新华:《建议明确互联网金融监管体制和职责分工》。新浪财经,2014年1月16日.
篇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5)13006902
1引言
近年来,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在人们获取信息、促进人际交往、提供便利生活等方面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互联网涉及到人们生活的每一个细节,深刻影响和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想理念。互联网颠覆了很多行业,但同时对企业来说也可以借助互联网带来的机会,提供升级服务。传统企业互联网化即将成为最主流的商业旋律。而互联网思维,用这种新的商业思维来审视新疆零售企业,为新疆干果零售企业盈利模式的发展带来更广阔的创新空间。
零售企业是以直接供应消费者生活消费或供应给社会集团作为非生产性消费为基本任务的商业企业。零售企业的盈利模式也受到学者们广泛的关注,从已有的针对零售企业盈利模式创新的研究来看,学者们的研究视角不同,研究成果也各有侧重。其中,研究的视角有战略视角、价值链视角等,但是基于互联网视角的零售企业盈利模式创新研究成果较少,互联网改变了交易场所、拓展了交易时间、丰富了交易品类、加快了交易速度。结合新疆当地的特点,根据第六次人口普查,新疆人口有2200万人,且贫困地区、贫困人口较多,因而购买力不足,针对新疆人口稀少,购买力不足的情况下,新疆干果零售企业如何进一步挖掘市场,在满足现有需求的同时探索潜在的需求从而实现持续盈利,这些问题都有待深入研究。本文通过对盈利模式的构成要素进行具体分析,结合互联网的特性,研究互联网对干果零售企业盈利模式的影响,为新疆干果零售企业盈利模式的转变提供建议,使企业能够持续盈利,并为顾客和利益相关者创造价值。
2互联网对新疆干果零售企业利润源和点的影响
2.1互联网对新疆干果零售企业利润源的影响
利润来源是指企业提供的商品或服务的购买者和使用者群体。企业在制定整体的战略布局之前必须了解清楚利润的来源,才有助于持久稳定的保证其利润获取。互联网思维对企业的盈利模式中利润源的影响主要体现在通过重塑企业与客户之间的关系让消费者从被动的接受产品到参与产品的创造,从而增加顾客粘性,实现利润来源的扩大和更加稳定。从经济学角度分析,企业竞争力的来源就是消费者剩余。市场上企业之间的竞争可以被看作企业通过价格和产品特性向消费者给出剩余价值出价的过程,消费者剩余越多,就说明企业竞争力越强,企业盈利能力也就越强。消费者剩余是美国的市场营销专家菲利普科特勒首次提出的,消费者剩余的概念类似于企业的利润,营销和战略管理通常将使用成本、购买和交易成本以及货币价格加在一起称作消费者价格,消费者剩余就被定义为毛收益减去总消费者价格。消费者剩余其实是一种心理感觉,如果用B来表示可察觉收益,即单位产品对消费者来说最大的价值,并让P来代表产品的货币价格,则消费者剩余就表示为B-P,如图1所示。
图1消费者剩余构成
新疆干果零售企业以消费者为着眼点,通过换位思考,企业从产品的市场定位、研发、生产、销售以及售后服务整个价值链上的每一个环节建立起以消费者为中心的盈利模式,通过增加消费者剩余,来增强顾客的粘性,从而使利润的来源扩大且更加稳定,增强企业盈利能力。
2.2互联网对新疆干果零售企业利润点的影响
利润点是指企业可以从中获取利润的产品或服务。企业通过提供满足顾客价值的产品或服务来增强顾客的满意度,实现企业盈利能力的增强。互联网工具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约束,新疆干果零售企业通过将自己的产品展现在互联网的终端,使更多的消费者更全面的了解自身产品或服务的信息,企业和消费者之间信息不对称的状态被打破,根据长尾理论即使最冷门的产品也会有人来购买,长尾需求被挖掘出来,长尾产品更具有个性化特点,符合消费者需求,企业是获利点不再仅仅局限于畅销产品,可以通过提供符合消费者需求的小众产品获得利润,同时企业的利润点也逐渐多样化。长尾理论是网络技术发展的产物,克里斯?安德森(2004)认为只要有足够的需求和流通的渠道冷门产品所创造的利润不一定少于热门商品所带来的收益。新疆干果零售企业在在寻找利润点时可以结合长尾理论的内涵,借助于互联网工具,挖掘长尾市场,提供个性化小众商品,使获利点多样化,如图2所示。
图2互联网对利润点的影响
3互联网对新疆干果零售企业利润杠杆的影响
利润杠杆是指企业为提品或服务以及能够吸引顾客购买和使用而进行的一系列相关业务活动。企业在进行一系列的经营活动中应结合当前市场环境和企业自身状况,使得这些经营活动能够满足企业发展和盈利的要求,同时也要满足顾客的利益。与传统生产制造业价值链的相关活动不同,互联网时代企业产品的创新、生产、和销售活动都发生了变化。本文具体从产品的创新、生产和销售三个方面来分析互联网对其产生的影响。
3.1互联网对产品创新的影响
互联网带来了大数据,数据信息就要通过更进一步的分析来深入挖掘更有价值的资产,同时数据成为了一种重要的生产资料,大数据具有规模大、速度快、类型多和价值大四个特征。由于以上四个大数据的特征,使企业在进行创新活动时能够更准确的把握信息,更了解消费者的需求,使得企业的创新能够更加精准。新疆干果零售企业也需要不断进行创新活动,这必然离不开大数据的支持,新疆干果零售企业通过借助互联网技术对大数据进行分析,及时掌握市场动态和消费者需求的变化,才能够更有针对性的进行创新活动,增加创新成功的可能性,也使得创新的成本降低。
3.2互联网对产品生产方式的影响
现如今,买方市场已经逐渐替代了卖方市场,大规模批量生产的产品也已经不再能够满足消费者个性化的需求,从而由大规模生产产品转向了零部件的大规模定制生产,由单个的一家企业来完成产品的生产已经不现实了,因而使得模块化生产出现,模块化是专业化分工越来越精细的结果。企业在进行产品生产时可以在全球范围内寻找成本最低企业能够获取利润最大的合作企业,互联网一方面降低了企业的搜寻成本,另一方面使得信息更加透明,更有利于企业能够对全球范围内的资源进行整合,企业生产产品的成本降低,利润空间增加。新疆干果零售企业也能够借助互联网提供的平台,广泛的寻找最佳的产品供应商,更合适的物流合作企业,从上游的供应商和下游的物流合作伙伴两头开拓新疆干果零售企业的盈利空间。
3.3互联网对产品销售的影响
企业只有将自己的产品或者服务进行价值交换才能获得利润并实现价值,这就是价值的实现。因此,也就是说企业只有将自己的销售出去才能获得收益,销售是价值实现的重要环节。企业传统的价值实现方式主要依靠企业的分销渠道将产品进行销售获得利润,而互联网使得这一方式发生了变化,产品的销售不再仅仅依靠分销渠道来进行,有更多的营销方式的出现。首先,通过培养粉丝来建立企业品牌。传统企业惯用打广告的方式来为产品做推广,这一方面增加了企业的广告费用,另一方面是消费者被动的接受产品。然而通过培养粉丝进行口碑营销更能够增加产品的说服力,建立起消费者心中的品牌。其次,各种新的营销方式的出现,广告脱媒的现象越来越普遍。传统借助于电视、广播等媒体打广告的方式已经不能够取得更好的效果,相反新的营销方式如病毒营销、口碑营销等方式成为更好的营销方式,更有利于企业价值的实现。
4互联网对新疆干果零售企业利润屏障的影响
利润屏障是指企业为防止竞争者对本企业的利润来源进行掠夺而采取的保护防范措施。企业要想能够持续获得利润就必须建立起独特的隔绝机制来防止被竞争者模仿或者替代,从而使企业失去持续获利的能力。稀缺的、不可替代的资源和能力是企业维持可持续获利能力的必要条件,而限制这种可持续能力被模仿或者削弱的经济力量就是隔绝机制。
建立信息平台隔绝机制。互联网时代信息传播的量之大、速度之快前所未有,从而打破了信息不对称的约束,同时也使得传统价值链上上下游企业之间的关系发生了变化。在零售企业中如何维持良好的零供关系一直是困扰企业的难题,零售企业建立信息平台可以和上游供应商共享信息,同时又可以与消费者进行信息的交流,将消费者反馈的消息提供给供应商,供应商则提供更符合消费者需求的产品,实现零售企业与供应商合作的平稳、共赢发展。如图3所示。
图3企业零供关系信息平台示意图
企业在长期经营过程中建立起来的信息平台能够有利于信息在零售企业、供应商及消费者之间传播,逐渐成为企业的不可模仿不能够被替代的资源。新疆干果零售企业也可以通过建立长期、稳定的信息平台更好的协调与供应商和消费者之间的关系,防止竞争者的介入。
5总结与建议
5.1总结
综上所述,本文从互联网角度出发,研究互联网对新疆干果零售企业盈利模式的影响,文中具体的分析了互联网对盈利模式四个要素利润点、利润源、利润杠杆、利润屏障的影响,并结合新疆当地的地理位置及气候特点,为新疆干果零售企业盈利模式的转变提出了建立品牌社群、完善营销体系和搭建物流平台三点新的思路和建议。从而使得新疆干果零售企业也能够转变自身的盈利模式,提高新疆干果零售企业的持续盈利能力。
5.2对新疆干果零售企业提出的建议
新疆干果零售企业在经营发展过程中有着无可比拟的优势,例如地理资源优势,由于所处地理环境光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所以鲜果品质好,为干果加工提供好的充足的原料;干果种类多,且有知名度等优势。但是,同时新疆干果零售企业同时也存在着不可忽略的劣势,所处位置偏远,运输、保存成本高,虽然在淘宝、天猫等网站上虽然也能经常看到很多新疆干果,顾客也有所了解,但是缺乏统一知名度高的品牌等。本文中发挥新疆干果零售企业优势,弥补劣势,结合互联网思维对盈利模式要素构成的影响,为新疆干果零售企业提供以下三点启示。
(1)建立品牌社群。新疆干果的品牌虽然众多,但是知名品牌却较少,干果零售企业的营销力度也还不够,营销方式依然较为传统,因而消费者对新疆干果虽有一定的认知度但是其认知度并不高,尤其是对新疆的杏干和巴旦木认知度非常低。新疆干果零售企业可以运用互联网技术,建立网站、论坛等供消费者之间和企业与消费者进行交流,品牌与消费者之间也可以进行互动,逐渐形成以客户为主导的C2B模式,品牌社群成为企业的隔绝机制,不仅使企业获得资源进行价值创造,同时也增加消费者感知的价值。
篇8
“互联网+”1.0的出现,是互联网刚刚粉墨登场时的惊天霹雳,那时候对于习惯了在传统营销模式下养尊处优的各路品牌豪强来说,这个霹雳就是挺立营销潮头的传播符合。如果你不上网就意味着你会被淘汰,如果你不上网就意味着你与时代脱节。以至于那时但凡做企业的,不管是刚创业的还是在信息技术冲击下转型升级的传统企业家,“你上网了吗”成了他们共同的口头禅。
操作简单,撑起门面的好选择
在“互联网+”1.0未来临之前,中国企业品牌营销的传播途径非常专一,无非就是电视、报刊、广播三种传统媒体。三大主流媒体曾帮助众多企业取得过辉煌的成绩,但是主流媒体的传播费用、制作费用和播放成本都比较高,令众多小企业望而生畏。
这时,如果哪个企业敢于吃螃蟹,采用“互联网+”1.0模式作为自身营销的传播平台,显然是倍儿有面子的事情。“互联网+”1.0模式是门户、游戏、搜索、社交所统治的时代,缘起于技术革命,供给创造需求,在线上创造出有价值规模空间的广告市场。它有三个显著特征:
1.供给创造需求是核心价值。20世纪90年代互联网正式进入公众视野,以一系列技术为驱动,第一代互联网精英瞬时就能为几亿人口提供前所未有的线上体验,即时通信技术能够使得跨地域交流触手可及。
2.实现流量变现是核心模式。“互联网+”1.0继承了美国90年代互联网大潮的免费思想,即通过免费提供服务聚集线上流量,再将流量导入广告或游戏来变现。参与方主要包括CP(内容提供商)、渠道以及广告主和用户等,其模式化色彩比较浓重。
3.赢家通吃一切是核心规则。流量变现模式下,一个品牌的胜出在于形成了一定程度的流量垄断,掌握了流量的定价权。这也是“互联网+”1.0版的商业原则。
从这三个特征上不难发现,“互联网+”1.0的真正大咖,是用IT技术打造互联网产品的“极客们”“码农们”。一行“Hello World”代码就是他们征服虚拟世界的宣言。
那时候,“互联网+”1.0的网站主要是信息门户,以单向传播为主,它们更多的是作为一种新的信息展示媒介。如果说一个企业在搜狐、新浪、网易有自己的信息时,那么这个企业有意无意间就把这些“互联网+”1.0的门户当成了自己的信息平台。通俗的理解就是,一个企业先把自己的所有信息挂在门户网站,人们若想要找点什么东西问人未果后肯定会先上网看一下,那企业产品信息就能在浏览网页出现,而这意味着离“钱”不远了。
使用这个信息平台的主要表现形式是:
1.显眼的专业电话。电话一般采用400类型电话,或固定电话号码。在传统的营销思维认知中,400电话似乎更为专业。
2.企业在线即时通。QQ作为一款具有广泛性、便捷性的即时通信软件,当时起了商务谈判交流的工具。
3.准确的联系地址。对于一个企业品牌传播的平台来说,联系地址一定会在尾部清晰准确地标注,甚至达到门牌号的标准。一方面是能增强用户对企业品牌的信任度,另一方面也会使用户更清晰地了解企业品牌的自身情况。
4.荣誉一个不能少。在企业网站页面中,荣誉展示要一应俱全。尤其是获奖证书、奖状、奖杯、锦旗、合影等,更是增加用户对企业品牌信任度的最佳筹码。
精准传播,实在又实惠的诱惑
当时大部分网站都是由静态页面构成,信息只是单纯地到网络上供网民浏览。这导致“互联网+”1.0的赢利模式只能基于一个共通点,即巨大的点击流量。无论是早期融资还是后期获利,依托的都是为数众多的用户和点击率,以点击率为基础上市或开展增值服务,受众群的基础,决定了赢利的水平和速度,充分地体现了互联网眼球经济色彩(见图1)。
一般来说,在传统营销模式下,消费者又是无动于衷的,企业做再多的工作,要想博得眼球关注,只需做两件事情――推和拉。
企业通过做品牌拉动消费者对企业品牌的认知,网络通过推的方式建立企业品牌的渠道,建立品牌的分销商,让消费者一买这个东西就可以找到这个企业。推和拉的工作,反复刺激消费者,你只要喜欢我这个品牌,那就来买。但当“互联网+”1.0来了后,消费市场改变了,不需要企业天天在大马路上喊着做广告了,只需通过1.0这个信息平台,营销所期望达到的消费需求自然水到渠成。
所以,“互联网+”1.0的出现,让传统的营销模式发生一个更直观的变化,即传统营销模式能够迅速的把互联网作为自身企业的信息平台,用于品牌传播、公关传播、推广宣传。通过这个平台,产品销售渠道可以更广阔更灵活地去实施,产品类别在“广而告之”的传播推广中自然与消费者达成固定模式。
这样做的好处体现在:
1.借势,满足客户消费心理。拥有客户之后,企业做的工作是努力维持和他们之间的良好关系,其核心目的就是要为客户提供深刻的理性满足和情感满足,激发客户的长期购买行为,以有效地把客户转化成企业品牌的忠实拥护者。
2.借力,提升传统渠道效率。利用“互联网+”1.0联动传播和精准信息处理等功能补充,从而进一步精准传统渠道对目标客户群的识别和吸引力,同时延长和扩大其市场覆盖半径,提高传统渠道的市场覆盖有效性。
功能单一,从里到外改变自我
1.0时代的营销尚停留在战术阶段,它几乎不需要任何创新。“互联网+”1.0就是营销1.0,基本上是卖方市场的时代。正如亨利・福特所言:“无论你需要什么颜色的汽车,福特只有黑色的。”
在那个懵懂的互联网时代,任何品牌营销有所创新,必须成功地糅进“互联网+”1.0模式里,因为这是一个品牌想摆脱传统营销思维,第一时间迎接互联网时代烙印的“爱之初体验”。
诚然,相对而言“互联网+”1.0实现了网络信息化,不过,其商业上仍然沿袭工业化模式,表现为内容上的大众媒体广告模式,以及商务上的大卖场模式。1.0更强调的一是关系,二是关联,三是回报,四是响应。这可能也是当时所有“互联网+”1.0产品最常见的赢利方式,利用互联网浏览量大的特点。同时,“互联网+”1.0也衍生出一些新的营销趋势,特别是在垂直产品中,将用户的搜索直接引导向某些实现付费的商家,效果也很明显。可惜,那个时代这些趋势在一般互联网产品的赢利中仍然属于推介的范畴。
篇9
摘要:互联网领域新型不正当竞争行为具有与传统不正当竞争行为不同的特点,应对其进行类型化。把行为违反了客观规范作为判断互联网不正当竞争行为的起点较为符合法律思维。我国《反不正当竞争法》中的一般性条款可以用来作为判断不正当竞争行为的依据,无需创造新的规则。在判断要素的衡量上,至少应当包括商业模式、对互联网用户的影响、流量与数据、行业与自律规范。
关键词:互联网;新型不正当竞争行为;类型化;考量要素
中图分类号:D992.29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8268(2016)01-0025-06
对于现代人而言,互联网不仅是交流的工具,而且已变成了一种崭新的生活方式。“互联网+”行动计划的提出彰显了互联网在人类日常生活中的基础作用。与之相应的问题是,规制传统生活的法律规范对互联网领域是否依然适用?就传统的市场行为而言,反不正当竞争法规制的类型包括仿冒行为、虚假宣传、商业诋毁、侵犯商业秘密等。这些行为在市场上损害了竞争者的利益,也扰乱了市场秩序,历为各国所规制。对此,我国《反不正当竞争法》也做如此规定。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互联网领域出现了大量影响重大的不正当竞争行为。这些行为有些是传统不正当竞争行为的延伸,是不正当竞争行为在互联网领域的具体体现,如在互联网上对竞争对手进行诋毁或者在互联网上进行虚假宣传,对此类案件,适用传统的竞争法理论应无障碍。但在互联网领域,还出现了一些新型的带有互联网自身特点的竞争行为,这些行为既不属于传统竞争法明确规制的行为类型,在行为性质上也存在争议之处。如何认定这些行为的性质、厘析这些行为的法律构造就为竞争法提出了问题。近年来,奇虎公司与腾讯公司的3Q大战、奇虎公司与百度公司的3B大战、奇虎公司与搜狐公司的3S大战更加引发了专家学者们对互联网秩序的思考。本文的讨论就以互联网领域新型不正当竞争行为的判定为中心。一、互联网领域不正当竞争行为的类型化类型化是对林林总总的各类不同事物区分出共同的特征、关系、比例并予以赋名的过程,是去除事物个别特征进行概括的思维逻辑,但远不及概念体系那么抽象。类型化的最大优点在于把握各类不同事物的属性,对同类事物进行总结,并依此与不同类事物行为进行区别,毕竟,分类是人类自原始社会以来认识世界的基本途径 [1]。就互联网领域的不正当竞争行为而言,其面临的问题是如何类型化?一种方法是去除互联网领域的特点,直接将互联网领域发生的行为与互联网外发生的行为进行比对,移除行为发生的背景,直接关涉行为本身的特点,从行为的构成去类型化 [2]。具体而言,这种方法有可能把互联网领域发生的行为均纳入我国现有《反不正当竞争》规定的具体类型中。另外一种方法则是强调互联网的特殊性,认为互联网领域发生的诸多行为与互联网外存在着重大不同,传统不正当竞争行为的类型与互联网领域存在较大分歧,互联网市场与传统市场适用不同的规则。由于商业模式不同、行为指向的重点与用户群不同、竞争手段不同,不应当将传统的不正当竞争行为简单地纳入互联网领域。换句话说,应当探讨互联网领域新型不正当竞争行为的共同性,并侧重其与传统行为的不同,以适用不同的竞争规则。由于互联网构成了我们生活的基本条件,由于互联网的商业模式与之前发生了重大变化,本文遵循第二种类型化的思路,侧重互联网领域不正当竞争行为的特殊性。
有学者将互联网不正当竞争行为分为不当滋扰行为和不当妨碍营业行为,在此基础上又进行了细化 [3]。这种分类方式的好处是比较清晰明了,但无法体现互联网的特点。因此,有学者基于互联网领域不正当竞争行为的特殊性,将其划分为涉及搜索引擎的不正当竞争行为,涉及软件安全的不正当竞争行为,以及涉及浏览器的不正当竞争行为 [4]。本文基本赞同这种观点,由于涉及同一对象的不同行为可能又呈现出较大区别,故在上述分类的基础上进行了修正。
(一)人工干涉关键词服务
关键词检索是搜索引擎服务商提供的供用户通过获得信息的一种便捷方式。被检索的内容排名越靠前,被用户点击的次数就可能越多,商业机会就越多。为此,很多企业都想使自己的企业信息排名靠前。于是就产生了人工干预关键词服务。这种关键词服务最大的特点是改变了关键词自然状态下的指示方向与顺序,而这种改变还涉及了他人的商业标志。在著名的上海大众交通公司诉百度公司案中,上海大众交通公司许可上海大众搬场物流有限公司独占使用“大众”商标,当原告上海大众交通公司在百度搜索栏键入“上海大众搬场物流有限公司”关键词后,所得搜索结果,首页左侧出现13个包括关键词的链接,这些网站网页的突出位置突出显示“上海大众搬场物流有限公司”、“大众搬场”,但网页内容与原告无关参见上海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民事判决书(2007)沪二中民五(知)初字第147号。。这种情况下,搜索引擎服务商接受了第三方网站的竞价排名,擅自使用他人的商业标志指示了与该商业标志无关的第三人。这种通过人工方式借助他人商业标志改变关键词排名的行为干扰了正常的竞争秩序,属于互联网环境下的不正当竞争行为。
(二)将他人的商业标志注册为域名
为商业目的,恶意将他人的商业标志特别是驰名商标注册为域名,是互联网环境下常见的损害他人利益的行为。如果注册的域名是他人的驰名商标或者驰名商标的主要部分,有可能引起消费者的混淆或者误认,会构成对竞争市场的扰乱。对此行为是构成商标侵害,还是构成不正当竞争行为存在不同认识。本文认为构成不当竞争。其原因在于,域名的功能类似企业名称,提供的是企业信息而非产品信息,而商标恰恰提供的是产品信息。按照最高人民法院的解释,提出使用企业名称字号而与他人在先注册商标构成冲突的,按照商标侵权处理,未突出使用而足以引起市场混淆的,按照不正当竞争行为处理参见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当前经济形势下知识产权审判服务大局若干问题的意见(法发[2009]23号)。 。当突出使用时,这时企业名称实际上是作为未注册商标使用了,指示了产品信息,破坏了相对应商标的指示功能。与此类似,由于域名仅能起到指示企业信息的功能,它有可能引起市场混淆,但不会破坏被注册商标的来源识别功能,作为不正当竞争行为处理较好。
(三)通过软件滋扰他人
互联网企业与传统企业之间在商业模式上存在较大区别。互联网市场无进入壁垒,市场进出自由,需求价格弹性较大。很多企业采取提供免费产品和服务,以增加用户数量,通过广告获得盈利的商业模式。如此,用户的访问量就变成互联网企业之间的主要竞争对象。此时,如果有的企业通过软件干扰其他企业的网站,让本来访问其他网站的用户放弃了访问机会而转向访问自己的网站,其他网站就丧失了商业机会,这种行为就有可能构成不正当竞争。在百度在线网络技术(北京)有限公司诉北京三七二一科技有限公司案中,被告系统含有cnsminkp文件,当用户安装“3721网络实名”软件后,再登陆百度网站,无法通过点击鼠标左键正常下载“百度IE搜索伴侣”软件,仅可通过点击鼠标右键另存为方式下载该软件,但无法安装;删除cnsminkp文件后,仍仅可通过点击鼠标右键下载“百度搜霸”,但可以安装。审理该案的北京市朝阳区人民法院认为,网络经济作为市场经济的一种形式,为经营者提供了广阔的竞争市场。地址栏搜索技术系网络技术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该产品的产生使网络搜索更加便捷。作为市场主体的经营者需要公平的竞争环境和良好的交易秩序,应遵循诚实信用的竞争规则,在争取交易机会、获取竞争优势时,不得采取不正当手段损害其他经营者的合法权益,扰乱社会经济秩序。就该案而言,三七二一公司的行为虽然没有使“百度IE搜索伴侣”无法下载、安装,但却为用户的正常使用设置了不必要的技术障碍,使用户有可能放弃“百度IE搜索伴侣”,由此被告行为减少了百度公司的交易机会,以不正当的手段谋取竞争优势,违反了公平、诚实信用的原则,构成了不正当竞争行为参见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法院民事判决书(2004)海民初字第19802号。 。
(四)网页抄袭行为
网页的安排排列存在很多类似之处,其能否构成著作权法的作品在个案判断中做法不一。有些网页上的文章由运行网站的公司员工采编而成,其重要的价值是传递信息,而不是欣赏。此时,如果竞争对手对整个或者主要的网页内容抄袭,该行为就有可能造成对其他公司信息的不当利用。严格说来,网页抄袭行为的特殊性并不明显,它有点类似对他人汇编数据的不当利用。
(五)干扰他人浏览器行为
这种行为表现为对其他互联网运营商浏览器的显示进行干扰,使互联网公司与其用户之间原有的关系被改变。如在百度公司诉360公司插标案中,360安全卫士在百度搜索结果页面上有选择地插入了红底白色感叹号图标作为警告标识,以警示用户该搜索结果对应的网站存在风险,并通过插标逐步引导用户点击安装360安全浏览器参见北京市东城区人民法院民事判决书(2013)东民初字第08310号。 。在优酷公司诉金山猎豹浏览器案中,猎豹浏览器向用户提供“页面广告过滤”功能,用户打开该功能后访问优酷网,其投放的视频广告内容会被过滤掉,无法播放参见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民事判决书(2014)一中民终字第3283 号。 。这些行为的共性是,竞争者通过软件干扰竞争对手的浏览器显示。而浏览器是互联网公司与用户交流的最直接媒介。这些干扰行为改变了互联网公司与用户之间的既有关系,使用户具有了离开原浏览器的可能性,行为具有不当性。
当然,上述行为并不必是互相独立的。事实上,在一则互联网案件纠纷中,有可能存在多种不正当竞争行为。在最高人民法院审理的腾讯公司与奇虎公司的不正当竞争案中,就同时涉及了通过软件干扰他人、屏蔽他人的客户广告等多种行为参见最高人民法院民事判决书(2013)民三终字第5号。 。二、互联网领域不正当竞争行为的判定起点:法益还是客观规范?关于互联网领域不正当竞争行为的判定,其始点为何?目前,对此有两种不同的进路。一种进路认为,反不正当竞争法和知识产权法的边界就是权利和利益的区别,知识产权法保护的是权利,权利是法律确定要保护的成熟的利益,具有稳定性;而利益则不同,具有不稳定性,反不正当竞争法保护的是那些应当保护的但还没有上升为权利的利益。这种思路来自于传统民法上权利与利益的划分。法律上保护的权益包括权利和利益,权利是稳定的利益,是法律必须保护的利益;而利益是不稳定的,要结合个案而定。从利益的出现到利益的法律保护再到上升为权利,有一个发展过程 [5]。区分权利和利益的意义在于,二者的保护要件不同。若保护的是权利,侵权人主观上的状态可为故意,也可为过失;而若侵害的是利益,则要求行为人主观上具有故意,还必须以违反善良风俗的方式进行。不正当竞争法保护的就是利益,意即,界定不正当竞争行为的始点是它所针对的利益。如果利益已经确定,经过衡量是法律欲保护的利益,则侵害它的那种行为就构成了不正当竞争行为 [6]146。
第二种思路认为判定不正当竞争行为的起点不是利益,而是客观规范。通常的理解为,知识产权法保护的是权利,而不正当竞争法规范的是行为,从法律体系上看,知识产权法的规范以权利的取得、内容和保护为体系结构;相反,反不正当竞争法则从一般性条款和特别规范的体系对竞争市场不欲认可的行为进行明确列举,没有明确列举的行为,只能结合一般性条款以及具体的行为情节、行为后果等进行判断。
利益进路为认定一种行为的性质提供了正当性基础。当界定某一行为是否具有不正当的属性时,从该行为涉及的对象为视角进入讨论。由于某种行为侵害了他人的权益,这种权益具有准财产的属性,因此,按照财产的进路,当一项财产受到干扰的时候,这种干扰行为的性质就具有了不正当性。但是,从法理上看,利益进路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因为当我们界定某种行为是否侵权的时候,将标准脱离了行为本身而指向了行为的对象。如此,按照哈特的内部规则的概念,将一种行为、一种事物的正当性和判断标准界定在外部的进路不是法学的视角,而是一种政治哲学的视角,这种视角并不能从法律上提供合法性。相反,客观规范进路反而为不正当竞争行为的判断提供了一种内在视角。
三、互联网不正当竞争行为的判定依据
我国《反不正当竞争法》关于不正当竞争行为的规制采取了一般性条款与具体规定相结合的立法模式。该法第2条第1款规定:“经营者在市场交易中,应当遵循自愿、平等、公平、诚实信用的原则,遵守公认的商业道德。”同时又在第2章中对不正当竞争行为进行了罗列。在适用法律上,若所涉案件属于第2章具体罗列的行为类型,则仅在法律构造上进行判断,不适用一般性条款。只有在所涉行为不属于法律的具体规定时,才考虑第2条的适用。由于我国制定反不正当竞争法时互联网还不发达,没有关于互联网领域不正当竞争行为的具体条款,因此,就涉及如何判定不正当竞争行为的问题。
司法实践中,在判断涉案行为是否构成不正当竞争行为时,存在着如下几种思路。第一种思路以诚信原则和公认的商业道德作为判定的依据。该思路认为,无论相关的国际条约还是德、日这样的发达国家,都将不正当竞争行为作为违反诚信的行为,我国反不正当竞争法亦是如此。商业伦理和道德维护的是商业社会或者市场竞争的公平性,与日常生活道德不同。反不正当竞争法维护的商业道德是公认的商业道德,具有公认性和一般性,是特定商业领域普遍认可和接受的行为标准 [6]68。按此,如果一种互联网领域的行为违反了诚信原则和公认的商业道德,就有可能被认定为不正当竞争行为。该思路在山东食品公司与马庆达等不正当竞争案中确立参见最高人民法院民事裁定书(2009)民申字第1065号。 ,并在著名的互联网不正当竞争案腾讯公司与奇虎公司“扣扣保镖”案的终审判决中得到重审参见最高人民法院民事判决书(2013)民三终字第5号。 。实践中,有法官认为,判断互联网不正当竞争的公认的商业道德标准日渐客观化 [7],以互联网领域的行业规范和自律规范作为重要的参考。第二种思路认为,结合互联网经营活动的特点,我国反不正当竞争法在规范网络服务提供者的行为时实际上确立了公平竞争、和平共处、自愿选择、诚实信用四个原则。或许是认为这些原则的过于笼统,有法官认为,在涉及互联网领域的案件时,“互联网产品或服务应当和平共处,自由竞争,是否使用某种互联网产品或者服务,应当取决于网络用户的自愿选择。互联网产品或服务之间原则上不得相互干扰。确实出于保护网络用户等社会公众利益的需要,网络服务经营者在特定情况下不经网络用户知情并主动选择以及经其他互联网产品或服务提供者同意,也可干扰他人互联网产品或服务的运行,但是,应当确保并证明干扰手段的必要性和合理性。否则,应当认定其违反了自愿、平等、公平、诚实信用原则,违反了互联网产品或服务竞争应当遵守的基本商业道德,应当承担相应侵权责任或不正当竞争责任。前述规则可以简称为互联网产品或服务竞争的非公益必要不干扰原则。” [8]在理论上,有学者对此原则进行了质疑,认为适用该原则会导致裁判过程中价值判断和利益衡量出现明显偏误,且会出现司法抑制竞争的客观效果 [9]。第三种思路是最高人民法院民三庭最近倡导的比例原则。按照这一思路,比例原则包括适当性、必要性和均衡三个子原则,是知识产权保护中的基本原则,它认为知识产权的保护范围和强度应当与特定知识产权的创新和共享程度相适应。在贯彻这一原则时,应注意侵权人的性质、作用和主观恶性程度,区分不同情况,恰如其分地进行保护 [10]。第四种思路认为,出于对我国目前道德资源的担忧以及法院职能的分析,认为司法应当保持最大限度的谨慎与克制,充分顾及不同产业、市场主体的需要,考虑道德生成的博弈主体、时间长度、广泛性等,应当从解决案件的技术性手段方面下工夫,而不应泛泛地适用原则,更不应当道德问题“法典化” [11]。四、互联网不正当竞争行为判定的考量要素本文按照客观规范进路,主张从一般性条款出发,界定互联网领域不正当竞争行为。然而,这些原则性规定只为法院解决所涉行为是否构成不正当竞争行为提供了思路,这一思路还必须借助于具体要素来衡量。本文认为,除了传统要素之外,就互联网领域的不正当竞争行为的认定,至少还要考量下列要素。
(一)商业模式
互联网上的商业模式不同于传统的商业模式。传统的商业模式中,企业在提品或者服务的时候,就会通过产品或者服务本身盈利。例如,一个销售手机的企业,通过向消费者提供成品手机,就可以从这种销售中收回成本并获得利益。而互联网环境下,企业向互联网用户提品或者服务时往往是免费的,如腾讯公司向互联网用户提供免费的软件、提供即时通讯服务等,在这个环节,互联网企业并不能从用户中直接获得利益。企业收回成本获得利益的主要途径是广告,也就是说,互联网企业在向用户提供免费软件和服务的时候,中间插播广告,而广告费由广告主承担。为此,有人戏称“羊毛出在狗身上”。如果互联网企业的竞争对手破坏了这种商业模式,互联网企业可能就无法实现盈利之目的,竞争对手的行为很有可能就构成了不正当竞争行为。在猎豹案中,就涉及了这个问题。
(二)对互联网用户的影响
对于不正当竞争行为,早期的界定要求经营者之间必须具有竞争关系。没有竞争关系的经营者之间,由于不存在利益上的冲突,不可能产生竞争关系。但是,现代生活中,企业发展出现了多元化趋势,存在直接竞争关系的经营者之间有可能产生竞争优势的影响。但是,在某些情况下,有些经营者目前没有进入某一行业并不意味着以后不进入某一行业,这样就会影响原有经营者竞争机会的丧失。由此,竞争关系由狭义的竞争关系扩大到广义的竞争关系,与此相关,对消费者的影响也被纳入认定某一行为是否正当的视野。就互联网领域的行为而言,它包括了两个方面的内容。第一个方面,如果某行为没有对竞争经营者造成损害,但影响了消费者的利益,这种行为也有可能构成不正当竞争行为。第二个方面,在判断某一个行为是否构成不正当竞争行为时,因为竞争对手的行为使互联网企业的用户访问量减少,就构成了对互联网企业的损害。因为,互联网经济是注意力经济,互联网企业的经营模式不是直接盈利,而是通过广告提品或服务。而用户的访问量就是互联网企业与广告主之间就广告费的一个谈判砝码。试想,作为一个广告主,如果其花费高昂的费用宣传的产品,互联网用户却不能看到,就会丧失其选择广告的积极性。由此,会影响到互联网企业提供服务的可能性。没有了互联网用户,就没有了广告,没有了广告费用,互联网企业就不会提供免费的产品或服务,互联网经济就会被破坏。
(三)网站流量与数据
网站流量反映了访问一个网站的用户数量以及用户所浏览的页面数量等指标,是判断一个互联网企业人气的重要内容,流量之于互联网的地位类似收视率之于电视台的地位。进入大数据时代之后,互联网企业与用户之间的联系更为密切。用户为了获得某种服务而注册的信息与数据对互联网企业的价值剧增。因为,互联网企业可以借助定位技术根据用户数据向用户推荐新产品、新服务。有人戏称,“在PC时代,流量为王;在大数据时代,数据为王”。为此,爬取其他网站的流量与数据,就成了某些不法网站窃取商业机会的重要途径。这些网站不是自己通过努力去吸引访客,而是从其他网站截取访客。这种搭便车行为具有手段的不正当性,构成了不正当竞争行为。
(四)行业规范与自律规范
互联网领域商业模式同质化严重,盈利模式趋同。为避免竞争恶化,中国互联网协会借助国际行业惯例形成了《互联网搜索引擎服务自律公约》和《互联网终端安全服务自律公约》。这些行业内部的规范,在规制互联网企业的行为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行业协会的会员及自愿参加这些规范的从业单位,都应当遵守这些规范。问题是,互联网企业如果违反了这些行业规范与自律规范,是不是就必然构成了不正当竞争行为?在百度诉360公司“Roboots协议”中参见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民事判决书(2013)一中民初字第2668号。 ,法院的态度似乎是肯定的。但行业规范、自律规范毕竟不是法律,不是商业道德,有时行业规范还与法律相冲突,此时,依照行业规范认定不正当竞争行为显然存在问题。因此,笔者认为,行业规范与自律规范只是互联网领域不正当竞争行为认定的参考,而不是依据。在与法律不冲突的前提下,人民法院可以参照行业规范对涉案行为进行考量,但不能直接依据这些规范判案。就像有的学者所指出的,“若仅依行业达成共识的规则认定商业道德,从而判定行为是否具有正当性,未免过于草率。即使是经过反复实践的行业规范,也可能违反竞争秩序” [12]。
参考文献:
[1]王启梁.法律是什么――一个安排秩序的分类体系[J].现代法学,2004(4):96-103.
[2]方晓霞.网络不正当行为的类型化分析[J].知识产权,2011(8):55-60.
[3]张今.互联网新型不正当竞争行为的类型及认定[J].北京政法职业学院学报,2014(2):5-9.
[4]王钦坤.互联网不正当竞争问题探讨[C]// 互联网领域的竞争法实施难点问题研究学术研讨会论文集.重庆:西南政法大学,2015:280.
[5]程啸.侵权责任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1:62.
[6]孔祥俊.反不正当竞争法的创新性适用[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14.
[7]朱理.互联网领域竞争行为的法律边界:挑战与司法回应[J].竞争政策研究,2015(1):11-19.
[8]石必胜.互联网竞争的非公益必要不干扰原则――兼评百度诉360插标和修改搜索提示词不正当竞争纠纷案[J].电子知识产权,2014(4):31.
[9]薛军.质疑非公益必要不干扰原则[J].电子知识产权,2015(Z1):66-70.
[10]宋晓明.新形势下我国的知识产权司法政策[J].知识产权,2015(5):3-9.
篇10
【关键词】数据时代大数据新闻生产新闻传播广播内容
在当前的新闻实践中,不论是新兴媒体还是传统媒体都开始尝试在新闻内容的生产中使用数据挖掘的技术。例如网媒“今日头条”就通过挖掘其自身的用户数据来分析受众对于新闻的阅读行为和偏好行为,进而定制报道的内容。而传统媒体方面,例如日本放送协会(NHK)在回顾2011年发生的东日本大地震的纪录片中,使用日本移动通信数据还原了地震发生后民众的生活路径,给观众带去了非常直观的视觉体验。其他传统媒体,如《华盛顿邮报》在对奥巴马就职典礼进行报道的时候就通过数据挖掘技术将民众的态度呈现在报道中。而2014年,中央电视台在《新闻联播》中推出了“据说”春节和春运系列报道,这其中也创新地使用了数据挖掘技术,成为我国电视使用大数据的经典案例。
在大数据浪潮的推动中,最早开始利用大数据的广播媒体应当是美国公共广播网(NPR)。而国内广播对于大数据的使用则处于不断摸索之中,其中一些节目开始了与大数据的融合与对接,例如江苏广播电视总台(以下简称江苏台)新闻广播的《新闻夜分享》栏目。本文从大数据技术与广播对接的角度人手,以数据时代广播内容生产为主体,对广播内容生产如何使用大数据技术进行探讨,并结合江苏新闻广播《新闻夜分享》的例子,对广播内容生产的“数字化生存”进行讨论,分析大数据与广播嫁接的成功经验与存在的问题,进而为大数据新闻生产提供有用的借鉴。
一、大数据时代的媒体之变――媒体生产的巨大变革
大数据时代的来临,给传统媒体的生产模式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不论是传统媒体的新闻生产,抑或是剧集、娱乐节目的生产,大数据都带来了全新的生产途径。如美国奈飞公司(Netflix)在电视剧生产中通过收集用户的基本数据和收看偏好,将数据挖掘的结果应用于电视剧的选材、剧本写作、拍摄等各个环节,制作了受到市场欢迎的电视剧。大数据对媒体的运作和内容生产带来了革新,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大数据革新了传统媒体的操作思维
大数据的应用,对于传统媒体业而言,最先带来的冲击是“大数据思维”对于传统媒体操作思维的冲击。传统媒体的生产思维基于现代媒体的组织架构和内容生产习惯,以新闻生产为例,当前的新闻生产是伴随着新闻事实发生后的采访与报道活动。而大数据则让“发现新闻”成为可能,因为“预测”是数据挖掘的重要功能之一,而大数据“更在发现知识,预知未来,为探索未知的社会现象带来机遇”。这对于传统媒体的生产来说,在向受众提供发生了什么以外,还可以向受众提供具有前瞻性与规律性的内容。
(二)大数据革新了传统媒体的内容生产
大数据给媒体内容的生产环节带来了多重革新。首先,在内容的选择上,媒体除了追逐新闻点与热点来制作节目外,可以通过在海量数据中进行搜索和解读来发现独家热点。近年来,随着互联网对传统媒体内容生产模式带来冲击,媒体所能获得“独有内容”的机会不断变少,而大数据则重新为媒体提供生产“独有内容”的可能,即通过深入的数据挖掘技术,探索海量数据中的内在逻辑联系,形成媒体独到的内容与观点;另一方面,在内容的呈现方式上,大数据也给媒体带来了全新的形式。传统媒体所生产的内容以文字、音视频为载体,来适应传统的媒体形式。而大数据内容在呈现上,则要求传统媒体用数据来讲故事,传统的文字、音视频的编写方式在呈现数据上并不占有优势,因此数据新闻也推动了媒体在数据可视化方面的不断强化。
(三)大数据革新了传统媒体对受众构成认知
在大数据时代,媒介对于受众结构的分析变得更为便捷而精准。通过分析社交网络中的关键词使用情况,分析社交网络中关注某个媒体的用户数量及其人口学构成就可以形成一份受众构成报告,而这份报告的精确程度远远高于传统调查手段的结果。而且随着互联网使用人数的不断增加,各行业在数据共享上不断深化,媒体本身的数字化事业也在不断展开,大数据已不仅仅通过社交网络来获得,传统的各类产业、通信行业都成为数据挖掘的一个部分。媒体对于受众的构成,以及在过去一段时间中受众在媒介的使用上发生的变化,甚至在未来一段时间中,受众的构成变化与使用习惯的变化都能够更精确地进行测量与预测,因此,τ诖统媒体来说,受众将不再是一张模糊的“集体照”,这张照片将不断变得更为清晰。
二、大数据时代的广播之变――《新闻夜分享》的大数据新闻实践
广播媒体对于大数据的使用在国内外都已有了不少先例,例如NPR在美国中期选举中就将大数据引人到广播内容之中,通过实时监测民众态度,以网页动态图表的形式将选举数据提供给受众,这次尝试中美国公共广播网获得了来自受众的良好反馈。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在2014年12月15周年的时候也推出了特别节目《与澳门有关的数字》,运用图表、连环画等形式,直观地呈现了以来社会、经济等各方面的发展。但是,不论是美国公共广播网的选举,或是央广的尝试,都是对于大数据应用的一次探索,并没能形成常态。在这个背景下,江苏台新闻广播频率从常态化大数据新闻的角度切入,打造了一档大数据新闻《新闻夜分享》,本文以本节目为例,考察大数据的广播节目是如何操作的。
(一)定位之变一《新闻夜分享》的改版新生
《新闻夜分享》栏目是由江苏台广播传媒中心新媒体部策划、制作的一档大数据新闻分享平台,每周一至周五晚间22:00~23:00在江苏新闻广播播出,是国内首家运用大数据思维、使用大数据进行内容架构的广播节目。与其他广播节目不同的是,该节目制作与播出是由不同部门来完成的,新媒体部负责节目的内容制作,新闻广播负责稿件的审查和播出。节目改版前名为《新闻夜精华》,原本定位为一档以微博内容分享的新闻栏目,改版后成为将大数据引入广播的常态节目《新闻夜分享》。从“精华”到“分享”虽然只是两个字的差异,但是折射出的是从“人为选择的精华”到“数据驱动的分享”的思维变化。
节目改版之所以将大数据引入其中,主要出于以下三点考量:一是在大数据时代,以百度为代表的互联网数据公司的数据挖掘工具,如百度排行、百度指数、百度预测等,为新闻业界提供了另一种新闻价值判断的模式,即以数据驱动新闻的模式;二是受近年来国内外新闻传播业界大数据新闻报道的成功经验所触动,考虑能否将大数据思维引入广播媒介,从而进行实践性的探索;三是在与新媒体融合的发展理念下,江苏广播近年来已经具备相对丰富的与网络媒体、社交媒体等新媒介形式融合的作经验,拥抱互联网技术发展的大数据也是广播发展的趋势。因此,江苏广播将原先以微博分享为主要内容的新闻栏目《新闻夜精华》改版为《新闻夜分享》。
从节目的播出时间来看,晚间这一时段中最活跃的人群当属年轻人。从节目内容构成来看,栏目以互联网海量新闻数据作为新闻来源,节目内容的呈现从某种程度上与互联网用户的关注程度和选择结果相关,大部分为互联网使用主力军年轻人关注的话题。从节目主持人的特征来看,主持人为典型的90后“工科男”,具备数据思维,熟练使用网络社交工具、音频及多媒体制作软件;在播报、点评新闻时,更多采用互联网式的轻松诙谐的语言,其目的也是为了拉近与年轻受众的距离。
(二)构成之变――《新闻夜分享》的子栏目构成
在将大数据引入节目的前提之下,改版后的节目主要由《主题关键词》《全网最搜索》《小编精彩推荐》及《歌曲推荐》等板块构成。
节目开始部分为《主题关键词》环节,主持人使用相关网络数据分析和解读网络热门关键词。如:在2015年11月12日节目中,节目开头的关键词为“‘双11’淘宝购物节”,主持人向听众介绍“双11”淘宝购物节的相关数据,并分析从数据而显现出来的购物节的新特征;节目结尾的关键词为“光棍节”,介绍“光棍节”一词最早出现时间及由来,以及网络盘点出的古今中外的“光棍大咖”。据介绍,这一环节主要使用的是“淘宝指数”挖掘工具,其目的是为了从网络购物中反映当下网民生活关注的热点,在夜间时段增强节目的生活气息。
《全网最搜索》是栏目的主打板块,以新闻排行的方式介绍互联网关注度最高的十大新闻。由主持人先介绍每条新闻的大致内容,后播放来自于网络、电视和其他广播媒体的音频内容,主持人针对新闻再进行点评。该板块主要使用的是“百度排行”挖掘出的数据,但是考虑到使用单一挖掘工具的局限性,栏目也会综合参考其他网站的排行工具;考虑到传统媒体对于新闻价值的判断和新闻导向的正确,栏目会对挖掘出的排行数据进行取舍和编辑。总体而言,栏目在最大程度上保持挖掘出的数据原貌。
《小编精彩推荐》板块,播报由百度、网易、新浪和腾讯等公司的编辑推荐的精彩新闻。当然从新闻的选择和音频的制作上,大多数由上述公司的编辑完成。然而在实践的过程中,会发现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在新闻价值判断层面存在差异,在部分新闻内容的选择上由双方编辑共同商定完成。《歌曲推荐》环节,播放由合作互联网公司基于数据挖掘结果而推荐的当天热门歌曲。
(三)内容之变――《新闻夜分享》中的大数据应用
1.“海量”数据驱动播出内容。从新闻来源的角度而言,节目中所有的新闻都来源于互联网海量的新闻数据。与其他互联网资讯类栏目不同的是,栏目基本上依赖于互联网所挖掘出的数据结果,即依据百度等互联网公司的挖掘工具对互联网使用者新闻点击频率的排行数据来确定节目播出的新闻内容,是在数据驱动下而做出的新闻价值判断。而其他网络资讯节目则是通过人工选编的方式来确定新闻,由编辑的价值判断作为主导来确定播出内容。由数据驱动新闻的播出,是大数据新闻区别于其他类型新闻报道的重要区别。
2.可视化的图文“悦读”和音频传播的嫁接。栏目开设了微信互动平台“新闻分享”,在节目直播前推送“图文日报”,以图文的方式将当天“全网最搜索”的10条新闻呈现给用户。数据可视化叙事是大数据时代新闻生产的重要创新。可视化新闻叙事可适应受众理性认知和感性认知整合的需求。采用微信平台图文日报推送的方式,一方面是顺应了大数据时代新闻播报的可视化叙事模式;另一方面实际上是对传统广播媒介单一声音传播缺陷的弥补。受众在使用传统广播、互联网平台等渠道收听广播节目的同时,可以阅读相关信息的图片和文字,使得受众的信息接收变得更为具象,产生更好的效果。更重要的是,栏目的微信平台也嵌入了直播收听节目的模块,为微信订阅用户收听节目提供了更为直接和便利的方式。这既是大数据元素的体现,更是传统媒体与互联网传播平台融合的体现。
3.新闻内容的“数据”视角。如前文所述,《新闻夜分享》所播出的新闻主要依赖于数据公司的数据发掘结果。在确定播出的内容后,栏目在新闻编辑层面也尽量凸显“数据”视角,即尽量挖掘新闻中的数字元素,以及事实表述和观点呈现的数据论证。如:2015年11月14日,节目介绍“剩男”,先从我国男女比例的数据说起,得出“剩男”这一群体存在的规模;后又介绍“剩男”主要集中的年龄段、学历层次、收入水平等数据,随后又介绍“剩男”主要特点和成为“剩男”主要原因的调查结果。接着,主持人使用我国主要城市结婚成本数据,从另一个侧面佐证“剩男”群体存在的客观现实。这种充满数据思维的报道方式,也是栏目主创人员所倡导的一种方式。据主创人员介绍,虽然不要求每条新闻都体现数据、指数,但是会要求编辑尽可能在挖掘出的新闻中凸显数据特征。
4.预测性报道的尝试。被誉为“大数据时代预言家”的牛津大学网络学院互联网研究所治理与管理专业教授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Viktor MayerSchnberger)认为:“大数据的核心就是预测,不是要教机器人思考,而是要把数学计算运用到海量数据上,来预测事情发生的可能性。”应用在新闻传播领域,预测性报道将成为大数据时代新闻报道的核心诉求。栏目在2014年9月曾基于互联网挖掘的数据,就流感爆发的趋势和“十一”长假旅行目的地热度进行预测,取得较好的效果。目前,对于栏目而言,预测性报道尚处于实验阶段,还未成为常态内容。
5.基于互联网逻辑的合作模式。大数据新闻是基于互联网逻辑的新闻报道,将逐步走向跨领域、跨平台的开放式、众包式合作生产。一般而言,一档大数据广播新闻栏目,单靠传统的广播媒介是无法完成的,传统广播媒介本身很难具备数据挖掘的能力。因此,大数据广播节目的播出,首先需要实现合作生产。就《新闻夜分享》而言,节目采用c百度等互联网公司联合制作的方式,使用由这些公司所挖掘的新闻排行数据,获取当日最热新闻,从而实现媒体与数据公司的跨领域合作。在此基础上,节目制作或选播来源于互联网及其他广播电视媒体的音频,实现广播式的内容传播,加之微信平台的图文日报推送,栏目实现了多种媒介形式传播的融合。此外,栏目的《小编精彩推荐》环节,也实现了编辑、播报层面的跨媒体合作。
三、内核之不变――如何挖掘数据中的“声音”
从《新闻夜分享》栏目的实践来看,实际上是广播常态节目拥抱大数据的一次尝试。从互联网普及起,传统广播就开始与网络进行融合,广播行业一边探索一边转型。然而,不管广播转型的方式与方向,“声音”是广播的本质。从目前广播与大数据融合的各种尝试来看,大数据在节目中的应用尚处于摸索阶段,在实际操作层面也存在着不少困惑与瓶颈。这些困惑,实际上体现的正是广播的内核与大数据呈现上的矛盾,具体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理性数据与感性声音的矛盾
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数据挖掘技术在各个媒体机构上的应用,实际上还加速了媒体融合的步伐,然而在媒体融合不断加快、加深的今天,广播的核心――“声音”又应当如何保留,如何突出重围呢?早在美国广播黄金时期的上世纪30年代,罗斯福用“炉边谈话”向世界证明了声音的独特属性――“感性”。广播以声音作为本质内核,可以称得上是现有媒介形式中最为“感性”的媒体形式,而大数据所带来的恰恰是更为理性的内容呈现,在这两者的碰撞之中,广播的声音内核应当如何挖掘呢?进一步来说,传统的广播媒体单一的声音传播渠道,在与大数据嫁接时,其存在的弱点有所放大,即在提倡数据视觉化呈现的大数据时代,广播的声音元素无法实现这一功能。传统广播媒介必须借助互联网、电视等可视化媒介进行数据的视觉化呈现。如何立足广播媒介传播的特征,借助媒体融合之势更好地发挥广播媒介的优势功能,应该是大数据时代广播媒体及其工作者认真考虑的问题。
(二)数据真的能讲实话吗
大数据的内容,依赖于数据量的多少,以及数据挖掘者在挖掘与分析数据时的能力,因此,对于传统媒体而言是否应该完全信任互联网数据挖掘的结果呢?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往往会遇到互联网数据所呈现出来的热点新闻与媒体舆论导向存在矛盾的情况。在我国现有的媒体政策规定下,一些网友关注的热点问题不适合在传统媒体平台中播出。而大数据报道(节目)的本质要求是完全在数据驱动下进行的,新闻报道应当是数据结果的一种还原。目前,栏目处理的方式是对数据进行了人工干预的方式,以确保舆论导向的正确。另外,不同的数据公司因为算法和统计指标的差异,对同一主题所挖掘的结果也会出现差异,就栏目而言,如何科学地呈现新闻排行,仍然是一个难题。
(三)大数据对技术的高度要求与广播媒体现状存在矛盾
从国内外大数据新闻报道的实践经验来看,成熟的数据新闻报道往往高度依赖技术条件。条件成熟的媒体自身配备数据挖掘和开发小组,随时满足大数据新闻的要求。就新闻排行选择而言,若媒体能够研发出集结众多挖掘工具的相对科学的工具,将会大大提升大数据新闻的科学性和精准性,甚至能够促进预测式报道的常态化。然而,对于国内大部分广播媒体而言条件尚不够成熟,这对媒体未来的发展思路也是一个提醒。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互联网营销的方法